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概论004

书名:
度阴山讲《菜根谭》
作者:
度阴山
本章字数:
4605
更新时间:
2023-11-02 11:01:41

人世间,客观环境固然千姿百态,但没了人心,或者人心不爽,一切美妙环境,都如地狱。人活的就是个心情,一切客观环境,都在为心情服务。

万法归一,一归人心

原文

天地中万物,人伦中万情,世界中万事,以俗眼观,纷纷各异,以道眼观,种种是常,何须分别,何须取舍!

译文

世界上的一切物体,人际关系中的一切情感,天下间的一切事情,用世俗人的眼睛看,各有不同。而用得道之人的眼光看,其实都一样。不必分别,也不必取舍。

度阴山曰

你所知和未知的一切,包括一切物体、一切情感、一切事情、一切未知,都源于一个最简单的所在——“一”。这个所在,有人说是天,有人说是气,有人说是无极,有人说是乾坤,还有人说是外星文明。但这些都不是纯粹的“一”。万法所归的“一”,是人心。

如果没有人,一切未知、一切物体、一切情感、一切事情都不存在;正是因为有了人,才定义、编织出了未知、物体、情感、事情。所以,万法归一处就是人心,人心同,一切都同。如此,还能有什么分别,还能有什么取舍呢?

心是全部,无须外饰

原文

缠脱只在自心,心了则屠肆糟糠,居然净土。不然,纵一琴一鹤,一花一卉,嗜好虽清,魔障终在。语云:“能休尘境为真境,未了僧家是俗家。”

译文

纠缠还是解脱只在内心,内心能够感悟,嘈杂的肉市酒店也会成清净世界。否则,即使只有一琴一鹤相伴,一花一草相对,爱好虽清雅,心内魔障终会存在。邵雍说:“如能停止追逐名利,凡俗尘世也是真境界;如若不能了却尘缘,僧人也和世俗人家毫无区别。”

度阴山曰

心生万物,境由心生。同样是面对一片草地,牧羊人会大喜过望,而种花人则会失望,草地没有什么对错,为什么有人喜欢它,而有人厌恶它呢?原因在于人心不同。心静的人,无论是在井中还是闹市,都认为这是最好的修行场;而心不静的人,哪怕是放到外太空,他也认为地球转动的声音太吵闹。人心决定感受,不需要过多修饰,人心清凉,何必摇扇?

“物我法则”:你中了哪一部分

原文

以我转物者,得固不喜,失亦不忧,天地尽属逍遥;

以物役我者,逆固生憎,顺亦生爱,一毫便生缠缚。

译文

能主宰万物的人,成功了不会欢喜,失败了也不会忧愁,因为无边的天地到处都可悠游自在;受万物主宰的人,遭遇逆境会有怨恨,而顺境时又对物生不舍之心,所以一点儿小事就能使其身心被长久困扰。

度阴山曰

中国古代思想中有一条法则,即“物我法则”。它分两部分,第一,以我转物:做到这一点,就可以对任何事物得之不喜、失之不忧;第二,以物役我:中此法则后,对任何事物都会得之大喜,失之大忧。

人人都希望可以以我转物,也就是能控制万物。其表现是情绪不随“得失”起伏,人人都不希望以物役我,也就是被万物控制。其表现是情绪总随得失的变化而变化。“物我法则”主张,我在物先,物在我后。我是物的主人,物是我的奴仆。

然而现实却是,很少有人能成为物的主人。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很简单,我们和物如胶似漆,分离一刻都不行。

如何能超脱于大千世界

原文

试思未生之前有何象貌,又思既死之后有何景色?则万念灰冷,一性寂然,自可超物外而游象先。

译文

有时间试想一下自己出生之前是什么相貌,还可以试想死后又是怎样的情景,如此想过后,所有念头便冷却消失,内心寂灭安静,自然可以超然、悠游于大千世界之外。

度阴山曰

前世之我是谁,来生谁是我?认真想想你没来世上时,你在哪里?再认真想想你离开世界时,世界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如果心中已有了答案,那你是否感觉身外之物可有可无?你是不是想要躺平?人一旦躺平了,真能超然于大千世界之外吗?还是要积极进取,做点自己最喜欢做的事,让人生精彩些,才能悠游于大千世界之外呢?答案在你心中。

人生如戏,演好演砸,都会落幕

原文

优人傅粉调朱,较妍丑于毫端。俄而歌残场罢,妍丑何存?

奕者争先竞后,较雌雄于着手。俄而局尽子收,雌雄安在?

