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章 相声与快板

书名:
你一笑,德云甜了芳华
作者:
兔小白 著
本章字数:
8681
更新时间:
2023-12-01 14:04:45

喜欢一样东西、一个事物,我们

总是会不由自主地反复去听、去看、去触摸、去研究。

喜欢相声也一样。因为喜欢了相声,所以总想知道关于相声的方方面面。或许这也算是一种爱屋及乌吧。

1. 到底什么是相声?

相声,是一种民间说唱曲艺。这种曲艺形式很有趣,它通过组织一系列特有的“包袱儿”,来让人哈哈大笑或会心一笑。相声艺术起源于华北区域,流行于京津冀。相传始于明代,现在,相声不仅在国内普及,甚至还流传到海外。

相声知多少

嘻嘻哈哈听相声,

明明白白做观众。

2. 相声四门基本功:说学逗唱

说:相声里的“说”,可不同于我们平常的唠嗑、说家常。它是指能说绕口令、背贯口,会念定场诗、数来宝等。

学:相声里的“学”,可谓是五花八门的“学”,更多是“模仿”。比如,模仿各种叫卖声,模仿各种动物叫声,模仿各种唱腔,模仿各种地方戏曲,模仿男女老幼的音容笑貌,等等。现代相声中的“学”还经常包括学唱流行歌曲等内容。

逗:相声里的“逗”,不是简简单单的开玩笑、逗着玩儿,它是指相声演员插科打诨、抓哏逗趣的技巧。说简单点,就是用各种手段把人逗笑。

唱:相声里的“唱”,并不是我们平时说的唱歌、唱戏。这里所说的“唱”,主要指的是唱太平歌词,以及开场小唱。而唱流行歌曲、唱京剧、唱评剧等,因为有专业人士表演,所以在相声中,这些只能归为“学”的行列。

3. 相声的主要表演形式有哪些?

单口相声:又称“单口”或者“单春”“单笑话”,就是指一个人表演相声。单口相声胜在幽默有趣的故事情节,更侧重人物间的对话,很多包袱儿藏在对话里。比如, 传统相声《连升三级》《珍珠翡翠白玉汤》等,还有马三立先生的《家传秘方》、郭德纲先生的《丑娘娘》。

对口相声:又称“双春”,顾名思义,是指两个人说的相声。

这两个人一个是逗哏,一个是捧哏。一个人负责“逗”,一个人负责“捧”,两个人合力把听众逗笑。在德云社听的相声,大部分都是对口相声。

群口相声:就是一群人,也就是三人或三人以上说的相声。

从前有这样的说法:“一人为说,二人为逗,三人为凑,四人为哄,五人就乱了。”所以群口相声,一般不会超过四个人表演。

著名的《扒马褂》就是一个群口相声。

4. 相声常用的道具有哪些?

醒木:醒木又叫“醒目”,也叫“响木”。它是一块长约一寸、宽约半寸的长方形硬木块。醒木不仅在相声表演中出现,也在说评书的时候使用。醒木嘛,当然主要作用就是“提醒”啦。

相声演员或说书先生在表演即将开始时,拍一下醒木—啪!提醒观众:演出马上开始了,大家请安静。因此,醒木还有一个外号叫“止语”。

比如,郭德纲先生说单口相声时,常常先来上一段定场诗:“说书唱戏劝人方,三条大路走中央。善恶到头终有报,人间正道是沧桑。”“啪”醒目一拍,提醒观众:不要再搭茬了,大家都听我说。

另外,醒木除了提醒作用,还经常用来加强气势。比如, 在对口相声《黄鹤楼》中,为了彰显张飞雄健豪壮的出场气势,相声演员说完“等候翼德张”,会使劲儿拍一下醒木。

折扇:说起折扇,眼前立刻出现了张云雷手执折扇的国风美少年形象。折扇带给相声演员一丝古典美。但是,折扇的主要作用可不是为了美。

在最早的相声表演中,折扇只是为了让人凉快。那个时候没有空调、没有风扇,剧场里面闷热不堪。相声演员站在台上连说带演,更是热到大汗淋漓,一把折扇就成了他们的“解暑神器”。

