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汉400年 9.2
作者: 张嵚
17.83万字 0.1万次阅读 0.8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皇甫嵩:东汉最后的忠良 2023-11-22 11:45:08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17.83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4章
简介

汉朝,中华文明鼎盛的标志时期之一。我们迫不及待地想要回溯过往,了解汉朝发生的每一件大事,重温当年的辉煌,却常常忘记宏大复杂的历史事件背后,是一个个鲜活的人。 大汉400年,有皇帝王侯的雄心壮志与委曲求全,有后妃公主的勃勃野心与战战兢兢,有朝堂臣子的长远目光与私心谋算,也有铁血将军的意气风发与失落悲愤。 本书从帝王、后宫、文臣、武将四种视角出发,把波澜壮阔的大汉历史拆分开来,以时间为经,以人物为纬,展现大汉王朝的皇位传承、后宫纷争、朝堂谋算、沙场铁血四个侧面。 这是一个帝国的兴衰存亡史,是刘氏家族的创业守成史,也是后妃公主、文臣武将一展自我的个人史。这些立场不同的人,经历着不同的大汉;这些立场不同的人,缔造了同一个大汉。

一 大汉帝王本纪 汉高祖刘邦:第一位草根皇帝

从公元前202年正月西楚霸王项羽乌江自刎,到二月二十八刘邦定陶登基,西汉建国,这短短的一个月里,刘邦干了很多大事。比如急匆匆地赶到山东,闪电般夺了齐王韩信的指挥权,把他的嫡系军队牢牢抓在手里;又比如煞费苦心地筹划登基典礼,册封母亲和妻儿,确立太子。

而除此之外,还有一件鲜为人知的“小事”,就是消灭项羽的最后一支嫡系——鲁公国。在楚怀王麾下时,项羽的封号就是鲁公,封地就在鲁国。从那时起,鲁国军民就对项羽保持至死不渝的忠诚,甚至在江东子弟兵于乌江覆灭后,鲁国的抵抗依然顽强。刘邦到达定陶后,第一件事并不是削夺韩信兵权,而是命属下捧着项羽的人头,送给正殊死抗击的鲁国人。确认项羽死亡的鲁国人,这才集体投降。而后,刘邦将项羽埋葬在山东平阴,葬礼以公爵的规格进行。亲自拜祭的刘邦,在项羽的坟前潸然泪下。

秦末汉初的八年内战,楚汉相争的四年恩仇,两位老兄弟的纠葛恩怨,都以这种方式彻底了断。

公元前202年五月,称帝的刘邦,在都城洛阳南宫举行宴会,犒劳西汉开国的功臣们。宴会上刘邦问了群臣一个问题:“我能够赢项羽,关键原因在哪里?”部将王陵说:“项羽打仗,虽然对部下表面尊重,却经常舍不得厚赏部下;而您却不一样,每次打了胜仗,都能公平地论功行赏,所有的战果都能归有功者。”刘邦却答:“这不是主要原因,最重要的原因是我会用人,比如统兵打仗,我不如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安抚后勤,我不如萧何。”因为这段对话,萧、韩、张三人从此被称为“西汉三杰”。但这段对话同样还有另一段“潜台词”:新朝开基,众将盼望的自然是厚赏,能封王当然是做梦都想,但刘邦却告诉大家,战果是他们刘家的,别人休想分享。

汉高祖刘邦(公元前256年—公元前195年),字季(一说原名季),沛县丰邑中阳里(今江苏丰县)人。出身平民阶级,秦朝时曾担任泗水亭长,起兵于沛(今江苏沛县),称沛公。秦亡后被封为汉王。后于楚汉战争中打败西楚霸王项羽,成为西汉开国皇帝。谥号为高皇帝,庙号高祖,汉景帝时改为太祖。自汉武帝时期司马迁开始,多以最初的庙号“高祖”称之,所以史称汉高祖、太祖高皇帝或汉高帝,葬于长陵。

刘邦有个毛病,就是好喝酒,特别是打了胜仗后,总喜欢开怀畅饮。可是在西汉王朝建国、天下大局已定后,他喝酒时却经常闷闷不乐。他当时担心两个人,一个是盘踞山东海岛上继续抵抗的齐王田横,一个是流落四方的楚国大将钟离昧。他先招降田横,没想到一开始同意投降的田横,在去洛阳觐见刘邦的路上反悔,居然当场自尽了。他留在岛上的五百个部下,到河南偃师拜祭了田横墓后,也自尽随田横而去。而东躲西藏的钟离昧,最后躲到了韩信处,直接成了刘邦步步清算韩信的口实。

