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旅游地理 9.2
23.85万字 0.1万次阅读 1.2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三章 2023-10-27 10:25:05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3.85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3章
简介

本书紧紧围绕相关旅游专业及人才培养的目标和需要,遵循内容的科学性与系统性、知识的前沿性与实用性、案例的典型性与代表性、表达的精炼性与准确性等原则,注重图文并茂、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在对旅游地理发展及相关研究作一个概况“扫描”后,基于“时间空间”维度,力图从“点”“线”“面”视角,剖析、推演旅游客流空间格局、旅游地空间结构嬗变、旅游地发展规律等,以推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第一章

中国旅游地理

主编

副主编

中国旅游地理

出版社南大序号

校次校份数

录入文件名

组版陈总页码

图片图数

校对版式

送校日期

联系电话83557441

您对稿件的要求、意见和建议请直接与生产责任人孙志洋联系(13813855199)。我们将竭诚为您提供优质的服务!

南 京 大 学 出 版 社

图书在版编目(CIP)数据

中国旅游地理 / 张宏, 张保伟主编. —2版. — 南

京: 南京大学出版社, 2018.7

ISBN 9787305205613

Ⅰ. ①中…Ⅱ. ①张…②张…Ⅲ. ①旅游地理学-

中国-教材Ⅳ. ①F592.99

中国版本图书馆CIP数据核字(2018)第160431号

出版发行南京大学出版社

社址南京市汉口路22号邮编210093

出版人金鑫荣

书名中国旅游地理(第二版)

主编张宏张保伟

责任编辑武萌刁晓静编辑热线02583592123

照排南京理工大学资产经营有限公司

印刷宜兴市盛世文化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787×10921/16印张 14字数 380千

版次2018年7月第2版2018年7月第1次印刷

ISBN9787305205613

定价35.00元

网址:http://www.njupco.com

官方微博:http://weibo.com/njupco

官方微信号:njupress

销售咨询热线:(025)83594756

版权所有,侵权必究

凡购买南大版图书,如有印装质量问题,请与所购图书销售部门联系调换

再版序言

《中国旅游地理》第一版成书于2014年冬,出版于2015年夏,2015年被列为高职高专“十二五”规划教材。该教材使用3年之后,各校教师及学生反馈了不少宝贵意见和建议,作者也积累了相当教学经验。与第一版比较,本次修订重点工作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 旅游发展新趋势

首先,“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制订和实施。据报道,中国经济规模2017年已达到美国经济总量三分之二左右,2017年净增量约2万亿美元,差不多等于一个法国。与经济发展同步的就是生活方式的变化,中国基本上已经进入休闲社会阶段,旅游已经变成了生活方式,是活得有尊严的表现。

随着国家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各地纷纷制订和实施“旅游发展十三五”规划,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全域旅游”正式得到肯定,并在总理工作报告中部署。这些在本次修编中都予以重点体现。

其次,本书对2015年以来新增5A景区进行了增补,考虑到现已建立与教材配套音视频库,对第一版和八大旅游区中景观插图、“小资料”全部删除,同时对“案例导入”进行优化。原教材中“旅游拓展”部分单列,可以扫码查询。

在修改稿完善过程中传来一个好消息,即国家文化和旅游部的组建,这对拥有特色地域文化旅游目的地的中国来说会有非常积极的影响。 在本次教材修编中,还特意在景区介绍中列入了部分著名博物馆,这部分由炎黄职业技术学院任艳霞协助完成,希望使用者加以留意。

二、 课件的完善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教材配套课件是高职院校教师手中最得力工具,特别是内容丰富、体系合理、能与时俱进的课件非常受欢迎。但在第一版中限于时间,当时将主要精力集中在教材,导致课件质量尚有瑕疵。

在这次改版中,集中精力对课件进行了重点突破和完善,更新量超过80%以上,将这些年《中国旅游地理》课件使用的心得和目前国内课件使用的最新成果都体现出来,特别突出了每个旅游区地域文化,这也是从实际上贯彻文化和旅游融合思想,相信不会辜负教师的期待。

三、 建立教材配套音视频库

信息化是时代对《中国旅游地理》教材提出的要求,也是其与时俱进的必然结果。网上有丰富视频和音频资源,但不是所有学校都有发达网络,而且限于时间教师未必有很多精力对浩如烟海的网上资源进行选择。本次教材修编中,作为第一步已建立完成了音视频库,今后一定会根据使用者反馈不断丰富和完善。

本书的完成,凝集着很多人的智慧和劳动,在《旅游地理学(第二版)》成书之际,谨向下列同仁表示感谢。

感谢南京大学出版社的编辑刁晓静女士,是她不断敦促,才使此书及时脱稿。

本书中八大旅游区部分5A级景区资料为本书主编张保伟提供,特予以说明!

中国旅游地理

限于水平和经验,虽做了大量努力,这本书必然会有不足之处,望读者不吝赐教,以使下一次修订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编者2018年6月

项目一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中国旅游地理

理 论 模 块

项目一旅游者活动行为分析

◆知识目标

了解体验经济,体验旅游,旅游与地理环境的关系;熟悉影响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及其影响强度地域差异;旅游地空间相互关系;掌握旅游决策行为与空间行为规律。

◆能力目标

能掌握体验式旅游的游客行为特征;正确区分旅游活动行为层次,能掌握旅游决策行为与空间行为规律,在资源评价和开发、旅游线路设计、旅游宾馆(酒店)选址、旅游景区形象设计和宣传中初步应用。

人生中最牛的37个旅行体验,你尝试过几个?

人的一生其实很短暂,即使活到百岁,也不过几万天。在这有限的时间里,你是否做了所有你想做的事,去了所有你想去的地方?小编列举以下人生中最牛的37种旅行体验,值得你列入旅行清单,一个一个去实现!

