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明远文集.第三卷:高等教育苏联教育 9.2
作者: 顾明远
34.85万字 0.1万次阅读 0.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战后苏联教育的发展和改革[1]02 2024-01-17 11:01:50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3
    作品总数
  • 418.02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59章
简介

《顾明远文集》选取了顾先生在教育领域内发表的文章和出版的著作,根据内在逻辑顺序和原有面貌进行编排,突显了顾先生在中国现代教育理论、主体客体统一论、比较教育理论三个方面对中国教育理论的贡献。《顾明远文集》是对顾先生文章和著作最为全面和完整的介绍,相当于对中国教育界学术发展的一次系统梳理,很有价值与意义。

高等教育

重视加强大学生能力的培养[1]

现代的高等教育,已经走出了古典大学的象牙之塔,与社会的政治、经济和人们生活各个方面的关系越来越密切。随着政治经济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社会要求大学培养智力水平更高、眼界更开阔、适应性更强、更富创造性的人才。提高高等教育质量成为各国极为关注的问题。

20世纪6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越来越感到以传授专业知识为主的传统高等教育已经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而把加强学生能力的培养作为提高大学教育水平的重要问题。其原因主要如下。

第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使得科技知识爆炸性增长,知识老化的速度急剧加快。据统计,20世纪70年代以来,全世界每年出版图书50万种,每1分钟就有一种新书出现。而学生在大学学习的时间是有限的,不可能无限制地延长。因此,在学生学习的短短几年时间内,学校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本学科的所有知识传授给他们,而且工作几年以后,他们在学校中学到的知识也会有相当一部分甚至大部分陈旧过时。因此,学校如果不能在传授基本知识的同时,培养学生较强的驾驭和独立吸收知识的能力,就不能使学生在学习期间从浩瀚的知识海洋里广收博取,高效率地建立起工作所需要的知识储备,也不能在工作以后,根据学科发展的趋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自己永远处在学科发展的前列。

第二,现代科学发展的趋势是,相邻和不同学科间的互相联系、渗透越来越广泛、深入,一个仅有记闻之学和熟练的技能技巧,而无敏锐的洞察力、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就很难成为在科技革命中从事创造性工作的专门人才。

打倒“四人帮”以后,特别是高等教育如何适应四化建设需要的问题提出以来,加强能力培养逐步成为高等教育理论和实际工作研究中的核心课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弄清什么是学生的能力,要着重发展哪些能力,看来是很有必要的。

当前,教育界比较普遍的认识是:发展学生的能力,指的是发展学生的心理发展水平,而不是一般的技能和技巧,它包括注意力、观察力、思维力、记忆力、想象力以及意志和情感等心理品质。技能和能力既有联系,又有区别。例如,数学系学生的计算能力、中文系学生的写作能力、物理和化学等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这些都属于技能,它区别于心理发展水平。当然,这些技能的培养也离不开一个人的心理发展水平。如果这个人的观察力、思维力很差,他就不可能具有较高的写作技能或做实验的技能。但是,我们不能把两者混为一谈。过去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比较注意培养学生的技能和技巧,却很少注意发展学生的能力。不少教师对于前者,即本门学科学生应该掌握哪些知识和技能一般是非常明确的,至于后者,则往往不很明确,甚至觉得不可捉摸。

为了阐述的方便,我想借用现代控制论的术语,把学生的能力大致分为下面3类。

(1)接受信息的能力,包括注意力和观察力。学生的注意力和观察力是要从小开始培养的。但是对大学生来讲,需要培养专业的注意力和观察力。例如,地理系的学生对地质地貌应有自己专业的洞察力;中文系的学生应当具有观察人物、情境的能力,有了这种能力才能够深刻地理解文学作品的主题思想,分析人和物形象的倾向性、典型性、深刻性及其社会意义。在进行创作时,中文系学生更需要具有对生活、对人物的洞察力。这种接受信息的能力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专业的特点有意识地培养才能获得。