不过到了现代,剧场条件好了,不必再用扇子扇凉了。折扇呢,摇身一变,成了辅助相声演员表演的一个全能道具。它可以是《口吐莲花》里敲小锣的鼓槌,也可以是《大保镖》里的刀枪棍棒,甚至可以是《双字意》里写大字的一支笔……

手绢:手绢在相声表演中,可谓是“一等一”的功臣。它不像普通手绢一样,只是用来擦汗擦鼻涕,在相声表演中,手绢通常被用来当作某个物品。

比如, 在《汾河湾》中,两位相声演员,一位要扮演柳银环,另一位要扮演薛仁贵。但是台上的逗哏和捧哏穿的都是相同颜色的大褂,台下观众很难辨别角色。这时候,捧哏的就跟逗哏的说:“咱们包一包头,好区分角色。”然后,拿出一个大白手绢包在头上。这时,手绢被当作了头巾。另外,在《卖布头》中,手绢被当作“布头”;在《卖估衣》中,手绢被当作“估衣”。

桌子:桌子是传统相声的常用道具之一,放在舞台中央,上面放着折扇、手绢、醒木等道具。一般逗哏演员站在桌子外,便于表演;捧哏演员站在桌子后侧正中间,起到稳定舞台画面的作用。另外,桌子还可以用来构造场景。比如, 在表演柳活儿时,桌子可以区分上下场门和前后台。

御子:御子(玉子)是两块小竹板,相声演员在演唱太平歌词时,用其来伴奏。传说这是慈禧太后赐给相声艺人的伴奏工具,所以,相声艺人管这两块竹板叫“御赐”,后来用了谐音“御子”或“玉子”。

5. 相声中那些专有名词

逗哏:又称“使活儿的”。是指对口相声表演中的主要叙述者,主要负责逗观众笑。比如, 郭于组合中的郭德纲,堂良组合中的孟鹤堂。

捧哏:又称“量活儿的”。是指对口相声或群口相声中配合逗哏演员,起辅助作用的演员。比如, 郭于组合中的于谦,堂良组合中的周九良。

柳活儿:相声艺人称唱为“柳”。柳活儿就是以学唱为主,是能展现演员演唱功力的相声段子。

入活儿:通常相声演出时,演员一上台来,不会直奔主题,而是先说一些垫话,用垫话慢慢引入正题的这段内容叫“入活儿”。有承上启下、活跃气氛的作用。

刨活儿:指的是台下观众提前知道了台词,并且还接下茬透露台词,使台上相声演员无法

正常表演,整段相声失去

原有的效果,甚至垮掉。

现挂:指的是相声

演员没有事先排练,现

场发挥创作的笑料。现

挂非常考验相声演员的

聪明才智和随机应变能

力。要根据当时的情景

和演出时现场的突发状

况,临时发挥。发挥好

了,往往能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去小剧场听相声,有观众中途起身要去上个厕所。这时,台上的相声演员问:“您干吗去呀?怎么我一上来您就走了?”观众哈哈一笑,不好意思地解温馨提示:在看相声表演

