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名:
倾听电影
作者:
刘嘉,张黎呐著
本章字数:
77702
更新时间:
2023-09-25 11:37:35

李寿全担任了原声专辑的制作工作。在此之前,他已经制作了李建复的专辑《龙的传人》,获得空前热烈的反响,在担任《搭错车》电影音乐的制作后,李寿全为音乐设置了整体的摇滚风格,使歌手苏芮有充分的发挥余地,并获得成功。另外,李寿全还为影片创作了“第二主打歌”《一样的月光》,这首摇滚风格的作品也非常吸引人。歌词是由罗大佑和著名编剧吴念真共同创作的,和罗大佑的名作《鹿港小镇》有异曲同工之妙:①D,台湾歌手邓丽君的代称。D味,指邓丽君一味甜腻的演唱风格。

149倾听电什么时候蛙鸣蝉声都成了记忆影什么时候家乡变得如此地熟悉高楼大厦到处耸立七彩霓虹把夜空染得如此地俗气谁能告诉我谁能告诉我是我们改变了世界还是世界改变了我和你这样的歌曲,永远不会过时。当某日笔者在一个叫作《我是歌手》的电视节目中听到黄绮珊翻唱此歌的时候,真是感觉恍如隔世。

陈志远,飞碟唱片的台柱,本片音乐的编曲,他对弦乐的特殊爱好在本片音乐中表现得比较明显。不过,就摇滚风格而言,唱主角的应该是吉他、贝斯和鼓,这样的编曲风格反而让人稍觉有些不够合适。

虽然这张唱片的音乐还不够完美,编曲还不够精致复杂,稍微带有一点“土气”,但是它有后来的台湾流行音乐所缺少的一点东西:生机勃勃的活力,这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后来的很多音乐也许更华丽、更精致,但却缺少了一点灵魂,多了一些暮气,这也让人更怀念那个美好的时代。

●老演员孙越和新秀刘瑞琪联袂出演片中主角150第二乐章《阮玲玉》:黄叶舞秋风之红伶心事摇滚与流出品:中国香港威禾电影制作有限公司,1992年行导演:关锦鹏电影音乐混剪音乐:小虫(陈焕昌)获奖: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插曲奖和最佳电影配乐奖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20世纪90年代初是台湾流行乐坛无比热闹的时期,两大唱片公司滚石和飞碟之间的竞争到了白热化的阶段,相互挖角的手段也是无所不用其极:先是1991年底滚石挖来了飞碟的当家花旦黄莺莺;但不久之后飞碟就还以颜色,成功地说服滚石女唱将潘越云跳槽飞碟,这也算是当时的唱片界轶闻了。不过两位女性转换东家之后似乎都有些不适应,没有特别的重量级作品问世,声势也远不如过去那么风光,看来还真是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呢。

话虽如此,其实黄莺莺到滚石以后还是有佳作的,像《宁愿相信》这张唱片就很不错,还有就是我们今天要谈论的话题,由小虫作曲,黄莺莺主唱的《阮玲玉》电影原声大碟———《葬心》。

●小虫是台湾知名的音乐人,滚石的幕后台柱之一,曾经创作过《亲密爱人》(梅艳芳)、《只要你过得比我好》(钟镇涛)、《我是不是你最疼爱的人》(潘越云)、《心太软》(任贤齐)、《小雨来的正是时候》(郑怡)以及《爱江山更爱美人》(李丽芬)等脍炙人口的流行名作。《阮玲玉》是小虫第一次为电影配乐,虽然唱片卖得不算好,但其艺术成就毋庸置疑,也算大获成功———在台湾乐评人评选的台湾流行音乐100最佳专辑151倾听电(1975—1992年)中,《葬心》名列第65位。

影应该说《阮玲玉》音乐能取得如此成就,和导演关锦鹏也有极大关系,他要求小虫反复观看阮玲玉的电影片段和相关报道,多听那个时代的音乐,感受那个并不十分遥远却又有些陌生的年代。而小虫也的确不负众望,精准地把握了那个时代的氛围与魅力,并以浓烈怀旧但绝不陈旧的曲风征服了听众。

黄莺莺在影片里其实就演唱了一首歌曲———《葬心》(三个版本),但仅仅这一首歌曲就展现了她作为乐坛实力唱将的风采,突出了她对气息的精准控制。KTV中常点老歌《哭砂》的原唱就是黄莺莺,这是一首在气息上很难把握好的歌曲,被黄莺莺演绎得出神入化。在后来的华语女歌手中,不算R&B的那批,气息的控制似乎只有孙燕姿和蔡健雅能与之相提并论。片中首先出现的是黄莺莺模仿20世纪30年代曲风演唱的《葬心》第二版《野草闲花逢春生》。很多人都以为这是由阮玲玉自己或30年代某位类似周璇的歌手所演唱,加上后来抗战题材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中的军人阿译最喜欢唱这首歌,更加深了这种印象。其实,这是货真价实的黄莺莺演唱歌曲,唱片制作人(也是小虫)故意采取了过去单声道的录音方式,再加上沙沙作响的老式78转黑胶唱片噪声,那种旧上海的气息简直是扑面而来。听着此歌,我们仿佛看到这样的画面:昏黄的下午,花园洋房或是石库门式的老房子里,留声机上,唱片随着唱针一起一伏的缓缓转动,发出细碎的声响,而身着旗袍的美女,人淡如菊,独立窗前……黄莺莺在这首歌中模仿30年代流行●歌手细声细气的演唱方式,最大限度地还原了那个时代的演唱方法,仿真度极高,也难怪有人误认。

当然,此首歌的成功,词作者姚若龙也是功不可没: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凄清长夜谁来拭泪满腮是贪点儿依赖贪一点儿爱旧缘该了难了换满心哀怎受的住这头猜那边怪人言汇成愁海辛酸难捱天给的苦给的灾都不怪千不该万不该芳华怕孤单林花儿谢了连心也埋他日春燕归来身何在152第二这样的歌词,恰恰是阮玲玉短暂而光彩凄苦一生的真实写照。每乐次听来都让人无限感慨。章如果说《野草闲花逢春生》还是一次成功的“模仿秀”,那么现代版摇滚的《葬心》则真正展现了黄莺莺作为一个流行歌手的实力,这首歌以黄与流莺莺无字的吟唱和小提琴形成对答开始,打击乐伴奏下小提琴奏出旋行律凄美的序曲,成就了这一段极其精彩的开头。然后黄莺莺正式唱出“蝴蝶儿飞去心亦不在”一句词,韵味即出,小提琴转为配角,时隐时现地反复衬托女歌手的深情演绎,中间则是一段由弦乐和吉他奏出的短暂过门,再重复演唱直至结束。听完整曲,给人一种“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感受,黄莺莺以她那饱含情绪的演唱,使我们恍惚产生一种回到过去的感觉,相信她也曾如张曼玉一般,用心去体会阮玲玉的一生,那种艳丽而哀婉的伤感,真正触动了我们的心灵,这就是电影音乐的魅力。

除了《葬心》,影片中还有一首插曲《新女性》,这是一首货真价实的老歌了,是阮玲玉留给我们的最后一部力作《新女性》的主题歌,由当时的影星陈燕燕和黎莉莉演唱,影片中叶晨和刘嘉玲为我们再现了这一幕。和《野草闲花逢春生》一样,片中出现的是音乐制作人故意“做旧”的版本,在编曲和演唱上都尽量追求当时的那种感觉,只是由于突出了节奏部分,显得比原版要快些,而演唱方法上显得比较“新”,因此整曲既怀旧又时髦,且不失活泼。

另外一首无字声乐《决心》出现在影片44分,聂耳和黎莉莉等一干●进步影人,在“一·二八”抗战之后,决定要以文艺(歌曲)来鼓舞大家的斗志,整首曲子在大家颇有鼓动意味的低声哼唱之下,有一种忍辱负重之后要奋起爆发的感觉,这正是当时民族矛盾激化的真实展现,一腔热血的影人也以自己的力量为救亡运动做贡献。

这首声乐作品短小精悍,旋律流畅,虽然非常低沉,但是发自肺腑的沉稳的哼哧声不仅不显得颓废,反而充满振奋人心的力量。这首歌确是聂耳的作品,熟悉中国早期电影音乐的人都知道这是孙瑜1934年导演的反映劳工生活的电影《大路》中的主题歌《大路歌》的前奏,虽然用在这里也很合适,但影片里的1932年就出现这首歌,显然是“穿越”了。

个人觉得,这个时候如果大家唱的是另一首当时流行的著名抗战歌曲《抗敌歌》(原名《抗日歌》,韦瀚章、黄自作词,黄自作曲,曾用作抗战纪录片《一寸山河一寸血》的主题歌),可能更加合适。这首歌雄壮而豪迈,充满力量和决心,是当时中国人民誓死抗战的真实情绪写照,也符合历史事实,可能影片这里要突出聂耳的形象吧,因为黄自虽然是著名音乐家,但并非是电影圈里的人,不符合影片的剧情设定。当时《抗敌歌》为避免刺激日本人而被迫改名,此典故在影片里也有所反映:片153倾听电中某部正在拍摄的电影台词“日本人来了”被改成“敌人来了”。

影影片里的几首纯乐曲也是可圈可点,虽然大都是由《葬心》的主旋律发展而来,但也各具特色,在影片中起到相应的作用。这些乐曲中有一部分采用合成器演奏,个人感觉韵味稍显不足,情感有些单薄,比如《还情》,如果用真实的弦乐和钢琴不知效果是否更好些。相比之下,另一首同样来自《葬心》主旋律的《恍如隔世》因为主要采用了真实乐器,就显得厚实得多。

张曼玉在本片中奉献了极为精彩的表演西洋风格明显的另两首乐曲《恨晚》和《无缘》分别是片中两场舞蹈戏的配乐。《恨晚》出现在32分左右,表现阮玲玉和唐季珊相识的情●景,这是一首缓慢的伦巴舞曲,颇有老上海百乐门舞厅音乐的风范。

《无缘》则出现在128分钟左右,是阮玲玉自杀之前的最后一场舞蹈戏的配乐。这是一段集锦舞曲,先是一段慢三,然后是探戈版的古巴民歌《鸽子》,最后则是歌曲《西波涅》(Siboney)。《西波涅》是1929年古巴人恩斯托·雷克纳(ErnestoLecuona)创作的一首伦巴舞曲,这首旋律优美伤感的爱情歌曲自从问世以来就受到很多人的喜爱,在费里尼的半自传性影片《我记得,想当年》(Amarcord)回忆童年时有出现;擅长演唱伤感歌曲的美国女歌手康妮·弗兰西斯(ConnieFrancis)曾经演唱过这首歌,我们熟悉的就是这个版本,王家卫在《2046》中也选用了这个版本的歌曲。最后一曲《西波涅》,表现的是阮玲玉临终前独舞的场面,只见她面带笑容,轻柔地扭动曼妙身躯,此时全场似乎只剩下她一个人,她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是她最后的绝唱,也是她内心压抑的痛苦的释放,暗示她短暂的一生就如灿烂的夏花,比烟花还要寂寞,绚丽多姿又使人心生悲悯。

154第二乐章《欢颜》:你是我所有的回忆摇滚与流出品:中国台湾飞腾电影事业有限公司,1979年行导演:屠忠训电影音乐混剪音乐:李泰祥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进入2014年,听到的第一个坏消息就是台湾音乐大师李泰祥因患癌症于1月2日离我们而去,虽然在两个月前就知道李先生病重的消息,对此结果也有准备,但当他真的离开之时,心情还是很沉痛的。

笔者最喜爱的台湾女歌手是齐豫,她那古典与流行(民谣)完美结合的独树一帜的演唱风格正是李泰祥一手造就的,可以说没有李泰祥,就没有后来的齐豫。而齐豫和李泰祥最完美的一次合作正是1979年屠忠训导演,胡慧中、张国柱主演的电影《欢颜》。

●李泰祥和齐豫合影老实说,电影本身笔者已经遗忘殆尽,回想《欢颜》也完全是因为影片的音乐,它是由李泰祥谱写、制作、编曲,并亲自担任指挥完成的。电影原声唱片由片中音乐(歌曲、配乐)整理而成,以齐豫个人专辑《橄榄树》的名义推出。这张专辑发行后获得了巨大成功,排名台湾百佳流行乐专辑(1975—1993年)第三名。

提到《欢颜》,人们就会想到传唱整个华人世界的《橄榄树》;而提到《橄榄树》,人们往往会想到词作者三毛。事实上,《橄榄树》是三毛应李泰祥之邀写的歌词,原词中曾经有一段“为了小毛驴,为了西班牙的姑155倾听电娘,为了西班牙的大眼睛”的歌词,是她对丈夫荷西的追忆,李泰祥觉得影不够工整,不适于演唱,便把它改为“为了天空飞翔的小鸟,为了山间清流的小溪,为了宽阔的草原”,变成笔者现在熟悉的版本,据说三毛还曾为此大发雷霆。①《橄榄树》这首歌最吸引笔者的不是歌词,而是李泰祥的曲和齐豫的演唱。李泰祥在作此曲时,确立了古典小调艺术歌曲和民谣结合的风格,曲式严谨但不失流畅,编曲上采取原声吉他主奏,辅以单簧管、笛子等吹奏乐器,再加上他一贯擅长的弦乐陪衬(动用了近三十人的大编制管弦乐队),营造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乡愁,和当时充斥台湾的“校园民歌”一把吉他走天下的曲风截然不同,让当时的台湾歌坛为之一振。

很难把胡慧中本片中清纯的歌手形象和后来的“霸王花”联系起来●齐豫是位天生的歌者,这位学习人类学的大学生进军歌坛后,曾经夺得当时台湾两大歌唱大赛“金韵奖”(《春天的故事》,新格唱片)和“民谣风”(《乡间小路》,海山唱片)冠军,可见其演唱实力。她也许并不美丽,但是她的声音充满了一种奇妙的气质,是不食人间烟火的仙女或者天使才能有的,而这种气质又充满亲和力,不让人望而生“畏”,可以说在整个华人世界中别具一格。

李泰祥的作曲和编曲把齐豫这种独特的个人气质发挥到极致,激发了她演唱的最大潜能,二人成为完美的唱作组合,如果说齐豫是罗伯特·德尼罗的话,那么李泰祥就是马丁·斯科西斯。

类似的还有《青梦湖》,这也是一首小调歌曲,曲式跳跃而灵动,李泰祥在编曲上延续了《橄榄树》以吉他为主辅的风格,新出现的钢琴和大提琴给乐曲适当点缀,再加上跳动的笛子音符,使整首歌更显活泼。

齐豫在本曲中的演唱更加接近民谣的曲风,显得洒脱自如。

①台湾中华音乐人交流协会.台湾流行音乐200最佳专辑[M].北京:三联书店,2010:25.156第二整部电影(专辑)中,《答案》的歌词是笔者最喜欢的,这是台湾诗人乐罗青的作品:章摇滚天上的星星为何与流像人群一般的拥挤呢行地上的人们为何又像星星一样的疏远……整首歌只有四句歌词,看似充满童稚的诘问,却发人深省。旋律上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转音,流行音乐少有这样用的,这几乎成了李泰祥的独有标志。齐豫的演唱有些“娇憨”,气息转换不甚完美,显示她的歌艺尚未完全成熟,但已尽她所能传达歌曲的感觉。

《我在梦中哭泣了》是整张专辑中最苦涩的歌曲,是片中女主人公齐盈男友遇车祸时的插曲。这首歌曲调上偏“冷”,极力描述那种酸楚的感觉,一觉醒来,泪满枕巾,这是怎样一种哀痛!

《摇篮曲》则是比较典型的汉族民间小调式歌曲,是中文版的“舒伯特小夜曲”,浓浓的母爱洋溢其中,是齐盈生下遗腹子后抚养孩子时的插曲,代表了她的人生希望。

《欢颜》是影片的主题歌,它在艺术价值上不比《橄榄树》差,只是旋律上不那么容易传唱。这首歌的曲式相对比较复杂,有着一个小调式●的开头,但是到中间,齐豫唱起“只要你轻轻地笑”时,曲式突然转为庄严肃穆,弦乐的适时加入,又为这种情绪推波助澜,和歌手的演唱交相辉映,最后又归于平淡。这首歌情绪上有很大的起伏,让人深切感受主人公失去恋人的痛苦。

随后的《走在雨中》是齐盈怀念逝去男友的歌曲,把《欢颜》中的情绪传达进一步加强。这首歌曲风上是整张专辑中最接近古典艺术歌曲的一首,比《欢颜》更加跌宕起伏,更具魅力,当然演唱难度也最大,齐豫用她天籁的嗓音完美地演绎了这首歌。值得一提的是,这首歌的词作也来自李泰祥,和专辑中的那些名家相比,似乎并不逊色。

《爱的世界》是整张专辑中最为欢快的歌曲,曲风上比较流行,接近当时台湾歌坛的普遍风格,也是专辑中唯一使用了合成器的编曲,歌词比较直白,有点“傻”,但“傻”得可爱。

《预感》也是一首古典风浓厚的歌曲,完全可以用美声唱法予以表现,奇妙的是齐豫不加修饰的嗓音也没有一点违和感。

专辑中还有几首纯配乐《爱之死》《追逐与重逢》以及《欢颜》也都各具特色,值得一听。

157倾听电“古典”、“校园民谣”、“现代诗”,这是《橄榄树》音乐的三大标签,在影华语乐坛中,李泰祥虽然不是第一个这么做的,但却是最成功的,正如台湾音乐人马世芳所说:从来没有人能把这样的融合执行得如此完美、细腻、天衣无缝。在这个功利的时代,李泰祥的音乐几成绝响,泰祥之后,再无泰祥。

●158第二乐章摇滚与流行●159倾听电影●160第三乐章民世间已无雷振邦哪得山歌唱开怀族与雷振邦的电影音乐世界世界电影音乐混剪提起20世纪整理、发掘和传播中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著名人物,一般乐迷可能首先想到的会是王洛宾,不过在许多乐迷,尤其是喜爱电影的乐迷心中,还有一位不亚于前者的音乐大师,他的名字叫雷振邦。如果说王洛宾对中国西北少数民族民间音乐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的话,那么雷振邦就是发掘、加工甚至谱写西南少数民族音乐的大功臣。

雷振邦(1916—1997),北京人,中国著名的电影音乐作曲家,1955年4月去长春电影制片厂任作曲。30多年间,为反映少数民族生活的影片创作电影歌曲一百余首,代表作包括《刘三姐》《五朵金花》《冰山上的来客》《芦笙恋歌》《景颇姑娘》等。他坚持深入生活,向民间艺人学习,创作了大量的形象鲜明、优美抒情、具有强烈的民族地方色彩和散发着扑鼻的生活芬芳的音乐作品,形成他作品独特的艺术风格。

●雷振邦创作的那些旋律优美、婉转动听的壮族、白族等民族的民间音乐,借助曾经红极一时的电影得到了广雷振邦泛传播;同时因为这些音乐的流传,使这些电影也在多年以后依然被人们所记忆。配乐和电影,形成了良好的互动。如今人们重温这些电影,很大程度是为了欣赏原汁原味的电影音乐。接下来我们就对雷振邦最著名的三部电影配乐(歌曲)做分析。

一、《刘三姐》出品: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1960年导演:苏里雷振邦为《刘三姐》创作的电影配乐,可能是他最为声名远播、脍炙人口的作品。这部由长影摄制于1960年的影片,虽然带有明显的时代特色,现在看来仍然是那样的鲜活有趣。电影配乐是雷老根据桂北地方戏曲“彩调”创作的音乐,而这种戏曲音乐形式又吸收了壮族民歌的曲式特点,十分优美。

影片开首是《山顶有花山脚香》,这首歌长达7分钟,在全片普遍161倾听电影短小精悍的歌曲中显得非常出挑。它集中体现了影片的主旋律,以五声音阶为基调,全曲旋律虽然简单,却显得悠扬婉转,一咏三叹,特别是每一句的结尾都有一个下降又上升的调门,在傅锦华老师(主角刘三姐的主要配唱者,2103年离世)带有一定“野性”、近乎原生态的演绎之下,显得异常动听。类似的还有大家熟知的《山歌好比春江水》。

再比如《只有山歌敬亲人》,这首歌采用了独唱之后的齐唱的演绎方式,反复歌咏,这种编曲方式在片中后来多次使用,把三姐和乡亲之间的深情厚谊表达得淋漓尽致。

影片中的高潮,也是整部音乐的高潮部分,莫过于代表恶势力的莫●老爷请来的“三秀才”等“名士”和刘三姐等人对歌的场景。为了体现秀才们自命不凡而又愚蠢之极,作曲家特意为他们的唱段采取了一种缓慢而又谐谑的节奏:每一句前面四个字唱得比较慢,而后三字快,具有明显的地方戏曲色彩,显得异常可笑;而刘三姐等人的唱法却是慢节奏放在七字句的后三个字,显得跳脱豁达,机智而流畅,再加上强大的“亲友团”作为后盾合唱,这种对歌当然是“你歌哪有我歌多”,“名士”们就只好自吞苦果。

《刘三姐》的音乐特点之一在于“对歌”,不仅仅是和财主对歌,现实中更常见的恐怕还是群众之间的“对歌”,这方面的例子还有《心想唱歌就唱歌》,是纯粹的群众之间的娱乐,也是片中名曲。

《采茶姐妹上茶山》是不多的女声齐唱,在影片中稍微有点另类,属于比较纯粹的劳动歌曲。整首歌节奏欢快,旋律是明显的山歌调门,其后是刘三姐用舒缓的节奏进行变调演唱,曲调则又变得婉转而悠扬,带有明显的个人特色,不过笔者更欣赏前者近乎民间山歌曲调原汁原味的风格。

影片中三姐和阿牛之间的情歌也极富特色。在《花针引线线穿针》中,平时“泼辣”而野性的刘三姐,此刻的演唱却显得柔情似水,对阿牛162第三的“不解风情”似乎有些不满,用略显哀怨的曲调唱出“男儿不知女儿乐心,十个男儿九粗心”的唱词,让人不禁会心一笑。刘三姐逃出莫府后,章虽然用“山中只见藤缠树,世上哪见树缠藤”(《世上哪见树缠藤》)来民族责怪阿牛的迟钝,其后仍然大胆的借《花针引线线穿针》的曲调向阿牛与世表白“竹子当收你不收,笋子当留你不留,绣球当捡你不捡,空留两手捡界忧愁”。最终得到阿牛的积极响应“连就连,我俩结交订百年”,直到二人合唱出那句感天动地的誓词“哪个九十七岁死,奈何桥上等三年”———真是荡气回肠,几乎到了“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地步,是笔者最喜欢的唱段。

●二、《五朵金花》出品: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1958年导演:王家乙《五朵金花》的音乐虽然不如《刘三姐》那么丰富,但几乎同样驰名,也是雷振邦先生留下的宝贵音乐财富。《五朵金花》故事情节比《刘三姐》更加富有鲜明的时代特征(以“大跃进”运动中的“全民炼钢”为背景),但仍以“服饰美、风景美、音乐美、民俗美”而引起轰动效应,不仅在国内家喻户晓,而且创下了当时我国电影拷贝在国外发行的最高纪录,先后在46个国家和地区上映。

163倾听电影女主角金花由风华绝代的彝族演员杨丽坤饰演,她因此获得第二届亚非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五朵金花》的音乐是以雷老在大理州采风时所记录下的白族民间音乐为主基调创作而成的。有趣的是,影片中也塑造了两位去大理采风的音乐家角色,“走遍苍山,寻找最好听的民歌和最美丽的风景”,大概就是雷老本人一生创作生涯的写照。和《刘三姐》不同,本片的歌曲几乎全是对唱,很多都体现了云南少数民族音乐讲究和声的特点,编曲上雷老仍然使用二胡、唢呐、竹笛等民间乐器,不用任何西洋乐器,有着浓郁的民族特色。

比如影片开头的《大家来赶三月三》,这是一首比较欢快的歌曲,反●映大理白族人民过“三月节”的场面,先是女声独唱、男声独唱,然后是女声、男声多声部合唱,气氛显得活泼而俏皮。

《蝴蝶泉边》这首歌曲无疑是整部影片中最有名的歌曲,不知激发了多少人对于美丽大理以及蝴蝶泉的向往。这首歌以男女主人公爱情为主题,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第一次出现在影片11分钟两人定情的场景,第二次则是出现在结尾两人经过一番波折后重新见面的场景。

整首歌转了三个节奏型,先慢、后快、后又慢,显得张弛有度。歌曲两次都以“大理三月好风光哎,蝴蝶泉边好梳妆”开头,旋律优美动人,歌词随感情的发展而有所不同。其中有“送把钢刀佩妹身,钢刀便是好见证,苍山雪化洱海干,难折好钢刃”,男主人公阿鹏送给金花的定情物居然是一把钢刀,想必这相当于姑娘把自己绣的香囊、荷包之类送给爱人一样,小伙把随身佩刀送给意中人应该是白族的独特风俗。

金花爷爷演唱的《采药歌》是一首劳动歌曲,有明显的特色,听着都能让人感觉到过桥米线和饵块的味道,地方特色明显。

影片中笔者比较喜爱的是《唱支山歌扔过墙》,是阿鹏找到畜牧场金花时,金花与他的对唱。整首歌以阿鹏深情的慢板呼唤开始,“唱支164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山歌扔过墙,妹要挂心上啊依哟”,而女方却非他所寻,自然是莫名其妙,用调侃的口气快速回应“调子好唱不产粮么(哎),人家工作你白忙(么依哟依),十字街头卖三年(么),谁也看不上(噢)。山歌唱得几箩筐(么哎),嗓子生得太冤枉(呀依哟依),麻布绣花你不配(呀),莫再乱嚷嚷(哎)”。而阿鹏以为金花不肯出面,再度呼唤“金花快露面”,惹恼了畜牧场金花,恼怒地唱出“哎,哪个约你来相见哪?胡言乱语瞎埋怨,自作多情真可笑,嘿,泼水把你撵”,紧接着就是一盆水泼出去。每次看到这,就会捧腹大笑,它把民歌活泼、幽默的特点刻画得入木三分,诚如片中人所言:“民歌真丰富,想不到连骂人都这么好听!”三、《冰山上的来客》●出品:中国长春电影制片厂,1963年导演:赵心水前面的两部影片音乐都是西南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如果以为雷老的成就仅限于此,那就大错特错了。雷振邦可能是20世纪中国最善165倾听电于把握各地各族民间音乐风格的音乐家。1963年,在《五朵金花》和影《刘三姐》大获成功之后,雷老又为长影摄制的故事片《冰山上的来客》创作了电影配乐。这部电影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不仅有帕米尔高原的美丽风光、塔吉克人的奇特风俗,当然还有那优美动人的音乐……新疆地方音乐带有很浓烈的异域风情,时而欢快,时而哀婉,具有神奇的魔力。《冰山上的来客》亦不例外,其中最著名的当然是雷老根据塔吉克族民间歌曲《古丽碧塔》等改编的主题歌《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此曲在20世纪80年代初,大陆电影新片未出、老片重放的青黄不接年代堪称非常流行的电影金曲,在很多场合都能听到,也被后来很多歌手翻唱过。这首原本是歌唱爱情和友谊的歌曲,曲调柔情而伤感,在影片中的最大用途却被用来鉴别女主人公古兰丹姆的真假。

