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发展——理论 实践 趋势 9.2
23.68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5 11:30:23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3.68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针对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本书从发展经济学理论上进行说明,如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中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洪银兴,孙宁华著.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6.3(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洪银兴主编)ISBN9787305144318Ⅰ.①中…Ⅱ.①洪…②孙…Ⅲ.①中国经济-经济发展-研究Ⅳ.①F124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4)第286595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出版人金鑫荣丛书名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书名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著者洪银兴孙宁华责任编辑高彬施敏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印刷南京爱德印刷有限公司开本718×9601/16印张22.25字数276千版次2016年3月第1版2016年3月第1次印刷ISBN9787305144318定价88.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官方微信号:njupress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版权所有,侵权必究*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书总序洪银兴一般我们所说的“汉学”(Sinology),是指外国学者对有关中国文学、历史、哲学、政治、经济、社会等各个方面进行研究的一门学问/学科。最初“汉学”研究的对象主要是中国古代的文学、史学、哲学、音韵学等,“二战”后,现代中国受到汉学研究者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于是近代以来的中国特别是当代中国,也就成了“汉学”中日益重要的研究内容。如果说对于古代中国的研究叫“古代汉学”或“传统汉学”的话,那么对于近代以来的中国尤其是对当代中国的研究就叫“现代汉学”———它还有一个名字叫“中国学”(ChinaStudies)。本丛书所称的“新汉学”从一定意义上说也就是当代中国学。出版本丛书的目的是让海内外读者更深层次地了解当代中国的文化。

从历史上看,“汉学”的发展经历了从“传统汉学”独大到“传统汉学”书2与“现代汉学”并重的转变———这样的转变实际表明世界对中国的关注,从只注重“古代中国”转而为既对“古代中国”保持着浓烈的兴趣,又对“现代/当代中国”充满了急需了解的渴望。应当说,这种转变既是中国自身的发展和变化所致,也是“汉学”顺应历史潮流的结果,因为一个完整的中国,原本就是“古代中国”和“现代/当代中国”的有机结合,片面地注重“古代中国”或“现代/当代中国”研究,都只能导致对中国认识的局部化和碎片化。

历史上的“汉学”因为是外国人研究中国(中国人和中国文化)的学问/学科,因此中国立场、中国视野和中国“声音”,在“汉学”中一直是缺席的。历史发展到今天,在文化交流日益强调文化互动和彼此尊重的当代社会,“汉学”这种由外国人(含海外华裔)单方面研究中国的状况,似乎也可以有所调整。让中国人研究中国的成果加入“汉学”的范畴,使“汉学”成为一门既有外国“观照”,也有中国“自视”的双向互动的学问/学科,从而在“对话”中达至理解,在“互看”中消除盲区,彻底消除对中国认识的局部化和碎片化,实现对中国完整的、有机的和全面的认识,或许是“汉学”能够更加展现学术活力的未来的发展方向。

当然,考虑到“汉学”有其历史形成的特定指称(专指外国人研究中国),因此不妨把中国人面向世界研究中国称为“新汉学”。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根据文化交流的新特点,提出了“孔子新汉学计划”(ConfuciusChinaStudyPlan),其指导思想就是要“振兴汉学、发展新时代的汉学”。为了响应和配合孔子学院的“孔子新汉学计划”,南京大学出版社依托中国南京大学这个人文社会科学的重镇,规划出版以海外中国研究者、来华外国留学生、对“汉学”/“中国研究”有兴趣的读者为阅读对象的“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丛书。这套丛书以反映人文社科领域有关汉学研究的经典学术成果及最新学术动向为主旨,致力于推动中国“新3汉学”与海外汉学的对话与沟通,既有对传统中国文化丰富内涵的历史回眸和深度阐释,也有对当代中国社会各个方面的广泛介绍和精辟分析,可为海内外读者特别是外国读者提供一个认识传统中国、了解当代中国的学术窗口。

中国文化的先驱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和而不同”,将“和而不同”的这种君子精神,用以作为一种立场更加多元、视野更加广阔、“声音”更加多样、包容性更大更广的优质“汉学”/“新汉学”标准,也未尝不可。我相信南京大学出版社推出的这套“南京大学孔子新汉学”丛书,将会以“和而不同”的精神为追求,为“汉学”的推广、“新汉学”的兴起以及“孔子新汉学计划”的实施,做出积极的贡献!

2015年8月目录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1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13第一节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目标13一、经济发展的新阶段13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6三、发展是第一要务17四、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21第二节经济成长的阶段和经济起飞24一、经济成长阶段24二、经济起飞25第三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28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28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机衔接30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34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型34一、经济增长模型及其扩展35二、内生增长36第二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39一、增长不等于发展39二、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41三、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44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48第三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49一、要素的替代和补充49二、提高投入要素质量51三、规模经济52四、科技进步55第三章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58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58一、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式58二、经济增长主拉动力的改变59第二节扩大内需成为经济发展的战略基点60一、经济发展战略基点的调整61二、扩大内需63第三节培育消费力和提高居民收入663目录一、培育和提高消费力66二、充分就业和提高就业效率71第四节缩小收入差距和消费需求的全面提升74一、消费需求增长的趋势74二、缩小收入差距78第四章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84第一节经济增长的自然界限84一、自然资源的供求矛盾84二、“世界末日模型”88三、发展的代价90第二节经济的可持续发展93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94二、生态文明97三、绿色GDP100第三节可持续发展的实现机制102一、新型工业化和循环经济102二、向自然资源投资104三、外部效应内部化的体制安排107第五章经济发展的创新驱动111第一节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111一、经济发展转向主要依靠创新驱动111二、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特征114第二节创新驱动的基本要素116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一、新增长理论和知识经济116二、知识资本积累120三、人力资本积累124第三节国家创新体系和产学研协同创新129一、科技创新路线图和国家创新体系129二、产学研协同创新132三、国家创新能力建设135第六章工业化与产业结构的升级138第一节产业结构演进的趋势138一、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容138二、我国的工业化进程142第二节三次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144一、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决定性因素144二、我国三次产业结构的现状146三、服务业成为产业结构升级的重点148第三节制造业的创新和升级152一、我国的制造业现状152二、新型工业化154三、产业创新和升级157第四节产业结构调整的战略和机制159一、产业结构的市场选择159二、政府作用和产业政策1615目录第七章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166第一节我国二元结构现状166一、二元结构理论166二、农村工业化和农业剩余劳动力转移168三、克服二元结构的重点转向171第二节农业现代化173一、改造传统农业173二、引入新的生产要素发展现代农业177三、农业制度创新181第三节城乡发展一体化和城镇化186一、城市反哺农村186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路径187三、农民城镇化190第八章区域经济发展和协调195第一节地区经济差距的主要说明195一、中国的区域经济差距196二、工业区位理论197三、城市功能199四、累积性因果关系200五、允许一部分地区先富起来203第二节区域经济的协调205一、先富帮后富205二、推动生产要素流向不发达地区207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三、增长极及其扩展效应209四、城市群和城市现代化211第三节区域经济一体化215一、重塑经济地理215二、中心和外围的对接218三、建设统一市场221第九章投资拉动和金融发展225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投资拉动225一、经济增长的第一推动力225二、经济增长中的投资需求及其缺口229第二节金融深化和金融发展233一、金融的发展功能233二、从金融压制走向金融深化236三、金融现代化238第三节风险投资和科技金融242一、科技创新与科技金融242二、发展科技金融的制度安排246第四节金融风险及其防范249一、金融风险的理论假说249二、虚拟经济导致金融风险251三、有效防范金融风险255第十章经济全球化和开放型经济259第一节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开放型经济2597目录一、经济全球化及其效应260二、我国的开放型经济的形成和发展263三、进口替代和出口替代268第二节由比较优势转为竞争优势270一、比较优势理论271二、我国的比较优势的贸易结构不可持续272三、由比较优势转向竞争优势的内涵276第三节发展要素的国际自由流动278一、利用国际发展要素的全球化背景278二、以获取创新要素为导向的开放型经济转型281三、改善利用外资的投资环境283第十一章经济发展的制度推动288第一节制度变迁和经济发展288一、发展和制度不可分288二、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291三、改革与发展相协调292第二节市场对资源配置起决定性作用295一、市场决定资源配置296二、培育充满活力的市场主体298三、建立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302第三节政府对经济发展的积极推动310一、发展经济学对政府作用的认识310二、经济发展的政府推动312三、政府作用要尊重市场规律314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第四节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制度317一、分配和发展绩效的不可分性317二、分配的激励功能319三、促进社会公平正义322参考文献325后记328CONTENTSForewordDevelopmentEconomics:AFreshStart??????????1Chapter1TheCurrentStageandtheGoalsofEconomicDevelopment???????????????????13TheGoalsoftheNewStageEconomicDevelopment????????13TheNewStageofEconomicDevelopment???????????13ToSurmount“TheMiddleIncomeTrap”???????????16DevelopmentastheTopPriority??????????????17HumanOrientedDevelopmentGoals?????????????21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andEconomicTakeoff???????24TheStagesofEconomicGrowth???????????????24TheEconomicTakeoff??????????????????25ToBuildanOverallWelloffSocietyanditsModernization?????28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TheModernizationProcessofDevelopingNations????????28ANaturalTransitionofanOverallWelloffSocietytoaModernizedSociety??????????????????????30Chapter2TheSpeedandtheQualityofEconomicDevelopment????34EconomicGrowthandEconomicGrowthModels?????????34EconomicGrowthModelsandExtensions???????????35EndogenousGrowth???????????????????36TheGrowthQualityandthePattern??????????????39Growth:notEqualtoDevelopment??????????????39TFPGrowth:anIntensiveGrowthPattern???????????41TheSpeedandtheQualityofEconomicGrowth?????????44TheStabilityofEconomicGrowth??????????????48TheIntensiveEconomicGrowthPattern?????????????49TheFactorSubstitutionandSupplement???????????49ImprovingtheQualityofInput???????????????51EconomyofScales????????????????????52ScientificandTechnologicalProgress?????????????55Chapter3ExpandingDomesticDemandandaConsumptionDrivenEconomy?????????????????????58TheEnginesofEconomicGrowth???????????????58TheEquilibriumofMacroeconomics?????????????58TheChangeoftheMainEngineofEconomicGrowth???????59DomesticDemandExpansion:AStrategicPointforEconomic3CONTENTSGrowth???????????????????????60TheAdjustmentoftheGrowthEngine????????????61ExpandingDomesticDemand????????????????63CultivatingSpendingPowerandIncreasingResidentsIncome????66CultivatingandIncreasingSpendingPower???????????66FullEmploymentandImprovingtheEmploymentEfficiency????71NarrowingtheIncomeGapandExpandingDemand?????????74TheDevelopmentTrendoftheConsumptionDemand???????74NarrowingtheIncomeGap?????????????????78Chapter4TheSustainabilityofEconomicDevelopment???????84TheNaturalLimitofEconomicGrowth?????????????84TheContradictionbetweentheSupplyandDemandofNaturalResources????????????????????????????84The“Doomsday”Model?????????????????88TheDevelopmentCost??????????????????90TheSustainableDevelopmentofEconomic????????????93ProposingaSustainableDevelopment?????????????94EcologicalCivilization??????????????????97AGreenGDP?????????????????????100TheMechanism:HowtoRealizeaSustainableDevelopment?????102NewIndustrializationandCyclicalEconomy???????????102InvestinginNaturalResources????????????????104Th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toInternalizetheExternalEffects???107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Chapter5DevelopinganInnovationDrivenEconomy????????111TheWaystoDevelopanInnovationDrivenEconomy???????111EconomyTurningtoInnovationforFurtherDevelopment?????111TheCharacteristicsofanInnovationDrivenEconomy??????114TheBasicFactorsofanInnovationDrivenEconomy???????116TheNewTheoriesofEconomicGrowthandIntellectualEconomy??116TheIntellectualCapitalAccumulation????????????120TheHumanCapitalAccumulation??????????????124TheNationalInnovationSystemandtheSynergyInnovationofResearch,IndustrializationandCommercialization??????????129ARoadMapforTechnologyInnovationandtheNationalInnovationSystem??????????????????????129TheSynergyInnovationofResearch,IndustrializationandCommercialization?????????????????132TheConstructionofNationalInnovationCapability???????135Chapter6IndustrializationtoUpgradetheIndustrialStructure????138TheEvolutionTrendoftheIndustrialStructure?????????138TheEvolu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138TheIndustrializationAdvancementinChina??????????142TheTransformationandUpgradingofThreeIndustrialStructures??????????????????????????144TheDecisiveFactorsintheIndustrialStructureUpgrading????144ThePresentSituationoftheThreeIndustrialStructuresinChina5CONTENTS??????????????????????????146TheServiceIndustry:AFocusoftheStructureUpgrading????148TheInnovationandUpgradeoftheManufacturingIndustry?????152TheManufacturingIndustryinChina????????????152TheNewIndustrialization?????????????????154TheInnovationandUpgradeofIndustrialStructure???????157TheStrategyandtheMechanismofIndustrialStructureAdjustment??????????????????????????159MarketSelectionoftheIndustrialStructure??????????159TheRoleofGovernmentandIndustrialPolicy?????????161Chapter7UrbanizationandRuralModernization?????????166ThePresentSituationoftheDualStructureinChina???????166DualStructureTheory??????????????????166RuralIndustrializationandtheTransferofSurplusLaborfromtheAgriculture????????????????????168HowtoOvercometheDualStructure????????????171RuralModernization????????????????????173TransformingTraditionalAgriculture????????????173ModernizingAgriculturebyIntroducingNewProductionFactors??????????????????????????177TheInnovationoftheAgriculturalSysteminChina???????181TheIntegrationofUrbanandRuralAreasandtheUrbanization????186UrbanAreasBackfeedingRuralAreas????????????186TheIntegrationoftheUrbanandRuralAreas?????????187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FarmersUrbanization??????????????????190Chapter8RegionalEconomicDevelopmentandCoordination?????195AccountingfortheRegionalEconomicGapinChina???????195ChinasRegionalEconomicGap??????????????196IndustrialLocationTheory????????????????197UrbanFunction?????????????????????199AccumulatedCauseEffectRelation?????????????200AllowingSomeAreastoGetRichFirst???????????203RegionalEconomicCoordination???????????????205TheFirstRichesHelpingtheLateRiches???????????205PromotingtheFlowofProductionFactorstotheUnderdevelopedAreas??????????????????????207GrowthPoleanditsSpreadEffect??????????????209UrbanAgglomerationsandUrbanModernization????????211TheIntegrationofRegionalEconomy?????????????215ReshapingEconomicGeography??????????????215CentralandPeripheralDocking???????????????218TheConstructionofASingleMarket????????????221Chapter9AnInvestmentDrivenGrowthandFinancialDevelopment??????????????????????????225AnInvestmentDrivenGrowth????????????????225TheFirstDrivingForceoftheEconomicGrowth????????225InvestmentDemandandtheGapofEconomicGrowth??????2297CONTENTSFinancialDeepeningandFinancialDevelopment?????????233TheDevelopmentFunctionsofFinance????????????233FromFinancialRepressiontoFinancialDeepening???????236FinancialModernization?????????????????238VentureCapitalandSciTechFinance?????????????242SciTechInnovationandSciTechFinance???????????242TheInstitutionalArrangementsoftheDevelopmentofSciTechFinance??????????????????????246TheFinancialRiskanditsPrevention?????????????249TheoreticalHypothesisoftheFinancialRisk??????????249VirtualEconomyLeadingtoFinancialRisk??????????251ThePreventionoftheFinancialRisk????????????255Chapter10EconomicGlobalizationandtheOpenEconomy?????259TheOpenEconomyintheContextofEconomicGlobalization????259EconomicGlobalizationanditsEffect????????????260TheFormationandDevelopmentoftheOpenEconomyinChina??????????????????????????263ImportSubstitutionandExportSubstitution??????????268FromComparativeAdvantagetoCompetitiveAdvantage??????270TheTheoryoftheComparativeAdvantage??????????271ATradeStructureBasedonChinasCurrentComparativeAdvantage:notSustainable????????????????????272TheTransformationfromComparativeAdvantagetoCompetitiveAdvantage???????????????????????????276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TheFreeFlowoftheDevelopmentFactors???????????278TheUtilizationoftheCrossBorderFactorsintheContextofGlobalization???????????????????????????278TheOpenEconomyTransformationbasedontheObtainmentofInnovativeFactors??????????????????????281ImprovingtheInvestmentEnvironmentoftheForeignCapital???283Chapter11TheInstitutionArrangementtoPromoteEconomicDevelopment???????????????????288InstitutionalTransformationandEconomicDevelopment??????288AnInseparableDevelopmentfromInstitution??????????288APathDependentInstitutionalTransformation?????????291TheCoordinationbetweenReformandDevelopment???????292TheMarketsDecisiveImpactsontheAllocationofResourceMarket???????????????????????295TheAllocationofResources:DeterminedbytheMarket?????296ToFosteraVibrantMarketEntity?????????????298ToEstablishaUnified,OpenandOrderlyMarketSystem?????302TheGovernmentsPositiveRoleintheEconomicDevelopment???310UnderstandingtheRoleofGovernmentinDevelopmentEconomics??????????????????????????310AGovernmentThrusttotheEconomicDevelopment??????312TheGovernmentShouldRespecttheMarketRules???????314TheAllocationSystem:BalancingEquityandEfficiency??????317AnInseparableDistributionfromDevelopmentPerformance????3179CONTENTSTheIncentiveFunctionoftheDistribution??????????319ToPromoteSocialEquityandtheJustice???????????322References?????????????????????????325Afterword?????????????????????????328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本书所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际上是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发展经济学。

