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记·菁华 9.5
作者: 司马迁
20.99万字 0.1万次阅读 25万累计人气值
更新至 附录 2020-08-06 14:46:07
开始阅读 加入书架
手机免费阅读
七猫免费小说app
举报
  • 1
    作品总数
  • 20.99
    累计字数
  • 作品介绍
  • 作品目录 7章
简介

《史记》不但是我国历代正史的鼻祖,也是一部文学巨。 常读《史记》,可以训练欣赏文学的能力和写作文章的技巧。 但《史记》的卷帙庞大,内容广泛,遍及天文、地理、术算各方面,一般人若要全读,分量实在太多,时间和精神往往不能应付。 所以,删除赘文,撷取菁华,是个必要的工作,可以便利人们阅读和欣赏,《史记菁华》正是这部文史巨的节本。

卷一

秦始皇本纪

秦王刚刚一统天下,便对丞相、御史下令道:“寡人以渺小的身躯,起兵诛灭了暴乱,靠的是祖宗的神灵保佑,六国国王都受到了应得的惩罚,天下太平了。现在如果不改换名号,就无法彰显我的功业,让我名垂青史。请各位议定帝号。”丞相王绾、御史大夫冯劫、廷尉李斯等人都说:“从前五帝的土地纵横千里,此外侯服、夷服等地区的各类诸侯有人来朝见,有人不来朝见,天子控制不了他们。现在陛下您兴的是正义之师,讨伐的是四方之残贼,天下平定了,在全国设置郡县,令法令归于一统,这是亘古未有的局面,五帝也比不过您。我们谨与博士商议说:‘古代有天皇、地皇和泰皇,其中,泰皇是最尊贵的。’我们这些臣子冒着死罪献上尊号,王称为‘泰皇’。命被称为‘制书’,令被称为‘诏书’,天子自称为‘朕’。”秦王道:“去掉‘泰’,留下‘皇’,采用上古‘帝’的位号,称‘皇帝’,其他就按你们商议的办。”于是下令:“可以。”追尊庄襄王为太上皇。又下令道:“朕听说上古有号而无谥,中古有号,死后根据生前的品行事迹定谥号。这样做的话,就是儿子评议父亲,臣子评议君主了,非常没有必要,朕不认同这种做法。从今以后,废除谥法。朕就叫做始皇帝,后代就按辈数计算,称二世、三世直到万世,永相传,无穷尽。”

丞相王绾等人进言:“诸侯刚刚被击败,而燕国、齐国、楚国又地处偏远,倘若不把他们设为王,就无法镇服那里的百姓。请立诸位皇子为王,希望皇上您能恩准。”始皇让群臣商议此事,众臣子都认为这样做可行。廷尉李斯发表意见道:“周文王、周武王分封子弟以及同姓亲属甚多,可是他们的后代日益疏远,互相攻击,像仇人一样誓不两立,诸侯之间彼此讨伐,周天子也无法阻止他们的争斗。现在天下靠陛下您的神灵之威方获得统一,划分了郡县,若用国家的赋税重重地赏赐那些皇子功臣们,很容易就能控制他们了。使天下人没有邪异之心,才是天下太平的好办法啊。设诸侯没有好处。”始皇说:“过去天下人都苦于连年战乱无止无休,就是因为那些诸侯王的缘故。现在我依赖祖宗的神灵才使天下初定,如果再设立诸侯国,就等于又挑起战争,想要求得安宁太平,岂不是很难吗?廷尉说得对。”

于是天下分为三十六个郡。每郡都设置了守、尉、监。改称人民为“黔首”。下令特许全国人民聚饮以示欢庆。收集全国的兵器,将其聚集到咸阳,熔化后铸成大钟以及十二个铜人,每个铜人都重达千石,被放置在宫廷内。统一法令和度量衡的标准。统一车辆两轮之间的宽度。使用统一的小篆来书写文字。领土东到大海和朝鲜,西至临洮、羌中,南到北向户,北据守黄河为要塞,沿着阴山直达辽东。迁徙天下十二万富豪之户至咸阳居住。而诸祖庙及章台宫、上林苑均在渭水南岸。

三十四年,秦始皇在咸阳宫摆酒宴,有七十位博士上前敬酒。仆射周青臣走上前去颂扬道:“从前秦国的土地不过才千里罢了,全仰仗陛下您的神灵明圣,才能平定天下,驱逐蛮夷,凡是日月能照耀到的地方的百姓,没有不臣服于您的。您把诸侯国改为郡县,使人人都安居乐业,没有战争的祸患,功业则可以万代相传。自上古至今无人能与陛下您的威德相比。”始皇听后十分高兴。博士齐人淳于越上前进言:“臣听说殷朝、周朝的君王统治天下一千多年,他们分封子弟功臣,用以辅佐自己。如今陛下您拥有天下,而您的子弟却是平民老百姓,一旦出现像齐国田常、晋国六卿之类的臣子,您没有辅佐之人,靠谁来救援呢?凡是办事不效法古人而能长久的,我还没有听说过。刚刚周青臣又当面对您阿谀奉承,以加重陛下的过失,他不是一个忠臣。”

始皇让群臣议论他的建议。丞相李斯说道:“五帝的制度没有一代重复一代,而夏、商、周的制度也没有一代因袭一代,都是各自凭着各自的制度来治理,并不是他们故意要彼此不同,而是由于时代不一样了,情况也就不同了。现在陛下您开创了大业,建立了万世不朽的功业,这本就不是愚笨的儒生所能理解的。更何况淳于越说的是夏、商、周三代的旧事,哪里值得效法呢?从前诸侯纷争并起,所以才重金招揽游说之士。现在天下太平,法令统一了,百姓在家就努力从事农工生产,读书人就学习法令刑禁。如今儒生们不以今人为师,却要效法古人,还以此来非议当世,惑乱民心。臣丞相李斯冒死进言:古代天下散乱,没有人能统一它,所以诸侯并起,都是在称赞古人,非难当今,粉饰虚言,混淆真假,人人只欣赏自己私下所学的知识,而非议朝廷所建立的制度。如今皇帝已统一天下,辨别是非黑白都取决于至尊皇帝一人。可是私学却群起非议法令,使得人们一听说有命令下达,就根据各自所学加以议论,入朝时就在心里暗自指责,出朝后就去街巷议论,浮言欺主以谋求名利,标新立异以抬高自己,率领民众制造谣言。这样如果还不禁止,那么在上君主的威势就会下降,在下党羽的势力就会形成。臣以为应该禁止这些。我请求让史官将不是写秦国历史的历史典籍全部焚毁。除了博士官所掌管的之外,天下有敢收藏《诗》、《书》、诸子百家著作的,全都交到地方官那里一起烧掉。敢聚在一块儿议论《诗》、《书》的就处死,借古论今的满门抄斩。官吏如果知情而不举报的,以同罪论处。下达命令达三十天仍不烧书的,处以黥刑,并发配去筑城四年。不必烧毁的,是医药、占卜、种树之类的书。如若有人想学习法令,就向官吏学习。”秦始皇下令道:“可以。”

项羽本纪

项羽是下相人,字羽。他起家时只有二十四岁。而项羽的叔父是项梁,项梁的父亲是楚国大将项燕,他是被秦将王翦杀害的。项氏世世代代为楚国的大将,被封在项地,所以以项为姓。

项羽年少的时候曾学习读书写字,没有学成,又学习剑术,也没有学成。项梁很生他的气。项羽却说:“文字,能够用来记姓名就够了;剑术,也只能对付一个人,不值得学,我要学习能抵抗万人的本事。”于是项梁教项羽学兵法,项羽大喜,可是略知道了一点儿兵法的大意后,又不肯学下去了。

项梁杀了人,为躲避仇人,他与项羽一起逃到吴中郡。吴中郡那些有才能的士大夫,本事都不及项梁。每当吴中郡有大规模的徭役或丧事时,人们经常找项梁做主办人,项梁就暗中用兵法来组织宾客和青年,借此了解他们的才能。秦始皇游览会稽郡,过浙江时,项梁和项羽一块儿去观看。项羽说:“我可以取代那个人!”项梁忙捂住他的嘴:“别胡说,要满门抄斩的!”但从此项梁就觉得项羽很不一般,是个奇才。

项羽身高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连吴中当地的年轻人也都非常惧怕他。秦二世元年七月,陈涉等人在大泽乡起义。同年九月,会稽郡守殷通对项梁说:“大江以西的地区全都造反了,这正是上天要灭亡秦朝的时候到了啊。先发制人,落后一步就会被人所控。我打算起事反秦,让您和桓楚担任统领军队的将领。”当时桓楚正在草泽之中逃亡。项梁说:“桓楚正逃亡,别人都不知道他去哪了,只有项羽知道。”于是项梁出去,嘱咐项羽持剑守在外面,然后又进来与郡守殷通一起坐下,对他说:“请召见项羽,让他奉命去召回桓楚。”郡守说:“好吧!”项梁就招呼项羽进来了。不一会儿,项梁给项羽使了个眼色:“可以行动了!”于是项羽就拔出剑来砍下了郡守的头。项梁提着郡守的头,挂着郡守的官印出来了。郡守的手下大为惊慌,乱作一团,项羽一连杀了一百来人。整个郡府的人都被吓得趴倒在地上,没有谁敢起身。项梁召集了以前相熟的豪强官吏,向他们讲明了起义反秦是件大事,于是就发动了吴中之兵。项梁派人去吴中郡下属各县征集壮丁,共得精兵八千人。又安排郡中豪杰分别做校尉、侯、司马。其中有一人未被任用,就去找项梁评理,项梁说:“前些日子某家办丧事时,我让你去办的那件事你没有办成,因此不能任用你。”众人听了后都很服气。

于是项梁当了会稽郡守,项羽做副将,巡行下属的各县。广陵人召平此时正为陈王去争夺广陵,没有攻下。召平听说陈王败逃,秦军又快要到了,于是就渡过长江,假托陈王的命令,任命项梁为楚王的上柱国。召平说:“江东地区已经平定,赶快带兵向西攻打秦军。”项梁就率八千人渡过长江向西进军。

居鄛人范增,七十岁了,一向待在家中没有从政,好出奇计,他游说项梁:“陈胜失败是理所当然。秦灭六国,六国中楚国是最无辜的。自从楚怀王被骗入秦后就再也没有返回楚国,楚国人至今仍在同情他;所以楚南公说‘即使楚国只剩下三户人家,灭秦的也一定是楚国’。如今陈胜最早起事,他不立楚国的后代,却自立为王,所以他的势运一定不会久长。现在您在江东起义,有那么多楚国的将士争相归附您,就是因为您项氏一家世世代代都是楚国大将,一定能重新拥立楚国后代为王。”项梁觉得范增说得有道理,就到民间去找楚怀王的嫡孙熊心。那时熊心正在给人家放羊,项梁找到他后,就立他为楚怀王,顺应了楚国民众的愿望。