影片中最具感染力的当属《怀念战友》,它是全片音乐的灵魂,这首歌出现在一班长和阿米尔被暴风雪冻住的场景,阿米尔被救活,而一班长却永远成了一座冰雕,这时悲壮的歌曲出现:“天山脚下是我可爱的家乡……啊,亲爱的战友,你也再不能听我弹琴,听我歌唱。”曲调上起伏很大,有古代草原游牧民族悼念死去同伴的曲调影子,开始是缓慢的抒情,当曲调转到“当我永别了战友的时候”,曲调突然转高,此时再配上一班长被冻成冰雕的场面,形成强烈的音画蒙太奇效果,异常动人。

影片中一度为人忽视的歌曲《冰山上的雪莲》,是影片中唯一的对唱歌曲,由影片中军区的侦察员卡拉和古兰丹姆对唱,这首歌的曲调起伏并不大,没有《怀念战友》中的华彩部分,甚至可以说比较平淡。但是●整首歌曲的旋律异常优美而伤感,特别是女声的演唱,把伤感的情绪演绎得辗转缠绵,让人久久不能释怀。

此外,影片中的《帕米尔的雄鹰》和《高原之歌》也都是不错的作品。

166第三乐章民《卧虎藏龙》:快意恩仇的族与文人武侠音乐世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哥伦比亚影业公司(美国/中国),2000年导演:李安音乐:谭盾获奖:2001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音乐等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卧虎藏龙》是中国武侠电影中一座很难逾越的高峰,不过本文主论音乐,稍及其他。当年《卧虎藏龙》一举获得四项奥斯卡,包括最佳音乐奖。谭盾因此被誉为第一个获得奥斯卡最佳音乐的中国人。其实这是个误会,早在1988年,谭盾在中央音乐学院的老同学苏聪就凭《末代皇帝》的音乐创作力拔奥斯卡头筹(虽然他只是第三署名作者),在国际乐坛上声名鹊起。谭盾是后来者居上,凭借他一贯坚持的“民族+古典+流行”的创新音乐风格以及良好的沟通能力,获得世界范围的认可。当年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中的森森展翅高飞,终于一鸣惊人①。

●道可道,非常道的大提琴悲声中西合璧的李安骨子里仍然是东方的,他深受儒道思想和胡金铨导演风格的影响。《卧虎藏龙》体现了道家的出世思想,但更多的是对现实江湖世界的无奈。武当派大侠李慕白在盛名之下退隐江湖,这种退意是针对无力改变的现实,发自心底的心灰意冷。正如他对俞秀莲①谭盾被认为是小说中森森的原型,刘索拉和谭盾是中音同学,当年的1978级大学生,神奇的一代。

167倾听电说:“(在闭关入道之后)我并没有得道的喜悦,相反地,却被一种寂灭的影悲哀环绕。这悲哀缠绕了我很久,使我无法再继续(闭关)。”谭盾的音乐把这种“很深的寂静与悲哀”表现得非常精彩。在开场曲《卧虎藏龙》中,大提琴先是奏出一段旋律,随后是葫芦丝和打击乐的简单衬托,随后又是大提琴反复演绎一段哀婉深沉的旋律。中段很是抒情,但最后一段情绪和音量突然加强,叙事意味增加,暗示寂静的表象之下隐藏的不平静,这时弦乐队和琵琶合奏,仿佛有千军万马,奔腾沟壑,意气难平,最后重新归于平静。

影片一开始就为我们展现了江南徽州的宁静山水下一曲《永恒的誓约》是玉娇龙和罗小虎的爱情主题,这段音乐中悲哀的情绪被表现得更加明显,性格和身份的差异,注定他们的爱情没●有结果,其实李慕白和俞秀莲又何尝不是这样?大提琴奏出的主旋律(也就是《月光爱人》)比起前一曲更加哀婉,十分动听,让人慨叹: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

玉娇龙纵身跳崖时的配乐《告别》亦重复了这种悲声谭盾为影片配乐的主乐器选择了西洋乐器大提琴,并且请来了马友友作为主奏,这是非常明智的决定。大提琴的音色浑厚丰满,擅长表达深沉而复杂的感情,而马友友贯穿全片的演奏也是不拘一格,突破了古典大提琴的常规演奏方法,竟类似于马头琴,配合镜头语言能很好地168第三传达东方式的情感情韵,使其具有更深的艺术感染力,借用网友的一句乐话,实现了“声音和画面的调情”。章影片音乐的另一大特点体现在打斗戏中,将打斗节奏与音乐节奏民族相配合,实现了情绪上的共鸣,因而独具魅力。与世英国摇滚音乐家彼得·加布里埃尔(PeterGabriel,电影《基督最界后的诱惑》的配乐者)曾经说过:“节奏是音乐的骨髓。”作为一部武侠片,打戏是《卧虎藏龙》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一般认为,中国传统音乐注重旋律,忽视节奏与和声,但谭盾用音乐告诉我们,中国民族打击乐器一样可以用得好、用得精彩,不比日本的“八丈大鼓”差。

影片在表现和玉娇龙有关的打斗场面时,用的基本都是突出打击乐器的音乐。如《夜斗》,除了开头简短的葫芦丝和弦乐,几乎就是中国民族鼓的天下。大鼓和小鼓急急如风,演绎富有韵律的节奏,激烈而紧张,扣人心弦,非常符合画面的格调。以打击乐作为打斗场面的伴奏是中国传统戏●曲向来的做法(像动画片《大闹天宫》的配乐就大量使用了戏曲锣鼓),但谭盾在此并没有像戏曲那样使用锣、铙这一类的金属打击乐器,而是使用皮革制的鼓,因为鼓不像锣、铙那么喧闹,既符合夜斗的氛围,也更能突出紧张感。笔者觉得这鼓声更像是两军对垒的阵中乐,能够激发斗志。

两场夜斗戏已成为中国武侠片的经典桥段《南行》这段音乐亦能反映这种民乐的节奏特点,它出现在玉娇龙169倾听电乔装南下和江湖人物拼斗的场景。和《夜斗》不同,这首曲子有一个比影较含蓄温婉的开头,然后出现了标志性的鼓声,营造出近似云南手鼓的效果。乐曲的主奏乐器是竹笛,竹笛奏出的旋律欢快婉转,有明显的江南丝竹痕迹,又带有一丝戏谑感,非常符合玉娇龙此时的性格与身份设定:初出茅庐,又崇尚独立与自我。竹笛和手鼓形成了快速和谐的节奏,是本片音乐中少有的轻松活泼之作。

江南的山山水水真是让人心醉《穿越竹林》是玉娇龙和李慕白在竹林中打斗的配乐,这段音乐和前面两段打斗的配乐情绪上又有不同。如果前两场打戏突出的分别是紧张与轻松,那么竹林这场戏则是强调悲怆。整段音乐的节奏显得相对缓慢,沉重中又蕴含着一丝苍凉,因为它采用了箫作为主奏乐器。和●竹笛不同,箫的音色营造出一种孤独的感觉:李慕白是孤独的,因为他高处不胜寒;玉娇龙也是孤独的,因为她选择了一条无人走过的路,更何况她根本不屑于被人理解。弦乐不停地在低音区重复几个音节,突出对峙的压抑和飘忽感,回味无穷。

荡气回肠的新疆音乐点出了故事发生地域的广阔,明显为影片增添了不少异域风情,同时对相关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关系发展与情节演进都起到一定的预设作用。李慕白和俞秀莲之间的感情,由于汉族固有的内敛性格与道德传统,没有结局,是沉重的悲剧。与此相对比玉娇龙和罗小虎之间的爱情,没有那么多顾忌,虽然结局仍然是不幸,但他们至少酣畅淋漓地爱过。这一点和罗小虎作为少数民族直率的示爱方式,以及玉娇龙特立独行的性格都有着莫大的关系。整部影片中,最不让人纠结的就是罗小虎和玉娇龙在新疆相识相爱的情节。

为了配合这段感情,谭盾采取了新疆音乐和维吾尔民族乐器来作为这段内容配乐。首先是《丝绸之路》,这段音乐虽然主要是重复《永恒的誓约》的旋律,但配器上第一次出现了新疆手鼓,配合葫芦丝,显得别有风味。

170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玉娇龙和罗小虎在新疆荒漠中的初次相遇来自新疆伊犁的维吾尔民歌《阿瓦尔古丽》是《卧虎藏龙》中罗小虎与玉娇龙爱情主题的来源:两首配乐《交锋》和《荒漠奇情》的主旋律也正是脱胎于此。这首歌的旋律非常符合这部电影的要求,是罗小虎无所顾忌的爱情体现。为了爱,他千万里跋山涉水寻找玉娇龙,他孤身到京城,甚至在大街上当众闹婚,阻止玉娇龙出嫁。这一段旋律优美而伤感,原歌词如下:我骑着马儿唱起歌,走过了伊犁,看见了美丽的阿瓦尔古丽,天涯海角有谁有比得上你,●哎呀,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流浪的人儿踏破了天山,越过那戈壁,告诉你美丽的阿瓦尔古丽,我要寻找的人儿就是你,哎呀,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灰色的小兔,在戈壁滩上跳来跳去,你可知道美丽的阿瓦尔古丽,灰色的小兔它的窝在哪里?

哎呀,美丽的阿瓦尔古丽。

……171倾听电一曲《交锋》是整部影片中笔者最喜欢的乐曲,这一曲反映玉娇龙影和罗小虎从“不打不相识”到相爱的配乐,听着让人十分过瘾。乐曲先以新疆手鼓作为伴奏,单簧管吹出带有异域风情的一段旋律,随后琵琶和整支管弦乐队加入,紧张激烈,突出打斗的精彩。然后维吾尔族民间乐器热瓦甫加入,和弦乐共同演绎主旋律(也就是《阿瓦尔古丽》的变奏),画面是两人在大漠上策马飞奔,非常具有运动感。

只有在天高云淡的广阔天地,人的胸怀才能无限放大《荒漠奇情》仍然以新疆手鼓作为伴奏,马友友用大提琴营造出类似于马头琴的音色,以缓慢而悲伤的感觉演绎《阿瓦尔古丽》的变奏,琴音上下翻飞,音域极广,运用了大量类似于扫弦的手法,显得十分苍凉,暗示罗、玉二人终将分离的命运。这段大提琴和鼓的“对话”,对比十分●强烈。这样的敢爱敢恨,只有罗小虎和玉娇龙这样的个性人物才能有。

172第三乐章《》:民诱僧妖气诱惑族与世界出品:中国香港泰影轩制作有限公司,1993年电影音乐混剪导演:罗卓瑶音乐:刘以达获奖:第1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配乐奖、第30届金马奖最佳电影音乐奖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1993年,李碧华的两部小说被搬上银幕,一部是《青蛇》,另一部是《诱僧》,都由李碧华亲自编剧,男主角又都是吴兴国,只是两部片的反响截然不同:《青蛇》被徐克徐老怪包装得艳丽动人,情节曲折而为人津津乐道;而《诱僧》却在女性主义视角的罗卓瑶掌控之下,流连于禅宗机锋之中,因可看性不强而被诟病,又由于其中的情色画面而被封杀……其实《诱僧》在电影语言的表现力方面不亚于《青蛇》,尤其是叶锦添的美术设计,画面华美,色彩斑斓,人物妆容诡异,带有强烈的超现实主义色彩,极具张力,也更接近戏剧。

除了美术设计以外,《诱僧》的音乐也和《青蛇》同样令人难忘,甚至更胜一筹,虽然其中没有诞生像《流光飞舞》这样传唱一时的插曲,但是●音乐人刘以达还是用他强烈的个人风格为我们奉献了古意盎然、又有着神秘的异域和民族色彩的电影配乐———阮、琵琶、古筝、三弦等民族乐器被反复使用,层层叠叠,和画面丝丝入扣,惊艳动人,也因此同时在港台两地电影节上获得最佳配乐奖。

原声碟的第一曲是当时还叫作王靖雯的王菲演唱的《诱惑我》,开首以合成器模拟的风声和号角,以及铙钹,一下就把听者带入那黄沙漫天、吹角联营的古战场,几分凝重几分诡谲,恍惚而飘逸,然后王菲以她那空灵的嗓音徐徐唱道:什么也不知道迷迷糊糊燃烧你燃烧我的灵魂什么也不知道恍恍惚惚动摇你摇撼我的命运抱着我看着我忽然我不再是我抱着你看着你你是如斯的温柔为什么总要我付出所有挡不住的诱惑豁出去的快活我不再受折磨我只要你诱惑我我只要你爱我我不再问什么173倾听电我只要你诱惑我影……歌词来自周耀辉———达明一派时期就和刘以达有良好合作关系的词人,他将片中那种旖旎而诱惑的气氛和无常的命运表现得入木三分;而配器方面又有唢呐、电吉他、手铃的间或加入,动听之极。这首歌亦收录在王菲1993年的专辑《十万个为什么》中。王菲和刘以达合作不多,除了这首《诱惑我》,还有1995年的《流星》(收入刘以达个人专辑《麻木》),也是非常精彩之作。

原声碟的第二首是《祭天》,是影片开始祭天场景的配乐。此曲民族管乐和打击乐唱了主角,唢呐的吹奏类似于吉他的Riff技法,反复演绎一个短小的动机及其变奏,而鼓点的起落带有明显的杀伐和征战●祭天场景的气息,类似于“阵中乐”的场景。刘以达在此曲中展现了他对复调与和声的顽固爱好,配合影片画面,效果很棒,民族乐器被他玩成这样的效果,也算是独具一格了。

《缘起》表现的是吴兴国饰演的大将石彦生和陈冲饰演的十九公主相识的场景,埙和阮是本曲的主要乐器,埙一如既往的古意浓厚,阮则演奏出了一定的迷幻效果。

《屠城》是影片中李世民夺嫡的“玄武门之变”配乐,这场戏基本是以比较写意的方式拍摄的,并不刻意彰显场面的血腥,音乐上也以类似于戏曲唱腔的人声嘶吼和打击乐为主,刻画一种紧张而无奈的气氛。

《红尘》是石彦生等人被迫出家之后,十九公主看望他们,给他们带来酒肉的场面。此曲是三弦作为主奏乐器,而一个并不算动听的男声以懒洋洋的声线在反复哼唱一段无字歌,突出嬉笑红尘、游戏人间的幻灭感。《众生》是慰问场面的继续,琵琶伴奏下,《红尘》出现过的那个男声在这里更加肆无忌惮,调挞脱放,显得颓废而糜烂。

174第三更为精彩的是《胡舞》,这是一首中速偏快的乐曲,带有明显的异域乐色彩,让人想起龟兹古乐和胡旋舞。胡旋舞是一种西域康居地区(尤其章是河中地带、现中亚五国)的民间舞蹈,以舞者身体不间断的旋转为特民族点,隋唐时期龟兹舞女尤擅其舞,身为粟特人(康居人的一支)的安禄山与世也是个中高手。影片故事的背景年代是初唐,民族大融合的时期,出现界这种异域色彩的音乐相当正常。而这种带有西域色彩的音乐本来就是刘以达所擅长的东西,阮和弦子被他演奏的居然有些接近印度的Sitar琴,带有几分迷幻色彩,很是诱人。

牡丹楼●《牡丹楼》是石彦生和十九公主幽会的背景音乐,本来应该浪漫温馨的场面却被刘以达故意用一种充满违和感的方式表现:轻柔的笛声在不甚和谐的二胡伴奏下,营造出一种诡异而妖艳的气氛。

《情浓》把《牡丹楼》中的气氛展现的更加极端,二胡反复演绎一个短小的乐句,加入三弦、古筝,再以竹笛主奏,在这里任何一种乐器单独听都没有好的效果,但夹在一起,却像是产生了化学反应,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魅力。

《无》以古筝和吉他合奏,再配上一两声童声幽远的哼唱,展现的是再次进入庙门的石彦生悟禅的场景:经历过生生死死、悲欢离合的男主人公思索人生的意义。

《逍遥》是展现石彦生最终悟道的场景,贪嗔不已,杀心难灭,爱欲痴长,都随着一声棒喝飘去,颇有些“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感觉。就音乐而言,之前出现过的大部分乐器和旋律在本曲中都有出现,兜兜转转,似落花飘零。正如迈克、陈少琪和进念二十面体为达明一派名曲《石头记》谱写歌词的意境:175倾听电丝丝点点计算影偏偏相差太远兜兜转转化作段段尘缘纷纷扰扰作嫁春宵恋恋变挂真真假假悉悲欢恩怨原是诈花色香皆看化……刘以达为本片谱写、演奏的具有强烈个人色彩和实验色彩的音乐,为这部浓墨重彩的电影增添了无穷魅力,正如网友所评:“这样的电影连妆都浓艳得失了时间感。也只有刘以达这样风格强烈的音乐,才压得住、配得起。”●176第三乐章《春光乍泄》:因为失语,所以音乐民族与HappyTogether世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香港泽东影业公司,1997年导演:王家卫音乐:阿斯托·皮亚佐拉(AstorPiazzola)等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上个世纪末第一次看《春光乍泄》,就感觉里面的音乐着实不错,一如王家卫的其他电影。多年以后再观看,《春光乍泄》的音乐也如一杯醇厚的红酒,甘甜的回味逐渐驻留心头。王家卫的电影,多以人与人之间的疏离和失语为主题,本片也不例外。既然言语难以表达感情,那么就用音乐助力。

●一、探戈之魅力如同塔伦蒂诺一样,王家卫也总能为自己的作品找到合适的音乐,这部《春光乍泄》既然是以南美的阿根廷作为主要的故事背景地,那当然少不了南美音乐,特别是探戈。王家卫说:探戈与我想象的差别颇大,这种音乐、技巧、气氛……有人曾形容它是一种“水平欲念的垂直表达”。在与探戈音乐的小小相处中,我终于明白那个人确实知道自己在说些什么。

探戈,作为一种节奏感强,又充满慵懒暧昧感觉的舞曲音乐,常常用来表现恋人之间情绪的冲突。何宝荣和黎耀辉这对同性情侣,都想177倾听电在感情中获得主动,因此经常发生矛盾,一次次分手,又一次次重新开影始,凭借探戈,他们既表达对彼此的爱慕,又互相角力。

王家卫为本片选取的探戈舞曲主要是来自阿根廷探戈之王皮亚佐拉的名作《邀请探戈》(TangoApasionado),影片的音乐制作人把这首曲子分解三部分,分别是“序曲”(Prologu)、“忧伤”(Milonga)和“终曲”(Finale),分别表达三种不同的情绪。

最先出现的《序曲》大概是最能代表《春光乍泄》音乐风格的,班多伦手风琴奏出的旋律流畅、凄美而孤独,用来刻画两人之间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再合适不过。这首曲出现在何宝荣和黎耀辉第一次吵架又复合的场面,表达两个孤独的人相互之间的需要,但又无法顺利表达的感情。

本曲第二次出现是以《舞会第三场》(Milongafor3)的面貌出现,这是乐曲的中段,第一次出现在两位主人公看球之后,在厨房跳探戈的场面,在狭小的厨房里,黎耀辉和何宝荣翩翩起舞的场面给观众留下了深刻印象。两个人在舞蹈中相互不说一句话,只用眼神交流,那种彼此需要而又相互猜忌的感觉,也被这低回的音乐表达得非常到位。

●电影中经典的舞蹈场面两个人发生激烈争吵,何宝荣向黎耀辉动手之后,黎耀辉一人来到海边,经过痛苦的思考,决定离开何宝荣,离开这个令他伤心的人和地方。这时缓慢而显得沉重的手风琴音乐响起,大提琴接着拉出一组忧伤曲调,然后是钢琴和管乐,手风琴一改欢快奔放的风格,把每一个音节都拉得很长,显得更加迷离而悲伤,不知其名。

第三部分《终曲》(tangoapasionado),出现在黎耀辉孤身上路去寻找伊瓜苏瀑布的场景,这段音乐首先重复了《序曲》的旋律,失去了恋情的黎耀辉不停喝着酒麻醉自己,想要寻回往昔的美好回忆。

此外,片中还出现了两首探戈舞曲。一是《苏酒吧的现场录音》(BarSurⅠ/Ⅱ,LiveRecording),录制于布宜诺斯艾利斯的Barsur,这首曲子节奏欢快而明确,铿锵有力,正是典型的探戈风格。

178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此曲第一段出现在黎耀辉作酒吧使者时,一个华人旅游团去Barsur观看探戈的场景。在此他看到何宝荣和别的男人厮混,心里非常难受;此时更加明快的第二段音乐响起,更加反衬黎耀辉的痛苦,他只好走出去。

另一探戈舞曲是“三个朋友”(Amigos3)在酒吧现场收录的两曲,据说这两首曲子,是王家卫邀请一个并不是太专业的乐团出外景并演奏的,即使不是专业的乐团,仍然非常动听,也很好地表达出了拉美探戈的地域音乐特色。

二、巴西之鸽●原声碟中的第一首曲《瀑布》(Waterfall),实际上是瀑布声加上巴西民谣歌手卡耶塔诺·费洛索(CastanetVeloso)演唱的《咕咕叫的鸽子》(CucurrucucuPaloma,又名《鸽子之歌》)。费洛索的歌声百转千回,极富磁性,幽怨的歌声唱出了黎耀辉内心对何宝荣爱恨交织的复杂感情。滚石唱片公司1997年《春光乍泄》电影原声CD内页的说明上,记载了王家卫的回忆:Veloso深深地感动了我……它在60年代的香港相当流行,我决定以它来作为剧中主角黎耀辉踏进布宣诺斯艾利斯之前的预兆。我找人为我翻译“CucurrucucuPaloma”这件事至少五次,每次翻译出来的结果都不一样,不过每个人都同意这是一首与鸽子有关的歌(西班牙文Paloma就是鸽子的意思)。真有趣!

179倾听电影伊瓜苏瀑布是二人心头的梦想,代表着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但是这幸福也有苦涩之处。后来,阿尔莫多瓦在《对她说》中也用了这首《鸽子之歌》三、FrankZappa与钟定一美国摇滚歌手弗兰克·扎帕(FrankZappa)的音乐也是影片配乐的重要组成部分,片中总共选用了3首他的音乐。扎帕的音乐风格很复杂,根源、迷幻、艺术、爵士、民谣,有些后现代派的特质,非常适合这部影片的情绪,谈到为何与扎帕结缘,王家卫回忆(原声CD内页说明):●我在(布宜诺斯艾利斯)AvenuedeCorrientes买了一张FrankZappa的唱片。对我来说FrankZappa一直只是个名字而已,我从来没有听过他的音乐。但基于一种全然的直觉,我想这里头可能有些很棒的东西。FrankZappa,怎么我们今时今日才得以相遇呢?对我来说,FrankZappa与AstorPiazzolla在他们各自的文化中是极相似的人物。他们都是坏男孩,以新的生命感令音乐更丰富。1997年的2月,我们的摄影指导杜可风来到我的办公室。他因为再一次的失恋而沮丧、酒醉。我放FrankZappa的《IveBeenInYou》给他听。

我们在那儿坐了四个钟头,反复地听着这首歌。有两个小时杜可风都待在厕所里,是哭是睡,我仍弄不清楚。今天,我已经拥有超过30张的FrankZappa唱片。

其中《春嘎的复仇》(Chungasrevenge)是一首比较劲爆的吉他曲,带有华丽摇滚和迷幻摇滚的色彩。此曲出现在影片9分钟左右,黎耀辉发现何宝荣在酒吧里另有新欢,异常痛苦,狂暴的吉他SOLO响180第三起,仿佛是要宣泄他心中的不平和愤怒。虽然曲名为“复仇”,但黎耀辉乐并未有所行动,只是把痛苦埋在心底,默默看着何宝荣远去。章《我在你心里》(IHave民族BeenInYou)是一首比较轻与世快的歌曲,舒缓而深情,出现界在第71分钟,离开何宝荣的黎耀辉独自在布宜诺斯艾利斯的街头寻找快乐,放松心情,但却始终无法忘怀何宝荣,直到与其在公厕邂逅,之后黯然离去,欢快的音乐也在此时戛然而止,象征幸福的短暂。

●黎耀辉借热闹的球赛麻醉自己,影片原声碟的最后一首就是足球解说激情的“Goal”!

