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级财务会计 9.2
38.39万字 0.1万次阅读 1.2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7 10:17:26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38.39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会计目标为导向,以财务报告为主线,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为构件,系统阐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第一章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级财务会计 / 胡顺义,许学梅,李海洋主编. 2版.

南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8(2019.1重印)

高等院校“十三五”应用型规划教材

ISBN 9787305204388

Ⅰ. ①中… Ⅱ. ①胡… ②许… ③李… Ⅲ. ①财务会计-

教材 Ⅳ.①F234.4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43408号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主编胡顺义许学梅李海洋

责任编辑周娟王日俊编辑热线02583597482

照排南京南琳图文制作有限公司

印刷南京京新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 21.75字数 570千

版次2018年8月第2版2019年1月第2次印刷

ISBN 9787305204388

定价49.80元

网址: 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 http://weibo.com/njupco

微信服务号: njuyuexue

销售咨询热线: (025) 83594756

*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

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前言

前言

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进一步完善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提高财务报表列报质量和会计信息透明度,保持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的持续趋同,财政部两次(2014年和2017年)大规模修订和增补企业会计准则。为进一步规范增值税会计处理,财政部制定了《增值税会计处理规定》。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财务会计学分为基础会计学、中级财务会计和高级财务会计三部分。中级财务会计在会计学科体系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是会计学专业的必修课和其他相关专业的选修课。本书以企业会计准则为依据,以会计目标为导向,以财务报告为主线,以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六大会计要素为构件,系统阐述会计要素的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

书中各章有学习目标提示、相关案例讲解、配套练习,配备多媒体教学课件,以方便教师组织教学和学生学习。本书力求通过教学内容的优化与体例结构的创新,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和创新能力,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升人才培养水平,与时俱进,与人才培养定位相适应,遵循由浅入深、循序渐进的教学规律,强化能力培养、促进融会贯通,理论与实务相结合。

本教材由湖北经济学院胡顺义、重庆人文科技学院许学梅、湖北经济学院李海洋担任主编,由湖北经济学院法商学院刘春玲、江西理工大学应用科学学院刘树玉、厦门工学院王阿娜担任副主编。具体分工如下:杨琬君编写第一章、陈国英编写第二章、李益博编写第三章、刘春玲编写第四章、付强编写第五章、李海洋编写第六章、姚和平编写第七章、许学梅编写第八章、王阿娜编写第九章、刘树玉编写第十章、邵天营和朱继军编写第十一章、胡顺义和李家和编写第十二章。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承蒙学院领导和同事的大力支持,并提出宝贵意见,谨此表示衷心感谢。本书适合作为会计学专业教学用书,也可作为财会人员的业务用书。书中难免存在疏漏之处,恳请广大读者和学界专家批评指正,以便我们进一步修改和完善。

编著

2018年6月

目录

目录

第一章总论(1)

学习目标(1)

第一节会计概述(1)

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3)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5)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7)

第五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10)

练习题(17)

第二章存货(19)

学习目标(19)

第一节存货的确认与初始计量(19)

第二节发出存货的计量(22)

第三节原材料(27)

第四节委托加工物资(33)

第五节周转材料(35)

第六节库存商品(37)

第七节存货清查(39)

第八节期末存货的计量(41)

练习题(45)

第三章固定资产(49)

学习目标(49)

第一节固定资产概述(49)

第二节固定资产的初始计量(51)

第三节固定资产的后续计量(56)

第四节固定资产的处置(62)

第五节持有待售的非流动资产、处置组和终止经营(65)

练习题(67)

第四章无形资产(70)

学习目标(70)

第一节无形资产的确认和初始计量(70)

第二节内部研究开发支出的确认和计量(76)

第三节无形资产的后续计量(79)

笫四节无形资产的处置(83)

练习题(85)

第五章投资性房地产(87)

学习目标(87)

第一节投资性房地产的特征与范围(87)

第二节投资性房地产的初始计量和后续支出(89)

第三节投资性房地产的后续计量(91)

第四节投资性房地产的转换和处置(94)

练习题(99)

第六章金融资产(101)

学习目标(101)

第一节金融资产概述(101)

第二节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103)

第三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其他综合收益的金融资产(119)

第四节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其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资产(123)

第五节金融资产的重分类(126)

第六节金融资产减值(127)

