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谢

书名:
斯多葛生活哲学
作者:
[瑞士]乔纳斯·萨尔茨格伯著;王丽斌译
本章字数:
256
更新时间:
2023-11-03 15:01:54

Acknowledgments

首先,感谢读者。我是一位首次出书的无名小卒,感谢你们给我机会证明自己。谢谢你们抽空阅读,感激不尽。

其次,感谢我的兄弟、生意伙伴兼好友尼尔斯(Nils)。感谢你的鼎力相助,如果没有你,就没有这本书的出版。

再者,感谢希腊艺术家安娜塔西亚(Anastasia)。感谢你精美的绘图为本书恰如其分地增添韵味。

最后,感谢瑞安·霍利迪。您不认识我,但是您介绍了如此精辟的斯多葛哲学,我是您众多读者中的一员。感谢您的启发与辛勤工作。

在这段艰难的著书旅程中,感谢所有支持我的人。这番努力颇有价值。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日本环境设计史(上)——古代、中世与近世的环境设计

本书为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全书共14万字、300余幅珍贵图像史料和照片,采用了以时间演变为主轴,分类阐述和系统探讨的研究方法。第一二章探讨了古代社会环境设计与营造的发展与特征。第三章到第五章对三大都市空间、住宅空间和园林环境进行了阐述,并总结了造园的空间与意匠特征。第七章探讨了城市、公园路、校园、街区四个不同尺度和类型的设计经验。第八章对日本环境设计史进行了概括与总结。
已完结,累计7万字 | 最近更新:第二章

第一章

书名:
日本环境设计史(上)——古代、中世与近世的环境设计
作者:
许浩著
本章字数:
41733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日本环境设计史.上,古代、中世与近世的环境设计/许浩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9.8ISBN978-7-305-22339-6Ⅰ.①日…Ⅱ.①许…Ⅲ.①环境设计-建筑史-日本Ⅳ.①TU-856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18243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书名日本环境设计史(上古代、中世与近世的环境设计)著者许浩责任编辑陆蕊含编辑热线025-83592401照排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印刷徐州绪权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87×9601/16印张15字数205千版次2019年8月第1版2019年8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22339-6定价72.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新浪微博http://e.weibo.com/njuyzxz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自序本书是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基金项目资助(项目名称“日本环境设计史研究”,批准号:17YJA760065)的研究成果。环境设计涉及园林、街区和城市营造、区域规划等内容。环境设计是否合理、美观,将影响到文化传承和可持续发展。本书梳理了日本环境设计的历程与体系。日本在近代之前,其造园和都城营造均受到中国文化的影响,同时也体现出其自身特点。近代以来由于受到欧美规划设计思潮与理论的影响,其环境设计反映出多种文化影响的复合特征。

日本与中国的人居环境有相似之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人多地少、环境压力较大,老龄社会问题凸显。日本在20世纪下半期已经结束快速城市化时期,环境设计的综合性作用受到重视。本书聚焦于日本环境设计史的梳理,通过历史脉络和案例分析展现日本环境设计的特征。

1999年我在筑波大学留学期间,即已萌生了写作本书的想法。

资料整理前后断断续续历时十八年,期间多次前往现场考察、拍照,并收集了大量的造园、规划等史料。本书分为上、下两册,在结构上借鉴了通史与专题史相结合的手法,并注重对图像史料的应用。上册以古代、中世、近世的历史演变为主轴,分别从造园、寺院、住宅角度进行梳1理和阐述;下册从城市空间、公园绿地和区域规划角度重点探讨近现代的环境设计,并对东京、筑波、横滨的案例进行了详细分析和评述。

环境设计涉及城市、造园、建筑等不同的学科知识,本书尝试从历史、系统论角度提炼日本环境设计的特征,进而为我国的人居环境营造提供借鉴意义。这也是本书写作的主要出发点与意义之所在。

许浩2019年6月2目录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一节研究的背景…………………………………………………1第二节研究的意义…………………………………………………3第三节既往研究……………………………………………………5第四节日本的概况…………………………………………………9第一章古代的环境设计第一节古代的社会政治背景……………………………………19第二节古代都城空间营造………………………………………23第三节古代的居住环境…………………………………………38第四节神社建筑环境……………………………………………41第五节寺院建筑环境……………………………………………45第六节古代的园林空间…………………………………………581第二章中世的环境空间设计第一节中世的社会背景…………………………………………67第二节平安京空间的发展………………………………………70第三节寺院环境的变化…………………………………………75第四节住宅环境的演变…………………………………………81第五节中世的造园………………………………………………82第三章近世的环境设计与营造第一节近世的社会发展背景……………………………………133第二节城郭与城下町……………………………………………135第三节城市空间…………………………………………………143第四节住宅建筑空间……………………………………………158第五节近世的造园………………………………………………159参考文献……………………………………………………………213后记…………………………………………………………………2172图版目录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图0-1日本主要行政区划(作者勾绘)…………………………15图0-2日本主要城市分布(作者勾绘)…………………………16第一章古代的环境设计图1-1日本古代都城位置(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23图1-2北魏洛阳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经过作者改绘)………………………………………………………………24图1-3唐长安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25图1-4周都城平面(图片来源:《城市规划原理》,经过作者改绘)……………………………………………………………………25图1-5藤原京平面(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26图1-6藤原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271图1-7平城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29图1-8平城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0图1-9长冈京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31图1-10长冈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1图1-11平安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32图1-12四行八门制(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3图1-13平安宫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34图1-14平安宫内里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35图1-15国府分布(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36图1-16大宰府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37图1-17竖穴遗迹复原(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38图1-18原始住宅想象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精要》)……39图1-19白川乡的合掌式屋顶民居,显示了传统的民居构造(作者摄)……………………………………………………………………40图1-20住吉神社本殿(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精要》,转引自《原色日本之美术·16》)…………………………………………………42图1-21住吉大社本殿立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2图1-22法隆寺西院平面与立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62图1-23法隆寺金堂立面(图片来源:《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47图1-24法隆寺五重塔立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8图1-25药师寺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9图1-26药师寺东塔立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精要》,经作者改绘)………………………………………………………………50图1-27唐招提寺之一(作者摄)………………………………52图1-28唐招提寺之二(作者摄)………………………………52图1-29唐招提寺之三(作者摄)………………………………53图1-30唐招提寺之四(作者摄)………………………………53图1-31法成寺平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55图1-32毛越寺平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57图1-33大泽池(作者摄)………………………………………59图1-34《神泉苑御游》(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60图1-35神泉苑的拱桥与池沼(作者摄)………………………60图1-36《家屋杂考》中的寝殿造图绘(图片来源:『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61图1-37平等院凤凰堂与前池(作者摄)………………………63图1-38凤凰堂正立面(作者摄)………………………………64第二章中世的环境空间设计图2-1山科本愿寺寺内町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71图2-2本愿寺御影堂门(作者摄)………………………………71图2-3本愿寺御影堂(作者摄)…………………………………723图2-4本愿寺阿弥陀堂(作者摄)………………………………72图2-5本愿寺建筑屋顶瓦当(作者摄)…………………………73图2-6本愿寺“唐破风”门(作者摄)……………………………73图2-7《洛中洛外图屏风》中的町家构成(图片来源:『日本の美術No.121』)…………………………………………………………74图2-8《洛中洛外图屏风》中的下京町家(图片来源:『日本の美術No.121』)…………………………………………………………74图2-9奈良东大寺寺门(作者摄)………………………………76图2-10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作者摄)…………………………77图2-11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正立面(作者摄)…………………77图2-12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斗拱之一(作者摄)………………78图2-13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斗拱之二(作者摄)………………78图2-14《相国寺林光院莺宿梅》(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80图2-15《云林院花见》(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83图2-16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一……………………85图2-16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二……………………86图2-16C[宋]马远《高士观眺图》………………………………86图2-17A西芳寺本堂(作者摄)…………………………………88图2-17B西芳寺黄金池与中岛(作者摄)………………………89图2-17C西芳寺夕阳之岛(作者摄)……………………………89图2-17D西芳寺方丈(作者摄)…………………………………90图2-17E西芳寺潭北亭(作者摄)………………………………90图2-17F西芳寺向上关(作者摄)………………………………91图2-17G西芳寺洪隐山枯瀑石组(作者摄)……………………92图2-17H西芳寺树荫下的苔藓(作者摄)………………………92图2-18A东福寺洗玉涧(作者摄)………………………………944图2-18B东福寺本坊庭园南庭(作者摄)………………………94图2-18C东福寺本坊庭园北庭(作者摄)………………………95图2-18D东福寺普门院(作者摄)………………………………95图2-18E《东福寺》(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96图2-18F《不二庵遗爱石》(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97图2-18G《即宗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98图2-18H《庄严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99图2-19A《金阁寺》(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00图2-19B鹿苑寺金阁池泉(作者摄)…………………………100图2-19C鹿苑寺池泉之一(作者摄)…………………………101图2-19D鹿苑寺池泉之二(作者摄)…………………………101图2-19E鹿苑寺池泉洲岛(作者摄)…………………………102图2-19F鹿苑寺建筑(作者摄)………………………………102图2-20A《银阁寺林泉》(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04图2-20B银阁寺观音阁(作者摄)……………………………104图2-20C观音阁前池沼(作者摄)……………………………105图2-20D银阁寺银沙滩(作者摄)……………………………105图2-20E银阁寺向月台(作者摄)……………………………106图2-20F银阁寺东求堂(作者摄)……………………………106图2-20G《银阁慈照寺集芳轩》(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07图2-21A南禅寺三门(作者摄)………………………………108图2-21B《南禅寺方丈》(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09图2-21C《南禅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10图2-21D南禅院庭园(作者摄)………………………………110图2-21E南禅院主建筑(作者摄)……………………………111图2-21F天授庵书院(作者摄)………………………………1125图2-21G天授庵方丈东庭(作者摄)…………………………112图2-21H天授庵南庭池沼(作者摄)…………………………113图2-21I天授庵南庭池沼板桥(作者摄)……………………113图2-21J《南禅塔中听松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14图2-21K《南禅塔中归云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15图2-21L《南禅塔中牧护庵》(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16图2-21M《南禅金地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17图2-21N金地院方丈庭园(作者摄)…………………………117图2-21O金地院方丈庭园蓬莱龟鹤石组……………………118图2-22A天龙寺曹源池(作者摄)……………………………119图2-22B《天龙寺方丈林泉》(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20图2-22C《天龙寺云居庵》(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20图2-22D《天龙寺塔头妙智院林泉》(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21图2-23A龙源院方丈前庭“一枝坦”(前为龟岛,作者摄)……………………………………………………………………124图2-23B龙源院“一枝坦”中的蓬莱山与鹤岛(作者摄)……………………………………………………………………125图2-23C大德寺龙源院“滹沱底”石庭………………………125图2-23D龙源院龙吟庭(作者摄)……………………………126图2-23E龙源院“东滴壶”石庭………………………………126图2-23F瑞峰院方丈前独坐庭(作者摄)……………………127图2-23G瑞峰院方丈前独坐庭石组局部一(作者摄)………1286图2-23H瑞峰院方丈前独坐庭石组局部二(作者摄)……………………………………………………………………128图2-23I《大德寺塔头芳春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29第三章近世的环境设计与营造图3-1城郭建筑配置形式(图片来源:『ニッポンの城』,经过作者改绘)………………………………………………………………136图3-2姬路城大天守阁剖面(图片来源:《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137图3-3总郭型大和郡山城下町(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39图3-4总郭型姬路城下町构成(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0图3-5金泽城下町(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0图3-6名古屋城下町(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1图3-7大垣城下町(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1图3-8彦根城下町(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2图3-916世纪京都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143图3-10二条城(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144图3-11聚乐第图………………………………………………145图3-12大阪城(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47图3-13大阪城天守阁(作者摄)………………………………147图3-14大阪城本丸城墙(作者摄)……………………………1487图3-15早期江户区域(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149图3-16江户城(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150图3-17江户城全景(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151图3-18隅田川(图片来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2图3-19御殿山天王社(图片来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3图3-20中野桃园(图片来源:『日本公園百年史』)…………154图3-21A大泽池(作者摄)……………………………………161图3-21B大觉寺望云亭(作者摄)……………………………162图3-21C大觉寺心经宝塔(作者摄)…………………………162图3-22A龙安寺镜容池(作者摄)……………………………163图3-22B《龙安寺方丈林泉》(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64图3-22C龙安寺方丈庭园局部一(作者摄)…………………165图3-22D龙安寺方丈庭院局部二(作者摄)…………………165图3-22E龙安寺方丈庭园局部三(作者摄)…………………166图3-22F《龙安塔头西源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67图3-22G《龙安塔头大珠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68图3-23A高台寺方丈前庭“波心庭”(作者摄)………………169图3-23B高台寺开山堂、偃月池和廊庑………………………170图3-23C高台寺伞亭(作者摄)………………………………170图3-23D《高台寺方丈林泉》(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1图3-23E《高台寺小方丈》(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2图3-23F《高台寺伞亭》(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28图3-24A妙心寺三门(作者摄)………………………………174图3-24B妙心寺佛殿(作者摄)………………………………174图3-24C《妙心寺玉凤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5图3-24D《妙心塔头大通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6图3-24E《大通院其二》(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7图3-24F《妙心塔头灵云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8图3-24G《妙心塔头杂华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79图3-24H《妙心塔头蟠桃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0图3-24I《妙心塔头大岭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1图3-24J《妙心塔头春浦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2图3-24K《妙心塔头退藏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3图3-25A清水寺仁王门(作者摄)……………………………185图3-25B清水寺钟楼(作者摄)………………………………185图3-25C清水寺西门(作者摄)………………………………186图3-25D清水寺三重塔(作者摄)……………………………186图3-25E清水寺本堂(作者摄)………………………………187图3-25F《清水成就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8图3-25G《清水宝生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9图3-25H《清水延命院》(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189图3-26A桂离宫御幸门(作者摄)……………………………1919图3-26B桂离宫外腰挂(作者摄)……………………………191图3-26C桂离宫池边石灯笼(作者摄)………………………192图3-26D桂离宫池沼中岛石板桥(作者摄)…………………192图3-26E桂离宫松琴亭(作者摄)……………………………193图3-26F桂离宫赏花亭(作者摄)……………………………193图3-26G桂离宫园林堂(作者摄)……………………………194图3-26H桂离宫笑意轩(作者摄)……………………………194图3-26I桂离宫新御殿、中书院和古书院(作者摄)…………195图3-26J桂离宫拱桥(作者摄)………………………………195图3-26K桂离宫石板桥(作者摄)……………………………196图3-27A修学院离宫御幸门(作者摄)………………………197图3-27B修学院离宫四周的山野农田(作者摄)……………198图3-27C修学院离宫寿月观前的溪流与置石(作者摄)……198图3-27D修学院乐之轩(作者摄)……………………………199图3-27E修学院浴龙池万松坞(作者摄)……………………199图3-27F修学院枫桥(作者摄)………………………………200图3-27G修学院浴龙池千岁桥(作者摄)……………………200图3-28A大宫御所常御殿(作者摄)…………………………202图3-28B仙洞御所北池(作者摄)……………………………202图3-28C仙洞御所八之桥(作者摄)…………………………203图3-28D仙洞御所南池中岛(作者摄)………………………203图3-28E仙洞御所南池洲滨(作者摄)………………………204图3-29A二条城外护城河与东南隅橹(作者摄)……………205图3-29B二条城二之丸唐门(作者摄)………………………205图3-29C二条城二之丸庭园之一(作者摄)…………………206图3-29D二条城二之丸庭园之二(作者摄)…………………206图3-29E二条城二之丸庭园之三(作者摄)…………………20710绪论研究背景与意义第一节研究的背景一城市化发展城市化是产业革命后最重要的现象之一,对人类社会和生存环境影响巨大。工业社会时期,工业化和技术革新进步推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城市化的迅速发展。同时,殖民主义对中国、印度等亚非落后的农业国不断渗透,资本与军事的双重作用导致这些农业国封建经济逐渐解体和社会的进一步分化,促进其近代城市结构体系的形成,成为推动城市化发展的动力。

