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名:
顽病偏方显奇效
作者:
贾海生等编著
本章字数:
342433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12:31

(19)糖尿病病人醋蛋疗法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052糖尿病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新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的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

近年来,醋蛋治疗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①取鸡蛋3只,打碎后加入香醋100毫升,调和,放置1~2天,再加食醋150毫升,搅匀。每日清晨服用15毫升。

②取淮山药30克,浓煎,取汁150毫升,打入鸡蛋1只,加醋15毫克,煮沸后食用。每日1次。

注意事项①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②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④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⑤把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

(20)糖尿病病人蜂毒疗法蜂毒疗法又称蜂螫疗法,是利用蜜蜂毒素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虽无专著记述,但长期以来为人们所习用,是在蛇毒、蝎毒、蜘蛛毒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唐代柳宗元的《捕蛇者说》就载有蛇毒治病,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也记载了蜘蛛毒疗法。蜂毒疗法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逐渐为医家所重视,并应用于临床,现已将蜂毒制成射液用于治疗。

取肺俞、照海、肾俞、胰俞、三阴交等穴,用蜂螫。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①接受蜂毒疗法者,治疗结束后应休息10分钟以上,不宜治疗后即进行活动。

②治疗前不得吃得过饱,治疗期间不宜饮用含有酒精的饮料。

③凡初次接受治疗者,出现较轻的疼痛,局部略有红肿,不必惊慌,更不要轻易停止治疗。如出现发烧、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者,可应用镇静剂,如肌肉注射25毫升异丙嗪,即可缓解其毒副作用。

05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高血压一、什么是高血压病高血压是一种以动脉压升高为特征,可伴有心脏、血管、脑和肾等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的全身性疾病。由于人们的绝对血压水平受性别、年龄、种族和许多其他因素影响而有差别,高血压的任何一个定义都是根据从血压与高血压直接无明显分界线。目前成人确诊高血压采用世界卫生组织统一的标准。1978年世界卫生组织高血压专家委员会确定的高血压标准是:正常成人血压:收缩压≤18.7kPa(140mmHg),舒张压≤12.0kPa(90mmHg)。

临界高血压:收缩压18.9~21.2kPa(141~159mmHg),舒张压12.1~12.5kPa(91~94mmHg)。

高血压:高血压:收缩压≥21.3kPa(160mmHg),舒张压≥12.7kPa(95mmHg),经非同日两次核实确定。

血压测量以坐位、右上臂为准,必要时也可测立、卧位及上、下肢作比较。

高血压是一种临床综合征,可以在许多疾病中出现。高血压病又称原发性高血压,是指原因尚不明确,以血压升高为主要表现的一种相对独立的疾病。

据引起高血压的原因不同,高血压通常分为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两类。继发性高血压又称症状性高血压,是指有明确的病因可循,血压升高只是某些病的部分临床表现。症状性高血压常见有肾性高血压、内分泌性高血压、妊娠性高血压、血管病变性高血压等一些类型。

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有什么区别?

人们经常将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混同起来,认为只要发现血压升高就是高血压病,或者将高血压疾病简称为高血压。其实高血压和高血压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高血压只是一个病症,并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许多疾病,如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颅脑疾病、内分泌疾病、血管性疾病以及妊娠中毒症等,这些疾病都可以引起血压升高的症状,由于这种高血压是继发于以上疾病后出现的,又称继054高血压发性高血压或正在性高血压,而引起这种高血压的疾病医学上统称原发病。这类高血压只占高血压病人总数的10%以内。

高血压病是一种独立的疾病,其发病原因目前还不是十分清楚,又称原发性高血压,约占高血压病人的90%以上。所以我们通常所见的高血压患者,绝大多数都是这种高血压病,其临床表现以血压升高为主要特征,但随着病情的发展,会出现心、脑、肾等重要器官受损害的病变,叫做高血压的并发症,如高血压性心脏病、心力衰竭、脑梗死、脑出血、肾功能不全等并发症。

由于原发性高血压和继发性高血压的病因病理不同,因此,治疗原则也不相同。原发性高血压必须积极治疗高血压,才能有效地防止并发症;而继发性高血压首先必须治疗原发病,才能有效地控制高血压发展,其次才是用降压药物来控制高血压的症状。因此,医生遇到高血压病人,必须仔细询问和检查,在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高血压后,才能诊断为高血压等。

二、高血压的发病原理(一)病因1.%遗传因素一些学者的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对高血压病的发展起着重要的因素,如通过家系研究Bianchi%等发现,双亲均为正常血压患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病的概率为3%,而双亲均为高血压病者,其子女患高血压病的概率则高达45%。为了鉴别环境因素和遗产因素的影响,有人研究了有抱养子女的家庭,发现抱养子女血压与养父母血压的相关程度小于亲生子女与父母血压的相关。同样,同胞兄弟姐妹的血压相关程度也大于抱养子女相互之间及抱养子女与亲生子女之间的关系。通过孪生子女研究发现,单卵双生者其积压相关系数为0.55,双卵双生者为0.25,二者有显著差异。在人群研究中已看到不同种族之间血压分布及高血压患病率不同。

除此之外,科学家已成功地建立了遗传性高血压大鼠株,繁殖几代后几乎100%发生高血压。这些都说明本病的发生于遗传有着密切的关系。

目前多数医学家认为高血压病是一种多因子遗传性疾病,同时其发病又受环境因素的影响,可以写成一个方程式:基因+环境=高血压,即遗传易感性与环境因素影响相结合的发病模式。可见,遗传在高血压发病中起重要作用,任何导05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致血压升高的环境因素,都有在具有血压升高倾向的遗传易感体质上发挥作用。

换句话说,在同一生活环境中,不是所有的人都会出现高血压,只有部分“高血压素质”的人才会发生高血压病。从家族调查来看,高血压发病有家族集中现象,即父母双方均患有高血压的子女其高血压发生率为45%,父母仅一人患高血压者,其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为28%,而父母均无高血压者,其子女高血压发生率仅为3%。高血压病人的成年兄弟姐妹中65%可能患高血压,其中单卵双生子比其他亲属间血压相关性更高。这些都说明高血压是一种遗传性疾病。

2.%环境因素环境中缺乏离子也是高血压发病的重要机制。空气负离子经呼吸道入肺,通过膜交换系统进入血液循环,随血液循环到达全身各组织器官,以直接刺激、神经反射以及通过体液方式作用于机体各系统,产生良好的生理效应。它会直接影响血液中带电粒子(蛋白质、血细胞)的组成与分布情况,使异常的血液形态与理化特征正常化;并通过促进机体组织的氧化还原过程,特别是通过加强肝、脑、肾等重要组织的氧化过程,激活多种酶系统,对机体的脂肪、蛋白质、碳水化合物、水及电解质代谢起到调整与优化作用。因此,空气中缺乏负离子也是导致高血压产生的一个重要的原因。

高血压病的发生与环境也有一定的关系。这里所说的环境因素比较复杂,有饮食、空气污染、噪声、职业等各种情况。日本科学家指出,高血压病的发病率还与该地区食盐消费成正比。

外界环境是诱发高血压的一个因素。

有人称为外界因素。因为只有遗传因素还不足以引起高血压,必须在外界因素的影响下才能发病。外界因素包括职业、经济、劳动种类、文化程度、人际关系等,它们通过精神和心理因素影响血压。

(1)职业因素我国流行病学研究发现,城市高血压患病率高于农村,约为10.84%~6.24%,同一地区职业的人高血压的患病率显著不同,一般认为,注意力需要持续性高度集中,而体力活动又较少的职业,高血压的患病率就较高,如司机、报务员、会计、统计人员、教师等,而农村、图书管理员等职业,由于精神紧张度较低,高血压的患病率也较低。在发达国家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低的人群,高血压的患病就高于经济收入和文化水平较高的阶层。

(2)环境因素有人研究发现,凡在噪音经常骚扰下的大城市火车站或闹市区的居民,高血压的患病率高于安静的农村。高原和寒冷的居住环境,也是高血压的发病因素之一。原因是人体在噪音环境下,去甲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心跳加056高血压快,使血压升高。同时噪音还能使具有保护心肌功能的血镁量下降,所以,冠心病的发病率也往往增高。

有人在暴露噪音环境下,给动物做实验,结果发现,毛细血管壁变形,血流速度减慢,心肌和血管系统均受损害。

由此可见,生活劳动紧张,劳动环境中的有害因素,心理精神因素在高血压的发病中起一定的作用。

血压的升高时遗传基因与外界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导致的外界环境会导致人体发生一系列的神经体液方面的适应性调节。老年人更是如此。夏季血压或轻度降低,冬季血压明显升高,一般冬季血压要比夏季高1.6/8kPa(12.0/6.0mmHg)。

这主要是由于气温的影响,夏季皮肤血管扩张,冬季皮肤血管收缩。

3.%年龄因素世界大多数地区人群高血压患病率及平均血压水平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高。国外资料表明,女性50岁以后血压上升明显,收缩压升高持续终身,而舒张压则常在55~60岁渐平缓。年幼时血压高者其血压随年龄增高的趋势更不显著。

人在生长发育过程中,血压也有相应变化。婴儿向成人期发育成长过程中,血压迅速上升,当血压升至成人高度时,上升趋势减慢。到40岁以后血压再次逐渐升高,随年龄的增长,小动脉逐渐硬化,弹性减弱,如果再加上遗传、肥胖、饮食因素,使中老年高血压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青年人。40岁以上人群高血压的患病率是15岁~39岁者3.4倍,65岁人群有40%~50%发现高血压而80岁以后稍有下降。总的情况是高血压的患病随年龄增长而递增。同时还发现青少年时期血压偏高者,成年以后血压上升较快较高,提示预防高血压应从儿童时期就开始。

高血压病的发病率随着年龄增长而升高,据统计,20岁以下发病率为3.11%,20岁~29岁为3.91%,30岁~39岁为4.95%,40岁~49岁为8.6%,50岁~59岁为11.38%,60岁~69岁为17.23%~26%。由此可见,40岁以后高血压病的发病率有明显升高,原因可能与年龄增长而引起的体内生理变化或外界因素的长期作用有关。

4.%性别因素据统计35岁以前男女两性患病率无明显差异,有时男稍高于女性,但35岁以后,较高发地区女性发病率高于男性,低发地区45岁以后女性患病率低于男性。我国男女两性的收缩压都随年龄呈抛物线形上升,女性的曲线坡度远较男性为显著,40岁以下的男性收缩压略高于女性,45岁以后的女性收缩压超过男性,05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且随年龄的增长差距愈显著,至70岁以上两性的平均数相差达2.67kPa。舒张压也随年龄增长而上升,但上升坡度不如收缩压明显。

5.%膳食因素膳食对于高血压的发生有着复杂的影响,一般而言,钠盐摄入过多、大量饮酒、过食饱和脂肪酸,可使血压升高。而膳食中充足的钾、钙、优质蛋白质可防止血压升高。此外,膳食中的咖啡因、纤维、蔗糖、镁和某些微量元素也对血压产生影响,但尚缺乏足够的证据。

食盐:食盐与高血压的关系很早即引起人们的重视。成人每日摄钠1~2克即足以满足生理的需要,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平均摄盐量在5克以下。目前我国人群的平均摄盐量在7~20克。当人体摄入过多的食盐时,可造成体内水钠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肿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血容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荷和肾脏负担,进一步引起排钠障碍,从而使血压升高。

有人在研究吸烟与高血压的关系时发现,长期吸烟者高血压患病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吸烟可以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加快。吸一支烟后收缩压可增加10~15毫米汞柱,每分钟心跳增加5~20次。因为烟中的尼古丁可以兴奋血管运动神经中枢,并使一种叫肾上腺素的激素分泌增加,引起小动脉收缩。长期吸烟,使小动脉管壁变厚并逐渐硬化,增加血管阻力,使血压升高。因此,奉劝有吸烟嗜好者,特别是高血压病人,应该及时戒掉吸烟的不良习惯。

饮酒是导致高血压的又一个危险因素。有研究发现饮酒与高血压水平呈正相关,也就是说喝酒越多的人,血压水平就越高。大量饮酒(指每天饮用酒精量超过65克),或长期饮酒者的高血压患病率及平均血压水平都显著升高。平均每天饮酒精量30克~40克的人,比不饮酒的人收缩压高3~4毫米汞柱,舒张压高1~2毫米汞柱,高血压患病率高50%;如果饮酒精每天50克~60克,则收缩压比不饮酒者高5~6毫米汞柱,舒张压高2~4毫米汞柱,高血压患病率高75%,如果饮酒精每天平均60克~70克,高血压患病率臂不饮酒者高100%。另有研究报告指出,每天都饮酒的人收缩压和舒张压都比每周饮一次酒的人要高。这说明饮酒时血压升高的肯定因素,尤其长期大量饮酒对高血压发病更具有危险性。因此专家建议:已有高血压或其他心血管疾病时一定要戒酒,而对于已有饮酒习惯的成年正常人,应限制饮酒量,每天白酒量最好不超过一两。

吃食盐过多可引起血压升高,而低盐饮食可使血压降低。食盐的主要成分是氯化钠(NaCI,又称钠盐),人体对这种钠盐的生理需要量是根底的,成年人每天吃食盐2~3克左右则足以满足生理需要。许多医学研究都证明了钠盐吃得过多与058高血压高血压发病有关。例如食盐量很少的北极爱斯基摩人、太平洋马绍尔群岛居民和中南美洲的印第安人等,高血压患病率都很低,而食盐量高达到每天20克左右的日本北海道人,其高血压患病率高达40%。我国北方地区食盐量明显多于南方,北方居民食盐量每天在12~14克,其高血压患病率明显多于南方,如北京、天津、沈阳等北方城市高血压患病率比广州、南宁等南方城市高2~3倍。沿海产盐区与湖南常饮盐茶的地区人群患高血压病较多,而一生吃低盐膳食的人群很少发生高血压,如四川省凉山彝族高血压患病率仅0.34%,远远低于我国成年人高血压总患病率约11%的水平。以上说明食盐与高血压的发病有密切关系。目前我国人群的平均钠盐摄入量为每天7克~20克,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成年人每天食盐量应控制在5克以内。医学家预测若自婴幼儿时期起减少食盐量,则有可能使成年后人群的血压水平降低。

6.%神经精神源学说(Psychogenic%theory)神经精神源学说认为,由于外界不良刺激,引起长时间、强烈和反复的精神紧张和焦虑等情绪波动,使大脑皮质的抑制和兴奋过程紊乱,皮质功能失调,大脑皮层失去或不能正常对皮质下中枢实施控制和调节,使皮质下血管舒缩中枢长期处于以收缩功能占优势的功能状态,引起全身小动脉痉挛,外周血管阻力增加,血压升高。此种作用在最初是暂时性的,频繁发生后强化后而持久。在此过程中,也有下丘脑分泌的激素的作用。

不让愤怒表达出来(把愤怒压抑在内心)可能导致高血压的观点已经传播了半个世纪。高血压病人通常处于愤怒情绪的麻烦之中,他们无法表达愤怒。压抑愤怒可能导致交感神经系统的长期兴奋和高血压。有研究证实压抑愤怒与高血压紧密相关。1982年,Diamond对40年来的相关研究进行了回顾,阐述了愤怒的作用及其对高血压和冠心病的消极影响。他把高血压患者描述为“心中充满敌意并一直压抑冲动表达”的人。在同一年,Gentry%研究了习惯性的愤怒应对方式对一千多个被试的影响。通过这个较大样本的研究,他明确地证明,长期压抑的愤怒提高了罹患高血压的风险。

另外,还有专家研究证实,高血压与压抑愤怒存在显著的相关。事实上,血压正常者释放愤怒的可能性是高血压患者的两倍。从各方面来说,有许多研究把高血压同内心的愤怒联系在一起。

研究文献叶清楚地表明:无法(或不愿)表达愤怒对许多易感人群来说将导致高血压的形成;但这还仅仅只是说对了一半,很多研究已经证明,那些倾向于对他人表现出更多敌意和侵犯性行为(把愤怒发泄在外)的人群比正常人有更高05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的血压。

7.%内分泌学说(Endocrine%theory)内分泌学说认为肾上腺髓质和皮质激素的作用是形成高血压的主要机理。肾上腺素增加心排出量、去甲肾上腺素引起周围小动脉收缩,皮质醇、去氧皮质酮、18-羟去氧皮质酮、16-β-羟-脱氢异雄酮等使水钠潴留,都可使血压升高。但高血压病人肾上腺素和去甲盛肾上腺素的分泌并未增加,或轻度增多而不足以解释血压的增高。血压升高功能是小动脉对儿茶酚胺分泌的微小增多茶水强烈反应所致,此时尿中儿茶酚胺的代谢产物也增高。

8.%肾源学说(Renal%theory)肾源学说认为高血压与肾脏缺血有关。缺血的肾脏产生肾素,在血浆内肾素将肝脏产生的血管肾张素原水解为血管紧张素1,再经肺循环中转换酶的作用转化为血管紧张素Ⅱ。血管紧张素Ⅱ作用于中枢增加交感神经冲动发放,或直接收缩血管,还刺激肾素腺分泌醛固酮引起钠潴留。肾素一血管紧张素一醛固酮系统成为体内调节血管阻力与细胞外液的重要机制,而后者适合决定血压的主要因素。

(二)中医对高血压病的认识高血压是西医的病名。根据高血压病的临床主要表现、病程演变和并发症,本病可归属于中医文献中的眩晕、头痛、肝风等病证范畴,并与中风、心悸、水肿等病证有联系。我国1997年发布的中医临床疾病国家标准,已将高血压定名为“眩晕”。中医学虽无高血压这一病名,但中医历代医书对其病因、发病机理、症状和脂类等早有记载,如《内经》所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肾虚则头重眩摇,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是高血压发病与肝肾哟管的最早记载。后世医家对本病有进一步认识,如唐代《千金方》指出:“肝厥头痛,肝火厥逆,上亢头脑也”,“肝厥头痛必多眩晕”,认为头痛、眩晕是肝火厥逆所致。金元时代刘河间认为“非外来之风,由于将息失宜而心火暴盛”,朱丹溪则提出“无痰不眩”、“无火不晕”的观点,认为痰与火是引起本病的另一个原因。明代《景岳全书》更认为本病的发生“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并指出饮食、起居、情志酒色等在本病病因学上的意义。

中医学认为,高血压的病因病机,主要是由于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逸过度、内伤虚损和体质偏盛偏衰等因素,导致人体脏腑阴阳失衡,气血失调,气机升降失常,风火内生,痰瘀交阻而发病。病位主要在肝肾,其次是心脾。肝肾阴060高血压阳失调是本病的病机重点,阴虚阳亢是本病的主要证候表现。

1.%情志失调如长期持久的情志刺激、精神紧张或恼怒忧思,可使肝气内郁,郁久化火,耗伤肝阴,阴不制阳,使肝阳偏亢,上扰头目,引起血压升高。肝肾两脏关系密切,肝火亦可同时灼伤肝肾之阴,形成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导致血压增高。

2.%饮食不节主要由于过食肥甘厚味,或过度饮酒,以致痰湿内生,蕴久化热,痰热上扰,导致血压升高。或嗜食咸味,过量食盐,可使血脉凝滞,并耗伤肾阴,导致肾阴亏虚,肝失所养,肝阳上亢,亦可使血压升高。

3.%劳逸过度包括过度劳累和过度安逸两个方面。如劳力过度易伤脾胃中气,使运化无力,聚湿生痰,上扰轻窍,导致血压升高;劳神过度则暗耗阴血,房劳过度则耗伤肾阴,使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引起血压增高。过度安逸指缺乏运动锻炼,可使人体气血运行不畅,脾胃运化功能减弱,痰湿内生,郁久化火,痰火衰扰,导致血压升高。

4.%内伤虚损如劳伤过度,久病正虚,脏腑功能失调,湿浊痰瘀内生,化热生火,上扰清窍而血压升高。或年老肾亏,肾阴不足,肝失所养,肝阳偏亢,血压上升;且内风易动可引起血管意外从而合并中风病证。

5.%体质因素高血压的发病与体质因素有关。中医学认为,人的体质有阴阳偏盛、偏衰的区别。一般来说,身体偏胖者,多为阳虚之体;身体偏瘦者,多为阴虚之体。阳虚体质的人,一般以脾肾阳虚为多见。这一类型体质的人,机体阳气亏虚,热量不足,脏腑机能减退,脾胃运化功能降低或失调,容易导致痰饮湿浊内生,故有“肥人多阳虚痰湿”之说。痰湿蕴久不化,易生热化火,阻于脉络,蒙蔽清窍而导致血压升高。因此,身体肥胖的阳虚体质的人患高血压病,多与痰湿内热有关。

阴虚体质的人,一般以肝肾阴虚为多见,这种体质类型的人,体内阴液亏虚,精血津液等营养物质不足,身体偏消瘦,易导致阴不制阳,阳热内生,故有“瘦人06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多阴虚火旺”之说。肝阳偏亢,日久则化热生火而上扰清窍,引起血压升高。所以身体偏瘦的阴虚体质的人患高血压,多与阴虚阳亢有关。

6.%肝阳上亢肝为风木之脏,体阴而用阳,主升主动,其性刚劲,故《内经》说:“诸风掉眩,皆属于肝。”素体肾阴不足,肝阳偏亢;长期精神紧张、忧思郁怒,使肝失调达,肝气郁结,气郁化火,火耗肝阳,风阳内动。以上皆可导致肝阳亢逆,形成高血压。早期的高血压病患者多为此病机。

7.%肝肾阴虚肝藏血,肾藏精,二者同居下焦,生理互为依存,病理相互影响。临床上肝肾之阴亏虚多同时并存。由于肝肾阴虚,不能涵敛肝阳,阳气随即亢逆上冲,引起高血压。肝肾阴虚是高血压产生的基本病机。

8.%阴阳两虚高血压患者,早期多为阴虚阳亢。由于阴阳互根,阴虚则阳无以化生,故高血压病后期,病机常为阴阳俱虚,尤其当出现肾功能衰竭时。

9.%痰浊内阻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损伤脾胃,或忧思、劳倦伤脾,皆可使脾运化功能失职,导致水湿内停,湿聚成痰。肝气不舒,气郁湿滞,亦可使痰湿内生。痰浊内阻,或痰随风上扰,可出现头痛、眩晕等高血压症状。

10.%冲任失调冲任二脉均以肾精微物质基础。人随年龄增长,进入更年期时,肾中精气便显亏虚,从而引起冲任失调。素有肝肾之阴不足者更易在更年期发生冲任不调。冲任失调,则气血亏虚或逆乱,形成高血压。冲任失调型高血压多见于更年期的妇女。

11.%瘀血阻络中医学认为“初病在经,久病在络”,“初病在气,久病入血”,而“气病则累血,血病则累气”,故高血压后期可见瘀血阻络的病机。

高血压病人约有10%左右多年无自觉症状,而于体格检查时发现血压升高。

大多数的高血压病人在血压升高早期即出现症状,多为脑神经系统、心血管系统062高血压和动脉硬化等方面有关的临床表现,如头痛、头胀、头晕或眩晕、后颈胀痛、面色潮红、心悸、胸痛、失眠多梦、健忘耳鸣、手足麻木、肌肉疼痛等症状。

(1)头痛、头胀、后颈胀痛:头痛是高血压病人最常见的症状之一。高血压的头痛有几个特点:疼痛部位通常在后脑、前额和头部两侧太阳穴处,或伴后颈项部胀痛;头痛以白天、早晨为多;性质以胀痛、跳痛为多见;常伴有头晕、面色潮红或面部烘热等症状。

(2)头晕或眩晕:眩晕即头晕目眩的症状。高血压病人病情轻的,一般只出现头晕,或轻度眩晕,如病情重的,则头晕目眩,头重脚轻,甚至站立不稳。

(3)心悸、胸痛: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发慌,感觉心脏跳动不安的一种症状。高血压病早期,可因外界刺激使病人出现心慌、心悸的表现,中、晚期高血压病人伴心功能不全时,出现心律不齐、气喘、下肢水肿等症状;若伴有冠心病,则出胸闷、胸痛等症状。

(4)失眠多梦:高血压病人可出现失眠,轻者表现为入睡困难,或睡眠不深,睡中易醒,半夜醒来后难以入睡;重者彻夜难眠。失眠者常伴有多梦现象,甚至噩梦纷纭。长期失眠可使高血压病情加重。

(5)健忘、耳鸣:健忘是指病人的记忆力减退,耳鸣是指病人自觉耳中有响声如蝉鸣,或脑中“嗡嗡”轰鸣。这一方面是高血压病人由于血管硬化,脑部供血不足等直接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可能与神经衰弱有关。

(6)手足麻木、肌肉酸痛:高血压病人可出现手足麻木和僵硬的感觉,有的则表现为腰酸背痛、肌肉酸痛。这种现象多数是由于高血压动脉硬化等原因引起肢体局部供血不足所致。

血压分类表分期收缩压(高压)(mmHg)舒张压(低压)(mmHg)理想血压小于120和小于80正常血压小于130和小于85正常高限130~139和/或85~89高血压1期140~159和/或90~992期60~179和/或100~1093期大于或等于180和/或大于或等于110根据对心、脑、肾的损害程度还可将高血压分为三期:Ⅰ期、无心脑肾损害;06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Ⅱ期、有心脑肾损害,但功能还在代偿状态;Ⅲ期、有脑出血、心力衰竭、肾功能衰竭等。

不太高和高血压处理正常人在运动、情绪波动、失眠及饮酒后可以出现血压的一过性升高,这些都是正常的生理反应,不属于疾病。但55岁血压正常的人,未来发生高血压的危险性很大,血压接近正常高值或者高血压前期的病人尤其如此。血压在正常高值或者高血压前期的病人,不管将来是否或者何时血压发展到140/90毫米汞柱,其患心血管病的风险都增加了,应以适当方式进行干预。

首先应明确高血压除了和遗传有关系外,还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不良的生活方式不但导致高血压,还会引起糖尿病、血脂异常及高尿酸血症等,统称为代谢综合征。高血压患者除了关注血压,还应该定期监测血糖和血脂情况,一旦发现异常,应采取综合的防治措施,控制各种危险因素,减少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

如果多数情况下血压<140/90毫米汞柱,偶尔超过140/90毫米汞柱,应寻找血压升高的原因或者诱因,如过度的精神应激,疾病伴随情况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哮喘发作、睡眠呼吸暂停等都可以诱发血压升高。如果血压升高与心与睡眠或情绪相关,查体患者心率又较快,应考虑患者是否有过度的精神刺激或者紧张,或者已经患有抑郁症,这时治疗高血压时去除诱因、镇静、改善睡眠及精神状态。经过这样的处理多数患者血压可以恢复正常,如果仍有升高,首先考虑使用倍他受体阻滞剂。

如果血压偏高,即超过120/80毫米汞柱,虽然没有达到140/90毫米汞柱的高血压标准,应开始积极调整生活方式。

(三)高血压病的相关检查高血压病人到了医院,医生除了详细询问病史,测量血压和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以外,还需做如下检查:1.%心电图和超声心动图检查,以判断有无左心室肥厚、心律失常和心肌缺血。

2.%胸部X线摄片,了解有无心脏扩大。必要时做血管造影检查,以判断有无主动脉扩张、延长或缩窄。怀疑脑中风时可做头部CT检查,以确定是脑出血或脑梗塞。

3.%肾功能检查,包括尿常规(查尿比重、尿蛋白及尿显微镜检查),查血肌酐、血尿素氮、血尿酸。

4.%血糖,查空腹血糖及餐后2小时血糖。

5.%血脂,查血浆胆固醇、甘油三酯、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载脂蛋064高血压白等。

6.%眼底检查,了解眼底动脉硬化程度及有无眼底出血、渗出及视乳头水肿等情况。

7.%血钾、钠、氯、钙等血清电解质检查。

8.%年轻高血压病人可做肾上腺B超检查。

对一些复杂的继发性高血压病人,还可选做一些特殊检查,以寻找引起高血压的某种可治愈的原发疾病。如怀疑为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病人做静脉肾盂造影、肾动脉造影、肾图及肾静脉血素水平和活性的测定。血、尿儿茶酚胺及其代谢产物水平测定对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具有特殊意义。血、尿皮质醇与醛固酮水平测定对鉴别内分泌性高血压也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四)高血压病人的中医辨证1.%辨证要点(1)头痛辨虚实头痛是高血压病常见的症状。头痛有外感内伤之分,高血压病的头痛属内伤头痛,论其机理又有虚实之分。实证多因于肝阳上亢,头痛多为头胀痛或跳痛,痛势较剧;虚证常见于肾精不足或阴阳两虚,头痛不太剧烈,以头晕为主,时轻时重。

(2)眩晕辨证本虚实眩晕多属本虚标实之证,肝肾阴亏,气血不足,为病之本;痰、瘀、风、火为病之标,各有其特点,如风行主动,活性炎上,痰性黏滞,瘀性留着等等。高血压病患者多有眩晕一症,其病机常是虚实夹杂,临证当仔细辨别标本孰缓孰急,孰轻孰重,以便正确遣方用药。

(3)辨痰浊瘀血阴虚阳亢是高血压的基本病机,但由于高血压病程长,病因复杂,在其发展过程中,常夹杂痰浊瘀血等病理产物,治疗时如不能兼顾,则影响疗效。一般兼痰浊者症见头沉重,胸闷,食欲不振,舌胖,苔浊腻或白厚而润,脉滑或弦滑;兼瘀血者症见头痛,部位固定,失眠健忘,面或唇色紫暗,舌有瘀点或瘀斑,脉弦涩或细涩。

06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辨证分型(1)肝阳上亢症见头目胀痛,心烦易怒,胁痛口苦,面红目赤,大便干结,小便黄赤,睡眠不宁,舌质红,苔薄黄或少苔,脉弦。阳热上扰则头痛头胀,面红目赤;肝疏泄太过,则心烦易怒,胁痛口苦;肝阳引动肝风,则见睡眠不宁;火热内盛,则大便干结,小便黄赤;舌脉均匀肝阳上亢征象。

(2)阴虚阳亢症见头晕头痛,失眠多梦,烦躁不安,心悸气短,腰酸乏力,舌质红,苔黄,脉弦细无力。阴虚,阳热上扰清窍,则头晕、头痛;肝失条达,木郁不舒,则善怒烦躁;肾水不足,心火失济,则心悸、失眠梦多;肝肾阴虚,腰无所主,则腰酸乏力;舌脉均为阴虚火旺之象。

(3)痰湿内盛症见头晕头痛,胸闷心悸,浮肿,四肢无力,脘腹满闷,两胁作胀,舌苔白腻或黄腻,脉细滑。湿浊上逆,清阳被遏,则头晕头痛;湿困脾土,则浮肿、四肢乏力;水湿凌心,则心慌;湿阻,胸阳不振,则脘腹满闷;肝气不舒,则两胁作胀;舌脉为痰湿内盛之象。

(4)冲任不调妇女月经来潮或更年期前后,出现头痛、头晕、心烦失眠、周身不适和血液波动,脉弦细。冲为血海,任主胞胎,冲任功能决定着女子孕育及月经来潮。冲任功能的正常发挥依赖于心、肝、脾、肾的功能正常。女子于经期或更年期,气血逆乱,血虚火血郁,阳气上冲,故可见头痛、头晕、心烦失眠和血液波动,而脉弦细。

(5)肝肾阴虚头晕头痛,眩晕耳鸣,视物模糊,腰腿酸软,舌质红,苔少,脉弦细。腰为肾之府,肾亏则腰腿酸软;肝开窍于目,肝血不足,则目不得养,,故视物模糊;肝肾阴虚,水不涵木,肝疏泄太过,则头晕头痛、眩晕耳鸣;舌质红少苔、脉弦细,为肝肾阴虚、水不涵木之象。

(6)血脉瘀阻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舌质紫,脉涩。肝失疏泄,气机不畅,或外伤而致血瘀;瘀阻于头面,扰动清窍或阻于脑络,则见头痛头晕、经久不愈、痛处固定,而舌质紫、脉涩。

(7)阴阳两虚头昏眼花,耳鸣,腰酸,畏寒,阳痿,遗精,尿频,舌质淡嫩,脉沉。肝肾066高血压阴虚,则见头昏眼花、耳鸣、腰酸膝软等症;肾阳不足,则见畏寒、阳痿、遗精、尿频。舌脉亦为阴阳两虚之象。

三、高血压病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及服药原则高血压的治疗方法包括非药物疗法和药物疗法两大类。

(1)非药物疗法:是指通过改变病人的饮食、生活方式,去除不利于高血压病人身心健康的习惯。包括饮食、运动和精神心理治疗等,如开展适当的运动锻炼,保持足后的睡眠,保持理想的体重,调节饮食结构(减少食盐和脂肪摄入,增加蛋白质食物等),戒烟戒酒,保持乐观情绪和平衡心态,克服不良的社会心理压力的影响等等。

(2)药物疗法:包括中药和西药两类。中药治疗有中药煎剂(也称汤剂)处方辨证施治、中成药治疗和单验方治疗,此外还有中医针灸、推拿按摩等疗法对高血压也有一定的作用。目前用于治疗高血压的常见西药有以下几个种类:①利尿剂:如双氢克尿塞、吲达帕胺(寿比山)等。

②β受体阻滞剂:如心得安、氢酰心安、倍他乐克等。

③钙拮抗剂:如心痛定、尼群地平、波依定、硫氮卓酮等。

④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简称ACEI):如卡托普利(开搏通)、依那普利、贝拉普利(洛汀新)等。

⑤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如氯沙坦、缬沙坦等。

⑥ɑ受体阻滞剂:如酚妥拉明、哌唑嗪等。

⑦其他药物:如直接血管扩张剂肼笨哒嗪、硝普钠等。

一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对一期高血压(或轻型)病人,症状不明显者,应先采取非药物治疗,如控制体重,限制钠盐,做医疗体操,打太极拳,练气功等。并在4周内多次复测血压,若4周内血压继续升高,或持续超过21.3/12.3kPa(160~95mmHg),应开始用抗高血压药物治疗;若4周内舒张压降至12.8%kPa(95mmHg)以下,或收缩压下降至21.3%kPa(160mmHg)以下,并保持这一水平,可继续非药物治疗。在此期间视血压波动情况,再决定是否开始药物治疗。或舒张压在12.0/12.8%kPa(90~95mmHg)之间,或收缩压在18.7/21.3%kPa(140~160%mmHg)之间,例总有06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如合并高脂血症、糖尿病、冠心病,家族史中有心、脑血管病史者,也需进行药物治疗。

中草药和针灸均有协同降压作用,临床上可配合应用,如疗效不满意时,再加用小剂量β受体阻滞剂、钙拮剂或利尿剂治疗。

Ⅱ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Ⅱ期和Ⅲ期高血压病人,血压常持久而稳定地升高,且伴有心、脑、肾脏损害,在非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必须加用药物治疗,使血压下降至21.3/12.8kPa(160/95mmHg)以下。在药物选择时,还应考虑有利保护和恢复已有损害的脏器功能,防治其他对心血管有害的因素。这样可以减少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和死亡。

Ⅲ期高血压病人如何治疗?

与Ⅱ期高血压病人类似,Ⅲ期高血压病人,在选择药物治疗时,应注意因人而异,根据患者的情况,如年龄、病史、血压水平,靶器官损害程度,心脏血管病的危险因素,既往药物治疗情况以及有无合并症等情况综合考虑。例如,对老年人选用钙拮抗剂,而对年轻者特别是心率快,脉压差大的高动力状态,应首选β受体阻滞剂。另外,对合并心衰者,可首选转换酶抑制剂等。

总之,高血压病人应在心血管病医生指导下,进行有规律的抗高血压药物治疗。

(二)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1)泽泻降压汤[组成]泽泻、益母草、车前子、夏枯草、草决明、钩藤、桑寄生、丹皮各等份。

[用法]水煎服。

[功用]平肝息风降压。适用于肝阳偏亢的各期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有关报道,用本方治疗104例Ⅰ~Ⅲ期高血压病患者,大多数病人血压及症状得到改善。36例随访1~5年,有22例血压稳定,不稳定者再服本方后血压仍能下降。该方中泽泻据现代药理研究表明具有利尿、降压、降血脂及减轻动脉硬化、改善脑循环等作用。

(2)复方槐花降压汤[组成]槐花25克,桑寄生25克,川芎15克,地龙15克。

[用法]水煎服。

068高血压[功用]疏肝活血,养阴潜阳。用于肝郁血瘀、肝肾阴虚阳亢之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曹正中报道,150例高血压病人用本方治疗3个疗程(15天为一疗程)以上,结果:临床治愈81例,占54%;好转59例,占39.3%;无效10例,占6.7,总有效率为93.3%。一年后复查眼底,58例动脉硬化者有4例加重,7例减轻。

(3)逍遥降压汤[组成]丹皮15克,栀子15克,黄芩15克,菊花15克,柴胡15克,白芍24克,茯苓15克,钩藤15克,夏枯草30克,当归12克,薄荷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疏肝泻热。适用于中青年早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据李庆升的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33例高血压病患者。结果,降压疗效:显效14例,有效11例,无效8例;症状疗效:显效与改善者26例,无效7例;治疗后收缩与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者分别为30例和21例,下降20mmHg以上者分别为23例与10例。

(4)降压方[组成]生石决明、罗布麻叶、豨莶草各30克,白芍、益母草、汉防己各10克,桑寄生、丹参各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患者。

[疗效]据谭锦雯等报道,用本方加减治疗103例高血压病患者。结果表明:显效(舒张压下降20mmHg以上,症状改善明显)44例,有效(舒张压下降10mmHg以上,症状改善明显)52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2%。

(5)山楂化滞汤[组成]山楂15g%%%菊花20g%%%槐花15g[用法]水煎服[功用]适用于各型高血压病人[疗效]强心、降血脂、降血压山楂能显著降低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有效防治动脉粥样硬化;山楂不能通过增强心肌收缩力、增加心输出量、扩张冠状动脉血管、增加冠脉血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等起到强心和预防心绞痛的作用。此外,山楂中的总黄酮有扩张血管和持久降压的作用。因此,高血脂,高血压及冠心病患者,每日可取生山楂15~30克,水煎代茶饮。

06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丸剂疗法(1)蜜丸,亦称“烧水蜜丸”。采用蜂蜜为赋形剂备的丸剂。蜜丸服用方便,并可减少药物对胃部的刺激,是临床最常用的丸剂剂型之一。

(2)糊丸:采用米糊、麦糊(今多用糊精)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成形后经过干燥,碾米干燥的固体,其崩解速度慢于水丸和蜜丸。

(3)水丸:亦称水泛丸,即以水作黏合剂,用人工或机械的泛丸制成,其崩解时间较蜜丸和糊丸为迅速。水丸由于不另加赋形剂,故以同样重量比较,水丸的药物效价大于蜜丸和糊丸。

(4)蜡丸:系用蜂蜡为赋形剂制备的丸剂(与仅将蜂蜡为壳包护丸药者不同)。蜡丸方中的药物多含有毒性物质,在普通水溶液中不能完全崩解,但在肠中能徐徐释放并发挥其疗效。

中成药①牛黄降压丸[组成]郁金、党参、珍珠、明雄黄、牛黄各等份。

[用法]制成丸剂[功用]清心化痰,镇惊降压。适用于阴虚阳亢型各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药理研究表明,本品对肾型高血压大白鼠有确切的降压作用,其降压作用迅速,而降压过程温和缓慢,最后可使肾型高血压大白鼠的动脉血压降到接近正常水平。停药后,能在短期内维持在用药期间的血压水平。另外,对大白鼠有显著增加尿量的利尿作用。临床研究证明,本品能调节机体阴阳平衡,治疗高血压病总有效率73%;对治疗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疗效尤为优异。服药后,症状消失快,血压徐徐下降,患者无不舒适感觉。对高血压而导致的头痛、头晕、失眠、耳鸣等症状解除迅速,且疗效持久。

②仙灵降压丸[组成]仙灵脾地上茎叶部分。

[用法]制成丸剂,每天用药量相当生药30克,分3次口服,1个月为1个疗程。

[功能]益肾壮阳,强心降压。用于阳虚型高血压。

[疗效]治疗115例,降压疗效:显效39例(33.9%),总有效率78.26%;主要症状疗效:头胀好转率51.2%,头痛好转率50%,眩晕好转率59.1%,心悸好转率61.3%,失眠好转率40.4%。

070高血压3.%散剂疗法(1)远菊二天散[组成]生远志、菊花、天麻、天竺黄、川芎、柴胡、石菖蒲、僵蚕各等份。

[用法]研末后装胶囊服用。

[功用]平肝降压。适用于稳中有降期高血压病患者。

[疗效]有研究表明,以151例高血压病人服用,血压平均由22.7/13.7kPa(170/130mmHg)降至19.6/12%kPa(142/90%mmHg),总有效率为92.7%,略高于用复降片(2片,每日3次)进行对照治疗的54例病人的有效率(87%)。服该方后,部分病人心电图及脑电图有所改善。1年后随访服用该方的病人发现,其中仍有45%未用其他降压药而血压仍控制良好者。

(2)天石散[组成]天麻15克,石决明30克,炒黄芩9克,生远志、菊花、川芎各15克,天竺黄12克,柴胡、石菖蒲、僵蚕各10克,夏枯草15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或装入胶囊备用(每粒0.5克重)。每次服20~25克,1日服3次,饭前半小时服下。

[功用]平肝潜阳,清热化痰,活血祛风,安神定惊。主治高血压病。

[疗效]治疗250例,基本痊愈77例,显效145例,有效20例,无效8例。

(3)定摇散[组成]东北红参、白术、茯神、炙甘草、姜半夏、陈皮、远志各35克,钩藤、僵蚕各70克,全蝎35克,炙蜈蚣17.5克,羌活35克,防风105克,麻黄、干姜各17.5克,玳瑁、黄芪、附片各35克,天麻70克,杭白芍3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7~10克,温开水送服,1日服3次,连服4个月为1疗程。

[功用]益气安神,平肝息风,温肾健脾。主治肝阳上亢型高血压病,注意事项(1)散剂是一种粉末状固体制剂,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极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剂容易挥发损失,含树脂类药物多的散剂,受热后易融结成块,易吸潮的散剂也易互相黏附成块,某些药物的成分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其保存与贮藏时以密闭不漏心气为原则,用瓶装、全装、袋装均可,并应放在暗冷干燥的地方。有特殊气味的散剂应单独贮放,以免沾染其他药物。

(2)为防止口服时散剂进入气管,一般以少量温开水将散剂调成糊状为宜。

07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各种中医传统特技疗法(1)针刺疗法针刺疗法起源于中国,已经有数千年的历史,一般诊断以追溯至石器时代。

原始的针刺工具称作“砭石”。《说文解字》云:“砭,以石刺病也,”《左传》曰:“美砭不如恶石。”应用砭石治病,符合原始时代广泛使用石器的特点。古人最初是用打制的石器刺破痈疡,排出脓血,以减轻病痛,随着经验的积累,便产生了专门用于医疗的工具砭石,创造了砭刺激疗法。可以说,砭刺是针刺的前身。

砭石的应用,《内经》中有多处记载。我国在内蒙古自治区和山东省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共发现3枚砭石,就是有力佐证。除砭石以外,古代可能还将骨针、竹针及陶针等应用于医疗。

疗法一[取穴]曲池、少海。

[针法]取双侧曲池穴,向对侧少海穴透刺1.5~3寸深,得气后,用捻转是插手法,使针感上传至肩,下行于腕,行针1分钟,每5分钟行针1次,30分钟后每10分钟行针1次,留针1小时。每日1次,15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治疗高血压56例,显效40例(71%),明显有效9例(16%)。有效5例(9%),无效2例(4%)。治疗前平均血压190/115mmHg,针刺后平均降至156/95mmHg。

疗法二[取穴]①主穴:风池、三阴交、丰隆、太冲、太溪(双侧)。

②配穴:耳鸣加翳风(患侧);呕吐加内关(双侧);心悸加阴郄(双侧);胸闷加膻中;食少加足三里(双侧);口苦加阳陵泉(双侧)。

[针法]留针15分钟,隔日1次,10次为1个疗程,休息1周,再行第2疗程。

注意事项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②妇女怀孕3个月以下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性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③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④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072高血压⑤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⑥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计,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经组织。

(2)耳针疗法祖国医学中有关运用耳郭诊察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古人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耳郭是体表的一部分,躯体内脏器官有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耳郭上出现反应,如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疼痛、脱屑、变色、丘疹等。而在这些特定的敏感点上施以针刺等刺激,则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或组织的疾患。这些已被前人的医疗实践所证明。

①[取穴]主穴:心、肝炎区、脑点、降压点。失眠加神门;多梦加胆;心悸加心脏点;四肢麻木加耳郭四肢相应穴;严重头晕加耳尖。均取双侧。

[针法]用耳环针刺入穴,外用胶布固定。膈日1次,嘱患者每天按压数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本病103例,显效85例(82.5%),改善15例(14.5%),无效3例(2.9%)。

②王不留行籽耳压法[取穴]降压沟、降压点、神门、内分泌、脑、耳后肾穴。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菱形胶布上,压于耳穴上。每穴压1粒,每次按揉各穴3~5分钟,每日按压3次,每隔3日换压对侧穴位,1个月为1个疗程。

③磁珠耳压法[取穴]角窝上、交感、降压沟、心、神门、高血压点、皮质下。

[用法]取500~1000高斯磁珠备用,再根据病情选上述穴位4个贴压。每次贴压3~5天,休息3~5天后,再贴压第2次,4~5次为1疗程。

④磁疗针耳压法[取穴]降压沟、神门。

[用法]用磁疗针的尖部垂直按压穴位。每穴按压3~5分钟,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日。

⑤草决明耳压法[取穴]肝火上炎型取穴:肝、肾、角窝上、肝阳及耳背的心、肝、肾;阴阳两虚型取穴;心、肾及耳背的心、肝、肾:痰湿型取穴:脾、三焦及耳背的心、肝、肾。

[用法]把胶布剪成0.8cm见方,放1料草决明丸。耳郭用75%酒精棉球擦净后,贴压在所选的耳穴上,由轻到重按压10下,便患者有发胀、发热的感觉。每07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日压3~5次,每周贴压3次,10次为1疗程,休息10~15天,再作下一疗程治疗。

⑥绿豆耳压法[取穴]降压沟、降压点、肝阳1、肝阳2、肝阳2、肝阳3、内分泌、镇静。

[用法]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敏感点,有时穴区可见黑小斑点、脱屑、小肿块等。用圆形绿豆置于0.8cm见方的胶布正中,贴压穴处,按压以有酸、麻、胀、痛为度,手法宜重。每日按压3~5次,每次1~2分钟,直到疼痛减轻或消失为准。双侧贴压,每次3~5穴。

⑦脊背疗法本疗法由古代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将针具按长短、大小、组织及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疗法在我国东北民间流传较广。

[取穴]①主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缘)。

②配穴:胸5穴(第5胸椎棘突上缘)。后合谷:第1、2掌骨间基底部。

[针法]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紧张。医者对准穴位,右手持针,针尖向下,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项①脊背针具粗、刺激强,针刺前应让病人有思想准备,防止晕针和意外事故。

②体位根舒适,可采取坐位或卧位针刺。坐位时可采取低头、两肩下垂、腰背挺直的姿势。

③进针后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④妊娠期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还宜采用本法。

(3)舌针疗法舌针疗法是针刺舌体上一些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舌与脏腑经络的关系,在《内经》中有很多记载,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心主舌,……在窍为舌。”《灵枢·脉度》篇也说:“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另外,如《灵枢·经脉》篇云:“手少阴之别,……系舌本。”又说:“肝者,筋之合也,盘者取于阴器,而脉络于舌本也。”因为脏腑经脉气血上通于舌,脏腑经脉的病变亦可心从知应出来,通过针刺舌上的穴位,可以治疗全身疾病。早在《内经》已有了舌针的记载,如《灵枢·终始》篇云:“重舌,刺舌柱以铍针也。”《素问·刺禁论》曰:“刺舌下中脉太过,血出不止,为。”可见古074高血压代医家,不仅运用了舌针,而且已积累了一定的临床经验。近人在历代医学的基础上,通过临床实践,又创用一些舌针新穴,并扩大了舌针治疗疾病的范围。

[取穴]①神根穴:舌底舌下系带根部凹陷中。

②液旁穴:在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1/3处。

③支脉穴:在左右舌下静脉内侧距舌根部分处。

④心穴:位于舌尖部。

[针法]①舌针前,一般给予患者3%过氧化氢或1/5000高锰酸钾液漱口,以清洁口腔。

②针舌面穴位时,患者自然伸舌于口外;针舌底穴位时,嘱患者将舌卷起,舌尖抵住上门齿,将舌固定;舌尖向上反卷,用上下门齿夹住舌,使舌固定;亦可由医者左手垫纱布敷料,固定舌体于口外,进行针刺。

③针刺时采用快速进针,斜刺1寸左右,手法采用捻转与提插相结合的方法,留针5分钟。

④舌穴刺血法:一般采用26号1.5寸毫针,在选用穴位上,快速浅刺放血。

(4)皮肉针疗法皮肉针疗法,又称浅刺留针法,是应用特制的小针固定于穴位皮内或皮下并给于较长时间埋藏的一种方法,亦即皮下埋针法。

皮内针疗法是古代针刺留针方法的发展,首创于20世纪70世纪年代,至今盛行不衰,广泛地应用于治疗各种病痛。

[取穴]①肝俞、心俞、安眠(双侧);②曲池、足三里、风池(双侧)。

[针法]以颗粒型皮内针在肺俞、心俞进针后,垂直于脊柱方向刺入,固定。

在曲池、足三里、风池进针后,针尖向下沿皮刺入,固定。两组穴位交替进针。

暑热天每组进针1~2天,冬天可埋1周左右。

颗粒型皮内针操作法:左手拇、食指按压穴位上下皮肤,稍用力将针刺部位的皮肤撑开固定,右手持夹着针柄的小镊子,沿穴位皮下将针,沿穴位皮下将针身刺入真皮内,可进入0.5~1厘米。埋针时针身与经络线垂直成十字型交叉,在露出皮肤外部分的针身和针柄下的皮肤表面粘贴一小块方形胶布,然后再用一块较前稍大的胶布覆盖在针上,将颗粒型针柄粘贴固定。这样可以保持针身固定在皮内,不致因活动而使针具移动或丢失。

07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注意事项①埋针宜选用易于固定和不妨碍肢体活动的穴位。

②埋针后,患者感觉刺痛或影响肢体活动时,应改用其他穴位重新埋针。

③暑热天进针不应超过2天,以防感染。

(5)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代医家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

疗法一[取穴]①心俞、血压点;②曲池、足三里。

[用法]用植线法。在局部消毒局麻后,将0~1号肠线2厘米挂于埋线针上,按针刺入穴内。心俞向脊柱方向斜刺2厘米,余穴直刺2.5~3厘米,取出埋针线,使肠线留植穴内。每次埋1组穴位。两组交替使用,15~20天埋线1次。

疗法二[取穴]一侧曲池、手三里,对侧足三里、阑尾穴。

[用法]用注线法。局部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1.5厘米放入12号腰穿针尖端,直刺入穴内约2厘米,推入肠线,退出腰穿穿针,用胶布固定。两侧穴交替使用,20天进线1次。

疗法三[取穴]膈俞、血压点。

[用法]膈俞穴用穿线法。穴位消毒局麻后,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从穴位上1.5厘米处进针,从另下侧1.5厘米处出针,埋入2~3厘米。血压点用注线法。

将1号肠线1厘米放入12号腰穿针,直刺2厘米深推入针芯,将肠线埋于肌层。

15天1次,5次为一疗程。

疗法四[取穴]敏感穴位。心悸、烦躁配神门;肢体麻木配曲池、阳陵泉;失眠配安眠;颈后痛配天柱;头顶痛而晕加百会;头侧痛加头维。

本病敏感穴位多分布于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厥阴经等经脉上。临床上以压痛和圆形结节为主要敏感反应。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太阳经之心俞、肝俞、胆俞、膈俞、脾俞、肾俞、神堂、天柱;足阳明经之足三里、丰隆、人迎、头维、足厥阴经之太冲、中都、期门;足太阳经之风池、阳陵泉、京门;手阳明经之曲池、手三里;手少阴经之神门、灵道、阴郄;手厥阴经之郄门、内关;足076高血压太阴经之三阴交;足少阴经之太溪、育俞;手太阳经之天宗;任脉之石门、巨阙、膻中;督脉之筋缩、百会、风府、囟会;奇穴之血压点、太阳等。

[用法]选取敏感反应最明显的穴位2~3个进行进线。胸背部穴位用穿线法,将1~3号肠线2~3厘米埋于穴位皮下。四肢穴位情况用注线法,直刺或斜刺埋入1~2号羊肠线0.5~1.5厘米于穴内。但在人迎、太溪等穴埋线时应注意避开动脉血管。埋线每次间隔20天,5次为1疗程。

疗法五[取穴]降压沟(耳穴)、足三里、曲池。

[用法]用注线法。局部消毒麻醉后,将00号肠线置入9号穿刺针内,从降压沟上端向下沿皮刺入,埋入肠线1厘米。然后用2号肠线置于12号穿刺针内,分别刺入足三里、曲池各2~3厘米,埋入肠线1.5~2厘米,1月1次。

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②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③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尝试,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譼訛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其、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其等均不宜使用本疗法。

譽訛羊肠用剩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譾訛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譿訛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常,由于刺激操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伤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就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譹訛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譺訛个别病人对羊肠绕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07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譻訛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此种现象应及时帛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6)磁场敷贴穴位疗法磁场敷贴穴位疗法,又称磁针疗法,是应用磁场代替毫针刺激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早在2000多年前,传说古代名医扁鹊曾用过磁石治病。西汉初期,在《神农本草经》一书中也记载过磁石的特性及其治疗的疾病。这些记载都是将磁石作为煎剂内服。1596年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记载“真磁石豆大,塞耳中,口含生铁一块,觉耳如风雨声即通”,产生了磁石外治疗法。

近代把磁场和经络学说相结合起来,开创了磁针疗法。近年来又出现了磁珠耳穴敷贴疗法、旋转磁场治疗仪。目前常见的磁针疗法有三种:第一种是用几百高斯至几千高斯,不同规格的磁钢或磁珠,敷贴体穴或耳穴。第二种是将某种强度的磁钢,装在一个圆盘上,用电动机一口咬定?动圆盘旋转,产生旋转磁场,作用于穴位。第三种是用50周交流或脉动直流电通过带铁芯的线圈,产生交变或脉动磁场,敷压在穴位上。磁针疗法对一些常见病进行国的大量实践,外部威胁一定疗效。

疗法一[取穴]主穴取曲池、内关、百会、足三里、三阴交,配穴取风池、太阳、太冲、神门。

[用法]用磁场强度为600~2000高斯的磁片敷贴穴位。亦可用交变电磁法或旋磁法,选2~4穴,每日治疗20~30分钟。对较重嘱患者开始磁疗,宜选磁性强度较低的磁片,并少贴几个穴位,时间宜短,如反应后再逐渐增加。磁疗对原发性Ⅰ、Ⅱ期高血压病疗效较好。

疗法二[取穴]第1组神门、心,第2组肝阳、肾,第3组降压沟。

[用法]采用穴位磁珠敷贴治疗,取直径3毫米,磁场强度400高斯左右的磁珠,用胶布固定于穴位。第1周敷贴第1组穴位,以后每周周轮换1组,1~3组循环敷贴。每周测量血压1~2次,直至血压降至正常或恢复到一定程度,再继续敷贴1个月以巩固疗效,治疗9周后如血压仍未降至有效标准者,停止治疗。

注意事项①本疗法无明显禁忌症,对白细胞总数在4000以下,及体质极度衰弱、高热078高血压等患者慎用。一般先用弱磁场磁片,少贴穴,作探索性治疗,如有副作用时停止治疗。

②本疗法的治疗剂量,往往是由磁片的场强和数量、面积、场型、磁场梯度等量和总和所构成,而决定应用多少治疗剂量,则应以患者年龄、体质、病情、病程等为依据。新生儿无论患什么病,剂量应最小,如用100高斯磁片,最多不超过4片。具体剂量还需结合临床灵活应用。

③本疗法常见的副作用如头晕、乏力、心悸、疼痛加重等。这些反应出现后,绝大多数不需要特殊自理,停止1~2天或改变一下磁疗方法,即可消失。有少数患者,如继续治疗而致副作用持续加重,即停止磁疗,副作用亦会自行消退,一般不会留下不可逆转的后遗症。

(7)高血压病人的运动疗法①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与抑制过程及改善机体主要系统的神经调节功能②降低毛细血管、微动脉及小动脉的张力,调节血液循环,降低血压③降低血黏度,提高血液流变性,改善微循环,增强物质代谢的氧化还原和组织内的营养过程。

④增强机体和血液循环的代偿机能,改善和恢复患者的一般全身状况。

⑤减轻应激反应,稳定情绪,抑制心身紧张,消除焦虑状态。

运动和各类高血压病康复体育的运动类型选择以有氧代谢运动为原则。要避免在无氧中做推、拉、举之类的静力性力量练习或憋气练习。应该选择那些有全身性的、有节奏的、容易放松、便于全面监视的项目。

有条件可利用活动跑道、自行车率计等进行运动。

较适合高血压病康复体育的运动种类和方法有气功、太极拳、医疗体操、步行、健身跑、有氧舞蹈、游泳、娱乐性球类、郊游、垂钓等等。

①气功:以放松功较好,也可酌用站桩功、强壮功和运功等。练功原则强调“松”“静”“降”。要求配合意念和简单的动作。意念的部位宜低于心脏位置,如丹田、涌泉穴等。呼吸宜用顺呼吸法,不宜采用停闭呼吸法。要适当延长呼气,以提高迷走神经的兴奋性。动作宜采用大幅度有松有紧,有张有弛的上下肢及躯干的交替和联合运动,切忌持续性紧张的长时间等长收缩运动。

气功练习每天至少1次,每次30分钟~45分钟。据报道,一次练功后可使收缩下降2.1~2.4kPa,舒张压也有下降。一般在练功两周左右见效。有报道,一组用药物治疗血压仍未能很好控制的病例,加用气功后血压得到有效控制。在巩固期加用气功更为有效,常可使维持用药量减少1/3~1/2,并使血压维持平稳。

07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②太极拳:由于太极拳动作柔和,肌肉放松且多为大幅度活动,思绪宁静从而有助于降低血压。高血压患者练完一套简化太极拳后,收缩压可下降1.2~2.7kPa(10-20mmHg),长期练习太极拳的老人安静时收缩压的平均值约比同年龄老人低2.7kPa左右。

高血压患者打太极拳时最重要的是注意一个“松”字,肌肉放松能反射性地引起血管“放松”,从而促使血压下降。此外,打太极拳时根用意念引导动作,使思想高度集中,心境守静,这有助于消除高血压患者的紧张、激动、神经敏感等症状。

③步行:步行可按每分钟70~90步开始,约每小时步行3~4km的速度,持续10分钟。主要适用于无运动习惯的高血压病患者作为一种适应性锻炼过程。以后可逐渐加快步速或在坡地上行走。国内应用医疗步行(平地行走加上下小山波)治疗高血压取得较好疗效。

方法举例第一条:1600m平路。用15分钟走完800m,中途休息3分钟第二条:2000m平路,用18分钟走完1000m,中途休息3~5分钟第三条:2000m路程,中有两段各长100m,斜度5~10度的短坡,用20~25分钟步行1000m,休息3~5分钟,继续用7~8分钟,走完500m平路,休息3分钟然后用20~30分钟上山,中间可适当休息。上山后休息5~10分钟,然后下山。

④健身跑:在进行健身跑前要作心电图运动试验,以检查心功能和血压对运动的反应性。高血压患者的健身跑,不要求一定的速度,运动的频度可根据个人对运动的反应和适应程度,采用每周3次或隔1次,或每周五次等不同的间隔周期。一般认为若每周低于二次效果不明显。若每天运动,则每次运动总量不可过大,运动后第二天感觉精力充沛,无不适感为宜。

⑤按摩或自我按摩:按揉风池、太阳及耳穴,抹额及掐内关,神门、合谷、足三里,可助降压和消除症状。

天气热了,一动就出汗,这令许多高血压患者,尤其是老年高血压患者对运动望而却步。事实上,运动可以提高血管臂的弹性,有效改善小血管的痉挛,让大小血管保持良好的收缩和舒张功能。有人把运动比喻成“给血管做操”,这一点也不为过。

高血压患者在夏天时,不管天有多热,都应该动一动。关键在于控制运动的强度和运动时间。对于中老年人而言,以节奏较慢、强度较低的全身运动为主。

例如,太极拳、木兰拳、上下楼梯、骑自行车慢行等等,一些社区附设的健身器材也是不错的选择,如扭腰器、拉伸器等等。

080高血压(8)高血压茶疗茶疗十法几千年来,通过各种茶疗实践,人们逐步了解到茶具备的27种药用功效;安神除烦、少寐、明目、清头目、下气、消食、醒酒、去腻、清热解毒、止渴生津、祛痰、治痢、疗疮、利水、通便、祛风解表、益气力、坚齿、疗肌、减肥、降血脂、降血压、强心、补血、抗衰老、抗癌、抗辐射。

针对高血压有以下几种茶疗方式或供参考:①杜仲茶:是目前世界上最高质量、温和而安全的天然降压药物。杜仲茶温性,适合大部分体质,适合单纯性的临界高血压和原发性高血压病患者,推荐怡尚茶品的杜仲茶。

②菊花茶:所有的菊花应为甘菊,其味不苦,尤以苏杭一带所生的大白菊或小白菊最佳,每次用3克左右泡茶饮用,每日3次;也可用菊花加金银花、甘草同煎代茶饮用,其有平肝明目、清热解毒之特效。对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有显著疗效。

③山楂茶:山楂所含的成分可以助消化、扩张血管、降低血糖、降低血压。

同时经常饮用山楂茶,对于治疗高血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其饮用方法为,每天数次用鲜嫩山楂果1~2枚泡茶饮用。

④槐花茶:将槐树生长的花蕾摘下晾干后,用开水浸泡后当茶饮用,每天饮用数次,对高血压患者具有独特的治疗效果。同时,槐花还有收缩血管、止血等功效。

⑤首乌茶:首乌具有降血脂,减少血栓形成之功效。血脂增高者,常饮首乌茶疗效十分明显。其制作方法为取制首乌20~30克,加水煎煮30分钟后,待温凉后当茶饮用,每天1剂。

⑥葛根茶:葛根具有改善脑部血液循环之效,对因高血压引起的头痛、眩晕、耳鸣及腰酸腿痛等症状有较好的缓解功效。经常饮用葛根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疗效,其制作方法为将葛根洗净切成薄片,每天30克,加水煮沸后当茶饮用。

⑦莲子心茶:所谓莲子心是指莲子中间青绿色的胚芽,其味极苦,但却具有极好的降压去脂之效。用莲心12克,开水冲泡后代茶饮用,每天早晚各饮一次,除了降低血压外,还有清热、安神、强心之特效。

⑧决明子茶:中药决明子具有降血压、降血脂、清肝明目等功效。经常饮用决明子茶有治疗高血压之特效。每天数次用15~20克决明子泡水代茶饮用,为治疗高血压、头晕目眩、视物不清之妙品。

08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⑨桑寄生茶:中草药桑寄生为补肾补血要剂。中医临床表明,用桑寄生煎汤代茶,对治疗高血压具有明显的辅助疗效。桑寄生茶的制作方法是,取桑寄生干品15克,煎煮15分钟后饮用,每天早晚各一次。

⑩玉米须茶:玉米须不仅具有很好的降血压之功效,而且也具有止泻、止血、利尿和养胃之疗效。泡茶饮用每天数次,每次25~30克。在临床上应用玉米须治疗因肾炎引起的浮肿和高血压的疗效尤为明显。

高血压是中老年人一种常见病,除了采用药物治疗外,采用食疗不失为一种简便有效的方法,但是食疗一定根坚持,才能发挥作用。中药泡茶饮用,能起到很好的食疗作用。

(9)高危病人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①火罐法[取穴]背部第一侧线的穴位(后正中线旁开1.5寸足太阳膀胱经)以及肩髃、曲池、合谷、承扶、委中、承筋、承山、昆仑、涌泉、申脉、足三里等。

[用法]根据具体症状,选择拔罐部位。除头部外,均可用中号或大号的火罐,一般拔10个左右,留罐时间约10~15分钟。

②刺络(刺血)拔罐法疗法一[取穴]大椎。

[用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在大椎穴上横划1厘米长的痕迹,以划破皮肤并有少许血迹渗出为度,迅速将火罐放在此穴上,留罐5~10分钟。取罐时内有血液5~10毫升,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敷盖消毒棉球或纱布,用胶布固定,预防感染。每次治疗时可在原划痕迹上或稍下处操作,但不宜在原划痕上重复。每周治疗1次,5次为1疗程。若1疗程无效者,应该改用它法。

疗法二[取穴]肺俞(双)、筋缩。

[用法]病人取俯卧位。穴位常规消毒,用梅花针中等强度叩击出血,叩击面积应略小于罐口,然后用闷火法将火罐吸附于穴位上,吸拔出约2~3毫升血液,每次5~10分钟即可。两穴交替使用,隔日治疗1次。

③针罐法[取穴]大椎[用法]患者正坐垂头,用28号2寸毫针直刺大椎穴1~1.5寸,不捻转提插,082高血压待有下窜针感时,在针柄上放一酒精棉球点燃,叩上火罐,留罐10分钟,隔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7日。一般治疗3个疗程。

④综合罐法[取穴]第7颈椎至骶尾部督脉及其两侧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和曲池、足三里或三阴交。

[用法]先在背部督脉和膀胱经走罐至局部皮肤紫红,有心脏或肾脏病者,起罐后于心俞、志室穴上闪罐数次,然后再在其余穴上用毫针刺之,依情况而择用出针后拔罐,或扣针拔罐。留罐10~15分钟,每1~2施术1次。

⑤真空罐法[取穴]膀胱经的背俞穴、曲池(双)、足三里(双)。

[用法]真空罐由玻璃制成,内部的空间有50~300毫升各种规格,尾部安装真空阀。真空系统由真空泵连接真空管道,用真空表示来控制真空度的大小。治疗时根据病情,每罐吸着时间3~5分钟,罐内的真空度(即负压)为35~80千帕之间,吸着力大小视患者身体强弱而定,每个患者可拔10~25个不等。

[疗效]用本法观察治疗31例高血压患者,其中Ⅱ期高血压39例,显效17例,有效12例;Ⅲ期高血压2例,显效2例。总有效率为100%。

注意事项①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窝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腹部均须慎用。

②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免烫伤病人皮肤。

③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操作。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④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可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⑤拔罐后一般臂部皮肤会呈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臂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泡,小水疱不需处理,但根眩目擦破而发生感染;大泪光可用针刺破,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10)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08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为,因而千近年来一直广泛或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疗法一坐位:一般在白天进行,最好选择比较安静的场所。

①双手点揉攒竹、鱼腰、丝竹穿、太阳穴,出现酸胀感后,再点揉半分钟。

②刮眼眍:双食指屈曲,以桡侧面轮流刮眼眶上下,时间为1~2分钟。

③双拇指按压风池穴,约半分钟后,揉按棘突两旁的肌肉至大椎穴,反复数遍。

④点揉百会、四神聪穴。各1分钟。

⑤梳头、叩头。手法根求轻柔,约2分钟。

⑥双手握拳,沿腰椎棘突两边骶棘肌叩击,或用手背拍打,自上而下,反复数遍,至腰底部发热为止。

⑦摩胸:左手摩右胸,右手摩左胸,沿肋骨走行方向进行。约4~5分钟后,拍打胸部数次。

⑧点按手三里、内外关、曲池穴各半分钟。

⑨双手掌相对搓擦发热,摩擦面部,结束手法。

卧位:一般在野晨起或午体或睡前进行。要求全身放松,微微闭目,静卧3分钟后进行。

①揉按攒竹、鱼腰、太阳、印堂、睛明、百会、风池诸穴,可选择其中3~5个。各1分钟。

②指推眼眶,梳头,各1~2分钟。

③摩胸、拍胸,2分钟。

④摩腹:沿脉环形自上而下抚摩36遍,再按顺时针方向沿腹部环形抚摩,从右至左,36遍。

⑤搓擦涌泉穴2分钟,活动踝部数次,结束手法。

疗法二①揉印堂、阳白、太阳;用双手食指第二节的指峰,1~2分钟。

②推揉风池:用双手拇指指峰同时推揉风池穴,1~2分钟。

③推降压沟:用双手中指指峰推降压沟,两指缓慢用力,推1~2分钟。

④推百会:用双手中指指峰推百会穴,1~2分钟。

⑤梳理风池:用两手手指或指腹,由上向下梳理风池穴,1~2分钟。

注意事项084高血压①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②对有结核性或化脓性骨关节病症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③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④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之后,不宜立即用推拿手法。

(11)高血压病人药膳疗法药膳疗法是指应用具有药性的食物及药物,经过烹调成菜肴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法。

药膳疗法在中国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自古以来,中国就有“医食同源”:的说法,许多食物即是食物也是药物,同样能够防治疾病。据《周礼》记载,周代已有分管食疗和药膳的“食医。”《内经》也非常重视食疗和药膳,书中指出在药物治病的同时应以“五谷为养,五果为助,五畜为益,五菜为充,气味合而服之,以补精益气。”《内经》中共有13首方剂,其中属于药膳的方剂就达6首,最典型的是“乌贼骨丸”。张促景也说:“凡饮食滋味,以养于生,……若得宜则益体。”并首创“当归生姜羊肉汤”等有名的药膳方剂。唐代孟诜编了一本《食疗本草》。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亦曾说:“夫为医者当须先没事晓病源,知其所犯,以食治之,食疗不愈,然后命药。”可见何等重视食疗。他又创立药膳方剂10余首。宋代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中都收集了大师的药膳处方。元代的《饮膳正要》可说是一本药膳专书。总之,自古至今,历代中医都非常重视药膳,近年来药膳疗法又有很大的发展。

①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粳米2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六分长的段,粳米淘净,芹菜,粳米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炖至米烂成粥,再加少许盐和味精,搅匀即成。

②菊花粥:菊花末15克,粳米100克。菊花摘去蒂,上笼蒸后,取出晒干或阴干,然后磨成细末,备用。粳米淘净放入锅内,加清水适量,用武火烧沸后,转用文火煮至半成熟,再加菊花细末,继续用文火煮至米烂成粥。每日2次,晚餐食用。

③大雉鸡蛋:日常食用大雉鸡蛋,有预防高血压及平衡血压作用。蒸煮食用都可。

譼訛荷叶粥:新鲜荷叶1张,粳米100克,冰糖少许。将鲜荷叶洗净煎汤,再用荷叶汤同粳米、冰糖煮粥。早晚餐温热食。

⑤醋泡花生米:花生米浸泡醋中,5日后食用,每天早上吃10~15粒,有降压、止血及降低胆固醇作用。

08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⑥绿豆海带粥:绿豆、海带各100克,大米适量。将海带切碎与其他2味同煮成粥。可长期当晚餐食用。

降压食谱①何首乌龟板:成分:何首乌、龟板、寄生、杜仲各50克,生地、枸杞、桑葚子、白芍、沙苑子各40克,生牡蛎、石决明各100克,蜂蜜500克。

做法:将上述各种材料加水适量一起浸泡两小时,然后加热煎煮取汁,先后取3次,最后把3次所取的药液合并,以文火煎至浓缩汁1碗时,加入蜂蜜,烧煮至沸停火,待药法冷却后装瓶备用。

用法:每次1汤勺,每日服用2次。

疗效:适用于高血压和肾虚、肝米旺盛者。

②毛冬青红糖水:成分:毛冬青根50~100克,红糖适量。

做法:将毛冬青和红糖一加水用文火煎煮。

用法:每日饭后服用,分2次服用。

疗效:降压顺气。

③决明粥:成分:石决明粉30克,草决明10克,白菊花10克,粳米100克,冰糖6克。

做法:将草决明放在锅中炒至有香味即起锅,然后中将白菊花,草决明、石决明放在砂锅中煎汁,取汁去渣。粳米洗净之后与药汁一起煮成稀饭加冰糖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1次。

疗效:清肝明目,降压。

④夏枯草粥:成分:夏枯草10克,粳米50克,冰糖少许。

做法:将夏枯草洗净放入砂锅内煎煮,过滤后去渣留汁,再把粳米洗净放进药汁里,用小火继续煎煮至粥熟,放进冰糖调味后即可食用。

用法:每日2次,温热服用。

疗效:清肝、降压。

花生壳水:成分:花生壳120克。

做法:将花生壳洗净,晾干,然后加入水用文火煎煮,直到药汁变成褐色即可。

086高血压用法:每日1剂,分2次服用。

疗效:适用于高血脂和高血压患者。

⑥拌菠菜处方:鲜菠菜250克,麻油、食盐适量。

用法:将菠菜用水洗净切节,入沸水中烫约2~3分钟捞起沥干水分,拌入麻油、食盐即可食用。本品可供佐餐,宜常服。

作用:鲜菠菜养血、润燥;麻油滋阴。本品特点是滋阴、清热、润肠。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⑦芹菜拌豆腐处方:鲜芹菜250克,豆腐250克,香油、食盐适量。

用法:将芹菜洗净,放入开水锅中微煮,凉后切节,加入香油、食盐与豆腐拌和即成;豆腐宽中益气、润燥清热。本品具有平肝清热、祛痰和中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⑧天麻煮豆腐处方:天麻10克,豆腐250克,鲜汤适量。

用法:天麻打碎,加水煮沸,放入豆腐及鲜汤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潜阳、熄风;豆腐宽中、和脾、清热。本品具有平肝、潜阳、清热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高。

⑨菊荆鸡片处方:菊花3朵,茉莉花70朵,花茶叶15克,鸡脯肉300克,小白菜500克,清汤750毫升。

用法:(1)将鸡脯肉去膜,片成大小合适的板薄片,用凉水漂上;小白菜心削去帮,抽去筋,少净,用水烫熟后,捞在凉水内透凉,再用凉水泡上;用鸡蛋清2个兑豆粉,调成稀糊(以能抹在鸡片上不流为度);取茉莉花50朵,每5朵用钢丝穿成一串。(2)捞出鸡片沥去水,用食盐、味精拌匀,加入蛋糊浆好,另用锅加水烧沸后离火,把鸡片逐片下入沸水内,置火上氽熟,捞在250毫升清汤内。另外泡上茉莉花,用碟装上,玻璃杯盖上,放在盘中内。(3)食用时,把茶叶用沸水泡上,在锅内注入清汤,下入小白菜(挤净水分)、食盐、胡椒粉、味精,烧入味,捞出放在盘子周围,同时将茶水沥去,另冲沸水。(4)在锅内注入清肠,加入食盐、味精、胡椒粉,把菊花和20朵茉莉花下入汤内烫一下,捞出不用,再下入鸡片(原汤不用),待汤沸后,下入少许茶水(汤约2/3,茶水约1/3),浇在小白菜面上(汤不要流入茉莉花内)即成。(5)本品可供佐餐食用。

08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作用:菊花疏风清热;茉莉化疏肝理气;花茶叶生津、清热、利湿、解毒;鸡脯肉补中气、益肾精;小白菜清热除烦。本品具有祛风清热、补中益肾的特点。

輥輮訛拌绿豆芽处方:绿豆芽250克,香油、盐、味精适量。

用法:(1)豆芽去根洗净,入沸水烫至断生捞起,趁热放盐拌匀,摊开晾冷沥干。(2)将豆芽、盐、味精、香油入碗拌匀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绿豆芽清热解毒、降火利尿。

适应证:肝火型高血压病。

輥輯訛糖醋萝卜丝处方:红元根萝卜250克,盐、香油、白糖、葱丝、醋适量。

用法:(1)萝卜洗净,去须头,切成粗丝入盆放盐和匀。(2)将萝卜丝码盐为5分钟,至蔫,轻轻挤干,倒去涩水,拦撒加盐、葱丝、白糖、红油、醋拌匀即成。佐餐常吃。

作用:红萝卜健脾、化湿、化痰。

适应证:脾虚痰湿型高血压病。

輥輰訛芹菜肉丝处方:猪肉100克,芹菜250克,盐、味精、料酒、豆瓣、白酱油、醋、生姜、青蒜苗、水豆粉、鲜汤、混合油适量。

[用法](1)猪肉切丝,芹菜洗净切3厘米长节,青蒜苗洗净切好,姜切丝,芹菜码上点盐。(2)将肉丝抹上点盐、料酒、水豆粉.再将盐和味精、白酱油、醋、鲜汤、水豆粉在碗内兑成滋汁。(3)锅热后放入混合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码好的肉丝,划散后下姜丝炒转,放入芹菜、蒜苗,断生时烹入滋汁,收汁起锅即一成。作菜肴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热、降压;猪肉滋阴、润燥。本品具有一滋阴清热、平肝的特点。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輥輱訛滋葱肉片处方:猪瘦肉150克,洋葱250克,盐、料酒、味精、白酱油、鲜汤、水豆粉、混合油适量。

用法:①猪肉洗净切片;洋葱去老皮洗净切片,码上点盐。②将肉片码上盐、料酒、水豆粉,另将料酒、盐、味精、白酱一油、鲜汤、水豆粉兑成滋汁。③锅热后下混合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肉片,炒散后下洋葱炒至断生,烹入滋汁,收汗起锅即成佐餐常吃。

088高血压作用:洋葱和胃,下气,化痰湿;猪瘦肉润燥,补阴。本品具有化痰湿而不伤阴的特点。

适应证:痰湿型高血压病。

輥輲訛烂肉芹菜处方:猪肉150克,芹菜250克,盐、料酒、味精、化猪油、一水豆粉、鲜汤、姜、蒜、白酱油适量。

用法:①芹菜去掉老叶和茎,洗净切成3厘米的长节,码少许盐,使用时应沥干水气。②姜去皮洗净剁细,蒜剁细,猪肉剁细,码少许盐、料酒、水豆粉。

③盐:白酱油、味精、鲜汤、水豆粉兑成滋汁。④锅烧热放化猪油,烧至七成热时放入猪肉迅速滑散.沥去多余的油,烹料酒,放入姜、蒜炒香味,放芹菜煸炒,芹菜一断生,烹入滋汁,收汁亮油起锅即成。⑤本品供佐餐,宜常吃。

作用:芹菜平肝清热;猪肉滋阴润燥。本品特点为平肝热、滋阴液。

适应证:阴虚阳亢型高血压病。

輥輳訛山楂肉干处方:山楂100克,猪瘦肉1000克,菜油500克(蚝油100克),姜汁30克,香油15克,葱节30克,花椒2克,绍酒30克,酱油50克,味精2克,白糖15克。

用法:①将山楂除去杂质洗净,猪肉洗净,沥干水分待用。②将山楂50克加水约2000毫升,烧沸后下入猪肉,共同煮熬至六成熟,捞出猪肉稍晾后,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条,加酱油、葱节、姜片、绍酒、花椒,将肉条拌匀腌渍1小时,再沥去水分。③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炼熟,投入肉条榨干水分,色微黄时用漏勺捞起,沥去油,锅内留少许油再置火上,投入余下的山楂,略炸后。将肉干再倒入锅中,反复翻炒、,微炒烘干,装在方盘内,淋入香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匀即成。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山楂活血行瘀、消积化滞;猪肉滋阴补血。本品特点是滋阴:活血、消积。

适应证:阴虚兼血瘀之高血压病。

輥輴訛天麻焖鸡块处方:母鸡“1只,天麻;15克,水发冬菇50克,清汤500毫升,料酒:盐、味精、白糖、豆粉、葱、姜、鸡油、菜油适量。

用法:①将天麻洗净,切片,入碗上笼蒸熟。②将鸡宰杀后,除毛去内脏,洗净,去骨,切成小方块,入油锅氽一下,再将葱姜用油煸出香味,加入清汤和调料,再倒入鸡块,用文火焖40分钟,加入天麻片,再焖5分钟,用豆粉勾汁,08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淋上鸡油即成。本品可供佐餐食用,宜常吃。

作用:天麻平肝祛风,母鸡补气益精。本品特点为补虚益精、平肝祛风。

适应证:肝炎上亢型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慎用本法。

②注意服药食忌。

(12)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疗法一取穴:涌泉(双侧)药物:吴茱萸、菊花、肉桂各等份,鸡蛋1枚。

用法:将上方前3味药共研细末,于睡前洗脚后,取10克药末以鸡蛋清调和,敷双足涌泉穴,外和纱布包扎固定,翌晨去药。连用5~10次显效。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之眩晕。

疗法二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吴茱萸适量,食醋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每次15~30克,用食醋适量调成糊状,于睡前敷于两足涌泉穴,用纱布包扎,胶布固定。每天换药1次,轻症敷1次即可,重症可连用3~5次。适用于肝阳上亢型高血压。

疗法三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杏栀膏:桃仁、杏仁各10克,栀子3克,胡椒7粒,糯米14粒,鸡蛋清适量。

用法:将前5味药共捣烂,加1个鸡蛋清调成糊状,分3次用,于每晚睡前敷贴于两足心涌泉穴,晨起除去。每夜敷1次,6次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

疗法四取穴:涌泉(双侧)。

药物:外敷膏:蓖麻仁50克,吴萸20克,附子20克,生姜150克,冰片10克。

用法:将前3味药研末,生姜捣如泥,加入药末中,并加入冰片,调成膏状。

090高血压每晚贴敷双侧涌泉穴,晨起除去,7日为1疗程。适用于高血压病。

疗法五取穴:主穴:涌泉。配穴:太冲、足三里。

药物:肉桂、吴茱萸、磁石各等份。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密封保存。每次甩药末5克,调蜂蜜为药饼,贴于涌泉穴。阳亢者加太冲;阴阳不足者配足三里。每次贴2穴,轮流使用,每天于临睡前换药1次,贴药后胶布固定,艾卷悬灸20分钟。用治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①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潮红,发出小水泡,应立即停用。

②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过湿容易外溢流失;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湿润后再敷上。

(13)高血压病人敷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

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处之多。

疗法一药物:胆汁制吴茱萸500克,龙胆草醇提取物6克,硫黄50克,醋制白矾10克,朱砂50克,环戊噻嗪175毫克。

用法:混合研极细粉末备用。脐部先用温水洗净擦干,每次用药粉200毫克左右,倒入脐窝内,敷盖棉球,外用胶布固定。每周更换1次,连用4次。

疗效:治疗116例,显效34例,有效56例,无效26例,总有效率为77.58%,显效占29.31%。

疗法二药物:吴茱萸、川芎各等份。

用法:混合研为细面,密贮备用。将神阙穴用酒精棉球擦干净,取药粉5~10克纳入脐中,上盖麝香虎骨膏固定。3天换敷1次,1月为1疗程。

疗效:治疗84例(I期3例,Ⅱ期74例,Ⅲ期7例),显效42例,有效36例,无效6例,总有效率为93%。

疗法三药物:利眠宁2.5毫克,双氢克尿塞5毫克,地巴唑4毫克,利血平0.06毫09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克,硫酸胍生1毫克,淀粉25毫克。

用法:混合研成细面。先将肚脐用温水擦洗干净.取药粉100毫克敷入,盖以软纸片、棉球,按坚,再用普通胶布固定,每周换药1次。

疗效:治疗51例,显效33例,有效9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82.35%。

注意事项①在治疗过程中有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7天以上仍无效者,应停止敷脐,改用他法。

②在应用本疗法加用热敷或灸法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如见脐眼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宜先控制感染。

③小儿应用本疗法时,宜以绷带纱布等固定,防止脱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14)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

张仲景《金匮要略》日:“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隐疹等十余种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用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疗法一药物: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浸泡双脚。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次为1疗程。

疗法二药物:钩藤20克,少量冰片。

用法:布包,放入盆内,加温水浸后洗脚。每次30~45分钟,每日2次。

092高血压疗法三药物: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克,睡前洗脚30~40分钟。

疗法四药物:吴茱萸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蛎50克。

用法:水煎上药,取汁,倒入盆内,浸洗足胫10分钟,1~2周为1疗程。

疗法五药物:薄荷6克,防风6克,白芷6克,苏叶3克,明天麻6克,藁本6克,甘菊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治头晕头痛。

疗法六药物:甘菊花6克,薄荷6克,桑叶6克,明天麻6克,炒僵蚕9克,藁本6克,赤芍9克,全当归9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

疗法七药物:明天麻6克,薄荷6克,甘菊6克,桑叶3克。炒蔓荆9克,川芎6克,藁本16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沐头部。治眩晕头痛。

疗法八药物:鬼针草50克。

用法:水煎,去渣,洗浴双足。每日1次,每次、20分钟。

疗法九药物:磁石30克,夏枯草、益母草各20克,龙胆草10克,天麻10克。

用法:水煎取汁,浸洗双足。

疗法十药物:吴茱萸、牛膝、菊花、肉桂、茵陈、茺蔚子、桑叶、茯苓各等分。

用法:水煎洗脚。

注意事项①煎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

②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③熏洗后要用于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09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④妇女经期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⑤熏洗药不可内服。

(15)高血压病人洗足疗法洗足疗法也称浴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养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①磁石降压煎药物:磁石、石决明、党参、黄芪、当归、桑枝、枳壳、乌药、蔓荆子、白蒺藜、白芍、炒杜仲、牛膝各6克,独活18克。

用法:上药水煎取汁。浸泡双脚,每日1次,每次1小时,10日为1疗程。

②双桑降压汤药物:桑枝、桑叶、茺蔚子各15克。

用法:上药加水1000毫升,煎成600毫升。睡前洗脚30~40分钟,洗完睡觉。

③洗足方药物:钩藤20克。

用法:上药节碎,加少量冰片,布包,放入盆内.加温水浸脚,每次30~45分钟,每天晨起及晚睡前各1次。每包用1天,10天为一疗程。为保持水温,可不断加水。

④高血压药浴方药物:吴茱萸15克,黄柏15克,知母15克,生地15克,牛膝30克,生牡蛎50克。

用法:上药加水煎煮,去渣,倾入盆内。浸洗足胫10分钟,1~2周为l疗程。

治疗阴虚水亏、木少滋荣、肝阳上亢之高血压。

注意事项①凡狂犬病、药物过敏者禁止用本疗法。

②要掌握好水温÷不宜太热或太冷,以患者能够耐受为度,避免烫伤。

③要根据病情,适当选择药物,凡有强烈刺激性或腐蚀性的药物不宜作外洗药液。

④老人、儿童及活动不便的患者应用本疗法,应有人一旁相助。

(16)高血压病人醋蛋疗法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094高血压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14枚、鸡子1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新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来,醋蛋疗法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①取鸡蛋1只,打入30毫升醋内,再加入少量的水,搅匀,煮熟后每日清晨服1次。

②取松花蛋1只,先剥去壳,洗净后放入碗内,再倒入镇江醋15毫升,食用,每日清晨服1次。

③取银耳5克,先煮烂,取鸡蛋1只,打入银耳羹内,再加入醋10毫升、糖适量调匀,煮沸后服用。

注意事项①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②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要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④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⑤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

09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冠心病一、什么是冠心病冠心病是动脉粥样硬化导致器官病变的最常见类型,也是危害中老年人一健康的常见病。本病多发生在40岁以后,男性多于女性,脑力劳动者多于体力。城市多于农村,平均患病率约为6.49%,而且患病率随年龄的增长渐渐增高,是老年人最常见的一种心血管疾病。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目前冠心病在我国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且患病年龄趋于年轻化,因此,21世纪我国面临心血管疾病的挑战,能否扼制危害人类健康的“第一杀手”,关键在于预防。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的简称,又称缺血性心脏病,是由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使血管腔狭窄或阻塞引起心肌缺血缺氧的一种心脏病。

过去缺血性心脏病”和“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同心脏病一样”是同义词,两者是一种病,同时将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分为五类,即原发性心脏骤停、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其中心绞痛又分初发劳累性心绞痛、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和恶化型劳累性心绞痛三类,心肌梗死又分为急性心肌梗死和陈旧性心肌梗死。

冠心病是冠状动脉性心脏病的简称,它是由于供应心脏营养物质的血管一冠状动脉发生了粥样硬化所致。这种粥样硬化的斑块,堆积在冠状动脉内膜上,久而久之,越积越多,使冠状动脉管腔严重狭窄甚至闭塞,如同自来水管或水壶嘴被长年逐渐堆积的水碱堵塞或变窄一样,从而导致了心肌的血流量减少,供氧不足,使心脏的正常工作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由此产生一系列缺血性表现,如胸一闷、憋气、心绞痛、心肌梗死甚至猝死等。因此,冠心病又称缺血性心脏病。

(一)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中医文献中并无冠心病这一病名,但类似冠心病证候的记载却是非常丰富的。

从临床表现来看,冠心病与中医学中“心痛”、“胸痹”很接近。

096冠心病“心痛”一词最早见于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足臂十—脉灸经》。

《内经》。中有多处论及心痛,如《素问·标本病传论》有:“心病先心痛”;《素问·缪刺论》又有:“卒心痛”、“厥心痛”之称;《灵枢·厥病论》把心痛严重,并迅速造成死亡地称之为“真心痛”,谓:“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难经》在继承《内经》的基础上,据心痛的病因病机、病变部位、程度及预后的不同,将心痛分为“厥心痛”和“真心痛”两种。厥心痛是由于五脏病变影响于心而致,真心痛是由于病邪直犯心脉引起。真心痛的程度较厥心痛为剧,可伴有手足青冷,其预后极差。

汉·张仲景《金匮要略》称本证为“胸痹”,将病因病机归纳为“阳微阴弦”,即上焦阳气不足,下焦阴寒气盛,认为本病为本虚标实之证,对症状的描述也较《内经》更为明确,如有胸一背痛、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喘息咳唾、短气不足以息、胸满、气塞、不得卧等。治疗上创瓜蒌薤白白酒汤等九张方剂,至今仍常在临床上应用。

晋·葛洪《肘后备急方》首先提出“久心痛”的名称,并列出治疗心痛的方剂。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对本证作了进一步的探讨,将“久心痛”与“真心痛”作了区别,认为真心痛发病急促,病情严重,预后极差,死亡迅速,而久心痛预后较真心痛为佳。

唐、宋、元、明、清历代医家对心痛的病因病机、辨证治疗等都有诸多发挥,极大地丰富了心痛的内容。建国后,中西医结合的开展,尤其是对活血化瘀的研究,冠心病的治疗效果有了很大的提高。

总之,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是非常深入的,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

二、冠心病的发病机理病因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的病因是多方面的,常见的因素有以下一些:1.%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病人60%~70%有高血压,高血压病人患冠心病的概率是血压正常者的4倍。高血压可促使血管壁平滑肌细胞增生,血管壁内膜层和内皮细胞层损伤,使胆固醇和低密度脂蛋白容易侵入血管壁。血管壁平滑肌细咆的增生使动脉壁弹力素、粘多糖及胶原增多,并使平滑肌细胞内溶酶体增多,09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后者还影响动脉壁上胆固醇的清除。冠心病的发病率随血压增高而上升,特别是发生心肌梗死的机会为正常血压者的5.5倍。

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证实,高血压组合并冠心病者较血压正常组高2~4倍,我国冠心病患者70%以上合并高血压。

高血压容易导致冠心病发病的机理是十分复杂的,概括起来有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高血压患者,由于高压血流长期冲击血管壁,必然引起动脉血管内膜的机械性损伤,血管张力的增高,也易导致弹力纤维断裂,并且血压越高,这种损伤就越严重,血管内膜损伤和弹力纤维断裂是脂质沉积于血管壁和附壁血栓形成的前提,因此,它是动脉粥样硬化形成的基础。

其二,高血压病时,高级神经中枢功能紊乱,大脑皮层长期处于兴奋状态,引起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过多。儿茶酚胺增多可直接损伤动脉血管壁,还可引起冠状动脉痉挛,同时,心血管系统对儿茶酚胺的敏感性增加,从而加速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进程。

2.%高血脂脂质与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有密切的关系。许多报道都证明,血脂高的人群,冠心病的患病率高。异常升高的血脂是低密度脂蛋白。流行病学调查发现,芬兰人血清胆固醇水平最高,他们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居世界首位;美国人次之;欧洲其他国家人又次之;亚洲国家血清胆固醇水平较他们为低,冠心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也较低。

血脂对冠心病的影响也不完全一致,高密度脂蛋白有防止或对抗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低密度脂蛋白和胆固醇则加速动脉粥样硬化的形成。因而高胆固醇血症和低高密度脂蛋白血症者最易患冠心病。

血脂指的是血浆中所含有的脂类物质,主要包括:胆固醇、甘油三酯、磷脂(卵磷脂、脑磷脂、丝氨酸磷脂等)和游离脂肪酸。血脂的来源有两条途径:一路属外源性,来自于食物中;另一路为内源性,由肝、小肠合成。正常人的血脂通过自身调节,在体内保持这一定范围的动态平衡。我国正常人群空腹时血脂含量为:①总胆固醇3.37~6.22mmol/L(130~240mg/dl);②甘油三酯0.68~1.47mmol/L(60~130mg/dl)。当空腹血浆中胆固醇及或甘油三酯浓度超过正常上线,即可诊断为高脂血症。但是血脂浓度是受许多因素影响的,如饮食、大量饮酒、情绪激动、精神紧张、妊娠、月经前期等等,因此必须是空腹血脂待续高于正常水平方可诊断高脂血症。

098冠心病血脂通常随年龄增长而增高,这是因为老年人血脂和脂蛋白的代谢全面降低的结果。一般男性到50岁,女性到65岁胆固醇和甘油三酯达到峰值。此外还有进食过多的动物脂肪或有先天性代谢异常的人易患高血脂症。

3.%高血糖糖尿病病人比无糖尿病者冠心病的发病率高约两倍。血Ⅷ因子由动脉壁内的细胞产生,若Ⅷ增高,则说明内膜有病变。血小板活力增强,可使其易在动脉壁上集聚,加速动脉粥样硬化血栓形成,引起动脉堵塞。而糖尿病常伴血Ⅷ因子增高及血小板活力增强、高血脂症,故冠心病发病率明显增加。

大规模的流行病研究表明:糖尿病病人发生心血管疾病的风险是非糖尿病病人的2~4倍。且I型糖尿病和Ⅱ型糖尿病病人的患病风险均明显增加,对于I型糖尿病病人在糖尿病病程的早期就存在心血管疾病风险的增高趋势。对于Ⅱ型糖尿病90%以上的病人这种风险的增高在诊断糖尿病时就表现出来了,而且和已诊断糖尿病时间的长短无关,这可能是由于Ⅱ型糖尿病病人以往就有5年~10年的糖尿病病史未被诊断,而且此前又可能有较长一段时间的血糖轻度升高,但低于糖尿病诊断标准的时期。而血糖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血糖代谢障碍可以引起血脂代谢紊乱,再加上一些已被承认的危险因素的联合作用(高血压、腹型肥胖、肾损害和凝血功能异常)促发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

糖尿病是冠心病的重要易发因素,已患冠心病的糖尿病病人应当在控制冠心病的同时进行血糖的严格控制。家庭护理重要的是做好冠心病护理的同时要重点监测血糖,一天做多次血糖测定,使血糖稳定,不要发生大起大落的现象,因血糖的瞬间增高对人体是有害的。严格的饮食控制是治疗糖尿病的第一步,有效的方法是合理安排饮食。保证足够热量的均衡饮食,以谷物为主的饮食原则,做到少食多餐、低脂低盐、蔬菜要多、营养足量。在控制饮食的同时积极地抓紧时间使用药物进行治疗。合并糖尿病的冠心病病人一定要注意其发生心绞痛时症状不典型,无症状心肌梗死发生率高,同时易发生缺血性心肌病。缺血性心肌病的主要表现是心脏全心扩大,心肌收缩功能减退,容易发生心功能衰竭。糖尿病将影响冠心病的药物治疗,硝酸甘油类药物的用量要大,同时其他治疗心绞痛的药物以及心功能不全的药物可使血糖增高,所以降糖药物的剂量应增大。冠心病合并糖尿病时,一定要经常对病进行各种检查,做到心中有数防止病情的进一步恶化。

4.%肥胖超标准体重者易患本病,体重迅速增加者尤其如此。北京调查资料表明,肥09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胖者患冠心病的概率是瘦小型者的5倍。肥胖指体内脂肪积聚过多,导致身体超重,若脂肪含量超过标准体重的25%(男性)或30%(女性)称作肥胖。目前只有间接测量肥胖的方法,首先计算出标准体重是多少,即: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千克)肥胖的原因除一小部分是由于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病引起的以外,大多数单纯性肥胖者都是吃的过多而又减少活动,使得热量消耗减少都转化为脂肪,积聚于皮下组织,尤以腹部、臀部多见,不但影响体型,更影响健康。肥胖者多于的脂肪造成了身体的额外负担,增加了身体对氧气的消耗量,当运动时,在相同情况下,肥胖者的氧耗量将二倍于正常体重者,故肥胖者易发作劳力性心绞痛。腹部脂肪、内脏脂肪堆积者,使横膈上升,压迫双肺,呼吸运动受到了限制。因此,运动时胖人常感到劳累气短,所以越胖的人越不爱运动,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

因为体力活动减少,当冠状动脉形成斑块后不容易建立侧支循环以帮助缓解心绞痛的发生。美国人寿保险和流行病的资料表明,肥胖者摄取过多热量,在体重增加的同时,增加血胆固醇,使动脉粥样硬化病变加重,而肥胖最容易引起高血压,高血压又是冠心病的发病原因,所以肥胖对冠心病是不利的。

5.%年龄冠心病是中老年人的疾病,和年龄有着密切的关系。一般40岁以前患病率低,40岁以后增高,每增加10岁,患病率递增一倍。急性心肌梗死的发生率在男性中从30岁开始,大约也是每增加10岁而上升一倍。年龄因素说明动脉粥样硬化是逐步形成的。

6.%性别本病发病男性多于女性,据统计男女之比约2:1。男女的差别主要在50岁以前。尸检证明,50岁以前的冠状动脉硬化病变,女性较男性轻,进展缓慢;50岁以后发展较快,迅速赶上男性。一般认为,这种差别和女性激素有关,女性在50岁以后病变发展较快,是因为更年期后失去女性激素的保护作用。研究证实,雌激素有降低血脂的作用。

7.%饮食饮食对冠心病胡发病有着肯定的影响,一般高胆固醇、高脂肪、高糖饮食可加速动脉硬化的过程,增加冠心病发病几率,而摄入磷脂可降低血胆固醇,改善血脂。新疆卫生机构调查表明,牧民饮食中动物脂肪占膳食总热量的1/3,农民仅100冠心病占14.3%,所以牧民血胆固醇含量较高,患病率亦极高。

同运动一样,科学合理均衡的饮食和其他方法配合,可以使与冠心病发生有关系的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得到有效的控制。通过避免得这些疾病或者改善这些疾病的病情,得冠心病的危险可以降低。

例如,对于轻度的或早期的高血压病人来说,仅在做饭时少放盐就可使他们的血压下降,甚至恢复正常。面对中、重度高血压病人来说,做饭时少放盐不但可以使降压药的疗效提高,还可使服用的降压药剂量减少,这样既减少了降压药毒副作用,也节省了药费开支。每天少吃2.4克盐,健康人的平均收缩压(俗称“高压”)可下降2.3毫米汞柱,舒张压(俗称“低压”)可降低1.4毫米汞柱;而高血压病人的平均收缩压可降低58毫米汞柱,舒张压可降低2.5毫米汞柱。

再例如,多吃蔬菜水果,同时少吃脂肪含量高的食物(蛋黄、肉类、动物内脏等)可有效降低血压,是总胆固醇水平下降,使患糖尿病和发生肥胖的人减少,从而使患冠心病的人减少。研究表明:每增加一份蔬菜水果,冠心病的发病可降低4%。相反,吃得过多;喜欢吃高脂肪、高胆固醇、高糖的食品,如肥肉、洋快餐、油炸食品、动物内脏、甜食等;经常吃夜宵;大量吃零食,喝甜饮料;工作和生活中的大部分时间用于吃喝应酬;吃饭太快,狼吞虎咽;再加上运动少,不活动,吃得多消耗得少,就容易发生肥胖、高脂血症和糖尿病,患冠心病的危险就要大得多。

酒是一种世界范围普遍饮用的饮料,在中国酒的酿造有悠久的历史,品种多样。酒对中国人而言不仅是饮品,也是一种文化。《本草纲目》中提到酒的功效时说:“少饮则和血行气、壮神御风;痛饮则伤神耗血、损胃亡精、生痰动火”,由此可见酒并不像烟那样一定要被封杀掉。酒中的主要成分是酒精(化学名称乙醇),一般白酒含有38%~53%的酒精,黄酒含有12%~18%的酒精,啤酒为1.5%~4.5%,但是啤酒的热量较高,一瓶啤酒可产热500卡,长期服用会发胖。长期大量饮酒尤其是烈性高度酒对冠心病是有害的。有研究表明冠心病病人死亡率在不饮酒者和每日饮酒大于30毫升者,分别是7.30%、22.15%。过量饮酒对心血管系统损害的主要机制是引起血压升高,心率增快,心脏氧耗增加,这些都是导致冠心病的危险因素。所以,大量饮酒对冠心病的发生和发展都是有害无益一处。但是偶尔少量的饮酒,特别是一些果酒、啤酒,对健康还是有些益处的。在这里我们建议饮酒应慢品而不急饮,饮前应吃些食物,这样可以延续酒精的吸收,减少对身体的伤害。

国内曾报道一组25~64岁男性,每月饮白酒0.55~1.5kg时,HDL-C(低密度脂蛋白)含量显著高于非饮酒组,如继续加大酒量时,则HDL-C也不再升高,且10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随饮酒量增加使血清总胆固醇水平升高,冠心病的死亡率增加2倍。

8.%吸烟吸烟对心血管有不良影响,被认为是冠心病的三大因素之一。

吸烟时,动脉血中一氧化碳含量升高。一般吸烟者的碳氧血红蛋白为5%左右,吸烟多的人可高达15%。一氧化碳同血红蛋白结合,就会减少氧同血红蛋白的结合,从而降低组织氧供,特别是心肌的氧供,导致心肌缺氧。一氧化碳所造成的缺氧,可损伤动脉内皮,使血管内皮渗透性增强,给血小板的聚集和脂质的沉着创造条件,促进动脉硬化病变的发生。

吸烟时,烟中的尼古丁随烟雾进入肺泡,进入血液循环。尼古丁使血中儿茶酚胺升高,增加心率和升高血压,从而加重心脏负荷,并可损伤动脉内皮,诱发动脉痉挛、斑块脱落和血栓形成。

有调查资料显示,大量吸烟的人比不吸烟的人冠心病发病率高2.6倍以上,心绞痛的发生率也高3.6倍以上。国外有观察结果表明,男性中吸烟者心血管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比不吸烟者高1.6倍。因此吸烟被认为是引起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吸烟对冠心病具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消耗体内的维生素C:一项研究指出,一个每天烟吸超过20支以上的人,和不吸烟的人比较,血液中的维生素C的含量明显减少,这是因为吸烟使体内的维生素的消耗量剧增的缘故。另一项报道显示,当你吸一支香烟,就会消耗你身体内25毫克的维生素C。根据现代人的饮食来看,我们每天从日常饮食中摄取约100毫克的维生素C。那么,一天只要吸4支香烟,就已经把你一天所摄取的维生素C耗尽了!而维生素C与胆固醇代谢关系非常密切,维生素C减少,胆固醇代谢紊乱,容易引起冠心病。损伤血管壁:香烟中一氧化碳对冠状动脉的血管壁具有毒性,并容易因其致炎性物质在受损的血管局部堆积,进而导致血管硬化。

(二)中医对冠心病的认识中医认为本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七情内伤、饮食不节、年老体衰等引起。其始于胸中阳气不足,继则气滞,痰浊、瘀血内生,导致筋脉阻滞,血瘀不通。不通则痛,故出现一系列冠心病的症候。其内因是心、脾、肝、肾等脏腑的亏损,再加之外因,如情绪波动、疲劳、受寒等而诱发。脏腑亏损为本,气滞、痰浊为标,故本病为虚实夹杂之症。

102冠心病1.%病因①七情内伤七情指喜、怒、忧、思、悲、恐、惊七种情志变化。正常情况下,七情在人体对外界客观事物的不同反映,但突然、强烈或持久的情志刺激,超过了机体本身的调节能力,就会导致疾病的发生。七情之中,除喜使气散之于外,余皆可令心肝之气郁滞,血脉运行不畅,从而引起胸闷、心痛等症状。

②饮食失节恣食膏粱厚味,或饥饱无常,日久损伤脾胃,运化失司,饮食不能生化气血,聚湿生痰,上犯心肺清旷之区,清阳不展,气机不畅,心脉闭阻,遂致本病。

痰浊留恋日久,则可成痰瘀交阻之症,病情转顽。

③气血亏虚年老体衰,劳倦内伤,或久病之后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乏源,以致心脏气血不足。气虚及阳,心阳鼓动血行乏力,则血滞;血虚,心脉失养,皆可引起心悸、胸闷、胸痛等冠心病的常见症状。

④寒邪外侵寒邪是诱发冠心病心绞痛最为常见的外因。寒性收引,凝结阻滞,故寒邪侵犯人体则易伤阳,使气血阻滞不通,又能收引血脉,心脉不通则引起心痛。《素问·举痛论》言:“寒气入经则稽迟,泣而不行,客于脉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不言而通。”(三)冠心病的临床典型症状冠心病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主要表现为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及猝死:心绞痛型冠心病:常表现为发作性胸骨体上段或中段之后出现压榨样或紧缩样疼痛,可波及心前区,其发作频率可1日多次,亦可数天或数周1次。

心肌梗死型冠心病:表现为心肌的缺血性坏死,大约有50%~81.2%病人在发病前会有周身乏力、胸部不适的症状。也有的病人突然起病,起病的方式以新发的心绞痛或有的心绞痛突然加重为常见,有的病人以胃痛腹痛为首发症状。

心律失常型冠心病:由于心肌的血液长期供应不足,以致纤维组织增生所致。

主要表现为自觉心慌、心悸、自己常可听到心跳等。

心力衰竭型冠心病:常出现于心肌梗死时或心肌梗死后,也可因心肌本身的纤维组织增生而至慢性心功能不全,最终发展为心力衰竭。

猝死型冠心病:是冠心病中危害最大的一种类型。即冠心病猝死无明显诱因10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突然因心脏骤停而死亡。通常是严重的心律失常所致。

1.%心绞痛冠心病性心绞痛是指发生与胸骨上段或中段后的疼痛。

疼痛程度可轻可重,是一种带有压迫或紧缩感的疼痛,与平滑肌痉挛引起的绞痛如胆绞痛、肾绞痛、肠绞痛等有明显不同。发作时疼痛和不适常较轻,以后则迅速变为难受的感觉,疼痛一般并不剧烈,却常伴有窒息的感觉,严重时有濒死的恐惧感,迫使患者立即停止动作而静下来休息,不愿说话或活动。

疼痛部位多在胸骨后,有时可稍偏左,也可较为广泛而涉及心前区的大部分或横贯前胸,少数病例痛在胸骨下段,甚至在上腹部。疼痛可从左肩沿左臂前面内侧,经前臂到达小指或无名指,有时则放射至颈部(大多在前颈,偶尔在后颈)、咽部及下颌部和牙齿,或向后放射至左肩胛骨部。

一般心绞痛发作持续几分钟,多在5分钟以内迅速停止,经休息与安静后或除去有关的原因后即迅速消失。夜间发作的心绞痛常在坐起后得以缓解。舌下含化硝酸甘油能使发作在2~3分钟内消失。

心绞痛常在一定条件下发作。最常见的诱发因素是体力劳动,其次是情绪激动。患者常在走步急路、上下楼梯或上坡时发生疼痛或不适,停止动作后多可很快消失。决定发作的因素是行动的速度和劳动的强度,而与劳动的时间或总量关系较小。精神不佳或情绪不稳时也容易发生疼痛。

2.%急性心肌梗死疼痛是急性心肌梗死最常见与最早出现的症状。与心绞痛不同,急性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有以下特点:多发生在休息时,无明显激发因素;疼痛为压榨性,剧烈而难以忍受,休息和含化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疼痛时间长,多在1~2个小时,呈持续性,甚至数十小时至几天;疼痛的同时常伴烦躁不安、出冷汗、恐惧,甚至有濒死感。

心肌梗死引起的疼痛一般在胸骨后、心前区,但也有一些不典型,如位于剑突或上腹部,与胃痛、胃溃疡穿孔或急性胰腺炎等急腹症相似,在下颌或颈部,与骨关节病相似,当仔细鉴别。

急性心肌梗死时通常还有一些其他症状,如发热、心动过速、白细胞增高和血沉增快等全身表现,恶心、呕吐和腹痛等胃肠道症状以及心力衰竭、心律失常等。

104冠心病(四)冠心病的检查和经验诊断1.%心绞痛血胆固醇、甘油三酯、β脂蛋白增高,脂蛋白电泳图异常,高密度脂蛋白降低,且与胆固醇比值降低(正常值>0.2)。

2.%急性心肌梗死发病1周内,白细胞明显增高,可达1~2万/mm3,75~90%嗜酸性粒细胞减少或消失,红细胞沉降率快,可持续1~3周。梗死6~48小时内,肌酸磷酸激酶(CPK)、谷草转氨酶(GDP)和乳酸脱氢酶(LDH)增高。尿红蛋白在梗死后5~40小时开始排泄,平均持续达83小时。血清肌红蛋白的升高出现较CPK略早,在发病后4小时左右,高峰消失较快,CPK多数24小时恢复正常。

3.%心电图大部分心绞痛患者平时的心电图在正常范围内,部分可见T波改变,少数有S-T段低平或QRS电压过低,也可出现过早搏动、心房颤动及房室或束支传导阻滞等改变。伴高血压者,心电图可显示左心室肥大。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特异心电图改变是出现异常、持久的Q波或QS波(Q波>1/4R波,Q波时限>0.04sec),并伴持续1天以上的演进性损伤电流。动态心电图比一般心电图检查更可靠一些。

4.%超声心动图急性心肌梗死时,心肌振幅呈阶段性降低,下壁梗塞常有左室后壁活动度降低,而室间隔和前壁振幅增加;前壁梗死多有室间隔和前臂活动幅度降低,而后壁振幅增加。

5.%冠状动脉造影造影时发现冠状动脉主支有一支以上管腔狭窄,狭窄>75%者则有确诊价值。

血清酶:肯定性改变包括心肌酶浓度的变化,开始升高和随后降低。这种变化,必须与特定的酶以及症状发作和采取血样的时间间隔相联系。心脏特异性同工酶的升高亦认为是肯定性变化;不肯定改变为开始时浓度升高,但不伴有随后的降低,不能取得酶变化的曲线。

如果出现肯定性心电图改变(和/或)肯定性酶学变化,即可诊断为明确的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可典型或不典型。

10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陈旧性心肌梗死:根据肯定性心电图改变,没有急性心肌梗死病史及酶变化而作出诊断。如果没有遗留心电图改变,可根据早先的典型心电图改变或根据以往好i而你通过血清酶改变而诊断。

缺血性心脏病中的心力衰竭:缺血性心脏病可因多种原因而发生心力衰竭,它可以是急性心肌梗死或早先心肌梗死的并发症,或可由心绞痛发作或心律失常所诱发。在以往没有缺血性心脏病临床或心电图证据的心理衰竭(排除其他原因),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属推测性的。

心律失常:心律失常可以是缺血性心脏病的唯一症状。在这种情况下,除非进行冠状动脉造影证明冠状动脉阻塞,否则缺血性心脏病的诊断仍是推测性的。

我国将冠心病分为五种临床类型:①隐匿性冠心病;②心绞痛型;③心肌梗死型;④心力衰竭和心律失常型;⑤冠心病猝死型。与世界卫生组织分型标准略有不同。

(五)中医对冠心病的整体认识,如何辨证施治1.%辨证要点(1)辨心痛部位疼痛局限于胸部者,多为气滞和血瘀;疼痛放射至肩臂、咽喉、脘腹,甚至前臂和手指者,多为虚损已甚,邪阻已着。

(2)辨新疼痛心痛有闷重、隐痛、刺痛、绞痛、灼痛之别,临床上当结合伴随症状,辨明心痛的属性。

闷痛:闷重而痛轻,痛无定处,兼见胁肋胀痛、善太息者,属气滞者多;若兼见多唾痰涎、阴天易作、苔腻者,属痰浊为患。

隐痛:心胸隐痛,时作时休,缠绵不止,舌淡苔红,脉沉细数,常因气阴两虚或心血不足。

灼痛:灼痛,伴烦躁、气粗、舌红苔黄、脉数,而虚象不明显者,为邪热犯心;灼痛阵作,伴胸闷、痰稠、苔黄腻者,为痰热;伴心悸、眩晕、舌红少津者,为心阴不足。

刺痛:痛处固定,舌紫暗或有瘀斑,脉涩者为血瘀。但由于引起血瘀心脉的原因很多,病因不同,心痛的性质也常有不同,故血瘀之心痛又不限于刺痛。

绞痛:疼痛如绞,遇寒则发,得冷痛剧,伴畏寒肢冷、脉涩者,为寒凝;若脉细欲绝,冷汗自出者,多为阳虚欲脱之象。

106冠心病(3)辨心痛轻重一般情况下,心痛病情轻重的判别,大致可根据以下几个方面:发作次数:发作频繁者重;偶发者轻。

持续时间:瞬息即逝者轻;持续时间长者重;若持续数波时或数天不止者更重。

疼痛部位:疼痛部位固定者,病性较深、较重;不固定者,病性较浅、较轻。

证候虚实:证候属实者较轻;证候属虚者较重。

病程长短:一般而言,初发者较轻;迁延日久者较重。

(4)辨心痛顺逆辨心痛顺逆,关键在于防厥、防脱,辨证时注意以下几点:无论阴虚或阳虚都可能引起厥脱,但阳虚者较阴虚者更容易发生。

神萎和烦躁是冠心病常见的精神症状。如精神萎靡逐渐有所发展,或烦躁不安渐见加重,应引起充分注意。如出现神志模糊不清,则病已危重。

易汗出或自汗是冠心病常见的症状。如汗出增多,须防发生厥之变证。

剧烈的疼痛可以致厥,冠心病心绞痛尤其如此。如心疼痛剧烈,而持续不缓解者,应谨防其变。

手足温度有逐渐下降趋势者,或四肢厥冷过肢而青紫者表明已垂危。

2.%辨证分型(1)瘀血阻脉心疼痛较剧,如刺如绞,痛有定处,伴有胸闷,日久不愈,或可由暴怒而致心胸剧痛。苔薄,知暗红、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血脉青紫,脉弦涩或结代。血瘀停着不散,心脉不通,故疼痛如刺如绞,而疼痛固定不移。血为气母,瘀血痹阻,则气机不运,而见胸闷;暴怒则肝气上逆,气与血交阻心脉,故作猝然而痛;痛则脉弦,舌紫暗、瘀斑,均瘀血之候。

