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思维概论 9.2
21.27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6 11:34:33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1.27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共12章,内容包括:绪论、创造性思维与思维定式突破、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态、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方式、“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智力激励法、平行思维工具、检核提示法、列举分析法、组合思考法、类比推理法、TRIZ理论及应用。

第一章

创造性思维概论刘

细发

编著

江西高校出版社创造性思维概论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创造性思维概论/刘细发编著.—南昌:江西高校出版社,2019.10ISBN978-7-5493-8930-8Ⅰ.①创…刘…Ⅲ.①创造性思维—概论域.淤Ⅳ.①B804.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9)第186101号出版发行江西高校出版社社址江西省南昌市洪都北大道96号总编室电话(0791)88504319销售电话(0791)88517295网址www.juacp.com印刷江西新华印刷发展集团有限公司经销全国新华书店开本700mm×1000mm1/16印张20.75字数330千字版次2019年10月第1版印次2019年10月第1次印刷书号ISBN978-7-5493-8930-8定价56.00元赣版权登字-07-2019-71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图书若有印装问题,请随时向本社印制部(0791-88513257)退换前言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是人类社会进步和发展的永恒主题。英国哲学家穆勒说:“现在的一切美好事物,无一不是创新的结果。”邓小平同志指出:“掌握新技术,要善于学习,更要善于创新。”钱学森说:“我们不能人云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数次强调“创新”对中国全面深化改革与发展的重要作用。他认为:“变革创新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根本动力。谁排斥变革,谁拒绝创新,谁就会落后于时代,谁就会被历史淘汰。”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创新”一词排在首位,围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各领域的全面创新,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要求。

2015年5月27日,习近平在华东七省市党委主要负责同志座谈会上指出:“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创新的竞争。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2018年5月28日,习近平在中国科学院第十九次院士大会、中国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会上指出:“要全面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提升创新体系效能,着力激发创新活力。”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推进产学研协同创新,积极投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着重培养创新型、复合型、应用型人才”,并强调要“以创造之教育培养创造之人才,以创造之人才造就创新之国家”。

玉创造性思维概论随着我国创新型国家体系建设的不断深入,我国高等教育面临着需要培养大批具有创新精神、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的新挑战。2015年5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到2020年建立健全课堂教学、自主学习、结合实践、指导帮扶、文化引领融为一体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人才培养质量显著提升,学生的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和创新创业能力明显增强,投身创业实践的学生显著增加。”能否培养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已经成为检验高校办学质量和办学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高校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长期以来,传统教育的标准化引导,“凡问题只有一个标准答案”的标准化观念已深入人心。学生的思维方式大多是唯上、唯书、唯权威,而创新、求异、质疑精神却相对缺乏。一些标准已经成为影响我国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和提高的桎梏。1929年,爱因斯坦对《星期六晚邮报》的记者说:“我相信汽车标准化,我不相信人类标准化。标准化是威胁美国文化的最大危险。”标准化和个人创造力之间,有一种内在而持久的紧张关系。爱因斯坦曾经提出传统的智慧是许多问题的根源,不太适合解决问题。人们只有摆脱这种思想的枷锁,才能有所突破。比尔·盖茨说过:“每个组织的核心能力是不同的……但是,每个组织,不仅仅是企业,都想要一个核心能力———创新。”本教材分三大板块,共12章。第1—2章为第一版块,绪论及创造性思维与思维定式突破;第3—5章为第二板块,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态和表现方式以及“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第6—12章为第三板块,创新方法及创新工具部分(主要包括智力激励法、平行思维工具、检核提示法、列举分析法、组合思考法、类比推理法以及TRIZ理论及应用)。本教材一是探索创造性思维过程,解释创造性思维本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让学生明白“人人都能创新”、“时时都能创新”和“事事都能创新”;二是对现有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进行梳理,并引导学生有意识地运用创新创造性思维进行选择、策划、创意、设计和解决问题。每一章按照先归纳后演绎的方法,阐述创新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的应用。

本教材参考和吸收了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最新成果,并引用了各行业最具域

前言代表性的创新创造方面的知识和方法的应用案例。本教材从教育教学实践出发,围绕“案例引领、理论呈现、方法展示和思考训练”四个维度展开。在理论知识安排上,密切联系当前社会实际,注重基础理论阐述和一般知识介绍的结合;在创新方法和案例的安排上,注重理论指导性和方法实用性结合,使理论融于实践,寓教于学,寓学于用。

德国教育家斯普朗格说过:“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唤醒是一种教育手段。”期待本教材介绍的创造性思维和创新方法,能把读者身上固有的创新之星火点燃并使之燎原,最大限度地激发读者的潜在创新能力。

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专家学者的文献和研究资料,除书后“参考文献”中部分内容外,还参考了其他文献资料,吸收和引用了其中一些观点和案例,在此一并感谢!由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不当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敬请各位不吝赐教和批评指正。

芋目录第1章绪论1.困惑与思考0011.1中华民族是创新的民族0011.2困惑与思考0021.3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0062.创造及创造力0092.1创造概述0092.2创造的相关概念0122.3创造的相关因素分析0192.4创造力概述026思考与实训:熟悉和理解创造、创新及其相关概念034第2章创造性思维与思维定式突破1.创造性思维0361.1创造性思维概述0371.2协同创新性思维0442.思维定式及其突破0462.1思维定式概述0472.2突破思维定式058思考与实训: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064001创造性思维概论第3章创造性思维的基本形态1.发散思维与收敛思维0661.1发散思维0661.2收敛思维0732.正向思维与逆向思维2.1正向思维0762.2逆向思维0773.横向思维与纵向思维0803.1横向思维0803.2纵向思维0854.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0874.1求同思维0874.2求异思维089思考与实训: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090第4章创造性思维的表现方式1.形象思维概述0921.1形象思维及其特征0921.2形象思维的分类及作用0932.想象思维0942.1想象思维概述0942.2想象思维的分类及训练095002目录3.联想思维0973.1联想思维概述0983.2联想思维的分类及训练0994.直觉思维1054.1直觉思维概述1054.2直觉思维的产生条件及训练1085.灵感思维1095.1灵感思维概述1095.2激发灵感思维的方法及其训练113思考与实训:创造性思维培养与训练115第5章“互联网+”与大数据思维1.“互联网+”思维1161.1“互联网+”概述1161.2“互联网+”思维1202.大数据思维2.1大数据概述1252.2大数据思维128思考与实训:熟悉“互联网+”、理解大数据思维与人工智能129第6章智力激励法1.创新方法1311.1创新方法概述131003创造性思维概论2.头脑风暴法1352.1头脑风暴法概述1372.2头脑风暴法的组织构成及实施程序1403.智力激励法的派生类型1463.1默写式智力激励法1463.2卡片式智力激励法1483.3函询智力激励法150思考与实训:头脑风暴创新性方法的实践151第7章平行思维工具1.平行思维1531.1平行思维概述1531.2平行思维的特点1542.六顶思考帽法1552.1六顶思考帽法概述1552.2六顶思考帽的应用1603.思维导图1643.1思维导图概述1643.2思维导图的绘制与赏析165思考与实训:平行思维的实践168004目录第8章检核提示法1.创新源于问题1701.1何谓问题1711.2发现问题的方法1711.3解决问题的模式1722.奥斯本检核表法1772.1奥斯本检核表法概述1772.2奥斯本检核表法的应用1813.和田十二法1823.1和田十二法概述1833.2和田十二法的应用186思考与实训:创新提问方法的实践187第9章列举分析法1.列举分析法概述1891.1什么是列举分析法1891.2列举分析法的作用1902.特性列举法1902.1特性列举法概述1912.2特性列举法的应用1923.希望点列举法1943.1希望点列举法概述194005创造性思维概论3.2希望点列举法的分类与操作流程1954.缺点列举法1984.1缺点列举法概述1984.2缺点列举法的分类及操作流程1995.成对列举法2035.1成对列举法概述2035.2成对列举法操作流程2036.综合列举法2056.1综合列举法概述2056.2综合列举法的操作流程205思考与实训:创新性方法的实践206第10章组合思考法1.组合法2081.1组合法概述2091.2组合方法的常见形式2102.组合法的经典方法2132.1形态分析法概述2132.2形态分析法的操作流程2163.组合法的引申方法2173.1信息交合法2183.2主体附加法2213.3分解法222006目录4.组合灵感的激发2254.1坐标组合法2254.2焦点组合法226思考与实训:创新性方法的实践227第11章类比推理法1.类比法2291.1类比法概述2291.2类比法的操作程序2331.3类比法的表现方式2352.综摄法2472.1综摄法概述2472.2综摄法实施步骤2503.基于类比的引申法2523.1移植法2523.2原型启发法2533.3仿生法254思考与实训:创新性方法的实践257第12章TRIZ理论及应用1.TRIZ理论概述2591.1TRIZ理论的由来2591.2TRIZ理论体系261007创造性思维概论2.TRIZ理论专利等级2672.1TRIZ理论专利等级的划分2672.2TRIZ专利等级划分的意义2693.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2703.1技术系统进化S曲线2703.2技术系统进化法则2734.最终理想解2774.1理想度和理想系统2774.2最终理想解2785.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2795.1物理矛盾及其解决方法2795.2技术矛盾及其解决原理2855.3物理矛盾和技术矛盾的关系291思考与实训:熟悉和应用TRIZ理论,启发创新性思维293附件1创新能力测试———普林斯顿法295附件2协同创新的评价方法与选择标准300附件340个发明原理详解305参考文献312008第1章绪论1.困惑与思考1.1中华民族是创新的民族五千多年灿烂的中华文明史表明了中华民族是一个自强不息、不断坚持革故鼎新的民族,这是由中华民族的文化特点决定的。中华民族的美德是中华文明的基石,中华文明表现在文学、艺术、教育和科技四个方面,它们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四座丰碑。