项羽覆灭后,对待项羽的旧部们,刘邦的态度也是因人而异的。项羽的大将季布和刘邦的仇极大。当年刘邦在彭城被项羽打败,妻儿老小都是被季布抓的,季布还死死追赶刘邦的车驾,逼得刘邦差点儿把儿子扔下车。幸亏驾车的夏侯婴忠勇,才助刘邦逃过一劫。西汉建国后,刘邦重金缉拿逃亡的季布,除了千金悬赏外,还严令敢有藏匿季布者,全治株连三族之罪。无奈的季布,躲藏到了鲁国大户朱公家里。朱公敬佩季布忠勇,不但收留了他,还求到了夏侯婴门下,托夏侯婴为季布求情。夏侯婴劝刘邦说:“季布当年那么对你,那是因为他是项羽的将领,是为项羽尽忠。你现在这么缉拿他,万一逼得他投奔别处,这不是把一个忠勇的人变成自己的敌人了吗?”就这一句话让刘邦改了主意。事后季布不但被赦免罪过,还官拜郎中。

但季布的舅舅丁公却没这么好命。刘邦被项羽围在彭城的时候,是靠向丁公行贿才得以逃出生天。但西汉建国后,自以为有功的丁公前来投奔,却被刘邦当场拿下斩首。刘邦解释说:“我这么做,是为了告诫后来的臣子不要去效仿丁公啊!”

刘邦登基后做的一件大事就是迁都——把都城从洛阳迁到长安。这件事情是由镇守陇西的娄敬提出的。他能打动刘邦,一是因为他实诚。觐见刘邦的时候,推荐人虞将军请他换上华美朝服,娄敬回答说:“我穿什么来的,就穿什么觐见天子,这种事上不能欺骗天子。”刘邦知道后,反而觉得他诚实可靠。二是因为娄敬的理由,直接切中了刘邦的要害。刘邦解释定都洛阳的原因时说:“我定都洛阳,就是为了兴复周王朝的兴盛局面啊。”娄敬回答说:“可是周王朝经过十几代经营,才灭了殷商。即使这样,它衰落的时候,诸侯说造反就造反了啊!您击败了项羽,可是现在国家贫弱如此,根本不是周王朝那时候的局面啊!”一句话先堵住了刘邦的嘴。为了说服刘邦,娄敬还拿打架来做例子,他认为关中地区好比一个人的咽喉,定都关中,就好比卡住了天下的咽喉。

话说到这个份儿上,刘邦还是犹豫不决,之后他召集群臣讨论,大多数人果然极力反对,但有个最关键的人支持迁都,就是张良。他的理由最终打动了刘邦:“您和项羽争天下的时候,虽然屡战屡败,但不正是依靠了关中地区的战略资源,最终反败为胜吗?”这个理由也让刘邦最终拍板——迁都!

而提议迁都的娄敬,不但官封为郎中,更得到刘邦赐姓,于是,他在历史上的名字也就变成了刘敬。

登基后,刘邦面临的另一个苦恼,就是西汉还没有规矩。在他的治理下,大臣不像大臣,皇帝更不像皇帝。他手下的那些功臣武将,个个都是脾气火爆的大老粗,且为人毫无礼法,比如宫廷饮宴的时候,一个个还全是当年打天下时候的样子,动不动就为了一点小事大吵大闹。

刘邦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就是趁着公元前200年长乐宫落成的机会,请儒生叔孙通制定朝仪。事前刘邦还特别嘱咐:“你制定的朝仪可别太难了,起码得让我学会啊!”

叔孙通召集鲁地儒生,参照《周礼》,制定出一部庄重典雅的朝典。刘邦命令文武大臣们全听叔孙通调派,在野外整整彩排了一个多月。之后刘邦去检阅,对彩排的成果很满意,但又很奇怪地问叔孙通:“他们上朝这么麻烦,那我干吗啊?”叔孙通答:“您作为天子,只要接受他们的朝拜就可以了。”刘邦一听高兴了:“这我会,这我会。”

公元前200年元旦,在长乐宫的落成仪式上,大汉帝国第一次按照叔孙通的朝仪,举行了朝贺仪式。整个仪式庄重典雅,仪仗宏大,朝堂秩序井然,官员恭敬有礼。感慨万分的刘邦发自内心地说:“我今天第一次知道,做天子原来这么尊贵啊!”