(2)痰浊闭阻痰浊闭阻细分又有痰饮、痰浊、痰火之不同。痰饮者,胸闷痛而心痛轻,遇阴天易作,咳唾痰涎,苔白腻或白滑;兼湿者,则可见口黏,恶心,纳呆,倦怠,或便软。痰浊者,胸闷而兼心痛时作,痰黏,苔白腻带干或淡黄腻,脉滑;若痰稠,色或黄,大便偏干,苔腻或干,或黄腻,则为痰热。痰火者,胸闷,心胸时作灼痛,痰黄稠厚,心烦,口干,大便干或秘,苔黄腻,脉滑数。痰为阴邪,其性黏滞,停于心胸,则窒塞阳气,络脉阻滞,酿成是证。痰饮多兼寒,故其痰清稀,遇阴天易作;“脾为生痰之源”,脾虚运化无权,既能生痰,又多兼湿。浊者10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厚浊之意,故病痰浊者,其胸闷心痛可比痰饮者重。痰浊蕴久,则可生热,见痰稠、便干、苔黄腻等痰热之象。痰之兼有郁火或阴虚火旺者,可为痰为之证。伤于脉络则灼痛,扰于神明则心烦,热伤津液则口干、便秘。此处痰之为患,也常因恼怒气逆,而致痰浊气结互阻于胸中,故猝然而作心胸疼痛。

(3)寒凝血脉卒然心痛如绞,形寒,天时寒冷或迎寒风则心痛易作或加剧,甚则手足不温,冷汗出,短气心悸,心痛彻骨,背痛彻心,脉紧,苔薄白。诸阳受阻于胸中,心阳不振,复受寒邪,以致阴寒有盛于心胸,阳气失展,寒凝心脉,营血运行失畅,发为本证。心脉不通,则心痛彻背;寒为阴邪,本以心阳不振,感寒则阴寒越盛,故易作心痛;阳气失展,营血运行不畅,故见心悸气短、手足不温、冷汗出等症,苔白脉紧为阴寒之候。

(4)气滞心痛心痛满闷,隐痛时作,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心情坏心情不畅则诱发、加剧,或可兼有脘胀,得暖气、矢气则舒等症,苔薄或薄腻,脉细弦。情志抑郁,胸阳不振,血脉不通,故胸隐痛,时欲太息;气走无着,故痛无定处;肝气郁结,木失条达,每易横逆犯及中焦,故有时可兼有脾胃气滞之症。若见口干、心烦易怒、面颊时红等,为气郁化热之象。

(5)火邪犯心心中灼痛,口干,烦躁,气粗,痰稠,或有发热,大便不通,舌红苔黄或糙,脉数或滑数。气郁化火,或湿浊日久化火,或外受炎热,致热结于内,火邪犯心。

热灼津液而为痰,热与血结而成瘀,闭阻心脉而为心中灼痛。炎热扰心故心烦;津热灼伤,则口干,便秘,舌糙;热邪内盛,则发热,脉数。

(6)心气不足心胸阵阵隐痛,胸闷气短,动则气喘,心悸且慌,倦怠乏力,或懒言,面色苍白,或易出汗,舌淡红体胖,有齿痕,苔薄,脉虚细缓或结代。思虑伤神,劳心过度,劳损心气。心气不足,胸阳不振,则运血无力,血滞心脉,故发心痛,胸闷,气短,喘息;心气鼓动无力,则心悸且慌;汗为心之液,气虚不摄,故易自汗;动则耗气,故心气不足诸证,易由动而诱发。

(7)心阴不足心胸疼痛时作,或灼痛,或兼胸闷,心悸怔忡,心烦不寐,头晕,盗汗,大便不爽,或有面红逄火之象,舌红少津,苔薄或剥,脉细数,或结代。素体阴虚,或思虑劳心过度,耗伤营阴,或邪热、痰火灼伤营阴,以致心阴亏虚,心失所养,虚火内炽,营阴涸涩,心脉不畅,而心胸灼痛,心悸怔忡,脉细数或结代;阴不108冠心病敛阳,心神不宁,故心烦不寐,或有面红升火之象;心火灼津,则口干,大便不爽,舌红而剥;汗为心之液,阴虚火劫,逼液外泄而为盗汗。

(8)心阳不振心悸动而痛,胸闷,神倦畏寒,遇冷则心痛加剧,气短,动则更甚,四肢欠温,自汗,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腻,脉虚细迟或结代。心阳亏虚,失于温振鼓动,故心悸动而胸闷,神倦气短,脉虚细迟或结代;阳虚生内寒,寒凝心脉,不通则痛,故心痛,遇冷加剧;阳气不达于四肢,不充于肌肤,故四肢欠温而畏寒;舌质淡体胖,苔白或腻,为阳虚寒盛之象。

(9)心阳暴脱卒然胸痛,甚则心痛彻背,背痛彻心,发作频繁,四肢厥冷,大汗淋漓,面色苍白或青,表情淡漠,舌质淡胖苔白,脉微欲绝。本型多属于急性心肌梗死合并心源性休克或低血压状态。心阳虚至极,正不敌邪,而暴脱。阳脱则固血无源,心脉严重瘀阻难解,故猝然剧烈心痛,胸痛彻背,背痛彻心,频繁发作;阳脱不能温养躯体,故见四肢厥冷;阳脱不能固阴,则大汗淋漓,且为冷汗;阳虚则面苍白,痛甚则青;舌脉为阳脱之象。

三、冠心病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及预防手段常用的药物有硝酸酯类、β一受体阻滞剂和钙离子拮抗剂。

(1)硝酸酯类。硝酸甘油是环节和终止心绞痛最有效的药物,主要通过其扩血管效应,减低心脏的前后负荷,增加心室的顺应性,是心肌供血改善,发挥其抗心绞痛作用。硝酸甘油可在短时间内使冠状动脉充分扩张,含化2分钟血药浓度可达高峰。所以心绞痛病人应随身携带硝酸甘油,使药应至于外衣口袋中,以防止体温对硝酸甘油,使药效降低或失效,每隔半年应更换一次新药。其他常用的硝酸酯类药物有硝酸异山梨酯(消心痛),常用剂量10毫克,每日3次,口服。

(2)β一受体阻滞剂。或降低心率,减弱心肌收缩力,降低心肌张力,从而降低心肌耗氧量,改善心急缺血、缺氧、是心绞痛得以控制。Β一受体阻滞剂不仅可缩小梗死范围,改善病人远期预后,急性阻塞性肺部疾患、严重周围血管疾病及难以控制的胰岛素依赖性糖尿病,同时心率高于60次/分,无房室传导阻滞等存在就应尽早应用β一受体阻滞剂。常用的β一受体阻滞剂有心得安、噻吗10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心安、氨酰心安。

(3)钙离子拮抗剂。主要是阻滞钙离子进入平滑肌细胞内而产生强烈的保护血管作用。此外,钙离子拮抗剂还具有不同程度的减弱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因而可降低心肌耗氧量,控制心绞痛发作。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有心痛定、异搏定、硫氮唑酮。

①心痛定:其突出的作用是扩张周围动脉,降低全身血管阻力,因而可用于治疗高血压。同时,因为该药也可扩张冠状动脉,所以可解除冠状痉挛,治疗心绞痛。②异搏定:可减弱心肌收缩力,抑制房室传导的作用较强,故对急性心肌梗死后发作的阵发性心动过速,有肯定的疗效。③硫氮唑酮:对周围动脉的扩张作用较弱,但对心肌抑制作用较强,故可减慢心率,对血压的影响较小。也可选择性地扩张较大的冠状动脉及侧支循环血管,因而对冠脉痉挛引起的心绞痛效果最好。

盐酸地尔硫卓:又名合心爽片。本品能扩张冠状动脉及周围血管,改善心肌缺血,降低血压,还能延长房室传导时间,具有抗心律失常的作用。用于冠心病心绞痛、室上性心律失常及高血压病。缓释片剂:30毫克/片。每次30毫克口服,每日3次。不良反应有低血压、心动过缓、房室传导阻滞、严重充血性心功能不全患者及孕妇禁用。注意片剂易吞服,勿嚼碎。

盐酸普萘洛尔:幽明心得安。本品因减慢心率,降低心肌耗氧量而预防及减轻心绞痛。片剂:10毫克/片。每天3~4次,每次10毫克,可逐步增量,用到每天100毫克~200毫克。心动过缓、严重心功能不全、过敏性鼻炎、重度房室传导阻滞、心源性休克及支气管哮喘患者不宜用。若突然停药可能诱发心肌梗死,停药时要逐渐减量,一般于2周内停药。

二硝酸异山梨醇:又名消心痛。消心痛主要扩张冠状动脉,增加关冠脉血流量。可用于防治心绞痛急性发作。片剂,5毫克/片,10毫克/片。用5毫克~10毫克舌下含服,2分钟~5分钟见效,作用持续2小时~3小时,也可用喷雾剂喷入口腔,约1分钟见效。用于预防发作,每次5~10毫克,每天3次。

亚硝酸异戊酯:为极易气化的液体,装于小瓶内,每瓶0.2毫升。

用时用手帕包裹敲碎,立即盖于鼻部吸入。作用时间快而短,约10秒~15秒钟起效,几分钟即消失。可用于心绞痛急救,扩张冠状动脉。本品降血压作用较明显,有低血压倾向的患者慎用。

长效硝酸甘油片剂:每次2.5毫克,可每8小时1次,口服后半小时起作用。

冠心病的一级预防针对的是没有患冠心病的人,通过公共卫生保健,预防冠心病各种危险因素的发生,只有一级预防才能从根本上降低冠心病的发病率,从110冠心病少年儿童就应该开始预防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以减少冠心病的发病率,因不良生活方式使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发展成为临床表现的冠心病,至少需要5年~10年,死亡率的增高则更晚。来自流行病学和临床试验的证据已表明,在冠心病的成因上是多因素的。一旦危险因素已经被识别,从以明确的主要危险因素,如吸烟、血胆固醇升高、糖尿病、高血压到新近调查的因素如同型半胱氨酸和载脂蛋白A等。

冠心病的易患因素是体力活动的减少,健康成年人(无论男性或女性)进行轻到中等量的体力活动可以减少各种原因的死亡和心血管疾病。体力活动缺乏是一个严重的健康问题。预防措施可以分成两个群体,一个群体是无易患因素的。无易患因素的可以提高健康一是通用宣教活动;有易患因素的是高危人群通过健康宣教改变不良生活习惯或必要时给予一定的治疗,从而减少发病率。

(4)不稳定性心绞痛如何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是指2月内新发生的心绞痛、稳定性心绞痛加重(发作频繁和胸痛持续时间延长)及心肌梗死后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2周内发生的心绞痛)。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均应控制症状,防止发生心肌梗死。不稳定性心绞痛长期治疗目标是治疗促发因素,治疗冠心病的危险因素,预防反复住院,采取经济有效的治疗方案。

①常规治疗:心绞痛发作时应口含硝酸甘油,心绞痛症状严重时可一次含服2片,若连续含服3~4片仍不缓解,需用强镇痛剂来缓解疼痛,并静脉滴注硝酸甘油或硝酸异山梨酯,从小剂量开始,每5~10分钟根据症状调节剂量,直到心绞痛缓解或出现不良反应。较长时间应用硝酸甘油应注意避免耐药发生。心绞痛缓解24小时后,可改为硝酸酯类药物口服制剂。对于频繁发作的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口服硝酸异山梨指短效药物的疗效优于服用5一单硝类的长效硝酸酪药物,若患者反复口含硝酸甘油不能缓解症状,常提示患者有极为严重的冠状动脉阻塞病变。β受体阻滞剂,口服剂量应调整到使休息状态时心率50~60次/分,房室传导阻滞、哮喘和严重左心功能不全者禁用。钙拮抗剂,治疗不稳定性心绞痛的适应证:用硝酸甘油和β受体阻滞剂仍有心绞痛发作,已用β受体阻滞剂但血压仍高,冠状动脉痉挛。有肺水肿或左心功能不全不用钙拮抗剂。

②抗血小板药物:①阿司匹林仍为抑制血小板聚集的首选药物,急性期使用的剂量应较大,3天后改为小剂量。②抵克力得和氯吡格雷抑制血小板聚集的作用比阿司匹林强,药物起效晚,48~72小时起效,一周后作用消失。主要不良反应腹泻、皮疹。氯吡格雷75mg/日的剂量相当于抵克力得250mg,2次/日的剂量。安全性和阿司匹林一样。氯吡格雷加阿司匹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③肝素治疗:普通肝素抑制凝血酶的生成,低分子肝素抑制凝血因子Xao低11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分子肝素优于普通肝素是生物利用度高,出血少,使用方便。低分子肝素+阿司匹林疗效优于单用阿司匹林。

④降脂治疗:他汀类药物快速、早期、强化降脂治疗,有助于改善血管内皮功能,抑制炎症反应,稳定斑块,降低死亡率和冠心病事件。

⑤血管重建:阿司匹林、肝素和β受体阻滞剂对不稳定性心绞痛有一定的治疗,但有一些患者仍发展为顽固性心绞痛需介入治疗。特别是左主干病变或左室功能不全伴三支病变者,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形术和冠状动脉搭桥术均能有效减轻心绞痛症状。不稳定性心绞痛的紧急介入治疗的风险一般高于择期介入治疗,除少数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外,大多数患者的介入治疗,宜放在病情稳定至少48小时后进行。

不稳定性心绞痛患者出院后仍需定期到医院门诊随诊,无论患者是否行介入治疗都应1个月随访1次,如果病情无变化,半年随访1次。仍需继续服用阿司匹林、β受体阻滞剂、降脂药物、硝酸酯类和钙拮抗剂等药物。而阿司匹林和降脂药物治疗是最重要的,不主张突然减药、停药。对于已做了介入治疗或冠状动脉搭桥术患者,术后可在医生的指导下减少扩血管药物或β受体阻滞剂的用量。

还要戒烟,治疗高血压,控制血糖,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合理安排膳食,适当增加活动量,减轻体重。

四、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由于中草药多数原植物,通过汤法水煎煮后,可使有效成分易于溶解,饮服后易于吸收,取效也较迅速。各类方剂具有不同的治疗作用,故可广泛适用于临床各科多种疾病,灵活性极大。不仅历代医家创造了大量的有效汤剂,临床处方时还可以因人、因时、因地制宜,灵活加减,故治疗疾病的针对性较强。特别在病情复杂、急、危时可用汤剂疗法。

(1)茵术汤[组成]茵陈30克,苍术15克,莪术15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蠲浊畅气,活血止痛。主治冠心病。

[加减]阳虚加附子15克;阴虚加玄参15克。

112冠心病[疗效]治疗心绞痛51例,显效13例,改善27例,基本无效11例。有效病例的疗效多出现在治疗后1个月,少数在半月或2个月。

(2)开封冠心方[组成]木通9克,刘寄奴9克,王不留行9克,瓦楞子15克,莱菔子9克,白芥子6克,远志6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化痰通脉,行瘀止痛。主治心脉瘀阻型冠心病。

[加减]兼阴虚者加生地15克、枸杞子9克、麦冬9克、女贞子9克、菊花9克、杜仲9克、生龙骨15克、生牡蛎15克;兼阳虚者加仙灵脾15克、巴戟天9克、干姜6克、党参15克、桂枝9克、紫河车9克。

(3)二仙汤[组成]桃仁(去眼尖)、核桃仁各等分。

[用法]二药捣料和匀,加红糖适量调制成膏,收贮备用。每次服10克,1日服3次,沸水送服。

[功用]活血化瘀,补肾纳气。主治高血压性心脏病、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等。

(4)强心大补汤[组成]人参20克,黄芪300克,当归150克,川芎100克,麦冬150克,玉竹150克,五味子、桂枝各50克,仙灵脾200克,山楂、益母草各150克,茯苓、泽泻各200克,葶苈子250克。

[用法]上药水煎3次,取汁文火浓缩,加蜂蜜收膏收贮备用。每次服2汤匙,1日服3次。

[功用]益气养阴,温阳活血,强心利尿。主治心脏病慢性心功能不全。

(5)强心饮[组成]附子9~15克,黄芪15克,麦冬15克,茶树根30克,益母草30克,仙灵脾12克,甘草6克,党参15克,丹参15克,黄精12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温阳益气,活血强心。主治冠心病。

[疗效]临床应用治疗冠心病数例,症状缓解明显,对心电图的改善亦有一定的作用。

(6)宁心汤[组成]孩儿参9克,当归6克,川芎3克,赤芍9克,白芍9克,生地9克,桃仁9克,红花5克,广木香5克,陈皮3克,甘草3克。

11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水煎服。气阴两虚型每日1剂,每晚睡前服第一煎,次日凌晨4时服第2煎。

[功用]功能益气养阳,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

[加减]阳虚型加桂枝4.5克,见有浮肿可加熟附片4.5克;阴虚型加玄参9克、麦冬9克;痰湿型去生地、当归、川芎,加苍术9克、制半夏9克、焦山楂9克、焦神曲9克、泽泻9克。

[疗效]治疗冠心病85例,对心绞痛者显效为50.6%,改善为45、7%,基本无效3.7%,总有效率为96.3%;对心电图改变者显效为37.8%,改善为24.2%。

疗效与疗程有关,疗程越长其疗效越显著,在心电图方面尤为突出。

(7)虻陈煎[组成]虻虫6~12克,陈皮12克。

[用法]水煎服。30天为一疗程。

[功用]功能破瘀行气,通利脉络。主治心绞痛。

[加减]气虚加党参15克;阴虚加玉竹12dq。

[疗效]治疗心绞痛例,对心绞痛症状缓解,显效12例,好转6例,并能改善心电图S-T段,降低T波,对室性早搏及完全性后束支传导阻滞、房室传导阻滞疗效明显。

(8)化死血方[组成]当归尾15克,川芎9克,丹皮9克,苏木9克,红花9克,元胡9克,桂枝9克,桃仁9克,赤芍9克,降香3克,通草3克,炒麦芽6克,穿山甲9克。

[用法]水煎,入童便及酒,韭汁饮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通常行气。主治心绞痛。

[疗效]临床应用多例,对瘀血型的心绞痛疗效满意。

(9)除痰化瘀汤[组成]制半夏9克,麦冬9克,五味子9克,炒积实15克,丹参15克,北沙参15克,云茯苓30克,大川芎12克,赤芍药12克,丝瓜络或小麦为引。

[用法]水煎服。重症患者每日2剂,分4次服用。30剂为1疗程。

[功用]功能除痰化瘀。主治心绞痛。

[加减]血压高加怀牛膝、夏枯草;心悸失眠加酸枣仁、柏子仁或琥珀、朱砂;心痛甚加三七粉(冲服);心气虚加人参;心阳欲脱加人参、附子。

[疗效]治疗80例,显效11例,有效61例,无效8例。

(10)补还方114冠心病[组成]黄芪30克,归尾6克,赤芍4.5克,桃仁3克,红花3克,地龙3克,川芎3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活血,理气止痛。主治缺血性心脏病。

[疗效]治疗冠心病41例,其中伴有心绞痛者例,显效5例,改善1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5.71%;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53.36%;主要症状改善有效率71.05%。

(11)心痛宁[组成]卫矛。

[用法]以卫矛生药干燥后粉碎成粗粉,加水煎煮2次,首次煎煮2小时,两次煎得药汁合并过滤,再浓缩至每毫升约含生药1克。此时取药作药理疗效试验,合格后加入白糖及防腐剂(尼泊金乙酯),并趋热再过滤,分装成瓶。每次10~30毫升,饮前30分钟口服。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00例,显效为37.8%,总有效率为80.7%;心电图改善总有效率为42%。

(12)心梗恢复方[组成]黄芪15克,太子参15克,麦冬10克,五味子9克,丹参15克,赤芍15克,红花10克,仙灵脾10克,川芎15克,石菖蒲15克,三七粉(冲服)1.8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强心,活血通脉。主治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

[加减]心阳不振者加刺五加15克、熟附片9克、桂枝9克、人参6克、黄精15克、白术12克;心阴不足者加玉竹15克、百合15克、女贞子15克、生地10克、白芍15克;心绞痛发作频繁者加元胡9克、乳香9克、没药6克、蒲黄(包)9克、罂粟壳9克;伴心律不齐(以快速为主)加珍珠母30dq、炒枣仁15克、万年青9克、甘松9克、穿山龙15克;伴高血压者加桑寄生15克、钩藤(后下)15克、天麻9克、生龙骨(后煎)15克、生牡蛎(先煎)15克、决明子15克。

[疗效]治疗64例,多有效,5年累积病死率仅1.6%。

11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丸剂疗法(1)冠心丹参丸[组成]参三七、丹参、降香各等份。

[用法]制成丸剂,每次3丸,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理气。主治冠心病。

[疗效]治疗心绞痛55例,显效26例,改善22例,无效7例,一般1~7天左右症状缓解或消失;治疗心律失常、早搏21例,显效7例,改善3例,无效4例;治疗窦性心动过缓6例,显效5例,改善1例;治疗高血压30例,显效4例,改善13例,无效13例;治疗心悸72例,显效35例,改善27例,无效10例;治疗左右束支传导阻滞10例,显效3例,改善3例,无效4例。

(2)银蜜丸[组成]银耳0.125克,密环菌发酵物0.125克。

[用法]制成蜜丸(处方为每丸含量)。每次5~6丸,每日2~3次。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04例,总有效率为97%。

(3)黄杨方[组成]黄杨。

[用法]从黄杨中提取黄杨碱即环常绿杨碱,制成片剂,每片含量为0.5毫克。第1个月每次2片,每日3次;第2个月每次2片,每日2次。

[功用]功能理气止痛,祛风湿。主治冠心病。

[疗效]治疗冠心病198例(合并有高血脂者126例,高血压者55例,糖尿病者6例),伴有心绞痛98例中,显效32例,改善49例,无效17例;伴有心电图改变190例中,显效41例,改善73例,无效76例。总有效率60%。

(4)雷氏通窍方[组成]生晒参0.045克,冰片0.05625克,蟾酥0.0045克,琉梅草9.375克。

[用法]上方为1日量,制成9丸,每日次,每次3丸,口服。当心绞痛发作时,可临时服药,咀嚼或舌下含均可。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通窍。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30例,总有效率76.7%,尤以轻、中度心绞痛疗效为好。

(5)豨莶健心方[组成]毛冬青根2500克,豨莶草500克,川红花90克,丹参90克,参三七120克,降香30克,冰片6克。

[用法]研末混合,水泛为丸。每日3次,每次6克。配用毛冬青根25克、116冠心病豨莶草5克、延胡索2克、川红花1克制成的注射液。每次2毫升,每日1~2次肌注。每周肌注6天,120毫升1疗程。

[功用]功能补脾胃,益元气,通胸痹。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10例,第1疗程,显效43.5%,有效82.6%;到第3疗程,显效75.5%,有效95.9%。

临床除选用上述药物外,还可根据病情选用速效救心丸、心灵丸、苏水滴丸、冠心苏合丸等中成药丸剂。

3.%散剂疗法散剂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疗法之一。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五苓散、硝石矾石散等,一直没用至今。唐朝孙思邈《备用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也载有不少散剂。及至宋代,散剂疗法更日趋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对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散剂的制备方法上,《名医别录》对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外用散剂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最为丰富。清代医家亦有诸多创新。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

(1)舒心散[组成]三七1克,赤芍15克,郁金31克,心可定45毫克。

[用法]上药经水煎和乙醇提取,制成冲剂备用。每日服2次,每次服1包(约10克),开水冲服。

[功用]活血散瘀,通络止痛。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效]治疗146例,心绞痛症状消失129例,显著减轻98例。心电图检查记录全的57例,正常3例,好转12例,无效42例;血压记录全的35例,药前血压高者31例,药后9例血压降至正常,3例服药初期有显著降低。43例记录完全的,41例出现疗效的时间在服药后5~7天。

(2)薤白心痛散[组成]瓜蒌实18克,薤白9克,煮半夏6克,丹参9克,归尾5克,川芎4.5克,檀香6克(或用降香等量代)。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300毫升浸泡,用文火煮煎至250毫升,加白酒20毫升分冲;饮酒者以2毫升分冲为引即可。渣再煎1次服。

[功用]活血理气,温阳通痹。主治心绞痛。

11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3)人参三七沉香散[组成]人参三七、沉香各等分。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5克,每日服3次。

[功用]益气化瘀,止痛消胀。主治心绞痛,年迈体弱,以气虚为主,有较重度瘀血及腹胀者。

(4)活血止痛散[组成]乳香、没药、血竭、冰片。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6克,每日服2~3次,黄酒为引。温开水送服。

[功用]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心绞痛。

(6)保心止痛散[组成]苏合香5克,三七30克,薤白15克,桂枝、广郁金10克,每日服2~3次,玄胡索6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勿泄气。每次服6~10克,每日服2~3次,黄酒为引,温开水送服。

[功用]温阳通痹,理气活血,通络止痛。主治胸痹(冠心病)、心绞痛、心腹痛。

4.%中医各种经验特技疗法(1)气雾吸入疗法气雾吸入疗法包括中药蒸气吸入法和雾化吸入法,是通过口鼻吸入中药蒸气、气雾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最初是在封闭的室内,将药物用水煮沸,形成气雾,使室内充满药蒸气。然后患者入室,边进行蒸气浴,边气雾吸入。早在第唐代,名医许胤宗已有用中药蒸气形成的气雾,治愈中风口禁不语的记载。后来,治疗方法有了改进,将药物入有嘴的壶中和小开口的陶罐中加水煎煮,让病人用、口鼻吸入从壶嘴或罐口中冒出的气雾。此法在清代已经广泛流行。如吴尚先《理瀹骈文》载:“用热茶一壶,口含壶口呼吸之,令热气蒸腾于喉,使喉湿润,外用布巾浸热液按喉上”,以治疗咽喉疼痛。由于本疗法应用方便,无副作用,无痛苦,特别对口鼻、咽喉等局部性疾病,疗效迅速,往往1~2次就能减轻或消除病痛,并可广泛应用于其他多种疾病,所以一直为医家和民间所重视,方法不断有所改进,治疗范围渐有扩大,疗效也不断提高。

118冠心病①热证心痛气雾剂[组成]丹皮、川芎、冰片各等份。

[用法]气雾剂。在舌下黏膜按压喷雾1~3下,药量约0.30~0.90毫升,相当于生药0.10~0.30克。

[功用]清热活血通脉。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热证者。

[疗效]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临床验证303例、485例次,结果3分钟止痛54.02%,3~5分钟内止痛19.79%,总有效率73.81%,心电图有效率36.5%。经用美国硝酸甘油片自身对照,疗效相仿(P>0.3);同空白气雾剂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绞痛程度关系密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其对不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同样有效。

②寒证心痛气雾剂[组成]肉桂、香附各等份。

[用法]气雾剂。在舌下黏膜按压喷雾1~3次,药量约0.30~0.90毫升,相当于生药0.10~0.30克。

[功用]散寒活血通脉。适用于冠心病心绞痛中医辨证为寒证者。

[疗效]据全国胸痹心痛协作组观察,临床验证237例、366例次,结果3分钟内止痛50.55%,3~5分钟内止痛21.86%,总有效率为72.41%,心电图有效率为28.6%。经同美国硝酸甘油片自身对照,疗效相仿(P>0.3);同空白气雾剂自身对照,疗效差异非常显著(P<0.01)。其速效止痛作用同心绞痛程度关系密切,有显著差异(P0.05),表明对不稳定型和变异型心绞痛同样有效。

③复方细辛气雾剂[组成]细辛、冰片各等份。

[用法]细辛挥发油加冰片,制成气雾剂。舌下喷雾给药。

[功用]芳香温通止痛。用于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

[疗效]西苑医院用本品观察281例次,5分钟内止痛有效率为64.77%。

④宽胸气雾剂[组成]荜菝、细辛、麝香、冰片、良姜各等份。

[用法]制成气雾剂,舌下喷用。

[功用]温通血脉,理气止痛。用于缓解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

[疗效]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总有效率可达50%~70%。宽胸气雾剂曾经全国16家医院临床交叉验证,共观察317例、2924例次,中止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发作的11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有效率(3分钟以内止痛)为47.6%~58.07%,与硝酸甘油无显著差别。用同一组方制成宽胸酥糖及温通滴丸口服治疗心绞痛,与硝酸甘油进行对比观察,结果缓解心绞痛作用亦相仿。

(2)体针疗法体针疗法,又称“毫针疗法”,是以毫针为针刺工具,通过在人体经络上的腧穴施以一定的操作方法,以通调营卫气血,调整经络、脏腑功能而治疗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体针疗法,是我国传统针刺医术中最主要、最常用的一种疗法,是针刺疗法的主体。

疗法一[取穴]内关[针法]刺入穴位2~2.5厘米深,快速捻转2分钟,使之出现酸、麻、重、胀感,并激发针感向肘、腋、胸部传导。若针感局限于内关穴,可附加压指手法,再次运针,诱发感传;若针感向指端放散,提示此中正中神经,可将针体退于皮下,调整针尖方向,使之向上。待有针感后,留针30分钟,中间行针1次。每日1次,每周6次,10次为1疗程,共治3个疗程。

[疗效]共治本病36例,实证16例,主证全部消失;虚证20例,18例主证消失。其他心功能、血流变、血脂等检查均有改善。

疗法二[取穴]主穴:心俞(双)、厥阴俞(双),交替使用;内关、阳陵泉、郄门、三阴交,单侧取穴,交替应用。

配穴:心绞痛加神堂、膻中;阵发性房为颤、早搏加阴郄、内关;心动过速加下侠白、手三里;心动过缓加通里、内关。

[针法]平补平泻留针15分钟。虚性病人用紧按慢提补法,刺激轻些;阵发性房颤用补法,刺激较强些,留针时间长些。每周3次,15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冠心病169例,近期心绞痛缓解率90%,心电图好转率69%,超声心动图左室功能好转率80%。

注意事项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②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120冠心病③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④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⑤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⑥在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头针疗法头针疗法,又称头皮针疗法、颅针疗法,是根据大脑皮层的功能定位的理论,在头皮划分出皮层功能相应的刺激区,在有关刺激去进行持续、快速捻转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在传统的针灸医学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头为精明之府。”明代张介宾谓:“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说明头部与人体内的各脏腑器官的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头面部使经气汇集的重要部位。

本疗法1972年首见报道。经过10多年的临床时间,医家对头针刺激区的定位、适应范围和刺激方法等,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充实和发展了传统的针灸方法,并逐渐成为一些国家临床医生常用的治病方法之一。

临床应用[取穴]额旁1线:定位在额中线外两旁直对目内眦角,发际上下各0.5寸,即自眉冲穴沿经向下针1寸,属足太阳膀胱经。

[针法]①体位:患者取坐位或卧位。局部常规消毒。

②进针:一般选用28~30号、长1.5~2.5寸的毫针,针与头皮呈30°左右夹角,快速将针刺入头皮下,当针达到帽状腱膜下层时,指下感到阻力减小,然后将针与头皮平行继续捻转进针。根据不同标准线,可刺入0.5~2寸,然后运针。

③运针:术者肩、肘、腕关节及拇指固定,食指半屈曲状,用拇指第1节的掌侧面与食指桡侧面夹持针柄,以食指的掌指关节快速连续屈伸,使针体左右旋转,旋转速度每分钟应在200次左右,捻转持续2~3分钟,然后留针5~10分钟,再重复捻转。用同样的方法再捻转2次,即可起针。偏瘫患者留针或捻转时嘱其活动肢体(重患者可作被动活动),加强患肢功能锻炼,有助于提高疗效。一般经3~5分钟刺激后,部分患者在病变部位出现热、麻、胀、凉、抽动等感应,这种病人的疗效通常较好。也可用电针代替手捻进行治疗。

④出针:刺手夹持针柄轻转松动针身,拉针下无紧涩感,即可快速抽拔出针,也可缓缓出针。出针后须用消毒干棉球按针孔片刻,以防出血。

12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注意事项①治疗时需掌握适当刺激量,防止晕针。

②注意头皮血管出血。如有出血,则应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血止。

(3)耳压疗法耳压疗法是在耳穴表面贴敷颗粒状药物或磁珠等,刺激耳廓穴位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选用耳穴诊治疾病,早在《灵枢·厥病》中就有记载:“厥头痛,头痛甚,耳前后脉涌有热,泻出其血,后取足少阳。”《灵枢·五邪》篇云:“邪在肝,则两胁中痛……取耳间青脉以去其掣。”历代医学文献都有不少介绍用刺激耳穴方法来治疗疾病、通过望触耳郭穴位来诊断疾病的记载,说明我国利用耳穴来诊治疾病的历史已相当悠久。近年来耳压疗法又有很大的发展,临床应用日趋广泛。

临床应用疗法一王不留行籽耳压法[取穴]心、冠状动脉后(位于三角窝内侧和耳轮脚末端)、小肠、前列腺后穴。

[用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取王不留行置于菱形胶布上,贴1侧耳的上述穴位,嘱病人每日按压4次,每次每穴按压40次。5天换1次,10天为1疗程。

疗法二白芥子耳压法[取穴]主穴:心、小肠、交感、丘脑、前列腺。

配穴:神门、皮质下、内分泌。血压高加降压沟;头晕加肝、脑点;睡眠不佳加神门、失眠穴。

[用法]每次选主穴3个,配穴2个,将白芥子用0.5cm见方的胶布贴压耳穴处,每日按压5~7次,每次至少5分钟。3日更换,7次为1疗程。休息3天,贴第2疗程。

疗法三油菜子耳压法[取穴]心、肾、小肠、交感、胸、内分泌、神门、肾上腺、皮质下。

[用法]每次选穴3~5个,将油菜子置于0.5cm见方的胶布中心。用探针找出敏感点后,将置油菜子的胶布对准穴位贴压,每日按压数10次,每次每穴2分钟。隔日1换,7日为1疗程。

122冠心病疗法四绿豆耳压法[取穴]心、肝、膈、肾、皮质下、三焦、神门、交感。

[用法]每次选用3~5穴,两耳同压。将绿豆置于0.8cm见方的胶布中间,选出穴位敏感点后画点为号,将置绿豆的胶布对点准确地贴压耳穴上。3日1换,每日按压10数次,每次2~3分钟,10次为1疗程。

注意事项①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②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③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④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为近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

(4)理线疗法临床应用疗法一[取穴]①心俞、巨阙、郄门;②厥阴俞、膻中、内关。

[用法]①胸背部穴用穿线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用穿有2号肠线的三角针从上到下顺经穿线,埋入肠线2厘米于穴位皮下;②上肢穴用注线法,用00号羊肠线1厘米及9号穿刺针向上斜刺1.5~2厘米,注入肠线。15~20天埋线1次,5次为1疗程。

疗法二[取穴]敏感穴位。阴虚型配三阴交;阳虚型配内关;气虚配气海;痰阻型配中脘;血瘀型配膈俞。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于胸背部及上肢部的任、督脉、足太阳和手少阴、手厥阴经脉,多在与心脏所属脊髓节段分布区。据观察,心绞痛患者按压至阳阳性率达99%,约93%在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内关穴亦是最常见的敏感穴位之一。

按诊可发现酸胀、痛感和触及条索状物。其常见敏感穴位胡:足太阳经之心俞、督俞、厥阴俞、膈俞、神堂;足少阴经之至阳、神道;任脉之巨阙、膻中;足阳明经之乳根、膺窗;足少阴精之神封、灵墟、复溜、步廊;足少阳经之辄筋、丘12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墟;奇穴之心脏点(前臂屈侧尺侧线,肘横纹下3寸处)、胸甲骨3~7、郄上、血压点、心平。

[用法]先在胸背部及四肢部有关经络上探测出最敏感的穴位各1~2个进行埋线。胸背部穴位用穿线法,埋入2号肠线3厘米,注意穿过皮下组织时,需用手捏起皮肤,将肠线穿于皮下,不能刺入过深免伤内脏;四肢穴及背脊穴用注线法,后者将针尖向脊柱方向刺入,有针感后,后退0.5厘米,注入0号肠线1厘米,余穴埋入0~2号肠线0.5~1厘米。一般15天埋线1次,连续4~5次。

疗法三[取穴]中庭透玉堂,左少海,阿是穴(左胸、左肩臂、背部痛处的压痛点)。

[用法]用植线法。消毒局麻后,将00号羊肠线剪成4~8厘米长,折成双折,挂于埋线针上,刺入穴内,待线头没入皮内0.5厘米后退出埋线针。一般穴位作垂直埋植,中庭透玉堂及阿是穴作皮下横行埋植。1月1次。

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②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③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深度,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④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疗法。

⑤羊肠线用剩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⑥在一个穴位上作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⑦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应,由于刺激损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口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蝉联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伤口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以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124冠心病理。

②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③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发生此种现象应及时抽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5)艾条灸疗法艾条灸疗法是用艾条或药条点燃后,熏烤腧穴或患处,通过温和热力来刺激皮肤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经明清医家范培兰、陈修园、叶天士等人倡用而流传。最早见于文字者,当推明初朱权《寿域神方》,但其时艾条内并不掺入药末。至李时珍《本草纲目》、杨继洲《针灸大成》,始在艾绒中加入麝香、穿山甲、乳香等药末。发展到现代,本疗法为针灸中一种常用疗法。

疗法一[取穴]膻中、天井。

[用法]按艾条悬灸法施术。每次每穴10分钟左右,以皮肤微红为度。每日1次。

疗法二[取穴]内关、膻中、心俞、关元、厥阴俞、足三里。

[用法]按艾卷温和灸法常规操作。每次选用2~4个穴位,每穴每次灸治15~30分钟,每日灸治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注意事项①艾条灸疗法虽属灸法一类,但其施灸时远离皮肤,因此即使在颜面、五官、大血管处,也可酌情使用本疗法,故临床上使用范围较广。

②施灸时要注意避免燃烧后的残灰掉落在皮肤上而导致烫伤。

③对一些皮肤感觉迟钝的患者以及小儿患者,治疗过程中要不时用手指置于施灸部位,以测知患者局部的受热程度,便于随时调节施灸的距离,避免烫伤。

(6)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12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人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损伤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独特疗法。据《素问·异法方宜论》载述:按蹻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

《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证和禁忌证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症、痛症、痿症及某些急症可以探亲治疗,而腹部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拿等治疗不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中治疗晕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在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此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普及和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拿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推拿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

疗法一1.%基本手法(1)患者坐或俯卧,医者用拇指按揉心俞穴并挤推至膈俞穴,各1~3分钟。

(2)对心绞痛剧者,加按至阳穴(背部中线,第7、8胸椎棘突之间)1~3分钟。

(3)医者以空掌拍打患者肩背部1分钟,手法要轻柔适当。

(4)按揉双侧内关穴各1分钟。

(5)患者仰卧,医者用手掌置患者胸上部,经肩前至上肢内侧做推法各10次,然后以掌在心前区做快速的揉搓3~5分钟。

(6)拿揉上肢内侧肌肉3~5次,并以食、中指点按极泉穴1分钟。

2.%随症加减(1)如心慌、胸闷、失眠严重者,基本手法加:①点按神门、通里穴各1分钟。②按揉膻中穴1~3分钟,并配合掌摩法。③按揉并搓擦涌泉穴,以热为度。

(2)如头晕欲呕、食欲不振者,基本手法再加:①按揉中脘穴1分钟。②顺、逆时针摩腹3~5分钟。③按揉太阳、印堂、足三里穴各1分钟。

126冠心病冠心病常于夜间发作,故每睡前可轻拍心前区20~30次,点按极泉、内关穴各1~3分钟,作为预防。

疗法二1.%基本手法(1)当有胸闷,心前区闷痛,心中烦躁时,患者可自行点按膻中、内关穴。

膻中穴多为局部胀疼感,内关可有感应向手上传导。

(2)患者取俯卧位,在脊柱两侧胸背部用液法,使局部温热舒适,然后用双手大指点按心俞、厥阴俞、膈俞等,以局部酸胀为准。再擦搓整个背部,尤左胸背部,使局部透热。最后让患者坐起,用拿法拿胸大肌,手法不宜过重。

2.%作用:防治冠心病。

疗法三盖国才报道:灵道穴按摩治疗冠心病心绞痛48例。发现约93%的本病患者左侧灵道穴有明显压痛反应,故用本法治疗并取得较好效果。用拇指指腹于灵道穴先轻揉1.5分钟,然后重压按摩2分钟,最后轻揉1.5分钟。每天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天。医者每周操作次,余均由患者自己按摩,半月复查1次心电图。结果:显效20例,改善17例,无效10例,加重1例。治疗前口服硝酸甘油者38例,治疗后停者21例,心电图改善者16例。

疗法四张炳然报道:穴位按摩治疗冠心病150例。取左侧灵墟、屋翳、天池和心俞穴,采用掌摩法、复合震颤手法,每分钟200圈左右,前3穴共按摩12分钟,心俞按摩4分钟。按摩中部分患者感到心前区发热并逐渐延及四肢和腰背;对未出现热传感者宜酌情延长按摩5~10分钟。甲组110例,每日按摩1次,酌加服扩冠药;乙组40例,每日按摩2次,不加扩冠药。丙组37例,单纯药物治疗。均20日为1疗程。结果:甲乙两组150例中,显效率38.5%,总有效率65.9%。甲乙组心电图疗效无显著差异,甲丙组差异显著,说明按摩加药物优于单纯投药者。随访1~4年(平均2年8个月)者95例中,症状疗效稳定57例,心电图疗效稳定48例。

疗法五藏福科报道:推拿对冠心病病人左心功能不全的影响并附9例临床病例分析。

本组病程1~11年,均有心绞痛发作史,并多伴高血压病。

方法:用拇指按揉法、肘推法、一指袢推法。选穴:内关、肺俞、心俞、厥阴俞、膻中及后背两侧膀胱经(胸段)。每次30分钟,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均1疗程后随访2个月。治疗期间停服洋地黄类或其他影响心功能的药物。

12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7)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疗法之一。

本疗法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古人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汁外敷治疗痛肿;唐代孟诜《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研末和葱涎为泥,敷涌泉穴,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疗法一[取穴]心前区。

[药物]栀子、桃仁各12克,蜂蜜30克。

[用法]将栀子、桃仁共轧成细末,加炼蜜30克(或蛋清)调成糊状。将药摊在心前区,敷药范围为右侧至胸骨右缘第3~5肋间,左侧达心尖波动处,其面积约长7厘米、宽15厘米,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开始每3天换1次,2次后7日换药1次,6日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冠心病心绞痛。

疗法二[取穴]膻中、内关。

[药物]心舒散:白檀香、制乳没、川郁金、醋炒延胡各12克,冰片2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另加麝香0.1克,调匀备用。用时取少许,用二甲亚矾调成软膏状置膏药(或伤湿止痛膏)中心,贴膻中、内关(双),每日换药1次。

[功用]行气活血。主治气瘀血瘀引起的心胸痛。

疗法三[取穴]心俞、膻中、内关。

[药物]麝香止痛散:降香10克,檀香10克,田七10克,冰片0.25,胡椒10克,麝香0.1克。

[用法]将上药研末,密封备用。临用时取药末2克,调酒成药饼,分成5小块,贴于膻中、双内关、双心俞穴。2天换药1次,5次为1疗程。

128冠心病[功用]行气止痛。主治心绞痛。

疗法四[取穴]心俞、厥阴俞、膻中。

[药物]通心膏:徐长卿、当归、丹参、王不留行、鸡血藤、葛根、玄胡、红花、川芎、桃仁、姜黄、郁金、参三七、血竭、椿皮、穿山甲、乳香、没药、樟脑、冰片、木香、人工麝香、硫黄镁、透骨草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熬制成软膏,贴敷心俞、厥阴俞或膻中。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各种原因引起的心绞痛发作期,贴敷后可迅速止痛。

疗法五[取穴]心前区。

[药物]心绞痛宁膏:丹参、红花各适量。

[用法]上药依法制成流浸膏,涂于布面上即可。心绞痛发作时,将药膏敷贴于患者心前区,24小时更换一次,2周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主治心绞痛。

注意事项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潮红,发出小水疱,应立即停用。

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过湿容易外溢流失;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湿润后再敷上。

某些皮肤过敏的患者贴上膏药后,会出现皮肤红肿、丘疹、瘙痒,甚至溃烂,须改用其他法。

(8)敷脐疗法敷脐疗法简称“脐疗”,是将药物敷置于脐眼或脐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早在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盐纳脐中灸之以治疗霍乱的记载。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有用东壁土敷脐,或用苍耳子烧灰敷脐,或用露蜂房烧灰敷脐,以治脐疮流水不止。清代更有所发展,如吴尚先《理瀹骈文》中用本疗法治病的方药就有数百处之多。

疗法一[药物]冠心糊:山楂浸膏20克,甘草浸膏8克,葛根浸膏10克,白芍270兢,厚朴100克。

[用法]上方共研细末,加入鸡矢藤挥发油6毫升,细辛挥发油1毫升,乳香、没药醇浸液70毫升,冰片5克,共混合,阴干,密闭保存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200毫克,用黄酒调为糊状,放入脐内,上盖胶布,每3天换药1次。

12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功用]活血理气。主治冠心病心绞痛,对控制心绞痛有显著作用。

疗法二[药物]宁心散:川芎12克,冰片7克,硝酸甘油片10片。

[用法]上方研细粉备用。用时每次取药粉0.5克,用丹参注射液调为糊状。

[功用]活血止痛、扩冠。主治心绞痛。

注意事项①在治疗过程中有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7天以上仍无效者,应停止敷脐,改用他法。

②在应用本疗法加用热敷或灸法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如见脐眼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宜先控制感染。

③小儿应用本疗法时,宜以绷带纱布等固定,防止脱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9)饮食疗法①所有类型的冠心病病人都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选用下列食疗方:粥类:玉米粥:玉米粉50克用冷水调和,煮成玉米粥,粥成后加入蜂蜜1匙服食。

每日2次。

葛根粥:将鲜葛根切片磨碎,加水搅拌,沉淀取粉。以葛根粉30克、粳米100克煮粥,每日早晚服食。

薤白粥:薤白10克~15克(鲜者30克~60克),葱白2茎,白面粉100克~150克或粳米50克~100克。将薤白洗净切碎,与白面粉用冷水和匀后,调入沸水中煮熟即可;或改用粳米一同煮为稀粥。每日均分2~3次温热服,3日~5日为一疗程。

首乌粥:粳米100克,红枣3枚~5枚,制首乌30克~60克,红糖或冰糖适量。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与粳米、红枣同入砂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或冰糖调味,再煮沸即可。每日服1~2次,7日~10日为一疗程,间隔5日再服。

桃仁:桃仁10克,粳米50克~100克。将桃仁煮熟去皮尖,取汁与粳米同煮成粥即可。

山楂30克(或鲜山楂60克),粳米100克,砂糖适量。先将山楂入砂锅内煎取浓汁,去渣,加入粳米、冰糖各10克,煮粥。

薤葱粥:薤白10~15克(鲜者30~60克),葱白2根,白面粉100~150克,调混匀后水中煮沸即可。

130冠心病柠檬玉米粥:柠檬1个,切成片,用蜂蜜3匙渍透,每次5片,加入玉米粥内服食。每日服2次。

汤类:芹菜汤:芹菜根5个,红枣10个,水煎服,食枣饮汤。每日2次。

荷叶汤:荷叶、山楂叶各适量,水煎或开水冲浸,代茶随饮或每日3次。

冬虫鸭汤:冬虫夏草10克,白公鸭1只,用水炖熟,酌量食肉喝汤,1日2次。

木耳汤:黑木耳10克,白木耳10克,红枣15枚。以温水将木耳泡发洗净后放入碗中,加水和少量冰糖,隔水蒸1小时,连汤服食,日2次。

龙眼汤:龙眼肉20个,红糖适量,水煎汤,每晚1次。

补心薤白汤:猪心1个,薤白15克,川芎15克,橘络6克。加水共煮,待猪心煮熟后调味。吃猪心、喝汤。

葛根木耳汤:瘦猪肉200克,木耳30克,葛根300克,木耳地透后同诸药共煮,炖熟后食肉饮汤,不拘次数。

王不留行汤:王不留行根30克,母猪五花肉50克。将前二味同入土罐内,加入适量水煮至肉熟,连汤分服。

海带藕片汤:海带30汤:海带30克,生藕片50克,冰糖20克,水煎煮熟,每日1次,连服30日为1疗程。

菜肴类:兔肉陈皮丁:兔肉200克,食油100克,陈皮5克,酱油、盐、醋、料酒、葱、姜、干椒、白糖、味精适量。将兔肉切做肉丁,加盐、食油及料酒、葱、姜等,拌匀,干椒切丝。陈皮温水浸泡后,切成小块,味精、白糖、酱油加水兑成汁;铁锅置火上,倒入食油烧至七成热,入干椒丝炒成焦黄色后,放入兔肉丁炒,再加陈皮、姜、葱,继续炒至兔肉丁发酥后,烹汁和醋,将汁收干,起锅即可食用。

韭菜蛋包:马齿苋、韭菜各等量,葱、姜、猪油、酱油、盐、鸡蛋适量。将,马齿苋、韭菜洗净,阴干2小时,切成碎末;将鸡蛋炒熟弄碎,将前三味拌在一起,加上精盐、酱油、猪油、味精、葱、姜末为馅,和面制成包子,蒸熟即可。

九里光蛋:鸡蛋3枚,九里光根30克。将九里光根洗净捣细,打入鸡蛋,共调匀后,放锅内蒸熟分服。

木耳瘦肉片:嫩豆腐200克,小白菜50克,冬笋30克,黑木耳30克,瘦肉50克。将小白菜洗净,放入沸水中烫一下。将豆腐块放入砂锅内,摆上瘦肉片,加入小白菜、木耳、冬笋、旺火煮沸,改用小火焖20分钟,加入佐料、熟豆油13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等,再焖5分钟~10分钟即可。

当归心:猪心1个,石菖蒲10克,全当归30克。将佐料加水放入砂锅内,炖熟,再放入葱、姜、盐调味,食心饮汤。

饮料类花生茶:花生叶、花生壳各适量。开水煎,当茶饮。

菊花饮:白菊花300克,将白菊花加温水浸泡过夜,次日用砂锅煎煮2次,每次半小时,待沉淀后,滤去沉渣,再浓缩至500毫升,每日服2次,每次25克,2个月为1疗程。

楂荷饮:山楂15克,荷叶12克。水煎,代茶饮,不拘时。

菊花山药茶:菊花20克,生山药20克。水煎,每服1剂,代茶饮。

石榴饮:酸石榴1个,甜石榴1个。将十六切开取籽压汁,内服,每日2次,每次10毫升~20毫升。多用于心绞痛。

灵脂茶:五灵脂(醋制)10克,生姜5克,酒适量。水煎,每日1剂,分3次服。

黑豆饮:黑豆30克,红花6克,红糖30克。将黑豆洗净,与红花、红糖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沸数分钟即可饮用。

酒类:灵丹酒:灵芝30克,丹参10克,三七5克,白酒500克。将前三味洗净,切片,一同放入酒坛内,加入白酒,盖上盖,每天搅拌一次,再盖好盖。浸泡15天即成。根据自己酒量,每天饮一小杯。

红花酒:红花100克,白酒500克,红糖适量。将红花和红糖装入纱布袋内,扎紧口,放入酒罐内,将白酒倒入酒罐,盖上盖,浸泡七天即成。根据自己酒量,每天小饮一杯。

其他:(1)花生米、桂花适量,放入瓶中,用食醋浸泡3天,每起床、睡觉前吃10粒~15粒,饮1汤匙醋汁。

(2)山楂250克,桃肉50克。将前二味捣碎,浸在蜂蜜500克中,一周后即可食用,每日3次,每次1汤匙,开水冲服。

(3)将新鲜大蒜洗净,放入米醋中浸泡1周后食用,每日3次,每次3瓣~5瓣。

(4)陈醋200克,鸡蛋2个。将陈醋放入带盖的茶杯中,再将鸡蛋放入醋内,盖上杯盖,密封4天后,将蛋壳取出,把鸡蛋与醋搅匀,再盖上密封3天后即可食用。1日3次,每次5毫升~10毫升。

132冠心病②冠心病伴高脂血症者可用哪些食疗方法粥类:蒜粥:紫皮蒜30克,置沸水中煮1分钟后捞出蒜瓣,再将粳米100克煮粥,待粥煮好后,将蒜再放入粥中略煮。可早晚食用。

海带粥:水发海带25克,与粳米同煮粥,加盐、味精、麻油适量,调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海带绿豆粥:海带150克,绿豆150克,红糖150克。将海带浸泡洗净,切块,与绿豆共煮至豆烂,用红糖调服。每日2次。

芝麻粥:黑芝麻60克,桑葚60克,白糖10克,大米30克。将黑芝麻、桑葚、大米分别洗净,同放入罐中捣烂。砂锅内加清水1000毫升,煮沸后加入白糖,待糖溶化、水再沸后,徐徐放入捣烂的三味,煮成糊状即可。

制首乌粥:制首乌30克~60克,粳米100克,红枣3枚~5枚,红糖适量。

将制首乌煎取浓汁,去渣,同粳米、红枣同入沙锅内煮粥,粥将成时,放入红糖少许,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

山茱萸粥:山茱萸15克~20克,粳米100克,白糖适量。先将山茱萸洗净去核,与粳米同入砂锅煮粥,待粥快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可。

汤类:海藻汤:昆布、海藻各30克,黄豆150克~200克,煮汤后加适量调味品服。

首乌汤:何首乌30克,灵芝30克,红糖适量。煎汤早晚分服。

大枣山楂汤:大枣15枚,山楂30克,山楂叶30克,柠檬30克。煎汤,早晚分服。

山楂桃仁汤:大枣30克,山楂30克,核桃仁30克。炖汤食用,每晚1次。

鲜藕三七汤:鲜藕1段,三七粉5克,生鸡蛋1个,食盐、香油适量。将鲜藕捣碎,用纱布绞汁1小杯,加水少许,煮沸。将三七粉与鸡蛋调匀,放入藕汁锅内,加入食盐、香油即可。

菜肴类:首乌山甲肉:何首乌30克,黑豆60克,穿山甲肉250克,油、盐适量。将穿山甲肉洗净切碎,放入瓦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1000毫升,先用旺火,后用文火煮汤,最后加入盐、油即可。饮汤吃肉。

山楂瘦肉条:山楂30克,猪瘦肉250克,菜油100克,生姜、葱、花椒、绍酒、酱油、味精、白糖适量。将山楂15克加水约1000毫升,在大火上烧沸后,下入猪肉,同煮至六成熟,捞出猪肉稍晾后切成5厘米左右的粗条,加入酱油、姜片、葱、酒、花椒、将肉条拌匀腌渍1小时,再沥去水分。将油在铁锅内烧热,13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投入肉条榨干水分,色微黄时,即用漏勺捞起,沥去油。将铁锅内油倒出,留点余油,再置火上,放入余下料和山楂,略炸后,将肉干再倒入锅内,反复翻炒,微火烘干。装入盘内,放入芝麻油,撒入味精、白糖、和匀即成。

洋葱炒肉:瘦猪肉60克,洋葱50克,酱油、植物油、味精适量。将植物油少许倒入锅内,烧至八成熟,放入猪肉煸炒,再将洋葱下锅与肉同炒,入调佐料拌匀即可。

首乌羊肉片:何首乌60克,黑豆50克,羊肉250克,油适量。将羊肉切碎,放入瓦锅内炝汁炒透,加入首乌、黑豆,再加清水约1000毫升。先用旺火烧开,后用小火煮汤,最后加盐、油调味。可饮汤食肉,每天2次,每次1碗。

莲子瘦肉片:莲子40克,腐竹100克,龙须菜45克,猪瘦肉100克,盐、味精适量。将腐竹、龙须菜水发后,切细,猪肉切片,同莲子共入锅中,加水适量煮汤,调入盐、味精即可。两天食完,连用20天~30天。

饮料类山楂菊花茶:山楂250克,菊花250克,蜂蜜250克,食用香精10%毫升。将山楂、菊花洗净,一同放入锅内,注入清水(15公斤)用小火烧沸,约煮30分钟,即可起锅,沥出药汁。将蜂蜜倒入干净的锅内,用小火加热,保持微沸,烧至色微黄,黏手成丝即可。将炼制过的蜂蜜缓缓倒入上面熬成的药汁内,搅拌均匀,待蜂蜜全部溶化后,用纱布一层过滤去渣,冷后即可食用。

山楂麦芽茶:生山楂10克,炒麦芽10克。将生山楂洗净,切成薄片,与炒麦芽一同放入杯中,将沸水冲入杯中,盖好盖,泡3分钟即可饮用。

桃仁山楂饮:核桃仁150克,白糖200克,山楂50克。将核桃仁加入适量水,浸泡30分钟,洗净后,重新加入少量清水,用石磨将其磨成茸(愈细愈好)茸浆装入容器中,再加适量清水稀释调匀(大约2000毫升),待用。将干净山楂拍破,放入锅内,加入清水适量,置火上煎熬成汁(大约1000毫升)。将锅置火上,倒入山楂汁,加入白糖搅均匀,待熔化后,再缓缓倒入核桃浆,边倒边搅均匀,烧至微滚,出锅装碗即成。

酒类:茵陈酒:茵陈蒿250克,秫米、酒曲适量。将茵陈蒿炙黄,切成1厘米长的细节,置锅内熬成汁,每次加水适量共熬3次,去渣,合并煎液,备用。将秫米淘洗干净,放入药液内,加水适量,煮成七成熟,用竹箕沥干水分。将煮过和秫米放入蒸锅内蒸,待15分钟时取出,稍晾冷,即将酒曲均匀放入秫米饭中。将秫米装入瓷坛内,四周用棉絮等保温,发酵5天~7天即成(夏天时间短些,冬天时间要长些)。根据自己酒量,每天饮一小杯。

134冠心病③冠心病伴高血压者可用哪些食疗方粥类:海带粥:水发海带25克,与粳米同煮粥,加盐、味精、麻油适量,调味服食。每日早晚服食。

菊花粥:菊花粉末10克~15克,粳米50克~100克。先将粳米煮粥再将菊花粉末放入,再煮一、二沸即可,早晚温热分服。

芹菜粥:芹菜(连根)120克,大米适量。将芹菜连根洗净,切碎不,与大米一起加水煮粥。每天1次,可常服。

葛根粥:葛根30克,粳米60克。将葛根洗净切片,加水磨成浆,取淀粉晒干。将粳米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至半熟时,加入葛根粉,继续煮即可。

菜肴类:爆炒海带:浸发海带200克,香油、绵白糖、精盐少许。将海带放入锅内煮透捞出,用清水洗去黏液,沥干水分后,把海带切成细丝。然生在锅内放入香油,油温七成热时,把海带丝稍加煸炒,盖上锅盖,略经油炸,炸海带发硬、松脆时,捞出,入盘,加入绵白糖、精盐拌匀即可食用。

菊花鸡片:嫩鸡肉1.5公斤,菊花瓣50克,鸡蛋3个,盐、味精、白糖、胡椒面、料酒、豆油、麻油、姜、葱、玉米粉、湿淀粉适量。将鸡、菊花洗净。将鸡肉去皮去筋,切成薄片;鸡蛋去黄留清。鸡片用蛋清、盐、料酒、胡椒面、玉米粉调匀拌好。将盐、白糖、味精、胡椒面、麻油兑汁。锅烧热,倒入豆油2斤,待油五成热时,放入鸡片滑散滑透,捞出,沥油。再将锅烧热,放入30克热油,入葱、姜炒,倒入鸡片,烹入料酒炝锅,再把兑好的汁倒入锅内翻炒几下,随即把菊花瓣放入锅内,翻炒均匀即可。

菊花蛋:菊花、鸡蛋各适量。菊花洗净,了;晾干,拌鸡蛋液,入锅炸熟即可食用。

枸杞肉:猪里脊肉500克,枸杞300克,1只鸡蛋清,麻油100克,酒、糖、盐、味精、水淀粉适量。将猪肉切丝放入碗内,用酒、蛋清、盐、味精上浆,旺火锅热,下麻油,炒到六成熟时,原锅内留少许油,放入枸杞微炒,糖,酌加汤、味精,水淀粉着芡,倒入肉丝颠炒,淋上麻油即可。

腌泡茄子:茄子200克,味精、盐、香油、醋、酱油腌泡半小时,再加入味精、香油拌匀即可。

天麻鲤鱼头:天麻25克,川芎10克,茯苓10克,鲜鲤鱼1250克,酱油25克,绍酒45克,食盐25克,白糖5克,味精1克,芝麻油菜5克,胡椒粉3克,水豆粉50克,生姜10克,葱10克。将鲜鲤鱼除去鳞,剖腹去内脏后,冲洗干13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净,从鱼背宰开,每一半砍成3~4节,每节上切3~5刀,分别放在8个蒸碗内,鲤鱼头也分切成8份,分别放入碗内。将川芎、茯苓切成大片,用二泔水泡上,将天麻放入二泔水中,浸泡4小时~6小时,捞出天麻放在米饭上蒸透,趁热切成薄片待用。将鲤鱼蒸好后,拣去葱、姜块,把鱼肉和天麻一起扣入碗肉用,原汤倒入勺内调入白糖、食盐、味精、胡椒粉、芝麻油、水豆粉、清汤、酱油,烧沸打去浮沫,浇在各份鱼肉的上面即可食用。

(10)药茶(饮)疗法药茶疗法是指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乳、露、汁、浆、水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仍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作为原料,如菊花、决明子、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制成的无时差,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茶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①菊楂决明饮[处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决明各15克。

[用法]将上三物放入保温杯中,以沸水冲泡,盖严,温浸半小时即成。取汁代茶饮服。

[作用]菊花、草决明平肝、祛风、潜阳;山楂活血、祛瘀。本品具有平肝潜阳、活络通瘀的特点。

[适应证]冠心病胸部憋闷,或疼痛,心烦易怒,头晕头痛,目干涩,舌红脉弦数。

②山楂饮[处方]新鲜山楂60克(或干品30克)。

[用法]新鲜山楂切片,加水煮取汁,代茶喝。

[作用]鲜山楂活血通络,止痛生津。

[适应证]冠心病胸腹痛时作时业,伴咽干口渴、唇紫、舌暗、血压升高等。

136冠心病③首乌饮[处方]何首乌生熟各半。

[用法]煎汤代茶,不拘时服,常饮之。

[作用]首乌滋补肝肾、润肠。

[适应证]冠心病胸部隐痛时作,伴见头晕、目涩、腰膝酸软、大便干结、咽干口燥等。

④玉竹饮[处方]玉竹12克。

[用法]玉竹加水煮取汁,代茶频饮。

[作用]玉竹滋阴生津。

[适应证]冠心病咽干舌燥,纳少便干,口渴喜饮,舌红少津。

⑤香橼浆[处方]鲜香橼2个,麦芽糖适量。

[用法]将香橼切碎与麦芽糖一同放入带盖的碗中,隔水蒸数小时,以香橼稀烂为度。每日分2次服。

[作用]鲜香橼疏肝、理气、止痛;麦芽糖疏肝、和胃。本品具有疏肝理气、消胀的特点。

[适应证]冠心病胸肋胀痛不舒,嗳气频频,矢气则缓,性情忧郁。

⑥双枯茶[处方]金银花10克,夏枯草30克。

[用法]开火冲浸,待晾凉后饮之,若不欲凉饮,亦可温饮。宜经常代茶频频饮之。

[作用]清热泻火、降压。

[适应证]冠心病动脉硬化症,尤其是对高血压患者效果更佳。

⑦田七丹参茶[处方]田七100克,丹参1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加工成棕黄色颗粒,每袋20克。开水冲服,每次1袋,每日3~5次,代茶缓饮。

[作用]活血扩冠。

[适应证]冠心病心绞痛。

⑧银杏叶茶[处方]银杏叶5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碎,置保温杯内,用沸水闷泡半小时即成。代茶饮,13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每日1次。

[作用]活血降脂。

[适应证]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心绞痛、血清胆固醇过高症、痢疾、肠炎等。

⑨柿汁茶[处方]七成熟青柿子100克,蜂蜜2000克。

[用法]将青柿子洗净去柄蒂,切碎捣烂,用消毒纱布绞汁,再将汁放入沙锅内,先用大火后改小火煎熬至浓稠时,加入蜂蜜,再熬至黏稠,停火,冷却,装瓶备用。开水冲饮,每次1汤匙,日服3次。

[作用]活血、清热。

[适应证]冠心病、动脉硬化、高血压病等。

⑩还童茶[处方]槐角500克。

[用法]秋季采摘饱满壮实之荚果为原料,洗净,常温晾干,烘烤至深黄色,上笼蒸,出锅后再烘干至棕红色,除尽水分,最后将槐角轧破,将其内黑色种子脱去,取干燥之果皮轧碎,过筛,分袋装,每袋10克。用白开水冲泡饮用,每次3克,每日2次。本品可连泡2次,颜色以棕红色至浅黄色为宜。

[作用]清热凉血。

[适应证]老年性血管硬化、冠心病、高血压病、神经衰弱、肝炎、肠炎、痔漏出血等症。

輥輯訛菊决茶[处方]菊花3克,生山楂片、草决明各15克。

[用法]用开水浸泡,焖30分钟后,即可代茶频饮。

[作用]清热、活血。

[适应证]防治冠心病,并有降压作用,有利于软化血管。

輥輰訛参果茶[处方]丹参、红果片(山楂片)各10克,麦冬5克。

[用法]用沸水浸泡,焖30分钟后,待晾温即可饮用。代茶频饮。

[作用]活血降脂。

[适应证]冠心病及高血压病。

注意事项①辨证施茶。

②应长期少量饮用,不可一次大量饮用,否则有害无益。

138冠心病(11)药酒疗法药酒疗法是将药物与酒一起经加工制成含药的酒剂,通过内服或外用以防治有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酒是一种极为古老的食物和药物。我国酿酒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数千年前。

《战国策》载称夏禹时代(公元前两千年)的仪狄就开始造酒。酒具有宣散药力、温通气血、舒经活络的作用,能达四肢百骸、五脏六腑。酿酒用的酒曲,具有和胃助运的功效,可以用于胃失降和、脾失健运及伤食所致的腹腔痞胀、消化不良等症,因其效果确切,故名神曲。酒变酸即成醋,古时叫醯或酢,又称苦酒,应用广泛。《内经》中有用醪药(即药酒)与按摩法合用治疗经络不通的记载。汉代的《伤寒杂兵论》已有较为丰富的药酒疗法内容,如水酒并煎的“当归四逆加吴茱萸生姜汤”,用酒加强其温通血脉的疗效;“栝蒌薤白白酒汤”则单用酒煎治疗心痹症:“防己地黄汤”是一张药酒方等。历代医药典籍和《肘后备急方》《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养老奉亲书》《本草纲目》等,载有大量的药酒疗法方面的内容,留下了丰富的资料。尤其是《本草纲目》列有曲、酒、葡萄酒、烧酒、糟等酒类物品,详述了酒的来源及酿造方法载列药酒方数以百计,广泛应用于避疫以及内外、妇、儿、五官等各科临床。清代《饮食辨录》分析了药酒的独特功效,以及药粥与药酒的异同,认为:“凡可入粥者,均可入酒,入酒者均可入粥。……入血宜酒,入气宜粥,因病而变通之可也。”意思是说“药酒”总的功效是使药性入血分,以增加药物养血、补血、活血、散寒、温通的功效。控在民间和中医临床各科中都广泛地应用药酒疗法来防治疾病和积分强身,影响深远。

①治卒得心痛酒方[处方]东引桃枝一把(切)。

[用法]以酒一升,煎半升。顿服大效。

[作用]温通血脉。

[适应证]卒得心痛,冠心病心绞痛之初起者。

②灵脂酒[处方]五灵脂、元胡、没药各等分。

[用法]上药炒,研细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

[作用]活血通脉。

[适应证]热气乘心而致的心绞痛。

③桂心酒[处方]桂心末一两,清酒六合。

13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上酒温令热,即下桂心末调之,频服。

[作用]温通心脉。

[适应证]冷气乘心而致的心绞痛。

注意事项①辨证用药,不可过量饮用。

②凡有湿热及阴虚阳亢者禁用。

(12)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唐宋时期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芒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吴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枕疗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疗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等。

疗法一[药物]芎菊药枕:用川芎、菊花、红花各适量。

[制法]诸药研粉,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活血通脉。主治瘀血阻脉型冠心病。

疗法二[药物]化瘀开痹枕:明矾1000克,全瓜蒌1000克,枳实500克,薤白500克,姜半夏500克,旋复花200克。

[制法]先将明矾打碎,余药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侧卧枕之。

[功用]通阳开结,化瘀通络。主治痰浊阻滞型冠心病。

疗法三[药物]强真保元枕:巴戟天1000克,大附子500克,炮姜500克,黄精500克,细辛1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将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功用]通阳散寒,开痹止痛。主治阴寒阻滞型冠心病。

140冠心病疗法四[药物]丁香桂心枕:公丁香500克,肉桂心500克,大附子200克,麻黄150克,细辛1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将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睡时枕之。

[功用]同疗法三。

疗法五[药物]黑豆磁石枕:黑豆1000克,磁石1000克。

[制法]上药分别打碎,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睡时枕之。

[功用]滋阴安神,交通心肾。注意肾阴虚型冠心病。

注意事项①如有药物过敏者停用。

②需长期应用方有效。

③急、重病应配合其他疗法。

(13)醋蛋疗法醋蛋疗法是用醋蛋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以鸡蛋及醋为主药配方治病,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早在汉代张仲景的《伤寒论》中就载有以醋及鸡蛋为主药的“苦酒(醋)汤”,即以“半夏(洗、破如枣核)十四枚、鸡子一枚(开孔去黄),纳半夏著苦酒中,以鸡子壳安火上,令三沸,去滓,少少含咽之,不瘥,更作三剂”,用以治疗少阴病“咽中伤生疮,不能语言,声不出者”,可认为是最早而最有名的醋蛋处方。醋在古代又名苦酒、酢酒等,应用醋治病在中国有数千年的历史。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肘后备急方》《食疗本草》《普济方》《本草纲目》中都有关于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以醋组成的方剂多达上千首。而历代医学典籍如《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世医得效方》《活幼心书》《本草纲目》等关于鸡蛋的性能、功效、临床应用方面的论述亦甚多,用蛋治病在中国也有数千年的历史了。

近年来,醋蛋疗法在民间有很大的发展,广泛应用于保健强身及内、外、妇、儿各科病症的治疗,方便易行,深受欢迎。

注意事项①对醋和鸡蛋过敏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②溃疡病和胃酸过多患者,不宜应用本疗法。

14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③每日食用的醋蛋液根适度,不宜过量,过量食用反而对健康不利。

④本疗法所用的醋,应选用优质食用醋;所用的蛋类应为新鲜者。

⑤配制好的醋蛋液应妥善保管,及时食用,防止变质。

142头痛头痛一、什么是头痛(概念)?

1.%头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症状之一。痛的区域泛指额、顶、颞及枕部,是伤害性刺激(致病因素)作用于机体所产生的主观感受;也可以是痛觉传导纤维或痛觉各级中枢或调节痛觉的阵痛结构发生病变所致。此外,面部或颈部病变也可以引起牵涉性头痛。

头痛的病因十分复杂,发病率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表明:70%的人曾有过头痛,20%的人曾因头痛而就诊,一生没有头痛经历的人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

有人称头痛是仅次于感冒的常见病。其实头痛是一种症状,而不是一种疾病。

2.%哪些疾病可导致头痛?

(1)颅脑病变①感染如脑膜炎、脑膜脑炎、脑炎、脑脓肿等。

②血管病变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脑血栓形成、脑栓塞、高血压脑病、脑供血不足、脑血管畸形、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等。

③占位性病变如脑肿瘤、颅内转移瘤、颅内白血病浸润、颅内囊虫病或包虫病等。

④颅脑外伤如脑震荡、脑挫伤、硬膜下血肿、颅内血肿、脑外伤后遗症。

⑤其他如偏头痛、丛集行头痛、头痛型癫痫。

(2)颅外病变①颅骨疾病如颅底凹入症、颅骨肿瘤。

②颈椎病及其他颈部疾病。

③神经痛如三叉神经、吞咽神经及枕神经痛。

④眼、耳、鼻和齿疾病所致的头痛。

(3)全身性疾病①急性感染如流感、伤寒、肺炎等发热性疾病。

14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②心血管疾病如高血压病、心力衰竭。

③中毒如铅、酒精、一氧化碳、有机磷、药物(如颠茄、水杨酸类)等中毒。

④其他尿毒症、低血糖、贫血、肺源性脑病、系统性红斑狼疮、月经期及绝经期头痛、中暑等。

(4)神经官能症如神经衰弱及癔症性头痛3.%头痛的发生机制有哪些?

头痛的发生机制有:(1)血管因素各种原因引起的颅内外血管的收缩、扩张以及血管受牵引或伸展(颅内占位性病变对血管的牵引、挤压);(2)脑膜受刺激或牵拉;(3)具有痛觉的颅神经(5、9、10三对颅神经)和颈神经被刺激、挤压或牵拉;(4)头、颈部肌肉的收缩;(5)五官和颈椎病变引起;(6)生化因素及内分泌紊乱;(7)神经功能紊乱。

二、中医对头痛的认识头为“诸阳之会”、“清阳之府”,五藏精华之血,六腑清阳之气,皆上注于头。故凡气血亏虚,阴阳升降失常,或外因侵袭,皆可扰乱清空导致头痛。然头痛病因虽多,概论不外乎外感、内伤两类。

1.%外感六淫起居不慎,风寒湿热之邪外侵,均可导致头痛。《素问·太阴阳明论》云:“伤于风者,上先受之”,故头痛以风邪所致者最为常见。且风为百病之长,多夹时气为患,若风寒袭表,寒凝血涩,则头痛而恶寒战栗;风热上犯清空,则头痛而身热心烦;风湿袭表,上蒙清阳,则头痛而重。湿邪中阻,清阳不升,浊阴不降,亦可引起头痛。

2.%内伤不足“脑为髓之海”,主要依赖肝肾精血及脾胃运化水谷精微、输布气血以濡养,144头痛故风伤头痛,其发病与肝、脾、肾三脏关系密切。因于肝者,或肝阴不足,肝阳偏亢;或肝气郁滞,久郁化火,上扰清空而为头痛。因于脾者,或脾虚生化无权,气血亏虚,气虚则清阳不升,血虚则脑髓失养而致头痛;或脾失健运,痰浊内生,以致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发生头痛。因于肾者,多由房劳过度,耗损肾精,以致髓海空虚;或肾阳衰微,寒多内生,清阳失旷;或肾阴不足,水不涵木,风阳上扰而致头痛。凡头痛日久不愈,其痛如锥如刺者,则因久病入络,血瘀络痹之故。

三、头痛的临床典型症状1.%胀痛为一种钝性疼痛,多呈持续性全头痛,头痛的同时常伴有头胀大感,或伴以头晕、头沉。常见于神经性头痛、普通性偏头痛、脑积水、头部器官疾病所致头痛以及高血压、慢性脑病供血不足所致头痛等。

2.%钝痛病势缓慢,呈持续性,是多种疼痛的概括(如胀痛、紧压痛),多见于慢性疾患所致头痛,系由敏感的致病组织所致。

3.%跳痛疼痛呈规律的振动性。常见于血管性头痛及感染、中毒、中暑及头部血管疾患所引起的头痛。

4.%紧压痛头痛伴有束紧感、压迫感。多见于肌紧张性头痛及颈椎性头痛等。

5.%钻痛、刺痛在持续性隐痛的过程中,出现的尖锐的、不连续的快速疼痛,重者如钻,轻者如刺。多见于神经血管性头痛、神经痛等。

6.%灼痛在尖锐疼痛的同时伴有灼热感。见于颅神经痛、偏头痛等。

7.%牵扯痛头痛连及周围组织,如有钩牵拉,相互加重,甚至有抽动样痛。

见于肌紧张性头痛、占位性病变所致压迫性头痛等。

8.%刀割样痛系尖锐的连续性剧痛,似刀割样,呈持续性疼痛阵发性加剧。

见于蛛网膜下腔出血、急性脑膜炎等病之早期。

9.%电击样痛为短促的剧烈的锐利疼痛,持续数秒至数分不等。见于颅神经痛,如三叉神经痛、舌咽神经痛、枕大神经痛等。

10.%撞击痛为一种不连续的、似重物敲打一样的钝性疼痛,较之搏动性头痛频率更慢,程度更重。见于高血压性头痛、月经期头痛、偏头痛等血管性头痛。

14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四、头痛病人的实验室检查有哪些项目?

临床上对头痛病人除需要询问有关的头痛病史进行常规的内科系统检查和神经科检查外,还必须选择适当的实验室检查,以便确诊头痛是何种疾病所致。

1.%血、尿、便常规检查,以了解病人有无感染,有无寄生虫和肾脏疾患等。

2.%X线检查:包括颅平片、颈椎四位片、鼻颏位片和鼻额位片,以了解病人有无颅内外骨质病变,有无颈椎病及副鼻窦病变。

3.%脑脊液检查:头痛病人如怀疑有颅内病变者,可做腰穿抽取脑脊液化验,以了解有无颅压增高和颅内出血等。

4.%脑电图:探讨有无颅内病变,并对其定性做一参考,对癫痫、颅内肿瘤、散发性脑炎有一定诊断意义。

5.%脑血流图检查:对颅内血流情况可作间接的了解。

6.%CT和核磁共振(MRI)检查:对严重头痛又高度可疑脑内器质性病变的患者做CT和MRI检查十分必要,对于颅内肿瘤、寄生虫、血肿及脑血管病变都能提供确切的诊断论据。

五、中医对头痛的辨证施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一般来说,外感头痛起病较急,常伴有外邪束表或犯肺的症状,应区别风、寒、湿、热之不同。《类证治裁·头痛》云:“因风者恶风,因寒者恶寒,因湿者头重,……因火者齿痛,因郁热者烦心,因伏暑者口干。”内伤头痛,其痛反复发作,时轻时重,应分辨气虚、血虚、肾虚、肝阳、痰浊、瘀血之异。气虚者脉大,血虚者脉芤,肾虚者腰膝酸软,肝阳亢者筋惕肢麻,痰浊者头眩恶心,瘀血者痛如锥刺。

146头痛2.%辨头痛部位头为诸阳之会,手足三阳经均循头面,厥阴经亦上会于巅顶,由于脏腑经络受邪之不同,头痛的部位亦异。大抵太阳头痛,多在头后部,下连于颈;阳明头痛,多在前额及眉棱等处;少阳头痛,多在头之两侧,并连及耳部;厥阴头痛,则在巅顶部位,或连于目系。

(二)辨证分型1.%外感头痛(1)风寒头痛症见头痛连及项背,恶风畏寒,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太阳主一身之表,足太阳膀胱经循项背,上行巅顶。风寒外袭,邪客太阳经脉,循经上犯,故头痛连及项背;风寒束于肌表,卫阳被遏,故恶风畏寒;寒为阴邪,得温则减,故常喜裹头;苔薄白,脉浮或浮紧,为风寒外袭之征。

(2)风热头痛症见头痛而胀,甚则如裂,发热或恶风,面红耳赤,口渴喜饮,大便不畅,溲赤,苔黄,脉浮数。热为阳邪,其性属火,风热之邪外袭,上扰清窍,故头痛而胀,甚则如裂,面红耳赤;风热郁于肌表,则发热恶风;热耗津液,故口渴喜饮,便秘尿赤;苔黄,脉浮数,为风热邪盛之象。

(3)风湿头痛症见头重如裹,肢体困重,胸闷纳呆,小便不利,大便溏薄,苔白腻,脉濡。湿为阴邪,其性重浊,外感风湿,上蒙清窍,故头重如裹;脾司运化而主四肢,脾为湿困,故肢体困重;湿浊中阻,故胸闷、纳食减少;“湿胜则濡泄”,故大便溏薄;湿浊内蕴,阳气不通,则小便不利;苔白腻,脉濡,为湿偏胜之象。

2.%内伤头痛(1)肝阳头痛症见头痛而眩,两侧为重,心烦易怒,面红口干,或兼胁痛,舌红,苔薄黄,脉弦或弦细带数。“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体不足,肝用有余,风阳循经上扰清空,故头痛而眩,以两侧为甚;胁为肝之分野,肝火内郁,故见胁痛;肝胆之火偏亢,故心烦易怒,面红口苦;舌红,苔薄黄,脉弦,为肝火偏亢之象。如属肝肾阴虚,肝阳偏亢,则脉弦细带数。

(2)气虚头痛症见头痛,痛势绵绵,时发时止,遇劳益剧,倦怠乏力,畏寒少气,口淡乏味,胃纳不佳,苔薄,脉大无力。脾虚则生化无力,中气不足,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清窍不利,故头痛绵绵;劳则气耗,故遇劳而易发,痛势更剧;中气不足,阳气不布,运化失司,则神疲乏力,畏寒少气,口淡纳呆;脉14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大无力,为气虚之征。

(3)血虚头痛症见头痛而晕,面色少华,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脉细。

血虚而脑髓失养,故头痛而晕;血不荣于面,故面色少华;血虚心失所养,故心悸怔忡;舌质淡,苔薄,脉细,均为血虚之象。

(4)肾虚头痛症见头痛且空,每兼眩晕,畏寒肢冷,耳鸣,腰膝酸软,遗精带下,苔薄,脉沉细无力。肾主藏精,主髓,脑为髓海,肾虚精髓不足,髓海空虚,故头脑空痛,眩晕耳鸣;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肾虚,精关不固于则男子遗精,带脉失约则女子带下;肾阳虚,温煦不利,故畏寒肢冷;苔薄,脉沉细无力,为肾虚之象。

(5)痰浊头痛头痛昏蒙,胸脘痞闷,纳呆呕恶,舌苔白腻,脉滑或弦滑。

脾失健运,聚湿失痰,痰浊中阻,故头痛昏蒙;痰阻胸膈,故胸脘满闷、纳呆;痰浊上逆,则呕恶;苔白腻,脉弦滑,均为痰浊内停之象。

(6)瘀血头痛头痛经久不愈,痛处固定不移,如锥如刺,舌有瘀斑,脉细或细涩。久痛入络,血瘀阻络,故头痛固定不移,如锥如刺;舌有瘀斑,脉细涩,为瘀血内停之象。

六、头痛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难于自行缓解的头痛头痛发作持续时间长;头痛发作的强度、程度严重,难以忍受;头痛发作频繁。凡此类头痛则需应用药物治疗,以尽快缓解头痛或减轻发作程度。如头痛有一定诱因,避免诱因即可缓解头痛,则不需要应用药物治疗。突然起病发作的头痛,小儿及老年患者出现的头痛,均需就医、并检查,用药物治疗。

偏头痛的治疗分为缓解期治疗和发作期治疗。

缓解期治疗:(1)避免引起偏头痛发作的诱因。每位患者每次偏头痛发作的诱因可能不同。

患者可把每次发作前诱因或可能诱因进行记录,包括每次发作前的饮食、睡眠、工作生活环境、精神状态等,以便寻找出较为确切的诱因,在以后的生活、工作当中尽量避免。常见的诱因有:饮酒、强烈日光照射、劳动强度大、情绪激动等。

(2)心情愉快,正确面对疾病。心理因素对头痛及偏头痛均有重要影响,调148头痛整心理状态,使心情愉快,可以减少偏头痛发作频次,减轻发作强度。偏头痛发作时虽难以忍受,但发作后身体如常,对身体无本质的影响,患者朋友不必太担心。

(3)预防性药物治疗。是否应用药物预防治疗取决于发作频度、持续时间、发作程度及终止发作成功的程度。对具有下列条件之一者,需采用药物预防措施:A.常规治疗难于控制症状者。B.需不断加大药物剂量才能控制症状者。C.发作频繁,每月发作超过2次者。常用药物如下:钙通道阻滞剂:西比灵(氟桂嗪)10mg每晚1次口服,连服1个月;尼莫地平30~40mg,每日3次,连服3个月。

抗癫痫药物:卡马西平0.1~0.2mg,1日3次;丙戊酸钠600mg,1日2~3次。

抑制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摄取的药物:阿米替林开始10mg,1日1次,以后每天可增加10mg,可增至每日100mg,分2~4次口服。阿米替林与心得安合用效果更好。

Β~肾上腺素能受体阻止剂:心得安,开始10mg,1日2次,可逐渐增至每天120mg,分2~3次口服。纳多洛尔40~160mg,1日1次口服。美多心安50mg,1日2次口服,两周后可增至100mg,1日2次口服。氨酰心安50mg开始,1日1次口服,反应不重可增至100mg,1日1次。

心得安、纳多洛尔禁忌证为:支气管哮喘、窦性心动过缓、糖尿病、低血糖、房室传导阻滞、肝肾功能障碍等。氨酰心安、美多心安有窦性心动过缓等副作用,在哮喘和糖尿病患者中可用。

竞争性5-羟色胺抑制剂:二甲麦角新碱是预防偏头痛的有效药物。因长期应用副作用较多,应用时要谨慎。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渐加大剂量至适量维持;餐后服用;与扩血管药物同时应用以减少纤维化等并发症。二甲麦角新碱药物同时应用以减少肢体发凉及跛行;每应用3~6个月,停1~2个月,以减少纤维化等并发症。二甲麦角新碱禁用于冠心病、周围血管病、动脉硬化、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全身炎症反应等。开始剂量0.5mg,1日1次口服,以后每日增加0.5~1mg,1周内增至每日4mg,分为1~4次口服。主要副作用为:恶心、呕吐、腹泻、便秘、腹痛、心慌、心绞痛、肢体发凉、间歇跛行、肌肉痛性痉挛、思睡、眩晕、失眠、焦虑、视物不清、脱发、足水肿,腹膜后、胸膜、心瓣膜纤维化。苯噻啶:开始2天,每晚服1片(0.5mg);随后2天,每日2次,每次0.5mg;第5~14日,每日3次,每次0.5mg,连用3~6个月,间歇20~30天。其主要副作用为嗜睡、乏力、少数出现食欲增加、心慌、头晕、恶心、呕吐等。

发作期治疗:14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发作期治疗以控制症状为目的。在发作前驱期应用药物控制症状为最佳,在发作期应用药物可减轻发作头痛的程度、缩短发作时间。

常用药物: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600mg,1日2次口服;去痛片1日3次、每次2次口服;消炎痛每次50mg,每日3~4次口服;萘普生750mg顿服,如无效,2小时后可追加50mg。血管收缩剂:酒石酸麦角胺咖啡因片:1~2片口服,半小时后无效加1~2片。酒石酸麦角胺针剂:0.25~1mg皮下或肌肉注射。

其他方法:①甘露醇:急性发作期,应用20%甘露醇125~250ml快速静滴,常可减轻头痛程度,缩短头痛时间。对偏头痛发作同时伴有恶心呕吐的患者更适合。②安定:应用安定10~20mg,肌肉注射,30分钟后无效可重复。③氯丙嗪:发作时肌肉注射,用量为每kg体重1mg,最大量为100mg。④冷敷:头痛则冷敷,常可收缩血管,迅速缓解头痛。⑤明格(imigran,sumatrip-tan):是20世纪90年代英国Glaxo药厂推出的产品,是5-HT1受体激动剂,可引起脑血管收缩;头痛时服1片,服药后偏头痛可在半小时内缓解;副反应为恶心、呕吐、心悸、烦躁、焦虑等;价格昂贵,一般患者难于承受。

(4)丛集性头痛如何治疗?丛集性头痛发作一般无规律,无预防性。发作时治疗主要有如下3种方法。

①利多卡因滴鼻:患者平卧,头向后仰40°左右,向病侧转30°~40°,以4%利多卡因1ml缓慢滴入头痛侧鼻腔,持续保持该姿势几分钟,如给药3分钟未见缓解,可重复给药。

②解热镇痛药:阿司匹林0.5~2.0g口服,1日3次;消炎痛100mg,1日3次口服,疼痛消失后停用。

③碳酸锂:250mg,1日3次口服,持续1~2周症状缓解后,加服2~3周,巩固治疗。

(二)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汤剂相传由商代伊尹(商代汤王的宰相)发明。他擅长烹调,中药中又有许多药物药食相兼,故而积累烹调中煮“汤”的经验,逐渐演化为中医的汤剂。后世记载,伊尹曾编著《汤液经》,系中医汤剂的最早典籍。晋代医家皇甫谧在《甲乙经》中称“伊尹以亚圣之才,撰用《神农本草》,以为汤液”。汤剂至汉代已被普遍应用。张仲景《伤寒论》载有113万,其中93方是汤剂。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千金翼方》和王焘的《外台秘要》,成为我国集唐以前方剂之大成的医学类书。宋元时期的《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载方逾万,明朝的《普济方》记150头痛载六万余首。中医的方剂主要为汤剂,本疗法也据此成为中医之大法。

①升降汤[组成]菊花10克,薄荷10克,生石膏30克,酒大黄5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白芷10克,细辛3克,藁本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解痉止痛,活血化瘀。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加减]口干、舌质红,加丹皮5克、生地10克;大便干燥大黄加至10克,加玄明粉5克;头痛甚者加蝉蜕10克;失眠加黄连5克、生龙骨10克;气虚加升麻3克、黄芪10克,石膏、大黄量减半;肝气郁结加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久治不愈者本方水煎,去渣后兑入白酒15毫升,另以月月红4克、麝香0.1克,共研细末,分2次用。

[疗效]治疗74例,痊愈(头痛消失,工作学习如常,追访半年来未复发)58例,占78.4%;有效(头痛基本消失,能够工作和学习,但会复发,发作程度较前为轻)10例,占13.5%;无效(经治疗1个月头痛仍不见好转)6例,占8.1%。总有效率为91.9%。

②石川白细方[组成]生石决明30克(先煎),大川芎9克,香白芷4.5克,北细辛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平肝镇痛,活血散寒。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加减]病程长的慢性病人可加枸杞子12克、青陈皮4.5克。

[疗效]治疗100例,近期治愈(服本方30剂以内,头痛发作停止,并稳定3个月无复发)53例,好转(服本方30剂以内,头痛发作次数减少、程度减轻)46例,无效1例。

③头痛煎剂[组成]川芎15克,羌活12克,细辛3克,白芷15克,赤芍15克,元胡10克,三七粉6克(冲服)。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祛风活血,温经通络。主治血管神经性头痛。

[加减]风热型加桑叶、薄荷;痰湿重加半夏、桔梗、竹茹;肝旺加天麻、钩藤、菊花。

[疗效]治疗51例(其中偏头痛型29例,风热型头痛22例,治愈率97%)。

④头痛方[组成]15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炙黄芪30克,白术20克,党参12克,升麻9克,柴胡9克,陈皮9克,生甘草9克,当归9克,藁本15克,白芷15克,川芎15克,细辛6克,防风15克。

(2)当归20克,川芎15克,熟地15克,白芍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藁本15克,白芷15克,细辛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1)处方功能益气升阳,祛风止痛;主治血管扩张性头痛。(2)处方功能补血活血,祛风止痛;主治血管收缩性头痛。

[疗效]治疗64例,其中血管扩张性头痛34例,近期治愈(头痛消失,随访1年未见复发,或头痛等症状消失4个月以上,脑血流图恢复正常)26例,占76.5%;显著好转(头痛显著好转,或头痛偶有轻微发作)7例,占20.5%;有效(头痛等症状好转)1例,占2.9%;复查脑血流图者14例,均有不同程度的好转。

血管收缩性头痛30例,近期治愈13例,占43.3%;显著好转17例,占56.7%;复查脑血流图者10例,有较大改善。用西药去痛片作为对照,对照组患者的症状及脑学流图均无好转趋势。

⑤头痛停方[组成]丹参15克,当归10克,白芍10克,川芎12克,熟地10克,鸡血藤15克,夏枯草9克,珍珠母20克(先煎),细辛2克(后下),刺蒺藜10克,菊花6克,秦艽10克。

[用法]加水1000毫升煎煮后加入白糖溶化,浓缩至100毫升。每日1剂,12~15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养血平肝。主治高原地区血管性头痛。

[疗效]治疗30例,近期治愈(头痛及伴随症状消失,脑血流图恢复正常,观察半年病情稳定)9例,占30%;显效(头痛明显减轻,发作次数显著减少,脑血流图好转)18例,占60%;无效3例,占10%。

⑥川芎石膏饮[组成]川芎6~25克,白芷6~15克,生石膏9~45克,细辛2~6克,菊花9~2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热降火,辛散祛风,温经通络。主治头痛。

[加减]风寒头痛者重用川芎、白芷、细辛,加羌活、防风;风热头痛者重用菊花、石膏,加薄荷、连翘;风湿头痛者重用细辛、川芎、白芷,加羌活、苍术、藁本;瘀血头痛重用川芎,加麝香、桃仁、红花、当归;肝阳上亢头痛者重用菊152头痛花、石膏,加生地、牛膝、石决明;阴虚头痛者加熟地、当归、天冬;阳虚头痛者加黄芪、党参、白术。

[疗效]治疗32例,治愈18例,显效8例,好转2例,无效4例。

⑦通窍蜈蚣汤[组成]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9克,老葱3根(切碎),鲜姜9克,红枣9克,麝香0.5克,蜈蚣1条。

[用法]除麝香外,余药先用水煎成1碗,加黄酒半斤,再煎成1碗,去渣。

用纱布包裹麝香入药汁中再煎,待麝香溶化后温服(或用药汁冲服麝香也可)。无麝香也可用田七6~9克捣细,分3次冲服,每日1剂。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通窍。主治瘀血头痛。

[疗效]治疗25例(全部病例均有头痛经久不愈,痛如锥刺,痛处固定不移,女性患者常伴有经前腹痛,经色紫暗有块,舌质紫或暗红或边尖有瘀点,脉弦细或细涩),痊愈19例,显效5例,无效1例。

⑧贾氏顽固性头痛方[组成]何首乌藤30克,旋覆花10克,生赭石15克,生石膏30克,钩藤15克,生地10克,白芍30克,当归10克,川芎10克,香附10克,木瓜10克,佩兰10克,藕节15克,牛膝15克,石斛15克,磁石15克,天麻15克,全蝎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养血平肝,熄风止痛。主治顽固性头痛、神经性头痛。

[疗效]临床治疗多例,一般服14~30剂后诸症消失。

注意事项①煎药器皿制作汤药的容器不宜用铁、铝锅。中药内含有鞣质,遇铁则产生化学反应,会破坏药物原有的生物活性,造成沉淀或产生对人体黏膜具有不良刺激的物质等。

中药内含有机酸类成分,加热至100℃时,会与铝制品产生化学反应,释放出铝的化合物,若这些铝化合物被人体吸收,会积蓄于肝、肾、脑等组织中,使人体血清无机磷水平显著下降,发生关节疼痛、软弱无力等症状。因此,制作汤药时,不宜用铁、铝锅。宜采用砂锅、搪瓷锅。

②煎药火候要掌握好煎煮汤药的用火。《苏沈良方》曰:“药有可久煮,有不可久煮,有宜炽火,有宜温火者。”如:解表药则不宜久煮,取味薄汁淡为好,沸后大火煮15分钟,即可取药汁;滋补药则宜久煮,取味厚汁浓为好,沸后改用小火,温火15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煮30~40分钟,再取药汁。

③服药须知a.%服药次数:汤药法一般每天服1剂,分2次服。高热或病情严重者,可以1天服2剂,分4次服,每隔6小时服1次。某些汤药,根据病情需要,要求煎出药汁量大,甚至二煎共取汁600~800毫升,二煎药汁和合后频频饮服,至病情减轻为止,故方名取“饮”,滋补汤药,可1剂煎3次,1日分3次服。某些发汗、攻下汤药,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耗伤正气。

小儿服药计量,是成人的1/3~1/2。

b.%服药时间:应根据汤药的性能,遵医嘱。大凡补养药在饭前服;活血舒筋药在饭后服;泻下、驱虫药空腹服;急性疾病当煎好药后就服;疟疾病人在发作前2小时服;镇静安神药在临睡前服。一般分早、晚2次服;慢性病、长期服汤药者,有的可以两天服1剂或隔天服。

c.%服药温度:一般以温和适度为好。某些特殊情况,如热性病要冷服,寒性病要热服;还有寒性药要热服,热性药要冷服等等,这些都必须遵照医嘱。

(2)散剂疗法散剂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疗法之一。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黄帝内经》中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五苓散、硝石矾石散等,一直延用至今。唐朝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也载有不少散剂。及到宋代,散剂疗法更日趋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对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散剂的制备方法上,《名医别录》对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外用散剂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最为丰富。清代医家亦有诸多创新。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

①头痛散[组成]川芎、蛇蜕各18克,绿豆500克。

[用法]先将川芎、蛇蜕黄研极细末,绿豆煮熟晒干研细,与药末同研细和匀,备用。上药分3次服用,每日服1次,在晚饭后2小时服下,连服3日。

[功用]活血祛风,消炎止痛。主治偏头痛、正头痛或经久不愈的顽固性头痛。

[疗效]屡用特效,一般连用3日即愈。

②天麻川芎茶调散[组成]天麻、川芎各12克,防风6克,细辛2克,白芷6克,薄荷4克,154头痛炙甘草8克,赤芍12克,蛇蜕2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分作10包,备用。成人每日早、晚各服1包,饭后1小时温茶水调下。小儿酌减量。

[功用]祛风散寒,散瘀止痛。主治偏头痛、顽固性头痛。

[疗效]屡用皆效。

③头痛散[组成]川芎、白芷各20克,细辛、羌活、防风各20克,钩藤、炙全蝎各15克,丹参、地龙、僵蚕、吴茱萸各20克,石膏30克,赤芍15克,香附2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3克,1日3次,温开水送下。

不发时,日服1次。

[功用]祛风活血,通络止痛。主治偏头痛。

[疗效]治疗16例,疗效显著。

④回苏散[组成]羚羊角、犀角各1克,麝香、牛黄、冰片、龙涎香、珍珠粉各0.3克,薄荷冰0.2克,琥珀、朱砂各3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贮瓶备用。成人每次服1.5克,小儿减半。

[功用]凉肝醒脑,通络止痛。主治暑湿初期剧烈头痛及昏迷者。

[疗效]屡用特效。

⑤加味头风散[组成]川芎30~45克,白芷、天麻各30克,川乌20~30克,甘草30克,黄芩30~45克,珍珠母50克,全蝎12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粉,贮瓶备用。每次服4~5克,每日服2~3次。

[功用]活血祛风清热,通络止痛。主治偏正头痛(血管性头痛)反复发作经久不愈者。

[疗效]屡用皆效。

⑥止痛散[组成]全蝎、蜈蚣各10克,僵蚕2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2~3克,1日服3次,温开水送下。

[功用]熄风定惊,宣散止痛。主治顽固性头痛(除外颅内肿瘤)。

[疗效]屡用屡验,收效颇捷。

⑦自在散15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组成]朱砂(水飞)、广木香(研末)、甘草(研末)各500克,雄黄(水飞)、白芷(研末)各250克,细辛(研末)、大梅片、苏合香油、樟脑、薄荷冰片各125克。

[用法]先将梅片、樟脑、薄荷冰共研细末,再将上列各药末加入混匀,最后将苏合香油充分溶合于前药中为度,晒干后研极细末,瓷瓶收贮备用,勿泄气。

每次服1~2克,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疏风解毒,通络止痛,清心安神。主治暑、感冒引起的头痛、心烦、心悸、呕恶、胸闷和纳呆等证。

[疗效]屡用皆效。

⑧头风散[组成]当归、川芎各30克,僵蚕60克,炙全蝎18克,甘松30克,枸杞、党参各60克,蚤休、天麻各30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1.5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活血化瘀,滋肝益气,祛风止痛。主治慢性头风痛,痛在眉部者。

[疗效]屡用皆验。

⑨头痛方[组成]炮附块、全当归各30克,大川芎、甘枸杞、明天麻、藁本各18克,大蜈蚣10条,炙全蝎、制半夏各18克,绵黄芪30克,炒枣仁、茯苓、生白术各18克。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饭后服3克,1日3次。

[功用]活血化瘀,温经散寒,搜风通络,镇痉止痛。主治慢性头痛作辍无常,痛剧则呕吐频作、彻夜不寐、痛苦不可名状者。

⑩三白头痛散[组成]白芷30克,川芎、白芥子、白芍各15克,细辛10克,制香附、郁金、天麻、元胡各15克,柴胡、甘草各6克。

[用法]上药共研成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10~20克,1日3次,以广东米酒、白开水各半,或单用白开水冲服。5~10天为1疗程。

[功用]祛风活血,理气化痰,通络止痛。主治慢性头痛、偏头痛。

[疗效]治疗185例(其中偏头痛51例),用药1疗程,痊愈105例,显效55例,有效21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97.84%。

輥輯訛.散偏方[组成]川芎、白芷、白芥子、白芍、香附、郁李仁、柴胡、甘草各等份。

[用法]制成冲剂,每袋20克(每克含量相当于川芎生药0.5克)。每日3156头痛次,每次服1袋,温开水冲服。5~10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活血行气。主治偏头痛。

[疗效]治疗150例,显效(服药后偏头痛在2~3天内完全消除,观察半年未再发作)45例(30%),进步(服药后偏头痛在2~3天内症状改善,或半年内头痛再发,再服药症状又迅速改善)81例(54%),无效24例(16%),有效率为84%。

注意事项①散剂是一种粉末状的固体制剂,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极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剂容易挥发损失,含树脂类药物多的散剂,受热后易融结成块,易吸潮的散剂也易互相黏附成块,某些药物的成分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其保存与贮藏时以密闭不漏心气为原则,用瓶装、合装、袋装均可,并应放在暗冷干燥的地方。有特殊气味的散剂应单独贮放,以免沾染其他药物。

②为防止口服时散剂进入气管,一般以少量温开水将散剂调成糊状为宜。

③外用散剂,例如信石、轻粉一类含有毒性药物的散剂,内服宜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三)各种中医经验特技疗法(1)体针疗法进入夏、商、西周及春秋时期,由于人们掌握了炼铜技术,开始出现了金属医针,针刺疗法得以迅速发展。《灵枢》记载的“九针”形状和用途,便是此时期的产物。1968年,河北省满城县出土的4根金针和5根银针,为我们提供了古代金属医针的实据。正是由于针具的制作达到了精细的程度,针刺疗法才得以丰富和发展。《内经》《难经》有关针刺方法的理论,为后世的针刺补泻手法奠定了基础。如元、明时期的《针经指南》《金针赋》《针灸聚英》《针灸大成》等有关针法的论述多是在《内》《难》理论的指导下,结合临床实践逐步总结成章的。

疗法一[取穴]华佗夹脊5、7、9、11、14,风池。

[针法]针刺风池穴时病人取坐位,微低头,用1.5寸毫针向对侧眼球水平刺入1寸左右,得气后施以捻转泻法,使针感沿少阳经脉传至同侧前额或太阳穴处,随后起针。针刺华佗夹脊时病人采取卧位,用1.5寸毫针沿棘突下两侧刺入穴位,针尖向椎体斜刺,针身与皮肤呈75°角,刺入1寸左右,使针感沿脊柱上下传导或沿肋骨传导。用泻法,留针30分钟,隔日1次。

[疗效]治疗70例,痊愈34例(48.57%),显效20例(28.57%),有效13例15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8.57%),无效3例(4.29%)。

疗法二[取穴]第1组:率谷透太阳、太阳、外关、足临泣;第2组:太阳透率谷、百会、外关、足三里、安眠2(翳明与风池之间)。

[针法]针率谷透太阳时用5寸毫针,沿皮透刺3.5~4.5寸;针太阳用2寸毫针,刺1~1.5寸;针安眠2用2.5寸毫针,直刺1.5~2寸;针百会用1.5寸毫针,往前沿皮刺1寸;针外关、足三里、足临泣,针尖均偏上,令针感上传为佳。两组穴交替使用。

[疗效]治疗37例,痊愈27例,显效5例,好转5例。

注意事项①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②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部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经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③小儿囟门未合,其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④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⑤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⑥对位于神经干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时,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反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2)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以毫针、皮内针、艾灸、激光照射等器具,通过对耳郭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祖国医学中有关运用耳郭诊察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也非常丰富。有诸内必形诸外。耳郭是体表的一部分,躯体内脏器官有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耳郭上出现反应,如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头痛、脱屑、变色、丘疹等。而在这些特定的敏感点上施以针刺等刺激,则可以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或组织的疾患。这些已被前人的医疗实践所证明。

①王不留行籽耳压法方法一[取穴]耳尖、神门、皮质下。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备制好的小块菱形胶布上,贴于所选耳穴上,每穴1粒。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15分钟,7日为1疗程。

158头痛方法二[取穴]取穴选神门、耳穴和头穴2个(头痛新穴;在曲鬓穴下一横指近对耳轮下脚,在足少阳胆经循经部位;脉,在乳突中央,手少阳三焦穴)。配穴:肝、脾、肾、内分泌、皮质下。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6cm见方的胶布上,贴压穴处。每日按压3~4次,每次约2分钟,隔日1次,双耳交替,10次为1疗程。

方法三[取穴]主穴先耳尖、神门、皮质下、枕;配穴加肝、心、脾、肾、内分泌、胃、三焦。太阳头痛加膀胱,阳明头痛加额,少阳加颞,厥阴加肝。

[用法]用弹簧压力摩擦棒找出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籽贴压穴处,以有酸、麻、胀、热等感觉为度。每日按压2~3次,2~5日更换1次,7次为1疗程,休息1~2天后再贴第2个疗程。

方法四[取穴]额、太阳、脑干、交感。

[用法]寻找敏感点,耳针上述穴位,留针半小时后,再贴压王不留行籽,稍有痛感即行按压。1~2日或每周1次,双侧交替贴压。

②绿豆耳压法方法一[取穴]神门、皮质下、心、肝、枕、太阳;配穴:内分泌、上耳根及耳尖放血。

[用法]用耳穴探测仪找出敏感点,将半个绿豆横断面置于0.7cm见方的胶布上,贴压敏感点,按压以有热、胀、痛感为度。每日按压3~5次,每次1~3穴,3~7日更换。

③冰片耳压法[取穴]主穴:神门、脑、皮质下;配穴:前额或双鬓角痛加额、太阳;两侧或偏头痛加太阳、肝、胆;巅顶痛加肝;枕后痛加枕、膀胱;风寒型加肺、兴奋点;风热型加扁桃体;肝阳型加肝、胆;肾虚型加肾、肝;气血亏虚型加心、脾;痰浊型加肺、脾。主穴取2~3个,配穴取1~2个。

[用法]用废圆珠笔尖均匀按压耳廓穴位处,找出痛敏感点;或用耳穴探测仪找出良导点;或用肉眼观测法发现阳性反应点(可见皮肤变色、皮疹或糜烂、脱屑等)。用废圆珠笔尖压出一个小凹陷,将0.2~0.4cm见方的冰片(块型胶片状疗效好)置于0.6~0.8cm见方的胶布上,贴压凹陷处,并用力按压,以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日三餐后及睡前半小时按压共4次,每次每穴用力按压50下。

15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头痛发作时随之按压1~3分钟。外感性双耳均贴,内伤头痛单侧贴压,左右交替,3日更换。顽固性头痛在神门、脑等穴的耳背对应对冰片加压。实证手法更重,按压角度垂直于穴位;虚证手法宜轻,既按且揉,以压丸不滚动为度。一般1~3次见效。

④莱菔子耳压法[取穴]主穴:皮质下。失眠加利眠、神门;急躁加肝穴。

[用法]用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后,按压2~5分钟,将莱菔子压于穴处,胶布固定。每日按压数次,每次3~5分钟。

⑤高粱籽耳压法[取穴]主穴:神门、太阳、额、枕、皮质下、丘脑。配穴:交感、膀胱、胆、内分泌、脑干。加减:枕部疼痛可加枕、枕小神经、脑干;发热加耳尖。

[用法]用火柴棒探压穴区,找出痛敏感点,按压2~5分钟,将圆形高粱籽贴压穴处,胶布固定。每日按压4~6次,每次每穴3~5分钟。

⑥喉症丸耳压法[取穴]①前额部疼痛取心组,心、神门、任2、额上、皮质下。②前额正中发际处疼痛取胃(脾)组,太阳、神门、神经点、督1。③两眉中间印堂部位疼痛取督1、命门。④额角部位疼痛取肝胆组,肝、胆、任2、额上、督2。⑤后脑枕部痛取肾组,肾、任1、任5、枕、脑干、脑点、督3、枕或耳穴。⑦头痛如裹者取肾组,肾、膀胱、任1、任5。⑧巅顶痛取督2、顶、任2、任4、肝、脾或胃。⑨头部两侧痛者取脾、胃、任2、任4、神经衰弱点。

[用法]将喉症丸置于0.5cm见方的胶布中央,对准所选组穴贴压,贴压后用拇、食指揉按片刻,待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止。并嘱患者每日按压4~6次,每次每穴3~5分钟。

注意事项①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②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③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④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3)面部何是穴疗法(面针疗法)面针疗法是针刺面部的特定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古代从面部皮肤色泽变化来诊察疾病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根据《灵枢·五色》篇记载,面部可分成不同的区域,分别反应“五脏、六腑、肢节之160头痛部”的病症。这是经络学说“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的内容之一。因为头面居于全身首要地位,“十二经脉、三百六十五络,其血气皆上于面而走空窍,……”通过经络气血的传输,使面部与全身的脏腑肢节联系为一个整体,故脏腑肢节的病理变化能在面部的一定区域反映出来。近代人参考了古代文献,通过临床不断实践,创用了以面针治疗全身各部病症的疗法,这就从面部望诊发展到针刺治疗。

[取穴]①首面点:额正中点。

②肝点:鼻骨下缘接鼻软骨处。

③肾点:外眼角直下颧骨下缘处。

[针法]①探查穴位:用毫针针柄上端,在面部相应区域,用一定指力按压,当患者觉有疼痛或异常感觉时,即是所选穴位;或用经络测定仪,通电130~180微安时,针刺点有刺疼、烧灼感,亦是所须选定的治疗穴位。注意面部皮肤要保持干燥。

②针刺:用30~32号毫针,在选定穴位徐徐刺入,得气后留针10~30分钟,每隔5~10分钟捻转1次。亦可皮内埋针。

③疗程:每日或隔日1次,一般10次为1个疗程。

注意事项①针前要严格消毒,防止面部感染。

②面部血管丰富,起针时,注意按压针孔,防止出血。

(4)脊背针疗法脊背针疗法是用特制的粗针在背部正中线及其他部位上沿皮下针刺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九针中的大针发展而来。《灵枢·官针》篇中记载:“九针之宜,各有所为,长短大小,各有所施。”古人将针具按长短、大小、粗细及不同的形态和不同的用途而定名。本疗法在我国东北民间流传较广,20世纪70年代有进一步发展,曾名为“赤医针疗法”。

脊背针针具有如下3种:①钢针:用不锈钢制成,呈钉形,针尖不宜太锐,一般要示针柄长17毫米,针身长63毫米,针锋长2毫米,针身直径粗1毫米,针柄直径粗1.2毫米。

②套管针:用直径1~1.2毫米的不锈钢管制成。在针体侧壁钻3~4下小孔。

如无特制的针具,也可民用硬膜外穿刺针刺钻钻孔代替。此种针具的特点,主要是全球在针刺或留针过程中注入药液。

③毫针:0.5寸及3寸的毫针,常应用于屏尖穴、后合谷穴。

16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取穴]①主穴:胸6穴(第6胸椎棘突上缘)。

②配穴:胸5穴(第5胸椎棘突上缘)、胸8穴(第8胸椎棘突上缘)、后合谷(第1、2掌骨间基底部)。

[针法]取端坐位,两臂交叉于胸前,头部尽量前倾,两肩下垂,使背部皮肤紧张。医者对准穴位,右手持什,针尖向下,与皮肤呈30°~40°角,快速刺入皮肤,顺脊柱向下沿皮下刺入1.5~2寸。

注意事项①脊背针针具粗、刺激强,针刺前应让病人有思想准备,防止晕针和意外事故。

②体位要舒适,可采取坐位或卧位针刺。坐位时可采取低头、两肩下垂、腰背挺直的姿势。

③进针后沿皮下透刺,不可直刺深入内脏和脊髓。

④妊娠期及有严重出血倾向者,不宜采用本法。

(5)刮痧疗法刮痧疗法是我国民间普遍流传使用的、行之有效的一种保健治疗法,对头痛的保健治疗同样有效。头痛时,用铜板或瓷勺蘸热茶油,在前额、颈后部正中凹陷处、脊柱两侧,由上而下刮,刮至皮肤出现紫红时为止。使用此疗法,治疗因风寒或暑热引起的头痛,疗效十分满意。刮痧时要注意取单一方向,不要来回乱刮;动作要轻柔,用力要均匀,速度要均匀。