探戈和足球,是布宜诺斯艾利斯这个城市的节奏和灵魂。这个画面在影片里出现了两次,分别是25分钟和71分钟,伴奏的音乐分别是激情探戈《序曲》和《我在你心里》。流光溢彩的画面,带有明显的王家卫风格181倾听电《春光乍泄(一起快乐)》(HappyTogether)是影片的最后一首音影乐,也可以看作是主题歌,这首歌最早是海龟乐队(TheTurtles)的作品,后来被弗兰克·扎帕唱红。此歌轻快而活泼,旋律上和美国1950年代末的一首上榜歌曲《逃亡》(RunAway)有些相似,带有那个特定年代美国流行歌曲的美好共性:期待梦想的实现。后来某品牌的汽车广告也曾借用过这首歌。王家卫一直想在影片中用扎帕的版本,但由于版权的问题未能如愿。只好请来老友钟定一(DannyChung,本片原声音乐的制作人)亲自演绎,以最大限度地还原扎帕的感觉,对王家卫而言钟定一就是香港的扎帕。

在《一起快乐》的歌声中,黎耀辉来到台北,想要从头来过———虽然不知道是否能一切如愿,但黎耀辉对未来是充满期待的●引用一段HappyTogether的歌词结束本文:Imaginemeandyou,IdoIthinkaboutyoudayandnightItsonlyrightTothinkaboutthegirlyouloveAndholdhertightSohappytogetherIfIshouldcallyouupInvestadimeAndyousayyoubelongtomeAndeasemymindImaginehowtheworldwouldbeSoveryfineSohappytogether182第三乐章民《赛德克·巴莱》:来自灵魂深处的呐喊族与()世WarriorsoftheRainbow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中国台湾中央影业公司,2012年导演:魏德圣音乐:RickyHo(何国杰)、泰雅族民歌获奖:第48届金马奖最佳原创配乐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本片音乐主要作曲兼编曲RickyHo(何国杰),新加坡人,台湾前飞碟唱片、丰华唱片著名音乐制作人。何国杰曾在美国迪克格罗夫音乐学校(DickGroveSchoolofMusic)主修电影配乐,他曾经为数不清的流行歌曲编曲,也创作过如动画版《小倩》的电影原声音乐。

导演魏德圣此前指导过当年台湾史上的最卖座影片《海角七号》,直到被本片超越,令人惊异的是,这两部作品是导演目前仅有的两部长篇电影作品。《赛德克·巴莱》是导演和作曲家的首次合作。本片配乐的风格主要是吸收台湾泰雅族(赛德克人是泰雅族的分支)民间音乐风格的西式交响配乐,再加上一部分泰雅族的民间音乐。配乐总基调体●现出台湾山地民族的音乐风格,和影片配合非常完美。

影片一开始就是一曲激动人心的《出草》,由急促的鼓点引出,随后就是一段男声齐唱,然后又加上泰雅人的民族乐器口簧琴和西洋乐器,气势磅礴。虽然听不懂语言,但此段音乐的画面感极强,几乎不用看就能让人脑海中浮现出少数民族狩猎或是战斗的场面,最后以竹笛和弦乐收尾,结构完整,很自然地过渡到第二曲《太阳旗》。

《太阳旗》一曲很有好莱坞“大片”的风范,迥异于台湾电影配乐“小183倾听电清新”风格。其实不仅这一首,整个电影的配乐,作曲家都在营造一种激影昂又不失婉转、动听又不落俗套的氛围,而这首曲子就集中体现了这种风格,采取段落型结构,曲调多次发生转变,犹如一首微型交响诗。

《追杀》《如太阳般出击》等曲子基本都是为了配合剧情而出现的,这些乐曲,有的快速,有的悠扬,虽然无多大亮点,但也中规中矩,很好为剧情发展起到了铺垫和渲染的作用。

重点谈谈影片中出现的“原住民”音乐及其渊源。所谓“原住民”就是大陆所说的“高山族”,台湾对民族的划分要比大陆细致得多,几个大的族群包括阿美族、卑南族、泰雅族和排湾族等。台湾原住民向来以能歌善舞著称,单以流行音乐而言,就贡献了如早期的汤兰花、万沙浪;20世纪80年代的高胜美、千百惠;90年代以后的张惠妹、动力火车、张震岳等著名歌手或组合。此外,“原住民”对乐坛的贡献还包括跨界音乐大师●李泰祥和台湾民歌运动的先驱之一胡德夫等;更有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的开幕主题曲,由德国电子团体ENIGMA演唱的《回归纯真》(BacktotheInnocence),就是根据台湾阿美族歌手郭英男吟唱的传统古调《老人饮酒歌》改编而来,一时风靡全球,台湾原住民音乐由此推向世界。不过,此时的原住民音乐更多的是作为流行音乐的一种素材。

进入21世纪后,原住民歌手勇敢地发扬“原乡”精神,大胆唱出本民族心声。如卑南族的陈建年和纪晓君,以流行音乐作为载体,抒发本民族的音乐情怀。如果说,过去的原住民音乐还仅仅被当作一味“佐料”添入流行音乐,到了陈建年、纪晓君,还有拉卡·巫茂(本片荷戈社头目塔道·诺干扮演者,片尾曲《看见彩虹》的创作者),原住民音乐已经是融合了流行音乐元素的民族音乐了。影片中出现的几首演唱版的泰雅族民歌,虽然在编曲上或多或少加入了一些流行元素,但仍然能让我们一睹泰雅族民间音乐的风貌。

根据赛德克古调改编的《仇恨消失》,这首曲调在1994年台湾风潮唱片出版的《台湾原住民音乐纪实》之五《泰雅族之歌》就出现过,不过那是女声版,影片中出现的则是男声合唱版。我们可以从这首曲子中184第三发现泰雅人对和声的重视,这是汉族民间音乐所缺失的元素。乐另一首泰雅族女歌手阿穆依·稣路演唱的影片主题歌《赛德克·章巴莱的灵魂》,这首歌在影片中多次出现,有时甚至会作为背景声出现。民族稣路那悠扬绵长而具有穿透力的嗓音,仿佛是挪威女歌手西塞尔与世(Sissel)在《泰坦尼克号》吟唱部分的重现,应该说在本片中她的表现毫界不逊色于西塞尔。

本片中最好听的一首歌曲大概要算片尾曲《看见彩虹》了,极其婉转动听的旋律由男女独唱、对唱、合唱、齐唱轮番演绎,主演林庆台的副歌部分尤其动听,再配上已牺牲的赛德克人集体通过彩虹桥的画面,怎能不让人动容。不过,这首歌虽然也用赛德克语演唱,却不是正宗赛德克民歌,而是一首创作歌曲,且带有比较明显的台湾流行曲风格,尤其在编曲上,合成器的大量使用增加了歌曲的可听性,很具有流行潜质。

对于这种民歌流行化的做法笔者个人持保留态度,台湾原住民音乐能够广泛传播,流行化确实曾立下大功。音乐曲式上的流行化虽然可以增强原住民音乐的可听性,但是节奏的改变和现代乐器特别是大量合成器的使用,会“抹杀了很多原住民歌唱呼吸所显示的缓慢、从容、大度,可让人细细品味与慢慢欣赏的部分,让音乐显得庸俗平淡而毫无变化”①。不过纯粹原生态的民歌可能不太适合现代听众的口味,这种艺术传统的坚守与向市场妥协也是一个悖论。

●影片中最让人赞赏的音乐是主人公莫那鲁道和他父亲在溪边的那一段演唱,网络上一般称之为《赛德克巴莱父子之歌》。这段音乐从莫那鲁道的父亲用唱歌帮莫那鲁道排遣愁绪开始,然后莫那鲁道跟上,形成奇妙的二声部和声。在这二声部轮唱中,父亲走向彩虹中自戕,这段乐曲才真正的原生态(这一段在影片中也起到非常重要的承前启后作用)。遗憾的是,这首曲子竟然没有收录在电影原声碟中。类似的情况①吕钰秀.传统的延续或摒弃———关于台湾原住民的流行音乐[J].中央音乐学院学报,2010(1):49。

185倾听电还有莫那鲁道儿子拒绝劝降,在吊死前向妻儿告别,边跳边唱的那段歌影曲,体现了赛德克人的血性,非常动听,但原声碟中也没有收录。

“失去猎场的猎人”在文明社会里找不到存在的价值感,也就没有尊严可言,赛族人反抗日本人的实质是原始文明抗议来自现代文明的否定与强制修改●186第三乐章民《青木瓜之味》:淙淙流淌在心间的音符族与世TheScentofGreenPapaya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LesProductionsLazennec(法国/越南),1993导演:陈英雄AnhHungTran音乐:TnThtTiêt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这些年陈英雄似乎有些江湖暮气,远不如世纪之交那么红火。《伴雨行》铩羽而归,《挪威的森林》又是一片恶评,年轻一些的朋友甚至都没太听说过他……大概是这两部影片都不适合他的风格的缘故吧。但无论如何,1993—2000年间的“越南三部曲”———《青木瓜之味》《三轮车夫》和《夏天的滋味》曾经是世界影坛的一道独特风景,也给笔者的观影生涯留下了深刻印象。

关于影片配乐的作者TnThtTiêt(没有中文译名,甚至不知该怎么拼读这个名字),资料很难查,只知道他是越南人(裔),“越南三部曲”的音乐都是由他主创,也算是陈英雄的“御用”配乐家。就是这样一位我们叫不出名字的音乐家,为我们带来了极其优美和风格独特的●音乐。

越南,因为它和中国自古以来难以割断的联系,成为一个让我们既熟悉又陌生的国家,连它的音乐给人的感受也是一样。第一次看《青木瓜之味》,配乐就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它和中国民间音乐颇有近似之处,特别是某些地方神似岭南丝竹。至于怎样相似,是另一个复杂的话题,此处不作深究,只能说它们都受到中国古代音乐的影响。

灵动而宁静,细腻且温情,是本片音乐的总体特色。就情节设计而言,《青木瓜之味》其实就是一部音乐题材的影片:女主人公小梅前后待过的两个家庭,主人的生活都和音乐有关。和时时出现的蛙鸣蝉声一187倾听电样,音乐是本片声音的主要构成要素,甚至多过对白(不完全统计出现影音乐的场景有70多处)。

喜欢离家出走“采风”的第一家少爷,是和成年小梅最终结合的第二家男主人个民间音乐家,图中,他拿的是月琴显然是西洋音乐的拥趸影片以一曲《印记》(Estampe)开始,在一个潮湿的夏夜,女主人公小梅在问路,此时扬琴和横笛奏出的旋律略带几分诡异(越南横笛的音色有几分似尺八)和不安全感。

●小梅是个敏感而内向的孩子,对家中的一些细微之处充满了好奇,青木瓜被摘下后,一股清香的味道吸引了她。此时,片头出现的音乐《印记》再次出现。随后小梅了解到这是木瓜的味道,露出会心的微笑女主人对小梅说:“你长得很像我死去的女儿。”这让小梅有些忐忑,这时,略带伤感的音乐《插曲B》(InterludeB)响起,衬托她此时的心情。

蚂蚁觅食这样的常见景象在微距镜头下也显得美轮美奂,摄影师的功力非凡,此时出现若隐若现的钢琴声调皮的小男孩和劳动中的小梅捣蛋,小梅也不以为意,这时的配乐188第三是打击乐为主的《插曲A1》(InterludeA1),急促的鼓点声和弹拨乐器乐形成了对位,如同动画片《大闹天宫》里的大圣出场,男孩的调皮劲倒是章与孙悟空有得一比。民族与世界看着既勤劳又乖巧的小梅酷肖自己逝去的女儿,女主人露出了发自内心的怜爱之情,此时的音乐是《印记》的另一段●小梅饶有兴致地给蛐蛐饮水,心里充满淡紧随其后的针灸的画面,伴随一民间乐队在淡的喜悦演奏,甚是有趣成年后的小梅来到阿权家,继续自己的仆人生涯。少主人经常演奏德彪西的钢琴曲《月光》,在安静中充满着那一掩盖的情感,也非常适合这部影片的情绪。87分,这首曲再度出现。

穿上越南旗袍———奥戴的小梅发现了阿全为自己画的素描,似有所感悟,此时《印记》中的一段横笛又出现了。

音乐,是《青木瓜之味》的另一主角,和画面一起构筑了本片的成功。也许有人不认同影片的情节———故事过于简单,人物比较单面,不如另一部越南影片《恋恋三季》好,甚至会淡忘这个故事,但我们会永远记住这唯美画面和动听音乐给我们带来的奇妙感觉,像炎热夏日在山间淙淙流淌的泉水,让人心绪宁静。

189倾听电影《七武士》:悲壮激昂的武士之声TheSevenSamurai电影音乐混剪出品:日本东宝株式会社,1954导演:黑泽明音乐:早坂文雄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如果让笔者评选最喜爱的黑泽明作品,我会选两部:一部是《留芳颂》,另一部就是《七武士》———巧的是这两部的主演都有志村乔,而配乐都是早坂文雄所作。

早坂文雄(1914—1955),日本古典乐作曲家,黑泽明早期作品的御用配乐。他在1947年和黑泽明结识后,一见如故,先后为黑泽明的《泥醉天使》(1948)、《野良犬》(1949)、《丑闻》(1950)、《罗生门》(1950)、《白痴》(1951)、《留芳颂(生之欲)》(1952)、《七武士》(1954)和《活人的记录》(1955)共八部影片配●乐。这一时期黑泽明导演的作品,除了一部查不到配乐作者的《静夜之决斗》(1949),其余配乐都由早坂文雄包办。

早坂文雄为黑泽明的电影奉献出他生命中最优美的配乐,直到他生命逝去为止。在他英年早逝后,黑泽明异常悲痛,因为失去了最好的合作伙伴。更令人遗憾的是,除了《七武士》现在还有原声专辑,他其余电影的配乐我们现在只能在电影中欣赏到。

早坂文雄为《七武士》所作的配乐,大致以西洋铜管乐为基础,时而高亢,时而低回,以突出武士为村民献身的悲壮激昂精神;同时又注意吸收日本民间音乐的风格,因而极具特色。这些配乐和黑泽明电影影像本身一样,既具有东西方普世的美学特色,也极具日本风味和艺术家的个人风格。

电影开篇(也是原声碟的第1首)的乐曲《主题曲》(Titles)是大鼓独奏。凡是对日本民间音乐有所了解的人都知道,大鼓这种乐器在日190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本音乐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小时候看电视剧《排球女将》就知道了“八丈大鼓”,后来听类似《鬼太鼓座》之类的CD,大鼓给人的感觉很是震撼。

《七武士》的这段开场大鼓和上述的大鼓音乐有些不同,它的速度并不快,也没有使用震撼的音效(也许和当时的录音技术有关),但艺术感染力却毫不逊色。这段大鼓是低沉的,并不显得张扬,只是鼓点的反复进行,没有其他花样,但那一声声鼓声,声声敲在听者的心头。它作为开场曲,仿佛是出征的号角,有着预示情节的作用,它也象征片中所歌颂的武士精神:为了心目中正义的事业奉献自己,低调内敛,但又有●“该出手时就出手”的勇气与侠义精神。

第2首《走近小水车》(ToTheLittleWatermill)是反映山村农民悲惨生活的乐曲,此段音乐以男低音哼唱的无字旋律为先导,突出劳作的不易,然后是低沉的铜管乐加入,意在比拟山贼的洗掠和官府的雪上加霜,这是属于片中农民的主旋律。

《寻找武士》(SamuraiSearch)是村民出发寻找武士场面的配乐,这段旋律在影片中出现多次,可以称为“七武士第二主题曲”,仍然是以铜管乐为主,但整体比较高调、流畅,孕育着希望,是比较振奋人心的旋律。

主题曲《武士主题·菊千代曼波》(Kanbei&KatsushiroKikuchiyosMambo)无疑在影片中出现次数最多。这段乐曲的前半段类似于进行曲节奏,以小号、圆号等铜管乐器为主,奏出的旋律集中体现了本片音乐的特点,高亢激越,曲调颇有些“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般的悲壮激昂。这段旋律是属于勘兵卫(志村乔饰演)为首的武士群体的,听着旋律总有些感觉像我国那改编自陕西民歌的哀乐一样庄严肃穆,黑泽明以其高超的电影语言把区区七名武士集体191倾听电出现的场面表现得似千军万马奔腾,而早坂文雄也以小编制的乐队展影现出大编制交响乐团般的宏伟,可谓气象万千。

这首曲中间还有着一个动机上的转折,那是属于影片里着力表现的角色、“山寨”武士菊千代(三船敏郎饰演)的主题曲。菊千代是“七武士”中比较特殊的一个,他本来是个小人物,并不具备武士的资格,因为极其羡慕武士做派而处处模仿,又不被人接受,因此闹了很多笑话。这段旋律作曲家采取了曼波舞的节奏,以低沉的黑管配合打击乐奏出轻松惬意的旋律,又略微带点调侃的意味,以突出菊千代的人物性格,类似于电视剧《西游记》中八戒出场的音乐效果。这段音乐不久后,又回到之前的主旋律,这表明菊千代终于通过自己的努力获得了大家的承认,虽然在世时不是真武士,最后却死得像一名真正的武士。

接下来一曲《利吉的眼泪—白米》(RikichisTearsWhiteRice)是和《走近小水车》类似表现农民利吉家悲惨生活的音乐,他要女儿志乃剪短头发,以避免山贼和武士的侵犯。不同于前曲的是,本曲最后引入武士第一主题,预示光明即将到来。

●《第二次寻找武士》(TwoSearchForSamurai)表现勘兵卫师徒二人找寻剩余武士的过程,本曲在重复了《武士第二主题》后,又有低沉的弦乐演奏《第一主题》,暗示这场武士与山贼之间的争斗将充满艰辛。

第7首《兵卫》(Gorobei)是以大提琴演奏《武士第一主题》,更强化了后者沉痛的感觉,之后又以铜管乐为主演奏第一主题,表达情绪上的一种转折。它是属于七武士中足智多谋的五郎兵卫的音乐,他在七武士中是第二个战死的。第8、9首都是对武士第一主题的重复192第三和变奏。第10首《武士》(Samurai)则以一把大提琴演奏了武士第一乐主题,突显武士的势单力薄、拯救山村的悲壮义举以及最后孤绝的章牺牲。民族《非凡的人》(ExtraordinaryMan)是《菊千代曼波主题》的变奏,与世如果说之前《菊千代曼波主题》旋律的拉美风格还不够明显的话,这一界曲通过拉美手鼓表现得十分明显。

第12首《早晨出发》(MorningDeparture)也是属于少女志乃的旋律,比较明亮。第16首《胜四郎和志乃》(Katsushiro&Shino)是表现七武士当中的年轻人、勘兵卫的徒弟胜四郎与利吉女儿志乃恋爱的配乐。这一段音乐早坂文雄通过竖琴和尺八的怪异组合,演绎出一段奇妙的旋律,表示胜四郎和志乃之间的波折感情。之后又以笛奏出志乃的主题,表现女子内心的感情起伏。随后的几曲配乐都同样起到表现二人情感的作用。

第20首《麦田》(WheatField)用单簧管吹奏,表现田园风光。第23首《丰收》(Harvesting)表现农民收获的场面。此曲仍以尺八作为主奏乐器,节奏上吸收了芭蕾舞剧伴奏音乐的特点,听着感觉特别像舞剧《红色娘子军》的某些片段(比如《军民鱼水情》),也像我国的南方民间音乐,不过穿插其中、不时出现的“去47音阶”①调的旋律则暴露了其日本音乐的本尊。这段音乐是《七武士》中少见的欢快音乐,农民因为收获而发自内心的喜悦,被这首曲表现得十分到位。

第29首《对抗夜袭》(ToTheNightAttack)表现武士和村民反击●山贼夜袭的场面,这一段音乐加入了影片出现的各种背景声:人声、砍杀、马嘶、马蹄声,因而显得十分动感,这一曲和下一曲在编曲上显然借鉴了西部片配乐的成功套路。

第34首《菊千代的上升之际》(KikuchiyoRisesToTheOccasion)显然又是属于菊千代主题曲的旋律变奏,配器上采用了英国管和圆号,突出幽默效果,不用看画面我们就能体会到菊千代那种滑稽可爱的形象。

第38首《插秧歌》(RicePlantingSong)是典型的日式民间小调,很原生态,是在武士付出四人牺牲的沉重代价、战胜了山贼后,农民们终于解除后顾之忧,开始幸福的劳作之歌。《插秧歌》这样的民间小调,本身就有期待收获的喜悦之情,在这时使用更显得欢快异常,更兼富有韵律的鼓声和欢欣的演唱,形成和谐的音乐之声。

①“去47调音阶”是日本传统音乐的特色,在经典抗日影片常常用到,如《小兵张嘎》中“鬼子进村”的音乐就是典型的“去47调”的五声音阶。

193倾听电影荒冢般的武士墓地看到这样的场面,再看看那插着武士刀的四座坟茔,正如勘兵卫所说:我们并没有胜利,获胜的只是农民罢了。这时响起的《终曲》(EndingTitle)愈显悲壮与沉重,更让人对这些义无反顾献身的武士们心生敬佩之情。

●194第三乐章民《情书》:令人惆怅的东方治愈系族与世LoveLetter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日本富士电视台,1995年导演:岩井俊二音乐:堀川丽美(Remedios)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岩井俊二拍摄于1995年的《情书》实在是一部能触动心灵的至情至性之作,引出无数人的眼泪,我想影片的音乐应该是重要的诱发因素。

电影镜头中的日本很多时候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漫天的大雪,纯美而凄迷,就像《情书》的音乐一样,以钢琴、弦乐和原声吉他为主,配以合成器干净而冰冷的音色,为我们塑造了一个完美的纯爱世界。总体清新的音符带着些忧伤和沉郁,又有些许欢快的亮色,但无论是忧愁还是欢乐,都显得克制而平淡,和影片一样,在精神上体现了含蓄内敛的东方美学。

开首《他的微笑》●(HisSmile),配合的是博子怀念男藤井树的镜头。

合成器的音色伴奏之下,钢琴奏出悲伤的旋律,博子躺在雪中,独自体会树生前的点点滴滴,心中泛起波澜,树已经去世近三年了,虽然再非大悲大恸,但博子还是难以忘怀,清冷的音乐加深了这份感觉。

《少年岁月》(ChildhoodDays)是整部影片中较为欢快的音乐,多伴随少女藤井树与博子通信中的回忆:同名同姓的两位藤井树的中学时代,那所谓“噩梦般的三年”回忆起来实际上是那么美好,青涩朦胧的爱恋感觉被小提琴独奏衬托得美不胜收,旋律是轻松活泼的华尔兹风格,仍然带有一些酸楚的感觉,让人感慨这无常的命运。

《流动的风》(FlowInTheWind)是一首过渡式的小品,钢琴奏出的主旋律在弦乐的配合下略显急促,出现在女藤井树生病入院时的场195倾听电景,象征着生死仅在一念之间。

影《无归之信》(LetterOfNoReturn)的旋律第一次出现在博子和女藤井树建立通信关系后,博子和秋田飞赴北海道小樽,追寻男树的往昔。这段音乐的功用有二:一是作为勾起回忆的前奏,二是代表少年往事的发生地———宁静而清冷的小樽。

《甜蜜的谎言》(SweetRumors)是影片音乐中比较重要的一曲,由三部分组成:先是一段带有密不透风的钢琴独奏,多出现在博子和女藤井树通信的开头。然后是吉他奏出的《无归之信》,出现在女树回到母校图书馆,被一群女生发现“寻找藤井树”游戏的画面。最后则是《少年岁月》的旋律,反映了影片的音乐主基调。

《原谅我》(ForgiveMe)出现在女树得知男树死亡消息之后,同时穿插了少女树参加完父亲葬礼在大雪中奔跑的场景,很显然隐喻她对死亡的某种态度。整曲旋律和《他的微笑》一样,悲痛而沉郁,又并非完全失去希望,逝者已矣,生者如斯。

●少女树在雪中奔跑以及雪中的红蜻蜓是片中难忘的影像《凋零》(Fading)伴随的是影片中的著名场景,柏原崇扮演的少年树倚在图书馆的窗边看书,实际上他的注意力却在少女树身上,此时的电影镜头是逆光拍摄,音乐则是暖暖的。

和《甜蜜的谎言》第一段类似的配乐《冰冻夏日》(FrozenSummer),是一段清清淡淡的钢琴独奏,出现在女树第一次在医院看196第三病的场景,略显紧张和急促,代表着对过往的回忆和对未来的惶惑。乐《飞行》(Fliht)第一次出现在博子和秋田来到小樽,共同回忆男章g树的画面,也是秋田帮助博子走出阴影的努力,全曲显得比较明朗。第民族二次出现是在两个女主角擦身而过的场面。茫茫人海中,博子看到了与世女树,这个面貌和自己一模一样的女孩,叫了一声“藤井小姐”……这时界才明白为什么男树会喜欢自己,心里不禁怅然若失;而女树此时扭头回望,却什么也没看到,这样的场景,不禁让人想起基耶斯洛夫斯基《两生花》中两名薇诺妮卡会面的场景。

《他如此爱你》(HeLovesYouSo)是整片中个人最喜欢的一段音乐,出现在女树在自行车棚等男树,然后摇自行车脚踏发电一起看英文试卷的场面(此情节因版本不同有增删),真是非常温馨。乐曲以一把木吉他作为主奏,旋律优美,吉他的弹拨像一个冷静而热心的旁观者,,:,。

充满善意地告诉女树也告诉观众他如此爱你你却懵然无知啊那●一声声的弹拨,仿佛弹拨在观众的心尖上。那擦肩错过的爱情,让人空余惆怅。音乐并不忧伤,只是让人勾起属于个人那份美好的回忆。回忆美好的过去,重新开始新的生活,对博子而言是这样,对女树也是一样,一切都尽在不言中,感悟到幸福,却恰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境界。

这段旋律第二次出现是《被他的眼泪感染》(SoilOfHisTears)以合成器和弦乐作为主奏,虽然不如吉他版那么有感染力,但一样动人:女树回母校,回忆她在校运会上拍摄男树的场景,并且也拿起拍立得,拍摄这记忆中的场面。这个回忆和爱情无关,那是对生命中最美好的岁月的回忆和品味,充满温馨和快乐。

《冬季物语》(AWinterStory)被认为是最能代表本片音乐风格的乐曲,确实,这段旋律清冷浪漫,淡雅隽永,蕴含着丰富情感,但又非常含蓄。爱一个人并非一定要轰轰烈烈,深藏在心里的爱同样动人。这段音乐在影片里其实出现的很少,主要出现在男树转学前到女树家委托还书那场戏。

影片中最感动的画面无疑是博子在秋叶的陪同下来到男树遇难的197倾听电山前,呼唤男树,大声向他诉说心中的思念:你好吗?我很好!在为树影“守孝三年”之后,博子终于彻底摆脱男树死亡的阴影,给深爱她的秋叶以完满的爱;另一边,刚从死亡阴影里走出的女树如同心生感应,答道:我很好。标志着她摆脱了家族的死亡阴影,开始新的生活。此时的音乐是《天堂之门》(GatewayToHeaven),以较阴郁的弦乐开始,逐渐展开,伴随博子撕心裂肺的呼喊,凄婉动人,结尾的音调加强,转向激昂,预示着希望的开始。

《小小幸福》(SmallHappiness)出现在影片结尾,实际上是《无归之信》旋律的另一个演绎版本,是为结尾那个极浪漫温馨的场面出现的。博子敏感地意识到写满借书卡的“藤井树”应该是女树的名字,女生们带来的《追忆似水年华》的借书卡使秘密真正揭开:卡背面是少女树的素描,羞涩的少年男树以这种方式表达着他对少女树的爱慕,这含蓄隐忍的爱恋方式确是东方独有。女树此时心绪如风,感动不已,她给●博子写了信,但不准备寄出(所以这段旋律称为《无归之信》也可以)。

这段属于她个人的美好回忆,小小的幸福,她准备深深埋在心里,留待一生回忆。音乐以略带酸楚的优美旋律不断回响,字幕展开,让观众亦能感受到她的思绪,产生共鸣,正是“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98第三乐章民《邮差》:安第斯的山风吹到西西里族与世IlPostino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意大利CecchiGoriGroupTigerCinematografica,1994年导演:迈克尔·莱德福MichaelRadford音乐:路易斯·巴卡洛夫LouisBacalov获奖:第68届奥斯卡最佳电影配乐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笔者对大名鼎鼎的意大利电影《邮差》仰慕已久,早在看电影之前,它的原声音乐就耳熟能详。为了写作这篇文章,特意找出这部片子看了一遍,虽然没有如想象般的优秀,但动人心怀的海风、小岛、诗歌、浪漫的爱情、忘年交式的友谊,当然还有那优美的音乐,这一切都是那么熟悉,让笔者产生类似观看《天堂电影院》般的感动。

