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录三

书名:
经典常谈
作者:
朱自清
本章字数:
1350
更新时间:
2020-07-30 15:55:47

重印《经典常谈》序

叶圣陶

出版社准备重印这本《经典常谈》,要我写篇序文,我才把它重新看一遍。朱先生逝世已经三十二年,重看这本书,他的声音笑貌宛然在面前,表现在字里行间的他那种嚼饭哺人的孜孜不倦的精神,使我追怀不已,痛惜他死得太早了。

朱先生所说的经典,指的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用文字写记下来的东西。假如把准备接触这些文化遗产的人比作参观岩洞的游客,他就是给他们当个向导,先在洞外讲说一番,让他们心中有个数,不至于进了洞去感到迷糊。他可真是个好向导,自己在里边摸熟了,知道岩洞的成因和演变,因而能够按真际讲说,决不说这儿是双龙戏珠,那儿是八仙过海,是某高士某仙人塑造的。求真而并非猎奇的游客自然欢迎这样的好向导。

朱先生在这本书的序文里,认定经典训练是中等以上的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说“中等以上”,中等教育自然包括在内。他这样考虑的依据是一九二二年教育部制定的初中高中的国文课程标准。

这本书出版之后不久,我写过一篇《读〈经典常谈〉》,也赞同他的考虑。

在三十多年之后的今天,我对朱先生和我自己的这样考虑——就是经典训练是中等教育里的必要项目之一——想有所修正了。第一,直接接触这些经典,不仅语言文字上的隔阂不少,风俗习惯典章制度上的疙瘩更多,马马虎虎地读吧,徒然耗费学生的精力和时间,认认真真地读它极少一部分吧,莫说初中,高中阶段恐怕也难以办到。因此,我想中学阶段只能间接接触,就是说阅读《经典常谈》这样的书就可以了。笫二,当时所谓国文课就是现在的语文课,现在我想,就说跟经典间接接触,也不光是语文课的事,至少历史课应当分担责任,因为经典是文化遗产,历史课当然不能忽略文化遗产。第三,在高等教育阶段,学习文史哲的学生就必须有计划地直接跟经典接触,阅读某些经典的全部和另外一些经典的一部分。那一定要认认真真地读,得到比较深入的理解。

可惜不能像三十多年前同在成都时候那样,想到什么就跑到望江楼对面朱先生的寓所,跟他当面谈一谈。假如他如今还在,我早就把这三点意思跟他说了,无论他赞同或者驳斥,都是莫大的欢快。想到这一层,怅惘无极。

我又想,经典训练不限于学校教育的范围而推广到整个社会,是很有必要的。历史不能割断,文化遗产跟当今各条战线上的工作有直接或者间接的牵连,所以谁都一样,能够跟经典有所接触总比完全不接触好。朱先生在时还没有“古为今用”的提法,“批判地接受”的提法他有没有听到过,我不敢断言,而这两个提法正说明了各条战线上的人都该接触一些经典。因此,著作家和出版界要为人民服务,在这方面就有许多工作必得做。撰写像《经典常谈》模样的书,使广大读者间接接触经典,这一项工作就该做。朱先生在序文里提到“理想中一般人的经典读本”,他把编撰的办法说得非常具体。三十多年过去了,这样“理想中的读本”还非常之少,非共同努力,尽快多出这种读本不可。

我还想到一点。现在正在编撰百科全书,朱先生这本书里的十三篇可以作为十三个条目收到百科全书里去;为完备起见,只要把最近三十多年间重要的研究新成果加进去就可以了。

一九八○年四月九日

载《经典常谈》,三联书店,198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