(6)气功疗法气功是祖国医学的一种独特的治疗保健方法,在健身防病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治疗头痛的气功方法有:闭息法:修行者每天子时静坐,先以鼻子缓缓吸气,吸满后即可屏息默念数字,自一至百数以上,当屏息至不能再闭时,可以缓缓吐出浊气。

调息法:练功时间与上述方法相似,采取盘坐或平坐3式,两手掌相叠掌心向上,拇指相扣,放于下腹部,知头顶住上腭部。先取自然呼吸,并默念数字呼吸,由一到十,反复进行。

①站桩守窍正身直立,两脚与肩同宽,微成内八字,双眼微闭,悬顶直项,下颌微收,沉肩松胯,两臂自然下垂,腋下不夹紧,双手相叠,男左手在右手外,女相反,置于丹田处(关元穴)。全身放松,并使百会穴、丹田穴、会阴穴三点垂直于一线上。舌抵上腭,自然呼吸,入静,排除一切杂念,意守丹田。

162头痛②气贯丹田入静后,两手从腹前向左右两侧缓慢张开,掌心向前向上,同时呼气,然后再从两侧向腹前慢慢合拢,仍归于丹田处(男左女右),同时呼气,意识想象四周的自然之气随着两手的慢慢归拢而吸入腹内,贯充丹田,从而使内气充足、鼓荡。

均采用腹式呼吸。如此一呼一吸,气贯丹田,做60次。

③丹田开合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向左右两侧分开,作开门式,同时呼气,然后转掌,掌心相对,慢慢合拢至丹田处,作关阖式,同时吸气。如此一开一阖,做60次。

④气运八卦两手相叠置于丹田处,做腹部按摩,手掌应不离丹田、动作宜轻宜慢,重在以意引气,意想丹田真气随着手势在腹内成圆八卦运行不息,先做顺时针按摩,气也成顺时针运行,后做逆时针按摩,气也成逆时针运行,如此各做36次。呼吸仍为腹式呼吸,但可不必顾及呼吸与动作的一致,使真气在腹内循环不已地运转即可。

⑤丹定少阴两手掌背相对,从丹田处慢慢分开绕腰循行一周至背脊命门穴,同时吸气,然后合掌下行至尾处,再分掌沿大腿两侧下行,同时呼气。吸气时,意识想象内气从丹田沿腰腹带脉运行一周至命门穴,然后意开命门穴,同时开始呼气,意识想象内气从命门穴沿脊下行至会阴穴后分两侧沿大腿过膝、过踝走至足下涌泉,定丹于少阴。

⑥涌泉呼吸法意守涌泉片刻后,开始做涌泉呼吸法,即吸气后,意想气由两足涌泉穴吸入,经足踝、小腿、膝、大腿内侧至会阴穴而入腹内丹田,然后,在腹内稍做一停顿,随即意念命门穴(后丹田),同时开始呼气,使气从命门穴沿夹脊理行至会阴穴后,分两条线经大腿、膝、小腿、足踝至涌泉穴呼出。如此周而复始,一呼一吸,做60次。手势导引:吸气时,两手中指指端与拇指指端相扣,握成空心拳,然后从大腿内侧慢慢向前上提引气至两腋下(以不超过膻中穴水平为宜),呼气时,两手拳心向下,沿腋下两侧下行至大腿两侧。如此以意引气,使真气循足少阴肾经川流不息。最后意想气出涌泉入地三尺,然后吸气,并意想气由地下三尺上升入涌泉后返于丹田归元,同时默想:“我要收功了。”如此做3次,即可收功。

(7)足针疗法足针疗法是针刺足部特定的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16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十二经脉中,中三阴、足三阳与中直接联系,而手三阴、手三阳经又间接通过阳经与足直接联系,而手三阴、手三阳经又间接通过阳经与足有联系,这是《内经》中早就记载着的,有人观察到足与整体的关系好似一个胎儿平卧在足掌面,头部向着足跟,臀部朝着足趾,脏腑则分布于足跖间中部。故刺激足穴可以调整人体全身功能,治疗病灶病变。

临床应用[取穴]①1号穴:足底后缘中点上1寸。

②24号穴:第二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

③25号穴:第三趾的第二趾关节内侧赤白肉际处。

[针法]以1寸长毫针速刺穴位,深0.5寸,留30分钟。

注意事项①足针进针较痛,刺激较强,针刺前应取得病人的合作,并采取快速无痛或微痛进针法,亦可采取穴位按摩法及艾条熏炙法。

②刺激时嘱患者活动或按摩患处,以提高疗效。

③针刺时避免伤及骨膜。

(8)七星疗法七星疗法是应用多支短针(丛针)进行浅刺、速刺而不留针的一种针刺治疗方法。由于针刺仅有皮肤,所以又称皮肤针疗法。根据针数多少,可冠以不同名称:5支针称“梅花针”;7支针称“七星针”;18支针称“罗汉针”。

该疗法首载于《灵枢·官针》篇。由“半刺”浮刺”“毛刺”“扬刺”发展而来。如“毛刺者,刺浮痹皮肤也;“半刺者,浅内而疾针,无针伤肉,如拔毛状”;“浮刺者,傍入而浮之,以治肌急而寒者也”。“扬刺者,正内一,傍内四,而浮之,以治寒气之博大者也”。这些刺法均具有浅刺、速刺,而不留针的特点。

抟刺为少刺而浅刺,指导书扬刺为多针而浅刺,浮刺为斜针而浅刺,半刺为浅刺而不留针,而“正内一,傍内四”(即正刺1针旁刺4针)已具有了梅花针的雏形。近代七星针是在结合古代多种基础上所研制的一种新型的针灸工具,临床运用相当广泛。

[取穴]①印堂→大椎;②头维→风门;③太阳→翳风;④神庭→率谷。

[针法]先采用三条线直行叩刺法,自印堂穴向大椎穴叩刺,自头维穴向风门穴叩刺,自太阳穴沿耳后向耳根的翳风穴作半环形叩刺;再采用一条线横行叩刺法,自前发际正中神庭穴向两耳上方率谷穴横行叩刺。每条线叩刺3遍,每日1次。叩刺强度宜轻,刺激为好。叩刺完毕,患者即感头部轻快,一般2~3次即能164头痛明显见效。

注意事项①针具要保管好,并经常检修针尖,要求平齐、无钩毛。

②叩刺时要示针面垂青,手腕有弹性,避免偏斜、重滞,以减少疼痛。

③叩刺应由内向外,自上而下,顺序进行。

④局部皮肤有溃疡、损伤者,不宜使用。

(9)三棱针疗法三棱针疗法是用特制的三棱形不锈钢针,刺破穴位或浅表血络,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由古代砭石刺络法发展而来。传说最初使用砭石治病的是伏羲氏,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中提到伏羲氏“尝百草而制九针。”《内经》所记载的九针中的“锋针”,就是近代三棱针的雏形,“络刺”“赞刺”“豹文刺”等法,都属于刺络放血法的范围。目前临床应用三棱针疗法十分普遍。

临床应用[取穴]①组:太阳(双)、鱼腰(双)、印堂;②组:耳穴的枕、额、心、肾、肝;③组:耳背静脉。

[针法]第①②组穴位常规消毒,以三棱针点刺各穴,挤出血液3~5滴,然后用消毒棉球轻按针孔即可。第③组先轻揉耳部片刻,使局部充血,血管暴露后选准刺血点作局部常规消毒后,以三棱针或手术刀片迅速高门大户静脉血管,放血量约5毫升,半个月1次,5次为1疗程。

[疗效]刺血治愈神经性头痛40例。方法:取太阳(双)、鱼腰(双)、印堂常规消毒后。用16号三棱针点刺各穴,挤出血液适量,然后轻按针眼即可。经1~3次刺血后,全部治愈。

注意事项①注意无菌操作,尤其是耳部切忌感染。

②刺时手法宜轻、浅、快,切勿刺伤深部大动脉,以免出血不止。

③有自发性出血倾向者,不宜使用本法。

(10)割治疗法割治疗法简介割治疗法,又称“割脂疗法”,是在一定的穴位或部位上切开皮肤,摘除少量皮下脂肪组织,并在局部旅行刺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割治疗法流传广泛,应用亦较广。

16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临床应用[取穴]掌4:第4、5掌骨间隙掌侧,无名指与小指根部联合下0.5厘米处。

[用法]①穴位常规消毒后,局部麻醉,以左手拇指紧压割治穴位的下方,用手术刀纵行切开皮肤,只需切开皮层,不宜过深,切口长约0.5~1厘米。

②用直血管钳深入皮下,沿切口向左、右、上、下方向进行按摩,宜强刺激,要求患者局部出现酸、胀、麻感,并向四周扩散。

③以细丝线缝合切口,覆盖消费消毒纱布,包扎固定。

注意事项①出血性疼痛、严重心脏病不宜割治。垂危病人、持续高热病人,有局部水肿、感染者均不宜割治。

②老、弱、妇、孺等病人割治时,刺激宜轻。

③麻醉药物用量不宜过多,注射不宜过深,以免影响割治效果。

④割治不宜过深,防止伤及血管、神经或韧带。

⑤割治过程中注意防止晕针,如发生晕针即停止操作,立即处理。

⑥加强无菌观念,消毒必须严密,以防感染。

⑦手术部位5~7天不能接触水,否则易感染。

⑧术后应休息3天,并注意饮食、冷暖。

(11)挑治疗法挑治疗法,又称“挑针疗法”“截根法”,是在一定部位或特定穴位,用一棱针或缝针挑断皮下纤维组织或挑刺挤压出血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长期流传于民间。明代《证治准绳》记载了挑针治闻偷针(麦粒肿)的方法,“按世传眼疖,初生小包,视其疖上即有红点,以针刺破即瘥”。清代郭右陶《痧胀玉衡》,将民间流传的挑刺利治等治法进行了总结;陈修园在治疗痧胀急症中也介绍了针挑法、针刺法;吴尚先《理瀹骈文》则介绍了不少民间的挑治疗法。

注意事项①凡有严重器质性病变,如糖尿病、心脏病、肝硬化腹水、血液病等忌用本疗法。孕妇也禁用本疗法。

②应用本疗法时,病人取卧位。

③消毒必须严格,挑治3~5日内,局部不可用水洗,以免伤口感染。

④挑治后当日避免重劳动,不吃刺激性食物。

166头痛(12)刺络拔罐疗法刺络拔罐疗法是运用皮肤针叩刺患处,再在局部拔火罐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是现代在刺络法和拔罐法结合而成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刺络法在《黄帝内经》中即有记载,“毛刺”“浮刺”等即为刺络法的雏形。拔罐法在马王堆汉墓出土地的医帛书《五十二病方》中也有载录。20世纪70年代开始,本疗法在临床上应用日趋广泛。

临床应用①头痛;取督脉、膀胱经有百会、上星、风池、太阳等穴。先在头部与后项部沿督脉、膀胱经循环叩刺,并重叩上述穴位,然后,选择大小适中的火罐,在风池与太阳穴拔罐,5分钟后起罐。

②偏头痛;取胆经有率谷、角孙、风池、阳陵泉等穴。在侧头部沿胆经循行叩上述穴位,然后在风池、阳陵泉穴上用大小适中的火罐拔罐,5分钟后起罐。

注意事项①注意检查针具,当发现针尖有钩毛或缺损、针锋参差不齐时,要及时更换。

②针具及针刺局部皮肤(包括穴位||)均应消毒。针具一般用75%酒精浸泡30分钟即可使用。重刺后,局部皮肤须用酒精棉球消毒,并应注意保持针刺局部清洁,以防感染。24小时内不要沐浴。

③有皮肤溃疡者不宜用本法。

(13)水针疗法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我国古代刺法中并无此法,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结合中医经络、经穴特点,将肌肉注射法移植而来的一种现代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疗法一[取穴]风池、天柱、太阳、头维、丝竹穴、阳白、攒竹。

[用法]药物选用当归注射液、维生素B1及B12、10%葡萄糖或生理盐水,每次选1~2对穴位,每穴注药0.5ml,使局部有酸胀感。

疗法二[取穴]主穴:风池、太阳、阿是穴、合谷、列缺;配穴:阳白、头维、风府、率谷、外关及随证循经取穴。如后头痛配风池、风府,前头痛取太阳、阳白,偏头痛取头维,率谷,全头痛或不定处痛可取风池、太阳,局部痛取阿是穴。。

16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选用0.1%~1%盐酸普鲁卡因、天麻注射液、维生素B1、B12等,每穴注入0.5ml,注射次数和疗程,视病情而定。

疗法三[取穴]在患侧乳突后缘与风池穴连线找压痛点,大多数有胀痛和同侧眼球外胀感,如压痛点不明显则取完骨穴,配以同侧光明穴。

[用法]用2%普鲁卡因2ml、维生素B1、B12、地塞米松1崭,在压痛点(或完骨穴)进针1~1.5cm,推药2ml,光明穴直刺针2cm,推药3ml,隔日1次。适用于偏头痛。

疗法四[取穴]和髋穴(双)[用法]用维生素C每次双侧和髋穴各注射1~2ml,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适用于偏头痛。

疗法五[取穴]阿是穴。压痛点不明显时取头痛处的局部穴位,如偏头痛取头维、太阳、率谷,后头痛取风池、风府,头顶痛取百会穴。

[用法]用1%盐酸普鲁卡因3~4ml,每次取1~2穴,每穴注药1~2ml。适用于紧张性头痛。

注意事项①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1天。

②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③注意药物的禁忌、剂量、配伍、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问题,凡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均应先做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

④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髓腔和血管内,以防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不良反应;误入骨髓腔,则有损害骨髓的可能。

⑤胸腹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以防伤及内脏。主要神经干经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要注意避开神经干,以保护其不受损害。

⑥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168头痛(14)穴位埋线疗法穴位埋线疗法是将羊肠线埋入穴位,利用羊肠线对穴位的持续刺激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古书中并无记载,是近代人在长期临床实践中按照经络原理发展起来的一种现代针灸疗法。

疗法一[取穴]①太阳、风池、合谷;②头维、天柱、曲池;③印堂、天应、足三里。

[用法]用注线法。用8~9号注射针头作套管,用1.5寸毫针作针芯,将4/0号羊肠线0.2厘米送入针也,局部消毒,局麻后刺入穴内。太阳、头维、印堂穴斜刺入肌层,余穴直刺1~2厘米。轻轻提插捻转,以出现针感,然后注入肠线,外盖小块胶布。每次先1组穴埋线,交替使用,疼痛剧烈者每组穴均可加上天应穴。20天1次,3~5次为1疗程。

疗法二[取穴]翳风、晕听区、阿是穴。

[用法]用注线注,翳风穴用装有00号肠母的9号穿刺针从局麻皮丘中直刺2厘米,当针感放射至咽喉或舌根后,后退0.5厘米,注入肠线;晕听区用00号肠线空入9号穿刺针内(去芯),从前向后沿皮下进针3厘米,固定肠线,抽针后剪去皮外肠线,提起头皮,使线头没入皮内;阿是穴则用12号腰穿针装入0号肠线1厘米,刺入皮下2厘米,注入肠线,外盖敖料。均取患侧,30天埋线1次。

疗法三[取穴]太阳、印堂、头维。

[用法]用注线法。局部消毒局麻后,用12号腰穿针沿皮下斜刺1.5厘米,注入1号肠线1厘米,外盖敖料。太阳、头维均取患侧,20天埋线1次。

疗法四[取穴]敏感穴位。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于头及颈部的手足少阳和足太阳经上,可出现扁平结节,压痛明显,压之痛减,有立时清醒之感。觉得敏感穴位有:足少阳经之悬颅、悬厘、率谷、脑空、完骨、阳折、风池、足临泣、阳辅;手少阳经之天牖、四渎、翳风、丝竹空、中渚、外关;足太阳经之攒竹、天柱、曲垣、通天、肝俞、膈俞;足厥阴经之太冲、行间;手厥阴经之内关;手阳明经之合谷;手太阴经之列缺;督脉之风府、神道、灵台、百会、上星、大椎;足阳明经之关维;厅穴之太阳、颈2(第2颈椎旁开2.5寸)、安眠2、颈夹脊。

16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选敏感反应是明显的穴位2~3个进行埋线。对头部穴位:用9号穿刺针斜刺或平刺进肌层,注入00号肠线0.5厘米。颈部穴位:用12号腰穿针直刺埋入1号肠线1厘米。背部穴位:用穿线法埋1号羊肠线2厘米于穴位皮下。四肢穴位:用注线法,根据穴位深浅采用直刺或斜刺法埋0~1号肠线0.5~1厘米入穴,每15天1次。共埋5次。

注意事项①严格无菌操作,防止感染,三角针埋线时操作要轻、准,防止断针。

②埋线最好埋在皮下组织与肌肉之间,肌肉丰满的地方可埋入肌层,羊肠线头不可暴露在皮肤外面。

③根据不同部位,掌握埋线的尝试,不要伤及内脏、大血管和神经干,以免造成功能障碍和疼痛。

④皮肤局部有感染或有溃疡时不宜埋线,肺结核活动期、骨结核、严重心脏病或妊娠期等均不宜使用本疗法。

⑤羊肠用剩后,可浸泡在75%酒精中,或用新洁尔灭处理,临用时再用生理盐水浸泡。

⑥在一个穴位上做多次治疗时,应偏离前次治疗的部位。

⑦注意术后反应。一种属于正常反常,由于刺激操伤及羊肠线刺激,在1~5天内,局部出现红、肿、热、痛等无菌性炎症反应。少数病例反应较重,切品处有少量渗出液,亦属正常现象,一般不需要处理;若渗液较多凸出皮肤表面时,可将乳白色渗液挤出,用70%酒精棉球擦去,覆盖消毒纱布。施术后患肢局部温度也会升高,可持续3~7天。少数病人可有全身反应,即埋线后4~24小时内体温上升,一般约在38℃左右,局部无感染现象,持续2~4天后体温恢复正常。埋线还可有白细胞总数及中性多形粒细胞计数的增高现象,应注意观察。

另一种则是异常反应,有以下几种情况:①少数病人因治疗中无菌操作不严或作品保护不好,造成感染,一般在治疗后3~4天出现局部红肿,疼痛加剧,并可伴有发热,应予局部热敷及抗感染处理。

②个别病人对羊肠线过敏,治疗后出现局部红肿、瘙痒、发热等反应,甚至切口处脂肪液化,羊肠线溢出,应适当作抗过敏处理。

③神经损伤。如感觉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分布区皮肤感觉障碍。运动神经损伤,会出现神经支配的肌肉群瘫痪。如损伤坐骨神经、腓神经,会引起足下垂和拇趾不能背屈。此种现象应及时帛出羊肠线,并给予适当处理。

(15)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从170头痛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晋代医家葛洪《肘后备急方》中有以制成罐头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解法的应用:“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清代医家赵学後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法的出处、形状、适应病症、操作方法及使用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如“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入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倾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拔罐疗法的罐具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等;操作从留罐发展为走罐、闪罐;配伍方法也从针刺、艾灸、按摩、中药发展为配合电针、红外线、石蜡等;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患。

拔罐疗法不仅在我国城乡深受群众欢迎,而且在印度、法国、日本、希腊、前苏联等国也得到广泛应用。苏联称拔罐疗法为“瘀血疗法”,法国称为“杯术”,日本称为“真空净血法”。非洲大陆至今还有不少民间医生在沿用角法。

不同的拔罐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为主;闪罐法以祛风作用为主;疏排法以补虚为主。拔罐疗法的功能还随拔罐的部位不同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如拔关元穴则能祛寒;拔大椎穴则能清热。另外,拔罐配合其他疗法,则其效果又能有所增强。如配合灸法或红外线照射法,能增强其祛寒作用,配合针刺、药物、按摩等法,能增强拔罐疗法的治疗,并扩大了其适应范围。

总之,拔罐疗法随罐具、操作方法、部位及使命疗法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温固阳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不同。即使是用热力(如火力、水煮、水蒸气)排气的拔罐法,其作用也不仅是祛寒。

拔罐疗法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按其主要特征分为火罐法、水罐法、针罐法、药罐法、走罐法、抽气法和挤压罐法。

17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6)拔罐法1.%刺血拔罐法疗法一[取穴]①前额痛:太阳、印堂;②偏头痛:太阳;③头顶及后头痛:大椎、百会。

[用法]依疼痛的部位不同取穴。选择所取穴位周围显露的静脉血管作常规消毒,用小号三棱针刺入血管壁,使流出紫暗色瘀血,血止拔罐,约5~10分钟去罐,然后用2%碘酒棉球消毒针孔即可。7~10天治疗1次,一般3次为1疗程。

[功用]本法适用于病半年以上、病势较重的顽固性头痛者。

疗法二[取穴]太阳、印堂、头痛处。

[用法]常规消毒后,用上肢针重叩穴位出血,尔后加拔火罐,留罐5~10分钟。

[功用]本法适用于风邪袭络、肝阳亢逆引起的头痛。

疗法三[取穴]大椎。

[用法]穴位常规消毒后,用消毒三棱针在大椎穴上横划1厘米长的痕迹,以划破皮肤并有少许血迹渗出为度,然后迅速将火罐放在此穴上5~10分钟。取罐时内有血液5~10毫升,用消毒干棉球擦净血迹,再敖盖消毒棉球或纱布,用胶布固定,预防感染。每次治疗时间可在原划痕稍上或稍下处操作,但不宜在原划痕上重复。一般治疗1~2次即可痊愈。

[功用]本法适用于实证、热证的头痛。无论是肝阳上亢、肝经实热,或是外邪上受、久而化热等引起的头痛,均可治疗。

2.%电针、刺络加抽气罐法[取穴]阿是穴[用法]患者取端坐或仰卧位。术者在局部痛点和附近部位常规消毒后,用长1.5寸之毫针,采用挟持平刺法快速进针,捻转得气后接G6805型治疗仪。通电后将频率调到每分钟160次左右,电流强度以病人能耐受为宜。15分钟后快速取针,勿按针孔。若有出血,用消毒棉球轻轻擦去,直至不出血为止。然后立即在选择部位(眉头痛取印堂或攒竹穴,前额痛取痛点,颞部痛取同侧太阳穴或耳背根部卡通下静脉区),用三棱针快速点刺后,采用“玻璃眼药瓶式抽气拔罐法”迅速拔罐,吸出瘀血2毫升左右,然后取罐,用消毒棉球擦净。每日1次,3次为1过程。

[功用]本法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172头痛[疗法]经观察治疗10例,有效率为100%,治愈率81%。

注意事项(1)高热、抽搐、痉挛等症,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2)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3)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操作,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4)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5)拔罐后一般局部皮肤会呈现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局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上肢水泡,小水疱不需处理,但要防止擦破而发生感染;大水疱可用针刺破,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敖料。

(17)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人们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伤害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种特疗法。据《素部·异法方宜论》载述:按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谓捷举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证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倒等治疗方法(《周礼注蔬》),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第一部推倒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促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爪掐人17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中治闻晕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发展。

疗法一1.%基本治法①颈项部操作取穴:风池、风府、天柱及颈部两侧膀胱经。

手法:一指禅推法、拿法、按法。

操作:患者坐势。用一指禅推法沿颈部两侧膀胱经上下往返治疗3~4分钟,然后按风池、风府、天柱等穴。再拿两侧风池,沿颈部两侧膀胱经自上而下操作4~5遍。

②头面部操作取穴:印堂、头维、太阳、鱼腰、百会等穴及前额部。

手法:一指禅推法、揉法、按法、拿法。

操作:患者坐垫。用一指禅推法从印堂开始,向上沿前额发际至头维、太阳,往返3~4遍,配合按印堂、鱼腰、太阳、百会等穴。然后用五指拿法从头顶拿至风池,最后改用三指拿法,沿膀胱经拿至大椎两侧,往返4~5次。

2.%辨证加减①风寒头痛:①用滚法在颈部治疗2~3分钟,配合按、揉肺俞、风门。再拿两侧肩并。②直擦颈部两侧膀胱经,以透热为度。

②风热头痛:①按、揉大椎、肺俞、风门等穴各1分钟,再拿两侧肩差。②按、拿两侧曲池、合谷,以酸胀为度。③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

③暑湿头痛:①按、揉大椎、曲池,配合拿肩并、合谷。②拍击背部两侧膀胱经,以皮肤微红为度。③提捏印堂,以皮肤透红为度。

④肝阳头痛:①推桥弓,自上而下,每侧各20余次,两侧交替进行。②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自前上方向下方操作,两侧交替进行,各数十次,配合按角孙穴。③按、揉两侧太冲、行间,以酸胀为度。用擦两侧涌泉,以透热为度。

⑤痰浊头痛:①有一指禅推法有摩法在腹部治疗,重点在中院、天枢穴。时间6~8分钟。②按、揉脾、胃俞、大肠俞。然后在左侧背部横擦,以透热为度。

③按、揉两侧中三里、丰隆、内关。

⑥血虚头痛:①摩腹6~8分钟,以中脘、气海、关元为重点。②横擦左侧背部及直擦背部督脉,以透热为度。③按、揉两侧心俞、膈俞、足三里、三阴交,174头痛以微微酸胀为度。

(18)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细(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本法历史源远流长。在远古时期,古人们就已学会用泥土、草根、树皮外敷伤口止血。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载有许多外敷方剂,用以治疗创伤、外病等。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载用鸡子白、醋、猪脂、水蜜、酒等作为外敷药的调和剂;南北朝龚庆宣《刘涓子鬼遗方》用猪胆法外敷治疗臃肿;唐代阵诜《食疗本草》用胡桃研泥外敷治疗白发;宋代《太平惠民方》以地龙粪研饼敷在小儿囟门,治疗小儿头热、鼻塞不通;明代《普济方》用生附子研末葱涎为泥,敷涌泉空,治疗鼻渊等,说明本疗法相沿习用甚久。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集敷贴疗法之大成,标志着本疗法的临床应用达到了更为完善的水准。

临床应用疗法一[取穴]太阳、列缺。

[药物]白砒、藤黄、斑蝥、红娘子各等份。

[用法]上药研末,加水为丸,如梧桐子大。将1丸放膏药中间,另用1张膏药将药丸合入黏住,用针刺数孔,放太阳穴列缺穴上,胶布固定。1日1换,5日1疗程。

[功用]适用于偏头痛。

疗法二[取穴]涌泉。

[药物]吴茱萸、醋各适量。

[用法]吴茱萸研末,醋调敷足心。每日换1次,7日为1疗程。

[功用]治肝阳头痛。

疗法三[取穴]太阳、百会。

[药物]川芎12克,花椒壳20克,薄荷脑6克,葱白20克,面粉适量。

[用法]将葱白20克捣汁,前药研细末,和面粉调拌成饼,外敷于太阳穴、百会穴处。

[功用]治头痛。

疗法四[取穴]太阳。

17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药物]冰黄散:酒制大黄100克,冰处30克。

[用法]共研细末,装瓶备用。头痛时用消毒药棉蘸药粉,塞入鼻内,亦可将药粉用水调成膏状,贴敷于两个太阳穴。

[功用]治热证头痛。

疗法五[取穴]前额部。

[药物]蚕砂15克,生石膏30克,醋适量。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醋调成糊状,敷于前额。1日1次,3~5次为1疗程。

[功用]治风热头痛。

疗法六[取穴]太阳。

[药物]全蝎21个,地龙6条,土狗(又名蝼蛄)3个,五倍子15克,生南30克,生半夏30克,白附子30克,木香9克。

[用法]将上药共研细末,加1/2的面粉,用酒调成饼,摊贴太阳穴,用纱布包裹固定。

[功用]治头痛。

疗法七[取穴]太阳、风池、风府。

[药物]头痛膏:羌活45克,独活45克,赤芍30克,白芷20克,石菖蒲18克,葱头5茎。

[用法]诸药混合粉碎过筛后,以葱头加水煎浓汁,入药末调和成膏。取药膏贴在太阳、风池、风府穴上,胶布固定,1日1换。

[功用]治头痛,遇风痛甚。

疗法八[取穴]太阳。

[药物]生姜1块。

[用法]生姜火内煨热,切成4片,分贴前额及太阳穴,以手帕束之,凉则更换。每次15~20分钟,每日2次,3~5日为1疗程。

[功用]治风寒头痛。

疗法九[取穴]阿是穴(头痛处)。

[药物]斑蝥(去头足)3~5个。

[用法]上药研末布包,贴痛处。起泡后用针刺破,使水流出。

176头痛[功用]治剧烈头痛。

疗法十[取穴]百会。

[药物]胡椒、艾叶各等份,蛋清适量。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用鸡蛋清调为糊状,敷百会穴。每日1换,5~7日为1疗程。

[功用]治风寒头痛。

注意事项①在应用过程中,如出现皮肤过敏,瘙痒潮红,发出小水疱,应立即停用。

②外敷时注意调节干湿度,过湿容易外溢流失;若药物变干,须随时更换,或加调和剂湿润后再敷上。

疗法十一[药物]胡椒、葱白、白草霜各适量。

[用法]捣丸。纳脐中出汗。

[功用]用于风寒头痛。

注意事项①在治疗过程中有皮肤过敏,应暂缓使用;如出现皮肤溃疡或应用7天以上仍无效者,应停止敷脐,改用他法。

②在应用本疗法加用热敷或炙法时,要注意温度适宜,防止烫伤。如见脐眼感染者,应立即停止,宜先控制感染。

③小儿应用本疗法时,宜以绷带纱布等固定,防止脱落。

④此法收效慢,可配合药物内服、针灸、推拿等,以提高疗效。

(19)塞鼻疗法塞鼻疗法是将药物制成适宜剂型(如汤、丸、散、膏等)塞入鼻内,通过鼻腔吸收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外治方法。

本疗法在我国流传已久。据传扁鹊医治产晕,就曾使用壶塞鼻疗法。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治疗寒湿证时,有“内药鼻中则愈”的记载。晋朝葛洪《肘后备急方》有“以绵渍好酒中须臾,置死人鼻中”的方法救治“猝死中恶”病症的治疗经验。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中,以药末塞鼻,治疗鼻塞、脑冷、流清涕、小儿鼻息肉。宋代《太平圣惠方》以刺蓟、生地黄、生姜,同捣取法饮,而以药渣塞鼻,以治鼻衄不止。以后历代医籍多有所记载。至现代,仍广泛应用于临床。

17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临床应用龙珠丹[药物]蚯蚓、片脑、麝香、生姜汁。

[用法]于农历5月5日,取蚯蚓不拘多少,以片脑、麝香各少许,相和同研丸如麻子在。先以生姜法涂鼻中,再在两鼻内各塞1丸,立愈。

[功用]治头痛目晕及喉痹、缠喉风。

华丰头痛散[药物]川芎、乳香、没药、细辛、石膏、天花粉、远志各6克,冰片、全虫各3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装瓶密封备用。用时水调绿豆大小丸粒,左侧头痛塞入右侧鼻孔,右侧头痛塞入左侧鼻孔,如全头痛,可两侧鼻孔交叉使用,每日3次。

[功用]祛风活血,辛散通窍。治头痛。

[疗效]治疗22例,治疗3次临床症状恢复正常者12例(患病1年以上),治疗6次临床症状基本消失5例(患病2年以内),治疗6次以上症状减轻者3例(患病3年以内),治疗6次以上无效者2例。总有效率为90%以上。

头痛塞鼻散[药物]川芎、白芷、远志各50克,冰片7克。

[用法]上药研极细末,瓶装密贮勿泄气。用时以绸布或的确良布一小块,包少许药末,塞入鼻孔,右侧头痛塞左鼻,左侧头痛塞右鼻。一般塞鼻3~5分钟后,头痛即逐渐消失,有的塞鼻得嚏后,自觉七窍畅通而痛止。

[功用]治偏头痛。

头痛外治方[药物]川芎、红花、全蝎各6克,白芷、冰片各5克。

[用法]将上药研面,用纱布包好塞鼻孔。

[功用]发散行气,活血开窍。主治各种内伤头痛。

瓜豆散[药物]瓜蒂7个,赤小豆7粒,丁香3粒,细辛0.9克,冰片0.2克,麝香0.1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将药末取黄豆大放入鼻内,左痛放左,右痛放右。

[功用]治偏头痛。

注意事项①要掌握塞鼻深度,过深容易引起打喷嚏,影响药效,且容易滑入鼻腔深部178头痛而误入气道。

②塞鼻药物刺激性较强,须用纱布包裹,以减少刺激。

③用于头痛、牙痛、眼病等疾患,一般左侧患病塞右侧鼻孔,右侧患病塞左侧鼻孔。

④塞鼻药物须辨证应用,热证当用凉性塞鼻剂,寒证当用热性塞鼻剂。

⑤本疗法不宜于儿童应用,以免引起不良反应。

(20)嗅鼻疗法嗅鼻疗法,又称“吸药疗法”,是将药物研成极细末,吸入鼻内,使药末直接作用于鼻黏膜而起到治疗作用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起源较早。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中已有治黄疸,以“瓜蒂、秫米、赤小豆内着鼻中,痛缩鼻,须臾,当出黄汁,或从口中出法升余,则愈”的记述。

此后,《东垣试效方》《卫生宝鉴》《奇效良方》《本草纲目》《成病验方大全》等医籍均收录不少前人的嗜鼻验方,治疗范围也不断扩大。

临床应用透顶散[药物]细辛3茎,瓜蒂7个,丁香3粒,糯米7粒,脑子、麝香各0.3克。

[用法]将脑子、麝香研极细末,前4味另研细末,然后共研令匀,用瓷罐收贮密封。用时取0.3克嗅入鼻中,左痛嗅左,右痛嗅右,良久涎出则安。

[功用]治偏下头风、夹脑风并一切头风,不问年深日近。

自然铜散[药物]自然铜、黄柏各15克。细辛0.3克,胡椒49粒。

[用法]上药为细末,每遇头痛、头风发时,先含水一口,后用药0.3克嗅鼻中,左痛左嗅,右痛右嗅,罢吐去水,口咬着头,沥涎出为度。

[功用]治头风疼痛至甚。

一字散[药物]乳香、延胡素、盆硝各3克,川芎6克,雄黄9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用少许,左痛嗅左鼻,右痛嗅右鼻。

[功用]治偏头风疼不可忍者。

白芷散[药物]郁金3克,香白芷、石膏各6克,薄荷叶、芒硝各9克。

[用法]上药为极细末,患者口含水,取药末少许,鼻内嗅之。

[功效]治头痛。

17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一粒金嗅鼻方[药物]荜45克;青黛60克,藁本、玄胡索、白芷、川芎各30克,猪胆汁适量。

[用法]荜研末,猪胆汁拌匀,再入猪胆内悬挂阴干。另5味研末,和入荜末,用无根水和为丸。用时取1丸,长流水化开,嗅入鼻内。病人口咬铜钱,令涎出。

[功用]治偏头风。

松萝散[药物]松萝茶、瓜蒂末各适量。

[用法]上药研细末和匀,嗅鼻取黄水。

[功用]治湿气头痛。

注意事项①嗅鼻时用药量须适宜,太多易引起打喷嚏,影响疗效。此外也可口中含茶水,以防药物误入气道。

(21)吹鼻疗法吹鼻疗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以小竹管或小纸管、喷药器把药粉吹入鼻内经鼻黏膜吸收而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杂病论》即载有吹鼻救猝死。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已有吹鼻与吹鼻取嚏之分。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和《万病验方大全》等均收录了许多颇有疗效的吹鼻验方,至今仍为医家广泛应用。

临床应用三灵散[药物]草乌、细辛各等分,黄丹少许。

[用法]上药为极细末,每取少许,吹鼻中。

[功用]治八般头风。

细辛冰片散[药物]细辛6克,冰片0.3克。

[用法]上药共为末,吹入鼻孔内,立愈。

[功用]治头疼。

白芷细辛散[药物]白芷、细辛、石膏、乳香(去油)、没药(去油)各等份。

[用法]上药为末,吹入鼻中,左痛吹右,右痛吹左。

180头痛[功用]治半边头痛因风寒而起者。

冰附散[药物]制附子适量,冰片少许。

[用法]制附子不拘多少,研极细,再加冰片少许和匀,吹鼻内,至神至验。

[功用]治偏风头痛。

马牙硝方[药物]马牙硝15克,芦荟少许,瓜蒂3枚,大羊胆1枚。

[用法]前3味研末,放入羊胆内线缚,暗处阴干,取出研细备用。用时取少许吹入鼻内,左痛吹左,右痛吹左,每日2~3次。

[功用]治脑风头痛。

谷精草散[药物]谷精草、铜绿各3克,消石1.5克。

[用法]上药分研细末,和匀。每用0.4克,吹入鼻中。左痛吹左鼻,右痛吹右鼻。

[功用]治脑风头痛。

桂幸散[药物]桂枝、荜、细辛各9克。

[用法]上药捣罗为散,患者口中含温水一口,吹药散0.2克于鼻中,左痛吹左,右痛吹右。

[功用]治脑风头痛。

点头散[药物]细辛、高良姜、瓜蒂各0.3克,消石15克。

[用法]上4味捣研为细散,令患者口中含水,取药末0.2克入鼻中。

[功用]治脑风头痛。

注意事项①吹药时,令患者口含水或吹时暂时屏气,以防药物误入气道,引起呛咳。

②吹鼻时应防止患者打喷嚏而影响疗效。

③若吹鼻后鼻部感到严重不适应,则需停止应用。

(22)取嚏疗法取嚏疗法,又称“抹入取嚏疗法”,是通过药物对鼻黏膜以刺激和吸收,使之连续不断地打喷嚏,从而达到祛除病邪、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早在西汉时期,淳于意即用以治疗妇人产后血厥。晋代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救猝死方载:“取皂荚豆大,吹其鼻中,嚏则气通矣。”宋代18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医家刘则把药物制成丸剂,用时以乳汁或水化开滴鼻取嚏。临床应用多用于急救,随着历代医家的不断探索和总结,其临床诊治应用范围逐渐扩大。清代医家吴尚先《外治医说》载:“太凡上焦之病,以药为末,鼻取嚏发散为第一捷法,不独通关急救用闻药也。”川芎芷炖鱼头[处方]鳙鱼头1个,川芎3~9克,白芷6~9克。

[用法]三味共炖。

[功用]祛风止痛。主治男女头风痛。

杞子炖羊脑[处方]枸杞子30克,羊脑一副。

[用法]清水适量,隔水炖服,调味饮服。

[功用]补脑止痛。主治血虚头痛。

注意事项①食欲不振、消化不良者,慎用本法。

②注意服药食忌。

(23)药茶(饮)疗法疗法简介药茶疗法是指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露、汁、浆、水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作为原料,如菊花、决明子、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制成的午时茶,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茶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临床应用夏枯草茶[处方]夏枯草30克。

[用法]将夏枯草用水煎服,以之代茶饮。

182头痛[功用]清肝降火。主治肝阳头痛、眩晕、烦躁易怒、睡眠不宁等。

菊花龙井茶[处方]菊花10克,龙井3克。

[用法]将上2味共放茶杯内,开水泡饮,1日1次。

[功用]疏散风热,清肝明目。主治肝火头痛、早期高血压、眼结膜炎等症。

抗菊糖茶[处方]菊花15~30克,白糖适量。

[用法]热开水冲泡,代茶饮服。

[功用]祛风镇痛。主治风热头痛。

川芎糖茶[处方]清水一碗半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功用]祛风止痛。主治风寒头痛,血虚头痛。

山楂荷叶茶[处方]山楂30克,茶叶12克。

[用法]加清水二碗煎至一碗,去渣饮用。

[功用]解暑止痛。主治肝火头痛。

注意事项①辨证施茶。

②应长期少量饮用,不可一次大量饮用,否则有害无益。

(24)沐浴疗法沐浴疗法是将身体浸泡在水中或药液中洗浴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已流传数千年。《礼记·曲礼》载:“头有疮则沐,身有疮则浴。”《内经》也载有|”摩之浴之“的治疗方法。东汉时期《金匮要略》较详细地描述了本疗法,如“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百合一升,以水一斗,渍之一宿,以洗身”。唐朝,本疗法有一定发展,《千金翼方》记录了治疗风痹、隐疹的十余种沐浴方法。同时,本疗法也成为一种保健养生和常用方法。

衍至明清时期,则进一步得到了发展,应用范围也有所扩大,《医部全录》《理瀹骈文》等收录本疗法颇为详尽。

临床应用祛风清上洗药方[药物]防风10克,川芎6克,白芷6克,薄荷3克,桑叶6克,甘菊4.5克,天麻3克。

[用法]用水熬透。洗头。

18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5)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唐宋时期时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做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吴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枕疗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中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等。

临床应用吴萸枕[药物]吴茱萸叶2000g。

[用法]将吴茱萸叶蒸热,装入枕芯,亦可将吴茱萸用棉布包裹,做成药枕。

令病人枕之,药枕对准风府、风池穴尤佳。

[功用]散寒止痛。主治风寒头痛。

菊荆枕[药物]蔓荆子100克,甘菊花100克,细辛75克,香白芷75克,川芎75克,白术50克,通草100克,藁本75克,石菖蒲100克,黑豆150克,羚羊角10克,犀角5克。

[用法]将羚羊角、犀角研成粗末,余药一起烘干,研成粗末,诸药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侧卧枕之。

清肝枕[药物]杭菊花500克,冬桑叶500克,野菊花500克,辛荑5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冰片50克。

[用法]上药除冰外,烘干,共研细末,兑入冰片和匀,纱布包裹,装入枕芯,制成药枕。令病人枕之。

[功用]平肝潜阳。主治肝阳头痛。

注意事项①如有药物过敏者停用。

②须长期应用有效。

③急、重病配合其他疗法。

(26)香佩疗法香佩疗法是将芳香性药物装入小布袋或荷包内,佩戴在身上以防治疾病的一184头痛种方法。

本疗法有悠久的历史,春秋战国时期就有佩戴芳香性植物以防秽避邪的记载,《山海经·西山经》载:“薰草……佩之可以已疣。”从《荀子》《楚辞》的记载考察,本疗法在当时已成为民间的一种传统习俗,不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而且所用的兰花、薰草等也是当时流行的饰品和芳香剂。汉代《中藏经》已有较多的治疗经验总结,如用降囊盛安息得末防治传尸、肺痿、时气、瘴疟等。至明清时期,本疗法更有发展,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载有用麝香做成得佩,以治疗噩梦纷纭之证。据吴尚先的《理瀹骈文》记载,一些药堂已制作专门香佩出售,供人防治疾病。现本疗法仍广泛流行,如江南地区在端午时节,习惯将芳香性药物碾成细末,装在精制的布袋内,佩戴在儿童胸前,或挂在床边、童车上,以避秽防病。

临床应用①取附子30克研末,与艾绒适量和匀,装在布袋或瓶中,带在身上,时时闻嗅。

②取川芎茶调散(市售)1瓶,装入布袋内,带在身上,经常闻嗅。

③取白胡椒30克、黑豆7粒,先研细末,与鲜姜120克、大枣(去核)7枚一起捣烂,装入布袋。带在身上。经常嗅闻。适用于偏头痛。

④取荜15克、冰片3克,共研细末,装入布袋内,放在上衣口袋中,每天嗅闻5~8次。左边头痛用右鼻嗅,右边头痛用左鼻嗅。适用于偏头痛。

⑤取鹅不食草揉细末粉,装入布袋,带在身边,时常嗅闻。

⑥取陈艾绒一轩如鸡蛋大,装入布袋,带在身上,时时嗅闻,以鼻出黄水为度。

注意事项①对药物气味过敏者,不宜使用。

②凡危急重症患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③保持香佩的芳香干燥。当药物佩戴时间过长,气味淡薄时,当及时更换药物。

④制作香佩不宜用过厚过密的布,也不宜用化纤类布,宜用稀薄棉布或纱布、绢等缝制,以利散发药物的气味。

⑤注意佩戴部位的舒适。佩戴在颈部、头部应松紧适宜,不宜过紧。

(27)梳头疗法梳头疗法是用木梳梳头,以此防治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梳头早已成为人们的一种生活习惯,后逐渐被用于防治疾病。据传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常每天早晨用手指梳头二三百次,借以醒脑提神,保健延年。清代吴18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尚先《理瀹骈文》中指出:“梳发,疏风散火也。”临床应用取木梳每天梳头3次,每次10分钟,先慢、轻,逐渐加快加力,10天为1疗程。主要适用于血管神经性头痛。

注意事项①本疗法见效较慢,患者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

②木梳不能用塑料或金属制品,以桃木梳为最佳。

③梳头时,开始不能用力过猛,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以免刮破头皮。

④凡治疗头部以下的疾病,不宜用此疗法。如头面部有疮疖、痈肿、溃破者,应停止本疗法,等病愈后再进行。

⑤在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用药物、按摩、针灸、指针、点穴等,以求尽快取效。

186中风中风一、脑中风的概念我国民间俗称的“中风”是以猝然(突然)昏厥(昏倒),不省人事,四肢抽搐伴发口角??斜、口吐白沫、语言不利、出现半身不遂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因发病急骤,表现多端,病情变化迅速,与风之“善行数变”特点相似,故我国传统医学上称“中风”。现代医学研究发现:这类疾病是由脑部血管突然的血液循环障碍所引起的一类来势凶猛的急性脑血管病,又叫“脑卒中”。可以是脑血管的血栓形成、脑栓塞所致,也可以是脑血管破裂产生的脑出血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引起,在西医学上前两者即脑血栓和脑栓塞为“缺血性”脑血管病;后两者即脑出血和原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为“出血性”脑血管病;常常伴有突发的神经系统症状。临床上的高血压、动脉硬化、脑血管畸形、脑动脉瘤等患者可在各种诱因存在时导致脑血管破裂出血形成出血性脑血管病;而风湿性心脏病、心房颤动、细菌性心内膜炎、颈动脉硬化伴斑块等患者由于瓣膜、心腔或动脉壁上的新生物、血栓或斑块脱落随血液流动进入脑血管,也可以由于脑血管病自身病变形成血栓,堵塞颅内某部队闰的血管,形成缺血性脑血管病。两类形成的病因和诱因不同,但可引起类似的神经系统症状,如头晕目眩、半身不遂、口眼??斜、呕吐等,因为急性发病,病情演变快,后果严重,死亡率高,需要积极预防和治疗,所以中医学上的“脑中风”实际就是西医学上的急性脑血管病,即“脑卒中”。

18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二、中风的发病机理(一)病因1.%高血压高血压是本病病因,中风是结果,高血压会使血管的张力增高,也就是将血管“松绷”,时间长了,血管壁的弹力纤维就会断裂,引起血管壁的损害,使血液中的脂质物容易浸透到血管内膜中,这些都会使脑动脉降低弹性,动脉内膜受到伤害,造成动脉硬化、动脉变硬、变坚、管腔变窄。而脑动脉的外膜和中层自身就比身体其他部位动脉的外膜和中层要薄。在脑动脉硬化病变的基础上,当病人的血压突然升高,就很容易引起中风。

高血压病患者:据报道血压的高低和高血压持续时间与脑中风的发生率成正比关系。因此,高血压是目前公认的引起脑中风的首要危险因素。无论有无症状,如果持续增高的血压长期得不到控制,脑血管的病变会日益加重,将大大增加中风的发生机会。

2.%糖尿病属于中风疾病的易患因素之一据资料统计,约有20%的脑血管病患者同时患有糖尿病,而且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的发生率较正常人要高5倍,因为糖尿病患者胰岛β细胞分泌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脂肪和蛋白质代谢紊乱,其中以糖代谢紊乱为主。胰岛素不足使葡萄糖转化为脂肪而使葡萄糖的储存量削减,大批脂肪被合成甘油三酯和游离脂肪酸,尤以胆固醇增添更加明显以致形成高血脂症,加快糖尿病患者动脉硬化,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个别来讲,糖尿病足患者常伴随微血管病变和大动脉硬化两种病变。

3.%糖尿病患者糖尿病也是常见病和多发病,糖尿病的并发症中微血管病变是常见的,并且糖尿病会合并心脑血管疾病,从而使动脉硬化加重,增加血液黏度,使中风的发生机会明显增加。而且一旦糖尿病患者出现中风,其恢复程度和预后较非糖尿病患者明显差。因此,预防糖尿病非常重要。

4.%肥胖身形临床观察发现,肥胖者与常人相比,发生中风的概率要高40%。为何胖人容易产生中风呢?与肥胖者排泄和代谢功效的紊乱,血中胆固醇、甘油三酯增高,188中风高密度脂蛋白水平下降等因素有关。除此之外,胖人经常伴随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疾病,这些都是中风的危险因素。

5.%肥胖与饮食不节者饮食习惯和体型在脑中风的发生中有重要的作用,因为高脂、高盐、低钙饮食对脑血管是非常不利的。食用过多胆固醇和脂肪酸将造成高血脂症,促进动脉硬化的形成,高盐饮食可导致高血压。近年来,人们已开始认识到,低钙饮食不但会造成骨质疏松的发生,还与高血压、动脉硬化有密切关系,所以日常生活中的饮食习惯以及肥胖均是脑中风的危险因素。

6.%吸烟与酗酒者众所周知,吸烟的危害主要是可增加肺癌的发病率,吸烟对脑中风的致病作用也不可忽视。烟草中的成分尼古丁可导致高血压、血液黏度增加,并使动脉硬化程度加重。同样长期大量饮酒也是有害的。烟雾中有大量的尼古丁,尼古丁可以使人的体重减轻、食欲减退,但同时又有胰岛素抵御和皮质醇增加。

7.%中老年人随着年龄的增长,全身血管包括脑动脉弹性会下降,发生动脉硬化,即随着年龄的增加脑动脉硬化的发生率增加,甚至动脉斑块和狭窄形成,所以中老年人是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人群,加上老年人活动少,同时存在类似高血脂、心脏病、糖尿病、高血压等多种危险因素。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人们整体生活水平的提高,医疗技术水平不断提高使人的寿命得以延长,社会出现老龄化,从而使脑中风的相对发生率日趋提高。

8.%有家族史或遗传倾向的人如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等疾病均有遗传倾向,而这些疾病是导致脑中风的危险因素,因此,有上述遗传倾向的人,需要及时有效的控制血压,降低血脂和控制体重,使其保持在正常范围,以降低脑中风的发病概率。

(二)中医对中风病的认识1.%情志郁怒五志过极,心火暴甚,可引动内风而发卒中。临床以暴怒伤肝为多,因暴怒则顷刻之间肝阳上亢,气火俱浮,迫血上涌,则其候必发。至于忧思悲恐、情绪紧张,均为本病的诱因。

18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醇酒,脾失健运,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引动肝风,夹痰上扰,可致发病,尤以酗酒诱发最烈。

3.%劳累过度《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烦劳则张”,即指人身阳气,若扰动太过,则亢奋不敛。本病亦可因操劳过度,形神失养,以致阴血暗耗,虚阳化风扰动为患。再则纵欲伤精,水亏于下,火旺于上,亦是发病之因。”4.%气候变化本病一年四季皆可发生,但与季节气候变化有关,入冬骤然变冷,寒邪入侵,可影响血循行。《素问·调经论》谓“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泳不通……”是以容易发病;或开春骤然转暖之时,正值厥阴风木主冷,内应于肝,风阳暗动,亦可导致本病发生。

5.%风阳动越内风因脏腑阴阳失调而生,所谓:“五脏之性肝为暴,肝木横逆则风自生,五志之极皆生为,火焰升腾则风亦动,推之而阴虚于下,阳浮于上,则风以虚而暗煽,津伤液耗,营血为充则风以燥而猖狂。”此论明确提出热极可以生风,血虚液燥可心动风。内风旋转,必气火俱浮,迫血上涌,致成中风危候。

6.%五志化火《素问玄机原病式·六气为病》说:“所以中风瘫痪者,非谓肝木之风实甚而卒中也,亦非外中于风雨,由于将息失宜而必火暴甚,肾水虚衰,不能制之,则阴虚阳实,而热气拂郁,心神昏冒,筋骨杯用,而卒倒无所知也,多因喜怒恩悲恐之五志有所过极而卒中者,由五志过极,皆为热甚故也。”此阐发了“心火暴甚”和“五志过极”可以发生卒中。

7.%痰阻脉络痰分风痰、热痰、湿痰。风痰系内旋动,夹痰横窜经络,蒙闭心窍而发病;热痰乃谈湿内郁使然,《丹溪心法·中风》谓:“由今言之,西北两方,亦有真为风所中者,但极少尔。东南之人,多是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湿痰则常由气虚而生,多在中风恢复期后遗症时,因气虚湿痰阻络而见半身不遂、言语不190中风利之症。

8.%气机失调对中风发病,东垣有“下气自虚”之说。盖气虚既可生痰,又可因气虚运行不利使血行阻滞;而气虚则化火,火盛阴伤而致风动;气逆则影响血行,若血随气逆上壅清窍,则使肝风动越。故凡气虚、气郁、气逆与痰浊瘀血莫不相关,而为发病之重要机理。

9.%血液瘀滞血瘀之成,或因暴怒血菀于上,或气滞血不畅行,或因气虚运血无力,或因感寒收引凝滞,或因热灼阴伤,液耗血滞等。本病之病机以暴怒血菀或气虚血滞最为常见。

(三)中风病的临床典型症状以及机理1.%昏迷、不省人事医学上称意识障碍,以出血性脑中风为多见,据报道60%~80%的脑出血病人有意识障碍。脑出血根据部位不同也不同,在脑出血中如果是脑干和小脑出血意识障碍较严重,脑室出血时病人很快昏迷,而蛛网膜下腔出者较轻。在缺血性脑梗者很少有昏迷,只有大面积脑梗时才会有意识障碍。

2.%偏瘫、半身不遂从医学上讲是指一侧上下肢及同侧肢体和面部肌内运动障碍,也是脑中风的常见症状,程度可轻可重。有不完全瘫痪和完全瘫痪之分,不完全瘫是轻瘫,患者可以扶墙行走;完全瘫痪时病人自己不能活动,为全瘫。如果从不完全瘫痪变为完全瘫痪,说明病情加重。

3.%失语即为语言障碍,是脑中风时损害了负责语言功能大脑半球的语言中枢,可以有不同类型和不同程度的语言障碍。如果脑中风者丧失了语言表达能力,不会说话,但能理解别人讲话的意思为医学上的运动性失语;如脑中风者听不懂别人讲话的意思,但可以说话,只不过是答非所问为医学上的感觉性失语;如果脑中风患者即听不懂别人说话的意思也不能自己说话者为混合性失语;还有一种脑中风19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患者是能理解别人的意思,也能说话,还能说出物品的性质和用途,唯独不能说出物品的名称,这一类失语为命名性失语。

4.%头痛是脑中风患者的常见症状,无论是缺血性还是出血性脑中风患者,头痛往往是首发症状,但表现也略有区别,如蛛网膜下腔出血者为满头部劈裂样疼痛;脑出血者由于血液直接刺激脑膜和脑的疼痛区,大部分病人从一侧开始,逐渐随着颅压增高,出现全头痛,为剧烈疼痛;缺血性脑中风的脑梗患者头痛多较轻,大面脑梗合并颅内压增高时可出现剧烈疼痛。

5.%呕吐也是脑中风的常见症状,特别多见于出血性脑中风,脑出血时颅内压高,引起呕吐,蛛网膜下腔出血时常为喷射状呕吐,如果呕吐物为咖啡色是上消化道出血的表现;缺血性脑中风时呕吐症状不明显,除非有大面积脑梗并发颅内压增高时出现呕吐症状。

6.%此外脑中风的症状还有牙关紧闭或目合口张、手抖肢冷、大小便失禁等。这同样取决于病变的部位和程度,脑中风表现众多,且不是所有中风病人都会发生以上症状。

不是每个患者身上都有上述表现,脑中风的部位、类型不同可有不同的表现,如脑中风发生在大脑半球,表现对侧面瘫,舌瘫,肢体偏瘫与偏盲;发生在小脑,主要表现剧烈眩晕,站立不稳,眼球震颤等;发生在脑干的病变临床表现较复杂,主要为交叉性瘫痪,病灶同侧嘴歪,舌斜,对侧肢体偏瘫,感觉减退。临床上有经验的专科医生可以根据临床的表现来诊断是否是脑中风以及大体推断脑中风是哪一部分血管病变引起的。

当然上述任何一个或多个症状出现时一定要及早找神经科的专科医生来进行诊断和鉴别诊断,除外其他疾病引起的类似症状及早得到诊断和治疗,可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7.%脑中风的表现形式脑动脉硬化症脑动脉硬化症是指脑部血管弥漫性硬化,管腔狭窄及小血管闭塞,致使供应脑部的血流减少,脑组织长期处于慢性供氧不足状态,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最192中风后产生脑萎缩。脑动脉硬化症是中老年较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临床特点为进行性脑功能衰退,开始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逐渐发展为弥漫性器质性损害症状,是产生脑血管闭塞或破裂的重要因素之一。

脑动脉硬化是全身动脉样硬化的一部分,因此,脑动脉硬化时,患者往往合并有主动脉、冠状动脉、肾动脉和周围动脉硬化。通常脑动脉硬化较主动脉、冠动脉硬化出现晚,一旦发生脑动脉硬化,则其进展速度较主动脉、冠状动脑硬化为快。

本病的发病年龄多在50岁以上。而65岁以下者男性多于女性,女性患者多发生在绝经期以后。有关文献表明,从20岁开始脑动脉弹性逐渐减退,30岁起逐渐增多,40岁以后更为明显而50岁以后则几乎恒定存在。约90%以上的老年人,都有不同程度的脑动脉硬化,但并非每个人都表现脑动脉硬化症。

发病原因与高脂饮食、脂肪代谢紊乱及高血压等因素有关。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脑的各种类型的动脉管壁变性和硬化,管腔变窄,脑组织长期处于慢性供血不足状态,最后导致脑萎缩。

脑动脉硬化症的临床表现与脑动脉硬化的程度有密切关系。早期表现为神经衰弱症候群,如头疼、头晕、易疲劳、易激动、焦虑、紧张、眨眼障碍、反应迟钝、精力不集中,记忆力及理解力减退,工作效率低。随着病情的发展,症状越来越明显,可产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表现为短暂性眩晕及短暂性失语,中枢性面瘫和精神症状等。一般症状在5分钟内达高峰,一次性发作持续时间为5分钟~20分钟,24小时内完全恢复无后遗症,但可反复发作。病情再进一步加重,可引起痴呆,定向力、计算力、记忆力障碍。逐渐发展为脑弥漫性器质性损害症状,如行走困难和进行性加重的痴呆等。

脑动脉硬化是发生脑血管病的病理基础。因此,早期预防,改善脑的备注供应,纠正脂质代谢紊乱,不仅能减轻脑动脉硬化所出现的各种症状,而且可防止病情继续进展,预防脑血管病的发生。

首先要注意生活规律,劳逸结合,避免精神过度紧张,当休息时可参加一些力所能及的体力劳动和体育锻炼,改善血液循环,增强体力,调整血脂代谢。如果出现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应卧床休息,头取自然位置,避免左右转动,以免引起头昏和不适感。

饮食应给予营养丰富易于消化的食物。蛋白质质量要高,维生素充足,多吃五谷杂粮。适当吃糖,糖多可诱发糖尿病,升高血脂,促进肥胖。少吃食盐,少吃含胆固醇高的食物,多吃豆制品、蔬菜、水果等,可补充身体内的维生素C,调节胆固醇代谢过程,防止脑动脉硬化的发展。多吃含碘丰富的食品,如海带、19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紫菜等,碘可以减少胆固醇在动脉壁上的沉积。

实践证明体育疗法对治疗及预防脑动脉硬化具有显著效果。常用的项目有:太极拳、气功、太极剑,自由散步及自我按摩,日常文体活动都可采用,尽量达到精神宁静、全身松弛、配合柔道,对改善症状,调节机能和脑部血液循环等颇有益处。

配合医生,积极采用降血脂治疗及血管扩张剂、抗血小板凝聚剂及对症治疗。

抗凝治疗时,应密切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如口腔黏膜、齿龈、皮下出血、胃肠道出血等。

对于高血压的病人,应定时间、定部位、定期用血压计测量血压,观察其动态变化,以便采取有效可行的措施。培养良好的性情修养,性格开朗、宽容、平静,不观看刺激的体育竞赛,避免过度的情绪激动。

脑动脉硬化证的病人应定期到医院复查。

(四)脑血栓形成脑血栓形成是指在脑动脉管壁病的基础上,发生血液的有形成分凝聚,使管腔狭窄或闭塞,引起该动脉供血区的脑血液循环障碍,导致脑缺血或梗死。本病是脑血管意外(脑卒中、脑中风)中最常见的一种。

脑血栓形成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硬化,且常伴有高血压,其次是结核、风湿等引起。若有血液黏滞性增高,凝固性增高(如脱水、红细胞增多症),血压降低(如用降压药过量),休克和心动过缓,心功能不全,外伤等因素则更易促进血栓形成。

血栓形成后,脑血流受阻,受累动脉供应区局部急性血液中断,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常出现偏瘫、失语。

本病多发于50岁~60岁以上患者有动脉硬化的老年人,常伴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栓形成前,往往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史。常在安静状态下或睡眠中发病,醒来后发现偏瘫,因此时的血压偏低,血流缓慢。通常发病,生命体征平稳,但如果为大血管急性血栓的重症患者,可因广泛缺血水肿而伴有颅内压增高,甚至产生脑疝,危及生命。如颈动脉区发生血栓,表现为同侧半球受累,出现对侧中枢性偏瘫和感觉不对劲如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栓,表现为脑干和小脑受累,常有交叉性瘫痪和交叉性感觉障碍,并伴有眩晕、复视、眼球运动障碍、吞咽困难、共济失调等。而大面积或多部位梗死可引起全脑功能下降,精神呆滞甚至痴呆及其他严重并发症。

急性期病人应绝对卧床休息。病情危重昏迷者发病后24小时~48小时后可给194中风予鼻饲流质食物。神志清醒而无吞咽困难者给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严密观察病情而无吞咽困难者给流质饮食或半流质饮食。严密观察病情变化及用药后反应。

使用链激酶或尿激酶溶栓治疗者,注意观察有无发热、头痛、寒战或过敏反应,观察有无出血倾向。凡给病人注射时,应一针见血,拔针后应按压针孔,以防皮下出血。保持呼吸道通畅,防治呼吸道感染;注意做好皮肤护理,预防褥疮发生;调整血压,急性期病人的血压应维持在发病前平时所测的水平,如血压过低,可减少脑血流灌注量加重梗死。

脑血栓形成一周后,如无严重合并症,(如肺炎,褥疮等)神志日渐清醒,应尽早开始康复锻炼,甚至急性期即可进行瘫痪肢体的被动运动。大量临床实践和康复理论研究证明,人体完全卧床不动2周,肌力会降低40%,还可伴发肌肉萎缩,关节挛缩,心脏贮备能力降低等。因此,尽早开始坐位和站位训练,早其开始扶行和独行训练,对改善预后,减少致残率极为重要。除早期被动早期主动活动训练外,还可辅以针灸、按摩推拿、理疗等方法促进瘫痪肢体恢复运动。语言应坚持早期进行语言训练,应耐心地从头教起。

急性期患者因突然遭遇严重打击,甚至存在生命危险,往往敏感、多疑、焦虑不安、极度害怕和恐惧心理,都迫切渴望得到及时的治疗,以挽救、保存自己的生命。所以护理人员要想病人所想、急病人所急,与医生密切配合。以高度的责任心,严肃认真地进行抢救工作,从而增强病人的信任感和安全感,缓解病人的紧张心理。积极主动关心他们,使他们对自己的疾病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鼓起战胜疾病的勇气。

随着疾病的恢复,后遗症的出现并出现合并症,病人往往会感到给家庭成员、亲友带来不少麻烦,心理上会出现内疚、自责,甚至消极悲观,时常表现得暴躁、怒气冲冲。所以工作人员及家属要耐心引导病人,热情关心他们,体谅和同情他们,对病人的无礼表现,应给予深切的理解,赢得病人依赖和尊敬,从而密切护患关系,再来开导启发病人,鼓励和帮助他们战胜疾病的信心,树立他们的勇气,勇敢地接受现实,主动配合治疗。

本病的预防主要是对脑血栓的危险因素动脉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糖尿病以及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进行治疗。应注意血压不要降低过快过多,特别是老年高血压患者服降压药时要注意。老年人有严重腹泻、大汗、失血等情况时,要注意及时补液,防止血容量不足、血液黏度增高、血液流动缓慢等。

气温突变时要注意随时增减衣服,保持生活规律,情绪平稳,避免过度疲劳、兴奋、忧恐、愤怒等。为了防止复发应选择抵脂饮食,并在医生指导下,按时服用血小板凝集药物。

19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三、脑栓塞脑栓塞是指脑外其他系统的栓子如血液中异常的固体、液体、气体等随血液进入脑动脉造成血流阻塞,引起相应供血区脑组织的缺血坏死、脑功能障碍。属于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约占脑血管意外发病率的15%~20%。

按栓子的来源不同,可分为心源性、非心源性、来源不明三大类。其中绝大多数栓子来源于心脏,如风湿性心脏病,心肌梗死,特别是并发心房颤动或心力衰竭时,血流缓慢瘀滞,易发生附壁血栓,血流不规则易使栓子脱落进入脑血管形成栓塞。近年来心脏病的发展,增加了心源性脑梗死的发病。非心源性也是脑栓塞的重要因素,如长骨骨折引起脂肪栓塞,各种原因引起的空气栓塞,异物栓塞,癌细胞栓塞,寄生虫卵栓塞等。少数病例虽经检查仍未明确栓子的来源。临床上引起中老年脑栓塞的病因多见于冠心病及大动脉病变。年龄多发生在65岁以下,男性多于女性。

脑栓塞起病急剧,是急性脑血管病发病最快的一类。一般发病无明显诱因,安静和活动时均可发病。常无明显前驱症状,偶有头痛、呕吐,少数有惊厥发作,短暂的意识丧失,在数秒或数分钟之内症状即达高峰,常有偏瘫、半身麻木、失语等。如果栓塞病源未能消除,有反复发病的可能,2/3的病例可在首次发病后一年内复发。CT(电子计算机断层扫描摄影的简称)对诊断脑栓塞极有帮助,缺血性梗死在CT上呈低密度改变,一般在发病48小时后比较明显。出血则表现为高密度区,高密度影持续1周~3周后消失,然后变成低密度影,常在起病后数小时内即可显示病灶。

脑栓塞的治疗不能只满足于挽救生命,存活的栓塞患者后遗症较多,文献报道,约70%的病人有肢体偏瘫或其他后遗症,生活不能自理,语言障碍,有待继续康复治疗及护理。

脑栓塞急性期病人应卧床休息。如空气栓塞应取头低位,并向左侧卧位,避免更多的气体栓子到时脑部、左心室。给低盐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饮食。吞咽困难者给予鼻饲饮食,注意观察心率、心律、血压的变化。严格观察神经系统的症状与体征,如突然失语,瘫痪肢体加重,意识逐渐不清,提示有新的栓塞形成,应及时通知医生。呼吸困难者,给予氧气吸入。应用血管扩张剂和抗凝治疗时,注意观察有无出血倾向。

大多数病人经医院治疗后,恢复期多出院回家继续疗养,尤其是偏瘫后遗症196中风的患者,更喜欢在家休养和治疗。因此,家属必须懂得如何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休养环境,使病人能早日康复。

病人居住的房间最好是向阳的,以保证有充分的日照,空气流通。注意美化环境,可养两盆鲜花,带给人生机。室内家具尽量简单,给病人留下活动与锻炼的地方,保持室内整洁卫生。

有严重偏瘫后遗症的病人,大部分时间是在床上渡过的。所以,每2小时~3小时要给病人翻身1次,翻身时避免拖、拉、推等动作。注意保持床铺干燥、平整无渣屑。消瘦的病人可在骨隆突处垫海绵圈或气垫,缓解组织受压,预防褥疮发生。

脑栓死病人进餐时尽量与家人共同进餐。因为对老年人来说,保持良好的情绪,不被儿女嫌弃,进食营养丰富、色香味俱全的饭菜,对身体的康复是十分有利的。

脑栓死病人由于行动不便、生活不能自理,心理压力很大。所以,在整个治疗及恢复过程中,要做好心理护理,缓解病人的心理压力。对病人要热情、关心、体贴、生活上要给予照料,精神上要给予安慰,要常常开导病人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随时指出病人的点滴好转动向,增强病人的乐观主义思想,使病人从痛苦中振作起来,积极主动与疾病作斗争,敢于接受现实,力争早日康复。

防治心脏病是预防脑栓死的一个重要环节。可在医生指导下,应用右旋糖酐、扩血管药物等,均有一定作用。积极治疗脑栓塞的原发病,对预防脑栓塞的再发具有重要意义。

四、脑出血脑出血的病因最主要的是高血压与动脉硬化。国内外资料认为约有60%~70%的脑出血与高血压和动脉硬化有关。此外,还有常见于微形动脉瘤、脑血管畸形、颅内肿瘤和某些血液性疾病等等。

血液溢出血管后立即形成一个大小不等的血肿,由于血管破裂的同时,可激活血小板内、外源的凝血途径,加以脑组织中富含凝血酶,致使局部凝血功能迅速增强,形成血栓。又由于血肿本身压迫周围脑组织有利于出血的停止,故血肿的大小在1~2小时之内可达高峰。出血一旦停止则再度在该部出血的机会减少。

但血肿可压迫周围的脑组织引起局部脑水肿及缺血性坏死,重者引起脑室向对侧移位。局部脑水肿也可扩散至全脑及脑干,导致严重的小脑幕切迹疝扁桃体枕大孔疝等而危及病人生命。溢出的血液也可穿破脑组织而流入脑室或蛛网膜下腔,19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如丘脑出血后匀直接流入第三脑室,血块若堵塞大脑导水管等处则易促发梗阻性脑积水而加速脑疝的形成。血液破入脑室及蛛网膜下腔称继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这些变化都是临床症状趋向严重恶化的迹象。

如果出血量很少,则血肿也小,临床症状也较轻微,甚至血肿可逐渐被完全吸收,病情也可迅速获得改善。

五、蛛网膜下腔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最常见的病因是先天性颅内动脉瘤破裂,脑血管畸形及高血压脑动脉粥样硬化造成。其他较少见的原因还有:脑基底异常血管网症、各种感染引起的动脉炎、肿瘤破坏血管、血液疾病、结缔组织疾病等。

血液进入蛛网膜下腔后,使整个或大部分脑表面呈紫红色,脑脊液呈血性,血球沉积于脑沟与脑池内。随着时间的推移,脑脊液中的红细胞溶解,释放出含铁血黄素,使脑表面变为暗红色。出血量多时血凝块可将颅底的血管和神经埋没,甚至脑表面也可被血凝块掩盖。大量血凝块堵塞脑脊液的循环道路时,可造成脑积水。脑实质的病理改变主要为皮层的斑状缺血性改变和广泛的白质水肿。颅内动脉瘤常为囊状或棱状,如高粱米或黄豆粒大小,多出现在颅底动脉环上。

显微镜下的蛛网膜上可见巨细胞内有血红蛋白,血管周围有较多的多形核白细胞以及淋巴细胞浸润,并可见到增生的成纤维细胞。

(一)中风病人需要做哪些化验检查1.%血液检查(1)周围血象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可出现周围血象的白细胞数量增高。脑出血的病人多出现白细胞增高,一般在10~20×109/L,超过10~20×109/L以上者病情危重。其他脑血管病亦可出现白细胞增高,特别是在合并感染时,更为明显。

(2)血液后化改变胆固醇:部分病人胆固醇升高,可达5.95mmol/L以上。血糖:脑血管病时可出现血糖增高,脑出血患者多见,可能为丘脑下部受损所致。

尿素氮和二氧化碳全力:急性脑血管病时因呼吸功能障碍,常出现二氧化碳结合力的改变,升高多出现在过度换气的病人身上,降低则见于呼吸性酸中毒合并代谢性酸中毒的病人。肾功能障碍时,代谢产物不能正常,尿素氮在体内积贮,所以体验时尿素氮含量增高。脑血管病的患者由于进食减少,有的需要脱水降颅压198中风治疗,血中钾、钠、氯含量降低,而出现电解质平衡紊乱。

2.%脑脊液检查急性脑血管病时做腰穿检查是必要的,以便明确是出血性还是缺血性脑血管病,并能直接测得脑脊液的压力。当脑膜刺激症状为其临床主要表现时,脑脊液检查能够鉴别是蛛网膜下腔出血,还是脑膜炎。准确地获得这些资料,便于指导临床治疗。

(1)脑脊液压力正常人侧卧时腰穿脑脊液压力为9.33~19.53kpa。呼吸时可产生脑脊液压力的搏动,脑动脉的搏动也可以产生脑脊液压力的搏动,脑脊液在测压管内搏动表明穿刺的位置正确。初压:是穿刺后未放出脑脊液时测压管的压力,可判断脑脊液的真实压力。终压:是放出一定量的脑脊液之后的压力。当急性脑血管病时,放出脑脊液后终压变化不大,则有颅内压增高或脑积水的可能。

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出血常出现脑脊液压力增高,而脑血栓、脑栓塞时脑脊液压力大多数正常。但大面积脑梗时,因脑水肿露头角,也可出现颅内压增高。在颅内压增高的病人身上做腰穿检查,可使颅内压力学发生改变,有发生脑疝的可能,必须引起注意。

(2)常规检查正常脑脊液为无色透明的水样液体。脑梗死时脑脊液一般为无色透明的,脑出血多数为均匀一致血性脑脊液,少数脑出血的病例,血液未穿破皮质进入蛛网膜下腔,脑脊液仍为无色透明的。蛛网膜下腔的出血脑脊液是均匀一致血性的,这是脑血管病急性期脑脊液的外观表现。脑脊液呈黄色改变,是出血后红细胞的破裂,血红蛋白分解,5~6小时以后脑脊液呈橘红色,逐渐变为黄色,2~3周消失。脑脊液外观呈血性时,要与腰穿损伤时引起的出血相鉴别。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脊液始终为均匀一致血性,沉淀后脑脊液为黄色。无凝固现象,显微镜检查见陈旧红细胞。而穿刺外伤性出血脑脊液初为血性,以后逐渐变浅或无色透明。沉淀后脑脊液为水样透明。出血多可自行凝固,显微镜下可见新鲜红细胞。脑脊液外观呈黄色时,要与脑膜炎、严重黄疸、椎管梗阻引起的脑脊液黄色变相鉴别。正常脑脊液中每立方毫米含白细胞0~5个,主要为单核细胞或淋巴细胞。不应该有红细胞。

(3)生化检查蛋白:脑血管病伴有颅内压增高时,脑脊液蛋白增高。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脊液蛋白含量增高,每1000个红细胞提高蛋白量1毫克%。

糖和氯化物:一般无异常改变,对诊断脑血管病价值不大。酶类:脑血管病时,转氨酶活性增高,肌酸磷酸激酶增高,提示脑组织有破坏改变。

19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3.%脑电图检查脑血管病急性期90%显示异常脑电图,主要出现普遍性慢活动及混合型病灶。

病变在皮层,脑电图多为一侧性异常,常于损伤部位有慢波灶并持续较长时间。

病变在内囊时,患侧半球脑电图的异常率较高,主要在颞部和中央区出现级波。随着病情好转,慢波逐渐减少。

脑出血的急性期,脑电图上出现普遍性异常改变及局灶性高波幅慢波。几天后普遍性改变逐渐消退,损伤部位存在着局限性高波幅慢波。

脑梗死时,脑电图上主要表现为局灶性的不规则高波幅波灶,或表现为不同程度的低电活动,很少出现普遍性改变。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脑电图上出现弥漫性异常,主要表现为普遍性高波幅慢波。当脑电图上出现一侧性改变时,应考虑做进一步检查。

脑干病变时,脑电图可在正常范围,或表现为轻度异常改变。如果脑干网状结构受到破坏,可出现弥漫性的高波幅波慢波,这种慢活动在双额部波幅最高,易误认为半球的弥漫性改变。

判断预后,脑血管病时,动态观察脑电图的变化对判断预后有较重要的价值。

临床症状逐渐好转,脑电图异常改变逐渐减少或消退,预后较好,临床虽遗留部分后遗症,但脑电图正常,预后尚好。临床症状无明显好转,脑电图又呈进行性加重改变,预后不良。

4.%脑超声波检查脑超声波检查是利用脉冲超声波左右检测颅脑中线结构的位置,比较有无偏移来判断是否存在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一种检查方法,目前在检查颅内占位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中已有40多年的历史。此法操作简便,对病人毫无痛苦,又可重复检查,是神经内、外科常用的诊断方法之一。

脑出血时,在有血肿形成的情况下,脑超声检查中线波向病灶的对侧移位。

脑梗死时,大多数做脑超声波检查无中线波移位,但脑梗死并发脑水肿时,可出现中线波向对侧移位。

脑超声波检查颅中线波无移位,并不完全说明无颅内出血。因为双侧硬膜下血肿、额底颞极和枕极部位的血肿,颅中线波无移位,在临床上必须注意这一点。另外,小脑幕下的脑血管疾病,因不影响中线结构的解剖位置,也无中线波的偏移现象。

利用颅脑超声波,动态观察脑血管病,有助于了解病情的演变。脑梗死的患者,长期出现颅中线移位,提示有不可逆的脑软化,预后不良。

200中风5.%脑血流图检查脑血流与血管搏动时血容量变化有关,脑血流图比较客观的反映血管的紧张度和血管弹性的变化,对判断脑血管疾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又因其设备简单,操作方便,对被检查者毫无主观不适感及客观损害,已在各地广泛应用。

额—乳突导线:探查电极置于额部,无关电极置于乳突,主要观察颈内埃及系统的供血情况。

枕—乳突导联:探查电极置于枕部,无关电极置于乳突,主要观察椎———基底动脉系统的供应情况。

每一个波由基线向上倾斜至顶点,开始转折,这一线为上升支。长升支达顶点后向下倾斜,形成的尖峰,称为第一峰。再向下倾斜形成的突起,称为第二峰。

以后下斜至第二个波开始。第一峰与基线间的垂直距离为波幅,上升支起点至第一峰所需的时间为上长虹时间,正常为0.08秒。当血管弹性好,上长虹陡起码,上升时间短;当血管弹性差,管腔狭窄时,波形圆钝,上升时间延长。

上升支与下降去之间的夹角称为主峰角。正常时小于90度。动脉硬化时,主峰角大于90度。这是因为血管弹性减弱,紧张度增强,使主峰角变钝的结果。当主峰角变钝时,含硝酸甘汕可使主峰角的大小发生改变,如主峰角变小,说明动脉硬化程度不严重,若主角仍呈变钝样状态,提示动脉硬化程度严重。

第一、二峰分辨不清,提示血管弹性较差。

脑动脉硬化时脑血流图波幅降低,上升时间延长,主峰角变钝,第一、二峰分辨不清。脑梗死时,两侧波幅不对称,病侧血容量减少,波幅下降,上升时间延长。颈内动脉血栓时,病侧波幅下降含硝酸甘油后两侧波幅差更明显。压迫健侧颈动脉时,可见波幅下降,压迫病侧时则无改变。

6.%脑血管造影检查脑血管造影术是检查脑血管疾病最有效的方法之一,但在操作上,对病人具有损伤性,而使这项检查的范围受到限制。它是通过含碘造影剂注入颈动脉或椎动脉,使脑血管显影,借以了解脑血管本身的形态的病变,对于诊断血管本身的病变具有特殊的价值。另外,根据脑血管位置的改变,对颅内占位性病变起到定位作用。

脑出血时,为了明确脑内血肿的位置,做脑血管造影检查是必要的。近年来,外科手术清除血肿,治疗脑血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特别是小脑出血,以及内囊外侧型出血,外科手术治疗优于内科保守治疗。

脑出血疑有硬膜外或硬膜下血肿时,做血管造影检查可发现无血管区和血管20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移位改变。正位片常可在颅骨内板下见到无血管区,此时也可在大脑半球内见到无血管区。侧位片可看到血管受压或移位情况而显示出血肿的部位与范围。

蛛网膜下腔出血时,为了确定其病因,需做脑血管造影检查。及时地对应治疗,有助于防止再出血。常见的病因是颅内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血管造影检查可将动脉瘤的部位、大小、数量、形状显示出来,并能反映出血管痉挛、血管移位及侧支循环情况。对脑动、静脉畸形可提供诊断依据,并可全面了解畸形血管的供血及侧支循环情况。这对制订治疗方案,选择不同的手术方法具有重要价值。

脑瘤卒中发作。当临床检查有脑血管疾病特点时,应想到时脑瘤卒中发作的可能性。脑血管造影出现新生血管是其特点,根据新生血管的形态和位置判断出病变的性质及部位。

颈内动脉颅外段病变时,有开展血管手术条件,为了明确诊断和确定手术治疗,可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

有时血管造影的征象与脑血管的真正状态不相符合。如血管痉挛或颅内压增高,使造影剂不能入颅,造影片上就呈现动脉梗死的征象。有时动脉瘤不易显影,可能是由于动脉瘤颈部有痉挛或动脉颈过于狭窄,使造影剂充盈困难所致。

7.%%颅脑CT检查在脑血管疾病的诊断上,不但能够鉴别缺血还是出血,而且还能够观察到水肿反应、中线结构和脑室移位等改变,CT已成为脑血管疾病的重要检查方法之一。

1.%出血性脑血管病(1)脑出血颅脑CT对脑出血的诊断正确率几乎是100%。脑出血时的血肿在CT图像上呈现质地均匀、形态不规则、边界清楚的高密度区,这是由于血凝块中血红蛋白对x线的吸收高于脑实质之故。脑出血二天以内,在血肿的高密度区周围,出现狭窄的低密度水肿带。此种低密度表现与局部反应性水肿及凝血过程所产生的血清有关。几天后,血肿开始融解、吸收,高密度区逐渐消退,血肿周边的低密度区增宽。经过一个月后,高密度区全部消失,而呈现不均的等密度或低密度阴影。二个月后,血肿完全吸收,原血肿区形成囊腔,密度接近脑脊液。

在血肿吸收的同时,水肿也完全消失。

脑出血后可出现占位表现,主要表现为脑室及中线结构移位,通常于1~2个月逐渐减轻至消失。

出血后的1~6周的血肿吸收期,静脉注射碘造影剂,血肿的高密度区周围可有环影,易误认为脑瘤卒中、脑脓肿等,应引起注意。

202中风(2)蛛网膜下腔出血脑动脉瘤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约占急性脑血管病的8%,脑血管畸形也是引起蛛网膜下腔出血的原因。动脉瘤破裂所致蛛网膜下腔出血,在发病当天做CT检查,95%显示在蛛网膜下腔、脑内、硬膜下有出血改变。5天后做CT检查,只77%有出血象征。说明CT检查越晚,异常表现检出率越低。小的脑动脉瘤在做CT检查时不容易显示出来。但动脉瘤的直径在0.5厘米以上时,在行增强造影时易于显示。脑动脉瘤破裂时的出血,血流常沿蛛网膜下腔分散。在动脉瘤破裂部位的附近,出血较多,CT图像上的高密度影较厚。

根据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程度、范围、部位或动脉瘤壁的钙化影,可以推测动脉瘤的位置。脑血管畸形时,CT检查可显示斑块状密度增高阴影,用造影剂增强后,可出现曲张走行的畸形血管。当畸形血管破裂时,可见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血肿等改变。CT显示蛛网膜下腔出血的量可作为判断预后的依据,出血量大预后不良。

2.%缺血性脑血管病(1)脑梗死急骤起病的脑血管疾病,即可做CT检查,其目的在于鉴别有无出血性改变,为治疗提供依据。一般情况下,缺血性脑梗死发病后48小时内,低密度区常不明显,界限不清,与周围脑组织验证以鉴别。随缺血的加重,梗死区密度逐渐降低,质地逐渐变为均匀,边界越来越清楚。这种低密度改变与脑水肿有关。

脑梗死时,脑组织的水肿改变可引致点位表现,引起脑室受压及中线移位,但常不像脑出血所致的占位表现那样严重。

部分脑梗死的病例,用造影剂增强扫描后,方能做出明确诊断。临床上有两种情况应该考虑做CT增强扫描:一种是脑血管病二天以后,CT扫描无血肿的高密度表现。亦无梗死的低密度表现,此时应该考虑做增强扫描。另一种情况是低密度区不明显,为了不漏诊,也可考虑做增强扫描。在增强扫描时,低密度区周围有时见环形增强,易误诊为脑瘤,应注意鉴别。一般来说,病变区域的低密度明显,质地均匀,边界清楚,不必再做增强扫描。

少部分脑梗病例始做CT扫描时,无出血改变,以后复查CT时,在无造影剂影响的情况下,低密度区域内出现了高密度改变,这种现象称为出血性脑梗死。

其产生的原因可能与缺血性损害的动脉恢复血流或与致病栓子的移动有关。当第一次CT扫描时,出现低密度和高密度改变,应鉴别是出血性脑梗死,还是脑出血。出血性脑梗死的低密度区与高密度区不规则地混杂在一起,高密度区周围的低密度范围较大且不规则。脑出血时高密度改变均匀一致,周围有一较为规则的低密度环。

20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脑供血不足大多数CT扫描正常,部分病例在基底节区有腔隙梗塞改变。CT扫描正常,不能完全除外血管的器质性改变,因为过小的病灶或血管的非完全闭塞,可能仅表现为正常的CT图像。

3.%磁共振成像检查磁共振成像检查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项很有前途的新技术,它能安全而独特地提供有关解剖和组织化学的信息,具有灵敏度高、显影清晰、无创伤等特点,已引起医学界的广泛注意。

在脑血管疾病的检查方面,磁共振成像检查,比颅脑CT有更大的优越性。对脑出血的病例能及早地显示出出血的部位、范围及其周围的水肿情况。对脑梗死的病例能在发病几小时后检出脑水肿。由于磁共振成像的分辨度高,故可查出脑干部位小的梗死灶。

磁共振成像利用流空效应原理,能准确地测出血流速度或检出血管病变。临床上可利用流空效应诊断颈动脉狭窄或闭塞。将测出血流速度与磁共振图像结合起来分析,可对脑血管病作出早期病理生理诊断,对脑血管病的发生起到预报作用。

六、中医对中风疾病的辨证施治1.%辨证要点(1)辨病位深浅和病情轻重中风急性期分中经络和中脏腑。细分之中经络又有中经和中络,中脏腑又中脏和中腑。中络是以肌肤麻木、口眼??斜为主症,其麻木多偏于一侧手中,此邪中浅,病情轻。中经是以半身不遂、口眼??斜、偏身麻木、语言蹇涩而神志不清为主症,但其神志障碍较轻,一般属意识朦胧思睡或嗜睡,中脏是以卒暴昏个而半身不遂为主,其神志障碍重,甚至完全昏愦无知;或以九窍闭塞,如目预算、视一为二、视长为短、言语蹇涩、吞咽困难、尿闭便秘等,此邪中深,病情重。

因两者皆有神志障碍,故统称中脏腑。

(2)辨闭证与脱证中脏腑的临床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半身不遂等,但有闭证与脱证之区别。闭证是邪闭于内,症见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多属实证,急宜祛邪。脱证是阳脱于外,症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204中风遗尿,这是五脏之气衰弱欲绝的表现,多属虚证,急宜扶正。闭证与脱证均为危急重证,治法不可混同。

闭证又有阴闭和阳闭之分。阳闭是闭证兼有热象,为痰热闭郁清阳,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阴闭是闭证兼有寒象,为湿痰闭阴清窍,症见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阳闭与阴闭的辨别以舌、脉为主要依据。

(3)辨病势顺逆先中脏腑,如神志渐渐转清,半身不遂末再重或有恢复者,病由中脏腑向中经络转化,病情为顺,预后多好。若属中脏腑的重证,如神昏偏瘫症状在急性期,仍属顺境。如见呃逆频繁,或突然神昏,四肢抽搐不已,或背腹骤然而四肢发冷及至手中厥逆,或见呕血者,均属病势逆转。

2.%辨证分型(1)中脏腑①阳闭:症见突然昏倒,不省从事,牙关紧闭,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扰不宁,舌苔黄腻,脉象弦滑而数。肝阳暴亢,阳升风动,血随气逆而上涌,上蒙清窍,则突然昏倒,不省人事;风火相煽,痰热内闭,所以症见面赤,身热,气粗,口臭,口噤,便闭;苔黄腻,脉滑数皆由热邪使然。

②阴闭:除闭证的一般症状外,还有面白唇黯,静卧不烦,四肢不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腻,脉象沉滑或缓。素体阳虚湿痰内盛,风来湿痰之邪上壅清窍而成内闭之证。痰气内阴则神昏,口噤,痰涎壅盛;阳虚于内则面白唇黯,四肢不温,静卧不烦。舌苔白腻是湿痰盛;脉沉主里,主阳虚,滑主湿痰盛。

③脱证:症见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汗多,大小便自遗,肢体瘫软,舌痿,脉微欲绝。“脱”指正气虚脱,五脏之气虚弱欲绝,故见目合口张,鼻鼾息微,手撒遗尿。汗多不止、四肢冰冷等是阴阳离决之象。

(2)中经络①经脉空虚,风邪入中:症见手足麻木,肌肤不仁,或突然口眼歪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甚则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肢体拘急、关节酸痛等症,舌苔薄白,脉象浮弦或弦细。因卫外不固,络脉空虚,风邪乘虚入中于络,气血痹阻,运行不畅,筋脉失于濡养,则见麻木不仁、口歪、言塞、偏瘫等症。风邪外袭,营卫不和,则恶寒发热,肢体拘急。苔薄白,脉浮弦,为表邪入中证;若气血不足,则脉见弦细。

20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突然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眼??斜,半身不遂,舌强语塞,舌质红或薄黄,脉弦滑或弦细而数。由于肝肾阴虚,肝阳偏亢,血菀气逆,形成上盛下虚,故见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少眠多梦,腰酸腿软;有的还可出现面部烘热,心烦易怒,走路脚跟不稳,似有头重脚轻之感等阴虚阳亢的症状。肝属厥阴风木之脏,体阴用阳,肝阴亏,肝阳亢进而动肝风,风为阳邪,若肝风来痰上扰,风痰流窜经络,故突然发生舌强语塞,口眼??斜,半身不遂。脉象弦滑主肝风夹痰;弦细而数进,为肝肾阴虚而生内热,热动肝风之象。舌质红为阴不足,苔薄黄是化热之征。

③痰热腑实,风痰上扰;症见突然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便干或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舌蹇,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便干或便秘,或头晕,或痰多,舌蹇,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偏瘫侧脉多弦滑而大。由于肝阳暴盛,加之平素饮食不节,嗜酒过度,致聚湿生痰,痰郁化热,内风夹痰上扰经络常见引起半身不遂,偏身麻木,口眼??斜;若痰热夹滞阴于中焦,传导功能失司,升清降浊受阻,下则腑气不通而便秘,上则清阳不升而头晕,亦可见咳痰等症。风痰阻于舌本,则脉络不畅,舌语塞涩。舌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是属痰热。脉大为病进,偏瘫则脉弦滑而大,由痰浊阻络,病有发展趋势。

3.%后遗症(1)半身不遂:一侧肢体不能自主活动:有的偏身麻木,重则感觉完全丧失;有的肢体强痉而屈伸不利;有的肢体瘫痪。舌质正常或紫黯,或有瘀斑,舌苔较腻,脉多弦滑或滑缓无力。风痰流窜经络,血脉痹阻,经遂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故肢体废而不用成半身不遂。凡患侧肢体强痉屈伸不利者,多为阴血亏虚,筋失柔养,风阳内动;瘫痪无力,多为血不养筋,中气不足;偏身麻木系气血涩滞。舌质黯或有瘀斑是血瘀阻络之象;苔腻为痰湿较重的脉象弦滑是风痰阻滞之征,而多见于患侧强痉者;脉象滑缓无力是气血虚弱或内蕴痰湿所致,多见于患侧瘫软无力者。

(2)言语不利:舌欠灵活,语言不清,或不能言语,舌形多歪偏,舌苔或薄或腻,脉象多滑。本证单独出现,或与半身不遂同见,或兼有神志障碍。言语不清,或不能言语是风痰、血瘀阻滞舌本脉络。如兼有意识障碍,时昏时清,喜忘喜笑者,为风痰蒙心之证;如意识清楚,唯有唇缓流涎,舌强笨拙,语言蹇涩,舌苔腻,舌体胖,脉滑缓者,为湿痰、风邪伤脾之证。

206中风七、中风病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及原则(1)脑出血的治疗分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两种①内科治疗:①保持安静,卧床休息,减少探视,严密观察体温、脉搏、呼吸和血压等生命体征,注意瞳孔和意识变化、保持呼吸道通畅,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必要时给予氧气吸入。②保持水电解质平衡的摄入:病人每日入液量可按尿量+500毫升计算,如有高热、多汗、呕吐或腹泻者,可适当增加入液量。③控制脑水肿,降低颅内压,可选用甘露醇,甘油果糖静脉滴注,速尿静脉注射。

④控制高血压,应根据病人的年龄、病前有无高血压、病后血压情况等确定最合适的血压水平。⑤注意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如果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等应给予抗生素治疗,并发上消化道出血时应给予止血药,同时应适当补液或输血以维持血容量。⑥中枢性高热,应先进行物理降温,效果不佳者可用药物治疗。

②外科治疗: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可挽救危重病人的生命和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选择外科治疗时,应根据出血部位、病因、出血量及病人年龄、意识状态、全身状况决定。手术宜在发病后6~24小时内进行。

除内科治疗和外科治疗外,康复治疗也很重要。脑出血后,只要病人的生命体征平稳,病情稳定,停止进展,康复治疗应尽早进行。早期康复治疗对恢复病人的神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③脑栓死病人多采用溶栓疗法,早期治疗十分重要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溶栓药物有尿激酶、降纤酶以及由日本进口的东菱精纯克栓药物有尿激酶是从尿中分离出来的高分子丝氨酸蛋白酶,它可直接激活纤溶酶原,转化成纤溶酶。大量使用时也有出血倾向,理想的给药方法是局部动脉内给药。降纤酶是通过降解血中纤维蛋白原,增强纤溶系统活性,达到抑制血栓形成的目的。东菱精纯克栓酶是日本进口的一种新型单成分溶栓药物,已在我国多数医院推广应用。它除了能分解纤溶酶原,抑制血栓形成,增强纤溶系统的活性外,还可降低血粘度,抑制红细胞聚集,抑制红细胞沉降,增强细胞的血管通透性及变形能力,使血液流动性增强,防止血栓形成,并且改善微循环的作用。

家里有人突然出现四肢瘫痪或一侧肢体偏瘫,家属一定会立即将其送往医院。

但是,早晨起床时仅仅发现一只手似乎有轻微的活动不灵,而无其他症状,可能20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就易被忽视,观察一段时间后症状未见好转,直到数小时或1~2天后,病人出现了严重的运动障碍,才到医院就诊。这时实际上已经丧失了最佳的治疗机会,往往会造成严重的后果,甚至可引起终生残废。

国内外动物实验及临床观察表明,如果在早期进行溶栓治疗,可尽快恢复梗死区血液循环,减轻神经元损伤,对受损脑组织的可逆恢复有积极作用。另外,病理研究还发现,脑组织缺血后在其中心不可逆性梗死的周围部位,有一个已有功能障碍但尚未达到梗死程度的缺血半影区。如不对其进行适当的处理,随着小脑组织向下挤入枕骨大也并进入椎管,就形成了枕骨大孔疝。往下疝入的小脑扁桃体使延髓受到压迫,人体的许多重要生命中枢,如呼吸中枢、循环中枢等都在延髓内。延髓受到压迫,病人可迅速出现呼吸循环障碍。呼吸先慢后快,继而呼吸停止,脉弱而快、血压下降,一般呼吸30秒左右,心脏随之停止跳动而死亡。

因此,脑疝一旦形成,应立即争分夺秒进行抢救。

(二)脑中风预防比治疗更重要脑中风是因各种诱发因素引起脑内动脉狭窄,闭塞或破裂,而造成急性脑血液循环障碍。医学界把“中风”同冠心病、癌症并列为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疾病之一。由于本病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以及并发症多的特点,患了脑卒中的患者,是第一次卒中大概30%左右的患者会失去生命,另外70%的患者可能因为救治而存活,但是其中的3/4留后遗症,因为偏瘫不能动了,失语不能说话了,看不见,整个家庭就得伺候,严重影响生活质量。而且经济负担也是非常严重的,现在据测算,每年因卒中的直接经济负担达到400个亿左右。所以脑中风是威胁人类生活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患,直接影响到了老百姓尤其是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对家庭和社会造成很大的负担,所以越来越受到老百姓和国内外医学界的重视,也是现在今后医学界研究的热点和重点。

主要的严重后果有:患侧肢体,尤其是肢体的末端、如手指或脚趾、或偏瘫则的面颊部皮肤有蚁爬感觉,或有针刺感,或表现为刺激反应迟钝。麻木常与天气变化有关,天气急剧转变、潮湿闷热,或下雨前后,天气寒冷等情况下,麻木感觉尤其明显。其次是嘴歪眼斜:一侧眼袋以下的面肌瘫痪。表现为鼻唇沟变浅,口角下垂,露齿。鼓颊和吹哨时,口角歪向健侧,流口水,说话时更为明显。更严重的后果是突发疾病而导致死亡。再次是中枢性瘫痪:中枢性瘫痪,又称运动神经元性瘫痪,或称痉挛性瘫痪、硬瘫主要表现为肌张力增高,腱反射亢进,出现病理反射,呈痉挛性瘫痪。我们不难看出脑中风疾病的危害极其大,得了脑中风可导致病人死亡,其死亡率较高,即便存活下来的患者致残率也较高,影响了208中风患者的生活质量,给家庭和社会带来了极大的负担,而且得过脑中风的病人还特别容易复发,加重残障,所以脑中风重在预防。

如果在有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时就及早的干预,治疗和控制原发病,有脑中风的先兆时及早治疗,将脑中风控制在早期,不至于发生严重的后果,综合预防可减低中风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造福社会,造福人类,所以要通过宣传提高会社会对预防中风的认识,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做起,早期预防中风的发生,如果得了脑中风的患者一定要引起高度的重视,积极地去正规的医院接受治疗,防止严重后的发生,同时也要防止中风的复发。国内外对脑中风及其并发症和后遗症的研究也比较重视,但目前的发病率、死亡率、致残率和复发率仍然居高不下,所以在对脑中风进行有效地治疗的同时,积极开展脑中风的预防非常重要,控制脑中风的危险因素是预防脑中风的有效措施,而在脑中风的危险因素中可分为可干预性和不可干预性两类,可干预性危险因素时脑卒中一级预防针对的目标,包括高血压、心脏病、糖尿病、血脂异常、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吸烟、酗酒、肥胖、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口服避孕药、肺炎衣原体感染、情绪应激、抗凝治疗等,而不可干预的危险因素有:年龄、性别、种族和遗传因素等。目前临床医学常将脑中风预防分为三级:一级预防:为发病前预防。即积治疗存在的、可预防的危险因素即针对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进行干预,如积极控制血压、血糖因素进行干预,如积极纠正不良习惯,如抽烟、酗酒、暴饮暴食,进行适应的体育锻炼,保持正常体态防止肥胖。

大量的流行病学调查表明脑中风对只存在一种或几种危险因素而没有脑血管的先兆或表明的个体进行积极治疗存在的危险因素,同时定期监测其他危险因素的发生并采取针对性措施是防止脑中风发生的最为有效的措施,能够降低发生率、复发率、有利于降低死亡率和致残率。

二级预防:如果已存在危险因素且已出现脑血管病先兆如短暂性脑缺血性发作的患者,进行必要的影像学诊断或其他实验室检测以明确患者脑中风的类型及相关危险因素,通过寻找脑中风事件发生的诱因,针对有可干预的危险诱因进行治疗,达到早期诊断早期治疗,降低脑中风发生的复发危险性的目的,防止严重脑血管病发生。

三级预防:对已中风的病人,早期或超早期积极治疗,降低致残程度,同时清除或治疗危险因素预防其多发、复发。所谓超早期是指发病后数小时以内即实施的治疗,如对缺血性中风而言,发病后6小时以内即开始溶栓治疗,针对性治疗措施的介入愈早,治疗效果就愈好,病残程度就有可能愈低。

除此以外应对公众加强宣传教育,针对不同危险因素制定个体化的健康教育20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方案,使其充分理解脑中风的危险因素,认识到脑中风对个人、家庭和社会的危害,从而加强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帮助个人建立合理的生活方式,达到有效预防脑中风的目的。

综上所述,早期预防脑中风就要把中风的危险因素在最早期时就能识别出来进行干预,把中风发生的可能降到最低,而不至于导致中风的严重后果产生。医学家们正从各大个方面探索中风的预防措施,作为关系到每个人的健康和生活质量的大事,老百姓应该了解中风发生的原因、危险因素、诱因,社会、医务工作者应该想方设法普预防脑中风的常识,这些举措对有效预防中风的发生、减少脑中风的发生率,降低死亡率、致残率、复发率有很重要的意义,可更好地提高中老年人的生活质量,造福后代,造福社会。

(三)中医民间疗法1.%中风病人汤剂疗法(民间偏方)法则:在恢复期侧重在“本虚”,按缓则治本的原则,应以扶正为主,故益气养血活血,育阴通络、滋阴潜阳、健脾化痰是其常用治法。但是,中风病证十分复杂,故在临床上还应根据病情的具体情况确定妥当的治疗原则。

证治分类(1)中经络①络脉空虚,风邪入中主症手足麻木,肌肤不仁,突然发生的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半身不遂,或兼见恶寒发热,关节酸痛,肢体拘急,舌苔薄白,脉象浮数。

治则祛风养血通络方药大秦艽汤:秦艽、羌活、防风、白芷、细辛、生地、当归、川芎、赤芍、白术、茯苓、甘草、独活、石膏、黄芩各等份。

临床运用若无内热时去生地、石膏、黄芩。若无风热表证时去羌活、独活、防风,加桑叶、菊花、薄荷以辛凉解表。若呕吐痰盛,苔腻脉滑,去生地,加半夏、南星、橘红以祛痰燥湿。若口眼??斜较甚,加白附子、全蝎以祛风痰通经络。病久不愈有痰瘀阻络之象时,加白芥子、猪牙皂、丹参、鸡血藤、穿山甲以化痰通络。

②肝肾阴虚、风阳上扰主症平素头不晕头痛,耳鸣目眩,少寐多梦,突然发生口眼??斜,言语不利,手足重滞,甚则半身不遂,舌红苔腻,脉弦细数或弦滑。

210中风治法滋阴潜阳,息风通络方药镇肝息风汤加减:怀牛膝、代赭石、龙骨、牡蛎、龟板、玄参、天冬、白芍、甘草、天麻、钩藤、菊花。

临床运用痰热较重者加胆南星、竹沥、川贝母以清化痰热;心中烦热者加黄芩、生石膏、栀子以清热除烦;头痛重者加石决明、夏枯草以清息风阳;阴虚重加者加熟地、首乌、女贞子、枸杞子、山萸肉以滋养肝肾;少寐多梦者加珍珠母、龙齿、夜交藤、茯神以镇静安神;舌苔黄腻,大便秘结者加瓜蒌、枳实、生大黄以润肠通便。

(2)中脏腑①闭证其表现为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牙关紧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大小便闭,肢体强痉。但有内风痰火与内风痰湿之不同,故有阳闭与阴闭之分。

阳闭主症除上述闭证共性症状外,还有面赤身热,气粗口臭,躁动不安,舌质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

治法辛凉开窍,清肝息风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至宝丹或安宫牛黄丸,继服羚羊角汤加减;羚羊角、菊花、夏枯草、白芍、龟板、石决明、生地、丹皮、牛膝、益母草。

临床运用若抽搐较甚加全蝎、蜈蚣、僵蚕以熄风解痉。痰涎壅盛加胆南星、天竺黄、竹沥以清热豁痰。痰多昏睡者加郁金、南星、菖蒲以增强其豁痰透窍之力。兼呕血者加犀角、丹皮、竹茹、鲜生地、白茅根以凉血止血。口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芒硝以通腑泄热。呕吐者加代赭石、竹茹以降逆和胃止呕。热甚者加石膏、石斛以清热养阴。

阴闭主症除上述闭证共性症状外,还有面白唇暗,静卧不烦;四肢欠温,痰涎壅盛,舌苔白薄,泳沉滑缓。

治法辛温开窍,豁痰熄风方药首先灌服(或鼻饲)苏合香丸。继服涤痰汤加减;半夏、橘红、茯苓、竹茹胆南星菖蒲、枳实、郁金天麻钩藤地龙。

临床运用若出现呼吸急促、气短、心悸、面色浮红、脉浮大,乃属病情恶化,宜急进参附汤,扶正气,敛浮阳。

21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②脱证主症突然昏仆,不省人事,目合口开,鼻鼾息微,手撒肢冷,汗多不止,二便自遗,肢体软瘫,舌痿、脉微细或脉微欲绝。

治法益气回阳,扶正固脱方药参附汤合生脉散:人参、麦冬、五味子、附子。

临床运用若汗多不止者,加黄芪、龙骨、牡蛎、山萸肉以敛汗固脱。阳回之后,若患者面赤足冷,虚烦不安,脉极弱或浮大无根,乃真阴亏损,虚阳浮越之象,宜用地黄饮子峻补真阴,温扶肾阳。

(3)后遗症中风重证经积极救治之后,往往遗留有半身不遂,语言不利,口眼??斜等后遗症。

①半身不遂主症半身不遂,肢软无力,患侧手足浮肿,语言謇涩,口眼??斜,面色萎黄或暗淡无华,舌淡紫或有瘀斑,脉细涩无力。

治法补气活血,通经活络方药补阳还五汤加味:黄芪、桃仁、红花、赤芍、地龙、全蝎乌梢蛇、牛膝、地鳖虫、川续断、桑枝、当归尾,川芎各等份。

临床运用语言不利明显者加菖蒲、远志以利痰开窍;口眼??斜明显加附子、全蝎、僵蚕、葛根、白芷以祛风化痰通络;肢体麻木者加陈皮、半夏、茯苓理气燥湿;小便失禁者加益智仁、桑螵峭、五味子以温肾缩尿;偏瘫日久者加水蛭、虻虫以破瘀而通络;便秘者加火麻仁、郁李仁、肉苁蓉以润肠通便。

②语言不利主症舌体短胖,舌强语謇,口角流涎,肢体麻木,舌苔腻,脉弦滑。

治法袪风除痰,宣窍通络方药解语丹:白附子、菖蒲、远志天麻、全蝎、羌活、南星、木香、甘草各等份。

临床运用痰湿较重的加茯苓、半夏、竹沥、姜汁以增强祛痰之力,舌强语謇较甚者加地龙、僵蚕、红花、桃仁以通经活络。

如语言不利伴腰膝酸软,心悸气短,舌红苔少,脉象细弱,可用地黄饮子加减(熟地、巴戟天、山萸、石斛、肉苁蓉、五味子、麦冬、菖蒲、远志、桔梗、212中风木蝴蝶、郁金、地龙)。

③口眼??斜主症口眼??斜,语言不利,口角流涎,舌淡苔薄,脉弦滑或弦。

治法袪风化痰,通经活络方药牵正散加味:白附子、僵蚕、全蝎天麻、钩藤、石决明、红花、鸡血藤、赤芍各等份。

临床运用痰湿较重者加半夏、陈皮、竹沥以燥湿祛痰;兼气虚者加黄芪以补气;兼语言不利加胆南星、菖蒲、远志以宣窍通络。

中风后遗症,临床可单独出现,亦可同并见,若同时并见,应根据病情,分清主次,予以兼顾。

民间偏方地龙丹参汤[组成]地龙20克,丹参30克,赤芍15克,红花15克,生地20克,没药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活血息风通络。主治中风。

[加减]阴虚阳亢者加龟板20克、丹皮15克、麦冬15克、玄参15克;痰湿阻络者加半夏15克、陈皮20克、茯苓20克。

[疗效]治疗32例,显效4例,有有效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6%。

贾氏中风方(1)秦艽9克,防风9克,桂枝9克,葛根6克,丹参9克,地龙6克,全蝎10克,蜈蚣3条。

(2)生黄芪15克,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6克,红茶6克,丹参9克,地龙9克,桂枝9克。

(3)天麻9克,黄芩9克,钩藤9克,生牡蛎30克,石决明30克,生地12克,玄参9克,怀牛膝9克,丹参9克,夏枯草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1)方功能祛风化痰,温经通络;主治风痰流窜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2)方功能益气温阳,活血化瘀;主治气虚血瘀型中风(多见于缺血性中风后遗症)。(3)方功能育阴潜阳,息风活络;主治肝阳上亢型中风(多见于出血性中风及部分缺血性中风)。

[加减]若痰盛者加陈皮、竹茹、天竺黄、竹沥、胆南星;若抽搐重者加全蝎、僵蚕、钩藤;如出现痰盛阴闭者则加服苏合香丸;纳呆者加砂冠仁、神曲21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等;阴虚者则加麦冬、北沙参;热盛者则加龙胆草、生石膏;若神志不清、痰迷清窍、阳闭者则加菖蒲、郁金、羚羊角粉,或口服至宝丹、安宫牛黄丸;若口臭便秘者加大黄、枳实、芒硝;若出现阴闭时则服涤痰汤加减及苏合香丸;若出现阳虚气脱者,以参附龙牡汤加减。

[疗效]治疗106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行动恢复正常,或有些自觉症状但能继续工作,失语现象基本消失)17例,占16%;显效(症状、体征显著改善,但手足活动仍有不便,生活一般能自理)29例,占27.4%;好转(症状、体征部分改善,个别症状无改善,需扶持才能步行)46例,占43.4%;无数14例,占7.5%;总有效率为86.8%。

资寿解语汤[组成]防风9克,附片6克,天麻6克,酸枣仁9克,羚羊角4.5克(刨片),上桂心3克(研末冲服),川羌活9克,甘草3克,玄参9克,石菖蒲6克。

[用法]用水400毫升煎至200毫升,再投入竹沥1毫升、姜汁1毫升混合,分2次服,每隔1小时服1次。

[功用]功能祛风除痰,镇静宁神,和调阴阳通窍。主治中风脾缓舌强不语及牙关紧闭。

[疗效]治疗3例,均服2剂后病愈。

芩半汤[组成]黄芩10克,半夏10克,制胆星10克,竹茹10克,地龙10克,黄连9克,川贝9克,橘皮9克,茯苓12克,枳实12克,牛膝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燥湿化痰,清热除烦,调和肝胆。主治中风。去川贝、牛膝、橘皮,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阴虚明显者加白芍、生地、石斛、玉竹、玄参;便秘者加瓜蒌、火麻仁,改枳实为风化硝、炒枳壳;睡眠差者加枣仁、远志、夜交藤。

[加减]若见肢体疼痛或麻木明显,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者,去川贝、牛膝、橘皮,加丹参、桃仁、红花、赤芍;阴虚明显者加白芍、生地、石斛、玉竹、元参;便秘者加瓜蒌、火麻仁,改枳实为风化硝、炒枳壳;睡眠差者加枣仁、远志、夜交藤。

[疗效]治疗48例,基本痊愈(半身不遂基本恢复,口眼??斜、语言塞涩等消失,生活可以自理)25例,显效(半身不遂明显恢复,口眼??斜、语言塞涩等明显改善)19例,无效4例。

214中风抗栓方[组成](1)炮山甲12克,地鳖虫12克,水蛭6克(研冲),地龙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丹参5克,王不留行12克,路路通12克,生黄芪50克。

(2)葛根30克,丹参30克,当归12克,川芎10克,鸡血藤30克,杜仲12克,续断12克,巴戟天12克,桑寄生15克,生黄芪20克,白芍20克。

[用法]以上两方均为加水500毫升,煎成200毫升,每日服3次。

[功用](1)方功能破瘀散结,活血通络,益气补元;主治脑血栓形成急性期。(2)方功能养血活血,强筋健脾;主治脑血栓恢复期。

[疗效]治疗98例,治愈(偏瘫、失语等症基本消失,能独立行走和从事一般活动)70例,占71.4%;好转(偏瘫、失语等症不完全消失,可扶杖行走,意识障碍消失,但遗有偏瘫,生活不能自理)27例,占27.6%;无效1例,占1%。

脑血栓方[组成](1)怀牛膝30克,生赭石30克,生龙骨30克,生牡蛎30克,生白芍15克,玄参20克,天冬15克,钩藤30克,茵陈6克,川楝子6克,生麦芽6克,甘草6克。

(2)半夏10克,茯苓15克,橘红12克,枳实10克,胆南星10克,菖蒲12克,全瓜蒌30克,钩藤30克,地龙15克,僵蚕10克,甘草6克。

(3)生黄芪30克,当归12克,川芎12克,桃仁15克,红花10克,地龙15克,牛膝15克,鸡血藤30克,甘草6克。

[功用](1)方功能滋阴潜阳,息风通络;主治阴虚阳亢型脑血栓形成。

(2)方功能豁痰化湿,息风通络;主治风痰阴络型脑血栓形成。(3)方功能疏气活血,祛瘀通络;主治气虚血瘀型脑血栓形成。

[用法]三方均水煎服。

[加减]神昏谵妄等中脏腑的阳闭证者,酌加紫雪丹、安宫牛黄丸、至宝丹、牛黄清心丸;若出现神昏、嗜睡、中脏腑的阴闭证者,加用苏合香丸。

[疗效]治疗350例,基本痊愈(半身不遂基本恢复,口眼??斜等消失,生活可基本自理)161例,显效(半身不遂明显恢复,能扶杖部行,口眼??斜等症状明显好转,生活可自理)116例,好转(半身不遂有好转,但仍不能步行,生活不能自理)51例,无效22例。总有效率为93.71%。

散风通络方[组成]豨莶草15克,老鹤草15克,桑枝20克,牛膝12克,秦艽12克,21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桔梗、木瓜各10克,地龙10克,海风藤10克,丹参12克,赤芍10克,地鳖虫10克,全蝎6克,僵蚕10克。

