后记

书名:
学校管理学
作者:
张东娇,程凤春
本章字数:
812
更新时间:
2024-01-16 16:20:04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公文写作基本规范

本书由作者在长期讲授公文写作课程的基础上编纂而成,从全书的章节安排到具体表述,紧扣“基本规范”,从工作实际出发,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全书收入作者广泛收集、长期积累的各类范文,将范文与结构分析紧密结合,强化实践技能和操作规范,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不断提高写作水平。
已完结,累计29万字 | 最近更新:第三章

第一章

书名:
公文写作基本规范
作者:
周欣展编著
本章字数:
36818

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周欣展编著南京大学出版社书图书在版编目(犆犐犘)数据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周欣展编著.—3版.—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8ISBN9787305225475Ⅰ.①公…Ⅱ.①周…Ⅲ.①公文写作Ⅳ.①H152.3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58731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书名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编著周欣展责任编辑李廷斌马蓝婕照排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刷江苏凤凰通达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8×10001/16印张25.75字数416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5475定价95.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序言裴显生欣展同志多年来在公文写作领域辛勤耕耘,取得了丰硕成果。在南京大学校长办公室工作期间,写过不少公文,有自己的切身感受和实践经验。

后来,在文学院教公文写作课十余年,自编讲义并不断修改,受到学生的普遍欢迎。这一回,他的新著《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完稿,把电子文本发给我,我有幸先读为快,从中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我以为,在众多的公文写作教材、专著中,这是一本具有鲜明特色的佳作,值得推荐,故乐于写点自己读后的感想。

这部新著没有面面俱到地谈公文写作,而是抓住“规范”二字做文章,以它贯穿全书,可以说是抓住了关键,因为公文写作是最讲究体式规范的。

00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一般文章和文学作品的写作,讲究“大体则有,定体则无”,写出的成品千姿百态;而公文不同,讲究的是“文有定体”,其行款格式、内容项目的排列,从标题到签署,从正文到各种附加标记,从文面到用纸幅面,都有特定的要求。公文是用来处理公务的,讲究写作规范,才能准确、迅速、及时、有效地办好公事。反之,不遵守规范的约束,写出的成品不伦不类,势必造成混乱,直接影响公文的质量和办文办事的效率。应该说,通常的公文写作教材,也注意讲体式规范,但往往所占篇幅不多,不够突出。这部新著从全书的章节安排到具体表述,紧扣“规范”,从工作实际出发,侧重于实践技能的掌握而不是理论知识的记忆,让读者在学习过程中懂得“应该这样写”、“不能那样写”,在写作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水平。

书中列入的文种,是国务院2000年8月24日发布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提出的13种,①只是在排列顺序上有点调整。如把“通知”排在最前面,单列一章,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它的功能最多,使用最频繁;把“意见”和“命令”、“决定”排在一起,是因为在实际工作中,它主要是作为指令性的下行文使用的。我以为,这样的处理是经过慎重考虑的,合情合理。讲“写作规范”,国务院发布的“公文处理办法”中的规定最有权威性,必须遵照执行。“办法”中列出的13种行政公文,可以视为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的“样板”。其实,公文的种类很多,而且还在不断出现新的文种,需要写作学界不断总结经验,提出规范。这本书是不可能一一顾及的。

书中所举的例文范围较广、数量较多。这是作者广泛收集、长期积累的结果,且在使用时有较为慎重的选择,可以视为本书亮点之一。这不是走“格式+例文”的老路,而是把例文和结构分析紧密结合起来,为读者提供学习、借鉴的“样本”。书中对每一文种都分述适用条件、写作规范、注意事项三个方面:适用条件包括基本功能和处理方式;写作规范包括典型例文和结构分析;注意事项包括文种辨析、常见错误或其他要求。每一部分①编著者按:本书第二版和第三版已根据2012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将文种增至15种。

序言003都依据公文写作和处理的实际情况,强化了实践技能和操作规范,简化了一般理论知识的介绍。应该说,这和那种先大讲一通公文写作知识,后面附上几篇例文的“格式+例文”的做法是截然不同的。我赞成欣展同志的做法,以为这样去讲“合乎规范”和“不合乎规范”才能讲得清、学得到。

这部新著在公文写作学领域里具有开拓意义,不仅框架新、例文新,在具体阐述中常有作者独到的见地。同时,它也可以作为高等学校公文写作课的教材,因为它是在作者十多年教这门课的讲稿基础上写成的,适用于教学。我想,如果作为教材用,任课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专业,适当增加几个行政公文以外的常用文种,以适应学生的需要。同时,也可根据实际情况,设计一些“思考与练习”题,组织学生到社会上做些调查研究,到机关去实习,这样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现在,《公文写作基本规范》交付南京大学出版社正式出版了,我在这里表示热烈的祝贺。我相信,它会受到青年学生和机关文字工作者的欢迎。欣展同志年富力强,勤于积累,勇于开拓,在今后的岁月里,会在学术研究和教学改革中不断做出新的贡献,我期待着他的另一部新著问世。

写了上述感想,权当序言。

2010年10月8日写于秦淮河畔寓所目次第一章绪论……………………………………………………………(001)第一节学习公文写作的意义……………………………………(001)第二节目标与任务………………………………………………(019)第三节教与学的方法……………………………………………(023)第二章概念与格式……………………………………………………(031)第一节相关概念…………………………………………………(031)第二节公文格式…………………………………………………(035)第三章语言、文字规范…………………………………………………(057)第一节汉语与汉字………………………………………………(059)第二节语体与文体规范…………………………………………(065)第三节词句与文字规范…………………………………………(075)第四章篇章规范(上):意脉……………………………………………(083)第一节意脉连贯…………………………………………………(084)第二节区分………………………………………………………(088)第三节联系………………………………………………………(092)第四节顺序………………………………………………………(098)第五节完整………………………………………………………(108)第五章篇章规范(下):语脉……………………………………………(113)第一节语脉连贯…………………………………………………(113)00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第二节意脉与语脉的关系………………………………………(117)第六章道德、政治标准…………………………………………………(122)第一节道德标准…………………………………………………(122)第二节政治标准…………………………………………………(139)第七章创造的标准……………………………………………………(153)第一节创新与守成………………………………………………(153)第二节审美创造…………………………………………………(155)第八章通知……………………………………………………………(187)第一节适用条件…………………………………………………(187)第二节写作规范…………………………………………………(191)第三节注意事项…………………………………………………(204)第九章通告、公告………………………………………………………(209)第一节通告………………………………………………………(209)第二节公告………………………………………………………(216)第十章通报、公报………………………………………………………(224)第一节通报………………………………………………………(224)第二节公报………………………………………………………(239)第十一章决议、决定……………………………………………………(256)第一节决议………………………………………………………(256)第二节决定………………………………………………………(259)第十二章命令、意见……………………………………………………(268)第一节命令………………………………………………………(268)第二节意见………………………………………………………(279)目次003第十三章请示、批复……………………………………………………(294)第一节请示………………………………………………………(294)第二节批复………………………………………………………(308)第十四章议案、报告……………………………………………………(313)第一节议案………………………………………………………(313)第二节报告………………………………………………………(318)第十五章函……………………………………………………………(329)第一节公函………………………………………………………(329)第二节私函………………………………………………………(335)第三节信函的两种特殊表达形式………………………………(340)第十六章纪要…………………………………………………………(344)第一节会议程序…………………………………………………(344)第二节会议纪要…………………………………………………(356)附录一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364)附录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372)参考文献…………………………………………………………………(395)第一版后记………………………………………………………………(397)第二版后记………………………………………………………………(399)第三版后记………………………………………………………………(400)第一章绪论第一节学习公文写作的意义学习公文写作的意义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公文的重要性公文是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应用文,是国家机关和其他各种社会组织发挥各自的职能作用,从事管理工作、处理具体事务的基本手段。中国是一个源远流长的文明古国,公文处理体制和公文写作水平高度发达,同时,自古以来公文的重要性就得到高度的肯定。在古代它被视为“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曹丕《典论·论文》),①这一观点从政治功能和文化意义上对公文作了高度评价,在现代也被普遍接受。

二、语文课的重要性学习公文写作属于语文课的范畴。语文课是一门学习本国语言文字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它的基本任务是培养学习者运用本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以满足表情达意和社会交往的需要。语文教育一直是人类文明时代教育史的基本部分,源远而流长。在中国,根据《周礼》记载,周朝的国家教育机构教①曹丕在《典论·论文》中列举了4类8种文体:“夫文,本同而末异,盖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其中6种都是公文。南北朝时期刘勰、萧统将文体分为近40类,也多为公文。

书00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导学生礼、乐、射、御、书、数等六艺,其中的书即文字书写,属于语文课的内容。又据《论语》记载,春秋时代创立民间私学的先驱和典范孔子从“文、行、忠、信”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其中的“文”涵义很广,不等于语文,但包含语文在内。又有孔门四科之说:德行、言语、政事、文学。其中的言语、文学都包括语文在内。在欧洲,作为西方文明主要源头的古希腊,其主要城邦雅典实施博雅公民教育,基本科目有数学、逻辑、修辞等,修辞也属于语文课的范畴。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语文课具有非常重要的价值:首先,语文是社会生活的必备工具;其次,语文技能(听说读写的能力)是人的基本素质;最后,语文的创造与运用是人类的本质属性。如古人所言:“人之所以为人者,言也。人而不能言,何以为人?”(《春秋?梁传·僖公二十二年》)用现代学术语言来说就是,语言是人类独有的符号,是人与动物的一个根本性区别。所以,一个人的语文技能越强,就越能促进心理的发展,精神的提高,人格的完善,从而更好地融入集体、社会之中,在生活、学习、工作等各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做出重要的贡献。

三、弥补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中国自20世纪初废除科举制度、兴办新式教育以来,至今已走过百年历程。经过数代人辛勤而不懈的努力,语文教育在言文合一、国语统一、拼音注音以及扫除文盲等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展,为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做出了重要的贡献。但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之后,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组成部分的白话文写作教学在实践中一直存在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一是忽视文体的多样性,即以文章归类代替文章分体,局限于审美性的小品文这一种文体而忽略了其他众多的实用或非实用的文体;二是没有真正落实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即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应用写作,但在实践上没有切实进行多种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导致了言行不一的矛盾。这两个不足之处紧密相关,从当年的民国到后来的人民共和国都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因而导致了同学们的实用文体(包括公文在内)写作技能普遍较弱的后果。

