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第二百零二 唐纪十八

书名: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22
作者:
华杉
本章字数:
22043
更新时间:
2023-11-10 16:03:28

咸亨二年(671)至开耀元年(681),共11年

高宗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中之下

咸亨二年(公元671年)

1 春,正月二十六日,高宗前往东都。

2 夏,四月十八日,任命西突厥阿史那都支为左骁卫大将军兼匐延都督,以安集五咄陆部众。

3 当初,武元庆等既死,皇后上奏,以她姐姐的儿子贺兰敏之为武士彟的继嗣,袭爵周公,改姓武氏,一路升迁到弘文馆学士、左散骑常侍。魏国夫人之死,高宗见了贺兰敏之,悲泣说:“之前我出去上朝时还好端端的没事,退朝时就已经没救了,为何仓促如此!”贺兰敏之只是号哭,不答话。皇后听闻,说:“此儿怀疑我!”由此厌恶他。贺兰敏之貌美,与太原王妃通奸(这是武则天的母亲杨氏,外祖母与外孙乱伦);后来在为王妃守丧期间,贺兰敏之脱下丧服,演奏妓乐。司卫少卿杨思俭的女儿,有殊色,高宗及皇后自选以为太子妃,婚期已经确定,贺兰敏之却逼奸了她。皇后于是上表指控贺兰敏之前后罪恶,请加以流放。六月,十一日,皇帝敕令流放雷州,恢复其本姓。贺兰敏之走到韶州时,以马缰绞死。朝士被控与贺兰敏之交游,连坐流放岭南的人非常多。

4 秋,七月一日,高侃破高丽余众于安市城。

5 九月二日,潞州刺史、徐王李元礼薨逝。

6 冬,十一月一日,日食。

7 皇帝车驾从东都前往许州、汝州。

十二月十日,校猎于叶县。十二月二十三日,返还东都。

咸亨三年(公元672年)

1 春,正月八日,任命太子右卫副率梁积寿为姚州道行军总管,将兵讨伐叛蛮。

2 正月十七日,昆明蛮十四姓二万三千户归附,朝廷设置殷州、敦州、总州三州。

3 二月八日,将吐谷浑各部落迁移到鄯州浩亹水之南。吐谷浑畏惧吐蕃之强,不能安居,又加上鄯州地方狭小,不久再迁往灵州,以其部落设置安乐州,以可汗诺曷钵为刺史。吐谷浑故地都被吐蕃吞并。

4 二月十七日,侍中、永安郡公姜恪薨逝。

5 夏,四月九日,高宗前往合璧宫。

6 吐蕃派大臣仲琮入朝进贡,高宗问以吐蕃风俗,仲琮回答说:“吐蕃地薄气寒,风俗淳朴粗鲁;但是法令严整,上下一心,议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推行,所以能持久。”高宗诘问吐蕃吞灭吐谷浑、击败薛仁贵、寇逼凉州之事,仲琮回答说:“臣受命进贡而已,军旅之事,不是我所知道的。”高宗厚厚赏赐他,遣送他回去。四月二十二日,派都水使者黄仁素出使吐蕃。

【华杉讲透】

自上而下的平衡

仲琮说吐蕃“议事常自下而起,因人所利而行之”,这就是在下位的人建言献策,而统治者以有利于人民为标准,采纳推行。皇权统治是自上而下,所有人都对上负责。所以,能有自下而上的平衡,对国家治理就至关重要。

仲琮是个好使者,维护了自己国家的形象。而当皇帝向他问罪的时候,他又能不卑不亢地避免回答,所以皇帝也欣赏而厚赐他。

7 秋,八月二十四日,特进、高阳郡公许敬宗去世。讨论为他定谥号时,太常博士袁思古建议说:“许敬宗抛弃长子于荒远边疆,把幼女嫁到夷貊地区。按《谥法》,‘名实不符曰缪’,请谥为缪。”许敬宗的孙子、太子舍人许彦伯指控袁思古与许氏有怨,请改谥。太常博士王福畤认为:“谥号是评价死者一生的得失,而荣耀或羞辱,却传之千年。如果双方有矛盾是实,当依法制裁;如其不然,正义不可更改。”户部尚书戴至德对王福畤说:“高阳郡公受到皇上这么大的信任和宠遇,怎么可以给他谥号为缪?”王福畤回答说:“当初晋朝司空何曾既忠且孝,只因为一天吃饭都要花一万钱,秦秀就给他拟定谥号为‘缪’。许敬宗忠孝不及何曾,而饮食男女之过又超过他,谥号为‘缪’,并不亏待许家。”皇帝下诏,集合五品以上官员,重新讨论,礼部尚书阳思敬建议说:“按《谥法》,过而能改曰恭。请谥号为恭。”皇帝下诏听从。

许敬宗曾经上奏流放其子许昂于岭南,又把女儿嫁给蛮酋冯盎之子,收受对方大量聘金,所以袁思古提到这两件事。王福畤,是王勃的父亲。

【华杉讲透】

许敬宗的谥号最多为“缪”,岂能谥号为“恭”?他流放自己儿子,是因为家中有一个事奉他妻子裴氏的貌美婢女。裴氏去世之后,许敬宗纳她为继室,让她姓虞。但是,许敬宗的儿子许昂之前一直与虞氏私通,在虞氏当了自己庶母之后,仍然保持关系。许敬宗大怒,休了虞氏,上奏皇帝,将许昂流放岭南。

这一节最后一句,“福畤,勃之父也”,王福畤,是王勃的父亲。这样的人物出场介绍,在《资治通鉴》上是第一次见到。一般人物出场,都介绍他是谁的儿子,或者谁的孙子、谁的曾孙子、谁的哥哥的儿子,等等,总之是以他家族前辈中最有地位声望的人为坐标。这王福畤第一次出场,就介绍他是王勃的父亲,可见这王勃厉害了。

8 九月十五日,改封沛王李贤为雍王。

9 冬,十月二日,皇帝下诏,太子监国。

10 十月五日,皇帝车驾从东都出发。

11 十一月一日,日食。

12 十一月十七日,皇帝车驾抵达京师。

13 十二月,东州道行军总管高侃与高丽余众战于白水山,击破高丽军。新罗派兵救援高丽,又被高侃击破。

14 癸卯日(十二月无此日),任命左庶子刘仁轨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宰相)。

15 太子很少接见宫臣,典膳丞、全椒人邢文伟经常减少给太子的膳食供应,并上书谏劝太子。太子复书,解释说自己多病,又经常需要入宫侍奉皇帝,没有时间,但是感谢并接纳他的意见。不久,右史(史官)出缺,高宗说:“邢文伟事奉我的儿子,能撤膳进谏,这是直士。”擢升为右史。太子在宴会的时候,命宫臣跳掷倒舞(人倒立,以手前行,双脚在空中舞蹈),轮到左奉裕率(侍卫长)王及善,王及善说:“掷倒自有伶官,臣若奉令,恐怕不是保卫殿下的侍卫该做的事。”太子道歉。高宗听闻,赏赐王及善丝绸一百匹,不久擢升为左千牛卫将军。

咸亨四年(公元673年)

1 春,正月二十九日,绛州刺史、郑惠王李元懿薨逝。

2 三月十日,皇帝下诏,命刘仁轨等改修国史,因为许敬宗等所记多有不实。

【华杉讲透】

历史的意义,在于其象征和意义

前面我们刚看到李世民干预历史记载工作,这里又看到李治的干预。李治干预的理由,是因为许敬宗的记载多有不实。可见这历史,并不可靠。这是一个史学理论问题。作为历史作者,我也经常被人问到“历史记载可信”吗?答案是:不可不信,不可全信,无所谓信不信。历史的意义,不在于事实,而在于其象征和意义。比如尧、舜是否存在,是不是像历史说的那样,这事实不重要,而他们代表的象征意义,才是历史的意义,是中国人的精神。

英国历史学家E. H.卡尔写了一本《历史是什么》,他说:

“一切历史都是思想史,历史就是一个对这种思想的历史进行研究的历史学家,以自己的观念重新加以组织的过程。历史是历史学家的经验,历史是历史学家制造出来的:编撰历史是制造历史的唯一方法。

“第一,我们所接触到的历史事实从来不是纯粹的历史事实,而是通过记录者的头脑折射出来的。研究一本历史著作时,我们首先要关心的不是这本书所包含的事实,而是这本历史著作的作者,读者必须重构历史学家所想过的东西。第二,历史学家需要一种富于想象力的理解力,以透视正在其研究视野中人物的内心世界,把握其行为之后的思想状态。第三,我们只有以当下的眼光看待过去,才能理解过去。历史学家受自己所处时代的约束,他使用的所有术语,都和现实有关,他无法脱离自己时代的语境使用这些术语。

“事实是神圣的,解释是自由的。今天所有记者都知道左右舆论最有效的方式是对事物进行适当的选择和排列。让事实说话,而由哪些事实说话,按照什么秩序说话或者在什么样的背景下说话,是由历史学家决定的。历史学家决定哪些事实成为历史事实。”

