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名:
儿科临床应用效方
作者:
张奇文主编
本章字数:
366192
更新时间:
2023-09-25 11:54:27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4·咳嗽·加味二精汤【方剂来源】金文媺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精、枸杞子各9~12克,大枣5~6枚。

【使用方法】加水约500毫升,文火煎20分钟,煎取液约250~300毫升。口服,一日1剂,分2~4次服,以饭前服为宜。10天为一疗程,停药10天后再服药10天。可连续用药2~3疗程。

【适应病症】复发性呼吸道感染。

【临床疗效】于1985~1987年3年内共观察门诊复发性呼吸道感染患儿64人,结果显效(服药2个疗程后发病时间延长到3个月以上)40例,占625%;有效(发病时间延长到1个月以上)17例,占265%;无效(发病时间无缩短,3个月内平均发病仍在3次以上)7例,占109%。总有效率891%。经随访疗效较好。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苏子饮【方剂来源】吴克潜家传效方。

【方药组成】苏子9克,姜汁制竹沥30克,法半夏、沉香、川朴各3克。

加减:汗不易出加麻黄2克。

【使用方法】均为饮片,亦可共为药末。作煎剂用,煎后酌加浓缩,再和入姜汁制竹沥。一般分头煎二煎,上下午各温服1次,不宜冷服(加麻黄时更须注意)。

【适应病症】气管炎咳嗽,或素有哮症多痰,遇风寒即发。

【临床疗效】一般服3剂即效,有哮症者5剂亦效,但可以连服多帖。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35哮喘宣肺解表汤【方剂来源】高蔼童自拟方。

【方药组成】麻黄(蜜炙)10克,牛蒡子(炒研)、桂枝、冬花各5克,前胡3克,生姜3片,桔梗4克,生甘草、茯苓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混合,温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风寒咳喘(慢性气管炎)。

【临床疗效】李××,男性,7岁,1968年2月15日会诊。因感冒而引起阵发性呛咳,遇冷刺激更甚。咳则胸紧声哑,咳痰稀薄色白而量多,服多种止咳药均未减轻,近又复感风寒,略有发热,畏寒头痛,剧咳时则呕吐,鼻塞身痛,舌苔薄白,脉浮紧。以此方温服1剂后,风寒之表证随汗而解,再进两剂诸症悉除。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主治医师。

平喘化痰饮【方剂来源】王静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麻绒10克,荆芥、薄荷各9克,白前根10克,桔梗4克,前胡9克,金沸草12克,枳壳6克,葶苈子、苏子各10克,细辛3克,橘络15克。

加减:咳甚者加百部、冬花各10克;喘者加射干6克;痰多稀薄者加姜半夏6克,云苓10克;如无炙麻绒则改为炙麻黄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3~4次,每次30毫升左右。

【适应病症】风寒咳嗽。症见咳嗽声重,鼻塞流清涕,发热,恶寒,舌红苔薄白。

【临床疗效】赵×,男,4岁。1988年4月10日初诊。两周来病儿反复吼喘,咳吐泡沫痰涎,夜间不能平卧,伴流涕,喘咳,纳差,腹胀,大便稍干结,面色无华。

查:双肺呼吸音粗,闻及干、湿性啰音,舌淡苔白,脉浮缓。治法:祛风散寒,平喘化痰。方药:平喘化痰汤加莱菔子10克。服药2剂后,病儿母述咳喘好转,纳好。继服2剂病愈。

辑方人:王静安,成都市中医院。

36·哮喘·肺炎定喘汤【方剂来源】许玉贞经验方。

【方药组成】射干9克,细辛、麻黄各3克,桂枝9克,生石膏(另包)30克,半夏、五味子各9克。

【使用方法】先把生石膏入砂锅内加水覆盖,煎煮20分钟,再入余药,共煎煮2次,每次30分钟。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

【临床疗效】肺炎定喘汤有清肺止喘的作用,对虚胖性体质(渗出性体质)所出现的肺炎疗效甚佳。余临床治疗200多例,治愈率达95%以上。

李××,男,1岁半,喘嗽2日,张口呼吸,无发热,舌质红,舌苔薄黄,脉数而有力,听诊双肺满布哮鸣音,少许湿性啰音。诊断为肺热喘嗽型肺炎。用肺炎定喘汤1剂,喘减轻,精神好转,2剂则病愈。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省太原儿童医院。

麻黄膏【方剂来源】舒忠民。广西中医药1987;(1):8【方药组成】麻油850克,铅丹500克,麻黄粉、白胡椒粉各适量。

【使用方法】麻油熬至滴水成珠后,将铅丹放入油中搅拌均匀,再次炼熬至一定的黏稠度,即为膏基。继用70%麻黄粉,30%白胡椒粉,混合均匀,在每份膏基上,放上一小药匙(01克),趁热合拢备用。治疗时将此膏烘热,贴于患儿背部肺俞穴(第三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但小儿应接近脊椎)。咳喘甚或年龄稍大患儿可贴两侧穴位,每日换药1次;症情轻或幼儿可贴1侧或两日换药1次。

【适应病症】小儿风寒咳喘。

【临床疗效】288例中治愈235例,占816%;好转42例,占146%;无效11例,占38%,总有效率962%。288例,3天内治愈164例;5天内治愈56例,好转17例;1周内治愈15例,好转25例,1周后未愈11例。

辑方人:张祖联。

肺炎Ⅰ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麻黄5克,杏仁8克,甘草6克,半夏8克,橘红6克,苏子8克,苏叶6克,紫菀8克,冬花、白前各6克,细辛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剂量为3岁儿用量。亦可制成冲剂。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喘嗽(属风寒闭塞型)。

3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徐×,女,3岁。发热无汗,咳呛气急,呼吸急促,痰涎稀薄有泡沫,唇干不渴,舌苔薄白,脉象浮紧。服上方2付后热退,咳呛大减,再服2付后诸症渐消失。

辑方人:牛敏国,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加减射干麻黄汤【方剂来源】高蔼童经验方。

【方药组成】射干、麻黄各2克,杏仁(制)3克,生甘草2克,细辛1克,五味子10粒,紫菀2克,生石膏6克,白前、蝉衣各2克,生姜2片,大枣1枚。以上剂量为2~3岁小儿日用量。

【使用方法】水煎2次合于一起,频频温服,日1剂。

【适应病症】肺闭咳喘(腺病毒肺炎)。

【临床疗效】詹××,男,2岁,1979年3月2日会诊。病已8日,住院5日,诊断为腺病毒肺炎。查:身热,咳喘,无汗,烦躁,咽间痰鸣,口微干,少喜冷饮,腹满,大便两日未行。苔薄黄滑,舌质正红,脉浮。服前方1剂,次晨再诊,儿母代述,服药后身微汗出,发热,咳嗽,腹满已减,大便两次,苔黄质红均减。前方去石膏,射干改为1克,麻黄1克,继服2剂而痊愈出院。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

喘咳效方【方剂来源】邓朝纲。吉林中医药1985;(6):25【方药组成】苍术、麻黄各50克,鸡蛋1个。

【使用方法】加水500毫升,以文火煎约30分钟(务使药性浸透入蛋内),趁热以蛋滚熨肺俞穴及双侧涌泉穴。蛋凉则再煎,反复滚熨3~5次。

【适应病症】小儿喘咳。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喘咳数百例,屡见奇功。一般1帖可愈,未愈者连用2帖。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宣肺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法半夏5克,浙贝9克,枇杷叶6克,麻黄2克,桑白皮、杏仁、桔梗、前胡各6克,陈皮、苏叶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用水250毫升,其中枇杷叶去毛,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服完,一般2~5剂病愈。上药为小儿5岁以内剂量。

【适应病症】小儿咳喘(寒热犯肺,痰热壅肺型)。症见恶寒发热,口不渴或38·哮喘·渴不欲饮,咳嗽气喘甚则鼻翼扇动,苔薄白,脉浮紧或浮数,指纹浮红或紫红。

【临床疗效】陈××,女,5岁,萍乡市橡胶厂家属。其母代诉:患儿2岁开始,咳嗽气喘,在萍乡市医院儿科治愈,但经常感冒发病,时有咳嗽、哮喘出现,经人介绍于1988年4月15日转来我院邀余诊治。患儿症状:精神疲乏,面色苍白,饮食欠佳,面部浮肿,舌质微红,苔薄白有津,脉数。诊断:小儿咳喘(痰热阻肺,风热犯肺)。治则:清热化痰,宣肺解表。方药:宣肺汤治疗。复诊,服药3剂后咳喘已止大半,面色转红润,精神更佳,纳食有所增加,面部浮肿完全消失,宣肺汤再进3剂,咳喘病已愈,1年后随访此病未再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麻黄吸入合剂【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药物组成】生麻黄100克,白芍、鱼腥草各250克,苏子10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5%的尼泊金25毫升,加微量糖精,煎成1000毫升备用。其中鱼腥草单独蒸馏。将药液置雾化器中,每次2~5毫升,用氧气作动力喷雾吸入,每日1~3次。

【适应病症】风寒风热咳嗽伴有喘促者。哮喘,痉咳无痰,喉炎,气管炎及支气管炎,肺炎等。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

肺炎熨敷法【方剂来源】蒯仰山(已故)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川军末、生枳实末各9克,鲜松柏1把,青萝卜中节3寸,生姜1块,带根葱白3寸,麸子半碗,黄酒1杯。

【使用方法】共捣烂置锅内炒热,用纱布分包,轮流敷胸前,见鼻尖及面部有汗为止。

【适应病症】咳喘(外感风寒较重,内热较轻)。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咳嗽喘甚,鼻翼扇动,喉中痰鸣,摇头抬肩者。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小儿咳喘合剂【方剂来源】赵秋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45克,杏仁9克,生石膏24克,甘草6克,黄芩9克,金银花30克,连翘9克,大青叶15克。

【使用方法】该方做成合剂,每瓶250毫升。上药先煎生石膏20分钟,后下诸药,再煎煮30分钟。将药汁用四层纱布过滤,再加水煎煮一遍。过滤后的药3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汁加白糖(每250毫升药汁加白糖75克)静置24小时。虹吸灌装入瓶中,压盖消毒。用075磅压力,消毒35分钟即可。6个月内每次10毫升;6月~1岁每次15毫升;1~2岁每次20毫升;2~3岁每次25毫升;3~5岁每次30毫升。均日服3~4次。温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急性支气管炎(外感咳喘实热证)。症见发热咳喘,烦躁不安,口渴喜饮,舌红苔白或黄,脉滑数者。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161例,痊愈147例占91%;好转6例占4%;无效8例占5%,总有效率为95%。

辑方人: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主治中医师。

新加味太极丸【方剂来源】石中顺,等。中医杂志1988;(8):41【方药组成】蝉衣9克,僵蚕6克,姜黄、胆星各2克,天竺黄3克,大黄15克,冰片(冲)001克,黄芩4克,花粉6克,麻黄2克。

【使用方法】水煎,昼夜频服,一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喘憋性肺炎。症见发热,喘憋,痉咳,面色唇舌青紫,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哮鸣音。

【注意事项】遇到高热惊厥,出现呼吸及心力衰竭征兆者,配合西医即时处理,待变症控制后继用原方治疗。

【临床疗效】124例中,治愈109例,好转10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96%。

喘憋消失时间为271±101天,咳嗽消失时间为356±148天,肺部X线异常消失时间为408±146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风热闭肺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蜜炙麻黄3克,苦杏仁5克,生石膏18克,粉葛根、连翘壳各9克,枯黄芩6克,淡豆豉、生栀子各9克,鱼腥草15克,浙贝母9克,盐枳壳6克,鸡苏散15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饭后服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喘嗽(风热闭肺,邪在气分型)。症见高热不退,汗多烦渴,咳嗽喘急,咳痰黄稠,胸闷或痛,苔黄质红,脉象洪数,指纹紫或紫隐。

【临床疗效】以本方治疗小儿肺炎300例,治愈率843%,好转96%,无效61%。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0·哮喘·加味麻杏石甘汤【方剂来源】曹颂昭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3~5克,光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生甘草3克,银花、连翘各10克,薄荷(后入)5克,葶苈子6~10克,鱼腥草、虎杖各15克。

加减:发热惊惕者加中成药小儿金丹片(天津中药厂生产),或小儿回春丸解热定惊;咽喉疼痛加牛子、蚤休清热利咽;口干加芦根清热生津;喉中痰鸣加淡射干、苏子、象贝母、莱菔子化痰降浊;大便干结或秘结加枳实壳、栝楼仁或礞石滚痰丸气行通腑;婴儿可用王氏保赤丸下痰通便;舌苔黄腻加鲜竹沥水清化痰热;如口唇指甲发绀,酌加桃仁、丹参、红花以活血化瘀。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先将方中石膏用清水煎煮半小时,然后除薄荷外,将余药加入(可先浸泡片刻)同煎,待煮沸后,再将薄荷加入,再煮约数分钟,煎至药液150~2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汁可分3~4次温服。如系数月乳子,可缓缓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包括小儿腺病毒肺炎)之风热闭肺证及痰热闭肺证。

症见身热咳嗽,呼吸喘促,面赤唇红,烦躁不安,痰热闭肺者,高热不退,汗多口渴,气急鼻扇,甚者可张口抬肩,两胁扇动,痰鸣气促,唇红或发绀,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

【临床疗效】治疗27例,痊愈24例,治愈率为89%;好转3例,好转率11%。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肺闭宁【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3克,生石膏9克,杏仁6克,甘草45克,大红枣5个,葶苈子15克,细辛06克,五味子18克,枳壳45克,橘红6克,大麦冬9克,桔梗45克,川贝9克,旋复花、西洋参各45克,海浮石9克,前胡45克,枯黄芩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为散剂。每服3~6克,日3次。

【适应病症】急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不出现喘嗽有痰的肺炎及病后阴虚证的肺炎忌用。

【临床疗效】对风热闭肺的急性肺炎、哮喘性支气管炎,一般是2日内退烧,喘嗽减轻;对风邪闭肺,正虚邪实的肺炎合并心肌炎、心衰,有扶正祛邪作用;麻疹合并肺炎,特别是疹前、疹间肺炎符合本药适应证时,可与疏表散同用,有透疹定喘解热之功。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4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小儿肺炎冲剂【方剂来源】张刚自拟方。

【方药组成】桑皮、杏仁、白前各1200克,黄芩、芦根、连翘各1600克,苏子、枳壳、陈皮各1200克,麻黄600克,生石膏2400克,甘草800克,槟榔1200克,川军400克,竹叶800克。

【使用方法】大黄另研细面,余药浸泡半小时,水煎3次,第一次煎1小时,其余2次各煎半小时后去滓,合并滤液,用95%乙醇调含醇量达65%、75%、85%三次,沉淀24~36小时,过滤液回收醇沉淀,加热浓缩至稠膏,加大黄粉,再加淀粉1250克,白糖1000克,混合均匀,置燥箱中燥干,过筛分装,约600包,每包重45克(相当于半剂汤药),1岁患儿每服半包,3岁每服1包,日服2次,白开水冲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肺炎、气管炎。症见发热,咳嗽,气喘痰鸣,食欲不振,大便干燥。

【注意事项】有心脏病或脾虚大便稀溏者不宜。

【临床疗效】刘×,男,6岁。患肺炎咳喘,发烧3天,经服肺炎冲剂2包,烧退喘止。

辑方人:张刚,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肺炎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沙参、鱼腥草各9克,杏仁6克,桑白皮、前胡各6克,橘红、川贝、桔梗各3克,大青叶、银花各6克。

【使用方法】诸药用水25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一般2~4剂见效而愈。上药为3岁以下儿童药量,临床随年龄、体质、病情再定药量。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属于风热犯肺,痰热壅盛者。症见发热,咳嗽痰稠,气促鼻煽,面唇青紫,胸高肩抬,便结尿赤,舌质红,舌苔黄,脉浮数或滑数,指纹紫。

【临床疗效】邓某,女,2岁,萍乡市变压器厂家属。初诊于1984年10月11日。其母代诉:患儿发热、咳嗽、气喘已17天,在市医院儿科诊断为病毒性肺炎。

西医用过青链霉素、四环素等药,病情有所好转,但未能治愈,后转中医治疗12天,仍不能痊愈。当时症状:咳嗽气喘,喉中痰鸣,颜面青紫,面浮发热,吵叫不安,舌质红,苔薄白,脉数。此属风热犯肺,痰热壅盛。治宜清热解毒,化痰止咳。

用肺炎汤2剂,次日复诊,见效,发热减退,咳嗽气喘减轻,饮食增加,吵叫已止,再进2剂,诸症基本消失,咳喘已止,病已获愈。嘱其营养调理,不再服药。2年42·哮喘·后随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麻杏二陈汤【方剂来源】张九皋经验方。

【方剂组成】麻黄、杏仁各3克,石膏(先煎)20克,半夏、陈皮各3克,茯苓6克,甘草5克,桔梗3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加水120毫升,先煎石膏15分钟,再入余药煮半小时,得药汁30毫升左右,为第一煎,再加60毫升水,煎去一半兑在一起。未满周岁小儿,每次服10毫升,6小时1次,1~3岁每服15毫升,日服3次,4~5岁每服20毫升,6~10岁每服30毫升,日服2次。

【适应病症】肺炎。症见发热咳喘,鼻扇面赤,脉滑数,指纹浮露色较红赤,大便干。

【注意事项】饭前服,服药后注意避风寒,忌生冷。

【临床疗效】治疗千余例,除17例合并其他疾病配合抗生素等治疗外,其余病例服药1~3剂均痊愈。

刘××,女,1岁。1977年5月9号诊。发热而喘促1天。高热面赤,体温394℃,喘咳,指纹显露气关面赤,脉浮数,以麻杏二陈汤1剂热退脉平,继服1剂病愈。

辑方人:张宇,内蒙古劳改局中心医院医师。

解毒消炎汤【方剂来源】金文媺自拟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黄芩、白头翁各6~9克,板蓝根、茵陈各9~12克,栝楼、丹参、蚤休各6~9克。

【使用方法】九味药同时煎。加水500毫升左右煎沸约20分钟,滤渣后得量约250~300毫升,分2~4次服。

注射剂:每安瓿2毫升。静脉点滴时,5%~10%葡萄糖100毫升加1安瓿(2毫升),每日总量2~10毫升。肌注量与静脉点滴量基本相同。

【适应病症】1小儿支气管肺炎。症见发烧,咳嗽,气促,喘憋、口周、鼻根部发绀,脉象多见浮数、滑大、弦数,指纹青紫浮露,达风关、气关,舌质红或正常,舌苔淡白或黄。听诊两肺可闻中小水泡音。

2白色念珠菌感染。如口腔黏膜及咽弓可见白色膜状物(雪口)霉菌性肠炎所致之腹泻,大便培养,或涂片证实念珠菌感染者。

3小儿肺炎以外的呼吸道感染。如上感、支气管炎等。

4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近11年来我科应用解毒消炎汤及解毒消炎注射液治愈较多的呼吸道感染及肺炎患儿,治愈好转率在85%以上。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清肺退热汤【方剂来源】许玉贞自拟方。

【方药组成】麻黄3克,炒杏仁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黄芩10克,银花6克,焦楂10克,大青叶9克,大黄(后入)竹叶、甘草各6克,羚羊粉06克。

【使用方法】先把生石膏放入砂锅内煎煮20分钟,再把余药除去大黄煎煮20分钟,而后入大黄煎10分钟,共煎煮2次,留药液200毫升。少量多次频服。

羚羊粉每日服03克,分3次冲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肺炎及病毒性肺炎。

【临床疗效】清肺退热汤有清热、宣肺、通便之效,对小儿肺胃热盛型的喘嗽疗效甚佳。临床应用数十年,治愈率90%以上。

患儿杨××,男,2岁。高热394℃,少汗,喘嗽,大便干,双肺中小水泡音,喘鸣音。用上方2剂后体温下降,咳嗽减轻,大便通,再按上方去大黄、羚羊粉加姜黄4剂则痊愈出院。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省太原儿童医院。

银翘麻杏汤【方剂来源】陈进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8~12克,麻黄、杏仁3~6克,甘草3克,石膏15~20克。根据病儿大小、病情轻重增减分量。石膏用量应大于麻黄3~5倍。

加减:高热加鱼腥草、黄芩、栀子、青蒿;白细胞计数增高加公英、地丁、野菊花等。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煎煮前应将药物浸泡20~30分钟,石膏须打碎,用生石膏,先煎20分钟。诸药宜用武火急煎,沸后约10~15分钟。煎1次服1次,或连煎2次,药量不宜太多,共计100~150毫升。宜少量多次喂服,以利药物吸收,维持体内有效剂量,或日行2~3次。

【适应病症】肺炎。症见发热咳嗽,气喘气急,口渴,鼻翼扇动等。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生冷、鱼腥。

【临床疗效】观察123例,痊愈(发热退清,肺部啰音消失,诸症消除)93例,占756%;好转(临床主要症状消失或减轻,肺部啰音部分吸收)28例,占227%;死亡2例,占17%。

辑方人:陈进,江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44·哮喘·儿宝止咳汤【方剂来源】宋丛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杏仁、苏叶、前胡、枳壳、桑皮、栀子、板蓝根、平贝、陈皮、莱菔子、鱼腥草各75克,黄芩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共煎2次,第1次加水180毫升,用文火煎煮,煎至90毫升,第2次加水100毫升,煎至60毫升,2次药液合并一起内服。2岁以内每次20毫升,3~4岁25毫升,5~6岁30毫升,7~10岁35毫升,11~14岁每次40毫升。每日3次,饭前30分钟温服。

【适应病症】肺炎喘嗽。症见发热,无汗,烦躁不安,颜面潮红,呼吸困难,鼻翼扇动,胸骨高起,咳嗽喘促,喉中痰鸣,口唇红,口舌干燥少津,口渴,舌尖红,咽赤,大便干燥,舌苔厚腻,脉滑数。化验白细胞增高,胸透肺部有片状阴影。属风热型肺炎。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辛辣。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330例,痊愈227例,占68%;显效83例,占251%;无效20例,占6%;总有效率为939%。

辑方人:宋丛有,吉林市郊区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加味麻杏石甘汤【方剂来源】李石城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甘草3克,栝楼10克,黄芩5克,鱼腥草15克,地龙5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约250毫升。方中剂量为6周岁儿童用量。饭前温服,日3次,每次约80毫升。

【适应病症】外感风热,身热无汗或有汗,咳嗽气喘,甚则鼻翼扇动,口渴烦躁,舌红苔薄白或黄,指纹浮紫而滞,脉浮数。常用于小儿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支气管炎等。

【临床疗效】李×,女,3岁,衡阳市郊区。1981年11月20日就诊。患儿发热,咳嗽,气促已1周,近两日咳嗽加剧,曾西医治疗,诊为支气管肺炎,因病情无好转,遂来我院中医治疗。患儿平素体健,营养可,两月前发热,支气管炎合并感染。检查:体温395℃,面色发青,流涕,咳嗽,鼻翼扇动,烦躁不安,舌苔薄白,指纹青紫。血象:白细胞总数10×109/升,中性080。X线肺部所见:两肺纹理增粗,左肺见片状阴影。此毒邪犯肺,郁闭不宣之候,拟麻黄3克,杏仁10克,石膏30克,地龙5克,鱼腥草、银花各15克,黄芩、甘草各5克,水煎服。翌日热降症减,继以原方增减7剂而安。

辑方人:李石城,湖南衡阳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4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加味麻杏石甘汤【方剂来源】文麒。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9):540【方药组成】加味麻杏石甘汤一号:麻黄、射干、白前、茯苓、马勃、川芎、丹皮、甘草各3克,杏仁45克,石膏12克。

加味麻杏石甘汤二号:麻黄、射干、白前、茯苓、甘草各6克,川芎、丹皮各3克,杏仁9克,石膏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一剂。一号方适用于3岁以内,二号方适用于3岁以上患儿。全部病例均口服维生素B1和维生素C。

【适应病症】小儿嗜酸细胞增多性肺炎。症见发热,咳嗽,喘息,肺部闻及哮鸣音或中小湿啰音。X线检查肺部云絮状阴影或肺纹理明显增深。血常规检查,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在10%以上。

【注意事项】大便化验有蛔虫卵者,以哌嗪或四咪唑驱蛔虫。

【临床疗效】26例患儿痊愈6例,占233%(单纯性、迁延性肺炎各3例);有效17例,占652%(单纯性肺炎8例,迁延性9例);无效3例,占115%(单纯性肺炎1例,迁延性2例);总有效率为885%。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汪受传。

小儿肺热咳喘冲剂【方剂来源】赵心波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3克,杏仁6克,生石膏24克,甘草3克,银花、连翘、知母、黄芩、板蓝根、麦冬、鱼腥草各10克。

【使用方法】以上各药混合煎煮两次,合并两次滤液,静置15小时,过滤,得滤液,将滤液浓缩,加乙醇,加蔗糖,制成颗粒,干燥即得。本药为冲剂。3岁以下:1次1袋,日3次,3~7岁,1次1袋,日4次;7岁以上,1次2袋,日3次。

【适应病症】肺热咳喘。症见发烧或不发烧,咳嗽有痰,流涕色黄,或喘,大便干燥,小溲黄,苔薄黄,质红,脉浮数。饮食不调,两肺有干啰音或中小水泡音者。包括现代医学的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喘息性支气管炎以及支气管肺炎等。

【临床疗效】以本方治疗75例肺热咳喘,治愈30例,占40%;显效19例,占25%;有效21例,占28%;无效5例,占7%。总有效率为93%。

辑方人:沙海汶,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副主任医师。

肺Ⅱ散【方剂来源】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内二病房协定方。

【方药组成】麻黄15克,生石膏18克,银花15克,连翘、杏仁、黛蛤散各946·哮喘·克,苏子05克,六一散、菖蒲、郁金各6克。

【使用方法】将上述生药研成细粉。2岁以下小儿每次服05克,每日2~3次,2岁以上剂量增加1~15克,日2~3次。

【适应病症】肺炎。

【临床疗效】1978年冬至1979年春,对211例肺炎病例分为三组:即肺Ⅱ散组、抗生素组和肺Ⅱ散+抗生素组,各组的有效率依次为903%、942%和93%。

辑方人:北京市儿童医院。

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剂来源】朱清梅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5克,杏仁10克,石膏15克,甘草3克,枳壳10克,桔梗5克,川朴、法夏各10克,建曲6克,生军(另包)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加水200毫升,温火煎沸即可服用。取汁约100毫升,不定时、不定量当茶饮。一日1剂。

【适应病症】痰热肺闭之咳嗽、吼、喘,或出汗,口干喜饮,或口臭,腹胀,大便干结如羊屎,舌红苔白腻。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生冷及糖果。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250例,痊愈210例,好转20例,无效10例。

辑方人:朱清梅,武汉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银黛合剂【方剂来源】王鹏飞家传验方。

【方药组成】青黛3克,银杏12克,地骨皮9克,苏子6克,竺黄、寒小石各9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服3次。

【适应病症】咳喘(西医之小儿肺炎、支气管炎),属痰火蕴肺型。

【临床疗效】曾治疗小儿各种肺炎120例,治愈率为775%,有效率为983%。

辑方人:陈昭定,北京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左金三味丸【方剂来源】金钱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石膏、红花各9克,牛黄、冰片各015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小粒丸剂。牛黄、冰片另研,余药捣细,过筛。再共研为极细末。炼蜜为丸,制成绿豆大小丸,朱砂为衣,阴干,备用。口服,月内小儿每4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次1粒,每日1~2次,周岁小儿每次5粒,每日1~3次,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发烧,咳喘,疹毒温热病皆宜。对小儿肺炎有良好效果。

【临床疗效】本方对小儿肺炎有良好效果,在内蒙古地区广泛应用。来源于蒙医药学。本方原由石膏、红花、牛黄三味组成的小粒丸剂,笔者治小儿肺炎时加冰片、甘草二味疗效更佳。

辑方人:金钱,中国人民解放军253医院副主任医师。

加味麻杏石甘药枣【方剂来源】周本善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麻黄(末节)3克,生石膏(打)15克,杏仁10克,生甘草3克,葶苈子5克,制半夏6克,大红枣10个,山慈姑3克。

【使用方法】除红枣与山慈姑外,余药煎成浓汁约100毫升。滤去药渣,把红枣加入药汁内再煮,待药汁将干即成。山慈姑研成细末即可。上述剂量为1~3岁小儿的1天量。药枣随意分次在1日内服完。药末分3次1日内服完。连用7~10天。

【适应病症】小儿咳喘。以哮喘性支气管炎为主,有反复发作病史,无明显发热。

【临床疗效】以临床症状体征消失为有效。曾观察40例患儿,服药3~6天即能控制症状,全部有效。其中19例追访观察半年以上,17例疗效巩固。

辑方人:周本善,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

定喘合剂【方剂来源】吴葆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麻黄5克,生石膏15克,葶苈子、桑白皮各9克。

【使用方法】上方浓煎成100毫升,放入适量防腐剂备用。1岁每日3次,每次15毫升,2~4岁每日3次,每次25毫升,5岁每日2次,每次50毫升。5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咳喘(喘型肺炎)。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喘型肺炎45例,痊愈40例,好转5例(指一疗程内症状基本控制,胸片炎性阴影尚未吸收)。

辑方人:吴葆德,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喘咳方【方剂来源】黄夕锟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苏子6克,炙麻黄3克,光杏仁6~10克,甘草3克,炒黄芩、炙桑白皮各10克,鹅管石15克、广地龙3~6克,银杏5个,制半夏6克,炙冬48·哮喘·花、炙紫菀各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多次分服。

【适应病症】咳喘。症见有反复发作喘咳史,可伴有发热,咳嗽,气喘,喉间痰鸣如水鸡声,舌苔薄白,质偏红,脉滑或滑数。

【临床疗效】据8年来临床观察所见,本方有效率达90%以上。

孙×,女,16岁,1983年12月15日初诊。患儿自幼有湿疹,10月发病,受凉即发,发热,流涕,咳嗽气喘,痰多,色白质粘。在××医院住院治疗,出院后喉间仍有痰声,夜间喘咳加重而来我院,诊得患儿苔薄白脉滑。治以平肺化痰,平喘,予喘咳方3剂。服药后患儿喉间痰声减少,夜间气平,睡眠已安,原方续进3剂而愈。

辑方人:黄夕锟,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

痰喘效方【方剂来源】赵凤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蚕茧1枚,白矾少许。

【使用方法】将白矾纳入蚕茧,烧存性,研末,日分3次,水冲服。

【适应病症】小儿痰喘。

【临床疗效】李婴,男,15岁。风热感冒失治,气急喘息,喉中痰鸣。服上方3剂,痰消喘定。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肺炎方【方剂来源】黎炳南自拟方。

【方药组成】麻黄6克,北杏、桔梗、甘草、蚤休各8克,生薏仁10克,大青叶12克,毛冬青15克。以上为3岁用量。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1碗半,煮沸15分钟后斟出药液,药渣再煎1次,共得药液1碗。一日内分3次服完,至热退喘止则停用,转为善后调理。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痰热闭肺型)。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辛热之物。

【临床疗效】余××,男,2岁。1987年2月20日初诊。患儿2天前因受凉而出现流涕,咳嗽,继而发热,咳剧而气促。来诊时发热达397℃,呼吸急促,鼻翼扇动,张口抬肩,唇周略紫,舌红苔白,指纹青紫,双肺听诊闻中小水泡音。此为痰热闭肺,脉络瘀阻,而致肺炎喘嗽。乃以清热宣肺,化痰通络为法。拟方2剂:麻黄5克,北杏、桔梗、蚤休、甘草各8克,生薏仁、大青叶各10克,毛冬青15克。并嘱即服紫雪丹半支。2日后再诊,已无气喘,咳减,尚有低热,按上方加青蒿6克,麻黄减为3克,取3剂,尽剂而诸症悉除。

4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黎炳南,广州中医学院教授。

清肺止咳方【方剂来源】徐杰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6克,杏仁10克,生石膏24克,生甘草6克,鱼腥草24克,胆南星8克,葶苈子10克,大枣3枚。

【使用方法】水煎服。先煎石膏,再放入麻黄及诸药。水煎取汁,日服3次,每次80~100毫升,轻症日1剂,重症每日2剂。

【适应病症】痰热型急性支气管炎、肺炎、哮喘。

【注意事项】病情急,症状重的患儿,一般选用大剂量水煎剂。

【临床疗效】治疗52例咳喘症(支气管哮喘46例,喘息性支气管炎6例)临床治愈40例,平均治愈时间632天。好转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866%。

辑方人:徐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苏地止哮汤【方剂来源】王烈,等。吉林中医药1984;(3):17【方药组成】苏子、地龙、前胡、侧柏、刘寄奴各5克,降香,苦参各25克。

加减:若发热加柴胡、黄芩各5克,咳嗽重加白屈菜或贝母5克,痰盛加栝楼5克或冬瓜子5克,哮重加石苇5克,喘重加马兜铃5克,乳食减少加佛手5克或麦芽5克,大便干加枳实5克或泻叶1~2克,小便赤加车前子5克。

【使用方法】水煎,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毛细支气管炎。症见咳嗽频作,喘憋重,喉间哮鸣,面色红或青,神烦不安,鼻翼扇动,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厚或白厚,舌红或绛,脉数有力,指纹紫滞等,两肺可闻及哮鸣音及湿啰音。

【注意事项】哮喘严重者,可配合耳针。取穴:平喘,喘点。

【临床疗效】130例患儿,治愈92例,占702%,平均治愈日数为9日;好转36例,占277%,平均好转日数4日;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为984%。

按语:毛细支气管炎是婴儿多见的一种下呼吸道急性感染。临床以暴喘,哮鸣为主症,与中医马脾风相似,症缓则与痰证类同。常因内有伏痰,复染邪毒,毒热动痰,痰热阻肺,气血郁滞,宣降失职所致。本方降气活血,平喘止哮,对实证哮喘疗效颇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芦白散【方剂来源】哈尔滨市中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芦根50克,白矾50克。

50·哮喘·【使用方法】共研细末,用鸡蛋清调药面。外敷后胸部(肩胛骨下面)。敷干为度,可连续用。

【适应病症】各型肺炎。症见憋严重,痰壅气塞,呼吸困难。对阴虚邪恋型肺炎效果不明显。

【临床疗效】根据几十年临床疗效观察,有效率达95%以上。对风寒闭肺、风热闭肺、痰热闭肺疗效都非常明显。

辑方人:哈尔滨市中医院儿科。

肺炎合剂【方剂来源】王鹏飞经验方。

【方药组成】青黛、地骨皮、钩藤、银杏、车前子、甘草各18千克,泥泊金09克,陈皮12千克。

【使用方法】除青黛在浓缩液中加入外,其余中药加水煎煮,去渣取汁,并经过浓缩或用醇除去部分杂质后,得到3000毫升浓缩液。每日3次,每次5毫升。

6个月以下小儿服1/2量。饭前服。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支气管炎。证属体虚热盛,肺失清肃者。

【临床疗效】单用肺炎合剂治疗小儿肺炎230例,其中,痊愈者811%,好转188%。平均治疗天数为5天。

辑方人:阎田玉,北京市友谊医院。

肺炎散【方剂来源】张玉乾经验方。

【方药组成】金银花、栀子、黄芩各1000克,生石膏、郁金、雄黄各500克,朱砂100克,川贝250克,冰片125克。

【使用方法】上方诸药共研细末,每包1克。每次1克,每日3次口服。此为3~5岁量,可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不同,酌情增减药量。

【适应病症】肺热咳喘(现代医学之细菌性肺炎、病毒性肺炎、大叶性肺炎、新生儿肺炎等)。

【注意事项】服药过程中,禁服生冷油腻辛辣之物。服用过量可引起腹泻。

辑方人:张玉乾,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理痰汤【方剂来源】王烈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芡实10克,清半夏4克,黑芝麻3克,相子仁,生杭芍、陈皮、茯苓片各2克。

【使用方法】诸药混合,水煎取汁,分次服用。上方为1岁小儿1日剂量,其5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他年龄可适当增减。8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痰症。包括现代医学之肺炎、气管炎之痰盛阶段,寒热均宜。本方用于哮喘病的痰盛同样收效。

【临床疗效】以本方治疗痰湿型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100例,结果痊愈36例,显效10例,好转44例。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保婴夺命丹【方剂来源】张刚经验方。

【药物组成】川贝母45克,西大黄3克,全蝎、琥珀、炒僵蚕各45克,牛黄1克,冰片、明天麻各06克,川黄连、胆星、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琥珀、牛黄、冰片另研,余药共为细面,混合均匀,每袋重03克。1~3岁服1袋,1岁以下半袋,3岁以上2袋,白开水送下,日服2次。

【适应病症】小儿气管炎、肺炎咳喘之痰热壅盛型。

【临床疗效】患儿李××,男,3岁。发热3天,咳嗽痰喘,西医诊断为肺炎。

查舌红苔少,脉数有力,大便干燥,属痰热壅肺。予保婴夺命丹,每服1袋,日服2次,薄荷汤送下。药后烧退咳止。

辑方人:张刚,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肺炎雾化液【方剂来源】须鹤瑛自拟方。

【方药组成】金银花、鱼腥草各15克,炙麻黄、僵蚕各9克,炒葶苈子6克。

【使用方法】根据需要,可用数十剂药先浸泡后煎煮,酒精提纯,三层滤纸过滤,装瓶备用。使用时取20毫升置于超雾化器贮瓶内,每日2次,每次20分钟,蒸汽由口鼻自然吸入。3~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肺炎(痰热闭肺型)。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50多例,治愈率达75%左右,如发热、咳喘重时可加用其他药物,或改用西药雾化吸入治疗。

辑方人:须鹤瑛,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

肺炎清解方【方剂来源】李宣瑞等自拟方。

【方药组成】大青叶12克,蚤休10克,鱼腥草15克,毛冬青10克,麻黄4克,北杏8克,石膏20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以上为幼儿剂量,学龄儿童或婴儿可酌情增减。水煎服,每日1~2剂。

52·哮喘·【适应病症】小儿肺炎之风热闭肺及痰热闭肺型。症见发热,咳嗽,气促鼻煽,或恶风流涕,汗出,舌红苔黄或黄腻,脉浮数或滑数。

【临床疗效】经临床使用多年,疗效满意。

黄××,3岁半,1988年3月25日初诊。咳嗽气促5天,发热3天,有痰,无流涕,胃纳欠佳,大便未解。查体:唇稍发绀,舌红苔黄厚,脉滑,双肺闻多量干,湿啰音。诊为肺炎(痰热闭肺型)。以本方加黄芩10克,海蛤壳15克,白前10克。服2剂后热退气平,咳嗽明显减轻,胃纳仍差,便稀,舌红减,苔仍黄厚,双肺仍有干湿啰音。守上方去苏子、白前,加法夏8克。两剂后咳嗽基本消失,舌淡红,苔薄黄,双肺啰音消失。继以益气养阴,佐清热化痰之剂善后。

辑方人:李宣瑞、苏雪英、吴小坚,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银鱼清肺汤【方剂来源】金炳炎自拟方。

【方药组成】银花、鱼腥草、野菊花各15克,连翘13克,黄芩8克,桔梗、栝楼、桃仁、红花各6克,百蕊苹(后下)、芦根各20克。

加减:咳甚者加百部8克,枇杷叶6克;痰黏稠者加南沙参10克,川贝6克;痰清稀者加茯苓8克,半夏6克;咯脓痰者,加薏仁15克;腹泻者,去桃仁、栝楼,加茯苓、白术各8克;阴虚者,去桔梗、桃仁,加麦冬、丹皮各8克,沙参,生地各12克;气虚者,加党参、黄芪各10克。

【使用方法】共煎2次,头次煎煮20分钟,汤量150毫升。2次煎煮15分钟,汤量150毫升,共约300毫升左右。每日4次,每次70~80毫升,饭后1小时服。

【适应病症】迁延型肺炎。

【临床疗效】胡某,男,16个月。患儿发热、咳喘、痰多3月余,在外院拟诊为支气管肺炎,予多种抗生素治疗,效果不佳,于1986年1月28日来诊。患儿长期发热,体温波动在375~39℃之间,朝轻暮重,形体消瘦,精神萎靡,呼吸急促,烦躁不安,舌淡苔黄,脉弦细而数,证属肺炎咳嗽,乃因风寒化热,痰热闭肺。

1月27日胸片示右上肺炎伴肺不张,右下肺透亮度增强,气管向同侧移位。白细胞145×109/升,中性072,淋巴028。予本方服20剂后,体温、血象恢复正常。2月19号胸片示右上肺炎完全吸收,右上肺充气完全,症状完全消失。

辑方人:金炳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羚羊清肺散【方剂来源】孙文廷自拟方。

【方药组成】川贝150克,川军200克,甘草100克,朱砂、黄芩各50克,牛黄30克,生石膏175克,羚羊角30克,青礞石50克。

5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共为细面。口服,日2~3次。1~3个月01~015克,3~6个月015~025克,6~12个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25~3克。

【适应病症】肺炎初期。症见发热喘咳,咳痰稠粘,便干溲黄,烦哭不安。

【注意事项】体衰瘦弱,大便溏泻或肺炎后期勿服。

【临床疗效】对于风热咳嗽,肺炎初期,尤伴有高热、便结者确有卓效。

辑方人:孙文廷,黑龙江中医学院。

哮喘性支气管炎方【方剂来源】诸惜勤,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4):241【方药组成】虎杖、鱼腥草、桃仁、杏仁、葶苈子各10克,苏子、桑白皮各9克,大黄(后下)6~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一般服5~7天。

【适应病症】哮喘性支气管炎(痰热闭肺型)。

【临床疗效】治疗20例,痊愈17例(发热、咳嗽消失,两肺啰音消失,血象正常),临床痊愈2例(发热、咳喘消失,两肺仍有少许干性啰音),无效1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麻杏石甘汤加味【方剂来源】程菊华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生石膏30克,葶苈子6克。

【使用方法】汤剂。先入生石膏,每剂加水200~300毫升,煮沸后15分钟,再将药物全部加入煎煮10分钟,取量50~100毫升。复煎2次,水量减半,煎法相同。每日1剂,日服2次,饭前温服或多次少量。

【适应病症】咳喘(支气管炎、毛细支气管炎、肺炎)。症见咳嗽气喘,身热不解,有汗或无汗,咳逆气急,甚或鼻扇,口渴,舌苔薄白或中有少量黄苔,指纹青紫粗浮而数。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食生冷。

【临床疗效】李×,男,3岁半。1988年1月25日就诊。患儿发热咳嗽气喘3天,鼻翼扇动1天,伴口渴喜饮冷,喉中痰鸣,大便干燥,小便黄少。查体温399℃,舌质红,舌苔黄白腻,咽充血,双乳蛾稍肿大,双肺可闻及干啰音,偶可闻及湿啰音,心率162次/分,脉浮数,胸透:双肺门区纹理增多增粗,结构欠整。化验:白细胞52×109/升,中性060,淋巴040。诊断:风热咳喘(支气管炎)药用麻黄3克,杏仁10克,甘草3克,葶苈子6克,生石膏30克。2付,水煎服。次日复诊,上症大减,体温降至375℃,气平,胃纳增进,能下地玩耍,但咳嗽厉害,大便稍稀,呈中药色,查双肺干啰音明显减少,脉浮,原方加尖贝6克,3付,水煎54·哮喘·服。元月3日3诊,咳喘已止,胃纳欠佳,以陈夏六君子汤善其后。

辑方人:程菊华,湖南株洲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止嗽护肺汤【方剂来源】温治江。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0:619【方药组成】荆芥、苏子、莱菔子各3~6克,杏仁3~5克,前胡4~7克,黄芩、百部各3~9克,陈皮4~9克。

加减:热盛舌红加山栀、连翘;表寒无汗加桂枝,苏子易紫苏;喘甚去荆芥,加麻黄、射干;呕吐腹泻去苏子、莱菔子、加葛根、半夏。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

每日1剂,病重者每日15剂。分3~5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治疗40例,治愈(体温降至正常,啰音全部消失,胸透两肺正常,吐泻止,食欲增加)27例;好转(体温降至正常,啰音减少,咳嗽减轻)9例;无效(服药3剂后症状、体征无改善)4例,总有效率90%。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麻杏三子凉膈汤【方剂来源】邹素庵经验方。

【方药组成】麻黄3克,苦杏仁45克,玉泉散18克,葶苈子9克,莱菔子6克,大黄4克,枯黄芩6克,鱼腥草15克,浙贝母9克,生栀子5克,郁金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120分钟后,煎煮20分钟。每日服1剂,每剂煎2次,分3~4次服完。

【适应病症】肺炎喘嗽(证属痰热壅肺者)。①症见高热持续,神烦面赤,咳喘气急,痰涎壅盛,鼻扇三凹,大便干结,小溲短赤,舌质红,苔黄厚,脉滑数,指纹紫滞多透气关。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燥烈之品。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痰热壅肺型肺炎40例,除1例无效外,39例均痊愈。治疗天数最短5天,最长11天;退热时间最短1天,最长3天;平喘时间最短1天,最长4天。

辑方人:邹素庵,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曾章超,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熊麝散【方剂来源】董廷瑶自拟方。

【方药组成】熊胆09~15克,麝香003~006克。

5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散剂。研末,为1剂之量。每天1剂,1次化服,以2~3天为度。

【适应病症】小儿腺病毒肺炎。症见稽留热,有中毒及急性衰竭症状,喘急鼻扇,神昏谵语,病程迁延。血中白细胞不高。胸片示阴影较泛而呈片状。抗生素效果不显。病属温毒犯肺,痰火壅郁。

【临床疗效】服用本散3天,热退气平为临床痊愈。观察22例,3天内退热者955%,气平者100%。临床除用本散外,尚服汤剂。汤剂按辨证情况投剂,常用者有麻杏石甘汤、白虎汤、解毒活血汤等。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

痰热闭肺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蜜麻黄3克,苦杏仁5克,生石膏18克,葶苈子6克,连翘壳9克,枯黄芩6克,鱼腥草15克,天竺黄、浙贝母各9克,鲜竹茹15克,盐枳壳6克,猴枣散1支。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猴枣散另分冲。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属痰热闭肺型)。症见壮热烦躁,喉鸣痰壅,气促喘憋,呼吸困难,胸高抬肩,摇身撷肚,舌苔黄腻,舌质红,脉洪滑数或指纹紫隐。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医师。

小儿肺炎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麻黄45克,杏仁、鱼腥草、黄芩各9克,生石膏、开金锁各3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先加水1000毫升,将生石膏倒入,先煎30分钟,再将其他药物倒入煎至250毫升为头汁,再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为2汁,开金锁另用隔水炖服。每日1帖,分3~4次服。

【适应病症】肺炎(证属肺热喘咳)。症见发热汗出不解,咳嗽痰多,气急鼻扇,口渴引饮,大便干燥,小溲短赤,舌红,苔黄,脉象滑数。

【临床疗效】励××,男,2岁半,病历号251717。反复咳嗽4个月,近3日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体温39~40℃(肛表),气急鼻翼扇动,咳嗽剧烈,喉有痰鸣,胸透:右肺间质性肺炎,苔薄白,质红,咽赤,脉滑数,症属痰热壅肺,用本方3帖,身热已降,气喘渐平,咳嗽大减,去石膏再服4帖,体温正常,喘平,咳止,胸透:右肺炎症已经消失。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教授。

56·哮喘·泻肺汤【方剂来源】邹治文自拟方。

【方药组成】葶苈子、桑白皮、地骨皮、苏子、莱菔子、天竺黄各9克,青黛3克。

【使用方法】煎剂,煎2次。每日1剂,分3次服。如患儿年龄在1岁以内,则煎1次,分3次服,以上各药减量为6克,但青黛除外,各年龄仍用3克。

【适应病症】肺热咳喘,痰涎壅盛(气管炎或支气管炎),以肺热咳喘为主,特别对婴幼儿痰涎壅盛者疗效佳。

【注意事项】本方中葶苈子、莱菔子、苏子、青黛均有润肠作用,对大便干者适用,对腹泻者慎用或不用。服药期间忌生冷饮食。

【临床疗效】通过多年临床实践,治肺热咳喘(以咳嗽为主),尤以对婴幼儿痰涎壅盛者效果好。

李×,男,1岁2个月。咳嗽,咽部痰鸣呼噜伴喘3个月。在外经多次治疗,咳喘见轻,但咽部呼噜、痰鸣不见好转,而来求治。经常纳呆,大便干。患儿营养中等,方颅,咽红,苔薄黄,舌质稍红,脉微数。胸透:两肺下部纹理增粗。中医辨证:肺热咳喘、痰涎壅盛。西医诊断:支气管炎。服“泻肺汤”3剂后,咽部呼噜明显见轻,精神好转,纳食多进,大便变稠。再进上方3剂。复诊痰鸣消失,活泼如常。胸透未见异常。

辑方人:邹治文,中国中医研究院广安门医院研究员。

三消饮【方剂来源】王静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苇根10克,荆芥、桔梗各9克,黄连3克,滑石、冬瓜仁各10克,复花12克,冬花、白前根各10克,谷芽、麦芽各12克,木通10克。

加减:呕者,加苏梗9克;痰多者,加半夏6克,云苓12克,陈皮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3~4次,每次15~30毫升。

【适应病症】湿热咳喘。症见咳喘痰多,声重浊,胸痞脘闷,纳差,大便溏,小便不畅色黄,舌红,苔薄白厚腻。

【临床疗效】袁×,男,1岁。咳嗽3月。病儿3日前感受外邪后即开始咳嗽,无痰,到省一门诊部及市儿童医院治疗1月多不效,逐渐出现纳差,恶心,时腹胀,又到成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和省人民医院服中药治疗效不佳,咳嗽一直缠绵不断。查:患儿神倦面黄,舌红苔黄腻,询知小儿小便短黄,大便结,扪其腹胀内热。诊断为湿热咳嗽。服上方2剂后,咳嗽大减,腹胀内热已退,继用上方去滑石、冬瓜仁,加木通9克,白蔻10克,服2剂后痊愈。

辑方人:王静安,成都市中医院。

5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千金散【方剂来源】郭平。新中医1982;(6):17【方药组成】全蝎、僵蚕各09克,朱砂、天麻、冰片、黄连各12克,牛黄018克,胆南星、甘草各06克。

【使用方法】上方共研细末,分小包,每包1克。5个月以下每服015~02克;5个月以上至1周岁者每服02~05克;1周岁以上至2周岁者,每服05~06克。薄荷、灯心煎汤送下,也可用白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痰热型)。

【临床疗效】治疗30例,均服药2~3次后痊愈。

辑方人:艾军。

加味麻杏甘石汤【方剂来源】谢翠珠。新中医1986;(4):29【方药组成】清炙麻黄3~6克,生石膏15~30克,杏仁6~9克,生甘草3~45克,黄芩45~6克,鱼腥草、鲜芦根各15~30克。

加减:哮喘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加地龙6~9克;哮喘性支气管炎并支气管肺炎加炒莱菔子6~9克,炒葶苈子、炙苏子各45~6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喘咳(痰热壅肺型)。

【临床疗效】治疗51例,除1例好转要求出院外,其余均痊愈出院。平均治愈天数为5天。

辑方人:艾军。

四子定喘汤(原名葶苈桑白皮散)【方剂来源】谢玉琼。《麻科活人全书》。新1版: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年5月:122【方剂组成】葶苈子4克,姜汁炒苏子5克,姜汁炒白芥子4克,莱菔子5克,汉防己4克,杏仁、贝母、蜜炙桑白皮、枳壳各5克,黄芩、蜜炙麻黄各4克。

【使用方法】汤剂。1剂药煎2次,第一煎加水150毫升武火煎15分钟,煮取50毫升;第二煎加水100毫升,文火煎25分钟,煮取30毫升,混合两次煎出液,为患儿1日药量。2~3岁患儿,一日分3次服药;1~2岁患儿,一日分4次服药;6个月~1岁,一日分6次服药。乳食前半小时服药。2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喘息型支气管肺炎(痰热闭肺型)。症见喘促痰鸣,鼻扇气急,烦躁不安,颜面发青,指纹青紫。

【临床疗效】临床运用疗效显著,为我科协定处方。

58·哮喘·赵×,女,8个月,1985年4月19日就诊,门诊号467122。咳嗽3天,发热1天,发热后咳嗽加重伴喘。今日喘促气急,痰鸣流涕,不食乳,烦躁不宁。体温385℃,患儿体胖,精神尚可,鼻翼扇动,口周发青,唇干舌红,舌苔薄黄,指纹青紫在气关。两肺前后可闻及中小水泡音(中等量),白细胞总数9×109/升,中性粒细胞071,淋巴细胞029。西医诊断:支气管肺炎。辨证:痰热闭肺。治则:泻肺定喘。处方:葶苈子3克,炒苏子、炒白芥子各4克,莱菔子5克,汉防己3克,杏仁、川贝各4克,炙桑皮5克,枳壳4克,黄芩3克,炙麻黄4克,射干5克。

水煎服2剂,日1剂,分6次服。4月22日复诊:精神好,不发热,喘促平,鼻扇止,仍微咳舌红。邪未退净,再予宣肺平喘,上方略事加减继服2剂。4月24日三诊:咳嗽止,进食佳,一般情况好,两肺听诊未闻异常,舌象正,治愈停药。

辑方人:邓培德,呼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清化丸加减【方剂来源】王庆文经验方。

【方药组成】罂粟壳5克,乌梅3克,人参75克,款冬花10克,桔梗、马兜铃各15克,炙南星3克。

加减:肺热盛加桑皮、黄芩;痰湿盛加半夏、栝楼;阴虚有热加沙参、麦冬;喘重于咳加地龙、蜂房;咳重于喘加杏仁、仙鹤草、车前草、钩藤;顿咳不已加百部、朱砂;肺伤咯血加冬虫夏草、阿胶、百合。

【使用方法】水煎服。7岁以下,2剂服3天,7岁以上,每日1剂。每次2~3匙,不拘时候服下。

【适应病症】诸般咳嗽,日久不愈者。

【临床疗效】172例久咳患儿,每5天为一疗程,2个疗程结束统计疗效。结果,治愈(症状消失)154例,占895%;好转15例,占87%;无效3例,占17%。其中1个疗程治愈131例,占治愈人数的8506%。

辑方人:王庆文,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

益肺汤【方剂来源】陈风兰经验方。

【方剂组成】党参15克,陈皮10克,麻黄(先煎去沫)5克,杏仁10克,石膏(先入)20克,前胡、紫菀、川贝各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加水400毫升,煎煮至药液为160毫升。每早晚各1次,每服40毫升,4天为一疗程,食后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证属脾肺气虚型)。症见喘咳,不热或低热,面色白,气短,喘促喉中痰鸣,语声低弱,乏力倦怠。舌质淡苔薄白或少而滑,脉沉缓或细弱,指纹淡。患儿病程较长,常反复发作。易感冒,感冒后咳喘即作。肺炎常伴5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腹胀,腹泻。

【临床疗效】自1979年来治疗小儿肺炎200多例,效果比较满意。

李×,男,3岁。1980年2月4日初诊。咳喘已月余,低热,自汗乏力,倦怠,少食纳呆,脉沉细,苔薄白,指纹淡。患儿曾在1年内因肺炎复发而入院5次,每次均用抗生素治疗,今出院两周,又因感冒而肺炎复发,经X线检查为肺炎症。

听诊:双肺下野满布啰音。诊断:肺炎(脾肺气虚型)。方用益肺汤加减:党参10克,白术、清夏、麻黄、陈皮各5克,石膏、杏仁各75克,甘草5克,紫菀10克,前胡、冬花各5克。2剂,水煎服,日2次。药后咳喘减轻,余同上,照上方加川贝5克,取2剂,水煎服,日2次。三诊咳喘大减,右肺湿啰音消失。照上方加党参5克,日服2次。四诊:咳喘止,偶有咳,饮食佳,服香砂六君子丸善后。1981年春节随访,自服上药后感冒次数减少,虽感冒两次再未患肺炎。

辑方人:陈风兰,内蒙古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消啰音汤【方剂来源】内蒙古达拉特旗医院协定方。

【方药组成】山药10克,诃子、海浮石、马兜铃各6克,五味子、桔梗各3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服1付。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支气管炎后期干湿啰音迁延不消失。

【临床疗效】马×,女,5岁。诊为小儿肺炎,住院用抗生素、肾上腺皮质激素、西地兰等治疗1周,湿啰音不消,再经更替多种抗生素治疗1周,仍效果不明显。患儿自动出院,求服中药。予消啰音汤为主辨证加减,治疗3天患儿面色由苍白转微红,咳喘减轻,啰音减半。续进5付,啰音消失,停药以饮食调养。

辑方人:内蒙古达拉特旗医院。

醒脾养肺散【方剂来源】孙文廷自拟方。

【方药组成】红参、云苓各25克,栝楼30克,沙参50克,冬花25克,南星20克,千姜15克,橘红、青蒿、炙草、鳖甲、六曲各25克,天竺黄20克,酒军15克,鸡内金、紫菀各25克,桂枝1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口服,日2~3次。1~3个月01~015克,3~6个月015~025克,6~12个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25~30克。

【适应病症】肺炎后期或迁延性肺炎。症见喉中痰鸣,睡眠中露睛,口张、便稀。

【临床疗效】曾用此方药(改为煎剂)治疗50例迁延性肺炎,获得满意疗效。

60·哮喘·辑方人:孙文廷,黑龙江中医学院。

减味竹叶石膏汤加减【方剂来源】金文媺经验方。

【方药组成】麦冬6克,半夏3克,竹叶、石斛、麦芽、钩藤各45克,建曲3克,黄芩9~12克,生甘草15克,北沙参6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适量煎煮约25分钟后,滤渣,再加适量水煎共得药液200~250毫升。将所得药液分2~3次服完。饭前后均可。用药7~10剂可愈。

【适应病症】肺炎恢复期(多用于病毒性肺炎)。症见咳嗽不止,夜睡不安,易惊,白天烦闹不安,舌质红,干而少津,舌苔灰白,脉细数,指纹紫。多系热病耗伤津液,故有虚烦易惊,食少喜饮等症。

【临床疗效】曾统计40例,治愈80%以上,总有效率达90%以上。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加味麻杏生脉散【方剂来源】黄任华。江西中医药1984;(5):27【方药组成】麻黄,杏仁,石膏,红花,红参,麦冬,五味子,菖蒲,葶苈子,甘草。

加减:痰热闭肺者加栝楼皮,枳壳;风热闭肺者加连翘、黄芩;内闭外脱者去葶苈子加龙骨、牡蛎。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重型肺炎。症见发热咳嗽,气急痰鸣,鼻扇,口唇发绀,烦躁不安,舌紫绛,苔黄腻,指纹紫滞。血白细胞增高,胸片提示肺炎。

【注意事项】汗多者用炙麻黄,汗少者用生麻黄,麻黄与石膏用量之比为1∶6。

【临床疗效】20例患儿,经用本方加减均痊愈出院。其中8例加用抗生素及激素,5例加用强心剂及呼吸兴奋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加味养阴清肺散【方剂来源】李国平经验方。

【方药组成】玄参、麦冬各50克,生地40克,薄荷30克,丹皮、白芍各40克,川贝50克,甘草、龙骨各40克,牡蛎30克,杏仁、连翘各4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轧碎过筛为极细面。周岁以内小儿每服10~15克,周岁以上者每服15~25克,日服2~3次。

6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小儿肺热喘咳。症见身发高热,面色红赤,唇燥鼻干,口渴引饮,烦躁不宁,气急鼻扇,胸高胀满,痰多黄稠,咳嗽连声,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脉象浮数或滑数,舌质红赤,舌苔白腻或黄燥。

【注意事项】此方剂只用于肺热型喘咳,切不可用于风寒型喘咳。

【临床疗效】余临床应用此方治疗20例肺热喘咳患者疗效满意。

辑方人:李国平,黑龙江省五常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强心汤【方剂来源】幸良诠等自拟方。

【方药组成】葶苈子、枳实各30克,大枣15枚。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内服。1岁以内,方中各剂量减半;1~5岁,用原剂量的2/3;5~10岁,用原剂量的4/5;10~14岁,用原剂量。

【适应病症】小儿肺炎,风湿性心脏病和病毒性心肌炎所引起的充血性心力衰竭。症见口唇发绀,咳喘,肺底啰音,肝脏肿大,尿少,脉细数无力,舌质暗红。

【注意事项】宜文火久煎,服药期间宜低盐饮食。

【临床疗效】85例小儿充血性心力衰竭,服强心汤后48小时观察,其中显效60例,有效2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

按语:此方是重剂葶苈大枣泻肺汤加枳实而成。对于服药困难的小儿及危重病人,可将药煎后用纱布过滤,冷却到37~42℃后,采用直肠点滴或保留灌肠的方法给药。

辑方人:幸良诠,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中医院主治医师;李年春,江西省九江市湖口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喘宁3号【方剂来源】刘韵远经验方。

【方药组成】砒石033毫克,枯矾133毫克,豆豉、银杏、五味子、百部、前胡各01克。

【使用方法】以上剂量,粉碎研细末,压制成为一片含量。2~3岁每次2片,4~6岁每次3片,7~10岁每次4片,11~14岁每次5片。均每日2次。初次连续服药2~3个月,为一个疗程,也可持续服2个疗程,每例在第二年好发季节之前1个月起再追服喘宁3号1~3个月,少数病例至第三年再服药1个月,在病情进入缓解期后,采用扶正培本方法。

【适应病症】虚寒型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

【注意事项】发热时停药;年龄太小,3岁以下者不用;肝肾功能不好者禁用。

【临床疗效】84例小儿慢性喘息性支气管炎患者,经2个月以上的治疗,连续随访5年以上,观察结果:治愈70例(833%),显效6例(71%),好转、无效62·哮喘·各4例(48%),总有效率为952%。

辑方人: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

加味五虎汤【方剂来源】熊光宗经验方。

【方药组成】净麻黄3克,苦杏仁9克,生石膏18克,生甘草3克,细茶15克,金银花12克,连翘衣、净蝉衣各9克。

【使用方法】煎药罐中置水两小碗,将方中生石膏先煎10分钟,再将净麻黄、苦杏仁、生甘草、金银花、连翘衣、净蝉衣下入共煎10分钟,最后下细茶入煎2分钟,滤去药渣,取煮汁小半碗(约100毫升)服用。药汁100毫升,分2次服,每次50毫升,饭后服用。忌晚间服药,以免患儿夜卧不宁。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寒郁化热所致暴喘)。症见胸高气促,喘息不得卧,陷下作坑,鼻翼扇动,重则发绀,舌苔黄厚,脉象滑数。

【临床疗效】严××,女,12岁。1976年10月30日入院,住院号35306。患儿哮喘已10年,现咳吼加重3天。前晚起咳嗽加重,喘甚不能平卧,头顶部汗出较多,吐白色痰沫,时有恶心,不思饮食,胃纳呆滞,大便日3次,质稍稀,自觉便后不爽,于前晚在门诊静脉输液抗生素和氨茶碱,病情无好转,以支气管哮喘收入院。入院后经用抗生素、激素、抗过敏治疗效果不佳。症见吼喘咳嗽,鼻部微扇,喉中痰鸣如拽据,喘息抬肩,不能平卧,舌苔黄厚,脉象滑数,咽部充血,扁桃体I0肿大,唇红口干,心率112次/分,未闻杂音,双肺可闻明显哮鸣音,化验检查:白细胞14×109/升,中性080,淋巴020。中医诊断:寒郁化热所致暴喘,服加味五虎汤1帖,咳嗽减轻,当晚能平卧入睡,续服上方3帖,临床症状已愈,仅肺部偶闻少许干啰音,复查白细胞73×109/升,中性060,淋巴038,酸性002,服药4帖基本痊愈。

辑方人:熊光宗,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

治喘汤【方剂来源】李乃庚自拟方。

【方药组成】苏子、白前、莱菔子、杏仁各10克,炙麻黄、白芥子、陈皮、制半夏、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头煎加水300毫升,煎取药液150毫升,二煎加水200毫升,煎取药液150毫升。根据年龄大小,每次服20~60毫升,每天服3~6次。如喂液困难,可以用口服药液量的2倍作保留灌肠,每天2次。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寒喘证)。

【临床疗效】孙某,男孩,6岁,住院号007650。患哮喘病2年,发作1个多月。咳嗽,喘息抬肩,喉间痰声辘辘,在当地诊断为哮喘,经用泼尼松、氨茶碱、非6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那根、庆大霉素等药,能暂时缓解,停药后咳喘又起,于1981年10月12日住入我院。检查:体温37℃,呼吸急促,面色少华,形体消瘦,舌苔白腻,脉浮滑,两肺满布哮鸣音,胸透(一),白细胞总数118×109/升,中性057,淋巴细胞029,酸性细胞014。入院诊断:小儿哮喘(寒喘证)。经服治喘汤3剂,同时口服蛇胆陈皮末,用复方安息香酊雾化吸入,3天后咳减喘平,6天后出院,嘱其口服胎盘粉,每次2克,一日2次,连服1个月,至今未再复发。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麻黄汤【方剂来源】汉·张机。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4月:12【方药组成】麻黄3克,桂枝4克,甘草3克,杏仁4克。(今时小儿剂量)加减:高热咳吐白稠痰,加前胡、黄芩、栝楼各4克,减桂枝量2克;不发热,痰涎清稀,加陈皮4克,法夏3克。

【使用方法】以适量清水先煎麻黄约10分钟,去上沫,入诸药,以清水遮药为度,武火煎20分钟,煎两次。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服后以周身微汗为度,不必尽剂,若未汗出,可再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风寒型)。冬春寒冷时令,感风寒之邪,咳嗽气促,喉间痰鸣,痰多白沫,喘息抬肩,形寒无汗,面皖色晦,唇青紫,四肢欠温,口不渴,舌质淡红,苔薄白,关纹青滞。

【临床疗效】伍××,男,6个月,湖南省耒阳县大河边人。咳嗽气促3天,前医诊断为小儿支气管炎,曾用西药青霉素等大量抗生素,罔效,邀余诊治。1984年2月19日初诊,症见形体肥胖,面色白,嘴唇青紫,咳嗽气促,喉间痰鸣,喘息抬肩,吮乳更甚,不能平卧,不发热,口不渴,大便溏薄,小便清长,舌质淡红,苔薄白,关纹青滞,四肢扪之欠温,无汗,诊为小儿哮喘风寒型。拟用麻黄汤加陈皮4克,法夏3克,2剂则病症解除大半,乳食如常,能平卧入睡,咳嗽稍减,再用二陈汤2剂善后,随访1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罗齐柔,湖南省衡南县中医院医师。

银杏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白果仁、杏仁、小茴香各30克,麻黄1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混合均匀,装瓶备用。白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次服03~045克;1岁以内,每次服06~09克;2岁以内,每次服15克;3岁以内,每次服18克;4~6岁,每次服24克;7~9岁,每次服3克;10~12岁,每次服45克;13~14岁,每次服6克。均一日3次。

【适应病症】外感风寒,肺气壅塞,呼吸急促,喉间痰鸣,哮喘咳嗽等症。

64·哮喘·【临床疗效】韩××,男,12岁。素有气管炎,每遇天气变化,外感风寒而发病。症见发热畏寒,咳嗽吐痰,呼吸急促,面口发绀,不能平卧。肺部听诊,两肺满布干湿性啰音及哮鸣音。经用上方,每服4克,一日3次,2日后症状大减,5日后病愈。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平哮散【方剂来源】陈道同自拟方。

【方药组成】棉花根皮30克,蔓荆子、热参、杏仁、葶苈子、冬花各15克,甘草10克,洋金花棵汁100毫升。

【使用方法】先将前七味碾成细面,然后将新鲜的洋金花棵砸碎取汁100毫升,同面药搅拌均匀,晒干,再研成面,过细箩后,装入瓶中备用。温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1岁以内,每服06~09克;2岁以内,每服15克;3岁以内,每服18克;4~6岁,每次服25克;7~9岁,每次服3克;10~12岁,每次服4克;13~14岁,每次服5克。均一日3次。

【适应病症】虚寒性哮喘,胸闷气喘,咳嗽痰多,恶心呕吐等。

【临床疗效】诊治64例,治愈43例,占67%;好转16例,占25%;无效5例,占78%。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哮喘Ⅰ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麻黄6克,杏仁、陈皮、半夏各8克,苏子10克,紫苏、冬花各8克,干姜4克,白前6克,桂枝4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剂量为3岁儿。

【适应病症】小儿寒性哮喘。

【临床疗效】张×,男,4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涎清稀有泡沫,舌苔薄白而腻,脉象浮弦。经服上方2付后咳喘减轻,再守原方又服3付,哮喘乃除。

辑方人:牛敏国,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小青龙汤【方剂来源】汉·张机。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4月:14【方剂组成】麻黄、桂枝、芍药、细辛、干姜、甘草(炙)、法夏各9克,五味子3克。

加减:喘,加杏仁、款冬、地龙;咳吐黄痰,加黄芩、鱼腥草。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6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哮喘。症见恶寒,发热无汗,咳喘、气促,喉中痰鸣,口不渴或渴不多饮,咳甚时呕吐,苔白或白腻等。

【临床疗效】笔者曾用本方治疗5例哮喘患儿,4例服3剂后哮喘止,诸症缓解或消失。1例因病程较长(8天),效果不理想,配合青霉素治疗后症状好转。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主治医师。

寒喘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净麻黄3克,苦杏仁5克,苏子、莱菔子各6克,白芥子3克,煮半夏、盐陈皮各5克,佛手干6克,地龙干9克,赤芍药6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毫升~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寒性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间有哮鸣声,痰多清稀,鼻流清涕,形寒无汗,口中不渴,舌苔薄白或白腻,脉浮滑,或指纹浮红。

【临床疗效】经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高××,女,5岁。咳嗽气促1天,喉间有哮鸣音,痰白清稀,鼻痒流涕,形寒无汗,口中不渴,舌苔薄白,脉浮滑,证属小儿寒性哮喘,治以辛温散寒平喘,方用寒喘汤,服2剂诸症告愈。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医师。

涤痰散【方剂来源】黄夕锟自拟方。

【方药组成】朱砂3克,天竺黄、金礞石、飞硼砂、牙皂、川贝各10克,冰片3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包1克,每次03克,每天3次服完。

【适应病症】咳嗽哮喘,痰鸣如吼,或痰蒙心窍所致的惊厥抽搐症。

【临床疗效】据5年来临床观察,有效率达95%。

辑方人:黄夕锟,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

热喘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蜜麻黄3克,苦杏仁25克,生石膏18克,葶苈子、牛蒡子、莱菔子、枯黄芩各6克,浙贝母9克,盐枳壳、佛手干各6克,地龙干9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毫升~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66·哮喘·【适应病症】小儿热性哮喘。症见咳嗽气促,喉中哮鸣,咯痰不爽,胸膈烦闷,面部红赤,或发热,渴喜冷饮,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滑数,或指纹沉紫。

【临床疗效】经10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陈××,男,10岁,咳嗽气促1周,喉中哮鸣,咯痰不爽,发热面红,胸膈烦闷,口干喜饮,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苔黄稍厚,脉滑数,症属小儿热性哮喘,治以辛凉宣肺平喘,方用热喘汤,服1剂热退,再服2剂而愈。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哮喘Ⅱ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剂组成】生麻黄5克,生石膏20克,杏仁、桑白皮各8克,葶苈子、川贝母、化橘红各6克,百部8克,车前子10克,马兜铃8克,黄芩6克,海蛤壳(先煎)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上述剂量为3岁儿。

【适应病症】小儿热性哮喘。

【临床疗效】占国英,女,5岁。咳嗽,气喘,喉中痰鸣,痰稠色黄,难以咯出,口干喜饮,粪干尿黄,舌红苔薄黄,脉象弦数。服上方1付后热退,咳喘有减,又服2付后,哮喘基本痊愈。

辑方人:牛敏国,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茎苏散【方剂来源】任宝成自拟方。

【方药组成】干芦根15克,苏子、陈皮、冬瓜仁各6克,桃仁、半夏、甘草各15克,杏仁、薏米、前胡、熟军各3克。

【使用方法】将以上药物共为细末(过100目筛子),装成每瓶15克。3岁以上每日2次,每次1瓶。3岁以下每日半瓶~1瓶,分2次温水冲服。

【适应病症】哮喘。症见咳嗽,夜不能卧,呼吸抬肩,或肺痛,痰中带脓血等症。

【临床疗效】经多年临床治疗观察,效果良好。

辑方人:任宝成,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丑槟煎【方剂来源】周玉萍自拟方。

【方药组成】二丑6克,槟榔、炒苏子各10克,明矾1克。

【使用方法】将二丑、槟榔、炒苏子加水500毫升,浸泡半小时,武火煎开后,6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再以文火浓煎至100毫升,去渣。明矾研极细末分装胶囊2粒。大于3岁者,每次服煎汁40~50毫升,同时送服明矾胶囊1丸。小于3岁者每次服煎汁20~40毫升,明矾细末减量冲服。服药时间视其喘憋发作时间而定,以第2次服药在喘憋前3~4小时为好。一般第1次服药在晚上6~8点,第2次服药在晚上10~12点。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1哮喘:相当现代医学所称支气管哮喘。以发作性的哮鸣气促,呼多吸少,甚则张口抬肩,不能平卧,两肺较多哮鸣音为主要临床特征。其病程迁延,常反复发作,并以夜间和清晨发病者居多。痰热型用本方疗效最好。

2肺炎喘嗽:相当于现代医学所称支气管肺炎和哮喘性支气管炎。以发热咳嗽,气急鼻扇,痰涎上壅,甚则涕泪闭塞,张口抬肩,摇身撷肚,两肺闻中小水泡音和哮鸣音为主要临床特征。痰热闭肺型用本方效果最好。

【临床疗效】1疗效观察标准:痊愈为咳嗽消失,呼吸平稳,喉中无鸣响,肺部无闻干湿啰音。好转为咳嗽明显减轻,不喘,喉中偶有痰鸣,两肺呼吸音粗糙或偶有痰鸣音。无效为症状、体征无好转。

2疗效评定:随机抽样治疗组30例与对照组30例比较(对照组中药辨证治疗),治疗组30例全部痊愈。治愈时间,治疗组平均为637天,对照组平均为10天。咳嗽,气喘,喉中鸣响,肺部啰音消失平均天数,治疗组分别为593天、287天、373天、507天,对照组分别为997天、577天、620天、727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

辑方人:周玉萍,湖北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主治医师。

哮喘效方【方剂来源】诸惜勤,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4):241【方药组成】虎杖、鱼腥草、桃仁、杏仁、葶苈子各10克,苏子、桑皮、大黄(后下)各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每剂分2~3次口服,一般服用5~7天。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症见发热,咳嗽,气喘,两肺可闻及哮鸣音或兼有湿啰音,舌红或淡红、苔薄黄腻。

【注意事项】本法适用于里证、热证、实证。如临床患儿表现脾肾阳虚,或气虚之象及营养不良及脾虚泄泻患儿,都不可妄下。

【临床疗效】20例患儿平均退热时间为2天,气喘消失时间为25天,咳嗽消失时间为62天,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为65天,血白细胞平均7天恢复正常。

20例患儿经治痊愈17例,临床治愈2例,无效1例。痊愈率为85%,有效率为95%。

68·哮喘·按语:“肺与大肠相表里”,肺之肃降功能在于贯通六腑,六腑赖肺气降之,肺气降,六腑之气皆通。肺气又赖六腑以通之,六腑通则肺气亦降。倘热结大肠,里热壅盛,可致肺气不得宣降,阳明腑气不降,其气上逆则为咳、为喘。针对肺实气闭、痰热壅盛,采用清热泻下通腑法,常能奏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宣泻理肺汤【方剂来源】经捷经验方。

【方药组成】炙麻黄3~5克,光杏仁、桑白皮、葶苈子、炙苏子、炒枳壳各10克,陈皮3克,法半夏6克,鱼腥草15克,车前子10克,炙甘草5克。发热甚者酌加生石膏(先煎)20~3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约煎取100~200毫升药液,以少量频服为主,每次服10~30毫升,约1~2小时左右喂服1次。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支气管肺炎等(属风邪犯肺或痰热闭肺型)。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30例哮喘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合并感染患儿,结果1~3天后喘息基本控制。

辑方人:经捷,南京中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阳和汤【方剂来源】《外科全生集》。

【方药组成】熟地10克,白芥子6克,鹿角胶(另炖冲服)9克,肉桂(研粉分二次吞服)3克,炮姜炭3克,炙麻黄5克,生甘草3克。

【使用方法】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急火煮开,以文火煮1小时,去渣取汁,烊冲鹿角胶,分2份装瓶。每日2次,加温后冲服肉桂粉,饭后1小时服,连服3~7天,症状控制后改为隔日服,再服半个月。

【适应病症】支气管哮喘。症见咳喘,两肺哮鸣,面色苍白,苔白质淡,反复发作,以疲劳及受凉后加剧,属肺肾虚寒型者尤宜。

【临床疗效】共治疗支气管哮喘发作期94例,连服3~7天,控制喘息症状和哮鸣音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02%和893%。

辑方人:徐宝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

平喘梨膏糖【方剂来源】吴葆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麻黄2000克,净射干1500克,化橘红2000克,五味子1500克,炙僵蚕、炙蜈蚣、干地龙各200克。

6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将麻黄、射干、橘红、五味子等浓煎成2000毫升药汁,将僵蚕、蜈蚣、地龙等焙干研极细末加入上药汁中调匀,加入适量防腐剂、赋型剂(白糖、雪梨膏等),制成每块重8克的梨膏糖,用糖纸包装即成。

【适应病症】支气管哮喘。

辑方人:吴葆德,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蟾蜍果【方剂来源】林志坚,等。四川中医1983;(3):45【方药组成】活蟾蜍(以夏季捕捉为佳)7只,面粉、麻油各250克。

【使用方法】将活蟾蜍7只,置于空缸中一昼夜,仅取其后腿,去皮、去掌、剁为肉泥,另面粉250克,加适量水,面粉和匀,然后切成小片块,再取麻油半斤煮沸,将片块炸焦,即为蟾蜍果。将蟾蜍果分为12等份,每日3次,每次1份(此系3岁左右儿童用量,视其年龄,亦可增减等份)。剩余麻油,分次炒饭给患儿吃,上药为1料,若未好转,可再服1料。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5例,均获满意效果,追访多年未复发。

陈××,女,4岁,其父代诉,患哮喘病年余,曾服土霉素糖粉,肌注青、链霉素、卡那霉素。于1976年5月10日诊治,服用上方1料病愈。追访2年未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定喘膏【方剂来源】徐宝圻自拟方。

【方药组成】仙茅、仙灵脾、肉桂、丁香各12克,冰片1克,生姜汁适量。

【使用方法】将以上药物研成极细粉后,加生姜汁调成稀膏状,入密闭瓶里备用。将药膏适量涂贴于脐部,外用胶布或油布封闭固定。24小时后另换1次药膏,哮喘发作期连续用药一星期,缓解后继续再贴一周以巩固。为预防哮喘发作,可在三伏天及三九天每隔9天贴涂1次,每次贴24小时。

【适应病症】支气管哮喘、喘息性支气管炎。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支气管哮喘90例,结果:近期临床症状控制者431%,显效324%,好转177%,无效68%。作为预防用药共93例,1年后随访痊愈者36例,显效者40例,好转者20例,无效者4例。

辑方人:徐宝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小儿治哮灵【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地龙、苏子各005克,射干002克,苦参、白鲜皮各001克,麻70·哮喘·黄0025克,侧柏叶002克,刘寄奴、甘草各001克,黄芩、平贝母各002克,僵蚕0015克,橘红、细辛各001克,冰片0005克。

【使用方法】诸药混合,共为细粉,装入胶囊。每粒含生药025克。亦可浓缩减少其量。3岁以下每次2~4粒,3~6岁4~6粒,6~12岁6~8粒,12~14岁8~10粒。一日3次,口服,10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支气管哮喘,哮喘性支气管炎,急性毛细支气管炎等,具有喘息症状的疾病),寒热各型均宜。

【临床疗效】用小儿治哮灵治疗446例,其中属于现代医学所称的支气管哮喘107例,哮喘性支气管炎339例。治疗结果:治愈(哮喘症状消失,肺部听诊哮鸣音消失)225例(5717%)。其中包括支气管哮喘60例,哮喘性支气管炎186例。平均治愈之天数为98天。而哮鸣症状的缓解时间平均不足1天,最快者进药后2小时症状缓解。显效(哮喘及哮鸣音减半)100例(2242%),好转(哮喘减轻,哮鸣音减少)53例(1188%),无效(经治1个疗程,病情不见改善)38例(853%)。总有效率为9147%。药理实验,通过动物(豚鼠、大鼠、小鼠)用药与生理盐水对照实验,结果小儿治哮灵止哮平喘效果100%,而对照组为0。

两组差异极为显著。此外尚可证实小儿治哮灵具有明显的镇咳、祛痰作用,以及一定的镇静和解热效果。毒理实验,其中急性毒理实验说明小儿治哮灵的毒性很低。亚急性毒理实验提示给药组和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地龙粉【方剂来源】梁远立。四川中医1986;(7):15【方药组成】地龙粉。

【使用方法】将干地龙研粉末,按患儿年龄,每次1~3克,日服3次,连服3日。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0例,近期痊愈9例,有效1例。痊愈的病例中,随访半年,3例未复发,4例于2月后复发,2例于半年后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治哮丸【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玉竹20克,白屈菜15克,苏子10克,刘寄奴5克。

【使用方法】制成蜜丸,每丸重25克。儿童每次服3~4丸,一日3次,疗程2个月。

【适应病症】诸哮。

7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治疗50例,显效者24例,好转者21例,无效者5例。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麻杏芩葶汤【方剂来源】齐利辉自制方。

【方剂组成】麻黄2克,杏仁、黄芩、葶苈子、地龙、前胡各6克,海浮石、鱼腥草各7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加水煎熬,煮沸后15~20分钟即可取汁待用,日1剂,每剂煎两次。煎药汁1小茶杯,口服日2次,亦可以药代茶,频频饮服,可加适量冰糖。

【适应病症】喘息型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急性支气管炎,支气管肺炎等。

症见发热,咳嗽,气促或哮喘,口渴心烦,大便干结。舌苔薄黄或黄,指纹青紫。

体征:咽喉充血,呼吸急促,或鼻翼扇动,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干湿啰音,哮喘音或痰鸣音。血象:白细胞增高,中性偏高,淋巴增高或正常。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笔者在1981年用本方治疗110例小儿咳喘。其中包括喘息型支气管炎38例,急性支气管炎27例,支气管哮喘31例,支气管肺炎14例。这些病例均有咳嗽、气喘、哮鸣、听诊肺部有干湿啰音、哮喘主要体征。服药后101例症状消失(服药3~6剂者56例,7~10剂者34例,12剂以上者11例),9例病情无变化,改用他药治疗。

辑方人:齐利辉,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中药敷帖离子导入法【方剂来源】李培生。伤寒论讲义。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37敷帖5号系朱瑞群自拟方。

【方药组成】1小青龙汤:麻黄5克,桂枝3克,白芍12克,细辛3克,半夏10克,五味子5克,生姜2片,甘草3克。

2敷贴5号方: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甘草3克,苍耳子9克,辛夷5克,黄芩10克,白芍12克,夏枯草10克。

【使用方法】小青龙汤和敷贴5号方均为煎剂。煎煮方法:每贴药先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后,用中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约取药汁80~100毫升。

离子导入法:以上方药为1次导入量。用8×12厘米与12×18厘米的绒布两块,浸透药汁,分别置于百劳、肺俞、膏肓3对穴位上,并加置相等大小的两块电极板,加以固定(正极置于肺俞、膏肓穴,负极置于百劳穴),通以直流脉冲电流,强度约4毫安(视患者敏感度而定),时间为20分钟。每天治疗1次,连续3~5天为1个疗程。

72·哮喘·【适应病症】寒喘型:症见咳嗽气促,喉中有哮鸣音,咳痰清稀,色白泡沫状,面色晦,口不渴,舌质淡苔薄白或白腻,脉象浮紧或濡数。宜用小青龙汤。

热喘型:症见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音,痰液黏稠色黄,口渴欲饮,小便黄赤,大便干燥或秘结,舌质红苔薄黄或黄腻,脉象滑数。宜用敷贴5号方。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观察标准:①近期控制:治疗后停用平喘药物,哮喘停止发作,肺部检查无异常发现;②显效:治疗后停用平喘药物,哮喘基本停止,肺部检查偶可闻及哮鸣音;③好转:治疗后能停用或偶用平喘药物,发病程度减轻,发作时间缩短,肺部检查哮鸣音明显减少;④无效:治疗后发病程度减轻不明显,肺部检查哮鸣音依然存在者。

治疗29例,近期控制者17例(586%),显效者5例(172%),好转者4例(138%),无效者3例(104%)。治疗后1天内平喘者8例,2天平喘者7例,3天平喘者5例,5天平喘者6例。从疗效与年龄、病程、发病情况、发病持续时间及辨证分型等关系分析,均无明显差异,统计学处理结果,P值>005。

肺功能观察:敷贴治疗前后对照发现,首次治疗后即刻肺活量和第一秒最大呼气量的改变已有显著意义,但最大呼气中期流速和闭合气量的改变,意义不显著;在一个疗程结束时与治疗前对照,均出现显著或非常显著意义的变化。

辑方人:朱瑞群,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哮喘方【方剂来源】据张梦侬治疗哮喘方加减。

【方药组成】麻黄8~10克,前胡12~15克,杏仁、枳壳、法夏、莱菔子各10克,甘草6克,海蛤粉20克,细辛4~5克,五味子6~10克,葶苈子、曲楂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煮沸后再煎10~15分钟,得药量200~250毫升。分3次服,连服3~5剂。

【适应病症】哮喘(寒热夹杂型)。见于肺胃先有伏热,后感风寒诱发,也有初因风寒客于上焦,久则化热,后遇气候异常续发的,初起咳嗽痰不易出,气逆冲上,喉中作响,渐至声如曳锯,坐不得卧,舌苔薄白或薄黄,脉滑。

【临床疗效】程光伟,男,7岁。患哮喘3年,经年频发,但冬季更剧,病发咳声重浊,痰不易出,继之喘息有音,连日不止,连服本方8剂,病愈,走访1年,病未复发。

辑方人:倪群芝,湖北中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宣白平喘汤【方剂来源】曹英自拟方。

7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蜜炙麻黄6克,杏仁10克,炙甘草3克,生石膏20克,桑白皮、淡黄芩各10克,黛蛤散(包煎)20克,皂荚3克,冬瓜子10克。

【使用方法】汤剂。上药剂量加水500毫升,文火煎开3分钟,得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服用1剂为一疗程。食前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呼吸急迫,喉中有水鸡声,胸闷,痰粘难咯。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腥。

【临床疗效】观察80例,临床治愈(用药2剂后哮喘症状消失,肺部哮鸣音消失)67例,占838%;显效(用药2剂后哮喘症状明显减轻,肺部哮鸣音减少)8例,占20%;无效(用药二剂后症状及肺部听诊改变不明显甚则加重)5例,占62%。

辑方人:曹英,苏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扶正固本方【方剂来源】潘存娒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1):13【方药组成】黄芪、党参各10克,黄芩、黄精、仙鹤草各6克,甘草4克。

加减:咳嗽、气喘,加炒苏子、桑白皮;有外感鼻塞、流涕者,去黄芪、党参、加板蓝根、桑叶、荆芥穗;腹泻、便溏,去黄精,加茯苓、炒白术;胃纳不佳加陈皮、焦山楂。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2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儿童哮喘(肺脾气虚证)。

【临床疗效】治疗40例(发作期、缓解期各20例)。测定周围血白细胞糖皮质激素受体水平(GCR),哮喘发作期较健康儿童显著降低(p<001),经治疗缓解期,GCR水平较发作时显著升高(p<001),恢复至健康儿童水平。测定血浆cAMP含量,发作期和治疗后缓解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1);经治疗缓解期,cGMP显著低于健康儿童和发作期(p<005);cAMP/cGMP的比值,发作期显著低于健康儿童(p<005),经治疗后缓解,两者比值显著上升(p<005),趋向健康儿童比值。提示本方具有调节机体细胞内GCR和c-AMP/cGMP比值的功能,从而使哮喘状态得以缓解,减少了发作,以至痊愈。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加味金水六君片【方剂来源】肖正安经验方。

【方药组成】陈皮、半夏、茯苓、熟地各9克,当归3克,女贞子、菟丝子各9克,白鲜皮、沙参、胡桃肉各15克,补骨脂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按上述剂量比例配方,研极细末。加赋型剂压片,每片含生药74·哮喘·03克,小儿按年龄每岁每次服1片,10岁以上每次服10片,一日3次,1月为一疗程,连服3个月。

【适应病症】小儿哮喘缓解期善后(根治)【注意事项】凡小儿哮喘复发或哮、咳、喘三症尚有一症存在者,均不宜服用本方。从服用本方之日起,1年内禁食水族动物、肉食、禽类肉食及蛋类。

【临床疗效】本方通过多年试用,疗效颇佳。据138例统计,总有效率为891%。其中追踪1年,痊愈45人,占326%,基本痊愈16人,占115%,显效29人,占21%,有效33人,占339%。

辑方人: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尿泡鸡蛋【方剂来源】洪广祥。江西中医药1981;(3):31【方药组成】鸡蛋5~7枚,24小时尿液。

【使用方法】备瓦罐或瓷盆1个,留置患儿自身的24小时尿液,然后取出新鲜鸡蛋7~10枚浸在装有尿液的盆内,尿液应高出鸡蛋面约半寸左右,每日换新鲜尿液1次,连浸5~7天。用法:每天早晨取出尿泡鸡蛋1~2枚,连壳煮熟,去壳空腹服用。1个月为一个疗程,连服3个疗程。

【适应病症】3~15岁支气管哮喘缓解期患者,无严重合并疾病,对蛋类无过敏史者。

【临床疗效】本方先后对20例小儿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预防复发的固本治疗,结果痊愈者14例,显效者3例,有效者2例,无效者1例。其中单纯支气管哮喘远期疗效最好,有合并疾病者,其疗效不如单纯者佳。疗程与疗效有一定关系,疗程越长,疗效越好。

按语:尿液味咸气寒无毒,内含舒张肺部血管的“血管舒缓素”,能溶解肺血栓的尿激酶,以及多种激素,“为除劳热骨蒸咳嗽吐血……之圣药”。尿泡鸡蛋控制小儿支气管哮喘,符合“未发时宜扶正为主”的原则。因此有较好的远期疗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河车丸【方剂来源】张培元。河南中医1981;(2):38【方药组成】紫河车1个,蛤蚧1对,黄芪40克,白术30克,川贝20克,甘草10克。

加减:若肺有实热,可配合桑皮、黄芩、石膏适量,水煎冲药丸服;若食欲欠佳,可配以麦芽、山楂、神曲水煎服。或药量减半服。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每天早晚各服1丸。6岁以7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下减半。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支气管哮喘。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食腥荤、油腻食物。若有表证,宜先解表。

【临床疗效】服药后,脾胃功能便有好转,一般服药两个月可止喘,半年根除。

按语:患慢性支气管哮喘的患儿,常虚实夹杂。虚者,正气虚弱,卫外不固,易感外邪;实者,伏痰瘀血内阻。本方则从改变小儿身体素质着手,扶养正气,增强抗邪能力,不治喘而喘自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哮喘基本方二号【方剂来源】黎炳南自拟方。

【方药组成】当归、白术、五味子各8克,陈皮5克,法夏6克,党参、鹅管石各15克,熟地20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2碗,煮沸15~20分钟,得药液大半碗。再煎1次,共得药1碗半。早晚分2~3次温服。此为6岁用量。

【适应病症】哮喘缓解期。

【注意事项】服药期忌食生冷、鱼腥;避风寒。

【临床疗效】苏×,男,9岁,1980年12月22日初诊。患儿哮喘反复发作8年,屡用激素,氨茶碱,息喘灵及中药而未能治愈。近3年症加剧,常需急诊抢救方能暂时缓解。来诊时喘咳多痰,夜间为甚,不得平卧,痰白挟黄,面色白,目眶黯黑,肢冷多汗,纳呆便溏,唇红,舌淡苔白,脉细弱。听诊双肺满布喘鸣音及湿啰音。证属脾肾两虚,外感风寒,内挟痰热。治以补肾扶脾、宣肺定喘,兼除痰热为法。拟方:麻黄、葶苈子各6克,毛冬青、桂枝各15克,当归、白术、苏子各10克,鹅管石、熟地、党参各20克,五味子,炙甘草各8克。3剂。药后诸症好转,喘哮暂息,乃转用下方:麻黄、陈皮各5克,法夏、炙甘草各8克,鹅管石15克,五味子、补骨脂、当归各10克,熟地20克,党参25克,肉桂(焗)4克。喘已大定则去麻黄。因病情深痼,哮喘间有发作,再用上法辄效。如是坚持调理近2年,形体渐丰,喘作转稀而轻微。1984年6月来复查,谓近1年半以来几度发热咳嗽亦不见喘促,已正常读书学习,并能参加游泳等运动。

辑方人:黎炳南,广州中医学院。

小儿培元片【方剂来源】陈寿春经验方。

【方药组成】紫河车1具,党参、黄芪各75克,茯苓、天冬、麦冬各50克,龟板胶、熟地各100克,法夏25克。

76·哮喘·【使用方法】熟地、天麦冬熬膏与烊化的龟板胶作赋形剂,党参、黄芪、法夏、茯苓、紫河车研成细粉与赋形剂混合压片,每片重05克。一日2次口服,每次2~4片,温开水送服(婴儿研粉送服)。实证勿用。3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哮喘,咳嗽,虚劳(肾元亏虚,气阴不足证)。症见咳喘迁延难愈,动辄发作,面形瘦,神疲怯冷,或见烦热,夜尿频多,囟门迟闭,舌淡或红,脉沉弱或数。

【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①痊愈:服药1个疗程后,随访1年哮喘未发,外感咳嗽少于3次,并于两周内治愈,气阴两虚证基本消失;②好转:服药1个疗程后,随访1年哮喘发作在3次以下,外感咳嗽明显少于轻于服本药前,气阴两虚证症状间或出现;③无效:服药1个疗程后,随访1年哮喘咳嗽发生无明显减少,气阴两虚证症状基本与服药前同。

共治疗30例,治愈率7333%,好转率1333%,无效率1334%(本方自1961年投入临床使用,至今疗效稳定)。

辑方人:陈寿春,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施亦农,南京市中医院医师。

喘咳肩【方剂来源】曹英自拟方。

【方药组成】雄黄2克,苍术3克,白芷4克,干菖蒲3克,山茶4克,干姜3克。

【使用方法】上药打碎,研成细末,混合备用。上药量分成3份,分别置于3只制成假领形的马夹内,佩带于肩背部,每10日更换1次,3份用1个月,3个月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支气管哮喘缓解期。症见平时稍有疲劳或遇外感哮喘即发作。

【注意事项】咳嗽及哮喘发作时禁用。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①显效:用药1个疗程后哮喘发作次数较用药前明显减少或不发作,发作时症状减轻;有效:用药1个疗程后哮喘发作次数较用药前不见减少或略有减少,但发作时症状明显减轻;②无效:用药1个疗程后哮喘发作次数较用药前不见减少,发作时症状亦不见减轻。观察30例,显效20例,占677%;有效8例,占267%;无效2例,占56%。曾双盲选择60例患儿,分为用药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用药组用喘咳肩1疗程,对照组不用药。在用药组用药前后两组均作唾液免疫试验,测定唾液SigA。结果:用药组用药后,唾液SIgA值明显高于用药前(P<001),对照组则无明显变化(P>005)。

辑方人:曹英,苏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77呕吐温中止呕饮【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厚朴6克,藿香9克,陈皮、茯苓各10克,砂仁6克,广木香3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净纱布包裹,水煎煮15分钟,两次得药量150毫升。每服30毫升,日服5次,食前服。服药期间,注意节制饮食,忌生、冷、质硬之物。

【适应病症】小儿呕吐。症见面色苍白、腹痛便溏,呕吐,完谷不化。舌淡苔白,脉沉细,指纹淡者。

【临床疗效】周××,男,6岁。1985年6月1日初诊。

代诉:呕吐3日,加重1日,伴有腹痛。

检查:面色苍白,精神倦怠,不欲饮食,腹痛喜按,大便时溏。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虚寒呕吐。治法:健脾和胃,温中散寒。取温中止呕饮2剂。

二诊:6月5日。呕吐次数减少,腹痛较前减轻。原方继服2剂。

三诊:诸症悉无。唯食欲不及病前。即投一方,调理脾胃。方用党参10克,白术6克,苍术10克,厚朴6克,砂仁3克,焦三仙各10克,木香3克,甘草15克。共为粗末,纱布包煎,分多次服。5日后痊愈。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小儿吐泻单方【方剂来源】刘耀驰,中医杂志1983;(11):7【方药组成】无花果叶3~5片。

【使用方法】将无花果叶放脸盆内,添1斤冷水,炉上煎开熬至4两左右,把盆端下,先熏两脚心,待温时洗两脚心,熏洗约15分钟即可。

【适应病症】小儿呕吐、泄泻,腹胀,纳呆,面色不华等。

【注意事项】1熏洗时不能过分,以隔日用为宜。

2由于无花果叶内含呋喃香豆精类物质,熏洗以后,不要让小儿晒太阳,以免熏洗部位对日光过敏。

78·呕吐·【临床疗效】作者用本方治疗小儿吐泻120例,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李×,男,5岁。1978年3月17日初诊。患儿患吐泻病,每天至少吐泻5~6次,曾服中、西药物,效果不好。症见腹胀大,皮肉不润,毛发干枯。面色焦黄,两目下陷,体温385℃,指纹红发暗。处方:无花果叶5片,煎水熏洗,一天后病大减,继续用药。以后未再犯。

按语:无花果叶味甘、酸涩,甘入脾,酸入肝,涩主收敛,故有健脾调肝和中而止吐泻功用。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二味左金丸【方剂来源】原方出自《丹溪心法》,经吴克潜改制为二味左金丸。

【方药组成】川连180克,吴茱萸(盐水炒)30克,两药共研细末。沉香15克,不作粉末。

【使用方法】以丹溪原方吴茱萸同川连合炒,经加用沉香煎浓,合以上两药泛为丸,如高粱米粒大,晒干,用瓷瓶贮存备用。每服15~2克,用温开水,分两次,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病症】嘈杂、呕吐、泛酸、脘痛及肝气横逆。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和胃止呕方【方剂来源】王静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苏梗、藿香各9克,陈皮6克,竹茹、白蔻各9克,黄连3克,木通10克,神曲、旋复花各15克,代赭石12克,吴茱萸3克,连翘心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次15~30毫升,每日3~4次。

【适应病症】小儿呕吐。症见恶寒、发热,脘腹痞闷,大便结燥,小便短赤,烦躁啼哭,夜卧不安,舌红苔白腻,指纹红滞。

【临床疗效】邓西雁,女,3岁,成都三五信箱宿舍。

1984年9月19日初诊。一月来患儿反复呕吐,经西药(药名不详)治疗无效,近日来呕吐加重,表现食入即吐,时为喷射状,吐物酸臭,次多量少,睡卧不安,食少神差,面色无华,欲食冷饮,大便干结,舌红苔薄黄,指纹紫滞。诊断:呕吐(痰热夹湿,胃气上逆)。服上方2剂,呕吐基本停止,大便正常,仅食少,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指纹淡紫。

再用上方去赭石,加薏米15克,白蔻3克,谷芽15克,共1剂,服法同前。

服药后,患儿呕吐痊愈,未见复发。

辑方人:王静安,成都市中医医院。

7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斧新散【方剂来源】承家父许简功所传。

【方药组成】吴茱萸15克。

【使用方法】将药研成细粉,约用10毫升陈醋,将药调成糊状,分成3等份。

将每份药分敷于两脚前掌涌泉穴处,可用敷料包缠。8小时换1次,24小时将3份药贴完。

【适应病症】呕吐,滞颐,暴发火眼,急慢性口腔炎,口疮。

【临床疗效】司××,男,3岁,住河南省安阳市北郊乡司空村。1987年7月,患急性胃肠炎,频繁呕吐4天,难以进药,呈重Ⅱ度脱水貌,四肢欠温。至我处就诊,嘱用上述药外敷。后患儿家长告知,用药2小时后见效,24小时后,呕吐基本停止,可进药、进食。

辑方人:许靖三,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宣痺汤【方剂来源】柴英孚口传。

【方药组成】枇杷叶(去毛)6克,郁金45克,射干、白通草各3克,香豆豉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呃逆不停,属气机不畅者。

【临床疗效】临床应用多年,效果明显。患儿男,10岁,呃逆频作,历时1年,多方治疗不效,用宣痺汤加金石斛6克,水煎服,共服4剂治愈,随访半年未发。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80泄泻止泻方【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云茯苓9克,白术6克,赤石脂9克,丁香06克,肉蔻6克,莲肉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一次15分钟,去渣取汁。每日服3次,每次量约30毫升。

【适应病症】腹泻久治不愈,属虚寒性腹泻,大便稀薄,消瘦面白。

【临床疗效】钱×,女,3月,反复腹泻月余,近4~5日加重,伴发热入院。住院后以西药治疗10日无效,腹泻每日6~9次,为稀水便,伴发热,反复出现脱水酸中毒,故请中医会诊,症见面色白,手足凉,消瘦,舌质淡,苔薄白,手纹不清。

证属久泻脾阳受伤,失其运化。治以温运脾阳,固肾止泻,甘温除热。处方:丁香1克,肉桂3克,肉蔻4克,党参6克,莲肉9克,诃子4克,云苓9克,白术6克。

3剂药后大便减少至每日4~5次,水分也减少。二诊舌质红,苔白,手纹不清,证属脾阳受损,阳损及阴。治以阴阳双补,固涩止泻。处方:白术6克,云茯苓、赤石脂各9克,肉蔻4克,丁香1克,莲肉9克,生山药20克,六一散9克。药后热渐退,大便次数减少,每日2~3次,质正常,痊愈出院。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主任医师;季之颖,北京儿童医院医师。

白术散【方剂来源】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9【方药组成】人参8克,白茯苓、白术、藿香叶各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渴者加至30克)。

加减:发于暑夏,偏于暑湿者加黄连、滑石;发于秋冬,外感风寒重者加麻黄、桂枝;呕吐重者加姜半夏、竹茹;湿盛,症见舌苔厚腻,腹胀不欲食者加砂仁,山楂、神曲、苍术;阴寒内盛加干姜、附片;久虚寒泄加肉豆蔻、故纸;若小儿体质较好,发病时间短者可用党参代人参。

【使用方法】1散剂:诸药粉碎,水煎服。

2汤剂: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再煎煮。先8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用武火煮沸后再改为文火煎煮20分钟。剂量按小儿大小而定,1岁以内服原方量的1/3,1~3岁服原方量的1/2,年龄大者递增。水煎频服。

【适应病症】呕吐泄泻,频作不止,脾胃久虚,津液枯竭,烦渴,但欲饮水,乳食不进。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临床疗效】李×,5个月。1983年11月2日初诊。泄泻已3月余,曾多处求医,未见显效。余诊见小儿体形瘦弱,皮肤枯燥,面色萎黄,唇舌色淡。大便日4~5次,泻下黄色稀便,肛门周围红。指纹淡滞,舌苔中部厚腻。辨证:脾虚泄兼湿热。治疗:补益脾胃,佐以清热利湿。处方:白术散加黄连、车前子。党参4克,苍术、白术、茯苓各3克,藿香2克,葛根6克,木香2克,黄连15克,车前子(包煎)3克,甘草2克。3剂,一日1剂,水煎频服,服两剂而泄泻止。

辑方人:温德秀,河南省焦作市中医药学校高级讲师。

寒泻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茯苓各9克,陈皮、厚朴各45克,苏梗9克,炮姜45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浸半小时,煎至30毫升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个月之内,每天服2/3帖,1个月之内,每天服1/2帖。

吃奶前后及饭前后20分钟服用。

【适应病症】本方适用于婴儿急性腹泻中的寒泻,症见泻下水样便,不消化,色淡黄,腹鸣,小溲清长,舌淡苔白,脉沉缓。

【临床疗效】1疗效标准:痊愈: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已恢复正常者;好转: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有好转者;无效: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者。

2疗效观察:据75例寒泻病例的疗效分析,痊愈者52例,占693%,好转者17例,占227%,无效者6例,占8%,有效率为92%。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教授。

小儿止泻膏【方剂来源】周端求自拟方。

【方药组成】青木香100克,大黄30克,泽泻40克,木通、苍术各50克,法半夏30克,羌活、北防风、川乌、陈皮各50克。

【使用方法】取与上药重量相等的溶猪板油500克,溶解于小号铁锅内,置文火上煮沸,将上药倒入油锅内熬煎,待药片熬煎成焦黑色(不存性)时,除去药渣,再将药液煎熬成滴水成珠后,乘热将药膏倒入适中的陶瓷钵或搪瓷钵内,即82·泄泻·成膏。使用时将容有药膏的钵子,置于文火上溶解,用筷子蘸上少许药膏,呈圆形状的平摊开于5×5厘米的牛皮纸上,乘热贴于脐周,每日1次。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症见泄泻清稀如水样,或粪臭如败卵,或伴有恶寒发热,腹痛肠鸣,脘腹胀闷。

【注意事项】注意避免受凉,忌瓜果、生冷等食物。

【临床疗效】刘小平,男,1岁,崇山乡万山村人。1987年12月15日就诊。

大便溏泻10余天,经服用干酵母、土霉素等药治疗无效,遂来求诊。现症:泄泻水样便,日10余次,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及少量黏液,食入即呕,神倦嗜卧,腹部膨胀,四肢不温,小便清长,苔白腻,指纹沉滞。此寒湿困脾之候,经脐周外贴止泻膏4天而泻止病除。

辑方人:周瑞求,湖南省湘乡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逐寒荡惊汤【方剂来源】庄在田经验方。

【方药组成】伏龙肝(即灶心土),猪肝1具,丁香10粒,炮姜6克,胡椒10粒,肉桂2克。

【使用方法】伏龙肝是用猪肝一大块放入灶心,用灶心土掩埋,任其灶内柴火焚烧,枯燥均不妨,约焚烧2~3天即可取出,瓷缸收贮备用。现今用煤炉,没有大灶,则已罕有用伏龙肝者,仅有灶心黄土可取用。现在则可用黄土湿纸包而煨至枯燥,侯冷贮备取用。其余药均研匀成末。上药研匀成末,清水煎取一小杯灌下。一天可服1小杯,连服3天,以观其效。

【适应病症】多吐多泻,乍寒乍热。四肢抽掣,神昏气喘,眼目上翻,甚至口噤咬牙,角弓反张,喉内痰鸣,二便清稀,目光昏暗。

【临床疗效】此方甚为见效,惜乎近代无伏龙肝,一般人又不会制作,故疗效减色。但能3天连服3小杯者,见效即有起色,以后不能再吐再泻,以至前功尽弃。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温脐散【方剂来源】陈建平。中医杂志1985;(6):75【方药组成】丁香5~10克,肉桂4~6克,木香5~10克【使用方法】研细末,置纱布袋内,用绷带缚小儿脐上一夜,一般1~3次即可见效。

【适应病症】小儿大便溏泻,呈水样或蛋花样,腹部膨胀,无明显脱水。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66例,痊愈56例,显效6例,好转4例。

按语:本方具有温脾散寒、理气止痛之功。对寒邪直中,或脾土虚寒引起的8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泄泻疗效较好。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山竹姜汤(又名消化汤)【方剂来源】陈兴选。新中医1974;(2):37【方药组成】山竹树皮干品500克,生姜75克。

【使用方法】将山竹树皮刮净表皮,加工切碎,加水2000毫升放锅里浸泡约1小时,加入生姜,煎剩1000毫升,用干净纱布过滤,冷却后加入防腐剂(每500毫升加苯甲酸钠2克)即成。1岁以下,每日服3次;1~2岁,每日服4次,每次均服5毫升。

【适应病症】婴儿泄泻,偏虚寒者。

【临床疗效】治疗84例。1天治愈者15例,2天治愈者59例,3天治愈者4例,4天治愈者2例,无效4例,平均治愈时间19天,治愈率952%。

辑方人:艾军。

治泻灵效散【方剂来源】刘彭年自拟方。

【方药组成】制苍术、炒车前子各3克,羌活、生大黄、制川乌各1克。

【使用方法】上药烘干研细末,等份10包。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包,饭前用开水冲服。

【适应病症】各类泄泻,不论初起日久,均可服用。

【注意事项】忌油腻鱼腥。

【临床疗效】患孩张××,女,1周岁零4个月。发热5天伴大便泄泻于10月9日入院。经用青霉素、洁霉素、痢特灵、黄连素、补液等治疗,泻水样便每天达10多次。患儿发育一般,营养中等,无恶心呕吐,体温378℃(肛温),小溲清利,精神尚佳,舌苔薄粘,脉稍滑数,大便黄绿色,有小量黏液。用治泻灵效散2包,早晚各服1包,次日泄泻即止,连服2包而愈。

辑方人:刘彭年,宁波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止泻散【方剂来源】浙江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临床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熟大黄、制川乌各30克,杏仁45克,羌活120克,炒苍术180克,甘草30克。

【使用方法】上药混合研末,120孔筛过筛,贮瓶备用。周岁以内每次用温开水服约03克,一日2次;2周岁以内,每次05克,一日2次;3周岁以上,每次1克,一日2次。

84·泄泻·【适应病症】小儿各种腹泻,尤其是慢性腹泻,属虚寒积滞型。

【临床疗效】80年代经应用150例,有效率93%以上。

辑方人:浙江中医学院儿科教研组。

百草霜散【方剂来源】潘文昭。新中医1976;(5):49【方药组成】百草霜(即烧茅草、木柴所结于锅底的烟墨。煤炭灶所结成的烟墨,不可用)、苦羊藤根粉各等份。

【使用方法】将苦羊藤根洗去污泥,置锅中炒至微焦黄,冷却后研成细粉,过细筛,与百草霜混合均匀,瓶装备用。1岁以下婴儿每日量3克,1~3岁每日45克,4~5岁每日6克,均分3次用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寒泻。

【临床疗效】治疗100余例。均在3天之内治愈。

辑方人:艾军。

雷公救疫散【方剂来源】上海重订霍乱方。

【方药组成】硫黄15克,吴萸60克,丁香30克,肉桂24克,麝香12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细末后,用瓶装围封,因内有麝香等香料药,勿令泄气。

用隔姜片灸法。用此散填纳脐中,上盖老姜一大片,以艾绒搓成小团置姜片上,燃艾灸之。灸毕即贴上煖脐膏。

【适应病症】暑季受寒泻下。

【临床疗效】雷公散本为杭州名医王孟英《霍乱论》中方剂,嗣经1953年上海市国药业修正重订,我于临床上作灸治,疗效卓著。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腹泻效方【方剂来源】余伦文。广西中医药1983;(5):35【方药组成】炒白术、土炒苍术、茯苓各15克,陈皮、吴萸各10克,丁香3克,白胡椒2克,苹菓5克,泽泻3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为细末,过筛贮瓶备用。用时取药末2~5克直接放于脐窝上,外用胶布约25厘米固定,24小时后取下,未愈者可重复换药2次,最多5次。敷药后需保持温暖,其方法是用直径为15厘米之圆形棉垫放于敷料上面,外以绷带扎住即可。

【适应病症】小儿虚寒性腹泻。

【临床疗效】治疗13例,治愈12例,最长敷药5天,最短敷药1天,平均38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天。敷药5天无效者可改用它法。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五倍子膏【方剂来源】杨玉斌。江西中医药1981;(3):8【方药组成】五倍子15克,桂矾10克,黄蜡30克。

【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枯矾研细末,越细越好。将黄蜡置小锅内加温熔化,再入五倍子、枯矾末,边放边搅,搅匀后待凉备用。用时先用温水将脐眼洗净,取药膏约1克,放于4×4厘米胶布上,文火化开,贴于脐眼上,每日1帖,并热敷2次,以利药物吸收。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

【临床疗效】一般贴1次即愈,最多3次。

武××,男,1岁半。因受凉患腹泻2日,每日便次10余次,为水样。用上药1帖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木鳖膏【方剂来源】姚鹤年。湖北中医杂志1987;(2):56【方药组成】木鳖子2个,白胡椒2粒,丁香4粒。

【使用方法】将木鳖子煨熟,去外壳,与白胡椒、丁香一起研末,用凡士林一起捣成膏状,敷于脐中,再用胶布固定3天。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虚寒型。

【临床疗效】50例患儿痊愈45例,好转3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6%。

轻者治疗1次,重者2~4次即可收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鸡蛋黄油【方剂来源】王愈夫。四川中医1984;(1):52【方药组成】鸡蛋。

【使用方法】将鸡蛋煮熟,去掉蛋壳及蛋白,将蛋黄放入锅内(最好铜锅),以文火加热,蛋黄油便自溢出。待蛋黄变为褐色时,油已尽。取出油,分装4毫升小瓶备用。用法:1岁以内小儿每次1~15毫升,1岁以上每次2毫升,早晚各1次,连服2日。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

【临床疗效】306例经用本方治疗,除5例效果欠佳外,均在两天内治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86·泄泻·秋泻效方【方剂来源】黄茂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264【方药组成】葛根、黄芩各9克,川连、甘草各3克,怀山药、乌梅各9克。

加减:湿重加车前子、六一散;热重加生石膏;伤阴加炒诃子、麦冬;表证重加银花;大便中有食物残渣加焦三仙。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秋季腹泻,大便呈蛋花水样,每日6~9次,伴轻度或中度脱水、发热、咳嗽等症。

【注意事项】1黄连用量必须恰当,一般每剂3克,年小婴儿为15克,过量易致苦寒伤胃而腹泻。

2注意液体疗法,因液体疗法能更好地发挥中药疗效。

3注意食疗,病初暂停乳食,宜食易消化之品。

【临床疗效】80例患儿治愈74例,占925%;好转6例,占75%,平均输液1~2天,平均疗程为61天。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秋泻效方【方剂来源】诸惜勤。江西中医药1985;(5):25【方药组成】黄连6克,黄芩10克,葛根6克,铁苋菜、车前草各10克。

加减:伴发热、咳嗽、流涕等外感表证加藿香正气散;腹胀、腹痛、苔厚浊加焦楂曲、谷麦芽、鸡内金等;面色苍白、腹胀厌食,舌淡、苔薄白加党参、白术、茯苓等;久泻滑脱不禁,面色苍白、苔薄加石榴皮、诃子、赤石脂;兼有伤阴,皮肤干燥、口渴喜饮、舌光绛,加乌梅、沙参、石斛,面色苍白、四肢冷,舌质淡、苔薄白等阳虚者,加附子、肉桂。有脱水酸中毒者,配合西医补液治疗,轻度脱水给4∶3∶2液;口服有困难者,给予静脉补液。

【使用方法】每日1剂,分2次口服。

【适应病症】小儿秋季腹泻,发热,咳嗽,流涕,腹泻为稀水、蛋花样便,黄或黄绿色,个别出现一时白色稀便,病初1~2天,大部分患儿伴有恶心呕吐。

【临床疗效】30例患儿,治愈率846%,好转率79%。平均退热时间28天,平均止泻天数44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秋泻合剂【方剂来源】张湘屏。广西中医药1983;(4):208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银花、鸡内金各6克,地榆、车前子、泽泻、葛根、白术各10克,甘草3克。

加减:若伤津者加乌梅以生津止渴;咳嗽者加前胡宣肺止咳;体虚患者,后期去银花、车前子,加肉蔻,煨诃子以温脾固涩。明显脱水者,均按高张脱水进行常规静脉补液,纠正水电解质紊乱。脱水纠正后,即停止输液。合并严重感染者,可用抗生素及对症治疗。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4~5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秋季腹泻。

【临床疗效】57例中治愈40例,自然痊愈7例,无效10例。平均大便转正常天数为21天,止呕天数为1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五味秋泻饮【方剂来源】袁世萍。广西中医药1987;(2):20【方药组成】土茯苓20~50克,炒白术6~15克,煨葛根6~12克,炒鸡内金3~10克,藿香6~10克。

加减:热泻加板蓝根、银花;寒泻加煨姜、木香;初泻加泽泻、车前子;久泻加诃子、地榆;呕吐加半夏或吴茱萸;口渴加乌梅3肠鸣音亢进加乌药、僵蚕或防风;有表证加野菊花、防风或银花;失水重者酌情补液。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重者每日可服2剂。

【适应病症】小儿秋季腹泻。

【临床疗效】50例中,痊愈48例,其余2例服药2剂后效果不显,改用他药治疗。痊愈病例中,服药最少者1剂,最多者5剂。

辑方人:张祖联。

加味香连厚朴汤【方剂来源】李寿彭经验方。

【方药组成】木香、黄连各2~5克,山药6~10克,厚朴3~6克,诃子2~5克。

加减:腹痛则加白芍5~8克,甘草2~5克。

【使用方法】冷水将药浸泡5~10分钟,再将药煮沸5~8分钟,3次熬好,汇于一处取药汁1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痢久滑泻,热势不退及食积泄泻。

【注意事项】湿热痢不宜用,以免过早收涩止泻,留毒于内,延长病程。

【临床疗效】邓××,男,1岁,住万县市鞍子坝12号,1986年9月4日初诊。

患者于半月前开始腹泻,泻稀黄便,带黏液,日7~8次,以“消化不良”收住88·泄泻·儿科病房,经用抗生素、乳酶生、次碳酸铋等药,并配合输液禁食,效果不显,腹泻次数反增,日10余次,病家自动出院,要求中医治疗。诊见患儿精神差而烦躁,腹胀不思食,泻时啼哭,不发烧,观其大便质稀色白,有黏液,大便化验:黏液(++),红细胞(+),脂肪球少许,此乃脾虚湿滞,当健脾除湿,行气止泻,拟加味香连厚朴汤1剂,服药1剂大便次数日2~3次,精神转好,再服1剂,泻止食增,精神好转,停药调养,追访3月,腹泻未作。

辑方人:李寿彭,四川省万县地区医院。

止泻散【方剂来源】周立军。河南中医1983;(6):37【方药组成】止泻散Ⅰ号:炒白术、云苓、葛根、藿香、白茅根各100克,石膏150克,黄芩60克,木香50克。

止泻散Ⅱ号:炒白术、云苓、葛根、山药各100克,桂枝60克,木香50克,公丁香30克。

止泻散Ⅲ号:党参、白术、茯苓、葛根、山药各100克,诃子、石榴皮各60克,木香40克。

止泻散Ⅳ号:白术、云苓、葛根、炒麦芽、神曲、焦山楂各100克,木香、内金各50克。

【使用方法】各种散剂按常规法制成,装瓶备用。1岁以下每日量3~45克,1~2岁每日量45~6克,将每克药粉加配5~10毫升水,煮沸后调成稀糊状即可服用。每日量均分3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Ⅰ号适用于热泻;Ⅱ号适用于寒泄;Ⅲ号适用于虚寒泻;Ⅳ号适用于伤食泻。

【注意事项】如果患儿呕吐,可少少与之,分多次服完。

【临床疗效】80例患儿,均获痊愈。平均住院天数为39天,服药后无任何不良反应。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八宝玉枢丹【方剂来源】原出王世雄《霍乱论》方。本方系太谷中药厂产品,载山西中药成方选辑。

【方药组成】麝香仁21克,飞梅片15克,毛慈姑90克,千金霜、五倍子各60克,镜面砂、老山明雄各45克,红芽大戟15克,牛黄、珍珠各6克、琥珀15克,赤金20克,寒食母12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水簸为丸(或江米面糊为丸)。1~3岁小儿每8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服03克,周岁以下减半,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急性胃肠炎,上吐下泻之症。

【临床疗效】李××,女,3岁,1960年7月7日夜患急性胃肠炎,呕吐、泄泻频作,伴有发热,腹痛,急刺承浆穴出血,给吸玉枢丹1克,研末分二次淡盐汤送下,翌日来诊,母诉:药后吐泻痊愈,烧退痛止。

辑方人:张刚,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车银散【方剂来源】黄昭玲。广西中医药1985;(6):12【方药组成】车前子4份,银花3份,防风2份,鸡内金1份。

