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五章/ 成长关键词:用心

书名:
学习的格局
作者:
冯卓
本章字数:
16254
更新时间:
2023-12-01 14:05:03

学习上,做孩子最靠谱的盟友

第1 节

亲子关系是一切教育的基础

据说,当下检验亲子关系的唯一标准,就是辅导孩子写作业。当看到“辅导作业被封为破坏亲子关系的头号杀手”这样的描述时,我的内心里是五味杂陈。

父母对孩子的爱是最无私的,更是全身心的付出,本应自然地融入学习和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辅导作业竟然对亲子关系产生如此大的破坏性,将父母和孩子之间的爱恨情仇全部浓缩在晚间这段必经的时光。

特别是各种新闻报道和自媒体,也会时不时冒出因辅导作业而渐入崩溃的家庭。比如,丈夫因妻子辅导孩子写作业太严格而动手家暴,妈妈因孩子写作业屡次做不对而气到跳河,还有家长陪孩子写作业而情绪失控拍桌子把手腕拍骨折的,甚至有的家长气到心脏病发作……

这些报道虽说有些夸张和戏谑,但陪孩子写作业真的是一件费力不讨好的事。每每抱着猎奇的心情刷完全国网友的魔性评论,我都会一边默默回忆那些扎心的瞬间,一边笑着流下眼泪。

女儿刚上学的那一年,是我忧郁不知所措的一年,是我家随时硝烟四起的一年,更是我们母女俩鸡飞狗跳的一年。不为别的,就是因为焦虑的我开始辅导孩子写作业了。

整整一年,让我最头大的就是辅导女儿的数学课业。幼儿阶段完美地错过“数学启蒙”,幼小衔接时,接受的是强调独立和自由的蒙氏教育。几次考试后,女儿便与班里一些入学前就学完整本数学书的同学拉开了差距。

没基础,再加上女孩子的数学思维不敏捷,吸收得慢,她每天写作业都要折腾到夜里10 点。有时,为了帮她巩固所学内容,我还要额外布置一些习题。

教一次没学会,我脸上可能还会堆着笑,深吸一口气继续教。教两三次还是没反应,我的内心开始狂乱,紧咬牙齿,鼻翼翕动,额角的青筋开始随着呼呼的粗气声一跳一跳的。再教一次还是做错,我的火气就蹿了上来,声音不仅陡然高了七八度,戳在女儿脑门上的手指都让我自己感觉生疼。

孩子刚入学那一年,每天晚上,在那张小小的书桌前,我都重蹈着声色俱厉,孩子循环着眼泪鼻涕。于是,每当双休日爸爸在家时,女儿都会先声夺人,一定要求爸爸坐在旁边辅导。

那一刻,我全然没有因为甩锅而感到身心解放,反而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

记得小时候,父亲对我的学习要求极其严格,每次想像其他孩子那样跑出去玩儿,都要偷偷瞄一眼父亲的脸色。儿时最大的愿望,恐怕跟如今的女儿一样,就是守在电视机前看上一两集动画片。

可是,时间转眼到了今天,同样的往事继续上演——我一面讨厌曾经被父亲管教的样子,一面又活成记忆中父亲的老样子。

女儿很乖巧,也很懂礼貌,让她做的事情都会很好地完成。只是随着她的年龄慢慢增长,我对她的要求越来越多。

一次,因学习习惯的养成,我下重手打了她,那一刻,我们感觉时间都凝固了。之后的几天,女儿和我不亲密了,不会像之前放学后开心地与我交流,或者放学时明明离得老远也会飞速地朝我跑来,然后一个生扑将双手吊在我的脖子上打提溜。打完提溜,我会照例无比幸福地说一句:“哎呀,救命啊,你要把妈妈的脖子揪下来啦。”

现在,女儿开始有意躲着我。我刚张开双臂想要抱抱她,她会一把将我的手甩开;睡前,我想亲吻一下她的额头,她会皱着眉头,把我贴过去的嘴巴顺手推开。

那一刻,我的心里很不是滋味。这是我从襁褓中寸步不离一手带大的孩子,却因辅导学习时态度粗暴而跟我有了陌生感。那一年,她才不到7 岁。于是,我做了一个决定:第一,试着让自己闭嘴;第二,跟孩子缓和关系。

之后,我重新制订了作息时刻表,回到家,吃完饭后便带着女儿一起做游戏或者下楼打羽毛球。每晚她放学回家,我不会像之前那样强迫她写作业了,并且写了一张“检讨书”挂在书桌最醒目的位置。当我忍不住再次想要出手时,检讨书就是最好的“镇静剂”。

直到有一天,女儿依偎在我身边,小心翼翼地说:“妈妈,如果你每天都能这么好,我就不害怕也不讨厌你了。”这句话体现的就是人性——当孩子被尊重了,她就会学着尊重父母。

日本学者诧摩武俊指出:“不管你立足什么理论,在从婴儿期到儿童期、青春期的人格形成过程中,父母与子女的关系是一个极其重要的构成因素。”

不得不说,女儿作为我唯一的孩子,促使我将所有的精力都投放在她的身上,无疑容易放大孩子的缺点。

1. 为孩子营造宽松的家庭环境。

家庭教育中,最重要的就是亲子关系。孩子在写作业之前,内心是十分复杂的——有想玩又必须写作业的煎熬,也有担心因作业问题而被父母责骂的战战兢兢,无形中便将不舒服的感受传递给了父母。如果父母能够轻松接住并尝试自我消化负面情绪,适当地倾听孩子的感受并加以安抚,相当于给孩子创造了一个包容性的生活环境,能更好地引导他认真学习。

2. 家长的认知决定处事的情绪。

身为父母的我们在情绪失控时,内心本就隐藏着对孩子过高的期望和要求。比如,很多孩子从踏入家门开始,就被家长催着写作业。至于作业多不多,在校期间有没有遇到不开心的事,好似没那么重要。

我曾经问过女儿:“你回家后最讨厌的事情是什么?”她的答案是:“讨厌被妈妈催着写作业。”这句话就像妈妈关心的是作业,而不是孩子这个人。

所以,当你和孩子沟通不畅的时候,不应先去质疑对方为什么总是不听话,而要反思自己的表达是否有问题。

3. 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就谈不上有好的家庭教育。

亲子关系不只是血缘关系,更是情感生活和心理感知的评估。

无论工作多忙碌,父母是否每天都会留点儿时间给子女?