第七节金融资产转移(134)

第八节套期会计(137)

练习题(138)

第七章长期股权投资(141)

学习目标(141)

第一节长期股权投资概述(141)

第二节对子公司的权益性投资(144)

第三节对合营企业和联营企业的权益性投资(149)

第四节因追加投资导致的转换(158)

第五节因减少投资导致的转换(161)

练习题(164)

第八章资产减值(167)

学习目标(167)

第一节资产减值概述(167)

第二节资产可收回金额的计量(168)

第三节资产减值损失的确认与计量(174)

第四节资产组的认定及减值处理(175)

第五节商誉减值测试与处理(180)

练习题(182)

第九章负债(184)

学习目标(184)

第一节流动负债(184)

第二节非流动负债(212)

练习题(218)

第十章所有者权益(221)

学习目标(221)

第一节金融负债和权益工具的区分(221)

第二节实收资本(225)

第三节其他权益工具(229)

第四节资本公积(231)

第五节其他综合收益(233)

第六节留存收益(235)

练习题(239)

第十一章收入、费用和利润(241)

学习目标(241)

第一节收入(241)

第二节费用(268)

第三节营业外收支(270)

第四节所得税费用(271)

第五节利润(284)

练习题(285)

第十二章财务报告(288)

学习目标(288)

第一节财务报告概述(288)

第二节综合案例(290)

第三节资产负债表(298)

第四节利润表(304)

第五节现金流量表(307)

第六节所有者权益变动表(328)

第七节财务报表附注披露(330)

第八节中期财务报告(333)

练习题(335)

参考文献(340)

中级财务会计(第二版)

第一章总论

第一章总论

学习目标

通过本章学习,要求了解企业会计准则体系;掌握财务报告目标、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和会计计量属性。

第一节会计概述

一、会计的定义和作用

会计是以货币为主要计量单位,反映和监督一个单位经济活动的一种经济管理工作。经济越发展,会计越重要。随着企业公司制的建立和所有权、经营权的分离以及资本市场的发展,企业会计逐步演化为两大分支:一是服务于企业内部管理者及其决策需要的管理会计,或者叫对内报告会计;二是服务于企业外部信息使用者及其决策需要的财务会计,或者叫对外报告会计。

会计是现代企业的一项重要的基础性工作,通过一系列会计程序,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并积极参与经营管理决策,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服务于市场经济的健康有序发展。具体来说,会计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的作用,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会计有助于提供决策有用的信息,提高企业透明度,规范企业行为。

企业会计通过其反映职能,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是包括投资者和债权人在内的各方面进行决策的依据。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选择投资对象、衡量投资风险、做出投资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销售净利率、总资产收益率、净资产收益率等指标在内的盈利能力和发展趋势方面的信息,也需要了解有关企业经营状况方面的信息及其所处行业的信息;对于作为债权人的银行来说,他们为了选择贷款对象、衡量贷款风险、做出贷款决策,不仅需要了解企业包括流动比率、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等指标在内的短期偿债能力和长期偿债能力,也需要了解企业所处行业的基本情况及其在同行业所处的地位;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为了制定经济政策、进行宏观调控、配置社会资源,需要从总体上掌握企业的资产负债结构、损益状况和现金流转情况,从宏观上把握经济运作的状况和发展变化趋势。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会计提供有助于他们进行决策的信息,通过提高会计信息透明度来规范企业会计行为。

第二,会计有助于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

企业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的经济效益、经营成果、竞争能力和发展前景,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企业的前途和命运。为了满足企业内部经营管理对会计信息的需要,现代会计已经渗透到企业内部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企业会计通过分析和利用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方面的信息,可以全面、系统、总括地了解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情况、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并在此基础上预测和分析未来发展前景;可以通过发现过去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问题,找出存在的差距及原因,并提出改进措施;可以通过预算的分解和落实,建立起内部经济责任制,从而做到目标明确、责任清晰、考核严格、赏罚分明。总之,会计通过真实地反映企业的财务信息,参与经营决策,为处理企业与各方面的关系、考核企业管理人员的经营业绩、落实企业内部管理责任奠定基础,有助于发挥会计工作在加强企业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方面的积极作用。