译文

台上的戏子涂脂抹粉,在化妆的笔下竞赛美丑。很快歌舞完毕,观众散去,美丑又何在?

下棋的人争先恐后,在棋子之间比拼胜负。棋局下完,棋子收回,胜败又在哪里?

度阴山曰

人生如戏,戏台是我们短短的几十年,无论你演的多么精彩绝伦,都要落幕。一想到这里,就感到人生毫无意义。人生如戏这四个字,年纪大的人才真懂,因为落幕将至。年轻人不会懂,因为他们的人生离散场还很远。

有人富贵一生,有人落魄一生,有人无闻一生,有人风光一生,无论哪种人生,无论演好还是演砸,都是一辈子,而且只有一辈子,下台后,一切都是空。

既然如此,台上的短暂岁月中,喜欢什么就做什么吧,千万别委屈了自己。

有一种修行叫“得瑟”

原文

把握未定,宜绝迹尘嚣,使此心不见可欲而不乱,以澄吾静体;操持既坚,又当混迹风尘,使此心见可欲而亦不乱,以养吾圆机。

译文

当不能控制内心时,就要远离嘈杂世界,使自己不会因物欲引诱而迷乱心性,以此达到心静体舒的效果;当能够很好控制意念时,就要投身于花花世界,使自己在物欲引诱时不会心迷性乱,以此来培养质朴本性。

度阴山曰

人生就是耍小聪明的“得瑟”:当不能控制内心,要去追逐欲望时,就静——远离嘈杂的世界静心体悟;当可以控制内心不受欲望诱惑,就动——事上磨炼:去花花世界面对物欲,练得此心不动。

曾有人问王阳明修行问题,王阳明回答了八个字:静中体悟,事上磨练。这就是“得瑟”的真谛:无法控制内心就静中坐,能控制内心冲动就事上验。如果事上验不明白,或者验砸了,那就重回静中坐。人的修行其实就是这样:不停的转圈,不停的得瑟,一直得瑟进棺材为止。

要忘记自己在戒烟

原文

喜寂厌喧者,往往避人以求静。不知意在无人,便成我相;心着于静,便是动根。如何到得人我一视、动静两忘的境界。

译文

喜好安静、厌弃喧嚣的人,为求静而遁迹山林。却不知念头在无人,就已是执着;心有意识地想静,其实已经动了。这样的修行方法,怎么可能达到人我一体、动静皆忘的境界呢?

度阴山曰

如何戒烟?强制自己戒烟,就永远戒不了烟。戒烟的唯一方法是忘记自己在戒烟。

真正能把烟戒掉的人,绝不是那些咬牙切齿、时刻想着不抽烟的人,而是那些似乎和烟的缘分已尽,根本不会想着自己在戒烟的人。

其实你在世间做的每件事,或多或少地都在受同样的道理的摆布:比如你想安静,你一有这个想要安静的念头,其实就已经无法安静了。因为当你想着安静时,你的心正在工作(想安静),心在工作,怎么能静?!

古人常讲“顺其自然”,也可以用戒烟来类比:心中没有戒烟这件事,才能把烟戒掉;心中总想着戒烟,肯定戒不掉。

不要让食、色成为人欲

原文

人生祸区福境,皆念想造成,故释氏云:“利欲炽然,即是火坑;贪爱沉溺,便为苦海;一念清静,即烈焰成池;一贪警觉,即航登彼岸。”念头稍异,境界顿殊,可不慎哉?

译文

人生的幸福和祸患,都由欲念造成,所以佛说:“对名利的欲望太过炽热就会跌进火坑,过度沉沦在贪嗔爱恋中就会掉入苦海。而一个清净的念头可让火坑变成水池,一个觉醒的念头可以让人跳出苦海到达彼岸。”念头稍有不同,所得到的境界就大不一样,不可不谨慎。

度阴山曰

我们来认真谈谈欲念。何谓欲念?人的欲望就是欲念。人的欲望有很多,其基石有两种:食、色。当我们用正当手段满足这两种欲望时,食色就成为天理;而当我们用不正当手段来满足这两种欲望时,食色就成了人欲、私欲。佛家经常说的欲念,更多地指的是后者——人欲、私欲。

如何让欲望成为天理而不是私欲,这需要我们在念头上下功夫,一念善则善,一念恶则恶。人由无数个念头组成,如果善念多一些,恶念少一些,你就是个好人;如果恶念很多,几乎没有善念,那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大恶棍。

为什么要不问收获,只问耕耘

原文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学道者须要努索;

