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全三册) 9.2
作者: 颜廷瑞,宋维杰 主角: 辛弃疾
71.3万字 0.1万次阅读 1.1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尾声:杀贼!杀贼! 2023-12-04 09:46:02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71.3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74章
简介

讲述了“词中之龙”辛弃疾空有一腔爱国热血,满腹军事才华,却无法实现政治理想,最终在那一声声悲怆的“杀贼”声中谢幕的故事。整部作品洋洋洒洒近百余万字,作者用如椽巨笔描述了南宋经济与艺术的繁华与绚丽、政治上的黑暗和苟且,军事上的懦弱与无能,揭示了南宋不可避免走向败亡的深层次原因;又以沉郁顿挫的情感塑造了一个可敬可悲的悲剧英雄,淋漓尽致地展现了辛弃疾对朝廷的期望,对国家统一的热望以及壮志未酬的悲愤之情。

辛弃疾1:凭栏长啸

楔子:梅雨梅雾中的追思

衰乱年月,时节不协,天气怪异。

宋宁宗(赵扩)开禧元年(公元1205年)六月十九日午后未时,梅雨细细,烟雾蒙蒙。梅雨梅雾,霉结了大地;霉结了四“;霉结了山林虎啸;霉结了农舍炊烟;霉结了从铅山城通往奇狮山谷的弯弯小路。就在这条梅雨梅雾交织的小路上,第三次遭受罢官贬逐的爱国志士、抗金英雄、政务干才、豪放词家辛弃疾,骑着一匹羸弱的栗色坐骑,由年轻的第七子辛秸(jiē)牵马护卫,踩着洼水泥泞,艰难地向前移动着……

辛弃疾,字幼安,山东历城四风闸人,时年已六十六岁。他头戴斗笠,身披蓑衣,神情憔悴,双目闭合,霜染两鬓,雪洒髭须,似仍陷于沉思状态,眉宇间堆积着一层厚厚的忧郁和肃杀之气。今年(公元1205年)三月,恰是他出知镇江府一周年,抗金北伐的各种事务已轰轰烈烈展开,特别是在招募健勇,校场教练事务上,已取得了“士气昂扬”“武艺精进”“战术契合”的成效。孰料三月二日,朝廷突下诏令,以“缪举张瑛”之罪,罢去他镇江府知府之职,并降两阶而为朝散大夫。他茫然不及上疏申辩,朝廷又突下诏令:“改知隆兴府。”他茫然不及隆兴之行,朝廷却于六月五日再突下诏令,以“好色、贪财、淫刑、聚敛”之罪,罢知隆兴府,贬逐回家。

荒诞的诬陷,荒诞的罪名,荒诞的诏令,荒诞的反复,暴露了执权者荒诞卑劣的用心——辛弃疾必须离开镇江府这个抗金北伐的前哨,退居山“。他怆然地离开了镇江城忙碌紧张的军政战备,离开了炽热沸腾的校场,离开了斗志昂扬、同仇敌忾的将士和黎庶,走向自医自疗创伤的巢穴瓢泉园林。

江风波涛,梅雨梅雾,舟楫马背,颠沛流离,凄苦、孤独、愤怒、悲哀,充塞着他的心胸,他突然感到生命张扬中理想的失落,龙钟暮年心力交痒的怆楚,突然感到大仇未报、大耻未雪的愧疚,突然感到平生所愿百无一酬的忧伤和岁月不待、鹈鴂将鸣的无奈,全然不知淅沥不歇的梅雨,顺着他的斗笠蓑衣滴答地浇灌在他胯下羸弱栗色坐骑的躯体上、脖颈上、鞍后负载的行囊包裹上和蹒跚的四蹄上。

辛弃疾胯下的栗色坐骑,确实是一匹高龄老马。二十五年前,辛弃疾任湖南安抚使,创建飞虎军,在购进的一百匹战马中,这匹栗色马驹吸引了他的目光,特别是马驹额部一团白色斑点,引起了他的兴趣,使他想起四十二年前(公元1161)年冤在故乡历城揭竿起义时乘坐的那匹以古时烈马名字命名的“青色的卢”和“青色的卢”在烽火战场上的神骏风采,遂仔细打量着这匹栗色马驹。此驹身高六尺,体长一丈二尺,凤头、狮腰、龙肚、鹿腿、耳若削笋、蹄若元宝,牙口三岁,其性暴烈。他飞身跃上马背,以试其能。栗色马驹仰天一啸,声有破石穿云之威;四蹄腾空,形有一跃三丈之捷;神骏无比,健捷无比,遂挑为坐骑,并命名为“栗色的卢”。辛弃疾有诗曰“青衫匹马万人呼”中的匹马,就是这匹“栗色的卢”。

二十五年来,“栗色的卢”陪同主人度过了十八年遭贬罢官的痛苦时曰,在偏僻的带湖、瓢泉送走了潇洒壮年和风华中年。在仅有的七年官场飘蓬中,“栗色的卢”驮着主人,走遍了湖南、江西、福建的山山水水,主人呕心沥血地为国操劳、为民解忧,招来的却是第二次罢官遭贬。

二十五年来,“栗色的卢”曾驮着主人五次走进京都临安,三次是有雷无雨的皇宫召见,使主人失望沮丧,哀叹连连;两次是救援倒霉的朋友陈亮走出冤狱,使主人举杯畅饮,放歌云天。

二十五年中,“栗色的卢”曾驮着主人夜闯武夷山五曲峰袁顶着朝廷株连的罪罚,为朝廷党争而死去的朋友朱熹献上凄凉的悼念,以“所不朽者,垂万世名。孰谓公死,凛凛犹生”十六字为亡友而呼。

二十五年中,“栗色的卢”曾驮着主人由瓢泉而绍兴,由绍兴而临安,由临安而镇江,追寻迟暮晚霞的辉煌。主人鞠躬尽痒地筹划北伐方略,精研战场决机,实施军政战备,招来的却是第三次罢官遭贬。

风雨黄昏。此时此刻,梅雨如注,梅雾如涛,伴随着脊背上主人不尽不羁的沉思,更浓重了人世间英雄迟暮的凄凉。

二十五年的生死相随,“栗色的卢”似已体察到脊背上主人的苦怨哀愁,似乎要在这梅雨梅雾交织中,为沉思的主人提供一个平稳舒适的软榻,它用尽全力昂起沉重的头颅,呈现出老当益壮的风采;它老而不馁地竭尽心力,都是为了脊背上的主人不再为胯下羸弱衰老的“栗色的卢”分心分神。

