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语文——全编本 9.2
54.09万字 0.1万次阅读 1.1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7 11:34:4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54.09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教材适用于大学本科学生使用,分为三十六个单元,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某一二题材(如山水、田园、爱情、爱国等),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每单元除同类教材常有的作家小传、注释、赏析外,还附有单元和文体的综论、作家的集评、代表作的汇评,汇集千百年来文学家言简意赅的评语,方便学生深入领悟,使课本不仅可读,而且耐读,可以常读常新。每单元还附有备选课文及该作家(流派)的其他代表作,作为泛读的作品。也附有该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从而可克服管中窥豹的片面性。有的单元还附有有关的研究综述,设置“研究性学习专题”“网络链接”,就若干学术争鸣问题作概略介绍,使学生对文学研究略知一二,对做学问有一些初步的感受,有利于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中逐渐深入,有所创新。每单元后均附有参考书目,方便学生深入自学。全书附有总参考书目,这样做更符合信息时代对传统学科改革的要求。

第一章

普通高等教育“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

普通高等学校优秀教材二等奖获奖教材

大学语文

(全编本)

王步高巩本栋主编

南京大学出版社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大学语文: 全编本 / 王步高, 巩本栋主编. —6版.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21.1

ISBN 9787305235610Ⅰ. ①大…Ⅱ. ①王… ②巩…Ⅲ. ①大学语文课

高等学校教材Ⅳ. ①H193.9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20)第115037号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 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书名大学语文(全编本)

主编王步高巩本栋

责任编辑蔡文彬编辑热线02583686531照排南京紫藤制版印务中心

印刷江苏扬中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32.75字数750千

版次2021年1月第6版2021年1月第1次印刷

ISBN 9787305235610

定价59.00元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务号:njuyuexue

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优学院”平台

操作说明

大学语文(全编本) DA XUE YU WEN QUAN BIAN BEN QIANYAN 前言

教材导引

前言

大学生朋友:

祝贺您开始了人生黄金岁月的航程!感谢您和您的老师同学成为我和参与编纂本书的五十多位专家教授的朋友!

作为本书的主编,我想先说说为什么要编纂这本书,我们是怎样编纂这本书的,并想对您使用本书提几点建议。

半个世纪前,我和您今天一样刚跨进大学校门。长期在多所高校求学、任教的经历,使我比您更多地知道我国高等教育的成就和弊端。“五四”开始的“新文化运动”虽然加快了中国民主、科学的进程,但也给中国传统文化以巨大的打击;以“个人主义”为特征的西方文化冲击了中国的伦理文化;白话取代了文言,新诗取代了传统诗词。受苏联教育的影响,1952年的院系调整整顿了中央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等多学科性综合大学,推动了国家的工业化建设,但也导致学科间的联系、渗透在一定程度上被削弱;过分强调“学以致用”,又削弱了理论基础、失落了人文精神;“文革”十年,中国高等教育受到了强烈的负面影响。新时期以来,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中央倡导的素质教育如今也已推行。素质教育是旨在提高人自身素质的教育,是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高度融合,它不仅赋予受教育者丰富的现代科学知识与技能,也赋予他们高尚的道德情操与人文精神。换句话说,它希望培养出具有全面素质的人才,而非“科学动物”或“经济动物”。党中央、国务院又号召“高等学校要创造条件面向所有大学生开设中国语文课”,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许多有识之士及教育部门的领导,也开始重视母语教育。

我曾在中学当语文教师和校长十多年。中学诸学科中,我感到语文是最无系统性的。十几年前的“大学语文”也大致如此。我和我的同行们不满于此才决心重编《大学语文》教材。谁知该教材出版后十多年里竟连续重印数十次,并被确定为普通高校“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并获国家优秀教材奖,成了全国最有影响的《大学语文》教材之一。但我们深知要使这一教材经典化,有待改进处尚多,因此便组织了更多著名高校的教授进行了多次较大幅度的修订,这便是现在呈现于您面前的这套教材。

我们试图使这本教材具备以下功能: 一是帮助读者梳理、激活中小学所学的文学知识,了解中国文学史的简单架构,将新老知识系统化;二是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传布中华人文精神,使读者在古今文化精品的熏陶下,促成思想境界的升华和健全人格的塑造;三是方便自学,叶圣陶先生曾指出,语文教学最终要做到“学生自能读书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作文不待老师改”,“教”是为了“不教”,“大学语文”课是学生语文课堂学习的终结,这本教材应介于课堂用书与自学用书之间;四是配合“大学国文”慕课教学,本教材的几乎全部课程都有王步高教授(48节)和其团队成员(16节)网上高清教学录像,欢迎同学们通过超星网络平台走进我们东南大学、清华大学“大学国文课堂”;五是改善学生的思维品格,使逻辑思维、形象思维与批判性思维相结合;六是注重教材的学术性,从一定的学术高度解读作品,增加学术争鸣等资料,方便重点大学和有较高文学修养的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七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全书精讲课文不选空洞说教的文章,所选全是优秀的文学精品,是三千多年文学精华的荟萃。

本书编纂除以实现上述七大功能为目标外,还有几点自己的主张:

一是反对一味强调“少而精”。语文学习“秘诀”很多,真正有用的只有“多读”“多写”两条。大学生语文水平千差万别,以一杯水打发所有人的做法显然是不合理也是行不通的。本书以系列教材出版,尝试给学生“一条河”,一条可以追根寻源的河,可以中流泛舟,也可浅涉辄止,让所有学生都有很大的上升空间。

二是不赞成一味强调“学以致用”。我以为这是危害中国教育最甚的一种教育思想,貌似正确,其实不然。学当然是为了用,但有直接有用和间接有用之别,也有马上见效与长期见效之别。“文革”中把“学以致用”发展为“急用先学,立竿见影”,“立竿见影”的知识实际上是一种浅显的小技能, 大家去追求“立竿见影”,便浮躁,便浅薄,便没有人文精神,只能是“快餐文化”。文学是人学,它追求的是一种美,一种艺术境界,一种精神,这是造就和谐的人必要的素养,更是造就科学大师、艺术大师的基本素养。

三是不要不加分析地反对“不求甚解”。本书内容的一个重要特点是故意超出大多数同学的接受能力,对课文的解读也朝“浅化”(注释、赏析)、“深化”(集评、汇评、作品综述、研究性专题等)两方面发展,绝不是“一杯水一眼看到底”。让同学们可以反复学习、反复吟味,从“不求甚解”而每有所会,然后渐入佳境。其实,任何学习都是从“不求甚解”开始的,幼儿园的孩子看图识字认识了“太阳”“月亮”“星星”等字,在现实中也会用,但与天文学家比起来,对这些天体的了解不仅仅是“不求甚解”,甚至连皮毛也算不上。孩子们初背古诗也是如此。“求甚解”是相对的,“不求甚解”是更普遍的。

四要反对“厚今薄古”。 “厚今薄古”观是受“新文化运动”中“全盘西化”论影响而产生的,与“打倒孔家店”等极左口号是一致的。中国文学的发展是由古到今的,学习文学则常常是由今及古。越是久远的语言障碍越大,小学、初中几乎很少涉及《诗经》《楚辞》,高中涉猎也不多,进入大学之后才有可能由古及今地梳理一遍。古代文学的历史远比现代文学长得多,优秀作品也多得多。中小学对现当代较重要的作家短篇代表作品可以基本涉猎,而南北朝的文学、宋以后的诗词却基本不涉及,许多一流大家也只字不提,这不利于学生建构起对中国文学的总体认识,也不利于其文学素养的提高。本书有意加以弥补。

五是增长知识与增强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相结合。中小学阶段学生年幼,教材大致只对学生进行“正面教育”,以一种声音说话,但这一种声音未必是唯一正确的,也未必经得起时间的考验。《大学语文》教材中选录一些争鸣的意见,可以启发学生思考,有利于克服思维的片面性与绝对化,使读者多层次、多侧面地思考问题,变“一家之言”为“百家之言”,但主次分明,又不会造成思想混乱。即便是文学精品,也辑录一些批评意见,让读者不迷信古人、不迷信名家、不迷信书本、不迷信老师。这对少数喜爱追星、跟风的朋友也许有所警示。

以上这些想法是我们编纂本教材时与别人的不同之处,而要将这些思想具体化为教材的每个章节的安排,则表现为开放性、研究性与多元化的思维与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相结合的结构特色。具体表现为:知识层面的多元与开放,一纲多点,以点带面;学术观点的多元与开放,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方针引入教材编写中;学术视野的多元与开放,意在将学生提上一个较高的学术平台,以“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开展语文教学;教学手段的多元与开放,是指除供不同高校学生课堂学习用的四种教材外,尚有供教师教学参考用的教学参考书、电子音像教材、网络课件等。