是否能够经常保持愉快的心情与孩子相处?亲子间发生冲突时,是否认为一定就是孩子的错?经常与孩子有亲密的接触,包括捏脸、拍肩、拉手和拥抱,你做过没有?

也就是说,一个有爱的家庭,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一个工作狂的家庭,亲子关系也不会特别友好。

理想的亲子关系就是“用心教养”,当孩子每次回望我们的时候,都能感受到来自父母的关心和爱护,才会勇敢无畏地面对未来。

喊叫不仅不是解决家庭教育的方法,反而是一种情感虐待,会极大伤害亲子之间的关系。如果驴嚎叫管用的话,它可能早就统治世界了,不是吗?

第2 节

辅导作业是父母谁的事

教育专家指出:“家庭教育不到位,不仅会抵消学校教育的效果,还会给孩子的发展造成一定的消极影响。”所以,要注重家庭、家教、家风,把家长引导和培育成立德树人的有生力量。

关于孩子的教育问题,相信每个家庭都有共同的难题。当代家庭教育的普遍现象是:爸爸没咋出力,妈妈用尽蛮力。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无论是孩子班级里还是各种补习班的交流群,但凡有个风吹草动,第一时间跑出来搭腔的基本都是妈妈;孩子的考试成绩不理想,作业质量不高或者在学校调皮捣蛋,第一时间跑出来“挡枪”的也是妈妈;就连老师需要与学生家长沟通时,第一时间想到的还是孩子妈妈。

事实上,我不止一次听到这样的抱怨,几乎大部分的妈妈也包括我都有这样的困惑——感觉在这个家里,或因爸爸工作繁忙,或夫妻双方两地分居,或夫妻无语交流等,爸爸很少能分担妈妈辅导作业时来自精神和体力的双重压力。

久而久之,妈妈“大包大揽”式的辅导让孩子感到厌烦不领情,也让爸爸觉得这份付出是理所应当。一旦孩子在学习上遇到问题,甩锅第一名的爸爸就会跑出来指手画脚:“你天天都在管孩子,也没见把孩子教得很好。”

“你的教育方式根本就行不通,孩子怎么会听你的?”

“不要总是强迫孩子写作业,他慢慢地就知道主动写了。”

不得不说,平常辅导孩子学习的过程中没能显出爸爸的能耐,但第一时间指责妈妈不会带娃,爸爸向来都是一把好手。

两个家长在教育观点和教育方式上的分歧和相悖而行,对孩子来说有很大的危害。最常见的就是一个在管,一个在推,并在孩子面前因教育问题发生莫名其妙的争吵。

我家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老公平时出任务,偶尔双休日回来一次,对女儿各阶段的学习情况都不熟悉,却总感觉自己在教育孩子时比我有“逻辑性”,甚至更胜一筹。

当我在老公面前让女儿写完作业再出去玩儿,孩子嘟着嘴巴很不乐意时;当我让女儿在规定时间内做完口算题,孩子皱着眉不想完成时;当我让女儿认真订正试卷上的错题,孩子推三阻四拖着不想做时——明知道这些不愿意是女儿学习上的偷懒耍滑,老公却还是会一边安慰女儿的情绪,一边埋怨我,说我的决定如何不妥当,不要总逼孩子学习。

就这样,难得现身的爸爸除了不现身,只要现身,就会云淡风轻地在孩子面前轻松刷出“存在感”。即便看到女儿因有自己“撑腰”而对我摆出一副胜利者的姿态时,老公都不愿意承认“诈尸性育儿”对我和孩子造成的影响。

这也是爸爸很少参与教育,孩子却永远拿他当盘“菜”的原因。作为游走在辅导孩子学习过程中的“边缘人”,爸爸总会巧妙地“鼓励”孩子在任何情况下反对妈妈的做法,而让父爱权威显得不那么紧绷,孩子自然而然就喜欢亲近他。

后来,我平心静气地跟老公交谈过这个问题,并下了“最后通牒”:以后无论他是否回家,在教育孩子学习这一块主要由我负责。特别是他在家时,我辅导女儿学习他不能插手,也不能多嘴,更不能在女儿面前抱怨我的教育方法不得当。

慢慢地,缺失的爸爸、焦虑的妈妈和有问题的孩子,这种很多家庭存在的问题,在我家渐渐得到了缓解。

著名心理学家格尔迪说:“父亲是一种奇特的存在,对培育孩子有一种特别的力量。”

虽说中国家庭一般是“女主内男主外”,但在女儿刚入学时,我还是希望在孩子的教育中,爸爸能成为主力,妈妈只是辅助。毕竟,爸爸是神经大条的粗线式管理,特别是在数学学习的辅导中,会无限拓展和延伸孩子的思维,有利于孩子的学习和吸收。妈妈的教育方式则比较琐碎,容易焦虑和攀比,甚至还会絮絮叨叨,这就压抑了孩子的天性,让他不能自由发挥。

可梦想还是败给了现实,爸爸这个角色在家庭教育中根本无法鲜活起来,大多形同虚设。后来,我被迫从理想中的合作分工慢慢降低期望,只希望身边的“猪队友”不在我教育孩子时指手画脚就行了。

1.重新审视孩子的问题。

针对孩子学习和生活上的问题罗列清单,哪些习惯可以默许,哪些习惯需要及时调整。在双方意见达成一致时,家长要努力朝着目标方向教育孩子,避免因出现分歧而争吵。

2. 意见相左要保持尊重。

当妈妈辅导孩子学习的做法让爸爸觉得不妥当,或者当下爸爸觉得有更好的处理方案时,爸爸不要轻易地掺和进去,除非妈妈要求这样做。可以事后全家人开个家庭会议,开诚布公地讨论有分歧的意见。这不仅能让孩子知道在一件事中可以同时存在尊重和反对的声音,也会让他学会如何更好地处理事情。