发展经济学产生于20世纪40年代。当时刚刚取得独立的原有的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都面临着经济发展问题,这些国家被称为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建立独立的产业体系,实现经济起飞是进入成长阶段的发展中国家的主题。应运而生的发展经济学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为研究对象,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从落后状态发展到现代化状态的规律性。

发展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出现,是因为已有的经济学(包括微观经济学和宏观经济学)基本上是以发达国家成熟的规范的经济为背景,所要解决的问题是资源配置问题。这种经济学不能包容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问题。发展中国家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发展有特殊的规律性,特别是这些国家所面对的最紧迫问题是发展问题,由此就产生了以发展中国家为对象、以发展为宗旨的发展经济学。

书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兴起的发展中国家有两类。一类是以公有制为基础的社会主义国家,另一类是走资本主义道路的民族独立的国家。虽然各个国家的社会制度不同,所选择的发展道路也不尽相同,但所面对的不发展状况是相同的,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也有共同之处。在发展问题上,各个发展中国家有许多相同的问题,相同的经验教训,相同的发展目标,相同的规律性。因此有可能形成某些为许多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所适用的一般理论。从发展中国家的发展现实中可以发现,有不少发展中国家已经走出了低收入发展阶段,这样,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阶段可以区分为低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和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相应的发展理论也应该有所不同。

发展经济学在建立之初是以处于低收入阶段的发展中国家为对象的,是摆脱贫困推动发展实现起飞的经济学。新中国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脱胎而来的。因此,发展经济学对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的中国的经济发展起过积极的指导作用。例如以高积累高投资率支持经济增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工业转移,城市化,工业化等等。

从1978年开始的改革开放解放了生产力,推进了工业化、城市化和经济的国际化。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经济发展水平进入了新的历史起点,突出表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GDP总量2010年达40.1万亿元(5.8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可望在不久的将来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经济体。与此同时,中国成为世界最大的出口国和外汇储备国,最大的制造业大国,表明中国的世界经济地位发生了重大变化。

第二,人均GDP2011年达35083元(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在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同时,由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这也意味着我国的经济发展能力居于新的历史起点。

3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第三,2011年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46.8%,城市化率也过了50%。这意味着中国已经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被称为新兴工业化国家。

第四,中国的经济在过去的30多年平均增长速度为9.9%,近年来,中国为推进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主动降低经济发展速度,7.5%上下的中高速增长速度将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常态。

正因为如此,世界各国都高度关注中国所创造的经济奇迹。研究总结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并上升为理论就成为中国发展经济学理论建设的重要使命。

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面临的最大风险是“中等收入陷阱”。现实中的拉美国家早就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其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究其原因:一是发展方式问题,发展水平虽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但发展方式仍然停留在低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二是发展目标问题,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以后人民群众所要分享的发展成果得不到满足,尤其是公平分配、健康、教育和环保等方面的诉求得不到满足,由此产生的社会矛盾阻碍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亟须发展经济学的创新,建立指导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的发展经济学。

在新的发展阶段,时代赋予发展经济学的使命突出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在中等收入国家起点上指导经济发展最为重要的是为跨越“中等收入陷阱”提供理论指导。第二,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供理论指导。不能把低收入国家走向中等收入国家时所采取的那种发展方式延续到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第三,为发展中国家推进现代化进入高收入国家发展阶段提供理论指导,主要说明由中等收入国家向高收入国家发展的进程和规律。这样,指导经济发展的发展经济学就由摆脱贫困的发展经济学转向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富裕人民的经济学,由指导经济起飞的经济学转向指导现代化的经济学。

基于以上分析,本书所要阐述的中国经济发展理论涉及两个方面:第一是阐述中国由低收入国家发展成为中等收入国家所走过的发展道路,当然更多的是对经济发展的中国道路进行理论说明。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研究并阐述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的经济发展道路,这需要发展理论的创新,发展理论的创新需要科学发展观指导。

发展观决定发展理论。为了明确现阶段经济发展理论创新的重点,需要回顾世界范围内几代发展经济学家的发展观的演变。

第一代发展经济学家产生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以哈罗德-多马模型为代表。其发展观可以概括为:①发展的重点在GDP的快速增长。

②所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明确经济增长是劳动、资本、土地等生产要素的函数。十分重视生产要素的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特别是把资本积累作为发展的必要条件。③侧重工业化对发展的作用。这个发展理论对许多发展中国家发展观的形成产生很大的影响。

第二代发展经济学家基本上从20世纪50年代末开始,直至90年代。

以库兹涅茨(Kuznets)、索罗(Solow)、舒尔茨(Schultz)、罗默(Romer)等研究现代经济增长的经济学家和罗马俱乐部的世界末日报告为代表。其发展观可以概括为:①明确认为增长不等于发展,由关注经济增长的数量转向关注长期增长的能力,特别是结构调整和优化的作用。②由过去的单纯追求物质要素的投入转到了技术进步和制度要素,人力资本受到重视。③由单纯追求经济的增长转向关注环境与可持续发展。④由侧重工业化转向关注农业和农村发展。

新一代发展经济学家从本世纪开始,以阿马蒂亚·森(AmartyaSen)、斯蒂格利茨(JosephE.Stiglitz)和世界银行为代表。其发展观可以概括为:①不仅仅是增长速度,而且增长的质量也同样重要。增长的来源和模式5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影响着发展的效果。②发展意味着增长加变革,变革不仅仅是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还有其他目标。③高质量的增长需要有更宽泛的发展标准。例如,减少贫困、分配公平、环境保护,以及增强人的能力和作为自由的发展。因此成功的发展政策不仅必须确定实际收入怎样能以更快的速度增长,还必须确定实际收入怎样能够用来实现体现在“发展”中的其他价值。④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杰拉尔德·迈耶(GeraldM.Meier)用图形概括了发展思想的演进,见图1。①发展的目标国内生产总值实际人均国非货币指标减缓权利与→→→→→(GDP)内生产总值(人类发展指数)贫困能力可持续自由→发展宏观经济增长理论哈罗德多马分析→索罗增长源泉理论→“新增长理论”资本积累有形资本→人力资本→知识资本→社会资本国家与市场市场失灵→非市场失灵→新市场失灵→制度失灵政府干预规划与计划→简洁的政府→政府与市场的互补政策改革“因为贫穷所因“使价格适当”的“使所有政“使制度→→→以贫穷”不当政策而贫穷策适当”适当”图1发展思想的演进借鉴上述发展思想的演进,在中国摆脱贫困进入全面小康阶段并且①杰拉尔德·迈耶,约瑟夫·斯蒂格利茨:《发展经济学前沿:未来展望》,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年,第19页。

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从低收入国家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以后,所要吸取的发展经济学理论也应该与时俱进,在低收入国家时期的发展理论不可能都成为今天的经济发展的指导。

我国在长期的经济发展中形成的科学发展观主要包括以下内容:①发展是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②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③全面协调可持续是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要求。④统筹兼顾是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科学发展观是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总结我国发展实践,借鉴国外发展经验,适应新的发展要求提出的重大战略思想,体现了经济发展理论的时代化和中国化。

根据科学发展观,我国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必须明确:中国仍然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然是硬道理,经济建设仍然是中心,但需要转变经济发展的理念。主要涉及四个方面:一是由单纯追求GDP增长转向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这反映由“强国”向“富民”的提升。