有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盐或静脉输液;高热呕吐者或咳嗽者,给予对症处理。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备用。1岁以内每次服12~16克,3~5岁21~26克,6~9岁3~35克,10~13岁4~5克,一日3次。首次量加倍,开水冲服,新生儿药量酌减。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

【临床疗效】130例中,治愈110例,占846%;好转12例,占92%;无效8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大便恢复正常时间最短05天,最长9天,平均为203天。腹痛32例,全部止痛,平均止痛时间为06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正肠散【方剂来源】李鸿恩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芩15克,白芍10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成极细面。6个月以下,每日05~2克;7~12个月,每日2~4克;1~3岁,每日45~6克;4~8岁,每日65~75克;9岁以上,每日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泻及肠胃积热证。

【注意事项】寒证不宜用。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30例湿热泻,有效者26例。

辑方人:李鸿恩,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腹泻效灵汤【方剂来源】许玉贞经验方。

【方药组成】葛根10克,川黄连3克,云苓、车前子、山药各10克,苏叶3克,芦根9克,乌梅10克,鸡内金、甘草各6克。

90·泄泻·【使用方法】上药同入砂锅内加水覆盖,煎煮两次,每次煎20余分钟,共留药液200毫升。少量多次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

【临床疗效】对小儿内有积食肠热外受风邪的热泄疗效甚佳。例如:患儿刘××,男,15岁,主诉发热(38℃),呕吐3次,腹泻日10余次,稀水便,小便短赤。用此方加生姜1片,一剂热退呕止,大便次数减少,日2~3次粘便,2剂则痊愈。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太原市儿童医院。

地锦止泻汤【方剂来源】湖南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地锦15克,青木香3克,车前草10克。

【使用方法】可用一般惯用的煎煮方法,使每剂药煎得30毫升药液。3个月以内小婴儿,每日4次,每次5毫升;3月~3岁每日3次,每次10毫升;3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15毫升(即一剂半药)。一般用药3~5天。对迁延性或慢性腹泻,可酌情延长。

【适应病症】新生儿腹泻(包括细菌或病毒引起的肠炎)、婴幼儿腹泻、急性细菌性痢疾。按中医辨证,对湿热及风寒泄泻均有效。对脾虚及伤食泄泻亦有一定疗效。

【临床疗效】我院在1970~1971年应用本方治疗各种小儿腹泻500例,并总结分析了300例〔详见中草药通讯1972;(2):26〕,其治愈率为79%,好转率为1067%,无效(指用药2~3日临床症状未改善者)占1033%。一般3天内治愈者占81%,4天内治愈者占92%。由于本方疗效好,故沿用至今。

辑方人:张宝林,湖南医科大学副教授;虞佩兰,湖南医科大学教授。

三地泥煎【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三颗针、生地榆、泥鳅串各药1岁以下用9克,1岁以上用12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煎沸15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20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00~250毫升。以上药汁分4~6次温服,一日1剂,5~7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腹泻重症(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症见发热,腹泻,每天排便在20次左右,大便呈水样或蛋花汤样,混有黏液,黄绿色,有臭味,喷射而出。呕吐频繁,甚至空腹亦有顽固性呕吐,重症可呕吐扬尘水样残渣,前囟、眼球下陷,皮肤弹性减弱或消失,小便减少或无。烦躁,嗜睡,甚至昏迷、抽风、四肢9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厥冷、面色灰白、唇樱红、呼吸深快有烂苹果味,脉数无力,舌质红,黄苔或薄黄苔。

【临床疗效】治愈标准:胃肠症状消失,不吐、大便次数、性状正常;脱水、酸中毒得到纠正;全身中毒症状消失,精神、食欲好转,体温正常。

曾在住院部收治小儿中毒性消化不良30例,采用一次性静脉补充液体,口服三地泥煎,治疗结果:29例痊愈,占967%,1例无效,改用葛根芩连汤治愈。

一般用药4~10日,大部分症状在三日内消失。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肠炎宁【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刺黄芩(为小蘖科十大功劳属植物十大功劳的根)、生地榆、泥鳅串、马齿苋各15克,糯米草根(为荨麻科蔓宁麻属植物糯米团的根)20克,马鞭草15克,石榴皮12克。

以上各药均系干品,为3岁小儿剂量,3岁上下酌情增减。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30分钟~1小时,煎沸15分钟,滤取汁;再加入适量的水,煎沸20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50~300毫升。以上药汁分6~8次温服。一日1剂,5~7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久泻(慢性肠炎)。长期腹泻,大便日数次至十余次不等,水样或稀糊状粪便,深黄色或绿色,有腥臭味及黏液,便前腹痛,有逼挣感,小便短黄,形体瘦弱,面色少华,神疲或烦躁,食欲不振,舌质正常或偏红,苔黄厚腻。大便镜检:有红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

【注意事项】忌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杨某,女,11个月。1974年2月6日入院。腹泻3月余。患儿3月前因吃广柑水而致腹泻,日10余次,水样便,时为绿色,大便镜检有红细胞、脓球。经某职工医院用合霉素、痢特灵治疗,大便仍每天5~8次,呈深绿色,黏液较多。患儿发育尚可,面部轻度浮肿,双眼睑轻度溃烂,角膜亦有轻度溃疡,上腭黏膜稍红,腹微胀,肤色苍黄少华,舌苔淡白尖红,查大便常规:红细胞1~3/高倍视野,脓细胞(+)。大便培养,未分离出致病菌,肠球菌占优势,大肠杆菌极少。诊断:①慢性肠炎;②肠菌群失调;③营养不良Ⅰ-Ⅱ度。住院33天,曾用过中西药治疗,效果不佳。3月12日予应邀会诊,认为病儿虽系久泻,体质亦虚,但湿热症状明显,建议停用西药,改用清热解毒、健脾消食、燥湿止泻的肠炎宁:刺黄芩、生地榆各9克,泥鳅串、马鞭草各12克,马齿苋、糯米草根各15克,石榴皮10克。服上方2剂,大便次数减少,仅日解2次,呈淡黄色糊状,未见黏液。继服原方2剂,大便减为1日1次,稍干无黏液。大便镜检(一)。共服本方92·泄泻·10剂,病情稳定,痊愈出院。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龙牡三石汤【方剂来源】李志山自拟方(见《陕西中医》1988年第四期)。

【方药组成】生石膏、滑石(包煎)、寒水石、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

加减:伤阴者加乌梅10克,阳损者加炮姜炭3克,湿热盛者加行军散02克口服,一日服3次。

【使用方法】作汤剂,每次加水500毫升,煮沸20~30分钟,得药液300毫升,共煎沸两次,得药液600毫升。一般每日1剂,重症可用2剂。将煎得汤药分3~5次频频进服。饭前饭后均可。一般用2~4天。服药期间,一般病人均应节制饮食,严重患者可禁食8~12小时,进食以米汤等流汁为主。必要时可配合液体疗法进行。

【适应病症】主要用于泄泻重症(婴儿腹泻之重型),以湿热型为最宜。临床主要表现为:泄泻黄稀水或状若鸡蛋汤,日行10~20次以上,发热、口渴引饮,烦躁或精神萎靡,尿少或眼凹陷,舌质红或绛而起刺,苔黄或薄净等。

【注意事项】1本方忌用于寒湿泻、虚寒泻。

2忌荤腥油腻。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①治愈:症状体征消失,一般情况正常,水电紊乱纠正,大便次数、性状及实验室检查正常;②好转: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一般情况正常,水电紊乱纠正,大便每日不超过5次,性状显著改善,观察时间均为4天。

曾观察51例,治愈42例,治愈率为824%,好转5例,占98%,总有效率为921%。

辑方人:李志山,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主治医师;桂玉萍,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医师。

五花饮【方剂来源】根据民间饮料“五花凉茶”化裁。

【方药组成】金银花、木棉花(又称英雄树花,木棉科属)、鸡蛋花(夹竹桃科属)、葛根、山楂各9克,扁豆花、菊花各6克。

【使用方法】加水200毫升,煎取80~100毫升,分3~4次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湿热型、小儿痢痰湿热型。症见发热,大便蛋花样或黄烂,次数增加;或发热下痢脓血、量少、里急后重,并见肛周红赤,舌苔黄,脉滑数。

【临床疗效】治疗泄泻82例,治愈75例,占91%;好转7例,占09%。痢549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例,治愈44例,占81%;好转8例,占15%;无效2例,占05%。

辑方人:玉振熹,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秦柏合剂【方剂来源】吴葆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秦皮30克,黄柏15克。

【使用方法】本方制成糖浆120毫升,5岁以内者,每日2次,每次40毫升;5岁以上,每日2次,每次6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弯曲菌肠炎(湿热泄泻)。

【临床疗效】弯曲菌是近代发现的菌种,它引起的肠炎发病率已超过沙门氏菌病和志贺氏菌病,国际上高度重视,国内外治疗本病首选红霉素,中医分型与治疗尚未见报道,我院于1984年在腹泻病患儿中培养到84例,采取本方与红霉素对照治疗。疗效标准:3日以内腹泻止,临床症状消失为显效,5日以内为有效,5日以上腹泻止者为无效,治疗效果见下表:秦柏合剂治疗小儿弯曲菌肠炎疗效病例总数显效有效无效(%)(%)(%)(%)中药组6344118(100%)(70%)(17%)(13%)红霉素组21867(100%)(38%)(29%)(33%)x2=728001<p<005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辑方人:吴葆德,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加味葛根芩连汤【方剂来源】金文媺经验方。

【方药组成】葛根9~12克,黄芩、黄连、白头翁、紫草、败酱草各6~12克,焦军(后下)3~6克,甘草2克,秦皮9~12克,苦参6~12克,乌梅4~5枚,白头翁9~12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适量水煎煮(两次),得药量200~250毫升,煎煮时间约20分钟为宜。将全日量分2~3次服完,饭前服用为宜,用5~10剂可愈。

【适应病症】小儿热泻。症见发热(中等热或高热),腹痛,频泻,大便粘腻热臭,暴注下迫,有时夹有脓血,日数次或十数次不等。口干喜饮、舌苔黄、脉数。

【临床疗效】曾在住院部抢救4例(鼠伤寒、顽固性菌痢)患儿(不能口服者94·泄泻·进行高位保留灌肠)均痊愈。门诊治疗20例,除个别患儿加用西药外均痊愈。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加味葛根芩连汤【方剂来源】曾章超经验方。

【方药组成】粉葛根6克,黄芩45克,川黄连3克,猪苓、茯苓各18克,泽泻9克,川厚朴45克,麦谷芽各15克,南楂炭9克,鸡苏散15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小时后,煎煮20分钟。1日服1剂,1剂煎2次,分4次服完。

【适应病症】暴注下迫,便稀气臭,发热烦躁,口渴引饮,腹胀时疼痛,小便短赤,肛周潮红、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或指纹紫滞。证属湿热挟积。

【注意事项】忌食油腥厚味,禁奶8小时,频服盐米粥汤。

【临床疗效】1979年统计,中医辨证治疗小儿泄泻135例,其中3/4病例属于湿热型,均用上方为主治疗,取得较好的疗效,并与西药组作对照(庆大+痢特灵)。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对照分别是:平均退热天数均为34天,平均止泻天数分别为28天、39天,治愈率分别为867%,84%,有效率分别为931%、921%。从上述简单数字可以看出中药组不论平均止泻天数,还是治愈率、有效率,均比西药组为优越。

辑方人:曾章超,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泻火救津汤【方剂来源】陈桐雨家传验方。

【方药组成】石膏25克,寒水石15克,黄芩6克,芦根25克,石斛15克,麦冬9克,白芍6克,甘草、黄连各3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水先煎石膏、寒水石10分钟,继下诸药同煎10~15分钟。每日1~2剂,分2~4次服,3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泄泻(燥热型)。症见壮热烦躁,口渴夺饮,大便黄臭,暴注下迫,肛门红赤,舌红少津,舌苔黄燥。

【临床疗效】用于燥热型秋季小儿腹泻10例,平均止泻天数2天,平均退热天数245天;用于燥热型小儿急性肠炎32例,最短止泻天数1天,最长4天,平均167天,其中重度脱水3例配合输液。

辑方人:吴维木,福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尚诏玮,福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黄梅炭母汤【方剂来源】吴小坚自拟方。

9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黄连6克,乌梅、白头翁各10克,葛根15克,火炭母12克,锦地罗10克,甘草4克,木香(后下)3克,白芍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多饮开水。黄连用量:1岁以下2~4克,1~3岁4~6克,3~5岁6~7克,5~10岁8~9克。木香用量:1岁以下15~2克,1~3岁2~4克,3~5岁4~6克,5~10岁6~9克。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湿热型)。症见大便臭秽,口干欲饮(为首要指征),并有轻、中的伤阴症状,啼哭少泪,小便短赤等。发热或不发热,腹胀痛纳差,精神困倦。

【注意事项】忌肥腻食物,可用葛根粉、马蹄粉、莲藕粉任选一种煮成半流汁作饮食辅助治疗。

【临床疗效】止泻、退热效果显著。

刘××,女,1岁,住三元里,初诊1986年6月23日,腹泻10余天,日解4~5次,臭秽异常,体温38℃,小便短少,口渴欲饮,哭啼泪少腹胀纳差。舌质红苔白而干,指纹淡紫。查体:皮肤弹性稍差,形瘦少汗,腹平软。实验室检查,大便常规正常。方药:黄连5克,乌梅3枚,白芍8克,葛根15克,白头翁10克,木香(后下)3克,火炭母12克,锦地罗10克,甘草4克,1剂。

6月24日,热退,大便日解2次,臭秽略减,思水减并愿进食稀粥水,舌红苔微黄,上方去白头翁加小叶凤尾草10克,香附3克,地榆炭10克,黄芩6克,2剂。

6月26日,大便正常,日解1~2次,食欲佳,精神好转,小便仍少,舌苔微黄,部分剥脱。查体:咽红,扁桃体正常,口腔颊黏膜损烂,有脓性分泌物。方药:乌梅3枚,花粉10克,葛根12克,黄连3克,白芍8克,准山10克,炒栀子8克,甘草6克,火炭母12克,2剂。

6月28日,诸症已愈,舌苔微黄,口腔黏膜粗糙。方药:元参8克,葛根15克,竹叶8克,乌梅、黄连各3克,麦冬、神曲、山楂、桑白皮各10克,青黛2克,灯心草3札,3剂。

辑方人:吴小坚,广州中医学院。

双香冲剂【方剂来源】内蒙古中蒙医院经验方。

【方药组成】马齿苋、黄柏各10克,葛根、陈皮、藿香、扁豆、焦棉片各8克,木香、大黄各4克,白芍6克。

【使用方法】1日3次,每次1包(4岁)。

【适应病症】湿热泻(感染性腹泻)。

辑方人:内蒙古中蒙医院儿科。

96·泄泻·止泻汤【方剂来源】宋从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萹蓄、瞿麦、车前、滑石各75克,通草3克,党参、赤茯苓、白术各75克,生甘草5克,莲肉、扁豆、薏苡仁各75克,木香2克,黄连5克,罂粟壳3克,白头翁7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付药煎煮两次,每次煎煮均加水为药量的两倍,两次煎煮共浓缩药液为120毫升,混合一起,即可服用。1周岁儿童每次口服约20毫升,一日3次,饭前服用,药量可随着年龄和病情的变化,酌情加减,严重脱水者慎用。

【适应病症】湿热型泄泻。症见泄泻次数增多,粪便黄褐而热臭,或带有黏液及不消化食物,可伴有发热、腹痛、腹胀,纳少,口渴、尿少,恶心,呕吐等,舌苔黄腻,脉多滑数。

【临床疗效】湿热泻108例总结有效率达928%。

辑方人:宋从有,吉林省吉林市郊区医院主任医师。

秋泻合剂【方剂来源】张湘屏自拟方。

【方药组成】银花、地榆、车前子、泽泻、葛根、白术、焦山楂各10克,鸡内金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左右,先用急火煮沸后,改用慢火煎至10分钟,煎两遍,将药液混合。共煎药液100毫升。每日1剂,宜饭前服用,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若患儿服药困难,可加白糖少许或少量频服。上为1~3岁剂量。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湿热兼伤阴型,秋季腹泻)。症见泻下黄色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暴注下迫,身热烦躁,呕吐,口渴欲饮,尿黄而短,肛周潮红。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治疗3天内大便次数、便质正常,各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好转:治疗3天,大便次数减少,便质好转,各症状缓解,大便镜检少许脂肪球或偶见白细胞;无效:治疗3天,泄泻诸症状均无改善或加重。

疗效:治疗114例,治愈80例,占702%,好转23例,占202%,无效11例,占96%。

辑方人:张湘屏,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热泻玉露饮【方剂来源】金炳炎家传方。

【方药组成】寒水石10克,石膏(先煎)20克,甘草5克,白术8克,茯苓109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车前子10克,陈皮5克,健曲8克,山药10克,扁豆10克。

【使用方法】石膏先煎20分钟,后纳入诸药,再煎15分钟,头汁、二汁共煎成200毫升左右。每日服4次,每次50毫升左右,以食后2小时服为宜,控制饮食,宜吃母乳、稀饭、米汤等。一般2~4天可愈。上述剂量适合1~3岁小儿,随年龄大小剂量酌情增减。

【适应病症】泄泻(湿热型,又称热泻或火泻)。症见泻时急迫,呈喷射状,肛门灼痛,甚则肛周灼红皮损,日行十余次,大便秽臭为黄色稀水便,色深而混浊,或黄绿色或夹泡沫黏液,或有腹痛,或有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数。

【注意事项】忌油腻、蔬菜、水果、鱼腥等。

【临床疗效】患儿陈××,男,2岁,1986年8月20日开始泄泻,迁延2月,经某医院治疗月余未效。于1986年10月27日来我科治疗,每日大便十余次,呈喷射状,为深黄色混浊稀便,带有黏液,肛周灼红皮损,烦躁,发热,体温373~385℃,口干作渴,腹膨隆,肠鸣音亢进,皮肤弹性稍差,舌质红、苔黄,脉弦数。

血白细胞13×109/升,中性078,淋巴022。大便镜检红细胞5~8个/高倍视野,白细胞廾/高倍视野。给服热泻玉露饮3剂,腹泻即止,体温正常。再服2剂以清余热,于11月3日复诊,症状完全消失。

辑方人:金炳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主任医师。

泄泻经验方【方剂来源】曹济民自拟方。

【方药组成】葛根10克,炒黄连3克,木香5克,炒白术、茯苓各10克,炮姜炭5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每次煎煮时间约1小时,一日煎煮2次,每次60~80毫升。婴儿服法应少量频喂,较大儿童则分1~3次服完。第1煎剂在1小时内服完,隔2~3小时,再服第2煎剂。

【适应病症】湿热泄泻。症见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次数亦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淡黄或深黄而臭,或微见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或黄白相兼。

【注意事项】控制饮食:轻症患儿,宜适当减少乳食,缩短喂奶时间和延长间隔时间;重症患儿,初起即须禁食8~12小时,以后随着病情的好转,可逐渐恢复少量母乳或米汤等易于消化的食物。初愈后仍应注意调摄饮食,力戒油腻生冷之品。在控制饮食期间,宜供给水分。

【临床疗效】根据长期临床应用,每年在门诊治疗例数约100例以上,效果显著,大多数病例服药2剂获效,仅少数病例服药3~4剂而愈。

辑方人:曹济民,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98·泄泻·芩前口服液【方剂来源】陈寿春自拟方。

【方药组成】煨葛根5克,炒黄芩4克,车前子15克,忍冬藤、安乐菜各10克。

【使用方法】制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含生药总量为10克。2毫升/公斤体重/日,日服4次(可用吸管),5岁以上患者每次1支,每日4次。食前服,寒证虚证挟食滞者勿用。平均疗效3天。

【适应病症】泄泻(湿热证)。症见腹泻气腥色黄,小便黄少,口渴,或见发热,苔黄腻,脉数。(据实验室检查进行西医诊断)【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痊癒:服药3天后,大便减至每日3次以下,成形或基本成形,细菌性肠炎查大便常规(一),菌痢连续查2次大便培养(一);有效(好转):服药3天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未达每日3次以下,性质明显好转,但未成形,查大便常规改善;无效:服药5天,大便次数、性质无改善。

共治疗50例,痊愈39例,有效8例,无效3例,治愈率78%,好转率16%,无效率6%。

辑方人:陈寿春,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苦白浸膏【方剂来源】李建明自拟方。

【方药组成】苦参、白头翁各50克。

【使用方法】加水适量煎煮半小时,熬后过滤浓缩成1∶1浓度,加防腐剂适量,装入250毫升高温瓶内密封,经100℃蒸气灭菌30分钟,备用。口服,每日3次,6个月内每次服10~15毫升;半岁至两岁每次服15~20毫升;两周岁以上每次服20~30毫升,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症见腹泻每日十次左右,大便含不消化物或水样便,有少量黏液,少便量减少,并伴烦躁,轻微呕吐和轻微脱水,苔黄白,舌质红,脉细数,指纹红微见紫青色。证属湿热型腹泻。

【临床疗效】杜×,女,1岁,住院号169605。病儿腹泻一日达20次之多,伴呕吐,烦躁,舌质红,苔薄白,指纹紫青而红。口服苦白浸膏,每日3次,每次15毫升,服药1日后,呕吐消失,腹泻减轻为一日两次,呈糊状,两天后痊愈出院。

辑方人:李建明,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渴、泻、烧经验方【方剂来源】江西省九江市第三人民医院已故老中医张琦经验方。

9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葛根10克,藿香、白术各5克,参须10克,麦冬5克,五味子3克,乌梅10克,六一散(包)15克,鲜荷叶半张。

加减:暑热炽盛加生石膏(先煎)15~30克,知母5克;泻下不爽加大黄3~5克,去五味子;尿短赤加车前仁(包)10克或泽泻5克;呕吐频繁加竹茹5克或代赭石(包)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2剂,代茶饮。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暑热伤阴型)。盛夏时节,出现发热,烦渴喜饮水,手不释碗,饮入即吐,频泻无度,囟门及双目凹陷,皮肤弹性差,舌绛红少津。

【临床疗效】经临床验证十余年,有良效。

典型病例:张××,男,3岁,1979年8月来诊。母诉:患儿腹泻两天,大便日解十余次,蛋花样,呈喷射状,小便短少,心烦躁扰,口渴喜饮,饮完后手不释碗,经服四环素、痢特灵等无效。体检:体温396℃,双目明显下陷,皮肤弹性降低,肛周红,舌绛红少津,并见裂纹,苔少,指纹青紫,脉细数。大便常规:黄色,水样,上皮细胞0~3个。证系暑热伤阴泄泻。急投上方加生石膏30克,2剂,频服后7小时热退,口渴明显减轻、大便日解5~6次小溲增长,继进原方2剂病愈。

辑方人:董鸣,核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门诊部,主治医师。

杏红滑石汤【方剂来源】吴鞠通。温病条辨(卷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9:80【方剂组成】杏仁、滑石各10克,黄芩6克,橘红5克,黄连3克,郁金6克,通草3克,厚朴6克,半夏10克。

加减:发热者加葛根;高烧、烦渴者加生石膏、知母;高热不退,伴惊厥者加紫雪丹,每次服03~05克,每日2~3次;伤暑者加扁豆花;呕吐频繁者加竹茹或枇杷叶;频泻或欠泻不止者针刺足三里、长强穴局部常规消毒,提插捻转3~5次,强刺激,不留针,或灯火灸长强穴。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服1~2剂,代茶饮。

【适应病症】婴儿泄泻(湿热型)。症见腹泻水样便或蛋花汤样便,臭气重,呈喷射状,肛周焮红。有不同程度的口渴,喜饮水。部分重症患儿烦渴,喜冷饮或饮入即吐,小溲短黄。

【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腹泻停止,日排便1~2次,大便性状恢复正常,诸症消失者为痊愈;腹泻次数减少,诸症减轻者为好转;腹泻次数未减少,症状未减轻,改用西药治疗者为无效。治疗104例,痊愈92例,占总数885%,好转8例,占76%,无效4例,占39%,总有效率为961%。

辑方人:董鸣,核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门诊部主治医师。

100·泄泻·实热汤【方剂来源】孙燕华。中医杂志1984;(10):35【方药组成】藿香、地榆、寒水石各9克,丁香1克,伏龙肝、赤石脂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配制浓缩合剂45毫升,3~6个月患儿每日3次,每次10毫升,6月~1岁每日3次,每次15毫升。

【适应病症】秋季小儿腹泻(实热型)。症见发热,腹泻、味臭,呕吐,纳食不振,口干渴欲饮,小便短赤,心烦,舌红苔薄白少津。

【注意事项】1服药同时注意补液,纠正脱水,但不使用抗生素。

2注意观察体温变化、大便次数及性状等。

3注意固护元气、胃气,切忌辛凉攻伐之剂。

【临床疗效】30例患儿治疗后获愈24例,占80%;好转4例,占133%;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3%。其中3天内退热者27例,3天内止泻者28例,平均退热天数19天,平均止泻天数2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腹泻验方【方剂来源】杨文蔚,中医杂志1984;(6):17【方药组成】黄芩10克,白芍、乌梅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天3次,每剂服3天。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腹泻。症见发热或不发热,烦躁不安,饮食失常,大便稀水,内杂不消化食物,色黄而臭,伴有黏液,肛门灼热发红,小便黄少,舌红苔黄腻,脉濡数,指纹紫等。以便稀黄臭,肛门发红为辨证要点。

【临床疗效】张××,男,2岁,1982年7月12日初诊。2天前,因食黄瓜过量,引起腹泻,当时大便稀水,每天十余次,伴烦躁不安,饮食不佳,小便少色黄等,经服土霉素、保和散未能收效。现大便色黄,稀而臭,并夹有黏液,肛门灼热发红,舌质红,苔黄腻,指纹紫。诊为湿热腹泻。按上法服药1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继服1剂,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而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苍苓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制苍术、白茯苓、金银花各30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装瓶备用。用白萝卜片、苹果各3片,茶叶一撮,水煎,滤过后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一日3次。1岁以10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内,每服05~1克,1日3次;两岁以内,每服15克,1日3次;3岁以内,每服2克,1日3次;4~6岁,每服25克,1日3次;7~9岁,每服3克,1日3次,10~12岁,每服5克,1日3次,13岁以后,每服6克,1日3次。

【适应病症】湿热困脾,大便色绿,水多粪少,肛门灼热发红,伴有轻微发热呕吐者。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及荤腥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诊治46例,治愈34例,占739%,好转8例,占177%,无效4例,占84%。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清热燥湿汤【方剂来源】陈永明。中医杂志1988;(7):37【方药组成】秦皮,苦参、黄芩、川柏、草豆蔻、葛根各3克,滑石5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分4次口服。另单独口服滑石(不煎),每次5克,每日3次。

【适应病症】小儿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症见发热,腹泻,日行5~6次以上,便呈黄绿色黏液稀水便,腥臭味,腹胀,呕吐。大便常规检查:有白细胞、少量红细胞;大便培养皆检出鼠伤寒沙门氏菌。

【注意事项】对轻度脱水者,给予口服补液,重症者配合输液及注意纠正酸碱失衡和电解质紊乱。

【临床疗效】20例患儿经上方治疗全部治愈。腹痛发热消失,大便性状恢复正常,并经停药后连续2次大便常规检查与培养转阴,而告痊愈。其中住院3~5天痊愈者12例,6~8天痊愈者8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绿便散【方剂来源】张润轩。中医杂志1982;(4):28【药物组成】川连、龙胆草各15克,车前子、党参、白术、茯苓、神曲、半夏、白芍各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装瓶备用。1岁以下每次服05~1克,1~3岁每次15~2克,每天3次,水调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脾虚而肝胆又有湿热,腹泻绿色稀便、夹杂乳瓣,恶臭黏液,或伴恶心呕吐,发热体倦,不食等症。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婴幼儿绿便40余例,疗效满意。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02·泄泻·止泻汤【方剂来源】宋从有,吉林中医药1987;(1):21【方药组成】萹蓄、瞿麦、车前草、滑石、薏苡、赤茯苓、党参、白术、莲肉、扁豆、白头翁各75克,木通、黄连、生甘草各5克,通草、罂粟壳各3克,木香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6个月以下患儿分6日服;1岁以内分4日服,1岁以上分2日服。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泻。症见面色发黄,舌苔黄腻或滑腻,发热或不发热,食欲不振,或伴泛恶,肢体倦怠,大便稀薄,粪色深黄而臭,有少许黏液,腹痛,脉细数或濡数。

【注意事项】1避免过用苦寒辛燥之品,以防伤阴伤阳。

2初泻有积滞者,慎用收涩止泻之品,若泄泻重者酌加收敛止泻药,如石榴根皮、芡实等。

【临床疗效】108例中,经服本药治愈100例,无效8例,有效率为926%。

治愈病例中,于2天、3天、4天、5天、6天、7天内止泻的例数分别为21例、30例、34例、5例、7例、2例。可见止泻汤治疗小儿腹泻多在4天以内收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热泻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煨葛根、夏枯草、板蓝根、黄芩、茯苓各9克,炙鸡内金3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时,煎至30毫升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个月之内每天服2/3帖,1个月之内每天服1/2帖。

(吃奶前后及饭前后隔开20分钟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急性腹泻中的热泻。症见泻下如注,水样或稀糊状,粘而腥臭,或兼外感发热,咳嗽、流涕、喷嚏等症,舌质红、苔黄,咽赤、脉滑数。本方同样适用于婴幼儿秋季病毒腹泻及夏季的暴泻。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已恢复正常者;好转: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有好转者;无效:药后3天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者。

疗效观察:据410例热泻的疗效分析,痊愈者300例,占732%,有效者78例,占19%,无效者32例,占78%,有效率为922%。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10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截泻汤【方剂来源】刘云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炒薏仁、白芍各6克,山药3克,泽泻2克,车前子(包煎)、云苓各3克,肉桂03克,姜黄连2克,西洋参、炙甘草各1克。

加减:发热加葛根3克,柴胡2克;大便清水车前子量加至6克;呕吐加白蔻、藿香、煨姜各1克;纳差加麦芽3克,神曲、焦楂各1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疫毒泻(包括鼠伤寒、沙门氏菌肠炎等)。症见大便每日数次或数十次,或日夜无度,便色及性质多变,色黄绿,或深绿,或黄白;稀水样便,或蛋花样便,或完谷不化,或痢疾样便,或大便带有黏液,量时多时少。伴有低热,或壮热,腹痛,舌质淡绛无苔,指纹紫。

【临床疗效】治疗此型泄泻85例,痊愈76例,好转6例,无效2例,痊愈率约90%。

辑方人:刘云山。

伤食泻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茯苓、焦六粬、焦山楂、焦麦芽各9克,炙鸡金3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时,煎至30毫升为一帖。每日1帖,分3次服,每次10毫升。3个月以内,每天服2/3帖;1个月以内,每天服1/2帖。

【适应病症】婴儿及小儿伤食腹泻。症见大便酸臭,或伴呕吐,腹胀,婴幼儿可见便前哭吵,便后则安等现象,苔厚腻,脉滑。

【临床疗效】陈×,男,22个月,病历号7812555。初诊:腹泻2天,由吃四只煮鸡蛋伤食所致,大便色黄,日4~5次,稀糊状,不消化,异常酸臭,苔黄腻,脉滑数,大便常规(—),给本方3帖。二诊:服本方次日开始大便已经成形,每日1次。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消化不良方【方剂来源】戴淑云自拟方。

【方药组成】焦三仙10克,枳壳、陈皮、白术、扁豆各5克,砂仁3克,泽泻5克,官桂4克,甘草3克,云茯苓5克。

【使用方法】汤剂。每剂每煎半小时,煎汁30毫升,两煎合用6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20毫升,为空腹温服,禁忌生冷不易消化食物。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腹泻,胃肠疾患,伤食疳疾诸症。

104·泄泻·【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腹泻已止,饮食增加,身体渐胖,面色红润为痊愈。共治30例,其中消化不良20例,其他胃肠疾患、疳疾诸症10例。痊愈28例,占933%;好转2例,占66%。

辑方人:戴淑云,呼和浩特铁路局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消食和中汤【方剂来源】汪鑫涛自拟方。

【方药组成】建曲、山楂、苍术各6克,麦芽、茯苓各9克,陈皮、法夏、厚朴各5克。(1岁左右小儿用量)加减:兼感风热加葛根6克;风寒加紫苏3克;呕吐或苔厚腻加藿香6克;苔白黄腻或大便兼有泡沫加黄柏6克;阵啼加广木香6克;小便黄少加车前子6克。口渴思饮有轻度脱水现象者加用口服补液(用适量白糖和食盐加水适量配成微甜而有盐味的糖盐水)。

【使用方法】先加水浸透药物,淹过药物一横指许,一剂药煎3次,每次煎煮20分钟,浓煎成15~20毫升。每日1剂,日服3次,食前服,呕吐者少量多次喂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伤食泻。症见腹泻白黄色稀薄便,伴有未消化食物,不思乳食或胃纳减少,恶心呕吐,小便黄少,苔白腻或黄白相兼,指纹紫滞,舌质淡红。大便镜检:多见未消化食物或脂肪球。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及生冷瓜果。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腹泻止,大便成形,乳食恢复正常;好转:大便次数减少一半以上,症状明显减轻,乳食增加;无效:大便次数减少,症状未改善,病情加重。笔者用此方治疗婴幼儿伤食泻320例,痊愈298例,占9313%,好转12例,占375%;无效10例,占312%,总有效率为9688%。

辑方人:汪鑫涛,重庆市中医院儿科。

止泻合剂Ⅰ号【方剂来源】湖北省黄石市中医院儿科拟方。

【方剂组成】粉葛、茯苓各6克,白术、白芍各4克,石榴皮、干荷叶各6克,罂粟壳3克,山楂、神曲各4克,谷芽、麦芽各6克,午时茶半块。

【使用方法】汤剂。煎煮15~30分钟,每剂量浓煎为100毫升。小于1岁者每次服10毫升,1~2岁者每次服15毫升,大于2岁者每次服20毫升。一日3次,疗程为2~3天,食前服用。

【适应病症】腹泻(伤食型,相当于单纯性消化不良)。症见脘腹胀满,时现腹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腐浊,或欲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腻或淡黄,指纹沉滞。

10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总例数130例,治愈110例,占846%,好转12例,占92%,无效8例,占62%,总有效率为938%。

辑方人:付桢,湖北省中医药研究院附院医师。

效应止泻粉【方剂来源】杨乘龙自拟方。

【方药组成】丁香粉2份,鸡内金粉3份,山楂粉4份。如兼有热象者,加黄连粉2份。

【使用方法】上药混合拌匀,1岁以内每服1克,1~3岁每次15克,4岁以上每服2克,一日3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单纯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笔者用此方治疗小儿腹泻千例以上,获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204例中服药1天即愈者62例,服药2天愈者81例,用药3天痊愈为45例,服药4~5天痊愈者14例,无效仅2例。

辑方人:杨乘龙,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鸡金散【方剂来源】周本善根据民间验方改制而成。

【方药组成】山楂炭10克,炙鸡金4克,砂仁1克。

【使用方法】粉碎,过100目筛,混匀,分装每包1克。周岁小儿,每日3次,每次1包,以此类推。用开水调和喂服。

【适应病症】伤食泄泻,便下有酸腐臭,夹有乳块,或粘腻泡沫。

【临床疗效】患儿杨××,男,8个月。混合喂养。腹泻昼夜20余次。大便常规:黄绿色,黏液少许,脂肪球少许,余(—)。大便培养(—)。体温38℃(肛)。经口服平衡液,纠正水电平衡等治疗1周,腹泻不止。给服鸡金散,一日3次,每次1包,一天泻减,3天大便正常。

辑方人:周本善,常熟市中医院。

消食和中汤【方剂来源】汪鑫涛。湖北中医杂志1984;(4):21【方药组成】建曲、山楂、苍术各6克,麦芽、茯苓各9克,陈皮、法夏、川朴各5克。此系1岁左右小儿用量。

加减:兼感风热加葛根;兼感风寒加紫苏;呕吐频繁或苔厚腻加藿香;苔黄腻或大便兼有泡沫加黄柏;阵啼加广木香;小便黄少加车前子。口渴思饮,有轻度脱水现象者加用口服补液。

106·泄泻·【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伤食泄,大便酸臭或腐臭,白黄色稀薄便,蛋花水样,纳欠佳,恶心欲吐等。

【临床疗效】320例经用本方治疗,痊愈298例,其中1天治愈者14例,2天治愈者148例,3天治愈者110例,平均为24天;好转1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为968%。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消食止泻饮【方剂来源】孙风纯。吉林中医药1987;(1):23【方药组成】鸡内金、焦三仙、米仁、山药、茯苓、苍术各5克,白术75克,桔梗、川朴、枳壳、甘草各3克。此系1周岁内用量。

加减:呕吐者加半夏、藿香;阵啼加砂仁、元胡以行气止痛;小便黄少加车前子、木通以利水止泻。口渴思饮,有轻度脱水现象者可口服补液。

【使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至150毫升,分4次服用,一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伤食泻。

【临床疗效】1258例患儿服本方后,病程1~3天者服1~2剂,4~7天服2~3剂,7天以上服3~5剂,均可达到止泻目的。连服5剂以上未愈者97例,总有效率为923%。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清热化积散【方剂来源】李树棠家传方。

【方药组成】焦三仙30克,厚朴、茯苓、香附、枳壳、陈皮、蔻仁各10克,大黄、黄芩各50克,黄连、莱菔子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绢罗筛过,每周岁每次05克,日服二次,早饭前晚饭后服。

【适应病症】小儿伤乳食泻。症见伤乳停食泻,腹胀嗳气,吐酸,大便酸臭不化、腹痛等。

【临床疗效】患儿李勤,住院5周诊断为秋季腹泻。于住院期间,经中西药物治疗,以及针灸治疗,不见功效,每日多次腹泻,每次便量极少,时而恶心。12月14日转为中医治疗,经服清热化积散治愈出院。

辑方人:李树棠,吉林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泻利宁【方剂来源】李明堂自拟方。

10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高粱米(炒黑)2880克,滑石1200克,鸡内金(炒)700克,扁豆1200克,诃子、黄连、木香各480克。

【使用方法】先将高粱米炒黑与其他药共研细面,每1克为1小包,10小包为1袋。6个月以下儿童每次服半包,每日3次,7个月~1岁每次服1包,1~2岁每次服1包半,2岁以上服2包或遵医嘱,白水送下。3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伤食泻,湿热泻,脾虚泻,可随症调引。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理,不可过饱或食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治疗标准:治愈:大便1~2次/日,腹痛腹胀消失,纳增,大便化验无异常;好转:大便次数减少,腹泻腹胀及其他症状明显减轻;无效:服药2个疗程,大便次数及其他症状无明显变化。临床对85例患儿统计,治愈52例,占611%,好转28例,占329%,无效5例,占57%,总有效率占943%。

辑方人:李明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清肠消运汤【方剂来源】姚公树。湖北中医杂志1982;(3):38【方药组成】白头翁、山楂炭、香附、茯苓、苍术各6~8克,砂仁1~2克,炙甘草1~4克,焦神曲8~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浓缩200ml,一日多次少量频频服完。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性泄泻,大便呈绿色或蛋花样。镜检:可见脂肪球及不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50例患儿,临床治愈42例,显效6例,无效2例。其中服药1~2剂泄泻即止者25例,服2~5剂,泄止,病情好转者16例。服药5~8剂,症情减轻者7例。总有效率为96%。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温脾止泻汤【方剂来源】龙福元。中医杂志1986;(3):12【方药组成】肉蔻6克,丁香5克,炮姜6克,伏龙肝(布包)9克,苍术6克,参须(另煎)3克,扁豆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腹泻,稀水样便,或夹有不消化物,无红白黏液,但伴有腹痛,舌苔薄白,舌质淡。

【临床疗效】20例患儿经用本法治疗,大便成形,每日1次,大便镜检正常,获痊愈者17例;大便次数明显减少,判为好转者2例;1例无效。本组有效病例服药时间最长12天,最短4天,平均7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08·泄泻·止泻汤【方剂来源】龚春廷。湖北中医杂志1984;(2):35【方药组成】山药5~10克,党参3~5克,大黄03~05克,槟榔、二丑各1~2克,滑石5~10克。

加减:内热甚者加川连1~2克;食滞重者酌加山楂或建曲;兼外感者酌加苏叶或防风;兼咳嗽者加法夏2~4克,脾虚较甚者山药可用至15克;口渴、烦躁、夜睡不安、舌面少苔等伤阴症候出现时去槟榔,加白芍2~4克,以太子参易党参。

【使用方法】日1剂,水煎,分4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大便多呈稀水样或蛋花样,或夹有奶块和未消化之食物残渣,其颜色分别为淡黄、黄、深黄、咖啡和黄绿色。

【注意事项】大黄用量宜在03~05克,多则伤正,泄泻更甚。

【临床疗效】73例患儿,痊愈61例,占836%;有效9例,占123%;无效3例,占41%。总有效率为959%。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复方五倍子散【方剂来源】郭敬伦,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344【方药组成】五倍子9克,生姜、吴萸各6克,白胡椒7粒,葱白1段。

【使用方法】将葱白、生姜捣烂如粘泥状,余药研碎成细粉,食醋20~25毫升,加热50~60℃与上药搅拌如粘稀糊状,以手试不甚热烫,脐部先用凡士林涂擦一遍,趁热敷肚脐部约6×6厘米2,厚约03~05厘米,外盖塑料纸、纱布,绷带包扎,每日换药1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大便稀多泡沫,黄绿色或蛋花水样,常挟有不消化食物,每日4~10余次,精神萎靡,不欲饮食,面色灰白,皮肤弹性差等。

【注意事项】1治疗中要少食,口服复合维生素B及自配5%糖盐水。

2重型湿热泻不宜用。

【临床疗效】18例患儿治疗2~10次治愈15例,1例治疗10次,好转3例;一般3~6次好转或治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婴儿伤乳腹泻验方【方剂来源】朱锡祺。中医杂志1983;(5):42【方药组成】山楂炭12克,青皮6克。

10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共研成极细末,混匀,以水160毫升调成浆水状,加红糖适量,隔水蒸20分钟。每服15毫升,一日4次,即一剂量分3天服完。

【适应病症】婴儿伤乳腹泻,夹有奶块,纳食不振,舌苔腻,脉象滑数。

【临床疗效】经治百例,一般一二剂即能见效。如:李××,女,6个月,1982年6月1日初诊。患儿3个月时,因感冒咳嗽,过服竹沥油引起腹泻,当时大便溏薄,每日7~8次,伴有呕吐。3个月历服无味氯霉素、土霉素、痢特灵、消食吐、婴儿腹泻合剂、乳酶生、婴儿素及中药汤剂等,因收效不显,转请朱老诊治。

目前,大便稀烂,夹奶块,每日5~6次,不思饮食,苔薄腻,脉滑数。此药石乱投,脾胃受戕,乳食不化。处以上方1剂,如法制服。药后大便减至日2~3次,继服1剂,大便成形,每日1次。1个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高粱麦芽汤【方剂来源】樊德祥。新中医1976;(2):44【方药组成】带壳高粱(炒呈炭状)15克,麦芽(炒焦)9克,鸡内金6克,红糖3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每剂分数次口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轻型腹泻(单纯性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治疗60例,服1~7剂后治愈者42例,好转者13例,无效者5例。

辑方人:艾军。

代针丸【方剂来源】许正。中医杂志1982;(9):45【方药组成】吴茱萸、五倍子、公丁香、灵磁石、白芥子各等份,冰片或麝香少许。

取穴:足三里、天枢、中脘、关元。伴有吐乳加内关;发热加大椎;久泻不愈加脾俞、大肠俞、肾俞。

【使用方法】以上各药分别研成细末过筛取粉,混匀后加入冰片或麝香再调以油膏制成黄豆大小之药丸密封备用。

选定穴位后,先用酒精或温开水擦净取穴部位的皮肤,然后将药丸置于1/4张伤湿膏之中央,敷于穴位上使药丸与皮肤接触,松紧适中。每日换药1次,5次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大便泄泻、夹不消化食物、纳呆、腹胀、形体消瘦、神疲、哭吵,舌苔薄腻、指纹紫滞等。

【临床疗效】250例中治愈182例,占728%,好转60例,占24%,无效8例,110·泄泻·占32%。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脾虚泻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孩儿参、茯苓、焦白术、诃子各9克,罂粟壳3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500毫升水,浸半小时后,煎至30毫升。每日1帖,分3次,每次服10毫升,3个月以下每天服2/3帖,1个月以内每天服1/2帖。吃奶前后或饭前后,隔开20分钟服。

【适应病症】慢性脾虚腹泻,病程在1个月以上的久泻或反复腹泻。症见水样或稀糊状便,不消化,腹鸣或食后即泻,或伴有湿疹,苔薄白,质正常或淡,脉细。

【临床疗效】1疗效标准:痊愈:治疗后1周内大便次数及性状均已恢复正常者;好转:治疗后1周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有明显好转者;无效:治疗后1周内大便次数及性状无改变者。

2疗效观察:据244例脾虚泻的疗效分析,痊愈者157例,占6434%,好转者74例,占总数的3033%,无效13例,占533%,有效率为9467%。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止泻方【方剂来源】王鹏飞家传经验方。

【方药组成】肉蔻6克,丁香1克,赤石脂、伏龙肝、莲肉、寒水石各9克。

【使用方法】上述方药剂量通用于大小儿童,为服用方便曾用过散剂及浓缩煎剂。散剂:以上述方药研制成粉剂,6个月以内婴儿每次1克,每日3次;1岁左右患儿每次15克,每日3次。浓缩煎剂;每剂缩成30毫升,6个月以内婴儿每次服5毫升,每日3次,1岁左右患儿每次服10毫升,每日3次。

【适应病症】脾虚泄泻。症见面肌松肢冷,神萎声低泄下清稀完谷不化,舌质淡,舌苔薄白,脉沉细弱。上腭两臼齿处及中柱发白及乳白,前后腭粉红或淡白。

【临床疗效】1970~1975年收治的婴幼儿腹泻住院病人中,单用王老方药治疗者共794例,各年的治愈率分别为:夏季腹泻622%~826%,秋季腹泻918%~95%。

辑方人:陈昭定,北京儿童医院。

11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术苓止泻散【方剂来源】高霭童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术(土炒)、米仁(炒)各15克,白茯苓、麦芽(炒)各20克,陈皮15克,山药(炒)20克,焦内金、胡黄连(炒)各10克,车前子(略炒)、炮姜各15克,白人参20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末,分装,每包06克重。1~6岁小儿服1~2包,7~15岁服2~3包,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消化不良,腹泻,完谷不化,腹胀或大便清稀,睡眠不稳,二目不合,头囟凹陷,指纹淡青等。

【临床疗效】赵××,女,10个月,门诊病历32115号。不发热,腹泻水样便,日行数次,腹稍隐痛,尿少已七八天,指纹淡青而沉,自汗,面色苍白,舌苔白,腹软平,体温369℃,投予此药,服上方每次1包,日3次,连服两日,腹泻已止,稍加调理诸症悉愈。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主治医师。

消化散【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经验方。

【方药组成】鸡内金250克,炒麦芽50克,乳酶生、食母生各500片,维生素B1500片。

【使用方法】上药各研细末过筛,称量混合拌匀,装入小塑料袋,每包10克,出封备用。周岁以内,每次服1克,1~3岁,每次服2克,3~7岁,每次服25克。

【适应病症】脾虚泄泻,厌食症,疳症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治疗患儿1000多例,效果良好。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加减六神汤【方剂来源】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炒扁豆、茯苓、山药、薏米各6~9克,橘红3~6克,甘草1~3克。

加减:若腹泻经久不愈者加诃子、罂粟壳以收敛固脱;若阳气虚者加丽参(或党参)以补气收摄;若发惊、抽搐、指纹青者加钩藤、白芍,以柔肝、熄风、镇惊;若暑月外感发热脉数,泻下粘腻者加香薷、厚朴以解表和中;若兼伤食、脉滑大、苔厚腻、手心热者加二楂、滑石、厚朴以消积导滞;若呕吐甚者加竹茹、藿香、112·泄泻·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若胃腹胀满不减或拒按,兼有烦躁神昏者加焦三仙、厚朴、槟榔、菖蒲、枳壳以消导和中,理气除满。

【使用方法】汤剂。取水300~500毫升,纳入诸药,煎煮20分钟,去渣,分多次服,一日1剂。

【适应病症】脾虚泻泄。症见腹胀肠鸣,完谷不化,色淡黄不臭,四肢厥冷,面黄体瘦,脉虚细,舌苔白薄,指纹淡红或青淡。

【临床疗效】多年来我科门诊病房应用此方治疗脾虚泻泄,均取得满意效果。

王×,男,8个月,1975年7月10日初诊。患儿腹泻旬余,泻物稀薄,日十余次之多,夹有不消化食物,且见腹胀肠鸣,手心发热,舌苔白腻,脉虚细,指纹淡红。证属食积不化,脾虚泻泄。即投加减六神汤加二楂、麦芽服之,服药1剂,尚无变化,服2剂后,便次较前减少,3剂服完,大便成形,手心已不发热,再投加减六神汤加党参健脾护胃,以资巩固。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医师;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久泻汤【方剂来源】侯永茂自拟方。

【方药组成】山药6克,茯苓8克,山茱萸6克,葛根3克,胡连、藿香、莪术各15克,鸡内金3克。

加减:虚寒甚加肉蔻、补骨脂;胃口不开不欲饮食加砂仁、白蔻、佩兰叶。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日1剂。

【适应病症】久泻不止。

【临床疗效】赵××,男,1岁,患儿未出满月即每日泻下3~5次,多方久治效差,约我设法。视患儿面白少津,眶现青筋,询其泻下或黄溏便,或稀水白色奶块便,时有酸腐味,时无特殊臭味,切其腹软。此为久泻脾虚气陷,肠滑不化物,肾虚失固藏,木乘土虚。治以补脾止泻,平肝安肠,益肾固关。方用久泻汤原方,水煎服2剂,泄稍止;再进2剂,大便正常。仍进原方3剂巩固疗效,至今3年未再发。

辑方人:侯永茂,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医院。

术药煎【方剂来源】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术15克,山药20克,石榴皮10克。以上为3岁小儿剂量,3岁上下酌情增减。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浸泡1小时以上,煎煮2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水,煎沸20分钟,滤取汁去渣,将3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00毫升。以11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上药汁分4次温服,一日1剂,5~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婴幼儿脾虚久泻(迁延性消化不良)。症见长期腹泻,大便稀溏,伴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呈淡黄色或黄白色,每于食后作泻,胃纳欠佳,面色萎黄,身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脉象虚弱。大便镜检:多属(—),或仅见脂肪球。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及不易消化之物。

【临床疗效】彭某,男,5个月。腹泻3月余,于1977年9月15日来诊。患儿出生1月后发生原因不明腹泻,日4~5次,稀糊伴稀水,有少量黏液,酸臭味,腹微胀,时有呕吐,肠鸣矢气。某医院诊断为:“单纯性消化不良”,先后服婴儿素、胃酶、痢特灵及查曲平胃散、藿香正气散等,腹泻仍不减,大便呈淡黄色,食欲差,小便正常,身体羸瘦,面色萎黄,精神欠佳,不呕吐,腹平软,指纹青紫,舌质淡红,苔薄白。大便常规:脂肪球(+)/低倍镜。诊为脾虚久泻。治以甘缓健脾止泻法。拟术药煎:白术9克,淮山药12克,石榴皮9克。水煎3次和匀分6次温服,一日1剂,嘱服4剂。患儿服上方2剂后大便即减为日2次,稠糊状,4剂后大便成形,日1次。续服2剂,大便一直正常,神色均好转。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白术散(钱氏七味白术散)【方剂来源】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卷下)。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48【方药组成】太子参、云茯苓、炒白术各10克,藿香、木香、葛根各5克,甘草3克。

加减:若有五更泻者加煨肉豆蔻、破故纸各5克,炮姜炭3克;滑脱不止者加诃子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30克,伤食者加焦楂曲、谷、麦芽各10克,有积滞者加槟榔10克。

【使用方法】作汤剂。每次加水400毫升,煎沸5~10分钟,得药液200毫升。共两煎,得汤药400毫升左右。每日1剂(1岁以下可两日1剂),每服50~100毫升,日服3~5次,一般4~7日为一个疗程。除饱食后可随时服。

【适应病症】泄泻(婴儿迁延性、慢性腹泻),以脾虚证最为对证。症见泄泻迁延(病程在两周以上),时轻时重,大便稀薄,色青或夹有奶片及粘冻或完谷不化,面色白或萎黄,易汗,舌质淡,苔薄白等。

【注意事项】本方对湿热泻、伤食泻不宜。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大便性状正常,临床症状消失;好转:大便次数每天在3次以下,性状改善,一般情况好转。曾观察100例,疗程为1周,治愈89例,占89%。好转6例,占6%,总有效率95%。

辑方人:李志山,桂玉萍,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114·泄泻·车术散【方剂来源】邓占元经验方。

【方药组成】车前子(包煎)、白术各15克。

【使用方法】汤剂。一剂药加水100毫升,武火煎煮15分钟即可服用。视患儿大小一剂药一日分2~4次服完,日1剂,空腹服。两剂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湿盛及湿蕴脾胃型腹泻。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及不易消化之品。

【临床疗效】姜××,女,5岁,门诊号472008,1985年4月22日就诊。患儿反复腹泻已3天,日便三四次,严重时5次以上,便形稀薄似水,偶尔夹有不消化的食物残渣。大便镜检除发现少量食物残渣外,无其他异常,心肺检查也属正常。西医儿科先后服用新霉素、维生素B1、多酶片、止泻合剂等,腹泻依旧。现患儿形神衰惫,饮食不思,面色黄白,舌苔薄白,指纹沉滞。辨证为气虚湿盛之泄泻,拟健脾利湿止泻法。处方:车前子10克(包煮),白术12克,茯苓8克,服1剂泻止,2剂病愈。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主治医师。

健脾温中止泻汤【方剂来源】范宝安临床经验方。

【方药组成】苍术6克,云茯苓4克,炒扁豆6克,干姜2克,车前子、泽泻各3克,诃子肉4克,广陈皮3克,莲子肉、炒谷芽、山药各6克,甘草3克。

加减:如果大便镜检有脓细胞(+~+++),并肛红加葛根6克,黄连2克,黄芩3克;脓细胞少许,脂肪球少许,可原方;脂肪球(+++),加焦三仙6克。

【使用方法】上药浸泡20分钟,文火煎煮两遍,每遍开锅煎15分钟,共得100毫升即可。

【适应病症】婴儿腹泻。其特点为出生后不久即有泄泻,稀水杂有奶块,有时色绿或带有粘沫,次数频多,小便如常,饮食尚可。六七个月的婴儿泄泻则有五六个月,迁延难愈。临床上使用一般中西药物不见效,针灸、推拿疗效也不理想,如停哺母乳,往往泻止,若继续又哺,泻即复发。为本病之特点。

【临床疗效】数十年来对本病寻求有效方药,终究以健脾渗湿利尿温中涩肠止泻法治之,效果很好,尚有个别顽固患儿每日如添一顿炒面糊,少喂一次母乳,亦可治愈。再者有的母亲有脚气,加服维B1,口服亦效。

患儿王秋萍,女,7个月,住工人新村。于1980年4月5日初诊。母代诉:患儿生后1个月即腹泻,日6~7次,甚至10余次,稀水夹有不消化奶块,有时带有粘沫或呈绿色便,有时有鼻涕样条状物,时轻时重,服中西药、针灸推拿多方治疗未效,精神饮食正常,指纹淡红,舌淡红,薄白苔,面黄,无脱水征。大便镜检:白11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细胞少许,脂肪球(++),证属脾虚泄泻,治以健脾渗湿温中止泻。方用苍术6克,云茯苓4克,炒扁豆6克,干姜2克,莲子肉6克,炒广陈皮、泽泻、车前子、甘草各3克。水煎分4次温服,连服3剂泻止,又服3剂巩固疗效病愈。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加味六神汤【方剂来源】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芡实3~6克,茯苓、白术、山药、扁豆、薏米各6~9克,灯心草1克,鸡内金、二楂各6~9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400~500毫升水煎沸约20分钟,滤渣后得量约150~250毫升,根据小儿年龄,将药液分为2~4次服完,一般以饭前服用为宜。疗程约5~7天。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泄泻。其特点是低热或无热。患儿精神一般较好,大便溏薄,呈蛋花样或水样,黏液少或无黏液,无热臭,每日数次至10数次不等。

舌苔多淡白或淡白微腻(有脱水者舌质红,舌刺较突出),脉沉细或弦细,指纹淡白,一般仅达风关,重者至气关。小儿尿量不减或稍减少。

【临床疗效】应用此方治愈率在80%以上。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小儿止泻冲剂【方剂来源】据《验方新编》(清·光绪四年二月浙使者梅启照撰,1921年辛酉孟夏杭县顾松庆重刊)化裁。

【方药组成】制苍术180克,川羌活120克,炒车前子90克,生熟大黄、制川乌、生甘草各30克。

【使用方法】散剂。将上药共为细末,过细筛,贮瓶备用。1986年已由杭州胡庆余堂制药厂研制成冲剂,每包含本方生药2克,味甘不苦,药效不变。6个月以内婴儿,每次1克,6个月至3岁,每次2克,3周岁以上每次3克,每天3次,温开水冲服。3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各种类型急慢性腹泻均有较好疗效,特别对脾虚、湿蕴、食滞所致的反复迁延不愈的婴幼儿腹泻,疗效更为理想。对成人慢性肠炎及肠功能紊乱所致之腹泻也有良好效果。

【临床疗效】评定标准:痊愈:3天内大便次数及大便化验均正常;好转:3天内大便次数减少2/3,大便化验基本正常;无效:3天内大便次数及化验均无改变。

自1983~1985年浙江中医学院门诊部、杭州红十字会医院等四个单位共治疗485例,痊愈289例,占总例数的596%,好转130例,占总例数的268%,无116·泄泻·效66例,占总例数的136%。总有效率为864%。

辑方人: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教授。

小儿久泻验方【方剂来源】熊观仿。湖北中医杂志1985;(5):35【方药组成】山药15克,米仁10克,鸡肝1枚。

【使用方法】将山药、米仁研为细末,取新鲜鸡肝1枚,用竹片削切成片,拌上药末调匀,加醋适量,放于碗内置饭上蒸熟,早晚分2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久泻。

【临床疗效】一般连服3天,即可获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暖脐膏【方剂来源】董汉良。广西中医药1981;(2):封三【方药组成】药物暖脐膏(上海中药制药二厂出品)1只,吴茱萸粉05~1克。

【使用方法】将暖脐膏烊化(有烫手感),加入吴萸粉,调匀,迅速贴敷在脐中,并用腹带或腰带固定。一般一帖暖脐膏可贴3~5天,泻止即可取下,泻不止另换一帖。待7~10天未见效可改用别的方法。

【适应病症】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寒型泄泻。

【临床疗效】共用暖脐膏加料治疗50例,一般多在1~3天显效。有效率约8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温阳扶脾汤【方剂来源】苏学贤。吉林中医药1987;(1):29【方药组成】党参、白术、干姜,山药各3克,茯苓45克,甘草15克,灶心土60克,萝卜老根1个,或莱菔子6克,母乳炒焦米、红糖各30克。

加减:兼表证加藿香1克,防风2克,蝉蜕3克,鲜荷叶半斤;寒泻加肉桂、附片各1克;热泻去党参、干姜,加黄连1克,黄芩3克,鲜荷叶半斤;乳食阻滞加焦三仙各3克,鸡内金1克;腹痛加陈皮、木香、厚朴各1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将两次药液混合,1日内代茶频喂。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属脾虚者。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300例腹泻患儿,痊愈242例,占806%;好转33例,占11%;无效25例,占83%。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11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参连建化汤【方剂来源】史方奇。中医杂志1984;(7):15【方药组成】党参6克,黄连3克,黄芩6克,干姜、法夏各3克,大枣6克,炙甘草3克,生扁豆10克,泽泻6克。

加减:病重者党参量可加大,或可用红参;不能口服者,可用人参针静脉注射;兼有风寒者加苏叶3克;有风热者加银花、连翘各6克;夹食者加山楂、神曲各3克,莱菔头6克;便泄稀水者,加车前子6克;呕吐重者加大半夏量,更甚者,用灶心土30克煎汤代水熬药。服数剂不效者,升清力逊,加升麻、莲米或荷叶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剂煎2~3次,再将药汁合而浓缩,如用红参,须另煎汁兑服。一般采取少量多次喂服法,每次服药10毫升左右,每日7~8次。若呕吐重者,药量减至5毫升左右,每日可增至10多次或数十次,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久泻,日行数次或十余次,溏便或水样便,纳食不振,面色不华,形体消瘦,或恶心呕吐,舌淡苔腻。

【注意事项】黄连与干姜的配伍至关重要,不可随意更换或代用。

【临床疗效】男性,1岁半。反复泄泻已1年余,每日大便4~6次,呈稀水或鸭溏,兼夹黏液,色、黄绿。曾长期使用抗生素鲜效,面色无华,精神倦怠,形体消瘦,食欲不振,舌淡苔薄白,脉沉,指纹淡伏。中医辨证:脾虚久泻,升降失调。据证立法:补脾益气,调理升降。处方参莲建化汤去泽泻,加山楂、神曲各3克,莱菔头6克,水煎,日服1剂,服药10余剂后病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温脐散【方剂来源】张绍先。中医杂志1983;(6):35【方药组成】吴茱萸6克,桂楠(即肉桂中的桂板)、广木香各5克,公丁香、地榆各4克(此为一次量)。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过筛备用。另备海绵(或温柔绒布)一块,以盖住肚脐为度。用时取药末放置肚脐上,盖上海绵块,再用纱布包扎,48小时后去掉。可根据病情,一般连用2~4次即见效。

【适应病症】黄梅时节或夏秋之交,或哺乳失时,婴幼儿腹泻,久泻,冷痢,纳呆体弱,肚腹胀满者。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藿石汤【方剂来源】湖南湘阴刘炳炎所传。

118·泄泻·【方药组成】藿香、石榴皮各8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首先用冷水浸泡10分钟,煎煮20分钟,日煎2次。去渣取液药,日服2次,温服。

【适应病症】泄泻,久泻不止为宜。

【临床疗效】刘炳炎同志曾用此方治疗2例久泻不止患儿,其中1例之父是当地医师,经中西治疗20余天,无效,改用上方治疗1剂,腹泻止,诸症好转。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主治医师。

调中胃苓散【方剂来源】李树堂家传方。

【方药组成】西洋参20克,肉桂、猪苓、甘草、泽泻、贡橘、紫油朴、茯苓、白术各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共研极细面,绢罗筛过。每周岁每次服05克,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

【适应病症】水泻、溏泻。大便泻水、小便短少,口渴思饮,清浊不分。

【临床疗效】患儿王小刚男,1周岁,于4天前患小儿腹泻于其他医院治疗诊断为消化不良、脱水。曾服参苓白术散、酵母、表飞明等药均不效。于10月8日来我院中医科治疗,当时诊断为水泻。表现小便短少,口渴思饮,大便泻水(蛋花样水便)、精神不振,睡卧时二目不合等症。患儿因秋季多湿,肠间水湿过胜,伤于脾胃,清浊不分,故大便泻水小便短少,口渴思饮精神不振,睡卧二目不合,肢冷脉沉缓。法当渗湿利尿温中益胃。10月8日处方:调中胃苓散05克×4次,早饭前晚饭后服。10月10日患儿精神好转小便增多,大便略干,次数减少。

连服调中胃苓散4天,至10月13日二便基本恢复正常精神好转,手足温,治愈出院。

辑方人:李树堂,吉林市儿童医院。

止泻水【方剂来源】金兴戍,湖北中医杂志1983;(3):22【方药组成】茯苓10克,苍术5克,陈皮、山楂、黄芩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沸1小时,去渣浓缩至30毫升,为2岁儿一日总量,4次分服。年幼儿日总量酌减。上方可按比例大罐煎煮,置瓶备用。

【适应病症】小儿肠炎,泄泻水便。

【注意事项】1急性肠炎泻止即可停药,迁延型肠炎泻止后继续服2天;慢性肠炎泻止后继续服用3~4天。

2重型伴有失水,酸中毒者可适当给予补液纠正酸中毒,但不用抗生素及11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其他药物。

【临床疗效】急性型75例,痊愈68例,好转4例,无效3例;迁延型13例,痊愈12例,无效1例;慢性型9例,痊愈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48%。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熨脐良方【方剂来源】《百试百验神效奇方》(卷上)。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1988:5【方药组成】吴茱萸、鱼子硫、肉桂粉、丁香各3克,麝香风湿油(市售人字牌湛江市药用油厂出品)适量。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后,取极细末05克,加入麝香风湿油调成厚糊状敷贴脐上,外盖透明塑料薄膜一层后,用橡皮膏沿边封牢,至症消失后取下。

【适应病症】腹泻、肚冷、疼痛,四肢欠温。

【注意事项】用上法敷贴后,如有皮肤发痒者,应及时拿掉。

【临床疗效】试敷幼童11名(男6人,女5人),最快者半小时见效,最长者2天病症消失。

辑方人:杨祖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肉蔻散【方剂来源】荣六一自拟方。

【方药组成】肉豆蔻、木香、诃子、车前子各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末。3个月每次15克;3~6个月每次3克;6~12个月每次45克;1岁以上酌情应用。用时煮大枣2~3枚,砸成糊状,与药掺和,铺在纱布或菜叶上,贴于脐中(神阙穴),每次贴4小时,每天贴1次,有脓血者加大蒜少许。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虚寒型、伤食型、湿热型)。

【临床疗效】一例女性婴儿,2个月时腹泻,每日6~8次,大便呈稀水样,仅用1次泻止。

辑方人:荣六一,范县人民医院。

白术炮姜汤【方剂来源】陈陶后临床经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苍(白)术各10克,茯苓15克,甘草5克,木香、藿香各10克,煨葛根15克,炮姜3片。

【使用方法】汤剂,浓煎取汁100毫升。每日1剂,分5~7次少量频服。

【适应病症】适用于婴儿期,因喂养不当而导致的饥饿性腹泻,症见长期迁延、反复腹泻、大便稀,水多粪少,所下为不消化食物或奶块,婴儿生长发育迟缓,120·泄泻·睡眠不安而易醒。

【临床疗效】在增添辅食的同时服用本方,7~15天腹泻可完全控制。

张劲,男,8个月,患儿出生后反复腹泻,多次住院治疗,每用抗生素及控制饮食大便暂时转少而出院,春节假期在家调护,增加辅食并每日服用本方1剂,7天后大便完全正常,观察至1岁,未再发腹泻。

辑方人:陈陶后,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乌罂煎剂【方剂来源】王金元。湖北中医杂志1984;(5):21【方药组成】罂粟壳、乌梅、法半夏、山药各3克。

【使用方法】日1剂,水煎服,3月内婴儿2剂服3天。药中可加红糖。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一般以黏液及未消化食物为多,少数伴有脓细胞。

【临床疗效】41例患儿,显效23例,好转16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5%。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运脾止泻方【方剂来源】徐杰自拟方。

【方药组成】党参10克,茯苓、焦白术各12克,炙甘草6克,粉葛12克,藿香8克,干姜、车前草各6克,陈皮8克,鸡内金6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每日1剂,浓煎,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

【临床疗效】陈×,男,1岁,本院皮肤科医生之子。病泄半月,泻黄色蛋花样水便,日行7~8次,经中西药物治疗泄泻不止,精神萎靡,纳食减少,转求中医。

患儿面色白,双目少神,脉纹沉滞,舌质淡红,苔薄白。此属泄泻伤阳,脾失健运,治拟健脾益气、温中止泻。方选上方,1剂泄止,3剂告痊。

辑方人:徐杰,湖北中医学院附院主治医师。

温中健脾汤【方剂来源】吴克潜自拟方。

【方药组成】煨肉豆蔻、焦白术各6克,煨木香、焦楂炭各3克,肉桂2克,姜汁炒川连1克。此为1岁小儿剂量。

【使用方法】上药研为细末,用清水煎为较浓的汤剂服。10岁小儿药量可加一倍。一般分为头煎二煎,上下午各服1次,宜温服。

【适应病症】适用于小儿腹泻日久,其原因为久泻脾阳虚弱,多缠绵数月不12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愈,宜温中健脾才能有效。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教授、主任医师。

加味燕窝汤【方剂来源】师承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燕窝3克,莲子9克,苡米12克。

【使用方法】燕窝3克放入小钵中打碎研细成粉状,用小钳子挑出其中细小燕毛待用。将燕窝3克加水文火煎煮20分钟成稀粥,得量15~20毫升,放入少许白糖。另将莲子9克,苡米12克文火煮煎20分钟后取汁40~50毫升。根据小儿年龄,将燕窝汤与莲苡兑匀后分2~3次服完。日1剂,疗程约5~7天。饭前服用为宜。

【适应病症】重症泄泻(中毒性消化不良)。因久泻而致营养不良造成的面色白或面黄肌瘦、皮肤松弛,频泻不止,次数多在十次以上,量多、水分多,手足不温。舌质红少津,苔淡白,脉沉细无力,指纹淡白,达风关或气关。患儿常有神萎乏力,烦闹不安,纳呆溢乳或呕吐。尿量减少,甚者出现下肢水肿,毛发脱落等症。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儿科。

脾胃Ⅰ号方【方剂来源】徐迪之,等。中医杂志1982;(5):32【方药组成】炒党参、焦白术、炒扁豆、薏苡仁、怀山药、芡实、焦山楂、焦麦芽、焦谷芽、神曲、黄芩各1份、陈皮、桔梗、炙甘草各半份。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粉末,每日口服3克,1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脾虚泄泻,久泄不愈,大便色淡清稀,少臭味,完谷不化,或夜尿次数多,或伴湿疹,神萎,面色白或萎黄,或消瘦,Ⅰ~Ⅱ度营养不良,舌淡或正常,脉细软,无严重并发症。

【临床疗效】经1疗程治疗后,大便次数明显减少,20例患儿平均减少24±047次/日,体重增加049±012公斤,面色恢复正常。D木糖吸收试验测定结果,治疗1个疗程后测定30分钟、120分钟血木糖浓度,较治疗前分别增加3812±298毫克%、909±21毫克%,治疗2个疗程后复测30分钟、120分钟血木糖浓度结果比第1疗程后又分别增加754±158、884±172毫克%,达到了正常婴儿水平。

按语:本方由资生丸化裁而来,全方具有健脾益气,化积利湿功效,对脾虚泄泻患儿较为适宜。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22·泄泻·腹泻效方【方剂来源】余伟良,等。中医杂志1982;(2):47【方药组成】鲜桃树叶芯(嫩叶)10~20克。

【使用方法】将药洗净后捣碎,加开水50~100毫升,再用纱布过滤去渣,即得药汁。1~3岁者,每次服1茶匙;3~6岁,每次服2茶匙;6~12岁每次服3茶匙。每日3次,疗程为3~4天。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腹泻,伴有不同程度的营养不良。大便常规检查:有不消化食物和脂肪球,但无脓细胞和红细胞。

【注意事项】本品含有苦杏仁甙及鞣质,在苦杏仁酶作用下,可分解产生氰氢酸,如大量内服可以麻痹呼吸中枢而引起中毒,故用药时必须掌握剂量,切勿大量服用。

【临床疗效】本方共治疗35例,其中治愈32例,好转1例,无效2例,治愈率为911%,总有效率为945%。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藿苓汤【方剂来源】叶仕宏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8克,茯苓12克,炒白术8克,炒麦芽15克,陈皮4克,太子参12克,薄荷4克,白芍10克,防风5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除薄荷、藿香、防风三药后下外,其他诸药用清水3碗,煎开后10分钟,再加入后下;药加盖,文火煎3分钟,存药1碗,分多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慢性肠胃炎、消化不良属脾胃虚寒型或寒湿型。症见呕吐、腹泻、粪便稀白水样,一日数次,或腹痛,或有低度发热恶寒,或不思饮食,粪便稀薄,缠绵日久,口不渴,舌淡苔白,指纹淡,脉濡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注意衣着适宜保暖,食用易于消化之品,最好不要服用高脂牛奶及豆浆之类或生冷水果。服药时间最好是饭前半小时。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急性肠胃炎37例,其中症见发热者28例,呕吐者21例,腹痛者31例,腹泻水样每日2次者2例,每日3次者11例,每日4~7次者24例,治愈32例,好转4例,无效者1例(因服药后吐出药物并失水现象较重改用西药加补液),总有效率达972%,服药剂数一般2剂,多则4剂,平均3剂。

本方治疗慢性肠胃炎68例,其中症见不思饮食者58例,腹痛腹胀者47例,大便稀薄日2次者38例,日3次者14例,日4次以上者16例,治愈54例,好转9例,无效5例(临床症状无变化)。总有效率926%。服药次数一般4剂,多则12剂,平均8剂。

12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叶仕宏,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医师。

加味白术止泄汤【方剂来源】张鼎华临床经验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云茯苓、土炒白术各6克,藿香4克,木香3克,葛根4克,炒扁豆、炒芡实、炒薏米仁各6克,甘草1克,乌梅5克。以上为1岁小儿剂量。

【使用方法】汤剂,用清水1碗,文火煎煮得1/4碗。口服日1剂,小儿年幼可一剂煎2次混匀分多次服完。禁服油腻食物。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泄泻,大便稀溏或如水样,日五六次,甚至十余次,面色白少华,精神萎靡,口渴,纳少,舌淡苔薄白,指纹色淡,大便镜检阴性,或有脂肪球。

【临床疗效】本人选用此方治疗脾虚泄泻50余例,疗效颇佳。

王×,女,2岁,1980年秋就诊。大便泄泻已20余天,每日六七次,或稀溏,或如水样,有时可见不消化食物残渣,形体消瘦,精神萎靡,睡时露睛,口渴,纳呆,舌淡苔薄白,指纹色淡红,经中西医治疗未效,服本方3剂后大便成形,6剂后大便正常,日1次。

辑方人:张鼎华,江西省吉安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六神汤加减【方剂来源】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山药、茯苓、扁豆、薏苡仁各6克,橘红3克,甘草2克。

加减:若腹泻经久不愈者加诃子,罂粟壳以收涩固脱;若阳气虚者加高丽参或党参,以补气收摄;若发惊、抽搐,指纹青者加钩藤、白芍以柔肝、熄风、镇惊;若暑季外感、泻下粘腻者加香薷、厚朴以解表和中;若兼伤食,脉滑大,苔厚腻,手心热者加二楂、渴石、厚朴以消积、导滞;若呕吐甚者加竹茹、藿香、半夏以和胃、降逆、止呕;若胃腹胀满不减或拒按,兼有烦躁神昏者加焦三仙、厚朴、槟榔、菖蒲、枳壳,以消导和中、理气除满。

【使用方法】上药用冷水煎汤,每剂煎15~20分钟,共煎2次,兑匀,每次煎100毫升,徐徐服完。

【适应病症】2岁左右的婴幼儿脾虚型腹泻。症见腹胀肠鸣,病程较长,泄泻常反复发作,时发时止,大便溏薄或完谷不化,食后泄泻、四肢厥冷,面黄体瘦,舌苔薄白,脉虚细,指纹淡红或青淡。

【临床疗效】杨××,男,1岁,住甘肃海石湾,1975年8月初诊。患儿1月前,因吃不洁食物,引起下痢,经中西医治疗,痢疾已止。未过数日,腹泻又作,月余未止。住兰州某医院,诊为“单纯性消化不良”,于1975年8月邀诊。患儿精124·泄泻·神疲惫,大便日泄20余次,为水样便,有不消化之食物、在诊脉时即便3次。脉沉细,指纹淡红,舌苔薄白。脉症合参,知为饮食不节,损伤脾胃,泻下日久,大有滑脱之象,急投“六神汤加减”加焦山楂、诃子肉各3克,罂粟壳15克,连服3剂,大便次数明显减少,似已成形,再给“六神汤加减”2剂,并嘱注意饮食,2日后愈。

辑方人:傅德芳,甘肃中医学院附属门诊、中西医结合儿科副主任医师。

健脾止泻汤【方剂来源】张玉明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芪10克,红参须、白术、薏仁、枳壳、陈皮各6克,柴胡、升麻、炙草各3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适量,煎煮20分钟取150毫升。婴幼儿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较大患儿一次顿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服药期间,禁食油腻生冷。

【适应病症】腹泻,频频而泻,呈稀糊或稀水样,或完谷不化,饮食纳呆,疲乏倦怠,日久不愈者,属脾虚气陷型。

【临床疗效】治疗120例婴幼儿腹泻,取得了满意疗效。服药后腹泻停止,大便成形,脱水征消失,乳食正常者为痊愈;腹泻缓解、诸症减轻者为好转;腹泻依旧或加重,诸症无好转为无效。结果治愈率达92%,好转率达985%。

辑方人:张玉明,甘肃省靖远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扶脾散【方剂来源】王福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连15克,吴萸75克,茯苓30克,甘草6克,泽泻9克,朱砂6克,白术30克,车前子15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末,备用。周岁每服05克,日服3次,周岁内酌减,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泄泻,乳食不化,大便水样,久泻不愈,脾胃虚弱,食欲减退等症。

【临床疗效】本方临床应用40余年,为我院儿科常用药,对脾虚泄泻、水泻、虚寒腹痛,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辑方人:王福山,淄博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泄泻效方【方剂来源】苏士建。吉林中医药1986;(3):15【方药组成】党参、黄芪、茯苓各45~9克,白术、诃子各45~6克,肉桂、附12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子片各15~3克,炮姜25~45克,赤石脂6~15克。以上为6个月~2岁小儿1日剂量,可随年龄、病情酌情增减。

加减:若呕吐加丁香、砂仁;腹痛加木香、厚朴;泄重加五味子、芡实;黏液或血便加红藤、仙鹤草;食滞加炒山楂、炒麦芽;肝旺脾弱加痛泻要方;惊风加益元散、钩藤、木瓜;口舌糜烂加黛蛤散、人中白。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婴幼儿迁延性腹泻。

【临床疗效】64例患儿,痊愈28例,占433%;显效24例,占375%;有效6例,占94%;无效6例,占94%;总有效率为906%。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檞实粉【方剂来源】李中国,等。吉林中医药1987;(5)21【方药组成】檞实粉。

【使用方法】6个月以下每次服05克,每日服3次;6个月~3岁,每次服1克,每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秋季腹泻。

【注意事项】同时结合补液疗法。

【临床疗效】40例患儿,显效24例,占575%;有效13例,占32%;无效3例,占75%。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补脾益气止泻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红力参5克,苍术(米汁炒)、茯苓各10克,炙草5克,炒车前子,藿香、砂仁各10克,广木香2克,陈皮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粗末,用净纱布缝袋,将药末装袋内封口。开水煎汤,文火煎煮20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20毫升,每服40毫升,日服3次,饭前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久泻。症见面色白,腹泻水状,肠鸣,或完谷不化,四肢欠温,腹痛、腹胀,舌苔白滑腻,脉沉无力,指纹淡红。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生冷、质硬、油腻及不易消化之食物。牛、羊肉、禽蛋类、鱼等,均宜适量,当食而不忌。

【临床疗效】袁丽琼,女,6个月,1987年9月18日来诊。母代诉:腹泻1月余,经抗生素、黄连素、中药汤剂多种治疗无效,故来求诊。检查:形体瘦弱,神倦乏力,呼吸微弱,泻下完谷,日行五六次,腹部喜按。小便清少,时有脱肛。舌苔白滑,脉象沉细无力,指纹淡红。连服3帖,即告痊愈。

126·泄泻·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小儿久泻方【方剂来源】黎炳南自制方。

【方药组成】藿香、火炭母、茯苓各8克,砂仁5克,乌梅1枚,葛根10克,党参12克,白术、炙甘草各6克。上为1岁用量。

加减:阴伤烦渴者,加西洋参(另炖)3克;脾肾阳虚者,去火炭母、葛根、乌梅,加益智仁、五味子各5克,龙骨15克;偏热者加地榆6克,槐花4克。

【使用方法】加水适量(浸过药面少许),煮沸后10分钟倒出药液,药渣再煎一次,共得药液1碗。以上药液分多次温服,至泻止2天停药。可配合饮食疗法,以鸭肫淮山粥代作饮料;鸭肫(鸡肫亦可)1个切碎,淮山药15克,文火煮稀粥,调味,取粥水频饮。

【适应病症】小儿久泻不愈。证属脾虚湿蕴者尤宜。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鱼腥肥腻、寒凉生冷之物,乳母亦同。

【临床疗效】喻×,男,2个月。1987年11月6日初诊。诉腹泻2周,昨天解便10余次,水样,挟带黏液,臭味不甚,间伴呕吐,时闻腹鸣,烦躁,纳呆,舌淡苔白,前囟稍陷。证属脾虚湿蕴,气阴两伤。治以化湿健脾、益气敛阴为法。拟方:西洋参(另炖)3克、藿香、茯苓、火炭母各6克,白术5克,葛根10克,乌梅1枚,党参12克,砂仁、炙甘草各4克,3剂。嘱以鸭肫淮山粥代作饮料。再诊,腹泻减半,粪稍稠,胃纳好转。守方再进2剂,泻止。

辑方人:黎炳南,广州中医学院。

参芪归连汤【方剂来源】由湖南中医学院已故老中医谭礼初教授所传。

【方药组成】红参6克(单煎),黄芪10~15克,当归5~10克,黄连2~6克。

【使用方法】红参一味,放入饭碗中,加水20毫升,蒸60分钟,倒出药液。再同上蒸,反复3次,最后挤出药中水分,药渣嚼服或丢弃。余三药加冷水600毫升,煮沸后文火煎60分钟。挤出药液后,再加水300毫升,如上法再煎1~2次,浓缩至150毫升后服。每日1剂,可分6~8次少量频服。人参液与其他药交替服用。4剂为一疗程,可服2~4疗程,实热证忌服。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腹泻,营养不良重证,气血两虚者可选用。婴幼儿迁延性腹泻合并营养不良Ⅱ、Ⅲ度者,或有虚热者亦可服用。

【临床疗效】我科曾治疗2例Ⅱ度营养不良婴幼儿合并迁延性腹泻,大便一日十余次,清稀,量多、不臭,尿清长。体查:极度衰竭,哭声如猫叫,体温不升,四肢发凉,心音低钝,腹胀软,舌质胖嫩,舌尖红,脉细弱无力,指纹淡隐。曾用中药、西药治疗无效,在支持疗法的基础上加用本方,服4付后,精神明显好转,再12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服数付后腹泻停止,最后痊愈出院。

辑方人:虞佩兰、张宝林、童环祥,湖南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

健脾益胃汤【方剂来源】吴维木经验方。

【方药组成】淮山药、芡实、莲子、太子参各15克,鸡内金3克,石斛12克,芦根20克,沙参、麦冬各10克。脾虚较甚,以西洋参易太子参。

【使用方法】汤剂,清水武火煎20分钟,西洋参另炖。每日1剂,浓煎,少量多次喂服。

【适应病症】用于气阴两虚型泄泻。症见泄泻流连,水谷不化,面色萎黄,精神疲惫,舌质红绛,少苔或无苔。

【注意事项】忌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治疗气阴两虚型泄泻25例,全部治愈。最短止泻天数15天,最长5天,平均25天。

辑方人:吴维木,福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萧诏玮,福州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儿宝豆蔻散【方剂来源】宋丛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赤参50克,茯苓、白术(土炒)各40克,木香20克,肉蔻40克,诃子肉、干姜、黄连、芡实各20克,砂仁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经过干燥,共为细末。6个月~1周岁每次08克;1~2岁每次10克;1~3周岁每次12克;4~6岁每次15克;7~10岁每次18克;11~14岁每次20克。饭前30分钟服,一日3次,白水送下。

【适应病症】脾虚作泻,久泻不止,肠鸣腹痛等。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赵×,男,3岁,两个月前呕吐腹泻,经过治疗吐止,腹泻如常。

1987年7月26日来我院就诊,颜面黄白,精神萎靡,口唇淡,舌淡,腹泻日10余次,白色稀便呈不消化状。腹泻肠鸣,消瘦,营养不良,脉虚弱,予儿宝豆蔻散,12克一包,共6包,一日3次,服药两日后复诊,腹泻减轻日3~4次稀便,又以上方投四日量,经复查痊愈。

辑方人:宋丛有,吉林市效区人民医院。

六味止泻散【方剂来源】张介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北条参、白术、茯苓各100克,怀山药120克,车前子、木瓜各128·泄泻·100克。

【使用方法】将以上诸药按质炒黄,共研细末,备用。1岁以下每次5克;1~3岁每次10克;3岁以上每次15克;每日3次,3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脾虚泄泻。大便次数增多,日4~5次,甚或十余次,粪质稀薄如水或呈蛋花样便,可伴有纳呆、腹痛,面黄无华,小便短少等。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肥甘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观察标准:治愈:大便成形,每日1~2次,全身症状消失,大便镜检无异常,病原学检查阴性;好转:大便次数及水分减少,全身症状改善,大便镜检脂肪球或红、白细胞偶见;无效:大便次数未减,小便仍短少,余症无明显改善。治疗例数268例,其中治愈240例,占897%;好转20例,占74%;无效8例,占29%。总有效率为971%。

辑方人:张介安,武汉市中医医院主任医师。

益黄六君汤【方剂来源】康若虞临床经验方。

【方药组成】苏条参、白术、茯苓各9克,陈皮3克,法半夏9克,炙甘草、公丁香、诃子、肉蔻霜、炮姜各3克,大枣3枚,木香3克。

加减:气虚者加人参、黄芪;寒湿盛者选加肉桂、小白附子、川附片;久泻、滑泻、完谷不化者选加天竺黄、益智仁、炙粟壳、五味子、乌梅;大便带黏液者选加羊梅根、石榴皮,川连。

【适应病症】小儿久泻、虚寒性腹泻,以及婴儿泄泻、慢性腹泻、慢性痢疾、霉菌性肠炎。

【注意事项】泻痢初起慎用,热症忌用。

辑方人:康若虞、康薇,云南中医学院。

温脐止痛止泻散【方剂来源】祖武自拟方。

【方药组成】上肉桂15克,吴茱萸、公丁香、高良姜各10克,荜拨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备用。取药末5克,撒于纱布上,置患儿脐部,再贴上伤湿止痛膏一张。

【适应病症】婴幼儿虚寒腹泻。

【临床疗效】治疗20余例,有效率在80%以上。

刘×,6个月,男性婴儿,因腹泻,阵发性啼哭,手足厥冷,唇色紫暗1天求诊。予上药5克置脐部,外用伤湿止痛膏固定,片刻即安静入睡,用药2次,腹泻亦止。

辑方人:祖武,湖南省沅江县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12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散寒止泻汤【方剂来源】傅青主。大小诸证方论。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83:21【方药组成】人参、白术各3克,茯苓6克,肉桂、干姜各06克,神曲15克,砂仁1粒,甘草03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适量,煎煮20分钟,取100毫升。婴幼儿每次20~30毫升,日服3~5次,较大患儿一次顿服,日服2次,早晚分服。

【适应病症】脾胃虚寒型腹泻。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油腻。

【临床疗效】见健脾止泻汤。

辑方人:张玉明,甘肃省靖远县中医院。

敷脐法【方剂组成】聂世杰自拟方。

【方药组成】车前子100克,补骨脂60克,丁香30克,肉桂6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过箩和匀,用时取粉末5~10克,用米醋调成糊状,置于脐中,然后以伤湿止痛膏贴于脐上,每24小时更换一次。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泄泻。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用药1~2次,泄泻止,腹胀减,精神佳,临疗症状消失;显效:经敷2~3次大便成形,次数减少,临床症状明显改善者;有效:敷药3~4次大便次数减少,其他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无效:敷药4次以上,大便次数不减,伴秽臭,呈黄色黏液便,临床症状无明显改善者。93例患儿中,45例痊愈,占4239%;21例显效,占2258%;19例有效,占2048%;8例无效,占860%。总有效率为914%。痊愈病例多为脾虚寒湿性泄泻,显效、有效病例多是脾肾阳虚,无效者多为湿热泻痢。

辑方人:聂世杰,河南省渑池县中医院。

温肚兜【方剂来源】黄夕锟自拟方。

【方药组成】艾绒30克,肉桂5克,桂丁香、公丁香各3克,小茴香5克,广木香3克,草果6克,炒白术15克,炒苍术6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粗末,装入肚兜口袋内,围于腹部,如需时间转长,1周后再换一个。

【适应病症】久泻不愈,脾虚泄泻,大便稀薄,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纳食欠佳,饮食入胃即欲下注,腹胀而软或时有隐痛,面黄形瘦,神疲,口唇色淡,苔薄滑,脉细弱。

130·泄泻·辑方人:黄夕锟,江苏省镇江市中医院。

膈下逐瘀汤【方剂来源】李兴民。新中医1981;(12):27【方药组成】灵脂、川芎、乌药、延胡、红花、枳壳各15克,当归、桃仁、丹皮、赤芍、甘草、香附各2克。此为1岁小儿一日量,其他年龄适当增减。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煎2次,药液混合,分作8~10次服完,每次2~4匙。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久泻。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临床痊愈:服药3~7天,症状消失,大便恢复正常,停药2月未见复发者;有效:服药7天症状基本消失,但1月内未有复发者;无效:服药已2周,症状未见消失者。治疗120例,其中脾胃虚弱型64例,痊愈22例,有效3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脾肾两虚型56例,痊愈24例,有效21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804%。病程2~6个月的64例:痊愈32例,有效22例,无效10例,总有效率:843%;病程6~9个月的32例:痊愈14例,有效1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75%。病程9~12个月的24例:痊愈8例,有效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33%。

辑方人:艾军。

薯蓣散【方剂来源】周本善经验方。

【方药组成】怀山药(焙黄)100克,砂仁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过100目筛,每包10克装。周岁以上小儿,每次1包,每日2~3次。加少量开水或葡萄糖水调成糊状喂服,亦可混入稀粥内服。

【适应病症】脾胃虚弱、不思饮食,便溏不实等症。

【临床疗效】顾××,女,1岁半,患消化不良性腹泻2个月,经多种治疗,大便仍溏泻不止,嘱服本方,每日3次,每次1包,服药1周,腹泻已止,又服1周,饮食渐复。后以单味山药粉调服当点心,每日1次,连服1月,恢复健康。

辑方人:周本善,江苏省常熟市中医医院。

伏龙胡椒汤【方剂来源】汤万团。新中医1982;(11):36【方药组成】伏龙肝30克,白胡椒(花川椒代亦可,酒洗)3粒,全蝎2克,炮姜5克,炙甘草6克。

加减:呕吐者加丁香3克(6岁患儿用量)。

【使用方法】先将伏龙肝捣碎,煎2次液加以沉淀,取上面澄清汤液,再纳诸13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药煎服。每日1剂,分2~3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迁延性腹泻。

【临床疗效】治疗38例,服1剂而愈者13例,服2剂而愈者15例,服3剂而愈者8例。另2例均与赤石脂禹余粮汤交替服而愈。

辑方人:艾军。

补脾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术、茯苓各15克,金樱子、芡实各10克,诃子、莲子各1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末。6个月以婴儿每日05~2克;7~12个月每日2~4克;1~3岁每日45~6克;4~8岁每日65~75克;9岁以上每日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脾虚腹泻,日久不化,食少无力。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120例脾虚泻,有效率为91%。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

止泻散Ⅰ号【方剂来源】江育仁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苍术、山楂炭各等份。

【使用方法】磨成极细粉末。1岁以内,每次1克,每日3~4次;1~3岁,15克,每日3~4次。

【适应病症】单纯性消化不良,泄泻,水样便。

止泻散Ⅱ号【方剂来源】江育仁自拟方。

【方药组成】在Ⅰ号方内加入炮姜,剂量为止泻散Ⅰ号的1/3。

【使用方法】同止泻散Ⅰ号。

【适应病症】较迁延的腹泻,出现脾阳损伤。大便稀薄,每日3~7次,食欲不振。

止泻散Ⅲ号【方剂来源】江育仁自拟方。

【方药组成】葛根10克,炒黄芩6克,炒川连2克,炒银花,益元散各10克,木香6克。

【使用方法】煎剂。为一天量,分3~4次服。

【适应病症】感染性肠炎或赤痢,具有发热,便次多,有黏液,稀水,色深,便132·泄泻·时呈溅射状,气味腥臭。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教授。

止泻煎【方剂来源】温广学自拟方。

【方药组成】粟壳、白芍、桔梗、车前各10克,炮姜3克。

【使用方法】将车前单包,煎汤浓缩为50毫升,灭菌装瓶备用。1~3个月内婴儿20毫升,少量频服,一日内服完。3~6个月每次5毫升,日服3~4次;6~12个月每次10毫升,日服3~4次;1~2岁每次15毫升,日服3~4次。

【适应病症】本方具有良好的止泻功能,尤其对迁延型腹泻(包括生理性腹泻)更效。无论何因引起之腹泻,只要时间超过1周以上者,当先用此药止泻。

待泻止,再审因治疗。

【注意事项】无论何因引起的腹泻,一般服1~4剂即可收效,此药不可久用。服药时,较小的婴儿有明显的嗜睡,停药即好,不必多虑。

【临床疗效】本方对迁延型腹泻、久治不愈者(包括现代医学所称“婴幼儿生理性腹泻”)疗效尤佳。对营养不良、缺钙儿更效。

辑方人:温广学,黑龙江中医学院。

止泻汤【方剂来源】黄中柱自拟方。

【方药组成】淮山药9克,薏米6克,木瓜,云茯苓各3克,藿香、山楂各6克,鸡内金3克,甘草、陈皮各2克,葛根6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50毫升,文水煎成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

上为10个月以内小儿用量。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属于脾胃虚弱,寒湿阻滞型。症见腹痛肠鸣泄泻,反复发作,大便稀,多泡沫,色淡,臭味较轻,带有不消化之食物残渣,面色萎黄,食欲不振,舌质淡,苔薄白,脉濡,指纹淡或浮红。

【临床疗效】查×,女,5个月,萍乡市中医院家属。1985年9月5日就诊。

病儿之母代诉:近来患儿泻蛋花样便已3天,日泻10来次,精神差,饮食少,舌质淡,舌苔白滑,指纹淡红。服用中西药不效,求余诊治。余用止泻汤2剂。复诊:母诉患儿病已痊愈。问是否再用药,嘱其注意饮食调理,不需再服药。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婴笑散【方剂来源】任大昌自拟方。

13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苍术、山楂、车前子各200克,罂粟壳100克。

【使用方法】先将苍术用土炒至嫩黄,山楂炒至焦黑,然后将4味药共研至极细末,过筛,贮瓶内备用。1岁以内每次服1克,1~3岁每次服2克,4~6岁每次服3克,6岁以上酌量增加,2~4小时服1次,加适量食糖,开水冲服。

【适应病症】腹痛泄泻,腹胀呕吐,纳差中满,小便不利。

【临床疗效】曾于1984~1985年门诊治疗婴幼儿腹泻200余例,皆获得了满意效果。

洪××,女,2岁,其父系我县夹河中学教师。患儿泻利腹痛,稀水奶块十余日不止,遍服中西药物不效,某医师介绍于1984年11月14日就诊。刻诊所见,患儿大便稀水,日解十余次,便色黄绿,兼夹奶块,腹痛腹胀,阵作哭闹,面黄略青,舌红苔白薄,指纹紫滞,证属湿热内蕴,脾运失健,升降失调,清浊不分,拟清肠助运,分清别浊,取婴笑散30克,每次2克,2小时一次。药后6小时腹痛腹胀明显减轻,泻利次数逐渐减少,一日后腹泻停止,大便成形。五日后随访,小儿便次如常。

辑方人:任大昌,铜山县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益元白术散【方剂来源】李国平经验方。

【方药组成】人参20克,白术、茯苓、扁豆、薏米、山药各50克,陈皮30克,砂仁、桔梗各20克,莲肉50克,滑石30克,朱砂10克,甘草3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为极细面。周岁小儿每服10~15克,周岁以上者每次可服15~25克,日服2次。

【适应病症】脾虚泄泻,食后作泻,神疲肢倦,面色萎黄或苍白,食少、难消,小便不利,惊悸不安等。

【临床疗效】余用此方曾治疗40多例小儿脾虚泄泻兼小便不利者,一般服用4~6次即可痊愈。

辑方人:李国平,黑龙江省五常县中医院。

小儿惊泻方(芩苓汤)【方剂来源】师承蒯仰山。

【方药组成】茯苓、焦楂、谷芽各45克,陈皮25克,酒炒黄芩3克,白芷25克,车前子(包煮)、泽泻、滑石各45克,赤芍3克,生甘草15克。(3~6个月用量)【使用方法】水煎服,分6次服下。

【适应病症】小儿惊泻,症见泻下粪如青苔,或稠若粘胶,夜啼不安,睡中惊惕,额部、眼周围、鼻鞍部、口唇上下、两太阳穴现青色,毛发直立,枕后有脱发圈134·泄泻·(俗称旋头),舌多光润无苔,指纹多淡青兼紫。

【临床疗效】治疗42例惊泻患儿,服药1~5剂治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和胃汤【方剂来源】廖濬泉经验方。

【方药组成】藿香、法半夏各6克,公丁香15克,白术9克,全蝎2个,灶心土(煎汤代水)30克。

加减:乳食积滞加麦芽9克,腹痛便下稀水加肉桂45克冲服。

【使用方法】每剂煎3次,合成100毫升,分5次服,每隔2小时服1次,食积挟热忌服。

【适应病症】寒邪侵入,脾胃受伤,吐泻交作者。本方功能温中和胃,降逆除湿。

辑方人:廖濬泉,云南省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益脾镇惊散【方剂来源】据《医宗金鉴·幼科心法要诀》。

【方药组成】人参45克,白术、茯苓各9克,朱砂24克,钩藤6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制成散剂,每包03克。常用量为:3个月用1/3包,半岁用1/2包,1~2岁用1包,2~3岁用2包,5岁以上用4~5包。日3~4次,用温开水调成稀糊状,冲服。根据病情轻重及体质强弱酌情增减。

【适应病症】惊泻。症见粪青如苔,黏稠如胶,夜卧不安,昼夜惊惕等。

【注意事项】1服药时应在不饥不饱时给药;2不易接受者可加糖矫味;3服药及患病期间避免惊吓,饮食宜清淡易于消化。

【临床疗效】李×,女,10个月。1989年元月20日初诊。患儿1天前因突被动物所惊,当时惊哭不安,不寐,大便日4~6次,水样色青,服本方1包,2次即痊愈。

辑方人:韩祥,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东,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医师。

婴儿腹泻方【方剂来源】詹起逊家传方。

【方药组成】扁豆衣9克,扁豆花6克,木香(煨)2克,白术(炒)5克,茯苓913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陈皮5克,炒谷、麦芽、神曲各6克,党参(炒)5克,钩藤(后下)9克。

【使用方法】诸药加水约300毫升,用文火煎至一半量后去渣取汁,每日分2次服下,每次60~80毫升,服用一般以1周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婴儿腹泻之“惊泻型”。症见腹泻数周乃至二三月之久,泄下青稠不化有沫,水分较多,时有腹鸣不舒,大便每日6~10次不等,溲清或少,平时有湿疹病史,且胆怯易惊,患儿大多以人乳喂养为主。

【临床疗效】周×,男,7个月,1984年11月13日初诊。患儿腹泻已15天,每天十余次,泄下黏稠不化蛋花汤样,水分较多,酸臭,面色萎黄,平时汗多,胃纳不振,时有恶心呕吐,小便量少,日前曾患湿疹。平时胆怯易惊,苔薄白,指纹淡紫,拟健脾分运。扁豆衣(炒)9克,木香2克,白术(炒)5克、炒谷、麦芽各6克,茯苓9克,神曲6克,厚朴花5克,党参(炒)6克,陈皮、藿香各5克。4剂。1984年11月17日复诊,大便已转正常,续服上方3剂后痊愈。

辑方人:詹乃俊,浙江中医学院讲师。

136便秘便秘效方【方剂来源】石向东。湖北中医杂志1984;(6):11【方药组成】生甘草2~3克。

【使用方法】将甘草放入15~20毫升开水冲泡服,日1次,一般7~15日即可。

【适应病症】婴幼儿便秘。

【临床疗效】5例患儿经本方治疗,均痊愈,未见复发。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更衣丸【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芦荟21克,朱砂15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为极细粉末,和匀,留朱砂一半,然后用高粱酒(即白酒)少许加水同药末泛为丸,如梧桐子大,加朱砂为衣,制成红色丸药,瓷瓶收贮。每日2~3克,分数次服。小儿1~5岁者减半,5岁以上不必减量。

【适应病症】肠热便秘。凡一切津液不足,肠胃干燥,大便不通者均适用。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花粉胶囊(片)【方剂来源】周建群,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6):357【方药组成】花粉。

【使用方法】制成胶囊或片剂,每粒含花粉025克。儿童每服2粒(片),每日3次,10天为一疗程。服药期间停服其他泻药。

【适应病症】便秘。

【临床疗效】治疗171例患者,10天内可缓解或解除便秘症状者164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137腹痛腹痛效方【方剂来源】李国成。四川中医1984;(1):50【方药组成】乌药、广木香各5克,枳壳、槟榔各4克,郁金、元胡各3克。此为1岁儿一日量。

【使用方法】水煎,分5~7次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痛。

【临床疗效】本方用治婴幼儿腹痛,一般1~2剂即愈。

梁××,女,1岁,1982年5月就诊。母述:患儿在两月前,突然阵发性反常啼哭,面白唇紫,额上多汗,时急时缓。近几天来,发作次数更多,不欲乳食。查体:面色淡白,手足久温,唇口爪甲微带青紫,腹部胀满,二便正常,舌苔薄白,指纹沉隐不显。服用本方1剂后,啼哭停止,2剂后愈,随访4个月未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槟砂止痛汤【方剂来源】孙朝晖。吉林中医药1987;(1):22【方药组成】槟榔、砂仁各5克,白芍10克,香附、枳壳、佛手、麦芽各15克。

加减:乳食少者加内金、谷芽;腹痛甚者加元胡、乌药;大便干者加泻叶、枳实、郁李仁;大便稀而不化者加白术、茯苓。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服1剂,疗程2周。

【适应病症】小儿虚寒性腹痛。症见腹痛阵作,痛性较剧,以脐周为甚,痛缓解则如常人。

【临床疗效】25例患儿,治愈22例,平均治愈天数为14日;有效3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二香三核散【方剂来源】姚尊华。黑龙江中医药1983;(1):44【方药组成】广木香(煨)1克,小茴香(盐炒)4克,荔枝核(醋炒)2克,橘核(酒炒)2克,山楂核(酒炒)1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按比例配成,共研成细面,贮瓶备用。3个月以内新生138·腹痛·儿每次服05~10克,1~2周岁乳儿每次服15~30克,3~5周岁每次服35~50克。用乳汁或温水送下。5岁以上小儿可做汤剂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寒邪结肠,乳食凝滞而致之寒凝型盘肠气痛。症见突然腹痛如绞,甚至弯背曲腰,哭声忽缓忽急,声音尖锐而高,面色青白,甚则汗出,肢冷,爪青,或有呕吐,或便闭不通。

【注意事项】1如有湿热症候出现,不宜服用。

2治愈之后亦当重视护理,脐腹注意保暖,乳食应当节制。

【临床疗效】崔××,女,3岁,1971年10月15日就诊。阵发性腹痛已达3月余,每当发作时,曲腰啼叫,面青肢冷,众医久治无效,大便镜检无异常所见。

经服本散7次,而告痊愈。

按语:《素问·痹论》云:“痛者,寒气多也,有寒故痛也。”寒凝气滞作痛,治当温中散寒,消散阴翳,阴翳一消则气机宣通,腹痛亦解。作者根据这一原则,组成二香三核散,旨在温中散寒,调理气机,行气止痛,消食导滞。因药有法度,切中病机,故奏效亦速。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丁桂散膏【方剂来源】邵金阶。湖北中医杂志1985;(3):24【方药组成】公丁香30个,上肉桂10克,白胡椒40粒,白豆蔻30粒。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用100目筛筛过,贮瓶备用。用时药末1~15克,填敷脐中,贴万应膏。3天后除去,或换药再贴1次。

【适应病症】1感寒后腹痛发作,啼哭不止,肠鸣辘辘,腹部柔软,喜温喜按;2受寒后腹泻,大便稀溏或蛋花样,日大便十次以内。一般无全身症状。

【临床疗效】王××,男,半岁,1982年2月5日来诊。其母代诉:患儿上午一切正常,中午睡觉醒后啼哭不止,已1小时许。现症:啼哭不止,声音洪亮,腹部柔软,温手抚按,哭闹减轻,不吐不泻,体温正常。即用丁桂散膏外贴脐上。并嘱其母用温手按在膏药上,依顺时针方向,稍加按摩约15分钟后,痛止哭停,恢复正常。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避瘟丹【方剂来源】苏州雷允上制药厂验方。

【方药组成】麝香47克,冰片31克,沉香47克,公丁香62克,檀香、降香各47克,麻黄100克,细辛31克,天麻、腰黄(飞)各100克,山慈姑、大戟、五倍子、13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千金霜各93克,肉桂31克,大黄124克,茅术1000克,鬼箭羽93克,朱砂(飞)187克,苏合香油47克,雌黄(飞)、生月石各100克。

【使用方法】取上药除麝香、冰片、苏合香油三味外,其余19味预先分别研成细粉过筛。将麝香、冰片共研细粉,过筛,再将朱砂、腰黄、雌黄、月石粉分次加入研和均匀至棕黄色,然后再将其余15味分次加入研和均匀,过筛,重复共研,使粉末细腻,混合均匀。按量称取糯米粉175克加水适量调和,熬成药糊,将苏合香油溶化加入搅拌与药粉擦和均匀,过筛,制颗粒晒干压片。每片内含药粉07克,片重08克。6个月以内服半片,3~6岁服1片,温开水送下,每天服2次。

【适应病症】感寒触秽,腹痛吐泻。

【临床疗效】对感受秽浊,寒泻腹痛有较好的疗效。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热熨方【方剂来源】据《奇效良方·卷四》化裁。

【方药组成】葱白100克,食盐300克,生姜50克。

【使用方法】先将葱、姜切碎与盐共捣炒热,纱布包扎,趁热(以不烫伤皮肤为度)搽熨腹部,由上而下,冷者加热再熨20~30分钟以后,腹部鸣响,矢气频频或大便,腹痛即止。

【适应病症】小儿腹部受寒或吃生冷瓜果,寒食中阻。症见腹痛腹胀,甚者恶心呕吐、四肢不温等。

【临床疗效】本方经40年来临床观察,尤其农村巡回医疗时使用较多,每遇因寒冷伤中,而引起腹痛腹胀者,屡用屡效。此方具有简、便、廉、验之特点。

岳××,男,8岁。1965年10月15日诊。患儿素体健康,因恣食生山芋而胃脘胀痛,恶心呕吐,不思纳食,上腹部膨满拒按,叩之浊音,肝脾不大,苔白脉沉迟,诊为寒食停滞,胃失和降。嘱其用热熨法,搽熨约20分钟,腹部鸣响,大便一次,腹痛已止。

辑方人:郭锦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副主任医师。

定痛散【方剂来源】陈道同自拟方。

【方药组成】丁香15克,肉桂10克,元胡15克,小茴香30克,荜拔20克,广木香、砂仁、厚朴各15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碾成细面,装瓶备用,温开水送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一日3次;1岁以内每服06~09克,一日3次;两岁以内每服15克,一日3次;三岁以内每服18克,一日3次;4~6岁每服25克,一日3140·腹痛·次;7~9岁每服3克,一日3次;10~12岁每服4克,一日3次;13~14岁,每服5克,一日3次。

【适应病症】虚寒性胃脘胀痛、胀满,恶心呕吐。

【注意事项】实热证、虫积不宜使用。

【临床疗效】诊治59例,治愈37例,占627%,好转19例,占322%;无效3例,占5%。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儿宝溃疡散【方剂来源】宋丛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牡蛎8克,白芨3克,薏米5克,蒲公英1克,龙胆草06克,海漂蛸、浙贝各2克,甘草06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经过干燥,共为细末。6个月~1周岁每次08克,1~2岁每次10克,2~3岁每次12克,4~6岁每次15克,7~10岁每次18克,11~14岁每次20克。饭前30分钟服用,白水送下,一日3次。

【适应病症】胃脘疼痛,有时达后背和肩胛部,空腹疼重,吞酸,嘈杂,食欲差,痛时进食后缓解,有时呕吐,嗳气,柏油便及便血。X线透视局部有病灶。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硬、辣和酸性食物。

【临床疗效】张××,男,13岁,两年前经常胃疼,经各医院多方治疗不效。

1986年2月5日来我院就诊,胃疼较重,时痛时止,空腹疼重,进食即减,吞酸、呕吐,食欲减退,消瘦,便秘色黑,X光透视为胃小弯部溃疡。给儿宝溃疡散,每付20克,一日两次,早晚各1付,饭前30分钟服用,连服42天,经复查疼痛止,诸症消失,X线透视病灶痊愈。经过半年后追访未复发。

辑方人:宋丛有,吉林市郊区人民医院。

乌梅丸汤剂加减【方剂来源】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

【方药组成】乌梅(醋渍)6~9克,川椒目(炒出汗)2~3克,桂枝(或肉桂)15克,附子15~3克,细辛2~3克,干姜15~3克,川连1~2克,黄柏3~6克,党参6~12克,当归6~9克。

加减:舌淡苔白,加吴萸15~3克,舌苔厚腻,加川朴45~6克,炒山楂9克,苍术9克;舌质不红,无热性征象,去连、柏;若腹痛较重,加白芍6~9克;大便滑利,加赤石脂、禹粮石各9克;胃脘不舒,加木香、砂仁(后入)各3克,陈皮6克。

【使用方法】汤剂,煮沸后再煎10~15分,得小碗大半碗即可。一日1帖,分3次服用。

14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慢性非特异性溃疡性结肠炎,及其他久泻不愈,症见腹痛以左侧为甚,耳鸣咽痛,少腹恶寒,下肢清冷,食入易恶,饮冷食瓜果之后尤剧,脉弦细弱或弦数,舌红苔薄,其证属寒热错杂,虚实相间者。并适于成人。

【临床疗效】以症状消失、检验正常作为基本痊愈;以症状、检验未见好转为无效;其他为不同程度的好转。观察31例(成人、儿童均有)基本痊愈21例,占677%;好转8例,占258%;无效2例,占65%。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槟雷煎剂雷丸散【方剂来源】廉辰。河北中医1989;11(5):29【方药组成】槟雷煎剂:槟榔片50~80克,雷丸粉15~20克。

雷丸散:大个雷丸(研细末)1枚。

【使用方法】将槟榔片和雷丸粉加冷水适量,浸泡一夜,文火煎2次,共煎成100~150毫升药液。当日服雷丸散3次,每次04克/公斤体重,早空腹,午、晚饭后2小时,温水冲服,次日晨起空腹服槟雷煎剂,为一次治疗。

【适应病症】小儿顽固性食积腹痛。

【临床疗效】治疗40例。其中一次治疗后,35例腹痛消失,半年未复发;5例一次治疗后,腹痛减轻,次数减少,经两次治疗后4例疼痛消失,1例经三次治疗后痊愈。总有效率100%。

辑方人:艾军。

复方大承气汤清解汤【方剂来源】薛品荣,等。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1;2(1):25【方药组成】复方大承气汤:厚朴、炒莱菔子各15克,枳壳、赤芍、大黄(后下)各9~15克,桃仁、芒硝(冲服)各9克。

清解汤:银花、蒲公英、丹皮各15克,大黄9~15克,冬瓜子30克、木香、川楝子、赤芍、桃仁、生甘草各9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服。

【适应病症】急性坏死性小肠炎。以单纯梗阻为主者,应用复方大承气汤,攻下解除梗阻后改用清解汤。对腹膜炎型病儿,以清解汤为主,适当增加一些理气导泻药物。

【临床疗效】治疗109例,治愈100例,非手术治疗失败改用手术治疗8例,死亡1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142腹胀温脐散【方剂来源】董廷瑶自拟方。

【方药组成】公丁香、肉桂、广木香各15克,麝香015克。

【使用方法】上为一剂量,共研细末,备用。用时先取熟鸡蛋1枚,对剖去黄,纳药末于半个蛋白凹陷处,复敷脐上,外扎纱布。2小时后可闻肠鸣音而矢气频转;若无转气,再敷一次。

【适应病症】小儿肠麻痹。本病起于久泻脾惫,症见腹胀如鼓,叩之,呼吸短促,食之即吐,大便不畅,次多量少,形神困顿。证属中焦窒滞,升降紊乱者。

【临床疗效】敷后2~4小时内肠鸣转气,便畅腹软,是为有效。

陶××,男,11个月。住院号46730。1965年9月24日初诊:泻利6天,而成虚胀。西医诊断为肠麻痹症。高热干渴,作恶呕吐,气促不舒,小溲短少,大便不畅,次多量少,腹部鼓胀,叩之,舌红口燥,药入即吐,外敷温脐散一剂后,气机舒缓,便下稀溏而通畅,腹部和软,形神较可,热度已净,舌质转淡,苔薄腻。

泻利尚多,小溲短少,睡时露睛,证属阳气虚衰,予附子理中汤主之,5剂病愈。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主任医师。

莱菔葱白消胀散【方剂来源】民间验方【方药组成】莱菔子100克,芒硝50克,公丁香10克,葱白、葱头1握,水、酒(或松节油)适量。

【使用方法】分别将莱菔子、丁香研末,芒硝水化,葱头葱白洗净泥沙后捣烂,将上药混合后加入适量清水、白酒(或松节油)调成泥糊状。将上药直接外敷于脐部。亦可置毛巾覆盖于上作湿热敷,以利药物吸收。

【适应病症】婴幼儿腹泻所致的肠胀气(麻痹性肠梗阻)。

【临床疗效】治疗患儿20余例,一般外敷上药后1~3小时即见肛门矢气,胀消腹软。

李×,8个月,女婴,人工喂养儿。因腹泻水样便,日十余次以婴儿腹泻,Ⅱ度营养不良收入住院。入院后经西医抗菌消炎、补液补钾,配合中药消食导滞、健脾止泻,病情无好转,于入院后第3天下午患儿喘息气促腹胀如鼓,恶心呕吐,14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当日拉水样便3次,量甚少。予新斯的明02毫克肌注半小时后腹胀依旧,X胸腹联透;肠腔胀气,有数个液平。迅速取上方一料外敷,1小时后肛门排气,3小时后胀消腹软,呕恶皆失。

辑方人:祖武,湖南省沅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排气散【方剂来源】李寿彭得自四川省绵阳地区医院名老中医李连孙老师。

【方药组成】吴茱萸、小茴香、广木香各2~3克,厚朴3~5克。

【使用方法】冷水浸泡5~10分钟,熬开3次取汁共150~300毫升,分3~4次温服。不宜服用太热、太多,因气味浓烈,服药太热太急太多容易呕吐。

【适应病症】胃肠胀气。

【临床疗效】腹部膨隆,叩诊鼓音,腹部胀力增加,肠鸣音减弱,无呃气或矢气。经治疗后呃气、矢气,腹胀减轻或腹胀消失为有效。经观察治疗45例,其中31例24小时内排气,腹胀缓解,10例36小时内排气,腹胀缓解,有效率911%,无效89%。

辑方人:李寿彭,四川省万县地区医院。

葱橘敷剂Ⅰ号、Ⅱ号【方剂来源】邓宝康自拟方。

【方药组成】葱橘敷剂Ⅰ号:鲜葱白30克,头发(剪碎)10克,橘叶20克,皂荚6克,滑石20克,生栀子10克,冰片2克,鸡蛋清适量。

葱橘敷剂Ⅱ号:鲜葱白30克,头发(剪碎)10克,橘叶20克,皂荚6克,肉桂3克,小茴香、前仁各10克,麝香03克,麻油适量。

【使用方法】Ⅰ号方前七味共捣烂加鸡蛋清调成糊状。Ⅱ号方前七味共捣烂加麻油适量炒热后纳入麝香。外敷神阙穴,药干后分别加蛋清或麻油再炒,再调重新外敷,直至小便利、得矢气为止。一般均于敷后15~30分钟获效。

【适应病症】肠痹、关格(西医诊断为:小儿中毒性肠麻痹)。Ⅰ号方用于热毒型,Ⅱ号方用于元气亏虚型。热毒型症见:因腹泻等症输液后出现小便不通,腹胀、高热,用导尿、鼻管排气、肛门排气均不奏效。患儿腹胀大如鼓,腹壁多静脉显露,躁扰不安,牙关紧闭,气促,唇焦面垢,神志不清,指纹青紫过气关等。元气亏虚型:患儿多禀赋较弱,患病后继发腹大如鼓,两便不通,无矢气,气促发绀,面色发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舌苔白燥等症。

【临床疗效】得矢气,大小便通,腹胀消退为有效。诸症均愈为痊愈。用药后症未见减退为无效。经治疗13例,最大的3岁,最小的5个月,男8例,女5例。热毒型9例全部治愈。元气亏虚型4例,治愈3例,死亡1例。

辑方人:邓宝康,湖南省郴州地区宜章县梅田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144·腹胀·肠麻痹验方【方剂来源】李永江自拟方。

【方药组成】枳实、砂仁、柴胡、木香各10克。

【使用方法】浓煎,日1剂,分3次服或频服。

【适应病症】低钾、毒素所致的肠麻痹。

辑方人:李永江,吉林省柳河县人民医院。

四逆散【方剂来源】汉·张机。《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76【方药组成】柴胡、白芍、炙甘草、枳实(破水渍,炙干)各等份,晒干捣研为散。

【使用方法】以本方作汤剂,用水将上药泡浸半小时,以文火煎煮20~30分钟,煎至药汁120~15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先天巨结肠肝脾不和证。症见腹胀腹痛,便溏,肠鸣矢气。

【临床疗效】李×,女,40天。自患儿出生后即发现肚腹膨胀,曾去南京市某医院透视检查,见腹部结肠胀气明显,结肠增宽,无积液。经服药及肛管排气,腹胀未见改善。初诊时,患儿腹胀而硬,腹壁青筋显露,肠鸣矢气或便后腹部稍软,常常啼哭不安,大便日行3~4次,夹有乳片及黏液,色黄有热腥气,吮乳尚可,舌苔薄白,舌质红。此属肝失疏和,脾失健运,气滞中州。拟方疏肝理气,调脾助运。药用:醋柴胡2克,白芍6克,枳实、壳各3克,甘草15克,砂仁(后下)1克,金铃子3克,青陈皮各3克,木香2克,乌药3克。连进13剂。药后矢气频作,腹胀显减,腹壁青筋不显露,吮乳增加,大便日行1~4次,质溏色褐,仍夹黏液奶块,舌苔乳白。

此乃肝气得和。脾运渐复,效守原方加炒麦芽10克;嘱其间日一剂,以巩固疗效。

在中药治疗期间,曾去××医院作钡剂灌肠,X线摄片检查,见乙状结肠稍粗,直肠痉挛不整,过1小时复查,钡剂能自排。疑为“先天巨结肠”。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殷明,江苏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木香槟榔丸【方剂来源】《儒门事亲》张子和方。

【方药组成】原方由木香、槟榔、青皮、陈皮、炒枳壳、黄连(吴茱萸汤炒)、三棱、莪术各30克,酒炒黄柏、酒浸大黄各90克,香附、黑丑各120克组成,研成细末,用芒硝水制成丸药,根据病人体质和症候轻重决定用量。一般用梧桐子大的丸药50粒为一次量,约相当于6克,温开水送下。临床应用加减方:木香5克,槟榔10克,青皮、陈皮、枳壳、枳实各5克,栝楼仁,莱菔子、当归各10克,鸡内金5克。

14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用清水将药浸泡15~30分钟,用文火煎煮半小时,煎至药汁约30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于食后片刻,分3~4次温服。忌食各种豆制代乳品。