(一)忽视文体的多样性中国古代文言文发达之早,文体之众,文章之工在不同文明的世界各国之中居于前列。因此,文体分类也早已有之。例如南朝梁代萧统主持编撰的中国第一部文学总集《昭明文选》把所收文章分为39类,明代徐师曾的《文体第一章绪论003明辨》把历代文体分为127种。而近现代以来,汉语文章的分类呈现出越来越概括的趋势。例如晚清姚鼐《古文辞类纂》将文章分为13类(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词赋、哀祭),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又做了进一步归类,将文章分为3门(著述、告语、记载)11类(著述门3类:著述、词赋、序跋;告语门4类:诏令、奏议、书牍、哀祭;记载门4类:传志、叙记、典志、杂记)。随着西学东渐的迅速发展和新文化运动的蓬勃兴起,汉语文章的分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民间到官方都接受了一种兼顾内容与表现手法的文章分类方式,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种三分法。

这种文章分类方式主要遵照了西学的模式,例如新文化运动期间傅斯年参照英语散文文体(essay),将无韵文(不包括韵文以及小说、戏剧)分为解论(exposition)、辩议(argumentation)、记叙(narration)、形状(description)四种。①这种文章分类也可能借鉴了中国古代已有的分法,例如宋代真德秀将文章分为辞命、议论、叙事、诗赋四类;清末《钦定学堂章程》也有记事文、说理文的类别。这种高度概括的文章分类的结果自然只是集合性的文章门类,一类之中包含着多种特定的文体,如夏硏尊所划分的记叙文包括小说、史传等文体②。

而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一般不按诗歌、小说、戏剧、散文等具体的非实用文体教学,也不按书信、简历、请假条、报告书等具体的实用文体进行教学,而主要教授记叙(叙事)文、说明(状物)文和议论(说理)文这三类文章。在平时练习时,学生也主要写作这三类文章,少则一二百字,多则一二千字;小学、中学的毕业、升学考试考的也是这样的文章,通常在八百至一千字。

这就更加强化了以这三类文章为主导的写作教学模式。

从文体学的角度来看,中小学生实际写出来的这三类文章都可归属于同一种文体,即小品文(或称作随笔、杂文),属于非实用的、具有审美性的散文。

白话文写作教学初期的语文教育家本已另眼看待这三类文章,将它们与其他应用文区别开来。

例如黎锦熙认同把所有散文(不包括诗歌、韵文)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①傅斯年:《怎样做白话文》,1919年2月1日《新潮》第1卷第2号。

②夏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开明书店1926年版。

004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论文与实用文四类的分法。这种分法将这三类文章与实用文并列,可见并没有将它们等同于实用文。而他在解释记叙文的时候认为记叙文的要素在于真实而深切的描写,并把它比作艺术科的图画教育,认为艺术上的写生和作文时的写生可以互相参用,化为一物。①由此可见,他所说的记叙文是具有审美性的,说明文和议论文也可如此类推。

夏硏尊、刘薰宇则把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与小品文并列,它们好像与小品文属于不同种类。但他们的小品文标准只是从字数上规定的(二三百字乃至千字以内),而从内容性质上说,小品文可以叙事,可以议论,可以抒情,可以写景,等等,与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并无不同。这正说明在他们那里篇幅短小的记事文、叙事文、说明文、议论文其实都属于小品文。②当代学者刘锡庆也指出,中小学生在作文训练中写作的那些记叙文,实际上是散文习作,其特点及写作要求大略与散文相同,只是由于文学性不足,通常较难跨入文学文体中散文的殿堂。③这里虽然只提到记叙文,但他对于说明文、议论文的判断也是如此。中国台湾地区作家王鼎钧曾将议论文的写作方法归纳为八个方面:1.用是非(主观性判断)句子作骨干,2.为这个是非句找两个以上的证据,3.准备一个小故事,4.准备一两位权威的话,5.准备一些诗句,6.准备使用描写、比喻,7.点缀一点儿反诘句,8.点缀一点儿感叹句。④其中的故事、诗句、描写、比喻、反诘句、感叹句这六个方面,显然都具有形象性或抒情性,属于文学作品的特征。由此可见,中小学生写作的侧重于抽象说理的议论文也仍然是非实用的、具有审美性的散文。所以,主要教授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的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可谓以文章归类代替文章分体,实际上只是局限于或偏重于小品文一种文体,从而忽略了其他众多的实用、非实用的文体。

(二)没有真正落实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如果说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忽视应用性或实用性,这似乎是一①黎锦熙:《国语的作文教学法》,见《作文及文学教学法》,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

②夏硏尊、刘薰宇:《文章作法》(同一文献在注释中重出时只标注名称及其作者,不再标注其他信息)。

③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90年版。

④王鼎钧:《谈作文》,江苏凤凰文艺出版社2018年版。

第一章绪论005个明显的误会。因为自进入20世纪以来,无论是清末还是民国以及共和国时期,无论是官方还是民间,无论是新文化运动中的旧派还是新派,一直有一个共识,即强调书信、报告、总结、发言稿、说明书等各种实用文体对于满足学习者实际需要的重要性,所以对于大中小学的写作教学都不强调文学创作,而是强调应用写作,也就是说都是特别重视实用文体的。例如清末颁布的《奏定学堂章程》和《奏定学务纲要》就已表示中小学作文要“供谋生应世之要需”、“既可易于成篇,且能适于实用”、“其中国文学一科,并宜随时试课论说文字,及教以浅显书信、记事、文法,以资官私实用”。①1912年民国元年教育部公布的《中学校令施行规则》第一章第三条规定国文要“使作实用简易之文”。②再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伊始,教育部副部长、中国教育学会会长董纯才强调学以致用的原则,提出中学语文教学在写作能力上的标准要求达到能写日常常用文件,如书信、通讯、计划、报告,等等。③其他学者类似的言论也很多,不胜枚举。但如前所述,现当代中小学阶段的语文课实际上主要进行了名为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这三种小品文的写作教学,而没有着力于众多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这样就产生了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应用写作,而在写作教学的实践中却没有认真贯彻落实这种思想认识的言行不一的矛盾。

(三)理论与实践两个方面的原因为什么会在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中形成上述文体单一以及言行不一这样两个明显的不足之处呢?换言之,既然已经认识到叙述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就是小品文,并且一直强调学习应用文,但为什么还一直局限于小品文单一文体的作文教学呢?这既有实践上的原因,也有理论上的原因。

以下分别述之。

第一,在纯文学观的影响下形成文学之文与应用之文之分,进而形成广义应用文与狭义应用文之分,从而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列入广义的应用文范畴。

现代以来流行的兼顾内容与表现手法的文章分类有两种层次的划分。

①《奏定学堂章程》、《奏定学务纲要》,1904年1月13日颁布。

②见璩鑫圭、唐良言编:《中国近代教育史资料汇编学制演变》,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年版。

③董纯才:《改革我们的中学国文教学》,1950年6月《人民教育》1卷2期。

006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一是第一层次的分类,即把所有文体分为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类别。例如陈望道将所有的文章分为记载文、记叙文、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五类,①再如高语罕的叙述文、描写文、解说文和论辩文四分法,也是就所有文章而言的。②二是第二层次的分类,一般是首先把所有文体分为文学文体和非文学文体两大类,再进而把文学文体分为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四类,把非文学文体分为应用文和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在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中,第二种分类法居于主导的地位,一直沿用至今。例如叶圣陶将文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文学(文艺文),一类是普通文。普通文包括应用文(书信、宣言、报告书、说明书等)以及记叙文、议论文。③由此可见,他虽然将记叙文、议论文与应用文区分开来,但又将记叙文、议论文与应用文都归入普通文,与文学作品相对应。再如吕叔湘认为文艺作品以外的文章都是应用文,④这种二分法更加明确地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相对应起来了。

除了叶圣陶、吕叔湘这样的代表性语文教育家之外,一些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也是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视为与文学文体相对应的实用文体。

例如1920年蔡元培在北京高等师范学校国文部的演讲中指出,中学生或师范学校学生将来或研究学问,或到社会上做事,因研究学问的必要,社会生活的必要,我们不能不教他实用文。⑤这显然是很重视实用文体教学,但蔡元培所说的实用文与美术文相对应,包括说明文、叙述文两种,这样也就把说明文、叙述文归入实用文体之中了;再如1922年梁启超在南京东南大学(南京大学前身)作《中学以上作文教学法》的演讲,主张中学生以会应用之文为最要,也同样高度重视实用文体教学。但同时他把文章分为记载之文、论辩之文和情感之文三类,认为情感之文美术性含量多,是专门文学家写作的,不必人人都学。⑥由此可知他也把记叙文、议论文视为应用之文了。

①陈望道:《作文法讲义》,上海民智书局1922年版。

②高语罕:《国文作法》,上海亚东图书馆1922年版。

③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种基本观念》,见《叶圣陶全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④吕叔湘:《说应用文》,见《语文杂记》,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版。

⑤蔡元培:《论国文的趋势及国文与外国语及科学之关系》,见《蔡元培全集》第3卷,中华书局1984年版。

⑥梁启超:《作文教学法》,见《饮冰室合集·专集》第15册70卷,中华书局1936年版,中华书局1989年影印本。

第一章绪论007要之,梁启超、蔡元培和叶圣陶、吕叔湘等人所说的与文学、美术文、情感文相对应的实用文或普通文都是广义的,而不是狭义的,这样就形成了广义应用文和狭义应用文的区分,使得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虽然不在狭义的应用文之列,但却在广义的应用文之列。对于这种区分,前人已有自觉意识。

例如由朱自清、吕叔湘和叶圣陶合编的《开明文言读本》的编辑例言中就运用了广义应用文这个概念,明确地将它与文学作品相对应:“我们把纯文艺作品的百分比减低,大部分选文都是广义的实用文。”①我们看到,在语文教育界,将所有文章分为文学文体和非文学的实用文体,同时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视为广义应用文的观念不仅很普遍而且一直延续到现在,已成为一种牢固的观念。例如进入新时期以来,长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以及语文教材建设、曾任全国中学语文学会理事长的刘国正在强调写作教学以写实用文章为主的同时,也仍然把记叙、说明、议论视为实用文章的表达能力。②再如20世纪80年代三本具有代表性的写作学通论著作《基础写作学》③、《写作学新稿》④和《写作学高级教程》⑤,对文章持两分法或三分法,也仍然把记叙文、议论文归入文学文体之外的广义应用文。同时期关于应用写作的论著也大多将记叙性、描写性、说明性和议论性的文章归为一类,与其他应用文区分开来,但仍然把它们视为实用文体。⑥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多数写作学著作也同样沿袭了这一观念。例如由教育部高等教育司组编、列入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的《应用写作》在绪论中特别说明:“在关于应用文的几次学术会议上,大多数专家认为应把一切非文学作①朱自清、吕叔湘和叶圣陶合编:《开明文言读本》,开明书店1948年版。

②刘国正:《谈谈作文教学问题》,见《实和活———刘国正语文教育论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5年版。

③刘锡庆:《基础写作学》,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把文章分为2体6类,两体即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6类即包括叙事文学、抒情文学和戏剧文学在内的文学3类和包括记叙、论说和应用的实用3类。

④裴显生主编:《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把文章分为实用文体、文学文体和交叉文体3类。

⑤周姬昌主编:《写作学高级教程》,武汉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把文章分为文学文体和实用文体2类13种。

⑥例如李景隆、高瑞卿主编的《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周裕国、韦新民主编:《实用文写作导引》,南京出版社1992年版。

008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品的文章都视为实用文,而在实用文下又包含应用文体、新闻文体、理论文体、史传文体等。”①仍然是持文学文体与实用文体的两分法,而实用文体即广义的应用文,因为它包括狭义的应用文和其他非文学文体;同时,实用文体包括记叙性的史传文体,可见记叙文也同样被视为广义的应用文。

如前所述,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教授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其实质是非实用的审美性散文,那么,为什么又会在理论上被排除在审美性的文学文体之外,而被视为非文学文体,列入广义的应用文范畴之内呢?