所以,事实和历史事实,本身是两个概念,历史事实,是对事实的选择、解释和加工,以传达观念和意义。新的历史写作,比如这一本书,也并非“厘清和还原事实”,而是再次加工。

E. H.卡尔说:“客观的历史并不存在,没有哪位历史学家能够达到客观真理。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存在着双向的交通,现在是由过去铸造的,然后又不断地再现过去。历史学家制造历史,同样真实的是历史一直在制造历史学家。最好的历史学家是最有偏见的历史学家——而不是那些没有丝毫偏见的历史学家——根本不存在这样的历史学家。历史写作是为了体现历史学家希望体现的意义,假如没有意义,就不值得去写、去阅读。”

3 夏,四月二十一日,皇帝车驾前往九成宫。

4 闰五月,燕山道总管、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大破高丽叛军于瓠芦河之西,俘虏数千人,余众都逃奔新罗。当时李谨行的妻子刘氏留在伐奴城,高丽引靺鞨军攻打,刘氏身披铠甲,率众守城,很久之后,敌人才撤退。高宗嘉奖她的功劳,封为燕国夫人。李谨行,是靺鞨人突地稽之子,武力绝人,为众夷所忌惮。

5 秋,七月,婺州大水,溺死五千人。

6 八月十九日,高宗患疟疾,令太子于延福殿接受诸司奏事。

7 冬,十月一日,中书令阎立本薨逝。

8 十月二十四日,皇帝车驾返还京师。

9 十二月二十五日,弓月、疏勒二王来降。

在西突厥兴昔亡可汗时代,诸部离散,弓月及阿悉吉都叛离。苏定方西讨时,生擒阿悉吉以归。弓月南结吐蕃,北联咽面,一起攻打疏勒,疏勒投降。高宗派鸿胪卿萧嗣业发兵讨伐。萧嗣业兵还没到,弓月惧怕,与疏勒一起入朝;高宗赦免他们的罪,遣返他们归国。

上元元年(公元674年)

刘仁轨率兵讨伐新罗

1 春,二月二日(原文为正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任命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为鸡林道大总管,卫尉卿李弼、右领军大将军李谨行为副将,发兵讨伐新罗。当时新罗王金法敏既接纳高丽叛众,又占据百济故地,派人镇守。高宗大怒,下诏削夺金法敏官爵;金法敏的弟弟、右骁卫员外大将军、临海郡公金仁问在京师,立以为新罗王,护送他归国。

2 三月一日,日食。

3 贺兰敏之被处死后,皇后奏召武元爽之子武承嗣于岭南,继承周公爵位,拜为尚衣奉御(为皇帝管理衣服);夏,四月十二日,擢升为宗正卿(掌管皇族事务)。

4 秋,八月十五日,追尊宣简公(李熙,李渊的高祖父)为宣皇帝,正妻张氏为宣庄皇后;懿王(李天赐,李渊的曾祖父)为光皇帝,正妻贾氏为光懿皇后;太武皇帝(李渊)为神尧皇帝,太穆皇后(李渊正妻窦氏)为太穆神皇后;文皇帝(李世民)为太宗文武圣皇帝,文德皇后(长孙皇后)为文德圣皇后。皇帝称天皇,皇后称天后,以避先帝、先后之称。改元,赦天下。

【华杉讲透】

胡三省注解说,这是武后的意思,为了自尊自大而称天皇、天后,却以避开先帝、先后之称为借口。

避开先帝、先后之称的意思是,他们死后还是称天皇、天后,就不必称他们为先帝、先后了。他们是空前绝后,独一无二的天皇、天后。武则天有一种统治者的性格,就是要压倒前代所有帝王,也不愿与后世帝王为伍,不仅天下唯我独尊,而且古往今来,千秋万代,都要唯我独尊。之后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一定程度上做到了。不过,她做到这一点,靠的不是对国家人民的贡献,而是超凡的权谋。

5 八月二十一日,高宗敕令:“文武官三品以上穿紫色官服,系金玉腰带;四品穿深红色,系金腰带;五品穿浅红色,系金腰带;六品穿深绿色,七品穿浅绿色,都系银腰带;八品穿深青色,九品穿浅青色,都系黄铜腰带;平民穿黄色衣服,系铜铁腰带。平民以下(工商杂户),不准穿黄色。”

6 九月七日,皇帝下诏,追复长孙晟、长孙无忌官爵,以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允许将长孙无忌灵柩运回,陪葬昭陵(李世民墓)。

7 九月八日,高宗前往翔鸾阁,观看饮酒大典。分音乐为东西两队,命雍王李贤主持东队,周王李显主持西队,比赛为乐。郝处俊进谏说:“二王年纪尚幼,志趣未定,应当推梨让枣,相亲如一。如今分为两队,相互夸耀竞争,俳优小人,言辞无度,恐怕他们交争胜负,讥诮失礼,这不是推崇礼义、奖劝敦睦的做法。”高宗震惊地说:“卿远见卓识,不是众人所及。”立即制止。

当天,卫尉卿李弼暴卒于宴所,皇帝哀悼,为之停止饮酒大典一天。

【华杉讲透】

兄弟关系就是竞争关系

推梨让枣,指兄弟友爱。推梨,是孔融让梨的典故,汉末孔融兄弟七人,孔融排行第六。四岁时,与兄弟们一起吃梨,孔融取小的梨,大人问他缘故,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当取小的。”让枣,是南朝梁朝王泰的故事,王泰幼年时,祖母集合诸孙侄,散放枣子、栗子于床上,小孩们都竞相去拿,唯独王泰不拿。祖母问他缘故,答道:“不用拿,祖母自然会给我。”

兄弟关系,底层逻辑就是竞争关系,小时候是争夺父母的爱,长大了就要争继承权,争家产。所以,最重要就是要相让,不能相争,特别是皇家子弟,争起来争的就是皇位,是国家,是天下大乱的祸源。

皇帝让两位皇子比赛为乐,这里并没有什么利益相争,只是游戏,是争胜,不是争利。但是,争胜往往比争利更可怕,胜心往往比利心更强烈。利心得到利益就安心了,胜心则一定要压倒对方,是真正的心魔。更何况,皇帝让两位皇子所争之胜,不是文韬武略,而是歌舞游戏,他们所率领的赛队,不是文臣武将,而是乐工伶人,就更容易意气用事而失控。

所以,郝处俊进谏,皇帝一下子听懂了,瞿然惊骇,知道自己差点犯下大错!

8 冬,十一月一日,皇帝车驾从京师出发;十一月四日,在华山曲武原围猎;十一月二十三日,抵达东都。

9 箕州录事参军张君澈等诬告刺史、蒋王李恽及其子、汝南郡王李炜谋反,皇帝敕令通事舍人薛思贞乘驿马车前往调查。十二月八日,李恽惶惧,自缢而死。高宗知道他无罪,深为痛惜,斩张君澈等四人。

10 十二月十三日,于阗王伏阇雄来京朝见。

11 十二月十六日,波斯王卑路斯来京朝见。

《老子》被列为科举考试内容

12 十二月二十七日,天后上表,认为:“国家祖先,出自玄元皇帝(李耳),请令王公以下都学习《老子》,每年明经考试时,与《孝经》《论语》并列为策试课程。”又建议,“从今天开始,即使父亲健在而母亲去世的,也要为母亲穿齐衰丧服三年。又,京官八品以上,应该酌量增加俸禄。”及其余便宜事项,共十二条。高宗下诏褒扬赞美,全部施行。

【华杉讲透】

武则天上表,出了三招:一是增加策试科目,影响国家意识形态;二是提高母丧规格,提高妇女地位,也就是她的地位;三是给京官加工资,收买人心。

武则天能成就非常之举,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是具备三大素质:一是确有治国之才;二是有高超的政治手腕和权谋;三是绝对的冷血,毫不犹豫地下狠手。

13 本年,有一位叫刘晓的,上疏议论官员选拔标准,认为:“如今选曹以为能考量功过,调查真伪,就是公道,能书法优美,文理清晰,就是人才,殊不知考查其德行才能。何况书法文章,很多都可以找人代写。又,礼部取士,只看文章来确定甲乙等级,所以天下之士,都舍德行而趋文艺,有早上登上甲科,晚上就身陷刑辟的,就算他能日诵万言,对治理国家又有什么帮助!能七步成诗,也不足以教化人民。何况尽心于花草树木之间,极笔描绘烟霞山水,这样成了风俗,岂不是大谬!人之慕名,如水趋下,上有所好,下必甚焉。陛下如果取士以德行为先,文艺为末,则士人们追求的脚步像雷一样奔鸣,四方如风而动!”

【华杉讲透】

司马光强调要德胜于才,所以把这位刘晓的奏章记录在这里。不过刘晓这番话,并没有提出道德考查的办法,如何评定道德等级?