二是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经济增长成果,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社会公平正义。三是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四是以世界经济大国的创新思维,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重新定位,把握好自身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新定位,创造参与国际经济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显然,贯彻科学发展观的基本路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根据上述发展观和发展理念的演化,从中国的实际出发,本书所要阐述的经济发展理论的基本框架主要包含以下内容:(1)关于经济发展目标研究。依据科学发展观确立的经济发展目标所涉及的内容,首先是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及其实现路径。过去作为发展中大国实施赶超战略,以GDP总量增长为导向,以投资为主要拉动力。

现在经济发展转向以人为本的发展,经济发展目标需要由单纯追求GDP7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增长转向人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并且把GDP总量翻番和人均收入倍增的目标并列,反映我国经济发展目标由“强国”到“富民”的转型。其次是人均收入进入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如何避开“中等收入陷阱”研究。其基本路径是由效率性增长转向公平性增长,相应的收入分配政策选择需要由效率优先转向公平正义。其基本要求是初次分配和再分配都要处理好公平和效率的关系,再分配更加注重公平。第三是由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到让大多数人富起来的转变。谋求人民富裕可说是经济发展的首要目标。经济发展到现代阶段,富裕人民不仅涉及加快经济增长问题,还涉及经济增长成果如何分配,才能使人民群众得到最大收益、最大的社会福利问题。就先富和后富的关系来说,过去允许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在体制上解决推动GDP增长的动力。现在需要也可能提出大多数人富起来的要求,目标是广大人民公平合理地分享增长的成果。

(2)关于经济发展方式研究。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理论需要对经济发展方式及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目标和路径作出科学的说明。已有的发展理论说明了由粗放型经济增长向集约型经济增长转变的内涵。

现阶段所研究的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比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范围更广,要求更高。主要涉及四大转变:首先是经济发展的引擎由外转内,扩大内需成为战略基点。相应的需要研究使国内市场总体规模位居世界前列的条件和途径。其次是经济增长由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向消费、投资和出口协同拉动转变。既要突出消费的拉动作用,又要重视消费、投资和出口在拉动经济增长中相互协同。第三是经济结构调整成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主攻方向。需要根据当前所处的工业化发展阶段研究三次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特别需要研究将建立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的现代产业体系作为产业转型升级方向对各个产业的要求。第四是经济发展主要由物质资源投入转向创新驱动。

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3)关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研究。科技进步和创新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支撑。长期以来,我国作为发展中国家,科技经济水平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应的技术创新观是实施跟随策略,通过学习和引进,在发达国家之后,发展高科技和新产业。现在,我国成了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世界是平的,经济全球化与科技全球化互动。相应的技术创新观就要由过去的跟随转向引领,与发达国家站在同一起跑线,在某些重点领域实现跨越,在部分领域占领世界科技和产业的制高点。为此所需要的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四个方面:首先是研究创新驱动的内涵和现实形式。创新驱动不只是解决效率问题,更为重要的是依靠无形要素实现要素的新组合,是科学技术成果在生产和商业上的第一次应用和扩散,是创造新的增长要素。其次是研究在新科技革命条件下的技术创新路线图。过去技术创新的源头在企业,现在技术创新的源头转向了来自大学和科学院的科学技术的新突破。第三是研究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特别关注科技成果的转化。需要研究知识创新和技术创新的衔接和集成的机制和激励创新的制度,重视协同创新研究。第四是研究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在创新驱动和现代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作用。

(4)关于二元结构研究。现阶段我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经济发展面对的突出的不平衡问题,是地区之间、城乡之间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中国的二元结构现代化问题是发展的基本问题。与此相关的研究课题主要涉及:首先是三农现代化研究。我国已有的三农发展是在三农以外解决三农问题。现在需要直面三农来解决三农问题,即推进农业现代化,富裕务农农民,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附加值,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其次是城镇化研究。中国农民曾经创造了不同于其他国家农民进城的就地转移的城镇化模式。现在的城镇化有了新的内容,一方面是推进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是要推进人的城镇化,使广大农民享有平等的市民权利。第三9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是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城镇化和信息化同步发展问题研究。第四是区域不平衡发展和区域协调研究。通过推进区域经济一体化重塑经济地理,实现区域互动协调发展。

(5)可持续发展研究。全球性气候变化以及能源资源安全、粮食安全等问题,成为世界共同关注和研究的领域。可持续发展研究涉及影响可持续发展的人口、资源和环境等领域。目标是解决当代人的发展不影响后代人的福利问题。发达国家是在完成工业化后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我国是在工业化还没有完成,特别是某些地区刚开始推进工业化时提出可持续发展要求的。因此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不仅迫切,而且复杂。首先是研究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建设,这种社会的建设不只是生产问题,还涉及空间格局、产业结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等多方面的发展模式。其次是研究经济增长的自然极限。人口、就业、资源、生态和环境同经济增长是一个相互制约的系统,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严重稀缺给经济增长设置了自然界限。对这个界限需要敬畏,需要解决好节能减排、减少碳排放的问题,同时也要通过各种投入和技术进步去增强资源环境对增长的承载力。第三是生态文明的研究,把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第四是可持续发展的制度研究,把资源消耗、环境损害、生态效益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评价体系,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目标体系、考核办法、奖惩机制。

(6)关于现代化研究。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包含了全面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和全面实现现代化的几个阶段。按照现代化的时序,我国要在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在21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为此,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的任务是贡献现代化理论。现代化与全面小康相10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比,不是简单的数量评价指标上的改变,而是质的提升。这就涉及现代化的目标、参照系的设定和基本现代化评价指标的确定。现代化道路和推动现代化的动力的选择也至关重要。首先是现代化目标和内涵研究。现代化以追赶发达国家为目标,同时也是进程,还是水准。现代化进程指的是进入现代增长阶段。大致包括科学技术的现代化,经济结构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其次是全面小康社会和基本现代化水平的评价指标及相互衔接研究。研究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社会的实现水平的衡量指标。这对全面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具有导向作用。第三是人口素质现代化,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研究。明确现代化的质量要求,对经济增长的质量有导向作用。因此,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研究发达国家达到的发展水平,是重要的研究课题。

(7)关于开放型经济研究。开放与改革一样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强大动力。在现代社会中,任何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都有其国际基础。在经济全球化和中国加入WTO的背景下,中国的经济开放水平已经大大提高。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欧美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速度减缓的新背景下,中国不可能再为开放而开放,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要同提高自己的经济发展水平,增强自己的国际竞争能力结合起来。为此,开放理论和政策需要调整。首先,以出口导向和吸收外资为主转向进口和出口、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并重。对“两个并重”的研究是开放战略研究的新课题。其次,参与全球化经济由突出自己的资源和劳动力的比较优势转向谋求竞争优势。依靠并培育国际竞争优势从而提高开放效益就成为新的开放战略。第三,引进国外要素的重点由物质要素转向创新要素。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特点是广泛利用世界范围内的技术和知识存量。前一时期我国主要通过引进外资来引进国外先进技术。现在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发达国家处在同一创新起跑线。这时引进的重11导论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发展发展经济学点转向国际创新要素,特别是高端创新人才,国际合作也重点转向科技合作。第四,对外开放与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结合。其中包括中国扩大的内需市场对外开放。外资准入的范围由制造业扩大到金融、教育、文化、医疗等服务业领域。第五,作为世界经济大国的对外开放需要金融、外贸、外汇等体制全面开放,涉及人民币汇率市场化、人民币自由兑换、资本自由流动等。

(8)关于经济改革研究。发展的基础和动力在制度。经济发展总是在一定的制度背景中进行的。制度是推动经济发展的决定性要素。对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有效的发展管理尤为重要。现实中没有一个发展中国家不是借助市场的有效的配置资源功能和政府的强有力的管理取得成功的。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并且明确市场决定资源配置,这就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奠定了制度基础。但是在发展中大国推动经济发展离不开政府的作用。与此相关的发展问题主要涉及:首先是推动发展的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的有效结合问题。例如经济结构调整,既要依靠市场选择和优胜劣汰,又要国家的产业政策来引导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再如创新驱动,既要市场导向和市场竞争的压力,又要政府实施重大科学创新计划,建立激励创新的体制和机制。其次是完善国家宏观调控机制。在确定经济增长的下限(失业率)和上限(通货膨胀率)后,实行适度的货币政策,不随时出台刺激或紧缩货币的政策,给市场作用留出更大空间。第三是完善发展管理,尤其是发展项目的管理。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项目面广量大。社会基础设施的建设、重大民生工程以及参加国际竞争等等重大的发展项目,尽管都由企业来实施,但需要政府的规划和管理。国家需要寻求科学而合理的项目评估方法,以保证有限的发展资金取得最大的效益。

发展中国家处于发展中,发展经济学也在发展中。建立社会主义发1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展经济学是个宏大的工程,就目前来说,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研究才刚刚起步,许多带有社会主义特点的发展问题还有待于深入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的体系也有待于讨论。本书的作者有志于为创立适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添砖加瓦。尽管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起步较晚,但它起点高。它不仅有西方发展经济学的理论材料可资利用,更重要的是它有科学的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作为指导,加之社会主义国家以及其他发展中国家的许多经验教训作为背景材料,因此社会主义发展经济学可以较快地形成和完善起来。

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我国经济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其发展目标就是2013年3月习近平在金砖国家领导人会议的主旨讲话中所指出的:“面向未来,中国将相继朝着两个宏伟目标前进:一是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全面建成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二是到2049年新中国成立100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两大目标,我们将继续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把经济建设作为中心任务,继续推动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我们将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促进现代化建设各个方面、各个环节相协调,建设美丽中国。”第一节经济发展新阶段的发展目标一、经济发展的新阶段正确判定发展中国家经济落后的水平,明确其发展的起点特征,是确1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定经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的前提。一般的发展经济学主要用以下指标来衡量发展中国家经济的落后性:首先是人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指标。一方面,发展中国家普遍面临着沉重的人口压力。发展中国家不仅人口基数大,人口增长率也高。

现在占世界人口75%的发展中国家只享有15%的世界所得。人口的快速增长给发展中国家带来了许多社会经济问题,如生活水平不能提高,就业困难,失业严重,文化教育发展缓慢,社会的赡养负担沉重等等。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发展经济学通常用每人每天摄取的热能量和蛋白质量、人口出生率、婴儿死亡率、平均寿命、文盲率来衡量各国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发展中国家的热能量和蛋白质量、平均寿命等指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而人口出生率、文盲率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与人民生活水平低下相联系,发展中国家的贫富也很悬殊。

其次是经济结构的低水准。一方面,工业化水平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太高。发展中国家作为总体,其人口绝大部分在农村,一般有80%,而发达国家分布在农村的人口在35%以下。就劳动力来说,发展中国家的农业劳动力占66%,而发达国家为21%。农业产值占GNP的比重发展中国家为32%,发达国家为8%。占总劳动力66%的农民生产的产值只占GNP的32%,足见发展中国家农业生产率之低。另一方面,发展中国家的进出口结构反映对发达国家的依赖性。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输出额不到世界出口总额的30%。出口的品种主要是初级产品,初级产品要占到出口商品的80%。出口生产为外国资本占有或控制。

发展中国家进口数量较大,进口品主要是制成品。这样,发展中国家经济外向后,对外国资本的依赖性一般较强。

新中国建立时在经济落后性方面除了具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特征外,还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底子薄、人口多、耕地少。帝国主义、封建主15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义、官僚资本主义长时期的破坏,使中国成了贫穷落后的国家。建国以后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尤其是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落后的面貌。现在中国的经济发展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我国的GDP总量2010年达40.1万亿元(5.88万亿美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第二,人均GDP2011年达35083元(5432美元),标志着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

第三,2011年农业比重降到10.1%,工业比重达46.8%,标志着我国从农业国变为工业国。

第四,城市化率2011年达到51.27%,进入城市化中期阶段,标志着我国超过一半的人口成为城镇人口。

第五,我国人民的生活水平,告别了温饱阶段,总体上已达到小康水平,到2020年将达到全面小康社会水平。在生活质量方面,目前我国人均热量摄取量、婴儿死亡率、成人识字率和预期寿命均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

但是需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这一社会主要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我国在发展方面继续存在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发展的问题,科技创新能力不强,产业结构不合理,农业基础薄弱,资源环境约束加剧,城乡区域发展差距和居民收入分配差距过大,社会矛盾明显增多,教育、就业、保障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较多。所有这些问题都要靠发展来解决。因此在我国发展仍然是硬道理。

二、跨越“中等收入陷阱”1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我国人均GDP超过5000美元,也就是达到一般意义上的中等收入国家标准,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国际经验表明,进入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国家往往会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