刚当皇帝的刘邦,不但在外面不像个皇帝,在家也不像个皇帝。对他的父亲刘太公,刘邦还是按照封建孝道的要求,“五日一拜”。直到有一天,刘太公的管家看不过去了,对刘太公说:“你儿子现在已经是皇帝了,你还让他给你下跪,这是大逆不道啊!”之后刘邦再来看父亲,刘太公就当场“扑通”跪倒,口中高呼万岁,如此情景,弄得刘邦也特别尴尬。

后来还是那位管家出主意,说秦始皇曾经册封自己过世的父亲为太上皇,不如你也依葫芦画瓢。公元前201年,刘邦正式册封刘太公为“太上皇”。就这样,刘太公也成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在活着的时候就被册封为太上皇的父亲。

刘邦在起兵造反前,在家乡是个公认的无赖,甚至那时候的刘太公也经常呵斥他。这笔旧账,后来刘邦当了皇帝,还经常拿来说事。比如就在公元前200年的长乐宫朝仪上,刘邦心里高兴,一下子多喝了两杯,借着酒劲对太上皇刘太公说:“以前我在老家的时候,你老说我哥能种地,可以给家里挣钱。你看看现在我和我哥,谁挣的家产大啊?”刘太公除了“呵呵”傻笑外,一句话也说不出。

话虽如此,但刘邦对老爹还是非常孝顺的。刘太公刚到长安时,虽然锦衣玉食,但老人时常想家,天天闷闷不乐。刘邦得知后,就在长安边上新修了一个镇,镇上的房屋布局摆设,和老家沛县一模一样,又让老家的乡民全都搬到镇上,这才把老头儿哄高兴了。

要论眼光,作为亲爹的刘太公,着实不如他的亲家——刘邦岳父吕太公。吕氏家族是周朝开国功臣吕尚之后。刘邦的皇后吕雉,年轻的时候也是当地的一朵鲜花,就连沛县县令的儿子求亲,都被拒之门外。当时吕家在沛县办宴会,赴宴的刘邦当时只是个亭长,连礼金都没带,到了宴会上,张口就说自己带来一万礼金,事后却又没钱给。

吕太公很奇怪,问宴会的记账会计:“这是个什么人啊?”会计回答说:“这人在我们这里很出名,从来喜欢吹牛,没一件事能干成。”吕太公却说:“嗯,我看这人不简单,将来一定大富大贵。这样吧,我把女儿嫁给他。”就这样,刘邦有了结发妻子吕雉。

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吕太公的眼光:吕太公最后受封临泗侯,他的两个儿子吕泽和吕释之,分别被封为成周侯和建吕侯,女儿吕雉更是母仪天下。而那位宴会上给吕太公介绍刘邦的会计,就是大汉朝的开国丞相萧何。

刘邦能战胜项羽,一个原因就是他师出有名。在楚汉战争开打前,他讨伐项羽的檄文里曾历数了项羽的种种罪状,比如杀害楚怀王、坑杀秦兵等。

但事实上,以“王者之师”起兵的刘邦,也有过不光彩的过去,比如秦末农民战争时期,他起兵的第一篇檄文,就是告诫沛县的父老乡亲,有敢不和他一道造反的,就“父子俱屠”,意思是不和我一起干的,全家都要杀光。项羽坑杀过四十万秦兵,而刘邦也干过类似的事,他灭秦路上攻克许昌时,居然将当地屠城。

刘邦做亭长的时候,虽然身份低微,却也很爱美。当时楚地的小吏,喜欢戴一种像喜鹊尾巴的帽子,刘邦看了后很喜欢,拿来改造了一下,帽子上换成沛县当地特产的笋壳,整天戴着四处招摇。当时乡人们纷纷嘲笑,说这是什么奇装异服。而后来刘邦做了皇帝,依然喜欢这种帽子,走到哪里戴到哪里。再后来,这种帽子成了中国历代皇帝祭祀时的专用礼帽,并有了一个庄重典雅的名字——竹皮礼冠。