【适应病症】小儿先天性巨结肠,积滞内蕴,腑气不通证。症见腹胀便秘,肠鸣矢气,胃纳不香,舌苔薄白或糙腻,舌质正常。

【临床疗效】应××,女,6个月。患儿自出生后,大便一直难解,在××医院作钡剂X线检查,拟诊为“先天性巨结肠”。嘱周岁后作手术治疗。初诊时,患儿大便艰行,每天需用开塞露后方能排出,肠鸣矢气,胃纳不香,未见呕吐,精神尚可,苔薄,舌质正常。此为积滞内蕴,腑气不通。拟方行气通腑。药用木香5克,槟榔10克,青、陈皮、枳实壳各5克,栝楼仁、莱菔子,当归各10克,鸡内金5克。服药1剂,翌日大便自解,质软,腹软不胀,时有矢气,胃纳有增。原方又进3剂,大便均能畅行。唯停药后又见便秘,遂于原方中加柴胡5克继进5剂,便行正常,再用原方略事加减,以巩固疗效。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主任医师;殷明,江苏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加减香砂六君子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木香5克,砂仁(后下)15克,太子参、白术、茯苓各10克,炙甘草5克,薏苡仁、焦楂曲各10克,法半夏5克。

【使用方法】用清水将药(除砂仁外)浸泡半小时,用文火煎煮半小时,再放入砂仁煎煮5分钟,煎至药汁约20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先天性巨结肠,脾气虚弱,腹胀便秘或便溏,面色萎黄,形体消瘦,舌苔薄白或腻,脉细。

【注意事项】忌冷服,忌食生冷瓜果等不易消化之品。

【临床疗效】燕×,男,3岁半。患儿因患先天性巨结肠,于2年以前手术治疗,术后大便依然艰行,经常灌肠通便,腹鸣不胀,精神尚好,面色萎黄,舌苔中心薄腻,脉平。此乃脾气虚弱,肠腑健运功能失职。先拟方理气助运。药用木香5克,大腹皮10克,青陈皮,枳壳各5克,焦白术10克,乌药5克,白芍10克,炙草5克。上药仅服1剂,大便已能自解,日行3~4次质软量少,无腹痛,矢气多。

原方又连进7剂,大便通畅,日行2次,色黄质软,唯胃纳不多,舌苔中心微腻。

该由恙久脾运乏力所致。治转益气健脾,理气助运。选香砂六君子汤加减。木香5克,砂仁(后下)15克,太子参、白术、茯苓10克,炙甘草、法半夏各5克,薏苡仁、焦楂曲各10克,连进10剂。患儿大便日行2次,胃纳转香,余无不适,仍用原方继续巩固调治。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殷明,江苏省中医院。

146不思食香苏抑气丸【方剂来源】耿鉴庭经验方。

【方药组成】制香附12克,紫苏梗6克,广陈皮、朱茯神各10克,绿萼梅6克,粉甘草5克,炼白蜜1匙。

【使用方法】将上药5~10倍量,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服1~2丸,日2次。或以上方剂量为汤剂,水煎服,药汁煎成后加入1小匙白蜜兑服,每日服1剂,每剂煎2次,以食后2小时服为佳。

【适应病症】厌食(属肝郁乘脾)。症见脘闷气阻,不思饮食,或嗳气,或腹中胀痛,或头眩而痛,或咽中阻塞,如有异物,或神欠宁,卧不安,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临床疗效】治疗30例,经3~9剂治疗,诸症消失,为治愈,共19例;症状大部分消失,仅有轻度不适,为好转,共11例。治愈后,有3例复发,继用本方治疗仍有效。

辑方人:张锡元,扬州市苏北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健脾和胃思食方【方剂来源】孔庆洛。中医杂志1984;(6):63【方药组成】生黄芪、白术、白茯苓各6克,木瓜、石斛、谷芽各5克,神曲3克,冰糖8克。

加减:脾湿不化,苔腻者,去石斛、冰糖,加藿香3克,白蔻2克;胃有热见舌红少津者,去神曲,加麦冬6克,乌梅3克;有积滞大便不正常者,加枳壳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注意事项】1以上为3岁左右小儿量,可视病情、体质、年龄不同加减。

2对偏食、饮食不良习惯患儿,应同时予以纠正。

【临床疗效】48例患儿经治疗后,完全恢复到病前食量者43例(895%);服药少者为3天,最长者为3个疗程,一般为1个疗程左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4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开胃冲剂【方剂来源】陈中瑞,等。中医杂志1981;(3):19【方药组成】1醒脾开胃冲剂:生谷芽、生稻芽各15克,荷叶、香橼皮、佛手各6克,白芍15克,甘草3克,使君子15克,冬瓜子12克。

2养阴开胃冲剂:生谷芽、生稻芽各15克,荷叶6克,沙参、麦冬各12克,玉竹、石斛、生地、丹皮各10克。

【使用方法】上二方分别水煎去渣,浓缩晾干,加一倍糖粉,打成颗粒。1克冲剂相当于7克生药,每日20克,分早、晚2次用开水冲服,共服14天。

【适应病症】1醒脾开胃冲剂:脾胃虚弱,食欲低下,腹胀腹痛,大便多,面黄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缓。

2养阴开胃冲剂:食少饮多,多食必饮,烦急不安,面黄肌瘦,便干溲赤,舌红苔微黄,脉细数。

【注意事项】忌用辛温香燥、苦寒滋腻之品。因温燥助火劫液,苦寒伤败脾胃,滋腻有呆滞之弊。

【临床疗效】300例厌食儿服用开胃冲剂14天后,269例食量明显增加,253例体重上升,其他症状与体征也有不同程度改善。300例中,显效184例(613%),有效者98例(327%),无效者18例(6%)。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消化散【方剂来源】姜梅英,等。中医杂志1986;(2):31【方药组成】炒神曲、炒麦芽、焦山楂各10克,炒莱菔子6克,炒鸡内金5克。

加减:兼乳食停滞加陈皮6克,酒大黄5克;兼脾湿困中加白扁豆、薏苡仁各10克;兼有先天不足加人参3克(或党参6克),干姜5克,炙草6克;兼有脾胃虚弱,加党参、怀山各10克,白术6克;兼有呕吐者,加半夏、藿香、枳壳各6克;兼大便稀溏加苍术10克,诃子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加淀粉1~3克,用白开水调成稠糊状,临睡前敷于患儿脐上,再用绷带固定,次晨服下,每日1次,5次为一疗程。不愈者,间隔1周,再行第二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症见纳食不振,脘腹饱胀,恶心呕吐等。

【临床疗效】122例患儿经治疗后,饮食正常,在3个月体重明显增加,半年以内无复发者65例;饮食基本正常,体重增加,半年以内有复发,再用上法治疗效果仍较好者34例;饮食好转,体重有所增加或不能坚持治疗者21例;治疗前148·不思食·后饮食、体重等无改变者2例。总有效率为984%。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药米健脾粉【方剂来源】邓德源。中医杂志1986;(2):64【方药组成】怀山药、薏仁米各250克,芡实200克,大米600克。

【使用方法】前三味药分次下锅,用微火炒成淡黄色。大米先淘洗后晒干,用微火炒成淡黄色后,与前三味混合碾细过筛即成。服法:一日2次(早晚),每次1汤匙,用开水拌成糊状服食,同时加入糖或盐、芝麻油。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厌食症50例,获得较好疗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厌食效方【方剂来源】何健业。中医杂志1985;(11):43【方药组成】党参10克,柴胡5克,黄芩3克,法夏5克,炙甘草3克,香附、郁金、陈皮各6克,麦芽10克,薄荷(后下)3克,生姜2片。

加减:心烦较盛者加夜交藤、合欢皮各6克;苔厚腻者加藿香、紫苏梗各6克;脘腹胀气者加木香,青皮各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厌食症50余例,均收满意疗效。

宋××,女,2岁半。1982年10月24日就诊。1个月来患儿不思饮食,每逢进餐心烦、哭啼,且纳食甚少。曾用多种开胃健脾的中西药治疗罔效。余用上方加夜交藤、合欢皮,1剂收效,更进2剂,诸症消除,食欲正常,随访3个月未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

进食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剂组成】苍术10克,菖蒲5克,龙胆草25克,山楂5克,神曲、佛手各10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面。6个月以下,每日05~2克;7~12个月,2~4克;1~3岁,45~6克;4~8岁,65~75克;9岁以上,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食少不化,偏食体疲。

14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注意事项】宜久服用。

【临床疗效】观察30例,有效者24例。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皂荚散【方剂来源】汪贻魁。湖北中医杂志1987;28(1):25【方药组成】皂荚,食糖。

【使用方法】取干燥皮厚、质硬光滑、深褐色、无虫蛀之皂荚,刷尽泥灰切断,放入铁锅内。先武火,后文火煅存性,剥开荚口,以内无生心为度,研细为末瓶装备用。每次1克,一日2次,用糖拌匀吞服。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临床疗效】110例中,痊愈86例,占781%;好转18例,占164%;无效6例,占55%;总有效率为945%。本组有效病例,疗程最短3天,最长10天,平均5天。

按语:皂荚性味辛散,既能升发胃气,又能通畅肺及大肠气,辅以食糖甘以补中,使之健脾益气,二药合用,醒脾开胃,升清降浊,缓中健运,则饮食增进而生化之源得复,故收效甚捷。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麦儿胖【方剂来源】湖南武岗县中医院协定方。

【方药组成】西党参、茯苓、白术、陈皮各5000克,甘草1000克,薏米、扁豆各5000克,谷麦芽、砂仁、鸡内金、五谷虫、神曲、山楂各2500克,木碑草、狗尾草、铁包金各5000克,蚌壳炭、铁扫把、鸡眼草各2500克,赤石脂5000克。

【使用方法】将以上生药煎出,浓缩,以2500克淮山粉吸收干燥,约重4400克,研为极细末,加鹿茸粉500克,酒并药粉1000克,甲状腺粉60克,磺胺噻唑及碳酸氢钠各3500克,充分拌匀,总重约10000克,密封保存。3岁儿每次1克,每岁递增01克。蜜拌和口服。或拌入田鸡及猪肝中食之。

【适应病症】纳呆食减,腹胀泻泄,口渴引饮,尿多渐清,头灼腹热,下肢欠温,烦躁不安,汗多,日益消瘦。

【临床疗效】县科委及卫生局组织鉴定100例,总有效率为96%,痊愈80%,显效16%,无效4%(误诊)。

辑方人:湖南省武岗县中医院。

五香姜醋鱼【方剂来源】王俊侠。河南中医1986;(2):5150·不思食·【方药组成】藿香、砂仁、草果仁、橘皮、五味子各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过筛后备用。取鲜鲤鱼1条,放油锅内煎,炸数分钟,加入碎生姜5克,并放入五香粉3克,翻动后加入米醋一小杯,放入菜盘内令病人嗅之,使病人口流唾液,然后令病人做菜食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厌食效方【方剂来源】赵凤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鸡蛋1枚,蜈蚣粉15克。

【使用方法】将鸡蛋一端破孔,倾出蛋清少许,内入蜈蚣粉混匀,面裹煨熟食。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

【临床疗效】寇婴,男,4岁。口苦纳呆,食入不化,脘腹膨胀。服上方每日1枚,3日后知饥索食,再食食欲倍增。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导滞运脾汤【方剂来源】孟继民。江西中医药1987;(4):27【方药组成】北条参10克,炒白术6克,炒扁豆9克,炒米仁8克,炒枳壳6克,砂仁(启下)3克,槟榔8克,胡黄连3克,莲米8克,乌梅6克,焦三仙18克。

此量系3~5岁小儿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证。症见面色无华,消瘦,或伴腹满便溏泻等症。

【注意事项】做好饮食护理,营养调配,禁忌一切肥甘炙煿,限制各类副食,饮食务必以质量清淡,营养齐全,易消化为主。

【临床疗效】67例患儿,痊愈51例,好转15例,死亡1例(因饮食不洁,并发疫毒痢后,改投巫医)。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运脾增食汤【方剂来源】张亮自制方。

【方药组成】枳实、苍术各6克,神曲、炒麦芽各10克,陈皮、鸡内金、藿香各5克,砂仁、熟军、炙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7岁以下小儿每日服1剂,分3~4次服。7岁以上小儿药量可适当增加,连服15天为一疗程,必要时连服两个疗程。

15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厌食症。症见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食,或含食不咽,迫食则呕,大便干燥,舌苔薄白或白腻,舌质淡红。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油腻之品,控制零食,纠正偏食。对于因急慢性疾病所致之食欲不振者,不属本方治疗范围。

【临床疗效】蒋×,女,3岁,1988年5月初诊。患儿食欲不振2年余,近月来含食不咽,迫食则呕,伴有面色少华,形体偏瘦,大便干燥,小便黄,舌苔白腻,舌质淡红,查结核菌试验阴性,肝功能正常。辨证为脾失健运,治宜和脾助运。以上方煎水2次,共150毫升,分3次服,每日1剂,服5剂后饮食明显增加,连服两周,饮食基本恢复正常。继以参苓白术散加减,连服10剂以善其后。

辑方人:张亮,湖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运脾合剂【方剂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方药组成】苍术、焦山楂各70克,陈皮、鸡内金各20克。

【使用方法】上药煎煮,浓缩,加防腐剂、蔗糖适量,制为合剂200毫升。每服10毫升,一日3次。1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脾运失健证;疳证,疳气证。

【临床疗效】小儿厌食疗效标准:显效:食量每日增加100克以上,体重每月增加075公斤以上,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D-木糖排泄率及淀粉酶上升;有效:食量增加,体重每月增加025公斤以上,临床症状减轻,尿D-木糖排泄率及淀粉酶上升;无效:经治疗后上列各项指标无明显改善。治疗93例,显效495%;有效419%;无效86%。

疳症疗效标准:显效:全身症状基本消失,体重增加至标准体重(本地区同年龄、同性别儿童的体重均值)的85%以上;有效:症状减轻,体重每月增加025公斤以上,但尚未达到标准体重的85%;无效:治疗后症状、体重无明显改善。

治疗49例。治疗一疗程31例;二疗程14例;三疗程4例。合计显效7143%;有效2245%;无效612%。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教授;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

厌食祛瘀汤【方剂来源】刘传珍自拟方。

【方药组成】赤芍、桃仁、连翘各6克,川芎、红花、甘草各3克,生军2克,山楂8克。以上为3~6岁剂量,婴儿酌减,学龄儿童稍增。

加减:腹胀满者加大腹皮、枳壳;低热者加柴胡;舌剥唇干者加花粉、石斛;大便不化者去生军用制军1克,葛根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煎2次,每次煎20分钟,混合成100毫升,分3次饭152·不思食·前1小时服用。婴儿浓缩成60毫升,分4次服用,每日服3次,每次服33毫升,饭前服,婴儿乳前服。最短服2剂,最多服10剂。

【适应病症】厌食(瘀滞型)。症见食欲不振,或食欲减退,甚至拒食。舌面红点,或舌下系脉青紫,或局部舌苔光剥娇红如地图,或指纹青紫。

【临床疗效】共统计1000例,痊愈:饮食恢复正常,体重增加,瘀症消退,共632例;显效:主食量平均增加1/4以上,进食时间缩短1/4以上,饮食基本正常,体重渐增,共257例;有效:主食量平均增加1/6以上,进食时间有所缩短,体重稍增,共99例;无效:主食量、进食时间均无改变,共12例。总有效率为988%。

辑方人:刘传珍,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

和肝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全栝楼60克,片姜黄、广郁金、炒神曲、生甘草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装瓶备用。温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1岁以内,每服06~09克;两岁以内,每服15克;3岁以内,每服18克;4~6岁,每服25克;7~9岁,每服3克;10~12岁,每服45克;13岁以后,每服6克。各1日3次。

【适应病症】肝脏肿大,腹胀胁痛,恶心厌食等。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及辛辣之品。

【临床疗效】阎××,男,12岁,肝区疼痛,肝脏肿大,胃脘胀满,恶心呕吐,全身乏力,厌食。西医诊断为“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用上方治疗1个月,症状被控制,3个月病愈,表面抗原阴性。

辑方人: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疏肝开胃汤【方剂来源】陈陶后自拟方。

【方剂组成】柴胡8克,当归、白芍各10克,薄荷7克,香附12克,茯苓15克,炙甘草5克,焦山楂12克,枳实10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取汁。每日1剂,分3次于饭前服。

【适应病症】学前班及学龄儿童,因生活习惯转变,及学习负担过重而饮食减少,胃纳不开者。

【临床疗效】徐斌,男,9岁。胃纳不开,食量减少2年,大便干结,2~3日一行,睡时多梦呓,服本方6剂,放学回家即知饥索食,后以本方调理5剂痊愈。

辑方人:陈陶后,湖北中医学院。

15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熊氏健脾散【方剂来源】熊质君传授方。

【方药组成】怀山药100克,鸡内金50克,扁豆、莲米各100克,鱼腥草300克,薏苡仁30克,鸡肝、刺蒺藜、黑芝麻各5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焙干为末,备用。每餐时用五分硬币盛药二次于患儿饮食中,可长期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病后脾虚,瘦弱、食欲不佳、消化不良、大便稀溏者。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及辛燥之品。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服药1周后饮食明显改善,大便开始成形;好转:服药2周后饮食改善;无效:服药半月后饮食无改善。据不完全统计治疗540余例,治愈、好转率90%以上。

辑方人:熊应安,原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

儿宝【方剂来源】刘彭年自拟方。

【方药组成】西党参、北沙参、焦白术、怀山药、谷、麦芽、炒扁豆各等份,饴糖、蔗糖适量。

【使用方法】前七味煎2次,去渣,再浓缩后加入饴糖,最后加入蔗糖调味,制成糖浆,瓶装,每瓶250毫升。每日服3次,每次服1茶匙,饭后半小时用开水冲服。

【适应病症】慢性消化不良,厌食,泄泻之脾阴虚者。

辑方人:刘彭年,宁波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参梅养胃合剂【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沙参、石斛、乌梅各30克,鸡内金、山药各24克,扁豆30克,甘草10克,火麻仁20克。

【使用方法】上药煎成500毫升,加入防腐剂适量装瓶。1~3岁每次30~40毫升,4~6岁每次50毫升,每日3次。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证,属于脾胃阴虚型。症见口干喜饮,不思饮食,大便偏干,舌红少苔或质红,苔薄花剥,脉细软略数等。

【临床疗效】我科近三年来治疗千余例,临床效果显著。

辑方人:马新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154·不思食·健脾丸【方剂来源】清·汪昂。医方集解。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方药组成】西党参、土炒白术、陈皮、炒麦芽、山楂、枳实、神曲各6克。

加减:纳呆、苔白腻加白蔻3~5克,藿香5克;便结加莱菔子6克,花剥苔、舌质红加石斛、玉竹各10克;腹痛阵作、面部有虫斑加乌梅、槟榔、使君子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首先用冷水浸泡10余分钟,文火煎煮半小时,神曲另泡服,每剂煎2~3次。饭前1小时服,或频频温服当茶喝。连用5~10剂。

【适应病症】脾胃虚弱而致厌食症、积滞症。症见面色萎黄,困倦乏力,不思饮食,呕吐酸馊饮食,大便酸臭等。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硬、油炸、难消化之品,注意饮食调摄。

【临床疗效】曾用此方治疗30余例厌食积滞症患儿,一般5~10剂,纳转正常,体增面色红润,余症好转或消失,有效率达90%左右。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黄金白玉散【方剂来源】祖传验方,由先祖张巨川遗著中传下来。

【方药组成】炙黄芪、鸡内金、焦白术各6克,炒山药10克,五谷虫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炒或烘干后研为细粉末,服用时可用糖开水冲服。上述剂量是5岁以上儿童的一天剂量,分3次冲服。2岁以下小儿剂量减半,3~4岁服用2/3剂量。

【适应病症】脾失健运的厌食症;疳气(早期疳积)。症见面色萎黄(或现白斑,或如污垢),形体消瘦,乳食懒进,或食时腹痛,或食时恶心,或嗜食咸、辣油炸零食。大便失调(或溏或干燥或完谷不化),易哭易怒,口渴心烦,夜睡不宁,齿盗汗,舌淡红或花剥呈地图舌。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少吃荤腥生冷物。

【临床疗效】厌食症服本方7~10天即可痊愈。疳气兼久泻可先服生脉保元益脾汤再服本方10天可愈。若属轻度疳肿(营养不良水肿)可配用金鸡玉冰肥儿羹作食疗有良效。

胡××,男,6岁。农业局家属。1986年10月12日门诊。患儿初夏恣食冰棒瓜果冷饮,患吐泻,在×医院住院半月未愈,改请中医治疗,泻止,但从此食少体瘦,喜吃巧克力糖而厌食,经肝功能化验,属健康带乙肝病毒阳性者,故服苦寒药过久而常拒食,每当进餐时诉脐周腹痛而哭吵,并多次驱虫未奏效,后转省儿童医院检查缺锌,木糖低下为厌食症,治疗好转约半个月,又拒食;进餐腹痛,而来我院诊治,笔者用黄金白玉散加生脉散煎剂治疗10天,食欲日增,食量恢复,15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烦躁宁,夜安卧,面色转红润。追踪2月体重增加3公斤。

辑方人:张燮均,江西省高安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口服消食液【方剂来源】张介安临床运用方加减。

【方药组成】川朴、茯苓各10克,陈皮6克,谷麦芽、焦楂、鸡内金各10克,木香9克,槟榔、生军、石膏各10克,砂仁5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小火浓煎取汁,加糖适量,再给适量酒精过滤3次,后灌入10毫升安瓿备用。每次服2支,日服3次,5天为一疗程,饭后服最宜。

【适应病症】食滞中焦,腹胀矢气,纳差,口干,口臭,睡眠不宁,大便干结或溏少黏稠,舌苔白腻厚,脉数。

【注意事项】禁食生冷、瓜果、油腻及不易消化之品。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二便正常,苔转薄白;好转:临床症状大部分减轻;无效:临床症状无改善。临床观察150例,其中痊愈120例,好转30例。

辑方人:朱清梅,武汉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增食丹【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焦神曲、焦山楂、茯苓各9克,清夏6克,陈皮9克,连翘、枳壳各6克,砂仁3克,莱菔子、焦麦芽、厚朴、焦谷芽各6克,焦鸡内金、焦槟榔各9克。

【使用方法】原生药压成粉末,压到100目~120目筛标准,掺入10%干淀粉及胶浆(防止炭类药松散)充分搅拌,制成14~18目颗粒,低温干燥,干粒加1%硬脂酸镁,充分混合过筛,计算体重,立即压片,每片含生军03克。每服1~3片,每日3次,饭后服。

【适应病症】停乳,停食,呕吐,嗳气,厌食腹胀满,消化不良,便秘或泄下腐臭等。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儿宝进食糖浆【方剂来源】宋从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山楂、神曲、麦芽、莱菔子各10克,鸡内金75克,水红子15克,砂仁5克,槟榔10克,香附、陈皮、莪术、厚朴各75克,川军4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煎煮制成糖浆。每100毫升药液内含生药72克,糖35克,尼伯金15毫克。1周岁儿童每次口服20~25毫升,一日3次,饭前服用,药量随着年龄和病情变化酌情加减。虚证患儿慎用。

156·不思食·【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食欲减退,食后恶心,腹胀,腹痛,拒按,大便干燥,舌苔厚腻,脉实数等。

【临床疗效】临床总结厌食症310例有效率达909%。

辑方人:宋从有,吉林省吉林市郊区医院。

小儿厌食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苍术、茯苓各6克,生苡米20克,柴胡5克,白芍9克,枳壳、鸡内金各6克,陈皮5克,谷麦芽、山楂、白僵蚕各9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症。症见面黄肌瘦,不思饮食,或食而无味,拒进饮食,多食、迫食后有恶心呕吐,脘腹作胀,手足心热,夜寐不安,苔黄腻或白腻,脉滑,指纹紫滞。

【临床疗效】经十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刘×,女,10岁,面黄肌瘦,不思饮食半年,饮食无味,脘腹作胀,夜寐不安,手足心热,二便尚可,苔黄厚腻,脉滑。诊为小儿厌食症,治以健运脾胃,方用小儿厌食汤,服药2周饮食增进,面色好转,继服2周诸症告愈。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消食散【方剂来源】张金鼎临床经验效方。

【方药组成】黑大黄、炒白术各3克,焦三仙各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粉。1岁以内每次1克,2~3岁每次2克,4~6岁每次3克,7~15岁每次4~5克,均每日口服3次。可服2~4周。

【适应病症】食积。食少,腹胀,消瘦。

【临床疗效】治疗105例食积,治愈66例,占6284%,有效45例,占4284%,无效4例。

辑方人:张金鼎,河南省中医研究院副研究员。

补天健儿素【方剂来源】张奇文,等。幼科条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74【方药组成】党参、生牡蛎各500克,枸杞750克,山药1000克,黑、白丑各350克,白糖、苍术、杜仲、蛤粉、枳壳、鸡内金各50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打成片剂,每片重025克,或制成水丸,如绿豆大。

每日2次,每次3片,或15克。

15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小儿厌食。因素体虚弱,或久病所致元气耗伤,脾胃运化无权,症见食欲不振,面黄肌瘦,精神倦怠无力,或大便稀溏,唇舌淡红,脉细弱无力,指纹淡隐。

【注意事项】伤食积滞或食积化热者不宜。

【临床疗效】丁××,男,5岁。1983年11月16日就诊。患儿半年前患“急性黄疸性肝炎”经治疗黄疸消失,但出现厌食,纳呆,面黄肌瘦,腹胀嗳气,倦怠乏力,大便稀溏,舌淡红,脉弱,指纹淡隐。证属久病耗伤元气,脾胃运化无权。

治以培补后天,舒肝健脾和胃,方用补天健儿素原方改黑、白丑各150克,加茵陈600克,白花蛇舌草600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3克,每服1丸,日2次。

服药2月后患儿饮食增多,面色红润,腹胀、倦怠乏力、便稀等症消失,多次化检肝功皆正常。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香橘片【方剂来源】张奇文,等。幼科条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73【方剂组成】莲子15克,白术、鸡内金各24克,厚朴18克,槟榔、陈皮各30克,枳实24克,生熟山楂各60克,砂仁、黑丑、白丑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打成片剂,每片05克;或制成水丸,如绿豆大。日服3次,每次2~4片,或1~2克,年长儿酌增。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证属食积化热。症见嗳气呃逆,不食吞酸,口渴不多饮,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夜眠不安,舌红苔黄腻,指纹紫红,脉数。

【注意事项】久病耗伤,气阴不足者慎用。

【临床疗效】刘×,男,2岁8个月。1983年10月4日就诊。患儿素喜食糖果,肥腻,饮食不自节,家长又认为多食为善。近月来出现厌食嗳气酸腐,吞酸呃逆,腹胀便干,口干饮少,烦躁易怒,夜眠不宁,小便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指纹紫红。证属食积化热,治以导滞清热,方用香橘片原方加生熟大黄各8克,研细末制成水丸。嘱取15克压碎冲服,日3次,饭后服。服药半月后诸症消失,改服香砂养胃丸15克,日3次,以调理。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健脾开胃汤【方剂来源】李宜瑞自拟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怀山药、扁豆、云苓各15克,白术8克,百合、鸡内金各10克,莪术、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以上为一般儿童剂量,婴儿酌减,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厌食之脾阴虚者。症见面色黄白,纳呆,见食不饥,大便多158·不思食·干结,或数日一解。舌红少苔,或舌淡红,苔净或花剥,脉细数。多有恣食香燥厚味及反复呼吸道感染史。

【注意事项】宜半空腹温服,嘱节制零食尤其是香燥厚味之品。

【临床疗效】门诊常规使用,一般服药6~9剂可见显效。

李××,女,6岁半。广州黄花新村24号之四。1989年2月20日初诊。纳呆2~3年,1个多月前患肺炎愈后,见食不饥,或勉强吃几口,尤忌鱼、肉类食物。喉中觉有痰,近日大便烂,日2次,平素喜吃巧克力、口香糖等零食,有反复呼吸道感染史。大便多干结,数日一解。查体:消瘦,精神疲乏,面色黄白,唇红,舌红、苔黄,腹胀而软。肝功能检查正常,X线检查排除了肺结核,腹部X线透视谓肠胀气。诊为厌食(脾阴虚证)兼肺热未清。予本方加花粉10克,芦根12克,玉竹10克,知母8克,荷叶6克。3剂后胃口开,每餐半碗饭,少思肉食,大便成形,每日一解。后继用本方4剂,每餐食量增至1碗,大便正常,精神转佳。一个多月后随访,面色稍红润,其间曾感冒而纳食如常。

按语:小儿厌食属脾阴虚者临床不少见,故宗《内经》“欲令脾实,宜甘宜淡”之旨,取六神汤甘淡平补,加鸡内金健脾消食。脾阴不足,常致心肺阴虚,加百合润肺安神;莪术能开胃消食(《日华诸家本草》),晚清广东儿科名医程康圃常用之治小儿伤食。全方补上而不壅滞,消食而不耗脾胃之气,且阴阳互化。同时据现代研究,鸡内金、百合、莪术、白术均富含微量元素锌,尤宜于缺锌的厌食患儿。

辑方人:李宜瑞,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主治医师。

滋脾饮(散)【方剂来源】午雪峤自拟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扁豆各8克,山药10克,山楂、白芍、莲子各6克,鸡内金5克,薏苡仁、麦芽各8克,葛根3克,大枣2枚。(2~5岁量)【使用方法】汤剂。水煎2次,每次煎20分钟,共得100毫升。或制成散剂:上药共为细末。还可制成口服液,每支10毫升装。汤剂每日1剂,分3次服。

散剂每日3次,每次1~2克,温水送服。口服液每日3次,每次5毫升。

【适应病症】脾阴虚证。症见厌食纳呆,面黄肌瘦,烦热躁扰,唇红口干,皮肤干燥,毛发憔悴、手足心热,盗汗,大便干或如羊粪,舌质嫩红,少苔或无苔或花剥苔,脉细数,指纹淡细。

【临床疗效】小儿脾阴虚证在临床上甚为多见,本方临床应用30余年,疗效满意。

李×,男,1岁,1980年2月25日就诊。患儿出生后乳食差,二三个月时经常吐奶,六七个月时每日可吃奶1斤,此后食量渐减,近来每日只喝牛奶半斤,勉强进食则吐,夜间哭闹,面黄体疲,大便干,舌红嫩,苔少,指纹不清,证属脾阴虚,方用甘酸柔润,滋脾生发,养阴和营之滋脾饮:炒山药8克,炒白芍、炒扁豆各615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薏仁5克,葛根2克,鸡内金3克,山楂5克;蝉衣2克,炒麦芽6克,3剂水煎服,药后饮食增强,每日可喝牛奶1斤,吃鸡蛋1个,并加面条、饼干等辅食少量,夜哭好转,舌淡红,苔少而润,前方加减调理数日痊愈。

辑方人:午雪峤,西安市新城区中医医院、西安中医儿童医院主任医师。

160积滞五消散【方剂来源】高仲山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鸡内金100克,水红子50克,神曲、焦楂、炒麦芽、焦槟榔片、炒使君子肉各10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口服日2~3次。6~12个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25~3克。

【适应病症】食积虫积,腹大胀满,肌肤羸瘦,贪食无度。

【临床疗效】对小儿疳积症,长期服用有一定疗效。

辑方人:高仲山,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

保和丸【方剂来源】元·朱震亨。丹溪心法。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59【方药组成】神曲10克,山楂15克,茯苓、炒麦芽各10克,法半夏、陈皮、连翘、莱菔子(炒)各5克。

加减:兼寒邪发热,鼻塞苔薄白,加葛根、苏叶,名葛根保和汤;兼咳嗽、鼻流清涕,加荆芥、前胡;兼疮疖,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苔黄,加双花、蒲公英、野菊花;夹湿,胸闷,腹胀,吐泻,苔黄腻,加藿香、苍术;呕吐频作,加砂仁;兼食积重,腹痛拒按,加枳实、槟榔;兼风寒犯肺,恶寒,发热,咳嗽,气促,加麻黄、杏仁;兼消化不良,饮食少思,加鸡内金、五谷虫;伤胃津,口渴饮水,自汗多,加参须、麦冬、五味子;兼痢疾,里急后重,加木香、黄连、苦参、白芍;红冻多,加白头翁、秦皮;兼虫积,腹时作痛,加使君子、苦楝皮、槟榔、榧子、雷丸。

【使用方法】上为3岁儿童用量。每日1剂,水煎服。日服3次,食前服,忌食油腻鱼腥辣冷等。

【适应病症】小儿食积停滞,症见胸脘痞满,嗳腐吞酸,不思饮食,腹胀时痛,大便溏泻,舌苔厚浊或黄,指纹青紫粗滞,脉滑。

【临床疗效】此方运用广泛,疗效可靠。

辑方人:李石城,湖南衡阳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16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消化散【方剂来源】曾昌礼老中医经验方。

【方药组成】炙鸡内金、炒麦芽各250克,乳酶生345克,酵母粉150克,维生素B15克。

【使用方法】将鸡内金、麦芽共研细末,加乳酶生、酵母粉、维生素B1混匀,过筛,装入聚乙烯塑料薄膜袋中,每袋12克,密封保存。日3次,每次1~2克,食后服。

【适应病症】积滞、厌食证、疳症(疳气型)。

【注意事项】在制作时,鸡内金、麦芽不得与酵母粉、维生素B1共研,以免吸潮不易研细。本品宜少量配制,不可久贮。

【临床疗效】积滞观察150例,治愈131例,占87%,好转19例,占13%;厌食症观察90例,治愈72例,占80%,好转18例,占20%;疳症观察245例,配合捏脊疗法和刺四缝穴,治愈230例,占94%,好转15例,占6%。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积滞效方【方剂来源】孙兴大。四川中医1985;(2):47【方药组成】玄明粉3克,胡椒粉05克【使用方法】上药研细拌匀,放于脐中,外盖消毒的塑料纸或油纸,消毒纱布,用胶布固定。每日换1次,病愈80%则停用。

【适应病症】小儿积滞,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腹满胀痛,嗳腐吞酸,呕吐乳食,大便腥臭或便秘。

【临床疗效】一般一两天即可见效,3~5天可愈。

辑方人:张祖联。

槟榔良姜填脐方【方剂来源】张志峰。河南中医1987;(3):23【方药组成】槟榔2份,良姜1份。

【使用方法】将上药碾细末装瓶备用。将药末填脐中,以纱布(盖住脐为度)覆盖,用胶布固定。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腹胀、腹泻、纳差,大便夹有白色乳块,或有食物残渣,舌苔垢腻。

【临床疗效】经临床使用,效果较好。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62·积滞·消食散【方剂来源】张介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厚朴200克,茯苓100克,陈皮、广木香各50克,槟榔100克,建曲50克,谷芽、麦芽、石斛各10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按质分炒,广木香后下,共研细末。每次服10克,日服3次,3~5日为一疗程。以开水适量冲服。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荤腥之品。

【适应病症】积滞。症见纳呆,口臭,腹部胀满,嗳腐吞酸,口渴喜饮,手足心发热,大便或干或溏,头项多汗,夜卧不安,舌苔白厚腻,纹紫,脉实等。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食欲显著增加,各种兼症消失;好转:食欲增加,其他兼症均见改善;无效:积滞情况未见改善。治疗例数1000例,其中,治愈914例,占914%;好转57例,占057%;无效29例,占029%。1~3天治愈569例,4~7天治愈290例,8天以上治愈112例。

辑方人:张介安,武汉市中医医院。

和胃消食丸【方剂来源】马新云经验方。

【方药组成】连翘60克,莱菔子50克,神曲、麦芽各80克,山楂100克,云茯苓50克,陈皮、川朴、枳壳各60克,半夏、藿香各30克,砂仁10克,鸡内金20克,胡黄连10克。

【使用方法】以上共为10付药量,将上药研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

2岁以内,每天1丸,两次分服;2~3岁,每天2丸,2次分服;3~5岁,每天3丸,3次分服。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小儿停食停乳,胃腹胀满,腹疼拒按,呕吐酸馊。

【注意事项】脾胃虚寒、腹泻者禁用。

【临床疗效】共选择临床病例350例。男20例,女330例,1~3岁占180例,3~5岁100例,5岁以上70例;病程1周~半年,服药后显效时间3~10天。

疗效:显效250例,有效80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96%以上。

辑方人:马新云,河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保和散【方剂来源】任宝成经验方。

【方药组成】神曲、山楂炭、茯苓、陈皮、莱菔子、砂仁、厚朴、枳壳、连翘各9克,半夏、藿香各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100目筛后,包装成每瓶45克。2岁以上每16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天1瓶,分两次温水冲服。

【适应病症】停食,腹泻,食积,胸膈痞满,嗳气吞酸,呕吐腹胀,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虚证泄泻者忌服。

【临床疗效】经多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辑方人:任宝成,天津中医学院第二附属医院。

食消【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方药组成】芒硝30克。

【使用方法】上药装入小纱布袋,再装入小塑料袋封口备用。每次用1袋,将塑料袋一侧剪成一个圆洞,露出内层纱布袋,将圆洞对准患儿肚脐,固定外敷。

【适应病症】伤食腹胀。

【临床疗效】治疗2600多例,效果良好,对缺钾引起的腹胀也有一定疗效。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保赤丸(南通保赤丸)【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方药组成】大黄粉6公斤,川贝母粉4公斤,黄连粉15公斤,荸荠粉3公斤,姜淀粉(即鲜姜粉)25公斤,制南星粉2公斤,巴豆霜、朱砂粉各15公斤。

【使用方法】以上八味,除朱砂粉外,其余七味药粉混匀,取少量制成软材,过双目筛,制成颗粒,泛成丸,另取尼泊金150克,溶于乙醇225公斤,均匀喷洒于丸上,加米为衣,低温干燥,筛去细粉,打光制成7万支。规格每支125粒,重03克。6个月以内婴儿每服5粒,6个月~2周岁每超过1个月加1粒。轻症一日1次,重症一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乳食积滞腹胀。

【注意事项】腹泻者慎用。

【临床疗效】小儿积滞发热有较好疗效。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苏黄散【方剂来源】苗丕显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大黄6克,苏打粉3克,生甘草6克。

【使用方法】将生大黄、生甘草共研细面,再将苏打粉掺入,调匀,装瓶备用。

温开水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1岁以内,每服06~09克,2岁每服15克,3岁每服18克,4~6岁每服25克,7~9岁每服3克,10~12岁每服45克,13~14岁每服6克,均每日3次。

164·积滞·【适应病症】食积,乳积,腹胀,腹泻,肠鸣,肛门灼热,脉数或指纹紫。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瓜果及肉食等。

【临床疗效】据不完全统计,诊治120例,治愈82例,占68%;好转33例,占275%;无效5例,占41%。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消导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牵牛、大黄各等量。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半岁以内用05克,1岁以内用1克,2岁以内15克,3岁以内用2克,4~6岁25克,7~9岁3克,10~12岁45克,13~14岁6克,一日3次水冲服,加糖少许连面喝。

【适应病症】停食积乳,腹胀便秘,发热口渴,舌苔黄厚。

【注意事项】忌鸡鱼等荤腥及瓜果。

【临床疗效】穆××,男,3岁。自幼牛奶喂养,大便常干燥。近6天面赤鼻干,口唇红肿,头有疮疖,手足心热,烦躁不宁,腹胀不食,大便三日未行。舌苔黄厚,指纹紫滞。消导散用金银花煎水冲服,连服两天,病情大减。

辑方人:黄明志,河南中医学院主任医师。

阿魏保生膏(外贴方)【方剂来源】清·顾世澄。疡医大全方。二酉堂藏版。

【方药组成】蓖麻仁、巴豆各120粒,大枫子肉、土木鳖、番木鳖各50个,穿山甲(炙)20片,白附子、当归、白芷各15克,大黄60克,甘草9克,核桃肉300克,飞净血丹240克,乳香、没药、孩儿茶、血竭、阿魏各15克,冰片3克,麝香9克,水红花(熬膏)120克。

【使用方法】先用麻油600克浸榆、桑、桃、槐、柳五种鲜嫩树枝各21段,浸后将树枝熬枯。再用蓖麻仁、巴豆、大枫子肉、土木鳖、番木鳖、穿山甲(炙)、白附子、当归、白芷、大黄、甘草、核桃肉,熬枯去渣,复入净锅内熬至滴水成珠,下飞净血丹成膏,再下乳香(压去油)、没药(压去油)、孩儿茶、血竭、阿魏、冰片、麝香,水红花(先熬膏),共搅匀使老嫩得宜,然后收贮。每用,则用狗皮摊成膏药外贴。

用时将膏药取暖然后贴在患处(即痞块上或胸口上)。外用,凡有不能服药者及不宜服药时,将膏药贴上,勿令落下,可以经久(有医师主张可以1个月换一张膏药)。

【适应病症】痞块积聚。

【临床疗效】此膏历经外科名医修订创作,贴后痞块虽坚,即能软化,病人开16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胃进食。老人腹内有痞块者亦宜贴用。与集圣丸治疳,更收内外兼奏之效。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消积汤【方剂来源】金文媺经验方。

【方药组成】藿香、鸡内金各6~9克,米壳3~6克,乌梅3~4枚,甘草2克,灯心草1~15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500毫升,煎煮20分钟后,滤渣,再煎。共得药液200~250毫升,分2~3次服完,饭前饭后均可,以饭前为宜。每日1剂。疗程为7~10剂。

【适应病症】体虚婴儿因多食积乳损伤脾胃后或因肠道感染后脾胃功能失调而致泻泄迁延不愈者。症见患儿一般精神尚可,胃纳不佳,小婴儿可有溢乳,呕吐,泻下频数,泻下完谷不化,伴多量水分,泄泻日行数次至十数次不等,大便外观无黏液及脓血,大便常规检查多有脂肪球及不消化食物沉渣,无脓球及红细胞,尿量较少。

【临床疗效】门诊及病房曾大量病例观察,80%以上疗效满意。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消积丸(原名家传保和丸)【方剂来源】明·万全。《幼科发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93【方药组成】白术、陈皮、半夏曲、白茯苓、神曲各10克,姜汁炒厚朴、香附、山楂各8克,姜汁炒黄连6克,麦芽8克,连翘、莱菔子各6克。

【使用方法】散剂。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后分10包,3岁以内每次服半包,7岁以内每次1包,7岁以上每次2包,均日服2次。食前半小时服最佳,连服1周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疳积之乳食壅积型和积滞伤脾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及不易消化之物。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显效:服药1周后,食欲增进,体重增加者;有效:服药1~2周后,食欲有明显改善者;好转:服药3周以上,食欲较原来有改善者。

从1984年~1986年有选择地观察治疗消化不良患儿139例,其中男性78例,女性61例。显效44例,占32%,有效62例,占44%,好转33例,占24%,服药后没有无效者,说明本方临床治疗均有效。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主治医师。

加减升降散【方剂来源】黑龙江中医学院儿科协定方。

166·积滞·【方药组成】生川军、熟川军各20克,僵蚕、蝉蜕各15克,朱砂5克,胆星20克,梅片1克,姜黄、竺黄各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口服日2次。3~6个月每次015~025克,6~12个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25~30克。

【适应病症】表热里实、食积内热便泻等。

【注意事项】本药的泄下力强,当注意用量及服用次数,个别患儿虽按用量给予,仍有明显便次增多,亦当减量。此药不可久服。

【临床疗效】如表热里实之上感可与疏解散兑服,伤食内热便泻和保和散兑服效果均好。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儿科。

大山楂丸【方剂来源】《中国药典》1977年版。

【方药组成】山楂1000克,焦六曲、麦芽各150克。

【使用方法】以上三味,粉碎成细粉,过筛混匀,另取蔗糖600克,加水270毫升后,与炼蜜600克混合炼至比重为138(70°热测)时,滤过与上述粉末混匀,制成大蜜丸,干燥即得。一次1粒,每日3次。

【适应病症】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脘腹胀满。

【临床疗效】开胃消食,效果较好。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三棱丸【方剂来源】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卷五十二)。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2【方药组成】半夏5克,三棱3克,丁香1克,神曲6克,陈皮5克,枳实6克,黄连2克,生姜3克。

【使用方法】煎汤,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乳食积滞呕吐,不思乳食,脘腹胀满,唇舌正红,指纹沉滞。

【注意事项】本方为破积行滞,推陈致新之剂,三棱力猛,丁香大温,用量宜小不宜大。

【临床疗效】刘国珍,女,1岁半,住新都机械厂。患儿于1959年7月15日突然发生呕吐,曾经西医药治疗无效。于8月4日初诊。呕吐乳食酸臭,手心发热,大便成形,每日1次,小便色黄,面色苍白,唇红,舌尖红,指纹青紫。诊断:积吐。处方:半夏6克,丁香15克,广皮3克,胡椒15克,山楂5克,煨姜3克,苏叶、黄连各2克,代赭石15克,1剂,水煎服。

16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8月5日复诊,患儿服上方后,呕吐次数稍减,余症同前。此积滞已久,非破积消滞、推陈致新,不能奏效,改用三棱丸加减。处方:三棱25克,莪术3克,丁香1克,陈皮、半夏各5克,黄连2克,干姜3克,砂仁2克。2剂,水煎服。

8月7日三诊,上方服后,已不呕吐,再以和胃降逆、芳香醒脾法治疗,以善其后。

辑方人:萧正安,成都中医学院。

小儿积滞效方【方剂来源】孙兴大。湖北中医杂志1985;26(1):19【方药组成】元明粉3克,胡椒粉05克。

【使用方法】研细拌匀备用。用法:把上药直接放入脐中,外盖消毒塑料纸或油纸及消毒纱布,用橡皮胶固定。每日换1次。

【适应病症】小儿积滞。症见纳呆,厌食,食而不化,腹满胀痛,嗳腐吞酸,或腹中嘈杂,呕吐乳食,大便腥臭,或便秘。

【注意事项】注意防止药物移位或脱落,否则无效。

【临床疗效】外敷1~2天即可见效,一般3~5天即可痊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168嗜食异物食异癖方【方剂来源】梁济乐经验方。

【方药组成】台参、炒白术、茯苓各9克,清半夏、陈皮、黄芩各6克,白芍12克,甘草3克。用喜食异物为引。

【使用方法】水煎2遍服,一遍煎15分钟,二遍煎20分钟,共得200~250毫升。注意必须用患儿喜食异物为药引疗效佳。分3~5次服,4~6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喜食异物症。

【临床疗效】一般4~6剂可愈,不愈可再服一疗程。

辑方人: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医师。

异功片【方剂来源】王鹏飞经验方。

【方药组成】青黛3克,紫草、绿豆各15克,焦楂12克,黄精15克,白矾3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片剂,每片05克。2岁以内每次15克,每日2次;2岁以上每次15~2克,每日3次。

【适应病症】脾虚胃热,嗜食泥块、炉灰渣、墙灰、纸张、火柴等异物,面黄肌瘦。

【注意事项】无条件制成片剂者,亦可作汤剂,每日1剂。

【临床疗效】曾在门诊观察42例,痊愈10例,显效14例,有效10例。有效率809%。平均服药时间为3~4周。

辑方人:陈昭定,北京儿童医院。

169疳症化疳散【方剂来源】王春生。江西中医药1983;(3):35【方药组成】五谷虫(炒)90克,望月砂(炒)、使君子(去壳,煨)各60克,白茯苓(乳蒸)、白术(土炒)各30克,黄连(姜汁炒)15克,萆薢。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末,以萆薢蒸浓汁调下,每服1~3克,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面黄肌削,大腹膨胀,肚大颈细,大便溏坚不调,纳呆神疲,渴,烦躁、自汗盗汗及发枯成缕等,舌苔厚腻或花剥,舌红,指纹紫滞或淡滞。

【注意事项】1注意饮食营养,适当给予鸡肝或鸡、鸭血佐餐。

2忌油腻厚味、生冷不洁之物。

【临床疗效】赵××,男,3岁。1953年9月27日初诊。麻后大便夹垢冻,大肉尽脱,肚大青筋暴露,遍身骨立,时发热咳嗽,时口渴,精神不振,虚象毕现,乃疳积之重症,草木之力恐不易挽回,当以补助乳汁为宜。处方:胡连45克,使君子肉10克,建曲15克,姜汁炒川连6克,炒野术12克,石莲肉15克,望月砂、萆薢、云苓各12克,莲须10克,怀山12克,鸡内金6克,爵床60克,西党参30克,为细末,牛乳调服3克,日3次,鸡肝佐餐,忌食生冷油腻之物。两旬后,精神大振,热、渴、咳悉去,面色渐转红润,仍拟前方如法服之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化积丸【方剂来源】彭元成。中医杂志1985;(4):35【方药组成】大黄30克,巴豆(去尽油)6克,高良姜15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粉,米饭为丸如绿豆大,以灶心土或朱砂上衣,米泔水送服,日1次,每次5~10粒。

【适应病症】小儿脾疳。

【注意事项】体虚甚者不宜服用。忌肥腻腥物。服本方3~5天后宜用肥儿丸、参苓白术散等调理善后。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170·疳症·鸡肝散【方剂来源】聂家绍。湖北中医杂志1986;(6):53【方药组成】鲜母鸡肝1具,草决明20克,鸡内金、山楂各10克。

【使用方法】将草决明、鸡内金、山楂三药研为细粉,鸡肝捣碎如泥状,与药粉拌匀搓成团如鸡蛋大小,以清洁纱布包紧,用线扎好,然后用第2次淘米水500毫升,并入瓦罐,煎为100毫升。1次空腹先食药后饮其汁(汤)。一日1次服完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面黄肌瘦,精神不振,大便腥臭,小便短少,腹部膨胀等。

【临床疗效】一般1次可见效。在145例中痊愈127例,好转1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79%。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疳积验方【方剂来源】黄耀庭等。四川中医1985;(6):35【方药组成】当归、三棱、莪术各15克,雄鸡肝或兔肝1个,芒硝适量。

【使用方法】将雄鸡肝用竹器划破几处,加水500毫升与诸药共煎(切忌铁器)。待鸡肝煮熟后捞出,过滤残渣,吃鸡肝喝汤,分2次食完,1~2次即愈。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一般1~2次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

消疳散【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怀山药10克,五谷虫9克,使君子6克,山楂、云茯苓、白术各10克,萆薢6克,僵蚕10克,白蔻仁2克。

【使用方法】上药以水300毫升,文火煎取200毫升,每日1剂,分2次温服。

服5~7剂可愈。以上分量为10岁儿童之用量,临床上要根据年龄病情不同,酌情增减用量。

【适应病症】适用于小儿脾胃虚弱,积滞内停的一切“积”和“疳”症(以治虫疳为最好)。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毛发干枯,腹胀纳呆,睡眠磨牙,大便恶臭,舌质淡红,苔薄白,脉濡细,指纹淡滞。

【注意事项】注意不吃酸、辣、生冷、油腻多的食物。特别注意饮食定时定量定餐,不吃零食。

【临床疗效】柳某,男,6岁,后埠村9组,门诊号:142790号。初诊:1988年217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月14日,母代诉:患儿食欲一段时间不正常,经常厌食,肚腹胀大,青筋暴露,肌肉消瘦,面色欠华,头发干枯,喜欢吃零食,大便溏泻,尿有时如米泔样,烦躁易怒,舌质淡、苔腻、脉濡细,治以健脾消积为主,拟用消疳散治之。处方:怀山9克,五谷虫、使君子各6克,山楂9克,云苓3克,白术、萆薢各6克,僵蚕3克,白蔻仁6克,5剂。二诊:服5剂后,症状大为减轻,饮食改善,餐餐吃饭2两左右,精神能振,再服10剂已基本痊愈。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消疳宁【方剂来源】李聪甫经验方。

【方药组成】炒白术10克,炒枳实5克,山楂炭6克,谷麦芽各9克,槟榔8克,使君子(去壳炒)9克,炒鸡内金5克。

【使用方法】汤剂。先将药用冷水浸泡至药面,浸泡15分钟,再用文火煎煮半小时即可服用。(特别注意药味的炮制)一日1付,每剂药煎2次,上下午各1次。饭前1小时服,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疳症(脾疳)。症见干瘦、面色萎黄或欠华,食欲不振,烦躁易怒,夜卧不安,口干多饮,腹胀,大便腐臭,或结或溏泻,完谷不化,舌红而光剥,表皮增厚,乳头消失。

【注意事项】忌油腻、生冷、辛燥食物。

【临床疗效】观察门诊病例38例,治愈17例,好转10例,无效1例(此例属服药不经常,且不遵医嘱)。

辑方人:王爱蓉,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消积汤【方剂来源】李加荣。新中医1973;(4):39【方药组成】独脚金、夏枯草、白芍、雷丸、建曲、山楂各9克。

加减:烦躁不安加莲子心45克,或麦冬45克;消化不良加布渣叶、火炭母、葫芦茶各9克,胃纳欠佳加鸡内金6克;消食善饥或渴饮者加石膏18克,藿香03克,或胆草3克;低热或潮热加胡黄连45克,或白薇9克;溺色短黄加灯心丸6个,或木通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2~4剂为一疗程。早晨加服陈皮蛤仔饭(活蛤仔,即小青蛙30~60克,生煲加陈皮06~15克,米适量,熟后揭盖取蛤仔去内脏及骨骼、用熟油盐调味食)。每周2~3次。并结合针刺四缝穴、挑积,每周1次。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治疗1013例,治愈938例,有不同程度好转者75例。

172·疳症·辑方人:艾军。

消疳散【方剂来源】杨党荣。四川中医1985;(10):53【方药组成】隔山消20克,鸡矢藤30克,小当归24克,马蹄草20克,鸡内金28克,党参、饿蚂蟥、莲米各30克,紫河车1个,蟾蜍(去内脏)各1个,春砂仁4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焙干碾细,装入瓶内备用。1~2岁服3克;3~4岁服6克;5~6岁服8克。日服3次;饭后服。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食欲不振,慢性腹泻。头发稀疏枯黄不泽,精神萎靡不振,肌肤松弛等。

【临床疗效】疳积轻者服1月即效,重者也只需服3个月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

木赤散【方剂来源】储茂杨,等。江西中医药1981;(3):封面【方药组成】木鳖子3枚(不满周岁者酌减),赤石脂10克。

【使用方法】将木鳖子炒焦去壳去油,与赤石脂共碾成极细末,分成15包,病轻者分成20包。每次1包,日服3次,与食物搅拌服下。一般3~5日即愈。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程×,男,2岁。因生后母乳太少,一直采用米糊红糖人工喂养,遂致形体瘦弱,厌食,长期腹泻,每日数次,脱肛,贫血,手足心烦热,夜间吵闹不眠。诊为疳积。取木赤散15包,每次1包,每日3次。服完泻止,食欲增加,烦热及脱肛亦愈,精神明显好转。嘱改喂流汁加适量鸡蛋、菜汤。随访半年,患儿健壮。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爵床消疳合剂【方剂来源】赖启中,等。江西中医药1982;(3):33【方药组成】爵床6克,夜合草、五谷虫各3克,夜明砂、芜荑、神曲各2克,明党参、麦芽各5克。

【使用方法】制成冲剂,每袋重20克。1~3岁日服2次,每次1/4袋;4~6岁,日服2次,每次半袋;7岁以上酌量增加,以温开水冲服。

结合外治:针刺四缝穴。浅刺两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小指第二指节的四缝穴。针后挤出黄色液体。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症见形体消瘦,毛发枯;食欲不振,或不思食;舟状17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腹或腹部胀满、青筋显露;烦躁,或精神疲惫;大便时稀时硬;小便如米泔或淡黄;检蛔虫阳性。

【临床疗效】240例患儿痊愈217例,好转20例,无效3例,平均治疗天数为12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疳积方【方剂来源】倪群芝师承张梦侬经验方。

【方药组成】胡连10克,川椒炭8克,白芜荑、鹤虱、槟榔各10克,炒枳实8克,榧子肉、雷丸、厚朴、白术、焦三仙、茯苓各10克。

【使用方法】汤剂,浓煎药液200~250毫升,每日空腹服3次,连服2~3付。

【适应病症】疳积。兼治小儿潮热,自汗,形瘦,口渴不欲纳食,或虫积腰痛等症,连续服用3剂,自能纳食或便蛔虫。

【临床疗效】曹敏,男,3岁。形体干瘦1年半,纳食少,饮水多,头发成穗,四肢骨瘦,肚腹胀大,五心发热,皮肤干燥,中脘痞硬,舌红口干,服上方3剂,休息1周,又将上方3剂烘炒,研极细末,每次5克,每日3次,经治疗2月配合饮食等,体重恢复正常。

辑方人:倪群芝,湖北中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疳积粉【方剂来源】江西省新干县七琴地区民间验方。

【方药组成】鸡内金、炒枳壳,使君子、炒山楂、炒芡实各15克,龙胆草6克,煅石决明、谷精草各15克,(为2~5岁小儿一疗程剂量)。

【使用方法】先将上药分别烘干,而后共研细末(过80目筛)装瓶备用。3岁以上小儿,每日4~6克;3岁以下幼儿,每日3克。分2份,分别调入一个鸡蛋内煎熟,饭前服,或鸡(猪)肝1两,切碎,与药粉混匀蒸熟,饭前服。15天为一疗程,可服1~3个疗程。

【临床疗效】廖××,男,2岁。近半年来连患4次吐泻,近日大便仍溏泻不爽,大便奇臭,终日不思饮食,烦啼不安,嗜食干香之物,精神不振,面色无华,形体消瘦,头大颈细,毛发稀黄,目红而呈雀盲。营养极差,发育迟缓,胸肋串珠明显,心肺正常,脘腹胀满,肝稍大质软,下肢浮肿,舌淡苔少,指纹淡滞。

查血色素72,红细胞32×1012/升,白细胞126×109/升。诊为“疳积害眼”(营养不良Ⅱ度,维生素A缺乏症,营养不良性贫血)。治以健脾消疳,清肝明目,予疳积粉50克,服1疗程,纳食渐香,大便成形,雀盲减轻,余症好转,血色素102,红细胞4×109/升,白细胞105×1012/升,又服50克,诸症消失,血色素达13,红细胞42×1012/升,白细胞88×109/升,共服2个疗程,病趋于174·疳症·愈,停药以食调养。

辑方人:邓吉华,江西中医学院讲师。

疳积散【方剂来源】彭恭淋,江西中医药1986;(6):45【方药组成】疳积草500克,地锦草250克,叶下珠500克,鸡内金、神曲各100克,使君子60克。

加减:兼有心疳内热者,加胡黄连末,每日2克;兼肝疳者每日加青黛25克。

【使用方法】采疳积草、地锦草、叶下珠洗净晒干,炒微黄,再加内金、神曲、使君子共研细末,装瓶备用。服上方前,先用三棱针浅刺四缝穴,刺后挤一下,如有黄白色混浊黏液者为脾疳,每日服疳积散5~10克。服法不拘,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脾疳,面黄肌瘦,毛发枯槁,饮食不振,烦躁口渴,神呆困倦,大便不调,小便如米泔色而多。

【临床疗效】120例患儿均在1~2个疗程内治愈。

按语:疳积多虚实夹杂,治疗时即不能单纯补虚,又不能只顾攻积,杀虫,必须采取攻补兼施的方法。本方以疳积草、叶下珠补脾燥湿,散瘀消疳为主;辅以内金、神曲健胃除胀,消食行滞;地锦草、使君子清热利湿,杀虫攻积。如此相伍,则积消脾健,运化复常,疳积自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疳积散【方剂来源】葛子端。河南中医1984;(3):22【方药组成】炙鳖甲30克,鸡内金、乌贼骨各15克,朱砂6克,蜈蚣4条。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过箩。1~3岁小儿每次服1克;4~6岁每次服2克;7~9岁每次服3克;10~12岁每次服4克。均为日服3次,加白糖适量,开水冲服。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一般1个月可明显见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八仙膏【方剂来源】吴清润。河南中医1985;(4):23【方药组成】鸡内金、焦山楂、神曲、麦芽、怀山药、芡实、薏苡仁、莲子肉各9克。

17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焙干共研细面,加入1斤白面粉,2两芝麻,1两红糖,烙焦饼食用,量不限。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食欲不振,腹胀便溏,面色萎黄,肢体倦怠,精神萎靡不振,形体消瘦,肚大青筋暴露。

【临床疗效】李某,男,4岁。半年来食欲不振,时有腹胀,大便溏稀,肌肉消瘦,头发枯黄无泽。经食用此方两料痊愈。3个月后追访,饮食增加,体质渐胖。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羸瘦效方【方剂来源】赵风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黑矾3克,绿豆30克。

【使用方法】水煎,单食绿豆,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羸瘦。

【临床疗效】赵婴,女,25岁。面色萎黄,毛发枯焦,肚大青筋,肌瘦如柴。

服上方7剂,食欲大增,精神振作。继服月余,面丰体润。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范氏疳积散【方剂来源】范富权经验方。

【方药组成】蟾蜍178克,海蛸、胆矾、枯矾、五倍子各75克,朱砂21克。

【使用方法】先将蟾蜍去头及内脏,洗净晒干,然后焙干碾粉。余药各研成细末,过120目筛,再混合成散备用。不满1岁者每次服05克,1~3岁服1克,4~6岁服15克,每日2次。每次将上药用鸡肝或塘角鱼或大虾一起蒸熟食用。1周为一疗程,疗程间隔2~3天,连服1~3个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症。

【注意事项】不宜过量。

【临床疗效】治疗疳积24例,均见消瘦、食欲不振。其中睡眠不佳者18例,腹胀青筋显露者10例,便溏者8例,大便有寄生虫卵者14例,自汗盗汗20例。

经服药1~3个疗程后,绝大部分症状迅速好转或消失,食欲增加、体重增加,排出寄生虫。仅1例症状无改变。总有效率达958%。对一般小儿厌食症,口服数次也收到显效。

辑方人:陈朝武,广西梧州市中医院。

董氏治疳甲、乙、丙方【方剂来源】董廷瑶家传方。

176·疳症·【方药组成】甲方:煨三棱、煨莪术、炙干蟾皮、炒青皮、焦山楂、佛手、炒莱菔子各9克,陈皮、木香各3克,胡黄连2克,醋炒五谷虫9克。

乙方:米炒党参、煨莪术、煨三棱各45克,土炒白术、炒青皮各6克,茯苓、神曲、醋炒五谷虫各9克,清炙甘草、陈皮各3克。

丙方:米炒党参、土炒白术、茯苓、怀山药、炒扁豆、醋炒五谷虫、神曲各9克,陈皮、清炙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煎沸后再煮15~20分钟,得量小碗半碗,为一服。

日服1剂,煎2汁服。疗程为1~2个月。常先用甲方1~2周,改服乙方1~2周,再服丙方2~4周。服药期间,配合针刺四缝穴和适当忌食。针刺四缝以三棱针刺入穴位15~3毫米,挤出稠质黏液,间日或三四日刺1次,一般3~6次,至黏液渐少,到无液仅血为止。

【适应病症】疳症羸瘦,面色萎黄,口馋嗜食,发结如穗,泻下酸馊,水谷不化或腹部胀硬,此疳积已成,形体尚实者以消为主,适用甲方;若疳症已久,体质较虚,或服甲方后其疳渐化,适用乙方半消半补;在疳疾渐趋痊愈时,宜以调补为主,适用丙方。

【注意事项】注意饮食禁忌:各类麦类制品,各种豆类和豆制品,诸香炒零食及巧克力糖,各种冷饮。

【临床疗效】药后疳化腹软,诸症告平,其病为愈。

董×,女,11个月。门诊号:14417。

初诊:疳积腹胀,按之硬满,口馋嗜食,大便坚硬,面色萎黄,毛发焦枯,夜眠烦扰,易见汗多,舌红苔黄。针四缝穴液多,疳疾较重,治以消疳化积。干蟾皮、煨三棱、煨莪术、炒枳实各45克,香橼、白芍各6克,醋炒五谷虫、炒谷芽各9克,木香3克,胡黄连2克,7剂。后又连服1周。

二诊:疳积渐化,腹仍胀满,但按之已软,纳食如常,形神较振,大便通调,夜烦多汗时见,舌苔薄润,以扶脾消疳法为主。针四缝液少夹血。淮山药、焦白术、朱茯苓、玉屏风散(包)各9克,米炒党参,醋炒五谷虫各6克,青皮、煨三棱、煨莪术各45克,清甘草3克。7剂。此后其症渐平,面润发泽,续以调补而愈。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金银汤【方剂来源】陈风兰自拟方。

【方药组成】鸡内金20克,银柴胡、胡黄连各10克,知母5克,焦三仙各10克,地骨皮、木香各5克,焦槟榔片10克,川军25克,甘草5克。

加减:兼虫积,常腹痛加使君子肉;腹痛甚者加元胡;便干重用川军。

【使用方法】以水500毫升,煎取240毫升。每早晚各1次,每服60毫升,饭17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后服。6天为一个疗程。此方适于10~12岁儿童服用。

【适应病症】疳积。症见面黄肌瘦,毛发枯焦,时发潮热,困倦乏力。胃脘痞硬,常伴脘腹时痛,腹泻、呕吐,或见口干烦渴。便干或臭秽黏稠,尿少或黄赤,或懒言少神。学龄儿童常乏耐力,智力差。乳食者手纹紫暗,沉滞。3岁以上者可见细、滑、数、虚。舌质淡,苔厚腻或光薄。

【临床疗效】孙×,10岁,女,1987年5月29日初诊。主诉与病史:患儿近2年来不欲食,日渐消瘦,大便3日未行。体力渐不支,并常有手足心热、溲赤,面色萎黄,常腹痛。此次来诊因午后发热,烦躁,腹痛较前剧烈,患儿不能自持而就诊。诊脉滑数,舌质红苔腻。腹诊:患儿腹胀满,拒按,青筋显露,肌肤甲错少泽,毛发无光,服金银汤原方加川军75克,2天后便下臭秽之物量多,黏稠。继之热退,腹痛大减。4天后已能食,诸症消失。带药6剂,嘱隔3天服1剂至服完药,半年后因外感来诊,患儿已红润健康。

辑方人:陈风兰,内蒙古哲盟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小儿胖药【方剂来源】郁文骏师承王祉珍经验方加减。

【方药组成】高丽参(或红参)2份,黑白丑(各半)4份,胡黄连05份,鸡内金1份,酒制大黄、炒槟榔、山楂各2份。

【使用方法】上述诸药焙干或晒干,但鸡内金只能阴干,切勿火焙或烈日暴晒。共研细末,压成片剂,每片重05克。1岁以内每次服1片,1~3岁服2片,3~7岁服3片。每日服1~2次,饭前饭后均可。

【适应病症】凡小儿厌食消瘦,甚则成疳,因脾胃受纳、消化、吸收功能障碍所致,又无其他急慢性病症可查见者(如小儿结核、寄生虫病等),均可服用。半月为一疗程,必要时可重复一个疗程。

【注意事项】1遇外感、泄泻时停服。

2服本药如大便通畅质软者无妨,若轻度泄泻则药量减半;大便次数增多而溏薄者应暂时停服。

【临床疗效】服用2~3天后,大便通畅,食量明显增加,服完疗程后,体重逐渐增加,形体逐渐壮实发胖,因此而名“小儿胖药”。

辑方人:郁文骏,成都中医学院教授。

猪乌汤【方剂来源】王继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肥猪肉100克,制首乌30克。

【使用方法】上药浓煎去渣,微温勿烫,以干净纱布或棉花蘸肉汤擦洗全身178·疳症·皮肤,每天1~2次,连续使用7~10天,擦洗时注意保温,防止暑凉。

【适应病症】重症疳积,阴虚气弱型,形体消瘦,肌肤干枯。

【临床疗效】使用猪乌汤洗擦约1周后,患儿肤色转润,精神状态渐佳,较之单纯内治能收到事半功倍之效。临床上使用本方配合内服药,不少危笃疳积患儿化险为夷,惜未完全统计,尚难全面阐述。

刘×,男,1岁,住泰州市4巷12号。患儿先后患中毒性消化不良,并发菌痢,营养不良(Ⅱ度),曾住×院治疗,因效果不佳而转外地儿童医院,病情略有好转即要求出院,由于未继续治疗加之喂养不当,病情日趋恶化,形体消瘦不堪,体重只有45公斤,病延半年之久,家长已丧失治疗信心,后由友人介绍来我院就诊。

初诊:患儿精神萎靡,头垂不起,双目失神,卧时露睛,全体皮肤干枯,弹性差,肢冷时自汗出,呼吸低微,食纳甚少,口干欲饮,舌质红无苔少津,指纹色淡,此阳虚阴损,脾胃大伤,颇有阳脱阴竭之虞,治以扶阳而不耗胃阴,养阴不碍脾阳,先从扶正固脱敛阴着手。肥猪肉100克,制首乌30克,煎浓汁去渣,用纱布蘸汤擦洗全身皮肤,每日2次,连续使用7天。内服药:淡附片3克,参须5克,牡蛎(先煎)10克,龙骨(先煎)6克,鲜石斛8克,五味子3克,怀山药10克,甘草2克,大枣2枚。

二诊:家长代诉,患儿用猪乌汤洗擦后,无油迹遗留皮肤之上,皮肤稍润,四末转温,自汗减少,舌红无苔,阳气渐复,气阴两虚,继以益气养阴,扶脾健胃。党参7克,北沙参10克,半炒麦冬、怀山药各10克,石斛、扁豆各7克,生谷芽10克。5帖。

三诊:肌肤润泽,食纳增加,大便渐趋成形,舌红苔少,气阴尚未全复,脾胃功能渐强。原方5帖,续用猪乌汤3天,每日1次。

经内外并治,诸症悉退,体重明显增加,精神良好,嘱以沙参、石斛煎汤代水服,另每日服怀山药粉10克,1月后恢复健康。

按语:猪乌汤中,猪肉甘平,能润胃肠,生精液,丰肌体,泽皮肤,治疳渴;首乌苦涩微温无毒,善补肝肾和气血,补阴而不滞,强阳而不燥,久服有长筋骨益精髓之功。多年来在临床上使用本方治疗重症疳积,疗效尚称满意。

辑方人:王继安,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珍珠丸(珍珠子丸)【方剂来源】《医学大辞典》。

【方药组成】珍珠3克,胡黄连6克,雷丸、银柴胡、琥珀、木香、朱砂各9克,制南星、天竺黄、槟榔、牛黄各15克,鸡内金3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极细末,用米汤代水泛为丸如芥子大,留朱砂末为丸药外衣。7岁以下小儿每服1丸,逐岁增加(即增1岁加1丸),用温水送(或化开)服,每日服3次(不拘时间)。但我意不必如此死板计算,只需计较幼小儿17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五六岁者)每次服2丸,一日2次;六七岁以上至10岁可每次服4丸,一日2次;10岁以上可每次服9丸,一日2次。服药应禁忌生冷腥味油腻。

【适应病症】小儿不慎过食肥甘,或乳母过食腥味油腻,致小儿消化不良,渐变疳积,肠胃受害,经常有发热,痰多,咳嗽,腹胀或腹痛等情况者。

【临床疗效】服药后发热减退,大便恢复正常,即见疗效。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榧卜肺糖浆【方剂来源】民间验方(张巨川搜集留传)。

【方药组成】榧子20粒,干老萝卜兜2个,杏仁20粒,川贝10克,冰糖25克。

【使用方法】榧子先去外壳和果仁衣,用其仁加入其他药物用大火煎煮1小时后用文火煎煮6小时,加入冰糖溶化而成为糖浆120毫升,2~4岁小儿每次20毫升,一日3次。1岁左右减半,5岁以上加1/2剂量。

【适应病症】疳痨久咳(肺门淋巴结核和播散型结核),百日咳等引起久咳、干咳少痰,或痰中带血丝,消瘦体弱,潮热气阴两伤。

【临床疗效】7天为一疗程即可止咳。咯血痰,潮热,咳剧者2疗程咳嗽可止。

辑方人:张燮均,江西省高安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保赤散(万应保赤散)【方剂来源】北京同仁堂方。

【方药组成】朱砂、胆星各30克,生六神粬45克,巴豆霜【使用方法】以上各药取净末,共研极细和匀。服用3~5毫克即能取效,无所禁忌。用温开水送服,不拘食前食后。重者于次日再服一次。

【适应病症】小儿食积痰多,腹胀及疳积。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徐氏消疳散【方剂来源】徐士衍所传方。

【方药组成】荆芥30克,夜明砂60克,谷精草90克,石决明80克,云苓、榧子肉、炒白术各60克,胡黄连90克,广木香、炒鸡内金、使君子、怀山药各60克。

【使用方法】散剂。先将粗料碾研细末合匀,每包2克。1~3岁小儿每次服1包,4~8岁每次服2包,9~12岁每次服3包。以温开水冲服,日服2次,食后服药。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疳积(食积和疳症二型)。症见形体消瘦,肌肉松弛,腹大而胀,180·疳症·午后潮热,纳差,动作异常,夜寐齿,眨睛,舌苔微黄或舌淡苔薄,指纹紫滞或指纹淡滞。

【注意事项】忌油腻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笔者用先父徐士衍传授的徐氏消疳散治疗小儿疳积500例。

其中男性265例,女性235例;年龄1~3岁290例,4~8岁158例,9~14岁52例。结果痊愈465例,显效32例,无效3例,平均治疗天数115天。

辑方人:徐玮华,景德镇市中医院。

胡蟾粉【方剂来源】周玉萍经验方。

【方药组成】胡黄连、干蟾皮各等份。

【使用方法】胡黄连洗净,大蟾蜍去头取皮,弃内脏四肢,将皮晒干,二药烘干研细末。1~3岁,每服1克,每日3次。4~14岁,每服2克,每日3次。于饭后服用,可加少许白糖于粉内,用温开水吞服。

【适应病症】疳症(疳积型)。症见形体略显消瘦,面色萎黄少华,毛发稀甚则结穗,能食易饥,肚腹膨胀,大便量多,臭气大,口干多饮,脾气躁急,甚则咬衣、咬人,体重低于正常儿,腹壁皮下脂肪厚度少于08厘米。大便镜检正常或有蛔虫卵。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为症状消失,体重恢复正常,腹壁皮下脂肪达到08厘米;好转为症状减轻,体重增加,但未达到正常儿标准,腹壁皮下脂肪增厚,但未达到08厘米。无效为症状未减轻,体重未增加,腹壁皮下脂肪未增厚。

吴×,男,4岁半。半年来患儿食量、饮水逐渐增加,形体却逐渐消瘦,伴面色萎黄无华,毛发稀黄如穗结,肚腹膨胀,时脐周痛,烦躁啼哭叫扰,咬衣被,咬人,大便量多,如散渣状,臭气大,镜检:蛔虫卵(++),体重135公斤,腹部皮下脂肪04厘米。诊断为疳症(疳积型),予消疳理脾汤治疗,家长要求服用胡蟾粉。每次服15克,日服3次,用药7天,解出蛔虫5条,食量、饮水减,脾气较前好转,不咬衣咬人。用药半月,共排蛔虫3次,每次约10条,肚腹不膨胀,无诉腹痛,面色转红润,毛发虽稀黄但不结穗。继续服药2月,症状消失,体重恢复正常。

辑方人:周玉萍,湖北中医学院讲师,主治医师。

山扁术金汤【方剂来源】王德润,等。中医杂志1983;24(4):57【方药组成】炒山药5~10克,炒扁豆、土炒白术、鸡内金各3~5克。

加减:卫外不固加生黄芪、防风;夜寐不宁加灯心、竹叶、钩藤、生龙骨、生牡蛎;便秘腹胀加焦槟榔、炒莱菔子;脾肾不足者加龟板、鳖甲、山萸肉;胃阴不足加18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石斛、北沙参;胃热嗜异加乌梅、青蒿、黄芩。

【使用方法】水煎,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脾胃虚弱,包括伤食、积滞、疳积等。症见纳食呆滞,夜寐不宁,多汗,倦怠,大便溏或干,反复外感,贫血等。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控制甜食。

2及时纠正在婴幼儿朦胧状态下喂奶、强迫进食及幼儿长期以奶为主等不合理的喂养方法。

【临床疗效】本方共治疗1215例患儿,痊愈293例,占241%;显效322例,占265%;好转587例,占483%;无效13例,占11%;总有效率989%。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参苓白术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或炒党参、焦白术、云茯苓各10克,鸡内金5克,炒白芍、怀山药、扁豆、香谷芽各10克,香橼皮5克。

加减:性情急躁,大便干者加胡连2~3克;口干喜饮者加川石斛10克,乌梅5克;有肠虫者选加使君子、炒榧子各10克,鹤虱3克;汗多者选加浮小麦、碧桃干各10克,糯稻根、煅牡蛎各15克,炙桂枝3克;易作恶者加法半夏5克,白蔻仁1克;腹痛腹胀者加木香、台乌药各5克。

【使用方法】用清水将药浸泡半小时,文火煮沸后再煎15~20分钟,煎至药液150~2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分3~5次温服。

【适应病症】疳症初、中、末三期之疳积、干疳、疳气症。症见形体消瘦,面色无华或萎黄,纳谷差,性情急躁,大便不调,发少光泽,苔薄白舌质红,脉细或平。

【注意事项】少食荤腥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陈××,男,2岁。1977年6月3日初诊。患儿纳食素差,形体消瘦,面色萎黄有白斑,夜寐不安,搓牙,有时泛胃,口干喜饮,手心皮肤灼热,易汗出,苔白,脉平。症由脾胃运化之功失职,蛔虫内扰,中州失和,胃气上逆,脾虚肝旺之所致,治以调和脾胃为主,佐以平肝。药用太子参、焦白术、朱茯苓各10克,鸡内金5克,炒白芍10克,胡黄连3克,怀山药10克,香橼皮5克,白蔻仁1克,使君子10克。连服5剂,泛胃已止,纳谷转香,大便正常,唯仍渴喜饮水,性情尚急,夜寐不安,苔脉如前,是胃气和而渐苏,脾运化之职未复,肝木未平,阴津不足,效守原方损益,参以护阴之川石斛10克,缓缓调治而愈。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

182·疳症·四君夜明方【方剂来源】肖飞自拟方。

【方药组成】鲜四方莲30克,使君肉、夜明砂各9克,石决明6克,泥蛙肝2~3具或鲜猪肝50克。

加减:如胸腹胀满,泻下完谷不化,不欲饮食者,加鸡内金、北楂肉、炒谷芽各6克;如舌赤糜烂,口臭齿衄者,加黄芩3克,黄连5克,生地6克;如目赤多泪,或目眵干涩,或睛生白翳者,加芦荟5克,谷精草6克,木贼草5克;如形体羸瘦,神倦懒言,腹泻清稀者,加怀山药9克,炒扁豆、太子参各6克。

【使用方法】鲜四方莲洗净,夜明砂、石决明纱布包扎,再与使君肉、鲜猪肝置瓷碗内,加水至遮药面为度,放锅内或甑内以武火蒸90~120分钟,取汁,每帖连蒸2次,分2~4次服。两次取汁后可把鲜肝选出,用糖拌给患儿吃。上方3剂为一疗程,间日服一贴,食前服。服完1疗程后,间隔1周,如症状无明显缓解者,则再服1个疗程,即可见效。

【适应病症】疳积(脾虚积滞型)。症见面黄肌瘦,毛发枯稀,精神萎靡,腹大青筋,饮食呆滞,或嗜食异物(如泥土、生豆等),烦躁爱哭,卧寐不宁,大便时溏,小便黄浊或如米泔,舌淡红,苔白腻,关纹紫滞,多达气位。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恢复正常,面色有华,体重日增;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形体未复,饮食量增;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笔者据临床资料统计,从1964~1984年底止,运用本方,先后共治疗疳积287例,其中男性172例,女性115例;年龄6个月~1岁21人,1~2岁102人,2~3岁125人,3岁以上39人。治愈206例(72%),好转63例(215%),无效18例(65%)。总有效率达935%,其中服药1个疗程有效者117例,(435%),两个疗程有效者152例(565%)。

辑方人:肖飞,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

阳春白雪健脾糕【方剂来源】龚其恕。四川中医1986;(3):25【方药组成】茯苓、山药、芡实、莲米等量,糯米粉、砂糖。

【使用方法】烤熟制粉,加糯粉及砂糖为糕,饭后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游××,女,6岁,1973年10月6日诊。面色萎黄,腹胀筋青,毛焦发落,瘦骨形羸,状如3岁儿。父谓襁褓丧母,喂养成疾,消积驱虫均乏效。切脉沉迟,舌淡白苔厚。诊为疳疾。经上方1料作糕服。1月后复诊,诸症消失,体质健康。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18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石燕散【方剂来源】王明福。四川中医1986;(4):14【方药组成】石燕。

【使用方法】石燕火煅,米醋淬,打碎磨细末贮瓶备用。1岁以下每次2~3克,一日2次;1~3岁每次4~6克,一日2次。放适量红糖,米汤饮服。

【适应病症】营养不良合并长期腹泻。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30例,痊愈23例,明显好转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3%。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疳积效方【方剂来源】丰明德。广西中医药1985;(2):13【方药组成】吉林参9克,胡黄连4克,白术15克,使君子12克,茯苓、山楂各9克,川连(姜汁炒)4克,芦荟(酒蒸)6克,干蟾蜍1只(约10克),炙甘草9克。

【使用方法】上药分别炒焦研为细粉,装瓶备用。用时将鸡蛋一头打一小孔,去蛋清留蛋黄。将药粉1克倾入蛋内,用小棍搅匀,以细纸浸润后将蛋孔封闭,放入火灰中掩住蛋体,上加砖头压住,焖烧至蛋香为度。1岁每日1枚,2岁每日2枚(分2次),3岁每日3枚(分3次),连服7~15日。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

【临床疗效】治疗15例,痊愈11例,好转3例,无效1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白术散【方剂来源】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影印,1955【方药组成】党参10克,白茯苓、白术、炒藿香叶各15克,木香6克,甘草3克,葛根15克。

加减:渴甚者葛根加至30克,热甚发渴去木香;便臭如败卵或呕吐酸馊物加焦山楂、炒麦芽、谷芽各10克;呕吐甚伴苔白腻者加白蔻、砂仁各3克;苔黄腻、黄色黏液便加黄芩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先用冷水浸泡15分钟,以水出药面为度,文火煎煮20分钟,每剂煎煮2次。频频温服或饭前1小时服,日服2~3次。

【适应病症】脾胃虚弱呕吐、泄泻频作不止,烦渴,但欲饮水,乳食不进。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煎炒之品。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10余例呕吐、泄泻、食欲不振患儿,有效率达90%184·疳症·以上。一般呕吐、泄泻患儿服2~3剂呕泻即止,食欲不振者服5~7剂可愈。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

补中益气汤【方剂来源】金·李杲。脾胃论。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6:154【方药组成】炙黄芪9克,人参3克,白术9克,当归6克,桔皮5克,升麻3克,柴胡5克,炙甘草3克。

加减:头痛加川芎3克,白芷5克,蔓荆子8克;疝气加小茴3克,荔枝核、橘核各10克;脱肛加五味子4克,石榴皮5克;夜寐不安加蝉衣;汗多加浮小麦12克;便秘加火麻仁10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首先将药物用冷水浸泡20分钟,水出药面为度,文火煎煮半小时,去渣取药,日煎2~3次,少量频频温服或饭前1~2小时服,日3次,连服3~7剂。

【适应病症】脾胃气虚,四肢无力,精神疲倦,动则短气,懒于言语,清阳下陷,久泻,脱肛,疝气便秘头痛等。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炸之品,注意饮食调养。

【临床疗效】丁瑶瑶,女,1岁零1个月,住湖南省人大招待所,就诊日期1987年4月13日。

主诉:便结难解3月余,患儿出生4个月时患腹泻日达20次,经中西医结合间断治疗迁延4月余。近3月来日渐消瘦,体重减轻,烦躁盗汗,夜寐不安,易惊醒,睡卧露睛,易感冒,大便3日一行,并不干硬,必用开塞露才排便。努责乏力,用力则汗出短气。查:精神萎靡不振,面色白,头身颈软,不愿坐与站,胆小,遇见陌生人就哭,舌质淡红,苔薄白,指纹色淡红。诊断气虚便秘,治用补中益气汤加味:方用炙黄芪、西党参、白术各10克,茯苓7克,炙甘草3克,升麻2克,柴胡3克,当归8克,陈皮5克,白芍6克,浮小麦15克,蝉衣4克,大枣3枚,7剂。

另红参4克,瘦肉适量蒸服,连用7日。医嘱上药每剂用冷水浸泡10多分钟,文火煎煮15分钟即可。频频温服。

1987年5月28日复诊:患儿服上方7剂后精神转佳,大便正常,日行1次,成形,余证明显减轻。效不更方,原方继服3剂。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院药研究院。

益气散【方剂来源】王烈经验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白术各10克,黄芪、茯苓、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面,1~6个月每日05~2克,7~12个月2~4克,1~3岁45~6克,4~8岁65~75克,9~10岁,8~95克,匀3~4次,于18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慢性消耗症,病后体虚,倦怠无力等。

【临床疗效】临床应用疗效较好。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健脾一号糖浆【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医院儿科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黄芪、白术各1350克,陈皮675克,炙甘草45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蔗糖1600克,5%尼泊金30毫升,苯甲酸钠12克,制成3000毫升,分装30瓶,每瓶100毫升。每日量为20毫升(相当于含党参、黄芪、白术各9克,陈皮45克,炙甘草3克的煎剂),分2~3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脾虚纳呆,面色少华,气短乏力,消瘦多汗,完谷不化,内脏下垂或疝气、脱肛。舌淡苔白,脉弱或缓。

【临床疗效】在观察治疗脾虚纳呆症134例中,显效31例(2313%),有效78例(5820%),无效25例(1865%),总有效率为8153%。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医院。

健脾二号糖浆【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医院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各1350克,制附片300克,干姜225克,茯苓135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蔗糖1600克,5%尼泊金30毫升,苯甲酸钠12克,制成3000毫升,分装30瓶,每瓶100毫升。每日量为20毫升(相当于含党参、白术各9克,制附片2克,干姜15克,茯苓9克的煎剂),分2~3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久泻脾虚纳呆(脾阳虚型),面色白,便溏腹胀,困倦思睡,四肢不温,恶风畏寒,口泛清水,喜热饮。舌淡苔白,脉沉细无力。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医院。

健脾三号糖浆【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医院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1350克,石斛900克,甘草、乌梅、白扁豆各135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蔗糖1600克,5%尼泊金30毫升,苯甲酸钠12克,制成3000毫升,分装30瓶,每瓶100毫升。每日量为20毫升(相当于含生地9克,石斛6克,甘草、乌梅、白扁豆各9克的煎剂),分2~3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脾虚纳呆(脾胃阴虚型)。症见脸颊潮红,消瘦乏力,手足心热,186·疳症·时有低热,口渴喜饮,大便干结。舌红苔白或花剥少津,脉平滑或细数。

【临床疗效】健脾三号糖浆观察治疗脾虚纳呆症27例,显效7例,总有效率为815%。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医院。

健脾四号糖浆【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医院验方。

【方药组成】藿香750克,苍术1350克,厚朴450克,黄芩450克,车前草135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蔗糖1600克,5%尼泊金30毫升,苯甲酸钠12克,制成3000毫升,分装30瓶,每瓶100毫升。每日量为20毫升(相当于含藿香5克,苍术9克,厚朴、黄芩各3克、车前草9克的煎剂),分2~3次用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脾虚纳呆(脾虚湿阻型)。症见面色萎黄,便溏浮肿,身困肢重,脘腹胀闷,舌淡苔白腻或黄腻,脉濡。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医院。

健脾养肝汤【方剂来源】康城经验方。

【方药组成】条参、白术、茯苓、莲子、淮药各9克,杭芍6克,薏仁、芡实各9克,陈皮、炮姜、炙草各3克,银柴胡9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脾弱肝旺,面黄肌瘦,食欲不振,腹部鼓胀,多怪喜哭,抓耳挖鼻。对小儿病后调理、佝偻病有良效。

辑方人:康若虞,康薇。

健化消疳散【方剂来源】史方奇经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苏条参、薏苡仁、使君肉(去皮尖)各30克,砂仁15克,山楂肉、谷麦芽、鸡内金、鸡矢藤各3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洗净,晾干,炒熟,研为极细末。每次取药末6克,入瘦肉末、鸡肝末内蒸服,亦可置饭内或糖水内服,每日2~3次。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症(脾虚食滞)。症见头大颈小,腹大面黄肌瘦,脚细胸骨突出,不思饮食,大便泄泻含不消化食物,神倦少动。

【临床疗效】段×,男,3岁,住重庆市中区重庆日报社内。

病儿自幼喜食香脆甘甜,2岁后,饭量渐减,身体逐渐消瘦,经中西医治疗效果不显,遂于1985年12月来余处就诊。患儿头大颈小,腹胀肋骨外翻,舌淡、苔18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白,指纹沉而涩滞,脉细。此食滞困脾,脾气不健,脾胃受伤之证。宜补脾健胃,消积化滞,给补脾消疳散1剂。一个半月后复诊,病儿饮食增加,大便已成形,白天精神好,夜间入寐安稳,遂再投1剂。2个月后再来就诊,见病儿面色红润,目光有神,肌肤丰满,毛发光泽,饮食增加,大便正常,夜寐安稳,嘱不需再服药,只注意饮食调养即可。

辑方人:史方奇,重庆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黄金白玉散【方剂来源】祖传验方。

【药物组成】炙黄芪、炒鸡金、焦白术各6克,炒怀山药10克,五谷虫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炒干或焙干研为末。以上为5岁左右儿童1天剂量,分3次用糖开水冲服。2岁以下剂量减半。

【适应病症】长期偏食油腻荤腥,恣食瓜果生冷而引起脾失健运而厌食,消瘦,精神倦怠,夜卧不宁,烦躁多啼,大便时干时溏,舌淡红花剥苔(地图舌)。

【注意事项】禁食油荤、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单纯性厌食一般服上方7~10天,食欲明显增进。若长期拒食、疳积(营养不良)可配合食疗。

胡××,男,6岁。1986年10月12日就诊。患儿初夏恣食棒冰瓜果,5月中旬患呕吐,腹泻住院,西药治疗半月未已,改请中医治愈。从此常不思食,日益消瘦,经肝功能检查诊断为健康带乙肝病毒者,又服苦寒药过久,故常拒食,进餐时常诉脐腹痛而哭吵。又作蛔虫症而用驱蛔药多次,饭时腹痛仍旧。大便化验无寄生虫卵。转省儿童医院检查住院。诊断:厌食症(木糖低下)合并营养不良(缺锌症)。出院不到半月,又拒食,进餐腹痛,心烦,睡时齿,而来我院儿科求治。笔者用黄金白玉散10剂后,饮食倍增,烦躁宁,夜安睡,面色转红润。追访2月体重增加3公斤。

辑方人:张燮均,江西省高安县医院。

和脾散【方剂来源】周本善得自业师裴雁宾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怀山药(焙)、白茯苓、炒麦芽、炒六曲、炒朱红、炒泽泻、炒胡黄连、炒丹皮、炒陈皮各等量。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分装每包10克,1~2周岁小儿,每日服1包。将药末放入碗内,加开水80~100毫升,再隔汤炖透,滤去渣,将药汁于1天内分多次服完。连服1~2周。

【适应病症】脾疳。症见形瘦,腹满,善食易饥,大便溏薄、完谷不化等。

【临床疗效】顾完华,女,2岁,住太仓县浮桥乡陆公村。早乏乳汁,脾胃生气188·疳症·薄弱,加之调养失宜,而致形瘦肉削,善食易饥,腹满不和,大便时溏,疳积已成。

药用和脾散10包,如法每日服1包。10天后其父来院配药,云腹部已宽,大便精实,精神大好,不再吵着要吃。继予和脾散6包。

辑方人:周本善,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

罗氏肥儿百岁糕【方剂来源】罗翔民、罗掌生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白术22公斤,炒党参34公斤、炒米仁、茯苓、炒芡实、炒莲子各6公斤,炒陈皮16公斤,焦山楂、焦神曲各36公斤,炒山药6公斤,炒白扁豆12公斤,炒粳米、炒糯米各75公斤,糖200公斤。

【使用方法】将上述方药打粉和均,做成糕食用。每日分3次食用,每次约食30~100克,根据患儿大小而定。婴幼儿患者可用开水调成糊而服。

【适应病症】小儿疳积。症见形瘦面黄,神萎少华,少腹膨胀,便溏,纳谷不化,不思饮食,口渴,夜卧欠安,舌边尖红,苔薄白,脉细数等症。

【注意事项】忌腥、荤、辛、辣及水果。

辑方人:罗翔民、罗掌生,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鸣卫生院主治医师。

金鸡玉冰肥儿羹【方剂来源】祖传验方。

【方药组成】鸡内金(用香油酥焙)50克,鸡子黄(用香油酥焙)20个,炒薏苡仁100克,炒怀山药200克,炒扁豆、炒白莲子各100克,五谷虫(用香油焙黄)20克,炒早糯米1000克,冰糖200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炒后共磨研成细面粉末。服用时先烧开水后下粉末熬煮成为糊状即是半流质样米羹。夏秋季天热,鸡子黄汤腐败,不可加入磨粉,可在熬煮糊羹时用鲜蛋黄打碎调入煮熟也可。本方每次剂量不限,既可作缺乳儿主食和辅食,也可作疳症患儿食疗,对成人大病后调养食疗也行。本品香甜可口,清润不腻,婴幼儿喜食。

【适应病症】婴幼儿疳症(消化不良、营养不良)、久泻和病后脾虚、气血不足可作为食疗调治。

【临床疗效】每年治疗慢性营养不良水肿和佝偻病30~50例临床观察,用本方食疗1月即可康复,重症3月即可健壮。

陈旭峰,男,1岁2个月,东方红乡新沙行政村。1988年11月5日门诊。患儿自9月初,因患中毒性痢疾和消化不良先后在我院、某人民医院、省儿童医院住院治疗50余天,但因久痢久泻,低热不退而导致重症营养不良、佝偻病和高度水肿而阴竭阳脱(全身性衰竭和循环衰竭),经笔者先后用地黄饮子加味、生脉复元益脾汤加红参、饭小豆、罂粟壳等救治,病情缓解,热退泻痢止。但全身仍高18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度水肿,背腰臀部糜烂流水,手背足背肿破流水,又经人民医院输血6次,贫血仍甚,水肿加剧,又转来我处调治,经笔者先用地黄加红参、饭小豆3剂浮肿退。但血红蛋白只有5克/升,红细胞126×1012/升,笔者用本方作食疗调治45天后,小儿完全康复,并已能步行玩耍,面色红润,精神食欲如常人。血红蛋白、红细胞值恢复正常。

辑方人:张燮自,副主任医师。

何氏健儿散【方剂来源】何曙光自制方。

【方药组成】1生黄芪、西党参、生白术、松茯苓、粉葛根、炒鸡内金、炒山楂、炒麦芽、田木稗、铁包金、鸡眼草、炒扁豆各5000克,广木香、广陈皮各500克,生甘草100克,煅蚌壳2500克,淮山粉适量。

2鹿茸粉1000克,酒饼药粉500克,磺胺二甲嘧啶粉1000克,磺胺脒粉、碳酸氢钠粉各2500克。

3九头狮子草、鸡眼草、谷精球各500克,淡虫退、盐全蝎(薄荷水洗)各100克,夜明砂300克。

【使用方法】将方1除淮山粉外先煎3次,把所得药液浓缩至流浸膏状,再用适量淮山粉吸湿至硬,散干烘干,称量未足3500克时再加入淮山粉使足,研细加入方2中,充分调匀,总量1万克,瓶装备用,此为甲散。将方3充分干燥,合共研末,细筛去粗,瓶装备用,是为乙散。

甲散先服,每日4次,空腹服,3岁儿每次05克,随年龄每岁增减01克,连服5天。乙散后服,每日1次,蒸鲜羊、鸡、猪肝食用,3岁儿每次1克,随年龄每岁增减01克,连服2天。7日为一疗程。所需疗程数常即小儿体重不足数。

若服完应服疗程数而体重未达标或复原时,可继续服用。

【适应病症】脾胃虚弱所致之体重不足性疾病,或久病、常病、多病一直难愈,纳差食少,体重不足。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全部症状消失,体重达标;好转;大部分症状消失,体重接近标准;无效:服药后无好转。观察229例,痊愈80%,好转16%,无效4%。

辑方人:何曙光,湖南省武冈县中医院。

茯苓糕【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茯苓、白莲肉(炒微焦)、大麦粉(炒焦)、胡桃肉(炒微焦)、黑芝麻(炒微焦)各50克,净白糖200克。

190·疳症·【使用方法】将各药料研成细末,再加白糖共拌和调匀上蒸笼,蒸后即成糕糊。再取出切为小方块的糕,后冷却用洁净瓷缸收贮。干燥后随时可以取食(但不宜漫无限制)。每日食10~15克(不拘时分数次食)。

【适应病症】小儿面黄肌瘦或肚腹时感沃涩,胃口不良,有渐成疳积情况者。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集圣丸【方剂来源】明·王肯堂。《幼科准绳》。上海卫生出版社,1957~1958【方药组成】芦荟(酒蒸)、五灵脂(经冲洗)、夜明砂、广陈皮、小青皮(醋炒)、莪术(煨)、使君子肉(煨)、木香、川芎、当归、砂仁(酒炒)各6克,党参、川连(姜汁炒)、干蟾蜍(酥炙)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均研为细末,公猪胆两只取汁合匀以上药末,用粟米糊成龙眼大的药丸,瓷缸收贮。服用时用米汤(即饭汤)将丸药化服。

【适应病症】小儿各种疳症。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徐氏肥儿散【方剂来源】祖传验方。

【方药组成】云苓、薏苡仁各60克,米百合30克,芡实、湘莲米(去心)、冬瓜皮、生扁豆各60克,怀山药30克,鸡内金15克,石决明60克,糯米、饭米各750克,黄豆250克。

【使用方法】糯米、饭米、黄豆共炒微黄,余药以文火共焙微黄,分别研细末过筛,各置容器内备用。服用时以米粉小半碗,加入药末1~2匙搅拌,再用饭米汤或开水冲后拌匀,蒸熟或用微火搅拌煮熟,根据小儿喜爱,酌情加入糖或食盐、香油或猪油或花生油,以及芝麻、味精等调料,晨间空腹服,每晨或隔日1次。

【适应病症】疳症及各种慢性疾病恢复阶段。症见体质虚弱,形体消瘦,面色黄白,精神不振,食欲下降,大便含不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钟××,男,1岁零1个月,住院号150697。患儿体质素虚,于40天前断奶喂养不慎,食物太杂不能消化,泄泻月余不止,水泻一日十余次,继而夜间发热,形体日渐消瘦,面色微黄,曾经某医院住院治疗,经用多种抗生素、输血输液及右旋糖酐等治疗无效。入院诊断:Ⅲ度营养不良(体重5公斤),佝偻病(方颅、鸡胸及串珠胸),白细胞增加(125×109/升),并发左大腿溃疡感染。中医诊断为疳积,伴左大腿湿热郁毒。治以清解湿毒,佐以消积。病情渐减,食欲增加,精神好转,腹泻减少至每日3次,大腿溃疡结痂,服上徐氏肥儿散,住院26天,大便成形,溃疡痊愈,精神食欲正常,白细胞78×109/升,体重增至65公斤,痊愈出院,经追踪观察未再复发。

19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李建明,四川省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主治医师;徐广德,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学校副主任医师。

疳积病验方【方剂来源】廖浚泉经验方。

【方药组成】北沙参、白术、云茯苓各9克,芜荑45克,芦荟、胡连各15克,甘草3克。

加减:食积腹胀者加焦三仙、鸡内金各6克;潮热不退,焦躁者加银柴胡、杭白芍各6克,代赭石10克;腹泻日久者加扁豆9克,诃子、肉蔻霜各45克;有蛔虫腹痛者加使君子9克,乌梅丸2丸化服。

【使用方法】清水煎服,每日1剂,水煎3次,3次分服。

【适应病症】小儿消化不良,营养障碍,面黄消瘦,或腹大青筋外露,断乳之后,病后失调等。

辑方人:廖浚泉。

健脾合剂【方剂来源】时毓民,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4):208【方药组成】党参12克,炙黄芪、生薏仁、茯苓、生谷芽、生麦芽、生山楂各9克,大枣15克,陈皮45克。

【使用方法】上方为1日量,制成合剂20毫升。每服10毫升,一日2次。

【适应病症】疳症(脾虚型)。

【临床疗效】治疗52例,平均疗程86周。治疗结果:显效33例,好转18例,无效1例。治疗前后血清微量元素测定表明,血锌明显增高,铜/锌比值下降,血铜、锰无明显改变。

疗效标准: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好转或消失,腹部皮下脂肪有较大增加,贫血消失,体重及身长增长速度超过同年龄正常小儿平均增长速度。好转:主要症状好转,腹部皮下脂肪有增加,体重及身长均有增长,但未超过同年龄正常小儿平均增长速度,或其中仅有1项超过正常增长速度。无效:症状未改善,体重及身长无增长。

辑方人:汪受传。

人参醒脾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得自业师蒯仰山验方。

【方药组成】人参15克,白术、云茯苓各9克,焦楂、神曲、麦芽各12克,鸡内金9克,丹皮、砂仁、炒山栀、酒黄芩各6克,竹茹、酸枣仁、白芍、使君子各9克,山药15克,甘草45克。

192·疳症·【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1岁患儿每次06克,日服3次;每岁加03克,最大剂量为6克。

【适应病症】小儿疳症。症见神萎体瘦,毛发焦黄,皮肤干涩,肚腹胀满而硬,烦躁啼哭,手足心热,大便干结,不欲饮食或偏食,舌质红,无苔。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饮食增加,肌肤润涩,体重增加。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食欲渐增,形体未复。无效:临床症状无变化。

1981~1985年共治疗128例,治愈58例,好转63例,无效7例。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生脉保元益脾汤【方剂来源】祖传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3克,炒白术6克,炒扁豆10克,炒怀山药、薏苡仁各12克,黄芪3克,鸡内金5克,五谷虫、甘草各3克。

加减:津伤太甚去黄芪加西洋参、石斛;津伤气脱加红参、西洋参、桂圆肉;腹胀加大豆卷;脚转筋(拘挛)加木瓜、白芍。

【使用方法】上方水煎服2次,先用武火,后用文火煎煮30分钟以上。轻症每天1剂,重症每天可2剂。

【适应病症】小儿暑热泄(津气两伤型)、气虚发热久泻及慢性疳积或干疳型疳积,即消化不良合并营养不良。症见发热不退或朝热暮凉,腹泻不止或完谷不化,嗜睡露睛,口渴心烦,目眶内陷,哭无涕泪,面色淡黄或淡白,睡时头额自汗,尿少,舌赤少津或绛,苔薄黄且干,脉细数弱或散大。

【临床疗效】暑热泄泻2~3剂热退泻止,津气恢复(轻、中度脱水可不补液);气虚发热便溏服5~7剂可愈。每年夏秋季用本方治疗上述二证200~300例,疗效满意;治疳积7~10剂食欲增加,精神转好。

何冬华,男,1岁。1986年9月13日初诊。患儿从端午节起,高热吐泻而入县×医院,住院十余天,仍发热泻不止,转院省儿童医院,诊断为败血症(葡萄球菌感染),先后用过液体疗法、先锋霉素等各种抗生素仍不效,仍朝热暮凉,久泻不止而转回本院。症见每晚鸡鸣后发热385℃以上,泄泻频作,午后热退,黄昏热清泻止,面黄,囟门陷下,毛发稀枯,神疲嗜睡,额汗露睛,口渴心烦,目眶凹,水轮混,四肢不温,大肉脱,皮干皱,声低微,舌红赤少津有嫩刺。本病为脾气虚,脾胃津伤,心营阴失养。宜甘温除热,佐甘寒养胃。用生脉保元益脾汤加石斛治疗5天,热退泻止。再用金鸡玉冰羹调治而康复。

辑方人:张燮均,高安县中医院。

健脾养胃丸【方剂来源】孙文廷自拟方。

19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人参3克,白术4克,甘草5克,砂仁4克,陈皮5克,珍珠母75克,沙参10克,生地75克,石斛10克,白芍75克,焦三仙各5克,酒军3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5克重。口服日2~3次。1~3岁每次1丸,3~6岁每次1~15丸,6岁以上每次2丸。

【适应病症】食欲减少,手足心热,面色无华,肌肤消瘦,舌红少苔或舌质红,根部白厚腻苔。

本方多用于3岁以上小儿。

【临床疗效】对于小儿疳积偏于脾胃阴伤效果好。

辑方人:孙文廷,黑龙江中医学院。

加味三甲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制鳖甲、制龟板15克、炮山甲、鸡内金、炒大白各15克,砂仁6克,番泻叶11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半岁以内用05克,1岁以内用1克,2岁以内15克,3岁以内用2克,4~6岁25克,7~9岁用3克,10~12岁45克,13~14岁用6克。一日3次水冲服,加糖少许连面喝。

【适应病症】脾胃虚弱,消化不良,或已成疳症,面色萎黄,形体羸瘦,精神躁扰,或倦怠乏力,手足心热,毛发枯槁,皮肤干燥皱裂,腹大胀满,食欲减退,大便秘结或稀粘臭秽。舌质淡红,苔白腻或浅黄,指纹色淡,脉象弦细或细弱。

【注意事项】忌腥荤及生冷瓜果。

【临床疗效】熊××,女,3岁。从小母乳不足,混合喂养。面黄肌瘦,头发稀疏,精神不振,懒动喜坐,脘满腹胀,食则呕吐,烦躁易怒,手足心热,夜眠不宁,大便干燥,舌红苔腻,指纹沉滞。经服加味三甲散6天,精神转佳,饮食增进,腹胀减轻,食后不吐,大便稠粘,连服3周,形体恢复,活泼如常。

辑方人:黄明志,河南中医学院。

补血灵糖浆【方剂来源】郭锦章,等。河南中医1987;(3):17【方药组成】制首乌、鸡血藤、熟地、当归各30克,炒白术27克,炒谷芽、炒麦芽各30克,陈皮、五味子各18克,大枣15枚。

【使用方法】上药浓煎成500毫升,加白糖及防腐剂适量装瓶。每次服量:1岁以内10~15毫升,1~3岁20~30毫升,4~6岁30~40毫升,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小儿营养不良性贫血。

【临床疗效】67例患儿,服用本方均先后治愈。

194·疳症·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荷叶麦味汤【方剂来源】周端求自拟方。

【方药组成】荷叶、麦冬各10克,五味子、参须各4克,佩兰叶、藿香叶、石斛各10克,砂仁、黄连各15克,枇杷叶(去毛)3片。

【使用方法】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4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水250毫升煎至30毫升,两次药液共70毫升为一日量,每日服2次,饭前口服,7岁以上患几分2次服用,7岁以下者,可酌情递减。

【适应病症】湿热久蕴中焦脾胃,熏蒸口舌兼气阴两伤所致的形体消瘦,纳呆,舌红花剥少苔之地图舌。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辛辣之品。

【临床疗效】文小毛,男,3岁,1986年10月就诊。患地图舌(花剥舌)2年,伴食减形瘦,睡眠不宁。经服用荷叶麦味汤5剂治愈。追访至冬,未见复发。

辑方人:周端求,湖南省湘乡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眼疳丸【方剂来源】张云柏经验方。

【方药组成】石决明(醋煅)30克,芦荟、川芎、白蒺藜、五灵脂、谷精珠各15克,黄连、猪苓各9克,菊花12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末为丸,如米大,瓶贮备用。每次服20~30粒,一日3次,米汤送下。

【适应病症】疳症并发眼疳,羞明闭目,白睛生翳,眼胞肿痛等。

【临床疗效】观察56例,除其中5例原患有佝偻病同时注射维生素A、D针剂,并作支持疗法外全部治愈。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鸡肝散【方剂来源】周本善业师裴雁宾先生所授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上雄黄45克,炒苍术60克,鸡内金(焙)、芜荑各45克,雷丸30克,使君子肉(焙)10克,鸡肝1具。

【使用方法】鸡肝于临用时加。雄黄另研极细末。余药共研细末后加入雄黄末,充分和匀。分装每包10克。一般每用1包,用鸡肝1具(不论雌雄鸡),注意不落水,忌遇铁器,与药末共打和,盛碗内,加砂糖适量,然后隔水墩熟,在一日内分次服完(包括药肝及药汤)。轻症服用1次即可见效,重症须服2~3次,每次间隔1周。

19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疳症。症见两目红肿,有眵泪,翳膜遮睛,羞明畏光,以及肚大青筋,身体羸瘦等症。

【临床疗效】王幼,住太仓县沙溪乡。初诊:疳积日久,左目已损,不能复光,今腹满脐突,青筋暴露,身体羸瘦,右目红肿生翳羞明,乃肝经疳毒未解,急调治,犹可保住右目。药用鸡肝散2包,每次1包,隔1周再服1包,如法服用。二诊,右目之红肿云翳次第退去,腹尚满,乃系疳未清。继予和脾散6包,每日1包如法服用而愈。

辑方人:周本善,江苏省常熟市中医院。

196肝炎茵陈退黄汤【方剂来源】胡步虚。陕西中医函授1986;30(4):【方药组成】茵陈30克,白茅根20克,白术3~10克,蒲公英10~15克,白蔻仁3~5克,麦芽6~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黄疸性肝炎。证属湿热内蕴,以面目、一身俱黄,黄如橘色,小便不利或黄赤为特点。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肥甘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程××,男,5岁。初诊:1984年9月24日。家长代诉:患儿发热,伴身目黄1周余,小便短赤。曾在西安市某医院诊治,化验检查:黄疸指数59,麝浊10,锌浊13,谷丙转氨酶500以上,胆红素992μmol/L,高田氏、碘试验(+)。确诊为小儿黄疸性肝炎,给服茵陈蒿汤5剂。服后反增腹泻胀满,纳更差,神疲倦怠。现症仍发热,神情怯弱,倦怠无力,腹胀纳差,小便短黄,苔黄厚滑腻。触诊:肝肋下2厘米,质薄而软,脾脏未触及,脉弦滑。辨证:湿热中阻、蒸熏肝胆、郁而发黄。治法:清利湿热,健脾燥湿,芳香化湿,兼以凉血解毒。方药:茵陈退黄汤:茵陈30克,白茅根20克,麦芽6克,白术、蒲公英各10克,白蔻仁3克。3剂,水煎服。

二诊:9月27日,服药后胃纳好转,腹胀腹泻稍减,小便增多,色由赤黄转黄,脉舌同前。继服3剂。

三诊:9月30日,患儿精神明显好转,巩膜黄色变浅,脉滑,苔薄黄滑。继以上方去白蔻仁。

至10月11日六诊,共服上方15剂,患儿黄染消退,双目清亮,精神活泼,面色红润,肤色如常,苔薄白,触诊肝脾肋下均未及,腹部柔软,脉弦。

10月13日,原化验医院复查,黄疸指数5,麝浊6,锌浊8,高田氏(-),碘试验(-),胆红素6.84μmol/L,谷丙转氨酶100以下,1月后再去复查一次,均正常。此案经半月治疗,服药15剂而痊愈。

辑方人: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19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肝炎Ⅰ号【方剂来源】王野樵自拟方。

【方药组成】绵茵陈12克,炒山栀6克,熟川军3克,金钱草10克,六一散(包煎)、苍白术各6克,蒲公英、虎杖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汤剂。先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慢煎半小时以上,得汤剂400毫升左右。每日1剂,分2次,食后温服。疗程一般5~7天(至尿三胆转阴),诸证减轻或消失后改服肝炎Ⅱ号。

【适应病症】急性肝炎(初期,包括黄疸型和无黄疸型)。症见尿短黄如茶汁,恶心呕吐,神疲纳呆,腹胀胁痛或胁下有癥块,按之则痛,或目黄发热,口渴不多饮,大便或结或溏或色白,舌质红苔黄腻或薄白(主要化验:尿三胆阳性,SGPT明显升高)。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辛辣煎炒之品;如大便不结则大黄减去不用。

【临床疗效】因笔者在治疗小儿急性肝炎时根据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方法,把本病分为初期和恢复期两个阶段,分别施以肝炎Ⅰ号和肝炎Ⅱ号,故本病疗效是两方的综合治疗结果,最终疗效评定见“肝炎Ⅱ号”。但为了能较独立地评定肝炎Ⅰ号之疗效,我们主要观察服药后临床症状、体征变化和尿三胆化验结果,并根据以上两点把疗效分为有效和无效两类。有效:尿三胆转阴,以上所列症状不同程度地减轻或消失;无效:尿三胆仍阳性,以上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共121例,其中有效119例,占984%,无效2例占16%辑方人:王野樵,江西儿童医院。

肝炎Ⅱ号【方剂来源】王野樵自拟方。

【方药组成】柴胡、白芍各6克,太子参、茯苓各10克,焦白术、炒山栀各6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汤剂,文火慢煎约1小时,共得汤汁500毫升。一日1剂,分2次,饭后服。疗程15~20天(未愈,可继用1~2个疗程)。

【适应病症】急性肝炎恢复期。症见呕吐恶心、腹胀胁痛诸证明显减轻,甚至消失,纳增、尿色转清(尿胆红素转阴),仅见精神稍差,胁肋偶有不适,舌苔薄白或微腻。证属脾胃不和、湿热余邪未尽。

【临床疗效】诊断标准:所有病例均符合1985年制定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诊断标准,发病多在1周以内。疗效评定,根据具体情况分为“治愈”、“好转”、“无效”三项。(1)治愈:同《方案》中的“临床治愈”标准,即:①隔离期满(超过30天)。②主要症状消失。③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压痛或叩痛。④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不要求HBsAg转阴)。(2)好198·肝炎·转:①②③条同上,④肝功能好转,但未完全恢复正常。(3)无效:不能达到“好转”标准的,均属无效。疗效评定时间以两个月为界限,如超过时间仍未治愈,则按以上标准分别计入“好转”或“无效”。治疗例数:共121例,其中服药1个月即愈的96例,其余25例服药2个月,平均疗程36天。治疗结果:治愈105例,占868%,好转14例,占116%,无效2例,占16%。总有效率984%。

辑方人:王野樵,江西儿童医院。

茅根木贼汤【方剂来源】曹旭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茅根30克,木贼草、板蓝根各15克。

加减:呕吐加半夏、竹茹各10克;腹泻加茯苓、猪苓各10克;便秘加大黄10克,炒枳实6克;纳差加神曲、炒麦芽各10克。肝大加丹参15克,郁金10克;肝大质硬加三棱、莪术各6克,鳖甲15克,或兼服大黄虫丸1丸,每日2次;体弱加黄芪、党参各15克。

【使用方法】1剂分2次煎,每次加水400毫升,开后文火煎半小时,约煎至200毫升,两次兑一起加白糖50克。每次10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肝炎,梗阻性黄疸。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适当休息,忌油腻炙煿之品。

【临床疗效】王××,男,10岁,住院号41517,1972年10月9日以黄疸肝炎住院。神志清楚,发育一般,营养中等,巩膜及皮肤明显黄染,咽红腹胀,扪肝肋下3厘米,剑下25厘米,质硬,有压痛,脾未扪及,脉弦滑,舌苔白腻,肝功:II31单位,TTT103单位,ZnTT103单位,GPT700单位。即用茅根木贼汤加焦三仙各10克,丹参15克,连服3剂,食欲增加,精神好转,皮肤巩膜黄染减轻,继服3剂,黄疸基本消失,食纳精神恢复正常,又服3剂,肝脏回缩肋下1厘米。仍服前方,共服21剂,肝功正常,于10月31日痊愈出院。

辑方人:曹旭,西安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青黄饮【方剂来源】李风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大青叶、姜黄各6克,大黄3克,栀子、栝楼各6克,红花2克,半夏、黄连、白术、云苓、官桂、甲珠、甘草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每次煎成70~100毫升,分3次温服。

【适应病症】传染性肝炎。

【临床疗效】在对30例传染性肝炎的治疗观察中,口服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纳增。服6剂后改服青黄散(即本方打成散剂)每服15克,日3次,20日后查肝功能正常。

19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王芸亭,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医院。

小儿肝炎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茵陈9克,川朴5克,栀子9克,郁金6克,鸡内金、川楝子、元胡各9克,白毛藤30克,茯苓15克,麦谷芽各9克,天水散18克。

【使用方法】清水漫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成120~250毫升,分2次饭后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黄疸性肝炎,湿热黄疸型。症见初起食欲不振,精神欠佳,恶心呕吐,厌油腻食物,大便稀溏或便秘,继则眼目黄染,脘腹胀满,腹痛胁痛,小便黄如茶色,舌红苔厚腻,脉滑数。

【临床疗效】经10多年临床经验证明此方疗效可靠。

高×,女,8岁,发热2天,巩膜黄染,恶心呕吐,脘腹胀满,食欲不振,小便黄赤,舌苔黄厚,脉弦数,证属湿热黄疸型,治以清热利湿,方用小儿肝炎汤,服3剂热退,饮食增,继服原方1周,诸症消失。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利胆退黄汤【方剂来源】毕可恩自制方。

【方药组成】茵陈18克,炒栀子3克,赤小豆30克,猪苓、泽泻、车前子各9克,丹参12克,甘草3克。

加减:大便秘结加大黄(后入)3克;大便稀加炒山药、薏苡仁各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头煎10分钟,二煎20分钟,共煎80~150毫升。每次服10~20毫升,喂奶前半小时喂药。

【适应病症】小儿胆汁黏稠症,小儿急性黄疸性甲型肝炎,属实热证,表现面目黄染鲜亮,舌苔厚腻,舌质偏红者。

【注意事项】非湿热蕴结肝胆之实证不可用。

【临床疗效】张××,女,30天,因面目黄染26天就诊。患儿生后4天即面目黄染,逐渐加重,尿黄、泪黄,在×医院诊为胆汁黏稠症,查黄疸指数为60单位,总胆红素为128.3μmol/L,治以利胆退黄汤,5剂后黄染明显减轻,又服3剂基本消退,查黄疸指数10单位。

辑方人:毕可恩,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退黄汤【方剂来源】张玉明自拟方。

【方药组成】苦参、龙胆草、柴胡、赤芍各6克,青黛(冲)、木通、三七(冲)、黄200·肝炎·柏、大黄各3克,白茅根15克,醋20毫升。

【使用方法】汤剂,水适量,煎15分钟,约150毫升,兑醋20毫升,冲三七、青黛服。婴幼儿每次服20~30毫升,日服3次;较大患儿两次或一次顿服。

【适应病症】黄疸属阳黄者,皮肤白睛黄染,小便如姜黄,体倦无力,身热口渴,恶心呕吐,饮食纳差,厌食油腻等,属湿热壅盛者。

【注意事项】宜空腹服,服药期间禁食辛辣油腻。

【临床疗效】用于52例急性黄疸型肝炎。观察标准:临床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检查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减轻,肝脾回缩,肝区压痛或叩痛减轻,肝功能检查显著下降;无效:治疗后主要症状、体征、肝功能检查无变化或升高。结果:15天治愈12例,30天全部治愈,治愈率达100%。观察1年无复发。

辑方人:张玉明,甘肃省靖远县中医院。

疏利清化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茵陈12克,焦山栀6克,金钱草15克,醋柴胡5克,广郁金、赤白芍各6克,石打穿、猪茯苓各10克,鸡内金5克。

加减:肝大明显者,选加丹参、丹皮、莪术以攻坚通瘀。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用清水先将药浸泡半小时,用武火煮沸后10~15分钟左右,煎煮药液120~15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分3~5次温服。

【适应病症】黄疸之阳黄证,如现代医学的肝炎、胆汁瘀积症、先天性胆道畸形等多种疾病。症见:面目皮肤黄染光亮,溲黄有臭气,腹胀,大便色黄或灰白,性情急躁,舌苔黄腻。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饮食,如系哺乳婴儿,乳母亦忌辛辣之食物,少食厚腻脂肪之品,以清淡饮食为好。