时,不管你有多熟悉这段相声,

也请在心里默念,而不要说出来

“刨活儿”哟。

释,其他观众也跟着起哄。这样一下子就拉近了演员和观众的距离。这就是现挂。

砸挂:是指相声演员在演出时,彼此戏谑取笑的一种手段。砸挂一般是在私人关系非常好的朋友之间进行。比如, 郭德纲先生经常拿于谦老师砸挂。

另外,在砸挂时,一定要注意几点:一是砸挂时不要掺杂进私人恩怨;二是不要拿社会上一些敏感话题砸挂;三是对长辈和所有值得我们尊敬的人,不能随意砸挂。

包袱儿:也就是相声中的笑料。相声演员在台下观众不知不觉中,把包袱皮儿一层一层打开,等铺垫得差不多,时机成熟的时候,猛地把里面的笑料抖出来,引起观众哄堂大笑。

开箱:这里并不是“打开箱子”的意思,开箱指的是每年的第一场演出。

封箱:与开箱恰恰相反,封箱是指每年的最后一场演出。

攒底:是指整场演出中,最后一场表演。一般是由大腕儿进行演出的。比如, 在德云社历年开箱、封箱演出中,攒底的往往都是郭德纲和于谦。

好啦,就说这么多吧。说这些不为别的,只是为了让咱们都能:嘻嘻哈哈听相声,明明白白做观众。

无包袱儿不相声。相声是一种通过“包袱儿”让人发笑的曲艺形式。这个“包袱儿”就是相声中的笑料,是相声的核心和精华。没有包袱儿的相声不叫相声,顶多只能算作一个人的自言自语,或两个人瞎聊天。

那么,相声中的“包袱儿”是怎么抖出来的呢?也就是说,“包袱儿”是怎么制造出来的呢?

看到这个问题,估计不少小姐妹都会撇撇嘴:我又不写相声,知道这些做什么?我只需要会听就够了。

包袱儿抖不完

包袱儿抖不完,

笑声连不断。

在我看来,了解制造包袱儿的方法有很多好处哟。比如,知道了如何制造包袱儿,我们说话时就能“小包袱儿”不断,轻轻松松尽显幽默风趣,瞬间提高个人魅力。另外,如果你还是个学生,知道如何制造包袱儿就更有用了,你写出来的作文一定会趣味十足,作为读者的老师一定会笑着看完你的文章,想不打高分都难呢。

你是不是都有点迫不及待,想知道包袱儿的制造方法了?好吧,我结合自己听过的相声,整理出下面这八种方法:1. 重复法

重复法比较简单,就是一句话不断地说,一般重复三四次,但是重复中又会有些小变化,笑点经常出现在最后。前面的反复是给观众一个听觉上的惯性,而说最后一遍时,偏偏不顺着前面的惯性来,突然话锋一转,给人意想不到的喜感。

比如,郭德纲相声里面有一小段是:他的剑是冷的,他的刀是冷的,他的心是冷的,他的血是冷的……呀,这孙子冻上了!

再比如:有段双簧表演,大姑娘给情郎准备饭菜—

甲:一碟子腌白菜呀,一碟子腌白菜,一碟子腌白菜呀,又一碟子腌白

菜……

乙:尽是腌白菜,这情郎是只蝈蝈呀?

前面“一碟子腌白菜”反反复复,笑点在后面的“情郎是只蝈蝈”上。

2. 双关法

一语双关,也就是一句话包含两个意思,表面一个意思,暗地里又藏着另一个意思,让人产生误解。

比如,郭德纲相声《怪治病》中的片段。

郭德纲:我们后台有两个胖子,一个孙越,一个刘元。刘元的外祖父是相声大家张庆森先生,孙越的外祖父是李文华先生。这两个孙子……

于谦:两个孙子呀?

在这里,郭德纲说的“孙子”

就有一语双关的意思,一是顺承上面的介绍,是张庆森和李文华的孙子;二是有占便宜之嫌,其实是拿两位砸挂。听懂的人自然会心一笑。

3. 谐音法

这种方法很有趣,也很常用。它是利用有些字的字音相同或相近,但意思不同来让人产生误解,惹人发笑。比如,相声《八扇屏》中的片段。

郭德纲:后来我就开始看古典文学,三字经、百家姓、十里河、二龙路、大北窑……

于谦:画地图来了你这儿?

郭德纲:五经、四书、三叔、大妈、舅舅……于谦:这辈儿你倒是不乱。

这里面“四书”中的“书”和“叔”同音,所以顺着“四书”接下来“三叔、大妈、舅舅……”。这段相声里面的包袱儿,大多是一系列谐音造成的误解。再比如,《醋点灯》中的片段。

郭德纲:一打儿子,我媳妇儿不干了。

于谦:你媳妇儿?

郭德纲:一打他,纲太不干了。

于谦:等会儿,纲太是谁?