(2)处理和储存信息的能力,包括思维力、记忆力。思维力被认为是学生能力的核心。学生在听讲、读书和实践中接受信息以后,就要对这些信息加以分析、比较、综合、抽象、推导、判断等,最后得出正确的结论,并把这些信息和结论储存在脑子里。思维力和观察力又有密切的关系。观察是思维的基础,没有从观察得来的信息,思维就没有材料。所以有的教育家说:观察是智慧的窗口。而思维又指导着观察,使观察有目的性、方向性,从而提高观察的水平。各个专业对思维力的要求也是不同的,数学专业要求学生具有想象思维、逻辑思维的能力;文学艺术专业要求学生具有形象思维的能力。至于记忆力,过去传统教学就比较重视,这里就不多叙述了。

(3)输出信息的能力,包括想象力和创造力。学习是为了应用,要把学习到的知识创造性地应用于实际,就需要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特别是在现代科学技术革命的时代,学生如果只学到一些死的知识,不善于创造性地运用,就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传统的教学很不重视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因此,强调这一点,就更有必要了。

除了这3类能力以外,还有意志、情感等,也是需要在教学中注意培养的心理品质。

发展学生的能力就是要发展这些能力的广度和深度。例如,要发展注意力的持久性,观察力的敏锐性、广阔性和深刻性,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独立性、批判性、逻辑性、敏捷性、创造性,想象力的丰富性等。

怎样才能发展学生的能力?这涉及课程的设置、教学过程的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等一系列问题,而且各个专业的情况不同,采取的措施也不应相同,我这里只能就一般的教学指导思想和方法谈一点不成熟的、极肤浅的看法。

(1)要改革传统的课程结构。学生的能力与他的知识结构有密切的关系。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宽厚扎实,视野就比较开阔,就能够居高临下看问题,不断吸收新的科学理论成果来丰富自己。在实际工作中,就能提出比一般人高一等的见解。相反,如果知识面窄、底子薄,对与本专业关系比较间接的学科知识了解不多,或毫无了解,即使他专业知识学得再好,也只能在狭小的天地里思考问题。这种被日本学者称之为“纵向深入型”的专门家,视野狭隘、适应性差,一般只能在具体的岗位上搞好工作,不可能有太大的创造性。在科学技术向多学科综合方向发展的时代,他们作用的发挥,有着很大的局限性。因此,美国、日本等高等教育发达国家,近年来普遍把注意力的重点从烦琐的专业知识传授,转移到着重加强普通和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方面来,放宽专业限制,削减专业课,增加选修课,注意及时反映科学理论上的新成就和新动向。

(2)要改革传统的教学方法,改变教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的局面,要提倡学生自学,自己钻研问题。现在,国外提倡发现法和讨论法。这里分别做简单的介绍。

发现法是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提倡的,布鲁纳认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道的事情,也“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像科学家发现真理那样,通过自己的头脑去探索知识,去“发现事物发展的起因和事物的内部联系,从中找出规律,形成自己的概念”。他认为,讲解式的教学只能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教学应该是假设性的,让学生在假设中寻出真理。他还说,教一门课不是使学生建立一个有关这一科目的小型图书室,而是要使学生像数学家那样去思考数学,像史学家那样去思考历史,把掌握知识的过程体现出来。发现法的运用分几个步骤:第一步是提出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建立问题情境,使学生脑子里充满问题、引起思维,明确要发现的目标;第二步是提出解决疑问的各种可能的假设和答案,指导学生思考的方法;第三步是指导学生收集和组织有关资料,尽可能提供发现的依据;第四步是组织学生仔细审查有关资料,从中得出该得出的结论;最后一步是引导学生从理论和实践上验证和修正结论,从而解决问题。发现法的优点是可以提高学生的智能,使学生学会探索的方法,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巩固,缺点是不容易掌握和运用。