【临床疗效】钱×,男,3个半月,1986年6月来南京市省中医院儿科门诊。

患儿于出生后3~5天时发现黄疸,历经3~4天自行消退,40余天后第二次发现全身黄疸,历时已逾2个月,黄色较前加深,先做理化检查,黄疸指数35单位,麝香草酚浊度试验、硫酸锌浊度试验均正常,总胆红素88.2μmol/L,谷丙转氨酶68单位,rGT活力测定204单位,尿胆红素阳性,粪胆红素阴性,凝血酶原时间15秒,对照141秒。B型超声波检查:肝区光点分布均匀,未见肿块光团,胆囊未见液性暗区。又在全麻下作P、T、C穿刺,未见胆管,未予确诊,拟诊“先天胆道畸形。”初诊时患儿面部及全身皮肤黄如橘皮,尿色发黄如橘子水,大便颜色灰白、成形,日行2~3次,性情急躁,夜寐易醒,思食易汗,腹胀脐突如核桃大,肝大肋20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下平脐,舌苔薄黄。证系禀赋湿火炽盛,内蕴肝胆,肝失疏泄,胆汁外溢,气滞血瘀。拟疏肝利胆,清热化湿为主,参以攻坚通瘀,方取茵陈蒿汤加减。药用:茵陈12克,焦山栀6克,金钱草15克,醋柴胡5克,赤白芍、广郁金各6克,石打穿、猪茯苓各10克,紫丹参5克,蓬莪术3克。另用蜜水调服琥珀粉003克/次,3次/日。药后全身黄疸日渐消退,肝脏逐渐缩小,效不更法,共治疗2个月,全身黄疸尽退,皮肤白嫩,面有华色,尿色转清,大便色转淡黄,精神胃纳均佳,形体渐胖,生长发育好,腹胀全消,脐突已平,肝脾未及。复查r-GT正常,HBsAg阴性。病愈,随访年余,复查肝功全部正常。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殷明,江苏省中医院儿科。

茵陈二金汤【方剂来源】承家父任春芳(已故)所传。

【方药组成】茵陈15克,郁金9克,鸡内金、柴胡各9克,北五味子(打碎)、虎杖、车前草各重2克。

加减:消化不良加焦楂曲、谷芽、麦芽,云苓各9克;病程较长加丹参、当归各9克,红花15克,红枣5枚;肝区疼痛加丝瓜络9克;阴虚加生地9克;无黄疸或黄疸消退,偏湿加苍术6克;偏热加野菊花9克,去茵陈或茵陈减量,昏迷加安宫牛黄丸或犀角地黄汤等,或行中西医结合疗法。另外,可酌情配合应用护肝西药。

【使用方法】煎煮时加水超过药面1厘米为度,煮沸数分钟。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疗程为7~10日。

【适应病症】小儿肝炎。

【临床疗效】孔×,男,8岁,1977年10月19日初诊。身热乏力及纳呆10天,呕吐2次,尿深黄,时诉腹痛肠鸣二三天。神清,面黄形瘦,巩膜黄染,苔黄质红。肝右锁骨中线肋下3厘米,轻度压痛,脾在肋下1厘米,饱满感。外周血:白细胞总数42×109/升(中性066,淋巴027,嗜酸性007),未检出疟原虫;尿二胆均阳性;胸透:肺门纹理增强;肝功能检查:黄疸指数18单位,凡登白试验直接反应即刻阳性,间接反应强阳性,胆红素41μmol/L、脑絮(++)、锌浊18单位、麝絮(+++)、谷-丙转氨酶247单位。治以茵陈二金汤加减,处方:茵陈15克,焦山栀9克,黄芩45克,云苓、鸡内金、郁金各9克,蒲公英、北五味子(打碎)各12克。日服1剂,早晚各煎服1次,共5剂,复诊无不适,黄疸消退,尿清,原方加丹参9克,每日1剂,连服5日,仍无不适,肝在肋下1厘米,无压痛,肝功能试验:胆红素6.84μmol/L,谷丙酶40单位以内,麝絮(+),余项亦均正常范围。停服中药。病初不规则应用过护肝西药维丙胺等。

辑方人:任士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202·肝炎·肝炎Ⅰ号【方剂来源】孙文廷经验方。

【方药组成】茵陈15克,柴胡、黄芩、栀子各75克,大青叶15克,黄柏5克,栝楼10克,郁金、三仙各75克,沙参、石斛各10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水煎汤剂为100毫升。茵陈后下。口服,以5~10岁小儿为例,日1剂。或小或大,药物逐减逐增。

【适应病症】急性黄疸性肝炎。如巩膜、皮肤黄染,小便如豆油色,大便灰白,恶心纳少,厌食油腻,舌红苔腻,脉弦数等。

【临床疗效】本方原名为消疸饮,是由《伤寒论》栀子柏皮汤化裁来的。退黄效果很好,约5~7天。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

肝炎Ⅱ号【方剂来源】孙文廷经验方。

【方药组成】栝楼10克,郁金75克,鸡内金5克,炙鳖甲75克,莪术5克,甘草、丹参、三仙各5克,陈皮75克,沙参、石斛各10克,茵陈(后下)75克,茅根15克,白芍75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100毫升。3~6岁日服1剂,分3~4次口服。其他年龄可酌情增减。

【适应病症】无黄疸型慢性肝炎、乙型肝炎、急性黄疸型肝炎黄疸已退。症见腹胀纳呆、低热盗汗、体弱心烦、肝脾肿大、舌红少苔、脉弦数。

【临床疗效】本方原名为化积汤,对肝大回缩及使其肝功恢复正常有明显效果。但疗程较长,必须坚持服药。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

肝炎效方【方剂来源】王鹏飞。中医杂志1985;26(4):23【方药组成】青黛5克,紫草12克,贯仲、寒水石、焦楂各10克,乳香6克,茜草、木瓜、绿茶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黄疸型肝炎、非黄疸型肝炎及乙型肝炎。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油腻酒醴之品。

【临床疗效】本方加减治疗200余例肝炎患儿,对退黄、降转氨酶、降浊、降絮均有良好疗效。一般黄疸型及无黄疸型肝炎,服药1个月后肝功能可恢复正常。乙型肝炎需2~3个月服药,可促使部分患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转阴。

20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金茵六一散【方剂来源】贺学杞,湖北中医杂志1986;27(2):18【方药组成】金钱草10~20克;茵陈30~60克,滑石20~30克,甘草5~10克,枳壳3~6克。

加减;若湿热重者加川柏;便秘加大黄;食滞加山楂、炒莱菔子。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临床疗效】100例患儿均获临床痊愈。疗程最短10天,最长者16天。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银麦合剂【方剂来源】汤年光。广西中医药1980;(4):45【方药组成】银花、麦芽各15~30克,黄花倒水莲20克,茯苓、连翘各10克。

加减:腹胀甚加青皮、大腹皮各5克;发热加青蒿5克,柴胡3克;口渴尿少加芦根12克。

【使用方法】水煎内服,每日1剂。病情稳定后仍需服药半个月以巩固疗效。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黄疸型肝炎。

【临床疗效】24例患者,在用药3~5天后,食欲恢复正常,临床症状逐渐消失。肝功能一般在15~30天内恢复正常。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消疸合剂【方剂来源】肖正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茵陈30克,栀子10克,茯苓15克,猪苓10克,泽泻15克,苍术、柴胡、黄芩各10克。

【使用方法】上方为7岁儿童1日剂量,加水500毫升,煎成240毫升,每日3~4次,每次60~80毫升,年龄小者酌减。

【适应病症】阳黄(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属湿热者。症见面目皮肤发黄,小便黄如栀子汁,唇红舌红,苔黄腻。

【临床疗效】据30例临床病例统计,全部临床症状消失时间,最短5天,最长27天,平均17天;肝功恢复正常或基本恢复正常天数,最短12天,最长25天,平均229天。

辑方人: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

204·肝炎·龙胆栀柴汤【方剂来源】徐寿镛自拟方。

【方药组成】龙胆草、生栀仁各6克,柴胡5克,西茵陈、猪苓、竹叶、川黄柏、淡竹叶、郁金、建泽泻、蒲公英各6克,白云苓5克。

【使用方法】汤剂,以煎煮30分钟为宜,每次30毫升,每日3次。

【适应病症】急性传染性肝炎。症见面目周身发黄,鲜明如橘色,发热疲倦,纳差,尿黄如浓茶样,脉弦滑数。

【临床疗效】本人运用龙胆栀柴汤于1976~1987年共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1200例。年龄1~5岁850例,6~12岁200例,13~15岁50例;其中男性712例,女性488例。全部治愈,多数患儿于服药10~15天,得到治愈,其治愈率为100%。

辑方人:徐寿镛,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黄疸效方【方剂来源】赵凤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茵陈、赤小豆各15克,茶叶适量。

【使用方法】水煎代茶,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黄疸。

【临床疗效】关婴,男,3岁,诊属流行性黄疸型肝炎,连服上方10剂黄退,又服5剂症除。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黄疸汤【方剂来源】范金凤。吉林中医药1987;(3):22【方药组成】茵陈50克,大黄25克,山栀、莱菔子各15克,内金、泽兰、柴胡、当归各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频频饮之。

【适应病症】小儿黄疸,发热,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尿赤,轻度腹泻,肝大,舌红苔黄,脉数等。血检:肝功能异常。

【临床疗效】80例患儿治愈76例,好转4例。服用本方后,退黄最快者4天,最迟10天,平均黄疸消退时间为7天。肝功能恢复时间20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秦艽加味剂【方剂来源】顾松鹤等。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7):1020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秦艽15克。6岁以下者用量减半。

加减:热重型加黄芩、连翘各10克;湿重型加苍术、白术各6克,厚朴9克;肝功能异常者加丹参、当归各10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14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

【临床疗效】治疗20例。痊愈17例,临床减轻3例。

疗效标准:痊愈:临床症状消失,黄疸消失,肝脾肿大基本消失或肝脏大小稳定不变,且无压痛及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治疗时间不超过30天。临床减轻(具有下列1~5项中任何2项者):①临床症状消失或减轻;②黄疸消失或减轻;③肝大基本消退或肝脏大小稳定不变,具有压痛及叩痛;④肝功能接近正常或1项以上不正常;⑤治疗时间超过30天以上。

辑方人:艾军。

甘露消毒丹【方剂来源】夏迺卿。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9):27【方药组成】滑石450克,茵陈蒿330克,黄芩300克,石菖蒲180克,木通、川贝母各150克,射干、连翘、薄荷、白豆蔻、藿香各120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剂浓煎成700毫升,过滤备用。2~3岁每天60毫升,3~6岁每天100毫升,6~10岁每天150毫升,分2次服。并口服葡萄糖和维生素B1、维生素C适量。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传染性肝炎。

【临床疗效】治疗26例。黄疸指数于1周内降至6单位以下者5例,于第2周内降至正常者4例。谷-丙转氨酶于2周内降至正常值(<60单位)以下者15例,3周以内降至正常值以下者9例,5周内降至正常以下者2例。肝脏大小治疗后3周检查,平均缩小14厘米。

辑方人:艾军。

茵陈益肝汤【方剂来源】邓培德经验方。

【方药组成】茵陈20克,栀子、天花粉各6克,广木香5克,板蓝根10克,郁金、车前子(包煎)各5克。

【使用方法】汤剂。一服药煎两次,第一煎加水200毫升,煮取70毫升;第二煎加水100毫升,煮取30毫升,混合两次煎出液。视儿大小,一服药分2~4次一日服完,3剂为一疗程,饭前1小时服。

【适应病症】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阳黄,湿热蕴结证及湿瘀阻络证)。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肥甘油腻之物。

206·肝炎·【临床疗效】大部分患儿1~2个疗程好转,3~5个疗程痊愈。

高××,男,5岁。门诊号:464054,1985年9月2日就诊。患儿近1周来发烧,继之目黄,身黄,伴纳呆,腹胀,神疲乏力,口干不欲饮,小便混浊略黄,大便于,舌红苔白腻,脉弦滑数。化验:II24单位,VDB直接迟缓反应,TTT13单位,CcFT(++),GPT374单位。诊断:急性传染性黄疸型肝炎(证属肝胆湿热),治以清热利湿退黄法,用“茵陈益肝汤”原方,服3剂黄疸消失,6剂后肝功能化验正常,病愈。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主治医师。

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汤【方剂来源】海崇熙。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2):118【方药组成】白茅根30克,忍冬藤、生麦芽各15克,垂盆草、滑石、篇蓄各10克,通草、猪苓、茯苓各6克,甘草3克,冰糖(冲)30克。

加减:黄疸重加积雪草10克;热偏重加连翘、竹叶各10克;湿偏重加生薏仁10克;泄泻加车前子10克;呕吐加姜竹茹、枇杷叶各6克;挟食滞加焦谷芽、焦山楂各6克。

【制作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15天一疗程,用1~2疗程。8岁以下儿童剂量酌减。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病毒性肝炎。

【临床疗效】治疗286例,治愈228例,显效24例,无效34例,总有效率8810%。

疗效标准:治愈:经1~2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消失,肝脾肿大回缩至正常,肝功能检查各项均恢复正常者。显效: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黄疸指数、SGPT恢复正常者。无效:经1个疗程治疗,临床症状无好转,肝功能持续异常,或服药无效而中途更医者。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茵陈黄花汤【方剂来源】郑丙雄。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1):55【方药组成】生地15克,茵陈30克,黄花草20克,狗脊9克。

加减:呕吐加法半夏、陈皮各9克。重症患者伴有休克或心肾功能衰竭者,适当静脉补液(葡萄糖生理盐水500~1000毫升加维生素C1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症(蚕豆黄)发作期。

【临床疗效】治疗25例,均临床痊愈。18例仅服本方2~4剂获愈,7例重症配合补液,也经服本方2~4剂而愈。

20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茵陈三黄注射液【方剂来源】吴梓梁等。中华儿科杂志1980;18(1):9【方药组成】田艾、玉米须、仙鹤草各30克,茵陈15克,黄芩、大黄各6克。

【使用方法】上方制成静脉注射液。加入葡萄糖液中滴注。

【适应病症】新生儿红细胞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缺乏所致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肝豆汤【方剂来源】杨任民,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8):462【方药组成】生大黄6~9克,黄连、黄芩各10克,穿心莲、半枝莲、萆薢各20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煎煮成300毫升。每日1剂,1日2次分服。疗程4周。

【适应病症】肝豆状核变性。

【临床疗效】治疗37例患者。临床疗效评定:显效25例(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好转);好转5例(临床主要症状及体征较服药前仅一项好转,或全部略有好转);无效5例;不详2例。37例中,尿铜稳定增加32例;增加不稳定3例;下降2例。治疗前后血清铜氧化酶活力测定:增高26例;降低7例。血清铜测定:增加21例;减少11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乙肝效方【方剂来源】邹德霖。中医杂志1987;27(3):54【方药组成】生大黄3克,虎杖8克,黄柏3克,丹参8克,白术5克,贯众3克,女贞子5克,艾叶3克,苍术5克,甘草3克。

此方药量适合于5~10岁患儿,年龄不同,药量可适当增减。

【使用方法】每天1剂,水煎,分2次服。1个月为一疗程,每15天复查HBsAg、肝功能、蛋白电泳。HBsAg检测连续3次阴转者停药。

【适应病症】急性乙型肝炎,迁延型、慢性活动型乙型肝炎引起的不同程度的肝功能损害及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健康携带者。临床多有不同程度的腹胀,纳呆、口渴不多饮,大便稀溏,尿黄,低热,倦怠,面黄,苔黄腻,脉象濡等症状。

【临床疗效】本组80例患者服药1~3个疗程,57例HBsAg阴转,阴转率为208·肝炎·712%,最快者服药15剂8例,最慢者为87剂5例。HBsAg连续3次阴转者,6个月后复查30例,4例有反跳现象,经再治疗转阴。伴有肝功能损害而HBsAg阴转的病例中,有32例肝功能同时亦恢复正常,41例在HBsAg阴转同时,GPT逐渐恢复正常。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茵陈茅根赤芍退黄汤【方剂来源】祖武自拟方。

【方药组成】茵陈20克,白茅根30克,赤芍20克。

加减:发病初期加连翘10克;伴发热者加银花、板蓝根为10g;身痛加秦艽5克;咳嗽或皮肤瘙痒者加麻黄3克,杏仁6克;恶心呕吐,湿重于热者加藿香3克,佩兰5克,白蔻仁3克;热重于湿者加芦根15克,竹茹10克;便秘加大黄、栀子各3克;腹泻加前仁10克,泽泻3克;肝大加丹参15克,泽兰10克;胁痛加佛手、郁金各5克;自汗、盗汗加龙骨、牡蛎各15克;衄血加田三七(冲服)5克;恢复期或待黄疸消退后,脾肺气虚加云苓10克,白术5克,黄芪10克;肝肾不足加枸杞子10克,五味子5克,黄精12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10分钟后文武火煎两次,每次取汁150毫升,混合。

每次服100毫升,食前口服,日3次。

【适应病症】病毒性肝炎、中毒性肝炎(急性黄疸型)。

【注意事项】禁辛辣滋腻肥甘厚味。

【临床疗效】临床治愈:自觉症状消失,黄疸消退,精神好转,纳食增加,肝脏回缩,肝区无压痛,肝功能恢复正常。显效:自觉症状消失,但肝功能尚未完全恢复正常,或肝功能恢复正常,但主要症状无改善,肝大、肝区有明显压痛者。治疗43例,治愈37例,占86%,显效6例,占14%。

辑方人:祖武,湖南省沅江县第二人民医院。

小儿乙肝煎剂【方剂来源】湖北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自拟方。

【方药组成】党参、黄芪、白术、云茯苓、山药、玫瑰花、当归、赤白芍、蚤休、丹参、败酱草各10克。

加减:兼有肝血瘀阻加桃仁、红花各10克;兼有湿毒者加板蓝根、茵陈、柴胡各10克。

【使用方法】药物装入药罐,加水适量,一般以漫过药为度。煮沸后再用小火煎60分钟,得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饭前温服(3岁以下,一日多次,以服完为原则)3个月为一疗程,一般用1~2个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乙型肝炎之慢性活动性肝炎及慢性迁延性肝炎。证属脾20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虚兼湿毒或兼肝血瘀阻者。症见乏力、纳差、厌油、腹胀、大便时干时稀、肝区疼痛,舌质淡红或有瘀点,苔薄白或微黄,脉弦滑,肝功能不正常(谷丙转氨酶赖氏法25个单位以上),表面抗原阳性、e抗原阳性、核心抗体阳性。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酸辣、肥甘油腻。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e抗原转阴。有效:主要症状体征消失,肝功能恢复正常。无效:对主要症状体征及肝功能控制均不满意。

根据1984年12月30日南宁会议修订的病毒性肝炎防治方案(试行)为诊断标准,对146例小儿乙型肝炎进行观察治疗,治愈率25%,显效32%,有效38%,无效5%,总有效率为95%。

辑方人:金翠娣,湖北中医学院讲师。

慢性肝炎胁痛方【方剂来源】民间验方。

【方剂组成】人参木实(即牡荆实)5克,红糖适量。

【使用方法】取牡荆实5克,洗净,加水300毫升,浸泡20分钟后,置火上煎沸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红糖适量,空腹温服。一日2次,上下午各1次。

【适应病症】慢性迁延性肝炎两胁痞满,胀痛。

【临床疗效】观察病例65例,近期疗效100%,服1~2剂药后,肝区疼痛即明显缓解,患者毫无不适感。但停药半月后,因劳累等因素可致复发,继续服用,肝区疼胀可缓解,作为慢性肝炎的辅助治疗,未见不良反应。该药具有疗效好、廉验等特点。

辑方人:巴坤杰,安徽中医学院。

退疸汤【方剂来源】黄中柱自拟方。

【方药组成】茵陈5克,郁金3克,土茯苓5克,藿香3克,甘草2克,车前草3克,赤芍、冬花各2克,陈皮1克。

【使用方法】上药以水200毫升武火煎取100毫升,分2次温服。以上药量为2岁小儿用量,临床据年龄酌情增减。服30剂。

【适应病症】湿热阻滞型小儿阻塞性黄疸。症见患儿体重增长缓慢,目睛发黄,尿黄身黄,饮食欠佳,呕吐,发热,腹部微胀,舌苔黄腻,脉数,指纹紫滞。

【注意事项】禁用酸、辣、生冷、油腻等食物,宜食清淡易消化之品。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210·肝炎·乙肝Ⅰ、Ⅱ号方【方剂来源】张荣显等。山西医药杂志1984;13(6):369【方药组成】乙肝Ⅰ号方:生地榆、地骨皮、旱莲草、珍珠母、茵陈、白花蛇舌草、木瓜、蚤休、蚕砂、黄柏、槟榔、半枝莲、龙葵、土茯苓、鱼腥草、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

乙肝Ⅱ号方:丹参、当归、茜草、郁金、黄芪、党参、山药、白术、枸杞子、女贞子、何首乌、五味子、白花蛇舌草、龙葵、蚕砂、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两方交替服用,Ⅰ号方服2日,Ⅱ号方服1日。

【适应病症】小儿乙型肝炎。

【临床疗效】治疗214例。治愈112例,基本治愈61例,好转28例,无效13例,总有效率948±056%。

疗效标准:治愈:自觉症状消失,肝脾不大,肝功正常,澳抗转阴或反向血凝试验1∶16以下,正常活动后无病情表现,以上各项稳定1年以上。基本治愈:前四项标准同治愈,以上各项稳定半年以上。好转:主要症状消失,肝脾稍缩小,且无明显压痛及叩痛,肝功正常或轻微异常。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婴儿肝炎综合征方【方剂来源】时毓民,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1):23【方药组成】茵陈、金钱草、篇蓄各12克,山栀、车前子(包煎)、广郁金各9克,虎杖6克,生大黄(后下)3克,生甘草45克。

加减:气虚加太子参12克;肝脾肿大加丹参12克,川芎6克;病程后期SGPT仍高者加田基黄12克,五味子3~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4~20周,平均65周。

【适应病症】新生儿及婴儿肝炎综合征(湿热型)。

【临床疗效】治疗23例(中药组),另以上方加强的松治疗27例(中西医结合组)。两组治疗前皮肤巩膜黄染程度、血胆红素、年龄、症状、体征及病程等基本相同。治疗结果,两组消化道症状均于治疗1~2周内消失,其中中西医结合组纳呆症状消失较快。巩膜黄染消退时间:中西医结合组282±8天,中药组341±132天。皮肤黄染消退时间:中西医结合组259±75天,中药组328±10天。肝脾肿大于治疗结束时均消退。肝功能恢复正常时间:中西医结合组45±216天,中药组4145±2034天。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11胃石病消石汤【方剂来源】张奇文,等。幼科条辨。济南: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82:190【方药组成】三棱草45克,莪术、炒元胡、木香、藿香、厚朴各6克,太子参9克,苏梗6克,旋复花9克,清半夏6克,鸡内金、炒枳实各9克,柿蒂炭15克,炒莱菔子9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合药汁约200~250毫升,频频呷服。

【适应病症】胃柿石病。小儿食生柿及黑枣后,数小时内出现上腹不适,持续性胃脘疼痛,并伴有恶心呕吐,面色苍白,出冷汗,苔薄白,脉象弦紧。证属胃寒积滞。

【临床疗效】王××,男,10岁。1967年10月15日就诊。剧烈胃脘痛,恶心,发热6天。当时患儿急性病容,捧腹而入,呻吟不已。自述1周前连续吃了十几个柿子,又吃了几块生地瓜(3天内),以后即发现胃脘疼痛且逐渐加剧,恶心,吐之不出,便之不下,烦闷异常。体温376℃,舌质淡红,苔白厚腻,脉弦滞有力,心肺正常。腹诊胃脘部中央有一硬块如石,约如茶碗大,拒按,手稍触即大叫不止。诊为胃柿石症,投以消石汤:三棱草45克,莪术、炒元胡、木香、藿香、厚朴、苏梗、清半夏各6克,童参、旋复花、鸡内金、炒枳实、炒莱菔子各9克,柿蒂炭15克。连服3剂,烧退,胃痛减轻。仍恶心,不能食,大便两次如酱色,胃部硬块变软且缩小,舌苔仍厚,能安卧片刻,再作痛一阵,时间极短即可停止。原方加生赭石9克,连服3剂,再诊时疼痛已减轻大半,恶心止,胃部硬块全消,大便一日3次,原方去赭石加白术9克,茯苓10克,服3剂脘痛全止,大便正常,精神好转,睡眠正常,舌苔已退净,舌质正常,脉缓,改用参苓白术散加柿蒂15克,连服3剂痊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消积方【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焦楂30克,槟榔15克,苍术、厚朴、枳壳各6克,内金、莱菔子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一次15分钟,去渣取汁。每日服2~3次。

212·胃石病·【适应病症】胃石症。

【临床疗效】施×,男,5岁。病历号132155。食黑枣半斤后反复呕吐,2日后胃脘部有一肿物约8×5厘米,在外科做碎石术未成功,腹部包块仍5×4厘米,请中医科会诊。症见舌质微红,苔白微腻,脉沉,证属:食涩性之物过量,肠胃失和。治以清化消导。处方:焦楂30克,槟榔15克,草蔻4克,莱菔子9克,二丑各4克,苍术6克,厚朴4克,鸡内金9克,枳壳6克,军炭3克,元明粉(分冲)06克。服药4剂后腹部包块消失,无不适,继服上药4剂痊愈出院。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季之颖,北京儿童医院。

消积化痞散【方剂来源】曹旭自拟方。

【方药组成】1炒苍术、陈皮、川朴各10克,三棱、莪术各6克,槟榔、炒枳实各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3枚。

2穿山甲9克,黑丑6克,大黄、木香各6克。

3皮硝30克。

【使用方法】方1一剂分两次煎,每次加水400毫升,开后文火煎半小时,煎至200毫升,两次兑在一起。方2共研细末备用。方3为细末。服用方法:方1每次200毫升,每日4次口服;凡见胃柿石日久质硬者,用方1药液或开水送服方2,每次3克,每日2~3次。方3用凡士林调糊状,敷胃部,隔日换药1次。

【适应病症】胃柿石症。

【注意事项】应用上方液要根据患者体质强弱灵活掌握药量,中病即止,切忌攻伐太过。

【临床疗效】乔××,女,5岁,住院号34229,1967年10月21日以胃脘痛住院。诉患儿1月前早晨空腹食硬柿子3枚,食后即感胃脘疼痛,呕吐酸水,不思饮食,经当地医院治疗无效。到某医院诊断为胃柿石症。家长不同意手术,而转我院诊治。神志清楚,发育营养一般,心肺(一),肝脾肋下未扪及,胃脘部膨隆,有一包块大如鸡卵,按之质硬,压之疼痛,推之移动,舌苔白厚,脉沉实有力。即用方1(炒苍术、陈皮、姜川朴各6克,三棱、莪术各3克,槟榔、炒枳实各6克,甘草2克生姜2片,大枣2枚),水煎服,连服3剂。复查胃脘部包块较前缩小,压痛减轻,食纳增加。继服3剂,大便排出片状物多块,胃脘痛消失,积块已摸不到,经钡餐透视,胃内无异物,再服3剂,胃部拍片未发现包块。于11月3日痊愈出院。

辑方人:曹旭,西安市中医院。

213虫病梅连白芍汤【方剂来源】金翠娣经验方。

【方药组成】乌梅15克,川椒、黄连各6克,党参10克,白芍15克,甘草6克。

加减:虫症加使君子、苦楝根皮各10克;右侧腹痛者加柴胡6克,茵陈10克;食积加曲楂、炒二芽、鸡内金各10克;腹泻者加败酱草15克,木香10克,车前子15克。

【使用方法】药物装入药罐,加水适量,一般以浸过药为度。煮沸后再用小火煎30分钟即可取汁200~300毫升为一剂。每日1剂,分3次饭前服。虫症及小儿再发性腹痛3~5剂为一疗程。慢性腹泻、腹痛20~30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1蛔虫症、蛲虫症、梨形鞭毛虫症。症见面黄肌瘦,脐腹疼痛,性情怪僻,虫蚀斑点,发现虫体等。

2慢性结肠炎、结肠溃疡、慢性痢疾。症见病程长久,面色白,泄泻反复发作,时发时止,伴腹部疼痛,大便镜检:白细胞少许~+。钡灌肠提示:慢性结肠溃疡、慢性结肠炎。

3原因不明的非器质性小儿再发性腹痛。症见:病程长久,腹痛反复发作(每月2~3次),喜按,喜渴,不治可自行缓解。化验、胃肠、X线检查均正常。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酸辣;急腹症禁用。

辑方人:金翠娣,湖北中医学院。

消积散【方剂来源】李风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雷丸、使君子各150克,草果仁、陈皮各90克,槟榔片、白术、木香、乌梅、焦三仙各60克,黄连30克,大黄15克,甘草30克,苏打粉21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每包06克,每服1包或遵医嘱。

【适应病症】蛔虫腹痛,腹胀中满,消化不良,厌食消瘦。

【临床疗效】应用30多年,疗效满意。如虫症消瘦腹痛等症,早服一捻金,午服消积散,晚服启脾丸,久服体壮。

214·虫病·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医院。

通肠驱蛔汤【方剂来源】王著础经验方。

【方药组成】槟榔12克,川楝根、鹤虱、使君子、生大黄(后入)、延胡索各9克,川厚朴6克。

【使用方法】汤剂,每日1剂。服药一般一日2次,4小时一次,空腹服。

【适应病症】蛔虫性肠梗阻的腹痛,中医称之为“虫瘕”。本方适用于体质壮实和便秘者。

【注意事项】病程较久、体弱脾虚、大便溏泻者慎用。

【临床疗效】郑××,男,7岁。1981年4月16日初诊。患儿1周前,脐周隐痛阵阵发作,经自服驱虫药后未见下虫,出现脐腹部剧烈疼痛叫号,胸腹胀满,恶心呕吐,吐出胃容物及蛔虫一条,食欲顿闭,便秘尿欠。查体:痛苦病容,腹部扪反索状肿块,按之移动,苔黄浊,脉象缓滑有力。责在驱虫不当,蛔虫骚动,扭结成团,阻塞肠道,形成“虫瘕”(蛔虫性肠梗阻)。经投上方1剂,大便得泻3次,下蛔虫13条,腹痛轻减,呕吐亦止。以前方去大黄再给2剂,又下蛔虫5条,痊愈。

辑方人:王著础,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驱虫汤【方剂来源】弗容华经验方。

【方药组成】使君子,苦楝根皮,榧子,川椒,乌梅,雷丸,川楝子,白术,茯苓,陈皮,甘草。

【使用方法】水煎成汤剂,每日1剂,早晚分服,连服2天。

【适应病症】小儿蛔虫症。

【临床疗效】临床应用30年,100余例有80%以上均可达到驱虫效果。

辑方人:弗容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利胆驱蛔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柴胡、半夏各9克,乌梅15克,黄芩9克,大黄6克,杭芍9克,川椒6克,使君子12克,槟榔、苦楝皮各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3~4岁每次服40毫升,一日服3~4次。4~5岁每次服50毫升,一日3次。5岁以上一日1剂,分2次空腹服。

【适应病症】胆道蛔虫症并胆道感染。症见脘腹剧痛阵作,痛时汗出乱滚,坐卧不安,吐出或便出蛔虫并兼有腑热化火,往来寒热,口苦苔黄等症。

21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张×,男,8岁。突然右上腹痛,痛如刀割,汗出乱滚,坐卧不安并伴有恶心呕吐。入院检查:粪便呈黄色,蛔虫两条;镜检:蛔虫卵2~5个/低。

血象:白细胞118×109/升,中性076,嗜伊红002,淋巴021,大单核001。

十二指肠造影蛔虫已进入一半。舌苔黄厚而干,脉弦数,体温385℃。诊断:胆道蛔虫症并感染。处方:柴胡、枳实,半夏,大黄,杭芍,槟榔,乌梅,使君子,苦楝皮,甘草,生姜。服1剂安然入睡,次晨大便排出蛔虫3条,热降苔转薄黄,上方继服1剂,未再排出蛔虫,上腹痛基本消失,镜检无蛔虫卵,十二指肠造影:无蛔虫。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安蛔汤【方剂来源】任士杰家传方。

【方药组成】生白芍9克,菊花6克,大川楝9克,砂仁3克,川黄连、吴萸(同炒)、炒川椒各15克,青广木香各6克,香附、元胡各9克,炙草3克,钩藤9克。

【使用方法】煎沸5分钟。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

【适应病症】蛔厥(胆道蛔虫症)。

【临床疗效】徐×,女,8岁,1973年10月1日初诊。症已年余,脘腹胀痛,痛时呕吐酸涎水,头昏,纳呆,面黄形瘦,疲乏。近日发作频繁,上腹痛,辗转不安,两目露睛,肢冷蠕动,大汗淋漓,吐蛔虫1条,苔白滑,根厚腻,脉弦沉迟,此肝胃不和,虫不安也,治宜柔肝和胃安虫法。取上方,日服1剂,早晚各煎服1次,连服3日后复诊,脘腹胀痛及呕吐均止,苔转薄白,纳呆,脉沉迟细。治宜健脾安胃,原方去菊花、大川楝、青木香、炒川椒、香附、元胡、钩藤,加党参、朱拌云茯苓、炒乌梅、益智仁各9克,谷麦芽、白术各6克,厚朴2克,日服1剂,早晚各煎服1次,连服2日,此后恢复正常。

辑方人:任士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任医师。

小儿安蛔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软柴胡6克,白芍药9克,盐枳壳6克,川黄连3克,乌梅肉、川楝子各9克,苦楝根皮10克,花槟榔9克,川椒目3克,元明粉(分冲)10克,使君子9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至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前服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蛔虫症。症见脐腹疼痛,时痛时止,恶心呕吐,或时吐蛔虫,鼻孔赤痒,夜间齿,面有虫斑,食欲不振,大便不调,舌苔腻,脉弦紧。

【临床疗效】郭××,男8岁,反复腹痛一日,脐腹阵痛,时痛时止,恶心呕216·虫病·吐,饮食减少,夜间齿,舌苔薄腻,脉弦紧,属小儿蛔虫症,治宜安蛔理气止痛,方用小儿安蛔汤,2剂腹痛减,继服2剂诸症消失。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省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乌梅篇蓄伏蛔汤【方剂来源】徐寿镛自拟方。

【方药组成】乌梅10克,篇蓄8克,川椒6克,山楂10克,黄柏、广木香、川楝子、元胡各8克。

【使用方法】汤剂。以煎煮30分钟为宜,一次20毫升,一日3次。

【适应病症】蛔厥症。右上腹部突然发生阵发性剧烈绞痛,痛止如常人,剧痛时捧腹蜷卧或哭叫打滚,肢冷,苔薄白或黄,脉弦数。

【临床疗效】毛××,男,8岁。患儿于6小时前,突然右上腹剧烈疼痛,剧痛止后,上腹部隐隐作痛,间隔20分钟又见腹痛,痛较前次剧烈,疼痛难忍,痛时哭叫打滚,脸色苍白,汗出,肢冷。查体:痛苦面容,神志清楚,苔薄黄,脉弦数,心肺正常,右上腹压痛明显,腹肌稍紧张,未摸到硬块。此为蛔厥证(胆道蛔虫症)治宜理气止痛,安蛔。服乌梅篇蓄伏蛔汤后2小时,腹痛明显减轻,冷汗止,四肢亦温。服第2剂后,腹痛基本消失。服3剂后,未再腹痛。第四天以乌梅伏蛔汤加雷丸8克,使君子6克,再服3剂,驱下蛔虫19条。共服本方10剂,经随访一年半,未再发生腹痛。

辑方人:徐寿镛,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乌梅汤【方剂来源】汉,张机。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80【方药组成】乌梅20克,细辛3克,干姜、黄连、当归、熟附子、蜀椒、桂枝、黄柏各6克。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500毫升,文火煎1小时以上得药汁300毫升左右。

每日1剂,空腹顿服。3~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蛔厥(胆道蛔虫症)。症见腹部疼痛,时作时止,疼甚则辗转不安,痛不可忍,手足厥冷,或烦闷呕吐,常自吐蛔。证属寒热错杂。

【注意事项】忌生冷食物。

【临床疗效】魏××,男,12岁,住院号3198。因间歇性上腹疼痛3天入院。

疼痛时四肢厥冷,弯腰曲背,疼不可忍,伴呕吐,均为胃内容物及酸苦水,每次疼痛约半小时左右,有时可自行缓解。3天来曾肌注654-2或口服颠艹茄合剂等药,药后可稍稍缓解,但每隔1~2小时又复发。舌尖红,苔白厚,脉弦滑。既往有解蛔史。查体:心肺(一),腹平软,剑突下偏右有轻压痛,无反跳痛。麦氏点无压痛。腹部未触及包块,肝脾无异常。根据病史和症状体征,西医诊为胆道蛔21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虫症,中医诊为蛔厥(寒热错杂)。投本方3剂。患儿服药1剂而痛减,2剂痛止,遂进稀饭一碗并下床玩耍。两天后解出蛔虫1条,病愈出院。

辑方人:王野樵,江西省儿童医院。

改良安蛔散【方剂来源】龙开宗。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11):694【方药组成】鲜苦楝根皮300~400克,鲜四季葱100~150克,食盐100~150克。

【使用方法】共捣如泥,加食醋适量调成糊状,外敷全腹部约12小时,为防止滑脱,外用塑料薄膜或布巾加以固定。

【适应病症】小儿蛔虫性肠梗阻。症见腹痛呕吐,腹部可摸到索条状肿物等。

【临床疗效】一般敷5~15分钟可使腹痛缓解、呕吐渐止、索状肿物消散。

在腹痛、呕吐缓解时,按药典规定剂量予服驱蛔灵或左旋咪唑片,1~4小时后加服石蜡油或硫酸镁1次,次日即可排出蛔虫,按原法再服驱虫药1次,即可将虫体驱净。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梅椒二黄汤【方剂来源】秦亮。云南中医杂志1989;10(5):12【方药组成】黄连2克,花椒5克,乌梅、使君肉、鹤虱、大黄(生用、后下)各10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煎2次,共取汁200~300毫升。每日1剂,痛剧者每日2剂。每剂分数次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胆道蛔虫症。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服生冷、油腻、甘味之品。

【临床疗效】治疗65例。治愈62例,占954%;好转3例,占46%。治愈者服药1剂16例,2剂33例3剂以上13例。

疗效标准:治愈:临床症状消失,血液白细胞计数和分类及粪检无异常。好转:临床症状减轻,血液白细胞计数及分类减低。无效:临床症状及实验室检查无变化。

辑方人:艾军。

蛲虫效方【方剂来源】史晓军。中医杂志1986;(11):24【方药组成】生百部30克,55%酒精150毫升。

218·虫病·【适应病症】蛲虫症。

【使用方法】用酒精浸泡百部3天后,收集药液贮瓶使用。使用时,以棉签蘸百部酒精浸液,擦肛门附近皱襞。擦时最好于晚上临睡前,用温开水清洗后擦。每疗程7天,每晚1次。一般擦用3个疗程。

【临床疗效】刘某,男,12岁。肛门瘙痒已3年,下午及晚上就寝前发作居多,奇痒难忍,不得入眠。曾多次服用枸橼酸哌嗪未愈,患儿面色萎黄,形体消瘦,1985年1月20日来我科诊治,用上方治疗25次而愈。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榔君汤【方剂来源】午雪峤自拟方。

【方药组成】槟榔、使君子各12克,广木香、大黄各3克。

【使用方法】每剂水煎2次,每次得50毫升。每日1剂,晚服头煎,日服2煎,连服2剂即可。为巩固疗效,可过3天再服2剂。服药期间忌食油腻。

【适应病症】蛲虫病。症见肛门奇痒,睡眠不安或睡后惊扰,遗尿,晚间可见肛门口有线样小虫爬出。

【临床疗效】王××,女,4岁。1982年9月11日就诊。患儿食欲不振,夜间肛门痒,可见蛲虫,夜卧不安,舌质嫩红,苔厚,脉细数,即用上方2付水煎服。过3日再服2付。服前2付后使出蛲虫几十条,后2付未见排虫,肛门不痒,纳增,继用调理脾胃而愈。

辑方人:午雪峤,西安市新城区中医医院、西安中医儿童医院。

治蛲虫方【方剂来源】梁济乐经验方。

【方药组成】1鹤虱草30克,雷丸15克。

2蛇床子30克,雄黄3克。

【使用方法】方1共研细面,冲服;方2共研细末,面糊为栓状物,阴干备用。

方1每晚15~3克冲服。方2蘸水纳入肛门,每日1次,5天一疗程。治疗期必须勤换内裤。

【适应病症】蛲虫病。

【临床疗效】一般7~10天可愈。

辑方人: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21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灭蛲散【方剂来源】高蔼童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花椒15克,明雄黄5克,潮脑2克。

【使用方法】共研极细末,储瓶内备用,勿泄气。将药粉以棉团包裹,蘸香油,纳肛内,每晚1次,连用1周。

【适应病症】蛲虫(线虫)症。

【临床疗效】患儿王××,4岁,门诊号20012。患蛲虫症已有年余,鼻塞两周,每夜晚有微热,乃来门诊。当时微热流涕,晚上肛门抓痒,有小白虫爬出,卧时欠安,胃纳尚可,大便日行一次,混杂残渣,良似脾失健运,积蕴生虫,用前方7次,痒消虫绝。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主治医师。

复方吴茱萸汤【方剂来源】程润泉。广西中医药1984;(3):54【方药组成】吴茱萸10克,大黄3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口服,连服7天。

【适应病症】小儿蛲虫病。症见肛门奇痒,并见蛲虫爬出肛门。

【临床疗效】15例患儿经用本方治疗7天后,症状消失。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蛲虫效方【方剂来源】孙亚东等。吉林中医药1983;(4):39【方药组成】1粉甘草末,蜂蜜。

2大蒜3瓣,煤油少许。

【使用方法】方1将蜂蜜熬为滴水成珠,搅拌粉甘草末,制成1寸长,上尖下圆栓剂。

每晚塞入肛门内1个。

方2将药混合捣碎挤汁,睡前用汁涂肛门口,连续涂3~5天。

【适应病症】小儿蛲虫症。

【临床疗效】方13次即可痊愈。

方2一般连用3~5天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20·虫病·百椒汤【方剂来源】王俊侠。湖北中医杂志1981;(3):37【方药组成】百部150克,川椒60克,苦参200克,明矾10克。

【使用方法】加水500毫升,煮沸20~30分钟,去渣过滤,备用。用时取15~25毫升,每日睡前作保留灌肠1次。一般需2~4次,少数患者需4次以上。

【适应病症】小儿蛲虫病。

【临床疗效】50例患者均治愈,其中灌肠2次者15例,3次者23例,4次以上者12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硝黄槟榔汤【方剂来源】滕殿君。吉林中医药1984;(4):27【方药组成】大黄10克,芒硝5克,槟榔、桃仁、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先将上药加水300毫升煎几沸后加芒硝,得药汁50毫升,分3次,日服尽。

【适应病症】小儿蛲虫症。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蛲虫病效方【方剂来源】刘长天,吉林中医药1984;(4):27【方药组成】雄黄,香油。

【使用方法】雄黄面用香油调后涂于肛门。

【适应病症】小儿蛲虫病。

【临床疗效】一般治疗1周,即可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消积除蛲汤【方剂来源】王润身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百部30克,雷丸20克,胆草2克,生槟榔20克,芦荟12克,焦神曲、焦山楂、焦麦芽各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早晚各1次。并嘱饭前便后洗手,每晚换裤衩一次。裤衩用贯众、百部各30克煮液浸泡1小时后晾干。或用散剂。

【适应病症】蛲虫病。肛门痒夜间加重,或在夜间见有白线样小白虫向肛门外爬行。肛门拭子检查镜下可查到蛲虫卵。

【注意事项】忌油腻食物。

22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耿××,女,内蒙古呼和浩特市郊区。于1984年9月10日就诊。患蛲虫病2年,内服打虫药、外涂蛲虫膏均不效,致其父母皆被传染,肛门常作痒,夜间尤甚。每日傍晚如白线样小白虫向肛门外爬行,外阴被感染而痛痒难忍,患儿哭闹不休。投以消积除蛲汤,三人服药后均腹泻2~3次,当晚安静入睡,次日又服1剂而愈。

辑方人:王润身,内蒙古呼和浩特市玉泉区红十字医院。

驱姜汤【方剂来源】张光荣。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304【方药组成】槟榔30克,榧子、川椒、川楝各10克,使君子、乌梅各20克,雷丸(桂圆肉包吞服)10克。

加减:大便不畅或秘结,加枳实10克,沉香3克;腹痛不适,加乌药10克,沉香3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8岁以下儿童酌减药量。一般连服3剂,未见排出成虫者再服2剂。无副作用及严格禁忌证。

【适应病症】姜片虫病。

【临床疗效】治疗12例,5剂内全部见效,近期粪检复查,连续3次(天)皆为阴性。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22涎症抽薪散【方剂来源】任宏宽,等。新中医1980;(6):29。

【方药组成】吴茱萸3份,胆南星1份。

【使用方法】上方研磨细粉混合,贮瓶勿泄气,备用。取药15克,用陈米醋调成黏稠糊状,敷贴涌泉穴处,男左女右,外用纱布扎紧,每次敷贴12小时。

【适应病症】小儿口角流涎症。

【临床疗效】治疗100余例,均获痊愈。

辑方人:艾军。

南黄府醋饼【方剂来源】褚成炎。四川中医1986;(10):13【方药组成】制南星30克,生蒲黄12克,府醋适量。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府醋(保宁醋)适量调制成饼,包足心涌泉穴,男左女右,12小时易之。

【适应病症】小儿滞颐。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32例,痊愈118例,占894%,好转11例,占83%,无效3例,占23%。

按语:《杂病源流犀烛·诸汗源流》云:“唾为肾液,而肾为胃关,故肾家之唾为病,必见于胃也。”肾乃水火之宅,内寄元阴元阳,为诸脏阴阳之本。寒者肾阳可温,热者肾阴清调,其涎液当受肾的制约。涌泉乃少阴肾经“井”穴,经气所出,如水之源头。源头受控,远端得治。包涌泉穴,可平调脾胃寒热,此乃上病下取双向调节。所以,不论脾胃湿热虚寒或见于胃的肾家之唾为病,皆收良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控涎散【方剂来源】曹鸿云经验方。

【方药组成】炒山甲05克,鸡内金、炒白术各1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粉。1岁以内,每日口服3次,每次05克。2~322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岁,每日口服3次,每次1克。4~5岁,每日口服3次,每次2克。6~7岁,每日口服3次,每次3克。7岁以上,每日口服3次,每次4克。1周为一疗程,可服1~2疗程。

【适应病症】流口水。

【临床疗效】钱×,男,2岁,流口水3个月余。两口角糜烂,食少,腹胀,舌苔薄白,质尖红。控涎散治疗9天,不再流口水。

辑方人:曹鸿云,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主治医师。

小儿流涎验方【方剂来源】袁培春。四川中医1984;3(2):59【方药组成】白术,益智仁,红枣。

【使用方法】水浓煎,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流涎,以脾虚本元不足者为佳。脑部有病及口腔疾患所致者则非本方所宜。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7例,均获显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黄连儿茶散【方剂来源】杨金炉。四川中医1984;(6):20【方药组成】黄连4克,儿茶12克(3岁以下剂量)。

【使用方法】将黄连、儿茶研细末,兑梨汁内服(无梨汁可用蔗汁代之)。服法:上药捣匀分4份,每早晚服1份,用梨汁1~2汤匙,将药粉纳入梨汁捣匀吞服。

【适应病症】小儿滞颐,脾胃湿热证。症见口角流涎,涎液黏稠,有腥臭,甚则口角赤烂,小便短赤,大便燥结等。若因长齿、蛔虫、脾胃虚寒等所致者,不在此例。

【临床疗效】邓××,男,3岁,1983年8月12日初诊。8个月前开始流口水。诊见患儿口角流涎,稠粘有腥臭,口角赤烂,颐下皮肤红赤,面赤唇红,口渴喜冷饮,日饮五六次,大便微稀秽臭,小便微黄,苔黄舌红,指纹紫。病属滞颐,为脾胃湿热,廉泉失制。治宜清胃泻热,燥湿涩涎。用本方2剂后痊愈。3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白蔻生姜饮【方剂来源】邓朝纲。四川中医药1985;(6):37【方药组成】白豆蔻2粒,生姜3片。

【使用方法】泡开水当茶饮。

【适应病症】小儿滞颐,俗称流口水,脾胃虚寒型。

224·涎症·【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多例,均获良效。

曾××,女,2岁,口角流涎1年余,下颌、脖项已糜烂,予以每次白豆蔻2粒(冲生姜3片),泡开水频服,日3次,3天后流涎止。

辑方人:张祖联。

益智白术饼【方剂来源】王心好。中医杂志1987;28(4):53【方药组成】益智仁30克,土炒白术40克,白面粉400克,食盐、炒芝麻各10克。

【适应病症】小儿脾肾阳虚引起的流涎。

【使用方法】将益智仁、白术碾细过罗,取药粉加白面粉、食盐、芝麻、水适量和面,焙焦饼40个,用前放火上烤焦后再食。1~2岁者,一日2次,每次半个;3~4岁者,一日2次,每次1个;5岁以上者,一日3次,每次1个。

【临床疗效】王×,5岁,男,流涎两年余,下嘴巴经常水湿,并伴纳呆、畏寒等脾肾阳虚见症,给予此饼,1料服完,口涎大减,再服1料,病愈。

按语:流涎多责之于脾肾,脾肾阳虚,脾不能运化水湿,肾无以蒸化水液,以致涎液过盛外溢。白术健脾助运,益智仁补肾气,摄涎唾,二药同伍,相得益彰;少量食盐、芝麻起调味之用。全方合用,共凑健脾补肾,摄涎止唾之功。故本方对小儿脾肾阳虚之流涎有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25心肌炎小儿心肌炎治疗方【方剂来源】靖雨珍,等。新中医1987;(1):28【方药组成】1南沙参、北沙参、麦冬、五味子、金莲花、大青叶、栝楼、黄芩各10克,薤白6克,生甘草3克。用于热毒侵心,心阴已虚者。

2党参、生黄芪、炒白术、当归、茯神、云茯苓各10克,炙甘草、桂枝、薤白、远志各6克。用于心脾两虚,阳气已损者。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心肌炎热毒侵心、心阴已虚型或心脾两虚、阳气已损型。

【临床疗效】治疗40例,痊愈9例,显效2剂,好转27例,无效2例。平均疗程7625天。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消失,体检和心电图均正常。显效:症状消失,体检正常,心电图尚有轻度异常。好转:症状好转,体检较前进步,心电图尚未恢复正常。无效;经治疗病情无变化。

辑方人:艾军。

玉竹丹参饮【方剂来源】周玉华,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4):243【方药组成】玉竹、蝉蜕各20克,丹参30克,麦冬15克,生地12克,甘草6克,僵蚕10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3~6岁每日1/3~1/2剂,6~9岁每日1/2~2/3剂,9~12岁每日2/3~1剂,3岁以下酌减。

【适应病症】小儿病毒性心肌炎。

【临床疗效】本方加西药组10例,显效8例,好转2例。单用西药组30例,显效10例,好转15例,无效5例(其中死亡3例)。统计学处理两组疗效差别有显著性意义。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26肾炎健脾消肿汤【方剂来源】许玉贞经验方。

【方药组成】浮萍、连翘各10克,赤小豆30克,云苓15克,猪苓10克,白茅根30克,小蓟15克,车前子、银花、炒白术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同入砂锅内加水覆盖,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留药液200毫升。早、晚空腹服。

【适应病症】急性肾小球肾炎。

【临床疗效】对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疗效甚佳。余临症20余年,治疗数百例,单用上方不加西药,有效率达90%以上。

李×,女,12岁。主因患扁桃腺炎3日,相继出现少尿,肉眼血尿,面部及双下肢浮肿,血压186/13千帕,尿常规化验:蛋白(+++),红细胞满视野,管型(+)。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用上方2剂治疗,小便增多,3500毫升/日,肉眼血尿消失,浮肿消退,血压正常,继服6剂,尿常规正常,痊愈出院,未再复发。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省太原儿童医院。

清热利尿汤【方剂来源】李开注自拟方。

【方药组成】玉米须、白茅根各20克,紫珠草15克,金银花、连翘、车前草各12克,蝉蜕6克,小蓟12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3次服。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属阳水风水型、热毒型)。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连续3次以上正常为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检查有明显进步为显效;连续治疗3个月以上,临床症状有改善,但尿常规检查无明显进步者为未愈。

1978~1982年共治疗86例,治疗结果:治疗1个月以内临床治愈者54例,占628%;治疗1个月以上两个月以内临床治愈者23例,占267%;显效者6例,占7%;3例未愈,占35%。临床治愈率为895%,总有效率为965%。86例中有44例曾追踪1~4年,其中有2例感冒发热后复发,再用上方治疗而愈,追踪病例中无1例转为慢性肾炎。

22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李开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越连汤【方剂来源】陈风兰经验方。

【方药组成】(先煎去沫)麻黄10克,石膏20克,连翘10克,炒杏仁5克,赤小豆15克,桑白皮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车前子10克,桔梗、甘草各5克,白茅根10克。

【使用方法】汤剂。以水400毫升煎得100毫升(此属10~12岁患儿剂量,可根据年龄大小酌情增减),每日服2次,早50毫升饭前服,晚50毫升饭前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炎(风水型)。症见患儿常于发病前期有外感病或咽痛病史,继之浮肿,尿少等症俱见,脉浮数,沉取滑。浮肿从面部开始,继之全身,常有发热咳嗽等症状,舌质清,苔薄黄,尿常规检查:蛋白尿,红、白细胞均可见少量。

【注意事项】注意饮食清淡、低盐;勿过劳;避风寒。

辑方人:陈凤兰,内蒙古哲监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副主任医师。

葶苈汤【方剂来源】任寿山。中医杂志1983;24(2):40。

【方药组成】葶苈子30克,皂角3克,焦山楂15克,大黄、白芷、防风各9克,败酱草、金钱草、茵陈各30克,石苇15克。

【使用方法】大黄先煎,葶苈子包煎,水煎2次取药液约60毫升,分2~3次服,1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水肿(小儿肾炎)痰湿交阻型。

【注意事项】控制食盐摄入量。

【临床疗效】金××,男,12岁,就诊日期1983年4月9日。患者于1982年7月因浮肿、腰痛、倦怠乏力、纳呆、腹胀满等症诊为慢性肾炎住××医院3月余,蛋白尿始终在+~++之间,浮肿时现,下肢尤甚,腹胀纳呆,欲呕泛吐痰涎,舌苔滑腻,舌根苔黄腻,脉象弦滑。此乃津液停壅,泛溢肌肤,积滞于胃肠而成痰瘀结聚,湿热胶滞之证。治宜除痰蠲饮,化痰消积,通窍解毒,逐水消肿。方用葶苈汤;葶苈子20克,皂角2克,焦山楂15克,大黄6克,白芷、防风各8克,败酱草、金钱草、茵陈各20克,石苇12克。3付。服药后症见好转,继服6剂水肿消退,症状大见好转,又进10剂,各项化验正常,临床痊愈,随访至今未复发。

辑方人:邓宝康,湖南省宜章县梅田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茶茅姜枣乌鱼汤【方剂来源】郭助华自拟方。

228·肾炎·【方药组成】茶叶200克,茅根500克,生姜50克,红枣300克,冬瓜500克,鲜乌鱼(又名鳢鱼、七星鱼)1条(重约500克),冰糖250克,葱白7克。

【使用方法】将茶叶、茅根、生姜、红枣、冬瓜(连皮切细)加水适量,熬煎成汤,去渣后浓缩至1000毫升左右,放入鲜乌鱼(去净肠杂)小火慢煮,待鱼熟烂,除去刺骨,加冰糖、葱白。一日3次,分顿食之,喝汤食鱼。

【适应病症】一切急慢性水肿病。

【临床疗效】丁××,女,8岁,小学生。曾因患急性肾炎于1982年2月10日住院,治愈出院。1983年3月14日病发遂来我院就诊。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症见周身浮肿,腰以下肿甚,面色白,脘腹满胀,肢体酸软,纳差便溏,尿少色清,舌质淡红,苔白滑,脉沉细而弱。

嘱服“茶茅姜枣乌鱼汤”2剂而愈,尿化验恢复正常,随访2年未发。

辑方人:郭助华,安徽省潜山县中医院。

加味二至汤【方剂来源】曹颂昭经验方。

【方药组成】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荔枝草、金钱草、茅根各15克,益母草、细生地10克,小蓟炭15克。

加减:如小便黄赤较深,选加地榆、丹皮、知母、黄柏、瞿麦、蒲黄炭;脾虚纳差者,选加太子参、怀山药、芡实。肺肾阴虚者,选加熟地、杞子、北沙参。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用清水先将药浸泡半小时,再用武火煮沸15~20分钟,煎至药液约20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汁根据患儿年龄大小,分3~5次分服。

【适应病症】肾炎之尿血或不明原因之血尿(属肾阴不足,湿热下注)。症见尿色深黄或黄赤,浮肿不明显,病程较长,形体消瘦,舌苔薄黄腻,舌质偏红,脉细。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

【临床疗效】吕××,男,9岁。初诊日期1974年10月23日。患儿于10个月前患有猩红热,当时高热,全身遍体皮肤透发细小红疹,经治疗热退疹消。但3天后出现肉眼血尿,在当地医院诊为局灶性肾炎,用西药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于我院。证属湿热下注,久致肾阴不足。服加味二至丸10余剂,患儿病除。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

加味四妙汤【方剂来源】陈寿春经验方。

【方药组成】苍术、黄柏各6克,牛膝、薏苡仁、茯苓各9克、泽泻6克,车前子(包)9克。

22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水煎剂。煮沸后武火煎15~20分钟,每剂药煎至60毫升,每次15毫升,日4次,食后1小时服。平均疗程38天。

【适应病症】水肿(下焦湿热,脾不制水证)。症见少尿、浮肿,腰痛,舌质偏红,苔黄腻(查尿常规等诊为急性肾炎者)。

【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临床症状与体征全部消失,尿常规检查连续3次正常,停用本药后每周验尿常规1次,观察2月无异常者为痊愈;服药40天症状体征明显减轻,尿常规见管型、蛋白、红细胞、脓细胞明显减少为好转;服药40天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无明显改善或加重为无效。

共治疗85例,治愈率953%,好转率47%。

辑方人:陈寿春,南京市中医院。

竹叶忍冬藤汤【方剂来源】宣志泉经验方。

【方药组成】淡竹叶10克,忍冬花15克,瞿麦10克,车前子(包煎)、赤苓、猪苓各10克,淡黄芩、青木香各5克,知母6克。

加减:如属风水有表证,轻者加清豆卷9克,带叶苏梗6克,重者加麻黄5克,连翘10克,以发汗解表,使水湿上下分消;咳嗽而喘者加桑白皮、苏子、炒葶苈子各6克,以泻肺平喘;血压高者加茜草、夏枯草各10克,以清热平肝;如血尿为主(包括镜检血尿)加生地10克,白茅根30克,紫珠草、小蓟各15克,以凉血止血。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急性肾炎多系外感风邪或湿毒内侵所致,一般发病于上呼吸道感染、急性扁桃体炎或皮肤感染之后。症见尿量明显减少,尿检出现蛋白、红细胞、管型,面目肢体或全身浮肿,或咳或喘,或咽红而肿,或皮肤疮疖。

【注意事项】避风寒,低盐饮食。

【临床疗效】本方已在临床运用近30年,疗效可靠。如:谷××,男性,8岁,住院号043582。因头部生疖2月,浮肿2天,气急1天入院。入院时高热,气急,咳嗽,不能平卧,全身浮肿,头面尤甚,尿量明显减少,精神萎靡,大便未解,舌红,苔厚腻,脉细数。体检:体温398℃(口腔),气促,全身浮肿,双眼睑因浮肿甚而开合不便,咽红充血,扁桃体I0肿大,心率160次/分,律欠齐,双肺呼吸音粗,闻及湿啰音,腹臌大,腹部移动性浊音(+),肝肋下2厘米,质软,脾未及,头面皮肤可见结痂之疮疖,血压17/117千帕,血常规:血色素72克,白细胞143×109/升,中性88%,淋巴12%。X线透视:心脏轻度扩大,肺部阴影增多。诊断:西医诊断为急性肾炎继发心衰;中医诊断为风水。治则:宣肺降气利水强心。竹叶忍冬藤汤加苏葶汤加减。处方:苏子、炒葶苈子各45克,淡竹叶9克,忍冬花15克,车前子(包煎)9克,知母6克,炒黄芩45克,赤猪苓各9克,炙麻黄3克。

230·肾炎·水煎服。服上药3剂后尿量增多,一日约1000毫升,浮肿明显消退,双眼睑已能开合,身热基本退净,气急也平,咳嗽减少,大便已解,舌红,苔薄黄腻,脉浮数。

体检:体温372℃(口腔),气平,面部略浮肿,咽红充血,扁桃体I0大,心率112次/分,律齐,双肺呼吸音粗,未及啰音,腹平软,肝肋下未及,腹部移动性浊音(±),血压143/11千帕,尿常规:蛋白(++),红细胞(+),白细胞少许,透明管型(+),颗粒管型(+)。处方:淡竹叶9克,忍冬花15克,瞿麦、车前子(包煎)各9克,知母、炒黄芩各6克,赤猪苓各9克,青木香45克。水煎服。上药继服6剂,症状消失,尿检阴性,出院门诊巩固治疗。

辑方人:宣桂琪,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导赤解毒汤【方剂来源】张燮均经验方。

【方剂组成】生地、竹叶各6克,木通4克,白茅根9克,栀仁、地丁、野菊花、蒲公英、银花、连翘各6克,六一散10克。

加减:水肿明显,加冬瓜皮、茯苓皮;疔疮疖毒而引起者,加蚤休、黄柏;湿疹皮炎引起者,加地肤子、土茯苓、苦参;暑热毒重,舌红赤,加青黛;合并喘咳气急或尿蛋白+++以上,合苇茎汤;高度水肿、咳喘、尿闭,加黑白丑、大黄;有脓球,加败酱草、鱼腥草;肉眼血尿,加炒蒲黄、小蓟根;尿路结石,加金钱草、鸡内金。

【使用方法】水煎煮2次,日服1剂,2次分服。7天为一疗程。本方为2~5岁常用剂量,5岁以上加半,2岁以下者减半。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尿路感染,急性肾盂肾炎和流行性出血热少尿期。风湿热毒、暑热毒引起面目和全身浮肿、腰痛、尿少尿闭(或尿频尿急尿痛),尿化验有蛋白尿、红细胞、白细胞和颗粒管型。

【注意事项】对脾肾阳虚型慢性肾炎和肾病综合征禁用。用本方时当进低盐或代盐饮食,忌酒、辣椒、鱼虾等,避免受湿伏热。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湿热、暑热毒引起的急性肾炎有卓效。自1964年起每年治疗近百例,治愈率947%,早期轻中型经1~2疗程治愈998%。病程1月以上,经西医用过激素和抗生素、经中医用过辛温发汗和八正、附桂八味等治疗未效之中、重型患儿经用本方治疗3~4疗程治愈率901%。近10年运用本方救治出血热少尿期取得满意疗效。自1983年起我曾用本方合苇茎汤加黑白丑、大黄抢救6例急性肾衰、尿毒症成功。

辑方人:张燮均,江西省高安县中医院。

和解汤【方剂来源】李风林自拟方。

【方药组成】柴胡、半夏各6克,党参3克,黄芩、黄芪、防己、白术各6克,生23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姜3片,大枣3枚,灯心、竹叶各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两次,每次煎成50~100毫升,分3次服之。

【适应病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膀胱炎。

【临床疗效】用和解汤治疗泌尿系统疾患60例,有效率为95%。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自治区立医院主任医师。

芡实合剂【方剂来源】研究院。岳美中医案集。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8年7月:25【方药组成】芡实30克,白术、茯苓各12克,怀山药15克,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24克,百合18克,枇杷叶、党参各9克。

【使用方法】用水3碗半煎成1碗,分2次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慢性肾炎蛋白尿(脾肾俱虚者)。

【注意事项】原方药量系成人量,用于小儿时应根据年龄大小适当减量。本方在辨证正确基础上应长期服用,尿常规检查转阴后,仍需坚持服一段时间,以巩固疗效。有明显水肿时,应限制食盐及水入量。同时给予低蛋白、高热量、富有维生素的饮食。

【临床疗效】龙××,男,7岁。患肾病综合征3年余,曾先后4次入院治疗,尿中蛋白始终不清(+~++),平时反复感冒,皮肤容易感染,但时治时愈。刻诊:面肢肿,精神疲困,纳呆汗出,舌胖质淡,边有齿痕,脉细弱,血压正常。化验检查:尿蛋白(++),尿素氮6069毫摩尔/升,证属脾肾俱虚。治宜调补脾肾。予芡实合剂加味:芡实20克,白术、茯苓各8克,怀山药、菟丝子、金樱子、黄精各10克,百合8克,枇杷叶5克,党参6克,山楂肉8克。遵前煎服法,2个月后诸症全除,尿检蛋白消失,精神转佳,已入学。嘱原方再服2月,以巩固疗效,一年多未见复发。

辑方人:张亮,湖南省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茅浮消肿汤【方剂来源】邓培德自制方。

【方药组成】白茅根(先煎)30克,浮萍草6克,北细辛2克,生麻黄4克,黄柏12克,知母10克,茯苓皮12克,大腹皮10克,益母草12克,蝉蜕(后下)10克。

【使用方法】汤剂。先将白茅根加水煎透,约10分钟,然后入诸药煎煮(约15分钟),1剂两煎,共得药量100毫升。视患儿大小,1剂药1日内分2~4次温服。食后半小时服药,日1剂。3剂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阳水:风湿型和湿热型)。

232·肾炎·【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控制食盐摄入量。

【临床疗效】张×,女,8岁。门诊号487866。1986年3月25日初诊。1个月前患急性扁桃腺炎后,忽又发生全身浮肿,尤以面部为甚,按之凹陷,伴发热尿少。小便常规化验:蛋白质(+++),红细胞(++)脓细胞(++),颗粒管型(1~3),诊断为急性肾炎。因患儿不愿服中药,故予以青、链霉素肌肉注射,并口服双氢克尿噻。用药2周,热退,肿消,但尿检仍有蛋白质(+),红细胞少许。

停药2周后,患儿肾炎又发作,症状如前,尿检:蛋白质(+++),红细胞(++)脓细胞(+),颗粒管型(1~2)。求中医治疗,诊为湿热型阳水,拟宜肺清热,健脾利尿之法,予茅浮消肿汤原方3剂,水煎服。3月29日复诊,服药后尿量增多,水肿消退,症状明显减轻。为巩固疗效加生地10克,继服3剂。病愈后至今未复发。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

加减还魂汤【方剂来源】刘沛然,等。黑龙江中医药1987;(6):22【方药组成】方1加减还魂汤:麻黄3~6克,桂皮1~3克,杏仁3~6克,卷柏6~12克,蜜桑皮12克,蜜紫菀6~12克,茅根120~150克,寸冬12克。

方2通关丸加味:盐知母6~10克,肉桂1~3克,川楝3克,荔枝核6~10克,芦巴子6~12克,橘核10~15克,巴戟天20克,淫羊藿12克。

【使用方法】方1煎汤温服,4~6小时1次。

方2煎汤温服,日服2次。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炎。方1适用于小儿急性肾炎水肿期:方2适用于急性肾炎水肿退后,虚火湿热为患。

【临床疗效】52例患者,服药剂数最多17剂,最少4剂,均达到临床治愈。

治疗后体重减轻最多85公斤,最少1公斤,平均减轻338公斤。10日内恢复至病前状态者35例,其余20例,分别在20日内恢复。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银翘四皮汤【方剂来源】徐光棣。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6):24【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元参、白茅根、细生地各75克,桔梗、茯苓皮、大腹皮、生桑皮各6克,陈皮、泽泻各45克,生甘草3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炎。

23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治疗20例,治愈19例,无效1例。

疗效标准:治愈:药后浮肿消退,尿量增多,尿检查正常,随访1年无复发;无效:尿量增多,浮肿减轻,但头昏、恶心、呕吐、阴囊水肿未减而住院治疗。

辑方人:艾军。

急性肾炎验方【方剂来源】肖俊逸自拟方。

【方药组成】冬桑叶、炙枇杷叶各6克,水芦根、车前子9克,冬瓜皮10克,白茅根12克,地肤子(包煎)、天花粉、益母草各9克。为1~5岁小儿剂量。

【使用方法】每剂煎煮2次,每次用清水200毫升,武火煎煮10~15分钟,取汁70~80毫升。每日1剂,水煎2次,取汁150毫升左右,饭后分服。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风热水湿郁滞肺肾型最为适宜。常见全身浮肿,腰以上肿甚,尿少,尿血,腰痛等症。

辑方人:邓吉华,江西省中医学院讲师。

急性肾炎方【方剂来源】王庆文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芪、防己15克,白术10克,淫羊藿25克,附子10克,车前子、白花蛇舌草15克,苦参10克。

加减:小便不利加翠衣,血压高加钩藤;血尿明显加旱莲草、紫珠草、益母草、白鸡冠花。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付水煎至180毫升,分2次服。30天为一个疗程,2个疗程结束判定疗效。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炎。

【临床疗效】曾临床总结30例,其中男17例,女13例,病程最少2天,最长180天,30天以内18例。均符合小儿急性肾炎诊断标准。结果治愈21例(症状体征消失,尿常规及免疫指标正常),好转8例,(症状体征明显好转,尿常规化验有微量蛋白,少许红细胞,免疫检查正常),无效1例(不符合上述二项者)。

痊愈者平均住院301天;浮肿消退2~10天,平均5天;血压恢复正常2~16天,平均6天,实验室检查:尿常规除1例红、白细胞满视野无变化,其余均明显转变。

辑方人:王庆文,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

复方白茅根汤【方剂来源】曹旭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茅根30克,黄芩10克,黄连3克,黄柏6克,银花10克,连234·肾炎·翘、蝉衣各6克,浮萍15克。

加减:血尿,加生地、大小蓟各10克,侧柏叶15克,阿胶(烊化)10克,三七(冲服)2克;血压高,加石决明30克,夏枯草15克,灵磁石30克,杜仲10克;浮肿甚,加猪苓、茯苓、泽泻、车前子各10克,半枝莲15克,牛膝、防己各10克;腹胀,加川朴、大腹皮各10克;下肢脓痂疮,加野菊花、蒲公英、地丁各15克,天葵10克;大便干燥,加大黄6克,二丑3克。

【使用方法】1剂分2次煎。每次加水400毫升,开后文火煎半小时,约煎至200毫升,兑一起加白糖50克。每次10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小球肾炎(风水、皮水)。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应注意休息,忌盐(浮肿时)。

【临床疗效】本方经作者30年临床应用,效果显著。

单××,女、5岁,住院号13361。1959年11月20日以急性肾炎住院。神志清楚,发育中等,心肺正常、肝肋下2厘米,脾未扪及,颜面眼睑浮肿,四肢轻度浮肿,压之凹陷,腹微胀,食欲不振,精神欠佳,小便短赤如茶,舌苔厚腻,脉滑数。

体温37℃,体重39公斤,血压16/106千帕,血象:白细胞109×109/升,中性060,嗜酸细胞003,淋巴037。尿化验:色黄赤混浊,蛋白(++),红细胞(++),白细胞(+++),上皮细胞少许,颗粒蜡样管型少许。即用复方白茅根汤加杜仲,滑石各9克,每日1剂连服3剂,浮肿消失,食欲精神恢复正常,尿量多,色微黄。又服13剂,查尿常规,血象均正常,血压1278千帕,体重30公斤,1960年1月16日痊愈出院,随访20年未复发。

辑方人:曹旭,陕西省西安市中医医院。

肾炎效方【方剂来源】陈明信。湖北中医杂志1981;(3):33【方药组成】党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竹叶各6克,生地、萸肉各10克,首乌、黄芪、薏苡仁各12克,车前子、茯苓、银花各15克。

加减:若气虚,重用党参、黄芪、麦冬、五味子;脾虚重,用薏苡仁、茯苓、党参、车前子。若肾阳虚,加附片、故纸;肾阴虚加知母、川柏,重用生地;血虚加当归、白芍;身瘙痒加萹蓄、僵蚕。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肾炎。

【临床疗效】64例患儿,完全缓解46例,部分缓解6例,无效3例。有效率为953%。治疗时间不足5个月者51例,6个月以上者13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3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保肾汤【方剂来源】黄中柱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地12克,扁豆10克,丹皮9克,怀山药10克,益母草6克,白茅根9克,泽泻、麻黄各6克,赤小豆10克,连翘9克,黄芪10克,黄芩6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用水250毫升,先武火后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上药为10岁以内儿童之量,临床据年龄、体质、病情酌定其量。

【适应病症】小儿肾炎(属于脾肾虚弱肺气不宣者)。

【注意事项】尽量避免受凉、受潮,以免感受寒湿。肾炎患儿,要卧床休息,低盐饮食。注意皮肤清洁,防止皮肤感染。

【临床疗效】赵某,男,10岁,萍乡市轴承厂家属。其母代诉:患儿于1980年11月12日开始发热3天,小便不利,伴有口渴头痛,曾用西药退热,热不退,于11月15日发现患儿面部及全身浮肿,逐日加重,饮食不振,腰痛等症,在某院确诊为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西医治疗半个月,不见好转,家长要求出院,出院后四处求医无效,患儿病情加重,又经某院中西医结合治疗7天,病情亦无明显见效。

于1980年12月24日经人介绍前来我院求余诊治。症见:患儿全身浮肿,小便量少,尿色黄赤,身消瘦,饮食差,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浮大。小便化验:蛋白(+++),红细胞(++),白细胞(+),管型(++)。诊断为急性肾小球肾炎。处以保肾汤3剂。12月27日复诊:浮肿基本消失,饮食如常,精神转佳。

小便化验:蛋白(+),红细胞(+),管型(±),保肾汤再服2剂。12月29日复诊:病情已愈,小便化验正常,患儿食欲增加,其他无异常,2年后追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肾炎效方【方剂来源】江宁华。江西中医药1987;(2):21【方药组成】桑白皮、淡子芩、茯苓、生北芪、党参、生黄柏、白茅根、陈皮各适量。

加减:浮肿,加车前子、生麻黄、生薏苡仁;发热,加银花、川连;高血压,加夏枯草、生石决明;后期,加丹参、赤白芍、杞子;腹胀,加枳壳、山楂。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肾炎。

【注意事项】禁盐;注意休息。

【临床疗效】轻者服中药20余天症状、体征可完全消失。一般患儿需要2~3个月恢复正常,肾病综合征患儿服药半年之久,才完全恢复正常。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36·肾炎·肾炎效方【方剂来源】赵风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桑白皮、陈皮、白术、赤茯苓各75克,葱白、赤小豆各15克,鲤鱼尾1条。

【使用方法】水煎,日分2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肾炎水肿。

【临床疗效】谢婴,女,6岁,查属慢性肾炎,足腹肿胀,小便不利,服上方5剂,水势渐消,又服3剂症除,易方调理收功。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紫癜性肾炎效方【方剂来源】季之颖,等。中医杂志1988;29(6):74【方药组成】青黛3克,紫草9克,茅根30克,丹参9克,大蓟、小蓟各15克,丹皮,赤芍、威灵仙各9克,生地12克,米仁20克,凤尾草9克,倒扣草30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疗程为4~6周。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肾炎。症见皮肤紫癜,关节肿痛,下肢浮肿,便血,尿检异常等。

【临床疗效】27例中,痊愈11例,显效14例,有效1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2%。服药时间最短1周,最长10周,平均用药时间4周。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六草一黄汤【方剂来源】张亮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花蛇舌草、旱莲草,益母草各15克,白茅根30克,车前草15克,生蒲黄9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六草以水先煎,生蒲黄布包后下。1~5岁用上剂量的1/3,5~10岁用上剂量的1/2,10~12岁即用上述剂量。病情轻者日服1剂,分2次服。病情较重者日服2剂,分4次服。

【适用病症】小儿水肿(风水相搏,湿热内侵,寒湿内渍型)。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不强调忌盐。在水肿明显阶段低盐饮食即可,水肿渐消时,可食普食。

【临床疗效】使用本方治疗小儿水肿,临床上可获得较为满意的疗效。

郑×,男,12岁,湖南省安乡县城关镇人。因眼睑及面部浮肿,小便不利1月,加重2天而入院,入院时眼睑及面部浮肿,小便不利,恶风,咳嗽,咽痛,舌质淡,苔薄白,脉浮滑。体温37℃,血压12/8千帕,血常规:血色素92克/升,白细23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胞64×109/升,中性粒细胞067,淋巴细胞033,尿常规:黄清,蛋白(+++),红细胞2~8个/HP,白细胞2~6个/HP,细胞管型1~3个/HP,诊断为水肿(风水相搏型),治拟散风清热,宣肺行水,用本方加麻黄、杏仁、桔梗,住院治疗26天,病愈而出院。

辑方人:彭武斌,湖南省安乡县中医院医师。

气阴双补方【方剂来源】苗晋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地、女贞子、旱莲草、茯苓、山药、黄芪、丹参、益母草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一日1剂,分3次饭前温服。上述剂量是4~7岁小儿量,临床据年龄大小酌情减增。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恢复期、肾病综合征及泌尿系感染、病毒性心肌炎等病有气阴两虚表现者。症见疲乏无力,面色白,头晕自汗,纳呆气短,五心烦热,颧红盗汗,舌淡苔白或舌红少苔,脉沉细,指纹淡紫。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辛辣刺激性食物。

【临床疗效】急性肾炎恢复期坚持服2周,尿中蛋白、红细胞等一般消失。

肾病综合征、病毒性心肌炎坚持服1月后,诸症减轻,尿及心电图等可改善。

辑方人:苗晋,陕西省中医学院副教授。

化水愈肾汤【方剂来源】侯永茂自拟方。

【方药组成】桔梗、大青叶各10克,石苇、白茅根各15克,益母草,佩兰叶各10克,莪术6克。

加减:有表邪,选加麻黄、桂枝、荆芥、薄荷、蝉蜕、苍术等;湿热重,选加青蒿、半枝莲、黄芩、连翘、大小蓟、旱莲草等,脾虚湿阻,选加薏米、木瓜、陈皮之类。

【使用方法】水煎服,一日1剂。

【适应病症】急性肾小球肾炎或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李某,女,17岁,急性肾小球肾炎,住院以化水愈肾汤治疗半月水肿尽退,尿检:蛋白(±~+),红细胞1~3个/高倍镜,白细胞2~6个/高倍镜。自动出院治疗半月后又见浮肿,尿赤黄,尿检蛋白(+++),红细胞10~20个/高倍镜,白细胞6~10个/高倍镜,颗粒管型1~3个/高倍镜,再返回治疗。

与化水愈肾汤,加薏米30克水煎服,1周肿退尿清,3周尿检蛋白(±),余阴性。

后以此方据证稍作增减进服,2月后多次尿检阴性停药。至今观察3年余,未再发作。

辑方人:侯永茂,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医院。

238·肾炎·五味草汤【方剂来源】李开注经验方。

【方药组成】玉米须20克,紫珠草、车前草、白茅根各15克,白花蛇舌草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急性肾炎,血尿,泌尿系感染。

辑方人:李开注,广州中医学院。

小儿急性肾炎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瞿麦、篇蓄、连翘、黑栀于各9克,结茯苓15克,光泽泻9克,车前子15克,广陈皮5克,白茅根30克,干藕片15克,玉米须30克,六一散18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服。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肾炎(湿热型)。症见突然浮肿,始见眼睑,继则延及全身,烦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苔黄腻,舌质稍红,脉滑数。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盐。

【临床疗效】经10多年临床验证疗效确实。治疗小儿急性肾炎231例,治愈率836%,显效占95%,好转占65%,无效占04%。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麻黄连翘赤小豆汤【方剂来源】汉·张机。《伤寒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3年4月:66。

【方药组成】麻黄3克,赤小豆、杏仁、连翘各4克,大枣5枚,甘草、梓白皮各3克,生姜3片。此为1岁以下的小儿剂量,可随年龄而增减剂量。

加减法:全身有脓疱疮,加银花4克,蒲公英6克;口渴,小便黄少,加生石膏5克,前仁4克。

【使用方法】以适量清水先煮麻黄约10分钟,去上沫,入诸药,以清水遮药为度,文火煎30分钟,煎2次,如加生石膏则先煎石膏10分钟,再入诸药。分2次温服,日1次。

【适应病症】水肿(风水型)。症见眼睑浮肿,蔓及全身,兼身有脓疱疮,咳嗽,尿少色黄,大便硬,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之症。

【临床疗效】患者贺××,男,5岁,湖南省衡南县江口区九龙乡人。患儿开始起病微恶寒发热,全身发水泡,随即则水泡成脓疱,经当地医生治疗,寒热消退,脓疱疮结痂。停药后5日开始,眼睑浮肿如卧蚕,稍有咳嗽,又请医生治疗(两次用药不详)罔效,且浮肿延至全身,小便短少色黄,大便硬,咳嗽加剧,于23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1984年10月上旬邀余诊治,症见全身浮肿,兼身有脓疱疮痂,咳嗽恶心欲呕,大便硬,小便短少色黄,证属水肿(风水型),拟用麻黄连翘赤小豆汤加银花5克,蒲公英、前仁各6克,3剂则浮肿消退,疮痂自脱,咳嗽减轻,无恶心呕吐,小便清长,大便如常,后减麻黄服3剂而病告痊愈,随访半年未再复发。

辑方人:罗齐柔,湖南省衡南县中医院医师。

土茯苓白茅根汤【方剂来源】张玉乾自拟方。

【方药组成】土茯苓、白茅根、车前子、泽泻,旱莲草、炙黄芪各15克,党参、白术各10克,茯苓75克,枸杞10克,淫羊藿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剂煎100毫升,服用3~6天。口服一日3次,每次5~10毫升(3~5岁量)。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不同,酌情增减药量。

【适应病症】小儿肾病综合征(脾肾两虚)。

【注意事项】服药过程中,禁忌辛辣及生冷食物。

【临床疗效】用本方配合西药治疗小儿肾病综合征84例。结果:显效34例,占40%,有效45例,占53%;无效5例,占7%。

辑方人:张玉乾,吉林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小儿肾病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茯苓15克,生薏苡30克,白扁豆、莲子肉(去心)各10克,玉米须30克,光泽泻10克,车前子(包)15克,广陈皮5克,鸡内金10克,白茅根30克。

加减:未用激素时,加生黄芪15克,太子参10克;用激素后,加肥知母9克,川黄柏6克;去激素后,加潞党参10克,炮附子6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低盐饮食。

【适应病症】小儿肾病(脾虚湿困或湿热型)。症见全身浮肿,按之凹陷不易起,脘闷腹胀,纳减便溏,面色萎黄,神疲肢冷,小便短少,脉沉缓或滑,舌苔白腻或黄腻。

【临床疗效】经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史××,女,3岁半,全身浮肿半年,经多方治疗无效,于1986年3月10日住我院,确诊为肾病综合征。症见全身浮肿,面色白,脘腹胀闷、纳食不佳,大便溏,小便短少,舌苔黄厚腻,脉滑。

证属脾虚湿热内蕴。治宜补脾健运,化气利水。方用小儿肾病汤加减。服用1周,尿量增多,浮肿渐退,食欲增强,前后服药守原方加减3个月,诸症悉除出院。

240·肾炎·随访2年多未见复发。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加味地黄汤【方剂来源】李寿彭经验方。

【方药组成】熟地8~10克,山药10~12克,枣皮5~8克,牡丹皮、茯苓、泽泻各3~5克,黄芪5~12克,白术5~8克,益母草8~10克,旱莲草5~10克,白茅根、车前草各8~12克。

加减:蛋白尿甚,可加金樱子、五味子;感冒,加桑叶、菊花;汗多,加玉屏风散;呕吐食少,加半夏、藿香、山楂、谷芽。

【使用方法】用冷水浸泡5~10分钟,煎沸5~10分钟,3次取汁150~300毫升,分次加温频服。每日1剂,1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肾病综合征(脾肾虚型的阳水、风水)。患儿出现高度水肿,大量蛋白尿、低蛋白血症和高胆固醇症。

【注意事项】低盐饮食;避风寒;勿过劳。

【临床疗效】张某,男,2岁半,万县长江制药厂职工之子。1983年3月20日,患儿发热3天,全身高度浮肿,以急性肾炎收住我院。住院号43043,住院期间化验,尿蛋白(++),上皮细胞少许,红细胞少许,白细胞少许,颗粒管型少许,血胆固醇668毫摩尔/升。住院期间曾用青霉素、双氢克尿噻、泼尼松等药治疗,症状一时控制。但药停病发,愈发愈重,迁延3月有余,延医于余。余以加味地黄汤为基本方,随症加减治疗月余,症状基本控制。又坚持服加味地黄汤,同时逐步减激素剂量,至同年12月底,激素减完,水肿退净,尿检正常。随访2年未复发。

辑方人:李寿彭,四川省万县地区医院副主任医师。

补脾固肾汤【方剂来源】李开注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茯苓皮、泽泻各12克,巴戟10克,金樱子20克,锁阳10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2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分3次服。

【适应病症】阴水(脾肾两虚)。症见面色少华或白,倦怠乏力,浮肿,舌淡苔白。

【临床疗效】周××,女,5岁,肾炎专科门诊号8158,1984年10月9日初诊。患儿3岁起有反复扁桃体炎病史,近1个月来颜面眼睑浮肿,查小便发现蛋白、血尿、管型等,曾在当地医院治疗。1周来浮肿加重,尿少,而来肾炎专科门诊。查尿蛋白(+++),红细胞(++),颗粒管型(++),白细胞3~5个/高倍24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镜,白蛋白175克/升,球蛋白26克/升,胆固醇1097毫摩尔/升,血尿素氮1250毫摩尔/升。症见面色苍白,精神疲倦,胃纳差,尿少,下肢有凹陷性浮肿,舌质稍暗,苔薄白,脉沉细略涩。诊为肾炎型肾病,辨证属脾肾阳虚,水湿逗留,瘀血内阻。治宜健脾利水、补肾温阳、佐以活血祛瘀。处方:黄芪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茯苓皮、大腹皮各15克,泽泻10克,巴戟12克,金樱子15克,锁阳、丹参各12克,赤芍10克,车前子12克。上方加减治疗2个多月(未用西药),精神、胃纳好转,尿量增加,浮肿消失。蛋白尿与管型逐渐减少,惟尿红细胞仍(++),后在原方基础上加田七末、琥珀末各2克冲服,连服1个月后,尿常规:蛋白(±),红细胞0~2/高倍镜,管型阴性。尔后多次检查尿常规及肾功能、生化等均属正常。本症由于脾肾阳虚致精关不固,精微下注,出现大量蛋白尿;又由于阳气虚衰,推动无力而出现气滞血瘀,在治疗上抓住补肾温阳为主,佐以活血祛瘀为辅,肾气得补,精微得固,气滞血瘀则通,病当转愈。

辑方人:李开注,广州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炎合剂【方剂来源】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内科经验方。

【方药组成】雷公藤20克,鸡血藤25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制剂前,要将雷公藤的内外皮剥净,切片,打粉,以95%酒精浸泡、提取。将鸡血藤、甘草煎汤,浓缩,雷公藤提取液混入,边加边振摇。再加防腐剂、蔗糖适量,制成合剂40毫升。每服5~10毫升,一日2~3次,自小剂量开始,逐渐递增,最大量为每日20毫升,餐后服用。

【适应病症】原发性肾病综合征、继发性肾病综合征(过敏性紫癜肾炎、红斑性狼疮肾炎等)尿蛋白难以下降者。

【注意事项】服药前及服药期间要注意观察,定期检查血常规及肝、肾功能,明显低下者忌服。出现心悸、心脏听诊异常时,要检查心电图,有心律失常者及时停药,有恶心呕吐及腹痛等较严重胃肠道反应者亦须停药。

【临床疗效】以本药为主,配合辨证论治中药汤剂,治疗原发性肾病综合征3例,过敏性紫癜肾炎3例,均获完全缓解。完全缓解标准:尿蛋白转阴,临床症状消失,停药未满3年。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雷公藤总甙(T11)【方剂来源】李效吾。中华儿科杂志1982;20(4):203【方药组成】雷公藤。

【使用方法】由草药雷公藤提取、精制成片剂,每片含T1110毫克。每日10~16毫克/公斤体重,分2~3次口服。疗程2个月,连续服药。

242·肾炎·【适应病症】肾病综合征。

【临床疗效】治疗53例患儿,疗效统计如下表:()例数缓解持续时间有效无效<6~12>12个月单纯性肾病33813102肾炎性肾病1836144紫癜性肾炎肾病211合计(%)5342(792)7(132)4(76)疗效标准。缓解(显效):水肿消退,血压、肾功能正常,尿蛋白消失或微量,尿蛋白定量在300毫克/24小时以下,尿红细胞不超过0~3个/高倍视野。有效:水肿消退,血压正常,肾功能改善,尿蛋白较治疗前持续减少(+)以上,尿蛋白定量较治疗前减少超过50%,尿红细胞持续减少。无效:水肿不消,尿蛋白不减少,肾功能减退。

本组病例使用雷公藤总甙出现副作用较少,未见消化道症状,白细胞暂时减少仅4例,个别病例有食欲亢进,兴奋,面部皮肤色素沉着等,未见对红细胞影响,亦无心肝肾等损害,减量后色素沉着消失,不留痕迹。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副教授。

蛇莲合剂【方剂来源】朱疆,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4):207【方药组成】蛇莓、半枝莲、干地黄、生黄芪、丹参各100克,川芎、红花、当归、川牛膝、京三棱、焦白术各50克,陈皮、甘草各30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合剂1000毫升。儿童每服100毫升,1日2次。疗程2个月。

【适应病症】肾病综合征,高黏滞血症,辨证为热毒瘀阻证者。

【临床疗效】治疗77例,经血液流变学检查证明均有高黏滞血症。均用泼尼松、环磷酰胺治疗。加用蛇莲合剂组45例,治疗前全血比黏度高切、低切、血浆比黏度、红细胞电泳(S)、红细胞压积(%)、血沉(mm/n)分别为610±118、1091±332,189±021,1779±232,4332±620及4167±840。治疗后除红细胞电泳及压积外,各项指标均明显降低(P<001),完全缓解率711%。

单用西药组32例,治疗后全血比黏度反增高,完全缓解率406%。证明蛇莲合剂有降低血黏度,提高疗效的作用。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4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肾病Ⅰ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党参、黄芪、猪苓、茯苓、白术各10克,泽泻8克,陈皮6克,大腹皮10克,生姜皮6克。

【使用方法】上药浸泡后煎取150毫升,每次服75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食后服。

【适应病症】肾病综合征脾虚湿泛型。症见全身浮肿,按之凹陷,尿少腹胀,面色淡白,精神不振,食欲不佳,或大便溏薄,舌质淡,苔薄白而滑,脉沉缓无力。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全面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阴性,血液生化检查正常;部分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微量或少量,血液生化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浮肿未消,尿蛋白(++)以上,血液生化检查不正常。治疗结果:与肾病Ⅱ号及肾病Ⅲ号合并辨证分型治疗肾病综合征150例(配合激素),全面缓解134例,占893%,部分缓解13例,占87%,无效3例,占2%,总有效率达98%。

辑方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病Ⅱ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仙灵脾、巴戟天各6克,炒党参、黄芪、山药、白术各10克,泽泻8克。

【使用方法】上药浸泡后煎取150毫升,每次服75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食后服。

【适应病症】肾病综合征脾肾阳虚型。症见全身浮肿,尤以腰腹下肢为重,按之不起,面色白,神倦肢冷,小便短少,舌质胖,色淡,苔薄白,脉沉细。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全面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阴性,血液生化检查正常;部分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微量或少量,血液生化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浮肿未消,尿蛋白(++)以上,血液生化不正常。治疗结果:与肾病Ⅰ号或肾病Ⅲ号合并辨证分型治疗肾病综合征150例(配合激素),全部缓解134例,占893%;部分缓解13例,占87%;无效3例,占2%,总有效率达98%。

辑方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肾病Ⅲ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地、熟地、女贞子各10克,山药12克,山萸肉8克,泽泻6克,炒知母、炒黄柏各8克。

【使用方法】上药浸泡后煎取150毫升,每次服75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食244·肾炎·后服。

【适应病症】肾病综合征肝肾阴虚型。症见浮肿消退后咽干唇色红,多汗时烦,头目昏晕,或伴低热,舌红少苔,脉细数。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全面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阴性,血液生化检查正常;部分缓解:浮肿消失,尿蛋白微量或少量,血液生化检查基本正常;无效:浮肿未消,尿蛋白(++)以上,血液生化检查不正常。治疗结果:与肾病Ⅰ号及肾病Ⅱ号合并辨证分型治疗肾病综合征150例(配合激素),全面缓解134例,占893%;部分缓解13例,占87%;无效3例,占2%,总有效率达98%。

辑方人: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小儿肾病合剂【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苏梗叶各5克,制厚朴9克,广陈皮6克,炒白术9克,肥知母6克,云苓、黄精、抽葫芦各9克,枳壳、麦冬各6克,猪苓、泽泻各9克,甘草6克。

加减:若感受风热,发热咳嗽,可去方中白术、黄精,加薄荷、芥穗、连翘;感受风寒出现畏寒肢冷,加羌活、防风;正气偏虚,加太子参。

【使用方法】以上汤剂为3~8岁小儿1天量,先以冷水将药浸泡半小时后,煎为100~150毫升,分2~3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肾病综合征之水肿,以及脾虚湿困的诸般肿胀。

【注意事项】注意低盐饮食。

【临床疗效】近10多年来,以健脾利湿法为主组合的“小儿肾病合剂”,先后治疗观察100余例不同程度的小儿肾病,包括部分难治性肾病,有效率为85%以上。动物实验表明,此合剂对消除尿蛋白,降低胆固醇,提高血浆蛋白,都有比较满意的效果。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教授。

小儿肾病1号【方剂来源】张玉乾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黄芪、党参、白术、茯苓、泽泻、车前子、枸杞子、旱莲草各10克,土茯苓、白茅根冬15克,篇蓄、瞿麦,川断各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服,1剂需煎煮30分钟,煎2次相合约量为90毫升,服用2天(据患儿体质情况和病情轻重可酌情增减药量)。一日3次,每次15毫升(3~5岁患儿量),疗程需21~28天,早饭前及晚饭后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肾病(脾肾阳虚型)。症见全身浮肿,恶寒腰痛,头昏倦怠,肢软尿少色淡,食欲不振,脘腹胀满,大便溏,脉沉细,舌胖质淡苔薄白。

【注意事项】阴虚有热,大便干燥者忌用。

24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显效:指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阴性,血生化恢复正常;有效:指临床症状消失,尿蛋白减少,血生化恢复正常或接近正常;无效:指经治疗无改善者。本人以此方为主加减共治疗小儿肾病307例,有效率972%,治愈率867%,无效者28%。

辑方人:张玉乾,吉林市中医院。

246遗尿小儿遗尿方【方剂来源】李明堂、梁济乐自拟方。

【方药组成】补骨脂12克,益智仁、桑螵蛸、钩藤各9克,麻黄4克,升麻3克,核桃3个为引。

【使用方法】将上药煎2次取药汁200~250毫升,睡前服药。用3个核桃为引,10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儿童先天性遗尿、热病后致发遗尿和尿频。

【注意事项】10天为1疗程,可根据病情轻重延长治疗时间,在服药期间禁用茶水。晚上适当减少饮水量和过度疲劳。

【临床疗效】本方药简易服,疗效满意,据临床57例统计,有效率达85%,治愈率72%,无效15%。

按语:本方也适用于青少年遗尿,疗效良好。对较小儿童应注意是否病因致发,如因缺乏教导。或过度疲劳致发遗尿,应加强教导,养成按时排尿习惯。

辑方人:李明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光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遗尿单方【方剂来源】吕秉义。中医杂志1981;22(12):73【药物组成】硫黄90克,大葱根7棵。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使用方法】上药共捣为泥。每晚睡前,用酒精棉球将肚脐及其周围腹部消毒,然后将药摊在脐周,再用绷带绕腰缠紧固定,次晨取下,并保持干净,存放在洁净的器皿中以备再用,第二晚依前法再用1次,1剂用量可连用2次。

【临床疗效】1966年10月,笔者曾治疗一个从幼年遗尿至24岁,久治未愈的姑娘。曾先予中药针灸无效,又予气海穴封闭阿托品,但封闭1次只可保持一夜不遗尿。后试用本方,用药当晚见效,连用1月余获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4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芪螵止尿方【方剂来源】曹志群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桑螵蛸9克,熟地12克,山萸肉6克,炒山药,芡实、覆盆子各9克,煅牡蛎15克,菖蒲9克,炙远志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

【临床疗效】高×,女,11岁,1984年4月21日初诊。夜间遗尿,11年。患儿夜间遗尿,有时日间小便频数,面色无华,余无他症,舌淡苔薄白,脉细弱,曾经多次医治,疗效不明显。辨证属肾气不足,下元不固,用上方3剂后,日间小便频数明显减轻,继用18剂夜尿消失而愈。

辑方人: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小儿遗尿良方【方剂来源】林容华经验方。

【方药组成】桑螵蛸,益智仁,炙黄芪,锁阳,牛膝,炒菟丝子,金毛狗脊,煅龙牡,甘草。

【使用方法】水煎成汤剂,早、晚空腹服,盐水送下。

【适应病症】肾气不足,下元虚冷之日久遗尿症。

【临床疗效】经山西省中医研究所已故名老中医张光煜临床使用数十年,有明显的温肾、固涩、制约水道的效果。

辑方人:林容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固肾缩泉汤【方剂来源】黎炳南自制方。

【方药组成】补骨脂、益智仁、五味子、炙甘草各10克,桂枝、白芍各12克,龙骨、牡蛎各15克。以上为4岁用量。

【使用方法】汤剂。加水适量(浸过药面少许),煮沸后10分钟斟出药液,药渣再煎1次,共得药液大半碗。以上药液分早、午、晚3次温服。至得效可减量服用数天后停药。服药期间戒食寒凉生冷之物。适当节制饮水。下焦湿热者忌用本方。

【适应病症】尿频或遗尿,证属下元虚冷者。

【注意事项】适当节制饮水,下焦湿热者禁用。

【临床疗效】叶××,男,2岁5个月。1987年3月12日初诊。尿频尿急6天。患儿因发热而用过青霉素、退热片,热退后发现其排尿频频,日间数十次,每次量少,甚至仅数滴,夜尿2次,兼见多汗,纳呆、面色白,舌淡苔白;查尿常规248·遗尿·无异常。拟方:补骨脂、桂枝、白芍、茯苓各10克,五味子、甘草各8克,益智仁6克,龙骨、牡蛎各15克。3月19日二诊,谓小便次数减半,每次量稍增,出汗减少。按上方去桂枝、白芍、茯苓,加肉桂(焗)4克,熟附子、当归各6克,熟地20克,4剂。3月23日三诊,小便已正常,乃上方去附、桂,加香附10克,以巩固疗效。

辑方人:黎炳南,广州中医学院。

加减菟丝子散【方剂来源】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怀山药30克,炒韭子21克,金樱肉、菟丝子30克,益智仁60克,五味子15克,覆盆子、桑螵蛸各45克,鸡肝肠1具(文火焙干)。

【使用方法】散剂。共研细末,每服6~9克,每日2次,淡盐水送下。

【适应病症】肾虚之遗溺,小便数不禁,睡中遗尿。

【临床疗效】用此方治疗尿床患儿均取得满意效果。

吕××,女,从武都来诊。每夜尿床有10多年之久,先予加减桑螵蛸散,服6剂后能隔2~3日不尿床,后配加减菟丝子散剂1料,服完之后病痊愈。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

加减桑螵蛸散【方剂来源】席梁丞经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15克,桑螵蛸9克,生龙骨15克,炙草6克,煅牡蛎、益智仁、覆盆子各15克,五味子6克。

【使用方法】汤剂,一日1剂。取水500~700毫升,纳入诸药,煎煮20~30分钟,去渣,分2次口服。

【适应病症】下元虚冷,肾气不固之遗尿,睡中尿床。

【临床疗效】席老治愈睡中尿床病例很多,取效甚速。经我科多年门诊应用此方治疗睡中尿床患儿,取得满意效果。

患儿王×,男,12岁。夜间尿床已有8年之久,形体消瘦,面黄无华,小便清白量多,常于睡中做梦尿床。苔白嫩,脉沉细,证属下元虚冷,肾气不固,治宜温肾固涩,缩泉止遗,上方一日1剂,服5剂而痊愈。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

固泉汤【方剂来源】据曹旭经验方止尿散加味创制的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益智仁9克,桑螵蛸12克,鸡内金、白果各6克,覆盆子、菟丝子、金樱子、党参各9克,乌药6克,黑小豆(先煎)30克。

24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汤剂。1剂药煎2次,第一煎加水300毫升,煮取100毫升,第二煎加水150毫升,煮取50毫升,混合两次煎出液。每次煎煮25~30分钟。7岁以上患儿,每日内分早、午、晚3次服完1剂药;7岁以下患儿,一日内分4~6次服完1剂药。6剂药为一个疗程。食后1小时再服药,药液须热服。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之虚证(下元虚寒型及肺脾气虚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生冷肥甘厚腻之物。

【临床疗效】疗效观察标准:痊愈:治疗后不再遗尿者或复发再治愈者(随访半年);好转:治疗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有尿能憋醒或叫醒者;无效:治疗后遗尿无明显改善者。从1984年8月~1987年10月我科共治疗遗尿患儿96例,其中男性39名,女性57名;年龄最小3岁,最大17岁。结果痊愈50例,占52%;好转38例,占398%。总有效率为918%,其中1个疗程收效的22名;2个疗程收效的47名;3个疗程以上收效的19名。无效8例,占82%。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主治医师。

治遗尿方【方剂来源】杨博经验方。

【方药组成】补骨脂5~10克。

【使用方法】将补骨脂用食盐1克,文火炒黄,然后研粉末,分次用米汤送服,早晚2次,均用米汤空腹送服。每次1~2克,5~10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幼儿夜尿频及儿童遗尿症。

【注意事项】服药时禁忌鱼腥及燥性食物;感冒时不能服药。

【临床疗效】共观察治疗26例。显著有效(无遗尿症状)15例,占57%;有效(较治疗前明显好转,偶有遗尿现象)8例,占30%;无效(服药后仍遗尿3次以上)3例,占11%。总有效率87%。

辑方人:杨博,湖南中医学院附院。

夜尿散【方剂来源】李小白自拟方。

【方药组成】桑螵蛸、益智仁、补骨脂、五味子各10克,红糖适量。

【使用方法】桑螵蛸烧炭存性,益智仁食盐微火炒黄;补骨脂食盐浸泡一昼夜,再用食盐炒至微黄;五味子食醋炒黄。四味共研极细末,过200目筛,装瓶备用。以上药物剂量为5~12岁小孩的5日量。每晚临睡前半小时许,用适量开水及红糖冲服。每晚1次,5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及血腥之品。

【临床疗效】上方治疗小儿遗尿症32例,5日治愈26例,占8125%;10日250·遗尿·治愈5例,占1562%;15日好转1例,占312%。总有效率100%。

辑方人:李小白,湖南省常宁县中医院医师。

益智桑螵黄实猪鸡汤【方剂来源】李治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益智仁、桑螵蛸各15克,黄实10克,鲜猪膀胱(冷水浸泡一昼夜洗净切碎)1个,鸡全肠(洗净)1副。

【使用方法】上药纳水共煮(三味草药用纱布包),煮熟后吃膀胱、鸡肠并喝汤。一日1剂,连服3剂。

【适应病症】遗尿。寐中遗尿不知,或意欲控制,终不如愿。此系心肾气虚,阳气衰冷,膀胱气化失职所致。

【临床疗效】经临床治疗12例均获痊愈。

辑方人:李治安,内蒙古鄂尔多斯市鄂托克旗医院主治医师。

遗尿丸【方剂来源】王静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潞党参15~30克,白蔻6克,安桂3克,炒怀山药、菟丝子各15克,补骨脂15~30克,淫羊藿、枸杞子各30克,萆蔛15克,胡桃仁30克,益智仁15克。

【使用方法】一日1剂,日服4次,每日50毫升左右。外用:安桂粉3克,细末分3次贴肚脐。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见夜间睡中遗尿,神倦纳差,嗜睡,小便清长,面白唇舌淡,脉沉迟。

【临床疗效】谢×,女,5岁。遗尿半年。病儿半年来发生遗尿,每晚必遗,曾到某医院检查,来发现异常,又经许多医院中药治疗不佳,近1月来,感神倦纳差、嗜睡,即来我院就诊。舌红苔薄白,脉细数。诊为遗尿。治宜温肾缩泉。方用遗尿丸加苏梗、炒谷麦芽各12克。服上方4付后来诊,遗尿次数减少,服药期间遗尿2次。继用上方4付,2月后随访,服药后,遗尿消失,至今未复发。

辑方人:王静安,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医院。

遗尿方【方剂来源】宣志泉验方。

【方药组成】补骨脂5克,炙桑螵蛸10克,益智仁6克,金樱子、覆盆子各10克,广郁金、石菖蒲各5克,台乌药6克,生龙骨(先煎)12克,陈皮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肾虚遗尿。

25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王×,女性,7岁,1983年10月7日初诊。患儿遗尿5年,每夜遗尿2~3次,白天小便也多,面色萎黄,精神欠活泼,记忆力差,夜间熟睡难以唤醒,舌红苔薄,脉细。此乃肾虚失固,治当益肾固涩,遗尿方加减:补骨脂45克,炙桑螵蛸9克,怀山、益智仁各6克,金樱子10克,广郁金45克,石菖蒲5克,台乌药6克,生龙骨(先煎)12克,覆盆子9克,陈皮3克,炙鸡金6克。二诊:药后遗尿次数明显减少,1周来遗尿3次,睡时已能唤醒。继用上药略动1~2味,调治2月,遗尿痊愈,并见面色好转,记忆力增强。半年后追访,未见复发。

辑方人:宣桂琪,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温肾缩泉饮【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沙苑子6克,粉萆薢、益智仁、台乌药、补骨脂、银杏肉各9克,炒黄柏、肥知母各6克,生牡蛎20克、生龙骨15克,泽泻9克。

【使用方法】以上汤剂为3~5岁小儿1日量。将药以清水浸泡半小时后,煎为100~120毫升,分2~3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尿频、夜尿,以及小儿由于肾气虚弱,膀胱约束无权,阳虚湿浊不化所致的小便如泔,腰痛肢冷等症。

【临床疗效】20多年来,以此方为主,随症化裁,先后治疗小儿夜尿,小儿尿频30多例,有效率为95%以上。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缩泉散【方剂来源】曹鸿云自拟方。

【方药组成】覆盆子10克,升麻3克,五味子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1~2岁,每晚睡前口服2克;3~4岁,每晚睡前口服3克;5岁,每晚睡前服4克;6~7岁,每晚睡前服5克;7岁以上,每晚睡前服6~8岁。1周为1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适应病症】遗尿症。

【临床疗效】李××,男,5岁,夜间尿床1年余,舌质淡红,苔白满,脉沉细,用上药治疗3个疗程,夜间不再尿床。

辑方人:曹鸿云,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主治医师。

缩泉汤【方剂来源】徐梓柏经验方。

【方药组成】绵黄芪25克,潞党参、菟丝子各20克,覆盆子15克,桑螵蛸20克,木蝴蝶、葫芦巴各15克。

252·遗尿·【使用方法】取鲜猪膀胱(猪脬)1个,将上药放入猪膀胱内,细绳捆结,并用粗针在膀胱壁上扎数十眼孔,后放入砂罐内,加足水量,用适当火候炖熟。取出猪膀胱,去捆结,弃药。将膀胱切成条状,再放入汤中口服。每日炖服1个。服时,吃猪膀胱可调少许酱油,汤作为饮用,均在饭时服。晚间不宜再服汤液。每服7个膀胱为一疗程。不愈者,间隔2周后再服。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表现夜间不自主尿床,久久不愈,体弱,发育欠佳,瘦削,食差,小便清白,面色无华或晦暗,舌淡苔白唇淡,指纹淡红。脾肾虚弱型。

【临床疗效】×××,男,11岁。患儿夜间尿床已有9年之久,经针灸、中药内服未愈。病儿尿床多在下夜,时有梦溺,有时未梦而溺,心情紧张,极怕尿床,食差,发育不良,瘦弱,体软而乏力,面色无华微青而白,苔白唇舌无华,脉沉细而弱。经服缩泉汤第一疗程,症状基本消失,食增,精神好转。休息2月,再服第二疗程,共服3个疗程,病情消失,体渐健,随访未复发。

辑方人:徐广德,四川省成都市中医学校副主任医师。

缩尿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益智仁6克,桑螵蛸9克,首乌、白术各6克,五味子3克,淮山药9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上述诸药,先用冷水浸泡后,约250毫升水,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一般1~5剂痊愈。以上剂量为5岁小孩药量,大于或小于5岁者临床随年龄、体质、病情再定药量。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属于脾胃虚寒,肾气不足型者。

【注意事项】禁吃生冷、瓜果、难消化食物;晚上少喝开水,少吃汤菜。

【临床疗效】张某,男,5岁。1974年6月4日初诊。患遗尿症已2年,多方治疗不显效,病情越来越重。现每夜均尿床,其他无异常发现。舌质红少苔,脉平。辨证:遗尿(脾胃虚弱,肾气不足)。治则:补脾胃,固肾气。方药:缩尿汤治之。服方10剂后,遗尿基本治愈。1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缩泉散【方剂来源】柳素华自拟方。

【方药组成】西党参、炒白术、补骨脂各100克,覆盆子150克,五味子,菟丝子各100克,升麻、石菖蒲、炙远志各60克,鸡内金(鸭内金尤佳)150克,益智仁200克,韭菜子100克,猪尿脬(勿清洗,烘干研末即可)15具。

【使用方法】缩泉散:将诸药研细末加糖适量或服前自加糖开水调服。缩泉25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饼:将药末加糖适量后压制成饼干样加烘后即成,美香甜酥,深受患儿欢迎。3~7岁,每次服10~12克,每日2次。8~14岁,每次服15~20克,每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脾肾亏损、下元不固者。

【注意事项】在未治愈之前,晚餐和睡前限制进含水分多的食物。

【临床疗效】共治疗2万余例,约半数以上是来自全国各地来人来函取药者。有病例记录的约5000余例,从中选出记录完整和有随访结果者2220例进行总结,治愈782%,好转198%,无效2%。

辑方人:柳素华,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主任医师。

遗尿效方【方剂来源】陈长义。中医杂志1986;27(7):28【方药组成】胡椒粉,伤湿止痛膏。

【使用方法】每晚睡前将适量胡椒粉放在脐窝中,以填满肚脐窝为度;然后用伤湿止痛膏贴盖,并将其周围压紧,以免活动时将药粉漏掉。24小时后去掉或更换,7次为一疗程。局部皮肤微热感,偶有大便干燥现象,停药即消失。

【适应病症】非器质性的小儿遗尿症。

【临床疗效】一般用药1~3个疗程可愈。

按语:脐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神阙位于脐中,具有温阳固脱,健运脾胃之功。胡椒粉有温阳散寒之效。胡椒粉外敷脐中,则可温补脾肾,助阳散寒,使膀胱开阖有度,固泉缩尿。故本方对脾虚、肾虚或脾肾两虚引起的遗尿,疗效较好。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遗尿验方【方剂来源】吕福如。中医杂志1983;24(5):57【方药组成】覆盆子30克,猪瘦肉2~3两。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属肾虚体弱,体检无脊柱裂等器质性病变者。

【使用方法】用水2碗,文火煎至1碗,去渣取汤,再用药汤煮猪瘦肉2~3两,不加佐料。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遗尿粉【方剂来源】朱长生。中医杂志1984;25(4):59【方药组成】覆盆子、金樱子、菟丝子、五味予、仙茅,山萸肉、补骨脂、桑螵蛸各60克,丁香、肉桂各30克。

【适应病症】每夜遗尿1~3次,经体检无明显异常征象。

254·遗尿·【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瓶,防止挥发漏气失效。取遗尿粉约1克,倒满病人肚脐眼,滴1~2滴酒精,或高粱酒后,再贴上暖脐膏药;或用薄层棉花或纱布覆盖,外加塑料薄膜贴上胶布条亦可。每3天换1次。部分病人可同时口服遗尿粉,每天早晚各1次。3~10岁每次3~5克,10岁以上者每次5~6克。剂量亦可按病人体质或病情,酌情增减。口服药粉时,可加些白糖调拌后内服。

【注意事项】1在治疗期间,家长必须从同情体贴出发,不能再行打骂责备。

2家长要配合掌握病儿遗尿时间规律,每夜要到遗尿时间前,将其叫醒,或拉醒解小便。如已达到能够叫醒,或自动起床解小便,可酌情对待。

3督促孩子减少剧烈活动,及控制饮水量。

【临床疗效】共治疗37例,其中11例用贴脐法均治愈,16例用贴脐加服药,也均治愈。多数服药10~20次治愈。

按语:遗尿症多由肾气不足,下元虚寒,膀胱不能制约水道所致。治疗当以温化肾元,提运中气为大法。本方温补脾肾之阳,以解下元虚冷,下元得固,脾肺之气得以提升,则膀胱开阖有度,制约水道,使尿缩遗止。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遗尿效方【方剂来源】罗运新。四川中医1986;(10):50【方药组成】盐水炒益智仁、白果各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治疗遗尿症多例,疗效显著。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止遗汤【方剂来源】黄俊。四川中医1986;(10):50【方药组成】益智仁、黄芪、菟丝子、金樱子、煅牡蛎、党参各10克,制附片、甘草梢各3克,桑螵蛸8克,五味子5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本方对肾阳虚所致的遗尿,屡用屡验。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遗尿验方【方剂来源】曲文生。湖北中医杂志1986;(4):1925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蟋蟀。

【使用方法】放在新瓦片上,置于火上焙干,研成细面,清晨用白开水送服,日1次。10岁以下每服3只,10岁以上每服5只,连服4~5次。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治疗11例,均获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遗尿效方【方剂来源】万兴荣。四川中医1985;(10):56【方药组成】熟地、山药各15克,茯苓、泽泻、菟丝子、白术、诃子、益智仁各10克,肉桂4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帖。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辑方人:张祖联。

远志琥珀散【方剂来源】鲜国平。四川中医1984;(1):47【方药组成】远志、琥珀、石菖蒲、细辛、龙齿、桂枝各适量。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遗尿,有较好疗效。

辑方人:张祖联。

遗尿效方【方剂来源】王常勇。广西中医药1987;(2):27【方药组成】龙骨50克,红皮鸡蛋1个。

【使用方法】以龙骨煎汤做荷包蛋1个。吃蛋喝汤,每日1次,睡前服。10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治疗18例,痊愈15例,好转3例。

辑方人:张祖联。

遗尿方【方剂来源】时毓民,等。新中医1983;(6):30【方药组成】党参、菟丝子各12克,蚕茧10只,补骨脂、金樱子、覆盆子各9克,炙甘草45克,桑螵蛸、黄芪各15克。

256·遗尿·加减:睡眠深,加生麻黄9克或石菖蒲9克,炙远志45克,兼阴虚加当归9克,五味子45克;兼阳虚,加肉桂3~45克。

【使用方法】制成浓缩煎剂加糖浆适量,每剂20毫升。每日1剂,分2~3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症,气虚型或气阴两虚型。

【临床疗效】治疗44例,痊愈24例,显效7例,好转5例,无效8例。

疗效标准:痊愈:用药后基本无遗尿,易叫醒。显效:遗尿次数减少一半以上,易叫醒。好转:遗尿次数减少。无效:治疗1周以上遗尿次数未减。

辑方人:艾军。

遗尿验方【方剂来源】张学文。河南中医1987;(3):23【方药组成】鸡蛋1个,覆盆子5~7个。

【使用方法】覆盆子为末,将鸡蛋打一小口装入。外用和好的小麦面包住,放火中烧至面焦蛋熟即可服用。5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临床使用屡验。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夜尿警觉汤【方剂来源】朱道德。湖北中医杂志1985;(2):4【方药组成】益智仁12克,麻黄9克,桑螵蛸15克,石菖蒲9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遗尿。

【临床疗效】治疗遗尿10例,服药最长8天,最短3天。均治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257淋症龙胆泻肝汤加减【方剂来源】吴小坚经验方。

【方药组成】龙胆草、木通各6克,柴胡8克,车前子15克,栀子6克,泽泻12克,黄芩6克,甘草4克,玉米须15克,生地10克,滑石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复渣再煎服。

【适应病症】肝胆实火引起的口苦、目赤、眼眵;肝经湿热下注的小便淋浊、阴痒,小便短赤。

【临床疗效】对小儿尿频、尿急有显效。霍××,女,3岁。住广州海珠区。

1989年2月27日初诊。反复尿频、尿急、尿短赤3月多,近来咳嗽,痰多色稍黄,鼻塞无流涕,大便硬。舌质红苔黄腻略干。查体、咽红,扁桃体肿大Ⅱ°,两肺正常。实验室检查:尿液分析红细胞40个/高倍镜,余正常。方药:龙胆草、木通各6克,柴胡8克,白茅根、车前草各15克,蝉衣6克,玉米须15克,栀子10克,泽泻12克,黄柏6克,滑石10克,生苡仁15克,甘草4克,3剂,水煎服。3月2日诊:大便调,尿黄、尿频减轻,仍有尿急,舌质淡苔薄黄剥脱。查体如前。尿液分析:红细胞130个/高倍镜,余正常。方药:龙胆草、丹皮各6克,夏枯草15克,土茯苓20克,玉米须15克,甘草6克,生地10克,沙参、泽泻各15克,滑石12克,桑白皮、白茅根各15克,琥珀末(冲)3克,3剂,水煎服。3月6日诊:仍咳嗽多痰,尿量多色黄,无尿频、尿急,眼眵障目,舌质淡红苔白,脉稍数。查体:咽红,双侧扁桃体Ⅱ°。尿液分析:正常。方药:龙胆草6克,泽泻、车前子各15克,白茅根20克,紫珠草10克,甘草6克,生地10克,丹皮6克,滑石15克,玉米须20克,蚕砂8克,茯苓15克,琥珀(冲)3克,3剂,水煎服。3月9日诊:咳嗽减,痰少,眼眵少许,大便调,尿清长,舌质红苔根黄。查体:咽稍红,扁桃体Ⅱ°,充血不明显。尿液分析:正常。方药:泽泻15克,丹皮6克,淮山药15克、山萸肉、天冬各10克,云苓、生地各15克,玉米须20克,滑石15克,莲子心6克,车前子15克,紫草10克,蚕砂8克,木通6克。3剂,水煎服。诸症消失。

辑方人:吴小坚,广州中医学院。

银蒲煎【方剂来源】谭建业经验方。

258·淋症·【方药组成】蒲公英24克,银花15克,丹皮、地骨皮、知母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成人及小儿泌尿系感染均可使用。症见尿频、发热,较大患儿能自诉尿痛。

【临床疗效】治疗多人,疗效显著。

辑方人:谭建业,潍坊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

三草汤【方剂来源】张孟林。河南中医1985;(3):9【方药组成】凤尾草、旱莲草、车前草,药量根据病情酌定。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泌尿系感染,属湿热下注型者。

【临床疗效】经临证应用60例,服药3~5剂,即症状消失,化验小便恢复正常,全部治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桉石术煎【方剂来源】周中立。四川中医1986;(10):31【方药组成】桉叶20克,石苇15克,白术10克,赤小豆12克,红糖20克。

【使用方法】加水500毫升,煎熬至100毫升,3次分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血淋。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血淋12例,效果甚佳。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259惊风琥珀清热散【方剂来源】李树棠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琥珀25克,朱砂15克,大黄50克,礞石15克,沉香25克,黄芩50克,黄连25克,石膏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共研极细面,绢罗筛过。每周岁每次服05克,日服2次(早饭前、晚饭后各1次)。

【适应病症】小儿急热惊风、肺热咳喘,属实证者。症见壮热抽搐,呼吸俱粗,咳喘痰涎壅盛,咽喉肿疼,小便短赤,大便干燥,舌苔厚腻,脉数等。

【注意事项】小儿泄泻者禁用。

【临床疗效】患儿刘××,女,16个月,于1978年4月18日入院。高热1周,体温39℃左右,伴喘。入院时萎靡不振,急性热性病容,呼吸急促,明显鼻扇口唇干裂,口腔明显充血,双侧扁桃体红肿Ⅱ°,心率200次/分,两侧湿啰音密集。肝肋下3厘米,质软。白细胞52×109/升,中性077,淋巴043。诊断为病毒性肺炎,并心衰Ⅱ°。以琥珀清热散以及中西结合纠正心衰。治疗4天,高热逐渐下降,肺部啰音逐渐吸收,病情好转出院。

