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章 龙凤

书名:
闻一多中国神话十五讲
作者:
闻一多
本章字数:
2390
更新时间:
2023-11-27 11:23:41

前些时接到一个新兴刊物负责人一封征稿的信,最使我发生兴味的是那刊物的新颖命名——《龙凤》,虽则照那篇《缘起》看,聪明的主编者自己似乎并未了解这两字中丰富而深邃的含义。无疑的他是被这两个字的奇异的光艳所吸引,他迷惑于那蛇皮的夺目的色彩,却没理会蛇齿中埋伏着的毒素;他全然不知道在玩弄色彩时,自己是在与毒素同谋。

就最早的意义说,龙与凤代表着我们古代民族中最基本的两个单元——夏民族与殷民族,因为在“鲧死……化为黄龙,是用出禹”和“天命玄鸟(即凤),降而生商”两个神话中,我们依稀看出,龙是原始夏人的图腾,凤是原始殷人的图腾(我说原始夏人和原始殷人,因为历史上夏、殷两个朝代,已经离开图腾文化时期很远;而所谓图腾者,乃是远在夏代和殷代以前的夏人和殷人的一种制度兼信仰),因之把龙凤当作我们民族发祥和文化肇端的象征,可说是再恰当没有了。若有人愿意专就这点着眼,而想借“龙凤”二字来提高民族意识和情绪,那倒无可厚非。可惜这层历史社会学的意义在一般中国人心目中并不存在,而“龙凤”给一般人所引起的联想则分明是另一种东西。

图腾式的民族社会早已变成了国家,而封建王国又早已变成了大一统的帝国——这时一个图腾生物已经不是全体族员的共同祖先,而只是最高统治者一姓的祖先。所以我们记忆中的龙凤,只是帝王与后妃的符瑞,和他们及她们宫室舆服的装饰“母题”——一言以蔽之,它们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有了一姓,便对等地产生了百姓;一姓的尊荣,便天然地决定了百姓的苦难。你记得复辟与龙旗的不可分离性,你便会原谅我看见“龙凤”二字而不禁触目惊心的苦衷了。我是不同意“天王圣明,臣罪当诛”的。

《缘起》中也提到过“龙凤”二字在文化思想方面的象征意义,它指出了文献中以龙比老子的故事,却忘了一副天生巧对的下联,那便是以凤比孔子的故事。可巧故事都见于《庄子》一书里。《天运篇》说孔子见过老聃后,发呆了三天说不出话。弟子们问他给老聃讲了些什么,他说:“吾乃今于是乎见龙——龙合而成体,散而成章,乘云气而养(翔)乎阴阳,予口张而不能嗋,舌举而不能讯 [1],予又何规老聃哉!”这是常用的典故。(也就是许多姓李的楹联中所谓“犹龙世泽”的来历。)至于以凤比孔子的典故,也近在眼前,不知为什么从未成为词章家“獭祭”的资料。孔子到了楚国,著名的疯子接舆所唱的那充满讽刺性的歌儿——

凤兮凤兮!何如(汝)德之衰也!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

不但见于《庄子》(《人间世篇》),还见于《论语》(《微子篇》)。是以前读死书的人不大认识字,不知道“如”是“汝”的假借,因而没弄清话中的意思吗?可是汉石经《论语》“如”作“而”,“而”字本也训“汝”,那么歌辞的喻义,至少汉人是懂的。另一个也许更有趣的以凤比孔子的出典,见于唐宋《类书》[2]所引的一段《庄子》佚文:

老子见孔子从弟子五人,问曰:“前[3]为谁?”对曰:“子路,勇且多力[4]。其次子贡为智,曾子为孝,颜回为仁,子张为武。”老子叹曰:“吾闻南方有鸟,其名为凤……凤鸟之文,戴圣婴仁,右智左贤……”

