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书名:
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作者:
刘志彪著
本章字数:
264858
更新时间:
2023-09-25 11:50:14

第二节转方式、调结构与江苏发展进入新常态一江苏与全国一样步入经济新常态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中国成为当今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进入中030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等收入国家行列,城乡居民生活向着全面小康迈进。伴随着中国经济发展从中期工业化向后期工业化演进,中国经济运行呈现出数量增长速度减缓和质量效益水平提升的状态。一方面,中国经济增长速度减缓,2010—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率分别为10.4%、9.3%、7.7%、7.7%、7.4%;另一方面,中国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经济结构水平在改善与提升,继2012年中国城市人口首次超过农村人口之后,2013年中国服务业增加值在国内生产总值中的比重首次超过第二产业。狠抓廉政建设、全面深化改革、实行“一带一路”战略、强化创新驱动和依法治国,种种迹象表明,中国经济发展步入了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的新常态。中国经济发展步入新常态对江苏经济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随着全国经济进入换挡减速期,江苏经济运行也由原来持续30多年的超高速(大约比全国平均增长速度快2—3个百分点)逐渐减缓,2010—2014年江苏经济年度增长率分别为12.7%、11.0%、10.1%、9.6%、8.7%。基于对江苏经济发展阶段性转换和国际国内环境条件新变化的分析判断,从现在起到未来一个较长时期,江苏经济发展也将与全国经济一样同步进入新常态。

经济增长由高速转变为中高速是新常态的重要特征,但不是唯一特征。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是经济新常态更为重要的要求。江苏经济运行质量效益在提高,经济结构在改善升级,至201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近些年来江苏城镇化水平每年以2—3个百分点提升,服务业比重每年提升2个百分点,民营经济成长壮大,省内苏北经济加快振兴、苏中经济加快崛起、苏南经济转型升级,区域协调发展取得新成效。与此同时,江苏经济社会发展仍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如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经济结构性问题和一些深层次矛盾比较突出,部分行业产能过剩与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并存,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较多,转型升级任务艰巨,生态环境和污染治理压力较大,民生保障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等等。

江苏经济进入新常态,出现了新的动向、机遇和困难,这是由中国和江苏的经济发展布局与长期以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阶段所决定的:第一,从江苏经济发展的阶段性转换来看,江苏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后期工业化阶段,相对于初中期工业化发展阶段而言,进入后期工业化阶段的经03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济体其经济数量规模的增长、扩张会趋于减缓,这是先期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历史情形,江苏也会呈现出这样的现实情形。

第二,从江苏经济运行目前所面临的国际国内环境条件看,国内经济增长换挡减速、步入中高速增长阶段势必也会减缓江苏经济增长速度,省内自身的投资与消费需求增长在经历了持续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以后也会逐步放缓,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会使得江苏经济发展转向中高速运行轨道。从出口和国际收支看,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前国际市场空间扩张很快,出口成为拉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动能,当前国际市场对江苏产品与服务的需求增长较之国际金融危机前显著减缓,未来呈现出的是恢复性增长特征。同时,我国的出口竞争优势依然存在,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正在同步发生,必须加紧培育新的比较优势,使出口继续对经济发展发挥支撑作用。

第三,经济增长动力结构发生新变化。总体上说,从现在到未来的较长时期,投资将由以往的超高速增长转向中速增长,其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效应会有所减弱,而消费特别是城乡居民家庭消费伴随全省全面小康的高水平实现会保持持续较快增长,其对推动经济增长的作用会逐步加强,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外需保持在一个较为稳定但并不是很快的增长轨道上。这样的经济增长动力结构,正是经济体走向发达、中高端的一种状态或趋势,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经济增长动力组合状态。

第四,人口红利逐渐衰退。根据经济学家研究,中国劳动人口增速将在“十三五”期间进入下降通道,直接的“人口红利”由此出现下降,江苏的人口老龄化相对于全国来说来得更早。这种数量型“人口红利”的逐步消失,预示着仅依靠增加生产要素投入的方式将不能维系未来的可持续发展。由此中国与人力资源相关的一切领域都会发生重大调整,其特别的含义是:劳动力供给增速下降,劳动力成本提升,居民消费率上升、储蓄率下降,进而导致投资率和资本形成的下降,过去30多年的低消费、低劳动力成本支持的高投资的经济发展方式将发生变化。

第五,产能相对过剩的问题在一段时间内仍然突出,制造业产能出清仍在过程之中。在坚守不发生区域性金融风险的底线的同时,也导致很多行032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业的去产能较为温和,并未强制性地关停并转,整个市场出清的速度总体上慢于预期。PPI持续负增长,工业品产能过剩形势严峻的局面并未改观,稳增长对PPI环比的改善力度减弱,走出制造业总体供大于求的矛盾仍需一定时日。

第六,面临生态环境的进一步约束。从资源环境约束看,过去能源资源和生态环境空间相对较大,现在环境承载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必须顺应人民群众对良好生态环境的期待,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第七,在整体经济去杠杆化的过程中,财政平衡将成为地方经济工作的重要目标。当前中国全社会债务率约为210%,总量风险可控,但存在显著的结构性问题,表现为地方政府尤其是县市一级地方债务规模过大。未来地方不透明债务将被有效约束,同时,在举债限额控制下,允许地方政府自主发债,将一般债务收支纳入公共预算管理,剥离融资平台的政府融资职能。在整个社会体系的民生投入仍相对不足的情况下,社会整体债务规模仍将上升。“三期叠加”决定了过去支撑江苏财政收入持续高速增长的条件不再具备,财政收入高增长态势将难以持续。2009年以来江苏财政总收入和公共财政预算收入的增速均呈现出逐年降低的态势。这些综合原因决定了过去依靠投资尤其是政府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很难再长时间地维系。

二江苏经济步入新常态:新的特征与新的要求步入新常态,江苏由于全国发展布局和长期以来自身发展的特点,经济运行发生了一系列显著的变化,呈现出一些自身所独有的特征。新常态对江苏经济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需要按照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刻理解经济新常态下的速度变化、结构优化和动力转换,认识这三者的内涵及相互关系,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全力保持经济稳定增长。

第一,经济增长保持在合理区间是经济结构调整的基础,只有保持一定的速度才能行稳致远。基于人口结构变化、资源和环境约束等多方面的原因,在经济高速增长30多年以后,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速可能已经下降。中央03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提出逐步适应“新常态”,其核心就是作出经济增速换挡的基本判断,容忍结构调整的阵痛,杜绝大规模刺激,以改革推动经济转型升级。新常态并不是不要经济增速,而是要使经济保持在中高速增长水平。另一个方面,保持经济增长合理区间的目的,是能够实现比较充分的就业和物价基本稳定,经济增长的目标是在发展中使居民收入增加,生态环境改善,质量和效益不断提高。因此,按照十八大确定的到2020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的目标,可以确定一个更具弹性的经济增长目标。从江苏的实际和其在全国的经济位置出发,将“十三五”期间江苏经济的增速确定在8%左右,可以摆脱高速度、紧运行的压力和氛围,使得政府、企业等各方面有趋于宽松的环境条件,以便腾出手来,使江苏经济在结构性和周期性调整中将精力集中在提高经济质量上。

第二,新常态下,江苏要按照中央的要求将提升经济发展的质量放在更高位置上。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参加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江苏代表团审议时,对江苏发展提出重要要求:加快转型升级、做好新型城镇化、搞好生态文明,其实质是对江苏的经济发展质量提出的更高要求。可以认为,在今后一个时期,中央对地方的要求主要是在保持一定增速的前提下,重点看经济发展质量。当前既要实现稳增长,同时要将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放到更加重要的位置,这对我们科学确立发展导向、转变政府职能,同时发挥好政府服务的传统优势,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第三,实现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关键是保持稳增长和调结构之间的平衡。在新常态下,我们在加快推动经济发展由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增长、产业由低端迈向中高端的过程中主动寻求平衡;发展速度缓下来,但必须在合理区间之内,质量效益必须提上去,努力以转求进、以调促优,切实做到调速不减势、量增质更优。我们必须坚持腾笼换鸟、凤凰涅槃的思路,不仅在“腾”上下足工夫,更要在“换”上见到成效;要把握好增量与存量的关系,立足优化存量,着力扩大优质增量,加快从增量扩能为主转向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并举;要注重综合施策,精准发力,打好“组合拳”,形成工作合力。同时,要注意防止经济惯性下滑,在有质量、有效益的前提下,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快一点。

034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第四,当前改革从筹划期进入落实期,实现新常态下的新目标,需要通过改革红利加速释放。对中央宏观调控政策的科学把握,全面深化改革能量的释放,国家系列新战略的持续实施,江苏自身良好的经济基础加上江苏自己攻坚克难的创新努力,这些因素又必然会抵消经济减缓、下行的力量,起到强有力的撑托作用,为江苏经济行稳致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经济运行和发展的调节机制方面,政府简政放权、职能转换、提高效能,市场作用越来越具有决定性,二者的结合达到一个新的状态,会使得江苏经济运行与发展的调节效能增强,水平提高。这同样是我们持续进行30多年市场化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所期盼的,这些新变化趋势将使得江苏经济发展方式深度转变。同时,江苏将面临与其他地区之间激烈的改革竞争。各个省市都在千方百计策应中央的各项重大改革策略,在“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自贸区建设等方面形成了各自的特色和优势。比如,广东、福建在复制上海自贸区经验上先拔头筹,京津冀在区域一体化上率先迈开步伐。过去以GDP和财税增长为目标的区域竞争,将转换为以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为载体的竞争。定位好江苏经济在中央重大战略中的作用、在新时期发挥好江苏的传统优势,将是今后一个时期江苏经济体制改革的战略基点。

第五,区域协调发展既是新常态对江苏经济的要求,也为江苏稳增长、调结构提供了回旋余地。尽管江苏总体上处于发达地区,但内部发展的不平衡性仍然存在,苏中尤其是苏北地区与苏南地区在经济发展水平和发展阶段上的差距仍较明显,这就需要在新常态下继续推进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更好地坚持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区别对待、共同发展。从江苏策应国家战略看,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连云港国家东中西区域合作示范区等国家区域规划的实施推进,为江苏在全国新的区域发展格局中明确了定位;从省内来看,宁镇扬一体化、锡常泰和苏通经济圈、跨江融合等一系列战略,为未来全省区域协调发展提供了强动力。

第六,经济步入新常态,要求江苏在对外开放格局上努力形成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体系。江苏的外向型经济发展在全国首屈一指,近年来在较为困难的情况下,进出口仍实现了稳定增长。中国以加工贸易为主要形式的外向型经济在历经多年繁荣之后,已经呈现出增长缓慢、结构低端等问03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题,中国的出口规模继续保持加入WTO之后十年的增长速度已经不太可能。另一方面,国内的产能过剩主要集中在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巨大的重化工业,由于涉及金融安全和稳定的重大问题,无法进行简单的关停并转,需要通过“走出去”等开放视角下的策略化解国内产能。新常态下,中央层面的一系列对外开放重大战略已经超越了传统的进出口目标,主要包括:通过设立自贸区实现以“开放促改革”,并已形成可复制的经验;提出“一带一路”战略,实现中国的高铁、核电、交通、港口等重大基础设施输出,以重大工程合作提升中国的国际影响力;成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丝路基金等,以国家信用为保障力推重点项目和企业“走出去”。这对江苏以加工贸易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的转型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如何利用好自贸区经验复制、利用好江苏连云港等在“一带一路”中的独特位置,将是江苏对外开放中需要重点研究的问题。

第七,生态文明的提升,既是新常态对江苏的要求,也是新常态下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结果。随着中等收入群体持续扩大,他们对生态产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教育、卫生、环保等公共服务的水平、数量、质量、方式及其均衡性矛盾快速上升,日益增长的公共服务需求与滞后的供给已经成为一段时间内社会主要矛盾的突出表现形式。①“十三五”时期,是江苏环境质量改善的速度和老百姓的需求差距最大、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和发展的矛盾最尖锐的负重前行困难期,也是江苏环境压力有望高位舒缓、环境保护有望从临界点向转折点开始改变的重要窗口机遇期。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就是积极探索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打好大气污染、水污染治理的攻坚战,让“碧水蓝天”成为江苏环境的新常态。

三适应引领新常态、实现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在新的历史阶段实现江苏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不仅要适应新常态,还要制定引领新常态的战略。面对过去30多年高增长的条件和环境的变化,必须培育新的增长优势和增长动力、新的增长结构和增长方式,去适应新常态①参见吴舜泽等《新常态带来哪些环境新特征新要求?》,《中国环境报》,2015年4月9日。

036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下的增长速度。但是基本经济规律告诉我们,这必然要经历一段“旧的已去,新的还未到来”的阶段。要素驱动模式在弱化,新的增长动力还在培育过程中;旧的结构在调整,新的结构还没有完全形成。对于新常态,“适应”是前提,“引领”是方向,在主动适应新常态的基础上积极引领新常态,才能在新阶段更好地保证江苏经济沿着正确的航向乘风破浪远行。①江苏要把握好“适应”和“引领”的辩证关系,需要围绕“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防风险”这一主线,采取兼顾支撑、共同促进的思路,努力实现多重目标的有效统一,稳中求进。

第一,稳增长关键是要发现和培育新的增长点。宏观政策要稳,微观政策要活,社会政策保底,应该是新常态经济调控的“常态”原则。新常态下的“稳增长”不完全像过去那样,主要依靠动用传统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结构调整主要指新的合理的产业结构的形成,而这本身就是新的增长点,就是新的增长动力,理所当然会产生稳增长的积极效应。江苏围绕加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力度、着力推进先进制造业智能化发展、加快推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等方面已经制定了多项规划和举措,并针对“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领域制定了重点发展方向,下一步是按照这些重点领域,把积极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作为一项重要的战略任务抓细抓实。

新的增长点还包括诸多能够形成经济效益的基础设施短板。我国前一轮积极财政政策多投向高铁、港口和机场等“铁公基”项目,但城市之间的基础设施仍比较薄弱,江苏沿海、苏北地区的铁路网络就亟待建设。另外,城市内部基础设施如地铁、城市地下管道和污水处理、部分城市棚改等仍比较欠缺,投资空间很大。需要按照经济客观规律的要求,对影响苏南、苏中、苏北区域间区位条件的基础设施特别是城际轨道交通项目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要及时把握中央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及高铁发展重塑经济地理的重大机遇,在“十三五”期间着力解决困扰江苏多年的沿海铁路、苏北铁路建设问题。

①参见周明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若干关系》,《群众》,2015年第4期。

03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调结构的关键是深入推进创新驱动战略。进一步推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努力把江苏经济建设成为中国著名的创新型经济。虽然江苏区域创新能力强,但是江苏经济目前还不是充分、显著的创新型经济。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被确立为国家战略,要借此机遇加快贯彻落实国家赋予江苏的政策,首先在苏南取得成效,进而在全省复制推广。通过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大力发展创新型经济,促进江苏经济转型升级不断取得新突破,使改革创新成为一种新常态。

创新经济应当与创业经济相结合,形成“双创”合力。中小企业是新经济的财富发动机,创业企业对经济发展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各个城市都意识到创业对区域发展的重要性,深圳提出要成为“中国高科技创业圣地”,上海也喊出了“打造创业之都”的口号。从本轮金融危机之后企业的表现来看,大企业往往应对经济周期的能力弱,当前不少大企业的负债率很高,占据了大量的融资资源,却未能体现出相应的财税贡献,中小企业在经济中的贡献在增强。培育江苏的创客文化,不仅支持科技创业,还要大力支持草根创业。江苏在促进科技创业、海外人才创业等方面在全国形成了自身的特色,下一个阶段更需要通过制度建设增强本土企业、本土人才等“草根”创新创业的积极性。创业者没有天然的高低之分,马云、马化腾创业之初也不是显赫的“高端人才”。通过倡导建设“全民创业型社会”,充分激活广大人民群众中蕴藏的无穷的创业创新热情、智慧和力量,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争先领先率先”的江苏精神,破除一切不利于创新创业的体制障碍,加快推进公平准入,创造机会均等,鼓励和支持广大有理想、有追求的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创新,力争在江苏成长出一批马云、马化腾式的创业人才。

第三,实现稳增长与调结构平衡,需要从短期政策和长期政策两个方面精准发力。平衡经济增长的速度和效益、在转型升级中实现较快增长,已经成为现阶段各级政府经济工作的重心。这一情况下需要强调底线管理,即一方面要守住就业底线和通胀底线,另一方面还要守住风险底线,强调“底线管理、区间调控”。守住这些底线,在很大程度上就守住了宏观经济潜在水平的大致区间和经济运行的合理区间。我们不仅处于“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的结构性叠加期,同时也处于房地038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产周期、全球化周期、存货周期以及固定投资周期的周期性叠加期。这决定了我们依然面临着不少经济周期性问题。

短期政策针对的是经济周期性波动问题。主要是省级层面的政策工具落实中央的稳增长部署,比如在财政政策上改革创新机制,加快推进财政资金统筹使用,将“死钱”变“活”、“零钱”化“整”,激发存量资金的源头活水。

坚决改变资金使用“碎片化”、提高使用效益,是用足用活积极财政政策的关键举措。对政府集中的社保、医保、养老、住房公积金等,都可以通过创新举措,加快流入实体经济。

长期政策需要针对结构性问题。仅靠政府行为和传统的宏观调控政策只是一时之“稳”,培育新的增长点、优化企业环境、增强市场微观主体的活力才是长久之稳。搞活微观的改革指向,在于完善平等竞争制度,形成有利于“市场决定”的大环境。要强化企业市场主体地位,营造公平竞争环境,全面搞活微观经济,增强经济发展动力和活力。新常态下,国家出台了很多优化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经营环境的政策举措,比如改革企业登记制度,放宽对中小企业和民营资本的市场准入;加快改进和完善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环境;继续推进中小企业税费制度改革;针对中小企业融资需求特点,大力发展多层次融资服务体系,强化中小企业金融服务等。这些政策措施的落实关键还需要市场公平性的进一步改善,市场公平属于执法环节,只有做到公正执法、不偏不倚才能树立法治权威,才能营造良好的市场竞争秩序。

第四,重点抓好释放改革红利的若干经济改革,是新常态下稳增长、调结构的动力之源。自江苏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就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部署以来,江苏在经济体制改革、民生幸福工程、依法治国等各个方面出台了重大举措,调整优化了“八项工程”的指标监测体系,制定了具有针对性的简政放权措施。对于江苏来说,实现“经济强”的目标需要重点抓好以下三方面对应的改革:一是行政体制改革。要以简政放权为突破口,“用正面清单限制政府,用负面清单管理市场”,如制定出政府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政府行政权力清单、投资审批负面清单、专项资金管理清单以及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等。同时,还需要建立科学的监管网络和机制,适应由事前监管向事中事后03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监管转变;加强政府服务,实现由“强发展型政府”向“强服务型政府”过渡。

二是国有企业改革。国有企业作为一种内生性的政府规制是政府权力的延伸,江苏国有企业改革要紧紧围绕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的目标,坚持市场化改革取向,以一企一策的办法抓好落地见效。具体改革的方向包括:按照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的要求,鼓励通过并购重组、债转股、技改、淘汰过剩落后产能等措施调整国有经济布局和企业组织结构;通过资本证券化实现股权多元化,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全面推进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切实转换经营机制。

三是新型城镇化。新型城镇化是我国全面深化改革、开展结构调整、构建基于内需的开放经济等一系列重大目标任务的重要抓手。对于江苏来说,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具有诸多重点任务:(1)积极开展国家级城镇化试点,鼓励入选试点地区发挥主观能动性,探索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成本分担机制,探索多元化可持续的城镇化投融资机制,进行农村土地产权制度的改革和探索更加高效、行政成本更低的设市模式,如“镇改市”。(2)优化城镇布局形态,更多依靠市场力量,在城镇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面加强合作共赢。(3)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推进住房保障和棚户区危旧房改造,努力改善人居环境。

第五,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江苏经济工作的主旋律。民生是经济建设的根本出发点和目的。适应新常态,就要把切实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经济工作的主旋律,围绕民生扩大消费,围绕民生扩大投资,围绕民生发展产业,围绕民生推进城镇化。在我国,民生投入的统计除了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就业等方面外,还包括农林水利、交通运输、环境保护、城乡社区事务、科学技术等方面,后一部分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30%左右。在世界发达国家财政支出统计中,类似交通运输、农业、能源乃至邮政等开支,是明确列在“经济事务开支”这个栏目下的。这些国家的福利型开支,主要是指教育、医疗和社会保障等。按此标准,我国的这一比例只有30%左右,欧洲、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一般都超过60%。①我国与发达国家发展阶段①参见罗伦斯《不要用“民生支出”混淆“福利支出”概念》,《南方都市报》,2011年10月8日。

040第一章江苏经济发展要为全国发展探路不同,公共财政的着力点也会有差异。但并不妨碍江苏在“十三五”期间加强民生建设的同时,明确提出增进城乡居民福利,将大幅度提升“福利型支出”水平作为公共财政的主要目标之一。“十三五”期间江苏加大对消费型公共品的投入,包括保障房、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的投入力度,可以增强对城乡人民的保障水平,有利于社会稳定和谐;同时,既可以直接增加消费在经济中的比重,也可以增强民众的消费信心,提高消费水平,有利于实现经济转型升级战略。

第六,防风险的关键是高度重视房地产市场饱和地区的政府债务性风险。房地产市场不仅是举国关注的民生问题,也因为其涉及的经济因素广泛,成为凝聚政府债务、企业债务以及各类金融风险的交会点。一方面,大量企业贷款是用土地抵押的,住户贷款是以房地产抵押的,地产需求直接带动了负债的扩张;另一方面,土地出让收入是地方政府偿还债务的重要资金来源。若房地产价格快速下跌,则将引起预期逆转,引发债务和金融危机。和全国很多地方相似,江苏的房地产市场也出现了分化,不少城市的房地产价格和销售已经显出颓势,预计在政策放松后会有所回暖,但也难回到房地产的黄金时代,可能带来的连锁效应值得重视。短期内,江苏应当以稳定房地产市场和房地产价格为主,为在中长期减少对房地产的依赖赢得时间和空间。应当在南京等中心城市大力发展“大城市—卫星城”这一城市群格局,实施城乡一体化战略,以地铁、轻轨、高架、快速路等重大基础设施打通城区与郊区(郊县)的明确界限。让城区人口更多地在城市外围居住,缓解城市中心的居住、交通、环境压力;同时,城市外围在主干交通覆盖的条件下,充分接受城市中心的经济和商业辐射,从而提升土地和房地产价值。

解决债务风险,需要平衡好省级和市县之间的发展关系。过去各地一直采用“公共财政保民生,土地出让谋建设”的发展模式,现在市、县政府的土地出让金已经不足以支撑城市建设投资,大多数市、县的政府负债率相当高,这潜藏着巨大的债务危机。因此,重新平衡省级与市县之间的发展关系成为防范债务风险的重要思路。在政府投资方面,应逐步进行“省级加杠杆,市县减杠杆”,保障江苏投资的有效规模。在中央财税改革总体框架下,加快对省内各级政府的财权事权进行调整,通过深化“省直管县”改革将省04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市县之间的关系进一步理顺,鼓励各地区在社会保障、医疗、教育、土地、环保、交通等领域探索不同的改革路径和管理方式。一方面,减少行政审批,严格控制编制规模,将有限的财力集中于公共服务;另一方面,省级在义务教育、社会保障和医疗卫生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承担更多的责任,相应减少县级承担事权的范围与程度。

042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在国家非均衡赶超发展战略的指导下,依托外生的静态比较优势突出发展乡镇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实现了第一轮率先发展,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征程中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和先导作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发展提出的最新要求和殷切希望,成为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和引领工作的总纲领。在“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中,经济发展是核心基础,始终是第一要务。只有实现“经济强”,才能更好地带来“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经济发展从旧台阶向新台阶的成功迈进,应该是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标志,同时,经济结构不断优化升级,发展动力多元协调稳定,市场主体充满旺盛活力,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本章紧密结合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经济形势走向和中央决策层的重要指示精神,在总结江苏第一轮经济发展的成就与不足的基础上,系统阐述新常态下江苏第二轮经济发展的目标定位、评价指标及努力方向。

04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一节从总体基本小康到全面高水平小康一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形成与演变1.小康目标的提出在我国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各个历史时期,我们党都会根据广大人民的意愿和党的事业发展,提出许多具有感召力的奋斗目标,来团结、激励和鼓舞人民群众。新中国成立后,“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一度成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的重要精神支柱。但是由于当时对现代化的艰巨性和长期性的认识不足,在经济社会建设中急于求成,不仅未能如期实现“四个现代化”目标,反而给国民经济和人民生活带来了惨重损失。改革开放以来,总设计师邓小平认真总结了过去的经验教训,对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有了新的认识。他认为,在现代化之前,还存在一个“小康”阶段①。1979年12月6日,邓小平在会见日本首相大平正芳时首次使用了“小康”概念:“我们要实现的四个现代化,是中国式的四个现代化。我们的四个现代化的概念,不是像你们那样的现代化的概念,而是‘小康之家’。到本世纪末,中国的四个现代化即使达到了某种目标,我们的国民生产总值人均水平也还是很低的。要达到第三世界中比较富裕一点的国家的水平,比如国民生产总值人均1000美元,也还得付出很大的努力。就算达到那样的水平,同西方来比,也还是落后的。所以,我只能说,中国到那时也还是一个小康的状态。”②可以看出,邓小平提出的小康概念,是以经济发展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为重要内涵的;其虽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统一的社会,但主要还是从经济方面着眼,解决的是生存需要。

邓小平敏锐地将“小康”同我国的现代化目标和道路紧密联系起来,用①“小康”一词最早出现在我国最古老的诗歌经典《诗经》中:“民亦劳动止,汔可小康”;而据《辞海》记载,“小康,指家庭生活比较宽裕,可以安然度日”。可见,“小康”表达了我国劳动人民对宽裕、殷实生活的理想追求。

②《邓小平文选》第2卷,第237页,人民出版社,1994。

044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小康水平”这一概念来描述经济社会发展的整体水平与状态,形成了比较完整的小康思想。根据这个思想,1982年召开的党的十二大确定:“从1981年到本世纪末的20年,我国经济建设总的奋斗目标是,在不断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使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并指出:“实现这个目标,城乡人民的收入将成倍增长,人民物质生活可以达到小康水平。”1987年,党的十三大又提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分“三步走”的战略方针,其中第二步是,到20世纪末,使国民生产总值再增长一倍(比1980年翻两番),人民生活达到小康水平。

2.从总体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200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达到了89404亿元,超过了原定20年翻两番的目标,全国总体上达到了小康水平。世纪之交,我国面临着巨大的发展机遇和挑战。为了更好地向第三步基本现代化战略目标迈进,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目标进行了更为深入的思考。在2000年6月9日召开的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江泽民在分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取得的成绩以及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的重大变化后,首次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概念:“我们要在胜利完成第二步战略目标的基础上,开始实施第三步战略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并继续向现代化目标迈进。”①2000年10月11日,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在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个五年计划的建议中又提出:“从新世纪开始,我国将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②2002年11月,党的十六大报告从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指出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但是已经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主要体现在七个方面:(1)我国生产力和科技、教育还比较落后,实现工业化和现代化还有很长的路要走;(2)城乡二元经济结构还没有改变,地区差距扩大的趋势尚未扭转,贫困人口还为数不少;(3)人口总量继续增加,老龄人口比重上升,就业①江泽民:《论党的建设》,第419页,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

②《十五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第1369页,人民出版社,2001。

04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和社会保障压力增大;(4)生态环境、自然资源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5)我们仍面临发达国家在经济科技等方面占优势的巨大压力;(6)经济体制和其他方面的管理体制还不完善;(7)民主法制建设和思想道德建设等方面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为此,党中央明确提出在本世纪头20年,要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即“一个惠及”、“六个更加”)。

同时,十六大报告还从经济、政治、文化和可持续发展四个方面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包括:(1)在优化结构和提高效益的基础上,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力争比2000年翻两番,综合国力和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基本实现工业化,建成完善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更具活力、更加开放的经济体系;(2)社会主义民主更加完善,社会主义法制更加完备,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得到全面落实,人民的政治、经济和文化权益得到切实尊重和保障;(3)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4)可持续发展能力不断增强,生态环境得到改善,资源利用效率显著提高,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推动整个社会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可以看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其目标不仅有经济结构和人民生活方面的要求,而且包含了社会主义民主与法制、全民族的人文精神健康素质、生态环境等方面,是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发展,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共同发展,谋求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社会全面进步的状态。

在2007年召开的党的十七大上,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提出要继续努力奋斗,确保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并进一步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包括:(1)增强发展协调性,努力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2)扩大社会主义民主,更好保障人民权益和社会公平正义;(3)加强文化建设,明显提高全民族文明素质;(4)加快发展社会事业,全面改善人民生活;(5)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

046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目标从小康水平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转变,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范围不同。20世纪提出的小康水平是根据我国当时的国情,重点在解决温饱,提高物质文明水平,是从生产发展、生活水平提高来讲的。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单纯指物质文明,还应包括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二是标准不同。小康水平所指的是相对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仅仅是进入小康社会的门槛,属于世界银行按收入水平四类划分标准中的世界下中等收入国家水平。而全面小康社会提出要将国内生产总值到2020年比2000年翻两番,按此目标,人均GDP就要超过4000美元,达到世界中上等发达国家水平①;此外,在对全面建设小康进程进行检测和量化时,不仅要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统计临界值,而且要全面反映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的发展进程。

3.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提出与深化2012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根据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实际和新的阶段性特征,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并提出了一些更加针对发展难题、更好顺应人民意愿、更具明确政策导向的新的更高要求。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方面,要求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此外,根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还从人民民主不断扩大、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以及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取得重大进展等其他四个方面充实①2010年,我国的人均GDP就已达到29992元(4682美元),2014年则已达到46531元(约为7485美元),世界排名90左右。

04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和完善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出了一系列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准确把握当代中国实际,科学回答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诸多重大问题。他在各种场合的讲话中提出并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最根本最紧迫的任务还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在农村,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能丢了农村这一头”,“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我们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没有老区的全面小康,特别是没有老区贫困人口脱贫致富,那是不完整的”,“人民身体健康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涵”,“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没有一支宏大的高素质人才队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难以顺利实现”,“中国已经进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定性阶段,实现这个目标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关键一步”……在这一系列论断的基础上,最终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其中,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三大战略举措。

二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践1.创新制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实际上,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的提出,也凝聚着他对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实践的思考和总结。1983年春节前夕,党的十二大闭幕不久,邓小平踏上了江苏大地,前往苏州地区考察。苏州地区广大干部群众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创造的经验,在给他留下深刻印象的同时也引发了他的深层思考,进而使他的小康思想实现了新的升华。根据邓小平中国现代化分“三步走”的战略思想,江苏省委早在1994年12月召开的第九次党代会上就提出了“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为了贯彻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战略部署,力争全面小康建设走在全国前列,2003年7月召开的中共江苏省委十届五次全会通过了由四大类18项048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25条指标组成的《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见表21),具体表现为:(1)经济发展指标,包括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化水平、城镇登记失业率等;(2)生活水平指标,包括居民收入、居民住房、居民出行、恩格尔系数等;(3)社会发展指标,包括教育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社会保障水平以及社会安全、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率等;(4)生态环境指标,包括绿化水平和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

表21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03年)指标名称序号单位目标值一、经济发展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

元≥240002.

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2

%≥923.

城市化水平3

%554.

城镇登记失业率4

%<5二、生活水平5.

居民收入1

5元

≥1600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

6元

≥8000()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6.

居民住房1

7平方米30()城镇居民人均住房建筑面积2

8平方米40()农村人均钢筋、砖木结构住房面积7.

居民出行1

9%

100()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2

10平方米12()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8.

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1

11部

200()百户家庭电话拥有量2

12台

40()百户家庭电脑拥有量9.

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13%

1810.

恩格尔系数14%

<40三、社会发展04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续

表指标名称序号单位目标值11.R&D经费支出占GDP比重15%

≥1.512.

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16%

≥9013.

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17%

≥9014.

社会保障1

18%

≥95()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

城镇基本养老保险%

≥95城镇失业保险%

≥95城镇基本医疗保险%

≥952

19%

≥85()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覆盖面15.

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20%

9016.

城乡村(居)民依法自治1

21%

90()城镇社区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2

22%

95()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四、生态环境17.

绿化水平1

23%

40()城市绿化覆盖率2

24%

20()森林覆盖率18.

环境质量综合指数25分

80注: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为2000年不变价。

江苏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率先制定表明,江苏在探索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改进干部评价机制与办法上迈出了新的一步。①而且,江苏省委、省政府还依据全省各个区域发展的不同阶段,按照分类指导的原则,对全面建设小康目标进程提出了不同的要求,即全省在2010年左右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南地区在2007年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中地区在①国家统计局《农村全面小康标准研究》课题组曾在2003年提出由经济发展、社会发展、人口素质、生活质量、民主法制和资源环境六大类共18项指标构成的农村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标准,浙江大学卡特中心课题组也曾提出过一套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评价指标体系。但是,适用于我国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评价标准的正式提出,是2008年6月由国家统计局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方案》。该指标体系由经济发展、社会和谐、生活质量、民主法制、文化教育和资源环境六大方面23项指标组成。

050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2012年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苏北地区在2017年前总体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06年,江苏省第十一次党代会强调,努力建设一个高水平的全面小康,就是要以县为单位实现全面小康,不能以市域总体达标代替县县全部达标;多数城乡家庭达到全面小康的收入和生活标准,不能以平均数代替大多数;多数老百姓认可全面小康的实际成果,不能以统计数据代替直观感受,切实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总体而言,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体现了党的十六大精神和江苏实际的结合,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色,贯彻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勾勒了江苏全面小康的宏伟蓝图。

2.坚持“四优先”方针推进全面建设小康近十多年来,江苏在全面建设小康的推进过程中,以建设一个不含水分的、人民得实惠的、老百姓认可的全面小康社会,探索一条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为目标,始终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坚持将率先快速发展与全面协调发展相统一,坚持富民优先、科教优先、环保优先、节约优先的“四优先”方针,走出了一条富有江苏区域特色的小康建设之路。

一是富民优先。富民是全面小康的建设之本。推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最根本的是解决好富民问题。针对江苏经济总量大而老百姓还不够富的实际,省委、省政府确立了以人为本、富民优先的原则,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与人均GDP指标一起,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核心指标,从而使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成为全面小康的核心内容,使经济社会发展目标成为一个富民优先的发展目标,引导各级政府更加关注民生,用更大的力气加快富民步伐,千方百计扩大就业,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大力弘扬“创业、创新、创优”的新时期江苏人精神,积极鼓励全民自主创业、艰苦创业,把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作为加快富民最直接有效的途径。高度重视兼顾各方利益,安排好困难群众的生产生活,切实帮助失业职工、失地农民、失房居民解决长远生计,保证所有江苏人“有饭吃、有衣穿、有房住”,努力使全体人民共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

二是科教优先。国内外发展实践充分表明,一个国家或区域的综合竞05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争力最终来自于科技和人才的竞争。江苏历来十分注重以科教优先加快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进程,把经济社会发展转到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的轨道上来,确保科技、教育的优先发展,发挥科教的先导性作用。在科技发展方面,通过有效整合江苏丰富的科技资源,加快建立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有选择、有重点地开展科技联合攻关,切实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注重结合江苏开放与科教两大优势,在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上取得较大突破,走出有江苏特色的自主创新之路。在教育发展方面,坚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三个面向”)的教育方略,以现代化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把高等教育做强做优,重点是强化学科特色优势,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科研创新能力。坚持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四个尊重”)的社会导向,以体制机制创新激发各类人才创造活力。努力使江苏真正成为高层次人才创业创新的首选之地,成为海内外人才充分发挥才能的广阔舞台。

三是环保优先。江苏将生态建设、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生活水平、社会发展一同纳入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旨在督促小康建设的可持续性。全省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取得了重大进展。在生态建设方面,各地以生态宜居为目标,快速推进重点景观绿化带建设,不断提高绿化品位、打造精品工程,改造和提升与城市居民生活紧密关联的城市绿地,使城市绿化格局多样化和多功能化。在植树造林方面,各地进一步拓展造林空间,采取荒山绿化、封山育林、租地造林、特色经济林和村庄绿化等多种形式全面推进,造林总量持续增长。大力推广工程化造林,造林质量显著提高。积极营造景观防护林,造林绿化树种日益丰富。在环境保护方面,江苏对重点流域及区域、重点行业及企业加强综合治理。2007年,太湖蓝藻爆发,对全省上下落实各项环保举措起到了转折性的促进作用。全面小康已达标地区全力开展环保“补课”,未达标地区切实强化环保举措。下大力气关闭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的排污口,关停“小化工”生产企业,对过度围网养殖等面源污染进行重点整治。此外,江苏还对冶金、建材、电力等重点行业实施节能改造,减少二氧化硫排放。

四是节约优先。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还必须坚持节约优先,加强资源节约型社会建设。2003年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始终把节能减排作为生052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态文明建设的第一任务,坚持源头控制、科技支撑、严格监管“三管齐下”,积极实施重点节能减排项目,严格控制高耗能产业发展,坚决淘汰落后产能,节能减排取得了良好效果。

3.总体基本小康: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推进成效十六大以来,江苏围绕“两个率先”目标,坚持率先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在“四优先”方针的引领下,力争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根据江苏省统计局、省发改委、省委研究室联合发布的年度监测报告数据,在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四大类18项25条指标中,截至2010年底,除“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指标之外的24条指标均实现了目标值。从核心指标的实现情况来看,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均大幅超过目标值。其中,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在2005年就已经达到目标值,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则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达到目标值。2010年,江苏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为52840元,为目标值的220.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22944元,为目标值的143.4%,农民人均纯收入为9118元,为目标值的114.0%。即使对于实现难度较大的生态环境类指标,江苏也完成得较好。2010年,全省城市绿化覆盖率为41.5%,超过目标值1.5个百分点,全省森林覆盖率为20.6%,超过目标值0.6个百分点,而全省环境质量综合指数早在2007年就已经达到82.3分,高于目标值2.3分。另外,按照国家统计局制定的中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监测指标体系测算,2010年江苏全面小康达到91.3分,超过90分的实现评价标准。由此可以判定,2010年,江苏全省总体上已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

从省辖市层面看,自2005年苏州、无锡率先达标后,常州、南京、镇江分别于2006年、2007年、2008年达标;2009年,南通市在苏中地区第一个达标,扬州和泰州双双在2010年达标;2011年,徐州成为苏北地区首个达标市。截至2011年,在全省13个省辖市中,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的有9个,所占比重为69%;尚未达标的省辖市为连云港、淮安、盐城、宿迁4市,所占比重为31%。从县级层面看,2005年,苏南地区的昆山、张家港、常熟、吴江、太仓和江阴等6个县级市在全省首批达标。随后,从2006年到2011年,苏05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南、苏中地区都实现了县县达标,苏北地区也有6县(市、区)小康达标。2012年,苏北地区全面小康建设取得重要突破。到2012年底,苏北地区新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市绿化覆盖率等两个指标达到省定目标值,达到或超过省定目标值指标为21个,达标指标比例为84%,其中,人均GDP、城乡居民收入、城镇劳动保障三大保险各自覆盖面、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等核心指标全部达标。苏北5个省辖市中已有2个市达标,纳入省级全面小康监测的28个县级地区(23个县市、5个区)中,达标地区上升到15个(13个县市、2个区),县级地区达标比例过半。其中,淮安、连云港两市首次有县级区域跨入全面小康达标行列。至此,江苏全省已有10个省辖市、49个县(市、区)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标准,达标比例均接近80%。可见,从达标的指标水平和区域范围来看,江苏已经达到了一个总体基本小康社会的水平,但离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提质增效:努力率先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全面建成的小康社会,是发展改革成果真正惠及十几亿人口的小康社会,是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全面发展的小康社会,是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了坚实基础的小康社会。从对经济发展的要求来看,主要包括六个方面的内容:第一,转变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取得重大进展;第二,在发展平衡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明显增强的基础上实现两个“倍增”,即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第三,通过增强创新驱动发展新动力,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第四,通过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使工业化基本实现,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农业现代化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第五,通过继续实施区域总体发展战略,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区域协调发展机制基本形成;第六,通过培育开放型经济发展新优势,使对外开放水平进一步提高,国际竞争力明显增强。

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经济连续16年保持两位数增长,综合经济实力位居全国前列。2014年,江苏GDP总量达到054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65088.3亿元,占全国比重达10.23%,仅次于广东,位列全国第二;人均GDP达81874.26元,居于天津、北京、上海之后,排名第四,已超过广东。在增长动力方面,2013年全要素生产率(TFP)达到6.4,科技进步对江苏经济增长正起着愈发重要的作用。在产业结构方面,三次产业增加值比例调整为5.6∶47.7∶46.7,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94%,产业结构不断优化。2013年,全省信息化发展水平总指数达86.67%,比2007年增长了26.9%,信息化水平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在开放经济方面,2014年,进出口总额5637.6亿美元,贸易顺差达1199.8亿美元;实际使用外资281.7亿美元,全年新批境外投资项目736个,比上年增长21.7%,中方协议投资72.2亿美元,增长17.5%,江苏正逐步发展为吸收外资和对外投资同步发展的国际资本流动大省。

但是也应当看到,江苏经济发展中还存在不少“短板”。比如,经济增长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投资驱动和政府推动,消费增长动力不足,创新驱动有待改善,增长动力机制还没有真正实现转换;经济的结构性矛盾比较突出,经济增长还较多地依赖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工业生产方式,服务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的拉动作用有限,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市场需求不足的矛盾并存;区域发展差距仍较明显,苏南地区的GDP始终占据江苏全省经济总量的一半以上,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机制尚未形成;城乡之间、行业之间收入差距持续扩大;市场主体活力有待进一步释放,民间投资和个体私营经济发展制约较多,企业管理要素处于弱势;改革攻坚力度不够,一些改革举措落地见效还不够快,发展环境有待优化;等等。这些“短板”的存在,降低了江苏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是江苏全面小康社会建设中亟须“补课”的关键问题。

江苏作为东部沿海比较发达的省份,具有良好的经济发展基础,在时间上可以努力率先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目标;但同时在实现的强度和程度上,也应当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体现其排列在全国第一方阵的要求。在新形势下,江苏应当进一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和效益,在提高全面小康建设的质量和水平上下工夫,确保经得起历史、实践和人民的检验,更好地向基本实现现代化迈进。

05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节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目标的修正一江苏率先基本现代化战略目标形成的时代背景1.理论依据: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的区域经济演变规律根据发展经济学理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资源要素禀赋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这些区域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获得超前发展,从而导致区域之间发展的不平衡;当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时,可以产生“扩散效应”和“涓滴效应”,各生产要素逐渐从发达区域向不发达区域流动,最终使区域发展差距得到缩小。因此,从非均衡发展到均衡发展,可以说是世界区域经济演变的普遍规律。世界现代化的历史也表明,大范围区域的率先现代化现象是世界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现代化总是首先在一定的区域取得进展和突破,继而影响或带动周边地区的现代化,甚至因经济、政治需要而超越地域的约束与限制,而把现代化带到另一特定区域。

我国作为一个地域广阔的发展中大国,各个区域之间的条件差异显著,区域发展不平衡无疑是一大基本国情。不同区域的发展有快有慢、有先有后,这是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邓小平就提出:“一部分地区、一部分人可以先富起来,带动和帮助其他地区、其他的人,逐步达到共同富裕。”从发展方式上来看,率先基本现代化,被认为是在“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率先全面小康社会来临之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进入“让一部分地区率先现代化”的逻辑结果,是区域经济演变规律在发展过程中的一种表现形式。从发展目标来看,率先基本现代化的终极目标是全面现代化,通过某些发达区域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为全国范围内实现现代化提供现实模板和发展的“雁头”,起到引领、示范和先导作用,最终达到区域均衡发展的全面现代化。

2.现实背景:江苏有基础、有优势率先发展现代化的基础与核心是经济现代化。以经济发展为中心、以提高人民056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生活水平为特征的基本现代化,是中国今后一段时期所要追求的主要的现代化目标。我国东部地区最早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造就了30多年经济持续高速增长的奇迹,早于其他地区进入了工业化中后期,证明了一个区域可以在经济发展上率先的规律。一旦经济上的率先发展格局形成之后,由于“极化效应”的存在,技术、资本、人才等生产要素还会进一步流向增长极或率先发展的区域,从而为社会发展、民主法治、生态环境等其他方面的现代化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撑基础和率先发展的条件。

近代历史上,江苏是中国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依托人文荟萃、科教发达的资源优势,引中国工业化、现代化之先潮。进入现代,江苏特别是苏南地区作为我国东部发达地区的一个代表,利用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历史经验、经济实力、人文基础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成为了世界重要的制造基地,代表了较高生产力发展阶段的特点,为全国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进行了非常有益的探索。改革开放30多年来,无论是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外向型经济迅猛发展、民营经济成长壮大,还是近几年推动创新型经济发展,江苏都起到了率先示范作用,创造了“苏州模式”、“昆山之路”等诸多堪称“示范”的发展模式。当前,江苏已全面进入经济社会发展转型期,有责任率先探索一条既符合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要求又符合国情和省情的现代化路径,创造新经验、作出新示范。

基于此,1994年12月召开的江苏省委第九次党代会正式提出了江苏“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战略构想,“提前建成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基本框架,提前实现国民生产总值翻三番,到本世纪末,全面实现小康……到2010年,基本实现现代化,努力把江苏建设成为经济繁荣、科教发达、生活富裕、法制健全、社会文明的省份”。2003年全国“两会”期间,时任总书记胡锦涛明确指出,“江苏提出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发展目标,既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江泽民也明确要求江苏实现“为全国的发展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由此,江苏省委、省政府明确提出了在21世纪头20年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奋斗目标,“两个率先”正式成为江苏未来一段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总定位。在2010年江苏总体上达到了省定全面小康目标之后,开启了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新05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征程。江苏省委第十二次党代会明确提出,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总体目标是到2020年左右,全省总体上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在全国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南等有条件的地区,在“十二五”时期率先进入基本现代化;苏中地区巩固发展全面小康建设成果,2020年左右基本实现现代化;苏北地区加快全面小康建设步伐,2020年以后逐步基本实现现代化。

3.以指标体系引领和指导率先基本现代化建设为了更好地反映江苏经济转型和结构调整的目标取向,同时有效地引导和激励各地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树立科学发展的新理念,探索科学发展的新路径,加快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把工作重点引导到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实践上来,引领和诱导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指导基本现代化目标的实现,按照我国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目标,在充分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特色和江苏特点,通过多方论证研究,江苏省委、省政府于2011年率先制定并提出了《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试行)》(以下简称《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指标体系分为四大类30项44个指标,包括经济发展9项(占31分)、人民生活7项(占24分)、社会发展8项(占24分)、生态环境6项(占21分)。在这些指标中,国际通用指标16项,国内可比指标9项,创设的综合性指标5项。该指标体系采用设置权重的办法对实现程度进行综合评分,并规定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民群众对现代化建设成果满意度达到70%以上即为基本实现现代化。

2013年,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了“经济发展新动力、城乡区域新格局、改革开放新优势、社会建设新局面、生态文明新体系”五个方面的更高要求,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进一步提出了“深化产业结构调整、积极稳妥推进城镇化、扎实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三大重点任务。为了更好地践行党中央对江苏的重要指示,更充分地发挥指标体系的导向、激励和监测作用,真正使江苏“两个率先”成果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满意度,参照《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规划》中的目标要求,江苏省委十二届四次全会对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主要是扩展到五大类30项53个指标,类别上增加了“民主法治”类,新增3项指标及5个子指标,替换4项指标,提高了保留指标中9058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个指标的目标值,同时取消了1项指标(如表22所示)。

表22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修订说明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00004

2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03

3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453

新增4

城镇化率%

703

5信息化发展水平%

903

替换“每千人国际经

互联网用户数”济

6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904

发展

7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3

8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

452

以上工业产值比重9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

152

GDP比重1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2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元

70000配收入居民11农村居民人均纯320006

收入元

收入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标%

>50新增人口比例居民城镇家庭住房成套%

95民

12比例3

人住房比例%

85生

水平活

居民人均预期寿命岁

78134

健康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2.3水平居民体质合格率%

93新增公共城市居民公共交通%

2614交通出行分担率3

服务镇村公共交通开通率%

100水平05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续表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修订说明15%

905

替换“主要劳动年现代教育发展水平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人力每万劳动力中研发人年10016人员数4

每万劳动力中高技资源能人才数600水平人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

98覆盖率城乡基本医疗保险%

98基本覆盖率175

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

98保障城镇住房保障体系%

99替换“城镇保障性社

健全率住房供给率”会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张

40展

老床位数发

18基尼系数—

<0.42

和谐城市和谐社区建设%

9819社区达标率3

建设农村和谐社区建设%

95水平达标率20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2

21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平方米2.82

施面积居民科学素质达%

10居民标率文明22居民综合阅读率%

904

新增素质水平注册志愿者人数占%

15城镇人口比例民

23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

803

主24法治建设满意度%

903

法治

25公众安全感%

903

060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续

表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修订说明26单位GDP能耗吨标煤<0.54

万元/

27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吨万元<1.152

新增强度/

单位GDP化学需氧千克<2.0量排放强度万元/

主要单位GDP二氧化硫千克<1.2污染排放强度万元28物排/

4强度GDP氨氮排放万元<0.2放强单位千克度

/单位GDP氮氧化物千克<1.5排放强度万元生

/替换“空气质量优态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

80境

标准的天数比例良天数比例”

环地表水好于Ⅲ

类水%

70质的比例环境生活垃圾无害化处%

95新增理率29质量6

城镇污水达标处%

95新增理率康居乡村建设达%

90新增标率村庄环境整治达%

99标率30绿化林木覆盖率%

243

水平城镇绿化覆盖率%

40评判指标人民群众对基本现代化建%

70设成果满意度注:(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为2010年不变价;(2)涉及人均的指标,按常住人口计算;(3)取消“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指标。

06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新形势下江苏经济发展目标的修正依据1.“率先发展”的极化效应制约了区域协调发展我国东部沿海地区凭借优越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条件、特殊的政策优势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然而,其30多年的率先发展并未给广大中西部地区带来多少发展机会,反而将中西部的要素资源源源不断地吸入,强化了东部地区自身的先发优势,导致中西部地区在增长的位势上形成了普遍“塌陷”,区域差距不断拉大。从经济总量来看,2014年,排名第一的广东GDP达67792.24亿元(约11033亿美元),而西藏仅为920.85亿元(150亿美元)。从人均来看,2014年,天津、北京、上海、江苏、内蒙古、辽宁、福建、广东等9个省市的人均GDP已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人均1.06万美元左右),而西部地区的贵州仅为26416元(4299美元)。

从江苏内部来看,苏南、苏中、苏北之间存在着显著的发展不平衡。虽然近年来苏中、苏北展现出超出苏南的发展速度,但是,不仅地区生产总值、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等总量指标的绝对差距依然在逐年扩大,而且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等人均指标的绝对差距也在不断拉大,这种区域差距也涵盖了社会、政治、文化等其他领域。2013年,苏中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分别为11297.81亿元和68897元,为同期苏南地区生产总值和人均GDP的31.1%和62.6%;苏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GDP分别为13558.88亿元和45444元,为同期苏南地区的37.3%和41.3%。2013年,苏北与苏南之间,地区生产总值的差距从1978年的51亿元增加至2013年的22826.99亿元,人均GDP的绝对差距则由1978年的371元增大至2013年的64607.81元。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

2.江苏基本现代化指标的全面达标有较大难度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的监测结果显示①,“十一五”以来,江苏①该监测结果是江苏省统计局根据2011年版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而得出的,根据2013版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的江苏省基本现代化监测结果尚未公布。

062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基本现代化进程呈快速上升态势。从总体水平来看,2010年,江苏基本现代化综合得分为67.9分;与2005年相比,五年间共提高了12.7分,平均每年提高2.5分。从大类指标来看,四大类指标实现程度均有上升。从单项指标来看,2010年实现程度超过90%的指标有6项,占指标总数的20%;在80%—90%的指标有4项,占指标总数的13.3%;在60%—80%的指标有9项,占指标总数的30%;不足60%的指标有11项,占指标总数的36.7%。

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规定,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即为实现。按此标准,截止到2010年,在全部30项指标中,2/3的指标都尚未达到基本现代化要求。其中经济发展类指标7项,人民生活类指标5项,社会发展类指标4项,生态环境类指标4项。若是按照标准更高的2013年修订版指标体系,那未达标的指标必然更多。这说明,无论是经济和社会发展,还是人民生活和生态环境,不仅其内部普遍存在发展不平衡的结构性问题,而且都远未达到基本现代化的要求。

从大类指标的实现程度来看,2010年,江苏经济发展类指标的实现程度为68.6%,社会发展类指标的实现程度为71.3%,人民生活类指标的实现程度为67.0%,生态环境类指标的实现程度最低,2010年水平仅为64.0%。

相对而言,江苏经济和社会发展类指标的实现程度相对较高,而人民生活、生态环境类指标则表现较弱。这说明当前江苏在基本现代化建设所要求的人的现代化、经济可持续发展等内涵上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虽然经济现代化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基础,但是基本实现现代化的目标绝不仅仅是经济发展目标。基本现代化,除了要求经济发展水平的进一步提升和人民生活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更加强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要综合考虑物质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生态文明和社会文明的全面与协调发展,更加体现以人为本,强调人的现代化。人的现代化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即使提前完成了经济发展现代化这一重要目标,也未必能够提前完成其他目标。

3.江苏实现经济现代化建设目标任重道远2010年,江苏经济发展类指标现代化实现程度为68.6%,略高于江苏基本现代化总体水平。这说明改革开放30多年来,在外向型工业化战略驱动06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下,江苏的经济发展已经取得较大成就。在经济发展类的9项指标中,“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城市化水平”、“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等6项指标实现程度相对较高,分别为91.5%、89.1%、78.5%、75.0%、73.3%和70.5%;而“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和“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等3项指标实现程度相对较低,分别为53.3%、52.8%和20.8%。在实现程度较高的6项指标中,只有“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和“城市化水平”的实现程度高于80%,已经达到基本现代化标准。在实现程度相对较低的3项指标中,由于权重最高的“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权重实现程度较低,表明多年来江苏经济发展主要体现为总量上的扩张,粗放化特征显著,而较低的经济发展质量制约了经济发展总体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如表23所示,按照修订后的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近年来,“城镇化率”、“信息化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3项指标实现程度超过了90%,“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的实现程度也超过了80%,但经济发展中的几个核心指标的实现程度则较低,与基本现代化目标相去甚远。其中,2014年,江苏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仅为81874元(按2010年可比价推算为75729元),只达到目标值的一半。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6.7%,刚刚超过世界上低收入国家的平均值(44%),而以往发达国家和地区进入人均GDP3000美元阶段后,第三产业的比重就均已超过了50%;说明产业结构的整体层次仍较低,工业主导的产业体系仍未改变,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2014年江苏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仅为13万元/人,比上一年增长了10%,虽然高于全国,但还不到目标值三成,说明了江苏制造业“大而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还不高的现实。

064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表23江苏经济发展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测评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现值实现程度(%)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1300004

7572958.32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03

46.777.83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453

1328.9人

/4

城镇化率%

703

65.293.15

信息化发展水平%

903

86.6796.3经济6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904

86.796.3发展7

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83

2.589.38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

452

39.587.8以上工业产值比重9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

152

14.596.7GDP比重1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2

10.2485.3注:(1)此表根据2013年修订版的《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测算整理;(2)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为2010年不变价;(3)涂黑部分为未达标指标;(4)囿于数据所限,“信息化发展水平”和“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为2013年数据,前者来源于《江苏省地区信息化发展水平报告(2014)》,后者来源于《2013年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进程监测报告》(苏统[2014]72号);“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数据用2013年苏南五市的平均值代替;其余均为2014年数据。

未来十几年特别是“十三五”时期,是江苏迈向高收入发展阶段的关键时期,是江苏经济增长从“要素驱动”向“知识和技术创新驱动”与“效率驱动”转型、实现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阶段。然而,由于在经济增长动力、产业转型升级、科技创新能力、资源环境形势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江苏不但要保持平稳较快的经济增长绝非易事,而且面临着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危险,经济现代化之路任重而道远。

其一,从外部环境来看,国际金融危机的“后遗症”尚未消除,美、欧、日等发达经济体的经济短期内很难实现根本性好转,高度依赖外需的出口导向型增长方式必然难以为继。在外需衰退不振、内需不足的双重困境下,投资与消费之间关系的失衡难以扭转,江苏经济增长动力面临缺失。

06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其二,随着劳动力成本不断上升,制造业比较优势逐渐下降,人口红利趋于消失,但高层次人才和创新型人才缺乏,人才“出不来、用不上、引不进、留不住”的现象还相当普遍。人力资源流动渠道不够畅通,“人才红利”无法形成,直接制约了要素质量效率的转变和产业转型升级进程。

其三,江苏长期以来依赖“学习模仿”国际代工模式,产值和出口中的大部分是由“三资”企业实现的,企业多属于引进关键生产设备和元器件建立起来的加工组装型企业,其产品多以贴牌或委托加工方式生产,尚未形成持续稳定增长的科技投入机制,导致技术创新瓶颈难以突破,新兴产业缺乏核心竞争力。

其四,在发达国家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背景下,江苏以车间生产加工操作为基础、以投资扩张和产量规模增长为内涵的“高能耗、高污染”的粗放型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还需要支付巨大的成本。

4.江苏率先发展的优势不够突出近些年来,江苏经济总量稳居第二,人均GDP也连续多年位列前茅,按照世界银行2013年的分类标准,江苏已经达到高收入经济体的标准。但与兄弟省市相比,江苏在产业结构、居民收入、能源效率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率先发展”的优势并不显著。

第一,从产业结构来看,目前江苏的三次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的总体格局,虽然与所处的工业化中后期的发展阶段基本匹配,但离基本现代化目标仍有一定差距,产业结构的合理性还有待进一步提高。通过对江苏、上海、广东、浙江的三次产业泰尔指数的测算①,发现江苏的产业泰尔指数为0.089,虽然低于广东的0.135,而且近年来也表现出一定的下降趋势,但是与上海的0.017和浙江的0.055相比差距还是相当明显。

第二,从居民收入水平来看,江苏居民的富裕程度与其整体经济实力并不匹配。2014年,江苏的GDP位列全国第二,但是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仅①泰尔指数的计算公式为:TL=(Yi/Y)ln[(Yi/Li)/(Y/L)],其中TL为泰尔指数,Y表示行业产值,L表示就业人数,i表示某一产业。TL越大,说明经济越偏离均衡状态,产业结构也越不合理;TL为0时,经济处于均衡状态。

066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位于全国第四,落后于上海、北京、浙江,而且绝对差距也在逐年扩大。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据德州州立大学收入分配不平等项目相关数据显示,1987年江苏收入分配的泰尔指数为0.001,而2013年增至0.005。在华东七省市中,江苏收入分配不平等位列第二,仅次于上海;在全国范围内则位列第五,仅次于北京、上海、天津和广东。

第三,从居民收入来源来看,工资性收入是我国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也是江苏与其他高收入地区差距最大的部分。近几年来,江苏平均工资保持在5万元以上,处于第二梯队,但劳动报酬占比则在低位徘徊,江苏制造业劳动力报酬占GDP比重仅为32%左右,明显低于其他东部沿海省份。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所发布的《薪酬发展报告(2013—2014)》数据显示,各地区GDP工资占比大多集中在10%—14%之间,而江苏连续几年工资占比都在8%以下,自2006年以来一直排名居末,2012年仅为7.78%,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55%的平均水平,而且远不及工资占比最高的北京(33.63%)。据《中国经济周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的GDP含金量①榜单显示,江苏在2009年、2010年连续两年的GDP含金量排名中均位列最后十名,2011年、2013年也排在最后15名,2014年则继续下跌,排名倒数第三。

第四,从能源效率来看,江苏经济的快速发展长期依赖于能源、钢铁、有色金属、水泥、化工等高能耗、高污染排放产品,高投入、高能耗、高污染、低效益的粗放型经济增长特征突出。据测算,2011年,江苏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为0.6吨标准煤/万元,高于同为东部沿海先发地区的北京(0.459吨标准煤/万元)、广东(0.563吨标准煤/万元)和浙江(0.59吨标准煤/万元)。在人均能耗指标方面,江苏为37303.66吨标准煤/万人,高于广东(28517.27吨标准煤/万人)和浙江(34904.12吨标准煤/万人)。江苏的单位国土面积能耗指标(28719465吨标准煤/万平方千米)也高于广东(16642993吨标准煤/万平方千米)和浙江(18694237吨标准煤/万平方千米)。与前两个指标相比,①自2009年起,《中国经济周刊》及旗下智囊机构中国经济研究院,已连续六年发布根据各省份人均居民可支配收入与人均GDP数据计算出的比值,并将这一比值视作GDP含金量(即单位GDP人均可支配收入比值,又被称作“幸福指数”)。“GDP含金量”反映了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也为地方政府的执政理念和发展观念提供了有益的参考价值。

06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江苏与兄弟省市之间在单位国土面积能耗指标上的绝对差距最大。

三以全面高水平小康指标体系引领江苏第二轮经济发展在“为发展而竞争”的转型经济时期,地方政府是我国最重要的经济发展主体,“利用指标体系诱导发展”成为了我国经济体制运行中最重要的内容和最显著的特征。在过去十几年,《江苏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和《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在江苏努力实现“两个率先”的道路上起到了积极的引领和指导作用。然而,无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是基本实现现代化,都是一个国家层面的概念,都要以国家为整体来衡量。江苏即使作为我国现代化道路上的先发地区,也不可能在较短时间内提前基本实现现代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江苏要继续努力在全面社会改革中走在前列,必须先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在此基础上,可以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这篇大文章。因此,在新形势下,江苏第二轮经济发展,需要修正以基本现代化为短期目标的理念,而应当以涵盖部分基本现代化内容的全面高水平小康指标体系为引领,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1.核心标准: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落实,特别是党的十八大提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以及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提出了新要求,真正使江苏“两个率先”成果具有更高质量、更高水平、更高满意度,江苏对2003年制定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修订和升级,形成《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见表24)。新版的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改调整,扩展到五大类22项36个指标,包括经济发展6项(权重26分)、人民生活5项(权重22分)、社会发展5项(权重22分)、民主法治3项(权重12分)、生态环境3项(权重18分)以及另设1项评判指标,即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满意度,作为综合评判的必达指标。

一是新增了部分指标(表24中涂黑部分),主要包括现代农业发展水平、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单位GDP能耗、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等。

068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二是提升了部分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由24000元提高到90000元,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由16000元和8000元分别提高到46000元和20000元,城镇化率由55%提高到65%,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由1.5%提高到2.5%,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满意度目标值也由60%提升为70%。

三是替换了部分指标,用信息化发展水平指数替换居民信息化普及程度的两个指标,用家庭住房成套比例替换人均住房面积,用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替换农村行政村通灰黑公路(或航道)比重、城镇人均拥有道路面积,用现代教育发展水平替换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用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替换居民文教娱乐服务支出占家庭消费支出比重,用每千人拥有医生数替换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率,用法治建设满意度、公众安全感两个指标替换人民群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用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地表水好于Ⅲ类水质的比例、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4个子指标构成的环境质量指标项替换原环境质量综合指数,用林木覆盖率、城镇绿化覆盖率替换森林覆盖率、城市绿化覆盖率。

此次修订后的指标充分体现了江苏科学发展、以人为本的鲜明发展导向,更加突出了加快转型升级、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的根本要求。值得注意的是,全面建成小康指标体系中增加了一些与基本实现现代化同类的指标,既反映了全面小康与基本现代化是紧密衔接又水平递升的两个阶段,又体现了江苏下一轮发展向更高水平的小康目标前进的要求。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程度的监测评价,采用综合加权评分方法,即通过对单项指标设置权重计算综合得分,来评价分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达标情况。具体达标认定标准是,同时满足综合评分达到90分以上、单个指标实现程度达到80%以上、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的满意度达到70%以上三个条件。其中,对指标体系中人均GDP、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三个主要指标,要求实现值必须达到或超过全国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设定的目标值。同时,为了体现对区域的分类指导,考虑到各地区之间资源禀赋、主体功能、产业分工存在差异等因素,对指标测评不搞一刀切,不要求每个指标都必须达到目标值,允许有一定的弹性。

06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表24

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1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900006

2二、三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923

经济3

城镇化率%

653

发展4

信息化发展水平%

805

5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855

6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54

居民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60007

8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00水平城乡居民收入达标人口比例%

>508

居民城镇家庭住房成套比例%

904

住房%

80人民水平农村家庭住房成套比例生活公共城市万人公交车拥有量标台15交通9

服务4

行政村客运班线通达率%

100水平10城镇登记失业率%

<43

11恩格尔系数%

<403

12现代教育发展水平%

855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97基本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97138

社会失业保险覆盖率%

97社会保障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

90发展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张

321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53

15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平方米2.33

16每千人拥有医生数人

23

070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续

表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权重17党风廉政建设满意度%

804

法治法治建设满意度%

8018和平4

安建民主设水公众安全感%

90平

法治城乡城镇居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

9219居民4

依法%

97自治农村村委会依法自治达标率20单位GDP能耗吨标煤<0.625

万元/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60态

环境地表水好于Ⅲ

类水质的比例%

60生

218

质量环

城镇污水达标处理率%

90境

村庄环境整治达标率%

9522绿化林木覆盖率%

225

水平城镇绿化覆盖率%

38评判人民群众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成果满意度%

70指标注:(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目标值,为2010年不变价;(2)涉及人均的指标,按常住人口计算;(3)城镇化率,县级目标值为55%;(3)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县级目标值为1.5%;(4)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县级目标值为3%。

2.参考标准: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指标体系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至少包括这样几个方面:(1)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增长动力多元协调。主要表现为经济总量持续扩大,经济增长速度稳定在一个合理区间,消费、投资与进出口协调增长,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大幅上升。(2)产业结构显著优化,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主要表现为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工业化基本实现,服务业比重持续上升,信息化水平大幅提升,城镇化质量明显提高,基本形07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成以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体系。

(3)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显著提升,居民充分享受发展成果。主要表现为,用较少的要素投入、较小的资源环境代价产出较多的产品,获取较大的经济效益;科技含量的提高、产品附加值的增加、产业层次的提升;百姓能够更好地分享经济增长的成果、生活水平持续提高;以比较充分的就业和更高的劳动生产率、投资回报率、资源配置效率为支撑。(4)市场化改革显著推进,市场主体充满旺盛活力。政府大力简政放权,政府职能有效转变,建立起健全的符合转型发展要求的政府运行机制,政务环境、市场环境、政策环境和投资环境得到较大优化;建立起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形成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技术创新水平显著提高,企业市场主体地位得到进一步强化,企业竞争力显著增强;民间投资得到有效释放,市场一体化程度显著提高。(5)经济抗风险能力显著增强,宏观经济目标稳定可控。主要表现为具有完善的地方政府债务和区域金融风险的预警与防范机制,政府债务水平得到合理有效控制,物价水平稳定合理,就业率稳中有升,能积极有效应对外部经济冲击等。

根据以上五个方面的内容,以国家统计局科研所2013年制定的《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以下简称《全国小康体系》)和《江苏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指标体系(2013年修订,试行)》(以下简称《江苏小康体系》)为主要参照①,适当增加一些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来体现高水平小康,那么可以构建一个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指标体系②,以供决策者参考。

第一,在经济增长方面,选取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4个指标来反映。地区生产总值(GDP)是指一个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生产活动的最终成果,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指按当地平均常住人口平均的地区生产总值,指标值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根据十八大报告中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要求,GDP目标值定为比2010年翻一番,人均GDP目标值根据《江苏小康体系》设定为90000①大部分所选指标的目标值主要根据这两个指标体系确定,若所选指标是这两个指标体系共有的,则其目标值按较高标准的选取。

②与全面小康指标体系有所不同,该指标体系更加侧重经济发展方面,是全面小康指标体系中经济发展类指标的拓宽和延伸,其中会涉及部分人民生活、社会保障、生态环境方面的指标。

072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元。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是反映需求结构的重要指标,是国际通用指标。该指标是指在经济增长率中最终消费所占的份额,即当年的最终消费增量与GDP增量的百分比。2010年,全国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为36.8%,广东为46.4%,浙江为48.5%,江苏为48.5%,确定目标值为60%以上。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是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它是衡量区域科技竞争实力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综合性指标。2013、2014年江苏科技进步贡献率分别为57.5%和59%,即将实现《江苏省“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中所提的到2015年达到60%的目标,但与美国、日本等主要发达国家的80%左右相比还有一定的差距。根据江苏实际,确定目标值为65%。

