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书名:
管理信息系统
作者:
甘霖,刘满成主编
本章字数:
11072
更新时间:
2023-09-25 12:30:58

电子商务在全世界信息技术行业领先的公司中,已经成为主体方式;在整个信息技术行业中,已经成为主流方式;在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中,已经成为主导方式。电子商务是当前信息化的重点,是各国和各大公司争夺的焦点,因此我们必须采取果断措施。

二、中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方针和原则

1.国家信息化的定义

根据1997年4月召开的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的精神,国家信息化的定义是:在国家统一规划和组织下,在农业、工业、科学技术、国防及社会生活各个方面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广泛利用信息资源,加速实现国家现代化的进程。

上述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包含了四层含义:其一,实现四个现代化离不开信息化,信息化也要为四个现代化服务;其二,国家要统一规划和统一组织信息化建设;其三,各个领域要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深入开发利用信息资源;其四,信息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

2.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

国家信息化体系六要素包括信息技术应用、信息资源、信息网络、信息技术和产业、信息化人才、信息化政策法规和标准规范。上述六个要素共同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形成了符合中国国情的、完整的信息化体系。

3.我国推进信息化的特点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满足各行业应用需求;为促进两个转变,为四个现代化和社会进步服务;强调信息化体系六个要素及其紧密关系;将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放在核心地位;突出建立自主的信息产业;信息化建设与工业化建设并举,发挥后发优势;立足国情,先试点后推广,决不能搞一刀切。

4.我国推进信息化的战略

在完成工业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提高工业化的水准,在推进信息化的过程中注重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挥后发优势,努力实现技术的跨越式发展。

5.我国推进信息化的十条基本经验

①党和政府高度重视信息化;②坚持走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③在政府统筹规划和积极推动下,充分发挥市场作用;④ 以应用需求为主导搞好信息化建设;⑤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⑥构建以“互联、开放、共享”为特征的信息化平台;⑦把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结合起来;⑧创造良好的舆论环境,广泛引导群众参与;⑨培育人才队伍是推进信息化的关键;⑩坚持开放原则,充分利用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

6.我国推进信息化的32字指导方针与指导原则

(1)我国推进信息化的指导方针是:①以“政府引导,面向市场;②网络共建,资源共享;③以人为本,重在应用;④创新改革,竞争开放”。

(2)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指导原则是:①市场牵引,政府调控;②政企分开,有序竞争;③维护主权,保证安全;④军民兼顾,专通结合;⑤产用结合,自主发展;⑥重视人才,强化创新;⑦讲求实效,因地制宜;⑧依法执业,加强管理。

7.我国国家信息化工作体系

抓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电子商务、电子政务应用这两个重点,按照领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企业信息化和社会信息化的分类,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具体包括:①领域信息化要抓好典型;② 区域信息化要突出重点;③ 企业信息化要讲求实效;④社会信息化要注重服务。

8.我国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遵循的原则

(1)工业化和与信息化相结合。必须坚持走工业化和与信息化相结合的道路;坚持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突出企业是信息化建设的主体;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动力,抓应用服务带动我国信息化产业发展;坚持自主发展与国际合作相结合,以自主发展为主,建立完整的国家信息化体系。

(2)开创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发展道路。由于信息化的根本目的在于发展社会生产力,因此,信息化建设必须与促进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根本转变紧密结合,必须结合中国的国情,走信息化与工业化相结合的道路,以信息化建设带动自主信息产业的发展。其一,领域信息化建设要抓好典型,切实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点、热点和难点问题;其二,区域信息化建设要突出重点,以政府信息化和城市信息化为突破口,将领域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有机地结合起来,利用和发挥各自优势,逐步形成跨区域的互联;其三,企业信息化建设要讲究实效,要在利用信息化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和企业经营管理信息化两个方面加紧推进,进而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参与国际竞争的能力;其四,社区和家庭及个人信息化的推进要掌握时机,让全社会和全体人民都能及时享受信息化的成果,提高全民的生活质量。

(3)坚持走经济和社会发展与信息化结合的道路。这是相辅相成的两个方面,国际信息化浪潮和我国经济发展对信息化都提出了日益紧迫的要求,我们需要从两者的结合·8·中寻求新的发展模式。