项梁自东阿出发向西北前进,等到达定陶时,再次打败秦军,项羽等人又杀了李由,因此越发轻视秦军,渐渐显露出骄傲的意思。于是宋义就规谏项梁说:“打了胜仗后,如果将领骄傲的话,士卒就会怠惰,如此一来军队一定会吃败仗。如今士卒有些怠惰了,而秦军的数量一天天地在增加,我真替您担心啊!”项梁不听,派宋义出使齐国。宋义在路上遇到了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就问他:“您这是要去见武信君吧?”他回答:“是的。”宋义说:“我觉得武信君的军队必定要败。您还是慢点儿走吧,可以免于一死,要是走快了,就会遭殃的。”秦果然发动了所有兵力来增援章邯,攻打楚军,楚军在定陶大败,项梁战死。

当初宋义在路上碰到的那位齐国使者高陵君显在楚军中,他求见楚王时说道:“宋义曾断言武信君的军队必定会失败,几天的功夫,他们的军队果然战败了。在军队还没有开战的时候,就能预先看出失败的征兆,这可以算得上是懂得兵法了。”楚怀王随即召见宋义,与他商计军中大事,非常器重他,将他任命为上将军,而封项羽为鲁公,让他任次将,范增则任末将,去援救赵国。其他各路将领都归宋义管,宋义号称卿子冠军。

军队向前进发到了安阳后,在那里停留了四十六天而不向前进。项羽说:“我听说秦军将赵王困在钜鹿城之内了,我们应该尽快率兵渡过黄河,楚军从外面攻城,而赵军在里面接应,就一定可以打垮秦军。”宋义说:“我认为并非如此。那些能够叮咬大牛的牛虻不能用来对付小小的虮虱。现如今秦国在攻打赵国,若是秦国打胜了,士卒也会非常疲惫,我们就完全可以乘着他们的疲惫的时候攻其不备;如果秦国打不胜,我们就率领军队大张旗鼓地向西前进,一定能歼灭秦军推翻秦朝。所以,不如现在就先让秦、赵两国相斗吧。若论在前线上披坚执锐作战,我宋义比不上您;若论坐在军帐里运筹决策,您比不上我宋义。”于是宋义通令全军:“凶猛如虎者,违逆如羊者,贪婪如狼者,倔强不听指挥者,一律斩首。”又派儿子宋襄去齐国辅助齐王,他亲自把儿子送到无盐,大摆宴席招待宾客。当时天气非常寒冷,还下着大雨,将士们一个个又冷又饿的。项羽对将士们说:“我们大家本应该齐心合力去攻打秦军,可是宋义却久久停留在这里不向前进。如今正逢饥荒的年头,百姓个个贫困不堪,将士们吃的都是芋头掺豆子,军中都没有存粮,他竟然还置备酒席,大会宾客,而不率领军队渡过黄河去赵国那里取得粮食,然后与赵国联合起来攻打秦国,却说‘要利用秦军的疲惫’。凭着秦国那样强大的力量,去攻打新建起的赵国,那势必是秦国战胜赵国。若赵国被攻占,秦国就会更加强大,到那时,哪里有机会利用秦国的疲惫?再说,我们的军队最近打了败仗,怀王坐立不安,所以集中了全国的兵卒粮饷,都交给了上将军一个人,所以国家的安危,就在此一举了。然而上将军并不体恤士卒,而是派自己的儿子去齐国谋取私利,他不是国家真正的贤良臣子。”项羽在早晨参见上将军宋义的时候,在宋义的军帐中斩下了宋义的头,项羽出来向军中发令:“宋义与齐国密谋反楚,因此楚王密令我处死他。”当时,众位将领们都畏服项羽,没有谁敢反抗,大家都说:“最初把楚王扶立起来的,就是您项将军家。如今又是将军诛灭了逆反之臣。”于是大家一起拥立项羽为代理上将军。项羽派人去追捕宋义的儿子,追到齐国去把他杀了,又派桓楚向怀王报告这件事。于是楚怀王就让项羽做了上将军,当阳君、蒲将军都归项羽管。

项羽杀了卿子冠军后,威震楚国,名闻诸侯。于是派遣当阳君、蒲将军率领两万人渡过漳河,去援救钜鹿。战事稍有小胜,陈馀又来请求项羽出兵增援。项羽就率领全部人马渡过漳河,沉掉所有船只,砸碎全部锅碗,烧毁整个军营,只带了三天的干粮,以此向士卒们表示一定要决一死战,没有一点退还之心。这样军队抵达钜鹿后,就包围了王离,同秦军交战过多次,截断了秦军所筑的甬道,大败秦军,杀死苏角,俘虏了王离。涉闲拒不向楚国投降,自焚而死。这时,强大的楚军居诸侯各军之首,前来救援钜鹿的诸侯各军有十几处军营,没有一路人敢出兵。待到楚军攻打秦军的时候,其他各军都只在军营中观望。楚军的士兵全都以一当十,一个个杀声震天,诸侯各军则人人胆战心寒。项羽于打败秦军之后召见诸侯将领,当他们进入辕门时,一个个都跪着向前行,没有人敢抬头仰视他。自此后,项羽开始成为诸侯的上将军,各路诸侯都听令于他。

楚军在夜里把二十余万秦军击杀后坑埋在新安城南。此后项羽带兵西行去夺取、平定秦国各地。到了函谷关的时候,因关内有士兵把守,所以进不去。项羽又听说沛公已经攻下了咸阳,感到非常生气,就派当阳君等人攻打函谷关。于是项羽才进了关,来到戏水的西面。当时沛公的军队在霸上驻扎,没能同项羽见面。沛公的左司马曹无伤派人对项羽说:“沛公打算在关中称王,封秦王子婴为相,把珍奇宝物全部占为己有。”项羽大怒,说道:“明天准备丰盛的酒食好好地犒劳战士们,给我把沛公的军队打垮!”那个时候项羽有四十万士兵,驻扎在新丰鸿门;而沛公有十万士兵,驻扎在霸上。范增劝告项羽说:“沛公在山东居住的时候,贪图财货和美色。而现在进了关,却不取财物,也不亲近美色,看他这势头,志气可不小啊。我让人观望了他那边的云气,都呈现出龙虎之状,五彩斑斓,这是天子的祥瑞之气呀。希望您赶紧消灭他,莫要错失良机!”

楚国左尹项伯是项羽的叔父,一向与留侯张良是好朋友。那时张良正跟随沛公打天下,项伯便连夜策马前往沛公军中,私底下会见了张良,把情况跟他都说了一遍,想让张良随他一起离开。项伯说:“别跟着沛公一块儿送死啊。”张良说:“我是代替韩王来护送沛公的,如今沛公陷入危难的处境之中,我此时若是逃走就不合道义了,不能不告诉他一声。”于是张良走进军帐里,把项伯所说的全部告诉了沛公。沛公大吃了一惊,说道:“该怎么办才是呢?”张良道:“是谁给大王出的派兵守关的计策?”沛公说:“是一个鄙陋的小人劝说我:‘只要守住函谷关不让诸侯各军进来,您就能占据整个秦地而称王了。’所以我就听了他的话。”张良说:“您估计您的兵力能与项王匹敌吗?”沛公沉默不语了一会儿,说道:“当然是不如项王,那如何是好呢?”张良说:“请让我对项伯说沛公您不敢反叛项王。”沛公说:“您怎么会与项伯有交情呢?”张良说:“在秦朝的时候我们就是朋友,项伯杀了人,我救了他。如今事情危急,幸亏他来告诉我这些情况。”沛公说:“你们两人谁的年纪大?”张良说:“他比我大。”沛公说:“请您把他带进来,我要用对待兄长的礼节来侍奉他。”张良出去邀请项伯。项伯于是进来见沛公。沛公捧着一杯酒向项伯敬去,又请求与其结成儿女亲家。沛公说:“我进驻函谷关之后,甚至连秋毫那样微小的东西都不敢动,我们登记了官民的户口,也查封了各类府库,就等着项将军的到来。我之所以派将把守函谷关,就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进入这里以及一些意外的变故。我们日夜盼望着项将军的到来,哪里敢谋反啊!希望项伯您把这些情况详细地转告项将军,说我绝不敢忘恩负义。”项伯答应了。项伯对沛公说:“明天可一定要早点来向项王请罪啊。”沛公说:“好。”于是项伯又连夜离开,回到军营中,将沛公的话一一禀告了项王。接着他又说:“如果沛公没有先攻破关中,现在您怎么敢进关呢?如今人家立了大功,你反而要攻打他,这是不合道义的,不如好好地对待他。”项王应允了。

第二天一早,沛公便带着一百多人马来见项王,到鸿门向项王谢罪道:“我和将军合力攻秦,将军您在河北作战,而我在河南作战。未曾料到我能先入关击败秦军,能够又在这里见到您。现在是有小人进了谗言,才使得将军与我之间产生了嫌隙。”项王说:“都是你的左司马曹无伤说的,不然的话,我项羽何必做这样的事!”项王当日就留沛公同他一起喝酒。项王、项伯面向东坐,亚父面向南坐。亚父就是范增。沛公面向北坐,张良面向西陪侍着。范增多次递眼色给项王,又多次举起身上佩戴的玉珪暗示项王,项王只是沉默着,却没有任何反应。范增起身出去,召来项庄,对他说:“大王心太软不够狠,你进去上前敬酒,然后就请求舞剑,趁机把沛公刺死在座席上。不然的话,你们这班人都会成为人家的俘虏。”于是项庄进去敬酒。敬酒完毕,他对项王说:“大王与沛公饮酒,军营中没有可以拿来取乐的,就让我来舞剑助兴吧。”项王说:“好。”项庄便拔剑起舞,项伯也拔剑起舞,项伯常常用身体来掩护沛公,于是项庄就没有办法刺到沛公。