终归是羸弱衰老,力不从心啊。一团梅雾翻滚着向马头扑来,“栗色的卢”眼前一黑,躯体一斜,险些跌倒。赖七公子辛秸挽辔肩抗急助,才恢复了躯体的平衡安稳,“栗色的卢”低头响鼻作谢。辛秸突然恍悟到梅雨浇灌带给“栗色的卢”负重的艰辛,急忙从马背鞍后取下湿淋淋的行囊包裹,背在自己的肩上。“栗色的卢”连连三声鼻响,似乎在向辛秸作谢。

辛秸,时年二十二岁,是辛弃疾成年八子中的第七子。其人身高七尺,健壮英俊,形容酷似其父,机敏多思,颇似其母,举止敏捷,孔武有力,因其诞生成长于父亲罢官遭贬之期,接受父亲严厉的管教和训练,其文武才情,为十个兄弟姊妹中的佼佼者。因其长兄辛稹(zhěn)、二兄辛柜(jǔ),皆寄身湖南,任飞虎军官佐;三兄辛稏(yà),寄身建康,任江阴提刑;四兄辛镳(biāo),寄身临安,任禁军教习;五兄辛穰(ráng)、六兄辛穟(suì),寄身福建,任左翼军官佐;大姐随姐夫范炎(字黄中,范如山之子)居晋陵县衙,二姐随姐夫陈成父(字汝玉)居福州,故前年(公元1203年)父亲奉诏出山时,他奉母命伴随父亲,充任差役,留八弟辛褎(xiù)居瓢泉以事母亲。两年官场,触目惊心,旁观父亲绍兴理政、临安听旨、镇江备战,始知官场风涛之可畏,始知父亲举止之艰难;人事当恤而无力,国事当解而无权,军事当谋而上疑,步步绳索,横竖皆非,时有临渊履冰之险。特别是镇江备战一年遭谤、遭诬、遭忌,艰辛难述。春秋易度,灾祸难料,父亲终于在谣诼诽谤中跌入朝廷特有的“莫须有”三字的陷阱,走上了这条梅雨梅雾、霉织世间一切理智良知的不归路。

梅雨细细,梅雾蒙蒙。马背上辛弃疾的思绪,缥渺地飞向逝去的年月,飞向梦魂萦绕的生命之根——四风闸,飞向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四风闸辛府后的中秋节之夜——

乌云遮月,秋气如磐,翠竹含泪。在翠竹流泉之间,祭案陈设。祭案之上,竖先师孔子画像;画像之前,置青铜狻猊香炉,三炷祭香已燃,紫烟缭绕。

祭案右侧,高背木椅上端坐一位长眉朗目、形容矍铄、身着缁色长袍的老者,那是辛弃疾的祖父辛赞(时年五十六岁)。

祭案左侧,设方桌座椅,桌上摆置酒肴瓜果;方桌两侧肃然端坐的是辛赞为孙儿辛弃疾开蒙延聘的两位文武西宾老师。其一是亳州名士蔡松年,另一位是亳州义士刘瞻。

蔡松年(字伯坚),时年四十一岁。相貌清俊,性情沉静,谈吐谦和,道德文章饮誉江淮。时辛赞官居亳州谯县县令,与其结交,相知相重,遂为孙子聘为西席,传授翰墨。

刘瞻(字嵒老),时年三十八岁。形容魁梧威严,性情刚烈,心胸直爽坦荡,文武旷达。六年前(绍兴十年,公元1140年)任抗金名将刘锜(字信叔)帐下幕僚,佐刘锜率八字军破金兵于柘皋(安徽巢县东),遭秦桧忌恨,刘锜罢官,刘瞻即返回故里亳州,躬耕自娱。辛赞慕名而访,相语甚欢,结为忘年之交,遂为孙子聘为西席,传授武艺兵略。

祭案前,年当七岁的辛弃疾庄然跪立,手捧祖父为其草就的开蒙祷辞,高声朗诵:“顽童辛弃疾,年七岁,生于国破沦陷的历城四风闸。一岁时,父母惨死于金兵烧杀掳掠之灾,赖祖父抚育教养,方能存活于世。须臾不敢忘记祖父之训海,须臾不敢忘记大宋赐予辛家祖宗五代之隆恩。始祖名讳维叶,任大宋大理评事,执掌朝廷刑律,蒙皇恩由甘肃临洮迁居历城;高祖名讳师古,任大宋儒林郎,执掌节度掌书记;曾祖名讳单字寂,任大宋宾州司户参军,执掌户籍赋税;祖父名讳单字赞,任大宋朝散大夫,从官五品,并授陇右郡开国男之爵;父亲名讳文郁,赠大宋中散大夫,官为五品。大宋之于辛家五代,皇恩似海,虽国破而不敢忘却,因国破更铭记于五内;金兵之于辛家,有血海深仇,虽国破而不敢忘却,因国破而更加仇恨。乞始祖、高祖、曾祖收我于门下,启我混沌,嗣我家门,昌我国教,弃疾当牢记祖父‘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之愤’的教海,为收复国土、统一华夏而献身。恭请老师教我才智,授我胆略,引导我自立自强……”

童声朗朗,有凿石镂金之势;形容俨俨,有仇深似海之状。

读罢祷文,辛弃疾依祖父训示,向孔子画像行九叩之礼。又依祖父训示,向两位老师行三跪三叩之礼。

待辛弃疾礼毕,蔡松年携辛弃疾小手挺身而起,拱手向辛赞言道:“这开蒙祷文想是老先生草拟的吧,言浅意深啊!自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金兵入侵,中原沦陷已历二十一年,金兵的铁蹄蹂躏,豪取强夺,毁坏了中原的锦绣繁华,致使田园荒芜,黎庶流离,哀鸿遍“……这祷文中蕴寄着老先生‘思投衅而起,以纾君父之愤’的宿志啊!令孙辛弃疾虽尚年幼,然闻其声,抑扬有致、气韵铿锵;察其容,悲蕴双睛、郁结眉宇,有义愤填膺之象,可知文中之意,已可领略三分。此儿定是天资聪颖,可造之才。恭喜老先生家门有继,夙愿有托。松年定当勉力以授,不负老先生所托,教其知恨、铭耻,使‘收复国土、统一华夏’之业后继有人。”

辛赞起身拱手,正待言谢,刘瞻捶桌而起,悲愤怒吼:“可恨临安朝廷,秦桧当权,奸佞得志。执权重臣,文恬武嬉,纸醉金迷于残山剩水,充耳不闻江南仁人志士的呼吁呐喊和中原黎庶百姓的怒吼悲号。四年来,岳元帅遇害,张浚罢官,刘锜遭贬,韩世忠被削去兵权,黑白颠倒,忠良含冤……”

辛赞悲愤亦炽,接口言道:“然社稷在民,安危在民,兴亡在民,民心终究不可侮啊!”