我认为,家庭辅导并不是简单的知识讲解,父母应该意识到,在陪伴过程中需要常抓不懈的是孩子基本习惯的养成。而育儿路上,父母也不该有分工,双方都应认真积极地参与进来。爸爸理性,妈妈感性——爸爸应注重与孩子的思想交流,妈妈则应侧重对孩子的情感沟通。

有句话说得好:教育孩子最大的天敌,就是爸爸和妈妈“相互拆台”。一个好的家庭环境,更适合培养出双商高的孩子,同时也倡议爸爸回到家能放下手机,多关心老婆和孩子,多关注当下的生活。

第3 节

听孩子说,胜过对孩子说

教育专家蒙台梭利说过:“父母在帮孩子健全人格发展的过程中,常被人忽视的就是人性的特质——孩子精神上的需要。”

所以,用对的沟通方法教育孩子,一直是国际公认的教育方式。

好友叶子的孩子芸芸自入学就成绩优异,乖巧听话,虽然比女儿大两岁,却是我们不断学习的榜样。

大家好几个月没有见面了,我就约叶子一起吃饭,顺便聊聊孩子的学习情况。只是在席间,那个曾经活泼可爱、喜欢拉着妹妹的手说悄悄话,又喜欢追着大人一路话痨的芸芸“不见了”,而是一直低头玩手机,或者闷闷地坐在一边不说话,即使我几次试图跟她打招呼,她也同样是爱理不理。

坐在身旁的叶子则是满脸讪讪的表情,还时不时地吐槽孩子几句。

叶子说,芸芸现在变得不愿意说话了,不像刚入学时喜欢和她窝在沙发上八卦学校每天发生的趣事,而是放学回家就把自己锁在房间里,不让妈妈进去辅导学习和检查作业。让她颇有微词的是,每天不知道孩子是真的在学习,还是偷着玩手机。

我用余光瞟了一眼芸芸,感觉她的眉毛怒气冲冲地向上挑。随后,她把辫子往背后重重一甩,“啪”的一下把手机拍到桌子上,然后拔腿而去。

“看吧,现在都说不得了,以后你可别学姐姐这样。”叶子对我女儿说道。我们面面相觑,谁也不敢再继续说话。

后来,叶子在微信里跟我有一句没一句地吐槽孩子的变化。她说女儿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不听话,也不喜欢跟父母沟通聊天,有时追问半天也不一定能把她的嘴巴给“撬开”。

我问,是不是因为你自己“不会说话”,所以把天给聊死了?叶子努力回想着,终于让我在她的描述中找到了蛛丝马迹。

原来,无论芸芸与妈妈聊学校发生的什么事,最后叶子都能扯到学习上。

本来,芸芸想好好跟妈妈分享一下身边有趣的事,可往往都是无语收场。比如,芸芸曾跟妈妈聊起同桌男生因为跟前排的同学说笑而被老师罚站,叶子听后的第一反应,则是以质问的语气问道:“你上课也跟那男生说话了吧?他怎么可能只跟前排的同学说话而不跟你说话?”

一次考试后,芸芸说班里好几个同学因成绩特别不好,家长被老师请到了学校。没想到,叶子听后按捺不住焦虑不安的情绪,对芸芸说:“你要好好学习,万一日后被老师请家长,我是不会去的。”随后,又吧啦吧啦对女儿进行一顿说教。

渐渐地,芸芸失去了跟妈妈沟通的欲望,这就成了她们亲子沟通散场的开始。后来,变成叶子每天追问孩子当天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千篇一律的开场白,也让芸芸的回答越来越模式化:“嗯,今天没啥事,都挺好的……”再追问,芸芸明显不耐烦,有时候忍不住发脾气,有时候干脆躲在一边玩手机。

我对叶子说:“芸芸之所以变成这样,多半跟你的沟通方式有关系,隐患往往就藏在日常的交流里。孩子主动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妈妈不懂聆听;妈妈不按套路出牌的聊天方式,也令孩子无比讨厌。”

叶子也承认,那天聚会结束后,孩子就跟她大吵一架,问她是不是在妈妈的眼里一无是处。她说:“我的本意只是希望通过打压教育,让女儿变得更优秀。”

身边的很多家长表示,刚把孩子送入学校的那段时间,无论家长问孩子在学校发生了什么事,他们总是乐呵呵地八卦着校园里的趣事。家长也会从孩子的言语间了解到班级情况。

后来,因为家长“不会说话”,动不动就带有目的性地聊天、习惯性地下结论、急于否定孩子的观点,不仅使原本看似轻松快乐的聊天缺乏情感互动,也使孩子的心理和情绪时刻处于应激状态。

那么,好的聊天方式应该是什么样的呢?

1. 令人放松的。

当孩子主动跟家长说起在学校发生的事情时,家长要懂得及时回应孩子的情绪,顺着他的“聊天邀请”,继续把话说下去;当孩子朝家长发出不想写作业、不想学数学等牢骚时,家长不能立马绷紧神经。

其实,孩子不是真的不想学或者不想写,只是在宣泄内心苦闷的情绪,寻求来自父母的安慰。此时,家长应该耐心揣摩孩子的情绪,不否定先共情,认真倾听孩子的心声。

2. 找话题切入。

家长如果直截了当地问孩子“今天在学校过得怎么样”,如此抽象笼统的问题会让孩子很难回答。家长可以将话题具体化,如今天的语文课有什么好玩的趣事,课间休息时跟同学玩了什么游戏等,都能让孩子滔滔不绝地聊到停不下来。

3. 谈别人的事。

有些孩子对家长直接询问在学校的状况可能有些警觉,家长不妨先从别的孩子聊起,适度地发散性聊天,可以让话题持续下去。同时,家长要时刻将注意力放在回应孩子的情绪上,只倾听不说教,更容易让孩子说出更多的心里话。

孩子非常在乎父母是否全身心地关注他的成长。有些父母虽然与孩子天天生活在一起,但不一定经常沟通;有的父母以忙为理由,忙家务、忙事业、忙看电视、忙刷手机、忙打麻将等,同样忽视了与孩子的沟通和交流。

会聊天,是保证家庭成员相互尊重、相互关爱必不可少的沟通技能。这年头,不学几招与孩子聊天的套路,怎能轻易拉近亲子关系呢?