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得道者一任天机。

译文

绳索往复锯木头,可以把木头锯断,水滴不停落在石头上,就可把石头贯穿,就好比作学问的人只有努力用功才能有成就;水流到的地方自然形成一条沟渠,瓜果成熟之后自然会脱离枝蔓,就好比修行学道的人要听任自然才能获得正果。

度阴山曰

“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是谋事在人;“水到渠成,瓜熟蒂落”则是“成事在天”。古人常讲“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其实并非是不问收获,而是收获就在耕耘中。所以古人才会告诉你,水滴石穿的过程最美好。

跳出自我

原文

就一身了一身者,方能以万物付万物,还天下于天下者,方能出世间于世间。

译文

跳出自我而看待自我的人,才能使万物按照自己的要求去发展,使之各得其所;能够把天下还给天下人的人,才能真正做到身处尘世,超然物外。

度阴山曰

什么是跳出自我?你把种子播撒进田地,让种子从田地里生长出来,不拔苗助长,不去田地中每天晃荡,让种子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这就叫跳出自我。什么是把天下还给天下人?比如你丢了一个西瓜,不去寻找,反而说,西瓜肯定被天下的某个人捡到了,既然被天下人捡到,而你已是天下人,那就等于没丢。

命运的线绳,千万别掌控在别人手中

原文

人生原是一傀儡,只要把柄在手,一线不乱,卷舒自由,行止在我,一毫不受他人捉掇,便超此场中矣。

译文

人生本是一场木偶戏,只要手握牵动木偶的线绳,使所有丝线不紊乱,还能收放自如,行为举止都由自己掌控,一丝不受他人牵制,就算是跳出人生游戏场了。

度阴山曰

如果人是木偶,那谁在掌控木偶的线绳?是老天还是我们自己?大多人都希望是自己,好像命运掌控在自己手中是件多么幸福的事。其实,如果你既不强大,也无良知,掌控自己命运的事最好别做,因为你会把自己带入人生的悬崖,摔成一滩烂泥。

其实你的命运如果掌握在老天手中,或许会是不错的状态。因为命运线绳在老天手中后,你什么都不需要做,随便让老天操纵。老天如果仁慈,那你就赚到了,它会用线绳带你到荣华富贵地。倘若老天瞎眼,让你活得生不如死,那你也赚到了,因为它让你体会了和他人不一样的人生。

以慈悲之心对待万物

原文

为鼠常留饭,怜蛾不点灯。古人此点念头,便是吾一点生生之机,无此,即所谓土木形骸而已。

译文

为不让老鼠饿死,常常留一点儿剩饭在厨房;担心飞蛾扑火而死,所以晚上很少点灯。古人这种慈悲心肠,正是我们人类繁衍不息的生机。如果人类没有这生机,就会变成没有灵魂的躯壳,如此,和泥土、树木就没有任何区别了。

度阴山曰

老鼠和飞蛾,从人类的角度看都是敌人。如果不养猫捉老鼠,不让飞蛾扑火,老鼠和飞蛾都会特别不开心,它们认为你瞧不起它。但如果站在天道的角度看,给老鼠留夜宵,阻止飞蛾扑火,都符合天之道。只要是生命,我们就有理由对其慈悲。

凡人无法理解天道,其实也不必理解。我们只需要过好自己的生活就行。即使不给老鼠留饭,也没必要到处去追打老鼠;即使做不到不让飞蛾扑火,也没必要睡着了还点灯。每个人都有对慈悲的理解,你只要做到这几点:孝顺自己的父母,爱自己的妻儿,对待工作认真,对待朋友诚信。这就足够了。

世间双全法

原文

世态有炎凉,而我无嗔喜;世味有浓淡,而我无欣厌。一毫不落世情窠臼,便是一在世出世法也。

译文

世上人与人之间有热情或冷淡的分别,而我无所谓生气或喜欢;世间食物有咸味和淡味的分别,而我无所谓欣喜或讨厌。一点儿都不要落入人情世故的老套中,才是出世和入世共同的法则。

度阴山曰

有一种人,对热情或冷淡毫无反应,对咸味和淡味也毫无反应,这种人叫植物人。古人认为,人就应该像植物人一样,对世态炎凉、人情冷暖以及贫富尊卑没有感觉。不悲不喜,无欲无求,只要能活着,其他不必说。

有的人虽然活着,但和死了也没区别,我们绝不做这种人。我们要做拥有正常情绪的人,该热情时热情,该冷淡时冷淡,受到欺负要反击,受到表扬要翘几天尾巴,吃了辣椒会吐舌,这才是正常人。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易经的奥秘:大道无形