第三,会计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

企业接受了包括国家在内的所有投资者和债权人的投资,就有责任按照其预定的发展目标和要求,合理利用资源,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接受考核和评价。会计信息有助于评价企业的业绩,有助于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作为企业所有者的投资者来说,他们为了了解企业当年度经营活动成果和当年度的资产保值和增值情况,需要将利润表中的净利润与上年度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的盈利发展趋势,需要将其与同行业进行对比,以反映企业在与同行业竞争时所处的位置,从而考核企业管理层经济责任的履行情况;对于作为社会经济管理者的政府部门来说,他们需要了解企业执行计划的能力,需要将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量表中所反映的实际情况与预算进行对比,反映企业完成预算的情况,表明企业执行预算的能力和水平。所有这一切,都需要会计提供信息。

二、会计准则

财务会计由于需要服务于外部信息使用者,在保护投资者及社会公众利益、维护市场经济秩序及其稳定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因此,在社会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显突出,迫切需要一套社会公认的统一的会计工作标准来规范其行为。在这种情况下,作为标准的企业会计准则应运而生,其核心是规范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保证会计信息质量。

会计准则是会计人员从事会计工作的规则和指南。会计准则作为一项制度安排,作为一个公共合约,具有较强的技术性。按其使用单位的经营性质,会计准则可分为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和政府和非营利组织的会计准则。会计准则的制订主体有两类:在奉行大陆法系的国家,会计规范一般采用法定主义,即会计事务的处理规则从属于税法,国家制订了一系列具体的会计法规,甚至包括统一的会计科目。在奉行普通法的国家,会计准则由民间专业团体制订、并在实践上被税法、证券法所承认。

我国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基本准则、具体准则、会计准则应用指南和解释等组成。

基本准则在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扮演着概念框架的角色,起着统驭作用。在我国现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基本准则类似于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的《编报财务报表的框架》和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的《财务会计概念公告》,它规范了包括财务报告目标、会计基本假设、会计信息质量要求、会计要素的定义及其确认、计量原则、财务报告等在内的基本问题,是会计准则制定的出发点,是制定具体准则的基础。其作用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统驭具体准则的制定;二是为会计实务中出现的、具体准则尚未规范的新问题提供会计处理依据。

具体准则是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对企业各项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利润及相关交易事项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进行规范的会计准则。具体准则包括会计要素类准则、特殊业务类准则、金融工具类准则、特殊行业类准则、财务报告类准则等。

会计准则应用指南是根据基本准则、具体准则制定的,用以指导会计实务的操作性指南,是对具体准则相关条款的细化和对有关重点难点问题提供操作性规定,它还包括会计科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及其格式等,为企业执行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会计科目按其反映的经济内容不同,分为六大类:资产类科目、负债类科目、共同类科目、所有者权益类科目、成本类科目和损益类科目。企业应当按照企业会计准则及其应用指南规定,设置会计科目进行账务处理,在不违反统一规定的前提下,可以根据本企业的实际情况自行增设、分拆、合并会计科目。不存在的交易或者事项,可以不设置相关的会计科目。

解释是随着企业会计准则的贯彻实施,就实务中遇到的实施问题而对准则做出的具体解释。为了深入贯彻实施企业会计准则,解决执行中出现的问题,同时,实现企业会计准则持续趋同和等效,财政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解释公告。

为了规范小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行为,促进小企业可持续发展,发挥小企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我国制定了《小企业会计准则》,自2013年1月1日起,在小企业范围内施行。小企业会计准则体系由小企业会计准则和应用指南两部分组成。小企业会计准则主要规范小企业通常发生的交易或事项的会计处理原则,为小企业处理会计实务问题提供具体而统一的标准;应用指南主要规定会计科目的设置、主要账务处理、财务报表的种类、格式及编制说明,为小企业执行小企业会计准则提供操作性规范。

我国从企业规模角度进行划分,《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则主要从公众受托责任角度划分,《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中小主体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分别适用于上市公司和非上市公司。

按照我国企业会计改革的总体框架,基本准则是纲,适用于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设立的所有企业;企业会计准则和小企业会计准则是基本准则框架下的两个子系统,分别适用于大中型企业和小企业。

第二节财务报告目标

财务报告目标在整个财务会计系统和企业会计准则体系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是构建会计要素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并制定各项准则的基本出发点。