上元二年(公元675年)

1 春,正月二十一日,在于阗国设置毘沙都督府,分其境内为十州,任命于阗王尉迟伏阇雄为毘沙都督。

2 辛末,吐蕃派大臣论吐浑弥来请和,并请求与吐谷浑重修邻好;高宗不许。

3 二月,刘仁轨大破新罗军于七重城,又派靺鞨军渡海攻略新罗南境,斩获甚众。刘仁轨引兵班师。皇帝下诏,任命李谨行为安东镇抚大使,屯驻新罗买肖城为基地,攻城略地,三战皆捷,新罗于是遣使入贡,并谢罪;高宗赦免他们,恢复新罗王金法敏官爵。金仁问走到半途,将他召回,改封为临海郡公。

4 三月十三日,天后在邙山南麓祭祀先蚕(蚕神),百官及朝集使都出席陪祭。

【华杉讲透】

天子亲耕,皇后祭蚕神,帝后率先垂范,奖劝农桑,鼓舞全国男女投身男耕女织的生产工作。不过,祭蚕神,是女人的事,按礼制,是由皇后带着嫔妃,以及公卿及诸侯夫人们进行的。武则天要百官和朝集使,也就是各地每年进京汇报地方政务及财政的使者全部参加,这又是她的政治手腕,找这样一件事,释放政治信号,让全国上下都知道她的地位。

5 高宗因为总是头晕目眩,非常痛苦,有意让天后摄知国政。中书侍郎同三品郝处俊说:“天子理外,皇后理内,这是天道。当年魏文帝下令,虽有幼主,不许皇后临朝,这是为了杜绝祸乱的萌芽。陛下为什么要把高祖、太宗之天下,不传给子孙,而委之于天后呢!”中书侍郎、昌乐人李义琰说:“郝处俊之言至忠,陛下应该听从。”高宗于是停止。

6 天后多引文学之士,包括著作郎元万顷、左史刘祎之等,让他们编撰《列女传》《臣轨》《百僚新戒》《乐书》,共一千多卷。朝廷奏议及百司表疏,经常密令他们参与裁决,以分宰相之权,时人称为北门学士。刘祎之,是刘子翼之子。

7 夏,四月六日,擢升司农少卿韦弘机为司农卿。韦弘机兼掌东都营田,受诏修葺宫苑。有宦官在苑中犯法,韦弘机杖打他,然后奏闻。高宗认为他很有能力,赏赐绸缎数十匹,说:“再有犯者,卿即刻杖打,不必上奏。”

8 当初,左千牛将军、长安人赵瑰娶高祖的女儿常乐公主为妻,生下女儿,嫁给周王李显为妃。公主颇为高宗所亲厚,天后厌恶她。四月七日,王妃被控有罪,废黜,幽闭于内侍省,食物只给生的,又命令监守的人观察她的烟囱是否有烟,既而数日看不到炊烟,打开牢门探视,已经死亡很久,尸体都腐烂了。赵瑰从定州刺史贬为栝州刺史,令公主离开京师,跟随他到任,仍断绝他们,不许进京朝见。

【华杉讲透】

皇帝跟姑妈亲近,武则天就让姑妈家破人亡。事实上,武则天将皇帝完全孤立,置于自己绝对掌控之下。伴君如伴虎,有了新解,那皇帝只是个纸老虎,旁边的皇后才是凶残的母虎,撕碎一切亲近皇帝的人。

太子李弘薨逝,雍王李贤被立为新太子

9 太子李弘仁孝谦谨,高宗非常喜爱他;太子礼接士大夫,全国上下都归心于他。天后正雄心勃勃,太子奏请,数次忤逆她的旨意,由是失爱于天后。义阳、宣城二公主,是萧淑妃的女儿,因为母亲得罪,幽禁于掖庭,超过三十岁了还没有嫁人。太子见了,惊愕恻隐,于是奏请送她们出嫁,高宗批准。天后怒,即日将公主配给正在值班的卫士权毅、王遂古。

四月二十五日,太子薨逝于合璧宫,时人认为是天后下毒杀了他。

四月二十八日,皇帝车驾回到洛阳宫。

五月五日,下诏:“朕正要禅位给皇太子,而太子一病不起,应该贯彻我之前的旨意,加以尊名,可谥为孝敬皇帝。”

六月五日,立雍王李贤为皇太子,赦天下。

10 天后厌恶慈州刺史、杞王李上金,有司迎合天后旨意,奏其罪。秋,七月,李上金被控有罪,免官,放逐到澧州安置。

11 八月十九日,葬孝敬皇帝于恭陵。

12 八月二十七日,任命戴至德为右仆射;二十九日,任命刘仁轨为左仆射,两人都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张文瓘为侍中,郝处俊为中书令,李敬玄为吏部尚书兼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如故。

刘仁轨、戴至德隔日轮流接受诉状,刘仁轨常以美言许诺,戴至德必据理诘难,当面不做裁决,确实有冤情的,再秘密为他上奏申辩。由此舆论都赞誉刘仁轨。有人问他缘故,戴至德说:“作威作福,是人主的权柄,人臣怎能盗取!”高宗听闻,对他深为器重。有一个老妪想要找刘仁轨申诉,搞错了找到戴至德,戴至德诉状还没看完,老妪说:“本来以为是通人情的仆射,怎么是不通人情的仆射!把诉状还给我!”戴至德笑着把诉状还给她。时人称他为长者。

张文瓘当时兼任大理卿,囚犯们听说他改任其他官职,都恸哭。张文瓘性格严正,诸司奏议,多所纠正驳回,高宗对他非常信赖委任。

【华杉讲透】

刘仁轨的做派,历史上有一个说法叫“市恩”,就是卖人情,卖恩情。但是,恩情不该出自你,而只能出自皇帝,也就是说你把皇帝的恩情给卖了。再举一个例子,你向皇帝举荐某人升官,皇帝批准了,这是皇帝对他的恩,还是你对他的恩呢?如果你让他记得你的恩,这就是“市恩”,是政治不正确了。所以,最“纯”的“纯臣”,举荐某人,不让人知道,也不接受感谢。

这是一个礼制社会,也可以说是一个恩情社会,雷霆雨露都是君恩,一切都是皇帝给的,如果你说是自己挣来的,那也是因为皇帝没给你夺走,作威作福是皇帝的权柄,这就是戴至德的理念,是“政治正确”。

仪凤元年(公元676年)

1 春,正月二十三日,改封冀王李轮为相王。

2 纳州獠人造反,皇帝敕令黔州都督发兵征讨。

3 二月六日,将安东都护府迁徙到辽东故城;之前有汉人在安东担任官职的,全部撤回。将熊津都督府迁徙到建安故城;原先迁徙到徐州、兖州等州的百济遗民,一律在迁徙安置于建安。

4 天后劝高宗封中岳嵩山;二月十五日,皇帝下诏,今年冬天前往嵩山举行大祭。

【华杉讲透】

武则天的政治策划,以中岳嵩山为舞台,动员全国官员和民众视听,展示和巩固她的权势。

5 二月十九日,高宗前往汝州温泉。

6 三月五日,黄门侍郎来恒、中书侍郎薛元超一同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实质宰相)。来恒,是来济的哥哥;薛元超,是薛收之子。

7 三月六日,高宗返回东都。

8 闰三月,吐蕃入寇鄯州、廓州、河州、芳州等州,皇帝敕令左监门卫中郎将令狐智通征发兴州、凤州等州兵抵御。

闰三月十一日,皇帝下诏,以吐蕃侵犯边塞,停止封中岳计划。

闰三月十七日,任命洛州牧、周王李显为洮州道行军元帅,率领工部尚书刘审礼等十二总管,并州大都督、相王李轮为凉州道行军元帅,率领左卫大将军契苾何力等,以讨伐吐蕃。二位亲王并不离开京城,只是虚衔。

9 闰三月二十二日,皇帝车驾西还。

10 四月十七日(原文为三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中书侍郎李义琰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11 四月二十一日,皇帝车驾抵达九成宫。

12 六月二十七日,黄门侍郎晋陵高智周担任同中书门下三品。

13 秋,七月二十九日(原文为八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吐蕃入寇叠州。

14 八月七日,敕令:“桂州、广州、交州、黔州等都督府,最近选拔当地土人为官,人选不精,从现在开始,每四年派五品以上清廉正直的官员前往主持选拔工作,并令御史同往,登注授任。”时人称之为“南选”。

15 九月七日,大理(司法部)上奏,左威卫大将军权善才、左监门中郎将范怀义误砍昭陵柏树,罪当除名;高宗特命处死。大理丞、太原人狄仁杰上奏:“二人罪不当死。”高宗说:“权善才等人砍了昭陵柏树,我不杀则为不孝。”狄仁杰固执不已,高宗脸色大变,令他出去,狄仁杰说:“犯颜直谏,自古都认为很难。臣认为,遇桀、纣则难,遇尧、舜则易。如今法不至死,而陛下非要杀他,这是法律不能取信于人,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况且张释之说过:‘如果有人盗取长陵一抔土,陛下何以处置?’(长陵,是刘邦的陵墓。张释之事,见公元前177年记载。)如今因一棵柏树而杀二位将军,后代会怎么说陛下?臣之所以不敢奉诏,是担心陷陛下于不道,也羞见张释之于地下。”高宗怒气稍解,二人除名,流放岭南。后来过了几天,擢升狄仁杰为侍御史。

当初,狄仁杰为并州法曹,同僚郑崇质当出使绝远的地方。郑崇质的母亲老病,狄仁杰说:“他母亲如此,岂可使他有万里之忧!”于是去找长史蔺仁基,请求自己代他去。蔺仁基一向与司马李孝廉不和,于是二人相互说:“我们岂可不自愧吗!”于是相与和睦。

【华杉讲透】

狄仁杰出场,一股正气从史书中扑面而来!