(1)文学创作:中华民族历来重视文学创作。中华民族是诗歌之乡,《诗经》、《楚辞》、汉乐府、唐诗、宋词等是中华民族一代又一代的优秀诗歌作品;魏晋南北朝把韵文和骈文分开,把凡不押韵、不重排偶的散体文章称散文,产生了包括经传在内的中华民族的散文瑰宝;小说创作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期,《庄子·外篇》和后来的《汉书·艺文志》均有记录;唐传奇、宋元话本、明清章回小说,尤其是四大名著震撼世界;中华民族有戏剧创作的漫长历史,汉有百戏,唐有歌舞,宋有宋杂剧,元有元杂剧,明清时期对各种剧种都广泛涉猎。所有这一切,都为中华文明增添光彩,都昭示着中华文明既重视道德发展、理性发展,也重视感性体验、感情抒发。

(2)艺术创作:中华民族历来崇尚艺术。在原始社会,中华民族就有音乐、舞蹈等艺术,到夏、商、西周时期形成了“宫商角徵羽”五声,有了正式的礼乐制度。我国在原始社会开始有陶器、岩画等艺术,从夏、商、西周时期开始有青铜艺术和玉石艺术,这一时期还开始产生书法艺术,并出现了早期的瓷器,到汉代时瓷器艺术进入成熟阶段。到隋唐时期,中华文明的各种艺术都达到巅峰,001创造性思维概论并一直不断发展,成为世界上独特、璀璨的明珠。中华文明是追求美、创造美的文明。

(3)尊师重教:中华民族文化历来以教育为先。中华民族是礼仪之邦,其基础在于教育。从某种角度看,中华文明的历史甚至可与教育的历史画上等号。

早在6000多年前的原始社会就有了教育,且从黄帝时期起教育就走向了有意识、有目的的状态。大约在5000年前,中华民族出现了最早的学校———成均、庠、序、校。3500年前,西周集前代之大成,出现了一套较完备的学制系统,设有“官学”和“乡学”。春秋时期出现了孔子的儒家私学。从西周的官学到孔子的私学已有完整的课程设置,即包括礼、乐、射、御、书、数的六艺。中华民族在历代办教育的过程中,逐步形成儒学的指导思想:在尊师重教的同时,要求教师不仅要教书,更要注重育人。虽然历代的学校因类型、名称不同,对学生和老师也有不同的称谓,但尊师爱生、教学相长历来是师生关系的基本准则,这就形成了社会文明大计以教育为本的趋势。

(4)科学发明:中华民族文化历来追求科学发明。如:北宋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在中国科学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全书内容包括天文、历法、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地理、地质、医学、文学、史学、考古、音乐等门类共600余条。

其中200多条属于科学技术方面,反映了我国古代特别是北宋时期自然科学达到的辉煌成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的创造精神:中国的100个世界第一》记载了在我国的科技遗产,包括在农业、天文学以及工业技术等方面所创造的100个世界第一。这凸显了中国古代在科技发现和发明上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对人类做出的巨大贡献,充分反映了中华民族是一个创新的民族。

1.2困惑与思考困惑一:近代科学技术为何不是起源于中国?

英国科学家李约瑟提出了著名的“李约瑟难题”:为什么中国有四大发明,工业革命却没有发端于中国?为什么近代自然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或者其他国家?法国百科全书派领袖狄德罗认为,中华民族,其历史的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的趣味,无不在其他所有民族之上。据一部分学者的002第1章绪论意见,他们所有的优点甚至可以和欧洲最开明的民族抗争。

在我国的科技史上,虽然有100个世界第一,但是,发明者很少在科学原理的指导下进行研究,不能广泛指导人们的实践。发明的目的通常不是为了探索未知的世界,也不是为人类谋求福祉,而是出于政治的需要,为少数人服务。

我国自古以来只有技术传统,而没有科学传统。技术发明靠的是经验的积累,或者灵机一动。因此,我国的四大发明属于技术的范畴,而不是在科学理论的指引下的技术创新和突破。

在我国秦朝,指南针被用于阿房宫磁石门,防止外来人带兵器行刺。人们只满足于技术范畴,没有去研究磁场和磁力线,也不懂得导体切割磁力线的时候会产生电流,更不会推导出麦克斯韦方程;火药只是满足于能够爆炸和炼制“长生不老丹”给皇帝服务这样的事实;等等。

根据英国科学博物馆的学者杰克·查罗纳(JackChalloner)的统计,人类从250万年前到2008年共产生了1001项改变世界的重大发明。其中,1500年以前有163项发明,中国人有30项,占比18.4%;1500年以后,中国人的发明数量却明显减少。

10多年前,美国物理学家杰弗里·韦斯特(GeoffreyWest)等人发现,在城市生活中,人类的发明创造与人口的关系遵循正5/4指数缩放规则:如果一个城市的人口是另一个城市的10倍,那么,发明创造总量是后者的105/4,即20多倍。

以此来看,中国对世界发明创新的贡献与中国的人口规模太不成比例。中国人口是美国人口的4倍,日本的10倍,英国的20倍,瑞士的165倍。按照知识创造的指数缩放法则,中国的发明创造应该是美国的5.6倍,日本的17.8倍,英国的42.3倍,瑞士的591倍。但实际情况是,近500年里,中国在发明创新方面与美国、英国,甚至与瑞士都相差甚远。问题出在哪里?难道是中国人基因有问题吗?显然不是!否则,我们就没有办法解释中国古代的辉煌。

现在我们暂时落后了,主要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在人类创新发明史上,尤其是公元1500年之前,中国的科学制度与技术水平曾领先于世界,并出现了一大批科学家。但是,由于封建专制下的王朝更迭,君权本能地排斥创新,因003创造性思维概论为创新意味着打破现状或谋求改变,隐含着对君权合法性的否定,统治者必然要让人们受到思想上的禁锢。封建社会的体制和制度限制人的自由,扼杀人的创造性:从明代的特务统治到清代的“文字狱”,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创新的冲动;作为创造主体的工、商阶层地位低下,潜移默化形成了重文轻工的传统;近代史上国家实行的封闭政策不利于创新思想的发展,人们拒绝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以自我为中心。然而,不进则退。

近代以来,西方国家通过文艺复兴、宗教革命和启蒙运动,使人们从封建专制和神学统治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人性得以张扬,社会逐步走向自由和法治,为创新、为人类智慧与才能的发展铺平了道路。思想和文化的活力引发了一系列科学创新,直接催生了近代以来屡次世界性的技术革命。到今天,创新已成为西方文化的基本特质。

总之,纵观人类的进步史和中华民族的发展史,生机盎然的发展时期总是充满人文科学和科学技术的创新,文明与进步总是伴随着创新而存在。美国《创新爆炸》一书认为“当今世界,一切经济价值、经济增长和经济战略实力均源于创新”,哪个民族和国家善于创新,哪个民族和国家就会发展、就会强大;反之,墨守成规,因循守旧,就要落后、挨打。

困惑二:我们的学校为什么培养不出大批杰出的人才?