[用法]水煎服。连服2个月以上者改为隔日1剂。

[功用]功能散风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

[加减]痰多者加胆南星10克、竹沥水30克(兑服);血压仍偏高可加黄芪30克;言语不利加蝉衣4.5克。

[疗效]治疗18例,显效(卧床者能下地扶杖而行,扶杖而行者可弃杖而行,言语较为清楚)12例,症状改善(卧床者能自己耸立,扶杖者能增加路)6例。

通脉汤[组成]桃仁10克,红花10克,当归10克,赤芍15克,川芎10,穿山甲10克,鸡血藤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主治脑血栓形成而造成脑组织缺血坏死。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黄芪、黄精;阴虚者加白芍、生地、玄参;失语者加菖蒲、郁金;高血压者加野菊花;便秘者选加生地、玄参、麦冬、火麻仁、大黄、芒硝等;伴上呼吸道感染者加清热袪痰药;病重者加丹参、苏木、三棱、莪术。

[疗效]治疗107例,基本恢复48例,占44.9%;显著好转40例,占37.4%;好转15例,占14%;无效4例,占3.7%。总有效率为96.3%。

通腑汤[组成]生大黄10克(后下),玄明粉10克(冲),枳实10克,胆南星12克,地龙12克,石菖蒲10克,厚朴6克,淮牛膝20克。

[用法]水煎服。鲜竹沥60毫升(分冲)或单味大黄6~10克冲服(亦可鼻饲)。

[功用]功能通腑攻下,豁痰开窍。主治脑出血。

[加减]昏迷则同用安宫牛黄丸;痰盛加天竺黄;抽搐加全蝎、僵蚕、蜈蚣;头晕加牡蛎、龙骨、石决明、钩藤。

[疗效]治疗40例,痊愈(意识清醒,肢体运动功能基本正常)24例,占60%;好转(症状减轻,还有肢体偏瘫)2例,占5%;死亡14例,占35%。

贾氏脑出血方[组成]钩藤30克,珍珠母30克,石决明30克,牛膝30克,天竺芍黄15~30克,郁金10克,陈皮10克,半夏10克,竹沥10克,菊花10克,甘草10克,赤芍20克~30克。

[用法]水煎服。30天为1疗程。

216中风[功用]功能芳香开窍,平肝息风,涤痰潜阳。主治出血性中风。

[加减]中风闭证危重者加用安宫牛黄丸;中风脱证者用独参汤或生脉饮;有躁动者加龙胆草154克、龙骨30克,牡蛎30克;抽搐者加全蝎10克、蜈蚣10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桃仁6克,病情好转后改用养血通络,扶正祛邪法治疗。

服药须知(1)服药次数:汤药法一般每天1%剂,分2次服。高热或病情严重者,可以一天服2剂,分4次服,每隔6小时服1次。某些汤药,根据病情需要,要求煎出药汁量大,甚至二煎共取汁600~800毫升,二煎药汁混合后频频饮服,至病情减轻为止,故方名取“饮”。滋补汤药,可一剂煎3次,1日分3次服。某些发汗、攻下汤药,一般以得汗、泻下为度,适可而止,不必尽剂,以免耗伤正气。

小儿服药计量,是成人的1/3~1/2。

(2)服药时间:应根据汤药的性能功效,遵医嘱。大凡补养药在饭前服;活血舒筋药在饭后服;泻下、驱虫药在空腹服;急性疾病当煎好药后就服;疟疾病人在发作前2小时服;镇静安神药在临睡前服。一般分早、晚2次服;慢性病、长期服汤药者,有的可以两天服1剂,或隔天服。

(3)服药温度:一般以温和适度为好。某些特殊情况,发热性疾病应冷服,寒性病要热服,热性药要冷服等等,这些都必须遵照医嘱。

2.%中风病人丸剂疗法丸剂方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掺合炼蜜或其他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制剂,用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的一种方法。

丸剂疗法的临床主治脑血管疾病历史有记载,《黄帝内经》即有“四乌贼骨一芦茹二物并合之,丸以雀卵,大如小豆,以五丸为后饭,饮以鲍鱼汁”治疗血枯经闭的记载,并对丸剂的名称、加工方法、规格、课题、药汁等有所论述。《神农本草经》进一步阐述了“药性有宜丸者,宜散者、宜水煎者、宜酒渍者、宜膏煎者,亦有一物兼宜者,亦有不可入汤酒者,并随药性,不得违越”的制剂理论。

临床应用临床上可根据具体病情选用如下中成药:(1)大活络丸由蕲蛇肉、大黄、乌梢蛇肉、川芎、黄芩、玄参、青皮等52味中药组成,具有祛风止痛、除湿豁痰、舒筋活络功效。用治中风痰厥引起的瘫痪,足痿痹痛,筋脉拘急,腰腿疼痛及跌扑损伤,行走不便。每次1丸,每日2次。

21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回天再造丸由人参、牛黄、虎骨、麝香、天麻、广角、血竭组成,具有祛风化痰、活血通络功效。用治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麻木。每次1丸,每日2次。

(3)疏风再造丸由人工牛黄、麝香、冰片、犀角、蕲蛇组成,具有祛风化痰、散寒通络功效。

用治中风症见牙关紧闭,口眼??斜,半身不遂,麻木不仁,筋脉拘挛。每次1丸,每日2次。

(4)疏风再造丸由疏蛇、红参、草豆蔻组成,具有舒筋活血、祛风化痰功效。用治中风之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筋脉拘挛。每次1丸,每日2次。

(5)再造丸由蕲蛇肉、全蝎、地龙、僵蚕(炒)、穿山甲(制)、虎骨(制)、麝香、水牛角浓缩粉等组成,具有祛风化痰、活血通络、舒筋止痛、镇静安神,清热息风功效,用治中风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手足麻木,疼痛拘挛,语言蹇塞。每次1丸,每日2次。

(6)华佗再造丸由当归、川芎、红花、天南星、马钱子、冰片等组成,具有活血化瘀、化痰通络、行气止痛功效。用治中风瘫痪,拘挛麻木,口眼??斜,言语不清。1次8克,1日2~3次,连服10天,停药1天,30天为1疗程。

(7)人参在造丸由蕲蛇、人参、全蝎、虎骨、牛黄、朱砂、穿山甲、琥珀、天麻、威灵仙、防风、麝香、沉香组成,具有祛风化痰、舒筋活血功效。用治中风症见半身不遂,口眼??斜,手足麻木。每次1丸,每日3次。

(8)参桂在造丸由人参、肉桂、甘草、熟地黄、麻黄、大黄、防风、独活、白芷、乌梢蛇、乳香、没药、鸡血藤、玄参组成,具有祛风行血、舒筋活络功效。用治中风症见肢体麻木等。每次1丸,每日2次。

(9)消栓再造丸由丹参、三七、血竭、川芎、天麻、当归、黄芪、泽泻、白花蛇、安息香、苏合香、人参、沉香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气养血、消栓通脉、息风开窍功效。用治脑血管病的恢复期及后遗症期。蜜丸,1次1~2丸,每日2次。

(10)醒脑再造丸由黄芪、三七、红花、人参、克菖蒲、珍珠、天麻、全蝎、枸杞子、槐花等218中风组成,具有化瘀醒脑、祛风通络之功效。用治脑血栓形成及其后遗症之神志不清,语言蹇涩,筋骨酸痛,手足拘挛,半身不遂。1次1丸,每日2次。

(11)偏瘫复原丸由黄芪、人参、川芎、三七、沉香、肉桂、冰片组成,具有补气活血、袪风通络功效。用治中风后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言语不清。每次1丸,每日2次。

(12)豨莶丸由豨莶草组成,具有祛风湿、舒筋活络、利关节功效。用治中风后遗症之半身不遂,肢体麻木,口眼??斜。每次1丸,每日2~3次。

(13)豨桐丸由豨莶草、臭梧桐组成,具有袪风湿、舒筋活络、降血压功效。用治风湿痹痛,半身不遂及高血压病。1次6~9克,1日2次。忌猪肝、羊血、羊肉等物。

(14)天麻丸由天麻、羌活、独活、杜仲(盐炒)、牛膝、附子(制)、当归、地黄、玄参组成,具有祛风除湿、舒筋活络,活血止痛功效。用治脑血管意外之半身不遂。

大蜜丸,1次1丸,1日2~3次;水蜜丸,1次6克。

(15)金刚丸由肉苁蓉、杜仲、菟丝子、萆薢、猪腰子组成,具有填精补肾、强筋壮骨功效。可用治中风后遗症见半身不遂,或语言蹇涩,腰膝酸痛,四肢无力,行步艰难者。每次1丸,每日2次。

(16)健步丸由黄柏、知母、熟地黄、当归、白芍、牛膝、豹骨、龟板、陈皮、干姜、锁阳、羊肉组成,具有补肝肾、强筋骨功效。用治痿症及中风后遗症见肝坚不足者。

每次9克,每日2次。

注意事项(1)应由医师指导,适量对症服用,切忌盲目大剂量服用,否则易碍胃滞脾,甚至产生不良后果。

(2)制备应严格按程序制作,贮藏应按丸剂的类别和品种妥善保存,以免质次或变质而影响疗效,或产生副作用。

3.%散剂疗法散剂疗法是用一种或数种药物的干燥粉末,按处方剂量规定,均匀混合后内服或外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剂型。

散剂疗法是中医传统的独特疗法之一。所谓“散者散也,去急病用之。”早在21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黄帝内经》中就有散剂治疗疾病的记载。汉代张仲景《伤寒论》、《金匮要略》所载的五苓散、硝石矾石散等,一直沿用至今。唐朝孙思邈《惫急千金要方》、王焘《外台秘要》等也载有不少散剂。及至宋代,散剂疗法更日趋发展。《太平惠民和剂局方》中藿香正气散、参苓白术散、失笑散、平胃散等对某些疾病均具有非常显著的疗效。在散剂的制剂方法上,《名医别录》对其粉碎方法已有“先切细,曝燥乃捣,有各捣者,有合捣者”的论述。外用散剂以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记载最为丰富。清代医学家亦有诸多创新。由于散剂表面积较大,具有易分散、便于吸收、奏效较快的特点,至今仍是中医常用的治疗剂型。

临床应用(1)中风醒神散[组成]①郁金5克,菖蒲5克。用蒸馏法,按1:1水取蒸馏液,每瓶10毫升。②钩藤20克,桑寄生20克,黄芩10克,地龙10克。共为粗末,每袋15克。③水牛角1.5克,人工牛黄1.3克。共研极细末,为1次量。

[用法]先煎②方15分钟,后①、③方灌服(吞咽困难者鼻饲给药),每日早、中、晚各1次。

[功用]功用平肝息风,清心开窍。主治急性脑血管意外。石膏20克,夏枯草20克,栀子10克,每包15克,共为粗末),与②方同煎;中风痰多者加服中风豁痰煎(胆星6克,远志10克,橘红10克,共为粗末),与②方同煎。

[疗效]治疗66例,显效(2~3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明显好转)5例,有效(5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9例,好转(5~7天内神清,生理反射恢复,症状、体征大部分好转)23例,无效(7天以上神态无变化,生理、病理反射及症状、体征无明显改善)9例,总有效率为86.36%。

(2)水蛭方[组成]水蛭[用法]每次服量相当于生药3克。1天3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祛瘀破血生新。主治脑出血后颅内血肿。

[疗效]治疗48例(经CT或临床体征判断血肿于左半球21例,,右半球23例,双侧半球4例),痊愈16例,占33.3%;显效20例,占41.7%;好转8例,占16.7%;死亡4例,占8.3%。总有效率为91.7%。1疗程后对36例CT复查,血肿吸收者为30例,病灶周围有低密度影6例。

(3)中风散[组成]桂枝、川牛膝、川椒、钻地风、甘草、制乳香、制没药、木瓜、明天220中风麻、自然铜(醋煅)、血竭、威灵仙各9克,何首乌、大黄、川乌、草乌、破故纸、麻黄、升麻、杜仲、川断、川羌活各6克,千年健、黄芪、苍术各12克,洋金花3克,生马钱子30克、(需炮制入药)。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15~20克,用开水加蜂蜜10克冲化调服。重者可连服2料,二料不效,不可再服。因马钱子有副作用。

[功用]温经通络。脑血栓及中风引起的偏瘫或全瘫。

[疗法]有人曾根据本方将马钱子用量减半,黄芪用量增至50克,再加蜈蚣3条、全蝎6克、干地龙9克,炮穿山甲3克。共研细末,每晚临睡前服10~15克,用酒、水各半送服,试治10例中风后遗症(半身偏瘫),连服1个月。结果:痊愈8例,显效1例,有效1例,总有效率达100%。

(4)桃红通脉方[组成]桃仁5克,红花5克,当归10克,川芎5克,穿山甲5克,桂枝5克,生黄芪15克,丹参15克,赤芍10克,白芍10克,地龙5克,郁金5克,菖蒲5克。

[用法]制成冲剂(为1袋量)。每日2次,每次1/4。严重者或久病后每日服1袋,分2~3次冲服。

[疗效]治疗46例,基本恢复(瘫痪肢体肌力、智力、言语、吞咽功能恢复正常,各种症状消失,能自理生活)29例,占63.1%;显效(肌力增加Ⅱ级以上,能独立行走,在他人协助下可自理生活,智力明显改善)14例,占30.4%;好转(肌力增加1级以上,言语功能有改善,其他症状有进步)3例,占6.5%。伴有高血压者23例,治疗后半数以上血压有所下降。

注意事项(1)散剂是一种粉末状固体制剂,其与空气的接触面很大,极易吸潮。此外,含芳香成分的散剂容易挥发损失,含树脂类药物多的散剂,受热后易融结成块,易吸潮的散剂也易互相黏附成块,某些药物的成分容易氧化变质。因此,其保存与贮藏时以密闭不漏气为原则,用瓶装、桶装、袋装均可,并应放在暗冷干燥的地方。有特殊气味的散剂应单独贮放,以免沾染其他药物。

(2)为防止口服时散剂进入气管,一般以少量温开水将散剂调成糊状为宜。

(3)外用散剂,例如信石、轻粉一类含有毒性药物的散剂,内服宜慎重,必须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4.%头针疗法头针疗法是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与现代医学关于大脑皮层机能定位的理论相22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结合的产物。它参考了脑电图的头皮电极位置,在头部选定相应投射区进行针刺以治疗疾病的方法。

刺激区的选择与划分首先选划出标定线:①前后正中线:即从眉心(印堂穴)至枕外粗隆顶点下缘的正中连线。②眉枕线:即眉中点上缘与枕外粗隆的头侧部连线。再依上述二线划分治疗区。

(1)运动区起点为前后正中线的中点后0.5厘米处,终点在眉枕线与鬓角发际前缘的交叉处(鬓角不明显者,可以颧弓中点向上引垂直线,此线与眉枕线交叉处向前0.5厘米),二点的边线即为运动区。偏瘫患者可选该区进行针刺。其上端1/5处代表对侧头面部(舌、语言)。

(2)感觉区运动区起止点平行后移1.5厘米的连线,即为对侧半身感觉代表区。其上1/5处代表对侧下肢、头、躯干,中2/5处代表对侧上肢,下2/5处代表对侧面部,有感觉障碍者即可选择上述相应芪针刺。

(3)其他有关代表区①足动感区:从前后正中线旁开1厘米,引3厘米长的线,其起点相当于感觉区上点向后1厘米处,此线即为足运感区,对侧下肢及足麻木,瘫痪,可以选择此区针刺。

②言语二区:从顶骨结节引前后正中母的平行线,于该结节后下2厘米开始向下取3厘米长的直线即是。有命名性失语可选择此区针刺之。

方法在偏瘫的对侧头皮上,划定刺激区(即上述的运动或感觉区),分开头发,暴露头皮,常规消毒后,用26~28号的2.5~3寸长的毫针,斜刺入头皮,并沿刺激区的皮下或肌层缓慢捻转进针达要求部位,然后快速捻转,或用电动头针,切忌提插,要求每分针捻转达200次以上,捻转幅度要大,要求达4~6转,相应肢体出现感应后(麻、胀、热、凉、抽、出汗等),再捻转2~4分钟,留针5~10分钟,如此反复捻转达三次后起针,用消毒棉球紧压针孔1~2分钟以防出血,或配用G6805治疗仪通电15~30分钟,电流脉冲200~300频率,以病人能耐受为度,每日一次,1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5~7日,可治疗3~6个疗程。

注意事项(1)定位诊断要确切,刺激区的划定要准确。

(2)刺激手法及量要适当,一般刺激量大,感应强则疗效好,但要防止出血、血肿(3)局部及其用的具应严密消毒,有感染及创口者忌用。

222中风(4)治疗时需掌握适当刺激量,防止晕针。

(5)注意头皮血管出血。如有出血,则应用消毒干棉球压迫针孔片刻,直到血止。

5.%穴位药物注射法水针疗法,又称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我国古代刺法中并无此法,它是在长期医疗实践中结合中医经络、经穴特点,将肌肉注射法移植而来的一种现代针灸治疗方法。

临床应用方法一[取穴]风府、哑门、风池。

[用法]用10%红花液2ml加10%葡萄糖液2ml,每穴注入1ml,3日注射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陈对脑动脉硬化症取风府、哑门、风池,用10%红花液2ml加10%葡萄糖液2ml,每穴注入1ml,3日注射1次。如合并有冠心病,结合用丹参、黄芪注射液,穴注肺俞、心俞、膈俞,维生素B1加普鲁卡因穴注内关,阿是穴;合并有下肢动脉硬化者,结合用维生素B1、B12加1%葡萄糖穴注阳陵泉、足三里、承山等穴。结果:本组110例,随访60例,显效28例,好转30例,不明显2例。

方法二[取穴]①上肢瘫:肩髃、曲池、外关、合谷;②下肢瘫: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③口眼??斜:地仓、颊车、下关、翳风;④失语:廉泉、金津、玉液。

[用法]用红花、当归、川芎注射液、每穴注入0.2~2ml。或用维生素B1210mg或B1100mg,分别注入上穴。每日1次,7次为1疗程。

[疗效]高氏治疗100例脑血管病,其中脑血栓形成80例,脑出血20例。上肢瘫选肩髃、曲池、外关、合谷;下肢瘫选环跳、风市、阳陵泉、足三里;口眼??斜选地仓、颊车、下关、翳风;失语选廉泉、金津、玉液。用当归注射液每穴注入0.2~2ml,结果痊愈35例,显效44例,好转15例,无效6例。

方法三[取穴]水突。阳亢配太冲;风盛配风池、风府;阴虚配太溪;痰盛配丰隆。

[用法]患者仰卧位,枕头置于项背下,使头后仰,充分暴露颈前区。水突穴常规消毒后,用左手食指横向推开颈总动脉,每侧注射2ml复方丹参注射液。先22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注健侧,后注患侧。然后用6ml注射于配穴。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苏氏取水突穴,阳亢配确太冲,风盛配风池、风府;阴虚配太溪;痰盛配丰隆。用复方丹参液穴位注射配合功能锻炼,治疗中风偏瘫61例,痊愈26例,显效18例,有效11例,进步3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5.08%。

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1天。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3)注意药物的禁忌、剂量、配伍、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问题,凡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均应先做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髓腔和血管内,以防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不良反应;误入骨髓腔,则有损害骨髓的可能。

(5)胸腹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以防伤及内脏。主要神经干经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要注意避开神经干,以保护其不受损害。

(6)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6.%耳针疗法中医认为“耳为宗脉之所聚”,手足三阳经均联系到耳部,阴经通过其别支,合于阳经而与耳部相通。“肺主气,一身之气贯于耳”“肾气通于耳”等,说明耳与各脏腑有密切关系。实践证明,针对耳郭上一些特定的反应点,进行针刺或注射药物,对偏瘫改善临床症状具有一定的疗效。

(1)王不留行籽耳压法方法一[取穴]肝肾、脑干、皮质区。

[用法]在针灸治疗的同时,将王不留行籽贴压在敏感点处,按揉。每日3次,每次每穴100下,10天为1个疗程。3个疗程即可收效,且能增加针灸的疗效。或单用耳压,配合按揉合谷、曲池、肩髃、足三里、阳陵泉、气海等穴,也可奏效。

224中风方法二[取穴]主穴:皮质下、脑点、肝、前列腺;配穴:三焦、胃、脾、耳迷根及相应应部位。加减:失语加心、脾、舌;吞咽困难加口、咽、喉、耳迷根;血压高加降压点、降压沟。

[用法]按不同病证每次选3~5穴,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0.5(cm)见方的胶布中间。行常规耳郭消毒后,对准穴位贴压,按揉片刻后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5~7次,每次每穴3分钟,3日换1次。

(2)绿豆耳压法[取穴]神门、神经衰弱点、脑干、利眠。头痛配皮质下。

[用法]用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将圆形绿豆贴压在穴位外。每日按压3~5次,每次1~3分钟,3~7天更换。

(3)白芥子耳压法[取穴]①心、舌、任2、任3、神门、交感。口角歪斜、吞咽困难者多用会阴。②心、小肠、直肠下段、肛门、督4。③心、心募、心俞、督4或督9、直肠下下段、肛门。④肝、三焦、任2、任4、四肢运动中枢、督6。⑤肝、胆、十二指肠、直肠下段、肛门。⑥肾、脑干、脑点、任1、任5、皮质下。⑦膀胱、肾、小肠、直肠下段、肛门。⑧肾、枕小神经、任1、任5、、耳迷根。⑨上肢不利多用手三阳穴加督10,下肢不利多用足三阳各穴加督4。

[用法]按不同病症选取组穴,找出敏感点后,将白芥子置于菱形胶布上,准确地贴压在所选耳穴上,按揉使局部有酸、困、胀、痛感为度。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5~7次,每次每穴3分钟,3日更换1次药粒。

注意事项(1)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2)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下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3)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4)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7.%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拔罐疗法,古称“角法”。晋代医家葛洪《时后备急方》中有以制成罐头的兽角拔脓血治疗疡脓肿的记载。唐代王焘《外台秘要》进一步阐述了角法的应用:22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取三指大青竹筒,长寸半,一头留节,无节头削令薄似剑,煮此筒子数沸,及热出筒,笼墨点处按之,良久,以刀弹破所角处,又煮筒子重角之,当出黄白赤水,次有浓出,……数数如此角之,令恶物出尽,乃即除,当目明身轻也。”清代医家赵学後在《本草纲目拾遗》中,对火罐法的出处、形状、适应病症、操作方法及使用优点等均作了详细介绍。如“火罐,江右及闽中者皆有之,系窑户烧售。小如大人指,两头微狭,使促口以受火气。凡患一切风寒,皆用此罐。以小纸烧见焰,投入罐中,即将罐合于患处。或头痛,则合在太阳、脑户、巅顶;腹痛,合在脐上。罐得火气,合入肉即牢不可脱,须待其自落。患者但觉一股暖气,从毛孔透入,少倾火力尽,则自落。肉上起红晕,罐中有气水出,风寒尽出,不必服药。治风寒头痛及眩晕、风痹、腹痛等症。”经过漫长的历史演变,拔罐疗法的罐具从兽角、竹筒发展为金属罐、陶瓷罐、玻璃罐,乃至近年来研制成的抽气罐、挤压罐等;操作从留罐发展为走罐、闪罐;配伍方法也从针刺、艾炙、按摩、中药发展为配合电针、红外线、石蜡等;适应范围从吸拔脓血发展为治疗风寒痹痛、虚劳喘息等外感内伤的数百种疾患。

拔罐疗法不仅在我国城乡深受群众欢迎,而且在印度、法国、日本、希腊、苏联等国也得到广泛应用。前苏联称拔罐疗法为“瘀血疗法”,法国称为“杯术”,日本称为“真空净血法”。非洲大陆至今还有不少民间医生在沿用此法。

不同的拔罐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为主;闪罐法以祛风作用为主;疏排法以补虚为主。拔罐疗法的功能还随拔罐的部位不同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如拔关元穴则能祛寒;拔大椎穴则能清热。另外,拔罐配合其他疗法,则其效果又能有所增强。如配合炙法或红外线照射法,能增强其祛寒作用配合针刺、药物、按摩等法,能增强拔罐疗法的治疗,并扩大了其适应范围。

总之,拔罐疗法随罐具、操作方法、部位及使命疗法等的不同,而分别具有温经散寒、行气活血、舒筋活络、温固阳气、祛风除湿、清热泻火等不同。即使是用热力(如火力、水煮、水蒸气)排气的拔罐法,其作用也不仅是祛寒。

拔罐疗法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按其主要特征分类为火罐法、水罐法、针罐法、药罐法、走罐法、抽气法和挤压罐法等。

临床应用(1)火罐法[取穴]肩髃、曲池、阳池、秩边、环跳、阳陵泉、丘墟。

[用法]患者取舒适体位,上穴每次上下肢各选1~2穴。选大小适宜之火罐,用闪火法或投火法,将罐吸拔于所选穴位上,留罐10分钟。每日1次。亦可采用走罐法。

226中风[功用]中风后遗症。

(2)刺络(刺血)拔罐法[取穴]①大椎、心俞、肝俞、脾俞。②神道、风门、膈俞。③肩贞、环跳。

[操手方法]以上三组穴,每次取1组。先将所选穴位常规消毒,用三棱针点刺3下,然后把火罐用闪火法或贴棉法,把罐罩在点刺的穴位上,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钟,然后将罐起下,擦净血迹。每日或隔日治疗1次。

[功用]脑血栓形成而致的偏瘫。

(3)针罐法[取穴]华佗夹脊穴(2~8胸椎、1~5腰椎旁开5分)。

[用法]取2~8胸椎、1~5腰椎旁开5分夹脊穴。常规消毒后,将针快速刺入皮下,针头慢慢向椎体推刺,当有麻胀感觉时立即停止进针,将针退出。然后在针刺部位加拔火罐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休息5天。一般以5个疗程为限。

[功用]偏瘫。

[疗效]用本法观察治疗104例,基本治愈59例(56.7%),疗效显著19例(18.3%),好转24例(23.1%),无效2例(1.9%),总有效率为98.1%。

(4)电针罐法[取穴]冲门、髀关、膝关。

[用法]患者平卧,用28号2~3寸长毫针,常规消毒后,取上三穴起码刺进针至穴位最深层。进针后用较大幅度换位捻转,此时拇食二指频繁张开,一捻一放如飞鸟展翅状反复数次,当针下出现酸、麻、胀,优如闪电状针感。然后再取1寸长毫针直刺解溪穴。用G6805电疗机,取两组导线,沿着电神经走向及肌肉群组成的刺激线,分别用正负极一组连接冲门、解溪;一组连接髀关、膝关。选择断续波段,频率刻度旋至18度,留针20分钟。取针后紧接着用玻璃火罐3只,用闪火法分别将罐罩在冲门、髀关、膝关处。局部以针眼处出血或皮下出现环状瘀血团为最佳,留罐30分钟。每天1次,10次为1疗程。

[功用]脑血栓形成、脑出血引起的下肢偏瘫。用本法观察治疗53例,痊愈22例,显效19例,有效10例,无效2例(连续治疗2个疗程以上无效)。

(5)赐福拔罐法[取穴]肩髃、肩贞、中府、曲池、外关、大肠俞、风市、三阴交、阳陵泉、足三里。

[用法]依疼痛部位不同,选择上述不同的腧穴,罐可分别取直径为60毫米、50毫米、30毫米大中小3型。治疗前先将所选取的穴位周围涂湿,术者或患者自22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己用手捍拔罐的顶部,或将罐壁捏高,使罐体发生变形,使罐内顶部特制永磁体贴聚或是浮在腧穴位置上。在拔罐过程中,为了增加拔罐的刺激作用,可不断轻轻按捏罐壁,可提高疗效。每日1次,每次10~15分钟。多数病人1次即见效,如不见效者,可用循经走罐的方法,提高疗效。

[功用]中风病患肢痛。

[疗效]用本法观察54例,经3次治疗全部有效,其中痊愈34例,显效16例,有效4例,且治疗后肌力亦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注意事项(6)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骼凹凸不平及毛发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腹部均须慎用。

(7)使用火罐法和水缸法时,应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8)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操作上的失误。胸背部腧穴均宜慎用。

(9)起罐时手法要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可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10)拔罐后一般臂部皮肤会呈红晕或紫绀色瘀血斑,此为正常现象,可自行消退,如臂部瘀血严重者,不宜在原位再拔。由于留罐时间过长而引起的皮肤水疱,小水疱不需处理,但不要擦破而发生感染;大水疱可用针刺破,放出疱内液体,并涂以龙胆紫药水,覆盖消毒敷料。

8.%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近年来一直广泛或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推拿疗法的起源,可以追溯至远古时期。古人在生存竞争中遇到意外操作时,由于用手按抚体表患处而感到疼痛减轻或缓解,从而逐渐发现其特殊的治疗作用,并在长期实践的过程中形成了这一种特疗法。据《素部·异法方宜论》载述:按之法出自我国中州地区,这是因为该地区生活安逸,环境潮湿,民众“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的缘故。唐代王冰认为“按,谓抑按皮肉;,谓捷举228中风手足”,说明本疗法既有在体表的按摩搓揉手法,又有举足投手的肢体活动。《内经》还对本疗法的适应证作了介绍,指出各种痹证、痛证、痿证及某些急症可以按摩治疗,而腹部有脓肿者则应禁止施以切按手法,反映了先秦时期对本疗法已有相当深入的认识。战国时期名医扁鹊在抢救虢太子“尸厥”暴疾时,曾成功地运用了推倒等治疗方法(《周礼注疏》),这是有关本疗法医治实例的最早文献记载。我国第一部推倒专著《黄帝岐伯按摩》十卷(见《汉书·艺文志》已佚),也成书于秦汉时期。东汉著名医学家张促景在《金匮要略》中介绍了前胸按压抢救心跳、呼吸骤停的心肺复苏术和膏摩治疗方法;《肘后备急方》有抓掐人中治闻晕厥患者的急救法。隋唐时期设立了按摩专科,有按摩博士、按摩师、按摩工等职别,并太医署展开了有组织的教学活动。嗣后各朝代均将推拿列为临床专科,促进了推拿疗法的发展。明清时期,在全面总结推倒临床治疗经验的基础上,发展了许多各具特色的治疗方法,形成了诸多不同的流派。

临床应用疗法一(1)基本手法①患者坐或卧位,医者以指按揉双侧风池穴3~5分钟,然后再以扫散法在两侧头部各操作1~3分钟。

②双手捏提两侧肩井穴5~10次。

③按揉足三里、丰隆、合谷、曲池空各1分钟。

④指掌啊击脊柱两侧背、腰及骶部肌肉5~10遍,手法刺激应稍强。

(2)随症加减①肢体偏瘫:症状常见上下肢体瘫痪无力或强硬,日久者可见肌肉萎缩,肢体畸形。共研极细末手法再加: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于一侧,先用按法施于患者脊柱两侧,并着重在肺、脾、胃、肾、三焦、大肠俞等背俞穴上,自上而操作2~3遍。②再以滚法或一指禅推法沿脊柱两侧并向下至臀部、股后侧、小腿后部,发腰椎两侧各背俞穴位、腘窝、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配合腰部后伸和髋关节后伸的被动活动。反复操作3~5分钟。③患者侧卧患肢在上,医者用滚法或拿揉法从患侧肩关节起,沿上臂外侧,经肘部至腕部进行治疗,发肩、肘、腕关节为治疗重点,反复操作3~5分钟。④再以擦、搓手法在肩部、趾肢部、手腕部3~5遍。⑤以滚法或拿揉法沿患侧大腿下面、小腿外侧面向下,并配合手掌按揉膝关节,弹拨阳陵泉、足三里、绝骨、三阴交等穴。反复3~5分钟。⑥以较重力量按捏患者指、趾末节端各3~5次。⑦扳摇患侧下肢5~10次。

②面部偏瘫:症见面部表情肌瘫痪而出现额纹消失,眼不能闭合,鼻唇沟平22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坦,嘴巴歪向健侧。基本手法再加:①患者取仰卧位,医者坐其侧,以一指禅反推法从印堂、阳白、四白、迎香、下关、颊车、地仓等穴位往返操作3~5分钟。

②用大鱼际揉法或指按揉法沿以上路线,先患侧后健侧,往返操作3~5分钟。③擦法或抹法在头面部操作3~5遍,操作时用力应均匀,手法根柔和,防止损伤皮肤。

疗法二中风病以早其治疗为主,一般在中风后两星期,肢体瘫痪,半身不遂,适宜用推拿治疗。治则为舒筋通络,行气活血。

(1)背及下肢部操作①取穴: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环跳、阳陵、委中、承山、风市、伏免、膝眼、解溪。

②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搓法、擦法。

③操作:①患者取俯卧位。医者站在患者侧面,先施按法于背部脊柱两侧,自上而下2~3次,重点在天宗、肝俞、胆俞、膈俞、肾俞。再在脊柱两侧用滚法治疗,并向下于臀部、股后部、小腿后部。以腰椎两侧、环跳、委中、承山及跟腱部为重点治疗部位,同时椎两侧环腰后伸和患侧髋后伸的被动活动。时间约5分钟。②患者取健侧位(患侧在上)。自患侧臀部沿大腿外侧经膝部至小腿外侧用滚法治疗,以髋关节和膝关节作为重点治疗部位。时间约3分钟。③患者取仰卧位。医者站在侧面,用滚法在患侧下肢自髂前上两棘向下沿大腿前面,向下至踝关节及足背部治疗,重点在伏免、膝眼、解溪。同时配合髋关节、膝关节、踝关节的被动伸屈活动和整个肢内旋动作。再用拿法施于患侧下肢,拿委中、承山,以大腿内侧中部及膝部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按、揉风市、膝眼、阳陵、解溪。

最后用搓法施于下肢。时间约3分钟。

(2)上肢部操作①取穴: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

②手法:滚法、按法、揉法、拿法、捻法、搓法、摇法。

③操作:①患者仰卧位。用滚法自患侧臂内侧至前臂进行治疗,以肘关节及其周围为重点治疗部位。在进行手法的同时,配合患肢外展和肘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按、揉尺泽、曲池、手三里、合谷。继之在患肢腕部、手掌和手指用滚法治疗,同时配合腕关节及指间关节伸屈的被动活动,手指关节可配合捻法。时间约5分钟。②患者取坐位。用滚法施于患侧肩胛周围及颈项两侧,在进行手法时,配合患肢向背后回旋上举及肩关节外展内收的被动活动。然后用拿法自肩部拿至腕部,往返3~4次,椎两侧环活动肩、肘、腕关节。再作肩、肘、腕部摇法,最230中风后用搓法自肩部搓至腕部,往返2~3次。时间约3分钟。

(3)头部颈项操作①取穴:印堂、睛明、太阳、角孙、风池、风府、肩井。

②手法:按法抹法、扫散法、拿法。

③操作: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前面,用抹法自印堂至太阳往返4~5次,同时配合按、揉睛明、太阳。再用扫散法在头侧胆经循行部位自前上方向后下方操作,每侧20~30次,配合按、揉角孙。时间约2分钟。②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后侧面,按、揉颈项两侧,再按风府,拿风池、肩井。

疗法三陶冶报道:运用传统的中医按摩术,治疗由脑血管意外引起的半身不遂50例,收到较满意的疗效。

(1)治疗方法可按急性期(15天以内)、恢复期(半年以内)、后遗症期(半年以上)来治疗。三期的治疗手法又不尽相同。

①急性期的治疗:一般多在急性期内进行对症治疗,如脑血栓形成者,可在头部相应运动区进行轻揉、点、按、推的手法,并在患侧远端的手足多做小关节的活动及局部穴位的点、按,时间不宜过长,以15分钟左右即可。

②恢复期的治疗:这一段时间的治疗很重要,若及时对症治疗可很快恢复。

按摩手法:①病人采取仰卧位,术者坐于患者头前方,用拇指平推百会及运动区,约5分钟。接着做上、下患肢的按摩,用揉法、滚法放松肌肉,活动各关节,点按俞穴,主要穴位有:(上肢)肩髃、曲池、小海、手三里、外关、合谷;(下肢)环跳、抬腿、伏免、阳陵泉、悬钟、解溪、委中、昆仑。时间为15分钟左右。②患者取俯卧位,术者用掌揉、滚法施术于脊椎及两侧膀胱经线上,并用掌根从大椎穴平推至尾骶部,约3~5遍。最后用拍打法从上至下拍打数遍结束手法。

一般10天为1疗程,间隔5天可进行下1疗程治疗。

③后遗症的治疗:这一阶段治疗时间比较长。一般为20天1疗程。这时除按恢复期治疗外,还根辨证施治。如肌张为较高,可加点肝俞、阳陵泉、太溪等穴,因“肝主筋”之故。如肌无力,可加点脾俞、胃俞、足三里、中脘等穴,因“脾主肌肉四肢”。再如久病,中气不足者,可加点关元、命门、足三里、肾俞等强壮穴。

(2)疗效分析①年龄与疗效的关系:本组病例年龄最小为34岁,最大为83岁,临床观察疗效与年龄关系不大。

23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②病程与疗效的关系:将病程按上述分为三期,急性期及恢复期的前3个月,治疗效果明显,约10~20次即可显效。反之,半年以上的患者治疗20次以后,则无明显疗效。病程的长短与疗效有密切关系。

③病情轻重与疗效的关系:病情较生者,如原来卧床不起较长时间,经按摩后,一般可借助手杖行走。病情较轻者,如原来需要借助手杖行走者,经按摩后,可独立行走。再如上肢瘫的病人中,原肌力为0级者,经治疗后,效果不理想;上肢肌力原为2级者,经治疗后,恢复较为满意。病情的轻重与疗效有直接的关系。

(3)体会①按摩头部可以改善脑循环,争取早日建立侧支循环。头部百会穴为“诸阳之会”,通过点按百会穴及运动区,部分病人可感到患肢有温热感及蚁行感,下肢较为明显。亦有部分病人经按摩头部后,即可马上行走。

②按摩患侧肢体,可以起到疏通经络、滑利关节、使气血经气运行于周身的作用,又可使患肢不致废用性萎缩,关节强直。患肢远端的功能活动反过来还可心帮助脑神经的修复。

③按摩颈胸腰椎,可以打通督脉,调整各脏腑的功能及上、下肢与大脑的联系。

④按摩治疗半身不遂优于针刺、药物。贾氏体会,脑血管意外超过半年以上(即后遗症期),患者对中、西药及针刺的治疗,疗效均不甚理想,此时若通过按摩治疗,对患者做被动运动,以提高患者的自身活动,改善微循环,可达到逐渐恢复患侧肢体的功能。患者一旦患侧可以活动,结合自身的主动锻炼,病情就可能很快改变。贾氏用此方法治疗半身不遂这一顽症,取得一定疗效。

注意事项⑤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⑥对有结核性或化脓性骨关节病症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⑦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⑧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之后,不宜立即用推拿手法。

9.%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的外气。“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内气法与外气法。内气法又分阴阳功法和五行功法,外气法又分输气和抽气法。气功疗法具有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及232中风扶正祛邪等功效。

气功闻法源远流长。早在4000多年前,就已应用气功导引治疗湿痹诸疾。

《素问·上古天真论》云:“上古有真人者,提挈天地,把握阴阳,呼吸精气,独立守神,肌肉若一,故能寿敝天地。”这不仅论述了气功的调神、调息与调形三大特点,而且也指出天从相应及阴阳学说对气功疗法具有指导作用,为气功疗法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素问·遗篇刺法论》首次举例介绍了气功闻法的具体操作方法:“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这,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知下津令无数”。《素问·异法方宜论》云:“其民食杂而不劳,故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按。”说明内伤病可以用气功疗法。汉·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提及:“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适中经络,未流传脏腑,即医治之;四肢才觉生滞,即导引吐纳……勿令九窍闭塞。”说明外感病也可用气功疗法,并强调了气功闻法具有防止邪气传变的作用。汉末名医华佗创立的“五禽戏”,虽表面上仅是模拟虎、猿、熊、鸟、鹿的动作习性,而其实质则是模拟木、火、土、金、水等五行特性,以同气相求及生克制化原理来调整形体、协调五脏。从此,气功疗法以阴阳五行方法论为指导,衍生出了众多套路,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治疗。陶弘景总结六朝以前的气功疗法经验,创立了“六字诀法”,并且详细论述了辨证调气法。祖·巢元方在其《诸病源候论》一书疗法在隋朝时的应用范围已相当广泛,并已纳入了辨证论治体系。在唐朝医学名著《外台秘要》中,王焘常于处方之前,先列导引吐纳治病方法。他所列出的气功疗法,以简明扼见长,适合于初学气功者,故对气功疗法的普及直到了促进作用。宋《云笈七签》已载有“布气与人疗病”的方法,证明外气疗法在宋朝就已经存在。明·陈继儒主张在练功中,需辨别虚实寒热,随证施治。他在《养生肤语》中说:“却病之本,有行动一法,虚病宜存想收敛,固密心志,内守之功补之;实病宜按摩导引,吸努掐摄,外发之功以散之,凡热病,宜吐故纳新,口出鼻入以凉之;冷病宜存气闭息,用意生火以温之……”这是运用阴阳学说指导气功疗法实践的典型示例。明朝傅仁宇和王肯堂还各自在其著作中记载了气功治疗眼科病的经验,使气功疗法范围进一步扩大,内容更加充实。

清朝沈嘉澍把气功疗法与药物疗法进行了比较,他在《养病庸言》中强调:“导引之功,百倍于医,不可不知,不可不上紧学。”陈梦雷编辑的我国最大的一部医学类书《古今图书集成》中,五脏证治部分均把导引法作为治疗措施之一,可见其对气功疗法之重视。近代许多学者不仅从临床运用解译大大丰富和发展了气功疗法,而且从理论上对其治病保健机理进行了深入探讨,并初步运用现代科技手段,论证了气功之气的物质基础,对气功疗法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23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临床应用功法一:周天通关法(1)预备式:一般取坐式(如肢体瘫痪较严重,不能起坐,也可用卧式)。息心静虑,肌肉放松,双目微闭,舌舐上腭,自然腹式呼吸,两手下垂。

(2)运脐轮:意守脐轮片刻后,以意引气,以顺时针方向,从脐轮中内,由小面大,运转36圈,再由大而小,运转36圈。

(3)运周天:以意引气,依前顺时针方向,从脐轮转圈而上→巨阙→膻中→璇玑→左臂;然后转圈而下→曲池→内关→掌心→中指尖;由左手中指背侧转圈而上→外关→肘后→肩井→大椎;从大椎转圈下行,直至尾间;又由下复上→大椎→玉枕→昆仑→泥丸;自头前转圈下行→鹊桥(舌舐上腭)→璇玑→膻中→巨阙→脐轮→成海→右腿→膝关→足背→中趾尖;然后转圈至涌泉→足跟上行→阴谷→尾间→玉枕→泥丸;如前下鹊桥,依次送左腿似右法,落涌泉后,又升泥丸→璇玑→右臂→曲池→内关→掌心→中指尖;如前右手转过肩井→大椎,贯昆仑下摄气海。如此周而复始9遍。这时奇经八脉,十二经脉尽皆周流宣畅,意至气随,舒适无比。

(4)收功:以意引气,如前转圈,引归脐轮。以顺时针方向,从脐轮中央,由小而大,运转36圈,再由大而小,运转36圈纳气归脐,休息片刻,便可收功。

一般早晚各练1次,如有可能,中午加练1次更好。

按:本功法对中风半身不遂、肢体瘫痪、麻木不仁等,都有功效。无病有强身保健延年益寿作用。

功法二:斜骨左右旋转法取站式或坐式。先正立或正坐,从脚分开与双肩同宽,脚尖向前方,两眼平视,身体放松,调匀呼吸,宁神安静一二分钟。然后以左脚跟为轴,将左脚的脚尖横向外侧,身体随之尽力向该侧旋转并向下倾斜,双手亦用向该侧,旋转时要以腰为轴。接着交换两脚方向,右脚尖横向外侧,左脚尖恢复向前,身体和手亦旋转倾斜和甩向对侧。如此左右交替,各行14次。旋转速度可根据病人体质和病情掌握,一般开始时稍慢,以后逐渐加快。每日练功2~3次。

按:本功法用治中风后半身不遂、肌肉萎缩、也可治大便秘结。

功法三:蛤蟆行气法取仰卧式、俯卧式两种交替进行。做时,闭气不息,即屏住气不呼吸,到时极限时才慢慢吐出。先正身仰卧,用左右两下肢交替屈曲,往前下方踢脚;然后改为俯卧式,即以双膝和额部着地,两上肢屈肘舒掌姿势,手掌向下,放下头部两侧,用左右下肢向后上方交替踢腿。仰俯踢时均做闭气不息9次。

234中风按:本功法适用于中风后遗症留四肢活动不利等症。

功法四:手按涌泉势坐式,左脚踩在地下,右手向外后方直伸,掌心向上,然后右膝屈曲外展,小腿向内抬起,以左手抓握右脚。抓握时,以四指并拢握脚背,拇指按压涌泉穴上,抓牢后,手脚向相反方向用力,用力时拇指亦按压涌泉。尽力后放松,然后再用力。这样进行14次。放松手脚,回复自然坐位,静位片刻。

按:本功法适应于偏风中络,即中风后九窍通利,语言清楚,仅身体一侧的肌肤不知痛痒,或手足弛缓无力,或肢体疼痛。

注意事项(1)练功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宜宽衣解带,选择空气新鲜且幽静的练功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2)按照中医辨正确立治则,根据治则选择适宜的意念、呼吸及形体功法,组成套路,进行练功。病机不变,则宜固定套路练功。

(3)正确掌握功法。意念功不能过于浓重,呼吸功不能过于勉强,形体功应当考虑体质情况。如果出现练功偏差,应当及时调整功法或请气功医师予以纠正。

(4)本疗法均具有一定的偏性,治疗应当以平为期,切忌矫枉过正。

(5)应用本疗法时,应当暂时停止性生活或减少性生活的次数。

(6)精神病患者,一般不宜用本疗法。

(7)妇女月经期,一般避免意守小腹部位。

10.%心理疗法有些中风病人经过治疗,虽然保住了性命,但却留下了偏瘫,失语等后遗症,这些后遗症给病人的心理上带来了压力,有的病人悲观失望,认为自己成了残疾人,对生活丧失信心;还有的人认为自己生活不能自理,活着就得拖累他人,产生了轻生的念头。这些严重的心理障碍,对病人的康复是极为不利的。那么,我们应如何对病人进行心理护理呢?首先,我们应充分理解病人的这种心理,稳定病人的思想情绪,经常与病人交谈,让病人讲出心中的不快,作为家属,您应该表现出极大的热情,主动地帮助病人洗脸、洗澡、处理大小便等。注意关心病人,不可有不耐烦的表现,不可让病人有被嫌弃的感觉,让病人感到他是被家庭所需要的,从而增强病人继续生活的自信心。

11.%熏洗疗法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等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23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液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

张促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瘾疾病。宋代《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元《外科精义》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用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12.%中风病人放血疗法放血疗法,又称“针刺放血疗法”,是用针具或刀具刺破或划破人体特定的穴位和一定的部位,放出少量血液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的产生可追溯至远古的石器时代。其时,人们在劳动实践中发现用锐利的石块———砭石,在患部砭刺放血,可以治疗某些疾病。砭刺的工具随着科学的发展,产生了金属针,以后根据医疗实践的需要,出现了专门用来做放血治疗的“锋针”。本疗法最早的文字记载见于《黄帝内经》,如“刺络者,刺小络之血脉也”;“菀陈则除这,出恶血也。”并明确地提出刺络放血可以治闻癫狂、头痛、热喘、衄血等病症。相传扁鹊在百会穴放血治愈虢太子“尸厥”,华佗用针刺放血治疗曹操的“头风症”。唐宋御医用头顶放血法,治愈了唐高宗的“头眩不能视症”。宋代已将该法编入针灸歌诀“玉龙赋”。金元时期,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的针灸医案,几乎全是针刺放血取效,并认为针刺放血,攻邪最捷。衍至明清,放血治病已甚为流行,针具发展也很快,三棱针分为粗、细两种,更适合临床应用。扬继洲《针灸大成》较详细地记载了针刺放血的病案;叶天士用本疗法治愈喉科疾病;赵学敏和吴尚先收集了许多放血疗法编入《串雅外编》《理瀹骈文》中。近代,尤其在民间仍广泛地应用放血疗法,其价值渐为人们认识和接受。

(1)针刺加三棱针刺血法[取穴]少冲(双)、合谷(双)。

236中风[用法]先以三棱针点刺少冲穴出血3~5滴,再以毫针刺合谷,留针10分钟,出针时放血3~5滴。每日2次。

(2)针刺加刺血配中药法[取穴]人中、承浆、风府、风池、十宣、手十井穴。

[用法]毫针轻刺入从中、承浆、风府、风池,不留针,切忌重刺激。十宣十井穴毫针连刺放血,同时配服安宫牛黄丸、十香返魂丹或苏合香丸。

(3)粗针刺血疗法[取穴]百会、大椎、委中、十宣、耳背静脉。

[用法]每穴放血数滴,以多放为佳。急性者也可用粗针刺大静脉放血。

注意事项(1)首先给患者作好解释工作,消除不必要的顾虑,但晕血者不宜使用本疗法。

(2)患有血小板减少症、血友病等有出血倾向的疾病和血管瘤患者,一般禁止用本疗法。

(3)对于贫血、低血压、孕期和过饥过饱、醉酒、过度疲劳者,也不宜使用本疗法。

(4)放血针具必须严格消毒,防止感染。

(5)针刺放血时应注意进针不宜过深,创口不宜过大,以免损伤其他组织;划血管时,宜划破即或,切不可割断血官。

(6)一般放血量为5滴左右,宜1日或2日1次;放血量大者,1周放血不超过2次。1~3次为一疗程。如出血不易停止,应采取压迫止血。

(7)本疗法仅对急症急救应用,待病情缓解后,要全面检查,再进行治疗,切不可滥用放血疗法。

13.%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治失眠的记载。唐宋时期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强痛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吴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枕疗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中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23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等。

1.%中经络①肝阳暴亢,风火上扰[治则]平肝潜阳、熄风泻火。

[药物]丹皮250克,旋复花300克,磁石300克,菊花150克,红花100克,夏枯草300克,牡蛎300克,代赭石500克,豨莶草200克,龙齿300克,川牛膝200克。

[制法]先将磁石、龙齿、代赭石打碎,余药一起烘干,粉碎成粗末,诸药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于项下。

(2)风痰瘀血,痹阻脉络[治则]熄风化痰,活血通脉。

处方一[药物]杭菊花500克,冬桑叶500克,野菊花500克,辛荑500克,薄荷200克,红花100克,冰片50克。

[制法]上药除冰片外,均分别烘干,研成粗末,与冰片共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处方二[药物]桑叶、菊花、薄荷、苦丁香、青木香、川芎、蚕砂、生石膏、紫草、丹皮、草决明、桑枝、夏枯草各1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3)气虚血瘀[冶则]益气活血。

[药物]生白术300克,生黄芪500克,党参150克,蒲黄200克,五灵脂100克,土鱉虫50克。

[制法]上药一起烘干,研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4)阴虚风动[治则]育阴熄风。

[药物]地龙100克,生地300克,五味子200克,桑葚子200克,磁石500克,代赭石500克,豨莶草150克,冰片5克。

238中风[制法]先将磁石、代赭石打碎,与冰片混匀,余药烘干,共研粗末,与上药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于项下。

(5)痰热腑实,风痰上扰[治则]通腑化痰,泻热熄风。

[药物]朴硝500克,明矾500克,生大黄300克,厚朴200克,全瓜蒌200克,枳实200克。

[制法]诸石打碎,余药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2.%中脏腑闭证[治则]芳香开窍,透络醒神。

疗法一[药物]藿香200克,薄荷50克,青蒿100克,冰片20克,磁石50克,甘松200克,皂角50克,克菖蒲200克,郁金100克。

[制法]先将磁石打碎,余药除冰片外,一起烘干,研成粗末,与磁石碎块、冰片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疗法二[药物]忍冬藤适量,麝香2.5克。

[制法]以忍冬藤茎编辑成枕框,以纱布两层包裹麝香2.5克纳入枕框中。

[用法]令病人枕之。

3.%后遗症[治则]活血通脉,补肾化痰。

疗法一[药物]巴戟天500克,豨莶草500克,桑葚子200克,松子400克,蒲黄150克,细辛100克,生白术200克,生地200克,枸杞果200克。

[制法]上药共烘干,研成粗末,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疗法二[药物]生黄芪1000克,生白术500克,蒲黄200克,五灵脂200克,赤芍23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500克,川芎350克,当归500克,豨莶草500克,络藤500克。

[制法]上药一起烘干,共研细末,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疗法三[药物]野菊花、灯芯草、夏枯草、克菖蒲、晚蚕砂各200克。

[用法]将药枕对准风池、风府及大椎穴枕之。

疗法四[药物]当归、羌活、炙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广地龙、广血竭、灯芯草、菖蒲、桂枝、细辛、紫丹参、莱菔子、威灵仙、防风各300克,乳香、没药各200克,冰片20克。

[制法]上药除冰片外,分别烘干,共研粗末,兑入冰片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注意事项枕头高低根合适,合适的枕头以平卧时头部与躯干保持水平为准。一般仰卧者枕高一拳,侧卧者枕高一拳为量适宜。枕芯以荞麦为最佳,装填不可过多或过少,以保持一定的硬度和弹性。仰卧者最好把一部分枕芯揉挤到时颈部下面,以增加颈部与枕头的接触面积,并保持颈椎的自然生理弯曲。侧卧时应把部分枕芯塞到面部与肩部的空隙中,以减轻颈部的负担,保持头部的正确位置,切忌高枕。

(1)如有药物过敏者停用。

(2)须长期应用方有效。

(3)急、重病应配合其他疗法。

14.%中风病人饮茶疗法祖国医学认为茶可消食下气、泻热醒神、明目益思、除烦去腻、祛暑止渴、利尿解毒,对从体健康是有益的。茶叶中含有多种维生素、氨基酸及矿物质,如维生素C、B1、B12、胡萝卜素及叶酸以及铜、铁、氟、镁、钙等元素,还含有咖啡因、鞣酸等。咖啡因是一种兴奋剂,它可兴奋中枢神经,加强大脑的兴奋过程,提高大脑对外界刺激的感知力,改善思维。鞣酸具有抗衰老作用。另外,茶叶中还有一种具维生素P活性的东西。可加毛细血管的韧性,防治动脉硬化,它与咖啡因协同作用可防止胆固醇升高,因此,合理饮茶可预防中风的发生。但是,饮茶时应注意不根饮浓茶,提倡饮淡茶,服药不可用茶水冲服,以免影响药效。另外,泡茶时不可用沸水,最好用70~80℃的热开水冲泡,这里要强调的是,饮茶240中风虽有很多好处,但并不是所有中风病人都可饮用,如中风病人合并溃疡及习惯性便秘者就不宜饮茶,这是因为茶可促使胃酸分泌,对溃疡面有刺激作用;茶叶的鞣酸可促使大便秘结。因而饮茶时应根据个人情况而定。

15.%中风病人饮食及中成药疗法饮食要清淡,量少,少吃,最好不吃高脂肪食物。少吃盐,多食新鲜水果蔬菜,不可使用铝制品饮具及炊具,不吃含铝(明矾含铝)的油条,不吃或少吃味精。定时起床、吃饭、睡觉、排便锻炼。戒烟、戒酒,有高血压病史的中风病人一定要控制血压,注意喝水及时补充水分。人们已经习惯了口渴才喝水,这是错误的,对中风病人更是不利。因为患中风病的老年人神经敏感性减退了,当感觉口渴时,则表示人体水分已经失去平衡。提示细胞内已经脱水。久而久之会导致血液浓缩,诱发中风病,尿量减少是体内缺水的一个容易发现的指标,一旦发现尿少,应马上多喝水。

过多的钠盐可以升高血压,因水钠潴留导致血管平滑肌促胀,管腔变细,血管阻力增加,同时血溶量增加,加重了心脏负担和肾脏负担,进一步引起排泄障碍,从而使血压增高,这对中风病人是非常不利的。因此,减少盐的摄入量可减少中风复发的危险。高血压病人盐的摄入量应控制在5克/每日以下。

吃治中风,指针对中风后的不同病情,选吃相应的有治疗作用或辅助治疗作用的药物与食物,缓解或减轻临床症状,促使中风病人早日康复的一类治疗方法。

无论病人家属还是医师,在应用吃治方法的时候都要注意一些原则性的问题,主要有早期治疗的原则、辨病与辨证的原则、强调综合治疗的原则。在中风的吃治之中,如果遵守了这些原则,就能够事半功倍,得到时预期的效果,如果违背了这些原则,就有可能事与愿违,影响临床疗效。

能够吃治中风的中成药多达100种以上,常用者亦有数十种之多,根据这些中成药的功能、主治及其组成药物,可以分为以下4类。

第一类为以息风通络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此类药物对于伴有头晕头痛、口苦烦躁、脉弦等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可以选用,如人参再造丸、大活络丸、散风活络丸、愈风丹等。

第二类为以活血通络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此类药物对伴有麻木、舌质紫暗等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可以选用,如中风回春片、华佗再造丸、血塞通片、血栓心脉宁胶囊、灯盏花素片、抗栓再造丸、抗栓保荣胶囊、益脉复健胶囊、消栓通络片、消栓通冲剂、消栓再造丸、消栓口服液、脑塞通丸、脑血栓片、脑血康口服液、银杏叶片、豨签通栓丸、螺旋藻胶囊、麝香抗栓丸等。

24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第三类为以补虚通络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此类药物对于兼见腰膝酸软、疲乏无力、头晕耳鸣、大便稀溏,舌淡脉虚等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可以选用,如三宝丹、软脉灵、参桂再造丸、脉络通颗粒、脑得生丸、脑络通胶囊、偏瘫复原丸等。

第四类为以开窍为主要作用的中成药,此类药物对于中风之兼见神错、嗜睡的病人可以选用,如二十五味珍珠丸、安宫牛黄丸、醒脑再造丸、苏合香丸等。

(1)缺血性中风可以选用以下中成药缺血性中风可以用中成药治疗,例如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以选用益脉复健胶囊、豨莶通栓丸、消栓再造丸;后遗症期,除上述成药外还可先用脑塞通丸、麝香抗栓丸等。

益脉复健胶囊:该胶囊由三七、葛根、赤芍、豨莶草、红花、川芎、地龙、血竭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作用,能够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凡有口舌??斜、偏瘫、语言不利等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都可以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口服3粒~4粒,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消栓再造丸:该丸剂由丹参、三七、血竭、川芎、天麻、当归、黄芪、泽泻、白花蛇、安息香、人参、沉香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祛风通络、补养气血、消栓通脉、熄风开窍作用,能够治疗脑血栓形成后遗症,凡有偏瘫、口舌??斜、口角流涎、言语不利、胸中郁闷、血脂增高等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都可以选用。

应用方法为1丸~2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脑塞通丸:该丸剂由干漆炭、红参、黄芩、牛膝、天花粉、土鳖虫、丹皮、大黄、吴茱萸、生桃仁、玄明粉、川芎、地龙、葶苈子、当归、生地、水蛭、山楂、茯苓、琥珀、朱砂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经活络、益气养阴作用,能够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3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豨莶通栓丸:该丸剂由豨莶草、水蛭、三七、当归、川芎、桃仁、红花、天南星、麝香、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豁痰开窍作用,能够治疗脑血栓形成之因瘀血所引起者。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该丸剂慎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麝香抗栓丸:该丸剂由水蛭、麝香、羚羊角、全蝎、三七、天麻、乌梢蛇、大黄、黄芪、赤芍、当归尾等药物组成,具有通络活血、醒脑散瘀作用,能够疗脑血栓形成之因血瘀阻络所引起者。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早、中、晚各服1次,温开水送服。该丸剂对阴虚风动、肝阳上亢型脑血栓患者无效。

(2)出血性中风可以先用哪些中成药出血性中风可心选用中成药治疗,例如出血性中风急性期,可以选用龙脑安242中风神丸、脑血康口服液;后遗症期,可选脑得生丸。

龙脑安神丸:该丸剂由牛黄、广犀角、麝香、郁金、冰片、胆南星、钩藤、全蝎、人参、麦冬、桑皮、地骨皮、茯苓、芒硝、甘草、朱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开窍、豁痰镇惊作用,能够治疗脑出血之后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肢体强直、面红目赤、喉中痰声辘辘、舌质红等临床表现者,对脑血栓形成之具有上述临床表现的病人也可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化开后灌服或鼻饲。

脑血康口服液:该口服液由水蛭提取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破血散结作用,能够治疗脑出血,对高血压脑出血后所形成的脑血肿及脑血栓等病都可选用,应用方法以为每次10毫升,每日3次,口服。对于伴有大便秘结的中风病人,可在口服液中加入大黄粉,调匀后口服。

脑得生丸:该丸剂由三七、川芎、红花、葛根、山楂、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疏通经络、醒脑开窍作用,能够治疗脑出血后遗症及缺血性中风、脑动脉硬化等疾病。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9克),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3)中风后昏迷可以选用哪些中成药?

中风后昏迷的病人亦可选用中成药治疗,例如中风昏迷而两手握拳、面红目赤者,可以选用安宫牛黄丸、局方至宝丹、醒脑再造丸等药物;中风昏迷而两手握拳、喉中痰声、面色白者,可选苏合香丸;中风昏迷而肢体瘫软、汗出、呼吸微弱者,可选生脉饮。

生脉饮:该口服液由人参、麦冬、五味子组成,具有益气敛汗、养阴生津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昏迷之见肢瘫软、汗出、呼吸微弱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10毫升,每日3次,鼻饲。

安宫牛黄丸:该丸剂由牛黄、郁金、犀角、黄芩、黄连、雄黄、栀子、朱砂、冰片、麝香、珍珠母、金箔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化痰开窍、镇惊安神作用,能够治疗中风病人之见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肢体强直、面红目赤、舌质红绛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1次~3次,用温开水化开后灌服或鼻饲。该丸剂不能应用于孕妇。

局方至宝丹:该丸剂由犀角、牛黄、玳瑁、麝香、朱砂、雄黄、琥珀、安息香、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豁痰开窍作用,能够治疗中风病人之见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肢体强直、面红目赤、喉中痰声辘辘、舌质红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化开后灌服或鼻饲。

苏合香丸:该丸剂由苏合香、麝香、安息香、丁香、沉香、檀香、木香、乳24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香、香附、冰片、白术、朱砂、犀角、诃子、荜茇等药物组成,具有温通开窍作用,能够治疗中风之见昏迷、不省人事、牙关紧闭、两手紧握、肢体强直每次8克,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不能应用于孕妇。

抗栓再造丸:该丸剂由丹参、三七、麝香、苏合香油、桃仁、红花、水蛭、牛膝、葛根、冰片、牛黄、穿山甲、乌梢蛇、穿山龙、威灵仙、细辛、地龙、红参、黄芪、当归、首乌、天麻、全蝎、胆星、朱砂、草豆蔻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通络、熄风化痰、补益气血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瘫痪。应用方法为每次1袋,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忌用于孕妇,并且在出血倾向者慎用。

抗栓保荣胶囊:该胶囊:该胶囊由当归、丹参、僵蚕、壁虎、土鳖虫、蜈蚣、水蛭、蜂房、地龙、马钱子(制)、麝香、蟾酥、甘草、土茯苓、元胡、骨碎补、乌梢蛇、虻虫、穿山甲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通脉止痛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偏瘫之因瘀血阻滞、脉络闭塞所引起者,常有偏瘫、麻木、舌质紫暗等临床表现。应用方法为每次10粒,每日1次,饭后用温开水送服。该胶囊剂禁用于小儿及孕妇。

偏瘫复原丸:该丸剂由黄芪、人参、川芎、三七、沉香、肉桂、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补气化瘀、活血通脉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偏瘫之因气虚血瘀所引起者,常见全身倦怠或瘫软无力、气短、舌质淡等症状。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用温黄酒或温开水送服。

(4)中风后肢体麻木可以选用如下中成药中风后肢体麻木可以选用中成药进行治疗,例如中风麻木而伴拘挛、疼痛者,可以选用天麻丸、中风回春片、脉络通颗粒;中风麻木而伴头晕耳鸣者,可选软脉灵口服液。

天麻丸:该丸剂由天麻、羌活、独活、萆薢、附子、地黄、玄参、当归、杜仲、牛膝等药物组成,具有养血祛风、舒筋通络、活血止痛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中风回春片:该片剂由当归、川芎、红花、桃仁、丹参、鸡血藤、忍冬藤、络石藤、地龙、土鳖虫、伸筋草、川牛膝、蜈蚣、茺蔚子、全蝎、威灵仙、僵蚕、木瓜、金钱白花蛇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肢体麻木之因血瘀脉络所引起者,常兼见自发性疼痛、舌质紫暗等临床表现,对中风后偏瘫也可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4片~6片,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该片剂禁用于脑出血急性期。

软脉灵口服液:该口服液由人参、熟地黄、枸杞子、牛膝、制何首乌、川芎、244中风丹参、当归、等药物组成,具有滋养肝肾、益气活血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晕头痛等之因肝肾亏虚所引起者,治之中兼有腰膝酸软、夜尿频多等症状。应用方法为每次15毫升,每日2次,口服。

脉络通颗粒:该颗粒剂由党参、当归、地龙、丹参、红花、木贼、葛根、槐米、山楂、川芎、维生素C、柠檬酸、碳酸氢钠等药物组成,具有益气活血、化瘀止痛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应用方法为每次6克,每日3次,用沸开水冲化,待温凉后服。

(5)中风后语言不利可选如下中成药中风后语言不利的治疗,可以选用脑血栓片。

脑血栓片:该片剂由红花、当归、水蛭、赤芍、川芎、丹参、桃仁、土鳖虫、羚羊角、人工牛黄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醒脑通络、潜阳息风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语言不利,对中风后口眼??斜、四肢麻木、半身不遂等之因血瘀阻络所引起者都可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4片,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该片剂禁用于孕妇及脑出血急性期。

(6)中风后头痛可以选用如下中成药中风后头痛可以选用中成药治疗,例如中风后头痛而伴头晕头胀、面赤口苦者,可以选用安宫降压丸、脑立清丸;中风后头痛而伴头晕、神疲者,可选脑络通胶囊。

安宫降压丸:该丸剂由牛黄、水牛角、天麻、郁金、冰片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解毒、安神开窍、镇肝熄风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头痛之因肝阳暴亢所引起者,常有头痛头胀、面红目赤、烦躁口苦、舌质红、脉弦等临床表现。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2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脑立清丸:该丸剂由代赭石、磁石、珍珠母、猪胆膏、冰片、薄荷脑、半夏、酒曲、牛膝等药物组成,具有平肝潜阳、清热安神、和胃化痰作用,能够治疗中风神后头痛之兼见头晕面赤、心中烦热、舌质红、脉弦有力等临床表现者,对中风后偏瘫之见上述临床症状者也可以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10丸,每日2次,空腹用温开水送服。该丸齐禁用于孕妇。

脑络通胶囊:该胶囊剂由丹参浸膏、盐酸托哌酮、川芎浸膏、甲基橙皮甙、黄芪浸膏、维生素B6等药物组成,具有补气活血、通经活络功效及扩张血管、增加脑血流量作用,能够治疗脑血栓形成及中风后遗症。对有头痛眩晕、半身不遂、肢体麻木、神疲等症状的中风病人可以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1粒~2粒,每日3次,温开水送服。

(7)中风后口眼??斜可以选用这些中成药中风后口眼??斜的治疗,可以选用牵正散、散风活络丸等药物。

24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牵正散:该散剂由白附子、僵蚕、全蝎、天麻等药物组成,具有熄风化痰、镇惊止痉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口眼??斜,对中风后肢体麻木也可以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3克,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该散剂禁用于孕妇。

散风活络丸:该丸剂由乌梢蛇、蜈蚣、地龙、胆南星、牛黄、冰片、防风、威灵仙、骨碎补、海风藤、细辛、麻黄、桂枝、白附子、草乌、附子、红花、当归、川芎、乳香、桃仁、赤芍、熟地、熟大黄、黄芩、木香、党参、白术、草豆蔻、菖蒲、香附、牛膝、茯苓、赭石等药物组成,具有温经活络、祛风除湿、补益气血作有,能够主治中风后口眼??斜,对以语言不利、偏瘫为主治临床表现的中风病人也可以选用。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2丸,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8)中风后痴呆可以选用如下中成药中风后痴呆可以选用中成药进行治疗,例如中风后痴呆而伴舌体发硬、烦躁易怒者,可选消栓通络片、牛黄清心丸;中风后痴呆而伴健忘迷惑、头晕耳鸣者,可选补脑丸;中风后痴呆而伴流涎、苔腻者,可选白金丸。

消栓通络片:该片剂由川芎、丹参、黄芪、泽泻、三七、槐花、桂枝、郁金、木香、冰片、山楂等药物组成,具有活血化瘀、温经通络作用,能够治脑血栓形成所引起的精神呆滞、舌体发硬、言语迟涩、发音不清、手足发凉、活动疼痛。

应用方法为每次6片,每日3次,用温开水送服。

牛黄清心丸:该丸剂由牛黄、犀角、羚羊角、黄芩、白蔹、桔梗、杏仁、肉桂、蒲黄、柴胡、防风、人参、茯苓、白术、甘草、干姜、红枣、山药、当归、白芍、川芎、麦冬、阿胶、神曲、大豆卷、麝香、雄黄、冰片、朱砂、等药物组成,具有清心化痰、镇惊祛风、益气养血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痴呆之因气血不足、痰热上扰所引起者,常有烦躁易怒、傻哭傻笑、睡眠颠倒、偏瘫、语言不利、舌质红等临床表现。应用方法为每次1丸,每日2次,用温开水或竹沥水送服。

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补脑丸:该丸剂由酸枣仁、柏子仁、当归、枸杞子、五味子、胡桃仁、肉苁蓉、益智仁、龙齿、琥珀、菖蒲、远志、胆南星、天竺黄、天麻等药物组成,具有补血健脑、化痰熄风、镇惊安神作用,能够主治中风后痴呆之因精髓空虚、痰火扰心所引起者,常有健忘迷惑、失眠心悸、心烦不安等临床表现。应用方法为每次3克~6克,每日1次~2次,用温开水送服。

(9)中风后大便秘结可选用如下中成药中风后大便秘结可选用中成药治疗,例如中风后大便秘结而伴烦躁、面赤者,可选一清胶囊;中风后在大便秘结而伴腹帐、口干者,可选麻仁胶囊、麻仁润肠246中风丸、通幽润燥丸等。

一清胶囊:该胶囊剂由黄连、大黄、黄芩等药物组成,具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化瘀止血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之兼有烦躁、目赤、舌质红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2粒,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

麻仁胶囊:该胶囊剂由火麻仁、苦杏仁、大黄、枳实、厚朴、白芍等药物组成,具有润肠通便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之兼有腹胀、口干者。应用方法为每次3粒~4粒,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该胶囊剂禁用于孕妇。

麻仁润肠丸:该丸剂由火麻仁、大黄、陈皮、木香、杏仁、白芍等药物组成,具有润肠通便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之有脘腹胀满、大便干燥、小便多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6克~12克,每日2次,用温开水送服。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通幽润燥丸:该丸剂由枳壳、木香、厚朴、桃仁、红花、当归、苦杏仁、火麻仁、郁李仁、熟地黄、黄芩、槟榔、熟大黄、甘草等药物组成,具有养血清热、润肠通便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之兼有养血清热、润肠通便作用,能够治疗中风后大便秘结之兼有口干舌燥、头晕耳鸣、心悸乏力、舌红苔少、脉细无力等临床表现者。应用方法为每次9克~18克,每日2次,空腹用温开水送服。

该丸剂禁用于孕妇。

(10)中风病预防大于治疗预防中风的发生,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加以重视。

第一个方面要保持心身健康。心身健康包括乐观豁达、情绪稳定、劳逸结合、生活有规律、性生活有度、大便通畅。因为情绪不稳定、精神过度紧张、生活过度疲劳、过激的性生活和排便屏气用力,都能够使血压突然升高,从而导致中风;生活过度安逸,则可使气血运行缓慢,也容易诱发中风。因此既要避免精神过度紧张的不良刺激,又要避免过度劳累、过度安逸和性生活不当对身体的影响,只有这样,才有可能避免中风的发生。

第二个方面要注意饮食清淡、戒烟禁酒。有人调查了345例中风病人对肥腻饮食的偏嗜情况,结果偏肥腻饮食的中风病人达118例,占34.2%。也有人统计了241例中风病人,平素有烟酒辛辣嗜好者137例,占56.8%。还有人调查了253例中风病人,其中每天吸烟20支以上、吸烟史达10年以上的病人,达125例,占49.4%,对照组200例中,仅31例,为15.5%。调查发现在日饮白酒≥100毫升和饮酒持续时间≥10年的人群中,有4.4%~5.7%发生中风,比调查人群中不饮酒者中风的发生率大10~15倍。以上都表明中风的发病与进食肥甘厚腻、嗜烟酗酒有一定关系,提示预防中风要重视饮食清淡及戒烟、禁酒问题。

24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第三个方面要积极干预中风的危险因素。中风的危险因素包括以下10种:①年龄与性别。②种族与家庭史。③高血压与低血压。④心脏病。⑤糖尿病。⑥高胆固醇等高脂血症。⑦吸烟与酗酒。⑧肥胖。⑨饮食因素。⑩情绪、生活等因素。

可以将这些危险因素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不可避免的或难以逆转的危险因素,如年龄、性别、种族、家族史(基因遗传)等;另一类是可以干预的或可心逆转的危险因素,特别是高血压、低血压、糖尿病、心脏病、高脂血症、饮食习惯、不良情绪等。针对这些危险因素,如果能够从吃药、进食与生活三个方面积极进行干预,就可能预防中风的发生。

第四个方面要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先兆,约25%~50%的病人于5年内发生脑梗死,其中半数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后1年以内,20%在30天以内发生脑梗死。近期内频发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脑梗死的特级警报,多次发作的患者每年约有7%发展为完全性中风。因此,及时确诊并积极治疗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是预防脑梗死的关键。

248失眠失眠一、什么是失眠失眠是指经常性入睡困难,睡眠时间不足,入睡迟缓或时寐时醒,或睡眠不深,睡眠时间短等表现。重症失眠者每晚只能入睡2~3小时,甚至彻夜不寐。

评价睡眠好不好的指标有两个:量和质。所谓的量就是指睡眠时间的长短;质则指睡眠的质量。

睡眠时间短是失眠的主要表现之一,那么一个正常人每天需要多少睡眠时间才算正常呢?一般而言,人的正常睡眠时间随年龄增长而减少。新生儿除了吃奶和换尿布的时间以外,其余时间都在睡觉,每天18~22小时;1岁以下的婴儿每天睡14~18个小时;1~2岁的幼儿每天睡13~14小时;2~4岁的幼儿每天睡12个小时;4~7岁的小儿每天睡11个小时;7~15岁的儿童每天睡9~10个小时;15~20岁的青少年每天睡8~9个小时;成人每天睡8小时左右;老年人每天睡5~6个小时。女性相对于男性的睡眠时间往往长一些。不同的人对睡眠时间的需求有很大差异,因而时间只是衡量失眠一个指标,不能作为确定失眠的主要依据。有些人虽然睡眠时间较常人少,每日不足5小时,但自己并无明显不适感,也不影响日常生活、工作或学习,因而不算失眠。

睡眠质量常是确认失眠的一个重要指标。正常人一夜中深睡眠与浅睡眠交替,睡眠中可有梦境出现,早晨醒来之后,自觉头脑清爽,精神饱满,无明显疲劳感。

失眠的人则常常表现为辗转反侧,难以入睡,或睡眠不深,似睡非睡,稍有动静即惊醒,或睡眠梦多,梦杂乱无章,思绪万千,或做噩梦,早晨醒来,自觉头脑昏沉,精神不振,心情烦躁等。

失眠可单独存在,也可存在于其他疾病当中。单纯性失眠仅表现为睡眠障碍,临床各种检查无阳性发现;作为一个兼症的失眠可见于神经衰弱、高血压病、精神分裂症、各种疼痛性疾病、肝病等等,其中以神经衰弱最为多见。

24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失眠是指长时间持续睡眠质量不佳,常常感觉睡眠时间减少、睡眠深度表浅、精神及体力恢复不满意等,属于慢性睡眠障碍,是临床最常见的症状和主诉之一。

失眠可以指入睡困难(起始睡眠)、易醒(持续睡眠),也可指患者感觉未得到充分的休息。由于每个人对睡眠的要求不同,所以不能用平均睡眠时间的统计学方法作为诊断失眠的标准。失眠发病率占人群的20%~40%,多见于老年人和妇女,可是只有少数人察觉到时睡眠不足、追求医疗帮助或使睡眠药以解除这种烦恼。

诊断失眠是以睡眠障碍为唯一的症状,主要包括入睡困难、经常觉醒或多梦、清晨早醒、醒后不易再睡等。失眠症状的严重程度是以每周至少发生3次为度,病程的标准以持续1个月以上为界限。失眠常引起病人苦恼,觉得白天疲惫,学习或工作效率下降,甚至妨碍社会功能。由于病人出现忧虑或恐惧心理,上床前就担心会失眠,故造成恶性循环,可使失眠更趋严重。

根据病因,失眠可分为两种常见的类型:特发性失眠和继发性失眠。

(1)特发性失眠是指由于正常睡眠机制原发性异常所致的长期失眠,与心理因素或身体疾病无明显关系。病人长期夜间睡眠障碍,忍受部分性睡眠被剥夺,需要服用各种药物来维持睡眠,这种病人可以有很大程度的心理障碍。

(2)继发性失眠也称为环境性失眠,继发于内科或心理疾病,常由于疼痛、焦虑或抑郁等引起,如夫妻争吵、人事关系、工作问题、性矛盾冲突的内疚、对自身健康关注和担忧、药物滥用和戒断等,这种失眠通常较短暂。简单的对症措施不能见效的失眠往往由于严重情感障碍如抑郁症所致,如果没有心理问题应考虑身体疾病原因。内科疾病导致失眠有相当一部分人表现关节和脊柱疼痛以及消化性溃疡或癌症所致腹部不适、肺和心血管功能失偿、不安腿综合征等。情绪激动、兴奋使肌肉紧张可减轻困倦而导致失眠,陌生环境或床铺也可引起,主要表现入睡困难。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1983)提出失眠分为短暂、短期、长期失眠3种。

(1)短暂失眠是指由于突发的情景性紧张,如住院治疗或手术、乘飞机旅行等使睡眠发生障碍,通常只持续数日。

(2)短期失眠也与外界因素引起的紧张状态有关,持续可达3周。常见原因为失恋、工作压力、面临考试、夜班和乘飞机远程旅行时差变化引起生理节奏紊乱等,服用某些兴奋剂如苯丙胺、咖啡因,饮酒和吸烟间断等也可引起。

250失眠(3)长期失眠持续3周以上,1/3~1/2的患者由于某种潜在精神障碍引起,尤其重度抑郁症,长期饮酒和药物依赖是成年患者长期失眠的第二位原因,其他原因包括关节痛、神经痛及各种类型头痛、睡眠呼吸暂停、夜间肌痉挛发作和不安腿综合征等。

慢性疼痛患者夜间入睡时疼痛常会加剧,因为此时外界环境刺激减少,注意力更集中于身体内部。某些心绞痛和心律不齐患者甚至不敢睡觉,担心睡眠时疾病发作而孤立无援。根据发病机制,可分为心理生理性失眠和其他觉常见的失眠。

(1)心理生理性失眠是患者过分注意睡眠问题而引起的失眠。任何原因引起的情绪应激均可诱发失眠,常发生于精神创伤(如生活突发事件)、患病或工作挫折时,由于患者过分地关注睡眠问题而不能入睡,产生躯体紧张和习惯性阻睡联想,这两种因素互为强化而干扰睡眠。随时延长患者关注程度逐渐强烈,睡一个好觉成为期盼和奢望。

抑郁、疼痛、人睡环境干扰或工作变动可成为习惯性阻睡联想的诱因,当这些因素消除后失眠可能依然存在或逐渐出现低质量睡眠。

(2)其他常见的失眠包括抑郁障碍相关性失眠、焦虑障碍相关性失眠、睡眠调节性障碍、主观性失眠、强制入睡性睡眠障碍、入睡相关性障碍、药物戒断性及反跳性失眠、意识模糊和谵妄状态等。

(一)神经衰弱的主要病因除外环境因素和器质性疾病,神经衰弱是引起失眠的最常见的一种疾患。所谓神经衰弱是指精神容易兴奋和脑力疲乏,并常伴有情绪烦恼和一些心理症状的精神障碍。这些症状不能归于已知的躯体疾病、脑器质性病变或某种特定的精神疾病。其发病与病前持久情绪紧张或精神压力以及素质特点密切相关。有资料表明,神经衰弱多起病于青壮年,其发病率在15~59岁的人口中为12.59‰,在各类神经官能症中占56.7%,而且城乡之间的发病无明显差异。可见神经衰弱是临床比较常见的一种疾病。

引起神经衰弱的原因很多,概言之则不外内因和外因两种情况。内因主要是指人的性格缺陷。外因常见长期持久的强烈精神刺激,如家庭纠纷、事业失败、同志关系紧张以及持久的脑力劳动、长期过分的劳累及睡眠不足等。以下谈谈几种常见的病因。

25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素质个体差异在神经衰弱的发生中有着重要的作用。素质可称为人的个性,包括四个主要方面,即性格、气质、兴趣和能力。性格决定人的整个心理活动的方向,气质反映人心理活动的方式,兴趣反映人心理活动的倾向,能力反映人心理活动的水平。

在失眠的病人中,85%以上是精神因素引起的。精神紧张、焦虑、恐惧、兴奋等引起短暂的失眠,主要是由于入睡困难及易惊醒;在精神因素解除后,睡眠即可改善。神经衰弱和忧郁症病人多有长期失眠。忧郁病人多有晨醒过早和时常觉醒,通夜脑电图记录中散在觉醒期明显延长。神经衰弱病人常诉说通宵不能入睡或入睡困难,易觉醒等,在脑电图记录上睡眠时间并不少,而觉醒的次数和时间有所增加。

神经衰弱是指由于某些长期存在的精神因素引起脑功能活动过度紧张,从而产生了精神活动能力的减弱。神经衰弱的患者易于兴奋又易于疲劳,并常伴有各种躯体不适感和睡眠障碍。一般来说,神经衰弱患者的感觉阈下降,从而比正常人刺激更为敏感。这是因为本病患者因神经内抑制减弱、兴奋亢进,从而感觉阈下降,对体内、外的刺激,正常人感受不到的,他常感觉到了。如身体内部的胃肠蠕动、血管舒缩稍有变化,正常人是感觉不到的,神经衰弱病人能“准确”感知,“生动”描述,所以病人的临床症状很多,繁杂无章。病人就诊时往往是滔滔不绝,症状表现也可以是“百花齐放”,多种多样,甚至是奇怪的。有的病人讲“肠内有一股气在上冲”,背心如有气上冲,甚至还可描述气走的线路,似肉内有虫子行走等,此时若能排除器质性病变,则都履带于感觉阈下降,神经过敏引起的。

2.%紧张精神紧张是引起神经衰弱常见的一种诱因。引起紧张的原因非常多,如工作劳累、学习紧张、应试等等。长期过重的工作量是导致精神紧张一个主要因素,大多数长期工作负担过重有不同程度的神经衰弱的表现。但工作量只是一个相对的概念,是否引起心理疲劳决定于一个人的工作能力和承受力。身体素质比较好,工作能力比较强的人,即使工作量在常人看来很大,也不至于引起神经衰弱;身体素质比较差,能力较低,本人又心胸狭窄、多疑、善感者,即使工作量不大,也常常感到疲劳,心情压抑,容易引起神经衰弱。

252失眠3.%情绪压抑长期情绪有压抑的也是引起神经衰弱的常见诱因。现实生活中人不可避免地要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影响可以是正常性的、积极的,使人产生满意、愉快的情绪,也可以负性的、消极的,使人产生焦虑、抑郁、恐惧等情绪。

长时间消极情绪的影响就以导致神经衰弱。有人调查中国人的生活,认为经常遇到的事情事件有以下情况:丧偶;子女死亡;父母死亡;离婚;父母离异;夫妻感情破裂;被开除;刑事处分;家属亡故;家属生病;政治性冲击;子女行为不端;失恋;婚外性关系;大量借债;重病外伤;升学受损;晋升;性生活障碍;财产受损名誉受损;邻居纠纷等等。现代医学证明,人在情绪烦乱时,会诱发大脑和内分泌一系列变化,对人体产生不良影响,其中早期最常见的现象就是睡眠障碍。

4.%生活无规律生活无一定规律,或漫无节制的娱乐,通宵达旦地打麻将、打扑克、下象棋,或长期上夜班,而白天又不能得到充足的睡眠等,长此以往多可导致神经衰弱,出现失眠、多梦、头昏、乏力、记忆力减退、工作能力下降等症状。

(二)神经衰弱的临床典型症状①易兴奋、易激惹。②脑力易疲乏,如看书学习稍久,则感头胀、头昏;注意力不集中。③头痛、部位不固定。④睡眠障碍,多为入睡困难、早醒,或醒后不易再入睡,多噩梦。⑤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可以运动过速、出汗、厌食、便秘、腹泻、月经失调、早泄。⑥继发性疑病观念。

1.%脑力不足、精神倦怠由于内抑制过程减弱,当受到内外刺激时,神经衰弱病人的神经细胞易兴奋,能量消耗过多,长期如此,病人就表现为一系列衰弱症状:患者经常感到精力不足、萎靡不振、不能用脑,或脑力迟钝、不能集中注意力、记忆力减退、工作效率减退。

2.%对内外刺激的敏感日常的工作生活中,一般的活动如读书看报、收看电视等活动,往往可作为一种娱乐放松活动,但此时本病患者非但不能放松神经,消除疲劳,反而精神特别兴奋,不由自主地会浮想联翩,往事一幕幕展现在眼前,眼睛在看电视,自己25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脑子常也在“放电影”。尤其是睡觉以前本应该静心入睡,而病人不由自主地回忆、联想往事,神经兴奋无法入睡,深为苦恼。此外还有的病人,对周围的声音、光线特敏感,对其强弱的变化“斤斤计较”,引以苦恼。

3.%头部紧张不适如头晕、头胀、头痛等。神经衰弱的头昏以晨起时明显,自觉头脑不清醒,昏昏沉沉,常伴头脑胀痛,有时头部有压重物感,像戴着一顶大帽子。头痛无固定时间和部位,通常在头顶或两侧颞部,也可在前额部或后枕部,甚至波及全头。

头痛的性质多为胀痛或钝痛,偶尔也可有跳痛或刺痛。头痛时间可长可短,很多人整天头部晕痛。头痛程度时轻时重,无一定规律,多与情绪波动有一定联系。

4.%睡眠障碍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可有不同的表现。①失眠:入睡困难,或梦境连绵,睡得很浅,易惊醒,或醒得早,且醒来后难以再入睡。②梦多:正常人常常做梦,但并不频繁,醒后对梦境多不能完全回忆,对休息不产生影响。神经衰弱的人则由于睡眠不深,梦境频繁,似乎总在梦中,且经常做噩梦,对休息产生影响,醒后常感觉疲乏,头脑不清醒。

5.%脑力劳动效率下降主要为脑力劳动不能持久,注意力不能集中,记忆力减退。常常是对一般的事情健忘,而对烦恼的事却不易忘却。

6.%体力下降表现为全身无力,疲劳感与劳动强度不成正比。

7.%心情烦躁表现为容易为小事情而情绪激动,容易兴奋,但兴奋不久就很快疲劳,并伴有心情烦恼引起的其他躯体反应,如心慌,食欲不振等。

(三)中医对失眠的经验及如何辨证施治(1)中医认为失眠是由于心神失养或不安而引起经常不能获得正常睡眠为特征的一类病证。

失眠在《黄帝内经》中称为:“目不瞑”、“不得卧”、“不得眠。”记载失眠的原254失眠因有三。①其他病证影响。如咳喘、呕吐、腹满等,使人不得安卧。②为邪气客于脏腑,卫气不能入阴所致。如《灵枢·邪客》曰:“夫邪气客人也,或令人目不瞑,不卧出者……厥气客于五脏六腑,则卫气独卫于外,行于阳,不得入于阴……阴虚,故盲目不瞑。”③脏腑损伤,阴阳不和,由夜寐不安。如《素问·病能》曰“人有卧而不所不安者,何也?......脏有所伤及,精有所之寄,则安。故人不能悬其病也。”《素问·逆调论》还记载有:“胃不和则卧不安。”后世医家延伸为凡脾胃不和、痰湿、食滞内扰,以致寐寝不安者均属于此。今人认为失眠的原因很复杂,主要由于思虑过多、劳逸失调、禀赋不足,病后体虚、精神紧张或饮食不节等因素,均可影响心神而导致失眠。

1.%情志所伤或由情志不遂,肝气郁结,肝郁化火,邪火扰动心神,神不安则不寐;或由五志过极,心火内炽,心神扰动而不寐;或思虑太过,损伤心脾,心血暗耗,神不守舍,脾虚生化乏源,营血亏虚,不能奉养心神则不寐。

2.%饮食不节宿食停滞,脾胃受损,酿生痰热,阻遏于中,胃气失和,阳气浮越于外而卧寐不安。

3.%病后,年迈久病血虚、产后失血、年迈血少,起心血不足,心失所养,心神不安而不寐。

4.%禀赋不足,尺虚胆怯素体阴虚,兼因房劳度,肾阴耗伤,不能上奉于心,水火不济,心火独亢;肝肾阴虚,肝阳偏亢,火盛神动,心肾失交而神志宁。

总之,失眠的病位在心,由于心神失养或心神安所致。其发病与肝郁、胆怯、脾肾亏虚、胃失和降密切相关。其病机或由心脾两虚,气血不足,心胆气触事易惊,导致心神失养所致;或为肝郁化火,五脏炎火,痰热内扰,阴虚火旺,引起心神不安所致。

(2)中医临床辨证1.%辨脏腑由于受累的脏腑不同,表现的兼证也互有差异。例如,失眠患者除主证外,尚有不思饮食、或食欲减退、口淡无味、饥后觉胃脘胀闷、腹胀、便溏、面色萎黄、四肢困乏、或嗳腐吞酸等一系列症状者,多属脾胃病变;若兼有多梦、头晕、头痛、健忘等症状者,则其病在心等。

2.%辨病因失眠的临床表现与其病因、病情轻重、久暂有关。轻者有声则醒不眠,重者彻夜不眠;轻者数日即安,重者数月不解,甚至终年不眠。最常见者为入睡困难。

如患者能入睡,但睡间易醒,醒后不易再睡者,多系心脾两虚;心烦失眠,不易入睡,又有心悸、口舌溃烂、夜半口干者,多系阴虚火旺;入睡后易惊醒,平时善惊、易怒、常叹息者,多为心虚胆怯或血虚肝旺等等。

25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辨证分型1.%心脾两虚症见患者不易入睡,或睡中多梦,易醒,醒后再难入睡,或兼见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口淡无味、或食后腹胀、不思饮食、面色萎黄、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缓弱等症状。患者目前或既往有崩漏、月经过多、贫血、大手术等病史。此种失眠临床上比较多见。由于心脾两虚,营血不足,不能奉养心神,致使心神不安,而生失眠、多梦,醒后不易入睡;血虚不能上荣于面,所以面色少华而萎黄;心悸、心慌、神疲、乏力均为气血不足之象;脾气虚则饮食无味,脾不健运则食后腹胀,胃气虚弱则不思饮食或饮食减少;舌淡、脉缓弱,均为气虚、血虚之征。

2.%阴虚火旺症见心烦,失眠,入睡困难,同时兼见手足心热、盗汗、口渴,或口舌糜烂、舌质红,或仅舌尖红、少苔、脉象细数。心阴不足,阴虚生内热,心神为热所拢,所以心烦、失眠、手足心发热;阴虚使津液不能内守,所以盗汗;心阴不足,由虚火上炎,所以口渴、咽干、口舌糜烂;舌质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之征;舌尖红为心火内炽。

3.%心肾不交症见心烦不寐,头晕耳鸣,烦热盗汗,咽干,精神萎靡,健忘,腰膝酸软;男子滑精阳痿,女子月经不调。舌尖红,苔少,脉细数。心主火在上,肾主水在下,在正常情况下,心火下降,肾水上升,水火既济,得以维持人体水火、阴阳平衡。水亏于下,火炎于上,水不得上济,火不得下降,心肾无以交通,故心烦不寐;盗汗、咽干、舌红、脉数、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均为肾精亏损之象。

4.%肝郁血虚症见难以入睡,即使入睡,也多梦易惊,或胸胁胀满,善太息,平时性急躁易怒,舌红,苔白或黄,脉弦数。郁怒伤肝,肝气郁结,郁而化热,郁热内扰,魂不守舍,所以不能入睡,或通宵不眠,即使多梦易惊悸;肝失疏泄,则胸胁胀满、急躁易怒、善太息;舌红、苔黄、脉弦数为肝郁化热之象。

5.%心虚胆怯症见虚烦不得眠,入睡后又易惊醒,终日惕惕,虚烦不眠,胆怯恐惧,遇事易惊,并有心悸、气短、自汗等症状。舌质正常或偏淡,脉弦细。心气虚则心神不安,终日惕惕,虚烦不眠,眠后易惊醒,心悸,气短,自汗;胆气虚则遇事易惊,胆怯恐惧;舌质淡、脉弦细,为心胆气虚、血虚的表现。

6.%痰热内扰症风失眠,心烦,口苦,目眩,头重,胸闷,恶心,嗳气,痰多,舌质红,256失眠苔黄腻,脉滑数。肝胆之经有热、有痰,则口苦、止目眩;痰火内盛,扰乱心神,所以心烦、失眠;痰瘀郁阻气机,所以头重、胸闷、恶心;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为痰热之象。

7.%胃气不和症见失眠而兼见食滞不化的症状,如脘腹胀满或胀痛,时有恶心或呕吐,嗳腐吞酸,大便臭秽,或便秘,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饮食不节,胃有食滞不化,胃气不和,升降失常,故脘腹胀痛、恶心、呕吐、嗳腐吞酸,以致不能安睡,即所谓“胃不和则卧不安”;热结大肠,大便秘结,腑气不通,所以腹胀、腹痛;舌苔黄腻或黄糙,脉弦滑或滑数,系胃肠积热的征象。

二、失眠病的治疗方法(一)西医治疗方法目前国内临床常用安眠药为氮卓类药。这类药的特点为:疗效较好,比较安全,对呼吸抑制较轻,药物相互作用较少,耐受性也较难形成。根据药物对人体的作用分为短效、中效、长效三类:1.%短效苯二氮卓类:咪唑安定,商品名速眠安或多美康,每次7.5~15毫克;三唑安定,商品名海洛神,每次0.125~0.5毫克;溴替唑仑,每次0.25毫克;去甲羟安定,商品名舒宁,每次15~30毫克。

2.%中效苯二氮卓类:羟基安定,每次10~30毫克;氯羟安定,每次1~2毫克;舒乐安定,每次1~2毫克;阿普唑仑,商品名安适,每次0.4~0.8毫克;氯氮卓,商品名利眠宁,每次10~20毫克。

3.%长效笨二氮卓类:安定,每次5~10毫克;硝基安定,每次5~10毫克;氯硝安定,每次0.5~2毫克;氟硝安定,每次1~2毫克;氟基安定,每次15~30毫克。

一般临床医生习惯地称巴比妥类、醛类安眠药为传统安眠药。

(1)短效药物:服用后约在15~20分钟左右生效,疗效维持4~6小时。常用的有:①速可巴比妥:商品名速可眠,用量0.1~0.2克。

②副醛:因有恶臭且刺激消化道,一般均用作灌肠或肌注。但药物多自呼吸道排出,仍有不适臭味。故仅用于兴奋躁动患者。用量:灌肠:5~10毫升;肌注25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5~8毫升。

(2)中效药物:服后约在30分钟左右生效,疗效维持6~8小时左右。常用的有:①戊巴比妥:用量0.1~0.2克。

②异戊巴比妥:又名阿米妥,用量0.1~0.2克。

③苯乙哌酮:商品名导眠能,用量0.25~0.5克。

④水化氯醛:常用10%糖浆10~15毫升,对胃有刺激作用。

⑤甲苯氨酯:商品名眠尔通,用量0.4克;抗焦虑时用0.2~0.4克,每天3次。

⑥氯甲唑酮:商品名芬乃露,用量0.4克;抗焦虑时用0.2克,每天3次。

(3)长效药物:常用苯巴比妥,又名鲁米那,服后约40~60分钟生效,维持疗效8小时左右,用量0.06~0.1克。

安定属苯二氮卓类药物,又名苯甲二氮卓,地西泮、地西潘,具有良好的催眠作用和抗焦虑作用。安定口服液吸收完全而迅速,1小时后血浆药物浓度达到高峰,口服6~12小时,因部分安定进入肚肠循环,血浆药物浓度再次出现高峰,安定及其代谢产物主要由肾排泄,其代谢产物可在体内蓄积,停药1至数周,体内仍存在,本片剂有每片2.5毫克、5毫克两种。镇静催眠时间每晚睡前每次服5~10毫克;抗焦虑、镇静时每次用2.5~5毫克,1日3次,本药副作用少而轻,治疗量连续给药,常见的副作用为嗜睡、头昏、乏力等,大剂量时偶可致共济失调(即走路不稳),因此,高空作业、驾驶员及精密工作者应慎用。过量急性中毒,可出现运动失调,语言不清,肌无力,甚至昏迷和呼吸抑制。滥用或大剂量长期服用安定可产生成瘾性,耐受性和习惯性,如久用停药可发生戒断状态,失眠、兴奋、焦虑、震颤,甚至惊厥,也可发生戒断性精神病。安定可从乳汁中排泄,因此,哺乳期妇女应慎用,以免造成乳儿嗜睡。

硝基安定属苯二氮卓类药物,又名硝西泮、硝西潘,具有镇静、催眠、抗焦虑、抗癫痫作用,常用于治疗失眠,对癫痫大、小发作及婴儿痉挛症均有一定疗效,本品为片剂,每片5毫克,催眠成人每次用5~10毫克,睡前服;老人与儿童(1岁以上)每次2.5~5毫克,睡前服,本品口服后12小时内血药浓度达峰值,血浆半衰期为20~31小时,由于本品消除较慢,连续服用可在体内蓄积,副作用为嗜睡、眩晕、头痛、共济失调、便秘、白细胞减少等。长期应用可产生依赖性。

重症肌无力患者、妊娠早期禁用。老人、肝功能不全及呼吸系统功能障碍患者慎用。服用期间避免饮酒,不可驾驶车辆和操作机器。

(1)用作催眠时,于临睡前一次顿服。

(2)催眠药不宜长期服用,以免形成药物依赖性。

258失眠(3)不要固定应用某一种药物,特别是作用时间长的催眠药,最好能将几种药物转换使用。

(4)必要时还可将催眠药与安眠药合并应用,以增强催眠效果。

安眠药的药物依赖有如下特点:(1)心理依赖性服药数用之久者,渴望常服此药,表现为一种心理需要,对这种需要的满足甚至比食欲、性欲更重要。

(2)身体依赖性反复或持久服用安眠药,一旦停服安眠药后引起兴奋、紧张、焦虑、头痛、肌痛、震颤以及反跳性失眠等,患者为了能安然入睡,减轻痛苦,常赖药而眠,每晚必服。

预防和治疗的办法是:(1)镇静催眠药不宜长期服用,一旦发现病人有滥用药物、多服药物或出现慢性中毒征象时应及时停药。

(2)如果患者对药物的依赖性已经形成,且病程较长,程度较重,为避免突然停药产生戒断症状,可由大到小逐步减少所服药物的剂量,直到安全停用,也可服作用相仿,但不易产生依赖性的药物。氯丙嗪是良好的替代药物之一,可按氯丙嗪25毫克,相当于苯巴比妥0.1克,或异戊巴比妥0.1克,或安眠酮0.2克,或利眠宁20毫克计算。先等量替代,再逐渐减量直至停药。治疗药物依赖性的最终目标是停用各种镇静催眠药。

三、治疗失眠病的中医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1)活血眠通汤[组成]三棱10克,莪术10克,柴胡10克,炙甘草10克,白芍10克,酸枣仁12克,当归15克,丹参15克,茯苓18克,夜交藤24克,珍珠母30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舒肝宁心,活血安神。主治顽固性失眠。

[加减]烦躁、舌红苔黄、脉弦数者加栀子、丹皮各100克;口燥咽干者加沙参、麦冬各15克;心气、心血不足者加黄芪、桂圆肉各12克。

[疗效]治疗顽固性失眠(每晚只睡眠1~3小时,伴头昏头痛、健忘、心慌、气短、体倦乏力等症)112例,经治2~8周后,痊愈30例,占27%;显效45例,25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占40%;好转29例,占26%;无效8例,%。总有效率为93%。服药时间最短为1周,最长为8周,平均为3周。

(2)活血安神方[组成]丹参20~45克,三棱20~45克,香附10~25克,木香10~25克,当归10~25克,栀子10~2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活血化瘀、清心理气、主治瘀血型失眠。

[加减]神经官能症失眠多配合欢皮、夜交藤各10~20克,珍珠母25~40克;精神分裂症失眠多配礞石、生龙骨、生牡蛎各30~50克,琥珀6~15克;头痛重加川芎10~20克、柴胡10~15克;癫证配郁金、菖蒲各15~30克;狂证配石膏20~50克、知母20~30克;阴阳气血虚弱者加党参、黄芪等。

[疗效]治疗120例神经官能症失眠患者,显效(症状消失,能正常工作和学习)48例,占40%;好转42例,占35%;无效30例,占25%。总有效率为75%,治疗120例精神分裂症失眠患者,显效33例,占27.5%;好转45例,占37.5%;无效42例,占35%。总有效率为65%。

(3)脑灵汤[组成]当归450克,白芍450克,黄芪450克,怀牛膝450克,炒枣仁600克,茯苓600克,丹参750克,首乌750克,远志300克,石菖蒲300克。

[用法]50%乙醇浸泡2次,每次1周,取浸出液加稀醇至40%浓度时加单糖浆稀释至20%浓度。每日3次,每次口服10毫升。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益气养血定神。主治失眠。

[疗效]治疗152例,总有效率为94.1%。

(4)百合九味方[组成]百合12克,党参12克,龙齿30克,琥珀粉3克,五味子3克,炙甘草6克,浮小麦30克,红枣5枚,麦冬12克。

[用法]水煎服[功用]功能养心宁神,安脏润燥。主治以阴虚为主兼阳亢的失眠证。

[疗效]治疗94例。有效87例,无效7例。

(5)贾氏失眠方[组成]炙甘草15克,淮小麦60克,红枣8枚,百合18克,苏叶4.5克,姜半夏9克,茯苓12克,磁石12克(先煎)。

[用法]水煎服。10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养心安神,和中缓急。主治失眠。

260失眠[加减]失眠严重者加枣仁15克、夜交藤15克;头晕或头痛明显者加泽泻12克、白术12克、川芎1.8克、藁本18克、蔓荆子9克;遗精及多汗者加萸内18克、生龙骨18克(先煎)生牡蛎18克(先煎);阳痿者加仙茅9克、仙灵脾9克、青葱2根;长期低热者加白薇6克、麦冬9克;手指震颤者加珍珠母30克(先前)、钩藤12克;神疲乏力者加党参12克、五味子4、5克;脘腹饱满、食欲不佳者加陈皮4.5克、神曲6克,[疗法]治疗34例,有30例服后,失眠程度及其他自觉症状均有改善或消失,其中服用5~6剂有效者2例,满1个疗程者18例,近2个疗程者例,近3个疗程者2例,一般在服药4~5天开始生效。4例无效。

(6)夜合汤[组成]夜交藤30克,合欢皮30克,桑葚子30克,徐长卿30克,丹参15克,五味子4克,甘草3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煎成100毫升,睡前1小时服完。

[功用]功能补血养心,定神镇静。主治失眠。

[加减]心脾两亏者加党参30克;心胆气虚者加酸枣仁9克;心肾不交者加黄连6克。

[疗效]治疗40例,痊愈(能睡7~8小时)34例,好转(能睡4~6小时)6例。

(7)镇心安神汤[组成]生龙骨10~30克,生牡蛎30克,朱茯苓12克,丹参30克,枣仁30克,合欢皮12克,夜交藤30克。

[用法]水煎服。3天为1疗程。

[功用]功能镇心安神。主治失眠。

[加减]血虚加当归身、白芍、生地、龙眼肉;气阴虚加太子参、麦冬、五味子;阴虚火旺加生地、麦冬、川连;心阳偏亢加川连、黄芩、麦冬;心肝火旺加川连、麦冬、山栀、丹皮;惊吓加酒炒郁李仁、生龙齿;肝郁加四逆散。

[疗效]治疗严重失眠症157例,显效98例,占62%;好转55例,占35%;无效4例,占3%。

2.%丸剂疗法丸剂方法是将中药研成细末,掺合水、烧水密或其他赋形剂制成的圆形固体制剂,用以治疗慢性疾病为主的一种方法。

(1)养阴镇静丸26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组成]当归100克,生地50克,茯苓100克,玄参75克,麦冬75克,柏子仁25克,丹参75克,五味子62.5克,党参100克,桔梗50克,夜交藤50克,珍珠母125克,远志50克,朱砂12.5克。

[用法]共为细末,每100克药粉加蜂蜜110克制成大蜜丸,每丸重9克。每次1丸,每日3次,连服30丸为1疗程。

[功用]功能养阴清热,宁心镇静。主治失眠。

[疗效]治疗100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19例,好转(失眠多梦症明显好转,其他症状亦明显减轻)63例,无效(大部分症状无进步)18例。总有效率为82%。

(2)丹枣丸[组成]丹参、炒枣仁各等分。

[用法]共碾细末炼蜜为丸。每服10克,每日2次,每2次于临睡前半小时服下。10天为1疗程。病情较轻者1~2个疗程,病情较重者可2~4个疗程。

[功用]功能养心活血,宁心安神。主治失眠症。

[加减]伴健忘者以远志10克煎汤送服;伴心悸不安者用龙齿10克煎汤送服;伴头痛者用菊花10克、川芎10克,煎汤送服;伴头晕者用钩藤10克、白芍10克,煎汤送服。

[疗效]治疗58例(男性28例,女性30例),痊愈41例,好转10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88%。

(3)催眠丸[组成]①洋金花39克,元胡30克,胆南星36克,远志45克,菖蒲30克,川芎30克,当归30克,黄芩30克。研末,去渣,水泛为丸。每丸含0.5克。②洋金花45克,元胡30克,胆南星45克;远志45克,菖蒲30克,川芎30克,玉竹30克,黄芩30克。研末混匀,用60克夜交藤煎至50毫升和上述药粉混匀后,加工压制成丸剂。每丸含量为0.5克。

[用法]每日晚间睡前服用①方或②方,用药期间停用一切西药催眠剂,停止睡前注射氯丙嗪、太尔登等抗精神病药物。服用本方以小剂量(2~3克)开始,视治疗反应逐渐增量,一般增至6~10克出现意识障碍等严重副作用为度。凡用10克仍不能催眠或出现明显副作用者,应立即停药,以无效统计。通常在达到有效剂量后继用5~10天,然后酌情减量或停药。

[功用]①方功能化痰、清心、安神;②方功能化痰安神、清心滋阴。主治精神病患者失眠。

[疗效]治疗110例,显效(能睡眠8~10小时)67例,良好(能睡眠6~8小262失眠时)32例,有效(能睡眠5~6小时)7例,无效(睡眠不足5小时)4例,总有效率为96.37%。

3.%散剂疗法胆南星45克,远志45克,菖蒲30克,川芎30克,玉竹30克,黄芩30克,研末渴匀,用60克夜交藤煎至50毫升,和上述药送吸。

(1)二粉散[组成]炒枣仁粉6克,元胡粉3克。

[用法]二味混合,同研细和匀,贮瓶备用。用夜交藤、鸡血藤30克,水煎水冲服本散9克,顿服。

[功用]养心安神,镇静催眠。主治心烦失眠,夜寐多梦,头昏头痛,适用于顽固性失眠,对兼有痛症的失眠尤为适宜。

[疗效]屡用特效,一般服药1次即可见效或痊愈。

(2)二仁散[组成]柏子仁、炒枣仁、朱茯神各9克,知母、琥珀、朱砂各6克,大赤金箔5张。

[用法]上药共研极细末,贮瓶备用。每次服4.5克,开水送服。

[功用]安神定惊。主治惊悸失眠,心跳不安。

[疗效]屡用皆效。

(3)高枕无忧散[组成]陈皮、姜半夏、白茯苓、枳实、竹茹、麦门冬、龙眼肉、石膏各4.5克,人参15克,甘草4.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贮瓶备用。每服50克,水煎温服。

[功用]健脾化痰,益心安神。主治心胆虚怯,昼夜不睡。

[疗效]效果很好。

4.%食疗方法芹菜枣仁汤:鲜芹菜90克,酸枣仁8克,加适量水共煮汤,弃去芹菜和酸枣仁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中午饭后和晚上临睡前两次分服。这款药膳有平肝清热,养心安神的功效,适用于虚烦不眠、神经衰弱引起的失眠健忘、血压高时头晕目眩等病证。

小麦黑豆夜交藤汤:小麦45克,黑豆30克,夜交藤10克,同放锅中,加水适量煎煮成汤,弃去小麦黑豆夜交藤药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这款26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药膳有滋养心肾,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肾不交之失眠、心烦等证。

百合枣龟汤:龟肉50克,百合15克,红枣10枚,调料适量。龟肉切块,大枣去核,与百合共煮,加调味品,煮至龟肉熟烂即可,饮汤食肉。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食用。这款药膳有滋阴养血,补心益肾的功效,适用于心肾阴虚所致失眠、心烦、心悸等证。

鲜花生叶汤:鲜花生叶15克,赤小豆30克,蜂蜜两汤匙。将花生叶、赤小豆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煮为汤,抛弃花生叶,调入蜂蜜,饮汤食豆。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这款药膳有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等。

葱枣汤:大枣20枚,带须葱白两根。将大枣洗净用水泡发,带须葱白洗净,切成寸备用。将红枣放入锅中,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开,再改用文火炖灼20分钟,加入带须葱白后继续炖10分钟即成,食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服。

这款药膳有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神经衰弱、失眠多梦、记忆力减退等证。

龙眼姜枣汤:龙眼肉10克,生姜5片,大枣15枚。选用肉厚、片大、质细软、油润、色棕黄、半透明、味道浓甜的龙眼肉,鲜生姜洗将刮去外皮,切片,大枣洗净备用。把龙眼肉、生姜片、大枣一同放入锅中,加水两碗,煎煮成一小碗即可。弃去药渣饮汤,此为一日量,分两次饮用。这款药膳有补血益气,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中老年人心血不足、失眠、健忘、神经衰弱、贫血等证。

莲子桂圆汤:莲子(去芯)、茯苓、芡实各8克,龙眼肉10克,文火炖煮50分钟,弃去药渣,至煮成黏稠状,再搅入红糖,冷却后饮汤,此为一日量,两次饮服。这款药膳有补心健脾、养血安神的功效,适用于心悸怔忡、失眠健忘、乏力肢倦、贫血、神经衰弱等证。

5.%耳针疗法耳针疗法是以毫针、皮内针、艾炙、激光照射等器具,通过对耳郭穴位的刺激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祖国医学中有关运用耳郭诊察和治疗疾病的经验也非常丰富。古人谓有诸内必形诸外。耳郭是体表的一部分,躯体内脏器官有病时,可以通过经络在耳郭上出现反应,如在耳郭的相应部位出现疼痛、脱屑、变色、丘疹等。而在这些特定的敏感点上施以针刺等刺激,则可通过调整经络气血来治疗相应脏腑、器官或组织的疾患。这些已被前人的医疗实践所证明。

耳针和其他针刺一样,具有镇痛、增强免疫、调节躯体内脏功能等作用。耳针疗法是优越性较多、突出的有以下几点:一是应用范围广泛。目前耳针的应用范围已涉及200多种疾病,内、外、妇、儿、五官科等疾病都可以用耳针治疗。

不仅能治疗功能性疾病,而且可以治疗器质性疾病以病毒、细菌、原虫性疾患。

264失眠二是可以弥补体针的不足。三是安全可靠,简便易行。应用耳郭上的穴位治病,没有波及重要器官,操作安全,便于留针,可避免由于药物服用欠妥、剂量过大、疗程过长等原因而引起药源性疾病。耳针的操作简单,易于掌握,尤适于广大山区、农村、边疆等地区的需要,因而深受医务人员及患者的欢迎。

(1)王不留行籽耳压法方法一[取穴]主穴:神门、皮质下、枕、垂前、失眠;配穴:心、肝、脾、肾、胆、胃。

[用法]用探捧找出穴位敏感点。先用75%酒精局部消毒,然后取王不留行籽贴在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穴位贴敷,并用手指按压。每日3~5次,每次3分钟左右,贴敷1次持续3~5天。适用于顽固性失眠,以心脾两虚、心肾不交型效果为好。

方法二[取穴]心、神门。均取双侧。

[用法]将胶布剪成0.5×0.5cm的方形块,取王不留行籽1粒,黏于方形胶布中央备用。取火柴棒1根,将火柴头在上述穴位及周围按压,测得敏感点(疼痛明显处)后,在原处轻轻加压,使该处留下压痕。然后将备用的胶布贴在穴位上(王不留行籽对准火柴头压痕)。医者以拇指、食指分别置于耳郭前后,指腹相对,按压神门穴药籽;再以食指或小指指端压心穴药籽。力度以患者有轻度刺痛为宜(不可过重,防止皮肤破损),每穴按压1分钟。最后双手搓揉双耳,使之充血发热为度。患者如法每天自行按压耳穴3~5次,每次每穴1分钟,睡前必按压1次。