于是张良走到军门,找到樊哙。樊哙问道:“今天有什么状况?”张良说:“情况非常危急!现在项庄正在舞剑,他的用意是刺杀沛公呀!”樊哙说:“这太危险了!请让我进去,我要与沛公同生共死!”樊哙于是手持宝剑和盾牌就往军门里闯。矛戟交叉的卫士想挡住他不让他进去,樊哙侧过盾牌来向前一撞,卫士们就倒在地上,于是樊哙就这样闯进了军门,掀开帷帐面向西站定,瞪眼怒视项王,头发根根竖起,眼睛都要瞪裂了。项王握住宝剑,起身问道:“这位来客有何贵干?”张良说:“他是沛公的护卫樊哙。”项王说:“真是个壮士!赐他一杯酒!”于是手下人递给他一大杯酒。樊哙拜谢,起身站着把酒喝了。项王说:“赐他一只猪肘!”左右的人递给他一只生猪肘。樊哙把盾牌倒扣在地上,将猪肘放在上面,将剑拔出边切边吃。项王说:“壮士!还能再喝一杯吗?”樊哙说:“我连死都不躲避,一杯酒又有什么好推辞的!秦王有虎狼一样凶狠的心肠,杀人无数,好像唯恐杀不完;给人加刑,好像唯恐用不尽,所以天下人都背叛了他。怀王曾经与诸侯约定:‘先击败秦军进入咸阳的,就让他在关中称王。’如今沛公先打败秦军进入咸阳,连毫毛那么微小的财物都不敢碰,封闭秦王的宫室,把军队撤回霸上,等待着大王您的到来。特地派遣士兵把守函谷关,目的是为了防备其他盗贼的进入和其他意外的变故。沛公是如此劳苦功高,非但没有得到封侯的赏赐,您反而听信了小人的谗言,要诛杀有功之人。这是在继续走秦朝灭亡的老路,我私下觉得大王您不应该采取这种做法!”这番话说得项王无言以对,只是说:“坐。”樊哙挨着张良坐了下来。

坐了一会儿,沛公起身去上厕所,顺便把樊哙叫了出去。沛公出来后,项王派都尉陈平出去叫沛公。沛公对樊哙说:“刚刚我出来,没来得及告辞,怎么办呢?”樊哙说:“做大事不必拘泥小的礼节,行大礼无须躲避小的责备,现如今人家好比是屠刀和砧板,而我们好比是鱼肉,还告辞什么!”于是一行人就离开了那里,吩咐张良留下来向项王谢罪。张良问道:“大王来的时候给项王带了什么礼物?”沛公说:“我带来白璧一双,打算献给项王;玉斗一对,打算献给亚父。恰好赶上他们发怒,不敢进献。您替我献给他们吧。”张良说:“遵命。”

那个时候,项王的军队驻扎在鸿门一带,而沛公的军队驻扎在霸上,相距四十里远。沛公扔下车马、侍从,独自一人骑马脱身而行,樊哙、夏侯婴、靳强、纪信四人手持剑和盾,跟在他后面徒步快跑,从郦山下去,抄芷阳小路往回赶。沛公临行前吩咐张良:“从这条小路到我们军营,不过二十里远。等估计我们回到了军营,您再进去。”沛公一行人离开鸿门,估摸着他们已经抄小路回到了军中,张良才进去致歉,向项王说道:“沛公酒量不大,喝得有点多了,不能亲自跟大王告辞了。谨派臣下张良奉上一双白璧,恭敬地进献给大王足下;一对玉斗,恭敬地进献给大将军足下。”项王问道:“沛公在何处?”张良答道:“听说大王有意要责罚他,他就一个人离开了,现在已经回到军营了。”项王接过了白璧,放在座位上;亚父接过了玉斗,扔在地上,拔剑将其击碎了,说:“唉!项庄这班干不成事的小子,将来同项王夺取天下的,一定是沛公。我们这些人就要变成他的俘虏了!”

沛公回到军中,当即把曹无伤杀了。

项王想要自己称王,就先封手下各将领为王,并对他们说道:“天下刚开始发动起义的时候,暂时立了诸侯的后代为王,目的是讨伐秦朝。然而亲自身披坚甲,手持利器,带头起事,在外三年风餐露宿,灭掉秦朝,平定天下,都是靠诸位将相以及我项羽的力量啊。既然义帝没有立下什么战功,分给我们土地让我们做王,本来就是应该的。”诸将领都说:“好。”于是瓜分天下,立诸将领为侯王。项王、范增怀疑沛公想要据有天下,然而在鸿门之会上已经与之和解了,又有顾忌,所以无法违背当初的约定,还怕诸侯背叛自己,便暗中谋划道:“巴、蜀两郡道路艰险,秦朝时流放的人都是流放到蜀地。”又扬言:“巴、蜀也算关中的地盘。”因此便立沛公为汉王,令他管理巴、蜀、汉中三地,建都南郑。又将关中分成三部分,封秦朝三名降将为王以阻隔汉王的东出之路。项羽自立为西楚霸王,统领九个郡,建都彭城。

汉王于春天率五个诸侯国的人马,共计五十六万人,向东出兵讨伐楚国。项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就命令诸将领们攻打齐国,他亲自率领精兵三万人向南前进,从鲁县出胡陵。四月,汉军已经全部进入彭城,不仅掳掠那里的财货、美人,还每天大摆酒席招待宾客。项王率兵向西前行奔往萧县,从早晨开始一面攻打汉军,一面向东推进,打到彭城时已是中午时分,大败汉军。汉军四处逃亡,接连掉进谷水、泗水,楚军杀了约十万多汉军。汉军皆向南逃到山地里,楚军又追击到灵壁以东的睢水边上。汉军向后撤,由于楚军的逼挤,汉军死伤惨重,有十余万人都掉进了睢水,睢水甚至因此被堵塞而不向前流了。楚军将汉王重重包围。正在这个时候,西北方向刮来了狂风,折断树木,掀毁房舍,空中飞沙走石,当即天昏地暗,昼夜不分,狂风向着楚军迎面刮来。楚军大乱,队列当即垮掉,这样,汉王才得以带着几十名骑兵慌忙逃离战场。汉王原本打算经过沛县,接了家眷往西逃,然而楚军也派人追到沛县,要抓汉王的家眷,但汉王的家眷已经逃散,没有能跟汉王见上面。汉王在路上遇到了孝惠帝和鲁元公主,就带他们上车一起往西逃。楚国的骑兵追赶汉王,汉王感到形势危急,就把孝惠帝和鲁元公主推落车下,滕公夏侯婴每次总是下车再把他俩重新扶上车去,这样推下扶上反复好几次。滕公对汉王说:“虽然遇到了危急的情况,但马也不能跑得更快了,我们怎么能抛弃他们呢?”就这样,姐弟俩才脱险。又寻找太公、吕后,却没找到。审食其跟随着太公、吕后走小路,也在寻找汉王,却偏偏遇上了楚军。楚军就把他们带回去,报告给项王。项王一直将他们留置在军营中当人质。

汉王逃出荥阳后,往南跑到宛县、叶县后碰到九江王黥布,一面行进,一面征集士兵,又守在成皋。汉高祖四年,项王发兵包围成皋。汉王只带着滕公逃走,从成皋北门出去,渡过黄河逃向修武,改去投奔张耳、韩信的军队。诸将也陆陆续续追随汉王从成皋逃出。因此楚军攻下成皋,想要往西进。汉王就派兵在巩县抵抗楚军,阻断了楚军往西进的去路。

此时,彭越渡过黄河,去东阿攻打楚军,将楚国的将军薛公杀了。于是项王亲自率兵向东进发攻打彭越。汉王得到了淮阴侯的军队,想要渡黄河向南行进。郑忠劝说汉王,汉王才停止向南进,而是停兵在黄河北岸建军营驻扎下来。汉王派刘贾带兵去增援彭越,并烧掉楚军的粮草辎重。项王继续向东进军,将刘贾打败,将彭越赶走。这时汉王就率领军队渡过了黄河,又重新攻占了成皋,并驻军西广武,就近使用敖仓的粮食。项王已经平定了东海,于是又回过头来向西进发,与汉军隔着广武涧在东广武驻扎起来,两军各自坚守,相持了好几个月。

就是在这时,彭越多次在梁地反楚,绝断了楚军的粮草,项王为此而深感忧虑,他就做了一张高腿几案,把汉王的父亲太公放在上面,告诉汉王:“现在你不赶快投降,我就把你的父亲太公煮了。”汉王说:“我曾和你一起以臣子的身份面向北接受了怀王的命令,我们‘相约结为兄弟’,如此说来,我的父亲也就是你的父亲,如果你非要煮了你的父亲,那么希望你可以分我一杯肉汤喝。”项王发怒,要把太公杀了。项伯说:“天下大事还没有定论,再说要夺取天下的人是不会顾及家庭的,即使杀了他的父亲也没什么好处,只会增添祸患罢了。”项王就听从了项伯的劝告。

楚、汉两军长久相持,成败未决。年轻人苦于长期前线行军打仗,老弱者也疲于后勤水陆运输。项王对汉王说:“天下纷乱的局面已经有好几年了,都是因为我们二人的缘故。我希望能与汉王挑战,让我们决一雌雄,再不要白白折磨天下百姓老小了。”汉王笑着回绝道:“我宁愿斗智,绝不斗力。”项王命令勇士出营挑战,汉军中有一个善于骑射的人叫楼烦,楚国的勇士挑战了他好几次,他们都被楼烦射杀了。项王大怒,于是披甲持戟亲自出营挑战楼烦。楼烦正要向他射箭,项王瞪着眼睛朝他大吼一声,楼烦吓得不敢正视项王,两手拿不起弓箭,于是转身逃回军营,不敢再出来。汉王暗中派人打听,才知道原来挑战的人是项王。汉王大吃一惊。此时项王向汉王靠近,两人隔着广武涧对话。汉王一桩一桩地数落了项王的罪状,项王非常愤怒,要与汉王决一死战。汉王不听,而项王埋伏下的弓箭手将汉王射伤了。汉王受伤后,跑回成皋。

那时侯,汉军人马众多,粮草充足,而项王的人马疲惫,粮草告绝。汉王派陆贾去游说项王,希望他将太公放回来,项王没有答应。汉王又派侯公去游说项王,项王这才与汉王订立平分天下的盟约,约定鸿沟以西的地区归汉,而鸿沟以东的地区归楚。项王答应了这个条件之后,当即放回了汉王的家属。汉军官兵都高呼万岁。于是汉王封侯公为平国君,躲起来不肯再与他见面。汉王说:“此人是善辩之士,他在哪国,就会使哪国倾覆,所以给他一个平国君的称号。”项王订立盟约后,就撤退东归了。

汉王也想撤退回西边去,但是张良、陈平劝他道:“汉现在已经占据了大半个天下,诸侯又都归附于您。楚军已兵疲粮尽了,此时正是上天要亡楚的时候。不如趁此机会把楚军消灭。倘若现在您放走项羽,就是所谓‘养虎而给自己留下祸患’。”于是汉王听从了他们的建议。