要成为创新型国家,我们不缺创新的意志与热情,也不缺创新的市场和资金,最缺的是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和大量具有创造力的人才。

中国高等教育在学规模3600万,高校在校生2700万,高校每年录取大学生700多万,中国高等教育规模全球第一。中国经济GDP总量是全球第二,占世界经济总量的1/7。不过,相对于巨大的人口规模和潜在的人才规模,以及巨大的经济总量,无论是在科学技术成就、人文艺术贡献、还是新产品新品牌新商业模式方面,创造性人才的数量都显得很不相称,不能令人满意。

缺少创新型人才,教育首先受到诟病。我国科学家钱学森生前提出著名的“钱学森之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他对此自问自答。

他认为,“我们的高校、我们的社会缺乏培养创新人才的机制”。他觉得:“现在中国没有完全发展起来。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一所大学能按照培养科学技术004第1章绪论发明创造人才的模式去办学,没有自己独特的创新的东西,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一句话,就是我们学校的培育模式有问题,没有好的培植发明创造型人才的土壤。虽然钱学森当时是针对学术研究而言的,但这个问题可以联想到教育等其他相关领域。

思考一:自主创新能力不强,缺乏创造型人才是问题的关键。

安邦治国需要政治家,保家卫国需要军事家,发展科技需要科学家,繁荣经济需要企业家。实际上,人们需要的是能根据变化莫测的政治、科技、军事、经济形势,做出科学决策的创造型创新型人才。美国英才教育委员会曾尖锐地指出:日益增多的平庸之辈在威胁着我们国家和民族的未来。曾连续十年担任哈佛大学校长的陆登庭博士认为:“地球上最稀缺的资源是经过人文教育和创新性培训的智力资源。当智力资源对社会的发展比其他资源所起的作用重要时,智力资源的稀缺性就会表现得尤为明显。一个人是否具有创造力,是一流人才和三流人才的分水岭。”培养创造型人才是科学界、教育界乃至整个社会的共识。

什么是创造型人才?一般认为:只有那些具备优良品质、突出才智、雄伟胆魄、坚强意志,富有创造意识,具有创造精神,熟悉创造原理,掌握创造方法,在各种社会实践活动中,以自己的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去认识世界并改造世界,从而为人类的和平幸福、社会的繁荣和科学的进步做出贡献的人。其中,起关键作用的是创造性思维和创造性劳动。

党的十七大上明确提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党的十八大首次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党的十九大再次强调了创新在国家发展战略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这意味着创新既是国家发展的战略目标,也是实现发展的驱动要素。抢占战略的制高点,关键在人才。创新型社会的核心是创新型人才,关键在于创新型人才培养机制。在这个机制中,教育、社会、文化是决定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三重交互因素(如下页图所示),必须对其进行深入考察和分析。

思考二: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关系到民族的前途命运。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中华民族最深沉的民族禀赋。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唯创新005创造性思维概论文化创新特质兴趣发现创新技能创新能力创创新人创新意识新创新情感思人才基础素养创新人格维创新活力教育社会创新氛围文化创新型人才培养和成长的三重交互因素者进,唯创新者强,唯创新者胜。”创新的种子源于教育对人的养成,也源于民族的文化性格和特质。培养数以亿计的高素质创造性的劳动者,培育数以千万计的高素质专门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创新人才,这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是提高综合国力的关键。

1.3教育创新和创新教育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当今世界,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

特别是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国际金融危机,各国纷纷调整发展战略,更加注重科技进步和创新驱动。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人才越来越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资源,教育的基础性、先导性、全局性地位和作用更加突显。‘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归根到底靠人才、靠教育。源源不断的人才资源是我国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潜在力量和后发优势”,“人是科技创新最关键的因素”,“要把人才资源开发放在科技创新最优先的位置”,“要按照人才成长规律改进人才培养机制,‘顺木之天,以致其性’,避免急功近利,拔苗助长”。

006第1章绪论(1)21世纪高等教育的特点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预测21世纪高等教育具有的五大特点之一就是创造性。为了适应科技高速发展和社会竞争的需要,高等院校应建立重视能力培养的教育观,致力于培育学生创新精神和创造力。

(2)教育的本质,不是把篮子装满,而是把灯点亮爱因斯坦有一句名言:“大学教育的价值不在于记住很多事实,而是训练大脑会思考。”意思就是学会思考比学会知识更重要,思考是点亮智慧的灯。

为适应21世纪人才培养的要求,需要着力培育学生主动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需要融知识传授、能力培养和素质提高为一体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发现,每个成功者的内在素质中既有智力因素(认知系统)也有非智力因素(动力系统),有的甚至是非智力因素对其事业成功起了决定作用。

倘若一个人掌握了很多知识,但若没有好奇心、想象力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他充其量是一个知识渊博的人,而不可能是一个有创造能力的人。

(3)掀起“课堂革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坚持回归常识、回归本分、回归初心、回归梦想,把质量作为教育的生命线。深化基础教育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掀起“课堂革命”,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从课堂的战略地位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教育的主阵地,一端连接学生,一端连接着民族的未来。教育改革只有进入课堂的层面,才真正进入了深水区。课堂不变,教育就不变;教育不变,学生就不变。

课堂是教育发展的核心地带,只有抓住课堂这个核心地带,教育才能真正发展。

从现实课堂的问题出发,确定课堂教学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堂是人才培养的主渠道,在某种程度上说,课堂模式基本决定人才培养模式,传统的人才培养模式很难培养出学生适应终生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以人为本,以生为本,以学为本的根本体现是“始终坚持以学习者为中心,为不同层次、不同类型的受教育者提供个性化、多样化、高质量的教育服务,促007创造性思维概论进学习者主动学习、释放潜能、全面发展”,也是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背景下的课堂革命的根本原则。

(4)培育创新文化迎接新挑战创新文化是一种有利于创新活动开展的价值观念,是行为准则和社会环境的综合体。营造创新文化就是培育创新的文化现象和环境氛围,这种文化氛围能够唤醒一种不可估量的能量、热情,主动性和责任感,从而促进整个社会创新人才的成长。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创造宣言》中讲到“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这就是一种社会创新文化的理想状态。那么如何培育创新文化呢?

第一,要建立一种崇尚新颖性、独特性的观念崇尚新颖性、独创性的观念是创新文化应有之义。日本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山中伸弥说,不要做大阪的狗怎么叫那样的实验。当时,在日本有这样的一个现象,就是日本的学者大多跟在美国学者后面做研究,日本学美国,大阪学东京。山中伸弥要做另辟蹊径的研究。

第二,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环境氛围什么样的土壤培育什么样的人,如果人人都能够参与创新创造(有大的创新,小的创新,甚至是日常生活的创新),那么就将形成一种大众创新的文化。

在我国,这种文化的发展得到了政府强有力的支持和引导,还有大众的积极参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在中国培育出的一种创新的文化土壤。今天中国的创客运动蓬勃发展,激发了越来越多的人对创业的热情,创业的兴趣,培育着大众的创新精神。

比如,北京3W咖啡屋提供的是一种创新文化引导。在这里,投资者可以跟业界有良好的互动,还可以帮助创业团队寻找“众筹”平台,解决硬件制造、资金对接等众多难题。

第三,保持开放性和容忍失败的气度系统的进化需要在开放的条件下,不断地从外界吸收信息和能量,才能够促进系统的演化。各个领域之间进行跨界融合,相互分享信息,这是促进创新的重要的环境条件。创新意味着有风险,有风险就有可能失败。爱迪生说过“失008第1章绪论败也是我需要的,它和成功一样对我有价值”。乔布斯一样经历过创业,跌倒,再创业,再跌倒,再被打击的过程。在培育创新文化过程中,我们也要允许失败。

第四,要坚守为人类谋福祉的价值观科学发现提供新的知识和理论,技术发明提供新的工具和手段,创新与创造不只是求新、求特,更重要的是还要对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现实意义,能产生新的效益,能提供新的服务。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说过,“创新是产生新颖而适当的工作的能力”。美国社会哲学家刘易斯·芒福德认为:“创新就是产出新颖而有用的产物。”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说:“创业者一定要有家国情怀,我们都希望自己的生命能够跟自己的家庭,能够跟自己的国家,能够跟这个民族,这个时代的发展紧密结合。”这些都说明人们的创新成果是要有社会价值并能服务于社会。创造者能将创造融入人类的文明中去,从冯友兰先生所说的人生的四重境界的角度来看,即超越了自然境界与功利境界,进入到人生的道德与天地境界。

2.创造及创造力2.1创造概述一讲到发明创造,人们就会联想到中国的四大发明,联想到人造卫星,联想到工匠鲁班、建筑大师李春、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等。对于自己能否进行发明创造,则摇头否定。其实这是人们对发明创造的认识误区,认为发明创造是高精尖而遥不可及。诚然,发明创造需要一定的科学与技术,但创造性思维和创意的提出有时与技术的关联性很小,是每一个人都有可能完成和实现的。