蔡松年从怀中取出一卷文稿,付与辛弃疾言道:“这是岳飞元帅所作的一首长短句《满江红?怒发冲冠》,仅知于军中将领友朋。现已为江南临安朝廷和中原金兵所禁读禁传。今传授于汝,权当首授之课,汝当读而思之。”辛弃疾接过文稿,高声诵吟:

怒发冲冠,任栏处,潇潇雨歇。抬望眼,仰天长啸,壮怀激烈。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

辛弃疾诵吟之声刚停,蔡松年询问:“诵吟之后,心有何感?”

辛弃疾回答:“热血沸腾,慷慨壮烈。晚辈心潮澎湃!”

蔡松年放声称赞:“善!汝之学就从岳帅这首《满江红?怒发冲冠》开始吧!”

刘瞻挺身而起,坦荡语出:“蔡公所言极是。岳元帅之英之雄,在于文心剑胆,以文为种,以武为植。辛弃疾,今赐汝兵书一部,利剑一柄,《大宋山川战地要津图志》一册,愿汝以岳元帅为范而立德、立言、立行。兵书乃《孙子兵法》,为兵家必读之物;利剑乃抗金名将刘锜将军佩戴之物,遗我以为念;《大宋山川战地要津图志》一函共十幅,乃我十年来亲历川陕、中原、大江南北,双目所及,亲手绘制。今特赐予汝。”

辛弃疾跪拜而起,接过兵书、利剑、《图志》。

刘瞻再作训教:“汝年方七岁,兵书之精研,尚在来日;剑术之得,正值其时:练剑以强体,练剑以精气,练剑以胆,练剑以体得柔刚、缓急、轻重、进退之精妙。剑虽为一人敌,但在人生决胜的特殊时刻袁一剑之威胜过千军万马啊!《图志》乃山川、湖泊、泽地、道路之浓缩,为将帅用兵决战之基本场所,汝当读之、识之,记其形态,察其关联,明其险峻,烂熟于胸,达到一目览而千军万马突现于眼前。”

辛弃疾已为刘瞻雄刚之论所激动,慷慨语出:“老师所教,朦胧而懂者仅为三分……”

刘瞻语出令下:“似懂三分,已属不易。剑术之妙,就在练剑中体味吧!从明晨四更起,闻鸡起舞,练剑!”

辛弃疾拱手应诺。

家仆捧盘上,盘中置三只细腰高足酒觚。《周礼》载:“献以爵而酬以觚。”此敬师礼之最!

辛赞行至蔡松年、刘瞻面前,长揖以礼,亲举盘中酒觚敬呈,并自举一觚作谢:“谢两位高师屈居西席,教之以鞭,琢之以斧,以孺子辛弃疾之天赐奇遇,亦辛家时来运转之征兆。唯举觚以醉,方能酬两位师长之恩和今夜中秋之相聚。”

蔡松年、刘瞻举觚站起,与辛赞碰觚两欢,发出友情洋溢的笑声。

蓦地一缕低沉哀怨的箫声传来,带着湿淋淋的沉重,冷清清的迷惘,凄惨惨的离情,驱散了辛弃疾马背上的追寻。辛弃疾知道这缕箫声是从驿站渔樵居楼上传来的,何方失落流离的文人壮士也在经受着人生无奈的折磨啊!他不忍再听这箫声断肠的呜咽,用力闭合不曾睁开的眼皮以遮目,顺手拉低头上的斗笠以遮耳。辛弃疾胯下的“栗色的卢”也许体察到主人的心意,也许要躲开这箫声的悲哀,它骤然加速了四蹄叩敲青石板路的节奏。

牵着马辔的辛秸也被这驿站渔樵居传来的凄苦的箫声搅得心境怆楚,喉噎鼻酸。他抬头向父亲望去,父亲正在拉低斗笠以遮耳。父子心灵相通,父亲也受不了这箫声带来的凄苦啊!他随着“栗色的卢”四蹄的加速而加快了脚步……

马背上的辛弃疾走过了驿站袁远离了渔樵居,远离了哀怨的箫声,恢复了马背上的回忆和追思,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三月三曰历城黄河渡口燕山之行的情景在心头闪现——

春光,春风,春草。

黄河滔滔,南山茵茵,一条弯曲山路载着黄河的滔滔浪声,由河边渡口旋上南山山顶。

南岸渡口,人群熙攘,多为商贾,用马驮车载之物,等待着北岸来船,历城官员、计吏,远离人群,坐于河边条石上,饮酒闲聊,谈笑北望……

南山山顶,少年辛弃疾傍祖父辛赞而立……

辛弃疾时年十五岁,身高五尺,绾发少年飘逸潇洒。去年(绍兴二十三年,公元1153年),金主完颜亮迁都于燕,以燕京为中都,以上京(黑龙江会宁)为北京,以辽阳府为东京,以云中府(山西大同)为西京,以开封府为南京,展示了巩固中原,举兵南下吞并江南的战略企图,并借机在燕京和中原各地州县举行科举,以笼络中原文人。辛府翰墨老师蔡松年已于去年被金国朝廷征调入燕京,任尚书左丞之职;辛府书剑老师刘瞻也为金国朝廷征调,刘瞻拒调而游侠民间,不知所在;辛弃疾也得到州县推举,已获得随计吏入燕京考取进士的资格,并限定时曰成行。时祖父辛赞迁官为开封府知府,辛弃疾惶恐无依,派家仆辛勤快马奔开封府急禀,辛赞借病辞官,乘“青色的卢”倍道而归,为孙子辛弃疾设谋作断,遂成今日燕山之行。

辛赞时年已六十三岁,满头白发,腰身已驼,步履已艰,但思维仍精细深沉,他果敢决定借州县推荐入燕参加科举之机,让孙子辛弃疾进入金人中都燕京开眼界,见世面,长知识,并借机谛观形势,了解敌情,熟知沿途山川形势,观察沿途城郭政情、军情、民情,为来日“投衅而起”做准备。为安全计,他让孙子去华衫佩剑,以步代车,派家仆辛勤、书童辛茂嘉背囊挑担相随,以学子装束赴燕。

距离老少主人话别的三十步处,辛勤、辛茂嘉置背囊、挑担于草地,席草而坐,神情专注地望着老少主人的话别。辛勤时年十八岁,身高七尺,虎背熊腰,雄武剽悍,乃辛弃疾同村同族同辈,八年来,一直伴辛弃疾读书练剑,因其按大族排行第三,辛弃疾尊称他为“三哥”。辛茂嘉时年十三岁,身高四尺,体单力薄,生性聪颖,随辛弃疾读书练剑已有五个年头,悟性颇高,因其按大族排行十二,辛弃疾以“十二弟”称之。