●意大利和它的电影总给笔者莫名的好感。意大利在欧洲显得有些另类,它是左翼的天堂(意共还曾经赢得过议会选举),在电影界尤其如此,不说20世纪50年代“新现实主义”的左翼背景,后来的大导演安东尼奥尼、帕索里尼还有贝托鲁奇等,都是共产党员。虽然欧洲的“左翼”和我们一般意义上的理解不太相同,意识形态上仍有很多差异,但对于一些事物的解理基本理论还是相同的,比如说对底层穷苦人民的关注,对政局的敏感……在20世纪50年代,包括西西里在内的意大利很多地方都还很贫穷(这一点我们在众多电影中已经领教),正是左翼生存199倾听电的土壤。

影而意大利人民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另一主要参与团体拉美人民在性格上似乎也颇有些共同之处:都不是很在意物质享受,性格大大咧咧,豪放而不拘小节,感情丰富细腻,并且善于表达,这大概也是左翼诗人聂鲁达为何会选择意大利作为自己的流放地吧。

聂鲁达本人照片,本片主演菲利普·诺瓦雷的造型和他还是有些相像的本片的作曲家路易斯·巴卡洛夫,生于阿根廷,后来主要在意大利生活,曾经为1966版的《姜戈》配乐①。由于他特殊的生活经历,为《邮差》这样的电影配乐简直是天作之选。

巴卡洛夫为本片的配乐总体上设定了带有一些意大利色彩的拉●美音乐风格,以在拉美民间音乐中常出现的手风琴和口琴作为主奏乐器,特别是班多伦(Bandoneon)手风琴是影片配乐最大的功臣。为了和影片的主基调相符合,他并没有过多表现南美音乐的热烈奔放,而是选择比较淡雅流畅,又带有些许伤感的旋律,使整部配乐显得清新隽永,宛如一缕安第斯山的清风,掠过了大西洋,来到亚得里亚海畔的西西里,非常契合影片的主题,也成为影片的灵魂,征服了听众和奥斯卡评委的心。在当年的奥斯卡奖评比中战胜詹姆斯·霍纳(《勇敢的心》)、约翰·威廉姆斯(《阿波罗13》)这些名家,获得最佳配乐奖也不意外。

主题曲《邮差》(IlPostino(Titoli))以四小节弦乐开始,然后在弦乐的映衬下,手风琴奏出动人的主旋律,曲风流畅,仿佛要告诉我们这个关于寻找的浪漫故事。

①塔伦蒂诺《被解救的姜戈》中也引用了,具体见《被解救的姜戈》的音乐评论。

200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父亲的忧愁是一张渔网,这个场面让人想起维斯康蒂的名作《大地在波动》《单车主题》(InBicicletta)是笔者个人很喜欢的一段旋律,它实际上是主题曲的一段变奏,由于要突出单车的特点,和原曲相比,旋律更加轻快而活泼,而手风琴和单簧管在曲中形成生动有趣的唱和模式,象征着因为通邮而结成的忘年友谊。

《被女人爱戴》(LovedByWoman)是播放聂鲁达来到意大利的新闻纪录片时的配乐,曲风是轻快的爵士风格,反映了当时意大利人民特别是女性对于聂鲁达的热爱。

在影片第26分钟出现了简短吉他版的《邮差主题》(IlPostino),●马里奥独自到海边,感受聂鲁达告诉他关于诗歌的奥妙。

《碧翠丝》(Beatrice)是马里奥爱人的名字,在影片中这段音乐自然是和马里奥见到她有关,这段音乐带有比较典型的意大利民间音乐特色,这首曲子中键琴是主角,演奏出的旋律几许醉人,几许苦涩,而班多伦手风琴则成为陪衬这种气氛的角色。

爱情,总是既迷人又痛苦。扮演女主人公碧翠丝的玛丽亚·葛拉齐亚·楚奇诺塔《紫丁香》(Madreselva)并非(MariaGraziaCucinotta),在她身上既能体会到索菲是巴卡洛夫的作品,这是一首创亚·罗兰的野性和奔放,又能体会到莫妮卡·贝鲁奇,作于20世纪30年代的阿根廷探的冷艳与魅力迷人之极戈名曲,由阿根廷“探戈之王”卡洛斯·加德尔(CarlosGardel)演唱。片中聂鲁达和他的妻子翩翩起舞时,用的就是这首《紫丁香》。此曲另外还有几次出现,表示聂鲁达对妻子的爱,本曲浪漫而感伤,节奏感很强,201倾听电带有浓烈的怀旧气息。加德尔本人最为世人所知的歌曲,其实是他演影唱的探戈名曲《一步之遥》(PorUnaCabeza),此曲曾经出现在《真实的谎言》《闻香识女人》和《辛德勒的名单》等影片中,不过都是以无人声的乐曲改编版形式出现的。

《隐喻》(Metafore)是片中配乐中一段比较特别的乐曲,这首曲是由低沉的黑管作为主奏乐器,是聂鲁达告诉马里奥怎样用诗歌追女人的配乐,也具有比较明显的意大利特色。这是表达马里奥对碧翠丝思念之情的音乐。

聂鲁达跟随马里奥骑单车去酒吧,准备助马里奥一臂之力,这一段的音乐《岛的声音》(ISuoniDellisola)是单车主题的变奏,后来马里奥和他原来的上司一起用聂鲁达留给他的设备去录制各种声音,留给聂鲁达。

吉他版的邮差主题出现在碧翠丝的爱情受到姨妈反对时,合成器版的邮差主题则出现在马里奥朗诵聂鲁达情诗的场景。正是这首有关“裸露”的诗《美丽胴体颂》,引起了保守的人们误解,但也是关于马里奥和碧翠丝爱情的见证。

●在手风琴版《紫丁香》的伴奏下,“月老”聂鲁达和新娘翩翩起舞马里奥最后离我们而去,他留给聂鲁达岛上最美好的声音:第一,海湾的海浪声;第二,澎湃的海浪声;第三,掠过悬崖的风声;第四,滑过灌木丛的风声;第五,爸爸忧愁的渔网声;第六,教堂的钟声;第七,岛上布满星星的天空,我从未感受到天空如此的美;第八,我儿子的心跳声。

马里奥死前领悟了诗歌的真谛,成为一名真正的诗人。

总之,整部影片的配乐清雅素丽,与片中诗歌的律动感、影片叙事的节奏配合十分完美,确属不可多得的佳作。

202第三乐章民《教父》:华丽黑帮歌剧族与世TheGodfather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1972年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FrancesCoppola音乐:尼诺·罗塔NinoRota,卡曼·科波拉CarmineCoppola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如果有这么一部影片,在影评人和影迷评选的各种经典佳片都会有一席之地,并且名列前茅,那一定是《教父》。的确,从来没有一部影片和它的续集能够获得这样的赞誉,并且两夺奥斯卡。《教父》以它纯熟的电影语言,叙述了一个黑道人物(家族)残酷的成长历程,并赋予其歌剧般的华美。也从来没有一部影片能把黑帮生活描绘得这样具有诗意,这样具有仪式感,正如有人所说,《教父》讲述的是“另一个美国梦”。

就艺术成就而言,个人感觉《教父2》要高过前作《教父》;但就电影音乐而言,《教父》的音乐是整个《教父》系列的顶峰,其后的音乐只不过是第一部的重复和变奏,因此在《教父》系列中,笔者选择第一部的音乐●予以品鉴。

开场,独特的LOGO和孤独的小号奏出的主旋律成为《教父》的标志《教父》的音乐主要是由号称“意大利电影音乐教父”的尼诺·罗塔创作的,尼诺是费里尼和维斯康蒂的老搭档,曾为费里尼的诸多名片如203倾听电《道路》《甜蜜的生活》《八部半》以及《我记得,想当年》等配乐。他的电影影配乐作品旋律优美,具有浓厚的古典气息(如《豹》);同时又极具民间音乐特色(如《道路》和《我记得,想当年》),有着很强的可听性。为了凸显本片的意大利特色,科波拉特意选择了尼诺·罗塔作为《教父》音乐的创作人,而尼洛也不负众望,写作出个性鲜明又符合影片要求的美妙配乐,并获得了极大的成功。而影片配乐的另一位创作人卡曼·科波拉则是导演弗朗西斯·科波拉的父亲,尽管弗朗西斯·科波拉有任人唯亲的嫌疑,但作为知名音乐家的父亲也确实发挥了他的长处,为我们带来一曲《康妮的婚礼》(ConniesWedding),也相当动人。

《教父主题:教父华尔兹》(MainTitle:TheGodfatherWaltz)是本片出现的第一首乐曲,伴随着黑色字幕的展开,小号奏出一段伤感孤独的苍凉旋律,然后以中音提琴重复渲染这段旋律,最后过渡到单簧管主奏的圆舞曲主旋律结束。这首曲作为系列电影的主题曲,是两代教父柯里昂父子命运的真实写照:通过不正当的手段获得巨大成功,但也牺牲了不少常人该有的东西,包括亲情、爱情和友谊,还不能得到世人的认可,只能寂寞终老一生(这在新一代教父迈克·柯里昂身上体现得更为明显)。这段旋律造就的“曾经沧海难为水”的洞达感也让人极度感怀。

这首TheGodfatherWaltz并非专为电影《教父》所创作,早在1957年,尼诺·罗塔就为电影《金桔》(Fortunella)写了这首曲子,只是后来用到了《教父》中。电影音乐作曲家在一部影片中引用自己先前的●作品已是惯例,比如我们熟悉的《花样年华》中的主题曲《梦二主题》(YumejiSTheme),就是来自梅林茂为铃木清顺的电影《梦二》谱写的音乐;《杀死比尔》中那段著名的口哨,源自伯纳德·赫曼为特吕弗所作的《黑衣新娘》,也被另一部片《魔鬼天使》使用过;久石让为姜文《让子弹飞》的部分配乐,则干脆照搬自己的前作《太阳照常升起》……这些“非原创”音乐与影片相得益彰,既不影响观众的欣赏,又非抄袭,大可不必纠结于是否为“本片”原创。也因为这个原因,1973年的奥斯卡颁奖礼上,虽然本片的音乐获得提名,但却因其不够“原创”而未获奖。但是尼诺锲而不舍,在《教父2》中加入新的元素后继续使用,终于赢回了1973年奥斯卡最佳配乐奖,也算是轶闻一则。

《教父华尔兹》第二次出现是在老教父维托·柯里昂为小女儿康妮举行的盛大婚礼上。维托·柯里昂和爱女随着音乐翩翩起舞,跳起华尔兹,显示出父亲对小女儿的疼爱之情。维托·柯里昂依循意大利人的家庭观,一直认为家庭、亲情最重要,因此这段舞蹈显示出外表冷酷威严的黑手党教父在家人面前展现出的温柔仁爱的慈父一面,使老教父的形象更为丰满。此时的音乐也显得无比轻松活泼,透出全片少有的亮色。

204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康妮的婚礼是影片中的重要场景,出现在影片7分钟左右。这场戏中,光明与黑暗、忠诚与背叛都在精彩上演,强烈的对比蒙太奇给人以极大的震撼,这是科波拉在《教父》系列中常用的招式。但总的来说,这段戏的基调是欢乐祥和的,而此处出现的几首音乐都暗含这个基调,或欢快,或轻柔,给人留下深刻印象。

卡曼·科波拉创作的《康妮的婚礼》(ConniesWedding)是这段戏的主题音乐,当参加婚礼的人们按照教父老家西西里风俗跳舞的时候,伴奏的就是这首轻快的舞曲。这首曲带有明显的意大利西西里民间音乐风格,非常好听,由两部分组成,开始时偏快速的踢踏舞曲,以手风琴●和打击乐营造出的是群舞的欢乐气氛;然后又转为中板的圆舞曲节奏,以小号和手风琴交替演奏,旋律音符多是向下延伸,在欢快中又隐含一丝不易察觉的悲凉。

新婚夫妇起舞时的镜头,伴奏的是一首欢快的“拉格泰姆”风格舞曲,谁又能想到,一脸幸福的新娘之后会因丈夫背叛家族被处决而孀居。

205倾听电新娘的妈妈克里昂夫人随后也和人唱起一曲意大利民谣《半个月影亮或海》(LunaMezzOMare),歌曲轻快而活泼,虽不懂歌词,但也能感受到其中欢乐气氛。

在电影原声碟中,以上三首曲和迈克哥哥摔记者照相机时的一曲爵士乐都没有收录。接下来婚礼上的重要来宾、教父的教子约翰尼·方丹(JohnnyFontane),一位著名的歌手兼演员献唱了温柔动听的慢板歌曲《我只有一颗心》(IHaveButOneHeart(OMarenariello))。

此歌带有明显的20世纪30至50年代的JazzVocal风格,慵懒醉人。

歌词自然也是和爱情有关,迷倒了在座的许多女性听众。可是看起来无限风光的约翰尼也有烦恼,他此行的目的可不是单纯地给婚礼助兴,而是想请教父帮忙向片商施压,以获得他朝思暮想的一部电影的男主角,后来的情节证明他成功了,而克里昂家族也借机进入电影业。

●这段戏被认为在影射美国著名歌影双栖巨星弗兰克·辛纳特拉(FrankSinatra)的往事。据说他曾经为得到电影《从此处到永恒》的角色而求助于黑手党,而弗兰克·辛纳特拉也因为《教父》原著小说和电影大发雷霆,表示要起诉马里奥·普佐和影片的出品方派拉蒙。又传说根据《花花公子》对导演的专访,其实弗兰克·辛纳特拉并没有像报道中说的那样讨厌小说并且反对电影的拍摄。他曾经与科波拉探讨过想在电影中扮演唐·维托·科里昂这个角色,并希望为该部电影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然而,科波拉始终坚定地认为马龙·白兰度可以取而代之。往事已不可考,但是扮演约翰尼·方丹的意大利裔演员艾尔·马蒂诺(AlMartino)也和西纳特拉一样是歌影双栖巨星,他浑厚醇和的嗓音也确实迷人,拥有无数粉丝,扮演这样的角色自然是不在话下。影片中出现的歌曲是前半段的英文版,在原声碟中,此曲的完整版包含有意大利文的歌曲后半段部分。

206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军师汤姆去好莱坞时的音乐是一首爵士名曲《曼哈顿小夜曲》(ManhattanSerenade),由路易斯·奥特(LouisAlter)作曲,在动画片《猫和老鼠》中,这首曲子多次出现。这首曲子暗示军师此行任务的轻松愉快,与达到任务的血腥手段形成相当大的反差。

《教父华尔兹》第三次出现在军师汤姆强迫好莱坞制片商,让克里昂的教子约翰尼主演电影遭拒之后。制片商上床睡觉,熟悉的教父主题旋律轻轻响起,暗示即将发生的情节和教父有关。制片商突然发现床上有血,此时音乐也突然加大音量,节奏变得紧张和急促,让人感觉极其不安。在这让人惊恐不安的管弦乐声中,制片商在床上看到了他的爱马被砍下的头颅,血腥的一幕令他最终就范。回顾就在不久前教父在康妮婚礼上还是那么的和蔼慈祥,同样的一个人,同样的一首音乐却形成了天大的反差,让人不得不叹服于影片调动音乐艺术感染力的灵活性。

此后在老教父遭袭、迈克还击五大家族、老教父痛失长子后溘然长逝,一直到最后迈克清理门户杀死妹夫时,此段《教父华尔兹》的音乐又●多次出现,大多是渲染一种悲凉而无奈的感觉。

2016年程耳的《罗曼蒂克消亡史》复刻了这一经典画面57分46秒,桑尼派人处决出卖教父的保镖兼司机保罗。这场让207倾听电人惊心动魄的戏发生在纽约郊外,此处的旋律是《恐惧殿堂》(The影HallsofFear),主题曲的变奏,节奏更为缓慢,加入大鼓的击打,犹如杀人者一步步走向保罗的沉重脚步声。

警察和黑帮勾结,试图再次行刺老教父,却被迈克发现,这个情节是促使迈克成为新教父的重要原因,因为只有这样,他才能更好地保护家人,这是无奈的选择,这时,主题曲的另一变奏《新教父》(TheNewGodfather)出现,以略显紧张但是坚决的管弦乐诉说这一切。然后画面一组快速剪接,表现外界对刺杀事件的反应,其中出现卡曼·科波拉弹奏钢琴的身影,他演奏的这首爵士风格的曲子叫作《我的一生》(AllofMyLife)。

●迈克刺杀警察后逃离的戏已然成为经典刺杀场面,这段刺杀伴随的音乐也是《新教父》,随后抽水马桶藏物亦是经典桥段在家族的安排之下,迈克“跑路”去自己的故乡———意大利西西里,此时画面叠影的是老教父维托那张沧桑的脸和迈克等人在西西里的山区行路的画面,显示父亲对爱子的深情。在这里,《教父》系列中最著名的配乐《爱情主题“温柔倾诉”》(LoveThemeFromTheGodfather(SpeakSoftlyLove))也首次粉墨登场。

这首曲旋律优美,又略显哀伤,让人不禁联想到生活在西西里的那些灾难深重但又与命运极力抗争的人们。尼诺·罗塔在作曲时吸收了西西里民间音乐的音调特色,哀婉动人,这些我们在《玛莱娜》《天堂电影院》以及《邮差》当中已经有所体会,而在本曲中就更加深了这种印象。为了凸显乐曲的意大利特色,编曲采用曼陀铃、手风琴等民间色彩浓厚的乐器和小提琴等弦乐一起演奏,使乐曲的表现力更加出色,而小号和手风琴演奏的主旋律更显回味悠长,即便是没有看过电影的听众都能陶醉其间。对于迈克而言,这首曲是迈克在西西里短暂但却刻骨208第三铭心的爱情的象征,在这里,他和爱妻相识、相恋成婚,直至迈克的仇敌乐追杀,痛失爱妻。这首曲子后来经过填词,又成为一首经典的爱情歌曲章《温柔的倾诉》,被多人翻唱。民族迈克初遇少女阿布罗尼雅,一见钟情,此时《爱情主题》的另一版本与世《阿布罗尼雅》(Appollonia)适时响起,它是属于迈克妻子阿布罗尼雅界的主题。这首曲以一把木吉他主奏,手风琴参与演奏,用以烘托她那天然纯朴、不加雕饰的美丽,可就是这样的美却被无辜毁灭了,同时也带走了迈克宁静的幸福时光。

110分钟,本片中的第二场婚礼,迈克和阿布罗尼雅的西西里式婚礼举行了,这场婚礼并不像前一场康妮婚礼那样表现的时间长,但是也有音乐穿插其间———我们从喜庆的管弦乐队演奏中似乎听到了普契尼●的歌剧;而迈克和阿布罗尼雅共舞的场面配乐和《教父华尔兹》有异曲同工之妙,都热情而欢快。迈克和妻子入“洞房”时,吉他版《爱情主题》再次响起。整个西西里故事音乐都是喜悦欢快但又短暂的,这似乎也象征着迈克显示出温柔一面、享受幸福人生的短暂。

随后阿布罗尼雅的香消玉殒,促使迈克返回纽约,正式走进黑道,接管家族生意,具有象征意义的《新教父》重新奏响,成为情绪的主基调。维托·克里昂临死前和迈克209倾听电交代事务的一场戏,大提琴演奏的《教父华尔兹》出现,低回的琴声对老影教父的命运有所暗示。

157分钟,本片中最为人称道的一场戏、电影剪辑史上的经典片断———“洗礼与复仇”。此时的配乐《洗礼》(TheBaptism)响起,这首由管风琴演奏的庄严圣乐,宏大的音场让人心生敬畏,但画面却是迈克手下残酷仇杀和迈克手中婴儿洗礼的交替蒙太奇,生与死、爱与恨、杀戮与救赎、信仰与背叛的并列,形成极其强烈的声画对立效果,令人触目惊心,这一手法也对后来电影配乐起到极大的典范与推动作用。

迈克手中的这个婴儿其实就是导演科波拉的女儿,三十多年后声名显赫的索菲亚·科波拉●结局伴随着军师汤姆复杂的眼神,新一代教父迈克·克里昂崛起,他会逃脱那宿命的悲剧吗?令人怀疑。大提琴版的《新教父》在此时出现。

《教父》的配乐如此精彩,它的光辉,将不会因为岁月的流逝而消失。

210第三乐章民《永恒的一天》:潮起又潮落,探寻与追忆族与世EternityAndADay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希腊AFMD制作公司,1998年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TheoAngelopoulos)音乐:艾莲妮·卡兰卓(EleniKaraindrou)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明天能够延续多久?

一天,或是永恒如果只让笔者选择一位诗人电影作者去爱,那他一定是安哲罗普洛斯———塔尔科夫斯基的大多数作品感觉太过晦涩,而费穆堪称诗人电影经典的只有一部《小城之春》,但安哲罗普洛斯不同,他的影片是真正的诗,隽永而灵动,耐人寻味却绝不生涩。

和安氏以往的作品一样,《永恒的一天》中又有一个关于寻找的主题:在即将失去生命之际探寻生存的意义,寻找生活中最美好的东●西……这也是一部有关存在主义的电影。影片的配乐给人留下深刻印象,配乐作者艾莲妮·卡兰卓为我们带来了极富诗意、萧瑟清冷但又优美动听的音乐,为影片的成功起到极大的推动作用。

希腊女作曲家艾莲妮·卡兰卓,被称为希腊导演西奥·安哲罗普洛斯的御用作曲家,自1982年的相识之后便开始了超过20年的长久合作。艾莲妮·卡兰卓在2004年出版的作品,一张标题为《哭泣草原》(WeepingMeadow)的唱片,也是安哲罗普洛斯同名影片中的音乐,这已经是他们的第七次合作,而此前几乎每一次合作都广受好评,尤其是1995年的《尤利西斯生命之旅》(UlyssesGaze),以及这部《永恒的一天》。

身为“御用”配乐师,卡兰卓总能把安氏影片中那种悲悯的哲思通过音符显现出来,这必须首先归功于她深厚的古典音乐素养和希腊民间音乐的反复浸润。长期的合作也使卡兰卓能够很轻易领会导演意图,不会将音乐从电影画面中割裂出来。安氏也说:“这是一种感觉,作品创造了两人之间的黏合剂。”正因为这样的默契和理解,导演常常用场景配合主题音乐的意境,可见这些电影音乐在这部电影中的重要性。

211倾听电《永恒的一天》就是这样一部影片,音乐在片中不仅仅是陪衬,但也影绝非喧宾夺主。音乐作为影片中的重要角色,已经完全融入电影之中。

因此,从音乐的角度分析本片,相信更能加深我们对影片的理解。

当晨星思念地球,停止转动,它就会浮上海面,就一下下此时一切都会静止,包括时间。

那时间是什么?

爷爷说它是一个小孩,在海边玩沙包伴随着两个孩子童稚又诗意的对话,影片的第一段配乐《海边》(BytheSea)响起,这是由钢琴演奏的本片主题旋律,伴随着海浪声和鸟鸣声,跳动的音符从琴键中溢出,这旋律低沉而流畅,又饱含深意,仿佛那连绵不绝的悠长回忆。片中配乐大多由此变奏而来,可以说是本片配乐的灵魂。

●“看潮起潮落,忆往昔岁月”,在这个镜头前,我们听到在童年亚历山大家里的收音机内,隐隐约约传来音乐的声音,那是一首女声演唱的非常怀旧的希腊歌曲找到了!

什么?永恒。

那是融有太阳的大海。

———兰波212第三7分46秒,孤独的老诗人亚历山大打开音响,一首乐曲飘出,它是乐弦乐版的影片主题旋律,名叫《永恒》(Eternit),此时作为画内音乐出章y现。听着乐曲,老亚历山大凝视海边,若有所思……不过没等放完,他民族就关掉音响来到窗前,而邻居家像心有灵犀一般,也播放起这首曲子,与世这使老人感觉到自己和世界还有联系。《永恒》无疑是影片中最为动人界的乐曲,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和在本曲中体现得非常明显。旋律上,本曲吸收了希腊民间音乐的一些特点;编曲上,卡兰卓先后以小提琴、竖笛和中音提琴作为主奏乐器,反复渲染这一忧伤的旋律。

伴随着这首《永恒》,老人带着狗来到海边●24分40秒,亚历山大得知海边老屋被卖,伤心地离开女儿家,此刻的配乐是《离开·第一部分》(PartingA)。这是一首慢板低回的乐曲,沉重的弦乐作为背景,手风琴奏出一组有些支离破碎的音符,这仍然是主旋律的变奏,用以反映亚历山大此时的忧伤心情。手风琴是安哲罗普洛斯的最爱,在他的每一部影片里,我们都能听到手风琴的演奏,即便是在他和卡兰卓合作之前就如此,因为安氏认为,手风琴特别适合他电影里的漂泊旅人和难民,带有一种浓烈的“乡愁”味道。

送你苹果会腐烂送你葡萄会摔坏送你玫瑰会枯萎送你我的泪水———阿尔巴尼亚男童手风琴这种来自民间的乐器和其他古典乐器相比显得特别“草213倾听电根”,但它那丰富的表现力是不亚于任何一款古典乐器的,有时欢乐,有影时悲伤,有时沉静如水,有时跳动如歌,几乎任何一种情绪手风琴都能表达,难怪安氏喜爱呢!

流浪的小鸟在异乡悲鸣幸运的异乡,我思念着你蔻芙拉,我的小花38分24秒,亚历山大送被他解救的阿尔巴尼亚男童回国,男孩唱起了这首歌,这也是一首诗,男孩的稚嫩嗓音有些失了音准,但这渴望幸福的感情却格外动人,亚历山大也因此“买”到他的第一个词语“蔻芙拉”。

48分30秒,亚历山大送男童来到希(腊)阿(尔巴尼亚)边境,在氤氲的雾气中,他们看到铁丝网上挂满人体,令人触目惊心,此时的配乐《边界》(Boader)也极为沉重,合成器把一个音符无限拉长,仿佛延伸的藩篱,旋律厚重得让人透不过气,感觉无法逃脱,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亚历山大决定还是带男童回去。

●安哲罗普洛斯的影像似乎总是不够通透,雾气蒙蒙的53分48秒,亚历山大叙述那个18世纪的诗人“买词”故事的时候,出现了一首不知来历的古典歌剧风格的男声小合唱,音量虽然不大,但却颇有战歌的雄壮感觉。

60分钟,影片中可能最让人感到快乐的场景出现:婚礼。此时的音乐是《婚礼之舞》(WeddingDance),这一首乐曲民间音乐的色彩十分明显,有些吉卜赛的感觉。手风琴和曼陀铃是演奏的主角,演奏快速而急促,有些像风笛,欢快跳跃,确是一曲适宜舞蹈的音乐。

214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安氏用一个长镜头表现了一场婚礼,有些导演也似乎热衷于表现这种仪式,比如科波拉、张艺谋66分28秒,亚历山大和男童来到广场,胃痛发作,男童给他说了一些词。在人群中遇到他的主治医师,得知他的病情非常不好,此时尽显忧伤和孤独的《离开·第二部分》(PartingB)出现,失落之人的寂寥与无奈,被音乐表现得入木三分。

我看到了我的爱恋我飞到她的身边我捧出给她的礼物那是一小块凝固的时间●———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随后,亚历山大隐约听到有人欢唱的声音,他呼唤着爱妻安娜。镜头转场,那是过去他和安娜及一干亲友载歌载舞的场面,过去的日子是值得回忆的,先是手风琴演奏了一曲爵士名曲《兴致勃勃》(InTheMood),这首曲节奏感极强,轻松欢快,听之让人手舞足蹈。

215倾听电79分20秒,亚历山大寻找小男童,小男童悼念逝去的朋友塞林的影一场戏,和《边界》旋律类似的配乐《倾听时间》(HearingtheTime)以及以此为背景的《给亲爱的朋友》(ToaDeadFriend)出现。在《给亲爱的朋友》中,卡兰卓第一次使用了类似黑管的乐器———巴松管,和黑管相比,其高音区音色更加哀伤痛楚,低音区也愈显严峻阴沉,用在悼念的场面再合适不过。再配上低回的单音弦乐,更强化了这又湿又冷的哀恸感觉,在这悲伤的配乐下,孩子们给逝者致的悼词也极富诗意:嗨,塞林,海洋如此辽阔你将前往何方?