我们将本书分为三十六个单元,涵盖了从《诗经》、先秦散文直到现当代的主要作家、主要文学流派,一些中小作家的吉光片羽也以附录形式收入,包括了诗、词、曲、赋、散文、小说、戏剧各大文体。古代部分每单元还突出某一二题材(如山水、田园、爱情、忧国等),让学生点、线、面相结合,多侧面、多角度地去认识中国文学的概貌。每单元除同类教材常有的作家小传、注释、赏析外,还附有单元和文体的综论、作家的集评、代表作的汇评,汇集千百年来文学家言简意赅的评语,方便学生深入领悟,使课本不仅可读,而且耐读;对于文学爱好者而言,则“白首也莫能废”,可以常读常新。每单元还附有备选课文及该作家(流派)的其他代表作,作为泛读的作品;也附有该作家(流派)的作品综述,从而可资克服管中窥豹的片面性。有的单元还附有有关的研究综述,全编本还设置“研究性学习专题”,设置“网络链接”,就若干学术争鸣问题做概略介绍,使学生对文学研究略知一二,对做学问有一些初步的感受,有利于日后在自身学科领域中逐渐深入,有所创新。每单元后均附有参考书目,方便学生深入自学。这样做更符合信息时代对传统学科改革的要求。

朋友,我如何编这本书的一些思路和具体做法介绍过了,下面就如何学习这本书我也想对您提几点建议:

本书共安排三十六个小单元,容量是很大的。就一般学校的课时安排而言,这本书是教不完的,我们编的就是一般课堂教学与课外自学相结合的教材,合在一起,系统性更强,才能反映中国文学的大致面貌。老师可以根据学时的多少挑选一些单元详讲,其余略讲或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有些同学反映课文后附的作品没有注释,读不太懂,我们已另出一本《大学语文阅读文选》,对这些诗文均加注释,可供参阅。

这本教材是把大中小学的语文(特别是文学)作为一个完整的知识架构来构建的,中学里已学得较多的内容,本书就少选或不选,这决非说它们不重要。此外,有些较浅显的作品,已不适合收入大学教材,虽为佳作也只好割爱或作为附录。每单元一般安排两至三学时,过长的小说、散文、戏剧便无法选入。希望您参照书中的综述及参考书目,自己找有关作品阅读。

本书没有选外国文学作品,是基于三点考虑:一是本课程定位于母语教育课程,它是过去“大一国文”的继续,着重提高学生的汉语言文学水平; 二是同学们已具备差不多四级乃至六级英语水平,可以读一些浅显的外文原著了,用“不求甚解”的办法去读,文学修养、英语水平都能有所提高,况且英语课时是大学语文的几倍,似乎也不应该再从课时上去“劫贫济富”;三是本书采用系统性、网络式、立体化、大信息的结构,单选几篇外国文学作品,与全书体例迥然不同。如要体例相同,这本书又得厚上几倍,所以不选外国文学作品也是可以理解的。

书中入选的均为古今文学精品,同学们可以经常写写读后感或读书笔记之类的文字。学完本书后,还可以选读一些文学鉴赏教材。如我主编的《唐宋诗词鉴赏》(北京大学出版社)、《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南京大学出版社)、《诗词鉴赏与写作》(高等教育出版社)等,可与本书选篇互补。中国文学(主要是古代文学)比起任何一国的文学都毫不逊色,在文学的天宇里最亮的星星常常是中国制造的。

文学是人学,每读一篇优秀的作品,便是在与一个高尚的人谈心,同学们不顺心的时候,不妨去读读陶渊明、苏轼等人的旷达之作;遇到困难时,也可以去读读陆游、辛弃疾可以立顽起懦的作品。

中国古代文史哲常常不分,传统的儒家思想、中国的传统伦理对今天的年轻人仍有借鉴作用,本书专设“情感道德”专题,多以语录、故事给人处世做人以启迪,也可同时提高学生的古文水平。

本教材也与网络教学相配合,我牵头的东南大学中文系课题组创建了首门全国大学语文国家精品课程,并有网站配合(http://www.dxyw.cn),我本人在清华大学上此课程的全程录像(42节),作为大学语文国家资源共享课,已上传网络。我主讲的东南大学“唐宋诗词鉴赏”课亦为国家精品课程,已升级为国家资源共享课,所含“唐诗鉴赏”“唐宋词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三门课程我在东南大学上课的全程录像(66节),也已经上传网络;“唐诗鉴赏”“诗词格律与写作”被评为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大家可以通过“爱课程”“网易公开课”等网站观看,也可用“百度”以我的名字及课程名称展开搜索。

朋友,希望文学成为您人生航船上的又一台发动机,使您的事业更上一层楼。有朝一日,当您作为一名大科学家在做学术报告时出口成章,能言善辩,您就会觉得文学对您的帮助并不在专业知识之下;当您成为大政治家、大外交家、大律师,或接受记者采访,或在法庭上面对挑战,侃侃而谈,语惊四座,也会觉得是文学赋予您底气;当您成为大企业家与日本、韩国及中国港澳台地区的企业家谈判结束时即席赋诗,妙语连珠,又会觉得文学在为您增光添彩;当您事业有成,需写报告、搞总结时,同样会感到文学的存在……愿《大学语文》化成巨大的文学芯片,植入您的头脑、电脑中,以其大容量及广泛的兼容性,成为您永久的朋友。

本书先后经多次审稿,审稿专家均为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江苏第二师范学院教授。如果本书能得到您的欢迎,请勿忘记他们为之付出的艰辛劳动!我在东南大学、清华大学教授本课程时,每学期要学生每人挑课本上三个错误,这些同学对本书的完善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致以诚挚的敬意!

您的朋友:

2008年5月18日于南京东南大学

2015年1月12日于北京清华大学

MULU 目录

目录

一、 《诗经》《楚辞》1

《卫风·伯兮》2

《王风·黍离》3

屈原《湘夫人》6

附录备选课文历代咏屈原诗选《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

楚辞作品综述7

二、 先秦散文(上)13

《老子·曲则全》14

《论语》修身十八章16

《庄子·山木》19

附录备选课文倡廉刺贪诗人生哲理诗词先秦散文综述21

三、 先秦散文(下)26

《大学·大学之道》26

《左传·郑伯克段于鄢》29

附录备选课文先秦散文选32

四、 秦汉魏南北朝文(上)35

李斯《谏逐客书》35

司马迁《史记·管晏列传》39

附录备选课文古代史传文学综述43

五、 秦汉魏南北朝文(下)47

王粲《登楼赋》48

丘迟《与陈伯之书》51

附录备选课文忧愤诗汉魏六朝赋综述六朝散文综述54

六、 汉魏六朝诗(上)60

汉乐府《饮马长城窟行》61

《古诗十九首·行行重行行》63

曹操《蒿里行》65

曹丕《燕歌行》(二首选一)67

附录备选课文民生疾苦诗词登临诗词汉魏诗综述

对“建安风骨”的不同理解68

七、 汉魏六朝诗(下)76

陶渊明《读〈山海经〉》77

鲍照《代出自蓟北门行》80

谢《晚登三山还望京邑》82

南朝乐府民歌《西洲曲》83

附录备选课文六朝诗选六朝诗及研究综述宫体诗及其评价

84

八、 初盛唐诗90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91

王维《终南山》93

《渭川田家》94

高适《燕歌行》96

附录备选课文隋及初唐诗选山水诗词·咏山山水诗词·咏水

读《燕歌行》参考盛唐诗选隋唐边塞诗唐代山水诗概述

《燕歌行》主题辨唐代边塞诗概说《春江花月夜》主题之论争97

九、 李白诗114

《关山月》115

《远别离》117

《赠孟浩然》118

《登金陵凤凰台》119

附录备选课文咏离情别绪诗词李白诗综论120

十、 杜甫诗127

《哀江头》128

《赠卫八处士》130

《月夜》131

《蜀相》132

《登高》133

附录备选课文杜甫诗选咏月诗词李杜优劣论135

十一、 唐代散文139

李白《春夜宴诸从弟桃李园序》140

韩愈《祭十二郎文》142

附录备选课文咏岁时节序(春、夏)孝悌亲情诗文

唐代散文综述146

十二、 中唐诗(上)153

韦应物《寄李儋元锡》155

韩愈《八月十五夜赠张功曹》156

柳宗元《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159

刘禹锡《西塞山怀古》161

李贺《李凭箜篌引》163

附录备选课文中唐诗选(上)咏音乐诗词刺世讽喻诗词

中唐诗歌综述165

十三、 中唐诗(下)174

白居易《长恨歌》175

附录备选课文中唐诗选(下)白居易诗及其研究综述178

十四、 晚唐诗181

李商隐《无题》(相见时难别亦难)182

《安定城楼》184

《隋宫》185

杜牧《题宣州开元寺水阁,阁下宛溪、夹溪居人》187

附录备选课文晚唐诗选李商隐诗概说188

十五、 唐五代词193

李白《菩萨蛮》194

温庭筠《更漏子》196

韦庄《菩萨蛮》198

冯延巳《鹊踏枝》199

李煜《浪淘沙》(帘外雨潺潺)201

附录备选课文唐五代词选思乡怀归诗词唐五代词综述

及研究情况202

十六、 北宋诗207

王禹偁《村行》208

欧阳修《戏答元珍》210

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212

《初到黄州》213

黄庭坚《寄黄几复》215

附录备选课文与“乌台诗案”有关的苏轼诗北宋诗选

北宋诗综述217

十七、 北宋词(上)221

柳永《八声甘州》222

晏殊《蝶恋花》224

欧阳修《踏莎行》225

晏几道《临江仙》226

附录备选课文北宋词选(上)游子思妇诗词228

十八、 北宋词(下)231

苏轼《江城子》232

《定风波·三月七日,沙湖道中遇雨》233

《临江仙·夜归临皋》234

秦观《鹊桥仙》235

贺铸《青玉案》237

周邦彦《兰陵王·柳》239

附录备选课文北宋词选(下)苏轼非黄州时期词

苏轼贬黄州词宋金十大曲苏轼及北宋中后期词综述

关于苏轼词风格的争鸣240

十九、 宋代散文248

欧阳修《秋声赋》249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253

苏轼《留侯论》256

附录备选课文咏史诗词选岁时节序(秋、冬)