郭德纲:郭德纲的太太。

于谦:哎呀,糟蹋了这么一味好药。

这里“纲太”和治痔疮的药“肛泰”因为读音相同,被混为一谈,让人忍俊不禁。

4. 反常法

生活中,我们会遇到一些违反常规的事情,大家都觉得不可理喻。可在说相声时,却把违反常规的事情,照常规来讲。于是就有了像“痴人说梦”一样的效果,逗人发笑。比如,《我这一辈子》中的片段。

郭德纲:后来我想练游泳,什么仰泳、蛙( 三声) 式……于谦:您倒没练砖式,还瓦式。

郭德纲:后来遭到了园林部门的阻挠。

于谦:您游泳怎么遭到园林部门阻挠呢?

郭德纲:我在草坪上练。在草坪上练游泳一次都没溺水过!

于谦:没把自己活埋喽?

“游泳遭园林部门阻挠”和“在草坪上练游泳”这些情景不可能出现在常规生活中,所以听起来好可笑。

5. 夸张法

为了表达某种效果,对事物的形象、作用、特点、程度等,刻意地夸大或缩小。夸张里蕴含着丰富的想象力。比如,相声《托妻献子》中的片段。

郭德纲:你开着一个十三开门的凯迪拉克过来了。

于谦:我开火车来的呀。

郭德纲:家里条件很困难,住的房子也很破旧,千疮百孔,赶上下雨算是要了亲命了。

于谦:怎么?

郭德纲:外面下小雨,屋里下中雨;外面下中雨,屋里下大雨;外面下大雨,屋里下暴雨。有时候雨太大了,全家人都得上三环外避雨去。

这段相声中,对“加长凯迪拉克”和“屋里下雨”的描述就极尽夸张,突出了凯迪拉克的“长”和家里条件的困难。尤其是十三开门的凯迪拉克,简直太搞笑。

郭德纲在另一段相声中,说到自己和于谦的爸爸为占小便宜,喝免费的元宵汤,先用碗喝,再用盆喝的夸张情景。

郭德纲:元宵店老板说“汤没了!元宵变锅贴了”。

于谦:嚯!好嘛!

郭德纲:没看我们那厨子吗?勺子都放下把铲子抄起来了。

于谦:哈哈。

郭德纲:四个人挑水供不上你们两人喝!

最后一句夸张地说出了两个人喝“不花钱的汤”之多。这种说法,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也常见,比如,说一个人吃得多,可以说:“四个人蒸包子都供不上你一个人吃!”或“一头大象都不够你吃的!”

6. 误会法

由于误会或巧合,给人造成错误理解而闹出的笑话。比如,郭德纲相声中有一片段。

郭德纲:看来干这个事不是轻而易举的,还是从小处着手吧。

于谦:基础做起。

郭德纲:慢慢来吧,找了几个哥们儿干点活儿吧,干包工队。

于谦:好好干。

郭德纲:刚开业就有人来找我们。

于谦:什么活儿?

郭德纲:打开图纸一看,好干!盖个70 米的大烟囱。

于谦:这活儿可不小!

郭德纲:没黑没白地干完了,人家一分钱都不给!

于谦:凭什么呀?

郭德纲:图纸看反了,人家是让挖口井。

一个让挖井,一个却盖烟囱。井和烟囱在图纸上看起来,形状很相似,只是一个朝下,一个朝上,方向颠倒了,所以才会闹出这样一场误会。

另外,像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逗你玩》,讲的是有位妈妈把洗好的衣服晾在院子里,让儿子小虎看着。这时,一个小偷来了,他先和小虎聊天,说自己名字叫“逗你玩”。当他偷衣服时,小虎忙向屋子里的妈妈大声报告。妈妈问是谁偷衣服,小虎回答:“逗你玩!”妈妈以为孩子在和自己逗着玩,没有理会。小偷得逞。

小偷名字“逗你玩”,和孩子恶作剧“逗你玩”引发了误会。

这段相声的包袱儿,就是用了这种误会法。

7. 矛盾法

表里不一,言行不一。当面一套,背地一套。说一套,做一套。说话办事自相矛盾,因此漏洞百出,不能自圆其说。比如,马三立、张庆森两位老先生的传统相声《钓鱼》中的片段。

马:这鱼一见水,个个活。他可忘了一样。

张:忘了什么?