1. 在夏威夷冲浪

2. 巴厘岛“天空之门”下拍照

3. 在新西兰皇后镇滑翔

4. 看一次粉色的玫瑰湖

5. 看一次激情世界杯

6. 感受一次死海漂浮

7. 去埃及看金字塔

8. 在帕劳水母湖潜水

9. 参加纽约时代广场的新年倒数

10. 去马尔代夫的著名海底餐厅用餐

11. 在阿根廷巴塔哥尼亚看蓝色冰川

12. 去肯尼亚看动物迁徙

13. 参加泰国帕岸岛的满月party

14. 去迪士尼看童话城堡的烟花表演

15. 在迪拜高空跳伞

16. 在玻利维亚天空之境定格倒影

17. 加州1号公路自驾

18. 探索东南亚,做一回背包客

19. 到印度洒红节变个色

20. 在日本紫藤隧道拍一次照

21. 在阿尔卑斯山滑一次雪

22. 去德国啤酒节狂欢

23. 穿越非洲最大的撒哈拉沙漠

24. 在厄瓜多尔世界的尽头荡一次秋千

25. 在马丘比丘寻找“失落之城”

26. 在萨摩亚乌波卢岛的天然大水坑里游泳

27. 和爱人一起牵着手穿过乌克兰爱情隧道

28. 到格陵兰最北端的小村看极光

29. 登一次万里长城

30. 去稻城亚丁,从你的全世界路过

31. 穿越一次哥斯达黎加天篷走道

32. 在美国新墨西哥州乘坐一次热气球

33. 围观巴西狂欢节

34. 布劳克朗斯大桥蹦极跳

35. 在内华达沙漠感受火人节

36. 跟朋友去野营,创造美好回忆

37. 独自上路,学会独立和勇敢

(节选据搜狐网整理,20170210)

一、 体验经济与体验旅游

(一) 体验的类型

体验指主动参与或被动参与、融入情境或只是吸收信息,是企业以服务为舞台,以商品为道具,围绕着消费者,创造出值得消费者回忆的活动。其中商品是有形的,服务是无形的,所创造出的体验也是令人难忘的。没有两个人的体验是完全一样的,同一主体对同一客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也会产生不同的体验情感;同一旅游主体在不同时间、地点会产生相应的知觉、情绪、思维、关联、行动等差异,这种差异性必然会影响体验活动。

根据消费者的参与程度(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和参与方式(是以观察学习的方式还是以实际行动的方式参与),Pine Ⅱ和Gilmore将体验分为五大类:娱乐体验(entertainment experience)、教育体验(education experience)、遁世体验(escape experience)、审美体验(estheticism experience)和“甜蜜地带”体验(sweet spot experience)(詹姆斯·H.吉尔摩,B.约瑟夫·派恩,1998、2002;姜奇平,2002)。

1 娱乐体验

娱乐体验指以娱乐、消遣、放松为指向,以获得愉悦体验为目的的多种旅游活动的总称。各种主题公园是产生娱乐体验的主要源泉,而且随着游客需求层次的提高,娱乐体验的种类和重要性也日趋增加。“环球嘉年华”活动在上海、北京、西安的推行,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成为到处移动的赚钱机器,其主要成功之处在于让游客有充分的感官刺激与娱乐体验。

2 教育体验

教育体验通常指顾客通过体验活动能获得新的知识和能力。在提倡全民教育、终身教育的21世纪,教育体验无疑将成为一种时尚。现在北京各大旅行社在学校寒暑假期间针对中小学生推出“在北京上大学”“北京著名高校精品游”等产品,都很好地反映了这种教育体验趋势。

3 遁世体验

遁世体验指顾客不仅完全沉浸在某种体验里,而且还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这种体验营造的过程中去,从而达到逃避现实和摆脱尘世喧嚣的目的。在现代社会,有的遁世体验甚至要冒生命的危险。在西方国家,人们尝试用最原始的一叶扁舟去横渡大洋;在中国大陆,有人模拟木舟漂泊太平洋到达美洲,以证明远古中国人是美洲印第安人的祖先。

2005年,美国推出专门针对富豪(每天花费30万美元)的太空旅行;美国德州大学科技园区的太空旅游不仅包括极其豪华的宇宙飞船旅行,而且包括利用先进仪器在夜晚对星空进行识别观察的多种旅游活动;2006年全球首位太空游客搭乘俄罗斯航天飞机遨游太空,并顺利返回地球;人类想徒步穿越地球上各种极限条件下的独特地区等;这些都是人们追求遁世体验的表现。

4 审美体验

审美体验指顾客置身于某种事物环境或氛围中,而他们由于是被动地参与体验,所以对周围的环境极少产生影响或根本没有影响。如人们在博物馆中看文化展览,或者在音乐会上听音乐,以及看服装模特表演等,都是常见的审美体验。2006年全国首个文化遗产日活动中,北京市宣武区推出“大栅栏”文化遗产体验系列活动,让人们感受到“悠悠宣武”的强烈审美情怀。

5 “甜蜜地带”体验

人们参与娱乐体验的目的是想感觉,参与教育体验的目的是想学习,参与遁世体验的目的是想忘却,参与审美体验的目的是想到达现场。一般而言,让人感觉最丰富的体验必须同时涵盖四个方面,即处于四个方面交叉的“甜蜜地带”(sweet spot)的体验,如美国、中国香港的迪士尼乐园,拉斯维加斯赌城,澳门的赌城等都属于此类最丰富的体验。它们能够同时满足游客娱乐体验、教育体验、遁世体验、审美体验的需求,多种体验的汇合不是简单相加而是相乘。

在五种体验类型中,娱乐体验是通过主动的感觉经历而得到愉悦;教育体验是客人在积极参与的同时,吸收在他面前展开的事件,让他有所得,有价值满足感;遁世体验者就想积极参与到一种浸入式的、与现实习惯不一样的环境中,得到一种逃脱束缚后的轻逸感觉;而审美体验者就想到达现场,在自然或人工营造的体验中得到真实的审美刺激,进而融入其中获得愉悦。

(二) 体验经济由来及特征

1 体验经济由来

纵观人类发展的历史,其经济活动基本上可以分为农业经济、工业经济、服务经济和体验经济四个阶段。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为人们提供的“衣、食、住、行”表现出实质性的差别(见表11)。

表11四种经济方式的比较

阶段

提供产品

生产周期

经济效益

旅游产品举例

农业经济

农产品

最低

农业观光、渔业观光

工业经济

商品

“首钢”、江南造船厂等工业遗产旅游

服务经济

服务

更高

喜来登饭店、昆仑饭店

体验经济

体验

小时

最高

模拟田野考古,科学考察探险,陶吧、布吧、竹吧、草吧、纸吧、伞吧、烛吧、扇吧和玻璃制作吧等

从表11可以发现,四种经济方式的经济效益以体验经济最高,而生产周期是体验经济最短,也就是说:体验经济在最短的时间内能获得最理想的经济效益。

当经济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人类的消费重点将从产品和服务向体验转移,这是人类发展的一种自然境界。也许体验经济的更高境界正如马克思提出的“劳动是一种快乐”,是一种劳动需要(王战华,2003)。

“体验经济”的提出,是在经济学、管理学领域全面体现对个性的尊重,“体验经济”是顺应“以人为本”时代大潮的产物。

2 体验经济特征

可以这样理解,体验经济应该具有以下主要特征:

(1) 非生产性

体验经济不能像其他工作那样创造出可以触摸的物品。

(2) 短周期性

体验经济以小时甚至以分钟为单位,同期性短,如互联网。

(3) 互动性

任何一种体验都是互动作用的结果,顾客全程参与其中。

(4) 不可替代性

没有任何两个人能够得到完全相同的体验经历。

(5) 深刻的烙印性

任何一次体验都应该让体验者对体验的回忆超越体验本身。

(6) 经济价值的高增进性

体验经济是一种低投入高产出的暴利经济,这种特点给企业和寻求投资机会的人以巨大的经济驱使。

(二) 体验旅游

1 什么是体验旅游

(1) 旅游发展的三个阶段

① 观光旅游

观光旅游是一种最为常见的旅游产品,是人类为满足其好奇心而产生的初级旅游产品。如九寨沟自然观光旅游、北京城市观光、秦兵马俑文物古迹观光和西藏拉萨布达拉宫文化遗产观光等。

② 休闲旅游

旅游与休闲相融合,即“休闲旅游”,即以休闲为目的的旅游,更多强调个体与群体间的文化氛围、文化经历、文化体验、文化传播、文化欣赏,不仅满足感官需要,更能满足人的心理需要和精神需求(刘邦凡,2002:34~36)。

③ 体验旅游

随着青藏铁路开通,许多游客希望远离大都市的喧嚣,抛开现代生活的压力,返璞归真,“到藏民家里体验一天牧民生活”“问天:穿越西部无人区”“去西藏体验高原之旅”等已经成为一种时尚。

(2) 体验旅游内涵

邹统钎认为旅游体验是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的事物或事件的直接观察或参与过程以及形成的感受。以B.Driver、P.Brown和G. Peterson为代表的北美体验派(Experiencebased Management)提出游客体验才是旅游休闲管理的最终产品,这些体验包括享受自然、逃避精神压力、学习、价值共享与创造等,因此旅游开发规划(策划)的核心是为游客设计独特的旅游体验(B.Driver、P.Brown、G. Peterson,1991)。结合我国旅游实践与国内外相关理论,作者试图初步同意并拟订一个定义。

所谓“体验旅游”,是在体验经济时代产生的一种全新的旅游产品,无论游客是主动参与还是被动参与,是以观察学习的方式还是以实际行动的方式参与,它首先强调游客自身的参与和体验,使游客融入旅游的全过程,满足游客各个层次的需求,获得最大的生理、心理的诉求。

2 体验旅游的7种类型

根据人们的不同体验需求来开发与经营不同的旅游项目,主要有以下七种。

(1) 探险型

满足人们追求未知的体验,如澳大利亚深海探险项目、西南喀斯特溶洞考察项目、桂林地裂考察项目、欧洲北美太空旅游项目、塔里木科考项目等。

(2) 刺激型

满足人们对平凡生活厌倦而短暂逃避所需要的刺激体验,如跳伞、蹦极、滑翔、冲浪、漂流等。如上海某公司在环球嘉年华活动中仅蹦极就推出跳床蹦极、单人蹦极、双人蹦极、火箭蹦极、飞天蹦极、小飞侠欧洲蹦极、弹跳器蹦极、蹦极球、弹力绳蹦极等,为此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影响。

(3) 怀旧型

满足人们对旧的生活方式与生活情调的怀念,匈牙利与中国台湾盛行怀旧铁路旅游(如台湾苗栗旧铁道旅游),海南省开辟怀旧火车旅游,国内许多旅行社推出江南水乡古镇怀旧旅游线,湘西永顺县麻岔乡开发了以土家土司文化为载体的“土司王城、土家圣地”怀旧旅游产品。另外东北知青故地重游、黄土高原知青生活再体验等也独有市场。

(4) 求新寻异型

农民观光大都市,都市居民到乡村田野返璞归真。在求新寻异的心理驱动下,农村与城市的二元分化导致两种相反的旅游流。

(5) 人文消费型

到中国四大名园(颐和园、避暑山庄、拙政园、留园),苏州四大园林(宋代沧浪亭、元代狮子林、明代拙政园、清代留园),北京的故宫、长城,西安的兵马俑、乾陵旅游等都是这种类型。

(6) 生态旅游型

众多的各种类型的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等都属于这种类型。根据国家林业局2006年的统计资料,截至2006年5月底,全国共建立各级各类自然保护区2349处,面积150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的15%,初步形成类型比较齐全、布局比较合理、功能比较健全的全国自然保护区网络。这些自然保护区一方面有效保护了各类生物物种及当地生态系统,另一方面其自身也是合理适度开展生态旅游的绝好旅游地。

(7) 游戏娱乐型

指变换一种社会角色或面对多种生活机遇,重新安排人生与选择机会,以满足人们从常态生活当中超脱出来的潜在欲望。旅游者他乡招亲、英雄救美、喝同心甜酒、博彩娱乐(如北欧Viking号游轮上有设置)、对爱情山歌、愉快闹洞房、模拟洞房花烛夜等,在虚拟的情境中得到假想的满足。

3 体验式旅游游客行为特征

以前我国游客市场主要是大众旅游市场,和工业化时代的产品相类似,都是标准化的旅游产品。优点是可以批量生产,有利于降低成本,但是缺点也很明显,即缺乏个性。而体验旅游时代一个重要特点是很难再用一个标准去生产旅游产品了,其具体特征体现在以下6个方面:

① 更愿意选择散客而非团队;

② 从“旁观”到“参与”,从“领受”到“奉献”;

③ 选择个性化定制的旅游产品而非标准化旅游产品;

④ 不是购买整体产品而是购买零件自己组装,从跟随他人去名胜古迹到发现旅游胜地;

⑤ 从“走马看花”式的巡游到“下马赏花”式的游览;

⑥ 从只重视“到此一游”的结果到同时重视“结果”与“过程”,从“被组织”“被安排”到“自己组织”“自己安排”。

这种认识给旅游业的启示在于:用一种全新的理念来运作旅游地,在为游客提供优质的食宿条件之外,更要着眼于充分满足旅游者多种多样的、健康的体验需求。这里有一个根本的转变,即旅游者从“一般意义上住、行、观光的被服务者”转化为“主动体验一种特殊生活、主动参与一次特殊仪式、深刻印记一些特殊经历、主动加入一回有保障的冒险活动的参与者”。

二、 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

对旅游者的产生具有恒定持续影响的地理环境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地理背景。自从人类具有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以来,地球表面便由单一的自然地理环境逐渐分化成自然地理环境和人文地理环境两大部分,在地理学中这两部分统称为地理环境。分析两大环境的诸多组成因素,与旅游者产生关系密切的有:自然地理因素、文化地理因素、经济地理因素、环境质量因素四个方面,称为旅游者产生的四大地理背景。

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可概括为激发旅游,即激发旅游动机的形成与旅游行为的实现。激发影响包括截然相反的两个含义,即吸引激发与促动出游激发。各种地区虽然都具有激发旅游的影响,但影响的方向和强度因地而异,可能只存在一种影响,也可能二者兼有。