第二,在产业结构方面,选取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城镇化率、信息化发展水平、现代农业发展水平4个指标来反映。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反映产业结构优化的重要指标,指当年第三产业增加值及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之和与GDP的百分比。计算公式: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第三产业增加值+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GDP×100%。2009年,世界中等收入国家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平均达到53.8%,上中等收入国家为61%。2010年和2014年,江苏为40.6%和46.7%,考虑到区域之间产业分工不同,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确定目标值为60%以上。城镇化率是指一个地区城镇常住人口占该地区常住总人口的比重。根据《江苏小康体系》和《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2015年3月),确定目标值为70%。信息化发展水平是评价一个地区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发展水平的综合性指标,衡量利用信息技术来创造、获取、使用与分享信息和知识的能力,以及信息化发展对社会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其由五个分类指数构成:基础设施指数、产业技术指数、知识支撑指数、应用消费指数、发展效果指数。计算公式:信息化发展水平=基础设施指数×20%+产业技术指数×20%+知识支撑指数×20%+应用消费指数×20%+发展效果指数×2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以江苏省农业基本现代化指标体系监测综合得分作为指标值。该指标反映农业现代化程度,从农业产出效益、科技进步、产业经营、设施装备、生态环境、支持保障等六个方面综合反映现代农业发展状况。信息化发07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展水平的目标值根据《江苏小康体系》设定为80%,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目标值根据《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的意见》(2015年3月)确定为90%。

第三,在发展质量方面,选取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单位GDP能耗6个指标来反映。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是反映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生产效率的相对指标。用工业增加值除以同一时期全部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平均人数来计算。计算公式:工业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工业增加值/工业企业从业人员平均人数。目标值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设定为45万元/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指将家庭总收入扣除交纳的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各项社会保障支出和调查户记账补贴后的人均收入;家庭总收入只包括城镇居民以现金形式获得的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指按人口平均计算的农村住户当年从各个来源得到的总收入相应地扣除有关费用性支出后的收入总和;既包括货币收入又包括自产自用的实物收入,不包括向银行、信用社和亲友借款等借贷性的收入。居民收入水平的2个指标值按2010年可比价计算,目标值根据《江苏小康体系》分别设定为46000元和20000元。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是指用于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的经费占地区生产总值(GDP)的比重。R&D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计算公式: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研发经费支出/GDP×100%。目标值根据《全国小康体系》中的东部地区标准设定为2.7%。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是指每万人口拥有的经国内外知识产权行政部门授权且在有效期内的发明专利件数,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技术创新产出水平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发明专利拥有量/年末常住总人口×100%。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设定目标值为12件以上。单位GDP能耗是反映节能降耗状况、能源利用效率的重要指标,也体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2010年,江苏为0.734吨标准煤/万元。根据国家对江苏节能减排的要求以及《全国小康体系》中的东部地区标准,确定目标值为0.55吨标准煤/万元以下。

第四,在市场经济方面,选取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074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重、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3个指标来反映。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是指一定时期内高新技术产业产值与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之比,是反映产业竞争力的核心指标。计算公式: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高新技术产业产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00%。目标值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设定为45%。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指拥有省级以上自主品牌(驰名商标和著名商标)的企业所创造的增加值与GDP之比,是反映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指标。计算公式: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GDP×100%。2010年,江苏为8%,根据《江苏基本现代化体系》设定目标值为15%。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是指集体、私营、个体经济创造的增加值与GDP之比,是反映市场活力的重要指标。

2010年,江苏为52.8%,2013年提高到54.1%,而浙江自2000年以来一直处于60%以上。结合江苏实际,将目标值设定为60%。

第五,在经济风险方面,选取城镇登记失业率、CPI涨幅、政府负债率3个指标来反映。城镇登记失业率指期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占期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与城镇登记失业人数之和的比重。其中,城镇登记失业人员指非农业人口,在劳动年龄(16周岁至退休年龄)内,有劳动能力、无业而要求就业并在当地就业服务机构进行求职登记的人员。计算公式:年末城镇登记失业率=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年末城镇从业人员总数+年末城镇登记失业人数)×100%。根据《江苏小康体系》确定目标值为4%以下。CPI是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onsumerpriceindex)的简称,是度量一组代表性消费商品及服务项目的价格水平随时间而变动的相对数,用来反映居民家庭购买消费商品及服务的价格水平的变动情况。CPI是进行经济分析和决策、价格总水平监测和调控及国民经济核算的重要指标。其变动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通货膨胀或紧缩的程度,一般来讲,CPI涨幅超过3%即为通货膨胀。根据我国经济发展实际和政府工作报告要求,以不超过3.5%为合理。政府负债率是年末债务余额与当年GDP的比率,是衡量经济总规模对政府债务的承载能力或经济增长对政府举债依赖程度的指标。国际上通常以《马斯特里赫特条约》规定的负债率60%作为政府债务风险控制标准参考值,故目标值选为60%。

07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表25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标体系类别序号指标名称单位目标值1

地区生产总值亿元比

2010年

翻一番经济2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元

90000增长3

消费对经济增长贡献率%

604

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

655

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60产业6

城镇化率%

70结构7

信息化发展水平%

808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909

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万元/人4510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元

46000发展11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元

20000质量12研发经费支出占GDP比重%

2.713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

1214单位GDP能耗吨标煤<0.55万元/

15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

45市场比重16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GDP比重%

15经济17民营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

6018城镇登记失业率%

<4经济19涨幅%

<3.5风险CPI20政府负债率%

60注: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单位GDP能耗目标值均为2010年不变价。

076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第三节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时间与空间的衔接一经济新常态的内涵及特征自从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5月考察河南的行程中首提“新常态”以来,国内普遍用“新常态”这一术语来描述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国经济。所谓新常态,就是不同以往的、相对稳定的状态,是一种趋势性、不可逆的发展状态,是相对于“旧常态”、“超常态”、“非常态”而言的。经济新常态,则是指一个国家在经历了经济危机和结构调整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经济运行态势,其区别于以往粗放型和数量型扩张、低成本要素驱动的经济“旧常态”,而是一种集约型和质量型扩张、创新要素驱动的经济发展态势。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点包括:1.经济中速增长随着人口红利和全球化红利衰退,我国经济增速开始进入新常态,意味着我国经济进入一个与过去30多年超高速增长所不同的新阶段。与改革开放前年均增长9.9%的高速增长阶段相比较,年均经济增长速度放缓,大概回落2—3个百分点,但仍将保持在7%—8%的中高速。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14年10月的最新预测,2014—2019年世界经济年均增长速度将为3.9%,其中发达国家为2.3%,新兴经济体为5%。因此,与世界其他国家或全球经济增长速度相比,新常态下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处于领跑状态。

2.经济结构优化经济结构调整的新常态,是指经济结构从失衡到优化再平衡,表现为“质量更好,结构更优”。具体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从需求结构来看,内需占比增加,且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投资,消费成为需求增长的主体,经济增长从“吹泡沫”到“挤水分”,实现有质量、有效益的增长。从产业结构来看,服务业增加值占比超过工业,高新技术产业和装备制造业增速高于工业平均增速,从“工业大国”向“服务业强国”转变。从区域结构来看,各07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地区从各自为战到协同发展,从不平衡发展到平衡发展,区域发展差距缩小,形成“一弓双箭”的统筹发展格局。从收入分配结构来看,劳动报酬占比上升,行业、城乡收入差距明显缩小。从金融结构来看,打破金融垄断,让利实体经济。从能源结构来看,单位GDP能耗下降,能源效率提升。

3.发展动力转变随着人口老龄化日趋显著,农业富余人口减少,劳动力优势弱化,低成本要素规模驱动力减弱,经济增长将更多依靠人力资本的质量和技术进步;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由依靠“汗水”向依靠“智慧”转型;全社会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氛围,区域创新能力显著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突出,经济发展更加注重知识积累、品牌建设、智力资源、信息技术、制度规范等高级要素的投入。

4.经济风险较小伴随着经济增速下调,各类隐性风险逐步显性化,但经济发展风险较小,产业结构、银行债务、企业债务、生态环境等方面的风险总体可控。从产业风险来看,多管齐下全面化解过剩产能,探索未来产业发展方向主要依靠市场机制。从债务风险来看,建立起健全的化解各类风险的体制机制,警惕并化解以高杠杆和泡沫化为主要特征的各类风险。从生态风险看,适应资源环境新需求,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

总体而言,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就是增长速度“下台阶”,质量效益“上台阶”,其显著特征是“经济增长实现减速”、“经济结构实现再平衡”和“发展动力实现转换”。基本实现现代化是我国在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内所要追求的发展目标,是一种新的均衡状态,因而其就是我国经济发展的“新常态”。

相对应的,旧常态就是指我国通过超高速的、粗放式的经济增长方式让人民从贫困到温饱再到总体基本小康的转变。那么,经济发展从“旧常态”到“新常态”,就是指从小康社会向基本现代化的跃进。这个过程意味着经济发展的方式、内容、质量和效益都有质的飞跃,显然并不能一蹴而就,必须通过时间与空间的衔接来实现。

078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二建设全面高水平小康:从旧常态到新常态的过渡期作为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我国的现代化进程实质上是一个不断追赶发达国家的过程,表现为时间上的渐进性和阶段性。在从旧常态走向新常态的过程中,存在一个适应的过渡期,即从总体基本小康向全面高水平小康社会迈进的阶段。这个过渡期的时间长短,取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所需要的时间和质量。习近平总书记在江苏调研时强调,要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江苏通过建成更全面、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为顺利过渡到基本现代化的新常态阶段打下扎实的基础。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阶段,关键是要补齐旧常态下江苏经济发展在增长动力、产业结构、区域发展、生态环境等方面的“短板”。

1.转变经济发展动力:从要素驱动、投资驱动转向创新驱动进入新常态的过渡期需要重塑驱动力量,而从小康走向基本现代化的决定因素就是创新驱动。在加快推进全面高水平小康的过程中,创新驱动应取代要素成本驱动和投资驱动,成为江苏进一步“扬长”的重要方略、基本路径和强大动力。

一是构建有利于创新驱动的制度体系。经济发展方式难以转变的主要原因是存在着体制性障碍,政府保持着过大的配置资源的权力。政府应适当放权,将更多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用于基本社会保障、公共服务等方面。以战略转型带动体制机制转型,从而激励创新驱动发展方式的确立。二是通过财富效应来驱动创新效应。财富驱动效应的主要实现机制是资本市场,可以通过大力发展非银行金融机构总部经济,营造风险投资和股权投资的良好氛围。三是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引导和激励通过创新打破垄断而形成新的垄断,即建立动态的垄断制度来鼓励创新经济发展。四是实施服务业全球化战略。现代服务业尤其是现代生产性服务业是聪明的“脑袋”和起飞的“翅膀”,发展现代服务业等同于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通过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形成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新型“特区”。五是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利用我国高速增长的内需市场规模,提高江苏对创新资07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源的全球配置、利用和整合能力,用利益诱导、资源约束和市场约束下的“需求引致的创新”机制来引导和激励科技创新活动。要抓住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契机,借助“走出去”以及“引进来”的方式,发展研发外包,加强对国外创新要素的吸引和使用。六是营造积极的创新文化氛围。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激励创新经济的“精气神”。破除扼杀创新精神的官本位意识和小农意识,鼓励全社会尊重和敬畏创新、创业、创意的企业家精神,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良好社会氛围。

2.深化产业结构调整:做好“加减乘除”混合运算适应经济新常态,关键在于转方式、调结构。其中重要的一环就是要扎实做好产业结构“加减乘除”混合运算,调整存量,做优增量。加法,就是发现和培育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减法,就是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力气化解过剩产能;乘法,就是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除法,就是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

做好“加法”,就是要善于从基础设施建设、新型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制造业创新、群众的大量生活需求等各领域激发潜在的市场需求,形成新的市场空间,使之成为新增长点的重要来源。做好“减法”,就是对于日益严重的产能过剩问题,既要严格防止新增落后产能,加快形成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又要通过扩大内需增加需求,通过产品创新改善供给;还要通过加快国内企业“走出去”,缓解产能过剩的矛盾。做好“加法”和“减法”,并不是要习惯或者迷信产业规划与产业政策,用指向性很强或偏好性过强、很具体的产业规划指导或指令企业对产业的投资行动,而是要采取无具体产业指向或偏向化的中性的产业政策。其主要是指那些鼓励企业加入全球内产品分工体系等的开放性产业政策,那些能促进企业间有效竞争的组织政策,那些旨在诱导企业分享产业集聚效应的集中化政策等。

做好“乘法”,就是要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发展的贡献度,同时也要统筹推进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提升劳动、信息、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效率和效益。无论是何种创新,都需要在市场环境、科技管理、金融支持、创新人080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才等重点领域寻求改革突破。做好“除法”,其主要任务就在于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扩大经济产出的“分子”、缩小要素投入的“分母”,切实破解当前发展中保持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的“两难”问题,真正为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3.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从“重南轻北”转向“统筹协调”苏南地区凭借优越的地理条件、制度优势,率先开启工业化进程,成为改革开放的最先受益者。与此同时,苏中、苏北地区则普遍“塌陷”,总体上形成了“重南轻北”的区域发展格局,区域不平衡问题已是江苏现代化进程中最需要迫切解决的重大问题之一。在进入新常态的过程中,补齐区域发展“短板”的关键不是靠发达地区源源不断地“输血”,而是要让落后地区能够自己“造血”,形成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即通过建立以国内价值链为基点的产业链治理关系,不断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以此调整苏南、苏中、苏北产业布局关系。

一是完善区域统筹协调发展的政策扶持机制,加大对苏中、苏北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促进生产要素向苏中、苏北流动;二是建立苏中、苏北发展的内生机制,吸收苏南的要素辐射和技术溢出,提升主导产业层次,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特色区域产业集群,形成区域发展的新增长极;三是健全区域联动开发的合作协调机制和利益补偿机制,鼓励和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在江苏整个区域范围内进行分工合作和空间布局,从而形成错位发展、功能互补的区域产业格局。具体来讲,苏南要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形成现代服务业和高端制造业为主导的现代产业发展新优势,同时努力培育出自己的跨国公司;苏中要高起点建设先进制造业和大型物流基地,加快发展临港产业带,着力培育沿海特色产业基地,统筹推进港口、产业和城市联动发展,着力形成江海联动、跨江联动的发展新格局;苏北要加快发展优势主导产业,加快发展特色规模农业,加快形成新兴工业基地和现代农业基地。

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从“黑色发展”转向“绿色发展”长期以来,单一突出“快”的产业发展模式,形成了过度依赖出口、过度依赖投资驱动、过度依赖资源消耗的粗放增长方式,产业结构偏重,排污总08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量较大,这种“黑色发展”模式使人与自然的矛盾成为制约江苏可持续发展的最大瓶颈。相比而言,“绿色发展”是在传统发展基础上的一种模式创新,是人类对传统工业化和城市化模式所存在问题的不断质疑与对自身生产、生活方式的反省,是建立在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力的约束条件下,一种有利于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的新发展模式。当前,绿色发展已成为国际竞争中的一个重要趋势和新一轮工业革命的潮流。许多发达国家围绕绿色发展进行科技创新和科技储备,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加快发展节能环保产业,积极推广应用低碳技术,实现了由“能源经济”向“绿色经济”的转型。

绿色发展的重点在于建设生态产业、生态环境、生态制度和生态文化。一是大力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加大节能减排力度,加强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二是以生态宜居为标准,推行新型城市化,加强世界级城市群建设和新农村建设;三是创新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模式,传承和创新江苏文化。最终把江苏打造成为生态环境优美、文化底蕴深厚的生态环保宜居区,从而不断提高全面小康水平。

三对接和运用六大国家战略:开拓江苏经济发展新空间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过程中,改革是最大的红利,江苏等东部沿海地区之所以能成为最有竞争力的全球代工基地和享誉全球的“世界工厂”,从而取得第一轮率先发展,不仅依托于其优越的资源禀赋、良好的区位优势,更是充分得益于改革开放背景下特殊的引资和贸易政策以及出口导向型的工业化战略等制度优势。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新一轮发展,仍然需要改革的红利形成新动力。十八大以前,江苏就已经着力抓住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沿海开发战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叠加的重大机遇,审时度势,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促成了全省总体基本小康社会的实现。十八大以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三大国家战略又相继推出,多重国家战略密集叠加,为江苏全面深化改革、打造经济升级版提供了重大战略机遇。在全面建成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征程中,江苏理应积极做好与六大国家战略的对接和运用工作,增创江苏发展新优势,开拓经济发展新空间,谱写辉煌中国梦的江苏篇章。

082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1.对接长三角一体化战略:利用上海自贸区的溢出效应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简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会对周边地区产生巨大的溢出效应,从而加强长三角一体化趋势和进程。上海自贸区体现出的制度创新、政策优惠、贸易便利、金融自由、企业国际化,对长三角地区尤其是江苏具有巨大的示范效应和带动作用。上海自贸区的诸多与国际接轨的市场机制和政策,可以倒逼江苏在经济发展、政府功能等领域的改革,促使江苏充分释放新的改革红利。江苏可以充分利用、复制上海自贸区的体制、政策和模式,吸引国际国内的优质要素资源聚集,发挥自身在制造业上的比较优势,扬长补短,增创江苏发展新动力,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实现产业融合发展。

2.对接“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基于内需的“双重开放”战略积极参与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建设,大力提升沿东陇海线地区发展水平,是主动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建设大局的关键举措,是构建江苏区域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任务,是推动苏北全面小康建设的迫切需要,是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有力支撑。主动对接“一带一路”重大战略,关键是要向有利于创新驱动的新一轮开放模式转型,实施基于内需的“双重开放”战略。

所谓“双重开放”,不仅要注重“高水平引进来”———通过国内平台环境的建设,利用内需虹吸全球人力资本、技术资本和知识资本,更要强调“大规模走出去”———依托国内市场和出口导向战略中掌握的资源,在全球广泛配置那种可以就地吸收和利用的上述各种先进生产要素和资本;不仅要注重基于要素比较优势参与全球价值链分工、获取国际贸易与分工利益的对外开放,还要注重基于内需市场优势构建国内价值链、获取区域分工利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对内开放。这种基于内需的双重开放战略,是一种更加积极主动、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将使江苏更好地融入“一带一路”战略,从而成为江苏下一轮发展的内生动力。

3.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推动江苏沿江地区融合协作发展在国家发展重心从出口转为内需之后,加上高速铁路、长江深水航道的建设,长江经济带的规划和建设已成为关乎全局和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战略。长江经济带战略将启动江苏新一轮的沿江开发行动,有利于推动江苏沿江08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八市的经济发展再上新台阶。而且,江苏通过积极参与长江经济带开发建设和产业转移,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协同构筑长江流域价值链,可以共同推进长江流域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一是沿江地区跨江融合,着力建设三大经济圈。国家提出要依托长江建设中国经济新支撑带,重点就在于沿江各个地区、各个城市的融合协作发展,以宁镇扬同城化和锡常泰、苏通经济圈建设为着力点的沿江地区跨江融合,是江苏对接长江经济带战略的主要抓手。二是沿江产业错位发展,培育梯度分工的特色产业集群。沿江产业园区应当按照专业化、社会化、分工协作原则,大力发展沿江先进制造业、沿江高新技术产业、沿江现代物流业、沿江文化旅游业、金融保险和电子商务等其他生产性服务业、沿江现代农业和农产品加工业,着力打造长三角核心区的特色沿江现代产业集群。三是沿江生态环境一体化,共同构建生态经济走廊。江苏境内长江沿线生态环境的保护治理必须摒弃以往“九龙治水”、“单打独斗”的局面,从调整高能耗、高污染行业的产业布局入手,在运用“谁污染、谁治理”原则的基础上,同时建立生态环境补偿机制,上、中、下游城市和企业共同分享生态环境改善的收益,共同分担治理生态环境的成本。四是沿江城市“抱团”发展,合力构建特色城市群。长江沿线上的江苏城市,并不具备像重庆、武汉、上海等中心城市具有经济规模、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巨大的辐射效应,因而必须形成合力构建特色城市群,以特色城市群与其他城市圈形成交会点甚至是交会面,以城市群形态融入长江经济带的区域和城市分工中。五是江海联动发展,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体系。江苏具有临江达海的独一无二的地理优势,在继续深化对外开放的同时,还应当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开发开放的重大机遇,促进对外开放与对内开放相结合,从出口导向转向内外融合,充分发挥江海联动发展效应,全面提高开放水平。

4.积极运用三大区域性战略:推进江苏区域统筹协调发展江苏沿海开发战略、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这三大战略虽然都是国家层面制定的战略,但其所涉及区域都是在同一个省级行政区内。有所不同的是,两个苏南示范区战略重在“扬长”,而沿海开放战略重在“补短”。利用好这三大战略,可以从江苏省内实084第二章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目标体系现苏南、苏中、苏北三大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特别是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战略,可以充分发挥苏南地区的科教人才优势和开发开放优势,积极开展激励创新政策先行先试,把苏南建设成为具有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科技创新高地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创造”和“中国服务”的重要载体、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创新一体化先行区、生态环境优美和文化底蕴深厚的宜居区。示范区的建设,无论是目标还是途径,必然与传统意义上的科技园区和工业园区有所区别,强调区域要素资源的有效配置、区域产业空间的合理布局、区域自主创新的协同互动,目标在于形成一个特色鲜明、氛围浓厚、辐射带动作用强的国家级现代化区域和创新区域,发挥其在全国基本实现现代化、创新驱动转型和区域协调发展中的引领示范作用。

江苏沿海地区发展战略提出要把江苏沿海地区建设成为“我国东部地区重要的经济增长极”。围绕这一要求,江苏沿海地区要完善以港口为核心的综合交通枢纽功能,着力建设大港口、培育大产业、服务大腹地、实现大发展。但是江苏沿海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目前经济发展水平低于苏南,连云港、盐城、南通三市的经济总量之和不及苏州的80%,大大影响了江苏沿海开发的速度与质量。这需要通过交通设施先行,以及与苏南地区的产业对接,引领苏南生产要素向沿海辐射,使沿海发展与沿江发展紧密契合,构建优江拓海、江海联动、南北协同的区域发展新格局,从而促使江苏沿海地区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08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江苏是经济大省,产业基础雄厚。多年来,江苏致力于探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路子,经过全省上下的共同努力和不懈奋斗,经济发展和结构调整取得了重要阶段性成果。首先,从地区生产总值的增长看,2014年江苏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万亿元,实际增速为8.7%,与全国GDP7.4%的增速相比,高出近两成(约17.5%),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也由2003年的1.67万元提高到2014年的8万元。其次,从地区生产总值的组成看,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2.4%,消费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超过50%,成为经济增长的第一拉动力;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5%,服务业投资占比突破50%,民间投资比重达到67.6%;进出口总额增长2.3%,其中出口增长4%,对外贸易实现稳定增长。再次,从城镇化建设看,江苏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扎实推进,截至目前城镇化率达到65.2%,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约10%,率先在全国实现城乡规划全覆盖。最后,从人民群众生活水平提高程度看,2003到2014年,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2.7倍和2.5倍,如果按照新扶贫标准4000元算,411万低收入人口中有290多万人已经实现脱贫。对照国家统计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统计监测指标体系》,江苏省全面小康综合实现程度在2013年就已超过96%,位列全国第二。另一方面,必须清醒地看到,江苏经济发展还存在一些亟待改进之处。比如,2014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对全省经济的贡献率分别为55.4%、20.6%、24%,三大区域发展协调程度仍须进一步086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提高。而且,产业层次总体不高,仍然处于产业链条的中低端,工业增加值率长期徘徊在22%左右,比全国平均水平低4.5个百分点,更是远低于国际发达国家水平的35%,农产品深加工比重只有20%到30%,①等等。

进入历史新阶段,江苏要继续发扬为全国探路的急先锋精神,勇于打头阵,善于打硬战。不仅要积极地适应当前经济新常态,更要主动地引领经济新常态,使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但是,怎样才能打响这个头阵?怎样才能打赢这场硬战?从以往的经验和教训看,关键还在于转方式、调结构。为此,必须着力做好“加减乘除四则运算”,推进江苏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

第一节继续做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加法”一优先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江苏经济腾飞2010年,国务院颁布了《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标志着我国产业发展进入了全新的阶段。为贯彻这一《决定》的精神,江苏省政府于2012年初发布了《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对照国家“十二五”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结合江苏省产业发展实际,规划决定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和云计算等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并使其成为引领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1.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概念和特征对于战略性新兴产业概念的界定,目前学界仍存在争论。总体上看,争论主要在于侧重点不同。有的学者侧重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战略性”的研究,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依据其在国民经济中所具有的战略地位,对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安全具有重大和长远影响,它必须具有能够成为一个国家未来经济发展支柱产业的可能性。有的学者侧重于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新兴性”的研究,强调从产业发展阶段来进行界定,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是①数据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08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指正处于产业生命周期曲线中初期阶段或成长阶段的产业。实际上,“战略性”和“新兴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两个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少了其中任何一方,都不能称之为战略性新兴产业。从这一角度看,国务院颁布的《国务院关于加快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决定》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定义相对完整,即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重大技术突破和重大发展需求为基础,对经济社会全局和长远发展具有重大引领带动作用,知识技术密集、物质资源消耗少、成长潜力大、综合效益好的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全新的产业,具有与以往产业显著不同的特征。准确把握好这些特征,有利于更好更快地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是先导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先导性是指在产业发展规划中具有优先发展权,进而引导和带动其他产业联动发展。先导性产业代表着未来技术进步、产业发展的方向,具有前瞻性和导向性。二是支柱性。国家发改委政策研究室曾对支柱性产业提出九条考察指标: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GNP)中所占比重达5%左右;出口创汇稳定增长,国际市场占有份额上升;就业人员占全国就业人员总数的比重有所提高,同时在紧密相关的产业部门就业人员大量增加;行业关联度高,影响力及感应度系数均大于1;较高的产业集中度和骨干企业的市场占有率,集约化、社会化的大生产方式,配套协作的企业组织网络;与国际同行业相比,技术比较成熟;需求收入弹性高于1,在1.5左右;经济效益好,附加价值率一般在25%—40%;具有高于国民经济总增长率的、持续的、较高的部门增长率。概括起来,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柱性主要表现为规模大、市场扩张能力强、关联度高等。三是创新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创新性是指技术含量高、知识密集,它是产业发展的动力源泉,也是产业竞争力优势得以实现的基础。战略性新兴产业属于创新密集型产业,从产业组织到产业结构甚至产品本身都必须具备足够的创新力。四是不确定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不确定性是指在技术、市场和组织等方面都存在极大的不确定性。①首先,战略性新兴产业靠技术创新驱动,而任何技术创新都有一定的风险性。其次,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战略性新兴产业中的①参见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

088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资源配置也由市场决定,但是市场是“看不见的手”,存在不确定性。最后,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个整体概念,它的发展变化并不能由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单个企业组织所决定,况且单个企业也处于快速的兴亡更替之中。五是地域性。地域性强调各地应因地制宜,从自身资源或条件来选择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①而且,由于任何一个地域经济系统都是动态变化的,不可能保持一成不变,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也应随着地域经济系统的变迁而与时俱进。

2.美国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实践从历史演进看,美国的新兴产业发展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到20世纪70年代为第一个阶段,以第三次科技革命兴起推动的电子计算机、原子能、半导体、宇航、激光、人工合成材料工业等快速发展为代表;从20世纪80年代到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为第二个阶段,美国在世界市场的综合竞争力随着日本、欧洲经济的迅速崛起而日趋下降,于是选定了微电子、新能源、新材料等一批发展潜力比较大的新兴产业为重点并加以扶持;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至今为第三个阶段,美国政府持续加大了对某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在一项涉及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方案中,投资重点大部分集中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比如可再生能源及节能项目、医疗信息化、环境保护等。全球知名智库布鲁金斯学会在一份发布于2015年2月的最新研究报告《美国高端产业:定义、布局及重要性》中称,发展有重大意义的高端产业部门将是振兴美国经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②纵观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历程,主要有以下几点经验值得借鉴:第一,制定和实施明确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历史阶段,美国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选择,不论是出于时代发展潮流的外部因素变化,还是出于产业自身生命周期演变的考量,都极具针对性和时变性,能够①参见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

②“高端产业部门”首先由麦肯锡公司提出,其特征是深度参与技术创新、拥有大量的STEM工人,并在数十个高价值、高科技领域创造了良好的就业机会。这些领域包括制造业部门,如汽车制造、航空航天、医疗设备等;快速增长的服务性行业,如计算机软件等;以及能源行业,如石油和天然气开采。通过它们的活动,这些行业在其最广泛的意义上囊括了国家的“高科技”领域。

08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最直接、最有效地推动产业进步和经济增长。在这一点上,我们要借鉴美国的经验,抓住历史机遇,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

第二,政府通过直接创新投入和间接税收优惠,大力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奥巴马政府执政后,宣布将R&D(科学技术领域)投入提高到GDP的3%这一历史最高值,并计划投入1200亿美元支持新兴产业发展。同时,还提出要对研发税收抵免永久化立法,对新能源汽车研发等采取税收激励政策,大力支持企业自主创新。

第三,重视创新平台建设,实现高效的科技创新。例如弗吉尼亚州的高端制造联盟中心(CCAM),它代表着最新水平的业界引领、大学执行,二者相互合作促进高端制造技术创新模式。在这种模式下,CCAM做的既有CCAM成员企业合作的通用性研究,也有单个成员企业单独进行的研究。这两种情况都由成员企业引导研究进程,来获取攻克技术难题的产品解决方案。这种合作模型使得成员企业把研究力量聚集在一起以提高效率、降低研发成本,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激发多个高端产业的技术创新。实际上,作为一个应用研究平台,CCAM架起了大学的基础研究与通常由公司执行的商业产品开发之间的桥梁。

第四,定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中的市场需求导向。美国在扶植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方面,不仅重视大量的政府投入,而且积极营造适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市场(既包括有形市场,也包括无形市场)环境,为技术创新成果实现产业转化提供市场支撑。比如,美国创立纳斯达克创业板和创投、风投等市场化投融资机制,保证了对中小创新企业的金融支持。

3.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现状江苏充分重视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2010年8月,《江苏省新兴产业倍增计划(2010—2012)》出台,要求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和新医药、节能环保、软件和服务外包、物联网六大新兴产业。并且,要求围绕六大新兴产业,充分利用开发区现有产业基础,以产业链条化为目标,采取“一区多园”、“联动开发”的方式,促进产业关联性较高的企业集聚,强化企业间的专业化分工与协作,不断从纵向和横向两方面拓展产业链。2011年12月,《江苏省“十二五”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出台,将新能源、新材料、生物技术090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和新医药、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物联网和云计算、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制造业、智能电网和海洋工程装备定位为江苏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力争使其成为引领江苏国民经济发展的先导产业和支柱产业。

经过多年努力,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第一,总量规模不断扩张。从表31可以看到,2010年江苏原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产值已经达到将近2万亿元,形成了一定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基础。不过各产业的规模也存在一定差别。其中,新一代信息技术规模独占三成之多,新材料产业规模也超过两成,其他四个产业规模比重偏小,尤其是节能环保和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均不足一成。在2011年底重新定位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之后,2012至2014年连续三年,十大战略性新兴产业销售收入均突破4万亿元,增速均超过两位数。其中,2013年云计算产业增长50.9%,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增长30%,物联网产业增长33%,节能环保产业增长25.4%,软件产业增长24.2%,高端装备产业增长约16%。由此可见,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①表312010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业总产值产业名称总量(亿元)占比(%)新兴产业19536.17100节能环保1610.558.2新一代信息技术6586.833.7生物医药1726.648.8高端装备制造3022.7215.5新能源2639.1913.5新材料3950.2720.2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sjfx/201201/t20120106_24177.html。

①资料来源:根据新华网http://www.js.xinhuanet.com/201311/28/c_118338593.htm以及省发改委http://www.jsdpc.gov.cn/xxgk/wjg/gjscyc/gzdt/201408/t20140826_400119.html相关数据整理。

09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投资主体多元化。2010年江苏规模以上新兴产业中,国有企业51家,实现产值395.2亿元;集体企业86家,实现产值76.6亿元;股份制企业4376家,实现产值6965.3亿元;“三资”企业2575家,实现产值11456.4亿元;其他企业782家,实现产值642.6亿元。“三资”企业是江苏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推动力量,其产值总量占整个新兴产业比重接近六成,达到58.6%(如图31);民间资本是内资企业重要的资金来源,97.4%的内资企业为民营企业,累计实现产值7102.3亿元,占内资企业产值总量的87.9%,其中私营企业4378家,产值总量5049.7亿元,私企数量及产值占内资企业比重分别为82.7%、62.5%。

图31新兴产业分经济类型企业产值构成(2010)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sjfx/201201/t20120106_24177.html。

第三,科技研发能力不断提升。部分新兴产业在一些关键领域取得重大突破,若干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不仅在国内居于领先地位或填补了国内空白,有的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如节能环保领域的低温余热汽轮发电机组、新一代电控共轨燃油喷射系统,生物医药领域的转基因育种、基因芯片、抗体诊断等生物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城轨牵引与辅助电源系统、超深水海洋钻探储油平台,新材料领域的T300级碳纤维、玻璃纤维纱等高性能纤维复合材料等。2014年江苏区域创新能力连续第六年保持全国第一。江苏2014年的科技研发能力在专利、项目、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品、高新技术产业基地、科技研发投入、科研人员、研发机构等方面情况如表32所示。

092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表32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智力环境(2014)2014年授权专利2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0万件。全年共签专利订各类技术合同2.5万项,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55.3亿元,比上年增长11.9%。全省企业共申请专利26.1万件。

重大科技成果转化151项,省资助资金投入11.8亿元,新增总投入105.0亿元。

专项资金项目高新技术企业全省按国家新标准认定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达7703家。

高新技术产品2014年认定省级高新技术产品10277项,国家重点新产品151项。

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已建国家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133个。

科技研发投入R&D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全社会研究与发展()活动经费值的比重为2.5%。

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8.89R&D万人,其中研究与发展()科研人员人员68.96万人,全省拥有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

全省各类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中,政府部门属独立研究与研发机构开发机构达148个。已建国家和省级重点实验室97个,科技服务平台278个,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748个,企业院士工作站328个,经国家认定的技术中心75家。

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整理。

但是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存在一些有待改进之处。特别是,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总体的生产水平不高,许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顶着新兴产业的“帽子”做传统产业的活。实际上,目前我国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正面临着顶着高端产业的名头,却只能在全球产业链中从事低端制造的困境。例如,太阳能产业是新能源产业的标志,而新能源产业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代表,但我国很多太阳能企业实际上只充当着国际代工者的角色,该产业所需的关键技术设备、市场需求、原料“三头在外”,即几乎所有的技术设备依靠进口,大部分原料依靠进口,98%的销售靠出口市场。另外,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产值的地域协同程度有待提高。以2010年的统计数字为例,苏南地区明显占据主导地位,总产值占比高达71%,光是苏州、无锡新兴产业产值就占据了全省新兴产业的半壁江山。苏中地区新兴产业产值占19.2%,苏09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北地区仅占9.8%,一些县市部分新兴产业产值规模在50亿元以下,个别地区在10亿元以下,甚至空白。①4.江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路径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一项长期的、复杂的系统工程,既要着眼长远、统筹布局,也要立足当下,突出重点。总的来说,江苏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当前应重点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一是要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把新兴产业做实做强做大。前文已指出,先导性和支柱性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两个重要特征。如果把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比作“出拳”,那么先导性就是出拳的方向,支柱性则是出拳的力量,两者结合,才能避免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新的低端“加工制造业”,才能真正推动产业结构向中高端迈进。首先,以增量优化带动存量调整,把综合效益好、代表未来方向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作为关键举措和优先选择,积极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发现和培育一批具有成长潜力的新兴产业。其次,要重视实体经济不够实、虚拟经济过虚问题,注重培育一批具有高附加值和较强国际竞争力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把新兴产业做实。再次,增强经济的内生增长机制,努力形成开放经济和内源经济相结合、两轮并驱的新优势,把新兴产业做强。最后,技术创新仍是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根本源动力,要依托全球新一轮产业革命,形成产业竞争优势,把新兴产业做大,努力在国内外市场占据更大份额。

二是要着力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产业集群(industrycluster)理论最早由迈克尔·波特提出,②他从竞争力角度对集群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集群不仅能够降低交易成本、提高效率,而且能够改善创新的条件,加速生产率的提升,也更有利于新企业的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多涉及基础性研究,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性,加上协同创新驱动,可以大幅提升区域生产效率。因此,江苏优化调整产业结构,要着力打造战①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http://www.jssb.gov.cn/tjxxgk/tjfx/sjfx/201201/t20120106_24177.html。

②参见[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李明轩、邱如美译,第124页,华夏出版社,2002。

094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第一,做好区域互补、跨江融合、南北联动大文章,提高区域均衡发展水平。一方面,结合开展国家新兴产业集聚区试点,抓好南京智能电网、盐城海上风电和泰州生物医药3个集聚区建设;另一方面,依托现有基础和优势,进一步推进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纳米科技、常州高新区智能制造、南通海工装备等集聚区快速发展,实现到2017年全省建成3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培育50家左右百亿级行业领军企业。第二,主动服务和支持上海发挥龙头作用,加强同浙江的两翼联动,更好辐射和带动安徽发展,加强同安徽中上游地区的协作配合,推动长江经济带建设。

三是要遵循规律,不能急于铺摊子。从产业生命周期来看,产业成长一般要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及衰退期四个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也不例外。因此,新兴产业培育和发展的规律可以描绘成如图32的形状。也即,新兴产业出现在传统产业发展成熟时期,新兴产业的成长壮大伴随着传统产业的衰退转化,其与传统产业之间是一种前后承接的关系。具体地说,培育和发展以新技术为主导的新兴产业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新兴产业的萌芽阶段,此时技术在进行不同方向的试探,具有不稳定和不确定性,如果能找到适合的细分市场,就能够支撑该技术体系的进一步开发和完善;第二阶段是新兴产业的引入阶段,政府采取积极扶植的政策措施,使得新兴产业在技术和产业体系不成熟、尚未达到市场盈亏平衡点的情况下仍获得了较大的发展空间,并逐步强化自身的技术和产业能力;第三阶段是新图32一般情况下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规律09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兴产业的快速发展阶段,大量模仿者、跟随者的进入加强了新技术和新兴产业的社会认可与制度合法性,新技术日渐成熟、关联产业日益健全以及配套基础设施逐渐完善,新兴产业的优势开始凸显;第四阶段是新兴产业的成熟发展阶段,新技术和新产业向相关产业链纵向延伸与横向扩展,全面渗透到社会经济的各个领域,并在生产、消费、流通等各个环节引发以新技术应用为基础的创新。因此,江苏培育和发展战略新兴产业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部就班、步步为营,不能都搞大手笔、铺大摊子,忽视市场出路。

二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帕累托最优现代产业体系对于培育新兴产业、塑造产业竞争优势、实现产业的互动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等具有重要的支撑作用,欧美日等发达国家的发展实践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尽管上世纪80年代现代产业体系概念就已在国外兴起,但是我国语境下的现代产业体系起步较晚,比较正式的提法最早见于党的十七大报告。十七届五中全会对现代产业体系的特征进行了科学界定,即结构优化、技术先进、清洁安全、附加值高、吸纳就业能力强。结合江苏省具体实际,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首先需要实现结构优化,也就是要协调好三次产业间的比例。

1.推动现代农业建设,夯实产业基础江苏要强,农业必须强;江苏要美,农村必须美;江苏要富,农民必须富。

“三农”工作仍是重中之重。“十二五”以来,江苏作为沿海经济发达省份,通过实施农业现代化工程,保持了农业发展好势头。首先,农业发展主要指标在全国的位置排名上升。自2003年以来,江苏粮食生产实现连续11年增。

2014年粮食总产量达到698亿斤,居全国第五位,单产由全国第五位上升到第二位。农业增加值2013年达到3646亿元,居全国第三位。其次,农业产出水平高。粮食单产达432.9公斤,比全国平均高73.9公斤。稻麦两熟地区水稻单产562公斤,位居全国第一。2014年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4%,继续领跑全国各省,农业综合机械化水平达80%,居全国前列。再次,江苏农业发展对全国贡献大。江苏耕地面积仅占全国的3.8%,生产了占全国5.7%的粮食,养活了占全国5.8%的人口,实现了占全国6.4%的农096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业增加值。全国11年共增产粮食3528亿斤,江苏增产了203亿斤,贡献份额是5.8%。江苏现有7900多万常住人口、1100多万外来流动人口的吃饭问题得到有效保障。最后,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较小。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连续11年实现较快增长。201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13598元,保持全国各省区第二位,2014年超过1.5万元,同比增长10.5%左右。2010年开始,江苏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幅连续五年高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2013年城乡居民收入之比缩小到2.39∶1,明显小于全国的3.03∶1,是全国各省区中城乡居民收入比最小的省份之一。①但是,我们也要清醒认识到:江苏人多地少,资源环境承载压力越来越大;农业基础设施仍是“短板”,全省耕地中中低产田仍占一定比例,部分农田排灌设施老化,农田道路桥梁建设滞后;农业公共服务保障仍然不足,农作物病虫害预测预报水平不高,动物疫病预防及应急处置能力不强,种养业良种更新不快,供给率不高,农技服务难以适应农民多样化需求,与市场农业对接不紧,信息服务覆盖不全,信息传播渠道不足;农业比较效益仍然偏低,政策对粮食生产者的激励作用在逐年下降,农民种粮积极性不高;长期困扰农业发展的融资难问题,尚未得到有效缓解,等等。

推动农业现代化迈上新台阶,江苏需要找到一条更加有效的农业现代化道路。从发达国家的经验看,有三种模式可供借鉴:第一种模式为美国的家庭农场制,结合具有资本和技术优势的大公司组织,运用现代生物技术及大型机械化,进行规模化经营;第二种模式流行于欧洲大陆国家,重视运用现代生物、信息技术,以发达的农业合作组织为主体;第三种为日本模式,基于政府及农合组织的保障体系,主要发展小规模条件下的精细、优质和绿色生态农业。那么,江苏如何选择?重点还是要因地制宜、差别发展。江苏地域南北跨度大,各地区可根据区域自然、经济和社会特征,推动农业现代化建设。具体来说,苏南地区人口密度大、土地及劳动成本高、科技发达,因而可借鉴日本模式和欧洲模式,重点在于创造精细、精品、优质农业,充分融入城市消费经济的中高端层次。同时,按照都市型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围绕①资料来源:纪录、杨国荣,《五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唯实》,2015年第3期。

09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大力发展以农业特色产业、地方人文自然景观为载体的休闲观光农业,实现区域的综合发展效益。苏北地区可借鉴美国模式,以粮食生产为主,积极推动土地流转、“连片成方”,加大农田基本建设力度,提高高标准农田比例,积极引进先进农业生产技术,以达到主粮生产的稳产高产,从而实现农业规模效益。苏中地区由于处在苏南和苏北的过渡地带,一定程度上兼具南北两地的优势,因而可根据实际情况在三种模式中适当选择。

总结来看,江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全面深化农业农村改革,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目前,江苏土地流转占家庭承包面积的比重已超过55%,今后应当在“有序”和“适度”上下工夫,稳定农村土地承包关系,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保障农民的土地财产权益。同时,以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为契机,充分发挥资本优势、科技优势、人才优势,发展要素集约型农业。第二,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创新农业经营方式。一要加快培育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为代表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合理引导工商资本投资农业,明确不同经营主体的功能定位和优势领域,大力发展合作经营和产业化经营;二要努力推进现代农业经营方式创新,包括发展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完善利益联结机制,实现利益共享、风险共担,提高农业产出;三要不断完善农业现代化服务体系,以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以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为补充,强化农业服务功能,为加快推动现代农业建设提供保障。第三,加强农业科技创新,抢占现代农业发展制高点。目前,江苏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与一些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差距。因此,江苏要发挥农业科技基础雄厚、农业科研院所多、农业科研人才多的优势,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应着重推行“首席专家+创新团队+推广单位+示范户”模式,加强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知识培训,加速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型升级。第四,健全强农惠农政策体系,全方位支持现代农业建设。一方面,提高对农业投入的总体水平,形成对农业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认真落实土地出让收入、新增耕地占用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用于农业农村的各项政策;另一方面,创新投入机制,充分发挥财政投入的导向作用,引导金融机构、企业和民间各类社会资本投入农098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业农村。

2.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壮大产业主干制造业是现代产业体系的主体之一,也是一个国家、地区综合经济实力的体现。国际金融危机之后,世界各国都开始重新重视制造业。比如,美国于2012年2月发布了《先进制造业国家战略计划》,德国于2013年4月推出《德国工业4.0战略》,英国也于2013年10月推出了《英国工业2050战略》等。当前,我国正处在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的关键阶段,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针对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个新概念———“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实施‘中国制造2025’,坚持创新驱动、智能转型、强化基础、绿色发展,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为对接“中国制造2025”的十年规划,作为制造业大省的江苏,必须盘活存量和扩张增量相结合,重点发展先进制造业,以发挥其“发展引领”效应,打造制造业强省,让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

何谓“先进制造业”?从制造业模式看,表现为以先进制造技术为基础的技术突破。基于新一轮技术革命的产业化进程,在制造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制造、在线检验、营销、服务和管理过程中,采用电子信息、计算机、机械、材料等现代高新技术,以实现信息化、自动化、智能化生产。根据国际生产工程学会的统计,发达国家所推出的先进制造生产模式多达33种,表33列出了其中一些主要制造模式的特征,从中能够更好地理解先进制造业的技术内涵。

表33

发达国家主要先进制造模式的特征先进制造来源概念作用模式美国里海()

利用高度发达的信息技术,提高企业在不断变化、敏捷制造Lehigh通过快速配置各种可用资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大学雅柯卡研究所源,响应不断变化的商业环中的应变能力,对企业(

()《世纪AgileManu-Iaccoca21境及时调整产品结构以最深入分析市场动态需facturing(

年)提出大限度地满足用户多元化求的战略导向提出)

制造企业战略》报告,

1991的需求。

要求。

09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续表先进制来源概念作用造模式实现产品从设计、生美国制造工程师学综合考虑环境影响和资源产直至报废的全过程绿色制造效率的现代制造模式,包括对环境的负面影响最会()发表的绿(

SME绿色设计绿色材料选择、

小同时实现资源使色制造蓝皮书(、

,GreenManu-绿色工艺绿色包装和绿色用效率最大化保证facturing)年提出1996、

,)

处理。

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863现代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最早由中国“”项现代集成制目内容管理系统研先进制造技术的综合运用ContemporaryCMS贯穿产品生命周期各个阶帮助企业实现集成(

究团队()的主Integrated体成员提出,是对早段,通过信息集成、过程优化、网络化、数字化和Manufacturing期计算机集成制造化和资源优化,实现物流、智能化生产与经营。

System)系统的新发展,也被信息流、价值流的集成优化称为新一代CMS运行。

美国学者戴维斯通过产品结构和制造流程一方面,增加顾客可StartDavis)于的重构运用信息新材料感知的外部多样性,(

,、

1987年在《未来完满足市场个性化需和柔性制造等技术把产品大规模定制美》一书中首次提出的定制生产问题全部或者求;另一方面,通过产(MassCus-的概念,学者B.Jo-部分转化为批量生产以大品和过程重组,将生tomization)sephPine1993年在,

产转化或部分转化为规模生产的成本和速度为《大规模定制:企业,

零部件的批量生产,单个客户或小批量多品种竞争的新前沿》一书市场定制任意数量的产品。

从而达到降低成本、中作了进一步研究提高质量的目的。

最早来自日本丰田这个模式是企业信息汽车公司创造的准最大限度地减少企业生产化管理手段高度发展精益生产时制(

)生产方所占用的资源,减少企业管LeanProduc-JIT的结果实际上是依式,后经美国麻省理理和运营成本,强调生产过赖发达的信息化手段(

,tion)工学院的研究延伸程的高度精简与产品的零优化企业生产的为“精益生产”与“精缺陷和零库存管理。

系统。

益企业”资料来源:崔建双、李铁克、张文新,《先进制造模式研究综述》,《中国管理信息化》,2009年第8期。

从生产组织看,先进制造业表现为价值链组织的策略创新。为了实现生产过程更高效的专业化分工格局,先进制造业企业从成本管理与创新多100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元化导向出发,依托企业内部资产纽带与市场契约相结合的综合手段,在尽可能大的空间范围内实现要素配置的优化。因此,先进制造业并不是在现有产业划分标准下新设一个行业类别或者按照新分类标准划分一个新行业群体,而是借助制造技术创新,以价值链组织方式的重塑为载体的新型要素筹供与配置方式。①江苏处于全国长江、沿海“T”型经济带的重要节点,经过多年发展,制造业规模、竞争力位于全国前列,但传统制造业比重较高,部分高新技术产业缺乏核心技术,主要分布在低附加值的一般加工组装环节。首先,从总体上看,2015年省发改委与省统计局联合开展“全省先进制造业测算评价工作”,对全省制造业31个大类、169个中类、482个小类全面进行评价,测算结果显示,2013年江苏省先进制造业占全部制造业比重为39.04%,比广东低8个百分点左右,这个差距与国家公布的江苏与广东高技术产业比重差距基本一致,这说明江苏省距离打造制造业强省的目标还有较远距离。其次,从行业看,江苏省在医药制造业,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仪器仪表制造业,信息化学品制造业等6大类中的61个行业小类,先进制造业水平比较高,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也比较大。此外,化工、钢铁、纺织等传统产业中的先进制造比重逐年提高,2013年江苏省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行业先进制造业水平达34.14%,纺织服装、服饰业达24.1%,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达18.45%。最后,从区域来看,苏南、苏中、苏北、沿海等地先进制造业各有特色,沿沪宁线地区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全省的65%,沿江地区基础材料、新材料占全省比重超过55%,沿海地区风电、海洋工程占全省比重50%。2013年苏南、苏中、苏北先进制造业占比分别为41.96%、38.25%、32.04%,13个省辖市中,先进制造业占比最高的城市比最低的城市高出近20个百分点,先进制造业发展水平在区域间、城市间差距比较明显。②①参见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学术月刊》,2010年第7期。

②数据来源:江苏省发展与改革委员会http://www.jsdpc.gov.cn/xxgk/wjg/gyc/gzdt/201501/t20150128_401944.html。

10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概括起来,江苏省发展先进制造业,必须重点把握两项工作:一项工作是要加快传统制造业升级。江苏拥有雄厚的传统制造业基础,这种优势是不能够被轻易舍弃的。况且,传统制造业并不一定没有竞争力,关键是要提高制造业的技术含量,用新科技、新材料及智能化等来对传统制造业进行全面改造,这既体现在企业内部生产管理上,也体现在所研发出来的产品上。在国内,技术改造是有成功经验的。例如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我国就曾分三轮对80%的国有大中型企业进行了大规模技术改造。首批159个技改项目主要涉及冶金、纺织、有色金属等8个重点行业。具体办法是国家在增发的600亿元国债中,拿出90亿元用于支援重点行业和重点企业的技改项目贴息。这些财政贴息拉动了相关技改投入1800亿元,有效地应对了金融危机时期稳投资、调结构、促发展的需要。因此,江苏必须加快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大力推进“智慧江苏”建设,这将是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重塑和产业升级的一把金钥匙,也是一种比较容易操作的、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现阶段,首先,要积极争取国家政策资金支持。积极组织和指导企业申报国家层面的重点产业振兴和技术改造、中小企业技术改造、高档数控机床与基础制造装备、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等专项资金,争取中央财政资金支持。其次,要充分发挥省内各级政府导向性专项资金作用。结合地方实际积极进行探索,加大集中统筹力度,研究出台更多有利于调动企业技改积极性的优惠政策,切实发挥财政资金“四两拨千斤”的杠杆作用。另外,还要继续进行信贷政策、资本市场支持,大力拓宽融资渠道,深入开展银企洽谈活动,加大直接融资力度,多方协调项目建设资金,保障技术改造有效投入。

另一项工作是要抓好新业态新模式培育。过去江苏一直以从事低端加工贸易嵌入全球价值链,实际上是一种依靠消费者驱动的产业发展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国内企业依靠廉价的劳动力、土地等生产要素为发达国家“打工”,而具有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销售能力强的国外企业往往可以获取产业价值链中大部分的价值增值。但是,发展到当前的新阶段,这种模式显然难以为继,迫切需要向生产者驱动型经济转型。要借助新一轮的信息技术产业革命,特别是互联网技术发展及其功能不断开发,主动参与到第二轮全102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球化当中,形成定位于中高端产业链的新业态和新模式。图33展示了“互联网+”的黑洞效应。互联网技术会产生极大的集聚力,距离“黑洞”越近,在线化程度就会越高,对产业发展方式产生的将是颠覆性、革命性的影响。因此,大力建设信息基础设施,发展基于互联网络的数字化制造、内容服务、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应成为江苏发展先进制造业的战略选择。首先,加大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网络信息安全等关键核心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的力度,重点推动关键技术与电子商务融合发展。其次,积极探索养老、休闲、旅游、健身等健康产业发展新模式。第三,研究制定鼓励发展互联网平台企业的具体扶持措施,加快发展B2C、B2B、O2O等多种形式的电商、平台运营商等。

图33“互联网+”的黑洞效应现代产业体系的另一个主体是现代服务业。有一种错误观点认为,服务业就是虚拟经济,服务业发展繁荣就是泡沫经济。实际上,服务产品和制造产品一样,都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它们之间的区别只是无形与有形,而非虚拟与实体。另外,是否出现泡沫经济,要看一个产业部门“杠杆率”运用水平,一般认为只有当杠杆率超过20倍才是泡沫经济。因此,不能因为强调制造业重要就忽视服务业发展,应该反对的是服务业过度金融化。现阶段,把资源投向具有实体经济性质的现代服务业,更能实现稳增长、调结构、惠民生。具体到江苏,按照钱纳里工业标准阶段的划分方法,江苏目前处于工业化后期阶段。这一阶段江苏的服务业成为经济总量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10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年服务业增加值达30396.5亿元,GDP占比46.1%,较上年增长9.3%。服务业对经济增长的拉动率(指GDP增长速度与服务业贡献率的乘积)明显提高,近几年江苏的这一指标都在4.0以上。①同时,这一阶段的服务业发展成为吸纳就业,承载从农业、制造业转移过来的劳动力的重要手段,而由于服务业就业的平均收入水平较其他行业高,也成为改善民生、提升居民收入的有效途径。由此可见,近年来江苏服务业进入了现代发展轨道。这主要得益于三个方面因素:一是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相对较小。服务业尤其是消费性服务业需求弹性小,市场需求相对稳定,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二是国内有效需求的支撑。我国经济增长过程中,医疗、教育、养老等服务业产能不足,知识技能密集的高级生产性服务业尤其缺乏,于是扩大内需政策发力,主要是扩大了市场主体对服务业的需求。三是发展环境和条件的优化。服务业跨国转移、信息网络技术在世界服务业中的应用,使服务业摆脱了本地化需求特征,可贸易性越来越强,从而为服务外包等国际分工的全面深化打下基础。当然,与上海、北京等地相比,江苏服务业发展水平仍有较大差距,但同时也说明存在巨大成长空间。

对于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逻辑,理论上有三个基本判定:一是当前江苏经济发展的主要问题是结构问题,尤其是服务业结构,急须解决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短板问题;二是当前经济的发展阶段变化和宏观经济形势要求着重解决服务业供给端而非需求端问题,如果人为刺激需求,江苏服务业领域将面临弱供给和强需求并存的“滞胀”风险;三是江苏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路径可以归结为依靠对内对外开放实现改革和创新发展。具体的思路和对策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第一,构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强市场+强政府”双有效机制。“强市场+强政府”实际上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正确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有益探索和创新,两者是融合统一的。一方面,强市场的建设需要强政府的正确决策、高效执行和到位服务;另一方面,强政府作用的发挥也需要强市场作为基础。进一步解释,强市场就是要强调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①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省统计局2014年统计公报相关数据整理。

104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定性作用,而且是公平公正、竞争有序的市场;而强政府绝不是政府对经济强势干预,绝不是强在代替市场进行资源配置上,而是强调政府的强服务角色。江苏在过去长期的经济发展中,政府直接干预比较多,经济的高速增长也正是得益于抓住政策优势,进行高效率的招商引资。但是,在当前经济“新常态”下,投资和出口对经济拉动能力减弱,“人口红利”也正在消失,苏南一些地区甚至出现就业人口负增长,环境承载力几近极限,水、土地和能源等资源的瓶颈约束增大,区域、城乡、社会阶层间的发展差距并没有实质性缩小。所以,江苏要从过去的强政府向“强市场+强政府”的方向进行转型,要转向环境管理比较强、社会管理比较强、文化发展比较强、民生幸福比较强,真正转变政府职能,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第二,完善服务业“对内放松管制+对外扩大开放”双开放市场。长期以来,江苏服务业尤其是生产性服务业存在较高的行政进入门槛即行政性垄断壁垒,导致资源不能按照市场需求信号顺利流入现代服务业。随着创新技术的发展、市场经济的完善、经济全球化的推进等,这种对生产性服务业领域进行管制的经济基础已经不复存在。因此,在战略选择上,要以对外开放倒逼对内开放,以对内开放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相互统一、相互促进,让江苏现代服务业发展迈上新台阶。具体可借鉴上海等地服务业的发展经验,推广实施上海自贸区试点的负面清单制度,取消对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的投资准入限制,打破现有的对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各种垄断和歧视,让市场在生产性服务业发展的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同时,采取以“自主创新”为特征的赶超者战略,鼓励生产性服务业企业深度参与全球价值链的高端分工,积极开展国际服务贸易,鼓励有实力的服务业企业实施逆向外包战略,以积聚全球先进生产要素为我所用,弥补高级生产性服务业的人才短缺,以摆脱微笑曲线的“低洼地带”,向高附加值的曲线两端攀升。

第三,创新现代服务业“横向集聚+纵向集聚”双集聚模式。目前,江苏服务业向产业带聚集,向中心城市聚集,向制造业产业集群集聚,产业形态不断创新,形成了多种类型的产业集聚区和服务业功能区。但是,相关实证研究表明,江苏省区位熵指数(反映要素空间分布)接近但尚未达到1,在区域布局、产业构成和建设档次等方面还有待进一步优化提升。江苏各地要10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立足当地资源禀赋优势、城市发展水平和现阶段经济发展特点,优化综合配套功能,完善服务环境,降低交易成本。既要在横向集聚上,集中力量培育一批符合比较优势原则、特色鲜明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也要在纵向集聚上,抓住产业链、价值链、创新链的核心环节,大力发展高端的现代服务业产业集群,打造一批产业规模大、研发能力强、骨干企业集中、产业链完善的产业集群和基地。

第二节要做好江苏产业结构调整的“减法”由于长期以来受到发展阶段、发展理念和体制机制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当前我国的产能过剩问题十分普遍,特别是钢铁、水泥、电解铝等高消耗高排放行业。江苏是中国经济的缩小版,制造业特别是传统制造业的产能过剩矛盾十分突出。产能过剩,势必加剧市场恶性竞争,造成行业亏损面扩大、企业职工失业、银行不良资产增加、资源环境瓶颈约束加剧等问题,无论从微观层面还是从宏观层面都将直接危及行业、产业以及经济大局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推进江苏经济结构的优化升级,除了要继续做好“加法”之外,同时还要做好“减法”,腾笼换鸟,凤凰涅槃,坚决淘汰落后产能,下大气力化解产能过剩。

一江苏产能过剩现状分析根据欧美国家判断产能过剩的经验,产能利用率的正常值在79%—83%之间,超过90%,则认为存在生产能力不足,而低于79%表示存在产能过剩。作为中国第一工业经济大省,江苏除电解铝行业外,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四个行业均不同程度存在产能过剩问题。以钢铁行业为例,虽然在生产规模、装备水平、生产技术、管理水平等方面均居国内前列,但产能总体偏大,利用率偏低,2013年生铁、粗钢产能利用率分别仅为77%和76.3%;同时区域布局不够合理,沿海地区钢铁产能占比仅为10%,而城市周边却布局了20%的产能;产品档次也有待提升,目前低档产品占20%左右,而高附加值、高性能的冷轧薄板、涂镀层板和硅钢等则须大量进口。而106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且产业集中度也不够高,全省炼钢产能超过1000万吨的仅有沙钢和中天钢铁2家。①为此,江苏积极推进化解产能过剩工作,取得了阶段性进展。2013年底,江苏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化解产能过剩矛盾的实施意见》,包括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等四个行业化解过剩产能的具体方案,部署和推进全省化解过剩产能工作。《实施意见》计划在五年内实现如下目标:一是将通过鼓励100万吨产能以下的9家企业率先压缩淘汰,整合部分企业搬迁到沿海地区提升发展,推动企业兼并联合、整合分散产能、搬迁城市钢企等措施,实现钢铁压缩700万吨产能(约占现有产能的6%)这一目标。二是水泥压缩1000万吨产能,占现有产能的4%,这将使现有产量水平下的产能利用率上升3个百分点。三是平板玻璃须压缩300万重量箱产能,约占全国淘汰落后2000万重量箱目标的15%。四是全省船舶产能压缩1000万载重吨,先进船舶制造能力保持在2500万载重吨。江苏2014年列入国家淘汰落后和过剩产能目标任务的项目共19个,其中,钢铁项目4个、水泥项目4个、平板玻璃项目1个、铅蓄电池项目9个、稀土(氧化物)项目1个。19个项目均已全部完成,合计化解钢铁产能377万吨、水泥产能122万吨、平板玻璃产能220万重量箱,均已100%完成国家下达的任务。此外,江苏省自行确定的12个船舶行业化解过剩产能项目也均已顺利完成。

为了对江苏目前阶段产能过剩问题有一个定量的全面了解,笔者利用生产函数法对江苏28个制造业细分行业产能利用率进行了测度。②最终的①

资料来源:证券时报:///

//

httpkuaixun.stcn.com2014011011078051.shtml②KleinandPreston1967()指出可以利用生产函数法来度量潜在产出和产能利用率,因此,利用这一思想,选取广泛使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作为边界生产函数,其具体形式为Yf(K,L,A)e-u=

αβ-u=

AKLe,Y、K和L分别代表产出、资本和劳动力投入,α和β分别代表资本和劳动的产出弹,>0,>0,+=1。

,:=++-。

性αβ

且假定αβ

对上式两边取对数得到InYαInKInLInAu于是可:

*=++

,,

β^

得到边界生产函数的形式为InYαInKβInLInA经过变换可估计出边界生产函数为:Y^

,CU(CapacityUtilization):

=^1-=

eδKαLβ进而产能利用率可表示为CUY/Y,CU即为本书要求的产能过剩率。另外,资本要素投入指标选取江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年末固定资产余额净值,产出变量指标选取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年度主营业务收入,数据均来源于历年《江苏统计年鉴》。

10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产能利用率测算结果见表34和表35,①从中可以看出,首先,江苏存在产能过剩的制造业行业主要集中在重工业行业,少数重工业行业历年以来均存在产能的严重过剩。相比较而言,轻工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总体不突出,某些轻工业行业甚至存在产能不足。其次,从重工业各行业来看,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五个行业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总体产能过剩率达到了35%—40%,其中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两个行业的产能过剩相对更为严重,部分年份的产能过剩率甚至达到或超过了45%。专用设备制造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虽然总体看并不存在产能过剩,但近年来的产能利用率呈下降的趋势,说明未来存在过剩的风险。其余重工业行业的产能利用情况良好,产能利用率处于合理的范围内。再次,轻工业行业当中,化学纤维制造业的产能利用严重不足,总体产能利用率只有50%左右。造纸及纸制品业产能过剩率也达到了35%左右。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也存在着轻度的产能过剩。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江苏纺织业开始出现了产能过剩现象,虽然目前过剩程度较为轻微,但仍值得我们留意和防范。与产能过剩相对应,江苏轻工业行业中更多存在着产能不足的现象。产能不足的轻工业行业包括:农副食品加工业,烟草制品业,纺织服装、服饰业,木材加工及木、竹、藤、棕、草制品业,家具制造业,以及文教、工美、体育和娱乐用品制造业等,占据了江苏轻工业行业的半壁江山。最后,从总体看,江苏制造业产能过剩问题具有加重的趋势,主要表现为不仅以往的一些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的过剩现象未得到遏制,而且以往不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如纺织业和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也出现了产能过剩的不良态势。这说明,传统的治理产能过剩的措施存在局限性,江苏化解和治理产能过剩问题的形势依然严峻。

①自2012年始,《江苏统计年鉴》对橡胶制品和塑料制品业数据进行了合并统计,无法对其进行适当的分解,故没有再计算2012年后的橡胶制品业和塑料制品业的产能利用率。

108!!

"#$$$%&#!"#$%&'()*+,-.'#$$$%&&&%&&#%&&%%&&!

%&&"%&&(%&&)%&&*%&&+%&&$%&#&%&##%&#%%&#!

!"#$!"#$%!"&$'!!($%!!"$(!!&$)!("$'!!*$(!'"$)!#'$#!("$%!"($#**$(!")$+!!)$)!"&$'%$*)$+*&$'!"!$'*+$%**$&*%$!!")$+!"#$*!"!$)*)$!*($%&*$%*%$'*&$+!"'$'&'()*+,&+$)&&$'*!$(*#$'&)$(&($!&%$**)$&*%$)&!$)+%$*&!$(*#$#&)$(&!$!

-.

!)"$#!)#$)!+'$(!%#$(!&'$%("!$#('"$#!)"$(!'*$%!#&$%!+'$+!%*$)!+($#!("$)!!*$*/01&%$#&#$)&*$!*($)!"!$!*!$%&)$)&&$*&*$)+($)+%$!&)$)&"$&+!$(+"$+/02324!("$'!(#$)!!+$*!!($'!()$'!('$*!!+$&!"($%!!'$+!"#$(*&$(!!)$'!"($%*"$#*!$&5675879:+$)!!'$#!"&$'!"*$'*'$%!(!$)*($&&+$!!"!$(!"*$%&%$'*!$(&+$"&*$)*($"*"$(+;?9<@AB.+$+*$(&($)&#$)&)$*&*$)*%$*!!"$)!!%$+!()$&!"+$'!"*$%!!%$*!("$#!'!$+!'"$!

CD!"($#!"%$'!"'$%!"#$%!"*$!!"!$#!!"$(!!($+!!#$%!!&$#!"'$#*&$(!")$&!"#$+!!*$*EF9F+$%&$)%+$#%*$#%'$))*$*%!$(%"$)%#$(%'$)%!$*)*$&)&$#)*$)%!$%%"$'GH1)IJKLM+&'$'&($)&($!&!$*&!$&&"$*+*$%+&$'+%$&+#$'++$)+%$#+)$%++$(+%$'NO?PQR)STU$!(&$'!(+$*!'"$)!('$%!(!$%!'!$'!(&$(!(#$+!(!$*!!*$#!()$(!!"$(!!)$*!!'$&!!*$(VWXY#&$()!$"#*$+)#$+)($')%$'#&$*#&$))($#)!$&#*$&#&$'#&$*)'$#))$!

!"#$%&'()*+,-./0123/43567109

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10!!

"#$$$%&#!"#$%&'()*+,-.'#$$$%&&&%&&#%&&%%&&!

%&&(%&&"%&&)%&&*%&&+%&&$%&#&%&##%&#%%&#!

!"#$%&'()*!"#"!$#%!%#"!&#"%'#"("#$!"#!

!(#$%&#)!'#&!(#)!$#!

!&#%!)#'!*#&+,-*'+,./)&#+)'#(!*#)!$#&!+#)(*#)%(#"!'#(!"#!

!)#*!*#"!&#(!"#)!*#'!&#%01()#+(!#"(&#)(*#!

("#)(!#(($#%%'#(("#*%!#"%(#"()#%'+#+')#"'!#+23./($#)(&#)("#+(*#((!#$'+#+'*#"%'#$%$#%!'#"%$#!

%"#(%!#&4*./()#&(!#+($#((&#)(%#*()#"($#!

(!#"(&#%%'#$(+#+(*#&%!#%56789./!%#(!'#$!!#+!(#$%$#%%(#)%!#'%$#%%'#)%&#$%+#+!'#$!)#"!%#'!%#+:;67#)&#&))#%)!#$)%#'!%#)!$#%%(#"!'#!

)(#$)%#+)'#*)!#%))#+)%#()!#$?;67#)!#$)(#+)'#(!*#&%$#!

!'#%%!#%%"#(!"#&!)#+!"#$))#")$#')'#")(#!

67./*+&#!*+)#!*+"#+*+%#'**+#"*+!#&**&#&'%#$')#('*#!

'&#%('#%'(#***)#!*+(#%@ABC((#$('#+'&#$'*#%(%#"*+&#!

')#"('#)((#+($#!

%'#*%!#"%(#)(+#'(*#&DABC('#&'"#)')#!('#+(!#"'(#&()#(($#%('#*(!#+%!#(%(#"%%#'%'#&%(#"E@FGBC(%#)()#+(%#"'+#"'*#+()#"("#%*+$#''%#"("#'(*#)%!#"%!#!

%%#$%)#!

HIJK'LM')#!