山顶话别,义愤填膺。辛赞举目远眺,痛诉河山沦失之惨状:“河山破碎啊!淮水以北之地尽失,西北大散关以东之地尽失,东海楚州以西之地尽失,大宋江山十之六七已落入金人之手。去年,金主完颜亮迁都于燕,并以我大宋京都汴京为金人之南京,奇耻大辱啊!今临安朝廷所存国土,只有利州东路、利州西路、成都府路、潼川府路、夔州南路、京西南路、淮南西路、淮南东路、江南东路、江南西路、两浙西路、两浙东路、广南东路、广南西路、福建路等十七路。版图日蹙,国势日靡,君臣苟安,不思北伐,坐以待毙啊!汝明乎此,方能知耻近勇,方能自奋自强,朝夕必争啊……”

辛弃疾心酸胸涩,肃然恭敬地望着祖父,点头应诺。

辛赞详析深解,再论金兵将再度南侵之危:“金主完颜亮不可小觑啊!其人乃金太祖阿骨打之孙,年三十二岁,残忍凶狠,“心勃勃,行事有霹雳之威,征战善伺机突袭,以战功封海陵王。金熙宗(完颜亶)天眷元年(公元1138年),完颜亮任丞相,时年二十六岁;金熙宗皇统九年(公元1149年),完颜亮发动政变,杀熙宗而自立,并迁都于燕,文武兼施,为举兵南侵,吞并江南做准备。文治则借科举以笼络中原文人,并征调中原名士到金人朝廷任职;武略则借屯田军驻防之法,监视中原黎庶之反抗,并派出大量官员分赴各地,以清查‘官田’‘荒田’‘牧地’‘逃绝户田’‘僧尼道士占田’等名义,强征土地,强掠财物,强取课税,强征人丁。此皆南侵之前奏啊!传闻完颜亮读柳永词作《望海潮.东南形胜》中‘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之句时,拍案叫绝:‘当投鞭渡江,以睹临安此景。’汝明乎此人,当知金兵再度南侵之不可避免,当知未雨绸缪之必须。”

辛弃疾骤然感到心头压力之沉重,骤然感到大祸将来临的紧迫,理解了“未雨绸缪”四字的沉重。

辛赞指点江山,再论山川战地之要津:“金人暴政,将再次掀起中原黎庶反抗之高潮。此压力愈大,反抗力愈强之理,历代皆然。战场厮杀,山川战地关乎胜负,故兵家高度关注。汝读《孙子兵法》,可知孙子有关地形的论述?”

辛弃疾回答:“知道。《孙子兵法》有语:‘地形有通形、挂形、支形、隘形、险形、远形六种。’”

辛赞再询:“能详解否?”

辛弃疾回答:“能。‘通形’即畅通无阻之地,我可往,彼亦可来,要在先居高处以瞰制四周,以利越“机动,以保粮道畅通。‘挂形’即山高坡陡挂碍之地,可以往,难以返,要在凭险而踞,瞰制敌军,隐蔽行动,巧妙利用地形,以收出奇制胜之利。‘支形’即敌对双方各守高险,对峙相持之地,出军难以成阵,遇敌难以展开,要在以走诱敌,敌若蹑我,候其半出而伏兵击之;敌若先走以诱,我戒之蹑。‘隘形’即通道狭窄之地,利于凭险防守,利于阻援疲敌,要在求胜于易胜,敌据隘,勿轻易进攻,更勿死拼硬打。‘险形’即山川艰险梗塞之地,通常指关锁之地,而非兵家必争之险要。要在侦察明晰,若敌先踞之,当撤退而另觅进取之途。‘远形’即敌对双方相距较远集结之地,不利于发动进攻,要在审时度势,先移近而后攻。辅之以刘先生所赐的《大宋山川战地要津图志》,孙儿对《孙子兵法》所阐六种地形之论的体会,似乎更为实在了。”

辛赞欣慰而称赞:“读书知解啊!但仅为书本所得,不算真懂。汝当实地考察,仰其所高,俯其所深,步其远近,履其险要,察其关隘之秘,考其山川走势,熟知其历史沿革和该地所经历的战况战史,方为真懂真知。而且汝需亲自动手袁绘其山川沼池、断崖碉堡、关隘村落、井泉林木,以充实刘先生所赐《大宋山川战地要津图志》上的变化,以备来日之需。汝当牢记,战地山川津要,勿全赖天资记忆,天下记忆卓异之士,隔有时日,记忆亦会有误。”

辛弃疾突然恍悟到祖父的深沉用心,“投衅而起”“纾君父愤”的实现,需要扎扎实实、一步一步地前行。他肃然感激地望着年迈苍老的祖父,想要吐诉心中的一切。

渡口人群炸起的欢呼声飞上山顶,截住了辛弃疾欲语的唇舌,截住了祖孙心系故国的话别。辛赞、辛弃疾移目向渡口望去,北来之船已近南岸,船夫的号子声浑厚雄壮,搅动人心。河岸条石上落座的历城计吏已嚯然站起,向山顶猛力挥手,示意辛弃疾立即下山;家仆辛勤、书童辛茂嘉急忙背囊挑担,向老少主人走来……

辛弃疾双膝跪倒向祖父告别,辛勤、辛茂嘉亦趋前向辛赞跪倒告别。

辛赞双手扶起辛弃疾再作叮咛:“燕京今乃金人心脏,军卒对进城之人盘查甚严,汝当言行自律,勿恃才傲物,勿意气逞强,勿孟浪行事,谨慎为上。牢记牢记,平安归来。”

辛弃疾拱手应诺:“祖父训海,孙儿牢记心头。”

辛勤、辛茂嘉向辛赞叩头站起。

辛赞精神一振,高声而语:“走吧,去燕京开眼界吧,开始你人生的颠簸闯荡吧!”