(4)坚持统筹规划、联合建设的指导思想。必须克服诸侯割据、自成体系的弊端,这是关键问题,非典的教训永远值得我们记取。

(5)坚持以信息化带动信息产业发展的基本原则。能否建立起自主的信息产业,支持国家信息化建设,事关国家的根本利益和国家安全。因此,正确处理好信息化和产业发展的关系,为信息产业创造良好的环境,这就是为什么必须长期坚持这一基本原则的原因。

(6)坚持抓应用服务、促发展的方针。以应用为导向,建立起研究与开发、制造与应用有机结合的机制,把提高应用水平作为信息化建设的出发点和归宿,实现应用和产业发展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

9.信息技术的重点应用

(1)领域信息化。领域信息化是指业务内容和业务处理相关联的行业、部门的信息化,诸如金关、金卡等工程,都属于这个范畴。

(2)区域信息化。区域信息化建设与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紧密相关。各地纷纷把信息化建设列入当地的重要议事日程。例如北京市实施的“首都之窗”政府信息化工程和“首都电子商城”电子商务工程。

(3)企业信息化。企业信息化是指在建成现代化企业、形成现代企业制度的过程中,实现企业作业、管理、经营、决策等各个层次、各个环节,采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网络技术,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企业内外信息资源。企业信息化包括制造业、服务业等领域企业的信息化。

(4)社会信息化。社会保障系统信息化是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能够明显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

(5)教育信息化。教育信息化是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教育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实现教育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手段。

三、国家信息化和企业信息化进程

企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所以加强企业信息化建设是实现国家信息化目标的一项重点任务。要实现经济增长模式要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企业的经营机制要随之相应转变为依靠对市场供求的把握和灵活应变,管理要从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科学管理转变,因此,信息化是先决条件。

根据国家信息化建设的总体目标,当前对企业信息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广泛应用电子信息技术,加快企业产品更新换代,提高市场竞争能力;推广计算机辅助设计和辅助制造技术,提高生产过程的自动化程度;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和决策支持系统,促进企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现代化,提高企业整体素质。特别是大中型企业,要充分利用信息化手段,采集利用好宏观信息、生产流通信息和价格信息,提高管理水平和市场快速反应能力,调整产品结构,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发挥电子信息技术的倍增作用和催化作用,激发企业新的活力。

1.企业形象和企业信息管理

企业之间的竞争在一定程度上是一种信息的竞争,企业不仅要适应瞬息变化的市场,还要创造市场。因此,企业要通过信息管理掌握企业内外部各种信息,如需求、供给、价格、市场环境、政府政策、竞争对手等,在激烈的竞争中正确地做出决策,快速反应,灵活运作。

(1)宏观决策需要信息管理。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要生存,要发展,不仅要适应市场的变化,更要主动地为自身的生存精心谋划,为长远发展制定战略决策。而这没有良好的信息管理机制,只能是大海捞针。

企业管理已由一般管理发展到战略管理,而战略管理又从企业形象识别(Corporate Identity)战略发展到顾客满意(Customer Satisfaction)战略,并逐步过渡到缔造理性消费市场战略,企业的信息管理必须适应这种变化,才能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能力,并给企业创造巨大的无形资产。

(2)企业除了利用足够的信息进行宏观决策之外,还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和控制。企业控制以企业信息为基础,通过企业信息的传递与处理,实现信息与能量、物质的无缝对接。

企业控制的任务在于利用信息论、控制论和系统论思想和方法,不断地对运营过程进行分析与评价,纠正其偏差,达到对系统的运行、维护和改进的目的,确保企业生产运营职能活动符合既定的规范与标准。

2.企业信息化应采取的措施

成功的现代企业都具备一些基本的、共同的特点:完善的管理,相应的投资能力,通畅的购销渠道,以及不断更新的产品、技术和良好的用户服务等。所有这些,都依赖于正确而有效的决策,而决策的基础就是完备的信息。企业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方面的竞争能力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1)掌握信息知识。信息只有在决策形成基本的、付诸行动、取得相应效果时才能体现其价值。信息的知识在以几何级爆炸式增长和不断更新,也正说明人们对于信息的认识需要无止境的研究和学习。

(2)开发信息源。信息的获得有赖于对信息源的开发,无论是企业内部信息还是外部信息,都需要疏通其流通,采取必要的措施进行采集、分类、汇总、加工、传递、存储,以便利用。