第4 节

尊重老师,从认真交作业开始

家长和老师的交往,永远是一个热点而又敏感的话题。

第一次做家长的我们,在把孩子送入学校后心里会忐忑不安,想着如何跟老师搞好关系,往往又因各种不得法而适得其反。

某日,女儿的同学小土豆妈妈在私聊群里发了几张“杠精家长”怒怼老师的微信截图,末了还提醒我们要“慎重观看”。

原来,小土豆的班级在新学期更换了班主任,这是一位刚出校门的“教坛新秀”,没想到刚上任还没一周,就跟家长群里的“杠精家长”来了一场关于信任的邂逅。

这位男性家长不知是真的工作很闲,还是本着关心孩子教育和班级建设的目的,无论是班主任的语文学科教学,还是日常班级管理,好像怎么做都不能让他感到满意。接下来,总结几个精选的吐槽例子:

当看到老师将公开课的板书发在家长群里,其他家长都清一色地对老师表示赞扬并发表感恩和暖心的话时,只有“杠精爸爸”看似漫不经心实则充满鄙视地吐槽老师的字写得“不太好看”;老师在双休日给孩子布置了家庭作业,当其他家长认为孩子完全能够承受时,只有“杠精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污蔑老师剥夺了孩子周末休息的“权利”;当老师在家长群里发出新学期统一订购校服的缴费通知时,又是“杠精爸爸”认为价格超标而不愿意给孩子购买;当他的孩子因没有完成家庭作业被老师批评时,也是“杠精爸爸”第一时间在群里怒怼老师缺乏师德,伤害了孩子的自尊……

这位“杠精爸爸”对老师的不信任,像是一种病毒,开始在个别家长之间疯狂蔓延。没过几天,就有另一位女性家长在群里附和。

据小土豆妈妈回忆,一天,新来的班主任突然在群里通知以后不留作业了,让各位家长自行带着孩子复习。经多方询问才得知,原来这位“杠精爸爸”一个电话打到教育局,投诉班主任讲课不见得有多好,每天留的作业倒是很多。

令老师颇为无奈的是,“杠精爸爸”一面在群里吐槽老师的教学能力,一面又阻止儿子完成家庭作业。“杠精爸爸”

这种“搅浑水”的做法,终于让群里对他颇有微词的家长抑制不住心中的怒气。

“你家孩子不愿意写作业可以不写,凭什么要连累全班同学?”

“强烈要求老师恢复布置作业,呼吁那位家长给孩子转学。”

“放养孩子是你的权利,维护班级和老师的利益更是我们的义务,请你为了孩子的健康成长,抓紧退群……”

在一连串的斥责声中,“杠精家长”终于被逼自动退出群聊。最后,还是孩子的妈妈在群里替老公收拾烂摊子,不停地对着老师和各位家长赔不是,并保证监督孩子认真完成作业。

看完聊天截图,我如鲠在喉。班级群里的“杠精家长”常有,但像这位爸爸杠得这么真的家长不常有。他以为自己喝了几碗育儿心灵鸡汤就成了信步天下的英雄俊杰,却不知自己是在凭实力狠狠“坑娃”。

后来,据小土豆同学的描述,那位被爹“坑”的同学不仅学习成绩差,其他同学也不愿意跟他一起玩。

如今,一些家长与老师的冲突基本都围绕“作业”这个话题展开,如认为老师布置的作业太多了,让家长在作业本上签字是老师的不负责任等。

殊不知,分数是对孩子学习成果的检验,作业是对学生听课问题的反馈。只有家长认真监督并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才能在一定程度上给予孩子最大的帮助。

1. 作业存在即合理。

课前预习、学习新课、课后作业、纠错巩固,对孩子来说是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如果连日常的基础作业都不能保证孩子按质按量完成,你又有什么底气质疑老师的教学质量?凭什么要求孩子的学习成绩要好呢?

监督孩子按时完成作业,不仅是家长应该履行的职责,更是对老师辛苦教学最起码的尊重。

2. 家长有话好好说。

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老师和家长本就担负着同样的责任和使命。即便因老师的某些做法不当而产生不满,本着为孩子着想,家长也应私下与老师好好沟通、协商解决。

凡是家长不与学校配合的,不懂如何尊师重教的,由此给孩子带来的结果往往也是悲剧性的。

3. 体谅是最好的开端。

面对不熟悉的学生、不信任的家长,新任课老师是十分辛苦的,但更换老师,也是孩子学习生涯中不可避免的现象。

与新老师的磨合期,需要家长引导孩子理性对待,切忌在孩子面前戴着挑剔的“有色眼镜”吐槽老师,家长的负能量只会延长孩子的适应周期。

日本畅销书作家伊坂幸太郎说:“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家长跟老师接触的目的,无非是让老师多关注自己的孩子。在群里“大胆”怼老师,家长看似一时怼了一时爽,却没有切身为孩子想一想,接下来要如何让他在老师和同学面前自处。

所有的儿童教育都是从家庭开始的,因为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为了孩子有个美好的未来,请从真正尊重老师开始吧,希望我们都能做有理智的家长。

第5 节

引导孩子定期做好学习总结

家长在辅导孩子学习时,思想上很容易犯错,也包括我自己——发现孩子学习上存在屡教不改的问题时,常常惯性地将其归结于外因,如学校环境、老师的教学能力、课外辅导班水平等。

当孩子每次考试考得不好时,更是悲从中来,不但无法冷静,还会对着孩子轻则训诫、重则打骂,在孩子的伤口上狠狠地撒一把盐。

虽说这些原因多少跟孩子的学习成绩挂钩,却不是提升孩子成绩和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主要路径,重要的是家长要引导孩子做好归纳和总结。

依依是女儿数学辅导班的小学霸,在她们一起学习的两年时间里,每次大小考试,她都能考出好成绩,让我对别人家孩子的羡慕之情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

与辅导班老师私下交流得知,依依的成绩之所以拔尖,主要得益于她有一个让她保持优秀学习习惯的妈妈。

依依妈为人友善,但也是出了名的“鸡血”,在辅导孩子学习方面,不仅有超出一般家长的卓识远见,还对孩子的学习规划有着非常清晰的认识。

最让老师钦佩的一点是:自打孩子进入辅导班,依依妈每周都要带着她写一份简单的学习总结,并要求老师对孩子的学习状况进行“复盘”。

据说,专门用来总结的数学试卷、错题本和每次考试用到的草稿纸,依依妈都会细心、分门别类地根据教学单元帮女儿装订成册,然后定期对上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和总结。这些整理好的复习资料若是叠在一起,大概有五本《新华字典》那么厚。