辛弃疾精神亦为之一振,拱手作别,带着背囊挑担的辛勤、辛茂嘉走下南山,向渡口走去……

辛赞将矍铄深邃的目光移向滔滔黄河,高吟起岳飞的词作《满江红?登黄鹤楼有感》,为孙儿送行——

遥望中原,荒烟外、许多城郭。想当年,花遮柳护,凤楼龙阁。万岁山前珠翠绕,蓬壶殿里笙歌作。到而今,铁骑满郊畿,风尘恶。兵安在?膏锋鳄;民安在?填沟壑。叹江山如故,千村寥落。何日请纓提锐旅,一鞭直渡清河洛!却归来,再续汉阳游,骑黄鹤。

辛赞悲壮苍凉的诵颂声,伴着孙儿辛弃疾走下南山,登上渡船。

黄河滔滔,余音回绕。辛弃疾伫立船头,回望南山,祖父刚健的身躯屹立山顶,渐行渐远,祖父苍凉的诵颂声似在耳畔心际愈鸣愈强。

突然,几声犬吠从奇狮村街巷的屋檐下腾起,驱散了马背上辛弃疾心头遥远的情景和遐想,袭来了现实山村中梅雨梅雾的阴湿潮凉。他不禁打了一个寒战,咳了几声。

辛弃疾胯下的“栗色的卢”首先察觉到主人的变化,急忙抖起精神,奋起四蹄,加快步伐,摆脱了街巷犬吠的打扰,希图以蹄奔生热的衰敝躯体,为主人增添几缕温暖。

牵着马辔的辛秸听到父亲咳嗽,起手向腰间的酒囊摸去,即刻意识到酒囊已空,已无酒为父亲驱寒了。他心头一酸,忍着眼眶里涌出的泪水,牵着“栗色的卢”穿过奇狮村,向奇狮桥走去……

马背上的辛弃疾,在犬吠打扰、雨雾送寒的片刻分心移神后,又恢复了马背上的回忆和追思,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九月九日四风闸村外烽火刀剑的情景在心头闪现——

烽火遍野,硝烟蔽空,铁骑突奔,沙尘飞扬……

黄昏,残阳如血……

秋风呼啸中的四风闸村外……

松柏苍翠的辛府墓地……

墓地中新筑的高大坟茔和高耸的玉石墓碑……

墓碑上“辛赞之墓”四字被残阳映得血红……

墓碑前一面“辛”字大旗高竖,在秋风中猎猎作响……

“辛”字大旗下,二十二岁的辛弃疾戴红色幞头朝天巾,手持利剑,血染白袍,立马墓碑前,神情凝重焦虑,似乎在思索、等待着什么,任胯下的“青色的卢”四蹄腾挪踯躅。他的身旁是年已十九岁,跨着一匹白马的辛茂嘉,此刻正在勒马提刀,神情亦凝重焦虑地注视着辛弃疾的一举一动。他的身后是整齐排列的两千起义兵马,征尘满衣,伏鞍荷戟,或血染衣袖,或伤及臂肘,或疲惫不堪,都同仇敌忾地把目光投向辛弃疾,等待着主帅发出新的军令。

一阵激越的马啸声和马蹄声从兵马阵列的背后传来,人们转头望去,一匹黑色战马飞过阵列,停步于辛弃疾面前,二十五岁的辛勤跳下马鞍,依军礼单腿跪地禀报:“哨骑回报:晏城金兵两千,已渡过黄河,声称要血洗四风闸;长清金兵一千,连夜北上,现已进驻历城,今夜就会进攻四风闹;章丘金兵一千,已进至郭店,距历城只有三个时辰的路程。”

辛弃疾跳下马鞍,跪拜于祖父辛赞的墓碑前,捧剑叩首,高声祭告:“祖父英灵明鉴,今天下形势,果若祖父所料,金主完颜亮举兵南侵,发动战争,亲领六十万铁骑,分四路向江南进攻了。西北一路,由河南尹图克坦哈喜、平阳尹张宗彦率兵十万,出秦州(甘肃天水)、凤州(陕西凤县)攻取四川;河南一路由太原尹刘萼、济南尹布萨乌哲率兵十万出唐州(河南唐河)、邓州(河南邓州市)攻取江陵(湖北荆州)、襄阳;入海一路由工部尚书苏保衡、益都尹程嘉率领战船六百艘,由海门山入钱塘江,攻取临安;安徽一路由金主完颜亮亲自率领尚书右丞李通、尚书左丞赫舍里良弼、御史大夫图克坦贞、同判大宗正事图克坦永年及兵马三十万,出寿春(安徽寿县)、宿州(安徽宿县)、亳州(安徽亳县),攻取淮安(江苏淮阴)、泗州(江苏盱眙)、扬州、建康。大宋之危,莫过于今日。孙儿遵奉祖父训海,‘投衅而起’,聚集两千义士,为挽大宋之危难,揭竿而起,浴血战斗了!祖父英灵明鉴,今日中原黎庶,果若祖父所析,不堪金兵欺压迫害,怒而揭竿,聚啸山林。张旺、徐元起义于江苏东海,王友直起义于河北大名,耿京、贾瑞起义于山东莱芜、泰安,契丹人耶律斡罕起义于大同、阳高袁魏胜起义于江苏海州。“火烧天,已成燎原之势。孙儿遵奉祖父‘同舆同驰’的训海,北结大名首领王友直,南结莱、泰首领耿京,并与江苏首领张旺、徐元、魏胜通好。‘同舆同驰’,有援不孤啊!‘辛’字大旗之高擎,是祖父‘毁家纾难’遗训之落实!辛家累年所积粮米,已作军粮养兵;辛家累年所积银两,已作军饷购得器械马匹,武装成军两千;辛家所有田产,已分给四风闸无地黎庶;辛家所有房舍,已分给四风闸无屋贫民;辛家上下几十口人丁,妇孺已分散流离,寄居他乡,男丁皆提刀上马,杀入战场。孙儿之所为,只求义无反顾,无挂无牵啊!‘辛’字义旗竖起半个月来,石破天惊之威,可慰祖父之遗愿。一破历城,再破大涧,三破西营,焚官衙诛金官,开官仓赈济灾民,破牢狱释放无辜。‘辛’字义旗到处,农工欢呼,士商扬眉,黎庶箪食壶浆以迎送;金官鼠窜,金兵胆寒,官府惊慌仇恨而调兵围剿。现时,晏城、长清、章丘三处之敌约四千兵马已合围而来,恶战在即。孙儿决定率所部两千兵马,借夜幕掩护,飞奔东进,歼灭章丘西进金兵一千兵马于郭店,然后南下莱芜,投入耿京大旗之下,以细流成河、百川成海之势与中原金兵争锋。愿祖父英灵佑我此行成功!”

辛弃疾叩头向祖父英灵告别,举剑站起,跨上马鞍,高声发出军令:“东进郭店,消灭金兵!同仇敌忾,此战必胜!”

马背上伏鞍荷戟的两千义士,精神一振,同声怒吼,气壮山河:“东进郭店,消灭金兵!同仇敌忾,此战必胜!”