世界银行《东亚经济发展报告(2006)》发现:一些新兴市场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挣扎在人均GDP3000美元至5000美元之间,并且见不到增长的动力和希望。其典型案例是拉美国家。其基本原因是在低收入发展阶段的经济增长机制和发展模式所推动的经济增长容易出现大幅波动或陷入停滞。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继续原先在低收入阶段的高投入高消耗的发展方式,其后果是,既无法在工资方面与低收入国家竞争,又无法在尖端技术研制方面与富裕国家竞争,导致国际竞争力明显下降。同时经济快速增长所积累的社会矛盾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后集中爆发,突出的社会矛盾主要有三个:一是收入分配差距的扩大,二是政府官员的腐败严重,三是资源供给缺乏和环境的恶化。所有这些原因使这些国家长期在中等收入阶段徘徊,人均国民收入难以突破1万美元,迟迟不能进入高收入国家行列。

当然在拉美国家产生的中等收入陷阱不是在所有国家都发生,例如在新加坡、韩国等东亚国家就没有发生,它们通过其推动的现代化进程跨过了这个阶段。但是“中等收入陷阱”的警示作用是显然的。

我国虽然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行列,但发展方式还停留在低收入国家阶段。其突出表现:一是发展目标单纯追求GDP,不重视社会发展目标;二是发展战略突出外向型,不重视扩大内需;三是发展要素依赖物质要素投入,创新不足;四是发展条件依靠高储蓄和低劳动成本,消费拉动力不足。现在资源环境供给不可持续,劳动成本的上升和储蓄率的下降使这种方式的发展难以为继。再就社会矛盾来说,一是收入差距的扩大达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的最高点且没有出现向下倾斜的迹象;二是腐17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败指数提高达到库兹涅茨倒U型曲线最高点也没有出现向下倾斜的迹象。特别是经济发展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居民生活水平已经或正在进入全面小康阶段。在这个阶段,居民更为关心教育、健康和环保问题,也产生明显的公民维权意识,对公平性发展的诉求日益强烈。在低收入阶段为谋求发展,人们可能容忍收入差距扩大,而在中等收入阶段,人们不可能继续容忍越来越大的收入差距,更不能容忍权利的不公平以及由此产生的收入差距。所有这些问题解决不好,难免会陷入中等收入陷阱。

面对“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中国不能陷进去,必须要跨越过去,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归根到底还是要靠发展。其主要路径,一是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二是转向包容性、公平性发展;三是在继续推进经济发展的同时注重社会发展。

三、发展是第一要务经济发展是任何一个发展中国家的主题,在社会主义条件下加快经济发展有特定的要求。过去我们一直没有把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的本质联系起来,在实践中注重追求生产关系的升级而忽视发展生产力,其结果是社会主义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发展,人民生活改善缓慢。人们在实践中逐步发现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经济发展缓慢也不是社会主义。正是在这个问题上,邓小平同志提出了搞清楚什么叫社会主义的问题。他在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时,明确地把发展生产力同社会主义本质联系了起来:一方面,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在开始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生产力水平不如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不可能完全消灭贫穷,所以,社会主义必须大力发展生产力,逐步消灭贫穷,不断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否则,社会主义怎么能战胜资1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本主义?另一方面,社会主义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社会主义要发展到以各尽所能、按需分配为特征的共产主义社会,就要求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社会财富极大丰富。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就是体现在,它的生产力要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高、更快,人民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改善得更好、更快。也正是在这一意义上,邓小平把发展生产力提到了社会主义本质的高度:“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①加快发展是由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历史使命决定的。一般来说,社会主义革命可以在经济落后的国家出现并取得胜利。但是,社会主义不能在经济落后的国家最终建成。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社会主义社会高于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标准是经济发展的各个方面都超过资本主义。就是列宁说的,高于资本主义条件下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主义战胜资本主义的条件。达不到这个标准的社会主义社会只可能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观随意地拔高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只会破坏生产力,延缓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完善和发展。

我国没有经历资本主义社会,是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跃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的。1956年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造提前完成,标志着我国实现了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旧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基础遗留下来的是十分落后的社会经济和科学技术。我国的过渡时期没有真正完成国家的工业化任务。虽然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但是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3页。

19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社会主义的物质技术基础尚未建立起来。突出表现是,农业人口还占很大比重,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还占一定比重;人民生活水平较低,贫困人口占一定比重。这意味着,在我国,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原因,社会主义尚未从根本上建成,尚处于初级阶段。

以上分析表明,我国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不是泛指的任何国家进入社会主义都会经历的起始阶段,而是特指我国在生产力落后、市场经济不发达的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必然要经历的特定的历史阶段,通过这个阶段去实现别的许多国家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实现的工业化、经济的社会化、市场化和现代化。这个阶段起始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终结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生产力水平达到并超过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

达到和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是一个动态的概念。现今的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可能已经超过当年马克思预言实现社会主义时英国所达到的水平,但不能说社会主义已经有了自己的物质技术基础。原因是在马克思以后到现在,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又有了较大的发展。虽然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较低,但它们的基数较大。在这种情况下,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必须更快,而且需要经过较长的时期,才能最终赶上并超过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从而走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以上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角度说明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一个方面特征。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另一个方面特征是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日益增长。这个特征体现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本质要求。原因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人民群众成了社会经济过程的主人,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需要的增长,一般不会遇到经济制度的限制。这两个方20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面的特征规定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同落后的生产力之间的矛盾。这个矛盾贯穿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始终,并决定该阶段各种经济关系的特征。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主要矛盾决定了这一阶段的中心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根据发展生产力、建立社会主义物质基础的要求,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逐步摆脱不发达状态,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很大比重、主要依靠手工劳动的农业国逐步转变为非农业人口占多数、包括现代农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工业化国家的历史阶段;是由自然经济和半自然经济占很大比重逐步转变为经济市场化程度较高的历史阶段;由文盲和半文盲人口占很大比重、科技教育文化落后逐步转变为科技教育文化发达的历史阶段;是由贫困人口占很大比重、人民生活水平比较低逐步转变为全体人民生活比较富裕的历史阶段;是由地区经济文化很不平衡,通过有先有后的发展逐步缩小差距的历史阶段。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经济,虽然在某些领域逐步呈现出需求约束型经济的特征,但从总体上说还是供给约束型经济。经济的持续增长对于实现社会主义经济目标至关重要。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应同国力相适应;我们也不能人为地压低速度,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一定会更多、更尖锐。在注重效益的前提下,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所在。

经济增长不能没有一定的速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经济增长所要满足的人民群众的物质和文化的需要总是呈增长的趋势。不仅如此,由于人口规模过大,即使人口增长有所控制,人口还是会以庞大的基数增长。面对规模庞大的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需要,以满足人民需21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要为己任的社会主义国家的国民经济必须以比人口增长更快的速度增长,更何况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本身也得以一定的速度为基础。

在现实中,贯彻发展是硬道理,需要正确认识稳定和发展的关系。

这是邓小平同志针对我国1989年开始的治理整顿期间,一些地方过分强调稳定,放慢发展速度,错过发展机会提出来的。在他看来,对于我们这样的发展中的大国来说,经济要发展得快一点,不可能总是那么平平静静、稳稳当当。要注意经济稳定、协调地发展,但稳定和协调也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而且,稳定最终也要靠发展。不敢解放思想,不敢放开手脚,结果是丧失时机,犹如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因此,“能发展就不要阻挡,有条件的地方要尽可能搞快点,只要是讲效益,讲质量,搞外向型经济,就没有什么可以担心的,低速度就等于停步,甚至等于后退”①。

四、以人为本的发展目标经济发展的目标是多元的,金德尔伯格(Kindleberger)列出了一个经济目标目录(见表11)。目标的多样性反映经济发展过程的多面性。

经济增长的数量目标、产出能力目标、社会福利目标、效率目标构成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实现不同目标的过程不是一个,相互之间还可能有冲突。例如生产能力的提高同现实的消费水平的提高可能有替代关系,经济增长同收入分配的平等目标可能有矛盾,经济的高速度增长可能同价格的稳定相矛盾。所有这些也就给发展计划的制订提出了权衡问题。如果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某个或某几个目标过分突出,其他目标没有得到兼顾,那么发展目标体系便处于不均衡状态。这就提出了对经济发展过程进行调节,完善经济发展机制的任务。

①《邓小平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375页。

2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表11各国通常追求的各种经济目标经济目标统计指标总产出和收入的高水平国民生产总值、国内生产总值总收入的快速增长国民生产总值或国内生产总值平均年增长率收入分配的更大平等基尼系数更多的生产性就业以产业、职业类别和收入区分的劳动力分布减少国际依赖性总产值中对外贸易和国际支付的比例价格稳定价格指数更大的地区平衡地区人均产值注:金德尔伯格:《经济发展》,张欣译,上海译文出版社,1986年,第413页。

当一个国家处于低收入发展阶段的时候,发展目标主要是追求GDP,而且主要是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达到中等收入国家水平后,就应该转向以人为本。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立场。以人为本不仅是发展的目标,也是发展的手段。作为发展的目标,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这同政治经济学中的社会主义生产目的是一致的。作为发展的手段,意味着发展要使人民群众得到看得见的利益,人民群众能够公平地分享发展的成果,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以人为本要求提高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同步,所有的发展经济学家都会提出摆脱贫困的经济发展目标,其中包括摆脱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我国目前还有数千万贫困人口,通过国家的扶贫计划,这部分人口将会逐步减少。这样,我国的经济发展任务将不限于摆脱贫困,而是富裕人民、增加人民收入。党的十八大把GDP的翻番和人均收入倍增这两个目标并列,就体现这个要求。中国不可能简单地照搬福利23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国家的做法,强调人均收入倍增,不能依赖国家给老百姓的收入翻一番,国家财力也做不到,更多的是在经济发展中为居民创造更多的就业和挣钱机会,使其分享到发展的成果。

富裕人民需要增加收入,但不仅仅是提高人民收入,还要增加人民财产。其中包括不动产的增加,也包括居民所持有的股权、知识产权的增加。相应的,居民不仅能够获得合法的劳动收入,也能获得合法的财产收入。

以人为本要求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拉动转向消费拉动。过去的经济学是研究生产的经济学,而不是研究消费的经济学,以往的经济发展理论基本上属于供给的经济学。中国不能停留在生产大国的阶段,还要成为消费大国。消费需求成为主要拉动力后,消费力、消费需求、消费业态就进入经济发展理论的视野。

以人为本的发展涉及公平性发展问题。过去的30年,中国的改革着力点是提高效率,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在政策层面允许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中国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达到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面临着“中等收入陷阱”的压力,摆脱相对贫困的任务将会更加突出。在这个背景下需要强调的是包容性经济增长,政策导向需要调整,要由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转变为让大多数人富裕起来。过去强调效率性经济学,现在强调的是公平性经济学。

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不只是反映在收入水平上。由小康到富裕,不只是指居民收入的增长,不仅要求物质上富裕,还要求精神、文化上富有。经济越是发达,越是开放,人民的幸福要求越高。尤其是达到全面小康水平后,人民对健康、享受和发展、社会保障、环境等方面的要求将越来越突出。这些都需要在以人为本的现代化目标导向中得到体现。

2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共同富裕本来就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理应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主要特征。一些国家在进入中等收入国家行列后之所以陷入“中等收入陷阱”,一个原因是其在发展过程中累积的收入差距达到顶点,由此出现的尖锐的社会矛盾阻碍进一步发展。现在由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建设,就有必要明确共同富裕的目标,由允许少数人先富起来转向让大多数人富起来。这就有个平均数和大多数的概念,大多数人的收入水平达到平均数水平,就可以避免平均数掩盖的社会差距。其内涵是普遍提高低收入群体的收入水平,扩大中等收入群体的比重,逐步使其达到大多数。

第二节经济成长的阶段和经济起飞一、经济成长阶段一个国家从贫穷走上富有,需要经过从传统走上现代,从低级阶段走上高级阶段的发展阶段。明确所处发展阶段的阶段性特征尤为重要。

根据罗斯托(Rostow)的分析,经济成长分为六个阶段:①传统社会。其基本特征是,不存在现代科学技术,生产力水平很低,75%以上的人口从事农业。家族和氏族关系在社会组织中起很大作用。②为起飞创造条件的阶段。这是从传统社会向起飞阶段发展的过渡中的社会。③起飞阶段。这是一个社会由传统类型转向现代类型的根本的转变过程。④向成熟推进阶段。在这个阶段上,社会能有效地把现代技术应用到各个经济领域。⑤高额群众消费阶段。这时,社会进入工业高度发达的时期,汽车、耐用消费品广泛推广使用。⑥追求生活质量阶段。这时,以服务业为代表的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有关部门(文化、教育、卫生等)成为主导部门。在这六个阶段中,第三和第六两个阶25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段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具有突破性意义。现在西方许多发达国家已分别进入第五、六阶段,而发展中国家大都处于第二、三阶段。