讨论法,美国和苏联都在提倡,苏联又叫“问题讨论法”,是教学法专家达尼洛夫提出来的。问题讨论法的运用与发现法有相同的地方:第一,提出课题,建立问题情境;第二,指出已经知道了什么,不知道什么,并提供解决问题所必需的知识、材料和思路;第三,指导学生去研究、讨论;第四,做出结论。达尼洛夫认为,过去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报性”的、“图例说明式”的,不能启发学生思维,采用问题讨论法才能启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据教学法专家研究,大学生有如下3种类型。

一是听课时努力记笔记,唯恐漏掉,来不及理解教师讲解的内容和内在逻辑,对问题缺乏完整的概念。

二是能充分理解讲解的内容,记住要点,记录要点,但仍然是复制活动,跳不出讲课的框框,很少提出好奇的问题。

三是努力跳出复制活动,能沿着教师的思路,努力用学过的原理去探索新教材中的问题。

这3类学生中当然是第三类学生最好。在传统教学方法中,这3类学生的比例分别为16%~20%、70%~76%、9%~15%;使用问题讨论法以后,这个比例变为7%~10%、54%~56%、34%~39%。第一、第二类学生减少了,第三类好学生增加了。

总之,各国教学方法的改革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让学生积极地动脑筋,减少教师讲授的时间,增加学生自学的时间,在课堂上提倡有问有答、互相交流。

(3)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动手的能力就是将知识运用于实践的能力。学习是为了应用,从某种意义上讲,动手才是学习的目的。动手的能力是一种综合能力,它包括了观察、思维、记忆、想象等心理品质。动手与动脑不能分开,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就会发现自己的知识不足、对问题理解得不深,因而促进他进一步去动脑筋。

近几十年来,国外教学过程的组织很重视实验和实习的环节。在欧美各国,教师的讲授在教学中不占很大的比重。如法国大学的一节课,常常辅以二节讨论课和二节实践课。苏联的大学讲课时间较多,但近几年也在减少。以莫斯科大学物理系和鲍曼高等工科学校的机器制造专业为例,其讲课与实验室操作、课堂讨论所占的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课堂教学各环节所占比例

联邦德国和苏联的高等学校还非常重视学生的生产实习。联邦德国的工科大学要求学生在入学前做13周的生产实习,入学后再安排13周,或是在入学后进行26周实习。苏联的工学院要安排20周实习,分几次进行,到所学专业的各个车间,熟悉各个生产环节和工艺过程,担任从工人到工长的各种职务。美国大学对本科生进行通才教育,专业课很少,所以不安排实习。但大学生也利用假期到工厂、企业劳动,毕业后在工厂、企业进行实际培训。

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除了实验和实习外,学校都主张让学生参加科研和设计。苏联已有330多所学校设立了科研和设计处。鲍曼高等工科学校机器制造专业的学生独立工作时间为教学时间的1.36倍。它要求学生从第五学期起每学期搞一个设计。

(4)在教学过程中要允许学生提出与教师不同的见解。要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就要鼓励学生提出疑问,提出自己的见解。一个不会提问的学生,往往是最平庸的学生。科学的发展就在于创造,如果没有疑问,没有新的见解,一切都是以书本为经典、以教师的讲课为准绳,就不可能有创造,科学也就得不到发展。教师在鼓励学生提出不同的见解的时候,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等品质。有一种思维方法叫作“逆向思维法”。某个问题,按照习惯性的思维,总是解不开,如果采用“逆向思维法”,把问题反过来想一想,也许就迎刃而解了(参见《中国自然辩证法研究会通信》,1982年12月25日)。传统的教育学强调教师的绝对权威,学生与教师只能求同,不能求异,这就束缚了学生的思想。新的教育思想提倡学生求异,提出有创新的见解,当然这种求异不是异想天开,而是以基本知识为基础、有根据和理论的。通过学生的求异,教师与学生也才能做到教学相长。