辑方人:李树棠,吉林市儿童医院副主任医师。

犀羚丹芩汤【方剂来源】张自立祖传经验方。

【方剂组成】乌犀角、羚羊角各05克,黄芩、丹皮各2克,生地、赤芍、玄参各3克,板蓝根5克。

加减:若腹胀、便秘者加生大黄3克;口渴饮水者加天花粉、生石膏各3克;抽搐不止者加钩藤5克,全蝎3克。

【使用方法】将乌犀角、羚羊角锉成细粉备用。先将黄芩、丹皮、生地,赤芍、板蓝根、玄参水煎滤液,冲服乌犀角、羚羊粉,1日分3次服下。

【适应病症】高烧、神昏、谵语、抽搐等症。如外感入里之阳明经证,温病邪入心包等。

【注意事项】非高热神昏者禁服。

【临床疗效】收治88例,治愈66例,占75%;好转14例,占159%;无效5260·惊风·例,占567%,死亡3例,占033%。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麝香地龙白糖膏【方剂来源】李伯川。四川中医1983;(1):30【方药组成】麝香03克,活地龙(白项者最佳,红项者可,紫项者不用)3~5条,白糖10克,面粉少许。

【使用方法】将地龙洗净,合白糖一起捣烂,加面粉做成小饼,麝香置于神厥穴内,再将药饼盖于脐上,用绷带或胶布固紧,直至高热退下,惊厥停止后保留数小时取下。

【适应病症】小儿高热惊厥。

【临床疗效】夏××,女,8岁,因高热住院数天,经中西药、输液等治疗均无效,病情危重,于1978年8月2日邀我会诊。诊患儿高热抽搐日发数次,昏迷,牙关紧闭,头项强直,角弓反张,目不转睛,口唇发绀,腹膨隆,脉洪数有力,证属暑温,拟开窍熄风,清热解毒法。用麝香地龙白糖膏贴脐。用后半小时惊厥消除,腹部膨隆减轻。又服紫雪丹1支,投以凉血开窍镇静之中药。8月4日再诊,惊厥未作,诸症皆减,又以疏风清热健胃之药调治,服药4剂病愈。

辑方人:张祖联。

退热灵【方剂来源】李晏玲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犀角3克,川黄连、山栀子、西滑石各9克。

【使用方法】白犀角锉末,再同其余3味一起加工为细面,混合均匀,装瓶备用。温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5克,1岁以内每服06~09克,2岁以内每服15克,3岁以内每服18克,4~6岁每服25克,7~9岁每服3克,10~12岁每服45克,13~14岁,每服6克,均一日3次。

【适应病症】高热,神昏,谵语,惊风。

【临床疗效】侯××,男,3岁,因感冒发烧,体温40℃,神昏,肢体时而抽动,咳嗽,指纹紫,经服退热灵,1日烧退,3日病愈。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清热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朱砂24克,琥珀、钩丁各15克,薄荷冰1克,滑石、甘草各45克,豆蔻15克,柿霜30克。

【使用方法】朱砂、薄荷冰各另研细,后入;柿霜同滑石共碾成面后再同其余26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4味一同加工为细面过箩;加入朱砂、薄荷冰,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半岁以内用05克,1岁以内用1克,2岁以内15克,3岁以内用2克,4~6岁25克,7~9岁用3克,10~12岁45克,13~14岁用6克,1日3次水冲服,加糖少许连面喝。

【适应病症】发热抽搐,烦躁不安,夜眠惊叫,呕吐腹泻。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腥荤,勿吃鸡鱼、瓜果。

【临床疗效】任××,男,26天。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见灯光则啼哭愈甚,烦躁不安,时有吐乳,小便短赤,面赤唇红,舌尖红,指纹青紫。清热散用蝉蜕1克,灯心1尺,煎水冲服,3次后,安然无恙。

辑方人:黄明志,河南中医学院。

钩藤清热饮【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钩藤、茯神、天竺黄、连翘心各45克,栀子、酒芩、石菖蒲、丹皮各3克,生甘草15克,卷竹叶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惊热。症见发热不甚,枕后热著,昼轻夜重,面色青黄,心悸不宁,睡梦虚惊,甚则睡卧手足掣动,骤然啼哭,不能安寐。

【临床疗效】董×,男,2岁。因发热,啼哭1天就诊。患儿昨日玩耍时因跌仆惊吓,至夜间出现发热,体温382℃,枕后热甚,时时啼哭,睡眠不宁,无咳嗽、咯痰等症,舌红苔薄黄,脉弦数,指纹青滞,证属惊热,治宜镇惊清热,方用:钩藤6克,茯神、天竺黄各45克,连翘9克,栀子、酒芩各6克,石菖蒲、丹皮各45克,淡竹叶6克,生甘草2克,水煎服,频频呷服,2剂而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止惊煎【方剂来源】徐广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天竺黄、蝉蜕、白僵蚕、山栀仁、玉京子各10克,老陈艾3克,生南楂、双钩藤、生白芍各10克,石决明15克。

【使用方法】上方加水适量,武火煮开后,以文火煎熬20分钟,过滤药液,反复3次,将所得药液浓缩至250毫升。口服,每日4~5次。新生儿每次10~20毫升;1~6个月每次30~40毫升;6个月以上50~70毫升。7~10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惊厥(肝风内热型)。症见四肢抽搐,不食或食欲低下,溢乳或微吐出不化食物夹涎,夜卧不安,时时惊掣,伴微热,溲黄,大便时见痰涎,苔黄,唇舌红赤,指纹紫红。

【临床疗效】黄×,男,5个月,家住成都。其母代诉病情,病儿系第4胎,足262·惊风·月顺产,自分娩后胎儿健康,食欲亦可,1月后因发热、不食,烦闹,不眠,吐痰涎之物,大便时见痰涎,时见便硬结,并四肢抽搐,夜间惊掣,经西医治疗而愈。病儿于2天前发热,体温39℃,又见烦闹,不眠,频频四肢抽搐,不食,大便条状色深黄,小便黄臭,指纹紫红。体温38℃(腋下)。服止惊煎,3日后症减,7日后痊愈,追踪观察未见复发。

辑方人:徐广德,四川省成都中医学校。

小儿保元丹【方剂来源】高仲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胆星、羌活、薄荷各25克,天竺黄、前胡、皂角、天麻、麻黄、琥珀、青礞石、竹沥、甘草各35克,蜈蚣6条,朱砂20克,全蝎10克,牛黄、麝香、梅片各7克,防风30克,珍珠、僵蚕各1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日服2~3次。新生儿每次半丸;1~3个月每次1丸;4~6个月每次1~2丸;7个月~1岁每次2~3丸。

【适应病症】热惊挟痰,或新生儿肺炎,痰盛喘急,或肺炎痰热闭肺,喉间痰鸣,睡眠不安,面色青紫。

【临床疗效】经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

牛黄千金散【方剂来源】张刚经验方。

【方药组成】全蝎、僵蚕各45克,朱砂6克,牛黄1克,冰片06克,天麻、黄连各6克,胆星、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牛黄、冰片、朱砂另研,余药研细面,和合均匀研极细。每包03克。1岁以上服1包;6个月以上服半包;2~3个月服1/3包,日2次,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急热惊风。

【临床疗效】张××,男,2岁,于1961年8月1日初诊。母代诉:近日夜哭不安,发热、抽搐2次。检查:指纹紫色,脉数有力,舌红苔少。属心热肝风,急惊之症。牛黄千金散每服2包,日2次,用竹叶、灯心煎汤送下。8月5日复诊,药后夜安,未再抽搐。

辑方人:张刚,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牛黄化风散【方剂来源】赵林阁自拟方。

【方药组成】琥珀、朱砂各50克,牛黄3克,血竭15克,麝香15克,僵蚕、全26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蝎各2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口服,每日2~3次。1~3个月每次01~015克;4~6个月每次015~025克;7~12个月每次025~05克;1岁~3岁每次05~075克。

【适应病症】小儿急惊抽搐,项强唇青,高热神昏,牙关紧闭,夜寐不安。

【临床疗效】治疗多例,效果满意。其效力可与凉开三宝相近。

辑方人:赵林阁,黑龙江省立医院。

加味犀角地黄汤【方剂来源】王著础经验方。

【方药组成】犀角屑(冲服)09克,白菊花6克,粉丹皮5克,川黄连2克,龙胆草5克,赤芍9克,鲜生地12克,全蝎尾2克,牛黄清心丸半粒,另以鲜竹沥汁60毫升,鲜天胡荽汁30毫升代茶。

【使用方法】汤剂。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鲜天胡荽全草120克,冷开水洗净捣汁取30毫升,合鲜竹沥汁60毫升混合服用。牛黄清心丸半粒,另炖溶化冲服。

【适应病症】急惊风。因春温、暑温等,邪在营分,内陷心包,扰动肝风症见壮热,神昏谵语,痉挛抽搐,舌绛,脉数等危重症状。

【临床疗效】治疗12例(春温7例,暑温5例),治愈11例,无效1例(暑温)。

辑方人:王著础,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小儿蟋蟀镇惊丹【方剂来源】李银寿。四川中医1983;(6):32【方药组成】蟋蟀2只,全蝎、僵蚕各10克,地龙、天竺黄、钩藤各20克,防风朱砂各10克。

【使用方法】捉活蟋蟀10余只,将朱砂研细水飞,洒在南瓜花上,活蟋蟀吃后,全身发红,去其头足干燥备用。全蝎用清水淘去盐沙,去足备用;僵蚕用麦麸炒成黄色;钩藤只用钩。上药共研细末,水打成赤小豆大粒,京墨为衣,表面穿上佛金为丸。1~2岁1粒;3~5岁2粒;6~19岁3粒。沸水烊化送服。

【适应病症】小儿惊风。

【临床疗效】本丹系家传秘方,用治儿科各种惊厥、效果好。

郑××,男,3岁。感冒已3日,高热,咳嗽,痰稠,不易咳出,服麻杏石甘汤未效,昨晚抽搐2次,今日热势上升,体温39℃,舌苔垢腻而微黄,脉滑数。喉间痰鸣,气促喘憋,呼吸困难。诊为痰热惊风。给予镇惊丹10粒,每4小时服2粒。连服2次后,咳吐大量痰涎,遂热退痉止,服完10粒而愈。

264·惊风·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安宫三黄散【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人工牛黄、黄连、黄芩、雄黄、栀子、郁金、朱砂、青黛、冰片、石膏各3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每包06克。每服1包,日3次。

【适应病症】高热抽搐,或癫、精神分裂症(癫狂症)。

【临床疗效】应用30年。疗效满意。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自治区立医院。

防惊汤【方剂来源】午雪峤自拟方。

【方药组成】蝉蜕6克,钩藤8克,珍珠母、炒枣仁各10克,龙胆草3克,栀子4克,黄连、防风各3克,白芍8克,青黛3克。(3~5岁量)。

【使用方法】水煎20分钟,每剂煎2次,共得100毫升。每日3次服完,第一周每日1剂,第二、三、四周隔日1剂,连用4周。

【适应病症】发热惊厥反复发作。

【临床疗效】本方经30余年临床应用,疗效满意。

徐××,男,2岁半,1983年8月6日就诊。患儿自去年发热抽风一次,以后每发热即出现抽风。至今已犯过四次。每次在发热当天即抽风,抽时两目上视,口唇青紫,四肢抽搐。患儿平素性情烦躁易怒,舌质红舌尖为甚,苔白腻有花剥,指纹青紫而粗,此乃急惊风后未予善后调理,致余热蕴伏心肝,再遇发热则引动心肝蕴伏之余热而动肝风引起抽风,治宜清心肝之余热,佐以安神镇惊。方用防惊汤。连服7剂后,隔天服1剂,治疗1月。1年后随访,曾经数次发热,有时高达39℃以上,再未抽风。

辑方人:午雪峤,陕西省西安中医院。

奇效止痉散【方剂来源】高蔼童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麝香、天竺黄、天麻各6克,钩藤、炙杏仁、桔梗各9克,全蝎6克,清夏9克,僵蚕6克,麦冬9克,牛黄2克,巴豆霜6克,大赤金5张,琥珀3克,朱砂6克,珍珠(可以珍珠母代替)2克,川贝15克,胆星、生甘草各6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待用。1岁内小儿每次服01~02克;1~3岁每次服03~04克;4~5岁每次服09~10克。

【适应病症】急慢惊风、癫痫。症见颈项强直,抽搐痉挛,痰鸣及阵发性抽26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掣,牙关紧闭,发冷发烧,瘛疭拘急等。

【临床疗效】孙××,男,4岁,1966年3月21日会诊。发烧抽风,呕吐,呈喷射状,继则肢体僵硬,时有不省人事,二便失禁,已持续半月余。西医诊为“中毒性脑病”。用西药治疗后,高热等症状好转,唯抽搐不止,不会说话,经服此药调治10余日即止能言。

按语:此方除有严重消化功能障碍所致腹泻症状忌用外,对具有抽搐症状的一些病症疗效都很明显。对因高热所致的抽风,配合解热剂奏效更佳。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

金粟丹【方剂来源】清·陈飞霞。《幼幼集成》,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2【方药组成】胆南星60克,天麻(姜汁炒)、乳香(去油净)、净全蝎(去尾足,滚汤泡净去其盐泥,晒干炒)、竹节白附子(姜汁炒)各30克,梅花片09克,代赭石(火煅红,好醋拌之,研末水飞)、僵蚕(炒去丝)各30克,麝香(09克),金箔50张。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炼蜜为丸,皂角子大,贴以金箔(如无,以朱砂代之)。

以30克为1料,分为20天量。每晨起白开水化服。可用2~3料。

【适应病症】原书主治咳嗽致搐。现用于小儿发热性惊厥的防治。小儿的发热性惊厥,产生于部分小儿在感冒或伤食后,因发热而致惊搐发厥。只要发热,即使是中等程度,有时甚至是低热,就要惊厥。少则1年一发,多则1月二发,成为一种习惯性的惊厥,但发过以后并无贻害。且好发于1~4岁儿童,此属素体风痰内蕴,一遇邪热,即生风生惊。

【临床疗效】曾观察数百例,约有75%痊愈(虽发高热亦不发作);15%在发热时有惊厥发生,但已减轻;10%未见疗效。

刘×,男,17个月,1982年春就诊时,主诉近半年来,每发热抽搐惊厥,已有3次。平时仅眠中烦躁惊惕,脉细苔润。脑电图正常。给予集成金粟丹,连服3料。以后随访得知惊厥不再发生。

按语:本方也可用于百日咳痰咳期。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定喘熄风散【方剂来源】齐连仲方。

【方药组成】全蝎75克,南星、朱砂、川军、清夏各5克,皂角、雄黄各25克,麝香05克,牛黄005克,冰片、珍珠各025克,僵蚕、白附子各25克,巴豆霜12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口服,日1~2次,总服次数不能超过4次。新生儿266·惊风·01~015克;3~6个月015~02克;6~12个月02~025克;1~3岁025~04克。

【适应病症】适用于痰涎壅盛,呼吸急促,惊风抽搐之新生儿肺炎、小儿肺炎(痰热闭肺型)。一般服用2次,诸症即可缓解。

【注意事项】服药后几分钟即上泛痰液。因小儿不会吐痰,上泛之痰液可阻塞气道而引起窒息样反应。可用无菌纱布裹指伸入口内将痰引出。一定注意剂量和次数,绝不可过量。

【临床疗效】对于口吐泡沫的新生儿肺炎及痰热闭肺型肺炎有明显疗效。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

宣氏镇惊汤【方剂来源】宣桂琪家传验方。

【方药组成】鲜石菖蒲、广郁金各5克,明天麻3克,双钩藤(后入)、连翘各6克,牛蒡子5克,薄荷(后入)、片竹黄各3克,制僵蚕6克。

加减:痰盛咳喘者,加陈胆星3克,竹沥夏6克;咽红而肿者,加焦山栀、山豆根各5克;便秘者,加炒枳壳5克,栝楼皮10克;呕吐者,加藿香、制川朴各3克;睡眠不安者,加茯神10克,辰灯心2束。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高热惊厥。用于因热甚生风而成之急惊风。症见壮热口干,胸闷不舒,手足发挛,甚则抽搐,神志不清,或咳喘,或咽红,或呕吐者。

【临床疗效】本方用于临床70余年,效果良好。既能清热疏风达邪,又能平肝熄风,化痰开窍。江某,男,2岁。1983年12月4日初诊。患儿时感挟痰,高热1天不解,引动肝风出现抽搐,气逆烦躁,咳嗽不畅,神识尚清,大便未解,舌红苔黄腻,脉浮数。既往有高热抽惊史。治以疏风清热,熄风化痰,方用宣氏镇惊汤加减:鲜芦根30克,牛蒡子、郁金、明天麻各45克,僵蚕6克,蝉蜕3克,双钩藤(后入)、桑叶、连翘各6克。1剂,水煎服。二诊,药后抽搐未发,身热渐低,但痰滞未尽,仍有咳嗽,上方加杏仁、象贝各6克。治疗4天而愈。

辑方人:宣桂琪,浙江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琥珀清真丸【方剂来源】鹿瑞芝祖传秘方。

【方剂组成】琥珀、珍珠、牛黄、犀角、僵蚕、蝉蜕、川贝、陈皮、海浮石、天竺黄、羌活、独活各5克,胆星、钩藤、朱砂各8克,全蝎12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大如黄豆,朱砂为衣。1~6个月1

6~111~212~324~6每次半丸;个月岁每次丸;岁每次2丸;岁每次丸;岁26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每次3丸;7~10岁每次4丸,均日服2次。灯心2克,薄荷6克为引煎汤送下或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急惊风。一切急性热病中出现发烧神昏,颈项强直,四肢抽搐,角弓反张,咳喘痰壅等阳热实证。如各种脑炎、中毒性脑病、高热惊厥、新生儿破伤风等。

【注意事项】忌腥辣、生冷之品。

辑方人: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

清热祛痰汤【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钩藤6克,薄荷5克,天竺黄、桔梗各45克,橘红3克,前胡6克,炒杏仁8克,栝楼10克,连翘心6克,胆星2克,生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急惊风。小儿感受风寒,肺气失宣,痰浊阻滞化热,引动肝风。

症见发热面赤、咳嗽气粗,喉中痰鸣,频作惊惕,阵阵抽风,舌苔薄白滑润,或白如积粉。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

【临床疗效】经多年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平肝熄风化痰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钩藤12克,僵蚕、地龙、滁菊各10克,珍珠母(先煎)15克,灵磁石(先煎)、龙骨、牡蛎(先煎)各15克,矾水郁金10克,九节菖蒲6克,炙远志10克,天麻6克。

【使用方法】上方以清水将珍珠母、磁石、龙牡先煎半小时以上。然后将余药加入同煮(余药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待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煮至药液200~3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可按年龄大小,分3~5次温服。1天服完。

【适应病症】暑温症中、后期,肝风蠢动及乙脑后遗症等。症见高热后全身或四肢抽搐或震颤,两目上视或斜视,神志清或糊,烦躁不安,苔黄舌质红、脉弦滑。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焦炒之食物。

【临床疗效】患儿曹某,男,3岁。1977年8月24日初诊。患儿1月前突然高热,抽搐憋气,住当地医院,诊断为“乙脑”。经治疗效不显,于两天后出院,来江苏省中医院儿科治疗。就诊时,患儿全身强直性抽动明显,四肢震颤剧烈,神268·惊风·志时清时糊,失语,吞咽困难,有时两目斜视,颈项软弱,发热咽红,口干欲饮,苔浮黄,舌质红,脉弦滑。此系暑温之邪,挟痰阻于心脾之络,肝风蠢动,先拟平肝熄风,清热化痰为主。方用:钩藤12克,僵蚕、地龙、滁菊各10克,珍珠母15克(先煎),灵磁石(先煎)18克,天麻6克,龙骨、牡蛎各15克,矾水郁金10克,九节菖蒲5克,青蒿10克,黄芩5克。服药5剂后,吞咽稍好,四肢震颤减少,原方继服5剂,全身抽动平息,四肢震颤又减,神志稍清而不慧,吞咽较前顺利,唯喉有痰声,低热,夜寐烦躁,时有太息,舌脉如前,乃于原方中去地龙、黄芩、青蒿,加卷竹叶3克,连翘10克,以清心安神、炙鳖甲(先煎)10克,鸡子黄1个,以潜阳熄风。另加琥珀粉6克,明雄精3克,二味混合,每次用蜜水调服1克,一日2次。药后四肢震颤已轻微,但哭闹不安,不能入睡,不知饥饱,进食后易呕吐,汗多咽红,苔浮黄腻,舌质红,脉滑。谅以痰热炽盛,内犯心肝,胃失和降,乃于上法参入清心之品,又服10剂,症情改善不大,苔黄腻转白,乃将原方加入豁痰开窍安神之品:陈胆星、金礞石、茯神各10克,夜交藤15克。上药服5剂后,神志转清,喉间痰声亦减,哭闹减少、进食后哭闹时微有抖动,思言语而不能出声,苔化薄白,舌质正红,乃痰浊渐化,转拟标本兼顾,改投健脾养血通络之剂善后。

辑方人:曹颂昭,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清热开窍化痰熄风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川连2克,连翘、玄参各10克,忍冬藤12克,九节菖蒲、老竺黄各6克,钩藤12克,僵蚕10克,珍珠母(先煎)、灵磁石(先煎)各12克,卷竹叶3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以清水先将上方中之珍珠母、磁石用武火煎煮半小时以上,再将全药(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加入同煎,待煮沸后再煎20分钟左右,煎至药液200~3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可按年龄大小,分3~5次温服。1天服完。

【适应病症】暑温症之中后期,身热,烦躁,痰鸣抽搐,神志不清,苔黄腻舌质红脉滑数。痰热炽盛,心肝火旺之候,如乙脑后遗症等。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焦烫之饮食。

1319849141【临床疗效】徐某,男,岁。年月日住院。患儿于2个月前患“乙脑”,住南京市传染病院治疗。在住院期间,曾并发“肺炎”,“霉菌性口腔炎”,经用各种抗生素,支持疗法及对症处理,体温退至正常,但仍神志不清,失语瘫痪,出院后来南京市省中医院儿科门诊,收住院治疗。体检:体温372℃、脉搏104次/分、呼吸26次/分。神志不清,强迫体位,全身皮肤可见绿豆大小的暗红色丘疹,以躯干部多见,口唇皲裂,舌质绛红,苔根黄腻,颊粘膜潮红,咽充26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血,两肺可闻及痰鸣音,腹软,肝脾肋下未及,四肢瘫痪,肌张力增高,提睾反射右侧消失,左侧明显减弱,膝反射消失,巴氏征两侧(+)、克氏征(+)、布氏征(+)。患儿病历四旬有余,热退又起,汗多,神志不清,形瘦吞咽困难,失语痰多质稠,不会咯吐(曾吸痰两次,吸出多量浓痰),四肢抽搐,右侧肢体挛缩,口疮唇裂,小便失禁,大便二日未解,苔黄腻,脉滑数,审证病虽日久,而痰火仍炽盛,清窍被蒙,神志不慧,肝火扰动,先宜清热开窍,化痰熄风治标为主。药用:①川连2克,连翘10克,钩藤12克,卷竹叶3克,忍冬藤12克,玄参、僵蚕各10克,九节菖蒲6克,老竹黄5克,珍珠母(先煎)、灵磁石(先煎)各12克。②鲜竹沥水每次10毫升,用温开水冲服,一日3次。服药4剂,热退未起,抽搐明显减轻,双手痉挛好转,可食流质饮食(拔去鼻饲管),左侧肢体已有知觉,浅反射都出现,目有光感,对声音有反应,口腔溃疡已愈,效守原方,又服3剂后,能有意识发出笑声,口能咀嚼,摇头亦止,偶有两手痉挛。因效果明显,又投原方5剂,病情稳定,进步显著,已能扶持站立,但活动尚欠利,两上肢活动差,手如鸡爪,不能伸直,两耳有听觉,哭笑声响,进食较好,大便干硬难解,苔根黄腻,舌质光红,乃痰火渐熄,而久病气阴两伤,脉络失养,乃转拟益气养血通脉为主,佐以潜阳。方选参苓白术散合四物汤加减证治。连投7帖,病情又见好转,已能坐立,在扶持下能行数步,双手已能握物,但活动欠利,纳谷二便正常,苔根微腻,舌转正红。病延3月,气血耗伤,肝肾两亏,筋骨失养,乃投益气健脾养血,补肝肾壮筋骨之剂调治。

5剂后患儿行路较稳,言语亦较前清晰,能喊“妈妈”,病情日趋康复,嘱其回家加强功能训练,中药2日1剂,缓缓调理,住院计47天,基本痊愈出院。

辑方人:曹颂昭,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豁痰开窍平肝熄风汤【方剂来源】曹颂昭临床自拟方。

【方药组成】陈胆星5克,九节菖蒲、金礞石各6克,钩藤12克,老竺黄6克,灵磁石(先煎),石决明(先煎)各15克,炙远志10克,炙鳖甲(先煎)12克,全蝎5克,羚羊粉03克。

【使用方法】本方除羚羊粉外作汤剂。上方以清水将磁石、石决明,鳖甲先煎半小时以上,然后将余药(可先用清水浸泡半小时)加入同煎,待煮沸后再煎约20分钟,煎至药液200~3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可按年龄大小,分3~5次温服,1天服完。羚羊粉用温开水调服。

【适应病症】暑温症之中、后期,痰多肝风抗动之候。如乙脑后遗症。表情痴呆,喉间痰鸣,失语抽搐或角弓反张,四肢拘急,烦闹不安,苔黄舌质红,脉弦滑。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脂肪、荤腻食物。

【临床疗效】贾某,女,11岁。1985年10月21日入院,住院号16530。患儿270·惊风·于3个月前患“乙脑”(极重型),同时合并肺炎。某医院治疗抢救10余天,出院后遗存失语、低热、烦躁扰动。强直性瘫痪,时有抽搐,傻笑或神志呆滞,又在当地医院治疗,病情无改善,乃于1935年10月15日来南京市省中医院门诊,收住入院。当时患儿形体消瘦,面色欠华,表情痴呆,傻笑失语,抽搐频繁,角弓反张,四肢强直,烦躁不安,喉间痰多,胃纳少,能吞咽,二便如常,苔光舌红起刺。本证属祖国医学“暑温”范畴。先以豁痰开窍,平肝熄风为主。药用:①金礞石、老竹黄各6克,钩藤12克,九节菖蒲6克,陈胆星5克,炙远志10克,炙鳖甲12克,石决明(先煎)10克,灵磁石(先煎)15克,全竭5克。②羚羊粉、珍珠粉、辰砂各015克,混合用温开水调服,一日2次。上药服2剂后,夜能安眠,5剂后减至日约2次抽搐,哭闹减少,神志渐清,但仍喉间痰多,胃纳稍好,大便干结,苔光舌嫩红起刺。谅以恙久阴虚水不涵木,肝风扰动,而痰浊高盛。转拟滋水涵木,化痰通络。服3剂后,抽搐次数和幅度皆大减,喉中痰声亦减轻,食欲转佳,四肢肌肉渐丰,行路时左臂稍向后拖,能抬举,两手握力好,发音有时欠清,智力稍差,食眠正常。乃予补气养血,壮筋为主,佐以通络化痰之剂,并嘱结合功能训练,缓缓调治,日渐康复。

辑方人:曹颂昭,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清热镇惊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荆芥、防风各6克,黄芩10克,生石膏15克,甘草15克,知母10克,川连6克,白头翁、川贝(捣碎)各10克,前胡6克,木通3克,连翘10克,桔梗5克。

【使用方法】凉水煎汤,煎煮10~15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50毫升。每服30~50毫升,日服3~5次,食前服用。一般2~4剂获愈。

【适应病症】小儿急惊风。症见:神志不清,呕吐乳食,壮热无汗,四肢抽搐,咳嗽痰鸣,苔薄黄,脉洪弦有力。

【注意事项】此方药性苦寒,易攻伐中焦,注意惊熄药即止。并视患儿症情,用“四君子汤”加味,调理脾胃,以固善后。服药期间,忌质硬、生冷之食物,每次服药量,应依据小儿年龄大小,本着少量多次的原则。

【临床疗效】小儿急惊风,临床以外感、实热多见。因病热急暴,故以治其标为急。本方立法,“疏风、清热、祛痰”三则,数十年临床验证,收效显著。

曹××,女,5岁。1986年6月13日来诊。代诉:感冒已6天,治疗无效。

近两日突然高烧,昏迷不醒,间断抽搐。经×医院检查,体温40℃。白细胞20×109/升,用西药治疗不见好转。检查:神志昏迷,四肢抽搐,口唇干裂,壮热无汗,咳嗽痰鸣,呼吸急促。苔薄黄,脉洪弦有力。诊断:急惊风。外感时邪,郁而化热化火,热邪内陷心气,引动肝风,致惊风促起。治法:祛风化痰,清热镇惊。清热27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镇惊汤2剂,水煎服。

二诊:服药后,神志清楚,抽搐消失,体温降至379℃。稍有口渴、烦躁。此乃余热未清,耗津过甚。原方减去白头翁,生石膏减至10克,加板蓝根、金银花各10克,继服2剂。

三诊:服药后诸症消除。唯见神疲乏力,不欲饮食,大便溏薄,脉缓无力。此属热邪久滞,加之药性苦寒,攻伐脾胃,致中焦虚弱。当宜调理脾胃。方用:人参(另包煎服)3克,土炒白术6克,茯苓10克,甘草15克,陈皮、炒麦芽各10克,砂仁(捣碎)6克,干姜3克。取2剂,水煎汤,分少量多次服。

6月25日,其父回告,已获痊愈。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镇惊醒脾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得自业师蒯仰山面授祖传方。

【药物组成】钩藤、连翘、石菖蒲、茯神各45克,炒枣仁6克,白芍、生龙齿,川贝母、栝楼皮各45克,焦楂、神曲、麦芽各6克,炒山栀45克,生龟板6克,鸡内金45克,羚羊角3克,人参、於术各45克,珍珠粉1克,琥珀末2克,朱砂1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末,瓶贮密封保存,勿令泄气备用。6个月以内小儿,每服01~03克,日服3次,钩藤、淡竹叶,灯心为引(即用上三味药煮水冲药末)。1岁~3岁小儿,每次服03~1克,日服3次。如患儿面色暗黄,毛发憔悴,兼脾虚者,用胡桃一个,连皮带仁砸碎煮水送药。

【适应病症】慢惊风初起,并用作预防。

【临床疗效】本方在山东潍坊一带盛传名为“惊气药”,凡小儿发惊,均到药店买“蒯家惊气药”,已成为几百年来地区性常规用药。用后小儿面色红润,惊作停止,大便不再为绿色,智力发育也快,深受群众喜爱。近几年,该市中医院已观察用于小儿佝偻病的防治,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醒脾汤【方剂来源】金文媺经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茯苓各6克,半夏45克,木香15克,天麻3克,炒白术6克,全蝎3个,橘红45克,僵蚕5条,胆南星、炙甘草各15克,陈食米1撮,白芍6~9克,菖蒲12~15克。

【使用方法】汤剂。纳诸药,加水5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滤渣,加水再煎得药250~300毫升,将所得药液分2~3次服完。

【适应病症】适用急惊失治或急惊症状缓解后慢惊持续存在(病毒性脑炎恢272·惊风·复期,结核性脑膜炎伴抽搐者)。系因小儿肝有余,脾常不足,患病后常有肝旺脾败、脾阳不振。患儿神疲喜睡,手足较凉而有震颤或阵发性抽搐,重者可见昏迷不醒,颈有抵抗,角弓反张,病理反射阳性,神志不清者喉多有痰声,脉多沉细,舌苔淡白,有伤阴者舌质红而干,指纹紫滞。证属肝旺脾弱的虚风内动。

【临床疗效】据门诊及住院病房病历不完全统计,80%以上可以缓解症状。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温阳安神镇惊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党参、白术、茯苓各10克,陈皮6克,甘草15克,钩藤、柏子仁各9克,郁金10克,川连朱砂(另包,研细末分次冲服)各15克。

【使用方法】文火煎煮25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00毫升。每服20~30毫升,每隔3小时1次,食后服用。一般3~5剂可愈。

【适应病症】小儿慢惊风(脾胃虚弱型)。症见形神疲倦,面色萎黄,食欲不振,嗜睡,大便溏薄,四肢发冷,足、面部有轻度浮肿,神志不清,时有抽风。舌苔白,舌质淡,脉濡弱(若受惊吓,脉亦可弦散无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注意饮食调养,忌食生冷,及不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脾阳虚弱致发慢惊风者,临床颇为多见。此方经临床多年验证,确有功效。

刘某,男,5个月,1985年4月25日初诊。腹泻1周多不愈,3天前受猫惊吓而啼哭抽搐。此后,时有惊哭,精神不宁,睡时露睛,每半小时抽搐1次。故来诊治。检查,面色萎黄,神疲乏力,口唇淡白带青,时有抽搐,哭声低沉,大便稀薄,指纹淡青,脉弦散无力。此乃:久泻失治伤阳,加之小儿神气怯弱,突受惊吓,惊则气乱,恐则气下,以致惊风。治宜温阳健脾,安神镇惊。处以上方3剂。4月30日二诊。服药后抽搐次数明显减少,大便稍有好转。原方加浙贝(捣碎)、石菖蒲各9克,琥珀3克(另包,研细末分次冲服)。继服2剂。5月2日三诊:服完药后,惊搐诸症全部消失,大便正常,面色红润,但神形略疲乏,嘱其停药,注意饮食,增强营养,追访痊愈。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五味异功散【方剂来源】赖良蒲师传方。

【方药组成】条参12克,白术,茯苓各6克,陈皮3克,当归、白芍各6克,双钩藤9克,莲肉10粒,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诸药用水25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一般5~10剂即可。上药为5岁以内儿童用量,临床随年龄、体质、病情再定27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药量。

【适应病症】小儿慢脾风。症见形神疲乏,嗜睡或昏迷,面色萎黄或苍白,哭声低微,四肢不温,手足抽搐或瘛疭,肠鸣大便溏,颜面及足跗常有轻度浮肿,舌苔白,质淡,脉濡弱。

【注意事项】1禁吃生冷,瓜果,煎炒食物。

2禁用西药,以观疗效。

3禁止乱投他药。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20例,有效率95%以上。

辛某,男,1岁,万载人。症状:1984年春初患外感,乃父自投表散,吐利交作。越二三日,手足抽搐,不乳不啼,角弓反张,神识昏迷,自汗肢厥,颜面苍白,目睛不转,鱼口不合,指关纹淡红隐隐,舌苔薄白。诊断:慢脾风。病因脾土素亏,体质孱弱,阴阳俱败,脾胃两伤,土败木贼,虚风内动所致。处方:五味异功散加味主之。条参12克,白术、茯苓各6克,陈皮3克,当归、白芍各6克,双钩9克,莲肉10克,大枣5个,乌豆25克。服上方10剂痊愈,半年随访未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祛风保安丹【方剂来源】张刚经验方。

【方药组成】胆星30克,牛黄9克,朱砂30克,明雄黄9克,麝香、冰片各15克,血竭15克,煅代赭石9克,琥珀30克,珍珠15克,天竺黄30克,高丽参6克,煅蛇含石、茯苓各9克,陈皮30克,炒僵蚕15克,远志9克,明天麻15克,防风、甘草各6克,金箔15张,白花蛇1盘。

【使用方法】牛黄、麝香、朱砂、雄黄、冰片、血竭、琥珀、珍珠另研,余药共研细面(除金箔),然后混合均匀,加入金箔,研极细,每袋03克。1~3岁服1袋,6月~1岁服半袋,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慢惊风,如缺钙抽风、脑炎后遗症,癫痫等属于脾虚肝旺、虚风内动者。

【临床疗效】张××,男,6个月。患缺钙抽风,日抽搐6~7次,曾用葡萄糖酸钙治疗搐不止,食欲不好,大便稀溏,日行4~5次。经用自拟参芪惊风汤冲服祛风保安丹2包(每次服半包),药后搐止。

辑方人:张刚,山西省太原市中医研究所。

百效丸【方剂来源】李德修经验方。

【方药组成】钩藤8克,薄荷18克,全蝎9克,蝉蜕18克,朱砂3克,僵蚕9274·惊风·克,金箔6张。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糊丸如小黄豆大。晒干备用,每岁1粒,最大量每次不超过10粒,香菜水或温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惊风(尤其慢惊风),癫痫,各种脑炎后遗症,脑震荡及脑外伤后遗症,先天性脑发育不全,脑积水,小儿多动症,脑性瘫痪,夜啼症,新生儿颅内出血等。

【临床疗效】我院儿科通过30多年临床应用观察,该药对小儿脑功能恢复有远期疗效。用于脑炎及脑外伤后遗症,脑发育不全等,配合推拿疗法有显著疗效。例如1964年收治一例4岁男孩,患乙脑后1个月,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羸瘦如柴,失语失聪失明。旋以推拿并内服百效丸,3天即显效,1月后症状全消,智力恢复正常。

辑方人: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

酸枣仁汤加减【方剂来源】苗晋经验方。

【方药组成】酸枣仁10克,知母3克,川芎6克,云茯苓10克,炙甘草3克。

加减:腹部抽甚者,加白芍15克;头部抽动甚者加丝瓜络、地龙各10克,防风9克;下肢抽动甚者加地龙、怀牛膝、木瓜各10克;频频眨眼者加黄连3克;秽语者加菖蒲、远志各10克,郁金12克;病久气虚者加黄芪15克;血虚兼瘀者加丹参10克,赤芍5克。

【使用方法】上方为4~7岁儿童剂量。水煎,一日1剂,分3次服。

【适应病症】抽动———秽语综合征(属心肝血虚,痰热内蕴者)。症见频频眨眼,头、躯干、四肢小抽动,喉部发出奇特叫声,个别音节、字或句子不清楚,或说出骂人的话。

【临床疗效】李某,男,8岁,头部、手臂不自主抽动1年余,日渐加重,眨眼噘嘴,扭颈耸肩,腹部上下抽动每分钟10余次,秽语不止,经氟哌啶醇治疗1月余效不显,面色淡黄,形瘦,舌质红苔薄黄腻,脉弦滑数。治以酸枣仁汤加味:酸枣仁10克,知母3克,川芎6克,云苓10克,炙甘草3克,远志、菖蒲各5克,地龙10克,白芍15克,黄连3克。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调治1月,诸症消失,读书如常,随访2月,未见复发。

辑方人:苗晋,陕西中医学院。

清脑益智合剂【方剂来源】徐俊冕,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1):22【方药组成】鹿角粉(冲)6克,熟地20克,砂仁(拌捣)45克,生龙骨30克,炙龟板、丹参各15克,石菖蒲、杞子各9克,益智仁6克,炙远志3克。

27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上方为1日量,制成合剂,每日1剂,分2次服,餐后服用。连用2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儿童多动综合征。

【临床疗效】治疗20例,显效11例,进步6例,无效3例,显效率为95%,可信限为32~77%。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安动汤【方剂来源】张金鼎经验方。

【方药组成】麦冬5克,五味子6克,熟地、丹皮、茯苓、泽泻各3克,山药5克,山萸肉3克,磁石5克,龙骨、牡蛎各3克。

【使用方法】用冷水150毫升,先放入磁石、龙牡,武火煎沸15分钟,再放入余药用文火煎沸15分钟,后滤出药液40~50毫升。二煎沸后再煎15分钟,两煎药汁共80~100毫升。6~8岁每日睡前及早晨空腹各服药40~50毫升,3~5岁药量酌减,9~15岁药量酌增。忌吃辛辣食物。服15~30剂。

【适应病症】多动症(阴虚烦热型)。

【临床疗效】治疗29例小儿阴虚型多动症,痊愈18例,占6021%,好转6例,占2034%,无效5例。

辑方人:张金鼎,河南中医研究院。

益脑宁【方剂来源】木学华自拟方。

【方药组成】龙胆草、茯苓、远志、神曲各10克,珍珠母15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丸剂。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日服2次,每次10~15克,2个月为一疗程(视病情及患儿年龄大小而定),晨起睡前服之。

【适应病症】儿童轻微脑功能障碍(多动症)。

【临床疗效】1982~1983年10月共治疗120余例,其中用西药利他林治疗10例,中西药合用1例,病历完整,有追访结果的51例,其临床疗效显效11例,好转28例,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65%。

辑方人:木学华,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摇头风效方【方剂来源】王烈,等。四川中医1984;(1):42【方药组成】当归、远志、郁金、木瓜、白芍、伸筋草、蝉蜕、紫贝齿各5克,守宫25克。此为1岁小儿用量。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分3~4次服。20天为一疗程。

276·惊风·【适应病症】小儿摇头风。症见不由自主地摇头。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0例,均获较好疗效。

辑方人:张祖联。

加减泻黄汤【方剂来源】王著础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栀子6克,生石膏12克,枯黄芩5克,川黄连,生甘草各15克,生大黄(后入)2克。

【使用方法】以上六味药煎时把前五味加清水先煎10分钟,后加入大黄,再煎5分钟即可,每日1剂,水煎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脾热弄舌症。

【临床疗效】治愈10余例脾胃积热的弄舌症,疗效满意。

范某,男,2个月,于1983年5月20日初诊,病历号10211代诉:近1周来,患儿出现舌如蛇舔,左右上下伸缩频作。伴见面红唇赤,烦躁不安,寐中易惊,啼声洪亮,口渴欲饮,口喷臭秽,大便秘结4天,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指纹浮紫。

审证剖析:脾脉络于舌,口为脾之窍,唇为脾之外候,患儿脾胃素蕴积热,郁而化火,循径上迫舌窍,以至弄舌犹如蛇舔,伸缩频作,面红唇干;脾热上扰心神故烦躁不安,寐中易惊;热盛胃肠津伤故口渴欲饮,便秘溲赤;指纹浮紫亦火热内盛之征。取上方清热泻火,服药1剂,大便通下3次,舔舌次数已减过半,药已中的,就原方去大黄再给2剂而弄舌即平。

辑方人:王著础,福建省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乌头汤加味方【方剂来源】丁明龙。新中医1984;(6):30【方药组成】黄芪20克,麻黄5克,防风、桂枝各6克,鸡血藤15克,地龙、当归、白芍各10克,白附片3克,制川乌、制草乌各5克。

【使用方法】先将乌头加水200毫升煎沸,纳白蜜30克,待再沸半小时,取汁后加上药及加水1000毫升,并煎取汁200毫升,再次加水煎取汁100毫升,3次共取汁350~400毫升。上述药量分2次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风湿舞蹈病。

【临床疗效】治疗13例,痊愈12例,显效1例。

辑方人:艾军。

镇肝通络汤【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石决明、珍珠母各18克,僵蚕、钩藤各9克,全蝎2枚,鸡血藤27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12克,胆草4克,牛黄镇惊丸2丸。

【使用方法】牛黄镇惊丸为市售成药,余药加水浸泡,生石决明,珍珠母先煎10分钟,继下它药,再煎15分钟,去渣取清汁备用。每日服用2~3次。

【适应病症】风湿舞蹈病。症见面部肌肉及手足四肢不自主乱动。

【临床疗效】仉某,男,10岁,1983年7月6日入院,病例号11370。3周来左侧肢体不自主抖动,渐及右侧肢体及颜面肌肉,以至行走困难,坐立不得安宁,不能穿衣进食及持握,生活不能自理。初诊所见:言语不清、挤眉眨眼,肢体抖动,不能自止,舌尖微红、苔白满布于舌,脉弦微细。拟方:生石决明、珍珠母各18克,僵蚕、钩藤各9克,全蝎2枚,鸡血藤12克,胆草4克,菊花10克,海风藤、银花藤各15克,寄生12克,牛黄镇惊丸2丸。服上方3剂后,肢体多动减少,可自理小便穿衣,面部特殊表情减少,语言清楚。上方加白蒺藜12克,继服30剂,诸症尽除,痊愈出院。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季之颖,北京儿童医院。

黄芪赤风汤生铁落饮合剂【方剂来源】刘传珍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赤芍、防风各6克,灵磁石(先煎)12克,钩藤8克。另用锈铁磨水,代水煎药。

【使用方法】取若干发锈之生铁板、生铁条,在磨刀石上加水摩擦,收集磨下的锈铁水约1000毫升,稍沉淀,滤去沉下之粗末,即作为煎药之水。磁石先煎15分钟,其他药共煎20分钟,煎成300毫升为头汁,再加锈铁水500毫升,煎20分钟,煎成200毫升为二汁,混匀后分3次饭后2小时服用。每日3次,每次服用170毫升,饭后2小时服用,小儿宜稍放糖以减少苦味。每周服6天,服4周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多发性抽搐症。症见局部一组肌肉突然瞬息间收缩,此种动作迅速而不自主,并经常重复发作。有时外表看来似在完成某一动作,实际是无目的性的。最常见的是脸部肌肉抽搐如挤眼,龇牙,做出某种怪相。其次是颈部及四肢瘈疚,如头部抖动,频点头,扭脖子、摇动手臂、抖动下腿等。局部肌肉颤动间歇发作经常数周或数月不止,而患儿不伴有昏厥等意识障碍,患儿神志清晰,无痛苦,戏耍如常,常发生于4~8岁儿童,男孩较多见。

【临床疗效】陈某,男,10岁。1984年8月初诊。近年来发现不时鼻翼扇动,偶尔上唇抖动,偶尔眼睑瞬动,有时单侧肩部耸动,几分钟至十余分钟即自行停止。每天发数至十余次。发时意识清楚,但不能随意停止肌肉颤动。发育一般,营养中等,脸色不华,肌肤不实,平素多动,夜伴梦魇,胃纳不佳,偶有头痛,舌苔薄白,脉细带数。脑血流图无异常,心电图:窦性心律不齐。证属气虚血瘀,血不养肝,肝风煽动,治宜益气活血,熄风镇痉。拟方:黄芪30克,赤芍、防风、白僵蚕278·惊风·各6克,灵磁石12克,钩藤8克,锈铁磨水煎药。服5剂,鼻扇发作间隔渐长,余症如前。上方加明天麻8克,全蝎3克,再5剂,肌肉搐动已趋减少,偶遇疲劳小作,效不更方,原方加蜈蚣、薏苡仁等。3周后,搐动已止,脸色渐转红润。后以异功、归脾健脾补血之类收功。1年后随访,一直未发。

辑方人:刘传珍,浙江省宁波市江北区中心卫生院主治医师。

279癫痫癫痫2号丸【方剂来源】陈伯平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南星、生川乌、生半夏、生白附子各30克,绿豆90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末,滴水为丸如绿豆大。1~3岁1克,4~6岁15克,7~12岁2克,每晚1次姜汤送服。疗程3~6月。

【适应病症】风痫、惊痫。

辑方人:孟仲德,上海市中医医院。

断痫汤【方剂来源】柳素苑经验方。

【方药组成】石菖蒲,法半夏,广陈皮,净蝉衣,广地龙、胆南星,淮山药,云茯苓,川藁本,甘松香,杭白芍,双钩藤。药量可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临症而定。

加减:若痰涎壅盛者加炒苏子、白僵蚕,或加三蛇胆陈皮末;若睡眠不安有恐惧感,欲发抽搐者,加琥珀末冲服或加小儿琥珀丸(市售);若惊厥抽搐甚者,加全蝎末、蜈蚣末等量冲服;若体质虚弱,正气不足者,加太子参、北黄芪、全当归;若因外伤者,加紫丹参,全当归、藏红花。

【使用方法】为煎剂,日服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癫痫。对婴儿痉挛症和癫痫大发作型效果较好,对精神运动型癫痫疗效不够满意。

【临床疗效】记录完整和有追访结果的52例中,显效61%,有效25%,无效14%。总有效率为86%。

辑方人:柳素苑,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主任医师。

涤痰定痫汤【方剂来源】马莲湘自拟方。

【方药组成】制胆星、制僵蚕、石菖蒲、广地龙各6克,七叶一枝花根9克,明天麻6克,代赭石(先煎)15克,白金丸(分吞)3克。发作时加紫金锭03克即研灌服。以上为学龄儿童量。

280·癫痫·【使用方法】将代赭石15克加水500毫升先煎30分钟后入其他药再煎煮20~30分钟,得药液150毫升。每剂煎煮2次。将两次药液混合,约300毫升。

每日1剂,每天3次,每次约100毫升,3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癫痫。

【注意事项】忌鱼腥海鲜等发食。

【临床疗效】自1984~1986年用本方治疗小儿癫痫11例,均经脑电图检查确诊为癫痫患儿。其中重症(发作频繁,或抽搐昏倒时间1分钟以上)5例;轻症(数天或1月发作1次,或发作时仅见轻度意识丧失及肢体抖动,目呆直视等在1分钟以内)6例。服药3个月后痊愈2例,显效5例,有效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1%。

辑方人: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

抗痫灵【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药物组成】竺黄、胆南星、僵蚕各9克,全蝎3克,白附子45克,钩藤9克,白矾15克,煅磁石30克,郁金45克,礞石9克,朱砂3克,半夏、菊花各9克,沉香15克,胆草3克,竹沥15克,紫石英18克,神曲15克,牛黄、羚羊粉各06克。

【使用方法】同清肺丸(见本书28页),每丸重15克,按清肺丸加1倍量。

【适应病症】癫痫。

【临床疗效】本药单独使用或配合西医抗痫药合用,比单用西药为佳,且长期服用不发生副作用。本药单用及与西药合用的原则为:①虽然发作次数频繁,但病程短未经治疗,一开始就可单独使用本药治疗;②曾经用西药治疗过,但用药不详,或持续用药混乱,一直未能控制者,开始就用本药单独治疗;③开始用西药(一般为鲁米那)治疗,逐渐加大剂量(2毫克/公斤体重/次)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者,加用本药;④加用本药两周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停用本药。

疗效标准:基本治愈:在显效的基础上,持续1年以上未发作,或1年内偶有因高热而发作1~2次者;显效:用本药治疗1周后,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减轻,2周后完全终止者;好转:用本药后,发作次数减少,症状、发作间隔延长。无效:加用草药后,病情无变化或加重。

观察36例病人,基本治愈6例,占167%;显效6例,占167%;好转22例,占611%。总有效率为944%,无效2例,占56%。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定痫豁痰汤【方剂来源】詹起荪自拟方。

28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明天麻6克,钩藤(后下)9克,制僵蚕、地龙、陈胆星各6克,当归(炒)、白芍(炒)、陈皮各5克,茯苓9克,郁金5克。

【使用方法】将诸药加入水两碗(约350毫升),煎至1碗。分数次1日内服下。每日1剂,分2次煎汁口服,一般2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癫痫。症见突然昏眩仆倒,两目上视,四肢抽搐,以夜间多发。

发后沉睡,醒后头痛,肢倦乏力,脑电图描记可有癫痫波出现或未见异常。

【临床疗效】已应用临床20余年,疗效明显。据近2年来资料完整的14例疗效观察,基本治愈(临床症状和体征消失,随访1年以上未见再复发者)占60%;明显好转(临床症状和体征基本消失,但在强烈外因诱导下,偶有轻微小发作者)占40%。如:高某,男,15岁,1982年7月7日初诊。有癫痫病史,脑电图检查提示“癫痫可疑”。去年至今反复发作,发时目直、痰壅、四肢抽搐,以夜间为多,胃纳一般,大便干,溲短而浑,苔薄腻,脉弦滑,拟平肝熄风,镇痉豁痰。处以定痫豁痰汤:茯苓、钩藤(后下)、白蒺藜各9克,地龙、竹沥半夏、甘菊、制僵蚕、明天麻各6克,郁金、陈皮各5克,3剂,水煎服。1982年7月10日复诊:日前喉间痰鸣,胃纳一般,大便干,溲黄,苔薄黄腻,脉弦滑,拟前方出入:茯苓、钩藤(后下)各9克,竹沥半夏、杏仁、制僵蚕、明天麻、陈胆星各6克,郁金、炒白芍、陈皮各5克,7剂,水煎服。1982年7月17日三诊:服药治疗后,近阶段未见发作,寐时惊窜不安,喉间有痰,咳不多,胃纳一般,大便尚可,溲浑而短,苔薄腻,脉弦滑,拟前方出入:茯苓、冬瓜子各9克,竹沥半夏、制僵蚕各6克,当归(炒)、明天麻、陈胆星各5克,浙贝6克,化橘红5克,甘菊6克,7剂,水煎服。1982年7月24日四诊:经治疗服药至今未见再发,寐久安,肢倦乏力,胃纳一般,大便尚可,溲浑,苔薄白,脉细滑,拟前方出入:茯苓(辰拌)、钩藤(后下)、白蒺藜各9克,制僵蚕、明天麻、桑叶、浙贝、甘菊各6克,郁金、化橘红5克,7剂,水煎服。1982年7月31日五诊,续服前方。随诊观察2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詹起荪,浙江中医学院教授。

惊痫宁【方剂来源】李明堂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矾100克,磁石(醋煅)、青黛、朱砂、苦参各30克。

【使用方法】先将磁石煅红,放醋中淬化,晾干后与其他三味药研制成粉,装瓶或分包。6个月~1岁,每次服03克;1~1岁半,每次服045克;15~2岁,每次服06克;2岁以上,每次服1克,或遵医嘱。白开水冲服。

每月发作3次以上者,为近期发作;1~3个月发病1次者,为中期发作;3个月以上发作1次者,为远期发作。近期发作者,早晚服药一次,发病停止后,改为每日1次;中期发作和远期发作者,每晚服药1次,3个月为一疗程,据病情用1~3个疗程。

282·癫痫·【适应病症】小儿惊痫、食痫、癫痫小发作,对低钙抽搐亦效。

【临床疗效】近期发作者,6个月不发病为治愈;中、远期发作者,1年不发病为治愈;发病次数减少或周期延长者为好转。治愈率为75%,有效率为90%。

辑方人:李明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导痰汤【方剂来源】温德秀经验方。

【方药组成】半夏6克,南星、枳实(麸炒)、茯苓、橘红各3克,甘草15克,生姜10片。

加减:胸闷脘痞,泛泛欲呕,不欲食,苔白腻者,加桂枝、厚朴、苍白术以通阳化气,平冲降逆,燥湿健脾;属痰热者,用胆南星更制南星,加竹茹、黄芩、全栝楼;表情淡漠,反应迟钝者,加石菖蒲、郁金;脾气虚弱者,加党参、黄芪补脾气。

【使用方法】煎药前先将药物放入容器内,加冷水漫过药面,浸透后煎煮。

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文火煎煮20分钟。按小儿年龄而定,1~2岁服原方一半,3~5岁服原方。年龄大者递增。一日1剂,食前服。

【适应病症】痰涎壅盛,胸膈痞塞,或咳嗽恶心,饮食少思,以及肝风挟痰,呕不能食,头痛眩晕或惊厥者。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生冷油腻。

【临床疗效】李某,女,15岁,1982年11月21日初诊。1981年7月放牛时不慎堕入水溏,捞出时昏迷不醒,经抢救后脱险,半年后突然出现惊哭,如见怪物,恐惧异常,继之口吐白沫,昏不知人,手足冰凉。近来病情加重,甚则一日发作3~4次,观其表情淡漠,反应迟钝,口涎鼻涕较多,面色淡黄,食欲减退,舌质淡,苔白腻,脉弦滑。诊断为惊痫,证属痰饮停滞,治宜燥湿化痰,降逆醒神。处方以导痰汤合平胃散加减:姜半夏、云苓各12克,制南星、枳实、苍白术、郁金、石菖蒲各10克,青陈皮、当归各9克,厚朴、桂枝各7克,甘草4克。3剂,水煎服,每日1剂。服上方1剂后,病发作1次,服完3剂后未再发作,又继原方加党参、黄芪各12克,连服10剂,一日1剂,病仍复发,口涎显减,白腻苔消退,饮食增加,唯有表情迟缓,用健脾疏肝之法巩固疗效,共服40剂。随访5年,病未复发。

辑方人:温德秀,河南省焦作市中医中药学校讲师。

代白散【方剂来源】郁文骏、肖正安经验方。

【方药组成】代赭石1份,白胡椒2份(配方比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备用。每次1~3克(随病情轻重,年龄大小而定,此为14岁以内的小儿剂量)。最好用白萝卜汤下,一日3次,饭后服。3~6个月为一疗程。一般需服1~2个疗程。

28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原发性癫痫。对继发性癫痫也有控制症状作用。

【注意事项】要坚持服药,只要无急性感染高烧外,均不必停药,否则影响疗效;最好用白萝卜汤送下,如白开水送服,对疗效有一定影响;服药后,对胃肠道有轻度刺激,个别患者有轻度腹痛,能忍受,不必停药。

【临床疗效】追踪10例,治愈原发性癫痫3例,继发性癫痫能有效控制症状1例;发作程度减轻,次数减少者3例;无效3例。

按语:现代医学对原发性癫痫病因不明,只是近年来国外有人认为可能与血液中缺乏铁与微量元素有关。笔者据此原理,翻阅有关文献,企图寻找具有特定疗效之药物,发现白胡椒和代赭石较为理想。考究白胡椒具有抗惊厥作用,有人给大白鼠灌胃,能对抗电刺激或听源性惊厥作用,其有效成分为白胡椒碱,含8~9%;代赭石为传统之平肝降逆下气之品,《日华诸家本草》谓有“止……小儿惊痫”作用,分析其成分,含40%的三氧化二铁以及镁、钛、砷等微量元素,具有镇静中枢神经系统作用,实践证明取得疗效与国外病因学说相符合。按本方比例配方,无一例发生砷的慢性蓄积中毒。

辑方人:郁文骏、肖正安,均系成都中医学院。

小儿痫症丸【方剂来源】刘云山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西洋参(切片)、麸炒杭白芍各45克,姜制半夏30克,云茯神、炒枣仁、土炒白术各75克,炙甘草30克,远志肉(去心蜜炙)、琥珀、薄橘红、天麻、当归各45克,钩藤钩、天竺黄各60克,胆南星30克,柴胡8克,朱砂30克,牛黄4克,麝香4克,赤金50张。

【使用方法】先将前16味药每味刷去泥土(白术洗去泥土,捡净杂物,用白纱布包松些),上笼蒸1小时,晒干(不宜焙干),共碾极细末,过很细的箩,再将后四味药(朱砂、牛黄、麝香、赤金)合研极细不见明星为止。然后分成二份,一份同以上十六味药粉混合均匀(用细箩混合箩2~3次,搅匀),炼蜜为丸;一份留为衣用,每丸15克重。3个月婴儿,每日3次,每次服1/6丸;4~5月,每次1/5丸;6月~1岁,每次1/3丸;1岁半~2岁,每次1/2丸,以上每日均服3次,每隔5小时服1丸;2岁半~3岁半,每次1丸,每日2次,每隔6小时服1次;4~6岁,每次1丸,每日3次,隔5小时服1次;7~10岁,每次2丸,每日2次,隔8小时服1次;11~15岁,每次3丸,每日2次,上午10时,晚上8时各服1次。

【适应病症】小儿痫症,属风痫、痰痫、惊痫(相当于现代医院之癫痫),且辨证属阴痫者。

【注意事项】1必须按照原方配制,勿有毫厘之差。

2药配成后,放磁罐内贮存,加棉纸盖严,勿走漏气味,避阳光潮湿处,冷处284·癫痫·最宜。

3服药时间均宜不饥不饱时为佳。婴儿吃奶后1小时服药,服药1小时后吃奶;大的儿童饭后2小时服药,服药2小时后吃饭。

4在服药期间发生鼻衄者,药量减半服。并每日用麦冬6克,黄连3克,犀角15克水煎送服此丸药,一日2次。

51岁以下小儿,服至不发病为止,1岁以上,患病1年服药1月,患病2年服药2月。以此类推,不分男女。只要不残废都能恢复。

6初得病3~5天,发高热,或合并有其他病者禁服此方。在服药期间忌肉食、辛辣刺激食物、酒等。未确诊者禁服。

【临床疗效】观察治疗324例,5月~3岁者253例。治愈率达100%;5~10岁7例,治愈率达80%。

辑方人:刘云山,陕西省宝鸡市中医院。

止痫灵【方剂来源】王允荣,等。中医杂志1986;27(3):20【方药组成】黄芪、黄精、柴胡各10克,三棱、莪术各6克,丹参15克,川芎6克,二丑末3克,青礞石15克,菖蒲10克,川连面3克,黄芩6克,蜈蚣3条,生龙骨、生牡蛎、珍珠母各15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冲剂,每袋相当于2剂中药剂量,每次1/4袋,日2次,夜间发作者睡前服半袋,1次顿服。对发作频繁,体质壮实患儿可辅以平肝熄风之汤剂。

【适应病症】小儿各型癫痫。症见突然昏倒,口吐涎沫,喉中痰鸣,四肢抽搐,牙关紧闭等。

【注意事项】对来势较猛,抽搐频繁,体质壮实的患儿应随时辨证,予以汤剂助其平肝熄风,祛其实邪。待病情稳定抽搐缓解,再以本方治之。

【临床疗效】57例中,服药最短3个月,最长2年,其中24例在1年以上。

发作完全控制23例,发作控制50%以上21例,控制30~50%7例,无明显改善6例。总有效率为894%。

按语:本方扶正祛邪,标本兼顾,对久服抗癫痫药物效果不显著者多能获效,尤其对平素体弱患儿及抽搐间隔较长、抽时力缓、虚实交错的患儿更为有效。对未停用抗癫痫西药的患儿,本方尚具协同作用,能增强止痫效果,并减少西药之副作用。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黄芪赤风汤加蜈蚣方【方剂来源】张家驹。新中医1985;(6):3828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黄芪60克,赤芍、防风各3克,蜈蚣(研末、冲服)1条。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服。每月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儿童癫痫小发作。

【临床疗效】治疗11例,治愈6例,显效1例,好转2例,无效2例。

辑方人:艾军。

加味涤痰汤【方剂来源】张奇文经验方。

【方药组成】姜半夏、胆南星、钩藤、天麻各6克,茯苓、石菖蒲各9克,橘红、竹茹、莲子心、枳实各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癫痫(证属痰热互结,蒙蔽清窍)。症见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如醉如痴,痰涎壅盛,喉间痰声辘辘,口吐大量涎沫,肢体挛急,舌苔白腻满布,脉象弦滑或滑数。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辛辣、鱼腥、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经多年应用,临床疗效良好。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镇惊散【方剂来源】张奇文经验方。

【方药组成】牛黄15克,珍珠3克,僵蚕、全蝎各9克,麝香05克,天竺黄4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末,瓶贮,每次1克,日服3次。

【适应病症】癫痫。症见每因惊恐发病,发作过后,目直,面青,睡中惊惕不安,指纹青紫,脉虚弦。

【临床疗效】陈×,女,3岁,昌潍军分区,1976年4月初诊,患儿近3月来,不定期发作,目上窜,口吐白沫,咬牙关,四肢抽动,发作每次半分至1分钟,发作过后,嗜睡,发作前无任何预兆,曾几次昏仆在地,舌被咬破流血。诊为癫痫。用苯妥英钠治疗两月余,但未能控制发作。其母述:平素患儿睡中惊惕不安,面色青黄,山根、风池、气池皆现青色,证属惊痫。方用钩藤6克,竹叶3克,灯心草15克,泡水冲服镇惊散,每次1克,每日3次,先后共服两料,控制发作,随访5年未再发作。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珠珀镇惊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286·癫痫·【方药组成】钩藤45克,连翘、花粉、竹茹,炒栀子各30克,焦楂、陈曲各6克,龙齿45克,石菖蒲、人参、白术各3克,生甘草15克,白芍3克,茯神、炒枣仁、川贝各45克,珍珠03克,朱砂2克,琥珀3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新生儿每次01克;百日左右每次02克;6个月~1岁每次03克,均日服3次。

加减:若惊恐不安,宜用钩藤、竹叶、灯心为引,煎汤冲服上药;若面色萎黄,脾胃损伤较重者,可用核桃1个,连皮砸碎,合鸡内金3克,煎汤冲服上药。

【适应病症】小儿惊风,癫痫。

【临床疗效】张×,男,5岁,潍坊市人,1979年2月14日初诊。患儿从两岁始因受惊吓后得痫疾,先有恶心呕吐,继则惊惕不安,遂至突然昏倒,抽搐,口吐白沫,不省人事,约半分钟后缓解,渐渐入睡。自春节后,发作频繁,原数月一发,今每月数发,最长间隔2~3日发作1次。诊为癫痫。长期服用苯妥英钠、鲁米那等,虽能控制发作,但停药后病情反而加重,入春以来发作频繁,西药也不能控制。现患儿精神淡漠,面垢,神疲,偎母怀中,怕光,不发作时,喜在室内绕一物转圈,脉滑数,苔厚腻。证属惊痫挟食。治宜镇惊熄风、消食化痰。方用:钩藤9克,清半夏6克,茯苓9克,炒山栀6克,石菖蒲45克,炒枣仁15克,远志45克,胆星、僵蚕、全蝎、生龙齿各6克,谷芽12克,焦山楂、莱菔子各9克,生甘草15克。水煎服,日1剂。配合服用珠珀镇惊散加羚羊角粉03克,每日2次。

前方共服42剂,虽有时加减出入,但治疗原则未动,至4月6日,已近两月未发,后嘱其停汤药,服珠珀镇惊散,随访半年未发。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治痫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胆星15克,川芎125克,全蝎75克,天麻10克,蜣螂25克,远志、紫石英各10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面每日6个月以下,05~2克;7~12个月,3~4克;1~3岁,45~6克;4~8岁,65~75克;9岁以上,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各型痫症,惊搐瘫痪。

【注意事项】宜久服用。

【疗效观察】临床应用效果较好。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教授。

小儿抗痫散【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28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菖蒲、云茯苓各9克,广橘红6克,胆星9克,清半夏、青果各10克,明天麻6克,炒六曲9克,炒枳壳、川芎、羌活各6克,沉香2克,琥珀05克。

加减:正气偏虚者,加太子参9克;痰热偏盛者,加青礞石20克;肝风偏盛者,加钩藤1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为细粉合匀备用。1~3岁每日3次,每次1~2克;4~7岁每日3次,每次3~4克;8岁以上每日3次,每次4~5克。

【适应病症】小儿癫痫。

【注意事项】忌荤腥辛辣刺激食物。

【临床疗效】治疗500例小儿癫痫,总有效率为764%。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

自制癫痫方【方剂来源】熊应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蜈蚣4条,全蝎5克,广角参15克,天竺黄、炒荆芥花各10克,明天麻30克,胆南星10克,石决明、生龙牡各30克,法夏、栝楼皮各10克,朱砂拌茯神30克,钩藤15克,石菖蒲、甘草各10克,白胡椒粉50克。

【使用方法】先将石决明、生龙牡、天麻、朱砂拌茯神煎煮15分钟,再入其他药,待煮沸3~5分钟即可。每日4~5次。每次取煎煮的药液100毫升冲服10克白胡椒粉,连服至发作间期半年以上,将上方制丸服用。

【适应病症】癫痫反复大发作。其发作时两眼呆钝,昏不知人,眩仆倒地,四肢抽掣、喉间痰鸣。

【临床疗效】据不完全统计,经治50余例,治愈好转率约为60%。

辑方人:熊应安,原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熊淑仁,四川省雅安地区卫生局。

止痉散【方剂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方药组成】金礞石10克,全蝎、蜈蚣各3克,僵蚕5克,朱砂、琥珀各3克。

【使用方法】上药经药房加工研成细末为粉剂,搅拌均匀供临床使用。止痉散每次1~3克,1日2~3次,连服2~3月。服用时装胶囊吞服,用温开水送服,或用蜂蜜调服即可。

【适应病症】适用于癫痫频繁发作,及其他抽风惊厥者。

【临床疗效】临床系统观察45例癫痫病人,经治后22例显效(停服西药,单纯中药治疗半年以上不发者);20例有效(西药减量,中药治疗,临床症状改善,发作次数明显减少者);无效3例(服药后发作次数未见减少者)。

伍×,男,35岁,1979年12月就诊。病起去年,至今抽搐已8月。当月有大发作,先有惊叫,嗣后两目上视,牙关紧闭,两手抽搐,持续1~2小时后缓解。

288·癫痫·发无定时,最多有时1日发作100次以上。经当地医院检查脑电图为广泛高度异常,诊断为癫痫。诊时小发作频繁,发时点头为主,性情粗暴,大便干结,舌苔黄腻。证属风痰夹杂,痰风内伏,痰盛生惊,惊恐则伤神志。治拟熄风化痰。方取止痉散1克,每日2次;定痫丸15克,每日2次。服药10月后来信相告:发作停止,智力恢复,玩耍如常,睡眠亦佳。4年半后随访,未见复发。

辑方人:江育仁,江苏省中医院;纪凤鸣、纪捷,江苏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癫痫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制方【方药组成】制南星、姜半夏、天竺黄、钩藤、石菖蒲各9克,炙远志45克,炒竹茹9克,珍珠母、牡蛎各30克,白金丸9克,(包煎)。

【使用方法】珍珠母、牡蛎二味先煎半小时,然后加入其他药物。钩藤后下,煎至250毫升为头汁,再加500毫升水煎至250毫升为二汁,每日1帖,分2~4次服。

【适应病症】本方适用于小儿痰痫(多见于癫痫的大发作)。症见突然四肢抽搐,神志不清,牙关紧闭、喉间痰鸣,每次发作约5~10分钟,1日数次,数日1发或数月1发,发作后精神疲乏想睡,2~3小时后才恢复正常。

【临床疗效】赵××,男,6岁,病史号7794186。2年来时常四肢抽动,乱舞,神志昏迷,经住院检查,诊断为病毒性脑炎。出院后又发作过多次,症状与以前相同,每次发作为5分钟左右。经脑电图检查,见两半球有尖波和尖—慢波阵发。诊断为癫痫大发作。应用各种抗癫痫药物无效而改用中药治疗。初诊时诉1月前又曾出现抽搐,上肢握拳抖动,牙关紧闭、神志不清,5分钟后苏醒,醒后疲乏无力,只想睡觉,舌红、苔薄白,脉滑数。症属癫痫而用本方加减。连续服用3年余,除开始服药的半月中发过1次外,此后未见再发。1985年脑电图见两半球有较多波及一些尖波,并以左侧顶枕部偏多;1986年脑电图痫样放电明显减少;1987年脑电图已经正常,痰痫已获根治。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朱珀散【方剂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方药组成】血珀、飞朱砂各10克,蜈蚣15克,矾郁金、僵蚕各30克。

【使用方法】将以上五味药物研细,混匀。每服15克,1日2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癫痫,属脾虚肝旺证者。

【临床疗效】此方与加减乌梅汤配用,治疗小儿腹型癫痫3例,均获缓解。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8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加减乌梅汤【方剂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方药组成】炒乌梅10克,淡干姜5克,生白芍15克,炙甘草10克,炒川连2克,浮小麦30克,胆南星、法半夏、茯苓各10克,代赭石(先煎)20克,大枣6枚。

【使用方法】汤剂。煎开后小火煎熬20分钟,每日1剂,煎2次,分服。

【适应病症】癫痫,属脾虚肝旺证者。

【临床疗效】用此方配合朱珀散治疗小儿腹型癫痫3例,均获缓解。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抗痫珍羚丸【方剂来源】杨占林,等。《黑龙江中医药》1987年:(5):38。

【方药组成】珍珠、羚羊角各15克,牛黄5克,黄连25克,山栀、龙胆草各30克,冰片3克,朱砂5克,白芍75克,天竺黄15克,胆星10克,川芎20克,丹参50克。

【使用方法】上药配研,过筛、混匀,炼蜜制成3克重丸。用法:1岁以下每次服1/3丸,每日2次;1~9岁每次服1/2丸,每日2次;10~15岁每次服1丸,每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癫痫。

【临床疗效】24例中痊愈20例(大发作5例,小发作8例,间断发作7例),占83%;4例显效占17%,总有效率为10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血府逐瘀汤加味方【方剂来源】张家驹。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5):320【方药组成】柴胡、枳壳、赤芍、桃仁、生地、牛膝、钩藤(后下)各6克,当归、川芎、桔梗各45克,红花、炙甘草各3克,蝎尾7个。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婴幼儿呼吸暂停症,肝旺肺闭证。

【临床疗效】阎××,男,3岁。患儿半年来每逢不如意或激怒时,则突然哭叫一声,呼吸停止,口唇青紫,失去知觉,持续约半分钟,经掐揉人中或呼叫后恢复正常。平日无其他不适。脑电图检查正常,查体无阳性体征。经鲁米那等治疗两周无效。脉滑,指纹紫滞,舌质淡红,苔薄白。辨证为素体肝气偏旺,遇怒则气上逆犯肺,肺气闭则呼吸暂停。治以活血调气,平肝定惊,采用本方治疗。服3剂,发作停止,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290夜啼朱砂散【方剂来源】韩奋强。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422【方药组成】朱砂。

【使用方法】研极细末,装瓶备用。晚上临睡前用干净毛笔或鸡羽毛、棉签,以温开水浸湿,蘸药末少许,涂于神阙、劳宫(双)、膻中、风池(双)等穴,不用包扎。婴儿药末浓度可酌减。可连用3日。

【适应病症】小儿夜啼。

【临床疗效】治疗71例,均治愈。其中1次治愈者54例。一般1次即效。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小儿夜啼效方【方剂来源】李德营。中医杂志1983;(4):34【方药组成】黑丑7粒。

【适应病症】小儿白天饮食、嬉戏如常,黑夜睡后开始哭闹,天明前即止,经医院检查无异常发现者。

【使用方法】将药捣碎,用温水调成糊状,临睡前敷于肚脐上,用胶布固定。

【临床疗效】此方治疗20例患儿,大多在当夜就能止哭。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夜啼单方【方剂来源】王普锦。中医杂志1981;22(4):75【方药组成】蝉蜕(去足)6只,钩藤6节,甘草、薄荷各05克,生龙骨2克,生牡蛎2克。

【使用方法】水煎,当开水喝,日服5~6次,1剂分2天服完。

【适应病症】婴儿每夜成人入睡时开始哭闹,经体检、化验未能找到原因者。

【注意事项】因患其他疾病夜啼不宁者,此方无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29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清心安神汤【方剂来源】李治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川连1克,竹叶45克,灯心2克,枣仁3克,茯神3克。

【使用方法】上方系1周岁小儿用量,上方除灯心量不能变动外,其他药物应按年龄增长而辨证加减化裁。适量水煎服,日1剂,煎2次兑匀,分2次服,早晚各服1次。

【适应病症】患儿整夜啼哭不眠,甚则通宵达旦。证属心火内盛,扰及神明。

故夜不安眠,啼哭躁动。

【临床疗效】临床治疗25例,疗效颇佳。如:郭××,10个月。其母代诉:患儿3个月来,每晚烦躁啼哭,甚至整夜不眠。一晚最多睡眠2小时,食欲很差,小便短赤。舌尖红,脉数。上方加神曲3克,朱砂水飞少许,3付,水煎服。二诊,仍有夜啼,但睡眠增加。一晚能睡眠4~5小时。脉仍有数象。上方改黄连为06克,水煎服2付而愈。

辑方人:李治安,内蒙古伊盟鄂托克旗医院。

钩藤饮【方剂来源】张鼎华自拟方。

【方药组成】钩藤3~6克,蝉蜕1~3克,竹叶1~2克,炒枳壳2~4克,灯心草3~5寸。

【使用方法】上述诸药入小碗中用开水浸泡,再放入锅内蒸10分钟。每日服1剂,可加少量白糖分5~6次当开水喂喝。在入夜前应服1次,连服3~5天。

【适应病症】夜啼症。症见小儿白天如常,入夜则啼哭不休,未能找到原因者。

【临床疗效】运用本方治疗夜啼症疗效明显。特别是2个月内之婴儿疗效尤佳。本人临床治疗30余例,均获痊愈。

罗×,女,25天。出生10天后,每天入夜则啼哭。而白天如常,一次睡眠可达4~5小时。多方检查未发现其他异常。服上药3剂后,夜啼消除。

辑方人:张鼎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中医院主治医师。

夜啼方【方剂来源】韩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钩藤、白术、蝉蜕各3克,薄荷、甘草、灯心草各1克。

【使用方法】煎汤适量内服。每日3~6次。本方剂量可治疗3个月至半岁的婴儿,可根据病情和身体情况加减变化。

292·夜啼·【适应病症】小儿单纯夜啼或内有蕴热、心虚惊悸或受惊恐夜啼等。症见神志不安,时睡乍醒,醒后哭闹不止。

【注意事项】保证患儿安静,避免突见异物,暴受惊骇等。

【临床疗效】杜某,男,1岁,1986年6月20日初诊。患儿烦躁啼哭1周,伴纳差,尿黄等。用上方剂量加倍,2付后愈。

辑方人:韩祥,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东,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医师。

灯草蝉蜕饮【方剂来源】张金鼎经验方。

【方药组成】灯心草3克,蝉蜕(去头足)、钩藤各3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放入60毫升冷水中,先用武火煎,待沸后改用文火煎10~15分钟,取药液30毫升。

【适应病症】婴幼儿夜啼症(心火上炎型)。症见惊悸,夜哭,不眠。

【临床疗效】王××,男,9个月。1个月来夜间不睡,啼哭不休,听到声音易惊,舌尖红,苔白满布,指纹暗红。诊为夜啼症。服灯草蝉蜕饮6剂,夜眠好,未再啼哭、惊悸。

辑方人:张金鼎,河南中医研究院。

安神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酸枣仁3克,蝉蜕、白术、云苓各2克,柑橘皮1克,太子参6克,甘草2克,麦冬3克,灯心1克。

【使用方法】诸药用水25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文火煎20分钟左右为佳)。分两次温服,每日1剂,一般1~5剂即可。上药为2岁以内儿童之量,临床随年龄、体质、病情再定药量。

【适应病症】小儿夜啼,属于脾胃虚寒、气血不摄,或痰热扰心、心神不宁者。

【注意事项】禁吃煎炒、辛辣、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李某,女,11个月,江西省萍乡市城关区后埠村人。患儿近1个月来啼哭不入睡,在萍乡市妇幼保健院检查无异常发现,后又去省级医院检查均正常,于1988年6月10日邀余诊治。其母代诉:患儿每晚入睡前哭闹1~2小时,甚至哭闹到3~4小时才可慢慢入睡,父母晚上不能安宁,服过各种中西药,疗效不明显。患儿面色萎黄,心烦,食欠佳,大便稀,小便微黄,舌质淡红,苔黄腻,其他无异常。诊为小儿夜啼。为脾胃虚寒,痰热扰心所致。处以安神汤,服1剂,患儿哭闹约30分钟后入睡,次日再服1剂,患儿哭约10分钟即入睡,共服药6剂获愈。半年后追访,每晚安然入睡,未复发。

29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当归汤【方剂来源】肖正安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3克,白芍9克,党参、桔梗各6克,陈皮5克,甘草2克。

【使用方法】水煎,不时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脏寒腹痛,夜啼不安,不欲吮乳,面青手冷,唇舌淡红。

【临床疗效】小儿夜啼属虚寒腹痛者,运用本方加减效佳。

黄小莉,女,1岁10个月,1980年6月6日初诊。患儿每夜11时左右烦躁啼哭,持续2小时许,已有数夜。手心发热,饮食未减,唇舌淡红,舌苔白厚,面色青白。诊断:夜啼,以养血和中法治之。处方:当归6克,桔梗9克,陈皮6克,白芍9克,泡参10克,蝉蜕6克,厚朴、香附各8克,龙齿12克。6月10日复诊,服上方2剂,夜间已不啼哭,能安静入睡。再以本原方去桔梗,加大腹皮以巩固疗效。

辑方人: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

甘麦大枣加味汤【方剂来源】叶仕宏经验方。

【方药组成】炙甘草6克,浮小麦15克,大枣20克,蝉蜕4克,钩藤12克。

【使用方法】诸药加清水两碗半,煎至大半碗,睡前1小时服。

【适应病症】小儿睡间惊恐啼哭而有被惊吓史者。症见入睡时如常人,甜睡中突然惊醒,恐惧状,哭闹不宁,甚至再睡后又突然惊哭,持续多日不歇。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父母日间反复安劝、引导小儿。尽量不要带小儿去人多繁杂的场所,或做惊险游戏。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夜啼14例。年龄最小1岁,最大12岁,病情最短3天,最长1个月。睡间惊醒啼哭1次者7例,惊醒啼哭2次者5例,惊醒未啼哭者2例(年龄较大者)。治愈12例,好转者1例,无效1例。治愈率857%,总有效率92.8%。

辑方人:叶仕宏,海南省干部疗养院医师。

夜啼效方【方剂来源】黎殿改。广西中医药1982;(2):19【方药组成】麦冬8克,朱砂0.3克,灯心05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盛于小碗内,加热开水40毫升浸泡。再置于锅内隔水蒸20分钟即可。每日1剂,中午及晚上睡前各服1次。

【适应病症】小儿夜啼症。

294·夜啼·【临床疗效】黄某,男,1岁3个月,1969年9月23日初诊。近10多天来,常于夜间惊醒,醒后烦哭不休。饮食尚可,小溲短黄,经中西医诊治无效。诊见唇红口干,舌边尖红,舌苔少许,脉细而数,指纹紫红,证属心阴不足,神不内守。经服上方3剂获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夜啼效方【方剂来源】纪延龙。四川中医1984;(6):50【方药组成】朱砂05克,五倍子15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末,再加陈细茶适量,嚼烂,与上药混合,加水少许,捏成小饼状,敷于脐中,外盖两层纱布,胶布固定,每晚更换1次。

【适应病症】小儿夜啼。

【临床疗效】经治12例,一般3~6次症状消失。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295夜惊止惊汤【方剂来源】周端求自拟方。

【方药组成】朱砂(水飞,兑服)3克,生地20克,黄芩10克,当归5克,生赭石、生磁石各30克,生石决明10克,珍珠母15克,白芍10克,法半夏7克。

【使用方法】加水250毫升,文火煎至5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水250毫升煎至50毫升。二次药液共100毫升,为1日量。饭前服用,7岁以上患儿分2次服;7岁以下者,可酌情递减。

【适应病症】梦游症(证属阴血亏乏,肝阳偏亢)。症见烦躁失眠,夜寐易惊,脉细弦。

【注意事项】忌食酸、辛食物。

【临床疗效】贺灵芝,女,7岁,1985年11月就诊。夜间睡眠不宁,时而外出行走,醒后不知其所作所为1年,舌红苔薄,脉弦细。证属阴血不足,肝阳偏亢。

投止惊汤10剂而安。追访至今未见复发。

辑方人:周端求,湖南省湘乡市中医院。

296清渴清上温下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北沙参、天花粉各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6克,石斛、桑螵蛸、益智仁各10克,煅龙牡各15克,鲜芦根30克,山萸肉、金匮肾气丸(包煎)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以清水将石膏、龙骨、牡蛎煎煮半小时以上,将余药先浸泡半小时以后,加入同煮,待煮沸后再煎20~30分钟,煮至药液300~5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可代饮水,不拘时频频温服。如患儿年龄较大,会吞服丸药者,可将金匮肾气丸以温开水冲服,每次20~30粒,日服2次,早晚各1次。

【适应病症】多饮多尿之小儿消渴症,或尿崩症,或暑热消渴症之后期。症见多饮多尿、病程较长,渴喜冷饮,每昼夜欲饮数水瓶水,小便次多量多,色清或微黄,尿时无疼感,形体消瘦,精神可,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物。

【临床疗效】季某,女,3岁。住院号21599。患儿因多饮多尿2年,于1987年4月14日收住江苏省中医院儿科病房治疗。入院前,曾在南京市××医院及当地医院就诊,多次查尿糖均为阴性,尿常规蛋白(一),尿比重为1004。血常规:血色素99克/升,红细胞325×1013/升,白细胞128×109/升,中性040,淋巴060,经治未效,乃来我院门诊,诊断为消渴症,收住入院。入院时,患儿已病2年,多饮多尿,每天饮水约2暖水瓶,喜冷饮,饮时急不可待,尿次多,白天约15次以上,夜间5~6次,每次尿量亦多,色清、无疼感,形体消瘦,方颅,毛发黄稀无光泽,易汗出,平素食欲差,进食量少,腹膨大,精神稍差,舌苔薄白、舌质淡红,脉细。

脉证合参,患儿缺乏母乳,后天喂养失调,脾胃健运输化功能不足,营养不良,不克充形,恙久肺胃蕴热,肾阳不足,气不化水,乃上盛下虚之候。拟清上温下法,药用:北沙参、天花粉各10克,知母6克,五味子5克,女贞子、桑螵蛸各10克,煅龙牡(先煎)各15克,淮山药、山萸肉各10克。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

297头痛痼痛定【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菊花、钩藤各12克,地龙9克,僵蚕6克,蜈蚣1条,煅磁石18克,生石决明24克,豨莶草12克。

【使用方法】汤剂,用水先煎煅磁石、生石决明约半小时,再加入余药同煎;将蜈蚣焙干研粉,用药汁冲服,日2次。

【适应病症】肝风头痛,神经性头痛,不明原因的顽固性头痛。

【临床疗效】神经性头痛在儿童学龄期发病者也不少见,虽然多数呈良性经过,但有的特殊顽固或疼痛剧烈难忍,且长期服止痛西药,疗效不满意。本药止痛作用显著,通过短期治疗,多数控制发作。观察30例病儿,显效6例:药后1周内减轻,两周内症状消失;好转20例:药后症状减轻,次数及发作间隔减少;药后无改变1例(最后诊为副鼻窦炎);未来复查者3例。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清肝活血镇痛方【方剂来源】曹颂昭临床自拟方。

【方药组成】龙胆草、黑山栀各10克,黄芩6克,桃仁10克,红花6克,钩藤12克,僵蚕、天麻各10克,当归6克,赤芍10克,石决明(先煎)12克,灵磁石(先煎)20克,泽泻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用水将石决明、灵磁石二味先煎半小时以上,加入余药再同煎,煎至药汁150~20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湿火内盛,肝阳上亢之头痛症。症见头痛以两侧太阳穴为甚,有跳痛感,形体壮实、面红,皮肤有灼热感,夜寐烦躁,口唇干红或口苦,大便干结艰行,舌苔黄腻,舌质红,脉弦滑。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焦炒之食物。

【临床疗效】唐××,女,9岁。于两旬前始起低热,体温38℃左右,同时伴剧烈头痛(当时测血压18/147千帕),呕吐3天,1周后热退,血压降至正常,唯头痛仍剧,影响睡眠,形体肥胖,面红,性情急躁,神志清楚,大便干结,舌质偏红,298·头痛·舌苔黄腻,脉弦滑。曾在南京市几处医院检查。拟诊:①嗜铬细胞瘤待排;②颅咽管瘤待排;③肥胖高颅压症;④单纯性肥胖头痛。辨证:系体胖痰湿素盛,湿火内炽,肝阳上亢,脉络不畅所致。拟清肝潜阳活血化湿为法。药用:龙胆草、黑山栀各10克,黄芩6克,赤芍、桃仁各10克,红花、当归各6克,钩藤12克,天虫、天麻、泽泻各10克,石决明(先煎)12克。羚羊粉每天1支,温水调服。上药服5剂后,头痛减轻,日间尚有轻微头痛,苔腻如前。原方去黄芩、赤芍加白蒺藜、夏枯草各10克,灵磁石(先煎)20克。另服鲜竹沥水,每次15毫升,一日2次,温水送服。又服10剂,仅下午4~6时尚有轻度头痛。再进5剂,头痛消失而愈。

半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殷明,江苏省中医院。

清空膏加味【方剂来源】周天心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芩(酒炒)10克,黄连(酒炒)3克,羌活、防风、柴胡、川芎各6克,炙草15克,薄荷5克。

【使用方法】开水煎汤,20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50毫升。每次50毫升,每隔3小时一次。饭后1小时后服。一般连服1~3剂可愈。

【适应病症】小儿头痛(偏、正头痛)。症见头昏头痛,时发时停,久经不愈。

面色萎黄,神疲,纳差,口唇色淡,大便干燥,小便色黄,舌干口燥,苔白微黄,脉弦无力。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诸症消失,不再复发;好转:头痛症状减轻,每日发作次数减少;无效:治疗前后无变化。

本方曾在临床观察85例患儿(男60例,女25例。5~8岁,21人,9~14岁,64人),其中6人因搬迁,另5人因合并其他病,未坚持治疗外,余者74人,均获痊愈。后随访,均无复发,发育良好。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偏头痛方【方剂来源】戈敬恒传授方。

【方药组成】生地15克,知母9克,升麻2克,细辛15克,柴胡3克,薄荷(后下)45克,龟板30克,麦冬9克,生石膏(先煎)24克,牛膝12克,当归10克。

加减:前额痛去柴胡加葛根9克,白芷6克。

【使用方法】汤剂。生石膏先煎30分钟,纳诸药水煎25~30分钟,薄荷后入。二煎煎煮15~20分钟,共取药汁500毫升。分3次食后服。

29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偏头痛。症见一侧头面部阵发性针刺或刀割样剧痛伴面部肌肉抽搐,恶心,急躁易怒,口渴喜饮,脉弦数,苔黄,舌红,证属肝肾阴虚,阴虚火旺。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疼痛消失,半年未复发谓痊愈。本人曾治疗中学生2例,成年妇女3例均治愈。

某女,13岁,因鼻塞、前额疼痛、流黄涕2月,医者按风热感冒治疗,予桑菊饮3剂不效,头痛加重,眩晕、鼻塞、黄涕,寒热往来。西医诊为鼻窦炎予以抗炎、上颌窦穿刺冲洗,开始2~3日头痛减,黄涕少,此后渐转为一侧头面部阵发性针刺样剧痛伴同侧面肌抽搐,恶心。西医诊为三叉神经痛经多方治疗不效。复求治于中医,予上方以滋阴潜阳佐以降逆、辛散、活血化瘀。3剂显效,6剂痊愈,1年未复发。

辑方人:吴文磐,甘肃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300汗症清肝利湿汤【方剂来源】肖诏玮自拟方。

【方药组成】丹皮、白芍各6克,绵茵陈、黑栀子、茯苓各9克,薏苡仁24克,柴胡1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水武火煎20分钟。每日1剂,日服2次,4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盗汗(肝火湿热型)。症见盗汗齿,夜不宁睡,小溲浑浊,舌质红,苔薄白。

【临床疗效】何××,男,2岁。10余日来,寐中汗出如浴,夜喜俯睡,齿,呓语,厌食,小溲浑浊,舌质红,苔薄白。曾服敛心气补心血的中药数剂无效,又服南参炖浮小麦数天亦不奏效。服本方2剂盗汗减半,3剂盗汗告愈,夜亦宁睡,遂予温胆汤加丹皮、白芍2剂,以善其后。

辑方人:肖诏玮,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医师。

清化止汗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佩兰、茵陈各10克,薏苡仁12克,猪茯苓、泽兰各10克,糯稻根15克,苍术10克,白蔻仁15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上方除蔻仁外,余药用清水煎煮,待煮沸后将蔻仁加入,再煮5~10分钟,煎至药液约15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液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汗症之湿热型。症见汗出以头身及手足心尤多,汗沾染衣色黄,有汗臭气,纳谷差,溲少色黄,精神一般,苔黄腻,舌质红,脉濡。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之物。

【临床疗效】吴×,女,6岁。因汗多半年余,来江苏省中医院儿科门诊。初诊时,易汗尤以头身及手足心为显,汗性粘,染衣色黄,有汗臭气,溲少而黄,食欲不振,精神尚可,舌苔黄腻而厚,舌质红,脉濡。此因脾胃失于健运,湿热内聚,郁蒸外泄所致,前医屡投益气养阴敛汗之剂,汗反增多。治当转拟芳香泄浊,清化湿热为主,佐以健运。药用藿香、佩兰、茵陈各10克,糯稻根15克,泽兰10克,30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薏苡仁12克,白蔻仁(后入)15克,猪苓、茯苓、苍术各10克,香谷芽12克。上药服5剂,汗出有减,小便量稍多,饮食有改善,舌苔黄腻较前化薄,舌质红,效宗前方,又进10剂,苔腻化净,汗出亦止,病告痊愈。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殷明,江苏省中医院。

复方玉屏风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得自蒯仰山先生口传。

【方药组成】炙黄芪9克,当归、生地、白术各6克,防风3克,黄芩15克,牡蛎、太子参各6克,浮小麦9克,炙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水煎频服,日4次。

【适应病症】小儿自汗、盗汗。

【临床疗效】董曼丽,女,4岁,潍坊市人,门诊号72380。盗汗10多天,精神不振,面色萎黄,胃纳锐减,查体、胸透、血沉均正常,服上方1剂,汗止,2剂精神好转,3剂食欲倍增。第二年因感冒再次就诊,见肌肉丰满,面色红润。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止汗散【方剂来源】吴宜澄,等。中医杂志1985;26(6):10【方药组成】郁金粉024克,牡蛎粉006克【使用方法】将上药和匀以米汤适量调和,分为2份,放在患儿左右乳中穴,用胶布或清凉膏贴好。24小时后更换一次,连续外敷3~4天即可。如皮肤接触胶布处出现红、痒或起疮流水现象者,亦可隔日使用。

【适应病症】寐则汗出,醒后即止,出汗部位主要是枕、颈至胸、背部,久则面黄肌瘦,寐浅纳少,易于感冒咳嗽。

【注意事项】气候炎热,保暖过度或剧烈运动之后出汗者不属治疗对象,肺结核患者低热盗汗亦不作为治疗对象。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50例患者,经用药3~4天汗即消失者44例,汗减少者6例,有效率为100%。

按语:本方有滋阴清热,理气收涩之功。乳中穴属足阳明胃经,与脾相表里。

盗汗患儿又多虚弱羸瘦,常伴有肺脾两脏病症,本病其标在肺,其本在脾(胃),以上二药外敷乳中穴,通过经络的作用,则可健脾胃,益气血,滋阴清热,收敛固表,使气血充沛,肺卫固密,盗汗乃止。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加味【方剂来源】高桢经验方。

302·汗症·【方药组成】桂枝、甘草各6克,龙骨、牡蛎(先煎)各15~30克,黄芪10克,浮小麦6克,五味子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自汗(营卫不调型)。

【临床疗效】某女,4岁。因肺炎住院,肺炎治愈,然患儿汗出不止,小儿体虚怕风,遍身汗出,浸湿内衣。病因患儿素体气虚,患热性病后营卫失调,气阴两虚。给予上方加党参、麦冬2剂,汗渐止。

辑方人:高桢,内蒙古医学院教授。

加味当归六黄汤【方剂来源】沙海汶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生地、熟地各10克,黄芩9克,黄柏6克,黄连3克,生黄芪15克,炒白术、白芍各10克,煅牡蛎(先煎)30克,五味子10克,炙甘草3克,防风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3岁以下患儿浓煎60毫升,3~14岁患儿浓煎100毫升。每日1剂,日2次,15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儿童盗汗。血虚、阴虚阳亢之盗汗;大病之后气阴两伤之盗汗;三焦郁火、湿热郁蒸之盗汗。症见盗汗,夜啼,烦躁,纳差,夜寐不安,溲赤,便干,苔薄黄,脉细数。

【临床疗效】56例盗汗患儿,其中女性32例,男性24例,年龄最小3个月,最大14岁半。

疗效标准:治愈:盗汗消失,其他临床症状和必要的化验均正常;显效:盗汗明显减轻,兼症已除;有效:盗汗减轻,兼症也减轻;无效:盗汗不减。

治疗结果:56例中,治愈21例,占375%;显效19例,占339%;有效14例,占25%;无效1例,占36%;总有效率为964%。

辑方人:沙海汶,北京中医学院东直门医院。

四制白术散【方剂来源】陈宜根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术120克,黄芪、石斛、牡蛎、麸各30克。

【使用方法】诸药同炒,取术用,以术为末。每服10克,末饮下,连服1周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盗汗。

【临床疗效】陈××,男,2岁,住连江县城关西南街。1982年5月8日初诊。

睡则汗出,甚则衣服被湿透已1个月,食欲不振,面色无华,舌淡苔白,指纹淡。

此盗汗之症,宜投四制白术散。每次服10克,日服2次,连服一周,盗汗遂愈。

30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陈宜根,福建省连江县中医院主任医师。

生脉散加味【方剂来源】曹颂昭经验方。

【方药组成】北沙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乌梅各5克,白芍10克,生牡蛎(先煎)15克,炙草5克,浮小麦、碧桃干各10克。

【使用方法】作汤剂,用水将牡蛎先煎半小时,再将其余药放入同煎,取汁约15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药汁分3~4次,不拘时服用。

【适应病症】本方适用于汗症之阴虚盗汗型。症见夜寐汗多湿内衣,无汗臭气,口干欲饮,手足心灼热,性情急躁,颧红,形体较瘦,大便偏干,苔少或花剥,舌质红,脉细。

【临床疗效】患儿赵××,男,4岁。因经常夜寐汗多而来我院儿科就诊。患儿婴儿期罹患佝偻病,平素睡时汗多湿内衣,无汗臭气,口干喜饮,手足灼热,有时颧红,性情急躁,两侧乳蛾肿大不红,形体消瘦,大便偏干,苔少舌质红,脉细。

此乃阴虚之体,心液外泄,宜养阴敛汗调治。药用北沙参、麦冬各10克,五味子、乌梅各5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生牡蛎(先煎)15克,浮小麦、碧桃干各10克。服用10剂后夜间汗出显减,已不湿内衣,仅觉皮肤湿润,口渴减,手心灼热消失,大便转润,精神食欲均好,原方加山药10克,又投10剂汗止而愈。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殷明,江苏省中医院。

百龙都气汤【方剂来源】叶仕宏经验方。

【方药组成】熟地20克,怀山药15克,山萸肉12克,泽泻10克,茯苓15克,丹皮6克,五味子12克,百合、煅龙骨各15克。

【使用方法】诸药用清水三碗半煎至一碗,分两次服,一半为晚饭后半小时服,一半为睡前服。

【适应病症】阴虚盗汗。症见睡后汗出,头、背、胸多汗,唇面多赤,颧红,醒后口干,烦躁,大便干结,尿短少,舌尖红,少苔,脉细数。特别适用于温热病后期或吐泻病后失调及某些西药副作用引起的阴虚盗汗证。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服燥热食物和温补之品,即使感冒解表药也需慎用,衣着要适宜。可辨心肝肺肾阴虚,适当配加归经药。

【临床疗效】服药4剂后痊愈者为显效;服药6~8剂痊愈者为满意疗效;服药10剂后睡中汗出减少,其他症状改善者为有效;服药后无变化者,为无效。据临床39例治疗观察,病程1~3个月者24例,3个月~1年者13例,断续盗汗1~2年者2例。最小年龄14个月,最大年龄为12岁。其中显效者14例,满意疗效者22例,有效者2例,1例因患儿服药一次后拒服中药而停止治疗。总有304·汗症·效率达974%。

辑方人:叶仕宏,海南省干部疗养院。

止汗散【方剂来源】李乃庚自拟方。

【方药组成】煅龙骨、煅牡蛎、五倍子各等份。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备用。每晚用止汗散1~2克填入肚脐,再用3×3厘米大小的胶布封贴,晨起揭去,连用2~3晚。

【适应病症】盗汗、自汗。

【临床疗效】观察120例,总有效率达93%,其中有6例患肺门淋巴结核盗汗的患儿,也均在贴药后1~2天汗止。有26%的病例在停药后7天~半月又见汗出增多。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止汗Ⅱ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黄芪10克,桂枝6克,炒白芍8克,五味子5克,焦白术、熟地各10克,煅龙牡各12克,石斛8克,焙鸡内金8克,炙甘草6克。

【使用方法】将煅龙牡先煎半小时,后入诸药共煎至2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病症】自汗盗汗并见,临床属气阴不足,营卫失调型。症见遍身汗出,口干喜饮,不思纳食,形体消瘦;舌淡红或嫩红少苔,脉细软。

【临床疗效】经临床多年应用,有效率达90%以上。

孙××,女,6岁,于1983年10月14日就诊。患儿近2月来遍身汗出,自汗盗汗并见,口干喜饮,尿清长,纳呆乏力,形体消瘦,舌淡红苔薄脉细软。经上方4剂,汗出见减,大便稍干,上方加火麻仁6克,再进5剂,药后汗止,大便不干。

上方去火麻仁再进3剂以资巩固,后随访3月未再复发。

辑方人:张家鑫,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儿科六黄汤【方剂来源】郭云团经验方。

【方药组成】黑穞豆15克,生地黄、熟地黄各12克,黄芩6克,黄连3克,黄柏、生黄芪各5克,牡蛎18克,浮小麦15克,麻黄根5克。

【使用方法】汤剂,每日1剂。日服2次,白天下午3时服1次,晚间临睡前服1次。一般服药2~3剂盗汗止而告愈。

【适应病症】阴虚火扰盗汗。症见五心潮热,口干,唇燥,心烦,便难,尿赤,30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舌红,脉数者。

【临床疗效】余行医50余年,临床遇到这类病例,率以本方与之,随手奏效。

许××,男,12岁,学生。夜间入睡后,即盗汗不止,病已兼月矣,伴头晕,五心烦热,口燥咽干,夜寐不安,四肢酸楚,大便干燥,小溲短赤,脉弦数,舌红苔黄而干,曾经X线透视,示心肺无异常。曾被误认体虚,迭投温补敛涩之剂,但愈补而盗汗愈甚,遂来余处就诊,脉证如上述,此乃阴虚火扰之盗汗,投以上方两剂,盗汗即止。

辑方人:郭云团,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新玉屏风散【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芪15克,党参9克,白术6克,茯苓9克,甘草6克,焦三仙各30克,鸡内金9克,陈皮6克,防风9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1~2岁,每次30毫升,日服4次。2~4岁,每次40毫升,日服4次。4岁以上,每次5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睡中汗出、自汗乏力,食欲不振,毛发稀疏,面色白脾虚之证。临床应用于缺钙患儿疗效甚佳。

【临床疗效】张×,男,3岁。近1年来食欲不振,经常感冒,睡中汗出较多,稍活动则出汗,毛发稀枯萎,乏力懒动,脉较弱,苔薄腻。应用上方3剂汗止,食欲大增。为巩固疗效改用人参健脾丸,每次服半丸,日服2次,连服10天。随访半年,未曾感冒,亦未有自汗、盗汗,食欲好。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味【方剂来源】曹颂昭经验方。

【方药组成】炙黄芪10克,炙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煅龙牡(先煎),糯稻根各15克,炒党参、焦白术、碧桃干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先将龙骨、牡蛎用水煎煮半小时,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煮,浓缩至150毫升,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汁可分3~4次,于空腹时温服。

【适应病症】汗症阳虚自汗型。症见形瘦面色无华,白天易汗出,无汗臭气,畏寒,四肢欠温,精神不振,纳差,舌偏淡或胖苔薄白,脉软弱。

【临床疗效】黄×,女,5岁。因自汗年余,来我院儿科就诊。患儿近一年来,每易出汗,尤以白天为多,无汗臭气,形体消瘦,面色无华,精神稍差,微畏寒,四肢欠温,食欲不振,舌苔薄白,脉细。症系气虚,卫外失固,脾失健运,输化失职,不克充形,治以益气健脾调营敛汗,药用:炙黄芪10克,炙桂枝6克,白芍10克,生姜3片,大枣7枚,煅龙牡、糯稻根各15克,碧桃干、炒党参、焦白术、怀山药各306·汗症·10克。药进5剂,汗泄较少,精神食欲均有好转,面色亦稍华,苔脉如前,原方加减共投15剂而愈。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

自盗汗方【方剂来源】侯永茂自拟方。

【方药组成】五倍子6克,朱砂1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细末,温水调成黏团状,摊于纱布上,敷贴于肚脐,2日一换。若脐糜烂,敷贴于背部的心俞穴,2~3日一换。

【适应病症】自汗、盗汗。

【临床疗效】我用五倍子朱砂制成的自盗汗方外敷治疗,收到效捷无副作用的良好效果。经50余病例的使用,92%以上敷1~3次即可见效而收功。7帖不见效者放弃使用。若明显脾肾亏虚者,可配合小儿启脾丸、六味地黄丸进服。

杨××,男,18岁。自幼患自盗汗症,中西药效差。用自盗汗方交替敷贴肚脐和心俞穴,2帖汗减,3帖汗止,随访一年余,未见复发。

辑方人:侯永茂,内蒙古古达拉特旗中医院。

五倍糊(原书中无方名)敷脐方【方剂来源】上海中医学院方药教研组。《中药临床手册》,1977年6月第1版第412页。

【方药组成】单味生药五倍子。

【使用方法】取五倍子1克,强力打碎研极细粉,每取03克,加入冷开水适量,调成厚糊状,敷在肚脐上,盖上透明塑料薄膜(原书用油纸覆盖),用橡皮膏粘边封牢,敷贴3天取换。

【适应病症】久汗不止(自汗盗汗均可);久痢久泄;脱肛便血;疮毒湿烂久治不愈。

【注意事项】用上方敷贴后,始有皮肤发痒者,应随时拿掉;若诸病减而未尽者或病除后而又复发者,可多次敷贴,直至根除。

【临床疗效】外敷1次见效者占绝大多数,无效者尚未发现。本人共敷治汗症50例(其中男26例,女24例),汗全止45例,明显减少5例。敷治肛脱便血5例(其中男2例,女3例),亦敷贴1次见效。敷治久泻痢2例(男女各1例),敷贴2~3次病愈。敷治疮毒湿烂2例(男女各1例),敷贴1次见效,4次痊愈。

有效率100%。

辑方人:杨祖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30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玉屏风散合牡蛎散【方剂来源】高桢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芪12克,炒白术9克,防风6克,煅龙骨、牡蛎(先煎)浮小麦各9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先煎煅龙牡15分钟后入其他药再煎15分钟,两煎共得200毫升,早晚分服。

【适应病症】自汗(佝偻病小儿汗多或肾病用激素后汗多及血液病患儿体虚自汗)。

【临床疗效】中药治疗多种汗症效果显著。

辑方人:高桢,内蒙古医学院中医系。

止汗Ⅰ号【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院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黄芪12克,焦白术8克,防风4克,太子参10克,五味子5克,煅龙牡各12克,麻黄根6克,浮小麦30克。

【使用方法】煅龙牡先煎30分钟,后入诸药共煎至200毫升,每次10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病症】自汗属阳气亏虚,卫外不固型。症见白天安静时易出汗,活动则甚,或于醒后汗出如淋,多以头背明显,伴有面色淡黄不华,汗出肢凉,纳差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

【临床疗效】我科临床应用多年,收效甚显,总有效率达90%。

李××,男,4岁。于1985年4月6日初诊。患儿近半年来静时头颈背部出汗,动则更甚,时汗出如淋,面黄纳差,乏力少言,舌淡红苔薄白,脉沉缓无力。多方求治无效,经上方5剂后于11日复诊,汗出大减,纳增神爽,再进上方5剂病痊愈。

辑方人:张家鑫,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消食止汗汤【方剂来源】彭元成。四川中医1983;(6):25【方药组成】神曲12克,山楂、胡连各6克,海浮石9克,糯稻根7支。

【使用方法】水煎,一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多汗症。

【临床疗效】邹某,男,2岁,1980年4月8日就诊。母诉:出生6个月后,睡觉后汗出如洗,衣被常被湿润,体渐消瘦。1岁断奶,大进米食,出汗有增无减。

近两月来,食量猛增,体削更甚,服中西药无效。邀余诊治。查患儿周身湿漉,腹308·汗症·大,面黄,舌淡,苔白厚,中心黄,指纹淡黄沉滞,脉滑。属食滞多汗症。连服消食止汗汤3剂,其汗立止。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五龙散【方剂来源】周定洪。江西中医药1987;(6):封底【方药组成】五倍子、煅龙骨各等份。

【使用方法】共研为细末。每次10克,用温开水或醋调成糊状,敷于脐部,用胶布固定好,晚上睡前敷,早上起床后取下,第二天换药再敷。连续两个晚上。

【适应病症】小儿单纯性虚汗,即在安静状态下全身或身体某些部位出汗很多,或大汗淋漓不止。

【临床疗效】76例患儿,显效54例,占7105%;有效者22人,占2895%;总有效率为10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09痹症五藤风湿饮【方剂来源】杨文蔚自拟方。

【方药组成】海风藤、青风藤、雷公藤、钩藤、鸡血藤各10克,丹参、牛膝、木瓜各6克,薏苡仁20克,甘草10克。

【使用服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小儿全身关节肿痛。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风湿热取得显著疗效。小儿患此病多以6岁左右发病,同时结合理化检查:抗O高400~600、800均有效,血沉平均值30毫米/小时,用本剂20多天即可恢复正常。

某患儿,女,6岁,住长春市二道区临河街。1985年3月15日来诊。患儿母亲代述,病儿两年来每到寒冷季节腿痛较重,甚至不能行走,扎针怕疼,吃西药无效。检查:形体干瘦,色青黄,舌红苔白,呼吸平稳,心音钝,律整,肺未见异常。

血沉平均30毫米/小时,抗O600。综合脉症诊断为风湿性关节炎,寒邪较重,治疗用本方加片姜黄6克,桂枝3克,3剂即见效,治疗1个月痊愈。

辑方人:杨文蔚,吉林长春市南关区医院副主任医师。

五痹丸(汤)【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川乌、生草乌各10克,紫草根90克,乌梅肉、双花各60克,制乳香90克,制没药、羌活各60克,桂枝90克,透骨草、红花各60克,当归、甘草各90克。

【使用方法】共碾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3~7岁小儿每服1/4丸;8~12岁服1/3丸;13~15岁服半丸;成人服1丸,白酒为引。如服汤剂,小儿量按原方1/20,生川草乌改用制川草乌,煎量每付煎2次,每次煎50~7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之。

【适应病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血、热痹,疬节风)。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满意。

辑方人:李凤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310·痹症·清络饮【方剂来源】万文熙自拟经验方。

【方药组成】双花15克,麦冬12克,赤芍10克,石斛12克,生地10克,地骨皮、丝瓜络各12克,桑枝15克,秦艽、威灵仙各6克,丹参15克,白术、丹皮各10克,玄参12克,薏苡仁、乳没、地龙、陈皮各10克。

【使用方法】一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热痹症(疹后关节炎)症见关节疼痛,口渴口苦,或有关节红肿热痛,活动障碍,大便偏干、小便微黄,舌质红、苔薄黄或花剥苔,脉数。

【注意事项】忌辛辣食品。

【临床疗效】罗××,男,10个月。患麻疹愈1月余,发生下肢两膝关节红肿热痛,屈伸不利,活动障碍。曾经他院诊为关节炎,经抗生素药物及中药针灸等治疗无效。来诊时,两膝关节红肿热痛,夜间加剧,摸之灼手,日夜啼哭,纳差,便干、尿黄,舌质红少苔,指纹紫。

辨证:疹毒未尽、留滞经络,耗伤阴液。

治法:养阴清热解毒,利湿宣痹活络。

方药:双花20克,生地10克,灵仙6克,地骨皮、白术各10克,陈皮6克,地龙10克,丹参12克,寸冬、赤芍各10克,桑枝15克,丝瓜络12克,丹皮、乳没各6克,薏米10克,玄参12克,秦艽6克,石斛10克。

上方进6剂,两膝关节肿痛大减,仍守原方加冬瓜子12克,服10剂而愈。

辑方人:万文熙,武汉市中医医院副主任医师。

理血袪风汤【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12克,川芎6克,熟地9克,制川乌、赤芍、胆南星各6克,桂枝3克,怀牛膝、地枫、木瓜各6克、柴胡9克,红花、甘草各6克。

【使用方法】每剂煎2次,1~3岁服15毫升,4~6岁服20毫升,7~10岁服30毫升,每日3次。

【适应病症】神经根炎、舞蹈病、风湿性关节炎(风、寒、湿、血痹)。

【临床疗效】疗效比较满意。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苍柏汤【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苍术、黄柏各15克,制川乌、红花、没药各9克,川芎12克,白芷6克,甘松、桂枝、防己、牛膝各9克,细辛3克,益母草12克。

31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加减:若肿胀消散差时加透骨草、麻黄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2次,每次煎成100~150毫升,分3次早午晚服之,一般7岁以上小儿服之。

【适应病症】风湿性关节炎(湿热痹),结节性红斑关节肿胀,类风湿性关节炎。

【临床疗效】属于湿热性痹症效佳,对于风寒性痹症效差。

广××,男,13岁,住呼和浩特市。内蒙古医院门诊病历43099号病史:手足关节肿痛3个月余。因泄泻后感到手脚关节疼痛,痛甚则肿,发热感,经某医院诊断为类风湿性关节炎,服维生素C、激素类,注射青霉素均未见效。其他尚佳。查体:脉浮数而滑,舌苔黄质红。心肺(—),双手中指、无名指关节肿胀,握力受限,屈伸不利。属于湿热痹,治以清热利湿,活血化瘀,拟服苍柏汤6剂。

复诊:服药后手足关节热退痛减肿消,仍有胀感,舌苔黄腻,脉浮滑,继服前方加桑枝10克12剂,关节肿痛完全消散,活动自如,逢阴雨天关节及全身无不适,为巩固治疗,又口服小活络丹、加味消瘀散、启脾丸。病愈未复。

辑方人:李凤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加减独活寄生汤【方剂来源】王伯岳经验方。

【方药组成】独活、秦艽、防风、木瓜、松节各6克,甘草1克,水蛭(捣)2~5克,丹参12~15克,蒲黄(包煎)6~9克,威灵仙6克,桑寄生9克,五灵脂6~9克。

【使用方法】作汤剂。将水蛭捣碎后纳诸药,加水约500毫升煎煮30分钟后,取汁,再加水适量煎。两次共得药液250~300毫升。将所得药液分2~3次服完,饭前后均可。疗程14~21天,一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痹症。症见四肢关节疼痛,可兼有关节肿胀,关节腔积液,浮膑试验(+),重者兼有关节肿而局部发热,呈游走性疼痛。可局限于某个大关节,少数患儿可同时侵犯小关节,发病前多曾有过上呼吸道感染史或猩红热史,舌苔多薄白,脉浮数或弦数。

【注意事项】忌生冷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近10年来,一直应用此方于门诊及住院病人,均获得满意疗效。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312痿症治萎灵【方剂来源】陈道同自拟方。

【方药组成】鹿茸30克,红参20克,黄芪、焦白术、蒸首乌、金毛狗脊各30克,乌蛇20克,制马钱子3克,全虫15克,骨碎补30克。

【使用方法】共碾成细末,装瓶备用。以温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一日3次;1岁以内,每服06~09克,一日3次;两岁以内,每服15克,一日3次;3岁以内,每服18克,一日3次;4~6岁,每服25克,一日3次;7~9岁,每服3克,一日3次;10~12岁,每服4克,一日3次;13~14岁,每服5克,一日3次。

【适应病症】各种原因引起的肌肉松弛,肢体萎软无力,运动功能障碍等症。

【注意事项】有发热症状者禁用。因方内含马钱子,若在服药期间出现口紧舌强,肢体抽搐者,应立即停服,并用甘草泡茶喝以解之。

【临床疗效】李××,男,5岁,因高烧之后引起双下肢萎软无力,不能站立,用上方治疗3个月后,病情有明显好转,能站立。在人扶持下能够缓慢行走,服用6个月后,可独自行走,但步履不太稳。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治瘫丸【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方药组成】川牛膝30克,蕲蛇100克,党参50克,生甘草2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备用。每次服2克,每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麻痹症。

【临床疗效】治疗患儿130多例,绝大多数获得良好效果。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

温运升提方【方剂来源】徐杰经验方。

【方药组成】党参12克,肉桂6克,黄芪18克,羌活6克,生甘草8克,熟附片6克,赤芍10克,柴胡、升麻、鸡内金各8克。

31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上方诸药,先用水浸泡1小时后再煎,每日1剂,分3次温服。

【适应病症】对重症肌无力之眼睑下垂,虚寒型胃痛、腹痛,以及厌食症,均有明显疗效。

【临床疗效】治疗眼肌重症肌无力65例,临床治愈24例,占369%,好转36例,占5538%,总有效率为923%。治愈天数平均为41天,好转天数平均为11天。治疗前,65例病人眼裂均值为05715厘米,治疗后为08953厘米,统计学处理P<001,有非常显著差异。

辑方人:徐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新加二妙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羌独活、防风、苍术、黄柏各9克,黄豆卷12克,蔓荆子、秦艽各9克,甘草6克,金银花、忍冬藤各15克,生薏仁9克,络石藤12克,全蝎9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2~3岁一次服30毫升;3~4岁一次服40毫升;5岁以上一次服5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麻痹症早期,湿热内蕴,络脉痹阻。症见发热、头痛、四肢肌肉痛,脘痞恶心,纳呆,苔黄腻,脉滑数。

【临床疗效】赵××,男,5岁。发热方退4天,昨又复热,头痛,肢体肌肉痛,哭闹不安,脘痞恶心,纳呆,脉数,舌苔黄腻,体温378℃。诊断:脊髓前角灰白质炎,邀中医配合调治。服上方5剂热降症减,又继服4剂而愈。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314衄血鼻衄方【方剂来源】赵海洋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芩10克,桔梗、甘草各6克,生地炭15克(血余炭6克,效更好)。

【使用方法】水煎,早晚分服。

【适应病症】鼻衄(肺热型)。

【临床疗效】经多次临床应用疗效明显。

辑方人:高桢,内蒙古医学院。

石耳汤【方剂来源】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石耳15~30克,鸭蛋1枚。

【使用方法】先将石耳用冷水漂洗干净,文火先煮半小时后,去壳入蛋,待蛋熟后,将石耳、蛋、汤同服,饭后服,每日1剂,日服1次,连服3日。

【适应病症】小儿鼻衄。高热后鼻衄、经常反复性鼻衄未明原因者。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刺激食物、鱼腥、南瓜。

【临床疗效】刘××,男,10岁,1985年10月5日就诊。1周前高热引起鼻衄,在医院治疗热退而鼻衄不止,经五官科用药物及填塞治疗未效,经服上药2剂后痊愈,至今未复发。

辑方人:张鼎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中医院主治医师。

四君子汤加味方【方剂来源】叶明。北京中医1985;(5):59【方药组成】党参、茯苓、白术、山药、生地、牛膝、藕节炭、焦三仙各10克,白茅根15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鼻衄,脾气虚弱型。

【临床疗效】治疗120例。显效96例,占80%;有效15例,占125%;无效9例,占75%。总有效率925%。

31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艾军毛姜止血方【方剂来源】巴坤杰经验方。

【方药组成】骨碎补、仙鹤草各15克。

【使用方法】取上药先用清水浸泡20分钟,置火上煮沸,以水300毫升,煮取150毫升,待温顿服,上午服头汁,下午服二汁。

【适应病症】牙衄、鼻衄、肤衄,日久反复发作者。如肝硬化、脾亢及血小板减少症引起的口鼻皮下广泛出血。

【临床疗效】对慢性久病引起的瘀血阻络,新血离经的长期广泛出血,止血疗效极为显著。

吴×,男,省公安干校。曾确诊为肝硬化早期,肝脾肿大伴脾亢。血小板波动在(30~50)×109/升之间,血色素16×1012克/升,白细胞50×109/升,口腔牙龈出血,晨起血痂离唇,白日亦时时津血。头昏面黄形瘦,脉细弱无力。予前方,出血渐减少,血小板上升为90×109/升,病情稳定。

辑方人:巴坤杰,安徽中医学院教授。

柏枝饮【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柏枝(即柏树嫩枝,无柏枝用侧柏叶30克代之亦可)、藕节各30克,代赭石60克,白芍30克。

【使用方法】本方原将柏枝、藕节两药焙干,研为末,用白蜜调服。后均加代赭石60克,白芍30克,研末和入为丸如梧桐子大。3岁小儿每服1克(以后每增两岁加服1克),先用藕汁调入白蜜,再用沸汤将蜜调溶,乘温送服,每日1次,不拘时服。

【适应病症】一切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尿血均适用。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抵当汤加减及水蛭注射液【方剂来源】新辑宋本《伤寒论》。

