跃州风云 9.3
完结 签约作品 都市人生 商战职场
作者: 山雨 主角: 赵向军 林日新 张爱武
41.09万字 0.1万次阅读 9.4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第91章 我心光明(大结局) 2023-06-07 16:04:01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2
    作品总数
  • 84.06
    累计字数
  • 164
    创作天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91章
简介

《跃州风云》是一部现实题材的长篇励志小说,全景式地描述了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到本世纪初期东海省跃州市的时代变迁,通过小人物的命运沉浮,叙写了改革开放给中国社会带来的重大变化,尽管社会在快速发展中,一些价值体系有所重构,但善心善行仍是普罗大众的朴素追求。 赵向军、莫璋扬和林解放是因风云突变分别走上了逃亡之路。赵向军逃至香港,因为仗义和忠诚,受到贵人赏识和青睐,最终在贵人的帮助下回国投资,后来携手林解放(后改名林日新)和莫璋扬之子莫立新,虽历经坎坷,但终成正果,创办的君天股份最终获得上市。 戴利仁和张爱武是跃州派性的活跃分子,“四人帮”粉碎后,分别受到清算。戴利仁被一撸到底,当了仓库保管员,妻子也因颅脑重伤致残,生活跌入谷底,但他不向命运屈服,为了医治爱妻,他苦学中医,终有所成。而张爱武则依靠自己青春肉体,榜上靠山,后来担任了跃州市分管城建的副市长,最终因为贪婪而自取灭亡。

第1章 雨夜惊魂

上世纪70年代中叶10月初的一个晚上,东海省跃州市西郭外的郭山上,一道闪电照亮了夜空,闪电过后,经过一忽儿的黑暗与死寂,隆隆的雷声掩盖了这座城市。天空中雨水不停的倾泻而下,地处江南水乡的跃州市区虽然水网纵横,但这场暴雨雨量特别大,马路上还是一下子积满了水,漂浮着一些残枝枯叶和垃圾,慢慢地向低洼处流去。

10月,正是跃州市这座滨海城市夏秋的转换季节,北方来的冷空气要想控制这座城市,而副热带高压却舍不得离开,还想继续逗留。于是,每年的这个季节,冷暖气流交汇,跃州市总有那么几次大的雷暴出现。在这个城市生活的人们,早已适应了这样的天气。一般来说,他们会呆在家中,男人们穿着裤衩背心,爬上爬下,借助昏暗的灯光,看看房顶哪些地方有没有漏水,然后指挥女人孩子,把家里不多的物件搬到干燥的地方。有的家处地势稍低河道边上,他们则会密切关注河道的水位,一看情况不对,他们就会把家里的坛坛罐罐搬到高处。

可就在这雷电交加的夜晚,有一个年轻人却上身只穿了一件暗红色的背心,下身穿着军绿色的卡其料子的夏裤,裤脚卷到膝盖上,光着脚套着一双军绿色胶鞋,冒着大雨,死命的蹬着一辆28寸二八大杠自行车,从东到西,飞快地穿过环城路,摸黑拐进了天灯巷。

他叫赵向军,大约26、7岁的样子,个子高高的,脸长得比较消瘦,眼睛黑亮黑亮的,身体却是粗壮结实,肩膀上的三角肌和上臂肱二头肌鼓鼓的,身上好像有使不完的劲。

赵向军是跃州市国营服装厂的厂长,今天下午,他受到了厂里和他有嫌隙的戴利仁为首一帮人的围攻,由于事发突然加上寡不敌众,赵向军这一帮人被打散,落荒而逃,现在,戴利仁正带着一伙人四处找赵向军。

天灯巷是赵向军的家,他从小在这里长大,在亡命天涯之前,他要来向家人做个告别,也要收拾一下衣物细软,毕竟,他一走,不知何时能再回来都不知道,如果运气不好,被戴利仁这帮人抓到,能不能逃过这一劫都很难说,运气不好的话说不定当场要被打残。