二、经济起飞起飞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概念。从经济学角度界定的现代化是指经过起飞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用罗斯托的起飞理论来说明,一个国家要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起飞阶段。在我国,起飞就相当于现在正在推进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因此,很有必要研究起飞的内涵和作用。

对于落后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发展的起步,一旦起步,朝现代工业国家发展便是自然而然的趋势,就好比是一架飞机,一经起飞,没有特殊情况会一往直前地飞往目的地。因此,起飞可以说是一个社会在历史上的明确分界线。进入这个阶段后,创新过程不再是杂乱无章的,它成了这个社会的生活中有规则的、制度化的一部分。束缚经济增长的阻力最终被克服,增长成为正常的条件,经济进入自我持续增长的阶段。许多发展中国家的经济之所以阻力大、起伏不定,就因为它们的经济尚没有进入起飞阶段。

飞机开始起飞时,为了冲破各种阻力需要有足够的能量和良好的发动机,与此相应,一个国家的经济起飞需要具备以下三个条件。

(1)生产性投资在国民生产总值中的比率达到较高的水平。罗斯托的经验数字是投资率达到10%。当然这种投资率是以一定的人口增长率、资本产出率为基础的。

(2)起飞的强有力核心的引擎是一个或几个新的制造业部门迅速增长成为主导部门。这些部门具有高的增长率,能通过前向和后向联系对整个经济产生重大的扩散效应,而社会已准备好在制度上、结构上、文化上积极地响应这种影响,充分利用主导部门的潜能。

(3)存在或出现一个能够促使现代部门增长,使起飞带来外部经2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济效果,并使增长具有连续性的政治、社会和制度体系。我国正在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这种制度。

各国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起飞是各国的经济成长不可回避也不可逾越的阶段。经济起飞阶段不是蓦地从天而降的,这就需要为起飞创造条件。这些条件根据罗斯托的分析大致包括:要有最低限度的社会基础资本(如交通、动力资源)的建设,增加农产品生产,扩大国内外贸易,训练劳动力,出现最低限度的企业家。其中基础资本建设和企业家最为重要,它们是起飞的先行资本。因为它们可为主导部门的扩散效应准备技术条件和行为规则。

罗斯托曾以中国的“大跃进”为例指出,在没有相应的前提性的资本准备的情况下开始起飞的国家,它们在结构上的缺陷会导致起飞年代的严重问题。

对中国来说,为起飞创造条件还意味着抛弃长期以来一直支撑着中国传统社会结构的顶梁柱。自然经济及在其基础上的中央集权、闭关锁国曾经支撑着中国的前现代社会,同时也成为当今推进现代化的文化障碍。虽然我国目前正在推进对外开放,发展市场经济,但自然经济仍占很大比重,发展的市场经济也尚处于不成熟阶段,对外开放度还不高。所有这些状况不改变,经济便难以起飞,现代化便成为一句空话。

实现起飞需要多长时间?在罗斯托看来,一个社会要显示它有能力克服最初的增长高涨可能带来的结构性危机,并且不断引进持续增长所依赖的新技术,需要相当长的时间(罗斯托估计为20年)。这是依据先行发达国家的经验得出的结论,不能完全套用到当代的发展中国家。就资本形成与起飞的关系来说,后起国家起飞所需要的资本并不完全依赖国内储蓄,它们可以利用外国技术、外国专家、外国资本和外27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国设备,这些东西是先行工业化国家所没有的。当然后起国家也有先行国家所没有的困难,这就是海外市场已被先行国家所占领,打开国际市场受到很大的限制。而且,不能把储蓄率和起飞的关系绝对化。现在许多发展中国家的储蓄率都已超过了罗斯托设定的标准,但几乎没有一个国家敢声称它的经济发展的“中心问题”已经解决。原因是在发展中国家里与储蓄率提高相伴的是资金的大量浪费。例如,错误地选择投资项目,在实施和管理方面效率很低,采取了错误的价格政策等。

后起的发展中国家如果抓住了某些机遇,便可缩短为起飞创造条件的进程。例如,突然发现某种资源,这种资源可以大量出口,在国际市场上销路很好。或者是因为外销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畅销,利润很大,外汇收入迅速增加,国家便有能力从国外大量进口机器设备,国内许多工业因此得以很快建立。中国曾经多次失去发展的机遇,因而丧失了往昔的走在世界前列的地位。在当今的现代化进程中,必须牢牢抓住国际国内市场提供的良机,尽快实现起飞。

增长有利益也有代价,还有摩擦,需要寻求最低代价的现代化道路,并作相应的制度安排。首先是经济增长的自然资源代价。现代化进程需要解决好可持续发展问题。只有在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增长才是有价值的。其次是现代化的社会代价。库兹涅茨曾经指出了某些表现。例如城市化造成的生活条件的变化显然包含有各种各样的损失和收益;从乡村迁往城市,要承受巨大的损失;学习新的技能并失去过去所掌握技能的价值,是一种浪费;结构调整会使农民、小生产者和土地所有者地位下降;现代化会导致利益结构的调整,一些群体过去存在的既得利益地位如果持续地处于动荡中,便孕育着冲突等等。基于这些,库兹涅茨指出:“既然为了现代经济增长不得不把由于经济和2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社会结构的迅速变化而不断产生的冲突在萌芽状态中就加以解决,那么,现代的经济增长便可以说成是有控制的革命过程。”①第三节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现代化发展经济学创立的初衷是要解决发展中国家摆脱贫困的问题。现在的中国进入了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所要解决的发展问题就是“两个一百年”发展目标,即在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中国成立一百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了实现这个“中国梦”,需要科学的发展理论来指导发展的实践。

一、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发展的目标就是现代化,也就是追赶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涉及生活质量现代化、经济现代化、科学技术现代化、社会发展水平的现代化。就具体的追赶目标来说,参照系的选择应该分阶段,基本实现现代化是追赶中等发达国家(如韩国),全面现代化则是追赶发达国家(如美国)。现代化有两个方面规定:一是目标意义上的规定,即达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二是过程意义上的规定,即将“化”看作过程。

就现代化目标来说,被追赶国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涉及科学技术、经济结构、人口素质等方面的水准。这个水准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例如,邓小平在1987年提出的基本实现现代化以中等发达国家作为追赶目标。由于发达国家经济也在发展中,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目①库兹涅茨:《现代的经济增长》,载布莱克编《比较现代化》,上海译文出版社,1996年,第280页。

29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标和参照系应该是动态的,因此,我国现代化的追赶目标既不能定格在1987年的中等发达国家所达到的现代化水平,也不能定格在这些国家当年进入现代化国家行列时的水平,应该是以这些国家现代化的最新水平作为参照系,应该是动态的。

就现代化的进程来说,现代化是从西方国家开始、从工业化起步的。但对广大的发展中国家来说,现代化决不意味着西化。工业化、现代化的共同规律无论是东方国家还是西方国家都必须遵守。因此现代化不能归结为西方化。现代化不仅包括工业化,同时还包括农业和其他行业的现代化。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改造传统农业是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经典的现代化理论曾经把工业化和城市化作为现代化的主要路径,现在,现代化应该有更高的参照系,不仅涉及工业化、城市化,还涉及信息化和绿色化。特别需要明确,后起的发展中国家有必要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走先行现代化的国家所经过的基本路线,但又必须结合本国的国情及新的国际国内经济社会政治环境,走出具有自己特色的现代化道路。例如中国特色的工业化,中国特色的城镇化。

现代化的追赶目标不仅涉及追赶对象,还需要明确追赶的指标,由此可找到与它的差距,从而明确现代化的目标。库兹涅茨所谓的进入现代经济增长阶段的经济发达国家的指标大致有:人均产值的持续稳定增长;由技术进步推动的产业结构的变化;受制于分配的各种收入的提高几乎与国民总产值的提高并驾齐驱,收入差距趋向缩小的收入分配结构的变化;总收入中消费支出快于储蓄的增长,消费结构沿着教育和较高生活标准所要求的其他消费项目的方面发生变化。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编制的人类发展指数从健康长寿、教育水平以及体面生活三大维度衡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①健康长寿(寿命指数)。用40岁以前死亡的人的百分比来测定。②教育水平(受教育年限)。用有读写能力30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的成人的百分比来测定。③体面生活(收入指数)。用获得医疗服务的居民的百分比、获得安全饮用水的居民的百分比、5岁以下营养不良的幼儿的百分比来测定。根据人类发展指数的大小,将世界经济体分为四类:极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高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中等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低人类发展指数经济体。

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和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有机衔接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分阶段逐步推进,并且在每个阶段都有明确的发展目标。根据邓小平同志现代化建设的三步走战略部署,我国的现代化建设需要有个小康社会的建设阶段。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重要特色。党的十六大提出在本世纪前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党的十八大又明确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在本世纪中叶建成现代化国家。当然这个现代化水平是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是基本实现现代化。这就使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有明确的近期目标和长远目标,也就是现代化建设的每个阶段都有可望又可及的奋斗目标。

中国特色的现代化进程包含了建设全面小康社会阶段,以及在此基础上的基本实现现代化阶段。全面小康与基本实现现代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过程中互相联系、前后衔接、由低到高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

全面小康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重要发展阶段。根据党的十八大报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和社会发展方面的目标主要涉及:经济持续健康发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31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全民受教育程度和创新人才培养水平明显提高,进入人才强国和人力资源强国行列,教育现代化基本实现。就业更加充分。收入分配差距缩小,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扶贫对象大幅减少。社会保障全民覆盖,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住房保障体系基本形成,社会和谐稳定。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主体功能区布局基本形成,资源循环利用体系初步建立。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大幅下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森林覆盖率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增强,人居环境明显改善。

全面小康社会建成以后我国就进入基本实现现代化的阶段。研究罗斯托的经济成长阶段理论可以发现,他所指出的起飞阶段以后的三个阶段可以看作现代化社会的三个方面特征。例如向成熟推进阶段是指现代技术在各个经济领域中广泛使用,实现经济长时期的持续的增长。高额群众消费阶段是指资源越来越倾向于被引导到耐用消费品的生产和大众化服务的普及。追求生活质量阶段,涉及自然(居民生活环境的美化和净化)和社会(教育、卫生保健、交通、生活服务、社会风尚、社会秩序)两个方面。一方面,与医疗、教育、文化娱乐、旅游有关的服务部门需要加速发展,成为主导部门。另一方面要认真处理和解决环境污染、城市交通拥挤和人口过密等问题。

基本实现现代化是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巩固、提升与超越,不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基础上简单的量的扩张,而是在发展质量、增长动力上质的提升。比较现代化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指标体系,可以发现由小康社会建设转向现代化,有些是小康指标的延伸和扩大,如人均3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GDP、人均收入;有些是质的改变,如产业结构的根本性转变、环境质量要求等;有些则是小康社会没有提出而在现代化阶段提出的要求,如人的现代化要求。全面小康有中国特色,现代化不仅有中国特色还有国际标准。所谓现代化的国际标准,大致的核心指标涉及:人均GDP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高科技化、克服城乡二元结构、普及高等教育、较强的科技创新能力以及良好的生态环境等。在这里,虽然基本实现现代化仍然有人均GDP水平的要求,但已不是根本性的衡量指标。对社会主义现代化来说,无论是哪些现代化指标都要以人民的富裕幸福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与全面小康相比,基本现代化不仅仅表现为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而是要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和人民的幸福;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更加强调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协调。

现代化最终要归结为人的现代化。就像城镇化的核心是人的城镇化一样。人的现代化不只是现代化的目标,也是现代化的动力。人是现代化的主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的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现代化最终是由人来推动的,人的素质没有达到现代水准,也就不可能有现代化。与此相应的发展就不只是经济发展,还需要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需要科学、教育文化和卫生各个方面的现代化。

人的现代化还有自由的要求。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将未来社会称为“自由人联合体”①,可见自由是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在马克思发表《资本论》100多年后,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印度籍经济学家阿马蒂亚·森1999年出版的《发展即自由》(DevelopmentasFreedom)一书①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第96页。

33第一章经济发展的阶段和目标又再次将自由与发展的目标和手段联系起来。他认为,发展的概念长期被定义为GDP或人均所得的提高是不全面的。他用大量的证据说明,自由如何促进发展,而缺乏自由、压制自由又是如何阻碍发展。因此,自由是发展的首要目的,自由也是促进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手段。