【方药组成】水蛭1~3克,虻虫05~1克,桃仁3~6克,大黄1~3克,乳香、没药各3~6克。

【使用方法】系汤剂,加适量水煎煮30~40分钟,滤渣(煎煮两次),共得药液150~200毫升为宜,将所得药液分2~3次服完,饭前后均可。

【适应病症】各种重危患儿发生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常可见患儿皮下出现片状瘀斑,注射部位渗血或出现血肿,消化道出血也较常见,如呕血、便血,甚316·衄血·至出现肺出血、颅内出血及血尿等。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固摄气血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生白芍15克,党参10克,宣木瓜、鸡血藤各15克,苏木10克,汉三七3克,仙鹤草15克,甘草6克,川牛膝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血友病(气血失固证)。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补气养血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人参6克,山药10克,女贞子、黄精、当归各15克,生地黄10克,白芍15克,白术、当归、鸡内金各6克,桑葚子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血小板功能低下(无力症)(气血不足型)。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中医院。

健脾养胃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精30克,山药、莲子肉、茯苓各10克,当归、鸡内金各6克,白芍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血小板功能低下(无力症)(脾胃虚弱证)。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

凉血行血方【方剂来源】宋祚民验方。

【方药组成】白茅根、细生地各15克,丹皮10克,天花粉24克,乌梅炭、丹参、大小蓟各10克,栀子炭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血小板增多症(血热瘀滞型)。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主任医师。

31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解毒通瘀汤、得生汤【方剂来源】卢伟,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4):233【方药组成】解毒通瘀汤:黄芪12克,青黛、紫草、丹皮、黄芩各9克,莪术、当归各10克,桃仁6克。

得生汤:当归、芍药各9克,益母草、川芎各10克,木香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剂煎成100毫升。每日1剂,分2~3次口服。疗程10~15天。

【适应病症】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解毒通瘀汤用于毒热内蕴,气滞血瘀者;得生汤用于肝脾肿大,气滞血瘀者。

【临床疗效】中药组27例,西药组17例(主要对症治疗,用退热剂、激素、抗生素等)。

疗效评定,按以下临床六大指标。①退热天数:中药组(24例)392±272天,西药组(15例)78±487天。②肺部啰音消失时间:中药组(10例)93±25天,西药组(10例)140±74天。③淋巴结肿大消退时间:中药组(10例)97±403天,西药组(8例)1175±478天。④肝大消退时间:中药组(20例)1167±741天,西药组(14例)1209±93天。⑤脾肿大消退时间:中药组(15例)1186±322天,西药组(11例)1233±841天。⑥住院天数:中药组(27例)116±564天,西药组(17例)1593±83天。以上治疗结果,疗效显著,其中退热平均天数、啰音消失平均天数、住院平均天数,两组对比差别均有显著性意义CP<001、P<005)。肝、脾、淋巴结肿大平均消退时间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318尿血膀胱尿血方【方剂来源】杨祖迈经验方。

【方药组成】牛膝10克,白茅根20克,黄柏10克,飞滑石(包)10~30克,甘草梢5克,琥珀屑1克,阿胶珠6克。

加减:若无明显心、肝、肺、肾征象时可少用阿胶、琥珀;若见心火移热于小肠,见舌尖红,烦渴尿少带血等症时,可去阿胶、琥珀,加黄连1克,泽泻10克,灯心草1扎,木通、茯苓各10克;石淋患者可用原方加海金砂15克;若尿血较多者,可酌加藕节炭、蒲黄炭之属;湿热泄泻可酌加龙胆草、车前子、藿香之类。

【使用方法】上方中除琥珀屑、阿胶珠冲烊外,皆入药罐,先加冷水浸泡20分钟,再以武火煎开后改用文火熬15分钟,即取汁冲烊阿胶和琥珀屑,温服,每剂煎熬2次,日1剂。

【适应病症】膀胱尿血,小便淋沥涩痛,湿热泄泻,膀胱结石等。

【临床疗效】共治41例,总有效率98%。单纯膀胱尿血21例(男童14例,女童7例),服药4~10剂不等,痊愈者16人,症状明显减轻者4例,症状未减者1例。小便不利、湿热泄泻症18例(男童8例,女童10例),经服2~5剂药,症状消失18例;明确诊断为膀胱结石者2例(男童、女童各1例),经服本方10剂左右,结石随尿下,疼痛、尿血均消失。

辑方人:杨祖迈,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

319便血三七白芨散【方剂来源】吴保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参三七粉、白芨粉各3~6克。

【使用方法】上二味等量以温开水调成糊状即成。神志清醒者口服,神志不清者以温开水稀释后鼻饲灌入。剂量:小于或等于3岁每次3克,小于或等于4岁每次4克,小于或等于5岁每次5克,大于5岁每次6克。每日2次,便血停止后剂量减半,便血停止3日后停药。

【适应病症】肠澼、脏毒(急性坏死性肠炎)。以腹痛、红果酱样血便为主症,1~2日内可出现中毒性休克。

【临床疗效】本病以止血为抢救关键,我们曾使用各种西药止血剂,效果不明显,改用本方后疗效明显提高,两组对照如下表:西药止血剂三七白芨散病例数1561治愈数1057百分率67%93%平均止血天数205185辑方人:吴葆德,苏州医学院附属儿童医院。

地榆灌肠方【方剂来源】滕建甲经验方。

【方药组成】地榆10克,椽花5克,胡黄连3克,葛根5克,红花、黄芩、茜草根、枳壳各3克,丹皮4克,赤小豆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加水200毫升,武火煎沸20分钟,取汁100毫升,置入灌肠器中待温,患儿侧卧,暴露臀部,肛门常规消毒,肛管涂以石蜡油,徐徐插入肛门,缓慢将药液灌入肠道。灌完后嘱患儿仍卧床30~40分钟,方可起床活动,以保证药液充分吸收,增强治疗效果。每日1次,5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10岁以内患儿的肠风便血,服药难愈者。症见腹痛隐隐,多在320·便血·左下腹,固定不移,或有里急后重,下痢赤白或暗紫色血块,面黄,纳少,消瘦,体倦乏力,小便黄少,舌质红有紫色斑,苔黄少,脉细数。证型属湿热未尽,气滞血瘀。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炙煿之品,忌食鸭肉。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1个疗程中腹痛便血消失,饮食如常,面色转红,活动自如。显效:1个疗程后腹痛减轻,便血消失,饮食增加,体力稍有恢复。

无效:2个疗程后症状无好转,改用他法治疗者。

临床治疗48例,男30例,女18例,最大10岁,最小1岁余。痊愈43例,占90%,显效5例,占10%。

辑方人:滕建甲,湖南省麻阳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秘红丹合化血丹加减【方剂来源】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

【方药组成】1秘红丹:川大黄粉、油肉桂粉、生赭石末各3克。

2化血丹:花蕊石(煅存性)9克,三七6克,血余炭3克(煅存性)。

【使用方法】秘红丹:将大黄粉及肉桂粉和匀,用代赭石煎汤送下,日2次;化血丹:共研细末,温开水送下,日2次。

【适应病症】便血(过敏紫癜引起大量便血)。

辑方人:高桢,内蒙古医学院。

321紫癜白仙枣汤【方剂来源】吕盛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芨(先煎)10克,仙鹤草30克,肥大枣10枚。

【使用方法】汤剂。用冷水300毫升浸泡药物半小时,武火煮开,文火煎半小时,熬取药汁100毫升即可。分3次饭前温服。半月为一疗程,停3天,再服一疗程。

【适应病症】衄血(以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为主)。初以断续鼻衄、齿衄为主要症状,后加重为肌衄,面色白,精神不振,纳呆食少,舌淡苔薄白,脉细涩。血小板计数常在80×109/升以下。辨证以脾不摄血为主。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葱姜蒜等辛辣之物。

【临床疗效】统计治疗25例,其中治愈13例,好转10例,无效2例。即有效92%,无效8%。

姚×,女,5岁半,由某厂职工医院转来门诊。患儿数月来牙龈出血,有时睡醒后,出血已湿透大片枕巾。曾服中西药数月,未见好转。近周来稍碰和摩擦皮肤后,即现片状紫斑、出血点,齿衄也逐渐加重。查体:皮肤散在出血点,下肢有片状瘀斑,肝脾及边、软,舌苔白腻脉细。血小板计数26×109/升。处方:白芨(先煎)10克,仙鹤草30克,肥大枣10枚,水蛭15克。水煎服,5剂。二诊:仍有瘀斑,约1×1(厘米2),脉弦细,舌苔薄白。血小板计数40×109/升。上方继服4剂。三诊:血衄如前,血小板计数40×109/升。停用水蛭,只用白仙枣汤原方7剂。四诊:出血点及瘀斑明显消失,牙龈未再出血。血小板计数78×109/升。再服白仙枣汤全方7剂。五诊:自服上药后,一直未再见出血现象,精神及食欲明显好转。查体:一般可,皮肤及四肢未见出血,脉弦细,舌苔薄白。血小板计数64×109/升。嘱继服原方7剂。六诊:一切正常。血小板升至90×109/升辑方人:叶盛德,甘肃省中医院主治医师。

紫癜效方【方剂来源】阎慧敏,等。中医杂志1986;27(10):43【方药组成】青黛3克,紫草、丹皮、侧柏炭各9克,生地10克,黄柏、炒栀子各9克,仙鹤草、丹参各15克,阿胶(烊冲)9克,木香3克,甘草5克。

322·紫癜·【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症见皮肤瘀点或瘀血斑,鼻衄、齿衄或脾肿大,血小板计数下降,最低到10×109/升。

【临床疗效】45例中服药时间最短者1个月,半数以上病人服药时间2~3个月,病情稳定,血小板上升出院。全部病人用药1周左右,出血症状基本控制,其中痊愈16例,有效14例,进步14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方【方剂来源】刘淳。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4):245【方药组成】丹皮30克,生地15克,当归12克,赤芍、白芍、丹参、阿胶、鹿角胶各10克。丹皮用量:3岁以下者12~15克(余药均用6克),4~7岁用20克,8~10岁用25克(余药按成人量酌减)。

加减:鼻衄加茅根20克,藕节5个,血余炭3克;齿衄加生石膏30克,知母10克,血余炭3克;眼结膜出血加山栀3克,女贞子、旱莲草各10克,血余炭3克;便血加槐花炭、地榆炭各10克;尿血加黄柏、知母、侧柏炭各10克,血余炭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次服。4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血热妄行证)。

【临床疗效】治疗32例(儿童30例,成人2例)。经1~4个疗程治疗,均出血停止,血小板计数有29例升至100×109/升以上,3例升至80~100×109/升。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灵芝露【方剂来源】何德兴。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7):431【方药组成】用人工培养的赤芝菌配制成灵芝露,每毫升含生药0175克。

【使用方法】按露剂制作常规制作。每服10~15毫升,一日3次。疗程2周~2月。

【适应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疗效】治疗30例。急性型13例,显效12例,良效1例。慢性型14例,显效7例,良效2例,进步1例,无效4例。失访3例。

疗效标准:显效: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停药后至少维持3个月以上无复发。良效:出血症状消失,血小板恢复正常,停药后血小板不能维持正常。

进步:出血症状减轻,血小板较治疗前增加,但未达到正常。无效:用药后症状和血小板均无改善,甚至恶化。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32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清热凉血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丹皮10克,青连翘15克,青黛、白芍各10克,天花粉18克,玄参15克,藕节、生侧柏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血热证)。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

育阴养血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精30克,山药6克,女贞子15克,桑葚子、乌梅各10克,天花粉18克,旱莲草15克,甘草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阴虚血弱)。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

治疗小儿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验方【方剂来源】朱瑞群自拟方。

【方药组成】1益气和营汤:桂枝2克,白芍12克,黄芪15克,甘草5克,生姜1片,红枣5枚。

2凉血止血汤:黄芪15克,炙甘草10克,赤白芍各12克,当归、丹皮各10克,仙鹤草30克,茜草15克,土大黄30克。

3益气养阴汤:党参15克,白术9克,茯苓、炙甘草各10克,黄芪15克,仙鹤草30克,龟板15克,黄精10克,红枣5枚。

【使用方法】以上三方均为煎剂。先加水适量,浸泡半小时后,用中火煮沸,再用文火煎煮,取得药汁80毫升为度,第二汁仍按此法煎煮。每日服1剂,每次服药20毫升左右,二汁药可分多次服完。疗程为2~6个月。

【适应病症】三方分别适用于下列三型。

1表卫不固型:症见肌衄、鼻衄、便血,伴面色白、盗汗,反复感冒,脉细,苔薄或舌质瘀紫。

2血热妄行型:症见肌衄、鼻衄、便血、伴口干口苦,便燥尿赤,纳谷不香,脉弦数或细数,舌苔薄腻质红或见瘀紫。

3阴虚火旺型:症见肌衄、鼻衄,伴额面毛发增多(可能与服激素有关),头晕耳鸣,夜寐不安,低热,盗汗,脉细数,舌红苔薄少津。

324·紫癜·【临床疗效】治疗45例,疗效标准参照1984年全国中医学会内科学组所定标准(北京中医学院学报1984;4:25)。结果益气和营汤组显效3例,有效7例,进步4例,无效2例;凉血止血汤组显效7例,有效7例,进步10例,无效3例;益气养阴汤组有效1例,进步1例。总有效率为888%。治疗后2年内共随访31例,病情稳定者21例,其中稳定2年以上者8例,1~2年者6例,半年以上者7例;病情减轻者4例;不稳定者4例。

辑方人:朱瑞群,上海中医学院教授、曙光医院主任医师。

过敏消斑汤【方剂来源】王良相自拟方。

【方药组成】当归、川芎、赤芍、生地各10克,桃仁、红花各6克,川军、银柴胡、乌梅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分3次饭后1小时服。4日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症见双下肢及臀部紫斑,上肢亦可见,伴关节痛,脉弦细,舌下系带两侧有瘀斑点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吃鱼虾及辛辣等刺激食物。

【临床疗效】王××,女,14岁,集宁房建段家属,住院号30607。于1986年12月5日因发热,双下肢紫斑入儿科治疗。下肢起红点伴发热三四天。患儿5天前无明显诱因,头痛头晕,咽痛,时有恶心,双下肢起红点,近2天发热(384℃)恶寒,以扁桃体炎、过敏性紫癜收入儿科,经治疗半月余,发热已退,双下肢紫斑有增无减,于12月22日请中医科会诊。检查:双下肢紫斑较多,个别连成片状,不痛不痒,紫斑高出皮肤,手摸可有触觉,脉弦细,舌下系带周围有瘀血紫点。中医诊断:瘀血阻滞型紫斑;西医诊断:过敏性紫癜。治法:活血化瘀,疏通经络。处方:过敏消斑汤,当归、川芎、赤芍各10克,生地15克,桃仁、红花各6克,川军、银柴胡、乌梅各10克。水煎服,日1剂,分3次服。服药3剂紫斑全消,为巩固疗效,观察效果,继服15剂,未见皮疹再发,于1987年1月12日痊愈出院,随访3月未复发。

辑方人:王良相,内蒙古呼和浩特铁路局集宁铁路医院主治医师。

消斑汤【方剂来源】许玉贞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10克,丹皮9克,当归10克,白芍12克,紫草10克,蝉衣9克,防风10克,白茅根30克,炒蒲黄3克,金银花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同入砂锅内煎煮2次,每次30分钟,共留药液200毫升,分2次早晚空服。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

32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注意事项】忌食易引起过敏的食物,如肉、蛋、鱼、虾等或不易消化之物。

【临床疗效】对过敏性紫癜疗效甚佳,一般口服消斑汤2~4剂,紫癜就可消退,临床诸症消失,不必加用西药泼尼松及抗过敏药物。

患儿李慧峰,男,9岁,因皮肤起紫癜20余日,双下肢及臀部出现高出皮肤,大小不等,融合成片的皮疹。曾口服泼尼松日45毫克半月余,紫癜时起时落反复出现,近日紫癜加重,伴有腹痛。查尿、便常规均正常,查血清肌酸磷酸酶、谷草转氨酶、乳酸脱氢酶均有不同程度偏高。住院后以口服中药消斑汤2剂后,皮肤紫癜大部分消失,精神好转,腹痛缓解,再继服4剂紫癜全部消失,未合并肾脏改变,痊愈出院。半月后复查,未再复发,心肌三种酶也恢复正常。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省太原儿童医院。

紫参消癜汤【方剂来源】须鹤瑛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丹皮、赤芍各9克,徐长卿15克,紫草12克,蝉衣9克,丹参15克,炙甘草9克,大枣10枚。

【使用方法】水煎服。先用温水浸透,急火煎开后15分钟即可,两次煎汤后合在一起,总量约250毫升,分3次服下,每日1剂,直至皮肤紫癜消失。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血热妄行型)。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注意寻找过敏源,如鱼、虾等动物蛋白引起者应禁食。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80余例,单纯性皮肤紫癜疗效佳,有效率达80%左右,对腹型紫癜和紫肾则常需上方加味或加西药治疗。

辑方人:须鹤瑛,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加味犀角地黄汤【方剂来源】汪受传经验方(据《千金要方》犀角地黄汤加味。)【方药组成】水牛角片(先煎)20克,生地12克,赤芍、丹皮、紫草各10克,生甘草5克。

加减:初起有风热表证加金银花、连翘、蝉衣、防风;咽喉红肿加薄荷、土牛膝根;关节肿痛加独活、秦艽、牛膝、豨莶草、桑枝。腹痛加延胡索、白芍;恶心、呕吐加竹茹、法半夏;腹泻加苦参、黄芩、山楂;便血加大黄炭、刺猬皮,地榆、槐花;血热挟瘀加丹参、景天三七、桃仁、益母草;有肾炎者按辨证治疗,尿蛋白难以下降者可考虑加用肾炎合剂。

【使用方法】汤剂。先将水牛角片煎30分钟,然后加入其他药物,煎开后小火煎熬20分钟,每日1剂,煎2次,分服。

【适应病症】紫癜(过敏性紫癜、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痊愈:紫癜及伴随症状完全消失。好转:紫癜及伴随326·紫癜·症状改善。无效:紫癜及伴随症状无改善。治疗过敏性紫癜住院患儿23例,痊愈18例占783%;好转5例,占217%。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紫癜一号方【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院自拟方。

【方药组成】水牛角10克,生地炭12克,丹皮6克,玄参10克,赤芍8克,仙鹤草、连翘各10克,紫草根8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每剂药共煎2次,分头汁、二汁。煎头汁时,将水牛角先煎沸20分钟再入其余诸药。头汁煎沸30分钟,二汁煎沸20分钟,两汁混合共得药液150~200毫升,分早晚各服1次。年龄偏小儿童,可增加服药次数。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和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中医辨证为血热妄行型者。症见皮肤紫癜鲜红或紫红,或兼见鼻衄、齿衄、血尿、便血,同时可见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舌质红苔薄黄、脉数。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皮肤紫癜消退,其他部位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查正常为治愈;皮肤紫癜消退,其他部位出血停止,实验室检查尚未完全正常为好转;临床表现无改变者为无效。用本方治疗18例,治愈14例,占7778%;好转3例,占1667%;无效1例,占555%。

辑方人:杨文义,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紫癜二号方【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院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党参10克,炙黄芪15克,白术10克,炙甘草8克,当归10克,白芍8克,何首乌10克,鸡血藤8克,仙鹤草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头汁煎沸30分钟,二汁煎沸20分钟,两汁混合共得药汁150~200毫升,分早晚两次服,年龄偏小儿童,可增加服药次数。

【适应病症】原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和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为气不摄血型。症见皮肤紫癜暗紫,反复不愈,头昏纳呆,倦怠乏力,面唇色淡,舌质淡或舌边有齿痕,脉沉细无力。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同紫癜一号方。治疗21例,治愈13例,占6191%;好转7例,占3333%;无效1例,占476%。

辑方人:杨文义,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紫癜三号方【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院自拟方。

32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荆芥炭、蝉衣各8克,地肤子10克,徐长卿15克,金银花、连翘各10克,生地炭12克,紫草根8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头汁煎沸15分钟,二汁煎沸10分钟,两汁混合共得药汁150~200毫升,每剂分早晚2次服,年龄偏小儿童,可增加服药次数。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风热郁血型。症见皮肤紫癜鲜红,多见于四肢,有瘙痒感,初起可见发热,头身痛,咽赤,舌苔薄黄,脉浮数。

【临床疗效】观察标准同紫癜一号方。治疗23例,治愈18例,占7826%;好转5例,占2174%。

辑方人:杨文义,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紫癜一号【方剂来源】陈凤兰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20克,白芍12克,丹皮9克,地榆、蒲公英各10克,三七粉(冲服)3克,金银花10克。

加减:如身有高热亦可加犀角(研粉冲服)05~1克或水牛角15~30克。

【使用方法】上方加水400毫升,煎取200毫升,分4次服用,每早晚各一次饭后服用。此是6~8岁患儿用量。其他年龄可根据症状加减。每6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发病较急,病程短者。紫癜色鲜红、密集,或始起身发热,喜冷饮,便干尿黄,舌质红苔薄黄、脉滑数或浮数者。

【注意事项】忌辛辣、油腻、肥甘厚味。

【临床疗效】王××,男,7岁。患儿于2天前腿痛,发热,至今晨出现大片紫癜,来门诊治疗。平素该患儿喜食肥甘厚味,贪食,常便干尿黄,内热壅盛,加之两天前因赛跑劳累汗出,复感外邪,内外皆热,则身热不退,热迫血行发为紫癜,脉滑数舌质红苔黄。治以消癜一号加焦山楂15克,2剂水煎服,3天后复诊好转,又服4剂痊愈。

辑方人:陈凤兰,内蒙古哲盟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

紫癜二号【方剂来源】陈凤兰自拟方。

【方药组成】党参炭、白术各20克,生地炭15克,生黄芪5克,白茅根10克,金银花15克,蒲公英10克,地榆炭20克,当归10克,三七粉(冲服)25克。

【使用方法】以水500毫升,煎取240毫升。每日服用2次,早晚各1次,每次服用40毫升,饭后服,6天为一疗程,适应于11~13岁儿童服用。

【适应病症】紫癜反复发作,病程较长,超过1个月,甚至1年后又复发者,皮疹紫暗,伴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腰酸肢软,舌淡苔薄脉濡细等,证属气血亏虚,脾328·紫癜·不统血。

【注意事项】忌生冷、辛辣、肥甘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陆××,女,13岁,于1978年2月2日初诊。患儿患过敏性紫癜已1月余,初服泼尼松好转,后又复发,并在外院服用汤药效果不显,常反复发作。视患儿面色萎黄,神疲乏力,食欲减退,卧不安,舌淡苔薄,脉濡数,服用紫癜二号原方3剂显效,全身斑点全无,精神好转。又服6剂诸症皆消,1988年春节随访无复发。

辑方人:陈凤兰,内蒙古哲盟通辽市第一人民医院。

犀角地黄汤加减方【方剂来源】张玉乾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丹皮、赤芍各15克,小蓟25克,白茅根、藕节、茜草、双花、连翘、大枣各15克。

【使用方法】煎服,一剂煎100毫升,服用3~6天。口服,一日3次,每次5~10毫升(3~5岁量)。根据年龄大小病情轻重不同,斟酌增减药量。

【适应病症】主要治疗过敏性紫癜(包括腹型、关节型及混合型),中医辨证属于血热型效果显著。

【注意事项】服药过程中禁服辛辣之物。

辑方人:张玉乾,吉林省吉林市第一人民医院。

消瘀化斑汤【方剂来源】马绍飞。吉林中医药1983;(4):28【方药组成】当归、赤芍、甘草各10克,桃仁8克,大力子、防己各15克,茯苓20克,浮萍25克。

加减:兼见发热恶寒者加防风8克,桂枝10克;潮热颧红者加丹皮15克,生地20克,白茅根5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症见皮肤紫癜,黏膜出血,常伴有关节肿痛和腹痛。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2例患者,疗效颇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甘草白药煎【方剂来源】徐长庚。湖北中医杂志1986;(2):48【方药组成】甘草100克,云南白药2克。

32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将甘草加水400毫升煎煮,煎开后去渣,再浓缩成150毫升,每天以甘草汁10毫升冲云南白药02克内服3次。1岁以内者3毫升,3岁以内者5毫升,连服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限制食盐,如有严重心脏肾脏疾患或高血压者忌用。

【临床疗效】经1个疗程治疗后,33例痊愈31例,好转2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消斑汤【方剂来源】李维学。吉林中医药1984;(2):23【方药组成】丹皮、赤芍各9克,生地12克,黄芩6克,炒栀子、当归、茜草、槐花各9克。

加减:发热加银花、板蓝根、连翘;鼻衄加元参、藕节;便血加地榆、炒蒲黄、血余炭;尿血加茅根、大小蓟、琥珀;腹痛加白芍、元胡、木香;关节肿痛加防己、乳香、没药;浮肿加车前子、泽泻、竹叶、茯苓皮;病程迁延,气血不足,重用黄芪、党参、当归、阿胶。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紫癜,皮肤紫癜,隆起于皮肤表面,摸之碍手,关节肿痛,腹痛,黑便等。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肥甘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效果明显,住院时间最短5天,最长36天,平均住院10天,紫癜全部消失。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凉血祛湿散风解毒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鲜皮10克,地肤子15克,防风6克,蛇床子、青连翘、防己、凌霄花、路路通、丹皮、蝉衣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血热风湿症。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

清热活血方【方剂来源】时毓民,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5(5):262【方药组成】益母草、茅根各30克,荠菜花15克,金银花、连翘、大蓟、小蓟各9克,王不留行子12克,三七粉(吞服)2克。

330·紫癜·加减:血尿明显加琥珀屑(吞服)15~3克;气虚加黄芪12~15克,党参9~12克;阴虚加生地12克,麦冬9克。另有7例加用昆明山海棠片,每次2片(每片含生药025克),一日3次;1例加用雷公藤片,每次3片(每片含生药03克),一日3次。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疗程2月~2年,平均6月。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肾炎,血热型、血热夹瘀型。

【临床疗效】治疗14例,其中轻型2例,肾炎型10例,肾炎肾病型2例。治疗结果,痊愈13例,好转1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紫癜肾合剂【方剂来源】张光煜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白芍,生地,黄芪,党参,丹皮,炙龟板,犀角,白茅根,炒栀子,木通,车前子(另包),阿胶(烊化),甘草。

【使用方法】阿胶烊化冲服,余者水煎空腹服。

【适应病症】过敏性紫癜,尤其是邪热入营之紫斑兼肾膀胱湿热下注而有血尿之紫癜性肾炎。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肥甘、油煿煎炒等刺激性食物。

辑方人:费蓉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331贫血小儿升血灵冲剂【方剂来源】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科研方。

【方药组成】皂矾6克,黄芪12克,阿胶9克,大枣10枚,山楂9克。

【使用方法】除阿胶外先水煎,浓缩,入烊化阿胶,加工炮制成颗粒冲剂,盒装。1~3岁每次5克,日3次;3~7岁每次10克,日3次。10天为一疗程,可连用2~3个疗程。

【适应病症】缺铁性贫血。

【临床疗效】治疗300例,总有效率9067%,于1983年12月10日通过省级鉴定,获省科技成果二等奖。

辑方人:须鹤瑛,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补血灵糖浆【方剂来源】郭锦章自拟方。

【方药组成】制首乌、鸡血藤、熟地、当归身、黄芪、谷麦芽各30克,炒白术27克,陈皮、鸡内金、五味子各18克,胎盘粉10克,大枣15枚。

【使用方法】上药除胎盘粉外,余药水煎去渣,浓缩至500毫升,入胎盘粉搅匀,加红糖适量和防腐剂,装瓶备用。

【适应病症】小儿营养性贫血。诊断标准根据《中华儿科杂志》小儿缺铁性贫血诊断标准。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76例,疗程为1~3个月。结果服药一个半月,血色素上升大于110克/升,痊愈20例;服药2~3个月,痊愈41例;血色素小于110克/升为好转12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达96%。

潘××,女,1岁半。1986年12月26日诊,患儿面黄肌瘦,口唇淡红,纳差,大便不调,舌淡苔薄白,脉沉无力,血检红细胞34×1012/升,血色素96克/升,诊为营养性贫血,给予补血灵糖浆,每次20毫升,日3次。服药半月后,面色食欲有所好转;服药1月后,复查红细胞4×1012/升,血色素110克/升,为巩固疗效,继服1个月。3个月后随访,患儿口唇红润,食欲睡眠正常,体重增加已达正常标准。

辑方人:郭锦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马新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332·贫血·矾豆补血散(原名矾豆丸)【方剂来源】民间治疗黄肿病验方。

【方药组成】青矾10克,黑大豆100克。

【使用方法】先用清水浸泡黑大豆6小时(发胀浸透为度),捞起晾干后放入铁锅炒干,以色黄香脆为度,不能烧焦,再将青矾饱和液(青矾加水先溶)趁锅热倒入干脆黑大豆拌匀炒干即可,冷却后磨成粉末。剂量:1~3岁每次5克,4~6岁每次10克,7岁以上每次12克,日3次。成人每次吃矾豆50粒,日3次。忌饮茶。

【适应病症】小儿缺铁性贫血,成人钩虫病贫血。症见:面色黄浮、虚肿,唇淡白,倦怠乏力,善饥便溏。恶重贫血则全身高度凹陷性水肿,腹部胀大,面色苍黄浮肿,食后胀满,化验血红蛋白低下。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成人钩虫病引起黄肿(重症缺铁性贫血)有特效,60年代临床对比观察,本方退黄消肿和提高血红蛋白明显优于肝铁片和人造补血汁。80年代笔者开始应用于小儿贫血取得很满意效果。轻度贫血服药5~7天,中、重度贫血服10~20天即可获愈。本方香脆小儿喜食,稍有涩味加白糖拌服即可,药费低廉。

刘能新,男,3岁。东方红乡左桥人。1987年6月8日门诊。小儿春节后;面色渐黄,身倦神疲,不愿下地玩耍,面目及四肢末端浮肿,善食易饥,认为肝炎,在某医院查肝功正常,确诊为缺铁性贫血,用维生素B12、补血糖浆治疗半月,病情好转,停药后不久又复发,改服补血蜜、肝铁片等有效,停药后又复发。改服中药治黄肿,病情日重而来我院儿科就诊。化验血红蛋白65克/升,红细胞32×1012/升,诊为中度缺铁性贫血。用矾豆补血散15天后,面色红润,黄肿全消,活动如常人,血红蛋白120克/升,红细胞428×1012/升。

辑方人:张燮均。

参芪补血糖浆【方剂来源】杨文蔚自拟方。

【方药组成】当归、黄芪、山楂、六曲(炒)、麦芽(炒)、陈皮、鸡血藤各10克,红花5克,鸡内金、生地、枸杞子、何首乌(炒)、人参、白术(炒)、山药(炒)各10克,大枣50克,蜂蜜50毫升。

【使用方法】上药选精品用凉水浸泡10分钟,再用文武火连煎3次,每次30分钟,去渣取汁浓缩至200毫升,再加上蜂蜜50毫升,再煎30分钟即成。1~3岁每次5毫升,3~6岁每次10毫升,6~10岁每次20毫升,成人每次25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营养性贫血,失血性贫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等。

【临床疗效】自1981年以来临床治疗小儿营养性贫血有数千例,取得疗33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效100%。

辑方人:杨文蔚,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区医院。

健脾补血冲剂(又名贫血冲剂)【方剂来源】伍泳裳自拟方。

【方药组成】北黄芪、党参、白术、茯苓各5克,陈皮1克,鸡血藤、何首乌、女贞子各5克。

【使用方法】熬成浸膏后制成颗粒冲剂,婴儿每日1~2剂量,儿童加倍。

【适应病症】小儿脾虚贫血或脾虚,症见面色萎黄欠光泽,厌食,或大便溏薄,疲乏或无力。舌质淡或舌胖,苔薄白。

【临床疗效】本冲剂已在临床使用多年,由于服用方便,疗效好,深受小儿及家长欢迎。

杨×,女,6月,于1987年9月24日因感冒后咳嗽1月余,痰多迁延不愈来诊,并伴睡眠不好,烦躁,汗多。经中药治疗痰多、咳嗽已愈。发现患儿面色黄白,舌质淡苔薄白。血色素77克/升,红细胞计数285×1012/升,予贫血冲剂治疗,每日1剂,1个月后患儿面色好转,血色素105克/升,红细胞计数36×1012/升,再继服药3个月,血色素升到115克/升,红细胞计数404×1012/升,精神面色均好,达到治愈标准。

辑方人:伍泳裳,广州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

补益气阴方【方剂来源】宋祚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北沙参30克,百合15克,山药10克,五味子6克,生地、当归各10克,生牡蛎24克,阿胶10克,黄精15克,莲子肉、白芍、石斛、龙眼肉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再生障碍性贫血(气阴不足证)。

辑方人:宋祚民,北京市中医院。

小儿白血病方【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10克,苍术、白术各5克,茯苓、生黄芪各15克,白芍9克,生地、熟地各15克,当归6克,制首乌、紫河车各10克,白花蛇舌草、半枝莲各30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用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白血病气血两虚型。症见面色苍白无华,爪甲色淡,形体334·贫血·怯弱,精神疲倦,纳食不振,发热,关节酸痛,全身浮肿,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临床疗效】经临床应用疗效可靠。郭××,男,11岁。面色苍白2年零8个月余,经确诊为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形体怯弱,精神倦怠,发热浮肿,关节酸痛,纳食不振,舌淡苔薄白,脉细弱,证属气血两虚型,治宜双补气血,方用小儿白血汤,服3剂后热退,继服3剂诸症明显好转。守原方加减6剂,诸症消失,白血病好转。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335五软五迟补脑益髓方【方剂来源】史方奇经验方。

【方药组成】熟地、茯苓、山萸肉、枸杞子各30克,巴戟天60克,制首乌、制黄精、怀山药、续断、杜仲各30克,牛膝15克,砂仁12克,龟板30克,黄柏、甘草各15克,党参、丹参各30克,白术15克,兔脑髓40克,猪脊髓6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3剂煎汁3次,去渣,将汁浓缩至稠时,加蜂蜜5斤收膏。

每服10毫升,开水冲服,日3次。

【适应病症】禀赋不足,肾气亏损,脑髓不满,囟门难合,颅解筋骨软弱,语、立、行、走、坐等五迟五软,以及小儿病后五脏之精受损,眼目失明。

【临床疗效】周××,女,11岁。因高热10余日(病因、诊断不明),经治疗热退,但双目失明,不能站立,下肢萎软(经外院诊断为视神经萎缩),中西医治疗经久不愈而来我处求治。

患儿形体消瘦,语声低微,面色晦滞,目光无神,不能视物,四肢萎软无力,不能站立行走,坐亦踡曲,舌质淡,苔薄白,脉沉细。此为肝肾两虚之重候,拟以补脑益髓方。

服药1月后,精神食欲好转,四肢有力,能坐直不倒,脉来有力。服药2月后,病情继续好转,稍能站立。服药3月后,食欲、精神、体力好转,已能站立扶杖摸壁而走。继服第2剂药膏,服药共5个月后,已能自行站立行走,眼有光感,能辨别白天、夜晚,第2剂膏药将服完时,已能朦胧辨物。继服第3剂药膏,服完后已能看清物体,为巩固疗效,又服第4剂药膏,4剂药膏服完后,视力、活动一切正常,自行上学读书。1987年(40余年后)随访,在重庆市郊成家,有三男一女,目明身健。

辑方人:史方奇,重庆市中医院。

益智丹【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益智仁9克,何首乌30克,合欢花、菖蒲、女贞子、生熟地各9克,紫贝齿24克,生杜仲、牛膝各9克,莲子心、竹叶各45克,楮实、旱莲草、黄精、神曲各9克。

336·五软五迟·【使用方法】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15克重。每服1~4丸,日3次。

【适应病症】大脑发育不全,智力低下症。

【临床疗效】长期服用本药,能逐渐增强智力。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菖蒲丹【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九节菖蒲、远志肉、肉桂心各30克,酸枣仁、人参(或潞党参)、真川连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研为细末,炼蜜为丸,如芡实大。贮瓷瓶密封勿泄气。3岁每服3丸,日2次;以后每加1岁每天增服6丸,服至能语为止。如小儿不能吞服,可将丸药研碎为末,用温糖水送服。若至6岁仍不能语者,则为无效。

【适应病症】五迟症之语迟。小儿已至3岁,尚未能语言,症属小儿先天怯弱、气血不足,大脑发育较迟。

【注意事项】注意补充营养,引导患儿说话。

【临床疗效】连服此丹数月至半年,有一定疗效。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补肾地黄丸【方剂来源】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卷55)。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162【方药组成】熟地75克,山萸肉5克,山药、茯苓各4克,丹皮、泽泻各25克,枸杞子、怀牛膝各4克,鹿茸25克(原方无枸杞子)。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5克。以1~3岁为例,每日2次,每次1丸,年龄或大或小,药量随之增减。

【适应病症】先天不足,筋骨萎软、发育迟缓、五迟五软及肾病综合征。

【注意事项】如有热或胃肠积滞,苔白厚或腻、手足心热者禁用。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儿科。

补天健儿素【方剂来源】李明堂、梁济乐自拟方。

【方药组成】炒苍术、炒白术、煅龙骨、煅牡蛎各480克,炒山药960克,炒鸡内金480克,甘枸杞720克,盐水炒杜仲,台党参各480克,炒白术、炒黑丑各360克,砂仁100克,生山楂500克,怀牛膝480克,石菖蒲72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炮制后,共研细面,加适量黏合剂打成03克片剂,每袋33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装100片,6个月~1岁,服1~2片,每日2次。1~2岁,每次服3~4片,3~4岁每次服4~6片,或遵医嘱,温水送下。3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偏食、缺钙、贫血、五迟、弱智及脑发育迟缓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少用糖类。

【临床疗效】对偏食、缺钙、贫血服用2个月有效率85%,对五迟、弱智、脑发育迟缓患儿,服3~6个月,皆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和好转。

按语:上述疾病除偏食外,其他均为慢性疾患,多属先天不足,或后天失调。

本品以补肝肾、调脾胃、治本为主,必须坚持用药,方能奏效。

辑方人:李明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李光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脑积水效方【方剂来源】荣俊生,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12);751【方药组成】熟地、山药、鹿角胶、牛膝、茯苓、黄精、茺蔚子各10克,当归6克,猪苓、丹皮、车前子、肉苁蓉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制成蜜丸,每丸15克,早晚各服1次,3个月以内每次服半丸,3个月以上每次1丸。

【适应病症】婴幼儿脑积水,头围较正常儿显著增大,智能低下,语言、运动发育迟缓,前囟扩大,囟门饱满,颅缝裂开。脑超声波检查:脑室波在2厘米以上,中线波无移位。

【临床疗效】10例中治疗最短的9个月,最长的2年零2个月。结果:显效4例,好转5例,无效1例。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338佝偻病壮骨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龙骨、牡蛎各15克,太子参、淫羊藿各1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面。6个月以下,每日2~4克;1~3岁每日45~6克;4~8岁,每日65~75克;9岁以上,每日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肾虚骨软,佝偻病等。

【注意事项】宜久服用。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剂来源】曹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桂枝6克,芍药、生姜各9克,甘草6克,龙骨、牡蛎各15克,扁豆衣、山药各10克,石决明(先煎)、紫贝齿(先煎)各30克,胡黄连3克。

【使用方法】上药量为1剂,加水500毫升,将先煎药物入煎30分钟后,放入其他药物,再煎15分钟即可,得药液300毫升。每日1剂,300毫升药液分3次服用,每次100毫升,连服5剂为一疗程,食后2小时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早期佝偻病,脾胃气虚,肝肾不足型。以烦躁不安、夜间哭闹不休、多汗、食欲减退为主要症状;兼骨骼变形如方头、囟门逾期不合、肋外翻、“O”形腿等。

【临床疗效】观察25例,显效(用药5剂后主要症状消失)15例,有效(用药5剂后主要症状明显减轻)8例,无效(用药5剂后主要症状无变化)2例。如:张×,女,15岁,患儿精神较差,平时饮食无度,多食多泻,面色无华,时有口干,行走软弱无力,平素多汗,方头,毛发稀枯,前囟2×2(厘米2),肋骨外翻,轻度“O”形腿。由于小儿嬉戏如常,家长不加注意,未能及时治疗,症状日益加重。

夜间盗汗增多,头颈部汗出如珠,烦躁,哭闹,少寐,手足心热,口渴多饮,颈细腹膨,舌苔薄黄中剥,证属脾虚失运,肝木偏亢,卫外不固。治以调和营卫,健脾平肝固涩。拟加味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出入:桂枝3克,白芍6克,大枣5个,甘草6克,扁豆衣、山药各10克,生姜3克,龙骨、牡蛎各15克,石决明,紫贝齿各3033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胡黄连3克。二诊:上药5剂后夜能入睡,盗汗减少,手足心烫转为温和,再拟前方继服3剂。三诊:上述症状全退。嘱服健脾合剂(本院自制方)及多维钙粉。

辑方人:曹英,苏州市中医院。

百合糖浆【方剂来源】李永年家传经验方。

【方药组成】龟甲30克,百合20克,桑白皮、茯苓、川贝、地骨皮、黄芩、杏仁、天门冬、知母各15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取750毫升清水,文火煎诸药约1小时,得250毫升,过滤,加适量白糖,浓缩即成,每晚睡前服1次,1岁以上服20毫升,2岁以上服40毫升,3岁以上者均服50毫升。

可配合灯火灸法:取鸡胸穴(胸骨正中线左、右各旁开3~4厘米,与2、3、4前肋交点处,共6穴)或阿是穴,用一根灯心蘸香油干湿得中,点燃于是处,各烧1壮,15天一次。初期烧1次,每次1~2穴;中期烧2次,每次2~4穴;极期烧3次,每次4~6穴。

【适应病症】小儿鸡胸症。临床分三期:初期见胸骨稍有突出,肌肉松弛,形体消瘦,乳食减少,发育迟缓;中期见胸廓畸形或不对称,前囟闭合不好,头发稀少无华,或乳牙迟出,或身体矮小,消瘦;极期见胸骨显著突出,或呈串珠状,形体羸瘦,精神萎靡,气息短少,举动乏力。

【临床疗效】1982~1987年门诊治疗鸡胸症患儿148例,其中男性107例,女性41例;年龄最大6岁,最小1岁零2个月;病程最长3年,最短4个月;初期60例,中期81例,极期7例。结果痊愈105例,占7094%;好转35例,占2365%;无效8例,占541%。有效率达9459%。

辑方人:李永年,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益儿1号【方剂来源】阎田玉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芪、党参各9克,丁香15克。

【使用方法】自制水煎中药糖浆,丁香后下,煎服时盖锅煮沸。每日1剂,每次15毫升,每日3次。

【适应病症】活动期佝偻病,反复呼吸道感染。症见汗多、夜惊、烦躁、纳差,大便有时见不消化食物。颅软、方颅、肋外翻等症。辨证属脾虚、肾虚、脾肾两虚。

【临床疗效】3个冬春季节观察了小儿佝偻病187例。分为两组:维生素D3组82例,中药组105例。年龄在1岁以内者维生素D3组为89%,中药组90%,340·佝偻病·最大年龄为1岁4个月。临床分期分度的诊断标准采用1980年全国佝偻病防治科研协作组修订标准。两组病期、分度都有可比性。临床症状、体征、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X线腕骨像改变两组可比。

两组患儿全部治愈,治愈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体征改善、血生化恢复、X线腕骨像恢复,两组恢复正常均相仿。说明单纯中药与维生素D3组疗效相仿。但免疫功能恢复中药优于维生素D3组。应用中药疗效肯定,无副作用及维生素中毒之忧。

李×,男,4个月,1984年3月初诊。其母代诉:多汗、夜惊,烦躁易哭,经常腹泻。体检:双侧颅骨软化2×2(厘米2),枕秃,肋骨外翻。血钙92毫克%,血磷63毫克%,碱性磷酸酶142单位(金氏法),X线左桡骨远端先期钙化带模糊,尺骨远端呈杯口状改变。经口服中药治疗(未用维生素D3),1周后汗出减少,烦躁、夜惊、易哭、腹泻好转;2周夜哭、腹泻消失;3周症状均消失。1周颅骨软化范围缩小,3周颅骨软化消失。40天后,腕骨像先期钙化带较清晰,尺骨远端杯口明显变浅。6月8日,3个月腕骨先期钙化带增宽,杯口完全消失。共服益儿1号10瓶,70剂。

辑方人:阎田玉,北京友谊医院主任医师。

桂枝龙骨牡蛎汤【方剂来源】汉·张机。金匮要略。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14:19【方药组成】桂枝3~6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煅龙骨、煅牡蛎各15~30克,生姜2片,红枣5枚。治疗佝偻病无阴伤征象者,可加苍术6~10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开后,小火煎熬30分钟。煅龙骨、煅牡蛎先煎30分钟,再加入其他药物同煎。每日1剂,煎2次,分服。

【适应病症】佝偻病。卫虚肝旺,长期发热,营卫不和证。

【临床疗效】治疗佝偻病15例,均有显著好转。治疗长期发热,辨证属营卫不和者3例,均痊愈。

杨××,女,5岁。发热6个月,作过多种检查未获阳性结果,反复使用各种抗生素、补中益气中药等均未见效。诊见患儿精神委顿,面带晦滞,形体消瘦,饮食量少,身热缠绵不退,每日体温上午39~395℃,下午38~385℃,肤有微汗,入寐汗多,抚之不温,烧高时,四肢发凉,时有惊惕,舌苔薄净,舌质淡红潮润,脉息细数少力,小便清,大便调。辨证为卫失外护,营失内守,营卫乖违。以桂枝龙骨牡蛎汤加黄芪20克,每日1剂,停用其他一切治疗。药后5天,患儿体温降至正常,迄未再升,后依方调理,其他症状亦渐次消失。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341疝气缩脐散【方剂来源】齐利辉自拟方。

【方药组成】艾叶、皂刺各30克,五倍子15克。

【使用方法】先将皂刺30克水煎,再将艾叶15克加入皂刺煎液中煎煮五六分钟,取艾叶温揉腹脐,揉至脐突收腹内;再取艾叶、五倍子各15克烘干研末,以麻油调匀外敷脐部,以绷带固定,每日1次,并配合新加枳壳导滞汤:枳壳5克,厚朴、槟榔各4克,降香3克,麦芽、山楂各6克,鸡内金3克,熟大黄4克,黄连3克,水煎频频呷服,日1剂。

【适应病症】2岁以内脐突(脐疝)。

【临床疗效】杜某,男,2个月。断脐半月后肚脐外突1寸长,加之乳食不节,腹胀明显,夜间哭闹不宁,大便干结,小便正常,指纹紫滞,舌苔薄黄,唇红干。此属断脐不当,乳食困阻气机,治以理气消导,口服新加枳壳导滞汤5剂,外敷缩脐散,连用5次病愈。

辑方人:齐利辉,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邹岳萍,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医师。

脐疝效方【方剂来源】陈衍英。广西中医药1985;(6):18【方药组成】猪牙皂2克,雄黄、细辛各15克,地龙1条,吴茱萸、乳香、没药、冰片各15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将脐部清洗。以药散3克,用开水少许调成糊状(勿太稀),外敷于脐疝处,再以铜钱1枚(亦可用铜片代替,但须剪成圆形)压盖于药上,最后用绷带固定。每日换药1次,5日为1个疗程。如脐疝未消,可再治疗第2个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脐疝。

【临床疗效】治疗13例,痊愈11例,好转1例,效果不详1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42·疝气·举中升阳汤【方剂来源】董鸣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术10克,党参15克,黄芪20克,升麻、柴胡各5克,当归10克,枳壳、刺猬皮各15克,益母草10克,煨诃子6克,甘草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服1剂,日服3次,每次200~300毫升。

【适应病症】疝气(小儿腹股沟斜疝),脾气虚型。症见小儿神疲,乏力,气短,面色不华,食少纳呆,舌质淡胖嫩等。

【临床疗效】王某,男,7岁。于1974年5月门诊。母代述:患儿近2年来右侧阴囊出现一肿块,并逐渐长大,近半年来活动、行走快则感牵引痛。食欲不振,日渐消瘦。到过北京、上海等大医院求治,诊断为“右侧腹股沟斜疝”,均建议手术治疗。因家长畏惧手术,后经医师推荐在上海购买疝带一具,但患儿拒绝使用,故要求服中药治疗。拟举中升阳汤,连续服药30剂,阴囊肿物消失。2个月后正值麻疹流行季节,患儿感染麻疹,高烧40℃,咳嗽剧烈,连续数天。其母观察未见阴囊肿物重新出现。随访10余年未复发。

辑方人:董鸣,核工业部第四设计研究院门诊部主治医师。

治睾丸偏坠积液方【方剂来源】梁济乐自拟方。

【方药组成】外治方:锈生铁1块(约500克),米醋4两,清水1500毫升。

内服方:广木香、小茴香(盐炒)各10克,全蝎(盐水炒)6克,橘核10克。

【使用方法】外治方:将米醋清水倒入瓷盆中,把锈铁放炉中烧红后放入盆中,趁热让患儿蹲盆上熏睾丸,待水温后再烫洗阴部,次日可取出锈铁再用。

内服方:先把小茴香、橘核用盐水拌炒同木香、全蝎共研细末。6个月~1岁每次03克,1~2岁每次06克,3岁以上每次1克,每日3次。

【适应病症】睾丸红肿,偏坠及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对鞘膜积液,疗效较高,对睾丸红肿、偏坠疗程较长。

辑方人: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复疝汤【方剂来源】张金鼎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芪6克,党参4克,炒白术、柴胡、升麻、川楝子、青皮、炙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上药先用武火煎,煎时加冷水超过药面05~1厘米,煎沸后,改文火煎20分钟,煎沸后再煎15分钟,两煎共得药汁80~100毫升。3~6岁每日睡前及早晨饭前各服药液40~50毫升,1~2岁药量酌减,7~15岁药量酌增,34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10天一疗程,可服3疗程。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哭闹及剧烈活动。

【临床疗效】治疗36例小儿可复性疝气,痊愈35例,占972%,无效1例,占28%。

辑方人:张金鼎,河南省中医研究院。

桂萸理中汤【方剂来源】李乃庚经验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炒白术各10克,干姜、肉桂各3克,木香、吴茱萸各5克,香附子10克,炙甘草3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取药液100毫升,二煎时加水150毫升,煎取药液100毫升,每次服20~30毫升,每天服3~6次。

【适应病症】盘肠气痛(寒凝气滞证)。

【临床疗效】张×,男,2个月。患儿足月顺产,母乳喂养。满月后即时而夜啼,在当地治疗曾口服鲁米那等药,好转数日又复发。近1周来伴腹泻,日行大便5~6次,啼哭加剧,夜间尤甚,睡中常惊哭一声,继而啼哭不停,弯腰曲背,两手握拳,面色灰白,四肢发冷,其母抱于怀中摇哄,哭不能停,十多分钟后才倦怠入睡,但不时又哭,使家长彻夜不眠。但日间精神尚可,饮食不减,体检无异常,白细胞11×109/升,大便镜检:脂肪球+,舌苔薄净,质淡。诊断:盘肠气痛,寒凝气滞证(婴幼儿肠绞痛)。予桂萸理中汤2剂,同时外用小茴香、木香各30克,研粗末,炒热后布包敷脐部而愈。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消疝汤【方剂来源】范宝安经验方。

【方药组成】小茴香、茯苓、青皮、白术、当归、白芍、泽泻各5克,荔枝核、山楂核、川楝子各9克,甘草3克,沉香粉(冲服)15克。

【使用方法】上方除沉香外将诸药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两遍,每遍30分钟,二次药液合在一起浓缩成150毫升即成。上药1次量,分3次空腹送服沉香粉。

【适应病症】小儿鞘膜积液,中医学称为“水疝”。症见阴囊的一侧或两侧肿大如水晶,不红不热不痛,透光试验阳性。

【临床疗效】多年来临床治疗许多例小儿水疝,效果满意。服药少者3~5剂治愈,多则坚持服药6~50剂方可全消。

刘××,男,4岁,门诊号67479,右侧阴囊肿大数月之久,上至耻骨联合部,如鸡蛋大,无痛感,状如水晶,透光试验阳性,其他无异常发现。证属寒湿凝滞肝344·疝气·脉发为水疝。服消疝汤3剂后阴囊内积液基本消失,继服3剂,积液全消。又服3剂以巩固疗效。共用药12剂痊愈。随访10年,未再复发。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新加五苓化水汤【方剂来源】齐利辉经验方。

【方药组成】茯苓10克,白术、泽泻、猪苓各5克,桂枝、小茴香各3克,枳壳5克,荔核10克,青皮3克,吴茱萸1克,车前子包煎10克。

【使用方法】水煎,煮沸20~30分钟取汁服用。日1剂,每剂煎2次。药汁1小茶杯,一次口服,日2次。

【适应病症】水疝(睾丸鞘膜积液)。症见小儿阴囊肿胀,呈椭圆形,状若水晶,便时哭闹,苔白,指纹红。查体:阴囊肿大,不因平卧而宿入腹腔,睾丸透光试验阳性。

【临床疗效】袁××,男,14天。出生后1周,阴囊肿胀形如梨,状若水晶,时时啼哭,小便频数。查:右侧阴囊水晶发亮,透光试验阳性,指纹红,舌苔白,此属水湿内蓄,气机阻滞,治以行气利水消疝,方用新加五苓化水汤:茯苓10克,白术、猪苓各5克,桂枝、小茴香各3克,枳壳5克,荔核10克,青皮3克,吴茱萸1克,车前子(包煎)10克,5剂,复诊守原方5剂。再诊右侧阴囊水肿明显缩小,继进5剂,阴囊水肿全消而愈。

辑方人:齐利辉,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邹岳萍,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医师。

复睾汤【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桂枝、白芍、当归各9克,细辛4克,木通6克,大枣10克,炮附子片6克,淫羊藿、锁阳各10克,甘草3克。以上为3岁以上小儿剂量,3岁以下酌减。

【使用方法】清洁水适量,先煎炮附子片1小时。余药先浸泡1小时,待炮附子片煎足1小时后纳诸药合煎沸2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20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400毫升。以上药汁分4次温服,一日1剂,10~15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一般无禁忌。

【适应病症】小儿隐睾症。男性婴幼儿自出生后阴囊内一侧或双侧从未扪及睾丸,但仔细检查,可在耻骨棘旁扪及睾丸。气候稍冷时往往有少腹疼痛,小腹及阴囊欠温,面色苍白少华、脉沉紫或沉弱,舌质淡红,苔白滑。

【临床疗效】赵某,男,4岁。1972年9月15日初诊。因右侧阴囊内从未扪及睾丸,并伴腹痛常作而来诊。婴儿时即发现其阴囊右侧隐睾,讳而不肯告人,34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至近年来常见少腹疼痛,乃往某医院检查,发现右侧睾丸在腹股沟管内上段,但不能挤压入阴囊,诊断为“隐睾”。医言无妨,待到青春期可望下降,腹痛时服阿托品可止。诊视患儿身体瘦弱,面色苍白,小腹及阴囊欠温,在右侧耻骨棘旁扪及右侧睾丸,用指挤压可稍移动,松手则回缩原位,有如绳索牵引状;左侧睾丸在阴囊内,比右侧睾丸稍大;舌质淡红,苔白滑,六脉沉紧。证属先天肾气不足,肝肾虚寒,血液凝滞,睾丸不能引下。治以温经散寒,补肾助阳法。处与复睾汤:桂枝、白芍、当归各9克,细辛4克,木通6克,大枣、炮附子片,淫羊藿、锁阳各10克,甘草3克。服上方3剂后,小腹和阴囊温暖,未再腹痛。嘱继服原方,每晚用热毛巾热敷数分钟,然后将睾丸轻轻向下挤压,最初仍然缩回,以后逐渐下稳。

共服本方14剂,睾丸降入阴囊,再服2剂巩固疗效。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院研究所。

走肾散【方剂来源】廖先齐自拟方。

【方药组成】上肉桂粉1克,麝香03克。

【使用方法】先将上肉桂粉研成极细粉,再和麝香研匀即得。将药粉填入脐中,外用金不换膏药(其他油膏药也可),贴上脐周。膏药面积大小,以盖住脐眼即可。

【适应病症】小儿走肾腹痛。

【注意事项】忌用胶布、伤湿止痛膏之类,若患有他疾,也可敷用。

【临床疗效】裴某,男,53天。突然青面啼哭不止。经检查,右侧睾丸上缩入腹,热敷缓解,旋又复发。舌脉无异,予走肾散填入脐中,按照使用方法处理,从此未再复发。

辑方人:廖先齐,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加减金铃子散【方剂来源】高蔼童经验方。

【方药组成】金铃子、元胡(瓦焙)各10克,广木香(煨)、陈艾叶(略焙)、吴茱萸(醋炙)各4克,肉桂(桂心更佳)2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储瓶备用。1~2岁每服1~15克,3~5岁每服2~3克。其余可随年龄、体质、病情轻重的不同酌情增减,以温黄酒冲服为佳。

【适应病症】小儿疝气(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李某,男,2周岁。母代述,阴囊水肿2月余,近来加重,有时哭叫疼痛,状似水晶,外科确诊为鞘膜积液,治疗无效,又转中医求诊。查:双侧阴囊水肿,透明如水晶,推挤有波动感,舌质正常,脉沉缓,依前法服此散7天后,阴囊水肿吸收大半,表面有皱褶,服药半月后水肿完全消失。

346·疝气·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

升阳温肝治疝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党参、苍术、陈皮各10克,柴胡9克,升麻5克,当归9克,肉桂、元胡各5克,生姜3克,大枣3枚,川楝子、红参(另包,捣碎)各5克。

【使用方法】先将红参开水煎汤,煎煮25分钟,每次得量50毫升。其余诸药,共为粗末,净纱布包裹开水煎汤,煎煮25分钟,每次得量150毫升。每剂分两天煎(一日煎1次,两天服完1剂)。红参每服10~15毫升,日服3~5次,汤药每服30~50毫升,日服3~5次,食后服用。一般5~8剂,可愈。

【适应病症】小儿疝气(气疝,寒疝)。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注意卧床休息,避免生气、受累,防止感冒。忌食油腻、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小儿疝气,以气疝、寒疝临床较为多见。本为立法意在升阳举陷,温肝散寒。中阳得补,肝气疏泄,疝内之物自当升举复位。数十年临床验证,对男、女小儿均有显效,年龄愈小,治疗愈早,效果越好。

康××,男,1岁。1985年12月7日初诊。母代诉:生后两月,见右侧阴囊明显增大,安静入睡时较轻,哭时加重,久不得愈,故来求治。检查:体质虚弱,面色萎黄,畏寒神疲,四肢欠温,不思饮食,右侧阴囊下坠,坚硬拒按,不易还纳。舌淡苔白,脉沉细。诊断:气虚下陷,寒凝气滞,致发疝气证。偏于气虚。治法:升阳举陷,温肝散寒,方用升阳温肝治疝汤3剂,水煎服。12月15日二诊,偶有啼哭,阴囊下坠次数减少,明显缩小。原方继服5剂,12月30日三诊,痊愈,嘱其停药,注意护理。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小儿水疝汤【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川楝子10克,炒茴香20克,木香9克,吴茱萸6克,猪苓、泽泻各15克,牛膝9克,丝瓜络10克。

【使用方法】以上为3~7岁小儿1日量。先以凉水浸泡半小时,煎为120~150毫升,分3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鞘膜积液(水疝),尤对精索鞘膜积液和睾丸鞘膜积液效果为好,交通性鞘膜积液较差。

【临床疗效】精索与睾丸鞘膜积液,一般服药20~30天即可明显见效,阴囊水肿消失,而且很少有复发现象。方中茴香一药,不仅有温暖下元,除阴散寒之功,而且有疏肝理气之效,3~7岁小儿,日用量30克,无不良反应。临床体会此34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药非用大量不能奏效。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硫桂合剂【方剂来源】何建业。四川中医1984;(2):49【方药组成】硫黄3克,肉桂1克,橘叶10片。

【使用方法】二药研末,分3次,用橘叶10片煎汤送服。一日3次,晨、晚、夜半各1服,空腹为佳。

【适应病症】小儿走肾,少腹疼痛,睾丸入腹。

【注意事项】若服药呕吐,再加生姜1~2片同煎。

【临床疗效】治疗30余例,疗效较好。

辑方人:张祖联。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效方【方剂来源】黎仲文。广西中医药1983;(2):40【方药组成】鲜棉花籽100克。

【使用方法】上药用锅炒至熟后加水半斤煮沸,待其温度与体温一致时,洗敷患处,每天1剂,洗敷2次,每次洗煎必须加温。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婴幼儿睾丸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50例患儿,全部治愈。随访半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方剂来源】庞俊群。广西中医药1987;(6):42【方药组成】小茴香5克,乌药、青皮、川楝子各9克,鱼腥草、黄芪各20克,车前子9克,防己8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饭前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睾丸鞘膜积液。

【临床疗效】治疗8例,均获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

荔香散【方剂来源】张润轩。河南中医1982;(4):37【方药组成】方1:荔枝核3~6克,木香1~2克,小茴香1~3克,升麻1~6克,乌药15~3克,白芍3~6克。

348·疝气·加减:若血凝左侧肿甚,加丹皮以活血行瘀;若气虚右侧肿甚,加黄芪以补气升阳。

方2:葱白、生姜、食盐各等量。

【使用方法】方1:水煎徐徐服之。

方2:三味药同炒热,布包熨脐部(勿过热烫伤)。一日熨1~2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疝气。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婴幼儿疝气10余例,疗效较好。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睾丸鞘膜积液效方【方剂来源】郭侃。吉林中医药1985;(1):20【方药组成】荔枝核,橘核,桃仁,水蛭,昆布,海藻,苍术,薏苡仁,木通,车前子,小茴香,肉桂(沸水浸泡兑服)。据年龄、体质不同斟酌药量。

加减:若红肿发热者,加蒲公英,金银花,山栀,连翘;疼痛明显者,加元胡,川楝子;积液难消者,加用五倍子,肉桂、蛇床子各等份,共研细末,米醋加温适度,调匀外敷肿大之阴囊,24小时换药1次。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适应病症】小儿睾丸鞘膜积液,睾丸肿胀疼痛。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2例患儿,均获愈。治疗时间最长14天,最短2天。

用外敷药者5例,最多换药3次,最少1次。追访至今,均未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49脱肛参麦芩连归地汤【方剂来源】肖正安自拟经验方。

【方药组成】沙参、麦冬各9克,黄芩6克,黄连、当归各3克,生地、厚朴、枳壳、乌梅各6克,槐花9克。

【使用方法】煎汤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脱肛,唇红舌红,苔少津少,肛头红赤,属肺热阴虚者。

【临床疗效】本方用于小儿脱肛属肺热阴虚者,效果良好。

白群,女,2岁,1963年1月6月初诊。患儿脱肛5个月,经中西医药反复治疗罔效。现不欲食,睡眠不好,大便正常,唇红,舌尖深红、舌苔白黄,指纹青紫。

诊断:脱肛挟滞,用清热润肺,佐以导滞法治之。处方:沙参、麦冬各9克,黄芩6克,黄连3克,生地、厚朴、枳壳、槐花各6克,乌梅5克,神曲6克,麦芽9克。8日二诊,患儿服上方后,食欲增进,脱肛减轻,唇舌质红,舌苔薄白。再本原方去神曲,加当归3克。1月13日三诊,患儿服前方3剂后,脱肛已愈,无论大便干稀均不脱出,其他无异,再本原方,以巩固疗效。

辑方人: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

脱肛散【方剂来源】梁济乐自拟方。

【方药组成】五倍子(炒黄)30克,蝉衣20克,冰片15克。

【使用方法】先将五倍子捣碎炒黄,与蝉衣共研细面,后入冰片研匀,装瓶贮藏备用。

【适应病症】脱肛及肛周炎湿疹。

【注意事项】每次脱肛后先用温水洗净拭干,用脱肛散05克放纸上,缓缓将肛托上,如大便干燥,应常服润肠剂。

【临床疗效】轻度脱肛,一般用3~5天可愈,中度用10余次,重度应配服补中益气丸。

辑方人: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

350·脱肛·脱肛散【方剂来源】贺本绪。经效简易百方录。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1:41【方药组成】蝉蜕若干。

【使用方法】上药研为细面,用香油(猪油、菜油均可)调成稀糊状备用。每次脱肛后即用此药涂于患部,数分钟后用卫生纸将其轻轻托入,随脱随涂,以愈为期。

【适应病症】脱肛轻症。

【注意事项】禁食辛辣之品,如有便秘或泻泄者宜同时治之。

【临床疗效】以10天为最后期限进行疗效评定,并分为以下三项:治愈:肛门不再脱出。好转:脱出次数减少或程度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治疗结果:共治疗11例,治愈8例,占727%;好转1例,占91%,无效2例,占182%,总有效率818%。在治愈的8例中起病天数最短的8天,最长3个月,平均42天。

治愈时间:最短2天,最长7天,平均32天。而好转的1例起病时间一年半,无效的2例起病时间均2~3年。由此可见,本方对脱肛的疗效与起病时间关系密切,以起病时间较短的疗效为好。

辑方人:王野樵,江西省儿童医院。

脱肛散【方剂来源】许玉贞得自师承。

【方药组成】五倍子、地榆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轧成细粉,每日4克,早晨米汤送服。

【适应病症】小儿脱肛。

【注意事项】忌辛辣食物。

【临床疗效】余近数年来用此方治疗小儿脱肛16例,轻者7例,重者9例,有效率达95%以上,治愈率达90%,临床疗效甚佳。

郭××,男,5岁,患脱肛1年有余,久治不愈,余用此方连服3剂则脱肛痊愈,未再复发。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太原儿童医院。

黄芪升麻四物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黄芪30克,升麻、防风各3克,郁李仁10克。

【使用方法】温水煎汤,煎煮25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50毫升。每服50毫升,日服3次,食前服用。一般4~6剂可愈。

35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小儿脱肛(气虚下陷)。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辛辣、燥烈之品。

【临床疗效】李××,男,4岁。1973年3月2日初诊。母代诉:大便少而干燥,每逢排便用力,肛头脱出,经多方治疗无效。检查:面色黄,形体瘦弱,不欲饮食,神疲倦怠。用力排便,肛头脱出,不能自收。口唇色淡,舌苔少津,小便淡黄。

脉沉而无力。诊断:素体亏损,脾胃虚弱,中气下陷,而致脱肛。治法:健脾和中,益气升陷。方用黄芪升麻四物汤,水煎服。3月7日二诊,服完药后,脱肛2次,食欲增加,精神好转,大便通畅。原方郁李仁减至3克,继取3剂。服法同前。3月24日三诊,3剂药服完,肠头再未脱出,精神、食欲均恢复正常。为防复发,嘱其原方减去郁李仁,再服6剂,每3日服1剂。5月1日,其父专程相告,痊愈无恙。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柴芪枳升根汤【方剂来源】李石城自拟方。

【方药组成】柴胡10克,黄芪15克,枳壳10克,升麻5克,椿树根30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日服2剂,食后服,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新旧脱肛。

【临床疗效】治疗多人,效果满意。

辑方人:李石城,湖南省衡阳市中医医院。

补中益气汤加味【方剂来源】范宝安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芪12克,炙甘草4克,党参9克,当归、陈皮各6克,白术9克,升麻、柴胡各4克,枳壳6克,芡实、生龙骨、山药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先浸泡30分钟,文火煎煮两遍,每遍煎20分钟,共得200毫升即成,为一日量,分二三次空腹温服。

【适应病症】中气下陷,气虚脱肛。

【临床疗效】患儿王×,男,8岁。1970年7月13日初诊。母代诉:患儿脱肛已3年之久,每次大便即直肠脱垂,不能自复,必须用手托上,大便成形,每日3次,其他正常,脉濡数。舌淡红苔薄白。证属中气下陷,气虚脱肛。以补中益气汤加味治之:黄芪12克,炙甘草4克,党参9克,当归、陈皮各6克,白术9克,升麻、柴胡各4克,枳壳6克,芡实、生龙骨、山药各9克。水煎分3次服。一日1剂,连服6剂脱肛愈,原方继服3剂,以巩固疗效。1年后来门诊治感冒,追问未复发。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352·脱肛·乌龟头方【方剂来源】王全义。新中医1980;(6):53【方药组成】乌龟头1个。

【使用方法】将乌龟头剁下,用湿透水的净纸包裹一层,再用胶泥封约5毫米厚,纳入文火烧存性,取出待凉,将泥和纸除去,研细粉备用。小儿大便脱肛后,用温淡盐水将脱出之段洗净,周围涂敷该粉,然后托上。一般2~4次可愈。

【适应病症】小儿脱肛症。

【临床疗效】治疗27例,均痊愈。

辑方人:艾军。

353小儿包皮水肿木香枳壳甘草汤【方剂来源】蒋元文。四川中医1986;(4):20【方药组成】木香,枳壳,甘草。

加减:虫毒所致者加金银花;感受风冷湿热者,加吴茱萸、何首乌、秦艽。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帖。

【适应病症】小儿阴茎包皮红肿、灼热,疼痛、排便困难。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52例,一般2~3剂痊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方剂来源】王化余。广西中医药1982;(3):34【方药组成】青木香、栀子各15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加水适量,煎成浓汁去渣备用。先将患儿外阴部洗净擦干,然后用消毒棉签蘸药汁涂抹患处,每天2~3次。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

【注意事项】1如煎药不便,也可用米酒适量浸泡(药物需捣碎),1小时后即可使用。

2擦药时需反复轻轻涂抹(每次约5分钟左右),药液涂至阴茎根部效果更好。

【临床疗效】治疗15例,均在1~2天治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蚯蚓风效方【方剂来源】浦路彦。湖北中医杂志1984;(6):11【方药组成】鸭涎。

【使用方法】将鸭子灌入少许明矾水,或塞入少许生姜,其后倒挂候涎,用鸭毛或棉签蘸液遍涂小儿水肿之阴茎。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俗称蚯蚓风。

【临床疗效】用本法治疗数十例,均获显效。

354·小儿包皮水肿·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验方【方剂来源】刘镜斌。中医杂志1981;22(11):65【方药组成】山栀子30克,白酒30~60毫升。

【使用方法】将山栀打碎,浸泡在普通白酒30~60毫升中,以浸过药面为度,30分钟即可。用煮沸消毒过的鸭毛蘸山栀酒,反复搽擦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过敏性阴茎包皮水肿。

【临床疗效】一般快者1天即愈,慢者3天消肿。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黄柏豆腐膏【方剂来源】钟善林。新中医1975;(1):47【方药组成】黄柏、豆腐各15克,石膏6克。

【使用方法】将黄柏和石膏研成细末和豆腐调成膏。涂敷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阴茎包皮水肿。

【临床疗效】治疗5例,均于1~3天内痊愈,无不良反应和副作用。

辑方人:艾军。

355湿疹湿疹散【方剂来源】蒯仰山祖传方。

【方药组成】黄柏3克,黄连15克,白芷12克,煅石膏3克,煅甘石12克,文蛤15克。

加减:若黄水浸淫,融合成片,皮肤红肿,多流浊水,唇舌红赤,并服清热解毒利湿之剂:金银花、连翘、赤苓各3克,生地45克,桔梗12克,丹皮3克,泽泻6克,白芷、炒山栀各12克,花粉3克,滑石(包煎)45克,甘草15克。水煎服。

(以上为新生儿用量)【使用方法】上方共为细末,瓶装贮存备用。流水较多的湿性湿疹,可用药末干撒患处,对结痂之湿疹,可用香油调涂局部,一日2次。

【适应病症】湿性湿疹。

【临床疗效】用此方治疗湿性湿疹68例,痊愈52例,好转8例,配合抗生素及西药药膏治愈者8例。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湿疹膏【方剂来源】陈松桥秘方。

【方药组成】黄连45克,朱砂15克。

【使用方法】上两药共为极细末,凡士林适量,为膏,外用,涂湿疹处,每日上午、下午各1次。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属干性者。

【临床疗效】先后用该方治疗小儿湿疹50例,有效率100%。不但可用于干性湿疹,而且可用于湿疹初起及部分干湿混杂型湿疹。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土茯苓解毒汤【方剂来源】刘彭年自拟方。

【方药组成】土茯苓10克,白藓皮、地肤子各5克,金银花6克,生甘草4克,356·湿疹·黄柏4克,生黄芩、焦山楂各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先用洁净冷水浸泡半小时,头汁煎20分钟,煎成60毫升,二汁煎15分钟,煎成40毫升,混成100毫升。每日3次,每次33毫升,空腹服,婴孩可在授乳前服。20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浸淫疮(婴儿湿疹),胎毒湿热型。初起癗继生脓汁,随瘥随发,头面以及胸背,烦躁不安。

【注意事项】忌油腻辛辣。

【临床疗效】笔者临床50余年,门诊治疗浸淫疮千万例,总结完整病例500例,痊愈53%,好转39%,无效8%,总有效率92%。

辑方人:刘彭年,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青黛黄柏油【方剂来源】祖武经验方。

【方药组成】青黛50克,黄柏、炉甘石各100克,枯矾5克,麻油500克。

【使用方法】分别将黄柏、青黛、炉甘石、枯矾研成细末,加入麻油调和备用。

有明显渗液者,用地肤子、黄柏、苦参、五倍子各适量,煎水洗涤后,涂以青黛黄柏油,日数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急、慢性湿疹。

【临床疗效】治疗婴儿湿疹30例,痊愈20例,好转7例,无效3例,有效率达90%。

辑方人:祖武,湖南省源江县第二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初生婴儿湿疹方【方剂来源】巴坤杰家传验方。

【方药组成】松花粉40%,黄柏16%,枯矾4%,草纸灰40%。

【使用方法】将草纸烧灰后,置阴凉处退火约一宿,同松花粉研匀,另分别研锉黄柏、枯矾二药,过筛,加入前药中拌匀备用。用温热潮湿毛巾轻轻拭净患处,用粉扑将药扑撒患处,每日1次。

【适应病症】新生儿、儿童湿疹、皮炎等症。

【临床疗效】此方疗效极好,一般3天内即可痊愈,局部毫无刺激与副作用。

辑方人:巴坤杰,安徽中医学院。

消疹汤【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苍术、黄柏各7克,银花、连翘各10克,白芷7克,土茯苓15克,蝉蜕7克,地龙9克,白藓皮、地肤子各15克,甘草3克。

35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煎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煎沸1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去渣。将3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00~250毫升。以上药汁分4~5次温服,一日1剂,7~14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

【适应病症】小儿浸淫疮(婴幼儿湿疹)。常在头面部出现红色小丘疹,两侧对称,可有小水疱疹及黄色浆液渗出,搔破结痂,奇痒不安。可浸淫及颈部、肩部、腋下、腹股沟、外阴部、四肢、躯干等而达全身。多为迁延经久不愈,或反复发作。

【注意事项】忌食鱼腥、芹芫、椿芽等;不能种牛痘。

【临床疗效】张某,男,4岁。面部满布红色丘疹、水疱及渗出液,臀部与四肢亦散在对称性发生,迁延4年,于1986年3月11日来诊。患儿出生4月开始出现头面部小丘疹和水疱,逐渐蔓延至颈部、四肢与躯干,皮肤奇痒,烦躁不安,搔破流黄水,经×医院诊断为婴儿湿疹渗出型。多方治疗未效,服中草药亦无效。

入冬稍减轻,近日又加剧。查全身皮肤表现如上述,胃纳尚可,二便如常,脉弦数,舌质红苔白。诊断:浸淫疮。拟清热解毒,祛风除湿,处自拟消疹汤:苍术、黄柏、白芷、蝉蜕各9克,银花、连翘各15克,土茯苓25克,地龙10克,白藓皮、地肤子各20克,甘草5克。服上方4剂面部皮疹显著减轻,水疱消失,四肢及躯干皮疹消退。原方去苍术、黄柏,继服4剂痊愈,随访1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清热祛湿汤【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芷4克,生地、地肤子、败酱草各9克,青黛3克,荷叶、白藓皮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浸泡,浓煎1次,开锅后约15分钟,去渣滤取清汁备用。每日服用2~3次,其量随患儿年龄大小而异。

【适应病症】顽固性湿疹、皮疹大量渗出或结痂瘙痒。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切忌鱼腥、牛羊肉及一切过敏食物、辛辣食物。若外感伤风,可缓服数日。

【临床疗效】崔××,女,2岁,1987年4月4日初诊。反复发作湿疹1年余,久治不愈,瘙痒难忍,汗出尤甚。初春季节,仅穿薄衣,面及背部可见湿疹痂及抓痕,右侧腘窝部大片糜烂、渗出。舌质微红,苔薄白。拟方:地肤子9克,青黛3克,白芷4克,白藓皮、败酱草、生地、荷叶、紫草、马齿苋各9克,莲子心4克,蒲公英、生桑白皮各9克。上药每日1剂,共服25剂,湿疹消退,腘窝部位皮肤光滑,稍感瘙痒。上方加滑石9克调善其终,湿疹瘙痒皆平。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季之颖,北京儿童医院中医科。

358·湿疹·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汤【方剂来源】李素兰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芩、连翘各6~10克,蒲公英6~15克,川芎、当归各6~9克、地肤子6~10克,白藓皮6~12克,荆芥6~9克,川椒3~6克,赤芍6~9克,蛇蜕、防风各3~6克。

【使用方法】先用冷水浸泡30分钟左右,文火煎30分钟,取汁200~300毫升,一日分数次频服。剩余药渣再加水1000毫升,水煎外洗患处。一日1剂。

【适应病症】湿疹,湿热型。红色丘疹瘙痒流黄水,反复发作。

【临床疗效】王×,男,两岁半,1986年6月20日初诊。小儿头面部、两耳垂、全身散在红色丘疹或带白脓头,瘙痒无度,烦躁哭闹,头部及两耳垂部湿疹密集,流黄水,多处求医治疗无效。余用自制清热解毒活血利湿汤治疗而愈。

辑方人:李素兰,河南省焦作市公费医疗医院副主任医师。

婴幼儿湿疹方【方剂来源】詹起荪自拟方。

【方药组成】忍冬藤9克,炒黄芩2克,制僵蚕6克,蝉蜕2克,白藓皮6克,藿香、陈皮各5克,炒枳壳2克。

【使用方法】先将诸药加水(约400毫升)浸泡15~20分钟,然后用文火煎至一半量,每日分2次服。以上午9~10时,下午3~4时为宜。7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湿疹外发于头面、躯干、四肢,瘙痒不安,初起为丘疹,继则中起水泡,搔破流脂水,平时胃纳欠佳,大便多粗糙不化,气秽,苔白腻,脉濡稍数。

【临床疗效】本方临床应用30余年,疗效明显。

吕某,女,5个半月,1979年4月19日初诊。湿疹外发延已多日,瘙痒不安流脂水,神烦不安,胃纳尚可,大便干,气秽,溲热,苔薄白,指纹淡紫,拟宣解化湿佐以平肝。处方:忍冬藤9克,蝉蜕2克,制天虫6克,黄芩(炒)2克,白藓皮6克,藿香5克,甘菊花6克,白蒺藜9克,竹叶5克,灯心1束,3剂。4月21日复诊:服药后湿疹稍减,夜寐惊窜稍安,胃纳尚可,大便或干或溏,苔薄白,指纹淡紫。拟前方出入:制僵蚕6克,蝉蜕2克,冬桑叶6克,黄芩、钩藤(后下)、忍冬藤各9克,甘菊花6克,藿香5克,陈皮5克,灯心(辰拌)2束。4剂。4月25日三诊:近日来湿疹臀部已减,面部仍见,夜寐渐安,胃纳不思,大便溏薄不化日2次,苔薄腻,指纹淡紫,拟健脾化湿佐以安神;黄芩(炒)2克,制天虫6克,蝉蜕3克,白藓皮6克,钩藤(后下)9克,炒白术5克,积壳(炒)2克,炒薏苡仁、炒谷芽各9克,5剂而愈。

辑方人:詹起荪,浙江中医学院。

35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湿疹洗剂【方剂来源】郭锦章自拟方。

【方药组成】苦参、蛇床子各30克,白藓皮、明白矾各20克,川椒15克。

【使用方法】将药用纱布包扎,用瓦罐或铝锅加水2000~3000毫升,煎煮30分钟,去药待水温洗涤患处或全身,用干毛巾擦干,穿衣避风。每日1次,连用3天。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疱疹性荨麻疹。症见遍身皮肤瘙痒,起粟粒状小丘疹或包块状中起水泡,破流黏液,反复分批出现,烦躁不安等。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刺激性和鱼、虾等海产食物。

【临床疗效】本方经临床观察10多年,一般连洗3~5天瘙痒即止,丘疹不再出现。有疱疹者,痒止肿消,疮面干结。

周某,男,3岁,1983年5月7日来诊。患儿遍身皮肤瘙痒,搔后起红色包块如指甲大小,旋即出现水疱,皮薄易破,以下肢躯干为多,反复分批出现。烦躁多啼,睡眠不安,食欲减退。曾使用三黄软膏,炉甘石洗剂外搽,仍此落彼起,不能痊愈。诊为疱疹性荨麻疹。予以内服祛风止痒、淡渗利湿3剂,外用本方洗涤,3天后疱疹干结,红赤已消,未再复起,第二年春季随访,亦未复发。

辑方人:郭锦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湿疹方【方剂来源】民间效方。

【方药组成】苦参、黄柏、蛇床子、地肤子、败酱草各30克。

【使用方法】上药水煎后冷却,浸纱布做冷湿敷,然后用药水洗之。每次10~20分钟,每日3次,每付药可洗1天。

【适应病症】婴儿湿疹。症见头面、眉间、颈部甚或全身皮肤出现红色丘疹、水疱,糜烂渗液,浸淫成片或结黄色厚痂,瘙痒无度。

【注意事项】1病儿及乳母应忌食海腥发物及辛辣刺激食品。

2患儿不宜穿着动物羽毛做的衣被枕头、化纤织物,不用热水及肥皂之类烫洗皮疹局部。

3患者暂缓接种牛痘及预防注射。

【临床疗效】经20年临床验证,本方对急性婴儿湿疹,尤其是渗出糜烂的重症者效果佳。一般用药1天后,渗出糜烂即减轻,1周可基本治愈。

曲某,男,5个月,1981年12月26日初诊。生后即有湿疹,多方医治无效。

现头面及全身满布红色粟粒状湿疹,奇痒。头部及两颊糜烂,流黄水结痂,伴有烦躁啼哭不安,泄泻大便稀黄日7~8次。诊为湿疹。此乃素禀胎毒,复感风邪,360·湿疹·风湿热毒相合,外发肌肤所致。治宜祛风胜湿,清热解毒。给予湿疹方外洗。用药2付后,湿疹渗出加重,痒甚。洗至第4付药,湿疹明显减退,丘疹消失,渗水很少。用至第7付药时,面部湿疹退净,共用10付药而痊愈。3年后随访未再复发。

辑方人: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

湿疹粉【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青黛、枯矾各10克,黄柏15克,黄连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过筛,瓶储备用。用药粉与麻油调搽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

【临床疗效】治疗500多例,观察50例,治愈31例,好转12例,无效7例。

辑方人:江苏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湿疹粉【方剂来源】李乃庚自拟方。

【方药组成】青黛、枯矾、黄连、黄芩各等份。

【使用方法】将青黛、枯矾、黄连、黄芩分别研成细粉,并过6号筛,混匀即得。外用,根据湿疹面积大小取药粉用麻油调搽患处,每日1~2次。

【适应病症】婴儿湿疹。

【临床疗效】观察260例,痊愈174例,占67%,好转60例,占23%,无效26例,占10%。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新加萆薢渗湿汤【方剂来源】齐利辉自拟方。

【方药组成】萆薢、土茯苓各6克,苦参5克,黄连3克,黄柏4克,茵陈5克,白藓皮6克,车前草5克,白花蛇舌草、麦芽各6克。

【使用方法】加水煎熬,煮沸后15~20分钟即可取汁待用,每剂煎3次。口服,一日分4次服完,煎第3次药汁外洗患处。

【适应病症】奶癣湿热型(婴儿湿疹)。症见婴儿头部、两耳垂后向面部漫发密集丘疹,或臀部、前后阴部,状如粟粒,色红,有黄水渗出,融合成片,奇痒,吵闹不宁,小便短黄。

【注意事项】用药期间忌食辛辣、腥味食物。

【临床疗效】邹××,男,6个月,1985年3月2日初诊,门诊号00493。婴儿头部、两耳垂后向面部漫发密集斑丘疹1月余,状如粟粒,色红有黄水渗出,融合36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成片,奇痒,吵闹不宁。曾至某医院门诊,服扑尔敏、非那根等组织胺药,外用氟轻松软膏,疗效不佳,湿疹时隐时现,大便干结,2~3日1次,小便短黄。指纹淡红,舌苔淡黄而腻。此属脾虚湿困,乳滞化热,风、湿、热客于皮肤而成。治法:清热利湿祛风。方药用新加萆膀汤:萆薢、土茯苓各6克,苦参5克,黄连3克,黄柏4克,茵陈、车前草各5克,白花蛇舌草、麦芽、白藓皮各6克。4剂。每日1剂。连服12剂守方不变。煎第3次药汁外洗。头面部、耳垂部湿疹全消,痒止,病情痊愈,追访未复发。

辑方人:齐利辉,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

燥湿方【方剂来源】许靖三祖传方。

【方药组成】枯矾,黄柏(比例为1∶4)。

【使用方法】二味药须研成细末(枯矾以色白质酥者为佳),按上述比例混合拌匀,香油适量,调成稠糊状。用时将患处用温开水洗净,外涂患处,每日1~2次。

【适应病症】湿疹。

【临床疗效】曲某,男,8岁,住河南省安阳市园林场。1983年10月初诊。患儿面部湿疹2月余,遍用中西药无效,且一直蔓延至整个面部,来我院诊治。处以燥湿方外用,数天后其母告知,患儿面部湿疹用药后逐渐痊愈。

辑方人:许靖三,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燥湿止痒方【方剂来源】毕可恩自拟方。

【方药组成】苦参30克,蛇床子、荆芥、防风各15克,川椒、艾叶各9克。

【使用方法】头煎急火煎煮10分钟,二煎文火煎煮20分钟,共煎500~1000毫升。每日1剂,用煎液洗浴局部2次,第2次洗浴前应先将药液煮沸。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渗液多者疗效更好),小儿湿疹并发感染。

【临床疗效】张×,男,1岁。因面部、颈部、腋窝部湿疹4个月就诊。近4个月来,湿疹时轻时重,痒甚,局部有黄色渗液,有少许结痂。诊为“小儿湿疹”。

先水煎燥湿止痒方趁热洗浴局部,尔后撒涂茶青散,日2次,连用4日,渐愈。

辑方人:毕可恩,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紫草苦参汤【方剂来源】周端求自拟方。

【方药组成】紫草10克,苦参6克,土茯苓10克,地肤子5克,生地10克,薏苡仁10克,僵蚕4克,萆薢、黄柏各5克,滑石6克。

362·湿疹·【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毫升,文火煎至40毫升,滤出药液再加水200毫升,煎至30毫升,二次药液共70毫升为一日量。日2次,饭前服用,7岁以上患儿分两次服;7岁以下者可酌情递减。

【适应病症】湿热蕴结、郁于肌肤之急、慢性湿疹症见丘疹密集,奇痒,寝食不宁,或伴有疱疹、糜烂、渗出、结痂等症。

【临床疗效】彭某,男,5岁,东郊乡人。1986年4月3日就诊。患急性湿疹1个月,有渗出液,瘙痒不能入睡已20天,抓破流黄血水,舌淡红苔厚腻,脉象弦数。此湿热蕴蒸肌肤之候。服紫草苦参汤7剂而愈。

辑方人:周端求,湖南省湘乡市中医院。

熊氏鱼椒油膏【方剂来源】熊应安家传方。

【方药组成】川椒10克,硫黄粉末、菜油各50克,鲜鲤鱼200克。

【使用方法】将菜油置器皿中加热至气泡散,即放鲤鱼炸酥,去鱼存油,加川椒待其变色去花椒,把油放凉,加入硫黄末调成糊状备用。将患处用冷开水洗净晾干,用鱼椒油膏涂擦患处,每周擦2次以上,疗程1~2周。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

【临床疗效】临床使用百余例均痊愈,局部无疤痕。刘某,女,5岁,住成都督院街65号。患面部湿疹,经某院医治,疗效不佳,湿疹漫延以颈部到胸部、臂部,有大量脓性分泌物,患儿不能平卧,啼哭不休,经涂用鱼椒油膏3次,脓液明显减少,部分表皮开始愈合,半月后全部愈合且患处无疤痕遗留。

辑方人:熊应安,原成都市第一人民医院;熊淑仁,四川省雅安地区卫生局。

湿疹散【方剂来源】初桂珍自拟方。

【药物组成】白芨、白芷、白枯矾、黄连、黄柏、硫黄各等份。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混匀备用。其中白矾必须焚化成枯矾方可入药。将药末放入胡麻油内(油必须提前煮沸待凉),调成稀糊状备用。如湿疹尚未流水或糜烂时可直接将调好的药涂敷患处;如渗水淋沥,皮肤糜烂甚者可直接撒药末于患处,24小时换药一次。换药时用温开水将疮面洗净,再用药棉擦干,保持疮面清洁,一般连续上药3~5次即可痊愈,不留疤痕。疮面不需用纱布覆盖。如系慢性湿疹,皮肤丘疹瘙痒且不局限,可用凡士林油调药末涂擦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黄水疮。成人亦可应用。

【临床疗效】据临床治疗100余例观察,有效率达100%,治愈率达97%,因条件有限,未作统计分析。

献方人:初桂珍,内蒙古赤峰市克什克腾旗中蒙医院主治医师。

36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湿疹效方【方剂来源】楼延丞。中医杂志1986;(3):41【方药组成】方1:青黛3克,紫草10克,荷叶6克,败酱草12克,地肤子、生地各9克。

方2:当归6克,生地12克,生玉竹6克,黑芝麻、贯众、云苓皮、赤芍、白芍各9克。

加减:皮疹以面部为主加蝉衣、菊花;以臀部、躯干、四肢为主者加苦参、黄柏;痒甚加白藓皮;湿疹长久,痒甚不休加鹤虱、贯众。

【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每剂煎3遍,第3遍用于外洗。

【适应病症】方1:急性湿疹,皮肤可见密集的对称性小点状斑丘疹或疱疹、水疮,糜烂、渗出淡黄色液体,伴奇痒,寝食不安等症。

方2:急性湿疹急性期后,反复发作,病程超过6个月,长可达数年,皮肤粗糙,皮纹加深,以鳞屑、痂皮多见,皮损多较局限,分泌物甚少或无,皮肤色暗,失去正常的柔软润泽。

【注意事项】在用药的同时,注意去除病因,避免接触可能的致敏物质,尽可能保护患儿皮肤免受刺激。

【临床疗效】治疗100例,治愈59例,好转28例,总有效率占87%,无效13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复方黄连霜【方剂来源】王天祥。中医杂志1986;27(5):13【方剂组成】黄连粉15克,青黛、枯矾各10克,冰片35克,泼尼松150毫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加冷霜或市售雪花膏搅匀制成100克备用。每日2~3次。

【适应病症】婴儿湿疹。

【注意事项】使用期间,禁用其他药物。

【临床疗效】41例患儿治愈31例,显效9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为100%。

随访结果:治愈31例,随访29例,复发6例(207%),复发间隔时间平均为107天,复发患者,再用此药仍有效。

按语:本方用治婴儿湿疹疗效显著,且疗效出现迅速,并有不污染衣服,无明显副作用,复发率低等优点。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64·湿疹·涤毒祛湿汤【方剂来源】杨景柱,等。中医杂志1983:(3):17【方药组成】苍耳棵30克(可用苍耳子15克代替),蛇床子、白藓皮、苍术、苦参、生大黄、黄柏、地肤子各15克。(1岁以下患儿酌减)【使用方法】水煎取滤液待温凉后洗患处,每天1剂,早、中、晚各洗1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头面、四肢、耳郭、阴囊、臀部湿疹。

【临床疗效】30例患儿治愈23例,有效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

治愈者,用药1~6剂,平均35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湿疹效方【方剂来源】许传勤。广西中医药1983;(2):5【方药组成】洗剂:大黄、当归、甘草各10克。

散剂:黄柏10克,滑石20克,冰片、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洗剂:加水至500毫升左右,文火煎沸10分钟,外洗患处。每日1剂,2次分洗。

散剂:共研极细末装瓶备用。用时先用湿疹洗剂清洗患处,擦干后,以蛋黄油调湿疹散剂涂敷患处,每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湿疹效方【方剂来源】刘长天。广西中医药1984;(2):27【方药组成】鸡蛋1个,雄黄(研末)3克。

【使用方法】将鸡蛋一端打一小孔,纳入雄黄,用纸将孔封好,外用泥糊裹好,文火烧成炭,去泥研细末,用香油调敷患处。

【适应病症】小儿湿疹。

【临床疗效】庞某,男,3岁,头、面、颈、胸、上肢等处患湿疹数日,经中西药多方治疗无效,用此方治疗,2次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湿疹效方【方剂来源】吴绩赐。广西中医药1985;(3):2736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地榆、川黄柏、野菊花、苦参、白藓皮、蛇床子、地肤子、百部各2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加水2000毫升煎至1250毫升左右,置盆内熏洗患部,每日洗3~5次,每次洗15分钟。

【适应病症】脂溢型婴儿湿疹。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糖及肥腻食物。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20例全部临床治愈。其中2天治愈者5例,3天治愈者10例,4天治愈者5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五石散【方剂来源】方松韵经验方。张效民。中华儿科杂志1965;14(5):413【方药组成】制甘石60克,煅石膏90克,飞滑石20克,枯矾、东丹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混合,研成细末。用时加麻油调成糊状,或用凡士林配成软膏。将药膏直接涂于患处,每日1~2次。有痂者用3%双氧水洗净后涂药,不要用水或肥皂水洗患处。有渗液者也可用药粉涂于患处。麻油调制时,流水多者调得稠些,流水少者适当稀些。

【适应病症】婴儿湿疹。

【临床疗效】治疗50例,治疗结果:1周后明显好转43例,其中继续用药痊愈后再无复发者21例(湿型13例,干型8例),复发者22例(湿型5例,干型17例。多数未坚持用药),无效者7例(均为干型)。疗程1~5周。本方对湿型疗效更为满意。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小米清汤【方剂来源】宋江华。新中医1985;(5):54【方药组成】小米50克。

【使用方法】取小米50克加水1000毫升,同放入锅内用文火煮至小米开花(即熬烂),取上层清汤备用(待温,以不烫皮肤为宜)。取消毒棉球醮米汤涂患处,涂后局部撒一层滑石粉即可,每日3~4次,以愈为度。

【适应病症】幼儿尿布疹。

【临床疗效】治疗46例,39例治愈,3例因伴其他皮肤病未愈,4例无效。

辑方人:艾军。

防风通圣散加减方【方剂来源】费容华。上海中医药杂志1965;(6):13366·湿疹·【方药组成】防风、薄荷、黄芩、当归、赤芍、苍术、云苓各3克,荆芥、猪苓各25克,连翘、蝉衣各45克,黄连、木通、犀角各12克,黄柏、陈皮、竹叶、甘草各15克,灯心0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可加用五福化毒丹(犀角、朴硝、甘草各3克,桔梗30克,赤苓、牛蒡子、生地各15克,连翘、青黛各6克,元参18克。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3克)1粒,薄荷水送下,每日2次分服。若皮肤溃疡、流黄水不止,可加用外用药(黄柏、黄连、滑石各等份,研细末)撒患处。

【适应病症】婴儿湿疹。

【临床疗效】治疗37例,治愈29例,好转7例,复发1例。

辑方人:艾军。

抗敏合剂【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辛夷900克,地肤子800克,葶苈子600克,夏枯草1000克,白芍900克,车前草60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加苯海拉明1克、蔗糖900克、防腐剂适量,制成口服液3000毫升,分装,每服10毫升,日3次。

【适应病症】奶癣、隐疹等。

【临床疗效】经临床观察,效果较好。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院。

367脓疱疮冰黄散【方剂来源】李小白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2份,冰片1份。

【使用方法】黄连研末,过200目筛,加冰片混合砺匀,装瓶备用。未溃破者用麻油调成糊状,外涂患处;已溃破者或有少量渗液者,用上药粉直接撒于患处。

每日2~3次。每次用药前,用生理盐水或淡盐水清洁脓痂及药渣,发热或有全身中毒症状者,加服五味消毒饮,肌注青霉素。

【适应病症】小儿脓疱疮。

【临床疗效】单用上方治疗小儿脓疱疮9例,3天痊愈7例,占777%;好转1例,占111%;无效1例,占111%辑方人:李小白,湖南省常宁县中医院医师。

清热解毒丹【方剂来源】郭锦章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芷30克,生石膏60克,青黛10克,冰片3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用鲜丝瓜叶洗净捣烂,纱布包取汁,调和药粉如稀糊状。先用温开水洗涤疮面,拭干后搽药,每日2~3次。

【适应病症】夏秋季节暑痱感染化脓,及下肢脓疱疮,头部热疖等病。症见皮肤瘙痒,起密集红色丘疹继而化脓,或下肢、头部起小疖肿溃破,红赤热痛,反复出现。

【临床疗效】王×,男,5岁。1981年8月20日。患儿两下肢及臀部起数十个脓疱疮,大如蚕豆,小如豌豆。红肿痒痛,反复分批出现,历时月余。曾用消炎膏涂搽未愈。使用本方外搽3天后,肿消痒痛即止,未再复发。

辑方人:郭锦章,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五味消毒饮【方剂来源】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7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359。

【方药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5克,紫背天葵子15克。

368·脓疱疮·【使用方法】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新生儿脓疱病,中医辨证属于热毒蕴结,侵袭肌肤。

【临床疗效】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引起的新生儿脓疱病,除在局部涂1%甲紫外,单用上方加减,不必用抗生素即可治愈。我们常用的加味药是:连翘、板蓝根、生地、赤芍,对头面部脓疱病可加用桔梗、甘草[详见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7(10):620],临床效果较好。

辑方人:虞佩兰、张宝林。

脓疱疮效方【方剂来源】钟以林,等。广西中医药1982;(4):5【方药组成】生黄豆(炒熟)60克,花生油15克。

【使用方法】黄豆研成极细末,加入花生油15克调成稀糊状。用时将药涂于疮面上,每天2~3次。

【适应病症】小儿脓疱疮。

【临床疗效】一般用药1周左右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脓疱疮效方【方剂来源】李炳禄。广西中医药1983;(3):45【方药组成】明矾20~30克,杠板归100~150克。

【使用方法】每天1剂,加水1000毫升,煮至600毫升,冷却后清洗患处。

每天洗2~3次,每次洗前药液要重新煮沸。

【适应病症】脓疱疮。

【临床疗效】治疗80多例,一般经外洗约30分钟后疮面色泽变暗,分泌物逐渐减少,连用2~3天即可结痂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红冰滑石膏【方剂来源】程传彬。黑龙江中医药1984;(3):38【方药组成】红粉5克,冰片25克,滑石粉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面,凡士林适量,调膏贮瓶备用。

【适应病症】小儿脓疱疮,中医称黄水疮。

【临床疗效】王××,男,5岁,1980年6月21日就诊。初起面颊部出现粟米小疮,自觉痒痛,抓破流黄水,起脓疱,周围基底红晕,浸淫成片、渐及耳,疮面结痂,经中西医用多种抗生素及外敷内治十余日不愈。令患儿先用生理盐水清洗疮面,外涂红冰滑石膏,一日3次,3日后未见新生脓疱,结痂脱落,疮面缩小,显36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露正常皮肤无渗出,继续涂此药3日后,疮面痊愈,痒痛止。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脓疱疮效方【方剂来源】曾冲。吉林中医药1985;(1):25【方药组成】解毒洗剂:金银花、苦参、明矾、艾叶各20克。

解毒搽剂:黄连、青黛各20克,雄黄、密陀僧各30克,轻粉、冰片各10克。

【使用方法】解毒洗剂:加水煮沸滤其药液,趁热外洗患处,每日3次。

解毒搽剂:黄连焙黄研粉,余药共研细末加入青黛,将各药混匀过100目筛,高压消毒后贮瓶内密封备用。

患处先用洗剂清洗后,刺破脓疱疮,去掉痂皮,取搽剂粉少许加菜油适量调糊状,涂搽患处,每日换洗3次。

【适应病症】黄水疮。

【临床疗效】邱××,男,12岁,1982年8月14日初诊。患脓疱疮2天,头颈部皮肤有黄豆样大水泡脓疮,四周绕有红晕,流黄水,口服抗生素无效。经用上方连续治疗3天,痂落病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蒲丁洗剂【方剂来源】李乃庚自拟方。

【方药组成】蒲公英、地丁各30克,黄芩、黄柏各15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取500毫升,再加水500毫升,煎取300毫升,合并两煎煮液备用。用药液涂洗患处,如周身皆有,即将此方的药量加倍,煎水洗澡,每日洗1~2次,洗后不用其他水清洗。如局部破溃较重者,可加用丝瓜叶捣汁调适量的如意金黄散(《医宗金鉴》方)外敷患处,每日1次。

【适应病症】小儿脓疱疮,湿疹、虫咬皮炎,痒疹等继发感染,以及暑疖等。

【临床疗效】一般洗3~5天可痊愈。观察129例,治愈110例,好转19例。

治愈的110例中,仅有9例因合并感染,化脓严重,且有发热等全身症状,同时给予抗生素治疗。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370黄水疮黄水疮散【方剂来源】范宝安祖传方。

【方药组成】松香、铜绿各等量,蛋黄油适量。

【使用方法】将松香、铜绿研成细粉装瓶备用。蛋黄油制法:先将鲜鸡蛋煮熟,取蛋黄放锅内破碎,文火干炼,不要搅拌,待出油后倒出即可,否则炼不出油。

将炼好的蛋黄油调和松香铜绿粉成稀糊状,擦黄水疮面,日1~2次。

【适应病症】黄水疮。病初起先起水泡,变为脓疱。破后流黄水及脓液,结成黄色脓痂,痂下为红色糜烂面,缠绵难愈。本病夏秋季常见,小儿易得,接触传染,多发于耳、鼻、口暴露部位。

【临床疗效】此方系家传秘方,祖父传给家兄,又传给我,都在临床应用,效果良好。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杏仁散【方剂来源】王芸葶自拟方。

【方药组成】杏仁数枚。

【使用方法】把杏仁放在瓦片上焙焦干,研面备用。取杏仁散少许,用香油调匀,涂抹患处,一日数次。

【适应病症】黄水疮。

【临床疗效】据临床实践,凡患黄水疮者,涂抹杏仁散2~3日内必愈。

牛××,女,2岁。患黄水疮半月,用各种药膏无效,使用杏仁散2日即愈。

辑方人:王芸亭,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医院医士。

黄灰油糊剂【方剂来源】陈舒霖。四川中医1985;(7):51【方药组成】生黄柏粉,生石灰水(石灰调水后澄清液),菜油。

【使用方法】视其疮面大小,先将适量的黄柏粉倒入已消毒的碗内,再加入2/3的石灰水、1/3的菜油,反复调匀如糊状。用盐开水清洗疮面,除尽结痂,再用01%新洁尔灭消毒后,将糊剂涂敷患部包扎。待药干后以温开水浸润,保持37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药物不干燥,一日换药1次。

【适应病症】黄水疮及水火烫伤。

【临床疗效】一般3~4天可愈。

辑方人:张祖联。

黄水疮验方【方剂来源】胡明根。四川中医1985;(7):50【方药组成】黄柏60克,冰片6克,大枣(烧灰)3枚。

【使用方法】先将黄柏和大枣灰,共研成极细面,再加入冰片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同时取适量药面与青油或凡士林调成糊状涂患部,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黄水疮。

【临床疗效】苞××,男,6岁,患黄水疮数月,在本村及医疗站治疗无效,于1983年7月5日来诊。查患者头面口耳皆流黄水,糜烂成疮,头部尤甚,伴低热,瘙痒,面色似腊。用上方外搽,连用10天后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

防雄煎剂【方剂来源】许秀平。四川中医1985;(7):54【方药组成】防风、雄黄各15克。

【使用方法】将上二药加水2000毫升,煎数沸去渣,取汁洗患处,日洗2次。

【适应病症】小儿黄水疮。

【临床疗效】徐××,男,2岁,1981年7月13日初诊。头面、耳后、上肢生疮,流脓水1周余。经西医治疗无效。现症疮形如黄豆大,流脓水,伴瘙痒疼痛,烦躁不安,即用雄黄、防风各15克,煎水外洗疮面,并嘱避免搔抓。洗1日诸症大减,2日全消,3日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

紫草冰片油【方剂来源】王德俊。四川中医1985;(7):51【方药组成】紫草30克,冰片3克,菜油2两。

【使用方法】上药放碗中或大口瓶中加菜油浸泡半日即成。先用盐水将疮面洗净,再将此浸泡的紫草冰片油搽患处,每日3次。

【适应病症】小儿黄水疮。

【临床疗效】吴××,男,5岁,患儿头和唇面部患黄水疮已历10余日,经治无效,疮面并有扩大。嘱其将头发剪去,经用本方7日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

372·黄水疮·小儿绣耳疮验方【方剂来源】吕寿。四川中医1983;(1):58【方药组成】槐花30~60克,地榆20克,冰片少许。

【使用方法】两药烧灰,加冰片少许,研细,油调涂,每日涂1~2次。

【适应病症】小儿绣耳疮,俗称烂耳朵,流黄水,黄水流至何处烂至何处。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黄水疮效方【方剂来源】周作玉。四川中医1983;(2):34【方药组成】陈艾50克,带壳杏仁30克。

【使用方法】艾叶加水1500毫升,煎至500毫升,浸洗患部,再将带壳杏仁放入文火中烧至壳黑取出杏仁,捣成霜状,涂抹患处,一日3~4次。

【适应病症】小儿黄水疮。

【临床疗效】治疗5例,4例痊愈,1例愈后复发。一般用药1天水止,2~3天结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73荨麻疹清热解毒汤【方剂来源】江延东。广西中医药1986;(6):44【方药组成】大青叶、板蓝根各12克,银花10克,连翘、牛蒡子、蝉衣、荆芥、防风各6克,生甘草3克。(年龄大者可酌情增加剂量)【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风疹。

【临床疗效】16例患儿经服上方均愈。最多服药2剂,最少服药1剂,平均疗程15天。随访1~4年,无1例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

消风散加减【方剂来源】王庆文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生地各10克,胡麻,防风各5克,牛蒡子75克,蝉蜕、荆芥各5克,石膏75克,知母5克,苦参、苍术各75克,木通、甘草各5克。

加减:痒甚加蜈蚣1条,地肤子10克;热盛加黄连3克,连翘10克;湿盛加泽泻、茯苓各7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风疹、荨麻疹、湿疹。

【临床疗效】笔者临床以此清热、燥湿、祛风之剂治疗外感六淫和饮食不调以及小儿肥胖体质引起的风疹、湿疹等48例,经1周左右治疗,45例治愈,另3例也有好转。

辑方人:王庆文,吉林省中医中药研究院副主任医师。

374丹毒清热解毒汤【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薄荷、荆芥各9克,当归尾6克,赤芍9克,金银花、连翘各10克,生地30克,丹皮、黄芩各10克,栀子、炒僵蚕、浙贝母各9克,牛蒡子、大青叶各10克。

【使用方法】上药为5~7岁小儿1天汤剂量,以凉水泡半小时,煎为120~150毫升,分3次温服。

【适应病症】颜面及皮肤丹毒,齿槽脓肿,急性颈淋巴腺炎,腮腺炎,以及诸般疮疡疖肿痱毒等。

【临床疗效】一般服药3~5日烧即可退,肿痛也随之而消,很少有并发症。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附院。

375瘰疬人参败毒散加夏枯草漏芦汤【方剂来源】冯视祥经验方。

【方药组成】泡参(或党参)、羌活、独活、柴胡、前胡、枳壳、桔梗、茯苓、川芎各9克,夏枯草、漏芦各20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煎沸15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20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300~400毫升,分3~4次温服。一日1剂,14~21天为一疗程,食前或食后服均可。

一般无禁忌。以上为3岁以上小儿剂量,3岁以下酌减。

【适应病症】小儿杂感瘰疬(慢性颈淋巴结炎)。颈项部(包括枕后、耳后和耳前)结块如蚕豆大,或如拇指大,甚至大如鸡卵,一枚或数枚不等,质硬,有触痛,或结块相互粘连,推之不移,经久治疗不愈。但需排除结核因素。舌脉无明显阴虚和热象。

【临床疗效】李某,女,9岁,左侧颈部发生肿块疼痛3月余,于1981年6月19日来诊。病前无任何不适,左颈部突然隆起一肿块,初起如小指头大,逐渐增至拇指头大,质硬疼痛拒按。经某医院诊断为慢性下颌淋巴结炎。曾用青、链霉素及其他抗生素均无效,服清热解毒、化瘀解郁、软坚散结之中药亦未见效。无结核病接触史。胃纳欠佳,二便正常,身体稍瘦,面色苍白,舌质淡,尖红,脉沉弱,咽部不红,扁桃体无明显肿大,口腔无溃疡,无龋齿,两耳未见红肿和脓液,头部无疖疮,左侧下颌淋巴结肿大15×3厘米2,质硬,压痛明显,无波动感,推之不移。诊为瘰疬,属风寒湿热杂感郁结所致,拟祛风散寒,除湿清热,佐以扶正托毒为治。处方:泡参15克,枳壳10克,羌活、独活、柴胡、桔梗、茯苓、川芎各9克,夏枯草、漏芦各20克,甘草3克。服上方4剂,患部疼痛明显减轻,脉不沉而弦。此正气渐复,伏邪向外之兆,守方不变。继服上方7剂,患部基本全消散,细扪约有半粒绿豆大。改用香砂六君子汤调理脾胃,服药4剂痊愈。随访数年未见复发。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新加消瘰汤【方剂来源】韩芳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玄参10克,煅牡蛎、浙贝母各6克,败酱草10克,水蛭2~3克。

376·瘰疬·【使用方法】汤剂。纳诸药,加水500毫升,浸泡10~15分钟,煎煮30分钟后滤渣,所得药液浓缩至150~200毫升,分3~4次或频频服用均可。

【适应病症】急慢性淋巴结炎。症见咽红,淋巴结肿大,压痛或无压痛,舌质红苔黄,脉数者,对肿大淋巴结有较好的消散作用。

【注意事项】一旦淋巴结有缩小趋势,水蛭就要减量使用。用药中注意有无出血倾向。

【临床疗效】用该方治疗急慢性淋巴结炎100例,疗效满意。

刘光银,女,6岁。因左颈肿块2个月于1988年元月7日初诊。查患儿精神佳,左颈淋巴结肿大如杏核,无压痛,咽红不著,舌质红苔黄稍腻,脉滑数,胸片正常。“OT”1∶1000阴性。予该方3剂。二诊无变化再续3剂。三诊淋巴结变软缩小不著,继用原方4剂后,淋巴结缩小如蚕豆大小,去水蛭后再服3剂而愈。

辑方人:韩芳林,甘肃省中医院主治医师;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新加消瘰汤【方剂来源】齐利辉自拟方。

【方药组成】玄参、土贝母、生牡蛎、法夏、白蔹、夏枯草、猫爪草各10克,银花、板蓝根各15克,昆布7克。

【使用方法】水煎,煮沸15~20分钟取汁待用,日1剂,每剂煎2次。每次1小茶杯,一次口服,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颈痈,热毒型(西医:急性颌下淋巴结炎)。症见颈旁两侧、颌下、耳后、颏下肿块,形如卵,红肿灼热疼痛,无波动感,伴恶寒发热,头痛口干,尿赤便秘,苔黄或黄腻,脉数。血象:白细胞总数、中性偏高。

【注意事项】忌食鱼腥及香燥之品。

【临床疗效】服本方,一般3天内热退,1周内肿块诸症消失。如半月内肿块未消者,须配合少量抗生素,3~5天肿块可消失。

辑方人:齐利辉,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邹岳萍,衡阳市中医院。

377疔疮救唇汤【方剂来源】李永年经验方。

【方药组成】紫花地丁、金银花各30克,桔梗10克,知母12克,白果20粒,甘草3克。

【使用方法】每剂煎煮2次,每次取400毫升清水,中火煎,约30分钟,得量150毫升。每日1剂,每剂分3次服,每次100毫升,早中晚各服1次,食后冷服。

【适应病症】疔疮症(头面口角唇疔)。症见唇中及唇边口角生红白颗粒,麻木不知痛痒,嘴唇渐肿大,红肿剧痛,根盘深,核大坚硬突起,头痛、恶寒、发热,脉浮数,苔薄黄。

【注意事项】忌食鱼肉荤腥发物及辛辣酒之品。

【临床疗效】救唇汤治疔疮,效果较五味消毒饮好,治唇疔更妙。

凌某,男,4岁,1986年8月20日就诊。母代述:患儿发热2天,上唇口角起一颗粟米样小泡,形如钉状,其根较深,局部麻木,疼痛,嘴唇上翻。经当地医院治疗,肌注青霉素,口服穿心莲,病情无缓解而来我院门诊。症见右上唇口角疔毒肿势逐渐增大,四周浸润明显,疼痛剧烈,口干,舌质红,苔薄黄,脉实而数。体温391℃,血液化验:白细胞110×109/升,中性050,淋巴045,酸性002。证属火疔,治宜泻火解毒。方药:紫花地丁,金银花各15克,知母6克,桔梗5克,白果7粒,甘草2克,天丁片6克,僵蚕5克,野菊花15克,丝瓜络10克。2剂,中火清水煎,每剂煎2次,共取200毫升,分早晚2次冷服。8月22日复诊:服上方后,发热已退,唇口肿大消退,麻痛均减,仍以原方续服至愈为止,连服前方3剂,疔核消散而愈。

辑方人:李永年,湖南省衡阳县中医院。

大黄油膏【方剂来源】严忠。中医杂志1983;(9):61【方药组成】大黄,生甘草(去筋),枯矾,菜籽油。

【使用方法】大黄、生甘草、枯矾分别碾为极细末备用,菜籽油用锅煎熬待油沫散尽后收存。疮面用淡盐开水洗净脓液、污物,取大黄、生甘草、枯矾粉末,按3∶1∶1用量与菜籽油适量调成糊状,敷于局部,每天换药1次。

378·疔疮·【适应病症】初生婴儿头面、胸腹四肢出现水泡,皮薄光泽,疱脚大小不等,其色红赤。

【注意事项】1油膏宜现配现用。

2口眼耳鼻、外阴处禁用。

3患婴宜避免日光照晒及蝇蚊叮咬。

【临床疗效】潘××,女,2个月。1964年8月10日诊。时值盛夏,婴体肥胖,日哭夜闹,初见皮肤发红,继则头面胸腹四肢相继出现水泡,皮薄光泽,疱脚大小不等,其色红赤,触之即破,诊为火赤疮。嘱用大黄油膏外敷。治疗5天,患婴全身肌肤光整无损,神变自若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无花果叶煎剂【方剂来源】余诗域。新中医1987;(10):33【方药组成】无花果叶100~15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洗净后煎水1000毫升。用药棉或细软布蘸药水擦洗患处,每日3~5次。

【适应病症】小儿天疱疮。

【临床疗效】治疗10余例,均治愈。

辑方人:艾军。

379银屑病理血败毒汤【方剂来源】周天心自制方。

【方药组成】当归10克,赤芍15克,荆芥、防风各6克,川连9克,黄芩、连翘、金银花、山慈姑(捣碎)各10克,马齿苋15克,苍术10克,甘草3克,大黄(另包后下)5克,地肤子、白藓皮各15克,木通6克。

【使用方法】水煎煮20分钟,两次煎量共得300毫升。每服50~100毫升,日服3~6次,食后服用。一般10~15剂可愈。

【适应病症】儿童银屑病。伴有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燥烈炙煿之品。

【临床疗效】杨某,男,14岁。1986年6月6日初诊。全身瘙痒,夜间尤甚,身上见有片状红斑。半年来,多方治疗无效。检查:颈项、胸廓、四肢可见红斑,边缘清楚,上布银白色鳞屑,瘙痒明显,伴有口干,心烦,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黄,脉弦数。诊断:银屑病。治法:养血活血,疏风止痒,兼以清热解毒。方用理血败毒汤,先取4剂。二诊:6月13日。服药后,瘙痒明显减轻,红斑明显消退,银屑亦减少。颈项皮肤好转,唯下肢患处减退缓慢,仍守原方继服6剂。三诊:6月25日。痒感时有时无,银屑全部脱落,患处皮肤细嫩洁净。为求根治,原方再进6剂。每两天服1剂,3剂一个疗程,间隔15天再服后3剂。7月30日,专程追访,全身皮肤恢复正常。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380疽

加味阳和二陈汤【方剂来源】叶因朴经验方。

【方药组成】熟地8克,鹿角胶(蒸溶兑服)、肉桂(研细末冲服)、炮姜各3克,法半夏、茯苓各6克,陈皮3克,白芥子6克,金银花8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两次药液合60毫升。煎取药液后纳入溶鹿角胶,分多次频频喂服。用药量随年龄大小而增减。

【适应病症】上石疽(寒痰凝滞型)。症见颌下硬肿如鸡卵大,患处漫肿,皮色不变,触之坚硬如石等。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鱼、腥、生冷。

【临床疗效】余用此方治疗本病13例,其中男性10例,女性3例,年龄最大的12岁,最小的8个月。均于服药3~6天后痊愈。

辑方人:邓宝康,湖南宜章县梅田中心医院主治医师。

381痱子参冰三黄酊【方剂来源】刘心德。中医杂志1983;24(6):12【方药组成】苦参20克,冰片10克,生大黄20克,雄黄、黄连各1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浸泡于75%酒精300毫升2~3天即可。用消毒棉花蘸药汁涂擦患处,每天3~4次。

【适应病症】婴幼儿痱子。

【注意事项】1擦颜面时应防止药液流入眼内。

2用后将瓶盖盖紧。

【临床疗效】黄×,男,3岁。1980年7月16日诊。时值盛夏,患儿额及颈部有密集如粟米样的红色丘疹瘙痒,并有灼热疼感。即按上法取药汁涂擦患处,第二天痱子未再发展,且痒和灼热痛感缓解,经用2天而告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82手足皲裂症皲裂洗方【方剂来源】范宝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当归12克,生地、白芍、红花各9克,桃仁6克,苦参15克,白藓皮12克,胡麻仁10克,紫草9克,浮萍10克,生薏苡仁12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半小时,煎煮半小时即可应用,不去渣。将煮好的药液先熏后洗手足。

【适应病症】手足皲裂症。

【临床疗效】董勇,男,10岁,住济南国棉二厂宿舍。1984年5月19日初诊。

母代诉,患儿两脚底部干燥皲裂已数年之久,甚则出血,疼痛难忍,一年四季中夏季稍差,素有遗尿,其他正常。以熏洗剂治疗,处方:当归12克,生地、白芍、红花各9克,桃仁6克,苦参15克,白藓皮12克,胡麻仁10克,紫草9克,生薏苡仁12克,浮萍10克,甘草6克,水煎先熏后洗,日1次,洗后擦干涂抹玉容油,1剂药连用3天,共用6剂药痊愈。1985年4月6日来门诊治遗尿病,云两脚皲裂未复发。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383外伤小儿烫烧伤验方【方剂来源】李检如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大黄、煅龙骨、大活血、黄柏各等份,麻油适量。

【使用方法】将四药用清水洗净晒干研为细末,再用麻油调糊状,煎沸待凉装封闭瓶内备用。清洁创面,以消毒针刺破水泡,蘸药经常涂擦,保持创面湿润。

如有痂下积脓,应把脓痂清除,再涂油剂。伤势严重者应配合抗休克、抗菌、植皮。未植皮,仍用本品涂敷,一日数次。

【适应病症】烫烧伤。

【临床疗效】抹此药后立即止疼,有清凉之感。如伤处发痒,为将愈之兆,轻者1周可愈,重者半月可愈。愈后少有斑痕。用此方治愈20余人,痊愈。

辑方人:李检如,江西省资溪县高阜林场卫生院医师。

冻疮方【方药来源】梁济乐经验方。

【方药组成】干辣椒100克,生姜、生大蒜各30克,白酒500克。

【使用方法】上药浸白酒中5天,然后滤出药渣,再加入樟脑6克,装瓶密封备用。每日外抹患部4~5次,5~7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未溃破冻疮。