'&#%('#$*+"#!*+!#('(#"')#&(%#'*+*#*')#+'&#%(!#"($#((%#*(&#)@NBCOPJ'QRHS*+)#%**+#"*+'#+'!#%')#!*+)#%*+$#%'&#%**+#+'+#*('#)()#'(!#'("#"()#(BCTLTU('#$()#+'$#%')#('&#+(%#)()#&()#(((#*(&#)%'#)("#$()#'(+#$(&#%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二江苏产能过剩成因分析产能过剩可以分为周期性过剩和非周期性过剩,其中周期性过剩主要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而非周期性过剩主要受到结构性和体制性因素的影响。当供给结构不能满足需求结构的变化,部分落后产能由于不能满足现实需求而出现产能富余,即属于结构性产能过剩,而由体制机制和政策等非市场因素所导致的产能过剩则属于体制性过剩。因此,对江苏产能过剩进行成因分析,首先需要明晰江苏省制造业产能过剩属于哪种类型。

从轻工制造业看,存在产能过剩的行业包括化学纤维制造业、造纸及纸制品业、印刷业和记录媒介复制业,其中前二者的产能过剩较为严重(见表34)。一方面,改革开放以来,为了满足人们基本的日常生活需要,在国家政策的鼓励下,轻工业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其市场化程度也不断提高。进入21世纪以后,轻工业的发展逐渐趋于平稳,而随着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人们的需求结构逐渐发生改变,由低端、低附加值产品转向具有高附加值的产品,这就对轻工业的生产结构和产业结构提出更高的要求。另一方面,轻工业当中大多数行业仍处于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高端需求和低端供给必然导致低端产品产能过剩和高端产品供给不足。化纤、印染、造纸、纺织等行业基本都是属于处于产业链低端的行业,且总体上,随着经济的发展,这些行业的产能利用率在保持总体平稳的基础上趋于下降。这些都表明,江苏轻工业行业的产能过剩应归类于结构性产能过剩这一类型,因而产能过剩的成因则主要在于行业供给无法有效满足市场需求所导致的低端产能的富余。但需要指出,这并不意味着供需不匹配是造成轻工业产能过剩的唯一因素。

从重工制造业看,石油加工、炼焦及核燃料加工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存在严重的产能过剩(见表35)。作为国民经济的命脉,重工业行业一直都是政府投资的热点行业,重工业行业的投资总额平均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总投资的70%以上。一方面,重工业作为资本密集型行业,进入门槛较高,而且重工业行业的市场化程度相对较低,由此造成在过去主11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要由GDP竞赛主导的区域竞争格局中,有投资冲动和投资能力的地方政府与国有资本成为推动重工业行业投资增加的主要力量,最终导致了重工业行业过度投资、重复建设的行为;另一方面,由于重工业行业巨额的资本投入,以及部分行业资产的强专用性,当市场需求状况出现恶化时,重工业行业巨大的沉没成本导致其无法及时退出该行业,而很多时候地方政府出于自身利益考虑,也不愿看到本地企业破产倒闭,于是选择不断地给那些本应破产或重组的过剩产能行业“输血”,这就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恶性竞争和产能过剩。因此可以说,江苏重工业行业领域内的产能过剩为体制性产能过剩,而其产能过剩的成因主要是过度投资。

综上,江苏产能过剩的成因实际上来源于市场和政府两个方面。具体地说,第一,江苏一直主要以低端的方式(如大规模加工贸易等)嵌入全球价值链,工业结构形成了“两头在外”的主要格局,其产品以外需市场为主。这会从供需两端导致产能过剩:一是低端供给过剩而高端供给不足,二是外需下降而内需不足。第二,GDP导向的政绩考核指标,造成地方政府盲目追求GDP,重复建设、铺大摊子现象普遍,由此导致产能超越需求形成过剩。第三,金融配置不当、过度信贷投放也是造成产能过剩的一大推力,在这个过程中,政府扮演的“担保”角色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第四,企业退出机制不完善,一方面,有些企业不能正常破产倒闭,不能正常被收购兼并,另一方面,政府主导兼并重组“一刀切”,落后产能形成累积效应,最终导致产能过剩。

三“无形之手+有形之手”组合化解产能过剩市场经济条件下,一定的产能过剩是市场竞争的必然结果,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由全球价值链分工导致的。比如,江苏的钢铁行业低档产品严重积压,但高性能的冷轧薄板、涂层板和硅钢等仍须大量进口;技术含量较低的散货船、油船过剩,但高技术船舶产能过剩并不明显,豪华邮轮等在中国仍是空白;1兆瓦以下的小风机产能过剩,而适应发展海上风电、3兆瓦以上的大风机供不应求。然而,与发达国家的产能过剩不同,中国的产能过剩还有政府干预的原因。前文中对产能过剩的成因分析表明,江苏的产能过剩更112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大程度上是由政府过度干预导致的体制性过剩。这种由体制性因素导致的产能过剩源自地方政府的GDP追求和投资冲动,造成不公平的竞争环境,导致“优不胜、劣不汰”。企业经营困难、财政收入下降、金融风险累积等诸多问题的根源都在于此。更重要的是,当前全球经济放缓对经济增长的外在压力持续递增,同时国内生产要素成本急剧上升导致比较优势正在逐渐丧失,因此,要化解产能过剩,就必须拿出壮士断腕的勇气,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借力市场倒逼,切实转变政府职能,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

1.转型发展方式,真正转向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长期以来,江苏以低端要素嵌入全球价值链,并得益于这种廉价生产要素的充分利用,获得了快速发展,这就是基于出口导向的第一波全球化发展。但是,在目前的经济新常态下,第一波全球化的红利已经透支,国内市场的缺口已经无法再用出口来弥补,这就亟须启动第二波经济全球化的新战略,也就是要发展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①②在第二波全球化中,要从以出口为导向过渡到开放和挖掘国内市场,充分吸引和利用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国外的创新要素,国内技术的缺口通过内需吸引国外的要素流动来解决,以加速实现发展方式转型。

首先,立足长远,坚决淘汰一批落后产能。落后产能物耗能耗高、环境污染重、安全无保障,不仅加重了产能过剩,也是制约江苏制造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以及竞争力进一步提升的重要因素。淘汰落后产能,关键是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辅之以政府的适当调控管理。具体来说,就是通过市场竞争机制把存在落后产能的企业淘汰出市场舞台,留下先进的企业,最终实现市场产品供求的基本平衡。坚决杜绝地方政府以各种行政手段干预企业正常的生产经营和决策,例如禁止其申请破产,强令亏损企业继续经营,为保本地区的GDP通过财政补贴或政府担保等手段为落后产能企业“输血”等行为。政府应重点建立与完善针对产能过剩行业的退出保障机制和①参见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南京大学学报》,2012年第2期。

②参见刘志彪《战略理念与实现机制:中国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

11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强制退出机制,既能够推动对中小企业的兼并重组,在加快过剩产能退出的同时实现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实现规模经济;又能够推动作为市场微观主体的企业实现“腾笼换鸟”,腾出土地空间和环境容量,促使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实现产品升级换代和工艺装备更新提档,推动产能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强企业发展后劲和市场活力与竞争力。

其次,开发国内需求市场,消化一批过剩产能。江苏的收入分配结构一直存在较大的缺陷,中产阶级队伍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远不够强大,这些年公共产品供给中还存在不适当的市场化取向改革,都是导致消费需求不振的重要因素。内需不振,叠加外需疲软,加重了江苏本轮的产能过剩。因此,要消化省内巨大的过剩产能,就必须振兴内需市场,其关键是要解决好国内民众消费的基础性问题,即以民生幸福为目标改善收入分配结构,壮大中等收入群体队伍,政府承担公共产品支出并努力使民众享受均等化的社会福利。在基于内需的全球化经济下,扩大内需可以有两种方式:一种是用开放的方式进行,如可以大量地进口国外要素在国内加工生产,并在本国和全球其他市场销售。这样,国内市场就成为全球“纵向专业化分工”环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另一种是用封闭的方式进行,如在大国经济内需市场规模的支持下,在国内各地区完成整个产业链的价值增值过程,尤其是中西部地区发展相对滞后,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倘若这些地区的市场需求能够被加以开发和利用,那么它将以其巨大的消化能力成为化解产能过剩潜在的有效途径。无论用哪一种方式,必须首先解决收入倍增、分配不均衡以及消费的软硬件基础条件等问题。只有这样,人们对于工业品的购买力才能提升,国内市场规模才能扩大,大量的过剩产能才能被消化。

再次,推进产能过剩行业调整,争取整合一批产能。一是通过企业兼并重组,提高行业集中度。江苏的产能过剩行业,尤其是非金属矿物制品业、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等重工业行业,由于其生产过程需要投入较大的资金成本,往往存在规模经济,因而必要的行业集中度有利于扩大经营规模和降低生产成本,从而增强行业竞争力。为此,应制定有利于行业兼并重组的财税、金融、土地政策,以财政补贴等方式加大对兼并重组企业的支持力度,尤其加大对技术改造环节的支持力度。

114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同时,兼顾资源、市场、物流等要素,鼓励产能过剩行业企业加快兼并重组步伐,引导和推进企业兼并重组、做大做强,从而优化行业内企业的产业组织结构,提高其资源配置效率和竞争力。鼓励行业内的优势企业通过市场化的手段,以合作、合资、股权置换等多种方式,完成行业的兼并重组,并有效整合内部资源,提高资源的配置和使用效率,完善产业链建设,避免产业链的重复建设,从而有效地整合和压缩过剩产能。二是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在战略选择上,江苏地域南北跨度大,海岸线较长,应根据资源禀赋、地理区位的比较优势发展相关产业,实现产业和产业链的错位发展。在策略选择上,江苏化解产能严重过剩矛盾,一方面要严格控制增量,着力优化存量,全面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另一方面要以目前江苏存在过剩产能的行业为重点,在积极推进各项去产能化工作的同时,做好产能过剩行业的空间布局规划。

最后,充分利用国内国外两种资源,转移一批过剩产能。一是鼓励江苏产能过剩行业适时适当地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中西部地区劳动力资源丰富,生产要素价格较低,环境承载能力也较强。因此,在符合中西部地区环保、产业政策的前提下,应适时适当地鼓励、支持与引导过剩产能行业和企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产能,这既转移了江苏过剩产能,缓解了产能过剩顽疾,又相应地带动了中西部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二是坚定地推行江苏产能过剩行业“走出去”战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支持产能过剩行业中的相对优势企业,在全球范围内开展资源和价值链整合,与周边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开展互利合作,通过对外贸易、对外投资以及在海外建立生产基地等方式转移一批产能。一方面,相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江苏大部分产能过剩行业仍属于先进行业,因此,可以选择在那些自然资源丰富、能源产量高的国家或地区投资建厂,直接转移一批过剩产能;另一方面,江苏更要积极利用国外高级生产要素,尤其是国外的创新要素来实现国内技术突破,沿着从全球价值链(GVC)到国内价值链(NVC)再到全球创新链(GIC)的路径转换发展方式,力争向发达国家也转移一批产能。

2.加快深层次体制机制改革,创造市场发挥决定性作用的良好环境由于改革滞后而累积的体制机制性障碍,实际上主导了江苏本轮产能11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过剩。因此,化解产能过剩还需要加快深层次的体制机制改革,为市场发挥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创造良好环境。

第一,从国家层面推动现有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官员晋升机制改革。现有的财政分权制度和官员晋升机制使得地方政府热衷于投资活动,为了增加财政收入和建设所谓政绩工程,利用各种优惠政策千方百计招商引资。这使得原本应由市场主导的投资行为变成了以政府为主导,严重破坏和扭曲了市场经济投资秩序,造成资源错配和过度投资。为此,一方面,必要的分权制度改革,将会促进地方政府的财权和事权相匹配。如果中央对江苏的转移支付和税收分成能够适当增加,那么财政税收收入也将相应提高,从而缓解江苏的财政缺口和压力,这样就能从根本上减少和消除政府为了增加财政收入而不得不干预经济活动的动机和压力。另一方面,改革官员晋升考核机制,主要是改变以往的以GDP为导向的政绩考核方式。中国各省市的经济发展现实表明,GDP导向的弊端已日益凸显:一是只看GDP而不顾社会和自然的承载能力,环境污染严重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二是盲目增加GDP的过度投资行为,造成了大量资源的浪费和低效率使用;三是往往造成地方政府忽视民生问题,导致经济发展的成果不能惠及于民,偏离了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

第二,健全和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去除政府干预资源配置的途径。土地、资本和劳动力是生产活动所需要的三种基本生产要素,而对于现阶段的江苏来说,土地和资本这两种稀缺资源要素市场发展得极不完善,导致政府不得不干预微观经济主体的生产投资活动。长期以来,由于土地市场产权不明确、资本市场发育不健全,政府通过为企业提供低价甚至零地价的土地、金融信贷支持等优惠政策,从而吸引企业进行投资。这样,土地和资本就成为政府干预企业投资行为的政策工具,很大程度上取代了市场在要素资源配置中所应该起到的决定性作用,造成重复投资、债台高筑,风险进一步加大。因此,为了从根本上阻止地方政府干预市场主体的经济活动,首先应明确土地产权,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土地价格形成机制,以市场化手段调节土地供求及其价格。其次要完善金融信贷市场,以市场的手段决定信贷资源配置,使信贷资源流向高效率的部门和企业,提高资金的使用效116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率。同时,还要加快金融体制改革,使利率能真正反映资金的供求关系,硬化银行预算约束、理顺政府与银行的关系,弱化国有商业银行作为国有企业预算软约束支持主体的角色,通过市场手段提高企业投资中自有资金的比例,减少企业投资行为中的风险外部化问题。

第三,深化金融产品市场定价权改革,振兴实体经济发展。实体经济的发展和繁荣是一国经济健康、稳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实体经济是社会财富的唯一来源和真正创造者。然而,随着近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以房地产投机为代表的虚拟经济投机行为,造成大量资本逃离实体经济。这在无形中推高了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严重阻碍了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破坏了实体经济部门发展的良好氛围和市场环境;同时,也导致实体经济部门在获取金融资源方面更加依附于地方政府,从而企业的投资行为在很大程度上直接受到来自地方政府部门的影响,市场机制的作用也就无从谈起。因此,当前必须大幅扩大实体经济部门权利,深化金融产品市场定价权改革,改变以往金融产品市场“卖方定价”机制,真正发挥金融市场降低市场风险和促进资金融通的功能,切实提高金融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具体地说,就是利用国家重视构建多层次资本市场的契机,以公司债发行为突破口,允许更多符合条件的公司发行债券,提高江苏实体经济部门化解金融风险、降低融资成本的能力。这不仅有助于扩大江苏公司债券市场规模,完善公司债券市场发展机制,也使得实体部门能够更好地掌握金融产品的市场定价权,从而扩大和增强实体部门获取金融资源的权利和能力。只有摆脱实体经济部门在获取金融资源时对政府部门的依赖,实现其生产经营和投资活动真正由市场来调控,才能真正体现市场机制配置资源的决定性作用。

第四,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防止出现新增过剩产能。过去治理产能过剩往往更多地采用规模标准,类似钢铁高炉立方米限制、煤矿产能(3万吨)限制。然而,这种限制标准不具有强约束性和可持续性,企业很容易就能规避掉。而且,项目的规模标准并没有谁去逐个检查,对于违规或没有执行也没有任何处罚,风头过后,需求上来了,也就无人问津了。相比之下,如果在技术标准、污染处理标准和环境指标等方面设立要求,增强事中乃至事后的监督、检查,约束力则会更大。提高产能过剩行业准入标准,实际上就是要11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提高环境保护、技术质量要求和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的准入门槛。总之,建立更加科学的标准体系,不仅能够有效防止传统产业尤其是重化工业中新增产能过剩,而且能够引导新兴产业投资方向,避免资金扎堆、重复建设。

第五,完善化解产能过剩的监督机制,扩大社会参与。过去一些年,企业依靠地方政府“政策租”的机会违规上马高能耗、高污染项目不在少数,这在很大程度上造成了过剩产能的高累积。追根溯源,主要是由于监督检查机制不完善。因此,大力完善监督检查机制对于化解产能过剩显得尤为重要。一要强化政府自身系统内部上下级、部门间的监督检查,实行问责制,对化解产能过剩工作不力的相关部门要严格依法追究其责任,切实保证化解产能过剩的各项工作落实到位。二要建立信息发布制度,及时通过政府网站、报刊、电视等多种方式公开全省化解产能过剩工作的进展实情,充分发挥新闻媒体和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作用。

3.发挥行业协会的积极作用,化解江苏产能过剩行业协会是除了市场和政府之外,化解产能过剩的另外一支重要力量。行业协会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强企业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维护企业共同的经济权益;同时,也具有规范企业自律行为、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的义务。对于已经存在的过剩产能,行业协会应该从全局出发制定相应行规,督促行业内各成员主体约束自身行为,保证市场运行稳定;对于新上产能,在政府核批和备案之前,应先由行业协会作出评价,行业协会通过了,政府再进行审核、审批,或者备案。行业协会对于化解产能过剩的重要作用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双向服务功能。行业协会作为特殊的社会经济组织,其定位为政企间的桥梁纽带,它既可以通过积极调研广大企业,使企业统一对产能过剩危害的认识,贯彻国家和省政府对行业发展的规划和政策;同时,也可以主动与政府部门沟通,传达企业的意见,寻求政策支持,协调政府和企业行动,上下合力化解产能过剩。二是市场协调功能。产能过剩既是由于市场价格扭曲造成的,又反过来加强了市场价格扭曲,从而造成不公平的市场环境。产品价格走低,企业盈利水平下降,极易发生“劣币驱逐良币”的现象。此时,协会尤其要加强行业自律,维护市场公平竞争,支持市场协同,加快淘汰落后产能,使优势企业得到不断的发展壮大,促进行业集中度的提高和区118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域统一市场的建立,最终化解产能过剩。

第三节创新与提升生产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随着全球产业分工的不断深化,产业间各种关联更加多样化,逐渐形成了基于产业链的产业网络。图34展示了这种复杂的网络状结构,它描述的是种类繁多的农业和工业产品间的关系,可以形象地称之为“产业森林”。

首先,在这个网状结构中,每一个节点都像森林里的一棵树,代表了每一个产业,如纺织、化工、电子产品等,节点之间互相连接,刻画生产过程中两种产品间的联系。其次,节点大小表明了产业(贸易量)的大小,节点间连线的距离表示产业距离,连线的颜色对应两种产品的相似度。①最后,森林的中心地域树木密集,果实累累,代表了高附加值的高级工业品;而边缘地域树木稀疏,果实稀少,代表了农产品、原材料以及低端的加工制造品等。从世界历史的发展历程来看,很显然发达国家较多地占据了产业森林的中间地域,而发展中国家则处在外围的边缘地域。图35显示了目前欧美日等发达工业化经济体、亚太地区、拉美地区、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各自探索的森林区域。如果将每个国家(或地区)形象地比作一只猴子,那么猴子的目标就是向产业森林的中心地域跳跃,以享受丰硕甘美的果实。而每一只猴子从外围向中心跳跃的过程都可以看作每个国家产业结构的升级过程。但是,图35揭示出发展中国家的产业结构升级形势并不容乐观:发达国家显示竞争优势大于1的产业在森林中心的分布密度极大,亚太地区则较多地密集分布于中心和外围之间的过渡地带,而拉美地区和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则分散在森林外围地域。这说明发达国家在国际产业体系中占据明显的优势地位,而大量的发展中国家则处于劣势地位。森林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要进入森林的中心,实现产业结构升级,需要考虑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发展中国家必须具备相应的跳跃能力,否则不仅无法进入森林中心,反而可能掉到树下摔死;第二,要选择合适的进入路径,防止偏离方向,更加边缘化;第三,森林中心①相似度的概念用来刻画生产它们时所需生产要素的相似性(如劳动、技术、资本等)。

11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原有国家的阻击是必须要想办法突破的问题,因为森林中心原有的猴子之间本来达到了一种平衡,外部猴子不断进入会打破原有平衡,导致原有猴子获得的果实减少,这是原有猴子极不情愿见到的情形。

图34“产业森林”图片来源:Hidalgo,C.A.,Klinger,B.,Barabási,A.L.,etal.,Theproductspacecon-ditionsthedevelopmentofnations[J],Science,2007,317(5837):482487.

“产业森林”这一概念描述了发展中国家探索向全球产业链的中高端迈进的过程,对于江苏来说,颇具启示意义。江苏是中国经济的缩小版,又作为全国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率先探路者,正处在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要成功实现向森林中心的成功跃进,总结起来,一要靠创新,做好“乘法”,只有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和商业模式创新,才能从根本上提高自身的“跳120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图35世界主要地区产业结构升级分布图片来源:同上图。

注:黑色小方块表示显示竞争优势(RCA)大于1的产业。

跃能力”,从而实现向森林中心的快速跃进;二要靠做“除法”,通过提升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选择最优路径,实现转型升级。另外,在向森林中心攀越的过程中,要尽量避免与原有猴子正面冲突,否则即使进入了森林中心,也将由于原有猴子的攻击而遍体鳞伤,终得不偿失。

总之,江苏推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不可能一蹴而就,不仅要做好“加法”和“减法”,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化解产能过剩;还要做好“乘法”和“除法”,依靠创新和提升生产率,提质增效、转型升级。

一以创新支撑和引领经济结构优化升级,释放“乘数”效应创新是推动一国或地区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而且这种推动作用不是12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简单的倍数增长和数量叠加,而是具有“乘数效应”的、呈几何级数的爆发式增长和质变扩张。面对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与产业变革的重大机遇和挑战,面对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趋势变化和特点,面对实现“两个率先”的光荣任务,江苏必须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创新支撑与引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产业结构升级。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不仅包括科技创新,而且涵盖管理创新、市场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等内容。以科技创新作为核心基础,以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作为重要抓手,以商业模式创新作为支撑载体,形成科技、管理、市场及商业模式有机结合的创新体系,为江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装上新引擎。

1.科技创新科技创新涉及原创性的科学知识创新以及应用性的技术工艺创新,通过采用新的生产方式和经营模式,不断开发新产品、新服务,不断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原创性知识创新的核心是科学研究。通过科学研究,新的思想观念、概念范畴和理论学说体系得以不断涌现,为人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而应用性技术创新的核心内容是新技术、新工艺的发明和创造。通过技术创新,科学知识的社会价值得以实现,其直接结果是推动技术进步与应用创新的双螺旋互动,大幅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甚至导致生产力革命,促进社会经济的爆发式增长。科技创新具有整体性、累积性和不确定性等特征。整体性是指科技创新的主体和客体是复杂多样、交互作用的,是一个有机结合的综合性系统。从科技创新的主体看,它涉及政府、企业、科研院所、高等院校、国际组织、中介服务机构、社会公众等多个主体;从科技创新的客体看,它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理论知识、技术应用等,某一项技术突破往往都需要存在强互补性的多门类知识。因此,整体性体现了创新协同,是当今科技创新的新范式。累积性指的是科技的发展是一个不断累积的过程。技术的累积性有强弱之分,累积性强的技术在发展中需要长时间的学习和消化,如一些大型的、复杂的机械装备制造技术,而累积性弱的技术相对容易实现跨越,出现新技术替代旧技术的情形。实际上,技术的累积性表明了技术创新的动态过程。任何技术的发展都要受到自身规律的限制,即经历萌芽期、成长期、成熟期和衰落期,当技术达到122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自身发展的极限时,技术范式就开始出现转换。不确定性是指一项技术从科学原理到完全应用于生产,再到市场价值成功实现,都存在不可预估的风险,在技术开发的越早阶段,风险越大。在技术创新实践中,应综合评估创新活动各个环节的风险,确保每个环节的不确定性被有效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这样才能保证技术创新的最终成功。

“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过程正是创新植入增长的过程。……产业结构状态对于经济增长的决定作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技术创新与产业结构变化的互动机制实现的。这一互动机制可以描述为:产业结构的某些特征诱发技术创新———技术创新促使产业结构的优化———产业结构的优化产生集成效应,进一步提高创新效益并诱发新一轮创新。创新植入增长正是在这一互动过程中实现的。”①自世界第一次工业革命以来,科技创新毫无疑问是驱动现代化的发动机,是一个国家或地区进步和发展的最重要因素之一。重大原始性科技创新及其引发的技术革命和进步成为产业革命的源头,科技创新能力强盛的国家在世界经济的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当今世界创新型国家的共同特征是,科技创新成为促进国家发展的主导战略,创新综合指数明显高于其他国家,科技进步贡献率大约都在70%以上,对外技术的依存度都在30%以下(我国的对外技术依存度达50%以上,江苏的对外技术依存度大约在60%)。这充分表明,谁能站在科技创新的高点,谁就能占据发展的主动。两次世界大战前的英国是如此,两次世界大战后的美国亦是如此。当前,欧美发达国家正在悄然酝酿以新能源、新材料、3D打印技术、智能制造等为标志的新一轮科技革命。江苏是制造大省,作为长三角经济带的两翼之一,必须加强科技创新,把握新一轮科技革命机遇,创建“智造”强省。

从各国的经验看,科技创新能力的形成有赖于如下因素:一是良好的知识环境,全民形成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态度和热爱创新的社会氛围;二是较强的基础条件,特别是以完善的科教体系(包括中小学基础教育、大学高等教育以及科研院所等)、企业为支撑的产学研创新平台;三是有效的制度支持,包括合理的项目评估和资金支持体系、完备的知识产权制度、有①傅家骥:《技术创新学》,第409页,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

12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利于自主创新的政府采购制度、有利于科技创业的社会融资系统和明智有效的产业政策等。上述条件,江苏并不欠缺。首先,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地区,经济发达,从国内中西部地区以及国外吸引了大量科技人才,人才队伍进一步壮大。“十二五”以来,全省新入选国家千人计划人才261名,总数达到385名,其中创业类173名,占全国的29.7%,连续七批保持全国第一。至2012年,全省支持创新创业人才达1793名;引进创新团队87个共计459人,其中3个团队由诺贝尔奖得主领衔,有28个创新团队的项目获省科技计划项目的重点支持;累计培育了564名科技企业家、13500名中青年高层次人才。其次,江苏通过推进产学研重大创新载体建设,推动产业前瞻性联合研发,建成了一批科教结合产业创新基地、新型研发机构、高效技术转移中心及“校企联盟”。2006—2012年,全省产学研技术合同成交总数近13万项,增长近两倍;2012年成交金额1666.6亿元,比七年前增长近七倍,产学研技术合作成交项目数及成交金额均实现大幅度增长。第三,江苏科技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效。从科技投融资体系看,全省启动建设了首批15个省级科技金融合作创新示范区,累计设立科技支行29家、科技小贷公司48家,年均新增科技贷款余额70多亿元,创投机构数超450家,管理资金规模1200亿元,均居全国第一位,形成了极具江苏特色的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科技投融资体系。从科技政策看,2012年,江苏科技税收政策惠及企业数和企业科技税收减免总额延续了良好的增长态势,全省共有18698家企业受惠于科技税收优惠政策,全省科技税收优惠总额达202.28亿元,占全国总额的1/6,较上一年度增长41.79%,稳居第一。①因此,江苏要在继续发挥自身优势的基础上,汲取过去工作的成功经验,加快推进科技创新。

2.管理创新由于技术创新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客观上要求与之配套的管理创新作为保障。管理创新,是指组织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包括管理的思想理论、方法手段等方面的创新。这①资料来源:李隼、朱志凌:《实施以来江苏科技发展的成效与影响研究》,《江苏科技信息》,2015年第3期。

124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实际上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从抽象层面看,管理创新体系是一种管理思想,包括科学管理系统、质量管理标准、学习型组织等;另一个是从具体操作层面看,管理创新涉及管理实践、管理流程、管理技术和组织结构,包括新的实践、流程、结构或者技术的产生与实施等。在管理创新的过程中,管理思想和管理实践之间相互作用,不但降低了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风险,而且营造了有利于技术创新的环境和机制,从而成为技术创新的支撑和保障。

企业内部演化观点(Intra-firmEvolutionaryPerspective)认为,从外部环境中感知到的变化会促进企业的管理实践发生变革,其中的一些变革在经历内部选择过程后将得以保留和传播,进而生成管理创新。①管理创新的生成机制包括四个阶段:一是触发创新的动机阶段,强调究竟何种外部环境因素导致企业个体去考虑试验和发展他们自身的管理创新;二是创新实践的发明阶段,在这一阶段,新的有待验证的管理思想理念开始凸显,其中的一些随后被组织选中并开始进行实践探索;三是企业开始实施创新实践阶段,它包含了从最初的尝试与探索到新的管理实践逐步成熟这段时间内的所有活动,是一个在现实环境中建立管理创新的试验和探索过程;四是对创新实践进行理论化与传播阶段,此时,创新实践得到理论化,并在组织内部得以保留并被制度化,基于这一社会化过程,管理创新的有效性与合理性得到证实和确立。在管理创新的整个生成过程中,实际上有两类主体共同参与了这一过程,即内部变革促进者和外部变革促进者。②其中,内部变革促进者由创新型组织中的员工组成,他们主动地对存在质疑的管理创新产生兴趣、开展实验并在实践中证明它的有效性;外部变革促进者通常是一些独立的咨询顾问、学者或者相关领域的专家,他们主动对新的管理实践产生兴趣、证明其效能、推动其发展,并促进管理创新最终被采用和保留。由此可见,内部变革促进者主要在具体操作层面进行管理创新,而外部变革促进者①参见Zbaracki,M.J.,Therhetoricandrealityoftotalqualitymanagement,pp.602638,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8。

②参见Howel,J.M.,Higgins,C.A.,Champ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pp.317341,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

12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在抽象理论层面进行管理创新。尽管两者的创新形式、创新方式存在差异,但是在管理创新的生成过程中双方都扮演着重要角色,缺少了其中任何一方,管理创新都不可能最终生成。

3.市场创新市场创新,主要是指企业从微观的角度促进市场构成变动和市场机制创造,以及伴随新产品开发对新市场的开拓、占领,从而满足新需求的行为。市场创新的本质在于开拓新市场。这里的新市场包含三个层面的内容:一是地域层面,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进入先前并未涉及的市场区域,其中既包括国内市场,也包括国外市场;二是需求层面,即市场上尚未得到满足的需求空间,需求的层次性、多样性和动态性为企业提供了大量的市场机会;三是产品层面,即通过向市场推出新产品而占领新市场空间,新产品的创造将引入一种全新的满足人们需求的方式,从而开辟一个全新的市场。开拓新市场,往往能获取高利润、高收益,然而也伴随着高成本、高风险,如何平衡二者关系,是市场创新能否成功的关键。另外,市场创新也包括对原有市场的进一步整合,这是一个再造的过程,尽管可能存在边际报酬递减,但是较于开拓新市场,风险低、收效快。

市场创新能够刺激市场需求变化,包括引导原有需求和开发新的需求,继而产生一系列连锁反应,生成产业关联变动,最终影响产业结构的变化。市场创新具有内在的运行模式,即从发现市场创新源到确定市场创新点,再到投入———产出,进而又对起初的发现过程形成反馈。这种运行机制构成了一个良性循环系统,如图36所示。其中,市场创新源主要指导致新市场产生的新技术、新理念、新组织方式等,发现市场创新源是市场创新的基础。市场创新点是指进行市场创新的突破点,当新的市场创新源被发现后,如何开发利用这些创新要素,就需要确定市场创新的着手点,明确市场创新的目标和方向。市场创新投入和产出是指开始对市场创新进行大规模的投入,各项创新活动逐步开展,包括人、财、物,组织管理,业务流程等各方面开展变革,最终占领新市场,实现企业效益。最后的反馈过程能够减少在市场创新源发现过程中的信息不对称,使市场创新活动不断深入。

126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图36市场创新的良性循环系统因此,利用市场创新来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一要把握有利的市场创新源,通过“强市场+强政府”双强模式有效促进资源合理配置;二要确定合理的市场创新点,大力推进高技术新兴产业发展和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实施重点突破;三要加大创新投入,提高市场创新产出,同时注重市场创新的反馈机制。

4.商业模式创新商业模式是一个组织在明确外部假设条件、内部资源和能力的前提下,用于整合组织本身、顾客、供应链伙伴、员工、股东或利益相关者来获取超额利润的一种战略创新意图和可实现的结构体系以及制度安排的集合。①商业模式不是一成不变的,从时间维度看,它是随着外在技术条件、市场竞争环境的改变而不断变化的动态过程。这个动态过程实际上就是商业模式创新,它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计算机互联网在商业世界的普及应用,是指企业如何设计更加有效的运营模式、整合市场资源、创造客户价值,进而实现企业自身盈利。商业模式创新在企业谋求长远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一方面,商业模式创新是一个企业技术创新、管理创新以及市场创新效果的最终体现;另一方面,它反过来也构成了技术创新、管理创新和市场创新进一步提高的基础。举个例子。沃尔玛现在位列世界500强之首,它拥有世界最具分量的品牌,它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应归结为商业模式创新。沃尔玛率先在购买和配置商品上进行了大量创新,其中之一便是直接换装。直接换装允许货物被供货商运到配送中心后立即转移到商场的货车上,不再进行仓储,这直接实现了低存货水平和低运营成本。沃尔玛将其转化成了低价格,从而把同行的西尔斯和凯马特远远甩在后面。另一个案例是在①参见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

12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06年对IBM在全球765个公司和部门经理中就创新问题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其中有近三成的被调查者把商业模式创新放在最优先的地位;而且,相对于那些更看重传统创新以及产品或工艺创新者而言,他们在过去五年中的经营利润增长率表现比竞争对手更为出色。可见,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在全球商业界得到了突出的重视。

这对于江苏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首先,对于作为创新主体的企业而言,一要积极与客户互动,了解客户的真实需求,调动内外多方资源,促进产品改进和服务优化;二要强调自身的独特性,引导客户需求导向,并使客户最终形成对企业价值的认可和锁定;三要充分把握“互联网+”的机遇,创建信息传输的快捷网络和平台经济,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其次,对于政府而言,它是“有形之手”,应当努力完善服务功能,营造创业创新的浓厚氛围,特别要在政策上给予必要的利好倾斜,鼓励企业积极推动商业模式创新。

二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做好“除法”当前,中国经济增长下行压力加大,增长速度换挡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三期叠加”,同时,人口红利即将消失,劳动力、土地等要素成本上升迅速,资源环境瓶颈约束日益突出。严峻的经济形势表明过去那种依靠高投入、高消耗的粗放式经济增长方式难以为继。作为中国经济的缩影,江苏省也面临着稳增长、调结构的两难,思考和解决好保持经济增速在合理区间、促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问题,是当前工作的重中之重。对比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一条事半功倍的成功路子就是致力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也就是要做好四则运算中的“除法”。按照古典经济增长理论,劳动和资本是两种基本的投入要素,做好“除法”,就是要提升劳动生产率和资本回报率,它是解决稳增长、调结构两难问题的有效途径,也是促进经济增长提质增效的必然要求。只有扩大经济产出的“分子”、缩小要素投入的“分母”,做好“除法”,才能切实解决好当前发展中保持经济增长与加快结构调整的两难问题,真正为实现有效益、有质量、可持续的增长奠定坚实基础。

128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1.提升劳动生产率,释放经济增长潜力劳动生产率是指劳动者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劳动成果与其相对应的劳动消耗量的比值。劳动生产率水平可以用单位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的数量来表示,也可以用生产单位产品所耗费的劳动时间来表示。单位时间内生产的产品数量越多,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生产单位产品所需要的劳动时间越少,劳动生产率就越高,反之,则越低。在一定程度上,劳动生产率水平代表了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社会生产力水平,它是衡量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核心指标之一。因此,在经济结构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提升劳动生产率对于江苏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区域经济发展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第一,提升劳动生产率是化解人口红利消失、保持经济持续增长的有效途径。近年来,全国人口老龄化速度加快,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相比于10年前,60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93个百分点,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1.91个百分点。人口增长模式表现出明显的三低态势,即低生育率、低死亡率、低增长率态势。具体到江苏,形势更加严峻。江苏省2010年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主要数据公报显示,全省65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上升2.13个百分点,超过全国水平。这将对江苏经济增长造成巨大冲击。此外,国际市场持续低迷,出口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也不断弱化,经济下行压力不断加大。与此同时,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问题依然突出,高投入、高污染、高能耗的“三高”问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资源环境承载能力接近上限,严重制约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提高。2012年,江苏人均GDP首次超过1万美元,约占美国人均GDP的22%,而同年全社会劳动生产率只有11.36万元,不到2万美元,只相当于美国的10%,①还不到人均GDP相对水平的一半。在其他资源要素投入不变的情况下,如果2012年江苏的全社会劳动生产率提升1%,那么当年GDP就可以多增加1个百分点,在总量基数很大的情况下,经济增长多出的1个百分点将十分可观。当然,劳动生产率水平表现出的差距,也反映了江苏未来发展的巨大潜力和空间。因此,①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3》、美国劳工统计局相关数据整理。

12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提升劳动生产率,不仅能够化解人口红利消失、劳动力成本上升难题,而且能够抵消经济发展新常态下要素资源投入对经济增长边际贡献的下降。只有着力在提升劳动生产率方面下足工夫,切实转向效率提升驱动,才能最终释放江苏经济增长的巨大潜力。

第二,提升劳动生产率是促进发展方式转变、经济结构升级的重要抓手。劳动生产率水平是衡量发展方式转型、经济结构升级是否取得成效、成效大小如何的关键指标之一。能不能跨过“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看经济发展方式转型升级能不能取得成功。从20世纪下半叶日韩等东亚经济体的发展经验看,它们无一不是通过创新、资本积累、劳动力素质提高等途径,使真实劳动生产率每隔数年翻番(至20世纪90年代,已相当于美国的50%以上),实现经济转型升级,从而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①然而,当前江苏经济发展主要依靠大规模的低端制造,产品层次、附加值较低,因而劳动生产率不够高,提升也不够快,是制约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主要障碍之一。为此,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型升级必须以提升劳动生产率作为着力点,切实化解当前经济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此外,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不能简单地看高新技术产业比重提高了多少、服务业比重提高了多少,比重仅仅反映数量上的变化,而核心是效率的提高,即促进要素资源向高生产率部门如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生产性服务业等流动,进而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

第三,提升劳动生产率是提高城乡居民收入、实现“两个率先”的强劲动力。2011年江苏启动居民收入七年倍增计划,以期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这一目标既是对“两个率先”目标内涵的丰富拓展,也是实现“两个率先”光荣使命的内在要求。目前,工资性收入仍是江苏省城乡居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且对居民收入增长的贡献也很大。而劳动生产率作为企业及社会经济质量和效益的标志,决定了工资收入水平的高低。可见,要实现顺利完成收入倍增计划的目标,关键还在于提升劳动生产率。只有通过不断提升劳动生产率,才能真正推动经济持续增长,提高人均收入水平,最终“率先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率先实现基本现代化”。

①资料来源:世界银行报告《2030年的中国》。

130第三章推进江苏经济结构优化升级总之,提升劳动生产率涉及劳动力素质提高、组织管理优化等各方面内容,既需要在制度层面进一步深化改革,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又需要在微观层面加强激励,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但是,其核心内容仍然在于劳动力素质的提高。世界经济论坛报告《2013年全球人力资本指数》曾指出,人力资本禀赋(即劳动人口的生产力与技能),是影响一国或地区经济长期发展的决定性因素,远胜于其他任何资源。研究表明,制造业企业职工受教育年限每提高1年,劳动生产率就会上升17%,尤其是从高中到大专和大专到本科生两个阶段的变化对劳动生产率的正向影响作用最大。①为此,江苏要特别重视人力资本积累,提高就业人员素质和技能水平,打造一支高质量高水平的现代产业大军,以提升劳动生产率来推进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2.提高资本回报率,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投资对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的影响举足轻重。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的投资率呈逐年攀升态势,特别是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更是大幅上升。过高的投资率,意味着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不够理想。在这一点上,江苏表现尤为突出。2014年全省固定资产投资率高达64%,与同年广东相比,高出近26个百分点。②在这样的高投资率和高资本存量的背景下,如何提高资本回报率以增加投资效率,是保证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提高资本回报率,要从资本的配置效率和技术效率两个方面同时着手。先看资本配置效率。提高资本配置效率必须通过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消除资本要素市场分割,强化市场机制优化资源配置的有效性,保证资金从高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向低资本回报率的行业(项目)自由流动。具体来说,一要进一步推进国有企业改革,同时放宽民间资本准入条件。长期以来,江苏省依靠大量政府投资,大幅促进了经济增长,但同时也造成一些诸如产能过剩问题的不利影响。实际上,产能过剩问题就是资本配置效率低下的集中表现。为此,必须改变以往资本投入对国有企业的“所有制偏好”,避免国有企业垄断造①参见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6日。②资料来源:根据江苏、广东两省2014年统计公报数据整理。

13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成投资低效率;同时,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投资,促进资本回报率大幅提高。二要建立健全完善的市场化退出机制。十八大提出要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其中一个重要的途径就是通过企业竞争来实现优胜劣汰。只有鼓励企业间充分竞争,引导企业开展跨地区、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坚决淘汰低效率落后企业,培育壮大高效率先进企业,最终才能提高资本回报率,实现经济提质增效。三要完善政府服务功能。政府不能过多地干预市场,并不意味着市场就可以完全自由化。市场有时是盲目的,需要政府这只“有形之手”来加以引导。因而,在优化资本配置的过程中,需要政府更好发挥政策引导、事中事后监督等服务功能的作用。

再看资本技术效率。所谓资本技术效率,就是通过技术进步提高资本的边际产出。经济新常态下,国内劳动成本不断上升,客观上要求企业更多地使用资本投入来替代劳动投入。这样一来,资本深化程度将会大幅提高,在边际报酬递减规律的作用下,必然造成资本回报率下降。在这种情况下,只有通过提升技术水平,比如采用革新生产技术或工艺、嫁接新的行业技术等手段,才能减少资本回报率下降的幅度,甚至提高资本的回报率。江苏地处“长三角”发达经济圈,近年来劳动投入成本上升明显,2013年制造业城镇单位从业人员平均工资同比上涨接近27%。①为此,江苏的经济发展必须从过去单纯注重投资和廉价劳动投入转变为注重技术进步和技术自主创新。具体的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物质资本方面,要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大科研投入力度,鼓励技术创新,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一方面加快实施对传统制造业的大规模技术改造,另一方面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新常态下经济增长动力重塑,积极建设“智慧江苏”。二是人力资本方面,必须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并重,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学校教育对于个人进行的计划性指导、系统性学习,是人力资本积累的坚实基础。社会教育则可以通过就业培训等方式提高就业人员的职业技能,是人力资本积累的有效途径。但需要注意的是,无论学校教育还是社会教育,都必须注重创造能力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这样才能通过“知识溢出”效应带来效率提高和产出增加。

①资料来源:根据《江苏统计年鉴2014》相关数据整理。

132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创新始终是推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向前发展的重要力量,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以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所谓创新驱动发展,就是要推动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坚持需求导向和产业化方向,坚持企业在创新中的主体地位,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和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增强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形成新的增长动力源泉,推动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江苏作为东部沿海发达省份,在第一轮以模仿为特征的率先发展中走在了全国前列,进入经济新常态后,自然也有条件、有责任为全国范围内的创新驱动发展进行探路。本章以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为指导,试图剖析江苏从模仿到创新的发展优势、机遇以及制约,回顾和总结当前江苏建设创新型省份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一些做法、成效和下一阶段的发展方向,进而从体制机制的角度提出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建议。

13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一节从模仿到创新:江苏发展的优势和机遇一模仿:经济起飞的必由之路1.江苏第一轮赶超的背景、特色及演进为了响应东部地区率先发展的国家战略,迅速摆脱贫困,实现经济起飞,改革开放之后,江苏开启了第一轮赶超行动,其主要内容就是集中有限资源,加快推进工业化。江苏是中国工业化道路的先行者,其工业化过程可以概括为:率先从农村开始发生,通过创办乡镇企业、发展民营经济、股份经济和外资经济,不断进行体制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实现了工业部门的迅速增长和资源的更有效利用。

具体来说,江苏工业化在改革开放之后大体经历了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两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江苏成功把握住了中央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机遇,通过整合农村集体资产以及农民投资,创办乡镇企业,形成了“村村点火、处处冒烟”的独特景象,乡镇企业在整体经济中占据了“三分天下有其二”的重要地位。到了90年代初,江苏借上海浦东开发东风,将优势资源向苏南倾斜,以开发区为载体,吸引FDI,走出了一条发展加工贸易的国际化道路。外资企业的“落地”以及加工贸易的兴起使江苏的外向型经济突飞猛进。此时的乡镇企业由于技术落后、管理混乱、布局零散、生产成本高等原因逐步陷入效率低、债务重和亏损增的困境,发展后劲明显不足。经过改革,一些乡镇企业通过跟外资合作成为了外资经济中的一部分,还有一些则通过改制转向了民营经济,并通过与国内资本市场的有机结合,发展出颇具活力的股份经济。在吸收FDI、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过程中,由于外资企业拥有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较多的营销渠道,一些国内企业开始主动加入外资企业主导的产业链,成为其供应商,并通过学习效应不断成长。产业链各环节的企业出于方便资源和信息共享、降低交易成本的考虑逐渐在空间上集聚起来,形成一批由外资企业主导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通过集聚效应有力地提升了江苏的工业竞争力。

134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江苏的工业化过程是在制度变迁(即三次政策调整)的背景下开展起来的:一是1978年中央实施农村体制改革,大力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江苏工业成功地实现了从社队企业到乡镇企业的升级,乡镇经济迅速崛起。二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民营经济由“补充”地位升格为“并存”和“共同发展”地位,意识形态争议逐渐平息。以集体经济为主的江苏乡镇企业经过民营化改造以及利用上市公司资本平台等重大机遇实现了华丽转身。三是几乎与民营经济发展的同时,受“中国加入国际经济大循环”的政策引导,尤其是开发浦东的顶层决策后,苏南地区由于具有靠近上海的区位优势,在竞争中走出了一条以吸收FDI进行加工贸易的外向型发展道路。

由此可见,“江苏模式”主要表现出以下三个特点:一是具有浓厚的政府主导色彩。不论是乡镇经济崛起还是民营经济改制、外向型经济发展,都是在地方政府强有力的直接参与和支持下实现的。二是江苏第一轮赶超的本质是学习模仿。这里主要是两层意思:(1)江苏发展乡镇企业、民营经济、外向型经济都不是原创,而是向上海、浙江、广东等先行地区学习模仿的;(2)江苏工业化的内生动力———技术进步的取得也不是通过自主创新,而是通过知识外溢效应学习模仿的。三是江苏工业经济发展跟政治是同一节拍。由于历史、文化、自然条件等原因,江苏人厌恶风险,尤其是政治风险,在中央确立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民营经济后,江苏才开始迅速发展起来。如果从制度变迁的角度来看江苏工业化道路,它其实是选择了一条注意规避政治风险、充分利用选择机会集合和模仿学习效应,并力求在模仿学习中延伸、扩展和创新先行者经验的道路。

2.模仿战略:多重因素下的必然选择从对江苏经济第一轮赶超进程的回顾中可以发现,模仿是贯穿始终的一条主线。除了为规避风险,在政治上保持着与中央政府高度一致的节拍,在行动上往往采取跟随策略外,这里着重分析外向型经济发展阶段技术层面实施模仿战略的原因。

第一,技术因素。国内企业的技术能力,与发达国家的先进企业之间存在着较大的落差。技术能力的差距本质上产生于初始生产力落后和制度的落后(如激励创新的制度结构不完善,对旧制度的路径依赖等),以及由此决13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定的技术创新能力落后,并不是一个简单的研发投入强度低的经费问题。一般来讲,后发国家技术进步的模式是,企业从引进成熟技术,即学习模仿开始,首先掌握成熟产品的生产能力,然后是掌握产品设计的能力,最后才是培养出创造产品理念的能力,这一过程恰好与发达国家相反(郭熙保、文礼朋,2008)。实证研究和现实证据均表明,由于技术创新能力较差,后发国家单纯依靠自主创新将面临严峻的技术瓶颈,而学习模仿可以使后发国家以较低的成本在短期内迅速弥补技术差距,有效回避创新风险,实现技术进步。江苏具有良好的区位条件、较好的工业基础、丰富的人力资本、开放的政府政策,这些禀赋上的优势使得江苏企业采取模仿战略具备了可行性且占得了先机。

第二,能力因素。参与国际代工会促进国内企业在这一过程中获取来自发包方的溢出效应,即不仅赚取了进一步扩大再生产的资金积累,更为重要的是,代工企业从中逐步积累起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组织能力,表现为国内企业从一个封闭的环境进入到高度竞争的开放性国际市场,唤起了其国际市场意识和品牌意识,锻炼了劳动者和企业高级管理者,增强了企业组织的学习能力。这两方面的提高使得国内企业产生并日益增强了进行学习模仿的动机和能力。研究表明,企业之间的差距可以在国际开放中不断缩小,企业的研发能力、品牌运作能力和制度结构可以进行学习模仿,国际代工方式是国内企业在全球化条件下最佳的低成本学习途径。

第三,市场因素。在发展初期,市场容量以及其背后的品牌是制约国内企业成长的最为重要的两大障碍。一方面,虽然我国具有庞大的国内市场容量和迅速的成长性,但由于存在制度层面的地区市场分割,企业面临的现实市场需求并不大;另一方面,由于缺乏品牌基础,在国际开放的条件下,国内收入增长所增加的有效需求很大一部分为国际竞争者所吸纳,同时,国内制造业企业因缺少品牌在国际市场上也缺乏竞争力。通过国际代工傍上一些国际著名的跨国公司,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学习模仿,是摆脱市场约束、增强自创品牌影响力的现实选择。由于跨国公司研发出的新产品已经通过前期宣传等方式为广大消费者所接受,国内的模仿企业可以无须再进行市场导入宣传,这就节约了大量的资金,有助于降低成本,使自身的市场占有率136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不断扩大。

第四,战略因素。发达国家先进企业之间的竞争,主要是通过技术创新和品牌竞争,差异化竞争是其主要的方式和特征;而国内企业目前还达不到这种竞争层次,客观上并不能直接介入这些阶段和层面的活动,一种更为现实的战略就是:通过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在发达国家所开发的产品趋于成熟阶段介入市场,充分发挥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形成生产成本的竞争优势。从理论上讲,代工企业通过“干中学”以及廉价的劳动力密集型投入可以使单位生产成本出现下降趋势,特别是国内企业可以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获得国外较为先进的机器设备,进一步大幅降低了研发投入。江苏由于具备丰富且相对较高素质的劳动力资源,使得学习效应和规模效应更加明显,成本优势也愈发凸显。可以说,通过代工进行学习模仿是国内企业在研发能力和品牌运作能力硬约束下的次优战略选择。

二创新:新常态下江苏发展新动力1.创新驱动:重塑江苏经济发展动力的战略选择随着中国经济发展逐步进入新常态,不仅增长速度由非常态、超常态回归正常态、平常态,而且在增长动力、发展结构、风险挑战等诸多方面都面临着新的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作为经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的江苏,如何在传统比较优势逐步消失的条件下,形成新的动态比较优势、国际竞争力和稳定增长的势能,是当前亟待解决的重点问题。事实上,我国参与新一轮全球竞争的动态比较优势,不可能持续依赖过去那种大规模劳动的数量投入,依赖体力和汗水进行学习和模仿,而必须主要依靠创新驱动,或主要依靠脑力和智慧。

为什么不能沿袭采用过去的模仿战略,至少有以下几点原因:一是国内外技术差距在不断缩小。改革开放以来,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不仅是拉动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马车”,而且是我们提升学习模仿能力、逐步形成创新驱动发展格局的重要途径。比如我国企业发挥劳动力比较优势,进入跨国公司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分工体系,基于外需进行生产加工,承接国外已研发、设计好的外包订单。在与跨国公司的互动中,我国企13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业取得了以模仿为特征的巨大技术进步。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国内企业在某些领域的技术接近或已经达到世界先进水平,在国际市场上的地位将从追赶者变成领先者,模仿标的的消失将使得模仿战略不再有效;另一方面随着国内企业的技术进步,模仿目标将逐渐由外围技术进阶到核心技术,这将使得模仿的门槛和难度进一步提高,从成本—收益的角度来看,模仿将可能不再成为一个优势策略。

二是模仿收益在日益下降。从理论上讲,为使模仿有利可图,必须保证两点:首先,一个成功的模仿者在与新产品或新生产过程的发明者竞争时能够获得大于零的利润。其次,对专利权的保护并不一定使模仿的成本高不可攀。以上两点使得模仿往往发生在新兴工业化国家,一方面他们可以以相对较低的生产成本形成对高技术国家竞争者的价格优势,进而获得市场份额;另一方面这些创新活动较不活跃的国家一般对专利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执行较为松懈。对于我国来讲,经过30多年的超高速增长之后,江苏经济正进入正常的中速增长轨道,原先依靠要素成本驱动的增长动力发生了彻底改变,劳动力、能源、土地等过去偏低的要素价格正在被重估,人口红利逐渐消失,模仿生产的价格竞争优势将不复存在。另外,随着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推进以及实施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战略,知识产权保护环境将得到进一步的规范和优化,这也使得江苏原先低成本的模仿学习红利日益削减。

三是模仿是导致产能过剩的重要因素。资料显示,当前我国特别是江苏的产能过剩日益严重,且主要集中在制造业领域。一般来讲,国内的产能过剩大体包括周期性、结构性以及体制性三种类型,而模仿对这三种类型的过剩均可能产生影响。其一,通过加入全球价值链的方式进行国际代工,并在这一过程中学习模仿,很可能将国外经济周期传导至国内。研究表明,贸易特别是产业内贸易以及FDI在传导国际经济周期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一旦国外出现经济衰退、需求下滑,势必造成国内相关企业的周期性产能过剩。其二,国内企业模仿生产的是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研发出来的新产品,其目标客户主要还是针对本国消费者,而这与我国国内市场需求可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从而诱发结构性产能过剩。其三,地方政府出于竞争考虑往往鼓138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励对少数所谓支柱产业进行投资,而在其效益不好时通过预算软约束阻碍企业退出,从而造成体制性产能过剩。在现实中,这类支柱产业基本是那些出口导向型产业,即从事国际代工、进行加工贸易的产业。而之所以众多企业能够集中涌入,主要原因还在于技术模仿而非创新。模仿降低了进入门槛,进而导致投资潮涌。

四是模仿产生了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这里的模仿除了技术层面的含义外,还包括路径或模式的模仿。按照世界工业化道路的一般特征,发达国家均走过“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路径。江苏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工业化道路也没能打破这一“魔咒”。从政府层面来看,江苏发展外向型经济是通过要素投入的增加,即要素驱动来实现的。这是一条“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粗放型发展道路。从企业层面来看,江苏从事国际代工的企业个体规模都很小,经济实力不强,无法支撑其技术创新,只能通过污染将企业成本转嫁为社会成本,利用低成本优势进行竞争,从而实现盈利。此外,跨国公司通过FDI或者外包的方式对我国进行产业转移的产业链环节,基本都具有较为严重的污染和消耗特征。发达国家的经验也表明,只有当人均收入提高到一定水平时,人们才会产生环境保护的意识。

五是跨国公司对国内企业进行技术封锁。虽然通过国际代工,国内企业取得了巨大的技术进步,但同时也要看到,由于贸易增长主要依靠劳动者的体力,国内企业做的大多是低附加值的加工贸易,高附加值环节基本上掌握在跨国公司手里。我国目前仍处于缺乏自主创新支持,以学习模仿、为人打工为主的开放型经济发展初级阶段。研究证实,当南方国家仿制北方国家的产品时,会大大缩短北方国家创新者享有垄断地位的期望时间。因此,为了防止我国企业通过学习模仿威胁其全球价值链“链主”地位,同时,为进一步压榨代工企业,迫使其被低端锁定,并加深被俘获或依赖自己的程度,跨国公司会利用知识产权保护、技术封锁等措施千方百计限制代工企业接触到产品的核心技术,阻碍其向价值链的高端攀升。这也使得国内代工企业日益陷入微利化陷阱。

2.创新发展的江苏优势重塑江苏经济发展的动力机制,就是要从学习模仿转向创新驱动。发13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展战略的自然切换,也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主要内容和重要标志。江苏实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主要有以下几点优势:一是悠久的创新文化传统。江苏位于长江三角洲地区,拥有沿江、沿海优势,交通基础设施优良,是南北地区对话、江海水域冲突、东西南北中外文化碰撞交流的焦点地带。特别是省会南京为六朝古都,具有极其丰富的历史遗迹和文化遗产,是历史上著名的文化、政治中心。自古以来,江苏就有重视文化教育和开拓创新的优良传统,巨大的文化包容性、开放性与江苏人民奋发有为的进取精神以及敢为天下先的首倡精神结合,形成了创新的原始动力与源泉。

二是科教、人才等要素资源优势。江苏的科技资源非常丰富。目前,江苏拥有普通高等学校156所,在校本科生超过100万人,在校研究生接近15万人,专任教师将近11万人,以上指标均位列全国第一。除了数量众多的高水平高等院校之外,江苏还拥有143家科研院所,其中还包括像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等很多国家级科研院所以及部属、省属研究机构,科技活动从业人员多达118.89万人。此外,江苏的高层次人才也出现了集聚效应,仅省会南京就拥有中科院院士46人、中国工程院院士34人,还有许多国家“千人计划”专家、教育部“长江学者奖励计划”特聘教授、讲座教授、中科院“百人计划”入选者、国家“973”项目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等。高层次人才集聚产生了很强的外溢效应。

三是路径和模式优势。依托现有的科教资源优势,江苏的一些地区在区域创新体系建设以及创新驱动发展方面探索出了一条适合自身特点的正确的路径和模式,即在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政府应有功能的前提下,大力发展城市的科技创业活动,并以其为创新驱动的重点、抓手和突破口,同时推进应用型科研机构的市场化改革以及传统产业大中型企业的技术创新改造。这一路径和模式与深圳等地有明显的差异,充分考虑了江苏的比较优势和发展障碍,也完全体现了中央鼓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精神。

四是国家政策支持优势。目前,江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最重要的两个机遇就是创新型试点省份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江苏是我国首个创新型试点省份,而苏南则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140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创新示范区。两者的战略定位就是要为我国其他地区的创新驱动发展探索道路,发挥引领和示范作用,中央对此给予了充分的先行先试权以及其他一些方面的政策支持。到目前为止,江苏已经在制度层面作出了很多有益的探索,比如南京制订了科技型创业家培养制度、科技创业企业上市辅导制度、科技创业投融资体系建设制度、科技创新创业平台共建制度、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制度、自主知识产权开发制度等。

五是江苏已经形成强大的研发能力。科教资源的优势在江苏已经体现出了强大的研发能力。具体表现为:(1)研发投入持续增加。2014年,全社会R&D经费投入163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2.5%,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亦高于一些东部发达省份,如广东和山东。江苏从事科技活动人员118.89万人,其中R&D人员比重高达58%。(2)专利授权快速增长。2014年专利授权量20万件,其中发明专利2万件,在全国范围内名列前茅。此外,技术合同成交额达655.3亿元,同比增长12%。(3)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迅猛。江苏高新技术产业贡献率为39.5%,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总的来讲,目前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进一步加强,高校院所服务发展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科技创新日趋活跃,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人才综合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位居全国前列,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

六是产业发展优势。哈佛商学院的两位教授加里·皮萨诺和威利·史认为,当一个国家或地区失去制造能力的同时也在失去创新能力,因为创新涵盖了将创意从头脑中的构思变为消费者手中产品的全过程,对于一些高度复杂的产品,从产品研发到走向生产需要紧密细致的协调安排,并实现研发设计者与生产者之间的知识交换。这一理论成为了他们支持美国需要制造业复兴的重要论据。同理,江苏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相对于全国其他地区的一个重要优势,就是制造业发展较好。目前,江苏制造业产值占全国的比重达到14%左右,超过江苏地区生产总值占全国GDP的比重。有实证研究从竞争力角度证明,江苏制造业不但规模大,而且竞争力强,一直在全国名列前茅。

3.江苏创新驱动发展面临的障碍虽然江苏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有着诸多优势,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14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列障碍。这些困难大多是全国其他地区创新驱动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共性问题,比如:第一,研发投入增长困难。2014年,江苏全社会R&D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5%,远低于同为东部发达省份的上海、浙江,与美国、日本、德国等欧美发达国家比更是差距明显。虽然近几年该指标表现出持续提高的态势,但无法掩盖研发投入增长难的困境。原因主要有二:一方面,数据显示,江苏研发投入的70%甚至更高比例依赖的是企业投入,目前制约企业研发投入的因素主要有:企业规模、销售利润、市场风险、技术风险和税收政策等方面。科技型企业规模小、企业销售利润率低、风险大,资金投入动力不足已成为制约创新发展的严重障碍。另一方面,由于经济下行、房地产价格波动、税收改革等因素影响,近几年政府财政收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在逐年下滑,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研发投入增长的难度。

第二,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尚未形成。创新经济由两个时间上继起、相互紧密关联的阶段构成:一是把钱变成知识的过程,这叫作科技;二是把知识变成技术再变成钱的过程,这叫作创新。前一个过程需要发挥政府的协调引导作用,后一个过程则更依赖于市场机制的激励作用。一般来讲,大学和从事基础性研究的科研院所是知识创新的主体,是把钱变成知识的主体,而企业才是把知识变成技术再变成钱的主体。当前,江苏的创新能力强主要体现在前一个过程,最新数据显示,江苏的专利授权量高达20万件,连续多年名列全国各地区前茅。但遗憾的是,这些创新成果大多沉睡在高校和科研院所中,产业化比重并不高,即创新的两个过程之间缺少衔接的机制。虽然在提出大力发展科技创业后,在宁主要高校和科研院所应用技术成果的就地转化率从40.9%提高到了46.8%,但相对于一些发达国家仍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第三,产业(特别是新兴产业)核心技术掌握难。创新驱动实际上就是要实现向全球价值链的高端攀升。但由于创新能力不足以及国外跨国公司的技术封锁,不少国内企业无法掌握和突破产品的核心技术,具体表现在:一是原创性技术成果缺乏;二是产品科技含量低,不少企业在技术领域虽然属于新兴产业的范畴,但产品处于产业链低端,局限在加工制造等低附加值142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环节,“高端产业、低端环节”现象十分突出;三是企业缺乏自己的核心竞争力,无法掌握核心技术势必导致国内企业只能被锁定在价值链的低端。

第四,创新环境亟须优化。创新环境是影响创新能力、创新意愿以及创新绩效的关键变量。目前,江苏的创新环境需要在诸多方面作出改进和优化,比如科技资源和创新要素流动的渠道不够畅通,创新资源配置效率亟待提高,科技服务体系有待健全,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建设需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大学、研究院所以及高水平的学术交流平台和载体还相对匮乏,缺乏国家级的研究机构等。

第五,发展路径难以突破。随着国家正式开始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并以此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全国各地都已制定出台了各自的行动方案和实施路线图,比如各省均围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等制订了相应的发展规划和政策措施,对人才、技术、成果、资源等创新要素的争夺将日趋激烈。江苏内部亦是如此,经济发展以政府为主导,政策高度同质化,导致产业同构显著,竞争激烈。如何与其他地区在创新驱动发展方面形成良好的竞合关系,是亟待解决的难点。

三动力切换的基本路径1.从模仿到创新:价值链的跃迁从模仿到创新的战略转换,意味着要扬弃以低端要素的比较优势加入全球产品分工体系,接受跨国公司的订单业务,尤其是制造业加工的外包订单的发展模式,转向中国的跨国公司根据国内外市场需求以及自己主导的研发设计向国内外企业发包,使全球要素所有者成为由中国控制的全球供应链体系的一部分,然后把经过国内产业链的循环而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往包括国内市场在内的全球市场的发展模式。从价值链的角度来看,就是实现从加入全球价值链(GVC)到嵌入全球创新链(GIC)的转变。

GIC(GlobalInnovationChain)这一概念是受迈克尔·波特(MichaelPorter)教授的价值链管理理论以及GVC、NVC理论的启发,结合创新的基本特征提出的。MortenT.Hansen等人于2007年开创性地提出了创新价值链(InnovationValueChain)的概念,他们认为企业的创新从产生到价值14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实现是一个首尾相连的过程,该过程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创意产生,第二阶段是创意转化,第三阶段是创意扩散。在此基础上,StephenRo-per等人提出了一个相似的创新价值链框架,并进行了模型化,考察了创新价值链各环节的效率。过去的技术创新,大多发生在企业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和国家创新网络中,但随着技术创新变得更加复杂,创新开始突破区域和国家界限,寻求外部资源为己所用。因此,这里提出的GIC比IVC更进了一步,指的是在全球范围内整合创新要素进行知识创造、知识转化以及新产品推广并创造企业业绩的过程。我们突出了创新要素的组织方式和空间特征,因为,从现实来看,组成GIC的各个环节的活动既可以包括在一个企业之内,也可以分散于各个企业之间;既可以集聚于某个特定的地理范围之内,也可以散布于全球各地。

2.基本路径从GVC走到GIC,可能要分为两个阶段,一是从GVC走向NVC,国内本土企业从供应商角色转型为发包商角色,从GVC中的“被俘获者”站在了NVC中的高端,是价值链的治理者和控制者;二是GIC在国内价值链(NVC)的基础上通过开放的全球化战略形成,主要是处于NVC高端的控制者利用内需市场吸引力“虹吸”国际上先进的高级生产要素,如利用世界经济危机的机遇吸收国外优秀人才到中国工作,或者直接到海外收购研发型企业为我服务,形成全球要素为我所用的良性格局。

从GVC到GIC中间必须经历NVC阶段,主要是因为要通过NVC阶段进行“四个准备”:一是要素准备。从本质上看,由GVC走向GIC的过程也是要素高级化的过程。目前,我国制造业企业主要是利用国内具有比较优势的低端生产要素,如廉价劳动力,以为跨国公司进行产品代工的形式加入GVC的。虽然GVC的“链主”对我国代工企业进行技术封锁和限制,但是由于技术溢出效应以及“干中学”效应的存在,本土企业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实现了要素升级。这一升级过程我们称之为要素高级化中的“第一次飞跃”,它主要通过学习模仿来实现,并使本土企业获得了一定的与价值链高端环节相匹配的高级要素。这让本土企业在面临扩大内需机遇时,有可能转向国内市场开144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发产品,并形成一条与GVC平行的NVC来。需要说明的是,“第一次飞跃”中获得的高级要素并不足以支撑GIC的培育与形成,因为GIC中最重要的是创新要素,而“第一次飞跃”只是学习模仿的结果。因此,需要“第二次飞跃”以实现GIC所需高级要素的积累。通过NVC的构建,本土的巨型企业为应付国际跨国公司的激烈竞争以及日益升级的国内市场需求,不得不从模仿者变成创新者,大力投资于创新要素,从而实现了要素高级化的“第二次飞跃”。所以,我们说NVC阶段为从GVC过渡到GIC进行了要素准备。

二是市场准备。能够转化为经济绩效的创新才是有效的、可持续的创新。一个成功的企业的管理者在管理创新时的一个重要职责是:能够使企业的产品、工艺、系统和服务与现实的和潜在的市场需求相匹配。目前,我国巨大的国内市场潜力尚未释放。在扩大内需的背景下,企业作为理性经济人首先蚕食相对容易获得的由市场需求增加所带来的利益,这也是NVC形成阶段的主流趋势,该阶段并不能真正激励企业创新。而随着居民收入的进一步增加、文化教育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消费环境的进一步优化,越来越多的“挑剔的顾客”开始出现,整个国内需求层次逐渐升级,原先的扩大国内市场规模的潜力也已经挖掘殆尽,这时才会刺激企业去进行产品创新,最终形成GIVC。

三是环境准备。在创新系统中,政府也是不可或缺的行为主体,它通过营造政策、制度等软环境来支持企业的创新、技术扩散和生产。在所有的产业系统要素中,包括政策、制度等在内的软环境在影响技术变化、创新活动的组织和绩效方面发挥了关键作用。因此,企业的创新活动对软环境非常敏感,一旦软环境的不完善导致GIVC中任意一个子环节的运转出现故障,都会使整个创新活动归于失败。软环境一定程度上是政府有意识和有计划决策的结果,但更多情况下是行为主体相互动态博弈的结果。所以,跨过NVC阶段的博弈,直接营造适合GIVC形成的软环境必定是不完善的,自然也是激励不出创新活动的。

四是“链主”准备。熊彼特强调大企业比小企业更容易产生创新。其实,当前我国尤其是江苏不乏一些制造业大企业,为什么不能通过引导、激励他们进行创新活动跳出“被压榨”的GVC而走向GIVC呢?容易被忽略14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一点是,经常进行创新活动的大企业往往具备了强大的系统的研究实体和理想的成果转化通道。产品创新活动成功的必要条件是三个子过程运行顺畅、协调,而具备了强大的系统的研究实体和理想的成果转化通道的企业一般都是价值链的“链主”,因为“链主”本身的功能就是研发设计、品牌营销。所以,企业光大还不行,还必须培育其成为“链主”,而构建NVC从本质上看就是培育我国自己的巨型企业和跨国公司,即价值链“链主”,进而才能通过创新形成GIVC。

有许多案例都证实了我们对从GVC到GIC必须经历两个阶段的判断。比如三一重工目前在全球拥有169家销售分公司、2000多个服务中心、7500多名技术服务工程师,并成功并购了曾是全球混凝土机械巨头的德国普茨迈斯特公司,全部拥有了普茨迈斯特的技术、专利,以及其遍布全球的基地和销售体系。三一重工成功获取全球高级要素的重要前提,就是首先取得了国内工程机械制造价值链“链主”的地位,三一重工是我国最大、全球第六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而联想并购IBM之所以出现巨亏,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做好要素准备。在并购初期,联想曾经将原有中国事业部的一些高层派到美国,分管各个重要部门,但是在实际运营中,这些国内的管理者始终未能找到更好的办法,也未能真正融入到美国的环境和团队中去。