这里以凤比孔子,似乎更明显。尤其有趣的是,那次孔子称老子为龙,这次是老子回敬孔子,比他作凤。龙凤是天生的一对,孔、老也是天生的一对,而话又出自彼此的口中,典则同见于《庄子》。你说这天生巧对是庄子巧思的创造、意匠的游戏——又是他老先生的“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吗?也不尽然。前面说过原始殷人是以凤为图腾的,而孔子是殷人之后,我们尤其熟习。老子是楚人,向来无异词,楚是祝融六姓中芈姓季连之后——而祝融,据近人的说法,就是那“人面龙身而无足”的烛龙,然则原始楚人也当是一个龙图腾的团族。以老子为龙,孔子为凤,可能是庄子的寓言,但寓言的产生也该有着一种素地,民俗学的素地(这可以《庄子》书中许多其他的寓言为证)。其实凤是殷人的象征,孔子是殷人的后裔。呼孔子为凤,无异称他为殷人;龙是夏人的,也是楚人的象征,说老子是龙,等于说他是楚人,或夏人的本家。中国最古的民族单元不外夏、殷,最典型中国式而最有支配势力的思想家莫如孔、老,刊物命名为“龙凤”,不仅象征了民族,也象征了最能代表民族气质的思想家——这从某种观点看,不能不说是中国有刊物以来最漂亮的名字了!

然而,还是庄子的道理,“臭腐复化为神奇,神奇复化为臭腐”——从另一种观点看,最漂亮的说不定也就是最丑恶的。我们在上文说过,图腾式的民族社会早已变成了国家,而封建的王国又早已变成了大一统的帝国,在我们今天的记忆中,龙凤只是“帝德”与“天威”的标记而已。现在从这角度来打量孔、老,恕我只能看见一位“申申如也,夭夭如也”而谄上骄下的司寇,和一位以“大巧若拙”的手段“助纣为虐”的柱下史(“五千言”本也是“君人南面之术”);有时两个身影叠成一个,便又幻出忽而“内老外儒”,忽而“外老内儒”,种种的奇形怪状。要晓得这条“见首不见尾”的阴谋家——龙,这只“戴圣婴仁”的伪君子——凤,或二者的混合体,和那象征着“帝德”“天威”的龙凤,是不可须臾离的。有了主子,就用得着奴才,有了奴才,也必然会捧出一个主子;帝王与士大夫是相依为命的。主子的淫威和奴才的恶毒——暴发户与破落户双重势力的结合,压得人民半死不活。三千年惨痛的记忆,教我们面对这意味深长的“龙凤”二字,怎能不触目惊心呢!

事实上,生物界只有穷凶极恶而诡计多端的蛇,和受人豢养、替人帮闲,而终不免被人宰割的鸡,哪有什么龙和凤呢?科学来了,神话该退位了。办刊物的人也得当心,再不得要让“死的拉住活的”了!

要不然,万一非给这民族选定一个象征性的生物不可,那就还是狮子罢,我说还是那能够怒吼的狮子罢,如其不再太贪睡的话。

[1] 以上六字从江南古藏本补。

[2] 《艺文类聚》九○,《太平御览》九一五。

[3] 《类聚》脱“前”字,依《御览》补。

[4] 《类聚》作“子路为勇”,此从《御览》。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六祖坛经讲话

本书系哲学图书读物,在禅宗庞大的典籍中,《六祖法宝坛经》是一部无上的宝典,是研究、涉猎禅宗典籍的必读书目。
已完结,累计27万字 | 最近更新:附录二 从教学守道谈禅宗的特色

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代序)

书名:
六祖坛经讲话
作者:
星云大师
本章字数:
3330

(1989年国际禅学会议主题演说讲于佛光山)

各位女士、各位先生,大家吉祥如意!

这次佛光山承办国际禅学会议,会议主题为“六祖坛经之宗教与文化探讨”,由星云发表主题演说,至感荣幸!

《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我国钱穆博士推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吾人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炼心志、提起理解、清晰记忆”。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若人识得娘生面,山花野草总是春”。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四点说明,就教各位!