企业财务会计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向企业外部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有用的信息,帮助使用者做出相关决策。承担这一信息载体和功能的是企业编制的财务报告,它是财务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最终结果,是沟通企业管理层与外部信息使用者之间的桥梁和纽带。因此,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十分重要。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应当向谁提供有用的会计信息,应当保护谁的经济利益,这是编制企业财务报告的出发点;财务报告的目标定位决定着财务报告所要求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决定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原则,是财务会计系统的核心和灵魂。

财务报告目标有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两种观点。受托责任观产生的经济背景是企业所有权与经营权相分离,并且投资人与经营者之间有明确的委托与受托关系,在受托责任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可靠性,会计计量主要采用历史成本;财务报告目标的决策有用观则主要源于资本市场的发展,在决策有用观下,会计信息更多地强调相关性,如果采用其他计量属性能够提供更加相关信息的,会较多地采用除历史成本之外的其他计量属性。

财务报告的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各有侧重,并且往往与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变化相关。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和世界许多国家会计准则及其会计实务发展来看,目前国际会计准则理事会和各国在确定财务报告目标时,尽管决策有用观的地位越来越上升,但往往还是尽可能地兼顾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许多人认为,受托责任观和决策有用观尽管关注点有所不同,但两者之间并不矛盾,反而有时相互补充,从而更好地满足信息使用者的信息需要。

我国企业财务报告的目标是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有关的会计信息,反映企业管理层受托责任履行情况,有助于财务报告使用者做出经济决策。财务报告外部使用者主要包括投资者、债权人、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和社会公众等。满足投资者的信息需要是企业财务报告编制的首要出发点,将投资者作为企业财务报告的首要使用者,凸显了投资者的地位,体现了保护投资者利益的要求,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提供的会计信息与投资者的决策无关,那么财务报告就失去了其编制的意义。根据投资者决策有用目标,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信息应当如实反映企业所拥有或者控制的经济资源、对经济资源的要求权,以及经济资源及其要求权的变化情况;如实反映企业的各项收入、费用、利得和损失的金额及其变动情况;如实反映企业各项经营活动、投资活动和筹资活动等所形成的现金流入和现金流出情况等,从而有助于现在的或者潜在的投资者正确、合理地评价企业的资产质量、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和营运效率等;有助于投资者根据相关会计信息做出理性的投资决策;有助于投资者评估与投资有关的未来现金流量的金额、时间和风险等。除了投资者之外,企业财务报告的外部使用者还有债权人、政府及有关部门、社会公众等。由于投资者是企业资本的主要提供者,通常情况下,如果财务报告能够满足这一群体的会计信息需求,也可以满足其他使用者的大部分信息需求。

财务报告是企业对外提供的反映企业某一特定日期的财务状况和某一会计期间的经营成果、现金流量等会计信息的文件。

根据财务报告的定义,财务报告具有以下几层含义:一是财务报告应当是对外报告,其服务对象主要是投资者、债权人等外部使用者,专门为了内部管理需要的、特定目的的报告不属于财务报告的范畴;二是财务报告应当综合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状况,包括某一时点的财务状况和某一时期的经营成果与现金流量等信息,以勾画出企业财务的整体和全貌;三是财务报告必须形成一个系统的文件,不应是零星的或者不完整的信息。

财务报告是企业财务会计确认与计量的最终结果体现,投资者等使用者主要是通过财务报告来了解企业当前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等情况,从而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因此,财务报告是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媒介和渠道,是沟通投资者、债权人等使用者与企业管理层之间信息的桥梁和纽带。

财务报告包括财务报表和其他应当在财务报告中披露的相关信息和资料。其中,财务报表由报表本身及其附注两部分构成,附注是财务报表的有机组成部分,而报表至少应当包括资产负债表、利润表和现金流量表等报表。

第三节会计基本假设与会计基础

一、会计基本假设

会计基本假设是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前提,是对会计核算所处时间、空间环境等所做的合理设定。会计基本假设包括会计主体、持续经营、会计分期和货币计量。

(一) 会计主体

会计主体,是指企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的空间范围。为了向财务报告使用者反映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提供与其决策有用的信息,会计核算和财务报告的编制应当集中于反映特定对象的活动,并将其与其他经济实体区别开来,才能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在会计主体假设下,企业应当对其本身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反映企业本身所从事的各项生产经营活动。