二战以后,世界范围的城市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出现了新的特点。一方面,较早工业化的国家,如美国、英国、法国、日本等在20世纪70年代、80年代结束了高速城市化阶段,进入缓慢城市化、甚至是逆城市化阶段。世界城市化的中心逐渐向发展中国家转移,亚洲,尤其是中国的城市化引人注目。发达国家向发展中国家转移制造业,形成新的国际分工。另一方面,信息化、全球化、去工业化成为城市发展的新动力,全球城市体系的作用不断加强。城市化发展、城镇体系的演变是环境变化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也是国家和地方的环境政策以及环境设计策略方针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1二生态环境与可持续发展城市是国民生活的主要空间,建设适宜居住的环境是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人口向城市大量集聚,城市建设强度加大,建设用地扩张,直接导致生态环境恶化。随着人类活动的加剧,森林草原植被退化、水土流失、湿地减少,土壤沙化、荒漠化、盐碱化等问题日益严重,土地功能不断衰退,大量不经治理的废水、废气、废渣被排放,严重污染人居环境。城乡环境恶化,绿地系统破碎化严重,绿地资源受到侵占,导致生物栖息地和通行廊道被破坏,生物多样性难以得到保护,绿地的环保功能退化严重。环境退化影响了经济和社会发展。开发活动如果破坏了环境资源的可持续能力,会导致生态灾难,而生态灾难是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贫困的主要因素之一。

经济、环境与社会的发展是密不可分的,可持续发展是以保障环境可持续能力为基础的社会发展方式。可持续社会发展战略重视以生态性的生活方式为中心的环境伦理、行动方式、社会与经济结构,其基本原则包括尊重生命共同体、改善人类生活质量、保护生物多样性和地球生命力、改变个人生活态度和习惯、不超过地球承载力等。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共同的发展目标,也是亚洲国家地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总目标,是环境设计必须遵循的原则。

2第二节研究的意义良好的人居环境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保障城市健康发展,提高城镇居民生活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环境设计是从艺术和科学的角度,对物质性人居环境的统筹安排,为环境保护与建设行为提供基本的依据。环境设计包括“规划”和“设计”两个层次,“规划”偏重于宏观的物质环境统筹安排,“设计”偏重于微观、详细、具体的空间构想。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设计单位制订了大量空间环境规划设计方案,政府部门加强了相关法规的制定,环境保护与建设成为全社会共同关注的事业。我国城市化大发展时期,大量学习西方城市的建设经验,由于缺少深入的了解,出现了两种倾向:一方面盲目追求摩天楼、大马路、地标建筑物等现代城市环境审美风格,缺乏对历史传统文化精髓的传承与表达;另一方面,城市空间用地安排与功能体系不合理,从根本上影响了人居环境的舒适度。在社会多元环境的影响下,环境设计的目标和途径缺乏明确的标准。

在此背景下,通过对国外环境设计的考察,通过比较、反思我国环境设计的不足,提炼可供我国借鉴与参考的价值意义,从理论上寻求完善环境设计分析与研究的途径,有利于丰富城乡环境设计技术方法,促进环境设计学科的发展。对国外环境设计的历史发展特点和现状特征进行系统的梳理和深入研究,从而映射出我国环境建设与规划设计体系中可以改善的问题,对症下药,在实践上,对于完善城乡环境空间结构、改善人居生活质量、促进可持续发展、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书以日本环境设计为研讨对象。日本作为东亚国家,环境设计历史悠久,在封建社会时期都城营造与园林建设受到中国的影响,近代以来主要受到欧美规划设计思潮与理论的影响,其环境设计反映出3多种文化影响的复合特征。日本与中国的人居环境有相似之处,城市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且人多地少、环境压力较大,老龄社会问题凸显。日本在20世纪后半期已经结束快速城市化时期,环境设计的综合性作用受到重视,其在国土环境规划设计和景观体制建设方面的经验对中国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

“环境”一词可以概括周围的环境,因此,环境设计研究不应仅仅局限于景观设计、园林设计等范畴,而是需要在建立整体论的基础上,具有跨学科的视角。本书的整体论是通过建立历史、尺度和类型三个维度来实现的。历史维度是从历史的视角,论述环境设计的发展演变过程及其特点,尺度维度是从国土、区域、城市、街道、造园等方面对环境设计展开探讨,尺度对环境设计的方法与策略具有重要的影响,类型维度将环境设计具体划分为公园绿地规划设计、建筑群外观与城市设计、历史环境保护、总体景观设计四个类别,分别考察这四个领域的内涵、特点与相互关系。本书所提出的三个维度能够形成新的环境设计分析框架,有助于拓展我国环境设计研究的思路。

4第三节既往研究环境设计是关于环境的空间设计。“环境”一词指的是周围的环境。《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中关于环境的概念表述为“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原、野生动物、自然古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环境又分为物质环境和非物质环境;物质环境又分为自然环境和人工环境。①空间设计是对物质空间的统筹安排,可分为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室外环境设计包含园林设计、街道设计、滨水区设计、城市设计等内容。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城市化不断发展,人们对于聚居环境的要求不断提高,环境空间设计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尤其是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内外交流日益增多,我国学者对于国外景观设计、城市设计理论、方法与案例的分析研究也日益增多,同时,一些国外代表性的著作也翻译引进到国内出版,这对于国内环境设计的发展起到很好的参考作用。

我国学者对日本室外环境设计研究较多的方向集中在造园领域。如张十庆对日本造园代表作《作庭记》的内容和编写背景进行了较为细致的考察,同时分析了寝殿造等传统园林的做法特点。②章俊①戴天兴:《城市环境生态学》,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2002年,第1页。

②张十庆:《〈作庭记〉译著与研究》,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年。

5华①、刘庭风等对枯山水②、神社园林③、书画式园林④等日本造园历史、风格与手法⑤进行了详细的梳理与介绍⑥。刘庭风、曹林娣还从哲学⑦、人物、著作⑧、文化⑨的角度对中日园林的异同点进行了比较分析。

对于日本近代环境规划设计领域,我国学者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滨水区规划、城市设计、景观法方面。如卢永春梳理了20世纪八九十年代日本滨水区开发的类型,探讨了其空间设计的特点和建筑师的作用。⑩许艳玲等对中日滨水景观设计进行了比较,发现日本滨水景观设计更加重视生态保护。êIS城市设计是20世纪70年代在日本开展起来的,在街区环境风貌的形成方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刘武君最早在《国外城市规划》期刊上刊文介绍日本城市设计理论与实践的发展。êIT王建国对日本最早全面采用城市设计制度的城市——横滨进行①章俊华:《内心的庭园——日本传统园林艺术》,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1999年。

②刘庭风:《日本古代造园家之一枯山水的开创者梦窗疏石》,《古建园林技术》,2007年第4期,第56—57页。

③刘庭风:《日本的神社园林》,《古建园林技术》,2004年第4期,第52页。

④刘庭风:《日本书画式庭园》,《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第38—42页。

⑤刘庭风:《型篱式枯山水》,《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第162—165页。

⑥刘庭风:《日本园林教程》,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5年。

⑦刘庭风:《中日古典园林哲学比较》,《中国园林》,2003年第5期,第70—75页。

⑧刘庭风:《中日园林人物及著作比较》,《中国园林》,2003年第9期,第76—79页。

⑨曹林娣:《中日古典园林文化比较》,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⑩卢永春:《日本的城市滨水区设计探讨》,《时代建筑》,1999年第3期,第70—72页。

êIS许艳玲、王汉祥、何经:《中日滨水景观设计的比较》,《武汉大学学报》(工学版),第127—131页。

êIT刘武君:《从“硬件”到“软件”——日本城市设计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国外城市规划》,1991年第1期,第2—11页。

6了研究,对城市设计理念与机制进行了介绍和探讨。①黄大田以千叶县幕张湾城为例,分析了城市设计运作模式,明确了多层次设计协调的作用。②日本《景观法》是21世纪初出台的全国性的景观控制与建设法规,其一出台即受到我国学者的瞩目。马红等对《景观法》的形成过程和实施体制进行了分析和介绍。③刘颂等在对《景观法》细致解读的基础上,重点从立法、管理、评估、公众参与角度提出了对我国环境景观设计与建设的启示。④肖华彬等则从城乡环境风貌和景观资源空间管治的角度分析了《景观法》对我国的借鉴作用。⑤除了我国学者的研究以外,日本学者的一些关于环境设计的著作被翻译、引进到我国。如卢原信义在其著作《街道的美学》中,对街道空间的美学特质和设计方法理念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与阐述,尤其是重点分析了日本的街道空间特征与设计对策。⑥白幡洋三郎的著作《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重点梳理了日本都市公园的发展历史,提出了公园设计与建造的特点。⑦这些著作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环境设计理论体系。