嗨,塞林,我们将去何方?

我们的明天将会怎样?

即使面对山峰险峻我们也从未退缩此时我面对海洋山峰覆雪铃声响亮嗨,塞林……98分10秒,昏暗的路灯下,当男孩转身离开,亚历山大痛苦地呼●喊:“请你留下来陪我!”因为他终于明白他的症结所在,安娜因何自杀:是因为孤独,生命的孤独会慢慢吞噬一个人……然后两人一起踏上一辆巴士,此时配乐《永恒,主题变奏I》(EternityThemeVariationI)出现,这是弦乐版的《永恒》主题变奏,旋律虽然依然酸楚,但长管吹出的跳跃感平添了几分欢愉的感觉。

巴士这场戏可以说是解开整部影片主题的密钥,是导演借两个主人公观察乘客来阐述自己对历史、对人生的终极感悟216第三在巴士上那个扛着红旗、酷似格瓦拉的年轻人代表希腊曾经爆发乐的无产阶级革命①;随后上车的大学生情侣发生争执。此段配乐是《巴章士,第一部分》(BusPart1),这是主旋律的变奏,手风琴缓慢的演奏沉民族重而迟疑。这段情节来自并影射了导演本人青年时期的经历(安氏曾与世经是希腊左派),此处象征主人公生活中遇到的纠结,也反映出导演回界顾那一段历史时的复杂心情。

在车窗外,三个穿黄雨衣的骑车人驶过画面,在导演的另一部名片《雾中风景》中,他们也出现过。据说黄色是安氏认为代表希望的颜色,笔者以为是可信的。因为从导演作品的画面色彩来看,大多比较偏黏滞、阴冷,这使黄色显得异常醒目———小男孩身着黄色夹克也应该有同样的含义。此时配乐《巴士,第二部分》(BusPartII)奏响,仍然是主旋律的变奏,只不过乐器换成了竖琴。

随后有一个三重奏小组上车,并且演奏了一曲三重奏(Trio)。这曲Trio一扫片中音乐的阴霾,是除了《婚礼之舞》之外最欢乐的音乐,长笛、大提琴、小提琴形成极其默契的配合,流畅又不乏力度,随后的《永恒主题》也显得欢愉起来,亚历山大也因此有所感悟。

最后,那位18世纪的游吟诗人上车(这显然是超现实主义的,或者可说是亚历山大的幻觉),并念出一段诗句:黎明最后一颗清亮晨星预告骄阳的来临●迷雾阴影皆不敢损及那万里无云的苍穹一阵微风愉悦吹来轻抚天空下的脸庞仿佛向心灵深处呢喃生命甜美……生命甜美这就是亚历山大苦思不得其解的诗的续篇,有此诗篇,他的大愿得偿。虽然仍想要知道明天能延续多久,但诗人没有回答他,这还要靠他自己去追寻。

93分40秒,亚历山大最终还是送男孩上船,一曲阴沉的旋律《停留》继续出现,亚历山大的人生也快到了尽头……终于,亚历山大又见到了爱妻安娜和亲友们,那是在海边,亲友们①希腊共产党曾经领导希腊革命,虽然一度遭受挫折,现在仍然是希腊国内最大的政治派别之一。

217倾听电演奏起《永恒》,而亚历山大和安娜幸福相拥,在海滩上翩翩起舞,纵使影时光荏苒,一天即是永恒。

时间上有美丽的条纹摸起来像浅海的泥一样柔软她把时间涂满全身然后拉起我飞向存在的边缘———刘慈欣《三体Ⅲ·死神永生》●218第三乐章民《勇敢的心》:浓郁苏格兰风味的英雄交响诗族与世BraveHeart界电影音乐混剪出品:美国派拉蒙影业公司,1995年导演:梅尔·吉布森(MelGibson)音乐:詹姆斯·霍纳(JamesHorner)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关于导演和作曲家,没有必要过多介绍了。詹姆斯·霍纳,这位杰出的电影配乐作者,大多数国人熟悉他都是从《泰坦尼克号》中那悠扬的风笛声开始的。而在那两年之前,霍纳就已经在史诗片《勇敢的心》中纯熟地运用苏格兰风笛,把苏格兰民族音乐特色和交响式配乐合为一体,获得了空前成功,只是遗憾在次年奥斯卡最佳配乐中败给了路易斯·巴卡洛夫的《邮差》。就整体音乐素质而言,本片配乐不逊于《邮差》,可能当年霍纳的另一部提名作品《阿波罗13号》分流了评委票数。

有人说这只不过就是一部美国的“主旋律”大片而已,的确,片子是商业片的骨架,颂扬的也是美式个人英雄主义,但并不能因此就否认了影片的音乐特色和成就。

●风笛是笔者非常喜欢的乐器,这种乐器奏出的音符非常有特色,既可以表现欢快的情绪,又能演绎忧伤哀婉的感觉,比如《泰坦尼克号》,曲调绵延,荡气回肠,感染力特别强。德国轻音乐团詹姆斯·拉斯特和爱尔兰风笛手合作的一张唱片《詹姆斯·拉斯特在爱尔兰》(JamesLastInIreland)也让笔者百听不厌。讲述苏格兰历史的影片《勇敢的心》,配乐当然更有理由用风笛来表现。虽然风笛是配乐主角,也不应该忘记伦敦交响乐团,没有他们的精彩演奏,本片音乐中那些厚重沉郁219倾听电的东西将很难表达。

影开篇一曲《主旋律》(MainTitle)由著名的伦敦西敏寺教堂唱诗班女声唱出序曲,然后是小提琴奏出一段绵长的旋律,接着悠扬的风笛奏出主旋律,典型的叙事曲(ballade)风格,昭示本片的整体风格。圆号奏出一段阴郁的旋律,和大提琴形成应答,接着又是小提琴演奏的一段浪漫旋律。整首曲子虽然很短,但结构完整严谨,可以看作影片配乐的代表。

《一朵小野花的礼物》(AGiftOfAThistle)主要是以笛声来表现主人公少年华莱士和她后来的妻子莫伦之间的诚挚感情,长笛奏出一段舒缓的旋律,略带忧伤的风笛带出本片的爱情主题,生活再困苦,也有追求爱情和自由的权利。

《华莱士和莫伦重逢》(WallaceCourtsMurron)出现在成年华莱士回到家乡,和儿时的伙伴莫伦重逢并追求她的场景。全曲开始以苏格兰高地风笛奏出整部影片中最为欢快的旋律,很有民族特色,也具有较强的仪式感。接着重复开始这段欢快的风笛旋律,展现热恋中的男女主人公在草原上畅快奔驰的场景。然后又回到爱情主旋律的风笛版,令观众充分分享这二人的欢乐。再之后小提琴突然奏出哀怨的爱情主题,表现了因为英格兰殖民者享用“初夜权”造成一对爱侣的生离死别,也为华莱士后来的反抗埋下伏笔。

●《秘密婚礼》(TheSecretWedding)是华莱士和莫伦在夜里秘密举行婚礼的配乐。全曲以笛子作为主奏乐器,在后半段加入弦乐,演绎缠绵悱恻又荡气回肠的爱情主题。由于篇幅的关系,影片在交代二人感情方面着墨不多,但这里却用了近5分钟极力展现美好的场面,是为了不久之后莫伦的毁灭做铺垫。

《莫伦遭劫》(AttackonMurron)和《复仇》(Revenge)表现的是莫伦遇害和华莱士复仇的场景,前一曲紧张略显邪气,后一曲紧张而酣畅淋漓。

220第三《莫伦的葬礼》(MurronsBurial)表现的是莫伦葬礼场面,弦乐奏乐出了缓慢而沉痛的爱情主题。面对莫伦的父母,华莱士深感痛心和内章疚,但莫伦的遇害也彻底激发了华莱士反抗英格兰统治者的决心和勇民族气,这之后,他抛开一切,和英格兰人战斗。与世接下来的《制定计划》(MakingPlans)就是表现华莱士和他的战界友们计划给英军重创的场景。乐曲先以弦乐和打击乐营造出一种略显紧张的感觉,接着风笛在弦乐的伴奏下奏出一段酣畅的旋律,预示着胜利的前景。

《苏格兰之子》(SonsofScotland)是一首长达6分多钟的曲子,表现苏格兰人奋起反抗英军的场面,期间也夹杂了英军的疯狂反扑。音乐在这里忠实地为画面服务,时而不安、时而昂扬、时而委婉、时而激越。后半段管乐和弦乐分别演绎了“自由”主题和“战斗”主题,而一直隐约出现的风笛,则象征苏格兰人不屈不挠的奋斗。

●苏菲·玛索塑造的清丽典雅的王妃形象也是影片得分的重要因素《斯特灵之战役》(TheBattleOfStirling)是表现华莱士战场生涯中的得意之作:斯特灵战役的情形,以大鼓和风笛启头,随即加入沉厚的管乐作为背景,一下就把人带入那金戈铁马的肃杀战场。其实乐器、音乐本身多少都和战争有着难以割舍的联系,众多的管乐器和打击乐器都曾是古代战场上作为“战争语言”和激励士气的工具,包括风笛,因此,本片中这些乐器也算是回归本源了。

很佩服身为导演的吉布森的场面调度能力,一场动用不超过两千名群众演员(真实的军队人数也不超过3万)的战争场面,却被导演展现出犹如数十万军队的大战,真正表现了史诗片的感觉。回想我国近年来拍摄的一些所谓古装大片,人不可谓不多,场面不可谓不大,但是总觉得缺少点什么;再对比黑泽明《七武士》,区区数人就展现了排山倒海般的气势,看来我国的导演手法上还是有不小的欠缺。

221倾听电影经过苦战,苏格兰军胜利,华莱士的声望也提高到顶点,此时激昂的弦乐把气氛推向最高潮《来自王妃的爱》(ForTheLoveOfAPrincess)表现英格兰威尔士王妃爱上华莱士的情节。这个情节显得有点“狗血”,王妃爱上敌对将领,而且还是个来自民间的“反贼”,这样的戏码在现实生活是不可思议的,不过我们也就姑妄看之,不必过于较真,音乐仍然表现的是爱情主题。

●王妃献身华莱士的情节显得很不可信,英雄在牢房里因脆弱而乞求上帝赋予力量勇敢面对死亡的场景却显得非常真实《法克里克》(Falkirk)一曲表现的是苏格兰军和英军在法克里克会战的场景,就在此之后,华莱士被苏格兰贵族出卖。

《背叛与苍凉》(BetrayalandDesolation)出现在华莱士被出卖和背叛的场景。本曲由弦乐奏出异常悲愤的旋律,充满着不甘的情绪,结尾仍然少不了风笛的推波助澜。不由让人想起岳飞,同样的壮志难酬。

《传奇散播》(TheLegendsSpreads)表现的是华莱士被捕前,他的英雄事迹传遍苏格兰的场景。画面上,华莱士奔跑在高山之巅,此时摄影师仍然采用摇臂航拍,既展现了苏格兰的壮美风光,表达了华莱士对这片土地深沉的爱,也暗示着他将被陷害,此时的音乐反而更加欢快,222第三风笛的音符反复回旋,明显起到反衬效果。乐《自由—执刑—班克诺本战役》(‘Freedom’—TheExecution—章Bannockburn)的前半段表现的是华莱士被施以酷刑,斩首分身的场面,是民族本片除《背叛与苍凉》以外最长的乐曲。该曲具有完整的结构,各式乐器与世在本曲中你方唱罢我登场,自由主题、爱情主题和战斗主题在这里交替界出现,由静而动,再由动而静,反复表现华莱士的伟大和苏格兰人民的不屈。交响乐在这里营造了一种宏伟的气魄,激励烘托这种悲壮的情绪。

临死前,华莱士想起了妻子莫伦,此时风笛奏响“爱情”主题终曲是对全片音乐的总结,在出现演职员表时让观众有时间慢慢回味。

《勇敢的心》具有非常出色的电影配乐,配乐不但完美地配合了影●片的画面,脱离电影单独欣赏也没有任何问题,旋律每每能让人心潮起伏,奔涌不已。16年后,我们又在台湾影片《赛德克·巴莱》中重温了这种感觉,同样都是展现弱小民族对殖民者的反抗,音乐上也有不少借鉴之处,颇有史诗感觉,也是同样出色。

223倾听电影●224第三乐章民族与世界●225倾听电影●226第四乐章《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极极简主义的奢华简主义TheCook,theThief,HisWife&HerLover与电影音乐混剪后现出品:英国影业公司,年代PalacePictures1989拼导演:彼得·格林纳威(PeterGreenaway)贴音乐:迈克尔·尼曼(MichaelNyman)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1989年,英国导演彼得·格林纳威推出大胆之作《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该片以奇诡艳丽的画面和令人作呕的极端剧情著称:一方面是艺术、宗教和美食,另一方面则是粗鲁、淫秽和杀戮。这两种截然不同的气质,在同一部影片中竟然结合得如此完美,引起电影界的极大轰动和争议。

●影片的一个重要主题无疑是探讨情欲和食欲之间的关系,这似乎与爱与死一样,是人类生活亘古不变的话题,远说有孔夫子的“食、色,性也”,电影界这个话题也多有表现。比如日本导演伊丹十三的《蒲公英》,就以旁观者视角轻松地探讨了这个问题,使我们对日本的饮食文化有了相当的了解,特别是那个情侣借美食调情的情节,更别具文化意义。从这个意义上,《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也是具有文化意义的,导演试图通过探讨情欲和食欲之间的关系为我们揭示暴力如何摧残文明,以及文明的反抗与人的自我救赎。

影片的音乐来自极简主义(Minimalism)音乐的重要干将迈克尔·尼曼,同样给人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迈克尔·尼曼曾担任《钢琴课》等电影的配乐创作人,《持摄影机的人》新版配乐也来自他。尼曼以其擅长创作的弦乐为我们奉献了和影片气氛非常相符,又极具个性和227倾听电实验色彩的精彩配乐,把极简主义音乐的特性发现得非常明显。《厨影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对于我们了解尼曼和极简主义的音乐风格会有更大的帮助。

迈克尔·尼曼,现代作曲家,1944年生于英国伦敦。1961—1963年师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的AlanBush学习作曲,后于伦敦KingsCollege攻读音乐学,期间开始撰写乐评,几十年中创作过弦乐四重奏、清唱剧、歌剧(两部)、交响乐,应该说他是以古典音乐起家,乐曲创作充满了实验性与思考性。但真正让他大红大紫的却是在电影配乐上的表现。

迈克尔·尼曼与导演格林纳威有着长期的合作关系,在本片中,尼曼总共为本片创作了5首配乐,每首都不短,最长的12分多,最短的也有5分17秒,这和很多电影配乐短小精悍、变化多端不太一样,确实体现极简主义的特征。

本片结构上的最大特色是吸收了分幕舞台剧的特点,故事发生都●在几天内的固定时间,摄影机也多采用固定的焦距,几乎没有近距离特写,因此观众在观影时有很强的剧院现场感,减小了对电影中恶心画面产生激烈的感官刺激的效果。

每当一幕开始,或是影片中的重要场景出现,主题曲《纪念碑》(Memorial)就会响起。这是最能体现尼曼特色的音乐,整曲的曲式结构源自室内乐,提琴和钢琴反复奏出一段行进式的节奏,并且持续下去;然后是管乐参与,小提琴主奏的主题,并围绕着这个主题反复变奏,不断演进,中间又有两段小号演奏的主题,最后结束。旋律上的重复并没有带来单调的感觉,这是因为配器的丰富。乐曲流畅有力,带有明显的行进主义特色,宛如平克·弗洛伊德(PinkFloyd)。据说此曲最初是尼曼给英国足坛“海瑟尔惨案”①作的安魂曲,但用在电影中倒也恰①海瑟尔惨案(HeyselDisaster),1985年5月2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海瑟尔体育场,利物浦队与尤文图斯队进行欧洲冠军杯决赛前,意大利与英格兰球迷发生冲突,造成多人死亡。死者中包括意大利人32名,比利时人4名,法国人2名,爱尔兰人1名,还有300余人受伤。

228第四如其分。乐,《》章1997年香港歌手黄耀明在他的专辑人山人海中有一首翻唱郑《》(《》),极伊健的歌曲友情岁月来自电影古惑仔的插曲编曲上大胆借鉴简《》,,。主了这曲纪念碑超越郑伊健原作甚多异常动听而在1998年日本义长野冬奥会上,俄罗斯双人滑名将格里丘克和普拉托夫也以本曲为背与后景,奉献了冰舞史上荡气回肠又惊艳的一次表演,获得当之无愧的现代冠军。拼贴影片色彩表达十分强烈,红色和白色对比鲜明,让人过目不忘。这段妻子乔吉娜和情人在洗手间初会以及随后偷情的场面,出现了一段未收入原声碟的不知名音乐,以低沉的木管和黑管作为主奏的简约音乐,几分迟疑、几分游移,随后弦乐音乐显现,低回又紧凑,充满张力。

●在后来迈克尔遇害、童仆受虐的情节,此曲再度出现。

曲风吸收了“卡农”特点的《书库》(BookDepository)是影片中比较欢快、激昂的音乐。虽然木管和黑管等低音管乐器的出现导致乐曲带有几分黑暗特色,但弦乐始终在高音区游走,给本曲的基调定下亮色。这首曲子出现在象征知识和力量的情人迈克尔出场的时候,迈克尔工作的地方是书店,这是粗俗的丈夫艾伯特鄙视而又永远无法达到的地方。

影片中有一个总是引吭高歌的小伙计,相信看过的人都有深刻印象,他的嗓音高亢明亮,抑扬婉转,带有阉伶歌手歌唱的特征。阉伶歌手最早出现在16世纪欧洲,当时由于女性无法参加唱诗班也不允许登上舞台,梵蒂冈的西斯廷教堂挑选出嗓音洪亮的男童,在进入青春期前通过阉割手术来保持优美的童声,以防变声期后嗓音变粗变低。因为体内的性激素发生变化,他们发育后的声音被改变,声道会变窄,有利于音域的扩张,成年后加上巨大的肺活量和声理体积,使他们拥有女高音般清亮柔美以及超过常人3倍音域的非凡嗓音。

229倾听电阉伶歌手在讲究音质和技巧的美声唱法年代风靡一时,当时大多数影歌剧院的演唱者都是阉伶歌手。片中,小伙计演唱的歌曲名叫《怜悯》(Miserere)。Miserere出自希伯来文,即弥赛亚,在音乐中指圣歌、神曲。如果说厨师是代表第三人的观察角度,那么这首歌就是从天堂(上帝)视角来俯视这肮脏又华丽的一切。歌词中唱道:“天可怜见,原谅我的罪咎,使我洗心革面……”具有明显的宗教救赎意味。

这首歌以纯粹的人声独唱与合唱演绎,和声优美,宛如天堂的圣咏,悲悯的情怀,让人心绪起伏。

可就是这个高唱圣曲的小伙计仍然遭受了艾伯特的凌辱,被割掉了肚脐●在为被涂狗屎的可怜人清洗污渍时,这首歌也有出现影片中有这首歌的器乐演奏版《求主怜悯》(MiserereParaphrase),以小提琴主奏,钢琴伴奏,和歌曲版不同,乐曲版少了些神圣,多了份酸楚,在乔吉娜和迈克尔一起在书店吃饭的场景时出现。

影片中还有一段乐曲《耦合》(Coupling),这段旋律和前一曲《书库》有些近似,高调但却忧伤的弦乐和低沉的管乐,听来倍觉伤感,出现在乔吉娜恳求厨师里夏尔把迈克尔的尸体做菜给艾伯特吃的情节。

230第四乐章极简主义与后现代拼贴影片大量采取平移摄影,使馆中仿佛置身于画廊观赏“移动”油画最后,情人迈克尔被制成大餐,而艾伯特却无法下咽,此处,伴随愈见激昂的主题曲《纪念碑》,红色帷幕落下。

作为格林纳威的老搭档,除了《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以外,尼曼曾经为《绘画师的合约》《一个Z和两个O》《挨个淹死》和《魔法师的宝典》配乐,都有不俗表现。尤其是《绘画师的合约》,精彩绝伦,完美体现了极简主义音乐的特征。此外,尼曼还为纪录片《走钢索的人》和科幻片《变种异煞》作曲。

尼曼更为人所熟知的显然是金棕榈得主《钢琴课》的配乐,不过《钢琴课》并非是尼曼的最佳作品,且他所擅长的极简主义弦乐在影片里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231倾听电影《天使爱美丽》:你好,色彩!

Amelie电影音乐混剪出品:法国第4电视台等,2001年导演:让皮埃尔·热内(JeanPierreJeunet)音乐:杨·提尔森(YannTiersen)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2001年的法国电影《天使爱美丽》曾经让无数人耳目一新,导演让皮埃尔·热内奇思妙想的创意、奥黛丽·塔图古灵精怪的表演、一如油画般精美的画面,当然还有那既简约又缤纷、婉转动人、轻盈流畅的音乐,至今看来,仍是优美异常。

电影配乐创作者杨·提尔森是法国年轻一代的作曲才俊,虽然并非专职的电影作曲家,但他为影迷所了解是凭借两部电影———除●了备受称赞的《天使爱美丽》外,还有《再见,列宁!》。尤其是《天使爱美丽》使他声名大噪,对此,他曾经“抱怨”:“《天使爱美丽》上映后我们去巡演,观众眼巴巴地等着听‘爱美丽’,而不是听我,真是无聊透了!”确实,电影配乐只是杨·提尔森工作的一小部分,《天使爱美丽》的音乐风格也不能完全代表他音乐风格的全部。对他而言,电影配乐似乎只是无心插柳的意外体验。正如他自己所言:“我并不擅长按传统方法来配乐,也不认为画面和音乐之间有什么联系。音乐是很抽象的东西,它不是语言,没法把图像翻译成音乐。我只是写音乐,而它碰巧和电影很般配罢了。”不过《天使爱美丽》音乐色彩斑斓的画面感,一定程度上确实是源于杨·提尔森对于各种乐器的出色理解与运用,使其和影片风格不谋而合,达到完美融合的境界。

但正是这样的“无心插柳”,成就了《天使爱美丽》这样的杰作。影片相当一部分的配乐都是选自他以前的4张专辑,并非专为电影而作,而我们只能叹服于他的音乐与生俱来的极强画面感与流动感,和《持摄232第四影机的人》的配乐非常接近,都如同湍急流淌的小溪,溅起朵朵美丽的乐浪花,沁人心脾。章有趣的是,杨·提尔森曾被看作是法国的迈克尔·尼曼①,也许是极简因为这两位音乐家的曲风在某些地方有相似之处:都喜欢短小乐句的主义不断演进,循环往复,反复铺陈———确实具有简约主义的特征。但就曲与后风而言,杨·提尔森似乎更受到来自于民间音乐和摇滚乐,包括“后朋现克(新浪潮)”的影响,尤其是“快乐分离”()和“日本”代JoyDivision拼(Japan)之类的英伦乐队的影响。在乐曲编配上,《天使爱美丽》主要采贴取手风琴、口琴,辅以钢琴及弦乐,梦幻般的音色和纷繁复杂的乐器演奏交相辉映,这是“正统”的简约主义音乐家不会采用的。就严格意义而言,摇滚乐中旋律反复演奏的“简约性”大多是直接来自于黑人音乐和白人民谣的影响,和古典音乐中的简约主义并无直接关系。但也不可把通俗音乐技法和古典音乐完全割裂开来,流行、摇滚乐受到古典音乐影响的例子也很多,至于简约主义和受到简约主义影响的流行、摇滚乐在电影中的使用,如迈克尔·尼曼、菲利浦·格拉斯、布雷恩·伊诺、迈克·欧菲德等人的电影配乐,也并不少见,这里不再赘述。

●影片中金黄影调不知是直接使用了滤色镜还是后期处理影片开始的音乐就是原声碟的第一首《我从来没有去》(JySuisJamaisAlle),这首曲奠定了整部电影配乐的基调,弦乐和手风琴奏出一段欢快流畅的旋律,并辅以和弦伴奏,显得灵动无比。

紧接着是一曲《夏日午后》(ComtineD‘unAutreEte:L’apresMidi)。和有些喧闹的手风琴乐曲相比,本曲前半段的钢琴演奏显得沉静而略带忧郁,渲染幼年爱美丽的孤独和独自沉浸的个人世界。中段又加快速度,这一段倒是比较接近迈克尔·尼曼在《钢琴课》中的配乐,最后再变为中板,归于沉寂。在爱美丽的眼中,童年就像夏日的午后,总是漫长而难熬。

①见前文《《厨师、窃贼、他的妻子和她的情人》:极简主义的奢华》。

233倾听电影爱美丽心中的唱片就是像摊煎饼一样做出来的在幼年爱美丽被迫放生自己的宠物鱼之时,悲伤的钢琴独奏响起,感觉像《夏日午后》的变奏。画面上小爱美丽那忧郁的眼神让人心恸。