本书是一部通俗易懂的《易经》读本,历史故事经典重现,深度诠释易学哲理,让你轻松把握为人、成事、兴业的奥妙玄机。本书从《易经》64卦的本意出发,生动而具体地讲述了如何修身养性、立身处世、把握与人交往的分寸,成功开创和发展事业,极具实用性和趣味性,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大众读本。
已完结,累计22万字 | 最近更新:64.正反两面悟人间万事

序言:众经之首,大道之源

书名:
易经的奥秘:大道无形
作者:
史冷金
本章字数:
3376

《易经》说的是阴与阳的思想。它源自男女不同的性别,是人类原始思想的产物。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说明宇宙万物中一切变化的现象。

读《易》使人明了万事万物皆由基本的因子排列组合而成。这基本因子,便是阴阳。由这个角度看世界,便会对世界有特定的解说。世界上的谜难道有可观的答案吗?万事万物难道有所谓的真相吗?关键是人的观察角度。《易经》的观察角度即是透过万物不同的表象看到其内在的共同因子,看到阴、阳因子的运动、组合、搭配而形成万物。宋代大学者程颢诗中说“万物静观皆自得”便是这种境界了。

《易经》解释事物,最关键的两点是象与数,即形象与数字,用符号形象比拟外物,用数字运算推演表示事物的变化规律。这是中国式的科学。

所以它的思路是不同于西方式的科学的。如果您说的科学指的是“有道理、符合真理”的意思,那么科学就不是只有西方式这一种。中、西科学各有所长。

《易经》是儒家、道家思想的共同源头。儒、道两家在处理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上有较大的区别,儒家主张济世,道家主张无为。由此可以看出《易经》确实是中华文化的源头和基础。中华文化中的数学、文学、戏剧、美术、音乐,无不渗透着《易经》思维的影响。

在《易经》中,阳是以“———”来代表,而阴是以“——”来代表的,这两个奇与偶的简单符号,象征并说明了宇宙万物的一切变化。阳刚阴柔,阳动阴静;自然界的一切事物都因时因地地以阴与阳,也就是刚柔动静的性质来变化。如把天、男、仁、上、前、明、往、昼、尊、贵、福等都归属于阳、刚、动;而把地、女、义、下、后、暗、来、夜、卑、贱、祸等都归属于阴、柔、静。阳刚阴柔相反相成但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动极则静,静极则动,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阳刚中孕育着阴柔,阴柔中也包含了阳刚,相辅相成表里两面。如:男对女为刚,女对男是柔;前对后是阳刚,前对更前则成为阴柔。

《系辞上传》中说:“一阴一阳之谓道。”天地间一切事物的变化无不因时因地或成阳刚,或成阴柔,而这一阳刚阴柔的变化法则,正是宇宙的法则,人生之律;也就是天理和人道。

《说卦传》中说:“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将以顺性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阴与阳;立地之道,曰柔与刚;立人之道,曰仁与义;兼三才而两之。”《易经》在这里所要阐明的天道、地道、人道的变化作用法则是一致的,这就是,宇宙万物遵循阳刚阴柔无穷变化作用的法则。所以称作“天人合一”。这样看来,“易”含有变易、简易、不易的意思,宇宙万物因时因地的阴阳、柔刚、静动,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单,矛盾又统一,对立又和谐。这阴阳论就在阐明这一现象。所以说,它是《易经》的中心思想。

《易经》思想中的这一阴一阳,相对相反,但并不对立相克;而是相互错综变化不已,并在变化中生成发展,和谐与统一。

我国古代传统思想中主张的以和为贵、反对斗争,正渊源于此。

《系辞上传》中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生”在这里不是产生而是演变。就是说,八卦由四象演变而来;四象由两仪演变而来;所以,八卦即四象,四象即两仪,阴阳即太极。

儒家崇尚阳的刚健正大,道家重视阴的虚无柔静。但儒家思想也有谦退阴静的一面;道家思想在虚无柔静中也含有刚强。总之,刚健正大与虚无柔静,是我国传统思想的表里两面。

乾坤代表了天与地,天是行云施雨的空间和万物生成之根源,是造化根本的大阳。与天的大阳功能相对的是大地的大阴。大地的阴的元气,是万物生生不息的根本;但大地功能顺承天的功能。天是阳,是主宰,是动能;而地是阴,是顺从被动的。

天的法则是变化无穷的。阳刚与阴柔交互变化,使万物生成;同时阴阳保持和谐,才能使万物顺利地发展变化、进化。“归妹”卦的“彖传”中说:“天地不交,而万物不兴。”这是借夫妇的道理,比拟天地阳刚阴柔交互作用的生成原理。《系辞上传》中说:“生生之谓易。”下传中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易经》以天地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生成作用,为天地的德行。