16 冬,十月,皇帝车驾回到京师。

17 十月三日,祫祭太庙,采纳太学博士史璨的建议,禘祭后三年举行祫祭,祫祭后二年举行禘祭。(禘祭、祫祭都是大合祭,祭祀皇帝的列祖列宗。)

18 郇王李素节,是萧淑妃之子,警敏好学。天后厌恶他,从岐州刺史贬为申州刺史。乾封初年,皇帝敕令说:“李素节既有旧病,不须入朝。”而李素节实际上没病,自此很久不得入朝觐见,于是写作《忠孝论》。王府仓曹参军张柬之于是派人把这篇文章密封,进呈皇帝。天后看见了,诬陷他贪赃枉法,十月十二日,降封为鄱阳王,袁州安置。

【华杉讲透】

道德只能用来要求自己

李素节不明智,躲还躲不及,他却反而自己迎上去。李素节写《忠孝论》,又密封上呈皇帝,就是希望感动皇帝,改善他的待遇。自己生母萧贵妃都被迫害惨死,他怎么能指望皇帝同情他呢?他活着都是多余,只是武则天不方便,也不必要杀他,他最好躲得远远的,每天祈祷武则天不要想起他来,怎么会去搞这样的小动作?

道德只能用来要求自己,不能要求别人。对自己,要把道德当真;对别人,不能把道德当真。而人性的弱点,自己一肚子算计,却一厢情愿认为对方应该做圣人,而且还要去旁敲侧击地刺激对方:喂!你做得不对哦!

《资治通鉴》说,李素节“警敏好学”,这正是他的毛病,既不警,也不敏,只是好学,但没有学到真章。他最应该学到的,是“明哲保身”。何谓明哲保身?首先,他此刻最重要的是保身,保住自己人身安全,而不是翻盘,还想回京师,回到皇帝身边去;其次,他需要做到的是明哲,明是明于事,哲是哲于理。明白事,比明白理更重要。你不明白现在是什么事,却要求对方讲理,那就南辕北辙了。

李素节的《忠孝论》,成了掩耳盗铃。从哪里盗呢?从武则天那里盗。武则天是什么人呢?是一个杀人不眨眼的人,只要对她有利,她连自己亲生儿女都杀,李素节的身份,首先是天后仇人的儿子,他却只记得自己的皇子身份。

学习中国历史的意义,在于知盛衰、兴替、祸福之机。盛衰兴替,是指国家,如何能强盛,如何会衰落,如何能兴起,如何会被替代;祸福,是指个人,怎么能得福,怎样会遭祸。李素节,就是扣动了祸福的扳机,在祸福的轮盘赌中了“祸”。所谓机关算尽太聪明,反误了卿卿性命,是因为没有搞清楚那祸福的“算法”。

中国历史,记述的就是王朝兴替、国家盛衰、人生祸福的“算法”。

19 十一月八日,改年号为仪凤,赦天下。

20 十一月二十六日,任命李敬玄为中书令。

21 十二月二十五日,任命来恒为河南道大使;薛元超为河北道大使;尚书左丞、鄢陵人崔知悌,国子司业郑祖玄为江南道大使,分道巡抚全国。

仪凤二年(公元677年)

1 春,正月十二日,高宗亲耕天子藉田。

2 当初,刘仁轨引兵从熊津回来,扶余隆畏惧新罗压逼,不敢留下驻守,不久也返回京师。

二月二十五日,任命工部尚书高藏为辽东州都督,封朝鲜王,遣归辽东,安辑高丽余众;高丽之前被迁移到各州的,都遣送与高藏同归故地。又任命司农卿扶余隆为熊津都督,封带方王,亦遣归安辑百济余众,仍移安东都护府于新城以统治他们。当时百济荒残,命扶余隆寓居高丽境内。高藏到了辽东,谋叛,秘密与靺鞨交通;召还,流放邛州而死,又将他的人分散迁徙到河南、陇西各州,家贫无力迁徙的,则留在安东城傍。高丽旧城被新罗占领,余众散入靺鞨及突厥,扶余隆亦竟不敢返还故地,高丽高氏、百济扶余氏于是覆亡。

3 三月一日,任命郝处俊、高智周一同担任左庶子,李义琰为右庶子(都是太子侍从官)。

夏,四月,擢升左庶子张大安任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是张公谨之子。

4 皇帝下诏,因河南、河北旱灾,派御史中丞崔谧等分道慰问赈济。侍御史、宁陵人刘思立上疏,认为:“麦子正在结穗,蚕也将要吐丝,农事正忙,这时派出敕使巡抚,人们都兴奋鼓掌,丢下自己该干的工作,冀望得到朝廷赈济,聚集参迎钦差,妨碍和荒废生产。既然要赈济,就要登记簿册,本来是要安抚他们,反而成了烦扰。希望委托州县赈济,等秋后农闲,再派出使者考核赈济成效。”疏书递上去,崔谧等于是没有出发。

【华杉讲透】

看问题不要只看到一层,还要看到下一层;不要只看到一步,还要往前再看几步,这就是刘思立的见识了。

5 五月,吐蕃入寇扶州临河镇,生擒镇将杜孝昇,令他写信给松州都督武居寂,劝他投降,杜考昇固执不从。吐蕃军撤回,抛下杜孝昇而去,杜孝昇再次率余众拒守。皇帝下诏,任命杜孝昇为游击将军。

6 秋,八月,改封周王李显为英王,改名为李哲。

7 命刘仁轨出镇洮河军。

冬,十二月二十七日,皇帝下诏,大规模发兵讨伐吐蕃。

8 皇帝下诏,认为显庆新礼,很多都没有依照古礼,下令五礼(祭祀之事为吉礼,丧葬之事为凶礼,军旅之事为军礼,宾客之事为宾礼,冠婚之事为嘉礼)都依照《周礼》行事。自此礼官更没有依据,每有大礼,都临时撰定。

仪凤三年(公元678年)

1 春,正月四日,百官及蛮夷酋长朝见天后于光顺门。

2 刘仁轨镇守洮河,每有奏请,多被中书令李敬玄压下,不转给高宗,由此怨恨。刘仁轨知道李敬玄没有将帅之才,想要中伤他,奏言:“西边镇守,非李敬玄不可。”李敬玄坚决推辞,高宗说:“刘仁轨如果建议我去,我也会亲自去,你怎么能推辞!”

正月十九日,以李敬玄代刘仁轨为洮河道大总管兼安抚大使,仍兼任检校鄯州都督。又命益州大都督府长史李孝逸等征发剑南、山南军队前往支援。李孝逸,是李神通之子。

正月二十六日,派左金吾将军曹怀舜等分别前往河南、河北招募猛士,不问出身布衣还是官宦人家。

3 夏,四月二十二日,赦天下,改来年年号为通乾。

4 五月七日,高宗前往九成宫。五月十一日,山中下雨,大寒,跟从的士兵有冻死的。

5 秋,七月,李敬玄上奏,击破吐蕃于龙支。

6 高宗初即位时,不忍心观看《破阵乐》(思念逝去的父亲而悲伤),下令撤销。七月七日,太常少卿韦万石上奏:“如果长期停止,恐怕就荒废失传了。请从现在开始,在大宴会时演奏。”高宗听从。

7 九月七日,皇帝车驾回到京师。

8 高宗将发兵讨伐新罗,侍中张文瓘卧病在家,坐着轿子入宫觐见,进谏说:“如今吐蕃为寇,正发兵西讨;新罗虽说不顺服,但并未侵边境,如果又东征,臣担心公私不堪其弊。”高宗于是停止。九月九日,张文瓘薨逝。

李敬玄战吐蕃兵败,魏元忠上奏献策

9 九月十二日,李敬玄将兵十八万与吐蕃将论钦陵战于青海湖畔,兵败,工部尚书、右卫大将军、彭城僖公刘审礼被吐蕃俘虏。当时刘审礼率前军深入,屯驻在濠所,被吐蕃攻击,李敬玄懦怯,按兵不动。听闻刘审礼战没,狼狈逃走,屯驻在承风岭,挖掘泥沟以自固,吐蕃屯兵于高冈以压逼。左领军员外将军黑齿常之,夜里率敢死之士五百人袭击吐蕃军营,吐蕃军溃乱,其将跋地设引兵遁去,李敬玄于是收集余众,撤回鄯州。

刘审礼的儿子们把自己捆缚,到宫门前请愿,请入吐蕃赎回父亲。皇帝敕令,允许他的次子刘易从到吐蕃探望。刘易从抵达,刘审礼已经病卒,刘易从昼夜号哭不绝声;吐蕃人也哀悯他,归还刘审礼尸体,刘易从光着脚前行,将父亲尸体背回。