起初,依依不知道什么是学习总结,也不明白为什么妈妈总是动不动就拉着她讨论问题。有时光用嘴巴说还不行,还要对着做完的试卷和错题本翻一翻,必要时还得拿出笔来写一写。

有一阵子,依依也很排斥这种做法,经常皱着眉头跟妈妈对着干。毕竟在她眼里,妈妈要求做的这些都不是老师布置的家庭作业。一次,母女俩因做学习总结产生的“分歧”,还闹到辅导班的班主任那里。

“每周妈妈都对你的学习情况做系统总结,帮你找出学习中存在的问题并去改正,这很不容易,也让老师清楚地了解到你在学习上的不足和进步,只要一直坚持下去,就会有更大的提升哦。”细心的班主任应依依妈的要求,不断安抚那个痛哭流涕的小女孩。

虽说对不谙世事的孩子来说,父母的良苦用心并不能让她瞬间就能想明白这些事,但正因依依妈对这件事坚持得足够久,也让孩子在磨炼中使习惯成为自然。

如今,依依已能在妈妈的帮助下,自己独立完成每周或者考试后的学习总结。虽说只是寥寥百字,却是这对母女坚持近两年的结果。

有句话说得好:学习成绩好的孩子不一定是最聪明的,但课后总结和定期总结一定是他们的绝招。

女儿刚入学时,老师也曾建议家长为孩子整理错题本。但这没有引起我足够的重视,以至于她在学习上的错误重复犯了很多次,最后屡屡考砸才能让我记得住。

第一次听辅导班老师提起依依妈的做法时,我一边羡慕依依的分数,一边又有些质疑她妈妈的坚持。毕竟,我们对总结并不陌生,工作时的各种周报、月报和年报都让人麻木了,一是工作久了,总结内容基本没有什么大的变化,二是写出的各种总结大同小异。由此联想到给孩子每周做学习汇总,想必会让人觉得无比枯燥。

听到我的疑惑,班主任随后送给我这么一句话:“在老师看来,定期对孩子做学习总结就相当于复盘,能及时掌握和反思孩子学习上的不足,一边对学过的知识做深度梳理,一边对新课内容进行认真规划,总会有收获的。”

正所谓“吾日三省吾身”,总结不仅适用于职场,也适用于孩子的学习管理。

通过总结,可以帮孩子把记忆中零星的、学得不扎实的知识联系起来,运用错题本和草稿本将存在的问题进行全方位、多角度的综合分析,这也是最有效的学习方法之一。

1. 学习态度的总结。

小学低年级的家长可以将关注点集中在孩子的学习习惯上,如有没有按时完成作业,写作业的态度是不是积极认真等。小学高年级的家长除了继续强调孩子课内外学习习惯的养成,更要将关注点放在孩子学习思维的培养上,并将这种能力贯穿在学科的学习中。

2. 学习经验的总结。

从错题中找不足,带着孩子一起调整学习方法,以突破知识瓶颈。

家长带着孩子做试卷总结时,首先要分析孩子的哪门学科发挥正常,哪门学科存在短板,然后根据得分和丢分情况在试卷上查漏补缺。

3. 多跟自己做比较。

一定不能拿自己的孩子跟别人家的孩子比,因为每个孩子的学习方法、学习习惯和家庭教育都不一样,成绩自然有好有差。如果总结时用自己孩子的短板,死磕别人家孩子的长处,不仅会打击孩子的学习积极性,还会造成他自卑和逆反的心理。

海明威说:“真正的高贵,是优于过去的自己。”

经常让孩子回头看看自己走过的路,会让他在未来的道路上少跌几个跟头。

第6 节

有一种包袱叫“考前焦虑”

儿时上学流传一句顺口溜:“考考考,老师的法宝;分分分,学生的命根。”

临近考试,无论学生还是家长,多多少少会体验到担心、烦躁、恐慌和无奈等情绪。在强大的压力下,考生都会在自我保护的应激状态下莫名地生出焦虑感。

虽说考试是学生在学习生涯中最频繁发生的事情,从小学到高中要经历大大小小、成百上千次的考试,但对小学生来说,“闻考色变”很正常——毕竟跟“久经考场”的老手相比,孩子们小心脏的抗压能力多少会欠些火候。

考前出现焦虑的情绪,会使孩子在考试时发挥失常。这便是考前焦虑的副作用,知识的暂时性遗忘会影响孩子考试时思维的正常发挥。

之前,一到女儿期中或期末这种分量级的考试时,我就很头疼。平日里,她学习认真,单元测试时成绩相对稳定,唯有一年两次的重要考试都会不理想。看到不该错却答错的试卷,我的内心真的很不甘。

有一阵,老师很重视女儿的这个现象,并根据我的描述给了很多改善性的建议。其中一条便切中了我的要害,那就是不要让孩子在考前有压力。

说到考前压力,我的内心不由得为之一震。因为在女儿考试前,我的焦虑情绪的确会不由自主地比她来得更早些,多半是对她本次考试成绩的期待或担忧。

这还真的是应了那句话:父母的焦虑源头,除了生活就是孩子。我就是这样做的:孩子出生后就不停地操心,长大后到报兴趣班,再到考试时不希望被别的孩子比下去。于是考试前,我都会像唐僧一样追着女儿碎碎念,诸如:“不能紧张,要认真读题啊!”

“要考试了,每科不能少于90 分啊!”

“简单的基础题,不许给我出错啊!”