(3)提高信息使用能力。把原始信息提炼成为决策信息,再以此做出决策,这是一个不可缺少的中间过程,也是考验一个企业信息使用能力的过程。所谓信息使用能力就是指利用信息进行正确决策的能力,取决于以下几个因素:其一,信息敏感度,也就是对信息进行快速反应的能力;其二,信息转化力,即把初始信息转化为决策信息的能力;其三,信息决策力,即把决策信息转化为决策并付诸实践的能力。

企业需要对信息进行科学管理,努力实现信息收集制度化、信息内容系统化、信息形式标准化、信息存储档案化、信息传输规范化、信息应用合理化、信息工作有序化。

(4)用信息技术武装企业。在信息时代,企业信息的收集技术、处理技术、存储技术、传递技术、分析技术、使用技术以及交互方式、智能化的网站技术的发展,都赋予企业生存和发展以崭新的内涵。企业整个运营决策过程都离不开信息技术,强化信息意识、增加信息知识、开发信息源、提高信息利用能力等,都与信息技术的应用息息相关。因此,用信息技术武装企业是现代企业获得竞争优势并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

(5)建立管理信息系统及信息管理机构。首先,加强企业信息管理,研究对信息进行科学、合理、深入的加工处理流程、方式,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开发建立管理信息系统,使之既具有基本功能(存储、汇总、运算、制表、查询、统计等),又具有定量、定性分析相结合的信息模型,提高信息加工深度,发现信息本质和发展趋势,为企业的管理者服务;其次,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建立健全信息管理机构,以面对和迎接与日俱增的大量无序信息,使信息资源的效力得到应有的发挥。

企业的管理信息机构需要有一个素质良好的主管,需要建立健全优秀的管理制度,配备必要的专业技术人员,并建立庞大的信息网络,以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

四、中国确定信息化建设十大重点领域

今后五至十年,是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时期,是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的重要时期,中国信息化建设将重点发展10个领域:一是加速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建成新一代的高速信息传输骨干网络和宽带高速计算机互联网,构筑满足经济与社会需要的信息化基础平台;二是建设电子政务系统,构筑政府网络平台,形成连接中央到地方的政府业务信息系统,实现政府网上信息交换、信息发布,信息服务;三是制定电子商务政策框架,完善金融支付清算系统,建立全国和城市物流配送体系,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四是推进数字化城市工程,加速二网合一的城市数字化建设;五是加快移动通信网,特别是第三代移动通信的研究开发和产业化工作,形成完整产业体系和网络规模;六是重点发展软件业、集成电路设计业和超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提高信息化的装备水平;七是加强网络产品和信息安全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工作,构建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体系;八是发展以数字电视为代表的数字音视频产品,加快广播电视向数字电视广播的过渡;九是大力发展新型显示器件、新型电力电子器件、片式元器件、光电子器件、敏感元器件等新型元器件和新型电子材料;十是加强面向下一代光通信产品的研究开发及产业化。

复习思考题

1.请用生活中的实例说明信息时代对人们思维方式、生产生活方式的重大影响。

2.我国国家信息化的定义、建设方针和原则是什么?

3.我国推进国家信息化的主要任务是什么?

4.企业信息化要采取哪些措施?说明开发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第二章 管理、信息与信息系统

第一节 管理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与管理现代化

管理一词各个学派解释纷繁。法国实业家亨利·法约尔(Henri Fayol)在20世纪20年代所著的《一般工业管理》一书中把管理的职能定义为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还有的认为,管理是通过一个人或一组人来协调他人的活动,以便达到个人单独活动所不能达到的效果。

ISO9000—2000版的术语中将管理解释为“指挥和控制组织的协调活动”。

综合来看,管理本质可以包括如下含义:其一,管理工作的中心是管理其他人的工作,其目的是通过其他人的活动来实现工作目标;其二,管理工作是通过协调其他人的活动来进行的,它追求的是群体的“协调效应”;其三,管理人员必须同时考虑两个方面,一是其他人的活动,即他人的工作情况,二是其他人。所以说,管理实质上就是营造一种激励环境,使所有处于其中的人员愿意勤奋地工作,并发挥群体的协同效应,以实现企业或组织的目标,追求的是以最小的投入去获得最好的或最大的目标。

请注意,管理者有时也必须包括在设定的管理范围之内,而不是高高在上的统治者,且必须尽最大的可能争取和激励全体雇员积极参与企业活动,而不是将雇员设置在完全被动的地位。

简单地说,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因此,它的步骤基本包括三个阶段:发现问题,拟订方案,做出决策。