在本书看来,一个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近现代以来的文学思想受到了纯文学观的影响,而这种纯文学观的一个基本特征就是以文体来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从而导致了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之分。

我们知道,中国人自先秦以来形成了一种大文学观,②它虽然承认不同文体在审美价值上有高低之分(例如《昭明文选》将诗赋排列在所有文体的最前列),但又超越文体(实用文体、非实用文体)和语式(散体、骈体),认为所有文体都具有成为文学作品的可能性,所以没有将文学作品限定在某些具体的文体之中,因此也就不会以文体区分文学与非文学,不会有文学文体与非文学文体之分。所以,晚清持大文学观的刘熙载在《艺概·文概》里提出了应用之文的概念,但并没有将它与文学作品对应起来。将两者对应起来的这种文章两分法是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开始出现的。例如五四新文化运动的领袖人物陈独秀在答《胡适之》、《答常乃鰆》、《文学革命论》等文中明确区分了“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钱玄同在《寄陈独秀》一文中也同样用了“文学之文”和“应用之文”的概念。之所以如此,主要是因为近现代以来在西学东渐的背景下形成了纯文学与杂文学之分,又进而形成一种纯文学观。这种纯文学观主要依据虚构、抒情的因素来规定文学,将文学作品限定在某些文体(一般分为诗歌、小说、戏剧、抒情性散文四大类)之内,而这些文体之外的其他文体就被排除在文学之外。在这种纯文学观的影响下,自然就把所有文章区分为文学文体(或称美文、美术文、文艺文、文学文,等等)和非文学文体(或称应用文、实用文、普通文、实用文章,等等)两大类,形成以文体区分文学与非文学的结①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第三版)》,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

②请参拙文《对于文体的审美超越:大文学观的树立及其美学基础》,《湘潭大学学报》2010年第2期。

第一章绪论009果。由于在五四新文化运动中纯文学观迅速代替传统的大文学观占据了主导的地位,而中小学教授的那些篇幅不长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虽然也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但皆非虚构,抒情性也不强,至多属于杂文学,于是就被排除在文学文体之外,只能列入非文学文体的范畴;又由于它们与其他实用文体有着明显区别,于是就有了狭义应用文与广义应用文之分,而被归入广义的应用文之列了。显然,这就为主要教授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的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提供了一个理论依据:既然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被视为广义的应用文,那么侧重于这三类文章的写作教学就可以与重视应用写作的教学原则相一致了,将这一原则落实在这三类文章的写作教学上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情。

第二,白话文写作教学中的习作、创作和应用之作的三分模式突出了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在写作教学中的优先地位。

把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视为广义的应用文而侧重于这三类文章的写作教学自然与重视应用写作的思想相吻合,不过,为什么不优先教授那些狭义的应用文而优先教授这三种广义的应用文呢?这也有理论上的原因。

回顾历史可以发现,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思想中,长期存在一种将写作分为习作、创作和应用之作的三分模式,它对优先教授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起到了重要作用。

现代早期的语文教育家即把写作分为习作、创作和应用之作三种类型,典型的代表是夏硏尊和叶圣陶。他们认为写作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之类的作文即习作,写作小说、诗歌之类的文学作品即创作,写作应对他人和事务的书信之类的文章即应用之作。①这样就形成了文学对应于创作,应用文对应于应用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对应于习作的写作分类模式。这样的观念在现当代白话文写作教学中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虽然也有人认为各种文体都有习作,但这种观念并没有在写作教学中占据主导地位。②①夏硏尊、叶圣陶合著:《文心》,开明书店1934年版。见《叶圣陶集》第13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92年版。

②例如叶圣陶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改变了以往的观念,认为各种文体皆有其习作,论文习作写得好即为论文,文艺习作写得好即为文艺创作。但这并没有促动写作教学中的这种三分模式的变革。请参《写作之前和写作之后———在人民教育出版社业务学习会上讲话的提纲》,见《叶圣陶集》第15卷。

010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同时,在这种三分模式中,就习作、创作和应用写作这三者的关系而言,又形成两个普遍性的基本观念:其一,认为三者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是习作,所以要习作有了相当的程度,才能谈得到应用写作,才能谈得到创作。换言之,习作是创作与应用写作的基础,首先应该进行习作的教学。例如朱自清指出,叙述、说明、议论是应用文的基础,先要学会这些手段,然后才能学会写作应用文。以这样的观念指导写作教学,就必然要推迟各种文学文体的创作教学和各种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所以朱自清对于中学写作教学首先着眼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并主张高中和大一的学生应该多练习说明文和议论文。①叶圣陶、夏硏尊也主张在中学阶段创作虽不妨试试,所当努力的还应该是习作。②现在看来,学习叙述、说明、议论这些表达手段不能脱离特定文体的实际情况,即不能违背各种文体的体式要求。这是因为虽然叙述、说明、议论的表达手段在实用、非实用的文体中普遍存在,但不同的文体有不同的叙述、说明、议论方式。例如小说的叙述、说明、议论就与新闻、公文以及学术论文的叙述、说明、议论无论是在目的上还是在方法上都有着本质的差别,古人也已从名称上将它们区分开来。例如诗歌描述事物、历史,叫作咏物、咏史或怀古,而其他实用文体描述事物、历史就不能用这样的名称。所以不能把不同文体的不同的叙述、说明和议论方式混淆起来,随意移用就会违反文体规范,闹出笑话。因此,小品文的叙述、说明、议论方式并非就是其他文体的叙述、说明、议论方式的必然基础;叙述、说明、议论手段的学习应与具体的文体结合起来,而不必非要等到学会小品文的叙述、说明、议论手段之后才开始学习其他文体的相应表达手段。

其二,认为不同文体的写作难易程度不同,在不同文体的写作教学上也应根据难易程度分出先后阶段;而狭义应用文的写作难度大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的习作,因此,狭义应用文的写作教学应推迟到习作教学之后。例如叶圣陶认为,实用文种类繁多,各有特点,写作难度更大,适①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见《朱自清全集》第2卷,江苏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

②夏硏尊、叶圣陶合著:《文心》。

第一章绪论011合青年人学,而不适合中小学生学。故练习写作,最好从记叙文入手。①夏硏尊还从便于学生自由选材,摆脱命题作文的束缚的角度主张最好从试作小品文(如前所述,他所说的小品文也就是篇幅短小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入手。②陈望道也根据写作教学应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认为应先练记载文,再练记叙文,又次练习解释文、论辩文和诱导文。③阮真则从社会生活的实际需要出发,主张初中学习普通应用文,高中学习公牍应用文,但同时还是认为学习这些应用文难度大,持习作优先的原则,要求初中高中首先学习叙事文、说明文和议论文。④这些都是具有代表性的主导观点,并在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实践上充分体现了出来。

现在看来,实用与非实用两大类文体都各有难易之处,并非要么都难,要么都易;同时,不同的应用文之间,其难易程度也有差别。像财经类文书、法律类文书等专业性应用文,需要写作者具备特别的知识结构和相关的技能经验,中小学生学习起来确实难度较大;但像简历、书信、总结、计划等事务性应用文,都在中小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范围之内,相对而言学习难度就较低。

所以,实用与非实用文体的难易程度不可一概而论,如果只注意应用文之难,而忽视应用文之易,不从其易入手循序渐进,也就难免违反了写作教学的基本规律。

由此可知,将作文分为习作、创作和应用之作的三分模式,也是导致未能将重视应用写作的思想真正落实的一个重要理论原因。因此,要加强应用写作的教学,就必须在思想上突破这种文学对应于创作,应用文对应于应用写作,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对应于习作的三分模式的束缚,辩证认识各种文体写作之间的关系及其难易程度,不能简单地让小品文独占习作的领域,而应将各种文体的写作练习都视为习作。

第三,在实际教学工作中无暇顾及小品文之外的各种实用非实用文体。

现当代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忽视实用文体教学,除了上述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之外,还有现实体制上的原因,主要是语文课教师在实际的写作教学①叶圣陶:《中学国文学习法》,见《叶圣陶集》第13卷。

②夏硏尊:《开明国文讲义》,见《夏硏尊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

③陈望道:《作文法讲义》,民智书局1922年版。

④阮真:《中学国文教学法》,正中书局1936年版。

01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工作中无暇顾及小品文之外的各种实用非实用文体。

民国时期,教育部曾规定中学应讲授书札、公牍、柬帖、契据、章程、广告等应用文,并须做相当练习。①有些教师也积极尝试分文体教学,例如20世纪20年代张震南(张须)任教扬州八中和江苏省立第六师范学校时特别强调写作读书札记,又兼顾其他应用文(每周2—3学时)、美术文(每周3学时)的教学。②一些国文教材中也专门编入了应用文,例如抗战时期朱公振编著的两本教材《基本国文》、《模范国文》均分文体教学,前书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诗歌、应用文五编,全书范文40篇,其中应用文范文8篇。后书分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抒情文、应用文五编,全书范文50篇,其中应用文范文15篇,数量最多。这些应用文包括书信、发刊词、计划书、建议书、调查报告、章程、告启等文体。③但总体上写作教学的时间还是主要用在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上了。而在当下提高升学率的巨大压力或强烈刺激之下,写作教学的直接目的就在于应试升学,而应试升学的作文考试就是写作小品文性质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因此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不得不偏重于这三种文章;又由于写作是实践技能,需要反复指导、训练,每个学生的情况又有所不同,还需要因材施教,故而要取得切实的效果,不得不花费大量的时间、精力,兼之现代班级化的集体教学大幅度增加了写作教学的劳动量,客观的条件却又未必提供很好的保障。所以,在中小学阶段即使思想上高度重视其他各种实用文体,但语文教师教授这三种文章的写作已很辛苦,也就没有多少时间可以用于教授那些不能为提高升学率作贡献的其他各种实用非实用文体了。因此,虽然2007年的普通高中语文教学大纲将写作文体概括为论述类、实用类、文学类三类文章,与过去所说的“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及其他常见体裁的文章”相比较,不再仅仅突出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而是兼顾了更广泛的三类文章,有所改进。但由于中考、高考的作文考试模式并未改变,所以中小学的写作教学仍然集中在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种小品文性质的习作上,并没有切实有效地进行其他各种实用非实用文体的写作①请参1941年9月民国教育部印发的《六年制中学国文课程标准草案》。