明确界定会计主体是开展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工作的重要前提。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划定会计所要处理的各项交易或事项的范围。在会计工作中,只有那些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那些不影响企业本身经济利益的各项交易或事项则不能加以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工作中通常所讲的资产、负债的确认,收入的实现,以及费用的发生等,都是针对特定会计主体而言的。

明确会计主体,才能将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与会计主体所有者的交易或者事项以及其他会计主体的交易或者事项区分开来。例如,企业所有者的经济交易或者事项是属于企业所有者主体所发生的,不应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但是企业所有者投入到企业的资本或者企业向所有者分配的利润,则属于企业主体所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纳入企业会计核算的范围。

会计主体不同于法律主体。一般来说,法律主体必然是一个会计主体。例如,一个企业作为一个法律主体,应当建立财务会计系统,独立反映其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但是;会计主体不一定是法律主体。例如,在企业集团的情况下,一个母公司拥有若干子公司,母子公司虽然是不同的法律主体,但是母公司对于子公司拥有控制权,为了全面反映企业集团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就有必要将企业集团作为一个会计主体,编制合并财务报表。再如,由企业管理的证券投资基金、企业年金基金等,尽管不属于法律主体,但属于会计主体,应当对每项基金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

(二) 持续经营

持续经营,是指在可以预见的将来,企业将会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不会停业,也不会大规模削减业务。在持续经营前提下,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企业持续、正常的生产经营活动为前提。

企业是否持续经营,在会计原则、会计方法的选择上有很大差别。一般情况下,应当假定企业将会按照当前的规模和状态继续经营下去。明确这个基本假设,就意味着会计主体将按照既定用途使用资产,按照既定的合约条件清偿债务,会计人员就可以在此基础上选择会计原则和会计方法。如果判断企业会持续经营,就可以假定企业的固定资产会在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过程中长期发挥作用,并服务于生产经营过程,固定资产就可以根据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采用折旧的方法,将历史成本分摊到各个会计期间或相关产品的成本中。如果判断企业不会持续经营,固定资产就不应采用历史成本进行记录并按期计提折旧。

如果一个企业在不能持续经营时还假定企业能够持续经营,并仍按持续经营基本假设选择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原则与方法,就不能客观地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会误导会计信息使用者的经济决策。

(三) 会计分期

会计分期,是指将一个企业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会计分期的目的,在于通过会计期间的划分,将持续经营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成连续、相等的期间,据以结算盈亏,按期编报财务报告,从而及时向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有关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信息。

在会计分期假设下,企业应当划分会计期间,分期结算账目和编制财务报告。会计期间通常分为年度和中期。中期,是指短于一个完整的会计年度的报告期间。

根据持续经营假设,一个企业将按当前的规模和状态持续经营下去。但是,无论是企业的生产经营决策还是投资者、债权人等的决策都需要及时的信息,都需要将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活动划分为一个个连续的、长短相同的期间,分期确认、计量和报告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明确会计分期假设意义重大,由于会计分期,才产生了当期与以前期间、以后期间的差别,才使不同类型的会计主体有了记账的基准,进而出现了折旧、摊销等会计处理方法。

(四) 货币计量

货币计量,是指会计主体在财务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时以货币计量,反映会计主体的生产经营活动。货币计量假设包含币值不变这一假设,币值一旦出现剧烈波动,货币币值稳定假设将不再适用。这种情况下,要使用物价变动会计或通货膨胀会计。

在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之所以选择货币为基础进行计量,是由货币的本身属性决定的。货币是商品的一般等价物,是衡量一般商品价值的共同尺度,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和支付手段等特点。其他计量单位,如重量、长度、容积、台、件等,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无法在量上进行汇总和比较,不便于会计计量和经营管理,只有选择货币尺度进行计量,才能充分反映企业的生产经营情况,所以,基本准则规定,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选择货币作为计量单位。

在有些情况下,统一采用货币计量也有缺陷,某些影响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因素,如企业经营战略、研发能力、市场竞争力等,往往难以用货币来计量,但这些信息对于使用者决策来讲也很重要,企业可以在财务报告中补充披露有关非财务信息来弥补上述缺陷。

二、会计基础

企业会计的确认、计量和报告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权责发生制基础要求,凡是当期已经实现的收入和已经发生或应当负担的费用,无论款项是否收付,都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计入利润表;凡是不属于当期的收入和费用,即使款项已在当期收付,也不应当作为当期的收入和费用。