设计师的思想与手法对环境空间的形成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①王建国:《横滨城市设计的历史经验》,《新建筑》,1997年第1期,第18—23页。

②黄大田:《以多层次设计协调为特色的街区城市设计运作模式——浅析日本千叶县幕张湾城的城市设计探索》,《国际城市规划》,2011年第6期,第90—94页。

③马红、门闯:《日本〈景观法〉的立法过程及其实施方法》,《日本研究》,2014年第3期,第56—64页。

④刘颂、陈长虹:《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市景观建设管理的启示》,《国际城市规划》,2010年第2期,第101—105页。

⑤肖华斌、宋凤、王洁宁、徐晓蕾:《日本〈景观法〉对我国城乡风貌与景观资源空间管治的启示》,《规划师》,2012年第2期,第109—112页。

⑥卢原信义:《街道的美学》,尹培桐译,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年。

⑦白幡洋三郎:《近代都市公园史:欧化的源流》,北京:新星出版社,2014年。

7环境设计领域中日交流日益频繁,日本设计师及其作品被介绍到中国。如章俊华系统介绍了佐佐木葉二①、长谷川浩己②的作品与思想。

枡野俊明③、石胜造园所的作品集④也直接引进我国,在客观上有利于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实践的发展。

总体上看,对于日本环境设计的考察,我国现有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中观领域和微观领域。而环境设计作为户外空间控制的基本手段,应该建立在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的整体环境论基础上。本书从国土、区域、城市、街道、造园等不同的尺度对环境设计展开探讨,分析日本环境设计经验得失,为我国环境设计学科发展提供借鉴与参考。

①章俊华:《与环境对话的景观设计——日本景观设计师佐佐木葉二的设计世界》,《中国园林》,2003年第7期,第4—9页。

②章俊华、邹德新:《“大地的回忆”——日本景观设计师长谷川浩己的设计作品》,《中国园林》,2003年第2期,第8—10页。

③枡野俊明:《禅·庭枡野俊明作品集》,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14年。

④石胜造园所编委会:《日本造园:石胜造园所代表作品》,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年。

8第四节日本的概况一地理与气候日本是位于亚洲东部的弧形列岛国家,地域狭长,四面临海,东临太平洋,北濒鄂霍次克海,西临日本海、东海与中国、朝鲜半岛、韩国相望。日本国土总面积约38万平方千米,陆地由北海道、本州、四国、九州四个大岛和约7000个中小型岛屿组成。日本山地与丘陵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75%,主要山脉有奥羽山脉、越后山脉、木曾山脉、赤石山脉、北上山脉、纪伊山脉、日高山脉、四国山脉、九州山脉等。日本多火山、多地震,有大小火山约160座。富士山海拔3776米,为全国第一高峰。日本的平原较少,大部分布在河川下流和沿海地区;关东平原最大,是日本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

日本列岛为海洋性季风气候,雨量丰沛均衡,河流短小湍急,利根川、石狩川、信浓川、北上川流域面积最大。湖泊共有600多个,琵琶湖面积最大,为670.5平方千米。①二日本的行政区划日本中央政府即内阁,是全国最高行政机关。一级行政区为都、道、府、县,二级行政区为市、町、村,地方政府拥有一定的自治权。日本全国共有1都(东京都)、1道(北海道)、2府(大阪府、京都府)、43县。

日本的一级行政区划包括东京都、大阪府、京都府、北海道、茨城县、千叶县、埼玉县、神奈川县、栃木县、群马县、青森县、岩手县、宫城①曹秀梅:《日本地理》第2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年,第1—3、36—38页。

9县、秋田县、山形县、福岛县、新潟县、富山县、石川县、福井县、山梨县、长野县、岐阜县、静冈县、爱知县、三重县、滋贺县、兵库县、奈良县、和歌山县、鸟取县、岛根县、冈山县、广岛县、山口县、德岛县、香川县、爱媛县、高知县、福冈县、佐贺县、长崎县、熊本县、大分县、宫崎县、鹿儿岛县、冲绳县(表0-1)。①根据人口、规模、功能,日本的城市分为大都市和一般都市。大都市包括东京23特别区和政令指定都市,其他的市为一般都市。

政令指定都市是根据《地方自治法》第252条第19款由政府行政命令指定的、人口超过50万以上的城市。2009年,全日本共有18个政令指定都市。

一般都市里面,当城市人口超过30万人,并经议会批准,可被指定为中核市(核心市);当城市人口超过20万人,并经议会批准,可被指定为特例市。

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均为日本的城市行政制度,根据不同的等级规模拥有不同的权限等级(表0-2、图0-1、图0-2)。

表0-1日本一级行政区概况一级行政行政机关面积市町村数人口2区所在地(km)市区町村东京都新宿区12902187262358北海道札幌市56283456351013015京都府京都市26546131511101大阪府大阪市8821897333191青森县青森市143960710—228岩手县盛冈市1381527913—166宮城县仙台市2357285135221①曹秀梅:《日本地理》第2版,大连:大连出版社,2007年,第8—14页。

10续表一级行政行政机关面积市町村数人口2区所在地(km)市区町村秋田县秋田市1141161213—93山形县山形市121932313—193福岛县福岛市2091378313—3215茨城县水户市297609632—102栃木县宇都宫市201640814—17—群马县前桥市202636312—1610埼玉县埼玉市70537974010291千叶县千叶市6055157366173神奈川县横滨市87924161915131新潟县新潟市2431258320896富山县富山市111424710—41石川县金泽市117418510—9—福井县福井市8241899—8—山梨县甲府市88446513—96长野县长野市2191356819—2537岐阜县岐阜市2111062321—192静冈县静冈市3797780231019—爱知县名古屋市72551633516262三重县津市187577714—15—滋贺县大津市138401713—13—兵库县神户市559839529912—奈良县奈良市142369112—1512和歌山县和歌山市10447269—201鸟取县鸟取市60735074—141岛根县松江市7467088—121冈山县冈山市196711315—10211续表一级行政行政机关面积市町村数人口2区所在地(km)市区町村广岛县广岛市28884781489—山口县山口市149611213—9—徳岛县徳岛市81041468—151香川县高松市10118768—9—爱媛县松山市147567711—9—高知县高知市80710511—176福冈县福冈市50549752814344佐贺县佐贺市87244010—10—长崎县长崎市148409513—10—熊本县熊本市184740514—268大分县大分市121633914—31宫崎县宫崎市11577359—183鹿儿岛县鹿儿岛市175918818—244冲绳县那霸市136226911—1119表0-2各府县道的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和特例市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青森县—青森市八户市岩手县—盛冈市—秋田县—秋田市—福岛县—郡山市、磐城市—栃木县—宇都宫市—山形县——山形市茨城县——水户市、筑波市群马县—前桥市高崎市、伊势崎市、太田市川口市、所泽市、越谷市、埼玉县埼玉市川越市草加市、春日部市、熊谷市12续表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千叶县千叶市船桥市、柏市—横滨市、川崎横须贺市、相模小田原市、大和市、平冢神奈川县市原市市、厚木市、茅崎市富山县—富山市—石川县—金泽市—新潟县新潟市—上越市、长冈市福井县——福井市山梨县——甲府市长野县—长野市松本市岐阜县—岐阜市—静冈市、滨松静冈县—沼津市、富士市市丰田市、丰桥爱知县名古屋市春日井市、一宫市市、冈崎市滋贺县—大津市—三重县——四日市市丰中市、吹田市、枚方市、高槻市、东大阪大阪府大阪市、堺市茨木市、八尾市、寝屋川市市、岸和田市京都府京都市——姫路市、西宫兵库县神户市明石市、加古川市、宝冢市市、尼崎市奈良县—奈良市—和歌山县—和歌山市—冈山县冈山市仓敷市—山口县—下关市—香川县—高松市—爱媛县—松山市—13续表政令指定都市中核市特例市高知县—高知市—广岛县广岛市福山市吴市北九州市、福福冈县久留米市—冈市熊本县—熊本市—大分县—大分市—宫崎县—宫崎市—鸟取县——鸟取市长崎县—长崎市佐世保市宫城县仙台市——北海道札幌市旭川市、函馆市—鹿儿岛县—鹿儿岛市—14图0-1日本主要行政区划(作者勾绘)15图0-2日本主要城市分布(作者勾绘)16第一章古代的环境设计第一节古代的社会政治背景日本的历史分为旧石器时代、古代(含绳文时代、弥生时代、古坟时代、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平安时代)、中世(含镰仓时代、南北朝、室町时代)、近世(含安土桃山时代、江户时代)、近现代(含明治时期、大正时期、昭和时期、平成时期)(表1-1)。

表1-1日本历史分期分期时间跨度中国对应时期绳文时代迄今1万年前—前3世纪夏、商、周、先秦弥生时代前3世纪—3世纪两汉古坟时代3世纪—6世纪末魏晋南北朝飞鸟时代6世纪末—710年隋唐前期奈良时代710—794年唐代平安时代794—1184年唐、五代、宋镰仓时代1192—1333年宋、元南北朝1334—1392年元、明室町时代1392—1573年明安土桃山时代1573—1598年明江户时代1598—1868年明末、清19续表分期时间跨度中国对应时期明治时期1868—1911年同治、光绪、宣统大正时期1911—1926年中华民国昭和时期1926—1989年中华民国、中华人民共和国平成时期1989—201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日本列岛形成于约2亿年前,本来为大陆的一部分,新生代第三纪(2500万年前)出现全球性海侵使日本列岛与大陆分离。距今1万年前,基本形成日本列岛、日本海现在的自然状态。约1万年前,地球冰期结束,气候温暖,人们开始定居化,日本进入绳文时代。人们大部分居住在靠近海岸、河流、森林的竖穴式住居里,依靠狩猎、采集获得生活资料,并形成聚落。①大部分聚落具备中央广场,作为共同作业和祭祀的场所。

公元前3世纪,日本进入弥生时代,由原先的狩猎、采集时代,转变为以稻米耕作为核心的农耕社会。水稻农业、金属器具均由中国大陆传来,从九州北部扩展到日本其他地方。在弥生时代,日本列岛先后出现了环状聚落。环状聚落的选址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从绳文时代主要位于山丘上转移至能够种植稻田的低平地方。②由于生产力发展,出现了地区性的政治集团。公元4世纪中期以后,大和地区豪强联合,创立了大和政权,逐渐统一了日本。大和地区出现了集中的巨大古坟,表明坟主是拥有强大权力的政治集团首领。此后古坟广大到各个地方。大和政权通过外交和移民,吸收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学习使用中国的汉字,儒教、佛教也传入日本。

①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页。

②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7—29页。

20公元6世纪末,日本进入飞鸟时代,政治中心为奈良的飞鸟地区(都城藤原京)。由于受到朝中贵族支持,自中国经过朝鲜半岛传来的佛教发展迅速,以飞鸟为中心,建造了大量寺院。593年,圣德太子摄政后,派遣遣隋使,学习中国文化和制度,并积极推行以天皇为中心的官僚体制。

646年,日本开始根据唐朝的制度模式,对本国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进行改革,史称“大化改新”。其内容主要是建立律令制国家,树立中央集权政治体制,废除部民制,实施班田收授法。中央设置“二官八省制”:二官为太政官和神祉官,太政大臣为中央政府最高长官;八省为中务、式部、治部、民部、兵部、刑部、大藏、宫内八个中央部门。地方区划方面,将全国划分为8个区域,京城附近的区域为“五畿”,其他的区域称为“道”,包括东海道、东山道、北陆道、山阴道、山阳道、南海道、西海道。道下面的行政单元为“国”,中心城市称为“国府”,由中央政府派遣国司进行管理。这样形成了5畿、7道、68国,国进一步细分为郡、里,分别由郡司、里长管理(表1-2)。