地理背景之所以能够激发人类产生旅游的需求,是因为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与人类各自居住环境的局限性和单调性,构成了人类生活环境与地表环境间宏大与微小、丰富与单调的尖锐矛盾。正是这对矛盾激发着人类最本能的内在心理——好奇心。

(一) 自然地理背景

1 自然地理背景差异性与丰富性

自然地理环境由六大要素组成,不同地区不仅存在着各单一要素间的差异,更明显的是由六大要素所构成的一个个自然综合体的整体特征的差异。可以说没有任何两个地区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完全相同的,但只有大的差异才能产生强烈的感观刺激,也才能唤起人类的好奇心,乃至产生旅游的愿望。根据地带性、非地带性以及地区性的分异规律,可将地表自然环境的差异分为三级:

(1) 一级差异——自然地带——基调景观差异

自然地带是由于地理纬度和海陆位置的影响而形成的、具有完全独立景观特征的、东西带状延伸、南北依次更替的自然地理环境单元。全球共计11个水平自然地带。在不同的自然地带内由于地形的影响还发育着结构各异的垂直地带环境。每一个自然地带有其独具的环境基调,故而称其为基调景观。

(2) 二级差异——同一自然地带内沿海与内陆的差异

这种差异主要体现在海陆交接地带特有的景观、宜人的气候和内陆水面也无法提供的人类开展特殊运动的环境条件。

(3) 三级差异──由于地区性的原因而形成的奇特或秀美的自然景观。

① 由于某种特殊的地质原因而形成的奇特、秀美景观

——岩性的不同。由于花岗岩、石灰岩、砂页岩、红砂岩、流纹岩等岩石的组成矿物、成岩过程以及地质构造作用的不同,即使是在相同的外营力作用下,也会形成特征各异的地貌景观。

——地质作用的不同。各种地质作用造成的奇特景观和标准地层剖面等。

——封闭孤立的演化环境。在地壳演化过程中,一些地区被水域或山体围绕与外界隔绝(如澳大利亚大陆、马达加斯加岛以及中国南方的一些山间盆地),因而形成自身封闭、孤立的演化环境,使其他地区已灭绝的某些古老动植物在这里得以存活、延续,这些地区被称为古老的活化石保留区。

② 尚无法解释的诸多自然之谜发生地区。

③ 特定地点才出现的壮观的自然现象,如佛光、树挂、特大潮汐等。

④ 在不适于大规模人类聚落存在的地区,由于受人类现代文明干扰甚少,还保留着近乎纯自然状态的地区,如旅游开发之前的武陵源、神农架、卧龙、九寨沟等著名风景区。

2 自然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影响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对于生活在各自环境中的人们产生由于彼此吸引而激发的单层影响。特别是截然不同的环境会给人耳目一新的强烈刺激。人类历史上最早的旅行家、探险家就是在这千差万别的斑斓的自然界的吸引下,揭开了人类旅行行为的帷幕,开创了古代旅游的时代。早期旅游促进了自然科学,特别是地理学、地图学、生物学、航海学等的发展和完善。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对自然环境的改造、影响能力在一天天加大。但是与宇宙空间中天体间的外营力以及地球内营力相比,到目前为止人的力量还是渺小的,不足以改变上述自然环境的三级差异。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教育的普及,地理学、地图学、生物学等自然科学在人们脑子里建立起大自然全貌的理性概念,这无疑对现代人产生旅游的愿望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据世界旅游组织的统计,至今全世界的旅游者中,对自然风光的观光旅游,回归自然、投入自然的绿色旅游或白色旅游仍是主流。因此,自然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主导因素之一,是激发人类旅游最早的、也是最持久的因素。

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吸引激发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不同基调景观间、沿海与内陆间具有相互吸引,因此它们可互为客源地与接待地;奇特、秀美的自然景观对一般环境和人为环境中生活的人们具有单向吸引作用,一般环境地区、人为环境地区则是其客源地。

3 吸引强度地区差异

按一般规律,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差异越大,相互的引力也越大;未知程度越高,引力越大。因此,按照地域分异规律推理,引力强度应随着距离的增加而增加,这在古代旅游阶段表现得最为突出。世界上的未知数太多了,因此人们对任何环境都无可以挑剔地去征服它、认知它。

然而对于人的正常生存需求来讲,自然环境有优劣之别。对于人们向往健康、美好的各种心理需求来讲,自然环境又有特殊与一般的区别。当人们对地表自然环境有了全面的了解之后,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便应运而生,并且伴随人类认识深度的增加而不断增加,于是地球上便出现了一个个稳定而集中的旅游地,它们分别代表着某一种环境类型。

根据对全球近代旅游接待地,特别是现代重点旅游接待地的分析,以及对旅游者旅游需求发展趋势的调查预测,气候温和湿润、阳光充沛、环境优美奇特的地区吸引强度最大。如:中、低纬度地带吸引强度大于高纬度地带。全球高纬度地带国家的外出旅游人数密度普遍在80%左右,如冰岛为87%,芬兰为83%,加拿大为81.5%,瑞典、挪威为79%,多数人选择的目的地是“阳光”目的地;中、低纬度地带内的岛屿及迎风海岸的沿海地带引力强度大于内陆;内陆地区奇特优美的自然环境引力强度大,而且原始程度越高,引力强度亦越大。

(二) 文化地理背景

1 文化地理环境概述

文化是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人们的生活方式、各种传袭的行为,如居室、服饰、食物、生活习俗和开发利用资源的技术装备等;也包括人们的信仰、观念和价值等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形式,如法制、政府、教育、宗教、艺术等。文化地理环境是在自然环境的基础上,人类为某种实践的需要,有意识地利用自然所创造的有形的文化景观(称物质文化要素)和蕴涵在文化景观中的无形的气氛(称精神文化要素)共同创造的,是人类的创造与自然存在的复合体。

因此文化地理环境由三要素组成,即自然环境的物质基础要素、物质文化要素和精神文化要素。其中能够体现出某地文化环境特征的是后两者,特别是物质文化要素能给人直观的感觉。我们平时看到一幅风景画或一张风景片,往往就能从其中的田野风光、建筑、人物、服饰、交通工具以及道路、店铺等所构成的复合体,辨认出它是世界上什么地方的风光。判断的主要依据是图画上的文化景观,故而物质文化要素是文化地理环境的标志性要素。

文化具有历史的延续性,同时在地球上占有一定的空间,因此文化地理环境也必然具有历史的延续与地域分界两重性。

2 文化地理环境差异性与丰富性

文化地理环境的时空差异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因此其内涵的丰富性也甚于自然地理环境。