②请参《中学国文述教》,商务印书馆1925年版;《师范国文述教》,商务印书馆1927年版。

③请参《基本国文》、《模范国文》,世界书局1939年版。

第一章绪论013训练。

要之,由于上述实践上和思想上的各种原因,也就产生了这样的结果:虽然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应用写作,但中小学阶段实际上进行的主要是小品文这一种文体的写作教学,所以学生们写来写去只是一种文体而已。

我们知道,小品文和其他各种应用文有着多方面的明显差别:第一,小品文的作者和读者没有特定的关系,而应用文的作者和读者的关系有特别的限定;第二,小品文的目的主要在于体物言志,而应用文的目的主要在于处理具体的事务;第三,小品文强调的是独白性、自由性的记叙、说明、议论以及抒情的技巧,而应用文强调的是对话性、规范性的表达形式,特别需要处理事务和人际交流的能力。这些差别就决定了小品文与其他各种应用文的属性不同,体式不同。因此,在长期以来主要进行小品文的写作教学,而忽略了其他众多的实用文体的情况下,同学们在写作其他各种应用文时常常不知所措,或者违反文体规范,写得不伦不类。

例如20世纪40年代叶圣陶就说过,他曾经接到过几个学生的白话信,景物的描写与心情的抒写全像小说,却与写信的目的全不相干。①再如朱自清在总结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白话文写作教学时也说,虽然二十年来中学生的白话文特别是记叙文抒情文方面确有不小的进步,成功的固然有,失败的却是大多数,其中写不通白话文的姑且不论,有些写通了的也不能分辨文章的体裁,到处滥用文学的调子。②到了80年代,吕叔湘也以一个高二年级学生的一封信为例,指出其离高二年级应有的标准还很远,可能只有小学三年级的水平(这个学生自称其语文成绩一般在95分上下)。而这个水平以下的学生保守估计也要占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十,全国大约要有七八十万。③经过新时期40年来的改革开放,并随着义务教育的逐渐普及,当下中小学生的语文水平在很多方面应有普遍提高,但就应用文的写作而言,根据本书作者在公立大学和民办大学的公文写作教学20余年的教学经验,可知入校学生的应用文写作水平仍然普遍较低,没有达到应有的标准,需要从头学起。

自清末禁用八股文试士以及废除科举考试之后到民初兴起白话文教学①叶圣陶:《国文教学的两个基本观念》,见《叶圣陶集》第13卷。

②叶圣陶、朱自清:(《论教本与写作》,见《国文教学》,开明书店1945年版。

③吕叔湘:《一封令人忧虑的来信》,《中学语文教学》1980年第4期。

014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之前这一阶段,传统私塾和新式学堂的写作教学既重视实用,也重视文体,所用课本往往不超出姚鼐的《古文辞类纂》、萧统的《昭明文选》两部总集,《古文观止》也是常用的私家课本,其中都包括多种实用文体。几年学习之后,学生便能写通文言文,掌握数种文体了,尽管可能还是非实用的论说、诗词好于实用文体。相对于这种情况,局限于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的白话文写作教学即使不能说是退化,也至少应说是还有待改进、完善吧。

四、完善大学写作教育结构(一)大学语文课没有弥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不足之处既然在白话文写作教学思想上一直高度重视日常生活与各种工作所必需的实用文体,而在中小学奠定了记叙、说明、议论的一定基础,高考之后又消除了应试升学的巨大压力,那么到了大学不正好是各种具体的应用文“开笔”的时候吗?但令人遗憾的是,民国时期的大学国文课侧重于文言文阅读,忽略了白话文写作教学。共和国成立后不久,大学教育模仿苏联的单科设置模式,自1952年起综合性的大学语文课就被取消,通过大学语文课进行写作教学之事也就无从谈起。进入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以来,1978年南京大学校长匡亚明决定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课;1980年匡亚明、徐中玉又联合倡议,在全国高校中重新开设大学语文语文课,得到数十所大学的积极响应和教育部的赞同。同年,还成立了全国性一级学会———大学语文教学研究会(全国大学语文研究会),并于1982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了第一届年会。随后该学会组织编写了大学语文教材。这样大学语文课才逐步恢复。①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大学语文课在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提高文化素养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作为文化素质课程的大学语文课在各个高校的设置情况很不平衡,处于可有可无的状态,而写作教学也没有成为大学语文课的重要内容,所以前述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中的两个不足之处并没有通过大学语文课而得到有效的弥补。

究其思想认识上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新时期的大学语文课在教学理念上出现偏离语文课的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的倾向。新时期恢复的大学语文课不再侧重于教授小品文性质的①请参贾平年:《匡亚明与大学语文》,2010年4月10日《南京大学报》。

第一章绪论015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这三类文章的写作,本有时间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实际需要而侧重于讲授实用文体,指导学生进行应用写作的训练,以弥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不足,但随着上世纪末以来对中小学语文教育工具论的反思,以及新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和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课的基本特点确定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很多学者强调大学语文与中小学语文的本质性区别,否认大学语文课与中小学语文课有共同的基本性质,反对所谓仅仅培养听说读写能力的工具性模式,而把教学重心放在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精神和文化修养的培养上。换言之,就是要弱化工具性,加强人文性,把大学语文课开成思想文化课、文学鉴赏课。①所以,虽然教育部高教司组织编写的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学语文》以及其他多种《大学语文》教材把教学目的确立为培养学生汉语语言文学方面的阅读、欣赏、理解和表达能力,但绝大多数的大学语文课教材不是按照文体而是按照主题思想编选文章,而在实际教学中,绝大多数老师都是依据现行教材侧重于人文精神的启蒙和文学作品的鉴赏,而没有把培养听说读写的语文技能放在主要的位置,没有指导学生进行切实有效的语文技能训练。这样就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大学语文课的根本性质,偏离了其培养语文技能的主要目的和基本任务。所以,虽然大学语文课的目的很明确,目标很宏伟,但没有在写作教学上下功夫,也就难以收到相应的成效。

第二,仍然受纯文学观束缚,忽视实用文体的教学与研究。中国古代大文学观一直居于主导地位,诗文评高度重视实用文体的研究,无论是选本(如《昭明文选》)还是专著(如《文心雕龙》)以及各种文话,都把实用文体作为重要的研究对象。但现代以来,随着白话文新文学革命运动的蓬勃兴起,纯文学观迅速取代了大文学观而占据了主导的地位,它虽然提高了小说、戏曲等非实用的纯文学文体的艺术地位,但将应用之文与文学之文对立起来,将实用文体排除在文学之外。于是也就产生了忽视实用文体的教学与研究的后果。朱自清当年已指出多数人片面强调文章的审美价值,把白话文文学视为一等,杂文学视为二等,应用文不列等,故偏重创作而忽视应用之作;而白话文应用文不如白话文文学发展迅猛,缺乏值得学习的典范;同时,很多人觉得①请参徐中玉:《大学语文·前言》,见徐中玉、齐森华主编《大学语文》(第8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016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白话文应用文多套话,多程式,视之为陈词滥调、八股精神,学起来也容易枯燥无味。①这样,实用文体的教学和研究自然就被贬低乃至取消了。这正如当代学者、曾任中国写作学会会长、名誉会长的裴显生所说的那样:长期以来,在学术研究中存在着重文学轻应用的倾向,研究文学艺术的人很多,有专门的研究机构;而公文写作却无专人研究,更谈不上设立专门的研究机构。②其实把实用文体排除在文学之外的纯文学观是一种狭隘的文学观念,它既不符合中国文学的实际,也不符合文学的内在规律;而实用文体中的所谓套话、程式自有其存在的合理性。这是因为实用文体的主要目的在于处理实际事务,而不在于体物言志,所以,为了降低办事成本,提高办事效率,在表达上应尽量简约、平实,以便于理解接受。实用文体特别是公文中那些套话、程式就是适应这种处理事务的实际需要而产生的,是实用文体应用性的必然体现,这与创作文学作品时袭用陈词滥调的陋习不可同日而语。部编全日制高校重点教材《大学语文》自第9版开始同时标举人文性与工具性,强调二者的统一,并增加了说理、抒情、叙事、写人四篇学文例话,与有关单元的文章相呼应,从表达方式的维度指导学生的阅读与写作,③这对于以往的弱化工具性有所改进,但在思想上仍然没有摆脱纯文学观的束缚,还是忽视文体的多样性和重要性,在实践上也没有切实落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因此,有些高校针对这种不足,以应用写作课替代大学语文课,也就是可以理解的了。当然,大学语文课侧重于思想文化教育、文学作品鉴赏在一定条件下也是可行的,如是,则需要其他课程来承担实用、非实用文体的写作教学任务,这样才能完善大学的语文教育体系。

(二)公文写作不是其他类型的大学写作课程的主要内容在大学语文课之外,有的大学还开设有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或其他专业性写作等课程,其中可能包含了公文写作,但并非教学的主要内容,所以,在这些课程中,学生们的公文写作能力也未能得到充分而切实的训练。

就基础写作课而言,新时期以前,其文体教学侧重于文学创作、文学评论①朱自清:《中学生的国文程度》、《论教本与写作》,见《朱自清全集》第2卷。

②请参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年版;裴显生:《应用文写作的发展趋势》,见岑绍基、谢锡金、祈永华主编《应用文的语言·语境·语用》,香港教育图书公司2006年版。

③徐中玉、齐森华、谭帆主编:《大学语文》(第9版),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第一章绪论017或学术论文。新时期以来,虽然逐渐增加了应用文写作的内容,但并非重点,教学用时甚少。就应用写作课而言,新时期以前长期未能开设,处于空白状态。新时期以来虽然一些大学开设了这样的课程,但公文写作也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教学用时也并不多。例如前述部编教材《应用写作》包括应用文写作原理、行政公文写作、事务文书写作、公关礼仪文书写作、专用文书写作等内容,行政公文写作只占全书章节的七分之一。①因此,要学习公文写作,在这些课程之外,还有必要专门开设《公文写作》课程。