天灯巷靠近穿越跃州市的八百里圩江,跃州市区地处圩江下游,这里离入海口不到几十里,水流平缓,整个江面宽达数百丈。这里平常来来往往的船只很多,既有近海运输的小货轮,也有来回两岸的客轮,还有一些没有动力的小舢板渔船。

圩江江中有座孤岛叫江中屿,相传南宋的第一任皇帝赵构为了躲避追击他的金兵,曾在岛上的江中寺呆了几天,因此这座寺庙又被称为高宗道场。宋高宗偏安临安后,对跃州发达的航运留下深刻印象,称船运跃州数国内第一。

跃州市是一座有历史底蕴的古城,距今已有1700年的历史,北靠圩江,沿江有大小码头数十座,船运业和轻工业比较发达,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在东海省也处于比较重要的地位。跃州市下辖东城、南城、西城和近郊四个区,它由跃州地区行政公署代管,跃州行政公署还代管了跃州市周边的五个县,圩江的北岸就是临江县。

圩江江中屿段处于海水江水的交汇处,每天两次的涨潮潮平的时候,江水都带着海腥味。咸水淡水交汇的地方,历来水产资源就比较丰富,这一带的江鲜口感特别好,圩江里有种刀鱼,又名子鲚,在每天端午待产前,满腹鱼卵,把鱼用文火在油里清炸至略微焦黄状态,吃的时候让人感觉外焦里嫩,口齿留香,欲罢不能。

郭山临江伫立,山势平缓,海拔不是特别高,大概100米不到的样子,登上郭山顶向东南方向望去,这个跃州市区可以尽收眼底,一直可以看到城市东边的前府山和南边的轩山。郭山底部凸出部分延伸到江底,它的东面刚好形成一个港湾,当上游洪水下泄的时候,那些没有动力的船只就可以在这里驻锚,慢慢的,这里就成了一个码头,几百吨位的运输船经常在这里停泊。

天灯巷位于郭山西面,离市中心较远,这一带就被称为西郭外。西郭外这一带的人,民风彪悍,甚至敢于向官府叫板。蒙古灭南宋,蒙古兵进驻跃州城,郭山下的几位义民有一天趁着天黑,摸进蒙古军营,风高放火,烧死十来名蒙古兵。结果,这几位义民被蒙古兵逮住,当场在郭山上点了“天灯”,并且暴尸半个月。为了纪念这几位义民,后来当地人就把一条小巷改名天灯巷,码头也就叫做天灯码头。

天灯巷的北巷口,隔着一条10余米宽的环城路,就是圩江边的天灯码头。赵向军的父亲赵崇仕,出生在跃州市的东部郊区的白水镇宁村,这个宁村是在明代建有抗倭城堡,当时驻扎了来自各地的官兵,后来这些人和当地村民联姻,代代传承。

赵崇仕的祖籍是河北正定,自古燕赵多义士,赵崇仕的性格一如北方汉子的豪爽仗义。他小的时候,师从白水镇当地“金水门”拳师习武,练得一身好武艺,平常三五个人根本近不得他身。由于宁村人多田少,种田根本无法糊口,于是,他在十八岁那年跟着村里几个年轻人一起,到了圩江边的天灯码头,倚仗一身力气,干起了挑夫的营生。

由于赵崇仕小的时候读过三年私塾,粗通文墨,加上手脚勤快,做人讲义气,很快就在天灯码头站住了脚,成了挑夫中的一个小头目。后来,他被一个张姓的船老大看上,把女儿嫁给了他,并资助他分几次盖了三间一层的房子。

赵崇仕和张姑娘生了三男一女四个孩子,赵向军排行老幺。当时正处抗战胜利后,大家对军人有特别的好感,赵崇仕就把他这个儿子取名向军,希望他长大以后当兵,争取混个军官当当,好光耀门楣。