文化地理环境的时间差异指的是随着时间的延续,物质文化要素所发生的变化。任何一件人为创造的物质实体都是当时人类智慧与技术水平的结晶,都记载着那个时代社会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和人类的审美意识。人类文明的发展不是以新的发现、新的文明对旧有事物的全部破坏和替代的形式进行的,而是在继承精华、扬弃糟粕、不断积累的过程中延续的。我们称这些历史遗留下来的物质文化要素为历史的载体,蕴涵在其中的精神文化要素为传统。正是这有形与无形的结合所构成的文化景观,向后人展示着文化地理环境的历史延续性。

文化地理环境是人类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过程中人为创造的。其历史是用人类的历史单位——年来计算的。自然地理环境是在地球内外营力的作用下,依照自然规律的制约形成的,它的历史是用地质历史单位——万年来衡量的。现代自然地理环境形成于距今1万年的冰后期(中低纬度地区形成的时间更早),至今由于纯自然的原因而引起的变化基本没有发生。

人类文明至今只有5000年的历史,然而人类社会已从原始阶段发展到现代的高度文明阶段,文化景观发生着一次又一次的大变化。5000年来中国经历了16个朝代,历朝历代的伟大创举构成了璀璨的中华文化,留存至今的古迹恰似现代文化景观中的星辰闪烁着历史的光辉。因此从时间的角度来看,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和丰富性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

空间差异表现为文化景观特征随地面距离延伸所发生的变化。

图11按照H.J.de布列季的见解,将世界分为12个文化区

世界文化地理环境也存在着三级差异。

(1) 一级差异——文化圈

文化圈是指受同一文化影响的地区。这些地区可能在地域上不连续,但由于所承袭的文化是一致的,所以共有某些中心思想和基本的实践,而在非基本要素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环境氛围的基本一致使他们彼此对他国的环境不产生陌生感。我们称处于同一文化圈内的所有地区为同质文化区,不同文化圈的为异质文化区。

现代世界分为五大文化圈,即欧洲文化圈(俗称西方文化);东亚文化圈(俗称东方文化,亦称儒教文化);阿拉伯文化圈(俗称伊斯兰或穆斯林文化);非洲文化圈(发展缓慢而落后的文化);太平洋群岛上的土著文化圈(联系松散的文化)。

(2) 二级差异——文化区(或文化景观区)

文化区指具有某种共同文化属性的人群所占据的地区,在政治、社会或经济方面具有独特的统一体功能的空间单位。一个文化区内即使自然地理特征有很大的差异,但在文化特征方面仍具有共同的空间属性。

由于文化的传播与扩散,以及在边界地带文化间的融合,很难划定两个文化区间的准确界线,有时不得不以国界来划分。全世界大范围的文化区界线基本是一致的,不管是地理学家、历史学家还是其他社会科学家,他们划分的结果基本一致,只有细节上的差异。分歧在于是否将日本独立为一个区。美国地理学家J.E.斯潘塞和W.L.J.托马斯分11个区,H.J.de布列季分12个区(1977年提出)。按12个区划分如下:① 西南亚北非文化区(包括埃塞俄比亚、撒哈拉沙漠以北地区、小亚细亚半岛、阿拉伯半岛、伊朗高原等地区);② 欧洲文化区(包括北欧、中欧、西欧、南欧);③ 印度和印度边缘文化区(包括喜马拉雅山以南、印度河以东的南亚次大陆及印度洋北部岛屿);④ 中国文化区(包括中国大陆、沿海岛屿及朝鲜半岛);⑤ 东南亚文化区(包括印度支那半岛、马来群岛);⑥ 黑非洲文化区(包括撒哈拉沙漠以南地区);⑦ 中美和南美文化区(包括墨西哥及西印度群岛以南地区);⑧ 北美文化区(包括美国和加拿大);⑨ 澳洲文化区(包括澳大利亚、新西兰);⑩ 苏联文化区(包括东欧诸国及苏联); 日本文化区; 太平洋群岛文化区(包括太平洋三大群岛)。

(3) 三级差异——民族小区

全球有2000多个民族,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具的传统、风俗习惯、居住方式和生产特点,以及蕴涵其中的文化氛围。在多民族聚集地区,这种文化景观的差异由于彼此的对照表现得更为突出。人是地球上最活跃的因素,文化随人流的移动向外扩散,传播的速度、方向、范围是任何自然要素所达不到的。所以,文化景观不仅存在着上述三级具有固定空间位置的差异,还存在着移民造成的文化汇聚所带来的局部地区内的差异。如散布在欧洲文化圈内的黑人区、唐人街等。从空间的角度来看,文化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丰富性也远大于自然地理环境。

3 文化地理背景影响

文化地理背景对旅游者产生的影响同样也是吸引激发的单层影响,然而由于文化内涵的广博,其产生吸引激发的原因要比自然地理背景复杂得多。这里有异质文化间以及同质文化不同文化区间文化景观的巨大差异所造成的彼此吸引;有同一文化区内前人留下的历史遗物对后人的强烈好奇心理的激发;也有文化发祥的核心地带对其扩散区,接受文化影响地区人们的吸引激发,激发海外游子及其后裔寻根的心理、异国志士对自己的文化追根溯源的心理;更有特殊的文化传统(如法国的绘画艺术,奥地利的音乐艺术,希腊、意大利的雕塑艺术,中国的园林艺术)对向往艺术的人们的吸引。因此,文化地理背景是激发旅游者产生的又一个重要客观因素。按照人类好奇、求知心理的一般规律推论,文化景观吸引强度的地区差异应表现为如下两点:① 景观差异越大,彼此间的吸引强度亦越大。那么最大的应该是异质文化之间,其次是同质文化区域内的不同文化区间,再次是同一文化区内的不同民族区域之间。② 不论同质还是异质文化区中,历史越悠久、文化景观越丰富的地区,吸引强度亦越大。

文化环境只是客观存在的吸引刺激因素。这种刺激因素的作用能否生效取决于,旅游者本人的经济条件、闲暇时间的长短及对外界环境感知的限制,同时也取决于两地区间的政治、经济联系,更受地区旅游业发达程度的影响。当然同质文化环境氛围的一致是不可忽略的影响,但它也只是诸多影响之一。

(三) 经济地理背景

世界上经济地理环境的地区差异有两种不同的划分标准。以经济发达程度为标准来划分有两大基本背景区,即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发展地区;以经济发展性质为标准来划分也有两大基本背景区,即城市和农村。

1 经济发达地区是主要旅游客源地

(1) 经济发达为旅游者的产生奠定了基础

经济发达的最基本标准有三点:① 机器密集型代替劳动密集型;② 高度的分工与高强度的工作量;③ 人口高度集中的城市化现象。

高度发达的生产力必然带来生产高效、快速和高额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以及高额的人均收入,这使旅游者产生的客观条件得以具备。