高宗嘉奖黑齿常之的功劳,擢拜为左武卫将军,担任河源军副使。

李敬玄西征时,监察御史、原武人娄师德响应招募猛士的诏书从军,战败后,皇帝敕令娄师德收集散亡士兵,军势又振作起来。于是命他出使吐蕃,吐蕃将军论赞婆在赤岭迎接他。娄师德宣导高宗旨意,晓谕以祸福之道,论赞婆非常喜悦,为之数年没有侵犯边境。娄师德升任殿中侍御史,兼任河源军司马,并兼知营田事(掌管军队屯田工作)。

高宗以吐蕃为忧,召集全部侍臣谋议,有的建议和亲,让人民休养生息;有的建议严设守备,等公私富实,再出兵讨伐;有的想要马上发兵攻击。会议最后竟没有决定,皇帝赐给酒食,将他们遣散。

太学生、宋城人魏元忠上呈亲启密奏,言御吐蕃之策,认为:“理国之要,在文与武。如今谈文的人则以文辞华丽为首而不涉及治国之经纶;谈武的人则以骑射为先,而不知战争方略,这样能有何益于国家治理呢!所以陆机能写出《辨亡论》,却无法挽回河桥之败(陆机分析东吴灭亡的原因,见解深刻。河桥之败,事见公元303年记载),养由基能射穿七层铠甲,却不能拯救鄢陵的楚军,这是已经验证过的。古话说:‘人无常俗,政有理乱;兵无强弱,将有巧拙。’所以选将当以智略为本,勇力为末。如今朝廷用人,只是取将门子弟及烈士后代,这些都是庸人,岂足当疆场之任!李左车、陈汤、吕蒙、孟观都出身贫贱而立下殊功,没有听说他们的家族是世代为将。

“赏罚,是军国之切务,如果有功不赏,有罪不诛,就算是尧、舜,也不能治理国家。议论的人都说:‘近日征伐,虚有赏格而无事实。’这都是因为小才之吏不知大体,只知道珍惜金钱,担心国库空虚。却不知道如果将士不用命,损失有多大!百姓虽然卑微,但是不可欺罔。岂能悬赏而不守信用,却指望他们立功呢!自从苏定方征辽东,李勣破平壤,赏赐停断不再施行,官爵升迁一直停滞,没听说斩一台郎,戮一令史,以向有功将士谢罪。大非川之败,薛仁贵、郭待封等又不立即诛杀,如果早诛薛仁贵等,则其余诸将岂敢失利于后!臣恐怕吐蕃之平,不是短期所能指望的了。

“又,出师之要,全靠马力。臣建议放开民间养马禁令,让百姓都能畜马。如果官军大举,委托州县长吏以官钱溢价购买,则皆为官有。胡虏就是仗恃马力以为强,如果允许民间养马,则是损彼之强而为中国之利。”

之前禁止百姓养马,所以魏元忠提及。高宗赞赏他的话,召见,令他到中书省上班,朝会时随百官入见。

【华杉讲透】

凡是给别人钱的事情,皇帝一定要亲自过问,因为掌管录功定赏的文官,一来要显示他的权力,甚至弄权;二来要显示他对国家负责,往往克扣或拖延赏赐。做这样的事,因为他没有把钱装进自己口袋,所以特别理直气壮,而结果是损害国家利益。因为将士们浴血疆场,九死一生地回来,以为能得到英雄般的欢迎,结果呢,还要跟那些文官小吏斤斤计较,搞得毫无尊严,军队的士气和战斗力,就低落下去了。

企业里也有这样的情况,对内、对外都有。对内,确定员工的薪酬和奖金,负责的部门和人力资源顾问,很容易“从公司利益出发”,他比老板还舍不得给钱。并不是他舍不得,是他以为给得越少,他的价值越大。比如有人会跟我说:“某某公司,员工收入低也愿意干!”好像能够不花钱就能让人卖命,就是最好的企业。那企业挣了钱都不愿意跟员工分享,它怎么能是好企业呢?

对外,是对供应商,想方设法拖欠,因为拖欠的钱不用给利息,免费使用。负责付款的人呢,找各种理由设置障碍,弄权并不为谋利,而是为了显示自己对公司负责。而正因为他没有把钱装进自己口袋里,这种行为的破坏性尤其隐蔽。进一步,由于他有能力阻止供应商拿到货款,也就形成腐败寻租的机会,有的供应商就会向他行贿,在金钱诱惑之下,他也就从为公司负责转向为自己谋利了。

10 冬,十月二十三日,徐州刺史、密贞王李元晓薨逝。

11 闰十一月三十日(原文为十一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黄门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来恒薨逝。

12 十二月,皇帝下诏,停止来年通乾年号,因为反过来读不吉利。

【华杉讲透】

胡三省注解说,通乾反过来读是“天穷”。用现代的普通话反过来读没问题,大概是当时的读音问题。

调露元年(公元679年)

1 春,正月二十八日,高宗前往东都。

司农卿韦弘机建造宿羽宫、高山宫、上阳宫等宫,制度壮丽。上阳宫濒临洛水,长廊横亘一里。宫成,高宗移入居住。侍御史狄仁杰上奏弹劾韦弘机诱导高宗奢侈,韦弘机因此被免官。左司郎中王本立恃恩用事,朝廷大臣们都畏惧他。狄仁杰上奏弹劾他作奸犯科,请交付法司,高宗特别原谅他,狄仁杰说:“国家虽然缺乏英才,也不缺王本立这种人!陛下为何爱惜一个罪犯,而破坏王法。如果一定要枉法赦免王本立,请把我流放于无人之境,作为对忠贞之士的警诫!”王本立竟因此被定罪,由此朝廷肃然。

2 正月二十九日,右仆射、太子宾客、道恭公戴至德薨逝。

3 二月十一日,吐蕃赞普去世,儿子器弩悉弄即位,时年八岁。当时器弩悉弄与舅舅麹萨若到羊同征发军队,他有一个六岁的弟弟,在论钦陵军中。国人畏惧论钦陵强大,想要立弟弟,论钦陵认为不可,与麹萨若共同拥立器弩悉弄。

高宗听闻赞普去世,嗣主未定,命裴行俭乘间图谋吐蕃。裴行俭说:“论钦陵执政,大臣和睦,不可图谋。”于是停止。

【华杉讲透】

这就是《孙子兵法》说的:“胜可知而不可为”,“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能否取胜,可以预知,就是“知胜”,但是,不可强求,因为你只能做到自己不可被战胜,不能做到一定能战胜敌人,他如果自己不败,你就打不败他。他能不能被你打败,不在于你,而在于自己。论钦陵做到了“不可胜”,唐朝就没法战胜吐蕃,大家相安无事。

4 夏,四月十二日,任命郝处俊为侍中。

5 偃师人明崇俨,以符咒、法术、幻术为高宗及天后器重,官至正谏大夫。五月三日,明崇俨为盗所杀,缉拿凶手,竟没有抓到。追赠崇俨为侍中。

6 五月七日,命太子监国。太子处事明察精细,时人都称道他。

7 五月九日,在渑池之西建造紫桂宫。

8 六月三日,赦天下,改年号为调露。

9 当初,西突厥十姓可汗阿史那都支及其别帅李遮匐与吐蕃联合,侵逼安西,朝议欲发兵讨伐。吏部侍郎裴行俭说:“吐蕃为寇,刘审礼覆没,干戈未息,岂可再出师西方!如今波斯王去世,他的儿子泥洹师在京师做人质,应该派使者护送他回国,途中经过两个蛮夷部落时,乘便攻取,可以兵不血刃而将他们生擒。”高宗听从,命裴行俭担任使节,前往册立波斯王,并兼任安抚大食使。裴行俭上奏,让肃州刺史王方翼做自己的副手,并兼任检校安西都护。

10 秋,七月一日,皇帝下诏,今年冬至封嵩山。

裴行俭智平西州,单于都护府叛乱

11 当初,裴行俭担任西州长史,现在作为钦差大臣,经过西州,吏人郊迎,裴行俭召集西州全部豪杰子弟一千余人跟随自己,并且扬言说天气太热,不可远行,须等稍凉再西上。阿史那都支收到情报,于是不设防备。裴行俭徐徐召集四镇诸胡酋长,对他们说:“当年在西州,我们一起打猎,非常快乐,如今想要重温旧情,谁能跟我去打猎?”诸胡子弟争请从行,得到将近一万人。裴行俭假装准备打猎,校勒部伍,数日之后,倍道西进。离都支部落还有十余里,先派都支所亲信的人前往向他问候平安,以表示闲暇安逸,似乎没有讨伐袭击的意思,又连续派人去催促他来相见。都支之前与李遮匐约定,到中秋开始拒绝唐使,如今唐军突然逼近,无计可施,率其子弟迎谒,于是被生擒。然后,用他的令箭召集诸部全部酋长,逮捕押送碎叶城。遴选精锐骑兵,轻装急进,昼夜进军掩袭李遮匐。途中,又俘获都支返还的使者与陪同他回来的李遮匐使者;裴行俭释放李遮匐使者,让他先回去告知李遮匐,都支已经就擒,李遮匐于是也投降。裴行俭囚禁都支、李遮匐,带回京师,遣送波斯王回国,留王方翼于安西,让他修筑碎叶城。