宋代散文综述259

二十、 南宋词(上)266

李清照《凤凰台上忆吹箫》267

《声声慢》268

陆游《钗头凤》270

张孝祥《念奴娇·过洞庭》273

附录备选课文参考资料沈园诗词南渡及南宋前期词

女性词李清照作品概述274

二十一、 南宋词(下)282

辛弃疾《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283

《青玉案·元夕》284

《摸鱼儿》285

姜夔《长亭怨慢》287

史达祖《双双燕》289

附录备选课文稼轩词选王国维“三境界”说参考

南宋其他爱国词南宋格律派词咏物诗词

辛弃疾作品及其研究综述291

二十二、 南宋诗299

陆游《关山月》300

《长歌行》301

《书愤》302

《临安春雨初霁》303

文天祥《金陵驿》305

附录备选课文宋代其他爱国诗陆游《书愤》的同题之作

南宋诗选陆游与南宋诗综论306

二十三、 明清散文312

方孝孺《深虑论》313

顾炎武《廉耻》316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318

附录备选课文明清散文选明清散文及其研究综述319

二十四、 古代戏曲327

关汉卿《单刀会·第四折》328

汤显祖《牡丹亭·游园》332

附录金元散曲选明清散曲选元代杂剧、散曲综述

明清戏曲概论335

二十五、 金元明清诗341

元好问《横波亭为青口帅赋》342

高启《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344

吴伟业《圆圆曲》347

附录备选课文金元明清诗选明清爱国诗作近代诗选

明清诗概说349

二十六、 金元明清词355

萨都剌《百字令·登石头城》356

杨慎《临江仙》357

顾贞观《金缕曲》(其一)359

纳兰性德《金缕曲·亡妇忌日有感》361

附录备选课文和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词金元明清词选

近代词选悼亡诗词362

二十七、 古代文言小说368

蒋防《霍小玉传》368

蒲松龄《聊斋志异·小翠》375

附录文言小说综述379

二十八、 古代白话小说382

曹雪芹《红楼梦·痴情女情重愈斟情》383

二十九、 现代小说(上)392

鲁迅《在酒楼上》393

郁达夫《春风沉醉的晚上》402

三十、 现代小说(中)414

老舍《断魂枪》414

沈从文《萧萧》421

三十一、 现代小说(下)433

白先勇《那片血一般红的杜鹃花》435

三十二、 现代诗歌(上)445

李叔同《送别》445

刘半农《教我如何不想她》447

戴望舒《我的记忆》450

徐志摩《偶然》452

附录现代新诗名作选454

三十三、 现代诗歌(下)456

罗庸《满江红·西南联合大学校歌》457

公刘《哎,大森林!》459

北岛《回答》461

余光中《乡愁》464

附录西南联大校歌(未入选稿)最受欢迎的十大校歌乡愁四韵

我国新体诗与母语关系的论辩465

三十四、 现代散文(上)471

朱自清《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473

梁实秋《雅舍》479

三十五、 现代散文(下)483

巴金《怀念萧珊》484

王小波《一只特立独行的猪》494

三十六、 现代戏剧498

高行健《心声》(《绝对信号》节选)499修订后记508

大学语文(全编本)DA XUE YU WEN QUAN BIAN BEN YI SHI JING CHU CI 一、 《诗经》《楚辞》

一、 《诗经》《楚辞》

慕课资源

《诗经》

《诗经》本名《诗》,是我国最早的古代乐歌总集,所辑多是周初至春秋中叶的作品,共收诗311篇,其中6篇为有题目而无文辞的“笙诗”,实际收录诗歌305篇,举其成数,故又称《诗三百》。到汉代时,被列为儒家经典之一,才称作《诗经》,并沿袭至今。《诗经》分“风”“雅”“颂”三类:“风”是民谣、土乐,含周南、召南、邶、、卫、王、郑、齐、魏、唐、秦、陈、桧、曹、豳等十五国“风”,共160篇;“雅”用的是周朝王畿的乐调,根据音节律吕分为大雅、小雅,共105篇;“颂”多采庙堂祭祀舞曲,含商颂、周颂、鲁颂,共40篇。这些乐歌题材十分广泛,从各个方面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生活、社会各阶层的精神风貌及各地的风俗习尚,洋溢着浓厚的乡土风韵、人伦情感、人本意识,具有“美刺”的社会功能,奠定了我国诗歌现实主义的传统。其句式以四言为主,多用重章叠句和赋、比、兴的表现手法,语言质朴优美,音节和谐明快,形象鲜明,寓意深刻,富于艺术感染力,堪称中国诗歌史的辉煌开端。

【集评】

《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汉]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

夫诗者,论功颂德之歌,止僻防邪之训,虽无为而自发,乃有益于生灵。六情静于中,百物荡于外,情缘物动,物感情迁。若政遇醇和,则欢娱被于朝野;时当惨黩,亦怨刺形于咏歌。作之者所以畅怀舒愤,闻之者足以塞违从正。发诸情性,谐于律吕。故曰“感天地,动鬼神,莫近于诗”。([唐]孔颖达《毛诗正义序》)

汉兴,鲁申公为《诗》训故,而齐辕固、燕韩生皆为之传。或取《春秋》,采杂说,咸非其本义。与不得已,《鲁》最为近之。三家皆列于学官。又有毛公之学,自谓子夏所传,而河间献王好之,未得立。([汉]班固《汉书·艺文志》)

元始五年,公车征说《诗》。后汉郑众、贾逵传《毛诗》,马融作《毛诗注》,郑玄作《毛诗笺》,申明毛义难“三家”,于是“三家”遂废矣。……《齐诗》久亡,《鲁诗》不过江东,《韩诗》虽在,人无传者。唯《毛诗》郑《笺》独立国学,今所遵用。([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序录》)

凡诗之所谓风者,多出于里巷歌谣之作,所谓男女相与咏歌,各言其情者也。惟《周南》《召南》亲被文王之化以成德,而人皆有以得其性情之正,故其发于言者,乐而不过于淫,哀而不及于伤,是以二篇独为风诗之正经。自《邶》而下,则其国之治乱不同,人之贤否亦异,其所感而发者,有邪正是非之不齐,而所谓先王之风者,于此焉变矣。若夫《雅》《颂》之篇,则皆成周之世,朝廷郊庙乐歌之词,其语和而庄,其义宽而密,其作者往往圣人之徒,固所以为万世法程而不可易者也。至于雅之变者,亦皆一时贤人君子,闵时病俗之所为,而圣人取之。其忠厚恻怛之心,陈善闭邪之意,尤非后世能言之士所能及之。此《诗》之为经,所以人事浃于下,天道备于上,而无一理之不具也。([宋]朱熹《诗集传序》)

汉儒言《诗》,不过美、刺二端。《国风》《小雅》为刺者多,《大雅》则美多而刺少,岂其本原固有不同者欤?夫先王之世,君臣上下有如一体。故君上有令德令誉,则臣下相与作为诗歌以美之。非贡谀也,实爱其君有是令德令誉而欣豫之情发于不容已也。或于颂美之中,时寓规谏,忠爱之至也。其流风遗韵,结于士君子之心,而形为风俗。故遇昏王乱政,而欲救之,则一托之于诗。《序》曰:“主文而谲谏,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戒。”然则刺诗之作,亦何往而非忠爱之所流播乎?是故非有爱君之心,则《天保》《既醉》,只为奉上之谀词。诚有爱君之心,则虽《国风》之刺奔刺乱,无所不刺,亦犹人子孰谏父母而涕泣随之也。([清]程廷祚《诗论》十三)

卫风·伯兮

伯兮兮伯: 兄弟排行中的老大,这里是妻子对丈夫的爱称。(jiē): 雄健英武的样子。兮: 语气词,与“啊”相似。,邦之桀兮邦: 国家。桀: 同“杰”,杰出的人才。。伯也执殳殳(shū): 古代一种梃杖类长兵器,竹制或木制,长一丈二尺。,为王前驱前驱: 先锋。。

自伯之东之: 往。,首如飞蓬首: 头,这里指头发。蓬: 多年生草本植物,叶边呈锯齿状,籽实有毛,枝叶蓬松,秋季常被风吹起,随风飞卷。。岂无膏沐膏: 润发油。沐: 洗头,这里指洗头水。,谁适为容适(dì): 喜悦,喜爱。容: 容颜。全句指打扮化妆为了取悦谁呢??