在震落晚霞的“东进”声中,辛弃疾放马急奔,辛勤、辛茂嘉左右随行,两千名义士掀起了令大地颤抖的奔马呼啸声……

梅雨作灾,梅雾狂卷。奇狮河暴涨的山洪,挟着呼啸的山风奔出山谷,猛烈撞击着奇狮桥,浪花飞溅、乘风作瀑的猖狂,驱散了马背上辛弃疾心头誓师东进的幻景和遐想。辛弃疾知道,奇狮桥上的这般奇景奇观,是由山势走形,山洪弯折,气流急旋猛涨巧妙交织而形成,遂以双脚轻叩马肚而向河水狂吼、飞瀑成幛的暴虐进击。

辛弃疾胯下的“栗色的卢”在主人双脚轻叩的提示中,立即领悟了主人的意图,马头一摆,跃身一起,奋力一搏,冲过飞浪瀑幛,飞过了奇狮桥,呈现出老而不衰的雄风。辛秸振奋于马儿的表现,脸贴马面,手抚马颈以示慰问,“栗色的卢”连打响鼻作谢,在辛秸的牵引下,转身南向,朝着五里外周氏冈走去。

梅雨作灾,梅雾狂卷。周氏冈原名前冈,高数十丈,乃花岗石断块,葱茏碧绿,玲珑似玉,秀灵之气,溢屏谷口;上下高冈之路,乃人工开辟,宽阔畅达;冈顶短松如伞,草茵如席,山花如火。辛弃疾勒缰而停马,把炯炯目光投向周氏冈下梅雨梅雾笼罩的瓢泉园林,神情变得凝重而怆楚。

辛秸知道,这座园林是父亲心血之所凝啊!十一年前,绍熙五年(公元1194年),父亲从一位周姓人家购得这块荒山,栖身于自己亲手搭建的竹茅小屋“听泉草堂,并亲自劳作,开荒置圃,伐木割藤,引山岩琼珠瀑布,成柳下明沼清池,并借前人诗文名篇名句抒胸中块垒,名茅茨屋舍,用两年时间建造而成。传说周家世祖乃金陵人,因避五季之乱而迁居于此,已三百年,中有五世祖为将军,厌官场倾轧而归此山中,安怡晚年,并以“汝等尽孝以事母,当以义协居”遗训儿孙。父亲嘉之,曾赋《最高楼》以赞赏:“周家五世将军后,前冈千载义居风。看明朝,丹凤诏,紫泥封。”希冀落空啊,今日前冈,义风浩荡,可“丹凤诏”下,“紫泥封”来,诏的是“罢官贬逐,封的是梅雨梅雾啊!辛秸的神情也凝重怆楚了。

辛弃疾端坐马背,把目光投向园林深处嶙峋突兀的苍壁岩,久久地凝视着,寻索着,目光凝滞而含悲……

辛秸知道,父亲在苍壁岩寻找那琼珠般滴流不息的瀑布,寻找那形状如瓢的清泉,那是父亲心中的“孔、颜乐处,是“箪食瓢饮”天然生成的神圣境界,父亲曾赋《水龙吟?题瓢泉》以颂之:“稼轩何必长贫,放泉檐外琼珠泻。乐天知命,古来谁会,行藏用舍?人不堪忧,一瓢自乐,贤哉回也。料当年曾问:饭蔬饮水,何为是,栖栖者?……”可今日,雨漫泉声,雾遮琼珠,霉蔬难食,霉泉难饮,颜子又当何问?也许只有栖栖戚戚地哽咽流泪了。辛秸的双眼已是泪水欲滴……

辛弃疾端坐马背,把目光投向园林东侧竹林深处、高台之上的停云堂,目光含有更浓更重的疑惑……

辛秸知道,父亲在寻找停云堂左侧的清溪小桥,右侧的竹林短松,上空的云霭瑞气壮观,阶下微风轻拂的清爽,在寻找自己心通陶渊明、苏子瞻的诗句:“渊明避俗未闻道,此是东坡居士云。身似枯株心似水,此非闻道更谁闻?”可今日,停云堂云霭渺无,松竹无影,梅雾肆虐,梅雨声吼,陶令若处此地,心历此景,能有“东篱南山”悠然的诗句吗?苏子瞻毕竟是经历过巫山云雾的,“道”在梅雨梅雾霉结处,是闻不得,也不可闻啊!辛秸的目光也变得茫然疑惑了。

时近傍晚申时,梅雨细细,梅雾蒙蒙。沉重迷茫的凄凉、忧郁,窒息着瓢泉园林,使奇狮山谷泯绝了昔日的清风丽日、流泉竹影、诗酒笑语、百鸟声息。忽地,一缕琴音从园林中鹤鸣亭飞出,婉约悲切,若泣若诉,携着寻觅、挂牵以及深沉关切的情愫,回旋在瓢泉园林上空和奇狮山谷。有顷,一曲沉郁含蓄的歌声,驾着琴音而起,带着生气、感慨、雄健清刚的期待,激荡着奇狮山谷的梅雨梅雾,激荡着瓢泉园林中的忧郁凄凉。

此时的鹤鸣亭,梅雨淅沥,梅雾翻涌,雾漫高台,层楼,竹轩竹栏的竹茨厅堂。就在这间雾雨合围、琴音歌声飞起的竹茨厅堂里,女主人范若水带着八子辛褎,三哥辛勤,侍女整整、香香,为迎接丈夫辛弃疾、七子辛秸突然归来的家宴正在进行。

姜汤驱寒,清酒生暖,菜肴果腹,亲情解忧,侍女整整、香香弹唱着三年前辛弃疾在黄梅时节所赋的一首《鹧鴣天?漠漠轻阴拨不开》,恰当地表现出这次久别团聚中突然归来的欢乐和突然归来的不安:

漠漠轻阴拨不开,江南细雨熟黄梅。

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

云柱础,水楼台,罗衣费尽博山灰。

当时一识和羹味,便道为霖消息来。

琴音歌声中,范若水神情从容,笑语盈盈,频频举杯,为丈夫归来祝福作贺;频频举箸,为七子归来夹菜夹肴。她以燕赵女子侠气柔情的洒脱,掩盖着眉宇间浅浅的忧思。她时年六十岁,生于巨鹿邢台,其母赵氏金花绮罗,为当今皇叔赵士经之女,有“宗室公主”之称;其父范邦彦,宣和年间大学士,行侠仗义,有“河朔孟尝”之誉,仕金为蔡州新息县令。宋高宗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金兵南侵,渡淮而威逼建康,范邦彦借新息居地之便,在蔡州起义,举新息全境土地人丁归宗于宋,声威震动江淮。归宗于宋后,曾任湖州长兴县令,通判镇江府等职。其兄范如山,亦抗金豪杰,志在中原,曾任辰州卢溪县令,江陵公安县令等职。范若水其人,聪颖慧敏,淑静多思,精于音律,耽于诗词,悟性极佳,记忆力极强,幼时即有“范家才女”之称,与辛弃疾的相识、相爱,始于诗词,成于诗词。四十多年来,她既是辛弃疾诗词的首览者、评论者,又是辛弃疾诗词的记存者、释解者。此时她已猜知丈夫是遭贬而回,但不愿莽然说出,便命侍女整整、香香弹唱三年前辛弃疾的这首词作《鹧鴣天?漠漠轻阴拨不开》,就是要向丈夫传递她心底的挂牵和不安。