“考得好,带你去海边玩、吃大餐呀……”

我觉得这样的激励会让女儿变压力为动力。殊不知,这种考前激励疗法,反而让孩子在潜意识里害怕让家长失望,继续加重紧张和焦虑的情绪。

除此之外,为了在考前帮助女儿做好最后的冲刺,我还会让她一遍遍地“刷题纠错”。看到口算题出错时,便会立马埋怨道:“看看吧,让你平时多练习,你就是不练。”遇到阅读理解有问题,便会生气地说:“为什么不做完题目后再仔细检查?”抓到作文里出现丢字、漏字,就会自责平时让她吃得太饱、作文写得太少。

“题是永远刷不完的,错也是永远改不完的。希望孩子考出好成绩可以理解,但过于逼迫,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微信里,老师一番话惊醒了我。

想想自己儿时考前的情景,也会因家长的某句话而不自觉地紧张:脸色变红、心跳加速,甚至写卷子时手还有点儿发抖。虽然父母也在一遍遍地告诫我考试时千万“不要紧张”,但严厉又期盼的眼神已在我的心中留下烙印。

日本心理研究大师森川阳太郎在《如何培养不怯场的孩子》一书中提及:情绪本就是不可控的,如果再强硬地将其否定,就会导致孩子在正式场合将大量的思考精力浪费在控制情绪上,从而导致发挥失常。

这句话很好理解。别看孩子年龄小,实则他的内心非常敏感,父母的焦虑情绪也会被心思细腻的孩子很快捕捉到。于是在潜意识里,孩子考试时出现紧张源于他对未知分数的恐惧。

家长只有从根本上先甩掉“焦虑的包袱”,才能让孩子在考试中轻松发挥出真正的实力。

1. 不要压制紧张。

家长既不能制造紧张,更不能让孩子压制紧张。毕竟考前紧张是正常的心理反应,但紧张过度或者过分放松,都不利于孩子考出最佳水平。所以,考前最重要的是帮助孩子做好心理疏导,如冥想放空,或做喜欢的事情转移情绪等。

2. 利用日记宣泄紧张情绪。

对于高年级的小学生,鼓励孩子写日记是考前“甩包袱”

的好方法,既能通过文字识别自己的情绪,又会用文字给坏情绪找到出口。

3. 正确看待考试。

让孩子知道考试只是对当前学习情况的检测,帮助孩子找到知识的薄弱点,哪些地方还需要进一步强化,但不能让孩子觉得他考成什么样家长都可以接受。可以根据孩子的日常学习状况确定一个“分数底线”,鼓励孩子朝着这个目标努力。

4. 对孩子多加包容。

考试在即,家长都希望孩子能认真复习,但有些孩子受平时家庭教育影响或其他情绪驱使,难免对复习任务失去耐心。

比如,因考前复习时与父母发生言语冲突,或者变相偷懒逃避学习任务:

“我困了,不想再背了,下次再背吧。”

“今天不写了,明天再写吧……”

家长看不到孩子的实质行动后,便开始用高嗓门来指责孩子的“反抗”。

在孩子考试前,家长应该怀有一颗包容的心,就像老师说的那样:孩子会的自然什么都会,不会的怎么刷题也是不会。

最重要的是,不要忽视孩子心理上的压力。

后来,我慢慢想通了,考前对孩子最大的鼓励就是什么也不说,什么也不说反而更好,能让孩子保持愉快的心情进入考场。

第7 节

“逼”孩子学习是家长的责任

跟我一样辅导孩子作业的家长,常常会在孩子的辛苦和成绩中纠结:怎么能让他学得不累,又能拥有好成绩?

其实,学习从来就是一件辛苦的事,想想我们自己,谁不是数年寒窗苦读、饱受艰辛过程的“受害者”,又是用知识缝制铠甲、修成正果的“受益者”。

如今,好多家长有不同的教育观念,特别是在要不要“逼”

孩子学习的问题上,他们很明显地分为两派:一派是“虎妈”,坚持用传统的方法培养和引导孩子的兴趣输入;另一派是“佛系老妈”,追崇快乐教育,不加限制地完全尊重孩子的意愿,希望以此培养一个有爱、有自由的人。

虽说我反对超前教育,但也反对滞后教育。任何事情非黑即白地走上极端,都是反智的。

可是,少不更事的孩子又能对自己的未来有多么清晰的认识呢?他们只会在学习过程中,把不快乐的感受不断放大。于是,父母跟着纠结:逼,怕孩子的童年有阴影;不逼,又怕孩子以后有压力。或许只有长大后,他们才能顿悟:如果当初父母能使劲“逼”自己一把,人生的命运就有可能改写。

有个年龄稍大的朋友老杨,是快乐教育的奉行者。用她的话说,只要孩子不喜欢,自己身为家长绝对不会强迫。

于是, 这种让孩子享受自由的“ 散养” 真的成了“ 放养”——从小时候开始,儿子不喜欢的兴趣班绝对不报,永远都是各种开心玩;待孩子上了学,同学们都在各种辅导班里寻找兴趣爱好时,她却担心孩子学习太累而选择“减负”。

老杨也想得开,觉得小学成绩不太重要,只要中学能学好就行了,毕竟孩子的健康和快乐才是第一位的。结果,到孩子小升初时她傻眼了,孩子的成绩已经下滑到给班级拖后腿了,她赶紧问我认不认识比较优秀的老师给孩子做个冲刺。

其实,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态度,即便临时抱佛脚也只是短时间有效果。后来,我只知道老杨花重金把儿子弄进私立学校,想着从初中开始狠抓孩子的学习习惯,结果课程增加了一倍多,作业量大,知识点密集,使孩子更加难以承受,越来越叛逆。

放养是孩子坏习惯与不自律的重要外因,父母走错一小步,就会耽误孩子好几年。所以,家长若不“逼”孩子经历学习的艰难,又如何让他穿越黑暗的隧道,看见更美好的阳光?