(三)大学生的实际写作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大学期间,一些同学可能选修了基础写作、应用写作或其他专业性写作课程,这有助于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即使不选修这些写作课程,同学们的写作学习还在继续。许多同学因为爱好文学,可能从事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纯文学文体的创作;同时,还会有专业学术论文的写作,以及因日常社会生活的需要而产生的事务性应用文的写作,如记日记、发微信等等,这些写作也都有助于锻炼、提高公文写作的能力。但学习写作基础理论知识对于写作技能而言只是必要的准备,而专业写作、文学创作以及事务性应用文的写作往往是单一的、随机的,对公文写作的促进也是间接的。所以,通过这些写作活动来提高公文写作能力虽然很重要,但局限较大,见效较慢。

因此,学习者在接受了中小学的语文教育之后,在以往的写作教学基础之上,还需要系统地、集中地学习包括公文在内的各种应用文的写作,这样才能弥补中小学写作教学的不足,完善大学写作教育,不断提高写作水平,以从容应对激烈的竞争和不断的挑战,为未来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

当然,学习公文写作并非一件易事,需要克服很多的困难。首先,包括公文在内的各种实用非实用文体的写作,都不是一种知识,而是一种技能,而任何技能,其中都包含着许多潜在的、难以充分认识、难以精确说明的规则或知识。同时,掌握任何技都不能像学习知识那样主要依赖于理解、记忆,而必须更多地依赖严格、长期的训练,需要经历一系列大胆、艰辛的尝试和改正错误的过程。因此,学习公文写作短期内可能会有明显成效,但要在短期内达到较高的水平几无可能。其次,写作的自然程序是先有一定的心理储备,即知识上、情感上、意志上的写作素材,它们主要源自经历、调查、研究等实践活①裴显生主编:《应用写作(第三版)》。

018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动,再有记录或表达的动机和目的,这样才会开始进入具体的构思、起草、修订的写作阶段。而就学习公文写作来说,师生们长期生活在校园之中,不便于了解其他行业的机构设置和行文关系以及相关的公文处理过程,更缺乏直接的、丰富的相关工作经验,同时又缺乏公文写作的实际需要,也就是脱离了公文写作的具体语境,只能通过虚拟的方式进行公文写作的练习,这在学习公文写作上自然也会产生较多的困难。最后,如前所述,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纯文学观替代大文学观而占据了主导地位,实用文体被排除在文学之外,长期被文学研究者所轻视,中小学白话文写作教学也一直存在两个明显不足之处。而在共和国成立后,由于极“左”思潮,极“左”政治的一度泛滥还在写作学领域造成了重大灾难,其流毒至今也没完全肃清,对于学习公文写作也会产生不良的影响。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中国古代各种实用文体高度发达,并有博大精深的研究成果,为我们留下了丰厚而宝贵的遗产。民国时期西学东渐之势更加迅猛,学术现代化转型顺利进行,学者们吸收新观念,运用新方法,产生了丰硕的成果,有众多应用写作、公文写作论著可供借鉴和学习。①新时期以来,随着思想解放,拨乱反正,写作学得到蓬勃发展。1980年中国写作学会成立,随后创办了《写作》专业学术刊物,学者们高度重视并加强了包括公文在内的应用写作研究,已召开过数次应用文研究的国际学术会议,②出版了数量众多的应用文写作和公文写作著作,③既传承了优良传统,又体现了鲜明的①例如陈子展编著《应用文作法讲话》,北新书局1931年版;张匡周、阆风编著《应用文指导》,商务印书馆1939版;高志强编著《现代公文程式》,商务印书馆1939版;辛安亭等编《农村应用文》,胶东新华书店1947年版;许同莘著《公牍学史》,商务印书馆1947年版,等等。

②例如1994年6月1日至4日由中山大学(台湾地区)、南京大学、香港大学、澳门大学、上海大学共同发起,在上海召开了应用文体制研讨会;1998年6月30日至7月4日,在湖北宜昌召开了现代应用文国际研讨会。

③例如李景隆、高瑞卿主编《应用文体写作概要》,辽宁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李凯源编著《高等应用写作教程》,语文出版社1988年版;于成鲲主编《现代应用文》,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裴显生主编《现代实用写作学》,江苏教育出版社1996年版。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汪景寿编著《实用公文写作教程》,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年版;苗枫林主编《中国当代公文写作》,山东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周森甲编著《中国现代公文写作原理与方法》,知识出版社1994年版;张保中、岳海翔编著《最新公文写作规范、技巧与范例》,研究出版社2010年版,等等。

第一章绪论019时代特征。①以上情况为我们学习公文写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目标与任务叶圣陶一再强调,语文课的目的或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能力,帮助学生养成学习、使用语文工具的良好习惯。这样的目标也许并不周全,但作为基本的目标是恰当的。所以,我们遵循这一思想,把学习公文写作的目标与任务确定为一个中心、两个目标和两种内容。

一个中心就是以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为中心。其主要理由是:第一,规范总是存在的。所谓规范,就是规律、标准、准则。世界万事万物皆有规律,任何工作、任何产品的优劣也都有客观的标准或指标,中外学者对此早已明言。例如中国宋代思想家沈括说:“天地之变,寒暑往来,水旱螟蝗,率皆有法。”(《梦溪笔谈》)再如法国思想家孟德斯鸠说:“一切莫不有法,神有其法,物质世界有其法,比人优上的智慧有其法,禽兽有其法,人有其法。”(《论法的精神》)写作自然也不例外。德国诗人歌德说:“可以把各个时代艺术家创作的最优秀作品搜集起来,放在一起,使用科学的方法来理解其中有什么共同的东西使得它们彼此相近,成为它们的价值的原因。这种共同的东西就是法则。”(《创作手记》)而中国古人也早已提出了很多关于写作的基本规范,例如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礼记·表记》)刘勰据此也认为:“志足而言文,情信而辞巧,乃含章之玉牒,秉文之金科矣。”(《文心雕龙·征圣》)欧阳修也认为写文章应“事信言文”(《代人上王枢密求先集序书》)。可见这一规范源远流长,已成为古人文章写作的原则性要求。

当然,文学创作的规范与公文写作的规范会有所不同。文学创作的规范主要表现为文无定法、文成而法立,即没有固定不变的规则,任何现有的规则皆有可以突破的可能,新规范、新标准主要是随着自由而灵活的创作建立起来的;而公文写作的规范主要表现为文有定法、法立而文成,即需要遵守现成的规范,按照现成的规范进行写作,新规范、新标准主要是通过集体性、统一性的决策而建立的。但无论是公文写作还是文学创作,规范总是存在的。

①请参潘新和著《中国现代写作教育史》,济南出版社2017年版。

020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第二,必须学习遵守规范。根据漫长的人类实践经验,可知要掌握任何一种技能,达到合格的标准,都必须从学习规范、遵守规范入手。这正如孟子所说:“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而写作也是一种技能,所以也必须如此,不能例外。德国哲学家康德曾说:“作品必须有目的性,否则它就不能称为艺术而只是一个偶然的产物。而为实现一个目的,必须有一些我们不能取消的规则。有些浅薄的人看到创新的才能是构成天才的主要条件(不是唯一的条件),由此便以为能证明自己是创新的天才的最好证据,就是把自己从一切规则中解脱出来,认为骑在一匹狂暴的马上比骑在一匹调教过的马上更能出风头。”(《判断力批判》)歌德《1802年十四行诗》其二也说:“追求伟大事业的人必须全力以赴,巨匠在限制中才能表现自己,而规律只能给我们以自由。”可见遵守写作规范是古今中外的共识。

第三,只能教授规范。如前所述,任何一种技能都包含着难以明确认识、难以明确说明的方面。写作之中所表现出来的高度技艺性的、个人独创性的巧妙之处确是难以认识、说明和普遍传授的。同时,任何一种技能都只有通过长期、勤奋的实践才能真正获得。所以孟子说:“能与人规矩,不能使人巧。”(《孟子·尽心下》)这样,我们也就只能讲授基本的规范。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就是简单、容易。因为基本规范也是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困难与容易之分的。只有认真勤奋,持之以恒,才能掌握那些先进、高明、难度大的基本规范。

两个目标一是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能,一是提高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

所谓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能,就是要求能够熟练地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写出合格的公文。换言之,就是从基本规范入手,通过反复练习,达到公文写作的合格标准。所谓合格,就是合乎基本的标准、准则,达到公认的指标。由此也就可知,这一目标主要是学会,还不是学好。就像学围棋一样,首先掌握游戏规则,掌握布局、定式、收官等方面的基本规律,做到会下,不违规,但这还不能保证下得很好,要成为九段高手还需要特殊的天赋和长期的磨炼。

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技能自然是学习公文写作的题中之义,而把后者———提高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也作为目标,是因为语文运用的综合能力,体现在对于语文知识的了解,对于词汇的掌握,对于表达正误好坏的辨别等等方面,它们对写作其他文体有益,对写作公文同样有益,是写好公文的重要第一章绪论021基础和保证。根据实践经验,如果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高,学习公文写作就比较容易,进步较快;即使是一个刚刚开始工作的新手,在公文写作上,除了业务水平有待提高之外,往往只是表达细节上存在一些问题,容易修改成文。

如果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弱,即使业务水平高,写出的公文距离合格标准也较远,比较难于修改。所以我们把提高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也作为学习公文写作的目标与任务。

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反映在文字是否正确、语法是否恰当、文章是否得体等等方面,而这些方面也都有相应的客观标准或约定俗成,所以,提高整体语文水平也必须从学习和遵守基本规范出发。

根据上述两个目标,也就确定了相应的两种学习内容(任务):一是公文写作的普遍性规范,一是15种通用公文的写作规范。

本书所讲的公文写作基本规范包括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公文写作的普遍性规范。其中包括公文格式、语言文字规范、篇章规范、道德政治标准以及创新标准等方面。第二部分是目前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所规定的15种通用公文的特殊规范。这15种通用公文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

按照文体功能的性质,这15种通用公文可以分为四类:第一类为知照性的:公报、公告、通知、通告、通报;第二类为指令性的:决议、决定、命令、意见、批复;第三类为呈请性的:请示、报告、议案;第四类归为其他一类:函、纪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视情况讲授其他一些常用的事务性文体的基本规范,例如总结、计划、演讲稿、规章制度,等等。无论是普遍性规范还是特殊规范,我们都强调要强化文体意识,要从文体学的角度讲授各种写作规范。

上世纪80年代裴显生针对当时国内写作教材编写的实际情况曾指出:“我国一些讲公文写作的书,对具体文种往往只简单讲几句写作要求和格式,然后附上几篇例文供读者仿效。这对初学写公文的人自然是有帮助的。但是,对如何把握具体文种的写作特点和规律,如何在实践中练好基本功,写好这种公文,却往往语焉不详,甚至避而不谈。在有些同志看来,学写公文,只要掌握格式就行了。我们认为,这种认识是不全面的,要写好各个具体公文文种,有必要对它作深入、细致的研究,找出规律来。”①上述认识符合实际并①裴显生主编:《公文写作概论》。