表1-25畿7道与所属国5畿大和、山城、摄津、河内、和泉伊贺、伊势、志摩、尾张、三河、远江、骏河、伊豆、甲斐、东海道相模、武藏、上总、下总、安房、常陆东山道近江、美浓、飞驒、信浓、上野、下野、陆奥、出羽北陆道若狭、越前、加贺、能登、越中、越后、佐渡山阴道丹波、丹后、但马、因幡、伯耆、出云、石见、隐岐山阳道播磨、美作、备前、备中、备后、安艺、周防、长门南海道纪伊、淡路、阿波、讃岐、伊豫、土佐筑前、筑后、丰前、丰后、肥前、肥后、日向、萨摩、大隅、西海道壹岐岛、对马岛710年,日本迁都平城京,进入奈良时代。这一时期,日本大力推21行儒家文化和佛教,派遣遣唐使,吸收中国文化与技术。唐风盛行,文化繁荣,产生了《万叶集》《日本书纪》《古事记》等作品。经济上推行三世一身法,大力开垦荒田。奈良时代,佛教成为最重要的宗教,分为南都六宗(三论宗、成实宗、法相宗、俱舍宗、华严宗、律宗)。圣武天皇时期(701—756),创建了国分寺和东大寺。国分寺在全国各地均建寺院,寺内营造七重塔,安置释迦牟尼像。东大寺位于奈良东,寺门重建时采用了天竺式样,寺内大佛殿是世界上最大的木构佛殿,殿内供奉铜铸佛像。奈良东大寺、西大寺、法隆寺以及兴福寺、大安寺、元兴寺、药师寺合称为南都七大寺。

天应元年(794),桓武天皇将都城移至平安京(京都市),开始了平安时代。桓武天皇推行新政,严格修改律令,同时抑制国司权力,严禁国司侵占农田,整顿纲纪。这一时期,佛教与政治分离,限制了佛教对政治的渗透。最澄(766—822)在比睿山延历寺创建天台宗,空海(又名弘法,774—835)在京都东寺和高野山金刚峰寺创建真言宗,使得佛教呈现密教化、贵族化倾向。神社与佛寺相结合,出现了神宫寺。平安前期多次派遣遣唐使,继续受到中国唐文化的影响。

安和之变(969)后,日本进入了摄关政治①阶段(平安时代中期),贵族的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这一时期与中国的联系减弱,在建筑、园林、美术方面出现了明显的和式风格。佛教中流行末法思想,灾害频繁,人民普遍感到不安。与之相应,净土宗获得较大的发展,寺院里出现了大量的阿弥陀堂。

白河天皇退位后(1086),日本进入平安时代的后期,即院政时代。律令制国家瓦解,贵族大量进入寺院,佛教进一步与世俗相结合。武士阶层开始强大,取得了更多的政治权力。武家的平氏、源氏先后登上政治舞台。庄园经济发达,私民武士集团开始强大。

①摄关即摄政与关白,是辅佐皇室的新官职。平安中期,这两个具有实权的职位基本为外戚藤原氏一族垄断。

22第二节古代都城空间营造日本都城是政权中心,即天皇居住的城市。古代日本天皇居住的场所称为“宫”。宫的营造最早从推古朝(593—628)开始,至天武朝(672—686),经历近1个世纪时间,基本上是围绕飞鸟地区建造的。飞鸟地区位于今奈良县附近,奈良盆地东南部,交通便利,是日本古代王权的中心所在。这一时期建造了大量的宫和佛寺。主要的宫包括小恳田宫、百济宫、飞鸟板盖宫、净御原宫等,佛寺有飞鸟寺、法隆寺、百济寺等(图1-1)。

图1-1日本古代都城位置(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237世纪后半期,建设活动向北方的藤原地区发展,由于聚集了大量的贵族住宅、寺院、相关设施,逐渐形成了倭京。倭京的城市结构相对涣散,贵族依靠自己的势力范围划分宅地,不能体现天皇的中心权威性。进入持统朝(690—697),以原来倭京为母体,按照条坊制的原则建造藤原京(新益京)。①此后,都城建设顺应日本封建社会政治体制的要求,先后建造了平城京、长冈京、平安京。

日本古代都城中,藤原京以中国北魏时期洛阳(图1-2)、平城京以唐朝长安城(图1-3)为原型建造。唐文化和制度对日本封建社会的形成和发展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唐朝长安城作为当时东亚的文化政治经济中心,其城市格局采取中轴对称格局和坊里制。城市主要由宫城、皇城和外郭城组成。宫城和皇城构成城市核心区域,是皇帝居住和处理政治事务的地方,同时也是国家统治机构和禁卫部队的驻地。

图1-2北魏洛阳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经过作者改绘)①高桥康夫等:『図集日本都市史』,東京:東京大学出版会,1993年,第37頁。

24图1-3唐长安城平面(图片来源:《中国城市规划史纲》)朱雀大街北接皇城,与天街构成南北方向中心轴线,将城市分为东西两部分。外郭城是住宅区,也是城市商业活动所在地,采用规整的方格路网。居住采用坊里制。城市居住区分为109处坊,朱雀大街以东为54坊,以西为55坊;东西各设置一个市肆,作为商业活动场所。北魏洛阳和唐长安城均继承了《周礼·考工记》中提出的城市营造理念,对日本都城营造具有深远的影响(图1-4)。

图1-4周都城平面(图片来源:《城市规划原理》,经过作者改绘)藤原京是日本最早的规划都城,位于奈良盆地南部,三面环山,城市被下道、中道、横大路、山田道围合呈方形,东西、南北长度均为5.325千米,其核心区为藤原宫。藤原京采用规整的条坊制度,以大宝令规定的750尺为基本尺寸划分条坊。朱雀大路北接藤原宫,形成南北轴线。①藤原宫呈方形,东西925米,南北907米,四周墙壁环绕,内外均有壕沟,每边开三门。朝堂院、大极殿、内里自南往北形成中心轴线。

朝堂院是举行仪式的地方。朝堂院以南有一对朝集殿,共同构成外朝空间。大极殿院的中心建筑为大极殿,面阔9间,是天皇处理朝政的地图1-5藤原京平面(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59頁。

26方,是整个藤原宫的中心建筑,也是日本当时最大的建筑。内里是天皇居住的场所,四周分布着官衙地区。①(图1-5—图1-6)图1-6藤原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①王海燕:《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56页。

27藤原京三面环山,地形和面积有所局限,不能充分表现天皇权威,也无法适应人口的增长。708年,元明天皇开始在奈良盆地北部的“平城之地”建造新的都城。710年,将都城迁移到平城京。

平城京东西长5.5千米,南北长4.8千米,包括左京、右京和外京三个部分,总面积是藤原京的三倍。平城宫位于城市北端中央,东院(含东院庭园)向东侧凸出。朱雀大路为南北方向主要干道,从平城宫朱雀门向南直到罗城门,形成南北轴线。朱雀大路以东为左京,以西为右京,左京东北部向外凸出部分为外京。

平城京沿袭了藤原京的条坊制,南北走向的大路称为“坊”,共有11条,其中左、右京各有4条,外京3条。东西走向的大路称为“条”,共9条。条坊大路相隔距离约为532米。条坊大路相交形成的街区单元也称为“坊”,每坊被东西、南北三条道路细分成16坪(町)。(图1-7)平城京总人口约10万人。宅地的分配延续了藤原京的做法,即根据等级、官职分配宅地。最大的长屋王宅地面积为4町,一般民众的宅地面积为1/32町~1/8町。左京与右京各设置一处用于商品交换的“市”。市位于城区的南部,各占地4町,与水路相通。①由于信仰佛教,平城京内分布很多寺院。从藤原京迁移来大安寺、药师寺、兴福寺、元兴寺等,又新建了东大寺、法华寺、唐招提寺、西大寺等。

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60頁。

28图1-7平城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平城宫位于城区北部中央、朱雀大路北端,呈方形,每边长1080米,东北部向外凸出,四周宫墙和壕沟环绕,每边设门3座,共设置12座城门,朱雀门为正门。平城宫内主要为朝堂院和内里。朝堂院是天皇和百官进行仪式和祭祀的场所,正殿为大极殿。内里为天皇居住的场所。内里、大极殿、朝堂院、壬生门形成南北轴线。西宫位于内里西侧。朝堂院以东为东院和杨梅宫。①西宫、东院均建有庭园。(图1-8)①王海燕:《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67—69页。

29图1-8平城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奈良时代末期,围绕着皇位的继承,日本皇室政治斗争激烈。恒武天皇即位后,实行新政,扫除异己,并着手建设新的都城——长冈京。

长冈京位于京都盆地西部,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城区为矩形,采取规整的条坊制,东西8坊,南北10条,朱雀大路为南北中轴线。长冈宫位于城区北端中间,内部有朝堂院、大极殿、内里;长冈京基本延续了平城京的格局,但是取消了凸出的外京部分(图1-9—图1-10)。①长冈京并未全部建成,由于皇宫连续发生凶灾,疫病流行,恒武天皇废除长冈京,将都城迁往平安京。

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60頁。

30图1-9长冈京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图1-10长冈宫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31平安京位于京都盆地北部,东临吉田山、鸭川,北临船冈山,西为双丘,西南有桂川流过。城区为矩形,南北长5.2千米,东西长4.5千米。

朱雀大路将城区分为左京和右京(图1-11)。城区的规划延续了条坊制。道路将城区分成规整的棋盘状街区,共9条8坊72个街区。每个街区坊划分为16个町,每町为方形,边长120米。宅地的划分以四行八门制为标准(图1-12)。即每町被南北8门、东西4行细分为32户。

朱雀大路为南北方向中心大道,南接罗城门,北达平安宫正门朱雀门,形成南北向中心轴线,道路宽度为83.2米,两侧种植柳树。南北方向大路宽度约为30米,东西向大路宽度约24米,小路约为12米。①图1-11平安京平面(图片来源:《世界城市史》,经过作者改绘)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60頁。

32图1-12四行八门制(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平安宫位于城区北部中央,东西约1100米,南北约1400米,宫墙环绕,开14座宫门。东侧为上东门、阳明门、待贤门、郁芳门,西侧为上西门、殷富门、藻壁门、谈天门,南侧为皇嘉门、朱雀门、美福门,北侧为安嘉门、伟鉴门、达智门。平安宫内主要是内里、朝堂院、丰乐院以及其他官衙机构设施和附属生活设施(图1-13)。朱雀门是南正门,北侧为朝堂院。朝堂院又称为八省院,是朝会、仪式的空间,其中心为大极殿,前面对称排列12座朝堂。朝堂院以西为丰乐院,用于举行节日庆典和宴会。朝堂院东北为内里。内里以西为中和院,是祭祀皇族祖先的地方。内里、朝堂院、丰乐院共同构成天皇的居住、工作和礼仪空间。

33图1-13平安宫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内里是天皇工作和居住的场所,东西长170米,南北长215米,四周墙壁环绕,设置6座宫门。内侧有回廊环绕,回廊设置12处阁门,警戒森严。紫辰殿、仁寿殿、承香殿、常宁殿、贞观殿形成内里的南北方向中心轴线,其他建筑物基本对称布置。内里南半部分为南庭,南庭以北为紫辰殿,东西两侧有宜阳殿、春兴殿、校书殿和安福殿,形成内里公共的空间。紫辰殿以北为仁寿殿、承香殿,和东侧绫绮殿、西侧清凉殿共同构成天皇的私人空间。仁寿殿以北以常宁殿为中心,形成皇34后和后宫的居住空间。①(图1-14)图1-14平安宫内里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日本古代有5畿7道68国的行政区划,国是地方行政单元,其中心城市为国府,由国司进行管理。国府相当于地方都城,与都城一样,基本上采用条坊制,棋盘状规整布局,但是规模比都城小得多。重要的国府有出羽国府、陆奥国府、下野国府、武藏国府、相模国府、近江国①王海燕:《古代日本的都城空间与礼仪》,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83—85页。

35府、因幡国府、出云国府、土佐国府、肥后国府、肥前国府、播磨国府、讃歧国府、萨摩国府、筑后国府、大宰府、周防国府、美作国府等(图1-15)。国府行政中心为国厅,行政长官为国司,行政设施称为曹司。