琴音歌声中,八子辛褎神情沉郁而拘谨。从父亲沉默不语的威严中,从母亲眉宇间浅浅的愁思中,他已感受到父亲第三次罢官遭贬的悲哀,却不愿自己的猜想成真。三年前父亲诵吟着“漠漠轻阴拨不开”的无奈,可今日的遭遇,是梅雨如注,梅雾如涛,霉结山谷啊!他言谈不敢大声,举止不敢粗心,他在向父亲捧杯敬酒时,双手也在微微地颤抖……

琴音歌声中,三哥辛勤黯然凝伫,已猜知冤情祸事的降临,睁着混浊的眼睛,注视着第三次遭贬归来的辛弃疾,悄然而悲,嘘唏而咽,老泪从沉陷的眼窝涌出,他急忙低头,伸出单臂右手遮掩。他时年已六十九岁,与辛弃疾有着六十三年的主仆兄弟情谊。绍兴十三年(公元1143年),他七岁进入辛府,仆役于族祖父辛赞膝前,奉茶斟酒,展纸磨墨,间以玩伴看护年仅四岁的辛弃疾;绍兴十六年(公元1146年),他十岁,奉族祖父辛赞训示,陪七岁的辛弃疾读书练剑;绍兴二十四年(公元1154年)和绍兴二十七年(公元1157年),他奉族祖父训示,两次陪辛弃疾随计吏前往燕京“谛观形势”;绍兴三十一年(公元1161年),辛弃疾在毁家纾难,聚众起义,袭击历城、大涧、西营、郭店,投奔耿京,“决策南向,夜袭济州金兵大营,生擒叛徒张安国的重大事件中,他挥舞双剑,护卫于辛弃疾的前后左右,有“双剑霹雳”之称。在夜袭金兵大营之后,奉辛弃疾之命,留居扬州迷途知返的万余义军中,照应心存疑虑的义军兄弟。“归正人”命苦啊,一年之后,万余义军在“屯田自养”的名义下,遭朝廷遣散,报国无门,走投无路,遂与千余名义军兄弟,重归山寨,抗击金兵侵扰。惜在一次战斗中,因中金兵毒箭而失去左臂。之后,不论辛弃疾是在飘蓬不定的官场,还是在失路蜷居的山“,辛勤名为亲随为辛弃疾消解杂务,实为辛弃疾照顾赡养。主仆之义,使他俩甘苦共尝,忧乐共与;兄弟之情,使他俩荣辱与共,生死相随。今日,辛弃疾怆然归来,辛勤心胸深处突然感到从未有过的心堵和忧伤,他注视着眼前突显衰老的少主人,生命迟暮的凄凉和鹈鴂将鸣的悲哀,突然撕裂着他的心胸,他默默地用右手举起酒杯,一饮而尽。

琴音歌声中,侍女整整、香香在吹弹吟唱上格外谨慎和投入。她俩都是扬州人,有着扬州女子的聪颖慧敏;她俩又都是慕辛弃疾之名而托人引荐进入辛府,是辛府乐班歌伎中最年轻的两位,甚得范若水的爱怜。九年前,宋宁宗庆元二年(公元1196年),辛弃疾遭佞臣诬陷,第二次罢官遭贬,除罢去福州知府之职外,还罢去了武夷山冲佑观提举(宋初寺观制度之设,是朝廷恩遇五品以上官员落职后生活的最低保障冤。辛弃疾在其朝廷断绝生计的困窘中,忍痛遣散了乐班歌伎钱钱、田田、卿卿、飞飞四人,留下了时年仅十二岁的整整、香香,以箫笛筝陪伴夫人古琴,以成诗词歌吟之律袁更加深了她俩对辛弃疾、范若水亲昵崇敬的情愫,如女儿之对父母,如学生之对师长,她俩遂称辛弃疾为先生,称范若水为师母。今日,先生凄楚归来,梅雨湿衣,梅雾蒙目,师母命弹唱《鹧鴣天?漠漠轻阴拨不开》以迎迓,她俩把对先生的敬仰崇拜和对师母的亲昵敬爱,全部融入词句的弹奏吟唱之中。“当时一识和羹味,便知为霖消息来。”柱湿础雨,见微知著,盐梅和羹,雾霖为雨,十多天来,梅雨淅沥,梅雾翻滚,难道真的预示着有重大不幸要降临这瓢泉园林吗?她俩弹唱《鹧鴣天.漠漠轻阴拨不开》的玉指金嗓也在微微颤抖了。

琴音歌声中,辛秸神情沉重,双目含怒。他听着侍女整整、香香弹唱出《鹧鴣天?漠漠轻阴拨不开》中的词句“有情无意东边日,已怒重惊忽地雷,心底的愤怒真的要炸裂喷发了。他紧紧咬着牙关忍耐着……

琴音歌声中,更袍更衣的辛弃疾,似乎在着意地挥拂着舟楫马背上的劳累和心头胸腔中的愤懑,呈现出神情上的安详和目光中的飘逸,频频举杯,感谢大家的关怀。他举杯站起,从容而语:“诸位在瓢泉园林操劳的亲人,天道煌煌,人道汤汤,天遂人愿,弃疾第三次罢官遭贬,从今日起,要老居瓢泉了!请大家干杯!”