其雨其雨其: 这里用作语气词,表示祈求的语气。,杲杲出日杲(gǎo)杲: 明亮的样子。。愿言思伯愿: 思念。郑玄《毛诗传笺》:“愿,念也。”言: 语助词,无实意,下同。,甘心首疾疾: 疼痛。。

焉得谖草谖(xuān)草: 即萱草,又名忘忧草,俗名黄花菜、金针菜,古人以为此草可以使人忘忧。,言树之背树: 种植、栽培。背: 通“北”,指住房的北面。。愿言思伯,使我心(mèi): 病,忧伤。。

【汇评】

《伯兮》,刺时也。言君子行役,为王前驱,过时而不反焉。(《毛诗序》)

《伯兮》,人有从武庚而伐卫者,室家忧而作。一章二章赋也,三章比而后赋也。四章赋也。([汉]申培《诗说》)

范氏曰:“居而相离则思,期而不至则忧,此人之情也。文王之遣戍役,周公之劳归士,皆叙其室家之情、男女之思以闵(悯)之,故其民悦而忘死。圣人能通天下之志,是以能成天下之务。兵者,毒民于死者也。孤人之子,寡人之妻,伤天地之和,召水旱之灾,故圣王重之。如不得已而行,则告以归期,念其勤劳,哀伤惨怛,不啻在己。是以治世之诗,则言其君上闵(悯)恤之情;乱世之诗,则录其室家怨思之苦,以为人情不出乎此也。”([宋]朱熹《诗集传》卷三)

【赏析】

《伯兮》一诗以一位在家独居的妻子内心独白的方式,表达了对从军的丈夫的思念之情,其内容、意境及表现手法对后世闺怨诗的创作有深远影响。

诗一开篇就以“伯兮”唤起,可见妻子对丈夫爱之深与思之切。接下来就以自豪的口吻,从英武与善战两个角度夸耀丈夫,既显示妻子对丈夫爱得深挚,又说明妻子以国事为重的心态,诗以此为基调,自然高昂而不低沉了。

因为由衷地敬佩丈夫,所以妻子的这种爱就愈加深厚,思念之情也就愈加强烈。从第二章开始,便以思夫之苦来表现其爱之深。诗首先从最富女性特征处着笔,来展示其心灵世界。梳妆,这几乎是女性展示自己女性美的一种天性,然而自从丈夫出征后,妻子苦苦思念,无心再去梳洗打扮,整天蓬头垢面。诗中对爱的痴迷专注情状进行了绝妙的描述。

如果说前二章用了“赋”的直叙方法,第三章开头二句便改用了比兴的手法: 以大旱盼下雨来比喻盼夫归来的渴望,以偏偏烈日炎炎比喻希望的落空。第四章开头二句用了假设反证的方法: 听说忘忧草可以使人忘忧,可是到哪里才能找到呢?是的,世上从来就不存在真能使人忘忧的草,一个“焉”字已流露了这层意思。三、四两章写的都是事与愿违,加深了思夫的痛苦,乃至头痛欲裂,病态恹恹。但妻子甘愿如此,以示爱情的坚贞。

《伯兮》一诗具有刚柔并济的风格,夸夫有豪放的气度,思夫有婉约的缠绵,且以柔为主,以刚为辅,刚柔相辅相成,尺度把握得恰到好处。诗虽短小,却体现了《诗经》的基本艺术特征,有重章叠句,也有赋比兴手法的穿插运用,曲尽其妙,富有感染力,是《诗经》中一首优美的爱情诗篇。

王风·黍离

彼黍离离彼: 那个地方。黍: 也称黍子,北方称黄米,性黏,供食用或酿酒。离离: 分披繁茂貌。,彼稷之苗稷: 一年生谷物,别称粢、、糜。古今著录所述形态不同,汉以后误以粟为稷,唐以后又以黍为稷。实际就是俗称的糜子。由于它是最早的谷物,所以古代以稷为百谷之长,并奉为五谷之神。“黍”“稷”为互文,“离离”兼对二者形容,下同。。行迈靡靡行迈: 复合词,即行走。行、迈都含步行意。靡靡: 缓慢的样子。,中心摇摇中心: 心中。摇摇: 心神不定的样子。。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求:寻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此: 指造成这种伤心的局面。?

彼黍离离,彼稷之穗。行迈靡靡,中心如醉醉: 指心中忧愁如醉酒一样难受而不能自持。。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彼黍离离,彼稷之实。行迈靡靡,中心如噎噎(yē): 咽喉堵塞而难于喘息。这里指忧愤得心中堵塞。。知我者谓我心忧,不知我者谓我何求。悠悠苍天,此何人哉?

【汇评】

《黍离》,闵宗周也。周大夫行役至于宗周,过故宗庙宫室,尽为禾黍,闵周室之颠覆,彷徨不忍去,而作是诗也。(《毛诗序》)

幽王伐申,申侯逆战于戏,射王弑之。立平王于申,自申迁洛,命秦伯帅师逐犬戎于镐京,寻遣尹伯封犒秦伯之师,过故宗庙宫室,秦人皆垦为田,咸生禾黍,旁皇不忍去,故作此诗,赋也。([汉]申培《诗说》)

【赏析】

本篇选自《诗经》“王风”,“王”指东周王都,周平王迁都洛邑后,王室衰微,天子位同列国诸侯,其地产生的诗歌便被称为“王风”。“王风”多乱离之作。此诗中的具体物象只有黍和稷,它们在北方是随处可见的农作物,这就使诗中的环境变得具有普遍性与抽象性了,因而由此环境引起的感慨也具有了不确定性。基于此,对此诗的写作背景与主旨,有多种解释。《毛诗序》解释为东周初年王朝大夫返回镐京时,见西周宗庙宫室都已坍塌毁弃,上面长满了庄稼,十分感伤,于是作了此诗。这是传统的说法,因此《黍离》一诗历来被视为是悲悼故国的代表作。但仅从诗中难以看出此说的依据,若宫室毁弃、家园荒芜,一般以杂草丛生、野兽出没来形容,似不应以“彼黍离离”来描述。更为合理的解释是, 虽然庄稼茂盛,但主人公由于某种原因而不能安居乐业,从诗中我们可以看到一个常年四处漂泊的流浪者形象,听到他因流离失所而发出的愤怒呼喊。

全诗共分三章,每章八句。每章前二句都是借景起兴,引出第三、四句主人公彷徨不忍离去的描述。后四句以旁人对“我”的态度来烘托浪迹天涯的悲情,并以呼天抢地的形式,愤怒谴责给自己带来灾难的罪魁祸首。

本诗采用了重章叠句的形式,各章间仅个别词语有变化。第二句句尾的不同字:“苗”“穗”“实”,不仅起了分章换韵的作用,而且造成景致的转换,反映了时序的迁移,说明自己长期流浪而不能安居。第四句句末分别是“摇摇”“如醉”“如噎”,生动地显示出长期“行迈”离乡而内心逐渐加重的悲痛。全诗反复咏叹,回环复沓,倾诉了强烈的悲愤之情。屈原

屈原(前340?—前278),名平,字原,战国后期楚国丹阳县(今湖北归县)人。生于贵族家庭,受过良好的文化教育,有很高的文学和政治才能。楚怀王时,曾任左徒、三闾大夫等职。他具有远大的政治抱负,对外联齐抗秦,对内改革政治,变法图强,后遭到保守势力的反对和排挤,被怀王疏远,顷襄王继位后,又被流放。公元前278年,秦兵攻破郢都,屈原愤怒绝望,自投汨罗江而死,据传时为五月五日。屈原留存下来的主要作品有《离骚》《天问》《招魂》《九歌》《九章》等二十三篇,表现出强烈的忧患意识和爱国情怀。屈原创造了“楚辞”这一新的诗体,成为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伟大浪漫主义诗人。

【集评】

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西汉]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

屈原氏兴,以瑰奇浩瀚之才,属纵横艰大之运,因牢骚愁怨之感,发沉雄伟博之辞。上陈天道,下悉人情,中稽物理,旁引广譬,具网兼罗,文词巨丽,体制闳深,兴寄超远,百代而下,才人学士,追之莫逮,取之不穷,史谓争光日月,讵不信夫!([明]胡应麟《诗薮》内编卷一)

和平婉丽,整暇雍容,读之使人一唱三叹者,《九歌》等作是也。……《九歌》托于事神,其词不露,故精简而有条。(同上)

按楚辞者,诗之变也。《诗》无《楚风》,然江汉之间,皆为楚地,自文王化行南国,《汉广》《江有汜》诸诗列于《二南》,乃居十五国风之先,是《诗》虽无《楚风》,而实为《风》首也。《风》《雅》既亡,乃有楚狂《凤兮》、孺子《沧浪》之歌,发乎情,止乎礼义,与诗人六义不甚相远。但其辞稍变诗之本体,而以“兮”字为读,则夫楚声固已蘖于此矣。屈平后出,本诗义以为骚,盖兼六义而“赋”之义居多。厥后宋玉继作,并号楚辞。([明]徐师曾《文体明辨序说》)

屈、宋楚词,忧深思远,上承风雅之遗,下启词章之体,亦中国文章之祖也。惟文学臻于极盛,故周末诸子,卒以文词之美,得后世文士之保持,而流传勿失。(刘师培《论文杂记》)

湘夫人

帝子降兮北渚帝子:指湘水之神湘夫人。相传本是舜妃,为帝尧之女,故称帝子。渚(zhǔ):水中的沙洲。,目眇眇兮愁予眇眇(miǎo):极目远视的样子。愁予:使我忧愁。。嫋嫋兮秋风嫋嫋(niǎo):同袅袅,轻柔的样子。,洞庭波兮木叶下波:作动词用,水波涌起。。

登白兮骋望登白(fán):登上长着白的高地。白,一种生于湖滨陆地的秋草。骋望:放眼远望。,与佳期兮夕张佳:即佳人,指湘夫人。期:约会。夕:黄昏。张:布置。;鸟何萃兮中,罾何为兮木上“鸟何”二句:鸟儿为什么不聚集在树上,而聚集在水草上?渔网为什么不放在水里,却挂在树上?二句所言所处不当,预兆不吉,故象征所求不得。萃,聚集。,水草名。罾(zēng),渔网。?