12 冬,十月,单于大都护府、突厥阿史德温傅、奉职二部都反叛,立阿史那泥熟匐为可汗,二十四州酋长都叛变响应,有部众数十万。朝廷派鸿胪卿、单于大都护府长史萧嗣业、右领军卫将军花大智、右千牛卫将军李景嘉等将兵讨伐。萧嗣业等先战屡捷,于是不设防备,赶上天降大雪,突厥夜袭其营,萧嗣业狼狈拔营逃走,部众于是大乱,被叛军击败,死者不可胜数。花大智、李景嘉引步兵且行且战,勉强撤回单于都护府。萧嗣业减免死罪,流放桂州;花大智、李景嘉都被免官。

突厥入寇定州,刺史、霍王李元轨命令大开城门,收起旗帜,突厥人怀疑有埋伏,恐惧,连夜逃遁。州人李嘉运与突厥人通谋,事情泄露,高宗令李元轨穷治其党羽,李元轨说:“强寇在境,人心不安。如果大肆逮捕,反而驱使他们叛变。”于是只杀李嘉运,其余一概不问,然后上书弹劾自己违抗皇帝命令。高宗览表大喜,对使者说:“朕也后悔了,如果不是霍王,定州已经丢失了。”从此朝廷有大事,高宗多密敕问他意见。

13 十月五日,派左金吾卫将军曹怀舜屯驻井陉。右武卫将军崔献屯驻龙门,以防备突厥。突厥煽动引诱奚部落、契丹侵掠营州,都督周道务派户曹、始平人唐休璟将兵将他们击破。

14 十月十三日,皇帝下诏,因为突厥叛乱,取消封嵩山计划。

15 十月十六日,吐蕃文成公主派大臣论塞调傍前来告丧,并请和亲,高宗派郎将宋令文到吐蕃出席赞普葬礼。

16 十一月一日,任命太子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高智周为御史大夫,撤销知政事职务。

17 十一月六日,高宗宴请裴行俭,对他说:“你有文武全才,现在授给你两个官职。”于是任命裴行俭为礼部尚书兼检校右卫大将军。十一月二十七日,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行军大总管,将兵十八万,会同西军检校、丰州都督程务挺、东军幽州都督李文暕,总共三十余万人以讨伐突厥,都受裴行俭节度。程务挺,是程名振之子。

永隆元年(公元680年)

1 春,二月八日,高宗前往汝州温泉;二月十三日,前往嵩山隐士、三原人田游岩家里;二月十四日,前往道士、宗城人潘师正居所,高宗及天后、太子都向他下拜。二月二十日,返还东都。

2 三月,裴行俭大破突厥于黑山,生擒其酋长奉职,可汗泥熟匐为部下所杀,部下带着他的首级来投降。

当初,裴行俭行军到朔州,对他的部下说:“用兵之道,抚慰士卒贵在诚,制服敌人则靠诈。之前萧嗣业粮运被突厥抢掠,士卒冻饿,所以失败。这次突厥必定还是出这招,我们不妨使诈。”于是诈为粮车三百乘,每车埋伏壮士五人,各持大刀、劲弩,以羸兵数百人护送,并埋伏精兵于险要之处等待。敌人果然来劫粮,羸兵弃车散走。敌人把车拉到有水草处,解鞍牧马,准备取粮,壮士从车中跃出,攻击,敌人惊走,又被伏兵邀击,几乎全部被杀光和被俘,从此粮草运输,敌人都不敢靠近。

大军到了单于府北,天色已晚,安营下寨,周围壕沟已挖掘完毕,裴行俭突然下令移营到高处;诸将都说士卒们已经安顿好了,不可再动,裴行俭不听,催促赶快移营。当夜,风雨暴至,之前的营地被淹,水深一丈多。诸将惊服,问他缘故,裴行俭笑道:“以后你们只管听我命令,不必问原因。”

阿史德奉职既就擒,余党退守狼山。皇帝下诏,命户部尚书崔知悌乘驿马车到定襄慰劳将士,并处理善后事宜,裴行俭引军班师。

【华杉讲透】

善意的诈术

裴行俭移营,在《十一家注孙子》中引为战例。《孙子兵法》说:“易其事,革其谋,使人无识。”行动经常变化,计谋不断更新,别人无法识破机关。杜牧注解说:“所为之事,所有之谋,不使知其造意之端,识其所源之本也。”让大家都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则没人能推测你下一步的行动。张预注解说:“前所行之事,旧所发之谋,皆变易之,使人不可知也。”总是变来变去,谁也不知道你下一步要做什么。因为军队里,不只是有你的兄弟父子兵,还有敌军间谍,还有在不知不觉中泄密的自己人。所以不能让任何人可以推测你的下一步行动,就要打乱一切让别人看起来有规律可循的东西。但你反复无常,又怎能让大家都听你的呢?这又需要耍些手段。张预就讲了裴行俭的这个故事,他刚让大家扎好营盘,突然下令移营到山上重新扎营。大家都非常不情愿,十分不满。到了晚上,突然下大暴雨,先前扎营的地方都被淹了,水深丈余。大家都惊叹,问您怎么知道要下雨呢?裴行俭说:“以后我叫你们干啥就干啥,别问我知道什么,为什么知道。”裴行俭这一招很高,他若跟大家说可能要下雨,结果又没下,那他以后说什么大家就不信了。他啥也不说,如果晚上没下雨,也没人会和他的命令联系起来,无损他的威信。下雨了,他就成了料事如神,威信更高了。

当然,张预也可能过度解读了。裴行俭或许在扎营完成之后,突然发现地势太低,万一下雨有危险,于是下令重新扎营。但他不能说出原因,因为这是自己事先考虑不周,而如果晚上没下雨,没什么事,又要被大家埋怨。所以只是巧合。

可见裴行俭对士卒也不全是诚,也会使些“善意的诈术”。

3 夏,四月二十一日,高宗前往紫桂宫。

4 四月二十四日,黄门侍郎闻喜人裴炎、崔知温、中书侍郎京兆人王德真一同擢升为同中书门下三品。崔知温,是崔知悌的弟弟。

5 秋,七月,吐蕃入寇河源,被左武卫将军黑齿常之击退。朝廷擢升黑齿常之为河源军经略大使。黑齿常之认为河源是军事要冲,想要加兵戍防,但是运输道路险远,于是广置烽火台哨所七十余座,开屯田五千余顷,每年可收获粮食五百余万石,由此战守有备。

之前,剑南道在茂州招募士兵,在西南方修筑安戎城,以切断吐蕃与西南蛮夷交通的道路。吐蕃以生羌为向导,攻陷安戎城,留兵据守,由是西洱诸蛮都投降吐蕃。吐蕃占据羊同、党项及诸羌全部地方,东接凉州、松州、茂州、巂州等州;南邻天竺,向西又攻陷龟兹、疏勒等四镇;北抵突厥,地方一万余里,诸胡人国家,没有一国能与吐蕃相比。

6 七月二十四日,郑州刺史、江王李元祥薨逝。

7 突厥余众包围云州,代州都督窦怀悊、右领军中郎将程务挺领兵将来犯之敌击破。

8 八月五日,高宗返还东都。

9 中书令、检校鄯州都督李敬玄,兵败之后屡次称病请求回京;高宗批准。到了之后,根本没病,马上到中书省上班;高宗怒,八月十五日,贬为衡州刺史。

太子李贤被废,英王李哲被立为新太子

10 太子李贤听到宫中窃议他的身世,说他是天后的姐姐韩国夫人所生,内心疑惧。明崇俨以厌胜法术为天后所信任,曾经秘密对天后说:“太子承担不了大业,英王(李哲)相貌最像太宗。”又说:“相王(李轮)面相最尊贵。”天后曾经命北门学士撰写《少阳正范》及《孝子传》以赐给太子,又几次写信讽刺责备他,太子更加不能自安。

后来明崇俨被杀,抓不到凶手,天后怀疑是太子所为。太子颇好声色,与家奴赵道生等狎昵,赏赐他很多金帛。司议郎韦承庆上书进谏,太子不听。天后派人向皇帝检举。皇帝下诏,命薛元超、裴炎与御史大夫高智周等调查,在东宫马坊搜出黑色盔甲数百领,认为这是谋反的证据;赵道生又招供说太子派他杀明崇俨。高宗一向喜爱太子,拖延处理,想要原谅他,天后说:“为人之子,而心怀逆谋,天地所不容;大义灭亲,怎么能赦免!”