从词源分析,英文creation的含义是在原先一无所有的情况下产生出新的东西。在《辞海》中,“创造”一词被解释为:“做出前所未有的事情。”在《现代汉语词典》里,创造被解释为:“想出新方法、建立新理论、做出新的成绩或东西。”这些是有关创造的最一般的解释。在学术界,在不同的领域,人们对“创造”的表述更是种类繁多。

刘仲林教授在《中国创造学概论》指出:“创造是赋予新而和的存在,是对009创造性思维概论已知要素进行组合和选择的过程,是只可在实践中体会的、不可言传的道。”刘仲林教授将创造的层次由外向内逐层递进,表现为:成物,即外在的、静态的创造性成果;成思,即内外结合,动态的创造过程;成己,即内在的、本质层面的创造意境。

创造就是人们以独特的设想和努力去开拓对个人、集体、国家和人类而言未知的领域,以造福社会的活动;或者是提供新颖的、实用的、有社会意义的事物或产品的活动。

(1)按主体分类有“职务创造”与“非职务创造”,“个体的创造”与“团体的创造”;以创造主体的专业差异为依据,创造可分为“科学创造”与“技术创造”,“文学创作”与“文化创造”。由科学创造与技术创造、文学创作与文化创造又可以进一步划分出不同领域的各种不同分工类型的创造。创造性人才培养,既要培养一般性创造才能,还要注意培养一些特殊领域的创造才能,并使一般性和特殊性协调发展。“因材施教”,即有针对性地找出培养的侧重面。

(2)按水准分类有原创性创造和改进性创造。原创性创造也叫首创,根据创造性的不同,把人类的创造分为第一创造性(首创性)和第二创造性(改进性)。比如: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是从无到有的过程,就是第一创造性。第一创造性是少数人拥有的活动。第二创造性(改进性)是指人们在理解和把握某些理论与技术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条件加以消化和吸收,再创造出具有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的新事物。第二创造性是一种较为广泛的社会性活动。比如:喷气式飞机发明,是在莱特兄弟发明的飞机的基础上进行的创造。

(3)按属性分类有自然的创造和人类的创造。自然的创造,例如星云的收缩创造了星球,地壳运动创造了山脉湖泊,等等。人类的创造,比如古人类在劳动中创造了工具,人类在探寻自然奥秘、探索社会发展规律的过程中分别创造了各种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等等。

(4)按性质分类有观念类创造、设想(创意)类创造、组合类创造、移植类创造、技术类创造、基础理论类发明创造等等。①观念类创造。观念是人的意识在思想上、心理上的定位,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形成的思维定式。更新观念就010第1章绪论是去掉头脑中过时的、僵化的想法及理念,提出新观点或新看法的过程,它时常伴随着发明创造的发生。②设想(创意)类创造。设想类创造就是将设想通过技术方案加以实现。③组合类创造。将两种或两种以上物体进行组合,通过组合而产生的新的产品或选择其优势部分组合而形成的创造,人们又称之为组合类创造。④移植类创造。移植类创造是指将某一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和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从而产生新的发明。移植法的主要类型有:原理移植、方法移植、结构移植、材料移植和用途移植等。⑤技术类创造。技术类创造分为技术改进类、技术主干类和技术辅助类三种发明。技术改进类发明一般是某一产品或某一行业因其技术的发展、进步而产生的新的发明创造。

技术主干类发明多指一个企业或一个行业核心技术的发明。技术辅助类发明是相对主干技术发明而言的,是主干技术类发明的配套和延伸。⑥基础理论类创造。建立在基础理论之上的发明创造会引起社会诸多方面的变化,其产品甚至可以带动一个产业的发展与转型。

(5)按内容分类有物质财富创造、精神财富创造和社会组织创造。物质财富的创造,一些新的产品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这种创造给人们提供物质产品;精神财富的创造,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需求的创造,比如小说、话剧、电影,这些都是精神财富的创造;社会组织创造,人类社会向前发展得益于不同社会制度和不同的组织制度的改进和完善,比如传统企业与互联网的融合、企业的转型升级和“混合所有制”改革,它们都是社会组织创造;等等。

(6)按照过程分类有科学发明、技术发明、艺术创作和文化创造等。①科学发明。是指认识和揭示客观事物的内在的本质和运动规律,为人们创造发明提供理论依据的重要的基础性工作。比如,1957年李政道和杨振宁发现“宇称不守恒定律”,就是科学发明。②技术发明。技术发明是指人类技术领域的发明成果,或提供前所未有的事物模型,或提供新工艺、新方法。技术发明和专利是结合在一起的。比如,科学家威拉德·博伊尔和乔治·史密斯于1969年共同发明了CCD图像传感器,并于2009年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该发明改变了人们的摄影和摄像,用数码替代了胶片。根据层次来划分,技术发明的创造性可分为技术革新、技术发明和技术创新等。技术就像空气一样与人类共存。③艺术创011创造性思维概论作。艺术是指人类分享美的或者有深意的情感和意识,用以表达既有感知且将个人或群体体验进行沉淀与展现的过程。艺术创造是满足人们精神生活的艺术领域的创造。艺术领域的创造称为创作,或者艺术形象塑造。④文化创造。以色列历史学家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从动物到上帝》中探讨了人类认知革命带来的人类文明,他认为语言的出现促使人类交流,交流让人类更有想象力,想象力可以使人类对未来的事情进行大胆建构,使人类对知识进行积累和传播,从而提高了对文化的传承能力、学习能力。后来更为重要的是文字的发明改变了整个世界的文明。

(1)目的性,人们的创造性活动总是为了某种目的而开展的。比如,爱迪生发明灯泡,莱特兄弟发明飞机,企业研发新产品、组织重构和经济转型,国有企业混合所有制改革等。

(2)主体性,从根本上,创造活动的主体是人,无论是个人还是组织。

(3)否定性,事物的出现总是“新”事物对“旧”事物否定的结果,创造活动是创造出过去没有的新事物,比如:自行车、汽车、飞机等。

(4)过程性,任何创造活动都是人们经过一系列活动进行的。

(5)持续性,创造活动是一个在时空上连续不断的过程。美国著名创造学家奥斯本的三阶段模式:发现问题—提出假说—解决问题;英国著名心理学家沃勒斯的四阶段模式:准备—酝酿—明朗—验证;著名的英国设计方法学家劳森提出的“五阶段模式”:初识—准备—孕育—启发—验证。

(6)主体依赖性,相同的实验条件,相同的研究发明,有的人成功了,有的人却失败了,这就是主体依赖性。

2.2创造的相关概念在创造活动中,相关概念有:创造、发现、发明、创新、创意、探索、革新、创作等。在不同的领域有着不同的表述和不同的词汇来描述。

(1)发现一方面,是对新的科学事实的发现。经过研究探索,找到前人没有看到的012第1章绪论科学事物。这个科学事物是客观存在的,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性暂时没有被发现,比如:秦始皇兵马俑是陕西农民在挖井的时候发现的,这是发现科学事实,它是客观存在的。哥伦布发现美洲新大陆也是科学事实的发现。再比如,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美国科学家萨尔·波尔马特(SaulPertmutter)、科学家布莱恩·P.施密特(BrianP.Schmidt)和美国科学家亚当·G.里斯(AdamG.Riess)通过观测遥远的Ia型超新星而发现宇宙在加速膨胀。他们认为宇宙膨胀如果持续加速,将终结于寒冰。这也是发现科学事实。另一方面,是对新的科学规律和理论的发现。哥白尼的“日心说”、达尔文的“进化论”、爱因斯坦的“相对论”,这些规律不管人们发现与否,都是客观存在的。

(2)发明发明是指人类运用自然规则研制出新的事物或新的方法,或者是获得非天然性新成果的一类创造。这些事物或方法包括新产品的研制和新方法的发明,属于技术概念范畴。

案例:邦迪创可贴埃尔·迪克森是一名强生公司的员工,他妻子在厨房经常割破手指或者被烧伤,为了让妻子自己就能处理好伤口,迪克森设计出了最初的创可贴:把纱布和绷带用粘胶黏在一起,再用粗纱布将绷带盖住,防止绷带失去黏性。