汉高祖五年,汉王追击项王一直追到阳夏以南,让军队驻扎在那里,并同淮阴侯韩信和建成侯彭越约好会合的日期,共同进攻楚军。汉军到达固陵后,韩信、彭越的军队却没来会合。楚军攻打汉军,汉军大败。汉王又逃回军营,深挖壕沟坚守。汉王问张良道:“诸侯不遵守约定,这该如何是好?”张良答道:“楚军就快被打垮了,而韩信和彭越还没有分得封地,所以,他们不来是可以理解的。大王如果能与他们共分天下,他们就能立刻前来增援。如果您不能,形势就难以预料了。大王如果将陈县以东至海滨一带的地区都分封给韩信,将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区分封给彭越;让他们各自为自己的利益而战,则楚军就容易打败了。”汉王说:“好。”于是就派使者告诉韩信、彭越:“只要你们与汉王合力攻打楚军,打败楚军之后,自陈县往东至海滨一带的地区分封给齐王,自睢阳以北至谷城的地区分封给彭相国。”使者到后,韩信、彭越都对他说:“我们立即就带兵出发。”于是韩信从齐国出发,刘贾的军队从寿春与他同时出发,屠杀了城父,到了垓下。大司马周殷背叛项王,以舒县的兵力屠灭了六县,带领九江的军队,随同刘贾、彭越会师垓下,直逼项王。

项王的军队在垓下修筑了军营,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各军将他们重重包围。到了深夜,能听到汉军在四面八方唱着楚地的歌,项王大惊道:“难道汉军已经完全取得了楚地?为什么有这么多楚国人呢?”项王就连夜起来饮酒于帐中。有一位美人名虞,由于得宠,所以经常跟随在项王身边;有一匹骏马名骓,是项王经常骑的坐骑。此刻,项王不禁自己慷慨地作诗吟唱道:“力量能撼动山脉啊,英雄的气概举世无双,时与运都不济呀,骓马不再往前奔跑!骓马不往前奔跑啊,可如何是好,虞姬呀虞姬,怎样安排你才妥善?”项王唱了几遍歌词,美人虞姬在一旁伴唱。项王的眼泪一道道流下来,左右随从也都跟着落泪,没有一个人忍心抬头看他。

项王骑上马,部下有八百多壮士骑马跟在他后面,趁夜突破重围往南飞驰逃走。天快亮时,汉军才发觉项王逃走,骑将灌婴率五千骑兵去追赶他们。项王渡过淮河,部下壮士骑马能跟上的,只剩一百多人了。

项王到了阴陵后迷了路,问了一个农夫,农夫骗他道:“往左边走。”项王带人往左走,结果陷入大沼泽地里。因此,汉军追上了他们。于是项王又带着骑兵向东逃,到达东城时,只剩下二十八人。追上来的汉军骑兵有几千人。项王估计自己不能脱身了,对他的骑兵说道:“我带兵起义到现在已经八年了,身经七十多次战役,阻挡我的敌人都被我打垮,我攻击的敌人无不降服,从来不曾失败过,因而我才能够称霸天下。可是如今我被困在这个地方,这是天要亡我,决不是用兵的过错。今天一定得下决心战死了,我愿意为诸君打一次痛痛快快的仗,一定接连胜它三回,助诸君冲破重围,斩将,砍旗,让诸君知道这的确是天要亡我,决不是用兵的过错。”于是项王把随从分成四队,向四面突围。汉军把他们重重包围起来。项王对他的骑兵们说:“看我来给你们斩一员汉将!”他命令四面的骑士策马飞奔而下,相约冲到山的东边分三处集合。这时项王高声呼喊着奔驰而下,汉军像草木一般随风倒伏而溃败了,项王斩杀了一员汉将。当时汉军骑将是赤泉侯杨喜,他在后面追赶项王,项王瞪着眼睛呵斥他,赤泉侯连人带马都受到了惊吓,倒退了好几里。项王同他的骑兵分三处会合了。汉军无人知道项王的去向,就兵分三路,再次包围了他们。项王继续驱马冲了上去,又斩了汉军的一名都尉,杀死上百人,又聚拢他的骑兵,他的骑兵仅仅损失了两名。项王就问他的骑兵们:“怎么样?”骑兵们都敬佩地对他说:“正如大王您所说的那样。”

这时项王想要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正停船等在岸边,他对项王说:“江东虽小,但土地纵横千里,民众也有几十万,足以令您称王。希望大王赶快渡江。现在只有我有船,即便汉军到了,他们也没法渡江。”项王笑道:“天要亡我,我何必渡乌江!再说我项羽和八千江东子弟渡江西征,而如今没有一个人生还,纵使江东父老可怜我让我继续做王,我又有何脸面去见他们?纵使他们什么都不说,我项羽心中难道没有愧疚吗?”于是项王对亭长说:“我知道您是一位忠厚长者,我骑的这匹马随我征战五年,所向无敌,也曾日行千里,我不忍心杀它,就把它送给您吧。”于是项王命令骑兵都下马,让他们手持短兵器与追来的汉兵交战。光是项羽一人就杀死汉军几百人。项王的身上也有十几处伤。项王回头看到汉军的骑司马吕马童,对他说:“这不是我的老相识吗?”吕马童这时才与项王打了个照面,于是他指给王翳说:“这个人就是项王。”项王就对他说:“我听说,汉王用黄金千斤、封邑万户的悬赏来要我的脑袋,我就把这个好处给你吧!”说完这些,项王便自刎而死。

项王死后,楚地都投降了汉王,只有鲁县一地不降服。汉王率领军队想要屠灭鲁城,考虑到这些人恪守礼义,愿意为君主守节而不惜一死,于是拿着项王的头给鲁地人看,鲁地人这才投降。当初,楚怀王最先封项羽为鲁公,待到他死后,鲁地人又是最后投降的,所以,用鲁公这一封号的礼仪将项王安葬在谷城。汉王为他发丧,洒泪后方才离去。汉王对项氏宗族的亲属们都不加以杀戮。又封项伯为射阳侯。还有桃侯、平皋侯、玄武侯也都属于项氏,汉王赐他们姓刘。

太史公说:我听周生说“舜可能有两个瞳孔”。又听说项羽也是有两个瞳孔。难道项羽是舜的后代吗?不然他为什么那么突然就兴起了啊!秦朝的政令失误,陈涉首先起来发难,各路豪杰均蜂拥而起,大家你争我夺,争战数不胜数。然而项羽没有权柄可以凭借,他趁着秦末大乱的时机于民间兴起,只用了三年的时间,就率领着齐、赵、韩、魏、燕五国诸侯把秦朝灭掉了,瓜分天下,封王封侯,全都是由项羽发布的政令,他还自号为“霸王”,尽管他没能将权势保持长久,却也是近古以来不曾出现过的人。等到项羽舍弃关中之地,怀念楚国而建都彭城,放逐义帝而自立为王,又埋怨诸侯们背叛自己,这时想成就大事可就艰难了。他自夸战功,逞个人之智,又不肯效法古人,他认为霸王的功业就是要靠武力来征伐诸侯,他治理天下,结果五年的时间里就丢了国家,身死东城,还不觉悟也不自责,这是他错误的地方。而他竟然用“天要亡我,不是用兵的过错”这种话来自我开脱,不是太荒谬吗!

高祖本纪

汉高祖这个人,鼻子很高,额头凸起,有一脸漂亮的胡须,左腿上长着七十二颗黑痣。他仁厚爱人,乐善好施,胸怀豁达。他平素怀有干大事业的志向,不肯从事平常百姓生产劳动方面的工作。到了壮年以后,他尝试去做官,就担任了泗水亭的亭长,他捉弄了官府中几乎所有的官吏。他喜欢喝酒,喜好女色。常常去王媪、武负那里赊酒喝,喝醉了就睡,武负、王媪看到他身体上常有龙盘绕,就觉得这个人很奇怪。每当高祖去买酒,就会留在店中畅饮,这时买酒的人也会变多,售出去的酒也是平日的几倍。等到看到了有龙出现的怪事之后,到了年终,这两家总是折断记帐的简札,不再向高祖追讨他赊欠的酒帐。高祖曾经去咸阳服徭役,有一次秦始皇出巡,允许人们随意观看,他看后长叹一声:“啊,大丈夫就应该这样啊!”

单父人吕公和沛县县令关系要好,吕公为躲避仇人而投奔到县令家里暂住,后来就在沛县安了家。沛中当地的豪杰和官吏们听说县令家有贵客,都前来祝贺。萧何当时是县衙的主吏,负责收贺礼,他对送礼的宾客们说道:“送礼不满一千钱的,请坐到堂下。”高祖做亭长时,平素一向看不起这帮官吏,于是就在进见的礼帖上谎写“贺钱一万”,实际上他一个钱也没带。礼帖递进去了,吕公大为惊讶,连忙起身到门口去迎接高祖。吕公这个人好给人相面,看到高祖的相貌后就非常敬重他,请他到堂上坐。萧何说:“刘季这个人一向好说大话,很少能干成什么事。”高祖就趁机戏弄各位宾客,他干脆坐到上座,毫不谦让。酒宴快结束的时候,吕公给高祖递了个眼色,请他一定留下来,高祖喝完了酒后,就留在后面。吕公对他说:“我从年轻的时候就爱给人相面,我相过的人多了,没有谁能比得上您刘季的面相,希望您好自珍爱。我的亲生女儿,愿意许配给您。”酒宴散后,吕媪气愤地对吕公说:“起初你总是想让我们的女儿出人头地,嫁给贵人。沛县县令与你要好,想娶女儿你不同意,你今天为什么随随便便地就要把女儿许配给刘季了呢?”吕公说:“你们女人家不懂得这些事。”终于把女儿许配给刘季了。吕公的女儿就是日后的吕后,生了孝惠帝及鲁元公主。

高祖当亭长的时候,曾经请假回家种田。有一次吕后和两个孩子正在田中除草,有一个老汉路过这里讨水喝,吕后给他喝了水,还给他一些吃的东西。老汉在给吕后相面后说道:“夫人您真是天下的贵人。”吕后让他给两个孩子相面,他看了孝惠帝后说:“夫人之所以显贵,正是由于这个孩子的缘故。”他又给鲁元相面,同样也是富贵面相。老汉刚走不久,高祖刚巧从旁边的房舍走过来,吕后就把方才那老人路过此地,给她们看相的事都告诉了高祖,说他们母子都是大贵之相。高祖问那老人在哪,吕后说:“还没走远。”于是高祖就追上了老汉,问他刚刚的事,老人说:“贵夫人以及子女的面相都非常像您,您的面相简直就是贵不可言。”于是高祖谢道:“果真如您老人家所言,我绝不会忘记你的恩德。”待到高祖显贵的时候,始终找不到那老汉的去处。