刘邦另一条被人诟病的做派,就是他的流氓样。他不但自己流氓,还喜欢有流氓样的人。儒生郦食其第一次见刘邦的时候,先文绉绉地跟卫兵说:“我是高阳小民郦食其,听说沛公讨伐项羽,特意前来拜见,希望为他谋划天下大事。”刘邦一听就很反感,回话说:“我正忙着打仗呢,没空见他。”结果郦食其当场暴怒,拔剑对卫兵恶狠狠地说:“你去告诉姓刘的,高阳有个叫郦食其的酒徒要见他!”吓得卫兵屁滚尿流进去通报。刘邦闻听反而高兴了,赶快毕恭毕敬接见,结果郦食其劈头又是一顿骂:“你这个家伙没我有学问,又没我勇武,你凭什么打天下啊?”结果刘邦恭恭敬敬,以礼相待,听郦食其纵论天下大事。

“流氓”刘邦之所以能够招揽这么多人才,最关键的素质,就是他的大度。只要是对他有用的话,再难听他也听得进去;只要是自己犯的错,肯定会不顾面子去改。他对陆贾和郦食其,一开始的态度都极其狂傲,在被对方折服后,就改为终生的礼敬与信任。

另一儒生随何,在楚汉战争的关键时刻,说服淮南王英布归顺刘邦,为刘邦战胜项羽立下大功。战后论功行赏,刘邦随口说了句“只靠腐儒怎么能成事呢”,结果随何当场大怒,反问刘邦说:“如果给你五万人,你能打得过英布吗?”刘邦回答:“不能!”随何说:“那我一个腐儒,一个人干成了你用五万人都干不成的事,你不是连腐儒都不如吗?”如此被指着鼻子骂,刘邦非但不怒,反而立刻向随何道歉。

另外,刘邦终其一生,还创了另一项“纪录”——他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未诛杀过文臣的开国皇帝。

登基后的刘邦,在内外政策上除了抗击匈奴和诛灭异姓诸侯王两件大事外,还做了一件最重要的事情——休养生息。他的主要政策,一是对商人加收算赋,降低商人地位;二是减免农业税;三是大裁军,令西汉早年几十万军队归乡务农;四是厉行节俭,节约开支;五是奖励垦荒,鼓励生育。这一系列的政策,在后世有个通用的说法:重农抑商。

刘邦一生里有两次性命攸关的惨败:一次是楚汉战争中的彭城之战,而另一次,就是发生在公元前200年冬,刘邦讨伐匈奴的白登之围。此战刘邦先胜后败,被匈奴冒顿单于包围。

战败的原因,公认的说法是,刘邦在初战胜利后,轻信了谋士们“匈奴不堪一击”的论调,并将反对贸然决战的谋士刘敬下狱,以至于轻敌冒进,被冒顿单于包围在白登山。而后刘邦依陈平建议,游说冒顿单于的阏氏,最终劝说冒顿单于退兵。回朝后刘邦知错就改,不但赦免了刘敬,还依刘敬建议,对匈奴采取“和亲”政策。

按照《汉书》的记录,在那一场决战前,三十万汉军的粮草已经接近枯竭,决战是不可避免的。而冒顿单于最后的退兵,也不只因为阏氏的游说。按照《资治通鉴》的说法,刘邦被围困在白登山的七天,汉军顽强防守,也给了匈奴极大的杀伤。而另一路汉军周勃部,也正迅速向白登山攻来。若打不下白登山,匈奴大军势必陷入腹背受敌的境地,所以见好就收也就自然。实力相当,才是汉匈双方和亲的真实原因。

刘邦的过世,导火索是征讨英布的时候,中了英布的箭。刘邦得胜还朝后,很快病情加重,吕雉赶紧找了个医生为他治疗。刘邦问医生:“我这个病能治吗?”医生回答:“能治。”刘邦听了立刻破口大骂:“我用三尺剑夺取天下,这是上天的安排,现在病入膏肓了,也是上天的安排。就是扁鹊来治也没用,你胡说八道什么!”随后刘邦赏赐了医生五十两黄金,将他打发走。

公元前195年四月二十五日,六十一岁的刘邦病逝。

刘邦临终之前,除了安排身后事之外,还做了一件影响中国历史的大事:公元前196年,征讨英布还朝时,刘邦路经山东曲阜,特意在此地隆重祭奠了儒家圣贤孔子。

从那时候开始,西汉的官员乃至诸侯,在受到册封任命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来此拜祭。而这场典礼的另一个意义是: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由皇帝主持的祭孔大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