八月二十二日,废太子李贤为庶人,派右监门中郎将令狐智通等将李贤押送到京师,幽禁在别住所,党羽全部伏诛,然后在天津桥南焚烧查获的盔甲,向士民展示。

韦承庆,是韦思谦之子。

八月二十三日,立左卫大将军、雍州牧、英王李哲为皇太子,改年号为开耀,赦天下。

太子洗马刘讷言曾经撰写《俳谐集》(幽默笑话)以进献李贤,李贤失败,这本书被搜出,高宗怒道:“以《六经》教人,犹恐不能教化,进献这些俳谐鄙说,岂是辅导太子之义吗!”于是将刘讷言流放振州。左卫将军高真行之子高政为太子典膳丞,与李贤牵连,高宗把他交给他父亲,让他训责。高政一进家门,高真行以佩刀刺其喉,高真行的哥哥、户部侍郎高审行又刺其腹,高真行哥哥的儿子高琁砍下他的首级,抛弃在道路上。高宗听闻,不悦,贬高真行为睦州刺史,高审行为渝州刺史。高真行,是高士廉之子。

左庶子、同中书门下三品张大安被控阿附太子,贬为普州刺史,其余太子宫官员,高宗都赦免,让他们官复原职,左庶子薛元超等都舞蹈下拜谢恩;唯独右庶子李义琰引咎涕泣,舆论称赞他。

【华杉讲透】

高真行的杀子爱国表演,把皇帝都恶心到了。这也是一种历史原型人物,原型事件,历代都有。不管怎么残忍和荒谬都没关系,因为越残忍,越荒谬,就越显示忠诚。但是高真行搞错了对象,皇帝不需要这个,他表演的节目是大义灭亲,皇帝却认为虎毒不食子。

11 九月十三日,任命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三品王德真为相王府长史,解除实质宰相职务。

12 冬,十月一日,苏州刺史、曹王李明、沂州刺史、嗣蒋王李炜,都因为是故太子李贤一党,李明降封为零陵郡王,黔州安置;李炜除名,道州安置。

13 十月五日,文成公主薨逝于吐蕃。

14 十月八日,皇帝车驾西还。

15 十一月一日,日食。

开耀元年(公元681年)

1 春,正月,突厥入寇原州、庆州等州。正月五日,朝廷派右卫将军李知十等率军屯驻泾州、庆州二州,以防备突厥。

2 正月十日,因为初立太子,皇帝敕令宴请百官及命妇于宣政殿,命九部歌伎及杂耍演员从宣政门入宫。太常博士袁利贞上疏,认为:“皇帝寝殿不是命妇宴会之地,寝殿正门也不是倡优该走的道路,建议命妇宴会设在别的宫殿,九部歌伎从东西门入宫,其余杂耍演出建议取消。”高宗于是更改,命置宴于麟德殿。宴会当天,赏赐袁利贞绸缎一百匹。袁利贞,是袁昂的曾孙。

袁利贞的族孙袁谊为苏州刺史,自认为他的祖先自刘宋太尉袁淑以来尽忠帝室(袁淑死难,事见公元453年记载;袁[img align="bottom" alt="" src="images/16291413050.jpg" /]死难,事见公元466年记载;袁昂尽节于南齐;袁宪尽忠于陈后主),而琅邪王氏虽然历代都身居宰相高位,而为历代佐命(王导为晋朝宰相;王弘帮助刘裕篡夺东晋;王俭帮助萧道成篡夺刘宋;王亮帮助萧衍篡夺南齐;王亮帮助侯景篡夺南梁),耻与之为比,曾经说:“名门世家之所以尊贵,是因为世代忠贞,才德相继。那些把婚姻当商品来换取官禄财利的,又何足以谈尊贵!”时人都赞同他的话。

3 裴行俭军班师之后,突厥阿史那伏念再次自立为可汗,与阿史德温傅连兵为寇。正月二十三日,任命裴行俭为定襄道大总管,以右武卫将军曹怀舜、幽州都督李文暕为副将,将兵讨伐。

4 二月,天后上表,请求赦免杞王李上金、鄱阳王李素节之罪;任命李上金为沔州刺史,李素节为岳州刺史,但仍不许进京朝见。

5 三月二十二日,任命刘仁轨为兼太子少傅,其余官职如故。任命侍中郝处俊为太子少保,免除实质宰相职务。

少府监裴匪舒,善于营利,上奏卖苑中马粪,每年可以得钱二十万缗。高宗问刘仁轨意见,回答说:“利益确实丰厚,但恐怕后代称唐家卖马粪,不是好名声。”于是停止。裴匪舒又为高宗造镜殿,建成,高宗与刘仁轨一起前往观看,刘仁轨惊退下殿。高宗问他缘故,回答说:“天无二日,土无二王,刚才看见四壁有好几个天子,没有比这更不祥的了!”高宗即刻下令撤去镜子。

6 曹怀舜与裨将窦义昭率前军攻击突厥。有人告诉他:“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在黑沙北,左右只有不到二十骑,可径往攻取。”曹怀舜等信了,留老弱于瓠芦泊,率轻锐倍道前进,到了黑沙,一无所见,人马疲顿,于是引兵撤回。

正巧,薛延陀部落想要向西去投奔阿史那伏念,路上遭遇曹怀舜军,于是请降。曹怀舜等引兵徐还,到了长城北,遭遇阿史那温傅,小战一阵,各自引去。到了横水,又遇上阿史那伏念,曹怀舜、窦义昭与李文暕及裨将刘敬同四军合为方阵,且战且行;经过一天,阿史那伏念利用顺风攻击,唐军扰乱,曹怀舜等弃军逃走,唐军于是大败,死者不可胜数。曹怀舜等收集散卒,搜刮金帛以贿赂阿史那伏念,与他约和,杀牛为盟。阿史那伏念北去,曹怀舜等才得以回来。夏,五月十八日,曹怀舜免死,流放岭南。

7 五月二十七日,河源道经略大使黑齿常之将兵攻击吐蕃论赞婆于良非川,击破,缴获其粮草牲畜而还。黑齿常之在军七年,吐蕃对他深为畏惧,不敢犯边。

8 当初,太原王妃薨逝时,天后请以太平公主为女道士,为太原王妃修行积福。后来吐蕃求和亲,请求能娶太平公主,高宗于是为她立太平观,以公主为观主,作为理由拒绝吐蕃。至此,才选光禄卿、汾阴人薛曜的儿子薛绍为驸马。薛绍的母亲,是太宗的女儿城阳公主。

秋,七月,公主嫁到薛家,从兴安门南到宣阳坊西,火炬一个接一个,夹道的槐树多被烤死。薛绍的哥哥薛[img align="bottom" alt="" src="images/162914138213.jpg" /]认为公主受的宠爱太深,非常忧虑,问族祖、户部郎中薛克构,薛克构说:“皇帝的外甥迎娶公主,这是国家惯例,只要自己恭敬谨慎,又有什么关系!不过谚语说:‘娶妇得公主,有事无事也要麻烦官府。’不得不为之戒慎恐惧。”

天后认为薛[img align="bottom" alt="" src="images/162914148996.jpg" /]的妻子萧氏以及薛[img align="bottom" alt="" src="../Images/Figure-0289-0004.jpg" /]的弟弟薛绪的妻子成氏都不是贵族,想要把她们逐出家门,说:“我的女儿岂能与田舍女为妯娌呢!”有人说:“萧氏,是萧瑀的侄孙,皇家的旧姻亲(萧瑀的儿子萧锐,娶李世民的女儿襄城公主)。”天后于是停止。

9 夏州群牧使(掌管养马)安元寿上奏说:“自调露元年九月以来,丧失战马一十八万余匹,监牧吏卒为敌虏所杀和掳掠者八百余人。”

10 薛延陀达浑等五州四万余帐篷来降。

11 七月二十七日,左仆射兼太子少傅、同中书门下三品刘仁轨坚决请求解除仆射职务;皇帝批准。

12 闰七月十一日,裴炎任侍中,崔知温、薛元超一同担任守中书令。

13 高宗征召田游岩为太子洗马,在东宫,对太子没有任何规劝教益。右卫副率蒋俨写信指责他说:“足下有巢父、许由一样的节操,傲立于尧、舜一样圣主的朝廷,声出区宇,名流海内。主上屈万乘之重,给你以三顾茅庐的尊荣,商山四皓一样的待遇,待你以不臣之礼,就是希望你能辅导储君,让他受到芝兰芳香的熏陶。皇太子正在青春岁月(本年二十六岁),圣道还未周全,以我之不才,尚且当庭谏诤,足下受到皇帝给予的调护太子的寄托,正是应该发言的时候,却唯唯诺诺,一言不发,悠悠闲闲荒废岁月。如果你没有接受这份俸禄,我也不敢说你!但是你的俸禄已足以奉养双亲,又拿什么来酬报国家?我对此想不通,希望你能写信启发我。”游岩竟不能回答。