胶布每天更换1次。7天为1疗程。需继续治疗者,休息1周再进行第2疗程。

方法三[取穴]主穴:皮质下、神门;配穴:肾、脾、心等。

[用法]以探针或毫针柄头在耳郭内按压取穴,用胶布将王不留行籽固定在穴位上。每次选用一侧2~3穴,轮换使用,1周1次,2周为1疗程。并嘱患者每日于贴药处用手按压3~4次,睡前勿过度兴奋(如运动、看书、看电视等)。

方法四[取穴]主穴:肾、心、脑干、阳性反应点(即敏感点)。对症选穴;高血压配肝、降压点;胃病配胃、交感;便秘配大肠、便秘点。

[用法]找出穴位敏感点,用75%酒精擦王不留行籽,晾干,置于0.8×0.8cm见方的胶布块上。穴位皮肤消毒,把王不留行籽对准穴位贴压固定。嘱患者每天自行对耳穴贴压处按压3~4次,每次5~6分钟,每周2次。两耳交替应用,5次为1疗程。

26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方法五[取穴]主穴:心、肝、肾、神门。配穴:胃气不利、多梦加胃、脾;头痛加太阳、额、顶;注意力不集中、健忘加神经衰弱、神经官能。主穴必贴,配穴随症选用。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用胶布贴压穴处,每次单侧,1~2日1次,每日按压4~5次,每次5分钟,以痛感能忍受为度。7次为1疗程,间隔5~7日后继续治疗。

方法六[取穴]心、小肠、肾、神经衰弱点、神门、皮质下。

[用法]将王不留行籽贴压敏感点处,每日按压数次,睡前15~30分钟加强按压。隔日1次,两耳交替,10次为1疗程。休息10天后,贴第2疗程。

(2)绿豆耳压法[取穴]神门、神经衰弱点、脑干、利眠。头痛配皮质下。

[用法]用探棒找出穴位敏感点,将圆形绿豆贴压在穴位外。每日按压3~5次,每次1~3分钟,3~7日更换。

(3)冰片耳压法[取穴]主穴:神门、脑、皮质下、交感、神经衰弱点、失眠;配穴:随症选用心、脾、胰、胆、肝、肺、肾等。穴位分2~3组交替使用。每次选主穴2个,配穴1~2个。

[用法]取0.2~0.4cm见方的块状冰片,用0.6~0.8cm见方的胶布贴压穴处,按揉1分钟。3日更换1次,4次为1疗程。睡前按揉3~5分钟。顽固性失眠者,可在神门、脑等穴的耳背对应点用王不留行籽加压。

(4)酸枣仁耳压法[取穴]主穴:神门、皮质下;配穴:心、肾、脑点。每次选1~2穴,双耳同时贴。

[用法]将炒酸枣仁用开水浸泡去皮,分成两半,剖面置于1.0×1.0cm见方的胶布上,光滑面贴压穴处,按揉1分钟,每晚睡前揉按1次,约3~5分钟。3~5日1次,4次为1疗程。

(5)磁珠丸耳压法[取穴]神门、心、肾。

[用法]每次选穴2个。将含磁量为500高斯、直径0.3cm的磁珠用1.0×1.0cm见方的胶布贴压在敏感点处,1周后取下再贴对侧,1个月为1疗程。

注意事项①使用中应防止胶布潮湿或污染,以免引起皮肤炎症。

②个别病人可能对胶布过敏,局部出现红色粟粒样丘疹并伴有痒感,可加用266失眠屏尖穴或改用毫针治疗。

③一般孕妇可以用耳压法。

④耳郭皮肤有炎性病变、冻疮等不宜采用。

6.%拔罐疗法拔罐疗法是指使罐具内形成负压而吸附于患处或穴位上,产生局部充血,从而达到治疗目的的一种外治法。

拔罐疗法的分类方法各不相同。按其主要特征分类为火罐法、水罐法、针罐法、药罐法、走罐法、抽气罐法和挤压罐法等。

(1)火罐法[取穴]心俞、膈俞、肾俞、胸至骶段脊柱两侧全程膀胱经内侧循行线及周荣穴。

[用法]以拇指指腹在心俞、膈俞、肾俞上进行往复重力揉按5次左右,然后呈两侧膀胱经上各拔罐4个(均匀分布),留罐30分钟,起罐后即在周荣穴的范围内又拔罐30分钟。每周治疗2次,6次为1疗程。

(2)刺络(刺血)拔罐法疗法一[取穴]①大椎、神道、心俞、肝俞。②身柱、灵台、脾俞、肾俞。③中脘、关元。

[用法]局部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点刺所选穴位后,立即加拔火罐,使之出血。留罐10~15分钟,去罐后擦净血迹。以上各组穴每次用1组,每日或隔日1次。

疗法二[取穴]肩胛间区到腰骶关节脊柱两侧距中线0.5~0.3寸的区域。

[用法]在以上区域内常规消毒后,用皮肤针或滚刺筒进行轻刺激,使局部皮肤潮红,然后在其上排列数个罐(排罐法)。留罐10~15分钟。每周治疗2~3次,待病情好转时,可减至每周1~2次。

(3)针罐法[取穴]背部自风门到肺俞,每隔2横指取1处;内关、足三里、三阴交及其上下每隔2横指各取1处;处关、合谷、涌泉、太阳。

[用法]将青霉素空瓶磨掉底部后制成小抽气罐,置于以上所选用的穴位处,紧贴皮肤上,用10或20毫升注射器将小罐中的空气抽出,罐即紧拔于皮肤上。

然后再注入4~5毫升清水,保持罐内皮肤潮湿,避免因负压过高造成皮肤渗血。

留置10~15分钟后,将罐取下,擦干局部。7次为1疗程。每次更换穴位。

注意事项①高热、抽搐、痉挛等证;皮肤过敏或溃疡破损处,肌肉瘦削或骨髓凹凸不26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平及毛发多的部位不宜使用;孕妇腰骶部及腹部均须慎用。

②使用火罐法和水罐法时,要避免烫伤病人皮肤。

③针罐并用时,须防止肌肉收缩,发生弯针,并避免将针撞压入深处,造成损伤。胸背部腧穴均慎用。

④起罐时手法根轻缓,以一手抵住罐边皮肤,按压一下,使气漏入,罐子即能脱下,不可硬拉或旋动。

7.%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为,因而近年来一直广泛或影响人们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疗法一(1)运百会方法:坐或卧位,闭目静息,单手食、中指指腹置百会穴处,先顺时针按揉30次,再逆时针按揉30次。

作用:可提运清阳,益脑利窍。

(2)按风池方法:坐位,两手拇指按在两侧风池穴上,两小指各按在两侧太阳穴上,其余手指各散置在头部两侧,然后两手同时用力,按揉风池、太阳穴及侧头部1分钟。

作用:可袪风散邪,清利头目。

(3)拍心区方法:坐或卧位,右手虚掌拍击左乳上心区50次。

作用:或清心散邪。

(4)按脘腹方法:卧位,左右手分别横置于中腧穴均和关元穴上,随呼吸动作,吸气时向下按压中脘穴,呼气时向下按压关元穴。一呼一吸为1次,计20次。

作用:可理气和胃。

(5)擦肾俞方法:坐位,屈肘,双手掌掌根紧贴腰两侧肾俞穴,稍用力上下擦去穴位周268失眠围,以热为度。

作用:可温运肾气。

(6)推胫骨方法:平坐位,双手虎口分别卡在双膝下,拇指按压在阴陵泉穴上,食指按压在阳陵泉穴上,稍用力沿胫骨向下推擦到踝。食指过足三里穴时,稍作用力弹拔,指指过三阴交穴时稍做按揉。反复操作10次。

作用:可调和阴阳,健脾和胃。

(7)擦涌泉在双侧涌泉穴摩擦至发热为止。

(8)抹眼球方法:卧位、闭目。用两手中指分别横团于两眼球上缘,无名指分别横置于眼球下缘,然后自内向外轻揉至眼角处。计20次。

作用:可明目益肝,调养心气。

(9)打呵欠法方法:卧位,闭目。和缓的深呼吸10次后,尽量张大口,同时舌尖后缩,做打呵欠动作10次后,全身放松入睡。

作用:可交通心肾,镇静催眠。

疗法二1.%基本手法(1)患者俯卧,医者先以滚法沿其脊柱两侧操作,且配合揉、点按心俞、厥阴俞及脾、胃、肾俞等穴,操作5分钟。

(2)患者取坐位,医者先用一指禅推法或揉法,从印堂开始向上至神庭,往返5~6次;再从印堂向两侧沿眉弓至太阳往返5~6%;然后以一指禅推法沿眼眶周围治疗,往返3~4次;最后从印堂沿鼻再从侧向下经迎香沿颧骨至两耳前,往返2~3次。治疗过程中以印堂、神庭、睛明、攒竹、太阳穴为重点。

(3)沿上述治疗部位,用双手抹法治疗,往返5~6次,抹时配合按睛明、四白穴。最后双手对按枕后风池穴1分钟。

(4)用扫散法(五指微屈,指尖随腕动而沿弧形挠擦运动,多用于头侧部)在头两侧耳尖上方即胆经的循行部位治疗各1分钟。

(5)从前头顶部开始用五指拿法到颈项,转用三指拿法,配合揉按、拿风池穴3~5次,再拿两侧肩井穴5~10次。

(6)医者站于患者前侧,嘱患者正坐,眼睛睁开,口紧闭,呼吸均匀,然后用掌根拍击囟门3~5次(囟门在印堂到大椎穴边线前1/3的部位)。

26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随症加减(1)虚证:症状为多梦易醒,心悸健忘,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舌质淡,苔薄,脉细弱,基本手法再加①患者坐位,医者站于患者一侧,一手扶肩部,一手擦胸部,左右往返,自上而下5~10遍,随后换一手如上次序擦背部5~10遍。②患者坐位,医者马步裆势于其后,双手放于其液下,自上而下搓动,反复10~15遍。

(2)实证:症状多为不易入睡,性躁易怒,脘闷嗳气,腹中不舒,大便干结,苔腻浊,脉滑数。基本手法再加:①患者仰卧,医者坐于一旁,用一指禅推法操作于中脘、气海、关元、天枢穴,自上而下往返5~10次。②患者仰卧,医者单掌置于脐上,以脐为圆尺,作逆时针摩腹,范围由小到大3分钟~5分钟(摩腹顺时针为补,逆时针为泻)。

对于失眠患者,鼓励坚持体育锻炼或练功。器质性病变引起的失眠,应重视病因的治疗。

注意事项(1)应用推拿疗法治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2)对有结核性或化脓性骨关节病,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3)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4)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过后,不宜立即施用推拿手法。

8.%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的外气,以“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内气法和外气法。内气法又阴阳功法和五行功法,外气法又分输气法和抽气法。气功疗法具有平秘阴阳、疏通经络吗、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及扶正祛邪等功效功法一:睡前功(1)调身:睡前功就是躺着练功,或仰卧,或侧卧,切不可俯卧。头部尽量高于身体,以保持呼吸流畅为宜。舌微抵上腭,两眼微闭,令朦胧人然。

(2)调息:就是进行呼吸的调整和锻炼。练功开始,行腹式深呼吸三遍;此后即采用自然呼吸法,就是平时的呼吸方法,呼吸不用力、不过度。练功过程如出现气不舒畅、胸闷时,则可采用深呼吸(即延长呼气)加以解除。逐步向深长。

下沉的呼吸阶段发展。

(3)调心:就是诱导思想入静,运用意识指导进行自我调整。默念“我心情舒畅,神态从容;我飘飘若仙,如入云中;我气血运行,经络畅通;270失眠我意守丹田,静极从容。”当念“我心情舒畅······如入云中”时,感觉自己非常轻松,如神仙之踏云,飘飘然如处真空。念“我气血运行······静极从容”,内视(好像眼睛从里看到一样)丹田,感觉自己处于很静很静的空间,自身松极静极;假想有股起于头顶中,顺太阳穴下,至人中入上腭穿舌尖下达丹田,静守丹田,数7次(一呼一吸为1次),即引气下涌泉穴,依依数7次(气血冲击涌泉为1次),静守涌泉穴,再引气上达丹田吗,固守丹田。经意识诱导,便有蚁爬,小腹微热或有咕咚声想,坚持静境。收功时引气绕丹田逆时针转36次,复顺时针转36次然后自我提醒,我要收工了。

功法二:卧功听息法(1)练功姿势:采用侧卧势。在上床睡觉前,首先把思想安定下来,排除杂念,使身心达到坦然舒适、心平气和。接着全身放松,在床沿上稍静坐片刻。然后采用头朝东,脚朝西,面向南放,左侧卧床上;枕上与肩高,侧卧时以颈部感到舒适为度。左手拇指指腹抵触左耳垂背面之凹处,指前侧抵住“安眠穴”;食指和中指并拢伸直,食指和中指指腹紧贴“太阳穴”,食指和中指指腹分别抵触左额角“头维穴”和“本神穴”;无名指顺其自然伸直放置左额部;小指指腹抵触“印堂穴”,如此,左侧面部压住左手,置枕头上,左腿屈膝,右腿自然伸直放置在左腿上;右手手掌放松,放置右大腿上;眼垂帘或微闭;舌抵上腭。

(2)呼吸:开始时,以自然呼吸为主,等自己感到呼吸平静后,即改做深呼吸。做深呼吸时,要求均匀、缓慢、细长。

(3)意守:开始时,意念集中在倾听自己的呼吸声音,当听到脉搏跳动声后,即把意念集中在倾听自己的呼吸、脉管搏动声上。几分钟后,即能听到自己体内的呼吸。脉搏跳动和血液流动“隆隆”之混合声;此时,意念开始放松,采取似听非听。久之,便会使你渐渐进入梦境。

如果一觉醒来需要翻身,则改为右手手指抵触头部各部位之穴位,变左侧卧式为右侧卧式,继续练功就是。在练功中,要求全身放松,顺其自然。如能坚持锻炼,失眠症就会很快消失。

功法三(1)上床前宽衣解带,仰卧床上,全身自然放松,双目轻合,两手叠置于肚脐之上,男子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女子反之。双手劳宫为手之心,丹田为身之心,使三穴位于同一点上,意为三心合一。

(2)用轻意识调匀呼吸,注意注头顶百会穴,使其生气,气生则百会温暖。

后以意领气,由上而下下引至脚心涌泉穴再使气冲出涌泉,离脚3尺。如此3遍,谓之洗身。洗身后使人舒适百倍,轻松异常,入蒸气蒸腾。

27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3)心、眼、耳用意轻轻地注意丹田,心中默念:“心在肚脐,眼在肚脐,耳在肚脐。”如此反复再三,大约3~5分钟即使人如腾云驾雾,眼前一片昏暗。再默诵数遍,即可进入梦乡。

如要强身祛病,可于腾云驾雾、眼前一片昏暗之时,停止默诵,只用心、意注视肚脐,使之生气感。再以意守气宇腹内盘转,由内向外,男之逆时针而旋,女子顺时针而旋,转36圈,把气引归于丹田,再引丹田之气到命门,由命门到丹田,如是反复两次。最后把气由丹田归于会阴(下气海)穴,再向周身四肢扩散而收功。

由此进入睡眠无需要默诵,只需静卧数秒便可入睡。许多失眠者用本功,均1周之内解除失眠痛苦,第二天精神百倍,即使只睡四五个小时,亦可起到不练功时的七八个小时睡眠的效果。

注意事项(1)练功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宜宽衣解带,选择空气新鲜且幽静的练功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2)按照中医辨证确立治则,根据治则选择适宜的意念了、呼吸及形体功法,组成套路,进行练功。病机不变,则宜固定套路练功。

(3)正确掌握功法。意念功不能过于浓重,呼吸功不能过于勉强,形体功应当考虑体质情况。如果出现练功偏差,应当及时调查功法或请气功医师予以纠正。

(4)本疗法均具有一定的偏性,治疗应当以平为期,切忌矫枉过正。

(5)应用本疗法时,应当暂时停止性生活或减少性生活的次数。

(6)精神病患者,一般不宜用本疗法。

(7)妇女月经期,一般避免意守小腹部位。

9.%放松疗法(生理调适法)一般认为,太极拳、气功、按摩、健身走、慢跑、打乒乓球等都会有助于缓解神经衰弱。医学实验表明,神经衰弱患者每天做较长距离的散步(2~3公里)有助于调整大脑皮层的兴奋和抑制过程,减轻血管活动失调的症状,如头痛等。

专家认为,神经衰弱患者体力较好者可参加短距离的拉链或旅行参观,以转移注意力、改善情绪、锻炼体力。情绪较差、精神萎靡的患者适宜进行提高情绪的运动,如乒乓球、篮球、划船、跳绳、踢毽子等,或每天清晨到绿化地带、树林深处,或是阳台、庭院进行深呼吸,这样对调节神经很有神益。临床上见到许多神经衰弱患者就诊最勤,服药最认真,但症状消除不满意,患者感到很苦恼;有的甚至怪罪于医生把病诊断错了,医生也感到很棘手。其主要原因是患者对该272失眠病的本质缺乏正确认识。因为神经衰弱的本质属心因性疾病范畴,常有许多心理、社会因素存在。如果这些病因不去除,单纯依赖药物,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是不能解决根本问题的。即或暂时有效,也是不能持久的。有的患者治病心切,急于求成,一味要求药到病除,结果欲速则不达,这也是此病久治不愈的原因之一。

应该说,神经衰弱多为缓慢起病,病程一般较长,几年或数十年不等。本病的症状可时轻时重,而病情的波动常与情绪变化有关。如果患者情绪较好,则病情明显减轻;反之,则病情加重。因此对本病的治疗首先应该寻找病因,进行心理治疗,消除发病的精神因素,其次才是药物治疗、物理治疗等综合措施,配合合理的生活方式、作息制度和体育锻炼,神经衰弱的治疗效果会是很好的。病程短者,在多数病例可在半年至2年内缓解;病程超过2年的,则只好所需的时间相对较长一些。有位青年人介绍治愈的经过,其主要经验就是正确估计自己,正确对待疾病与挫折,发挥自己的优势,克服自己的弱点,振作精神,有计划地定时参加体育锻炼、学习、工作、访友、娱乐,并保证足够的睡眠时间。只经过短短2个多月的心理和生理调适,他的神经衰弱就完全被治愈了。

10.%意示入眠治疗(1)存想入寐法本法首载于元代李冶《敬斋古今》。据作者称其50岁够苦于每晚不得安寐,后“得闲闲公一说,名‘速睡法’”,操而习之,常年不寐之疾霍然而愈,因而流传至今。

每晚临睡前之际,侧卧位帖枕拥被,身形以自然、松弛、安稳为宜。然后静心剑神,排除杂念,待心神安宁之后,即存想一缕如黄金细线般的真气发自足踵(照海穴处,在内踝尖直下凹陷中,当跟距关节处),沿下肢内后侧足少阴肾经上行,过腰之后两侧上行的真气合二为一,由脊上行头顶,直至前发际,再一分为二,分绕颞至而前听会穴,然后相交于人中,分别环口唇而贯入下齿龈中,复合而为一,直下咽喉,入太仓(即中脘)。稍稍留置片刻不动,想象突然发出热气四肢,青气入肝、赤气入心、白气入肺、黑气入肾,四肢气满,则真气复下脐,过阴交(脐下午寸)后一分为二,分别下膝、臁、足背而直抵第三趾趾尖,再回折至涌泉、足踵处。一般失眠者存想5~7遍,已可入睡;顽固者,行之10余遍,亦可进入梦乡。

(2)操纵入寐法操纵入寐法载于清初养生家曹庭栋《老老恒言》,后世医家如俞震等对此颇为27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推崇,认为是治疗失眠的良法,足可“补轩岐所不逮”(《古今医案按》)。本法包括操法、纵法、寓操于纵等方法。

①操法:即集中意念于某一处,使心神剑聚而不纷弛,通过入静的方式诱导入睡。曹庭栋列举了“贯想头顶”、“默数鼻息”、“返观丹田”等方法来排除纷至沓来的各种影响入睡的杂念,其实这些方法也就是气功所讲究的“入睡”功。

因此,采用诸如意守丹田、默数出入气息、存想等任何一种方法,都可收到断杂念、;敛心神的入静效应,造就一种单调宁静的意境而诱导入眠。

②纵法:运用本法是任其思绪自由驰骋,以求心身由轻松而渐趋恬静,以安然入睡的一种方法。上床欲寐之际,放松身形百骸吗,然后一任思绪缥缈游荡于轻松恬静之境,即不必担忧无法入睡,也无须强求排除杂念或意守存想,即可逐渐产生朦胧睡意而入梦乡。纵法对精神过分紧张,或心既时刻萦牵某事而无法释怀,或以操法意念偏紧而久久不寐者尤为适宜。

③寓操于纵法:即揉合操纵二法之长处而成的一种诱导入睡方法。陆以在《冷庐医话》中指出:“(《老老恒言》)二法之中,纵法尤妙。盖操则心犹矜持,未极恬愉之趣,不若纵之游行自在也。特恐稍涉妄想,即难奏效,尤当寓操于纵为佳。”据该书所称,路氏之师患有劳心而致怔忡不寐之证,经人传授寓操于纵之法而获效。其法为:每夜就枕后,收敛此心勿萌杂念,但游思于平素厉阅钟爱之山山水水,一任神驰心往,不加干预。心神所系,久而有定入静,“心渐即于杳冥之中,则不期寐而自寐矣。”(3)默念松静入寐法默念是自我意示的常用方法之一,将之用以诱导入寐,也是治疗失眠的有效方法。一般多可在入睡之前,取仰卧式,将全身肌肉放松,安置稳妥,然后微合双眼,呼吸轻柔自如,心中默念“松”、“静”二字:呼气时默念“松”字,同时想象全身松弛,骨节皆解,如浮于水面;吸气时默念“静”字,想象心中一片安静,虚空无物。默念松静二字时不可默念二字时不可出声,只是存相于心中,并随着轻柔自然的呼吸一松一静,交替进行。本法无须意守,亦不必强求排除杂念,只需配合自然呼吸略作默想,即可由身形松弛而逐渐产生浓重的睡意,安然入寐。

(4)摩涌泉法涌泉是卫气夜间由阳入阴之处。在睡觉前以一手握足,另一手摩擦涌泉穴,直至足心发热,再换另一侧涌泉摩擦至热,也可直擦至足心微似有汗。本法有滋肾水、壮腰腿、增脑力等功效,可以治疗肾虚、足脚痿失眠等症。对顽固性失眠症,再运用意示入眠法之前热摩涌泉穴有较好的疗法。清人张大复在《梅花草堂274失眠集》中记述其体质孱弱,素不喜寐,经以本法搓摩涌泉百十次,每每“触床,卧不及鼾,觉神血清稳,梦亦无异”。

注意事项(1)睡眠姿势对能否安然入睡和睡一个好觉有相当大的关系。古代医家的经验和最近的研究均表明,睡眠时宜采取侧卧位姿势,而以右侧卧式为最佳。

(2)宋人邵康节撰有《能寐吟》,谓“大惊不寐,大忧不寐,大伤不寐,大病不寐?行于无事。”强调失眠者排遣各种心理因素的干扰至为重要,可为失眠者之座右铭。

(3)本法介绍的各种意示诱导入睡方法,均应按照其操练方法和要领进行,并且唯有由生疏而渐渐至熟练,才会达到理想的诱导睡眠效应。

11.%音乐疗法音乐疗法是使人处于特定的音乐环境,感受音乐的艺术意境,娱神悦性,宣调气血,以产生养生治病效应的一种治疗方法。音乐的旋律、节奏、节拍、速度、力度、音区、音色、和声、复调、调式、调性以及歌词内容等皆可影响人的情志及脏腑机能,故不同的音乐有不同的治疗作用。

音乐对人体情志于脏腑的影响,古人早有认识。如先秦文献《乐记》中论述哀、乐、喜、怒、敬、爱等不同的情志,可相应地产生、缓、发散。粗,直廉。

和柔等不同的声调;反之,在不同的音乐环境下,可相应地使人产生不同的情志和行为。如《乐记》曾述:“志微、噍杀之音作,而民思忧;噍谐、慢易、繁文、简节之音作,而民康乐;粗、猛起、奋末。广贲之音作,而民刚毅;廉直。劲正、庄诚之音作,而民肃敬;宽裕。肉好、顺成、和动之音作,而民慈爱;流辟。

邪散。狄成。涤滥之音作,而民淫乱。”《黄帝内经》极重视音乐与人体的关系,多处论述“宫、商、角、征、羽”五音(《乐记》已有五音记载)分别相应于“脾、肺、肝、心、肾”五脏及“忧、悲、怒、喜、恐”等五类情志活动。中国先哲的论述,为后世开展音乐疗法奠定了基础。

有关音乐养生治病、益智延寿等作用的古代文献颇多,如三国时期著名养生家。音乐家嵇康,在其音乐专著《声无哀乐论》及养生专著《养生论》中,对音乐养生益寿有较多论述。唐代尚有专以益寿为名的乐曲,如《长寿乐》等。散见于《二十四史》中的记载,如《汉书·礼乐志》载:汉元帝为太子时,曾患健忘,皇帝名人与太子殿奏乐曲《洞策颂》,并配合“度颂奇文”等,而使元帝记忆力得以恢复。又如《旧唐书》载:“皇甫每思涸则奏乐,神则著纹。”说明音乐确可益思增慧,激发写作灵感。

明清时期,音乐作为一种治疗手段渐被医家所重视。张景岳《类经图翼》及27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清》。徐灵胎《乐府传声》等著作对音乐疗法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近代科学技术的发达,为发展音乐疗法提供了更好、更多的条件,中医界也博采众方,在音乐疗法中不再局限于传统音乐其乐器,使音乐疗法更加丰富多彩。

用安神镇静法。选择具有舒缓、低慢、轻柔、婉转、幽雅等特点的乐曲,以收安神定志。镇静安眠等效果,多用以治疗心情偏激类病症。常用的民族乐曲如古筝独奏《春江花月夜》,二胡独奏《月夜》,高胡独奏《南渡江》以及《病中吟》。《催眠曲》、《渔光曲》等。

注意事项(1)病者在收听音乐时,应尽可能排除各种干扰,是身心沉浸于乐曲的意境之中。

(2)某些乐曲兼具两种以上的作用,须灵活运用,并避免有悖病情的内容。

(3)播放音乐时,须注意控制量,一般有40~60分贝即可,用于安神还可更低些。

(4)在一个疗程内,乐曲可在同类范围适当调剂,以免使病者感觉单调乏味而影响疗效。

12.%梳头疗法梳头疗法是用木梳梳头,以此防治疾病的一种疗法方法。

梳头早已成为人们色一种生活习惯,后逐渐被用于防治疾病。据传宋代文学家苏东坡,常每天早晨用手指梳头二三百次,借以醒脑提神,保健延年。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中指出:“梳发,疏风散火也。”用木梳由前额经头顶梳向枕部,先轻后重,早晚各1次。早晨每次梳10分钟,晚上临睡前梳15分钟。

注意事项(1)本疗法见效较慢,患者不可操之过急,要持之以恒。

(2)梳子不能用塑料或金属制品,以桃木梳为最佳。

(3)梳头时,开始不能用力过猛,宜先轻后重,先慢后快,以免刮破头皮。

(4)凡治疗头面部以下的疾病,不宜用此疗法。如头面部有疮疖痈肿溃破者,应停止本疗法,等病愈后再进行。

(5)在治疗的同时,可以配合以药物、按摩、针灸、指针、点穴等以求尽快取效。

276肥胖症肥胖症一、什么是肥胖症肥胖,曾经是富有的象征,被称为“发福”。其实这种说法不仅过时了,而且也不科学。随着医学研究的发展与科学知识的普及,人们认识到肥胖并不是健康的标准。那么什么是肥胖症呢?人胖一点,不能叫肥胖。医学专家给“肥胖”下了这样的定义:肥胖是当人体摄取过多食物,而消耗能量的体力活动减少,摄入的和能量超过了机体所消耗的热量,过多的热量在人体内转变成脂肪组织大量蓄积起来,导致脂肪组织的量异常的增加,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上,有损于身体健康的一种超体重状态,简单地说,肥胖症是脂肪细胞病理性增加的一种状态,我们一般把身体局部的脂肪堆积称为脂肪过多症,全身性的常称为肥胖症(肥胖的英文Obesity,也是指人体的脂肪含量过剩)。

肥胖症也是可以认为是经济生活条件好的社会人群的一种营养失调性疾病。

我们都知道营养缺乏会导致疾病,营养过剩有时也会造成疾病,肥胖症就是这样一个例子。肥胖是体内含有多余脂肪的病态,是营养过剩造成的体重增高状态,属于代谢性疾病。

应当注意不要把肥胖与体重增加混为一谈,人体体重的增减,一般说来蛋白质的变动很小,所变动的几乎均为脂肪和水分,一些人肌肉发达、水肿、腹水、妊娠等均可使一个人体重超过标准体重。

青春期肥胖症的发生率一般在20%~30%左右。1971年联邦德国调查结果,女性青春期肥胖的发生率为27%,男性为23%。

人有肥瘦之分,那以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是胖还是瘦呢?这当然必须有个参照值,这个参照值我们就称它为标准体重。人的体重各不相同,这是因为每个人的年龄、身体素质、骨髓结构和所从事的工作各异。我们不需要一个统一的体重标准,但需要知道不同性别、不同身高的人的标准体重,这样才能知道自己是否肥胖,不使自己的体重与标准体重相差太远。所谓标准体重就是以身高为基础,27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按一定比例系数推算出的相应体重值,也称为理想体重。因此标准体重主要与身高有关,不受测试者营养条件。种族及年龄影响,但不适用于超力型(以肌肉增加为主,如健美及举重运动员,虽体重增加,但脂肪组织在总体的比例并不高,甚至低于正常人)人群。目前在我国尚无统一的标准体重数据。现介绍几种常用的计算标准体重的方法。

(1)成年:身高[(厘米)-100]×0.9=标准体重(千克)(2)男性:身高(厘米)-105=标准体重(千克)女性:身高(厘米)-100=标准体重(千克)(3)我国有关单位结合本民族实际情况为我们制定了标准体重的计算公式: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50(千克)南方人标准体重=身高[(厘米)-150]×0.6+48(千克)前者适合长江流域以北的省份,后者适合于长江流域以南的省份。

(4)计算机体重指数,即将体重(千克)除以身高(米)的平方,若所得数值大于24为超重,大于26为肥胖。

(5)儿童标准体重的计算,简单的方法是:1~6个月:出身体重(千克)+月龄×0.6=标准体重(千克)7~12个月:出身体重(千克)+月龄×0.5=标准体重(千克)1岁以上:8+年龄×2=标准体重(千克)由于人的体重与许多因素有关,很难完成符合标准体重。也就是说,难以用一个恒定值来表示,而应当是一个数值范围,我们称之为正常值,一般在标准体重±10%以内的范围。超过这一范围,就可称之为异常体重。

(6)肥胖度测试法:肥胖度=[实际体重-标准体重÷标准体重]×100%%%%%%%%%肥胖度:>10%~20%为肥胖>50%为重度肥胖①标准体重测试法:我国肥胖研究人员大多采用超过标准体重的百分比判定肥胖的程度。一般把肥胖分成轻、中、重三个等级,其中超过标准体重20%为轻度肥胖,超过30%为肥胖症;超过50%为重度肥胖;而超过标准体重10%时,称为平偏胖或超重,提示人们要注意自己的体重增加了。

②体重指数法:小于或等于25者为超重,20~30为肥胖症;体重指数大于40为重度肥胖症。

肥胖的主要危害不在影响人的美观,而是在于肥胖可以带来很多健康问题,如寿命缩短、合并症多等。

278肥胖症1.%死亡率升高肥胖导致人们死亡的危险率增加。临床观察表明,由于肥胖引起的生理、生化、病理等一系列变化,降低了人们的工作能力,并症增多,肥胖人的寿命一般比正常体重人减少10~12年。资料还表明,随肥胖程度的增加,死亡率也相应升高。如40~49岁年龄组中,标准体重的死亡危险率为94%,而超过体重30%的人的死亡危险率是150%。美国生命协会的调查资料显示,与正常体重相比,超过比标准体重50%者其死亡率增加30%,超过标准体重100%者其死亡率增加150%。

由此可见,中度或严重肥胖者的死亡率明显增加。

2.%糖尿病长期持续肥胖者,糖尿病发病率明显增高。有人统计成人糖尿病发病率在肥胖病人中4倍于非肥胖成人。而在胰岛素非依赖型糖尿病患者中,80%是肥胖,60%肥胖患者有糖耐量异常。一般情况下,肥胖伴有高胰岛素血症,故认为肥胖与糖尿病有密切关系。

肥胖之所以引起糖尿病,有学者认为肥胖者的细胞特别是脂肪细胞对胰岛素不敏感。为了满足代谢上的要求,胰腺必须分泌出比正常高5~10倍的胰岛素。也就是说,肥胖者比正常人需要更多的胰岛素,以使葡萄糖得到正常利用。久而久之,胰脏发生疲劳,最终不能充分生产胰岛素。40岁以后的糖尿病病患者肥胖率约为70%~80%。

肥胖而又合并糖尿病的患者与单纯糖尿病患者相比,其死亡率明显增高。肥胖合并糖尿病患者在采用节制饮食等措施以后,糖尿病的病情亦有所减轻,因此对此类患者来说,更应注意采取减肥措施。

3.%高脂血症正常人血脂的含量,胆固醇为180%~230%,甘油三酯为120%~130%,β-脂蛋白为240%~480%。高脂血症时,胆固醇、甘油三酯等均高于正常值。高脂血症时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等的危险因子。

4.%高血压高血压是肥胖者常见的并发症。Kannel通过普查发现,30~39岁年龄组以及40~49岁年龄组中,无论是男性或是女性,肥胖程度越高者血压就越高。肥胖引起高血压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肥胖病人脂肪增多,导致血循环量明显增多,使之在正常心率条件下心搏出量要增加很多才能维持人体的正常功能。心脏长期27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负担过重,就会造成左心肥厚,血压升高。另外,由于肥胖人的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机体长期处于一定程度的水钠潴留状态,从而进一步增加了血液循环量,故而加剧了高血压。

5.%动脉硬化肥胖本身就是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而且肥胖的合并症如高血压、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也是促进动脉硬化的危险因子。Hubert等的研究结果证明,肥胖者心血管病变以及脑梗死得发生率较高,尤其是50岁以下的中年肥胖者。肥胖合并动脉硬化,容易发生冠心病,可能是由于过多的体重引起心脏负担加重和高血压,高热量的饮食又容易引起冠状动脉硬化,而肥胖患者本身体力活动减少又使其冠状动脉硬化的侧支循环不良所致。

6.%脂肪肝肥胖病人往往合并脂肪肝,,这已为近代研究所证实。肥胖合并脂肪肝的特点是内因性脂质增多,尤其是含有软脂酸的三酸甘油酯增加明显。

7.%胆石症日本学者1982年的研究证实,胆石症患者中有50%~80%的人是肥胖者。中年肥胖妇女尤其容易发病。肥胖合并胆石症的原因与饮食以及胆固醇代谢等因素有关。如果饮食中脂类含量较高,常容易发生胆石症。此种胆石症的主要成分为胆固醇。胆结石于肥胖症者的胆固醇代谢紊乱有关。

8.%妇科病肥胖病人易患月经不调、不孕、乳腺癌等疾病。日本学者1976年的调查发现,单纯性肥胖症患者中约50%~60%有月经不调,其中比较常见的是月经过少和无月经。又有报道,肥胖患者中有13.3%的患者是不排卵的妇女。当这种病人体重减轻时又可重新排卵。

9.%其他疾病肥胖者还容易患痛风症、胰腺炎、脂溢性皮炎、念珠菌病、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扁桃体炎痔疮等。

中医认为肥胖的起因,不外以下几个方面:(1)先天禀赋:即现代医学所述的遗传因素。

280肥胖症(2)饮食因素:中医学认为肥胖多是由于素嗜肥甘饮食,日久则使脾失健运,脾胃受损,水谷不化,蓄积体内,转化为膏脂,充溢于身,则成肥胖之人。

(3)劳逸因素:中医认为“久卧伤气”则气虚。“久坐伤肉”,脾主肌肉,脾虚气虚,都会使气不畅,运化失调,代谢不利,稍微聚为膏脂则可发肥胖之症。

(4)年龄因素:年高气衰,肾气渐衰,五脏六腑功能减退,饮食水谷不能正常运输,导致肥胖。

(5)脏腑功能失调:由于气血虚衰,肝郁气滞、脾虚失运。肾虚气化失职;内伤久病,痰浊内生,或外受湿邪,使痰湿蓄积体内而肥胖。

总之,对于肥胖形成的机制,中医一向认为与痰、湿、气虚等因素关系最为密切,中医有“肥人多痰,多气虚”之说,其病理变化所涉及的脏腑是脾、肺、肾。三者又以脾运失常为关键。

二、胖肥病的典型表现胖可以开始于任何年龄,有自幼肥胖者,有从20~30岁开始肥胖者,有从40~50岁开始肥胖者。一般来说,40~50岁的人开始肥胖者较多,其中又以女性尤为多见。老年人虽有肥胖的倾向,但发展到重度者较少。

男性肥胖患者脂肪的分布以颈及躯干部为主,四肢较少;女性肥胖脂肪分布以下腹部、臀部及四肢为主。

外观上看,轻度肥胖中壮年人显得庄重或福态,有时则给人一种强壮感;中度或重度肥胖者随肥胖程度的增加而出现活动力低下,并容易出现一些神经官能症状。如老年肥胖者同时又合并脑动脉硬化则各种动脉硬化的症状更加明显。

肥胖患者由于皮下脂肪厚,身体散热差,故多容易出汗。夏天,尤其在气候潮湿的日子里,肥胖者比正常人更易感到不适和难受。

肥胖症主要表现为体重超重,当然还有皮下脂肪的厚度增加。肥胖除了人体的脂肪过度堆积外,还可以表现下列症状:如胖人怕热又怕冷。怕热是因为肥胖之人皮下有较厚的脂肪,体内的热量不易由皮肤散发出来,犹如穿了一件贴身皮袄,因此多汗,容易疲乏,常有下肢水肿静脉曲张、皮炎等。胖人也怕冷,有专家认为胖人将食物转变为热量的效率低,在寒冷时产热不足而常常会比一般人还怕冷。肥胖者的氧消耗量较正常增加较多,故多不能耐受重体力劳动,一般多有不适,如头痛、头晕及心悸、气短等。当特别肥胖是更容易缺氧,使二氧化碳潴留,产生嗜睡,更由于体重负担过大,使关28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节退化,可有腰疼,关节痛,影响活动和走路。体胖也易引起呼吸功能障碍,常于生活是气喘吁吁,这是缺乏氧气的表现,胖人的耗氧量较正常人可增加30%~40%,有二氧化碳的潴留等改变。

女性肥胖可有月经异常、无月经或月经过少,这主要因为卵巢功能的障碍所引起或有不孕症,也可引起子宫内膜的癌症等疾病,妊娠时期肥胖容易患妊娠中毒症,分娩时产生产褥热等合并症也比较多。此外,肥胖也易患脐疝、结肠癌、乳腺癌等疾病。男性肥胖也可出现性腺功能不全等症状。当出现上述的体征和症状时,不要惊慌失措,要通过仔细分析,抓住肥胖这个主要矛盾,则上述的体征、症状就会相继消失,使你重新获得健康。然而也必须注意有无各系统的器质性疾病,必要时经过医生做出诊断。肥胖患者由于脂肪过多及代谢和内分泌方面的障碍,各系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尤其是循环和呼吸系统。现将常见的一些系统症状叙述如下。

1.%循环系统肥胖症初期或轻者自觉症状并不明显,但当肥胖发展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不同程度的症状,如脉搏加快、心慌、心律不齐等。此主要是由于体内脂肪组织增多导致血液循环范围扩大,从而加重了左心室负荷。体重增加及进行体力活动时亦可加重左心室的负荷。因此肥胖可对心脏产生不良影响。

重度肥胖者常出现循环血容量、心搏出量、每分钟输出量增高以及高血压于动脉粥样硬化等,故可引起心肌负担过重,左心室肥大。日久可发生心力衰竭,甚至猝死。不少肥胖者可以发生明显下肢水肿,也容易出现下肢静脉曲张。

2.%呼吸系统肥胖患者常表现呼吸频率增快,甚至呼吸困难、端坐呼吸等。此由于腹部脂肪增多使横膈上升,纵膈内以及胸腔周围的脂肪增厚,导致胸腔狭小,故引起呼吸增快。此外,肥胖患者还容易发生慢性支气管炎,而心脏病变又可进一步加重慢性支气管炎的症状。有些肥胖患者常易合并Pick%Nickian综合征,表现为多食、嗜睡等。

3.%消化系统肥胖患者一般食欲亢进,饥饿感较强者尤为多见。

胃的障碍可由于过食于过饮等引起,以胃酸低下性胃炎多见。

由于腹壁脂肪增多、腹腔狭小、腹压减退。横膈肌运动减少。身体运动减少282肥胖症等原因,可导致便秘。

肥胖者亦容易发生痔疮,此情况可与排便困难形成恶性循环。

4.%泌尿及生殖系统泌尿系统方面,肥胖患者容易患肾脏疾患,如肾结石。

生殖系统方面,肥胖症患者易发生生殖功能减退。男性可出现阳痿、不育、类无睾丸、性欲减退等;女性多有闭经、不孕。伴有多囊卵巢者,有经少、闭经、多毛、男性化等症候群。由于脂肪沉着,女性乳房常异常肥大。

5.%皮肤肥胖者皮脂腺分泌功能亢进,皮肤汗多,易患皮疹、湿疹、疮疗等。由于下肢静脉曲张可出现下肢踝关节等部位的水肿。

6.%神经系统肥胖患者可以发生气质与性格上的改变,如表现为怠倦、对食物不关心、易疲乏无力等。

有些肥胖患者的认知能力于智力亦较低。

肥胖者易患神经痛、肌肉痛、腹部沉重等症状。

7.%内分泌系统肥胖者的空腹血糖及餐后血浆胰岛素常高于正常值,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及游离脂肪酸常增高,呈现高脂血症与高脂蛋白血症,因而容易诱发糖尿病、动脉粥样硬化、冠心病、胆石症等。

甲状腺功能一般正常,但如进食多时,T3值可以偏高,基础代谢可以偏低。

血中皮质醇及24小时尿皮质类固醇排出可偏高,但地塞米松日夜周期改变正常,表明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而上述的变化乃是由于肥胖引起。

8.%并发症肥胖症患者常并发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动脉硬化、脑血管疾病、高脂血症、脂肪肝、胆石症、痛风等病症。

28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三、中医如何对肥胖病的辨证施治1.%气虚型病见形体臃肿,头晕乏力,不耐劳累,易出汗,精神不振,易打瞌睡,舌苔薄腻,脉濡缓。中医有“肥人多气虚”之说。由于饮食不节、寒温失调、思虑劳倦、久病体虚等,均可导致脾胃气虚。脾胃气虚,升降失调,水谷精微不能化生气血,内灌五脏六腑,外注四肢百骸,蓄积体内则化为痰湿,流溢机体内外形成肥胖。气虚清阳上升乏力,故头晕乏力,不耐劳累;气虚卫外不固,则易出汗;舌苔薄腻,脉濡缓,皆气虚之形象。

2.%脾虚湿盛症见头晕,头重,神疲乏力,精神衰少,大便干结,小便少,下肢凹陷性水肿,舌质胖、苔薄百,脉缓。中医认为“肥人多痰湿。”饮食不节,饥饱失常,损伤脾胃,水谷精微代谢紊乱,津液留滞而为痰湿,水谷精微停滞而变生膏脂,故变现为身体肥胖;痰湿中阻,清阳不升,脑窍失养,故头晕、头重;脾主四肢,脾虚阳气不达四肢,故神疲乏力;气虚推动无力,故大便干结;湿性属阴,其性趋下,水湿流注肌肤,则下肢呈现凹陷性水肿;舌质胖、苔薄白,脉缓,皆脾虚湿盛之象。

3.%脾胃实热症见多食,体肥健壮,消谷善饥,面色红润,口干舌燥,大便秘结(2~3日一行,甚则3~5日一行),舌红苔黄,脉弦有力。由于长期饮食酒醴肥甘,壅阻中焦,脾胃运化失常,大量肥甘滋腻之品不能充分输布化生,郁积日酿成内热。水谷精微积蓄过多,变生脂膏而积于体内,故身体肥胖;积热在胃,消磨水谷,故食欲旺盛;进食越多,内热愈盛,故善饥;热灼津液,故上则口干舌燥,下则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脉弦有力,亦脾胃积热之见症。

4.%肾阳不足症见身体虚胖,面色无华,畏寒怕冷,头晕腹胀,腰膝酸软,乏力,脱发,足跟疼痛,性机能减退,苔薄白,脉细。肾主水液代谢,久病、房劳伤肾以及年284肥胖症老肾亏等致肾阳不足,水液代谢失常,水液停滞而为水湿,水湿外泛,身体虚胖;肾阳不足,温熙失司,故面色无华、畏寒怕冷等;肾主生殖,肾阳不足,则性欲减退;舌脉亦肾阳不足之征。

5.%阴虚阳亢症见体胖,情绪急躁,易怒,食欲旺盛,头晕胸闷,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弦。素体干旺,肝阴不足,致肝旺脾虚,水谷精微运化失职,不能为机体利用,反而留滞而为脂浊,故身体肥胖;肝气不疏,则情绪急躁,易怒;阴虚内热,热消水谷,故食欲旺盛;阴虚阳亢,清窍被扰,故头晕;热伤津液,则大便干结;舌质红、苔薄,脉弦,亦阴虚阳亢之象6.%气滞血瘀症见形体肥胖,胸痛胁胀,烦躁易怒,食欲亢进,月经不调过经闭,大便偏干,舌质紫暗或瘀点、瘀斑,脉弦。好逸恶劳,喜卧少动,导致气机不畅,日久气滞血瘀。气滞不畅,故胸痛胁胀;肝气不疏,则烦躁易怒;所郁化热,热消水谷,则食欲亢进;气滞血瘀,冲任功能障碍,则月经不调或闭经;舌脉亦气滞血瘀之征。

四、肥胖病的治疗方法(一)西药现在的减肥药颇多,但无论西药或中药,都是通过如下途径实现减肥的:一抑制下丘脑食欲中枢,让食欲降低,通过不想进食,达到减少热量摄入的目的;二是刺激新陈代谢,增加机体耗氧量来消耗能量和脂肪、糖的氧化,减少脂肪的堆积;三是刺激肠道,使其吸收营养少一些,排泄快一些,多一些。

目前治疗肥胖症的药物主要有食欲抑制药、增加能量消耗的药、抑制肠道消耗吸收的药物、植物减肥药及其一些正在研究中的药剂如肥胖基因产物等。

食欲抑制剂是指通过抑制食欲,减少热量的摄入,使体重减轻的药物,又称抗肥胖药或消瘦剂。食欲抑制剂主要是通过对人体饱觉中枢的影响;其次是由于全身兴奋作用,使病人易于接受饮食控制。最近还认为与影响下丘脑释放去甲肾上腺素有关。主要为苯丙胺及其衍生物。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食欲抑制剂:28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安非拉酮(二乙胺苯酮,安非泼拉酮)作用特点:本品为一有效的非苯丙胺类食欲抑制药,其副反应发生率低,精神或身体的依赖性小,在世界各地都广泛用于减肥治疗。但由于该药可增加患者心率,升高血压,因此严重心血管疾病和高血压患者一般不易应用本品。

副作用及禁忌:不良反应发生率较低,可有激动、口干、失眠、恶心、便秘或腹泻等不良作用,剂量过大可引起血压升高、惊厥等症状;长期服用,特别是估量时会产生依赖性;伴有严重心血管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亢进的患者不宜使用;孕妇、哺乳期间忌用;使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禁用。

用法及疗程:口服,每次25毫克,每日2~3次,饭前0.5~1小时服用,如疗效不明显而耐受性好,可增加剂量至100毫克/天,即傍晚加服1次25毫克。疗程1.5~2.5个月,显效后加重复2~3个疗程,以后可依据体重减轻情况具体调整。

(2)苯丁胺(芬特明)作用特点:本品失眠发生率较安非拉酮为高,以此避免夜间服用本品。使用本品成瘾性发生率低,短期应用不宜产生药物依赖性。糖尿病人应用本品可改善对胰岛素的敏感性,增强口服降糖药的作用,故亦适用于伴有糖尿病的肥胖患者。

副作用及禁忌: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如口干、失眠、神经紧张、过敏和头痛,随用药时间延长可缓解。由于苯丁胺有升高血压的趋势,并会产生心动过速,所以不宜用于伴有高血压和伴有心血管疾病的肥胖患者的治疗。具有较小的欣快感,成瘾性较低,但长期或大剂量使用仍可引起精神依赖性。

用法与治疗:口服,成人每次8毫克,每日3次,饭前半小时服用。疗程为3~6个月,显效后可减少剂量或间断服用以维持疗效。

(3)苯丙醇胺作用特点:本品作为非处方药感冒时局部和全身用作减轻鼻充血剂及全身用作食欲抑制剂,在包含调整膳食、运动、行为等内容的综合减肥治疗中,体重减低速度大大提高,耐受性好,但用药4周后抑制食欲的作用逐渐减弱。

副作用及禁忌:少数患者可出现短暂轻至中度精神错乱、头痛、神经质、心动过速、心悸、失眠等;采用推荐用量时不易成瘾,滥用倾向十分有限,25毫克推荐用量对正常患者的血压影响不大,但75毫克则可能增加高血压患者的并发症(如颅内出血,严重的高血压等),因此高血压、抑郁症、心脏病、糖尿病及甲状腺病接受治疗患者慎用。正在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的病人不可用本品,孕妇、哺乳期间忌用。

用法与疗程:口服,成人有效剂量每次25毫克,每日1~2次,最大剂量每日286肥胖症75毫克。

(4)芬氟拉明(氟苯丙胺)作用特点:本品用于单纯性肥胖症的治疗,还可用于伴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及焦虑的肥胖病人的减肥,对后者合用降压药或降血糖药可增强效应,据国内文献报道,本品的减肥效果可靠,服药后3~4天始出现厌食作用,1周后体重可下降4~5千克,有效率为73.1%左右。

副作用及禁忌:本品过量,可引起苯丙胺样症状,如恶心、腹泻。嗜睡、昏睡。口干、头痛和头晕等,并有其特异的变现如旋转性的眼震、下颌持续震颤。

连续服药不宜超过6个月,否则可能产生耐受性及精神抑郁症。精神抑郁症患者及孕妇忌用,严重心律失常、高空作业者及驾驶员慎用。本品对青光眼、癫痫及服用单胺氧化酶抑制剂者禁用。

用法及疗程:口服,第1周每日40毫克,分早、晚餐前0.5~1小时服用,第2~3周,每日30~60毫克,以早、中晚餐前0.5~1小时服用,8~12天一疗程,极量每日不超过100毫克。

(5)右芬氟拉明作用特点;作用同芬氟拉明,但活性较强,服用剂量较小。使用右芬氟拉明12周时平均体重下降3.2千克。本品可使某些病人的糖耐量改善,肥胖合并Ⅱ型糖尿病患者如无精神忧郁,可首选此药。本品治疗量用于伴有高血压的肥胖患者,亦属安全。有研究表明该药可以降低肥胖患者发生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对糖代谢及血脂代谢异常均可产生有益的影响。

副作用及禁忌:主要有口于、恶心、便秘、腹泻、乏力等不良作用,但连续用药可自行消失;心律失常、肾功能不全者慎用,青光眼、孕妇、哺乳期间忌用。

本品偶可导致心脏瓣膜损害,不可与单胺氧化酶抑制药同用。

用法与疗程:口服,每次15毫克,每日2次,疗程不宜超过3个月,以免产生精神抑郁。

(6)吗吲哚(氯丙咪吲哚)作用特点:该药的食欲抑制作用为右苯丙胺的5~10倍,可用于一般的肥胖者,也适用于伴有经。中度高血压或糖尿病的肥胖患者,有效率达82.3%。经8周一个疗程的治疗,体重平均下降6.8千克。吗吲哚的减肥效果肯定,尚有轻度调脂、降压作用,有改善胰岛抵抗的作用,副反应少,可克服嗜睡,是一种有前途的新型减肥药。

副作用及禁忌:有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作用,可产生神经紧张、过敏、失眠。

口干、出汗、恶心、便秘等,严重的心血管疾病(包括明显高血压患者)不宜使28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本品,孕妇、哺乳期间忌用。

用法及疗程:口服,成人每次1~2毫克,每日3次,进餐前1小时服药,疗程8~16周。

另外还有右苯丙胺、苄非他明、苯二甲吗啉、氯苯丁胺、氟西等汀、西布曲明、氯苄雷司等,由于副作用相对而言较多,一般并不常用,有的以被淘汰。

(二)中医民间疗法(民间偏方)1.%汤剂疗法(1)三花减肥方[组成]玫瑰花0.3克,茉莉花0.3克,代代花0.5克,川芎1.5克,荷叶1.0克,通草1.0克郁李仁5.0克,火麻仁5.0克,全瓜蒌12克,佛耳草12克,玉竹12克,参三七1.0克。

[用法]浓煎,喷洒在荷叶上焙干泡茶,每日2包。3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宽胸利气,祛瘀逐饮,利水消肿,活血养胃,降脂提神。主治单纯性肥胖病。

[疗效]治疗50例,达到明显减肥效果这32例,占64%;体重减轻不显著者4例,占8%。总有效率为72%。无效(体重减轻不足4市斤)14例,占28%。

有效病例中体重减轻15公斤者1例,10公斤以上者3例,5公斤以上者8例,4公斤以上者9例,3.5公斤以上者7例,2.5公斤以上者4例。

(2)贾氏减肥方[组成]法半夏10克,陈皮10克,白茯苓10克,炒薏米仁10克,炒苍术15克,炒白术15克,大腹皮10克,车前草10克(鲜者20克),炒泽泻10克,冬瓜皮10克(鲜者20克),炙香附10克,柏子仁15克。

[用法]水煎服。以蕨采作每餐食用。

[功用]功能健脾燥湿化痰。主治痰湿型肥胖病。

[疗效]治疗2例,有1例服25剂,体重从87公斤降至61公斤;1例服6剂,体重从38公斤降至29公斤(儿童)。

(3)减肥轻身乐方[组成]漏芦15克,决明子15克,泽泻15克,荷叶15克,汉防己15克,生地30克,红参6克,黑豆30克,水牛角20克,薏苡30克,蜈蚣2条。

[用法]水煎浓缩至100毫升,每日2次,每次50毫升。体重在90公斤以上每次量可加至75毫升。

288肥胖症[功法]功能益气养阴,清利湿热。主治单纯性肥胖病。

[疗效]治疗51例,服药1星期后,体重减轻0.5公斤以上者48例,占94%,减轻最多达5公斤者3例,平均减轻1.7公斤。连续服药2星期者27例,4例体重减轻达4公斤,平均减轻3.19公斤。连续服药3星期者18例,4例减轻达7公斤,平均减轻4.92公斤。连续服药4星期以上者11例,4例减轻7公斤,平均减轻6.14例。连续服药6星期以上者4例,有2例体重减轻达7公斤,1例达9公斤。连续服药9星期者2例,1例减轻达9公斤。连续服药10星期者2例,其中1例减轻达11公斤。

(4)油皮减肥方[组成]①油麻糕60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海桐皮15克,泽泻9克,苍术6克,白术6克,桂枝4.5克,甘草3克。

②油麻糕60克,薏苡仁24克,滑石18克,茯苓15克,陈皮15克,海桐皮15克,海金砂15克,防己9克,杏仁9克,蔻仁4.5克。

③党参15克,仙茅15克,覆盆子15克,白术9克,茯苓9克,枸杞9克,菟丝子9克,半夏4.5克,陈皮4.5克,甘草3克。

④油麻糕60克,陈皮15克,大腹皮15克,茯苓皮9克,白芍6克,钩藤9克,丹皮6克。

⑤油麻糕60克,苦刺30克,桑枝24克,海桐皮9克,海风藤15克,狗脊15克,川断9克,赤芍9克,苍术6克,独活4.5克,乳香4.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1)方功能温中化湿;主治寒湿型肥胖症。(2)方功能清热利湿;主治湿热型肥胖症。(3)方功能补脾补肾,温阳化湿;主治脾肾阳虚型肥胖症。

(4)方功能疏肝清热利湿;主治肝热挟湿型肥胖症。(5)方功能疏风化湿,活血通络;主治风湿挟热型肥胖症。

[疗效]治疗130例,痊愈2例,明显好转26例,好转88例,无效14例,总有效率为89.2%。

(5)健美茶方[组成](1)山楂7克,泽泻7克,莱菔子7克,麦芽7克,六神曲7克,夏枯草7克,陈皮7克,炒二丑7克,草决明7克,云茯苓7克,赤小豆7克,藿香7克,茶叶7克。

(2)生首乌10克,夏枯草10克,山楂10克,泽泻10克,石决明10克,莱28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菔子10克,茶叶10克。

(3)苍白术10克,泽泻10克,云苓10克,车前子10克,猪苓10克,防己10克,茶叶10克。

(4)大黄20克,枳实20克,白术20克,甘草20克,茶叶20克。

(5)法半夏5克,云茯苓5克,陈皮5克,川芎5克,枳壳5克,大腹皮5克,冬瓜皮5克,制香附5克,炒泽泻5克,车前草5克,炒苍术5克,炒白术5克,茵陈5克,茶叶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消积利湿;主治食滞痰湿型肥胖症。(2)平肝息风,理气化湿;主治肥胖伴高血压。(3)健脾燥湿,利尿消肿;主治水肿型肥胖症。(4)消积通便;主治胃肠实热型肥胖症。(5)健脾祛湿;主治脾虚湿阻型肥胖症。(6)消积散瘀;主治食积血瘀型肥胖症。

[疗效]治疗95例,体重下降0.5~1公斤16例,1.5~2.5公斤20例,3~3.5公斤11例,4~4.5公斤7例,5~8.5公斤14例,9公斤以上2例,无效25例。总有效率为73.69%。

2.%饮食疗法肥胖症的治疗,目前主要有三方面,即饮食疗法、运动疗法及药物疗法,其中以饮食治疗最为重要。前面讲过,肥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营养过剩是促成肥胖的主要原因。在一般情况下,健康人从食物中摄入的热量和所消耗的热量呈平衡状态,否则将会出现体重减轻或肥胖。

从饮食角度来讲,要量出为人。无论个体利用食物的能力如何,只要出入平衡就不会发生肥胖。摄入量包括全天经口咽下的食物、饮料等。只要总摄入量超过人体需要量,多余的部分就会转变为脂肪蓄积在体内,达到一定水平,即跨入肥胖症的行列;饮食结构不合理也是导致肥胖症的因素之一。例如在热量相等的情况下,数量多比数量少的食物更易于接受。尤其在经济条件不够好时,为追求数量,过多进食糖类和脂类食物引起的病例常可见。另外进食的方式也会影响到肥胖的发生。据统计,在同一地区,在一天总食量相似的情况下,每天只进食一餐的比每天进食二餐的人群发生肥胖的比例高,而进食二餐的又比每天进食三餐的发生肥胖的比例高。

饮食疗法的原理和目的就在于适当节制饮食,调整饮食习惯,限制热量的摄入,使热量呈负平衡,使体重逐步减轻。另外,对于肥胖的疗法,药物治疗有副作用,手术适应证有限,且有风险。因此,当前依然推荐控制饮食和增加运动是290肥胖症治疗肥胖的最佳治疗方法。

(1)认识的必要性与坚持的长期性:目前,希望采用饮食疗法减肥的人有两类,一类是出于药保持美好苗条体型的爱美心理;一类是出于认识到肥胖会严重影响到健康。要做到自愿配合减肥措施,必须充分认识减肥的必要性。肥胖不是一天就胖起来的,所以采用饮食疗法减肥必须长期坚持才有效果。尤其是远期疗法,更要求患者长期坚持节制饮食。

(2)食量的减少要逐步减少,绝不能一开始就采取不吃一点东西,不得不躺在床上的办法,重要的是自始至终保持热量进出相对平衡或略有亏损,合理控制热量,以至逐步接近或达到标准体重。

(3)进食的总热量要减少,各种营养成分要搭配好,要保证营养素平衡。不吃动物脂肪(可吃些植物脂肪,如尽可能用菜油、豆油、麻油、茶油等作为食用油),限制糖类食物摄入(如米、面等),吃足蛋白质、维生素、矿物质和水。

(4)饮食应注意调配并简便易行,吃的东西虽然总热量少但品种要尽可能多,尽量避免过于单调,饮食的调配要做到美味可口,并适合肥胖者的习惯和口味。

控制饮食的方法必须简便易行。

(5)在采用饮食疗法减肥时,必须同时进行体育运动,不能单打一。否则,脂肪就不宜持续减下来,那种躺在床上不动,忍饥受饿的减肥方法不可取。

(6)限制食盐及富含嘌呤食物的摄入:食盐能引起口渴并能刺激食欲和增加体重。多食不利于肥胖症治疗,专家建议每天食盐摄入为3~6克为宜,嘌呤克增进食欲和加重肝肾负担,故含高嘌呤的动物内脏应加以限制,不吃最好,如动物的肝、心、肾等。

(7)多食富含纤维素的食物如蔬菜、水果和富含植物蛋白的食物如豆类及其他制品。

(8)多食富含维生素较多的食物及菌类于海产值物。

(9)烹调方法及餐饮:一般宜采用蒸、煮烧、氽、烤等烹调方法,忌用油煎、炸的方法,煎炸食物含脂肪较多,并刺激食欲,不利于减肥治疗。进食餐饮次应因人而异,通常为三餐,当然以能增加次数为好。

(10)早餐不可免:肥胖者本来就易患胆结石,不进早餐者则更易患胆结石症。

饮食疗法有三种形式,一般是根据每天摄食热量多少而区分的:一是短期全饥饿疗法,亦称绝食疗法,这是一个古老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必须谨慎选择肥胖程度较高且没有合并症的,并且愿意合作急于取得疗效的患者。此方法应在医院内,在医院的严格观察下进行。绝食之前一般先用间歇饥饿疗法过渡,绝食时间应由肥胖症的程度和年龄来确定,成年肥胖者以5~14日29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为佳,而未满18岁的以7日以内绝食疗法为好,平均4~5日。在绝食过程中特别强调卧床,补充足够的水分。此法的减肥效果肯定,但难以耐受,且治疗后必须继续使用低热量食品方能巩固疗效,不宜于生长发育期儿童和有严重合并症的肥胖成年患者。为了减缓机体蛋白质的损失,可以容许病人在完全饥饿疗法过程中每日进食鸡蛋蛋白40~60克。

二是间歇饥饿疗法:适用于重度和严重肥胖病人用低热量饮食谱治疗,效果甚微者。即在原低热量食谱的基础上每周禁食1~2天,饮水随便,禁食前后不可增加食入量。此法较全饥饿疗法易于接受。若实在饥饿难忍时可以在常规进餐前吃一个苹果充饥,或用一斤瘦肉煮汤,不放盐,饥渴时喝汤、食肉。此疗法如果能坚持下去,每日热量负差按1500千卡计算,一年52个星期共780000千卡,若全部由机体脂肪组织代偿,就等于一年体重下降9千克多,这是一个非常可观的数字。但必须指出不能在接日的前一日或后一日额外增加食量,否则将抵消疗法。

间歇饥饿疗法在妊娠妇女、糖尿病患者及肝脏病者禁用。

三是持续低热量饮食即不可断食用低热量食品,直至体重减至正常,适用于轻度肥胖患者,仅需限制脂肪和糖类的食量,使摄入的总热量低于消耗量。目前应用最广的是低热量、高蛋白。低糖类食谱,肥胖人进食此种食谱,会迫使体内尽量多消除脂肪库存,但完全不消耗机体蛋白是不可能的。为此必须提供高质量蛋白。如果病人缺乏饱腹感,自觉没吃饱,可用含热量低的蔬菜类来解决。低热量食谱热量究竟以多少为宜,可根据病人治疗前日常食谱热量。年龄。劳动强度,肥胖度来决定。如果低热量疗法有效,患者可表现为体重下降适度,自感轻松有力,腰腿痛好转,愿意活动。

四是饮食有节:做到一日三餐饮食定时定量,不可过饥过饱,不暴饮暴食。

每天食谱可做到以下安排:碳水化合物250~350克(相当主食6~8两),新鲜蔬菜400~500克,水果100克,食油20~25克,牛奶250克(毫克),高蛋白食物3份(每份指:瘦肉50~100克,或鸡蛋1个,或豆腐100克,或鸡、鸭100克,或鱼虾100克。其中鸡蛋每周4~5个即可)。

减肥学学查尔斯王子饭前喝汤,苗条健康;饭后喝汤,越喝越胖。

292肥胖症看一个人的饮食是不是做到了七八分饱,标准有两个:体重和腰围。

理想的体重是:身高减105。比如一个人身高170厘米,体重65公斤,这样就是健康的。

第二个指标是腰围。

英国有句谚语:腰带越长,寿命越短;心跳越快,死得越快。

那么腰带应该多长?男士2尺7寸,女士2尺4寸,这是健康的标准。超得越多,腹部脂肪越多,动脉硬化概率越高。要想变胖,学习日本相扑运动员;要想变瘦,应学英国贵族。每位相扑运动员的体重高达180公斤甚至200公斤,其中的道理很简单:他们一天只吃两顿饭,每顿的饭量很大,相当于正常人饭量的10倍之多,吃后就睡觉。英国查尔斯王子的身材之所以那样好,是因为他的一天吃六顿饭,少量多餐,血糖、血脂波动都很小,整体代谢非常稳定。查尔斯王子六顿饭的时间是:7点、10点、12点,16点、18点和晚上20点或21点。平时上班一天吃不了六餐怎么办呢?控制三餐就可以:早饭中饭多吃,晚饭少吃,早饭吃2/5,中饭吃2/5,晚饭吃1/5。这样下来,身体会自然变瘦,不会反弹。

3.%针灸减肥疗法一[取穴]常用穴:关元、三阴交。

备用穴:据辨证分型而取。

(1)脾虚湿滞:饮食不多,肢体劳倦,气短便溏,肌肉胖而松弛,舌淡而胖,脉濡缓无力。

取内关、水分、天枢、丰隆、列缺、脾俞。

(2)湿热内盛:饮食量多,便结溲黄,口臭难闻,血压时偏高,肌肉胖而结实,舌红苔腻,脉滑数或弦数。

取曲池、之沟、大横、四满、内庭、腹结。

(3)冲任失调:食眠一般,大便尚好,尿频腰酸,月经不调,腹臀胖如水囊,舌胖而谈,脉沉细或濡细。

取支沟、中注、带脉、肾俞、太溪。

[针法]每次常用穴必取,据症型的加备用穴3~4个。进针得气运用不同手法。脾虚湿滞者,三阴交、列缺用补法,余用平补平泻法;湿热内盛者,内庭、29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腹结用泻法,余用平补平泻法;冲任失调者,支沟、中注用平补平泻,余用补法。

手法以提插补泻为主,略作小幅度捻转。每次均留针半小时,隔日1次,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疗效判别标准:①显效:经1疗程治疗,体重下降4公斤以上,或腹围减少10厘米以上;②有效:经1疗程治疗,体重下降2~4公斤,或腹围减少5~10厘米;③无效:无改善,或未达到有效标准。

共治380例,有效率为58.6%~89.0%。其中300例按上述消肿评定,显效75例(25.0%),有效192例(64.0%),无效33例(11.0%),总有效率为89.0%。

疗法二[取穴]梁丘、公孙。

[针法]强刺激法。每次用1穴,针后埋针,留针3天,每日按2~3次,每次按1~2分钟,在饥饿感和进食前10分钟对埋针部位进行较强刺激的揉按。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1周,治疗3个疗程。

[疗效]治疗肥胖症42例,显效(平均减轻7.5公斤)14例(33.3%),有效(平均减轻2.8公斤)17例(40.5%),无效(平均减轻0.4公斤)11例(22.2%)。

注意事项(1)患者在过于饥饿、疲劳及精神紧张时,不宜立即进行针刺治疗。对身体瘦弱、气血亏虚的患者,应取卧位,针刺手法不宜过重。

(2)妇女怀孕3个月以内者,下腹部禁针;怀孕3个月以上者,腹部及腰骶部不宜针刺。三阴交、合谷、昆仑、至阴等穴有通过活血作用,孕妇禁针;即使在平时,妇女也应慎用;对有习惯性流产史者,尤须慎重。

(3)小儿囟门未合,气所在部位的腧穴,不宜针刺。

(4)有皮肤感染、溃疡、瘢痕或肿瘤的部位,不宜针刺。

(5)常有自发性出血或出血不止的患者,不宜针刺。

(6)在位于神经于或神经根部位的腧穴进行针刺是,如病人出现电击样放射感,应立即停针或退针少许,不宜再作大幅度复捻转提插,以免损伤神经组织。

4.%针灸减肥指导性意见针灸减肥是以祖国医学的经络学说为指导,以针灸有关穴位为治疗部位的一种减肥手段。其方法主要包括体针、电针和耳针。体针和电针都是在病症所属或相关的经脉上选穴,耳针则仅涉及到耳郭。在进行针灸减肥的同时,要配合节食、运动等减肥措施,方可达到减肥效果。肥胖症患者可根据自己的年龄及体重来决定是否采用针灸减肥。

294肥胖症从年龄上讲,20岁以前,人体生长发育尚未完全稳定,且20岁以前就开始肥胖的人,大多是自幼过食或遗传因素使体内脂肪细胞增多而造成,属体质性肥胖,减肥治疗一般效果较差,所以20岁以前采用针灸减肥,治疗效果不一定理想。而20~50岁之间的中青年人,由于生理变化要经过一个较长的好动到不好动的过程,每天能量消耗也由多变少,极易产生肥胖,但在这个阶段,人体各方面的功能较健全,故通过针灸治疗较易调整内在机能而减肥,因此事针灸减肥治疗的重点。50岁以上的人,由于体内各方面机能已由稳定趋向衰弱,代谢能力也日益低下,加之减肥治疗时需配合以各种活动锻炼,对于50岁以上人较难做到,所以这部分人针灸减肥效果也较差。就体重而言,当体重超过标准体重20%以后,体内往往会抑制胰岛素分泌,自动减弱对营养的吸收,在此基础上进行针灸减肥治疗,效果就较好。而体重浮动在正常标准的20%以内的人,往往针灸减肥治疗效果不理想。因为轻度增胖对体内体重恒定调节功能影响不大,所以这些人只要通过节食和运动,就可以把体重降到标准体重。

5.%运动减肥疗法根据科学研究和临床实践,我们可以肯定地说,运动不但能增强肌肉,还可减除脂肪。如有人研究发现,剧烈运动后,其热量的消耗克两倍于平时热量的消耗,且运动后能量消耗还要持续15个小时。也有人研究发现,运动还有抑制食欲的作用,特别是高强度运动。

有人研究了体育锻炼对脂肪的影响。肥胖的人,其脂肪细胞可重达1.5微克,靠节食只能使其降至0.7微克,但体育锻炼就可使其降至0.3~0.5微克。因此认为,采用运动来增加热量的消耗,促使体重下降,是防治肥胖不可缺少的手段。

有关专家根据多年研究,总结归纳出运动减肥法的八条有点:(1)运动能帮助消耗体内的脂肪和糖。坚持体育运动可使皮肤等组织,尤其是肌肉组织的胰岛素敏感性改善。

(2)中度以上的肥胖者,当同时采用饮食疗法个运动疗法时,可以减少体重的丧失而选择性地减少体内脂肪。

(3)持续进行体育活动,可以促进血中脂质的利用,使血液中甘油三酯降低,并使高密度脂蛋白升高。由于心、肝、血管等实质器官脂肪沉积减少故可减少血管系统并发症的发病率。

(4)运动还可以改善心肌的缺氧情况,促进心肌侧支循环的形成和发展,从而提高心肌的工作能力,对肥胖伴有冠心病等心血管疾病者极有好处;(5)运动对肥胖者的呼吸系统也有良好的作用。运动可增强呼吸肌的力量,29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增加胸廊活动范围和肺活量,改善肺通气及换气机能,气体交换加快,有利于更多地氧化燃烧掉多余的脂肪。

(6)坚持体育锻炼可以培养正常而有规律的生活习惯。

(7)运动还可以改善肥胖者腹腔内脏器官活动的调节机能,增加胃肠蠕动及其血液循环,减少常见的腹胀肠臌、便秘和痔疮等并发病。

(8)体育运动还能调整大脑皮层活动状态,使精神振奋、饱满,消除肥胖者的自卑和忧虑,增强战胜肥胖和疾病的信心。

要想提高运动减肥的效果,应注意以下问题:(1)初期运动减肥者要制定好计划,循序渐进,缓慢增加锻炼强度和运动量,大体上把运动项目分成四级,如1级的强度运动有家务劳动,做1日3餐,散步等;2级的强度运动中的速行走、打太极拳、平地骑车、做广播体操等;3级的强度运动可有慢跑、达乒乓球、排球、自行车在坡地行驶等;4级的强度运动有跳绳、踢足球、打篮球等。

(2)每个人都要选择好适宜自己的运动强度。如自测克这样计算:最高年龄校正心率(次/分钟)=(220-年龄)×75%。举个例子说,假如40岁,那么最大活动强度应控制在(220-40)×75%=135次/分,也就是说在运动时最快心率在135次/分时是能承受的运动强度。至于60岁以上的老人,运动的强度以不超过每分钟120次为宜,同时还应观察一下运动后又无各个系统的失调和疲劳感不宜消除,如有上述现象则是运动量过大的变现,应该重新调整。

(3)注意运动方法问题。每一个完整的运动过程都应由热身期、动力期和结束期三部分组成。热身期又叫准备活动,一般为5~10分钟,要从散步开始,有目的地活动身体的各个关节和部位,以免正式活动时由于用力而损伤某个关节和组织。动力期又是正式锻炼的时期,大约20~40分钟或根据个人具体情况而定,在活动中要时时放松机体。结束期又叫整理活动,大约3~5分钟,把锻炼动作渐渐减弱,要防止由于突然停止活动而发生不适现象,如恶心、头晕、痉挛等。

(4)只有持久的小强度的有氧运动才使人消耗多余脂肪。一般讲、经常性的适度运动比间断不定时的剧烈运动减肥更有效。有人做过计算,一个人在不增加食量的前提下,每日增加平地散步半小时,消耗能量约1000千克,一个月可减少体重0.5千克,一年等于6千克,者已经相当可观了。

(5)肥胖者伴有脏器炎症的,不适合马上运动,最好是把这些疾病治愈后再考虑运动减肥、增强体质的问题,如急慢性肝炎、肾炎,严重的心血管病、肺结核病、糖尿病、高血压等。

(6)做好减肥运动记录。在运动开始时,要准确记载体重和全身状态,然后296肥胖症每两周复查1次,假如效果不佳,还可请教有关专家,改进锻炼方式和方法,如果效果明显,则可增加减肥的信心。

6.%根据不同年龄要选择不同的运动方式2~5岁:家长应多鼓励孩子运动。处于这一阶段的孩子,适合从事“组织性的运动”,如足球、抛球或游泳。埃克赛特大学儿童健康与锻炼研究中心副主任克雷格·威廉教授说:“人们年轻时喜欢攀爬、奔跑、跳跃,鼓励运动是引导他们迈向终身健康的最好方法。但每次运动不要超过15分钟。”5~18岁:多参加竞技性运动项目。5~10岁的孩子,不要进行举重等运动,可以多跑步、游泳和骑车。10~18岁的孩子,应多从事一些竞技性的运动项目,学校里组织的运动对他们来说十分重要。5~18岁的孩子每周至少从事2个小时的竞技体育锻炼。家长要给孩子做出表率,研究表明,父母越活泼,孩子也越活泼。

18~30岁:力量、耐力一起练。每周至少从事5次中强度运动,每次不少于30分钟;3次有氧运动,如跑步、游泳、快走和骑车等,每次1个小时。每周还可作2次负重和灵活性运动,如普拉提或瑜伽,这些运动可有维持骨密度的强度。

如果工作太忙,可以原地纵跳,也能强壮骨骼。

30~40岁:每周进行2~4小时的力量运动。不论男女,脑垂体分泌的荷耳蒙开始减少,建议每周进行2~4小时的力量运动。另外每周再做1个小时的四肢伸展及灵活性运动也很有必要。如果有时间,也可以尝试参加户外运动,或是利用公园的长椅、树木做一做下蹲、弓步蹲等动作。

40~50岁:可以尝试边扩胸边快走。处于这一时期的人,心肺功能开始下降,边扩胸边快走是增强心肺功能的好方法,最好买一只计步器,每天走1.6万步,走的越快越好。另外,每周进行2~4小时力量运动,也能加强心血管功能。

50~60岁:不妨多打羽毛球。可以挑战速度与耐力的体育运动,像羽毛球、网球等,这些运动可以提供维持健康体能所需的元素。

60岁以上:每天步行30分钟。从60岁起,人们患骨关节炎的现象越来越多,到了七八十岁,人的肌肉构造的数量是相当于50岁时的一半,这意味着他们在爆发的运动项目中速度和竞技能力明显下降。经常运动的老人每天可以步行30分钟,每周5次,对60岁以上的健康老人来说,游泳时最好的运动项目,对患有关节炎的老人大甚有益。

7.%肥胖病的饮茶疗法我们现在已知道,饮茶的确可以减肥,尤其是对血脂较高的人更为合适。茶29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叶中没有碳水化合物,含有的茶叶碱能刺激胰岛的分泌,振奋精神,减少睡眠,增加热量消耗,对于中年人减肥尤为适用。对于儿童来说应当以清谈为宜,并且不要过多饮茶,以免困睡眠减少影响学习。

肥胖症病人在饮茶时须注意:(1)忌用茶水服药。茶叶含有丰富的鞣酸,与许多药能结合,阻碍吸收,影响药物疗效。因此吃药忌用茶水送服。

(2)忌空腹饮茶。空腹饮茶会出现心慌、头晕、四肢无力、出汗等现象。

(3)忌饮烫茶。太烫的茶对人的喉咙、食道、胃刺激较强,长期饮用太烫的茶水可引起某些器官的损害。

(4)忌饮冷茶。冷才对身体有滞寒、聚痰的副作用。

①消肥健身茶山绿茶制成茶剂,3.5克一袋,每日2次,每次一袋,开水冲泡饮服。

有生津润肺、疏通血脉、稳定血压、调节机体代谢之功效。

主治肥胖病。

②健身益寿茶乌龙茶3克,槐角18克、首乌30克、冬瓜皮18克、山楂肉15克。先将槐角、何首乌、冬瓜皮、山楂肉四味加水煎沸20分钟,取药汁冲泡乌龙茶,不拘时饮服。

功能:消脂减肥、健身益寿。

主治:肥胖病及高酯血症。

③飞燕减肥茶茉莉花茶、荷叶、槟榔、草决明、青皮、丝瓜络、木香等制为冲剂,每晚服1袋。

功能:消积导滞、行气通络、利尿通便。

主治:肥胖病、冠心病、高血压等。

④七珠健美茶珠茶、山楂、夏枯草、菊花、莱菔子、陈皮、三七谷芽、党参、人参叶、草决明制成茶剂,每包9克,每次1包,日2~3次,开水冲泡或水煎。

功能:行气健脾、消积导滞、清热利湿。

主治:肥胖、消化不良、精神疲倦。

⑤清宫减肥仙药茶[配方]荷叶、山楂、乌龙茶、六安茶。

[用法]将上药共研制成粗粉,开水冲沏。代茶频饮。

298肥胖症[主治]肥胖症血脂偏高者。

⑥减肥茶(一)[配方]荷叶60克,生山楂、生米仁个10克,橘皮5克。

[用法]取鲜嫩洁净荷叶晒干,上药共切细末,混合。早上放热水瓶内用沸水冲泡后代饮茶,当天如喝完,可加开水再泡。每日1剂,连续服用100天。

[主治]单纯性肥胖、高血压,高脂血症等。

⑦减肥茶(二)[配方]陈葫芦15克,茶叶3克。

[用法]上2味共为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肥胖症、高血脂症等。

⑧桑根白皮茶[配方]桑根白皮30克。

[用法]先把桑根白皮的一层表皮轻轻刮去,冲洗干净,切成短节,同时用砂壶盛水煮沸,随即投下桑白皮,煮3~5沸,即行离火,用盖盖紧,稍闷几分钟,即可斟入茶杯随意饮用。

[主治]症见身体肥胖,素有痰饮,血压偏高,尿量较少,时有浮肿者。

⑨二陈竹叶茶[配方]陈皮、陈瓢各10克,鲜竹叶20片,白糖适量。

[用法]煎煮数沸,加入白糖,徐徐饮之。

[主治]肥胖症、高酯血症、肾炎脾虚湿盛水肿治疗的辅助药品。

⑩山楂银菊花[配方]山楂、银花、菊花各10克。

[用法]将山楂拍碎,3味共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

[主治]肥胖症、高血脂症、高血压病等。

輥輯訛山楂根茶[配方]山楂根、茶树根、荠菜花、玉米须各10克。

[用法]将山楂根。茶树根研为粗末,玉米须切碎,共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频饮。

[主治]肥胖症、高酯血症等。

輥輰訛桑枝茶[配方]嫩桑枝20克。

[用法]将其切成薄片,放入茶杯,沸水冲泡,代茶饮,连服2~3月。

[主治]肥胖症。

29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輥輱訛荷叶茶[配方]干荷叶9克(鲜者为30克切碎)。

[用法]将上药搓碎,煎水,取汁。代茶频饮,连服2~3月。

[主治]肥胖症。

輥輲訛灵芝茶[配方]灵芝草10克。

[用法]上药切薄片,沸水冲泡。代茶饮。

[主治]肥胖症;防治高酯血症。

8.%抑肥胖病的推拿疗法推拿,又称“按摩”、“按”、“乔摩”,是指在中医基本理论(尤其是经络腧穴学说)指导下,通过在人体体表一定的部位施用各种手法,或配合某些特定的肢体活动来防治疾病的一种方法。由于本疗法具有疏通经络、滑利关节、调整脏腑气血功能、增强人体抗病能力等综合效应,又有不受设备、器械等条件限制,不干扰或影响人体正常的生理活动等特点,因而千百年来一直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的防治,并发展成为一门具有独特治疗规律的学科。

疗法一1.%基本手法(1)患者仰卧,医者立其侧单掌或叠掌置脐上,顺、逆时针,从小到大,从大到小,稍用力各摩腹5分钟。

(2)以一手掌指提拿中脘穴处肌肉组织,另一手提拿气海穴处肌肉组织,提拿时宜面积大,力量深沉。拿起时可加捻压动作,放下时,动作应缓慢。反复操作20~3次。

(3)患者坐位,医者立其后,双掌从其双胁下抄拿腹部肌肉。一拿一放,拿起时亦应加立捻压,并渐次自上向下操作,反复进行20次。

(4)双掌自胁下向腹部用力推擦,以热为度。

(5)用掌擦肩、背、腰骶部,以热为度,并以虚掌从上向下拍击1~3分钟。

(6)患者卧位,医者捏拿按揉四肢部肌肉,各以适量为宜。

(7)按揉并弹拨合谷、足三里丰隆血各1分钟。

2.%随症加减(1)肥胖伴见气喘、心慌者,基本手法再加:①按揉腹中、肺门穴各1分钟。

②按揉外关、神门穴各1分钟。③按揉脾俞、胃俞、三焦俞穴各1分钟。④横擦胸上方,以热为度。

300肥胖症(2)肥胖伴见头晕、失眠、便秘者,基本手法再加:①按揉印堂、太阳、百会穴各1分钟。②按揉合谷、曲池穴并配合弹拨各1~3分钟。③搓擦两胁3~5分钟。④按揉、肘压臂部和环跳穴1~3分钟。

肥胖的发生,重在预防,一方面应从注意饮食着手,在食物中应避免摄入多余的热量;另一方面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适当的运动量。对已出现的肥胖,除推拿防治外吗,还应积极进行自我推拿练功锻炼,如推摩脘腹、擦腰骶、推上肢、拿下肢、拿腰肌、擦小腹、捏线、拿合谷、按足三里等。

疗法二本症可采用拍打按摩减肥法,即医者用制好的一种“拍子”,在患者某些特定部位上,进行轻重不同而有节奏的拍打,从而达到治疗某些疾病的一种简单易行、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1.%钢丝拍子的制作方法取100~150克,重的16~24号钢丝,编成一头大、一头小,长约34厘米的拍子架,用1两(1两~50克)左右的棉花包裹扎实后再用绷带包扎缠绕牢固,外表用胶布包扎粘牢,做成长约35厘米的钢丝拍子。拍子头部呈扁椭圆形,宽约9厘米、厚约4厘米,柄部呈圆柱形,直径约3厘米。

2.%拍打的方法拍打时一手握于拍子的中下1/3交界处。手握拍子时不宜过紧,也不要过松。

用腕力进行弹打,不要用臂力,前臂只起支持手腕上下移动的作用。

3.%拍打的节奏拍打的节奏一般常用的是:打一拍后再连打四拍,双叫“四一四”排法。有节奏地进行拍打,既可省力,听着也好听,同时使患者有一种舒适感。

4.%拍打的轻重拍打力量的轻重,是根据患者身体的强弱、年龄的大小以及拍打的部位而言。

一般可分为“轻拍”、“中拍”和“重拍”3种。

(1)轻拍:拍打时用力比较轻,这种拍打法多用于年老体弱者和儿童。适用于肌肉比较薄弱的地方,比如关节部位和胸胁部位。

(2)中拍:是一种比轻拍重、又比重拍轻的拍打方法,也是最常用的。这种方法在身体大部分部位都可以使用。

(3)重拍:重拍用力比较重。可以用腕和前臂的力量进行拍打。这种拍法适用于身体比较强壮及病情比较顽固的患者,或用于拍打肩部、骶部、臂部、大腿等处。

一般来说,拍打要从轻拍开始,逐渐加重,到拍打快要结束时,才在某些重点部位进行重拍。

30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5.%拍打大的顺序拍打操作的顺序,一般是先从背部正中线开始,然后依次拍打夹脊两旁的侧线、上肢,最后拍打下肢。从近端拍向远端;从左肢拍向右肢;从肢体的前侧向后侧拍打;由内侧再外侧,寐一侧面反复拍打3~5遍。只顺打,不逆打。

6.%拍打时的体位进行拍打时,为了便于拍打,需要采取一定的体位。

(1)直立位:立直,两腿分开于肩同宽,两手采取自然姿势或交叉于背后。

这种方法主要是在拍打下肢时采用。

(2)扶立位:患者双手扶在椅背或桌边上,身体站立,两腿分开与肩同宽,上肢略向前倾,头颈挺直。主要是拍打腰背及下肢后面时采用。

(3)弓箭位:一侧下肢向前迈出一步,屈曲,小腿与地面呈垂直,另侧下肢挺直,两手扶于膝上,上身略向前倾,头颈挺直。适用于拍打腰背部及下肢。

(4)坐位:患者端坐于椅子上,颈项挺直端正,两臂自然下垂,两足着地。

适用于拍打上肢及肩部。拍打上肢时,将拍打的上肢托起端平。

(5)俯卧位:俯卧于硬板床上,胸前垫上枕头,两上肢屈曲置于头前方,下肢伸直足尖向外,踝腕下也需垫一枕头。多用于拍打腰背及下肢后侧面。

(6)侧卧位:侧卧于硬板床上,上肢放于胸前,在上的下肢伸直,帖床的下肢屈曲。适用于拍打下肢的外侧面。

(7)仰卧位:仰卧于硬板床上,两上肢放平,两下肢伸直。常用于拍打下肢的前面。

7.%拍打法的注意事项(1)拍打前先排净大小便,休息10分钟左右。脱去外衣。

(2)拍打法的禁忌证:疮疖痈疽、红肿胀痛、全身发烧或有急性传染病、急性炎症、心力衰竭、癫痫发作、结核、肿瘤、各种出血病患者及妊娠期的妇女都不适于拍打法。

疗法三腹部按摩减肥法也是治疗本症简单有效的方法。它适宜于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和泌尿生殖系统的许多疾病,又可作为消除腹部脂肪,强健身体的一种方法。

这种操作方法又简单易学、患者感觉舒服、见效快等优点。

1.%腹部按摩减肥的手法要求(1)二指叠按法:如前按法类。按的轻重以手下有脉搏跳动和患者不痛为宜。

(2)波浪式推压法:两手手指并拢,自然伸直,左手掌握于右手指背上,右手掌平贴腹部,用力向前推按,继而左掌用力向后压,一推一回,由上而下慢慢302肥胖症移动,似水中的浪花。

2.%腹部按摩减肥法的穴位选择和操作要求(1)穴位选择①关元穴:关元穴是小肠的募穴,在脐下3寸。

②天枢穴:天枢穴是大肠的募穴,在肚脐旁2寸。天枢位于横结肠上部,定为大肠募穴,可见古人定募穴之真。临床上按摩天枢穴位置实际上在脐斜上1寸左右,其中侧有动脉应指不休者是穴,右侧一穴不予重视。按天枢穴时,患者有时觉得两腰眼处发胀,有寒气循两腰眼下行,两足麻木如脱的感觉,按手一松,患者又有一股热气下行两股之感。

③中腕穴:中腕穴又名太仓,是胃的募穴,在脐上4寸,是手太阳、足阳明所生,任脉之会。

(2)操作要求操作时患者仰卧于床,解开衣扣和裤带,腹部只能一件薄衣服。术者面对患者坐于左侧床边上。首先用波浪式的推压法从上腹移动小腹3~4遍,然后依次三指叠按法施于中脘、左天枢、关元三穴。每穴按2~3分钟,每按一穴后施波浪推压法2~3遍。轻重以病人舒适不痛,动脉应手为准。每次操作20分钟左右,每天1次。但饭后或特别饥饿时不宜操作。慢性病在按摩1个月后,休息几天再按摩。

疗法四人们患病时阴阳失调的结果。从阴阳学说来看,脊在背部的正中,为经络中的督脉循行路线,督脉又有统全身阳气、络全身阴气的功能。通过捏脊可以调理阴阳之气,使阴阳得到平衡,故称之为“捏脊减肥法”。

另外,脊柱的两侧是足太阳膀胱经的循行路线,这条静脉上有脏腑之气输注等俞穴,即心、肺、肝、脾、胆、胃、肾、大肠、小肠、膀胱等俞穴。这些穴位分布与所属脏腑的位置接近,它们能主治本脏、本腑的有关病症。因此在捏脊时可根据不同的病情,捏提相应地背俞穴,可以加强疗效。总之,捏脊不仅能调整阴阳平衡,还有调理气血及脏腑功能和疏通经络的作用,所以捏脊能治疗成人和小儿的肥胖症。

1.%捏脊的操作方法捏脊时,术者双手的中指、无名指、小指成半握拳状,食指半屈,拇指伸直,拇指螺纹面对准食指的第二指关节的桡侧,两者保持一定的间距,虎口向前。从尾骶部长强穴处开始,把皮肤捏起来,两手食指指甲紧靠,沿着脊柱向上推捏,至大椎穴处为一遍,这样捏3~5遍为1次。1次捏完后双手拇指在肾俞穴上按揉30下,就叫常规脊法。为了加强疗效,可根据不同的病情,在相应地背俞穴上捏提。

30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捏脊时的体位捏脊操作时,病者的体位一般取俯卧位,把脊背伸平,腰背伸平,腰背肌要放松,以便操作和保证疗效。对于大一些小孩可俯卧床上,暴露腰背即可操作。

婴幼儿可以伏在家长的大腿上,固定其下肢,使膝不要乱动,以便于操作。

3.%捏背的其他有关问题(1)捏皮肤程度:捏皮肤应以适宜为度,捏紧了,患者会感到疼痛;捏松了,不但捏不起来,而且也会影响疗效。

(2)捏脊的速度:捏脊捏得太快时,皮肤容易滑脱,捏得太慢了会觉得疼痛,因此,以不快不慢为准。常规捏完1次大约需要1分钟左右的时间。

(3)捏脊的时间:捏脊放在早上或空腹时最为合适。如果刚吃过食物,要休息半小时之后再操作。一般1天捏1次,10天为1疗程。2~3疗程后可休息几天再进行。

(4)捏脊时要严防感冒受凉:因为捏脊操作时在脊背完全暴露的情况下进行的,最容易伤风受凉,所以房间的温度要适宜。

疗法五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重自己的精神容貌。人们不仅需要健康的体魄,还期望自己体型匀称,容貌年轻,特别是肥胖者,不仅仅是影响美观的问题,还会引起多种疾病。所以美容减肥法有助于人们身心健康地发展。保健按摩师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但应配合积极锻炼,改善不良饮食习惯。

(1)浴头面:两手掌心按住前额,向下面颌部反复搓擦,再翻到头后从两耳后,轻轻擦过头顶,达到前额,以头面微热为宜。接着用十指指腹或指甲均匀地揉擦整个头部发根20余次。然后用两拇指由太阳穴附近向头上部捋,捋至头顶后,即五指靠拢向后下方捋,捋到颈部。如此反复50次左右。

中医认为头面为诸阳之会,百脉所通所聚。通过浴头面,可促进诸阳之气上升,百脉调畅,气血上濡。久做此法可保持面色润泽,头发乌亮,不生皱纹。

(2)消除脂肪法腹部:取仰卧位,在整个腹部使用掌摩法操作5分钟,拿法2分钟,自上向下椎腹直肌2分钟,轻拍发1分钟。此法有助于消除腹部脂肪。

四肢部:取坐位或仰卧位,在四肢部用拿法、擦法、摩法,共15~20分钟。

此法有助于消除四肢部脂肪。

注意事项(1)应用推拿疗法治疗疾病必须辨证论治,正确施用手法。

(2)对有结核性或化脓性骨关节病症,以及肌肤破损、烫伤、肿瘤或正在出304肥胖症血的局部,不宜进行推拿。

(3)妇女怀孕期或月经期,在腹部和腰骶部慎用推拿手法。

(4)在病人空腹状态下或剧烈运动之后,不宜立即施用推拿手法。

10.%肥胖病的气功减肥气功疗法是我国独特的一种医疗保健方法,气功减肥是近年来根据民间功法加以提炼、加工、改编而成的,并赋予一种新的名称,吸引了一大批减肥患者。

但气功究竟能不能减肥,尚待研究证实。

是否采用减肥气功,完全取决于对气功的认识和自身的适应能力,要根据不同的功法有所选择,最好要征求气功师的意见来决定。

目前社会上流行的功法主要有:①简易减肥功;②辟谷食气减肥功;③放松减肥功;④小周天减肥功;⑤男女健美功;⑥龙门健美益寿功等。我们尚且不评论它的减肥效果,就从有关的临床报道中,我们见到过有人练辟谷食气减肥功而出现神经性厌食和性功能低下的病人;有练小周天功而出项血压偏低的病人。因此尽管气功疗法简便易学,但并非每个人均能承受。科学的气功疗法,犹如药物治疗,应当辨证施功,也就是说需根据人的体质差异,恰当地选择练功时间、练功的量及各种功法的要领。只图减肥不顾生命的做法是不可取,伸直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中医学称之为气功偏差,古人则称之为“走火入魔”,出现各种离奇的表现,对健康也会产生各种损害。也有些气功师不顾病人的身体状况如何,要求病人深夜练功,使一些人出现失眠、疲乏的表现;有些病人虽然身体肥胖,但存在严重的心脏病,心律失常,肺部感染等病症,都不是练功减肥选择的对象。

我们认为对于轻中度肥胖来说,气功减肥并不太好,仍应以运动和饮食控制为好。而对重度肥胖来说气功减肥会有一定的效果,但也应注意偏差及意外,当一个人为减肥练功,当减肥无效且又出现行为异常时,要考虑是否出现了气功偏差,必须停止练功,静卧休息,补充营养,或改用其他减肥方法。

功法一:肥胖者美形法1.%经络健身美形法用健身毛刷(马尾鬃的为佳,用普通毛巾代替亦可),循胸腹、背腰、上肢、下肢之顺序与放下,推抹5~7遍,皮肤微红为止(以不要损伤擦破表皮为宜)。每日1次(可渐增至2~3次)。若在浴室或浴盆里,可加做左右拧腰各16次,可渐增至64次。浴时或浴后施术,尤为有效。

2.%腹式呼吸减肥法双足伸直、合拢,仰卧,默数1~4。默数5~8时呼气,并慢慢抬起合拢伸直的双足,和地面(或床面)成45度(踝及足尖用力)同时向前绷着;在默数1~430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时吸气,缓慢落下双足成原势。上述为1遍。重复8遍,渐增至32遍。

3.%纵式揉扭减肥法双手在需减肥的部位,自上至下,轻轻满把抓牢肌肤,然后反复纵向(即平行于人体正中线的方向)轻轻揉扭手中肌肤组织(动作不要粗暴,勿损伤软组织)5~7遍。

4.%拧转擦摩减肥法(1)身躯部①并足而立。双手将刷(或毛巾,下同)紧贴于需减肥部位的皮肤上,以腰为轴,在左右来回拧转身体(为1次)时,以刷擦摩需施术部位。开始操作32次,渐增至64次。

②欲减胸腰围者,可沿肩胛部至第8胸椎自上而下,然后从两上肢之后外侧由下而上,均以刷稍重推抹各5~7遍。再以该段后正中线为中线,向两侧分别推抹,由16次增至32次。

③欲减腹、腰围者,可沿肩胛骨下至腰椎5,自上而下,两下肢的后外侧,自上而下,以刷稍重推抹各5~7遍。再以该段后正中线为中线,向两侧分别推抹,由16次渐增至32次。

(2)上肢部①自然立位与作。一手将刷紧贴于另手需减肥部位的皮肤上,用另一手为轴,借左右来回拧转另手(为1次)之势,自上而下(为1遍)以刷擦抹需施术的部位,由16遍渐增至32遍。再换手同样操作。

②沿颈项部和肩胛上中部,由上而下以刷稍重推抹5~7遍。再以该段后正中线为中线,向两侧分别推抹,由16次渐增至32次。

(3)下肢部:自然坐位,一下肢自然伸直。双手将刷紧贴于此下肢需减肥部位的皮肤上,以此下肢为轴,借左右来回拧转(为1次)之势,自上而下(为1遍)以刷擦抹需施术部位,由16遍渐增至32遍。同样擦抹另一侧下肢。

此法于食前空腹练习效果好。

自发功1.%姿势(1)自然站立,两脚分开,两足距离同肩宽,腰髋部放松,两膝稍微弯曲,全身放松,身体重心放在足后跟,以自我感到舒适自然为度。

(2)两眼经闭,舒展眉宇,头脑放松。

(3)舌尖轻舐上腭,不要用力,双唇轻轻闭合。

(4)头正身直,不要前后倾斜,鼻对脐(意念鼻与脐联成一线)。

306肥胖症(5)沉肩垂肘,肩、肘。腕部都要放松,两臂自然下垂。

(6)含胸拔背,不要前倾后仰,左歪右斜,更不要让腹部外凸。

2.%意念全身处于放松的状态,用意守,之想把身体的重心往下沉,使身体各部位从头到脚逐段往下松。只要做到上述要求,达到放松、入静即可。

3.%呼吸本功法采用自然呼吸,随着练功的深入,逐步达到深、慢、细、匀的腹式呼吸。

4.%自发功的过程在放松入静后,练到一定时间和程度,随着内气的发动,身体会开始轻轻摇晃,出现自发动作。其过程大致为:多练几次即从小动、局部动到大动、全身的,以后身体一放松就动,非常敏感。

5.%收功采取自然站式,其要求同起式姿势。两手臂从髋部开始,手心向内侧,徐徐抬起手臂,自前腹向上前胸,过肩上,经耳垂下,向后绕过耳后至后枕,再从头顶向下经颜面、前胸、腹部,回到原位。整个收功过程,动作要缓慢进行。反复3~5次。

龙门健美长寿功1.%力推华山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宽,两臂侧平举,向胸前汇合,掌心向内,十指相对,翻掌使掌心向外,曲肘内收,两肩紧收,吸气收腹;然后以千斤之力向前推出,呼气挺腹。反复做4次(一收一推为1次)。收功时两掌心向上,张臂扩胸后沿胸前下落至身体两侧。

2.%孔雀展翅自然站立,两臂侧平举,左右交叉叠于小腹前,两掌超过两腿,用劲夹紧,吸气收腹,收髋提肛;然后向前弯腰,两臂后展成斜形,意想孔雀展翅开屏,挺腹呼气,放松各部分肌肉,意念使外气入劳宫达丹田。做2次。收功同1式。

3.%猛虎出洞自然站立,两脚与肩平。提左腿成金鸡独立式,两臂从胸前上举,过左腿膝关节上,十指成虎爪形。右手向左胸前上甩至头顶,以手掌盖于百会穴,同时左手向下甩至右背以手背外劳宫穴紧贴右肾俞穴,两手劳宫穴同时向百会、肾俞穴贯气,3秒钟,自然呼吸,使百会与肾俞上下贯通。然后左右换手,动作如前。

各做两次。收功时两臂自然下落。

30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夜叉探海自然站立,两臂前平举,吸气收腹,翻掌使手心向上,分别向左右后分开,掌心仍向上,肱二头肌外凸,提脚跟,悬裆提肛;呼气时脚跟落地,两臂恢复成侧平举。反复做4次。收功时两臂自然落下,再从体前慢慢上抬,掌心向上,捧气至前平举后翻掌,缓慢下落。

延年就转法第一式先按一般气功常规排除杂念,静心息虑,呼吸匀称,或立或坐(第九式除外,必须取坐式),以下各式均同。接着以两手中三指相对按心窝,以顺时针方向做圆周按摩21次。

第二式两手中三指相对,从心窝顺时针方向做圆周按摩,边摩边向下移动,按摩到耻骨为度。

第三式两手中三指相对,从耻骨向两边顺时针方向做圆周按摩,边摩边向上移动,按摩至心窝,两手交接为度。

第四式两手中三指相对,从心窝向下,直推至耻骨21次。

第五式以左手由左向右逆时针方向做圆周按摩脐腹21次。

第六式以右手由右向左顺时针方向做圆周按摩脐腹21次。

第七式以左手于左边肋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定,似叉腰状。用左手中三指,自右乳下直推至腹股沟21次。

第八式以右手于右边软肋下腰肾处,大指向前,四指托后,轻轻捏定,似叉腰状。

用右手中三指,自左乳下直推至腹股沟21次。

第九式推毕,改跌坐式(双盘、单盘均可),以两手大指押子纹(大指屈曲,按掌纹上),四指拳曲,分按两膝上。两足十耻亦稍钩曲。将胸自左转前,由右归后,摇转21次;完毕后,又照前自右摇转21次。要领是:摇身向左时,即将胸肩摇出左膝,向前即摇伏膝上,向左即摇出右膝,向后即弓腰后撤,总以摇转满足为妙,308肥胖症不可急摇,休使着力。

注意事项(1)练功前应做好各项准备工作。一般宜宽衣解带,选择空气新鲜且幽默的练功环境,尽量避免外界干扰。

(2)按照中医辨证确立治则,根据治则选择适宜的意念、呼吸及形体功法,组成套路,进行练功。病机不变,则宜固定套路练功。

(3)正确掌握功法。意念功不能过于浓重,呼吸功不能过于勉强,形体功应当考虑体质情况。如果出现练功偏差,应当及时调整功法或请气功医师予以纠正。

(4)本疗法均具有一定的偏性,治疗应当以平为期,切忌矫枉过正。

(5)应用本疗法时,应当暂时停止性生活或减少性生活的次数。

(6)精神病患者,一般不宜用本疗法。

(7)妇女月经期,一般避免意守小腹部位。

9.%沙浴疗法沙浴疗法是以沙为中介体,通过传热和机械作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手段。

本疗法的文字记载始见于唐代。孙思邈《千金要方》载,以沙覆面,“上下有沙,但出鼻、口、耳,沙冷湿脊易。”陈藏器《本草拾遗》载:“六月河中借热沙,主风湿、顽痹不仁、筋骨挛缩、脚痛、血脉断绝。取于沙日爆冷极热,伏坐其中,冷则更易之。取热彻通汗,然后随病进药及食,忌风冷劳役。”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载录用本疗治疗关节疼痛等疾病。以后临床应用范围有所扩大。

现我国一些海滨设有专门的沙浴疗场所。

1.%用全身浴法。

患者裸卧在热沙上,身上再覆盖5~10厘米厚的热沙,头、颈、胸露在外面,腹部沙应盖薄一些,外生殖器用白布遮盖,头部及心前区冷敷,最后用床单将剑突以下部位盖起来。初次进行沙浴时,沙的温度不要太高,一般以45℃为宜,以后逐渐增至50℃~55℃;时间也不宜过久,一般以10~15分钟为宜,以后逐渐增至30~40分钟。应多出汗,每次治疗结束后,温水冲洗,卧床休息20~30分钟。

隔日治疗1次,或连治2天休息1天。如在海滩、河滩或日光浴等地,经沙欲治疗后,可用海水或河水冲洗,然后静卧在遮阴处休息20~30分钟。

注意事项(1)凡患急性炎症、高热、心力衰竭、肺结核、肿瘤,有出血倾向及皮肤溃疡和损伤者,禁止应用本疗法。

(2)治疗过程中要注意温度适宜,温度过高易出现头晕、恶心、出汗多、心30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慌等症状,温度过低则影响疗效。

(3)治疗时间要适宜。时间不宜过长,否则易引起头痛恶习、心慌等症状,但也不能过短,否则疗效较差。

(4)如治疗中出现头晕、恶心等反应时,可暂停治疗,安静休息片刻。反应严重者,可静脉注射25%葡萄糖50毫升。

(5)治疗结束后,应立即冲洗,但要注意避免受凉。

(6)治疗后要适当休息;饮用果汁、糖盐水等饮料。

310颈椎病颈椎病一、颈椎病人体的颈肩部每天都进行着频繁的活动,无论是劳动、工作、读书、看报,还是穿衣、吃饭等等都能少不了颈肩部的活动,反复频繁的活动到了一定的程度就会发生颈肩部的累积损伤(又称慢性劳损)。同时,由于颈肩部处于人体的上部,暴露程度大大超过身体其他部位,因而在日常劳动、运动中受到外伤的机会较多,如扭伤、挫伤、挥鞭样损伤等。这些急性、慢性损伤都可导致颈肩通的发生。尤其是随着现代社会人口的老龄化、生活节律的加快、人们工作劳动频率的提高、伏案机会的增加和户外活动的减少、电脑使用的普及等,更使得颈肩痛的发生率呈逐年上升的趋势,从而使得颈肩痛成为人群中发病率非常高的常见症状。

近几年来,全国各地对颈肩痛、腰腿痛进行了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显示,在我国颈肩痛、腰腿痛几乎占到了骨科门诊的一半以上;在对高中级知识分子的流行病学的调查中,有颈、腰腿者为10.6%,其中颈椎病占33%,肩周炎占19%。

在性别方面本病多发于男性,男女的比例3~8:1。年龄可从15岁~80岁以上,其中以40~60岁年龄组发病率最高。还有人做过资料统计表明,颈椎病的发生率已高于下腰痛而成为骨科门诊的首发病。甚至有人进行调查后认为,如果50岁左右的人群中颈椎病发病率为25%,则60岁左右的人群中,发病率可达到50%,而70岁左右的人群,颈椎病的发病率就是100%了。

颈椎病是指颈椎间盘退行性病变及其对邻近组织刺激及压迫引起的各种症状和体征,确切地讲颈椎病是一种综合征。

颈椎是人体中体积最小,但灵活性最大、活动频率最高的脊椎节段。因此自出生后,由于不断地承受各种负荷、损伤,甚至外伤,而逐渐出现退行性病变。

椎间盘变性是颈椎病发病的基础。椎间盘是由髓核、纤维环和椎体上、下椎板构成的一个相对独立而完整的解剖结构,使上、下两节椎体紧密联结,并保证颈椎生理功能的进行。如一旦出现变性,由于其形态的改变而失去其正常的功能,31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以致最终影响或破坏颈椎骨性结构的内在平衡,并直接涉及椎骨外在的力学结构,从而引起各种临床症状。

二、颈椎病的病因(一)感受外邪即便是体质良好者,如果长期感受寒湿,风寒湿之邪,日久亦可积而成疾。

而体质虚弱或过劳之时,外邪更易入侵而为病。

(二)外伤与劳损颈部外伤必然导致局部经脉气血的瘀滞不通,慢性劳损是指经久的积累性损伤,如颈部时间在某些强迫或被动体位之下,会导致气血失和,经脉不通。日久血瘀痰聚,累及肝肾督脉,则病根深入,缠绵难愈。

(三)体质虚弱由于患者素体虚弱,气血不足,腠理空疏,易为外邪所侵;既病之后,正不能驱邪外出,风寒湿热之邪乘虚逐渐深入,留于颈项筋骨血脉。尤其是人到中年,营卫气血渐弱,肝肾渐衰,筋骨懈惰,血脉窒滞,而出现颈椎病。

(四)颈椎的退行性变颈椎间盘的纤维环在20岁左右就开始慢慢退化,髓核亦于25岁左右出现退变,稍后椎体的软骨出现退变,并逐渐失去其半透明膜的作用,从而加快了髓核和纤维环的变性和老化。颈椎间盘的退变可继发颈椎失稳,长久下去,椎体边缘便出现骨质增生,骨刺形成,韧带肥厚,从而继发椎间隙狭窄、椎间孔狭窄、椎管狭窄等。

(五)慢性劳损慢性劳损是指超过生理活动的最大限度或局部所能耐受时值得各种超限度活动,这是颈椎退变的最关键的病因。常见的慢性劳损包括:1.%不良体为如枕头过高,平卧为位或俯卧位屈颈看书,均可造成椎旁肌肉、韧带及关节的失衡和劳损。长期下去必将累及椎间盘及其周围组织,并波及椎管312颈椎病内脊髓与神经根。

2.%工作姿势不良,如从事打字员、会计、电脑操作员、办公室文书、长期伏案工作等职业者,长期低头和耸肩工作。日常生活中台椅高度不合适等均易致肩颈劳损。

3.%不适当的体育活动和外伤如用头部撞球,头顶地面翻跟斗,跳水时姿势不当,颈部前屈或后伸受伤,急刹车时头部的前俯后仰损伤等,均可造成颈椎韧带和椎节的损伤。

综上所述,颈椎病的病因主要是椎间盘退变所致,这种退变的快慢与程度又因人而异,同时与外伤、不良生活习惯和不良姿势有密切关系。

三、颈椎病的临床表现(一)颈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部的酸、痛、胀等不适感,以青壮年为多见,常因长时间低头工作而加重,休息后可缓解或自愈,可反复发作。

2.%体征:颈部肌肉的挛紧,有压痛,压痛点常在肌肉,或关节突,或项韧带等。颈部的活动范围多无明显障碍。

(二)神经根型颈椎病1.%症状:主要表现为颈神经根性疼痛,伴有颈神经根分布区域(上肢)的感觉异常,如麻木、痛觉过敏等。病人开始发病多为颈肩疼痛,然后再短期内出现加重,并向一侧上肢或双上肢放射传异,放松疼痛范围根据受压的部位不同而表现在相应地支配区域。多发于30岁以上,常因劳累和感寒加重或复发。

2.%体征:颈神经根支配区皮肤感觉减弱或过敏,肌力下降,肌肉萎缩,颈部活动受限,棘突及肩胛内上角痛,臂丛神经牵拉实验阳性,压颈实验阳性。

(三)脊髓型颈椎病1.%症状1.%锥体束症状锥体束的直接受压或血供减少引起。表现为肢体麻痹,挛紧,手足笨拙无力,上肢不能做精细动作,握力差,下肢乏力,步态不稳,易跪倒,走路有踩棉花感,胸腹部的束带感等。轻者影响生活,重者造成瘫痪。按受压的31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部位不同及受压的程度不同,其临床表现为复杂,以下是其常见的几种类型:中央型(上肢为主型):主要由于脊髓沟动脉受压引起脊髓中央管前方缺血或遭受刺激所致的脊髓深部(近中央管处)先被累及,上述锥体束症状先从上肢开始,后则波及下肢。上肢的表现如上举无力,力量减弱,手中持物突然失落,肌肉萎缩,肱二头肌、肱三头肌腱反射亢进或消失,或有Hoffmann征阳性。一侧受压则表现一侧症状,双侧受压则出现双侧症状。

周围型(下肢为主型):压力作用于脊髓表面,症状从下肢先出现,当压力持续增加波及深部时,则延及上肢,但其程度以下肢为重。常表现为双侧或一侧下肢力量减弱或僵硬,行走笨拙,或行走不稳,有踩棉花感,易跌倒,查体可见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肌力下降,膝反射和跟腱反射亢进,甚至有髌阵挛、踝阵挛等。

前中央血管型(四肢型):上下肢同时发病,主要是由于脊髓前中央动脉受压所致。

上述症状可分轻、中、重三度。轻度:症状出现轻微,尚能坚持工作。中度:已失去工作能力,但个人生活仍可自理。重度:已卧床休息,不能下地行走,失去生活自理能力。

2.%自主神经症状①以胃肠、心血管为多见,如胃脘绞痛、肠鸣、心悸、心跳,肢体发凉、发绀、体温降低及指端发红、烧灼、肿胀,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时高时低等。②神经营养及汗腺功能障碍:皮肤发绀、干燥变薄、多汗或少汗、指甲无光泽。③眼部症状: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前冒金星、眼睛干涩等。④耳部症状:耳鸣、听力减弱等。⑤头面部症状:头痛、偏头痛、头晕、面部发热、充血、麻木等。⑥其他症状: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易于冲动等。