马:买的鱼和钓的鱼不一样,钓的鱼有大有小,什么鱼都有,买的鱼一般儿大。

张:对呀。

马:姥姥越看越纳闷儿,“大哥,你这鱼一般儿大,可别是买的吧。”就这句话,他可急啦!“哎,姥姥,你看这怎么叫买的呢!怎么叫买的呢!我自己钓的!”

张:嗐!

马:他爱人一看,忙出来给打个圆场,“哎哟,姥姥,您可别这么说话,这么大年纪,说话可真不是地方。这怎么是买来的呢,是钓来的。二儿他爸爸,你甭着急啦,是钓来的。这鱼钓得可真多,看着有二斤多呢!”他急得接话啦,“嘛玩意儿,二斤多?四斤还高高的呢!你不信你问去,四斤掌柜的还给我饶了两条呢!”

张:嗐!这还是买的呀!

相声中,二儿他爸爸天天去钓鱼却钓不到,为了不让街坊四邻笑话,他偷偷跑到鱼市买了鱼,回到家站在院子里嚷嚷钓到鱼啦!邻居们都出来围着看。姥姥质疑说像买的,二儿他爸爸死不承认。当二儿他妈妈出来打圆场时,他却说:“四斤掌柜的还给我饶了两条呢!”

前面极力否认,后面一句话打脸,前后言行自相矛盾,让人觉得可笑。

8. 突转法

突转法就是不走寻常路。按照前面的叙述和铺垫,你会得到一种理所当然的结果。可是,突转法是偏偏不按常理出牌,而是突然转了一个弯儿,奔向另一个结果。虽然出人意料,但是想想却又在情理之中。比如,郭德纲相声中的一个片段。

郭德纲:植物园里什么植物都有,各种各样都有。看了看绿色,我的心情好了很多。我想起了一位伟大的科学家—牛顿师傅。

于谦:什么时候牛顿改厨子啦?就叫牛顿。

郭德纲:牛顿坐在苹果树下,苹果砸到脑袋上,发明了那叫什么?

于谦:发明了万有引力定律,那是重要的发明啊。

郭德纲:我怎么就不行呢?

于谦:您也可以呀。

郭德纲:我也要试一试。

于谦:噢……

郭德纲:我坐在树下,啪!成功砸头上了!

于谦:树上掉下个苹果?

郭德纲:榴莲!

于谦:嗬……这还不得砸晕了。

郭德纲:一个小时后我苏醒了。

牛顿头上砸了个苹果,砸出了万有引力定律。于是郭德纲也坐树下。顺着这个思路,那么,他也会被掉下来的苹果砸头,醍醐灌顶。可是,相声偏偏不按这个常理走,而是画风突转,不是温情脉脉的苹果,而是榴莲树下掉榴莲。那么大的榴莲,还带着刺,砸到头上的后果可想而知。

另外,如马三立老先生的单口相声《家传秘方》,最后的家传秘方,打开一层锡纸包,里面还有一层白纸包,打开一层白纸包,里面还有一层白纸包……人们一定会想,层层包裹下的“家传秘方”一定极其珍贵。没想到,结果偏偏不按人们的常规思维来,打开最后一层白纸包,里面只有两个字“挠挠”。

还有,像刘宝瑞老先生的单口相声《扔靴子》,最后的包袱儿也是用了突转法。

当然啦,相声里包袱儿的制造方法可不仅仅只有这八种。相声大师马季先生在《相声艺术漫谈》里就把组织包袱儿的手法分为二十二类:三翻四抖、先褒后贬、违反常规、阴错阳差、故弄玄虚、荒诞夸张、自相矛盾、乱用词语,等等。

包袱儿抖不完,笑声连不断。学会抖包袱儿的技巧,小包袱儿抖起来,把笑声洒向身边的每一个角落。如此,甚好。

“竹板这么一打呀,别的咱不夸,我夸一夸,这个传统美食狗不理包子。”一阵快板声从热气腾腾、香喷喷、暖融融的厨房传到了我的耳朵里。油汪汪的猪肉大葱馅儿和着香喷喷的发面味儿,再加上这么一段快板,让我口水直流。这就是我家的厨房,厨房里有妈妈围着围裙忙忙碌碌的背影,有香气扑鼻、让人垂涎三尺的肉包子味儿,还有一阵阵清脆响亮的快板声。