爱美丽有些孤僻的性格来自父亲,不过似乎不及父亲那么自闭,伴随这个场景出现的是显得哀怨的手风琴乐曲《争议》(LaDisute)。

●p爱美丽喜欢汤匙敲布丁的声音,被她挑毛病的电影正是《朱尔和吉姆》爱美丽发现白拓图的铁盒时,非常高兴,“那种心情,第一个进入法老陵墓的探险家才能体会到”,这使我想起《阳光灿烂的日子》中马小军用偷配的钥匙打开房门时的台词,“那种感觉,只有第一个把红旗插上国会大厦的苏联红军战士才能体会到”(王朔原著小说中的语言)。此时,影片中最著名的音乐LaValseDAmelie,一般称之为《爱美丽圆舞曲》的曲子,第一次出现。不过这是乐团版的,比正式版的配器复杂得多,先以八音琴奏出一段轻柔的主旋律,然后小提琴加入,八音琴改为234第四和声;接着是整个弦乐队加入,形成完整的曲式结构。乐章极简主义与后现代拼贴爱美丽在地铁站邂逅她未来男友雷诺时,遇见一位手持唱机乞讨的老人,他播放的歌曲是法国著名老牌女歌手弗雷爱(Fréhel)1934年的名曲《如果你不曾在》(SiTuNetaisPasLa)。此歌带有法语香颂特有的浪漫情怀,就像法国红酒一般浓郁芬芳。弗雷爱是老一辈的歌手,资历甚至超过法国国宝级女歌手艾迪丝·皮亚芙(电影《玫瑰人生》中玛丽昂·歌迪亚饰演的主角),她的声线浑厚,穿透力也很强,皮亚芙多少也受到她的影响。“香颂”,是法语“chanson”的音译,同时也可以译为尚松,意思是歌曲。从广义上说,指法语世俗歌曲,通常有独唱、合唱等形式,内容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狭义上一般指在酒吧、咖啡馆所传唱的那些复古怀旧的情歌和经典小资爵士乐曲。此处只在狭义的一般意义上使用这个概念。

爱美丽遇见楼下独居、喜爱临摹雷诺阿的老人,此时隐约响起的配乐是《夏天的滑雪》(ComtineDunAutreEte:LapresMidi)。随后她终●于找到铁盒主人白拓图,并且成功勾起潦倒的白拓图回忆童年,这是影片中感人的情节,配乐《争议》(LaDispute)再次出现,以口风琴吹出一段伤感的旋律,白拓图在乐声中回首前尘往事,热泪盈眶,随后旋律转为钢琴演奏同一主题,童年白拓图收藏的玻璃弹珠洒落一地的场景让人心碎。

爱美丽成功帮助白拓图,又帮助过街盲人的配乐也很有特点,先以手风琴奏出一段跳跃的旋律,然后再加入一部手风琴,相互之间形成和235倾听电声,随后弦乐队的加入开始演绎主旋律,而手风琴改为伴奏和声,并形影成应答,非常有趣。

爱美丽再度邂逅雷诺,发现雷诺搜集快像的秘密时,配乐《天使爱美丽第二圆舞曲》(L‘autreValseD’Amelie)响起,此曲仍然是手风琴唱主角,钢琴伴奏,后半段钢琴和手风琴形成复调对位,结构精美,旋律安宁。

然后爱美丽在家中翻看雷诺遗失的相册时,钢琴版《爱美丽圆舞曲》响起。和弦乐版以及乐队版《爱美丽圆舞曲》相比,本曲显得伤感而忧郁,这是因为爱美丽对雷诺收集别人撕碎快像的古怪举动感到十分好奇和亲近,隐约感觉到雷诺和自己一样敏感而内向,拥有一颗容易破碎的心灵。

爱美丽捉弄欺负伙计的水果摊老板时的配乐是《磨坊》(LeMoulin),此曲以一支口风琴吹出忧伤的旋律,用以唤起人们对善良的伙计的同情,也因此对爱美丽的恶作剧报以最大的善意。

水果摊伙计卢西安虽然身有残疾,但也是乐于助人的小伙,他给独居老人送果菜的同时,玩些小花样让老人开心,此时的配乐是《码头》(AQuai),主要是手风琴奏出的一段俏皮欢快的旋律。

●老人观看的录像带似乎是蓝调天后贝茜·史密斯(BessieSmith)的表演《也许单纯》(PasSiSimple)出现在影片后半段,此曲以打字机作为音乐节奏,手风琴和片钢琴演奏主旋律,表现爱美丽和雷诺相见的波折。澳大利亚动画片《玛丽和马克思》也采用了类似创意。

然后就是爱美丽设计让雷诺找到自己,此时一段带有叙事色彩的异域风情手风琴乐曲响起。接着在77分钟,手风琴版的《爱美丽圆舞曲》正式出现,正是这段音乐吸引了大众对本片音乐的关注,我们能在很多场合听到她,比如央视曾经的著名电影栏目《第10放映室》的开场旋律正是此曲。这曲《爱美丽圆舞曲》旋律极其流畅、优美,把传统手风琴的活泼欢快又略带忧伤的特点表现得异常出彩。不仅于此,在全曲的后半段,作曲者又加入弦乐、钢琴等乐器,纷繁复杂又丝毫不显得杂236第四乱,带有强烈的巴洛克色彩,所有的乐器都各司其职,凸显出独特的乐魅力。章水果摊老板高立良不悔改,继续欺负卢西安,爱美丽很气愤,决定极简再度捉弄他,此时《祈祷之夜》(SoirDeFete)响起。此曲也很能体现本主义片配乐特点,先以木琴起奏,然后逐渐加入各种乐器,颇有些波莱罗舞与后曲的味道,最后是八音盒的叮咚声结束全曲,很是动听。现随之而来的情节是爱美丽善意伪造信件安慰邻居,此时的配乐是代拼《宴会》(LeBanquet),此曲以急促的手风琴演奏配合快放的爱美丽伪贴造信件的画面,十分契合。

爱美丽送给楼下老人剪辑好的录像带,配乐开始是一段忧伤之极的音乐,用于衬托独居老人生活的悲凉,钢琴反复演绎一个哀伤的主题,突出凄凉的气氛。然后画面出现代表新生的婴儿,这种哀伤开始变成发自内心的喜悦。而当画面出现独腿布鲁斯艺人演奏、跳舞时,老人终于体会到生命的意义———精彩地活着,是生命存在的意义。爱美丽总有办法帮到人。

雷诺找到爱美丽工作的地方,此时一段轻松惬意的爵士歌曲《罪孽》(Guilty)作为背景音乐出现,由美国老牌歌手艾尔·布罗利(AlBlowly)演唱,显示法国人对于爵士的喜爱。爱美丽和雷诺历尽波折,终于确定感情,《爱美丽圆舞曲》庆祝似的再次出现,感慨有情人终成眷属。

●在这悠扬的乐曲声中,剧中所有人都摆脱了曾有的烦恼,因为爱美丽的热心助人,因为有爱而幸福生活237倾听电影《地心引力》:高处不胜寒Gravity电影音乐混剪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2013年导演:阿方索·卡隆(AlfonsoCuarón)音乐:史蒂文·普莱斯(StevenPrice)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2014年的奥斯卡最佳视觉效果和最佳导演奖得主《地心引力》果然名不虚传,它那瑰丽的宇宙、人类的渺小与坚强等展现到极致。如果说开篇长达17分钟的长镜头还不是令人感到特别赞叹的话,那表现桑德拉·布洛克的客观镜头转主观再转客观的技术,就可说是叹为观止了。这部影片看IMAX会比看普通3D版更加震撼。

●本片作曲史蒂文·普莱斯是英国人,除了本片,他还曾为《世界尽头》(“血与冰激凌”三部曲的最后一部)配乐。

影片的音乐很棒,非常配这部影片,需要的时候它就存在,绝不抢戏,保持了必要的静默。以合成器为主的编曲和音色的营造总体上有一种弥散、漂浮的感觉,并且经常会重复某段旋律或拉长某个乐句。从这个角度看,它比较明显地体现了氛围(Ambient)和太空(Space)音乐的风格。不过和一般的氛围音乐不太一样,本片的音乐因为需要配合剧情,显得紧张且压抑,时常感觉让人喘不过气来,单独聆听本片原声配乐时,音量经常性突然加大再戛然而止的特色会让人感受更明显。

238第四和一般的商业科幻片配乐相比,本片配乐有所不同。它没有一个乐通常的贯穿首尾的主旋律(MainTheme),尤其是前面灾难到来以及之章后的一段过程,音乐着力塑造的是一种陷入绝望的冰冷,那寒意几乎令极简人感到窒息。令人心悸的低频声响不时响起,给听者的心脏造成强烈主义的刺激。这在原声碟中第二曲《残骸》(Debris)、第三曲《虚空》(The与后Void)的后半段,尤其是第四曲《亚特兰蒂斯》(Atlantis)中体现得特别现明显。代拼前半部分有两曲比较特异,第一曲《地球之上》(AboveEarth)有一贴个调性上的转折———前半段紧张,后半段飘缈闲适。第五曲《别离去》(DontLetGo)因为情节表现克鲁尼勇敢拯救布洛克并献身,加入了大提琴演奏一段悲壮又优雅的旋律,中部变得紧张,加入了鼓,最后则因为克鲁尼的放手重复之前的那段大提琴旋律,突出克鲁尼的壮举。

●《气闸舱》(Airlock)和之后的《国际空间站》(ISS)相对是比较舒缓的,它表现的是桑德拉·布洛克进入空间站的情景,这里相对比较安全,一度给她带来生的希望,音乐在这里采用合成器泛音伴奏的美妙旋律,让人感到比较放松,这在情绪上也是合适的。

好景不长,随后的《着火》(Fire)和《降落伞》(Parachute)又重归紧张急促的感觉,不看电影,我们也会知道主人公又遇到麻烦了。

当女主看见北极光时,《北极光》(AuroraBorealis)的钢琴旋律重新给人以安慰与希望。因为接收不到指挥中心的消息,她感到十分孤独与无助。这时在无线电里出现一个叫Aningaaq的爱斯基摩人讲话,虽然听不懂对方的语言,但无线电传来的婴儿出生的啼哭,让她感到生的希望,且不再孤独,鼓起勇气勇敢自救(这一幕让人想起《超时空接触》中女主见到父亲形象的外星人的温馨感觉),配乐也用弦乐强调了这种动人的感觉。

239倾听电影最后三曲配乐在情绪上总体是激昂和振奋的,因为他们反映的是女主最终自救成功的情景。首先是《天宫》(Tiangong),这首曲比较煽情,尤其是在加入弦乐之后,那种磅礴大气的感觉扑面而来,让人觉得用在央视介绍或者直播神舟天宫对接的场面时效果一定会好,很容易激发民族自豪感。

其次的《神舟》(Shenzou)是表现女主乘坐神舟号返回舱回到地面的场景,这一段看得人最为揪心。音乐开始采取了快节奏的旋律,配合画面,穿插的弦乐反复回响萦绕,有种过山车似的紧张起伏。1分30秒后,弦乐和女声加入并逐渐达到高潮,表现神舟号返回地球穿破大气层时如流星划过天际的壮观场景,十足瑰丽。

●最后一曲《地心引力》(Gravity)无疑是总结性的旋律,之前出现过的片段旋律在此曲中有了一次集中展现,特别是那段大提琴的旋律,那种劫后余生的强烈幸福感,极易戳中人的泪点和笑点,而之前显得有些压抑的女声哼唱也开始放纵起来,再配合宏伟的弦乐组背景,之前的阴霾一扫而空。

《地心引力》的音乐无疑和电影一样都是出色的,让人只想说:能在地球上活着,真好!

240第四乐章极《银翼杀手》:电子科幻交响诗简主义BladeRunner与电影音乐混剪后现代拼出品:美国华纳兄弟影业公司、中国香港邵氏影业公司,贴1982年导演:雷德利·斯科特(RidleyScott)音乐:范吉利斯(Vangelis)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如果让笔者评选最具震撼性的科幻影片开头,《2001:太空漫游》一定是其中一部,而另一部会是《银翼杀手》。作为《帝国》杂志甄选的十部最具里程碑意义的电影音乐之一,《银翼杀手》开头场景中画面与音乐的配合卓越。

在神秘而幽远、壮阔又迷离的电子音乐声中,曾经的“天使之城”洛杉矶,仿佛是一片末日的废墟:城市的灯火依然闪亮,古怪的飞行器不时从黑暗的天空中掠过,在远方的电闪雷鸣之中,一团团烈焰如火山爆发般从城市建筑的顶端升起,而这一切都被映衬在一只特写的眼瞳之中。

●如今的科幻片在画面上早已超越了这个奇观场景,现在的音乐家也制作出了更加瑰丽而复杂的电音之声,但这段完美的音画组合是无法复制的:眼睛可见的视觉影像和耳朵可听的声音特征糅合在一起,完美地为我们展现了“2019年的洛杉矶”这个独特的城市意象。这段《主旋律》(MainTitle)中,又拼贴了钟声、机器运转和人声对话等现场声音,充满着不可预知的感觉,营造出一种混沌而奇妙的气氛,暗示影片那复杂暧昧的主题。

241倾听电影片配乐的作曲家是希腊籍电子音乐和电影配乐大师范吉利斯,他的影配乐代表作品包括《火的战车》《1492:征服天堂》《南极物语》等。

好的电影配乐,尤其是科幻电影配乐,应当具备很强的画面感和未来感,范吉利斯借助电子合成器,很轻易地做到了这一点。在《银翼杀手布鲁斯》(BladeRunnerBlues)一曲中,合成器键盘声场很宽,和钢琴营造的声响相比,空间感更强,更加接近教堂管风琴的音色。同时,不明显的布鲁斯节奏舒缓而沉郁,更多反映复制人对自己命运的怀疑,衬托哀伤的救赎主题。

复制人渴望正常人类的生活,他们一样渴望爱情和家庭。电影音乐也着力表现了这一点,如《蕾切尔之歌》(RachelsSong)。伴随由远而近的合成器声响,威尔士女歌手玛丽·霍普金(MaryHopkin)那宛如天籁般的嗓音,吟唱出极其优美又略显伤感的无字旋律,随后是合成器对歌手演绎的主旋律重复,更让听者平添忧伤。这曲子是在暗示我们,蕾切尔这个美得不食人间烟火的女子,作为复制人的宿命结局。

随后的《爱情主题》(LoveTheme),风格温柔甜美,略显慵懒的萨克斯在合成器键盘的伴奏下,奏出一段舒缓悠扬的音乐,让人仿佛置身于寒冷冬夜中温暖的酒吧,有一种微醺的幸福感,着力渲染银翼杀手和蕾切尔之间那无望爱情的美好。

●影片里的洛杉矶已经彻底的后现代化了,充满着各种文化符号的拼贴但是这一切毕竟是虚幻的,随后的《亲爱的,再吻我一次》(OneMoreKiss,Dear),由男歌手唐·帕西沃(DonPercival)演绎,出现在主人公银翼杀手狄卡德(Deckard)在酒吧调查复制人的场景。这首动听的歌曲活脱脱是20世纪30年代的舞池老歌风格,最初观看影片时我只把它当作引用的画面内音乐,后来才知道这其实也是范吉利斯的作品。一方面不禁为作曲家把握多种曲风的能力感到佩服,另一方面也想,范吉利斯为何要创作这样一首和影片其他音乐风格截然不同的歌曲,难道仅仅是作为画面内的背景音乐使用吗?仔细推敲一下,发现并非如此。这首轻摇摆风格的歌曲竭力营造出一种让人心怡的怀旧气242第四氛,仿佛记忆中当年的旋律,但却是一首不折不扣的“新造”歌曲,这正乐暗示蕾切尔(以及这样的复制人们)的遭遇———被人工植入了原生人的章记忆,以为自己是原生人,然而她所拥有的旧时记忆只不过是虚假的新极简造人工记忆而已!主义因此,接下来的《等着我》(WaitForMe)一曲就是复制人蕾切尔与后对自己身份的怀疑,这是首中板的乐曲,其间夹杂着蕾切尔的独白:我现是谁?我来自哪里……代拼如果说前面的这些音乐是以气氛和旋律见长的话,原声碟中的第贴9、10首则是以曲风的杂糅为特点,这两首曲子带有印度、中东和东欧民乐色彩。在20世纪80年代初,Synpop(合成器流行乐)尚无后世电音音乐采样与拼贴的多样化,但范吉利斯把这些音乐奇妙地糅合在一起,产生一种非凡的效果,和电影所展示的未来世界镜像也是合拍的。

第11首是我们最为熟悉的银翼杀手《片尾主题》(EndTitle),早在看这部影片之前,包括笔者在内的许多国人就已经熟悉了这段旋律,过去常被电视节目用作伴奏。此曲是影片配乐中的唯一的快板乐曲,合成器的节奏营造的是一种焦虑和紧张的气氛,银翼杀手狄卡德和复制人蕾切尔逃亡之后将面临怎样的未来,耐人寻味。乐曲的旋律十分动听,和开头的《主旋律》相互呼应,形成一部完整的电子科幻史诗音乐。

《银翼杀手》的原声碟有多个版本,正式版本是1994年华纳唱片的版本,比较珍贵的是1982年的私刻版,曲目略有不同。

●243倾听电影《重庆森林》:疏离迷醉的梦想ChungkingExpress电影音乐混剪出品:中国香港泽东影业公司,1994年导演:王家卫音乐:陈勋奇、其他引用音乐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笔者在写《春光乍泄》乐评的时候,曾经借用了罗展凤女士的“因为失语,所以音乐”作为标题,其实这个标题用来做《重庆森林》配乐评论标题一样很贴切,本片关于“失语”的描绘可能还更集中———王家卫一生似乎就只在拍一部电影,他的所有影片主人公几乎都患有“失语症”。

今天谈论《重庆森林》这部电影的配乐,主要是基于欧版OST电影原声碟,与亚洲版相比,多了五首歌(曲),算是比较全。

●一、引用音乐篇1.《巴洛克》(Baroque,迈克尔·加拉索MichaelGarasso)影片开头第一个故事,金城武扮演的警察何志武叙述和林青霞扮演的金发杀手在重庆大厦邂逅的过程,已经成为影史上的著名片段,王家卫及其摄影师杜可风用粗粝而艳俗、晃动而迷离的画面以及快速凌厉的蒙太奇征服了多数人。王家卫的独特影像风格就此确立(他之后244第四的电影画面似乎越来越精致,但笔者还是欣赏这种粗颗粒的感觉),而乐这段戏之所以吸引人,配乐绝对功不可没。章这段音乐以显得有些机械而喧嚣的电子合成器以及弦乐作为背极简景,电子小提琴不断重复迷离而闪烁的主旋律,并且不断延展,具有明主义显的简约主义音乐特征,再配合色彩鲜明的运动画面,显得既光怪陆与后离,又冰冷残酷,非常迷人。这段配乐既是第一个故事的音乐母题,也现代几乎成为《重庆森林》的标志性配乐。拼贴这一曲配乐《巴洛克》常被人误认为是陈勋奇为本片所作的《太空内的快活》,其实不然,它是意大利简约主义音乐家迈克尔·加拉索的作品,收录于1992年的一张简约主义音乐杂锦合集《阿美利加乌托邦》(UtopiaAmericana),王家卫在九龙河内道的一家小型唱片店里买到了这张CD,非常喜欢这首曲,后来拍摄《重庆森林》,就把这首乐曲用到了影片里面,它和本片的影像风格非常搭,可见王家卫的识乐能力。

也因为这个缘故,王家卫结识了迈克尔·加拉索,并且邀请他为《花样年华》配乐,由此为华人世界熟悉。不过有趣的是,《花样年华》中最著名的配乐《梦二主题》和《重庆森林》中的《巴洛克》一样,并不是原创配乐,而是日本作曲家梅林茂之前的作品。

至于陈勋奇所作的《太空内的快活》,确实刻意模仿了这首主旋律《巴洛克》,以便取得风格上的一致,这也如加拉索在《花样年华》中把音乐做的尽量接近于主旋律《梦二主题》(Yumejistheme)的特质●一样。

由于版权原因,原声碟中并没有收录这首乐曲。

2.《生命中的事物》(ThingsInLife,丹尼斯·布朗DennisBrown)牙买加歌手丹尼斯·布朗的《生命中的事物》也出现在第一个故事,它是作为毒枭基地的酒吧环境音乐出现,每次出现这首歌曲,总会伴随这几个影像:酒吧老板(也是与林青霞有矛盾的毒贩),与前者有身体接触的东南亚籍女招待,一架自动点唱机中慢慢旋转的光碟……而这首“雷鬼”(Reggae)风格的慢歌就把这种暧昧旖旎的气氛渲染得非常到位。作为与“雷鬼之王”鲍勃·马利(BobMarley)齐名的歌手,丹尼斯·布朗的歌喉慵懒而富有磁性,非常性感,而歌曲本身由于采用了“雷鬼”节奏而不疾不徐,周身散发着一股懒洋洋的味道,作为表现都市中霓虹闪烁男欢女爱的配乐,显得十分适宜,和画面中那被衣裙紧紧包裹住美丽胴体的女招待一样,都是欲望的象征。

245倾听电这首歌曲和前一首《巴洛克》相比风格迥然不同,一快一慢,一紧张影一松弛,但都是王家卫影像中的典型音乐符号,而当最后男老板被林青霞复仇杀掉时,伴随着枪声,再度响起这音乐,则起到明显的声画错位的蒙太奇对比效果。

酒吧老板喂猫,林青霞开枪,酒吧慌乱,猫继续吃食,林青霞远去,这一组镜头组合剪辑非常精彩,毫不拖泥带水,虽不火爆,却显得惊心动魄3.《加州之梦》(CaliforniaDreaming,“妈妈爸爸”TheMamasandPapas)如果说《重庆森林》中最著名的歌曲是美国民谣摇滚组合“妈妈爸●爸”的《加州之梦》,相信不会有异议,笔者每次上课鉴赏《重庆森林》时,总有学生问这首好听的歌叫什么名字、是谁唱的。作为20世纪60年代传奇组合、“西岸之音”的代表乐队之一,“妈妈爸爸”拥有一批旋律优美的歌曲,更重要的是他们拥有无与伦比的和声,这是很多白人乐队做不到的。《加州之梦》作为“妈妈爸爸”的代表作,来自他们1966年的专辑《如果你相信你的眼和耳朵》(IfYouCanBelieveYourEyesandEars),其实这首歌在摇滚乐中并不像电影中那么“吵闹”,总体上还是一首风格清新的悦耳之作。

在20世纪60至70,王菲摇头摆脑随着《加州之梦》节奏劳动的场景给人留下深年代有不少和加州有刻印象,不会表演的王菲为我们奉献了极其精彩的表演关的歌曲,除了这首《加246第四州之梦》,还有艾伯特·哈诺德(AlbertHamond)的《南加州从来不下乐雨》(ItNeverRainsinSouthCaliornia),“鹰”(Eales)的“神曲”《加章fg州旅馆》(HotelCalifornia),琼尼·米歇尔(JoniMitchell)干脆有首极简歌就叫《加利福尼亚》(California)。而加州的两个城市:圣弗朗西斯主义科和洛杉矶也都是当时歌曲热衷表现的对象,如斯科特·麦凯金与后(ScottMcKenzie)的《圣弗朗西斯科》(SanFrancisco)和“大门”的《洛现杉矶妇人》()。代L.A.woman拼这是因为在过去很多美国人心目中,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加州神贴秘而优美,是人人向往的阳光温暖之地,是那个时代“美国梦”的象征,这其实反映了美国经济中心逐渐西移的状况。此外,加州也是当时风起云涌的嬉皮运动大本营(其情状可参见《阿甘正传》中这首歌出现的场景)。

当年风华正茂的“妈妈爸爸”●歌中唱到:Alltheleavesarebrown树叶转黄Andtheskyisgrey天空灰蓝Ivebeenforawalk我散着步Onawintersday在一个冬日里Idbesafeandwarm..我会安全又温暖IfIwasinL.A.如果这是在洛杉矶Californiadreaming加州梦Onsuchawintersday在这个冬日里《重庆森林》中,《加州之梦》是店员阿菲的最爱,也可以说是阿菲的主题音乐,代表阿菲身上的某种淳朴的朝气、她的“梦游”症以及她对美好未来的向往。电影中“加州”具有双重所指,它既指现实中的加州,也指快餐店对面的“加州酒吧”,这种意义上的不确定性也是影247倾听电片的重要特性,正因为这样的不确定性,“663”(梁朝伟饰演)和阿菲影错过,但是无论如何,“加州”都是影片中二人的梦想,二人也终于在这首歌的背景下旧梦重温。

空姐制服、飞机和《加州之梦》一样,都是影片中第二个故事的重要意象4.《多么不同的一天》(WhataDifferenceADayMade,迪娜·华盛顿DinahWashington)如果说《加州之梦》是阿菲的主题音乐,代表着一种清新和质朴的精神,那么影片第二个故事中两次出现、由爵士名伶迪娜·华盛顿演绎的《多么不同的一天》则和第一个故事中丹尼斯·布朗的《生命中的事物》一样代表着一种艳丽糜烂的情欲感觉,她第一次出现是警察“663”●和他的空姐女友(周嘉玲饰演)在家里缠绵的时候,华盛顿催眠式的唱腔似乎比布朗的“雷鬼”更加有气氛,更加优雅而暧昧。这显然是属于周嘉玲这样能够引起欲望的成熟女性的代表音乐,可以称为“空姐主题”。

第二次出现是在“663”明白了阿菲的感情后前往MidnightExpress快餐店见阿菲的场景,此时阿菲正在听《多么不同的一天》,“663”走进来用《加州之梦》换掉了它,并说:这首歌不适合你听,这样两首歌曲的指向性就更加明确了。

5.《梦中人》(王菲)由王菲本人演唱的《梦中人》延续了影片第二个故事的“梦游”主题,和《加州之梦》一样都是表现阿菲性格的音乐,这首歌曲收录于王菲1994年的粤语专辑《胡思乱想》(此歌的国语版《挣脱》则收录在笔者最爱的王菲专辑《天空》中)。1994年前后正是王菲的歌艺生涯的最高峰,诞生了大量经典之作,这与她身边围绕着以窦唯为首的一大批音乐人有莫大关系。

248第四乐章极简主义与后现代拼贴王菲《胡思乱想》专辑中的主打歌《胡思乱想》在“663”来到加州酒吧等阿菲时露了个尾巴二、原创音乐本片原创音乐作者陈勋奇是香港电影界的奇才,他既是导演、演员,又是武术指导,最重要的是,他还是香港颇有分量的电影配乐人,20世纪70年代邵氏一干影片都是由他配乐,王家卫曾经在他的公司打过工,因此在导演《重庆森林》时,特意请来陈勋奇为影片助阵。

陈勋奇为本片总共作曲9首,除了模仿主题音乐的《太空内的快活》,其余配乐既保持与整片主题音乐风格的一致性,也具有自己的特点,颇富情调。

●17分钟,何志武抓获通缉犯的场景配乐《追逐一班形而上列车》,以厚重的电子泛音和鼓机作为节奏,然后是键盘模拟弦乐奏出短小急促的乐句,烘托快速剪切的画面,紧张与急迫感表现得非常到位。这段音乐在之后林青霞杀掉印度人逃走时再度出现,起到同样效果。

金城武用三种语言(粤语、英语、日语)搭讪林青霞的戏凸显了本片的后现代特质249倾听电30分钟,何志武在酒吧与金发杀手林青霞搭讪时的配乐《夜餐》,影是极具所谓“小资”情调的配乐,缓慢幽远的合成器营造出一篇漫无边际的迷离气氛,主奏萨克斯在贝斯的伴奏下吹出摇曳生姿的音符,在一片合成器的音海中穿梭游荡,愈显气氛。