经济条件:国际上有这样的经验统计,当一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800~1000美元时,居民将普遍产生国内旅游的动机;达到4000~10000美元时,将产生国际旅游的动机;超过10000美元时将产生洲际旅游动机。

闲暇时间:对于旅游行为影响较大的闲暇时间是周末双休日和带薪休假日。经济发达国家于20世纪60年代开始便相继实行了每周五天工作制,职工于周末即有时间进行短途旅游。带薪休假制自法国1936年首先提出后,由于二战的影响,普遍的推行是在战后欧洲经济复苏后。二战后世界旅游业在全球范围内以惊人的速度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是主要客源地带薪休假制的普及。20世纪80年代以来在发达国家每年带薪假期最短的不低于2周(美国),最长的达到6周(瑞典),多数为3~4周。

人口文化水平高,信息传递手段先进,在经济发达国家基本普及了中等教育,电视广播、卫星电视转播盛行,同时各国间基本实现电脑联网。文化水平的提高、信息传递手段的先进,使国民获取信息的范围扩大、速度提高,因此感知环境更加丰富。

(2) 经济发达促动国人出游主观原因

第一,渴望恢复由于工作单调、枯燥、紧张而受到影响的身心健康。据国际劳工组织调查,在工业化国家有1/4的人可能在就业期间患精神病。工作紧张使神经错乱,这是世界上最严重的社会和健康问题之一。据美国估计,其国民经济每年因此而蒙受的损失达205亿美元。因此,通过旅游的方式调节身心已成为迫切的需要。

第二,渴望回归自然。人口城市化是描述发达国家人口高度集中、环境高度人为化的专用词汇。人口城市化的突出标志是高楼林立,每个人、每个家庭都生活在各自有限的固定空间里。为容纳日益增长的人口,房间的高度不断缩小,使人产生烦闷、压抑的感觉,人们迫切需要到开阔的空间,到大自然中去透透气。

第三,渴望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经济的高度发展与激烈的竞争可以说是一对孪生姐妹。这种竞争存在于不同的企业之间,也存在于人和人之间。竞争不仅带来了彼此的促进与提高,同时也使人们由于彼此的戒备、猜忌而疏远,使人们之间的交际往往带有某种功利色彩。长期生活在这种状态下,会使人产生极度的心理上的疲劳和情感上的失落。因此,迫切需要到一个轻松、愉快、安逸的“世外桃源”里寻求人与人之间真诚的交往。

最后,渴望体现主人的感受。经济发达与严格的管理制度、明确的雇佣关系分不开。在日常工作中人们的行为要受各种制度的约束,工作要接受上司的支配,没有自我。只有在旅游的过程中才可以充分享受别人为自己服务的乐趣,在支配别人为自己服务的时候找到做主人的感觉。

促动国人出游的客观原因:

首先,国际经济再分配的需要。由于经济发达程度的地区差异,带来世界性的或地区间的经济分配不平衡现象(表现为外贸收支的逆差或顺差)。因此,经济发达国家鼓励国民到经济协作国旅游,通过旅游消费的方式来降低对方贸易逆差的数额,以平衡彼此间的经济关系,维系彼此间的经济合作。

其次,国内经济发展的需要。国内大量货币的回笼可以抑制物价上升,稳定金融市场,促进生产。因此,各国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都鼓励国民开展国内旅游。

最后,奖励旅游。企业家为激励雇员工作的积极性、创造性,为增加企业凝聚力的需要,对工作出色的员工给予时间、经费同时保证的旅游奖励。奖励旅游是各国奖励政策中最高的奖励,因为它不仅是一次高消费的娱乐活动,更是一种荣誉的象征。奖励旅游创始于20世纪50年代的美国,现已遍及世界上所有的主要客源国。

2 经济发达地区也是主要旅游接待地

经济发达地区普遍也是旅游接待业发达的地区,其对外亦具有强烈的吸引力。世界上有两种经济发达地区,一为具有悠久历史的传统经济中心,如西欧各国;一为历史较短的后起之秀,如美国。这两种地区之所以吸引人,在于其与发达的经济同步发展起来的发达文化。除都具有先进而完备的基础设施和现代化的旅游设施、雄伟壮观的大城市风貌、极其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条件外,前者有精湛的历史遗物、古朴淡雅的小城镇景致和恬静优美的乡间田园风光,后者有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信息。

3 城市与乡村间相互吸引激发

乡村与城市经济环境的根本差异在于:人口密度低、环境人为化的程度低、生活的节奏慢、民俗风情的文化氛围强。20世纪90年代以来乡村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的吸引力越来越大。

在发达国家或地区间,彼此存在着吸引激发和促动出游激发的双层影响。在发达地区与发展中地区之间,只存在着指向发展中地区的单向双层激发影响。

(四) 环境质量背景

环境质量背景,是由于现代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分布特征,严重地改变着自然环境的原貌,而派生出来的后天背景。工业革命以来,特别是后工业革命以来,伴随着世界经济的飞速发展,世界环境在急剧恶化。然而人类受到视野的局限,一直没有发现和意识到它的严重性。美国发射了地球资源卫星后,人类才对自己居住的星球环境变化状态有了宏观的全貌了解,也才认识到在人类自身活动的破坏下,全球自然环境恶化程度的地区差异及分布规律。为与量化研究相吻合,提出环境质量这一新概念。环境质量的状况与人类的活动密切相关,对人类的旅游活动更有决定其去向的重要影响。

1 环境质量衡量标准

环境质量系指自然环境原始性质、状态的变化程度。衡量其好坏的标准可概括为如下两方面:

(1) 生态环境退化程度

包括绿地面积的减少或植被群落的退化(植物品种或结构的改变),土层的消失,地表水流失,地下水枯竭,最终导致的气候的变化。

(2) 环境污染程度

环境中有害成分的增加,包括大气中二氧化碳、有害气体及粉尘颗粒的增加;臭氧层的破坏;地表水、地下浅层水水质的变化及有害物质的含量;江、河、湖、近海,水质、水体透明度、氧气含量的变化,微生物覆盖度及水面垃圾等;地表固体垃圾的堆放(更严重的是有毒或有残余放射性工业废渣的堆放)。

2 环境质量分布规律

据美国第七号资源卫星传递回来的信息分析:

(1) 生态环境的退化程度与人口密集程度成正比,其空间的递变顺序与人口密度的分布顺序相一致。

(2) 自然环境的严重污染区与工业发达地区、大城市的集中分布区相一致。尤其引起人们关注的是,继南极上空出现臭氧层空洞后,臭氧层严重消耗变薄的现象,在北极上空及北半球人口集中的中纬度地带的上空被发现。