3.%排便、排尿功能障碍及性功能障碍尿急、尿频、排空不良、便秘,渐至尿潴留或大便失禁,这是脊髓型颈椎病的后期表现。

4.%体征(1)生理反射异常上肢的肱二头肌、肱三头肌和桡骨膜反射、下肢的膝反射和跟腱反射,早期为亢进性活跃,后期则减弱或消失。腹壁反射、提睾反射和肛门反射都减弱或消失。

(2)病理反射出现Hoffmann征、Babinski征、Gordon%征等阳性,亦可出现踝阵挛、髌阵挛等。

(3)伸颈实验阳性头颈后伸时出现上下肢麻痹加重,病人怕伸颈,如颈部突然后伸,双上肢或双下肢可能有“触电”样感觉。

(4)感觉障碍病变节段支配以下的皮肤感觉异常,如:痛、温觉减弱,触觉、痛觉减弱等。

314颈椎病四、椎动脉型颈椎病(一)症状主要表现为头痛头晕症状,其他症状如偏头痛,耳鸣,听力下降,记忆力减退,近事健忘失眠,多梦以及发音障碍等。严重者可出现突然猝倒,并有短暂的意识障碍但很快恢复神志,可自己能起来。大多数伴有自主神经功能症状,以胃肠、呼吸及心血管症状为多,个别病例出现Horner征,表现为瞳孔缩小、眼睑下垂及眼球内陷等。同时也可能伴有颈型颈椎病的一般症状,如颈痛、后枕部疼痛,以及颈部活动障碍等。

(二)体征主要是旋颈实验阳性,即头颅旋转后引起眩晕,这是本病重要特点。

五、交感型颈椎病颈部的交感神经节发出的节后纤维随颈部神经及血管分部,其分布范围可至头部、咽喉、心脏、眼眶、瞳孔、内耳等处,颈部神经根、后纵韧带、小关节和椎动脉、硬膜等组织病变可反射性地刺激交感神经而出现一系列临床征象,称为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其症状繁多,影响广泛,颈部交感神经分布的区域均可受累,因而可出现疼痛、感觉异常、血管运动、腺体的分泌和营养障碍,而且界限模糊,定位不清,所发极为复杂,有时难以确诊。

(一)症状可与其他类型颈椎病合并发生,表现为交感神经兴奋或抑制症状:1.%眼部症状眼球胀痛、怕光、流泪、视物模糊、视力减退、眼前冒金星、眼睛干涩、眼睑无力、眼球震颤等。

2.%耳部症状耳鸣、听力减弱等。

3.%头面部症状头痛、偏头痛、头晕、面部充血、麻木等。

31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心血管症状心慌心悸、心跳、心律不齐、心前区疼痛、阵发性心动过速、血压时高时低等。

5.%血管运用障碍血管收缩出现四肢冰冷,局部湿度下降,肢体遇冷出现针刺感,继而红肿疼痛;也可有血管扩张现象,出现指端发红、烧灼、肿胀等。

6.%神经营养及汗腺功能障碍皮肤发结、干燥变薄、多汗或少汗、指甲干燥无光泽。

7.%胃肠道症状如胃脘部绞痛、肠鸣等。

8.%其他症状失眠、多梦、心情烦躁、易于冲动等。

(二)体征单纯交感型者无明显的阳性体征。

六、颈椎病的颈助检查(一)X线照片1.%正为片观察双侧钩突有增生;椎间隙有无变窄和狭窄的程度;椎体有无骨折及移位情况;有无脱位及脱位的程度;棘突是否居中,排列有无异常或侧弯;第七横突施否过长,有无颈助形成;各椎体有无失天融合、半椎体等畸形。张口为尚应注意环枢关节之关系、齿状突有无骨折、发育异常或缺如。

2.%侧位片主要观察:①颈椎生理曲线的改变:如生理前突消失或反曲,有椎体间关节松动者可出现梯形变。②先天畸形:以椎体先天融合为多见,要注意环枕的关系,如环枕融合畸形,易致上颈椎不稳。③椎间隙改变:髓核蜕变后,韧带松动,椎间隙逐渐变窄,则神经根管亦随之狭窄。④骨赘:椎体和椎间隙的前后缘均可出现骨赘,其形态各异,以唇样增生为多,甚至椎体间搭桥。⑤椎体于椎管的矢状径:从椎体前缘中点至椎体后缘连线,正常人颈4~7段约15~18㎜,而上颈椎则明显为宽,约17~22㎜。计算椎管与椎体的比值,若比值在0.75以下者,则为发育性椎管狭窄。骨赘向椎管突出可致继发性椎管狭窄,其椎关的矢状径的测量,应除去骨刺的水平高度。

X现照片是诊断颈椎病过程中最基本的检查,能直接地反映骨质增生和移位等病理改变,而又能间接地反映椎间盘退变的程度,即使是有MR和CT检查的今天,仍然是不可代替和缺少的。

316颈椎病(二)磁共振(MR)MR能在任何平面成像,且成像范围大,软组织的对比度好,且对脊髓和髓核的成像清晰,是唯一能直接评价脊髓损伤范围和程度的影像技术,也是目前检查脊髓和髓核最好的手段。

1.%对骨性组织的判定MR图像可以获得颈椎的三维结构,可以从矢状面、冠状面积横断面观察颈椎椎管内外的解剖状态有无变异,诸如判定锥管的矢径、锥体后缘的骨质增生、关节突的增生内聚等。

2.%对脊髓组织的判定能早期发现脊髓组织本身的病理及生化改变。如脊髓水肿、变性、空泡(洞)形成等,很易在MR检查出来。

3.%对蛛网膜下腔的观察可清晰地显示蛛网膜下腔的脑脊液,可用于继发性黏连性蛛网膜炎的判定,尤其是黏连束带较明显的病例可从影像学上获得证据。

4.%对椎间盘判定MR对髓核的退变敏感,可清晰地在图像上显示出髓核的大小、包含的水分和位置、移位方向等,可以判断颈椎间盘变性和髓核脱出的情况。

MR成像上的“黑间盘”表示标间盘髓核已完全失水、变性。

5.%对椎旁软组织的判定当因各种原因(例如术后)椎管周围有炎性反应及水肿形成时,利用T1值升高这一特性,可以清楚地反映出感染的范围及程度。

6.%对椎体肿瘤及椎管内肿瘤能早期发现,对其形态和性质的判断准确性高。

尤其是椎管内肿瘤,其他检查难于发现,而MR则能明确诊断。

磁共振成像技术的出现,对脊柱脊髓伤患的诊断无疑是一划时代的进步,因其不但从病理解剖的角度来考虑各种疾病,还从生理和生化较多来考虑问题,而生理和生化的变化先于病理解剖改变。它对于椎间盘退变程度的观察,对脊髓的生理病理改变的观察,是其他检查无法比拟的,在颈椎病尤其脊髓型颈椎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有重要作用。其缺点是检查费用高,此外,对体内有顺磁性金属物的患者不能检查。

(三)CTCT为断层影像,可直接观察颈椎的骨性和软组织结构,其软组织对比度远高于X线平片,临床上应用范围广泛,首先是在外伤病人的应用,能够显示平片不宜看到的关节突骨折及椎管与骨片的关系。CT也常用来诊断颈椎退行性病变,能直接观察间盘病变和骨赘,能显示侧隐窝以及神经孔狭窄,后纵韧带等。但对软组织的分度远不如MR,难于区分髓核、纤维环和增生的韧带,不能清楚地显示硬膜囊内结构改变,更不能显示脊髓的结构。同时,CT断层一般是横断扫描,范围有限,而退行性变常需要多节段的大范围的检查,CT可能漏掉有病的节段。所31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以,在颈椎病的应用中不如MR广泛和准确。

七、中医对颈椎病的辨证施治(一)外邪痹阻型[临床表现]颈肩背疼痛,痛有定处,喜热恶寒,颈部僵硬,活动受限,后颈部可触及条索状物或压痛点,上肢沉重无力,舌质正常或黯淡,苔薄白,脉弦紧。

[治法]祛风散寒,舒筋通络止痹。

[药物组成]蠲痹汤加减。

羌活15g、防风12g、当归12g、川芎12g、麻黄6g、桂枝9g、白芍12g、赤芍12g、炙黄芪15g、片姜黄12g、生姜6g、苏木10g。

若疼痛剧烈,寒邪较甚者,加制川乌、附子;若湿偏甚者,加苡仁、苍术;上肢麻木疼痛较重者,加桑枝30g。

(二)肝肾亏虚型[临床表现]肩颈不舒,头脑胀痛,眩晕耳鸣,不可转侧,伴神疲乏力,健忘少寐,腰膝酸软,舌体瘦,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

[治法]益精补肾,滋阴息风。

[药物组成]左归丸加减。

熟地15g、山药15g、杞果15g、枣皮12g、菟丝子10g、生白勺12g、龟板15g、当归15g、炙甘草9g、黄精24ɡ。

若兼风湿者,加威灵仙、羌活、独活;若肝血虚者加阿胶;若阴阳两虚,筋骨萎弱者,可加生鹿角片、狗脊、川断、杜仲;失眠多梦者,加夜交藤;眩晕较重者加川芎12g、天麻15g、疗效更佳。

(三)痰湿阻络型[临床表现]头项强痛,肩臂酸胀不适,头重头晕,肢体沉重,恶心欲呕,肢倦乏力,胸闷脘痞,纳呆,甚则昏厥猝倒,舌谈,苔白厚腻,脉濡滑。

[治法]燥湿祛痰,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二陈汤加减。

陈皮20g、法半夏25g、茯苓15g、葛根15g、白芥子18g、菖蒲15g、丹参318颈椎病15g、远志12g、枳实15g、竹茹15g、甘草5g。

若恶心重者,加代赭石15ɡ,以降逆止呕;痰湿郁久化热者,加郁金15g、黄芩12g;若失眠多梦者,加莲子肉15g、夜交藤15g。

(四)气滞血瘀型[临床表现]头颈肩背脊四肢麻木、刺痛,痛有定处,拒按,入夜尤甚,面色青晦,舌质紫暗或瘀斑,脉细涩或弦涩。

[治法]活血行气,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身痛逐瘀汤加减。

当归20g、桃仁12g、红花12g、川芎18g、秦艽12g、羌活12g、没药18g、五灵脂18g、香附15g、当归29g、地龙12g、葛根20g、炮甲珠10g、元胡15g、甘草5g。

若面色无华、倦怠乏力者,加党参15g、白术15g、茯苓15g、黄芪15g;若久病不愈,肢麻较重者,加全虫5ɡ,蜈蚣3条,以加强通络之功。

(五)气血两虚型[临床表现]头项酸痛不适,肩臂麻木不仁,自汗,头晕目眩,心悸气短,面色少华,女性患者每于月经过后症状加重,或经期紊乱,舌谈,苔薄白,脉细弱。

[治法]益气养血,通络止痛。

[药物组成]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黄芪15g、赤芍12g、白芍12g、桂枝10g、鹿角粉6g、鸡血藤15g、葛根12g、当归10g。

若自汗甚至,加五味子、龙骨。牡蛎;若兼有肾阳虚者,加淫羊藿、巴戟肾阴虚者,加知母、黄柏。

八、颈椎病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1.%按摩舒筋法术者站于患者身后,双掌根按、摩双侧肩部、颈部的肌肉至局部发热。自枕31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故粗隆两侧顺颈肌下作揉捏手法,再提捏双肩肌肉5~10次。并点按风池、肩井、大椎、合谷、后溪和痛点,力度以局部酸胀为宜。局部可触及条索状或硬结者,表示局部肌肉肌肉的痉挛和粘连,可由轻至重,一边揉按,一边弹拨,耐心操作,直至筋结松解,疼痛可大为缓解。此法适用于所以类型的颈椎病。

2.%推拿手法其操作较前者为重,操作者通过双手将患者经、肩、背部肌肉作较大幅度之推按,在对颈部软组织推拿的同时,尚需对患侧上肢作相应地提拉、旋转、抖动等手法,以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的目的。适用于颈型、神经根型颈椎病。但对脊神经损害明显者,不能牵拉上肢,以免加重神经根的损伤。此法可能加重椎动脉型颈椎病的眩晕等症状,一般不宜用于椎动脉型颈椎病。脊髓受压者也不宜选用,以防意外。

3.%旋转复位手法通过对患者头颈部的旋转、推按等方法,以达到调整颈椎椎体间关节、小关节及钩椎关节之咬合状态,改善椎管内外平衡的手法。

主要用于颈椎病的颈型、根型椎动脉型有椎节不稳错位者,或有髓核突出者。

其收效快,是治疗颈椎病的关键手法。

有以下情况者禁忌使用:诊断不明、难以除外椎管内肿瘤等病变者;椎管发育性狭窄者;以脊髓受压症状为主者;椎体及附件有骨性平破坏者;后纵韧带钙化或颈椎畸形者;咽、喉、颈、枕部有急性炎症者;有明显的神经官能症表现者;手法操作(定点旋转复位法):①让患者端坐于方凳或一般之靠背椅上,令其全身肌肉放松。对病者讲明将采用旋转复位的方法,需要患者放松配合,使患者处于自然休息状态。

②术者立于患者后方,先对颈部肌肉进行按摩、推拿,缓解肌肉紧张和疼痛。

③术者双手扶住患者下锁和枕部,用力上提,并慢慢旋转3~5次,其幅度约30°~50°,然后用手指触摸颈椎的棘突和关节突,如有棘突偏斜,局部有硬结,并且压痛明显,此时可进一步施以复位法。以突向左侧为例:术者站于患者的右320颈椎病后侧,左拇指按于患椎棘突的左侧,右肘和右手托住患者的下颌部和后枕部,使患者头颈前屈15°,再转向右侧约30°,让患者放松,医者右手使患者头颈部缓缓在矢状轴上向右侧旋转,病轻度牵引,当旋转力到达患椎时,左拇指用力推顶棘突,右手快速加大旋转角度,此时可听到复位的响声或有患椎滑动感,即是复位成功。有时患者不能放松,复位则难于成功,术者不能用蛮力,应暂时停止旋转手法,再次让患者放松,然后重新操作。复位后将头颈部置于中立位。患者在复位后往往有轻松的感觉,许多症状如头痛头胀、眼花、视力障碍等常可立即缓解,患椎棘突原先的压痛点也常缓解。

④重复操作舒筋法,放松肌肉,予以颈围固定2~3周。

4.%牵引治疗(1)牵引的作用,利用牵引装置及体重对头颈部的牵引,预期起到下面的作用:①降低椎间盘的内压,有利于膨出或突出的髓核回纳,能减轻后纵韧带的褶皱,使椎管内腔增大。

②使已狭窄的椎间孔增大,减少对神经根的刺激和压迫,对脊脑膜返回神经和根管内的血管支亦起到减压作用。

③恢复颈椎间关节的正常排列关系,对已出现的旋转、扭曲、梯形改变有矫正作用。

④牵引还能解除肌肉的痉挛,减轻椎动脉的痉挛。

⑤对颈部也起到一种制动和保护作用,可减轻和消除颈椎局部的炎症反应。

(2)适应证适用于颈型、神经根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及混合型颈椎病,除外脊髓型颈椎病。

有颈椎管狭窄、颈椎畸形、椎体肿瘤及感染破坏者禁用。因此,在牵引治疗前,必须拍颈椎的X线照片,排除以上疾病。

牵引注意事项:①牵引重量虽有常规,但以病人感觉为准,病人感觉有牵引力,感觉较为舒服,原有的症状减轻则可,对牵引时症状加重者,要检查是否牵引过重,或牵引方向不对,或病情不适宜牵引治疗,应酌情处理。

②年迈、反应迟钝、呼吸功能不全及全身状态虚弱者,睡眠时不宜持续牵引,以防引起呼吸梗阻或颈动脉窦反射性心跳停止。

③对年轻病人,常因工作忙不能到医院坚持牵引,对此可采用家庭牵引,即在医院接受医生的牵引指导2~3次,掌握牵引的要领、合适的重量者,购买简易的牵引装置回家牵引,然后定期回医院复查。牵引时症状加重,甚至出现下肢麻32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木的情况,应及时告诉医生,停止牵引。

5.%针灸疗法针灸是治疗颈椎病的常用方法之一,能疏通经络,缓急止痛,其止痛作用较快,尤其是对颈部窦椎神经反射性疼痛及根型神经痛,具有一定疗效。用于颈型、根型和椎动脉型较好。可针棘阿是穴和循经取穴、辨证取穴。以针棘和电针相配合,证属实证者用泻法,证属虚者用补法。、每天选取一组穴位,或几组穴位交替使用,每日1次,10次~15次为1个疗程。艾灸穴位也是循经取穴,多用于属虚寒之证。

6.%西药治疗(1)消炎止痛作用的药物用于配合牵引、手法等疗法,治疗神经根型、颈型颈椎病疼痛较甚者。常用的药物有:扶他林25~50㎎,1日3次。

西乐藻200㎎,1日4次。

禁忌证:有活动性消化性溃疡、肝肾功能不全者忌用。

(2)硫酸软骨素对早期的骨性关节炎有修复作用。对于颈椎病和全身其他骨关节增生性关节均有显著疗效,无明显的副作用。

葡立胶囊能修复关节软骨的损害并延缓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和疾病进展,改善关节活动,缓解疼痛。用法:口服。每次240~480㎎(1~2粒),1日3次。

维骨力能阻断骨性关节炎的病理过程,防止疾病进展,改善关节性活动,缓解疼痛。1~2粒,1日3次。

(3)维生素E100㎎,1日3次。主要通过其抗氧化作用而影响肌肉的代谢过程。因此适用于肌肉出现萎缩之根型与脊髓型颈椎病。

(4)神经营养药物维生素B1%10~20㎎,每日3次。

肌苷0.4g,每日3次。

维生素B12%500ug,肌内注射,每日4次。

弥可保500ug,每日3次。

(5)糖皮质激素如甲基强的松、地塞米松、强的松龙等,抗炎作用强。用于颈椎病脊髓和神经受损及炎症明显、疼痛严重者。

甲基强的松40mg,静脉注射,1日4次。

地塞米松0.75mg,1日3次。

322颈椎病强的松龙10mg,1日3次。

甲基强的松龙具有抗炎及抗过敏作用,能抑制结缔组织的增生,降低毛细血管壁和细胞膜的通透性,减少炎性渗出,并能抑制组胶济其他毒性药物的形成与释放。抗炎作用较强的松强,对钠滞留作用微弱。用法:口服,开始1日16~24mg,分2次,维持量1日4~8mg。关节腔及肌内注射:1次10~40mg。

使用注意:有消化道溃疡者禁用;在症状缓解后要逐渐减量,不可骤然停药,以免出现反跳现象。

(6)脱水剂25%甘露醇240ml静脉滴注,常与激素合用,起到利水消炎的作用,能较快地缓解症状,用于症状较重的神经根型颈椎病和脊髓型颈椎病,尤其在颈椎病术后常短期使用。

7.%理疗(1)磁疗具有良好的镇痛、消炎、消肿作用,对颈椎病所致的头痛、头晕、失眠、肩颈痛者,作为一种辅助治疗能加速症状的缓解。可在病椎旁疼痛区作旋磁治疗,磁场强度为300~3000高斯,每天1次,每次20分钟,10次为1疗程。

(2)微波疗法微波具有良好的温热作用,人体组织吸收微波能量后,引起离子和水分子振荡,分子运动相互摩擦产生热能,故微波治疗是一种热效应,主要作用用于深层组织,有明显的扩张深部血管改善循环,消炎和止痛作用,可作为颈椎病治疗的一种辅助疗法。每天1次,每次20~30分钟,10次为1疗程。

(二)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1)何氏颈椎病方[组成]熟地15~25克,丹参10克,桑枝10克,生麦芽10克,当归尾10克,鹿衔草10~15克,骨碎补15克,肉苁蓉6~10克,生蒲黄20~25克,鸡血藤15~20克,蛇蜕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补肝益肾,养血痛经,祛风止痛。主治颈椎病。

[加减]痛重加元胡、制乳香、制没药个10克;高血压去肉苁蓉;患肢胀痛、活动障碍加伸筋草10~15克、田三七1.5~2克;颈部软组织及上肢酸胀痛用川芎嗪、当归、丁公藤注射剂各2毫升局部注射。

[疗法]治疗68例,结果66例(97%),症状无明显改善2例(椎动脉型及脊髓型各1例)。

32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加减葛根桂枝汤[组成]白芍30克,葛根15克,木瓜15克,鸡血藤12克,桑枝9克,桂枝9克,炙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养荣柔肝,活血舒筋。主治颈椎病。

[加减]血瘀明显者加当归、川芎、桃仁;头痛眩晕加枸杞子、菖蒲、蔓荆子;伴高血压加钩藤、山楂、豨莶草;手臂麻木较重者重用鸡血藤、桑枝,加川芎、桔梗;腹泻便溏加炒白术、茯苓、防风。

[疗效]治疗68例,治疗20~30天。结果:治愈17例,显效38例,好转6例,有效率91.1%。随访54例,在1~3年复发3例。

(3)鹿丹汤[组成]鹿衔草、丹参、熟地、当归、白芍、川芎、薏苡仁、威灵仙各9~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补肾通络,养血荣筋。主治颈椎病。

[加减]面色白、腰膝酸冷加杜仲、补骨脂、熟附片、肉桂等;胸闷胁胀、肢体不适者加木香、元胡、枳壳、乌药等;疼痛固定不移、刺痛、舌有瘀点加桃仁、红花、制乳香、制没药等;风寒湿邪留而不去,症见游走疼痛,或痛遇寒加甚,或沉重身困等,选加防风、秦艽、桂枝、羌活、独活等。

[疗法]治疗40例,结果:获优9例(22.5%),良24例(60%),差7例(17.5%),总有效率为82.5%。对本组21例患者进行了半年~4年半的随访,其中19例疗效巩固。

(4)益气活血散分汤[组成]黄芪、党参、丹参、川芎、白芍、生地、桃仁、红花、香附、地龙、葛根、穿山甲、地鳖虫、威灵仙各9~12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活血,祛风通络。主治颈椎病神经根型。

[加减]血瘀甚者加穿山甲的药量、制乳香、制没药;胃纳不振加山楂、神曲;脉细无力加黄精。

[疗效]治疗123例,结果:优36例,良65例,尚可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6.7%。

(5)颈椎病煎剂[组成]人参10克,五灵脂15克,灵仙15克,半夏10克,夏枯草、羌活、菊花各12克,川芎10克,当归15克,乳香6克,陈皮10克,蜈蚣2条。

324颈椎病[用法]水煎服。1日1剂,20天为1疗程。

[功用]益气活血,散风通络。主治颈椎病。

[加减]偏寒者,加桂枝、细辛;偏热者,加双花、公英;偏湿者,加茯苓、苍术;肾虚者,加杜仲、巴戟天、续断。

[疗效]治疗本病共45例,痊愈6例,有效38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为97.8%。

(6)颈椎方[组成]葛根30克,当归15克,路路通15克,黄芪15克,全虫9克,蜈蚣2条,山甲珠10克,鹿衔草20克,寻骨风15克,桂枝9克,甘草8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搜风通络,除痹止痛。主治颈椎病。

[加减]上肢麻木较重者,加桑枝9克、姜黄12克;眩晕较重者,加川芎12克、天麻12克。

[疗效]治病本病60例,痊愈50例,好转8例,无效2例。

(7)颈病消晕饮[药物组成]天麻12g,钩藤12g(后下),蔓荆子12g%,当归9g%,川芎9g%,生白芍12g%,首乌12g%,丹参12g%,白菊花12g,青葙子12g%,生龙骨12g(先煎),生牡蛎15g(先煎),石决明20g(先煎),元胡12g,姜黄12g,杜仲15g%,桑寄生12g[功效]平肝潜阳,息风止痉,补血活血。

[用法]头煎时,先将生龙骨、生牡蛎、石决明加水先煎煮15分钟后,再加入天麻、蔓荆子、当归、川芎、生白芍、首乌、丹参、白菊花、青葙子、元胡、姜黄、杜仲、桑寄生等药,煮沸10分钟后,再加入钩藤、白芍继续煮沸3~5分钟,滤其汤液;二煎、三煎再将上药煮10~15分钟,分别滤其汤液。三前相合,分三次温服,每日1剂。

[加减]若呕吐,加用竹茹12g、半夏12g;烦躁不安者,加用琥珀1.5g,研末冲服;小便黄赤者加车前子12g、茯苓12g。

(8)丹参山甲芎芍汤[药物组成]紫丹参10g,炮山甲10g,三棱5g%,莪术6g,片黄姜10g,川芎10g,白芍10g,葛根30g,全虫3g,枸杞子10g,仙灵脾10g,桂枝6g,防风10g%,珍珠母或石决明30g。

[功效]活血化瘀,益肾养血,祛风。

[用法]水煎服,每日服1剂。

32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加减]气虚者加生黄芪30g、茯苓15g、白芍10g;血虚者去三棱、莪术,加全当归或鸡血藤30g、制首乌或熟地30g;阴虚者去桂枝加鹿衔草10g、桑枝10g;寒邪留滞者加制川、草乌各5g、北细辛3g;疼痛剧烈者加白芍至30g、元胡30g;手指麻木者加蜈蚣3条、乌梢蛇30g或蕲蛇15g;心悸失眠者加灸远志10g、炒枣仁30g。

(9)定眩冲剂[药物组成]天麻360g,僵蚕360g,钩藤480g,茯苓600g%,丹参120g%,夜交藤120g,白糖400g。

[功效]活血通络,健脾化湿,平肝定眩。

[用法]上药经加工制成冲剂,每包30g。每次15g,每日3次,口服。15日为1疗程,疗程间隔2~3天。

2.%冲剂疗法(1)骨质增生丸[组成]熟地1500g(干燥后研取净末1000g),肉苁蓉1000g(干燥后研取净末850g),鹿衔草1000g%,骨碎补1000g(锉碎),莱菔子500g(锉碎)。

[用法]每次服2丸,每日服2~3次,均用白开水送服。1个月为1疗程。一般可连续服2~3个疗程,不必间断。

[功用]补肾填髓,活血理气止痛。主治颈椎病、增生脊椎炎、跟骨刺、大骨节病以及创伤性关节炎等。

(2)骨刺煎[组成]白芍240g%,伸筋草90g,葛根60g%,桃仁60g,乳香60g%,没药60g%%甘草30g。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3g,白开水送服,每日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散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3)化瘀散[组成]骨碎补20g,金环蛇3条,桂枝30g,羌活60g%,当归60g,制乳香30g%,没药30g%,生白芍90g,甘草30g%,炮山甲30g,鸡血藤80g%,巴戟天80g。

[用法]上药为一料药量,共研为细末,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晒干入瓷瓶保存。每日3次,每次6g,温开水送服。

[功用]补肾强督,通络祛风,养血蠲痹。主治颈椎病症见颈、项、肩酸痛,活动不利,动则昏眩,上肢麻木,舌苔薄白,脉浮弦。

(4)祛散灵326颈椎病[组成]白粉霜7.5g%,珍珠粉0.15g,乳香6g%,没药6g,冰片1.5g%,黄连3g,牛黄0.6g,麝香0.15g,礞石(锻)3g,槐角12g,白芷1.5g。

[用法]每日睡前服1次,每次服3g,连服3个月。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化痰。主治颈椎骨刺,热毒瘀血、风痰的患者。

(5)甲全胶丸[组成]穿山甲20g,全蝎20g,蜈蚣6条,川楝子12g%,川牛膝20g%,桃仁10g%,红花20g,皂刺20g。

[用法]上药烘干研面,分装为240粒1胶囊,早晚各服4粒,黄酒送服,每剂为1疗程。

[功用]主治颈椎骨质增生。

(6)颈椎丸[组成]白芍240克,甘草30克,伸筋草90克,葛根60克,没药60克,桃仁60克,红花60克。

[用法]上药研细,水泛为丸,如绿豆大。每服1,5克,1日服3次,1个月为1疗程。

[功用]散风除湿,舒筋活络,散瘀止痛。主治神经根型颈椎病。

[疗效]治疗本病232例,效优者83例,良71例,有效61例,无效17例,总有效率为92.7%。

(7)骨蛇挂葛丸[组成]骨碎补129克,金钱蛇3条,桂枝60克,粉干葛120克,羌活、当归各60克,制乳没各30克,生白芍90克,生甘草、炮山甲各30克,鸡血藤、巴戟天各80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水泛为丸,每丸如绿豆大效。每次服6克,每天服5次,开水送下,1料服40天。

[功用]补肾通督,通络祛风,养血蠲痹。主治颈椎病。

[疗效]治疗20例,其中服药1料得显效者6例,2料显效者12例,3料显效者2例。经X线摄片,颈椎间盘清晰度增加、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者属显效。

(8)颈椎骨刺丸[组成]白粉霜7.5克,珍珠粉0.15克,乳香6克,没药6克,冰片1.5克,黄连3克,牛黄0.6克,麝香0.15克,礞石(煅)3克,雄精2.5克,槐角12克,白芷1.5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面粉50克糊丸,如绿豆大小,朱砂15克为衣,每剂32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可制丸800粒。每天服1次,睡前服,每次服3丸,连服3个月。

[功用]清热解毒,活血化瘀,祛风化痰。主治颈椎骨刺属热毒瘀血、风痰为患者。

(9)复方骨科活络丸[组成]苍术、川牛膝、甘草、麻黄、乳香、没药、僵蚕、木瓜、川芎、黄芪、萆薢、蕲蛇、全虫、琥珀、豨莶草、炙马钱子各等份。

[用法]制成蜜丸。每次服1~2丸,1日2~3次,2周为1疗程。

[功用]活血通络止痛。主治痹阻型颈椎病。

3.%针灸治疗法(1)根据中医理论循经取穴的原则,常取绝骨穴和后溪穴。因为后颈部为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必经之路;侧颈部为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所过。而绝骨穴属足少阳胆经,是足三阳经,为髓之会穴;后溪穴属太阳小肠经,是八脉交会穴之一,通过督脉。故针刺绝骨、后溪二穴对颈项部能起到疏通经络、调理气血、舒筋止痛等功效。

(2)根据局部取穴、邻近取穴的原则,选取大椎、风府、天脊、天日、天柱、风池、大杼、三阳络、肩外俞等。伴头晕严重者,可配合百会、哑门、太阳、翳风、心俞、足三里等。每次取4~6穴。

针刺治疗颈椎病时,患者取端坐位,先用75%的酒精棉球对所选定的穴位进行皮肤常规消毒,然后用0.5~1.5寸毫针直刺或斜刺,针尖达椎板骨膜外,施以补、泻手法,使病人产生酸、麻、胀感觉,留针15~20分钟。各型颈椎病常用的针刺穴位有:(1)颈型颈椎病。风池、大椎、天柱、玉枕、大杼(以上穴位施以补的手法);肩井、颈椎夹脊、手三里、合谷、列缺(以上穴位施以泻的手法)。

(2)脊髓型颈椎病。百会、风池、后顶、足三里(以上穴位施以补的手法);委中、后溪、大椎、涌泉(以上穴位施以泻的手法)。

(3)椎动脉型颈椎病。大椎、风池、大杼、足三里(以上穴位施以补的手法);玉枕、丰隆、合谷、颈椎夹脊(以上穴位施以泻的手法)。

(4)神经根型颈椎病。大椎、风池、阳陵泉、大杼(以上穴位施以补的手法);肩、合谷、手三里、委中(以上穴位施以泻的手法)。

(5)交感神经型颈椎病。风府、风池、内关、列缺(以上穴位施以补的手法);颈椎夹脊、大椎、后顶、合谷、涌泉(以上穴位施以泻的手法)。

(6)混合型颈椎病。根据混合兼有的类型分别参考以上各类型的穴位进行处方配穴。

328颈椎病临床观察疗法一[取穴]四天穴(天柱、天髎、天宗、天井)、胛缝(在沿肩胛骨内缘的压痛点上,针0.3寸深)。有肩周炎症状者加肩髎、臑会;吞咽困难者加哑门;有前庭症状者加百会、足三里。

[针法]中等度刺激,留针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用本法治疗颈椎综合征250例,颈肩部疼痛有效率为978.6%,手指麻木有效率为89.54%,肩关节活动障碍有效率为94.19%。

疗法二[取穴](1)常用穴:①夹脊颈4~7;②哑1~4、风池、天柱、大椎。

(2)备用穴:神经根型加肩井、胛缝、曲池、合谷、后溪、养老;椎动脉型如百会、四神聪、心俞、肝俞、太溪、行间;交感型加百会、四神聪、太阳、头维、三阴交、胆俞、太冲;脊髓型加足三里、太阳、外关、委中、阳陵泉、环跳。

哑1~4位置:哑1与哑2、哑4均位于督脉上。哑1为第2、3颈椎棘突间(哑门下1寸),哑2为第3颈椎棘突间,哑4为第6、7颈椎棘突间(大椎上1寸),哑3在哑2旁开0.5寸(双侧)。

胛缝穴位置:肩胛骨内缘压痛点。

[针法]常用穴每次选1组,可轮流选用。其中第1组穴,一般取夹脊颈5~6,如颈肩痛麻至腕指,可均取;第2组穴每次仅选哑1~4中之1穴,余穴选1~2穴。备用穴据不同症型,取2~4穴。

夹脊穴操作:取28~30号1.5~2寸之毫针,向脊髓方向成75度角刺入或旁开夹脊穴成45度角刺入,至针尖有抵触感即退针5分。采用提插结合小幅度捻转,促使针感传异。疼痛重者进提慢插,肢体麻凉甚者紧插慢提。一般则用平补平泻法。哑1、2、4穴均为直刺1~2寸,反复提插不捻转,哑3进针法痛夹脊穴。要求取穴准确,得气后轻提插3~5分钟或捣针2~3分钟,要求哑3针感为上肢触电感;余穴应达到四肢触电感。针感宜由弱到强,逐步获得,不可乱捣猛刺。如针感不满意,可调整方向;如仍无上述针感,则不必强求。缓慢出针,出针后揉按穴孔片刻。大椎穴,快速进针,缓慢送针至1.5寸深。进针时针尖略朝上,得气后针尖略朝下;然后以拇指夹持针柄作快速小幅度捻转,使病人有酸麻感循督脉下行;继而改为自上而下有节奏捻转(即拇指向上、食指向下捻针),运针半分钟退针至皮下,复将针尖指向患侧,提插捻转1分钟,使酸麻达到肩臂,不留针。

风池向鼻尖方向进针1.5寸左右,使针感向头颈部放射,天柱穴略向脊椎斜刺,32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针感向颈部放散为宜,均用平补平泻法。其中胛缝进针3~5分,有局部酸胀为宜;养老穴取时手掌朝胸前,针尖向内管方向刺入,针感应向肩、肘、腕放射。以上穴位,除不留针者外,均留针20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12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

[疗效]疗效判别标准:临床痊愈:症状完全消失,颈椎活动度正常,但颈部X片显示退行性病变未见明显改善;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劳累后颈部稍有不适,余同上;有效:临床症状减轻,可做轻工作,余同上;无效:症状、体征均未见改善。

共治1991例,其中1741例,按上述标准评定,临床痊愈778例(44.7%),显效566例(29.6%),有效401例(23.1%),无效46例(2.6%),总有效率为97.4%。

另250例,颈肩部疼痛改善率为91.6%,指麻及颈肩关节活动障碍改善率分别为89.5%和94.2%。从总的治疗情况看,以神经根针刺效果最好,而以脊髓型最差。

疗法三[取穴]颈肩上肢痛取相应颈椎夹脊穴、颈部阿是穴、天柱、风池、大椎、打杼、巨骨、曲池,外关、合谷等。腿痛取肾俞、大肠俞、秩边、阳陵泉等。每次选5~6穴,以颈部及神经干上段之穴位主穴,远端穴位为配穴。

[针法]毫针刺上穴得气后,接通G—6805治疗仪,负极连主穴,正极连配穴,以连续脉冲波刺激。电流频率约200~250次/分,电流大小以患者舒适为宜。

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5日。

[疗效]用此法治疗神经根型27例,椎动脉型2例,脊髓型1例。显效12例,有效16例,无效2例。

疗法四[取穴]常用穴:夹脊颈2~7。备用穴:养老、天柱、大椎、肾俞、大肠俞、曲池、外关、合谷、阳陵泉、秩边。

[针法]常用穴:根据增生部位,选择相应夹脊穴。备用穴,每次取4~5穴。

常用穴以2寸毫针作45度角向脊椎方向刺入,运针至针感出现传异,备用穴进针得气,平补平泻1分钟。然后接通电针仪,负极接主穴,正极接配穴,连续波,频率120~250次/分,电流强度以病人感到舒适为宜,一般在1~1.5毫安。每日1次,,每次30分钟,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4~5天。

[疗效]共治疗168例,部分配合中、西药物。总有效率为93.3%~96.4%。

330颈椎病4.%耳针疗法利用耳穴治疗疾病的方法很多,但目前较为常用且效果比较理想的是压丸法,即选用质地较硬且光滑的小粒种籽或药丸(常用王不留行籽、油菜籽;六神丸等)贴压耳穴,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其操作方法为:先用75%的酒精棉球消毒选定耳穴的皮肤,然后医者用左手固定耳郭,右手持镊子夹取贴有胶布的贴压物对准穴位贴敷,并按压数分钟,待获得耳郭发热、胀、放散等类似针感即可。一般每周贴压一次,可放置7天,贴压期间每日让患者自行按压2~3次,每次1~2分钟。贴压5次为1疗程。

(1)王不留行籽耳压法疗法一[取穴]主穴选肝、肾、颈项;配穴随症加用内分泌、交感、脾、神门、心、太阳、上背、枕、肩。痛甚者加神门、交感;骨赘软化控制不理想加内分泌;帮助复位加交感、心;沉困无力加脾;后头痛加枕;背困痛加上背;背冷痛加肩等。

[用法]用探棒找出痛敏感点后,将王不留行籽贴压穴处,每次每穴按压5分钟,要两指对捏,一紧一松第按压。每日按压5次,隔日再换,双耳交替,10次为1疗程,休息10天可再贴。

疗法二[取穴]选取颈椎耳穴相应部位。

[用法]找出穴位敏感点后,前后对称贴压,3天换贴1次,治疗期间酌情进行耳穴局部按摩。双耳同时贴压,10次为1疗程。主治各型颈椎病。

(2)药麻子耳压法[取穴]主穴:颈椎、肾、肝、脾、神门、皮质下。对症选穴:头痛加枕、额;肩臂痛加锁骨、肩、肘;眩晕加内耳、枕。

[用法]麻子去壳用75%酒精消毒脱脂后,将胶布剪成0.8×0.8cm见方,将麻子放于胶布上,对准所选耳穴,贴压在敏感点上。中年体壮患者施以对压法或直压法,年老体弱者及耳穴敏感人施以轻揉按摩法,每穴按27转,使患者产生酸、麻、胀、痛、热等感觉,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3~5次。每周治疗3次,每次贴压耳廊一侧,两耳交替贴压,10次为1疗程。

(3)黄荆子耳压法[取穴]主穴:颈椎、神门、肝、肾。配穴:神经根型产生的头痛、肩痛者加枕、肩;血管型产生的头痛、头晕者加心;心悸、汗出者加交感;兼有外伤血瘀者加隔(耳中);由神经根引起者加内分泌、肾上腺。

[用法]先以75%酒精擦洗耳廊,将黄荆子置于0.6×0.6cm见方的胶布中间,33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对准所选耳穴贴压。主穴颈椎敏感点可在耳廊前后相对称贴压,贴后按揉至局部有酸、麻、胀、痛感为度。每日按压10余次,每次每穴3分钟,3日更换。

(4)白芥子耳压法[取穴]主穴:颈、颈椎、肾、肩。配穴:神门、肝、脾、皮质下。加减:胸前区疼痛加心、胸;视力减退加眼、肝;头晕加脑点、心、肾;下肢痉挛行走不便加下肢相应穴位。

[用法]找出穴位敏感点,常规消毒耳廊皮肤,将白芥子置于0.6×0.6cm见方的胶布中心,粘贴在所选耳穴上。每日重按压10余次,每次每穴20.6×0.6cm3分钟,隔日换药1次,10次为1疗程。

5.%拔罐疗法不同的拔罐方法具有不同的作用。如留罐法以祛寒作用为主;闪罐法以祛风作用为主;走罐法以活血通络作用为主;密排法以泻实作用为主;疏排法以补虚作用为主。拔罐疗法的功能还随拔罐的部位不同而呈现双向调节作用。如拔关元穴则能祛寒;拔大椎穴则能清热。另外,拔罐配合其他疗法,则其效果又有所增强。如配合灸法或红外线照射法,能增强其祛寒作用;配合针刺、药物、按摩等法,能增强拔罐疗法的治疗效果,并扩大了其适应范围。

常用于颈椎病的拔罐疗法有如下几种:(1)方法一:取大椎、风池、大杼、风门、阿是穴等,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三棱针刺所选穴位1~3次,以见到出血为度,然后用闪火法将罐拔于所点刺的穴位上,留罐10~15分钟,拔出血量为1~2ml,气罐后擦去皮肤上的血迹,头部做旋转运动。每次可选2~3个穴,每周治疗3次,一般10次为1疗程。

(2)方法二:取华佗夹脊穴、阿是穴、肩井、肺俞、天宗等,皮肤常规消毒后,用七星针扣打至皮肤点状出血,然后拔罐10~15分钟,每穴拔出瘀血1~5ml。

伴有神经根刺激征者沿着手阳明大肠经及手太阳肺经循行路线穴施治;若尺神经受压,则选择手少阴心经和手太阳小肠经的穴位。针刺手法以提插捻转泻法为主,每次选择3~4个穴位,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

(3)方法三:取华佗夹脊穴、阿是穴、乘风、肩贞。天宗等,皮肤常规消毒后,用1.5寸毫针刺,手法用强刺激泻法,取得针感后,留针20分钟,起针后局部拔火罐10分钟,待皮肤出现红紫色淤血为止。以上穴位每次选择3~4个,每周治疗3次,10次为1疗程。如上肢麻木疼痛重者加肩平髃、曲池、合谷、中渚;如头晕、耳鸣重者加率谷、百会、太冲;心慌、心悸重者加内关、足三里。

(4)方法四:取夹脊穴、小肠经的肩外俞、天宗、阿是穴等,先在颈部涂适量的润滑油,选择小口径火罐,用闪火法将罐吸拔于颈部,沿着以上经脉来回滑332颈椎病动火罐,至皮肤出现红色淤血现象为止。每周1次,4次为1疗程。

(5)方法五:取阿是穴。取麻黄、防风、木瓜、川椒、竹茹、秦艽、穿山甲、乳香、没药、当归各30g,用纱布包好,放入锅内,加水3000ml,文火煎30分钟至药性煎出。将竹缸放入药中,煮5~8分钟,用镊子夹出竹罐,甩去药液,迅速用干毛巾后住罐口,以便吸去罐口的药液,降低罐口的温度,保持罐内的热气,然后乘热立即竹罐扣于所选穴位,手持竹罐稍加按压1分钟,待竹罐吸牢于皮肤上即可。留罐10~20分钟,至皮肤出现瘀血为止,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6.%推拿疗法推拿疗法是运用各种手法有节律、有规则地作用于患者体表特定穴位或一定部位,借以调整脏腑的生理功能,改变其病理过程,以治疗疾病的方法。推拿疗法治疗颈椎病不仅应用广泛,疗效满意,简便易行,而且痛苦小,患者易于接受。

近年来,大量临床实践证明,推拿疗法对颈椎病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并且是颈椎病首选及主要的治疗方法,其治疗作用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1)推拿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疏通脉络,从而有解痉止痛的作用。

(2)加宽椎间隙,扩大椎间孔,整复椎体和小关节滑脱,解除神经压迫。

(3)松解神经根及软组织黏连,缓解症状。

(4)缓解肌肉紧张及痉挛,恢复颈椎活动。

(5)对瘫痪肢体进行推拿,可以减少肌肉萎缩,防治关节僵直和关节畸形。

疗法一1.%基本手法(1)患者坐位,头稍向前俯使颈部充分暴露(体弱者可取俯卧位,胸前垫枕)。先以一指禅椎、按揉法在颈项部中线自风府、哑门到大椎穴;两侧自风池而下到大杼穴,反复操作5~10分钟。

(2)点按天柱、肩中俞、肩外俞、天宗等穴各5~10次。

(3)以滚法于颈项、肩臂部、配合被动运动,反复操作3~5分钟,使肌肉充分放松。

(4)患者坐位,头部稍向前屈。医者立其身后,一手拇指按住患侧椎体压痛处,一手用肘部托住患者下颏,向前上方牵引,同时向患侧轻柔转动头部,往往可以听到整复的弹响声。如仰卧位,肩后用枕稍垫高。医者立于床头,右手紧托患者枕部,左手托住颏部,将其头自枕上拉起,使颈与水平呈45度角,略作牵引后,轻轻将头作左右旋转和前后摆动,亦常可听到弹响声,但左右转动不要超过生理限度。

33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随症加减(1)如出现上肢麻木、发胀、发抖或无力症状者,基本手法外再加:①患者正坐位,医者立其后,两手分别端住患者的下颌,轻轻向上端提1~3分钟。②经上法后,患者病症改善,感到轻松,再以一手扶患者前额,一手捏揉其两侧颈部,从风池到肩井穴,顺序向下揉,反复10~15次。

(2)如发病已久,前臂及手出现肌肉萎缩,并伴见头痛、头晕或头皮痛等症状者,基本手法外再加:①医者单手抓揉患肩及手臂5~10次,并做擦法,以热为度。②捏、揉患肢内关、外关穴各1~3分钟。③捏揉合谷穴1~3分钟。④以手掌大鱼际揉患侧头面部3~5分钟,并在患侧头侧部作散法1~3分钟。

疗法二(1)取穴:风池、风府、肩髃、肩井、大椎等穴及颈肩部肌肉、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

(2)用法:先揉按颈肩部肌肉及风池、风府、肩髃、肩井、大椎等穴,揉、搓、按拿、弹拨颈部两侧胸锁乳突肌、斜方肌及其他软组织。用两手掌根部托住下颌和枕骨粗隆,用力缓解上提头颅约1分钟,再用拇指指峰把偏歪的棘突向对侧用力推;在上提头颅的位置上将头部轻揉地左右旋转活动3~5次,然后再使头部做轻柔的左右侧屈活动3~5次。用拇指或四指按压弹拨锁骨上窝及腋下臂丛神经及腋总神经,使患臂及手指出现麻胀酸困乏。再用卧位牵引:床腿垫高15~20°左右,头高足低位用颌枕四头带卧位牵引,重量为体重的1/10~1/8,每次45分钟,日1次,10为1疗程。恢复期用魏氏颈部导引法,活动颈部,日2次。

(3)疗效:用此法治疗213例,显效187例(87.8%),有效21例(9.9%),无效5例(2.3%)。

疗法三1.%颈椎推法病员取坐位。术者立于后侧,用手指或掌侧小鱼肌部置于颈部两侧,着力适当,自颈的上部向肩部推动。然后以双手拇指自肩井穴向风池穴推按,或以拇指点揉上星穴,并沿两侧发际推至头维穴。每穴按压片刻,以使局部有酸胀感,皮肤发热发红为宜。如有后头部痛或颈项痛,可指压风池穴和哑门穴;有手指麻木者可配用少海穴、养老穴等。

2.%颈部拿法病员坐位。术者立于后侧,用单手或双手提拿颈后及颈两侧肌肉组织。在提拿时双手交替用力,即左手提拿时,右手放松;右手提拿时,左手放松。

334颈椎病3.%颈部揉捏法病员取坐位。术者立于后侧,以双手拇指或掌侧小鱼际肌部置于颈部两侧,着力均匀,上下来回揉捏10~20次。

4.%颈部运摇法病员坐位,两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于病员后侧,放松局部肌肉,两眼向前平视,双手置于颈颌部,并用力向上提颈(向上拔伸),慢慢用力使头部向左、右两侧各旋转30~40度,重复8~12次。

5.%颈部侧屈法病员取坐位,两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于后侧,两手掌侧小鱼际肌部紧贴于颈部两侧,然后双手交替着力,使头部向左、向右做侧屈运动。反复做8~12次。

6.%按肩搬头法病员取坐位,两上肢反抱于背后。术者立于后侧,左手按于右肩,右手置于头顶,用力将头颈部向右侧搬动。然后用同样的手法,右手按于左肩,左手置于头顶,用力将头向左侧搬动。两侧交替进行操作,每侧8~12次。

7.%指压穴位颈神经根型:指压风池、肩井、肩髃、外关、少海、后溪等穴位;颈椎动脉型:指压风池、太阳、列缺。合谷、听宫等穴位,如有头昏、头痛、眩晕、目胀,加百会,头维、上星;脊髓型(颈肩综合征):指压肩中、医风、肩中俞、肩髃、期门、阳陵泉、后溪等穴位;交感神经型:指压百会、肩井、颧、神门、外关、足三里,如头头晕、头痛、眼胀痛,加四白、攒竹、太阳。

以上治疗手法,应每日做1次,10~15次为一疗程。1疗程后,休息1周,再做第2疗程。

8.%颈部牵引病员取坐位。术者将特制的牵引头带,套于病员颈部,按照颈部胖瘦的情况扣好两侧皮环扣,然后将重力物(沙袋或砝码)通过滑轮作牵引,重力物一般重5~8千克(公斤)。每次牵引20~30分钟。

疗法四1.%治疗方法根据临床应用体会,分成以下几部:(1)疏松术:患者正坐,医者立于后侧,用推、揉法于两侧颈项,用力要均匀,力量要深达肌肉,使之舒筋通络,行气活血,解痉镇痛,以松解痉挛僵硬的颈肩肌群。

(2)整复术:用滚法于肩及上背肌肉,适时作头部前屈后伸、左右旋转活动,33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进行松解整复,缓解由于颈椎病变时对神经根、血管及周围软组织的压迫和刺激而引起的症状,这是治疗颈椎病的主要步骤。

(3)随证加减:①神经根型:加点按颈椎两侧,从枕内粗隆开始至第七颈椎横突下方;用拿法于患侧颈部及滚法于患侧上肢;平推法于大椎穴以透热为度。

②椎动脉型:加用扶法于前额,按揉太阳、风池、风府、震百会、大椎穴。③交感型:加推桥弓穴,沿头部两侧少阳经作扫散法,勾法于两侧太阳穴,然后拿风池、风府、肩井,按心俞。

2.%疗效标准和结果治愈:临床症状消失或基本消失,颈部活动正常,并已恢复工作;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平时可无症状,天气变化或劳累后,颈部有不适感,偶有轻微疼痛;好转:临床症状减轻,或大多数症状消失,但仍有少数或个别症状改善不明显;无效:症状和体征无改变,颈部活动仍受限。

50例中治愈24例,显效22例,好转4例,总有效率为100%。

7.%敷贴疗法敷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疗法一[取穴]阿是穴。

[药物]白花蛇10克,麝香15克,肉桂、乳香、没药、川草乌、川椒、白芥子各5克,冰片少许。

[用法]先将白花蛇焙黄,乳香、没药去油后,再同上药共为细末,装瓶备用。同时在胶布上撒药粉少许,贴于颈部压痛最明显处。

[按]同时配服葛根、威灵仙各30克,全虫6克、透骨草、仙灵脾、白芍、狗脊、鸡血藤、木瓜各15克,桑枝10克,青风藤12克。

疗法二[取穴]阿是穴。

[药物]三七10克,川芎15克,血竭15克,乳香15克,姜黄15克,没药15克,杜仲15克,天麻15克,白芷15克,川椒5克,麝香2克。

[用法]将前10味药研细末,放入150毫升白酒中微火煎成糊状,或用米醋拌成糊状,摊在纱布上,并将麝香搽在上面,敷于患处。干后可将药重新调成糊状备用,每剂药可连用3~5次,15次1疗程。

336颈椎病疗法三[取穴]大椎、大杼、肩髃、肩井、后溪。

[药物]吴茱萸150~300克,黄酒适量。

[用法]将吴茱萸研为细末,过筛。用时取药末适量加黄酒拌匀,放锅内炒热,搅成糊状。取药糊乘热摊于数块清洁布上,分别贴于大椎、大杼、肩髃、肩井、后溪穴上,冷后再换,再贴之。

疗法四[取穴]阿是穴。

[药物]青风藤、海风藤、羌活、独活、藤黄、木瓜、麻黄、当归、川芎、生川乌、生草乌、地龙、土元、补骨脂、杜仲、牛膝各适量。

[用法]将上药于患处或主要疼痛部位外敷,7天更换1次,1周为1疗程。

疗法五[取穴]阿是穴。

[药物]麦冬0.1克,藤黄1.5克,朱砂1.5克,梅片1.5克,壁虎1条(焙干取1半)。

[用法]以上诸药共为细末,用胶布将药面贴于患处。

疗法六[取穴]阿是穴。

[药物]乌梢蛇、细辛各10克,白花蛇1条,皂角刺、莶草、透骨草、穿山甲、生乳没、杜仲、威灵仙、仙灵脾各15克,五灵脂20克,生川乌、生草乌各9克。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用陈醋或米醋(局部疼痛发冷着可用白酒或黄酒)调成糊状,以杏核大小药膏置胶布中央,贴于增生部位及相应穴位上。隔日1次,10次为1疗程。

8.%石蜡疗法石蜡疗法是利用加热熔化的石蜡作为温热介质(导热体)敷贴于患部,以治疗疾病的物理疗法。由于每公斤熔化的石蜡在冷却凝固时,可放出500焦热量,在局部产生温热作用,从而促进局部血管扩张、血液循环加快、细胞的通透性增强,有利于血肿的吸收和水肿的消散,加上石蜡冷却时体积缩小,施压于皮肤及皮下组织,产生柔和的机械压迫作用,能促进组织内渗出液的吸收,防止淋巴液和血液渗出,并使温热作用深而持久,故有消肿止痛作用。石蜡疗法的具体方法有:(1)刷蜡法。用平毛刷浸沾加热到55℃~65℃的石蜡,在治疗部位皮肤上迅速而均匀地涂抹几层薄蜡,这几层薄蜡迅速冷却后,凝固成压缩的软蜡壳,形成33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一层导热性低的保护层,然后在保护层外再刷0.5厘米的石蜡壳,或用6~8层浸有60℃~65℃石蜡的纱布或棉垫,稍拧干敷于保护层上,包好。

(2)蜡布法将浸蜡的纱布垫冷却至皮肤能耐受的温度,放于治疗部位,然后用油布或胶布盖好,较合适于家庭治疗。

(3)蜡盘法(蜡饼法)。将熔解的石蜡倒入铺胶布的盘中,厚度为2~3厘米,待表层石蜡冷却凝固后(表层温度为50℃~55℃,内层温度比表层高4℃~4.2℃),连同胶布一起取出放在治疗部位,根据治疗部位的形态,将蜡饼缩形,使之与皮肤充分接触。

(4)蜡袋法。即以塑料袋装蜡代替蜡饼进行治疗。

9.%梳头疗法梳头疗法是利用牛角梳的梳齿进行梳刮,深压颈部及相关穴位,以治疗颈椎病等疾病的一种民间流传的自然疗法。其治疗颈椎病的机理是:运用多功能牛角梳在头颈部相应地全息穴区和经络穴位上不停地刺激运动,感传生物信息,使头颈部毛孔开泄,“废物”外排,经络畅达,气血宣通,阴阳平衡,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以达到治愈目的。患者其具体操作方法是:取保健牛角梳和刮痧油(治疗时涂在颈部),取坐位或站立为,全身放松。持梳呈45°梳齿深触顶枕带上1/3(百会至脑户穴连线上1/3,左右各旁开0.5寸的条带);顶后斜带(络却穴至百会连线两侧各旁开0.25寸的条带),自上而下,各梳刮1分钟,每分钟频率80次,以发热为宜。

持梳呈90°,梳齿深触风府(顶后正中发际上1寸)至大椎(第七颈椎棘突下);梳齿深触双侧天柱(哑门穴旁开1.3寸),至大杼(第一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梳齿深触双侧风池(后头部枕骨下颈部肌肉隆起外缘凹陷处)至肩井(大椎穴与肩峰连续中心),自上而下各梳刮40次,以出痧为宜。用保健牛角梳耳棒按揉神门穴(三角窝内,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稍上方)、肾(对耳轮上下脚分叉处下方)、颈椎(胸椎下1/3)、颈(颈椎前侧耳甲缘)各60次,以发热为宜梳头时一般用厉梳法,即加强按压力,对年老体弱者宜用平梳法,即按压力适中,颈部出痧5日左右消退后再继续治疗。

10.%药枕疗法药枕疗法是将药物作为枕芯装入枕中,或自制薄型药袋置于普通枕头上,睡时枕用的一种治疗方法。

本疗法流传很久。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中就有用蒸大豆装枕失眠的记载。

唐宋时期始有了较大的发展,孙思邈《千金要方》载:“治头项强不得四顾方,蒸好大豆一斗,令变色,内囊中枕之。”李时珍《本草纲目》载:“绿豆甘寒无毒,338颈椎病作枕明目,治头风头痛。”清代刘灏《广群芳谱》载:“决明子作枕,治头风明目胜黑豆。”无尚先《理瀹骈文》则记述各类药枕的临床应用。近年来,药枕法更受重视,发展很快,并出现了磁疗枕、催眠枕、抗衰老枕、维康保健枕等。

(1)活络通经枕[药物]当归、羌活、藁本、炙川乌、黑附片、川芎、赤芍、红花、广地龙、广血竭、灯芯草、石菖蒲、桂枝、细辛、紫丹参、莱菔子、威灵仙、防风各300克,乳香、没药各200克,冰片20克。

[制法]上药除冰片外,一起烘干,共研粗末,兑入冰片,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于项下。

(2)颈椎康复枕[药物]丹参500克,郁金400克,石菖蒲500克,葛根500克,当归500克,土虫100克,生姜400克,破故纸500克,附子500克,威灵仙200克,明矾500克,巴戟天500克,元胡300克,合欢花300克。冰片20克。

[制法]上药除冰片外,分别烘干,共研细末,兑入冰片,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3)葛根升清枕[药物]葛根1000克,人参叶500克,黄精500克,生白术500克,巴戟天200克,升麻100克。

[制法]将上药分别烘干,研成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4)磁石冰片枕[药物]磁石1000克,生铁落500克,冰片20克,丹皮500克,夏枯草500克。

[制法]先将磁石、生铁落打碎,丹皮、夏枯草一起烘干,共研细末,兑入冰片,共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之。

(5)血瘀落枕方[药物]川芎、羌活、独活、丹参、急性子、玫瑰花、元胡、晚蚕砂各2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和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于患侧。

(6)风寒落枕方[药物]细辛300克,白芷500克,川芎400克,羌活400克,独活600克,33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石菖蒲200克,晚蚕砂300克。

[制法]上药分别烘干,共研粗末,混匀,装入枕芯,制成药枕。

[用法]令病人枕于患侧。

11.%外洗疗法(1)颈项洗方[药物组成]兔儿酸12g,川桂枝9g,刘寄奴12g,五灵脂9g,伸筋草12g,秦艽12g,川红花9g,桑寄生12g,紫藤枝9g,大蓟9g,小蓟9g,乳香9g,没药9g。

[功效]舒筋通络,化瘀定痛,养血营筋,滑润筋膜。

[主治]落枕,颈部扭伤、转动不便,局部肌筋肿胀疼痛,或颈部挫伤后积血成瘀,疼痛难忍,或颈椎病所引起的颈项板滞、疼痛等症。

(2)上肢洗方[药物组成]川桂枝12g,冬桑枝12g,土地狗9g,干地龙9g,地蟞虫6g,大独活12g,西秦艽12g,紫藤枝12g,山麻黄12g,嫩钩藤12g,鸡血藤12g。

[功效]活血营筋,通络止痛,温经止痉,祛寒化湿。

[主治]肩部肿胀疼痛,肢体麻木,筋络挛缩。

(3)舒筋活穴洗方[药物组成]伸筋草9g,川红花6g,乳香6g,没药6g,海桐皮9g,兔儿酸6g,大当归9g,山钩藤9g,地鳖虫9g,大独活9g。

[功效]舒筋活血止痛。

[主治]关节伤后血络不通、酸痛等症。

以上洗方各药放入纱布口袋内,然后倒入盆中外洗及熏洗,水凉后再加温。

一般每天洗1~2次,每袋药可洗3~5次。

340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一、性功能障碍的概念(阳痿和早泄)引起性功能障碍的原因很多,大体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1.%心理因素由于在性功能障碍中功能性所占的比例较大,因此心理性原因收到了较大的关注,如性焦虑,性恐惧,童年时受到的性暴力,夫妻感情不和,工作压力太大等等。

2.%器质性因素目前研究表明,许多性功能障碍是由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常见的有神经源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血管源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性器官的畸形。损伤以及性无能。

3.%药物长期服某些药物如安眠酮、安定、利血平、氨笨喋啶、甲氰咪呱等。

4.%不良生活习惯性交过频,长期手淫,长期受淫秽书刊音像的刺激等。

5.%不良饮食习惯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偏食,嗜烟,酗酒等。但后来由于心理因素或器质性因素而发生阳痿。

6.%按阳痿表现程度分为(1)完全性阳痿完全性阳痿是指阴茎完全不能勃起进行性交。

(2)不完全性阳痿不完全性阳痿是阴茎虽能勃起,但不能维持足够的硬度和时间以完全性交。

早泄是指在性交过程中,阴茎未接触或刚接触女方外阴,或刚插入阴道就发生射精,随后阴茎疲软,不能维持正常性生活的一种病症。是较常见的男性性功能障碍疾病。不同人射精时间不同,同一人在不同时期或不同情况下射精早晚也有差异,大多数人在性阳痿方面有不同程度的症状和病因。内分泌原因造成的阳痿占阳痿病人的5%~35%。其主要原因分为:(1)原发性机能减退症是指病变在睾丸水平,伴血中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或两者均增高(即高促性腺激素性机能低下),如染色体异常,双侧无睾症,阉割征群。化疗药物,放射线,工业毒素,酒精,雄激素拮抗剂,导致催乳素分34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泌增加的药物如:甲氰咪呱和灭吐灵。以及睾丸损伤,睾丸炎,肝肾疾病。

(2)继发性性机能减退症是指病变在下丘脑或垂体水平,血中卵泡刺激素及黄体生成素水平均低,睾酮水平也低,如先天性卡尔曼综合征,先天性促性腺功能低下症,高催乳素症,内外源性激素失常、肿瘤等。另外包括雄激素的合成障碍和雄激素的生成过程异常。

总之,内分泌性阳痿病因较多,其诊断除依靠病史、症状、体征外,更重要的是依赖实验室检查。

二、阳痿早泄的病因1.%社会心理因素这是一种非性的心理因素,其中最主要的是夫妻关系、感情等的不和;或夫妻间互不信任,怀疑对方有外遇;或因经济问题、子女抚养、父母赡养而引起争吵;或因丧失亲人的悲伤、工作上的不顺心等,均可造成精神创伤,给性功能带来影响而致阳痿。

2.%性焦虑和恐惧初次性交的失败、婚前频繁受淫的内疚及丧失对性功能的信心;由于性无知或父母及家庭的影响,致对性的问题有神秘和恐惧感;家庭矛盾或夫妇间感情不和,致思想负担过重;过度疲劳、情绪激动、心情忧郁、环境不理想;或因种种原因而被迫禁欲等均可引起阳痿。

在第一次发生阳痿是,往往都有特殊的发病因素干扰了正常性活动,于是因此而对自己的勃起能力产生怀疑,如怀疑自己的生殖器官是否发育太小,过去动过手术、有过受淫是否会影响性功能等等。因而每次性生活都高度紧张或焦虑,造成大脑皮层的强烈抑制而引起阳痿。

3.%性无知在成长发育过程中,受宗教、家庭、传统文化及道德伦理观念的影响,认为性生活下流、肮脏,因此对性生活造成重大的压抑和神秘感,有的甚至婚后终身未曾性交。

4.%性交不射精(1)由于性交不射精,因此长期达不到性高潮,久之会因心理压抑并发阳痿。

(2)器质性因素目前研究表明,许多性功能障碍是由器质性原因引起的,常见的由神经源性疾病,内分泌性疾病,血管源性疾病以及各种原因引起的性器官的畸形、损伤以及性无能。

342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3)药物长期服某些药物如安眠酮、安定、利血平、氨笨喋啶、甲氰咪呱等。

(4)不良生活习惯性交过频,长期手淫,长期受淫秽书刊音像的刺激等。

5.%不良饮食习惯过食高热量,高脂肪饮食,偏食嗜烟,酗酒等。

6.%糖尿病糖尿病人阳痿的发生率高达35%~59%,是其他人的2~5倍。糖尿病引起阳痿的机理尚不清楚,一般认为与以下原因有关:神经系统病变:糖尿病神经系统病变的发生率在26%~80%之间,多见于外周神经,植物神经亦可累及。患糖尿病后,自主神经纤维可见肿胀破裂、空泡化据轴索直径的改变,但这些神经纤维并无炎性改变。糖尿病患者阴茎内的去甲肾上腺素含量明显低于正常人,也可间接反映交感神经受损。对糖尿病患者的阴茎海绵体组织检查,发现所有的神经脱髓鞘,Schwann细胞及神经周围细胞之基底膜弥漫性增厚。神经病理学研究也发现供应自主神经的血管病变,因而可影响神经的营养供应而引起阳痿。

血管病变:糖尿病患者的血管腔明显狭窄,加上血管壁的钙化及血管内膜的改变,都可影响血管的供应。

精神因素:由于长期患病,而又必须限制饮食,依赖药物,体力减弱等,都可产生焦虑而影响性功能。

内分泌异常:糖尿病病人常有睾丸功能不全。

应该注意的是,有时病人以阳痿就诊,经检查才发现是糖尿病。

7.%血管源性阳痿阴茎勃起有赖于注入海绵体的动脉血流量增加及静脉输出量的适当减少,是血液捕获在海绵窦内以保持其生理功能。有动脉病变引起供血不足引起的阳痿叫动脉源性阳痿,由静脉功能不全引起的勃起障碍叫静脉源性阳痿。二者可单独出现,在少数病例可同时出现。血管源性阳痿是器质性阳痿中最重要和最常见的原因,我国血管源性阳痿发生率在阳痿中占30%左右。

(1)动脉源性阳痿:主要是指动脉供血不足,是40岁以上继发性阳痿最常见的原因。患有外周动脉疾病时阳痿的发病率明显增高,其中动脉硬化和损伤是两个主要因素。

动脉壁损伤:损伤动脉壁的四个最常见的因素是糖尿病、吸烟、高血压和高血脂。动脉粥样硬化,尤其发于腹主动脉分杈、髂总动脉一股动脉旁路手术,导致下腹动脉血流减少,肾移植时一侧肾动脉于髂内动脉对端吻合,有10%~30%患者发生阳痿,如对侧采用同样手术方式,阳痿发生率可上升到65%~100%;盆腔34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放疗。外伤性多见于骨盆骨折。脊椎骨折和阴茎折断。严重骨盆骨折可引起不可逆性性交功能丧失,约33%~80%发生阳痿。尿道膜部损伤且完全断裂者,阳痿更常见。有时单纯耻骨分离也可引起阳痿。脊椎腹折引起的阳痿因损伤脊髓的平面及其严重程度的不同而不同。当胸10和胸12包括圆锥时,仍可发生反射性勃起;若病变包括圆锥则反射性勃起不能发生,精神性勃起虽可发生,但只产生部分阴茎勃起而不能性交。

(2)静脉源性阳痿:是因静脉引流障碍(静脉漏)引起者,可单独发生于某一系统,亦可同时见于2~3个静脉系统。好发部位是脊深静脉。静脉漏常见的因素有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或缺如、异常导静脉的出现(如先天性阴茎弯曲)、导静脉扩张、异常通道等。

8.%神经性阳痿神经病变干扰了神经递质在海绵窦及螺旋动脉的神经肌肉连接外的释放,由此引起的勃起障碍为神经性阳痿。产生神经性阳痿最常见的原因有慢性酒精中毒、多发性硬化和腰椎间盘脱出。据统计约10%慢性酒精中毒病人有多发性神经病变,可引起阳痿。多发性硬化的特点是发作性,发作时可伴有阳痿,所以常很难正确诊断,并易在早期诊为精神性阳痿。此类病人晚期几乎都有性功能改变,常同时有延迟射精、不射精、或难以达到性欲高潮或性欲减退。腰4~5椎间盘脱出症的病人可引起阳痿。

9.%药物性阳痿临床上许多常用药物往往对性功能产生很强的抑制作用,因此询问性功能障碍病人时,应重点了解有关药物的影响。一般来说,在服药过程中出现的阳痿是药物的一种副作用,此种阳痿多是可逆的,停药后可以恢复。药物引起阳痿常因于药物对植物神经、内分泌的影响,及岁中枢的抑制和镇静作用。引起阳痿的药物常见有以下类别:抗高血压药:如甲基多巴、利血平、胍乙啶、可乐宁、心得安等。

中枢抑制或镇静药:如利眠宁、肼笨哒嗪、安定、巴比妥等。

治心脏药:如地高辛、冠心平等。

利尿剂:如双氢氯噻嗪、安体疏通、速尿等。

阿托品类:如阿托品、盐酸双环胺等。

其他:如影响内分泌功能的药物如鸦片类、胃复安、甲氰咪呱等。

10.%内科疾病任何急性或慢性疾病都可影响性功能,但通过何种途径产生影响及影响的程度常不能预测,其机理可直接作用于器官和组织,也可以通过意识的影响产生阳344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痿。一般心肺疾病不会引起阳痿,除非病情严重、体质极度虚弱或心肌梗死后有恐惧心理才会影响性欲及性功能。有的病人并不是因为疾病本身,而是由于药物影响。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人常会发生阳痿,多是由于尿毒症的影响,出现睾丸萎缩及睾酮水平下降,神经系统功能紊乱,血清锌水平降低,伴发疾病和药物作用,精神压力和情绪低落所致,用透析及肾移植治疗可有好转,但不能恢复至患病前的水平。

11.%生殖器疾病先天性畸形:如有先天性阴茎弯曲、双阴茎、小阴茎、阴茎阴囊移位、膀胱后翻、尿道上裂、尿道下裂、海绵体功能障碍等。

阴茎损伤:阴茎创伤性离断或癌症切除使阴茎缺失或部分缺失,都会产生阳痿。

继发性阴茎畸形:纤维性海绵体炎的病变轻重程度不一,小的纤维斑块可不影响功能,较重的可引起疼痛和不同程度的阴茎弯曲畸形而影响勃起。阴茎异常勃起不论用何种方法治疗,发生阳痿的仍占50%,其原因在于长期勃起后海绵体内疤痕形成,此也可继发于各种分流手术后。

12.%老年性阳痿阳痿常随年龄而增加,据统计在40岁时的发病率约为1.5%,而到70岁时达25%。其中的原因除性兴趣下降及性生活次数减少外,血浆睾酮水平随年龄增长而降低,血管阻塞性病变增多可能是原因之一。此外,老年人触觉的普遍性降低也可以引起阳痿。

三、中医如何辨证施治(一)辨有火无火阳痿而兼见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者、是为无火;阳痿而兼见烦躁易怒、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缓或弦数者,是为有火。其中辨证以脉象、舌象为主。

(二)辨脏腑虚实由于恣情纵欲、思虑、忧郁、惊恐所伤者,多为脾肾亏虚,命门火衰,属于虚证;由于肝郁化火、湿热下注、宗筋弛纵者,属于实证。

34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三)肾气虚衰症见阳事不举而不坚,神疲乏力,头晕耳鸣,健忘,失聪,气短自汗,甚至动则气喘,腰膝酸软,舌淡苔薄,脉沉细。房劳过度,年少手淫,阴精暗耗,肾气亏虚,故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神疲乏力;肾精不足,脑髓失充,故头晕,健忘,失聪;肾开窍于耳,肾气不足,耳窍失养,则耳鸣;肾主纳气,肾虚纳气失职,故气短,甚至动则气喘;腰为肾之府,肾虚则腰膝酸软;舌脉为肾气亏虚之征。

(四)命门火衰症见阳事不举,精薄清冷,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恣情纵欲,精气亏虚,命门火衰,故见阳事不举,精薄清冷;肾精亏耗,髓海空虚,故头晕耳鸣;五脏之精气不能上荣于面,故面色苍白,精神萎靡;腰为肾之府,精气亏虚,故见腰膝酸软,畏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均命门火衰之象。

(五)心脾受损症见阳事不举,精神不振,夜卧不安,胃纳不佳,面色不华,苔薄腻,舌质淡,脉细。思虑忧郁,损伤心脾,病及阴阳冲脉,而阳明总宗筋之会,气血亏虚,则可导致阳事不举,面色不华,精神不振;脾胃运化不健,故胃纳不佳;心虚神不守舍,故夜寐不安;舌淡、脉细为气血亏虚之征。

(六)恐惧伤肾症见阳痿不举,举而不坚,胆怯多疑,心悸易惊,寐不安宁,苔薄腻,脉弦细。恐则伤肾,恐则气下,可导致阳痿不举,举而不坚;情志所伤,胆伤则不能决断,故见胆怯多疑;心伤则神不守舍,故心悸易惊,夜寐不安。

(七)湿热下注阴茎痿软,阴囊潮湿、臊臭,下肢酸困,小便黄赤,苔黄腻,脉濡数。湿热下注,宗筋弛纵,故见阴茎痿软;湿阻下焦,故见阴囊潮湿,下肢酸困;热蕴于内,故小便黄赤,阴囊臊臭;苔黄腻、脉濡数,均为湿热内阻之征。

(八)肝气郁结症见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精神抑郁不乐,胸闷善太息,胸胁胀满,咽干或咽中有异物堵塞感,口苦,意志消沉或猜疑心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346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沉弦。肝主宗筋,肝气郁结,则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肝主疏泄,通畅气血的运行,与情志关系密切,肝失疏泄,故可见精神抑郁不乐,胸闷善太息,胸胁胀满,咽干或咽中有异物堵塞感,口苦,意志消沉或猜疑心重;舌质淡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沉,皆肝气不疏之征。

(九)痰瘀阻络症见阴茎举而不坚或持续时间短,头晕耳鸣,下肢酸软,小腹及睾丸胀痛,阴毛枯黄稀疏,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浊腻,脉滑弱或细数。瘀斑阻塞经脉,气血运行受阻,宗筋失于气血的充养,故阴茎举而不坚或持续时间短;痰浊中阻,清阳不升,故头晕耳鸣;痰瘀阻于下焦,则见小腹及睾丸胀痛,阴毛枯黄稀疏;舌质暗红或有瘀斑、舌苔浊腻、脉滑弱或细数,皆痰瘀内阻之征。

四、阳痿早泄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1)内分泌类药物①性激素及促性腺激素如甲基睾丸、丙酸睾丸酮、氟羟甲基睾丸酮,人绝经期促性腺激素等。

②肾上腺皮质激素及甲状腺激素。

③溴隐亭。

(2)血管扩张类药物①育亨宾碱。

②硝酸甘油。

③罂栗碱。

④西地那非(万艾可)。

(3)其他药物。

①士的宁它是一种兴奋强壮剂,具有增强脊髓前角细胞兴奋的功能,使肌肉收缩有力,对神经性阳痿尤其适宜。用法:每日1~2次,每次口服1毫克,或在性交前3小时,1小时各服1毫克。此药有毒,不宜多服或久服。

②维生素B、地巴唑、新斯的明等,可作为神经型阳痿的辅助用药。

34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③小剂量安定镇静药,维生素B类,维生素E等可酌情用于精神性阳痿。

以上药物中,激素类及血管扩张类药物的用法及注意事项请参见本书相关章节。

万艾可,即以前国内所成为“伟哥”,英文名Viagra,化学名枸橼酸西地那非,是用于治疗男性勃起功能障碍的口服药,它可以帮助许多勃起功能障碍患者在性兴奋时达到和维持勃起。目前认为它是一种通过作用于阴茎海绵体局部而起作用的勃起功能障碍治疗药物。

平滑肌舒张,增加阴茎的血流量,从而产生勃起。

PDE5是阴茎海绵体组织中特异性的环鸟苷酸水解酶,万艾可是PDE5高度的选择性抑制剂。在性刺激在时,万艾可通过抑制PDE5而使由一氧化碳刺激产生的环鸟苷酶浓度得到维持或升高,进而维持勃起;当无性刺激引发一氧化氮产生时,环乌苷酸的浓度不增加,此时服用万艾可时,无助阴茎勃起。万艾可改善受损的勃起功能,引起对性刺激的自然反应。

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方1%%%羊肾500克,雄鸡1只,冬虫夏草10枚,益智仁10克,胡桃肉30克,杜仲10克。

用法将羊肾洗净,去筋膜臊腺,切小块腰花,备用。雄鸡去毛和内脏,洗净,同羊肾一起放砂锅内,加入冬虫夏草、杜仲、胡桃肉,益智仁,以小火煨炖,熟烂即可,调以酱油、葱姜,食盐等调料。服其汤吃其肉,分顿连续使用。

说明本方用于阳痿早泄,精薄清冷,精神萎靡。

方2%%%锁阳9克,肉苁蓉9克,菟丝子9克,淫羊藿15克,远志6克,阳起石10克,狗脊9克,补骨脂9克,石斛10克,当归10克,山萸肉15克,炒山药15克,茯神12克,五味子12克,海马3克。

用法水煎,取汁,渣再煎,两药液混合,每日早、晚各服1次,连续用药1~2月。上药亦可制成蜜丸,每丸9克,每次1丸,每日3次,用淡盐水送服。

说明该方用于阳痿早泄、形瘦色憔悴、精神倦怠、心悸健忘、睡眠欠佳等疾病。

方3%%%鹿茸20克,冬虫夏草90克,阳起石30克,巴戟天30克,金樱子30克,食盐10克,高粱酒1500毫升。

用法将以上药味研细末,用白纱布包好,白酒浸泡,密封1月。每日2次,每次10毫升。

说明本方用于阳痿早泄、举而不坚、伴头晕、失眠、多梦、腰膝冷痛。

方4%%%人参9克,茶叶3克。

348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用法水煎服。分2次服,早、晚各1次。

说明本方主治阳痿。

方5%%%人参15克,天门冬15克,当归(酒洗)15克,生山药15克,巴戟天15克,广木香15克,车前子15克,川椒(微炒)15克,肉苁蓉30克,茯苓15克,石菖蒲15克,五味子15克,柏子仁15克,覆盆子15克,赤石脂15克,生地30克,熟地30克,泽泻15克,怀牛膝15克,远志15克,山萸肉15克,杜仲30克,地骨皮15克,枸杞子30克,菟丝子30克,紫河车1具。

用法以上药味研细末,依法制为蜜丸,每丸7.5克重,早、晚各服1丸。白开水送下。

说明本方主治阳痿、早泄、遗精、举而不坚、神经衰弱等疾病,该方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方6%%%熟地20克,炙首乌40克,枸杞子20克,山药15克,阳起石30克(布包煎),淫羊藿10克,麻黄3克,黄狗肾粉0.5克(临睡前吞服)。

用法腰膝酸软加焦杜仲15克、黄精13克;失眠加炒枣仁15克、远志12克苏叶10克、百合10克;形寒肢冷加炙附子10克、肉桂5克、干姜10克;气怯乏力自汗加党参15克、黄芪15克、山萸肉12克;头晕胀痛加菊花12克、白芍10克;阴囊潮湿发冷加巴戟肉15克、菟丝子15克。

用法水煎服,日1剂。服药期间禁忌房事、烟酒,忌食辛辣等刺激性食物。

说明大补真元,滋阴补阳。用于肾阴虚精亏所致阳痿,临床治疗25例,痊愈19例;显效4例;无效2例。

方7%%%补骨脂、仙灵脾、山萸肉各10克,蜈蚣1条,阳起石20克,黄狗肾一条(碎块先煎)、蛇床子,韭菜子、生地、熟地、巴戟天各10克,柴胡5克。

用法肾阳亏虚加肉桂5克、附片9克、鹿胶、党参各15克;肾精不足型加龟胶、海参各15克;心脾两虚型加党参15克,黄芪20克、白术、茯苓、茯神、远志各10克;肝郁气滞型加川芎5克,升麻、香附、郁金各10克。水煎服,每日1剂。

说明补肾壮阳,用于肾虚、肾阳不足之阳痿。随配伍变化,亦可用于肾阴虚衰,心脾两虚,肝郁气滞型的阳痿。临床疗效治疗41例,痊愈31例,显效8例,无效2例。功效滋阴降火。用于肾阴亏虚,阴虚火旺所致的阳痿。

方8%%%党参、炒山药、白茯苓、炙甘草、当归、炒枣仁、炙远志、龙眼肉桑螵蛸、覆盆子、仙灵脾、肉苁蓉各9克。

用法水煎服,每天1剂。

说明补益心脾。用于心脾两虚,气血不足所致的阳痿。

34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方9%%%当归12克,川芎12克,白芍12克,熟地15克,菟丝子10克,蛇床子12克,五味子12克,覆盆子15克,枸杞子15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巴戟天12克。

用法肾阴不足者去仙茅、仙灵脾、巴戟、蛇床子、加天冬、麦冬、女贞子、肉苁蓉各10克;兼湿热者加茯苓15克,萆薢12克、黄柏12克、车前子15克(包煎);精神情志因素者加柴胡、川楝子、合欢皮、青皮。水煎服,每天1剂,分2次服。

说明补血益精,温壮肾阳。用于精血亏虚,肾阳不足所致的阳痿。临床治疗20例,痊愈17例(85%),好转2例(10%)。无效1例(5%),总有效率95%。

方10%%%巴戟天、肉苁蓉(酒浸1宿,刮去皮炙干)、鹿茸、石斛、熟地黄、附子、菟丝子(酒浸3日,晒干捣末)各40克,山药、牛膝、肉桂、山茱萸、泽泻、远志、人参、黄芪、木香、槟榔、淫羊藿、牡丹皮、蛇床子、续断、枳壳、茯苓、覆盆子各30克。

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日空腹服20丸,渐加至30丸,盐汤或温酒送下。

说明补肾温阳,填精益气。用于肾阳虚衰之阳痿。

方11%%%淫羊藿100克,菟丝子200克,制何首乌200克,熟地100克,枸杞子300克,鹿茸10克,肉苁蓉50克,阳起石100克,水貂鞭胶20克,广狗肾胶100克。

用法按以上比例,先将菟丝子、制何首乌、枸杞子用水煎煮2次,每次2小时,滤液合并、浓缩,加入3倍量95%乙醇,沉淀48小时,过滤,回收乙醇,浓缩成膏状。再将淫羊藿、黄芪、熟地、阳起石、肉苁蓉水煎煮2次,滤液合并,浓缩成膏状,与以上浸膏混合,低压干燥、研粉,过80目筛。然后将上述药粉混匀,制成颗粒,装入胶囊,每粒胶囊含药0.22克。每次服2~3粒,1日3次。

说明本品有补肾壮阳,填精养血功效,可用于肾阴亏虚、肾阳不振、心肾损伤及心脾两虚等类型的阳痿患者。疗效临床用本药治疗105例患者,痊愈20例(19.04%);显效20例(19.04%);好转41例(39.04%);无效24例(22.9%),总有效率77.1%。

方12%%%谷精子9克,甘草60克,麻油620毫升,芝麻120克,紫草6克,天门冬9克,麦冬9克,远志9克,生地9克,熟地黄9克,牛膝9克,蛇床子9克,虎骨9克,菟丝子8克,鹿茸9克,肉苁蓉9克,川断9克,紫梢花9克,木鳖子9克,杏仁9克,黄丹150克,松香240克,硫黄6克,雄黄6克,龙骨6克,赤石脂6克,乳香5克,没药5克,木香5克,母丁香5克,蟾酥6克,350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麝香6克,阳起石6克,冰片30克。

用法上药除麻油外均先研细。前2味先煎,然后顺次序加入芝麻等17味药,熬至枯黑,去渣离火,再下黄丹至赤石脂等6味药,再上火熬半小时,依次下乳香至母丁香等4味药,离火,再下蟾酥至冰片等4味药,上药搅拌调匀,装瓷罐,蜡封口,水中去火毒3~7日。摊贴绢绵上,温热化干,贴脐上,每日换帖1次。

说明温肾阳,补精气,通络振痿。用于治疗阳痿。

2.%丸剂疗法治疗阳痿,早泄的中成药较多,常用的有:(1)延龄长春胶囊药物组成:生晒参、鹿茸(去毛)、鹿睾丸、狗肾、狗睾丸、淫羊藿、钟乳石、蛇床子、海马、蛤蚧、山萸肉、熟地黄、黄精、首乌、龟板胶各等份。具有温肾壮阳功效,多用以治疗阳痿、早泄。

(2)海马三肾丸药物组成:鹿肾、海狗肾、驴肾、海马、胡桃仁、鹿茸、山药、人参、附子、桑螵蛸、山萸肉、熟地、母丁香、枸杞子、韭菜子、肉桂、肉苁蓉、补骨脂、仙茅、仙灵脾、蛇床子、大茴香、菟丝子、覆盆子、巴戟天、荜澄茄、蛤蚧等。具有温肾壮阳功效,主要用于肾阳亏损,精窍不固之阳痿、遗精各等份。

(3)蛤蚧补肾丸药物组成:蛤蚧、仙灵脾、麻雀(干)、当归、黄芪、牛膝、枸杞子、锁阳、党参、肉苁蓉、熟地黄、续断、杜仲、山药、茯苓、菟丝子、葫芦巴、狗鞭、鹿茸各等份。具有温肾壮阳,补血填精之功效。

(4)补肾益气丸药物组成:人参、鹿茸、黑豆、硫黄、黄芪、当归、白术、茯苓、熟地、白芍、川芎、肉桂、陈皮、甘草各等份。有补肾壮阳,气血双补之功。

(5)男宝药物组成:驴肾、狗肾、人参、杜仲、肉桂、鹿茸、丹皮、黄芪、熟地、茯苓、白术、山萸肉、淫羊藿、补骨脂、菟丝子、附子、巴戟天、肉苁蓉、覆盆子、胡芦巴、麦冬、仙茅、川断、牛膝、玄参各等份。具有温通壮阳,补益精血的作用。

(6)双鞭参茸精药物组成:鹿茸、红参、鲜牛鞭、枸杞子、干鹿鞭各等份。

具有补肾壮阳,生精养血之功。

(7)仙乐雄胶囊药物组成:仙灵脾、人参、鹿茸各等份。具有补益精血,强壮肾阳之功。

(8)回春胶囊药物组成:海马、蛤蚧、牛肾(制)、仙茅(制)、鹿鞭、黄柏(盐制)、狗肾(制)、阳起石(煅)、肉苁蓉、五味子、鹿角胶、韭菜子(盐35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制)、刺五加浸膏各等份。具有壮肾阳,益精髓之功。

(9)补肾斑龙片药物组成:鹿茸、鹿鞭(烫)、貂鞭(烫)、人参、淫羊藿(制)、肉苁蓉、炒枣仁、柏子仁、黄芪、当归(酒制)、附子(制)、熟地、韭菜子各等份。具有补肾壮阳,填精益髓之效。

(10)加味金锁固精丸药物组成:龙骨、牡蛎、芡实、沙苑子、菟丝子、覆盆子、淫羊藿、莲须、狗脊、五味子、仙茅、锁阳、枸杞子各等份。适用于肾气亏虚型早泄。

(11)不倒丸[药物组成]黑附子6克,蛇床子15克,淫羊藿叶15克,益智仁10克,甘草6克。

[用法]共为细末,经炼蜜80克调匀,做成12丸。每次服1丸,每日服3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补肾壮阳。主治肾阳虚阳痿。

(12)壮阳龟龄丸[组成]熟地20克,枸杞子15克,淫羊藿10克,蛇床子10克,阳起石10克,金樱子15克,菟丝子15克,狗脊15克,锁阳10克,海龙10克,何首乌15克,巴戟天10克,沙苑子15克,生山药10克,党参20克,炙甘草10克,杜仲10克。

[用法]将上药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中9克。每日2次,每次2丸,早晚服。

[功用]补肾壮阳。主治肾虚阳痿。

(13)乌龙丸[组成]九香虫50克,车前子20克,陈皮20克,白术25克,杜仲25克。

[用法]先将九香虫炒至半生熟,车前子微炒,用布包,杜仲酥炙。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克,空心服,临卧仍服1次,盐白汤或盐酒送下。

[功用]健脾利湿。适用于精神因素引起的神经性阳痿。

(14)老奴丸[组成]木香15克,灯芯6克,大蜘蛛7个,胡桃肉(另研)30克,荜澄茄30克,炒车前子30克,马蔺花(酒浸)30克,煅牡蛎30克,韭菜子30克,木通30克,山茱萸45克,补骨脂(酒浸)45克,桑螵蛸(酒浸)45克,全蝎45克,龙骨45克,母丁香60克,紫梢花60克,肉苁蓉(酒浸)60克,蛇床子60克,茯苓60克,仙灵脾60克,八角茴香60克,巴戟天60克,远志60克,当归60克,沉香21克,牛膝(炒去烟)90克,熟地150克。

352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用法]上药共为细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空腹温酒服下。

[功用]补肾壮阳。适用于精神衰弱、阳事不举、腰膝无力等。

(15)菟丝子丸[组成]菟丝子300克,鹿茸30克,石龙芮30克,肉桂20克,炮附子30克,石斛1克,熟地黄1克,茯苓1克,牛膝1克,山茱萸1克,补骨脂1克,肉苁蓉1克,防风1克,炒杜仲1克,荜澄茄1克,沉香1克,巴戟天1克,炒茴香1克,五味子15克,桑螵蛸15克,川芎15克,续断1克,覆盆子15克。

[用法]将菟丝子、鹿茸、肉苁蓉用米酒浸一宿,晒干,鹿茸酥炙,补骨脂酒炒,桑螵蛸酒浸后炒。上药共为细末,酒煮面糊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空腹温酒或盐汤送下。如腰膝无力,木瓜煎汤晚餐前再服。

[功用]补肾壮阳。适用于肾精亏损、命门火衰、阳痿遗精。

3.%针灸疗法疗法一[取穴](1)常用穴:中极、关元、曲骨。

(2)备用穴:次髎、阴廉、大敦、神阙、三阴交、复溜。

[针法]每次选常用穴2个,备用穴2~3个。下腹部穴针刺前,先令患者排空小便,以2.5~3寸毫针深刺,以获得电击感向尿道根部放射为佳。余穴以局部出现酸胀重麻为度。针感强,得气好者,以平补平泻法,轻快捻转提插,运针1分钟,留针10分钟。得气差者,用缓慢有力的提插捻转,施以补中有泻之法,运针2分钟,留针20分钟。起针时,略加运针。大敦、神阙用艾条作雀啄灸,每次15分钟。每日或隔日1次,10天为1疗程,疗程间隔3~5天,再进行下1疗程。一般治疗3个疗程。

[疗效]疗效评判标准:痊愈:每周能进行2次正常同房;有效:每周可进行1次正常同房;无效:治疗3个疗程或以上仍无改善。

共治疗369例,其中有疗效统计355例,痊愈219例(61.7%),有效96例(27.0%),无效40例(11.3%),总有效率为88.7%。快者1次即愈,但亦有超过45次以上者。曾对20例在接受针刺前采用暗示指导同房方法及进行中西医药物长期治疗无效的患者,经用上述方法后,除3例为器质性阳痿无效外,其余17例均获痊愈。

疗法二[取穴]35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常用穴:关元、肾俞、三阴交。

(2)备用穴:按辨证分型,分别选取。①命门火衰型:阳事不举,面色苍白,头晕目眩,腰膝酸软,形寒肢冷,脉沉迟而尺无力,舌淡苔薄,舌边有齿印,选用气海、大椎、命门、中脘、百会。②心脾受损型:系心脾俱伤,恐怯伤肾,症见面色萎黄,阳事不举,或举而不坚,夜寐不宁,胆怯多疑,心悸易惊,胃纳不佳,脉细弦数,苔薄舌淡,选心俞、内关、中脘、足三里、大椎、印堂。③湿热下注型:阴茎痿软,阴囊湿痒、臊臭,小便赤热,下肢酸困,脉濡数,苔薄黄或腻,选用蠡沟、阳陵泉、肝俞、胆俞、太冲。④气滞血瘀型:属器质性阳痿,多因跌打外伤,损及宗筋,气血瘀滞,致宗筋弛纵不举,选用膈俞、八髎、阳陵泉、环跳、太冲、命门、气海、印堂。

[针法]每次取常用穴2~3个,据症加备用穴2~3个。关元穴及气海穴,宜深刺使酸麻之感直达龟头;印堂穴用小幅度高频率提插结合捻转;百会以艾条灸、雀啄灸15分钟。命门火衰型,采用热补法,其余型均采取平补平泻之法。热补手法操作为:术者以左手食指压紧穴位,右手持针捻转或速刺入穴位,先浅后深,结合慢提紧按,先令气至,在有酸胀的基础上,将针向下插1~2分钟,拇指向前捻转3~5次,可让患者呼吸或用拇指下刮针柄。如无热感,可反复多次,如再引不出热感,亦不必强求。留针时间:命门火衰型留针25~40分钟,心脾受损型为20~30分钟,湿热下注型为15~25分钟,气滞血瘀型为30~50分钟。留针期间,每隔10分钟运针1次,每次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5日。

[疗效]共治164例,以前述标准评判:治愈34例(20.7%),有效123例(75.0%),无效4.3%),总有效率95.7%。其中病程在1年以下者治愈率为28.4%,而1年以上者仅8%,表明病程愈短,疗效愈好。

疗法三[取穴]主穴:肾俞、阳痿穴(肾俞上2.5寸,督脉向外1寸)、中极。配穴:三阴交、足三里。

[针法]体弱者开始用轻刺激,逐渐增大至中等刺激;体壮者可用强刺激。每次取穴1~4个,配穴2个,留针25分钟,每隔6~7分钟行针1次。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3日。

[疗效]经10~20日治疗,所治22例均收到较满意疗效。

疗法四[取穴]①肾俞、中极;②关元、三阴交。

[用法]腹部穴位用穿线法。从穴位旁1.5厘米处穿过穴下,与经脉垂直埋入1号肠线2~3厘米。肾俞、三阴交用注线法。用12号腰穿针装入肠线,肾俞直刺354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3厘米,埋入1号肠线2厘米;三阴交直刺2厘米,埋入0号肠线1厘米。15天埋线1次,5次为1疗程。两组穴交替使用。

疗法五[取穴]敏感穴位。脾虚加足三里;心气虚加神门;肾阳虚加腰阳关。

本病敏感穴位多分布于下腹、腰骶及下肢的任督脉、足太阳、足太阴、足少阴等经脉上,常见扁平结节、椭圆形结节、泡状软性物及压痛、凹陷等敏感反应。

其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太阳经之肾俞、志室、八髎、小肠俞、膀胱俞;督脉之命门、腰阳关;任脉之关元、气海、曲骨;足阳明经之足三里、归来;足少阴经之太溪、大赫、横骨;足阙阴经之曲泉、五里;奇穴之阳痿(肾俞上2.5寸,督脉外1寸)、子宫(中极旁3寸)。

[用法]用经穴测定法选取敏感反应最明显的腰、腹及下肢部穴各1个进行埋线。腰腹部穴多用穿线法,埋入2号肠线2厘米;八髎、督脉及四肢穴用注线法,选用9~12号腰穿针埋入0~1号肠线1~2厘米。15天1次,4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2个月。

疗法六[取穴]肾俞、阳痿穴、足三里。

[用法]用值线法。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将1号肠线3厘米套于埋线针尖缺口上,刺入穴位,肾俞与阳痿直刺3厘米,足三里直刺2厘米,取出埋线针,将肠线留置穴内,外盖敷料。20天埋线1次。

4.%饮食疗法在中国的传统饮食文化中,有许多食物对身体有补益作用。传统中医认为吃什么就能补什么,比如说吃动物肾脏可以补肾,动物的生殖器官有赠强人类生育机能的作用,这些都说明,只要合理选用食品大都能达到较好的保健效果,增强性功能的食品可分为以下几类介绍:(1)肉食类如羊睾、鸡睾、狗鞭、牛鞭、鹿鞭、猪肾、牛肾、羊肾、鹿肾、鹿血、养血等。

(2)昆虫类食用蚁、蝗虫、蜻蜓、蚕蛹、蜂蛹、九香虫等,其中食用蚁含有大量微量元素锌、锌在性激素合成,精子发育、前列腺液的组成中具有极大的作用,因而对性功能的提高极有好处。

(3)鱼贝类泥鳅、黄鳝、桂鱼、鲫鱼、海贝、黄鱼、乌龟、秋刀鱼、墨鱼、鲤鱼等,其中又以无鲤鱼效果为佳。

(4)爬行类菜蛇、蛤蚧、田鸡,其中蛤蚧有温补肾阳之效,常用于治疗肾35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阳亏虚型阳痿。

(5)果仁果皮松仁、核桃、板栗、枸杞子、棕籽、枣泥、龙眼肉、桂圆肉、花生等。

总而言之,在日常膳食中合理选用食品,对身体皆有益处,现代研究表明,动物内脏、牛肉、蛋类等含有较多的胆固醇,其中50%左右是肾上腺皮质激素和性激素,这对调补性功能有助,从而为“吃啥补啥”的传统观点提供了理论依据。

由于受“药补不如食补”的观念的影响,许多阳痿患者常会问及关于饮食调理的问题,根据许多专科医生和患者的经验,证明食疗对性功能的增强具有一定的作用,因此,提倡饮食调理性功能确实是行之有效的。下面对相关的食膳及食疗方做一粗略的介绍:(1)韭菜炒羊肝韭菜90克,洗净切段,羊肝120克切片,铁锅急火炒熟后加入少许食醋即可使用。用以治命门火衰之阳痿。

(2)羊肉粥羊肉100克洗净,切成碎末,粳米150克淘干净入锅加水煮,煮至半熟时加入羊肉末,搅匀,煮烂即可食用。随时可食。用于阳痿,早泄及身体虚弱畏寒者。

(3)肉苁蓉炖羊肾肉苁蓉5克~10克,羊肾1对,共煮熟调味食用。治命门火衰阳痿。

(4)阳起石牛肾粥牛肾1个洗净切成小块。阳起石30克,用纱布包着加入适量的水煮1小时,取澄清煎液,然后加入粳米50克及牛肾煮粥,加入调味品食用,每日1次,连服5天。治肾虚阳痿。

(5)药虾酱取韭菜子30克,枸杞子、蛇床子15克,菟丝子10克,水煎服。每日1剂。另将大虾40克剪去头尾,略捣烂,加醋适量成30克虾酱即可。

用于肾阳亏虚阳痿,本方温而不燥。

(6)蒸羊睾取葱管数根,内装虾仁以填满葱管为度,文火焙干研为细末,每日早晨冲服6克。另用羊睾丸1对,加陈酒少许蒸熟,每天早晨服下。1个月为1疗程。温肾壮阳,用于命门火衰之阳痿。

(7)东坡羊肉羊肉240克,土豆、胡萝卜各45克,酱油60克,料酒10克,糖5克,大葱9克,生姜3克,大蒜1克,花椒8克,植物油120克。将羊肉切成小块,土豆、胡萝卜刮皮洗净,切成菱形块。将大炒勺放在旺火上,倒入植物油烧至见烟时,把羊肉块放入约炒5分钟,肉变金黄色时即可捞出,倒去余油。然后把炒勺放在微火上,倒入炒好的羊肉块,加入清水,然后把其余的调料一次性放入,一直煨到肉烂,再放入炸过的土豆及胡萝卜块,一起再煮5分钟后倒入汤盘内即得。佐餐食用。可补精血,助元阳,用于肾阳亏虚所致阳痿不举。

356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8)虫草炖胎盘取冬虫夏草15克,鲜胎盘1只。将二味加水置瓦盅中,隔水炖熟服用,吃胎盘喝汤,一般1~2次可见效。主要用于气血不足、精液亏损之阳痿、遗精症。

(9)子鸡乌龟汤取未产过蛋,重约1000克的子鸡1只,去毛及内脏;另取中约500克的乌龟1只,去甲;白胡椒9克,红糖500克,装入鸡腹腔内,置于砂罐中,加白酒1000毫升,加盖,并用泥封加文火煨至肉烂为度。食汤和肉,2天~3天吃完。隔15日如法配服。本方补肾滋阴,用于肾阴亏虚阳痿。

(10)狗鞭散狗鞭1具。锅内放砂炒热,入狗鞭于锅内炒至松软后,取出研末,每服3克,每日2次,温开水送下。用于肾虚阳痿精冷。

(11)炖狗肉黄狗肉500克~1000克,洗净切块,加入八角、小茴香、桂皮、草果,生姜和盐各适量,于锅内炖熟,食肉喝汤。用于脾肾阳虚阳痿。

(12)虫草炖甲鱼冬虫夏草10克,甲鱼1只。将宰好的甲鱼切成大块,放入锅内煮一下捞出,割开四肢,剔去腿,油洗净,虫草用温水洗净。大枣数枚水泡胀。甲鱼放在汤碗中,上放虫草、红枣、加料酒、盐、葱、姜、蒜等,上蒸笼蒸熟后食用。本品有温阳益气、滋阴固肾作用,用于治疗肾虚阳痿、遗精。

(13)麻雀蛋双子汤麻雀蛋10个,用水煮熟,剥去皮,菟丝子、枸杞子各15克,加水煎约30分钟,下雀蛋煮10分钟。饮汤吃蛋,连吃多次。有滋补肝肾作用,用于肝肾两虚之阳痿。

(14)鸡肉粥取鸡肉60克,粳米50克。将田鸡去毛及内脏,洗净,与淘净的粳米共加水煮粥,熟透即成,随意服食。补肾壮阳,用于肾虚阳痿。

5.%推拿疗法疗法一(1)揉神阙穴:双手掌相对摩擦,待产生热后以掌根或鱼际部在肚脐处揉捻,当脐部发热时继续揉1~2分钟。

(2)揉关元、气海、中极穴,各1分钟。

(3)摩小腹:手掌沿小腹逆时针方面抚摩100次,再顺时针方向抚摩100次。

(4)推腹:双手掌重叠,沿任脉自神阙下推至中极穴,反复操作约1分钟。

(5)差肾俞、命门穴:双手交替搓擦肾俞、命门穴,使热感透达到骶部为好。

(6)揉大腿内侧:沿两大腿内侧揉捏肌肉下至腹股沟处,反复进行,约2分钟。

(7)一手托阴囊,一手沿阴茎两侧轻轻揉捏,反复数遍,如有勃起,仍继续揉捏,约1~2分钟后,改揉阴茎上下部分,力量不可太重,轻柔适中,约1~2分钟。

35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8)双手掌搓热后,相对轻搓阴茎,若有勃起,仍可继续轻搓,约1分钟。

(9)揉捻三阴交穴,约1分钟。

(10)搓涌泉穴,至发热,结束手法。

疗法二(1)点穴:用拇指点揉神阙(脐孔),向尾骨方向用力,继点按关元、曲骨、阴茎根部上方凹陷及阴茎两侧,每穴半分钟至1分钟。

(2)摩小腹:用掌摩法摩小腹部,左转30次,右转30次。

(3)擦腰骶:用手掌置于腰部(左手置于左侧,右手置于右侧),自肾俞至关元俞上下擦50~60次,至腰部发热为宜。

(4)搓阴茎:双手扶住阴茎。相互用力进行揉搓,搓数次后,用手抓住阴茎头部向外提拉数次,然后再搓揉,反复3次。

(5)合阴囊:双掌夹住阴囊,相对合掌而拍击阴囊,开始时用力要轻,以后逐渐加力,每次50下。

(6)提肛:收缩肛门(如憋尿或憋大便的动作)15次,频率不要太快。

(7)点会阴:用中指点揉会阴穴30~50次(会阴穴位于阴囊与肛门之中点)。

6.%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的外气,以“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内气法与外气法。内气法又分阴阳功法和五行功法,外气法又分输气法和抽气法。气功疗法具有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及扶正祛邪等功效。

功法一站立,先调匀呼吸,屏除杂念,一俟入静,即作顺式腹式呼吸。从头至脚,从胸、腹、膝、足、背、腰、臀、足,依次全身放松。吸气时意守放松部位,舌抵上腭;呼气时放松该部位,如觉骨肉分离,口微开,反复3次。全身放松后,缓缓吸气入鼻,经膻中下纳丹田;同时收提肛门睾丸,意守丹田片刻,再将气由丹田经膻中从鼻孔呼出,同时慢慢放松肛门、睾丸。每日早晚各1次,每次20~30分钟。

按:练功中有两点必须注意,切不可忽视。一是呼吸一定要深长、匀细、自然。二是必须彻底入静。此外,练功时舌抵上腭所产生的津液,宜徐徐咽下。

功法二(1)吸提抓闭功方法:双脚并步站立,两脚掌用力抓地,两腿用力向里挟。

吸气时,用力提肛缩睾,两手握拳。吸足气后,舌抵上腭.不动,闭住气,达极358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限时呼气。同时舌放下,全身放松,此为1次,调匀呼吸反复练习。每次练习时间5~7分钟,每日3次。每次练完功后,全身热感明显。

(2)搓肾俞功方法:双脚站立与肩同宽,两手四指上下内外揉搓肾俞穴位,此功随时可以进行。

(3)和带脉功方法:取刘贵珍氏内养功坐式,腰部转动,向左和向右转动的次数相等。此功随时可练,看电视时亦可以练。

(4)兜外肾功:两手掌相对,搓热后,两手交替兜双侧睾丸,早晚各1次,每次一般不超过10分钟。

按:本功法在练抓闭呼吸时,用力勿过猛。此外,练功期间应避免房事。有条件的患者可加服中药治疗。

功法三(1)运气点穴法:患者取仰卧位,医者侧立,运气以掌按点少腹部,由脐中向下顺序至曲骨穴,手法先轻后稍重,各6~12遍,以强肾壮丹田之气。

(2)运气拍打法:患者先仰卧后俯卧位,医者侧立,运气后以掌拍打患者的下腹部及腰骶部(八髎穴)6~12遍,以有热感为宜。

(3)自我练功法:患者可结合练力士蹲起功,仰卧位,自我拍打下腹部。练功吸气时意念守后丹田(命门),以强肾固脾。

功法四:引导功(1)病者仰卧,衣宽、带松、枕平、肢展、身适,做到心安、神宁,待入静后神注下丹田。要求内听内视来帮助放松入静。

(2)呼吸要自然,待肢体放松后逐渐加深,变慢变细,并要均匀,达到小腹温热得气为度。

(3)一旦得气,意念加强,调动全身的气机来增强下丹田气感。每次30分钟,每天早晚各1次。

练功后自我按摩小腹,逆时针36周,顺时针36周,继而双手合掌托握睾丸、阴囊、阳器,进行搓揉15分钟,频率每分钟100次,使阴部诸器发热为度。

在以上患者练功的基础上,医者可配合点穴治疗。

(1)患者取仰卧位,嘱其依法入静。医者立于侧旁;运气后以右手劳宫穴对准病者百会穴发气,术者发功时感到有信息反馈(如丝如线牵拉反应)时,即缓慢地顺从督脉经向下导移到命门穴,依法往来7次。

(2)双手重叠按摩患者腰骶部。要求手法轻重适宜,深透里层,带动皮下筋脉,使腰骶部神经组织受到刺激,感到酸胀。

(3)患者仰卧,医者以指叩点,震颤腹股沟(冲门穴),拨委中、三阴交、昆35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仑等穴,使其穴产生胀麻感传射到下肢末端。双侧交替,每次每穴1~3分钟。

(4)患者俯卧,医者以双手大指螺纹面沿背部膀胱经从上至下按揉,往返7次,再合掌拍打命门七七四十九下结束。

以上方法每天1次,1周为1疗程。一般3周后即能见效。

按:气功与按摩相结合治疗阳痿能起到双管齐下的作用,通过锻炼使患者元气充盈、精固阳壮,佐以发功点穴术,既能起到开通闭塞、行气活血的作用,又能起到调和阴阳、强壮筋骨的效果。

7.%外贴疗法外贴疗法又称外敷法,是将药物研为细末(可与各种不同的液体调制成糊剂)敷贴于体表的特定部位(穴位或患部)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是中医常用的外治法之一。

疗法一振阳丸组成:蟾酥3克,麝香0.5克,急性子15克,阿片3克,葱白适量。

用法:先将蟾酥、急性子、阿片共研为细末,加入麝香,再研极细,滴水和成丸药1粒。用葱白捣融包裹,外用湿纸再包1层,放炭火中煨3~5分钟,取出换纸。再包再煨,反复7次,去纸和葱,将药制丸,如绿豆大。睡前取药丸3粒,用白酒化开,涂于曲骨穴和阴茎头,每晚1次。

主治:命门火衰之阳痿。

说明:①曲骨穴位于前正中线、脐下五寸、耻骨联合上方。②治愈后注意节制房事。

疗法二三子散组成:急性子、蛇床子、菟丝子各等量,熟跗片3克,蟾酥3克,元寸0.3克。

用法:先将3子和附片研成末,再加入蟾酥、元寸再研至极细末,以黄酒调和成糊备用。临证,将药糊分别涂敷于妻要脐中穴(神阙)、曲骨穴上,外用纱布覆盖,胶布固定。每日换药1次,15天为1疗程。

主治:阳痿不举。

说明:药粉以黄酒调糊。局部起疱者用龙胆紫涂。

疗法三凤仙花贴组成:凤仙花子、15克,阿片3克,元寸0.3克,葱白适量,蟾酥3克。

用法:先把凤仙花子研为细末,过筛,加阿片、蟾酥、元寸调匀,再研更细,加大葱捣为丸,如黄豆大。阴干后用白酒化开,涂在敷料上,贴在脐中、曲骨即可。每晚1次,直至病愈。

360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主治:阳痿属虚者。

疗法四起阳痿饼组成:急性子30克,天竺黄30克,蜈蚣10条,炮穿山甲10克,元寸0.5克,面粉、黄酒适量。

用法:将前5味药混合研末,加入面粉适量拌匀,再将煮热的黄酒倒入,调和制成2个药饼。1个贴脐,另1个贴曲骨穴,盖以纱布,胶布固定。

主治:阳痿不举、腰膝酸软、畏寒肢冷、气短乏力、脉细微者。

8.%药酒疗法药酒疗法是将药物与酒一起经加工制成含药的酒剂,通过内服或外用以防治有关疾病的一种治疗方法。

(1)对虾酒处方:对虾1对,白酒250克。

用法:将鲜大对虾洗净,放入酒罐中,盖好盖,浸泡7天即成。每日服2次,每次10~15克。

功效:补肾壮阳。

适应证:适用于性机能减退、阳痿等症。

禁忌:动风、发疮疥者禁服。

(2)仙灵脾酒处方:仙灵脾250克。

用法:将药切碎。用白布袋盛,用白酒1000克浸,密封3日后开取。每日3次,每次空腹饮1杯。

功效:补肾扛阳,祛风除湿,强筋骨。

适应证:腰腿软弱无力,阳痿早泄。

(3)韭菜籽白酒方处方:韭菜籽100克,白酒75克。

用法:韭菜籽焙干研末,以酒冲服。分3次服,1天服。

功效:补肾壮阳,收敛固精。

适应证:阳痿梦遗、滑泄或精液随小便流出症。

(4)海狗肾酒处方:海狗肾、糯米、酒各适量。

用法:将海狗肾用酒浸后,捣烂,与糯米、酒曲酿酒。每次2汤匙。每日2次。

36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功效:补肾、固精、壮阳。

适应证:阳痿滑精、精冷、腰酸痛等。

(5)巴戟二子酒处方: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各15克,米酒500克。

用法:将巴戟天、菟丝子、覆盆子用米酒浸泡,7天后可服用。每次1小杯,1日2次。

功效:补肾、固精、壮阳。

适应证:阳痿精液异常、滑精、小便频数等。

(6)二子酒处方:覆盆子、韭菜籽各150克,黄酒1500克。

用法:将以上两药炒熟,研细,混匀,浸黄酒中7天。日吃药酒2次,每次100克。

功效:补肾、固精、壮阻。

适应证:阳痿精冷、精少等。

9.%保健品疗法随着人们对性生活质量要求的提高,市场上出现了性保健用品专卖店,主要经营那些用来协助患有性功能障碍的人康复性功能的,其中就有不少治疗阳痿的保健品,以下对如何选择使用这类保健品作简单的介绍。

(1)男性的负压吸引装置负压吸引装置的形式多种多样,外观也越来越精巧,其主要机制是通过负压使阴茎达到被动勃起状态,然后用止血带固定在阴茎根部以确保阴茎勃起的维持。这种方法是机械性的,对于阳痿的康复几乎没有多大作用,而且副作用不小,有时还会引起患者的不适感,因此,实际应用者很少,不值得推广使用。

(2)阴茎保健环和助勃器保健环系一环形气囊,充气可在阴茎根部产生“握紧”作用,减少阴茎静脉血液回流,使阴茎海绵体血液充分充盈,促进阴茎持续勃起,结合按摩作用,可增强勃起不坚,或伴有早泄的患者使用。助勃器则是国外发明的一种性工具,形如加厚的避孕套,根部有一根吸管,其上有关闭塞,待口吸形成负压后,盖好关闭塞,即可性交。它对解决阳痿患者的勃起困难有一定的作用。

(3)假阴道对阳痿患者有一定帮助。由于假阴道内含振荡器或蠕动装置,对阴茎有一定按摩,刺激作用,有助于其功能的恢复。现在的人工阴道是由高级塑料胶加工而成的,其仿生功能已很接近于人体自身,因此,对于那些因夫妻感情362性功能障碍(阳痿早泄)不和所造成的精神性阳痿患者相当适应,而且效果明显。

(4)振荡器其原理是用电动小马达带动一个突轮装置,从而产生频率为80次/秒的振荡或频率可调的振荡。这种高频率的振荡刺激容易激起性兴奋的不断增长,并使不射精的患者很快突破高潮,使射精障碍得以克服。

(5)磁疗内裤近来市场上又多了一种磁疗的阳痿康复用具,其种类较多,但大多是穿戴在内裤以接近阴囊来做治疗,据说具有一定的效果,但近年来对其真实的作用产生了疑问,说其作用主要是心理原因,其是否作用有待进一步研究证实。

另外,还有许多其他的阳痿保健品,比如外用药、壮阳药、印度神油等,在选用这些用品时务必读懂它们使用方法和使用禁忌,然后再开始决定自己的取舍。

10.%洗足疗法洗足疗法也称浴脚疗法,是用药液浸泡洗脚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本疗法流传较久。历代医家总结认为:春天洗脚,升阳固脱;夏天洗脚,湿邪乃除;秋天洗脚,肺腑养育;冬天洗脚,丹田暖和。清代吴尚先《理瀹骈文》载:“临卧濯足,三阴皆起于足指,寒又从足心入,濯之所以温阴而却寒也。”临床应用药物:取附子、蛇床子、雄蚕蛾、石菖蒲、远志各30克,丁香15克,浮萍草60克。

用法:上药水煎,去渣,滤液加水洗脚。每晚临睡前1次。治疗期间禁止房事。

主治:肾阳虚阳痿。

36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病毒性肝炎一、病毒性肝炎的概念何谓病毒性肝炎?