我的妈妈很爱听快板,不管是在做饭还是在休息的时候,她总是爱听上那么一段。我从小跟在妈妈身后长大,自然也没少受“快板”的熏陶。特别是后来,在一次相声中,听到于谦老师人人会打快板,

世界铿锵有你

快板如同风信子一样,深入各个角落,生机盎然,遍地开花。

唱的快板《同仁堂》,那轻快的节奏、那传神的表演、那流畅的气势、那娴熟的技艺,让我对快板的喜爱一下子又多了一万分。

追溯快板的历史,快板早年被叫作“数来宝”,也叫“顺口溜”“流口辙”“练子嘴”。快板最初是乞丐沿街乞讨时使用的一种要钱要饭的手段,边敲边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才真正作为曲艺艺术的一种表现形式而存在。

旧时的民间艺人总想找个历史名人,奉为本行业的祖师爷。大家猜一猜,快板行业的祖师爷是谁?

哈哈哈,你肯定想不到,小时候当过乞丐的明太祖朱元璋被捧了出来,成了快板的“祖师爷”。传说朱元璋曾经敲打着牛骨挨家挨户要饭,那牛骨就是快板的雏形。这样看来,让明太祖来做快板的祖师爷,也算是实至名归哟。

纵观快板的发展,它一共经历了

三个阶段:一是沿街乞讨演唱,二是“撂地”摆摊儿卖艺,三是舞台演出。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快板艺

术得到了极大发展,形成了闻名全国的三大流派:高凤山高派、王凤山王派、李润杰李派。

每个流派在唱腔和表演上都各有千秋。

快板形式有一个人表演的单口快板,两个人表演的对口快板,还有三个人或三个人以上表演的群口快板。其中,对口快板的叫法保留了“数来宝”的原名。

也就是说,现在的“对口快板”常被叫作“数来宝”。

不管是哪种形式的快板,表演起来都非常简单。不像古筝、钢琴之类,要表演必须先有场地,还要提前把乐器搬到位。相比而言,快板就灵活多了。从口袋里掏出几块小竹板,轻摇手腕,噼噼啪啪,演出就开始啦。

“竹板这么一打……”就是这么简单!

正因为简单灵活、合辙押韵、朗朗上口,快板才像风信子一样,生机盎然,遍地开花。

中华文化大

舞台,传承千载百

花开,餐桌文明小竹筷,它体现了咱们古人的智慧和情怀。讲历史,这筷子至少也有三千载。唐朝时,在那世界各地把它流传开。宋高宗,专爱给身边的人们来赏菜,讲卫生,他第一个提出用公筷。可是到现在,还是有人不注意,马马虎虎可不应该。这个钱大宽,他就是个典型的马虎派,公筷私筷,用着用着就分不开了,要不是因为脑子快呀,女朋友差点跟他说拜拜……天安门广场多壮丽,

长安大街贯东西,清风徐来吹人爽,东方微微露晨曦,金水桥前人如潮,他们当中:有男有女、有老有少,四面八方聚一起,他们专程到此看升国旗……比如,用快板笑谈筷子文化,

提倡使用公筷的《夹菜》。

比如,用快板抒发爱国情怀,

去天安门广场看升旗的

《看升旗》。

说有位大嫂特别

的黑,她生了个孩子

赛烟煤。有一次,黑

大嫂她抱着孩子去玩耍,没留神孩子进了煤堆。这一进煤堆坏了事了,分不出哪是孩子哪是煤。旁边有个老头出了个好主意,他抬手就把那拐杖挥:哎,大嫂哇,你拿棍捅啊,那软的是孩子,硬的就是煤。

另外,还有,弘扬中华悠久历史、璀璨文化的《中华文化》、过年过节给人祝福的《送祝福》等。甚至在一次演出时,高峰竟然把《探清水河》改编成天津快板,既魔性可爱,又别有一番风味。