(3) 环境质量背景对旅游者产生极大影响。促进出游激发与吸引激发同向,加强了环境质量高的地区的吸引强度。因此,暂时摆脱严重污染的环境,到少污染或无污染的地方去恢复健康、增强体质,越来越成为人们出游的重要动机之一。正是基于这一原因,如今生态旅游在国际旅游业中日趋走俏。

三、 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

地理背景影响的最终结果是激发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从而产生游客与资金的流动。任何物质的流动都是在力的作用下发生的,驱使旅游客流形成的力(吸引力、促动力或推动力)称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旅游地空间相互作用的产生与制约条件有三点:互补性、替代性和可进入性。

(一) 互补性

由于地理背景环境的不同,造成常住某地的居民对外界具有感知、感受或某种心理需求上的空白,另一地恰有可以弥补上述空白的事物。这个填补过程只有身临其境才能完成,而不能由任何其他信息渠道或方式来代替。我们称这样的两地具有互补性。由此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互补性产生于地理环境的差异性,互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得以实现的基本条件。

(二) 替代性

两个旅游地的互补性导致两地间旅客的流动。但是,也可能存在以下情况,当游客在A和B两地间移动时,A和B两地间介入另一个能提供与B一样性质的旅游地C,于是A地游客转向C地移动,我们称这种现象为同类旅游地间的替代性。当B地被C地替代后,即使其与A地间仍然存在着互补性,但相互作用也难以产生。因此,替代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的制约条件。

互补性存在于两个性质不同的旅游地之间,互补的结果是旅游客流的形成;替代性存在于两个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之间,替代的结果是同一客源地客流方向的完全转移或者分流。

旅游地间的互补性与替代性是一种客观存在,然而无论对旅游者还是旅游经营者来讲,这个客观存在都含有内容各异的现实意义。对旅游者来讲,在性质相同的旅游地中选择近处的旅游地可省钱、省时,还可以免受长途旅行之苦。对旅游经营者来讲,现实意义有三点:

(1) 旅游地的开发方向必须具备与周围地区间的互补性,这样才能保证稳定的客源市场。

(2) 正确地运用替代性,开辟新的同类旅游地,人为地分流以减轻某一旅游地人满为患的环境压力。

(3) 清楚地认识替代性的分流影响,以避免旅游地开发中的盲目性,杜绝由于雷同的开发使客流分散所带来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三) 可进入性

(1) 具有互补性的旅游地之间要有通达便利的交通条件。

(2) 旅游接待地要有游客停留的接待条件。

(3) 旅游接待地不存在游客进入的自然的或人为的障碍因素,如自然灾害、安定状态、对外政策等。

可进入性是旅游地的空间相互作用能否实现的决定因素。

四、 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一) 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层次

旅游活动虽然千姿百态,但就旅游产品开发难易而言,还是存在一定的差异,于是旅游活动本身也形成了不同的发展层次。这些层次之间,存在由低级到高级的序列。我国著名地理学家、旅游学家陈传康先生将旅游分为三个层次:

(1) 观光游览的基本层次。本层次的活动以游览为主,主要观赏物有自然风光、风土民情、文明城乡面貌、文体盛会、生产流程等。观光旅游就旅游组织而言,简便易行,资源开发几乎不用投入资金,只要适当地组织产品线路,挖掘好产品的内在观赏价值,就会引人入胜。就旅游者而言,此类观赏物的主要功能是消遣,无需专业知识背景和必要的身体素质,而且费用低,是一般旅游者最喜欢的旅游活动层次。

(2) 购物和娱乐的提高层次。本层次以消遣为主。旅游者通过消遣行为,获得特定的旅游资源,满足身心需求。主要消遣物有各种娱乐设施和购物设施。例如滑雪、游泳、漂流、垂钓、庆宴、舞会、民俗体验等娱乐活动,还有综合购物大厦、批发市场、露天零售市场、饮食街等。购物和娱乐就旅游组织而言,要有大量先期策划和准备工作,尤其是娱乐资源的资金、人力投入较大。除传统节目外,必须不断更新内容,让旅客在娱乐中求得欢乐。购物旅游活动的开发,主要依赖于当地经济、物产和生活习俗的实际情况,开发十分不易,旅游企业要善于将各种购物资源组织起来,形成特色,让游人来有所获。就游客而言,从事此类旅游活动,需要一定的经济实力。如果价格太高,游人会望而却步。

(3) 特殊旅游的专门层次。该层次的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特殊目的,如休养疗养、出席会议、从事商务活动、科学考察、文化交流、大型运动会、登山探险、宗教朝觐等。这种旅游行为不具有普及性。

旅游行为层次的相互关系。不同旅游目的地的旅游行为层次是各有侧重的,这取决于旅游资源的性质、游客的爱好、消费能力等;不同的旅游行为层次可以同时并存,较高层次的旅游行为,并不一定要在较低旅游活动行为层次的优势之后才出现;一般而言,较高层次旅游行为的出现,是在较低层次的活动行为出现之后。

(二) 影响旅游活动行为层次主要原因

影响旅游活动行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概括起来有内动力、外动力和中间条件三部分。

1 内动力

即旅游动机,是激励人们去旅游的心理原因。常以愿望、兴趣、爱好等形式表现出来,并促使产生旅游行动。

动机产生于人的需要,旅游需要是人们全部需要的一部分。美国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将人的需要分为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相互联系并且逐个提高的,旅游是一种特殊的高层次消费形式,旅游动机当属高层次的需要。

2 外动力

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均具有鲜明的地域差异性,它们形成地域之间的一种差异梯度力。追求领略异乡风情、异质文化的旅游者,便会从客源地奔向他们觉得需要去的旅游地,同时引起物质、货币的空间移动,构成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空间相互作用。一般来说,时空距离越大,产生相互作用的阻力越大,但其地域差异梯度力可以增强或削弱其阻力。

3 中间条件

即收入、闲暇时间和交通条件。优厚的可自由支配的收入、充足而集中的带薪假期和发达的交通条件,是促使旅游者旅游活动行为付诸实际的必不可少的条件。

距离衰减作用:虽然从映像地图的角度看,人们对距离越远的事物想象越丰富,渴望越强烈,但是从行为实施的角度看,一般事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随空间距离的增加而逐渐衰减的。旅游流也是如此,随着旅游地间距的增大,旅游费用及时间都要增加,导致旅游流强度减弱。统计资料表明,国内旅游流强度大于国际旅游流,短、中程旅游流大于远程旅游流。

图12中国城市居民到访率在空间上的分割(吴必虎,1997年)