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在经济发展的低收入阶段,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是GDP的增长,因此追求经济增长速度实际上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内容,依靠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投入就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方式。现在我国的经济发展进入中等收入国家阶段,经济发展方式需要有根本性的转变,这就是经济发展由单纯追求GDP的增长转向追求增长的质量和效益,由主要依靠物质资源和环境资源投入转向集约型和创新驱动型。

第一节经济增长和经济增长模型经济增长通常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由于生产要素投入的增加或效率的提高等原因,经济规模在数量上的扩大,即商品和劳务产出量的增加。其衡量指标有国民生产总值(GNP)、国内生产总值(GDP)等总量指标。经济增长速度是指一定时期GDP的增长率。

一、经济增长模型及其扩展35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增长模型主要显示各个经济增长的要素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最早的经济增长模型是生产函数模型,表述为:Y=f(K,L,R)式中:Y为产出增量,K为资本增量,L为劳动增量,R为可耕地和自然资源增量。

经济增长模型表明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的投入的增长。

索罗(Solow)研究了除资本要素以外的其他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尤其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作出的贡献。他给出的经济增长模型表达形式为:Y=f(K,L,R,A)式中字母除了前面式中已规定的外,A为技术进步。从式中可知,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为经济增长中扣除物质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余值”。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越来越大,在一些发达国家中技术进步的贡献率达到80%。

在生产函数模型中,各种要素都是作为独立的变量起作用的。现实中,任何一种要素都不是均质的。不同的物质资本有不同的技术含量和效率;不同的劳动含有不同的人力资本存量;自然资源也是异质的:土地肥力有优劣之分,矿产有不同的品位。显然,不同质量的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也是不等量的。因此考察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仅要关注其投入量,还要关注其投入要素的质量。

传统的生产函数仅仅表明投入与产出的关系,忽视了一些对要素生产率影响极大的诸如社会、文化和体制环境等方面的因素在生产函数中的重要影响作用,而假定这些因素为既定,或者把它们当成一种外生变量。实际上,一个社会是否能取得最大产出量,不仅取决于投入生产的物3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质要素的量的多寡,更决定于这些要素资源是否有效配置,同时也决定于社会的技术发展状况。换句话说,社会、文化、制度等方面的环境因素是影响经济增长的决定性因素。无疑的,这种环境因素是无法度量的,但用于实证性的理论分析却是不可忽视的。综合考虑影响产出水平的因素,生产函数可以表述如下:Y=f(K,L,R,A,E)式中:K,L,R,A如上式分别代表资本增量、劳动增量、可耕地和自然资源增量、技术进步。考虑到社会、文化、制度创新方面的变化会对整个社会的要素生产率产生重大影响,因此用E表示社会、文化、体制等环境因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环境变量E,是社会、文化、体制等方面因素的复杂综合体。从经济学意义上讲,环境因素可以是一种经济秩序中的竞争规则,也可以是一种制度创新,也可以间接地用来表示企业家精神。合理的正常的经济秩序促成了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良好的市场和法律环境则有利于企业家的成长和壮大,其结果都将导致产出量的增加。环境因素的任何改变,即使物质要素投入总量和技术进步不变,也会独自对产出发生作用。

二、内生增长在经济增长模型中投入的各种要素,如资本、劳动、自然资源都是不同质的。不同质量的投入要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是不一样的。这意味着经济增长不是同这些物质资源的投入增加同比例的。高技术的装备、高素质的劳动力和高品位的自然资源投入会比一般的增加物质资源的投入产生更高的生产率。这些物质要素质量的提高,从而效率的增进,都有赖于技术进步。在这里,技术进步不只是作为“余值”和外生的因素发生作用,而是内生于各种物质要素的质量和效率的提高之中,由此产生内生增长一说。

3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内生增长理论是上世纪80年代前后随着信息技术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新增长理论。为此作出贡献的经济学家主要是罗默和卢卡斯(Lucas)。

罗默认为,知识的积累是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知识分为一般知识和专业化知识,一般知识用于增加规模经济效益,专业化知识可以增加生产要素的递增收益,两种作用结合在一起便产生递增收益,而且也使资本和劳动力等其他投入要素的收益递增。由此形成良性循环:以投资促进知识创新,知识创新促进规模收益的提高和知识投资规模的进一步扩大,从而使经济在长时期内得以持续增长。知识不仅形成自身的递增效应,而且能够渗透于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使资本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也产生递增收益,从而使整个经济的规模收益递增。这就是内生增长。投资投在知识创新上比投在生产上更有价值。研究与开发费用的支出总额及其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对经济长期增长产生重大影响。这样,企业之间、国家之间在知识创新投入上的差异,最终表现为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增长质量上的差异。

卢卡斯认为,人力资本积累是经济增长的源泉。专业化的知识技能和人力资本积累可以得到生产递增的收益并使其他投入收益及总规模收益递增。人力资本是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和永久动力,投资投在人力上最有价值。人力资本积累对经济增长也具有内生性特点。表现在人的创新能力的提升,劳动者素质的提高,经营者成为企业家。这样,各国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以用人力资本积累水平的差别以及各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人力资本比较优势来说明。

因此,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不能理解为外生变量。技术进步也是一个多维向量,用于生产过程中的技术、组织或科学技艺水平的每一个参数则是这一多维向量的组成部分。把技术进步引入生产函数中,便3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可分析资金、自然资源以及劳动由于技术进步的原因而引起的要素生产率的变化。通过这些变量,我们可以考虑到,生产技术的变化,劳动者熟练程度的提高以及健康水平的增进,对经济增长所起到的作用。

经济增长是一国生产的商品和劳务总量的增加。它可以是投入的生产要素增加所致,也可以是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所致。一般的经济增长模型关心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作用。经济增长的要素有有形的,也有无形的。有形要素有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无形要素有技术、知识、组织和制度等。在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力(权重)是不同的。与此相应,依经济增长的主要影响因子区分,经济发展可依次分为资源经济、劳动经济、资本经济、技术经济和知识经济五个阶段。

目前我国可以说是五种经济并存,但占主导的还是资源、劳动、资本等有形要素起作用的经济。因此研究经济发展时还需要关注这些有限的有形要素的可得性及这些有形要素的配置效率,关注可枯竭资源的代际配置及与此相关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吉利斯(Gillis)和罗默在《发展经济学》中针对通常的只包括资本和劳动要素的经济增长模型,将资本分为三种类型。机器、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等资本存量为后天资本,劳动力的知识和技术存量为人力资本。他们认为,经济增长模型中应该将自然资源包括在内。与后天资本相对应,他们创造了自然资本的概念。自然资本是一国现存自然资源的价值。与后天资本一样,自然资本在生产过程中通常会被消耗掉,也能够通过可再生资源的自然增长和投资发现新的资源而实现增加。

第二节经济增长的质量和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增长有数量和质量之分。增长的数量一般包括一定时期内名义国内生产总值的提高、三次产业所吸收劳动力的增多、居民收入的名义增39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加。对于一个起点较低的国家的经济增长而言,提高经济增长的数量是一个简单易行、快速见效的策略。因为它对经济增长的各种条件要求较低,比如投入要素的种类和组成方式、经济运行的制度与机制等等。

经济增长的质量要求经济结构优化,技术进步;要求增加居民收入的同时满足居民的幸福感;要求提高要素利用率,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要求经济增长的同时社会、文化、制度等的发展水平与之相协调。现在,一般将有质量的经济增长叫做“经济发展”,而传统意义上的仅指数量扩张的经济增长仍叫“经济增长”。

一、增长不等于发展在通常的分析中,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似乎是相同的概念,人们也往往从经济增长的意义上理解和解释经济发展。在现实中,不计成本片面追求产值、速度就是增长与发展不分的表现。早在20世纪中后期发展经济学就针对发展中国家出现的单纯追求经济增长而出现“有增长而无发展”的状况,明确提出增长不等于发展的命题。

增长不等于发展,经济发展除了包括经济增长的内容外,还包括增长所依赖的产业结构、技术状况和体制的变革。增长和发展的区别,正如人一样,增长着眼于身高和体重,发展则着眼于机能、素质的提高。而且,经济增长着眼于短期,在短期内一个国家的GDP的增减受自然因素的影响很大,风调雨顺则可能增长,遇上自然灾害则可能减产。经济发展所关心的是长期持续增长。这就涉及产出能力的提高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库兹涅茨曾经给现代经济增长下了一个比较完整的定义,他说,“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可以定义为向它的人民供应品种日益增加的经济商品的能力的长期上升。这个增长中的能力,基于改进技术,以及它要求的40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制度和意识形态的调整”。①这个定义指出的三个组成部分不仅包括数量和规模的增长,还包括实现持续经济增长所依赖的技术的进步、制度的优化和意识形态的调整。

这样,经济发展除了包括更多的商品和劳务的产出外还包括更为广泛的目标:一是经济增长所依赖的产业结构、技术结构和经济体制的优化。这是涉及经济长期增长能力的发展目标。二是摆脱贫困、公平分配、增加社会福利的目标。增长不能使人民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益,这种增长是无意义的。三是经济增长的最小成本目标。经济增长不只是得益,也会付出代价,诸如资源投入、污染环境等。只有在资源得到充分而有效的利用、环境污染得到有效的控制、劳动者的闲暇时间增加的基础上实现的增长才是有价值的。

明确增长不等于发展绝不意味着不要增长。增长同发展的其他目标紧密相关。经济增长是促成经济发展的基本动力,是一切经济进步的首要物质条件,因而也为实现发展的其他目标提供物质基础,这也是经济发展的目标体系得以均衡的重要条件。但不等于说单纯的增长就能实现发展目标的均衡。我国在相当长的时期中,增长没有能够建立在产业结构、经济体制优化的基础上,尽管经济增长速度很高,但社会生产能力、增加产出的机能没有多大提高,因而经济增长的基础非常脆弱,速度稍微高一点便有大落的威胁,特别是加快增长速度时,忽视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使自然资源的供给条件遭到严重破坏,为谋求一定的速度付出了过高的代价。所有这些“有增长而无发展”或“无发展的增长”状况从反面提出了①库兹涅茨:《现代经济增长:事实和思考》(1971年12月11日演讲),载《诺贝尔经济学奖金获得者讲演集(1969—1981)》,王宏昌编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第97页。

41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发展的内涵。对我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发展是硬道理,其必要性是显然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立社会主义的物质基础需要发展;摆脱贫困提高人民群众的福利水平需要发展。从发展的角度提出增长是要突出经济长期的持续增长,是避开大起大落波动的长期增长。要实现经济的持续增长,必须实现增长方式的转变,由单纯依靠有形要素投入转到依靠技术进步、结构优化、体制优化和效益提高的轨道上来。

二、全要素生产率和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经济增长方式基本上是根据经济增长的源泉差异区分的。经济增长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要素投入的增长,另一方面是要素使用效率的提高。若经济增长主要靠要素投入的增长来推动,则可称之为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若经济增长主要依靠要素效率的提高,则可称之为集约型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不仅取决于各个要素的投入量,还取决于生产率不同的要素组合在一起所产生的全要素生产率(totalfactorproductivity,又译为综合要素生产率)。索罗和丹尼森(Denison)等人的增长模型突出了投入要素效率的提高对经济增长所作出的贡献。索罗等人还将生产函数转换为能够测度每种投入对经济增长贡献的形式。根据他们对增长的原因测度的结果,投入要素的效率提高在增长率中所起作用的份额越来越大,由此提出全要素生产率的概念。全要素生产率是产量的全部要素投入量之比。

各种要素集合所产生的生产率之和大于各单个要素投入的生产率之和。

其中的差额就要由全要素生产率来说明。在可应用的计量模型上,全要素生产率的变动是通过总产出增长扣除了投入变动以后的剩余来反映,这个剩余一般被理解为广义的技术进步。索罗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全要素生产率分析方法,根据他的统计分析,美国经济增长大约有80%源于技术创新,仅20%源于资本积累。这意味着带来更多产出的原因是4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技术的进步以及工人技能的提高”。索罗区分出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包括:规模效益的影响、教育和培训的影响,以及公司的组织结构。

丹尼森把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因素归结为五类:①劳动投入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②资本和土地投入在数量上的增加和质量上的提高;③资源配置的改善;④规模的经济;⑤知识进展和它在生产上的应用。在他看来,资本、劳动和土地等投入要素质量的提高及后三类因素属于全要素生产率的范畴。在相同的生产要素投入中获得更多的收入,就要用这种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来说明。这种全要素生产率指标可以说是评价增长方式的重要评价指标,全要素生产率的增长便成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概括起来,影响全要素生产率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突出的因素是:要素组织和要素配置的改善;规模经济;知识和技术的发展及其在生产上的应用。