由于计算机引入而建立起来的管理信息系统,是管理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动态的概念,也是一个整体的概念,它主要包括管理思想、管理组织、管理方法和管理手段的现代化。

(1)管理思想的现代化。其表现形式如重视经营战略、重视决策的思想。其中,系统的思想和观念是现代管理思想的核心,也是全面地分析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

(2)管理组织的现代化。包括管理体制、机构设置、生产组织和劳动组织等各方面的现代化。必须采用与实现现代化管理的方法和手段相适应的高效率的劳动组织和生产组织形式。

(3)管理方法的现代化。逐渐将对生产运营的全过程活动中的各种事务从定性分析发展为定量分析,从依靠经验判断逐渐转向应用数学模型与经验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决策,这是投入少而效益高的有效途径。

(4)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如信息处理手段的现代化、生产过程的自动控制、信息传递手段的现代化等。管理手段的现代化可以直接促进管理体制、管理组织、管理方法现代化的进程,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管理现代化的整体内容,也是由传统管理向现代化管理过渡的桥梁。

二、管理的职能

既然管理的过程就是基于信息的决策过程,那么,管理的职能就可以比较明确地分解为以下内容。

1.计划

计划是首要职能,它是对未来的事件作出预测,以制定出行动方案,为事物未来的发展规定方向和进程。重点要解决好两个问题:其一是目标的确定,这是计划的关键问题;其二是进程的时序安排,这是计划的准则。

2.组织

组织就是建立完成计划所需的组织结构、规章制度,以及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的配置等。其基本要求是:其一,按目标要求设置机构、明确岗位、配备人员、规定权限、赋予职责,并建立统一的组织系统;其二,按实现目标的计划和进程,合理地组织资源,并保证它们数量和质量上相互匹配,以取得最佳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指挥

指挥是对所属对象的行为进行发令、调度、检查,是运用组织权限,发挥领导的权威作用,按计划目标的要求把所有的管理对象集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指挥系统,保证资源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相互衔接。

4.协调

协调是指使组织内部的每一个部分或每一个成员的个别行动都服从于整体目标,是管理过程中带有综合性、整体性的一种职能,旨在消除活动过程中的矛盾、冲突与重叠,以建立默契的配合关系,保持整体平衡。与指挥不同,协调不仅可以采取命令的方式,而且可以通过调整人际关系、疏通环节、形成共识等途径来实现平衡。

5.控制

控制就是对下属人员的行为进行监控,纠正偏差,使其按规定的要求工作。控制必须具备三个条件:其一,有明确的执行标准,如定额、指标、政策与法规等;其二,能够及时获得发生偏差的信息,如原始记录、报表、汇报、简报等;其三,具有纠正偏差的有效措施,缺少一个条件,管理活动便会失去控制。

三、管理的组织结构

组织是保证管理目标能够得以实现的重要手段。在进行信息系统分析与设计时,迫切需要了解一个企业的管理组织结构;在系统实施阶段,管理信息系统可能会显著地改变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通常称之为组织变革。为此,需要讨论有关组织结构的以下几个问题。

1.管理层次

管理层次就是指管理组织划分为多少等级,不同的管理层次标志着不同的职责与权限。一般来说,我们将管理分为三个层次,即高层管理、中层管理和基层管理。一个企业的组织结构犹如金字塔,自上而下,责权递减而人数递增。

高层管理属于战略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组织内外的全部情况,分析与制定该组织的长远目标和政策。

中层管理属于战术管理,主要任务是根据高层管理所确定的总体目标,制订资源分配计划和进度表,并根据基层单位具体情况来实现总目标。中层管理有时也称之为控制管理。

基层管理也称为执行层或作业层,按照中层管理制订的计划,具体组织人力资源去实施,是原始数据记录和信息的来源。

2.管理部门的划分

管理部门的划分是在管理工作横向分工的基础上进行的,其任务是将整个管理体系分解为若干个相互依存的基本单位,这就形成了部门。一个企业的管理部门可以按以下原则来划分。

(1)按职能划分。这是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即根据专业的原则,以工作或任务的性质为基础来划分。如工业企业中的技术部门、生产部门、财会部门、人力资源部门、动力部门、销售部门、供应部门;商业企业中的采购部门,服装、家电、珠宝经营部(门)等。