中国城市居民出游空间分布规律:中国城市居民旅游和休闲出游市场,随距离增加而衰减;80%的出游市场集中在距城市500千米以内的范围内。

五、 旅游者行为规律

旅游者构成旅游活动的主体。对旅游者行为规律的研究从地理学角度研究,重点是决策行为、空间行为、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实践意义三个方面的内容。

在外出旅游之前,人们首先要收集各种有关的信息,然后根据自己的主观偏好,做出决定,这个过程称为决策行为。决策行为的研究包括影响旅游决策的主要因素、旅游决策过程和旅游决策模式。

旅游空间行为是人们在地域上进行旅行和游玩的过程,旅游空间行为以旅游决策行为为基础。对旅游空间行为的研究主要是对各种尺度的旅行模式——洲际旅行模式、国际旅行模式、国内旅行模式(或大、中、小三个尺度旅行模式)的研究。

旅游者行为规律研究的意义不仅在于揭示旅游者行为的规律本身,而且可以借此来考虑资源评价和开发,宾馆等接待设施的选点布局,可以使之更趋客观合理。

(一) 旅游者决策行为

旅游者在外出旅游之前,根据自己所收集的各种信息,并结合自己的主观偏好做出旅游决定的过程,称为旅游决策行为。

在旅游行为的三个层次中,专业层次的旅游行为从属于某一个固定的专业活动目的,在目的地的选择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是专业活动的需求。因此,旅游决策行为的研究对象是主动型的旅游行为者,即进行游览观光活动的旅游者和进行娱乐、购物活动的旅游者。

影响旅游者决策的主要因素有感知环境、最大效益原则和旅游偏好。

1 感知环境

人们把进行旅游决策时收集到的各种信息摄入脑中,形成对环境的整体印象,这就是感知环境。

地理环境的地域差异是激发人们外出旅游的根本原因,但只有当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整体环境形成深刻的印象,即感知环境后,才能产生旅游动机,而后付诸旅游行动。感知环境有两个方面:一是通过旅游宣传品对旅游目的地的了解,二是旅游者的直接介绍。

比如贵州黄果树瀑布和十丈硐瀑布,二者的条件差不多(规模、距离、相距最近市级居民点人口),但吸引游客的数量相差悬殊。

用广泛的促销宣传来扩大自己产品的知名度,是达到此目的的唯一有效方法。否则,你即使拥有价值极高的旅游地,人们也不可能到那里去旅游。

2 最大效益原则

即在资金和闲暇时间确定的条件下去追求最大的旅游效益,是指导旅游者决策行为的基本原则。它是在做旅游决策时倾向于追求在资金和闲暇时间限制下的最大效益,受感知环境的限制,是最满意的效益,而不是最优的效益。其表现形式包括: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最大的信息收集量;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自然环境和文化环境与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

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

旅游既是一种娱乐行为,也是一种经济行为。人类在长期的经济活动中总结出价值规律后,社会上的一切经济活动便围绕着同一个焦点去进行,即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旅游者的特殊性在于,他们的投入不是追求经济上的效益,而是追求精神上的享受和精力上的恢复,这两点构成旅游效益的内涵。根据目前研究的结果,最大效益原则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 最小的旅游时间比

在一个完整的旅游过程中,用于往返客源地和目的地的时间与在目的地游玩所消耗的时间的比值称为旅游时间比。现代旅游与古代旅游的最大区别是游大于行,因此,人们在做旅游决策时总是追求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决定旅游时间比大小的主导因素是行的时间,而行的时间又是旅游者有限的资金分配与现有的交通条件等变量的函数。因此,最小的旅游时间比因人因地而异,其只能是旅游者决策方案中的最小值。如何求得最小的旅游时间比,有两种途径:一是当地点尚未确定时,在类型相同、所提供的游玩时间近似的诸旅游地中,选择距离最近的旅游地;二是当旅游地确定后,选择最快捷的交通方式。若单程旅行时间超过12小时,应选择晚间发车的车次。

(2) 最大的信息获取量或最高的满意度

对于最大信息获取量和最高满意度的追求,使人们在选择旅游地时有以下倾向:

选择最有名的旅游地旅游。知名度大的旅游地往往比知名度小的旅游地有更大的稀缺性。人们通过旅游消除的稀缺性越大,获得的信息量也越大。

选择自然、文化环境与其居住地差异较大的旅游地旅游。自中国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来,业界人士逐渐认识到,外国旅游者对中国的历史古迹和自然风光普遍感兴趣,对品尝精美可口的食物也感兴趣,而对娱乐活动、冬季运动和廉价的度假兴趣不大。显然,前者与他们的居住地有较大的差异,而后者在各国都类似。在体验不同的文化与生活方式方面,来自欧美的游客比来自亚洲的游客有更加浓厚的兴趣。可见,环境差异越大,越能引起旅游者的兴趣。

选择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的典型区。娱乐旅游和购物旅游属于旅游活动的提高层次,对克服旅游活动及旅游产品的同类型,发展特色旅游、主题旅游,增强对旅游者的吸引力具有特别的意义。如香港的购物游及迪士尼乐园就具有代表性。

3 旅游偏好

人们在进行旅游决策的过程中,不仅要受到共性特征,即感知环境差异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个性特征,即各自国情、民俗习惯,以至个人的兴趣、能力、爱好和性格差异的影响。我们称这一个性特征差异为旅游偏好。旅游偏好对决策的影响,可以从居住环境、年龄、职业、学历、性别等方面去研究。

表12年龄影响旅游偏好(吴必虎,王斌,2001年)

家庭生活周期阶段

旅游者特征

旅游活动特点

单身阶段

新观念代表者,身体活动能力强,处于事业初创阶段

旅游活动能力强,喜欢富有刺激性的、体力消耗大的旅游活动,旅游消费较为积极

新婚阶段

收入较高,自由性强,消费以现在和将来为导向

旅游能力强,更加偏好度假休闲旅游

满巢阶段

子女不足6岁

活动自由性低,消费以将来为导向

旅游可能性较低

续表

家庭生活周期阶段

旅游者特征

旅游活动特点

满巢阶段

子女6岁以上但未独立

活动自由性低,消费以将来为导向

选择家庭式旅游活动

空巢阶段

自由度高,经济富裕有储蓄,消费以现在为导向

旅游消费较为频繁,尤以豪华型旅游居多

鳏寡阶段

退休,有一定储蓄和财产,消费以现在为导向

通常选择节奏缓慢、知识型、保健型旅游产品

性别差异影响旅游偏好:

① 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平均搜集更多的信息类型,并更倾向于搜集旅行费用、食宿状况、线路安排这三种旅游信息。

② 女性游客比男性游客更倾向于通过人际交流的方式获取旅游信息。

(二) 旅游者的空间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