图1-15国府分布(图片来源:『都市史図集』,经过作者改绘)日本为了保证其在朝鲜半岛南部的利益,接待中国来的使节商团,同时也为了有效控制西海道各国,于689年在大宰府(今福冈县大宰府市)设置了行政官衙。大宰府因此成为具有代表性的国府。大宰府空间格局呈规整的矩形,采用条坊制,南北22条、东西12坊。国厅位于城区北端中央,西为藏司,东为学校院,学校院以东为观音寺。①(图1-16)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61頁。

36图1-16大宰府平面(图片来源:『図集日本都市史』,经过作者改绘)37第三节古代的居住环境古代社会前期(绳文、弥生、古坟时代),日本的居住建筑包括竖穴式、平地式、干栏式等。竖穴式是向下挖坑洞,深度一般不超过1米。

平地式是以地面为室内地坪。干栏式是将地坪抬高,使其高于周围地面。干栏式则以柱子、瓜柱支撑悬山式屋顶。竖穴式住宅在日本建筑遗存中数量最多,早期平面多为椭圆形、圆角矩形,弥生时代多为圆形,古坟时代又转变为矩形。屋顶以柱子、放射形椽木支撑人字形屋架,形成庑殿式屋顶,屋内中央生火。江户时代末期成书的《铁山秘书》中,记录有高殿图,其构造与竖穴屋顶极为相似(图1-17)。①图1-17竖穴遗迹复原(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竖穴式建筑是最普及的样式,其屋顶构造为“天地根元造”。即在①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45、47页。

38地面开挖竖穴后,架设交叉的圆木,通过上方的横梁和绳、蔓藤等加固、扎紧,其上覆盖横竹条和茅草形成屋顶。屋脊处以短木压住草束,入口设置在侧面。屋脊处的短木称为“坚鱼木”,交叉的斜杆上端称为“千木”。①(图1-18)图1-18原始住宅想象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精要》)奈良时期,居住建筑分为庶民建筑和贵族建筑。庶民建筑一般采用土石地面,铺垫稻草,从竖穴建筑发展而来,屋架采用合掌式。贵族建筑往往铺设地板,采用干栏式构造和束柱屋架结构。(图1-19)①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2页。

39图1-19白川乡的合掌式屋顶民居,显示了传统的民居构造(作者摄)平安京皇族与贵族的住宅建筑样式以“寝殿造”①为代表,住宅主体建筑称为寝殿,往往为坐北朝南,正脊东西走向。两侧通过透渡殿与东西配殿相连,东侧配殿称为“东对”,西侧建筑称为“西对”,东对和西对各有中门廊向南延伸。寝殿采用桧皮屋面,主屋三至五间,地面抬高铺设木地板、榻榻米,四周加庇。地面向外伸展出挑台,绕以栏杆。殿内以竹帘、帷幕、屏风分隔空间。东对、西对的走向与寝殿主屋相反,正脊为南北向,悬山屋顶,山花面加设“唐披”,地板高度低于寝殿主屋。②①1842年沢田名垂所著《家屋杂考》中将日本传统住宅样式分为寝殿造和书院造两类,并有图绘加以说明。寝殿造为平安时期流行的高级贵族住宅样式。

②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7—88页。

40第四节神社建筑环境神社本殿建筑一般模仿宫室建筑,主要形式包括“大社造”“大鸟造”“住吉造”“神明造”“春日造”“流造”“日吉造”“八幡造”,基本为悬山屋顶。“大社造”以出云大社为代表,直接继承了原始竖穴居住建筑的布局特征。出云大社位于鸟根县出云市,本殿面阔两间、进深两间,出入口设置在一侧的山花面偏左处。屋顶为悬山式,置有千木。殿中心有称为“御柱”的大圆柱,大圆柱与板壁将内部空间分为门厅、客间、起居间和主人居室。神位供奉于最内一间。为避免潮湿,地板抬高,入口前设置阶梯供进入。

和泉大鸟神社中出现了“大鸟造”,弥补了“大社造”的入口较偏不利于参拜的缺点。“大鸟造”进深、面阔均两间,取消了御柱和侧面的中柱,设置入口门扇。殿内分为“内阵”“外阵”两重空间,供奉的神位位于内阵,并移到了中间,烘托出神社庄严、肃穆的气氛。屋脊上有千木和坚鱼木。“大鸟造”进一步发展,出现了住吉大社为代表的“住吉造”。住吉大社内有四栋面向大海、形态相同的本殿,均为面阔四间、进深两间,出入口设在山花面。①(图1-20—图1-21)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23頁。

41图1-20住吉神社本殿(图片来源:《日本建筑史精要》,转引自《原色日本之美术·16》)图1-21住吉大社本殿立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42与“大社造”“大鸟造”“住吉造”不同,“神明造”的入口改到了本殿正面。采用“神明造”的伊势神宫主要包括内宫(皇大神宫)和外宫(豊受大神宫)。内宫主要殿舍位于大宫院内,是祭祀天族天照大神之处,正殿位于中心偏北,朝南,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地板高于地坪,四周围合栏杆。立柱均为圆柱,屋顶为悬山式,上覆茅草,千木突出屋脊。殿正面设门,殿后左右分别置有东西宝殿。①在悬山屋顶侧面加抱厦,入口开设在山墙面是“春日造”“流造”的基本特征。“春日造”以春日大社本殿为代表。春日大社位于平城京东郊、三笠山西麓,自古就是参拜三笠山的场所。神社的入口鸟居位于平城京东京极路东侧、三条大路的突出口。第二重鸟居前设置有车舍、着到殿。神社核心建筑由回廊环绕。回廊南部中间设置有南门楼,其北为幤殿,殿西为直会殿。再往内为御廊、中门,中门内为本殿。本殿建于神户景云二年(768),有四栋相同形式的殿宇并排布局,通过屋顶连接成整体,各殿面阔进深一间。入口开在山墙面,前有抱厦,用于拜祭,屋脊上有坚鱼木和置千木。②“流造”的特征是悬山屋顶向前延伸形成抱厦,贺茂别雷、贺茂御组是该类型神社的代表。贺茂别雷神社建于文武二年(698)之前,社内本殿与权殿并排而立,其间以透廊相连,两殿形态大小相同。两殿主屋均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前出抱厦一间。贺茂御组神社建于8世纪中期,两栋本殿并立,形制与贺茂别雷神社相同,但是正立面两肋绘有狮子与狛犬的图像,高台栏杆与台阶均涂朱红色。③“日吉造”的代表是日吉大社本殿。日吉大社位于比睿山东麓琵琶湖边,东、西本宫本殿分别建于仁和三年(887)和宽平二年(890)。

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22頁。

②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35頁。

③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34—135頁。

43本殿主屋均为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屋前和两侧三面伸出抱厦。

宇佐神宫本殿是“八幡造”的代表。宇佐神宫是历史悠久的地方神社,三座本殿并排而立。每座本殿均由两栋独立的前、后殿相连而成。前殿面阔三间、进深一间,后殿面阔三间、进深两间,殿顶为切妻造,正面开入口。①这一时期神社与佛教建筑相融合,出现了入母屋造为特征的“入母屋造”神社本殿。八坂神社位于贞观年间创设的观庆寺内,其本殿属于典型的“入母屋造”。本殿面阔五间,殿前另建有面阔五间的礼堂,两者共用一座屋顶。承应三年(1654)重建后,基本样式没有太大的变化,但功能变得更为复杂。最终的形式由内向外依次为主堂、本殿、礼堂和抱厦。主堂面阔七间、进深两间,四面伸出抱厦,构成本殿。本殿前面建有一座面阔七间、进深两间的礼堂。四面再伸出抱厦。②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35頁。

②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36頁。

44第五节寺院建筑环境一飞鸟、奈良时代的佛教建筑随着佛教传入日本,各地开始营建寺院。飞鸟时期营建了飞鸟寺、四天王寺、法隆寺等,空间布局受到中国佛寺的影响。飞鸟寺建于崇峻元年(588),是当时权臣苏我氏所建。寺院以塔为中心,塔后两侧分置佛堂,四周围合回廊,回廊之后设置讲堂,形成“一塔三堂”的布局形式。

随着佛教的发展,寺院建筑功能日趋丰富。飞鸟与奈良的寺院中,金堂、讲堂、塔、回廊、钟楼、经楼、僧房统称为“七堂伽蓝”,由其形成的院落,称为佛殿院,是佛寺中最重要、最核心的空间。另外还有日常生活起居的大众院、用于入浴的浴室院、作为办公场所的政院所、收藏宝物财物的正仓院、种植蔬菜的苑院、种植花卉的花苑院,以及奴隶居住的贱院。①早期的伽蓝配置布局分为“四天王寺式”和“法隆寺式”两大类。

四天王寺以回廊围合塔和金堂,不同之处在于中门、塔、金堂和讲堂处于南北向中轴线上,讲堂两端与回廊连接,左右对称布局,体现了明显的中国寺院布局的影响。推古十五年(607),法隆寺的药师如来像建成,后毁于火灾,历代均有重建。法隆寺寺院主要分为东院和西院,东院原为圣德太子的斑鸠宫,因火灾烧毁,天平十一年(739)行信和尚在此创设伽蓝。东院主要建筑有梦殿、讲堂、回廊。讲堂即传法堂,建于天平宝字五年(761),切妻造,面阔七间。梦殿为八角圆堂,是东院的正堂,立柱亦为八角形,建于台基上,四周回廊围合。西院的金堂和五①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7页。

45重塔左右并置,四周围合以回廊,南侧开辟有中门,回廊北部有讲堂、钟楼和经藏。金堂位于两层台基上,底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二层面阔四间、进深三间,重檐入母屋造,建筑风格属于“飞鸟式”。五重塔塔身五层,各层尺寸向上逐渐递减,细部风格与金堂相同。①(图1-22—图1-24)图1-22法隆寺西院平面与立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24頁。

46图1-23法隆寺金堂立面(图片来源:《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47(图片来源图1-24法隆寺五重塔立面图:『日本建築史図集』)48奈良时代寺院伽蓝布局包括“药师寺式”和“东大寺式”两大类。①药师寺原建于藤原京内,与法兴寺、弘福寺、大官大寺一样具有重要的地位。元明天皇迁都平城京时,在新都营造了新的药师寺。药师寺主体建筑包括两塔一堂,金堂位于回廊中心,塔位于金堂前面两侧。其中东塔建于天平二年(730),高三层,各层增加了副阶,外观六重,斗拱采用三跳六辅作,出檐深远,有细腻、稳重、轻灵之感。塔顶九重相轮,上有四枚水烟和宝珠,水烟透雕为飞天造型,造型精美。②药师寺伽蓝配置与样式为传统的“飞鸟”式样。(图1-25—图1-26)图1-25药师寺平面(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①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57页。

②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46页。

49(图片来源图1-26药师寺东塔立面图:《日本建筑史精要》,经作者改绘)50奈良东大寺主要建筑位于中心轴线上,依次为南大门、南中门、金堂、北中门、讲堂,回廊围绕金堂,连接南、北中门。南中门与南大门之间两侧分别置有东塔和西塔。金堂即大佛殿,面阔88米,进深52米,高达47米,矗立于高大的台基上。殿内供奉有高达16米的巨大佛像,贴以金箔,两侧为胁侍菩萨,四隅有四天王像。佛殿东西两侧矗立有高约100米的七重塔。东大寺法华堂建于天平胜宝元年(749)之前,又称为“三月堂”,面阔五间、进深四间,寄栋造,其前方有面阔五间、进深两间的礼堂,形成“双堂”形式。寺内的正仓院,原为收藏圣武天皇遗物的仓库。①正仓院立柱粗壮,墙壁由截面为三角形的校木叠置而成。②兴福寺与东大寺类似,塔的位置位于回廊之外。

受到中国唐代佛教建筑风格影响最为明显的为西大寺和唐招提寺。西大寺规模仅次于东大寺,金堂正脊两端有鸱尾,中间为莲花宝座和二狮蹬云。③唐招提寺为鉴真和尚于天平宝字三年(759)创立。寺内金堂背北朝南,面阔七间、进深四间,立于台基之上。堂顶为庑殿式,斗拱为三跳六辅作,屋面铺瓦,正脊两端有高翘的鸱尾。堂内石砌佛坛上供奉卢舍那佛、梵天、四天王等佛像,佛像为脱干漆和木芯干漆像,有浓厚的中唐风格。④寺内讲堂为平城宫移建而来的宫殿建筑朝集殿,面阔九间、进深四间,殿顶为歇山式,屋面铺设筒瓦。⑤(图1-27—图1-30)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27—128頁。