看着赵向军从小调皮好动,赵崇仕在儿子6岁的时候开始,就慢慢有意识教他一些拳术基本动作要领。想练武,要吃苦,很多小孩子根本吃不了练武的苦,练到一般就会半途而废,而赵向军却一直坚持了下来。后来读烈士路小学、向阳中学期间,他有空就早起一个人在郭山的空地上苦练。赵向军因为会拳术,平常也喜欢打抱不平,从小就是西郭外附近有名的“孩子王”。

天灯巷靠近圩江,南方的小孩子生性喜欢玩水,赵向军和他的小伙伴常在在江中戏水、游泳,个个都练就一身好水性。赵向军年岁稍大以后,胆子壮了起来,也不怕江里风浪,经常会游到江中岛的滩涂上抓江蟹、踩跳鱼,网一些江鲜,可以在那个蛋白质能量短缺的年代,给家里人改善一下膳食。

赵向军十八岁那年高中毕业后,没考上大学,在那个时候,高中生也算高学历人才,因此,他就被西城区郭山公社安排到了国营跃州市服装厂工作。这个跃州市服装厂有500来号人,生产、后勤部门齐全,为了解决双职工没人带孩子的问题,服装厂甚至还办了一个托儿所,在这里上班的职工可谓幸福感满满。

赵向军当了一年的服装裁剪学徒,因为他有组织能力,还会抄抄写写手脚勤快,加上为人热心厚道,进厂不久,就被厂里领导选拔为厂办助理干事,跟着主任、科长跑跑腿、打打下手。

在厂办工作,给赵向军提供了一个很好的成长平台,他可以更多的有机会参加各类学习、会议,也有更多机会接触各色人等。这样干了几年,他很快就显得老练成熟。

这天,厂里的李副厂长突然把赵向军叫到了办公室,李副厂长胖胖的,一脸和蔼,亲切的问他:“小赵,在厂里干了两三年,有什么体会啊?”

由于赵向军经常和李副厂长接触,所以也不拘谨,笑了笑,说:“李厂长,我们年轻人应该好好向老前辈学习,努力学好生产技术本领,争取当好革命事业接班人。”

“哈哈,讲的很对啊,小赵,来来来,你坐下。”李副厂长拍拍赵向军的肩膀,说:

“革命事业代代传承,学好本领是一方面,但解决好个人问题也很重要,找到一个志同道合的革命伴侣,也是你们年轻人重要的革命任务之一。嗯……你有对象了吗?”

赵向军感到脸上登时发烫了,虽然说,在学校念书的时候,他一直担任班级里的文体委员,有些女生有事没事会找他帮忙什么的,特别是那个生活委员朱见芬会经常找他讲一些班级里琐碎事务,有一次,赵向军感觉好像和她对了一个眼神的时候,她的脸上突然闪过一阵红晕,他心中略感诧异。

赵向军那个时候的念头就是要一门心思先把书读好,然后早点工作赚工资,为家里减轻压力。现在工作了,作为一个22岁的年轻人,他内心的荷尔蒙冲动也想有个女孩能和他牵手,但一想到自己每个月工资才24块,平常根本没什么积蓄,而且他的脑子里还有先立业后成家的想法,所以一旦脑子里冒出恋爱结婚这个念头,他就哑然失笑,眼下自己这么几块工资怎么养活老婆孩子呢?但是,李副厂长这么问他,他就说了实话:“李厂长,我才22岁,还小,收入这么低,哪敢还想恋爱结婚。”

“噢,22岁也不小了,可以考虑个人问题了,你说收入低,这工资总还够你吃饭的吧,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你看看我们厂托儿所的小李老师怎样?”