十二年十月,高祖在会甀打败了黥布的军队,黥布逃走后,高祖令其他将领继续追击他。高祖撤军,在回京途中,他路过沛县时停下来待了几天。高祖在沛宫摆酒宴,把老朋友和父老乡亲都请来纵情开怀地畅饮。找到一百二十名沛中儿童,教他们唱歌。酒兴正浓之时,高祖自己敲击着筑琴,唱起自己写的歌:“大风席卷起来啊云彩飞扬,声威传遍海内啊回到故乡,怎样能得到勇士啊守卫四方!”他让孩子们跟着学唱。高祖又跳起舞来,情绪激动而内心感伤,流下行行热泪来。高祖对沛县的父老乡亲们说:“远游的赤子总是在思念着故乡。尽管我建都关中,但是将来等我死后,我的魂魄还是会喜欢和思念沛县。况且我一开始就是以沛公的身份来起兵征讨暴逆,终于取得了天下,我要将沛县当作我的汤沐邑,并免除沛县百姓的赋税徭役,让你们世世代代不必纳税和服役。”沛县的父老乡亲及亲戚朋友天天畅快饮酒,谈起往事来取笑作乐。十多天之后,高祖想离去了,沛县父老坚决要留高祖多待几日。高祖说:“我的随从人马太多,父兄们供养不起。”于是他离开沛县。这天,沛县全城百姓都赶到城西来敬献酒食给高祖。高祖又留下来,搭起帐篷来痛饮了三天。沛县父老都叩头请求道:“沛县有幸能够免除赋税和徭役,然而丰邑却没有得到免除,希望陛下您也可怜可怜他们。”高祖说道:“丰邑是我生长的地方,是我最不能忘的地方,只是因为当初丰邑人在雍齿的带领下背叛我而帮助魏王,我才这样做的。”沛县父老仍旧坚决地请求高祖,高祖才答应也免除丰邑的赋税和徭役,与沛县一样。

太史公说:夏朝的政治忠厚质朴。忠厚质朴的弊端就在于使得百姓们粗野少礼,所以殷朝代之以威严恭敬。而威严恭敬的弊端是使得百姓们迷信鬼神,所以周朝代之以讲究礼仪。讲究礼仪的弊端是使得百姓们不诚恳。而要救治不诚恳的弊病,就莫过于提倡忠厚质朴。由此看来,夏、殷、周三代开国君王的治国之道好像是循环往复,终而复始。到了周朝至秦朝之间,可以说其弊端就在于过于破坏礼仪了。秦朝的政治不但没有加以改变,反而加重刑法,这难道不荒谬吗?所以汉朝的兴起,承继了秦朝残败的政局却加以改变,使老百姓不至于感到倦怠,这是符合上天的规律的。

高祖功臣年表

太史公说:古时候将大臣的功劳分为五等,用德行来为建立宗庙、安定社稷的,称为“勋”,用言论来为江山奠基的称为“劳”,用武力建功立业的称为“功”,明确功劳等级的称为“伐”,有深的资历的称为“阅”。封爵的誓词是这样说的:“即便黄河变得像衣带那般窄,泰山变得像磨刀石那般小,封国也会永远安宁,一直承传给子孙后代。”看起来起初未尝不想巩固功臣们的根本,但是到了后来,他们的子孙旁支却没有好好继承先辈的基业,日益衰落了。

我研读了高祖时被封为侯的那些功臣的资料,考察他们最初被封和最终失去爵位的原因以后,有了这样的感想:这与我前面所听到的誓词有别了!《尚书》说道:“唐尧以前的许多国家都是和睦相处的。”到了夏、商的时候,有的封国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周朝时封了八百个诸侯,到了周幽王、周厉王以后,这八百个诸侯的后代在《春秋》上仍有记载。《尚书》上记载着唐尧、虞舜的后代子孙为侯、为伯的,历经了三个朝代一千多年,封国仍然能保全,承担着守护天子的任务,这难道不是由于他们坚定地捍卫着仁义之道,遵守天子制定的法令吗?汉朝建国的时候,受封的功臣有一百多个人。当时天下刚刚平定下来,所以大城市以及著名的都会的人口都处于流亡的状态,记载中可寻的户口只有十分之二三,也就是说当时大侯的食邑不过只有万户,而小侯的食邑只有五六百户。后来几代过后,百姓都回到故乡,户口也就日益增多,萧何、曹参、周勃、灌婴等人的封邑,有的能达到四万户,小侯的户数也比起初受封时增加了一倍,他们的财富也有所增加。这样,他们的子孙便越来越骄横无度,渐渐忘却了祖先创业的艰难,其行为也越来越淫乱邪恶。从汉初到太初的百年之间,只剩下五个侯了,其他的侯全都因为犯罪而丧命,封国也被废除了,都完了!国家的法律的确对他们管得严密了一些,但是他们也并没有小心翼翼地去遵守当时的法律。

处在当今的时代,要记住古代的道理,这是为了给自己一个借鉴,但不一定要和古代人做事的方式相同。各朝帝王的礼法从来都各不相同,所致力的方面也都不一样,主旨是要以成功为最终的目标,怎么可以要求礼法完全相同呢?通过观察臣子之所以能够得到尊宠或是遭到贬弃的原因,就可以发现,当代也存在着许多或得或失的例子,何必一定要去回顾过去的情况呢?由此,我谨慎地记录下这些功臣的经历始末,用表格来将文字记载下来,但有一些地方还是不能将故事的本末讲述得非常详尽,我只记录清楚显著的那些部分,有疑惑的部分就空下来。今后如果有人想要详细地记载他们的故事,可以参阅这张表格。

秦楚之际月表

太史公研读了有关秦、楚之间的史书记载,说道:最早起兵发难的人是陈涉,残酷而暴戾地灭掉秦朝的人是项羽,而平定暴乱,赢得天下,最终登上帝位的是汉家。五年之间,变更号令达三次之多,自从有了人类以来,帝王受天命的变更还不曾有这么急促的。

起初虞舜、夏禹刚兴起的时候,他们用于积累善行和功劳的时间长达几十年,百姓们都沐浴到了他们的恩泽,他们都曾代行过君主的政事,还要经受上天的考验,然后才能即位。商汤、周武的称王,是由契、后稷讲求仁义、施行德政而开始的,经历了十几代后,到了周武王伐纣的时候,竟然没有经过事先约定,就有八百诸侯到孟津来相会,不过当时他们认为还不到改朝换代的时候,从那时以后,才将夏桀放逐,将殷纣王杀死。秦国是自襄公时开始兴起,在文公、秦穆公时显现出了强大的实力,到了献公、孝公以后,开始逐步侵占六国的领土,经历了一百多年,到了秦始皇的时候,才兼并了六国。要像虞、夏、汤、武那样施行德治,像秦那样使用武力,才能取得成功,一统天下竟是如此艰难!

秦始皇称帝以后,出于担心之所以过去战事不断是因为有诸侯的缘故,因此,连一尺土地都没有封给功臣和宗室,而且还将名城毁坏,将刀箭销毁,将各地的豪强恶霸铲除,想要维持万世的安定。然而帝王的功业是兴起于民间的,天下的英雄豪杰都联合起来讨伐残暴的秦朝,其气势超过了三代的气势,从前秦朝发布的禁令,恰好可以用来资助贤能的人来排除创业时的艰难。因此,发愤图强、有所作为而成为天下之英雄的人,怎么能因为没有封地就不能成为帝王呢?这就是上天要将帝位传给所谓的大圣人吧!这难道不是上天的旨意吗,这难道不是吗?如果不是大圣人,又有谁能够在这乱世之中承受天命而建立起帝业呢!

六国表

太史公阅读《秦记》时,读到犬戎打败幽王,周朝将都城东迁到洛邑,秦襄公是秦国列为诸侯的第一代君主,他建西畤以祭祀白帝,自此僭越的迹象就开始出现了。《礼记》上说:“天子祭祀天地,而诸侯祭祀的是其领地内的名山大川。”那时秦国风俗还混杂着戎、翟等少数民族的风俗,以暴戾为首要的手段,把仁义放在次要的位置,秦国论地位算是藩臣,但却陈列着天子的郊祭,君子都为此而感到恐慌。到了文公时,越过陇地,将夷狄驱除,尊奉陈宝为神物,在岐、雍两地之间经营,而到了秦穆公执掌政事的时候,秦国东方的边境已经到达黄河附近,已经与齐桓公、晋文公等中原诸侯的地位并驾齐驱了。自此后,陪臣开始执掌国政,大夫世世代代享受俸禄,而六卿也独揽了晋国的政权,各地征伐并会盟诸侯,其威望逐渐超过了其他诸侯。到了田常杀掉齐简公而自立为齐相国时,诸侯们也迟延着不去讨伐他,海内外都争着打仗了。最终三国分掉了晋国,田和也灭掉了齐国而自己霸占了齐国,从这时起,六国开始强盛。各诸侯国专门以增强自己的兵力和兼并敌国为营生,无处不用阴谋诡计,纵横短长之说开始兴起。谎称奉行王命的人蜂拥而起,天下人对所立的盟约都不讲信用,尽管各国都设有人质,剖析符契,但也不能起到约束的作用。秦国最初只是一个偏僻弱小的国家,中原的诸侯国都排斥它,将它与戎、翟之族视为同类,到了献公以后,秦国却在诸侯中崛起。论及秦国最讲道义的行为,也还是不如鲁、卫最暴戾的行为更合乎仁义,估量着秦国的兵力是比不上三晋强大的,然而最终秦国还是兼并了天下,这未必是因为秦国借助着地势险固之便利的缘故,好像是由于上天在帮助它吧。

有人说:“东方是事物始发的地方,西方是事物成熟的地方。”开始起事的一定开始于东南,而收获实际功效的往往是在西北,因而夏禹兴起于西羌,商汤兴起于毫,周朝得以称王也是因为凭借了丰、镐之地讨伐殷的缘故,秦国成就帝业是依雍州而起,汉家的兴起是从蜀汉开始的。

秦国兼并天下以后,烧毁了天下的《诗》、《书》,对诸侯国史记的损害尤为严重,那是由于书中含有讽刺秦国的言论。之所以现在还能看到《诗》、《书》,多因为这些书藏于民间,而唯独史记藏在周室,所以就被烧毁了。可惜啊,真是可惜啊!只留下了《秦记》,又没有载录下日月,文辞也简略不全。然而战国时代的那些权变之术有许多还是值得借鉴的,不一定非要遵循上古的。秦大多是靠着暴力的手段取得天下的,然而社会在不断地变化,秦能随着时代的变化而变法创新,所以取得了很大的成就。经传上说“效法后王”,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后王所采用的方法与我们这个时代是相近的,风俗演变也与我们这个时代相类似,虽然他们的议论较为卑下,但却是易于施行的。读书人拘泥于自己的所见所闻,不敢对其有称道之语,这与用耳朵进食没有什么区别。真是可悲啊!