(5)要注意因材施教。每个学生有着不同的素质,除了各人的遗传素质不同之外,还由于受到不同的环境和教育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个性、才能和特长。培养学生的能力,要照顾到学生的原有基础,有针对性地进行。例如,有的人富于逻辑思维,有的人则富于形象思维;有的人思维很敏捷,但缺乏深刻性;有的人思维较迟缓,但思考问题较深刻。所谓培养学生的能力,就是要发扬他的优点,弥补他的不足。对于思维敏捷而缺乏深刻性的学生,要注意培养他的思维的深刻性和广阔性;对于思维深刻而较迟缓的学生,就要注意培养他的敏捷性。这就是所说的“长善救失”。其他的能力,也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培养,才能事半功倍,收到较好的效果。

加强大学生的能力培养,是一个客观形势逼迫我们必须认真加以解决的重要问题,也是一个难度很大的问题。因为它涉及高等教育的指导思想、专业和课程设置、教学过程的组织、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等许多方面的问题。而我国高等教育,自20世纪50年代以来,基本上是一个以传授知识为主导的体制,直到目前为止,很多方面(小到考试办法和评分标准)都不能适应加强能力培养的需要。因此,我们认为,大学的教师、领导和教学管理干部要加强教学工作和教学方法的研究,这是十分必要的。

有一种观念是到了应当改变的时候了。这就是认为大学就是传授专业知识,只要有学问,能够把专业知识讲清楚就可以当大学教师,他们不必学习教育理论,也不必研究教学方法。这是一种错误观念。就是从单纯传授知识的角度说,它也是欠妥当的。到了现代科学技术发展要求大学生有更高能力的今天,它的偏颇就更为明显了。现今,高等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学、心理学)和教学方法的研究,已经在不少国家盛行起来。特别是苏联,近几年来出版了好几本高等学校教育学的书,如瓦西列依斯基的《高等学校课堂教学》、季诺维耶夫的《苏联高等学校教学过程》、加班诺夫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学》文集、马尔丁诺夫主编的《高等学校教育学课程的教学》、阿尔汉格尔斯基主编的《高等学校教学理论讲义》和科贝利亚茨基主编的《高等教育学原理》等。在苏联,凡是要当大学教师的人,都要学习高等教育学这门课程。1978年,苏联高等和中等专业教育部颁布了这门课程的大纲,该大纲分3个部分,12个课题,共需50个课时(讲课34课时,课堂讨论16课时)。1982年又公布了《高等学校教育学和心理学原理》的新课程大纲,把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讲授结合起来(参见《外国教育动态》,1980年第6期和1982年第5期)。在国内,这个问题也得到越来越多的同志的关注。有的大学提出了这样一个十分发人深省的问题,即大学教师如何专业化的问题。这在过去,也许会被看成是一个可笑的问题:大学教师都有专业,还存在什么专业化问题?现在看来,这个问题提得很好。因为,高等学校教师实际上身兼两种身份:既是学者,又是教育家。因此,他既要有精深的专业知识、丰富的专业实践和渊博的学识,又必须懂得教育工作的规律,有良好的教学方法,能够出色地完成培养人才的任务。这就是他们与单纯的科研人员不同的地方。而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教师,在专业知识储备方面是比较充足的,但在教育理论修养和教学方法研究方面,却有不少的欠缺。他们只关心学科水平的提高,不关心大学教育的发展趋势;只注意使自己的课讲得清楚明白,不注意学生应该如何学,更不重视学生能力的培养。专业化的问题,在这部分同志身上显然是没有解决的。为了提高大学的教育质量,为四化建设培养出更多水平更高、能力更强的专门人才,我们应该认真学点教育学、心理学理论,加强高等教育的理论和实践问题的研究,不断改革不适应新形势的陈规陋俗,改进教学方法。

[1] 原载《教学研究》(内部),1983年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