在中国企业从GVC走到GIC的两个阶段中,其中第一个阶段的转型最为困难,任务也更为艰巨。虽然基于内需才最有可能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品牌,但是当原来的贴牌生产厂商试图转型为自主品牌商尤其是想成为国际品牌商时,除了需要巨额的广告费和渠道建设费外,还会因为缺乏熟悉国际市场、缺少玩转品牌和营销的人才而搁浅,更会遭遇到原先处于发包方地位的国际大买家(即处于GVC高端的国际品牌商)的强力封锁和围追堵截。因为此时原来的“发包商—供应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已演变为你死我活的竞争关系,为了防止被后起者替代,实力强大的国际发包商会发出令人可信的竞争威胁。这些都是发展中国家企业产业转型升级遇到困难的主要的微观原因。

3.切换过程中的关键问题正如前文所说,动力转换的本质是价值链的切换和升级,这一过程并不146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是自我实施的。要顺利实现从加入GVC到嵌入GIC的转变,至少需要解决好以下几个关键问题:第一,宏观层面如何有效激发内需市场。从理论上讲,从GVC转向GIC的两个阶段中,不论是NVC的形成还是GIC的嵌入,其重要前提都是要充分激发内需,发挥庞大的国内市场对高级要素的虹吸作用。目前,表面看起来中国潜在的市场规模非常巨大,但由于现实中各种地区性的行政壁垒导致市场存在分割,加之购买力有限,有效的市场规模并不是很大。这一方面使得早期的跨国公司只能将中国作为一个优良的加工制造平台、生产基地,另一方面也制约了国内代工企业完成“第二次飞跃”,即从“被俘获”的GVC中跳出,把依赖于别人的“接包”模式转变为NVC中的“发包”模式。

第二,微观层面如何培育江苏自己的跨国公司。在两个阶段中,如何鼓励和促进企业从GVC中的国际代工者升级为NVC甚至GIC中的“链主”或治理者,即培育江苏自己的跨国公司,是价值链跃迁成功与否的关键。根据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建立和治理GVC的经验,要成为价值链的“链主”,必须满足三大宏观条件:一是中产阶级崛起并成为社会购买力的主体,二是创新资源集聚能力强,三是强势的货币地位。而目前中国企业层面存在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国内企业在资金、技术、人才和规模等方面与国外跨国公司存在不小差距,二是利用比较优势进行投资的较少,三是企业经营机制还不适应国际市场竞争。

第三,如何吸引和集聚大批具有全球视野的高端人才。顺利嵌入GIC需要大量的能够带领国内企业走向世界的领军人才。许多案例表明,当前制约国内企业成长为价值链链主以及“走出去”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国内的科技、教育环境使得中国没有能力培养足够的不存在国际语言障碍的高端人才。江苏在集聚和培育高端领军人才,集聚由战略科学家和高端领军科技创业人才领衔的研发团队和创业团队,集聚由高端领军科技创业投资家和科技中介人才领衔的创业服务团队等方面,率先进行了很多有益的尝试和努力,比如制订了科技型创业家培养制度、高端研发机构集聚制度等。

14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节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了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江苏始终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优先发展的重要位置。目前,江苏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大的优势和机遇就是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获批。其中,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是创新发展的总抓手,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则是其最为重要的方面,换句话说,是试点中的试点,起着率先、探路、示范的作用,故后者应是前者的子集。

一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省:江苏创新发展总抓手1.总体目标与基本做法2013年,江苏获批成为我国首个创新型省份建设试点,这对于在区域层面实施推进创新驱动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根据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推进计划(2013—2015)》,其总体目标是:进一步确立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进一步营造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良好环境,进一步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的动力和活力,率先走出一条具有江苏特色的创新型省份建设路子,使科技创新更好地支撑引领经济社会发展,更好地服务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更好地造福全省人民,并努力为创新型国家建设探索路径、积累经验。

基于此并结合省情,江苏将工作重点聚焦在构建创新体系、支撑产业转型、打造企业集群、优化政策环境等几个方面。

第一,打造创新型企业集群。一是实施科技企业培育“百千万工程”。

支持行业骨干企业整合全球创新资源实现创新发展,加大对处于上市关键期企业的扶持力度,推动科技企业上市。二是促进科技小微企业创新发展。优化科技小微企业融资环境,扩大省级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规模,推动各市普遍建立种子资金或天使投资引导资金。逐步扩大省科技成果转化风险补偿专项资金规模,激励银行增加对科技小微企业的信贷投放量。加大省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资金对企业的支持力度,着力培育“专精特新”中小企148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业。推进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三是支持企业建设高水平研发机构。加快建设企业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等人才工作载体。鼓励企业普遍设立研发准备金,引导企业建立研发管理标准体系。四是深化产学研合作。进一步加强与国内知名高校院所的合作,建立一批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支持企业主动介入高校院所早期研发,加强企业与高校院所人才的互动交流,扩大高校“产业教授”规模。五是提升企业创新管理水平。鼓励支持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实施品牌化发展战略,探索绿色生产方式,创新商业模式和运营管理机制。

第二,促进产业转型升级。一是做强战略性新兴产业。主要是:加快形成多条技术含量高、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链,培育新能源、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和软件、高端装备制造等4个万亿级产业;推进重大产业技术研发和成果转化;引导各地形成错位发展、合理有序的产业格局。二是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攀升。大力开展共性关键技术攻关,突破核心高附加值环节,深入实施以新技术、新工艺、新装备、新材料推广应用为主要内容的传统产业技改工程。三是提高服务业创新发展水平。以研发、创意设计、商业模式创新、现代物流和销售服务等为重点,加快发展高技术服务业;推动生产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互融合;建设一批文化科技产业园;大力发展软件和生物医药等领域服务外包产业。四是加快农业现代化步伐。强化种子种苗、高效种养、农产品加工流通、食品安全、生态安全等重点领域的科技创新;大力发展高效设施农业;推进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五是加强前瞻性产业培育。在纳米材料、石墨烯、大数据、未来网络、三维打印、北斗通讯、小核酸和抗体药物等十大重点高技术领域超前部署。

第三,完善区域创新布局。一是纵深推进创新型城市建设。按照苏南创新提升、苏中创新跨越、苏北创新突破的要求,推动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引导创新资源向基层集聚;支持有条件的县围绕“一县一主导产业”,建设创新载体,培育创新企业。二是统筹部署高校院所科技创新。探索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大力推进“江苏高校优势学科建设工程”,深入实施省级协同创新专项计划。三是系统布局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探索组建重点实验室联盟,健全科技资源共享机制,积极争取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落户,建设14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江苏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实施科技服务业行动计划。四是切实抓好创新型园区建设。实施高新园区提升计划,加强高新园区创新核心区建设,进一步优化高新园区布局,按照“一区一战略性产业”的要求,有针对性地加大扶持力度,形成各具特色、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五是打造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推进苏南区域创新一体化,促进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重点建设南京无线谷、无锡科技新城、常州科教城、苏州独墅湖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镇江知识城等,成为创新型省份建设先导区。

第四,优化创新环境。一是建立考核评价导向机制。强化科技创新在发展全局中的核心地位,完善市、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二是推进知识产权强省建设。加快提升知识产权产出的质量和水平,健全知识产权价值评估体系,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加强知识产权法律服务,设立知识产权维权基金。三是构建多元化科技投入体系。不断增加各级财政对科技的投入,确保财政科技经费增幅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幅;建设新型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大力推广科技之星、科贷通、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科技保险等新型科技金融产品;扩大创业投资规模,运用多层次资本市场开展非上市科技企业产权交易。四是提高人力资源发展水平。大力发展现代职业教育;加强国家“千人计划”、“万人计划”,省“创新团队计划”和“双创计划”、“333工程”,加快引进高端人才、拔尖人才和紧缺人才;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努力实现国内和国际人才市场的融通。五是强化科技体制改革和政策创新。推进科技成果收益权和处置权改革,加大对创新创业的激励力度;进一步落实好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重点政策。

第五,深化国际科技交流与合作。一是加强与重点国家的创新合作。积极拓展与美国、欧盟、俄罗斯等的合作渠道,深入实施江苏—以色列产业研发合作计划和江苏—芬兰产业研发合作计划。二是加快海外先进技术转移。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国际技术转移转化机构建设,着力引进关键核心技术,加大消化吸收再创新力度。三是建设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加快已有国家级国际科技合作载体建设;实施海外高端研发机构集聚计划,鼓励和150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支持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等在江苏设立研发机构。四是鼓励和支持企业“走出去”。采取措施支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到海外建立或兼并研发机构,就地消化吸收国际先进技术,主动融入全球研发体系。

第六,推进社会发展科技创新。一是强化生命健康领域的科技创新。以恶性肿瘤、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为重点,开展科技攻关和应用示范;建设重大、新发传染病和突发流行性疾病防控科技平台。二是强化生态文明科技支撑。实施节能减排科技支撑行动,推进清洁生产,开发应用一批共性技术,提高节能减排科技水平。三是强化城镇化科技应用示范。强化互联网技术、可再生能源技术、数字化技术、新材料技术、节能环保技术等在推进城镇化中的应用。四是强化社会管理科技保障能力建设。推进智慧城市建设,构建协同共享的城市智能管控中心及综合信息平台,实现城市运行系统对各种需求的快速、智能化响应控制。

2.建设成效自2013年以来,江苏统筹安排、积极推进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工作取得了一系列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科技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对照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总体目标(见表41)可以发现,截至2014年底,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和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数两个指标均已完成,甚至超额完成预定目标;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9%,与60%的目标非常接近,若按近年来提升速度预计到2015年该指标将顺利实现;唯一存在差距的指标是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虽然从总量上讲江苏一直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但2014年人均指标为2.5件,远低于8件的目标值。总的来说,自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以来,无论是从投入还是产出的角度看,江苏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高校院所服务能力不断提高,基层科技创新日趋活跃,区域创新能力连续六年位居全国首位,人才综合竞争力和知识产权综合发展指数也位居全国前列。

第二,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明显提高。在江苏创新型省份建设的总体目标中,有三个指标是衡量科技创新对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的作用的,分别是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高新技术产15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以及高新技术企业数。2014年,江苏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12%左右,超出目标值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为39.5%,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预计2015年将会顺利实现40%的预定目标。此外,目前,江苏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约7000家,数量位居全国第一。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迅速发展优化了江苏的产业结构,促进了经济增长质量和效应的提高。但同时也需要注意,以上指标只是反映了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规模水平,产业内部的结构、发展的质量无法得到全面、客观的体现。调研显示,江苏很多战略性新兴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等“朝阳产业”仍然沿用了以往传统产业的发展方式,不少企业披着高新技术的外衣实际从事依靠廉价劳动力进行加工、组装的低端制造环节,这将是下一步亟待解决的重点课题。

第三,社会公益领域的科技创新加快推进。主要反映在信息化的应用上,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社会管理信息化创新发展。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基本建成。以电子病历为核心的临床信息系统已在80%以上的二级医院和全部三级医院得到有效应用。社会保障“一卡通”体系建设进展迅速,截至2013年12月底,江苏社会保障卡持卡人数3240万。全省1043个国(省)控重点污染源联网918个,179个已建空气自动站联网124个,11个辐射监测站点全部联网,134家机动车尾气检测站联网81家。(2)社会性信息资源总量大幅增长。2013年江苏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指数达到159.22,位列全国各省区市第一。此外,网络和信息安全不断强化,在全国率先试点建成重要涉密单位互联网接入口保密监管平台。(3)农业农村信息化持续推进。全省29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园区实施远程视频监控,实施农业三新工程智能农业项目,全省设施农业物联网技术推广应用面积占10%左右。2013年全省农村综合平台行政村覆盖率超过65%,社区综合平台行政村覆盖率超过50%。

152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表41

江苏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部分指标情况指标2014目标(2015)全社会研发投入占GDP%

2.52.5比重()每万名劳动力研发人员数(人)8780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件)2.58

%5960科技进步贡献率()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

1210比重()%

39.540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注:根据《2014年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计算整理得出。

3.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从与江苏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总体目标的比较中,不仅可以看到成效,更可以找到不足。结合江苏创新型省份试点建设的基本思路、重点任务以及当前不足,下一阶段的工作重点应主要放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强省建设方面。从理论上讲,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会降低企业从事创新活动的意愿。过去我们讲不完善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主要是指知识产权保护力度不够的情况,这会增强外部性,导致搭便车现象的产生,一方面影响了创新者垄断利润的获得,衰减了其创新意愿;另一方面由于低成本的模仿成为可能,因而也刺激了跟随者进行模仿而非创新。但事实上,知识产权保护过强也不利于企业创新。因为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会维持创新者的垄断利润,削弱其进一步创新的动力。因此,要制定合适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以打造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主攻方向,推进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加快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服务能力,构建以知识产权为核心的竞争新优势。知识产权保护政策的效果关键在落实,要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强化各类市场主体的平等性。

二是区域创新布局方面。区域创新布局不但是区域创新体系在空间层面的映射,而且是区域创新资源配置、重组的体现。研究发现,当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3000—15000元,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万亿元后,创新要素对区域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目前,不少地区均已达到这一分界15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点,各地对创新要素的需求都会有不同程度的增加。江苏与其他省(市)以及省辖市之间将会对创新要素展开激烈的竞争。因此,在这一背景下,要对区域创新布局进行统筹优化,落实好《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意见》,建立健全跨层级、跨部门、集中高效的统筹工作机制和服务体系;统筹好苏中、苏北创新布局,不断提升全省创新发展整体水平。需要说明的是,优化区域创新布局的根本动力来自于市场,而不是政府调控,政府应在遵从市场和创新规律的前提下发挥作用,比如通过改革提高创新要素供给的质量和效率,消除制约创新要素跨区域、跨部门流动的制度障碍等。

三是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科技体制机制创新是实现创新驱动的关键,没有好的机制,投入再多,也无法形成好的创新成果。因此,要围绕构建创新驱动发展动力机制和率先建成创新型省份,深化企业主体、协同创新、成果转化、科技金融、资源共享等制度建设,抓好多层面改革试点的有序推进,努力在全国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改革示范。其中,最重要的是要在集聚创新人才方面形成机制突破。比如,大力推进苏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创新创业团队以及高素质管理人才和高技能人才;改革省级财政科研项目和资金管理,加强统筹配置和分类管理,着力营造以人为本、公平竞争的良好环境,最大限度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努力打造创新人才发展高地等。

四是优化产业结构方面。一方面加快省产业技术研究院建设,建立和完善与国际接轨的现代产业技术研发体系,打造产业技术创新中心。整合产业创新资源,探索设立产业技术创新重大专项,加快推进重大共性关键技术突破,努力培植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发展的新优势。防止沿用过去发展传统产业的模式和思维,如政府规划、补贴等措施来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否则极有可能形成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还需要纠正优化产业结构就是要大力发展新兴产业,鼓励企业发展高端产品,限制传统产业和传统商品的观点。在中国现在的发展阶段上,一些所谓“旧”的产业仍然应该是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如果对其进行一定的技术改造和信息网络化嫁接,还有可能演化为有竞争力的新兴产业。从近年来的实践看,很多企业虽然从事新兴产业,但是大多处于产品低附加值、资源高能耗的经营状态。因154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此,以新兴产业占比等指标反映产业结构调整,容易诱使或驱使企业不断地、大规模地丢失传统产业的优势。

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江苏的特色行动1.战略定位与多数地方的创新示范区的“母体”都是以单一城市或高新技术开发区、综合改革试验区为基础不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是我国首个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由8个国家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组成,横跨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5个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除了要达到国家已有的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本属性外,还要探索在更大的范围内、更高的层次上区域创新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和路径。其战略定位主要包括“三区一高地”,即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

第一,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苏南发展历来走在全省全国前列,要建成具有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即南京重点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技术的主要来源或源头,成为具有全球创新资源配置能力的科技创新中心,而苏锡常和镇江重点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产业创新基地,成为具有全球竞争力的高技术产业基地,成为科技、产业转化为财富的主要创新基地。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发展高附加值创新型产业集群,促进苏南城市群和产业竞争力的全面提升,辐射带动全省乃至更大区域的创新驱动、转型升级。

第二,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通过扫除科技体制机制障碍,真正将苏南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转化为创新优势、发展优势。除了落实推广中关村政策外,积极开展激励政策先行先试,让市场真正成为配置创新资源的决定性力量。完善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机制,创新产业技术研发组织方式,健全鼓励创新创造的分配激励体制。在更高层次上构建开放创新机制,更大力度集聚和运用全球创新资源,加快融入全球创新体系,为我国其他大经济区域的发展树立典型案例和示范榜样。

15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三,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作为以城市群为基本单元的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做好统筹和特色。一是统筹方面。加强顶层设计和整体规划,建立有效推进机制;构建高效合作、协同有序的区域创新体系;统筹创新资源配置和重大科技平台建设,统筹区域产业发展。二是特色方面。立足比较优势,优化布局,形成一批各具优势的高新技术产业研发和产业化基地。

第四,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创新型经济发展高地。南京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重要的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软件名城。无锡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常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苏州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创新创业宜居城市。镇江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

根据国家对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战略定位可以发现:第一,中央政府意图发挥南京城市的首位度功能,使之成为“长三角”辐射带动中西部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第二,国家定位南京为科技创新中心,而其他沪宁线城市主要是创新型城市和高技术产业基地;第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要依据国家规划的要求,把各地都建设成为各具特色和特点的先进制造业基地;第四,苏南五市必须作为一个整体,在整合区域创新要素、打破行政区划壁垒方面作出示范。这是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基本落脚点。

2.发展现状江苏尤其是苏南各级政府历来高度重视科技创新与发展。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获批以来,江苏及时制定出台了《关于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实施意见》,召开了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工作会议。截至目前,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已经取得了一些初步成效,作为我国创新型企业最密集的地区之一,正在积极推进从“苏南制造”向“苏南创造”的转变。

目前,苏南创新发展主要在以下几个方面表现出突出优势:156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一是科技支撑作用显现,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不断扩大。2014年江苏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分布在苏南及沿江地区,苏南5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34203.25亿元,占全省的59.72%。苏南8个国家级高新区及苏州工业园区以占全省0.6%的土地面积,创造了全省13%的经济总量、25%的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和36%的出口额。此外,从现有情况看,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也接近成型。预计到2015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将达到45%以上。

二是科技投入增长较快,创新产出较为丰富。(1)科技投入方面。统计资料显示,2014年南京、苏州、无锡、常州、镇江的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均已超过全省的平均值2.5%,特别是南京的这一指标值已突破3%,达到或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根据近年来苏南5市该指标的提升速度预计,到2015年苏南地区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将稳步提高到3%左右,科技创新能力将进一步增强。(2)创新产出方面。目前,苏南地区的专利申请受理量占全省的比重维持在68%左右,且自2013年以来就已突破3万件;2014年,专利申请授权量达到2万件,其占全省的比重近几年来也一直保持在70%左右。

三是创新环境不断改善,人才队伍不断壮大。目前,苏南的8个国家级高新区、10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45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530多家科研机构,共拥有各类科技人员810万人。苏南共有普通高等院校90多所,在校大学生超过100万人,专任教师7万多人。苏南地区凭借良好的经济基础,不断加大对人才资源的吸引力度,使得江苏丰富的人才资源大部分集中在苏南地区。比如,全省拥有的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90人中多数集中在南京;2014年,南京新增高技能人才3.53万人,累计达30.53万人,新增国家“千人计划”人才42人,累计达185人,其中创业类人才24人,新增省“双创计划”人才46人,累计达251人,各类新增、累计人才数量均占到了全省较大的比重。

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仍面临着一系列棘手的难题,一旦得不到妥善解决,很有可能成为制约其发展的重要瓶颈。这些难题中有部分是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的,比如:(1)在15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经济下行趋势短期内得不到根本缓解的背景下,如何保证研发投入主体对投入的维持,甚至增长?(2)如何有效解决科技成果产业化难的问题?(3)怎样迅速实现新兴产业关键领域和核心技术的创新突破?(4)创新驱动发展需要地方政府扬弃原先的发展思维和模式,有可能导致产生摩擦成本,如何解决?

此外,还有一些难题是苏南地区所特有的,比如:(1)各地对于创新资源和要素的争夺如何避免恶性竞争,如何解决创新的外部性问题?(2)如何防止产业转移过快形成的苏南地区产业空洞化风险?这一问题对于发展战略和增长动力的自然切换至关重要,需要进一步说明。创新驱动需要高新技术产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但不代表不需要传统产业,其实,很多发达国家仍然从事着传统产业,同样有很强的竞争力和附加值,生态文明也搞得较好。随着劳动力、土地、资金等生产要素价格上涨和人民币升值,江苏以往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优势要素已经大大削弱。部分传统产业如果不能就地升级,那就必须“腾笼换鸟”,但转型升级是一个需要经历镇痛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这就存在“鸟走笼空”的风险,如果不能解决好甚至有可能造成经济失速,使创新驱动成为空谈。近期对昆山笔记本产业转移进行调研后发现,大规模的产业转移对昆山IT行业的短期冲击还是相当大的。

3.建设路径基于以上分析,在建设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路径的选择上,应争取在区域创新要素整合、创新产业集群打造、创新型园区建设、政产学研合作机制协同、高端创新创业人才集聚等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第一,整合区域创新要素,强化区域创新合力。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建设,就是要打破既有的行政区划对创新资源和创新要素的行政分割与行政限制,统筹整合创新资源,推动创新要素在城市之间、园区之间、城乡之间合理流动和高效组合,着力构建集群式、差异化、互补化、高端化为特色的区域自主创新体系。一是明确发展定位,突出发展特色,完善空间布局,推进南京、无锡、常州、苏州、镇江等国家创新型试点城市建设,提升8个国家级高新区和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水平。二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省级高新区创建国家级高新区,支持有条件的县(市)建立省级高新区,加快实现苏南县(市)省158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级以上高新区全覆盖。三是引导高新区与苏中、苏北地区加强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四是加快建设研究型大学,支持高校院所与地方聚焦产业发展需求建设科教协同创新中心,推动各地围绕特色发展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五是加快创新型县(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加大“科技镇长团”、“科技副总”选派力度,大力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向基层流动集聚,不断激发基层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第二,打造创新产业集群,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在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内打造创新产业集群,就是将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逐渐形成强劲的、可持续竞争的优势。一方面推进南京和镇江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导向的产业转型升级。(1)逐步降低现有重化工产业的比重,使战略性新兴产业尽快成为支柱产业。(2)突出在创新中转型。关键是开展节能减排和技术改造,发展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另一方面加快苏锡常地区实施“赶超者战略”。即在过去积累的经济实力和管理经验的基础上,采取先发战略造成局部的绝对强势。在技术上强调自主创新而不是动态追随;在产业上是“江苏创造”而不是“江苏制造”;在要素投入上是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本驱动;在比较优势上是用品牌竞争而不是依靠低成本的价格竞争。

第三,建设高水平的创新型园区,提高创新效率。一是以加强原始创新和技术研发转化为方向,大力建设江宁高新园、苏州工业园科教创新区、苏州科技城、无锡太湖科技园、宜兴环科园、常州科教城、昆山阳澄湖科技园、江阴滨江科技城、镇江知识城等,努力使之成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的创新核心区。二是坚持节约集约利用土地,优先保障高新区重大创新项目用地需求。三是进一步增强高新区的原始创新能力,广泛集聚创新资源与要素,建成一批处于世界前沿水平的研发基地,培育一批新的产业业态。四是完善科技创新特别社区、科技企业孵化器、新兴产业加速器、大学科技园、留学生创业园等科技创业服务平台,构建“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科技创业链条,打造科技人才创业“栖息地”。

第四,协同政产学研合作,激发创新主体活力。一方面重点培育创新型15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领军企业,遴选一批具有较大规模优势、较强创新实力、具备发展潜质的骨干企业,建设具有世界一流技术条件和研发水平的重大创新平台;另一方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努力突破体制机制障碍,推动企业真正成为创新需求、研发投入、技术开发和成果应用的主体,支持大中型企业普遍建立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技术中心、研究生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院士工作站,鼓励企业按照市场需要开展技术创新,努力实现从一般产品应用开发走向自主创新、从面向自身发展转向引领行业发展。

第五,集聚高端创新人才,注重原创技术开发。人才是自主创新的第一资源,也是转型升级的关键所在。要推动苏南地区人才支持政策相互衔接、人才工作体系相互配套、人才资源市场相互贯通、人才发展平台相互支撑,构建与国际接轨、有利于人才发展的体制机制,加快构筑国际化人才高地。一是实施海外高层次人才居住证制度,大规模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二是加大股权激励力度,鼓励企业以股票期权、限制性股票等方式对科技人员给予股权激励,使企业科技收益与研发人员个人收益有机结合;引导高校院所、国有控股的院所转制企业建立健全科技成果所有权的认定和激励机制,鼓励科技人员以自有知识产权作价入股企业或转让,加快科技成果转化,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三是支持中国苏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等集聚区建设。健全配套保障机制,努力为高层次人才提供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出入境等综合服务。

第六,打造创新服务平台,共享区域公共服务。一是建立协调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着力完善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研项目数据库、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及时公开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信息,避免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二是统筹重大科技设施建设。面向国际前沿和苏南战略发展需求,积极创建通信技术国家实验室和微结构国家实验室,加快建设未来网络技术研究院、纳米真空互联实验站、超级计算中心等重大科技平台。推进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江苏中心、国家技术转移中心苏南中心等跨地区综合性科技服务平台建设。三是完善开放高效的科技要素市场。推进苏南各要素160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交易市场规范发展,着力打造面向苏南、辐射“长三角”的集股权、知识产权、债权等交易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产权交易服务机构,加快构建以技术转移为重点的现代技术市场体系。

第三节探索建立有利于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一江苏创新驱动发展的政策取向正如前文所说,江苏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的决策与工作重点和突破口,就是要及时转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省份试点和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是创新驱动的两个重要机遇和优势,而其重点和抓手是科技与人才工作;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点和抓手则是科技创业。所谓科技创业,就是要让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经过一定的时期,转化为一个新的资源,或者是创造新财富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投资项目,也不仅仅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其最终的落脚点是要通过创业成为一个企业,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有重要经济地位的产业。这与中央提出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号召是一脉相承的。结合国内外经验,我们认为在开放型经济条件下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需要鼓励各地的科技创业活动,并把其放到经济政策体系的主体性地位。

第一,科技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从世界科技创新的演进历程来看,科技创业企业已经成为颠覆性创新的主要力量。根据企业生命周期理论,由于科技创业企业处于种子期、初创期以及成长初期,相对于成熟期的企业具有较快的成长速度,加上科技创业企业生产出的产品往往针对的是潜在市场需求,属于供给驱动型发展,因而较易占领空白市场,并以此获取高额垄断利润支撑企业快速成长。例如,阿里巴巴成立于1999年,到2001年底就已经成为全球首个达到100万注册会员的B2B电子商务网站,2014年成功在纽交所挂牌上市。Facebook创立于2004年,2010年就超过雅虎成为全球第三大网站,成长速度非常惊人。由于科技创业企业在科技成果转化、创造就业机会以及区域经济增长方面的重要作用,科技16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业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发展的一个趋势,全球各地均掀起科技创业的发展浪潮。比如,硅谷在不足50公里的狭长地带集聚了1万家高科技公司,其中全球前100大高科技公司有30%总部位于硅谷。纽约鼓励发展科技创业,现在科技类就业岗位每年增加近万人,增量与硅谷基本接近。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伦敦提出要成为创业之都,成为创业企业遍布的城市。韩国近年来决意打造创意经济,并设立了新的未来科学部,使科技创业公司成为驱动新一波韩国工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国内的深圳提出要成为“中国高科技创业圣地”,上海也喊出了“打造创业之都”的口号。相对于其他地区,江苏特别是苏南城市发展科技创业有自己的优势,具备成为依靠科技创业而兴起的国际性现代化城市的基本条件。

第二,科技创业是江苏基于经济发展现实的战略性选择。江苏的工业基础好,但是经济增长较多地依赖了传统的重化工业。除了在产业结构中具有较高的比例外,目前,江苏重工业占全国重工业的比重为13.4%,超过江苏GDP占全国的比重10.4%约3个百分点,重工业比重明显高于山东、浙江和广东。其中,江苏化学工业比重一直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明显高于广东,但低于浙江和山东。此外,众多大型企业大多从事重化工业,比如扬子石化、金陵石化、沙钢集团、南京机电集团、南汽集团等,一些大型企业还具有国有背景。从客观角度来说,国内的重化工业处于成熟期,创新机会主要体现在提升工艺流程等方面,颠覆性的创新机会相对较少。从主观角度来说,一方面重化工业属于资本密集型行业,资产专用性使得行业内企业背负了巨大的沉没成本,因而通过创新进行技术改进的成本相对较高;另一方面创新的外部性、大企业特征乃至国有企业的激励制度安排都会削弱创新动机,导致创新规模低于社会最优规模。这些决定了江苏的创新驱动不能主要依靠从事重化工行业且处于技术改造稳定阶段的大企业创新,而必须依赖于科技创业的发展。

第三,科技创业有利于将科教资源优势转变为创新驱动优势。过去一直有一种观点,认为区域科技创新优势是建立在其所拥有的独特且丰富的科教资源的基础之上的。科教资源的稀缺性、不完全流动性和不完全模仿性,决定了其成为竞争优势的源泉。换句话说就是,科教资源优势是创新驱162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动优势的充分条件。但事实并非如此,我国的许多老城市,如西安、武汉、南京等,其科教资源在全国是遥遥领先的,但是科技进步对本地经济发展的贡献率并不领先。这说明科教资源禀赋的优势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之间可能是脱节的,如果缺少转化酶,单纯的科技和人才工作并不意味着可以取得更大的经济贡献度。比如南京至少有百分之七八十的科教资源“沉睡”在大学和科研院所里。造成这一现状的原因在于大量科研成果缺乏通过科技创业将其转化为财富的动力、压力机制,这就使得政府投入本地科教事业的巨额成本长期得不到来自于创新市场化的回报,这些投入逐渐变成纯粹的公共性支出,并陷入恶性循环。相反,即使一个地区没有丰富的科教资源,但同样可以在创新驱动方面成为典范。比如深圳,作为一个缺少大学和研究机构的新兴城市,通过大力虹吸国内外高级要素,特别是创新要素,并通过科技创业机制实现了创新要素的灵活高效配置,驱动了经济发展。深圳模式表明,利用行动可以有效突破科教资源瓶颈的制约,但要实现创新驱动,关键还需要打通科技创业机制。事实上,深圳模式的成功也并不能否定科教资源的基础性作用,由于文化、习惯、生活便利性和成本等因素的制约,人才资源具有很强的本地性和不可移动性,这方面江苏是具有独特的优势的,关键是要通过补齐科技创业的短板,将这一资源禀赋优势转化为创新驱动的竞争优势。

第四,科技创业是创新经济发展两个重要阶段的链接变量。正如前文所说,理论上创新经济由两个重要阶段构成:第一阶段是产生科研成果,即将钱变成知识;第二阶段是科研成果的产业化,即将知识变成钱。这两个阶段之间并不是自我实施的,每个阶段内在的实现机制也并不相同。把钱变成知识的过程具有一定的公共产品属性,不但外部性较强,而且投入和运转费用较大,这一目标的顺利实现需要政府、高校和科研院所承担更多的责任;而把知识变成钱的过程本质上是市场化,其承担主体应该是竞争性、营利性的企业,而不是高校和从事基础研究的科研院所,打通这一过程就需要科技创业。过去江苏的创新发展与科技优势不相匹配的重要原因,就是以前的科技创新政策试图将所有的创新活动都交给政府、大学和科研院所,由它们在完成“把钱变成知识”后,又负责把这些知识变成技术,交给企业去生16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产。这实际上是没有搞清楚两个阶段实现机制的差异主要体现在分工机制、主体功能以及风险收益的不同上。对于政府来讲,其职责除了在创新经济的第一阶段充当实现主体,从事如大力发展科教事业、加大基础性研究投入等活动外,还需要在第二阶段鼓励和支持科技创业,消除“把知识变成钱”的一系列制度障碍和风险。前者更多的应该发挥中央和省级政府的作用,集中力量办大事;后者由于收益对称性、信息优势等原因则主要应是市、县等地方政府的责任。

二促进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优化促进创新驱动发展,需要“把钱变成知识”和“把知识变成钱”两个阶段的顺利实现。因此,对于江苏来说,要从两个方面下工夫,双管齐下,尤其是要通过科技创业补齐“把知识变成钱”的创新短板。基于此,并结合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的重要论述,我们认为,江苏的当务之急是应实现以下四个方面的体制机制优化,分别是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人才培养集聚机制、科技管理体制以及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其中,前两者作用于创新经济两阶段中的要素投入,科技管理体制的改革主要是为了促进和增加第一阶段“知识”的产出,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的完善则是为了加速第二阶段———“把知识变成钱”的目标实现。

1.创新资金投入机制创新资金投入机制优化的目标是形成多方位、多渠道的创新资金投入体系。一是提高政府对创新的投入力度和效率。(1)投入规模。鉴于江苏研发经费中政府所占比例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建议建立健全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确保财政科技投入的年增长幅度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幅。根据国际经验,研发费用中政府投入的比重的合理区间是40%—65%。(2)投入方向。政府科技创新资金应主要投向基础性研究以及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方面。目前,我国基础理论研究的不足已经成为制约国内自主创新以及消化吸收再创新的重要瓶颈。从基础研究投入来看,我国各地区对创新资助的分配更倾向于应用研究和试验发展,目前江苏的GEBR/GERD(基础研究经费/R&D经费)比例远低于美国、法国、俄罗164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斯、日本、韩国、印度等一些国家,且近几年还出现了一定的下降趋势。此外,各级政府在科技创新资金投入方向上也存在一定的差异,省级政府应是基础性研究以及突破具有共性的关键技术的投资主体,市县级政府负责配套或者投向某些重点领域的应用研究。(3)投入方式。目前国内各地对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主要采取直接投入或事前投入的形式。有研究表明,现行的这种投入方式是造成创新效率低下的重要原因,间接投入或事后投入的方式比直接投入或事前投入更为有效。资料显示,越来越多的OECD国家倾向于采用间接的创新投入方式,例如通过各种减税手段资助企业研究开发活动、对创新产品进行补贴等。因此,建议江苏也逐渐采用间接投入或事后投入的方式。

二是引导企业增加创新投入。企业创新投入的方向主要应该是应用研究。在经济下行压力较大、企业效益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要完善企业技术创新投入的长效激励机制。(1)发挥支持企业自主创新优惠政策的激励作用。通过税收、企业财务、资产管理等政策,为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落实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税收扶持政策,包括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企业研发投入加计扣除、技术转让税收优惠、科技企业孵化器和国家大学科技园发展、软件产业发展等方面的税收政策。

(2)通过高水平的知识产权保护来激励创新,并以此打破垄断建立新的垄断,即建立动态的垄断制度来鼓励企业增加创新投入。目前严重影响国内企业进行创新投资积极性的现象主要有直接侵权、企业掌握关键技术的员工跳槽、企业高管另谋他就创办新的同类企业等。企业的本质是追逐利润,要充分利用这一特征为创新经济发展服务。(3)对于国有企业,建立健全国有企业技术创新经营业绩考核制度,把研发投入、重大技术创新成果产出、成果应用与转化经济效益纳入国有企业负责人业绩考核内容。对于科技型中小企业,以财政科技投入为引导,股权融资与债权融资、直接融资与间接融资相结合,建立覆盖科技型中小企业成长全过程的资金供应链。

三是鼓励社会资金投入研发和创新。增加社会创新资金投入的关键在于解决好激励问题。具体建议包括三方面内容:(1)充分发挥产学研合作专项资金的作用,引导高校、科研机构与企业开展合作,实现项目、基地、人才16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等创新资源共享;完善科技评价制度,建立知识产权处置收益分配和科技成果转化奖励等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类创新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刺激其加大对协同创新的投入力度。(2)鼓励社会公益捐赠。积极鼓励个人、联合体以及各种组织以承包、租赁、合作等形式进入科技研发领域,鼓励社会团体或个人在高校和科研机构设立创新活动基金,属于公益性捐赠的可按国家有关规定在缴纳企业所得税和个人所得税时予以扣除。(3)通过组织方式的突破集聚和吸引社会各界的创新资金投入,比如支持科研机构与高校、骨干企业合作或通过并购重组,建立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等,开展产业发展战略研究、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和成果产业化技术研究。

四是完善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对创新的支持体制。金融机构和资本市场主要是在推动“把知识变成钱”的过程中发挥作用。完善其对科技创新创业的支持体制的目标在于,建立健全集股权融资和债权融资、直接融资和间接融资、融资担保和风险保障于一体的科技金融服务链,搭建支持科技创新创业的投融资综合服务平台、股权投资促进平台和产权交易平台。(1)构建科技金融服务链。具体包括:设立科技创业种子投资基金、设立科技创业投资基金、鼓励创业投资机构落户发展、鼓励创业投资机构投资初创期企业、引导金融机构加大科技信贷支持力度、设立科技信贷风险补偿资金、深化科技银行建设、加快发展科技小额贷款公司、大力推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建立健全科技创业企业征信体系、鼓励担保机构开展科技创业企业融资担保业务、发挥国有担保公司的引导作用、积极推进科技保险、建立科技型企业上市绿色通道等。(2)搭建科技创新创业投融资服务平台。比如设立科技创新创业金融服务业中心、组建科技创新创业投资集团、建设综合性产权交易市场等。

2.人才培养集聚机制人才是创新驱动发展的核心资源,目前,江苏已经培养、集聚了很多各领域的高层次人才,但仍然最缺科技创业领军型人才。因此,下一阶段在完善人才培养集聚机制方面重点就是“扬长补短”。

一是优化人才培养开发的机制。一般来讲,创新人才主要有三类,分别166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是科技人才、管理人才以及既懂科技又懂市场的科技企业家。对于政府来讲,对这三类人才的培养可以做到的是:(1)完善投入机制。目前,江苏公共财政支出中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不足3%,低于4%的全国平均水平,与欧美一些发达国家如丹麦(7.7%)、韩国(7%)、日本(6%)相比更是差距甚远。建议建立教育经费稳步增长机制,确保每年教育经费的增速高于地区生产总值和公共财政收入。基于基础性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基本素质的关键阶段,教育经费特别是增加的部分应主要投向基础性教育。另外,还需要提升职业教育的投入比重。因为从“中国制造”、“江苏制造”向“中国创造”、“江苏创造”转变的过程中,还有一个重要的步骤,就是通过提高劳动生产率把现阶段的“合格制造”变成“优质制造”、“精品制造”。(2)完善选拔机制。要构建有利于创新人才脱颖而出的机制,这就需要营造包容、多元化的社会氛围,同时还要对教育体制中的培养弥补、知识体系、学科与机构设置、培养模式、教学制度等进行改革和完善,美国的经验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借鉴。(3)完善交流机制。培养国际化的人才是江苏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背景下实现创新驱动的内在要求。这就需要形成多层次的人才国际交流机制,比如优化政府留学基金项目,鼓励企事业单位制定长期的人才国际交流、培训计划等,最终实现人才的素质、理念、竞争力等与国际接轨的目标。此外,需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科技企业家的培养可以采取一些特殊机制,比如:(1)选拔条件必须满足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成果在国内外处于领先地位;项目有良好的市场前景,初步具备规模生产、实现产业化的条件。(2)培养机制包括项目产业化过程中的融资支持、企业税收优惠、政府采购优先、创业培训资助以及对科技企业家在住房、组织等方面进行保障等。

二是强化吸引高端、领军型人才的机制。对于高层次的领军型人才特别是科技创业领军型人才,可能在短期之内很难通过内部培养的途径产生,这就需要我们多条腿走路,广泛吸引、利用外部的高端人才,特别是要抓住国际金融危机后不少西方国家经济不景气的契机,利用庞大的内需市场虹吸国际高级的紧缺人才,让他们为江苏的市场发展或企业开拓全球市场进行研发和设计服务。这就要求江苏强化高端人才集聚机制,打造国际化人16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才高地。具体来说包括:(1)企业初创扶持机制。对于来江苏进行科技创业的领军人才可以在创业启动经费、工作场所、融资担保、人才公寓等方面给予支持。(2)科教特色扶持机制。整合江苏高校、科研院所的图书资料、研发平台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资源,向高层次引进人才开放,并给予费用补贴;由两院院士和知名专家组成创新导师团,由成功企业家和科技创业家组成创业导师团;协调预留部分高校、科研院所岗位,定向提供给领军型科技人才。(3)金融财税扶持机制。比如企业所得税市以下留成部分给予全额奖励;个人所得税市以下留成部分给予全额补贴;推进科技保险保费补贴制度,给予一定比例的保费补贴;开展知识产权质押贷款;社会创投机构投资达到规定期限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发生损失的给予部分风险补偿等。

(4)生活配套服务机制。主要是为引进的高层次领军型人才提供社保、医疗、住房、子女入学、配偶就业、出入境等综合保障服务,解除其后顾之忧。

三是完善人才流动、使用以及激励的机制。培养、吸引的人才再多,如果没有好的流动、激励机制,也很难发挥应有的作用。人才作用的最大化,不是简单地靠行政命令、靠计划经济思维模式,而是要按照市场规律,以利益驱动为前提,完善人才的流动、使用以及激励机制,实现人才资源的合理配置。(1)人才流动机制。竞争是形成人才合理流动的有效手段,要坚持机会均等、竞争择优的原则,让人才在竞争中促进流动,在流动中加强竞争。要打破传统的户籍、档案、身份乃至国籍等人事制度中的瓶颈约束,采取引智合作、兼职招聘、智力咨询、交换使用、人才租赁、人才派遣等多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实现人才流动。(2)人才使用机制。要建立开放的用人机制,破除人才“近亲繁殖”、“十八罗汉轮流坐庄”等固有弊病,冲破地域、所有制、身份等束缚,公开、平等、竞争用人。要深化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加快建立符合事业单位特点和人才成长规律的人事管理制度,实现由固定用人向合同用人转变、由身份管理向岗位管理转变。(3)人才激励机制。一方面要利用财富效应,大力推行技术入股、专利入股、持股经营等新的分配手段,吸引人才向急需的领域、急需的地区流动;另一方面要利用事业激励机制,为人才提供良好的创业环境、优良的工作条件、和谐的工作氛围,为人才充分实现自我价值创造良好的条件。此外,还要加强人才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研究168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制定政府购买人才公共服务办法,充分发挥社团作用,完善支持人才服务于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3.科技管理体制除了要素投入,现行的科技管理体制也是阻碍创新经济发展,特别是“把钱变成知识”这一过程实现的重要原因。当前科技管理体制最大的问题在于从基础研究到产业化的管理过程中,政府的控制根深蒂固。虽然政府应该在创新经济发展的两个阶段特别是第一阶段发挥重要作用,但政府不应直接参与科研项目的评审、立项、验收等科技创新的具体环节。此外,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忽视基础研究,片面强调科研项目对经济发展的作用、对产业的影响。这些问题都不是江苏所特有的,而是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存在。但江苏要想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中继续走在全国前列,为其他地区探路,就必须对科技管理体制进行改革。优化科技管理体制的目标是处理好市场和政府在创新驱动中的关系,发挥政府的引导、支持、组织、监管作用,发挥市场在创新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因此,建议江苏进行以下三个方面的探索:一是科研经费的分配机制。目前,科研经费主要是由行政部门主导进行配置。这就很可能产生一系列问题,比如项目选择暗箱操作、“跑部钱进”、寻租等。尤其是由于信息不对称容易导致项目评审出现偏差,一方面产业化项目评审重技术、轻市场,难以发现和选拔出好项目;另一方面过分强调产业化项目,忽视知识创新、忽视前沿科学和核心技术。要根治这些难题,建议借鉴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的经验,将行政部门主导科研经费配置改革为由公益的科研基金会负责政府课题、项目的资助,同时成立独立的学术委员会,对申请者按学术原则、学术标准进行评价,并通过通讯评审制度的实行防止各种行政、利益因素对项目评审和经费分配的干扰。政府的科技管理部门应将其主要职能向科技发展总体规划、科技战略研究、统筹科学研究、组织重大技术攻关与技术转移、进行平台建设、制定科技创新法律法规等方面转变。

二是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过去对科研项目的管理特点可以概括为“重事前管理,轻事中、事后管理”。这使得近年来一些地方政府的科技部门16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出现了不少科研腐败窝案。一些科研人员利用各种手段,比如假借与企业合作,转移经费;利用纵向经费(政府项目)和横向经费(与企业、社会机构合作项目)的管理措施不同,挪用经费;以给学生发劳务费为名或者虚开发票、冒领经费等盗取腾挪科研经费现象也屡见不鲜。建议转变科研项目的管理方式:(1)强化事中管理。一方面改革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允许科研人员支取一定比例的劳动报酬。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只承认科研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而不承认人力资本的成本,这存在一定的不合理性。因为不论是横向还是纵向比较,我国从事科研尤其是基础研究的人员薪酬水平普遍较低,不足以弥补其前期的教育成本投资以及人力资本价值。这就会导致两个后果:第一,科研人员没有干劲,选择不干;第二,科研人员想方设法挪用科研经费。另一方面公开科研收支细目,接受公众监督。在给科研人员一定的支配经费的权利的同时,要求他们必须公开所有财务信息,接受独立的审计,这才能让科研经费用到该用的地方,同时防止跑冒滴漏。(2)完善事后管理。即建立科研成果采购为主的资助方式。具体做法是,需要国家财政资金支持进行研究的科研项目,在立项前先行进行公开采购,凡是项目预期的科研成果能够直接从市场上购买得到的就没有必要资助,进行重复性研究;对于暂时不能采购到的预期科研成果,可以将财政资金主要通过政府事后公开采购研发产品的方式来进行补贴资助。

三是科研人员的评价机制。主要需要在两个方面进行改进:(1)建立学术同行评价机制,削弱对科研人员的行政性考核。其一,应该由科研人员共同制定学术能力、学术贡献评价标准,而不能采取目前的量化评价指标,把学术评价导向功利化,忽视了学者的真实贡献。其二,应该取消科研提成制度,实行年薪制。根据国外经验,年薪制和终身教授制度、学术自治,是保障学术自由、激发学者科研创造活力的最基本制度。(2)完善项目评审和公示制度。项目评审也是对科研人员进行评价的重要方面,要做到公平、公开、公正。其一,要采用专家实名网上公开评价制度,将专家的评价意见向社会公开并征求再评价意见,让专家个人的评价结论接受社会其他专家的检验。其二,凡是非涉密项目,无论是科研立项、科技评奖还是科技成果采购、成果转化过程购买,均应当公开公示目标、内容、预期成果和评价意见等实质性170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内容,只有对这些内容进行公开讨论和争论,才能避免重复立项,防止重复奖励,杜绝低水平研发。

4.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创新成果产业化是实现创新经济由第一阶段向第二阶段飞跃的关键,也是创新驱动发展的目标和落脚点。目前,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创新成果难以产业化的通病。其原因主要有二:(1)原创的、好的技术成果少,高端发明创造少,或者科技创新成果缺乏市场、与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2)科技创新不同主体之间缺乏匹配机制。高校、研究院所、企业之间,研发与产业之间,存在封闭、分散、孤岛现象,无法实现资源的有效整合,这又反过来制约了知识创新能力的提升。对于第一种原因主要需要依靠创新投入要素的质量和数量的提升、科技管理体制的优化等办法去解决,而对于第二种原因则主要应该通过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来实现不同创新主体之间的迅速匹配与整合。对于江苏来说,当前困扰其创新经济发展的主要障碍就是尚未形成完善的创新成果产业化机制。因此,建议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入手进行改进:一是积极构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机制。一般来讲,创新成果的转化和应用有其固定的产业化链条。对于政府来说,就是要在创新成果产业化链条的各个环节搭建服务平台机制,促进产业化过程的顺利推进。搭建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平台机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1)创业苗圃。在创新成果产业化的初级阶段,政府可以在特定区域设立、建设、管理创业苗圃来帮助创新创业主体。创业苗圃需要配备创业导师和创业辅导员专门服务团队,无偿提供创业培训课程和指导,技术、商务、财务、法律咨询和指导,创业计划演示活动等服务。(2)孵化器。可由政府设立,但实行市场化运营。孵化器应建有完备的专业技术支撑平台、科技金融服务平台和综合公共服务平台,具有经过专业培训的管理团队,建立财务管理、项目孵化和毕业管理制度,并提供技术服务、商务服务、财务金融服务、法律服务以及行政服务等功能。(3)加速器。由政府设立,政府与市场主体共同投资建设,实行市场化运营。加速器应当有具备与资本、技术、人才等创新资源对接能力的专业管理团队,建立与孵化器的对接机制,并提供投融资服务、科技成果转让、企业17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并购、培育企业上市服务、市场推广服务、政策咨询、行政手续代办等功能。

二是加速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的市场化改革。应用型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本质就是加速创新成果的产业化。除了高等院校之外,江苏集聚了众多以应用型技术开发转化为主的科研院所。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是区域创新体系中的重要主体,应按照遵循规律、强化激励、合理分工、分类改革要求,精心设计和大力推进其市场化改革,以激发其创新活力,促进创新驱动发展。资料显示,江苏已有的应用型科研院所在市场化改革后,绩效均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升,具体主要表现在企业研发能力的提高、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周期的缩短、企业经营效益的提升等方面。推进应用型科研院所的市场化改革大体有四种机制:(1)改制。比如,全部买断,即由职工出资全部买断国有资产,实行全民营化;部分买断,即实行国家控股或相对控股,由职工购买一部分国有资产按置换入股;国有民营,即通过租赁、承包等形式出让经营权,让有能力的科研人员或民营企业来搞活科研院所,实现存量资产的优化组合。(2)上市。推动科研院所将科技成果优先在江苏转化,并通过上市辅导计划,为转制科研院所开辟直接融资渠道,促进技术股权流动。(3)孵化。产业孵化是江苏应用型科研机构进行市场化改革、实现科技成果产业化的另一种重要机制。例如,南京先进激光技术研究院,作为上海光机所的分所,采用企业化运营的科研院所运作新模式,截至目前,已经成功孵化出14家企业。(4)团队激励。科研团队是科研院所市场化改革的核心资产,为了鼓励创新,留住核心团队,往往需要通过团队激励使科研人员获得更加灵活的人力资本回报,以及让科研人员掌握企业的控制权,参与企业法人治理。股权激励则是团队激励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三是努力完善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等科技创业机制。为了让机构、人才、装置、资金、项目等都充分活跃起来,形成推进创新成果产业化、实现科技创新发展的强大合力,积极鼓励科研人员、高校师生等从事科技创业也是其重要途径和机制。建议:(1)组织机制。比如,允许与鼓励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科技人员(包括担任行政领导职务的科技人员)离岗创业,在一定时期内保留其原有身份和职称,档案工资正常晋升;或者允许与鼓励其在完成本单位布置的各项工作任务的前提下在职创业,其收172第四章大力推进江苏创新驱动发展入归个人所有。允许全日制在校学生休学创业,凡进入到江苏创业基地创业的时间,可视为其参加学习、实训、实践教育的时间,并按相关规定计入学分。(2)激励机制。比如,允许与鼓励在苏高校、科研院所和国有事业、企业单位职务发明成果的所得收益,按一定比例,如60%—95%,划归参与研发的科技人员;高校、科研院所转化职务科技成果以股份或出资比例等股权形式给予科技人员个人奖励,不征收个人所得税;允许知识产权等无形资产按较高比例,如50%—70%,折算为技术股份等。

17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收入与污染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在江苏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未来经济增长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在新江苏的建设进程中,环境治理力度在逐步加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业升级成效显著。新常态下江苏尤其应该在产业政策方面给予环境治理更多的重视,在创造外部经济性、引导投资方向方面发挥重要的作用,未来中国在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产业政策的优化升级应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资源引进环境治理的相关产业,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第一节江苏环境发展的库兹涅茨曲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描述的是收入与污染之间的倒“U”形曲线关系,即随着收入的升高,污染程度先增加后降低。应用2004—2013年江苏省各地级市的数据,可以较为详尽地探究江苏经济增长与环境污染的关系,从而为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提供理论准备。

174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一江苏环境发展现状1.现状综述江苏省近几年正处于迅速推动工业化的发展阶段,加上粗放的生产经营方式和以第二产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相当严重。随着人口的增加和经济的发展,这个问题可能更加突出。解决历史遗留的环境问题和控制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仍然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2014年,全省的环境治理力度已加大,环境保护、节能降耗、产业升级成效显著。全省深入开展工业废气、机动车尾气、城市扬尘等各类污染物的综合治理;大力实施节能减排重点工程,鼓励发展循环经济,加快进行产业升级、淘汰落后产能。这使得PM2.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9.6%,单位GDP能耗下降和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污染物排放均削减至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2.数据描述笔者以江苏省2004—2013年间各地级市的数据为基础进行测算。其中,收入以人均实际GDP来表示,污染物以工业废水排放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来分别测算,各污染物排放量的统计性描述如表51所示。人均实际GDP的数据在国家统计局和各年江苏省统计年鉴的基础数据上经测算得出,各污染物的数据来源于南京大学环境学院。数据的分析及处理利用stata12软件。

表51各污染物变量的统计性描述污染物名称单位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年限工业烟尘排放量吨

13010.1300.5758.84411.0872004—2013工业粉尘排放量吨

919.3341.1636.70911.1042004—2010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吨

13011.1370.6419.81212.3982004—2013工业废气排放量万标立10414.6343.3796.48518.8372004—2011方米17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续表污染物名称单位样本数均值标准差最小值最大值年限工业化学需氧量吨

1309.7100.6588.11111.1132004—2013工业氨氮排放量吨

1306.9160.7035.6828.8412004—2013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吨

10410.8340.9678.0392239.0172006—2013工业废水排放量万吨1309.5510.8130.4640.0002004—2013工业固体废物排放量吨

13015.2450.94112.44917.0342004—2013数据来源:南京大学环境学院。

图51江苏第一、二、三产业及经济总量随年份的变化趋势图51为2004—2014年间江苏省GDP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如图所示,在此期间,江苏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GDP总量从2004年的15003.60亿元增长到2013年的59753.37亿元,呈明显的扩张趋势。江苏省经济在高速发展的同时,其产业结构也在逐年发生变化。其中,第二产业在经济增长中占比一直最大,绝对值逐年上升,由2004年的8437.99亿元上升至2013年的29086.08亿元,但其占比却平稳下降,由2004年的占总GDP的56.2%下降到2013年的48.7%;另外,第一产业占比不断下降,第三产业占比呈上升趋势。这说明江苏近年来一直在优化产业结构,并有一定成效。依照钱176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纳里工业化阶段的划分标准,江苏的工业化程度正处于工业化高级阶段的门槛。即逐渐过渡为在一、二产业协调发展的同时,第三产业成为区域发展的主要力量的增长模式。虽然其结构逐步优化,但是经济总量的高速增加及第二产业仍占主导地位的现状使工业污染物排放量仍逐年增加。

二江苏发展的环境库兹涅茨曲线1.基本模型设定国际上通常采用二次多项式和三次多项式形式对环境库兹涅茨曲线作研究,根据二次式或三次式中各系数的大小可推断出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形状。笔者利用这三个模型分别进行回归,并针对不同回归结果选择最匹配的模型。

ln=

+ln+

1Yitα0α1(income)ε

()ititln=

+ln+ln+

2Yitα0α1(income)α2[(income)]ε()itit2itln=+ln+

ln+ln+

Yitα0α1(income)α2[(income)]α3[(income)]εitit2

it3

it()其中,Yit表示污染物浓度,income为以20043

年为基期的实际人均生产,[(income)][(income)]总值lnit2和

lnit3分别为取了对数后实际人均生产总值的二次方及三次方项。

2.拟合结果如表52所示,各污染物中,工业烟尘排放量和工业粉尘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线性关系,工业废气排放量和固体废弃物排放量与经济发展呈显著的正“N”形曲线关系,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工业化学需氧量、工业氨氮排放量、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与工业废水排放量均与收入呈明显的倒“N”形曲线关系。可以看出,在线性关系中,二氧化硫排放量的斜率最低。这是由于二氧化硫是形成酸雨的主要影响物,它对人们的生产、生活都有很大影响。因此它是我国环保部门重点监测的主要污染物之一。由于政府部门的重视,如对工厂排放二氧化硫进行限制、对汽车尾气的排放标准日趋严格等,177178!

"#$%&'()*+,-./0123(4565789:%;9?

?89@%ABC%@!"#$%&"'()*)+,-)*..+-/0*.0)010*+./-1/*0//-2+*3,0-2.*+3/-/3*14.

/2*,/+)*))))*))4)*)2))*)0.

)*))+)*))2)*))+)*)/+)*)/+/*021!"#$%&"'(0-0/*03+1*/202*+))2*13+/*320-/*10.

)*)1))*)1/)*))0)*))1)*))2)*))3)*)/3!"#$%&"'(1-)*)2/)*.+3-)*/)+-)*/2.

-)*/1.

-)*).2)*)2))*)12)*)00)*))/)*))0)*))1)*))+)*)0/567(89:;$"%7/1)3//1)/)2/1)/1)/)2/1)/1)0*00.1*+.

/+*1++2*2200*2//)*0213*3)/1*42/01*//)*/13)*))))*))))*))))*))))*))))*))))*))))*)))!/*"#$%&'()*+,-.'/010*2#3&'(45%67893&=)*)/3&=)*)+3&=)*/

“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二氧化硫排放量并未随着经济增长而大幅上升。工业废水、烟尘及粉尘排放也一直是政府控制的重点,因此增速较慢。而工业氮氧化物、固体废弃物排放随着经济的增长增加较多,如果不及时采取有力措施,污染将持续加剧。

污染与增长的线性关系表明,现阶段经济与污染物的关系并未出现拐点。烟尘方面,工业烟尘排放量随经济的发展而增加,至于将来是否会有拐点,使得工业烟尘排放量呈下降趋势,这与地区的产业结构升级有重要关系。粉尘方面,近年江苏的粉尘排放量的确呈下降趋势,这应该与“十一五”规划中节能减排政策的落实有关。

污染与经济增长的“N”形关系,即随着经济的发展污染先升后降,后返升。这与“重组假说”(relinkinghypothesis)所描述的情况一致(Friedl&Getzner,2003;Bruyn&opschoor,1997)。研究发现,在高收入水平时对某些物质的利用可能会再次增加,使环境质量再度恶化。因此环境与收入之间会呈现“N”形关系。即经济增长率的提高超过了物质利用强度的减小,于是出现污染与收入重新组合的现象。然而,如图52所示,工业废气排放量与工业固体废弃物排放量和经济增长之间并未呈现严格的正“N”形曲线关系,其转折并不明显,即并未出现明显的环境污染随经济发展而改善的阶段。从总体上来说,可以将此正“N”形曲线关系理解成正相关关系,即仍未到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拐点。因此,江苏仍须在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及注重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等方面做出努力,使得发展真正达到使环境质量出现好转的拐点。

17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52不同污染物与经济发展之间的数值模拟180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污染和经济增长的倒“N”形关系,即当经济发展程度高到一定程度时,环境污染会随经济发展而改善。这表明,长期来看经济的发展有利于污染物的减少。由于倒“N”形曲线的后半部分是一个倒“U”形曲线,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讲,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是倒“N”形曲线在高收入阶段的一部分,即总体上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并不矛盾。笔者认为倒“N”形曲线的出现可能有以下原因:一是环境具有一定的自净能力。在经济发展初期所产生的污染物尚未超过环境的自净能力,即经济发展并未对环境造成压力;但当经济发展达到一定阶段后,污染量超过自净力时会对环境造成污染;在达到第二个拐点后,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原理相同,经济发展会对环境起到改善作用。二是数据样本的特殊性可能使回归结果产生偏误。综合来说,江苏污染物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因污染物的不同,使其所对应的曲线形状不同。

三结论及改革方向本节通过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江苏2004—2013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情况进行分析,得出各污染物与经济发展之间虽没有严格的倒“U”形曲线关系,且具体形状因污染物指标选取的不同而不同,但从整体上讲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揭示的污染物先增加后减少的思路并不矛盾,且部分污染物仍处于曲线的上升阶段,然而,证明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存在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对环境恶化听之任之。回顾各发达国家的发展道路不难发现,这些国家大都经历了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所显示的倒“U”形曲线发展过程,即“先污染,后治理”模式。在有了一定经济基础后,受到污染的发达国家开始对环境进行治理,后逐渐走上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的道路。江苏若能吸取各国发展的经验教训,积极采取环境保护治理措施、强调生态文明与经济协调发展,可使曲线的拐点提前,减少环境恢复的时间及成本。

面对复杂多变的宏观经济环境和艰巨重大的改革任务,全省应坚持稳中求进的工作总基调,统筹做好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重生态、惠民生、防风险等各项工作,使全省经济在新常态大背景下稳中有进,结构调整实现新进展,发展质量有新提升,环境保护迈上新台阶。

18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节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随着经济的迅速增长,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的矛盾日趋尖锐,以保护环境和可持续发展为重点的生态文明建设成为一项重大战略。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在创造外部经济性、引导投资方向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未来环境治理、减少环境污染方面具有巨大的投资空间,产业政策的优化升级通过资本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将资源引进环境治理的相关产业,从而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一产业结构调整的内涵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如影相随,经济发展造成生态破坏一直是困扰科学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问题。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革命,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沿海地区的飞速发展,在经济高速发展的过程中,生态环境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经济愈发展,生态环境遭到的破坏就愈严重。以恢复和保护生态环境为目的而进行科学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保持经济、社会、生态和谐发展的必由之路。

所谓产业结构,简单地讲就是一个地区在发展过程中,经过长期探索、大量实践、反复磨合、慢慢适应,逐渐形成的不同产业门类、不同生产环节之间比较稳定、融洽,且相互支撑、相互制约的协作关系。产业结构同时也是一个地区的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态环境联系的纽带与平衡的重要支点。对既成事实的产业结构进行调整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有时尽管调整产业结构的初衷很好,但实际执行的效果却很难尽如人意,甚而会破坏已形成的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破长期形成的产业生态平衡,以至于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由此可见,科学调整产业结构是摆在各地政府面前的一个难以解决却又必须迎难而上的现实问题。

值得强调的是,我们在这里提出的产业结构调整侧重于通过大规模的产业技术装备改造来推动产业转型升级。这一方法既对改善宏观经济有立竿见影的中短期拉动作用,更有促进发展质量提升的长期效能。当前,我国182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实体经济出现产能过剩、利润单薄等问题,启动新一轮大规模技术改造,通过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既可以对改善宏观经济起到拉动作用,也能有效改善生态环境治理。环境与发展并非一定不可调和,德国、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也是世界工业强国,但其环境质量良好,主要源自于其环保标准高而且执法严格,工业技术设备工艺先进。

二产业转型升级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途径目前看来,产业转型升级如从以下几个方面发展,将有力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稳步开展。

一是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富成效地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立足我国国情和科技、产业基础,现阶段我国重点培育和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包括节能环保、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新能源汽车等产业。其中节能环保产业对于环境保护具有直接的正向积极影响,新能源的研发是为了替代传统的能源、改善能源消费的结构,而新材料的成功研发能够大幅减少碳排放、推动低碳经济飞速发展。据悉,新材料聚苯硫醚(PPS)纤维具有耐磨损、高熔点(200度不熔化)和稳定性的特征,为工业除尘首选材料,在中国煤炭、电力、水泥行业被广泛使用,充当了减排的“尖兵”。随着国家环保力度的加大,对袋式除尘技术优势的认识也逐步提高,PPS纤维的年需求量将以每年30%以上的速度增长,市场前景十分广阔。另外,PPS纤维在城市垃圾焚烧、汽车尾气除尘、保温材料、绝缘材料、化工过滤材料等其他方面的应用也十分广阔,需求量也逐年加大。由此可见,战略性新兴产业无疑能够从多维度推动低碳经济,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二是着力发展现代服务业,逐步改善产业结构总体偏重状况。现代服务业作为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重中之重,有别于传统的制造业,它以生态化、高端化、专业化和规模化为导向,是低碳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当前电子商务、互联网平台经济、金融服务、现代物流和工业设计等生产服务业做大做强,有助于促进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互动融合;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旅游等生活服务业,有助于谋求拉动内需、改善民生等多重效益。

18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三是着力提升传统产业发展水平,推动江苏制造走向产业价值链高端。其主要措施为加速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进程,制定出台加强企业技术改革、推广大中型企业智能化升级、推广新能源汽车、提升全省宽带发展水平等意见措施,推动制造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向高端攀升。多措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以钢铁、水泥、平板玻璃、船舶和风电设备等为调控重点,按照中央提出的“尊重规律、分业施策、多管齐下、标本兼治”原则,通过扩大市场需求消化一批产能、引导产业转移一批产能、推动兼并重组整合一批产能、加快淘汰一批落后产能,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减少不必要的环境污染和资源消耗。

四是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显著提升产业集聚集约特色发展水平。推动产业集聚,集中上下游企业,可以大幅降低土地使用成本,并减少物流和仓储成本,从而减少运输过程中的二氧化碳等污染物的排放。而产业集聚对于环境保护的最大意义在于集中污染源规模治理,不但大幅降低了污染物处理的成本,且污染源的集中提高了污染物处理的效率。

三当前产业结构调整和生态文明建设的成效2014年,面对严峻的国内外环境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复杂局面,江苏全省上下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针对性要求,坚定发展信心,紧扣主题主线,坚持把深化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构建现代产业发展新体系作为经济结构调整的中心任务,狠抓关键领域求突破,针对薄弱环节下工夫。经过努力,实现了经济在加快转型升级中持续稳定健康发展,并在加快转型进程中强化了产业发展新优势,产业结构层次不断提升,集聚集约水平不断提高,产业综合竞争能力不断增强。2014年,全省地区生产总值实现6.51万亿元,增长8.7%,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增长9.3%。

江苏深入实施创新驱动,着力培育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和创新型企业,促进科技创新持续发力,以创新驱动经济转型升级。继续全面落实十大推进方案,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新发展重大工程实施方案,在纳米科技、未来网络、4G通信和超级计算机等领域组织实施关键技术攻关和重大成果转化项目,重点突破一批抢占制高点的产业前沿技术、带动产业整体升级的184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原创性核心技术、在产业高端环节形成竞争优势的关键技术,战略性新兴产业竞争力进一步增强。新材料、节能环保、医药、软件、新能源和海工装备等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一,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规模居全国第二。节能环保产业占全国比重达25%,光伏产业占全国比重近50%,海洋工程装备产业占全国市场份额超过30%。2014年,全省服务业增加值突破2万亿元。加大服务业重点项目推进力度,加强对新兴服务业和区域特色服务业项目的引导。前三季度,全省完成服务业投资21045.3亿元,增长20.8%,对投资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2%,服务业投资成为拉动投资增长的主要力量。深入开展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加快实施“江苏省服务业创新百企示范工程”,全省服务业百强企业综合实力明显增强,入围门槛达50亿元以上,与上年同比增幅近50%。

全省2014年工业技改投资9841.8亿元,增长19.9%,占工业投资比重达48.6%,同比提高3.9个百分点。多措并举淘汰落后产能、化解过剩产能,将有限的资源和环境容量用于支持高端产业发展。2014年,全省21个化解过剩产能项目完成15个,121个落后产能项目淘汰任务全部完成,部分行业超额完成。

全省认真落实主体功能区规划,积极对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制定并不断完善制造业总体布局指导意见,大力推进产业集聚集约集群发展,着力建设100家特色产业基地和100个现代服务业集聚区。2014年,133家特色产业基地实现总产值占全省工业产值的1/4,服务业集聚区实现营业收入7700亿元,吸纳就业人员105万人左右。积极引导各类生产要素向优势企业和行业龙头企业集中,推动骨干企业做大做强,并培育了一批大型企业(集团)。目前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超过7700家,127家超百亿元工业企业(集团)中新兴产业企业超过一半,成为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试点示范城市11个,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7个,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区域集聚发展试点3个,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产业集聚示范区81个。南京雨花软件谷、无锡传感网创新示范区、苏州工业园纳米科技、苏州高新区新型医疗器械、昆山光电产业园、宜兴环科园水污染防治、常州高新区智能制造、徐州工程机械、南通海工装备和泰州医药城等战略性18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兴产业集聚区快速发展,形成了一批创新活力强、产业集聚度高、辐射带动大的新兴产业集群。

得益于全省产业结构的大幅升级优化,江苏的生态文明建设取得了卓越成效。2014年,全省节能环保产业增速达18%以上,规模和产值继续位居全国前列。全面完成化解过剩产能年度任务,提前完成国家下达的淘汰落后产能“十二五”目标。苏南、苏中所有市县实现生态文明建设规划全覆盖。煤炭消费占比下降到67.4%,清洁能源占比增长1个百分点。深入推进城乡环境整治,累计完成3.7万个城市环境综合整治项目、16.6万个村庄环境整治项目。全省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乡镇覆盖率达88%,建制镇污水处理设施覆盖率达80%,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超过80%。推进生态保护与修复,自然湿地保护率提高到38.5%,林木覆盖率达22.2%。

第三节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的道路生态文明建设的主要内容包括节约能源资源、保护生态环境、控制污染物排放、实现可持续发展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同发展具有坚实的理论基础,有技术、制度、开放等多条道路可以选择。结合江苏的具体情况及产业结构对生态文明的重要性,以创新驱动的产业结构调整是促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的关键。