在丹尼森的分析框架中,经济增长的因素分为过渡性因素和持续性因素两类。资源配置的改善和规模经济属于过渡性因素,唯有知识的进展、技术的进步能持续地对经济增长作出贡献。这意味着随着经济的增长,技术进步因素将越来越成为集约型增长方式的主要说明因素。

上述由全要素生产率说明的集约型增长方式对实现可持续发展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改善资源配置的效率,提高资源的质量以及技术进步都可能起到节省资源、寻求替代资源的作用。

提高全要素生产率也有成本,包括研究费用、发展费用、教育训练费用、技术革新和推广的费用等等,但其投入的产出效益更高。据一些经济学家的实证研究,在发达国家中全要素生产率一般都较高,这些国家的较高的经济增长率中一般有一半左右要由全要素生产率来说明。例如,据丹尼森的计算,美国1929—1969年期间的年平均经济增长率为3.41%,其中有1.82%可由全要素生产率来说明。

43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全要素生产率关注的是投入要素的质量、要素的组织配置的效率,关注的是知识和技术的进展。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是物质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的简单相加,而是生产率不同的各种要素有效组合的结果。

发展中国家的一个通病是,在经济增长诸要素中过分偏爱物质资本投资忽视人力资本投资,忽视改善自然资源供给条件的投资。即使是在物质资本投资中也往往偏重机器设备形式的物质资本,忽视社会基础设施形式的物质资本。人们普遍认为,经济落后主要是缺乏先进的机器设备,因此,讲到投资总是固定资产投资,讲到利用外资总是用于建造建筑物,购置机器设备和存货。这里的致命伤是人力资本投资得不到重视而严重不足,其结果是降低物质资本的吸收率。对发展中国家来说,以人的知识和技术形式存在的人力资本是最有价值的资源。在现代经济增长中,人力资本对经济增长起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这点已经或正在得到发展中国家的高度重视。就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来说,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很大,但对自然资源的投资也严重不足。在发展经济学看来,土地及其他自然资源匮乏的唯一经济判断是成本,而不是实物的稀缺。一般说来,发达国家当年推动经济增长时自然资源不像今天这样紧缺,现在它们可以依赖其充裕的资本和发达的技术克服大自然的吝啬,发现新的资源,改变现有资源的性能,提高其生产率。对这些国家来说,自然资源相对不甚重要。而发展中国家自然资源稀缺性的缓解受资金和技术的限制,自然资源供给状况便相当重要,土地资源、矿产资源和环境资源的严重稀缺给经济增长设置的自然界限非常严格。因此,发展中国家推动发展一开始就要注重要素投入效率,需要依据各种要素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产出弹性),寻求各要素生产率的最佳组合,追求体现组织和技术进步功能的全要素生产率。

4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各个国家间全要素生产率的差别反映其体制背景的不同,不同经济体制吸收技术创新和获得所有其他提高效率的机会是不同的。实行不同体制的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和效益的差别,主要应由彼此间的全要素生产率差别来说明。一般说来,实行市场经济体制的国家在产量增长率中全要素生产率所占比重相对较高。这里的经济增长属集约型增长。而实行计划经济体制的国家偏重于不断增加要素投入,而不注意提高要素使用效率,因而其全要素生产率不高。随着我国转向市场经济体制,我国的经济增长战略也应转变,由粗放型增长转向集约型增长,提高全要素生产率。

经济增长方式与经济发展阶段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在经济发展的初期阶段,由于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价格便宜,具有比较优势,通过大规模投入生产资源来推动增长具有必然性,因此该阶段具有明显的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我国前一阶段的经济增长基本上具有这种特征,主要依靠高投入,以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为基础外延地扩大再生产,而忽视在技术进步的基础上内涵地扩大再生产。

三、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质量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持续稳定的经济增长对于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至关重要。如果没有较高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发展目标的实现便成为一句空话。我们不能盲目地追求高速度,经济增长速度应同国力相适应,但是也不能人为地压低速度。若没有一定的经济增长速度,经济生活中的矛盾和问题一定会更多、更尖锐。在注重效益、稳定协调的前提下,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是实现经济发展目标的需要,也是人民的根本利益之所在。

经济增长的速度有两个基础:一个是投入基础,一个是效益基础。突出发展在一定意义上是要突出经济增长的效益。经济效益是社会生产活45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动中资源、劳动占用和消耗同其成果(产出)和社会需要满足程度的对比关系。

诚然,为保证经济增长,可以采取高投入方式,这就要求提高和维持较高的积累率,动员更多的资源投入经济过程。但是积累率的提高、资源投入的增加是有限度的。积累率的最高限度是原有人口和新增人口的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不降低并有所提高,否则谈不上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和经济发展目标。我国过去曾经以直接削减群众消费的途径追求高积累、高速度,在短期内可以实现经济的较快增长,但难以取得经济的持续增长。

现在我国已经达到了中等收入国家的水平,不能再延续过去依靠高积累来实现高投入的发展方式。我国的高投入战略实际上是在人均资源非常缺乏、资源消耗水平又大大高于其他国家的条件下实行的。现有的资源已不能支撑投入战略。有限的土地资源和矿产资源供给量、有限的环境资源容量和有限的劳动者的知识技术存量已经成为束缚经济进一步增长的“瓶颈”。我国多次出现的经济波动也要用这种高投入来说明。依靠高投入,速度一时上去了,但资源的“瓶颈”不能长期支撑高速度,速度被迫下降,一时间又有大批在建项目被迫停产或下马,造成人力、财力和物力的浪费。这表明,在我国,高投入经济增长战略已经走到尽头。突出效益不是简单地调整速度问题,最重要的是把经济增长的基础转到提高投入效益上。

谋求效益型速度应该成为转换经济发展机制的目标。但是我们又要注意到,在机制转换期间,速度型效益还在起作用。就是说,经济增长的效益还在颇大程度上寓于经济增长的速度。原因是直接影响效益的开工率、市场购买力等因素都同速度相关。因此不能将效益和速度简单地对立起来,以为高速度必然对应低效益。这就对现阶段安排经济增长提出4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了两方面要求:一是在效益还与速度相联系时,保持较高的速度是必要的,但要努力寻求效益和速度相互促进的机制。二是片面追求GDP指标,单纯依靠增加投入的速度不会产生速度型效益,这种速度则要有所控制。近期我国的经济增长预期速度做了重大调整,由过去长期的10%上下高速增长转为7.5%上下的中高速增长,目的就是要为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留出更大的空间。

在一部分人看来,增加投入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因此增加投入与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对立的。仔细考察增长方式的基本内涵,便可发现,这种判断是片面的。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是:确认我国当前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还是投资推动的发展阶段。

就增加投入来说,集约型增长并不排斥必要的要素投入。从经济上考虑,现有的资源应该得到充分利用,充分地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经济增长需要在保障可持续发展的前提下动员现有的各种可资利用的资源,使之充分“就业”。集约型增长不是不要这些要素“就业”,而是要使这些“就业”的资源得到最有效的利用,要使这些要素在节约使用的条件下充分发挥效能。

在市场经济中,各种要素(包括资本、劳动等有形要素,技术、组织等无形要素)都是靠资本投入结合进生产过程的,各种要素质量的提高也要靠资本投入。这意味着资本投入的增加不完全是粗放型增长方式的特征,资本投入也可以服务于集约型增长方式。

在现代,效率的提高在经济增长率中所起作用的份额明显高于资本存量增长的贡献份额,但是罗默与吉利斯根据发展中国家的实际情况指出:虽然资本并不像早期增长模型设想得那样大,但资本在今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中确实起着很多的作用。“在任何情况下,尽管资本积累不再被视为贫困国家摆脱困境的灵丹妙药,然而非常清楚的是,只有社会能够在47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国民生产总值中保持一个相当规模的投资比例时,才能在长时期内维持适当却是强劲的收入增长率。”显然,集约型增长方式不是排斥资本投入,而是重视资本投入的效率和质量。

罗默等人列举的提高资本投入效率的路径包括:在资本短缺的国家,劳动密集型投资比资本密集型投资具有更高的效率,原因是少量的资本可以推动更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充裕的劳动力。由于某些引起效率提高的技术进步体现在资本设备中,因此资本流动(引进外资)仍然是发展中国家政策制定者们关注的重点。此外,用于人力资本的投资也会提高资本投入的效率。进入新经济时代后,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转向知识和技术及人力资本。尽管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都被称为资本,但这些资本的形成和积累都还是需要投资。与其他类型资本不同的是,投资投在知识资本和人力资本上更有价值,投资效率更高。

世界银行2000年发布的报告题为《增长的质量》。世界银行行长沃尔芬森(Wolfensohn)指出:核心是经济增长,不仅仅是增长速度,而且增长的质量也同样重要。增长的来源和模式影响着发展的效果。该报告对仅仅依赖GDP增长作为衡量进步的标准提出质疑。突出增长质量的具体要求是:将促进经济增长的政策与普及教育、加强环保、增加公民自由、强化反腐败措施相结合,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显著提高。报告强调:我们需要更多更好的“高质量”的增长,这不是一种奢侈品,这对于国家抓住时机改善这一代人以及子孙后代的生活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显然,所有这些质量要求实际上包含在发展的内涵中。

四、经济增长的稳定性经济增长的质量还表现在经济的持续稳定增长。经济增长速度的波动是正常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是指波动中增长速度不会远离均衡点,是围绕均衡点的波动,也就是不会出现大起大落的波动。我们拿什么来测4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度这种稳定性呢?最直观和最具代表性的测度方法就是使用每年的GDP增长率来表示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如果不同年份之间的GDP增长率变化较小,就说明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好,而如果不同年份之间GDP增长率的变化较大,则说明经济体运行的稳定性较差。表22给出了1978—2013年中国每年按可比价格计算的GDP的增长率。

表221978年以来历年中国GDP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年份增长率(%)197811.719903.820029.119797.619919.220031019807.8199214.2200410.119815.2199314200511.319829.1199413.1200612.7198310.9199510.9200714.2198415.219961020089.6198513.519979.320099.219868.819987.8201010.3198711.619997.620119.3198811.320008.420127.819894.120018.320137.7数据来源:wind资讯GDP增长率的数据显示,中国1978—1990年的经济增长稳定性较差,经常出现不规则变动的情况,而20世纪90年代之后,经济增长的稳定性明显增强,基本没有出现相邻年份之间波动较大的情况。这一区间,增长速度最高的年份有1992年、1993年和2007年,为14%左右,最慢的年份为1998年、1999年、2012年和2013年,为7.6%至7.8%。

49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经济的运行和发展本就有周期性,这是无法避免的,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并不能克服经济周期,但能在一定范围内熨平大起大落,减少经济的非正常波动。

从经济发展角度分析,促成稳定增长依赖于多方面条件:首先,人口要稳定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使人均总产值稳定增长;其次,农业中出现技术进步,从而降低庄稼歉收的可能性;第三,改进交通运输,从而扩大资源供给的范围;第四,总产值中农业份额下降和其他产业份额上升,从而使技术上可控性增强;最后,制度和政策的稳定,使经济的稳定增长有制度保证。此外,经济增长的稳定性和经济的增长方式有很大的关系。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片面强调经济数值或者经济指标的增加,忽视与之相关的人口、社会、文化、法制、自然环境等上层建筑因素。久而久之,这类经济增长方式必然是不稳定的。

第三节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根据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经济增长速度不是物质资本、劳动力、自然资源等要素投入的简单相加,而是生产率不同的各种要素有效组合的结果。

一、要素的替代和补充集约型增长方式包括对要素的有效配置和组织,在此基础上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

在经济增长中,资本、劳动和自然资源三者之间基本上是替代关系。

要素的替代有两个依据:一是依据各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对增长的贡献)。

一般说来,哪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大,就要较多地使用哪种要素。二是依据本国资源的稀缺性程度。哪种资源供给相对丰裕,就要较多地使用哪种资源。这两个方面可能有矛盾,这就提出了要素替代中的均衡问题。