(2)按地区划分。这种划分属于大型企业或跨国集团普遍采用的方法,即将某一地区的业务组织成为一个部门,每一个部门委派一个管理者负责。典型的如处于不同地区的政府机构、银行、工商管理部门、法院等。其管理信息系统需要计算机广域网的支持。

(3)按产品划分。属于多种经营的大型组织,这里的产品包含各种物质产品和服务,如汽车制造厂的发动机分厂、轴承分厂,学校的院、系、专业等。

当然,还可以按顾客、市场、工艺或设备来划分。

四、管理层次与决策类型

经典的管理学家们将决策看作管理活动的中心。管理活动的三个层次分别对应三种类型的决策过程,即非结构化决策、半结构化决策和结构化决策,如表2-1所示。

表2-1 三种决策类型的特点

(1)结构化决策。通常指确定型的管理问题,决策过程与方法有固定的规律可循,能用明确的语言和模型加以描述,解决这类问题通常采用数据管理,它着眼于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与质量,如账务处理、物资出入库管理等。

(2)非结构化决策。很难以确定的决策模型来描述,它强调决策者的主观意志(学识、经验、直觉、判断力、洞察力、个人偏好和决策风格),这类问题一般带有全局性、战略性和复杂性,它所需要的信息多半来自于外部,来自于企业内部的信息也是极具综合性的,最终的决策取决于该领域专家的知识水平和果断性。这类问题的解决寄希望于人工智能技术提供的帮助。通常,人们试图将非结构化决策问题转化为半结构化决策问题处理,如市场开发、企业战略等。

(3)半结构化决策。介于二者之间,有规律但又有不确定性。通常是指企业职能部门主管业务人员的计划控制等管理活动,多属于短期的、局部的决策。在决策的过程中,依据结构化决策过程所提供的信息,一般应用专业模型来帮助,以此来改善管理者决策的有效性,扩大和增强决策者处理问题的能力和范围,如市场预测、物资配送等。

表2-2 不同结构化程度的决策问题

第二节 信息的基本概念

一、管理信息系统构成要素

构成管理信息系统的基本要素:①以人为本的组织要素;②以信息处理技术为主的技术要素;③以系统为主体目的的管理功能的增效要素,即系统要素。

1.物质、信息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

(1)物质实体是客观世界中以某种形态存在的任何东西,无论是物理的、化学的还是生物的,以及经济活动中各种组织及实体,均认为是物质实体。

(2)信息既可以是原始的状态信息,也可以是各种形式的价格信息。

(3)物质在运动和变化中要与周围的环境进行能量交换,以实现变换间的状态转换,因此,出现能量变化的信息也是变化运动过程中的基本信息。

(4)主体人既可以是单独的人,也可以是特定的群体,甚至可以是经济活动中的实体、组织或机构。

(5)必须明确一条基本定律:客观世界中的任何研究对象,无论是物质的、能量的还是其他形式的,在运动和变化中都将与周围的环境以及相互作用的对象进行信息的传递和交换,而这种传递与交换必将作用于活动中的各种主体,并对这些主体的作用机制产生影响。这是运动变化过程中的一种必然现象,这种信息交换和传递的现象及规律是研究“信息经济学”的基础。

(6)信息扮演了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它是研究对象相互联系的中间环节,被称为客观世界构成的联结要素。通过信息链的联系,对象间才能构成一个相互联系的整体,形成一个协调的统一体系。通过信息形成了封闭的圆环链,这就是主要的信息反馈环结构。反馈环决定了作用主体的行为方式,它是研究经济活动中主体行为的主要依据。

2.人的要素

人是系统中最主要的构成要素,社会中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人。因此,社会活动中的系统都是以人为主体构成的。信息与系统中两个构成要素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客观性,作为系统构成中的人,一定要与系统的功能和目标相容。系统中人的思想、理念所决定的基本素质,特别是系统中高层管理者的素质,是系统能否成功和高效运行的关键。把握人这一要素,就是要把握管理理念、思想、组织能力及管理方法和手段,这几方面是决定管理者素质的根本因素。

3.系统要素

系统就是为了实现某种目的而由各种事物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复杂的对象的总称。它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整体性。一个系统至少是由两个或更多的可以互相区别的要素或子系统所组成的,它是这些要素或子系统的集合,作为集合的整体系统的功能要比所有子系统的功能总和还要大,即1+1>2。

(2)系统构建上的层次性。系统是一个复杂的对象。复杂对象是由一些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和影响的事物构成的,这种有机的联系使系统呈现出层次性和总体功能性的特点。