02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具有指导性,故而对于各个具体文种的写作我们应借鉴前人的研究方法并结合当代公文写作实践和教学实践上的经验确立新的研究思路和表述体例。

我们知道,刘勰在研究每一种文体的写作规律时,从四端入手,即《文心雕龙·序志》篇所说的“原始以表末,释名以章义,选文以定篇,敷理以举统”。

“原始以表末”,就是推究起源,说明流变;“释名以章义”,就是解释名称,说明含义;“选文以定篇”,就是选评代表性作品;“敷理以举统”,就是陈述道理,提出规范。本书(课)借鉴上述方法并结合目前公文处理的有关规定和实际情况,确立了以下一种研究思路和表述体例,即对15种通用公文的每一种文体都从适用条件、写作规范和注意事项三个方面加以分析说明。适用条件部分考察每一文种的文体功能和处理方式(包括公文格式、发文机关、收文机关和发文方式);写作规范部分选择若干代表性例文,并分析每一种文体(包括标题和正文)的基本结构、表达形式和基本规范;注意事项部分根据具体情况从文体辨析、易犯错误、若干要求等方面对基本规范作补充说明。这种思路和体例从实际出发,兼顾一般与特殊,便于学习者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

在一再强调学习规范、遵守规范的同时,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任何规范我们都应该采取开放和辩证的态度。这主要体现为以下五个方面:第一,规范有先进与落后,高级与低级之分,我们应该学习最先进最高级的规范。

第二,学习最先进最高级的规范还要适应于个人的才性。每个人的天赋、性格都是不同的,在学习不同规范的适应程度上就会有所不同,所以我们在学习最好的规范的同时,还应该根据每个学习者自身的特性对规范作主次轻重先后之分,甚至于可学不可学之分。

第三,学习规范是为了应用,而应用任何规范都必须符合具体的条件,不符合具体的条件,再好的方法也会变成不合适的教条。所以我们既要学习先进高级的方法,又要根据具体条件随机应变地合适运用。

第四,现有的规范总是有限的,而创建新的规范则有无限的可能性。所以,任何规范都既是让人遵守的,也是让人突破的。也就是说是可以变化、可以创新的。换言之,写作虽然不可无格,但可以出格和破格。出格就是在现有规范的基础上,创建新的规范而超出现有规范的限定;破格就是打破、修改、完善原有的规范,这就是破旧立新的两种方式。所以,对于写作规范,本书尽量采取“描述”的态度而不是“规定”的态度,进而加以检验、评议,指出可第一章绪论023以修改、完善之处,以充分体现写作的继承性和创造性。

第五,专业写作者与业余写作者的区别主要就在于专业的处处合乎规范,合乎规矩,而业余的往往不合规范、不合规矩。业余写作者中也有高手,但往往是随心所欲而不及矩,而专业高手则是随心所欲而不逾矩。后者才是我们追求的理想目标。以上就是本书关于学习和运用规范的基本理念和原则。

除了要学习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之外,公文写作涉及的相关工作技能,如校对、说服、演讲、调查研究、会议程序,等等,也是学习公文写作所必需的“诗外功夫”,对于这些内容在教学中将结合相关的文种做必要的介绍和练习。这样,在努力提高学习者的公文写作技能和语文运用整体水平的同时,也有助于促进其思想素质、业务素质的提高。

第三节教与学的方法关于语文教育的方法,叶圣陶反复强调,教学教学,就是教学生自己学。

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自己掌握语文学习的方法,自能阅读与写作。也就是说,教是为了不教。所以,他把语文教育比作父母教孩子走路,最终是让孩子自己能走。还比作教练教队员游泳,其工作就是引导队员下水练成游泳的本领。对于语文教育,吕叔湘有另外两个比喻,一是比作农业生产,老师创造条件,让学生像庄稼那样自己发展成长。一是比作工厂实习,让学生自己学着干活。这也就意味着,在语文教育上,教师是主导的因素,学生是主体的因素,教师的教学应是组织、指导、启发、鼓励,而不是包办代替,而同学们的学习和训练,无论课内课外都要注意培养自主的、创造性的自学能力。所以,语文教育的方法应把教师指导下的学生技能练习作为中心的环节,以学生的技能练习为主,以教师的知识讲授、技能指导为辅,讲授和指导为练习服务。公文写作的教与学自然也不例外。根据现有的条件,我们把教学过程安排为三部分:一是课堂讲授、讨论(交流),二是作业或练习,三是自学或自习。其中第二部分实行课内课外相结合,第三部分由学生在课外自主进行。所以同学们除了在课内听讲练习之外,还要在课外花费更多的时间才能完成学习任务。如果只是上课随便听听,课内课外不花工夫思考练习,就不可能完成应024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有的学习任务,也就难以产生切实的效果。

就课堂讲授而言,一是侧重于基本规范的关键环节以及学生依靠自学比较困难或容易疏忽之处进行深入细致的讲解,也就是抓住重点、难点、盲点。

二是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结合具体例文进行分析研究。这些例文大部分是新近的公文,它们主要源自党政机关的公开网站。一部分是古典诗文。之所以选用古典诗文是因为古典诗文篇幅较短,相关规范丰富而典型,有助于理解公文写作的规范和继承优良的传统。三是根据同学们的练习情况进行针对性的评议改正,这样便于切合学习者的实际状况。同时,课堂讲授辅以讨论、交流,主要的形式是问答、发言、论辩。目的在于共享各自的宝贵经验,并通过质疑不同的观点,促进经验的扩展,思考的深入,以取得写作和口头表达的共同进步。

就作业或练习而言,其原则一是方法正确,二是运用熟练。主要的方式是要求学生写作若干篇公文,特别是常用的文种,如通知、通报、请示、批复,等等,反复练习数遍,直至合格为止,以期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练习有时课内进行,更多的时候课后进行。如果人数多而课时少,对于同学们的作文,教师难以一一详细批改,况且也不能用老师的批改来代替学生自己的修改,所以,教师可就作业中出现的较重要、较普遍的问题进行讲评,并以范例作为参照,帮助同学们知错、改正。

在教学过程中,要求同学们重点思考的问题和练习的文体贯穿于本书的各个章节,但在本书中没有像一般的教材那样列在各章之后,这是因为这些思考与练习应贯彻因材施教的原则,针对教学的实际情况灵活地进行设计,而不宜事先做整齐划一的规定;同时,这样做也有利于发挥师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与此相应的是,本书所举例文的评析大多数没有编入书中,编入书中的也只是简析。对于这些例文教师可进行针对性讲解或请学生进行分析练习。

就自学而言,不应作狭隘的理解,还要充分认识到它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自学不是被动、孤立、封闭性地学习,而是自主、开放、创造性地学习,同样需要老师的指导、同学的交流。无论学习任何知识、掌握任何技能,都必须进行主动、积极、高效率地自学,不断发展提高自学能力是学习者勤奋努力的主导方向,不断进步成长的主要标志,决定着当下的学习成效,也决定着未来的发展前途。特别是进入大学教育阶段以后,课堂教学的有限性更加明显地不能第一章绪论025满足学习的个性化、无限性和创造性的需求;同时,公文的写作规范虽然理解起来并不困难,但要熟练掌握并不容易,而提高语文运用的整体水平更不可能一蹴而就,所以,要完成语文学习的目标与任务,仅仅通过课堂上的有限学习和训练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增加课外的学习,并养成持之以恒的阅读写作习惯,也就是终生自学的习惯。这是不断提高语文水平的必由之路,别无捷径可走。

自学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第一,多看多写。欧阳修说学文有三多:看多,做多,商量多。(《后山诗话》)鲁迅也说过:“文章应该怎样做,我说不出来,因为自己的作文,是由于多看和多练习,此外并无心得或方法的。”①可见多看多写是古今一致的意见。

不过,要从多看多写中获得切实的成效还需要加深对多看多写的理解,讲究正确的方法。

阅读可分为泛读和精读两个方面,②所以多读包括泛读的多和精读的多。

泛读的多要求阅读的篇数多。一方面应广泛阅读语言、修辞、逻辑、思维、学术研究、新闻报道、文学创作、公文范例以及文章学、写作学等多方面的大量文章和著作。另一方面还应读得快,记得准。一学期每门课读80万~100万字,4~5本书并不算多。这样才能起到见多识广、潜移默化的作用。精读的多则要求阅读的遍数多。具体而言,应选择数量不多的优秀之作,对每一篇都反复阅读,下一番精研细阅的功夫。不认识的词语、不清楚的事物都要一一查阅;其段落大意、中心思想都要准确理解;除此之外,其背景动机、体裁体制、立意选材、结构布局、语法修辞等等有关写作方法、表达技巧的细微之处更要反复研讨,知其优劣及其缘故,读出自己的发现和创造,以期起到举一反三、读十当百的作用。这也就是说,为了学习写作而进行的精读不仅要理解文章的内容,还要理解文章的形式,即其表达的方法。在这样的精读过程中,还需要知人论世,将所读作品还原到当时的历史语境中去,并与相关的众多作品联系起来参照比较,并借鉴相关的基础理论、具体批评以及文学史等研究成果,以加深对作品内容与形式的理解并锻炼提高真伪美丑的辨别能力。

对于写作学习来说,经典之作、优秀之作就像领先于世界的中国乒乓球队一①鲁迅:《致赖少麒书》,见《鲁迅全集》第13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1年版。

②顾黄初:《多读多写辨析》,《语文教学与研究》1982年第5期。

026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样,最具有学习借鉴的价值;平庸之作就像目前的中国男足一样,还是少看甚至不看为好,以免浪费宝贵时间。所以体现于篇数多的泛读自然不可或缺,体现于遍数多的精读更是事关紧要。这一点常常被忽视而导致事倍功半,多走弯路,需要引起高度重视。

还应注意的是,阅读有默读和诵读两种类型。默读是不出声的观看,这是泛读常用的方法。诵读是出声的朗读(包括背诵),偏重于让听众欣赏的吟诵、朗诵也可包括在内,它是精读必用的方法。对于优秀之作,通过反复朗读乃至背诵可以增进对语言、文体的精微感受以及对文章内容和表达形式的深入体会,故而可以有效地促进写作水平的提高。所以中国语文教育历来重视对经典著作的熟读,即反复朗读以致背诵,要求熟到如出己口。朱自清在辨析说与写的不同时甚至说:“大概学写主要得靠诵读,文言白话都是如此;单靠说话学不成文言也学不好白话。”①在此可作补充的是,对于自己的文章,即使是很长的文章,写完之后乃至改过之后都要通篇诵读。因为诵读非常有助于发现和改进思想上、语言上的种种不足之处,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因而诵读也就成为检查修改文章的一个必需的步骤。另外,中外学者还有肉眼看(看书),心眼读(读书)的区分,强调了读书的根本目的在于提高修养,变化气质,而不仅仅是增加知识。这是任何学科的教育都必须遵守的根本规律,需要永远牢记在心。