从新产品的研制看,“谷歌”眼镜,集高新技术于一身;从新方法的发明看,纳米技术、克隆技术是20世纪60—90年代创造的新技术方法;如今3D打印技术,改变了我们制造业的现状,是一个新方法的发明。20世纪50年代,科学家们开始形成了在电脑上显示数字图像的概念;20世纪60年代,飞行员开始通过计算机模拟飞行器进行训练;20世纪70年代,伊万·萨瑟兰在麻省理工学院研制出第一台头戴式3D显示器;20世纪80年代,美国五角大楼和美航天局开发了电脑模拟培训系统。

发明与专利相对应,发明是要以专利的形式出现,如果在某个领域有很多创新型成果,一定要申请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创新成果申请专利需要符013创造性思维概论合三个条件,即“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

(3)发现与发明的关系发现是认识世界,发明是改造世界。发现主要回答“是什么”“为什么”和“能不能”等问题;发明主要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和“做出来有什么用”等问题。认识世界主要属于非物质形态财富,而改造世界是知识的物化,能够直接创造物质财富。

我国只对那些具有新颖性、创造性和实用性的发明授予专利,发明者通过法律手段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科学发现不授予专利权。

与技术发明相比,发现与知识的增长有关,发现通常没有很明显的目的,发现所关注的是探索事物,决定如何用新知识来理解看待问题,发现的结果不像发明一样可预见。发现不一定导致发明,一个发明也许是产生一个发现后很长一段时间才诞生。人类社会发展到20世纪,发明和发现已不再是一种个人行为,已经成为政府和企业、机构所关心的有组织的研究。特雷弗·威廉斯(TreverWilliams)在他的著作《发明的历史》中写道:那个多才多艺的个人发明者的年代已经过去了。该书还提到“:未来的发明是要那些训练有素的人们或对需求有洞察的人们,通过大规模组织的团队合作来实现的,无论是私营机构还是国有机构。”人们常说:热情、耐心、努力以及长期的失败的经历,是发明家最终实现目标的驱动力。

(1)创新创新,顾名思义,创造新的事物。《广雅》:“创,始也。”新,与旧相对。只是没有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有的人说它是个外来词,其实中国很早就有了创新这个提法,古代的《魏书》里有“革弊创新”、《周书》中有“创新改旧”,这指的都是创新,并很好地把创和新连在一起了。也就说中国很早就提出了创新这一概念。拉丁语中的“创新”有三层含义:更新,对原有东西进行替换;改变,对原有的东西进行发展和改造;创造,创造出原来没有的东西。

广义的创新含义,是指在前人或者他人的基础上有所发现,提出新见解,开拓新领域,解决新问题,创造出新事物,或者对既有成果进行创造性地运用,014第1章绪论都可以称为“创新”,因此广义的创新和创造没有区别。

专门的创新含义,即出现在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约瑟夫·熊彼得(1883—1950)的著名作品《经济发展理论———对于利润、资本、信贷、利息和经济周期的考察》一书中。熊彼得认为,“创新”是指技术发展经过企业家的经济活动使之变成产生经济效益的结果。创新形式包括五种:引进一种新产品;开辟一个新市场;找到一种原料的新来源;发明一种新工艺流程;采用一种新企业组织形式。这里的创新似乎与人们今天讲的创新不同,原始的创新强调的是经济领域和市场价值,而现在,只有创新成果推广到市场之后才算创新,放在实验室里的不算创新。可以看出,熊彼得所指的创新概念既涉及技术层面的创新,也涉及组织层面的创新。

综上所述,先有“创造发明”再有“创新”,发明和创新之间是有时间差的,创造发明与创新之间通常存在着滞后期。比如:日光灯发明于1859年,直到1938年才走向市场,才产生效益,创新的滞后期长达79年。

案例:创造不分年龄、学历与资历创造不是发明家、科学家的专利,同样也不受个人资历、学历、年龄的约束。

()没上过学的车床之父1

被誉为“车床之父”英国人莫兹利由于家境贫寒,没有接受过学校的正规教育,岁时就成为一名机械厂的学徒。

12()创新不一定需要高资历2

火车的发明者斯蒂芬孙是一个煤矿工人的儿子,没有上过学,岁才进17入夜校学习;被称美国“开国三杰”之一的科学家本杰明·富兰克林只读过两年书;“炸药大王”阿尔弗雷德·诺贝尔只上过一年小学;爱迪生只接受过个月3

的正规学校教育;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只读到高中毕业。创新需要有一双会观察的眼睛,一个会思考的脑袋和一颗执着的心。

()创新不是专业人士的专利3

世界上很多创新,都来自非专业人士。电话的发明者亚历山大·贝尔,原来只是一名对电学一窍不通的中学老师;电报的发明者塞缪尔·莫尔斯,曾经是015创造性思维概论一位很有才华的职业画家;参与创立物质波理论的路易·维克多·德布罗意,大学学的是文科;解开宇宙红移奥秘的物理学家爱德文·哈勃,原来是一位律师;开创了“量子电力学”的汤斯原来攻读的是语言学;轮船的发明者富尔顿,他年轻时以卖画为生;安全剃须刀的发明人吉列曾是一位推销员;等等。

()创造不分年龄4

创造不分年龄,牛顿在岁发明微积分,岁发现万有引力定律;达尔2223文岁进行环球航行并著成《物种起源》;伽利略岁发现钟摆原理;爱因斯2218坦岁提出相对论;爱迪生岁发明留声机;黄道婆革新纺织技术的时候,2629已经年过半百;玫琳凯·艾施()岁时才开始创业;富兰克林MaryKayAsh4540岁以后才开始致力于科学研究,多岁还发明了双焦距眼镜。所以说,创新创80造活动并不存在年龄的限制。

(2)自主创新自主创新就是指以创造市场价值为导向,在开放式创新中掌握自主权,并拥有全部或者部分核心技术和知识产权,打造自主品牌并能赢得持续竞争优势的创造性活动。

胡锦涛同志曾指出,人人都可以成才,并提出要走创新发展之路,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着力提升原始创新能力,大力增强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努力形成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技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提出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位置,提出了一系列关于科技创新的新思想、新论断和新要求。习近平总书记2016年在全国“科技三会”上提出了一个新思想:“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企业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中国要强,中国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科技。”自主创新不仅仅是表现在技术层面,管理、制度、战略、文化、市场乃至商业模式等各非技术方面都是自主创新的有机组成部分。

016第1章绪论案例:靠自主创新掌握核心高科技才能打赢现代“战争”“中兴事件”注定将成为中国崛起道路上的一个标志性事件。虽然自家的头牌“高科技公司”一打就趴下,让人叹息,但它能带给我们疼痛和清醒。

近年来,以华为、中兴为代表的中国企业自主创新技术发展十分迅速,但是一些高科技的核心元器件还是依赖国外供应商。以中兴通讯为例,中兴通讯全球价值链中的高速光通信接口、大规模、智能手机芯片、系统等都是依FPGA赖进口。有资料显示,中兴通讯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华为201711.91%年研发费用占营业收入的,研发经费投入与苹果公司基本持平。

201714.86%可以看出,中国企业正在加大研发投入,奋起直追世界先进技术。“中兴事件”会给国人带来警示:只有通过自主创新把握核心科技,才能在市场竞争上掌握主动权,才能打赢现代科技“战争”。

(3)创新与创造的区别在程度上,创造强调“首创”“第一”“无中生有”“破旧立新”,强调自身的新颖性;创新是建立在已有的概念、想法或方法等基础上,“由旧到新”,强调与原有事物相比较。因此,可以将创新看作创造的目的和结果。例如,黑白电视机的出现可以看作一种创造,而彩色电视机的出现是一种创新,因为它是在黑白电视机的基础上,通过改造而出现的一种全新的产品。例如,瓦特改良蒸汽机是一种创造,而将它应用到其他工业领域(比如火车),则是创新。

在过程上,创造的思维始终站在新异的尖端;创新则是将已有的原始想法应用到自己的思维活动中去。

在范畴上,创造一般指的是在知识、概念、理论和艺术等方面,创新一般指的是在技术、方法和产品等方面。

在目的上,创造注重的是科学性和探索性,创新更注重经济性和社会性。

(4)创意什么是创意创意是一种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想法,是与众不同的好点子。创意有名词和动词两个词意,名词的“创意”是指新颖的构思和创造性的意念;动词的017创造性思维概论“创意”是指从无到有产生新意念的思考过程。在英文中创意也有“creative”和“idea”两个词语,其内涵不同于汉语,“creative”原指具有创造性的、有创新能力的、创作的、产生的,后来引申为创意,或富于创造力的人。