说说我自己吧,自认为是个极其自律且对孩子学习也很上心的人,理由很简单,就是因为生了女儿,所以要对她负责。

从女儿入学时,我便制订了严谨的作息时间表,养成她学习、生活的规律,然后我一边狠抓她的学习态度,一边摸索培养她的学习习惯。总之,什么时候写作业,什么时候玩,都被表格“安排”得妥妥当当——每日的学习任务完成了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若因周末出游而导致学习计划未完成,也会让她找时间补上。

虽说论拼命,无论财力还是实力都比不过北京海淀区的家长,我这个费力不讨好的妈妈也一度让孩子抵触、让老公费解。每每看到女儿端正的学习态度和学习劲头,无论是自觉还是外在压力,都很让我感动——孩子被“逼”着学习可能是残酷的,但背后可以看出父母培养孩子各项特长的远见和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决心。

美国著名作家安娜·昆德兰说过:“有些路很远,走下去会很累,可是不走又会后悔。”

世界上最大的遗憾不是失败,而是我本可以成功。让孩子拥有快乐的童年本没有错,但是快乐不等于家长对孩子的学习态度无原则地放纵,而是在一些事上“逼”孩子一把,不仅会让孩子少走弯路,也会让他在未来更有保障。

1.“逼”孩子养成好的学习习惯。

排除经济因素,身边也有些家长不屑给孩子报任何辅导班和兴趣班,认为“孩子不想学”,家长就不能硬逼。但家长一味纵容孩子的任性,任由孩子在本能中长大,未来成功的可能性也不会太大。

家长要与孩子交流想法,将自己的意见摆出来由孩子选择一种喜欢的特长和兴趣,坚定地让他学下去。

2.“逼”孩子坚持自律。

人生下来都有惰性,这正是教养的意义所在。虽说孩子读书要看天性和潜质,家长不能完全用自己的理想心愿来约束,但引导孩子自律,可以帮他树立积极的目标。

其实,学霸的成功也不一定是自己喜欢学习,而是在家长的约束和引导下坚持的结果。所以,指望孩子自觉学习,就是对他的不负责。

3.“逼”孩子在应试中求生。

虽然很多人诟病应试教育,但在无法改变这种环境的情况下,家长只能帮孩子去适应,提升孩子在众多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应试能力。能力的形成就是肯吃苦,不惜一切代价地努力学习。

孩子的很多学习习惯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在父母反复督促、数次监管下慢慢形成的。

所以,趁着孩子还小,要尽量让他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培养优秀的学习能力。

第8 节

珍惜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光

说到辅导孩子作业,家长的各种吐槽如排山倒海般不断袭来,因为只有经历过陪孩子写作业的父母,才能真切体会到个中滋味。比如,抱怨熊孩子不仅是吃什么都不剩,学什么也是不行;在写作业的过程中,孩子通常会N 次跑厕所、数次找水喝、数不清的执笔发呆,才能在磨磨蹭蹭中把作业写完。

网上有段子说:辅导得好,母慈子孝;辅导不好,医院挂号。辅导孩子写作业的世界,就是这么有趣。

的确,目睹孩子学习的过程就是悲喜交加,痛苦与幸福同步。毕竟大家都是第一次为人父母,在辅导孩子学习这件事上,需要不断修炼心气。

女儿刚入学那段时间,正经历作业辅导磨合期的我,常常被她气得差点儿晕过去。比如,一道题反复讲几遍、十几遍依旧不会,做作业时整张脸贴到本子上,写两个字玩笔5 分钟,无数次的发呆、喝水、上厕所,都让我气到咬牙切齿。

每次老公在家辅导孩子学习时,基本上我们都要吵架。老公吐槽我没有耐心,不懂方法,逼着孩子学习,还整天大呼小叫的;我埋怨他,自己需要给力助手时抓不到他的身影,一露面只会帮倒忙,给我添堵。结果,一次老公说,只要以后他在家就给孩子辅导作业,却不承想被现实狠狠地打脸——上岗辅导第一晚,他就差点儿气得用凳子把自己的脚给砸了。

当然,于我来说,还有一种崩溃叫“孩子的数学成绩差”。

作家吴东方说:没有深夜痛哭过的人,不足以谈人生。有段时间,为了提分,我也是拼尽全力,不仅双休日跟女儿一起上辅导班,平时也大多在辅导数学。可每次考试,女儿还是丢三落四,一时间,我找不到问题到底是出在哪里……

没看到成绩单时,我们生活照旧,而成绩单的出现就像一颗原子弹,炸出憋在我心里的那份幽怨。有时候,我会在狠狠骂孩子一顿之后,再狠抽自己两个耳光;有时候,我心里的憋屈得不到释放,一个人在深夜里撕心裂肺地哭。结果,我的心智不冷静,反而让孩子对自己失去了信心。

一次,女儿拿着试卷蹲在我面前,一边大声哭,一边说着“对不起”,让我对自己的行为后悔不已。本该是让女儿享受童真烂漫的年龄,却因妈妈的急于求成让她在高压状态下成长。

那一刻,我抱起痛哭的女儿就像抱着小时候的自己——上帝为每只笨鸟都配备了一根矮树枝,只要我不灰心、不气馁,一定能静待孩子停落在属于自己的安全地带。

后来,我慢慢调整自己的心态,女儿认真努力学习后,会及时给她一个爱的回应:可能是一个温暖的抱抱,一顿丰盛的晚餐,或者一次愉快的出游。

因为不断接受来自妈妈的认可,女儿慢慢卸掉了心理枷锁,不断用更好的学习成果来回报我。

其实,做家长最失败的地方,就是既讨厌自己变成父母曾经“摆布”的样子,又怕孩子不理解自己的良苦用心而走错路。父母和孩子就像一场时间的轮回,真的要等孩子为人父母后才会明白这场爱是多么无奈。

有人笑称:比还几十年房贷更艰辛的是辅导孩子写作业。

其实,说来说去,很多家长容易心急,出现负面情绪,就是因为过多地植入了自己过往的经验,不外乎有如下三个原因。

1. 以自己为标准。

在大人看来,孩子的作业很简单。殊不知,我们已步入中年,所有的思维和行为都游刃有余,但孩子尚在发育中。因此,我们要学会接受孩子的不完美,让他独立自主地健康成长。

2. 心气急躁。

父母辅导孩子学习特别容易急躁,大多是因为太关注孩子,看到孩子犯一点点错误就控制不住情绪,或者因本身情绪不好而借题发挥。父母应理性地辅导孩子学习,多点儿耐心和信心,而不是一味地将自己的期望强加在孩子身上。

3. 对未来有焦虑。

每个家长都希望孩子少走一些弯路,但学习是细水长流的过程,对孩子的未来过度担忧就等于诅咒。我们带他来到这个世上,一定不是让他跟着我们过鸡飞狗跳的日子,而是体验世间的美好。