沅有茝兮醴有兰沅:指沅江,在今湖南西部。茝(zhǐ):香草名。醴(lǐ):醴江,在今湖南澧县南。,思公子兮未敢言公子:指湘夫人。。荒忽兮远望荒忽:看不清楚的样子。,观流水兮潺湲潺湲(chán yuán):水缓慢流动的样子。。

麋何食兮庭中?蛟何为兮水裔“麋何食”二句:麋本应在山林,为什么却跑到人家的庭院来寻食?蛟龙本应在深渊,为什么跑到水边来?水裔:水边。?朝驰余马兮江皋,夕济兮西澨皋(gāo):水边陆地。济:渡。澨(shì):水边。。闻佳人兮召予,将腾驾兮偕逝腾驾:驾着车马奔腾飞驰。偕逝:同往。。

筑室兮水中,葺之兮荷盖葺(qì):覆盖。盖:屋顶。。荪壁兮紫坛荪壁:用香草装饰墙壁。紫:紫贝,一种贝壳。坛:楚方言称“中庭”(即天井)为“坛”,此处指天井中的地面。,匊芳椒兮成堂“匊芳”句:用芳香的花椒均匀地涂饰整个厅堂的墙壁。,古“播”字,播撒,此指均匀地四散涂抹。芳椒,有芳香气的花椒。成,整,满。。桂栋兮兰橑橑(liáo):屋椽。,辛夷楣兮药房辛夷:一名木兰,又名木笔。楣(méi):门框上边的横木。药:白芷。房:卧房。。罔薜荔兮为帷罔:通“网”,编结。薜荔(bìlì):一种香草。帷:帷帐。,擗蕙櫋兮既张擗(pǐ)蕙櫋(mián):指剖析蕙兰悬在屋檐边。擗,剖开。櫋,屋檐板。既张:已经张挂好了。。白玉兮为镇镇:镇压座席之物。古人席地而座,用玉石等物压住坐席四角。,疏石兰兮为芳疏:分布。石兰:香草名称。。芷葺兮荷屋芷葺:用白芷覆盖。,缭之兮杜衡缭:束缚,缠绕。杜衡:香草名。。合百草兮实庭合:会聚。百草:各种花草。实:充实。,建芳馨兮庑门建:设置。芳馨:指各种花草。庑:厅堂四周的廊屋。。九嶷缤兮并迎九嶷:山名,传说中的舜所葬地,在湘水南。本文中指九嶷山群神。缤:盛多的样子。,灵之来兮如云灵:指九嶷山神。如云:形容众多。。

捐余袂兮江中捐:丢弃。袂(mèi):衣袖。,遗余褋兮醴浦遗:丢掉。褋(dié):单衣。浦:水边。。搴汀洲兮杜若搴(qiān):拔取。汀洲:水中平地。杜若:香草名。,将以遗兮远者遗(wèi):赠送。远者:指湘夫人。。时不可兮骤得时:天时。骤得:多次得到。,聊逍遥兮容与聊:姑且。容与:从容自在的样子,谓聊且游戏以尽年寿也。!

【本事典实】

名勒金石,质之乾坤,岁数历祀,立庙起坟,光于后土,显昭天人。生贱死贵,列之义门。何怅华落,飘零早分。葩艳窈窕,永世配神(言当配享江神)。若尧二女,为湘夫人。时效仿佛,以昭后昆。[楚词有湘君、湘夫人,尧之二女娥皇、女英,其庙在湘山](邯郸淳《度尚曹娥碑》)

【赏析】

《湘夫人》是《九歌》中的第四篇,它写的是一个爱情的悲剧。全诗抒写了湘君约会湘夫人而不遇的怅惘心理,表现了湘君对湘夫人的真挚感情,以及对幸福生活的执着追求。诗中虽然写的是神与神的爱恋,但处处洋溢着人的情味,因而也曲折地反映了现实生活中人民的爱情生活。

从全诗来看,感情基调是感伤的。诗人把悲剧事件安排在深秋,诗一开头便描绘出一派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景象,使得全诗笼罩在凄凉的气氛之中。嫋嫋秋风吹皱了洞庭湖水,吹落了无边的树叶,而守约等候的湘君仍不见湘夫人的踪影,十分忧伤。这里作者借景抒情,描绘的“秋风”“洞庭波”“木叶”和“流水”等景色和男神的心情十分契合。

更为特别的是诗中有关“鸟”“罾”“麋”和“蛟”的四句,描绘出一幅幅情理颠倒的画面。在失望、焦急的心境下,男神看见本应翔于高空的鸟儿却停息在水草之中,而本应撒向水中的渔网却高挂在树梢之上;再看山野的麋鹿在人家的庭院中觅食,而深水之中的蛟龙却来到了浅水边。事物怎会如此反常!男神自然想到他所期待的正像这些失常的事物一样,是不可能实现的了。

然而就在湘君失望之时,忽听得对方在远处召唤,湘君灰冷的心又重新燃烧了起来,他在朦胧中仿佛看到了希望,似乎马上就可以和湘夫人见面了。男神幻想着他和湘夫人的爱巢将建在水中,屋顶用荷叶铺成,清香四溢。室内陈列着各种香草。九嶷众神也来迎接湘夫人。一切都是如此美好。至此,诗歌将男神的情感推上了高潮。然而美丽的想象终究幻灭,情感一下子从高峰跌入了低谷。最后,诗人通过男主人公捐弃袂、褋以及采杜若相赠的细节描写,将他对湘夫人怨愤而又难于割舍的情感表现得极其缠绵委婉。诗的结尾则描写了男神对未来仍存有希望,冀盼相会的佳期不远。

这首诗在结构上的最大特色,就是以湘君赴约不遇的感情起伏跌宕为中心线索并贯穿始终,将景、人、事、现实、追忆、幻想等熔铸在一系列的心理活动之中,构成了一个丰富多彩、完整和谐的艺术整体。这条感情线索就是,忧愁—懊恼—恍惚—幻想—留恋—宽解。整个感情流程就像一条抛物线,有开端、发展、高潮、平息,可谓线条清晰,结构完整,既起伏跌宕,又浑然一体。全诗带有强烈的浪漫主义色彩,无论写景还是抒情都极富有浪漫情趣。

(彭书雄)

附录一备选课文

豳风·东山《诗经》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我东曰归,我心西悲。制彼裳衣,勿士(事)行枚。者,在桑野。敦彼独宿,亦在车下。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果之实,亦施于宇。伊()威()在室,蟏蛸在户。町鹿场,熠宵行。不可畏也?伊可怀也。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鹳鸣于垤,妇叹于室。洒扫穹窒,我征聿至。有敦瓜苦,在栗薪。自我不见,于今三年。

我徂东山,不归。我来自东,零雨其蒙。仓庚于飞,熠其羽。之子于归,皇驳其马。亲结其缡,九十其仪。其新孔嘉,其旧如之何?

山鬼屈原

若有人兮山之阿,被薜荔兮带女萝。既含睇兮又宜笑,子慕予兮善窈窕。乘赤豹兮从文狸,辛夷车兮结桂旗。被石兰兮带杜衡,折芳馨兮遗所思。

余处幽篁兮终不见天,路险难兮独后来。表独立兮山之上,云容容兮而在下。杳冥冥兮羌昼晦,东风飘兮神灵雨。留灵兮忘归,岁既晏兮孰华予!

采三秀兮於山间,石磊磊兮葛蔓蔓。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山中人兮芳杜若,饮石泉兮荫松柏。君思我兮然疑作。雷填填兮雨冥冥,啾啾兮夜鸣。风飒飒兮木萧萧,思公子兮徒离忧。

对 楚 王 问宋玉

楚襄王问于宋玉曰:“先生其有遗行与?何士民众庶不誉之甚也?”宋玉对曰:“唯,然,有之。愿大王宽其罪,使得毕其辞。”

“客有歌于郢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国中属而和者数千人。其为《阳阿》《薤露》,国中属而和者数百人。其为《阳春》《白雪》,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十人。引商刻羽,杂以流徵,国中属而和者,不过数人而已。是其曲弥高,其和(hè)弥寡。故鸟有凤而鱼有鲲。凤凰上击九千里,绝云霓,负苍天,翱翔乎杳冥之上,夫蕃篱之,岂能与之料天地之高哉?鲲鱼朝发昆仑之墟,暴于碣石,暮宿于孟诸。夫尺泽之鲵,岂能与之量江海之大哉?故非独鸟有凤而鱼有鲲也,士亦有之。夫圣人瑰意琦行,超然独处。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为哉?”