在实务中,企业交易或者事项的发生时间与相关货币收支时间有时并不完全一致。例如,款项已经收到,但销售并未实现;或者款项已经支付,但并不是为本期生产经营活动而发生的。为了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特定会计期间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基本准则明确规定,企业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中应当以权责发生制为基础。

收付实现制是与权责发生制相对应的一种会计基础,它是以收到或支付的现金作为确认收入和费用等的依据。我国政府会计由预算会计和财务会计构成。预算会计实行收付实现制,国务院另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财务会计实行权责发生制。

第四节会计信息质量要求

会计信息质量要求是对企业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质量的基本要求,是使财务报告中所提供会计信息对投资者等使用者决策有用应具备的基本特征,它主要包括可靠性、相关性、可理解性、可比性、实质重于形式、重要性、谨慎性和及时性等。

一、可靠性

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如实反映符合确认和计量要求的各项会计要素及其他相关信息,保证会计信息真实可靠、内容完整。

会计信息要有用,必须以可靠为基础,如果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是不可靠的,就会对投资者等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甚至损失。为了贯彻可靠性要求,企业应当做到:

(1) 以实际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为依据进行确认、计量,将符合会计要素定义及其确认条件的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等如实反映在财务报表中,不得根据虚构的、没有发生的或者尚未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

(2) 在符合重要性和成本效益原则的前提下保证会计信息的完整性,其中包括应当编报的报表及其附注内容等应保持完整,不能随意遗漏或者减少应予披露的信息,与使用者决策相关的有用信息都应充分披露。

(3) 包括在财务报告中的会计信息应当是中立的、无偏的。如果企业在财务报告中为了达到事先设定的结果或效果,通过选择或列示有关会计信息以影响决策和判断的,这样的财务报告信息就不是中立的。

二、相关性

相关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经济决策需要相关,有助手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对企业过去、现在或者未来的情况做出评价或者预测。

会计信息是否有用,是否具有价值,关键是看其与使用者的决策需要是否相关,是否有助于决策或者提高决策水平。相关的会计信息应当能够有助于使用者评价企业过去的决策,证实或者修正过去的有关预测,因而具有反馈价值。相关的会计信息还应当具有预测价值,有助于使用者根据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预测企业未来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例如区分收入和利得、费用和损失,区分流动资产和非流动资产、流动负债和非流动负债以及适度引入公允价值等,都可以提高会计信息的预测价值,进而提升会计信息的相关性。

会计信息质量的相关性要求,需要企业在确认、计量和报告会计信息的过程中,充分考虑使用者的决策模式和信息需要。相关性是以可靠性为基础的,两者之间并不矛盾,不应将两者对立起来。也就是说,会计信息在可靠性前提下,尽可能地做到相关性,以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

三、可理解性

可理解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理解和使用。

企业编制财务报告、提供会计信息的目的在于使用,而要使使用者有效使用会计信息,应当能让其了解会计信息的内涵,弄懂会计信息的内容,这就要求财务报告所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清晰明了,易于理解。只有这样,才能提高会计信息的有用性,实现财务报告的目标,满足向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决策有用信息的要求。

会计信息毕竟是一种专业性较强的信息产品,在强调会计信息的可理解性要求的同时,还应假定使用者具有一定的有关企业经营活动和会计方面的知识,并且愿意付出努力去研究这些信息。对于某些复杂的信息,如交易本身较为复杂或者会计处理较为复杂,但其对使用者的经济决策相关的,企业就应当在财务报告中予以充分披露。

四、可比性

可比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相互可比。主要包括两层含义;

(一) 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的变化趋势,比较企业在不同时期的财务报告信息,全面、客观地评价过去、预测未来,从而做出决策。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同一企业不同时期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一致的会计政策,不得随意变更。但是,满足会计信息可比性要求,并非表明企业不得变更会计政策,如果按照规定或者在会计政策变更后可以提供更可靠、更相关的会计信息的,可以变更会计政策。有关会计政策变更的情况,应当在附注中予以说明。

(二) 不同企业相同会计期间可比

为了便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评价不同企业的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及其变动情况,会计信息质量的可比性要求不同企业同一会计期间发生的相同或者相似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采用规定的会计政策,确保会计信息口径一致、相互可比,以使不同企业按照一致的确认、计量和报告要求提供有关会计信息。