【临床疗效】5~7天可治愈。

辑方人:梁济乐,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小儿跌打损伤验方【方剂来源】李检如经验方。

【方药组成】大黄、山栀各250克,当归尾150克,桃仁250克,红花150克,桂枝100克,骨碎补250克,防风50克,面粉、米酒适量。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细末,用时将药末加适量面粉、米酒搅成糊状,外敷伤处,每日1次。

【适应病症】小儿跌打损伤。

【临床疗效】共治40例。其中腰背扭伤5例,上肢扭伤12例,下肢扭伤21384·外伤·例,胸部软组织损伤2例,均在1周内治愈。

辑方人:李检如,江西省资溪县高阜林场卫生院。

止痛方【方剂来源】朱淑琼经验方。

【方药组成】指甲适量。

【使用方法】取指甲适量烧灰,用唾液调匀。取调匀的药液外搽受伤部位,药干后调匀搽,反复多次。

【适应病症】蜈蚣咬伤而引起的疼痛。

【临床疗效】曾用此方治疗2例蜈蚣咬伤而致局部肿胀、疼痛患者,药后20分钟能使疼痛缓解诸症好转。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

消炎散【方剂来源】欧阳凯。中华小儿外科杂志1980;1(4):223【方药组成】大黄、生栀各30克,黄柏15克,赤芍、香附各24克,丹皮、当归尾、姜黄、没药各12克,白芷18克,红花9克。

【使用方法】上药碾成粉末,用开水或凡士林调成糊状外敷患处,3~4天更换1次。一般不需穿刺抽血,如有试验性穿刺针眼,用酒精棉球置于针眼。

【适应病症】新生儿头皮血肿及其他外伤性血肿。

【临床疗效】治疗62例,6天内治愈32例,7~10天治愈16例,15天以上治愈14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385油漆过敏油漆过敏方【方剂来源】朱淑琼经验方。

【方药组成】鸡毛水。

【使用方法】取刚宰杀的鸡,用开水泡后去毛,取其水,用以洗身。

【适应病症】油漆过敏。

【临床疗效】用此方治疗6例病人均痊愈。

辑方人:朱淑琼,湖南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

386中毒蛇胆陈皮末【方剂来源】何福慧。中西医结合杂志1982;2(4):211【方药组成】蛇胆汁、陈皮、朱砂、僵蚕、琥珀、地龙。

【使用方法】制成散剂。每支06克。大儿每次1支,幼儿每次1/3~1/2支。开水送服或调匀灌服。服用后症状未完全消失者,隔2小时再服上量1次。

【适应病症】亚硝酸盐类中毒(俗名菜乌紫病)。

【临床疗效】治疗32例(30例儿童、2例成人)。经治疗后全部病例在1~5小时完全恢复正常。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387口疮小儿口疮洗剂【方剂来源】郭助华家传方。

【方药组成】野菊花、蒲公英、犁头草各10克,甘草6克,百草霜10克,明矾25克,黄连10克。

【使用方法】将野菊花、蒲公英、犁头草、甘草、黄连、百草霜装入煎药罐内,加入适量冰水,使药浸透,用火煎沸,慢慢熬煎,过滤后去渣取液,浓缩至200毫升,再将明矾25克研细加入药液,使其溶化,摇匀后即可使用。用小竹签一根,一头缠上药棉球,大小适度,适用于使用洗涤小儿口疮即可。经消毒后蘸浸小儿口疮洗剂液。将患儿口腔打开,进行缓缓洗涤,随洗随拭,同时应将患儿口腔内痰涎药液拭净。一日洗涤5~6次,一般洗涤2~3天,口疮即可痊愈。如患儿因洗涤时吞服了少量药液亦无妨碍,但应尽量避免过多的吞入腹中,影响消化,经验证明所治病例,未见一例有不良反应。在使用本剂洗涤患儿口疮期间,其授乳的母亲不可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因患儿吮乳而影响口疮的疗效。

【适应病症】7岁以内的小儿及婴幼儿、新生儿各种口疮,如雪口、口糜等,即西医所谓的口腔炎。

【临床疗效】余××,男,出生后3天,1982年11月21日就诊。患儿吮乳啼哭,呼吸不利,面赤唇红,满口黏膜,白屑堆积,唇内焮红肿赤,尿酸臭异常,大便酱黑色,舌质红,苔垢腻、干燥少津,指纹紫滞,脉数,体温388℃,证属先天胎毒,蕴积心脾,致心脾热循经上行,熏蒸于口,复加感染而为病。用小儿口疮洗剂洗治两日,症状基本消失,吃乳自如,已告痊愈。

辑方人:郭助华,安徽省潜山县中医院。

加减犀角地黄汤【方剂来源】邹素庵经验方。

【方药组成】犀角(磨汁和服)05克(缺犀角,可用水牛角30克代),生地黄、赤芍药各9克,牡丹皮45克,碧玉散15克,川黄连3克。

【使用方法】水牛角与碧玉散先煎20分钟,以其煎液再煎其他药物,一日服1剂,一剂煎2次,分4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多发性口腔炎(口疮)。

388·口疮·【注意事项】禁忌服油炸热燥之品。

【临床疗效】屡用屡效,快则1剂取效,一般二三剂即可痊愈,病例不胜枚举。

辑方人:邹素庵,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任医师(已赴港);曾章超,福建中医学院附属医院主治医师。

吹口散【方剂来源】王福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月石9克,天竺黄6克,冰片3克,僵蚕9克,朱砂3克,青黛6克,硝石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直接吹于口腔中或用蜂蜜调匀涂于口中。

每用适量,日用2~3次。

【适应病症】红白口疮,口舌糜烂,牙龈肿痛、咽喉肿疼等症。

【临床疗效】本方经数十年临床使用观察,疗效肯定,一般使用3~5次收效。为该院儿科常备用药。

辑方人:王福山,淄博市中医院。

倍雄冰片散【方剂来源】据先师王伯岳和自己临床经验而来。

【方药组成】五味子10克,雄黄6克,冰片1克。

【使用方法】上药焙干轧成细粉,与蜂蜜调成糊状,装瓶待用。外用,涂口腔溃疡,每日3次。

【适应病症】急慢性口腔炎,鹅口疮。

【临床疗效】此方外涂1~2日就可见效,3~4日即可痊愈。余应用50多例,有效率达90%以上。

辑方人:许玉贞,山西太原儿童医院。

黛茶汤【方剂来源】据先师王伯岳经验方加味而来(原方为青黛、儿茶各6~9克)。

【方药组成】青黛、儿茶、黄芩各6~9克。

【使用方法】加适量水先将儿茶、黄芩煎煮10分钟左右,然后将青黛布包煎药10分钟得量200~250毫升为宜,分2~3次服完,饭前饭后服用均可。

【适应病症】小儿口腔炎,以卡他性及细菌感染性口腔炎为多见。主要表现为口腔黏膜普遍充血,潮红水肿,流涎,较重者有口腔黏膜糜烂,黏膜上有假膜形成,患处疼痛,进食困难,可伴有发烧、呃吐、口臭等,舌苔多黄,脉浮数或滑数,指纹多青紫。证属胃火上炎。

38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近十余年来应用此方治疗溃疡性口腔炎达百例以上,90%以上皆取得良效。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主任医师。

黛竭散【方剂来源】王芸亭自拟方。

【方药组成】青黛3克,血竭2克,冰片1克,枯矾05克。

【使用方法】上四味药,研成极细面,密封瓶中备用,取黛竭散少许,吹入口腔,一日数次。

【适应病症】口腔糜烂,溃疡,鹅口疮。

【临床疗效】据多年实践,凡遇上述病症,使用黛竭散2~3天即愈。

刘××,男,5岁。患口腔糜烂半月,西药抗菌消炎无效,吹用黛竭散2日痊愈。

辑方人:王芸亭,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医院。

口炎散【方剂来源】曾冲。四川中医1985;(4):33【方药组成】山豆根、大黄各30克,黄连15克,人中白、青黛各20克,砂仁10克,孩儿茶、枯矾、没药各15克,冰片3克。

【使用方法】以上共研为极细末,过100目筛,瓶装,高压消毒备用。用时先以3%硼酸溶液清洗口腔,后取药散少许加2%甲紫适量调匀呈糊状,外搽患处,每天3~5次,治愈为止。

【适应病症】小儿口腔炎。

【临床疗效】26例患者,全部获愈。临床观察于3~5天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

白蜘散【方剂来源】陈廷光。四川中医1983;(6):36【方药组成】人中白、白矾各30克,活蜘蛛5个,冰片3克。

【使用方法】人中白用清水反复漂净,达到无特殊气味,晾干研细;白矾放置锅内熔化后,将蜘蛛、人中白放入矾液内,全部炼为枯矾为止,待冷后,与冰片共研为极细末,拌匀。贮瓶密闭备用。

【适应病症】小儿口糜。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6例,疗效满意。

辑方人:张祖联。

390·口疮·青黛粉【方剂来源】温华丽。中西医结合杂志1984;4(5):311【方药组成】青黛60克,冰片12克,薄荷冰24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用时以消毒棉签蘸药末少许,涂于溃疡部位,以能覆盖溃疡面为宜。每日涂药4~5次。

【适应病症】口疮、鹅口疮。

【临床疗效】治疗8例患儿,治疗1~2天均愈。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化毒丹【方剂来源】宋·钱乙方。

【方药组成】玄参、连翘、甘草各180克,生地黄,赤芍、桔梗、牛蒡子、芒硝各150克,青黛54克,黄连15克,犀角6克。

【使用方法】除犀角、青黛分别研成细粉外,余药共研成细粉,过筛,混合均匀,再与犀角、青黛二味陆续配研均匀。加炼蜜(约为药料重量90%),按丸剂通则内蜜丸项之规定制成大蜜丸,每粒约重3克,3岁以下小儿,每天服1粒,温水化开,分3次服,3岁以上小儿,每次1粒,每日2次。

【适应病症】婴儿胎火热毒,口舌生疮。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萸桂散【方剂来源】万文熙自拟方。

【方药组成】吴萸、上肉桂各等份。

【使用方法】晒干后,共研成极细末,瓷瓶贮藏,勿泄气,临床备用。每次取细末10~20克,以面粉加高粱酒调成糊状,贴敷两足涌泉穴,1~2小时后取去。

【适应病症】小儿心脾积热,上炎熏灼口舌疾患,如小儿鹅口疮、口疮、夜啼等。

【临床疗效】胡天祥,女,20天,住徐州新村97号。发病3日,啼哭烦躁,吮乳不适,不发烧,口腔内及舌上布满白屑,融合成雪片状,似凝乳块,搽去随生,便干尿黄,舌尖红,苔微黄,指纹紫滞。此乃新生儿鹅口疮,由口腔不洁,邪毒蕴积心脾所致,因不便服药改取外治法,以萸桂散10克,外贴两足涌泉穴,并以银花15克,黄连10克煎水洗口。嘱其母忌服辛辣鱼腥食物。外贴3次后,白屑自退而愈。

辑方人:万文熙,武汉市中医医院。

39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清热泻脾散加减方【方剂来源】段琚华。陕西中医学院学报1981;14(2):48【方药组成】生地12克,生石膏30克,茯苓9克,灯心3克,黄芩、黄连、焦山栀各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分次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疱疹性口腔炎。

【临床疗效】治疗30例,均治愈,其中29例在1~3天内治愈,1例5天治愈。

辑方人:戴铭。

地龙白糖浸液【方剂来源】何国兴。中医杂志1986;27(5):63【方药组成】活地龙10~15条,白糖50克。

【使用方法】取大的活地龙,用清水洗净后置于杯中(不要弄断),撒上白糖50克,然后用镊子轻轻搅拌,使其与白糖溶化在一起呈黄色黏液。将地龙白糖浸液盛于消毒瓶内备用。将此液涂布在疮面上,涂布范围较疮面略大些,3~5分钟后用棉球擦掉即可,每日3~4次,夜晚疼痛时可再外涂一次。

【适应病症】小儿鹅口疮。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鹅口疮20例,一般3~5天可治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螳螂子外治方【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1如圣散方:铅霜、牛黄、玄精石、朱砂各7克,冰片2克。

2一字散方:朱砂、硼砂各2克,冰片、朴硝各1克。

【使用方法】二方药物均研细,瓷瓶分贮,外敷或外擦患处,一日四五次。该药在口内,咽下也无妨,但忌在患处针挑刀割。

【适应病症】婴儿口腔内两腮(或仅一侧)的肿硬如螳螂子状(白色腐状物)。

凡婴儿口症,皆可适用(如鹅口白屑,重舌木舌悬痈等)。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砂蔻膏【方剂来源】刘厚斋,等。湖北中医杂志1985;(6):9【方药组成】蔻仁3克,硼砂6克,白矾、上梅片各3克,蜂蜜30克。

392·口疮·【使用方法】先将蔻仁去壳,加入硼砂研成细末,白矾、上梅片另研末,将四药混匀后,与蜂蜜混合放入勺(罐)内,武火熬开三沸即成,待温后加上梅片装瓶,封口备用。用时先将口腔用3%硼酸水、生理盐水或淘米水洗净,然后用消毒棉球涂此膏。抹药后将患儿头部低斜,使口涎流出,每日2~3次或更多。

【适应病症】小儿鹅口疮。

【注意事项】若伴发烧,口渴,溲赤便秘,可辨证予导赤散加味内服。

【临床疗效】轻者涂抹数次可效,重者3天可愈。350例,1~2日内愈286例,3~4日内痊愈26例,5~7日内痊愈38例,有68例配服中药。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冰硼青黛散【方剂来源】北京儿童医院。实用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73:499【方药组成】冰片、煅硼砂、元明粉、青黛各等份。

【使用方法】上药磨成细末搅匀备用。先用药棉或消毒纱布蘸2%硼酸溶液拭洗口腔内,将白屑片拭掉,再用棉签蘸冰硼青黛散涂拭口腔内,拭洗一次蘸涂一次药末,一日3次,一般2~3月痊愈。

【适应病症】鹅口疮。症见口腔两颊内测或舌上出现白屑片,甚至逐渐蔓延至牙龈、口唇、上腭等处,互相融合如雪花,拭后会重生,并可重叠堆积增厚,颜色黄,伴有烦躁、吮奶啼哭、拒食等。

【注意事项】大便泄泻者慎用,或减去元明粉。

【临床疗效】本方外用配合2%硼酸溶液拭洗治疗鹅口疮,屡用屡效,特别是初期患者,用药1天即可痊愈,不再生出。白屑厚而色黄者2~3天也可愈。

辑方人:张鼎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中医院。

乳菰粉【方剂来源】邹素庵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朱砂1克,硼砂30克,朴硝9克,冰片15克,青黛9克。

【使用方法】上药研为粉末,调匀,涂患处,每日2~3次,食前半小时~1小时涂药为好。

【适应病症】鹅口疮、口腔炎。

【临床疗效】经十多年临床验证疗效显著。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

清心泻脾散【方剂来源】徐寿镛经验方。

39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淡竹叶、大青叶、生栀仁各3克,黄芩15克,黄连1克,生地黄15克,滑石3克,白云苓2克,生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10分钟为宜。每次服10毫升,每日2次,频服。服前用洗米二道水煎开,另用净布清洗患儿口腔。

【适应病症】鹅口疮。症见舌面和颊部黏膜满布白膜如豆腐渣,不易剥离,蔓延迅速,逐渐融合成片,流涎拒食,大便干小便量少色黄,舌尖红、苔薄黄,指纹紫滞。

【注意事项】患儿母亲忌食肥甘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余××,男,19天,于1987年10月6日就诊。患儿两天前舌面上和颊部黏膜出现白膜,周围红色,昨日蔓延整个口腔,伴见烦躁不宁,吮乳啼哭,大便结,小便短赤,舌尖红,指纹紫滞。治宜清心火,泻脾热。处方:淡竹叶、大青叶、生栀仁各3克,黄芩15克,黄连1克,生地黄15克,滑石3克,白云苓2克,生甘草15克,2剂。二诊舌面及颊部白膜减少,再予上方2剂,舌面及颊部白膜退净,吮乳正常,大便行而病愈。

辑方人:徐玮华,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钩藤汤【方剂来源】张恒泉。新中医1981;(3):24【方药组成】生地、淡竹叶各3克,白蒺藜、钩藤各2克,木通4克,蝉蜕、甘草各1克。

加减:不大便者加大黄2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服。每日1剂,分多次频服。配合用鹅口末药(天然硼砂50克,明雄黄20克,牛黄、儿茶各3克,人中白10克。共研极细末)擦口。

【适应病症】婴儿鹅口疮。

【临床疗效】治疗3例,均痊愈。

辑方人:艾军。

板蓝根煎剂【方剂来源】蔡永生。新中医1974;(3):21【方药组成】板蓝根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适量煎取汁。将煎汁反复涂擦患处,每日5~6次,可佐以内服。

【适应病症】鹅口疮。

【临床疗效】治疗21例,均治愈。治愈时间最短半天,最长4天(成人1例),平均15天。

辑方人:艾军。

394·口疮·清热泻脾散【方剂来源】江镒基。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4):242【方药组成】生石膏15克,生地、黄芩、黄连、茯苓、竹叶各3克,灯草适量。1岁以上药量加倍。

【使用方法】一日1剂,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疱疹性口炎。症见疱疹发于舌唇为多,依次为颊、腭及龈,发热,口周流涎,不思食,大便较干,尿少而黄,舌红苔黄腻。

【临床疗效】60例患儿,平均退热时间23天,平均治愈时间347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犀青散【方剂来源】扬樟辉。浙江中医学院学报1984;8(5):39【方剂组成】犀牛黄、梅片各15克,青黛、人中白、西瓜霜各9克,寒水石、月石各15克,川黄连6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共研极细末,过筛后装小玻璃瓶内,每瓶1克,密封备用。同时可用压舌板或筷子暴露疮面,将药涂于患处,每日03克,分3~4次给药。以3~5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口疮。

【临床疗效】100例经外敷治疗后,疼痛、流涎、烦躁、不愿进食、小溲短黄等症均在2天内消失或基本消失。口腔溃疡在2天愈合者10例,3天愈合者16例。平均愈合时间为35天。其中治愈者85例,占85%,好转10例,占10%,总有效率为95%,无效5例,占5%。

辑方人:俞景茂。

黄白一三汤【方剂来源】谢韶祥。中医杂志1987;28(7):33【方药组成】黄连1份,杭白芍3份。

【使用方法】水煎内服,隔日1剂,一日服1次,连服3剂为一疗程。周岁以内用黄连1克,白芍3克,1~3岁者服2倍量,3~6岁者服3倍量,6岁以上者服4倍量。

【适应病症】小儿口疮。症见唇、舌、颊等处黏膜红肿、溃疡,持续疼痛,饮食时加剧。

【临床疗效】自1976年来共治疗123例,大多在一二个疗程内见效,或临床治愈;经3个疗程治愈者,都是病史在3~5年以上,共16例。本组治愈后有1例复发,继续用药仍取效。

39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五倍子散【方剂来源】李北海。广西中医药1982;(6):6【方药组成】五倍子9克,川黄连3克。

【使用方法】两药共研细末,过200目筛,贮瓶备用。使用时取药末适量,于杯中以清水浸过药面,并加白酒1~2滴,然后将药杯置锅内隔水炖10~15分钟。待冷后,取消毒棉签蘸药水涂搽患处,次数不拘,至愈为度。

【适应病症】小儿口腔炎。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小儿口腔炎50余例,均获良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口糜饮【方剂来源】孙轶秋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地10克,黄连3克,通草5克,黄柏6克,板蓝根10克,五味子5克,银花、玄参各10克,甘草3克。

加减:发热者加柴胡、黄芩各10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黄6克,元明粉(冲)10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至150毫升即可,或加糖适量浓缩成合剂。一般2~5岁患儿,每日1剂,分3次口服。重症者可日服2剂。大于5岁或小于2岁者,用药剂量可适当增减。

【适应病症】卡他性口腔炎,疱疹性口腔炎,霉菌性口腔炎,急性溃疡性口腔炎。

【注意事项】寒证、虚证慎用。

【临床疗效】诊断与治愈标准参考1981年江苏省卫生厅制订的《儿科疾病诊断与治疗标准》。对以上诸病,属急性者有效率在95%以上,治愈率在90%以上。一般服药3~5剂即可痊愈。对于慢性反复发作性溃疡性口腔炎,亦有一定疗效。

辑方人:孙轶秋,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口疮散【方剂来源】韩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冰片3克,硼砂6克,元明粉12克,朱砂、青黛各6克。

【使用方法】加工成散剂,装瓶密封备用。使用时,按疮面大小适量外敷或用喷头喷粉器局部喷粉。

【适应病症】婴幼儿及成人口疮、鹅口疮。儿童及成人乳蛾、乳蛾糜烂。

396·口疮·【注意事项】1婴儿用喷粉器喷粉,不宜过多,以防发生呛咳、呕吐等症。

2应在饭前及喂乳前1小时左右用药,防止将胃内食物呕吐。

【临床疗效】李××,女,5个月,1985年8月3日初诊,门诊号12~45。口舌糜烂已3天,烦躁哭闹不乳。用口疮散适量外撒,2次痊愈。

辑方人:韩祥,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刘东,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医师。

口疮经验方【方剂来源】曹济民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2~3克,黄芩、黛蛤散、生地、丹皮、白芍、六一散(通草包)各10克,炙鸡内金5~10克,玄明粉(另包冲服)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每次煎煮时间为1小时,一日煎煮2次,每次80~100毫升。第一煎剂将玄明粉全部冲服,在1小时内分次服完。这样才能使玄明粉通腑泄热迅速发挥作用,隔2~3小时再服第2煎剂。

此方连服3天,每天1剂,如果翌日大便通畅后,第2、3剂仍服,但去玄明粉,不必再泻下,中病即止。

【适应病症】口疮。唇舌或颊内、齿龈等处黏膜出现破损溃烂,大小不等,数目不一,色白或黄,边缘鲜红,有的融合成片,疼痛,口臭流涎,或伴发热、烦躁,小便短赤,大便干结,舌苔黄厚,质红,脉数。

【临床疗效】根据长期临床应用,在门诊治疗约500例以上,效果显著,全部治愈。服药后第2天口疮疼痛及流涎均减,能要水喝,大便通畅;服药后第3天口疮溃疡面积明显缩小,至4~6天口疮溃疡消除。

钱××,男,2岁。T386℃,发热,口腔溃疡5天,拒食,拒饮水。望诊舌、颊黏膜溃疡融合成片,舌苔薄黄,质红,脉数。证属脾胃积热。服上方1剂后,大便得解,溏垢粘腻,色深褐甚臭。体温正常,复诊去玄明粉,再服3剂而愈。(另用禄散吹口药涂溃疡处,每日5~6次。这是治疗口疮的辅助药物。)辑方人:曹济民,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青梅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1青梅散:生石膏、硼砂各25克,人中白、青黛、黄连、没药、乳香各1克,冰片03克。

2清热泻脾散(《医宗金鉴》方):山栀3克,石膏6克,黄连15克,生地6克,黄芩45克,赤茯苓6克,灯心草3克。

39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1将青梅散诸药共研极细末,搽口中,日3~5次。

2清热泻脾散,水煎服,日1剂。

【适应病症】鹅口疮。初起口内出现白屑,逐渐蔓延,白屑互相融合,状如凝乳块,随擦随生,不易清除。严重者3~5天蔓延至全口及咽喉。可出现烦躁,啼哭不休,甚至妨碍饮食,吞咽困难,呼吸不利。

【临床疗效】郭×,男,5天,于1980年12月15日就诊。患儿生后3天口内散布白屑,吮乳不便,烦躁啼哭,小便短赤,舌质红,苔白厚。诊为鹅口疮。治宜清热泻脾,凉血解毒。方用青梅散外搽,日3~5次,内服清热泻脾散加味:银花、连翘、生石膏各6克,生地5克,丹皮、炒山栀各3克,黄连、陈皮、生甘草各2克,黄芩4克,犀角1克(分5次冲服)。用药4天痊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口疮灵【方剂来源】弗容华经验方。

【方药组成】连翘,黄参,黄连,栀子,生地,生石膏、赤茯苓,灯心,肉桂,甘草。

【使用方法】水煎成汤剂,早晚或多次分服。

【适应病症】心脾积热之口疮,由病毒、真菌、细菌等微生物所引起的口炎。

【注意事项】母乳禁食辛辣、煎炒炙煿、肥甘腥腻之食品。

【临床疗效】具有30余年临床上的验证,有明显清热解毒、减轻症状、缩短病程的效果。

辑方人:弗容华,山西省中医研究所。

凤尾草擦剂【方剂来源】邓朝纲。黑龙江中医药1985;(1):3【方药组成】鲜凤尾草20~40克,菜油、蜂蜜适量。

【使用方法】将药混入菜油内煎约1分钟,去渣,加适量蜂蜜搅匀而成,贮藏备用。每日涂抹患处3~4次,一般2~3日即愈。

【适应病症】婴幼儿鹅口疮。

【临床疗效】刘××,女,2岁。发热两日后,口腔内出现白色斑点,初起如食物残渣,随后聚集成片,状如凝结奶块,不易脱落。曾用青霉素240万u和服用核黄素120毫克等,病情仍未好转,即改用凤尾草擦剂涂抹患处,1日病减,3日病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98·口疮·鹅口疮单方【方剂来源】张道诚。河南中医1985;(5):6【方药组成】广丹少许。

【使用方法】先用干净纱布蘸二道淘米水洗口,再用纱布拈广丹少许轻擦患处,一日2~3次。

【适应病症】小儿鹅口疮。

【注意事项】白屑脱净,立即停药,以免中毒。

【临床疗效】28例患儿,一般2~4日即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口疮效方【方剂来源】杨菊云。河南中医1985;(6):26【方药组成】绿豆30~60克,鸡蛋1只。

【使用方法】将绿豆洗净,倒罐内加水约100毫升,用火烹沸3~5分钟。将烹的绿豆水冲鸡蛋温服,每日1次。严重者每日2次。

【适应病症】小儿口疮。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禁食辛辣、干燥之品。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399鼻炎鼻炎汤【方剂来源】容福庆自拟方。

【方药组成】茯苓12克,甘草3克,陈皮15克,法半夏6克,生薏苡仁10克,苍耳子、辛夷各6克,藿香4克。

加减:急性鼻炎加薄荷、野菊花;慢性鼻炎加鹅不食草;急性鼻窦炎加黄芩、野菊花、车前草、金丝草、鱼腥草、薄荷;慢性鼻窦炎加怀山药、鱼脑石、生牡蛎。

【使用方法】上药以清水煎服,选辛夷花一小朵,捣烂后用薄布包裹塞鼻,每天1次。

【适应病症】急慢性鼻炎、鼻窦炎。

【临床疗效】陈××,男,10岁。鼻塞迁延不愈3年多,时有白色或黄绿脓涕流出,常有臭味,嗅觉逐渐消失,时觉头胀头重,倦怠懒言,食欲欠佳,大便时溏,面色白,舌淡苔薄白,脉弱。诊为慢性鼻窦炎,由脾虚失运,湿浊停聚而致。治宜益气健脾,渗湿化浊,祛风通窍,用鼻炎汤加北黄芪12克,五爪龙15克,怀山药12克,生牡蛎20克,连服1周后鼻塞减轻,脓涕减少,嗅觉渐复。守原方略加减连服月余症愈。服药期间每天用辛夷花捣烂塞鼻1次。

辑方人:容福庆,广州中医学院副主任医师。

细辛药糊【方剂来源】李乃庚自拟方。

【方药组成】细辛8克,制川乌、制草乌各4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细末,瓶贮备用。用适量温开水将药末调成稠糊状,涂敷在患儿前囟门,如未愈,两天后再涂敷1次。

【适应病症】新生儿鼻炎。鼻塞不通,缠绵不愈,影响吮乳,时流清涕。

【临床疗效】观察45例,痊愈41例,有效4例,无效3例,敷一次痊愈者31例,敷2次痊愈者7例。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400牙痛牙痛方【方剂来源】侯永茂自拟方。

【方药组成】薄荷、细辛、良姜、荜拔、青黛各等量。

【使用方法】将上药研为细末。用筷头或指头抹于患处,日2~5次。咽下药末也无妨。同时配合炎疼静口服效更佳。

【适应病症】炎症性、神经性龋齿牙痛等。

【临床疗效】何某,男,8岁,龋齿牙痛,局部龈颊红肿。予牙痛散贴抹于肿痛牙龈颊黏膜处,堵敷于龋洞内,约8分钟痛止。日敷抹3~4次,2天肿渐消退。

辑方人:侯永茂,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医院。

401眼疾加味丹栀逍遥散【方剂来源】庞涛。广西中医药1983;(6):16【方药组成】当归、白芍、云茯神、白术各10克,生栀子、丹参、钩藤、银柴胡各6克,五味子、升麻、甘草各3克。

加减:若牙关紧闭,手足抽搐者,加全蝎5克,炒僵蚕10克,倍用钩藤;胃纳欠佳,消化不良者加炒枳壳、炒莱菔子各5克;大便溏薄或腹泻者加炒车前子10克,吴茱萸5克,苍术6克;眼睑下垂加黄芪10克,党参6克,陈皮2克;眼睑麻痹者加白附子5克,羌活、全蝎各3克;病程日久不复明者加益气养血、滋阴明目药如熟地、女贞子、杞子、党参、菟丝子等。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次服,1岁以下酌情减量。

【适应病症】小儿皮质盲。症见视觉完全丧失,强光照射不引起眼睑反射性闭合。瞳孔对光反应存在,眼球运动及眼底正常。此外兼有神志淡漠,失语,痴呆,偏瘫等症。

【临床疗效】48例中治愈44例,好转3例1例因中断治疗,未予随防。治愈者中,病程在1个月以内的,服药平均30剂;病程在1~6个月的,服药平均74剂;病程在6个月以上的平均服药174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加味洗肝散【方剂来源】孔周桢经验方。

【方药组成】大黄、栀子各3~5克,防风6克,甘草3克,薄荷1~3克,当归3~5克,川芎1~3克,菊花,赤芍各3~6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100毫升,文火煎煮20分钟,取汁50毫升,每剂煎两次,共得100毫升。日服1剂,分6次服。3个月以下婴儿,少量频服,食后服。

【适应病症】婴幼儿急慢性泪道炎、脓漏眼。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煎炒、肥甘油腻。

【临床疗效】共治疗10例。半岁以下6例,1岁以下3例,3岁1例。其中脓漏眼1例。全部治愈,治愈率为100%。

辑方人:孔周桢,湖南浏阳县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402·眼疾·梨矾汁【方剂来源】范宝安祖传方。

【方药组成】甜梨肉30克,明矾1克。

【使用方法】先将梨削去外皮,切梨肉成片加明矾,同放蒜臼中捣成泥状,用纱布包扎成球状挤出梨汁即成。将挤出的梨汁用纱布球擦洗红眼。时时擦之,1~3日即愈。

【适应病症】急性眼结合膜炎,俗称“火眼”或“红眼”病,自觉眼灼热、痒痛、畏光流泪等。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403耳炎化脓性中耳炎方【方剂来源】侯永茂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3克,乌贼骨2克,冰片1克,麝香00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适量汽水调浸滴耳,日2~3次。以末吹耳也可。

【适应病症】有脓渗出的急慢性化脓性中耳炎。

【临床疗效】经约200患者应用,发现其有迅速减少脓汁,干燥耳道,利于病灶愈合的作用。与常规应用抗生素、双氧水等治疗的病例对比,有明显干燥耳道、促进愈合,缩短疗程的优点。本方麝香奇缺,可去而不用,或以细辛05克,青黛1克代替。

王××,男,10岁,双耳慢性化脓性中耳炎7年余,鼓膜穿孔,久治未愈。予化脓性中耳炎方滴耳,3天脓净,连用1周余,至今10余年再未发,穿孔的鼓膜有所愈合,听力也较前增进。

辑方人:侯永茂,内蒙古达拉特旗中医院。

耳底散【方剂来源】张奇文得自先师郗秋浦。

【方药组成】槐莪少许,蜈蚣1条,上铜绿3克,煅甘石6克,珠子粉、上冰片各1克,枯矾少许。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末,瓶装密贮备用。用时先以3%双氧水洗净耳道,后用吹散器或竹苇管、纸卷取药吹患耳内,一日1次。

【适应病症】急慢性中耳炎、外耳道炎。

【临床疗效】用该方治中耳炎14例,外耳道炎26例,除1例慢性中耳炎穿孔用药无效改用手术外,其余均治愈。

按语:如系急性中耳炎,或慢性中耳炎急性发作,或急性外耳道炎,流脓流水者,可先服下方,后配合耳底散外用。

龙胆草3克,栀子(炒)15克,生地、当归各6克,柴胡15克,车前子(包煎)6克,木通1克,泽泻6克,黄芩(酒炒)、甘草各15克。水煎服。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404·耳炎·银花三黄汤【方剂来源】徐寿镛自拟方。

【方药组成】金银花8克,黄芩6克,黄连4克,川黄柏、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6克,生栀子8克,夏枯草、粉丹皮、赤芍各6克,龙胆草5克。

【使用方法】煎煮15分钟为宜,共煎40毫升,分2次煎后服用。

【适应病症】化脓性中耳炎急性型。初起耳内痒,继而耳后鼓窦部红肿疼痛,哭闹不安,抓耳,耳内脓汁外溢,听力减退,或伴有全身症状,苔薄黄,纹浮紫,脉滑数。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海腥之食物。

【临床疗效】汪××,女,3岁。患儿3天前,右耳内疼痛,伴发热,哭闹不安,抓耳,昨日耳内脓汁外溢,色黄,黏稠,听觉减。曾到某院注射青霉素,诸症未减,耳内疼痛甚,故来我院治疗。查体:脉滑数,舌苔黄,肌肤干热,耳后鼓窦部红肿疼痛,脓汁黄、黏稠、味臭,体温升高。临床诊断:急性化脓性中耳炎。治法:清热解毒泻火。经服上方2剂,耳内疼痛减,热退。再守原方继服2剂后,耳内疼痛消失,耳内流脓止,听力恢复正常。经随访1年未复发。

辑方人:徐寿镛,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耳炎散【方剂来源】曾冲。湖北中医杂志1984;(2):42【方药组成】黄连30克,大黄50克,白矾、石膏、龙骨各100克,冰片10克。

【使用方法】将黄连、大黄焙干研极细末,白矾、石膏、龙骨火煅后加冰片共研成粉。以上各药混合,过100目筛,高压消毒30分钟贮瓶备用。用法:棉签蘸3%双氧水洗去患耳脓液及痂皮,再以75%酒精棉球拭净患处,每日3~5次,吹入耳炎散少许,直至痊愈。

【适应病症】小儿中耳炎。

【临床疗效】27例经本方治疗后,痊愈21例,有效5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962%。其中治疗时间最短者3天,最长者10天,平均治愈时间为6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中耳炎效方【方剂来源】赵凤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五倍子3克,冰片少许。

【使用方法】共为极细末。脂水浸淫者吹干粉入耳,反之香油调之,每日换药1次,换药时用双氧水冲洗耳道。

40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小儿中耳炎。

【注意事项】治疗期间忌食辛辣。

【临床疗效】李婴,4岁,中耳炎月余,外用药物效果不理想,涂上药5日症失。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06耳聋补肾活血通窍方【方剂来源】林文森,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7):402【方药组成】淫羊藿、骨碎补、黄精、何首乌、菖蒲、僵蚕各10克,龟板、川芎、葛根各20克,磁石30克,水蛭45克。

【使用方法】上方水煎,浓缩,干燥,分包,每包约含生药3克。每服1包,一日3次,口服。3个月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药物性耳聋(庆大霉素、卡那霉素、链霉素)。

【临床疗效】治疗30例,其中21例患儿加服了维生素B1、E、AD、富马酸亚铁,肌生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2毫升)。经1个疗程治疗,显效11例,有效8例,总有效率633%。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407感冒疏表散【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豆豉12克,柽柳、芥穗各9克,桑叶、蝉蜕各6克,葛根、银花、连翘、象贝、栀皮、黄芩、大青叶、板蓝根、赤芍、茅根、花粉、玄参、陈皮各9克,水牛角粉6克,羚羊粉15克。

【使用方法】浓缩制成糖颗粒,每袋2克重,1周岁以内,一日总量半袋;2岁1袋;3~6岁15~3袋。温开水或糖水稀释,早、午、晚分服。

【适应病症】感冒,流感,急性咽炎,流行性腮腺炎,麻疹,风疹,幼儿急疹,荨麻疹等。

【临床疗效】一般风热外感,在服本药2次后,皮肤微汗,多数在24小时以内退烧。急性咽炎、风疹、腮腺炎、不伴有便秘的急性扁桃腺炎等,一般在第2天内退烧。对麻疹的先驱症状及发疹期,除控制高热促进发疹外,并能预防合并疾病。对发热痉挛的急惊风,随着热退而痉定。

辑方人:何在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犀角避瘟散【方剂来源】李风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犀角16克,冰片3克,雄黄18克,紫草60克,地丁30克,金银花45克,蒲公英、生地各30克,连翘24克,赤芍30克,贝母15克,玄参18克,桔梗30克,牛蒡子18克,黄连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每包06克,每次1包,每日3次或遵医嘱。

【适应病症】感冒、伤风、麻疹、水痘、肺炎、气管炎、猩红热。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自治区医院。

化湿解表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苏叶、藿香各9克,连翘5克,黄连、黄芩各9克,薄荷6克,白芷9克,射干、甘草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1岁以内每次10毫升,日服4次;1~2岁每次408·感冒·服30毫升,每日服4~5次。3岁以上每次服50毫升,每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风邪挟湿、阻中化热,症见恶寒发热、脘痞纳呆、恶心呕吐,脉濡数,苔黄腻。

【临床疗效】佐×,男,5岁。发热4天,曾用西药治疗无效来我科就诊。体温395℃,身热无汗,头晕头痛,纳呆,恶心,苔黄腻,脉濡数。证属风挟湿邪,阻中化热。服上方1剂,次日来诊体温365℃,为巩固疗效,上方去黄连继服1剂而愈。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银翘散【方剂来源】清·吴瑭。温病条辩。人民卫生出版社,1964:16【方药组成】连翘、金银花各30克,苦桔梗、薄荷各18克,竹叶12克,生甘草15克,荆芥18克,淡豆豉15克,牛蒡子18克,芦根30克。

加减:风热型感冒,流感高烧者加蝉蜕4克,僵蚕5克,钩藤10克;急性扁桃体炎加山豆根、鸭舌草各10克;化脓性扁桃体炎合五味消毒饮;急性肾炎加蝉蜕、赤小豆、白菜根;水痘加刺蒺藜、地肤子、薏苡仁,配合外洗方(土苓,苦参,黄芩,地肤子等)。

【使用方法】上方取1/3量作水煎剂。首先用冷水浸泡10分钟,武火煎煮,不宜久煮,每剂煎煮2次。病轻者日服1剂,分3次服,病重者(高热不退)日服2剂,煎水当茶喝。

【适应病症】风温初起,流行性感冒,急性支气管炎,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急性肾炎,水痘,疱疹,凡具有发热无汗,或有汗不畅,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脉浮数,苔薄黄舌尖红等见症者,均可应用。

【临床疗效】笔者曾用此方加减治疗急性扁桃体炎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2例,急性肾炎1例,水痘8例,感冒流感近20例,总有效率达90%。

辑方人:朱淑琼,河南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

四根冲剂【方剂来源】叶盛德自制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芦根各600克,葛根750克,白菜根450克。

【使用方法】取以上诸药拣净杂质,加水煎煮,第1次煮2小时,过滤;第2次煮1.5个小时,过滤。合并2次滤液,浓缩至比重为110,放凉后加入乙醇使含醇量达50%进行沉淀,沉淀4小时以上,用双层纱布过滤,并浓缩到比重为135,然后加入糖粉进行制软、制粒。每袋装15克,含生药967克,上药共装240袋。把冲剂用开水冲溶口服一日3次。新生儿每次1/6袋,婴儿每次1/4袋,幼儿每次1/3袋,学龄前儿童每次半袋,学龄儿童每次1袋。食后服,服至40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热退。

【适应病症】感冒。症见发热,热不退,面红,口生疮,咽痛,呼吸促,流黄涕,咳黄痰,喜冷饮,尿黄,舌质红,苔黄,脉浮数,指纹赤,辩证为风热型。

献方人:叶盛德,甘肃省中医院科主治医师;闵云山,甘肃省中医院中药师。

新加银翘散【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药物组成】荆芥穗9克,连翘15克,薄荷6克,大青叶、黄芩、生地各9克,射干6克,银花15克。

【使用方法】1岁以内每次20毫升,日服4~5次;1~3岁每次服30~40毫升,日服4~5次;3岁以上每次服5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微恶寒,头痛流涕、咽红,苔薄黄、脉浮数等外感风热表证。

【临床疗效】张×,男,7个月。发热3天,曾用西药未效。身热无汗,流涕微咳,口干咽红,舌尖红苔薄黄,体温39℃,指纹紫暗在气关。证属风热表证。经用上方1剂,次日来诊体温降至正常。上方去生地加杏仁继服1剂而愈。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新加白虎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荆芥穗9克,连翘15克,石膏30克,知母9克,薄荷6克,黄芩9克,甘草6克,芦根30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6个月内每次10毫升,日服4~5次;6个月~2岁每次20毫升,日服4次;2~3岁每次服3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高热出汗,气促神烦,鼻塞流涕,脉数苔黄等表里俱热之证。

【临床疗效】王×,男,3岁。发热1天来科就诊。患儿体温40℃,肌肤灼热无汗,面红气促,烦躁不宁,头痛鼻塞,舌红苔黄、脉数。证属风热犯表、里热炽盛,治宜泄热解表。用上方1剂水煎200毫升,日分4次温服。次日来诊体温降至正常,停药。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蒲薄羌蓝牛蒡汤【方剂来源】徐宝圻自拟方。

【方药组成】蒲公英9克,羌活10克,薄荷3克,板蓝根12克,炒牛蒡子9克,生甘草3克。

410·感冒·【使用方法】冷水浸泡半小时后,急火煮开3分钟,分2份装瓶。每日2次,每次100~150毫升,饭后服,病重者,每日3次。

【适应病症】感冒,流感,上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恶寒,头痛,全身酸痛,咳嗽,咽喉红肿疼痛,苔薄黄质红,脉浮数。

【临床疗效】1976~1985年共治疗350例,有效率为92%,发热在2天内降至正常者为89%,无论风热型或风寒型均有效。

辑方人:徐宝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教授。

清热疏表方【方剂来源】徐杰自拟方。

【方药组成】荆芥、杏仁各8克,前胡10克,生甘草、射干各6克,鱼腥草20克,生姜2片,红枣5个。

加减:若发烧2~3天,苔黄,尿黄,加山栀6克,栝楼皮8克或黄芩7克;纳呆,呃吐腹胀加楂曲各10克,午时茶(冲服)1包。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风热感冒,咳嗽。

【临床疗效】尹×,男,4岁。发烧2天,咳嗽,流涕,少汗,口渴,服药热势不减,体温逐渐上升(398℃),而且咳嗽加重,烦渴不宁,面红唇赤,便结尿黄,脉象浮数有力。用上方加板蓝根10克,芦根30克,余症经调理,随之而愈。

辑方人:徐杰,湖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感冒合剂【方剂来源】阎田玉自拟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12克,北柴胡、草河车各9克,芥穗(后下)6克,紫苏(后下),远志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煎煮3次,合并煎液,浓缩至6000毫升左右,放冷,加入95%乙醇9000毫升,搅匀,放置过夜,取上清液,减压回收乙醇,继续浓缩,并加入尼泊金醇溶液,使全量成为3000毫升即得。每次5毫升,每日3次,6个月以下半量。

【适应病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咽炎,流感,感冒。外感风热,流涕,发热,纳欠佳,偶有呕吐,偶有咳。舌尖红,苔薄白,脉浮数。

辑方人:阎田玉。

儿感3号方【方剂来源】江育仁经验方。

【方药组成】柴胡、淡黄芩各10克,大青叶30克,马鞭草15克,荆芥10克。

41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使用方法】上药为1剂量,取药用温水浸泡15分钟(水过药面),然后煎煮,煮沸后5~6分钟即可服用。少量多次频频服用,较大儿童可分2~3次服下。

【适应病症】感冒(病毒感染)。症见发热起伏不退,但无明显咳嗽气喘、鼻塞等症状。

【注意事项】药后汗出用干毛巾拭干,避风寒。

【临床疗效】肖××,女,12岁。1976年元月7日就诊,因发热4天求治。4天前即发热,早轻暮重,微咳不喘,不流涕,求诊时高热体温40℃,面部红赤,口干不多饮,苔薄舌红,呼吸稍急,精神不振,咽部充血,心肺听诊无异常,辨证为表证郁而不解,由表及里之势,治宜解表清里,投药3帖汗出热退,病告痊愈。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

五叶汤【方剂来源】邓培德自拟方。

【方药组成】紫苏叶6克,霜桑叶8克,大青叶10克,枇杷叶8克,淡竹叶6克,柴胡5克,葛根6克,薄荷4克。

【使用方法】一剂药煎2次。第一煎加水150毫升,煮取50毫升,第二煎加水100毫升,煮取30毫升,混合2次煎液,分2~6次服完。

【适应病症】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时行感冒及风寒,风热型感冒)。症见发热、鼻塞、流涕、干咳等。

【临床疗效】1983年以来,在临床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施以五叶汤治疗,取得了显著疗效,患儿家长普遍反映良好。初步统计的150例上感患儿疗效观察:治愈(用药2日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消失)122例,占813%;好转(用药4日内体温恢复正常,症状基本消失)23例,占154%,总有效率为967%;无效(改用其他方法或西药治疗痊愈者)5例,占33%。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

温感煎【方剂来源】玉振熹自拟方。

【方剂组成】山芝麻、野菊花、一点红各9克,青蒿6克。

加减:高热惊厥者加蝉蜕6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

【适应病症】小儿感冒(包括时行感冒)风热型。症见高热,咳嗽,流涕,口渴欲饮,苔黄,脉浮数。

【临床疗效】治疗169例,治愈147例,好转22例。亦可作风热乳蛾、风热喉痹的退热剂。

辑方人:玉振熹,广西中医学院副教授。

412·感冒·藿茵苓翘汤【方剂来源】毕可恩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9克,茵陈18克,茯苓连翘,石菖蒲各9克,薏苡仁、滑石各12克,白蔻仁、川朴、半夏各6克,通草3克。

加减:湿热型感冒和手足口病加板蓝根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头煎10分钟,二煎20分钟。共煎150~250毫升。日服3~5次,饭后服。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型感冒,小儿湿热型口疮,手足口病。症见发热,舌苔厚腻,舌质红。

【注意事项】舌光无苔,属阴津伤者或因脾肾阴虚致水不化者禁用。

【临床疗效】治疗小儿湿热型感冒22例,手足口病10例,均服药2~5剂痊愈。

辑方人:毕可恩,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汇雪【方剂来源】阎希鲁经验方。

【方药组成】(一)升麻、葛根各150克,赤芍100克,桑叶50克,菊花、杏仁、甘草各100克,芦根150克,银花、连翘、荆芥、薄荷各100克,防风150克,牛子100克,木通150克,竹叶、前胡、蝉蜕、豆豉、靛叶各100克,青蒿子200克,枳壳、槟榔各100克,蒲黄50克,川芎100克,芫荽5棵。

(二)芒硝500克,寒水石、生石膏、滑石各75克。

(三)羚羊角10克,犀角15克,辰砂10克,冰片5克。

【使用方法】冬季十月间配制。将选好的第一组药加水浸泡2~3天,再煎留汁适量,滤出后加入第二组药,和匀放冷凝结,研成细粉即谓之汇雪胎。再加入第三组药,研成极细末即成。1岁小儿每次05~1克,可按年龄增减,一日2~4次,温开水送服。

【适应病症】外感表证、热毒证、惊热症等,如上感,麻疹,水痘早期,以及其他热毒症。

【临床疗效】治疗外感发热,一般服用2~3次即可退烧且患儿出汗少,疗效确切,无不良反应。

辑方人:杨之藻,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主治医师。

三拗汤【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41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麻黄(不去节)、杏仁(不去皮尖)、生甘草各5克。一方加荆芥、桔梗各3克。

【使用方法】锉散(即研粗末),每服药末3~5克,加生姜3片,用清水1盏,煎至一半,去渣,温服药汁,取微汗为度。

【适应病症】感冒风寒,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满气短。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小儿感咳清【方剂来源】周天心自拟方。

【方药组成】苏叶10克,前胡6克,半夏、橘红、杏仁(炒,去皮尖、捣碎)、桑白皮(蜜炙)、川贝母(捣碎)、百部(蜜炙)、黄芩各10克,桔梗6克,板蓝根10克、白芥子(炒、捣碎)3克,甘草15克。

【使用方法】温水煎汤,煎煮15分钟,两次煎量共得120毫升。每服30毫升,日服4次,饭前服用。一般服1~3剂可获痊愈。

【适应病症】小儿感冒咳嗽,头身疼痛、恶寒重、不发热或微热、无汗、口不渴、舌苔薄白、脉浮而有力。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油腻。

【临床疗效】本方积数十年经验研制而成,对小儿四季感冒咳嗽治愈率达99%以上。

张×,男,6岁,兰州市七里河供电局。父母代诉:感冒咳嗽7天余,曾用非那根糖浆、枇杷露、半夏露、感冒宁等无效,后经××医院中西医治疗,病情仍无好转,故来求治。现患儿恶寒怕冷,发热轻,鼻塞流涕、头痛、咳嗽,痰多不利,呼吸短促。舌苔薄白而腻,脉浮而滑等。经服上方3剂,痊愈。

辑方人:周天心,甘肃省中医学校。

风寒感冒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叶6克,苦杏仁、川朴、陈皮、半夏各5克,茯苓15克,连翘9克,牛蒡子6克,射干、浙贝母各9克,粉甘草3克。

【使用方法】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剂煎煮120~250毫升,分2次服用,以饭后服为宜。

【适应病症】小儿风寒感冒。症见发热恶寒、无汗、口不干、鼻流清涕、咳嗽、头痛身痛,脉浮紧,或指纹浮红,舌苔薄白。

【临床疗效】经10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刘××,男,4岁。发热恶寒1天,无汗口不干,头痛身痛,鼻塞流涕,咳嗽,脉浮紧,舌苔薄白,证属风寒感冒,治宜辛温解表,用风寒感冒汤,2剂热退诸症414·感冒·悉除。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姜葱清茶饮【方剂来源】杨文蔚家传方。

【方药组成】大葱(切碎)1寸,鲜姜(切碎)6片,花茶3克。

【使用方法】以上三味先用凉水浸泡10分钟,再置火上用武火煎10分钟即成。1岁一次服用1汤勺,2岁一次服2汤勺以此类推。乘热服用,服后覆被静卧数分钟取汗,令全身微微有汗,不可大汗淋漓以防亡阳。如无汗过4小时再如法服用一次。

【适应病症】风寒风热感冒表证。

辑方人:杨文蔚,吉林省长春市南关医院。

加味玉屏风散【方剂来源】方鹤松,等。中医杂志1982;23(1):37【方药组成】生黄芪9克,白术6克,防风3克,陈皮6克,怀山药、生牡蛎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研成细面,每日2次,每次3克,隔日服。服药时间为3个月~6个月。

【适应病症】经常患感冒、支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的体弱儿童。

【注意事项】在上述预防治疗的同时,如有营养不良、佝偻病等伴随疾病应采取相应措施。

【临床疗效】一般在用药1个月后开始见效,5个月效果达高峰,主要表现为发病次数减少,症状减轻,时间缩短。经85例观察,总有效率为956%。

按语:体弱儿呼吸道反复感染,与机体免疫功能低下有关。作者对37例体弱儿作了服药前后免疫蛋白的测定,结果表明:服药前IgA平均值明显低于正常儿童,提示体弱儿童好发呼吸道感染与IgA降低,免疫功能低下有关。服药后IgA明显增高,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提示本方所以能预防体弱儿呼吸道感染,可能与促进体内IgA升高,增进机体免疫功能有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健儿散【方剂来源】陈杰。中医杂志1981;21(6):46【方药组成】人参3份,五味子2份,川贝1份。

【使用方法】将上药研成细末,制成散剂或水丸,糖衣片备用。3岁以下每次服03克,4~6岁06克,7~10岁1克,11~14岁12克,每天服2次。一般需41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连服30~60天。于夏季服药。

【适应病症】上呼吸道感染反复发作。

【临床疗效】352例患儿服药后显效118例,占336%,有效210例,占595%,无效24例,占68%,总有效率932%。服药15~20天获显效者占231%,21~40天占339%,41~60天者占433%,可以看出服药时间越长,显效率愈高。在上呼吸道感染减少的同时,患儿纳食增加者114例,大便转为正常者65例,自汗减少或消失者51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秦艽桂枝汤【方剂来源】陈陶后自拟方。

【方药组成】秦艽15克,桂枝、白芍、甘草各10克,生姜3片,大枣3枚,细辛5克,防风10克,苍耳子15克。

加减:体质虚弱者可加红参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红参另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

【适应病症】伤风久不愈,鼻痒、喷嚏、流清涕如水状者。

辑方人:陈陶后,湖北中医学院。

保赤丹【方剂来源】任宝成自拟方。

【方药组成】伏龙肝、苏梗、陈皮、竹茹粉、白术、半夏、茯苓、神曲、桔梗各6克,煨姜炭3克,滑石6克,白芷、甘草各3克,藿香9克,砂仁15克,大枣炭3克,厚朴4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粉,蜜制为丸,朱砂为衣,每丸重3克,每次服1丸,每日1~2次;2岁以上每次2~3丸,或随年龄逐渐增量。

【适应病症】四时感冒,停食停水,腹痛腹胀,呕吐腹泻等。

辑方人:任宝成,天津中医学院附属二院。

宣消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麻黄6克,荆芥穗、薄荷叶、杏仁、苏叶各9克,焦山楂、炒神曲、炒麦芽各6克,番泻叶12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混合均匀,装瓶备用。半岁以内用05克,1岁以内用1克,2岁以内用15克,3岁以内用2克,4~6岁用25克,7~9岁用3克,10~12岁用45克,13~14岁用6克,1日3次,水冲服,可加糖少许。

【适应病症】感冒。胃有停食,复感寒邪,症见发热无汗,咳嗽厌食,鼻塞流416·感冒·清涕,腹泻稀水夹有不消化食物残渣,指纹浮红,苔薄白。

【临床疗效】董××,男,2岁。发热2天来诊。2天前玩耍后脱衣受凉,又喝汽水,吃烤羊肉串,回家后出现咳嗽、鼻塞、流清涕,发热无汗,体温377℃,自感头痛身痛,食欲减退,间有作呕,舌苔薄白,指纹浮红。处以宣消散,用葱姜汤煎服,2天痊愈。

辑方人: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藿茵苓翘汤【方剂来源】毕可恩自制方。

【方药组成】藿香9克,茵陈18克,茯苓、连翘、石菖蒲各9克,薏苡仁、滑石各12克,白蔻仁、川朴、半夏各6克,通草3克。若治疗湿热型感冒和手足口病加板蓝根12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头煎10分钟,二煎20分钟。共煎150~250毫升。日服3~5次,饭后服。

【适应病症】小儿湿热型感冒、小儿湿热型口疮、手足口病。表现发热,舌苔厚腻,舌质红。

【注意事项】舌光无苔,属阴津伤者勿用。因脾肾阳虚致水湿不化者禁用。

【临床疗效】治疗小儿湿热型感冒22例,手足口病10例,服药2~5剂愈。

辑方人:毕可恩,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仿新加香薷饮【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香薷、厚朴、薄荷各45克,连翘6克,山栀、豆豉、藿香各45克,滑石6克,生甘草3克,生扁豆9克,酒黄芩45克。

加减:热势炽盛,面目红者,加生石膏、菊花;呕吐不止,舌尖鲜红者,去酒芩加黄连;肠胃积滞,腹胀不食者,加神曲、麦芽;高热嗜睡,阵阵烦躁者,冲服局方至宝丹。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暑月感寒。症见高热,无汗恶寒,身形拘急,面颊红赤,不思饮食,呕恶便溏,烦躁不安,时时啼哭,舌苔白而厚腻,指纹青紫滞涩,脉象濡数有力。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

【临床疗效】董×,男,4岁,1984年7月28日就诊。发热,厌食,3天。患儿因过食生冷瓜果,复感风寒,出现发热,体温388℃,恶寒,面颊红赤,纳呆厌食,腹胀便溏,日3~4次,无脓血,伴烦躁不安,时时啼哭,舌苔白腻,脉濡数,指纹青紫滞涩,治宜解表散寒,化湿涤暑,佐以清热。药用香薷6克,厚朴45克,薄荷341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连翘9克,山栀、豆豉、藿香各45克,滑石、炒谷麦芽各6克,白豆蔻15克,生石膏15克,菊花6克,甘草3克。2剂,水煎频频呷服。服药后患儿体温降至364℃,余症消失。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柴蒲葎草汤【方剂来源】王金云。湖北中医杂志1981:(4):27【方药组成】北柴胡6克,蒲公英、葎草各10克。4岁以上剂量适当增加。

加减:高热加石膏、知母;口渴伤阴加生脉饮;心烦加莲子心、川连;尿频数加桑螵蛸、覆盆子、益智仁。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暑热。症见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无汗或少汗等。

【临床疗效】以本方治疗小儿暑热57例,随访38例,有效率为948%。经临床观察以暑伤肺胃型疗效最好。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疏解汤【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黄芩10克,贯仲、青蒿各15克,蚤休、柴胡各9克,葛根12克,香薷、杏仁各9克,甘草3克。

以上为3岁小儿剂量,3岁上下酌情增减。

【使用方法】清洁水适量,先浸泡30分钟~1小时,煎沸1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液和匀,收250~350毫升。以上药汁分4~6次温服。一日1剂,3天为1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

【适应病症】小儿风热感冒发热(包括普通病毒性上感和流感)。症见突然发热,不恶寒或微恶寒,喷嚏、流涕,咳嗽口渴,微汗或无汗;或伴头痛,身痛、咽痛。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咽红。

【注意事项】避风寒;忌食辛辣、油腻食品。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者为显效;24~48小时体温恢复正常者为有效;48小时以后退热者为无效。97例疗效观察结果:本组患儿服药后24小时内退热者74例,显效率为763%;24~48小时内退热者19例,有效率为196%;总有效率为959%。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

复方退热清暑饮【方剂来源】刘征利,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12):738418·感冒·【方药组成】香薷、滑石各10克,生石膏25克,银花15克,连翘、板蓝根各12克,薄荷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粗末,装入透析纸袋,每袋8克。服时用开水浸泡药袋15~20分钟,浸泡过程中搅拌2~3次。每次药量:3岁以下1袋,4~8岁2袋,8~13岁3袋,14岁以上4袋。每隔2~3小时服药1次,昼夜频服。

【适应病症】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引起的高热。属表实证。

【临床疗效】治疗61例,显效53例(24小时内热退,48小时内症状缓解),有效8例(48小时内热退,72小时内症状缓解)。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感冒舒冲剂【方剂来源】于真玲。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38【方药组成】大青叶、连翘各30克,荆芥、防风、白芷、薄荷、牛蒡子、桔梗各12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上药1剂制成冲剂3袋。5岁以下每次服1/3~1/4袋;5岁以上儿童1/2袋;成人1袋。病重者首次加倍。每日服3次。

【适应病症】感冒、流行性感冒,属风寒、风热型。

【临床疗效】治疗439例,有效率842%。对照组(服感冒退热冲剂)56例,有效率696%。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高热患者一般服药后3小时左右即汗出热退,体温一般不再回升,且无大汗淋漓之弊。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贯射合剂【方剂来源】张启行。新中医1983;(6):35【方药组成】贯众、黄芩各15克,射干9克,板蓝根、鸭跖草各3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2岁以上每日1剂。2岁以下2剂分3日服。

【适应病症】上感、水痘之高热。

【临床疗效】治疗上感高热42例。服中药1天后热已退者12例,2天26例,3天3例,3天后仍发热者1例。

辑方人:艾军。

解表退热液【方剂来源】金福厚,等。新中医1985;(7):13【方药组成】石膏300克,连翘30克,荆芥、薄荷各15克,芦根、赤芍各10克。

【使用方法】将石膏先煎30分钟,加连翘、赤芍、芦根再煎10分钟,加荆芥、41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薄荷煎煮15分钟,共煎2次,煎成300毫升,过滤后加适量泥泊金备用。以每公斤体重3毫升保留灌肠。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高热。

【临床疗效】治疗20余例,均痊愈。

辑方人:艾军。

珠黄散【方剂来源】余道卿。新中医1982;(5):25【方药组成】珍珠层粉、人造牛黄各等份。

【使用方法】上二味和匀,开水冲服,每日3次,6个月以下每次03克,半岁~1岁每05克,1~2岁每次1克,3~4岁每次15克,4~6岁每次2克,6岁以上每次3克。

【适应病症】小儿高热。

【临床疗效】治疗感冒99例,治愈65例,占656%;好转15例,占151%;无效19例,占193%。治疗喉炎36例,治愈26例,占722%;好转6例,占167%;无效4例,占111%。治疗肺炎20例,治愈12例,占126%;好转4例,占20%;无效4例,占20%。治愈和好转共计128例,总有效率占825%。

辑方人:艾军。

蒿柴薇丹汤【方剂来源】滕宣光经验方。

【方药组成】青蒿、白薇、银柴胡、丹皮各10克。

加减:咽红肿者加野菊15克,大青叶10克;口渴喜饮者加生石膏15克,知母6克;咳嗽流涕者加前胡10克,桔梗6克,浙贝10克。

【使用方法】先用适量凉水将药浸泡30分钟,水药相平为度,文火煎煮15分钟,倒出第一煎,再兑入适量凉水文火煎煮15分钟,将两药合起约60毫升。每次服药20毫升,每日3次,均在饭前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发热,日晡夜重,或高热持续不退,气营两燔;或热入营血有化燥伤阴之趋势者,舌红或舌绛,苔薄白或黄厚,脉浮数或滑数。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多饮水,注意休息。

【临床疗效】1985年4月~1987年2月用本方治疗小儿外感或急性发热疾患320例(用过西药不计在内)。其中发热1~3天的155例;4~6天的110例,占全部病例的82%;体温381~39℃的169例,391~40℃的136例,这两组占全部病例的953%。其中144例化验白细胞增高者57例,不高者87例。均用本方每诊2~3剂。疗效标准:服药3剂,体温降至正常为痊愈;服药4~6剂,体温降至正常为有效;服药6剂以上,体温不降或未降至正常为无效。治疗结果:420·感冒·体温在3天内降至正常者293例,占全部病例的915%,服药4~6剂体温正常者22例,占全部病例的69%,服药6剂体温未降至正常者占全部病例的16%,总有效率984%。

辑方人:滕宣光,北京中医医院。

高热灵【方剂来源】彭暾。辽宁中医杂志1989;13(10):38【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各15克,板蓝根20克,大黄4克,桂枝8克,杏仁10克,石膏25克,麻黄、甘草各3克。

加减:无汗加生姜10克;有汗加知母6克;大便溏大黄用酒炒;寒热往来加柴胡、黄芩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取药液150毫升,加适量白糖制成糖浆。婴儿每日半剂,1~2岁每日2/3剂,3岁以上每日1剂,每日分3~4次服。得汗或热泻热退者停药。

【适应病症】小儿高热证。

【临床疗效】治疗340例,速效(服药后12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178例,占524%;良效(服药后24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130例,占382%;有效(服药后48小时内体温降至正常)13例,占38%;无效(服药后48小时体温不降或服药第3天体温仍有反跳)19例,占56%。总有效率944%。

辑方人:艾军。

小儿退热冲剂【方剂来源】杨永芳。湖北中医杂志1987;(6):13【方药组成】银花、连翘、前胡、荆芥、防风各7份,僵蚕、钩藤、山楂各6份,蝉蜕、薄荷各5份,甘草2份。

【使用方法】加工成冲剂,每包10克(含浸膏2克)。半岁以内每次服1/2包,1~2岁1包,3~4岁15包,5~6岁2包,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感冒发热。症见咳嗽,鼻流涕,喷嚏,咽红,双侧扁桃体体Ⅰ°~Ⅱ°肿大,无脓点,舌红或边尖红,苔薄白,指纹红紫浮露达气关,心肺听诊无异常。

【临床疗效】33例患儿,痊愈22例,显效8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09%。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柴芩白虎汤【方剂来源】李志山自拟方。

42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柴胡、黄芩各6克,青蒿10克,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白薇各10克,生甘草5克。

【使用方法】先将生石膏入500毫升水中,煮沸15分钟,后入余药,煮沸5~10分钟,得药液250毫升左右。日服1剂,分3~4次服,3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发热(风热证,半表半里证,里热气分证,阴虚热证)。症见发热有汗,鼻塞流涕,咽喉红肿,或发热无汗,面红目赤,咽喉红肿,口渴,或壮热汗出,口渴尿黄,或发热往来,咽红,或发热午后或夜间为甚,五心烦热,两颧红赤,舌质红,苔黄或薄净,脉浮数或洪数或虚数等。

【临床疗效】治疗发热,疗效较满意。一般1~2剂可退热,2~3剂可愈。

徐姓,男,7岁。发热5天,壮热(体温在39℃以上),偶咳,咽喉红肿,舌红苔黄腻。血象白细胞98×109/升,中性粒细胞078,淋细胞022。用柴芩白虎汤加生军4克后下,1剂便通热减,2剂热退,再服1剂,诸证悉除,血象亦正常。

辑方人:李志山,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柴芩清热汤【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北柴胡9克,炒黄芩、制厚朴、炒槟榔、半夏各10克,大黄5克,粉赤芍、炒枳壳、炒六曲各9克,肥知母、青蒿、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先将药以冷水浸泡半小时后,煎至120~150毫升,分2~3次温服。

【适应病症】风热感冒。邪从火化,高热不退,湿遏热伏,胸膈满闷,舌红苔垢。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腥荤。

【临床疗效】20多年来,先后以此方随症化裁,治疗50余例小儿感冒烧热持续不退的病例,特别对那些肠胃症状明显的病儿效果尤佳,有效率为95%以上,一般药后1~3天烧热即可消退。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市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芩青退热汤【方剂来源】张鼎华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10克,连翘、牛蒡子各6克,薄荷(后下)5克,芦根10克,竹叶4克,桔梗、黄芩各6克,大青叶10克,知母5克,生甘草2克。以上为2岁儿童用量。

【使用方法】每剂煎煮2次,每次煎煮15分钟,不可久煎。饭前口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风温发热,上呼吸道感染发热,流行型病毒感冒发热,422·感冒·急性扁桃体炎发热。症状:发热流涕,打喷嚏,咳嗽咽痛,痰稠,口渴,面红唇赤,有汗或无汗,烦躁,痰黄便干,扁桃体红肿,苔薄黄或薄白,指纹浮紫。脉浮数。

【临床疗效】杨×,女,3岁,1985年2月就诊。发热流涕已3天,经服退热粉及注射青霉素2天无效转中医治疗。伴鼻塞流稠涕,微咳,面赤唇红,口渴,咽红,溲黄便结,烦躁夜卧不安,查肛温401℃,双侧扁桃体红肿,化验血象:白细胞94×109/升,中性粒细胞060,淋巴细胞040,舌红苔薄黄,脉浮数。证属风温束表,热郁卫分,服本方1剂热退,2剂痊愈。本方治疗外感发热退热迅速,临床治疗50余例,体温均在385℃以上,约90%服药2剂以下热退。

辑方人:张鼎华,江西省吉安市人民中医院。

七味茶【方剂来源】朱国城,等。中医杂志1984;23(9):34【方药组成】连翘、钩藤、前胡各6~12克,防风、木通各6~9克,荆芥3~6克,蝉衣3~9克。

【使用方法】水煎,分2次服。每日1剂,重者2剂。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发热,咳嗽,泄泻诸疾。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疏风清热汤【方剂来源】龚其恕。四川中医1986;(10):10【方药组成】银花、钩藤(后下)各12克,菊花(后下)、僵蚕、蝉衣、连翘、大力子、杏仁,桔梗各10克,桑叶、苏荷各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高热。

【临床疗效】刘×,男,6岁,1985年3月6日诊。昨天下午开始寒热不适,服解热止痛散1包,入夜热退,半夜后复烧,身热,有汗,咳嗽,头痛,喉痛,口渴喜饮,又服解热止痛散1包,今晨发热益甚。查体温400℃,舌红苔薄白,脉象浮数。诊为风热。投上方加香豉、青蒿各6克,鲜芦根30克,2剂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石板柴汤【方剂来源】唐业忠。广西中医药1987;(3):15【方药组成】生石膏30克,板蓝根15~20克,大青叶15~20克,柴胡,僵蚕各9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3~4次温服,每次口服量不宜少于2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发热。

42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100例中显效96例,有效2例,无效2例。

辑方人:张祖联。

青僵散【方剂来源】马凤友。黑龙江中医药1987;(5):44【方药组成】青黛、僵蚕。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极细末。周岁以内每次服05克;1~3岁1克;3~5岁2克;5岁以上3克。一日3次,白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呼吸道感染。症见发热、咳嗽、咳喘等。

【临床疗效】119例患儿,显效93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3%。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退烧宁【方剂来源】陈仁庆,等。湖北中医杂志1982;(3):17【方药组成】僵蚕、蝉蜕、薄荷、荆芥、桔梗各12克,黄芩、连翘、神曲、元参、竹叶、山栀各20克,甘草6克,蔗糖适量。

【使用方法】制成糖浆剂100毫升。服法:小于1岁者,每次服5~10毫升;1~2岁者,每次服10~15毫升;3~5岁者,每次服15~20毫升;6岁以上者,每次服20~25毫升,日服3~4次。高热患儿服药后体温不降者,改为2小时服药1次,体温下降后,仍依前述服法。

【适应病症】小儿上呼吸道感染发热。

【注意事项】1对少数服药特别困难的患儿,可采用少量多次频服的方法,以免引起呕吐。

2部分患儿服药时有大便色黑质稀或次数稍增现象,停药后可自行消失,不需另作处理。

【临床疗效】110例患儿,服药后均体温恢复正常,6小时以内者为24例,占218%;12小时以内者为28例,占255%;1天以内者为34例,占31%;2天以内者为13例,占118%;3天以内者4例,占36%;4天以内者2例,占18%;无效者5例,占45%。有效率为955%,24小时退热者为783%。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退热合剂Ⅰ号液【方剂来源】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生麻黄、葛根各10克,青蒿15克,生石膏(先煎)30克。

424·感冒·【使用方法】上药水煎二次混合液(现我院制剂室配制有250毫升/瓶,密封备用)直肠点滴。视病情轻重及年龄大小而定其用量,一般1岁以下,100毫升;1~3岁,150~200毫升;3~5岁,250毫升;5~7岁,300毫升;7~10岁,350毫升;10岁以下,400毫升。日行2次(上、下午各1次)。治疗前测肛温1次,给药后,8小时内,每2小时测肛温1次,8~24小时,每4小时测肛温1次,24~48小时,每8小时测肛温1次,观察48小时。

【适应病症】小儿高热,尤以外感风热为佳,对支气管肺炎、伤寒、风湿热等亦有降温作用;但对夏季热无效。

【注意事项】治疗前最好先清洁灌肠,以防药液流出。

【临床疗效】据临床55例患儿观察,直肠点滴小儿退热合剂Ⅰ号液后,2小时降温者48例,占873%。总有效例数为51例,占927%(其中显效36例,占655%,好转15例,占272%)。无效4例,占73%。其疗效观察标准是:至用药后,48小时后体温下降者为有效。若在24小时内,热退至正常者为显效,48小时体温不降者为无效。

辑方人:华莺,江西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副主任医师。

小儿回春丸【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经验方。

【药物组成】半夏80克,天南星120克,竹黄、胡黄连各80克,九节菖蒲120克,钩藤、胆南星、青礞石、黄连、川贝母各80克,牛黄8克,珍珠粉20克,麝香8克,薄荷油08克,朱砂(飞)80克。

【使用方法】先将牛黄、麝香、朱砂分别粉碎成细粉,加入珍珠粉。钩藤加水煎煮,取药酒备用。余药粉碎成细粉。过筛,再与牛黄等四味药细粉及薄荷油混匀。用炼蜜150克与钩藤药酒溶化泛成丸,干燥即得。1周岁以下2~3粒,一日2次。

【适应病症】发热(风热证,或咳嗽气喘之痰热证);小儿急惊风。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水牛角煎【方剂来源】曹鸿云经验方。

【方剂组成】水牛角屑10克。

【使用方法】水牛角屑用60毫升水煎煮,煮沸后再煎20分钟,除药屑,留药液20毫升。2煎,煮沸后再煎10分钟,留药液20毫升。以上为6~7岁的用量,每日服2次。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发热。

【临床疗效】治疗小儿外感发烧66例,其中60例,在1~3天内体温恢复正42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常,6例无效,总有效率9066%。

辑方人:曹鸿云,河南省中医研究院主治医师。

石薄解热汤【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石膏18克,薄荷(后下)4克,鲜芦根20克,地骨皮9克,银花15克,连翘、白薇、板蓝根各9克。

【使用方法】上药除薄荷外,加水浸泡,浓煎10分钟后,下入薄荷,继煮5分钟,去渣取汁用。每日1剂,每剂分2~3次服,药后避风。

【适应病症】外感温热病。症见高热不退,精神倦怠,大便干燥,舌红苔黄。

【临床疗效】杨××,男,5岁。1986年8月30日初诊。发热20天,体温39~40℃,汗出热不解,精神倦怠,食纳不佳,不思饮水,大便干燥,小便黄赤,舌质红,舌边溃疡,苔中根黄厚,脉滑数。血常规:血色素158克,白细胞209×109/升,中性073,淋巴027;尿常规正常。拟方:生石膏16克,鲜芦根15克,薄荷4克,银花、连翘、地骨皮、白薇、板蓝根、银柴胡各9克,紫雪丹(冲服)1支。

服上方2剂,体温降至正常,精神转佳,诸症悉平而告痊愈。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季之颖,北京儿童医院。

加味银翘散【方剂来源】李石城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各25克,桔梗、牛子、薄荷各12克,竹叶、荆芥各10克,甘草、淡豆豉各5克,石膏30克,板蓝根、鱼腥草各20克。

【使用方法】武火水煎,每日1剂。饭前服,病急可日服4次。

【适应病症】温热病初起。症见发热无汗,微恶寒,头痛,口渴,咳嗽咽痛,舌红,苔薄黄,脉浮数。

【注意事项】忌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在适应病症范围内,疗效可靠。

辑方人:李石城,湖南省衡阳市中医院。

清热解表饮【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薄荷45克,牛蒡子、连翘各6克,桔梗、浙贝、山栀、豆豉各45克,枳壳3克,酒黄芩、淡竹叶各45克,生甘草3克。

加减:挟食滞者加神曲、麦芽;高热烦躁、汗出不解者,加生石膏、知母;头痛剧烈者,加菊花、桑叶,去薄荷;扁桃体红肿甚者,加银花、玄参;烦躁或惊厥者,冲服局方至宝丹。

426·感冒·【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外感风热。症见高热,汗出不畅,昏睡呵欠,口渴心烦,面红腮赤,咽痛红肿,小溲短赤,舌边尖鲜红,苔白厚或黄薄,脉浮数有力,指纹青紫。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王×,女,1岁半。发热1天,体温达395℃,有汗不畅,面目红赤,阵阵烦躁,不思饮食,无咳喘,扁桃体红肿,腹部热甚,四肢欠温,舌苔白厚而腻,指纹青紫粗大。此属风热外感,引动内蕴之热,内外相引为患,熏灼心主,煎熬津液,颇有抽风之虞,急以辛凉解表,清热调胃之剂。药用薄荷45克,牛蒡子、连翘各6克,桔梗45克,浙贝、神曲、麦芽、山栀、豆豉、酒芩各6克,枳壳、生甘草各3克,局方至宝丹15克(分3次冲服)。药后体温降至365℃,精神转佳,但仍纳呆腹胀,再予清热调胃而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羚羊角粉【方剂来源】江苏省射阳县制药厂。

【药物组成】羚羊角600克。

【使用方法】将羚羊角粉碎成细末,分装成每支06克备用。每次服03克,一日服2次,温开水送下。亦可作保留灌肠用。

【适应病症】外感高热,神昏惊厥等症。

【注意事项】凡虚热不宜服用。

【临床疗效】治高热惊厥,疗效显著。

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解肌清热饮【方剂来源】李学尧家传方。

【方药组成】葛根、连翘各10克,薄荷3克,竹叶、山栀各10克,淡豆豉6克,黄芩10克,桔梗45克,通草3克。

【使用方法】用清水急火煎煮约15分钟,2煎共得150毫升左右。少量多次频服,食前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风热外感(证属卫气同病)。症见发热或微恶寒,无汗或少许,喷嚏,咳嗽,烦躁,舌苔薄白或微黄,脉浮数,指纹浮赤。

【临床疗效】陈××,男,1岁,1984年3月28日初诊。发热3天,昨日起高热达体温39℃(腋下)无汗,饮食不进,唇焦口渴,啼哭不安,昨夜烦扰,难以入眠,大便燥结,小便短赤,舌红苔黄脉弦滑而数,指纹浮露色红赤过气关。系阳明蕴热挟新感风温,宜疏解表邪,清泄阳明。葛根、连翘、竹叶、山栀各10克,豆豉6克,薄荷2克,桔梗5克,石膏(先煎)15克,通草3克。3月29日2诊:昨药服42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后当晚汗出而热势锐减,体温378℃(腋下),烦扰已定,夜可安睡,口唇转润,唯口渴仍是,饮食尚少,小便短赤,今晨大便畅通,舌苔薄脉弦滑,仍宗前法加减进之。葛根6克,连翘、竹叶、山栀各10克,鲜芦根45克,桔梗3克,滑石15克,通草3克。嘱其服2剂后若热退症除,可常用鲜芦根代茶,清阳明蕴热以收全功。

辑方人:李学尧,福州市公费医疗第二门诊部主治医师;李学麟,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解热合剂【方剂来源】冉雪峰经验方。

【方药组成】薄荷叶6克,青蒿穗、荆芥穗各9克。

【使用方法】上3味药入罐共煎,煎2沸为度。1帖药煎2次,去渣取汁。饭后服用,服药后取微汗。

【适应病症】小儿外感风热。症见小儿头痛发热,发热重恶寒轻,鼻塞不通,或流涕喷嚏,咳嗽,脉象浮数,舌苔薄黄,舌质赤。

【临床疗效】小儿外感,风热居多,把常见之疾,辨证准确,临床运用,屡试屡效。

辑方人:熊光宗,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副主任医师。

清热解表汤【方剂来源】孔庆芳自拟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银花、连翘各10克,荆芥(后下),薄荷(后下)各6克,葛根、神曲各10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水煎剂。武火急煎,待即将煎好时,将后下药放入,煎四五分钟即可。日服1剂,分2~3次服。一般1~2剂为一疗程。一般食前温服,微有汗者佳。

【适应病症】外感发热(风热或风寒型)或感冒挟滞型。风热乳蛾。

【注意事项】避风寒。

【临床疗效】胡×,男,1岁零4个月。1987年5月14日中午12时就诊。发热3天,体温持续38~39℃,夜间热甚,无汗,流黄涕,不咳,纳差,大便尚可,尿黄。曾用板蓝根冲剂、了哥王、复方新明磺等,热未退。咽红,唇舌红,苔白,指纹紫。白细胞105×109/升,中性粒细胞043,淋巴细胞055,嗜酸性粒细胞002。以清热解表汤加桔梗8克,1剂热退,第2日晨体温369℃(肛表)。稍咳,守原方加前胡,鱼腥草各10克,2剂愈。

辑方人:孔庆芳,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主治医师。

428·感冒·白虎将军汤【方剂来源】王芸亭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石膏(先煎)30克,知母9克,甘草3克,粳米15克,生大黄(后入)3克,竹叶6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入250毫升,煎45分钟。煎2次。煎取药汁70~100毫升,分3次温服。

【适应病症】上感。症见发烧,咳嗽等。

【临床疗效】从1985年以来,用白虎将军汤治疗小儿各种发烧100例,其中1剂治愈94例,2剂治愈6例,治愈率达100%。

辑方人:王芸亭,内蒙古自治区乌拉特中旗医院。

小儿保元丹【方剂来源】高仲山自拟方。

【方药组成】胆星25克,蜈蚣6条,羌活25克,防风30克,朱砂20克,薄荷25克,天竺黄、前胡各35克,珍珠15克,皂角35克,全虫10克,天麻35克,牛黄、麝香各7克,麻黄35克,僵蚕15克,琥珀35克,梅片7克,钩藤、青礞石、甘草、竹沥各3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炼蜜为丸,每丸重05克。新生儿每次半丸,1~3个月每次1丸,4~6个月每次1~2丸,7个月~1岁每次2~3丸,口服每日2~3次。

【适应病症】感冒发热,挟惊、挟痰者;或新生儿肺炎,痰盛喘急;或肺炎痰热闭肺,喉间痰鸣,睡卧不安,面色青红者。

辑方人:高仲山,黑龙江中医学院教授。

429痢疾新加葛根芩连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葛根12克,黄连、黄芩各9克,甘草6克,滑石12克,焦三仙各9克,陈皮3克,车前子12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6个月以内每次服10毫升,6个月~1岁每次服20毫升;1~2岁每次服30毫升;2~3岁每次服40毫升,3岁以上每服50毫升,日服4次。

【适应病症】急性肠炎,急性菌痢。

【临床疗效】李×,女,3岁。腹泻3天,日泻无度,泻下水便杂有少许黏液,尿黄短少,体温39℃,舌苔黄腻,脉滑数,粪检:色黄稀便,白细胞少许。诊断急性肠炎。服上方1剂日1剂热降症减。又继服3剂即愈。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儿宝时痢散【方剂来源】宋丛有自拟方。

【方药组成】葛根50克,黄芩(酒制)30克,黄连(吴茱萸制)20克,甘草15克,白头翁40克,莱菔子(炒),白芍各30克,山楂(炒)50克,川军(酒制)15克,枳壳20克,木香1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经过干燥,共为细末。6个月~1周岁每次08克,1~2岁每次10克,1~3周岁每次12克,4~6岁每次15克,7~10岁每次18克,11~14岁每次2克,1日3次,饭前30分钟白水送下。

【适应病症】痢疾。症见腹痛,腹泻脓血便,里急后重等。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刘×,女,4岁。腹痛2天,1985年6月8日来院就诊。发热体温388℃,恶心,呕吐,舌苔白腻,精神苦闷,烦躁不安,腹痛剧烈,未便,脉数,当时用生理盐水400毫升灌肠检便,脓细胞(+++),白细胞(++),红细胞(+++)确诊为中毒型痢疾,投给儿宝时痢散3付,每次15克,一日3次,第2天检查体温368℃,恶心止,呕吐愈,腹痛轻,腹泻日3次,稀便,脉缓,再予儿宝时痢散6付,每次15克,一日3次,连服2天,经复查,一切症状消失,大便一430·痢疾·日1次,化验检查大便正常而痊愈。

辑方人:宋丛有,吉林市郊区人民医院。

止痢散【方剂来源】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广木香45克,川黄连6克,白芍9克,西川军15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装瓶备用。温开水加白糖少许冲服。半岁以内,每服03~045克;1岁以内,每服06~09克;2岁以内,每服15克;3岁以内,每服18克;4~6岁,每服25克;7~9岁,每服3克;10~12岁,每服45克;13岁以后,每服6克,均一日3次。

【适应病症】大便带有脓血,腹痛下坠,发热呕吐。

【注意事项】本方内有黄连,顿服量大易致呕吐,宜少量频服。

【临床疗效】王××,女,7岁。大便带血,一日大便10余次,腹痛下坠,伴有发热,恶心呕吐,诊断为细菌性痢疾,用止痢散治疗3天病愈。

辑方人:陈道同,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菌痢合剂【方剂来源】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口服剂:地锦草20克,马齿苋30克。

灌肠剂:白头翁10克,黄连6克,黄柏8克,秦皮6克。

【使用方法】口服剂煎成120毫升,灌肠剂煎并浓缩成50毫升。口服每日1剂,分3~4次服下。灌肠每日2次,每次25毫升。

【适应病症】细菌性痢疾。症见腹泻脓血便,每日数次,伴腹痛,或有发热,大便检查可见红、白细胞、脓细胞,培养可见痢疾杆菌。

【临床疗效】本科临床多年应用,收效比较满意,总有效率达90%以上。

张×,女,3岁,1987年7月20日就诊。患儿因饮食不洁而致腹泻脓血便,伴发热,大便检查:黏液(+++),白细胞(+++),红细胞(++),脓细胞(++),诊为急性菌痢,予以菌痢合剂,及灌肠剂7天,诸症清除,大便检查正常。

辑方人:马新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柴胡荆芥散【方剂来源】席书贤家传方。

【方药组成】柴胡3克,荆芥2克,竹茹4克,银花、连翘,白芍各6克,杏仁、桔梗各2克,木香15克,黄芩3克,甘草15克。

加减:若夹有宿食,呕恶暖气者,酌加枳实,厚朴。

【使用方法】作汤剂,一日1剂。取水250~400毫升,纳入诸药,煎煮15分43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钟,去渣分2次口服。药后覆被微微汗出即可。

【适应病症】痢疾初起发热恶寒,腹痛下痢里急后重,大便次频,或黄绿稀便杂有黏液或带脓血,苔白腻微黄,脉弦紧而数或弦数。

【临床疗效】多年来,门诊及病房应用此方治疗痢疾初起,效果甚佳。

刘××,女,2岁,住院号13442。因高热半天,黏液便5小时入院。查:体温387℃,精神萎靡,嗜睡状,口唇干燥,双眼窝轻度凹陷,心肺如常,腹略胀。舌红,少苔,脉细数。大便常规:黏液(+),脓细胞(+++)。予上方加减:柴胡45克,荆芥3克,杏仁45克,白芍3克,黄连15克,黄芩2克,葛根6克,钩藤45克,甘草3克,白头翁6克。水煎服,一日1剂,次日体温降至正常3天后大便成形,化验正常,带药出院。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

加味葛根芩连汤【方剂来源】席书贤家传方。

【方药组成】葛根5克,黄连、黄芩各3克,杏仁2克,白芍、木香各3克,银花6克,甘草15克。

加减:兼有食积者,加山楂5克,川朴3克。

【使用方法】汤剂,一日1剂。取水200~500毫升,纳入诸药,煎煮20分钟,去渣,分多次口服。

【适应病症】痢疾症见。腹痛里急,痢下赤白夹杂,兼有发热,口渴引饮,小便黄少,舌苔黄腻,脉象弦数。

【临床疗效】多年来我科门诊及病房应用此方治痢下赤白,兼有发热者,疗效甚佳。刘×,男,1岁零2个月,住院号13182。因发热,伴脓血便3天,以菌痢收住院。查:体温397℃,神清,唇干,心肺如常,腹软。大便常规:黏液(++),脓细胞(+),苔白微腻,指纹青。予加味葛根芩连汤。葛根3克,黄连25克,黄芩、焦楂、白芍各3克,木香15克,银花、山药各6克,钩藤45克,甘草15克。

水煎服。2剂后大便明显好转,上方加减再服2剂临床治愈。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

除痢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藿香5克,白头翁9克,广木香3克,葛根6克,砂仁2克,黄柏3克,陈皮、甘草各2克,大枣2枚。

【使用方法】药加水250毫升,文火煎成150毫升,每日1剂,分2次温服,上药为2岁以内儿童之量。

【适应病症】小儿痢疾,属于湿热型。症见赤白黏液便,肛门灼热,里急后432·痢疾·重,口渴心烦,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

【注意事项】禁吃生冷、瓜果、油腻、辛辣、香燥、不洁食物,不喝生水。

【临床疗效】陈某,男,1岁3个月,1979年8月2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下赤白黏液便,每日11次以上,发热口渴,食少神萎,舌苔淡黄,脉浮滑数。处方:除痢汤2剂。水煎服。复诊:发热已退,食欲稍增,大便赤白黏液大减,每日次数减半。除痢汤再服2剂。三诊药后病情已愈,大便成形,每日2次大便,但低热自汗,性情急躁,为小儿病后脾弱肝旺之证,予以六君子汤加银柴胡、浮小麦、莲子调理3剂而愈。

余在临床上长期用此方治疗小儿湿热痢疾,效果很好,屡用屡效。此方一般4~6剂获痊愈。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参香散【方剂来源】午雪峤自拟方。

【方药组成】苦参60克,木香1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每用1~2克,温水调糊,敷于肚脐,外以胶布或伤湿止痛膏固定,一日1换,如对胶布过敏者,可用纱布包裹。

【适应病症】湿热泄泻,湿热痢疾,症见发热,大便如水,色绿,有黏液,或下利脓血,里急后重,肛门灼红,舌红苔黄腻,指纹紫。

【临床疗效】本方经长期临床应用,疗效满意,且可解决小儿服药之苦。

王×,男,1岁零5个月,1984年7月25日就诊。腹泻2天,泻下绿色稀水便,挟有黏液,无脓血,日泻7~8次,泻前哭闹,纳差,小便短赤,舌红,苔白腻,指纹细紫,用参香散15克,温水调敷肚脐,2日而愈。

辑方人:午雪峤,西安市新城区中医医院,西安中医儿童医院。

泻痢宁【方剂来源】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木槿花、黄柏各500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0毫升,浸泡2小时,煎煮取汁1000毫升,再将药渣加水1500毫升,煎取1000毫升,合并两次药液,煮沸,加防腐剂,装入灌肠球备用(灌肠球为塑料制品,其外形像开塞露,容积有20毫升、40毫升、60毫升3种)。剪开灌肠球的封口,插入肛门,将药液注入,作保留灌肠,每次用1个球,每天2次,3天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湿热型痢疾和湿热型泄泻。

【注意事项】久痢脱肛者不宜用。

【临床疗效】共治疗1540例,观察72例,治愈率为84%。

43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江苏省盐城县中医院儿科。

加味香连散【方剂来源】孙之廷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15克,木香10克,黄柏、川军各15克,枳壳10克,黄芩25克,白芍20克,当归10克,槟榔片1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口服日3次,1~3个月01~015克;3~6个月015~025克;6~12个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25~30克。

【适应病症】热痢初得,赤白脓便,恶心纳少,腹痛,里急后重。

【临床疗效】治疗菌痢效果明显。

辑方人:孙之廷,黑龙江中医学院。

止痢汤【方剂来源】杜百林,等。河南中医1985;(3):42【方药组成】黄连100克,炒大黄200克,黄芩250克,川楝子炭150克,炒白芍200克,荆芥炭150克,元胡50克,灶心土500克。

【使用方法】将灶心土放容器中,加水约5000毫升,搅拌,静置,取上清液,煎煮上药,剩药液约2000毫升滤出,灌装,高压灭菌备用。1岁以内每次30毫升,1~3岁40毫升,3~5岁50毫升,5~7岁60毫升,7岁以上药量酌增,一日1次,每次保留灌肠30~60分钟。

【适应病症】小儿菌痢。症见发热,腹痛,里急后重,脓血黏液便等。

【临床疗效】90例患儿中,灌药1次痊愈者17例,2次者34例,3次者19例,5次者8例,好转5例,无效7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治痢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白头翁各10克,白芍、秦皮各5克,木香2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成极细面。每日6个月以下05~2克;7~12个月2~4克;1~3岁45~6克;4~8岁65~75克;9岁以上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急性痢疾及肠炎。久痢亦有效。

【注意事项】不宜久服。

【临床疗效】观察50例,有效者47例。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34·痢疾·荡痢平【方剂来源】何世英经验方。

【方药组成】川连6克,木香45克,白头翁9克,陈皮6克,楂炭9克,厚朴45克,血余炭、车前子、谷芽炭、麦芽炭各9克,藿梗45克。

【使用方法】按照碎末轧片法,制成04克重的片剂,每片含生药03克。周岁以内4片,3岁9片,6岁16片,均每日2~3次分服。

【适应病症】急性痢疾。

【注意事项】虚寒泻痢忌服。

【临床疗效】我院中医科门诊曾对4岁以内痢疾患儿给服荡痢平片,观察了41例,其中发病3天以内4例,4~8周16例,1周~半月7例,半月~1月5例,1月以上9例(仍具有急性期症状)。大便一日2次者2例,3次3例,4次7例,5~10次者18例,10次以上5例,次数不清6例,纯黏液便者5例,纯脓状便3例,黏液脓血便24例,稀水、黏液或脓血9例。除4例未作大便化验外,37例化验结果,均有大量脓细胞及白细胞或吞噬细胞等,限于工作繁忙,未作培养。治疗结果:症状完全消失,大便恢复正常者35例,占854%,平均疗程为55天。

辑方人:何世英,天津市儿童医院。

三黄粉【方剂来源】杨侃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黄芩、黄柏各等量。

【使用方法】上药用中药粉碎机打成粉末,即为“三黄粉”,将粉末调入生理盐水,用经消毒的50毫升注射器吸入调匀后的药液,接上皮条(吸氧用皮条),插进患儿肛肠内约4~8厘米,缓缓注入。1岁内患儿每次用三黄粉1克,生理盐水20毫升;4岁以上用三黄粉3克,生理盐水40毫升;2~3岁用三黄粉2克,生理盐水30毫升。一般每日灌肠1次,病情较重者2次。

【适应病症】痢疾(湿热型)。

【注意事项】疫毒痢、寒湿痢或虚寒痢不属本方治疗范围。

【临床疗效】临床症状消失,体温正常,大便每日1~2次(婴儿可2~3次),大便化验及血常规化验均属正常为治愈。我科1987年9月~1988年8月,试用三黄粉灌肠治疗小儿菌痢146例,结果痊愈118例,痊愈率为75%。

其中疗程在2日内痊愈者12例,在3~6日痊愈者106例,无效28例(因病情变化或其他原因而采用综合疗法者为无效)。无效者有16例因热势较高,拒乳或不能进低脂流质饮食配合输液或转院治疗,12例因灌肠后药液在肛肠内保留时间太短改用其他疗法(保留时间1小时以上为有效)。该组146例中在43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1岁以内者8例,1~3岁72例,4~7岁38例,8~12岁28例,男88例,女58例;其中有42例曾用西药治疗数天未效者,14例患儿因拒服汤药或服后即吐而改用此法治疗。

按语:三黄粉中的黄芩、黄连、黄柏具有较强的清热燥湿解毒之功,为治湿热诸证之要药,尤对湿热痢颇佳,且灌肠法针对病位,直达病所,药液被肠黏膜直接吸收而迅速进入大循环,故取效较稳。配制后的三黄粉具有可长期贮藏、不易变质、无须煎煮、用时即取其诸多优点。且因其法简便效高,可免小儿服药难之苦,颇受患儿和家长欢迎。小儿脾常不足,运化功能极为薄弱,泻痢时更是如此,所以治疗期间应嘱其节制乳食,这也是取效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

辑方人:杨侃,江苏省大丰县中医院。

加味白头翁汤【方剂来源】徐寿镛经验方。

【方药组成】白头翁、川黄柏各6克,黄连3克,黄芩6克,秦皮、苍术各5克,花太白、地榆炭、广木香各6克,赤芍5克,怀山药6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煮时间20分钟,每次服20毫升,每日2次。

【适应病症】湿热型痢疾,急性痢疾,腹痛便频,赤白交杂,里急后重,口渴喜饮,舌质红,苔黄腻,指纹深紫或紫,脉滑数。

【注意事项】忌食油腻、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胡××,男,4岁。于1985年8月5日因腹泻频繁日行20余次,里急后重,腹痛,大便赤白交杂,神疲乏力,纳差而就诊。口渴喜饮,小便短赤,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粪检:黏液(++),脓球(+++),红细胞(+++),白细胞(++)。乃湿热蕴结,肠络受损,治宜清热解毒,行气化湿。

处以加味白头翁汤,3剂,水煎服。二诊:大便次数显减,日5次,后重减轻,腹痛减。以上方再进2剂,症状消失,纳可,粪便镜检正常。

辑方人:徐寿镛,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疫痢散【方剂来源】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白头翁90克,黄柏、秦皮各60克,黄芩、白芍各90克,石榴皮30克,马齿苋500克,败酱草、木香、甘草各30克,粉葛根150克,黄连60克,雄黄、朱砂、冰片各3克。

【使用方法】散剂包成03克一包的规格,使用可分为口服或灌肠2种方法。

口服:3个月左右的婴儿用01克,半岁左右用015克,1岁左右用03克,2岁左右用06克,以此类推。根据病情和体质等可酌情增减;灌肠:为口服剂量的436·痢疾·15~2倍,疫毒痢可加大至10倍以上。采用保留灌肠或直肠点滴的方法。

【适应病症】热毒型痢疾,疫毒痢疾及中毒性消化不良。

【注意事项】重症昏迷病人可在灌汤同时鼻饲给药。

【临床疗效】张涛,男,6岁半,1988年8月23日初诊。患儿发热,泄泻2天,大便脓血,里急后重,腹痛。用庆大霉素等药治疗无效。大便化验:脓球(++),红细胞(++++)。用本散12包,日3次口服,36克保留灌肠,治疗2天痊愈。

辑方人:韩祥,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刘东,河南省新乡市中医院。

热痢栓剂【方剂来源】张了然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炭、地榆炭各60克,川黄连30克,吴茱萸15克,杭白芍、京赤芍、广木香各30克,老鹳草45克,山楂炭60克。

【使用方法】按照上方将药物依法炮制合格,称量配齐,再用“热浸法”提取其中的水溶性成分,即在上药中用90℃的热水浸渍,每次浸2小时,经过3次浸渍后,将浸液过滤,进行浓缩至1∶1(即1克药材得浓缩液1毫升)。本方全量为360克,应得浓缩液360毫升。再加入95%乙醇720毫升(即药浓液2倍量),搅拌后静置24小时,使杂质沉淀,过滤除去沉淀,将清液用减压蒸馏法回收乙醇,按照上述方法处理3次后,再浓缩成软膏,掺入适量的蜂蜜,搓成小条,用石膏模型压成小弹头式的栓剂。上药总量可制成10枚栓剂,每枚栓剂含原药36克。用易溶薄膜包裹待用。

将小儿取伏卧位,臀部略高。每次用1枚栓剂,外涂润滑油,徐缓插入小儿肛门内。或用小口径直肠镜,涂上润滑油,将栓剂送入肛门内。如病情较重者,则每次用栓剂2枚,用直肠镜先后送入肛门内,一枚置深,一枚置浅,用纱布裹棉花塞入肛门口,以防药栓流出。每隔3小时进行1次(一般在3小时后栓剂全部溶解),以保持药物浓度,达到可靠疗效。

【适应病症】凡属小儿暴痢,不论湿热痢、噤口痢或疫毒痢,偏于热性者均可应用;此方还可作为小儿退热剂。

【临床疗效】用治湿热痢18例,均在用药1日内减轻症状,4~6日痊愈;治噤口痢4例(其中由湿热痢演变而来者3例),均在用药2天后可进食,3~4日基本消除症状,6~8日痊愈;治疫毒痢6例,用药2天后可以减轻症状,4~6日消除症状,8~10日痊愈。

辑方人:江西省景德镇市卫生学校。

加味桃花汤【方剂来源】席书贤家传方。

43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赤石脂5克,干姜3克,糯米1撮,党参5克,山药、薏米各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虚寒久痢,重在气虚。症见痢下经久不愈,虽痢下脓血,但无里急后重。

【临床疗效】门诊用此方治疗虚寒久痢,疗效甚佳。

王×,男,10个月,患儿腹泻1月余,大便日行3~4次,呈糊状色黄绿,杂有黏液及奶瓣,量多少不定。门诊查粪常规:黏液(++),脓细胞(++)。即给桃花汤加味:赤石脂9克,干姜3克,太子参9克,糯米1撮,山药、薏米各6克。水煎服。服6剂,大便成形,化验粪常规正常。

辑方人:席书贤,甘肃省中医院,张淑秋,甘肃省中医院。

七味白术散加味【方剂来源】熊光宗经验方。(原方出自《小儿药证直诀》)【方药组成】米炒北条参、云茯苓各12克,焦白术、煨葛根、鲜藿香各9克,广木香5克,炒扁豆、炒苡米各12克,白桔梗5克,石榴皮12克,马齿苋20克,宣木瓜6克。

【使用方法】水煎,煎开后再煮10分钟滤出药渣,取汁服用。1帖药煎2次,少量多次服用,用小汤匙喂服。

【适应病症】小儿慢性痢疾(痢久肠胃虚弱,脾阳不振)。症见大便次数多,带有黏液,纳谷不思,舌苔花中光剥,指纹伏。

【注意事项】忌服食生冷,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杨×,女,2岁。腹泻,黏液便3月余。1973年9月曾因急性菌痢住院抗生素治疗,缓解后出院,12月4日又以慢性痢疾入院,症见大便日行3~4次,带有少量黏液,饮食不节时便泻明显,粪检:大便稀黄,黏液少许,脓细胞0~1。舌苔花中光剥,指纹伏。观前医多用苦寒之剂,服则泻增,故用温脾止泻,佐以酸收,以七味白术散加减,水煎服,2剂后大便日行3次,黏液亦较前减少,纳谷好转,舌苔光剥较前小,因缺炒薏米、焦白术,改用霜苍术45克,再进4帖,大便常规检查正常。后以健脾和胃调治而愈。

辑方人:熊光宗,武汉市中西医结合医院。

诃壳止痢散【方剂来源】高蔼童自拟方。

【方药组成】诃子肉、粟壳、黄连(姜炒)各6克,炮姜3克,陈皮6克,木香(煨)3克,白术(土炒)、白芍各6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汤剂:水煎取汁100毫升,煎两次,合共20毫升,1~6周岁小儿每服30毫升,7~14岁服50毫升,日服3次。散剂:共研极细面,每包06克,小438·痢疾·儿每服1包,日3次,白水送下。

【适应病症】虚寒性慢性痢疾、肠炎、症见恶心呕吐,发冷发烧,脘腹疼痛,肠鸣泄泻,大便脓血,里急后重。

【临床疗效】王××,女,2岁。发病10余日,腹痛哭闹,大便赤白粘冻,日行七八次,时有低热,汗少纳呆,神疲,小便短少,舌苔白腻,脉沉弱,指纹淡,体温371℃,呼吸,脉搏皆近正常,大便化验:白细胞(++)红细胞2~3个,大便培养:痢疾杆菌(+)。予前方1剂,次日大便次数减少,腹痛减轻,小便次数增多,连用上方3剂,诸症明显改善,大便培养无痢疾杆菌生长,即告痊愈。

辑方人:高蔼童,内蒙古正镶白旗医院主治医师。

凤槿汤【方剂来源】万文熙经验方。

【方药组成】凤尾草、木槿花各12克,马齿苋20克,白术、枳壳各10克,木香3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分2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腹泻(小儿肠炎、细菌性痢疾)。

【注意事项】忌鱼腥油荤及不消化食物。

【临床疗效】杨志,男,1岁。腹泻2个月来诊。大便日泻10余次,曾经儿童医院诊为菌痢,给予痢特灵、黄连素等药物治疗,时轻时重,后又服中药白头翁汤、葛根芩连汤等,症状仍未改善。现症腹泻日八九次,里急后重,纳差,面色不华,体温387℃,小便短黄,舌质红,苔薄白,指纹伏。血常规检查:红细胞418×1012/升,白细胞84×109/升,中性70%,淋巴30%。大便常规:黄色糊状,脓细胞(+),红细胞(+)。诊为痢疾,属湿热内伏,脾失健运,治宜健脾清化,凤槿汤化裁:马齿苋20克,凤尾草、木槿花、太子参各12克,白术、枳壳、白头翁各10克,木香5克,炒谷麦芽各12克,白蔻仁15克,水煎服。进方6剂,大便已成形,仍守原方加扁豆花12克,5剂而愈。

辑方人:万文熙,武汉市中医院。

止泻膏【方剂来源】徐宝圻自拟方。

【方药组成】丁香、肉桂各3克,苦参10克,生姜汁适量。

【使用方法】将以上药物研成极细粉后,加生姜汁调成膏状,入密闭瓶贮备用。将药膏敷于脐部,上盖油布或胶布固定,24小时换药一次,连用5~7天。

【适应病症】急性菌痢及婴幼儿消化不良。

【临床疗效】共治急性菌痢39例,治愈率为88%,平均治愈日数为5天;共治婴幼儿消化不良58例,治愈率为95%,平均治愈日数为36天。

43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徐宝圻: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驻车丸治痢方【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阿胶、当归各450克,川连700克,干姜120克。

【使用方法】将阿胶捣碎,拌以蛤粉炒成珠状,研为细末,再用醋将其熬成膏;川连炒成黑色,当归去芦,干姜炮,共研末捣筛,然后与阿胶醋膏制成丸药如梧桐子大。每日服丸药约30粒,食前用饭汤送下,1日2次,分上下午服。

【适应病症】阴虚发热,下痢多夹杂脓血及休息痢。

【临床疗效】我于临床治脓血痢重症皆见效,不仅治小儿,且可用于老年人。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

牛黄玉枢丹(又名王氏牛黄玉枢丹)【方剂来源】廖光密师承王祉珍经验方。(原方出自《外科正宗》)【方剂组成】真正红牙大戟156克五倍子、山慈姑各171克,重楼125克,雄黄37克,千金子霜15克,牛黄1125克,麝香375克,朱砂49克,糯米粉375克。

【使用方法】五倍子劈破刷净,千金子去净油,真正红牙大戟、山慈姑、重楼和上药制成干糊糅合成软材,切片,晾干或微烘干,再碾成细粉过100目筛;牛黄研细,麝香去净皮毛研细,朱砂水飞极细,混匀过100目筛。将两组药末研混均匀过双丝筛,头子碾尽加入即得。日服3次,婴儿每次服100毫克,6月~1岁每次服150毫克,1~3岁每次服300毫克,3岁~6岁每次服06克;6岁~10岁每次06克~1克。

【适应病症】小儿痢疾,或久泻不止,便带黏液,或色呈粘绿色,及慢性肠炎,慢性痢疾,或随症加用水药作引。

【注意事项】忌与甘草同服。

【临床疗效】贺×,女,2岁零10个月。代诉:发热、抽风、腹泻1天。病儿腹泻,初下白色黏液,继下青绿色及黄褐色样便,下午发烧、抽风4次,随即昏迷急诊入院。检查:急性病容,体温39℃,神志不清,昏睡,呼吸浅快,唇绀,咽充血,喉间痰鸣,舌质红,苔黄厚腻,脉滑数。诊断:中毒性痢疾。温热疫毒,壅滞肠道,急宜开闭,解肌退热。处方:粉葛根、雅连、黄参、炒前仁、滑石粉各5克,厚朴、槟榔各3克,煎成120毫升,分3次服用,每次服药时送服牛黄玉枢丹500毫克。3剂即愈。

辑方人:廖光密,成都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主任医师。

440·痢疾·变通白头翁汤【方剂来源】张奇文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山药18克,白头翁9克,秦皮7克,生白芍、生地榆各9克,甘草45克,鸦胆子30粒。

【使用方法】水煎服。鸦胆子,每日5粒,用桂圆肉10个包服,日服3次。

【适应病症】慢性痢疾。

【临床疗效】白头翁汤乃仲景治热痢下重之方,近人张锡纯制变通白头翁汤一方,临床试用治疗慢性痢疾,每多取效。其方组成妙在重用生山药一味,取其色白入肺,味甘归脾,滋补脾肾,濡润血脉,固摄气化。生用原质原性,滋阴之性更著。我在应用本方治疗慢性痢疾时,每多去旱三七,以防止血滞邪之弊,重用生山药,取其健脾滋阴之长。曾治一唐姓7岁患儿,患慢性痢疾缠绵5个月之久,经中西药物治疗不效,中药曾用平胃地榆汤、当归芍药汤、香砂六君子汤等,皆未消息,予以上方,仅服3剂便血即止,后重顿除而愈。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

441麻疹预防麻疹效方【方剂来源】戴淑云自拟方。

【方药组成】防风5克,菊花3克,双花连翘各5克,白芷3克,炒黄芩5克,板蓝根3克,炙甘草6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煮半小时,煎汁为30毫升,两煎共为60毫升。日服2次,每次30毫升,空腹服用。

【适应病症】麻疹流行季节为预防剂,未感能防,即感能发欲出未出之邪,使其透发清解。

【临床疗效】在麻疹流行季节用以预防。患麻疹用以透发,症状较轻。

姜××,男,3岁,患儿发热恶寒,面部发红,流涕,稍咳嗽,脉浮,舌苔薄白,正处在麻疹流行季节。服用上方3剂后,见患儿耳前后、胸出现疹子,体温为38℃,又服3剂,体温下降,疹子已退。

辑方人:戴淑云,呼和浩特铁路局中心医院。

透疹解表汤【方剂来源】张奇文师承蒯仰山家传方。

【方药组成】葛根、栝楼皮、荆芥、芦根各6克,薄荷、牛蒡子、杏仁、甘草各3克,前胡、淡豆豉、桔梗各45克。

加减:气候寒冷,加防风、葱白;气候温热,加金银花、连翘。

【使用方法】水煎,频频呷服。

【适应病症】在麻疹流行地区和季节内,患儿出现精神疲倦,微热咳嗽,口内无麻疹黏膜斑出现,疑似麻疹之时,可用本方“试疹”,药后,是麻疹可助疹毒外透,非麻疹则表解病除。

【注意事项】忌食鱼腥、油腻、辛辣、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郭×,女,8个月,发热5~6天,疹出1天。患儿素有慢惊,面色苍黄,头发结穗,患百日咳2月经治不愈。近6天来,精神不振,呕恶腹泻,发热,咳嗽频作。入院前1天,疹出反见面部、四肢躯干光滑不润,并喘急神烦。诊为麻疹合并肺炎入院。证属正气不足,不能托毒外出。治宜扶正达邪、宣毒透疹。

方用栝楼皮、杏仁、前胡、荆芥、桔梗、赤芍各45克,蝉衣、橘红各3克,通草15442·麻疹·克,麦冬6克,红参(单煎)3克,羚羊角粉(冲服)05克。药后疹点出齐,色淡密集,呼吸喘促,两肺底可闻及湿啰音。治以生脉散合麻杏石甘汤,服1剂疹全出,喘促减轻。继服2剂,疹透、热退,喘平。

辑方人:张奇文,山东省卫生厅;曹志群,山东中医学院。

葛根解肌汤加减【方剂来源】熊翠风经验方。

【方药组成】葛根6克,前胡8克,荆芥5克,牛蒡子、连翘各6克,蝉衣2克,芫荽子6克,桔梗5克,薄荷2克。

【使用方法】水煎灌肠,每日1剂,煎2~3次,将药液微温,每次以30毫升,保留灌肠10~15分钟。

【适应病症】麻疹初起疹出不透,或疹出不透导致的逆症,应用宣透清解药治疗不合作。

【临床疗效】本人在南昌市传染病医院时,见麻疹初期疹出不透导致的逆症,就用葛根解肌汤加减,保留灌肠法,应用10例,有9例患儿当天麻疹透出,2天出齐,1例灌肠当天出疹稀疏,有效率100%。

辑方人:熊翠风,江西中医学院讲师。

解毒透疹散【方剂来源】娄多峰。河南中医1981;(5):48【方药组成】肉桂、附子各3克,天麻、薄荷、钩藤、僵蚕、土元各6克,雄黄15克,蟾蜍(冬季采集,风干入药)1个。

【使用方法】共为细面,存入瓷罐,密封备用。2周岁婴儿每服15~2克,每日3次,白开水送服,连服2~3日。

【适应病症】小儿麻疹早期,或疹出不透,或疹毒内陷。

【注意事项】除用此药外,应注意辨证施治。

【临床疗效】麻疹初起,服之可使疹顺利出齐,并有预防并发症之作用;疹出不透,或疹毒内陷,服之可使疹毒外泄,促使出齐。

按语:本方历经五代相传,疗效显著。具有辛温透表,散寒通络,活血、镇惊解毒作用。本方妙用所在,即把握麻疹在发病初期或正出之际,解毒透疹,驱邪外出,以防邪毒内陷。即使疹出不齐或疹毒内陷,此方亦可驱疹毒外泄。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透疹方【方剂来源】黄中柱自拟方。

【方药组成】防风6克,黄芩、牛子各3克,荆芥4克,前胡6克,桔梗、紫草各44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3克,葛根5克,木通、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上药以水250毫升先武火后文火煎取150毫升,分2次温服,每日1剂,一般服2~5剂即可。上药量为5岁儿童之量,临床随年龄大小再定用量。

【适应病症】麻疹1~2期。症见发热,疹出不透,伴见咳嗽,烦躁,口渴,倦怠思睡,食欲不振,舌质红,苔黄,脉洪或浮数,指纹红赤浮露。

【注意事项】1患儿宜卧床休息,病房需空气流通,保持适当温度与湿度,但避免直接吹风和过强的阳光。

2口腔、眼、鼻要保持清洁。

3注意补充水分。饮食要富有营养而易于消化的食品,以流质和半流质为宜,忌吃油腻煎炒之品。

【临床疗效】杜××,男,3岁,市卫生局干部家属。1973年3月20日初诊。

母代诉:发热、咳呛4天。4天来发热(体温395~40℃),咳呛不畅,不思饮食,烦躁不安,鼻塞流涕,眼泪汪汪,倦怠思睡,大便溏泄,舌苔薄白,边尖红,脉浮数。

治拟清热宣肺透疹,用透疹汤2剂。22日复诊,发热略减(体温386℃),麻疹近日已布四肢,烦躁减轻,咳嗽减轻,饮食增加,大便溏泄。上方再服2剂,疹回,诸症消失痊愈。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疹出不透效方【方剂来源】赵凤金。河南中医1982;(5):37【方药组成】芫荽适量,白酒150毫升。

【使用方法】水洒煎汁,洒于净布上,披儿疹出不畅体侧。

【适应病症】小儿疹出不透。

【临床疗效】张婴,男,2岁,疹出5天,背侧疹出稀疏,发烧烦渴,咳嗽尿赤。

上方日行2次,至夜半疹出热退。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麻毒内陷效方【方剂来源】朱必泉。湖北中医杂志1982;(2):14【方药组成】活鸡1只,鲜芫荽60~100克。

【使用方法】将鸡肚上毛扯掉,剖开腹部,乘热敷于患儿胸部,由一人用手掌握住,将芫荽煮水趁热用毛巾浸药液擦浴全身。若病情严重,鸡敷冷后可再换一只鸡。

【适应病症】小儿麻疹邪毒内陷危症。

444·麻疹·【注意事项】擦浴时注意避风。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7例,均由逆症转为顺症获得痊愈。敷胸约2小时,危重症候即可逐渐缓解,约6小时后,疹子开始隐现。其中有3例,配合芫荽水擦浴全身,随后再进行辨证施治收功。

按语:本方系1958年收集之民间验方。本方具有宣肺解毒,活血通络透疹之功。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赛金化毒散【方剂来源】高仲山经验方。

【方药组成】珍珠、牛黄各20克,梅片5克,黄连、雄黄各50克,赤芍25克,川贝50克,花粉100克,川军20克,乳香、没药各50克,甘草35克。

【使用方法】共为细末。日服2~3次。1~3个月小儿01~015克;3~6个月015~025克;6~12月025~05克;1~3岁05~075克;3~6岁075~15克;6~10岁15~25克;10岁以上者25~4克。

【适应病症】瘟毒潜伏发斑发疹,烦渴思饮,狂妄谵语,喘促唇裂,便结溲赤,耳聋衄血,头面肿毒。

辑方人:黑龙江中医学院。

参附龙牡救逆汤【方剂来源】李乃庚经验方。

【方药组成】人参、附子各6克,龙骨、牡蛎各15克,白芍10克,炙甘草5克。

【使用方法】人参切片,龙骨、牡蛎布包,加水300毫升,煎得100毫升,再加水200毫升,煎得100毫升。每次服30~50毫升,日服4~6次。

【适应病症】麻疹内陷,阳气欲脱。

【临床疗效】戴×,女,3岁,患儿素有慢性消化不良病史,此次患麻疹已1周,始起误作感冒治,服退热片,两天前麻麻见点,唯耳后和胸、背部有稀疏疹点,疹色暗淡,隐而不露。便溏日行10多次,精神萎靡,面色无华,呼吸气微,汗多,以手摸之汗冷而粘,四肢欠温,苔薄白,舌质淡,脉沉细。白细胞46×109/升,体温38℃,大便镜检(一)。证属正气衰竭,不能托毒外达,用参附龙牡救逆汤加炒白术10克,炮姜3克,服1剂,四肢转温,汗少,大便减为日行4~5次,疹点转红,麻疹渐出,继而以健脾剂为主,调理而愈。

辑方人:李乃庚,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加减清金降火汤【方剂来源】邓吉华经验方。

44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生地黄酒洗6~12克,栝楼仁(打)3~6克,浙贝母(去心姜汁蒸)6~9克,桑白皮(蜜炒)3~9克,麦冬6~9克,黄芩(酒炒)3~6克,黄连(酒炒)2~6克,栀仁(炒)、元参各3~6克,生石膏9~15克,天冬3~9克,甘草2~3克,枳壳炒、牡丹皮、葶苈子(包煎)各3~6克(以上为1~5岁小儿剂量)。

【使用方法】每剂煎煮两次,每次用清水200毫升,文火煎煮20~30分钟,取汁70~80毫升。病情较轻者,每日1剂,水煎2次,煮取150毫升左右,早晚饭后分服;重危病者,一日2剂,昼夜兼服。

【适应病症】麻疹后期,阴液大伤,火毒灼肺以致肺炎喘咳,或肺热喉炎,症见疹已出齐,身犹壮热,气喘鼻扇,咳声嘶哑,鼻如烟筒,唇燥烦渴,大便秘结,小便短赤,舌质红绛,苔黄干,脉细数,甚则嗜睡昏迷。

【注意事项】麻疹未透齐者,不宜遽服他方。

【临床疗效】杨××,男,1岁半。发热咳嗽11天,麻疹虽出,高热不退,频咳喘促,声嘶痰鸣,饮水即呛,曾以多种抗生素联用不应。一日来病情加重,烦躁不宁,面色见灰,鼻黑而扇,咽喉肿痛,大便三日:未解,小便黄少,遂改服中药。其舌红绛,尖见芒刺,指纹紫滞,体温402℃,呼吸64次/分,脉搏176次/分,心烦躁动,面色带灰,口唇稍绀,疹点色暗,头面部已收靥,两肺啰音密,心音钝弱,肝肋下2厘米,剑下3厘米,质中,胸片提示两肺中下有炎性改变,白细胞28×109/升。诊为麻疹后期、支气管肺炎、急性喉炎,证属麻毒闭肺,阴津大伤,肺闭阴伤,则咳憋不宁,火毒上攻,故咽喉不利;唇面青灰,示邪有内陷心包之势。法当清金降火,润燥平喘。方用加减清金降火汤:枯芩3克,浙贝母(打)、生地黄各6克,光杏仁3克,桑白皮6克,麦冬9克,焦栀仁(打)3克,炒枳壳6克,生石膏9克,牡丹皮6克,葶苈子(包煎)、川连各3克水煎服。六神丸4粒,日服4次。服药2剂,面色转红,喘咳大减,体温386℃,疹点暗红,饮水仍呛,大便未行,鼻唇焦燥,涕泪俱少,舌红苔灰黄,热毒稍轻,阴气未复,守方出入:生地黄10克,桑白皮6克,麦冬10克,枳壳、地骨皮、光杏仁各6克,枯芩3克,焦栀子、元参、浙贝母各6克,南沙参10克,炒麦芽6克。水煎服。服上药3剂,咳少喘平,大便已解,两肺啰音消失,尚见沉困食少,低热不退,继用清热解毒,益气生津:南沙参12克,麦冬10克,石斛、白茯苓各6克,淮山药10克,白芍药、地骨皮、银柴胡各6克,鱼腥草10克,甘草3克,炒麦芽6克。水煎服。继服3剂后,低热渐止,稍咳而无啰音,饮食尚可,以参苓白术散化裁调理数日而安。