附录二历代咏屈原诗选

过 三 闾 庙[唐]戴叔伦

沅湘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汨罗[唐]李德裕

远谪南荒一病身,停舟暂吊汨罗人。都缘靳尚图专国,岂是怀王厌直臣?万里碧潭秋景静,四时愁色野花新。不劳渔父重相问,自有招魂拭泪巾。

涉沅潇[唐]李绅

屈原死处潇湘阴,沧浪淼淼云沉沉。蛟龙长怒虎长啸,山木波浪深。烟横日落惊鸿起,山映余霞杳千里。鸿叫离离入暮天,霞消漠漠深云水。水灵江暗扬波涛,鼋鼍动荡风骚骚。行人愁望待明月,星汉沉浮鬼号。屈原尔为怀王没,水府通天化灵物。何不驱雷击电除奸邪,可怜空作沉泉骨。举杯沥酒招尔魂,月影漾开乾坤。波白水黑山隐见,汨罗之上遥昏昏。风帆候晓看五两,戍鼓咚咚远山响。潮满江津猿鸟啼,荆夫楚语飞蛮桨。潇湘岛浦无人居,风惊水暗惟鲛鱼。行来击棹独长叹,问尔精魄何所如?

楚城[宋]陆游

江上荒城猿鸟悲,隔江便是屈原祠。一千五百年间事,只有滩声似旧时。

夜坐弹《离骚》[元]耶律楚材

一曲《离骚》一碗茶,个中真味更何加!香销烛尽穹庐冷,星斗阑干山月斜。

读 史 有 感[明]刘基

千古怀沙恨逐臣,章台遗事最酸辛。可怜日暮高唐梦,绕尽行云不到秦。

三闾祠[清]查慎行

平远江山极目回,古祠漠漠背城开。莫嫌举世无知己,未有庸人不忌才。放逐肯消亡国恨,岁时犹动楚人哀。湘兰沅芷年年绿,想见吟魂自去来。

附录三《诗经》的内容及艺术概述

《诗经》分“风”“雅”“颂”三类,这些诗歌主要产生于西周初至春秋中叶,有一小部分是由先世流传下来,又经后人补记或编定的,其原作产生的年代则远在西周建立之前,如《商颂》里那些商代用于祭祀英雄祖先的祭歌、《大雅》中那些对周族先王创业立国的颂歌等。

“颂”诗共40篇,其中《周颂》31篇,《商颂》5篇,《鲁颂》4篇,主要记述商、周先祖功业,歌颂他们对民族发展的巨大贡献。商、周的先祖,不仅是部族的军事首领,带领本部族保卫家园、开疆拓土,奠定九州统一的基础,而且是本部族的劳动组织者与领导者,有的还是劳动生产的发明创造者,这些颂扬英雄先祖的诗歌,便成了“颂”诗中的精华。这些先祖是当时先进社会力量和先进生产力的代表,诗中塑造的也是生气勃勃的、对历史发展有伟大贡献的英雄形象,与后世御用文人抽象地颂扬帝王功德的谀辞是迥然不同的。

“雅”诗105篇,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大雅》多数是西周公卿列士的献诗,主要用于朝会、宴会、朝聘。但也有周朝之前就流传的歌谣,如《生民》《公刘》《绵》等,这些叙述周人先祖后稷、公刘、古公亶父领导周民族奋斗发展的史诗,其产生的年代和诗中所描写的时代相距不会太远,从诗的节奏和韵律看,还保留着古老诗歌的特点。《大雅》中还有一小部分政治讽谏诗。在《小雅》中,政治讽谏诗已占绝大部分,这不仅因为这些诗是在周王室衰微的历史背景下产生的,而且还因为一部分士大夫、贵族阶级下层人士甚至个别平民也参与创作,由于他们对当权者的昏庸腐败不满甚至憎恶,在他们讽谏的诗中多含怨刺与批判,指责了时弊,揭露了黑暗,表示了对时局的忧虑,反映了人民的某些疾苦。《小雅》中还有表现周室与周边部族之间矛盾的诗,诗中流露了反侵略的爱国思想;另有少量反映人民生活的诗歌,其格调已近于“风”诗。

“风”诗与“颂”诗、“雅”诗有所不同,它数量多,来源广,产生于十五“国”,涵盖了当时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它的作者包括了当时社会所有的阶级与阶层,而又以劳动人民为主体,所以它所反映的内容异常丰富、广泛,全面、深刻地反映了春秋中叶以前的社会生活。如它反映了劳动人民在政治压迫、经济剥削、繁重劳役兵役下的痛苦生活,表达了劳动者不屈的反压迫、反剥削的反抗精神及对美好社会的向往;揭露了统治阶级荒淫腐朽的生活,控诉了他们害民误国的罪行;叙述了劳动人民的生活,歌颂了劳动人民勤劳的精神;反映了婚姻与恋爱生活,表现了劳动青年坦诚、真挚、纯洁的爱情,以及他们为自由恋爱而与旧势力的抗争;也有一些诗描写妇女社会地位低下,被礼教束缚、被人遗弃的悲苦遭遇,对不合理的社会习俗与礼法提出控诉与抗议。

“风”诗一百六十篇是《诗经》的主体与精华,后世人们甚至以“风”来代替对《诗经》的称呼。“风”诗多是民间歌谣,形式自由而多样,是反映丰富社会生活内容的比较理想的艺术形式,“风”诗的艺术特色代表了《诗经》的艺术成就。《诗经》艺术最基本的特色就是它具有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诗经》中的民歌都直面社会现实,从现实生活中概括生活画面与艺术形象,真实而深刻地反映当时的社会现实及人们真实的思想感情,从而揭示了现实生活的本质,这种鲜明的现实主义创作精神成为我国几千年来文学创作中最优秀的传统。

《诗经》的“风”“雅”“颂”是原来就具有的乐曲名,而“赋”“比”“兴”则是后人总结出来的《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赋”就是陈述铺叙,即直接叙述其事或直接抒发其情,这不独是《诗经》的重要手法,也是其他文学作品常用的方法。《诗经》民歌的独特之处在于比、兴手法的大量运用。“比”就是比喻和比拟,利用两种事物之间某种相似点来打比方,使抽象的事物或感情转换成生动、鲜明的具体形象或浅显常见、容易理解的事物。“兴”就是先借助对某种事物的描绘,引出所要咏唱的对象。由于借助的事物与咏唱的对象有某种联系,往往起到联想、启发、象征、暗示、烘托的作用,有引人入胜之妙。比、兴手法丰富了创作的想象力,也丰富了诗歌的表现力,使诗歌中的形象与意境更为生动而感人。

《诗经》以四言为主,篇幅短小而内容丰富。其语言异常精练,是经过提炼加工过的规范化语言。为了更好地表达思想感情或使形式富于变化,一些诗又能突破四言而采用杂言的形式,错落有致,但节奏依然自然流畅,读起来朗朗上口。《诗经》运用了大量的双声叠韵词和叠字,使语言更加优美动听,使感情表达与景致描写曲尽其妙。有些诗使用了“兮”“猗”“只”“也”等语助词,对后来骚体诗的产生有很大影响。章节的重叠反复,也是《诗经》艺术的一个特点。这一特点使《诗经》更便于反复吟唱,更便于记忆,更增强了它的节奏感与音乐性。其重章叠句在每章中往往略有变化,只更换少数字,便起到了叙事层层推进与抒情不断深化的效果。

《诗经》中的诗,都是合乐的歌辞,非常讲究节奏与韵律,尽管后来乐曲失传,但从《诗经》的用韵仍能看出这一特点。《诗经》用韵大部分是隔句韵,一章一韵到底。也有逐句韵和章与章之间不换韵的,也有抱韵(一、四句或二、三句用韵)、疏韵(隔两句用韵)、遥韵(上章与下章某相应部位句子用韵)等。韵法的多样化,能更好地表达对复杂事物的细致观察和抒发丰富的感情,使语言生动自然流畅,从而进一步增强了语言的艺术魅力。

附录四楚辞作品综述

战国时期,在我国南方楚国产生了一种崭新的诗体——楚辞。它是在《诗经》之后,在绚丽多姿的楚文化基础上诞生的,是中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源头。

早在春秋时期,楚国在江汉流域就拥有广大的地区,常北上中原,攻伐诸侯。楚贵族的先祖源于中原部落,夏商时南迁,在文化上虽与中原有密切联系,但楚地辽阔,物产丰饶,民间巫风盛行,服饰、官制自成体系,语言、音乐迥异于中原。“楚辞”是楚文化的产物,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其特点在于“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代表作家是屈原、宋玉。

西汉末年,刘向辑录屈、宋等人作品,汇编成《楚辞》一书。原书久佚,东汉王逸据此作《楚辞章句》,成为传至今日最早的注本。书中认为屈原的作品包括《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远游》《卜居》,共计二十四篇。另外的《渔父》《大招》作者存疑。王逸将《招魂》一篇列在宋玉名下,而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将此篇作为屈原的作品。《远游》篇中词语袭用过多,似可断为后人手笔;《卜居》、《渔父》,均为追述屈原事迹,亦可排除;《大招》是对《招魂》的仿效之作,也应不在屈原作品之列。因此确属屈原的作品应为《离骚》《九歌》(十一篇)、《天问》《九章》(九篇)、《招魂》,共计二十三篇。其中,《离骚》是屈原的代表作,“离骚”,即饱经忧患之意,司马迁《报任安书》中有“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之句,因此一般认为是作者离开郢都被放逐时所作。全诗共373句,近2500字,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政治抒情诗。除了几个人物的对话外,全篇由抒写主人公的个人活动和内心的剖白组成。在思想上,表现出强烈的“美政”理想和鲜明的参政意识,即使是在被放逐的日子里仍期望楚王能够以圣贤为榜样,任贤选能、修明法度(“皇天无私阿兮,览民德焉错辅”,“举贤而授能兮,苟得用此下土”),从而达到一统天下的目标。从对明君的向往中,流露出了作者真诚的爱国之情,这种感情至死不悔,坚贞不二,由此也激发了后人的爱国主义的思想情操,得到了广泛的认同。那种卓然特立的人格力量和奋发向上的追求精神,也鼓舞和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志士仁人。在艺术上,它首先塑造了完美的抒情主人公的艺术形象,充满了浪漫主义特色。天国漫游的历程,将文学的想象与现实结合,展现了一个无限的世界,成为我国浪漫主义诗歌创作的源头。又大量运用比兴与象征手法,委婉表述心迹,则形成了后来的“香草美人”的比兴传统。另外,在语言形式上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出句法参差、韵散交错的新诗体,其双声、叠韵以及对偶和楚方言的运用,增强了全诗的抒情性和感染力。