随后的《汗、雨、泪》在旋律上和《夜餐》基本一致,只是编曲上去除了打击乐,用来表现何志武的寂寞也非常合适。这首曲在第二部分也有出现,主要是在“663”在加州酒吧和超市等待阿菲时使用。

“663”在超市独自等待的这个画面,伴随着悠扬的萨克斯音乐,雨水冲刷着橱窗,形成一股股水流,宛如一幅莫奈的油画,我猜这是张叔平的设计●另外,在何志武到酒吧时作为酒吧背景音乐的配乐《硬摇硬滚的游魂》则是典型的硬摇滚,狂暴的电吉他独奏和鼓声拼命宣泄着情绪,用以掩盖都市男女内心的寂寞和空虚。

也许是因为引用音乐太出彩,导致《重庆森林》中的原创配乐的光彩被掩盖住了,其实陈勋奇为本片创作的原著音乐也非常精彩,值得回味。

250第四乐章极《阳光灿烂的日子》:致那些已逝去的青春简主义IntheHeatofSun与电影音乐混剪后现代拼出品:中国电影合作集团公司、香港嘉禾影业公司,1994年贴导演:姜文音乐:马斯卡尼、郭文景等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1994年,姜文令人拍案叫绝的导演处女作《阳光灿烂的日子》一经推出就引起了争议,由于电影反映时代的特殊性,很多人认为其有美化“文革”的倾向;而评论界一方面在肯定本片艺术成就的同时,也认为其模仿《美国往事》的痕迹较重……其实就题材而言,本片就是一部回忆青春、初恋和成长的故事,“文革”在影片中只是一个时代背景或者符号而已,这样的故事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可能发生:在美国,这样的故事就是《美国往事》;在西西里,这样的故事就是《玛莱娜》;在韩国,就是《朋友》或是《马粥街残酷史》;在日本,它就是《青春残酷物语》;在中国台湾地区,它就是《那些年,我们一起追过的女孩》,而在中国大陆,一个生于20世纪60年代初北京部队大院的孩子,他的记忆就是《阳光灿烂●的日子》。

由于电影如此出色,很多人几乎忘记这部影片改编自和姜文有相似经历的王朔的小说《动物凶猛》。电影和小说给我们带来的感觉完全不同,如果说小说原著更多地突出了往事残酷的一面,那么电影则侧重251倾听电于关于往事的浪漫记忆,这记忆只属于个人所有,可能不够真实,但却影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阳光灿烂的日子》传达的浪漫而伤感的气氛和所选用的音乐有着莫大的关系。首先当然是意大利作曲家马斯卡尼的《乡村骑士》序曲和幕间曲,这两段旋律美得惊人的乐曲,是很多导演的心头好,如科波拉的《教父(三)》和马丁·斯科西斯的《愤怒的公牛》。姜文选取本曲作为影片的爱情主题,配合全片主题,效果不遑多让,甚至比两位前辈更加贴切。前两部影片中《乡村骑士》只是影片画面的衬托和情绪的需要,而《阳光灿烂的日子》中,乐曲已幻化成影片不可分割的一部分,说是影片灵魂也不为过,甚至让人产生这是电影原创音乐的想法。每当等待的梦中情人米兰出现,《乡村骑士》的序曲就会适时响起,优美舒缓的旋律再配上慢镜的恰当运用,营造出一种如梦如幻的氛围。马小军等待米兰,在夕阳下的屋顶上行走的片段,用的配乐则是幕间曲。等待的失落和喜悦、无助与惆怅、少年初恋的酸涩与甜蜜,都随着《乡村骑士》幕间曲淋漓地表达出来。

●马小军在屋顶行走的画面实在迷人得很影片结尾游泳池一场戏,《乡村骑士》幕间曲的运用也十分有效。

人们说姜文是个善于学习大师的导演,此言当不谬,除了整篇结构模仿了《美国往事》以外,游泳池这场戏也可以看出他对费力普·考夫曼的《布拉格之恋》中萨宾娜在游泳池的那段戏和马丁·西科塞斯的《愤怒的公牛》开头的借鉴模仿,特别是后者———德尼罗独自在拳台上挥拳跳跃的开场。选用同一段音乐,同样用高速摄影,都用音乐把主人公那孤独而无助的感觉衬托得非常贴切。本片中的片段更加动人,有青出于蓝而胜于蓝的感觉,这就是影像+音乐的神奇魅力。

如果说《乡村骑士》是舶来品,姜文的选用还不能独擅其美的话,影252第四片中三次出现的歌曲《想念恩人毛主席》(又名《远飞的大雁》),让人不乐得不佩服姜文选曲的眼光。这是一首反映藏族人民怀念领袖的歌曲,章由老一辈著名藏族女歌手才旦卓玛首唱,是一代中国人的集体回忆,特极简别属于一个特殊的群体———知识青年。据说很多知青在思念远方的家主义和亲人的时候,都会唱起这首歌。虽然是一首歌颂革命与领袖的歌曲,与后此曲并不像同类一样气势磅礴、斗志昂扬,而是显得十分的哀怨,有着现《乡村骑士》几乎相似的优美而伤感的旋律,总令人疑心它其实是根据藏代拼族情歌改编的,歌曲原名《远飞的大雁》也像是佐证。①作为对时代的个人贴回忆,此歌曲同样为表现影片主题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歌曲在影片中出现的前两次都是片段:开头的笛子独奏,作为姜文那感性的画外音解说伴奏,点出本片的时代背景和主题;第二次是童年马小军偷看三个女学生跳舞的一场戏:女学生跳舞的时候,口中伴奏的也正是这一曲。

此段明显是向影片《美国往事》中“面条”偷窥黛博拉跳舞的片段致敬最为出色的还是在本片结尾出现的完整版《远飞的大雁》,由于种●种原因,姜文并未采取大家熟悉的才旦卓玛原唱版本,而是请来当时的藏族青年女歌手泽娜卓玛重新演唱,并邀请中央乐团采取交响乐伴奏,配器摒弃了民族乐器,编曲更加气势磅礴。歌曲先以萨克斯主旋律开始,配以成年后的伙伴重逢傻子的画面,伴随着“欧巴”、“古伦木”②的呼叫,镜头拉远变成全景,接着响起歌手的一段无字哼唱,小提琴和长笛奏起主旋律过门,产生动人心魄的力量,让人激动和伤感,演唱完主旋律后,结尾副歌部分全片完毕于又一段无字歌声。泽娜卓玛的演唱既有藏族女歌手那种独特的高亢明亮,又有学院派运用声音的纯熟技巧,让人击节赞叹。

①相似的情况可比革命时代广为传唱的苏联歌曲《三套车》。此歌改编自俄罗斯民间歌曲,旋律苍凉而哀伤,充满诗意与柔情,歌词内容是年轻人因“爱情受折磨”而忧愁,改编后歌词却变成“财主抢去老马”。

②这本是文革时期摄制反映朝鲜战争的样板戏《奇袭白虎团》中的台词,意味“哥哥”和“妹妹”,谁又能想到四十年后,“欧巴”这个词又随着韩剧的流行风靡中国。

253倾听电影这个俯视镜头的切换极具气势电影内出现的一些歌曲同样具有鲜明的时代特色,如影片开头送别马小军父亲场景出现的《毛主席啊,革命战士祝您万寿无疆!》和《远飞的大雁》一样,是那个特殊年代广为传唱的歌曲,一样是姜文为影片重新制作灌录的版本,由刘维维和总政歌舞团演唱,中央乐团伴奏,大气磅礴,气势非凡。这首歌以演唱、齐唱、轮唱轮番进行,过渡自然,慷慨而激昂,实属佳作。

●再如《友谊的花开万里香》,它本来是纪录片《万紫千红》中的插曲。

在影片中,胡老师(冯小刚饰演)、马小军(夏雨饰演)等人手持鲜花又蹦又跳,喊着“欢迎欢迎,热烈欢迎”,车里一闪而过的面孔是我们熟悉的“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柬埔寨的西哈努克亲王,整个画面真是让经历过那个时代的人倍感亲切!其他的还有《北京颂歌》《井冈山上太阳红》等,这些革命歌曲为影片注入了真实而浓郁的时代感。

片中画面内音乐还出现了一些外国歌曲,例如马小军在“北展”看朝鲜人民军协奏团访华演出时出现的《金日成将军之歌》和《卖花姑娘》。其中《卖花姑娘》也是一首同名电影歌曲,电影和歌曲都在文革时254第四期红极一时。还有就是苏联歌曲《喀秋莎》和《莫斯科郊外的晚上》,这乐是亿万中国人都耳熟能详的作品。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虽然中苏已经章交恶,但由于人们的精神生活极其贫乏,这些优美的歌曲仍然或公开,极简或私下被到处传唱。说到私下传唱,影片中一个关于《外国民歌二百主义首》的细节(马小军和米兰对话中曾经提到这部他心目中的“名著”),此与后书在文革时期流传甚广,人们私下里手抄并传唱这本书里的歌曲是一现件既享受又冒险的乐事。影片中没有直接传唱“二百首”中的歌,但有代拼一个情节是大院男孩们偷听唱片跳芭蕾舞(已然成为电影著名的舞蹈贴戏),此时留声机里传来的音乐正是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要知道,那个时代听这些被视为禁忌的“封资修”的东西可是要有很大勇气的!

影片比较有争议的引用配乐是马小军们报复“六条”的孩子、打群架那场血腥的戏,背景中响起的音乐是《国际歌》。争议的焦点就是《国●际歌》这样神圣的歌曲怎么能作为行凶打群架的配乐呢?当初电影审查时这场戏本来是要删掉的,后来还是保留下来了①对于这个问题,理解不同:或许是反讽,譬如纳粹一边听着贝多芬、瓦格纳、莫扎特,一边屠杀犹太人;又或许,马小军们内心认为自己从事的是一项“神圣”的事业,并不是作恶,心中响起《国际歌》以激励自己的斗志吧(群架起因是“六条”的孩子欺负骑棍的傻子,并且打伤了打抱不平的同伙“羊镐”)。

和影片十分出彩的引用音乐相比,本片由郭文景创作的原创音乐几乎是不可闻的,简单介绍一下郭文景的情况:郭文景,中央音乐学院“四大才子”之一(另外三位是谭盾、瞿小松和叶小纲),刘索拉小说《你别无选择》中主角之一“疯子”的原型,曾经为《红粉》《南行记》《死水微澜》《千里走单骑》等影视作品配乐。

注:本片迄今为止没有正式发行电影原声碟。

①此前唐朝乐队曾经因为演唱摇滚版《国际歌》曾遭禁演。

255倾听电影《罗拉快跑》:电音时代的从头再来LolaRennt电影音乐混剪出品:德国巴伐利亚电视基金会FilmFernsehFondsBayern,1998年导演:汤姆·提克威(TomTykwer)音乐:汤姆·提克威、雷诺德·黑尔(ReinholdHeil)、约翰尼·克里梅克(JohnnyKlimek)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檾多年以前,崔健曾经唱到:我不愿离开,我不愿存在,我想要死去之后从头再来……(《从头再来》)。每个人或多或少都会有这种感觉,对人生的某些方面觉得不尽如人意,想要“从头再来”,这也是网络上穿越小说会风行一时的原因吧。因为我们没有至尊宝的月光宝盒,也没有哆啦A梦的时光机,只能借小说或是电影幻想一下“重新选择人生”。

不过我们当然还是要把《罗拉快跑》和一般的穿越故事区分开来。《罗拉快跑》是一部充满怀疑主义论调的影片,罗拉怀疑男友曼●尼不那么爱她,曼尼怀疑在他死后罗拉会很快忘掉自己,罗拉的父亲则和他的情人相互怀疑……本质上这种种怀疑就代表人类对自身的一种态度。每个人都可能像罗拉一样不断地怀疑自己,否定过去,想要“从头再来”。

256第四乐章极简主义与后现代拼贴钟表的镜头多次在本片出现,直指时间与生命的关系,隐喻命运的无法把握也许影片开头引用艾略特的那句诗,但后来那句“比赛之后即比赛之前”就很能说明问题了,天下武功,唯快不破,只要你手够快,总能找到机会。人生就如影片里的罗拉:不断地“仆街”,不断地爬起,尽管结果恐怕不一定有罗拉的好运道。

回到音乐,都说《罗拉快跑》的音乐是影片成功的重要因素。的确,本片配乐和影片整个的基调相符,充满了动感和韵律,但是似乎很少有人谈到充斥整部影片的Techno音乐就是来自本片导演汤姆·提克威和他的两位小伙伴,这难道不值得大书特书吗?

一个导演在拍片的同时还能够为自己的影片作曲、配乐,实属凤●毛麟角。似乎东木先生(ClintEastwood)就是这样的奇才之一,他曾经为自己的多部影片配乐,不过似乎不够突出。而文森·加洛(VincentGallo)和迈克·菲吉斯(MikeFiggis)为他们的电影《水牛城66’》(Buffalo66’)和《离开拉斯维加斯》(LeavingLasVegas)所作的配乐确实令笔者难忘———对了,怎么能忘了贾木许(JimJarmusch)这个外表看起来就很“朋克”的家伙呢,他的首部长片《长夜漫漫》(PermanentVacation)就是自己作曲的,再说伍迪·艾伦这个爵士大粉丝也曾为自己的《傻瓜大闹科学城》配乐呢!当然我们还不能忘记卡梅隆·克劳这个乐评人出身的导演。

在德国,这一荣誉理应归于汤姆·提克威。作为一个从小浸润在音乐和电脑游戏之中、拥有作曲神技的导演,提克威几乎参与创作了他导演的所有影片配乐。他对配乐的理解实在比绝大多数导演要深———他明确地知道,什么样的镜头需要什么样的音乐:《罗拉快跑》这样炫目的后现代影片,当然要选用充满拼贴气息、极富动感的电子音乐Techno。

Techno,电子音乐的一种,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初,中文一般翻译成“工业舞曲”或“高科技舞曲”,利用电脑、合成器合成,做出一些特殊音效,常257倾听电常是许多音效组合起来的音乐。Techno的节拍是4/4拍,听起来具有重影复性,较强硬,较机械化,只有少数会注重旋律。典型的Techno舞曲中常会听到工厂中一些重复、机械、固定和单调的音效影子。

德国,是现代电子乐的重镇,早在20世纪70年代,来自杜塞尔多夫的组合“发电站”(Kraftwerk)的电子乐曾经启发了包括Techno在内的全世界电子乐浪潮;之后的团体倒塌的新建筑EinstürzendeNeubauten也对之后的电子工业噪音浪潮起到了示范性的作用。提克威以及雷诺德·黑尔、约翰尼·克里梅克为影片创作的配乐相当动人,当然和影片一样,音乐没有什么深邃的含义,就是两个字:过瘾。

伴随着怪兽般钟摆的摆动,第一首音乐《序曲》(Introducing)开始,这是一首令人血脉贲张的Techno舞曲,也是本片的主旋律,节奏感很强,在守卫把球踢向天空宣布比赛开始的时候,音乐加入了狂暴的重型吉他,显示20世纪90年代大行其道的电子乐和重金属的融合风潮,随后画面转为动画,在20世纪末的那个年代,这确属前卫之作。

●这个画面显然是导演在向希区柯克的《眩晕》致敬在抛向空中的红色电话和电视中暗示连锁效应的多米诺骨牌的蒙太奇镜头中,罗拉的第一次奔跑开始,配乐对应的是《奔跑·一》(RunningOne)。《奔跑·一》的节奏和前一曲基本一致,只是在鼓机的采样方式上有所变化,电子乐的发展总是和技术相关,在“发电站”的那个年代(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多重采样技术还是难以达到的,但到了20世纪90年代,就很容易获得想要的效果了。配乐主旋律是由罗拉的扮演者弗兰卡·波坦特(FrankaPotente)亲自演唱的《我愿》(IWish),歌词是英文,表示罗拉一贯的自我怀疑与否定。弗兰卡·波坦特的演唱迷离梦幻,性感娇媚,以连续、机械为特点,制造令人昏昏欲睡的效果,很有House(睡房音乐)的风范,只是后来再没听到她的演唱了,甚是可惜。

258第四乐章极简主义与后现代拼贴罗拉几次奔跑虽然都是差不多的线路,但影片的摄影机位和角度都有所变化,既表现出罗拉奔跑时间上的变化,又避免了单调的感觉第一回合的奔跑,罗拉向父亲借钱未果,她跑去阻止曼尼抢劫,但绝望的曼尼已经实施了超市抢劫。这时配乐《超市》(Supermarket)响起,开始是一段相对固定而沉稳的低音节奏,然后是一个低沉的男声哼唱,歌词听不太清楚,但显然应该是以曼尼的身份演唱,在伴奏中总是有一声间断出现的钟声,仿佛在提醒曼尼,给他施加沉重的压力。

●曼尼和罗拉抢劫然后逃跑的这场戏让人想起《邦妮和克莱德》中的场景抢劫后罗拉和曼尼逃跑被警察包围,本应表现快速奔跑的镜头却突然升格,而此时出现的音乐是影片中唯一的一首引用音乐,也是和影片整体的Techno电子乐风格迥异的舒缓爵士歌曲:由老一辈女歌手迪娜·华盛顿(DinahWashington)演唱的《多么不同的一天》(WhataDifferenceaDayMade),这首歌甜蜜轻柔,如同红酒一般醉人,曾被用在《重庆森林》第二个故事中,作为“警察663”与空姐的主题音乐。歌中唱到:259倾听电一天到底有什么变化影只不过是二十四小时把花和太阳带到将要下雨之处吧我的昨天是忧郁的而今天我和你在一起我就成了你生命中的一部分……歌曲显然是对爱情的歌颂,但是这对亡命鸳鸯显然没这么好的心情,这样的轻柔音乐和紧张的画面形成声画对位,有着强烈的张力,印象中只有《十二猴子》结尾由奈特·金·科尔(NatKingCole)演唱《多美的世界》(WhataWonderfulWorld)才有这般的味道。这段音乐在影片里的运用可谓是神来之笔,有画龙点睛之效,可惜由于版权的原因,原声碟中并未收录。

罗拉中枪,音乐戛然而止,画面转为无声,镜头继续升格,摄影机从不同的角度表现罗拉的倒地场面,虽然不甚新鲜,但仍然具有冲击力,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接着就是一段庄严的弦乐,仿似天堂。

罗拉显然不甘心就这么死去,想要“死去之后,从头再来”,于是“满血复活”,第二回合奔跑开始,配乐也变成了《奔跑·二》(RunningTwo)。这段乐曲风格和主旋律差别不大,仍然有波坦特参与演唱,只●不过歌词也由“我愿……”变成“我要……”(IWanna...),暗示在这次奔跑中,罗拉将会更加主动,有所作为。

罗拉二人第二次在冥界的对话,显示罗拉对曼尼的态度的不满意,于是才会有第三回合,也是皆大欢喜的奔跑。

《奔跑·三》(RuningThree)的配乐旋律仍然延续了IWish,但是更加完整,力度也明显加强,这意味着第三次将会有一个光明的结局。

260第四银行守卫第三次看到罗拉说了一句意味深长,也令二人同时感到乐迷惑的台词:你总算来了。如同第二段中守卫的枪后自然而然会打开章保险一样(第一段中她还不会)。这表明三段故事在时间上并非并列而极简是递进的———这如同《大话西游·月光宝盒》中吴孟达说“又升天了。主义我为什么要说‘又’?”一样耐人寻味……我们知道,这是导演不停地在与后暗示我们“游戏”的深度内涵。现代拼贴罗拉每次奔跑邂逅的人以后的命运都有变化,只是这位梅耶先生例外,每次他都会车祸,只是程度不同,这是暗示宿命、不确定中的确定吗?

罗拉最终用她那特异功能似的尖叫赢取了10万马克,这明显是在向《铁皮鼓》致敬;而曼尼也主动出击,追到流浪汉,要回了自己的10万●马克。这一段的配乐是《赌场》(Casino),音乐风格有明显的变化,由Techno变成了“密林深处”(DeepForest)和“迷”(Enigma)一般的世界音乐/电子(World/Electric)的电子融合舞曲,采样而来的振奋连绵的土著鼓声,悠长的女声哼唱以及时隐时现的笛声都给人带来新奇的听觉感受,可听性极强。

结尾,搞定了所有问题的二人扣手而去,画面定格,片尾字幕起,第三首由“罗拉”弗兰卡·波坦特演唱的歌曲《有些人必须祈祷》(SomebodyHasToPray)响起,全片结束。波坦特的歌声更是显得娇媚异常,这种“气声”唱法与《燕尾蝶》中扮演“固力果”(Glico)的歌手恰拉(Chara)的演唱如出一辙。

此时忽然意识到这样大圆满的好莱坞式结局并非完全是出于商业考虑,导演应该是有特殊意图:第一次曼尼抢到了钱,而没做什么的罗拉丧命;第二次罗拉抢到钱,而啥事没干的曼尼丧命;第三次两人都有所作为,于是都安然无恙。这是暗示我们在游戏中(或生活中,或游戏如人生、人生如游戏中)人必定要主动做点什么,怀疑和否认宿命吗?

至此,导演对时间、生命、确定性以及一切的怀疑均已表现出来。

261倾听电影●262附录那些缘起歌声的光影———一首歌曲引发的电影电影和音乐真是一对“好朋友”,电影成就了一大批电影配乐家和无数动听的电影音乐;同时,音乐也为电影的发展推波助澜,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以前在一篇谈论香港乐队达明一派的博文中,笔者曾经提到过,达明一派喜爱用电影名作为歌名。其实何止达明,陈奕迅也是一个好用电影名作为歌名的歌手,《2001太空漫游》《大开眼戒》《在黑暗中漫舞》……都被他用了。

不过这篇文章不是谈那些来自电影名字的歌曲,而是谈谈那些源自歌名的电影,确切的说不仅是借用歌名,而且影片创意也来自一首歌曲的电影。

1.《甜蜜蜜》,1997年,中国香港,陈可辛国人看《甜蜜蜜》少有不感动的,因为这一对恋人之间的那些爱恨情仇、搏命奋斗的故事能折射出香港乃至整个中国从20世纪80年代到20世纪90年代初的巨大变迁,每个人都能从中找到自己的影子。

●陈可辛为我们奉献了这部有强烈家国情怀的影片后似乎再无超越,某种意义上,它就是属于香港的《一江春水向东流》,属于陈可辛的《阿甘正传》。至于演员,张曼玉和饰演“豹哥”的曾志伟,都是精彩得无话可说,而被认为不会表演的黎明,也在这部影片中找到了最适合自己的角色。

影片创意,当然就是来自邓丽君的那首名曲。这首《甜蜜蜜》在影片中具有极大的作用,他是李翘和李小军感情的纽带,也是串起整部影片的终极线索,每当这首歌响起,就会推动情节发展。

20世纪70年代,邓丽君在整个亚洲红极一时,但等到80年代开始时,确如影片中所说,她已经有些过气了,但这并不妨碍歌迷对她的喜爱。笔者个人觉得邓丽君的歌太腻,甜得有些齁人,歌厅味儿比较明显,她唯一被笔者反复聆听的专辑就是那张1983年中国古词概念唱片《淡淡幽情》,但是看完这部影片,《甜蜜蜜》的旋律也会时常在笔者耳畔萦绕了。

263倾听电影2.《莉莉·玛莲》(LiliMarleen),1981年,德国,法斯宾德在所有的法斯宾德作品中,《莉莉·玛莲》应该是最能为普通影迷接受的。法斯宾德用借一首歌曲,为我们叙述了一个好莱坞式悲欢离合的爱情故事:纯真、善良的少女因为战乱,丢掉了自己曾经刻骨铭心的爱情。这是一个屡试不爽惹人眼泪的话题,但由一个身为德国人的法斯宾德讲来,多少就有了那么些特别的含义,体现了作者对二战以至于整个黑暗的战争、政治的反思和批判。主人公身不由己卷入其中,而她只是一枚棋子,“只不过唱了一首歌”而已。

本片是法斯宾德根据20世纪30年代德国歌手拉莉·安德森(LaleAndersen)的传奇经历,以及其唱红了整个欧洲的传奇歌曲《莉●莉·玛莲》创意编写而成的电影。歌词的内容本身老套,说的是即将分别的恋人在路灯下依依惜别的情景。本片虽然情节不够新鲜,但是法斯宾德的导演手法却不落俗套,镜头上大量采用跳接,不做通俗剧式的铺排陈述,情节转接也十分自然流畅,令人激赏。

这首歌原本标题为“DasMädchenunterderLaterne”(《街灯下的女孩》)。歌曲旋律优美,蕴含着浓浓的感情,极富韵味,在情绪上有一个转变,前面以进行曲式的节奏,诉说士兵即将踏上战场的情形,不久后节奏又变慢,变得有些哀怨。二战期间,这首德国歌曲成为盟军和德军共同的精神食粮,曾经出现过敌对两军在战壕同唱此歌的情景。耐人寻味的是,此歌开始为盟军传唱时,纳粹宣传部们颇为得意,以为是精神战术的成功,广为宣扬。但到了战争后期,德军陷入颓势,纳粹宣传部门怕德军士兵唱这首歌影响军心,又禁唱此曲,真是翻手为264附云覆手为雨。但是歌曲《莉莉·玛莲》并没有受到影响,反而越唱越响录亮,而曾经不可一世的第三帝国却走向了灭亡。

德国女演员玛琳·黛德丽也演唱过这首歌,和原唱拉莉·安德森一样都很棒。香港老歌手林子祥曾翻唱本歌的粤语版,也很动听。

3.《千言万语》,1998年,中国香港,许鞍华不知为何,许鞍华的这部佳作似乎已经被人选择性地遗忘了。这是笔者认为最好的许鞍华作品,每次看都能让人心生感慨。

许鞍华的导演技巧在本片中已经达到炉火纯青的地步,复杂的叙事结构以及各个情节的彼此呼应,使影片故事更加耐人寻味,意味深长。几个主要演员的表演也是精彩纷呈:黄秋生饰演的香港左派“甘神父”是他从影以来的最佳表演,比他那两部获得金像奖男主角还要成功;李丽珍用她那精彩的表情和肢体语言证明她并不只是一个三级片明星,并因此获得金马奖最佳女主角荣誉;“南海十三郎”谢君豪再度为我们带来了一个性格鲜明的人物谢明宽;而“小康”李康生,也为我们展现了他不同于蔡明亮作品中的另一面……总之,影片的各方面都近乎完美,可惜这样的作品如今再也看不到。

本片是继《甜蜜蜜》之后又一部源自邓丽君歌曲的电影,《千言万语》原本也是一首电影歌曲,来自琼瑶电影《彩云飞》。她的旋律数次出现在本片里,“不知道为了什么,忧愁它围绕着我,我每天都在祈祷,快赶走爱的寂寞”。整首歌不脱邓丽君歌曲的甜蜜和属于个人的伤感情怀。但本片基于爱情故事的宏大叙事和情怀,远远超出歌曲的小家碧●玉和个人情感,真是千言万语难说尽。