更有趣的是,在张九龄和王九龙的相声《神奇的快板》中,张九龄大炫快板技能,并表演“即兴快板”,看到什么就唱什么。比如,看到麦克风,就唱:“麦克风,放当中,要是没电不出声。”哈哈哈,虽然短小,但也不失精悍哟。

后来,我和小姐妹们也经常玩“即兴快板”的游戏,看到什么唱什么,很好玩。比如,看到电线杆,就唱:“电线杆,身材好,又高又瘦真苗条。”比如,下节课英语突然要考试,就唱:比如,用快板调侃一位大嫂

长得黑的《黑大嫂》。

“英语张,惹人急,不打招呼她搞偷袭。”这样的快板,我们每天能说上七八段,嘻嘻哈哈,乐此不疲。

不光我和我的小姐妹喜欢快板,后来我慢慢发现,原来喜欢快板这门艺术的人还有很多。小到七八岁的小姑娘,大到七八十岁的老爷爷。记得以前看过一则新闻,说天津德云社开业的时候,有一位姑娘提前好几个小时,就站在天津德云社的门口。她穿着不太合身的大褂,在门前打起了快板。郭德纲先生看见过她好几次,便让她进去聊聊天。她说:“我从小就很喜欢这个。”从这个小姑娘的行动中,我读懂了什么叫热爱。

高中放学的路上,夕阳西下,在我回家必经的那个公园里,总能看到两位笑呵呵的老爷爷,他们坐在公园的长椅上,手里拿着快板,一面相互探讨交流着,一面轻快地打着快板。快板打得很响、很齐。他们的神态是那么专注,又是那么悠闲。

落日的余晖洒在两位老人斑白的头发上,在他们的周围,在他们的快板声中,一群朝气蓬勃的孩子笑着、闹着,跑来跑去。

蝉声伴着快板声,快板声伴着孩子们的笑声,斑白的头发好似变成金丝,而两位老人仿佛也回到了少年模样……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生活妙招6000例

我们从大家的需要出发,系统地收录了生活中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生活小窍门。这些小窍门虽小,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生活中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游刃有余搞定家务 在厨房中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轻轻松松去做饭 在穿着打扮上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时时刻刻充满风釆 休闲娱乐的时候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轻松享受生活的每一天。
已完结,累计28万字 | 最近更新:六、其他日用品

前言

书名:
生活妙招6000例
作者:
丛书编委会
本章字数:
604

在生活中,我们难免会碰到各种琐碎、棘手的问题,比如,家里面的盐结块了,怎样才能防止出现这种情况?如何才能挑选到新鲜的肉类?刚买的新鞋磨脚怎么办?怎么才能清除西装上面的污渍? ……这些繁杂的小事竟然成为难题,给原本精彩的生活增添无限的烦恼。舒适与快捷是现代时尚生活的特点,精彩的生活是绝对不允许让以上这些小的插曲打乱脚步的。其实只要我们掌握了知识,略施小计,生活中的许多小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

因此,我们从大家的需要出发,系统地收录了生活中衣、食、住、用等方面的生活小窍门。这些小窍门虽小,却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在生活中举足轻重。在日常生活中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几分钟搞定家务;在厨房中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轻轻松松去做饭;在穿着打扮上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时时刻刻充满风采;休闲娱乐的时候应用这些小窍门,可以让你轻松享受生活的每一天。多了解、多掌握一些生活中的小窍门、小技巧,可以让你从容应对生活中遇到的问题。每一个奇思妙想,都会让生活充满幸福快乐;每一个生活窍门,都能够让家务变得简单轻松。

本书中所列出的这些小窍门,并不是简单找出所有的问题,而是找出了具体解决的方法、操作步骤等。这些小窍门有的简单易行,有的巧妙绝伦,一看就会,一点便通,操作也比较简便,花钱不多或分文不用,便可为你排忧解难。通过阅读此书你可以学到很多简单实用的家庭生活小技巧。这些小技巧不仅能及时解决烦恼,还能增添很多生活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