于是我按照《秦记》,接在《春秋》的后面,从周元王开始,为六国的时事列一个表格,截止到秦二世,共计二百七十年,记录下我听说的那些有关治乱兴衰的缘由,以供后世人阅览。

封禅书

自古以来承受天命为帝王的人,哪有不封禅的?大概有很多帝王在上天没有显示吉兆、祥瑞的时候就忙着举行封禅的典礼,从来没有哪个帝王看到已经出现的吉兆、祥瑞而不去泰山举行封禅的。有的帝王虽然已经承受天命当了帝王,但治世的大功业未能成就,有的帝王功业够了但是德行没有普化,有的德行已经普化而又没有时间行封禅大礼,所以行封禅大礼的人很少。《传》说:“三年不举行封禅大礼,礼制一定会废弃;三年不施行乐教,乐教一定会毁坏。”每逢兴盛之世,帝王就会举行封禅大礼来报答上天的功德,遇到世道衰微的时候则停礼不行。这种情况远至千余年,近则数百年,所以封禅的仪式已经空缺以至湮灭,其详细情形已经无法记录下来流传后世了。

自从周朝战胜殷朝以后,过了十四代,世道更加衰微,礼与乐都已废弃,诸侯恣意横行,而周幽王又被犬戎打败,周朝的都城向东迁移到洛邑。秦襄公攻打犬戎以援救周朝,才因他的功劳而开始被列为诸侯。秦襄公封为诸侯后,居住在西部边陲,自认为应该主持大典来祭祀少暤的神灵,建西畤以祭祀白帝,祭祀用的牺牲为赤身黑鬣的马驹、黄牛、公羊各一头。过了十六年后,秦文公向东到汧、渭二水之间打猎,想留居在此地,占卜后得到吉兆。文公梦见有一条黄蛇的身子自天上垂降到地面,它的嘴巴一直伸到鄜城一带的山坡上。文公请史敦为他解梦,史敦说道:“这是上帝的象征,请您赶快祭祀它吧。”于是文公建立了鄜畤,用牛、羊、猪三牲来祭祀白帝。

在建立鄜畤之前,雍城旁原本有一个吴阳武畤,雍城东边有一个好畤,都已荒废无人祭祀了。有人说:“自古以来,大家都认为雍州地势高,是神明聚居的地方,所以在这里立畤祭祀上帝,其他众神的祠庙也都聚集于此地。黄帝曾在这里祭祀神灵,直到周朝末年的时候还在这里举行过祭祀呢。”这些话没有在经典书籍里收藏,士大夫们也不提及这些。建成鄜畤以后九年,秦文公获得了一块质似玉石的东西,于是在陈仓山北面山坡的城邑中祭祀它。这位神灵有时好几年都不来,有时一年之中数次光临,它常在夜晚降临,发出似流星般的光辉,从东南方而来,汇集到祠城中,像雄鸡一样发出“殷、殷”的叫声,引得野鸡也在夜里纷纷啼叫。用牲畜一头来祭祀它,名为陈宝。

齐桓公已经成为诸侯的霸主,召集诸侯在葵丘会盟,想要举行封禅的典礼。管仲说:“古时候在泰山祭天,在梁父山祭地的总共有七十二家,而我所记得的只有十二家。以往无怀氏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虙羲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神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炎帝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黄帝在泰山祭天,在亭亭祭地;颛顼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帝喾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尧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舜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禹在泰山祭天,在会稽祭地;汤在泰山祭天,在云云祭地;周成王在泰山祭天,在社首祭地。他们都是受天命所托成为帝王以后才能够封禅。”齐桓公说:“寡人往北面征伐山戎,经过孤竹;往西面讨伐大夏,远涉流沙,束紧马缰,挂牢车辆,登上卑耳山;往南面征伐到召陵,登上熊耳山眺望长江、汉水。为战争召集诸侯会兵有三次,为和平集会了六次,前后与诸侯集会九次,一统天下,诸侯中没有一个人敢违背我的命令。这与以往夏、商、殷三代受天命为帝王相比,又有什么两样?”这时管仲看出不可能用言辞来说服桓公了,就用一些具体的事例来劝阻他,说道:“古时候举行封禅大礼时,需要用鄗上地区产的黍和北里地区产的禾,做祭天用的粢盛;需要用江淮之间产的三脊茅,编织荐神的垫席。从东海找到比目鱼,从西海找到比翼鸟,然后还要有其他不召而自至的吉祥物达十五种之多出现,而现在什么祥瑞都没有,凤凰、麒麟都没有降临,嘉谷没有生长,而且田野中的蓬蒿、藜、莠茂盛,鸱枭等恶鸟数次飞到朝堂,想要在这种情况下举行封禅大礼,恐怕有点儿不太合适吧!”这样,桓公才取消了封禅的计划。这一年,秦穆公将晋公子夷吾送回晋国,立为晋君。此后又先后三次为晋国安排君主,并平定了晋国的内乱。秦穆公在位三十九年后去世。这之后过了一百多年,有孔子论述“六艺”,当中曾简略地提到古代改朝换姓的新王,在泰山祭天和到梁父山祭地的有七十多位,孔子的论述中却看不到有关封禅的祭器、祭品的礼制,大约是由于难以说清楚的缘故吧。

秦始皇统一天下当了皇帝以后,有人说:“黄帝于五行中得土德,有黄龙和大蚯蚓这样的祥瑞出现。夏朝于五行中得木德,有青龙停留在都城郊外,草木长得茁壮茂盛。殷朝于五行中得金德,银子从山中流出来。周朝于五行中得火德,有红色乌鸦这种符瑞出现。如今秦朝取代了周朝天下,正是得水德的时代,过去秦文公出外打猎,曾捉到一条黑龙,这就是水德的祥瑞。”于是秦朝人改称黄河为“德水”,以冬季十月作为每一年的开端,崇尚黑色,以六为尺度的单位,音律崇尚大吕,政事崇尚法治。

秦始皇登上帝位后的第三年,向东方巡察各郡县,在驺县的峄山立祠祭祀,以歌颂秦朝的功业。这时他征召齐、鲁的儒生、博士七十人,随他来到泰山下。有的儒生建议道:“古时候举行封禅大礼时,乘坐的车子的车轮要用蒲草包裹好,是怕损害山上的土石草木;只要打扫干净地面这里就能作为祭祀场地,用茎秆来编垫席即可,这说明古礼是很容易办到、易于遵行的。”秦始皇听到他们的议论各不相同,而且怪异离奇,难以实行,由此罢黜了这些儒生。于是又修车道,自泰山的南坡登上顶峰,立石碑来颂扬秦始皇的功德,表明他到过泰山祭天。从北坡下山,在梁父山祭地。始皇封禅的仪式多采用太祝在雍城祭祀上帝时所用的仪式,这些礼仪都秘而不宣,使得后世人无法知晓也无从记载。秦始皇上泰山的时候,在山腰上遇到暴风雨,只好在大树下避雨。诸儒生已经被始皇贬退,不能参与封禅大礼,听说始皇遇到风雨,就纷纷讥笑他。封禅既毕,秦始皇又继续向东行到海边巡游,一路举行仪式祭祀名山、大川以及八神,访问羡门等仙人以祈求福佑。

从齐威王、齐宣王的时候起,驺衍等人著书论述五德相生相克、周而复始的道理。到秦始皇称帝后,有齐人向始皇奏明了这套理论,秦始皇便采用了。而宋毋忌、正伯侨、充尚、羡门高都是燕人,讲求神仙道家的法术,宣扬人的肉体消亡而灵魂不灭、依托鬼神等事。驺衍靠着阴阳交替主宰运数的理论而闻名于诸侯,而燕、齐地区沿海一带的方士传习他的理论又不能融会贯通,于是一些荒诞怪异、阿谀奉迎、因循苟且的人从此多了起来,其人数多得数不清。

从齐威王、齐宣王、燕昭王时代起,他们就派人去海上寻找蓬莱、方丈、瀛州这三座神山。相传这三座神山在勃海之中,离人间的路程并不算远,困难在于,当船将要到达山侧的时候,就会有海风将船只吹开。据说可能曾经真的有人到过那里,那里有众位仙人以及长生不老药。那里的物产、禽兽都是白色的,宫阙是由黄金和白银制成的。没到山上以前,远望那里如同一片云海;到了那里,就发现三座神山反而在海水的下面。一靠近那里,则船只每每被风吹走,终究是不能到达。世间的君主帝王无不对此处念念不忘。等到秦始皇统一天下以后,到海边游览,来与始皇谈及这些事的方士数不胜数。始皇自以为亲自到海上也不见得就能找到三座神山,于是便派人带着童男童女去海上寻找。船从海上回来,都说遇到风不能到达,但确实看到了三座神山。第二年,始皇又巡游海上,到了琅邪,经过恒山,取道上党回京。三年后,始皇巡游碣石山,查问被派遣到海上寻找三座神山的方士,从上郡返回京城。过了五年,始皇向南巡游到湘山,又登上会稽山,并沿海而上,希望能得到海中三座神山上的长生不老药,结果没能如愿,在回京的路上途经沙丘时病死。

二世元年,秦二世向东巡行到碣石,沿海南下,路过泰山,到达会稽,到达每处都按礼仪来祭祀神祇,并在始皇所立的石碑上勒文记事,以颂扬始皇的功德。这年秋天,诸侯发兵反叛秦朝,三年后,二世被人杀死。始皇举行封禅大礼以后十二年,秦朝灭亡。儒生们都痛恨秦皇焚毁诗书,屠杀和侮辱读书人的行为,百姓们都怨恨秦朝的严刑酷法,天下人都背叛了秦朝,因而都谣传道:“始皇上泰山时,因被暴风雨所阻,所以没能行封禅大礼。”这难道就是方士们所谓的无封禅之德却勉强行封禅之礼的君王吗?

