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变 9.2
作者: 莫然
44.83万字 0.1万次阅读 0.6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尾声(2006年秋) 2023-11-15 20:38:55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2
    作品总数
  • 397.46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46章
简介

稳定运行的核聚堆产生能量的方式,和太阳产生能量的方式相同,因此也被称为“人造太阳”,核聚变能因其反应燃料是从海水中提炼的氢的同位素氘和氚,可以说取之不尽,可控核聚变是人类未来获取清洁、安全能源的理想方式。我国的可控核聚变研究实验开始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现被列为国家九五大科学工程,同时,中国也参加了由欧盟、美国、、印度、韩国、日本共同参与的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反应堆计划(ITER),该计划是仅次于国际空间站项目的大型国际合作行动。这部长篇小说,以我国核工业西南物理研究院科学家们在艰难条件下开创核聚变事业的卓绝历程为原型,着力讴歌曾几何时色彩神秘的“三线工程”的辉煌悲壮。作品以受控核聚变研究为“近景”,辅之以文革中后期国家百业待举的时代“远景”,由几个家庭和几对男女青年的人生命运线索,分三部用三十六年的跨度,来表现我国科学技术界的精英人士研制中国核聚变装置的坎坷历程。作者在书中刻画了敬业献身的老一代科学家潘玉祥,不顾家庭与个人情感而执着追求事业的青年知识分子康峻山,几经迷茫终于归队的女工程师谢若媛,坚强柔韧始终不渝的夫妻搭档潘雅书与李心田等一系列人物形象。题材独特,情节生动,人物个性鲜明。热核聚变事业,与我国的载人航天事业一样,是中国科技人员创造奇迹,并从根本上改变中国国家力量、民族形象和历史地位的重要事件之一,但从事这一伟大事业的人们的牺牲几乎不为人知,就是他们所从事事业的重要的实用价值——寻求石油(全球只能再用40年)煤炭(全球只能再用200年)及其它替代能源(太阳、生物、风、水电等可装机容量均很有限)以外的聚变能——也并不为一般人所熟知。此书在对科技知识分子的情感、生活描绘,对热核聚变的科普表达方面,用功深厚到位,通俗易懂。在中国读者熟睹的名流、商战、官场、校园、军营及市井农村题材之外别开生面,描绘出一个单纯、自爱、执着于科技事业的新裙落,是近年来较少见的长篇小说。

认识莫然,是在上世纪九十年代的初端。当时,我正在成都参加一个笔会。一天,风雨交加, 与会者游览都江堰后, 回到宾馆。服务员送来一部书稿,说是一个女同志送来,指名要给《十月》的编辑。还说,那女同志是骑车来的,让雨浇了个湿透。或许是这些稿件之外的附加事件打动了我,在回北京的火车上,我就打开了这部稿件。一路上,车开车停,我竟一口气读完了,并决定一下火车,就写审读报告。

这篇发在当期《十月》头条的中篇小说,题为《高处不胜寒》,是莫然的处女作。

其时,“财经小说”风头乍起,成为文坛的时尚。拈来一读,全是港人的“财经”。于是想到:我们内地的作家就写不了这样的“经”吗?又于是,想到了莫然——她的从商经历,和她的处女作所透出的灵气,使我们决心跟她讨论一下,关于“财经小说”这类时尚题材的写作。不想,她虽无“财经小说”的概念,却全然有几部小说的构思已烂于心头,有的业已动笔。于是,有了“商海言情系列小说”的打造,她的三部言情小说(《商海沉浮》、《潇洒走南方》、《大饭店风云录》)构成了这个系列的规模。

这三部小说的写作时间,仅为一年多。莫然说:这要感谢生活,作家的生活积累,从来不会作废。

在我们策划这个“商海言情系列”时, 曾请教于荒煤老师。当时已是八十高龄的他,竟高兴地支持我们。校样出来后, 巴金老人的侄子李致先生,致信荒煤,希望他关注四川作家莫然,为这三部小说写序。那时,荒煤老师早已宣布“罢序”。他说,一是年事已高,读书写作已成难事;二是当今的许多作品,他看不懂。不知从何下笔评论。所以,索性不“评”不“序”。

但是, 当我们将莫然这三部长篇的校样,送给荒煤老师时,他竟然很快就读完这50万字的书稿。他说:一口气读下来,难以释手,并破例提笔写序。

荒煤老师的序,题为《打开商战的一页新史》。在序中,他赞扬莫然是一员“‘闯将’, 闯进了作家很少涉及到的‘商战’题材的领域, 闯进了一批卷入商战的陌生朋友中去, 闯出了一条‘商海言情系列小说’的新路。”荒煤老师特别指出,莫然闯得“如此潇洒、勇敢、真挚、热情,既显出了她对商战题材驾驭的能力和魄力,又表现了她挥笔作战的自信和自豪。”

这套系列小说出版后,莫然进入了她的写作的旺盛期。她两手挥笔:一手写电视剧,一手写长篇小说。两者皆得丰收。单以小说而论,无论是《夏娃行动》,还是《宽裳》,虽保持了她的商战言情系列小说的艺术灵气,但都没有超过她作为文坛“闯将”时的创作高度,这与她创作数量之大不无关系。