然而,这天地阴阳交错,使万物生成发展生生不息的作用,极其微妙难以捉摸。《系辞上传》中说:“阴阳不测之谓神。”又说:“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这就要求我们的认识不能只限于具体的、有形的现象,而且应该以现象发生的抽象的、无形的原动力来思考,这就是阳刚阴柔的形而上的精神了。

《易经》对天地生成发展的作用,最重视的是刚健中正,而且是恒久不已的刚健中正。

《易经》也兼说生死,而且以两者综合,来阐扬天地的大德及无穷的生命力。

总之,天地阴阳刚柔动静的微妙作用,是万物生成发展的根源,阐明这一原理法则并广泛应用到宇宙与人生的一切变化现象上,使人能够知变、应变、适应,去恶向善,避凶就吉,这就是《易经》的思想。

宇宙间可以效法的最大形象就是天地。所以,天地生生不息的变化作用法则,也就是人类社会的行为规范。《易经》就是以天地为准则,确立人生规范,以宇宙恒久无穷而又秩序井然的精神,劝勉人生要自强不息,造福社会。《易经》兼备了规范与实用两方面的效用。人生道德修养自应以天地的道理为准则,效法“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宇宙精神,努力精进不懈,使自己在品学修养上有所成就,然后在事业上施展抱负,才能促进社会发展,参赞天地造化的功能于道德及事业之中,才是至高无上的大事业。

《系辞上传》中说:“易其至矣乎!夫易,圣人所以崇德广业也。知崇礼卑,崇效天,卑法地。”这里告诉我们,智慧应当像天一般高明;行为应当像地一般谦卑。睿智圣哲遵循这一天的法则,崇尚智慧与礼仪,使道德修养有所成就,不仅独善其身,而且能施展于事业中兼善天下。将道德修养、聪明才智施展于事业中,使人与物一起得到帮助,这就应了天地的变化法则,符合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这才是“盛德大业”。

效法宇宙精神,自强不息,这是《易经》的道德理想。阴阳、刚柔、动静,于循环无穷的变化作用中,使宇宙生成、发展、进化、调和、统一,符合这一宇宙精神就是善。传统道德上的仁、义、礼、智、信,就是善,宇宙精神本来如此。

《易经》中阐释的仁、义、礼、智、信、敬、诚、贞、顺等各项德性,是基于道德律与自然律一致的思想,崇尚阳的刚健正大;当然也一再提示阴的谦稳。

《易经》还特别崇尚“时中”。孟子说:“孔子圣之时也。尧舜以来相传之法也。知时中之义,则易思过半矣!”由此看来,《易经》对时间因素,是以不偏不倚的中庸原则予以重视。

唯有认识宇宙精神,透彻阴阳刚柔动静变化作用原理的人,才能通幽明之故,最后达到心安理得、无忧无惧、知天乐命的境界。《易经》中所说的神,是指天地间阴阳刚柔动静变化现象的至为微妙、难以预料的神秘性;所以,只有天下最明了道理的睿智的人,才能理解《易经》中所阐释道理的神奇功用,只有无心、无畏、致诚,达到人我两忘的极度寂静,才能看清一切是非善恶,吉凶祸福,也就是通达神明,然后必然就能担当天下之事。

《系辞上传》中说:“天尊地卑,乾坤定矣!”这是《易经》的根本观念。阴阳相对,但尊崇阳,阳兼有阴:阳为君,阴为臣,阳是主宰,阴为从属。《易经》中的六十四卦,几乎都以盛极而衰,物极必反的道理谆谆告诫,以提示人生必须时刻谨慎处世,重视适可而止的重要性,这样才能确保长久安泰。

《易经》的宗旨就在于阐释宇宙大自然的阴阳刚柔动静的变化,变易而不易,复杂而简易,在变化中生成发展,于反复中保持统一与和谐。这一刚健中正、无穷无尽、永恒生生不息的生命力,正是宇宙精神所在。变易、简易、不易的宇宙法则及生生不息的宇宙精神涵盖着一切。这些都与人生立身处世的原则一致,人以大宇宙的自然法则、精神为准则来确立人类自己行为的规范。探明宇宙大自然的法则规律,就能自强不息,就能在面对各种复杂情况时知变、应变、适变,并促使人类社会的发展向上,为全人类造福。通观《易经》的思想就会明白为什么《易经》被称作“天人之学”,并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根源,一切学术思想的源泉,被推崇为“大道之源,众经之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