一创新驱动战略是核心机制政府应该将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的重点放在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上。贯彻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江苏乃至全国都非常重视的重要发展战略。早在2006年,胡锦涛就在第四次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提出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将到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纳入2006—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党的十七大明确强调“建设创新型国家是国家发展战略的核心”;2011—2015年国家“十二五”规划进一步指出,“推动经济发展要更多依靠科技创新驱动”。在2011年2月14日江苏省十一届人大四次会议通过的《江苏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186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2011—2015年)》中,“创新驱动”被作为江苏“十二五”发展的战略指导思想;把“创新驱动战略”作为江苏实施科教与人才强省、创新驱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经济国际化、区域协调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等六大战略的首要战略,把“创新驱动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核心”。2011年5月18日颁布的江苏省《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进科技创新工程、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意见》指出,要“充分认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重大意义……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2011年5月5日江苏省委、省政府召开了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路径和政策选择”为主题的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28次会议,进一步研究实现创新驱动发展的路径。因此,我们必须充分认识到,在世界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力度明显加大,主要发达国家和地区正在加快转变科技和产业发展战略,依靠科技创新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抢占未来发展制高点已成为世界大势的背景下,有效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关系江苏全局和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创新驱动对经济的作用机制在于,通过人力资本、科研资金、时间和空间上的投入,开展新技术的创新、研发与应用,推动一项科技创新并将其运用到企业的生产中,企业通过各种途径把已经首次商品化的技术创新成果向科技、经济和社会各领域渗透、转移和扩展,并实现技术创新成果的商业化、产业化和社会化过程。这样,利用科技创新的成果获得收益,并带动起周边企业的发展进而促使新的高技术产业诞生。最终,通过创新驱动的推进作用对社会经济产生的影响,是经济的协调发展、社会的和谐发展、生态环境的循环发展。创新驱动成为了支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发动机”。

想要实现创新驱动发展,必须基于上述作用机制,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全面落实“六大战略”,深入实施“八项工程”,充分发挥创新带来的先动优势。具体来说,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第一,人才是创新之本,是创新的载体,是创新驱动最有活力的源泉。江苏应坚持“双创计划”、“千人计划”、“333工程”、“六大人才高峰计划”等人才计划,推动大规模高层次创新人才培养政策,围绕重点产业和科技优先发展领域,大力培养和引进科技领军人才、拔尖人才和创新创业团队,以及具18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有战略眼光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和企业急需的高技能人才,并强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国家重点实验室、企业技术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等研发机构建设,打造吸引集聚全球领军人才和团队的平台,使人才引得进、留得住、用得好、出成果。

第二,科研贵在创新,创新贵在原创,江苏要进一步加强应用基础研究和核心技术研发,抢占原始创新、自主创新制高点。江苏作为全国著名的教育大省,应该充分发挥其在人才与教育资源方面的优势,树立“舍我其谁”、“不入虎穴,焉得虎子”的信心与精气神,勇往直前。尤其是苏南应该充分发挥其人力资本丰富、劳动力素质较高同时工业基础又相对扎实的优点,以自身的发展带动整个江苏的发展。而江苏各高校、科研机构的科研人员作为创新的主力军,不仅要做好理论研究、科学实验工作,更要将产学研有机结合,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兼顾,在政府政策的配合下取得更多高层次的国家级乃至世界级的原创成果。

第三,江苏正处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推动经济转型升级的攻坚期,充分发挥高端人才重要作用,打造一批站在全球产业链高端的创新型领军企业,将有助于人力资本的充分运用。坚持创新型领军企业培养计划可以分以下几个方面。其一,加快高端人才创新型规模企业的培育。江苏应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以产业链条的重构与拓展为重点,以产业的前沿化、规模化为方向,充分发挥高端人才及其团队的创造力与积极性,加快推进核心技术的研发、技术装备的提升、自主品牌的创立与推广工作,提高企业的全球综合竞争力。其二,加快高层次人才聚集型龙头企业的培育。这类企业主要应围绕主导产业与优势产业,以产业在整个价值链条上的攀升为重点,以产业的高端化、国际化为方向,聚集高层次人才,将眼光投向全球市场。其三,加快推进人才密集型高科技企业梯队的培育。这里主要谈论的是科技型中小企业,应着重发挥人力资本在此类企业中的核心作用,形成省、市、县联动机制,为创新型领军企业储备优质的后备资源。总之,江苏应该全面落实鼓励创新政策,积极支持创新型园区的建设,鼓励企业之间的相互促进,引导企业大幅度增加科技投入,促进企业开展自主创新,推动企业真正成为研究开发投入的主体、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和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

188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另外需要提出的一点是,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与江苏对外开放是不矛盾的,创新型经济也是一种高度的对外开放型经济,江苏一方面要做到把自身的产业从依赖外资转移到依赖自身的设计、销售、品牌构建上,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一方面,也要依托强大的内需吸引外资,将其作为学习与引进高新技术的平台。

二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之间关系是实现目标的必由之路政府应该找准自身与市场在产业结构转型与升级中的关系。政府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与演化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织。虽然政府存在失灵,但是大众仍然认可政府在维护社会各种秩序上所体现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当前我国正处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键时期,这一切要求政府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服务型政府的建设。

纵观各国产业的发展,其产业结构调整的过程不但是自发的,更是一个在产业政策与经济体制等外力推动下的产物。比如产业政策对产业升级的作用就可以体现在三个方面:宏观上改善产业总体环境,产业部门层面上对产业结构进行协调,微观上规范企业的经营与企业间的竞争。而中国作为一个发展中大国,正处在产业结构转型的关键期,政府倾向于在升级过程中实现协调,也就是这里所提及的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共同促进。而经济体制对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经济体制中的资源配置方式引导着产业结构演进;二是在特定经济体制下,经济主体的行为对本行业和全社会范围内的生产要素转移与组合产生联动影响。由此可见政府可以通过多种方法影响产业调整与升级的方方面面。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这就要求政府将更多的社会与经济事务交给市场来处理,而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维护市场秩序,为企业发展提供自由且平等的环境上。在这方面,江苏省政府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仍然存在着与市场经济发展不相适应的地方,具体体现在缺位、18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越位与错位三个方面。缺位即应当由政府负责的事情,政府未及时处理;越位即应当由市场自由决定的事情遭到了政府的插手;错位则主要体现为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上下级政府以及同级政府部门之间的职能错位。

第一,产业政策中性化,让竞争唱主角。既然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已经提出应确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那么政府的职能就已经不再是过去高强度的产业规划指导或者企业指令,而变为秩序维护以及提供政策建议。那么我们政府此时需要做的应该是尽快从过去的思维中解放出来,在新常态下,让市场供需来引导一个产业的发展。过度的产业政策一方面由于导向性太强往往易于引起一个产业的产能过剩,另一方面过度的审批程序不仅不能解决前面的问题,反而还会使得过剩更加严重。由此带来的资源与资金的浪费与我们可持续发展的初衷是相违背的。与之相对的,政府应该提供一个统一的平等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市场去决定产业间的优胜劣汰,政府的职责只能是保证这个市场正常地发挥其机制。

第二,产业政策去地方政府化。地方政府应该在中央政府所规定的行为框架下行事,其政策必须符合中央政府的价值取向。但是在现实的经济运行中,地方政府往往会做出错位的举动,因为地方政府之间存在着竞争,那么,为了自身利益,政府往往倾向于将资金投入到可以为自身带来更多利益的产业,一旦动用了行政权力,就很难保证市场的平等与有效。比如许多地方政府出于保护本地企业的目的,认为制造行业、地区壁垒与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背道而驰。再如一些地方政府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高指标,搞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盲目地开展土地征用,这些不仅违反了国家的相关法律规定,也不利于经济的稳定,更有害于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必须让产业政策制定的主体回归中央,全国上下保持统一的步伐。

第三,产业政策横向化。旧常态下的产业政策侧重于纵向的歧视性甄别。这其实也是政府干预的副产品。在新常态下,政府应该多鼓励产业政策的横向化发展,也即企业之间的兼并与收购,这样一来不仅可以使市场前景较差的企业早日退出市场,也可以为实力较强的企业进行融资,给予他们更大的发展空间,从而带来整个产业结构的优化。

综上,通过推动创新驱动经济的发展和政府职能与市场机制的恰当发190第五章大力推进江苏生态文明建设挥,将有力地加速江苏的产业结构转型,而由技术改进为基本动力的产业结构升级必然推动江苏的可持续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建设。最终,新的、优化之后的产业结构将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

三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促进的其他路径实现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共同促进还有以下一些路径:第一,可以推动苏南的技术向苏北转移,以苏南较好的产业结构带动苏北进行调整,从而实现整体上的均衡发展。同时,由于种种经验表明,宽松的环境管制,使污染性企业的生产有目的地转移,对被转移地来说虽然经济水平得到了发展,然而从长远看,被转移地需要花更大的力气弥补环境破坏所带来的损失,所以适度加强对苏北地区的环境规制,一定程度上可以控制环境的破坏,从而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水平。

第二,必须注意合理的土地管理。首先要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建立合理的空间规划体系;其次应该守住耕地红线;最后还要强调土地资源的节约利用,科学确定城镇开发强度,提高城镇土地利用效率、建成区人口密度,减少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并尽量避免土地资源过度浪费而带来的经济低效率。

第三,不可忽视教育与宣传的作用。和谐发展更离不开人文精神的培养和张扬。如果忽视人的思想文化素质的提升和精神文化需求的满足,那么发展就是畸形短腿的、片面的,就不能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智力支持和舆论力量。在全省范围内加强关于生态文明建设方面的宣传,提高人民群众的环保意识,可以以较低的成本推动生态文明建设工作的进展。

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的道路,意味着我们不仅需要发展经济,还要发展好经济。必须清楚地认识到,经济发展不仅仅是一味地搞投资、搞建设,还包括生态文明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也不仅仅是末端的污染治理和生态修复,而是把产业结构和生产方式、生活方式的源头转变与末端治理相结合,实现综合的全面的发展。“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中国梦在江苏的具体实践,是全省人民的共同追求,目标鼓舞人心,蓝图催人奋进。

19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新常态下,我们更应该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中共江苏省委的直接领导下,齐心协力、开拓创新、扎实工作,大力推动江苏生态文明建设,走一条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相互促进的道路。

192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经济发展要迈上新的台阶,离不开全面深化改革。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要求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拉动“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中央的顶层设计需要省级政府的具体落实,尤其需要经济发达省份走在改革的前列。江苏经济增幅长期居全国前列,具有改革的物质基础。江苏在以往的各项改革中,如上世纪80年代的“苏南模式”、90年代的对外开放、近期的创新型省份建设等,也一直走在全国的前列,并且积累了大量经验。为落实完成十八届三中全会全面深化改革的目标,江苏要重点在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财税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这几个方面努力走在全国前列。

第一节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特点十八届三中全会启动的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的新的伟大斗争。它与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改革相19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比较,存在着一些重要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五个方面:第一,过去改革的重点是经济领域,而现在转向了经济为主轴,经济、社会、文化、政治、生态“五位一体”的全方位改革。

第二,过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的改革,是为了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辅助性、补充性或者基础性的作用,而这一次是要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的作用。

第三,过去的改革方法采取的是增量、双轨制、渐进式等改革形式,现在要走向以存量改革为主和一体化的全面改革。

第四,过去的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往往是自发、零散和独立地进行,现在的改革关联性、耦合性强,顶层设计构建系统完整的制度体系是当务之急,因此它是系统性、整体性、协调性的改革。

第五,改革的时间表显得更加紧迫。从1992年邓小平提出用30年时间形成成熟、定型的制度要求开始算起,留给本届领导人的改革时间表定格在2022年。新一届领导人要在此时实现交替换届,同时实现在建党100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因此从现在算起,全面深化改革只有8年的紧迫时间。①二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目标取向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全面深化改革,在改革的目标取向上有多元化趋势。以吴敬琏为代表的国内主流经济学家的意见,是要继续深入启动市场化取向的改革;而以新加坡国立大学郑永年教授为代表的学者则认为,中国下一轮改革的目标取向是社会改革和社会制度建设,彻底推翻长期压在中国人头上的教育、医疗、养老、住宅等“新四座大山”。②他强调社会公平、正义取向是中国改革的突破口。短期来看,市场取向的改革其实与社会公平、社会正义取向的改革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冲突。这种冲突其实是效率和平等之间的冲突。如市场化改革虽然会削弱权贵的利益和抑制腐败现象,①参见刘志彪、姜宁等《全面深化改革与长三角地区的试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②参见王尔德《专访郑永年:不改革,就被改革》,《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3月3日。

194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但是它必然同时会强化资本的利益,也不可能真正解决劳动者的社会问题。再如,以此消彼长的思路构建“强市场”体制,必然减少或弱化政府的能量,因此在发挥市场决定性作用的同时,还必须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要有“强政府”在社会和民生发展等领域的配合,政府在这些领域干预的减少,必然不利于对弱势群体的保护,容易忽视社会的底线。

这些都说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能在更高的层次上有效地协调和抑制“效率和平等之间的冲突”。为此我们必须准确地理解和把握十八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以及在这个目标制约下的深化改革的领域、核心环节和突破口选择等问题。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所安排的内在的改革逻辑,已经明确地指出了改革突破口的选择问题。

第一,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

显然,全面深化改革不是简单的市场取向,也不是仅仅体现为社会公平和社会正义,而是由上述两句话体现的一个严密的完整表述和定义:前一句话规定了改革的根本方向,后一句话体现了改革的鲜明指向或者基本路径。其中,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是一个国家的制度和制度执行能力的集中体现。从国家是江山(领土)、人民、社稷(典章制度)三合一的意义上来说,①市场取向的改革所形成的市场体系和运用市场调节的能力,以及社会制度建设和社会公平正义等,都只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总集合中的子集合,从总体上反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管理国家的一系列制度以及运用这些制度管理社会各方面事务的能力。因此,“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改革总指向,在层次和视野上要比市场取向改革或者社会制度建设的要求高得多。在这个改革总指向下,通过政策和制度的综合协调与平衡,才可以系统地有效地抑制各种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生态领域的冲突,以及它们之间的冲突,诸如效率和平等的关系等内在矛盾。

第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的牵引作用,拉动“五位一体”的全面深化改革。

①参见周其仁《国家能力再定义》,《新世纪》,2014年第3期。

19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仍是解决我国所有问题的关键这个重大战略判断,决定了改革仍然要从经济领域开始,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内在动力,必须以此为牵引拉动“五位一体”改革。确实,在现阶段的中国,不通过经济改革继续启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就解决不了几乎所有的非经济问题。而且,如下所分析,“五位一体”中所出现的绝大多数非经济领域的问题,根源还在经济发展领域,往往表现为由于经济发展水平差、经济实力弱,无法解决绝大部分需要经济基础作为支撑的非经济问题,尤其是花钱多的福利保障问题。因此,不首先推动经济体制改革,其他领域的改革就缺少支点,没有经济领域改革的支持,其他领域改革的单独推进不可能走得远。

第三,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是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不是简单地让谁的功能多一点、谁少一点的问题,而是要实现功能最佳搭配,寻求两者的叠加效应。一方面,“宏观要稳、微观要活”是处理政府与市场关系的具体要求;另一方面,“竞争性领域市场强、市场失灵领域政府强”是实现这种要求的基本功能配置原则,以纠正政府对市场长期的“缺位、越位、错位”等不良现象。从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要求全面地、渐进地推进“负面清单管理”,建设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市场体系等方面看,未来处理好政府与企业的关系,首先要求政府调整政策体系的价值偏向和相应的行为方式,从推进经济“发展竞争”、不断创造“政策洼地”,转向注重推进“自由竞争”、“平等竞争”、“公平竞争”和“制度创新”,确立市场经济中的根本大法———竞争政策在整个政策体系中的优先地位。这是我国未来更深层次的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体现,旨在为产业发展塑造良好的环境并达到平衡,通过鼓励创新和技术进步提高生产率,不断消化迅速上升的要素成本。这也是中国企业尤其是制造业在目前和未来相当长时期内必须克服的主要困难。

在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有两种具体的表现形式:一种是政府与企业关系,一种是中央与地方的经济关系。中国的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中,最重要的不是政府与企业的关系,而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上级党委政府与下级的关196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系,即政府内部的关系。一般认为,地方政府之间就经济指标(如GDP、财政收入等)的经济竞争或者竞赛,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来源。①三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内容和省级层面的具体落实1.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基本内容从中央政府层面看,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主要包括两个方面内容:第一,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省部级干部学习班提及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问题时,强调改革的目标就是两句话:第一是坚持完善和发展中国社会主义道路,第二是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第一句话的含义是要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第二句话则有两层意思,一层就是要建立一个制度,另一层就是在制度既定的情况下要提高能力,就相当于“法制”和“法治”这两个关系。这次改革的目标是要落实在提高治理能力、推进治理体系现代化这个方面,而不是什么市场化取向的改革。市场化取向的改革是为国家治理体系、治理能力现代化服务的。正是因为这样一种改革的目标取向,改革的问题要比原来想的复杂得多。提高整个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水平,涉及“五位一体”的方方面面。因此,只有知道这个改革目标,我们才能知道将来改革要做什么、怎么做、为什么要这样做等问题。

第二,处理好以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新常态下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关键是要坚持问题导向。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改革是由问题倒逼而产生,又在不断解决问题中深化的。能否有效解决经济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是衡量经济体制改革成效的重要标准。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市场作用和政府作用优势互补、各展所长、相辅相成。当前,经济体制改革面①这方面的文献浩瀚,较为典型的研究可参见: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制度创新》,《改革》,2003年第6期;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等等。

19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临的主要问题是市场体系不健全,市场机制作用发挥不充分,政府干预过多和监管不到位。一方面,要积极稳妥地从广度和深度上推进市场化改革,推动资源配置依据市场规则、市场价格、市场竞争,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另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简政放权,放管结合,切实解决越位、缺位、错位的问题,最大限度地避免用行政手段配置各类资源。①2.省级层面具体落实的主要方面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顶层设计的具体内容能否完全由省级层面来落实?

由上述对全面深化改革具体内容的分析来看,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全面改革,着重在于国家治理的整体制度构架,这主要由国家层面来实施,而以处理好政府与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则可以在省级层面上全面落实。

改革的具体突破口怎样选择?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怎样排定?回答这些问题并不轻松,甚至可以说是异常艰难。过去,在经济领域开始的改革是对计划价格体系的改革,以及相应的产权制度改革,突破口选择的是价格机制市场化和产权关系的明晰化调整。很快,在农村进行的家庭联产承包经营责任制就极大地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逐步解决了中国人的吃饭和温饱问题;从1984年开始在城市推进的价格放开后的企业承包制改革,以及20世纪90年代后进行的股份制改革,使企业对市场信号逐步产生自我选择、自我扩张和自我约束效应,有效地解决了短缺经济中的供给量和供给效率问题。现在,中国的市场环境已经由短缺经济演变为过剩经济,微观基础的改革也已经基本到位,即使是国有企业,按照三中全会报告的判断,也“总体上已经同市场经济相融合”。由此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已经从基本经济制度的调整转向了经济运行层面的改革,即如何“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在十八届三中全会对这一问题基本判断的基础上,我们需要研究的是:全面深化改革如何从这一判断中找到“突破口”?我们怎么具体去选择改革的具体突破口?如果改革涉及的需要突破的问题很多,我们如何对系①参见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党组《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更宽广道路》,《求是》2015年第6期。

198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统性的改革安排优先次序,确定最小的一揽子改革方案?这不仅对改革的启动和改革的成效异常关键,而且这些问题本身就存在着争议。

从根本上而言,经济体制改革是全面深化改革的重点,核心是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我们认为,处理政府和市场关系为核心的经济体制改革又主要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政府对经济的宏观调控;第二个方面是市场体系的建设,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为了让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作用;第三个方面是国有企业改革,其核心是建立混合所有制。

第二节江苏一贯在各项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江苏经济得到了迅速发展,其经济增幅长期居全国前列,因而具有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的基础。事实上,江苏也一直都在各项改革中努力走在全国的前列。

一“苏南模式”引领全国20世纪80年代,以乡镇企业异军突起为标志,江苏实现了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第一次转型,“苏南模式”引领全国,实现了由农业到工业的转变,其实质是农民资金、农村土地、农业劳动力与“星期天工程师”技术的组合。

苏南地区农村集体所有的乡镇企业充分抓住了短缺经济下的市场机遇,利用毗邻上海和苏州、无锡、常州等发达的大众工业城市的区位优势,积极引进先进的技术。苏南历来是商贾云集之地,具有良好的人文环境,居民文化素质高,苏南农民接受经济、技术辐射的能力较强。同时,因为距市场中心较近,运输成本较低,产业和产品选择范围较大。这为苏南农村发展非农产业,特别是乡镇工业的发展创造了良好条件。此外,早在计划经济时代,苏南地区就有搞集体经济的传统,为发展乡镇企业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和必要的资金。因此,“苏南模式”的起步是以集体经济为主,创造了适合本地区特点的公有制实现形式,同时,该地区不断加大工业比重,扩大工业总量,19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重组农村产业结构,逐步走上农村工业化道路。

苏南当时的发展道路之所以作为苏南模式来概括,主要是有两个方面的创新:首先是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其特色是:依靠集体积累和私人积累的结合发展乡镇企业、推进农村工业化、建设小城镇,自己解决向城镇转移问题,从而开启了以非农化和城镇化的途径富裕农民的进程。其次是突破计划经济的束缚,乡镇企业面向市场求发展,建立了适应市场经济的经营机制。应该说,苏南模式产生的积极效应是非常明显的,乡镇企业如火如荼,农村小城镇星罗棋布,农民迅速脱贫致富。

最初的苏南模式尽管已经确认了市场化并在较大范围出现了私人投资,但其市场化主要体现在经营机制上,所有制的市场化是不完全的。乡镇企业包含集体投入并不妨碍市场经济的发展,原因是当时的集体经济大都是村级经济,“村”不是一级政府,是村民自治组织,村办企业比国有企业公有程度低。因此,即使是集体经济在其中所起的作用较大,也不妨碍苏南地区发展市场经济。因此苏南模式仍然可以说是当时发展市场经济的模式。①二对外开放走在全国前列20世纪90年代,以扩大对外开放为动力,江苏实现了内向型经济向开放型经济的第二次转型,江苏成为全球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实现了由内到外的转变,其实质是低成本劳动力、廉价土地、市场、优惠政策等要素与国际先进产业技术的新组合。

20世纪90年代开始,建立开发区、发展外向型经济成为该阶段苏南经济发展的主导力量,为促进乡镇企业的改制,政府本着“放心、放胆、放手、放开、放活、放宽”的原则,出台各种优惠政策大力鼓励外资和私营个体企业发展。这一地区积极利用外向型经济扩大出口,企业由面向国内市场转向国际市场。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苏州的中国—新加坡工业园区的创立,90年代浦东新区的开发,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开放度和国际化水平。苏南地区纷纷以建立各种开发区为领头,引进外资,提升苏南地区经济的国际化①参见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南京大学学报》,2007年第2期。

200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程度。实践证明,所有这些开发区的硬软环境建设都成为了引进外资强有力的吸引力,世界500强企业差不多一半落户在苏南各地。经济的开放也成为这一区域发展多种所有制经济的强大推动力。外商投资企业的大批进入和各类企业的开放背景大大提升了这一区域的市场化水平,这里的企业无论是外资还是民资大都有开放的背景,而且法制和道德水准方面都明显高于其他地区。

三“创新型省份建设”走在全国前列科技创新是提高社会生产力和综合国力的根本途径。党的十八大明确指出,到2020年,全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同时也要建设成为创新型国家。江苏作为有条件继续走在全国现代化事业前列的发达地区,为了实现中国梦江苏篇章的宏伟目标,在“创新型省份”建设方面也走在了全国前列。

创新型省份是创新型国家大系统中的一部分。创新型国家可以较多借鉴发达国家经验教训,而创新型省份建设则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是新事物,在国际上也缺乏可供省级行政区借鉴的经验。

根据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欧盟、世界经济论坛等的界定,创新型国家主要表现为:整个社会对创新活动的投入较高,重要产业的国际技术竞争力较强,科技投入产出的绩效较高,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在产业发展和国家财富增长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创新型省份建设作为创新型国家的子系统,既具备创新型国家的基本特征,又具有行政区域范围所决定的自身独特性。具体来说,创新型省份建设可以定义如下:在优越的社会文化、制度与体制、政策与法规的保障下,通过充分利用本省要素和国内外创新资源、以创新要素高度集聚、产学研紧密结合、创新主体充满活力为基本动力,形成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区域,从而在省级行政区域范围内实现科技创新驱动经济社会发展。

江苏紧紧围绕党中央关于创建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部署,以实现中国梦的江苏篇章为目标,贯彻“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科技工作方针,促进科技发展与经济建设紧密结合,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形成高层次人才集聚、国际研发合作紧密、产学研结合密切、高技术产业20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导、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省区,主要创新指标在远景规划期要达到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水平,使江苏成为亚太地区乃至全球重要创新中心。

在创建创新型省份过程中,江苏在全球经济竞争舞台上的角色,会由目前的追赶者变成赶超者,甚至变为领跑者;在功能上,则会由技术标准的遵循者变成制定者;在市场定位上,将由弱势的追随者变成市场的垄断者或寡头,由全球价值链低端的代工者变成价值链的“链主”。江苏在创建创新型省份过程中,主要的战略取向如下:第一,以战略转型带动体制机制转型,确保把创新上升到综合战略层面,确保创新的政府投入;第二,以全球创新型国家为重要标杆,充分吸收标杆国家的有益经验;第三,激活创新要素、集聚高端创新要素,创造持续创新的源泉;第四,高水平地保护知识产权,激励以创新打破垄断并建立新的垄断的氛围建设;第五,突出科技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全面提高创新能力;第六,以市场机制决定创新资源的配置,在竞争中锻造一大批以创新取胜的企业;第七,实施服务业全球化战略,建设我国高端创新人才集聚的“新型特区”;第八,在扩大开放中提高创新能力,推动科技创新的国际合作;第九,通过创新文化的建设,构建创新经济的“精气神”。①第三节江苏全面落实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机制为全国探路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围绕着国家层面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性顶层设计的目标和路线,省级政府的改革应该从哪里开始?总的来说,江苏应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找准改革脉搏,把握改革规律,推进改革实践,确保中央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一省级领导全面重视及纲领性文件的出台1.江苏省委高度重视江苏省委对全面深化改革的具体落实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发布后,江苏省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传达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省①参见徐南平、洪银兴、刘志彪主编《创新型省份建设与江苏的探索》,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02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委书记罗志军指出,学习领会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关键是要把中央全面深化改革的意图领会好、目的研究透、方向把握准,切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中央决策部署上来,把力量和智慧凝聚到落实深化改革各项任务上来。2013年11月,中共江苏省委召开第十二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贯彻落实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全会指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体目标是,按照中央提出的“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总目标,积极推进在江苏的率先探索和实践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开放之路,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充分涌流,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作为经济大省,江苏的全面深化改革主要是以经济体制改革为重点。其基本原则主要是以下四点:把握正确方向、突出问题导向、体现江苏特色、务求实际成效。

第一,把握正确方向,就是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有领导有步骤地推进改革。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以人为本,坚持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进一步解放思想,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进一步解放和增强社会活力,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制度自我完善和发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依靠群众推动改革,通过创新制度安排,使改革发展成果更多更公平地惠及全体人民。

第二,突出问题导向,就是从制约转型发展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入手,加强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攻坚。着眼于建立和完善相关制度,拎出需要深化改革的重点,通过体制机制创新破解发展难题、寻求新的发展动力。

第三,体现江苏特色,就是依托多层面改革试点平台,着力打造江苏改革品牌。用好长三角一体化、沿海开发、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等国家战略,大力推进各地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积极探索具有江苏特点的改革路子。务求实际成效,就是拿出务实管用的有效举措,发挥改革的最大效能。

第四,以求真务实的作风,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心态,一项一项抓好落20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实,一步一步向前推进。对国家已经明确的改革事项,要以“钉钉子”精神不折不扣抓好落实;省内推出的涉及面广的改革,要注意措施配套、稳步推进;对基层群众的改革探索,要积极鼓励、大力支持,形成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联动推进改革的生动局面。①2.省政府高度重视十八届三中全会后,江苏省长李学勇主持召开省政府常务会议,审议并原则通过《省政府年度30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会议强调,要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指示,按照“四个围绕、四个落实”的要求,坚持解放思想,强化问题导向,突出工作重点,严格落实责任,确保年度重点改革任务逐一落地、见到实效。

《省政府年度30项重点改革任务实施方案》着眼于深化改革的主要任务,既突出了经济体制改革这个主轴,也兼顾了依法行政、社会事业、民生保障、生态文明等领域的重点改革事项。会议指出,制定这一实施方案,是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一项关键举措,是对省委十二届七次全会改革部署的细化、实化、具体化。各地各部门要按照“四个围绕、四个落实”的要求,聚焦聚神聚力,求实务实落实,确保全面深化改革实现良好开局。一是围绕重点领域,落实改革事项。按照《方案》规定的进度和要求,选准切入点,抓住关节点,推动30项重点改革任务年内取得实质性进展和阶段性成效。二是围绕制度建设,落实法规规章。严格按照法律授权推进改革,及时提请省人大及其常委会修改、废止与全面深化改革不相适应的地方性法规,修改、废止相关政府规章,为深化改革提供法制保障。三是围绕先行先试,落实改革试点。把中央顶层设计、省委工作部署与本地本部门实际紧密结合起来,充分发挥各地现有改革载体平台作用,在制度创新上先行先试,为全省改革探索新路、提供示范。四是围绕改革任务,落实工作责任。按照“谁牵头、谁主办、谁负责”的原则,主要责任部门要强化责任意识,主动牵头协调,抓好组织实施,其他责任部门要加强沟通、密切配合,确保各①参见省委常委会《落实中央决策推动江苏深化改革》,《新华日报》,2013年11月15日。

204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项重点改革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落实改革决策部署2014年是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局之年。江苏在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方面主要有以下方面的做法。

1.围绕改革大局迅速展开工作架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成立后,江苏省市两级迅速成立了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的决策部署,做好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和督促落实。领导小组把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部署作为中心任务,抓方向、抓方案、抓统筹、抓落实,推动开局之年改革工作有力有序有效展开。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作为常设性工作机构,统筹协调、推动落实改革工作方案和措施。目前,13个省辖市都设立了改革办,绝大多数改革办设在党委研究室(南京、泰州设在发改委),选调精干力量充实改革办工作机构。南京、连云港、扬州三市在所辖区县设立了改革办。参照中央改革领导小组设置办法,领导小组下设若干改革专项小组,负责统筹推进相关领域改革工作。省有关部门也抓紧建立改革责任机制,省国资委、农委、卫计委、教育厅、司法厅、国土厅等部门都增设了改革职能处室。通过建立健全统筹协调机制和工作联系机制,领导小组、改革办、专项小组以及各地各部门切实履行职责,统筹协调改革力量,优化配置改革资源,形成改革强大合力。①2.围绕改革部署精心做好方案设计根据中央改革部署和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意见》,明确全面社会改革的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省委改革领导小组制定273项重要改革措施分工方案,以项目化方式进行分解,确定各项改革任务的责任主体、工作部门,形成可检验的成果形式。以重要改革举措分工方案为经纬,提出省委改革领导小组年度工作要点,细化落实各项改革任务。制定具体推进计划,进一步细化分解改革任务,按时序节点推进改革落实。编制江苏省《重要改革举①参见樊金龙《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落实改革决策部署》,江苏省内部文件汇编白皮书。

20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措实施计划(2014—2020)》,形成全面深化改革的总施工方案和总台账。各专项小组和各地各部门根据中央与省委改革部署,抓紧进行改革布局设计,推出一批有力度、有特色、有影响的改革方案。

3.围绕改革推进切实加强统筹协调认真履行改革机构职能,做好改革领导小组会议组织筹备工作。目前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已经召开了9次会议,①每次会议,改革办都会精心策划会议建设方案,协调联络专项小组和相关部门提交改革方案和意见。罗志军在最近召开的第9次会议上指出,要着力推动各项改革任务举措落地见效。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之年,“关键”就体现在重大改革事项能不能稳步推进、重点难点改革任务能不能取得突破性进展,由“展开布局”到“逐步成局”。2015年已过去一半,必须以只争朝夕的紧迫感,在抓落实上下工夫、求突破,落实情况要随时跟踪督查,取得的效果要逐条对账,确保各项改革任务举措落地见效。要抓好中央改革部署在江苏的落实到位,一些已经成熟的改革方案要抓紧出台实施,尽快落实到位。要抓好重点改革事项的落地见效,尽快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尤其是要抓住一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重点改革事项,下大力气攻坚克难。要抓好改革试点工作,围绕大局先行先试,聚焦问题攻坚克难,上下结合大胆探索,努力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打造具有江苏特色的改革品牌。

4.围绕改革落实组织开展督促检查领导小组和改革办把督促检查作为推动改革措施落实、任务落地的重要抓手,按照省委重要改革部署,定期组织对各项改革任务进展情况进行全面检查,及时发现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对落实重大改革举措全程跟踪督办,定期通报进展情况。例如,省经济体制改革专项小组将改革督查与省政府“十大重点工作,百项考核指标”督查同步部署,一体开展;无锡市委改革办按月汇总各专项小组改革任务进展,半年进行小结,年底全面督查并公布结果;淮安市对出台的改革文件建立工作台账,落实一项销号一项;徐州市将①2015年6月3日,江苏省委书记、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组长罗志军主持召开省委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9次会议,贯彻中央改革部署,讨论审议有关改革文件。

206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重大改革事项列入全市“三重一大”,得分直接纳入部门年度综合考评总分,对未完成改革任务的进行通报批评。

第四节江苏全面深化改革的主要领域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提出了15大块、60条改革建议,涉及336项具体的改革问题。中央已经进行了系统性改革的顶层设计,而当前的关键是如何将全面深化改革的顶层设计落到实处。江苏在这个过程中必须担负起重要职责,要努力在全面社会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把中央通过的各项改革方案落到实处。同时要从实际出发,针对经济社会发展的难点、热点问题,大胆探索,勇于实践,积极试点,积累经验。由于改革的领域非常多,不可能一一细说,我们这里重点选择如下几个领域进行分析,具体改革领域是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财税制度改革、国有企业改革、金融体制改革。

一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中央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的总体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切实转变政府职能,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创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建设法治政府和服务型政府。”加快转变政府职能具体包括三个方面:第一是健全宏观调控体系,第二是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第三是优化政府组织机构。在这三个方面中,宏观调控体系的健全和政府组织机构的优化大多需要中央的顶层设计,而正确履行政府职能,则给省级地方政府的改革提供了空间。

《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全面正确履行政府职能,进一步简政放权,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最大限度减少中央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对保留的行政审批事项要规范管理、提高效率;直接面向基层、量大面广、由地方管理更方便有效的经济社会事项,一律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政府要20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加强发展战略、规划、政策、标准等制定和实施,加强市场活动监管,加强各类公共服务提供。”转变政府职能是深化行政体制改革的核心,实质上是要回答政府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重点是政府、市场、社会的关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地发挥政府的作用,需要重新塑造政府的功能,使统治、管理型政府演变为服务型政府和法治型政府。其中最重要的问题主要可以概括为集权、分权、放权、减权、限权、监权等几个方面。①第一,集权。即对需要往中央集权的地方,要坚决实施集权取向的改革。不仅仅分权是改革,有时集权也是改革的内在需要。在社会改革转型的复杂年代,强大的中国必须要进行适度的集权。适度的中央集权是强大国家的基本特征。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要求在中共中央层面上建立两个不受部门和地方利益干扰的重要组织:首先是成立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负责改革的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督促落实,它集中的是国家层面的经济改革和发展权力;其次是设立国家安全委员会,负责完善国家安全体制和国家安全战略,确保国家安全,它集中的是国家的非经济权力。这两个集中,无疑是中国人民的福音。

第二,分权。即对需要向地方分权的地方,要坚决实施分权取向的改革。主要方面是:一是对地方政府在职能和信息上具有管理优势的公共服务、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环境保护等活动,一律要下放地方和基层管理;二是要在“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这一重要的理论命题的指导下,按照“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的要求,从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以及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个方面,重点对现有财政体制进行改革,尽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

第三,减权。即对于政府机构通过行政办法和行政手段做不好的事务,要坚决地从自己手中减掉,交给其他社会主体(如行业协会、各种基金会、咨①参见刘志彪《全面深化改革:基于纵横两条基本路径的战略思考》,刘志彪、姜宁等编著《全面深化改革与长三角地区的试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08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询组织、法律服务机构、非政府组织等)承担。有时,某些事务虽然重要,但是它们往往具有十分强烈的专业性和时效性,对于追求稳定为目标的政府来说,完全由自己独自承担十分的不合适,往往会弄巧成拙,造成比较大的社会矛盾甚至冲突。如重大项目的环境的评估和检测等。这个时候应该培育专业性生产者服务机构或社会服务机构,让它们为政府排忧解愁,而不需要事事由政府出面,没有任何的回旋余地。

第四,放权。即对该放权的地方坚决放权,最大限度地减少政府对微观事务的管理,在减轻政府负担的同时大幅度提升微观企业、市场、个人的活力和创造力。在这方面,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用了许多像“一律由……”、“一律取消”、“一律下放”等明晰的、毫不含糊的命令词汇,表明了新一届政府减少经济权力的决心,如提出“市场机制能有效调节的经济活动,一律取消审批”,要“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迸发,让一切创造社会财富的源泉涌流”。放权既有上级向下级放权,也有政府向社会、民间、市场、企业、个人放权。显然,前者意义上的放权是政府内部的权力调整,不影响政府权力总和不变的特征;后者意义上的放权,才是这次全面深化改革与过去历次改革存在的不同之处,它的主要方法就是实行彻底的“负面清单管理”,因而是比较彻底的改革。

第五,限权和监权。即限制权力的不适度扩张,把权力的范围和影响控制在监督体系可以介入到的区间内。权力内在所具有的支配和被支配性质,会使权力在运作过程中呈现出不断地脱离控制和自我扩张的倾向。尤其是在规则和法律模糊的地带,权力所带来的利益会驱使当事人铤而走险攫取权力并为自己谋取私利。如果没有监督体系的介入,如果不建立明晰的规则以限制模糊地带的权力的不适度扩张,权力当事人就会自我膨胀并最终侵犯社会和民众的利益。我国地方政府、国有企业、高等学校等机构因内部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经常发生所谓的“一把手”贪腐无人监督的现象,就与这种权力结构下缺少限制权力的均衡力量有密切的关系。因此,对“一把手”的“班长效应”必须形成制衡和监督。这是现代民主社会的基本要求,也是我国政府和政治制度改革的重点所在。

事实上,转变政府职能的深化改革已取得了一系列成果。2013年以来,20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新一届政府先后取消和下放了7批共632项行政审批等事项,对减轻企业负担、激发企业和市场活力发挥了重要作用。2014年底国家统计局对4400家企业的统计调查显示,43.1%的企业感受到简政放权的影响,其中81.6%表示满意。

2.江苏努力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走在前列江苏在转变政府职能的改革中也努力走在全国前列。江苏省徐州市的邳州则进行了简政放权试点改革,转变政府职能,率先探索出“六张清单”界定政府权力边界,明细政府权力运作规则,为江苏转变政府职能改革走在全国前列奠定了基础。

负面清单管理是理顺政府与市场关系、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的一种重要方式和措施。从地方政府转变职能的改革要求来看,最起码要列出这么几张清单:第一,政府行政审批目录清单。政府简政放权,审批制度改革是“当头炮”。政府行政审批清单目录需要明确的是:凡是与投资、创业、就业密切相关的,以取消和下放为主,以激发主体活力;凡是直接面向民生和社会事务的,以下放为主,给群众服务越贴近越好;凡是需要保留的,尽量把前置审批改为取消或后置,如把工商登记前置审批改为后置;非保留不可的,也要理顺关系、优化流程、从严监管,让权力在阳光下运行。经过这样的调整和改革,今后凡未列入目录的行政审批事项,将不再行使审批,真正实现“目录之外无审批”。

第二,政府行政权力清单。弄清楚各级政府究竟有多少权力,是简政放权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把这个底摸清了,才能真正做到“清单之外无权力”和“法无授权不可为”。公布和晒出权力清单,并不是一件容易做到的事情。这其中除了有权力系统自身天然的抵制因素外,还与人们对相关文件的理解有关。有时,文件对权力的规定可能并不十分明晰,即使界定是清晰的,也可能有新的办法避开或者绕过去。堵住这些漏洞可能需要行使新的权力。

第三,投资审批“负面清单”。过去,企业大多是国有的,国有企业进行投资,政府似乎应该对其进行一定的审批和控制,以抑制其投资冲动和可能210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的低效率行为。现在,非公有制企业占到“三分天下有其二”,即使是国有企业,也要按照现代企业治理制度由其独立自主决策,因此下放投资决策权就是一个很自然也很紧迫的事情。况且,企业的资金投向哪里,市场前景、经济效益好不好,企业比政府更关心、更懂行,市场比政府更敏感,完全应该交给它们自主审查和决策。政府的职责是做好前期服务和后续市场监管,项目核准机关不能干预企业的投资自主权。根据上海自贸区所探索的负面清单管理经验,我国各地应该尽早梳理禁止和限制内外资企业进入的投资领域的“负面清单”,保证清单之外的领域各类市场主体可依法平等进入。

第四,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现在各级政府有权部门的各个处室都拥有直接向企业拨付资金的权力。这不仅会导致有限资金的分散化使用和胡乱拨款,也会导致严重的、普遍的寻租性腐败。改革的基本方向是最大幅度地减少省级纵向部门直接向企业拨款的权力。同时,根据十八届三中全会报告的财政改革要减缩专项转移支付资金的要求,财政部门要将专项资金改为一般转移支付,推行“因素分配法”,即把原来专项资金直接拨付企业的方法改为定向投入某一领域,由省以下政府自主决定投到该领域的好项目上去。这一资金转移方法的重要转变具有巨大的改革价值,不仅可以提高一般转移支付资金使用的绩效,而且可以大幅度减少因专项资金分配可能引发的腐败。

第五,行政事业性收费目录清单。行政性收费指根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在履行政府行政管理职能时,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收取的费用。事业性收费指根据法律、法规等有关规定,在向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提供特定服务时,收取的费用。名目繁多的收费目前依然是民众和企业不小的负担。行政事业性收费属于非税收入,现在主要的问题是“政出多门”,不仅名目繁多,而且存在着乱收费、高收费的问题。如何减轻对企业的不合理收费?这要求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全面清理,取消不合法、不合理的收费项目,并及时将收费目录清单向社会公布,实行“目录之外无收费”。

第六,部门职责清单。通过梳理政府部门的对外职责,厘清职责边界,实现政府部门权力下放之后对公共服务的尽职尽责,做到“公共服务无推诿”。责任清单的相关内容包括主要职责、与有关部门相关的责任边界、重21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大服务活动等。

二财税制度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中央全面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财政是国家治理的基础和重要支柱,科学的财税体制是优化资源配置、维护市场统一、促进社会公平、实现国家长治久安的制度保障。”将财税体制定位如此之高,这在中国以往的政府文件中是从来没有过的。

当前国家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提升高度依赖于治理模式的创新。中国的治理模式应往哪个方向创新呢?从发达国家的治理成效来看,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以财政治理为中心的国家治理更加有效。“以预算为中心的财政治理,以及以财政为中心的政府治理”模式,应该成为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追求的目标。只有确立以预算为中心的财政治理模式①,中国财政制度改革才能走上正轨,才能摆脱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式的碎片化管理的困扰,才能真正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国家治理能力才能得到系统和持续提升。财政制度改革实际就是一项政治体制改革。财政体制改革改得好,就会为我们的政治体制改革创造必要的条件,引领整体改革走上正轨。由于缺乏适当的理论总结和框架,直到今天,我国学界和官方依然不熟悉财政治理理念,财政治理模式在自我成长的过程中在很多重要方面和环节发育不良,其中预算程序最为典型。就制度层面而言,通过完善预算程序建设可达到两个目标,一是加强政府合法性控制,二是加强政府的绩效管理水平。以往地方政府的注意力集中在后者,而忽视前者,恰恰是前者将成为新一轮全面深化改革的重中之重。②中央新一轮财税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是“完善立法、明确事权、改革税制、稳定税负、透明预算、提高效率”。2014年6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①参见王雍君《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97次双周学术论坛,http://www.

unirule.org.cn/index.php?c=article&a=type&tid=8&id=297。

②参见骆祖春《长三角地区财税体制改革的先行先试》,刘志彪、姜宁等编著《全面深化改革与长三角地区的试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

212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开会议,审议通过《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明确了改革目标、主要任务、路线图、时间表。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按照党中央、国务院的决策部署,要重点推进改进预算管理制度、完善税收制度、建立事权和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等三个方面的改革。改革的主要时间节点和改革目标是:到2016年基本完成预算改革、税制改革和央地关系调整这三项重点任务,到2020年基本建立现代财政制度。从逻辑看,预算管理制度改革是基础,要先行;收入划分改革须在相关税制税种改革基本完成后进行;而建立事权与支出责任相适应的制度,需要量化指标并形成有共识的方案。

2.江苏努力在深化财税体制改革中走在前列(1)江苏全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的基本内容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结束以后,结合自身发展的实际,对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有关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江苏紧锣密鼓地出台了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中共江苏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通过了《中共江苏省委贯彻落实的意见》,在财税的很多领域推出了很多创新性很强的改革措施,起到了先行先试的改革示范效应,走在了全国深化财税体制改革的前列。

2014年7月,江苏省又根据财税体制实际情况出台了地方财税体制改革方案《关于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加快建立现代财政制度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意见》),随后省财政部门又出台了具体的实施细则。《意见》的总体目标是要积极推进江苏走在全国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的前列,通过实践摸索和创新,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中国特色、江苏特点的改革之路,为全国财税体制改革探路;《意见》结合江苏发展的实际,落实了中央《决定》和《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的决策部署。《意见》的主要内容与要点,详见图61。

在落实中央改革部署方面,江苏在健全透明财政、探索中期财政规划管理、优化转移支付制度等方面,规定出更为明确的相关改革项目、进度时间与数量指标安排,富有地方特色。

第一,《意见》明确提出政府预算全部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项级科目,转21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61《意见》的主要内容移支付预算细化到具体项目。除涉密部门外,所有使用财政拨款的部门全部公开本部门预决算,部门预算公开到支出功能分类的项级科目,并逐步公开到基本支出和项目支出,探索部门决算按经济分类公开。所有财政拨款的“三公”经费详细公开,2015年公开“会议费”和“培训费”。逐步公开政策制定、项目评审、资金分配、绩效评价、财政监督等决策过程和依据。2015年全省县及县级以上政府全面公开政府预决算、部门预算及“三公”经费预决算。

第二,推行预算三年滚动计划编制。《意见》明确提出探索中期财政规划管理。开展中期财政预算研究和试点,从2015年起开始试编三年财政滚动计划。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政府审核预算的重点由年度平衡状态向支出预算和政策拓展。建立健全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制度,当年超收财力除规定于党委、政府确定的重点项目和民生政策等必要支出外,其余转入预算调节基金。部门预算逐步建立项目支出定额标准体系,实现项目预算滚动管理。

第三,省与市县事权的再划分,适度调整政府间收入划分。《意见》明确提出在教育、卫生、交通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开展先行先试,划分省与市县214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政府事权与相应的支出责任。跨地区且对其他地区影响较大的公共服务事项,省级通过转移支付承担部分地方事权支出责任。与之对应,《意见》提出调整和完善市县基本财力保障机制。围绕中央“保工资、保运转、保民生”要求和目标,进一步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保障体系,合理确定并动态调整基本保障项目和保障标准。省逐年加大对市县的资金支持力度,不断健全奖补办法,鼓励市县提高自我保障能力并向乡镇下倾财力。

第四,改革与完善一般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制度。《意见》明确提出增加一般性转移支付的规模和比重,加大对经济薄弱地区转移支付的力度,对教育、医疗卫生、社保等民生类专项转移政府资金进行梳理,凡按人均等客观指标测算的专项转移支付资金原则上改为一般性转移政府下达。至2017年,力争全省一般性转移支付与专项转移支付的比例达到1∶1。实施省对市县资金分配与按照财政保障能力分类分档结果挂钩机制。

(2)解决地方债务:江苏全面深化财税制度改革的侧重点当前财税体制改革中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地方政府债务比例较高的问题。当前地方政府的债务越来越高,其经济风险不在总量而在结构。以地方政府债务平台表现的债务结构,有四个比较危险的特征:第一,这些钱都来自于商业银行。世界上其他国家的地方政府一般是欠全社会的钱,很少有国家像中国这样,政府欠的全部是商业银行的钱,风险都压在了商业银行身上。第二,地方政府所欠的钱,都是短期资金的长期使用,是期限错配。商业银行的借贷,三五年内要归还,而地方政府投资的很多项目,资本回收时间漫长,都是短期资金的长期使用。第三,地方政府借来的钱,几乎都是以土地作为抵押品。土地炒得越高,从商业银行贷的钱越多,风险也越大。万一房地产价格下跌,引起土地价格下跌,就会引发金融风险。第四,地方政府投资的都是底层资产回报率很低的项目。据央行调查,地方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的投资平均回报率不超过3%,而现在地方政府从银行贷款的利率平均是10%以上。

作为债务规模最大的省份之一,截止到2013年6月底,江苏省各级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达到7635亿元,负有担保责任的债务977亿元,承担一定救助责任的债务6155亿元。因此,江苏的财税改革方案主要针对庞大的21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债务规模。

《意见》指出,要严格审批新增投资建设项目,加强政府性债务的源头管理。江苏计划于2015年建立专项转移支付管理清单制度并实行定期评估和退出制度,并完善因素法分配专项资金办法。整合规范现有专项转移支付项目,2015年省对地方专项支付项目减少1/3左右。

江苏还制定了“政府部门专项资金管理清单”,按照“省级政府部门一般不再直接向企业分配和拨付资金”的部署,将把省级有关部门分配的资金通过清理缩减后列入清单。改革的大方向是逐步做到省一级部门不直接向企业拨付资金,将专项资金改为一般转移支付,推行“因素分配法”,将原本由省级业务部门划拨给某个企业的资金,改为将此资金定向于某一领域,由市县自己决定投到该领域的好项目上去。这是一个重要转变。放权到基层,提高财政资金投向的精准度,有利于提高财政资金绩效。2014年以来,江苏已减掉省本级对企业的专项资金500亿元。同时,推进专项资金管理信息公开,加大监督力度。这有利于促进市场公平竞争,有利于转变政府职能,也有利于加强廉政建设。

此外,江苏财税制度改革还规定由财政部门扎口管理政府性债务,严禁乡镇直接或担保融资举债,严控土地储备融资规模和债务余额;实施债务动态监控,财政部门定期向同期党委、政府进行专题报告。①三国有企业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中央全面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总体框架《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是基本经济制度。公有制经济和非公有制经济都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毫不动摇巩固和发展公有制经济,坚持公有制主体地位,发挥国有经济主导作用,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必须毫不动摇鼓励、支持、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①参见徐科《中央财税配套改革文件即将公布江苏广东领衔推出“施工图”》,《证券日报》,2014年8月15日。

216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决定》指出要完善产权保护制度,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推动国有企业完善现代企业制度,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

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核心。国有资本、集体资本、非公有资本等交叉持股、相互融合的混合所有制经济,是基本经济制度的重要实现形式,有利于国有资本放大功能、保值增值、提高竞争力,有利于各种所有制资本取长补短、相互促进、共同发展。允许更多国有经济和其他所有制经济发展成为混合所有制经济。国有资本投资项目允许非国有资本参股。允许混合所有制经济实行企业员工持股,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

2015年6月召开的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三次会议通过的《关于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坚持党的领导加强党的建设的若干意见》指出,把国有企业做强做优做大,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抗风险能力,要坚持党的建设与国有企业改革同步谋划、党的组织及工作机构同步设置,实现体制对接、机制对接、制度对接、工作对接,确保党的领导、党的建设在国有企业改革中得到体现和加强。

2.江苏努力在深化国有企业改革中走在前列为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江苏省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2014年5月,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下发了《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意见》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以及省委十二届六次全会精神,坚持和完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市场化改革方向,完善国有资产管理体制,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加快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和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提高国有资本运营效率,更好地实现国有资产发展目标和承担社会责任,为又好又快推进‘两个率先’、谱写中国梦江苏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意见》的主要目标是到2020年,构建完成具有江苏特色的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企业国有资本在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金融投资等重要领域的集聚度达到80%以上。培育一批在全国同行业21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具有一定影响力的优强企业,形成一批行业“排头兵”。国有经济规模实力、质量效益和影响带动力在全国各省区处于领先地位。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革全面完成,股份制、混合所有制成为国有企业的主要形式,上市公司、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明显增加,国有资产证券化率明显提升。国有企业全面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公司治理规范有效,国有企业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与市场经济相融合。实现政府公共管理职能和出资人职能分开。坚持“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原则,政府公共管理部门履行宏观调控、市场监管、行业管理职能,国资监管机构依法履行出资人职责,按照权利、义务和责任相统一,管资产和管人、管事相结合的要求,形成规则统一、权责明确、管理科学的经营性国有资产监管全覆盖体系。

(1)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混合所有制经济的发展走在全国前列主要可以通过苏南模式的演变体现出来。当然,苏南模式最初是发展乡镇企业这个集体经济,但考虑到江苏经济发展的特殊性以及苏南模式的特殊地位,尤其是以混合所有制为核心的新苏南模式的快速发展,使得对苏南模式的分析显得尤为必要。

苏南模式的第一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被邓小平同志称为“异军突起”的苏南地区,通过发展乡镇企业启动了农村工业化和城镇化的进程,创造了市场化和工业化的苏南模式,其主要特征是利用集体资本办企业,在体制上进行了创新。

苏南模式的第二阶段是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苏南地区经济进入了新的历史发展阶段。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苏南地区抓住市场化、国际化和城镇化的发展机遇,实现了苏南乡镇企业的制度创新,苏南模式得到进一步发展。

苏南模式的第三阶段是新苏南创新发展模式阶段。进入新世纪以来,苏南模式的新发展既体现了对原有苏南模式的路径依赖,又体现了发展模式在新的发展阶段的创新,原有的政府主导模式逐渐发展为政府与市场并重的混合经济发展模式。新苏南模式的创新部分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股份制经济、民营经济、外资经济相结合的所有制结构。民营经济在这里也得到迅速发展。特别值得关注的是这里的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的218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产权制度改革,除了一部分改制为完全的私人企业外,大部分是走股份制道路,尤其是重视公司上市,仅江阴一个县级市就有十几家上市公司。而且这里的民资和股份制企业大都有开放背景,因此在开放基础上外资、民资和股份制经济充满活力的所有制结构成为新苏南模式的主要内容。

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江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是深化国有企业改革的重要内容。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江苏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主要从三个方面展开。

第一,优化国有企业股权结构。按照国有企业所从事的业务性质、功能定位和发展目标,合理确定国有股权比例。负责国有资本投资运营的公司,国有资本原则上保持独资经营。从事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和资源能源保障的公司,国有资本可以绝对控股或相对控股,在管理上可实行特许经营、政府监管等为主要内容的改革,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运营效率和服务水平。其他一般竞争类企业按照市场竞争和发展情况,国有资本有序进退、合理流动,不设股权比例要求。

第二,全面推进股权多元化。加大一般竞争类国有企业集团公司层面的改制力度,引入战略投资者,推进股权多元化。国有控股企业可适当降低国有股权比例,吸引非公资本参股合作,放大国有资本带动功能。支持我省国有企业向中央企业、民营企业和外资企业开放股权合作、项目投资、业务联营,促进合作共赢。鼓励非国有投资主体通过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上市、重组整合、国际并购、受让国有企业转让的股权。对国有股权及国有股东债权权益合并低于50%的企业,可按照完全市场化的方式进行管理。

第三,允许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以留住人才、调动积极性为目的,积极探索混合所有制企业员工持股的多种形式,形成资本所有者和劳动者利益共同体。职工持股不搞平均分配,应按照自愿持股原则,并根据持股人对企业的影响和贡献程度确定,企业经营管理者、业务骨干和核心技术人员可以在本公司持有较高比例的股权。本企业员工可以直接持股,如果持股员工人数较多,应当采用员工持股公司等形式持股。职工持股的退出条件和方式可以事先由股东共同协商约定。允许国有企业改制引入外部投资21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者时,同步引入员工持股。支持国有企业与外部投资者、项目团队共同出资新设混合所有制企业。持股职工或机构可以作为发起人股东,规范参与本企业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

(2)根据中央顶层设计全面部署江苏国企改革战略中共江苏省委、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全面部署江苏国企改革的发展战略。

第一,进一步明确国有企业功能定位。按照国有企业承担的职责、业务特征、市场属性、资源配置方式的差异,将企业分为公共服务类、特定功能类、一般竞争类三种类型,实行分类管理。公共服务类企业以承担保障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生活服务的功能为主,优先考虑社会效益,兼顾经济效益;特定功能类企业以完成特定任务或满足特定专业功能为主,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兼顾;一般竞争类企业以市场为导向,以经济效益最大化为主要目标,兼顾社会效益。国有企业要发挥在基础设施领域的支撑作用,在资源能源、公共服务等领域的保障作用,在转型升级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培育中的引导带动作用,积极承担支撑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投资任务,并逐步从不具备竞争优势、效益低下的领域和企业退出。

第二,加大资产重组和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国有企业优化整合和功能性重组,采取资产划拨、股权调整、整体兼并、企业分立等多种方式,对功能相同的企业和不同企业中相同或相近的业务板块进行整合。鼓励有实力的国有企业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战略,加强与国内外各类所有制企业重组合作,形成若干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大企业集团。推进企业加大内部资源整合力度,促进企业内部资源向主营业务、重要子公司集聚,向产业链关键环节和价值链高端领域转移。发挥我省开放型经济优势,支持国有企业主动接轨上海自贸区,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提升国际化经营能力和水平。

第三,构建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平台。通过资产、业务划拨或收购兼并,新建和改建若干国有资本投资运营公司。国有资本投资公司以重点产业项目和政府项目投资为主,推动国有资本向基础设施、能源资源、公共服务、战略性新兴产业等领域集聚。加快现有政府项目投资平台转型升级和实体化改造,实现可持续发展。国有资本运营公司以资本运营和资产处置为主,持220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有母公司层面股权多元化或整体上市后的国有股权,接受并处置其他国有企业资源整合清理过程中剥离的非主业等资产,按照市场法则进入多层次资本市场和公共资源交易市场,进行股权和资产的交易与运作。省、市、县各级可新建或改建1—2户国有资本运营公司,推动国有资本合理流动,促进国有资本保值增值。

第四,提高国有资产证券化水平。创造条件推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促进国有企业转变机制、规范经营。推进具备条件的企业集团实现整体上市或核心业务资产上市。做强做优国有控股上市公司,着力优化股权结构、资产结构、业务结构,支持有实力的国有控股上市公司通过兼并收购集聚发展资源。

(3)省属国资企业的改革细则继省委、省政府发布《关于全面深化国有企业和国有资产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之后,江苏省委、省政府再次发布专门针对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省属国资国企的《江苏省省属企业深化改革实施细则》。虽然从全国层面上来看,超过一半的省份已经启动国企改革,但以省委、省政府名义先后发布国企改革的意见与细则,这在全国尚无先例。而且,江苏各省辖市的国资改革细则以及22家省属国企的近2000家子公司的改革方案也已在紧锣密鼓的研究制定之中。①这也是江苏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的重要体现。

第一,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细则要求,“先选择一户省属企业试点组建国有资本投资公司,并以该公司作为出资人组建能源、金融、旅游等行业企业集团,然后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步推开”。国有资本投资公司采取国有独资形式,由省国资委以“管资本”为主履行出资人职责,不干涉所投资企业的日常生产经营活动。目前,省国资委已全面清理履行出资人职责的管理事项并公布清单,清单以外的事项均由省属企业自主决策。

第二,分成两类,实施分类改革。不同于一般的三类分法,江苏省属国①参见李征琴、陈莹石《江苏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国信集团成试点单位》,《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1月6日。

22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资国企深化改革实施细则把22家省属国资国企仅分为两类:竞争类和特定功能类。细则明确,道路交通、机场、水资源、农场、滩涂框围、粮油储备、食盐专营(储备)等7类,归类于特定功能类,其他为竞争类企业。竞争类企业的改革方向,主要是推进“混合所有制”改革(以下简称“混改”)。竞争类企业又分为一般竞争类企业和金融、能源类企业。一般竞争类企业,在股权多元化改革中,国有股权比例不设限制。这也意味着国企中国有股权可能占小头(金融、能源类企业具有部分特许经营特征,在制定改革方案时,与一般竞争类企业会有所区别)。在基于股权多元化的基础上,改革还要求全面建立并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特定功能类企业的改革方向,与竞争类企业不同。特定功能类企业,比如江苏交通控股公司,它的主要任务是执行政府投资决策、提供公共服务、实现合理的经济效益,所以改革重点是增强投融资能力,提高运营效率。不过,特定功能类企业中的竞争性业务,如像江苏交通控股公司的服务区经营,也要引入竞争机制。

第三,鼓励上市实现混合所有制。细则明确提出,“充分运用市场化、证券化方式”,实施各项改革。尤其是针对竞争类企业,鼓励和支持省属国资国企通过整体上市实现混合所有制。细则要求,“控股上市公司的竞争类企业,通过上市公司吸收合并、资产置换、定向增发等方式实施核心业务、优质资产上市,最终实现整体上市”;“其他省属企业要对盈利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子公司进行股份制改造,通过资本市场的多种合法有效途径,争取首发或重组上市”。江苏已确定汇鸿国际集团作为“整体上市”的试点。江苏省属国资国企(含子公司)中,有7家上市公司,分别是华泰证券、金陵饭店、弘业股份、汇鸿股份、江苏舜天、舜天船舶、宁沪高速。显然,当下江苏正通过进一步提高证券化率,来实现国企的混合所有制改革。此外,江苏还为国企“混改”设立了四种主导路径模式:除上市外,还可通过产权交易市场向社会资本公开转让股权;国有资本新投项目时允许非国有资本进入;组建混合所有制基金等。

第四,组织任命的负责人年薪“限高”。国企负责人年薪和履职待遇,一贯是舆论关注的焦点。江苏的细则对此也作了定性表述。“对组织任命的企业负责人年度薪酬总水平实行限高”,而对市场化聘用的企业管理人员,则“根据经营管理绩效、风险和责任确定市场化薪酬”。当然目前限高到底222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是多少尚未明确。省属企业领导人员的薪酬,将由省国资委根据省委、省政府有关办法考核审定,而关于年薪和履职待遇的相关规定目前正在制定中,此外还允许在混合所有制企业中实施员工持股。

四金融体制改革走在全国前列1.中央全面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总体框架金融体制改革需要搞好顶层设计,制定改革路线图。各项改革必须周密设计、精心测算、协调配套、同步推进。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要加快完善现代市场体系,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必须加快形成企业自主经营、公平竞争,消费者自由选择、自主消费,商品和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交换的现代市场体系,着力清除市场壁垒,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公平性。

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金融市场是现代市场体系的枢纽,发挥市场对资源配置的决定性作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在金融资源的配置上能不能发挥市场的决定性作用,取决于有没有开放、竞争、有序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市场配置资源的实践来看,往往是资金配置到哪里,物资、技术、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就在哪里集聚,资金的配置在生产要素的配置中发挥着龙头作用。由于我国金融体制改革滞后、金融市场发育不充分、资金配置偏离市场规律,急需资金的企业特别是小微型企业和大量好的投资项目得不到资金支持、资金周转速度慢、配置效益低、资金成本高,加剧了经济结构的扭曲。改革金融体制,已成为当前整个经济体制改革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因此,《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了深化金融体制改革的方向、重点和具体措施。

第一,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推进政策性金融机构改革。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完善保险经济补偿机制,建立巨灾保险制度。发展普惠金融。鼓励金融创新,丰富金融市场层次和22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产品。

第二,完善人民币汇率市场化形成机制,加快推进利率市场化,健全反映市场供求关系的国债收益率曲线。推动资本市场双向开放,有序提高跨境资本和金融交易可兑换程度,建立健全宏观审慎管理框架下的外债和资本流动管理体系,加快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

第三,落实金融监管改革措施和稳健标准,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加强金融基础设施建设,保障金融市场安全高效运行和整体稳定。

此后,国务院又出台《关于进一步促进资本市场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其主要任务是:“加快建设多渠道、广覆盖、严监管、高效率的股权市场,规范发展债券市场,拓展期货市场,着力优化市场体系结构、运行机制、基础设施和外部环境,实现发行交易方式多样、投融资工具丰富、风险管理功能完备、场内场外和公募私募协调发展。到2020年,基本形成结构合理、功能完善、规范透明、稳健高效、开放包容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其具体发展方向包括如下内容:第一,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积极稳妥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加快多层次股权市场建设,提高上市公司质量,鼓励市场化并购重组,完善退市制度。

第二,规范发展债券市场。积极发展债券市场,强化债券市场信用约束,深化债券市场互联互通,加强债券市场监管协调。

第三,培育私募市场。建立健全私募发行制度,发展私募投资基金。第四,推进期货市场建设。发展商品期货市场,建设金融期货市场。第五,提高证券期货服务业竞争力。放宽业务准入,促进中介机构创新发展,壮大专业机构投资者,引导证券期货互联网业务有序发展。

第六,扩大资本市场开放。便利境内外主体跨境投融资,逐步提高证券期货行业对外开放水平,加强跨境监管合作。

第七,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完善系统性风险监测预警和评估处置机制,健全市场稳定机制,从严查处证券期货违法违规行为,推进证券期货监224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管转型。

第八,营造资本市场良好发展环境。健全法规制度,坚决保护投资者特别是中小投资者合法权益,完善资本市场税收政策,完善市场基础设施,加强协调配合,规范资本市场信息传播秩序。

2.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主要具体着力点考虑到金融体制改革的特殊性,金融体制改革主要以顶层设计为主,大多涉及整个宏观层面的制度变革,因此我们这里对金融体制改革顶层设计的具体着力点进行分析。

第一,围绕降低企业贷款利率放宽金融准入。与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资金价格是世界上最高的,银行业的高额利润也主要来自垄断经营。长期以来,由于行业壁垒阻碍了资本的自由流动,直接导致各个行业之间资金利润率的差别悬殊。实现由市场决定资源配置,首先需要打破金融行业进入的壁垒。《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正是针对这一壁垒提出的改革举措,是对传统金融体制的重大突破。长期以来,之所以在放宽金融市场准入方面迟迟未能取得进展,主要是担心新进入的金融企业素质不高、无序竞争以及监管不到位而引发金融风险。对此,《决定》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办法,包括“完善监管协调机制,界定中央和地方金融监管职责和风险处置责任”。对区域性中小型金融机构的监管,应交由地方政府负责。同时“建立存款保险制度,完善金融机构市场化退出机制”。按照《决定》的要求,实施放宽准入的改革,必须与建立地方性监管机构和存款保险制度同步配套推进。

围绕降低企业融资成本,加快放宽金融准入的相关改革,意义十分重大。它不仅有利于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而且有利于避免虚拟经济膨胀,支持实体经济发展,是落实市场决定资源配置原则的关键举措。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证明,允许企业在各个行业自由投资,打破垄断、强化竞争,使各个行业都能获得大体平均的资本利润率,是降低资金价格、提高资金配置效率的唯一有效途径。中国要改变长期以来贷款利率畸高的状况,也必须走这条路。

22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第二,围绕降低企业债务率发展多层次资本市场。当前,我国企业的债务率平均在80%左右,而合理的债务率应当保持在60%以下。提高企业资本金比例、降低企业负债水平,成为金融体制改革的又一个重要目标。必须按照《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要求,“健全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推进股票发行注册制改革,多渠道推动股权融资,发展并规范债券市场,提高直接融资比重”。

首先是发展股票市场。中国股票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要从健全和严格股市基础制度做起,学习和借鉴包括香港在内的成熟股票市场的经验,建立股票发行注册制,替代目前的审批制,强化市场机制作用,还原股市优选企业、发现价格、筹集资本、利润分配四大功能。重点发展机构投资者,以专家理性投资代替散户盲目跟风投资。允许社保基金、保险基金、银行资金、国家投资公司等拿出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股市,以增加股市需求。逐步开放国内股市,首先允许香港、澳门、台湾企业来大陆上市,同时允许港澳台股民购买大陆股票;然后有序允许国外企业来国内上市,并允许国外合格机构和股民购买国内股票。以开放促改革、促发展,是一条成功的路径。在完善股市制度和发展股票市场上,可能也需要走这样一条路。我国企业已成功在海外上市,允许海外企业和投资者来境内上市和投资,是双向对等开放的要求。随着海外优质企业进入境内股市,对境内企业将形成提升企业价值的压力,同时也有利于境内股民分享全球优秀企业的利润。因此,这项改革应加快进行。