将一个复杂的系统进行分解,找出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的各个构成子系统或事物的过程,称为系统分析;而将各个构成的事物和小系统整合成为一个大系统,则称为系统集成。系统分析和设计贯穿于这种从分解到整合的整个过程,从系统的作用和功能来看,系统的整体要比它的所有子系统的功能总和大,这是整合系统的基本出发点。

(3)系统层次结构上的相关性。系统中如果某一要素发生了变化就意味着其他要素也要相应地改变和调整,以适应新功能提出的要求,这就是系统层次上的相关性。系统内各要素既相互作用,又相互联系。其联系包括结构联系、功能联系、因果联系等,这些联系决定了整个系统的运行机制,分析相关联系是构筑一个系统的基础。

(4)系统输入、输出与环境的适应性。系统在环境中运行,环境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系统,系统与环境相互交流,相互影响,进行物质的、能量的或信息的交换,不能适应环境变化的系统是没有生命力的。

(5)系统功能的整体目的性。任何一个人造系统都有明确的目的性,它表现为系统所要实现的各项功能。系统的目的或功能决定着系统各要素的组成和结构。

实现功能的整体目的性,除了系统软件、硬件设备的整合设计要适合外界环境的需要,结构设计要科学、合理之外,以人为核心的管理层的人员素质、整体意识和团队精神,对系统整体功能的发挥也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系统分析和设计不仅要注重系统内部的层次、分解的合理性和科学性,还要注意在系统的功能设计上注重其功能发挥的整体目的性,以及在系统运行及评价时考虑系统与环境的相互适应性。

4.信息要素

信息、物质和能源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三大资源。对信息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是建立在下述基本观点的基础之上:① 信息是物质资源配置的信号;② 信息是经济活动决策的依据;③信息本身也是一种可供开发和利用的,并具有其自身价值的一种资源;④ 信息是产生知识的资源;⑤信息化技术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实现的基本保证,也是提高管理水平、增加经济效益的技术基础。

信息是经过加工的数据,具有一定含义,它对接收者有用,对决策或行为有现实或潜在的价值。这种价值表现在:① 信息具有“新鲜”或使人“震惊”的价值;② 信息可以减少不确定性;③信息可以坚定或校正后来的信息;④ 在决策过程中,信息能够改变达到决策预期收益的概率。

信息是一个社会概念,它是人类共享的一切知识、学问以及客观现象加工提炼出来的各种消息之总和。因此,其特征表现为:① 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特征的反映。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其范围涵盖自然信息、生物遗传信息、企业管理信息等。② 信息是可以通讯的。信息是构成事物联系的基础,人们可以通过传输工具获得信息。③ 信息可以形成新的知识。人们通过大脑对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行加工,从而获得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知识,人们占有了信息就可以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并达到某些特定的目的。④信息既不是消息,也不是情报,也不等于知识。消息是包含某种内容的音讯。信息是消息的实质内容,但消息中包含的信息量和可信度是不同的;情报是有目的、有时效,经过传递获得的并涉及一定利害关系的,具有特定情况的报道或经过整理的资料的结果。情报属于信息范畴,但信息不一定都称得上是情报;知识是人们对其社会实践经验的总结,是人们主观世界对客观世界的概括和反映。信息中的知识含量难以度量。

数据(data)又称资料,是一组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表示数量、行为和目标的非随机的可以鉴别的符号,可以是数字、文字、字符、图形等。数据是信息的原材料。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很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能形成信息。因此说,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

但是,人们对数据的解释,往往由于背景和目的的差异而相差很大,甚至背道而驰。

在实践中,信息与数据的概念是相对的,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某些“数据”对一些人是“数据”,而对于另一些人则是“信息”。因此,其所显示的价值也就不尽相同。

信息按照其管理层次可以分为执行(作业)级、战术(策略)级和战略级;按照其领域可以分为管理信息、社会信息、科技信息等;按照其加工顺序可以分为一次信息、二次信息和三次信息等;按照其反映形式可以分为数字信息、图像信息和声音信息等。

数据、信息和知识之间的关系可以用图2-1和图2-2来表示。

图2-1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范围

图2-2 数据、信息和知识的相互转化

二、信息的属性

信息具有一些基本属性。

1.普遍性

信息是普遍存在的,它是事物运动和状态改变的方式。由于运动是绝对的,信息也是普遍存在的。

2.事实性(真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