创意的特点创意的主要特征是突发性、形象性和不成熟性。创意常得益于灵感,是由灵感诱发形成的想法和念头。相比之下,创意比灵感更完整和更完善。一个好的创意要具备六个方面的特点:新奇、简单、实用、与众不同、能使人眼前一亮、令人久久难忘。

其实,创意、创造和创新在日常生活中是可以通用的。他们三者的关系是:创意产生思路—创造产生作品—创新产生效益。

创意相关概念辨析创意与创新:创新是一切创造新事物的行为本身,新事物可以是一个无形的想法,也可以是一个有形的新产品。而创意是创新的一种结果,是创造事物的一个想法,是无形的,或者是隐含在有形事物之中的。

创意和灵感:灵感是突然之间迸发出来的好想法,灵感往往是可遇不可求的,而创意虽然也是新想法或构思,但没有“灵感”那么神奇,没有灵感产生过程的神秘性。灵感也可看作创意的一种特殊形式,是“神来之笔”。

创意与创新思维:创意是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想法本身,强调的是结果本身。而创新思维是以新颖独特的方法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强调的是思考过程及其所采取的方法。

创意的应用领域创意可以应用在任何方面,对待任何事情,都可以用创新思维来思考,找出新的创意来。而从狭义来看,一些领域特别需要有创意。例如,广告创作、科学发明、艺术创作、制度制定、军事战争等。

案例:即时贴的意外发明即时贴的发明就是在创意的引领下,一次需求与技术的不期而遇。艾特·弗莱伊()是公司的一名化学工程师,在周日参加唱诗班活动时,习ArtFry3M018第1章绪论惯在歌本里夹一张纸片以做记认,但纸片容易滑落,十分麻烦。年的某1974个周日,艾特·弗莱伊像往常一样在唱诗,忽然想到如果有一种要用时就能牢牢地粘在纸上,不用时又能轻易揭去的“书签”该多好。于是他便萌发了要发明一种“不会掉落的书签”的念头。而“书签”的关键是要有一种需要时能够牢牢地粘着,不需要时又能轻松撕去的黏合剂。

恰逢当时公司有人开发出了一种有黏性但不易固化的黏合剂,粘在纸上能轻易撕下来。这种特殊的黏合剂的开发者是实验室研究员斯宾塞·西尔3M沃()博士,他曾在公司技术交流会上多次介绍这种产品,却无人SpencerSilver响应。艾特·弗莱伊想,何不把斯宾塞·西尔沃发明的黏合剂涂在纸张背后,制作成“暂时性永久”的书签。这么一来,便条被粘在书本上不会脱落,不用注记时,轻轻一撕即可。

艾特·弗莱伊找到斯宾塞·西尔沃并告诉了他自己的想法,两人“一拍即合”。

2.3创造的相关因素分析知识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活动中不断反思、总结而积淀下来的对客观世界的认知结果,是对客观世界固有属性及其规律的能动反映。知识不等于智慧,创新不能没有知识,但创新的灵魂却不是知识,而是智慧。创新、知识和智慧之间存在一个复杂的关系。关于创造力与知识的关系有三种观点:一种是认为知识束缚创造力(学历与创造力负相关趋势),另一种是认为知识与创造成正相关,第三种是认为二者具有矛盾关系。

(1)知识与创造的非线性关系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年—公元前322年),古希腊斯塔基拉人,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思想家和教育家之一,百科全书式的人物,做出了很多创新的成果。牛顿(1643—1727),英国著名物理学家、数学家、天文学家、自然哲学家和炼金术士,他的创新成果众所周知。以上两个例子可以看出,能够创新的人似乎都拥有很多的知识。

莱特兄弟的学术经历并不系统和深入,在他们发明飞机之前,欧洲的不少019创造性思维概论大型公司相继成立了飞机研究小组,其中大众汽车公司、奔驰汽车公司等都已开始实施飞机开发研究,但是不久就自行终止。终止的原因是当时有著名学者断言飞机研究是不可能成功的,包括法国数学家勒让德、德国发明家西门子、德国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美国天文学家纽康都发表过类似的观点。莱特兄弟当时也没有听信科学家们的断言,执着追求,最后成功了。这里就出现一个创新与知识的逆向性关系,也体现了知识和创新的非线性关系。

(2)知识对创造具有重要影响①知识的量往往决定其创新的层次越是高深尖的问题需要的知识量越大,否则即使有很好的创意,也很难把创意变成现实。

②知识的类性质影响着创造的趋势和方向知识的类性质(或者类结构)决定了创造的方向。专家是由知识的类决定的,专业知识的水平和性质是专业人士的基础和核心。不同的人有不同的专业领域,他的创造与其专业背景具有很强的关联性,专业知识的性质决定了他创造的方向和趋势。

科学史上存在一些经典的梦带来惊人的发现,有创意的人才会做有创意的梦。比如:A.1865年,德国化学家凯库勒在一天夜晚打瞌睡时,眼前突然出现了旋转的碳原子长链,像蛇一样盘绕蜷曲并抓住了自己,旋转不停,很像苯分子,于是他提出了“苯环结构”;B.一位音乐家做了个梦,梦见魔鬼找他借吉他,该音乐家胆小,于是就把吉他借给了魔鬼,魔鬼为了表示感谢,给音乐家弹了一首曲子,于是这就诞生了西班牙的魔鬼之歌。所以知识的结构影响着创造的趋势。

③创意很重要,实现更宝贵思考是一种境界,行动是一种品质,知识是一种保障。创意可能天马行空,但它只是为创造指明了路径,拨开迷雾。要实现创新,还要脚踏实地去执着工作。任何一个创意发明的实现都是需要大量的知识作为支撑的,问题的大小是相对的,这是科学界的普遍共识。

因此,非线性关系不是没有关系,知识在创造的过程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020第1章绪论角色,创新者要不断地去打造自己的创新知识结构。

(3)创新素质培养的知识建构路径基于人的创新素质的提高,人的知识结构可以通过这样一个圈层结构示意图(如图所示)来表示。一个个体的知识从宏观层面可以分为A层(外层)包括一般知识、知识间隔阂,B层(中间层)包括基础知识理解,C层(核心层)包括专业知识了解。不同层面分别代表知识掌握的不同程度,外界的信息在不断给人们带来刺激,人们捕获了这些信息就变成了知识。起初,知识与知识之间存在隔阂,这是浅层知识,随着认识的深入,知识就会逐渐融会贯通,尤其是专业知识这一核心知识。每个层次的知识所扮演的作用也是不一样的。A层的知识负责发现灵感,B层的知识负责建立路径,C层的知识负责形成创新。所以,我们应该努力做到扩大外层,融汇中间层,深化核心层。

对于不同学科的知识,钱学森曾说:“跨度越大,创新程度也越大。而这里的障碍是人们习惯中的部门分割、分隔、打不通。大成智慧学却教我们总览全局,洞察关系,所以能促使我们突破障碍,从而做到大跨度地触类旁通,完成创新。”这里外界C层外界实际上阐明了知识结信息知识(核心层)知识信息B层专业知识、构不合理就影响创新A层(中间层)(掌握)的道理。只有在又专又(外层)基础知识、理解博的知识结构合理的一般知识、知识间隔阂了解情况下,人们才能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基于创新的个体知识的圈层结构示意图才能完成创新。

①重视逻辑知识的培养逻辑学是研究人们的思维形式、思维的基本规律及思维方法的科学,它与人们的日常思维、语言表达、推理论证等有密切的关系,因而它在人类知识的传播与创新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切学问和科学的形成都有其内在的逻021创造性思维概论辑,逻辑学是一切学问的基础。一个科学问题的提出,往往是在进行逻辑性检验时发现的。

②重视美学知识和艺术想象力的培养美学思想是一种抽象的具有强烈主观性的对美的思想认识,是人对事物的美的认识能力和审美评价能力的凝聚,融入了个人的思想感情和审美偏好。

美学能帮助我们重新定义一些原本认为不值得关注的事物,美学是帮助人们提高创造发现能力的利器。

③重视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建构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双翼。自然科学更注重求真,社会科学更注重求善和求美。自然科学知识和社会科学知识的综合建构有利于培养个体形成崇尚科学理性、关心人类利益相统一的精神品质。尽信书,则不如无书。无论学什么、学多少,都要融会贯通,把它变成自己的东西。知识是一笔财富,经验是一种积累。同时,知识与经验又可能是一种沉重而严酷的束缚。