其次是发展企业债券市场,允许居民直接购买企业债券。为此,必须修改现行限制企业向居民直接发行债券的法律及司法解释。现行的非法集资罪规定过于宽泛,实际上是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罪来界定企业发行债券和私募基金,用间接融资的法律来规范直接融资行为,错误地扩大了间接融资法律的适用范围。这就混淆了两种融资方式的本质区别———间接融资主要靠银行信用吸收公众存款,追求的是稳定的回报和低风险;而直接融资追求的是较高的投资回报,需要投资者承担较大的风险。为此,应当把非法集资罪严格界定在非法吸收公众存款行为上,即不属于银行的法人行使银行的职能。对发行企业债券和私募基金的正常经济活动,只要经有关机构认证,226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具有发行资格,应视为正常的经营活动予以保护。目前,为了规避非法集资的约束,企业发行债券主要面向银行等金融机构,既限制了企业补充资本金的来源,又使广大居民失去了直接投资企业债券增加财产性收入的机会。根据《决定》精神修改非法集资罪及司法解释,扩大企业股权融资渠道,是势在必行的改革举措。

3.江苏努力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走在前列通常来说,金融体制改革大多是从国家层面的整体安排,省级层面难以有具体的发挥空间。但是,江苏可以充分利用国家的政策空间,推进金融创新,使得国家的金融体制改革部署能够在省级层面得到较好的落实,进而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走在全国前列。首先,充分利用政策空间,培育市场主体。积极争取在设立民营银行等新开放的领域拿到更多的牌照,继续引进外来金融机构在江苏设点,鼓励民间资本、社会资本进入金融领域,逐步提高直接融资比重,大力发展股权交易市场、债券市场等。其次,立足发挥优势,扎根实体经济。江苏实体经济比重大,这是我们发展金融业的重要基础和最大资源,要抓住当前的有利时机,推动江苏省面向实体经济的金融业实现更好更大发展。最后,坚持与时俱进,推进金融创新。在继续发展银行金融机构的同时,大力发展各类非银行金融机构和新型金融组织,积极发展互联网金融,不断壮大江苏金融企业。围绕完善创新链的需要,健全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科技金融产品和服务。

江苏南京在深化金融体制改革中走在了前列。2014年,南京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深化区域金融体制改革的战略部署,并出台了《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共九大类36条目标和措施,成为南京金融改革创新的纲领性文件。这是国内为数不多的出台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意见的省市之一。《关于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若干意见》的出台,主要是基于如下三个方面的原因:(1)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深化金融改革的要求。十八届三中全会作出了“完善金融市场体系”的金融改革总部署,利率和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民营金融机构试点、多层次资本市场建设等重大金融改革加快推进。南京市第二阶段深化综合改革方案中也明确提出了深化区域金融体制改革的目标要求,南京迫切需要抢抓机遇,通过改革22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创新增强区域金融发展新优势。(2)提高金融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契合度。在现行金融体制下,尤其在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宏观背景下,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金融供给和金融需求脱节的重要环节和重点领域,需要通过金融改革来弥补市场失灵,让金融资源更好地对接服务地方实体经济发展。

(3)南京打造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的要求。与先进城市的区域金融中心地位的形成相比,南京在系统性和功能性金融机构数量、金融集聚和辐射能力、金融开放度和创新度以及综合金融服务功能等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亟待弥补。

南京市全面深化金融改革创新发展的目标是,到2017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超过1400亿元,成为泛长三角区域具有重要影响力和带动力的金融支点;到2020年,全市金融业增加值突破2000亿元,成为承接上海、覆盖江苏、辐射皖赣、延伸全国的,具有持续创新能力、专业特色和国际化特征的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并且明确了八个战略目标,分别是:第一,优化提升金融资源配置能力。构建多元化、全方位、广覆盖、可持续的金融支持体系,重点发展科技金融、产业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等特色金融。鼓励上市公司实施战略性并购重组和产业整合。推进农民住房财产权、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推进农村小额贷款保证保险试点。建立鼓励金融机构服务地方经济的激励机制。

第二,强化金融对经济转型的支持。确保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信贷投入年均增速超过10%。建立健全国有创投的绩效评价机制、尽责免责机制和投资退出机制。设立小微企业应急互助基金,推广小额贷款保证保险,开展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推进国资国企实施资产证券化,加快混合所有制进程。

第三,打造特色金融服务体系。探索“创投+银行直贷”模式,打造科技金融示范区。组建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促进互联网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跨界融合。培育私募股权市场。

第四,提升地方金融整体实力。建立健全金融管理体制,完善市属金融企业法人治理和管理架构。支持紫金投资集团加快金融产业布局。推动南京银行、南京证券、紫金农商行、紫金信托等地方持牌金融机构加快改革创228第六章江苏努力在全面深化改革中走在前列新发展步伐。

第五,提升金融集聚和辐射水平。全面支持和推动河西金融集聚区建设,将其打造成为区域内的金融机构集聚中心、金融交易中心、财富管理中心、金融研训中心和金融信息服务中心,建成泛长三角区域金融中心核心功能区。推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重点集聚消费金融、民生金融、财富管理、互联网金融、小微金融等新型金融服务业态。推进金融城建设发展,吸引国内外金融机构后台服务中心、数据处理中心、金融软件外包企业进驻。

第六,增强区域金融的带动力和影响力。推进江苏股权交易中心、南京联合产权(科技)交易所和南京石化商品合约中心三大要素市场平台发展。支持江苏省小微企业融资交易中心的设立与发展,组建金融资产交易平台。

第七,提升金融市场开放度。积极推动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支持符合条件的民营企业发起设立民营银行、金融租赁公司、消费金融公司等新型金融业态;适当降低民营资本发起和参与地方金融组织的门槛,探索建立“负面清单准入管理”机制。构建宁台金融创新合作平台,在河西南部规划打造“台湾金融中心”。鼓励跨国公司在宁设立全球性或区域性资金管理中心。

第八,营造一流的金融发展环境。实施金融人才发展战略。建立财政支持金融创新的激励机制。强化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引进并鼓励各类资本发起设立新型征信机构。

结合国家和省市金融改革部署以及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未来值得关注的重点改革有如下方面。

一是加强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强调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决定性作用,既要让“无形之手”充分施展,也要让“有形之手”更加有效。构建小微企业集合债券风险缓释、科技信贷风险补偿、天使投资风险补偿以及小额贷款保证保险,促进金融要素的科学高效配置,提升经济社会发展薄弱领域融资的可得性和满足度。

二是加快发展特色金融产业。未来几年,南京将着力发展科技金融、文化金融、互联网金融和私募股权投资。其中,科技金融将加强科技金融创新和公共政策创新,努力打造全省乃至全国的科技金融综合示范区。文化金22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融正在积极创建“国家文化金融合作试验区”。

三是加快区域金融中心建设。在载体建设上,将全力打造河西金融集聚区,予以规划、土地、资金等资源支持,建成南京金融城,全力把河西打造成区域金融中心的核心功能区。同时,进一步优化新街口金融商务区的功能,推动新街口金融商务区提档升级。在功能建设上,重点推动以区域股权交易为重点的各金融要素市场建设,提升区域内的金融集聚和辐射力。

四是积极推动民营资本进入金融领域。第一个途径是扩大民间资本金融市场准入,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地方金融机构改革重组和增资扩股,继续支持民间资本发起设立民营银行、证券公司、保险公司和各类新型金融机构。第二个途径是支持民间资本金融综合化经营,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打造民营金控集团。

五是扩大金融合作开放。首先是深化宁台金融合作,通过建设“台湾金融中心”,打造台湾金融机构开拓大陆金融市场的重要基地、台湾金融机构布局大陆的重要平台。其次,将深度对接上海自贸区,积极争取建立有利于投资和贸易便利化的总体金融制度安排。

230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区域发展战略经历了从不平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重大转变。近年来,江苏采取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苏北、苏中快速增长,区域发展差距开始呈现出从扩大到缩小转变的趋势。但目前区域协调发展水平还处于较低层次,苏中、苏北腹地经济发展正成为区域差距新来源。新常态下,要保持2008年以来区域协调发展水平不断推高的稳定态势,真正实现各地区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和居民生活质量等值化的目标,压力依然很大,未来区域协调发展任重道远。

第一节区域协调发展新特征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性是世界各国及各区域普遍存在的现象。根据区位条件和自然禀赋的差异,江苏省分为苏南、苏中、苏北三个区域,苏南占全省经济比重长期维持在约60%的水平,区域差距较大。江苏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区域协调视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相继出台了30多个配套文件,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区域协调发展水平显著提升。

23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一地区收入差距缩小2001—2013年期间,江苏三大区域收入差距呈先增大后缩小的趋势。2001年,苏北和苏中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为苏南的76%和84.6%;2008年扩大为72.8%和55.1%,其后区域差距缓慢缩小,到2013年缩小为75.7%和58.1%。2001年,苏北和苏中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苏南的75.8%和66%;2006年则扩大为72.5%和57.6%,其后开始缩小,到2013年达到75.2%和61.6%(参见图71和72)。

图71三大区域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关系(以苏南为分母,%)资料来源:根据历年《江苏统计年鉴》计算,下同。

图72三大区域农民纯收入关系(以苏南为分母,%)空间优化是区域差距缩小的主要原因。2008年金融危机对发达地区影响较大,发达地区GDP增速下降,与此同时,后发地区的快速增长缩小了地232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区间人均GDP差异。更为重要的是,为改变区域发展格局,江苏开创性地制定了“南北共建”举措,它有两个显著特征:一是强政府干预。政策激励不是选择距离长三角较近的苏中而是选择较远的苏北作为产业承接转移基地。2005年,江苏出台了《关于加快苏北振兴的意见》和《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两个文件,在苏北先后建立20个承接产业转移园区,形成苏北对接苏南产业格局。二是工业项目为主。2001—2011年,江苏累计向苏北五市产业转移500万元以上的项目17439个,总投资10151亿元,苏北实际引资额5036亿元。2005—2010年期间,仅苏州就向宿迁、连云港等地转移投入500万元以上的工业项目700个①,总投资达到610亿元。鼓励苏南企业落户苏北,改变了苏北发展滞后的局面。这也是2008年后区域差距缩小的重要原因。

以13个市计算的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变异系数,也表明区域差距缩小出现在2008年(参见图73)。考察期内,13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可支配收入由2001年的23.1%和18.9%上升到2008年的29.1%和27.1%,但此后开始下降,到2013年分别为24.2%和24.8%,相比较而言农村人均纯收入变异系数变动相对平缓,而城市可支配收入变动较大。

图7313市农民人均纯收入、城市可支配收入及人均GDP变异系数(%)①资料来源:苏州市工业产业梯度转移规划,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jg/szsjhxxhw-yh/201211/t20121122_170065.html。

23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二差距缩小程度显著以13个市人均GDP计算的基尼系数表明,区域差距从2005到2008年之间持续上升,2008年最高达到0.45,而2009年开始迅速下降为0.33,到2012年仅为0.29,人均GDP呈收敛趋势(参见图74)。2005—2013年全国按居民收入计算的基尼系数由0.485下降为0.473,七年降低了1.2个百分点,同期江苏按人均GDP计算的基尼系数则下降了近15个百分点。总体上看,区域差距缩小程度显著于全国平均水平。

图742005—2012年江苏13市人均GDP基尼系数(%)由于江苏省委、省政府采取多种措施缩小地区差距,居民收入差距缩小进展较快。2008—2013年,五年期间苏中、苏北与苏南城镇居民收入差距年均缩小0.6和0.61个百分点,农村居民收入年均缩小0.81和0.8个百分点。与全国四大区域差距的变化相比,江苏区域差距缩小处于较快水平,2008年中部、西部和东北占东部城镇可支配收入的比重分别为68.9%、67.5%和68.3%,到2013年则分别提高到为70.0%、69.9%和70.4%,年均缩小仅为0.23、0.48和0.42个百分点。农村人均纯收则由2008年的67.5%、53.3%、77.3%,提高到2013年的69.5%、56.7%和82.2%,年均缩小仅为0.7、0.4和1个百分点。虽然国家采取多种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但由于江苏政策更具有针对性,因此取得效果也更为明显。

234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表71中国与江苏区域协调速度比较项目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均纯收入地区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东部中部/东部西部/东部东北/东部200868.9%67.5%68.3%67.5%53.3%77.3%201370.0%69.9%70.4%69.5%56.7%82.2%年均0.23%0.48%0.42%0.7%0.4%1.0%资料来源:根据历年《中国统计年鉴》计算。

三区域经济规模差距稳定从绝对差异来看,苏南近30年来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与苏中、苏北的绝对差异呈稳步扩大趋势。受益于南北产业对接,苏北经济总量快速提升。2005年苏南、苏中和苏北地区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分别为62.6%、17.6%和19.8%,2013年分别为59.9%、18.3%和21.8%,苏中和苏北占比分别提高0.7和2.1个百分点。2005年,苏北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分别是苏南的22%,2012年则达到40%。苏北经济增长速度高于苏南,2005—2013年期间,苏南地区生产总值、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幅分别为20%和12%,而苏北则达到22%和24%。

表72

三大区域占全省比重(%)年份20052013地区苏南苏中苏北苏南苏中苏北地区生产总值62.617.619.859.918.321.8固定资产投资额64.914.220.854.919.325.8进出口总额91.85.82.486.18.55.3实际外商直接投资74.919.16.164.016.119.9公共财政预算收入72.314.313.459.816.324.0尽管后发地区发展加快,但区域间经济规模的差距相对稳定。1996—2013年,苏北GDP占全省比重稳定在22%上下,苏中则稳定在18%上下,而苏南维持在60%。从发展态势上看,随着苏南制造业迁移,未来区域经济23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规模差距有可能缩小,但苏南仍将集中全省过半的GDP。

图75江苏三大区域GDP比例(%)经济规模的绝对差距短期内难以快速消除,江苏三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压力仍然较大。尽管苏中和苏北抓住了2008年金融危机后苏南要素成本上升的有利时机,承接产业转移取得明显成效,但产业链条短、缺乏产业集群的现象未能显著改善,再加上底子较薄,因此尽管增长较快,但经济规模差距仍然相对稳定。

第二节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评价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容易引起资源和要素不断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流动,会直接损害欠发达地区的利益。而当这种流动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要素流动中的劣势地位将更加困难。江苏正是认识到后发地区的发展劣势,出台了一系列区域协调发展政策,以缩小区域差距。评价政策取得效果并总结经验,有利于进一步缩小区域差距。

一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演进为促进区域共同发展,加快苏南、苏中特别是苏北经济建设,省委、省政府先后作出了建设苏北星火产业开发带、建设“海上苏东”、发展海洋经济、实施淮北致富工程、建设沿江火炬产业开发带、实施苏南教育现代化工程和236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苏北教育促小康工程等重大战略决策,使沿江地区产业升级、淮北地区小康进程加速推进,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总体上看,苏南、苏中和苏北发展的绝对差距仍然较大。

早在1994年,江苏省委、省政府就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作为全省实施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部署的重要组成部分。特别是进入新世纪以来,江苏省委、省政府加大区域协调发展的力度,多次召开区域发展协调会议,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明确协调发展的战略目标,并成为江苏省几届领导班子长抓不懈的政务之一。多年来,全省围绕这一重大战略实施,相继出台了30多个配套文件,在思想上统一认识,在行动上制定具体措施,在工作中明确目标任务,在方法上注重务实,在机制上大胆创新,从而使这一战略实施落到了实处。近20年来,江苏省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有效途径,从初期的扶贫到单个项目合作,从“四项转移”到共建园区,从南北挂钩到“城市联盟”,到目前上升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协调,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为全省区域协调发展创造了强大的生命力。

在新形势下,江苏以新园区共建形式深化南北合作,既有利于苏北“筑巢引凤”,加快工业化进程,又有利于苏南“腾笼换鸟”,加快产业升级。共建园区采取政府引导、企业参与、项目支撑的方式。政府层面加强引导和服务,企业类型从劳动密集型、资源互补型扩大到高科技型、高附加值型企业,项目范围扩大到设施共建、产业转移、劳务合作、干部交流、人才培训、科技旅游等多个领域。共建园区先在有条件的地方试点,然后逐步推开。为了发挥示范效应,首先选择最富庶的苏州与最贫穷的宿迁结对共建“苏州宿迁工业园”。苏州工业园一方面投入巨额资金,一方面向宿迁派遣了30人的管理队伍,支持组建园区管理委员会等机构,并对宿迁市的政府官员进行培训,传授苏州工业园的先进管理理念,使宿迁政府官员能为企业提供更完善周到的服务。随后,“江宁—淮阴”、“无锡新区—新沂”等首批10个南北共建工业园区在苏北拔地而起。共建园区的管理体制以苏南的模式为主,苏北侧重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3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表73区域政策与绩效区域GDP占全省比重年份区域经济政策导向发展状况增减变动(百分点)苏南苏中苏北1983―响应国家对外开放和沿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12.0-3.2-8.8海倾斜发展战略以区域加剧南快北慢现象1993,

,“”

优先发展为主要目标。

突出。

1994―

提出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区域差距扩大的趋势3.3-1.7-1.6及三沿开发等配套改变区域发展的空间推进苏北大发展、沿江以趋缓,并没有从根本上2005“

”格局。

措施。

继续贯彻区域共同发展苏中、苏北增长提速,2006―

战略,落实《关于加快南北产业转移的意见提

苏南发展水平提高经2010》,,

-1.90.71.2出沿海发展战略大力促济总量布局更加均衡,

进苏北振兴和苏中崛起。

2011—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战略,NANANANA构建区域优势互补、互动发展机制,跨江融合。

资料来源:江苏省统计局。

二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绩效区域协调发展政策绩效评价可从多个方面展开,本研究从产业盈利能力、技术进步和绿色发展三个角度分析区域协调政策执行效果。从产业盈利能力来看,苏北、苏中对制造业竞争力的贡献显著高于苏南地区。2013年,苏南五市中,除了南京企业总资产贡献率略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5.22%外,苏锡常及镇江均大幅滞后于全省平均水平,苏州仅为8.48%,而苏北、苏中总资产贡献率均大幅高于全省平均水平。但是苏南制造业成本费用率相对较低,苏州仅为4.45%,无锡仅为5.08%,这表明由于生产性服务业较为发达,提高了企业财务管理水平;而苏北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较为滞后,且制造业资本大规模流入时间较短,企业成本费用短期内较高。

238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表742013年江苏各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项目企业亏损面成本费用利润率总资产贡献率总计12.986.2015.22南京市16.576.4715.99无锡市20.935.089.26徐州市2.828.4630.39常州市13.715.2012.91苏州市25.034.458.48南通市3.978.0720.43连云港市10.018.0823.06淮安市7.494.9223.24盐城市4.436.8921.83扬州市5.487.1124.57镇江市11.506.5115.19泰州市5.318.0025.67宿迁市3.1212.1924.302014年《江苏统计年鉴》。

资料来源:从区域技术进步水平变动来看,2001—2012年期间,苏南、苏中和苏北三地TFP变动平均值分别为1.025、1.032和1.03,由此可以认为苏中对江苏产业升级贡献最大,苏北次之,而苏南最少。但从各市角度来看,南京全要素生产力变动最大,达到1.082,意味着2001—2012年期间南京全要素生产力提高了8%,可以认为在江苏省的产业转型中南京的技术进步对江苏产业转型作出了较大贡献,这与南京所拥有的高校科研院所密集的优势相一致,表明江苏发达地区在产业向往转移的同时,也注重自身产业升级,削弱了产业转移造成的“空心化”影响。但是从三大区域来看,在技术进步方面,苏南总体贡献弱于苏北和苏中,特别是常州和苏州,2001—2012年曼奎斯特生产力指数分别为0.997和0.994,出现了技术退化。显然,由于苏锡常不仅是江苏较为发达的城市,在全国也具有相当影响力,产业原本就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正因为如此,产业转型升级难度更大。假如苏锡常技术进步高23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度依赖外部,那么当外部输入技术趋向保守或者没有较大程度提高时,则苏锡常的技术出现退化难以避免。反而是苏中和苏北,由于原先产业层级较低,从苏南迁入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较高的技术水平,因此它们对江苏技术进步的贡献更大。

表752001—2012年江苏各市曼奎斯特生产力指数效率变化技术变化纯技术效率变化规模效率变化TFP变化南京1.0171.0640.9991.0191.082镇江1.0381.0030.9991.0381.041无锡1.0101.0001.0041.0061.009常州1.0000.9971.0001.0000.997苏州1.0150.9800.9971.0180.994苏南均值1.0161.0091.0001.0161.025连云港1.0141.0291.0011.0141.044淮安1.0231.0111.0001.0231.034宿迁1.0101.0190.9981.0121.029盐城0.9901.0350.9980.9921.024徐州1.0061.0141.0021.0041.021苏北均值1.0091.0221.0001.0091.030泰州1.0131.0251.0011.0121.038南通1.0191.0331.0011.0181.052扬州0.9901.0271.0000.9901.017苏中均值1.0071.0241.0011.0071.032资料来源:历年《江苏统计年鉴》,数据使用与表72相同。

从绿色发展来看,随着制造业向苏北和苏中转移,能耗也向这一区域转移。2012年,南京、无锡、徐州、常州、苏州、南通、连云港、淮安、盐城、扬州、镇江、泰州等12市完成省下达的年度目标,泰州、南通、南京、镇江、无锡、扬州、淮安7市单位GDP能耗降低幅度高于全省4.98%的平均水平,宿迁市不降反升4.67%。泰州、南京、南通、无锡、镇江、淮安、苏州7市,2011—240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2012年累计降低率超过全省平均水平(8.32%),宿迁、连云港累计分别上升9.86%和4.60%。从区域来看,苏北绿色发展出现退化情况,2011年苏北平均能耗为0.684吨/万元,相比2005年明显下降,但到2012年,却出现大幅上升,达0.77吨/万元,这意味着产业转移在改变苏北产业结构的同时,也增加了区域能源消耗,不利于向绿色发展转型。

表76

江苏各市能源利用效率(吨/万元)地区2005201020112012全省0.9200.7340.6000.570南京市1.3601.0650.8420.793无锡市0.9200.7260.5870.557常州市1.0700.8530.6920.663苏州市1.0400.8240.6670.637镇江市1.0200.7790.6660.631苏南均值1.0820.8490.6910.656南通市0.8300.6660.5390.507扬州市0.8600.6750.5610.533泰州市1.0600.9420.7230.676苏中均值0.9170.7610.6080.572徐州市1.4001.1230.8770.839连云港市0.9400.8300.8201.330淮安市1.1200.8950.6910.655盐城市0.8100.6650.5400.518宿迁市0.8100.7650.4900.513苏北均值1.0100.8220.6840.771三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评价显然,近20年来,江苏省不断开拓新的思路,寻找有效途径,从初期的扶贫到单个项目合作,从“四项转移”到共建园区,从南北挂钩到“城市联盟”,24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到目前上升到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统筹协调,区域协调发展内涵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拓展,有效促进了全省协调发展发展。总的看来,政策成功之处包括:江苏不仅把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重大战略进行部署,而且是近20年来长抓不懈、持之以恒的政务之一。一个地区内部解决区域差异问题的关键所在,就是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必须把握好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合理程度,为了避免区域经济发展差异长期扩大、过分悬殊等“马太效应”的影响,需要做好长期工作的思想准备。

确立不同的发展模式与结构形态,走出各具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江苏省着力从苏北、苏中、苏南的实际出发,注重把苏北的资源、成本、政策等优势与苏南、苏中的资本、技术、人才、管理以及开发区品牌等优势紧密地结合起来,实现南北中优势互补、共同发展,促进各地互利多赢。

江苏省明确指出了加快苏北发展的战略目标是:逐步缩小与全省平均水平的差距,关键是扶持落后地区经济全面发展。为此,江苏选择了共建开发区作为突破口。从产业集聚和发展的规律看,共建开发区是推进产业转移的有效载体,也是实现优势互补的重要结合点。坚持政府大力推动,企业积极参与,社会力量给予支持,充分调动各类市场主体的积极性,不仅要在财力物力上加强协调,而且要在项目、人才、技术、管理上大力支持。江苏省制定的“四项转移”与“五方挂钩”,以及金融税费等政策,无疑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强心剂”。

第三节江苏区域差距的新特点江苏区域差距来源的主要空间正从苏北向苏中转移,特别是2008年以来,苏北发展显著加快,增速居首,苏中则相对较慢。全球化参与程度、区位因素制约要素向后发地区集聚,仍然是制约区域差距发展的重要因素。

一苏中正成为江苏区域差距的新来源江苏经济发展格局具有一个显著特征:若以规模而言,无论规模还是比242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重,苏南总是全省第一;若以速度而言,则苏北更快。图76表明,2008年以来苏北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一直快于苏中和苏南地区,2008年苏北同比增速达20%,苏中仅为18.8%,2013年苏北同比增速达到11.3%,而苏中依然小于苏北。

图762001—2013年江苏三大区域国内生产总值增速(%)与增长格局相对应的是苏中部分发展指标滞后于苏北。苏南和苏中实际外商直接投资占全省外商投资比重分别为74.9%和19.1%,苏北仅为6.1%,而2013年,苏南和苏中分别下降了10.9和3个百分点,而苏北增加了13.8个百分点,达到19.9%。在财政收入方面,2005年苏中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占全省比重为14.3%,略高于苏北0.9个百分点,而2013年形势发生逆转,苏北高出苏中7.7个百分点(参见表72)。“十二五”以来,江苏三大区域经济增长率呈现“V”变化,苏南和苏北经济增长较快,2010—2012年年均增速分别为15.13%和16.87%,而苏中为14.73%,增长速度相对较慢(参见图76)。苏北经济总量在全省比重原本就高于苏中,2005年苏北国内生产总值占全省比重为19.8%,而苏中为17.6%,两者相差2.2个百分点;2013年苏北和苏中占比分别为21.8%和18.3%,扩大到3.5个百分点。无论增长速度还是经济规模,苏北和苏中差距均在扩大,苏中塌陷趋势较为明显。

此外,江苏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各方面对苏北进行了长达十多年的政策帮扶,特别是“南北挂钩”、“一市一策”等举措的实施,为苏北发展注入了24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772010—2012年江苏13市经济平均增长率(%)强劲动力。苏北的主要经济指标增幅已经连续七年高于江苏及全国平均水平。就在苏北不断增速追赶的时候,江苏区域经济发展中出现了一个“夹心层”———苏中与苏北结合部地区。这一地区主要集中在苏中与苏北的交界县域(苏中的宝应县、高邮市、兴化市),一来地理位置上与苏北城市接壤,无辐射优势,经济总量相对偏弱;二来又无法享受到省级对苏北的优惠政策。

二低水平参与全球化制约后发地区发展全球价值链的重要标志之一是对外贸易活动的活跃程度。1998—2013年期间,苏南对外依存度呈现倒“U”形变化,2006年达到峰值139.2%,其后逐步下降,到2013年仅为67.7%;而苏中则一直维持在15%—20%的水平,2013年仅为16.1%;苏北对外依存度更低,部分年份仅为个位数。在全球化背景下,如果不能与世界各地进行贸易,这意味着这个地区仍未进入全球价值链,当然也无法获得全球市场,无法参与价值链分配。

江苏位于东部沿海,区位条件优越,也是我国最早实行对外开放的省份之一。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各地区将吸收外资、扩大出口作为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尤其是苏南地区,在上世纪90年代初借助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契机,21世纪初又抓住国际产业资本向外转移的机遇,率先在长三角地区建立了国际制造业基地,苏南俨然是参与全球价值链的佼佼者,如果苏南能够带动苏北、苏中,形成内部产业分工而后参与全球价值链,整合江苏资源参与全球分工,那么也可极大地改变苏北、苏中发展格局。然而从实践来看,苏南是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无法带动苏北和苏中,因为它们需要244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苏北和苏中的要素,但不需要苏北和苏中的产品。

正因为苏北和苏中未能参与全球价值分工,同时苏南也缺乏带动后发地区发展的能力,从而苏北和苏中发展受到更大制约。

图781998—2013年三大区域贸易依存度(进出口总额/国内生产总值,%)三区位条件影响要素集聚能力区位总是地区发展的至关重要的变量。区域所处位置及由此决定的交通便捷程度、信息丰缺程度、矿产资源丰裕程度等,是作为一种既定历史产物继承下来的,这些具有不可移植性和不可改造性的资源,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长期影响作用。测量区位因素的重要标志是距离大城市的远近,那些距离大城市较近的区域总有更多可能性接受辐射。

长三角地区实质上是以上海为中心、苏浙为外围的产业分工空间,具有一定的世界竞争力。苏南地区位于长三角的核心,与上海和浙东北都紧密相连,良好的经济基础和区位优势使得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相对丰富,市场化进程和政府管理水平相对较高,特别其优越的区位条件使得投资回报率高、资金回收周期短,从而对投资者更具有吸引力。苏北地区距离上海较远,加剧了上海和苏南生产性服务业辐射的难度,无法通过区域间溢出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本地产品的市场流通和竞争能力,甚至对当地要素的聚集也失去了吸引力。

从投资来看,苏南仍是FDI和固定资产投资高地。尽管苏北增长速度24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较快,但随着总体经济增长速度下滑,短期内大规模投资的可能性正在减少。即便基础设施投入有可能提高苏北和苏中的固定资产存量,但企业投资下降增大了固定资产投资的有效性。最好的投资格局是企业投资与基础设施形成良性循环:基础设施完善增加企业投资意愿———地方税收因此快速增长———财力继续支撑基础设施完善。然而,在新常态背景下,企业投资意愿下降,基础设施投资过大将增加地方负担。

图79三大区域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亿元)图710江苏三大区域FDI(亿美元)区位条件制约经济发展,进而导致人口外流。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2006年苏南常住人口净增533.8万(净增=常住人口-户籍人口),到2010年则扩大为887.8万人;而苏中和苏北则为人口净流出,2006年分别为246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97.7万和204.2万,到2010年则扩大为90.3万和394.8万。人口流动动机取决于收入预期和工作机会。显然,即便出现金融危机、苏北快速增长,也难以改变人口净流出格局。

图711三大区域常住人口与户籍人口差值(万人)实际上,要素集聚与空间价值链密切相关,既然产业呈现上海———苏南———苏中———苏北扩散格局,那么当苏南嵌入全球价值链低端环节,苏北和苏中只能向苏南供应劳动力和其他各种要素,进一步验证了空间价值链理论。

尽管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区域差距难以避免,随着不平衡的发展,将使总体效率的提高渐趋边际,同时也将使固有矛盾逐步突出,以至于不平衡过了“度”,对整个经济的发展将极为不利,将产生一系列影响:第一,差距过大损害资源配置效率。从江苏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来看,南北两地带各有侧重,苏南制造业较发达,属于加工型地区,苏北资源较丰富,属资源型地区,苏中介乎两者之间。苏南发展很快,快的主要是加工工业;苏北发展较慢,慢的主要是资源开发业。近几年来,苏北加工业虽也有一定的发展,然而结构再造的难度很大,开始形成支柱的大多是农产品的初步加工业。这既是地区发展不平衡的结果,又成为影响地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原因。

第二,差距过大造成生产要素的不合理流动。在区域发展不平衡的条24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件下,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和社会文化环境等生产要素的商品化进程也不平衡,不可能合理流动、优化组合,即生产要素不断向边际生产率较高的地区流动。而当这种流动效应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经济欠发达地区要改变要素流动中的劣势地位将更加困难。省委、省政府虽然采取有力措施,在资金、人才等方面向苏北倾斜,而由于存在效益差别,优势产业的成长较慢,因而该地区自然性要素的开发和利用程度仍然不够。

第三,差距过大阻碍社会进步。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很大程度上导致社会发展水平的差异。据监测,苏南地区社会发展水平处于绝对领先地位,苏北地区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为落后,欠发达区域由于经济社会发展落后,就业压力较大,必然导致人口向发达区域大量流动,从而使发达区域产生人口过密、住房紧张、环境污染等社会问题,同时欠发达区域流失的主要是青壮年以及有一技之长的人员,又使这一地区发展更加滞后,贫困问题等更为突出。世界上不少国家都曾经历过或正在经历着这一社会矛盾过程。

第四,差距过大不利于提高全省经济的综合实力。江苏要建设宽裕的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既有赖于沿江经济发达地区的持续较快发展,也必须有苏北欠发达地区的跟进。如果苏北地区在今后几年迈不出更大的发展步伐,该地区的资源优势转化不成经济优势,不但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落后面貌,由于“马太效应”的作用,还会进一步拉大其与先进地区在经济总量上的绝对差距,而且将加剧省内市场的萎缩,拖累全省经济的发展,使全省经济的较快增长难以为继。

第四节区域差距的新解释近年来区域经济差异研究以实证研究为主,通过广义熵指数、锡尔系数、基尼系数以及收敛等方法测算地区差异及其成因,但在理论上进展相对缓慢,大多数解释仍然延续发展经济学的均衡和非均衡两个理论渊源。在全球化背景下,区域分工更加细致,封闭条件下的区域发展理论应用受到较大限制,需要在全球价值链背景下重新思考区域差距解决之道,因此必须拓248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展理论以重新解释区域差距,为江苏区域发展政策设计奠定基础。

一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解释1.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区域均衡发展理论建立在新古典理论基础之上,认为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环境下,劳动和资本的双向运动最终将缩小区域差距。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经济学界逐渐形成了三大主要区域均衡发展理论①:(1)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新古典经济学的区域平衡发展理论是建立在资源要素自由流动、资本与劳动力可完全替代、信息技术之间完全流动等一系列假设之上的。当这些条件都满足时,要素的地区分布不再影响最终的经济绩效,使得经济趋于均衡发展。边际收益递减规律是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的主要基础。发达地区因为人均资本量比较大,按照边际收益递减规律,在随着资本不断增加的情况下,资本回报率将不断降低;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比较充足,随着劳动力的增加将导致较低的工资水平。在成熟的市场经济体中,资本和劳动力的流动成本较低。因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之间的要素价格不同,这种差异将推动要素资源出现跨地区之间的流动。如欠发达地区的劳动力向资本充裕的发达地区流动,发达地区的资金向劳动力充裕的欠发达地区流动。这种要素资源的跨地区之间的流动使得要素价格在各区域之间趋于均等化,最终达到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目标。新古典区域平衡发展理论由于建立在严格假定的理想化前提下,而导致缺乏现实基础,很难实现。在现实中,无论是资本还是劳动力都存在从欠发达地区向发达地区流入的倾向,区域之间的经济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区域之间的发展差距,反而造成发展差距的进一步拉大。经济体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往往存在二元经济现象,要素的流动涉及运输成本、户籍政策、市场环境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在该理论中均未考虑。

(2)大推进理论。英国的罗森斯坦·罗丹主张,通过一定速度、一定规①参见[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24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模的全面投资,发展中国家可以突破其发展的瓶颈,实现国民经济部门在发展速度上取得平均增长,从而达到国家经济全面发展的目标。这个过程中资本形成的不足是主要障碍。罗森斯坦·罗丹认为,可以通过对多个相互补充的部门进行最小规模的投资,从而获得外溢的投资效果,以克服资金规模对经济发展的限制。并且,国家可以通过引进外资来弥补国内投资资金的不足。投资的外溢效果正是大推进理论的基本目标。大推进理论认为,受到资金规模的限制,投资方向无法包括所有的行业,因此应该同时投资具有相互补充效应的行业。这样有利于共同使用的配套设施能够得到高效使用,以降低运行成本和设施建设成本,从而缓解资金投入的压力;有利于要素供给市场和产品需求市场的形成,解决经济增长过程中需求方面的困难,促进国内市场的发展;有利于协调各产业的发展,提升国家行业的总体竞争力。大推进理论还认为应该把相互补充的轻工业部门和基础设施部门作为发展中国家工业化初期的投资重点领域。

(3)摆脱贫困恶性循环理论。拉格纳·纳克斯认为贫困恶性循环的存在是欠发达国家贫穷的重要原因。该理论指出,阻碍欠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是资本的缺乏,原因在于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着恶性循环。在供给方面,存在低下收入→低储蓄能力→资本形成不足→生产率低下→低下收入的恶性重复的循环。在需求方面,低下收入→低购买力→需求不足→投资下降→效益降低→低收入的恶性重复的循环。经济发展在这两个恶性重复的循环的作用下,难以得到好转。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拉格纳·纳克斯认为,要完全摆脱这两个贫困恶性循环所导致的低收入陷阱,只能在人均收入、社会经济增长率达到相当水平之后。这需要对国民经济进行全面投资,推动各部门之间实现同步发展。通过对三次产业同时进行投资,扩大市场容量,进而造成投资吸引力,为经济持续发展吸引更多投资。拉格纳·纳克斯并不要求发展速度相同,而是主张各部门按照自身的收入弹性与寻求价格弹性来调整各自的速度。但该理论同样忽视了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在现实经济中缺乏操作性。

250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2.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理论区域经济分工协作是指各个区域之间以及区域内部之间,利用自身比较优势,就资源、产品、技术、劳动力等要素生产进行特定分工与协作,以提高资源配置效率,促进提升区域经济综合效益和整体竞争力。区域经济基础条件的差异是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基础。任何一个区域都无法在每个部门或行业具有同样的比较优势,差异化的经济条件促使区域通过发展最具比较优势的部门或行业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区域整体竞争力,促进异质区域之间的互补发展,形成规模经济效应,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正如马克思所说,“由协作和分工产生的生产力,不费资本分文”,区域经济分工协作能够帮助各区域之间的资源、产业、技术、信息等要素在更大范围内进行优化组合,将分散的生产以更优的组合方式形成新的生产力,降低劳动损耗。这也为研究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制度提供了重要的研究角度。绝对成本理论、比较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技术差距理论等是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理论的重要内容。①(1)绝对成本理论。1776年,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A.Smith)在《国家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中提出绝对成本理论。他认为不同区域的自然禀赋和发展条件的优劣导致了商品成本的差异,从而形成了该区域商品的价格和成本优势,以致获得区域生产的绝对利益。这种商品成本的差异正是国际或区域贸易的起因。每个区域都具有某些特定部门或行业的绝对有利生产条件或者绝对低的生产成本。当这些区域都发挥这种优势进行专业化生产,再进行彼此交换,将会促进参与区域的资源、资本、劳动力等要素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大大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加整体物质财富,这对参与区域都是有利的。该理论的提出为扩大国际或地区贸易奠定了理论基础,强化了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必要。但是该理论仍然无法解释一个区域的多种商品相对于另一个区域的同种商品都在生产成本方面处于绝对劣势时,贸易是否存在并将如何进行。

①参见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

25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比较优势理论。英国经济学家大卫·李嘉图认为,不论一个国家或地区处于何种发展阶段,不论其经济发展实力是强或弱,都能有自身的相对优势。在资本和劳动力不能在不同区域之间完全自由流动和转移的前提下,不同区域应该把自身的资本、劳动力、信息、资源等要素用在具有相对优势的部门或行业,生产、出口相对优势较大或相对劣势较小的商品,进口相对优势较小或相对劣势较大的商品,并通过区域之间的专业化生产和商品贸易来获得“比较利益”。这揭示了区域贸易的互利性,并提出依据各自劳动成本和劳动生产率的差异进行互利发展的思路。

(3)要素禀赋理论。该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是由瑞典经济学家赫克歇尔(E.F.Heckscher)于1919年率先提出,再由俄林(B.C.Ohlin)于1933年在《区际贸易和国际贸易》中进一步深化的。该理论是在批评和继承比较成本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用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稀缺程度来解释区域贸易产生的原因以及商品的流向。他们认为,各个区域的商品直接可比较的绝对价格差异是区域之间进行贸易的必要条件,而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在于生产商品所需的要素禀赋条件在各个区域不尽相同。由于自然资源、劳动力、资金等要素的数量和质量各有千秋,各个区域应当生产、出口那些本区域要素禀赋充沛的产品,进口那些本区域要素禀赋相对稀缺的产品;商品贸易的流向则以要素禀赋的密集程度为重心,向要素禀赋稀缺区域倾斜,形成最有效的区域分工协作格局。该理论是在综合考虑了土地、劳动力、资本等生产要素的基础上推导而来的,较好地揭示了区域经济分工与要素禀赋之间的关系,从而成为现代区域经济分工协作的基础性理论。

(4)技术差距理论。1961年,美国经济学家波斯纳(M.Posner)在《国际贸易与技术变化》中提出技术差距理论,并将时间因素纳入技术变动中。该理论假定了技术成果在区域之间难以传递和最初技术进步必须建立在某一区域经济的一系列“制度性内生变量”基础上这两个前提条件,并且认为工业化区域之间进行工业品交易,大多数是在技术差距基础上进行的。这里所指的技术成果难以在区域之间传递主要是由于三个原因:一是产生巨大利润的源泉来自技术成果,创新地区必然采取封锁、垄断等措施来确保自身252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利益。二是技术创新是一项高风险投资,需要耗费大量的劳动力、资本、资源等要素,因此技术成果的转让费用一般都非常高昂。三是非创新地区试图开展技术研发来变相转移技术成果,但短时间内难以实现。波斯纳利用“模仿时滞”概念来解释区域之间进行贸易的可能性。他提出,创新地区在成功研制一种新产品后率先拥有领先的技术优势。在占领本地区市场后,该创新产品开始向其他地区出口,并随之出现产品贸易、专利权转让、技术合作、直接投资等活动。其他进口地区借助自身的劳动力成本比较优势,通过自行模仿或引进吸收等方式提升自身技术水平,生产同类产品并减少进口。由于技术差距水平的缩小而导致区域之间的贸易减少,创新地区也因此逐步丧失该产品的出口市场,直到全部消失。

3.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的现有观点众说纷呈,尚未建立比较权威或比较系统的理论体系。“一体化”最初来源于企业组合。当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盟开始出现后,“一体化”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市场经济越来越被世界所认同和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实现更加自由的流动,促进了资源要素在全球范围内配置和形成一体化发展的市场经济,大大推动了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贸易的合作与深化。区域经济的一体化作为经济全球化的重要表现和组成部门,则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而形成,并相互促进。①一般来说,区域经济一体化是指通过制度性或非制度性的安排,在特定区域内实行经济联盟,促进商品和生产要素在区域内自由流动与优化配置,最终实现区域内经济乃至社会的高度协调统一。美国经济学家弗里茨·马克鲁普(FritzMachlup)认为,区域经济一体化从内容上看应该是“一切市场上供应的商品、服务、资本、劳动力等要素的充分流动”、“无差别的待遇是一体化的必要条件,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特征是劳动分工”,并指出“这是一般的经济一体化的本质”。美国经济学家贝拉·巴拉萨(BelaBalassa)同时期则在《经济一体化理论》中提出:“经济一体化既是一个过程,又是一种状态,经济一体化就是指产品和①参见宣昌勇、郭韶伟、晏维龙《从空间经济学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8期。

25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生产要素的活动不受政府的经济限制。就过程而言,它包括旨在消除各国经济单位之间的差别待遇的种种举措;就状态而言,则表现为各国间各种形式的差别待遇的消失。”荷兰经济学家J.丁伯根(J.Tinbergen)在1951年正式提出“经济一体化”概念,并于1954年在《国际经济一体化》中对经济一体化作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理论分析。他提出:“经济一体化就是将有关阻碍经济有效运行的人为因素加以消除,通过相互协作与统一,创造最适宜的国际经济组织。”4.新制度经济学理论“创新”一词在《现代汉语词典》中被定义为“抛开旧的,创造新的”。这个概念和理论最早源于奥地利政治经济学家熊彼特。他认为创新就是建立一种新的生产函数,将一种从未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和生产条件的重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之中,使其技术体系发生变革,从而获得效益和潜在超额利润的过程。这种创新包括市场、组织、产品、技术等创新活动。

诺斯和戴维斯通过研究制度变革的原因和过程,①在1971年出版的《制度变革和美国经济增长》中提出了“制度创新”的概念。并在1981年出版的《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一书中,把意识形态理论、国家理论、产权理论等结合起来,对制度创新理论进行了系统性的概括。综合而言,所谓制度创新,是指社会规范体系的选择、创造、新建和优化的通称,包括制度的调整、完善、改革和更替。诺斯所提出的制度创新理论的核心思想是将交易费用作为制度创新原动力。制度主体通过分析权衡成本效益后决定是否选择制度创新,这包括了制度设立或缺失在成本收益上的比较、制度安排的运行效益与成本的比较、多种制度选择中成本与收益的比较等。一般来说,制度创新的主要成本包括规划制订、组织实施、清除旧制、变革阻力、负面损失、机会成本等费用。由于制度创新存在一定的时滞问题,所以制度创新是一个较长的渐进过程。诺斯和戴维斯认为,“当改革现存制度不会给从事改革者带来更多的利益时,即处于制度均衡状态下,制度创新的动力不会出现。但由于外界条件发生变化而出现新的潜在利益的获取机会,如市场规模扩大、①参见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上海三联书店,1994。

254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生产技术发展、利益集团的收入预期改变等,制度创新可能再次出现,并达到新的制度均衡状态,即制度创新的过程是制度失衡与制度均衡的交替变化过程。”因此,他们用五个阶段来概括制度创新的全部过程:形成“第一行动集团”→“第一行动集团”制订制度创新方案→“第一行动集团”分析各种创新方案→“第二行动集团”形成→“第一行动集团”和“第二行动集团”共同推动制度创新实施并变为现实。这里“第一行动集团”是指那些能够预见并认为通过制度创新能获得这种潜在市场经济利益的人;“第二行动集团”是指帮助“第一行动集团”在制度创新过程中获得潜在市场经济利益的组织和个人。制度创新之所以能够促进经济增长,其原因在于有效的制度可以减少交易成本,平衡社会效益和个人效益,刺激组织及个人积极开展生产性活动,有效配置劳动力、资本、土地、技术、管理等要素,从而提高生产效率,促进经济增长。同样,制度创新通过改变交易规则来优化区域经济结构、收入分配结构、资源配置效率等,推动了区域经济增长。

作为最早研究制度变迁概念和原因的学者之一,拉坦认为制度变迁本身就是经济增长的动力,而不是技术变迁、经济发展致使制度必须变革,从而得出制度决定论的认识。拉坦否定将制度变迁作为经济发展的外生变量,并论证了制度变迁与技术变迁、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我国经济学家林毅夫在拉坦的诱致性制度变迁理论的基础上提出强制性制度变迁理论。林毅夫认为,所谓强制性制度变迁就是通过国家干预的方式来弥补因“搭便车”等原因造成的制度安排供给的不足。美国经济学家布罗姆利从制度交易的角度分析和探讨了制度变迁理论。布罗姆利认为,由于存在制度交易的偏好和选择,人们会因增加自身利益的目的且预期新制度安排会带来足够的利益,反对并要求改变现有的制度安排,提出一种新的制度安排,以此作为社会经济活动的基础。①这里制度创新主要发挥了三个作用。一是降低交易费用。交易费用包括一切未用于物质生产过程的成本,反映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活动的效率。

①参见丁辉侠《制度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方数据的实证分析》,《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

25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现实生活中,由于政治制度风险、信息不对称、契约执行不力、法律制度缺失等因素,交易活动存在着一定的不确性和风险。通过一系列的制度创新可以有效推动生产活动,促进区域经济增长。二是改变激励机制。激励机制是对个人付出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等关系的安排。好的激励机制能够将个人付出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等紧密结合,将个人工作的努力程度与薪水报酬的高低挂钩,个体福利待遇的增减与社会福利的多少挂钩。差的激励机制则造成个人付出与报酬、个人目标与社会目标等关系脱节,无法形成相互促进的良性循环。制度创新通过改变激励机制,建立好的激励机制,打破差的激励机制,实现促进经济增长的目的。三是优化资源配置。制度创新虽然不具有改变资源禀赋的功能,但是能够通过设定新的规则,将劳动力、资本、技术、管理、土地等资源从非生产性或生产效率低下的部门或行业转移到生产性或生产效率高的部门或行业,实现在不改变资源总量的条件下增加社会产出。并且制度创新可以通过挖掘社会效率潜能,将个人争夺既定财富分配的无序状态引导至争先创造社会财富的有序竞争中,以减少社会财富的消耗,增加社会财富的生产,促进社会共同进步和经济增长。可以说,制度创新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是欠发达地区赶超发达地区的源动力。通过必要、合理、有效的制度创新,欠发达地区可以利用后发优势,实现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二价值链理论的空间拓展发展的政策主张:在经济发展初期,政府应当优先发展条件较好的地区,以探寻城市在空间价值链中的位置决定收入所得。空间价值链综合了微笑曲线和区位理论,用以解释城市群居民收入差异,它包括:(1)微笑曲线揭示了各生产环节附加值,众多从事特定生产环节的企业组成服务业或制造业,城市是由服务业和制造业组成的地域生产综合体,任何城市都拥有制造环节、生活及公共性服务业和生产性服务业,产品价值分配按照价值链环节分配。(2)商务成本、要素成本和运输成本决定企业区位。商务成本指生产性、生活性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类型多寡及所提供产品的质量,要素成本指水、电、土地和人工等投入成本及运输成本。生产性服务业对要素成本和256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运输成本不敏感,但对商务成本敏感;制造业企业对要素成本、运输成本敏感,但对商务成本不敏感。

首先,关于空间价值链形成机制。(1)企业所在区位。制造业企业选择要素和运输总成本最小处,跨行政区配置较为便利;若生产性服务业提供产品质量和类型不足时,生产性服务业跨行政区转移不可行。因此,区域中心城市规模大且对其他城市起控制与支配作用,以高端生产性服务业、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为显著特点,专注于高技术制造业;次中心城市集聚一般生产性服务业、较高品质的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传统制造业,处于价值链中端环节;中小城市或卫星城集聚的生产性服务业多为本地企业和居民服务。(2)产业间投入产出。城市依赖关系不因产业转移而发生改变。城市间产业关联不仅包括制造业投入产出关系,更重要的是生产性服务业的整合。资本、技术和信息等要素通过区域间投入产出整合在一起,金融产业配置资本、研发创新形成新技术和新产品、商务服务促进市场开拓,①没有区域间生产性服务业的投入产出,也就不存在高端要素的流动。一方面,中心城市嵌入全球价值链的位置不会改变,只是增加了参与全球分工的区域,中心城市的整合资源能力得以扩张;另一方面,区域次中心、中小城市制造业形成对区域中心服务业的需求不会改变。

其次,关于空间价值链与收入分配。处于空间价值链高端环节的城市,高端生产性服务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引致高品质生活服务业和公共服务业发展,涓滴效应显著,居民收入普遍较高;处于空间价值链底端环节的城市,只能依靠制造业的涓滴效应,居民收入则相对较低(参见图712)。

由于生产性服务业及制造业关键环节仍保留在上海、苏南等地,生产性服务须继续由上海、苏州供给,它们将从产品价值分配中获得较大的比重。知识密集、智力密集和资本密集型产业居民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服务行业工资收益高于制造业,如制造业工资是平均工资的80%,生活性服务业大致是①按上海统计局2013年标准包括农业服务、制造维修服务、建筑工程服务、环保服务、物流服务、信息服务、批发服务、金融服务、租赁服务、商务服务、科技服务及教育服务等12个类别,涉及32个大类、104个中类及199个小类。http://www.stats-sh.gov.cn/tjfw/201307/258692.html。

25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712价值链与居民收入平均工资的80%—90%,而生产性服务业则是平均工资的1—2倍。进一步,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形成对生活性及公共性服务业的需求,形成较强的涓滴效应,带动居民收入水平普遍提高。而苏北生产性服务业体系层次较低,只是弥补苏南、上海两地生产性服务业低端环节,难以通过产业关联实现收入的涓滴扩散,因此形成“高国内生产总值低可支配收入”发展格局。

三空间价值链与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在地区经济差异协调的研究中,可通过空间价值链研究江苏三大区域增长和发展的影响问题。在上一轮经济发展中,苏南临近上海,以上海为窗口,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专业化于劳动密集型环节的产业集群,迅速成为全球最大的国际制造平台或“国际制造基地”,使该地区首先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典型区域。

从发达国家跨国公司的角度看,苏南接受的是它们主动发出的制造业的国际外包订单,属于GVC的低端环节。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以全球性城市为节点,其总部或总部分支机构往往配置在沿海大城市特别是上海,主要是为了利用其生产性服务业发达、交易成本低的优势;它们把其制造过程和工厂设置在临近上海的苏南等区域,一是为了更方便地使总部高级的生产258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性服务机构和人员能够“面对面”地服务于它们的制造企业,二是为了在节省制造成本的同时最大限度地享受到邻近大城市的外部经济。

空间价值链在苏南地区的建立,直接推动了该区域国际贸易的“爆炸式”增长,加速了这些地区“世界工厂”、“国际制造基地”的形成。苏南较高程度的外向化产业的高度集聚,不仅使这些产业享受到了来自全球价值链高端的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溢出,提高了苏南的技术水平和发展水平,客观上也加大了江苏三大区域的发展程度的差异。主要表现在以下两点:第一,苏南地区定位于全球价值链的低端环节,限制了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能力的发挥,是形成江苏三大区域发展差距日益扩大的主要原因之一。苏南地区的快速发展,导致苏中和苏北廉价的生产要素和自然资源在本地得不到有效利用的机会,源源不断地流向东部,在经济增长成果分配中只能得到低级要素的报酬,沦为低端要素特别是劳动力的供应地,另一方面苏南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过程中,自身对“世界加工厂”的低端定位,在某种程度上把苏中和苏北压制在原材料和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商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苏中和苏北地区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的空间和可能的选择。江苏省内集中分布在苏南地区的低附加值的外资代工企业,对当地的生产成本尤其敏感。一旦当地的生产成本上升,它们更可能选择的,并不是留在当地进行产业升级,而是进行产业转移。而苏中、苏北的投资环境在与其他内陆省份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不具有优势的情况下,这些产业就会外移而不是省内迁移,甚至会迁移至国外,从而减少了苏中和苏北地区的发展机遇。

第二,以国际代工和加工贸易为特征的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一般都是处于产业链下游,低附加值,不掌握核心技术,进多出多,产品往往是给他人所用。加工贸易行业的另一个重要特点是:设备进口也很多。出的更多的还是人力,使用别人的设备、别人的技术,给别人做产品。为了满足国外市场消费者的苛刻要求,以及外国政府对产品质量和严格的环境规制要求,在国内设备与国外设备具有较大技术落差的前提下,往往需要动态地引进国外先进设备。这种发展格局,使苏南地区消耗了大量资本用以引进机器设备,所谓溢出效应或者苏南带动苏中和苏北发展的格局难以见到成效。正因如此,江苏出台了近乎强制性的省内产业转移政策,力求构建区域内产业25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分工体系。

第三,财政扶持易产生过度依赖。多年来,江苏省委省政府给予苏北地区大量的财政支持,包括转移支付、专项补助、调资补助及中央补助配套等。仅2001至2008年七年间,省级向苏北地区累计投入各类扶持资金就达1917亿元,其中省财政转移支付和专项补助总额733亿元,财政转移支付金额每年160多亿元,省、市、县各级落实的脱贫帮扶资金超过10亿元。巨额的财政支持,为苏北地区的园区开发、企业发展、科技招商等带来了强大的推动力,但同时也有部分地区产生了对财政尤其是对扶贫资金的过度依赖。为了让一些地区摆脱财政依赖,激发这些地区内生发展的动力,江苏省政府实施了一系列激励机制,如实行差别化奖励政策,对脱贫快的多奖励,脱贫慢的少奖励,提前脱贫的给予额外奖励。2013年以来,苏北将财力性转移支付和专项转移支付重点向教育、社会保障等领域倾斜,进一步引导财政的科学有效利用。虽然江苏省已经开始探索和实施苏北财政转移的约束和激励机制,财政支持对苏北内生动力增长的激励机制仍待进一步深入和完善。

因此,从空间价值链角度审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政策设计,应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国内价值链中以本土企业为主,会使经营利润更可能留在本地,而不是汇出和外流。同时,国内价值链包含着高附加值的环节,这使得江苏可以取得更多的资本利得。这些利润就为继续投资和缩小地区差距提供了强大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

其次,建立国内价值链后,江苏不仅可以在省内整合要素禀赋,协调区域经济发展,也可以通过把订单外包到其他国家,利用他国的禀赋优势。此时,产业转移就成为江苏发达地区主动在全球整合资源的行为。

最后,可以充分发挥国内外产业特别是国内循环的产业间的关联效应,带动上下游产业的发展,改变全球价值链在国内链条太短的缺陷。同时,链条的延伸和完整,带来了生产的迂回和专业化的加深,不仅可以获得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而且可以积累高端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

260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第五节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新形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发展的基础条件出现了明显的阶段性变化。适应新常态、引领新常态,需要顺应发展环境和基础条件的变化,转变传统的发展模式,形成“高效、包容、可持续”的发展方式。把握经济发展新特点,有利于丰富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内涵,设计更符合发展需求的区域协调政策。

一新常态提出区域协调发展新要求十八来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主动调整发展战略,更加关注中国经济增长的长期效果,在短期内的宏观调控决策中,开始审慎采取刺激手段并进行去杠杆化操作。新一代领导集体不仅对中国GDP增速放缓的容忍度增加,甚至明确提出要弱化GDP增长。中国经济工作的重心已经由关注增长速度转到关注增长质量上来。党中央要求各级部门不断提升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稳中求进,改革创新”原则,着重调整经济结构,促进中国经济全面转型升级。

我国经济正从高速增长转向中高速平稳增长,发达经济体与新兴经济体的博弈竞争更趋激烈。受发达国家货币政策调整和“再工业化”的外溢影响,外部因素倒逼中国转型发展的压力持续加大。目前中央总的采取的是稳健偏紧的货币政策和积极财政政策。货币政策方面,一方面要求保持定力,不搞强刺激;另一方面在稳定总量并进行结构性定向调控时又注重实施结构性货币宽松政策。具体表现为既注意控制货币总量投放、控制和降低企业杠杆率,又注意将已有的货币存量和增量向农业、小微企业、新兴产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倾斜。积极财政政策主要涉及为微小企业减负、稳定外贸为出口企业减负、投资铁路并开放投资领域释放民间投资、进行棚户区改造推进城镇化等。根据近期中央领导层的各种公开发言进行分析,中国将进一步淡化GDP增长,坚持“向结构调整要动力”不动摇。而且,“向结构调整要动力”的重点领域将在三结构:城乡结构、区域结构和产业结构;重点产业26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将在三产业:战略新兴产业、高技术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重点手段强调顶层设计、发挥市场主导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因此,新常态下区域协调发展呈现三个新的特征:一是社会大众对于公平性和包容性的要求越来越强烈、越来越紧迫,这就要求发展必须是包容式的发展。在注重效率的同时,更要注重发展的公平性和包容性。要不断缩小区域发展的差距,要让不同区域人群都能够享受均等化的基本公共服务,要让不同区域人群享有公平的发展机会,防止政策或者行政性力量人为导致发展的不公平,防止由于发展的不公平影响竞争的效率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二是资源环境的压力已经或正在逼近可承受能力的上限,必须注重发展的可持续性。从区域的维度来看,在注重区域竞争的同时,更要注重守住底线和协同发展。必须改变传统的“重竞争、轻合作”的模式,防止继续开展资源、环境的底线竞争,形成良好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共同应对诸如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等靠单一区域难以解决的具有较强外部性的问题。三是强调通过深化大范围、跨区域的经济合作和协同发展,打破阻碍产品和要素自由流动的行政壁垒,不断完善区域分工、优化空间布局、增进优势互补,从而提高资源配置效率,释放经济发展的潜力。

二“一带一路”战略带来区域协调发展新机遇“一带一路”是中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顶层设计,是对全球化新趋势的回应,是新常态下对外开放的深化。依据距离和成本两个维度重塑经济地理,推动国内生产与国际市场相互匹配,确保国内基础设施投资使用效率,确保过剩产能变现,确保为转型升级赢得时间。“一带一路”的核心是中国梦,力图恢复“丝绸之路”所展现的盛世景象。它的本质是贸易,东盟和中亚国家市场规模大、需求差异大,为江苏省参与多层次贸易奠定了基础。国家间协调与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有望降低对外贸易的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促进江苏在优化空间布局中实现结构调整,在双向开放中消化产能过剩。它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一是市场开拓机遇。庞大且差异性大的海外市场加快了江苏特别是苏南企业的海外市场开拓,推动了产品和资本“走出去”步伐。“一带一路”国262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家需求特征与江苏产能过剩产业形成良性供需关系。东南亚及中亚16个国家工业化进程差别较大,6个处于起始阶段,4个处于初期阶段,1个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3个处于后期阶段,2个为后工业化阶段(参见表74);形成对机械装备、水泥钢材、化工等中间产品大规模需求;2013年人均GDP从530美元到55182美元不等,消费品市场层次多样,形成对工业制成品、通讯器材等产品的大规模需求。抓住东西双向开放战略机遇,深度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不仅为过剩产能找到新出路,也为产业转型升级赢得时间。

表74中亚及东南亚国家工业化阶段(美元,%)国家2013年美元2010年美元城镇化率工业化阶段哈萨克斯坦131721232953.45后期阶段吉尔吉斯斯坦1263118335.56起始阶段塔吉克斯坦103797026.66起始阶段土库曼斯坦7987747649.40后期阶段乌兹别克斯坦1878175836.34初期阶段东帝汶1371128329.11起始阶段柬埔寨100894320.38起始阶段老挝1646154036.43起始阶段缅甸53049633.79起始阶段越南1911178832.32初期阶段菲律宾2765258849.36初期阶段印度尼西亚3475325352.21初期阶段泰国5779540934.87中期阶段马来西亚10514984174.04后期阶段文莱达鲁萨兰国385633609776.69后工业化阶段新加坡5518251653100.00后工业化阶段资料来源:东盟国家数据取自世界银行数据库,http://databank.worldbank.org/ddp/home.do。

注:使用2010—2013年美国消费者价格指数度量的通货膨胀率,得到2010年美元度量的人均GDP。

26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是价值链提升机遇。“一带一路”促进地区内国际贸易,近洋贸易规模扩张推动江苏苏南和苏中沿江地区深度参与全球分工,有助于江苏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有利地位。首先,国际贸易发展有利于江苏苏南地区现代物流、商务信息、现代金融、市场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快速发展。其次,江苏科技研发实力雄厚,针对相应市场需求开发新技术和新产品,有利于提高科技研发贡献;第三,东盟及中亚国家国内市场狭小,缺乏完备的工业体系,制造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大多在30%以下,比重最高的泰国仅为36%。因此,在对外市场开拓中,江苏有望进一步提升制造业和服务业发展质量,在全球价值链中获取较为有利的地位。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机遇。陇海兰新线、连霍高速是中国横贯东中西的两条最重要通道,江苏东方桥头堡地位突出;长江岸线与-12.5米深水航道资源优势加快江苏“由江达海”进程,5万吨船舶可满载直达南京港,满足了中短程国际贸易需求;丝绸之路经济带成为连接亚太经济圈和欧洲经济圈的重要东西向经济带,江苏是中国沿海经济带、长江经济带和丝绸之路经济带的交会点,目前,我国唯一的国家级东中西合作示范区就在连云港。因此,国家大力推动“一带一路”战略实施,必将促进基础设施建设,江苏将因此受益。

四是世界级城市群建设机遇。“一带一路”战略加快国内产业布局调整,成本因素导致企业向重要节点集聚,江苏是中国“由江达海”的门户,是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主战场,沿江城市面临两个重大机遇:一是近洋航线为江苏沿江城市建设带来服务业发展机遇,以重塑贸易主导的服务业体系;二是沿江城市有望通过近洋航线直接参与国际分工,而不是依附于跨国公司。江苏沿江城市应加强培育整合资源能力,发挥承西启东的门户优势,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信息集散中心和资源配置中心,有望建成由宁镇扬、苏锡常、泰州和南通为基础的世界性城市群。

三长江经济带建设改变区域发展格局我国区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核心地区是长江流域地区。沿大江大河和沿陆地交通干线梯度推进是区域协同发展的基本规律和模式,长江流域地跨264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东、中、西三大地带,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明显,正处在工业化、城镇化沿江推进的重要时刻,具有明显的区域协同发展示范作用。其他发达和欠发达协同发展地带,如环渤海—东北沿线经济带、环渤海—华北西北经济带和“泛珠三角”—西南中南经济带,也都各有其侧重和面临的问题,然而这些协同发展带的典型意义显然并不如长江流域地区。

作为长江中下游的重要区域,长江经济带建设将给江苏的经济发展带来重要机遇和挑战。一是摒弃区域化战略布局,发挥城市群协同作用。长江经济带将给长江沿岸的基础设施建设带来重大机遇。长江沿岸集聚了9省市、2亿多人口,这对江苏制造、江苏创造是一个巨大的内需市场。从黄金水道到沿岸铁路、公路、空港,到城镇化建设,对江苏的相关产业尤其是从事基础设施建设的企业将是一个巨大的机遇。通过加快沿岸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区位,沿江产业的交通成本将大幅降低,将有利于企业、行业竞争力的增强。以往长江的地理概念将江苏割裂成苏南、苏中、苏北区域,要摒弃以前区域规划的战略布局,进一步提出锡常泰、宁镇扬、苏通经济带,不再以长江天堑作为区域发展的分割。江苏虽然没有像上海这样大规模的中心城市地位,但江苏有工业基础较好、发展均衡等优势,可以考虑以城市化、城市群的方式融入整个长江经济带。

二是做好企业本地化升级。虽然江苏长江沿岸工业基础好,尤其制造业历史悠久,但在与长江中上游的对接过程中,有可能发生迅速的产业转移。比如2010—2011年笔记本电脑产业处于高峰期的时候,昆山市的笔记本产量可以达到1.2亿台。但这两年对重庆的产业转移就非常迅速,重庆现在笔记本产量跟昆山差不多,基本上都是昆山转移过去的。江苏要意识到,产业的梯度转移是区域发展的规律;但是另一方面,也要做好企业本地化升级,提升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竞争力。江苏可以定位于产业链的高端,让附加值相对低的、劳动密集度高的产业向西部转移,形成一个相互协作、利益共享,同时符合江苏现阶段发展特点的产业链布局,譬如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等。

四苏中成为新时期江苏区域协调的关键区域江苏区域融合发展战略不断深化,城市与区域竞合面临新格局。江苏26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省委、省政府一直将区域协调视为小康社会建设的重点,相继出台了30多个配套文件,提出了“提升苏南发展水平,促进苏中快速崛起,发挥苏北后发优势”的分类指导方针。因苏北内生发展能力弱,政府大力推动南北共建,使得区域差距持续缩小。

苏中崛起有利于更高层次促进区域协调。苏中城市规模偏小,甚至不如苏北城市。2012年,南通、泰州城市规模分别为233.12、249.97万人,不如苏北的盐城、淮安和徐州大,苏中中心城市功能难以带动区域发展。苏中缺乏领衔都市圈的中心,内部联系比较松散且发展不够平衡,特别是苏中与苏北结合部经济还相对薄弱,依靠外部辐射成为必然。尽管苏中距离上海及苏南较近,但因长江阻隔制约地区间要素流动,苏中各自发展,未能与上海及苏南形成合理的地区产业分工体系。近期,随着交通条件改善,但又因为南北对接的产业转移政策抵消了交通改善带来的益处,使得苏中接受外部辐射难度仍然较大。苏中具有承南启北的区位优势,决定了苏中地区是江苏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支点。通过跨江联动发展,加快推动苏南产业实现转型升级,不断增强苏中地区的综合实力和集聚辐射功能,不仅有利于突破制约苏南地区的土地资源匮乏、劳动力成本上升、环境承载压力加大、发展空间受限等突出问题,而且有利于促进苏中地区成为接轨上海、融入苏南、辐射苏北,缩小江苏南北差距,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纽带,使全省区域发展更加全面、更加协调、更加可持续。

苏中居于空间价值链枢纽地位。从地理位置看,苏南、苏中地处于长江三角洲核心地带,紧靠国家级区域中心城市上海,与上海有着密切的地缘联系。沿江是上海的经济腹地,上海是沿江的门户,江苏沿江地区为上海产业转移、技术和产品输出的主要地区。苏南处于长江下游,沪宁高铁、高速公路横贯东西,京杭运河纵贯南北,运输通讯条件好,运输成本低,便于发展加工贸易和吸引外资,因此经济实力较强。而苏北位于苏鲁豫皖四省交界处的落后地区,距离我国经济发达地区相对较远,接受经济中心的辐射作用比较弱;相对来说,苏中地区接受经济中心城市的辐射作用较强。此外,尽管苏北交通运输条件已有很大改善,但运输的便利性和低廉性还是不能和长江以南地区相比。苏北振兴需要承接东部的产业和生产要素,而长三角核266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心区产业和生产要素向苏北的转移必须经过中部的传递,不可能直接跨过中部;另一方面,苏北振兴必须要与周边地区形成良好的分工协作关系,从历史渊源和发展水平等方面来看,苏北不是与长三角核心而是与中部更容易形成配套关系。

苏中崛起有利于空间价值链优化。苏通大桥、崇启大桥建成通车,南通与上海、苏州连为一体,三地之间的同城效应日益显现,深度融合发展之势渐趋明显,尤其是在江苏沿海开发和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两大国家战略驱动下,三地区域产业合作不断加强,重大基础设施一体化建设加速推进,沪苏通城市群正日益融合为大长三角城市群中的小“金三角”和核心圈。由润扬大桥与南京长江大桥、二桥、三桥、四桥组成的“多桥飞架南北”的交通网络,缩短了宁、镇、扬的时空距离,为“宁镇扬经济板块”的合作和发展创造了得天独厚的基础和条件。以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提出推进“宁镇扬同城化建设”为标志,宁镇扬已进入了全方位的融合发展新阶段。随着2012年泰州大桥的建成通车,锡常泰城市群的同城化效应也正逐步显现。