李副厂长今年58岁了,马上要到退休年龄,他想在自己退休之前把这个小女儿嫁出去,也算了了自己一件心事,所以,今天就赤膊上阵了。

小李老师大名叫李红,今年23岁,和赵向军同年进厂,虽然只有初中毕业,因为他父亲的关系,就没到一线车间,而被安排到托儿所。李红个子中等,一米六的样子,瓜子脸,眼睛大大的,扎着马尾辫,长长的刘海在她额头飘来飘去。服装厂男工不多,读书到高中毕业的男工更少,因此,厂里没有那个小伙子能入她法眼,加上平时工作生活也是两点一线,所以,她还是待嫁闺中。

赵向军平时和李红在厂里团员活动时接触过几次,对这个文静的姑娘印象颇佳,而且,今天是李副厂长做的介绍,领导这么看重自己,绝对不能拒绝,于是,他就点了点头。

“好好好,这几天你就可以去找李红,年轻人多在一起学习学习马列著作,增进了解吧。”李副厂长心中的一块石头总算落了地。

一年后,赵向军和李红就谈婚论嫁,确定了婚期,这期间,赵向军也入了党。

1969年的10月1号,赵向军和李红的婚礼如期举行,他们两家在环城路的望江酒楼办了十桌酒席,赵向军的大哥赵向前在西南边区部队,大姐赵路妮嫁给了大学同学倪新国,家在哈尔滨,他们没有出席。赵向军二哥赵向南和妻子陈丽帮他们忙前忙后,一起张罗这场婚宴。李红这边她的四个姐姐、姐夫都出席了他们的婚宴。

赵向军和李红的婚房就是赵崇仕原来的三间平房的西边一间,长大概18、9尺、宽10来尺左右,北面的入口处隔了一点当厨房,里面就是婚床和简单的家具。这样的条件,在当时的跃州市已经算比较好的了。

赵向军这个人比较好客,也喜欢热闹,李红手脚麻利,所以,婚后的周末休闲时光,他们会邀请一些工友到他家做客、吃饭。菜么也很简单随意,一般是赵向军周日一大早去圩江里网点江鲜,摸几把田螺,有时勾几条黄鳝,捉几只田鸡,蒸蒸炒炒就上了桌。赵向军的生炒鳝段,加了少许淀粉勾芡,炒起来老嫩刚好,十分爽口,可谓一绝。一口地瓜烧酒,一口生炒鳝段,大家吃得很惬意,觉得幸福生活也不过就是地瓜烧配鳝段。

赵向军这个人虽然搞行政工作,但他喜欢到车间一线唠嗑,针对工人们一些合理化建议,他经常会向领导反映报告,领导们为了表示亲民,有时也会为下面解决几件,慢慢的,厂里的年轻人都向他靠拢,有话都愿意和他说。

1971年初,服装厂的主管部门,跃州市二轻局的领导召集厂里的职工开大会,管组织人事的董少波副局长在职工代表大会上说:“根据上级有关干部队伍建设的指示精神,服装厂的班子近期要进行优化调整,根据“老中青”三结合和“又红又专”的要求,大家进行民主推荐,大家要本着对党负责的态度,认真独立思考,真正把优秀人才推荐出来,让党组织好中选优。”

会后,考察组人员把50多名职工代表的票数一统计,赵向军得了38票,比位列第二的青年职工代表戴利仁整整多了一大截。这虽然是赵向军人气旺结果,但也离不开他李副厂长在背后运作的结果。

一个月后,跃州市二轻局的文件就下来了,25岁的赵向军就任跃州市服装厂分管组织人事和后勤的副厂长,做为“老中青”三结合的青年代表,被结合进了班子。

赵崇仕这个知道了这个消息后,大发感慨,他老爹给他取名“崇仕”,希望他这辈子能捞个官当当,他虽然在解放后被招工进了码头运输社,成了集体职工,但这一辈子连根官毛都没碰到,小儿子年纪轻轻就当了这么大厂的厂长,大儿子在部队也当了连级干部,咱老赵家以后看来真要发达哩。那天晚上,他就着几把兰花豆,喝了两碗地瓜烧才罢休。

该作者其它作品
90%看过的人还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