汉朝兴起,汉高祖贫贱时,曾杀死一条大蛇,有神物说:“这条蛇是白帝的儿子,而杀它的,是赤帝的儿子。”高祖刚开始起兵时,曾在丰县的枌榆社祭祀。带兵攻下沛县后,当了沛公,就祭祀蚩尤,用牲畜的血将战鼓和战旗染成红色。终于在十月发兵至霸上,与诸侯各军共同平定了咸阳,自立为汉王。所以以十月作为一年的开端,颜色则崇尚赤色。

汉二年,高祖向东攻打项羽后带兵回关中,问道:“以前秦朝祭祀的上帝是哪位天帝呢?”左右人回答说:“共四位天帝,有白帝、青帝、黄帝、赤帝的祠庙。”高祖说:“我听说天上有五位天帝,现在只有四座祠庙,是为什么呢?”谁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时高祖说:“我知道了,是等我来凑足五帝之数的。”于是建立黑帝祠,命名为北畤。由相关机构来主持祭祀,皇帝不亲自前往祭祀。全部召集原来秦朝时的祝官,恢复了太祝、太宰的职位,礼仪也与过去相同。因此令各县设置公社,并下诏书说:“我非常重视祠庙,敬重祭祀。现在对上帝的祭祀以及山川众神应当祭祀的,要各州县及相关机构按时依照旧礼像往常一样祭祀。”

鲁人公孙臣上书说道:“当初秦朝得水德,如今汉取代了它。若按照五德终始来推算的话,汉朝应得土德,受土德的感应是黄龙出现。所以应该更改岁正和月朔,更换服色,崇尚黄色。”当时的丞相张苍喜好律历的学问,他认为汉朝是水德的开始,所以河水在金堤决口,这便是水德的符兆。一年以十月为开端,颜色崇尚外黑内赤,能与水德相适应。像公孙臣所说的那样是错误的。于是公孙臣的上书没有被采纳。此后三年,黄龙在成纪地区出现。于是文帝召见公孙臣,将他拜为博士,与众位儒生一起来草拟更改历法和服色的事。那年夏天,下诏书说:“方今有奇异的神灵在成纪出现,没有伤害百姓,且因为它而得到好收成。朕想要在郊外祭祀上帝和众神,请礼官商议具体事宜,不要因为怕我劳累就不说。”主管官员都说:“古时候天子于夏季亲自去郊外祭祀上帝,所以称为郊。”于是在夏季四月的时候,文帝首次亲自去雍城的五畤祭祀,由于那时崇尚赤色,所以祭祀时穿的礼服也是赤色。

第二年,赵人新垣平因擅长望云气而得以朝见皇帝,他说道:“长安城的东北处有神气,这股神气色呈五彩,形状与人的帽子相同。有人说东北方是神明的住处;西方是神明的坟墓。如今东北方出现了神气,是上天降下来的祥瑞,应该立祠庙祭祀上帝,与这天降的祥瑞相称。”于是在渭阳设立五帝庙,五帝同在一庙而居,每帝分设一殿,分别面对着一扇门,门的颜色各按殿内所祭的天帝的本色涂色。祭祀时使用的祭器以及各种仪式也都与雍城的五畤相同。

夏季四月之时,文帝亲自在霸、渭二水的汇合处,郊祭渭阳五帝。五帝庙南临渭水,北面凿出沟引入蒲池水,点燃烽火开始祭祀,光辉好像与上天相连。于是封新垣平担任上大夫,给他的赏赐累计千金。命令博士和儒生们搜罗六经中相关资料撰成《王制》,商讨巡狩、封禅的事宜。文帝出游到长门,仿佛看见有五人站在道路的北面,于是就在道路以北其所立处建五帝坛,以五种牲畜来祭祀。

第二年,新垣平派人带着玉杯,到天子的阙下上书进献。新垣平事先对皇帝说:“天子阙下有宝玉瑞气来临。”隔了一会儿,检查各处进献给皇帝的物品,果然有玉杯献上,杯子上面刻着“人主延寿”四个字。新垣平又对皇帝说:“我观测到在一日之内将会出现两个中午。”过了不久,太阳果然又重新回到当空,又出现了一个中午。于是才将文帝十七年改为元年,命令天下人聚饮庆贺。新垣平对皇帝说:“周鼎淹没在泗水之中,如今河水溢出,使其与泗水相通,臣望见东北方的汾阴地区一带有金宝之气,难道是周鼎要出现了?虽然祥瑞已经出现,但如果不去争取,它还是不会来到人间。”于是皇上派人在汾阴南面修了一座祠庙,临河而立,希望借助祭祀以迎出周鼎。

有人上书告发新垣平,说他所说的种种关于云气和神灵的事情都是骗局,皇上就把新垣平交给司法官员来处治,结果族灭了新垣平。自此以后,文帝对于更改历法、服色以及祭祀神明等事不再感兴趣了,让祠官按时祭祀渭阳、长门的五帝庙,他自己不再亲自前去行礼了。

本朝天子初次到雍城,郊祭五畤的神灵。以后通常是每隔三年郊祭一次。当时皇帝访求到一位神君,在上林苑中的蹄氏观里供奉她。神君,原本是长陵的一个女子,因难产而死,显神灵于她的妯娌宛若身上。宛若就把她供奉在自己家里,百姓多到她家里祭祀。平原君曾去那里祭祀,他的后代因此而位尊名显。到了本朝天子即位后,就以丰厚的祭礼在宫中立祠祭祀。人们能听到神君讲话的声音,但看不到她的形象。

当时李少君也凭着祭灶、避谷、长生不老等法术求见皇帝,皇帝很尊重他。李少君原本是深泽侯的门客,主管方术。他隐瞒了自己的年龄以及经历,经常自称七十岁,能驱使鬼物,长生不老。他凭着自己的方术游遍各个诸侯国,无妻无子。人们听说他能役使鬼物而且还能长生不死,就纷纷赠送一些礼物给他,因此他的金钱衣食时常有剩余,不知情的人都以为他没有任何产业却很富裕,又不知道他的出身来历,因此更为信奉他,争相尊崇他。少君天性爱好法术,善于适时地发表意见,事后往往证明他说的都是灵验的。他曾经陪同武安侯赴宴,席上坐着一位九十多岁的老人,少君说早先自己曾与这位老人的祖父在某处一起游玩射猎,这位老人年幼时跟随自己的祖父,还记得这些地方,满座人都感到十分惊讶。少君拜见皇帝,皇帝拿出一件古铜器,问少君是否认得,少君说:“这件铜器于齐桓公十年时陈列在柏寝台上。”随即考察铜器上的铭文,发现其果真是齐桓公时的器物,于是举宫上下无人不惊骇,认为少君是活神仙,是活了数百岁的人了。少君对皇帝说:“祭灶能招致神异之物,有了神异之物后丹沙就能炼成黄金,使用黄金制成的饮食器皿后能延年益寿。延年益寿才能见到蓬莱山的仙人,见到仙人后再举行封禅大礼就能长生不老了。黄帝就是例证。我曾经在海上游历,见到安期生,他吃一种像瓜一样大的巨枣。安期生是仙人,往来于蓬莱山中,与他缘分契合就与人相见,不投合就隐而不见。”于是天子开始亲自祭灶,并派遣方士到海上去寻找安期生等仙人,从事炼丹沙等各种药剂化为黄金的事情。

过了很久后,李少君病死。天子认为他是化为仙了,并没有死,还指命黄锤、史宽舒等人继续学习他的方术。黄锤、史宽舒找不到蓬莱的安期生,而沿海的燕、齐两地的许多怪诞、迂腐的方士们却相继前来谈论神仙一类的事。

文成将军死后的第二年,天子在鼎湖病得非常厉害,巫医们想尽一切办法治疗,始终没有好转。游水发根推荐上郡的一个巫师,当这个巫师有病的时候,鬼神会附在他身上。皇帝把巫师召来,在甘泉为附在他身上的鬼神建了祠庙,将其称为神君。等到皇上生病的时候,就派人去问神君。神君说道:“天子不要为您的病担忧,等您的病稍好一点的时候,要支撑着与我在甘泉相会。”等皇上的病稍好一点的时候,就起身驾临甘泉,病就完全好了。因此大赦天下,为神君建寿宫。在寿宫供奉的神君之中,太一神是最尊贵的,他的辅佐是大禁、司命之类的神,都跟随着太一神。人们看不见他的模样,但能听到他的声音,与人的声音一样。他的声音时去时来,来的时候有飒飒的风声。他住在室内的帷帐中,有时白天说话,然而通常是在夜里说话。天子祓祭以后才进入庙中。让巫为主人,由他关照、领取神君的饮食。神君的话都由巫传达到下面。又派人建造了寿宫的北宫,在里面张挂羽旗,摆设供具,以礼敬神君。神君所说的话,皇帝都派人记录下来,称为“画法”。他说的话,都是世间人所知道的,没有什么特别的地方,然而独有天子心中暗暗喜爱这些。这种隐秘的事情,一般人是无法知道的。

天子杀了文成将军后,后悔他死得太早,为他的法术没有全部传授出来而感到惋惜,直到天子见到栾大后,才非常高兴。栾大这个人生得高大俊美,言谈之中有许多机巧,而且又敢于说大话,说得跟真事似的。栾大曾自吹说:“我经常往来于海中,看到安期、羡门这些仙人。但他们认为我的地位低贱,不愿意相信我的话。又认为康王只不过是一个诸侯,不值得把神仙方术传授给他。我曾数次向康王进言,康王又不听从我的劝告。我的老师说过:‘黄金可以炼成,河水决口可以堵塞,长生不死药可以获得,仙人可以请来。’但是我恐怕落得文成将军的下场,所以方士人人掩口不言,哪里还敢再谈论方术!”皇帝说:“文成将军是吃马肝死的,你倘若真的能够修成神仙的方术,我有什么可吝啬的呢!”栾大说:“我的师父从不有求于人,都是人们有求于他。陛下如果一定要请他来,就要让使者的地位更尊贵,让他做您的亲属,对待他像客人一样,不要轻视他,让他佩带各种印信,才可让他传话给神人。即便这样,神人也不一定肯来。总之只有尊敬访神人的使者,之后才有可能迎来神人的降临。”这时皇帝要他演示几个小方术,栾大演示了斗棋,棋子能自相撞击。