②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4页。

③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65页。

④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蔡敦达、邬利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64页。

⑤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58—59页。

51图1-27唐招提寺之一(作者摄)图1-28唐招提寺之二(作者摄)52图1-29唐招提寺之三(作者摄)图1-30唐招提寺之四(作者摄)53二平安时代的佛教建筑与奈良时期寺院建于城中不同,平安时期,密教(天台、真言宗)寺院迁入山中,寺院建筑开始依山傍水营造。延历寺、金刚峰寺均位于山中,寺院空间格局不再严格遵守奈良时期的中轴对称做法,而是顺应地势而建。延历寺建于延历年间,初期的建筑物包括一乘止观院、根本中堂、法华三昧堂、释迦堂,此后陆续建成戒坛院、西塔、法华堂、定心院、常行三昧堂、文殊堂。

密教寺中出现了圆形塔身上有攒尖式屋顶和相轮的宝塔。弘仁八年(817),日本天台宗祖师最澄在绿野寺、大慈寺分别营造宝塔。真言宗祖师弘法建造金刚界(大塔)、胎藏界(西塔)两座宝塔,分别于仁和三十三年(887)和延喜年间(901—922)完成。平安时期的密教建筑环境中,金堂之前增加了礼堂空间。礼堂一般面阔等同于金堂,进深两间,奈良时期与金堂构成“双堂”形式,平安时期逐渐与金堂合并,形成进深七间的本堂。①随着净土宗的流传,净土宗寺院在平安时期大量营建。宽仁四年(1020),藤原道长在其宅邸土御门殿旁边营造了九体阿弥陀堂,又称为无量寿院,后更名为法成寺。在阿弥陀堂旁边陆续营造了钟楼、金堂、五大堂、药师堂、释迦堂、塔、讲堂等建筑。天喜六年(1058),寺院烧毁后重建。法成寺伽蓝配置基本为中轴对称与向心式,寺院整体呈方形。金堂位于水池北,坐北朝南,两侧分别有十斋堂和五大堂。阿弥陀堂位于池西,坐西朝东,其南为法华堂。药师堂位于池东,与阿弥陀堂隔水池相望。塔坐落于池东南。金堂、十斋堂、五大堂、阿弥陀堂、法华堂、药师堂通过回廊连接,回廊从北、东、西三面围合池沼。金①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71页。

54堂以北为讲堂,讲堂前有钟楼、经藏,以回廊相接。雕刻名师定朝制作了金堂大日如来雕像和五大堂的五大尊像。(图1-31)图1-31法成寺平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白河法皇、鸟羽法皇在洛东冈崎营造了众多的寺院,其中法胜寺、尊胜寺、最胜寺、圆胜寺、成胜寺、延胜寺统称为六胜寺。法胜寺位于京都贺茂川东,原为藤原氏的别墅。金堂面朝池沼,面阔七间,四面瓦屋顶,内置金色卢舍那佛像。金堂两侧为钟楼、经藏,以回廊相连。金堂北为讲堂,讲堂北为药师堂,西为五大堂,东有法华堂和八角堂。池边的钓殿御所为休闲游赏性建筑。池中有中岛,岛中有八角九重塔。

池西为阿弥陀堂,坐西朝东,面阔十一间,四面瓦屋顶,内置九体阿弥陀佛像。池南为南大门,放置有金刚力士像。主要殿宇和塔位于南北55中轴线上。①尊胜寺主要建筑包括金堂、讲堂、五重塔、阿弥陀堂,建于1102—1105年期间。阿弥陀堂坐西朝东,其规模达到十二间,堂内供奉有阿弥陀佛和菩萨塑像。

中尊寺、净琉璃寺、毛越寺也是著名的净土宗寺院。中尊寺为奥州领主藤原清衡所营造,位于陆中平泉,寺内有释迦堂、金色堂等四十余座建筑物。金色堂始建于天治元年(1124),面阔进深均三间,屋顶为四方攒尖式,贴满金箔,故名金色堂。堂中有三座佛坛,坛下分别置有收藏藤原氏遗骸的石棺。坛上放置有阿弥陀三尊、六地藏、哼哈二将等雕像,内柱沥粉贴金绘有十二光佛,装饰工艺精湛。②净琉璃寺建于永承年间,为义明上人开创。嘉承二年(1107),始建本堂用于放置定朝制作的阿弥陀如来像。藤原忠通之子惠信于保元二年(1157)营造了池泉庭园,池西布置阿弥陀堂,池东布置药师堂。阿弥陀堂面阔九间、进深两间,内置巨大的佛坛,其上置有九体阿弥陀佛像,四周抱厦。池对岸为三重塔,供奉药师如来。③毛越寺据传为嘉祥三年(850)天台宗高僧慈觉大师创建,根本中堂称为嘉祥寺,供奉医王塑像,同时营造了常行堂作为修行秘法之处。此后寺院一度荒废。长治年间,藤原清衡、基衡重建寺院,藤原秀衡进一步增加建筑,殿宇多达四十余处。④寺院位于中尊寺东南,由圆隆寺、嘉胜寺、观自在王院构成,总称为毛越寺。寺北为塔山,寺内庭园属于净土庭园。园中有巨大的池塘,池中设有中岛。中岛南端至南大门架设有长达十七间的反桥,中岛北与金堂之间架有长十间的斜①辻惟雄:《图说日本美术史》,蔡敦达、邬利明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16年,第122页。

②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3页。

③大桥治三、齐藤忠一:《日本庭园设计105例》,黎雪梅译,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5年,第40页。

④毛越寺网站:http://www.motsuji.or.jp/,2018年4月18日访问。

56桥。金堂位于池北,背北朝南,左右翼廊分别向南伸展,连接经楼和钟楼。(图1-32)图1-32毛越寺平面图(图片来源:『日本建築史図集』)法界寺位于京都日野,靠近宇治,原为日野一族的领地。永承年间(1046—1053),日野资业创建了供奉药师如来像的法堂,药师如来像内安置有最澄亲手所做的三寸药师像。随着净土宗的传播,寺内增建了阿弥陀堂。阿弥陀堂平面为方形,进深面阔均为五间,重檐攒尖屋顶。中央一间为内阵,设有佛坛,坛上置有丈六阿弥陀像,四根柱子上绘有十二光佛和宝相华纹样。堂内天花板上绘有彩画,墙上绘有飞天、祥云。①①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84页。

57第六节古代的园林空间一世俗园林早在飞鸟时期,从朝鲜半岛百济国渡海而来的芝耆摩吕就在朝堂南庭营造了须弥山石组①。小垦宫是当时的政治中心,宫内有水池,与蛇形水沟相连,池边驳岸采用明日香川的河石。藤原宫太极殿附近营造有庭园,园中有池沼,以明日香川的河石作为池壁与池底的材料。

这些最早的皇家园林,园林的样式为自然式,面积较小,以池泉为主,池边筑有模仿须弥山的石组,具有宗教象征的功能。②奈良时代继续延续了池泉中心的造园手法,且皇家园林的功能趋向娱乐化。平城京东院庭园有曲水和池沼,池底铺设有河石,岸线曲折,岸边有筑山石组。另一处位于左京三条二坊的宫廷园林,园内设有苑池,池边有造型优美的景石,池岸边种植有水生植物。平城宫以北营造有松林苑,苑内有曲水,在此曾举行了文人的曲水流觞③活动。

南苑与南树苑多次举行宴乐活动,734年还举行了文人七夕赋诗活动。④从松林苑、南树苑的名称可以发现,相比较于飞鸟时代,奈良时代园林更加重视园林植物栽培和植物色彩的搭配。

公元794年,日本以平安京(今京都)为都。京都自然环境优美,气候温和,地势西北高东南低。池泉依旧是造园的主要构成因素。这一①须弥山为佛教中的世界中心。须弥山石组是以象征手法构建的宗教性环境,在日本传统造园中较为多见。

②武居二郎等:『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京都:昭和堂,1998年,第21—26頁。

③曲水流觞是起源于中国的文人雅集活动,在农历三月三举行。活动中文人聚集在曲水两侧,赋诗作对。

④武居二郎等:『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京都:昭和堂,1998年,第27—29頁。

58时期最为典型的皇家园林为神泉苑和嵯峨院。嵯峨院是皇室的离宫御苑,苑内有巨大的池沼①,据传为模仿中国洞庭湖水景而作,池边有瀑布与模仿自然河流的水道(图1-33)。神泉苑位于平安宫内里南侧、三条北,为皇室浏览之地。苑中有广池,池中筑岛,池北有正殿乾临阁,其左右各有殿阁,向南通过透渡殿②与池边的钓殿相连。池四周有洛中移植来的柳树,樱花。弘仁三年,天皇在神泉苑巡幸赏花,左右有文人赋诗,举办了最早的花宴节会。贞观年间,百鸟集于乾临阁殿顶鸱尾上,苑内举行了御灵会,南侧的滝殿举办了菊宴(图1-34—图1-35)③。

图1-33大泽池(作者摄)①嵯峨院后来成为大觉寺所在,苑中池沼现为大沢池。见武居二郎等:『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京都:昭和堂,1998年,第30頁。

②透渡殿又称为“透廊”,用于连接寝殿与东西对屋,两侧没有廊壁与窗户。见小野健吉:『日本庭園辞書』,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第161頁。

③上原敬二:『都林泉名勝図会』,東京:加岛書店,1975年,第6、8頁。

59图1-34《神泉苑御游》(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图1-35神泉苑的拱桥与池沼(作者摄)60京都的贵族庭园为寝殿造庭园。寝殿南为广庭,广庭南为池沼,池中有岛屿,岛上架反桥①和平桥与两岸相连,池南有瀑布和堆山。池东西两侧各有临水的泉殿与钓殿,两殿与中门廊相接。泉殿与钓殿是赏月、纳凉、赏雪的场所,也是舟游登岸之处。寝殿、东对、西对、泉殿、钓殿通过透渡殿、中门廊构成半“回”字形,中间围合庭园。池沼的水源来自曲折的“遗水”②,自北向南流经中门廊,将园外的水注入池中。

寝殿造庭园在限定的空间中浓缩了泉、池、瀑布、树木、石头、小山坡等自然要素,将自然要素组织于中池、中岛、中庭的环境空间构成中,有强烈的向心性秩序感(图1-36)。典型的寝殿造庭园有东三条殿、高阳院和崛河院等。

图1-36《家屋杂考》中的寝殿造图绘(图片来源:『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①“反桥”为日本造园用语,相当于拱桥。

②“遗水”特指寝殿造庭园中的曲水。

61二净土宗园林佛教文化从印度经过中国大陆和朝鲜半岛传入日本,与日本本土文化融为一体。在佛教思想的影响下,平安时代后期,出现了以表现净土思想为目的的净土宗寺院庭园——净土式庭园。净土式庭园的环境要素与空间构成具有典型的宗教性象征暗喻功能,其突出特征是在佛堂前营造堂前池,池内种植莲花。①早期净土庭院是在金堂和阿弥陀堂前凿池植莲。平安中期,由于末法思想影响,净土宗寺院在形式上开始模仿净土曼荼罗的空间构成。这一时期的净土庭园,具有中池、中岛的“向心性”,往往沿中轴从南向北布置池、岛、桥、金堂、讲堂。伽蓝配置法度和空间秩序更为严谨,轴线感强烈,参拜的方位感明确,池岸则采用了寝殿造园林的曲线式样。廊庑与建筑形成多重围合性空间,形成内闭的庭园空间。很明显,净土式园林在形式上同时受到寝殿造庭园和净土曼荼罗空间影响,其实质则是佛教净土世界的象征。

平等院凤凰堂池庭是净土式庭园的典型代表。②阿弥陀堂是净土宗寺院中的重要建筑,堂中安置有阿弥陀佛像,装饰豪华,寓意来世极乐净土。随着净土宗的传播,各地建起了大量的阿弥陀堂。藤原赖通将位于宇治的别墅地改为寺院,称为平等院。其中的凤凰堂即阿弥陀堂。该建筑包括中堂、翼廊、翼楼,模仿了极乐净土曼荼罗佛殿形式。