多写也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写的篇数多,一是写的遍数多。篇数多是指写作多种实用、非实用文体的文章。现在的博客、微博、微信等网络形式为每个人的写作及其传播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应充分利用。遍数多是指就一种文体反复写作,或就一篇文章反复修改。其内容、章法、字句以及表达效果、文章风格等方面都要用心研究,反复推敲。一种文体反复写作,有助于熟能生巧;一篇文章反复修改,既会提高文章质量,也会提高写作能力,这一点却常常被学习者忽视。所以,同学们对于常用公文文体的写作练习不能满足于一遍即过,还应反复写作、修改直至合格为止。通过这样的反复练习,才能真正掌握公文写作的技能,提高整体语文水平。

根据实践经验,写作的篇数多和遍数多可以较便利地统一于写作简短的读书笔记(札记)、生活日记以及时事见闻评议上,因为它们用时不需长,次数①《论诵读》,见《朱自清论语文教育》,河南教育出版社1985年版。

第一章绪论027则可多,还便于反复修改、便于持之以恒,是积累材料,锻炼写作基本功的很好方式。所以现代许多语文教育家、作家都提倡通过记日记、记笔记学习写作。如黎锦熙把日札优于作文当作写作教学的一个原则,张震南等教师把札记作为作文训练的最佳方式,并收到良好的效果。老舍也说连写封家书或记点日记,都郑重其事地去干,当作练习写作的一种日课。胡适、高馨圃甚至认为平时的笔记、日记、通信写作可以代替课堂作文。对于记笔记,冰心有一个很好的比喻。她认为笔记就是你所积累的财富,笔记本就好像你的存款折子,存折上的财富越多,你手头就越宽裕,用起来就方便了。所以,要提高写作水平,写出优秀文章,先要看看自己的积蓄、本钱到底有多少,有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换言之,写作不能仅仅倚赖临时的感知触发,还需要依赖长期的积累磨炼。这个长期积累磨炼的最佳方式就是记笔记、记日记。

在现代语文教育中,曾有人对阅读与写作的相对重要性提出不同看法,本书赞成辩证地看待这两者的关系,阅读是写作的必要基础,写作是阅读的应有目标,两者离则两伤,合则双美,所以不可偏重,而应将两者紧密结合起来,起到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作用。①第二,加强口语训练。在多看(读)多写的同时,还必须注重和加强听与说的练习,可概括为多说。多说与多看多写一样,也是学习写作的不可缺少的环节。口语是书面语的基础或根本,书面语是口语的加工改造,书面语不能脱离口语一意孤行。所以,会作文的根本原因也许就在于会说话。故而从写话开始学习写作简便易行,脱离口语学习写作就会困难重重,事倍功半。

很多学生有这样的经验,小学的文章本来很通顺,但到了初中、高中、大学反而越来越不连贯、流畅了,这除了思想发展与语言发展之间产生了新的矛盾之外,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片面夸大了文章与口语的差异,而去过分追求词藻雕琢,结果反而违背了遣词造句的约定俗成。②在学习外语时同学们还常有这样的经验,就是已经记住成千上万的外语单词了,但还不能在写作中正确自如地运用起来,其原因也是与听说训练的不足有关。有的语文教育家甚至认为说话更难。如吕叔湘认为,语言修养自然包括说话与写文章。拿这两件事情来比较,说话尤其不容易。一则应时触发,没有从容润色的时间;二则①张世禄:《读书与作文》,《国文杂志》1943年第1期。

②王力:《谈谈写文章》,见《王力论学新著》,广西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

028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不但要照顾说话的内容,还要同时照顾说话的声音和姿态。把说话称为一种艺术,一点也不过分。所以,不应该只重视写文章而忽略了说话。①如果此言不虚,那么,会说就会促进会写。所以,中外语文教育都很重视口语作文,有的学者建议中学一年级占四分之三,二年级占五分之三,三四年级占二分之一;还主张经常进行口头作文、演讲、辩论比赛。现在许多中外作家的写作方式不是直接打字写字,而是边说话边录音,然后整理成文,道理也在这里。

与他人交谈、讨论,参加公共演讲(发言),都是很好的口语练习方式。当然,这种口语练习应说普通话,推广普通话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宪法的规定,应自觉遵守;同时也要遵守相关的社交礼仪。

第三,多与同学交流,多向老师请教。这也就是欧阳修所说的商量多。

在校学习的学生有着集体生活、共同学习的宝贵条件,除了便于多读好书,还便于多听好课好讲座、多结交好同学好老师。因此,同学们可以根据相同的爱好兴趣,组成联系比较密切的自学小组或社团,少则三五人,多则一二十人,经常性或有计划地进行交流、商讨,互相帮助。个人也可多向老师、同学请教。作为老师,应欢迎同学们课内课外随时提问、质疑,即使错了甚至坚持错误也没关系,应允许别人做出看来错误的选择,这是每个人应有的权利。

这种权利得到保障,才可以自由地创造、进步。已毕业不在校的学习者,也应积极主动地争取通过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加强与相关学习者和专家学者的联系与交流,以保持信息的畅通,思维的活跃,从而促进写作水平的不断提高。

第四,合理利用图书资料。人类处在知识和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而每个人的阅读需要是有限的和特殊的,所以图书馆里值得读的书很多,不值得读的书更多。即使是值得读的书,有价值的信息也是既有长处,也有短处。而媒介、网络的信息更是真伪难辨、良莠不齐。所以在学习过程中对于图书资料,一要正确选择,二要正确利用。公文写作学习的自学材料包括四个方面:一是规范性文件。即国家规定的与公文写作有关的规范性文件,如文字拼读、标点符号、校对符号、公文格式、公文处理办法等方面的规定(详见本书《参考文献》)。这类材料并不多,有的大家已经学过,掌握得也很好,但不妨重新温习。

二是工具书。例如《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汉语大词典》,等等。

①吕叔湘等:《语言与文字》,见《吕叔湘全集》第6卷,辽宁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

第一章绪论029需要注意的是这些工具书的编撰也是有变化的,通常应选用最权威、最新的版本。

三是参考书。即中外古今相关的论著和教材(详见本书《参考文献》)。

四是文学经典著作。通过阅读文学经典学习公文写作应特别注意以下三点:第一,必须向经典学习。古人强调取法乎上,通俗地说就是要学就学最好的、最先进的东西;而经典就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留传下来的最有价值的著作。经典对于写作的重要性,刘勰在《文心雕龙·事类》篇中说得很明确:“夫经典沈深,载籍浩瀚,实群言之奥区,而才思之神皋也。”近代以来特别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在西方中心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等思想的影响下,很多人把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切方面都看作过时的、落后的东西,有人甚至提出不读中国书的过激主张,把中国古代的经典一笔抹杀掉了。现在还有不少人深受这种激进思想影响,一听说要读四书五经就特别反感,后遗症很严重。当然,迷信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是不应该的,只读中国古代的经典也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阅读西方的经典以及中国现代的经典。但中国古代的经典是中国人首先要学习的,不可或缺的一课。假如一个中国人要想成为大文学家,不可能不读《诗经》、《楚辞》,不可能不读陶潜、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曹雪芹;而要成为哥白尼、牛顿、爱因斯坦那样的大科学家,或者说成为一个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优秀科学家,恐怕也需要通过古代经典学习中国的高妙智慧。

也许可以作这样的比喻:如果我们只想做小鱼小虾,那么待在小河小沟里就可以了,而如果要想成为鲲鹏、巨鲸,那就必须到大海大洋中去。而古今中外的经典就是同学们赖以成长壮大的浩瀚海洋。

第二,选择最切合自己的个性、特长的经典作家及其作品,作为重点深入学习,然后广泛吸收其他各家营养,形成自己独特风格。任何技能都是从模仿学习开始的,模仿学习是必由之路。但模仿学习要注意两个原则,一是要模仿学习最好的,一是还要模仿学习便于自己模仿学习的。前者已如前所述,而所谓便于自己模仿学习的,也就是最适合自己才性的。学习者应该首先选择适合自己才性的榜样进行模仿学习。中国乒乓球之所以长期领先,是因为运动员从小就学习最先进的技术。最先进的技术在哪里?就在一个个世界冠军那里。所以,要学习最先进的技术首先就要向这些世界冠军模仿学习。同时,中国的一代代乒乓球运动员在掌握基本技术之后都是通过选择特030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定的、主要的学习对象而成长起来的,而不是漫无目标、不分主次。这种经验值得借鉴。

第三,抓住主要环节。有人可能会疑惑,很多文学经典不是公文,很多创作手段在公文写作中用不上,从中能学到什么呢?对于学习公文写作而言,我们希望同学们特别关注经典著作中人与人的对话,包括诗人自己如何对别人说话(如爱情诗往往就是诗人对其爱人所说的话)。这是因为描述对话是文学家的重要才能,或者说是杰出文学家的根本性标志之一。例如杜甫对于在什么场合,以什么身份,对什么人说话所把握的各种尺度都非常好;无论是诗人自己的话,还是笔下各种人物的话,都很得体传神。再如曹雪芹也特别擅长通过人物的对话展示其复杂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个性。而公文从来不是独白,都是有着特定对象的对话,也同样面临着特定的语境,必须正确确定作为叙述者的自我与接受者的关系,必须解决该说什么不该说什么以及怎么说的问题。所以说,仔细研读经典著作的人物对话也是学习公文写作的重要手段。

总之,运用正确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认真勤奋地学习、交流,努力掌握公文写作的基本规范,每一位学习者就一定能够克服困难,不断进步,达到更高的层次,取得理想的效果。这是我们的坚定信念,也是我们对每一位学习者的美好祝愿。

第二章概念与格式第一节相关概念一、语文与写作(一)语文语文一词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已经问世,有语言与文字,语言与文学等含义,但作为语文课程名称的语文,其本义是口语与书面语的合称。

叶圣陶说:“什么叫语文,平常说的话叫口头语言,写到纸面上叫书面语言。语,就是口头语言;文,就是书面语言。把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连在一起说,就叫语文。这个名称是从1949年下半年用起来的。解放以前,这个学科的名称,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解放以后才统称语文。”①吕叔湘将语文课名称里的语文之意限定为语言和文字,但同时说,语言和文字这两个名词都不止一种意义,这里所说的语言是口语的意思,这里所说的文字是书面语的意思。②这一解释为叶圣陶的观点提供了旁证。

