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考书目

书名:
听余秋雨讲文化
作者:
李铭
本章字数:
1352
更新时间:
2020-08-06 14:48:45

《文化苦旅》 余秋雨 东方出版中心 1996年

《余秋雨散文》余秋雨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5年

《余秋雨语录》 江河 袁元 时代文艺出版社 2005年

《余秋雨评传》 栾梅健 当代世界出版社 2001年

《中国历代散文选》 刘盼隧 郭预衡 主编 北京出版社 1980年

《中国美术史》 洪再新 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 2000年

《八大山人花鸟精品选》《八大山人全集》编辑组编 江西美术出版社 2002年

《人间词话》 王国维 山西古籍出版社 2001年

《王国维文集》 姚淦铭 王燕 中国文史出版社 1997年

《王国维及其文学批评》 叶嘉莹 广东人民出版社 1982年

《艺概》 刘熙载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78年

《进入澄明之境·哲学的新方向》 张世英 商务印书馆 1999年

《天人之际:中西文化观念比较》 魏光奇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年

《中国智慧的精神·从天人之际到道术之间》 方同义 人民出版社 2003年

《意境·典型·比兴编》 徐中玉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4年

《唐诗史》 杨世明 重庆出版社 1996年

《宋词综论》 金诤 巴蜀书社 2001年

《宋词赏析》 沈祖棻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80年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 东方出版社 1996年

《世说新语译注》 北京燕山出版社 1998年

《中国现代文学的主潮》 贾植芳 主编 复旦大学出版社 1990年

《中国人的情谊》 王春瑜 陕西人民出版社 2007年

《壮族通史》 黄现璠 广西民族出版社 1988年

《鲁迅全集·而已集》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1年

《准风月谈·华德焚书异同论》 鲁迅主编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0年

《汉文学史纲要》 鲁迅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6年

《三国演义》 罗贯中 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2年

《论语译注》 杨伯峻 中华书局 1980年12月

《吕氏春秋研究》 王范之 内蒙古大学出版社 1994年

《老子的智慧》 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年

《老子注译及评介》 陈鼓应 中华书局 1984年

《庄子译诂》 杨柳桥 上海古籍出版社 1991年

《四库全书》 京华出版社 2004年

《宋明理学》 陈来 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1年

《中国文学史》 袁行霈 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9年

《书院的社会功能及其文化特色》胡青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6年

《书院史话》 樊克政 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 2000年

《书院与中国文化》 丁钢 刘琪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1992年

《宋代书院与宋代学术之关系》 吴万居 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1991年

《中国科举考试制度》 张希清 新华出版社 1993年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

红学大师周汝昌先生集毕生研究之心血,终成“红学”巨《红楼十二层》。本书从《红楼》文化、《红楼》本旨、《红楼》女儿、《红楼》灵秀、《红楼》审美、《红楼》自况、《红楼》脂砚、《红楼》探佚、《红楼》真本、《红楼》索引、《红楼》解疑、《红楼》答问等全方位探寻了《红楼梦》的种种悬案,“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还原历史真相。“闪电般的灵感和严密的考证中,沿续着中华文化的一脉心香,雅趣别致,引人入胜。”
已完结,累计19万字 | 最近更新:第十二层 《红楼》答问

致读者

书名:
红楼十二层:周汝昌妙解红楼
作者:
周汝昌
本章字数:
1533

“作者”“读者”都不是对个人的专称,更不能作为当场对话的称呼。比如你见了某著名小说家,就径直叫他“喂,作者……”那是笑话,因为太不讲语言礼貌了。要说“作家”您如何如何……才是。但是,难题就落在如何将“读者”变换为礼貌语言——没听说有“读家”这个名词呀。怎么办?

在早先,我们中华的小说作者称读者叫什么呢?叫“看官”。

这个称呼,早不再用了。我倒觉得它好,大有义理在内。不肯用的原因大约有二:一是嫌它“文”了,不够“白话”标准。二是认为那“官”不对头——怎么读的人就必定是个做官的不成?太封建……

错会意了。

“看官”与“官儿”无涉——比如就像曹雪芹笔下写的赖嬷嬷教训她儿子赖尚荣:“……别说你是官儿了,就横行霸道的!”不是那种“官”。“看官”一语除了是为语气尊敬,更含有深义:您是判断是非好坏的审“官”者,或者是弹劾坏人劣迹的御史、按察的“大员”,请来评判我这拙作,是高是下,是美是丑……此之谓“官”之义也。

可是如果我将这篇“代序”题为“致看官”,不但无恩领我心意,反倒引起讥嘲或误解。世上的事,一涉“文词”,一涉中华汉字语文,遇上简单化对待的人,事情往往麻烦很大,问题横生,表达起来可就难如人意,也难惬己衷了。

讲明鄙怀以后,请允许我称您为“看官”,而不敢呼叫什么“读者”。

看官:请您评量这册拙著,给以评估;您以为可以的,赐予鼓舞;认为不然、错谬,惠予指正。倘蒙不弃,幸甚幸甚。

《红楼》[1]十二层,层层有新境,恐怕有不止于是“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那样,只是说高远之境,而并无层次之富美。十二层,表示我对《红楼梦》的多方面的理解与看法,是个多年来小小积累的一次“精选”,敬献于广大的“读者”群众,以供讨论、交流。

我绝不敢效法人家某种声调,开口就是“我研究《红楼梦》几十年”,云云;倘若计算“时间跨度”,大约是五十六七年了吧,在这期间,断断续续、艰难曲折地在“红域”中摸索、挣扎、彷徨地行进,百味尝遍。

自己的一些见解,不敢畅所欲言,行文也十分窘迫不舒。自己重读,多不如意。但偶有机缘,留下了这么样子的笔痕心迹,是“历史存在”,不宜改动。因此觍颜实贡,不加修饰。而且因“时跨”较长,旧日之件也不一定全与今同。这些,均请明鉴我区区存实之用意。学识是人格、人品,是“打扮”、“装饰”不来的。以假面欺看官,则更是学术腐败之尤,人所共弃矣。

我列了十二个分题,是择其大者,并非只限于此,十三、十四……恐怕还多。当前报刊,仍有视我、定我为“考证派”者,并且见我讲起“文本”内容来觉得“新鲜”,说我的研究“转向”了。是这么回事吗?

这就非仅“读者”说话了,须得请“看官”断案才行。但愿我能多遇“包龙图”,而别遇上“胡知县”(京戏中的糊涂官、受贿诬良为恶者)。

曹雪芹的一支妙笔,有文、有史、有哲,囊括了“真、善、美”;他的手法千变万化,昔人说得“活虎生龙”一般。他写的书,人谓“百科全书”,其实不同于“词典”死知识的罗列,他不仅是小贩“摆摊儿”,《红楼梦》是一部充满生命、生机、生趣的活生生的中华文化的艺术体现。

本人强烈反对歪曲、破坏雪芹原著真笔、大旨要义的任何做法。我的研究严格限于八十回古抄本即接近原笔的本子。一百二十回假“全璧”是个有政治背景的文化骗局。

诚望“看官”的明断,给沉冤文海二百数十年的雪芹平反,给这位中华文曲巨星申冤吐气!

周汝昌

癸未初冬雪晴走笔

[1]《红楼》即指红楼梦,全书同——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