不得不说,辅导孩子学习的日子里,有时觉得是苦度春秋,日如长岁;有时觉得如白驹过隙,太过匆匆。但辅导作业这件看似让家长烦透的事,却是孩子和父母少有的亲密时光。

此时,我不禁想起龙应台的那句话: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孩子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也许几年后,我们会看着孩子房间里熄灭的台灯,怀念那小小的背影;看到别人家的父母挑灯辅导孩子写作业的身影,内心失落,眼里放光。

珍惜眼前辅导孩子学习的时光吧,因为同是接受九年义务教育,可能有些题,我们很快就辅导不了了。

后 记

完稿的那一刻,我终于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不清楚这本书会带来什么反响,因为读者的视角不同,理解自然会有偏差。为此,写每篇文章时我都会仔细斟酌,试图考虑得更周全,以免带来歧义,但仍会有不周之处。因此,期待大家抱着参考的目的去读,毕竟100 个孩子就有100 种教育方式。

在盛行“快餐阅读”的时代,难得有人沉下心来读一本书。为此,我本能地想让这本书的故事性和趣味性更强一些,给读者带来更轻松的感受。

自女儿降生,亲自孕育这一小生命的奇妙生长,我常情动于衷,其间还以文字记录孩子的成长,一路不能停歇,既有对女儿成长之路的理解,又有对自己教育方式的反思。

很多朋友说,在我所有的文字中,关于亲子的那部分是她们最喜欢读的。

我时常觉得,自从有了孩子,感觉整个人都在慢慢变好,并使心中涌现的灵感在字里行间得以体现。如果没有孩子,恐怕对生命和爱的理解不会如此细微;此前身上的犀利、格格不入的棱角,也在养娃的岁月中变得温润。这正是孩子的功劳。

古希腊太阳神庙上镌刻着这样一句话:认识你自己。

这句话使我豁然开悟,是女儿带来了我的一切。无论是生活的养育还是学习的辅导,在陪伴成长中,我的喜悦、焦虑、暴躁等都在朝夕相处中越发清晰。可以说,被塑造的孩子正是自己的镜像。

很多辅导孩子作业的夜晚,在我心力交瘁、情绪失控地向孩子发飙后,也看到了自己的童年,就不想让孩子再继承我身上的那些幽暗。

身为新生代的父母,都自我感觉良好,并认为自己非常独特。我们既受过完整的教育,育儿思维相对理性,同时也“承前启后”,身上依旧遗留有传统的育儿理念,像背着包袱一样负重前行。但我们可以不断地战胜自己、超越自己。育儿如粲然老师所言,是骑鲸之旅。

孩子有他生理的生命,也有他心理的生命。想让孩子健康成长,家教方法必须是灵活的。此时,想必有家长会说:“你的方法我用过,根本就不灵!”

“不灵就对了!”我大声说,这说明孩子在成长。但方法不灵不等于不能用,可以试着变通,一样有效。爱孩子要用对力,只有以孩子为出发点,摆脱惯性思维,才能让固定方法变出更多套路被孩子所接受。

写到这里,我感觉仍有很多话要说,毕竟孩子每天都会给我灵感,启迪智慧,让我深深感动和震撼。

也许,不久的将来,我会再次产生写作的冲动,希望能够继续得到各位读者的关注。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属于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书《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为广大家长读者讲述了家庭氛围对于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影响以及如何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
已完结,累计17万字 | 最近更新:英国家长这样教育孩子

前言

书名:
家庭氛围影响孩子的一生
作者:
晓秋
本章字数:
1142

为了探知孩子对自己的家庭和父母究竟有哪些最迫切的需求,一位学者走访了二十多个国家,对一万多名肤色不同、经济条件各异的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大规模调查。调查结果出炉后,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孩子对家庭和父母的要求放在首位的不是物质条件——他们对吃的、穿的、用的和玩的东西似乎都不太在意,他们更关注的是家庭精神生活、家庭氛围和父母对他们所采取的态度。孩子心目中的理想家庭有着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他们最讨厌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氛围。

良好的家庭氛围可以让孩子感到舒服和亲切,有助于他们健康茁壮地成长。而不良的家庭氛围则恰恰相反,不仅会让孩子远离快乐,还会使他们经常处于紧张、忧虑、困惑等状态中,甚至会导致他们学习成绩下降,继而引发价值观、人生观的扭曲等一系列问题。

让我们来看一组数据——

二百多年前,美国康涅狄格州有一个叫嘉纳塞·爱德华的人,不仅很有学问,而且注重自身修养,对家庭良好氛围的营造也十分重视。至今,他的家族已经延续八代,其中出了一位副总统、一位大使、十三位大学校长、一百零三位大学教授、六十位医生、八十多位文学家、二十位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的时间里,没有一个后代被关、被捕、被判刑。同样是二百多年前,美国纽约州有个名叫马克斯·莱克的人,是一个不务正业的酒鬼、赌徒,对家庭不管不顾,对子女不理不睬。他的家庭至今也繁衍了八代,在这八代子孙中,有七个因杀人被判刑,有六十五个盗窃犯、二百三十四个乞丐,因狂饮死亡或残废者多达四百人。

让我们再来看一组数据——

某市劳教部门对接受劳教的236名失足少年进行了一次失足原因调查,结果令人震惊:在这些少年中,家庭破裂或已濒临破裂边缘的、父母之间经常争吵的占43.6%;父母经常对子女任意体罚的占28.4%;家庭生活涣散、父母盲目追求物质享受而忽视精神生活的占37.7%。

一兴一衰的两个美国家庭和劳教部门的相关调查给我们的启示是多么深刻!毋庸置疑,这两组数据足以表明家庭氛围对孩子的心理健康发展和品格的形成具有何等重要的作用。托尔斯泰曾经说过:“全部教育,或者说千分之九百九十九的教育都归结到榜样上,归结到父母自己生活的端正和完善的举止上。”由此可见,为人父母者应该努力提升自身修养、素质,为孩子营造一种良好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从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教育,健康成长。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家庭氛围既是进行家庭教育的前提条件,也是一种积极有效的教育方式。”如果说孩子是一粒种子,那么家庭就是土壤,家庭氛围便是空气和水。家庭氛围属于家庭的精神环境,它往往是无形的,却对孩子的一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