一、禅的人间社会性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专有的名相;可以说人间处处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像发电厂的光电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说禅有人间的社会性,因为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是人间的,禅是社会大众共有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沟通了古今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的传灯公案,不但玄奥,而且美丽。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见解如何去统一;从差别中,思想如何去融合;从分离中,精神如何去相依;从人我中,两心如何去相通!

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答说:“何不向无寒无暑处去?”

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无暑处?”

洞山道:“寒时寒杀阇黎,热时热杀阇黎。”

僧反驳道:“你不是说到一个既不寒又不热的地方,为什么又寒杀热杀呢?”

洞山终于进一步地说道:“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你自己!”

所以禅者不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每一阶层,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就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

“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的,“人间到处有禅机”。从许多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座、禅灯、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禅人等,人间社会里,哪里没有禅呢?

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禅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生活化、社会化!

禅者的社会,亦即是禅者所住的禅林,他们在工作上和合分工,他们在同道间参访互助;他们修持中严格精勤,处众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上统一归真。今日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隘、执著、暴力、虚伪、傲慢等,亟需要禅者安祥、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统一、集中的良方来对治,这有赖各位学者专家共同来推动,方始为功!

二、禅的时空普遍性

所谓禅,就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没有现象的变化。禅是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因为禅者对时空有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证,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千年暗室,一灯自明,只要你一悟,何愁大道不办?所以禅者修证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以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待。其实内外、对待,实皆一如也。

兹举如下数则诗偈,皆可明禅定皆一:

◆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应无所住(内定),

而生其心(外禅)。

◆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

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禅);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内定)。

◆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说到悟,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悟必然是透过禅定可以体验的,可以说,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师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开悟了!我开悟了!”

一寺大众都被他吵醒,归宗禅师严肃地问他:“你悟的什么?”

智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我悟的道理是: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样的回答,实在太妙了!师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证悟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地了然。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沩山告诫石霜:“莫轻一粒,因为百千万粒皆从此一粒生!”

三、禅的自尊规范性

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在禅者的口中“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丝毫不留一点情面:“佛之一字,吾不喜闻”;黄檗禅师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以及临济的“既不礼佛,又不礼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么仇恨。其实有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觉世尊的禅道相应。

禅者虽重视师承,但六祖大师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更为所有禅者效法。盖禅者直下承当,以表示对自我的尊重。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由此可见,一个参禅者为了求真的精神,虽然八十岁的高龄,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个禅人,他的修行,应该注意下列四点:

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好像迷失了自己,只一味地乞求于别人的帮助;一旦失去了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独立担当。对这种“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的人,禅者的自我尊重,应是现代人的一帖良方。

禅者也非常重视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自从六祖大师的行化大开以后,马祖创建了丛林,百丈建立了清规。千余年以来,没有一个禅者不守清规的。下列原则,是他们最重视的规范:

自食其力维持生活 不可伤害修道禅人

不坏团体家风信誉 不自宣说自我成就

每日必有发心作务 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物质生活越淡越好 重视师承树立宗风

因为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从不到处生是弄非,今日这个脱序的时代,应该学习禅者的榜样!

四、禅的生活实践性

我们本次会议的主人翁惠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八月舂碓,亲自作务,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作务,更无法深入禅心。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煮饭、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悦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等等,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的实践。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赵州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问什么是禅法,赵州告诉他去扫地。因此学者不满,责问赵州难道洗碗扫地以外就没有禅了吗?

赵州不客气地说道:“除了洗碗扫地以外,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不解地说道:“那每一个人每天不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地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

今日社会,每个人都想发财升官、娶妻生子,但升了官发了财,他过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夫妻儿女,烦恼更大。还有不欢喜别人的拥有,不爱见别人的快乐,成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恼。如能实践禅的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的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

刚才我向各位报告的“禅与现代人的生活”,我讲的第一点是“禅的人间社会性”,第二点是“禅的时空普遍性”,第三点是“禅的自尊规范性”,第四点是“禅的生活实践性”。我只是做一个引言,更精彩的,则有赖各位发表的高论。

祈求三宝加被各位福慧双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