中堂为重檐入母屋造,面阔三间,进深两间,四周有副阶,两侧翼廊高两层,转角处与宝形造楼阁相接,翼廊向前伸出,廊端与切妻造翼楼相①净土庭园的池塘象征极乐净土世界的黄金池,莲花具有佛教的意义。

见宁晶:《日本园林读本》,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年,第5—6页。

②小野健吉:『日本庭園辞書』,東京:岩波書店,2004年,第363頁。

62接。①中堂后有尾廊,屋脊上架有青铜二凤,建筑造型宛如展翅而飞的凤凰。堂中置有定朝所做的丈六阿弥陀坐像,内柱上绘有唐草纹样、墙壁上绘有云纹,其中多菩萨木雕,门扉板壁上绘有九品说相图、极乐曼荼罗图,装饰工艺精湛,色彩绚丽。②(图1-37—图1-38)图1-37平等院凤凰堂与前池(作者摄)①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78页。

②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40頁。

63图1-38凤凰堂正立面(作者摄)64第二章中世的环境空间设计第一节中世的社会背景日本的中世是武家政权崛起的时期。武家政权的创始人源赖潮,率领军队占领了镰仓,并剿灭了另一股武家势力平氏。12世纪末,源赖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将军,在镰仓建立了武家政治的统治机关——幕府。幕府在地方设置守护和地头,作为地方行政机关。守护为各国均设置的机关,每国一人,负责警备事务。地头是幕府统治的基层组织,负责管理土地、征税、治安等事务。承久之乱①后,京都公家势力受到幕府的严密监控,武家势力得到了巨大的强化,幕府进入了全盛时期。源赖朝之后,北条氏逐渐获得了镰仓幕府的实权。在击退来袭的蒙古远征军后,由于无力赏赐家人②,财政混乱,矛盾凸显,维持幕府统治的基础开始动摇。

1333年,镰仓幕府为足利尊氏所灭。镰仓幕府被消灭后,足利尊氏逼迫天皇册封其为征夷大将军,在京都建立足利幕府(室町幕府),形成北朝。后醍醐天皇持天皇神器退往大和(今奈良县)的吉野,成立①承久三年(1221),京都的后鸟羽上皇主持了倒幕计划。镰仓幕府集结了20万大军进攻京都,摧毁了倒幕力量。

②镰仓时期,社会阶级分为公家、武家、平民和贱民。武家再分为地位较高的“侍”和较低的“郎从”。侍包括家人和非家人。家人是幕府的直属武士,居住在农村较为重要的地方,是当地的地头。

67南朝。日本形成南北朝对峙。1392年,南北朝合二为一,室町幕府获得了天皇的正式承认。

室町幕府统治日本长达2个世纪。为了赏赐地方的守护和武将,幕府采取了“半济法”,即将领主领地内一半的收成分给武士。这极大地强化了武将的经济实力,同时也导致原有的庄园经济体系逐渐崩溃。室町幕府设置了事务性机关政所、问注所、侍所,分别负责文书、警备、裁判等事务。在地方设置关东管领,负责管辖伊豆、甲斐以及关东八国的政务。在九州、东北设置九州探题、奥州探题、羽州探题,负责当地内外政务。管领、探题、地方守护普遍世袭化。①由于室町幕府的统治基础较为脆弱,地方守护势力增强,先后爆发应永之乱、永享之乱、嘉吉之乱。足利义政时期的应仁元年(1467),爆发了应仁之乱。应仁之乱前后持续十一年,破坏性巨大,地方经济遭到惨重的损失,京都的寺院、珍宝、幕府和公家邸宅大多被毁。应仁之乱后,幕府统治日渐削弱,日本进入战国时代。

战国时期,群雄并起,皇室与足利幕府式微。北条早云先后控制了伊豆、相模,其子率军夺取了江户、川越两城,关东地区基本被北条氏所控制。长尾景虎(后改名为上杉谦信)征服了越后,成为关东管领,屡次与北条氏相争。在东海,今川氏控制了骏河,松平氏控制了三河,织田氏控制了尾张。在近江,齐藤氏统一了美浓。在中国地方,赤松氏执掌了美作、备前和播磨三国。毛利氏控制了山阳、山阴大部分地方。大内、大友、岛津氏分别割据了九州。各地守护大名相互战争,中央权威下降。

为了维护领国内的统治,各个分国领主普遍采取分国法,加强对①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09—212页。

68地方的控制。①分国法强调各领国内的一元统治结构,即以领主为中心的阶层式社会结构。领主具有财政权、警备权、制法和执法权,对领地内的臣民控制非常严格。

镰仓时期,日本佛教中兴起了禅宗、日莲宗等新的宗派。日莲宗即法华宗,为日莲和尚所创。日莲和尚最初信奉天台宗,后专学法华经,在身延山创设法华道场——久远寺,以《法华经》为中心,不断传播法华宗教义。中国南北朝时期,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隐居于嵩山少林寺,禅宗自此传入中国,经过六祖慧能、马祖道一和百丈禅师的改制,形成了中国禅宗的丛林制度。宋代,禅宗传入日本。荣酉(1141—1215)两度访宋,受传禅宗的主要流派——临济宗,回日本后开创了日本临济宗。1202年,荣酉禅师模仿百丈山在京都营建了建仁寺。建长五年(1253)兰溪道隆在镰仓营造建长寺,寺院伽蓝配置均依宋制,建长寺成为日本最早的禅寺。正元元年(1259)兰溪道隆入建仁寺,将其改为禅宗道场。②禅宗提倡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符合武家的生活习惯,受到武士阶层的欢迎。中世时期,武家文化处于压倒优势,与贵族文化都受到禅宗的影响。

①坂本太郎:《日本史》,汪向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第248—251页。

②建仁寺网站http://www.kenninji.jp/,2018年3月31日访问。

69第二节平安京空间的发展平安京右京是大片沼泽地带,不适宜建设活动。10世纪以后,人口不断增加,城市化发展,建设活动向北、东、南方向扩张,平安京右京逐渐衰退,左京成为城市中心。原城区北侧一条大路以北以及东侧白河上皇宫殿附近建设了寺院、贵族宅邸和庶民住宅,南面建造了鸟羽离宫。平安京原先规整的城市格局逐渐被打破。

城区内部,东市、西市的官方商业功能消失,出现了民间商业区。

原先根据四行八门制形成的规整街区格局逐渐消失。面向道路、细长条化的住宅用地增多,形成临街型住宅。以町为单元的地域共同体开始成长,形成町组,战乱时期通过自治活动守卫其居住生活空间,逐渐形成上京、下京两大町组集群,总体上呈现分散割据倾向。①11世纪后,平安京改称为京都。1478年,莲如上人在京都近郊的山科建造本愿寺,作为传教的基地(图2-1—图2-6)。本愿寺拥有大量的教众,农民、商家、手工业者在此聚集,逐渐形成了规模宏大的聚落——寺内町。寺内町的中心为阿弥陀堂、御影堂、寝殿等寺院建筑物,称为“御本寺”,外侧有“内寺内”“外寺内”,为教派首领、门徒、町众居住的场所。寺内町从内到外有三重城郭,城郭下有壕沟和护城河,具备基本的军事防御功能(图2-7—图2-8)。

①都市史図集集委员会:『都市史図集』,東京:彰国社,1999年,第161—162頁。

70图2-1山科本愿寺寺内町平面(图片摹绘自『図集日本都市史』)图2-2本愿寺御影堂门(作者摄)71图2-3本愿寺御影堂(作者摄)图2-4本愿寺阿弥陀堂(作者摄)72图2-5本愿寺建筑屋顶瓦当(作者摄)图2-6本愿寺“唐破风”门(作者摄)73图2-7《洛中洛外图屏风》中的町家构成(图片来源:『日本の美術No.121』)图2-8《洛中洛外图屏风》中的下京町家(图片来源:『日本の美術No.121』)74第三节寺院环境的变化中世时期的建筑也出现了多样化风格。寺院建筑主要有“和样”“大佛样”和“禅宗样”三种风格。“和样”是京都传统的建筑风格。“大佛样”和“禅宗样”均为外来样式。

治承四年(1180),位于奈良的东大寺与兴福寺被烧毁。东大寺重建工程由渡宋归来的净土宗僧人重源负责。重源引入了从福建传来的建筑技术与风格,这种首次在日本采用的宋代建筑风格被称为“大佛样”。“大佛样”又称为“天竺样”,不采用飞檐和之前常用的斗拱叠置,而是多使用插拱、素枋,以飞昂加强斗拱支撑力,室内梁架结构暴露在外,不用天花板。“大佛样”是在平安时代装饰风格日趋华丽、建筑工艺化浓重的背景下,受到宋代建筑影响,回归建筑本体结构性、追求刚劲有力的审美风格。“大佛样”除了东大寺以外,醍醐寺、净土寺①的建筑中也采用了该样式。②(图2-9—图2-13)“禅宗样”是随着禅宗的传入而从南宋引入。镰仓时期,佛教文化也进入了全盛时代。中国禅宗传到日本后,与日本人所固有的崇尚自然的性格相结合,产生了日本本土的禅宗思想。禅宗思想在武士集团中颇为流行。在他们的支持下,建造了大量的禅宗寺院。禅宗寺院伽蓝配置往往采用在中轴线上排列三门、佛殿、法堂、方丈,两侧布置钟楼、鼓楼、祖师堂、土地堂,绕以回廊。回廊左右连接禅堂、库里,南有浴室、便所,法堂后方布置方丈和庭园。主要殿堂周围有附院,称为“塔头”。早期的塔头主要是守墓、守塔弟子的居所,后来逐渐具备了①净土寺是重源于建久三年(1192)在畿内营造的道场。

②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95—96页。

75客殿、佛堂、僧众住所的复合功能。①单体建筑则倾向于屋面陡峭、精巧严谨、朴素刚劲,采用组合复杂、层叠有序的禅宗样斗拱。方丈和三门的上层可以登临眺望,为后世楼阁式建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②十三、十四世纪是禅宗寺院在日本大发展的阶段。镰仓末期至南北朝时期,日本仿照南宋的禅宗官寺制度设置了五山十刹制度。镰仓幕府时期指定的五山包括建长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和圆觉寺。

图2-9奈良东大寺寺门(作者摄)①日本建築学会:『日本建築史図集』,東京:彰国社,2007年,第144頁。

②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0—102、107页。

76图2-10奈良东大寺大佛殿(作者摄)图2-11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正立面(作者摄)77图2-12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斗拱之一(作者摄)图2-13奈良东大寺大佛殿斗拱之二(作者摄)78室町幕府时期,将位于镰仓的建长寺、圆觉寺、寿福寺、净智寺、净妙寺和京都的天龙寺、相国寺、建仁寺、东福寺、万寿寺合为“东(镰仓)西(京都)五山十刹”①。

荣酉禅师在京都于建仁二年(1202)创建建仁寺,建仁寺名义上是天台宗分院,实际上是最早的禅宗寺院。寺院轴线上布局三门、佛殿、法堂、方丈,回廊环绕,两侧分列钟楼、鼓楼、土地堂、祖师堂等。

建长寺是以金山寺为原型的禅宗寺院。始创者兰溪道隆即大觉禅师,生于中国四川,十三岁在大慈寺出家,后在阳山随临济宗松源派无明惠性禅师修行。淳祐六年(1246)兰溪道隆到达筑前博多,先后停留于圆觉寺、泉涌寺。三年后前往镰仓,北条时赖将其安置于大船常乐寺。建长五年(1253),兰溪道隆创建建长寺,开山说法。寺院完全采用了禅宗寺院伽蓝的布局方式,轴线上依次布置三门、佛殿、法堂。②相国寺为传教大师初创的天台宗寺院,本名出云寺,永德年间成为足利义满的禅宗寺院,梦窗国师、妙葩禅师先后任住持。入口前有般若林,内有排门、山门(圆通门)、佛殿(觉雄宝殿)、钟楼(洪音楼)、龙渊水、莲池,池上架有天界桥,洪音楼中置有京都元兴寺转移来的钟。