4.《幸福的黄手帕》,1977年,日本,山田洋次20世纪80年代初,中国大陆最为认可的外国影星当然是阿兰·德龙和高仓健,这两位银幕硬汉给我们带来了和当时的盛行的“奶油小生”(现在改叫“小鲜肉”了)截然不同的感觉,令人耳目一新,让人领略到阳刚冷峻的男性美。

265倾听电影片创意的最初源头是1971年10月14日《纽约邮报》刊登的一影个故事———《回家》(GoingHome)。长途车上坐着一位沉默不语的男子,在同车的年轻游客的盘问下终于开了口。原来他刚从监狱出来,释放前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另有归宿,他不责怪她;如果她还爱着他,愿意他回去,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条黄丝带;如果没有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永远不会去打扰她。汽车快到目的地了,车上的人们都坐在靠窗户的位上往外张望,只有这位男子不敢看。突然间,全车的人都沸腾起来:远远望去,镇口的老橡树上挂了几十上百条黄丝带,这些黄丝带像欢迎的旗帜迎风飘扬……1973年,Dawn“拂晓”乐队根据这个温馨动人的故事创作了一首带有浓郁乡村风格的歌曲《老橡树上的黄丝带》(TieAYellowRibbonRoundTheOldOakTree),并成功打入Billboard公告牌排行榜,获得四周冠军,此歌从此传唱开来,并在80年代初的中国风靡一时。

由高仓健、倍赏千惠子主演,山田洋次导演的《幸福的黄手绢》就是上述那个时代一系列事件的产物。2008年,美国翻拍了山田洋次的这部电影,名为《黄手绢》(TheYellowHandkerchief),黄手绢终于回家。

●5.《情归阿拉巴马》(SweetHome,Alabama),2002年,美国,安迪·坦纳特还记得《阿甘正传》中阿甘的故乡吗?阿拉巴马,绿荫堡,一个美国南部风景如画的地方。影片中珍妮重返家乡后和阿甘生活在一起,这首由林纳德·斯金纳德乐队(LynyrdSkynyrd)演唱的《阿拉巴马,甜蜜的家》(SweetHomeAlabama)不失时机地响起,这是他们幸福生活的写照。LynyrdSkynyrd是笔者喜爱的美国南方摇滚乐队,这是一首为阿拉巴马州正名的歌曲,因为当时的阿拉巴马人被很多美国人看不起,认为是没有教养、保守又充满种族主义的乡巴佬(想想汤姆·汉克斯在266附《阿甘正传》中的口音吧)。歌中一段有趣的歌词和当时的摇滚巨头尼录尔·杨(NeilYoung)叫板———因为他当时有一首歧视南方人的歌《南方佬》(SouthernMan):WellIheardMr.Youngsingabouther(我听到扬先生唱到了她)WellIheardoleNeilputherdown(老尼尔又在贬低她)Well,IhopeNeilYoungwillremember(希望尼尔·杨会记住)Asouthernmandontneedhimaroundanyhow(南方人不需要他指手画脚)歌中的“她”指的当然是阿拉巴马。实际上LynyrdSkynyrd并非来自阿拉巴马,而是南方的旅游胜地佛罗里达,不过这首歌倒是在阿拉巴马录制的。这首歌虽然讽刺了尼尔·杨,还引发了两者歌迷之间的争斗,但据说林纳德·斯金纳德和杨是好朋友。1977年,当LynyrdSkynyrd三名主要成员飞机失事后,尼尔·杨在纪念演唱会上还高唱这首讽刺自己的《阿拉巴马,甜蜜的家》。这首歌旋律流畅,吸收了黑人灵歌的演唱特点,吉他演奏尤其抢眼,非常好听。

2002年,美国试金石影业推出了根据这首歌名创意而来的喜剧电●影《情归阿拉巴马》(SweetHomeAlabama),由甜姐儿瑞茜·威瑟斯彭主演,说的是来自阿拉巴马,隐瞒婚史的成功女性梅兰妮想要和纽约市长的儿子结婚,但又无法摆脱和阿拉巴马乡下丈夫的婚姻而引发的一系列故事,轻松有趣,画面优美。影片里有不少对阿拉巴马人的调侃和笑料,不过都是充满善意的。

267倾听电6.《玫瑰人生》(Lamme),2007年,法国,奥利维埃·达昂影2007年,玛丽昂·歌迪亚因为出演反映法国传奇女歌手伊迪丝·皮亚芙(EdithPiaf)生平的传记电影《云雀》(Lamme),一举获得奥斯卡影后称号。

这部电影的另一个片名《玫瑰人生》(LaVieEnRose)是那首我们耳熟能详,由皮亚芙唱红的法文歌曲名。皮亚芙是法国乃至全世界歌迷心中的偶像,她以一曲《玫瑰人生》打动了无数歌迷的心,并在人们心目中成为当之无愧的“香颂女王”。人们一谈到法国香颂,第一时间想起的就是伊迪丝·皮亚芙。身高仅有147cm的皮亚芙,却蕴藏着巨大的能量,唱出一首首经典的法国香颂。她就像埃菲尔铁塔和凯旋门一样,成为法国艺术文化的标志之一。此歌气氛迷人,充满着法国香颂独有的味道,让人陶醉。

传记片的片名翻译确是技巧,除非是甘地、林肯、莫扎特这样家喻户晓的人物,如果用传者的本名或小名,对于看外国影片的本国观众而言会感到很陌生。而用一个能概括影片主要内容的片名往往能够吸引观众,从这点看,《玫瑰人生》是很好的片名,因为外国观众可能知道《玫瑰人生》这首歌,但并不了解歌手皮亚芙,即便她曾经是法国国宝级歌手。当然本片片名不仅仅是借用歌名这么简单,因为看过影片或者是了解皮亚芙的人会知道,她一生经历丰富多彩,尤其是感情生活,虽然跌宕起伏,但却给她留下无数佳话……2003年,玛丽昂·歌迪亚还曾出演过影片《两小无猜》,片中的音●乐主线也恰是歌曲《玫瑰人生》(从这个意义上说,《两小无猜》也是歌曲引发的电影)。

7.《伴我同行》(StandbyMe),1986年,美国,罗伯·莱纳斯蒂芬·金的小说向来是电影制作者的心头好,曾经无数次被搬上银幕,比如有一部短篇小说集《不同的季节》(FourSeasons,又译《四268附季奇谭》),其中三部都被改编成电影,分别是《肖申克的救赎》《纳粹追录凶》以及《伴我同行》(小说名为《尸体》)。

也许是小说名称过于惊悚,导演罗伯·莱纳决定用一首歌曲的名字作为片名,它就是黑人灵歌歌手本·E·金(BenEKing)的名作《站在我身边》(StandByMe)。这首和友谊相关的歌曲对于表现本片反映少年成长的主题简直再恰当不过,也远比小说原名更吸引人。

本片把斯蒂芬·金小说中那种微妙而有些惊悚,但又充满力量的气氛表现得非常到位,四个小伙伴的表演也非常出彩,英年早逝的青春偶像瑞凡·菲尼克斯(RiverPhoenix)因此片一炮而红。

据说导演曾经想让迈克尔·杰克逊演唱此歌,但他后来还是采用了本·E·金1961年的原作。在影片好品如潮之后,这首歌再度走红,夺下当时英国排行榜冠军。而根据BMI的统计,它是全美二十世纪最受欢迎百首歌曲第四名。约翰·列侬和LadyGaga也翻唱过这首歌。

本片还是一部铁路题材的电影,铁路与火车是本片的第五主角。

●8.《挪威的森林》(NorwegianWood),2010年,日本,陈英雄2010年,村上春树的名作终于由越南导演陈英雄搬上银幕,但是反响却不太好,被认为是一部不成功的改编名著作品。不过这的确是一部很难从文字化为影像的作品,来自外国的陈英雄对于作品的那种独特气质把握明显出了偏差,笔者觉得岩井俊二的风格可能更适合一些。

电影的片名和原著相同,而原著的书名正是源于那首披头士的名作《挪威森林》(NorwegianWood/ThisBirdHasFlown),来自他们1965年的著名唱片《橡胶灵魂》(RubberSoul),是披头士歌曲中少有的269倾听电来自吉他手乔治·哈里森(George影Harrison)的作品。歌曲旋律非常动听,有一种莫名的哀伤。这首关于对虚幻爱情回忆的歌曲正符合小说主题的要求,因此村上把此歌作为书名也是恰如其分。村上所需要的、也是歌曲中传达出的那种神秘莫测的气氛,归功于乔治·哈里森的Sitar琴演奏,那是他印度之行的收获。因为Sitar琴的独特音色,本歌也被认为具有相当的迷幻色彩。

电影制作方很早就开始与歌曲的版权所有方进行交涉,可直到影片摄制完毕还没有着落,制作人小川真司甚至一度考虑使用翻唱版。最终经小川和陈英雄一年多坚持不懈地努力,终于获得了使用许可。有圈内人士表示,这种许可很难拿到,此番的成功可能与小说在英国也有相当的知名度有关。①9.《嘎达梅林》,2002年,中国,冯小宁蒙古族长篇叙事民歌《嘎达梅林》是草原人民为了纪念用生命保卫家园的蒙古族英雄嘎达梅林而创作的,用口头演唱的形式传颂,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长达2000余行,全部唱完需要花费4个小时。

●《嘎达梅林》主要流传在内蒙古东部的科尔沁草原上,是蒙古族叙事民歌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民歌所叙述的事件、塑造的人物形象、歌颂的英雄业绩,大都产生于近现代。全歌故事完整,情节复杂,人物形象生动,歌词优美而且富有哲理,在蒙古族民歌中占有相当大的比重。《嘎达梅林》是蒙古族人民集体创作而成的,又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和加工,情节更加丰富,语言更加精彩生动,已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1956年,女作曲家辛沪光根据蒙古民歌《嘎达梅林》改编创作而成的交响诗,非常动听。2002年,著名导演冯小宁把这首叙事长歌搬上银幕,画面依然优美,但除此之外,似乎乏善可陈。

①时光网[EB/OL]http://movie.mtime.com/94133/,2014110270附录10.《当男人爱上女人》(WhenaManLovesaWoman),1994年,美国,路易斯·曼多奇1966年,黑人灵歌歌手佩西·斯莱吉(PercySledge)推出了他的代表作《当男人爱上女人》,大红大紫,其后包括詹姆斯·布朗(JamesBrown)在内的多人翻唱。1992年,白人流行/灵歌歌手迈克尔·波顿(MichaelBolton)再度翻唱此歌,引发热潮,国人熟悉的一般是这个版本。不过笔者不太喜欢波顿的演唱,总觉得他唱法不够自然,声嘶力竭缺乏情感。

1994年,导演路易斯·曼多奇根据此歌的创意导演了同名电影《当男人爱上女人》,由安迪·加西亚和梅格·瑞恩主演,反响不错。电●影采用了佩西·斯莱吉的原版本作为主题歌。

影片的原创音乐竟然是波兰作曲家ZbigniewPreisner(普列斯纳),印象中这似乎是他唯一的一部为美国片谱曲。

271倾听电11.《蓝色骨头》,2014年,中国,导演:崔健影虽然贵为内地“摇滚教父”,崔健第一部公映导演作品《蓝色骨头》公映一周,票房寥寥,最终也不理想。影片的片名和创意来自崔健的专辑《给你一点颜色》中的歌曲。关于“教父”崔健的导演身份,大家普遍会对其导演能力表示担忧,甚至怀疑他是跟风挣钱。

有人说,这是因为崔健老了,跟不上这个时代。对此笔者并不认同,实际上崔健的音乐作品一直紧紧地跟随了这个时代,无论从形式上还是内容上,也一直都在求新求变。从他2005年的专辑《给你一点颜色》来看,他对现实的观察仍然敏锐,歌词仍然堪称犀利,虽然早已不像《一无所有》时期那样追求旋律的动听和精致,但音乐充满了新鲜感和咄咄逼人的生猛气息,这证明他没有像其他一些摇滚“老炮”如唐朝乐队一样,还沉浸在纯粹浪漫的理想主义情怀中,他的音乐依然有批判的力量。只是在如今这个多元化的时代,人们的选择多了,大气候也变了,过去那种一呼百应的局面永远不再。所以笔者非常认同老崔的一句话:音乐没有代沟,只有“人沟”(个体的不理解)。

●“无双”倪虹洁的表演尚算成功那么问题来了,老崔这部公映的处女作品票房惨败,到底什么地方出了毛病?笔者认为还是电影本身的问题:叙述太过零散,结构太过琐碎,缺少电影应有的戏剧张力和节奏,跳跃性太强,少数情节显得莫名其妙。也许是想要表达的东西太多,老崔明显有些力不从心,虽然影片也非常有力,构想也很好,台词很值得琢磨,有些段落,特别是几个伴随音乐的舞蹈段落,甚至非常震撼,但整体表达还是显得比较无力,正如他的一首歌名一样,本片体现了一种“无能的力量”。

影片的两部分,笔者个人感觉文革部分比现实部分出色得多。崔健和姜文一样,生于部队大院,父母都是文工团的文艺兵,也许是因为他比较熟悉那样的生活,而观众不熟悉的缘故,故而能给观者带来新鲜272附感吧。现实部分很概念化,各种描写生硬机械到几乎失语的地步,远远录不像描写文革时期部队文工团的那部分鲜活生动,这也证明了崔健的电影叙事能力还有待提高。总之一句话,老崔对于电影语言的掌握,仍需磨炼。不过我们还是应该宽容一些,和作家相比,音乐人做电影鲜有特别成功的例子,这大概因为音乐中的想法转化为画面要比文字想法转画面更难一些。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的音乐非常出色,几首选自崔健专辑《给你一点颜色》的歌都很棒。也许有人还没注意到,《给你一点颜色》唱片几首主打歌旋律都是一致的,可以说都是主打歌《迷失的季节》的变奏,除了电影中的两首,还有未选进影片的《红先生》和《舞过三八线》,而老崔一度想用《迷失的季节》做片名,由此可见他对此歌的喜爱。

扫码听歌●273倾听电影永不媚俗的灵魂———十部摇滚电影(根据旧作整理)文德斯说:“今天摇滚与电影的联系比以往任何时期都要紧密,文学、戏剧和绘画看来似乎与电影的联系更紧密,却远没有摇滚来得贴和时代、准确直接。”确实,摇滚乐与电影的完美结合,产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因而使影片和摇滚乐一样拥有永不媚俗的灵魂,哪怕是某些影片并非直接描写摇滚乐或者根本和摇滚乐无关,但也因为它的不媚俗与抗争,具有了“摇滚精神”,比如《飞越疯人院》和《天生杀人狂》;反之,有些以摇滚乐为题材的影片尽管充斥了“摇滚乐”,也因为媚俗而不被我认为是“摇滚电影”,如《北京乐与怒》和《摇滚姐妹》,至少不能是纯粹的摇滚电影。

而本次评选TOP10十大摇滚电影,笔者遵循了以下标准:1.具有摇滚精神,不媚俗。

2.真实反映摇滚发展史。

3.不包括演唱会录像和纪录片(虽然有些拍得很精彩,如马丁斯科塞斯为TheBand拍摄的(TheLastWaltz)和2012年风靡一时的●《寻找小糖人》)。

4.不包括为乐队宣传而拍的片,如披头士的《一夜狂欢》和《黄色潜水艇》,虽然非常棒,尤其是后者。

好了,下面我们就来看看,摇滚乐这朵“伤花”是如何怒放在银幕上的。

1.《迷墙》(PinkFloydtheWall,1982年),阿伦·派克,英国一部最出色的也是最著名的摇滚电影。1979年英国的传奇摇滚乐队PinkFloyd推出了摇滚乐史上最经典的作品之一———概念性双唱片专辑TheWall,由乐队的灵魂人物RogerWaters根据自身经历创作的半自传性作品,这张唱片以“墙”的概念为基础,抒发了对战争的恐惧(RogerWaters的父亲死于二战),对人性麻木的控诉和社会阴暗面的描写,特别是体制(包括教育制度)对人性的摧残。唱片推出后,不仅在摇滚乐界,而且引起整个西方文化界的巨大反响。两年后,英国著名导演阿仑·派克决意把它搬上银幕,他请来了英国乐队Boomtownrats的主唱BobGeldof扮演影片主角Pink,运用大量的电影表现手法,蒙太奇和动画极好地传达了唱片的主题(当然也有包含导274附演自己的对唱片的理解)。不仅如此,影片的声音表现手法引起极大震录动,全片没有一句对白,全部采用PinkFloyd在TheWall中的歌曲(也有一些唱片中未出现的歌曲)作为推动影片情节发展的媒介,就像一部长篇musicvideo。这部影片的出现直接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musicvideo的热潮。另外,影片的制作方法也引起后来电影人的纷纷仿效。

2.《逍遥骑士》(EasyRider,1969年),丹尼斯·胡珀,美国(影片音乐评介见前)●3.《大门(火乐焚城)》(TheDoors,1990年),奥列佛·斯通,美国这是笔者个人十分喜爱的一部影片,当然和导演有关,笔者是奥列佛·斯通的忠实影迷,同时也是TheDoors“大门”乐队及其主唱歌手吉姆·莫里森(JimMorrison)的忠实乐迷。

巧合的是,斯通和莫里森是UCLA(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电影学院的校友,莫里森还在世期间,斯通曾给他读过自己写的剧本,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期,斯通就萌发了把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事迹搬上银幕的275倾听电想法,而这个愿望直到斯通完成了《生逢七月四日》后才得以实现。在影他宣布要拍摄这部影片之后,很多男影星都争相要饰演男主角吉姆·莫里森———因为这个角色实在是太有挑战性了,最后外形酷似吉姆·莫里森的方·基默幸运入选。斯通在拍摄这部影片中,采取不同于一般人物传记片的手法,截取了吉姆一生的几个片段,并不完全拘泥于史实,甚至是采取一些超现实主义的手法(如那个反复出现死于车祸的老印第安人)来表现吉姆和大门乐队的传奇经历,取得了很好效果。斯通对影片的气氛和节奏把握得恰到好处,方·基默的演出也十分出色,为了演好这个极富争议的角色,他不但认真研究表演方法,而且刻苦钻研了吉姆和大门乐队的诗作和歌曲,认真体会角色的性格,甚至模仿吉姆的一举一动,应该说,他把这个人物模仿得惟妙惟肖,不但形似,而且神似(即使没看过影片,只看过剧照的人相信也会同意这个说法)。方·基默为此付出的代价是在影片拍摄结束的很长一段时间内不能从角色中解脱出来。这部影片和斯通的其他作品一样,放映后引起极大的争议,但其艺术价值不容置疑。这部影片也向人们证明:方·基默和梅格·瑞恩(在影片中饰演吉姆的妻子帕米拉)不是只会扮演诸如《壮志凌云》中那样傻傻的角色。这部电影的副作用之一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带动了theDoors歌曲的重新流行。

●4.《紫醉金迷》(VelvetGoldmine,1998年),托德·海因斯,英国本片是以Glam(华丽)摇滚巨星大卫·鲍伊(DavidBowie)和“朋克教父”伊吉·波普(IggyPop)等人之间的恩恩怨怨为蓝本拍摄的影片,疯狂而炫丽,伊万·麦克格雷格和乔纳森·莱斯·梅耶斯在片中的演唱和表演一样精彩。

由于题材的大胆与真实,当事人大卫·鲍伊一怒之下拒绝提供自己的歌作为电影的原声音乐,这再次证明摇滚巨星们不是神,是活生生的普通人。

276附录5.《成名在望》(AlmostFamous,2000年),卡梅隆·克劳,美国(影片音乐评介见前)●277倾听电6.《席德与南希》(Sid&Nancy,1986年),艾利克斯·考克斯,英国影要了解朋克音乐的灵魂“性手枪”乐队吉他手席德·维舍斯往事,请看本片。加里·奥德曼饰演的主人公的自毁倾向和无所顾忌的爱情都令人难忘。

7.《美国风情画》(AmericanGraffiti,1973年),乔治·卢卡斯,美国“1962年的夏天,你在哪里?”乔治·卢卡斯问我们。

本片为我们讲述1962年之夏一个美国小镇上年轻人的故事,几个高中生毕业前一夜的生活,描绘出一幅万花筒似的风情画。看完此片,你就知道摇滚乐生存的意义。反映出越战前夕过着优裕富足生活的美国青年人的思想与感情。片中引用了大量美国50年代的摇滚乐作为背景音乐,如比尔·哈利(BillHaley)的《昼夜摇滚》(RockAroundTheClock)等,应该说是恰如其分。可惜好景不长,不久之后,美国就会跌入越战的深渊。这部影片是笔者最喜爱的卢卡斯作品,理查德·林克莱特的《年少轻狂》(DazedandConfused)很大程度上模仿了本片。

●8.《歌声泪痕》(TheRose,1979年),马克·瑞戴尔,美国这是一部关于摇滚乐史上最伟大的女性———詹尼斯·乔普林(JanisJoplin)的传记片(虽然片中并非原名)。制片人找了一位外形比较相似,同时也是一名歌手的演员贝蒂·米德勒(BetteMidler)来表现这位传奇女星的短暂一生,贝蒂的表演应该说是比较到位的。

影片中除了引用了大量乔普林的歌曲以外,贝蒂也一展歌喉,为我们诠释了女性主义摇滚的含义,从而在影片中大放异彩。影片的原声专辑十分畅销,诞生了一曲也许是摇滚乐史上最为动听的歌曲《玫瑰》。

278附录9.《海盗电台》(TheBoatThatRocked,2009年),理查德·柯蒂斯,英国“海盗电台”意指非法设立的私人电台,和杰克船长一点关系没有。

擅长拍摄喜剧片的英国导演理查德·柯蒂斯把镜头对准曾在20世纪60年代中期盛极一时,并且曾经对摇滚乐传播起到重要作用的英国地下摇滚乐电台PirateRadio,以类似轻喜剧的手法为我们回顾了那个激情四溢的年代———最坏的年代,也是最好的年代。同《几近成名》一样,本片是怀旧的好武器,但它似乎更显温情,丑陋的场面几乎未有涉及,这也许就是导演的风格。不过看在片中50多首摇滚金曲的面上,乐迷也就不计较真实性了。

●10.《长大成人》(1997年),路学长,中国原名《钢铁是这样炼成的》。这部片的入选当然有这么些鼓励国产片的意思,第六代导演路学长历经七次修改方问世的作品,一个关于60后的成长故事,属于摇滚青年的“阳光灿烂的日子”,那一代人的“钢铁”就是这样炼成的,友谊和背叛,迷惘与激励,荷尔蒙与药品,其真实279倾听电与生猛令人称道。和它相比,《北京乐与怒》充其量就是一杯加了糖的影星巴克咖啡。当时还处于禁拍期的田壮壮在此片中充当了精神导师的角色:不仅对路学长有颇多指点,而且出演了对男主角成长有重要作用的火车司机“朱赫来”。影片里的音乐也相当精彩,遗憾至今没有原声碟。这部片的主演是电影圈名不见经传的摇滚青年朱洪茂(曾经为郑钧早期的多首名曲编曲并演奏),而女主演之一朱洁因吸毒死亡也成为本片的话题之一。

补充:十佳之外的佳作1.《最后的日子》(LastDays,2005年),加●斯·冯·山特,美国以“涅槃”(Nivana)主唱科特·库本开枪自尽的故事为蓝本的电影,不过在挖掘人物性格和心理方面还不够深刻。加斯·冯·山特在社会批判方面的优势未能得到很好的展现,以他的能力标准,不算太成功。

2.《北京杂种》(1993年),张元,中国以纪录片风格忠实记载了20世纪90年代初中国艺术家在北京的一种生存状态,由当时中国摇滚第一人崔健担任主演(扮演他自己),另外臧天朔、窦唯、何勇等摇滚艺人在其中也有出演,当然也少不了他们的精彩音乐。原本在崔健专辑《红旗下的蛋》中不甚出彩的歌曲《北京故事》,用在片中作为主题歌竟是相当贴切。本片的最大不足之处在于对摇滚乐的内涵揭示还不够,因为张元并不太懂摇滚乐。

280附3.《悲伤的大火球》(GreatBallsofFire,录1989年),吉姆·麦克布莱德,美国外表、唱功可与“猫王”(ElvisPresley)比肩,舞台风格比猫王更为狂放的一代巨星杰瑞·李·刘易斯(JerryLeeLewis),在中国了解的人不多。本片主要围绕主人公和表妹的爱情生活来描写他的生平,影片时不时流露出悲观的宿命气息,让人心生感应。其中穿插了杰瑞的一系列名曲,当然也少不了那首《悲伤的大火球》,值得一提的是扮演杰瑞表妹的正是是我们熟悉的薇诺娜·赖德,杰瑞则由丹尼斯·奎德(DennisQuaid)扮演。

4.《猜火车》(Trainspotting,1995年),丹尼·鲍伊,英国在《逍遥骑士》和《猜火车》谁入选十大的问题上,笔者犹豫了半天,因为他们都是并非直接描写摇滚乐但却具有摇滚精神的影片,最后《逍遥骑士》入选,主要还是考虑它在摇滚精神(永远“在路上”)的体现上要更强烈些,因而在文化上的意义更大一些。其实《猜火车》里面的英伦摇滚乐要比《逍遥骑士》更为动听,也似乎更能吸引当代年轻人的目光。

●5.《单身一族》(Singles,2000年),卡梅隆·克劳,美国这部影片在影史上的地位可能不如它在摇滚音乐史上的地位高,因为电影本身讲述的关于旧金山单身青年贵族们的有趣生活可能并不太吸引局外人。影片中引用大量西雅图当时还不甚出名的地下乐队歌曲,带动了一大批地下乐队的走红。之后原声碟和“涅槃”的专辑《别介意》(Nevermind)一起开创了20世纪最后一次的摇滚乐浪潮Grunge,叙写了20世纪的最后一次摇滚神话。影片本身轻喜剧的风格令其可看性很强。

281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编剧自我修养

作者通过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戏剧冲突、戏剧结构、戏剧人物、戏剧语言等方面,博采古今中外优秀剧作和戏剧理论精华,明晰揭示了编剧艺术的规律和秘密语言,再现了其一生关于编剧艺术的独到见解。编剧创作与研究者如果认真研习本书的规则、方法和技巧,那么就能离优秀的编剧更进一步。
已完结,累计29万字 | 最近更新:第三节 戏剧语言的要求和方法2

第一章 戏剧题材与主题思想

书名:
编剧自我修养
作者:
顾仲彝
本章字数:
138

一个剧作者在深入生活的过程中,在研究历史资料的过程中,对某些人物或事件发生兴趣,对某些现象有了新的认识和体会,于是引起他创作剧本的欲望和激情。在整个戏剧创作过程中,他一定首先要选择戏剧创作的题材和确定他未来剧本的主题思想。所以我们先从剧本题材和主题思想谈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