由此可知,作为一门课程或学科的名称,语文不是分指语言和文字,也不是分指语言和文学,而是分指口语和书面语。

①叶圣陶:《认真学习语文》,见《叶圣陶集》第13卷。

②吕叔湘:《关于语文教学的两点基本认识》,见《吕叔湘全集》第11卷。

032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需要说明的是,虽然语文课由国语课、国文课发展而来,①但不能简单地把语文视为国语与国文二词的合成。这是因为语文一词民国时期已在使用,并不是将国语课、国文课统称为语文课时才产生这一词语的;此外,20世纪20年代以后的小学国语课本全部都是语体文,即白话文,而中学国文课本文言文逐渐增多。文言文固然是书面语,白话文也是书面语,尽管其中含有许多现代汉语口语的成分。

还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国语、国文的含义,有不同的认识。民国时期人们通常用国语指口语,用国文指书面语、特别是文言文。同时,加上国字后,国语非泛指所有方言的口语,国文非泛指所有方言的书面语,而是分别特指标准的口语和标准的书面语,即通用的共同语。

每个国家都有通用的共同语(有的国家可能还不止一种)。在中国,由于历史悠久,通用的共同语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

就标准的口语而言,据有关学者研究,春秋战国时期以洛阳语音为标准语音,称作雅言;明清以来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称作官话,民国时期称作国语(1909年江谦正式提出用国语替代官话),现在我国台湾、香港地区仍称作国语。在大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称作普通话。

就标准的书面语而言,数千年来一直是文言文居于主导的地位,直至20世纪20年代以后文言文的主导地位才被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是以东周至汉代的诗文为基础的标准书面语,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现代的标准书面语———白话文,则是唐宋以来通俗的白话文学语言的继承和发展,也是以北方方言为基础的。自五四新文化运动以来,文言文被激进人士认为是落后的、僵化的、无生命力之物,应予彻底消除;但西方语言学家对之倒有较客观、中肯的认识。如美国语言学家罗杰瑞指出,现代白话文虽然以北京口语为基础,但仍然沿用不少文言文的词语及语法结构,而且多数新词也主要用文言文成分构建。所以,文言文的主导地位虽然已被白话文取代,但仍然影响着中国人的思想、语言和写作,对白话文写作以及对未来汉语的发展都有着重①中华民国建立伊始,语文课统称国文,讲授文言文;白话文运动兴起之后,小学改授白话文(语体文),语文课改称为国语,中学语文课也加授白话文,一度也称国语;但至30年代初期,中学以上语文课又复称国文,文言文比重逐渐增加。

第二章概念与格式033要的意义。①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关于通用的共同语———现代汉语普通话(包括口语和书面语),国家有明确的规定,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语音,以北方方言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外国人所说的中文、汉语、华语实际上都是指普通话。

总之,语文课学习的口语和书面语,都是本国通用的共同语或标准语。

跟学外语一样,听说读写都要练习。

(二)写作写作是人类心理与语言文字相结合的综合性活动。根据功能可分两类:记录性写作和交流性写作。写作的功能首先是记录,帮助记忆。从结绳、刻记到发明文字,都具有记事的功能;有了文字以后,又从记事发展到记言和记录各种心理活动。其次是交流,向他人表达作者的知情意。这种交流一是实用的,主要是处理各种公私事务;一是非实用的,主要是表达认识和审美创造。无论是记录还是交流,都需要思维与语言文字的恰当组织和表达,以求通顺明白。交流还要考虑相互关系,场合特点,以达到预期的效果。所以,从记录看,写作不难;从交流看,写作又很难。需要辩证地看待写作的难易。

公文写作是表达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集体意志的写作活动,具有很强的特定性(就其行文主体和行文对象而言)、权威性(就其效力而言)、实用性(就其目的、功能而言)、受动性(就其所体现的工作职责、集体意志而言)、程式性(就其体式、制作而言)、时限性(就其行文时间而言)、事务性(就其内容而言)、简约性(就其表达形式而言)等特点。

二、文书与文章(一)文书文书是人类用于处理各种事务的文字材料,如书信、合同、账册、名录,等等。并非所有的文字材料都是文书,那些不是用于处理具体事务的文字材料,如小学生的写字练习、算术作业等等,都不是文书;学生的作文是文章,但也不是文书。文书可分为公务文书和私人文书两大类。公务文书是国家机①罗杰瑞:《汉语》,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8年版。

034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关和其他社会组织用于处理公务的文字材料。如用于记录占卜活动的甲骨卜辞就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公务文书。私人文书是个人、家庭用于处理私务的文字材料。如个人简历、家庭收支账目,等等。

(二)文章运用语言文字进行写作,其结果可能是一个词,一个句子,或者一本书,这些文字材料可能都属于文书,但并不是文章。文章必须是意义明确统一,结构完整有序,篇幅不长的单篇文字材料。西方最短的文章是源自古希腊的一行诗体。中国最短的文章,也许是当代诗人北岛的一首诗,题目是《生活》,正文只有一个字:“网”。当代知名人士张允和的一份电报也极短,除了收件人姓名和地址之外只有一个字:“允”。其正文与落款两部分利用双关的修辞手段合二为一了。最长的文章难以界定,或者说还没出现。文章种类极多,但可分为实用文体与非实用文体两大类,公文是实用文体中的一个类别。

三、公文与通用公文(一)公文可从五个方面限定公文:第一,国家机关和其他社会组织是公文制作的主体;第二,行使职权和实施管理过程是公文形成的必要条件;第三,用于处理各种公共事务是公文的主要目的和主要功能;第四,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是公文的基本特点;第五,具有文章形式是公文的存在方式。

这五个方面的限定就将公文与其他类型的公务文书区分开来,也与其它类型的文章(私人文书中的文章以及非文书的文章)区别开来。学习者应注意公文与公务文书以及文件这三者的区别。现在很多教材和著述都把公文视为公务文书的简称,也就是认为公文等同于公务文书。但在本书看来,公文虽然属于公务文书,但公务文书并非都是公文,只有成为文章的那一部分公务文书才是公文。其他的公文文书,例如统计表格、登记簿籍,不具有文章的形式,只是公务文书,而不是公文。民国时期将公文称作公牍应用文,显然也是以文章为标准来确定的。文件外延比公文广泛,既包括公文,也包括非公文的文章甚至书籍等文献。

(二)通用公文通用公文是指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2012年4月16日联合发第二章概念与格式035布,同年7月1日开始施行的《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见本书附录一)所规定的15种主要的公文。它们是:决议、决定、命令(令)、公报、公告、通告、意见、通知、通报、报告、请示、批复,议案、函、纪要。与2012年7月1日前施行的原《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相比,在文种上增加了决议、公报两种公文,将会议纪要简称为纪要,其余文种及其名称未作变更。由于这15中通用公文是《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所规定的,所以也称作狭义的党政公文。广义的党政公文则是指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下的国家机关在管理过程中形成的用于处理公务的具有法定效力和规范体式的公文,既包括15种通用公文,还包括总结、计划、公示、声明等事务性文体以及规章、行政法规等法规性文体。可作参照的是,民国时期,国民政府的公文程式所规定的通用公文为令、训令、指令、布告、任命状、呈、咨、公函、批,共计9种,后修改为令、训令、指令、布告、呈或报告、函、通知、批,共计8种。目前台湾地区规定的通用公文为令、呈、咨、函、公告、其他公文(书函、开会通知单、公务电话记录、其他定型化处理之公文),共计6大种类。

第二节公文格式国家技术监督局曾于1988年9月5日发布《国家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88),自1989年3月1日起施行。后于1999年12月27日根据《国家行政机关公文处理办法》(1993)修订后再次发布,名称也相应地改为《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1999),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由于从2012年7月1日开始施行《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需要施行相应的《党政机关公文格式》,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于2012年6月29日联合行文发布了《党政机关公文格式》(GB/T9704—2012,见本书附录二),自2012年7月1日起施行。该国家标准按照《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的有关规定,总结近年来党政机关公文格式的实际应用经验,在公文用纸、排版印制、格式要素等方面对原有的《国家行政机关公文格式》做了修订。以下主要根据《党政机关公文处理工作条例》和《党政机关公文格式》介绍公文格式的基本规范。

036公文写作基本规范(第三版)一、版式与印制要求(一)公文用纸纸型通常采用国际标准的A4型纸,幅面尺寸为210mm×297mm,张贴的公文用纸幅面尺寸据实际需要确定。

(二)公文用纸主要技术指标通常采用60g/m2~80g/m2的胶版印刷纸或复印纸,白度85%~90%,横向耐折度≥15次,不透明度≥85%,PH值7.5~9.5。

(三)版心与页边尺寸版心(不含页码)为156mm×225mm;上白边(天头)为37mm±1mm;左白边(订口)为28mm±1mm;下白边(地脚)和右白边(翻口、切口)尺寸由此相应而定。版心不在正中间,是为了使用方便与美观。

(四)页码位于版心下边缘之下,通常用4号半角宋体阿拉伯数字,数字前后各有一条一字线,一字线上距版心下边缘7mm。单页码居右空一字,双页码居左空一字。单双页页码位置对应,两页页码误差不超过4mm。公文的附件与正文一起装订时,页码应连续编排。

(五)排版规格使用简化汉字,横写横排,从左至右。通常用3号仿宋字,每行28个字(一字指一个汉字宽度的距离),每面22行(一行指一个汉字的高度加上3号汉字高度的7/8的距离)。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可并用汉字和少数民族文字,少数民族文字按习惯排印。

(六)图文颜色通常用黑色,印章为红色。

(七)制版要求版面干净无底灰,字迹清楚无断画,尺寸标准,版心端正,误差不超过±1mm。

(八)印刷要求双面印刷,页码套正,两面页码误差不超过2mm。黑色与红色油墨应达到一定色谱标准。印品着墨实、均匀;字面不花、不白、无断画。

第二章概念与格式037(九)装订要求左侧装订,不掉页,裁切后的成品尺寸误差不超过±2mm,四角成90°,无毛茬或缺损。骑马订或平订的订位为两钉外订眼距版面上下边缘各70mm处,误差不超过±4mm。无坏钉、漏钉、重钉,订脚平伏牢固。骑马钉钉锯均订在折缝线上,平订钉锯与书脊间的距离为3mm~5mm。包本装订公文的封皮(封面、书脊、封底)与书芯应吻合、包紧、平整、不脱落。

二、一般格式根据公文用纸上的所在位置将版心内的公文格式的各要素分为三大部分:版头、主体、版记。

版头:公文首页分隔线以上(含分隔线)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