50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就我国目前情况来看,资本的产出弹性无疑较其他要素大,但资本非常短缺,这就提出了充分利用本国的劳动力资源问题。面对自然资源的稀缺性,特别是面对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要求是寻求替代,即相对宽裕的资源替代不可再生的稀缺资源,被消耗的自然资本必须由后天资本替代。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一个重要机制是各种要素都进入市场,各种要素的报酬(价格)由各个要素市场的供求调节。调节要素间相互替代的机制是各种要素的价格比例。例如利率低于工资率就要鼓励多用资金少用劳动力,这就可能导致经济增长受资金不足的束缚,而劳动力资源却没有得到有效而充分的利用,从而使经济没有得到应有的增长。解决不可再生资源的替代问题的关键是提高使用这些资源的价格。

在经济增长的诸要素中,技术、组织是其他要素的补充要素。尽管就具体的生产过程来说,技术进步可能节约资金、节约劳动,起替代作用,但就整个国民经济发展来说,各种现存的资源都要充分地对经济增长起作用,技术进步的作用是克服资金供给不足的“瓶颈”,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改善自然资源供给条件。技术在这里明显起到补充作用。至于组织,其补充作用更是毋庸置疑。各种要素的投入规模越大,组织便越重要。

在经济增长过程中,配置技术和组织要素的关键是积极推进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强化技术扩散和组织制度的完善,使各种要素的结合功能即全要素生产率得到充分释放。

借助价格机制解决资源短缺问题。提高可能耗竭的自然资源价格,可驱使相互竞争的生产者用数量比较丰富、价格比较便宜的资源来代替它。如果没有其他资源来代替时,使用这种昂贵资源作原料的商品的价格相对比其他商品高,消费者便会少买这种商品,多买其他商品,最终起51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到降低资源需求的作用。

二、提高投入要素质量从集约型增长方式来看资本投入效率,主要涉及的是资本在各种要素之间的配置效率。资本投入可用来推动更多数量的资本存量和劳动力,但集约型增长重视的是要素的质量。我国目前要素的质量太低,突出表现是:劳动力素质太低,机器设备落后,矿产资源品位太低,土地贫瘠等。这种低素质的要素投入增长过程,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作用太小。因此从集约型增长考虑,提高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关键是提高投入要素的质量。具体地说,要重视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要重视技术创新和技术开发的投资,重视在生产中采用新技术的投资;重视提高土地肥力和各种自然资源品位的投资。相应的,资金投入的主要方向将是研究费用、开发费用、教育费用、技术革新和推广费用。

在我国投入要素质量最差的恐怕是人力资本。人力资本是人的知识和技术的存量。劳动是经济增长的一个要素,但劳动要素不是均质的、无差异的。在不同的国度、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劳动者之间的身体素质、文化素质、各自的技能是不同的。这些差异也就是人力资本的差异。人力资本的差异便产生不同的生产率,从而使劳动要素的投入产生不同的贡献。显然,生产力发展到现在这个阶段,对经济增长起作用的劳动已不是简单劳动,而是掌握一定知识和技术的劳动。劳动要素投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主要说明因素将是投入的劳动力的质量,而不是劳动力的数量。

显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本身就是集约型经济增长的重要方面。

作为现代经济增长基础的科技进步不仅物化在具有较高技术等级的机器设备上,还体现在劳动者知识和技术存量的增大上。在现阶段,最有价值的资源应该是与先进的机器设备相适应的知识和技术。面对我国目52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前存在的人力资本存量同物质资本存量不成比例的巨大缺口,当前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点应是加大人力资本投资,提高劳动者素质。

人力资本投资的主要方面是教育投资。新增长理论指出了教育投资所产生的规模效益递增。教育的收益并不仅仅表现在科学家或经理人员对自己受教育进行个人投资而导致生产率的提高。如果众多的科学家和经理人员对自己受教育进行投资,便会有许多受过教育的人向其学习。

正是这种相互影响,形成了外部效应。这意味着对人力资本投资会使投资产生更高的效益。

因此在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之际,急需对现有就业人口进行文化教育和技能训练。这种教育和训练需要在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采取措施。

在供给方面便是加大教育和训练费用,建立多种形式的专业和技能训练学校或课程。在需求方面便是建立相应的制度迫使劳动者自觉地接受训练,其中包括确定以某种专业知识和技能为标准的就业和上岗条件,以专业知识和技能作为标准的工资等级。

三、规模经济一些学者根据外延型扩大再生产和内涵型扩大再生产的区分来区别粗放型增长方式和集约型增长方式。由此,扩大生产规模便被认为是粗放型增长,在原有规模的生产上提高效率便被认为是集约型增长。这种观点的要害是混淆了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的区别。

在索罗和丹尼森等人所分析的全要素生产率中就包含了规模经济的作用:收入增长中有相当的部分要归功于经济中运作规模的扩大。其根据是:当经济运作的规模扩大时每单位产量要求的投入更少,这是因为在小规模水平上使用技术在经济上是无效率的,但在更大的生产规模上则产生节约,带来规模经济效果。

就扩大规模来说,规模的扩大是经济增长的必然结果。集约型增长53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区别于粗放型经济增长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有限的资金不是热衷于投向铺新摊子,而是注重现有企业的技术改造。对现有企业和设备进行技术改造,不可避免会伴有规模的扩大。这种规模的扩大就不属于粗放型增长之列。而且,按照全要素生产率的要求,集约型增长特别注重规模经济。扩大优势产业和优势企业的规模本身是推动集约型增长的重要途径。

企业达到什么样的规模才是经济的?这里涉及对规模经济定义的科学理解。一般说来,规模经济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服务)的单位成本随规模的扩大而降低。就规模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来说,有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之别。规模经济首先是指,企业要达到由行业特殊规定的最低限度规模,例如汽车制造厂的最低限度规模是年产汽车x万辆,石化企业的最低限度规模是年产石化产品y万吨。达不到这种最低限度规模的就是规模不经济。

通常所讲的企业规模可以表现为投入规模,也可以表现为产出规模。

在计划经济体制中所讲的规模基本上是指投入规模:企业有多大数量的职工,多大规模的机器设备,企业就达到什么级别。按此标准,投入规模小的企业不可能有什么地位。而在市场经济体制中所讲的规模一般是指产出规模。按此标准,一个企业职工可能有几千人,其年经营收入有几千万元;而在另外的企业中,经营收入相当,但其职工可能只有一二百人。

这两个企业,哪个达到规模经济?显然是后者。我国目前达不到规模经济的主要症结也恰恰是在产出规模上。由于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同样的产品许多企业生产,面对有限的市场,谁都达不到最低限度规模。因此,实现规模经济的目标不在扩大企业的投入规模,而在于扩大企业的产出54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规模。①规模经济不等于企业规模越大越经济。规模是否经济,一要看成本,二要看市场。特别需要指出的是经济规模会随着其产业基础的变化而变化。在机器大工业基础上的规模经济往往需要较大的规模。而在进入信息化阶段后规模经济就不一定要那么大。

我们要解决企业达到最低限度规模的问题,这绝不意味着达到最低限度规模的一定是大企业。我国调整企业结构的途径,除了集团化途径外,还有一条尚未被人们充分认识的途径,这就是组建企业团队的途径。

如果说前一条途径是组建“航空母舰”的话,后一条途径则是组建“舰队”。

组建企业团队是针对面广量大的中小企业而言的。在有些行业中,小企业也可能达到最低限度规模。超过一定规模可能是规模的不经济。

对面广量大的没有进入大型企业(集团)的独立存在的中小企业来说,组成企业团队进入市场,可降低竞争费用。这种团队形式的合作也可能形成规模经济。

四、科技进步自然资源的枯竭可能造成经济增长的自然限制,对此曼昆(Mankiw)在《经济学原理》中提出:“技术进步会提供避免这些限制的方法。”比较现代经济与过去的经济,可以发现各种使用自然资源的方法得到了改进:现代汽车耗油更少,新住房由于有更好的隔热设备而节省用于调节室温的能源,资源回收使一些不可再生的资源被重复利用,可替代燃料的开发,使我们能用可再生资源替代不可再生性资源。例如在50年前锡和铜是①卡尔·夏皮罗(CarlShapiro)与哈尔·瓦里安(HalVarian)在《信息规则》中说明网络的外部性效应时使用了生产方规模经济和需求方规模经济的概念。在他们看来,在信息经济条件下规模经济更多地是指需求方规模经济(卡尔·夏皮罗,哈尔·瓦里安:《信息规则》,张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2页)。

55第二章经济发展的速度和质量关键商品:前者用于制造容器,后者用于制造电线。环保人士担心锡和铜的过度使用。由于技术的进步,锡和铜都有了替代物:塑料代替锡成为制造容器的材料,电话通讯可以利用砂子生产的光导纤维。因此“技术进步使一些曾经至关重要的自然资源变得不太必要”。①根据罗默的增长理论,在信息时代,生产已不是仅仅由资本和劳动两大要素组成,知识是推动增长的一个独立的要素,知识的积累是促进现代经济增长的决定性要素。如果说迄今为止经济增长主要依靠对大自然的索取的话,进入信息时代后,经济增长将主要依靠对知识和信息的索取。

对建立在依靠科技进步基础上的经济,人们一般用知识经济来概括。知识经济对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主要在于以下三个方面:①以知识和信息替代物质消耗,体现物质消耗和环境污染的减少。②各种自然物质可能被多次使用和反复使用。③物品在使用功能完成后重新变成可利用的资源。总的来说,科技进步需要形成这样一些技术:生产部门节约能源和原材料消耗的技术;提高资源使用效率的技术;替代不可再生资源的技术;减少和治理环境污染的技术,等等。

长期以来流行的理论是:由于先进技术明显节省劳动力,考虑到就业的压力,我国选择的技术应该是中间技术或适用技术。现在看来,这个理论形成的误导便是阻碍采用最新最先进技术。在这里扩大就业是以降低经济中采用新技术的层次为代价的。这是典型的粗放型方式。这种技术选择在过去的封闭经济中似乎还过得去。现在,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内市场在实际上正在成为国际市场的一部分,中国产品不仅在国外市场,在国内市场也遇到国际竞争。以中间技术为基础的中国产品明显缺乏竞争力。这可以说是近年来许多企业因产品销售不畅而效益下降的主要说①曼昆:《经济学原理》,三联书店,1999年,第148页。

56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明因素。现实中也可发现一些企业的产品之所以能在买方市场背景下争得较大的市场份额,靠的就是首先采用国际最新最先进的技术。就中国的消费者来说接受的产品也是具有高技术含量的产品。所有这些表明,在现阶段推进技术进步所要选择的技术是国际最新最先进的技术。

索罗用历史事实证明了推进技术进步和提高生产率不一定会造成失业。“从历史的角度看,工人担心的情况显然没有发生。现在的生产率是18世纪工业革命时期的10至20倍,但失业率并不比那时的高。”所以担心技术和生产率的提高会带来失业是杞人忧天。①其主要说明因素是技术进步本身可能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我国推进技术进步还必须考虑到一些发达国家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对我们的挑战。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进入知识经济时代。可以预计,知识与经济的直接结合,使生产方式产生新的革命,必然会给人类社会发展带来巨大影响和深刻的变化。在国际竞争空前激烈的今天,尚未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我国经济的发展已经或正在面临知识经济的挑战。这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是挑战,也是机遇。

现在我们使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概念,原因是发展方式比增长方式包含更为广泛的内容。例如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等。这里讲的转向集约型增长方式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①索罗:《论经济增长》,载廖理等《探求智慧之旅》,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年,第197页。

第三章扩大内需和经济增长的消费拉动当我国进入中等收入国家发展阶段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改变在低收入国家阶段实行的主要依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尤其是突出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其意义在于提高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从而提高经济增长的效益和质量。

第一节经济增长的拉动力一、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式对经济增长的动力可以从宏观经济的基本平衡式分析起。根据凯恩斯的分析,一定时期一国的经济总量即总产出可以从总供给和总需求两个方面分析:总供给=消费+储蓄+进口总需求=消费+投资+出口58中国经济发展:理论实践趋势消费+储蓄+进口=消费+投资+出口上述均衡式可以简化为基本均衡式:储蓄=投资。

根据一般的宏观经济理论,经济增长是由需求拉动的,也就是说是由投资、消费和出口三驾马车拉动的。一般情况下这三驾马车应该协调拉动,但不排斥这三驾马车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起不同的作用,即有的作用力大,有的作用力小。各自作用力的大小与不同阶段的经济发展方式相关。

在经济增长主要由投资需求拉动的情况下,一方面是指相对于消费和出口,投资需求更旺,对经济增长的拉动力更大;另一方面从总供给和总需求的平衡式分析,要实现经济增长,就需要作为供给的储蓄转化为投资需求。如果储蓄<投资,那就需要减少消费增加储蓄以满足投资需求对储蓄量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