案例:秀才过河有一天,一个满腹经纶的秀才来到了一个小水沟边,他认为这不是小水沟,应该是一条河。秀才根据书本所学,说:要想过河,要么修桥,要么坐船。但是,目前桥和船都没有,所以就没办法过去。而小水沟实际上很窄,一步就跨过去,但是秀才却在沟边徘徊。这时有人告诉他,你只需要跳过去就可以了。秀才一本正经地就要跳过去,结果一跳,跳到小水沟的中间。啪!掉到水里了。指点他的人就说:“你太笨了,我告诉你一步就跨过去了,你干吗双脚同时跳?”秀才说:“书中曰,‘单脚为跨,双脚为跳’,你叫我跳,我就双脚跳了,所以就掉到河里。”如果我们学习学到这种状态,其实就回到了“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状态。

爱因斯坦说“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似乎来得更加重要”。也就是说,创新产品,首先要发现问题。根据创造学的理论,发现能力包括发现问题的022第1章绪论能力、发现异同的能力和发现关系的能力等方面。

(1)发现问题的能力一切创造都始于一个问题。如果没有发现问题,就不知道如何去创造,创造就不会产生。

案例:自行车打气筒的改进打气筒的结构就是一个连杆,底下有个活塞,然后通过压缩空气把气体输送到自行车车胎里面去。但是,人们在使用这个气筒(下图左)的过程中,发现明显存在两个问题。

一是打气的时候,容易把油蹭在身上;二是打气筒体积比较大,不易携带。

下面要解决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解决身上容易蹭油的问题。

如下图所示,图中左边打气筒的连杆是随着把手一块升上来的。而图中右边的打气筒使用时只需要提把手,容易和身体接触到的部位是外壁,而这款打气筒的外壁是没有油的,油都在内壁上,就解决了身上容易蹭油的问题。

关于第二个问题。我们发现右边的打气筒比左边的打气筒短了一半,更容易携带,好像是把刚才的两个问题全解决掉了。既不会往身上蹭油,也更小巧。但是,这款产品在使用的过程中,是不是就真的完美?我们再重新思考一下。

通过体验发现,原来的问题解决了,但是又出现了以下两个新的问题。第一,这款打气筒打气的时候需要弯腰或者蹲下来。第二,因为这个活塞的行程变短,打气量就少了,原来打次现在可能需要打次。这两510个问题是具有关联性的。这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现在还需要对这件产品进行进一步的创新和改进。

新产品的活塞比前面产品的活塞要粗一些,纵向上不好发展,所以要在横023创造性思维概论向上发展。第三款产品就是一个脚踩的大活塞气筒(如下图所示),气筒得到了优化,高压一筒改进成高压双筒(如下图所示),可折叠式的。

再来思考这个新产品是不是又有新的问题出现?可以不断发现,不断改进。表面上看,我们每一次都在解决一个新的问题,但是实际上,往往在解决老问题的时候,产生了新的问题。所以,发现问题其实并不简单。

上述事例给了我们启示:最好的发明创造往往都是从发现了一个绝佳的问题开始的。

(2)发现异同的能力创造者在相同的事物中发现其不同,在不同的事物中又能找到相同之处的能力,即同中求异,异中求同。将A事物和B事物进行比较,将A事物的特点迁移到B事物,优点有可能变成缺点,缺点也有可能变成优点。在比较的过程中,能形成大量的创新产品。

案例:安全帽的诞生人类的伙伴“森林医生”啄木鸟(如图)能在坚硬的树干上打一个洞出来。

人们通过对啄木鸟的分析研究,发现它有几个特殊的属性。其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它的脖子的力量非常强大,摆动速度非常快。啄木鸟啄木时头部的摆动速度超过了110千米每小时。后来医学家对啄木鸟的进一步研究,发现啄木鸟的脑组织是悬垂在颅骨中央的,脑组织与颅骨之间有一个缓冲层,这个软组织024第1章绪论的缓冲层让啄木鸟能够承受这种高速的冲击。人类的脑组织和啄木鸟不同,是紧贴在颅骨边缘的。为了保护脑组织安全,我们可以在外面再加一层保护,这就是我们经常看到的安全帽所起到的作用。

如今,人们的注意力已经从安全帽的作用转向安全帽的中间悬垂结构的伸缩性(如右图所示)。

所以这就是一个重大的改进。这种改进的最原始的思路来自啄木鸟带给我们的灵感。所以,异同的比较是发明创造过程中一种常见的手段。

(3)发现关系的能力发现关系的能力是指能够把看起来似乎毫无关系的东西放到一起,把不同领域的东西联系在一起进行思考的能力。它需要很强的知识跨越和跨界思维,需要一种勇气,也需要一种灵感,并且需要不断加强这方面的训练。

科学史上已有很多的发现,就是将不同事物、不同问题与不同现象、不同答案之间建立关联所得到的。比如,英国医生爱德华·詹纳(1749—1823)观察到“挤奶工”感染牛痘之后就不再会感染天花的现象,发现了“种牛痘”可以预防天花。

怎么才能提高发现能力呢?

首先,培养敏锐的观察能力。善于观察生活,做生活的有心人;深入实际,不走马观花,扎实调研。

其次,学会去接受新事物和新思想。发现的机会时常就在我们身边,怎么抓住这种机会?一个很重要的能力,就是去接受新的东西、新的事物。新事物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虽然它会有瑕疵,但我们在欣赏的同时还要包容。谁最终会成为把新产品推向成熟的人呢?一定是接受它,并同时对它进行研究的人。

025创造性思维概论2.4创造力概述创造力,是人们在认识与实践过程中表现出来的、产生新的精神成果或物质成果的思维与行为能力的总和。通俗地说,就是发现新问题、解决新问题、提出新设想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比如,创造新概念和新理论,更新技术,发明新设备与新方法,创作新作品都是创造力的表现。不同的创造者在类似的条件下可以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同一创造者在不同条件下也可能表现出不同的创造力。

(1)创造力的独创性和新颖性。其结果包括思维和物化成果。

(2)创造力人皆有之。它是人类的一种普遍的心理能力,创造力在人群中呈正态分布。

(3)创造力是一种心智能力。它与观察力、想象力、记忆力、判断力等智力结构中的因素有密切的关系。

(4)创造力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比如,知识水平、思维特点、个性风格、社会环境、胆识与机遇、实验条件等。

(1)专业知识与创造力美国心理学家、认知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RobertSternberg)指出:“如果一个人对某方面一无所知,他也不可能提出新的见解。首先要有可供扩展的知识,才可能去考虑创造性地应用或扩展它。同样,一个人的知识太多也可能是件坏事(尽管不都是这样),他可能画地为牢,一点不敢超出现有的规范和观点。因此,大多数创造是由该领域相对而言的新手做出的,这就是因为他们知道得不少,但也不多。”斯滕伯格还认为:“创造性在很大程度上归因于对智力的知识获得成分的洞察和对各种智力成分之间的反馈的敏感。”我国潘云鹤院士认为,创新与抽象、联想、分析以及综合这些思维操作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专业训练为专业创造打下了基础,但同时也有可能使学生被固有的认知范围所限制。著名物理学家杨振宁教授曾经对比了两位世界级物理学家P.狄026第1章绪论拉克(1902—1984)与W.海森堡(1901—1976),他认为:“狄拉克的研究论文‘就像秋水文章不染尘’,没有任何渣滓,直达宇宙的奥秘。”其独创性是一种直觉、灵感。而对于海森堡的论文,则评价为“朦胧、不清楚,有渣滓”,“你会惊叹他的独创性,但觉得问题还没有做完”。

(2)专业意识与创造力专业意识是一种团体意识,包括专业领域的划分、专业的使用方法和技巧、专业的规范和专业道德以及专业的建制等方面的意识。

专业意识强的人很难冲破专业的局限去开拓新领域,否则,往往会面临被专业团体抛弃的困境。只有那些不受专业意识束缚而且具有极强独立性的人才会走上创造之路。

起初,美国数学物理学家费根鲍姆只钻研当时看来和专业无关而且毫无希望的非线性问题,一时也毫无建树,被周边的人视为不务正业,这严重影响到他的职业。不久,费根鲍姆只能从一流大学转到二流大学工作。即使这样,他也不忘初心,即坚持那一股对混沌现象的好奇和认知需要的冲动劲。最终成为当今世界最伟大的理论之一———混沌理论的先驱,并发现了“费根鲍姆常数”。

案例:一个被称为“江湖骗子”的媒体实验室尼古拉斯·尼葛洛庞帝()创办了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NicholasNegroponte验室,在实验室创立初期,加盟实验室的是一批被正统人士拒之门外的人。他们中的成员有些被学术界认为是激进分子,他们研究的内容有些不被本系统容纳,甚至成员中还有人到了无处容身的窘况。该媒体实验室又被称为“落选者沙龙”,从职业来说,成员中有数学家、物理学家、建筑师、计算机工程师、电影制作人、图形设计师、作曲家等。他们的工作不被当时的科学界认可,有的还被误认为是“江湖骗子”。