预感灵了,担心成了真实,说破的不幸如响雷炸裂,震骇了雨雾围困的鹤鸣亭——

琴音乍歇。

歌声乍停。

众人在失神失意中饮了杯中酒。

辛秸望着泪水盈眶、强忍痛苦的母亲,心头一颤,声音有些发抖了:“母亲,朝廷贬逐父亲的借口,是诬陷而罗织的八字罪名:‘好色,贪财,淫刑,聚敛’。”

范若水惨然一笑,泪珠滚落,放声而语:“欲治其罪,何患无辞。朝廷执权者的才智,何其如此浅薄不堪啊!二十四年前,孝宗淳熙八年(公元1181年),朝廷罢辛郎福建安抚使之职,贬逐回家,其罪名是‘聚敛民财,奸贪凶暴,虐害田里,凭陵上司,用钱如泥沙,杀人如草芥’。真够得上‘罪恶滔天’了,而且不许申诉,不容分辩。后经有司查证,乃监察御史王蔺居临安罗织而成,以此‘莫须有’之臆想,葬送了辛郎的十年时光。十二年前,光宗绍熙四年(公元1193年),朝廷第二次罢辛郎福建提点刑狱兼代浙东安抚使之职,贬逐回家,其罪名是‘残酷贪饕,奸赃狼藉’。罪状虽比第一次贬逐文字简短,其实质毫无二致,同样是不许申诉,不容分辩,后经有司查证,乃御史中丞何澹、左司谏黄艾居临安合伙罗织而成,以此‘莫须有’的臆想,葬送了辛郎又一个十年时光。此次贬离知镇江府、贬罢知隆兴府的八字罪名‘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只是前两次罢贬罪名的翻版,也是‘莫须有’卑劣权术的阴险运用!欺人耶?欺天耶?‘莫须有’三字妙法,乃朝廷自创的发明,昔日置岳元帅冤狱于风波亭,今日置辛弃疾冤案于鹤鸣亭啊!‘好色、贪财、淫刑、聚敛’八字,故伎重演,天下还会有人相信吗?”

辛秸急忙接着母亲的话语说:“确如母亲所语,对父亲这次罢官贬逐,京口人士多有议论。有人认为是朝廷反对北伐的高官,如右相谢深甫、御史中丞史弥远之流的祸谗之心所致,怕父亲成为抗金北伐的统帅;有人认为是太师韩侘冑嫉贤妒能之心所致,怕父亲功高望重,赢得民心;有人认为是朝廷最高执权者猜疑之心所致,怕父亲成为第二个执掌兵权的岳飞。”

范若水高声哀叹:“辛郎命苦,此时此刻,梅雨成瀑,梅雾凝云,云暗园林,云磐山谷,这就是你说的‘天道煌煌,人道汤汤,天遂人愿’吗?”

梅雨肆虐,梅雾翻涌,辛弃疾凭栏啸吟:

江头日日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

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

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

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

辛弃疾啸吟之声刚落,雷声霹雳,山风骤起,梅雨稀疏,梅雾离散。范若水急抚七弦古琴,收辛弃疾啸吟之词入曲,整整品箫应和,香香巧弄琵琶而放声高歌,为辛弃疾啸吟之词插上了飞翔的翅膀。范若水和着琴音高吟:“‘江头曰曰打头风,憔悴归来邴曼容’,开口十四个字就凄然道破了世路艰险,英雄失途的悲哀。悲无处诉,哀无处消,只有借汉代贤人邴曼容的举止业缋自寻安慰了。贤人邴曼容为官清廉,俸薪不肯过六百石,养志自修,声誉昭著,然群小妒恨,朝廷不容,凄凄然以‘辄自免去’而退居故园。辛郎引邴为师,为伴,为荣,顶着‘好色、贪财、淫刑、聚敛’的八字诬陷,以憔悴年暮之躯而笑傲坎坷,真够得上邴曼容第二了……”

雷声消失,山风吹拂,梅雨停歇,梅雾散尽,范若水和着琴音高吟:“‘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辛郎轻轻一嘘,借郑国商人的喜爱死鼠和汉代刘向笔下叶公子高的畏惧真龙,提示了朝廷重用奸佞、贬逐忠良的丑恶嘴脸。‘孰居无事陪犀首,未办求封遇万松’,悲愤雄心的无奈,辛郎只好请来战国时主张合纵抗秦而遭贬的魏国宰相公孙衍(字犀首)对坐万松之中,举杯痛饮以笑傲官场了……”

晚霞映照山谷,峦峰斑驳陆离,山风轻拂,绿树轻摇,山花轻摆,范若水和着琴音高吟:“垂暮之年,龙钟之态,力衰之躯,接二连三的遭贬,仍然禁不住生命张扬的追求,仍然泯灭不了执着的信念,这是人生的悲哀,还是人生的壮烈?‘却笑千年曹孟德,梦中相对也龙钟’,龙钟的惺惺相惜,龙钟的心灵相通,清醒也好,梦中也好,古今相承也好,痴心痴想也好,三国时的曹操和曹操的诗句伟业,仍在激励龙钟年迈的辛郎笑傲人生……”

一阵凄厉高尤的鹤鸣声,延续了范若水的高吟,在雨后湿淋淋的山谷回响。辛弃疾举目远眺,晚霞映出的雨后长虹,桥架山谷,七彩斑斓,更托出奇狮山谷的壮丽秀美。七彩长虹桥下,一只展翅飞出的白鹤,掠过山坡林海的碧波,掠过山间竹林的绿浪,发出急切凄厉的嘶鸣声向瓢泉园林飞来。辛弃疾一时看呆了,默默心语:“白鹤啊,你来得神奇,来得适时啊……”

范若水停琴而奔向栏杆,望着飞来的白鹤纵声迎接:“久违了,白鹤!你是百鸟中的清正君子,你是辛郎与之为伴、与之相语的密友,热烈欢迎你长住鹤鸣亭啊……”

白鹤通悟人性,鹤鸣清爽响亮,似在回答,双翅一收,俯身一滑,轻轻地落在辛弃疾、范若水面前的栏杆上,鹤鸣朗朗,似在问候。辛弃疾手抚白鹤而仔细打量,它体长四尺,通体雪白,洁净自养之状如昨;它昂首而立,气宇轩昂,高傲自修之状如昨;它头顶朱红额痣,再呈深红染黑之色,这是年龄的增添,这是走向年暮的标志,辛弃疾的心头,骤然浮起一层凄凉,双手紧紧抱住了白鹤洁白的躯体。

鹤鸣唧唧,亲切柔和,似向辛弃疾吐诉心绪……

范若水笑语:“《易经》有语,‘鸣鹤在阴,其子和之’。辛郎,该你向我们的老朋友诉说心绪了!”

辛弃疾手抚白鹤,话语苍凉:“《易经》有语,‘我有好爵,当与尔靡之’。白鹤,我的密友,我今日之所有,是悲哀,是迷惘,是痛苦,是追寻。请你伴我追寻坎坷人生中悲哀的因由,迷惘的祸根,辛苦的渊薮,伴我唱出生命张扬中最后几声苍老清醒的挽歌吧!”

鹤鸣啾啾,似在忧伤……

范若水鼻酸目湿,泪珠滚落……

长虹消失了,晚霞消失了,夜幕悄悄降临,夜色笼罩了鹤鸣亭,笼罩了鹤鸣亭栏杆上的白鹤和凭栏沉思的辛弃疾。

夜静极了,偶尔传来白鹤凄厉悠长的哀鸣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