辑方人:邓吉华,江西中医学院。

解毒活血汤【方剂来源】董廷瑶经验方。

【方药组成】当归45克,赤芍6克,桃仁9克,红花、枳壳各45克,大生地9克,柴胡45克,生甘草24克,连翘9克,葛根6克。

446·麻疹·【使用方法】加水2碗,煎成半碗,为1次量。每天1帖,煎二汁服。

【适应病症】小儿麻疹重症、逆症。症见疹色暗淡,面色灰暗,两颧青白,高热神昏,喘急鼻扇,舌暗红绛,为麻疹并发肺炎、脑炎,属血分瘀热,疹毒内陷者。

【临床疗效】一二剂能使疹透色活,热降气平,重症转安,逆症转顺。

潜××,男,2岁。1961年3月19日初诊。疹见3日,色暗不红,两颊未明,壮热烦渴,呕恶频作,舌绛干燥,唇红,心神不宁,日泻痢6次,色绿,小溲几天,疹毒有内陷之势。拟解毒活血,使疹毒外达方用。当归尾、赤芍、桃仁泥、杜红花、葛根、枳壳、生甘草、川连、连翘、荷蒂、大生地、鲜石菖蒲。次日二诊,疹较昨透,但仍未足,宗前法出入3帖。三疹时见疹已明透,热度退尽,咳无声亮,舌光而红,胃气虽动,多食即恶,神怠喜睡,便下粘溏,小溲量少,予以增液和胃,痊愈出院。

辑方人:董廷瑶,上海市中医文献馆。

天保采薇汤【方剂来源】陈宜根自拟方。

【方剂组成】前胡、柴胡各3克,羌活、独活、桔梗、甘草各2克,茯苓6克,川芎2克,枳壳、苍术各3克,陈皮2克,厚朴、半夏、藿香各3克,升麻、干葛各5克,白芍6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剂煎2次,每天服用1剂,分2次。

【适应病症】麻疹逆症。凡麻疹出而复没,危急之时,服之即出,出麻疹前风寒外袭亦可用之。

【注意事项】忌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林××,男,2岁。1955年1月8日就诊。发热,咳嗽,气喘,泄泻,目胞微肿。面上麻疹微现,只8小时即没。体温388℃,神志昏迷。此系麻疹逆症,麻疹出而复没,速投天保采薇汤。1月9日复诊,服药后6小时,疹点全身透出;但色微紫,颗粒不明显,以本方去羌活、独活、厚朴,加蒲公英6克,再服2剂,疹透而安。

辑方人:陈宜根,福建省连江县中医院主任中医师。

砒枣散【方剂来源】吴克潜经验方。

【方药组成】红砒石3克,大红枣(去皮核)200克,冰片10克。

【使用方法】先将红砒石研为粗末,然后将砒石末纳入枣内,装入泥罐中,以泥固封,煅透存性,待冷却后去泥,取出煅过的红砒石连枣泥再研成极细粉末,加于冰片中,研匀即成,瓷瓶收贮。用时,先以半泔水或冷开水洗净患处,再将药涂于坚硬或腐烂处。

44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牙疳、走马牙疳(小儿出痧子后邪毒内陷而急骤发生)以及一切急性败血症齿龈腐烂,牙齿动摇或迅速崩落,腮硬腮穿。

【注意事项】不是急性臭腐或略有牙龈浮肿,或牙龈囊肿者禁用。再者,本品性质猛烈,仅供外用,不能内服。

辑方人:吴克潜,苏州医学院附属第一医院;吴琛协助整理。

牙疳散【方剂来源】任士杰家传方。

【方药组成】煅人中白3克,雄黄2克,冰片1克,青黛15克,炉甘石2克,薄荷、干钩藤、干芦荟各3克,老月石15克,儿茶、玄明粉各2克。

【使用方法】取红枣3枚,去核,将雄黄分置红枣内,纸封裂口,瓦上焙枯存性,与上方各药混合,共研极细末,瓷瓶封装备用。吹患处,每日3~4次。吹药前,先用下方煎液洗患处:金银花9克,灯心15克,生石膏(研碎)12克,罂粟壳9克,取淘米水煎煮,沸后稍冷。另取竹叶石膏汤合银翘散加减内服,每日1剂,早晚各煎服1次。

【适应病症】麻疹或大病后,胃热未清,口臭流涎,齿龈溃烂,重者齿落无血,穿唇破颊之走马牙疳。

【临床疗效】余×,男,8岁,1963年3月12日初诊。症已10日,麻疹透点3日收靥,高热缠绵,神昏烦躁,上下齿龈溃烂,色黑,左侧腐烂尤甚,齿根暴露摇动,落齿无血,口气恶臭,此麻疹胃火炽热,余毒上攻,属麻后走马牙疳之危症,随即去除动牙7枚,经上述洗涤方洗后吹牙疳散于患处。并内服下方:人中黄6克,胡连3克,柴胡5克,川黄连15克,知母5克,玄参9克,黄芩4克,焦山栀9克,生石膏30克。次日,身热已退,腐肉渐脱,口臭大减,上下牙龈根露松动,即去除动牙5枚,停内服药方,继用洗吹之品,新肉渐生,2周痊愈。

辑方人:任士杰,芜湖市第一人民医院主治医师。

448百日咳顿咳散【方剂来源】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儿科协定方。

【方药组成】猪胆汁150克,黄连100克,葶苈子250克,炙百部100克,大蒜、甘草各250克。

【使用方法】先将黄连、葶苈子、炙百部、甘草分别粉碎成粉末,大蒜去皮捣成泥,再将猪胆汁与诸药和汁搅拌均匀,置阴凉处阴干,装入瓶内备用。1岁小儿一次1~2克,可按年龄增减,一日服2~3次,一般7日为一疗程。服时将散剂置容器内煎3~5分钟后,去渣内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注意事项】忌食肥腻、生冷。

【临床疗效】用本方治疗百日咳较西药或其他中药可缩短病程,尤对缓解痉咳期的中毒症状疗效明显。

王××,男,5岁,1980年5月14日就诊。患儿起病发烧,咳嗽,流涕,4天后发烧、流涕好转,惟咳嗽逐渐加重,曾用青、链霉素肌注,仍不见好转,又服用中药及百日咳片,共治疗12天。刻下患儿出现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咳嗽以夜间或活动后加重。发作时,连续咳嗽10数声,面红目赤,涕泪交流,伴有呕吐,痛苦异常。舌质偏红,苔黄腻,脉滑数。查血象:白细胞105×109/L,中性047,淋巴053。胸透未发现异常。拟诊:百日咳(痉咳期)。给以顿咳散5克,1日2次,3日量。3天后复诊,咳嗽发作次数减少,痉咳症状亦减,续给药5天,后经随访治愈。

辑方人:扬之藻,河南省安阳市中医院。

车前止嗽饮【方剂来源】郭锦章、马新超自拟方。

【方药组成】车前子9克、光杏仁、蒸百部、化橘红、川贝母各6克,炙冬花、炙紫菀各8克,炙桑白皮9克,海浮石10克,海蛤壳12克。

【使用方法】海浮石、海蛤壳打碎先煮半小时,然后车前子以纱布包与诸药入煎,煎成120毫升。每次口服60毫升,上下午各服1次。

【适应病症】百日咳(痰热型)。症见痉挛性咳嗽伴有吸气样回声,呛吐食物44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黏液,日轻夜重,眼睑浮肿,或有发热,大便干,小便黄,口干舌红,苔薄黄,脉弦滑。

【临床疗效】临床观察治疗64人,痊愈32人,占50%;好转27人,占42%;无效5人占78%,总有效率为922%。

辑方人:马新超,安徽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解痉镇咳涤痰汤【方剂来源】李志山自拟方。

【方药组成】桑白皮、马兜铃各10克,地龙5克,炙百部10克,天丝窝1只,浙贝母5克,黛蛤散(包煎)20克,青礞石(先煎)、枇杷叶(包煎)各15克,姜竹茹、生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作汤剂。用水400毫升,先入青礞石煎沸15分钟,再入余药,煮沸15分钟,去渣,得药液200毫升。煎2次,共得药液400毫升。每日1剂,每服100毫升左右,日服3~5次,5天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顿咳及多种顽咳(包括百日咳、百日咳综合征及多种原因引起的痉挛性咳嗽)。其中以痰热蕴肺为最宜,临床主要表现为:咳嗽剧烈,阵发性发作,咳声成串,日轻夜重,甚则呕吐痰涎,咳时涕泪交流,面红目赤,眼睑浮肿,或见鼻衄咯血等,舌质红,苔黄或黄腻等。

【注意事项】一般不宜在进食前后服用。

【临床疗效】曾用本方治疗百余例病人,一般3剂后症状显减,5剂后多数可愈。

陈姓患儿,男,8个月,咳嗽20余日,痉咳阵作,日轻夜重,可连咳一二十声,每咳必呕吐痰涎方得缓解,两眼浮肿,舌质红、苔黄腻。血象:白细胞132×109/升,中性037,淋巴063。用上方煎服两剂后咳嗽显减,不呕,再服两剂获愈。

辑方人:李志山,江苏省盐城市中医院。

百日咳合剂【方剂来源】金丙炎家传方。

【方药组成】杏仁、牛蒡子各7克,白芥子5克,郁金7克,百部10克,冬花、紫菀各7克,陈皮5克,半夏6克,木蝴蝶3克,桔梗6克,桑白皮7克,冰糖20克。

加减:鼻衄或咯血加旱莲草15克,藕节炭10克;结合膜下充血加归尾、桃仁、红花各6克。

【使用方法】头汁煎煮20分钟,二汁煎煮15分钟,头汁二汁共煎成250毫升左右。每日服4次,每次50~70毫升,以饭后2小时为宜,饮食以少食多餐,防止呕吐。适用于3~6岁小儿剂量,随年龄之大小,剂量可酌情加减。6~10天450·百日咳·痊愈。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及初咳期)。

【临床疗效】赵××,女,4岁,于1987年3月4日初诊。患儿咳嗽24天,加重半月余,呈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夜晚咳嗽尤甚,咳剧时一涌而吐,伴眼睑浮肿,偶有鼻衄,舌苔薄黄,舌下系带溃疡,脉弦滑。血白细胞24×109/升,中性031,淋巴069,拟诊:百日咳(痉挛期),服百日咳合剂4剂痉咳控制,呕吐亦止,继投原方3剂,症状全部消失而愈,复查血白细胞82×109/升,中性052,淋巴048。

辑方人:金炳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复方麻杏石甘汤【方剂来源】金丙炎家传方。

【方药组成】麻黄5克,生石膏20克,甘草5克,杏仁、牛蒡子、郁金各7克,白芥子6克,银花、连翘各13克,百蕊草(后下)20克,川贝、黄芩各6克。

加减:呕吐加半夏6克;鼻衄或咯血加旱莲草15克,藕节炭10克;眼结合膜下充血加桃仁、红花、归尾各6克。

【使用方法】石膏先煎15分钟后,再纳诸药,头汁20分钟,二汁15分钟,头汁二汁共煎成250毫升左右。每日1剂,分4次服,每次50~70毫升,以饭后2小时服为宜。饮食以少食多餐,防止呕吐。适合于3~6岁小儿剂量,随年龄大小,剂量可酌情加减,8~15天痊愈。

【适应病症】百日咳并发肺炎。

【临床疗效】胡××,女,2岁,于1987年5月3日初诊。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1月余,伴呕吐、眼睑浮肿,鼻衄、咯血交替发生,两眼结合膜下充血。近5天发热,体温39℃左右,咳嗽、气急、鼻翼扇动,精神萎靡,听诊两肺呼吸音粗,可闻及散在湿性啰音。舌苔薄黄,舌下系带溃疡,脉弦滑而数,血白细胞336×109/L,中性052,淋巴048,胸透提示:两下肺小斑片状模糊影。服复方麻杏石甘汤6剂,呼吸平稳,体温正常,余症递减,听诊两肺湿性啰音减小,血白细胞263×109/L,中性046,淋巴054,继服6剂,除尚有轻咳及两眼结合膜下充血未完全消散外,其他症均已消失,胸透两肺炎症明显吸收好转,再服3剂,复查血白细胞96×109/L,中性056,淋巴044,胸透两肺炎症基本吸收,脉象细弱,症状完全消失。

辑方人:金炳炎,安徽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百部止咳汤【方剂来源】邓培德自制方。

【方药组成】蜜炙百部20克,蜜炙桑白皮6克,天麻8克,川贝、杏仁各6克,45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前胡8克,桔梗6克,蝉衣(后入)10克。

【使用方法】水煎,一剂药煎两次,第一次加水250毫升,煎20分钟,煮取80毫升,第二煎加水150毫升,煎15分钟,煮取50毫升,混合两次煎液,视患儿大小,一剂药一日内分3~6次服完,温服。3剂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注意事项】食前或食后半小时服药。忌食生冷、辛辣及肥甘厚腻之物。

【临床疗效】一般一个疗程病情好转,两个疗程痊愈。

代××,男,4岁,1985年3月2日诊治,病历号:462425。两周来阵咳频作,有时呕吐痰涎和食物。诊见精神倦怠,目胞虚浮,舌苔白腻,脉象滑数。诊断为顿咳痉咳期,拟润肺止咳、降气化痰法。处方:炙百部20克,天麻8克,川贝、杏仁各6克,前胡8克,桔梗6克,蝉衣(后入)10克,炒莱菔子8克,3剂,水煎服。

药后咳嗽明显减轻,唯神倦乏力。上方去莱菔子、前胡,加太子参8克,麦冬6克,再进3剂病愈。

辑方人:邓培德,呼和浩特市医院。

百日咳方【方剂来源】徐迪三自拟方。

【方药组成】桑白皮、杏仁、黄芩、炙百部、天竺子各9克,生石膏30克,天将壳4只。

【使用方法】上药先加1000毫升水,将石膏煎30分钟,然后倒入其他药物,煎至250毫升为头汁,再加水500毫升煎至250毫升为二汁。每日1帖,分3~4次服,如晚上阵咳剧烈者,可将二汁留在睡前及半夜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症见咳嗽阵作,痉咳痰粘不易咳出,或痰中带血,咯血,口唇干燥,舌苔黄质红,咽赤,脉象滑数。

【临床疗效】栾×,女,2岁,初诊,病例号47767。顿咳近月,连续性痉咳,每日20余次,每次阵咳5~10分钟,咳后有深长的小鸡啼样吸气声,咳剧时呕吐黏痰,痰中带血,曾用胆汁片及氯霉素及其他中西药物无效,苔少舌红,脉滑数。本方加旱莲草20克,藕节9克,3帖,水煎服。二诊:痉咳大减,每日阵咳减少至7~8次,每次3~5分钟,痰已松畅,呕吐,咯血已止,原方续服4帖。三诊:咳嗽已基本控制,仅晚上偶有1~2次,再以前方去旱莲草、藕节,加麦冬、南沙参各9克,3帖。四诊:咳嗽已止,顿咳已经痊愈。

辑方人:徐迪三,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

葶竹止咳汤【方剂来源】刘彭年自拟方。

【方药组成】葶苈子、天竹子、象贝母、光杏仁各6克,百部5克,白僵蚕、白前452·百日咳·各4克,生甘草3克,红枣5枚。(以上为2~6岁儿童剂量,婴儿酌减,学龄儿童稍增。)加减:凡呕吐较剧者加代赭石、竹茹、枇杷叶;鼻衄或眼结合膜有出血点者加白茅根、地榆、侧柏炭;伴低热,加青蒿、柴胡、黄芩。

【使用方法】每日1剂,煎2次,每次煎20分钟,二次共混成100毫升,分3次饭前服用,婴儿可分数次服用。每次服33毫升,饭前服,婴儿哺乳前服。

【适应病症】顿咳初起或痉咳期。顿咳后期,咳嗽尚剧者亦可服。

【注意事项】忌鱼腥。

【临床疗效】共治疗1000例,痊愈:药后咳嗽减至一二声,无痉挛性发作,无呕吐,食欲增加,共295例;显效:咳嗽次数顿减,呕吐亦减,痉咳消除,共406例;有效:咳嗽明显减轻,痉咳时间缩短,偶有呕吐,共227例;无效:咳嗽不减,痉咳仍发(内因并发感冒,亦有未忌鱼腥者),共72例。总有效率为928%。

辑方人:刘彭年,浙江省宁波市中医院。

百咳汤【方剂来源】黄中柱经验方。

【方药组成】天冬、麦冬、百部各6克,黄芩3克,双钩6克,栝楼壳、川贝各4克,法夏3克,甘草2克。

【使用方法】上药以水200毫升,先武火后文火煎取150毫升,其中双钩后下,川贝另煎兑服,每日1剂,水煎2次,分3~4次服,此为2~4岁幼儿用量。

年龄不同,分量再变化而定。

【适应病症】百日咳的痉咳期为主。症见阵咳较剧,咳时面赤握拳,舌向外伸,弯腰曲背,头颈筋脉怒张,目珠红赤,眼睑浮肿,涕泪交流,咳黏稠痰液,或呕出乳食,始告停息。舌红苔黄,脉象滑数,指纹紫红。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禁忌生冷、油腻食物,并且饮食勿过饱,注意喂法,可多次少量。尽量避免各种引起咳嗽的不良刺激。

【临床疗效】胡某,男,4岁,市医院职工家属。初诊1962年11月9日门诊。

父代诉:患儿阵发性痉挛性咳嗽10余日,连呛带咳次数多,甚则呕逆,饮食减少,面黄浮,舌苔淡黄腻,脉弦数,治以疏宣清润,降逆化痰,处以百咳汤加味治疗:天冬、麦冬、百部、法半夏、双钩(后下)各6克,栝楼壳4克,川贝(另煎兑服)6克,竹茹、黄芩、陈皮各3克,甘草2克,服3剂。1962年11月12日复诊:服百咳汤后呛咳减轻,呕吐次数减少,但喉间痰鸣,食少面黄,舌苔淡黄腻,脉缓,此属湿痰壅阻,肺气不利,宜镇咳祛痰。处方:再服上方6剂。三诊:咳嗽阵发次数少。咳吐白色黏稠痰,咳甚则腹痛,面黄浮,脉缓。再予镇咳祛痰,再按百咳汤加味治疗,去黄芩,竹茹、甘草,加冬花、双皮各6克,枳壳3克,服6剂。四诊:咳嗽大为减轻,呕吐已止,食欲渐增,舌淡红,苔薄白,脉缓滑。因湿痰未净再润肺化痰以45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善其后。百咳汤化裁处方:天冬、麦冬各6克,百部、半夏各3克,瓜壳、双钩各6克,服3剂。五诊:父代诉患儿基本症状消失,微咳嗽,精神佳,再照上方服3剂。

3月后随访,病已愈,未复发。

辑方人:黄中柱,江西省萍乡市中医院。

旋复代赭汤加减【方剂来源】张秀辉经验方。

【方药组成】生旋复花(包煎)6克,生代赭石(打碎先煎)10克,法半夏6克,兰香草(后下)20克,百部、黄芩各8克,杏仁6克,芦根15克,栝楼9克。以上为2~5岁量。

加减:气虚加党参10克;痰稠气急加葶苈子3克,鱼腥草(后下)30克;吐衄加白茅根15克。

【使用方法】用冷水泡过药面约05寸,第一煎沸后约15分钟,第二煎沸后约12分钟,二煎药汁共得量约300毫升。日服4次,每次约75毫升,食前服,疗程6~10天。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痰热证)。症见痉咳连作,或有鸡鸣样回音,咳吐痰涎或食物,面赤目肿,涕泪交流,舌下溃烂,甚则目睛出血,或痰中带血,或有发热,或咯血鼻衄,尿黄便干,舌红苔黄而腻,脉滑数,指纹紫滞。

【注意事项】忌食鱼虾和油炸物,少食流体食物。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痉咳停止,无痰,症状体征消失;好转:痉咳显轻,痰少,症状体征均减轻;无效:痉咳、痰涎及症状体征均未改善。共治21例,其中治愈14例占667%;好转6例,占286%;无效1例,占48%,有效率为953%。

殷××,男,7岁。痉咳阵作40多天,多次连声咳1~2分钟,咳吐黏痰和食物,夜更甚,面赤目肿,舌下溃烂,舌红苔黄稍腻,脉象滑数。血象:白细胞126×109/升,中性粒细胞033,淋巴细胞059,单核细胞004,伊红细胞004,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痉咳期。证属痰热壅肺,肺气上逆,宜降逆祛痰、清热止咳,用生旋复花(煎包)6克,生代赭石(打碎先煎)12克,法半夏6克,芦根15克,栝楼皮、黄芩各10克,兰香草(后下)30克,百部9克,杏仁8克,服3剂。二诊:咳嗽显著减轻,痰亦减少,未吐,守方再服3剂,咳嗽完全停止,痰亦消失。

辑方人:张秀辉,江西中医学院附属中医院。

小儿百茅汤【方剂来源】李少川经验方。

【方药组成】炙百部12克,鲜茅根30克,生紫菀、麦冬各10克,黄精6克,川贝母、旋复花各5克,代赭石15克,知母9克,枇杷叶10克。

454·百日咳·【使用方法】上述药量为3~6岁小儿1天汤剂量。先以凉水浸泡半小时,煎为120~150毫升,分3~5次温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挛期。

【临床疗效】1959年,以此方为主随症化裁,治疗57例小儿百日咳,服药8~15天痊愈者30例(525%),服药4~8天中断治疗好转者18例(315%),经服药3~4天无明显进步者9例(16%),痊愈和好转占84%。

辑方人:李少川,天津中医学院附院。

复方小蓟饮【方剂来源】李明堂自拟方。

【方药组成】生小蓟15克,炙马兜铃6克,百部9克,冬花、石苇各15克,胆星9克。

【使用方法】马兜铃先用蜜炙,第一遍煎10分钟,第二遍煎15分钟,二遍共煎成300毫升,1日分3次服。

【适应病症】鹭鸶咳(百日咳)及各种久咳不愈。

【注意事项】1痉咳期为预防呕吐可少量频服,缓解期可改为2~3次服。

2如有鲜小蓟300~500克捣烂拧汁,兑入药中效佳。

【临床疗效】3剂后咳嗽次数减少,6剂痉咳次数明显减少。

辑方人:李明堂,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

百日痉咳方【方剂来源】徐寿镛自拟方。

【方药组成】百部8克,橘络6克,法半夏4克,杏仁、白茅根、桑白皮各6克,丝瓜络8克,炒黄芩、栝楼仁、川贝母、炙白前各6克。

【使用方法】汤剂。以煎煮20分钟为宜,每次煎20毫升。每日3次,食前服用。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症见阵发性痉挛性咳嗽,夜甚于昼,咳嗽时面红耳赤,弯腰曲背,握拳,睑浮,结膜出血或鼻衄。舌红苔黄,指纹紫青,脉滑数。

【注意事项】忌食荤油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1980年1月~1986年12月运用百日痉咳方治疗百日咳痉咳期300例,其中男性165例,女性135例,年龄1~5岁285例,6~10岁15例。在临床上取得满意的疗效。现小结如下:1疗效标准:分临床治愈,显效2项。

(1)临床治愈:4天症状完全消失。

(2)显效:6天内主要症状显著减轻。

45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2治疗结果:本组300例,245例(8166%)治愈,其中结膜出血者195例,鼻衄者50例;55例(1833%)显效,结膜出血者38例,鼻衄者17例。

辑方人:徐寿镛,江西省景德镇市中医院。

顿咳百龙汤【方剂来源】马莲湘自拟方。

【方药组成】炙百部9克,广地龙、南沙参各6克,天麦冬各9克,栝楼皮、姜竹茹、鹅不食草、炙紫菀各6克,浙贝母9克,化橘红6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用水浸泡30分钟后煎煮30分钟,得药汁约150毫升,每剂煎煮2次。每日1剂,将两次煎煮出药液混合共计约300毫升,少量频服,1天内服完。17天为一个疗程。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及百日咳综合征呈痉挛性阵咳者。

【注意事项】忌油腻鱼腥食物。

【临床疗效】1983~1986年浙江中医学院附属门诊部中医儿科门诊治疗百日咳87例,痊愈47例,显效28例,好转12例,没有1例无效。

辑方人: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

痉咳灵【方剂来源】天津市传染病院经验方。

【方药组成】黄精、百部各15克,沙参、麦冬各12克,枳实15克,紫菀12克,蜈蚣1~2条,甘草10克。

【使用方法】以水浓煎取汁。每日1剂,分3~6次食前服,一般3~5剂即可获效。

【适应病症】百日咳已发生痉咳患儿,如已痉咳1周者,效果尤佳。转用于痉挛性咳嗽亦有疗效。

【临床疗效】杜近兵,男,5岁,1979年春末,因咳嗽阵作加剧5天,伴有呕吐,肺部听诊闻及痰鸣音及中水泡音,以肺炎收入儿科普通病房。入院检查时发现舌系带溃疡及痉咳,转门诊治疗。以本方3剂初治显效,复诊时再进3剂。追访得知共服5剂即愈。

辑方人:陈陶后,湖北中医学院副教授。

痉咳汤【方剂来源】杨成龙自拟方。

【方药组成】胆制南星,僵蚕,天冬,麦冬,防风,百部,全蝎粉(冲),甘草。

(分量随年龄增减)加减:若有鼻衄出血者加白茅根。

456·百日咳·【使用方法】每日1剂,每剂煎3次,全蝎粉不入煎,其他药煎好后冲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本人以此方治百日咳病例甚多,未作详细统计,一般服药6~7剂即告痊愈,少数患儿服10剂左右咳止。

辑方人:杨成龙,江苏省沭阳县中医院主治医师。

顿咳糖浆【方剂来源】郑启仲经验方。

【药物组成】青礞石、代赭石各1000克,鹅管石、海浮石各500克,葶苈子、大蒜、百部、天冬、川贝各1000克,胆星、麻黄、地龙各500克,甘草、月石各200克,人造牛黄100克。

【使用方法】上方前13味药加水(没药)浸泡(春秋季12小时,冬季24小时,夏季4~8小时)。浸好后置大砂锅内文火煎熬3遍,过滤留汁,共得1万毫升。将月石、牛黄溶入药液中,再溶入冰糖2000克,加入防腐剂,分装在100瓶内(每瓶100毫升)备用。1~3岁每次5~8毫升,4~8岁每次服5~10毫升,8~12岁每次服10~15毫升,每日3次,空腹口服,用前将糖浆振摇。

【适应病症】百日咳(顿咳)痉咳期。也可用于小儿肺炎、支气管炎的痰热闭肺型。

【注意事项】一定要空腹给药,部分病例服后可有恶心呕吐现象,药液完全呕吐者1小时后重复给药。如果服后吐出黏稠痰液则有益于病情康复。

【临床疗效】曾对180例百日咳患儿进行观察治疗,其中男108例,女72例;1岁以下6例,1~3岁81例,3~5岁72例,5岁以上21例;发病在2周以内者12例,2~4周者79例,4~6周者62例,6周以上者27例;服药3天者26例,6天者98例,9天者56例,平均服药65天;治愈(痉咳停止)154例,显效(痉咳明显减轻)16例,无效(症状无改善)10例,治愈率8550%,总有效率9440%。

辑方人:郑启仲,河南省清丰县人民医院。

柴蛤顿咳汤【方剂来源】罗翔民、罗掌生自拟方。

【方药组成】柴胡2克,煅蛤壳9克,浙贝母6克,炒苏子3克,竹沥半夏、栝楼皮、焦山栀各5克,杠板归15克,杏仁6克,前胡、佛耳草、炙桑白皮各5克,炙百部3克,炙冬花5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煎煮时间约滚起续煎30分钟,煎2次,每次得量约100毫升,共得量约200毫升合并待服。每日分2次服用,每次服100毫升,温服。若患儿年龄较小,每次100毫升量可再分数次服用。

【适应病症】顿咳。症见咳嗽阵作伴有回声,反复不已,入夜更作,痰多而45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粘,呕吐后阵咳稍缓,神烦面赤,便干溲黄,舌苔微厚,脉数,指纹紫滞。主要用于顿咳的痉咳期,初期和恢复期需随症加减运用。

【注意事项】饭前1小时服药;忌腥荤、辛辣及水果。

【临床疗效】通过对80例顿咳患儿的临床疗效观察,治愈率达100%,无1例不良反应。

辑方人:罗翔民、罗掌生,浙江省杭州市下城区潮鸣卫生院主治医师。

旋磁百部汤【方剂来源】王继安自拟方。

【方药组成】旋复花(包)5克,百部8克,灵磁石(先煎)12克,白芍、鹅不食草各7克,炒黄芩8克,贝母6克,干地龙5克,枇杷叶(蜜炙,包)6克。

加减:咳而呕吐痰涎者加半夏5克,陈皮6克;舌红苔少,口干欲饮者加南沙参、麦冬各8克;咯血或鼻衄者加黛蛤散(包)、白茅根各10克;球结膜出血者加桃仁、红花各5克,藕节10克。

【使用方法】用水泡10分钟,灵磁石先煎煮20分钟后与其他药物一起共同煎煮约20分钟,用药筛过滤,取汤药100毫升,婴儿减半。食前服用,在1.5个小时内服完,不限次数,可分多次,频频喂灌。

【适用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症见咳嗽阵作,咳时喉中吼声,宛如鸡鸣,夜间尤甚,咳甚呕吐痰涎,双手紧握,仰面引颈,肢动如搐,弯腰屈膝,或咯血鼻衄,或白睛瘀血等症状。

【临床疗效】110例中,男性54例,女性56例,年龄3个月~8周岁,以6个月~4岁为多,病程7~38天,大多在25天以内。以痉咳完全消除,无显著的连续性咳嗽为痊愈,服5剂药而愈者41例,服6~8剂而愈者33例,服9~11剂而愈者20例,服12剂以上者7例,有8例(占73%)因合并肺炎配合西药治疗痊愈。病程短者疗效较快。

辑方人:王继安江苏省泰州市中医院副主任医师。

天百汤【方剂来源】午雪峤自拟方。

【方药组成】天冬、炙百部各10克,姜半夏、白芨、竹茹各6克,大蒜3瓣,侧柏叶10克。(3~5岁量)。

【使用方法】水煎2次,每次煎20分钟,合在一起得100毫升。每日1剂,分3次服,一般服3~5剂即可控制痉挛性咳嗽。

【适应病症】顿咳。症见痉咳频作,咳后伴有回吼声,入夜咳甚,痰多而粘,咳时面赤握拳,舌向外伸,颈脉怒张,弯腰曲背,涕泪交流,呕逆作吐,吐后痉咳暂停,反复不已,目胞肿胀,舌系带溃疡,舌红苔黄,脉数,指纹紫滞。

458·百日咳·【临床疗效】本方在临床应用30余年,对于顿咳各期病人均可收到满意的疗效。

高×,女,3岁,1983年8月10日就诊。患儿咳嗽1月,夜间咳甚,有痰,咳呈痉挛性连声咳嗽,咳时脸憋红,涕泪交流,咳后伴有回声,饮食二便尚可,舌红,苔稍厚腻,指纹紫过气关,两肺呼吸音粗。此为内蕴伏痰,外感时行风邪所致。

处方:天冬、炙百部各8克,竹茹、半夏、白芨各6克,莱菔子8克,侧柏叶10克,大蒜5瓣,水煎服。3付,药后症状减轻,身出红色丘疹,上方加蝉衣6克,再服5剂痊愈。

辑方人:午雪峤,西安市新城区中医医院、西安中医儿童医院。

宣降镇咳汤【方剂来源】曹颂昭自拟方。

【方药组成】保金丸(包煎,本丸药系由江苏省中医院自制成药,由麻黄等药组成)、光杏仁各10克,生甘草5克,天竺子、炙百部各10克,代赭石(先煎)15克。

加减:痰多偏寒者加法半夏、陈皮各5克;热重者加玉泉散20克;咳剧加钩藤(后下)12克,红花5克;阴伤者加南沙参、黄精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作汤剂。先将方中代赭石煎煮半小时,然后将余药倒入先浸15~20分钟,再煎煮20分钟,煎至药液200毫升左右,去渣滤出即可,上药汁可分3~4次温服。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以及由病毒感染引起的类百日咳样咳嗽。症见阵发性咳嗽,日轻夜重,咳甚则面红引吐食物痰涎,咳毕或可闻见鸡鸣样回声。

【注意事项】注意不可过热或过冷,以免因刺激而致痉咳发作。

【临床疗效】王×,男,6岁。咳嗽两旬,咳呈阵发性,每次连续10余声,日轻夜重,咳甚则面红引吐,眼睑浮肿,不发热,舌苔浊腻,舌质不红,脉滑。听诊:两肺(一),查白细胞1126×109/升,中性040,淋巴060,此为外感时行之邪,夹痰浊深蕴肺络,肺失宣降,拟方宣肺降气化痰镇咳。药用:保金丸(包煎)、光杏仁各10克,甘草5克,天竺子、炙白前、炙百部各10克,代赭石(先煎)20克,法半夏、陈皮各5克,钩藤10克。水煎服。上药连服5剂后,夜间咳次减少,引吐亦减,目浮消退,苔脉如前,继服原方5剂后,咳减大半,已非阵咳,引吐亦止,苔腻已化薄,脉滑。乃肺家邪痰渐解未彻,症情向愈,转拟肃肺化痰止咳善后。

辑方人:曹颂昭,江苏省中医院。

镇咳散【方剂来源】王福山家传方。

【方药组成】天南星、天竺黄各9克,雄黄、朱砂、人工牛黄各15克,木香345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克,月石9克,冰片15克,元明粉6克,川贝母1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口服,1岁每次05克,周岁内酌减,日服3次,白开水送下。

【适应病症】小儿风热咳嗽,痰火久嗽,顿咳等症。

【临床疗效】本方为王氏家传方,数十年临床验证疗效可靠,亦为我院儿科常备用方,有良好的止咳平喘作用。

辑方人:王福山,主任医师。

顿咳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蒸百部、白前根、蜜紫菀各9克,旋复花5克,苦桔梗3克,连翘壳9克,牛蒡子6克,白僵蚕、浙贝母各9克,盐枳壳6克,猴枣散半支(每日2次冲服)。

【使用方法】将上药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日2次,每次50~100毫升,以食后服药为好。

【适应病症】顿咳。

【临床疗效】经临床反复验证疗效可靠。

仉××,男,1岁,患孩以阵发性咳嗽半月,拟诊百日咳,经多方治疗,咳嗽未减,刻下阵发性痉咳,咳甚面红目赤,呕吐黏痰,夜间尤重,纳呆,小便黄,大便自调,指纹紫,舌苔黄,质红,诊为顿咳,服顿咳汤3剂后咳嗽好转,继服3剂病告痊愈。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抗百日咳冲剂【方剂来源】陈蓉蓉。中医杂志1981;22(10):45【方药组成】百部15克,杠板归30克,黛蛤散15克,海浮石30克,朱砂15克。

【使用方法】朱砂磨研过筛,其他诸药均水煎浓缩成膏,加入适量蔗糖和朱砂,制成冲剂颗粒。一日2次冲服。其中1岁以下每次1/3包,1~3岁每次1/2包,3+~5岁每次2/3包,5+~10岁每次1包。

【适应病症】百日咳,咳嗽阵作,咳后伴吸气样吼声,咳甚则吐,吐出痰涎,或胃内容物,咳时面红目赤,弯腰曲背等症。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忌油腻肥甘及辛辣之品。

【临床疗效】50例患儿治愈46例。治愈病例中疗程在10天之内者共23例,10~15天者17例,16~20天者6例,疗程最短的为5天,计9例。有效率达92%,无效者共4例,均系合并气管炎或间质性肺炎的患儿。由此来看,本品对460·百日咳·兼有合并疾病的病例,疗效欠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顿咳止【方剂来源】杨侃。中医杂志1988;29(1):54【方药组成】桑皮、山栀、黄芩、鱼腥草、枇杷叶、百部、北沙参、天冬、麦冬各10克,蜈蚣2条,生甘草6克,大蒜1~2枚。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500毫升,浓煎成200毫升药液。1岁内每日喂50毫升,1~2岁每日100毫升,3岁以上每日喂200毫升。上述用量每日分3~4次服完,连服3剂后,去蜈蚣,加僵蚕10克,再服3剂,服法及用量同上。另每晚用大蒜瓣1~2枚捣烂敷于患儿双侧涌泉穴,用纱布带固定,晨起去之,连用2~3晚。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37例,除9例因伴肺炎配用西药外,余均用上方在1周内获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沙部麻杏汤【方剂来源】石莲开。中医杂志1983;24(11):22【方药组成】北沙参10克,百部12克,炒杏仁、天冬、麦冬各6克,麻黄3克,五味子2克。

【使用方法】加水300毫升,煎15分钟,待温后口服,每天3次。6岁每次口服50毫升,4~5岁每次口服40毫升,1~3岁每次口服20~30毫升。

【适应病症】百日咳,咳嗽阵作,咳后伴吸气样吼声,咳甚则吐,吐出胃内容物与痰涎等症。

【临床疗效】赵×,男,6岁,1980年5月2日诊。患阵发性痉咳,西医诊断为百日咳,经打针服药仍作咳不止,于6月8日来本科就诊。患儿呈阵发性痉咳,咳时满面通红,时有食物吐出,面无浮肿,体温正常,即用本方按上法内服3剂而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

百日咳效方【方剂来源】孙英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8):476【方药组成】天冬、麦冬各24克,百部、栝楼仁各10克,橘红、竹茹、半夏各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46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注意事项】1年龄小者,酌减量。

2素有脾虚泄泻者,天冬、麦冬各用18克。

【临床疗效】31例于服药当晚痉咳明显减轻,3剂后痉咳基本消除;再予5剂巩固疗效。31例患者全部获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百日咳效方【方剂来源】杨副胜。河南中医1982;(5):15【方药组成】百部根50克,杏仁、桔梗各20克,白糖60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700毫升,煎去一半,将药渣捞出,然后再加白糖60克,温开水冲服。日服3次,1岁以内每次服2~4毫升,1~3岁每次服4~6毫升,3~6岁服7~9毫升;7~9岁服10~13毫升,10岁以上服15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140例中,治愈132例,好转6例,无效2例。疗程最长12天,最短5天,平均6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百咳汤【方剂来源】陈有恒。吉林中医药1981;(1):30【方药组成】百部15克,苦参、白前各10克,车前全草40克,鲜马齿苋50克。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320毫升,煎煮30分钟,将2次煎液混合分6次服,日服3次,婴幼儿则减量频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初咳期、痉咳期。

【临床疗效】薛××,女,3岁,1975年7月就诊。阵发性咳嗽10余天。咳声短促,伴鸡鸣样吼声,咳时憋气,曲背弯腰,睑红泪出,痰多黏稠。曾服西药10余天,不效。投百咳汤2剂症状大减,但口干舌燥,原方加生地15克,花粉、白芍各10克,再进4剂,遂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顿咳效方【方剂来源】常喜宽。吉林中医药1984;(3):18【方药组成】百日草40克(鲜者70克)。

【使用方法】加水300毫升,文火缓煎15~20分钟,沸后过滤去渣,再加入适462·百日咳·量冰糖,待冰糖溶解后,即可温服。每日服3~4次,每次可服5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36例患儿,其中34例在服此药1周内,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血象恢复正常。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橘贝汤【方剂来源】肖进顺。吉林中医药1982;(1):36【方药组成】橘红9克,贝母、茯苓各6克,苏叶5克,炒百部、半夏各6克,沙参、黄芩各9克,白前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婴幼儿可减量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胡××,男,5岁。患儿得病月余,痉咳颇重。眼睑浮肿,鼻衄频频,屡服中西药疗效不显。遂改服橘贝汤加葶苈子、旱莲草、栀子、藕节,连服3剂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僵蚕地龙汤【方剂来源】章璋铨。湖北中医杂志1982;(6):9【方药组成】北沙参,桔梗,甜杏仁(或川贝),僵蚕,地龙,天竺黄,栝楼皮,甘草。

【使用方法】每日1剂,1~2周为一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35例中治愈27例,基本治愈6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为10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顿咳方【方剂来源】汪德云。湖北中医杂志1983;(5):24【方药组成】百部、紫菀各9克,白附子、白僵蚕、川芎、乳香各5克,胆南星3克,代赭石10克。此为1岁小儿的剂量,临床根据患儿年龄大小用量酌情增减。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生冷之品。

【临床疗效】临床疗效与百日咳发病后到初诊之间的时期长短有密切关系。

初期时就诊,仅需服本方3剂即可截住阵咳。中期时就诊,需服上方6剂咳停。

46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发病2个月后就诊,需服上方8~10剂才可止住阵咳。治愈后,在1年内重新发现百日咳样的咳嗽时,服上方3剂可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百日咳丸【方剂来源】任国顺。湖北中医杂志1982;(6):20【方药组成】甘遂、大戟、芫花各50克,面粉100克。

【使用方法】三药分别用醋炒至焦黄,共研极细末;面粉炒黄,加适量水熬成糊,同以上三药制成丸,如梧桐子大。1~2岁每次1丸,3~4岁每次2丸,5~7岁每次3丸,7~10岁每次4丸,每天清晨1次服下,重症可服2次。

【适应病症】小儿正盛邪实,痰涎壅肺之百日咳。

【注意事项】1配制时应严格按上法炮制。

2肺虚患者慎用。

【临床疗效】28例患儿一般服药3~5天,病即痊愈,个别病情严重者,服药15天左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百日咳效方【方剂来源】候宪国。河南中医1984;(2):34【方药组成】鲜茅根15克,大蒜1瓣,冰糖1块,炙百部、炙枇杷叶各6克,川贝,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待大蒜熟后服汤食蒜。

【适应病症】百日咳【临床疗效】一般3剂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百日咳效方【方剂来源】周书盛。江西中医药1981;(1):21【方药组成】陈芝麻秸灰〈存性〉4克,石膏点浆豆腐2块、冰糖3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和放锅内同煮,令儿食之。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缪×,女,5岁。百日咳1月余,痉咳时发时止,曾用链霉素、氯霉素等,效果不显著。余嘱服上方,5剂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64·百日咳·痉咳散【方剂来源】王伯岳,等。中医儿科学。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278【方药组成】蜈蚣粉(生)、甘草粉(炙)等量。

【使用方法】二药研末贮瓶内。1~2岁每服15克,3~6岁每服2克,7岁以上海服3克,每日服3次,5~7天为一疗程,饭后服用,服时用蜂蜜调服。

【适应病症】外感咳嗽、风温、肺炎咳嗽、痨嗽等类似顿咳的痉咳症状。症见咳嗽阵作,咳时连声不已,涕泪交流,弯腰曲背,面赤气粗,甚则呕吐痰涎或食物,舌质红苔黄腻。

【临床疗效】治疗52例具有典型痉咳症状者,连服3天痉咳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者5例,占96%,是为显效;连服5~7天痉咳症状缓者42例,占808%,是为有效;服10天以上未见明显缓解者1例,占19%,是为无效。

辑方人:江育仁,南京中医学院。

解痉咳汤【方剂来源】林文宗。广西中医药1987;(2):8【方药组成】僵蚕3~6克,全蝎、蝉蜕各2~3克,地龙3~6克,青黛(冲服)2~4克,黄芩、地骨皮各4~6克,全栝楼3~6克,胆星2~3克,竹黄2~4克,百部4~6克,杏仁2~4克,甘草2~3克。

加减:伴呕吐者加旋复花(布包)2~4克,代赭石(先煎)10~15克;白睛溢血或痰带血丝者加藕节6~10克,鲜白茅根6~12克,菊花2~3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分4~6次服完。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50例中,痊愈37例,显效11例,有效2例。

辑方人:张祖联。

百远葶苈汤【方剂来源】周文华。四川中医1986;(2):16【方药组成】炙百部、葶苈子、海石、黛蛤散、炙冬花各10克,炙远志6克,杠板归20克,姜半夏6克,象贝母9克,生甘草4克。婴幼儿药量酌减。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本方共治疗136例,其中服药10剂以内阵咳停止者共92例,占676%;阵咳减轻者37例,占272%;无效7例,占52%。

辑方人:张祖联。

46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苏杷饮【方剂来源】廖鹤龄。四川中医1984;(6):23【方药组成】苏叶、枇杷叶各10克,龙胆草6克,花椒1克,红糖15克。

加减:发热明显加银花、连翘、黄芩;呕吐甚加代赭石、竹茹;痰涎多加尖贝母、栝楼壳、海浮石;咯血、鼻衄加白茅根、侧柏炭、粉丹皮。

【使用方法】先将药物用冷水煮沸10~15分钟,然后放入红糖温水熔化。

两日1剂,少量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蔡××,男,5岁。1977年8月因患百日咳,经当地中西医分别施用冬眠灵及中药麦门冬汤等治疗,咳势稍减,但夜间仍见剧咳,有时呕吐食物。

后随母来我处治疗。给予苏杷饮服2剂后,夜间剧咳大减,呕吐已止,继服4剂而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痉咳五妙汤【方剂来源】景其昌。四川中医1983年;(5):26【方药组成】天竺黄15克,秦皮、百部各12克,罂粟壳、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将药物煎煮30分钟后过滤,煎煮3次,合并滤液,浓缩100毫升。饭前服,每日5次。年龄在6个月~1岁每日8~10毫升;1~3岁每日10~15毫升;3~6岁每日15~20毫升;6岁以上每次2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30例患儿,治愈22例,好转6例,无效2例。治愈天数4天1例,5~7天者8例,8~10天者13例。平均治愈天数9天左右。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百日咳验方【方剂来源】范述方。四川中医1983;(3):59【方药组成】桑叶5克,沙参10克,杏仁6克,尖贝5克,百部6克,青黛、马勃、麻黄各3克,葶苈子、桔梗、木通各6克,冰糖、茅根各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帖。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百日咳78例,有76例服药1剂痉咳的次数和时间均有不同程度的减轻。其中有49例服药3剂完全停止咳嗽。有27例服药5~10剂,痉咳才完全停止。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66·百日咳·百咳灵【方剂来源】江周。四川中医1986;(12):16【方药组成】百部粉、石胡荽末20克,甘草粉50克,牛胆粉30克,蜈蚣粉10克,侧柏叶末各20克,黄豆粉10克。

【使用方法】将新鲜牛胆1个刺破取汁,低温煎熬,使水分蒸发,成为松香状固体即可离火,干燥,研为细末。其余各药均须除去杂质,晒干或用文火焙干,碾为细末,过筛。将以上药末混合均匀,贮瓶备用。6个月~1岁,每次服03克;1~3岁每次服05克;3~10岁每次服06~08克;10岁以上,每次服1克。每日3次,用冰糖水或白开水送下即可。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百日咳百余例,无不效验,一般3~7天内治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三子汤【方剂来源】从雨生。湖北中医杂志1987;(3):40【方药组成】葶苈子3~9克,牛蒡子、莱菔子各6~9克。

加减:发热者加黄芩、桑白皮、地骨皮、甘草;咳时作呛作呕,鼻衄重者加黄连、黄芩、山栀、石膏。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3~4次服用。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196例全部治愈。其中疗程4~5天者94例,6~8天64例,9~10天38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顿咳糖浆【方剂来源】郑启仲经验方。

【方药组成】青礞石、代赭石各1000克,鹅管石、海浮石各500克,葶苈子(布包)、百部草、天门冬、大蒜、川贝母各1000克,麻黄、胆南星、地龙各500克,甘草、月石各200克,牛黄10克(无天然牛黄可用人造牛黄100克代替)。

【使用方法】前13味药混匀,加水1万毫升,浸泡2小时,置锅中武火加热煮沸30分钟(从滚沸算起),滤出药液,药渣加水7000毫升,继前30分钟,滤出药液;药渣再加水5000毫升,再煎30分钟,滤过、压渣,3次所得药液混合均匀,静置24小时,再文火浓缩至700毫升;加入月石、牛黄,搅拌溶解;再加入尼泊金10克(先将尼泊金加入300毫升蒸馏水中至沸后再混入药液中),加入单糖浆3000毫升,搅匀,分装于100毫升瓶中即得。1~3岁每次3~5毫升;4~6岁每次5~46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8毫升;7岁以上每次10毫升,每日3次,空腹口服。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顿咳)。亦可用于小儿支气管炎、小儿肺炎。

【注意事项】用前将糖浆振摇;服后呕吐者,可将一日总量分为多次服用。

【临床疗效】1981年对180例百日咳患儿进行了疗效观察。其中男108例,女72例;1岁以下者6例,1~3岁81例,4~6岁72例,6岁以上21例;发病在2周以内者12例,3~4周者79例,5~6周者62例,6周以上者27例。服药天数,服药3天者26例,6天者98例,9天者56例,平均服药65天。疗效:治愈(痉咳停止)154例,显效(痉咳明显减轻)16例,无效(症状无改善)10例。治愈率855%,总有效率944%。

辑方人:郑启仲,河南省清丰县人民医院。

消咳散【方剂来源】王烈自拟方。

【方药组成】白屈果15克,百部125克,天冬10克,沙参75克,白前5克。

【使用方法】混合粉碎为极细面。每日服药,6个月以下,05~2克;7~12个月,2~4克;1~3岁,45~6克;4~8岁,65~75克;9岁以上,8~10克;分3~4次于食前20分钟加糖服下。

【适应病症】百日咳及其他各型咳嗽。

辑方人:王烈,长春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复方百部合剂【方剂来源】王可畏,等。中华儿科杂志1960;11(2):143【方药组成】百部、麻黄、甘草各200克,白芨100克,芦根100克。

【使用方法】:降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至500毫升,加糖浆300毫升,加适量防腐剂。3岁以下5毫升;3~5岁8毫升;5岁以上10毫升。均一日3次,饭前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

【临床疗效】治疗20例,服药3~8天,治愈13例,好转7例。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梅花合剂【方剂来源】李浩澎,等。中国医药学报1989;4(2):35【方药组成】金银花、乌梅等量。

【使用方法】将药物晒干,粉碎,过筛,经一定工艺,制成颗粒冲剂。每袋10克,含生药8克。1岁患儿3克,每增加1岁增1克。一日3~6次。

【适应病症】百日咳。

468·百日咳·【临床疗效】治疗100例,痊愈率89%,有效率98%。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百日咳痉咳期方【方剂来源】孙英华。中西医结合杂志1986;6(8):426【方药组成】天冬、麦冬各24克,百部、栝楼仁各10克,橘红、竹茹、半夏各6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2次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临床疗效】治疗31例,均治愈。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百日咳注射液【方剂来源】马荫笃。新中医1982;(4):30【方药组成】甜葶苈子、川贝母各30克,生甘草、射干各15克,款冬花、白前各90克,车前子、紫菀、百部、白芨、前胡各60克。

【使用方法】将上方经煎煮、浓缩等工序提取的灭菌水溶液制成注射液,每支2毫升,含生药3克。每日肌注2~3次,每次1~2毫升,疗程2~10天。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治疗116例。痊愈82例,占7069%;好转27例,占2327%;无效7例,占603%。有效率为939%。

辑方人:艾军。

喘咳方【方剂来源】戴淑云自拟方。

【方药组成】橘皮、半夏、枳壳各5克,胆星3克,云苓5克,甘草3克,炙杷叶6克,栝楼3克。

【使用方法】汤剂。每煎半小时,煎汁为30毫升。1付药为2煎。日服3次,每次20毫升,空腹温服。

【适应病症】百日咳,小儿肺炎及一般咳嗽皆可用之。

【临床疗效】共治50例,其中百日咳10例,小儿肺炎30例,一般咳嗽10例,治愈率100%。

辑方人:戴淑云,呼和浩特铁路局中心医院。

百日咳效方【方剂来源】金长凯。吉林中医药1987;(3):3646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方药组成】百部、麦冬各15克,枇杷叶、马兜铃、栝楼、陈皮、茯苓各10克,杏仁,桔梗、钩藤、生甘草各5克。

【使用方法】上方水煎,浓缩后加糖适量,日服2次,重者日服3~4次,每次可据年龄服5~3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

【临床疗效】经5~6天治疗,痊愈26例,占867%;显效4例,占133%。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小儿止咳糖浆【方剂来源】温广学自拟方。

【方药组成】芦根、百部各15克,紫菀10克,款冬花15克,前胡75克,桔梗15克,栝楼25克,桃仁5克,粟壳75克。

【使用方法】先加水浓煎(芦根后下),灭菌后加糖制成糖浆,共取100毫升,瓶装备用。口服,日3~4次。3~6个月每次5~10毫升,6~12个月每次10~15毫升,1~3岁每次15~20毫升,3~6岁每次20~25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各种咳嗽(包括百日咳)。

【注意事项】因系糖浆,又含有粟壳,故新生儿慎用。

辑方人:温广学,黑龙江中医学院主治医师。

猪胆冰糖汤【方剂来源】罗齐柔自拟方。

【方药组成】猪胆1枚,冰糖50克。

【使用方法】取猪胆汁和冰糖用瓷碗装好,以铁锅盛水蒸之,武火蒸30分钟,以糖溶化为度。1枚猪胆为1料,分6次凉服,每日3次,一般服2~3料即能痊愈。

【适应病症】小儿百日咳(痉咳期)。咳嗽阵作,咳后有回吼声,反复不已,入夜尤甚,痰多而粘,神烦面赤,大便干,小便黄,舌苔黄腻,指纹紫滞。

【注意事项】服药期间禁食酸辣油腻食物。

【临床疗效】谢××,男,6个月,大山乡人。阵发性咳嗽已20余日,在当地治疗无效,于1987年11月来我处就诊。症见咳嗽阵发,咳后有回吼声,反复不已,入夜更甚,痰多而粘,神烦面赤,大便3日未解,小便黄,舌苔薄黄,指纹紫滞,拟用猪胆冰糖汤服1料,病情减轻,嘱其再服2料,服完后其父告知病已愈。随访至今未见复发。

辑方人:罗齐柔,湖南省衡南县中医院。

470·百日咳·润肺止咳汤【方剂来源】冯视祥自拟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各20克,天冬、麦冬各10克,百部15克,杏仁9克,紫菀10克,肺经草、兔耳风、枇杷叶各15克,甘草3克。以上为3岁以上小儿剂量,3岁以下酌减。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1小时,煎沸1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浓缩为200~300毫升。分4~6次温服,1日1剂,7~10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

【适应病症】百日咳痉咳期。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食物。

【临床疗效】何某,男,3岁。于1981年1月14日初诊。患儿1月前因感冒发热,咳嗽,嗣后热退而咳不止,1周后加剧,呈阵发性痉咳,每次连咳10~20声,咳时面红耳赤,弓腰曲背,涕泪交流,口声如鸡鸣,以致咳而吐痰涎及食物乃停止,日轻夜重。最初昼夜阵咳10余次,渐增至20余次,近来咳时鼻衄,口渴喜饮,二便如常。曾服中西药、鸡胆等均无效。检查:形体较瘦,面部浮肿,双眼眶青紫瘀血,鼻孔有血痕,舌质红,苔少乏津,脉细滑。肺部听诊呼吸音粗糙。验血:白细胞总数234×109/升,中性030;淋巴070。诊为百日咳。辨证:疫毒犯肺,热痰阻滞,燥火伤络。治以清热解毒,润肺祛痰镇咳,予清润止咳汤:银花、连翘各20克,天冬、麦冬各10克,百部、枇杷叶、肺经草、兔耳风各15克,杏仁9克,甘草3克。水煎服4剂。1月19日二诊:药后阵咳由20余次减为10余次,第5天减为数次,每次只咳数声~10余声,不呕吐,无鼻衄,面部浮肿亦不明显,眼眶瘀血开始消散,继服原方4剂而愈。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研究所。

471水痘水痘汤【方剂来源】林启声自拟方。

【方药组成】蝉衣3克,金银花、连翘各9克,川黄连3克,地丁草9克,牛蒡子、赤芍药各6克,土茯苓10克,生苡米15克,刺蒺藜9克,鸡苏散15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清水浸泡20分钟,武火煎煮,每日2次,每次50~100毫升,以食后服药为好。

【适应病症】水痘。

【临床疗效】经10多年来临床验证疗效可靠。

王××,男,4岁。以发热2天来诊,头面、躯干皮肤出现红色丘疹、疱疹、痂疹,流涕鼻塞,咽赤,脉浮数,舌苔黄稍厚,诊为水痘,治以水痘汤,3剂而愈。

辑方人:林启声,福建中医学院附属人民医院。

472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龙胆清瘟败毒饮【方剂来源】汪受传经验方。

【方剂组成】龙胆草大剂12克、中剂8克、小剂3克,生地大剂15克、中剂12克、小剂10克,生石膏大剂60克、中剂30克、小剂10克,生石决明(先煎)大剂30克、中剂20克、小剂15克,川连3克,连翘、黄芩、丹皮、赤芍、知母各10克,生甘草4克。

【使用方法】汤剂。煎开后文火煎熬25分钟。每日1~2剂(极期一般每日2剂),每剂煎2次,每隔6小时服药1次,昏迷者以鼻饲灌入)。

【适应病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气营两燔证)。

【临床疗效】以此方治疗流行性脑脊髓膜炎(重症型)10例,均不用西药,治疗结果均获痊愈。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473流行性乙型脑炎祛暑清热熄风汤【方剂来源】裴学义自拟方。

【方药组成】藿香、佩兰各9克,银花15克,连翘9克,生石膏(先煎)16克,蒲公英、郁金、僵蚕、钩藤、全蝎各9克,蜈蚣1条,竹沥水30毫升(兑服)。

【使用方法】竹沥水为市售成药,余药加水浸泡,浓煎1次,约15分钟,其量根据患儿年龄大小而异,一般90~200毫升。每日服用3次。重症牙关紧闭,不能吞咽者可鼻饲灌入。

【适应病症】重症病毒性脑炎、乙型脑炎,出现高热、神昏、抽风等症。

【临床疗效】通过近几年临床观察,疗效显著。

侯××,男,6岁,1983年9月20日入院,病历号114591。高热5天,昏迷抽风1天,脑脊液常规:细胞数126×106/升,中性粒细胞065,淋巴细胞035;脑脊液生化:糖84毫摩尔/升,氯化物2142毫摩尔/升,蛋白01毫摩尔/升,西医诊断病毒性脑炎。入院后西药抗感染、镇静止抽、降颅压、吸氧吸痰,2天后昏迷加重,吞咽反射消失,呼吸道分泌物增多,刺激后有阵阵抽搐,遂请中医会诊。

诊见高热不降,面色晦垢,神志昏迷,痰声辘辘,频频抽搐,舌红苔黄厚腻,脉弦滑数。拟方如下:生石膏18克,藿香、佩兰各10克,鲜芦根30克,野菊花10克,金银花15克,连翘、菖蒲、郁金、僵蚕、钩藤各10克,全蝎2枚,蜈蚣1条,竹沥水30毫升兑入,姜汁5滴兑入,局方至宝散1瓶分2次冲服,急煎1剂鼻饲灌入后,次日神志转清,呼之有应,痰量减少,面色转红,体温降至375℃,继以上方随症加减,服药9剂,神志正常,回答问题清楚,能下地行走,带药出院调善其后。

辑方人:裴学义,北京儿童医院;李之颖,北京儿童医院。

通络熄风汤【方剂来源】邓敬参。新中医1974;(4):40【方药组成】忍冬藤、白茅根各15~24克,桑枝21~30克,丝瓜络、钩藤、地龙、白芍各9~15克,蝉蜕(去足)3~9克,牛膝6~12克,生牡蛎(先煎)30~60克,甘草2~4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结合针刺疗法。

【适应病症】乙脑后遗症。

474·流行性乙型脑炎·【临床疗效】治疗27例,治愈23例,显效2例,有效1例,无效1例。

辑方人:艾军。

小承气汤加减方【方剂来源】河源县蓝口公社卫生院。新中医1973;(2):22【方药组成】大黄15克,钩藤、白芍各12克,川朴、枳实、僵蚕各9克,大青叶30克,板蓝根、生石膏各45克,川连45克(若无川连可改用黄连9克,再加用水牛角45克效果好)。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2剂,分2~4次口服或鼻饲灌入。极重型可4~6小时投1剂尽速达到通泻大便。在此基础上配合西药的支持疗法、对症疗法等。

【适应病症】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疗效】治疗18例,除1例极重入院不到5小时死于脑疝外,其余17例全部治愈出院,无1例后遗症。

辑方人:艾军。

三黄石膏汤【方剂来源】袁祥云。新中医1981;(10):37【方药组成】黄连、黄芩、黄柏、知母各6克,石膏60克,板蓝根3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神昏不能自服者,上方煎取浓汁频频灌下。并配合用中药板蓝根制剂20注射液40~50毫升、氢化可的松50~100毫升加入5%葡萄糖注射液中快速静脉滴注,每日1次。

【适应病症】重症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疗效】治疗26例,治愈24例,死亡2例,恢复期后遗症5例,并发感染者2例。

辑方人:艾军。

乙脑合剂【方剂来源】张三川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9;9(1):45【方药组成】生石膏120克,肥知母、京赤芍、粉丹皮、九节菖蒲、生军(后下)各10克,大生地、僵蚕各15克,双钩藤12克,全蝎3克。

【使用方法】每剂浓煎成500毫升,装入灭菌空瓶内,加入10毫升防腐剂,冷藏备用。采用开放式输液法,将针头换成导尿管,直肠点滴。3岁以上患儿每日1剂,3岁以下酌减,1剂均分为两次给药,间隔6~8小时,重型病例一日2剂,6小时一次。患儿取左侧卧位,双膝稍屈曲,臂部垫以治疗巾,液体石蜡油润滑导管后插入肛门15~20厘米,胶布交叉固定。滴速每分钟30~50滴。点滴完毕47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后更换体位,使药液充分吸收。待热退、痉止、清醒后2~3天停药。

【适应病症】流行性乙型脑炎。

【临床疗效】治疗组38例,用乙脑合剂加西药治疗;对照组96例,用单纯西药治疗。治疗结果,治疗组:痊愈32例,占842%,好转4例,占105%,无效2例,占53%。对照组:痊愈62例,占646%,好转19例,占198%,无效15例,占156%。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后热退、痉止、清醒天数分别为:096、174天,125、215天,082、15天,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恢复较快。

疗效标准:痊愈:症状、体征消失,血象恢复正常。好转:主要症状消失,但留有恢复期症状,如失语、吞咽困难、视神经萎缩、舞蹈样运动等。无效:死亡。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476白喉黄瓜散【方剂来源】董治能。四川中医1985;(1):54【方药组成】小黄瓜1条,土硝100克,人中白、人中黄各30克,麝香01克,冰片粉12克,硼砂粉06克朱砂粉6份,牛黄末09克。

【使用方法】选白色小黄瓜1条,用刀纵剖成两瓣,去内瓤,将土硝填于黄瓜心内合齐,用线拴紧,放1月左右,黄瓜外面起一层白霜,将白霜扫于纸上;将人中黄,人中白放入铁锅内焙干,碾成细末。取白霜、人中白、人中黄、麝香、冰片粉、硼砂粉、朱砂粉、牛黄末混匀放入玻璃瓶中盖紧。

【适应病症】小儿白喉。

【临床疗效】黄××,女,5岁,1982年11月26日就诊。咽及扁桃体充血、水肿明显,口腔有腐臭味,声嘶,有梗阻感,周围软组织水肿,颈部肿大,高热,烦躁,吞咽困难,咽喉干燥剧痛。舌尖红苔黄,脉洪数。用黄瓜散吹口腔、鼻、咽喉处,每日5~7次,吹前服下方煎剂:生地30克,元参18克,麦冬、川贝、丹皮、白芍各12克,石膏15克,黄芩10克,夏枯草12克,僵蚕6克,治疗1天症状大减,5天调治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

白喉效方【方剂来源】伍德秀。广西中医药1981;(5):10【方药组成】鲜万年青根1块(约10克),食醋15毫升;百草霜2份,冰片1份,后两者共研细末制成百草霜散,装瓶备用。

【使用方法】将食醋置粗瓷碗内,用鲜万年青根磨之,磨至药汁粘手为度。

术者用压舌板暴露咽喉,用一根筷子一端剖开,缚上洁净纱布1块,蘸取已磨好的万年青食醋汁,将咽喉假膜拭擦至全部脱去并吐出。再用小竹筒将百草霜吹至咽喉,并闭口2分钟。第1天需半小时~1小时用药一次,第2天起改为每3~5小时用药一次,直至痊愈。对颈部淋巴结肿大及软组织水肿所致的“牛颈”,可用万年青食醋液局部涂擦。

【适应病症】小儿白喉。

【临床疗效】60余例患儿,一般用药3次后,诸症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用药47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3天,病可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生熟巴豆散【方剂来源】王子野,等。中华儿科杂志1960;11(2):148【方药组成】巴豆。

【使用方法】取巴豆若干粒去壳去衣,将其中4/7放在文火上炒至黄色,与其余3/7的生巴豆共研成粉末。将此粉末夹在数层能吸收油分的纸内,用力压挤去油,至压挤不出油时,换一次纸,用温热熨斗在纸上烫压,将残留油分去净,以后再放在研钵上研成细末,贮瓶备用。每次用生熟巴豆散015~02克,喷入咽部。首次喷后观察2~3小时,如无呕吐腹泻,或吐泻次数不多,梗阻症状未明显好转者,再喷第2、3次。一般一天不超过3次,每两次间隔2~3小时。必要时连用2~3天。如吐泻症状重,应即停药。

【适应病症】白喉、喉炎引起的喉梗阻症。

【注意事项】:吐泻症状重,应即停药。对体质虚弱、心力衰竭、白喉并发、心肌病变者,应慎用或不用。

【临床疗效】治疗116例,用药后梗阻得到解除者106例,有效率914%。

其中白喉46例,有效率804%,喉炎70例,有效率986%。有效标准为吸气性凹陷、呼吸促迫及喘鸣等症状消失。多数病例在喷咽半小时至三四小时症状均明显好转,数小时至一二天完全消失。少数病例症状明显好转后,轻度呼吸促迫和喘鸣症状经三四日才会完全消失。无效病例作气管切开手术。

多数病例喷咽后有腹泻,或腹泻兼呕吐反应,少数病例单有呕吐而无腹泻。

腹泻次数1~6次,呕吐次数1~2次。梗阻症状多在腹泻或呕吐后得到明显改善。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白喉治疗方【方剂来源】龚家林。新中医1982;(2):21【方药组成】鲜瓜子金15~30克(干者加倍),鲜奶(人奶或牛奶)10~20毫升,朱砂、巴豆肉各15克。

【使用方法】取鲜瓜子金(视年龄酌量。若干者,先用开水浸泡5~10分钟,捞取),加鲜奶搅拌捣烂榨汁。将朱砂和生巴豆碾细末和匀,取胶布几小块,将适量药末撒于胶布上,贴于大椎、印堂、定喘、廉泉、天突等穴位处,贴8~12小时后撕下。病情较轻者,将鲜瓜子金合鲜奶所捣之汁滴入患儿咽喉或令其频频含咽,每日3~4次,每次5~10毫升。病情较重者,加用朱砂、巴豆末敷贴穴位。

【适应病症】白喉。

478·白喉·【临床疗效】单方组19例,内服瓜子金、牛奶;综合组11例,内服瓜子金、牛奶;外用朱砂、巴豆末贴穴位;对照组15例,用白喉抗毒素、青霉素等药综合治疗。结果:单方组19例,治愈18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综合组11例,治愈10例,仅1例行气管切开术。对照组15例,治愈13例,2例行气管切开术。

辑方人:艾军。

479夏季热夏季热效方【方剂来源】熊运祜。江西中医药1985;(3):15【方药组成】叶下珠、薄荷、荆芥,一般6个月~1岁,剂量分别为12、2、2克;1~2岁分别为20、3、3克;3~5岁分别为30、5、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本病185例,服药最多12剂,最少5剂,除14例药后仍低热(体温375℃左右),余症均愈,并无不良反应。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保元清暑汤【方剂来源】马莲湘自拟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生黄芪各9克,炒白术6克,炒山药9克,炙甘草3克,肉桂粉(冲服)1克,淡附片3克,生龙齿(先煎)15克,扁豆花9克。

【使用方法】生龙齿加水先煮沸30分钟,后纳入其他药(除肉桂粉)煎煮30分钟,得药汁内150毫升,倒入放有肉桂粉的瓷碗内,拌匀即可。每剂煎2次,肉桂粉分2次冲。每日1剂,每剂分2~4次服,一天共服4~8次。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高热1月左右,暑热伤阴,阴损及阳,元阳虚弱,症见形体日见消瘦,精神食欲明显减退,面色白无华,常呈贫血貌,渴饮无度,小便次频量多色清,甚至数分钟一两次,舌质淡,苔薄少,脉细弱。

【临床疗效】顾×,男,3岁。发热1月余,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皮肤干燥,小便清长一天达30余次,诊时10分钟就解小便2次,且清长如水,下肢不温,唇舌色淡。中医用清暑泄热竹叶石膏汤数剂,西医注射抗生素多种,病情未减,脉细软,以保元清暑汤温补肾阳而化水,5剂后体温显著下降,虚烦亦宁,小便每天5~6次,肾阳虚好转,原方加石斛9克,天花粉6克以养胃生津,又5剂而愈。

辑方人: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

竹叶三梗汤【方剂来源】马莲湘自拟方。

480·夏季热·【方药组成】淡竹叶、薄荷梗、青蒿梗各6克,鲜荷梗15克,北沙参、麦冬各6克,鲜石斛9克,知母6克。

加减:皮肤干燥,灼热无汗加香薷3克,淡豆豉6克;有微汗但高热不退加生石膏20克,天花粉9克;烦哭不宁加生龙齿15克,灯心草2束,胡黄连2克;大便溏薄去沙参、麦冬、知母,加丝白术6克,怀山药、炒扁豆各9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用水浸泡20分钟,煎煮15分钟,得药液200毫升,每剂煎2次,每日1剂,将2次煎出药液混合共计400毫升,少量频服或代茶饮。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暑伤肺胃型)。

【临床疗效】1984~1986年共治疗夏季热23例,其中发热7~10天5例,10~15天4例,15~20天7例,20天以上7例。用本方加减治疗,3天热退净4例,6天热退净12例,9天热退净7例,全部病例均有效,临床只要辨证确系夏季热之暑伤胃肺型本方均有效,用药时无汗有汗的加减掌握十分重要。并且发热时间越短,疗效越明显。

辑方人:马莲湘,浙江中医学院。

八鲜饮【方剂来源】万文熙自拟方。

【方药组成】鲜藿香、鲜佩兰各6克,鲜石斛10克,鲜芦根20克,鲜西瓜翠衣30克,鲜丝瓜叶10克,鲜冬瓜子15克,鲜骨皮10克,柴胡、葛根各6克,银花15克,南北沙参各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2次,当茶饮。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龚×,女,1岁半。发烧20天不退,曾以小儿夏季热在兄弟医院治疗,未见改善,转入我院就诊。来诊时,体温398℃,午后热势更高,皮肤干燥少汗、胸闷、腹胀、口渴、多饮、多尿、大便尚好、纳食欠佳、精神烦躁,舌质红,苔薄腻,指纹紫。辨证:暑伤肺胃,湿遏热伏,气机不畅。治法:清暑益气,芳香化湿,八鲜饮加减:鲜藿香、鲜佩兰各10克,鲜西瓜翠衣30克,鲜石斛12克,鲜芦根60克,鲜丝瓜叶6克,鲜冬瓜子20克,鲜骨皮12克,沙参15克,葛根、柴胡各6克,薏苡仁10克,杏仁6克,白蔻仁3克。水煎服。进方3剂,体温降至386℃,胸闷腹胀已愈,原方去三仁汤,加寸冬、青蒿各10克,继进5剂,热退渴止,尿转正常,体温372℃,改以鲜西瓜皮30克煎水,当茶饮而安。

辑方人:万文熙,武汉市中医医院。

夏季热验方【方剂来源】庞俊群。广西中医药1985;(3):48【方药组成】羚羊角片3克,冰糖30克。

48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加减:若脾虚泄泻加煨葛根、白术。壮热口渴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烦躁不安加钩藤、象牙丝;面色苍白,肢端凉,小便清长,加金匮肾气丸(包煎)6克。

【使用方法】取250毫升清水,用文火先煎羚羊角片30分钟,待药液稍变微黄色后加入冰糖煎溶即可。每日1剂,分4次凉服。煎过的角片可加入该方另一剂中复煎。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治疗10例,全部治愈,一般连用2~7剂显效。随访1年,除1例复发外,余均无复发。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滋阴八味饮【方剂来源】罗明察,等。广西中医药1985年;(3):21【方药组成】沙参15克,麦冬、山药各12克,茯苓6克,牡丹皮5克,乌梅6克,覆盆子9克,元参9克。

加减:若有高热者加生石膏30克,青蒿10克;口渴甚者加蚕茧10克或参须3~5克;尿频无度者加益智仁10克,或桑螵蛸5克;腹泻者去玄参加扁豆10克,麦芽7克,白术5克;有皮肤疮疡者加苦参、金银花、蒲公英各7克;心烦者加莲心3克或栀子5克;惊厥者加钩藤10克。

【使用方法】每日1~2剂水煎,代茶饮。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治疗130例,痊愈70人,显效30人。有效21人,无效9人,总有效率931%,有效病例中,服药最少是3剂,最多30剂,平均15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西瓜麦竹汤【方剂来源】李祥生,等。广西中医药1982;(5):封三【方药组成】西瓜皮30~60克(生用100~150克),麦冬、淡竹叶各6~10克,甘草3~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暑热证。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夏季热50多例,取得较满意效果。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加味资生汤【方剂来源】万文熙经验方。

【方药组成】太子参30克,白术、云苓各12克,炙草3克,牛子、内金各10482·夏季热·克,玄参15克,山药、银花各20克,柴胡、葛根各6克,薏苡仁15克,麦冬10克。

【使用方法】一日1剂,水煎温服,忌辛辣等食物。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脾肺两虚证型)。症见久病不愈,长达1~2个月,除具备夏季热特有症状外,兼见面黄无华、神疲、肢软、纳差,便溏或痰多,舌淡苔白腻,脉无力,或指纹淡。

【临床疗效】每年夏季,临床常用。对凡久病高热不退,耗伤津气,肺脾两虚证型,疗效较佳,如:刘丹,男,1岁半,住汉阳龙灯堤,1980年8月23日初诊。发热1月余,烧不退,曾以上感、小儿夏季热在其他兄弟医院治疗,经用抗生素及输液治疗,仍高烧不退。来中医院就诊时,体温399℃,皮肤干涩少汗,面目及手足轻度浮肿,面黄无华,口渴多饮,咳嗽痰多,精神疲倦,尿频尿多,大便溏薄,舌淡苔微腻,指纹淡,心肺(-),胸透(-),尿检:脓球极少,其他正常,血象:白细胞45×109/升,中性059,淋巴041。辨证为久病高热,耗气伤津,导致肺脾两虚,治宜益气运阳,健脾化湿,解肌退热,自拟加味资生汤4剂,汗透身和,体温377℃,浮肿已消,仍咳嗽痰多,原方去牛子、柴胡、葛根,加半夏、陈皮各10克,进方4剂,咳嗽已平,体温371℃,改以五味异功散方调理而安。

辑方人:万文熙,武汉市中医医院。

祛暑退热饮【方剂来源】颜振旗。湖北中医杂志1986;(2):54【方药组成】荷叶、西瓜翠衣各5克,地骨皮、生地各3克,大枣、五味子各2克。

【使用方法】煎后置冷,加白糖适量,频频饮用,日1~2剂。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124例,用药2天内有效者76例,2~4天有效者36例。平均退热时间为2天半。经治痊愈者80例,好转32例,总有效率为9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加味玉屏风散【方剂来源】郭国志。湖北中医杂志1987;(4):35【方药组成】黄芪8克,白术5克,防风、竹叶、秦艽各4克,青蒿8克,银花9克,鲜荷叶10克,鳖甲6克。

加减:若高热不退抽搐者,加钩藤、蝉衣;神疲甚者,加太子参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25例患儿,服药3日退热者15例,5日退热者5例,7日退热者5例。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48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清热增液汤【方剂来源】范述方。四川中医1985;(11):56【方药组成】青蒿、地骨皮、知母各6克,生石膏、石斛各10克,银柴胡、淡竹叶、连翘、水牛角粉各5克,沙参9克。

【使用方法】水煎,日服1剂。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辑方人:张祖联。

羊耳菊合剂【方剂来源】唐冬秀。广西中医药1984;(3):52【方药组成】羊耳菊10~20克,桑葚子10~15克,黄芪6~15克,葛根、麦冬各6~10克。

加减:若有泄泻者加黄芩、川连;脾虚者加白术、山药;中气不足者加党参、升麻、柴胡;腹泻日久者加诃子。

【使用方法】每日1剂,水煎分4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夏季热。

【临床疗效】72例患儿,痊愈64例,好转4例,无效4例。痊愈者服药最少3剂,最多11剂。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84痄腮清凉散【方剂来源】张明庆。河南中医1983;(6):29【方药组成】樟脑45克,花椒15克,冰片6克,芒硝30克。

【使用方法】将花椒粉碎,铺于锅底如碗口大,再将樟脑、冰片、芒硝研成细粉,均匀撒布花椒之上,用瓷碗覆盖,用白矾或泥盐封固碗口,然后用文火烧炼30~40分钟,冷定后开启药碗。药呈洁白色针状结晶体,研碎装瓶备用。用法:将上药少许撒于膏药上面,贴于患面。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亦可用于疮、疖等属于阳证而尚未成脓,局部红、肿、热、痛者。

【临床疗效】152例患儿除1例就诊较晚并发睾丸炎经内服药而愈外,其余轻者一二日,重者三四日即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白矾藤黄膏【方剂来源】贾天安,等。河南中医1984;(3):37【方药组成】白矾10克,藤黄、雄黄、硫黄各7克,樟脑5克,枯矾4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法:先将患处洗净擦干,取药粉04克,均匀地撒于9×9(厘米2)的胶布上,一边正中剪有1厘米宽、4厘米长的楔形小口,各边留1厘米宽不撒药粉,楔形小口对准耳根患处,敷药后将四周按紧,不必换药。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痄腮百余例,均敷药1次而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板蓝根汤【方剂来源】周观元。河南中医1986;(4):46【方药组成】板蓝根6~10克,双花10~15克,大青叶、连翘各6~10克,甘草3~5克。

【使用方法】水煎频服,日3~5次不等,日服1剂。

48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适应病症】小儿腮腺炎。

【临床疗效】52例患儿中单服本方治疗43例,其余9例配合清热解毒注射液。服本方1~3剂热退肿消者38例,服4剂热退肿消者5例;服2剂后热稍退,但肿未消,配用清热解毒注射液9例。均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痄腮效方【方剂来源】程佳彬。黑龙江中医药1985;(1):7【方药组成】木芙蓉叶50克,冰片5克,紫草20克,蜂蜜适量。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用蜂蜜调之,敷患处,一日2次。

【适应病症】痄腮。以耳垂为中心漫肿,局部压痛,咀嚼不利,或发热等。

【临床疗效】周××,女,7岁,1982年2月14日就诊。患儿右侧颐颌部漫肿濡软已4日,肤色不变,微痛,不欲食,微恶寒发热,舌苔微白腻,用此方药2日,症状消失而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军白散【方剂来源】祝多录,等。吉林中医药1986;(1):23【方药组成】大黄15克,栀子10克,黄柏、白矾各15克。

【使用方法】上药共为细末,鸡蛋清调敷,每3~4小时换下药物,加鸡蛋清,继续敷用。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30例患儿,一般敷药2~3天即见效,5~6天即可痊愈。其中痊愈28例,好转2例,总有效率100%。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腮腺炎效方【方剂来源】邓朝纲。吉林中医药1987;(7):24【方药组成】方1:芒硝30克,青黛20克。

方2:板蓝根、僵蚕各30克。

【使用方法】方1:共为细末,用鸡蛋清适量,调匀外涂患部。每日3~4次,一般2~3日即愈。

方2:混研为末,醋调后涂擦患部,每日3~4次。

【适应病症】小儿腮腺炎。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86·痄腮·痄腮散【方剂来源】杨贵荣。吉林中医药1986;(1):23【方药组成】青黛20克,马钱子3克,赤小豆、生大黄、海藻、甘草各10克。

【使用方法】将上药烘干研细,过筛后装瓶备用。用时加醋调成糊状,敷于患处,外以敷料包扎,一日1换,一般2~3次可愈。

【适应病症】适用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赵××,男,12岁,学生,1980年3月初诊。两腮部肿痛2天,腮部触之有物如鸡卵大,按之质硬,推之不移,皮色如常。小便微黄,舌红苔黄白相兼,脉浮数。诊为痄腮,投痄腮散外敷,次日肿消痛减,共敷2次,诸症消除。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苦胆膏【方剂来源】邢学恭。吉林中医药1981;(2):40【方药组成】猪胆适量。

【使用方法】刺破取其汁,经用干燥箱,或日晒干燥成膏状备用。用法:将苦胆膏摊在厚布或厚纸上,敷贴肿处,以胶布固定。日敷1次,2次为1疗程。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注意事项】用时不宜火烤,如有干硬现象,可加入少许新鲜胆汁调和使用。

【临床疗效】106例患儿除1例无效外,余皆获愈。敷1次者93例,2次者12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大青叶散【方剂来源】孟繁荣。吉林中医药1981;(2):40【方药组成】大青叶50~150克。

【使用方法】粉碎为细面,加适量水调成糊状,敷于患处,一日敷2次,每次2小时左右。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14例患儿,多于发病3天之内就治,腮肿1侧者6例,双侧者8例,平均治疗4天肿消痛去。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白背防风煎剂【方剂来源】肖子精。新中医1976;(5):25【方药组成】白背叶30克。防风草12克。

48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加减:合并睾丸炎者,加大青叶或板蓝根15~30克。以上为8~12岁儿童用量,余按年龄增减。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温服。

【适应病症】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疗效】治疗1500例(属于单侧者626例,属于双侧者876例,合并睾丸炎者42例),全部治愈。

辑方人:艾军。

肿痛宁膏【方剂来源】武守恭,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8;8(5):304【方药组成】木芙蓉叶23%,香白芷85%,生川军85%,赤小豆60%,按比例配制,碾末成散。蜂蜜50%,甘油30%,水20%,配制成基质。

【使用方法】将以上散剂与基质调和成糊状。将药膏涂于腮腺肿痛部位,厚度2~3厘米,涂药面积略大于肿胀范围。每日涂药1次,至病愈为止。

【适应病症】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疗效】用本法治疗330例,与汤剂内服组81例、如意金黄散外敷组51例、焦三仙粉胶囊组68例相比较,肿痛宁组疗效优于其他3组。

辑方人:汪受传,南京中医学院。

黄连大黄散【方剂来源】文远荣。新中医1985;(7):36【方药组成】黄连、大黄、吴茱萸各10克,胆南星7克。

【使用方法】上方共碾细末。用冷水调药末敷患者双足涌泉穴处,连敷3晚。

【适应病症】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疗效】治疗200余例,均治愈。

辑方人:艾军。

痄腮方【方剂来源】万桂华。广西中医药1983;(3):11【方药组成】野菊花15克。

【使用方法】清水煎汤,代茶饮,每日1剂,连服1周。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56例患儿,痊愈49例,好转5例,中断服药者2例。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88·痄腮·痄腮效方【方剂来源】陈典梅。四川中医1986;(12):6【方药组成】赤小豆,鸡蛋清。

【使用方法】赤小豆不拘量,研成细末。用时以药粉加入适量鸡蛋清,调成糊状,涂于无毒塑料薄膜上,涂药面积略大于腮腺肿大范围,敷贴患处,再用纱布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伴寒热重者,加用普济消毒饮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注意事项】运用本方时,鸡蛋清、赤小豆软膏必须涂于塑料薄膜上,使其不易干燥,有利于发挥药效。

【临床疗效】本方经临床试用10余年,一般用药2~3次就可治愈。如果用药早,1次即可痊愈。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腮腺炎效方【方剂来源】孔令刚,等。四川中医1986;(4):36【方药组成】夏枯草、连翘、川芎各500克,白芨200克,板蓝根、栀子各300克。

【使用方法】上药用80℃以上温度烘干碾成细末,拌匀后备用。用法:根据病变部位的大小,取细粉适量,加入温开水调成糊状,将药涂在塑料纸或棉纸上,厚04~05厘米为宜,敷在患处,用绷带或胶布包扎(以不脱落为好),每日换药1次。

【适应病症】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疗效】30例患儿均在病后立即用本方治疗,一般上药2~5次痊愈。

本方消肿块止痛效果好。如同时肌注板蓝根等抗病毒类针剂,效果更佳。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腮腺炎验方【方剂来源】胡显高。四川中医1985;(9):9【方药组成】生地15~30克,胡豆(即蚕豆,去皮,鲜干均可)7~14粒,食盐1~2克。

加减:特重型腮腺炎,配服仙方活命饮加山豆根、射干、板蓝根、蚤休、夏枯草、紫花地丁、蒲公英。水煎服。

【使用方法】三药共入臼中捣烂后,摊在已备好的塑料膜上(菜叶或树叶亦可),贴于患处,外用纱布绷带包扎,6~12小时换1次。

【适应病症】小儿腮腺炎。

48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本方对轻、重型腮腺炎均有特效。

辑方人:张祖联。

痄腮效方【方剂来源】林桧文。广西中医药1987;(4):48【方药组成】黄槿根二层皮20克,黄糖20克。

【使用方法】水煎,每日服3次。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30例中,服药2天治愈14例,3天治愈16例。

辑方人:张祖联。

痄腮方【方剂来源】唐培生。广西中医药1987;(2):2【方药组成】1外用方:吴茱萸9克,冰片2克,米醋适量,青黛30克。

2内服方:柴胡10克,板蓝根、夏枯草各15克。

【使用方法】外用方:将吴茱萸、冰片研为细末,以米醋调成糊状,敷双脚涌泉穴,外加纱布包裹,每日换药1次。另以青黛用米醋调涂肿痛处,药汁干后可重复再涂,每日数次。内服方:发热高者服,每日1剂,水煎服。

【适应病症】小儿流行性腮腺炎。

【临床疗效】共治疗22例,痊愈8例,好转3例,无效1例。

辑方人:张祖联。

痄腮效方【方剂来源】卢效兴广西中医药1985;(1):51【方药组成】七叶一枝花根10克,食醋适量。

【使用方法】用七叶一枝花根茎磨食醋呈浓汁状,涂布于肿胀的腮腺部,每日3次,如为鲜品,用量加倍,捣成糊状后加食醋适量,每日敷1次。并发睾丸炎者,加病毒灵及适量激素治疗,用绷带将阴囊托起。

【适应病症】小儿痄腮。

【临床疗效】单纯腮腺炎26例,腮腺炎合并颌下腺炎8例,均全部治愈。腮腺炎并发睾丸炎1例好转。疗程最短者3天,最长者8天,平均为43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490乳蛾三根马勃汤【方剂来源】毕可恩自拟方。

【方药组成】双花15克,连翘、山豆根、马勃、桔梗、葛根、柴胡各9克,板蓝根、元参各12克,生石膏30克。

加减:夹食积者,加焦楂、槟榔各12克:流清涕者,加荆防各9克;腹痛便稀者,酌减生石膏,加炒山药15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头煎10分钟,二煎20分钟,共煎150~300毫升。分3~5次服完,饭前上午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小儿急性咽喉炎。症见高热,咽部肿痛,咽或扁桃体有脓性分泌物。

【注意事项】非热毒实证不宜用。

【临床疗效】以夜间体温在37℃以下,血象正常,咽部脓栓或脓性分泌物消失为治愈。共治疗96例,平均231天体温降至正常,在3天内体温降至正常的84例,占875%。

辑方人:毕可恩,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五味消毒饮【方剂来源】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外科心法要诀(卷72)。2,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10:359【方药组成】金银花、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15克,紫背天葵6克。

【使用方法】用清水2碗半,煎成1碗半;渣用清水1碗半煎成大半碗,二药混合后分三四次冲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包括化脓性者)。症见突然起病,发热咽痛,咽部明显充血,扁桃体肿大,甚至扁桃体上有脓性分泌物,食欲不振,周身不适,舌尖红,苔黄或黄腻。

【注意事项】1服药期间饮食宜清淡,以半流质饭食为宜,禁食煎炒炙煿之品。

2注意大便通畅,大便秘结者宜加用通便之品。

3药液煎成后宜分3~4次服,这样既可避免小儿因一次服药过多造成呕491·儿科临床应用效方·吐,又可使药液在体内保持较长时间的有效浓度。

4小儿病理特点是易热易寒,因此急性扁桃体炎后期热退,舌淡,本方即不宜使用,可改用甘桔汤加味以善其后。

【临床疗效】用本方或本方合银翘散加减治疗本病患者65例,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部充血消失(包括脓点消失),白细胞计数恢复正常者59例;5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部充血明显消退,自觉症状消失者6例。实践证明,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性扁桃体炎,效果满意。

欧×,男性,10个月。住院号:29953。患儿因发热一天半,轻咳气促有痰,疲乏口干喜饮,大便稀,每2~3次,尿黄,诊为急性扁桃体炎而收住院治疗。检查:体温401℃(腋探)R45次/分,P150次/分,舌红苔黄腻,指纹沉紫,双侧扁桃体肿大1°,咽部明显充血,余无阳性体征。血象检查:白细胞23330×100/4,中性059,淋巴036,入院诊断与门诊同。治则:疏风清热,解毒利咽,药用五味消毒饮合银翘散加减,处方:银花、连翘、野菊花、蒲公英、紫花地丁各8克,蝉蜕4克,荆芥6克,薄荷(后下)、甘草各3克,生石膏15克,知母10克。另用鱼腥草注射液每次2毫升肌注,每日2次,因热度过高故加服紫雪丹每次半支,共用2次,经以上治疗,第2天热度明显下降,第3天以后体温恢复正常,全身症状亦随之消失,咽部充血消失,二便恢复正常,共住院6天,痊愈出院。

辑方人:詹淑英,广州中医学院讲师。

五根注射液【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葛根、板蓝根、山豆根、芦根、白茅根、藿香各6克,红花3克,大黄2克。

【使用方法】按现代制剂针剂要求制作。每支2毫升,小儿1支肌肉注射,每日2次,婴儿6个月以内的1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成人1~2支,肌肉注射,每2次。

【适应病症】丹痧症(猩红热),扁桃体炎,伤风感冒,无名热(病毒性感染),四时发热。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油腻;孕妇禁用。

【临床疗效】据统计100例,治愈率94%,无效率6%。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牛蒡甘桔汤【方剂来源】肖正安经验方(原方出自《麻症集成》)。

【方药组成】牛蒡子9克,连翘、玄参、桔梗、射干各10克,山豆根、黄芩各6克,黄连3克,栀子5克,甘草3克。

492·乳蛾·【使用方法】煎汤频服。

【适应病症】小儿肺热乳蛾,赤肿溃烂(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自汗,唇红舌红,舌苔黄,脉数、纹紫等症。

【注意事项】本方有恶心呕吐的副作用,故方中必配甘草,宜温服,不宜热服。

【临床疗效】本方运用于烂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高热不退具有很高的疗效。一般服药在24小时以内高热即退,48小时以内脓点消失,72小时病告痊愈。

唐×,女,6岁,1978年8月13日初诊。患儿发烧汗多,体温385℃不欲饮食,在×医院服中西药未见好转,今日体温升至40℃,自汗头昏,精神不振,咽喉疼痛,喉核赤肿有脓点,吞咽不利,伴腹痛不食,面赤唇红,舌质红,苔白,脉洪数。

诊断:乳蛾,治以清热消肿,泻火解毒,用牛蒡甘桔汤加味:牛蒡子、桔梗、射干各10克,马勃6克,山豆根、黄连各5克,黄芩10克,栀子6克,板蓝根20克,神曲10克,甘草3克。8月16日次诊,患儿服上方2剂后,高热已退,乳蛾已消,唯感精神较差,不欲饮食,大便干,舌尖红。仍本原方去黄连、栀子、山豆根,加山楂、藿香以善其后。

辑方人:肖正安,成都中医学院。

化扁汤【方剂来源】曹济民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连翘、黄芩各10克,黄连5克,山豆根、挂金灯、牛蒡子各10克、桔梗6克,生甘草3克。

加减:大便正常者加枳实10克,全栝楼15克;大便干者,加生大黄(后下)6~9克,元明粉(冲服)10克;发热者,加柴胡10克,薄荷(后下)5克;咳嗽者,加杏仁、前胡各10克;有化脓趋势者,加僵蚕10克;已经化脓者,加黛蛤散(包煎)10克;乳蛾周围化脓,难以消退者,加皂角刺10克;如脓腐去遗有溃疡者,去桔梗、牛蒡子,加生地10克,木通5克;如高热、面赤等中毒症状严重者,加犀角5克水磨另服。

【使用方法】上药加水200毫升,煎至150毫升即可。2~5岁患儿,每日1剂,分3~4次口服药。

【适应病症】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

【临床疗效】诊断与治愈标准参考1981年江苏省卫生厅制订的《常见疾病诊断与治愈标准》。对以上诸病,一般服药5~7剂即可痊愈,重症者日服2剂。

临床治愈率达90%以上。本人随曹老师应诊多年,对于化脓性扁桃体炎,血象明显升高、体温40℃以上者,曹老师亦不主张用西药,屡服此方,均获良效。

辑方人:孙轶秋,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493·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月石散【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剂组成】月石15克,朱砂3克,生石膏、贝母、青黛各15克。

【使用方法】共碾研细面,每包06克,每服1包,每日3次。或遵医嘱。

【适应病症】肺炎,咽炎、气管炎,扁桃体炎(肺热咳喘,乳蛾,喉风)。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月矾散【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药组成】月石15克,白矾5克,朱砂3克,生石膏、贝母各15克,六神丸250粒。

【使用方法】共碾研细面,每包06克,1~7岁服1包,7~15岁服2包,每日2~3次,或遵医嘱配合他药均可。

【适应病症】肺炎,气管炎、咽炎、喉炎、扁桃体炎(肺热咳嗽,喘息气促,乳蛾,喉风)。

辑方人:李凤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双解冲剂【方剂来源】内蒙古中蒙医院协定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败酱草各6克,黄芩8克,山豆根、桔梗各10克,生石膏12克,蝉蜕6克,葛根8克,玄参15克,藿香6克,红花4克,大黄3克。

【使用方法】同速溶冲剂,一日3次,每次1包。

【适应病症】温病初起(包括急性扁桃体炎)伴有发烧者。

【临床疗效】统计100例,退烧有效率为99%。

辑方人:内蒙古中蒙医院。

甘桔蓝根茶【方剂来源】王润峰自制方。

【方药组成】桔梗6克,甘草3克,板蓝根15克,生石膏20克,元参10克,儿茶3克。

【使用方法】水煎两次,混合100毫升,加白糖适量,一日分3次服完(3~5岁量)。

【适应病症】急性扁桃体炎。风热搏结而引起的乳娥初起,肿大焮红,高热,吞咽困难,便干溲赤,舌质红苔黄或厚,脉浮数。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厚腻之物。

494·乳蛾·【临床疗效】本方屡用皆效。张××,男,4岁。发热、咽痛1天。伴流涕,喷嚏,咽喉红肿疼痛,饮水困难,2日未大便,小便黄少。检查:体温39℃,面赤,舌质红苔黄而厚,咽部充血,两侧扁桃体二度肿大,未见脓点,颌下淋巴结亦肿大。

心肺正常,腹平软,肝脾未及,实验检查:白细胞110×109/升,中性070,淋巴030。诊断:乳蛾(风热型),治疗:给予甘桔蓝根茶加牛子6克,莱菔子10克,大黄3克,服药2剂治愈。

辑方人:王润峰,西安中医儿童医院主治医师。

加味银翘马勃散【方剂来源】冯视祥经验方。

【方药组成】银花6克,连翘15克,马勃6克,牛蒡子、射干各9克,山豆根7克,板蓝根24克,黄芩、蚤休各9克,青蒿15克,甘草6克。以上为3岁小儿剂量,其他年龄酌情增减。

加减法:扁桃体化脓者加野菊花10克,蒲公英15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洁水适量,先浸泡半小时至1小时,煎沸10分钟,滤取汁,再入适量的水,煎沸15分钟,滤取汁去渣,将两次煎取的药汁和匀,收250~350毫升。以上药汁分4~6次温服。一日1剂,4天为一疗程,食前食后服均可。忌油腻较重,不易消化及辛辣食品。

【适应病症】1风热乳蛾(包括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症见发热,头痛烦渴,咽喉灼痛,吞咽有梗阻感,口臭腹胀,大便干或正常,小便短黄,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单侧或双侧扁桃体红肿,或扁桃体红肿有脓点、脓样膜状物。

2风热喉痹(急性咽炎)。症见发烧,咽喉剧痛,咳嗽声嘶,口渴烦躁,大便干或正常,小便黄,脉浮数,舌质红,苔薄白或薄黄,双侧咽峡及上腭黏膜急性充血,咽后壁淋巴滤泡增生色鲜红,部分有小出血点。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24小时内体温恢复正常,48小时内症状和体征明显改善者为显效,24~48小时内退热,72小时内症状和体征部分改善为有效,48~72小时仍不退热,症状体征不改善者为无效。

曾单纯用本方治疗小儿急性咽喉病81例,其中单纯性扁桃体炎36例,化脓性扁桃体炎40例,急性咽炎5例,疗效观察结果:急性单纯性扁桃体炎显效30例,占833%;有效6例,占167%;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显效35例,占875%;有效5例,占125%;急性咽炎显效4例,占80%;有效1例,占20%。总有效率占100%。

辑方人:冯视祥,四川省中医药研究院临床医学研究所,主任医师。

495·儿科临床应用效方·扁桃一号方【方剂来源】玉振熹。广西中医药1983;(1):31【方药组成】九里明12克,一点红9克,射干、甘草各6克。

加减:若高热者加山芝麻、野菊花各9克,青蒿6克或生膏20~30克;抽搐者加钩藤或蝉蜕6克;大便秘结者加大黄6克;伴化脓者加元参或马勃6~9克,或配服六神丸,每岁每次1粒,日服2~3次。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婴幼儿急性扁桃体炎。

【注意事项】忌食辛辣之品。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51例,痊愈43例;好转7例,入院1天,自动出院1例。用药后体温降至正常所需天数:3天以内26例,4~5天19例,6天以上5例。治愈和好转病例治疗时间最长者10天,最短者3天,平均57天。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板玄解毒汤【方剂来源】张亮自拟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玄参各10克,桔梗8克,土牛膝15克,蚤休5克,山豆根6克,儿茶3克,射干4克,生甘草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每日1剂,病情较重者,可一日2剂或两日3剂,按不同年龄分3~6次服。

【适应病症】急性扁桃体炎,慢性扁桃体炎急性发作及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症见起病急,发热咽痛,吞咽不利,咽部充血,扁桃体红肿甚至化脓有分泌物渗出。下颌角淋巴结可肿大,有压痛。

【注意事项】方中药物性味大多苦寒,若患儿素体脾阳不足者,宜慎用,服药期间忌生冷瓜果及辛辣煎炼油腻之品。

【临床疗效】在门诊追踪观察41例患儿,男27例,女14例;3岁以下9例,3岁以上32例,年龄最小的9个月,最大为11岁;发病1天19例,2天9例,3天5例,4天4例,5天4例。疗效标准:显效,3天内体温恢复正常,咽部充血消失(包括脓点消失),精神胃纳恢复正常;有效,5天内体温降至正常,咽部充血明显消退,自觉症状消失;无效,发烧不退或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或在服中药治疗过程中加用抗生素者。按上述标准统计,显效35例,占854%,有效5例占122%,无效1例,占24%,总有效率为976%。

辑方人:张亮,湖南省儿童医院。

496·乳蛾·乳蛾方【方剂来源】张湘屏自拟方。

【方药组成】金银花、连翘、蒲公英各12克,板蓝根15克,元参、麦冬、僵蚕、桔梗各9克,生石膏30克,薄荷(后入)、甘草各3克。

【使用方法】水煎服,将上药放入砂锅内,加冷水浸过药面,浸泡1小时左右,先用武火煮沸后,改用慢火煎15分钟左右。煎两遍,将药液混合,共煎药液约150毫升。每日1剂,宜饭后服用。每次服30~40毫升,日服3~4次。

【适应病症】急性乳蛾毒热型(急性扁桃体炎)。症见发热,咽痛,吞咽不利,乳蛾焮红,或有黄白色脓点渗出。舌质红、苔黄,脉数有力。

【临床疗效】疗效标准:治愈,体温正常、症状消失;好转:体温正常或明显下降,症状减轻;无效:症状无改善或加重。共治380例,其中治愈349例,占918%;好转19例,占5%;无效12例,占32%。

辑方人:张湘屏,山东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乳蛾合剂【方剂来源】上海市中医院儿科协定处方。

【方药组成】射干400克,蒲公英、板蓝根各3000克,羌活900克,大黄1500克。

【使用方法】以上药物加蔗糖900克,防腐剂适量,制成3000毫升,分装10瓶,每瓶100毫升。每次3~10毫升,日2~3次,视年龄及病情可酌情加大剂量。

【适应病症】风热乳蛾,热毒乳蛾。

辑方人:孟仲法,上海市中医院儿科。

乳蛾经验方【方剂来源】曹济民自拟方。

【方药组成】黄连2~3克,黄芩、连翘、金银花、山豆根各10克,挂金灯10个,甘草、桔梗各5克,牛蒡子、玄明粉(另包冲服)各10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每次煎煮时间约1小时,1日煎煮2次,每次约80~100毫升。第一煎剂将玄明粉全部冲服,在1小时内分次服完。这样才能使玄明粉通腑泄热迅速发挥作用。隔2~3小时再服第2煎剂。

此方连服3天,每天1剂。如果翌日大便通畅后,第2、3剂仍服,但去玄明粉,不必再泻下,中病即止。

【适应病症】乳蛾。发热不退,烦躁,口渴多饮,咽痛,吞咽不利或困难,扁桃体红肿明显,或有黄白色脓点,口臭,常伴大便秘结,舌苔黄厚,质红,脉滑数。

497·儿科临床应用效方·【临床疗效】根据长期临床应用,在门诊治疗病人约500例以上,效果显著,全部治愈。服药后6~8小时高热逐渐下降,至第2天体温正常;个别病例至第3天体温正常。服药第2天扁桃体红肿减轻,至3~5天则扁桃体红肿消失(如第1剂服后,大便通畅,则第2、3剂去玄明粉)。

朱××,女,3岁。体温401℃,发热5天,伴烦躁不安,曾经××医院诊断为“上呼吸道感染”,使用青霉素、安乃近等,效果不明显。刻诊两侧扁桃体红肿Ⅱ°,有散在黄白色脓点,大便每日1次,偏干,舌苔黄厚,质红,脉滑数。症属乳蛾(毒热证)。使用上方,1剂轻,2剂愈。

辑方人:曹济民,南京中医学院附属医院。

扁桃体炎验方【方剂来源】廖浚泉经验方。

【方药组成】荆芥、防风、僵蚕各6克,薄荷、桔梗各45克,甘草3克,连翘、银花、板蓝根各9克。

加减:体温高者加麻黄5克,杏仁10克,生石膏30克,或刺少商穴。

【使用方法】清水先浸半小时,煎10分钟。每日1剂,水煎3次,分3次服。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扁桃体炎,发热喉痛,或起白点。

【临床疗效】本方应用50多年屡用屡效,比磺胺类、抗生素等西药取效尤捷。

辑方人:廖浚泉。

珍珠散【方剂来源】吴寿仁家传秘方。

【方药组成】乳香、没药、龙骨、象皮、血竭各30克,儿茶90克,五倍子150克,珍珠06克,牛黄06克,硇砂15克,琥珀06克,冰片15克。

【使用方法】以上诸药共为极细末,贮瓷瓶中密封备用。每日2~3次,吹于患处,如药入咽内,可以咽下,若扁桃体已化脓,用消毒长针,拔除脓性分泌物,再喷此药,效果更好。

【适应病症】咽喉肿痛、乳蛾(急性扁桃体炎)、喉痛(扁桃体周围脓肿),口舌生疮,口糜(溃疡性口腔炎),走马牙疳(坏疽性口腔炎)。

辑方人:赵鉴秋,青岛市中医院。

夏雪利咽汤【方剂来源】吴维木自拟方。

【方药组成】夏枯草、积雪草各15克,薄荷45克,蚤休9克,石膏20克。

【使用方法】汤剂,清水浓煎,每日1~2剂,除口服外,还可煎汤漱咽。

498·乳蛾·【适应病症】热毒壅滞型乳蛾。症见发热,咽痛,口渴,小溲赤,大便正常或便秘,舌质红,苔薄黄,脉浮数,咽赤,扁桃体肿大且见脓点或脓性分泌物。

【注意事项】服用本方时,忌服辛热炙煿之味。

【临床疗效】治疗小儿乳蛾(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70例,体温375~385℃者12例,385~395℃者43例,395~40℃者15例。扁桃体双侧脓点者23例,单侧者47例。服药3天为一疗程,42例患儿每天服用2剂,经治疗全部治愈。退热天数,最短1天,最长6天,平均26天;扁桃体脓点消失天数,最短1天,最长7天,平均3天。本组57例检查末梢血象,白细胞>10×109/升者42例,高热者曾配合使用退热剂或酒精擦洗。

辑方人:吴维木,福州市中医院;肖诏玮,福州市中医院。

清肺散【方剂来源】李凤林经验方。

【方剂组成】桑皮、地骨皮、粳米各90克,寸冬、桔梗、知母、天花粉、贝母、牛蒡子、防风、荆芥、甘草各150克。

【使用方法】共研细面,每包06克,每服1包或遵医嘱。

【适应病症】气管炎、咽炎、扁桃体炎(肺热阴虚咳嗽,风热咳嗽)。

【临床疗效】应用30多年,疗效满意,如咳而无痰,咽干鼻燥等症,早服加味消瘀散,晚服犀角避瘟散,午服清肺散。

辑方人:李风林,内蒙古医院中医科。

清咽消肿汤【方剂来源】张九皋经验方。

【方药组成】桔梗、甘草各5克,牛蒡子、马勃(包煎)各4克,连翘5克,射干4克,僵蚕、荆芥各3克,黄芩4克,大黄2克。

【使用方法】本方为汤剂,加水120毫升,煎半小时,得药汁30毫升;再加80毫升水煎去一半,混合在一起。1岁以内,每服10毫升,4小时一次,1~3岁每服15毫升,6小时一次,3~5岁每服20毫升,日服3次,5岁以上酌情加量,食前服。忌生冷及发性食物。

【适应病症】咽喉红肿痛(扁桃体炎及化脓),发热,脉数、舌红,指纹红赤,大便干等症。

【注意事项】忌食生冷、辛辣、油腻肥甘之食品。

【临床疗效】治疗700余例,6例配合它法治愈,其他均服2~4剂痊愈。

皇甫×,男,3岁。1978年7月17日诊:出生后即体弱多病,每月至少感冒1次,每次感冒均引起扁桃体炎,现症发热,不能进食,哭闹,双侧扁桃体红肿,左侧有白色假膜,大便3天未解,小便黄赤,苔黄,脉数,指纹赤,以清咽消肿汤3剂则瘥。

499·儿科临床应用效方·辑方人:张宇,内蒙古劳改局中心医院。

清解合剂【方剂来源】刘弼臣经验方。

【方药组成】元参、板蓝根各10克,生石膏25克,儿茶10克。

【使用方法】水煎浓缩,加防腐剂,共成30毫升,一日分2次服。

【适应病症】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

【临床疗效】治疗多人,效果显著。

辑方人:刘弼臣,北京中医学院。

清热利咽汤【方剂来源】玉振熹自拟方。

【方药组成】九里明、一点红9~12克,射干9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加水300毫升,煎取80~100毫升,分3~4次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乳蛾(急性扁桃体炎)风热型,喉痹(急性咽炎)风热型。症见乳蛾或喉痹发热,苔黄,脉浮数者。

【临床疗效】治疗小儿乳蛾68例,治愈57例,好转9例,无效2例。

辑方人:玉振熹,广西中医学院。

犀青散【方剂来源】宣志泉经验方。

【方药组成】犀牛黄15克,西瓜霜9克,寒水石15克,青黛、人中白各9克,梅片15克,川黄连3克,西月石15克。

【使用方法】将以上药物研成细末即成。取本品少许,抹吹局部,每日数次。

【适应病症】口腔炎、咽喉炎,化脓性扁桃体炎。

【临床疗效】效果甚佳,不亚于锡类散,且价格比较便宜,与汤药合用口腔溃疡一般1~2天即愈合,辑方人:陈蓉蓉,浙江省中医院。

喉症散【方剂来源】祖武家传方。

【方药组成】冰片5克,硼砂10克,人指甲5克,大蜘蛛5个。

【使用方法】将人指甲、蜘蛛分别置瓦上用炭火焙枯存性,加入冰片、硼砂共研极细粉密封备用。用喉枪或鹅管吹喉,日数次。

【适应病症】风热乳蛾,风热喉痒(急性扁桃体炎、急性咽炎)。

【临床疗效】治疗病人百余例,有效率在80%以上,效果明显优于冰硼散。

500·乳蛾·辑方人:祖武,湖南省源江县二人民医院。

芦姜合剂【方剂来源】吴吴。广西中医药1980;(1):25【方药组成】鲜芦根30克,生姜10克。

【使用方法】加水250毫升,煎45分钟后,取药液150毫升,每日1剂,每次2毫升/公斤体重,日服3次。

【适应病症】急性扁桃体炎、喉炎、气管炎、肺炎等呼吸道疾病伴发呕吐。

【临床疗效】本方治疗20余例,收到良好疗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双解冲剂【方剂来源】内蒙古中蒙医院儿科经验方。

【方药组成】板蓝根、败酱草各6克,黄芩8克,山豆根、桔梗各10克,生石膏12克,蝉蜕6克,葛根8克,玄参15克,藿香6克,红花4克,大黄3克。

【使用方法】同速溶冲剂。一日3次,每次1包。

【适应病症】温病初起(包括急性扁桃体炎)伴有发烧者。

【临床疗效】统计100例,退热有效率为99%。

辑方人:内蒙古中蒙医院。

单味大黄饮【方剂来源】孙绍民,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7;(11):695【方药组成】生大黄6~9克。

【使用方法】将药放入茶杯,用沸开水150~250毫升沏泡,待水温降至温凉可口时即可饮用,服完2小时后原药再用上法沏泡1次,用法同前,在服药时可加冰糖调味。用量:2~4岁每剂用生大黄6克,每日1剂,每次沏泡150毫升,5岁以上用生大黄9克,每日1剂,每次沏泡250毫升。

【适应病症】小儿化脓性扁桃体炎。症见发热,咽痛,扁桃体红肿,其陷窝有脓点或其表面覆有脓苔,并除外病毒性上感所致咽红,疱疹性咽炎,以及白喉性扁桃体伪膜者。

【临床疗效】40例患儿48小时内扁桃体脓灶消减者21例,消失者6例;72小时内消减者5例,消失者21例,总计72小时内脓灶消失者72例,占794%;72~96小时内扁桃体脓灶消减者2例,消失者5例,共7例,占205%。热退时间:用药24小时热退者17例,24~36小时热退者6例,36~48小时热退者7例,48~60小时热退者4例,总计48小时内热退者计88%。40例患儿总有效率为85%。

辑方人:张祖联,俞景茂。

501咽结合膜热咽结膜热方【方剂来源】广西中医学院一附院儿科自拟方。

【方药组成】九里明12克,野菊花9~15克,岗梅根9~12克,一点红9~15克,银花9~12克,桔梗6克,板蓝根9克,甘草6克。

【使用方法】加水300毫升,煎取120毫升,分3~4次服,每日1剂。

【适应病症】小儿急性咽结膜热。症见发热,目红赤(睑结膜及球结膜充血),咽痛,咽红,扁桃体肿大,颌下淋巴结肿大,舌苔黄,脉浮数。

【临床疗效】治疗72例,治愈60例,好转11例,无效1例。

辑方人:玉振熹,广西中医学院儿科教研室副教授。

大蒜【方剂来源】范宝安祖传方。

【方药组成】红皮独头大蒜1枚。

【使用方法】先将大蒜去皮,捣成泥状即可。将捣好的大蒜泥敷于颈部一侧或两侧,外加布片包之,待发泡后取下,用针刺破水泡。

【适应病症】急性喉炎,特别是麻疹病儿所谓得了结咽喉炎,发病急,声音嘶哑,语言难出,呼吸急促,吞咽困难,滴水不入,又无外科医疗条件的危急情况下,此法可做急救。

【临床疗效】此方由祖父传给家兄,家兄又传给我,都在临床应用过,我们称搬山移海术。家兄3岁时患麻疹,出疹3天时突然外出,外感风邪,麻疹骤回,结于咽喉,开始咽喉肿痛,声音嘶哑,很快发展,呼吸困难,饮水即呛,喘鸣肩息,烦躁不安,面色青灰,病情危重。祖父在束手无策的情况下急中生智,采用此法,很快转危为安。

辑方人:范宝安,济南市儿童医院。

加减龙胆泻肝汤【方剂来源】由王伯岳经验方化裁。

【方药组成】龙胆草15~20克,栀子9~12克,生地,泽泻,羌活各6~9克、夏枯草,金钱草各9~12克。

【使用方法】加水适量煎煮30分钟得药液约300毫升(煎两次总均量)为502·咽结合膜热·宜。汤剂,将全日量300毫升分为2~3次服完。饭前后均可。一日1剂,一般三四天后痊愈。

【适应病症】咽结合膜热。症见咽痛,咽部充血;眼部表现为急性滤泡性结膜炎,结膜上出现透明滤泡,睑穹窿及下睑结膜尤为显著,球结膜多呈轻度周边充血,严重的结膜充血亦不少见,甚至可见结膜下出血,部分小儿因结膜合并细菌感染有脓性渗出,患儿多伴发烧38~40℃不等,时间可持续3~7天,可见耳前和颌下淋巴结轻度肿大,证属风热上攻。

【临床疗效】门诊及病房观察30例,多在服药后2~3天体温正常,咽充血球结膜充血消失,睑结膜及下睑穹窿部滤泡亦消散而痊愈,疗效良好。

辑方人:金文媺,甘肃省中医院。

咽结合膜热效方【方剂来源】刘征利,等。中西医结合杂志1985;(8):472【方药组成】生石膏30克,知母、银花各12克,连翘10克,板蓝根15克,射干12克,藿香、香薷、荆芥穗各10克,薄荷6克,滑石12克,甘草3克。

【使用方法】采取少量频服的服药方法,即日服15~2剂,昼夜频服(每剂服4~5次),服药前需服米粥一小碗。随症加减大黄。

【适应病症】小儿流行性咽结合膜热。症见发热发冷,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咽痛,眼红,尿少色黄,大便于,乏力,舌红苔黄腻或白腻。

【临床疗效】354例患儿24小时内退热者72例,占2034%;48小时退热者198例,占5593%;72小时退热者76例,占2147%;4天以上退热者8例。治疗后75%病例汗出,二便通,热解,症状消失。25%病例稍有乏力,纳差,舌质微红,苔薄黄腻,属恢复期湿热未净兼伤阴,遂投竹叶石膏汤加减,收到较好疗效。

辑方人:俞景茂,张祖联。

射干牛蒡汤【方剂来源】王传吉经验方。

【方药组成】射干9克,桔梗6克,青果9克,川贝6克,元参9克,牛子6克,杏仁9克,栝楼15克,麦冬9克,甘草6克,菊花12克,蝉衣9克。

【使用方法】水煎200毫升,1~2岁每次服20毫升,日服4次。2~3岁每次服30毫升,日服4次。3岁以上每次服40毫升,日服4~5次。

【适应病症】急性喉炎、喉头支气管炎。症见咳嗽痰粘不易咯出,声嘶咽痒,咳声如犬吠,苔薄黄,脉滑数者。

【临床疗效】王××,男,7岁,咳嗽声如犬吠五六天,痰粘咯之不出,口干咽痒,纳可,脉滑数,苔薄黄,咽红,诊断为喉炎,经上方2剂症状见轻,连续服用6剂而愈。

辑方人:王传吉,山东省立医院。

503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了不起的中医养生妙招

了不起的中医养生妙招 与生活相关的中医知识点滴集纳,让你尽享中医养生带来的长期价值 1驻颜养护 总是为外貌或年龄焦虑?状态年轻远比没有皱纹更重要! 不长痘、少皱纹,现在就吃“糖尿病餐” 你有双下巴吗?当心女性高发的“毁容病” …… 2小病小痛 熬夜、失眠后,哪种中药是你的“后悔药”? 牙龈肿痛、牙齿酸软要去火?这种情况需要补虚损! 总是肠胃不舒服,甚至反酸、嗳气、烧心?你的问题根源可能是肝郁! …… 3纤体塑形 是先运动还是先节食?弄懂顺序的人,普遍都瘦了! 吃东西管不住嘴是“胃喜为补”?一招帮你控制食欲不长膘 容易胖肿、肚皮松软怎么办?消肿有妙招! …… 4重症急症 降压药有依赖性?错!停不下来是你的高血压病因没找到! 皮肤瘙痒居然是脑出血前兆?求医切忌“自带诊断”! 舌根发硬、发酸,舌质紫暗?看舌头能预知三大“心病”! …… 健康的身体状态是由内而外的, 108 个中医养生妙方轻松获得! 疾病和衰老就是由轻而重、积重难返的, 中医教你从小处做起或者纠正,发挥釜底抽薪的作用。
已完结,累计7万字 | 最近更新:14 小病小痛难以完全治愈怎么办?你需要了解中医“中病即止”的智慧

自序 中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书名:
了不起的中医养生妙招
作者:
佟彤
本章字数:
948

几年以前,“喜马拉雅”平台邀我开一档中医节目,围绕人们每天遇到的健康小问题,从医学,特别是中医角度讲起。

出乎意料的是,这个受邀而为的《佟彤中医养生妙招》专辑很快听众爆满,随着与听众的互动,一直坚持到了现在,到我写这篇文章时,播放量已经超过1.3亿。

拥有如此可观的拥趸,不是缘于我写得有多好,而是人们对健康的需求实在是太大了。在这个过程中,我越发意识到一件事:中医就是中国人的生活方式。

人吃五谷,怎么可能不生病?而很多疾病的产生就是因为违背了正确的生活方式。对其最根本的治疗,就是扭转错误的生活方式。在这两方面,中医都有妙招。

“妙招”就是小办法,但不要小看这个“小”。因为病就是从小变大、积重难返的,从小处做起或者纠正,对疾病就有釜底抽薪的作用。

比如现在很多人年纪轻轻头发就变白,那就该想想:是不是常为没价值的事情煞费苦心?是不是总熬夜追那些什么时候看都无所谓的剧?这些就是错误的生活方式,它们会伤及中医说的肝肾。中医讲“肝藏血,发为血之余”,“肾,其华在发”,肝血虚、肾阴虚时,第一个表现就是头发早白。

如果你能放宽心思,按时作息,白发就能减少,因为你遵循了中医强调的“起居有常”。如果是生活所迫而不得不为之,所幸还有补肝肾的办法和药物能帮你,可以用桑葚、阿胶、黑芝麻,代替葡萄干、辣条、薯片这样的零食。如果你能把它变成每天的生活习惯,也能白发返黑,因为你按中医的办法,修正了错误的生活方式。

每个人虽然不是都懂中医,却可能都在生活中践行着中医,比如着凉感冒了就喝一杯姜汤,上火了就去吃几个梨,秋天的时候用银耳炖汤。你觉得这些是民俗,其实它们就是接了地气的中医,就是厨房里的“传世名方”,而我们的身体就是在这种不知不觉的生活细节中被维护着甚至改善着,这实在是中国人独有的幸事。

领袖毛泽东说过一句话:“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的宝库。”可惜的是,因为缺乏文化自信,以及中医与现代医学不同的思维方式,这个可以让后人世代受益的“宝库”多年来有了“冷库”之嫌。作为中医的直接受益者之一,我想做的就是,尽微薄之力,最大可能地从中“冰释”出点点滴滴。这本书就是对与生活相关的中医点滴知识的集纳。我相信,即便是这样的中医知识碎片,也足够帮大家维护健康,高质量生存,由此让每个与本书有缘的人,占尽“啃老”的便宜。

佟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