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带地图·行旅人生 萧乾卷 9.2
作者: 傅光明
22.69万字 0.1万次阅读 0.3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3、与埃德加·斯诺 2023-10-18 13:56:1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8
    作品总数
  • 137.86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83章
简介

本书以生动、朴权饶有趣味的语言真实地记述了作者独特的、富有传色彩的一生。既有重要的史料价值,又有着很高的文学价值。

§1、书评是现代文化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

《书评研究》是萧乾的大学毕业论文,也是他平生第一本书,1935年11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这对一位年仅25岁的大学毕业生来说,是难能可贵的。当时,他已发表了后来收在《篱下集》里的全部小说和《栗子》集中的几篇,成为京派的后起之秀。

《书评研究》出版后,直到80年代,从未再版过,主要原因是中国读书界向来不重视书评。这种现状现已明显改观,不仅出现了以写作书评为职业的自由撰稿人,且还出现了所谓“酷”评。但在当时,真正的大众尚未成为读者,就连著作者的名字也少得极易记辩。从事书评职业写作的人并不多,更很少有人去研究它。萧乾曾慨叹,书评,这个出版界的骄子、镜子和轮子,在中国的命运太不济了。所以在他主编《大公报·文艺》的日子里,为书评声嘶力竭地呐喊,书评工作也一时红火过。从整体来看,书评在中国读书界的地位一直很可怜。一个最可怜的事实是中国的书评很少能成为独立的读物。拙笨的方式里插着拙笨的言语。述说原书梗概时,理论就抄目录,文艺便零星拼凑原文。好像只要记住“简洁精警”“不偏不阿”一类为市侩滥用而失掉意义的广告语,或能把“基调”“意识”一些未经消化的新名词摆得允当后,便可以写书评了。书评成为不会写文章的领域了。遑论中国从没有一份像美国《纽约书评》那样的权威性书评刊物,它几乎可以决定一本书的命运是生存还是死亡。萧乾老早就喜欢文学批评,1931年在辅仁大学西语系时,参加过五家大学的英语比赛,当时选的题目就是《文学批评的重要性》。

对于如何写起《书评研究》,萧乾回忆是在1934——1935年间,忽然心血来潮,对书评感起兴趣。恰好那时需要交一篇毕业论文。身在新闻系的而心在文学系的他,就找了跨在两系之间的边缘题目:书评研究。他说他开始挑上它还只不过是为过关。可是钻进去以后,却发现它并不仅仅是报刊上偶尔设置的一个栏目,而是现代文化巨厦一根不可或缺的梁柱。当时他是靠卖稿来交学费并维持生活的。以前,每月都写上篇把小说,《大公报·文艺》编者沈从文先生就保证我起码每月20元的收入。动手写论文后,没时间写小说了,他就从论文中选一些片断(如《平衡的心》)先在报上发表。这样也可以听到先辈作家(如朱光潜)的意见……论文写完之后,一份交到学校,另一份就由郑振铎先生转给商务印书馆,并于同年(1935年)11月出版。《篱下集》是次年问世的,所以《书评研究》才真正是他的第一本书。

为了这篇毕业论文,萧乾可是花了不少气力。他的志愿是把能找到的关于这个题目的书籍和零星论文统统读遍,整理完竣,再附上自己的意见和结论。三个月的时间里,他几乎把每天下午都泡在图书馆闷窒的库房里,翻着一堆堆发霉的书。他把笔记写在卡片上,两个月就写满了一大匣。经过一番整理分类,书的各章次序和全书线索就自然决定了。

萧乾对书评的研究是分层次进行的。他首先在序论中援引美国的一份调查材料,来说明读者中的绝大多数是通过书评这媒介与书接近的,并由此认为书评在现代文化界已经能够成为一种新势力。而在中国,这股势力还不够大。但他对中国书评的前途充满乐观,认为终有一天书评会随着文化高潮稳步进入读书界。萧乾在书中援引的几乎清一色是美国资料,这一方面与燕京大学的教育有关,另一方面也说明,中国这类资料实在少得可怜。但以外来资料为依据来谈中国的书评,总有点隔靴搔痒之感。

有位美国图书馆馆员把当代书评大致分成四大类:学者的,欣赏的,谩骂的和报纸的。萧乾认为这四类书评都有不足,这虽不是他希望的那种,却在中国萌芽了。他一直期待着职业书评家的出现,可又在“未来的恐怖”一节列举了诸多可怕的现象,提出自己的担忧,如书评家要看编辑的眼色,编辑又要看出版家的眼色,否则他们就有可能失业。因此,他们往往不如业余书评家热诚,对所评类别的书,也可能是与其兴趣相悖的。不过,他对“纠正这段未来的历史”还是乐观的。

国外有学者认为书评与批评的差别很大,书评家低贱,批评家尊贵,书评市侩,批评神圣,如诗人和批评家艾略特。也有人认为它们之间的差别不大,如曼斯菲尔德的丈夫、英国批评家穆雷。不难看出,萧乾更强调书评的重要,因为它有一些比批评家更不易做的工作,书评是为非专家的一般大众所做的批评。在形式上,它似浅近些,但同批评家一样,做书评的人应有清晰的是的概念,对于作家有亲切的认识,对于文章有透彻的见解。其实未来读书界更需要书评家,他说,我们需两个批评学者,六个批评家,五十个书评家。可惜直到今天,批评家还觉得自己比批评家尊贵,书评家也仿佛有低人一等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