塔头林光院内植有莺宿梅(图2-14)。③大部分寺院建筑采取了传统的“和样”风格。奈良的兴福寺、京都石山寺、滋贺的金刚轮寺是其中的代表。随着“大佛样”和“禅宗样”的传播,“和样”建筑也吸收了这两类建筑风格。如法隆寺东院礼堂、唐①宋元时期中国南方禅宗发达,禅宗官寺分为五山、十刹、诸山(甲刹)三个等级。五山包括余杭径山寺,杭州灵隐寺、净慈寺,宁波天童寺、育王寺。十刹包括杭州中天竺寺、湖州道场寺、温州江心寺、金华双林寺、宁波雪窦寺、台州国清寺、福州雪峰寺、建康灵谷寺、苏州万寿寺、虎丘寺。元代甲刹设三十六处。见陈永华:《五山十刹制度与中日文化交流》,《浙江学刊》,2003年第4期,第199—202页。

②建长寺网站:http://www.kenchoji.com/,2018年4月22日访问。

③上原敬二:『都林泉名勝図会』,東京:加岛書店,1975年,第10頁。

79图2-14《相国寺林光院莺宿梅》(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招提寺鼓楼融合了“大佛样”的细节手法。松生院、长保寺、金刚轮寺本堂均融合了“禅宗样”做法。这种融合的和式风格称为“折中式”。①京都莲花王院本堂建于长宽二年(1164),为平清盛创建,最初是作为后白河上皇兼顾政务和居住的御所。建长元年(1249)因火灾烧毁,现存的建筑为镰仓时代文永三年(1266)重建。本堂坐西朝东,南北一百二十米,东西十六米,规模长达三十三间,又称为三十三间堂。

屋顶为入母屋造,屋面木瓦茸,采用“和样”风格,堂内安置有千手观音坐像和一千零一座千手观音立像。②①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09—113页。

②莲华王院网站:http://www.sanjusangendo.jp/,2018年4月18日访问。

80第四节住宅环境的演变镰仓时期的将军府邸继承了平安京贵族住宅的基本形式,但是有所变化“。寝殿造”原有的对称形式被打破,左右对屋省略,中门廊缩短,增加了御所等建筑,样式趋向简化。武士集团的地位与权力得到了空前的强化,镰仓武家宅基地面积减少,按照武士社会与家庭生活的结构特点,高级武家住宅包括远侍、寝殿、对面所、出居、公文所、居间等建筑。①武士的住宅虽然延续了寝殿造的风格,但是更注重实用性。

中世时期,幕府通过地头②对地方实施支配、管理和经营。地头占有村落中的要地,在其领地内修筑家屋,内部分为主屋、厩、下人住屋,以及训练武艺的弓马场。地头家屋的外围为了防卫需要,往往挖掘有环状壕沟,因此地头的领地又称为“崛之内”。崛之内成为幕府统治体系中高级武士与封建领主管理地方的中心据点。到了战国时代,大名对领国处于绝对支配地位,地方武士被迫迁徙到大名的城下町居住,崛之内逐渐消失。

《法然上人画卷》中描绘了农村武士住宅的面貌。图中央为主屋,面阔五间、进深三间,屋顶为切妻造,铺设草茸。前有中门廊,长两间,木板屋顶。主屋旁有马厩,基地四周以篱笆墙、竹篾墙围合。

室町时期,住宅里寝殿中分化出了会客接待空间,称为“会所”。

会所又促进了室内空间装饰的定型化,室内出现了隔断,大量使用推拉门,继而推动了下一阶段书院造住宅的发展。③①关野贞:《日本建筑史精要》,路秉杰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2年,第106页。

②地头是幕府统治体系的基层管理者,通常由高级武士和封建领主担任。

③太田博太郎:《日本建筑史序说》,路秉杰、包慕萍译,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16年,第126、128—129页。

81第五节中世的造园一中世的世俗园林平安京贵族原有的寝殿造园林开始取消了原有的左右对称做法,仪式性空间功能削弱,生活性、私密性特征增强。①武家园林②传承了寝殿造园林的部分样式与风格。庭园空间分化为前庭和内庭,前庭作为接待和仪式的空间,内庭则是观赏的空间。

皇家园林依旧保持了休闲游憩的功能。赏花成为主要的休闲活动。云林院原为皇室离宫,位于京都北部的紫野。天长九年(832)醇和天皇巡行此处,命陪同文人作诗,命名为云林亭。承和十一年(844)仁明天皇在此宴请群臣,后将其赐予其子常康亲王作为居所。云林院后来成为敕愿寺,亲王居室变更为本堂,堂内安置有千手观音像,寺内建有宝塔。元亨四年后醍醐天皇将云林院属地赋予大德寺开山祖师大灯国师,成为大德寺子院。③图2-15描绘了云林院中贵族们赏花的场景。

①武居二郎等:『庭園史をあるく—日本·ヨーロッパ』,京都:昭和堂,1998年,第70—71頁。

②武家即武士集团,与公家(平安京的文官统治集团)相对应。武家园林是武士集团中上层武士的住宅庭园。从镰仓幕府时期开始,皇室和公家的权力因为武士集团的崛起而受到很大的削弱。

③上原敬二:『都林泉名勝図会』,東京:加岛書店,1975年,第12頁。

82图2-15《云林院花见》(图片来源:『都林泉名勝図会』)二寺观园林1.枯山水禅宗讲究静修,禅宗寺院往往避开喧嚣的城市,选择营造在山野环境中,将优美的自然风景纳入修行者的视野之中,建筑物也趋向于朴素无华。①禅宗寺院内的庭园以表现禅宗思想为基本内容,同时受到中国北宋山水画艺术的影响,从而衍生出“枯山水”的庭园形式。枯山水是没有实际水景的庭园,尺度一般较小,运用沙砾、石材和植被营造出山水空间。枯山水在空间环境上没有轴线、内外的空间秩序,往往以某一固定的位置为观赏点,围绕观赏点展现出精致、精制性的庭①张十庆:《中日古代建筑大木技术的源流与变迁》第2版,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6年,第24—32页。

83园空间,在构图上又体现出山水画的美学特征。龙安寺庭院、大德寺大仙院和西芳寺庭园均是“枯山水”的代表作。

枯山水的空间景观构造属于“坐观式”,坐观式在书院造庭园里成为最基本的造景手法。①书院造住宅里,园林分别附属于主要建筑,园林的布局和造型以建筑里的某一视点为中心展开,在构图上通过土坡、植被、砾石形成远、中、近景观层次和高低起伏变化。建筑中的位置关系代表着主次尊卑的社会关系,根据位置不同,视点可以分为主视点和次视点,分别对应不同等级的景观立面。

①书院造建筑是中世时期高级武士阶层流行的建筑样式,建筑功能细分化,高级武士、大名的住宅包含有专门的接待、会客、居住、读书用的建筑,建筑不再保持对称布局,而是以人的动线为轴线组织布局。

84“咫尺千里”与“残山剩水”是枯山水手法的两大核心,均受到宋代山水画的影响。北宋山水画气势磅礴,擅长全景式描绘自然景物。如王希孟所作《千里江山图》,在有限的画面空间浓缩了千里江山(图2-16A、图2-16B)。这种创作手法影响、形成了枯山水中的“咫尺千里”,即在限定的空间表现云海与名山。南宋时期山水画一改北宋全景构图,重点关注自然界的某一局部。12世纪后半叶,南宋画家马远确立了这一画法,在画面中取自然景物一角,通过关联暗示画面外的景观。这种手法形成了枯山水中的“残山剩水”(图2-16C)。

图2-16A[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一85图2-16B[宋]王希孟《千里江山图》局部二图2-16C[宋]马远《高士观眺图》862.西芳寺西芳寺位于京都西部,飞鸟时代曾经是圣德太子的别墅地。奈良时代,圣武天皇下诏在此创设法相宗寺院。平安时代,弘法大师曾居住于此。镰仓时期初期,法然上人将寺院改为净土宗,后因战乱而荒废。历应二年(1339),梦窗疏石将其改为禅宗寺院。室町时期,来此参禅者甚多,西芳寺成为金阁寺、银阁寺等室町时期园林的原型之一。

西芳寺庭园分为两部分。一部分为枯山水,另一部为池泉回游园。黄金池是园内最大的池沼,占据了园林中部和南部,是池泉回游园的中心,因形态如心,又名“心字池”。池中有夕阳岛、朝日岛、龟岛、鹤岛、长岛,池西北有一处较小的池塘——金刚池,北侧溪流环绕。岛矶之间、园路与溪流交汇处均架有桥。主要建筑群以方丈为中心,位于黄金池与金刚池西。池南湘南亭为千少庵①营造的茶室,茶室向北①丰臣秀吉时代千利休之子。

87有挑出的月见台,月见台北为“朝日之泉”。池东靠近夕阳岛处建有潭北亭。①(图2-17A—图2-17E)图2-17A西芳寺本堂(作者摄)①西芳寺网站:http://saihoji-kokedera.com/,2018年6月9日访问。

88图2-17B西芳寺黄金池与中岛(作者摄)图2-17C西芳寺夕阳之岛(作者摄)89图2-17D西芳寺方丈(作者摄)图2-17E西芳寺潭北亭(作者摄)90沿着环绕黄金池的园路向北,可至“向上关”,过此扉门即为枯山水部分。枯山水位于山坡上,名为“洪隐山枯瀑石组”,为历应二年(1339)梦窗疏石所创,是日本最古老的枯山水石组,同时也是日本枯山水庭园的原点。寺院境内覆盖有120种青苔,故又称“苔庭”,使得庭园成为真正的禅修道场。(图2-17F—图2-17H)图2-17F西芳寺向上关(作者摄)91图2-17G西芳寺洪隐山枯瀑石组(作者摄)图2-17H西芳寺树荫下的苔藓(作者摄)923.东福寺东福寺建于嘉祯二年(1236)至文永十年(1273),原为藤原道家的别业。该寺取东大寺和兴福寺的“东”和“福”字而成,尊圣一国师为开山祖师。创建初期是禅宗、天台宗、真言宗兼修的道场,后来演变为临济宗寺院,成为京都五山之一。镰仓幕府时期,建成了伽蓝堂宇,塔头多达5000余处。佛殿内供奉有15米高的佛像,是日本仅次于东大寺的第二大寺院。

寺院中心形制保持了禅宗寺院的布局特征,轴线上布置有三门、本堂等中心建筑。三门面阔五间,高两层,重檐入母屋造,为“大佛样”建筑。楼上悬挂有足利义持亲笔书写的“妙云阁”匾额。三门南为思远池,北为本堂,东南有龙吟水、甘露水流过。

本堂即是佛殿,又是法堂,为重檐两层入母屋造建筑,悬挂有“潮音堂”匾额。本堂西有禅堂,重建于1347年,堂上悬挂宋朝佛鉴禅师手书的匾额“选佛场”。禅堂以北为钟楼和经藏,本堂北有方丈。经藏与方丈北为东西方向贯通寺院的洗玉涧。

沿着洗玉涧架有三座桥,中间的为通天桥,桥上挂有普明国师亲笔书写的匾额。通天桥两端有长廊连通本堂北和普门院。西边的为卧云桥,桥南北两侧分别有日下门和月下门。东边的为偃月桥,原名虎啸桥,建于1603年,木造廊桥,桥北为龙吟庵。①方丈书院称为无价轩。外云桥架设于洗玉涧末端,北为五大堂。五大堂与三圣寺之间架有二老桥。寺院主体建筑属于大佛样与禅宗样的混合。(图2-18A—图2-18D)①东福寺网站:http://www.tofukuji.jp/,2018年4月21日访问。

93图2-18A东福寺洗玉涧(作者摄)图2-18B东福寺本坊庭园南庭(作者摄)94图2-18C东福寺本坊庭园北庭(作者摄)图2-18D东福寺普门院(作者摄)95东福寺的塔头主要包括三圣寺、万寿寺、灵源院、海藏院、正统院、栗棘庵、即宗院、灵云院、正觉院、庄严院、南明院等。《都林泉名胜图会》(『都林泉名勝図会』)中有四幅关于东福寺和塔头林泉的版画。通天桥两侧种满了枫树,是京都的赏枫圣地,《东福寺》一图描绘当地人在通天桥观赏红枫的场景(图2-18E)。灵云院又名不二庵,《不二庵遗爱石》一图中,院中矗立一块遗爱石(图2-18F)。此石为庭园名石,高三尺,横四尺,岩石端部有小松树和卷柏,底部为石刻须弥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