五、实质重于形式

实质重于形式要求企业应当按照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实质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不仅仅以交易或者事项的法律形式为依据。

企业发生的交易或事项在多数情况下,其经济实质和法律形式是一致的。但在有些情况下,会出现不一致。例如,除短期租赁和低价值资产租赁以外,承租人租入资产,虽然从法律形式来讲企业并不拥有其所有权,在租赁期内承租企业有权支配资产并从中受益等,因此,从其经济实质来看,企业能够控制租入资产所创造的未来经济利益,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上就应当将承租人租入资产确认使用权资产,列入企业的资产负债表。又如,企业因存在与客户的远期安排而负有回购义务或企业享有回购权利的,表明客户在销售时点并未取得相关商品控制权,企业应当作为租赁交易或融资交易进行处理。

六、重要性

重要性要求企业提供的会计信息应当反映与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有关的所有重要交易或者事项。

在实务中,如果会计信息的省略或者错报会影响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据此做出决策的,该信息就具有重要性。重要性的应用需要依赖职业判断,企业应当根据其所处环境和实际情况,从项目的性质和金额大小两方面加以判断。

例如,我国上市公司要求对外提供季度财务报告,考虑到季度财务报告披露的时间较短,从成本效益原则考虑,季度财务报告没有必要像年度财务报告那样披露详细的附注信息。因此,中期财务报告准则规定,公司季度财务报告附注应当以年初至本中期末为基础编制,披露自上年度资产负债表日之后发生的、有助于理解企业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变化情况的重要交易或者事项。这种附注披露,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重要性要求。

七、谨慎性

谨慎性要求企业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应保持应有的谨慎,不应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低估负债或者费用。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面临着许多风险和不确定性,如应收款项的可收回性、固定资产的使用寿命、无形资产的使用寿命、售出存货可能发生的退货或者返修等。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需要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因素的情况下做出职业判断时,应保持应有的谨慎,充分估计到各种风险和损失,既不高估资产或者收益,也不低估负债或者费用。例如,要求企业对可能发生的资产减值损失计提资产减值准备、对售出商品可能发生的保修义务等确认预计负债等,就体现了会计信息质量的谨慎性要求。

谨慎性的应用也不允许企业设置秘密准备,如果企业故意低估资产或者收益,或者故意高估负债或者费用,将不符合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和相关性要求,损害会计信息质量,扭曲企业实际的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从而对使用者的决策产生误导,这是不符合会计准则要求的。

八、及时性

及时性要求企业对于已经发生的交易或者事项,应当及时进行确认、计量和报告,不得提前或者延后。

会计信息的价值在于帮助所有者或者其他方面做出经济决策,具有时效性。即使是可靠、相关的会计信息,如果不及时提供,就失去了时效性,对于使用者的效用就大大降低,甚至不再具有实际意义。在会计确认、计量和报告过程中贯彻及时性,一是要求及时收集会计信息,即在交易或者事项发生后,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或者凭证;二是要求及时处理会计信息,即按照会计准则的规定,及时对交易或者事项进行确认或者计量,并编制财务报告;三是要求及时传递会计信息,即按照国家规定的有关时限,及时地将编制的财务报告传递给财务报告使用者,便于其及时使用和决策。

在实务中,为了及时提会计信息,可能需要在有关交易或者事项的信息全部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就满足了会计信息的及时性要求,但可能会影响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反之,如果企业等到与交易或者事项有关的全部信息获得之后再进行会计处理,这样的信息披露可能会由于时效问题,对于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决策的有用性将大大降低,这就需要在及时性和可靠性之间作相应选择,以最好地满足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的决策需要为判断标准。

第五节会计要素及其确认与计量原则

会计要素是根据交易或者事项的经济特征所确定的财务会计对象的基本分类。会计要素按照其性质分为资产、负债、所有者权益、收入、费用和利润,其中,资产、负债和所有者权益要素侧重反映企业的财务状况,收入、费用和利润要素侧重以反映企业的经营成果。会计要素的界定和分类可以使得财务会计系统更加科学严密,为投资者等财务报告使用者提供更加有用的信息。

一、资产的定义及其确认条件

(一) 资产的定义

资产是指企业过去的交易或者事项形成的,由企业拥有或者控制的,预期会给企业带来经济利益的资源。根据资产的定义,资产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