总之,认知范围的局限、认知方法的僵化和缺乏强烈的探索动机往往是专业意识过强所致,并且拥有强烈专业意识的人也容易受社会刻板印象的影响。从培养创造性人格来说,既要认识到专业意识的正面作用,也不能忽视其负面效应。

027创造性思维概论创造力由三个方面要素构成:第一个是对知识的处理能力;第二个是以创造性思维能力为核心的智力因素;第三个是创造个性品质等非智力因素(如下图所示)。创造力除了要有一般知识,还要有专门知识。一般知识是指隐性知识或者经验。有的人虽然文化程度不高,但是经验很丰富,这是创造力强的一个重要因素。专门知识是专业知识与专门技能的课程知识的总称。除了知识以外,还一般知识知识专门知识一般智能创创造性、批判性造智力因素力思维特殊才能创造意识因素非智力因素创造精神因素有智力因素,智力包括一般智能、创造性和批判思维,还包括一些特殊才能。非智力因素是创造力很重要的方面,它包括创造意识因素和创造精神因素等。

美国的创造心理学家格林认为,创造力由知识、自学能力、好奇心、观察力、记忆力、客观性、怀疑态度、专心致志、恒心、毅力等10个要素构成。因此,除了学习知识以外,还要注重对上述其余几个因素的培养和训练。

在一般创造学中,创造能力、创造力和创造性基本上是可以互相替代通用的同义词。不同的人的创造能力有大小之分,创造能力是可以通过教育、训练和激励逐渐提高的。由此,创造能力可以定义为:一个人在支持的环境下通过一定的活动而产生新颖性结果的能力。个人创造能力的表达公式:创造力=K×创造性×知识量的平方。

公式中K为一常量,指个体要素;创造性指创造意识、创造人格、创造思028第1章绪论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之和;知识量是指一个人所拥有的知识广度和深度。

创造和知识量有着密切的关系,为了显示知识量的重要性,加了个平方。

把上述公式扩展一下,即:创造力=K×(创造人格+创造性思维+批评性思维+创新方法)×知识量的平方。

提高创造能力的途径:一是在创造性不变的前提下增加知识量;二是现有知识量不变的情况下,通过提高创造性的途径来提高创造能力。大量事实证明,后者是提高创造能力的一条极为有效的途径。

美国国家工程院院士、匹斯堡大学杰出教授、层次分析法和网络程序法创始人托马斯L.萨蒂院士认为创造力公式可以这样表示:创造力=天赋+训练+坚持+激情,以及继承、关心和了解别人的成就+建设性+自律+独立性+强迫症+寻求认可和奖励=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性?创造性包括创造性人格、创新思维、批判思维和创新方法。

人们要提高创造力,除了要尽可能获取更多的知识以外,还应该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之中塑造创造性人格,培养创新思维和批判思维,尽可能掌握更多的创新方法。这样,知识才能转化成创造力。

什么是创造性人格?创造性人格属德性商数于非智力因素。屠呦呦能获得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主要是由于她有非凡的创造性人格,她经过190次失败之后,在第191次低沸点试验中才发现了青蒿素智力商数情绪商数提取物。创造性人格的特征主要包括强烈的求知欲、丰富的想象力、强烈的好奇心、自信、兴趣浓厚和顽强的毅力。爱迪逆境商数创造力商数生一生中有1200多项专利,可他只上了3个月的小学就退学了。应该说他的知识量不会太多,但是他却能够取得这么多的创造发明,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有非凡的创造性人格。

创造性人格主要包括:强烈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丰富的想象力,满满的自029创造性思维概论信心,浓厚的兴趣,顽强的毅力,等等。

创造思维、批判性思维、创新方法在后面有专门章节讲述,这里就不详细介绍。

(1)5商模型(SQ)人有左右脑区分,一般从事自然科学的人左脑比较发达,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的人右脑比较发达。“左脑掌管逻辑,右脑掌管想象力。”这个说法来自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罗杰·斯佩里博士对癫痫病患者进行的一项“裂脑”手术,发现左右脑区块具备不同的功能(如下图所示),由此推动了“脑侧化”学说。随着核磁共振的发展,人们发现大脑面对问题、处理信息时,会全面感知、反应与建构复杂的信息。左脑与右脑的分布是右脑掌管全貌,左脑重视细节。

要提高创造力,应该开发全脑。科学家提出5商(SQ)模型(如下图所示)。

除了IQ智力商数以外,还有MQ德性商数、EQ情绪商数、CQ创造力商数、AQ逆境商数。5商(SQ)共同来培养,共同来训练,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所以人们常说不仅要学会做事,还要学会做人,当然还要敢做梦。只要做好这几个方面,我们的创造力就会得到很大的提高。同时,我们要经常启动大脑的钥匙,不断去激活和重组大脑的探索机制。

(2)全脑模型奈德·赫曼(NedHerrmann)博士在左右脑发明人斯佩里的研究以及麦克连教授的三分脑模型的研究基础上,于1976年又将左右脑分成大脑(上半部)和边缘系统(下半部),组成一个四分脑模型,即全球至今仍在使用的四大象限圆形(4QuadrantModel)———全脑模型(如下图所示)。赫曼依据大量的实验数据,证实大脑是按照“全脑模型”的神经心理原则组织起来的。他也因“全脑030第1章绪论模型”获得诺贝尔奖。

A脑(A象限)即左上脑,事实自由、未来Fact大脑型FreeFuture是结果导向的脑,A脑发达的AD人偏重逻辑分析,做事有底左上逻辑性强重直觉右上线,很少做退让,且做决策非善于分析重整体感重事实融会贯通强调量化演绎推理常果断。左右脑脑型型B脑(B象限)即左下脑,有条理善交际循序渐进重感觉是一个控制脑,注重形式的重规划重运动感觉BC重细节情绪主导脑,B脑发达的人非常自信,左下右下有条理,务实,做事绝不会模形式感觉Form边缘型Feeling棱两可,而且喜欢主导事情。

C脑(C象限)即右上脑,是一个感觉脑,右上脑发达的人喜欢分享,重视团队,将人视为最重要的资产。

D脑(D象限)即右下脑,是一个全局脑,能帮助人展望未来,D脑发达的人有开阔的视野,并且直觉力强,锐意进取,敢于冒险。

左脑右脑都是创意脑,要提升创造力,就应该开发全脑。

———《西游记》大家耳熟能详。唐僧师徒四人的设计体现以上四种思维类型,也恰好反映了师徒四人每个角色的创造力体现得不一样,反映了他们中每个人的大脑区位的发达程度不一样。唐僧是最讲逻辑的,沙和尚是最守纪律的,猪八戒是最好表现的,还有最有创造力的是孙悟空,唐僧师徒四人共同构成一个全脑。因此,人们要提高创造力,这四个方面都应该得到提高。

———根据研究,人的左右脑的发达程度不同,适合的工作也会不一样,看看自己适合哪个工作。

左脑:科学、技术、医学、法律、财务A

管理、会计、监管、集合、支持B

右脑:理论、创业,开发、艺术、销售、娱乐C

辅导、教学、社会、照顾、服务D

031创造性思维概论全脑模型应用的关键领域。

第一,全脑思维可以从多角度看待事物,有助于产生新颖、独到的观点和看法,有助于标新立异,促进创新成果的产生。

第二,对人际关系的应用,通过全脑优势量表(HBDI:HerrmannBrainDominanceInstrument)(赫曼大脑优势量表,该量表的完整版共292道题,用来测评一个人有哪种思维偏好,而这种偏好往往和特定的职业类别有一定的关系)来了解自己的思维偏好,并根据他人的生活表现了解其思维偏好,投其所好,找到共同交流的方式,提升人际关系。

第三,全脑优势量表(HBDI)可以帮助人们创造职业幸福。根据该量表的报告结果可以找到与自己思维偏好相匹配的职业。

第四,全脑思维可以协助人们组建优质团队,减少后续建设团队所需成本。

第五,全脑优势量表(HBDI)有助于解决冲突和矛盾。冲突往往是由于思维方式的不同造成的,而根据全脑优势量表(HBDI)找到符合彼此思维偏好的方式去沟通,将促进不同人员之间、不同团队或部门之间的协同合作。

(3)如何培育创造力①不懈地追求更多可能的点子,不轻易满足于某个想法,并且锲而不舍,直到满意为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