第六节构建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区域协调发展的目标是各地区间的共同富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应该建立区域间大体一致的政策条件,寻求区域间发展机会的相对均衡,为区域间共同富裕创造必要的条件。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政策有效缩小了区域差距,但在新形势下仍须进一步改善。

一创新区域协调发展思路长效机制构建的核心是打破原先苏北、苏中和苏南三大区域格局,这一格局严重束缚了江苏区域协调发展,难以体现集中力量培育后发地区内生动力的发展逻辑。理论研究已经指出,经济发展关键依靠的是内生动力而不仅仅是输血,特别是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产业迁移十分频繁,缺乏根植性。尽管江苏区域协调发展已经取得较大成绩,但对政策的依赖性也不断加强,如果取消现有政策,后发地区发展是否仍能快速增长值得深究。

26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首先,为构建一个安全、有序、均衡、高效的国土空间开发格局,在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内,江苏国土开发应实行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重点是依托都市圈和城市群的建设,培育一批新的增长极和增长区,形成多中心的多元化区域竞争格局。所谓网络开发,就是依托主要交通干道和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以都市圈和城市群为载体,以主要中心城市为节点,加快推进建设一批新的重点开发轴线。在多中心网络开发战略下,逐步建立健全以都市圈为中心的国土开发政策体系。构建苏南宁镇扬、苏锡常以及徐连、通泰为主的都市圈,以节点城市建设为主,吸引人口集聚。

其次,形成科学衡量标准。我们从现实基础和发展要求统筹考虑,形成了衡量区域协调发展五个方面的标准,但基于与时俱进和不断精细化的要求,还应努力在三个方面深化标准体系的研究并实现突破:一是注重全面性。结合经济关系日益复杂、社会需求日益丰富等状况,进一步扩展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或要素。就未来一段时期看,考虑是否逐渐将涉及人均收入和财富、城乡协调发展状况、地区宜居程度、区域可持续发展能力等方面的内容作为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二是体现阶段性。准确把握发展阶段的变化趋势和标志,不断优化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内容和内涵。推进中国特色的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及其相互间的融合协调和互动,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它们理所当然地应该以适当的形式体现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体系之中。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民主政治、先进文化、和谐社会、生态文明“五位一体”的总布局,这个总体要求的一些具体内容也应该分层次、分领域、分步骤地逐步体现在阶段性的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标准体系之中。三是具有可计量性。指标体系越具可计量性,越能准确衡量区域协调发展的程度,也越能发现存在的问题,从而找出工作的着力点。因此,尽可能地寻求指标化和可计量性,应成为形成科学的区域协调发展衡量标准的重要内容,在这方面要加强同统计部门和研究机构的合作。

二以改革促进区域要素市场协调发展政府和市场以及相互间的结合方式,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最主要的268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资源配置机制。中国改革开放30多年来的发展得出的一条重要的经验就是,要在经济发展和转型中,坚持走“强政府+弱市场”逐步向“强政府+强市场”有效结合的道路,即除了发挥政府的有效作用外,还要通过经济转轨不断形成以市场为基础的资源配置机制。在市场失灵的地方,不是简单地通过引进政府调节的方式,而是通过不断地完善市场的方式去解决,如放松政府管制,着力完善产品市场和要素市场。只有在市场不能发挥作用的领域,才通过政策解决或者引入政府来提高运行的效率,如基础设施领域和创新驱动的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因此,中国的发展经验不是简单地由政府代替市场和由政府去挤出市场。

十八大报告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中心问题是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这意味着现阶段走中国特色的经济发展道路,江苏实施新一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追赶战略,必须坚持走“强政府+强市场”有效结合的道路。根据当代中国发展的现实,这一选择所涉及的最重要问题,总的来说就是三个方面:一是要对“强政府”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二是要变“弱市场”为“强市场”;三是要在实现“强市场”的基础上,实施“强政府”的有效调节。以这种思路对江苏区域协调发展机制进行改革和完善,主要有以下方面:第一,按照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影响区域间区位条件的基础设施进行大规模的超前投资,具体可以采取以国家为主导带动社会主体多元化投资的体制。通过对原本相对落后的地区进行超前的基础设施建设,时间和空间的压缩自然就改善了这些地区发展的区位条件,改善了企业经营的外部性,降低了企业的交易成本。这是缩小区域发展差距的最根本的路径和机制。

第二,通过简政放权,给地方一定的制度创新空间。在不与中央发生根本利益冲突的前提下,给地方更大的、因地制宜的立法权,鼓励地方政府按照自己的域情大胆进行制度创新,降低企业营运的直接和间接成本,以及相关的风险。江苏发展的重要经验是塑造利益相对独立的地方经济,通过其竞争和竞赛给经济体系注入发展活力。如果地方具有制度创新的空间,必将进一步搞活江苏经济。

第三,要探索破除一切不利于要素流动的体制、管制和税制障碍,特别26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是要破除限制劳动力流动的户籍制度和不均等的公共福利制度,鼓励劳动力在三大区域之间双向自由流动,由此来促进地区间居民收入分配趋于收敛。这一条是十八大报告中关于经济结构调整和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最引人瞩目的创新,也是今后贯彻落实过程中的主要困难之一。因为取消这一起源于二元结构下工业化偏向于城市发展的基本策略的户籍制度,会触及深层次的利益矛盾。

第四,增强政策的精准性。一方面,细化区域政策指导的空间范围,精细化地把握区域板块特点,比如苏北苏中“结合部”,从而增强区域政策的针对性;另一方面,紧扣不同区域的比较优势与面临的突出困难和问题,提出差别化的发展思路和对策,增强区域政策的有效性。区域政策实际上也是各类政策在一个区域的综合体现,这些特点决定了各类政策要有机整合、相互衔接。进一步注重制定和实施区域政策过程中各项政策的衔接,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政策的功效,既注重在解决同一问题上形成政策合力,又注重运用组合政策来解决除缩小地区差距之外的其他问题,如化解产能过剩、抑制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

十几年来,江苏实施区域共同发展战略已取得了辉煌成就,三大区域经济实力相对差距持续缩小,但绝对差距依然较大,苏北等落后地区的工业化程度依然偏低,基本公共服务供给与发达地区相比有较大差距。扶持和发展苏北是区域间适度均衡发展的首要任务。首先,在财税政策上继续向苏北倾斜,具体措施有:(1)政府直接筹资和拨款支持苏北的基础设施建设,改善苏北的教育条件和科研水平,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2)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将符合条件的国有重大项目优先落户在苏北;(3)政府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设立专项基金对到苏北直接投资的项目进行补贴,优先补贴那些能够促进苏北产业结构升级的优质项目;(4)灵活运用各种税收优惠措施,吸引资金到苏北投资,注意避免税收优惠实施中存在的优惠主体广泛、地区性优惠多于产业性优惠、实际优惠少于法定优惠等不合理现象;(5)深入推进“四项转移”和南北共建开发园区,更大力度承接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其次,抓住江苏沿海发展战略上升为国家战略的契机,推动新一轮沿海开发取得重大突破,实现跨越发展。合理利用海洋资源、港口资源、滩涂和270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岸线资源,重点推进以连云港为核心的沿海港口群建设,加快临港产业园区建设。

三以融入全球价值链促进区域产业分工融合发展国内价值链促进产业升级。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如果向全球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环节攀升,就会与发达国家产生直接的利益冲突,发达国家必然会利用自身的市场优势对东部沿海地区进行纵向挤压和低端锁定。为此,东部沿海地区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广阔内陆腹地形成的产业梯度和国内市场,通过延长全球价值链在国内的环节,发展国内价值链,将竞争模式从“环节对链条”转变为“链条对链条”。从实际情况来看,中国东部沿海地区在改革开放中形成的全球价值链很有特色,即作为产业升级主体的东部沿海地区的本土企业在加入全球价值链的同时,也加入了国内价值链,同时还是地方产业集群中的成员。尽管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对于本土企业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各种标准与参数之间存在着差距,但是这个差距在中国加入全球化程度不断深化、国内市场规模不断成长和市场偏好日趋多样的过程中可能会不断缩小。苏南把努力攀升GVC的高端环节作为结构调整的主攻目标,在这个过程中,把自己原本在GVC中属于相对低端的环节,按照梯度产业转移的规律逐步转移到苏北、苏中地区。为此要以发展的质量和效益为中心设计针对地方政府的绩效考核体制,彻底淡化单一的GDP目标和税收目标。这样,本土企业会借助自身在全球价值链中积累的弹性生产、工程能力、规模制造和物流运筹等方面形成的在位优势,再结合文化认同、血脉相连、环境熟悉等“本土优势”,发挥自身的大国效应来实现产业升级。此时,产业升级的过程,就体现为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对代工企业关于订单的各种标准和参数之间差距缩小的过程。一些发展中国家的升级经验表明,凭借国内市场发育而成长,然后进入区域性和全球市场的本土企业,往往在全球价值链中会表现出较强的功能升级与链条升级的能力。

发挥溢出效应促进区域协调。苏南在率先加入全球价值链、实施区域优先发展战略的同时,另一个重要使命是,通过对接代表先进技术和生产率的全球价值链,尽快实现向价值链中附加值高的研发和营销等环节攀升,苏27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南地区往往同时加入了不同驱动类型的全球价值链,这样各种驱动类型全球价值链的不同参数要求,就会使其学习和积累到先进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偏好信息等高级生产要素。苏南在构建国内价值链的过程中,可以将自身在沿着“工艺升级→产品升级→功能升级→链条升级”的路径攀升时所学习和积累的高级生产要素,在新的价值链中融会贯通,在帮助苏中和苏北改善资源配置效率的同时,发挥对苏中和苏北的技术溢出效应与产业关联效应,最终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

要利用扩大内需的战略机遇,把自己在GVC中进行国际代工而学习到的经验,逐步运用到建立国内价值链(或国家价值链,或区域价值链)的过程中。通过“留下公司,转移工厂”的国内价值链产业转移方式,实现产业在地区间的梯度转移。另外,加工贸易型企业转型升级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努力与国内的零售企业合作,奋力开拓内需市场。中国很多加工贸易企业生产的优质商品都是国外抢手货,但奇怪的是在国内却打不开销路。主要是这些加工贸易企业与国内零售商之间存在很多对接障碍,如在品种批量和配送方式上,零售企业要的是多品种、小批量,加工贸易企业做的是少品种、大批量。另外,结算方式国内是定期结账,而做外贸是信用托付方式,加工贸易企业认为这会影响自己的资金周转。这时中介机构如金融部门介入担保保障定期结账很有必要。掘金内需市场,需要政府、行业协会搭建平台来降低企业转型中的外部不经济性,如建高档博览会,培育批发市场,战略联盟等。

鉴于发展水平的多样性,开展全面经济技术合作有助于缩小发展差距,应将经济技术合作融入未来发展之路,针对苏北、苏中开展有针对性的能力建设项目、全球价值链公私合作、人力资源开发以及技术传播等合作。应充分考虑中小企业需求,在基础设施、供应链能力建设、技术创新、技术获得以及产品标准采用等方面加强引导,逐步提高中小企业的经营能力以改善其参与全球价值链的状况;加强信息与通讯技术的使用,帮助中小企业更快捷地获取贸易和投资信息;加强知识产权保护,提供帮助中小企业融入价值链的技术和进程的相关信息。

272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四以国家战略带动构建新型空间开发格局一是争取将地方发展战略纳入“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包括充分发挥连云港新亚欧大陆桥“东方桥头堡”作用,提升徐州淮海经济区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扎实推进东陇海产业带和城镇轴建设,使之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努力将南京港纳入长江经济带航运中心之一;努力争取将南通陆海空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盐城国家可持续发展实验区、镇江生态文明建设综合改革试点区等上升为国家级试验区,将南京都市圈、徐州都市区、南通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等的建设纳入长江经济带建设规划的城市发展篇章中,从而使江苏的发展与“一带一路”国家战略充分融合与一致。

二是将连云港打造成为新“丝绸之路”的桥头堡。将连云港建设成为服务丝绸之路经济带东西向开放的重要门户、亚欧之间重要的国际交通枢纽、产业合作示范基地、区域合作体制机制创新实验区。将连云港打造成新“丝绸之路”桥头堡,要创新发展路径,以自由港区等开放平台的率先突破引领桥头堡建设;创新发展方式,以东中西一体开放与合作、功能与载体一体建设、内生动力与外部环境一体培育等“三位一体”协同推进桥头堡建设;创新发展举措,以重点领域推进、集约发展、支撑能力建设、凝聚合力“四大突破”强力推动桥头堡建设;创新发展理念,构建人才高地,提升桥头堡的核心竞争力。

三是将徐州建设成为承接欧亚大陆桥和引领区域发展的交通大枢纽、区域大都市。徐州要发挥产业互补的作用,多层次承接丝绸之路经济带建设带来的经贸合作机遇,包括抓牢对口援疆新机遇加快企业“西进”步伐、布局产业基地、拓展产品市场,用好产业转移新机遇,在优势产业上加强与沿线国家和城市合作,拓展沿线经贸合作发展机遇;发挥区域性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打造新丝路东段“增长极”,以国家推进新型城镇化为契机,高起点规划新型城镇体系,充分释放中心城市的要素集聚力和辐射带动力;发挥友城合作的集聚优势,提高跨地区国际化协作水平,推进新丝路的东部隆起;发挥文化交流的纽带作用,加强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和地区的人文交流,增强参与国际竞争的软实力。

27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四是拓展长江经济带发展思路,构建沿运河城镇轴。坚持新型工业化和新型城镇化同步推进、协调发展,彰显运河文化底蕴和环境景观特色,在沿海地区布局新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增强其对沿海开发的支撑保障能力。在沿东陇海沿线地区和沿运河地区,选择基础条件良好的县城,培育其成为区域次中心城市,带动苏中、苏北腹地发展振兴。在沿宁杭交通通道和苏南丘陵县(市、区),积极培育区域次中心城市。着力完善沿江、沿海、沿东陇海线和沿运河城镇化布局,明确大中小城市和各类城镇的功能定位与协调发展机制,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强化城市群和都市圈在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中的引领和带动作用,注重发挥中小城市吸纳农业转移人口的重要作用,促进城镇化和新农村建设协调推进,形成体系更加完善、定位更加明确、分工更加有序的城乡布局形态。

特别是要构建苏中苏北腹地城镇体系。重点培育以泰兴、淮安、宿迁市域为增长极的经济隆起带。首先,这有利于形成上海—苏南—泰中—苏北的中部经济大通道。泰州是承接上海、苏南辐射的“桥头堡”。江阴大桥东贯上海,西接南京,南至浙闽,北承徐连,是我国长三角的交通要道,也是经济发展的重要轴线,泰州沿大桥南北有望形成新的发展走廊。其次,交通沿线经济基础较好。与江阴大桥配套的交通网络如沪宁铁路、新长铁路和大桥南北高速公路联络了众多中心城市,形成上海—苏南—泰州—淮安—宿迁经济走廊。处于长江入海口的泰州与长江上游的西部城市互补优势突出,沿江中心城市组团溯江而上进行产业扩散,能助推西部大开发深入进行,有利于促进以上海为中心的沿江城市群形成。最后,以“互联网+”统领产业发展。坚持“传统产业品牌化、主导产业高端化、新兴产业集群化、特色产业规模化”的发展方向,以高新技术为引擎,加快“两化”融合步伐,实施差别化竞争策略,优化产业布局,培育特色产业,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

五以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完善改变区位条件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助于改变区位条件,促进地区分工与协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能够降低生产要素流动成本,有利于资源的有效开发和资金、技术、人才的合理流动,促进地区分工与协作,形成合理的地区分工布274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局,避免“大而全”、“小而全”和重复引进、重复建设所带来的资源使用的低效益和无谓浪费,提高整个区域经济的效益。也有利于消除地区壁垒,建立统一市场。尽管地方保护的原因不是因基础设施滞后引起的,但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区域间的通道建设,可为进一步加强地区间的竞争与交流创造条件,从而对地方保护形成压力,有利于消除地区壁垒,建立全国统一的市场。江苏应进一步完善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改变区域发展的区位条件。

一是充分发挥长江黄金水道在流域经济中的作用,加强巷道疏浚治理,提高巷道标准,江海联动、陆海统筹推进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使长江江苏段更有力地辐射和带动长江经济带腹地发展,实现长江经济带与海上丝绸之路在江苏顺畅衔接;加强沿海地区与徐、淮、连地区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长江经济带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在江苏顺畅连接。

二是着力打造长江南京以下重要国际海港区。包括加快沿江港口布局优化和功能调整,建立以南京港、镇江港、苏州港、南通港为全国主要港口,江阴港、扬州港、泰州港、常州港为地区性重要港口,功能完善、分工合作、协调发展的港口布局;加强中转联运体系建设,提升海运直达运输系统的功能,加快南京等沿江港口与长江中上游地区合作,提升沿江港群为长江中上游地区中转联运服务的功能;推进南京长江航运物流中心和太仓集装箱干线港建设;加快内河高等级航道网建设。

三是加快轨道交通建设。着力推进重点铁路建设,尽快形成全省“四纵四横”铁路网络骨架;积极推进区域城际轨道建设,形成一体化的轨道交通网络;大力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构建现代化城市综合交通体系。

四是进一步增强现代综合交通运输能力。完善公路、民航网络;重点建设沿江、沿海、东陇海和沪宁四个国家级综合交通大通道,重点发展长江航运,完善其他运输方式,加快建设沂淮扬镇、宁杭、宁连和徐宿淮盐四个省级综合通道,形成纵贯南北、横贯东西的“四纵四横”综合交通大通道;按照“零距离换乘”和“无缝化衔接”的要求,以强化衔接为核心,同步完善配套集疏运系统建设,增强综合交通枢纽能力。

27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六以区域分工为基础细化分类指导欧盟国家制定区域政策时就非常重视对问题区域的仔细研究和分类;英国自1960年开始全英区域规划,从工业布局的角度将仅仅24.4万平方公里的面积细分为165个小型开发区,最终又将165个小型工业区分类为“特别开发区”、“开发区”、“中间区”,在这三类区域实行不同的倾向性政策。江苏应以经济总量、人均GDP、产业结构水平、投资规模、就业状况等一系列经济社会发展指标为基础,对省域空间进行系统研究,分类制定和实施详细的区域指导性政策。从苏南、苏中和苏北的划分看,区域发展的重点分别是:苏北发挥后发优势,加快新型工业化、城市化、经济国际化进程,增强发展的内生动力,努力实现跨越发展;苏中积极加强与苏南的联系,全力承接苏南生产要素的流动,加速与苏南的一体化进程,实现快速崛起;苏南重点加快经济转型升级,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力争在一些新兴产业和技术领域与发达国家同步发展,成为发展创新型经济、在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分工合作的先导区,更好地发挥对苏中、苏北的辐射带动作用。

苏南总的任务是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抓住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国家战略实施的重大机遇,建设自主创新先导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到2020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础上,基本实现区域现代化,成为全国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推动全省“两个率先”由局部先行到整体发展、由苏南到苏中苏北渐进展开。具体到苏中,总的任务是提升全面小康建设质量和水平:第一步,用五年左右时间整体达到省定新的全面小康指标要求,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力争赶上全省平均水平;第二步,在此基础上再经过五到十年的努力,全面融入苏南,总体上达到长三角核心区发展水平,在全省区域格局中更好地发挥承南启北、辐射带动作用。具体到苏北,总的任务是继续打好全面小康建设攻坚战:通过“十二五”期间的快速发展,争取早日以县为单位达到省定全面小康指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东部沿海省份平均水平,人均年纯收入4000元以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明确区域的定位和分工,避免区域产业“同构”现象的产生,是协调发展276第七章构建江苏区域协调发展的长效机制的基本要求。首先应坚持按照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发展和引进产业,区域的产业结构必须与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必须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还必须有利于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其次要继续大力发展特色经济,根据区域发展定位和资源禀赋以及发展的机遇条件合理布局产业,促进产业集群发展。

南京要按照国际化方向发展现代城市,发挥科教文化资源丰富、区域金融地位突出、海陆空港和信息港联动发展的优势,强化辐射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重要门户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中心、航运物流中心和区域金融商务中心,成为国家创新型城市和国际软件名城。镇江的定位是发挥产业基础较好、自然生态良好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物流基地、技术研发基地、创意生活休闲中心,成为现代山水花园城市和旅游文化名城。苏州要发挥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科技创新资源集聚、体制机制完善的优势和苏州工业园先行先试的引领作用,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基地、国际文化旅游胜地和创新创业宜居城市。无锡要发挥实业基础雄厚、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创意设计基地和区域交通枢纽、商贸中心、旅游胜地,成为现代滨水花园城市和智慧城市。常州应发挥产业基础较好、科教资源丰富的优势,建设全国重要的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产业基地和区域科技创新中心、文化创意基地、休闲旅游目的地,成为智能装备制造名城和智慧城市。

过去南通发展的重心在沿江,下一步重点是“优江拓海”,创建陆海统筹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打造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扬州跨江融合、同城化发展最具现实条件,应主动顺应宁镇扬同城化发展趋势,开展好跨江融合发展综合改革试点,建设古代文明与现代文明交相辉映的名城。泰州要抓好转型升级综合改革试点,探索在产业转型升级上实现跨越、带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升级的有效路径,把中国医药城建成转型升级的先导区,建设现代特色产业名城。

苏北产业也应向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向发展,如徐州的太阳能光伏、物联27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网和机械装备,连云港、淮安、宿迁三市的高性能材料和碳纤维,盐城的新能源汽车和节能环保以及连云港的生物技术和新医药,应加快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基地化进程,以战略性新兴产业引领苏北经济转型。此外,也应积极推进苏北农业现代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扶持工业和各类资本在苏北投资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和物流项目,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加快农业转型升级。进一步加大沿海滩涂围垦开发力度,重点建设若干个省级滩涂围垦综合开发试验区。

27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过去30多年来,江苏对外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首先,江苏一系列的对外开放规模指标走在全国前列。江苏利用外资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一,累计利用外资超过全国总量的1/4;进出口贸易额连续十年位居全国第二,约占全国进出口贸易额的1/6;对外直接投资连续三年位居全国第三。开发区尤其是海关特殊功能区的数量在全国居于前列。其次,从对外开放的重点领域来看,服务业的对外开放取得辉煌成绩。服务贸易占进出口贸易比重为12.7%,服务外包企业数占全国的1/3,外包合同金额和执行金额占全国的1/4;服务业实际利用外资占比显著提高,2014年达到42.8%。再次,江苏的贸易方式和出口产品结构不断优化。“十一五”以来,江苏一般贸易增长年均增速为14%,超过加工贸易10.7个百分点。保税区仓储转口、保税仓库进出境等新兴贸易方式的年均增幅超过20%。机电产品出口占比接近70%,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占46.5%。最后,民营企业在对外开放中起到的作用愈加重要。2013年江苏有进出口实际业务的民营企业超过2万家,占全省进出口比重为29.4%,而该比重在“十五”末只有6.7%。民营企业成为江苏对外直接投资的主力军,占全省比重近3/4,而且大项目数量不断增多。

但是,江苏还面临着创新对外开放格局的重任,这是由于当前江苏的对外开放中还存在着种种不足。尤其是,从整体而言,江苏对外开放依然处于全球价值链的中低端环节,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第一,江苏参与国际竞争27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优势产业依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和中等技术密集型产业,包括通用设备制造、专用设备制造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对外开放中的优势还不明显。第二,虽然近年来江苏在高新技术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江苏企业大多只涉及这些产业的中低端环节,大多是以代工生产和装配为主要业务,还没有真正掌握价值链的核心环节。例如江苏企业在光伏行业价值链中,主要从事电池片生产和组件封装环节,虽然江苏光伏产品出口规模较大,但是江苏企业依然处于低端低附加值环节。计算机信息技术和船舶制造等行业中也存在类似问题。第三,江苏的外资企业依然是江苏外向型经济的主体,本土企业发展还相对滞后。外资企业出口占江苏总出口的60%以上,而外资企业在江苏主要扮演组装工厂和生产车间的角色。其作为江苏外向型经济的主体,虽然能促进相应产业规模和出口规模的扩大,但是本土企业并没有在这些产业中获得足够的发展空间,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同行业外资企业的竞争和压制。本土企业并没有随着这些行业的发展而逐步壮大。相关的一个证据就是,2012年全国外资企业出口百强中,我省占24家,而民营企业出口百强中,我省只占15家。

正是基于以上背景,江苏必须创新对外开放工作的思路和举措。江苏创新对外开放工作,本质上就是要使得我省对外开放工作也迈上新台阶,事实上是要服务于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大局要求。创新对外开放既是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必然要求,也是建设新江苏的必然组成部分。更为关键的是,开放推动改革,开放推动发展,创新对外开放是江苏经济能够迈上新台阶的重要动力源泉。为了找准江苏创新对外开放的方向,我们有必要先正确理解江苏创新对外开放即对外开放上新台阶的核心内涵。这是我们后续讨论江苏创新对外开放的前提。

江苏对外开放上新台阶的核心内涵可表述为,“扎实推动外向型经济发展,提升对外开放水平,使江苏的对外开放服务于更高层次、更为扎实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该核心内涵意味着,江苏对外开放上新台阶不是简单追赶基本现代化,而是要在当前已经实现全面小康的前提下,深化对外开放的内涵,扎实对外开放的基础。以此为主导,江苏对外开放走上的新台阶要符合更高层次、更为扎实的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这也意味着江苏对外开放28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上新台阶的中心工作依然是围绕“强化优势、补足短板”展开,本质上是强调内涵式发展的道路要求。

当然,江苏对外开放水平在全国一直走在前列,江苏创新对外开放并不排除在对外开放的部分优势领域中进一步突破。在这些局部的优势领域,江苏可以力争达到符合基本现代化建设的要求。这也需要江苏准确研判当前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创新工作思路,放大这些优势领域。

如何分析江苏对外开放的现有优劣势?按照江苏对外开放的国家地理方向来辨析江苏对外开放的优劣势,是一个可行的分析思路。我们可以区分江苏的对东开放国家和向西开放国家。江苏的对东开放国家主要是发达国家,以美、欧、日为典型代表;而江苏的向西开放国家主要是发展中国家和新兴市场国家,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典型代表。前者是江苏对外开放的传统重点对象,而近年来,江苏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趋势就是,向西开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的重要性在日益凸显。以江苏出口市场的分布为例,2013年欧盟、美国、日本三大市场占全省出口比重较“十一五”末下降了5个百分点,而江苏对新兴市场国家出口占全省出口比重提高到42%,提高了5.4个百分点。这些新兴市场国家大多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

结合江苏在对东开放和向西开放中的现实特征,江苏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原则,在对东开放中应该主要体现为“从加入全球价值链向嵌入全球创新链”的积极战略转变,在向西开放中应该主要体现为“构建江苏企业主导的向西开放价值链”的主动战略尝试。这是从全球价值链的角度来概括江苏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核心理念。其基本依据在于,江苏过去30多年在对东开放中已经成功融入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形成了强大的制造业基础,但是面临着向研发、销售等价值链高端环节升级的强大阻力,江苏未来的对东开放要着力于融入全球创新链,通过嵌入全球创新链来实现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的升级。另外,江苏向西开放虽然取得了一定成绩,但是开放空间还非常广阔。江苏应该充分发挥自身在发达国家主导的全球价值链中获取的优势,在互补互利的产业结构前提下构建江苏企业所主导的向西开放价值链。这应当成为江苏提升向西开放水平的核心思路。

28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本章先分析江苏在对东开放中的特征,强调放大对东开放的现有优势,分别从空间战略调整和从加入全球价值链转向嵌入全球创新链两方面来概括江苏提升对东开放水平的内涵。然后分析江苏向西开放的当前特点,强调挖掘向西开放的新优势。在江苏提高向西开放水平的分析中,本章专门分析了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28个国家在进出口、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中的发展历程,发现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的开放程度更高,并且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在对外直接投资上还存在广阔的空间。本章还总结了2014年以来江苏在向西开放、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的新举措和切实成效,并提出了未来需要按照产业互补原则选择重点开放领域、以载体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向西开放平台体系的战略。最后本章分析江苏通过创新对接上海自贸区和发挥现有对外开放的多平台优势,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的思路和措施。

第一节放大对东开放优势对东开放,主要是指对发达国家开放。江苏对东开放的国家分布在亚洲、欧洲、北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个大洲,江苏对东开放国家和地区包括:亚洲的塞浦路斯、日本、韩国和香港、台湾等国家和地区,欧洲的丹麦、英国、德国、法国、爱尔兰、荷兰、意大利、希腊、葡萄牙、西班牙、奥地利、芬兰、挪威、瑞典、瑞士和比利时,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以及非洲的南非。江苏省地处中国东部沿海地区,改革开放以来一直是我国对东开放的前沿省份。从对外开放的地理方向来看,对东开放已经构成了江苏对外开放的主要组成部分。2002年,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额为562亿美元,占自身进出口额的79.92%;来自对东开放相关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额为69.9亿美元,占比为67.44%。2007年,江苏对这些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额为1.77亿美元,占比为37.79%。2013年江苏对东开放的这三方面情况分别是,商品贸易额3852.76亿美元,占比69.95%;吸引外商直接投资261亿美元,占比78.49%;境外直接投资额为43.9亿美元,占比71.47%。这些数据证明,对东开放在江苏对外开放中的主体作用一直体现28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在商品进出口和吸引FDI这两个方面,而对东开放的境外投资也逐渐成为江苏对外开放的主体。

一江苏对东开放的历程与特点2002年后,江苏省对东开放总体上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7年的高速增长期,期间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6.23%,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了将近1倍,2007年江苏对这些国家的境外直接投资额达到1.77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8年到2009年的收缩调整期,进出口额下降了15.4%,合同外资下降了2.61%。第三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的平稳增长期,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4.46%,吸引外商直接投资年均增长率为7.31%,只有境外直接投资额增长较快,增长了1.7倍。从高速增长到逐渐放缓,再到2008年金融危机后的负增长,之后迎来三年复苏期,现在逐渐进入平稳发展阶段。

1.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贸易本节先分析江苏与所有对东开放涉及国家的进出口贸易情况,然后按照洲际来划分江苏对东开放国家,进行简要的洲际比较分析。

(1)江苏对东开放进出口贸易的整体变化图81是江苏对东开放从2002—2013年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2是这三个指标的年增长率。这两张图表明,在进出口贸易中,江苏对东开放保持了上升趋势,但是进出口总额存在一定的波动,并且波动程度有所下降;同时,江苏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从2002年的53.58亿美元扩大到2013年的692.61亿美元。

江苏在对东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7年,这一阶段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都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在降低,200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1.48%、55.84%、62.92%,2007年增长率分别为16.86%、24.55%、21.26%。第二阶段是2008—2009年,该阶段中江苏对东开放进出口出现大幅度增速下降,并且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8.87%,其中出口额增长率为11.85%,进口额增长率为4.64%,2009年相应数据为28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13.98%、-15.44%、-11.75%。这主要源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和欧洲主权债务危机导致外需的大幅萎缩。第三阶段是2010年之后的恢复增长阶段。虽然2011年江苏对东开放进出口略有下降,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12.78%,但总体保持了平稳的增长。从2010年到2013年,江苏对东开放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4.96%、3.76%和4.46%。与2007年之前的增长相比,近年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显然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这和我国宏观经济整体进入新常态有关。在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已经具备庞大的规模基数后,进出口增速放缓,甚至负增长,这可能成为江苏对东开放在进出口方面的“新常态”。

图81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图82江苏对东开放进出口增长率的变化(2003—2013)进一步分析,2002年后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保持顺差,顺差规模也持续扩大,但是在2008年到2010年间进出口顺差有所缩小。在2004年之前,江苏进出口顺差规模并不大,2002年和2003年的顺差分别为53.58亿美元、43.76亿美元,并且这种顺差的背后是江苏进口和出口都在减速增长,进28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口增长快于出口。这表明,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出口已经进入了瓶颈期,仅根据该段时期江苏进出口顺差的持续扩大来判断江苏对东开放,将产生偏差。

2004年后江苏进口增速下降更快,这种趋势一直持续到2007年。2008年江苏出口和进口都陷入负增长,但进口负增长小于出口负增长,所以江苏进出口顺差才有所减少。2011年后,江苏进口增速小于出口增速,所以进出口顺差有所扩大,但这是江苏进出口在经历了2010年的反弹后,继续进入减速增长的阶段。2012年江苏对东开放的进口重新显示负增长,为-5.89%。2013年进口实现正增长,同时出口增速继续下降,使得贸易顺差由2012年的736.4亿美元下降到692.6亿美元。

(2)江苏对东开放进出口贸易的洲际比较亚洲在江苏对东开放中的地位最重要,江苏省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进口比重、出口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保持在70%、40%、50%左右。这与中国地处亚洲的地理位置相符,亚洲同样也是我国进出口的主要贸易地区。江苏对欧洲的进口比重、出口比重、进出口总额比重分别保持在13%、25%、20%左右。江苏对北美洲的这三个比重依次保持在约为11%、32%、22%。江苏对大洋洲的这三个比重依次保持在约为6%、3%、4%。江苏对非洲的这三个比重依次保持在约为0.8%、1.0%、0.9%。①近年来,江苏对东开放中,对亚洲和北美洲的进口与出口仍呈增长趋势,但对欧洲的进出口总额却呈现较为明显的下降趋势。其原因是江苏从欧洲的进口陷入缓慢增长,无法弥补江苏对欧洲出口的急剧下降。在增长速度方面,图84中亚洲的进出口增长率曲线与图82中江苏省对东部总体的进出口增长率曲线更加趋同,对欧洲和北美洲的进出口增长率曲线反而有较大的波动。

图83和84分别是江苏省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额和增长率的变化,图85和86分别是江苏省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额和增长率的变化,图87和88分别是江苏省对北美洲发达国家的进①2013年江苏省对拉丁美洲开放的进出口总额占江苏省对外开放总体的比重是5.21%。但拉丁美洲既不属于江苏省对东开放的区域,又不属于“一带一路”沿线区域,因此并未纳入本部分的分析。

28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出口额和增长率的变化,图89和810分别是江苏省对大洋洲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和增长率的变化,图811和812分别是江苏省对非洲发达国家(南非)的进出口额和增长率的变化。时间跨度均为2002—2013年。

A.江苏对东开放与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贸易图83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图84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增长率变化(2003—2013)江苏在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2007年,这一阶段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都持续增长,但是增长速度在降低,2003年的增长率分别为75.85%、47.11%、63.63%,2007年增长率分别为14.38%、14.04%、14.24%,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185.28亿美元、137.03亿美元和322.31亿美元增长到2007年的820.17亿美元、533.44亿美元和1353.61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8—2009年,该阶段中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额出现大幅度增速下降,并且在2009年出现负增长。2008年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5.2%,其中出口额增长率为11.72%、进口额增长率为0.96%,2009年相应数据为-15.39%、-17.34%、-13.98%,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下降到1204.88亿美元、492.59亿美元和712.29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8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2010年后的恢复增长阶段。从2010年到2013年,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4.36%、0.84%、和6.55%,2013年的出口额、进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为969.14亿美元、1030.53亿美元和1999.67亿美元。与2007年之前的增长相比,近年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口显然进入增速放缓的阶段,而出口却保持一个较为快速的增长速度。

B.江苏对东开放与欧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江苏在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都持续增长,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35.84亿美元、73.52亿美元和109.3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55.66亿美元、550.02亿美元和705.68亿美元,这一时期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73%、39.85%、36.44%。第二阶段是2009年,该阶段中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2009年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17.45%,其中出口额增长率为-20.13%、进口额增长率为-8.01%,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分别下降到582.51亿美元、439.31亿美元和143.19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010—2011年的复苏期。

2011年的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上升到898.08亿美元、645.67亿美元和252.41亿美元。第四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的收缩期,进出口总额、出口额和进口额全面陷入停滞或下降,2013年三个指标分别下降到746.27亿美元、507.11亿美元和239.16亿美元。

图85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28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86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增长率变化(2003—2013)C.江苏对东开放与北美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江苏在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均持续增长,但增长速度却在下降。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27.02亿美元、87.84亿美元和114.86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109.73亿美元、533.00亿美元和642.73亿美元,与此同时增长速度分别从2003年的61.75%、54.02%、55.84%下降到2008年的4.34%、11.00%、9.81%。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继2009年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额出现负增长后,2010年开始全面复苏,逐渐增长的同时增速继续放缓。2009年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总额增长率为-7.82%,其中出口额增长率为-9.04%、进口额增长率为-1.88%。这一阶段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0.96%、16.00%和9.74%。2013年的进出口总额、进口额和出口额上升到898.00亿美元、194.93亿美元和703.07亿美元。

图87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28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图88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增长率变化(2003—2013)D.江苏对东开放与大洋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江苏在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都持续增长。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5.55亿美元、7.85亿美元和13.40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0.39亿美元、41.03亿美元和81.42亿美元。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1年,美国次贷危机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全面快速增长,2011年相应数据为90.46亿美元、75.17亿美元和165.63亿美元,这一阶段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30.84%、22.36%和26.71%。第三阶段是从2012年至今,进口仍在增加,但增速减慢,同时出口出现负增长,进出口总额增长缓慢。相比2011年,2013年进口额上升到102.51亿美元,出口额下降到69.76亿美元,进出口总额略微上升到172.27亿美元。这表明江苏省对大洋洲发达国家的出口竞争力有下降的趋势,仅仅依靠进口并不能使进出口贸易稳定发展。

图89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28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810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增长率变化(2003—2013)E.江苏对东开放与非洲发达国家的贸易江苏对东开放中,非洲仅涉及南非这一发达国家。因此本节将南非作为对非洲开放的研究对象,故下文直接以“江苏对南非的开放”作为描述对象。江苏在对南非的开放中,进出口的发展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一阶段江苏对南非开放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都持续增长,但增长率整体呈下降趋势。进口额、出口额和进出口总额分别从2002年的0.48亿美元、1.51亿美元和1.99亿美元增长到2008年的4.75亿美元、11.83亿美元和16.58亿美元,增长速度分别从2003年的73.35%、64.12%和66.35%下降到2008年的34.47%、22.41%和25.87%。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美国次贷危机后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2009年进口、出口、进出口总额分别下降到2.84亿美元、9.84亿美元和12.68亿美元。2010年后开始快速增长,2013年进口增速明显快于出口增速,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达到全新的高度,分别为12.95亿美元、23.60亿美元和36.55亿美元。这一阶段的进口、出口和进出口总额的年均增长速度分别达到22.21%、14.82%和17.14%。

图811江苏对非洲发达国家(南非)的进出口额变化(2002—2013)29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图812江苏对非洲发达国家(南非)进出口增长率变化(2003—2013)2.江苏对东开放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江苏对东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变化我们以每年在江苏引进的实际外商直接投资为衡量指标。图813是江苏对东开放在2002—2013年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江苏对东开放总体保持了上升趋势,但同时增长速度在波动中逐年下降。200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为69.91亿美元,2012年的外商直接投资为271.38亿美元,增长速度却从58.46%下降到11.29%。

江苏在对东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的发展也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2年到2004年,这一阶段江苏对东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比较大的波动,2003年较2002年增长了58.46%,2004年较2003年下降了26.67%。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2年,外商直接投资额不断增长,除在2009年经历了较小波动外,其他年份以均匀下降的增速增长。这一时期年均增长速度达到16.28%。增长速度从2006年的29.96%下降到2012年的11.29%。第三阶段从2013年开始。仅有的两次外商直接投资额下降,一次出现在2004年,另一次则是在2013年,相比2012年,2013年外商直接投资下降到261.07亿美元,下降3.80%。但这更可能是在长期增长后的周期性收缩,外商直接投资以低增长速度继续增长的趋势没有改变。

图813江苏对东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额及其增长率变动(2002—2013)29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江苏对东开放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洲际比较亚洲在江苏对东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中的地位最重要。2011年以来,江苏省引进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总额比重保持在85%以上,江苏引进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只有不到7%,江苏引进北美洲的外商直接投资比重仅仅为4%,而江苏引进大洋洲的比重只有3%左右。

图814是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图815是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图816是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图817是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时间跨度均为2002—2013年。

A.对东开放亚洲国家和地区的外商直接投资图814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2002—2013)江苏对亚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上升趋势。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45.89亿美元,2013年达到226.04亿美元。2004年到2008年、2009年到2012年是连续增长的两个阶段,两个阶段的增长幅度分别为71.22亿美元和92.26亿美元。但两个阶段也无一例外地呈现增长速度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2005年增长率为4.67%,2007年增长率为31.98%,2009年增速下降到8.27%,2010年增速上升到25.75%,2012年再次下降到10.16%。2013年更是出现负增长,增长率为-2.62%。但根据2004年以来的周期性增长特征,未来江苏对亚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可能减缓增长,甚至下降,但整体增长的趋势不会改变。

29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B.对东开放欧洲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图815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2002—2013)江苏对欧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总体上呈周期性波动的趋势,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5年,这个阶段增速波动较大,因而外商直接投资额也波动较大。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10.34亿美元,2004年下降到8.23亿美元,较上一年下降了25.69%。2005年上升32.91%,达到10.94亿美元。第二阶段从2006年到2011年,这一阶段较上一阶段在一个更高的水平上周期性波动,波动周期约为1年。2006年上升到14.26亿美元后,从2007年开始,每年的增长或者下降速度大约在7%—11%之间。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今,2012年增长到18.07亿美元,随后开始下降,2013年下降了7.50%,可以预测未来将会围绕2012年的投资水平上下波动。

C.对东开放北美洲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江苏对北美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同样可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4年,这个阶段外商直接投资额大起大落,波动剧烈。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8.32亿美元,2003年增长了85.55%,达到15.44亿美元,2004年迅速下降到9.28亿美元,下降了39.86%。第二阶段从2005年到2011年,这一阶段的外商直接投资曲线呈弧形,先增长后下降,增长速度也是由快变慢。2005年外商直接投资7.95亿美元,2009年达到13.33亿美元,2011年回落到10.62亿美元,增长率也从33.85%到4.18%,再到-17.42%。第三阶段从2012年至今,相比2011年,2012年上升到12.03亿美元。整体上江苏对北美洲的外商直接投资近10年多来并未有太大增长,2013年这一数据为10.56亿美元,相比2002年仅仅增长27%。

29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816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2002—2013)D.对东开放大洋洲国家的外商直接投资图817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2002—2013)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苏对东开放在大洋洲只涉及澳大利亚,因此对大洋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即为对澳大利亚的外商直接投资。江苏对大洋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2年到2008年,这个阶段外商直接投资在波动中上升。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5.35亿美元,2008年为11.82亿美元。其中2004年下降较为明显,较上一年下降了26.99%。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今,与上一个阶段相反,江苏对大洋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波动中下降。2013年下降到7.74亿美元。其中下降最大的年份在2010年,相比上一年下降了26.40%。这一阶段的最大差额为2.77亿美元,而上一阶段为6.47亿美元。

3.江苏对东开放的对外直接投资(1)江苏对东开放的境外直接投资整体变化图818是江苏对东开放在2007—2013年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的变动情况。在境外投资方面,江苏对东开放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2007年的境外投资1.77亿美元,2013年的境外投资已经达到43.90亿美元,年均增29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长速度达到70.81%。

图818江苏对东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2007—2013)江苏在对东开放中,境外投资的发展也可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2007年到2010年,这一阶段江苏对东开放的境外投资加速增加。2007年境外投资1.77亿美元,2010年为16.23亿美元,增长率也从2008年的38.83%逐年增加到2010年的191.81%。第二阶段是从2011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增长速度时快时慢,但仍然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2011、2012年较之前增速下降,2012年增长17.29%。2013年境外投资达到43.90亿美元,增长速度接近60%。

(2)江苏对东开放的境外直接投资洲际比较亚洲在江苏对东开放境外投资中的地位最重要。2013年,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境外投资总额比重在53%以上,江苏对欧洲的境外投资比重为26.31%,江苏对北美洲的境外投资比重为13.11%,而江苏对大洋洲的比重只有7.27%左右。

图819是江苏对亚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图820是江苏对欧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图821是江苏对北美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图822是江苏对大洋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时间跨度为2007至2013年。

A.江苏对亚洲的境外直接投资2007—2013年,江苏对亚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变动基本保持持续上升的趋势,但同时增长率也在逐年下降。2007年,境外投资0.49亿美元,2013年上升到23.40亿美元,年均增长90.64%。2008年的增长率是227.32%,以29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819江苏对亚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2007—2013)后逐年下降,到2013年,增长率下降到28.5%。B.江苏对欧洲的境外直接投资2007—2013年,江苏对欧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变动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7—2009年,这一阶段的江苏对欧洲境外投资在较低的水平上波动下降。2007年境外投资0.41亿美元,2008年下降到0.16亿美元,2009年增长到0.20亿美元。第二阶段是从2010年至今,这一阶段的境外投资不断上升,2013年达到11.55亿美元,较2007年大幅度增长了2730.72%。其中以2010年的增幅最大,境外投资以1690.36%的增长率增长到3.64亿美元。随后增长率再次回到较低的水平后开始加速。2011年增长率为5.30%,2013年增长率为135.97%。

图820江苏对欧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2007—2013)C.江苏对北美洲的境外直接投资2007—2013年,江苏对北美洲开放的境外投资保持持续增长,且大致经历了两个阶段。从第一阶段到第二阶段是一个跳跃。第一阶段为2007—2009年,境外投资从0.45亿美元增加到0.99亿美元,年均增长47.74%。

第二阶段从2010年至今,2010年较上一年增长264.89%,境外投资额达到3.62亿美元,从而实现跳跃。尽管2012年数据缺失,但根据2013年的29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境外投资5.76亿美元可以判断,江苏对北美洲的境外投资在更高的水平上加速增长。

图821江苏对北美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2007—2013)①D.江苏对大洋洲的境外投资2007—2013年,江苏对大洋洲的境外投资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从2007至2008年,这一阶段境外投资从0.42亿美元下降到0.08亿美元,降幅达到81.17%。第二阶段是从2009至2012年,这一阶段江苏对大洋洲境外投资持续上升,2009年增幅最大,较2008年增长757.49%,达到0.67亿美元。随后增速减慢,2011年增长55.48%,2012年增长111.58%,达到最高4.41亿美元。第三阶段从2013年至今,江苏对大洋洲境外投资再次下降,降幅27.60%,2013年的境外投资水平是3.19亿美元。

图822江苏对大洋洲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增长率变化(2007—2013)①2012年,北美洲的美国和加拿大数据缺失。因而增长率只计算到2011年。2011年增长率1.74%,由于相比之下数值太小,故无法在图中直观体现。

29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二江苏对东开放的战略设计1.对东开放的空间调整战略根据上述江苏对东开放的历程和特点分析,我们分别从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三方面,分析江苏对东开放在空间上如何调整,在夯实当前优势的基础上构建新的潜在优势。这一空间调整战略可概括为“扎实巩固江苏对东开放在亚洲的优势地位,充分挖掘江苏对东开放在其他区域的潜在优势”。江苏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体现在对东开放方面,就是要在空间上以亚洲为主,以其他地区为辅,提升对外开放水平。这一空间调整战略分别体现在进出口贸易、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这三个方面。

(1)进出口贸易的空间调整江苏要着力巩固亚洲在进出口贸易中的主体地位,尤其要逐步提高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出口竞争力,力争缩小对其的贸易逆差。在2002年后,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进出口保持逆差,逆差规模同样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7年之前,江苏进出口逆差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和2007年的逆差分别为48.25亿美元、286.73亿美元,并且这种逆差的背后是江苏进口和出口都在减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8—2009年,江苏进出口逆差明显缩小,2009年逆差缩小到219.71亿美元。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进出口逆差在2010年达到2002年以来最高水平356.95亿美元,随后开始迅速下降,进口的增长趋缓和出口的不断增长使得逆差不断缩小,2013年逆差缩小为61.39亿美元。这显然表明,江苏对亚洲发达国家和地区开放的出口竞争力逐渐增强,有望在未来几年扭转逆差。

江苏要争取扭转对欧洲发达国家贸易顺差收窄的趋势。2002年后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保持顺差,顺差规模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之前,江苏进出口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和2008年的顺差分别为37.67亿美元、394.36亿美元,并且这种顺差的背后是江苏进口和出口都在减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年,江苏进出口顺差明显减小,为296.12亿美元。第三阶段从2010年至今,进出口顺差在2010年达到200229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年以来最高水平432.60亿美元,随后开始逐年下降,出口的不断下降和进口的增长停滞使得顺差不断缩小,2013年顺差缩小为267.95亿美元。这表明,江苏对欧洲发达国家开放的出口竞争力逐渐减弱。

江苏要稳定对北美洲发达国家的贸易顺差。2002年后江苏对北美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保持顺差,顺差规模同样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之前,江苏进出口顺差规模不断扩大,2002年和2008年的顺差分别为60.82亿美元、423.27亿美元,并且这种顺差的背后是江苏进口和出口都在减速增长。第二阶段为2009年至今,继2009年江苏进出口顺差明显减小为377.13亿美元之后,开始再次扩大。同时,相比2008年之前,顺差扩大的速度已经大大降低,2010年顺差为472.87亿美元,2013年仅扩大到508.15亿美元。

江苏要合理看待与大洋洲发达国家的贸易逆差,重视后者与江苏经济之间的互补性。2002年后江苏对大洋洲发达国家开放的进出口贸易差额经历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在2008年之前,江苏对其出口超过进口,但顺差规模在波动中缩小,2003年和2008年的顺差分别为4.92亿美元、0.64亿美元。第二阶段为2009年至今,2009年江苏进出口由顺差4.92亿美元变为逆差0.93亿美元,此后规模不断扩大。2013年扩大到32.75亿美元,同时伴随着进口增长和出口下降,且逆差规模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

江苏要积极维护与非洲发达国家(南非)之间的贸易增长,合理看待当前贸易顺差下降的趋势。2002年后江苏对南非开放的进出口始终保持顺差,且顺差规模变化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为2008年之前,江苏顺差规模不断扩大,从2002年的1.03亿美元扩大到2008年的7.07亿美元。第二阶段从2009年至2012年,这一时期顺差以更快的速度扩大,并在2012年达到最高14.38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013年至今,江苏对南非开放的贸易顺差出现大幅度下降,2013年顺差为10.65亿美元,下降25.94%,且有进一步下降的趋势。

(2)“引进来”与“走出去”的空间调整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方面,江苏对东开放更加集中于亚洲,其85%以上的外商直接投资都来自于亚洲。并且,近年在江苏的对东开放中,引进亚洲29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外商直接投资仍呈增长趋势,但引进欧洲、北美洲和大洋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呈现区间波动的特性。在增长速度方面,亚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呈递减趋势,而其他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波动更加剧烈,时而正增长,时而负增长。比如从2006年到2013年,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率变化就呈现每年交替正负增长的规律。

江苏在对外直接投资上的空间分布特征与引进外商直接投资的空间分布特征类似,均大多集中于亚洲地区。近年来,江苏对东开放中,对亚洲、欧洲和北美洲的境外投资呈增长趋势,但对大洋洲的境外投资呈下降趋势。在增长速度方面,亚洲的境外投资增长率呈递减趋势,而对其他大洲的境外投资增长率有较大的波动。

这些特征意味着江苏需要从地理空间上规划“引进来”和“走出去”的重点方向。毫无疑问,亚洲应该继续成为江苏在实体资本跨国流动方面的核心领域,这符合江苏对东开放在引进外商直接投资和对外直接投资方面的现实特征。结合进出口的商品贸易数据,我们认为江苏主要参与的是亚洲范围内的跨国分工网络,江苏需要进一步加强在亚洲地区分工网络中的制造优势地位,切实利用制造环节的优势,来积极推动江苏企业在这一分工网络中的转型升级,实现价值链内的升级。

江苏对东开放在积极巩固亚洲作为自身“引进来”和“走出去”的主要区域的同时,还必须积极拓展世界其他地区,作为自身未来“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增长极。其中北美洲和欧洲应该成为江苏重点关注的区域。这两个区域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集中的区域,2011年后,江苏引进北美洲和欧洲的外商直接投资只有11%左右,2013年江苏对欧洲的境外投资比重为26.31%,江苏对北美洲的境外投资比重为13.11%。无论是“引进来”还是“走出去”,这都和江苏作为我国对东开放前沿省份的地位不相适应。通过“引进来”和“走出去”,加大接受来自发达国家前沿技术的溢出的力度,是江苏下一步提升对东开放水平必须要重视的问题。

2.从加入全球价值链转向嵌入全球创新链过去江苏对东开放的核心特征是不断融入发达国家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现在江苏对东开放上新台阶则需要逐步全面地转向嵌入全球创新链30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GlobalInnovationChains,GIC),实现要素驱动和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的轨道发展。这是江苏产业从简单的、低附加值的实体活动,向以制造业为基础的“非实体性的现代服务业活动”转型升级的迫切需要,也是江苏实现新一轮全球化战略的现实路径选择。

GIC是指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搜索可利用的知识资源、关注资源使用权并且具备高度开放性的价值网络创新模式。过去的技术创新,大多发生在企业创新网络、区域创新网络和国家创新网络中。随着技术创新变得更加复杂,越来越多的企业在信息、通信、交通等技术的支持下,开始突破区域和国家界限,积极地寻求外部资源为己所用。由于企业间人员频繁的跨国流动所导致的技术知识的流动,以及用户、供应商、大学和科研机构人员对创新活动的深层次参与,使创新从企业内部的部门间协作,扩展到外部甚至国家之间的不同主体间的网络合作。

加入GVC与嵌入GIC,虽然采取的都是全球化视野和开放的态度,而且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和起点,后者是前者战略的转型升级,但是在战略内涵上两者之间有着显著的差异。主要表现在:第一,目标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基于江苏的比较优势,加速形成江苏制造业的生产能力和出口能力;而嵌入GIC是为了最大限度地建立与世界的各种正式和非正式联系,在全球范围内搜寻与利用知识资源和先进生产要素。新一轮全球化趋势,就是要“高水平引进来,大规模走出去”。其中,高水平“引进来”,就是要有效地引进和利用全球科学知识资源,构建全球创新网络平台;大规模“走出去”,也是为了在走出去中就地利用国外的知识、人才和技术。总之,目的是使企业快速而低成本地完成复杂性创新,实现江苏对东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战略意图。

第二,决定因素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是由经济数量扩张的战略取向决定的,具体来说就是要通过开放取得更大规模的GDP、制造业附加值、进出口贸易、财政收入等增长;而向GIC升级,是由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所决定的。过去,通过增加内部研发投入获得技术优势,就可以在市场上获得超额利润。在新的全球化创新轨道中,关注对外部资源的有效利用,才能获得技术绝对优势的可能性。同时,更多的技术知识要求跨领域、多专业30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综合,也增加了企业囊括创新所需全部人才的难度。

第三,产业内容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产业发展内容主要是处于GVC底部的加工、装配、生产型的制造业成长;而向GIC升级,就是要从GVC底部向处于两个高端的经济活动攀升,即向研发、设计和网络、营销、品牌、市场等“非实体性活动”即现代服务业升级。

第四,集聚经济活动的力量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需要的是低成本的比较优势,以廉价的生产要素和制造成本作为吸收FDI和全球订单的“洼地”,一旦低廉价格的优势不再,原本集聚的经济活动会随之转移、散去;而向GIC升级,生产要素价格的低廉性被交易成本是否低廉所取代,交易成本是否低廉更加重要。最大限度地降低交易费用,优化吸收创新要素的平台和环境,创造全球人才云集的高地,才是竞争取胜的关键。

第五,需求推动的方向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利用的是外国对江苏制造品的需求,即依托的是外需;而向GIC升级,利用的是江苏对外国先进生产要素的需求,即依托的是内需。美国等内需强大的国家的实践证明,内需规模越大,对其利用越有效,转向创新驱动发展的条件就越充分。

第六,行为主体间的关系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江苏企业的交流关系主要是外包订单的发包者,这些发包者要么是连接终极市场需求的大买家(处于采购者地位的跨国企业),要么是掌握核心技术的生产商。发包者是价值链的治理者,代工企业自己始终处于竞争性零部件供应商的地位,其创新一般也是模仿性的技术学习。而向GIC升级,行为主体(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组织、非营利机构及其个人等)之间虽然表现为相互间的长期正式或非正式的合作与交流关系,但是创新目标却是江苏企业设置、创新过程由江苏企业控制、创新成果的产权由江苏企业掌握,因此它是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

第七,后果不同。加入GVC进行国际代工,降低了江苏企业进入世界市场的风险,降低了其能力不足和资源瓶颈的学习成本,拓展了江苏企业的学习能力,使其可以在加工制造的基础上,逐步玩转其他能力,如网络、营销、设计等,创造了震惊世界的贸易和增长奇迹。而向GIC升级,为技术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企业提供了一条快速提升创新能力的途径。企业嵌入30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GIC,可以低投入、低风险地利用全球最新知识资源,充分发挥后发优势。过去江苏在GVC下发展出口导向的外向型经济,创新也是发展的基本动力。但是这种创新大部分是模仿式、平面式,以高强度投资为特征。而进入新常态下的2.0版的经济全球化路径选择,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的重点、抓手、突破口就是及时地转向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驱动的重点、抓手、突破口就是科技与人才工作;科技与人才工作的重点、抓手、突破口就是科技创业。科技创业,就是让科技资源通过一定的途径,经过一定的时期,转化为一个新的资源,或者是创造新财富的过程。它不是简单的投资项目,也不是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研发活动,但是最终的落脚点却是要通过创业成为一个企业,进而逐步发展成为一个产业。显然,把科技创业作为链接江苏科教资源优势与创新驱动战略之间的行动变量,对于嵌入GIC战略来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不同的经济发展方式和模式有不同的发展理念和发展路径。过去我们在GVC下发展出口导向型经济,往往是通过建设各种产业园区(如经济技术开发区、出口加工制造业园区、高新技术园区等)的载体平台来发展出口型制造业。主要办法是以低廉的要素成本、建设良好的基础设施加上优惠政策吸收外国资本。这种发展经济的办法,与“十三五”规划时期江苏在创新经济中强调科技创业,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战略思路和路径。

应该指出的是,在新一轮全球化浪潮下,嵌入GIC的创新型经济与加入GVC的外向型经济并不冲突,它们是高度依存的。创新经济不是一种简单的出口导向型经济,而是一种高水平的开放型经济。我们一方面要利用庞大的内需、基础的创新促进平台等,形成吸收国内外先进生产要素的竞争优势;另一方面要趁着资本大规模地“走出去”,利用“逆向发包”原理,就地吸收发达国家的知识、技术和人才,让这些先进的生产要素进入江苏,并为江苏经济迈上新台阶作贡献。

第二节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经济新常态下,江苏要以更加积极主动的行动,拓展对外开放新空间,30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在放大对东开放优势的基础上,做好向西开放文章。向西开放主要是指向发展中国家开放,向新兴市场国家开放。在当前我国“一带一路”的国家重大经济开发战略下,江苏向西开放的重点国家就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过程中,深入发掘与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合作潜力,构建陆海相通的全面开放新格局。从我国对外开放的区位来分析,江苏恰好处于“一带一路”交会点,具备优越的向西开放的地理位置。同时,江苏省是我国的经济大省,对外开放水平也居于全国前列,所以,总体上,江苏完全可以发挥制造业实力雄厚、对外开放程度高的优势,走在全国“一带一路”战略实施的前列。

出于分析的完整性考虑,本研究将江苏向西开放的地理空间界定为向我国以西的亚洲、非洲和部分欧洲国家,不仅仅限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体来说,江苏向西开放包括东南亚10国(缅甸、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文莱、越南和老挝),南亚4国(印度、孟加拉国、巴基斯坦和斯里兰卡),中亚4国(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西亚11国(巴林、伊朗、以色列、约旦、沙特阿拉伯、土耳其、阿曼、卡塔尔、科威特、叙利亚和阿拉伯联合酋长国)、非洲32国(埃及、喀麦隆、加蓬、摩洛哥、尼日利亚等),还有中东欧10国(俄罗斯联邦、匈牙利、波兰、乌克兰、捷克、罗马尼亚、塞尔维亚、保加利亚、白俄罗斯、斯洛伐克),共计71个国家。

一江苏向西开放的现实历程与特征为了分析江苏向西开放的历史进程与特征,笔者以上述71个国家为范围,整理了江苏从2002年开始到2013年,与这些国家之间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进出口差额、外商直接投资和境外直接投资等指标,分析江苏与这些国家在外贸、外资上的现状和不足,以期设计向西开放新举措,从而推动国家“一带一路”宏伟战略的实施。

总体而言,在进出口、外商直接投资方面,向西开放占江苏整体的比重不高,并没有构成江苏对外开放的主体;在境外直接投资方面,向西开放是江苏对外开放的主体,但到目前为止,这种主体地位下降明显,基本让位于对东开放。例如,2002年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额为104.56亿美元,占自30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身对外开放进出口额的14.87%;向西开放国家对江苏的直接投资额为12.74亿美元,占全部国家对江苏投资总额的12.29%;2007年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额为2.53亿美元,占江苏全部境外投资额的53.97%。2013年江苏向西开放这三方面的情况分别是,进出口额为1054.64亿美元,占比为19.15%;外商直接投资额为29.74亿美元,占比为8.94%;境外投资额为11.58亿美元,占比仅为18.86%。

1.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贸易(1)江苏向西开放出口贸易的整体变化图823是2002—2013年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24是这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变动情况。两张图表明了2002年以来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贸易呈现波动上升的趋势,但波动程度有所下降。同时,江苏向西开放的出口增速快于进口增速,贸易顺差逐渐扩大,从2002年的8.33亿美元扩大至2013年的350.43亿美元。

图823江苏向西开放国家进出口额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贸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2002年到2007年的高速增长期。期间江苏向西开放的进出口额增长了4.7倍,进口额增长了3.8倍,出口额增长了5.5倍,但三者增长率有所降低,2003年进出口增长率为57.62%,进口增长率为60.97%,出口增长率为54.77%,这三个增长率指标在2007年分别为26.10%、14.05%、34.99%。第二阶段是2008年到2009年的收缩调整期。2008年金融危机使得江苏向西开放呈现负增长,2008年江苏向西进出口增长率为19.86%、进口增长率为5.30%、出口增长率为28.94%,而2009年的相应指标值分别为-14.60%、30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4.92%、-19.53%。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的波动增长期。进口自2011年至今,均呈现下降趋势,2011年进口增长率为25.21%,2013年进口增长率为-7.28%;出口增长率从2011年的23.34%不断放缓至2013年的1.67%;进出口自2010年至今虽然保持了5.42%的年均增长率,但在2013年已表现为负增长。江苏向西开放在进出口贸易方面,并不乐观。

图824江苏向西开放国家进出口额增长率在贸易差额方面,虽然2002年后江苏向西开放持续保持顺差,并且顺差规模逐渐扩大,但是实际情况并不乐观。贸易顺差规模的变化也可分为先扩大后缩小再扩大的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2002年到2007年,期间贸易顺差扩大了15.6倍,这背后却伴随着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的持续下滑。2004年之后出口增长率一直高于进口增长率,并且出口增长率下滑速度慢于进口增长率,这一速度差带来的贸易顺差扩大并不能完全体现江苏向西开放的优势。第二阶段是2008年到2009年,在进口和出口都负增长的同时出口下降速度快于进口下降速度,2009年出口增长率为-19.53%,而进口增长率为-4.92%,这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缩小。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江苏向西开放进口增速小于出口增速,故贸易顺差再次扩大,但进出口总额在经历了2010年的快速反弹后又再次陷入减速增长甚至负增长,2013年进出口负增长速度达到了-1.50%。

(2)江苏与“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的变化“一带一路”即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涵盖东南亚经济、东北亚经济整合,并最终融合在一起通向欧洲,形成欧亚大陆经济整合的大趋势。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战略意在从海上30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联通欧亚非三个大陆,从而与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形成一个海上、陆地的闭环。

“一带一路”中丝绸之路经济带包括蒙古向西经过中亚直至欧洲,海上丝绸之路包括东盟10国、海湾6国和南亚地区。江苏向西开放进出口贸易中涉及的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共计11个,涉及的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共计17个。2002年以来,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出口一直远高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2002年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分别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相应指标值的5.4倍、12.0倍、3.2倍,2013年前者分别是后者的3.1倍、7.4倍、2.1倍。2002—2013年江苏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虽然有所波动,但并没有改变其对海上丝绸之路开放程度更高的趋势。

A.丝绸之路国家进出口的变化图825是2002—2013年江苏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26是这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变动情况。与前文分析类似,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也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并且波动程度逐渐减缓。更为明显的是,2002年以来出口额一直占进出口总额的3/4以上,进口额仅不到1/4,表明了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是完全的出口导向型,贸易顺差十分显著。而持续的贸易顺差总体上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贸易顺差仅为7.13亿美元,2013年达到了129.81亿美元。

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变动情况也可分三个阶段来考察:第一阶段是2002年到2007年,期间进出口总额保持了42.49%的年均增长率,进口额、出口额年均增长率分别为27.38%和46.00%。持续高速增长使进出口在这一阶段扩大了7.4倍,这正是由占比较大的出口持续增长所贡献的。第二阶段是2008至2009年。2008年的金融危机给进出口带来了明显的消极影响,短短一年进出口下降了14.00%,但图825也表明了2009年出口大幅缩减的同时进口反而小幅上升。第三阶段是2010年至今,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进出口在波动中增长。金融危机之后进出口迅速反弹,2010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46.54%、23.90%和51.88%,此30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后增长逐渐放缓直至再次负增长,2012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4.48%、-18.01%和-1.17%,2013年的相应指标值仍然为负值,分别是-8.85%、-1.40%和-10.37%。

图825也反映了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进出口贸易顺差总体不断扩大的特征,同时这种不断扩大的趋势是波动进行的。可将波动扩大的贸易顺差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首先是2002至2007年的第一阶段,期间贸易顺差持续扩大,2002年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贸易顺差为7.13亿美元,2007年贸易顺差为87.33亿美元。2002年以来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贸易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均有下降趋势,2003年二者增长率较为接近,分别是77.94%和86.27%,2004—2006年期间出口增长率远高于进口增长率导致了贸易顺差加速扩大,2007年进口增长率经历了迅猛上升后再次接近出口增长率,贸易顺差扩大至87.33亿美元,这种扩大的贸易顺差只是出口增长率下降比进口增长率下降更慢导致的。其次是2008至2009年的第二阶段,正如上文所分析的,金融危机造成了出口大幅缩减而进口小幅上升,贸易顺差因此明显减少,从2008年的114.10亿美元减少至2009年的81.21亿美元。最后是2010年至今的第三阶段,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长率不断下滑,2012年之前进口和出口虽然增长减速但仍处于正增长,故贸易顺差保持缓慢扩大,2010年和2012年的贸易顺差分别为130.37亿美元和148.62亿美元。2013年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40%和-10.37%,出口下降速度比进口更快,故进出口下降的同时贸易顺差也迅速减少至129.81亿美元。

图825江苏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进出口额30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图826江苏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B.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进出口的变化图827是2002—2013年江苏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28是这三个指标的增长率变动情况。两张图反映出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进出口波动增长的特征,并且波动程度有所下降。贸易顺差总体上也在不断扩大,2002年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顺差为7206万美元,2013年贸易顺差达到了206.11亿美元,同时贸易顺差的扩大也是存在波动性的。

为了探究2002年以来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贸易开放的波动增长趋势,可以将其分成三个阶段进行考察:2002—2007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内进出口持续增长,2002年进出口额为88.2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额为474.12亿美元,但这种持续增长是逐渐减速的,2003年进出口增长率为53.50%,2007年进出口增长率为21.40%。2008—2009年为第二阶段,与上文分析类似,金融危机导致进出口额从552.11亿美元下降到470.09亿美元,下降了14.85%。201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均减速增长或负增长,2010年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50.81亿美元、301.98亿美元和348.83亿美元,2013年相应指标值分别为830.72亿美元、312.31亿美元和518.41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增长率、进口增长率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37.71%、48.39%和30.85%,2013年相应的指标值分别为0.10%、-8.24%和5.90%。

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贸易顺差呈波动上升趋势,这里也从三个阶段来考察。首先是2002—2007年波动扩大期,该阶段贸易顺差以2006年为节点先缩小后扩大,2002—2005年贸易顺差由7206万美元缩小到30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12.51亿美元,出现了严重持续的贸易逆差。2006—2007年贸易顺差从9.1亿美元迅速扩大至46.25亿美元,与此同时,进口增长率从27.01%迅速减少至12.17%,出口增长率从45.17%迅速减少至30.21%,这意味着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的出口增速减少比进口增速减少更慢才导致了贸易顺差的扩大。其次是2008—2009年的急速收缩期,2009年出口增长率和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9.53%和-7.84%,出口下降比进口更快的事实带来了贸易顺差的急速收缩,贸易顺差从110.46亿美元收缩至63.08亿美元。最后是2010年至今的调整扩大期,贸易顺差从2010年的46.85亿美元持续扩大至2013年的206.11亿美元,2012—2013年进口均表现为负增长,出口增长率也从11.14%下降至5.90%,故该期间持续扩大的贸易顺差也是出口增速减少比进口增速减少更慢所导致的。