《九歌》是在民间祭歌基础上创作的,其十一篇分别祭十神:《东皇太一》祭最尊贵的自然神,《云中君》祭云雷之神,《湘君》和《湘夫人》祭湘水配偶神,《大司命》祭寿夭神,《少司命》祭司子嗣神,《东君》祭日神,《河伯》祭黄河之神,《山鬼》祭山林之神,《国殇》祭为国捐躯的将士,《礼魂》为送神曲。《九歌》曲折反映人们对生活、爱情的向往,具有歌、乐、舞三位一体的观赏特征。《九章》是九首抒情诗的统称,包括《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其基本内容与《离骚》相近,主要是自述身世和在放逐中的经历,抒发忧国忧民的郁闷心情,表现出决不向群小屈服的斗争精神。在手法上更多地采用直言其事、朴素自然的表达方式,感情色彩十分浓厚。《天问》即对天发问,是一篇极具特色的文章。全文370余句,1500多言。作者一口气发出了170余问并贯通全篇,包括天地山川、日月星辰,神话故事、历史传说,乃至于人事天命、社会生活等,显示出作者的博学和探索精神。全文构思新颖、气势磅礴,堪称一篇奇文, 具有明显的论理辨析的倾向。《招魂》是楚怀王死后,屈原为其招魂所作。它与楚地巫风盛行有关,作者从民间文艺中的招魂辞中汲取素材,从“魂兮归来”的声声呼唤中,表达了爱国忠君的情感。全文由引言、正文、乱辞三部分构成,内容上“外陈四方之恶,内崇楚国之美”,以广宇、华服、艳妾、美食、歌舞来招引楚王的亡魂,其铺陈夸饰、奇妙优美的描述,对汉赋状物藻绘有一定的影响。

宋玉是继屈原之后楚辞创作中最有影响的一位作家,其代表作品是《九辩》。其他列入他名下的作品,前人都存有异议。《九辩》是一首效法屈原作品直抒胸臆的长篇政治抒怀诗。作者批判了楚国的政治黑暗,表达了生不逢时、报国无门的怨愤,以叹惜屈原和自诉悲境互为表里,因此可以说是自述心志之作。在艺术上《九辩》颇被后人称道,其独到之处,在于开创了文学史上“悲秋”诗意的先河,感人至深的身世之悲与自然景物的秋气摇落互相融合,以景抒情,景至情生,相互映衬,主观与客观统一和谐。另外,作者将散文句式揉进诗中,句法灵活,具有一定的开创性。

网络链接

① 《诗经》分“三体”还是分“四体”?② 何谓“六笙诗”?③ 孔子删诗之说的争论。④ 《楚辞》如何得名?⑤ 屈原生年多争论。⑥ 哪首诗是屈原的绝笔?

参考书目

情感道德·直言

[宋] 朱熹《诗集传》,文学古籍刊行社1955年

余冠英选注《诗经选》,人民文学出版社1956年

金启华注译《诗经全译》,江苏古籍出版社1985年

金开诚《诗经》,中华书局1963年

周满江《诗经》,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

姜亮夫等《先秦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8年

[汉]王逸《楚辞章句》十七卷,《四库全书·集部楚辞类》

[宋]朱熹《楚辞集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

姜亮夫《屈原赋校注》,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

汤炳正等《楚辞今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6年

思考与练习

1. 熟读《诗经》各诗,体会重章复沓的章法对表情达意的艺术功效。

2. 读《历代咏屈原诗选》,说说屈原对今天中华文化还有些什么影响。

3. 联系本单元和中小学已学篇目,比较分析《诗经》与《楚辞》有哪些不同。

4. 湘君的情感发展经历了哪几个阶段?结合课文加以分析。

5. 《湘夫人》一诗的浪漫主义特色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ER XIAN QIN SAN WEN SHANG 二、 先秦散文(上)

二、 先秦散文(上)

慕课资源

【总论】

中国文学至周末而臻极盛,庄、列之深远,苏、张之纵横,韩非之排,荀、吕之平易,皆为后世文章之祖。(刘师培《论文杂记》)

春秋以前之文,皆治化之文也。何也?其治化即学术,学术即治化也。凡传于今之文,皆左史右史之遗也,皆当时治化之迹也,故曰:“六经皆史也。”自孔、老以后,学术始由官守而散于学者,于是战国诸子,始各以其学术鸣,其所为文莫非鼓吹学术之作。……故此时代之文学,可谓为学术而文学,非为文学而文学者也。(陈柱《中国散文史》第四章)

《老子》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号伯阳,春秋后期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今河南鹿邑东,楚国吞并该地前,此乡里属陈国相县)人,与孔子同时而年长于孔子,传说他活了一百六十多岁,所以后人习称之为“老子”或“老聃”。他是著名的思想家,为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曾做过周王朝史官,后见周室衰微而弃官归隐。

《老子》今分八十一章,五千多字,相传为老子去官后过函谷关时应关尹之邀而作,但现在有人认为是老子的追随者根据他的学说发挥补充而成的,约成书于战国初期。该书韵散结合,多排偶句式。其文简约而意丰,谈玄论道,意蕴深邃,宛若富有哲理的散文诗。其完整的哲学思想体系,在先秦诸子中独树一帜,一向为世所重。

【集评】

《老子》《孙武子》,一句一理,如串八宝珍瑰,间错而不断,文字极难学;惟苏老泉数篇近之。([宋]李涂《文章精义》)

余谓老聃、庄周、杨朱之学,三者同源而实异流。老聃濡弱,以退为进;庄周诞慢,游方之外;杨朱贵生,毫末不捐。故老流于深刻,庄蔽于狂荡,杨局于卑陬。惟御寇斟酌三氏,政得其中,视老聃坦遂过之,视庄周驯厚过之,视杨朱高旷过之。([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卷十一)

《老》《列》《庄》三子: 《老》虽道其所道,而最精深;《庄子》亦超妙;《列子》较浅。([清]吴德旋《初月楼古文绪论》)

孔、老之学,同本于《易》。《易》言天地阴阳吉凶祸福,皆两端相对者。孔子则执其两端而用其中,老子则审其两端而用其反。(陈柱《中国散文史》)

曲则全

曲则全,枉则直枉: 邪曲,此指枉己,就是将邪恶归于自己。《庄子·则阳》:“古之君人者,以得为在民,以失为在己;以正为在民,以枉为在己;故一形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责。”疏:“推功于物,故以得在民;受国不祥,故以失在己。无为任物,正在民也;引过责躬,枉在己也。”。洼则盈盈: 满。地势低洼,水便流向它而使之满;比喻人谦下,美德便归于他而使之丰满。,敝则新敝: 破,坏。。少则得少反而有收获。,多则惑多反而使人迷惑。。是以圣人抱一以为天下式抱: 怀抱,指固守。一: 老子使用的一个哲学概念,指“道”最初生成的浑然一体的混沌之气。式: 法式,榜样。。不自见,故明;不自是,故彰;不自伐伐: 夸耀。,故有功;不自矜矜: 矜大,贵大。,故长长: 久长。。夫惟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古之所谓“曲则全”者,岂虚言也哉?诚全而归之诚: 确实。全: 保全。“全”后探下省“之”字。归: 归附。“归”上承上省“天下”二字。之: 指“曲”而“不争”的“圣人”。。

【赏析】

此文为《老子·第二十二章》,河上公注本题《益谦第二十二》,唐玄宗注本题《曲则全章第二十二》,本文标题依唐玄宗注本。

本章的主旨是宣扬老子谦退不争反而有益的处世哲学,河上公注本题“益谦”,可能即基于此。老子在此首先利用古代得道的圣人之言来阐明一种谦退而有益的处世策略: 委曲自己就能全身,忍辱含垢就能正人,虚怀若谷就能充盈,否定自我就能新生。接着,老子批判了当时统治者热衷于以礼法来治国的倾向,希望他们能像古代圣人一样,以身作则,无为而治,既不自以为是,又不自高自大,而能与世无争,以便使自己功成名就,成为天下人所归附的君长。由此可见,老子的谦退不争,实是一种委曲求全、以退为进的政治策略。

值得指出的是,今人大都认为本章开头的六句在谈辩证法,在谈对立面的相互依存与相互转化。这其实是一种误解。因为“曲”与“全”、“洼”与“盈”、“少”与“得”、“多”与“惑”等等,很难说是互相对立的正反两端(“曲”与“直”、“全”与“偏”、“洼”与“隆”、“盈”与“亏”、“少”与“多”、“得”与“失” 等等,才是互相对立的正反两端)。老子此文其实只是在强调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而根本不是在阐明其间的相对关系与相互转化。此文所论完全是一种现实的处世策略,与第二章的哲学性论述是完全不同的,不可一概而论。