那时,皇帝正为河水决口而忧心,而又没有炼成黄金,便封栾大为五利将军。过了一个多月,栾大得到四颗官印,除了五利将军的印之外,还佩有天士将军、地士将军、大通将军的印。皇帝下诏书给御史:“当初大禹能够疏通九江,挖开四条水道。近年来河水泛滥,为筑堤而徭役不息。朕在位二十八年,如果上天委派贤才给我,那栾大就是其中之一。《乾》卦称‘飞龙升上天空’,又有所谓‘鸿雁渐近涯岸’,朕以为栾大的境遇差不多就是这样。用二千户的租税,将地士将军栾大封为乐通侯。”又赐给栾大一座列侯住的上等宅第,僮仆千人。还从皇帝的乘骑用物中分出一些车马帷帐等器物来布置他的新居。又把卫长公主许配给他,送给他黄金万斤,改称她的封号为当利公主。天子亲自到五利将军的府第做客。去他家里慰问、供应物品的天子使者络绎不绝。官职在大主、将相以下的官员,都在他家中摆酒宴庆贺,进献物品。这时天子又刻了一枚“天道将军”的玉印,令使者穿着羽衣,于夜晚站在白茅上,五利将军也穿上羽衣,夜晚站在白茅上受印,以此表示不将他当作天子的臣子来看待。所以才要佩戴“天道”印,是要为天子引导天神。于是五利将军时常夜间在家中祭祀,想要请来神仙降临。神仙没有降临,而各种鬼却都来了,然而五利将军很会驱使诸鬼。此后他整装上路,东行到海上,说是要去寻找他的师父。栾大在被引见给皇帝的几个月里,佩戴六颗大印,其尊贵震动天下,而沿海的燕、齐众方士,无不摩拳擦掌表示振奋,并自称有方术,能够修炼成神仙。

到海上寻找蓬莱山的人说,蓬莱山并不遥远,而总不能到达的原因,大约是没有看到仙山岛上的云气。于是皇上便派遣善于望气的人帮助他们观察云气。

这年秋天,皇上驾临雍城,将要在那里行郊祭五帝礼。有人说:“五帝是太一神的辅佐,应该建太一庙,由皇上亲自郊祭。”皇上犹豫不决。齐人公孙卿说:“今年得到宝鼎,这个冬季的辛巳日初一早晨交冬至,与黄帝时完全相同。”公孙卿有一本木简,上面写道:“黄帝在宛朐得到宝鼎,问鬼臾区,鬼臾区答道:‘您得到了宝鼎和神策,这一年已酉日初一早晨交冬至,掌握了天道运行的规律,终而复始,循环不止。’于是黄帝按着日影用神策推算,以后大约每二十年就有一次初一早晨交冬至,推算了二十次,共三百八十年,黄帝成仙上天去了。”公孙卿想通过所忠向皇上上奏这件事,所忠看他的札书荒诞不经,怀疑是他胡乱捏造的假书,推辞道:“宝鼎的事已定,还要这文章做什么?”公孙卿又通过皇帝的亲信臣子上奏,皇上很高兴,就召公孙卿来询问这件事,公孙卿回答道:“是申公传授给我的这本书,如今申公已经去世了。”皇上问:“申公是个怎样的人?”公孙卿说:“申公是齐人。与安期生有交往,亲自接受黄帝的言论,关于他没有其他记载,只有这鼎上的字。上面说‘汉朝兴盛于黄帝时的历法重新出现的时候’,又说‘汉朝的圣主出现在高祖皇帝的孙子或曾孙之中。宝鼎出现之后就能与神交流,并行封禅大礼。古来行封禅大礼的共七十二个帝王,唯有黄帝一人得以登上泰山顶祭天’。申公说:‘汉朝皇帝也应当登上泰山祭天,登上泰山祭天就能成仙登天了。黄帝时有上万个诸侯,其中有七千诸侯能够主持祭祀大礼。天下有名山八座,其中蛮夷境内有三座,中原有五座。中原有华山、首山、太室山、泰山、东莱山,这五座山是黄帝经常游历、与神交会的地方。黄帝一边作战,一边学习修仙,他担心有百姓非议仙道,就断然把诽谤鬼神的人杀掉。经过百余年的修炼,才能与神仙往来了。黄帝在雍城郊外祭祀上帝,在那里住了三个月。鬼臾区号为大鸿,死后葬在雍城,所以那里才有一个叫鸿冢的地方。此后黄帝在明廷迎接万千神灵。明廷就是甘泉。黄帝升仙的地方是寒门,即今天的谷口。黄帝开采首山的铜矿,于荆山脚下铸鼎。鼎铸成后,天上有一条垂下长长胡须的龙迎接黄帝。黄帝攀缘而上,骑在龙背上,随他登上龙背的群臣以及后宫妃嫔们有七十多个人,龙就朝天上飞去了。其余小臣上不去,都抓住龙须不肯放手,结果龙须被拉断,小臣们从空中落下,黄帝的弓也落下来了。百姓仰望黄帝慢慢登天以后,就抱着他的弓以及被拉断的龙须哭号,因此后世人将这个地方称为鼎湖,将这张弓称为乌号。’”于是天子说:“啊!要是能像黄帝那样,那我将会把离开妻子儿女看得像扔掉一只鞋子那样容易。”就任命公孙卿为郎官,让他去东面的太室山迎候神仙。

自从得到宝鼎后,皇上就和众位公卿以及儒生们商议封禅的事。由于以往很少举行封禅之礼,相关资料早已佚失,没有人知道礼仪的细节,而众儒生主张采用《尚书》、《周官》、《王制》等书中摘引的封禅时望祀和射牛的礼仪。齐人丁公已经九十多岁了,他说:“封禅,就是迎合不死的盛名。秦始皇没有能够登上泰山顶行祭天之礼。陛下若一定要上泰山,上到一定高度时趁着无风雨的时候,即刻行礼就可以了。”于是皇上命诸儒生们演习射牛,草拟封禅礼仪。数年后,终于等到了可以封禅的时候。而后天子听了公孙卿以及方士的议论,说黄帝以前的帝王封禅时,都招来了异类与神相通,就想仿照黄帝以前的帝王,接待神仙的使者蓬莱方士,向世人抬高自己的身价,以此与九皇的德行相媲美,然后稍微采用了儒家的一套学说加以文饰。众儒生既不能搞明白封禅的仪式,又拘泥于《诗》、《书》等古文的记载,不能变通想象。皇上亲自做好了封禅用的祭器让众儒观看,儒生们有的说“与古时候的不同”,一个名叫徐偃的儒生又说“太常诸生们演习的礼不及鲁礼好”,周霸嘱咐他另绘关于封禅礼的图。于是皇上罢免了徐偃、周霸,所有儒生也被罢黜。

三月,皇上又东行驾临缑氏,登上中岳太室山举行祭礼。随行的官员在山下听到好像有呼喊“万岁”的声音。问山上的人,山上的人不答;问山下的人,也没有人言语。于是皇上将三百户人家的赋税划来作为太室山祭祀之用,把他们的居住地命名为崇高邑。皇上继续东行前往泰山。那时候泰山的草木还没有长出叶子,于是皇上乘机派人将大石碑运上泰山绝顶。

皇上随即又向东巡游到海上,行礼祭祀八神。齐人纷纷上奏疏谈论神怪和奇异方术,然而数以万计的这些例子,没有一个能得到证实。于是皇上增派船只,让那些谈到海中神山的数千人下海去找蓬莱山的仙人。天子出行的时候,常常是公孙卿带着天子符节先行到达,然后在名山胜地迎候天子的车驾。他到东莱后,说在夜间看到一个巨人,身长数丈,靠近他后却看不到他了,只留下一个很大的脚印,形状像是禽兽的足印。群臣中还有人说,看到一个老人牵着一条狗,说“我想见一见巨公”,说完后转眼就不见踪影。皇上亲自去看了大脚印,还不肯相信,等到又听到群臣讲述牵狗老人的事后,才深信那一定就是仙人了。特意在海上留宿以等待仙人,并赐给方士们专用的车辆,陆陆续续派出去的访仙人的使者已有千数以上。

公孙卿说:“本来可以看到仙人,而皇上去求仙时往往匆匆忙忙,因此才看不到。现在陛下可以建一座高大的楼台,建得像缑氏城楼一样,供上干肉、枣,理应可以请到仙人。而且仙人喜欢在楼上住。”于是皇上命令在长安建蜚廉观和桂观,在甘泉则建益寿观和延寿观,让公孙卿拿着天子符节在上面设好贡品,迎候神人。天子为了堵住黄河的决口,又建了通天台,在台下摆设祭祀礼具,用来招请仙人、神人之类。这时在甘泉又建了前殿,并开始扩建各处的宫室。夏季,有灵芝草生长在甘泉的殿房之内。天子认为这是祥瑞的兆头,于是就下诏书说:“甘泉殿房中长出一株九茎长的灵芝,为此大赦天下,免去所有劳役。”

十一月乙酉日,柏梁发生火灾。十二月甲午初一日,皇上亲自去高里禅祭,祭祀后土。皇上驾临勃海岸边,想要遥望祭祀蓬莱山的诸位仙人,希望自己终有一天能到达仙境。

皇上回到京都后,由于柏梁发生火灾的缘故,于是改在甘泉朝见天下各郡国的上计吏,并接受他们献上的报表。公孙卿说:“黄帝建成青灵台,才十二天就被火烧掉,于是黄帝就又建了明廷。明廷就是甘泉。”方士们大都说古时候是有帝王建都于甘泉的。之后天子又在甘泉朝见诸侯,并在那里建诸侯的邸舍。于是勇之说:“越地的风俗,是发生火灾后再盖屋时,屋子必须比原来的大,用以镇服原屋,以避灾害。”于是建了建章宫,能容下千门万户。建章宫的前殿比未央宫还高。其东面建有凤阙,高二十多丈。西面则是唐中,方圆几十里为虎圈。北面开凿了一个大池沼,在其中建造渐台,高二十多丈,叫做太液池,池里有蓬莱、方丈、瀛洲、壶梁等假山,还有模仿海中的神山、龟鱼之类的东西。南面有玉堂、璧门、大鸟等建筑。又建了神明台、井干楼,高五十丈,楼台之间以辇道彼此相连接。

本朝天子自举行封禅大礼开始,其后十二年间,遍祭五岳、四渎的神灵。而方士们迎候并祭祀神人,到海上寻找蓬莱山,始终没有效验。如公孙卿那样的迎候神仙的人,还能用看见巨人的脚印来辩解,除此之外,再没有其他效验。所以天子越来越厌倦方士们怪诞、迂阔的话了,可是仍对他们加以笼络,来往不断,希望有一天真能遇到有方术的人。自此后,方士们对神仙和祭祀的事谈论得更多了,而其效果也可想而知了。

太史公说:我跟从天子巡视,祭祀天地诸神和名山大川,还参加了封禅大礼。进入寿宫陪祭并听到了祝辞,认真体察了方士们、祠官们的心态和意向,于是静下心来论述自古以来祭祀鬼神的事情,将其形式和内容都记述下来。使后世君子可以稍加翻阅。关于祭祀中像俎豆、珪币等祭品的详细规定,献酬的礼仪流程,有主管机构保存着详细的档案,本文就不再赘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