图827江苏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放进出口额图828江苏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3)江苏向西开放进出口的区域比较我们将江苏向西开放进出口贸易涉及的国家细分为东南亚8国、南亚431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国、西亚9国、欧洲6国、非洲5国共计32个国家。其中东南亚包括缅甸、柬埔寨、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越南,南亚包括孟加拉国、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西亚包括巴林、伊朗、以色列、科威特、卡塔尔、沙特阿拉伯、叙利亚、土耳其、阿拉伯联合酋长国,欧洲包括匈牙利、波兰、罗马尼亚、俄罗斯联邦、乌克兰和捷克,非洲包括喀麦隆、埃及、加蓬、摩洛哥、尼日利亚。

A.江苏向西开放与东南亚国家的贸易图829是江苏对东南亚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30是江苏对东南亚开放的进出口额增长率、进口额增长率和出口额增长率变动情况。两张图表明了江苏对东南亚进出口总体波动增长的特征,但波动程度有所减少。此外,2002年以来,江苏对东南亚贸易逆差较为明显,直至2012年才出现有显著增长趋势的贸易顺差。

以下从三个阶段来考察江苏对东南亚进出口和贸易顺差变动情况:第一阶段是2002到2007年,江苏对东南亚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都在持续增长,其中进出口额从68.79亿美元增长到361.54亿美元,进口额从39.02亿美元增长到192.85亿美元,出口额从29.76亿美元增长到168.68亿美元,同时三者增长率不断下降,2003年三者增长率分别为57.44%、63.13%和49.97%,2007年三者增长率分别为17.02%、12.29%和22.94%。在此期间,江苏对东南亚持续贸易逆差,且贸易逆差有波动扩大的趋势。2002年江苏对东南亚贸易逆差为9.27亿美元,2007年贸易逆差为24.17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8至2009年,金融危机给进出口带来了巨大影响,江苏对东南亚进出口从402.40亿美元下降到348.21亿美元,下降了13.47%,其中出口降幅比进口降幅更大,出口下降了18.99%,而进口下降了7.68%,因此贸易顺差迅速缩小,从2008年的9.09亿美元缩小至2009年的-14.87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002年至今,进出口增速逐渐放缓直至出现负增长,2010—2013年进出口从469.72亿美元增长至562.69亿美元,2010年进出口增长率为34.89%,2013年进出口增长率逐渐下降至-2.46%,自2012年起,进口表现为负增长,2012年和2013年进口增长率分别为-12.02%和-15.44%,对应的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7.06%和31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9.10%,由于出口增速下降比进口增速下降更慢,故贸易顺差得以迅速扩大,从2012年的33.42亿美元扩大至2013年的103.16亿美元。

图829江苏向东南亚开放进出口额图830江苏向东南亚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B.江苏向西开放与南亚国家的贸易图831是2002—2013年江苏对南亚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32是三者增长率变动情况,两张图反映出江苏对南亚进出口持续增长、增长虽有波动但波动程度逐渐减少的总体特征。同时,江苏向南亚开放进出口贸易顺差也在波动中持续扩大。

江苏向南亚开放进出口和贸易顺差波动增长的特征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分析:首先是2002—2007年的持续增长阶段。2002年江苏对南亚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9.89亿美元、1.56亿美元和8.33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分别为63.08亿美元、11.31亿美元和51.77亿美元,进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6.17%,由于出口额平均占比为81.82%,故出口额增长幅度与进出口总额增长幅度大致相同,出口额年均增长率为31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35.58%。而进口额平均占比仅为18.18%,故贸易顺差十分显著。图831表明了2002—2007年间江苏对南亚的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从2002年的6.77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40.45亿美元,贸易顺差年均扩大率为34.70%。其次是2008—2009年显著收缩阶段。进出口额从84.21亿美元下降到70.27亿美元,下降了16.55%;进口额从13.25亿美元下降到8.83亿美元,下降了33.39%;出口额从70.96亿美元下降到61.44亿美元,下降了13.40%。贸易顺差也从57.71亿美元下降到52.61亿美元。最后是2010年至今的调整增长阶段。2010—2013年进出口额从106.97亿美元增长到141.48亿美元,进口额从15.89亿美元增长到21.98亿美元,出口额从91.08亿美元增长到119.50亿美元,贸易顺差从75.19亿美元扩大到97.52亿美元,其中2012年之前进出口均处于正增长状态,2012年进出口下降了1.00%,出口下降了1.88%,进口增长了3.27%,因此贸易顺差有所减少,从2011年的92.72亿美元减少到2012年的89.74亿美元,2013年出口回升了4.34%,进口下降了11.30%,故贸易顺差扩大至97.52亿美元。

图831江苏向南亚开放进出口额图832江苏向南亚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31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C.江苏向西开放与西亚国家的贸易图833展示了2002—2013年江苏对西亚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34是江苏对西开放的进出口额增长率、进口额增长率和出口额增长率的变动情况。显然,江苏向西亚开放进出口总体上也表现出波动增长的趋势,增长趋势有所放缓。贸易顺差变动趋势与进出口变动趋势大致相符,即贸易顺差也是波动扩大的。

与上文分析类似,可将江苏向西亚开放进出口及贸易顺差变动情况划分为三个阶段来考察:2002—2007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内进出口持续增长,2002年进出口总额为13.79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总额为86.70亿美元,其中出口占比较大,平均占比为73.72%,而进口年均占比仅为26.28%,贸易顺差十分明显。贸易顺差从2002年的6.18亿美元持续扩大至2007年的57.75亿美元,其年均扩大速度为45.14%。2008—2009年为第二阶段,金融危机给进出口带来了显著的消极影响。进出口下降了19.04%,出口下降了23.75%,进口小幅上升了3.26%,贸易顺差迅速减少,2008年贸易顺差为72.60亿美元,2009年贸易顺差为50.11亿美元。201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进出口增长逐渐减速甚至负增长。2010年进出口增长率为43.00%,2013年进出口增长率为5.12%,年均增长率为10.36%。2013年虽然进出口仍然保持了5.12%的增长率,但出口明显负增长,增长率为-5.10%,而进口增长率为26.68%。因此贸易顺差在经历了2010—2012年的持续扩大,即从57.80亿美元扩大到64.95亿美元之后,在2013年又缩小为43.02亿美元。

图833江苏向西亚开放进出口额31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图834江苏向西亚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D.江苏向西开放与欧洲国家的贸易图835是2002—2013年江苏向欧洲开放的进出口额、进口额和出口额的变动情况,图836是三者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两张图明显表示了江苏对欧洲进出口波动增长的趋势,同时这种增长的波动性是逐渐减少的。贸易顺差的扩大趋势与进出口变动趋势大致相同,同样表现出波动增长的特征。

江苏向欧洲开放进出口和贸易顺差波动增长的特征可以分三个阶段来分析:首先是2002—2007年的持续增长期。2002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分别为8.66亿美元、2.67亿美元和5.99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分别为74.07亿美元、9.59亿美元和64.48亿美元。出口占总进出口比重较大,年均占比为80.54%,故出口变动趋势与总的进出口基本保持一致,出口年均增长率为48.61%,总的进出口年均增长率为43.01%。同时,贸易顺差以59.64%的年均速度持续扩大,从2002年的3.32亿美元扩大到2007年的54.90亿美元。其次是2008—2009年的收缩调整期。2009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3.04%、69.56%和-22.78%,由于出口负增长而进口正增长,贸易顺差明显收缩,2008年江苏对欧洲贸易顺差为79.55亿美元,2009年贸易顺差为51.61亿美元。最后是2010年至今的减速增长期。江苏对欧洲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速都在不断减少,2010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三者增长率分别为45.19%、2.80%和56.16%,2013年的相应指标值分别为-10.26%、2.66%和-12.66%。贸易顺差从2010年的90.22亿美元减速增长至2012年的100.70亿美元,2013年开始下降,下降至84.45亿美元。

31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图835江苏向欧洲开放进出口额图836江苏向欧洲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E.江苏向西开放与非洲国家的贸易图837描绘了2002—2013年江苏向非洲开放的进出口、进口和出口的变动情况,图838是三者增长率的变动情况。两张图反映出江苏对非洲进出口持续波动上升的特征,并且波动程度有所减少。由于江苏对非洲进出口中出口年均占比为86.80%,故出口与进出口变动特征相似,而进口基本保持在均值1.61亿美元附近小幅波动,因此贸易顺差的变动情况与出口变动大致相同。

将江苏对非洲进出口及贸易顺差变动情况分为三个阶段来分析:2002—2007年为第一阶段,该阶段内进出口持续上升,2002年江苏对非洲进出口为3.43亿美元,2007年进出口为13.36亿美元。其中出口从2.38亿美元增长至11.56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30.12%。而进口一直在均值1.61亿美元附近小幅波动,并无明显增长或下降趋势。贸易顺差持续扩大,从2002年的1.33亿美元扩大至2007年的9.75亿美元。2008—2009年为第二阶段,该阶段内进出口受金融危机影响迅速下滑,2009年进出口、进口和出口增长率分别为-12.21%、-18.04%和-11.40%。贸易顺差从31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14.23亿美元迅速下滑至12.75亿美元。2010年至今为第三阶段,该阶段进出口增速逐渐减缓,2010年进出口增长率为26.47%,2013年进出口增长率为6.30%。贸易顺差在2010—2012年期间持续增长,2010年贸易顺差为16.39亿美元,2012年贸易顺差为22.43亿美元,2013年由于出口增速小于进口增速,故贸易顺差轻微收缩至22.28亿美元。

图837江苏向非洲开放进出口额图838江苏向非洲开放进出口额增长率2.江苏向西开放的引进外商直接投资(1)江苏向西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整体变化江苏向西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涉及的国家有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非洲。非洲没有具体国家的相关数据,故只能从总体上分析江苏向非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情况。2002—2013年江苏向非洲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波动中增长,2002年向非洲开放外商直接投资中实际直接投资额为2.09亿美元,2009年该指标达到峰值6.86亿美元,2013年该指标为3.73亿美元。期间江苏向非洲开放外商直接投资平均占江苏向西开放全部外商直接投资的21.03%,2002年该占比为16.39%,2013年该占比为12.53%。此外,由于江苏对外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中涉及的欧洲地31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区均为发达国家,故不在此讨论。

图839是江苏向西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变动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该图反映了2002年以来江苏向西开放中外商直接投资呈现波动增长的特征。

2002—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波动增长,2002年外商直接投资实际投资额为12.74亿美元,2007年达到了24.28亿美元,期间年均增长率为11.35%,2003年和2004年外商直接投资增长率分别为15.99%和-29.67%,显然2004年出现明显负增长,而此后直至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都保持了加速增长,2007年增长率达到了45.71%。2008—2010年外商直接投资处于收缩调整阶段,实际投资额从24.93亿美元持续下滑至19.90亿美元,下降了20.16%。2011年至今外商直接投资恢复增长,但增速在下降,2011年实际投资额为26.45亿美元,相应增长率为32.88%,2013年实际投资额为29.74亿美元,相应增长率为5.03%。

图839江苏向西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率(2)江苏向西开放代表国家(新加坡)的外商直接投资在江苏向西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所涉及的全部国家中,新加坡占据了绝对份额,2002—2013年新加坡实际投资平均占江苏向西开放全部实际投资的64.21%,2002年新加坡实际投资占比为62.67%,2013年占比为80.41%,表明江苏对新加坡的开放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江苏向西开放总水平。所以我们不划分江苏向西开放的地区,仅选取新加坡为分析对象,它也是“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之一。

根据图840所展示的江苏向新加坡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可知,2002年以来新加坡对江苏实际投资总体呈现上升的趋势,同时这种上升趋势是有所波动的,且波动程度逐渐减小。从三个阶段具体考31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察江苏向新加坡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变动情况:第一阶段是2002—2007年,江苏向新加坡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经历了先增长后下降再增长的过程,首先2002年实际投资为7.98亿美元,2003年小幅增长至9.36亿美元,其次是2004年实际投资出现了明显下降,下降了38.04%,最后,2005—2007年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增长,实际投资从7.05亿美元扩大到14.87亿美元。第二阶段是2008—2010年,受金融危机的影响,外商直接投资持续减少,2008年新加坡实际投资为16.41亿美元,2010年仅为12.87亿美元。第三阶段是2011年至今,新加坡实际投资在减速增长,2013年实际投资增长至23.92亿美元,增长率却从2011年的57.88%下降至2013年的15.47%。

图840江苏向新加坡开放的外商直接投资及其增长率3.江苏向西开放的境外直接投资本节选取2007—2013年江苏境外投资的中方协议投资额为分析指标。江苏向西开放的境外投资主要国别地区包括东南亚10国、南亚3国、西亚10国、中亚4国、欧洲10国、非洲32国以及蒙古,共计70个国家。

(1)江苏向西开放的境外直接投资整体变化图841是2007—2013年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显然2007年以来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总体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7年向西境外投资为2.53亿美元,2013年向西境外投资增长到了11.58亿美元。2007—2009年为加速增长阶段,2008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为20.76%,2009年增长率达到了54.54%。经历了2010年的短暂下滑之后,境外投资呈现超高速增长,2011年境外投资增长到8.56亿美元,增长率达到峰值31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99.23%,此后2012—2013年境外投资增速下降甚至呈负增长。2012年境外投资增长到12.23亿美元,增长率明显减少至42.91%,2013年境外投资负增长5.31%,降至11.58亿美元。

图841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2)江苏与“一带一路”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涉及的“一带一路”国家共有39个,其中属于丝绸之路经济带的有20个,属于海上丝绸之路的有19个。2007年以来,江苏对“一带一路”涉及国家的境外投资在波动中增长,2007年向“一带一路”沿线境外投资为1.60亿美元,2013年为8.33亿美元。同时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境外投资平均是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投资的6.4倍,这意味着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开放程度远高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开放程度。

A.江苏对丝绸之路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2是江苏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该图反映了2007—2013年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投资波动增长且波动较为显著的特征。2007—2009年为收缩阶段,该阶段内江苏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境外投资持续下降,2007年境外投资为3911.54万美元,2009年下降至3250.8万美元。2010—2011年为加速增长阶段,对丝绸之路经济带境外投资在2011年增长至最大值1.28亿美元,实现了147.67%的高速增长率。此后境外投资再次下滑,且下滑幅度较大,2012年增长率为-55.43%,相应的境外投资下滑至5702万美元,而2013年开始恢复增长,缓慢增长至6410万美元。

32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图842江苏向丝绸之路经济带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B.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2007—2013年江苏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如图843所示,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的境外投资总体保持了增长趋势,同时这种趋势存在一定的波动性。对比图842,显然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投资的增长幅度远远高于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的增长,2007—2013年间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投资年均增长率为30.33%,而对丝绸之路经济带投资年均增长率仅为7.31%。进一步分析图843,2007—2012年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境外投资持续增长,从1.20亿美元增长至8.37亿美元,期间境外投资增长率又以2010年为界先下降后上升,2008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为51.79%,2010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下降至5.87%,2011—2012年增长率由21.66%迅速上升至137.62%,2012年的高速增长使境外投资达到了峰值。2013年江苏对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境外投资出现轻微负增长,增长率为-8.10%,对应的境外投资下降至7.69亿美元。

图843江苏向海上丝绸之路国家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3)江苏向西开放境外直接投资的区域比较A.江苏对东南亚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4反映了2007—2013年江苏向东南亚开放境外投资的变动情况,江苏对东南亚投资同样表现为波动上升的趋势,从9235.68万美元波动32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增长至6.65亿美元。2007—2009年境外投资减速增长,2007年境外投资为9235.68万美元,2009年境外投资为2.53亿美元,2008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为89.58%,2009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下降至44.42%。2010年江苏对东南亚境外投资下降了15.42%,此后境外投资加速上升,2012年境外投资增长率达到峰值133.20%,境外投资也达到峰值7.16亿美元。而2013年境外投资已出现明显负增长,增长率为-7.07%。

图844江苏向东南亚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B.江苏对南亚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5为江苏向南亚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该图反映了2007年以来江苏对南亚投资呈现大幅度波动的特征,总体波动趋势并不明显。2007年江苏对南亚投资为2405万美元,2013年江苏对南亚投资为2108万美元。2007—2009年是江苏对南亚投资先下降后上升的收缩调整阶段,江苏对南亚投资从2405万美元下降到363万美元再缓慢增长至1538.03万美元。

2010年至今为增速减少直至负增长阶段。2010年境外投资为4213万美元,2013年境外投资为2108万美元,2010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为173.92%,2013年境外投资增长率为-57.13%,表明江苏对南亚投资现已出现明显负增长。

图845江苏向南亚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C.江苏对西亚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6是江苏向西亚开放的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图中表明32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了2007—2013年江苏对西亚境外投资总体保持增长的趋势,从2007年的399.7万美元增长至2013年的4556万美元。进一步分析,2007—2012年为持续增长阶段,同时增速波动下降。2007年江苏对西亚投资为399.7万美元,2012年江苏对西亚投资持续增长至7372万美元。该阶段对西亚境外投资增长率经历了先下降后上升再下降的过程,2007—2010年增长率从139.43%持续下降到45.88%,2011年增长率迅速上升至122.56%,此后2012年增长率又明显下降到63.90%,2013年江苏对西亚境外投资增长率继续下滑至-38.20%,已出现明显负增长。

图846江苏向西亚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D.江苏对蒙古和中亚开放境外投资的变化江苏向西开放过程中境外投资涉及的中亚地区有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四国。图847反映了2007—2013年江苏对蒙古和中亚地区的投资变动情况,由于江苏对蒙古和中亚地区的境外投资不连续,故无法得到完整的趋势图。

图847江苏对蒙古、中亚境外投资江苏在2009年和2013年没有向蒙古投资,根据其余各年投资情况可知江苏对蒙古境外投资有缓慢上升的趋势,2007年对蒙古投资为30万美元,32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2年对蒙古投资为1400万美元,年均上升了90%。而江苏在2009年同样没有向中亚地区投资,其余各年对中亚地区投资情况波动程度较大,并无明显趋势。其中2007—2008年江苏对中亚投资从500万美元迅速下降到50万美元。2010年江苏恢复对中亚地区投资后,2011年快速增长至峰值8278万美元,此后又迅速下降,2013年江苏对中亚投资又缓慢增长至510万美元。

E.江苏对欧洲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8是2007—2013年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涉及欧洲地区的变动情况及其增长率变动情况,显然,与前文分析显著不同的是江苏对欧洲境外投资总体上呈现波动下降的趋势,2007年江苏向西开放对欧洲境外投资为3326.54万美元,2013年该指标值为2019万美元。具体分析,2007—2009年江苏向西开放对欧洲境外投资持续下降,从3326.54万美元下降至2310.4万美元。2010年至今江苏对欧洲境外投资波动下降,2011年境外投资下降了76.69%,达到最低值785万美元。此后2012年对欧洲境外投资迅速回升至3104万美元,但这一回升未能保持,2013年江苏对欧洲境外投资又出现明显负增长,增长率为-34.96%。

图848江苏向欧洲开放境外投资及其增长率F.江苏对非洲境外直接投资的变化图849反映了2007—2013年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变动情况以及其占整个江苏向西开放境外投资比重的变动情况。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在波动中增长,2007年境外投资为9353.64万美元,2013年增长到了3.99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23.0%。同时,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的比重一直保持在33%32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的均值水平上下波动。2007年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占比为37%,2011年占比达到最大值43%,2013年占比波动至34%。

更为重要的是,江苏对非洲各国的境外投资非常分散,每年涉及的国家存在较大差异。2007—2013年江苏仅对埃塞俄比亚、毛里求斯、尼日利亚和赞比亚4个国家保持了持续投资。而例如加蓬,江苏分别在2007、2009和2012年对其分别投资了1885万美元、1790万美元和128万美元,其余各年无任何投资;再例如摩洛哥,江苏仅在2008和2011年分别对其投资了850万美元和305万美元,其余各年也无任何投资。进一步按年度划分,2007—2013年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涉及的国家个数分别为13个、15个、17个、16个、16个、18个、13个。但这里并不能纯粹按照各年涉及国家个数的增减来直接判断各年新增国家情况,正如上述例子所反映的,江苏在2008年新增对摩洛哥投资之后在2009年甚至2010年并未继续投资,类似的还有喀麦隆等其他国家。

图849江苏对非洲境外投资及其占比变动二江苏向西开放的当前成效与优势2014年后,江苏向西开放的进程稳步推进,获得了显著成效,这也体现为江苏在向西开放、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放中的显著优势。这些成效和优势可以概括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江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具备在交通基础设施上的互联互通优势。江苏充分利用了这一优势,重点把握了两个战略节点:一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的连云港、徐州,二是“海上战略支点”中的“长三角”地区沿海诸港口。这些互联互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为江苏企业带来了新商机。

32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以“海上战略支点”中的苏州为例,它拥有张家港、太仓两个超亿吨大港,2014年开通“苏满欧”国际铁路货运,从苏州启程,经由满洲里,最终到达波兰华沙。这一国际铁路货运通道实现了每周一列班列化,打破了世界集装箱铁路最长运距的纪录。

第二,江苏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直接投资合作具有良好的基础,这是江苏向西开放的又一优势。截至目前,江苏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累计投资项目近1300个,中方协议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完成对外承包工程营业额150亿美元,分别占全省总量的33%、19%和26%。江苏所有的对外直接投资项目中,“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是江苏企业投资的重点地区。例如,江苏认定的三个境外集聚发展载体中,柬埔寨西港特区和印度尼西亚加里曼丹岛双马农工贸经济合作区都处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例如,江苏最大的对外投资项目华信资源有限责任公司(中方协议投资11.3亿美元)落户在巴基斯坦这一新丝绸之路与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交会点。又例如,2014年江苏对印度尼西亚的投资快速增长,占比提高到6%以上,印度尼西亚也成为江苏最大的境外投资最终目的地。

第三,江苏为提高向西开放水平,在促进对外直接投资方面设计了较为完善的制度体系。为了进一步推进向西开放的进程,江苏省政府在2014年底印发了《江苏省人民政府关于抢抓“一带一路”建设机遇进一步做好境外投资工作的意见》。该文件围绕“一带一路”建设,分别从以下四个方面明确了江苏境外投资工作的主要任务:一是深化和加强在境外能源资源、农业、高新技术、先进制造业和服务业领域的投资合作,二是加快省内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三是推动境外经贸合作区和产业集聚区建设,四是支持开展境外基础设施投资。

该《意见》在政策设计上强调了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①:一是主动配合国家重大外交战略的实施。鼓励江苏企业加快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布局和集聚发展,特别是重大项目的布局。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周边国家互联互通、非洲“三大网络”(高速铁路网络、高速公路网络、区域航空网络)及拉美①参见《江苏:抢抓“一带一路”商机》,东方财富网,http://finance.eastmoney.com/news/1350,20150127471999330.html。

32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地区重大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二是进一步提高境外投资便利化水平。进一步探索实行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和项目备案工作的“单一窗”模式,即“企业一次申请,同一窗口受理,部门同步办理”,切实解决多头管理和职能交叉问题,最大程度便利企业。

三是大力推动国有企业“走出去”。改进国有企业考核评价办法,对国有企业并购境外研发中心、营销网络等资源所发生的费用,经认定后在考核中视同利润;建立江苏国有企业“走出去”动态监测体系,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防止国有资产流失。

四是创新财政资金的支持保障形式。逐步调整支持方向,减少奖励、补贴等直接支持的规模,探索更多间接的支持方式。探索设立“一带一路”基金,重点支持江苏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投资合作。

五是落实对境外投资事中事后监管。完善境外投资统计监测,建立江苏省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的境外投资不良信用记录和经营异常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共享机制,依法处罚境外投资违规行为。督促企业接受驻外使(领)馆的指导,履行企业社会责任,落实各项人员和财产安全防范措施,建立突发事件预警机制和应急预案,及时处置境外突发事件。2015年,江苏还启动了“一带一路商务创新引领”工程,其重点在于下列四方面的工作:首先,强化经贸合作。力争三年内,在沿线国家的对外投资和承包工程业务占全省比重分别提高3个百分点以上,推动在沿线重点国家形成2—3个省级境外产业集聚区。其次,强化互联互通。重点把握两个战略节点:“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中的连云港、徐州,“海上战略支点”中的“长三角”地区沿海港口。再次,强化政策支持。充分发挥国家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省商务发展专项资金以及江苏企业国际化基金(“一带一路”基金)的支持作用。最后,强化载体支撑。继续支持连云港“一带一路”交会点、徐州商圈、“苏州东方丝绸文化创意产业园”等建设。结合国家“一带一路”战略,积极探索在中亚、东欧、东南亚地区设立经贸代表处。

三江苏向西开放的战略设计江苏已经在向西开放中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并形成了一定的优势。在32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此基础上,江苏做好向西开放的文章,关键在于在国家“一带一路”重大战略的指引下,依托江苏外向型经济开放水平较高的优势,力争在向西开放中走在全国前列,成为全国各省中践行向西开放的排头兵。为此,江苏下一步在向西开放中需要采取的战略设计与措施包括以下方面。

1.遵循产业优势互补原则,选择江苏向西开放的重点行业和领域产业优势互补原则意味着江苏向西开放应该本质上是互惠互利的对外开放,既要对江苏有利,也要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利。当前对“一带一路”的很多讨论与政策设计出发点都是强调国内过剩产能的转移,这一思路对于解决我国国内产业的产能过剩问题有直接意义。但需要注意的是,这种过剩产能的转移应该建立在产业优势互补的原则基础上。如果江苏试图通过向西开放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并不是这些国家需要的产能,甚至是对当地产业产生了严重的冲击,那么这种向西开放毫无疑问会受到沿线国家的抵制。所以,江苏在向西开放重点行业或领域的选择中,必须以“产业优势互补”为第一原则。

当前来看,江苏应该在制造业范围内确立向西开放的若干重点行业或领域。制造业满足“产业优势互补”这个第一原则。“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包括了许多新兴国家,其经济实力逐步提高,但是大多数国家的制造业基础还相对薄弱,尤其缺乏完善的制造业配套体系。江苏制造业发达的特点恰恰和这些国家能形成良好的互补。例如这些国家虽然在资源行业、能源行业具备优良的禀赋优势,但是这些行业相应的专用设备制造较为薄弱,同时江苏在专用设备制造行业中有优势,那江苏就应该以专用设备制造业作为向西开放的重点行业,并通过在该行业中实施普惠性的优惠政策,让有优势的企业通过竞争来获取这些优惠,在政府的引导下进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

为了真正落实“产业优势互补”这一原则,江苏还需要主动积极地扩大来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优势产品和服务的进口。除了资源和能源类产品的进口外,这些国家的特色消费品和服务也应该被江苏纳入潜在的进口范围。这类产品和服务的进口会直接扩大江苏居民的消费范围,满足江苏居民的生活需要,同时能降低可能的贸易摩擦。结合江苏居民消费升级的328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需要,江苏需要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商务机构合作,挖掘当地特色的消费品种类。同时,旅游业合作也应该是江苏向西开放的重要领域,在江苏向西开放中的空间巨大。即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出境游为主体,涉及旅游资源设计开发、管理和当地机构运营等诸多方面。

江苏在向西开放中还需要采取合理的市场进入策略和方式,发挥产业链优势,以实现“产业优势互补”。一方面,产业优势互补是指互通有无。江苏能供给的产品可能是“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无法供给的,江苏只要采取正常的出口贸易方式,或在当地直接投资等多种方式,就能实现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供给。这种情况下受到后者抵制的可能性较小,江苏企业可以在符合自身内部资源和条件的前提下,选择多种市场进入方式。如果“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能供给的产品是江苏目前缺少的,那么江苏也应该积极引进,欢迎这些国家的企业通过各种方式进入江苏市场。另一方面,产业优势互补是指产业链不同环节间的互补。当江苏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制造业企业之间产生直接竞争时,江苏要在维护公平竞争的基础上,善于引导江苏企业通过对后者的直接投资等方式来进入市场。假如江苏企业的产品相比较而言竞争优势明显,质优价低,那么其长期直接出口可能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当地产业造成持续冲击,甚至在一定范围内会产生失业等社会问题。这就可能导致后者的政府将其上升为国家间的贸易摩擦。此时,江苏企业就可以采取直接投资等方式来减缓直接出口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业压力和社会压力。江苏也要引导江苏优势企业充分利用自身在价值链核心环节的优势,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同行业中积极构建为自身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江苏企业要学会力争做全球价值链的“链主”,充分利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资源和要素,而不是简单地将国内过剩产能输出。江苏向西开放的市场进入方式要能在发展后者当地经济的基础上,实现江苏企业自身的成长。

2.以载体平台建设为抓手,构建江苏向西开放的平台体系江苏向西开放需要在产业优势互补原则下,以当前对外开放的优势行业为基础,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市场开拓。这为江苏企业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为主要对象,挖掘潜在市场创造了良好的前提条件。但是为32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了将这种潜在的产业互补优势发挥出来,真正形成现实的互惠互利格局,江苏需要抓紧对外开放的载体平台建设,打造江苏向西开放的平台体系。这一平台体系至少应该包括以下层次。

首先,政府和行业协会的商务代表机构网络。江苏商务部门应牵头先“走出去”,在“一带一路”国家尽快设立商务代表机构。近期主要是积极探索在中亚、东欧、东南亚地区设立经贸代表处,服务于江苏企业在这些国家的市场拓展。这类商务代表机构的关键职能,一是在于为江苏企业提供全面的市场信息服务,二是在于整合省内金融、外汇、商检等多部门的资源,便于江苏企业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建立完善的市场渠道和市场网络。对于江苏企业在这些国家建立展示中心、专卖店等构建自主营销网络的行为,江苏要给予相应的政策支持。除此之外,“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的部分国家已经与我国签订了自贸区协定,例如中国—东盟自贸区升级版的启动,这些商务代表机构需要围绕相应自贸区的落实工作,加紧做好市场对接工作,并且鼓励支持江苏企业充分利用自贸区协定下的优惠条件。

其次,江苏还需要充分发挥各类展会、博览会等平台的作用。展览会、展销会和博览会等各种会展平台是市场信息发布和搜集的重要场所,同时也是江苏企业树立海外形象和品牌的第一选择。江苏需要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积极引导江苏“走出去”参会,还要积极举办会展,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企业“引进来”。就是一方面要积极组织江苏企业“走出去”,参加“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类展会、博览会,另一方面要有目的地重点和这些国家的商务机构对接,引进这些国家的商务机构和企业代表来江苏参会。

再次,江苏要大力推动境外产业集聚区建设,构建江苏企业抱团“走出去”的重要平台。一直以来,境外产业集聚区、产业园或工业区的建设是加快江苏的优势产业向境外转移的重要载体平台。这类平台能同时集聚大量的江苏企业,带动一大批江苏企业“走出去”,以集团军作战来代替单打独斗。这类平台建设还能为江苏企业提供大量的公共基础服务,极大程度上降低了企业“走出去”的门槛,并减少了其“走出去”的风险。江苏的中小民营企业虽然有一定的优势产品,但是往往投资实力不强,对海外经营风险不了解,这类平台对于江苏中小民营企业“走出去”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330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江苏在鼓励建设境外产业集聚区方面已经推出了较为优惠的政策措施。2011年,江苏省商务厅、财政厅已经联合制定了《江苏省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确认办法》(苏商经[2011]1531号),对于经认定的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按不超过当年中方基础设施实际投资额的20%予以补助,单个园区当年补助总额不超过1000万元。此外,对于进入江苏省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的本省企业,按不超过当年中方实际投资额的5%予以补助,当年单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300万元。当省级境外产业合作集聚区发展到一定水平,达到国家境外经贸合作区标准,经认定后,还可享受财政部、商务部外经贸发展专项资金的更大力度的支持。下一步的任务重点应该在于落实相关政策优惠,适当加大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业集聚区建设的扶持力度,鼓励和扶持更多的平台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落地;以这些产业集聚平台为支点,吸引和带动更多的江苏企业“走出去”。

第三节拓展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江苏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面对着六大国家经济开发建设战略,分别是长江经济带、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两带一路”新经济开发建设战略,还包括已经实施的长三角一体化战略、江苏沿海开发战略和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战略。在这六大战略的对外开放框架下,江苏具备广阔的潜在的对内对外开放新空间。当前的重点一方面在于围绕上海自贸区的建设,紧抓这一外部机遇,拓展江苏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空间,另一方面在于真正发挥江苏对外开放的现有平台优势,将江苏对内对外开放的新空间落在实处。

一创新对接上海自贸区,在开放创新、综合改革中发挥实验示范作用1.上海自贸区对江苏对外开放产生竞争压力从区域经济竞争的角度看,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将给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带来深远的影响。相对于周边的经济体,上海不仅具有金融优势,还具有一定的制造业优势,这使其具有规避外资因利积聚、利薄散去的系统性风险33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优势。上海自贸区新政的施行,无疑将强化上海的原有优势,在外资外贸方面,周边经济体将面临更大的竞争压力。

在外资方面,上海自贸园区试行外资的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管理等投资便利化措施,以备案制代替审批制。这大幅降低了外资企业的注册运营成本,并且方便了其跨境结算和资金融通。对于外资尤其是技术周期较短、时间价值突出的外商投资而言,这些措施无疑具有很大的吸引力。上海自贸园区的先行先试意味着其将成为跨国公司总部的首选之地,航运、物流、咨询、金融等现代服务业、高端制造业的企业总部会加速向上海自贸区集中。另外,上海自贸区实施了股权激励个人所得税分期缴纳的优惠政策,这将直接有助于全球高端人才的引进工作,上海自贸区对全球高端人才的虹吸力会大大加强。可以预见,在很大程度上,江苏与上海的招商引资竞争、高端人才等方面的竞争将更加激烈。在这些竞争中,江苏当前并不占据优势地位。

在外贸方面,在综合保税区政策的基础上,上海自贸园区实施货物进口自由、无配额限制、不缴纳进口税,货物转口自由、无须缴税,同时放松外汇管制等优惠政策,逐步推进贸易便利化,推动向离岸自由贸易、服务贸易转变。周边经济体的跨国公司可能倾向于把产品运输至上海自贸园区的全球分拨中心进行综合调配,集聚更多的贸易流量。这就会对江苏产生明显的贸易转移效应,包括大宗商品交易、商品转口交易、报税物流在内的各类业务可能会从江苏特殊监管区转移到上海自贸区。这种贸易转移效应显然会给江苏外贸增长带来较为严峻的挑战。

2.江苏要以“协调区域分工”和“错位竞争”思路来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尽管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江苏对外开放水平提升产生了一定的竞争压力,但是从历史发展角度看,江苏早在1990年浦东开发时就已经经历了类似的竞争压力。历史经验恰恰证明,江苏只有正确对待并积极利用上海改革开放的重大历史机遇,才能实现对外开放上新台阶。面对压力,江苏需要积极调整对外开放的工作思路,正确认识上海自贸区给我省对外开放带来的新空间。在国家改革开放的经济大局下,江苏要积极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充分接受其正向辐射,从中分析并确定我省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新机遇。

332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这种积极主动的对接思路可以概括为“协调区域分工”和“错位竞争”。

江苏在对外开放中,应因势利导,充分利用临近上海的区位优势,主动协调区域分工。这种区域分工主要体现在现代服务业与高端制造业的分工上。上海自贸区明确了其在服务业中要扩大金融服务、商贸服务、文化服务、社会服务、航运服务和专业服务六方面的对外开放。这必然要对周边地区,包括江苏的现代服务业要素产生虹吸,由此上海自贸区在现代服务业领域的对外开放,将进一步巩固上海作为“长三角”服务业中心的地位。这表明,江苏如果试图通过拼政策优惠来吸引现代服务业的高端要素,其效果有限,因此江苏应将对外开放的中心转移到高端制造业。

上海作为现代服务业中心,而江苏作为高端制造业基地,这种区域分工模式符合长期以来“长三角”内区域分工的基本结构特征,并且对于江苏制造业升级有很明显的促进作用。

首先,上海自贸区在更大程度上集聚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的同时,必然会拉动当地商务成本,上海当地制造业环节向江苏转移的可能性更大。这为江苏承接上海的制造业转移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同时不可忽视的是,现代服务业高端要素集聚到上海自贸区,这也会在一定程度上产生对上海现有服务业的挤出效应。部分中等技术要求和复杂程度的服务业环节将向江苏转移,这为江苏承接上海的服务业转移也提供了良好的机会。在“长三角”日益“变平”的背景下,这种服务业转移的成本也将明显下降。

其次,全球现代服务业要素集中到上海自贸区,全球高端制造业也会受其影响,进一步集聚到“长三角”地区,甚至有可能掀起新一轮国际制造业向“长三角”转移的浪潮。这事实上会为包括江苏在内的“长三角”制造业升级提供新的机遇。这种制造业升级机制在理论上可表述为“服务业升级带动的制造业升级”,表明现代服务业发展并集聚后,会对全球制造业产生强大的吸引力,上海自贸区的服务业集聚将带动以上海自贸区为中心的新一轮制造业集聚。

江苏应该充分重视这种制造业升级的可能性,在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中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江苏自身具备雄厚的制造业产业基础,同时具有优越的区位优势,苏沪之间发达的现代通信网络和城际高铁等基础设施建33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设已经极大地缩短了两者之间的空间距离,极大地降低了企业间与企业内的协调运营成本。江苏完全有条件借助这些优势条件,把握历史机遇,充分承接和消化新一轮全球制造业转移,形成与上海自贸区的错位和配套发展。较为典型的情况可能是,在全球资本、技术和人才等高端要素向上海自贸区集聚的大环境下,江苏应该认识到上海自贸区将主要承接跨国总部、地区研发中心,而江苏可以承接与之配套的高端制造业环节、研发项目和服务外包订单。

现代服务业进一步集聚到上海自贸区后,也会为江苏制造业升级提供更好的机遇,并提出更高的要求。在此意义上,江苏在高端制造业上的升级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弥补江苏现代服务业要素被上海自贸区虹吸所带来的负面影响。所以,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促进江苏进一步调整区域专业分工思路,强调错位竞争的良好契机。江苏尤其是靠近上海的各级行政区域应秉承“错位竞争”的发展思路,充分发挥加工制造优势,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临近上海的地域优势,利用上海建设自由贸易园区的契机,一方面扩大出口、稳定外需,另一方面扩大进口,尤其是围绕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行业,有针对性地扩大先进装备及前沿技术的进口,加快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再次,上海自贸区现代服务业的集聚会直接推动江苏制造业企业向价值链高端环节攀升。江苏制造业企业可以利用上海自贸区内集聚的各类高端生产者服务,借助这些生产者服务来强化自身的竞争实力,从生产制造环节向具有更高价值比重的价值链高端环节延伸。例如,江苏制造业企业要注重借助上海自贸区作为跨国投融资平台的重要功能,充分利用上海自贸区金融创新的优惠措施,通过自贸区金融机构进行国际资本融通,降低融资成本,并且利用自贸区便利的跨境直接投资平台,开展海外直接投资和股权并购等多种活动,加快“走出去”。江苏制造业企业就是要借助上海自贸区提供的现代服务业供给渠道,以自身制造生产环节的雄厚优势为基础,通过“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吸收和利用高端要素、人才和资源,延伸产业链,走出江苏制造业对外开放的全新道路。这实际上意味着,江苏制造业企业要作为“链主”,在全球范围内构建自身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甚至从长远来334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看,创造全新的全球价值链,来替代原先发达国家跨国公司所主导的全球价值链。

这三方面的分析表明,只有在区域分工和错位竞争的思路下,我们才能意识到,上海自贸区的建立和发展能为江苏进一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打开全新的空间,成为江苏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有利契机和推动力量。

3.江苏应积极推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以制度的活力带动开放型经济加快发展实践证明,体制机制活力及创新能力是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及潜力的关键要素。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意味着上海在区域竞争中获得压倒性的政策优势而再次抢占先机,对于江苏而言,如若不能在外向型经济体制机制创新方面紧跟而上,进而推动开放型经济全面升级,将很可能在未来的区域竞争中被迫扮演制度模仿及经济追赶的角色。一方面,江苏要积极落实国务院要求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上海自贸区经验,另一方面,江苏要主动全面学习上海自贸区体制机制改革创新的各类尝试和摸索,在结合自身特点的基础上实现体制机制改革的二次创新,走在全国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的前列。

江苏已经抓紧积极落实国务院通知要求的在全国范围内复制推广的改革事项28项,下一步的工作重心首先在于,把这些改革事项一一做实,真正让这些措施落地。例如,在企业的工商登记制度上,江苏省内要全面落实企业设立登记的“单一窗口”制度,真正做到“一表申报,一口受理”,真正简化企业的注册程序。为了切实推进该项工作,江苏需要在全省范围内持续加速推动审批流程的改进,规定限时办理的期限,并力争逐步缩短办理期限。

江苏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的核心目标是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符合法治要求的贸易投资管理体制。这要求江苏积极探索,使其行政管理体系与全球通行的规则相一致,以便利贸易投资活动为最终目的,不断提升自身的行政管理能力。除了在企业登记注册环节实施的“单一窗口”制度外,江苏要结合上海自贸区的实践,探索建立所有对外开放相关部门协调工作的组织形式,建立涵盖商务、海关、外汇、商检等多个部门的协同管理机制。这种协调工作或协同管理的机制要能极大化地降低外向型企业在日常经营活动33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中的运营成本,简化其经办各类行政手续的程序和期限。为此,江苏需要打破各个外向经济监管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利用全新的信息化技术来建设信息共享和服务平台,实现监管信息的共享。多部门之间统一协调的信息平台还有助于实现政府监管重心从事前向事中、事后转变,在强化全天候、全过程管理的同时实现对关键环节和步骤的重点监控。

2015年江苏在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已经推出了一些具体举措。例如江苏省商务部门已经实施“对接上海自贸区创新”工程①。该工程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进一步推进引进外资和境外投资管理体制改革。重点推动苏州、南通、连云港、镇江、宿迁等地外商投资并联审批试点,并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试点范围,推进外资企业准入“单一窗口”机制,在全省实现外资企业设立“一个窗口”集中受理,网上并联审批。探索实行境外投资企业备案和项目备案“单一窗口”模式。进一步简政放权,将境外投资备案管理权限下放至部分县(市)和国家级开发区商务主管部门。二是建立并逐步完善事中、事后监管服务体系。探索建立以外商投资企业信息报告和公示制度为基础的事中、事后监管体系。完善境外投资统计监测,建立我省相关部门和机构共同参与的境外投资不良信用记录与经营异常信息的收集、发布和共享机制。三是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优化整合。争取尽快在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复制推广期货保税交割、境内外维修、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等措施,复制推广进口货物预检验、分线监督管理制度、动植物及其产品检疫审批负面清单管理等措施。加快推进苏州工业园区贸易多元化试点,争取向省内其他综合保税区推广。促进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向加工制造中心、贸易销售中心、交易结算中心、物流配送中心、维修服务中心和研发设计中心等方向加快转型发展。

4.江苏还须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江苏不应放弃建设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积极尝试,应积极探索建立具有江苏特色的自由贸易区的可能性。一方面,江苏要进一步强化对自由贸易区的认识,加强研究,尽快拿出切实可行的方案进行比对和启动,确保有充①资料来源:江苏省商务厅网站,http://www.jsdoftec.gov.cn/zxft/zxft20150324.asp。

336第八章创新对外开放的思路和举措足的人员、经费和条件来推进江苏未来的自由贸易区建设。另一方面,要加强组织领导,由本省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联席会议负责推进当地的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针对各自的开放型经济发展的特点,江苏要积极对接上海自由贸易区的“政策篮子”,寻找适合的政策组合,争取建设本省特色的自由贸易区。2015年江苏将支持苏州、连云港申报自由贸易园(港)区,支持苏州工业园区创建国家开放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

江苏需要积极推进海关监管体制机制建设,为向国家积极申报本省的自由贸易区打下良好基础。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建设是一个探索、推进、完善的过程,其中的一个重要目标,就是实现海关监管措施的便利化与管理体制的多样化。自由贸易试验区建立后能否顺利运行并有效吸引投资者,与海关监管的原则、方式和手段密切相关。建议积极争取海关对拟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的相关区域的抽查式的监管;推进货物装卸、运输、再装运的整个过程的管理服务便捷化;利用风险管理方式,实施分级扶持高端制造业发展监管,以对账目的监管代替货物实物监管。2015年江苏省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创新中,实施“对接上海自贸区创新”工程,其中就提出海关监管制度的优化,包括尽快在我省海关特殊监管区复制推广期货保税交割、境内外维修、融资租赁海关监管制度等措施。

二整合江苏对外开放的平台,发挥互补优势江苏创新对外开放的一个重要优势基础就是对外开放平台比较多,这是改革开放后江苏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体现,是江苏外向型经济发展取得成就的积累。中新合作的苏州工业园区、各类保税区和出口加工区、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高新区,这些都构成了江苏对外开放的各类平台体系。当前的工作重心应该在于发挥江苏对外开放平台多的优势,促进各类对外开放平台上新台阶。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江苏首先在省内整合并发挥现有这些平台的互补优势,在江苏省内实现这些对外开放平台的联动发展。就是要以“集团作战”的方式来代替“单兵作战”的方式,并且规避彼此之间的过度竞争。

当前,虽然江苏拥有的对外开放平台众多,但是产业定位重复,缺少不33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同园区之间的差异化定位。省内各园区之间竞争大于合作,所以园区按照自身政策底线,争先提供更为优惠的招商引资条件。税收返回、土地优惠等工具成为江苏各园区招商引资的主要手段,激烈的招商引资竞争使得这些工具被过度使用。这些方面的优惠力度越来越接近地方政府的政策底线,甚至出现地方政府“亏本”招商的极端情况。省内不同园区之间竞争性对外开放的格局必须得到扭转,江苏应该在全省范围内构建对外开放平台之间的合作关系。

从2007年开始,江苏已经开始探索苏南苏北共建园区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据公开数据,截至2011年江苏南北已经共建园区27个。在苏北地区的省级以上开发区中,划出一定面积的土地,由苏南地区的开发区负责规划、投资开发、招商引资和经营管理等。这一创新举措推进了苏南产业转型升级、加快了苏北新型工业化进程,而且提高了全省开发园区的集约用地水平,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但是在合作过程中,合作双方的利益诉求不一致,缺乏统一的规则,彼此之间的协调存在障碍。部分合作园区甚至出现合作流于形式的现象,双方缺乏动力真正开展深层次的合作。

江苏要通过加强对外开放平台之间的合作来提升对外开放水平,那就必须要在省级层面上理顺各开放平台之间的合作关系,切实挖掘不同园区之间的潜在互补性,将这种潜在互补性切实转化为合作园区之间的现实收益。在对外开放迈上新台阶的要求下,省内对外开放平台之间的合作将不仅仅限于苏南和苏北共建园区,推动江苏南北之间的产业转移,更重要的是要服务于江苏对外开放水平提升的目标,形成全省对外开放的平台体系。

江苏在省级层面上的考核制度设计也必须围绕对外开放水平提升这一总体目标来展开。

338结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结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是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的最新要求和殷切希望,也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其中,经济迈上新台阶,是建设新江苏的首要要求。

本卷是“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之经济篇,试图以新常态统纲,将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精神通过经济学的学术研究方式,转化为对江苏“十三五”期间发展的具体要求,并从政治要求出发,将对江苏既往经济发展实践的总结与对未来经济的展望结合起来,探讨“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的新思路。本卷定位为江苏省及各地制定“十三五”规划普及性读本,其逻辑结构、框架安排、章节确定以及书稿写作,都可以看作是作者学习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的体会,对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内涵和意义的理解成为本卷精神之魂。

一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的丰富内涵1.充分肯定了江苏的工作成绩。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充分肯定了江苏的成绩,指出江苏省委和省政府在复杂的国内外环境下,团结带领全省广大干部群众奋力拼搏,努力保持发展势头,经济结构不断优化,“三农”工作持续加强,改革开放积极推进,民生改善力度加大,作风建设成效明显,33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对江苏的各项工作,党中央是充分肯定的”,这一肯定,是对江苏干部群众的极大鼓舞。

2.嘱咐江苏牢记“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早在1983年,邓小平同志在视察江苏、浙江、上海等地后,以苏州的发展变化为例证,系统阐述了小康目标的内涵和现代化建设“三步走”的战略构想。1992年初,邓小平同志在途经南京时特意在火车站停留,嘱托“江苏应该比全国平均速度快一点”。党的十六大确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后,中央对江苏明确提出了“两个率先”的要求。在新的历史时期,江苏应该坚持什么样的发展定位?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江苏“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指出“从目前条件看,江苏可以率先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勉励“江苏在扎实做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各项工作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这篇大文章”。习近平总书记把“两个率先”上升到江苏的“光荣使命”的高度,既充分说明中央对江苏发展的要求十分明确、一以贯之,更是充分肯定江苏的实践成果、不断寄予新的期许,让江苏干部群众倍感振奋、深受鼓舞。

3.赋予江苏新的历史定位。习近平总书记科学判断江苏所处发展阶段和历史方位,为江苏“把脉指向”,提出了“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的目标定位,为江苏勾画了美好蓝图。这是中国梦在江苏的具体体现,是江苏人民的共同向往,极大地激发了全省上下的发展热情和创造热情。

4.为江苏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大任务。在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了“五个迈上新台阶”的要求,希望江苏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迈上新台阶。“五个新台阶”,既是更高的期望,又是有力的鞭策。从“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到实现“凤凰涅槃、腾笼换鸟”、起到“领头雁、火车头作用”,再到“五个迈上新台阶”,习近平总书记对江苏工作要求的标杆不断提升,体现了中央对江苏工作的亲切期盼。

5.在江苏首次提出“四个全面”。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要“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340结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党”。首次将“四个全面”并列提出,说明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重点领域、主攻方向更加清晰,内在逻辑更加严密,标志着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治国理政的总体框架更加完整、更加系统。

6.期望江苏增强先行先试的担当意识,积极“为全国发展探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强调,是中央对江苏的一贯要求,并把“下一步发展路子如何走”的时代命题交给江苏,谆谆嘱托江苏先行探索,在一些方面“带好头”、“领好向”、“走在前列”、“率先实现”、“发挥试验示范作用”,这些殷切希望是对江苏的巨大信任,也是对江苏精神状态、能力水平、发展质量等各方面的全方位考验。

二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江苏重要讲话的重大意义1.提出了做好江苏工作的总命题。这就是紧紧围绕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的光荣使命,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这一总要求,是江苏未来发展的总命题,也是引领各项工作的总纲领。

2.提出了做好江苏工作的总坐标。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为江苏发展确立了新坐标、明确了新任务,向江苏发出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动员令。对江苏而言,经济强,就是以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得到显著提升为标志,转方式、调结构取得重大进展,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成为现代产业体系的主干部分,创新驱动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引擎,市场主体充满旺盛活力,整个区域经济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百姓富,就是人民群众更多更公平地分享改革发展成果,有更好的教育、更稳定的工作、更满意的收入、更可靠的社会保障、更高水平的医疗卫生服务、更舒适的居住条件、更优美的环境,物质生活富足、精神生活丰富。环境美,就是有清新空气、清澈水质、清洁环境,努力实现城市融入自然、现代融入村庄,让人们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让江苏的自然之美与人文之美、传统之美与现代之美交相辉映,让诗画美景展现在江苏34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大地,让江苏人民拥有美好的生活家园。社会文明程度高,就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公民素质高、社会风尚好、文化软实力强,公平正义得到保障,遵法守法成为习惯,诚信友善蔚为风气,社会大局和谐稳定。这四个方面是一个有机整体,是中国梦江苏篇章的生动描绘,必将成为江苏发展的主旋律、最强音。

3.提出了做好江苏工作的总原则。这就是“四个全面”。改革开放以来,江苏发展取得了巨大成就,但把江苏放到更广的坐标系、更高的标准来考量,就能看到,纵向比成绩喜人,横向比形势逼人,国内比走在前列,国际比差距明显,比“大”家底不小,比“强”水平不高。产业结构比重相对偏重、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技术层次仍不够高、城乡居民收入与经济发展水平还不相适应,等等,这些问题的存在迫切需要江苏不断提升发展标杆,提升目标追求,提升发展质量。根本的原则就是要在“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的总目标下,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4.提出了做好江苏工作的总任务。这就是“五个迈上新台阶”的重点任务。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既提出了明确的目标,又指明了具体的路径,涵盖了江苏工作的方方面面。“五个迈上新台阶”的总任务,让江苏的工作方向更加明确,工作重点更加突出。蓝图已经绘就,贯彻落实好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总任务一项一项落实好,美好江苏就一定会展现出令人鼓舞的现实模样。

三抓住转方式、调结构这个关键,推动江苏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按照讲话提出的“打好经济发展这场硬仗”的要求,主动把握和积极适应经济发展新常态,把转方式、调结构放在更加重要的位置,加快实现动力结构转换,探寻新常态下迈上新台阶的现实路径。积极发现和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现代农业,坚决淘汰落后产能,全面推进科技、管理、市场、商业模式创新,提高劳动生产342结语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重要意义和丰富内涵率和资本回报率。切实增强科技创新的驱动力,用好创新型省份试点和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重大机遇,抓住资金、人才和体制机制创新三个关键环节。增强改革开放的推动力,逐条逐项抓好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依法治省各项改革举措的落实,做到快落地早见效;主动服务、主动融入中央对外工作大局,主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主动学习借鉴自贸区改革的理念,深入推进企业、城市、人才“三个国际化”。用好生态环境的倒逼压力,一手抓保护建设,一手抓综合治理,拿出更硬的举措,完善可持续的制度安排,努力走出一条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路子。

343“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主要参考文献一专著1.本书编写组.新思想·新观点·新举措[M].学习出版社,红旗出版社,20122.樊宪雷.科学发展观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下)[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3.傅家骥.技术创新学[M].清华大学出版社,19984.[美]吉利斯等.发展经济学[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5.[美]加里·皮萨罗,威利·史.制造繁荣:美国为什么需要制造业复兴[M].机械工业出版社,20146.刘亚平.当代中国地方政府间竞争[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7.刘志彪,姜宁等.全面深化改革与长三角地区的试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8.刘志彪,吴先满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江苏实践[M].人民出版社,20139.[美]迈克尔·波特.国家竞争优势[M].华夏出版社,200210.[美]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三联书店,199411.王庆五.江苏经济社会发展分析与展望[M].江苏人民出版社,201512.徐南平,洪银兴,刘志彪.创新型省份建设与江苏的探索[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513.Bank,W.Worlddevelopmentreport1992:developmentandtheenvironment[M].NewYork:OxfordUniversityPress,199214.Herman,Kahn.TheNextTwoHundredYears:AScenarioforAmericaandtheWorld[M].WiliamMorrow&Co.,197615.Kojima,K.Directforeigninvestment:aJapanesemodelofmultinationalbus-inessoperations.London:CroomHelm,197816.Meadows,H.,Randers,J.Limitstogrowth:The30YearUpdate[M].ChelseaGreenPublishingCo.,2004344主要参考文献二报刊、论文1.包双叶.当前中国社会转型条件下的生态文明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22.蔡昉,王德文,曲玥.中国产业升级的大国雁阵模型分析[J].《经济研究》2009年第9期3.蔡昉.再续人口红利需深化教育改革[N].《经济参考报》2009年9月16日4.陈爱贞,刘志彪.自贸区:中国开放型经济“第二季”[J].《学术月刊》2014年第46期5.陈惠雄,鲍海君.经济增长、生态足迹与可持续发展能力:基于浙江省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8年第8期6.陈剑锋.以机制创新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文明的双赢[J].《中共南昌市委党校学报》2007年第6期7.陈雯.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再思考———兼论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的环境问题[J].《中国经济问题》2005年第5期8.陈晓文.国际贸易理论发展思路及新趋向[J].《国际商务(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学报)》2010年第6期9.程俊杰,刘志彪.中国工业化道路中的江苏模式:背景、特色及其演进[J].《江苏社会科学》2012年第1期10.丁辉侠.制度因素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中国地方数据的实证分析[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年第7期11.杜宇玮.比较优势、现代产业体系与江苏发展战略转型[C].“江苏发展高层论坛”第31次会议论文,201312.樊金龙.建立健全协调推进机制推动落实改革决策部署[M].江苏省内部文件汇编白皮书,201413.符淼.我国环境库兹涅茨曲线:形态、拐点和影响因素[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8年第11期14.洪银兴.苏南模式的演进及其对创新发展模式的启示[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2期15.胡宗义,刘亦文,唐李伟.低碳经济背景下碳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研究[J].《统计研究》2013年第2期16.黄烨菁.何为“先进制造业”?———对一个模糊概念的学术梳理[J].《学术月刊》345“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2010年第7期17.景维民,张璐.环境管制、对外开放与中国工业的绿色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4年第9期18.李春发,李红薇,徐士琴.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产业结构体系架构研究[J].《中国科技论坛》2010年第2期19.李隼,朱志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实施以来江苏科技发展的成效与影响研究[J].《江苏科技信息》2015年第3期20.李晓华,吕铁.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特征与政策导向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2010年第9期21.李源潮.邓小平小康社会思想与江苏的实践[J].《群众》2004年第9期22.李征琴,陈莹石.江苏新一轮国企改革启动国信集团成试点单位[N].《中国经济时报》2014年11月6日23.李佐军.引领经济新常态走向好的新常态[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5年第1期24.林学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与形成模式研究[J].《中国软科学》2012年第2期25.刘富华.当代产业结构调整经济增长效应理论研究述评———以Pender的理论研究为例[J].《生产力研究》2009年第14期26.刘汉屏,刘锡田.地方政府竞争:分权、公共物品与制度创新[J].《改革》2003年第6期27.刘佳.基于生态文明理念的中国省级环境绩效评估实证研究[D].南开大学,201428.刘胜华.生态文明下的产业结构升级与建立绿色产业体系[J].《胜利油田党校学报》2008年第3期29.刘伟明.中国的环境规制与地区经济增长研究[D].复旦大学,201230.刘志彪,陈柳.构建江苏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体系[J].《唯实》2014年第1期31.刘志彪.从后发到先发:关于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的理论思考[J].《产业经济研究》2011年第4期32.刘志彪.从全球价值链转向全球创新链:新常态下中国产业发展新动力[J].《学术月刊》2015年第47期33.刘志彪.基于内需的经济全球化:中国分享第二波全球化红利的战略选择[J].

346主要参考文献《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2期34.刘志彪.经济发展新常态下产业政策功能的转型[J].《南京社会科学》2015年第3期35.刘志彪.全面深化改革:经济理论和政策创新的基本维度———对十八届三中全会决议的理论解读[J].《江海学刊》2014年第2期36.刘志彪.我国区域经济协调发展的基本路径与长效机制[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年第1期37.刘志彪.在新一轮高水平对外开放中实施创新驱动战略[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2015年第2期38.刘志彪.战略理念与实现机制:中国的第二波经济全球化[J].《学术月刊》2013年第1期39.刘志彪.中国沿海地区制造业发展:国际代工模式与创新[J].《南开经济研究》2005年第5期40.陆根尧,盛龙,唐辰华.中国产业生态化水平的静态与动态分析———基于省际数据的实证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12年第3期41.陆旸.从开放宏观的视角看环境污染问题:一个综述[J].《经济研究》2012年第2期42.逯元堂,吴舜泽,马欣.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环境成效实证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1年第S2期43.罗珉,曾涛,周思伟.企业商业模式创新:基于租金理论的解释[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7期44.罗志军.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新征程———在中国共产党江苏省第十二次代表大会上的报告[J].《群众》2011年第12期45.潘闻闻.江苏金融如何对接上海自贸区[J].《群众》2014年第7期46.潘璇.湖北省产业结构调整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047.彭云.可持续发展与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研究[D].武汉大学,200448.钱菲菲.产业结构升级背景下开发区政府职能转变研究[D].华东理工大学,201349.乔桐封.近年来生态经济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研究》1982年第2期50.申飞.产业结构调整对提高陕西省经济增长质量的实证析[D].西安科技大347“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学,200851.沈坤荣,徐礼伯.美国“再工业化”与江苏产业结构转型升级[J].《江海学刊》2013年第1期52.省委常委会.落实中央决策推动江苏深化改革[N].《新华日报》2013年11月15日53.宋马林,王舒鸿.环境规制、技术进步与经济增长[J].《经济研究》2013年第3期54.宋马林,王舒鸿.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中国“拐点”:基于分省数据的实证分析[J].《管理世界》2011年第10期55.苏州市工业产业梯度转移规划.http://www.zfxxgk.suzhou.gov.cn/sjg/szsjhxxhwyh/201211/t20121122_170065.html56.滕永乐,沈坤荣.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对江苏经济的影响分析[J].《江苏社会科学》2014年第1期57.王尔德.专访郑永年:不改革,就被改革[N].《21世纪经济报道》2012年3月3日58.王海梅.上海自贸区对江苏的影响及对策思考[J].《江南论坛》2014年第1期59.王海梅.上海自贸区对周边城市的影响及对策[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5期60.王敏,黄滢.中国的环境污染与经济增长[J].《经济学(季刊)》2015年第2期61.王瑞鹏,王朋岗.城市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环境污染的动态关系———基于VAR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济》2013年第1期62.王雍君.财税改革与国家治理[C].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第497次双周学术论坛.http://www.unirule.org.cn/index.php?c=article&a=type&tid=8&id=29763.魏晓平,李昆.基于“复制动态”进化博弈理论的生态工业链接研究[J].《中国工业经济》2005年第12期64.魏燕,蒲佐毅.基于VAR模型的产业结构调整与生态安全实证研究[J].《统计与决策》2013年第4期65.吴高飞.正确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N].《学习时报》2013年3月29日66.吴舜泽等.新常态带来哪些环境新特征新要求?[N].《中国环境报》2015年4月9日67.吴晓丹,谈惊雷,刘亚军等.主动对接上海自贸区运行提升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J].《唯实》2014年第3期348主要参考文献68.徐科.中央财税配套改革文件即将公布江苏广东领衔推出“施工图”[N].《证券日报》2014年8月15日69.许广月,宋德勇.中国碳排放环境库兹涅茨曲线的实证研究———基于省域面板数据[J].《中国工业经济》2010年第5期70.宣昌勇,郭韶伟,晏维龙.从空间经济学看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J].《国际经济合作》2012年第8期71.闫丽霞.河南省产业结构升级与环境污染关系研究[J].《企业经济》2013年第8期72.严卫华.南通积极呼应上海自贸区谋划新发展[J].《宏观经济管理》2014年第4期73.杨继生,徐娟,吴相俊.经济增长与环境和社会健康成本[J].《经济研究》2013年第12期74.杨志琴.用好上海自贸区建设红利[J].《群众》2014年第10期75.以全面深化改革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开辟更宽广道路[J].《求是》2015年第6期76.张成,陆旸,郭路,于同申.环境规制强度和生产技术进步[J].《经济研究》2011年第2期77.张黎丽.西部地区生态文明建设指标体系的研究[D].浙江大学,201178.张少军,刘志彪.全球价值链模式的产业转移———动力、影响与对中国产业升级和区域协调发展的启示[J].《中国工业经济》2009年第11期79.张玉哲.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统计研究[D].厦门大学,200180.张月友,刘丹鹭,周经.去工业化、再工业化与经济服务化———产业联系的视角[J].《财贸研究》2014年第3期81.张月友,王辉,徐从才.发挥市场机制决定作用化解产能过剩———以江苏为例[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5年第6期82.张兆国,靳小翠,李庚秦.低碳经济与制度环境实证研究———来自我国高能耗行业上市公司的经验证据[J].《中国软科学》2013年第3期83.赵海建,从海燕,王清.上海自贸区建设对江苏的影响及对策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4年第6期84.赵忠秀,王苒,闫云凤.贸易隐含碳与污染天堂假说———环境库兹涅茨曲线成因的再解释[J].《国际贸易问题》2013年第7期349“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85.证券时报.http://kuaixun.stcn.com/2014/0110/11078051.shtml86.周明生.正确认识和处理经济发展新常态中的若干关系[J].《群众》2015年第4期87.周业安.地方政府竞争与经济增长[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3年第1期88.诸纪录,杨国嵘.五篇文章加快现代农业发展[J].《唯实》2015年第3期89.Andreoni,J.,Levinson,A.Thesimpleanalyticsof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J].GeneralInformation,2001,80(2):26928690.Brock,W.A.,ScottTaylor,M.TheGreenSolowmodel[J].JournalofEco-nomicGrowth,2010,15(2):12715391.Cropper,M.,C.Griffiths.TheInteractionofPopulationGrowthandEnviron-mentalQuality.AmericanEconomicReview,1994,84:25025492.DeBruyn,S.M.,Opschoor,J.B.Developmentsinthethroughput-incomere-lationship:theoreticalandempiricalobservations[J].EcologicalEconomics,1997,20(3):25526893.Friedl,B.,Getzner,M.DeterminantsofCO2emissionsinasmalopenecono-my[J].EcologicalEconomics,2003,45(1):13314894.Grossman,G.M.,Krueger,A.B.EconomicGrowthandtheEnvironment[J].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5,110(2):35337795.Grossman,G.M.,Kureger,A.B.,Garber,P.EnvironmentalimpactsofaNorthAmericanFreeTradeAgreement.TheUS-MexicoFreeTradeAgreement,199496.Harris,JilL.,Chambers,Dustin,etal.Takingthe“U”OutofKuznets:AComprehensiveAnalysisoftheEKCandEnvironmentalDegradation[J].EcologicalEco-nomics,2009,68:1149115997.Hartman.R.,Kwon.O.Sustainablegrowthandthe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J].JournalofEconomicDynamics&Control,2005,29(10):1701–173698.Hidalgo,C.A.,Klinger,B.,Barabási,A.L.,etal.Theproductspacecon-ditionsthedevelopmentofnations[J].Science,2007,317(5837):48248799.Howel,J.M.,Higgins.C.A.,Championsoftechnologicalinnovation.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0100.John,A.,Pecchenino,R.,etal.AnOverlappingGenerationsModelofGrowthandtheEnvironment[J].GeneralInformation,1994,104(427):13931410350主要参考文献101.Jones,L.E.,Manueli,R.E.EndogenousPolicyChoice:TheCaseofPolu-tionandGrowth[J].ReviewofEconomicDynamics,2001,4(2):369–405102.Kuznets,S.EconomicGrowthandIncomeInequality[J].AmericanEconomicReview,1955(1):128103.Lopez,R.,Mitra,S.Corruption,Polution,andtheKuznetsEnvironmentCurve[J].GeneralInformation,2000,40(2):137150104.López,R.TheEnvironmentasaFactorofProduction:TheEffectsofEconom-icGrowthandTradeLiberaliza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Man-agement,1994,27(2):163–184105.Marco,Bagliani;Giangiacomo,Bravo,etal.AConsumptionbasedApproachtoEnvironmentalKuznetsCurvesUsingtheEcologicalFootprintindicator[J].EcologicalEconomics,2008:650661106.Peneder,Michael,Industrialstructureandaggregategrowth.StructuralChangeandEconomicDynamics,December,2003,14(4):427448107.Selden,T.M.,Song,D.NeoclassicalGrowth,theJCurveforAbatement,andtheInvertedUCurveforPolution[J].JournalofEnvironmentalEconomics&Management,1995,29(2):162–168108.Shafik,N.EconomicDevelopmentandEnvironmentalQuality:anEconometricAnalysis[C].OxfordEconomicsPapers,1994,46:757773109.Stokey,N.L.AreThereLimitstoGrowth?[J].InternationalEconomicRe-view,1998,39(1):131110.Vernon,R.Internationalinvestmentandinternationaltradeintheproductcy-cle.TheQuarterlyJournalofEconomics,1996111.Zbaracki.M,J.Therhetoricandrealityoftotalqualitymanagement.Adminis-trativeScienceQuarterly,1998351“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经济发展迈上新台阶后记2014年12月14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同志在江苏调研时强调,江苏要紧紧围绕“两个率先”的光荣使命,在推动经济发展、现代农业建设、文化建设、民生建设、全面从严治党等五个方面迈上新台阶,努力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江苏省委召开十二届九次、十次全会和系列专题会议,对学习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作出安排部署。省委宣传部按照中央精神和省委要求,组织省内专家和有关部门负责同志,编撰了“迈上新台阶建设新江苏”研究丛书。中共江苏省委书记罗志军同志高度重视丛书编撰工作,对丛书编写的总体思路、主导原则和内容架构等提出指导性意见,并为丛书作序。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王燕文同志担任丛书编委会主任,具体统筹丛书编撰工作。

本卷由刘志彪主编。具体章节的写作分工如下:导论、结语,刘志彪;第一章,陈柳;第二章,杜宇玮;第三章,张月友、凌永辉;第四章,程俊杰;第五章,耿强、朱铭、朱晶璐、王皓月、康雨、黄亚宁;第六章,江静;第七章,高春亮;第八章,巫强、安修伯、朱姝。丛书参考借鉴了国内外有关专家的研究成果。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与江苏人民出版社承担了具体组织协调与编辑出版工作。

编者2015年7月16日352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觉醒时刻

史书上寥寥几笔,却是他们为之奋斗的一生。走近16位先生的经典之作,定格新青年的觉醒时刻
已完结,累计14万字 | 最近更新:注释

陈独秀

书名:
觉醒时刻
作者:
鲁迅 陈独秀 李大钊等
本章字数:
187

1879—1942

原名陈庆同、陈乾生,字仲甫,号实庵,安徽怀宁人。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发起者,五四运动时期的总司令,中国共产党的主要创始人之一,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主编《新青年》杂志,积极提倡民主与科学,倡导文学革命,影响力极大,引领当时的社会思想潮流。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

进步的而非保守的;

进取的而非退隐的;

世界的而非锁国的;

实利的而非虚文的;

科学的而非想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