直至此时,莫然小说中的人物,几乎都是时代的弄潮儿,他们生活在大千世界,尘世的风雨始终浸润着他们;他们于人海之中或沉或浮,其快乐与痛苦,都打着鲜明的时代烙印。在他们的挥手之间,你会感觉到那种“英雄造时势”的气魄。

可贵的是,莫然将理想主义赋予了她笔下的人物。他们中的成功者,都是理想旗帜下的勇士,那种对社会的担当,那种对生活的无怨无悔,那种在复杂现实面前的决断,都会让你读小说读出一股勇气来。即或是失败者,只要作者没有把他打入“败类”之列,那种在现实中必然的败退,也会虽致狄荣,甚至有一缕英雄主义的悲壮。

这期间,莫然不断和我讨论她的长篇小说的“腹稿”。我能感觉出她那种“志在长篇”的创作欲望和激情。生活甚是厚待这位川籍女作家。她的旺盛的精力和灵敏的感悟,使她总能从生活中“淘” 出她的长篇题材来。其“淘”得之多,常常使她在先动笔写哪篇时,举旗犹豫。在这些关于创作的反复讨论中,我感到了莫然的成长和成熟。她已从最初涉足文坛的“闯”的状态中,渐渐沉静下来;常常于伫足思考中,获得了新的创作灵感。

在我们讨论过的题材中,涉及三峡建设这样的重大题材,也涉及隐蔽战线的曲折斗争,甚至有由白鹤梁而起的美丽爱情故事。

令我意外的是,她在这诸多题材中,激然动笔,首选了《聚变》,写那些研究并制造“人造太阳”的科研人员,如何默默无闻地穷几十年之生命与智慈,为人类的生存,开拓了一个如新的星球一般的美好领域。在决定动笔之前,这部小说的创作,排列靠后。因为,我们共同意识到一个词:枯燥——受控核聚变研究工作的枯燥,研究人员工作乃至生活的枯燥…当时,她说,想不出如何突破这些“枯燥”。

但是,有一天,她从长途电话的遥远的一端告诉我:要动笔写这个“枯燥”的题材,写这些“枯燥”的人了。因为,她在二十年前为“聚变”人激起的热情,今天又重新燃烧起来了。

那是她在一个偶然的机遇中,又重新走近这群“聚变”人, 目睹了他们巨大的科研成果。她说,那颗巨大的“人造太阳”挂在天空时,所有“聚变”人的名字,将镌刻在这颗新星球的山川河流上。她说,几十年沧海桑田人世巨变,但“聚变”人那种恒定的坚韧,却几十年如一日笃定在他们的心里。她甚至在电话里给我读了马克思的一段话:“我们的事业并不显赫一时,但它却将永远存在,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她说,这句话将是小说《聚变》的思想脊粱。

电话即将挂断的时候,我们两人几乎同时说:感谢生活。

读到《聚变》书稿时, 它是厚重的50万字。这正相当与她当初“商海言情系列小说”三部的总数。当然, 当下小说之长,已是尽人皆知的弊端。但读过莫然的《聚变》,我所感叹的是她驾驭题材能力的迅猛增长。无多余的闲笔,无弄巧的铺陈,无拖冗的叙事,那50万字的一字一句,都用在“聚变”人的身上, 以致为了阅读的承担力而需要压缩时,作者竟然无从取舍。

读《聚变》,我忽然感觉到, 当那些欲默无闻的科研工作者被作者重笔浓墨地勾勒着的时候,作家莫然也从十几年前喧嚣的思考中, 归于一种沉静的状态。笔触间,少了一份张扬, 多了几许深沉。在这种写作状态下,人物一个个扎扎实实地走出来,事件的框架上也级满了历史和岁月的厚重。

于是,老科学家潘玉山重如泰山的顽强精神,年轻的康竣山在跌宕人生中九死不悔,谢若媛的美丽与动荡共存,潘雅书和李心田至死不渝的爱情去建造辜业的大厦……我们不断地数着这人物的画廊,发现能有名有姓地说出二十多个人的名字和他们的故事;我们会从故丰开始的1970年数起,随着情节,数到第36个春秋。

令人欣慰的是,莫然从不放弃对笔下人物注入理想主义的色彩。倘若马克思那段动人的语言能写到“聚变”人的丰碑上,它就是作者融于全书字里行间的理想主义的抒怀。

无需赞述这部书的优长。读书吧!读后的收获,将是心灵的洗涤。

有一天,那颗“人造太阳”会挂在广裹的天空, 与所有千年万年亿万年的星宿共存,并带给人类永恒的恩惠,这颗太阳,就是一代又一代“聚变”人的精神和心灵,就是人类走向宇宙的成功标识。

将这顺心灵展现给我们,将这种精神传播给我们的作家,她在自己工作着的领域里,无疑也是成功的——她的长篇的《聚变》就是标识。

田珍颖

2007年8月于北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