病毒性肝炎是指一组由肝炎病毒引起的,以肝脏损害为主的全身性疾病。一般可分为甲型、乙型、丙型、丁型、戊型、己型和庚型肝炎。病毒性肝炎是世界性分布的传染病,每年受肝炎折磨的病人数以亿计,其中200多万人发生死亡,其中以乙肝病毒的危害影响面最大,全球现有3亿人携带乙肝病毒,我国就占了1.5亿。

据报道,我国现有4%000万慢性肝炎病人,每年有数以百万计的急性甲型肝炎病人发生,人群中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约占l0%,丙型肝炎感染率约为3%左右,戊型肝炎平均感染率约1.5%,丁型肝炎病毒为一种有缺陷的病毒,不能单一独感染人体,常与乙型肝炎病毒重叠感染或混合感染,促使病情加重或慢性化,在吸毒者和边疆地区发生率较高。

甲型肝炎和戊型肝炎是肠道传染病,主要通过不洁饮食、饮水,尤其是毛蚶等贝壳类小水产品引起感染,甲肝多见于儿童及青少年,病程为2~4个月,冬春季节是甲肝发病的高峰期,甲肝病后可终身免疫,一般不会成为慢性带病一毒者或慢性肝炎、肝硬化和肝癌。戊型肝炎病毒引起的肝炎简称戊肝(HEV),传染源主要是通过患者粪便、污染水源或食物,戊肝与甲肝类似,病初无力、恶心、呕吐、尿黄、眼黄较明显,黄疸严重(整个皮肤发黄,持续时间长),出}现以上症状去医院做一下血清检查,即可确诊,大多在6个月内恢复。妊娠妇女感染戊型肝炎后,可明显加重病情,病死率可高达10%~20%,应引起足够重视。乙型肝炎、丙型肝炎和丁型肝炎主要通过输血,使用血制品或微量血液注射(如针刺治疗)途径引起感染。

临床上病毒性肝炎可分为四个型:(一)急性肝炎。以胆红素升高与否可分为黄疸型和无黄疸型肝炎两种。在食364病毒性肝炎欲不振、倦怠感和发烧之后,紧接着便是黄疸的出现,有时还会引发肝脏的肿胀。

在血液的肝功能检查时可以发现明显的变化。

(二)慢性肝炎:可分为慢性迁延性和慢性活动性肝炎。由乙肝病毒引起者20%~70%可发展为肝硬化,其演变为肝癌的机会比健康人高200倍;由丙型肝炎病毒引起者20%发展为肝癌。

(三)重症肝炎。可分为急性重症肝炎(暴发性肝炎),亚急性重症肝炎(亚急性肝坏死)和慢性重症肝炎3种,病死率达70%左右。

(四)瘀胆型肝炎。黄疸持续6周以上不退,但症状较轻。

二、病毒性肝炎的临床表现(一)急性肝炎1.%甲型肝炎起病时83%有发热,体温大多在38℃~39℃,平均发热3天。除常见的症状体征外,5%~13%起病伴有关节酸痛;2.1%~7.6%的病人有皮疹;2.5%有出血倾向;0.5%有心律失常;91%有黄疸,病人血清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大多在3周内恢复正常。另有少数患者黄疸明显,血胆红素明显增高,而且持续6~8周以上,诊断为胆汁淤积型肝炎,大约占总数的2.05%。这组病例发热时间较长,并有明显皮肤瘙痒、大便颜色变浅、腹胀等症状。有溃疡史者患甲肝易伴以上消化道出血,而且多见于男性。

2.%乙型肝炎(1)急性黄疸型肝炎:临床分为黄疸前期、黄疸期和恢复期,整个病程2~4个月。黄疸前期,有些病人出现一些前驱症状,如胃肠道症状、低热、关节痛、荨麻疹、多形红斑等。黄疸出现后前驱症状大多消失,发热减退,食欲好转,但有些患者发热及消化道症状在短期内仍存在。

(2)急性胆汁淤积型肝炎:临床出现下列现象时应考虑胆汁淤积型肝炎:①发病前有明显乙型肝炎接触史;②病人有发热、感冒、关节痛、荨麻疹等黄疸前期症状;③黄疸出现后有乏力、食欲不振和恶心等症状,但无腹痛;④大便色浅但呈灰白色,即或呈灰白色,也为一过性;⑤黄疸持续数月,但皮肤色泽。仍为36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橘黄色;⑥全身尚好,无体重减轻和贫血现象;⑦胆囊不大.腹部无包块,脾脏可触及,B超无胆囊和胆管扩张。

3.%丙型肝炎急性丙型肝炎临床表现经过一般较轻.亚临床较为多见。与乙型肝炎比较,本病血清谷丙转氨酶。(SGPT)和胆红素水平较低,黄疸持续时间较短,病情相对较轻。但丙型肝炎发展成慢性肝炎的比例较高,有的学者认为40%~50%,其余为自限或自动康复。

(二)慢性病毒性肝炎1.%慢性迁延性肝炎慢迁肝的症状比较轻微,常见的症状有间歇性全身乏力,食欲不振,腹胀,肝区不适或隐痛。多数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多无黄疸。少数病例有恶心、厌油、便溏,失眠、多梦,男性在生殖期时可能有频繁遗精现象。体征上可有轻度肝肿大,脾也可肿大,但非进行性的。

2.%慢性活动性肝炎在几型慢活肝中,乙型慢性活动性肝炎的临床表现比较复杂。有些慢活肝可无临床症状;而只是由于体检时偶尔发现肝功能异常、HBsAg阳性和肝肿大,进一步检查才被确认为慢活肝。在HBsAg慢性携带者中,约有8%~20%左右实际不是慢活肝。多数乙肝慢活肝患者一般健康水平下降,自觉力,劳动力减退,偶有低热,午后体温波动于37.3℃~37.5℃之间。常有食欲减退,头痛,失眠,多梦,出汗,情绪烦躁易怒或对战胜疾病缺乏信心而精神抑郁,沉默寡言。

体征方面,病情活动时,常出现黄疸,轻者经过适当休息与治疗,黄疸迅速消失;有些病例黄疸加深,自觉皮肤瘙痒,大便灰白色似陶土样,表现为肝内胆汁淤积,黄疸持续多日而难以消退。慢活肝患者多面色晦暗,在面、颈及上胸部常见毛细血管扩张或有蜘蛛痣。有的病例有肝掌,肝脏肿大,质地中等,具叩压痛,但也有少数病人无肝脏肿大和叩压痛。脾脏常呈进行性肿大。女性患者表现为闭经或月经周期紊乱、痤疮、多毛、紫纹、满月脸等。男性可表现为乳腺发育、睾丸萎缩、性功能减退、阳痿等。

366病毒性肝炎三、病毒性肝炎实验室及其他检查(一)血象急性期白细胞常稍低或正常,淋墨细胞相对增多,偶可见异常淋巴细胞。一般不超过10%。

(二)肝功能检查1.%血清酶活力测定:血清酶中以SGPT最敏感、最常用。在病毒性肝炎时,SGPT升高一般反应肝细胞有损害。SGPT升高数值也常较SGOT为高,通常SGOT/SGPT1。重型肝炎时如黄疸迅速加深而SGPT反而下降,常提示肝细胞大量坏死。

γ-谷氨酰转肽酶(γ—GT)是胆管梗死的灵敏指标,但特异性不高,在急性、慢性肝炎时均可升高;阻塞性黄疸和原发性肝癌100%升高。另外,碱性磷酸酶与之相似。

其他如精氨酸酶阳性率很低,实用价值较小;胆碱酯酶明显降低时常提示肝细胞损害严重;单胺氧化酶似可反映肝纤维化程度。

2.%蛋白代谢功能测定:絮状试验国外多已不用,国内学者认为仍有一定价值。

如长期明显异常则提示病情已为慢性。但需注意,如患者血脂过高,其血清本身呈混浊状态,易误为浊度异常。A/G、血清蛋白电泳或各种免疫球蛋白的测定常更准确。

3.%色素代谢功能试验:尿三胆试验、总胆红素及直接胆红素(或黄疸指数及凡登白试验)有助于黄疸的鉴别。

4.%其他:凝血酶原时间明显延长常提示肝功能严重受损,对判断重型肝炎的预后有较大的意义。胆固醇在阻塞性黄胆时明显升高,在重症肝炎如明显降低,常提示预后不良,餐后2小时血清胆汁酸测定可较灵敏地反映肝脏病变。

36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四、中医对病毒性的肝炎的辨证施治肝脏具有多种生理化功能,常被喻为人体的“中心实验室”。如肝脏在蛋白质、糖、脂类、维生素等物质代谢中均起着重要的作用。另外肝脏还具有解毒、排泄功能,以及对激素的“灭活”(在肝内破坏而是去活性)作用等。

中医学的脏腑学说也认为肝的功能很广泛。如肝主疏泄、藏血、开窍于目、其华在爪。这时指的作用不仅包括解剖形态学上的肝,还包括了肝的广义上的功能,如把四肢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统称为“肝风内动”,则与神经系统的症状密切相关。

从中医学对肝的生理和病理的论述可以看到与生理、生化的联系。如肝主疏泄,可协助脾胃之气升降。肝失疏泄,胆汁分泌排泄受到障碍,则影响脾胃的消化功能。肝脏具有解毒功能,如蛋白质分解代谢产生的氨是一种有毒物质,主要在肝脏通过尿氨酸循环合成尿素从肾脏排出。如肝失去疏泄之职,气机不畅,则可引起情志方面的异常变化。这种功能异常与精神情志方面的变化可见肝硬变晚期,如肝脏不能把氨合成尿素,可造成血氨升高,而引起肝性昏迷及其前后的一系列的精神表现。在《张氏医通》论膨胀中说:“蓄血成胀,腹上青紫盘见,或手足红缕、赤痕、大便黑。”详细地描述了肝硬化和肝硬化腹水的临床体征。腹胀和腹上青筋为腹水和腹壁静脉曲张,是由于门脉高压和侧支循环的开放。手足红缕、赤痕俗称“朱砂手”,就是现在所说的“肝掌”,它与“蜘蛛痣”的体征是同一道理。已知肝脏对激素有灭活作用,当肝炎重病便是,有人认为体内雌激素破坏减少,或性激素失调,雌激素在血中蓄积,具有使小动脉扩张的作用。“蜘蛛痣”或“肝掌”可能就是这些部位小动脉扩张的结果。并有“大便黑”的记载,说明有食管或胃底静脉曲张破裂造成上消化道出血,经消化液的分解作用以及与多种物质如胃酸、亚硝酸盐、硫化氢等接触后,可使亚铁血红蛋白(红色)氧化为高铁血红蛋白(棕色),或使血红蛋白所含的铁转变为硫化铁(黑色)而形成黑便或潜血试验强阳性。肝藏血,唐.王冰注释《素问》中说:“肝藏血,心行之,人动则血运于诸经,人静则血归于肝脏:”从生理学来看,人体即使在安静休息时,血液总量的绝大部分依然在心血管内迅速地循环流动着,这部分血量称为循环血量。而在活动时更促进了血液循环,以适应生理功能的需要,因此有“眼受血而能视,足受血而能步,掌受血而能握,指受血而能摄”的记载。还有一部分含血细胞较多的血液滞肝、肺、皮下和脾等处的血窦、毛细血管网和静脉内,流368病毒性肝炎动较慢,这部分血量称为储备血量。因此肝脏也起了部分储血库的作用。

(一)辨证要点1.%有黄疸者辨阳黄与阴黄从发病时间及病程长短来看,阳黄起病速,病程短;阴黄起病缓,病程长。

从黄疸的色泽和临床症状看,阳黄黄色鲜明,属热证实证;阴黄黄色晦暗或黧黑,属虚证寒证。

2.%辨正气受损的程度肝炎日久,正气必伤。湿为肝炎最常见的病邪之一,感湿邪后,脾首先受其害,先是脾失健运,胃失和降,日久则脾虚。脾虚的基础上又会发展为肾虚、先肝虚等。此外气虚日久可以及血,阴虚日久可以及阳,以致最后出现气血两虚,阴阳俱损。临床需仔细辨证,随时调整治法和方药。

(二)辨证分型1.%湿热蕴结多见于急性黄疸型肝炎、淤胆型肝炎、急性重症肝炎早期及慢性肝炎活动期。

据湿热的偏盛又可进一步分为湿重型和热重型两种。

热重于湿:症见身目俱黄,其色鲜明如橘子色,口干口苦,恶心厌油,不思饮食,脘腹胀满,大便秘结或干燥,尿黄赤,舌质红、苔黄或黄腻,脉弦大。

湿重于热:症见面目俱黄,其色较鲜明,口黏或淡,恶心纳呆,胸脘痞满,疲乏无力,便溏或黏滞不爽,舌质淡而润、苔白腻,脉弦滑。

2.%寒湿困脾寒湿阴黄,多见于慢性肝炎、淤胆型l肝炎,偶见于急性肝炎,且多聚湿偏寒型转化所致。症见身目俱黄,其色晦暗,呕逆纳少,脘闷腹胀,畏寒肢冷,身体困倦;大便稀溏,舌淡苔白腻或白滑。

3.%热毒内陷又称“急黄”,主要见于重型肝炎。症见起病急骤,突然出现黄疸,心烦口渴,脘腹胀满,极度乏力,口有恶臭味,小便黄赤,大便秘结,或伴有高热,病36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情迅速恶化,神昏谵语,衄血,舌质红绛,苔黄腻干燥,脉弦数或弦大。

4.%肝郁气滞多见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慢性肝炎及早期肝硬化。症见两胁或右胁胀痛,痛无定处,胸闷腹胀,易急躁,时时太息,咽部似有物阻塞,舌质红、苔薄白,脉弦。

5.%肝胃不和可见于急性肝炎、慢性肝炎及肝硬化。症见胃脘胀满或疼痛,两胁窜痛,灼心吞酸,暖气呃逆,纳食减少或恶心呕吐,舌质淡红、苔薄白或淡黄,脉弦滑。

6.%肝郁脾虚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重症肝炎恢复期。症见两胁胀痛,腹胀午后为甚,肢困乏力,食欲不振,大便稀溏,舌淡或暗红、苔薄白,脉沉弦。

7.%气滞血瘀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症见两胁刺痛或痛有定处,肋下痞块,面色暗晦,赤缕红掌,皮肤甲错,妇女闭经或行经夹块,伴小腹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或舌下青筋怒张,脉弦涩。

8.%脾肾阳虚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症见畏寒肢冷,面色不华或暗晦,少腹腰膝冷痛,肢胀浮肿,食少腹胀,便溏或完谷不化,或五更泄,小便清长或尿频,舌淡胖有齿痕、苔白,脉沉细。

9.%肝肾阳虚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亚急性肝炎恢复期。症见腰膝酸软,足跟痛,手足心热,头昏目眩,两眼干涩,咽干口燥,失眠多梦,右肋隐痛,或伴低热,舌质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数。

10.%气阴两虚可见于慢性肝炎、肝硬化。症见全身乏力,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或苍白,劳累后胁痛,口燥咽干,五心烦热,纳差腹胀,大便溏泻,舌质红或淡、370病毒性肝炎苔薄白或无苔,脉沉细无力。

11.%痰湿互结常见于慢性肝炎合伴脂肪肝。症见虚胖无力,纳食香甜,右胁不适,大便黏滞不畅,舌苔白腻,脉弦滑。

12.%湿热未尽可见于急性肝炎恢复期、慢性肝炎或肝硬化。症见身倦,右胁痛,腹胀,口苦,胃纳欠佳,或轻微黄疸,小便黄,大便秘结,舌质红、苔腻。

五、病毒性肝炎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1.%抗病毒治疗(1)α-干扰素(IFN—α):可阻止病毒复制,抑制免疫反应,增加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对于慢性乙型肝炎,推荐治疗剂量每日500万U,每周3次,疗程3~6个月。慢性丙型肝炎每次300万u,3次/周,治疗4~6个月。副作用为高热、低血压、脱发、粒细胞减少、贫血等。治疗慢性丙型肝炎疗效较高(HCVRNA转阴率50%),但复发率也高(50%),早期治疗对防止肝硬化很有意义。为提高疗效,有人主张与其他抗病毒药物或免疫调节剂联合或交替使用。

(2)拉米夫定:每日1次,每次100mg,疗程1年~2年。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抑制病毒逆转录酶,使HBVDNA迅速转阴,但停药后复发,无明显毒副作用。

(3)泛昔洛韦:每日1次,每次750mg,疗程1~2个月。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能抑制病毒逆转氨酶,有一定临床疗效,无明显毒副作用。

(4)利巴韦林(病毒唑):每日0.6克~1.2克,静脉滴注或肌肉注射,或口服0.4克,每日3次,配合d一干扰素治疗慢性丙型肝炎,有协同作用。

2.%免疫调节治疗(1)胸腺肽:每日160mg,静脉滴注,或每日1次,每次40mg肌注,通过影37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响cAMP而增强T细胞活化。

(2)抗乙肝转移因子:每日1次,每次4ml肌注,疗程2个月,为乙型肝炎疫苗免疫动物而制备的特异性转移因子,有转移细胞免疫活性之效。

(3)白细胞介素-2(IL-2):是T细胞分泌的淋巴因子,具有免疫增强作用。

可用重组IL-2(rIL-2)250×106~2.5×106U连续静脉输注24小时,每周5天,共8周,或肌注1000~2000U。疗程28天~56天。

3.%改善肝功能(1)多种维生素:维生素B族、维生素C、维生素E、维生素K等,(2)联苯双酯:每日3次,每次5粒~10粒,用药后ALT活性迅速下降,但容易反跳,因此至少应用半年以上,ALT、AST正常以后逐渐减量。

(3)甘草甜素:如甘利欣、强力宁、强力新等,每日100毫克~200毫克,静脉滴注或口服,有类似皮质激素的非特异性消炎作用,无继发感染的副作用。长期、大量应用,可出现水钠潴留及低钾血症。

(4)门冬氨酸钾镁:每日20毫克~30毫克,加入10%葡萄糖液中静脉滴注,可促进肝细胞代谢,改善月于功能,降低胆红素及维持电解质平衡。

(二)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1)扶正护肝汤组成:叶下珠10克,黄芪20克,莪术10克,三棱12克。

用法:每日1剂,分4次服用。

疗效:具有抗乙肝病毒,调整免疫机能,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病患者,有效率为80%。

(2)温胃解毒汤组成:巴戟天20克,仙灵脾15克,虎杖12克,菟丝子12克,枸杞子12克,陈皮10克。

用法:每日1例,分3次服用。

疗效:具有抗肝纤维化作用,对于肝细胞恢复功能作用,有促进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患者。

(3)护肝汤组成:银花30克,败酱草30克,龙胆草30克,郁金15克,丹参30克,当372病毒性肝炎归20克,党参15克,白术12克,炒莱菔子10克,茵陈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

疗效:用于肝炎黄疸,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4)附龙舒肝汤组成:淡附片30~120克,龙胆草9克,白蒺藜9克,石决明30克,女贞子9克,当归身9克,炒白术9克,干姜6克,粉丹皮9克,生甘草6克。

用法:其中淡附片、干姜、生甘草、石决明先煎2~3小时,然后纳入诸药再煎1小时。

功用:功能温阳益阴,培土荣土。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气虚者加党参15~60克、生黄芪15~30克;湿热重者加绵茵陈15~30克、焦山栀9克、炒酒黄芩3~9克;湿阻加法半夏9克、云茯苓9克、川厚朴3克;纳呆加淮山药、炒枳实、法半夏、炒谷芽、炒麦芽等;阴虚肝旺加灵龟板30克、制鳖甲30克、炒杭芍9克等;肝肾两亏加炒川断9克、厚杜仲9克、枸杞子9克;外感发热加银花9克、连翘9克、炒川连3克、炒酒黄芩6~9克。

疗效:应用39例,痊愈(肝功能试验正常,主要症状消失,恢复工作在3个月以上情况良好)17例;基本治愈(肝功能试验正常,症状基本消失,试行恢复工作未发现异常)14例,进步(肝功能试验好转,一般症状减轻)4例。无效(治疗后症状、体征无明显好转)4例。

(5)温肾汤组成:巴戟天15克,仙灵脾15~30克,菟丝子30克,桑寄生30克,丹参30克,陈皮6克,虎杖15~30克,黄芩10~l5克。水煎服。

功用:功能温肾健脾,化湿活血。主治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加减:见乏力、面浮、脚肿、舌淡胖,加黄芪、党参;兼见低热、口苦、泛恶、尿黄、舌红苔厚腻等湿热证者,减温肾药剂量,加白花蛇舌草、川连、苍术、小蓟草、白茅根等;胁痛甚者加玄胡、郁金;腹胀纳呆加茯苓、半夏、鸡内金、麦芽;出血倾向较著者加生地、仙鹤草。

疗效:应用60例,HBsAg转阴者26例(占43.3%),未转阴者34例(占56.7%),症状及体征均有一定程度改善。

(6)贾氏系列方组成:①黄芪30克,丹参30克,白芍15克,当归15克,杞子15克,熟地15克,桑寄生15克,制首乌15克。②黄芪30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太子参15克,石斛15克,生地15克,制首乌15克,五味子6克,枸杞子15克。

③柴胡12克,枳壳12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苏梗12克,白术15克,黄37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芪15克,川芎9克,香附9克,生甘草6克。④丹参12克,炙鳖甲12克,赤芍15克,穿山甲15克,桃仁12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红花9克。

用法:上4方均水煎服。

功用:①方功能补肾益气,柔肝养血;主治肝肾不足型慢活肝。②方功能益气养阴;主治气阴两虚型慢活肝。③方功能疏肝健脾,化湿和中;主治肝郁脾虚型慢活肝。④方功能活血化瘀;主治瘀阻络脉型慢活肝。

加减:①方:肝肾阴虚加沙参15克、麦冬15克、丹皮12克、川楝子15克、山萸肉9克;瘀血加赤芍15克、泽兰15克、郁金15克、穿山甲30克、炙鳖甲30克;衄血加制川军15克、炒蒲黄15克(包)、青黛6克(包);湿热加制川军15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腹水者重用黄芪60~90克、加泽泻30克、黑白丑各15克。

②方:瘀血者重用黄芪60克,加丹参30克、赤芍15克;湿热加生大黄9克、生甘草6克;脾虚腹胀加鸡内金30克、焦山楂30克、生麦芽15克。

③方:瘀血加丹参30克、三棱12克、莪术12克;肾虚加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益智仁12克;心气不足加炒枣仁20克、生牡蛎30克。

④方:理气加柴胡、枳壳各12克、香附12克;益气加黄芪30克、党参30克;益肝肾加杞子15克、制首乌10克、熟地15克、桑寄生15克;湿热互结加制川军10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

疗效:治疗肝肾不足型64例,显效19例,好转21例;治疗气阴两虚型25例,显效11例,好转8例;治疗肝郁脾虚型20例,显效8例,好转8例;治疗瘀阻络脉型5例,显效2例,好转2例。

(7)抗原汤组成:当归10克,白术10克,柴胡10克,茯苓15克,虎杖15克,茵陈20克,白花蛇舌草3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1个月为1疗程。

功用:功能清热解毒,活血调肝。主治乙型慢性病毒性肝炎。

加减:湿热偏重伴黄疸,加蒲公英、败酱草;脾气虚加党参、黄芪、山药;脾肾阳虚,去茵陈,加巴戟天、仙灵脾、菟丝子;气滞而肝区胀痛,加川楝子、郁金;血瘀而肝区刺痛,加丹参、玄胡;肝肾阴虚去柴胡,加熟地、何首乌;肝脾肿大加三棱、莪术、鳖甲;恶心呕吐纳差加藿香、砂仁、焦三仙;腹胀去甘草,加炒莱菔子;牙龈出血加女贞子、旱莲草。

疗效:应用123例,平均疗程4~6个月,总有效率为90%。

374病毒性肝炎(8)疏肝健脾汤组成:柴胡12克,枳壳12克,川芎12克,香附12克,郁金15克,茯苓15克,陈皮12克,半夏12克,白术15克,黄芩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疏肝理气,健脾和胃。主治乙型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肾气虚加黄芪30克、桑寄生15克、菟丝子15克、仙灵脾15克;兼血虚者加当归15克、枸杞子15克、白芍15克、丹参30克;兼阴虚者加生地15克、沙参15克、麦冬15克、丹皮12克、炙鳖甲1%5克、枸杞子15克、川楝子15克;兼瘀血者加穿山甲30克、三棱15克、莪术15克、赤芍30克、丹参30克;兼有湿热者加制大黄15克、甘露消毒丹30克(包)。

疗效:应用102例,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击痛,SGPT40单位以下,HBsAg阴转)23例,占22.55%;显效(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肝脾正常或回缩,肝区压痛或叩击痛明显减轻,肝功能基本正常)44例,占43%;好转(主要症状明显减轻,肝脾回缩,肝区压痛、叩击痛减轻,肝功能接近正常)15例,占14.71%;无效20例,占19.60%。总有效率为80.40%。

(9)调肝降球方组成:醋柴胡5~10克,广郁金10~30克,生黄芪15~30克。炒白术10~15克,蒸黄精15克,紫丹参15~30克,炒赤芍10~15克,炒白芍10~15克,陈皮6~10克,青皮6~10克,焦山楂10克,茯苓10~30克,绵茵陈15克,左秦艽15克,生甘草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疏肝健脾补虚。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白球蛋白比例倒置。

加减:肝脾肿大加炙鳖甲30克;HBsAg阳性加苦参15克;SGPT高加败酱草15克;胆囊炎加蒲公英30克;血红蛋白低于10克加紫河车15克。

疗效:应用20例,白球比例1~0.9:1,有1年以上的肝炎病史。治愈(比例正常,症状消失)5例,显效(比例正常,症状基本消失)9例,无效(比例仍倒置,症状无改善)6例,其中4例HBsAg阳性,转阴性2例,2年内复发2例。

(10)复肝汤组成:金钱草12克,车前子(包)12克,泽泻12克,薏苡仁12克,草决明15克,山楂12克,丹皮10克,丹参15克,白花蛇舌草15克,草河车12克,桑枝30克,生黄芪15克,何首乌12克,当归12克,大黄炭10克,生地15克,桃仁lO克,黄精15克。

37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除湿邪,扶正补虚,调理气血。主治慢性乙型肝炎。

加减:月经过多去桃仁;便溏去生地或改为生地炭;有黄疸者金钱草改用茵陈。

疗效:治疗78例,显效(SGPT、TTT恢复正常或其下降程度超过治疗前水平50%)41例,占52.6%;有效(SGPT、TTT、指标下降超过治疗前水平25%,但不足50%)27例,占34.6%;无效10例,占12.8%。总有效率为87.2%。

(11)补心丹组成:柏子仁12克,酸枣仁-12克,天冬10克,麦冬12克,当归12克,五味子9克,生地黄14克,党参12克,玄参10克,丹参16克,远志8克,茯苓12克,桔梗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养心安神,滋阴柔肝。主治慢性迁延性肝炎。

加减:兼有脾虚去玄参、天冬,加白术、炙甘草;肝脾肿大加鳖甲、鸡血藤、红花。

疗效:治疗慢性迁延性肝炎34例,治愈(主要症状消失,肝脾恢复正常或明显回缩,肝区无明显压痛或叩痛,肝功能恢复正常)29例,好转(主要症状基本消失,肝脾肿大稳定不变,有轻度的压痛及叩痛,肝功能基本正常)3例,无效(主要症状无好转,肝功能无改善)2例。总有效率94.1%。

2.%丸片剂疗法(1)乙肝一号片茵陈、柴胡、白芍、升麻、栀子、川芎、香附、龙胆草、甘草、三棱、莪术、姜黄、赤芍、葛根、黄芩、黄芪、枣皮等32味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8片,1日4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伴肝功能异常者。

(2)乙肝六号片由茵陈、虎杖、枸杞、何首乌、枳壳、佛手、板蓝根、菟丝子、山楂、金钱草、白茅根等药组成。共制成片剂,每服6片,1日4次,3个月为1个疗程。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肾虚邪实者。

(3)剔毒护肝汤由叶下珠、黄芪、莪术等药组成。具有抗乙肝病毒、调整免疫机能、保护肝细胞、抗肝纤维化和抗肿瘤等多种药理作用。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4)温肾解毒汤由巴戟天15克,仙灵脾、虎杖各15克~30克,菟丝子、桑寄生、丹参各30克,陈皮6克等,1日l剂,用于慢性乙型、丙型肝炎患者。

376病毒性肝炎(5)健肝丸由茵陈64斤,五味子22斤,大黄炭14斤,郁金、丹参、太子参、地骨皮、当归各2斤,蜂蜜16斤。先将茵陈加水煎煮成渣,浓缩烤干研末再将余药研粉过筛100目,加蜜水泛为丸,每次10g,1日3次。用于慢性肝炎肝功能不良者。

(6)乙肝宁由黄芪、蚕砂各15克,党参、蚤休、白芍、丹参、贯众、女贞子、白术、川楝子、枳壳各10克,茵陈、苡米各30克,菟丝子20克,甘草6克。每日1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7)复肝片由板蓝根、金银花各25克,丹皮、柴胡、焦三仙各15克。上药按比例制成片剂,每片0.25克,每次6片,每日2次。用于慢性乙型肝炎肝功能不良患者。

(8)益肝冲剂由丹参、丹皮、桃仁、当归尾、白术、茯苓、陈皮、鸡内金、广香、厚朴、郁金、板蓝根、山药、三棱、山楂等组成,随症选用。1日l剂,用于慢性乙型肝炎患者。

(9)强肝汤l号由黄芪、丹参各12克~30克,当归、白芍、党参、白术、茯苓、生地、茵陈、山楂、山药各6克~15克,郁金、甘草各3克~12克,泽泻、黄精各5克~15克:板蓝根8克~12克,1日1剂,用于慢性肝炎气血虚、肾虚、脾虚各型患者。

(10)强肝汤2号由银花、败酱草各10~30克,龙胆草、栀子、郁金各3克~15克,丹参12克~30克,当归、香附各6克~15克,党参、白术各3克~15克,车前子10克~15克,炒莱菔子6克~12克,茵陈6克~45克。每日1剂,用于慢性肝炎实证、肝功能严重损害者。

(11)肝太平片由党参20克,苡仁30克,蚤休15克,丹参30克,贯众20克,茵陈15克,女贞子20克,蚕砂10克,香附10克,郁金10克,川楝子10克,柴胡12克,枳壳10克,菟丝子10克,甘草6克,共制成剂,9克重丸子,每日2次每次1丸,口服。

(12)肝灵丸由五味子20克,灵芝12克,丹参20克,桃仁12克,红花12克,精制为9克重蚕丸,每日3次,每次1丸,1个月为一个疗程。

3.%针灸疗法(包括耳针)疗法一取穴(1)常用穴:①至阳、肝俞、阳陵泉;②大椎、气海。

(2)备用穴:足三里、丘墟。

37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针法:慢性肝炎取第一组穴,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携带者取第二组穴。酌配备用穴。第一组穴操作,至阳穴向上斜刺1寸,肝俞向脊椎侧斜刺,阳陵泉和足三里均直刺1.5寸,以得气为度,留针10分钟。第二组,大椎穴针刺得气后,小幅度持续捻转1~2分钟,以向下传导为佳,不留针;气海穴直刺至局部酸胀,留针30分钟,如配足三里,留针30分钟,每10分钟捻转1次。针后以艾条温和灸5~10分钟。丘墟穴,直刺,得气后施平补平泻法:二组穴,均为每周针3次,3周为1疗程,疗程间停针3~5天。

疗效:共治慢性肝炎21例,针刺后疗效与服用垂盆草冲剂相同,且在降低HBsAg滴度和促使HBeAg的转阴上,效果更为明显。

无症状乙型肝炎病毒抗原携带者,共观察32例。总近期有效率为75%。其中HBsAg有效率71.9%(阴转率25%),HBeAg阴转率33.3%,抗-HBe阳转率为25%,抗一HBc阴转率为25%,HBV—DNA阴转率为28.6%。远期总有效率(经1年随访)为72.7%。

值得一提的是,有人通过对4069人调查,发现既往有针灸史者HBsAg的阳性率2.5%,较无针灸既往史者的阳性率8.0%为低,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

01)。针刺可降低阳性率,这与针刺在平衡阴阳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抗病能力有关。

当然,也要求在针刺时重视严格消毒,以防止通过针具等传播。

疗法二取穴:足三里、阳陵泉、行间为主穴。发热者加外关、曲池,湿浊甚加期门、支沟,恶心呕吐加内关、内庭。

针法:多用泻法,留针30分钟,l0分钟捻针1次。每日针刺1~2次,30天为1疗程。

疗效:治疗急性黄疸型病毒性肝炎111例,结果治愈102例(91.9%),余9例效果不佳而转用其他疗法。治愈者中黄疸指数和谷一丙转氨酶恢复正常所用时间分别为15.29天和25.37天,HBsAg阳性患者治疗后有38.5%转阴。

疗法三取穴:①常用穴:肝、脾、肾、肝炎点、三焦。②备用穴:失眠多梦加神门、皮质下,胃纳不佳加胃,便秘腹胀加大肠,口干口苦加胰胆、腹。

针法:每次取常用穴3~4穴,据症酌配备用穴。找得耳穴敏感点后,用掀钉式皮内针埋入,上用胶布固定。或用磁珠压丸法,方法是以市售380高斯左右强度的小型磁珠,置在0.7cm见方的胶布上,贴在敏感点处。每日令患者自行按压耳穴。3~4次,每次3~5分钟。每周埋针或压丸2次,7~10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为5~7天。

378病毒性肝炎疗效:以耳穴埋针治疗100例慢性肝炎病人,结果痊愈50例(50%),显效12例(12%),有效25例(25%),无效13例(13%)。

疗法四王不留行籽耳压法取穴:肝、肝阳1、肝阳2、肝炎点、脾、交感、肾上腺、胆。

用法:患者取坐位或卧位,用耳穴探测仪或探棒找出敏感点,将王不留行籽置于0.5cm见方的胶布中间,对准耳穴贴压。按压片刻后,嘱其每隔1~2小时按压1次,隔日耳压1次,7次为1疗程。

疗法五绿豆耳压法取穴:①肝、任2、任4、神门,以疏通肝经之气。②肝、胆、肝炎点、十二指肠、直肠下段、肛门。③肝、肝阳1。或肝阳2、目1、目2,肝炎见有头昏或巩膜黄染者取之。④肝、胆、十二指肠、督4、直肠下段、肝门。⑤胆、胆俞、督10、太阳。⑥脾、胃、脾俞、神门。以肝为主,全面调整。

用法:用探测仪找出敏感点后,将绿豆置于0.8cm见方的胶布中,按所选组穴贴压。重按压片刻后,嘱患者自行按压,每日10余次,隔日1换。

疗法六草决明耳压法取穴:肝、脾、肝炎、肝阳点、交感、肝炎区。

用法:将胶布剪成0.8cm见方,把草决明l粒,贴在胶布中心备用。贴压前,先用大头针圆头在相应区域找出敏感点,再用75%%酒精局部消毒,将贴有草决明的胶布对准选穴中心点,按压胶布以固定药粒。嘱患者每日自行按压2~3次,每次每穴按压5分钟。手法由轻到重至有压痛感。每6天换药1次。4次为1疗程,每疗程间隔3天。

4.%穴位液体注射法穴位:注射疗法是选用药物注入有关穴位的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疗法一取穴:三阴交。

用法:用维生素B12100μg,每日注射1次,双侧交替进行,10次为1疗程。

疗效:张氏用维生素B12100μg于三阴交穴位注射,每日1次,治疗急性黄疸性肝炎36例,平均15.1天临床治愈;对照组口服一般保肝药及静脉输肌苷、维生素C等治疗,平均22.4天治愈。结合各项指标(临床症状的改善,主要体征的缓解,肝功能恢复情况,HBsAg阴转),穴注组明显优于对照组。

37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疗法二取穴:足三里(双)、阳陵泉(双)。

用法:用蒸馏水每次每穴注射1~2ml,每日1次。每次取一组穴位,交替使用,7次为1疗程,1疗程后间日注射1次。足三里穴注射后慢出针,按压针孔;阳陵泉穴注射后,快出针,不按针孔,以出少许血为佳。

疗效:取足三里、阳陵泉,每次一组穴,交替使用,第1周每日1次,第2周间日1次,每次每穴注射蒸馏水1~2ml,治疗甲型肝炎30例,临床治愈29例,治愈率为96.67%,其症状平均消退时间为3.133±1.28天,体征为5.28±3.05天,黄疸指数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10.15±5.27天,SGPT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13.63±4.01天。对照组30例用田基黄注射液2ml,13’1次肌注,苏肝13服液20mg、齐墩果酸片3片、维生素B120mg、多酶片2片,1~3次,均饭后口服,临床治愈28例,占93.33%。两组治愈率无明显差异。

疗法三取穴:主穴:①足三里、阳陵泉;②阳陵泉、三阴交;⑧足三里、血海。配穴:脾虚肝郁明显者加脾俞、肝俞;湿热蕴结者加肝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肝俞、胆俞、膈俞;气虚血瘀耆加睥俞、膈俞。

用法:阴虚火旺者主穴每次每穴注射蒸馏水lml,配穴每次每穴注射0.2ml;其他三型主穴均注射1.5~2ml,配穴注射0.5ml。每1疗程依次选上述1组穴,每次选主穴和配穴各1个,间日治疗1次,两穴交替使用,1个月为l疗程。

疗效:连氏对22例慢性乙肝随机分为三组,第1组8例,取穴:①足三里、阻陵泉;②阳陵泉、三阴交;⑧足三里、血海。治疗分3个疗程,共3个月、,每1疗程依次选上述1组穴位,每次选1穴,间日治疗1次,两穴交替使用。阴虚火旺者每次每穴注射灭菌蒸馏水lml,脾虚肝郁、湿热蕴结及气虚血瘀者均注射1.5~2ml。第2组共9例,在I组治疗的基础上,每次辨证加入1个背俞穴。脾虚滞盱郁明显者加睥俞、肝俞;湿热蕴结者加肝俞、胆俞;阴虚火旺者加肝俞、胆俞、膈俞;气虚而瘀者加脾俞、膈俞。阴虚火旺者背俞穴每次每穴注射蒸馏水0.2ml,其他三型患者均每次每穴注射0.5ml。第3组共5例,选穴同Ⅰ组,用干扰素(每2ml含2.5×104单位),每次每穴注射lml。治疗后三组除主要症状、体征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外,SGPT、ZnTT、r—GT、A/G等指标均有明显改善,其中Ⅱ组改善较明显,但与其他二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

三组HB—sAg的总阴转率为63.6%,HBeAg的总阴转率为100%(19/19例),抗-HBe的总阳转率为77.3%,上述各指标的改善Ⅱ组略优于其他二组,但亦无统计学差异。另外治疗前后患者血清干扰泰及微量元素亦有一定变化,结果显示,水380病毒性肝炎针穴位注射治疗慢性乙型肝炎,对改善肝功能,促使HBsAg、hBeAg阴转和抗-HBe阳转方面均有较大疗效,提示本法可能有抑制HBV复制及清除HBV的作用。三组中疗效以Ⅱ组略高于其他两组,提示据中医辨证加用背俞穴可能有提高疗效的作用。

疗法四取穴:足三里、肾俞。

甩法)用黄芪注射液或当归注射液、丹参注射液,每穴注入1ml,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用100%黄芪注射液,在足三里(双)、肾俞(双)穴每次每穴注射1ml,每3天交替注射1次,2个月为l疗程,部分病例增注党参注射液1ml。对照组用厌氧菌苗0.5~1ml至阳穴注射,每周1次,12次为1疗程,两组均给常规保肝治疗。治疗组174例HBsAg阳性经治疗阴转79例,滴度下降52例;对照组84例,阴转27例,滴度下降29例。黄芪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

疗法五取穴:肝俞、二极管俞、阳陵泉、足三里。

用法:用维生素K1注射液,每穴注入5mg,每周3次,1月为1疗程。

疗效:徐氏等取肝俞、胆俞、阳陵泉、足三里,用维生素K1每穴注射5mg,每周3次,治疗慢性活动性肝炎32例,临床治愈率93.7%,好转率6.3%。其中HBeAg阳性的10例中,9例治疗后转阴,而药物对照组11例中仅1例转阴,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1)。

疗法六取穴:①常用穴:足三里、脾俞、肝俞、三阴交、至阴。②备用穴:期门、中都、胃俞、地机。

用法:丹参注射液、肌苷酸纳、维生素B1加维生素B12,任取一种。

以常用穴为主,疗效不显时酌配或改用备用穴。每次取2对穴。每穴注射量:丹参注射液为1毫升、肌苷酸钠为50~100毫克、维生素B12毫升(含量100毫克)和维生素B121毫升(含量100微克)混合后,分注于4穴。注射时,用5号齿科长针头,穴位常规消毒后,迅速刺入,慢慢送针,至有较明显的酸胀得气感时,用中等速度推入药液。第1疗程,每日1次;至第2疗程,如症状改善,可改为隔日1次;待各项肝功正常,症状消失后,宜剂量减半,再巩固一二疗程。15次为一疗程。

疗效:共治125例慢性肝炎,大部分都有不同程度效果。其中108例,痊愈26例(24.1%),显效23例(21.3%),有效43例(39.8%),无效16例38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4.8%)。总有效率为85.2%。

疗法七取穴:大椎、肝俞、脾俞、心俞、胃俞、肝炎穴。失眠、心悸加神门;呃逆、汗多加劳宫、后溪;胃痛、恶心呕吐加内关;消化不良、便稀、贫血加足三里;头痛头晕、口干加太冲;肝区痛;乏力加三阴交。

用法:用丹参注射液或维生素乙注射液隔日注射大椎、肝俞穴各0.5~1毫升,四肢穴位隔日1~2毫升,15次为1疗程,疗程间隔5天。

疗效:治疗迁延性、慢性肝炎15例,经3~15次治疗,均获痊愈。

注意事项(1)治疗时应对患者说明治疗特点和注射后的正常反应,如注射后局部可能有酸胀感,4~8小时内局部有轻度不适,有时不适感持续时间较长,但一般不会超过l天。

(2)严格遵守无菌操作,防止感染,最好每注射一个穴位换一个针头。使用前应注意药物的有效期,并注意药物有无沉淀变质等情况。

(3)注意药物的禁忌、剂量、配伍、副作用以及过敏反应等问题,凡会引起过敏反应的药物,均应先做皮试,阳性者不可应用,副作用较大的药物,使用时应谨慎。

(4)一般药液不宜注入关节腔、髓腔和血管内,以防引起关节红肿热痛等不良反应;误入骨髓腔,则有损害骨髓的可能。

(5)胸腹部穴位注射不宜过深,以防伤及内脏。主要神经干经过的部位作穴位注射时要注意避开神经干,以保护其不受损害。

(6)年老体弱者,注射部位不宜过多,用药量可酌情减少,以免晕针。孕妇的下腹部、腰骶部穴及合谷、三阴交等穴,一般不宜作穴位注射,以免引起流产。

5.%气功疗法气功疗法是通过自我锻炼.内气或接。受他人的外气,以“气”调整机体病理状态的一种疗法。它包括内气法与夕气法。内气法又分阴阳功法和五行功法,外气法又分输气法和抽气法。气功疗法具有平秘阴阳、疏通经络、调和气血、调理脏腑及扶正祛邪等功效。

功法一:强肝法(1)起式:站立闭眼,两手在丹田处聚拢,掌心劳宫穴相对,做3次用嘴慢慢吐出气息的嘘息,要先吸后呼。然后手轻缓离开丹田,两手背相对,与丹田在同一水平线上。两手分开至胯部后翻掌,成两手心相对合拢在原处。如此做3次382病毒性肝炎后,将右脚向前迈半步,脚尖着地,用鼻做一短促的吸气,两手自然摆动,收回右脚,迈出左脚,如此做9次。

(2)行式:起式后,先睁开眼睛,双手摆动,右手摆至胯处,左手至胸前,右腿放松向前迈半步,落步时用鼻作一短吸。随后双手开始向相反方向摆动,左手摆至胯处,右手至胸前,左脚向前半步,用鼻作一短呼吸。手、头、脚、腰、呼吸等各种动作互相配台;很有节奏,每分钟50步左右。

(3)收式:停步后,闭眼,先做起式3次,然后两手由丹田上抬至膻中,两指尖相对;大拇指朝气户穴,做3次嘘息后,两手重叠下垂,放回两胯旁,睁眼,恢复平时体形。

功法二:简易疗肝功每日丑时(1~3点)坐在床上,面向东方,两腿伸直或自由盘腿。两手握拳,大拇指放在无名指内侧第一节上与中指相连之处,然后四指捏在大拇指上。两拳握好后,右拳在下左拳在上连接起来,如握木杵状,贴在肝区上(右上腹)。齿微叩,唇微开一线,两目轻闭,以意平视下前方。鼻吸清气,由口呼出,呼气时从齿缝出,意默念“嘘”字(不出声),自觉肝区有轻微震动感有效。呼吸应尽量做到深长均匀。

白天练功时,可找一空地,面向东方,两足平立与肩同宽,两手不必握拳,抱在树上(两手的高度在胸腹之间,身与树的距离适当),两目平视树身或轻闭,意想身体和树合一。其他与坐式一样练呼吸。树最好选择柳树、玉兰树等阴性的树,樟树、肉桂树等阳性的树不行。

平时可多做转腰、甩手、慢跑等动功,本功法治疗慢性肝炎,约练一个半月可以见效。

功法三预备式:两脚平行,与肩等宽,两手自然下垂于体侧,虎口圆,掌心向内。

排除杂念,松静站立,从头到脚放松。然后口唇轻闭,舌尖轻顶上腭,鼻吸鼻呼。

导气:将鼻吸之气随意念下沉于丹田,然后经会阴沿椎正中上行于大椎穴,再从大椎穴用意念分为两段,沿两臂直达内劳宫。

双回气:将气送入营宫穴后,两臂外旋,转掌心向上,十指放松向前。随后双臂向前平伸,捧气似球,缓慢向上托起,贯于天目穴。然后张臂护胸与肩平,两手沿胸、腹向下缓慢导气,下行于小腹前,将两手分开,抱气似球,贯入下丹田。

贯气:以腰为轴,带动双臂略向右移,同时将意念丹田之气缓贯入肝区。重心移向左脚,右脚向前上半步,前脚掌外侧着地。

排肝气:右手不动,意守肝区,左臂内族,转掌心向下。接着左膝向前伸屈,38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与脚尖成一直线,右膝微屈,稍向右倾。上身随之前屈,目视左手,左手随屈膝而将虎口沿右腹和下肢内侧正中缓慢向足尖导气。

捞气:左手臂外旋,转掌心向上呈凹状,缓慢捞气向上托起。同时上身抬起,两膝伸直目视左劳宫,将气贯入下丹田。如此左右交替各1次,再行贯气法。重复进行6遍。

甩手:两手将丹田之气贯入肝区,右脚落地,重心随移向右脚。左脚向前迈出一步,左手放松,五指分开,按住肝区。接着右手从左手指指缝缓慢抓气成半握拳,右臂外旋,转掌心向上,然后用力将病气甩下。

贯气:右手向前,掌心向上,托气似球,同时目视劳宫穴,向上缓慢将气贯入百会穴。随后右手沿右耳侧向下导引至肝下缘。

捞气:右手掌向外推气,然后右臂内旋,转掌心向右呈凹状,缓缓捞气入肝区。

甩气:右手掌心向内,意守肝区,掌心与肝区相距约13厘米。左手从肝区抓气向左前下方用力甩下,五指松开,掌心向下。

再行贯气法:动作相同,方向相反。如此做6遍。

双回气:左手将气贯入肝区后,右脚向前迈出半步,与肩等宽,同时两手从肝区自然下垂于体侧,虎口圆,掌心向内,松静站立,目视前方。接着两臂外旋,转掌心向上,掌指朝前平伸,捧气似球,缓缓向上托起,贯入天目穴。然后张臂扩胸,与肩相平,两手沿胸、腹外侧向下缓慢导气,下行于小腹前,随后交两手分开.抱气似球,贯入下丹田。最后收功,恢复预备式。

功法四:“嘘”法(六字决)发音“嘘”,XU,读音需。

口型:两唇微合,舌尖向前伸而两边向中间微卷。

动作:两手重叠(左手在里,右手在外,女性相反),内外劳宫穴相对,以鱼际穴压住肚脐,劳宫穴对丹田。呼气时读:“嘘”字,两眼尽力睁大并内视肝区,呼气尽后吸气。做6次。

经络循行:呼气时,以意领气,肝经之脉气由足大趾外侧大敦穴上行,环绕阴器,经少腹,络胆入肺,上喉咙、眼、前额,到百会穴,沿肺经下行到拇指内侧少商穴。

另外动作也可采用静坐和站立两种。

静坐:在床上或凳上坐好,两腿伸直,怒目扬眉,意念是鄙视病灶,视为小病,不久即愈”。然后头部左顾右盼,来回慢慢转动,转到左边即发“嘘”字音。

随后再怒目扬眉向右转,转到右边时发“嘘”字间头正时吸气,头转到左右时呼384病毒性肝炎气发“嘘”字音。

站立:头部动作与静坐相同,另加双手拍肩动作,扬眉,头部左颐右盼.头向左转,右手拍打左肩;头向右转,左手拍打右宿:头正吸气,在呼气时发“嘘”字音。

站立:头部动作与静坐相同,另加双手拍肩动作,扬眉,头部左顾右盼,头向左转,右手拍打左肩;头向右转,左手拍打右肩;头正吸气,在呼气时发“嘘”字音。

功法五(1)姿势:取右侧卧位,头微前俯,头颈保持在左右不倚、稍抬高的位置。

脊柱微向后弓,呈含胸拔背之势。右上肢自然弯曲,五指舒伸,掌心向上,置于身前枕上,距身约2寸左右;左上肢自然伸直,放于同侧髋部。右下肢自然伸直;左下肢膝屈曲约成120度角,轻放于右下肢上。

(2)呼吸:轻轻闭口,以鼻作腹式呼吸,先行吸气,用意领气下达小腹,然后呼吸稍作停顿,再把气徐徐呼出,如此反复。呼吸时配合默念字句,一般先由念三个字开始,以后再可增多字数。如吸时默念“自”字,停顿时默念“己”字,呼气时默念“静”字;舌体亦随之起落,吸气时舌抵上腭,停顿时舌不动,呼气时舌下落。

(3)意守:意守丹田即脐下1寸5分气海穴,或肝脏。

本功法每日练4次;每次30~60分钟。

功法六;健脾疏肝功(1)意守丹田行开合:①预备姿势:松静站立,双手轻轻缓慢地由体侧向腹前聚拢,开始两手心相对:,移至腹前,两掌心则转向腹部。先将左手的虎口放在肚脐上,使掌心(劳宫穴)按在丹田处(即气海穴,脐下1.5寸处),再将右手掌心重叠在左手背上,双手抱丹田,口呼鼻吸,调整呼吸。②行功姿势:腹式呼吸,吸气时肚脐自然向内向后收,呼气时脐部自然向外鼓,意守肚脐,好似肚脐在呼吸。行功时。呼气,双手向两侧慢慢分开,这叫做“开”。开时两手背相对,手指并拢,开的宽度略宽于自己的身体。呼气,翻手使手心相对,双手慢慢地向腹前丹田处聚拢,这叫做“合”。合到手要接触时,又翻手,手背相对。如此反复,每次做30个开合。

(2)健脾疏肝行气血:接“意守丹田行开合”预备姿势。左脚向前外方轻轻划半步,脚尖拇趾触地,足跟上提,膝关节微曲,双手随左脚划出之同时,自然伸向左前下方,成抱球状。吸气,气自左脚拇趾内侧稳白穴,沿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过内踝之前缘,沿小腿内侧正中线上行,在内踝上8寸处,交出足厥阴肝经38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之前,沿大腿内侧缘,经腹至哀穴处入腹,属脾络胃,向外上方行至腋,向上前方,经中府入里,上行挟咽,连舌本,散舌下。此即气升脾经。双手保持抱球状,随气机上升,提至上前方与舌相平。呼气时,舌抵下腭,手势随气机沿肝经下降,成按摩状下降至腹右侧。同时,左脚跟落地,右脚向右前外方划半步,拇趾触地,脚跟向上提收,膝关节微曲,气从舌降于任脉,沿喉咙、胁肋至膈入肝,挟胃,折向外胁肋至小腹,绕阴器,沿股内侧过膝,至内踝前缘下足背,经中封穴、冲穴,至足拇趾外侧。呼气毕,右足着地,左足向前外方划半步,又起第二势。如此反复,30数息至120数息。

功法七:铜钟气功(1)姿势:一般采用铜钟式(站功)。

(2)呼吸:先做自然呼吸2~3次,后再练腹式深呼吸。

(3)意守:一般意守中脘或丹田(脐中)。

(4)辅助功:搅海(舌功)左右各36次,此时口中津液增多,且暂勿咽下,接着做漱津36次,然后将口中津液分3次徐徐咽下,而咽时吸气,用意念引津液缓缓送入丹田。然后再行下一个辅助功,揉腹部,以脐为中心,将两手心擦热,先向左按摩81圈,继则向右按摩81圈,随后按摩胃俞、足三里左右各36次。

6.%饮食疗法常常可以在一些书报、杂志上看到有肝病的病人,某些东西不能吃,或者是一定要吃哪一些东西才能够补肝。在这些说法当中有许多没有经过现代医学的进一步的验证。所以很难判定,这些流传在市面上对于肝病饮食的说法,到底是正确还是不正确。尽管如此,对于肝病病人的饮食及日常生活,有几点是应该注意而且是能够做到的:(1)均衡饮食,不偏食。每种食物有不同的营养,经常调换食物品种,会提高胃肠道对营养的吸收。

(2)若肝硬化并发腹水或下肢水肿,则需要限制水和盐的摄入。

(3)肝昏迷的病人,必须要限制蛋白质。慢性肝炎或肝硬化但没有肝昏迷的病友,则不必限制蛋白质(包含各种的肉类)。

(4)忌食霉变食品。霉变食品如家藏花生、玉米、稻谷、小米、白薯干、萝卜干等均易产生黄曲霉毒素,黄曲霉毒素是公认的致癌物质。乙、丙、丁肝病毒本身也是人们公认的致癌微生物,一旦日常饮食中再含有致癌物质,就更容易促发肝癌。所以尽量吃新鲜的食物,不要食用发霉变质的东西。

(5)不食用有过期的动植物油。动植物油切勿存放太久,已经变质的不宜食386病毒性肝炎用。

(6)能维持均衡饮食的话,一般不用再补充维生素。如果觉得确实需要,可以适当的补充维生素B及维生素C。

(7)米糠中不仅含有丰富的B族维生素,能够保护肝脏,而且米糠纤维吸附致癌有害物的效果相当好。由于人体中缺乏消化米糠纤维的酵素,因此所吸附的有害物质被米糠纤维以大便的形式全部排出体外。肝病或乙肝表面抗原长期携带者,如能经常采用米糠调剂食谱,以吸附和排泄消化道中的有害物质,则不失为预防肝癌的好办法。

(8)定时就餐可协调胃肠功能,养成规律的生物钟,有利于肝脏功能的恢复。

(9)饮食量相对固定。尽量做到每餐基本定量,以平时的八成饱为度。过饥过饱对肝脏不利。暴饮暴食会使肝病复发。

乙肝病毒表面抗原自然阴转要靠科学食疗、充足睡眠、忌饮白酒、不能过劳,其中科学食疗最为重要。乙肝病人要做到科学饮食主要应从以下方面着手:(1)足量摄取蛋白质食品:蛋白质主要的生理功能是维持人体组织生长、更新和修复。坏死的肝细胞需要蛋白质(经过生化作用)来修复、更新,这就是乙肝患者应多吃蛋白质食品的道理,成人每天进食40g蛋白质才达到最低生理需要量。一般正常人每日所需蛋白质为70g,乙肝患者应稍多吃一些,以每日80~90g为佳。

每日进食80~90%g蛋白质该如何计算?每日喝牛奶750%g(约含蛋白质30%g),鸡蛋一个(含蛋白质5%g),粮食400%g(含蛋白质约40%g),再进食适量的鱼、肉、豆制品也就够了。

牛奶中蛋白质含量为3.5%~4%,消化吸收率高达97%~98%,且是最佳优质蛋白质,是人类改善营养、增强体质的最佳食品,多喝牛奶有助预防肝癌等多种癌症。这样既多摄取了蛋白质食品,又比花钱买保肝药效果好。

(2)适量补充糖、脂肪、维生素:我国人民主食以谷物类食物为主,该类食物富含淀粉及多糖。因此,乙肝患者不必再另外补充糖。长期以来我国人民的膳食结构倾向于低脂肪饮食,对乙肝病人来说,一般每日摄入500%g脂肪是适宜的。

蔬菜、水果的适量摄人,不但可为机体摄人充足的维生素和纤维素,而且新鲜的蔬菜、水果多有抗癌作用。像西红柿、菠菜、橘子、苹果等低价位的蔬菜、水果,乙肝病人可以经常食用,又不增加经济负担。

患有肝病的人在日常生活中除了用药物治疗外,往往忽略了饮食疗法。其实,日常饮食也是治疗肝病的重要辅助方法,以下介绍几种对肝脏有益的食品。

(1)酸奶:酸奶中的乳酸杆菌能抑制和杀死肠道里的腐败菌,减少由其他毒38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素引起的中毒现象。肝病病人如果食入过量蛋白,会使衰弱的肝脏负担加重,而且蛋白质在肠道内经细菌分解后会产生氨及其他有毒物质,可诱发肝昏迷。饮用酸奶,使肠道呈现酸性环境,可减少氨的吸收以及肠道细菌对蛋白质的分解作用。

(2)豆腐:豆腐内含较高的蛋白质、脂肪及维生素B1、维生素B2等多种营养成分,有益气和中、清热解毒、生津润燥功效,若与泥鳅合用能健脾益气、降黄除湿。

(3)田螺:有清热利水、除湿解毒功效,对于急慢性肝炎、肝硬化、黄疸、风湿痹痛等有一定的疗效。脾胃虚寒者忌用。

(4)猪肉:有补中益气、滋阴养肝的作用。湿热痰滞者慎用。

(5)蜂蜜:具有养肝和保护肝脏的功能。蜂蜜中不但含有肝细胞易于吸收的葡萄糖,而且还能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增加肝糖的储存,因而可提高机体的抗感染能力。注意痰湿、中满痞胀及肠滑泄泻者忌服。

(6)蜂王浆:有滋补、强壮、益肝及健脾作用,能加强人体抵抗力及促进蛋白质合成、促进新陈代谢、调节血压、提高造血机能等功能。

(7)食醋:有养肝、健胃、杀菌、散淤及解毒作用。烧菜时加一些,可促进钙、铁、磷等成分的溶解,易被机体吸收。但胃溃疡及胃酸多者不宜食用。

(8)猪胆:有清热、润燥、解毒、除湿、泻肝胆之火、通大便等功效。胆盐可刺激胆汁的分泌,增加肠蠕动,促进脂肪的消化及吸收。

以上食品对肝脏虽有好处,但不可一味食用,适量食用,才能达到治疗目的。

食物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针对自身疾病和营养情况选择补充食品,往往胜过吃药。食疗可改善人体各器官的功能,各种食品都将对人体的某种器官发挥一定的作用。饮食得当则可维持生理平衡,一般认为,米、面、肉、蛋多属酸性食物,蔬菜、水果以碱性居多,适当调理有利于人体代谢的酸碱平衡。根据祖国医学理论结合现代医学观点,认为食疗是人体自我调理最基本的措施。了解每种食品的基本营养成分和性味作用,是自我疗养中最高明的“医道”。

肝脏是人体中最大的消化器官。蛋白质、脂肪及碳水化合物(米、面食等)进人体内后,都要由肠道吸收进人肝脏,在肝内经过代谢、合成营养物质后,才能被人体所利用。在此过程中,高蛋白饮食会增加肝脏负担,其中间代谢产物还会对肝细胞产生毒性作用,但肝脏有病变后又需要补充营养丰富的物质,以满足修复的需要,因此肝炎患者的饮食应该是有营养、调配得当、有利于消化吸收。

合理而适度的饮食可增强机体的免疫力,也为肝组织的修复提供必需的营养物质。

肝炎患者的食物种类及数量应根据个人吸收利用的特点、病情、病期、营养状况、食欲及平时的饮食习惯适当加以调整,不必过分强调“三高一低”(高蛋白、高388病毒性肝炎碳水化合物、高热量、低脂肪)饮食。一般来说,肝炎患者的营养原则应该包括以下几点:(1)少食多餐:患肝病后会影响消化,不宜一次食量过多。以免加重肝脏负担,加重胃肠道恶心、腹胀等感觉。

(2)容易消化:凡难消化的食物不宜多吃。

(3)低脂肪:高脂肪可影响消化又加重肝脏负担,所以主张低脂肪饮食,特别是要少吃动物脂肪。

(4)不宜高蛋白饮食:高蛋白饮食可加重肝脏负担,使黄疸加深,而且在蛋白质的代谢过程中会产生许多有害的毒素,会加重肝损伤或使旧病复发。

(5)进食富含维生素食品,维生素在物质代谢转化、合成过程中可作为辅基、辅酶,每天补充一定量的维生素有利于肝病康复。

(6)以新鲜、天然、平衡包含为主。

(7)少吃或不吃辛辣或其他刺激性食品。

可用如下几种药食汤剂治疗(1)茵陈蛇肉汤处方:茵陈30克,蛇肉100~150克。

用法:将上2味煎汤饮用。

功用:消炎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2)红枣花生汤处方:大红枣、花生仁、冰糖各50克。

用法:加水先煮花生,后下红枣、冰糖。每日睡前l剂,连续食用1个月。

功用:降血清转氨酶。主治急慢性肝炎、肝硬化。

(3)谷糠鸡蛋蜂蜜汤处方:谷糠100克,鸡蛋2只,蜂蜜50克。

用法:用水2碗煮谷糠至1碗水,去渣留汤,将鸡蛋去壳搅匀,加入蜂蜜,再煮熟吃。1日吃1次。

功用:利尿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4)鸡肾萝卜陈皮生姜汤处方:鲜鸡肾(连肾衣1个),萝卜1个,陈皮1片,生姜2片。

用法:将上述鸡肾、萝卜等放在一起用水煮,汤渣一起服食。

功用:利尿、消炎、退黄。主治慢性黄疸型肝炎肝区胀痛。

(5)陈皮红枣汤处方:陈皮50克,红枣10枚。

38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用法:水煎。加少量白糖代茶喝。

功用:清热解毒,健脾退黄。主治急性肝炎。

(6)黄瓜藤鸡蛋汤处方:黄瓜藤l条,鸡蛋1个。

用法:用水2碗煮黄瓜藤至1碗水,将鸡蛋去壳搅匀,再煮熟:饮汤吃蛋。

功用:益胆、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7)猪胆马蹄方处方:猪胆1个,荸荠(马蹄)500克。

用法:用水煮熟吃。

功用:利尿、益胆、退黄。主治黄疸,全身发黄,黄色晦暗。

(8)田基黄煲鸡蛋方处方:鲜田基(又各地耳草)120克(干品30~60克),鸡蛋2个。

用法:每次用鲜田基.120克、鸡蛋2个加清水适量同煮,蛋熟后再煮片刻,水煎成1碗。饮汤吃蛋,每天1次,连服5~7天。

功用:消炎退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身黄如橘子色者。

(9)鸡骨草煲田螺方处方:鸡骨草30~60克,田螺250~400克。

用法:先用清水养田螺24~48小时,勤换水,去除污泥,用柴刀砍去田螺笃少许,同鸡骨草一起煲汤饮用。每日服1次。

功用:益胆退黄。主治传染性黄疸型肝炎。

(10)黄豆白菜方处方:黄豆60克,白菜45克。

用法:上2味煎服。

功用:清热、润肝、消炎、除黄。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11)蜂蜜猪胆汁方处方:猪苦胆1枚,蜂蜜100克。

用法:取苦胆汁同蜂蜜调匀,放锅内蒸20分钟饮服。

功用:清热、解毒、祛湿。主治肝炎黄疸症者。

(12)胡椒鸡蛋方处方:鲜鸡蛋1个,白胡椒7粒。

用法:先将鸡蛋钻一个孔,然后把自胡椒7粒放入鸡蛋内,用面粉封孔,外用湿纸包裹,放入蒸笼内蒸。服时剥去蛋壳。将鸡蛋胡椒一起吃下。成人每日2个,小孩每日1个,10天为1疗程,间歇3天后,再服第2疗程。

390功用:温中下气,消炎解毒。主治黄疸型肝炎。

(13)金针菜蒸瘦猪肉方处方:金针菜(黄花菜)或金针菜根50克,瘦猪肉适量。

用法:将金针菜或根用水煮汤饮,或与瘦猪肉蒸熟吃。当菜食,每日1~2次。

功用:利尿、益胆、退黄。主治黄疸,全身发黄。

(14)芜菁菜子方处方:芜菁菜子(即大头菜籽)10~15克。

用法:将菜子晾干,研末,似开水调服,服后见大便泻下则愈。

功用:清热、祛湿、润肠。主治黄疸、便秘、小便色赤、皮色如金之症。

(15)鲜茅根煮瘦猪肉处方:鲜茅根150克(干品100克),瘦猪肉250克。

用法:将茅根截2厘米长,瘦猪肉切丝,2味加水适量共煮熟,加食盐、佐料,分顿食用。每日服食2~3次。

功用:祛湿、利胆、退黄。主治黄疸(湿重于热者,症见面目色黄,不甚鲜明,脘胁胀满,头昏身重,腹胀便溏,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濡缓)。

(16)玉米须煲蚌肉。

处方:玉米须30~60克,蚌肉150~200克。

用法:将上2味煲汤服食。隔日服1次。

功用:清肝热,退黄疸。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17)芹菜煲红枣处方:芹菜200~400克,红枣50~100克。

用法:将上2味煲汤。分次服用。

功用:清热利尿,补肝消炎。主治急性黄疸型肝炎。

(18)柚子汤处方:柚子2个。

用法:将柚子烧灰研细末。每天饭后服6~9克,1日3次。

功用:消炎祛黄。主治黄疸。

(19)泥鳅粉处方:活泥鳅数条。

用法:取活泥鳅放清水中养1天,使其肠内容物排尽,然后干燥,烤箱内烘干研粉。每服10克,每日服3次。

功用:益肝、祛黄、消炎。主治急慢性肝炎。

(20)服猪油法39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处方:猪板油90克。

用法:将猪板油熔化晾凉,1次饮服。

功用:清热利湿。主治黄疸型肝炎、肝脏肿大者。

7.%饮茶疗法(茶剂)药茶疗法是指应用某些中药或具有药性的食物,经加工制成茶剂以及汤、饮、乳、露、汁、浆、水等饮料,用于防治相关疾病的一种方法。

“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味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作为原料,如菊花、决明子i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制成的午时茶,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茶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1)猕猴桃根茶处方:猕猴桃根120克,红枣12枚。

用法:上药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

功用:主治急性肝炎。

(2)黄瓜皮茶处方:黄瓜皮不拘量。

用法:煎汤,去渣,取汁。代茶饮。

功用:湿热发黄,面目全身尽黄,色如橘皮者。

(3)青蒿茵芦茶处方:青蒿60克,茵陈30克,芦根45克。

用法:将上3味同煎,去渣,取汁。代茶饮。

功用:急性黄疸型肝炎。

(4)垂阴茶冲剂处方:垂盆草、阴行草各500克,矮地茶250克。

用法:加工成棕褐色颗粒,每袋重13克。开水冲服,每次袋,每日3次,代茶饮。

392病毒性肝炎功用:急性病毒性肝炎和慢性肝炎。

(5)凤尾草茶处方:鲜凤尾草100克。

用法:将鲜凤尾草捣烂绞汁,开水冲调,代茶频饮。

功用:急性肝炎、急性胆囊炎。

(6)麦苗茶处方:鲜麦苗1把,滑石粉15克。

用法:水煎,去渣。代茶饮,连服7日。

功用:湿热发黄,身热口渴,胸脘痞闷;面目遍身发黄,如橘皮色,但头出汗,小便不利,舌苔黄腻,脉滑数者。

(7)滑石红糖茶处方:滑石12克,红糖10克。

用法:将滑石用布包扎,煎汁,去渣,加红糖再煮片刻即可饮用。

功用:湿热发黄,面目皮肤发黄,其色鲜明。发热口渴,小便短少深黄,右胁疼痛,或内有痞块,或恶心呕吐,脘腹胀满,大便秘结,舌红苔黄腻,脉弦数者。

(8)黄瓜根茶处方:黄瓜根适量。

用法:将黄瓜根捣烂,取汁。代茶饮。

功尉:阳黄初起之身热不渴,目与全身发黄;头汗出,小便不利者。

(9)茵陈干姜茶处方:茵陈15克,干姜6克;红糖遗量。

用法:将茵陈、干姜煎汤,去渣,溶入红糖待用。代茶饮。

功用:阴黄,身不热;口不渴,身目发黄,其色晦暗,四肢发凉,泻下清冷者。

(10)硝黄茶处方:生大黄10克,元明粉6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大黄制成粗末,同元明粉用沸水冲泡,入糖令溶,取滤液。代茶频饮。

功用:黄疸病。

(11)雄花茶处方:雄花60克。

用法:上药煎水,取汁。代茶频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胆囊炎等。

39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注:雄花即玉蜀黍花。

(12)榕树叶茶处方:榕树叶(干)10克,白糖适量。

用法:上药洗净,切丝,晒干,煎水取汁。代茶饮。

功用:黄疸。

(13)菟丝草茶处方:菟丝草20~3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切碎,沸水冲泡,放糖。代茶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

(14)清肝利黄茶处方:排钱树根30克,茵陈、积雪草、车前草各10克,甘草6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水煎,取汁。代茶饮。

功用:急、慢性黄疸型肝炎。

(15)桦木皮茶处方:桦木皮、铃儿茵了各等分。

用法:煎汤,取汁。代茶饮。

功用:五疸发黄。

(16)荸荠茶处方:荸荠120克。

用法:将上药打碎,煎汤,取汁。代茶饮。

功用:黄疸湿热,小便不利。

(17)荸荠柳叶茶处方:荸荠500克,柳树卟6克。

用法:将荸荠洗净,加入柳树叶煮汤。将汤代茶饮,并食荸荠。

功厢:急性黄疸型肝炎巩膜、皮肤黄染,发热口渴,小便短赤,大便秘结,腹胀,纳减,厌油腻,脉弦数,舌苔黄腻者。

(18)消黄茶处方:车前子、半边莲、茵陈各15克,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共加水煎汤,取汁,入糖令溶,保温。代茶频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

(19)柴甘茅根茶处方:柴胡50克,甘草10克,白茅根1握(相当于50克左右)。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煎水,取汁。代茶频饮。

394病毒性肝炎功用:黄疸病兼有表证者。

(20)茵陈香芦茶处方:茵陈、香薷各30克,芦根45克。

用法:上3味共为粗末,煎水,取汁。代茶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

(21)旱柳芽茶处方:旱柳芽10克。

用法:开水泡。亦可酌加红糖。代茶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及预防。

(22)石花茶处方:石花30克。

用法:洗净沸水冲泡,或煎汤,取汁。代茶饮。

功用:黄疸。

(23)无花果叶茶处方:无花果叶(干)1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洗净,切碎,晒干,用时沸水冲泡,入白糖令溶。代茶频饮。

功用:主治黄疸。

(24).马鞭草茶处方:马鞭草3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用白纱布包裹,加白糖,沸水冲泡。代茶频饮。

功用:黄疸型肝炎。

注:临床发现有些患者用药后,有盗汗现象,但此类患者黄疸消退比较迅速。

(25)黄花菜茶处方:黄花菜鲜根30克。

用法:将上药洗净,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1次饮尽。

功用:热蕴夹湿、阻遏中焦而引起的黄疸,身目皆黄,小便不利,甚至小便赤痛、尿沙石淋等症。

注:黄花菜根即苜蓿草。

(26)半枝莲茶处方:半枝莲30克。

用法:水煎或开水冲泡。代茶徐徐饮之。

功用:肝炎肝肿大、肿硬化腹水等症。

(27)平肝清热茶39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处方:龙胆草、醋柴胡、川芎各1.8克,甘菊、细生地各3克。

用法:将上药捣为粗末。每且1剂,水煎数沸,代茶徐徐饮之。

功用:肝炎、胆囊炎、急性眼结膜炎、慢性胃炎、早期高血压等。

(28)鲜半枝莲茶处方:鲜半枝莲茶120克。

用法:将上药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用。

功用:肝炎、肺脓肿、阑尾炎等。

(29)茵陈红糖茶处方:茵陈15克,红糖60克。

用法:水煎茵陈约15分钟,滤汁,去渣,调入红糖,频频代茶饮之。

功用:寒湿发黄,黄色晦暗,纳少,脘闷或腹胀,大便不实,神疲畏寒,舌质淡、苔腻,脉沉迟者。

注意事项(1)辨证施茶。

(2)应长期少量饮用,不可一次大量饮用,否则有害无益。

396慢性肾炎尿毒症慢性肾炎尿毒症一、什么是慢性肾炎尿毒症肾炎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它是以蛋白尿和血尿为主要特征的并可伴有水肿、高血压、贫血或肾功能不全和尿毒症的一组病因不一,发病机理不尽相同,只是临床表现相似的肾小球疾患。临床上有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和继发性肾小球疾病的分别。

本病的病因不一,概括起来有生物源性病因:其中多数与甲种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有关,除此之外,其他多种细菌、病毒、霉菌、螺旋体、原虫乃至寄生虫等均可成为本病的病因。自源性病因。见于多种恶性肿瘤或某些良性肿瘤所产生不同类型的肾小球病变。另外,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时,由于胎儿毒素可能作为一种内源性抗原而使母体产生抗体,于是抗原抗体造成对肾小球的损害而发病。变应原性病因:系指抗体接触某些外来物质后所产生的免疫反应,尤其在ⅡⅢⅣ型反应中,由于免疫反应物直接引起组织损伤而发病。物理病因:多因腰背部或腰部外伤而导致发病。

临床上原发性肾小球疾病包括急性肾炎,急进型肾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隐匿型肾炎。继发型肾小球疾病包括狼疮性肾炎、紫癜性肾炎、淀粉样变肾病以及糖尿病肾病等。

肾炎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它包括急性肾炎、慢性肾炎,也包括肾病综合征等。

过去从狭义上来讲,肾炎是指血尿、高血压、蛋白尿等引起的综合征,又称肾炎综合征,它一般不包括以大量蛋白尿为主要表现的一类病人。以大量蛋白尿为突出表现的则称为肾病综合征。由于肾炎与肾病综合征只是临床表现上有差异,它并不能代表其病理实质有差异,因此目前已较少采用这种分类分型的方法。但由于在我国病理检查还不普遍,不少病人未做病理检查,不能明确其病理类型,因此这种分型方法仍在采用。

肾炎与尿毒症的关系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首先肾炎是导致尿毒症的39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一个主要病因。根据统计资料,约60%~80%的尿毒症(慢性肾功能不全)是由于慢性肾炎引起的。虽然其他一些因素,如肾盂肾炎、高血压、糖尿病等等,都可以导致尿毒症的发生,但原发性肾小球肾炎仍然是最主要的引起尿毒症的原因。

其次,尿毒症是肾炎的结果。除了一部分急性肾炎通过适当的治疗可以痊愈外,大部分肾炎很难治愈。那么肾炎发展的结果必然是尿毒症,只是不同类型的肾炎发展到尿毒症的时间、速度不完全一样。当然如果治疗得当,肾炎发展到尿毒症的时间就长,速度就慢,有的甚至不会发展到尿毒症。而如果治疗不当,则可以加速肾炎向尿毒症的方向发展,从而提早出现尿毒症。肾炎向尿毒症的发展过程除了与治疗是否得当有关外,主要还与肾炎的病理类型有关。如膜性肾病常常在5年左右发展至肾功能不全。

二、肾炎及尿毒症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一)症状(1)浮肿慢性肾炎基本上都有水肿,但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仅面部、眼睑和组织疏松部(如阴部)水肿,重者全身水肿,并可有腹水。水肿有的间歇出现,有的则始终存在,也有少数病人始终无水肿。

(2)尿异常尿量的变化与水肿及肾功能情况有关。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多数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多尿及夜尿多;慢性肾炎晚期,由于肾单位的大量破坏引起肾功能衰竭时,又可出现少尿,甚至尿闭。慢性肾炎患者偶尔出现肉眼血尿,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镜检血尿。

蛋白尿是肾炎的常见表现之一,但应注意的是:①肾炎不一定有蛋白尿。有的肾炎只表现有血尿,而没有蛋白尿。如有的IgA肾炎、紫癜性肾炎,多以血尿为主。②有蛋白尿也不一定就是肾炎。蛋白尿有两种,即生理性蛋白尿与病理性蛋白尿。生理性蛋白尿是健康人遭受到某种刺激时出现的一过性蛋白尿,一旦刺激消失,蛋白尿就会随之消失,这种蛋白尿一般尿蛋白的量不超过每日200毫克。

在以下几种情况下,可以出现生理性蛋白尿,但并不表示是肾炎:寒冷、疼痛等引起肾血管痉挛;脊柱前凸对肾静脉的压迫(多见于儿童);剧烈运动后;静脉输398慢性肾炎尿毒症注蛋白;进食过多的蛋白质等。③蛋白尿的多少与肾炎的病情严重程度并不一定有直接联系。也就是说,尿蛋白多,不一定肾炎就很严重,如微小病变型肾炎,可以有大量蛋白尿,有时24小时尿蛋白量可以达到数克、数十克甚至几十克,但预后却良好;尿蛋白少,也不表明肾炎的病情就很轻微,如慢性肾炎发展到晚期,蛋白尿往往反而会逐渐减少或者突然减少,这种现象不但不是肾炎好转的征象,反而是肾炎恶化的表现。但是,长期大量蛋白尿,可以导致肾脏的损害加重。

(3)全身症状患者常有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失眠等不适。

三、肾炎及尿毒症的特殊临床症状及化验室及其他检查(一)症状1.%浮肿慢性肾炎基本上都有水肿,但程度有很大差异。轻者仅面部、眼睑和组织疏松部(如阴部)水肿,以及双下肢脚面浮肿重者全身水肿,并可有腹水,腹斑块,水肿有的间歇出现,有的则始终存在,也有腹水伴有消化道出血和便秘,也有少数病人始终无水肿。

2.%尿异常尿量的变化与水肿及肾功能情况有关。水肿期间尿量减少,无水肿者尿量多数正常;肾功能明显减退,尿酸增加肌酐增加浓缩功能障碍者常有多尿及夜尿多;慢性肾炎晚期,由于肾单位的大量破坏引起肾功能衰竭时,又可出现少尿,甚至尿闭。以及产生尿毒症的先兆慢性肾炎患者偶尔可出现肉眼血尿,但大多数情况下只有镜检血尿,或产生隐形血尿,单纯性血尿。

3.%全身症状患者常有疲乏、食欲不振、头痛头晕、失眠等不适,消化不良,便秘和腹泻交替出,全身乏力,精神不佳。

39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系统症状慢性肾炎后期,由于肾单位的大量损害,引起肾功能衰竭时,患者会相继出现各系统受累的症状。

消化系统:消化系统症状出现较早,一般是食欲不振,厌食,口中有特殊的金属味,病情严重时可有频繁的恶心、呕吐,口腔炎,上消化道或下消化道出血,大量腹水形成。

5.%高血压部分患者有高血压,可为持续性的,也可为间歇性的,以舒张压较高为特点。

高血压多为中等度,在19.99~23.99/11.19~15.96kPa(150~180/90~120mmHg),个别病人血压可以很高,甚至出现高血压脑病及脑出血,这多见于疾病晚期。一般来说,血压升高意味着肾脏损害较重,可见检查肾功能系列化验,以确定损害程度。

6.%眼底眼底所见与病程长短及肾脏病理变化等因素有关,轻者可见动静脉交叉,继而小动脉变细,动静脉交叉压迫明显。眼底出现出血及絮状渗出说明病情严重,但更严重的是视神经乳头水肿。

(二)实验室及其他检查1.%尿尿量:无水肿时可正常,水肿期间尿量减少。随病情的发展,尿量可由多尿、夜尿多又到少尿,甚至尿闭,此时肾功能往往已极度衰竭。

尿比重:尿比重偏低,多在1.020以下。在疾病的晚期常固定在1.010左右。

尿蛋白:尿中最重要的发现是尿蛋白,可以说慢性肾炎都有蛋白尿。尿中蛋白的量多少不一,一般1~3g/d,亦可见大量蛋白(>3.5g/d)。尿中蛋白的多少对预后的估计并无意义,在出现肾功能衰竭时,尿中蛋白反而减少。

细胞:尿沉渣中常见红细胞增多,通常为3~5个/高倍镜,有时没有,但在急性发作期可有明显的血尿,甚至肉眼血尿。尿中红细胞增多反映疾病处于活动期。白细胞、多数颗粒和透明管型。

400慢性肾炎尿毒症2.%肾功能慢性肾炎的肾功能损害主要表现为肾小球滤过率的下降,即肌酐清除率的降低。但大多数患者的肾小球滤过率都没有降至正常值的50%以下,此时肾功能处于代偿期,血清肌酐及尿素氮可在正常范围。当肌酐清除率(Ccr)在25~50%时,为肾功能不全期,此时血清肌酐和尿素氮开始升高;Ccr降至10~25%以下时,为肾功能衰竭终末期,血清肌酐和尿素氮极度升高。慢性肾炎晚期,肾小管功能也会受到损害,此时酚红排泄试验、尿浓缩及稀释试验都减退。

3.%血液慢性肾炎在水肿明显时,常见轻度贫血,血色素与红细胞比例下降。病情严重的病人可有较严重的贫血,这多与病人肾功能衰竭,肾内促红细胞生成素减少有关,表明肾单位损害已较严重。此外,病人血中还常见白细胞轻度增高,白蛋白降低,胆固醇升高。一般只有在肾功能不全时才会有血尿素氮的升高。肾功能衰竭严重时,血尿素氮明显升高,血气分析pH、CO2-CP下降,K、Na、Cl、P、Ca可能不正常等。

4.%血常规血常规检查的内容比较多,其中主要的有血红蛋白。由于肾脏不仅仅是一个泌尿器官,它也是一个内分泌器官。如果肾脏有损害,可以引起一些激素的分泌受到影响,其中促红细胞生成素的分泌如果受到影响,就可以引起红细胞的生成障碍,红细胞少了,也就是贫血了。这时做血常规检查,就可以发现,红细胞数量减少,血红蛋白降低。当然,肾脏病的贫血还与肾衰的时候产生毒素不能及时排出,使红细胞的寿命缩短了有较大的关系。这些因素都与肾脏的损害严重程度有关,因此,肾脏损害越严重,血红蛋白会越低。这样;我们只要检查血常规,从血红蛋白的高低就可以知道。肾脏损害的严重程度了。

5.%生化学检查前面说到的肾功能检查同样属生化检查范围。除此之外,还有电解质、血气分析等。电解质测定是指检查血里面含的钾、钠、氯、钙、磷等离子的量。血气分析是测定血中的酸、碱、氧和二氧化碳等的含量。测定这些指标,一方面可以帮助了解肾脏的功能情况,另一方面可以帮助指导临床治疗用药。

40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6.%B超B超检查可以确定肾脏的位置、大小,并可以根据肾实质回声的情况对肾脏的损害程度作一个大体上的估计与判断。B超可确定肾脏的大小、形态、内部结构,对判断肾炎的预后具有相当重要的意义。如果肾脏缩小,常常表示。肾炎的预后不好。B超还可以用于肾穿刺前定位。B超还可以用于排除肾炎以外的一些疾病,用于鉴别诊断。

7.%其他影像检查如X线腹部平片、CT扫描、共振)等检查,都可以从某一个方面了解肾脏的形态、轮廓、大小、结构等,可以根据病情选用。这些检查同样可以用于鉴别诊断。

四、中医对肾炎和尿毒症的辨证施治(一)辨证要点1.%辨外感内伤肾炎水肿有外感和内伤之分,外感常有恶寒、发热、头痛、身痛、脉浮等表证;内伤多由内脏亏虚,正气不足,或反复外感,损伤正气所致。故外感多实,内伤多虚。不过外感日久不愈,其病亦可由实转虚;内伤正气不足,抗病能力下降,也容易招致外感。

2.%辨病性辨水肿应分清寒热、察明虚实。阳水属热属实,阴水属寒属虚,临床上除单纯的热证和寒证之外,往往是寒热夹杂,较难辨识。一般而言,青少年初病,或新感外邪,发为水肿,多属实证;年老或久病之后,正气虚衰,水液潴留,发为水肿者,多以正虚为本,邪实为标。

3.%辨病位水肿作为慢性肾炎的一个主要症状,可由肺、脾、肾三脏功能失常引起,临床所见虽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但又常以一脏为主,需细审证候,分清主次,重402慢性肾炎尿毒症点施治。一般来讲,以肺脏病变为主者,多见咳逆;以脾为主者,多兼见脘腹满闷、食少;以肾为主者,多并见腰膝酸软,或见肢冷,或见烦热。同时结合其他五脏脉证特点,可有助于辨明病位。

4.%辨阴水、阳水中医学中水肿分阴水和阳水两类,慢性肾炎引起的水肿以阴水为主,但在急性发作期又常可转化为阳水。阳水多因外感引起肺气不利,三焦气机壅滞,临床表现为头面浮肿,渐及全身,腰以上肿甚,按之凹陷,皮肤光泽,伴恶寒发热,烦渴,肢体疼痛,舌苔白滑,脉浮紧或浮数。阴水多因于劳倦、内伤损伤肺、脾、肾三脏,临床表现以足跗先肿,渐及全身,腰以下肿甚,按之凹陷,伴脘痞,便溏,不渴,舌苔白腻,脉濡缓或细弱。

5.%辨病势辨病势即辨疾病的发展趋势。如病始何脏,累及何脏;是脾病及于肾,还是肾病及脾;、是气病及水,还是水停导致气滞;是正复邪,还是正邪盛等,这对治疗和预后都有重要意义。

(二)辨证分型慢性肾炎虽病情复杂,但比较公认的病机是本虚标实之证。本虚涉及肺、脾、肾三脏的亏虚和气血、阴阳的不足,标实则主要是外感、水湿、湿热、血瘀、湿浊等。慢性肾炎有水肿、蛋白尿、高血压三大症,在某个阶段常以一个表现为主,因此也可以据主症进行辨证。

1.%本虚辨证(1)肺肾气虚:症见面浮肢肿,面色萎黄,少气无力,易感冒,腰膝酸痛,舌淡苔白润,有齿痕,脉细数。

(2)脾肾阳虚:症见浮肿明显,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脊酸腿软,足跟痛,神疲,纳呆或便溏,性功能异常(如遗精、阳痿、早泄)或月经失调,舌嫩淡胖,有齿痕,脉沉细或沉迟无力。

(3)肝肾阴虚:症见目睛干涩或视物模糊,头晕,耳鸣,五心烦热,口干咽燥,腰脊酸痛,或梦遗,或月经不调,舌红少苔,脉弦数或细数。

(4)气阴两虚:症见面色无华,少气乏力或易感冒,午后低热或手足心热,口干咽燥,或长期咽痛,咽部红肿,舌质偏红、少苔,脉细或弱。

40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标实辨证(1)外感:如感风寒,则症见畏寒发热,无汗头痛,鼻塞流清涕,咳嗽,痰多清稀,舌苔薄白,脉浮紧。如感风热,则症恶风发热,微恶风寒,或有汗出,头痛,鼻塞流浊涕,咳痰黄稠,口干欲饮,咽痛,舌苔薄黄,脉滑数。

(2)湿热:症见面有痤疮,口苦口黏,不欲饮水,胸脘痞闷,纳呆,舌苔黄腻,质红,脉滑数或弦滑。

(3)热毒:症见皮肤疮疖,发热,口渴,咽痛,便秘,尿赤,舌质红,苔黄或燥,脉数。

(4)瘀血:症见面色晦暗,或黧黑,唇暗,两胁胀痛,或腹胀,或身倦乏力,少气懒言,妇女可经闭痛经,舌质暗或有紫斑,脉涩。

3.%主症辨证(1)水肿:肺失宣降引起的水肿以头面部较明显,严重者全身浮肿,腹胀便溏,尿少色黄,舌苔薄白,脉多滑数。脾虚湿困型水肿为头身浮肿,但以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面色无华,神疲乏力,不欲饮食,腹胀便溏,小便短少,舌体胖,苔白腻或白滑,脉沉缓或沉细。阳虚水泛型水肿多全身性,腰以下为甚,按之凹陷不易恢复,畏寒肢冷,纳呆,便溏,少尿或夜尿多,腰痛肢酸,或头眩心悸,面色灰滞或苍白,舌质胖或有齿痕,苔白腻,脉沉迟无力。

(2)蛋白尿:蛋白尿多因于脾虚不摄、肾虚不固和阴虚火旺三类。由脾虚不摄引起者伴面色萎黄,倦怠乏力,脘闷,腹胀,纳呆,便溏,舌淡苔白润,脉虚弱。肾虚不固者,尿中蛋白每因疲劳而增多,休息可以减少,伴有面色虚浮,倦怠乏力,神疲,气短懒言,腰膝酸软,夜尿多,男子遗精早泄,女子带下清稀量多,舌淡苔薄自,脉沉细等。阴虚火旺引起的蛋白尿多时间比较久,伴手足心热,面色潮红,口咽干燥,头痛,眩晕,耳鸣,口干喜饮,腰膝酸软,夜寐不宁,遗精,舌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如蛋白尿日久难消,常因体内蕴有湿热,因湿热胶结在一起,迫精外泄,故尿中蛋白难以消失。

(3)高血压:慢性肾炎性高血压以阴虚火旺和阴阳两虚型多见。阴虚火旺型症见头晕耳鸣,面部烘热,口咽干燥,眼目干涩,急躁易怒,或手足心热,腰膝酸软,舌红少苔或无苔,脉弦细。阴阳两虚型症见头晕耳鸣,面色苍白,畏寒肢冷,腰酸腿软,夜尿多,口干喜饮,舌胖质红,脉象沉细或数。

(4)血尿:慢性肾炎的血尿以湿热伤络和阴虚火旺居多。由湿热伤络引起者,症见镜检血尿,红细胞较多,且常顽固难愈,伴有湿热的症状,如下肢浮肿、口粘口苦或口干不欲饮水、或见皮肤疮疖等。病人由于热伤血络,血渗膀胱,产生404慢性肾炎尿毒症血尿。由于阴虚火旺引起者,症见镜检血尿,伴有五心烦热,潮热盗汗,口渴咽干,舌红少苔,脉细数等。血尿由于虚火灼伤阴络引起。此外脾气亏虚亦可引起血尿,症见镜检血尿,红细胞数相对少一些,伴有纳呆乏力、面色萎黄、腹胀便溏等症。

五、肾炎、尿毒症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治疗肾炎的西药主要有以下几类:1.%肾上腺皮质激素:就是我们平时常说的激素,它包括泼尼松、甲泼尼龙、地塞米松等。激素用法在下面的问题中有专门介绍。

2.%细胞毒药物:常用的有盐酸氮芥、环磷酰胺、苯丁酸氮芥、硫唑嘌呤等;这类药物以盐酸氮芥、环磷酰胺较为常用,其中环磷酰胺的用法在后面会详细介绍。

3.%抗凝药:常用的有肝素、华法林、尿激酶、蝮蛇抗栓酶等。这类药物一般是注射用药,其中肝素的用法在下面的问题中还会谈到。

4.%抗血小板聚集药:常用的有双密达莫(潘生丁)、异搏定等。

5.%免疫调节剂,常用的有左旋咪唑、卡介苗(如斯奇康)等,这类药物用药时间要长些,一般长于3个月,常与激素合用。左旋咪唑常常以50毫克,每天1次,或者每周吃2天~3天,每天50毫克,每天3次。

6.%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如卡托普利、贝那普利等。卡托普利一般从每次6.25毫克(1/4片)开始,逐渐增加剂量到每次25毫克(1片),每天服3次。

贝那普利则吃5毫克~20毫克,每天1次。有减少尿蛋白,减轻或延缓肾功能恶化的作用。

7.%其他可以减少尿蛋白和保护肾功能的药物:目前认为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如洛沙坦,长效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如氨氯地平,利尿剂等,均可以通过其有效地控制高血压而达到减少尿蛋白,保护肾功能的目的。洛沙坦可以每次吃50毫克~100毫克,每天1次。氨氯地平每次吃5毫克,每天1次。

8.%静脉免疫球蛋白:常用于治疗膜性肾病,用法为每日400毫克,连用3日,间隔3周,重复3次,然后每隔3周用药1次,共10个月。可使尿蛋白完全缓解或部分缓解,肾小球病变有改善。

40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二)中医民间疗法1.%汤剂疗法(民间偏方)(1)加减补阳还五汤组成:党参15克,黄芪30~60克,菟丝子15克,丹参15~30克,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30~60克,六月雪30~60克,苡仁15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活血。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40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普通型有效率86.4%(19/22),高血压型有效率81.8%(9/11),肾病综合征有效率57.1%(4/7),伴有镜下血尿者有效率77.8%(14/18),肾功能不正常者有效率77.8%(7/9)。

(2)益母地黄益肾汤组成:益母草30克,半边莲30克,黄芪15克,熟地15克,淮山药10克,泽泻15克,山萸肉6克,茯苓10克,苏叶3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滋阴补肾,益气活血。主治慢性肾炎。

加减:肾阳虚者加葫芦巴、仙灵脾;脾阳虚者加白术;肝阳上亢者加怀牛膝、杜仲、石决明;咽肿痛者加连翘;皮肤瘙痒起风疹者加蝉蜕;瘀血症状较明显者加重益母草至60克。

疗效:治疗122例,总有效率为71.3%,普通型有效率达92%。

(3)玉米须方组成:干燥玉米须50克。

用法:加水600克,用温火煎煮20分钟~30分钟,成300毫升~400毫升,经过滤而口服,每日1剂。

功用:功能利湿消肿。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9例,痊愈3例,好转2例,疗效不明显4例。

(4)活血益肾汤组成:当归9克,赤芍9克,川芎9克,桃仁9克,红花6克,银花9克,白茅根15克,益母草9克,板蓝根12克,地丁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热解毒,活血化瘀。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64例,总有效率93.7%,蛋白尿完全消失为48.4%。

(5)贾氏益肾汤406慢性肾炎尿毒症组成:黄芪30克,土茯苓30克,薏仁根30克,童子尿30克,益母草30克,旱莲草30克,女贞子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活血,滋阴清热。主治慢性肾小球肾炎普通型。

加减:肾阴虚者加玄参、麦冬、生地;肾阳虚者加附子、肉桂;脾肾阳虚者加肾气丸、大腹皮、炒白术;肝旺肾亏者加杞菊地黄丸、续断。

疗效:治疗154例,显效69例,有效65例,无效20例。

(6)贾氏肾炎方组成:淮山药15克,大生地15克,菟丝子12克,党参15克,牛膝9克,女贞子12克,墨旱莲12克,赤石脂15克,仙茅15克,仙灵脾15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健脾益肾。主治慢性肾炎普通型。

加减:兼湿毒型合用蒲公英、紫地丁、半边莲、野菊花、凤尾草、忍冬藤;肾阳虚加服金匮肾气丸。

疗效:治疗72例,好转44例,无效28例。

(7)贾氏慢肾方组成:①白花蛇舌草30克,蝉衣9克,七叶一枝花15克,蒲公英30克,板蓝根30克,玉米须30克,生米仁20克,铁扫帚30克;鲜茅根30克。

②党参12克,黄芪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黄连3克,炮姜3克,丹参30克,生地榆30克,马鞭草30克,桑葚子30克,炙甘草9克,当归12克,山楂肉15克,大枣4枚。

③黄精30克,大蓟30克,小石苇30克,益母草30克,覆盆子30克,熟地15克,杜仲15克,补骨脂15克,细辛3克,核桃肉1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1)方功能清热解毒利湿;主治隐匿性肾炎或慢性肾炎普通型见湿热症者。(2)方功能益气活血;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及红细胞同时出现者。(3)方功能滋阴补肾固涩;主治慢性肾炎普通型以蛋白尿为主者。

加减:肺脾气虚、少腹坠胀、小便不畅者,加升麻9克、党参15克;体虚怕冷、常易感冒者,加黄芪。30克、白术15克、防风9克;皮肤感染湿疹者,加地胰子、白鲜皮各30克;关节酸痛者,加徐长卿、威灵仙、金雀根各30克;小便短赤或涩痛者加滋肾通关丸15克,尿检有颗粒和管型者,加扦扦活30克。

疗效:治疗100例,完全缓解29例,基本缓解48例,部分缓解19例,无效40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例。

(8)芡实方组成:芡实30克,党参12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淮山药15克,菟丝子24克,金樱子24克,黄精24克,百合18克,枇杷叶9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肺健脾,固涩补肾。主治慢性肾炎普通型。

加减:尿蛋白多者加山楂肉;尿红细胞多者加旱莲草。

疗效:治疗52例,显效19例,有效29例,无效4例。

(9)贾氏慢肾方组成①白术10克,泽泻10克,猪苓10克,桂枝10克,陈皮10克,大腹皮10克,茯苓15克,干姜15克,丹参30克,白茅根30克。

②熟地10克,山药10克,山萸肉10克,杜仲10克,当归10克,党参10克,茯苓10克,菟丝子15克,白术15克,黄芪20克,丹参20克,甘草6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1)方功能温阳利水;主治慢性肾炎水肿期。(2)方功能健脾补肾活血;主治慢性肾炎无水肿期。

加减:应用(1)方,如有明显表证者,加麻黄、杏仁、桔梗、荆芥以宣肺解表;如咽痛、口干合并各种感染者,加二花、连翘、牛蒡子、蒲公英、山豆根;久病气虚、自汗恶风、气短者,加黄芪30~60克;肾阳虚者,加制附片;湿郁化热,舌苔黄腻者,加黄柏、木通、滑石。应用(2)方,如以阳虚为主者,加附片、肉桂;遗精阳痿者,加巴戟天、肉苁蓉;阳损及阴,阴虚阳亢者,加白芍、牛膝、龙骨、牡蛎、杭菊花;肢体微肿、腹胀纳差、恶心呕吐者,加半夏、陈皮、厚朴;潮热、盗汗、心烦失眠、舌红苔少、脉细数者,加知母、黄柏、麦门冬、五味子。

疗效:治疗105例,基本缓解31例,显效31例,好转34例,无效9例,总有效率为91.4%。

(10)乌柏树皮饮组成:近水旁之乌柏树树干的韧皮部60克。

用法:加米50粒,磨碎,用白布滤过,去渣,滤出液加水至大半碗,慢火煎之,至刚沸为度,趁温顿服,每日1次。忌盐、咸物、虾蟹、鸭蛋、糯米、鲤鱼、无鳞鱼等4个月。

功用:功能缓下利水。主治各种肾性水肿。

408慢性肾炎尿毒症疗效:治疗24例,水肿全部消退者占75%,水肿显著消退者占25%。

(11)京葫芦虫简方组成:京葫芦9克。

用法:放入500毫升水中煎煮,至150毫升时止,将其过滤,每次服50毫升,每日3次。12岁以下儿童量减半。

功用:功能利水消肿。主治肾炎水肿。

疗效:治疗19例,水肿消失占89.48%。开始发生疗效最快者为第3日,最迟者为第12日。

(12)养阴清利慢肾方组成:生地10~20克,北沙参10~20克,玄参10~20克,墨旱莲15~30克,荔枝草15~30克,黄柏10克,小蓟15~O克,白茅根30~6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养阴清利。主治慢性肾炎血尿。

加减:热毒重者加白花蛇舌草15~30克;咽痛甚者加蝉6克、射干10克;腰痛著者加川断15克;乏力明显者加太子参15克;夹瘀者加丹皮10克、赤芍l0克。

疗效:治疗19例,显效6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率为78.95%。

(13)马鞭草方组成:马鞭草30~60克,生地榆30克,红枣5枚。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清热消炎,凉血止血。主治血尿。

疗效:治疗31例,有效率达87.1%。

(14)桃红活血汤组成:党参15克,黄芪30~60克,菟丝子15克,丹参15~30克,当归12克,桃仁10克,红花10克,益母草30~60克,米仁15克,地龙10克。

用法:水煎服。

功用:功能益气补肾,养血活血,化瘀生新。主治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80例(普通型52例,高血压型17例,肾病综合征11例),分本方组和西药组2组(各40例)。本方组显效14例,有效18例,无效8例;西药组显效8例,有效15例。

2.%为了坚持能长期治疗,可以制作一些散剂成膏药处方如下:(1)肾康散组成:紫丹参、益母草、生白茅根各100克,夏枯草50克,桑白皮30克,40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生槐花50克,土茯苓100克,藿香30克,泽泻50克。

用法:上药烘干,共研细末,过筛,贮瓶备用。每次服10~15克,1日3次,温开水送服。

功用:凉血活血,清肺泻肺,利水消肿。主治慢性肾炎急性发作。

疗效:治疗350例,其中急性肾炎195例,慢性肾炎急性发作155例。结果:临床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尿常规等检查恢复正常)210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等检查显著好转)101例,有效(症状减轻,尿常规改善)35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8.86%。

(2)蜈蚣鸡蛋方组成:蜈蚣1条,生鸡蛋1个。

用法:将蜈蚣去头足焙干为末,纳入鸡蛋(先打个小洞)内搅匀,外用湿纸及黄土泥糊住,放灶内煨熟,剥取鸡蛋吃。每日吃1个,7天为1疗程,病不愈隔3天再进行下1疗程。[功用:功能搜风解毒。主治急、慢性肾炎。

疗效:治疗36例(儿童29例),治愈35例。用药5个疗程治愈者18例,3个疗程治愈者12例,4~6个疗程治愈者5例。

(3)三虫散组成:祁蛇安20克,全蝎20克,蜈蚣15条。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分8小包,首次每日服2包,上、下午各服1包,以后每日1次,每次服1包。用适量黄酒送服,不会饮酒者可用温开水送服。

功用:搜风解毒。主治慢性肾炎。

(4)十味散组成:黄芪100克,芡实100克,黑豆50克,山萸肉50克,枸杞子50克,冬虫夏草10克,白花蛇舌草50克,益母草50克,蝉蜕50克,蜈蚣10克。

用法:上药为末,每次服5克,每日3次,30天为1疗程。

功用:益气补肾。主治慢性肾炎蛋白尿。

(5)温阳利膏组成:别直参30克(另炖汁,冲入收膏),黄芪(炙)90克,熟附片45克,野于术90克,云茯苓120克,甘草(炙)15克,怀山药90克,炒当归、甘枸杞各45克,炒熟地(砂仁24克拌炒)90克,大黄炭120克,煨益智仁90克,破故纸45克,川厚朴、白蔻仁各24克,炒枳壳45克,怀牛膝60克,陈木瓜45克,炒泽泻90克,广陈皮45克,焦苡仁、大红枣各120克。另加龟鹿二仙胶90克,驴皮胶120克。

用法:上味浓煎2次,滤汁去渣,再加龟鹿二仙胶、驴皮胶,文火收膏,收410慢性肾炎尿毒症贮备用。冬令进补,每次服一汤匙,每日服3次,温开水调服。

功用:温补脾肾,消水退肿。主治水肿(慢性肾炎)症属阴水。

(6)逐水消肿方组成:黑丑63克,白丑63克,红糖。120克,老姜300克,大枣60克。

用法:制成软膏,分成各等份,于2天内服完,每餐前空腹服。忌油盐3个月。

功用:逐水消肿。主治慢性肾炎。

(三)饮食疗法1.%急性肾炎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急性肾炎病人有以下食疗方可供选择:(1)荠菜花茶:荠菜花适量,水煎代茶,时时饮用。具有凉血止血,清热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血尿的病人。现代研究发现,荠菜还有一定的降压、降尿蛋白的作用,对急性肾炎高血压、蛋白尿也有一定的疗效。

(2)竹茅饮:淡竹叶、白茅根各15克,加水适量,稍煮沸,代茶饮。也可将药物置于保温杯中,以新开水冲泡,盖严,浸半小时后饮用。具有清热利尿,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血尿,尿色鲜红的病人。

(3)赤小豆粥:赤小豆30克,粳米30克。将赤小豆于先1天浸泡1夜,沥去水,与粳米一起煮粥,粥成后再加入适量白糖,即可食用。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水肿,小便不利的病人。

(4)芹菜粥:芹菜30克,白米50克。将芹菜洗净,切成段,将白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煮粥,然后放入芹菜稍至芹菜熟烂,即可食用。每日早晚餐温服。

具有平肝清热降压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高血压的病人。

(5)砂仁甘草鲫鱼:新鲜鲫鱼1条,约重2%5%0克~300克,去鳞及内脏,洗净,将砂仁6克(研细末),甘草3克(研细末),装入鱼腹中,用线缝好,放在碗内,加水清蒸,不用油盐酱醋,分3次当菜吃。忌盐。可以用于急性肾炎水肿。

(6)花生蒜头:花生(连皮)120克,蒜头2个,煮熟后随意吃,每天l~2次。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水肿及血尿。

(7)鳅鱼豆腐汤:鳅鱼250克,豆腐150克。将鳅鱼先用清水喂养2天,以去除污泥,加清水适量,煮至半熟时,加入豆腐,再煮至熟。水肿尿少明显者,不加盐。吃鳅鱼和豆腐、喝汤。具有利尿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尿少水肿的患者。

41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8)胡萝卜汤:胡萝卜150克,烧汤,每日当点心服。具有健脾利尿,散瘀止血的作用,对于急性肾炎患者,尿中仅有少量红细胞、微量蛋白的时候,可以选用。

(9)玉米须煮蚌肉:玉米须50克,蚌肉120克。将蚌肉漂洗干净,与玉米须一道放入锅内,先用大火烧开,再用小火慢慢熬至蚌肉熟烂,即可食用。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水肿的病人。

2.%肾炎尿少水肿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尿少水肿的病人,常常可以选用一些有利尿作用的药物做成茶、粥饭、点心、糕点或菜肴等,在选用食物时,也可以考虑尽量选食那些有利尿消肿作用的食物,达到利尿消肿的治疗目的。常用食疗方有:(1)赤小豆鲤鱼汤:赤小豆50克,鲤鱼(如无鲤鱼,也可用鲫鱼代)l条约300克,植物油适量,味精少许。鲤鱼去鳞,剖开,除去内脏,洗净,入油锅稍煎,加入赤小豆,水适量,用慢火煮约30分钟,出锅前加少许味精。连汤食用。

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适用于肾炎尿少水肿属中医脾虚者。

(2)鹅肉冬瓜汤:鹅肉250克,冬瓜500克,植物油适量,味精少许。将鹅肉洗净切块,先人沸水中过一下,再入热油锅中稍炒一下,加人适量水,炖至半熟时,加入预先切好的冬瓜块同炖至鹅肉熟烂,加入少许味精,出锅即可食用。

具有补肾健脾,祛湿利水的作用。适用于脾肾亏虚之肾炎尿少水肿。也可用赤小豆、冬瓜一起熬汤。

(3)茯苓饼:茯苓250克,粳米粉250克,白糖100克。将茯苓打成粉,与粳米粉和匀,加入白糖拌匀,用水调成糊状,煎饼,或做成饼蒸熟食。具有健脾利水,宁心安神的作用。适用于肾炎尿少水肿属中医脾虚者。

(4)健脾粥:党参15克,白术10克,淮山药30克,苡米30克,粳米50克。分别洗净后,一同放入砂锅内,加水适量,慢火熬成粥。具有健脾利水的作用。适用于肾炎尿少水肿属脾虚者。

(5)西瓜翠衣茶:鲜西瓜皮30克,适量绿茶,以新烧开的水沏茶饮用。具有清热解毒、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各型肾炎有水肿者。

(6)葵菜羹:羊肉500克,草果5个,良姜6克,羊肚1个,羊肺1具,蘑菇250克,胡椒15克,白面500克,葵菜500克,葱、盐醋适量。先将羊肉、草果、良姜熬成汤,将另炖熟的羊肚、羊肺、蘑菇切细,放入汤中再加胡椒面及葵菜、葱、盐、醋,即成羹。另用白面做成细面条,煮熟,蘸此羹食。具有益气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气虚而有尿少、水肿的病人。

412慢性肾炎尿毒症3.%肾炎蛋白尿的病人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蛋白尿的病人在选用食疗方时,主要目的是消除蛋白尿,适量补充蛋白质,常常选用那些有降尿蛋白作用的药物,配合相应的食物,或选用含蛋白质较高的食物,配合降尿蛋白的药物做成食疗方。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1)冬虫夏草炖水鸭:冬虫夏草3克~10克,水鸭1只,植物油适量,精盐、味精各少许。将水鸭洗净切块,可在沸水中过一下,入热油锅中稍炒,加入适量水及洗净的冬虫夏草,慢火炖至鸭熟烂,出锅前加入少许精盐及味精,即成。具有平补脾肾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有大量蛋白尿且中医辨证属脾肾亏虚者。

(2)黄芪玉米须粥:黄芪30克,玉米须30克,糯米100克。将黄芪、玉米须洗净,与糯米一同入锅,加入适量水,煮粥即可。具有健脾补气,利尿消肿的作用。适用于肾炎有蛋白尿,且中医辨证属脾虚者。

(3)玉米须茶:玉米须每日50克~100克,煎汤或开水泡茶,分次饮。具有利尿消蛋白的作用,适用于各种类型肾炎有蛋白尿的病人。

(4)白果芡实糯米粥:白果10枚,芡实30克,糯米30克。白果去皮,洗净,糯米淘洗干净,与芡实一道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沸,再用小火慢慢熬成稀粥,即可食用。具有健脾除湿消蛋白的作用,可以用慢性肾炎蛋白尿的病人。但本方因为含粗蛋白较高,不宜用于肾炎而肾功能不全(血肌酐、血尿素氮升高)的病人。

(5)鱼蓉羹:鲜鱼肉100克,番茄20克,豌豆25克,干香菇1.5克,面粉150克,精制植物油200克,黄酒、味精、精盐、干淀粉各适量。先将香菇用开水泡开,洗净,去根,切成小方丁;番茄切丁,面粉用水调好;取鱼肉于沸水中撩去水,碾成碎肉泥;鲜汤烧开,倒入鱼肉泥、豌豆、香菇丁、番茄丁、黄酒、精盐等,待水再开时,加入干淀粉、味精,略搅拌几下,加入少许植物油,即可食用。具有补益脾胃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蛋白尿的病人。

4.%肾炎血尿病人的食疗有哪些?