14 闰七月二十四日,高宗因为服食丹药,令太子监国。

裴行俭大破突厥,阿史那伏念投降

15 裴行俭驻军于代州陉口,派出大量间谍,多纵反间计,于是阿史那伏念与阿史德温傅相互猜疑。阿史那伏念把妻子、儿女和辎重留在金牙山,以轻骑袭击曹怀舜。裴行俭派裨将何迦密从通漠道,程务挺从石地道掩击,全部攻取。阿史那伏念与曹怀舜等约和而还,回到金牙山,发现妻子、儿女、辎重都不见了,士卒又多染疾疫,于是引兵向北,退守细沙,裴行俭又派副总管刘敬同、程务挺等率单于府兵跟踪追击。阿史那伏念请求生擒阿史那温傅以立功赎罪,但是还在犹豫,又自恃道路遥远,唐兵必定来不了,不设防备。刘敬同等军到,阿史那伏念仓皇狼狈,不能集结部队,于是逮捕阿史那温傅,从小道到裴行俭大营投降。侦察骑兵报告说前方尘埃涨天而至,将士们都震恐。裴行俭说:“这是伏念抓了温傅来投降,不是敌人,但是,受降如受敌,不可无防备。”于是命令严备,派一个使者迎接慰劳。一会儿工夫,阿史那伏念果然率领酋长捆缚阿史那温傅到军门前请罪。裴行俭平定全部突厥余党,将阿史那伏念、阿史那温傅带回京师。

【华杉讲透】

人生只有两大挑战,就是自己的懒惰和懈怠

历观史书中的败将败仗,大多会出现四个字——不复设备,意思是不再设防备,这四个字前面的原因,也都一样,无非是觉得道路险远,敌人不会来。《孙子兵法》说:“故用兵之法,无恃其不来,恃吾有以待也。”用兵的法则,不指望敌人不来,而要依靠我有充分的准备来应对他。

这么简单的原则,人人都懂,遵守就是了,为什么总是不遵守呢?原因很简单,就是偷懒。为了偷个懒,就掉了脑袋;为了偷个懒,人们确实愿意冒掉脑袋的风险,你说这偷懒的诱惑有多大!难道人们宁愿掉脑袋也要偷懒吗?原因是人性还有一个弱点,就是自欺欺人,他会启动自欺欺人模式,骗自己相信敌人来不了,不会来。

人们喜欢讲如何应对挑战,这世界哪有什么挑战,人生只有两大挑战,就是自己的懒惰和懈怠!

16 冬,十月一日,日食。

17 九月二十七日(原文为十月,根据柏杨考证修改),裴行俭等呈献定襄战役生擒的俘虏。

九月三十日,改年号为开耀。

同日,斩阿史那伏念、阿史德温傅等五十四人于都市。

当初,裴行俭许诺阿史那伏念以不死,所以他才投降。裴炎嫉妒裴行俭的功劳,上奏说:“阿史那伏念为副将张虔勖、程务挺所逼,又受回纥等从沙漠以北向南压逼,走投无路才投降而已。”于是将他诛杀。裴行俭叹息说:“王浑、王浚争功(事见公元280年记载),古今都引以为耻。只怕杀降之后,就不再有人投降了。”于是称病不出。

18 十月二十二日,新罗王金法敏去世,皇帝遣使,立他的儿子金政明为王。

19 十一月八日,将故太子李贤迁移到巴州。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全十九册)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历史先辈们都遇到过、处理过,有经验教训。 作者华杉用“通篇大白话”翻译整部《资治通鉴》,并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让人像读小说一样拿起来就放不下。同时,结合历代名家观点和本人管理经验,讲透《资治通鉴》中对21世纪普通人真正有用的智慧。 翻开本书,看南北朝时局风云变幻,学会制管理者必备的优良品格
已完结,累计317万字 | 最近更新:卷第一百七十六 陈纪十(公元584年—588年,共5年)

自序: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其德

书名: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全十九册)
作者:
华杉
本章字数:
2223

我写这本《华杉讲透〈资治通鉴〉》,希望给读者贡献两个价值:一是轻轻松松通读《资治通鉴》,把故事讲好,一读就懂,把道理讲清楚,一看就明白;二是真正能学到东西,用在自己身上,知行合一。

要实现这两个价值,就要写成《资“自”通鉴》。什么意思呢?司马光写《资治通鉴》,是写给皇上看的,让皇上学习历史,从中找到治国理政的经验教训。而我这本书,是写给我自己看的,是写给和我一样的普通人看的,让人们从中找到自己安身立命、经营事业和人生的经验教训。正如宋神宗在为《资治通鉴》御制序言中所说:“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畜(音xù,养育之意)其德。”我们读《资治通鉴》的目的,就在于“畜德”,提高自己的智慧和修养。

为什么要读史呢?就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历史的产物,也是形成未来的参与者。读史可以理解今日之中国、今日之世界为什么是这样子,也可以理解今日之我为什么是这样子。现在虽然是全球化的时代,但我们每个人都首先是中国人,我们与生俱来就继承着中国独特的政治和文化遗产。这些遗产构成了我们生存发展的环境,也存在于我们每个人的血脉里,是我们的文化基因。这文化既在我们之内,也在我们之外,构成我们的思想观念,让我们浸泡在其中。

《资治通鉴》从战国的三家分晋,写到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一共16个朝代,1362年的历史。可以说,这就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集大成。现在不是流行讲大数据吗?这就是历史的大数据。

这些历史大数据,是历朝历代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是一本超级案例集。这些人物,是中国人的“原型人物”,这些故事,是中国社会的“原型故事”,驱动这些人物和故事的力量,就是中国历史的“社会原理”和“文化原力”。我们今天遇到的问题和困惑,无论是家国天下的,还是个人遭遇的,历史先辈都遇到过,都处理过,都有经验教训,找到原型、原理和原力,就可以更好地理解我们今天的社会,指导我们的生存、学习和发展。

《华杉讲透〈资治通鉴〉》是我“华杉讲透历史智慧系列”的第六部书。之前我写完了《华杉讲透〈孙子兵法〉》《华杉讲透〈论语〉》《华杉讲透〈孟子〉》《华杉讲透〈大学中庸〉》《华杉讲透王阳明〈传习录〉》。完成《资治通鉴》之后,我还会写讲透《史记》,整个讲透系列六本书,也可以说整体是一本书,为什么呢?因为后两本,《资治通鉴》和《史记》,可以说是前五本书的案例集。不是说“半部《论语》治天下”吗?在对《资治通鉴》的解读中,和平年代的事件和议论,我就用儒家思想来作案例分析。而战争年代的军事部分,则用《孙子兵法》来作对照讲解。这样,六本书结合起来,就是中国历史、中国文化、中国智慧最精华部分的理论和案例大全了。

写这一部书,是我“为往圣继绝学”心愿的一部分,之前写《孙子兵法》和“儒家思想”,是因为那是中国智慧的母体。而写《资治通鉴》,是因为它篇幅太大,现在很难有人能花精力去写,所以我就想利用我的优点——能下日日不断之功,滴水穿石——利用每天早上5∶00到7∶00的写作时间,花上十年,把这个工作做了。

孔子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继承往圣先贤的遗志,叙述他们的事迹,我这也是为祖先尽孝吧!

《资治通鉴》各种版本的权威,当然是历经宋、元两朝的胡三省的注本,后人无法超越了。但是,胡三省的注释,仍是古文,绝大多数人读不了。目前大家读的《资治通鉴》白话文版,一种是文白对照版,通常是找若干历史或中文教授,每人分解一部分合译,其出发点只在于译,不在于讲,可读性不是很强,而且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还有一个问题,就是过分翻译,译得像白开水,失去了原文的气脉。我在译注时,力图尽量保留原文的韵味,特别是一些传世警句,如果直译就太可惜了。所以,我先保留原句,再作解释,在文白之间,把握到比《三国演义》再白一点就可以了,能让读者没有阅读困难,又能体验到一点古风古韵。

另一种白话文版,就是《柏杨版〈资治通鉴〉》。柏杨老师怀着对中国历史“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否定态度和憎恨情绪,基本上通篇都是痛斥,读得我心惊肉跳。我觉得他用现代语境来臧否中国古人,着力于批判,而不是借鉴,这不但对古人不公平,而且也无益于读者的学习进步。说实话,读了他的版本,是我发愿要重写《资治通鉴》解读的重要原因。但是,如果没有柏杨老师做的大量考据工作,我也没法这么容易去写这套书。对他的评论,我也作了部分收录。

宋神宗在御制序言中说:“惟是非不谬于圣人,褒贬出于至当,则良史之才矣。”我也用这句话来要求我这套书,是非明确,褒贬恰当,而且基本以中国儒家思想为价值观标准,怀着对祖先的感情和敬意去写。至于与“现代观念”不一致的地方,就要读者自己去辨别了。

神宗又说《资治通鉴》:“其中所记载的明君、良臣,他们切磋琢磨治国理政之道,他们相互商议讨论的精当之语,他们制定的德政和刑法,在天人相与之际,吉凶和善恶的原理,威福和盛衰之根本,规模和利害之功效,良将之方略,循吏之条教,评判其邪正,概括其善治与疏忽,其辞令渊厚,箴谏深切,可谓齐备!”

神宗这个评价,高度概括,令人神往。今天我写《资治通鉴》,就以胡三省的注本为本,结合张居正的《资治通鉴》讲稿,和王夫之的《读通鉴论》来写。希望能用现代的语言,还给读者原汁原味的古人智慧,再以“华杉讲透”的点评,与读者分享我的心得体会,知行合一。

《资治通鉴》全文三百余万字,我这套“讲透”,也将有五百万字之巨,其中谬误,在所难免,望读者不吝批评指正!

华杉

2018年9月23日于上海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