在行文上,此章也体现了《老子》的一般风格,即文字简约而意蕴深厚,警句迭出而朗朗上口。其深刻的含义往往兼容自然之理与为人之道,同时又出之以骈散交错的文句,使其文显得委婉有致。本章在语言形式上的显著特点是排比,同时与他章一样,韵脚或密或疏,随义而转,使音韵与义理获得了相辅相成的效果。所以,《老子》之文,既可视为有韵之散文,也不妨称之为散文诗。

(张觉)

《论语》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春秋晚期鲁国陬(zōu)邑(今山东曲阜市东南)人。孔子的祖先虽是殷商贵族,但到孔子出生时,早已下降为一般的平民了,所以孔子自己说:“吾少也贱。”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孔子思想的核心是“仁”,提倡“仁者爱人”和“忠恕”之道,将“仁”纳入了“礼”的范畴,认为没有“仁”,就谈不上“礼”。这在中国思想史上,有着不可抹杀的进步性。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孔子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全世界的有识之士都重视他、敬仰他。

《论语》一书,二十篇,记录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编纂者为孔子弟子和再传弟子,“论”即“论纂”“编辑”之意。全书以语录形式编成,语言简而易晓,含蓄有致,少数片段描述十分生动。《论语》是研究孔子生活、思想及儒家学说的重要资料。

【集评】

《论语通》曰: 《论语》者,是孔子没后七十弟子之门徒共所撰录也。夫圣人应世,事迹多端,随感而起,故为教不一:或负扆御众,服龙衮于庙堂之上,或南面聚徒,衣缝掖于黉校之中……圣人虽异人者神明,而同人者五情。五情既同,则朽没之期亦等……门人痛大山长毁,哀梁木永摧,隐几非昔,离索行泪,微言一绝,景行莫书。于是弟子佥陈往训,各记旧闻,撰为此书,成而实录。上以尊仰圣师,下则垂轨万代。既方为世典,不可无名,然名书之法,必据体以立称,犹如以孝为体者,则谓之《孝经》,以庄敬为体者,则谓之为《礼记》。然此书之体,适会多途,皆夫子平生应机作教,事无常准,或与时君抗厉,或共弟子抑扬,或自显示物,或混迹齐凡,问同答异,言近意深,诗书互错综,典诰相纷纭。义既不定于一方,名故难求乎诸类,因题《论语》两字以为此书之名也。([南朝梁]皇侃《论语集解义疏序》)

程子曰: “《论语》之书,成于有子、曾子之门人,故其书独二子以子称。”

程子曰: “读《论语》,有读了全然无事者,有读了后其中得一两句喜者,有读了后知好之者,有读了后直有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者。”

程子曰: “今人不会读书。如读《论语》,未读时是此等人,读了后又只是此等人,便是不曾读。”([宋]朱熹《论语序说》)

《论语》修身十八章

曾子曰 曾子姓曾名参(音shēn)字子舆,生于公元前505年,鲁国人,是被鲁国灭亡了的鄫国贵族的后代。曾参是孔子的得意门生,以孝著称。据说《孝经》就是他撰写的。 :“吾日三省吾身 三省:省(音xǐng),多次检查、察看。。为人谋而不忠乎 忠:尽己之谓忠。此处指对人应当尽心竭力。?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传:受之于师谓之传。老师传授给自己的。习:与“学而时习之”的“习”字一样,指温习、实习、演习等。 ?”(《学而》)

有子曰 有子:有若(前518—前458),字子有,汉族,鲁国人(今山东肥城市人)。孔子弟子中的“七十二贤人”之一。曾提出“礼之用,和为贵”等学说。因其气质形貌酷似孔子,孔子死后,深受孔门弟子敬重。有子比孔子小13岁,一说小33岁。后一说较为可信。在《论语》书中,记载的孔子学生,一般都称字,只有曾参和有若称“子”。因此,许多人认为《论语》即由曾参和有若的门人所著述。 :“其为人也孝弟 孝弟:善事父母曰孝,善事兄长曰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贡曰 子贡:孔子弟子,姓端木,名赐,字子贡。:“贫而无谄 谄:音chǎn,意为巴结、奉承。,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 贫而乐:一本作“贫而乐道”。 ,富而好礼者也。”(《学而》)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 器:器具。君子不像器具那样(只有某一方面的用途)。 (《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 周:合群。比:音bì,勾结。,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 :音ní,古代大车车辕前面横木上之木销子,车子没有它就无法套住牲口。大车指的是牛车。,小车无 :音yuè,古代小车车辕前面横木上的木销子。没有和,车就不能走。,其何以行之哉?”(《为政》)

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不以其道得之 得之:实指“去之”,摆脱。,不去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 恶:音wū,恶乎:何处,怎样??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 违仁:背离仁德。,造次必于是 造次:指仓促匆忙。,颠沛必于是 颠沛:潦倒不堪,流离失所。。”(《里仁》)

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里仁》)

子曰:“巧言令色,足恭 巧言令色:指用花言巧语和媚态伪情来迷惑、取悦他人。令,美好。足恭:过分恭敬。,左丘明耻之 左丘明:姓左丘名明,鲁国人,相传是《左传》一书的作者。,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 匿怨而友其人:把怨恨装在心里,表面上却装出友好的样子。,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

十一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 徙:音xǐ,迁移。此处为靠近义、做到义。,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述而》)

十二

子曰:“君子和而不同 和:不同的东西和谐地配合叫作和,各方面之间彼此不同。同:相同的东西相加或与人相混同,叫作同。各方面之间完全相同。君子讲求和谐而不同流合污,小人只求完全一致,而不讲求协调。,小人同而不和。”(《子路》)

十三

子曰:“士而怀居 怀居:怀,思念,留恋。居,家居。指留恋家居的安逸生活。,不足以为士矣。”(《宪问》)

十四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 质:根本。,礼以行之,孙以出之 孙以出之:用谦逊的语言来表达。,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十五

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卫灵公》)

十六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十七

子曰:“过而不改,是谓过矣。”(《卫灵公》)

十八

子曰:“乡愿 乡愿:孔子所说的“乡愿”,就是指那些表里不一、言行不一的伪君子,这些人欺世盗名,却可以堂而皇之地自我炫耀。,德之贼也。”(《阳货》)

【赏析】

修身是儒家道德修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大学》中提出的儒者“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理想的基础。修身,是指修养身心,其具体行为表现在日常生活中就是择善而从,博学于文,并约之以礼。修身的过程便是“约之以礼”。

修身的过程是一个按照儒家“君子”(或“士”)的道德修养长期与自己的恶习和薄弱意志做斗争的过程,时时检束自己的身心言行,用诚心、仁爱、谦卑的情操来祛除思想中的杂质,应对那些令我们轻浮、骄傲、自大、邪僻的外因、内因。修身最切实的办法就是择善而交,通过善友相互勉励来增长德行。

“修身”,也是做人的基本追求。儒家学说中的“仁、义、礼、智、信”无不与“修身”有关。修身,在《论语》中论述得尤其精辟,说一部《论语》半部论“修身”,丝毫没有夸大之嫌。所以,《论语》堪称教人修身的百科大典。这里选录的十八章均为修身之经典论述。

修身,一是修德,二是修智,德才兼备,便是修身的理想结果。“仁、义、礼、智、信”被称作中华伦理的“五常”,其宗旨均在于修德。

这十八章中较多运用对比的修辞手法,以“君子”(或“士”)与“小人”做比较,客观上给大家树立道德标杆,应当如何,不能如何,一目了然;也多处运用比喻,别出巧思,脍炙人口。

(王步高)

《庄子》

庄子(前369—前286),名周,字子休,战国时期宋国蒙城(今河南商丘市东北)人。他一生清贫,不慕权贵,曾拒绝楚威王聘任为相,“终身不仕,以快其志”,是继老子之后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庄子》一书是道家学派的重要代表作,《汉书·艺文志》记有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包括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由于诸篇风格存在差异,一般认为内篇为庄子自作,其余为庄门后学之作。其文汪洋恣肆,仪态万方。在先秦诸子散文中,以《庄子》的艺术成就为最高。

【集评】

《庄子》文章善用虚,以其虚而虚天下之实;太史公文字善用实,以其实而实天下之虚。《庄子》者,《易》之变;《离骚》者,《诗》之变;《史记》者,《春秋》之变。([宋]李涂《文章精义》)

《庄子》就三纲五常外立议论,其与人辨,是得已而不已,义理有间矣;然文字皆不可及。(同上)

庄生之教,得其泛滥者,则荡而丧志,何晏、王衍之所以败也。……自晋以后,清谈之士,始附会之以老庄之微词,而陵灭忠孝,解散廉隅之说,始熹然而与君子之道相抗。唐宋以还……于是而以无善无恶,销人伦,灭天理者,谓之良知;于是而以事事无碍之邪行,恣其奔欲无度者为率性。……于是而以廉耻为桎梏,君父为萍梗,无所不为为游戏,可夷狄,可盗贼……无一而不本于庄生之绪论。([明]王夫之《读通鉴论》卷十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