肾炎血尿的病人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1)白茅根蛋白汤:新鲜白茅根50克,鸡蛋2个,植物油适量,精盐少许。

先将白茅根煎汤,去白茅根,取汤,入热油锅内煮沸,打入鸡蛋(如果病人有明显高脂血症,可去蛋黄)花,稍作搅拌,水沸后加入精盐少许,出锅即可食用。

也可出锅前加入少许葱花。具有清热通淋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血尿属血热者。

也可以用于血尿合并有蛋白尿,且伴有尿频、尿急、尿痛,或伴有口干的病人。

(2)车前叶粥:新鲜车前叶30克~60克,葱白l茎,粳米50克~100克,煮41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粥吃。有利尿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尿血而有尿时灼热感的病人。

(3)芹菜汁:新鲜芹菜适量,冷开水洗净,捣烂,绞汁服,每次半碗至1碗。

具有清热凉血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尿血而且血色鲜红,小便灼热,口渴心烦的病人。

(4)冬瓜汤:冬瓜250克,连皮切块。水煎成汤,吃冬瓜,饮汤。有利尿止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血尿及尿少水肿的患者。

(5)马齿苋藕汁:马齿苋及鲜藕各500克,分别用绞汁机(或果汁机)绞取鲜汁,混匀,每次饮50毫升,每日2~3次,连服3日为1疗程。具有清热解毒,凉血止血的作用,适用于各型尿血,尤其对尿血血色鲜红,同时伴有尿热尿痛,心烦口渴,舌质红的肾炎病人。

(6)复方小蓟饮:小蓟15克,藕节15克,新鲜白茅根30克。分别洗净,加水适量,煎取药汁,兑入西瓜汁、梨汁适量,即可食用。具有凉血止血,利尿通淋的作用,可以用于急性肾炎血尿的病人。

5.%肾炎高血压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高血压的病人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1)菊花茶:杭菊50克,开水泡成茶,每日饮用。具有平肝清热的作用。适用于肾炎而有高血压属中医肝经有热或肝阳上亢者。也可以加入适量的枸杞子,一同泡茶。

(2)芹菜汁:鲜芹菜500克,捣烂,取汁,开水冲服,每日服1剂。或芹菜根60克,水煎服。具有平肝清热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高血压患者。也可用胡萝卜绞汁服。

(3)清蒸甲鱼:甲鱼1只,不加盐,可加冰糖,清蒸熟后空腹吃或佐餐吃都可以。具有滋阴潜降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高血压的病人。

(4)天麻蒸乳鸽:天麻20克,乳鸽1只(约重150克)。天麻切片,乳鸽宰杀后去毛、剖开,去内脏,将天麻纳入乳鸽腹内,合拢,上蒸笼蒸熟,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食用。具有平肝息风降压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高血压的病人。也可加入适量的钩藤,加强降压的作用。乳鸽也可用黑母鸡代。

6.%肾炎肾功能不全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1)砂仁鲫鱼:砂仁5克,鲫鱼250克,精盐适量,味精少许。将鲫鱼剖开,除去内脏,去鱼鳞,洗净,适量精盐均匀抹在鱼身四周,砂仁纳入鱼腹中,合拢414慢性肾炎尿毒症鱼腹,放入碗内,加适量水,入锅内隔水蒸熟烂,去砂仁,食鲫鱼及汤。具有醒脾开胃,化湿止呕的作用,可以用于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而有呕吐者。砂仁也可以根据病情改用其他药物,如改用黄芪,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用于慢性。

肾炎或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而有疲倦乏力者;用枸杞,具有补益肝肾的作用,可以用于慢性肾炎及肾炎肾功能不全腰膝酸软者等等。

(2)六月雪煨乌骨鸡:六月雪(又称路边荆、路边金)60克,乌骨鸡1只,调味品适量。六月雪洗净后用纱布包好(洁净纱布),放入锅内,或放鸡腹内,加清水,煮炖至肉酥后,去六月雪纱布药袋,吃鸡肉,喝汤。有利尿泄浊的作用,对慢性肾炎,肾功能不全有效。

(3)木耳羹:黑木耳与白木耳各15克,泡发,共炖涨后,再以小火慢慢煮至木耳软烂,加少量糖(冰糖或白糖均可)调味,即可食用。具有滋阴清润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肾功能不全的病人。

(4)红茶鲫鱼:红茶15克,鲫鱼1条(约重300克)。将鲫鱼去鳞及内脏,剖开,红茶放入鱼肚内,合上鱼肚,入蒸笼内蒸熟,吃鱼肉。具有利水消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肾功能不全而有水肿的病人。

(5)冬虫夏草炖胎盘:冬虫夏草10克,新鲜胎盘半个。将胎盘漂洗干净,如胃口较薄的人,可以将胎盘的膜去掉,再用刀切碎剁细,加水适量,和冬虫夏草一起炖至胎盘熟烂,加入少许盐和其他调味品(如胡椒、味精等),即可食用。具有补益肺肾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肾功能不全的患者,但不可多食。如无胎盘,可用水鸭或黑母鸡代。

7.%肾炎贫血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贫血病人的食疗方有以下几种可供选用:(1)芪枣茶:黄芪15克,红枣15克,分别洗净,加水适量,稍煮5分钟,代茶,每日饮用。具有益气健脾生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贫血而有食欲不好,疲乏等的患者。

(2)阿胶粥:阿胶6克,糯米50克,冰糖适量。阿胶炒微黄,捣碎。糯米、阿胶加水适量,煮成粥。一粥熟,加冰糖调味,稍煮,即可食用。每次一碗,早晚温服。有滋阴补血的作用。适用于各型肾炎贫血的病人。也可加入枸杞子6克,一同做粥。

(3)芪归鸡汤:黄芪30克,当归10克,乌骨鸡(或土鸡)1只。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将洗净的黄芪及当归放入鸡腹内,加水适量,炖熟烂,取出黄芪及当归,加入适量调味品,食鸡及鸡汤。具有益气补血的作用,可用于肾炎气虚血41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弱型贫血的病人。

(4)当归生姜羊肉汤:当归30克,生姜15克,羊肉250克。羊肉切块,放滚水中先滚一下,取出。当归、生姜用纱布包好,与羊肉一起放入炖锅内,加水适量,炖熟烂,或隔水炖熟烂,加入适量调味品,即可食用。具有温中补血的作用,适用于肾炎血虚的病人。

(5)太子羊肉羹:太子参30克,何首乌15克,龙眼肉20克,羊肉500克。

将羊肉剔筋,焯去血水,切成丁。将太子参、何首乌、龙眼肉分别洗净,放人洁净纱布袋内,扎好。放入葱白、姜、绍酒、盐等调料适量。置砂锅内,加清水淹过料,先用大火烧沸后,撇去浮沫,再以小火煨2小时~3小时,将羊肉煮至熟烂,捞去药包及葱姜,加入味精少许,即可食用。具有补气益血的作用,可用于气血两亏的肾炎贫血病人。

(6)当归养血膏:当归500克,阿胶250克。当归加水煎汁,阿胶用黄酒浸一晚,滤去黄酒。在当归汁内加入阿胶,用小火煎熬,待阿胶完全熔化后,和匀,即可食用。每次吃2小匙,每日2次。具有补血养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贫血的病人。

8.%肾炎夜尿频多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夜尿频多,常常是肾小管功能已有损害的现象,中医多认为是肾气亏虚的表现,可以选用以下食疗方:(1)桑螵蛸高粱粥:高梁100克,桑螵蛸20克。先将桑螵蛸洗净,煮取药汁,再用药汁与高梁煮粥,粥成即可食用。具有补肾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而尿频的病人。

(2)参杞茶:人参5克或参须10克,枸杞子10克,加水适量,稍煎煮约5分钟,代茶饮。具有补肾健脾益气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夜尿多而有疲乏的患者。

(3)益肾水鸭: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克,覆盆子10克,益智仁10克,桑葚子10克,水鸭1只洗净,用洁净纱布袋包好,与姜、葱等调料一起放人鸭肚内,合上鸭肚,加水适量,大火煮沸后,改用慢火(小火)炖至鸭肉熟烂,取出药物,食鸭及汤。具有温补脾肾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而有夜尿频多的患者。

9.%肾炎尿多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尿多与夜尿频多有相同之处,但有时。肾炎的恢复阶段也可见到,这时的食疗除了补益缩尿外,还要注意的是补钾。以下食疗方可以选用:(1)莲子芡实羹:白莲子150克,芡实150克,淀粉、冰糖各50克。先将白416慢性肾炎尿毒症莲子、芡实浸泡1夜,次日沥去水,再漂洗干净,两药一起入锅内水煮,将熟时放入适量淀粉调匀成羹,再加入冰糖,稍煮,即可食用。具有健脾收涩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尿多。

(2)益智仁粥:益智仁5克,糯米50克。先将益智仁研为细末,备用。糯米淘洗干净,加水适量,常法煮成粥,粥熟后调入益智仁末,加糖少许,稍煮片刻,即可食用。每天早晚各吃1碗。具有补肾缩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尿的病人。

(3)芡实炖老鸭:芡实100克,益智仁100克,老水鸭1只,葱、姜、精盐各适量。将水鸭宰杀后,去毛及内脏,洗净,鸭肫洗净留用。芡实、益智仁分别洗净,与葱、姜、盐一起放人鸭肚内,合上鸭肚,加水适量,先用大火烧开,再用慢火炖至鸭熟烂,加入味精少许,即可食用。具有健脾补肾缩尿的作用,可膨用于肾炎尿多的患者。

10.%肾炎经常感冒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因免疫功能低下,常常容易感冒,在中医来讲,多属正气亏虚,在选用食疗方时,应该根据是气虚还是阴虚,分别选用相应药物,制成相应的食疗方。

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1)参苏饮:党参15克,苏叶10克,黄芪15克。分别洗净,加入适量的清水,煮沸后代茶,每日饮用。具有益气解表的作用,可以用于表虚自汗,易受风邪而感冒,或已有感冒的肾炎病人。

(2)黄芪炖乌骨鸡:黄芪50克,乌骨鸡1只,料酒、葱、姜、味精、食盐各适量。若无乌骨鸡,也可以用童子鸡。黄芪洗净切片,乌骨鸡去毛及内脏。将鸡肉剁成块,放入沸水锅内烫3分钟,捞出,洗净血沫,装入汽锅(或砂锅,或高压锅)内,加葱、生姜、盐等调料,再放人洗净的黄芪片,加水适量,炖至鸡熟烂,加味精少许,即可食用。也可将鸡剖开,黄芪纳入鸡腹内,加入葱、姜、盐等调料,隔水炖熟烂,食用鸡肉及喝汤。具有补虚固表的作用,适用于肾炎易感冒,平素汗多的病人。

(3)木耳羹:制作法见前面。具有滋阴润肺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而易感冒,常有咳嗽、咽痛的病人。

(4)黄芪粥:黄芪20克,洗净后煎取药汁400毫升,去黄芪,用药汁水,加入粳米50克,煮粥,粥成后加入适量红糖或白糖,即可食用。具有益气固表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体虚,容易感冒,平时自汗,气短乏力的病人。

41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11.%肾炎低蛋白血症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主要是长期蛋白尿的结果,因此在选用食疗方的时候,除补充蛋白质外,还要注意选用一些有消除蛋白尿作用的药物,共同组成食疗方。

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1)阿胶枸子粥:阿胶、枸杞子各20克,粳米60克。先煮粳米和枸杞子,至烂熟粥成,加入阿胶,再煮至阿胶熔化,和匀,即可食用。具有补肾养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低蛋白血症的病人。黄芪粥也可以选用。

(2)羊奶:新鲜羊乳,煮沸后加少量白糖,每次饮200毫升,每日早晚各1次。具有补益气血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蛋白尿后低蛋白血症以及伴有水肿的病人。

(3)虫草炖水鸭:做法及作用见前。

12.%肾炎易疲乏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肾炎病人常常有疲乏的表现,以下食疗方可供选用:(1)黄芪炖鸡:生黄芪100克,黑母鸡1只,葱、生姜、精盐味精各适量。

将母鸡宰杀后,去毛及内脏,其中鸡肫洗净后留用。生黄芪洗净,切成片,放入鸡肚内,加入清水、调料,与鸡肫一起,炖至熟烂,去黄芪,即可食用。具有益气补虚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易疲乏的病人。但若病人已有肾功能不全,要注意食用量,因为本方含蛋白质量较高。黄芪也可以用党参等替代。

(2)虫草粥:冬虫夏草5克,研成粉。精米50克,冰糖适量,分别洗净,入砂锅内,加水适量,煮成粥,粥熟后和入冬虫夏草粉,稍煮,即可食用。具有平补肺脾肾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各种情况下的疲乏。

(3)芪枣茶:做法见前面。

13.%肾炎缺钙转筋病人的食疗方有哪些?

对于肾炎缺钙的病人,常见的是出现转筋,但也有不转筋的,选用食疗方时总以含钙高的食物为宜,也可以含钙高的食物或药物,与健脾促进消化的食物或药物一起做成食疗方。下面的食疗方可供选用:(1)猪骨山药粥:猪腿骨适量,山药30克,粳米30克。先将猪腿骨洗净,敲破露出骨髓,加水适量,慢火熬汤,汤后去猪骨,取汤,加入山药与粳米,熬成粥,即可食用。具有健脾补髓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而有缺钙的病人。

(2)萝卜排骨牡蛎汤:萝卜500克,排骨300克,牡蛎100克。先将牡蛎用清水漂洗干净,再入沸水中撩去水。排骨切成块,也入沸水中撩去水。油锅加热,418慢性肾炎尿毒症将排骨、牡蛎入锅内稍炒一下,加入清水及精盐、姜、料酒等调味品适量,炖至排骨熟烂,去牡蛎壳,加入少许味精,食排骨、牡蛎肉及汤。具有健脾补中,通利二便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低钙抽筋及血肌酐、血尿素氮增高的病人。

(3)龙骨粥:煅龙骨30克,捣碎,加水适量,入砂锅内煎1小时,澄清去渣,取药汁,加入淘洗干净的糯米100克,煮粥,早晚服。具有收敛潜阳的作用,可以用于肾炎抽筋的患者。

14.%运用饮食疗法治疗肾炎时应注意些什么?

肾炎病人在运用饮食疗法时应注意以下几点:(1)根据肾炎的类型选用饮食:急性肾炎可以适当多进食一些蛋白质,而慢性肾炎,尤其是发展至肾功能不全的时候,应当控制蛋白质;糖尿病肾病则要控制糖的食入,痛风性肾病则要控制嘌呤含量高的食物,如动物内脏等的食入等。

(2)根据病人的阶段选用饮食:肾功能正常阶段与肾功能不正常阶段的饮食应该是有区别的,不能一成不变。

(3)根据病人的体质选用饮食:阴虚体质的病人应当进食滋补为主的饮食,而阳虚体质的病人就要进食温补为主的饮食。

(4)根据病人的饮食习惯选用饮食:南方人以米饭为主食,北方人以面食为主食;四川人、湖南人多喜食辣味,而上海人多喜食甜品,可以根据饮食要求灵活运用,只要能保证营养物质及热量的供应量,防止不利于病情的食物食入,不必拘泥。

(5)根据体重、活动量计算饮食:在控制蛋白质及热量的时候,不能死搬硬套,应该根据病人的体重、活动量进行计算,灵活掌握。

(6)根据气候调节饮食:夏天应当适当多补充水分,而冬季则可以适当控制水分;秋季以滋补类饮食为好,但冬季就应该以温补为主等。

(四)体针和耳针疗法疗法一取穴:足三里、复溜、关元、水分、水沟、解溪、中脘、上巨虚、石门、气海、照海。

针法:每次取3~5穴。关元、中脘、气海、水分、石门采用灸法,着肤灸3~7壮。余穴针刺,采用泻法或平补平泻之法。如体质虚弱者,宜补中有泻。留针15~20分钟。

41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疗法二取穴:常用穴:①肝俞、脾俞、肾俞、志室、飞扬、太溪;②膻中、鸠尾、中脘、肓俞、气海、三阴交、复溜、京骨。

备用穴:偏阳虚加大椎。命门、关元;偏阳虚加京门、膈俞;面浮肢肿加人中、阴陵泉、三焦俞、膀胱俞;血压偏高加太冲、足三里;咽痛加合谷、天鼎;胸有压痛加俞府、步廓;肾功能不全加夹脊胸5~7。

针法:常用穴酌选3~4穴,二组穴位轮流选用。备用穴据症酌取。以针刺为主,配用灸法。用30号毫针,浅刺得气即轻加捻转后卧针,留针20~30分钟,留针期间,间隔轻捻行一针。大椎、命门、关元三穴施以麦粒灸,每次5~7壮。针灸每周2次,15~20次为一疗程,疗程间隔约l周左右。

疗效:疗效评判标准:显效:症状显著改善,24小时尿蛋白总量低于l克,肾功能维持正常;有效:症状及24小时尿蛋白总量均较治疗前改善;无效:症状、体征均无改变。以上法共治15例,显效5例(33.3%),有效3例(20.0%),无效7例(46.7%),总效率为53.3%。

1.%绿豆耳压法取穴:肾、命门、三焦、膀胱、任1、任5。

用法:将圆形绿豆置于胶布上,贴压上述耳穴双侧。贴压后嘱患者用手每日按压9~12次,每次每穴3~5分钟。

2.%草决明耳压法取穴:肾、膀胱、任1、任5、肾上腺。

用法:用火柴棒按压穴区找出痛敏感点做好标记,然后将草决明黏于0.7cm见方的胶布正中,对准穴位贴压。贴后每日按压12次,每次每穴15下,5日为1疗程。

3.%急性子耳压法取穴:肾、肾炎点、任1、任5、督4、膀胱、内分泌。

用法:将急性子酒精消毒后晾干置于0.5cm见方的胶布中央备用,用探棒探测耳郭穴区找出敏感点贴压。每日按压2次,每次每穴15下。

疗法四(穴位的注射法)取穴:肾俞、足三里。

用法:板蓝根注射液。常用穴2对,每次均取。以上述药液8毫升,用5号齿科针头吸入注射器,穴位常规消毒,直刺得气后,略加提插使感应强烈,中等速度推入药液,每穴2毫升。隔日1次,20次为一疗程。一般须治3~4个疗程:疗效:本法对慢性肾小球疾病主要体征蛋白尿有较好的效果。共治63例,其420慢性肾炎尿毒症中,慢性肾炎普通型30例,尿蛋白转阴12例(占40.0%);肾病型24例,尿蛋白转阴10例(占41.7%);其他肾小球疾病9例,无1例转阴。总有效率为34.4%。经统计学分析,以对普逋型疗效最好,肾病型次之,其他肾小球疾病最差。

疗法五(穴位埋线法)取穴:肾俞。

用法:用注线法。在穴位局部消毒局麻后,用18号腰穿针置入3~4号羊肠线2厘米,垂直刺入穴内3厘米,局部出现酸胀感后,注入肠线,外用敷料覆盖,30天埋线1次。

疗法六取穴:敏感穴位。浮肿尿少配阴陵泉;腹胀便溏加天枢;心悸加内关;喘咳加肺俞、肾俞;纳差加中脘;血压高配足三里。

本病敏感穴位主要分布于腰部及下肢的足太阳、足少阴、足太阴等经,常见压痛、硬结、麻木及按压舒服感等敏感反应。常见的敏感穴位有:足太阳经之肾俞、三焦俞、膀胱俞、肺俞、脾俞、八、承山、金门;足少阴经之太溪、复溜、水泉、肓俞、筑宾;足阳明经之水道;手少阳经之会宗;足太阳经之阴陵泉、三阴交;督脉之筋缩、中枢;任脉之水分、石门、中极;奇穴之子宫。

用法:用注线法。背俞穴用12号腰穿针向脊柱方向斜刺,将1号肠线I.5厘米埋于肌层;腹部穴向下斜刺埋入1号肠线1厘米于肌层;八及四肢肌肉丰满的穴位直刺埋入0号肠线1厘米;余穴斜刺埋入0号肠线0.5~1厘米。15天1次,5次为一疗程。

(五)气功疗法功法一:呼吸静功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1)每日于子(23~1时)、午(11~13时)、卯(5~7时)、酉(17~19时)四个时辰,独处静室,床铺厚褥,盘坐于上,以干棉球塞耳。

(2)闭目绝念,意随呼吸上下于心肾之间,呼吸不急不慢,任其自然。坐约一炷香的时间后,可自觉口鼻之气渐渐柔和;再约一炷香时间,可觉口鼻之气似无出入。

(3)下床前,先缓缓伸腿,开目,去耳塞。下床行数步后,仰卧床上稍睡片刻。起床后喝稀粥半碗。

42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功法二:睡眠功不拘昼夜,当一阳来复之时,先端身正坐,叩齿36通。然后宽衣松带而侧卧,一腿自然伸直,另一腿微屈置直腿上,两膝相并。两手十指如钩,一手掐子诀(拇指尖掐无名指第一节横纹)而掩脐;另一手握剑诀(食指、中指伸直相并,无名指、小指屈于掌心,拇指压住无名指指甲)而曲肘枕头下。眼对鼻,鼻对脐,唇齿轻合,舌抵上腭,闭目内视丹田。如鹿之运转任督、鹤之内养胎息、龟之绵绵呼吸,虚静自心,毫无杂念。如此静卧,一般可练功数小时。睡功毕,起身前或两手互搓致热,然后按摩头面心胸。

功法三:守一功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1)卧、坐、站姿均可,手足随意置放,只虚身心尽量放松,除一切杂念,把意念集中并意守在体内某一部位。最常见的是分别意守下、中、上丹田,尤以意守脐下小腹中(有人称此为中丹田,也有人称此为下丹田)为多。此处为元气之海,只要经常意守该处,元气即可日渐充盛,元气强盛即能防病治病。

(2)在元气强盛、功有小成的基础上,还可采取意守两肾之间的方法以祛疾,直至病愈为止。至于全身性疾病,则仍以意守丹田为主。

(3)练习纯熟之后,则不但卧、坐、站可进行,即使在走路时或做某些不需十分集中注意力之事时,皆可应用本疗法。

功法四:影入功本疗法具体操练方法如下:坐或立式,想象自身中分出一个“小人”———影人,长约3~4寸,立于鼻上。

由此小影人吸取遥远天空中大量存在的“太和元气”,从上而下,穿屋入室,从头顶灌下,直入四肢百脉,以至全身每个部位。‘当此太和元气通贯全身时,可自觉浑身战动,一般可连续通贯数十遍。操练时以鼻吸口呼,呼吸须调得深、长、细、匀,吸气时可微微叩齿,呼气时如蛰蛇吐气缓缓而作。

功法五:站桩功(1)站桩姿势:两脚开立,约与肩同宽,头正颈直,含胸拔背,沉肩垂肘,松腰开胯,两膝微曲。两手放置法有多种,可以自然下垂于腿侧,可以互握于腹前,也可以采取小臂上抬,两掌作上托下按、前推或如抱球状等姿势。

(2)行功方法:姿势摆好后,两眼轻闭或微露一线光,向前平视,口唇轻合,以鼻自然呼吸。练功时,意念可先集中两手掌,体会两手热、胀、麻等感觉。待这种感觉充分后,以意渐移此种感觉至前臂、肩、背、胸腹、会阴、大腿、小腿、足底等,直至全身微热舒适。还可根据病情采用不同的想象法,如患寒证者可想422慢性肾炎尿毒症象丹田内起火,烧遍全身,或想象天空阳光灿烂,周围一片温热。患热证者则可想象肾中一汪寒水,流遍全身,或周围一片冰天雪地。心情烦躁者可想象置身于一片山清水秀之中,令人心旷神怡等等。

每次练功约30~60分钟,收功可将两手搓热后按摩全身,然后散步片刻。每日练功1~3次。

(六)茶剂疗法“茶剂”是中国传统的特色饮料形式,也是药茶疗法的主要剂型之一。茶剂的基本原料为茶叶。茶叶既是饮料,也是药物,作为药物已有数千年的历史。距今两千年前的《神农本草经》中就已将茶作为一味重要的药物,认为“茶昧苦,饮之使人益思、少卧、轻身明目。”传说神农氏尝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唐代顾况在《茶赋》中总结茶叶的功效为“滋饭蔬之精素,攻肉食之膻腻,发当暑之轻吟,涤通宵之昏寐。”李时珍在《本草纲目》中指出茶最能降火。总之,历代医家都非常重视茶叶,认为它具有清热解毒、止渴利尿、提神醒脑、清心明目、消食助运等功效。药茶除用茶叶作为基本原料外,更广泛地应用其他食物及中药作为原料,如菊花、决明子、生姜、紫苏、薄荷等。以复方形式制成的午时茶,近代的各种减肥茶和广东的各种凉荼等,也属于药茶范围。

1.%玉冬茶配方:玉米须、冬瓜皮、赤小豆各适量。

用法:煎汤,取汁,代茶饮。

适应证:急性肾炎浮肿、尿少者。

2.%尿感茶配方:海金沙,紫草、连钱草、凤尾草各16克。

用法:取40%的连钱草、粉碎为细粉备用;其余诸药合煎2次,合并静置过滤,滤液浓缩成稠膏状.加入连钱草细粉,均匀混合制成颗粒,干燥,分装成100包。每次半包,每日3次,白开水泡服。

适应证:急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炎、泌尿道结石症等。

3.%尿利清茶配方:五月艾(根茎)45克,凤尾草、白茅根各15克,蜂蜜10克。

用法:将上3味共为粗末,煎取药汁,加入蜂蜜。代茶,饭前饮用,每日2次。

适应证:肾盂肾炎、尿路感染、膀胱炎等症。

42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4.%蓄蔺茶配方:蓄、马蔺根、黄芪、甘草各10~15克。

用法:上药共为粗末,煎汤,取汁。代茶饮。

适应证:慢性肾盂肾炎。

5.%车前草茶配方:车前草20克。

用法:将上药研为粗末,煎水或冲泡。代茶饮。

适应证:慢性肾盂肾炎、膀胱炎、癃闭、慢性肾炎水肿、高血压等。

6.%西瓜白茅茶配方:西瓜皮60克,白茅根(鲜品)90克。

用法:将上2味同煎取汁。随量饮用,每日3次。

适应证:慢性肾炎,症见血尿、管型尿,浮肿,高血压病等。此茶亦可治肾炎水肿。

7.%赤豆冬瓜茶配方:赤豆、冬瓜各适量。

用法:上2味同煮作汤。随量代茶饮用。

适应证:肾炎、营养性水肿及脚气等症。

8.%竹叶陈皮茶配方:鲜竹叶15~20片,陈皮瓠子壳5~6片(约30克)。

用法:开水冲泡,代茶饮。

适应证:慢性肾炎。

9.%山扁豆草茶配方:山扁豆草l0~15克。

用法:上药研为粗末,加水煎汤,取汁。代茶饮。

适应证:肾炎水肿。

10.%玉米须茶配方:玉米须不拘量。

用法:将玉米须晒干,切碎为粗末。每用60克,煎成浓汤,代茶频频饮之。

适应证:肾炎水肿、黄疸型肝炎、高血压,无并发症的慢性胆囊炎、胆结石、糖尿病,吐血、衄血。

11.%向日葵花茶配方:向日葵花30克,麦秸30克。

用法:上2味共为粗末,沸水冲泡。代茶饮。

424慢性肾炎尿毒症适应证:肾炎,水肿。

12.%菩提树根茶配方:菩提树根250克,白糖适量。

用法:将上药制为粗末,煎水,取汁,入糖令溶。代茶饮用,每次30克。

适应证:肾炎水肿。

(七)足疗方法方1%%%柳枝汤药物组成:鲜柳枝适量。

功能主治:疏风清热,宣肺行水。适用于风水泛滥型肾炎水肿,尿少。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3次,连续2~3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2%%%双木汤药物组成:楠木、桐木各适量。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适用于。肾炎水肿,尿少者。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3~5次,连续5~7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3%%%车前子浮萍草药物组成:车前子30克,浮萍200克,生姜30克。

功能主治:宣肺行水消肿。主治风水泛滥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3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4%%%麻黄桂枝浮萍草药物组成:麻黄15克,桂枝20克,浮萍150克,车前子50克,白酒50克。

功能主治:宣肺发表,渗湿利水。主治风水泛滥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4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白酒,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42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5%%%麻黄防己方药物组成:麻黄20克,防己15克,车前草30克,玉米须100克,冰片2克。

功能主治:疏风发表,渗湿利水。主治风水泛滥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4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加入冰片,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6%%%红豆方药物组成:赤小豆100克。

功能主治: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湿毒浸淫型肾炎初期,下肢水肿明显。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续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7%%%桐叶赤豆汤药物组成:桐叶、赤小豆各适量。

功能主治:解毒利水消肿。适用于湿毒浸淫型肾炎水肿,小便量少者。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次,连续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8%%%葱茎汤药物组成:葱叶适量。

功能主治:通阳化湿解表。适用于水湿浸渍型水肿尿少。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9%%%防己木瓜车前子方药物组成:防己50克,木瓜30克,车前草30克。

426慢性肾炎尿毒症功能主治:健脾化湿利尿。适用于水湿浸渍型水肿尿少。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雨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10%%%泽泻方前草方药物组成:泽泻30克,车前草100克,玉米须50克。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治水湿浸渍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3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11%%%四皮汤药物组成:茯苓皮30克,五加皮20克,大腹皮20克,生姜皮15克。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主治水湿浸渍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4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泡洗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12%%%冬瓜皮白茅根方药物组成:冬瓜皮100克,白茅根60克,葫芦瓢100克,马鞭草30克,白酒50克。

功能主治:健脾化湿,通阳利水。主治水湿浸渍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5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脚,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13%%%吴茱萸蒺藜汤药物组成:吴茱萸10克,刺蒺藜6克,夏枯草3克,茺蔚子3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湿,温运脾阳。适用于脾阳虚衰型肾炎水肿,尿少。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人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次,7天为1个疗程,连续5个疗程。

42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14%%%附桂三皮汤药物组成:大腹皮30克,茯苓皮30克,广陈皮30克,附片10克,桂枝10克,生姜50克。

功能主治:温运脾阳,以利化湿。适用于脾阳虚衰水肿尿少者。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人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15%%%桂枝二苓方药物组成:桂枝30克,猪苓20克,茯苓20克,制附子15克,泽泻15克,干姜30克。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通阳利水。主治脾阳虚衰型水肿,日久不愈者。

使用方法:将上6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人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足,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16%%%党参生姜利湿汤药物组成:党参30克,黄芪30克,白术30克,茯苓30克,生姜30克。

功能主治:健脾利湿。适用于脾虚型水肿。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5~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用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17%%%牵牛子商陆根方药物组成:牵牛子30克,商陆根20克,五加皮20克,辣椒30克。

功能主治:利水消肿。主治湿热壅盛型水肿,对功能性水肿、营养不良水肿尤适。

使用方法:将上4药入锅中,加水适量,煎煮20分钟,去渣取汁,与3000毫升开水同入泡足桶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后泡洗双足,每次40分钟,7天为1个疗程。

来源:《泡足验方》方18%%%早莲草汤428慢性肾炎尿毒症药物组成:旱莲草60克,蒲黄15克,车前草15克。

功能主治:清热养阴止血。适用于肾炎下肢水肿,血尿。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3次,连续3~5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19%%%双叶当归方药物组成:桑叶15克,当归15克,菊花15克,益母草15克。

功能主治:清热通淋。适用于肾炎。症见血压上升,身体水肿,小便短赤,视物不清。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次,连续5~7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尿毒症慢性肾衰的终末期即为人们常说的尿毒症。尿毒症不是一个独立的疾病,而是各种晚期的肾脏病共有的临床综合征,是慢性肾功能衰竭进入终末阶段时出现的一系列临床表现所组成的综合征。引起尿毒症的原因有:慢性肾小球肾炎,慢性肾盂肾炎,肾结核,肾小动脉硬化症,泌尿道结石,前列腺肥大,膀胱癌,红斑狼疮,糖尿病等。尿毒症的胃肠道症状出现最早,带有纳差,恶心,呕吐和腹泻,口中有氨味,齿龈也常发炎,口腔黏膜溃烂出血等;神经系统可有失眠,烦躁,四肢麻木灼痛,晚期可出现嗜睡甚至抽搐,昏迷;心血管系统可出现高血压以及由心包炎及心力衰竭引起的心前区疼痛,心悸,气急,腹胀,浮肿,不能平卧等;血液系统可出现贫血及黏膜出血现象;呼吸系统可有肺炎及胸膜炎引起的咳嗽,胸痛等。中医认为本病病机为肾精亏损,湿毒瘀阻所致。泡脚药组方选择以发汗、利尿、解毒之品为主。

方1%%%川椒发汗方药物组成:川椒25克,红花25克,苍术25克,细辛25克,防风25克,羌活25克,独活25克,麻黄25克,桂枝25克,艾叶25克。

功能主治:发汗解表,温经利水。主治尿毒症。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续10天。

42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2%%%麻黄解表水药物组成:麻黄30克,桂枝30克,细辛30克,羌活30克,独活30克,苍术30克,白30克,红花30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主治尿毒症。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1次,连续3~10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方3%%%肾药浴汤药物组成:麻黄15克,细辛15克,紫苏叶30克,桂枝25克,连翘25克,木瓜25克,红花25克。

功能主治:清热利尿解毒。主治尿毒症。

使用方法:将上药入锅中,加水适量,先浸泡10分钟,再煎煮30分钟,去渣取汁,倒入盆中,先熏蒸,待药温降至40℃左右时,再浸泡双脚30分钟,每天2次,连续7~10天。

来源:《泡脚按摩祛百病》430前列腺疾病前列腺疾病一、首先要认识前列腺的功能前列腺是男性生殖系统附属性腺中最大的实质性器官。位于盆腔内不成对(只有一个),在尿道与膀胱交接的部位(见附图1、2),包绕尿道前列腺部,后面与直肠相邻,肛门指检时在距肛门缘8~10厘米处的直肠前壁可以摸到前列腺(见图1)。

输尿管膀胱输精管精囊腺射精管前列腺尿道球腺尿道附睾附睾管睾丸小叶睾丸图1%%%男生殖器及前列腺的位置精囊:左右成对,各长约4~5厘米,呈分叶状结构,是前后扁平的棱锥形囊体,位于前列腺上方,输精~壶腹外侧,膀胱感与直肠之间,并与前列腺,输精管壶腹、膀胱直肠的淋巴相通。

射精管:左右成对,为左右精囊管及左右输精管壶腹汇合而成,射精管为前列腺后叶及中叶的分界线,并且穿过前列腺(穿过的深浅位置不一)进入尿道前43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列腺部,开口于尿道嵴上(见图2)。

膀胱输精管输尿管输精管壶腹输精管壶腹(断面)精囊腺(断面)精囊腺射精管前列腺图2%%%前列腺、精囊腺及尿道球腺前列腺包膜可分为3层:①外层:为一层疏松结缔组织,内有丰富的静脉血管网。②纤维鞘。是由金筋膜脏层包裹前列腺所形成的鞘。③肌层与间质组织内的大量肌肉纤维相联结而成。

男性尿道全长20厘米左右,在阴茎未趋于勃起状态下,呈“S”形,可分为阴茎部、球部、膜部和前列腺部。尿生殖膈将尿道分为前、生两部分。前尿道自尿道外口起,至尿生殖膈下缘止;后尿道自尿生殖膈下缘起,至尿道内口止。

前尿道分为3个部分:①阴茎头部尿道:由尿道外口至冠状沟平面。②悬垂部尿道:又称阴茎部尿道,为尿道最长的部分。③球部尿道:位于两个阴茎海绵体的腹侧,有尿道海绵体包线。

后尿道分2个部分:①膜部尿道:较短,是尿道穿过尿生殖膈的一段,被尿道膜部括约肌环线。②前列腺部尿道:位于尿生殖膈上筋膜与尿道内口之间,周围有前列腺包围,完全位于盆腔内,是尿道最宽的部位。其底部隆起的精阜,是尿道内镜检查的重要标志。精阜的远近端尿道黏膜形成的皱襞,称尿道嵴。在近端尿道嵴之间的小窝,是前列腺中叶腺管的开口处;精阜两侧的陷窝为前列腺侧叶腺管的开口部;精阜中央的陷窝为胚胎时苗勒管的遗痕,谓之前列腺囊。

在解剖学上,前列腺的前面几叶位于后尿道的周围,而后叶则在射精管之后。

前列腺即是内分泌腺又是外分泌腺,正常情况下,前列腺每天约分泌0.5~2毫升黏性液体,这些液体呈弱酸性(PH6.5),并且是精液的组成部分,约占精浆的20%~30%,射精时在精囊液之前排出,不射精时随尿液排出体外。

432前列腺疾病正常前列腺液中含有钠离子(Na%+)、钾离子(K%+)、钙离子(Ca2%+)、氯离子(CI%-)、锌离子(Zn2%+)、镁离子(M克2%+)、枸橼酸盐、酸性磷酸酶、纤溶蛋白溶解酶、透明度酸酶、前列腺素、精胺、淀粉等。

纤溶蛋白溶解酶可使凝固的精液重新液化,如果前列腺发生炎症改变或其他病变,可使纤溶蛋白溶解酶的分泌减少,导致精液不液化或液化不良,精子活动受到影响而进一步导致男性不育。

前列腺分泌的大量透明持酸酶使精子容易穿透子宫颈的精液栓和卵子的胶状膜,有利于精子与卵子相结合而受精。

酸性磷酸酶有利于男性第二性征(阴毛、胡须、喉结等)的发育和成熟。锌离子(Zn2%+)为精子的发育和新陈代谢所必需,并为精子的运动提供能量。

前列腺中含有大量淡黄色卵磷脂子体,前列腺炎时,卵磷脂小体被白细胞吞噬而显著减速少,甚至消失。前列腺的分泌主要受雄激素的调节,体内雄激素对促进前列腺的分泌亦有调节作用。

二、前列腺疾病的发病机理(一)西医病因病理慢性前列腺炎的病因尚不清楚,看法也不一致,有的甚至相互矛盾。一般认为慢性前列腺炎有细菌性和无菌性两种,病因也有所不同。

1.%慢性细菌性前列腺炎(1)急性前列腺炎:如病情严重或治疗不彻底,炎症可以转为慢性。

(2)血行感染:体内某一病灶内的细菌经血流而致前列腺炎。如上呼吸道感染时,口腔及咽部细菌可进入血流,先形成菌血症,细菌随血流到达前列腺引起炎症。如细菌数量少,毒力低,病人抗毒能力又较强,临床多不明显,但可因失治、误治而转为慢性炎症。

(3)淋巴感染:下尿路或结肠的炎症,可通过淋巴管而感染前列腺。

(4)直接蔓延:后尿道的炎症通过前列腺管而入腺体,尿道器械的应用以及上尿道感染均可使细菌经尿道进入前列腺,这是最常见的途径。

(5)性欲过旺:前列腺充血,会阴部及尿道损伤,其他泌尿生殖系疾病如尿道狭窄、前列腺增生、下尿路梗阻及前列腺结石等都可能成为慢性细菌性前列腺43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炎的诱因。

慢性前列腺炎非特异性感染的病原菌以金黄色葡萄球菌最多,其次为白色葡萄球菌、类链球菌、大肠杆菌及类白喉杆菌。球菌与杆菌混合感染常见,也有特异性与非特异性感染共同存在着。

2.%无菌性前列腺炎无菌性前列腺炎病因不明,有人认为是由于机体植物神经功能紊乱引起的一种泌尿系症候群,也有人认为是因为机体的免疫反应功能紊乱,诱发前列腺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炎性疼痛。止目前认为可能的原因有以下情况:(1)性生活不正常:如性生活过度、性交中断、频繁的手淫等,都会造成前列腺充血。

(2)性欲兴奋而不能射精:如已婚男子常习惯于有规律的性生活,如果女方有病、怀孕等原因不能进行性生活,而男方的性欲又十分旺盛,这种旺盛的性刺激能引起性冲动,却又不能得到射精的机会,或性生活过度抑制,也会产生长的自动兴奋,均可产生前列腺充血。

(3)手淫:未婚男子经常手淫或经常的性冲动引起生殖器勃起,会导致前列腺充血。

(4)会阴部直接受压:如骑自行车、骑马过久、长时间久坐不动等。都会引起前列腺充血。

(5)其他:如饮酒、嗜食刺激性食物、不适当的前列腺按摩(如按摩次数过频、按摩时用力过大等),受冷受寒等,也常是诱发前列腺充血的因素。

(二)发病机理细菌感染并不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唯一因素,前列腺本身内存性不足也是发病的重要因素。目前认为除细菌感染之外,以下因素也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原因。

1.%内分泌机能不足前列腺是男性最大的附性腺体,只能在大脑高级中枢的调节作用下才能发挥正常的分泌功能,以维持腺体的正常组织结构。随年龄的增长,神经中枢的控制能力逐渐减弱,男性激素水平下降,出现内分泌平衡失调。此时腺体本身可发生退行性变,即腺体的分泌机能下降,纤维组织增生,从而为细菌的感染提供了有利条件。

434前列腺疾病2.%腺体的血液循环障碍前列腺的血液供应十分丰富,它来自前列腺上、中、下三条动脉,而回流血液的静脉则少些,要先经过许多细小的血管,才能逐渐回到大的静脉血管中,这就使得前列腺内的血流阻力增大。此时如再遇到一些使静脉回流障碍加重的因素,就可以使前列腺充血。长时间的前列腺充血会加快前列腺的退变,并给细菌滞留创造条件。

3.%腺体内梗阻前列腺有15~20条排泄管开口于尿道前列腺部,前列腺液就是从这里排出去的。由于排泄管在腺体的不同部位走行方向不同,所以前列腺液排出时受到的阻力也不同。在腺体的中心区,排泄管与尿道的走行方向基本一致,所以阻力也很小;而在外周部,排泄管与尿道成直角相交,阻力较大,分泌物就不易排出,可出现尿潴留和继发感染。

(三)病理变化慢性前列腺炎的病理变化表现为腺泡、腺管和间质呈炎性反应,有多核细胞、淋巴细胞、浆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结缔组织增生、坏死灶纤维化,腺管管腔变窄,或小管被脓细胞和上皮细胞堵塞引起腺泡扩张,腺泡扩张则腺体呈现柔韧感。

最后腺体结构被破坏皱缩而成纤维化,前列腺因纤维性变而缩小。纤维化波及后尿道,可使膀胱颈硬化。精囊及输精管壶腹也有纤维组织增生,壁层增厚,精囊及射精管开口可致纤维化狭窄。

三、中医对前列腺疾病的认识1.%湿热蕴结忍精不泄,频繁手淫或房事,溢液败精内阻蕴滞,生湿化热;入房不慎,衣裤不洁,湿热由下窍而入,浸淫于上;饮食不节,嗜食肥甘辛辣刺激食品以及饮酒太过,酿成湿热,留注下焦而成本病。

2.%瘀血阻滞瘀血既可以是慢性前列腺炎发病的致病因素,也可以是病理变化过程中的一43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种病理产物。临床所见,一旦有瘀血产生,病性往往会变得比较顽固。导致血瘀的原因,可由于久坐、久行,使血液郁积于下,运行不畅;感受寒邪,寒邪凝涩经脉;湿热蕴结,日久不去,阻遏气血运行,脉络瘀滞等。

3.%脾气不足素体脾胃虚弱,或饮食不节,过食辛辣厚味,损伤脾胃,或久病内伤,脾胃呆滞,皆可使脾气亏虚。脾主运化水湿,又主升清降浊,脾气不足,则水湿不化,清气不升,湿浊下泄,发生本证。

4.%肾脏亏虚先天禀赋不足、久病迁延不愈、房劳过度、长期手淫等,均可伤肾,导致肾虚。肾主藏精,司生殖;肾又主水液代谢,司小便的生成与排泄。因而,如肾气不足,则气化不利;肾阴不足,虚热内生,则内扰精室;肾阳亏虚,则温煦无权,精关不固。以上皆可以引起小便不利、精液外泄、生殖不能等病证。

四、前列腺疾病的临床典型症状1.%排尿异常主要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一般慢性前列腺炎病人首先出现的是尿频,即排尿次数增多有,尤其是在夜间更为明显。以后,随病情的发展,可心出现尿急,往往是一有尿意就迫不及待地要排。而尿痛则常常表现在尿终末时的尿道内涩痛或后尿道内烧灼痛,这疼痛有一个特点,就是多喝水、尿量增加时可以减轻,而尿减少、尿色发黄时尿痛会加重。

有一部分病人会发现尿道外口有白色分泌物,即俗称的尿道滴白。这种情况多数是发生在早上起床或大便用力时,常被误认为是“漏精”而异常恐惧。其实这只是一种尿道分泌物或前列腺溢液,属于慢性前列腺炎的一种表现,与精液外溢不是一回事。

还有少数病人会有排尿结束时出现鲜红的肉眼可见的血尿,即终末血尿。不过,对于这类病人,必须要先作泌尿系全面检查,只有在排除了全身其他疾病引起血尿后,才能确定为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血尿。

436前列腺疾病2.%疼痛疼痛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局部疼痛,一种是反射性疼痛。

(1)局部疼痛:局部疼痛是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常见的症状,这种疼痛多数并不严重,只是觉得局部有胀痛、坠痛或酸痛,有人把它称为“前列腺痛”。其发生原因主要原因就是前列腺的炎症病理变化引起邻近肌肉的保护性痉挛,刺激了周围的神经而导致疼痛反应。

(2)反射性疼痛:这是由于前列腺出现炎症时,腺体内张力增加,刺激了前列腺的神经,再反射到腰骶部的低级神经中枢,而这种神经中枢还有着许多神经与腰腿等部分相连,一旦受到刺激,就引起一系列连锁反应,产生反射性疼痛。

其特点是涉及范围广泛,包括腰骶部、大腿、臂部、阴茎及阴囊等各部分。在临床上,就有一些长期患腰腿痛的病人,几经治疗都没有效果,最后才发现是慢性前列腺炎所引起的。

3.%性功能异常慢性前列腺炎病人的性功能异常是颇为常见的,有时还是最主要、最早出现的症状。这就使得许多病人长期以来因为性功能障碍而感到烦恼和焦虑,四处奔波,寻医问药,终无好转,直到最后才发现是慢性前列腺炎在作祟。这类性功能异常几乎包括性功能的各种方面,如性欲减退、精液减少或不液化、不育、阳痿等。在疾病早期,约62%的病人会出现不同程度的性欲减退,原因可能与初病慢性前列腺炎的病人紧张、情绪低沉有关。随着疾病的加重,前列腺、精囊腺及周围组织充血、水肿,性敏感性增强,既可出现早泄现象,也可出现阴茎异常勃起和梦遗。而阳痿一般发生在疾病的后期,这时腺体纤维化、萎缩,内分泌障碍,易于导致阳痿。至于男性不育,可以是慢性前列腺炎的一种并发症多数发生在疾病的晚期。这时,除了感染细菌可以直接影响精子存活外,腺体的纤维硬化、腺管阻塞,也可妨碍精子的排出。

4.%神经衰弱神经衰弱往往变现为梦多、易惊、神志不定和情绪低沉。如果慢性前列腺炎的其他症状不明显,就很容易误诊为单纯的神经衰弱。临床中常会碰到许多青年男性病人,长期神经衰弱没法治好,直到出现了性功能异常,来泌尿科检查后,才得知是慢性前列腺炎引起的。

43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5.%并发症慢性前列腺炎可以引起其他一些并发症,如精囊炎、后尿道炎、膀胱炎和附睾炎等。这些炎症基本上都和细菌感染有关,既可以是前列腺炎引起的,也可以反过来加重前列腺的损害。

(1)附睾炎:致病菌经输精管逆行进入附睾造成发炎,可有周身不适及发热、阴囊红肿、附睾肿大触痛诸症。

(2)不育:前列腺炎可减少精子数量,降低精子活性;前列腺液有细菌存在时,细菌可引起细胞分解、精子寿命缩短及精子凝集等现象,从而导致不育。

(3)过敏性疾病:主要见于神经炎、虹膜炎、结膜炎和关节炎等,过敏由细菌毒素引起。

6.%其他表现前列腺疾病根据其对身体影响部位和程度不同临床表现也不尽相同。急性前列腺炎常伴有发烧、寒战、厌食、乏力等全身感染中毒症状,并可合并急性附睾炎、精囊炎,引起睾丸附睾肿大。良性前列腺增生、前列腺肿物造成下尿路梗阻,严重时引起输尿管尿液反流、肾脏积水、肾功能损害。慢性尿潴留可引起继发感染及尿路结石,继发精囊炎可出现血精和射精疼痛。晚期前列腺癌可表现为腰骶部疼痛、坐骨神经痛、骨折等转移症状。慢性前列腺炎患者常伴有健忘、失眠、多疑、急躁、情绪变化等临床表现。

五、前列腺疾病的化验室诊断1.%前列腺液检查正常前列腺是一种乳白色浆液,每日分泌量约为0.5~2.0ml,含总脂280mg%,其中磷脂占65%,而以卵磷脂为主。显微镜下每高倍镜视野数在10个以内,卵磷脂小体满视野为正常。

慢性前列腺炎时,前列腺液体微黄浑浊或含有絮状物,巨噬细胞吞食大量脂类,使前列腺液中白细胞增多,每高倍镜视野超过10个以上诊断便可成立,严重者可成堆存在,而卵磷脂小体减少或消失。但镜检结果与前列腺液滴量之多少、厚薄,有无合并尿道炎、污染等情况有关,因此前列腺液检查,有时应连续3次复查前列腺液,所见者才较为可靠。

438前列腺疾病2.%前列腺液培养及药敏试验将按摩收集的前列腺液置于血琼脂平板、EMB琼脂及硫代乙醇酰肉汤等培养基中培养,在细菌性前列腺炎者可发现培养基内有大量细菌生长,并可作出药物敏感试验。

3.%尿液和前列腺液的细菌定位检查一般均采用Meares—Stamey定位方法,可同时作分段尿和前列腺液的细菌定量培养。试验前让患者多饮水,清洁尿道口,收集首先排出的尿液10ml(VB1)作为尿道标本,继而收集中段尿10ml(VB2)作为膀胱标本,然后作前列腺按摩,并收集前列腺液3~5滴(EPS),最后再收集前列腺按摩后立即排出的10ml(VB3)作为前列腺及后尿道标本,然后将标本分别进行细菌培养计数和药敏试验。

当VB1、VB2无细菌或菌落小于3000/ml,而EPS或VB3菌落数大于5000/ml,即可诊断为慢性前列腺炎。若不能获得EPS,则VB3的菌落数至少是VB1的二倍方有意义。VB1等四个标本均无细菌时,可诊断为无菌性前列腺炎。上述方法比较繁琐,不必对每一个前列腺炎的患者都作该项检查,对久治不愈、疗效差的患者可以采用。

4.%精液检查前列腺感染严重时,在精液中可发现大量脓细胞和细菌,对不愿做前列腺按摩或按摩失败时,精液检查有一定参考价值。但精液检查很难作出定位诊断,因为附睾、精囊等有炎症时,精液中同样可以有细菌存在。

5.%前列腺液PH值测定正常前列腺液的PH值为6.5左右(6.3~6.5),前列腺炎时可上升到7~8(7.7~8.0)。一般认为:①PH的测定对慢性前列腺炎的诊断有参考价值;②前列腺炎治疗后好转情况与前列腺PH回复正常成正比;③有时仅作此项检查可免除反复的细菌培养。

6.%前列腺液锌含量测定前列腺含锌量较体内其他组织多,锌的含量与前列腺液杀菌能力及抗菌保卫机制有关。国外资料表明:93个正常人、136次前列腺液含锌量测定为488±18μg/ml(正常值150±1000μg/ml),而慢性前列腺炎时降低为145±16μg/ml。

43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7.%免疫检查近年来国内外学者报道,慢性前列腺炎患者血清效价增高,应用抗生素治疗后恢复正常。Ablin发现,此类患者前列腺液中的IgG、IgM的总量明显增加。有学者采用高敏感的固相放射免疫(SPRIA)的技术和福尔马林溶液固定菌体抗原法,在慢性前列腺炎者前列腺按摩液中发现IgA和IgG,并对敏感细菌呈现特异性免疫反应。IgA是起主要作用的抗体,但它的特异性尚不清楚。因为精液是性器官和组织排出的混合液,同时在前列腺增生及早期尚未合并感染的前列腺癌患者精液中IgA亦同样增高,但这一指标在诊断慢性前列腺炎方面指出了方向,也有助于临床参考对此采用免疫治疗,以提高治愈率。

六、前列腺炎要与以下几种前列腺癌病辨别诊断1.%前列腺痛前列腺痛由于盆底肌群及尿道外括约肌痉挛引起,表现为尿频、尿急、尿痛、排尿困难、尿有白色分泌物、血尿等。病人会阴、肛周、下腹部、腰骶部、腹股沟等部位疼痛不适,久坐、骑车后加重,直肠检查两侧肛提肌压痛明显,前列腺触诊正常而无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无炎性细胞(白细胞及脓细胞),前列腺液及尿液培养无细菌生长。

2.%前列腺脓肿前列腺脓肿多为急性细菌性前列腺炎的并发症,50~60岁多见,常伴有糖尿病,半数病人有急性尿潴留、尿频、排尿困难、直肠不适、血尿、尿道流脓,有的伴有附睾炎。直肠指诊前列腺病侧增大,触之软,有波动感。偶尔前列腺可自然向尿中破溃,也可向直肠破溃,被误认为直肠周围脓肿。

3.%前列腺结石指发生在前列腺腺泡内和腺管内的结石。其发生与前列腺慢性炎症、前列腺液潴留、腺管狭窄、代谢紊乱等因素有关。无机盐如草酸钙、磷酸钙、磷酸镁等沉积在前列腺腺泡内的淀粉样体、上皮细胞和炎性渗出物上形成结石。患者可出现腰骶部、会阴部疼痛不适,性功能紊乱如阳痿、早泄等症状。合并尿道炎时可有尿频、尿急、尿痛,终末血尿等,但直肠指诊检查可扪及前列腺有结石摩擦感;440前列腺疾病骨盆X线平片在耻骨联合区一侧有阳性结石影。

4.%前列腺结核前列腺结核的症状与慢性前列腺炎相似,有会阴部、腰骶部隐痛及尿频、尿急、尿痛、尿道内分泌物等表现,但常具有泌尿系结核及其他部位结核病灶的病史,直肠指诊检查前列腺呈不规则结节状,附睾肿大变硬,输精管有串珠状硬结,前列腺液结核杆菌直接涂片或培养找到结核杆菌,前列腺活组织检查可见到结核结节或干酪样坏死。

5.%肉芽肿前列腺炎肉芽肿前列腺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前列腺炎,多表现为急性过程,发热、脓尿、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疼痛,症状进展快,可迅速发生尿潴留。但也可表现为慢性过程。直肠指诊腺体增大,有硬结如癌肿,短期内硬结生长较快,细针吸取细胞学检查是获得形态学诊断最有效的方法,可以鉴别各种类型的肉芽肿前列腺炎。组织学检查表现肉芽肿性反应,用激素、中药、胎盘组织液等试验性治疗,硬结能逐渐缩小。

6.%前列腺癌前列腺癌晚期可出现尿频、尿痛、排尿困难等症状,但患者常有消瘦、乏力、贫血、食欲不振等明显全身症状;直肠指诊前列腺坚硬如石,表面高低不平;血清碱性磷酸酶增高;前列腺液涂片或前列腺活检可发现癌细胞;超声检查可见腺体增大,边界回声不整齐或有缺损,内部光点不均匀,癌肿部分有较亮光点或光团;CT检查,当肿瘤局限于前列腺包膜内时,可发现前列腺形态不对称,在精囊和膀胱后壁间有一层很薄的组织间隙,这间隙消失可能是前列腺肿瘤向外浸润的早期特征。CT可以确定前列腺癌的浸润程度。

7.%耻骨骨炎临床上耻骨骨炎表现类似慢性前列腺炎。病人常有下腹、会阴等处的疼痛及尿频、尿痛等排尿不适症状,部分病人可出现尿流率下降。X线检查可帮助诊断。

耻骨骨炎X线特征为:①耻骨联合间隙增宽(>10mm);②耻骨阶梯征(双侧耻骨上支水平相差2mm以上);③耻骨联合边缘不规则,出现侵蚀和反应性骨硬化。

以上征象一项或一项以上阳性即可诊断为耻骨骨炎。耻骨骨炎的病因尚不清楚,有人认为与病变处长期慢性劳损有关,可能与感染、骨坏死、软骨下骨折和耻骨44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联合处长期的剪力作用有关,也可因骨盆手术、怀孕、骨变性、风湿病等而伴发。

七、前列腺疾病的治疗方法(一)西医的治疗方法及原则治疗前列腺炎的西药种类较多。①一般治疗药物:如维生素C、维生素E、能量合剂(ATP、肌苷、辅酶A)、电解质、液体等;②病因治疗用药:抗生素,如喹诺酮类的氧氟沙星等;头孢类的先锋IV、先锋V、先锋铋、菌必治等;大环内酯类的红霉素、螺旋霉素、四环素、强力霉素等等;磺胺类的复方新诺明等;青霉素类的青霉素、氨苄青霉素等。以及治疗霉菌的克霉唑、治疗滴虫的甲硝唑、治疗支原体的阿奇霉素等。③对症治疗用药:如治疗失眠的安定;治疗神经官能症的谷维素,治疗阳痿的万艾可(Viagra);镇痛用的颅通定、普鲁本辛;激素类药物如地塞米松、强的松等;经尿道滴注的硝酸银,局部封闭的利多卡因、普鲁卡因等。

运用西药治疗前列腺炎应掌握以下几个原则:①针对病因,有目的使用抗生素或其他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切忌盲目使用抗生素,或多种抗生素,不但不能有效地杀致治病微生物,还可以引起体内菌群失调,或二重感染,导致其他病变的发生。因此,在应用抗生素之前,都应该做前列腺液或终末尿细菌培养+药敏,做到有的放矢。如果前列腺液或终末尿细菌培养无菌生长,那么一般不用或小剂量、短疗程应用抗生素,起预防作用。②抗生素的应用要达到一定疗程,由于前列腺组织结构的特殊性,前列腺炎时,应用抗生素比一般尿路感染应用抗生素的时间适当延长,特别是慢性前列腺炎,往往是几种抗生素交替应用,如非淋菌性(支原体和衣原体感染)前列腺炎,使用抗生素时一般以4周为一疗程,否则难以达到根治。③在没有条件做细菌培养时,前列腺炎一般首选喹诺酮类抗生素,如诺氟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左氧氟沙星、洛美沙星等。④对症治疗,及时运用某些西药,减轻患者不适症状和心理负担,如出现失眠时,可适当应用镇静催眠药;出现会阴、腰骶疼痛较甚时,可应用解痉镇痛药;出现严重阳痿时,可适当应用阴茎勃起药物。⑤多种途径应用西药,根据不同的病情,可选择不同的用药途径,一般急性前列腺炎,以静脉给药为主;慢性前列腺炎,以口服给药为主,还可配合灌肠给药、会阴部电渗给药、局部注射给药等。

西药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是指发生在前列腺的急性炎症,引起急性前列腺炎的442前列腺疾病常见致病微生物有细菌、滴虫、霉菌、支原体、衣原体等。根据终末尿细菌培养,或直接涂片检查,可以了解具体的病因。如为细菌感染可用左氧氟沙星0.1克,静脉滴注,每日2次,连用7~10天。霉菌感染可用克霉唑口服或斯皮仁诺口服。

支原体或衣原体感染可选用阿奇霉素0.1克,静脉滴注,5~7天为一疗程,然后改为口服,继续2~3周。患者出现体温升高时,应配合输液,补充能量等治疗。

通过一定疗程的治疗,当患者症状消失,体征正常,小便常规检查均正常,仍需巩固治疗3~5天,约一周后行前列腺B超及前列腺按摩液化验,只能当这两项检查均正常时,方可确定急性前列腺炎已治愈。特别是前列腺液的常规化验,是判断前列腺炎是否痊愈的重要指标。临床医师往往容易忽视这一点,认为患者的自觉症状已消失,提问恢复正常,血、尿常规等检查均已恢复正常,急性前列腺炎就以治愈,这是不正确的。前列腺按摩不能进行得太早,一定要在症状体征消失,终末段小便常规化验均正常一周后才能进行前列腺按摩,否则容易引起炎症扩散。

如果前列腺液化验结果异常,则宜继续进行下一个疗程的治疗,尽量做到一次性完全治愈,避免转变成慢性前列腺炎。

西药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是男科中的一种疑难杂症,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目前西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仍以抗生素为主,同时配合其他药物辅助治疗。

西医治疗慢性前列腺炎时就注意以下几点:①切忌盲目应用抗生素。慢性前列腺炎是由急性前列腺炎治疗不彻底,或治疗不当,迁延所致。变成慢性后,其致病菌往往已不是急性期的致病菌,因此,不能简单地重复急性期所应用的抗生素,要在停止使用所有抗生素一周后,取前列腺液做细菌培养+药敏,根据检查结果选用合适的抗生素。否则,盲目地使用抗生素,不但致病菌没有被杀死,还会引起二重感染,使病情变得更加复杂难治。②抗生素的应用要达一定疗程。前列腺炎变成慢性阶段,一般都应用过多种抗生素,细菌等致病微生物对药物都产生了一定的耐药性,因此,在选用抗生素时,除选准药物外,还要达到一定疗程,一般使用抗生素以10天为一疗程。一个疗程结束后,停药一周,再取前列腺液做细菌培养,根据检查结果,再考虑应用何种抗生素。③如果前列腺细菌培养为无菌生长,则一般不提倡使用抗生素,或仅应用小剂量,短疗程的抗生素,预防感染。④根据患者病情,选用西药,对症处理。慢性前列腺炎发展到一定阶段,很容易引起阳痿、早泄、神经衰弱等症,这些并发症的发生,给患者身心健康造成较大影响,因此,可适当应用药物,对症处理。如应用安定、谷维素等治疗神经衰弱,应用万艾可(Viagra)等治疗阳痿(只能偶尔使用)等,患部疼痛较甚者,可适当使用镇痛药物如去痛片、颅痛定等。

44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二)中医民间疗法1.%中药汤剂疗法(1)中药对急性前列腺炎进行辨证施治?

急性前列腺炎发病比较快,其主要症状有尿频、尿急、尿痛、会阴部、肛门部胀痛,全身恶寒发热不,疲乏无力等。

如果同时还有尿道灼热刺痛,尿道口有白色分泌物流出,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者,可以辨证为膀胱湿热证,采用清热利湿法治疗,中药方剂可选用八正散加减,常用药物有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栀子10克、滑石20克、灯芯草6克、萆薢10克、瞿麦10克、萹蓄10克、大黄10克、金钱草20克、甘草5克。

如果出现寒战高热,周身酸痛、肉眼血尿,排尿困难或尿闭者,可以辨证为热毒瘀结证,采用清热解毒,排脓散结法治疗。中药方剂可选用五味消毒饮合透脓散加减,常用药物有银花20克、野菊花10克、蒲公英10克、紫花地丁10克、败酱草10克、皂角刺10克、生黄芪15克、王不留行10克、丹皮10克、生地10克、赤芍10克、甘草3克。

如果出现会阴、睾丸、附睾胀急疼痛,尿血或尿脓,尿道口灼痛,口苦口干,或面红耳赤,烦躁易怒,大便秘结者,可辨证为肝经湿热证。采用清热利湿泻肝的治法,中药方剂可选用龙胆泻肝汤加减。常用药物有:龙胆草6克、柴胡10克、栀子10克、黄芩10克、生地黄10克、丹皮10克、木通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延胡索10克、川楝子10克、蒲公英10克、甘草5克。

(2)中药对慢性前列腺炎进行辨证施治?

慢性前列腺炎常见的症状有腰骶、会阴、小腹、睾丸等部位胀痛不适,排尿不适,尿道口滴白,或阳痿、早泄等。

如果出现小便频急、尿道灼热刺痛,小便黄,尿末或大便时有白浊滴出,会阴、腰骶、睾丸有明显胀痛不适者,可辨证为湿热蕴结证。采用清热利湿的治法,中药方剂可选用少腹逐瘀汤加减。常用药物有:柴胡10克、元胡10克、川楝子10克、青皮10克、丹参20克、赤芍10克、桃仁10克、红花5克、蒲公英10克、败酱草15克、甘草5克。

如果出现尿末或大便时有白浊溢出,或者一有性冲动就有白浊流出,腰膝酸软,头晕眼花,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遗精频作,阴茎易于勃起,舌红口干者,可辨证为阴虚火旺证。采用补肾养阴,清热降火的治法。中药方剂可选用知柏地黄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知母10克、黄柏10克、生地15克、熟地10克、淮山药15克、山茱萸10克、泽泻10克、茯苓10克、丹皮10克、苡米20克、红藤444前列腺疾病10克、王不留行10克、甘草5克。

如果出现小便末溢流白浊,小便涩痛,小腹、睾丸、会阴坠胀隐痛不适,心烦失眠,腰膝酸软,或手足心热,或遗精滑精,或性功能减退,舌质红者,可辨证为阴虚湿热血瘀证,采用补肾祛瘀,利尿清热的治法。中药方剂可选用滋阴趋于汤加减。常用药物有:生地15克、黄柏10克、知母10克、旱莲草15克、泽兰10克、龟板10克、鳖甲10克、延胡10克、丹参20克、苡米20克、滑石20克、红藤15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甘草5克。

如果出现疲乏无力,稍遇劳累后即有白浊溢出,阳痿早泄,小腹冷痛,日久不愈,头晕耳鸣,腰膝酸软冷痛,小便清长者。可辨证为肾阳不足证。采用温补肾阳的治法。中药方剂可选用右归丸合金锁固精丸加减。常用药物有:鹿角霜10克、杜仲10克、菟丝子10克、枸杞子10在、熟地10克、山茱萸10克、芡实10克、沙苑蒺藜10克、煅龙骨15克、煅牡蛎10克、甘草5克。

以上列举的只是慢性前列腺炎的基本证型,具体到每一个病人的不同病情,往往要复杂得多,因为它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要灵活辨证,随症加减运用。

(3)中药对前列腺的传统方剂2.%萆薢化湿汤[组成]萆薢、薏苡仁、蒲公英、栀子、赤芍各15克,车前子、牡丹皮、黄柏、柴胡各10克,甘草6克。

遗精加苦参15克;小腹及会阴胀痛加川楝子、救必应、乳香、没药各10克;前列腺液有脓球加黄芪15~30克,当归10克;红细胞多或见血精加生蒲黄,小蓟、茅根各15克;睾丸痛加桔核15克,川楝子、乌药各10克;前列腺质硬有结节者,加夏枯草30克、红花10克,莪术、穿山甲各6克;头昏、腰酸胀、阳痿及性功能减退者,合二仙汤化裁。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服药期间每2周做前列腺按摩1次。

[功用]清热解毒、利湿。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53例,治愈(症状、体征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正常者)30例,好转(症状、体征好转,前列腺液检查结果,卵磷脂小体增加,白细胞、红细胞减少者)22例,无效(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前列腺液检查无变化者)1例。

3.%复方地虎汤[组成]地龙、虎杖、穿山甲、莱菔子各20克,木通、车前子各15克,黄芪30克,甘草10克。

阳痿者兼服五子衍宗丸;血精者加生地、茅根;遗精者加金樱子、芡实;滑精者加补骨脂、菟丝子、五味子;早泄者加锁阳,或兼服金锁固精丸;性功能低44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下者,阳虚加淫羊藿、巴戟天、肉苁蓉、莬丝子,阴虚加女贞子、王不留行;前列腺有硬性结节者加莪术、雷丸。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

[功用]清热利湿,通络散结。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232例,128例治愈(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每隔1月检查1次,连查3次正常,腺体变软,触痛消失),62例好转(主要症状消失,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在正常范围,或腺体局部有硬结),42例迁延(治疗过程中症状明显好转,停药后在诱因作用下出现反复,留有各种类型的性功能异常症状,或合并症尚未治愈。

4.%前列汤[组成]粉萆薢、莬丝子、牛膝、云茯苓、泽泻、车前子、台乌药、石菖蒲、马鞭草、甘草、沙苑子、益智仁、淮山药。

尿黄、尿道灼热疼痛者加碧玉散或合导赤散;小腹、会阴、睾丸胀痛明显者加川楝子、玄胡索、荔枝核;腰骶酸痛者加杜仲、川断;遗滑不止者加煅龙牡;性机能减退者加五味子、仙灵脾、黄精;口渴、便秘者加天花粉、生山栀;口渴、小便不利者加滋肾丸;会阴、睾丸坠胀明显者加补中益气丸;前列腺液中脓细胞多者加蒲公英、白花蛇舌草;前列腺液或精液中有红细胞者加女贞子、旱莲草;前列腺质地偏硬、高低不平或有结节者加三棱、莪术、鳖甲。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固肾导浊。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133例,痊愈(主要症状消失,肛门指检恢复正常,前列腺液连续2次以上镜检白细胞在10~20个之间/HP)42例,占31.6%;好转(主要症状减轻或消失,但肛门指检及前列腺液镜检无明显改善)36例,占27%;无效(主要症状、肛门指检及前列腺液镜检较治疗前均无明显好转)5例,占3.8%。治愈率为69.2%,总有效率为96.2%。疗程最短者10天,最长者1年半,平均疗程95天。

5.%活血治浊汤[组成]赤芍12克,丹皮12克,丹参12克,桃仁12克,红花9克,泽兰15克,王不留行15克,败酱草30克,蒲公英20克,黄柏12克,木香9克,牛膝15克,皂角刺9克,穿山甲15克,车前子9克,甘草8克。

伴有肾阴虚出现头晕耳鸣、失眠、多梦、遗精、五心烦热、盗汗、腰膝腿软、舌红少苔、脉细数者,加女贞子、龟板、枸杞子、柏子仁、酸枣仁、远志、五味子等;伴有肾阳虚出现畏寒、精神不振、自汗、乏力、阳痿、舌淡苔白、脉沉迟446前列腺疾病无力者,加杜仲、补骨脂、锁阳、菟丝子、肉苁蓉、巴戟天、桑寄生;气虚者,加党参、黄芪;肉眼血精者,加仙鹤草、大蓟、小蓟、白茅根。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辅以热水坐浴,1日2次,每次30分钟。

超短波理疗,每次15分钟,15次为1疗程。

[功用]活血化瘀,清热利湿。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110例,其中41例服药12~16剂后,症状明显减轻,继服30~50剂,症状消失。59例服药16~20剂症状开始减轻,继服40~70剂症状基本消失或显著减轻。以上100例中,3例肉眼血精均消失;4例不育症患者中,3例已生育。有效率91%。对100例有效者进行了直肠指诊与前列腺液检查,发现前列腺压痛明显减轻或基本消失,卵磷脂小体增加或基本恢复正常,红细胞消失或少于3×1012个/L,白细胞少于0.01×109个/L(均高倍视野)。

6.%清利理化汤[组成]川楝子、川牛膝、刘寄奴、桃仁、甘草、黄柏、小茴香各10克,苡仁、白芍各20克,败酱草30克,熟附子3克,瞿麦、玄胡各15克。

若小便灼痛甚者,去附子、小茴香加滑石;小腹及睾丸坠痛、气短神疲者,加党参、黄芪;阳痿、早泄、脉沉细者,合五子衍宗丸温养肾气;射精疼痛及血精排出者,去附子、小茴香,加生地、知母、茅根、炒蒲黄;前列腺体有结节者,加醋炒鳖甲、生鸡内金。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理气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34例,治愈(临床症状消失及实验室检查正常,并追访1年以上无复发)14例,好转(症状及体征减轻,实验室检查有改善)16例,无效(症状及实验室检查均无改善)4例。其中,服药30~50剂者10例,51~100剂者19例,100剂以上者5例。

7.%化浊饮[组成]公英、丹参各30克,黄柏、仙灵脾、橘荔核各12克,鹿角霜20克,牛膝15克,乳香、没药、枸杞子各10克,小茴香9克,六一散10克(包)。

膀胱刺激症状明显者加知母10克、苍术15克;疼痛剧烈者加元胡、皂角刺各15克;性机能减退者加鹿衔草30克、桑寄生15克。

[用法]每日1剂,连服40~60天,根据病情配合服用六味地黄丸。服药同时配合做前列腺按摩,每周2次,症状减轻后每周按摩1次,6周后可半月按摩1次。

[功用]补肾活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44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疗效]治疗30例。凡诸症消失,前列腺液检查红、白细胞消失,卵磷脂小体70%以上,有关功能恢复者,为治愈,共20例;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接近正常,红、白细胞在3个以下,卵磷脂小体在50%以上,有关功能好转者,为好转,共8例;症状改善不明显,前列腺液化验波动不定,功能无改善者,为无效,共2例。有效率达93.3%。

8.%萆薢化浊汤[组成]萆薢、木通、泽兰、肉苁蓉、生地、桃仁各12克,蒲公英、淫羊藿各20克,车前子、丹参、覆盆子各15克,红花10克。

尿道刺激征重者,加元胡、白茅根各12克;阳痿重用淫羊藿、肉苁蓉,加阳起石15克;血精加地榆、白茅根、小蓟;遗精、早泄加芡实12克、生龙牡各20克、金樱子15克;性功能低下加重淫羊藿、肉苁蓉、生地、覆盆子的用量。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同时早晚热水坐浴1次,每周行1次前列腺按摩。15天为1个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化瘀补肾。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26例,3个疗程内患者症状、体征消失,化验结果正常者,为痊愈,共16例,其中最短7天治愈,最长3个疗程;症状、体征消失,化验白细胞每高倍镜下大于10个,卵磷脂小体仍低于50%,但较治疗前明显好转者,为显效,共8例;症状、体征、化验改善不显著者,为无效,共2例。总有效率为92.8%。

9.%益蒲车苓汤[组成]益母草30克,蒲公英20克,土茯苓20克,车前子20克,瞿麦10克,玉米须20克,甘草梢5克,赤芍10克,皂角刺10克,乌药10克。

若热盛者加紫花地丁、龙胆草;湿邪偏重者加苡仁、萆薢;阴虚者加枸杞、生地;气阴两虚者去皂角刺,加黄芪、党参、白术。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连服1~2个月,待病情大减后,再以补肾固摄巩固疗效。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解毒。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35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前列腺触痛消失,前列腺液镜检脓细胞<5个/HP)22例,好转(症状和体征消失或减轻,前列腺液脓细胞减少)10例,无效(症状、体征和前列腺液检查均无改善者)3例。

10.%锦琥汤[组成]大黄(锦纹)、半夏各10~15克,琥珀5~10克。

[用法]将大黄、半夏水煎成200毫升,用100毫升冲服琥珀5~10克,1次448前列腺疾病服完,每日早晚各服1次。初用本方,药量从轻到重,因人而异。服用前3剂时,大黄用量10克,病人服药有轻度腹痛,不用停药,两日后腹痛可自行缓解。

[功用]清热活血化痰。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治疗34例,经服药1~2周治愈(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无压痛,中央沟存在。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10个/HP以下,卵磷脂小体明显增加,在70%以上)30例,好转(自觉症状消失,但前列腺液中白细胞数达不到正常标准范围,卵磷脂小体增加不明显)2例,无效(虽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基本无变化)2例。

11.%三法汤[组成]生地、熟地各15克,知母、黄柏、龙胆草、车前草、黑猪苓、川泽泻、全当归、桃仁、淮牛膝各9克,蜣螂3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补肾填精,清利湿热,活血化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10例,痊愈(症状消失,尿常规、前列腺液镜检正常)7例,占70%;好转(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尿常规趋于正常,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稍偏低,白细胞数及脓球较前减少)2例,占20%;无效(自觉症状、尿常规、前列腺液镜检均无明显改善)1例,占10%。服药少则50天,多则半年。

12.%二仙三炒汤[组成]芡实30克,金樱子30克,黄柏20克,苍术5克,牛膝10克。

小腹胀甚者加川楝子10克;尿急、尿痛者加竹叶10克、甘草梢10克、木通5克;遗精、早泄者加煅牡蛎30克、白莲须10克;头昏加太子参30克;不寐加合欢皮30克;关节疼痛者加防己10克。

[用法]每日1剂,加水500毫升,浓煎取汁250毫升,分两次温服,忌食辛辣肥甘。

[功用]补肾固涩,清热利湿。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53例,经治疗后,临床症状消失,直肠指检前列腺大小正常,无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正常(每一高倍视野白细胞<10个)者32例,占60.4%;临床症状消失,直肠指检前列腺较治疗前缩小,但仍大于正常,压痛明显减轻,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明显减少(每一高倍视野白细胞10±个)者9例,占17%;无效12例。总有效率为77.4%。服药最少15剂,最多47剂,平均服药29剂。

13.%六味地黄汤[组成]地黄、茯苓、丹皮、泽泻各9克,山药、山萸肉各12克。

44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膀胱湿热证明显者加萹蓄、瞿麦、车前草各15克;肾阳虚明显者重用地黄15克,加知母、黄柏各9克;肾阳虚明显者加附子9克、肉桂6克。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1月为1疗程。此外,服药同时每日热水坐浴1次。

[功用]滋补肾阴。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本组25例,经以上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检查无触痛,腺体质软、弹性正常,前列腺液镜检正常者为治愈,共13例,其中膀胱湿热8例,肾阳虚2例,肾阴虚3例;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检查无触痛,腺体质软、弹性正常,前列腺液镜检卵磷脂小体稍偏低、白细胞数较前减少者为好转,共7例,其中膀胱湿热1例,肾阳虚4例,肾阴虚2例;自觉症状、前列腺检查及前列腺液镜检均无改善者为无效,共5例,其中膀胱湿热2例,肾阴虚3例。本组有效病例,服药最多为3疗程,最少为1疗程,平均为1.8疗程。

14.%升清降浊汤[组成]柴胡8克,升麻6克,桔梗9克,茯苓10克,猪苓10克,泽泻10克,车前子10克,木通10克。

如辨证为湿热型,症见尿频、尿急、尿痛、排尿不适或灼热感,尿末有白色或浑浊分泌物滴出,会阴、腰骶部胀痛,睾丸坠胀,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加苍术10克、黄柏10克、金银花10克、蚕砂10克;如为瘀滞型,以会阴、小腹或阴囊部疼痛为主,小便淅漓不爽,血尿或血精或闭塞不通,舌质正常或有紫斑、苔色正常,脉弦紧或细涩者,加丹参12克、王不留行8克、赤芍6克、琥珀末5克、当归尾9克;如为肾虚型,症见腰酸腿软、头晕眼花、耳鸣、失眠、多梦、遗精、尿频、余沥不尽、舌质淡、脉细弱者,去车前子、木通、猪苓,加山萸肉10克、枸杞12克、菟丝子9克、覆盆子1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升清降浊。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本组43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在10个以下,无脓细胞,前列腺无触痛,有27例,占63%;有效:有关症状减轻,前列腺无改变,镜检白细胞在10个以下,无脓细胞,有13例,占30%;无效:临床症状仍在,直肠指诊前列腺仍肿胀触痛,前列腺液镜检白细胞仍在10个以上、少数脓细胞、卵磷脂小体减少,有3例,占7%。总有效率为93%。一般服药1~3周多可见效,2~4周疗效明显,其中有50%病人直肠指诊前列腺明显缩小。

15.%萆薢分清饮合菟丝子丸[组成]萆薢、菟丝子、石菖蒲、茯苓、山药、车前子、生草梢、黄柏、沙苑450前列腺疾病子、丹参、牡蛎等。

滴白多者重用萆薢,加五味子;腰酸加川断;少腹腹痛全金铃子散、乌药;肛门坠胀、面色少华加白芍,兼服补中益气丸;便溏国芡实、苡仁、鸡内金;便秘口渴加天花粉、麦冬、石斛;尿频、尿急、尿痛合导赤散;性功能减退合大补阴丸、黄精;前列腺液或精液中有红细胞,甚至血精者,合二至地黄汤;溲黄或前列腺液、精液中脓细胞多者,加荔枝草、蒲公英、黛滑石;卵磷脂消失或减少者加益智仁、远志、制首乌;症状消失或复查前列腺液、精液正常后,服五子衍宗丸、胚宝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温热,祛瘀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经治18例,临床症状全部消失,精液和前列腺液恢复正常。其中爱人怀孕者12例,女方正在妇科治疗者6例。服药最少20剂(2例),最多150剂(1例),一般在30~50剂间,平均在46剂。

16.%七寸金汤[组成]败酱草15克,蒲公英30克,七寸金(学名地耳草)30克,穿山甲15克,三棱10克,莪术10克,泽兰9克,王不留行10~12克,生黄芪30克。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湿热,祛淤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50例,其结果:临床症情控制(主要症状明显改善或基本消失,兼有前列腺液或按摩前列腺后尿常规镜检恢复正常,性功能有所恢复)者20例,显效(主要症状明显改善,B超或直肠指诊前列腺缩小,兼有前列腺液或按摩前列腺后尿常规化验白细胞减少,未见脓细胞)者19例,好转(症状或客观检查皆有所改善)者15例,无效(症状或检查未见明显改善)者6例。总有效率为88%。

17.%玄地阿胶汤[组成]玄参15克,生地15克,阿胶10克(烊),黄柏10克,蒲公英20克,紫草20克,车前子10克,乳香10克,没药10克。

气虚乏力者,加党参、黄芪;阳虚肢冷者,加附子、肉桂;大便燥结者,加大黄、元明粉;下腹胀甚者,加乌药、川楝子。

[用法]每日1剂,水煎服,忌食辛辣、肥、甘、酒、酸。

[功用]补肾活血,清利湿热。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86例,显效(临床症状消失,直肠指诊前列腺大小如常、无压痛,前列腺液检查,每一高倍视野白细胞<10个)46例,占53.47%;好转(临床45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症状大减,直肠指诊前列腺亦缩小,但仍大于正常,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较前明显减少,但仍高于正常)28例,占32.57%;无效(临床症状、前列腺指诊和前列腺液检查无明显改变)12例,占13.96%。总有效率为86%。

18.%前列腺Ⅱ号方[组成]地龙15~30克,王不留行20~30克,土茯苓15~20克,白花蛇舌草20~3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0克,黄柏6~10克,蒲公英10克,川芎10克,川断20克。

湿热重加萆薢;瘀血重加丹参、红花、桃仁,去黄柏、蒲公英;浊邪重,前列腺液常规有脓球者加萆薢、败酱草;气滞少腹会阴坠胀疼痛,去黄柏,加首乌、柴胡、倒提壶;阳痿加蜈蚣、蜂房,去黄柏、蒲公英;睾丸肿胀疼痛加龙胆草、荔枝核、桔核;肾阳虚去黄柏、蒲公英,加怀牛膝、巴戟、补骨脂;肾阴虚加知母、生地。

[用法]水煎服,每日1剂。

[功用]清热利湿,活血祛浊通络。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治疗44例,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恢复正常)8例,显效(临床症状明显减轻,前列腺液检查有好转)15例,(有效者临床症状减轻,前列腺液检查改变不明显)16例,无效(临床症状和前列腺液检查均无变化)5例。痊愈的8例中疗程最短者20天,最长者40天,病程均在1年以内。

无效者年龄均在45岁以上,病程均在2年以上。总有效率为89%。

(4)治疗前列腺炎常见的中草药有哪些?

治疗前列腺炎常见的中草药有:①清热利湿解毒药:黄柏、黄芩、龙胆草、银花、蚤休、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土茯苓、鱼腥草、败酱草、红藤、生地、丹皮、赤芍、车前子、萹蓄、滑石、茯苓、泽泻、苡米、半边莲;②理气活化瘀药:延胡、枳实、川楝子、青皮、木香、厚朴、乌药、丹参、泽兰、益母草、牛膝、桃仁、红花、乳香、没药、王不留行;③补肾药:鹿茸、补骨脂、巴戟天、淫羊藿、山茱萸、熟地、枸杞子、女贞子、旱莲草、龟板、鳖甲、杜仲;④其他类药:金樱子、芡实、柴胡、远志、合欢、夜交藤、柏子仁、酸枣仁等,前列腺炎常用清热利湿解毒药物;慢性前列腺炎常根据不同病人的具体情况分别或同时选用上述4类药物。现将其中最常用的举例说明其功效和用法:黄柏功效:清热燥湿,解毒疗疮,泻火除蒸。应用:急性前列腺炎时小便灼热刺痛,单用有效,亦可与车前子、川牛膝等配伍。慢性前列腺炎阴虚火旺证,症见尿道灼热,口干欲饮、五心烦热者,常与山茱萸、知母、丹皮等配伍使用。

龙胆草功效:清热燥湿,泻肝火。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或慢452前列腺疾病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期。

蚤休功效:清热解毒,消肿止痛。应用:用于急性前列腺炎疼痛较甚,或合并睾丸炎等,或伴寒战高热者。

紫花地丁功效:清热解毒。应用:常用于急性前列腺炎肿痛较甚时。

蒲公英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应用:常用于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单用蒲公英鲜品煎水服亦有良好疗效。

野菊花功效:清热解毒。应用:常用于急性前列腺炎会阴胀痛剧烈者,煎水保留灌肠或做成栓剂塞肛门内治疗急、慢性前列腺炎亦有效。

土茯苓功效:清热解毒,除湿。应用:对前列腺炎合并梅毒者疗效明显。

与蒲公英、野菊花等配合煎水保留灌肠治疗急、慢性前列腺炎疗效较好。

鱼腥草功效:清热解毒通淋。应用:常用于治疗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单用鲜品煎水服疗效亦佳。

败酱草功效:清热解毒,祛瘀止痛。应用:常用于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睾丸、会阴部胀痛明显者。

丹皮功效:清热凉血,活血散瘀。应用:常用于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症见发热口干,睾丸、会阴等部位胀痛明显者。

赤芍功效:清热凉血,祛瘀止痛。应用:主要用于急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症见发热口干,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较甚者;亦可用于慢性前列腺炎腰骶、会阴等部位疼痛明显者。

车前子功效:清热利尿通淋。应用:适用于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小便淋漓涩痛者。

萹蓄功效:清热利尿通淋。应用:适用于急性前列腺炎和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小便淋漓涩痛者。

茯苓功效:利水渗湿,健脾补中,宁心安神。应用:适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兼见心脾两虚之证,如小便不利,不欲饮食,夜寐多梦等。

泽泻功效:利水渗湿泄热。应用:适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症见小便滴沥涩痛者。

苡米功效:利水渗湿,清热排脓,健脾止泻。应用:适用于急性前列腺炎、前列腺脓肿、慢性前列腺炎症见小便不畅,不欲饮食或食不消化者。

半边莲功效:利水消肿,清热解毒。应用:适用于急性前列腺炎或前列腺脓肿症见小便不利者。

延胡索功效:活血、行气、止痛。应用:适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兼见睾丸、会阴、腰骶等部位胀痛较甚者。

45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枳实功效:行气消痰,散结消痞。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兼见腹部胀满疼痛,睾丸、小腹、会阴等部位胀痛不适者。

川楝子功效:行气止痛,杀虫。应用:适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兼见胸胁、少腹、睾丸等处胀痛不适者。

木香功效:行气之血。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兼见少腹、会阴、睾丸等处胀痛者。

丹参功效:活血祛瘀,凉血消痛,除烦安神。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症见睾丸、会阴、少腹等刺痛或涨痛者。

益母草功效:活血祛瘀,解毒利尿。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或慢性前列腺炎急性发作时,兼见腰骶、会阴、睾丸等部位胀痛或刺痛者。

牛膝功效:活血祛瘀,补肝肾,痛淋涩。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日久,气滞血瘀,肝肾不足,症见会阴、腰骶胀痛或刺痛,或腰膝酸软,小便不爽者。

桃仁功效:活血祛瘀,润肠通便。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气血淤滞较严重时,兼见少腹、会阴、睾丸等处胀痛或刺痛着。

乳香功效:活血消肿、生肌。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气血运行不畅,兼见少腹、会阴、睾丸等处胀痛或刺痛着。

没药功效:活血消肿、生肌。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气血运行不畅,兼见少腹、会阴、睾丸等处胀痛或刺痛着。

王不留行功效:活血通经,利尿。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症见腰骶、会阴、少腹等处疼痛不适,小便不爽者。

巴戟天功效:补肾阳,强筋骨。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日久,肾阳不足,症见腰膝酸软无力,喜暖畏寒者。

淫羊藿功效:壮肾补养。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日久,症见腰膝酸软,阳痿、早泄、尿频、遗精者。

山茱萸功效:补益肝肾,收敛固涩。应用:本品既能补肾阳,又能补肾阴。

凡慢性前列腺炎兼有肝肾两虚之症,如腰膝酸软、头晕耳鸣、阳痿遗精等,均可应用。

熟地功效:补血,滋阴。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日久,症见潮热盗汗,口干欲饮,头晕耳鸣,遗精早泄等。

龟板功效:滋阴潜阳,补肾健骨。应用:适用于慢性前列腺炎病程日久,症见腰膝酸软,潮热盗汗,遗精早泄等。

454前列腺疾病(三)丸剂疗法(1)前列腺丸[组成]鱼腥草、凤尾草、土茯苓、车前草、丹参、益母草各15克,萆薢、川楝子、莪术、肉苁蓉各12克,漏芦、丹皮、女贞子、麦冬各10克,生甘草8克。

[用法]水煎浓缩后制丸(或片),每丸含生药量1.4克。每次8丸,日服3次。肾阳虚加腹金匮肾气丸,每次1丸,每日2次;肾阴虚加服麦味地黄丸或六味地黄丸,每次1丸,每日2次。连续服药1个月为1疗程,停药一周,继续第2疗程。

[功用]清热利湿,补肾行气活血。主治慢性前列腺炎。

[疗效]共治疗50例,结果痊愈(临床症状消失,前列腺局部检查正常,腺液常规连续两次化验正常,追踪一年未复发者)14例,显效(症状好转,前列腺局部检查基本正常,腺液常规检查卵磷脂小体仍减少,而白血球在10个以下)19例,进步(症状好转,前列腺局部检查不正常,腺液常规检查有进步但不正常)15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6%。其中21例症状消失,腺液连续两次化验正常者,治疗时间最长7个月,最短1个月,平均75.8天;一年后复发率为26.3%。

(2)前列康丸[组成]丹参、泽兰、赤芍、桃仁泥、红花、王不留行、败酱草、白芷、乳香、川楝子、青皮、小茴香各9克。

[加减]气滞,加香附、木香;虚寒,加乌药、益智仁、巴戟天;淤热,加蒲公英;正虚,加黄芪、党参、当归、首乌;湿热,加滑石、萹蓄、瞿麦、赤小豆;肾虚,加仙灵脾、巴戟天、肉苁蓉、女贞子。

[用法]上药共研细末,炼蜜为丸,每丸重9克,一次2丸,每日2次。或作水煎剂服用。[功用]活血化淤,理气解毒。治疗淤血凝结、脉络阻滞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病程较长,会阴、少腹疼痛,前列腺腺体质韧而缩小,前列腺液不易取出或检查见有成堆脓细胞,舌有瘀点,脉涩者。

(3)菟丝子丸[组成]菟丝子丸120克,茯苓、山药、沙苑子、车前子、远志各60克,牡蛎30克,石斛120克。

[用法]上药为末,用石斛熬膏,炼蜜为丸。每次6克,每日2次,开水送下。亦可作汤剂,用量按原方比例酌减。

[功用]补肾涩精。治疗肾精不固所致的慢性前列腺炎,症见病程较长,终末尿滴白,尿道口时有黏液溢出,小便余沥不尽,腰酸梦遗,潮热盗汗,性欲减退,45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舌红少苔,脉沉细,前列腺液中卵磷脂小体明显减少者。

(四)体针疗法疗法一[取穴]关元、中极、太溪、太冲、会阴。

[针法]均采取平补平泻法,得气后留针。关元、太溪各加灸3壮,中极使针感向下放射,会阴处点穴按摩并与艾条灸交替进行15~30分钟,隔日1次。

[疗效]共治疗44例,治愈37例,无效7例。治疗最少13次,最多44次。

其中1例随访13年,14例随访10年,疗效巩固。

疗法二[取穴]会阳、肾俞。

[针法]采用泻法,重刺激,不留针。会阳穴用26号4寸毫针,直刺2~3寸深,当患者的会阴部出现酸胀感时,提插3~5次后出针,不留针。肾俞穴用28号2寸针,斜向脊椎方向刺入1寸左右,待局部有酸胀感时出针,不留针。每日或隔日针刺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治疗102例,经治疗后自觉症状消失,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10个以下,卵磷脂小体75%以上,被评为治愈者47例(46.1%);自觉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较前减少2/3以上,卵磷脂小体在50~70%之间,被评为显效者20例(19.6%);自觉症状大部分消失,前列腺液常规检查白细胞数较前减少,卵磷脂小体较治疗前增多,被评为好转者19例(18.6%);症状无变化,或症状虽有改善但前列腺液常规化验无变化,被评为无效者16例(15.7%)疗法三[取穴]经外前列腺炎特定穴(待定名,位于会阴穴到肛门的中点)[针法]采用泻法,留针。用28号3~4寸毫针,直刺1.5寸深,待得气后小幅度提插2~3次,间或捻转,留针约20分钟出针。每日1次,10次为1疗程。

[疗效]共治疗30例,治愈(症状消失,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以下,卵磷脂小体++以上)9例,显效(症状基本消失,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卵磷脂小体++)15例,好转(症状减轻,前列腺液检查:白细胞较治疗前减少,卵磷脂小体+)3例,无效(症状和化验前后无变化)3例。

疗法四[取穴](1)常用穴:中极、太冲、会阴、太溪。

(2)备用穴:①大椎、尺泽、合谷;②次髎、天枢、足三里;③秩边、三阴456前列腺疾病交;④肾俞、关元⑤膀胱俞、阴陵泉、行间。

[针法]常用穴每次取2~3穴,备用穴配1组,5组轮用。中极、关元,深刺,使针感向会阴部放射;次髎,宜刺入髎孔,深进针,使会阴及小腹部有针感;余穴得气后,均采取平补平泻手法,留针20分钟。关元、太溪针后,各加炙黄豆大艾炷3壮,为无疤痕着肤炙法。会阴穴采取点穴按摩和艾条悬炙交替进行,每次约15~30分钟。针灸每日或隔日1次,20次为1疗程。满1疗程后,停针灸1周,再继续针灸。

[疗效]共治疗91例,类似前述标准评判,痊愈66例(72.5%),有效15例(16.4%),无效10例(11.1%),总有效率为88.9%。

(五)穴位埋线疗法疗法一[取穴]①肾俞、关元、太溪;②三阴交、膀胱俞、中极。

[用法]用注线法。用12号腰穿针装入1~2号肠线1厘米,局部消毒麻醉后,在背俞穴直刺3厘米,使腰骶部出现酸胀感;腹部穴用斜刺,从穴位上方1厘米处向下斜刺进入穴下肌层;三阴交向上斜刺2厘米,如能使酸胀感向上传导为佳;太溪向上平刺入皮下1.5厘米,然后推入肠线,退出针具,外盖胶布。每次选穴1组,20天1次。

疗法二[取穴]敏感穴位。血尿配血海;遗精加遗精(脐下三寸旁开1寸);肾阴虚加大赫、志室;下元虚惫加关元。

本病敏感穴位多分布于腰、骶、小腹及下肢部的足太阳、任、督脉及足少阴、足太阴、足厥阴经等经脉上,常见结节或泡状软性物、压痛及按压舒适感等敏感反应。其常见的敏感穴位有:任脉之气海、关元、中极、曲骨;督脉之命门、腰阳关;足太阳经之膀胱俞、肾俞、大肠俞、八髎、志室、关元俞;足太阴经之阴陵泉、三阴交、血海;足厥阴经之太冲、曲泉;足少阴经之太溪、大赫、阴谷、气穴;足阳明经之归来、水道、足三里。

[用法]在有关经络进行探测,选出腰骶和小腹部敏感穴位各1~2个、下肢穴1个进行埋线。腰及下肢穴用注线法,根据穴位情况刺入2~4厘米,注入2号肠线1~2厘米。腹部穴用穿线法,从穴位上1.5厘米穿入,下1.5厘米处穿出,埋入1号肠线2厘米。20天1次。

457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六)推拿按摩疗法疗法一腰骶部以滚法或按揉法施术3分钟;肾俞、膀胱俞、八髎及长强各穴点按1分钟,以酸胀为度;以一指禅推中极、气海各3分钟;双手叠掌顺时针摩气海穴周围5分钟,手法柔和有渗透力,以下下腹部温暖舒适为度,再用右手掌面顺时针边摩边震关元处约5分钟,摩法频率120次/分,震法频率600次/分左右。接着术者以两手拇指分别按于气海穴,嘱病人做深呼吸,呼气时稍用力往下按,吸气时随之轻轻上提,但拇指掌面不可离开施术部位。第5次患者呼气到极限时,术者突然提起两手拇指,使患者腹部随之向外反弹,共做5~10遍。然后以右手的掌面用疏法从神阙、气海、关元穴顺着往下疏,共做3~5遍。点按左右上巨虚穴1分钟,以拇指或中指点按下肢穴位各1分钟。术毕。以上手法治疗,隔日1次,每次30~35分钟,15次为1疗程。同时教患者练习大雁六十四式,每天早晨锻炼1次。

本法用于慢性前列腺炎。治疗期间忌饮酒及食葱、辣椒、韭菜等辛辣食物,节制房事。

疗法二取凡士林适量涂中极穴,作顺时针按摩100次。每日2~3次。用治前列腺炎,有效。

疗法三1.%基本手法(1)患者俯卧,医者立其旁,以双掌按揉并戳擦尾骶部,以热为度。

(2)以双手拇指点按八髎穴3~5分钟,然后以掌指或虚掌叩击该部1分钟。

(3)患者仰卧,医者单掌或双掌相叠置关元穴上按揉、摩动至耻骨处,反复3~5分钟。

(4)双掌置患者脐旁,同时斜向耻骨部推擦,以热为度。

(5))以指按揉阴陵泉、三阴交穴各1分钟。

2.%随症加减(1))湿热下注型:症见尿频色赤、尿痛,以及腰骶部、会阴区和大腿内侧不适等。基本手法再加:①单掌推擦大腿内侧,自上向下,以热为度。②按揉三阴交、太冲、阴陵泉穴各1分钟。③搓擦腹股沟处1分钟。

(2)肾气亏虚型:症见小便淋漓不尽、下腰部酸痛、小腹及会阴坠胀等。基本手法再加:①单掌推擦大腿内侧,自下而上,以热为度。②横擦命门穴处,以热为度。③按揉足三里、太溪穴各1分钟。④搓擦涌泉穴1~3分钟。⑤按揉会阴458前列腺疾病部1分钟。

(七)自我按摩疗法1.%摩涌泉本法见载于《修龄要旨》。取平坐或单盘(即以一脚置于另一腿上盘坐)式均可,双手搓摩至热,然后一手握持足趾,另一手旋摩涌泉穴,不计数目,以热为度,将足趾略略转动,左右足心更手握擦旋摩。本法有固肾培元、祛湿降火等功效。

2.%摩肾俞本法见载于《修龄要旨》。临卧时坐于床,垂手解衣,略作吐纳闭息,舌抵上腭,目视顶门,提缩肝门数十次;然后两掌贴于肾俞穴,中指正对命门穴,作环形摩擦一百二十次。在摩擦肾俞时,配合意守命门,生精固阳功效尤佳。

3.%兜肾囊《金丹秘诀》曰:一擦一兜,左右换手,九九之功,真阳不走。“戌亥二时,阴旺阳衰之候,一手兜外肾,一手擦脐下,左右换手,各八十一,半月精固,久而弥佳”(《勿药元诠》),本法即“兜肾囊”法。练习时约在19~23时(即戌亥之时),盘膝端坐,解衣调息。先将双掌搓至极热,然后左手兜起阴囊,稍向上用力;右手按摩脐下气海、关元部位,兜擦九九八十一次,再左右手互换兜擦八十一次。本法具有补肾固元、壮阳生精作用。长年不辍,可改善和增强睾丸生理机能,强壮性机能和防止性功能衰退。如在兜擦时出现阴茎勃起,可凝神于脐中,闭口咬牙,舌抵上腭,提撮肛门,存想气由会阴。尾闾而上,至巅顶,过泥丸,下至双目间,意守片刻,叩齿咽津,送入中丹田,即可使阴茎颓软。

在古代兜肾囊功法的基础上,后世又发展形成了诸多刺激阴囊、阴茎的方法,如提阳根(一手揉丹田、关元,一手握固阴茎,向上下左右各提拉数十次)、搓揉睾丸(先以两手食指、中指轻托同侧睾丸,拇指置其上,双向轻揉,以睾丸微觉酸胀为度。然后一手将阴茎上提并安置于脐下,另一手掌心揉擦阴囊根部,在揉擦时以掌根将囊丸上推,以轻揉的手法揉擦上推至微微发热为度。再左右换手,推揉方法同前)等,均有一定的生精固肾和强阳复壮功效。

4.%提肾功法提肾功是按摩与呼吸吐纳等方法相结合的一种保健强壮方法,适合于防治阳痿、阴冷、遗精滑泄、月经失调等病。先取坐位,两手指对搓至热,按揉中脘、神阙、气海、关元穴,再双掌搓热相叠,由中脘从下往上推擦至关元,再分揉两侧肾俞,然后两手虎口朝下,以全掌自京门往会阳穴,均以透热为度。再根据体459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质情况,取站式或卧式均可,双目微闭,舌抵上腭,清神定虑,以腹式呼吸吐纳数遍,意守会阴部(男意守睾丸至肛门处,女意守阴道至肛门处)片刻,即可于吸气时收复、撮肛、上提会阴部,稍稍闭气,如忍小便状,随后缓缓吐气的同时松腹、放松肛门及会阴部。一收一松、一提一放为一遍,可做6~12遍。功收时可逐渐放松意念,缓缓睁目,叩齿咽津,同时两手搓热摩熨脸面、脐腹、腰胁,微动四肢,即可随意活动。一般每天可练习1~2次,饭后半小时内禁止练功。

(八)灌肠疗法(1)疗法简介灌肠疗法是以中药药液或掺入散剂灌肠以治疗疾病的一种方法。

灌肠疗法起源较早,早在汉代张仲景《伤寒论》中就有用猪胆汁灌肠治疗便秘的记载。至近代,灌肠疗法发展比较迅速,应用于很多局部及全身性疾病取得较好疗效。如用以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尿毒症、麻痹性肠梗阻及支气管哮喘等。

通过实践证实,本疗法不仅可治疗结肠、直肠的局部病变,而且可以通过肠黏膜吸收治疗全身性疾病。其方法简便,吸收迅速,作用较快,还可以避免某些药物对胃黏膜的不良刺激。

(2)临床应用疗法一[药物]赤芍、丹参各30克,蒲公英15克,桂枝9克,黄柏9克[用法]上药浓煎100毫升,约30℃~40℃,每晚保留灌肠。

[功用]用于慢性前列腺炎。

疗法二[药物]金银花15克,野菊花15克,蒲公英15克,紫花地丁15克,紫背天葵子6克[用法]上药水煎去渣,保留灌肠100毫克,每日1次。

[功用]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

疗法三[药物]桃仁12克,大黄20克,赤芍20克,丹参30克,土茯苓30克。

[用法]水煎浓缩至60~120毫升,保留灌肠,每日2次。

[功用]用于急、慢性前列腺炎。

疗法四[药物]大黄、红花、川椒各20克,丹皮、王不留行、白头翁、野菊花各30克,黄柏40克。

460前列腺疾病[用法]上药水煎2次,合并2次煎液,过滤浓缩至500毫升。每次100毫升,每日一次保留灌肠。药温在39℃~41℃。

[功用]用于慢性前列腺炎。

疗法五[药物]蒲公英50克,败酱草50克,土茯苓30克,当归20克,元胡25克,王不留行50克,赤芍25克,炮甲珠10克,木香10克,丹皮15克,仙灵脾30克,枸杞子50克,仙茅20克。

[用法]上药加水适量,水煎两遍,每遍虑出药液各100毫升,混合后用纱布过滤备用。用时将药液稍加温,用100毫升注射器抽药液100毫升,安上导尿管,前端沾润滑剂,插入肛门5~8厘米,将药液注入直肠。注药后嘱患者收缩肛门30次,胸膝卧位15~30分钟,1日2次。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疗法六[药物]金银花30克,野菊花25克,重楼25克,红花20克,三棱25克,桃仁25克,大黄30克。

[用法]每晚入睡前1剂,水煮。用200毫升的药液保留灌肠,每日灌肠1次,15次为1疗程,每个疗程间歇3天。亦可配合中药进行治疗。

[功用]用于慢性前列腺炎。

疗法七[药物]半枝莲、白花蛇舌草、黄柏、土茯苓、红藤各30克。

[用法]上药共水煎成150~200毫升,每晚睡前温热灌肠(35℃~40℃),灌肠后慢行或站立30~60分钟,然后平卧保留。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疗法八[药物]地龙15克,虎杖30克,木通10克,车前子15克,黄芪10克,穿山甲10克,丹参20克,女贞子10克,乌药10克,王不留行10,金樱子10克,甘草6克。

[用法]将上面药物按常规煎药煎两遍,将两次药汁去渣混合,浓缩至100毫升,备用。病人膝胸卧位,将10号导尿管前端(涂液体石蜡油做润滑剂)插入肛门内10厘米左右。用100厘米注射器吸取药液,药温在39℃~40℃之间,连接导尿管,缓慢注入肛门内,2分钟左右拔出导尿管。嘱病人做提肛运动30次,卧床休息1~2小时,每日灌注1次,15次为1疗程。

[功用]用于慢性前列腺炎。

461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疗法九[药物]水蛭6克,六一散20克,知母10克,瞿麦15克,黄柏10克,大黄10克,虻虫9克,桃仁16克。

[用法]若患者病程较久者加山萸肉10克、山药15克、生熟地各10克、丹参10克、黄芪10克、赤芍10克、肉桂9克。善后可用桃仁12克、大黄20克、赤芍20克、丹参30克、黄芪30克,水煎浓缩至60毫升,一日2次,低压保留灌肠。药温30℃左右,一般连用1周。

[功用]用于慢性前列腺炎。

(九)熏洗疗法(1)疗法简介熏洗疗法是利用药物煎汤的热蒸气熏蒸患处,待温后以药液淋洗局部的一种治疗方法。它是借助药力和热力,通过皮肤黏膜作用于肌体,促使腠理疏通,脉络调和,气血流畅。药淮的淋洗又能使疮口洁净,祛除毒邪,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本疗法起源甚早。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五十二病方》中已载有熏洗方8首。

张仲景《金匮要略》曰:“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熏洗之。”晋代葛洪《肘后备急方》有“渍之”、“淋洗”的论述。唐代《千金翼方》、《外台秘要》中,熏洗疗法已推广应用于痈疽、隐疹等十余种疾病。宋代《太平圣惠方》有熏洗方163首,其中眼科24首,阴疮、阴部湿疹24首,扭伤骨折11首。金元时期张子和把熏洗疗法列为治病之大法。齐德元《外科精义》著有“溻渍疮肿法”专论:“疮肿初生,经一二日不退,即须用汤水淋射之,其在四肢者溻渍之,其在腰腹背者淋射之……稍凉,则急令再换,慎勿冷用。”明代《外科正宗》、《证治准绳》、《景岳全书》、《外科启玄》、《奇效神书》等著作中都有所阐述。清代吴尚先将熏洗分为熏洗、蒸洗、淋法、坐浴和烫熨等法。本疗法主要是通过温热药液熏蒸洗浴的方法来治疗疾病,有别于熏蒸疗法单纯用药液的热蒸气熏蒸治疗疾病。

(2)临床应用疗法一[药物]龙胆草、黑山栀、黄芩、萆薢、黄柏、生地、土茯苓、车前草各12克。

[用法]水煎后熏洗会阴部,每日2次。

疗法二[药物]红花10克,银花15克,蒲公英、车前草各30克,粉萆薢18克。

462前列腺疾病[用法]上药水煎,坐浴熏洗。每次30分钟,每日1次。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疗法三[药物]野菊花、苦参、马齿苋、败酱草各30克,延胡索15克,当归12克,槟榔10克。

[用法]加水煎成1000~2000毫升,熏洗坐浴30分钟,每晚一次。

[功用]前列腺炎。

疗法四[药物]白附子、黄丹、羌活、独活、白癣皮、蛇床子、轻粉、花粉、山栀、枯矾、云矾、川乌、草乌、甘松、木通各6克,狼毒、地骨皮、木贼、艾叶、红花、生半夏各10克,花椒15克,大皂角60克(火煨),料姜石120克。

[用法]以上各药共研细末,水煎后先熏后坐浴,或装入布袋中蒸热敷于会阴部。

[功用]用于湿热蕴结的前列腺炎。

疗法五[药物]黄柏、败酱草各15克,公英30克,滑石、泽泻、萆薢、苍术各10克,牛膝20克。

[用法]水煎熏洗坐浴,每日2次。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疗法六[药物]王不留行、红花、蒲黄、当归、乌药、青皮、黄柏各10克,牛膝、鳖甲各30克,赤芍、桃仁各15克,公英20克。

[用法]上药加水5000毫升,煎后取液,坐浴,并可内服一部分。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疗法七[药物]黄柏、知母、茯苓、泽泻、丹皮各10克,生地、女贞子各20克,牛膝15克,山药30克。挟湿热者加公英、滑石;血尿加白茅根、大小蓟等。

[用法]水煎,坐浴,并内服。

[功用]用于前列腺炎。

注意事项(1)药物煎煮加水要适量,太多则浓度降低。蒸煮时间据药物性质而定,芳香性药物一般煮沸10~15分钟,块状和根茎类药物则须煮沸30分钟。

(2)应用时药液温度要适宜,防止烫伤皮肤。

463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3)熏洗后要用干毛巾擦干患部,并注意避风和保暖。

(4)妇女经和妊娠期不宜坐浴和熏洗阴部。

(5)熏洗药不可内服。

464参考文献参考文献1.%张俊龙、肖飞主编《百病中医独特疗法小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6年6月第1版。

2.%何清湖总主编《吃治百病系列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2月第1版。

3.%黄立坤总主编《黄立坤教授与您话健康系列丛书》第二集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年9月第1版。

4.%赵翎延编著《偏方妙用治大病》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年5月第1版。

5.%王彩頣主编《灵验民间效方治病不求医》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年10月第1版。

6.%刘谦民主编《患者身边的医生系列丛书》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年1月第1版。

7.%刘峰编著:《偏方与验方临床应用体会》,广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75年。

8.%戴天章著、李顺保校注:《瘟疫明辨》,学苑出版社,2003年9.赖文等:《东汉末建安大疫考———兼论仲景是世界上第一部流行性感冒研究专著》,载《上海中医药杂志》1998;(8):210.%李顺保编著:《伤寒论版本大全·宋本伤寒论》,学苑出版社,2000年。

11.%周杨俊:《温热暑疫全书》第79页,上海中医学院出版社,1993年,12.%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九上,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年。

13.%王焘:《外台秘要》,人民卫生出版社,1957年。

14.%王雪苔:《脏腑用药法》校注考证,人民军医出版社,2008年。

15.%郑钦安:《医法圆通》第241页,巴蜀书社,1991年。

16.%郑钦安:《医法圆通》第247页、242页,巴蜀书社,1991年。

17.%瞿昙悉达:《开元占经》,岳麓书社,1994年。

18.%王好古:《此事难知》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年。

19.%秦伯未:《谦斋医学讲稿》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78年。

465顽顽病偏方显奇效病偏方显奇效20.%唐容川:《血证论》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

21.%张璐:《张氏医通》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63年。

22.%柴文举:《百病家庭良方》学苑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23.%钱俊华:《中医鼻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4年8月第1版。

24.%杨光:《百病中医针灸推拿高效疗法》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1月第1版。

25.%胡熙明主编:《中国中医秘方大全》(上、中、下)文汇出版社,1989年10月第1版。

26.%范思行:《家用药物外敷治病小窍门》中国中医学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7.%柴文举:《药浴妙法治百病》海洋出版社,1993年12月第一版28.%张尊祥:《穴位用药》人民军医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29.%盖国忠:《药枕治百病》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年3月第1版。

30.%杨思树:《百病中医药茶疗法》学苑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31.%高树中:《中医脐疗大全》济南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32.%刘玉兰:《千家食疗妙方》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年5月第1版。

33.%欧英钦:《中国饮食补疗大全》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年4月第1版。

34.%雷正一:《常见的中成药治疗》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年1月第1版。

35.%吴阶平等,《黄家驷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6年。

36.%李彪等,《实用男科临床手册》,第1版,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1995年。

37.%李彪等,《男科证治指南》,第1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

38.%朱文锋,《中医诊断与鉴别诊断》,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年。

39.%卢存国,《前列腺疾病105问》,第1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8年。

40.%李超等,《前列腺病防治270问》,第一版,北京,金盾出版社,1997年。

41.%裘法祖,《外科学》,第4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年。

42.%王光超,《皮肤性病学》,第3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年。

43.%城都中医学院,《中药学》,第2版,上海:上海科技出版社,1990年。

44.%贺菊乔等,《实用外科手册》,第2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2001年。

45.%朱晓明等,《实用皮肤性病手册》,第1版,湖南: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5年。

46.%裘沛然主编,《中国中医独特疗法大全》文汇出版社,1991年3月第1版。

47.%麻仲学主编,《中国医学疗法大全》山东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年8月第1版。

466参考文献48.%苗彦霞等,《水针疗法》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年12月第1版。

49.%谭德福等,《中国实用刺血疗法》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重庆分社,1990年4月第1版。

50.%温木生等,《实用穴位埋线疗法》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1年12月第1版。

51.%陈贵廷等,《百病中医按摩疗法》学苑出版社,1991年6月第1版。

52.%张仁,《难病针灸》人民卫生出版社,1991年1月第1版。

53.%韩建涛等,《家用拔罐治病小窍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8月第1版。

54.%王营生等,《百病中医气功疗法》学苑出版社,1991年10月第1版。

55.%阎国杰等,《家用药物贴脐治病小窍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56.%刘静宇等,《家用灸法治病小窍门》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3年9月第1版。

467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很老很老的药酒方

酒,素有“百药之长”之称,是一种良好的有机溶剂,如果将强身健体的中药与酒“溶”于一体,制成药酒,可以最大限度地浸出药物中的有效成分,具有一定的保健效果。酒一旦进入体内,可以直接通过消化道的黏膜,进入血液,扩散到全身。而其他口服药如药片、药丸、药汤之类,都要经过物理的和化学的消化过程,改变化学结构,才能被吸收而进入血液。所以,药酒相对于其他养生疗疾的方法来说,起效更快,尤其是对药物中有效成分迅速地最大限度地吸收,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发挥治疗作用,所以养生保健不妨试试药酒。《很老很老的药酒方》一书就是为了让人们更好地利用药酒养生防病疗疾而作,收录了我国历代医药典籍中百余首特效药酒良方,用最简单、最精确的方法,告诉您养生药酒的用法,帮您在品赏佳酿的愉悦中防治疾病,益寿延年。
已完结,累计9万字 | 最近更新:“却老酒”顾名思义,常饮可却老延年

第一章 药酒——老祖宗创造的养生大智慧

书名:
很老很老的药酒方
作者:
吴非
本章字数:
145

药酒是防病保健的重要方法。自古以来,药酒就很被人们推崇和有效研发利用的。并且在制作、营养功效研究等方面有了很好地掌握。所以对于一个初学用药酒来防病保健的人,就需要从头认真学习,了解老祖宗创造的养生大智慧,酿好属于你和家人的那瓶最对症的药酒,则会给自己和家人带来安康。所以本章很值得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