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白种

书名:
中国民族史
作者:
吕思勉
本章字数:
10298
更新时间:
2019-07-09 15:30:44

自汉至藏,为族十一,皆黄种也。世界人种,究起原于何地不可知。就有史以来言之,则亚洲中央高原,似系各种人最初居地。汉族究自西来与否,今日尚难质言。至于欧洲种人,自亚洲中央高原西徙,则似无疑义。今日欧亚二洲之界,为乌拉山,为乌拉河,为里海,为高加索山,为黑海。水本不足为交通之障;乌拉山脉,虽长而低;高加索山,虽峻而短;亦不足以阻碍往来;故分史事为东西洋二部,则其界线,非今日欧亚二洲之界,而亚洲中央之高原也。今自波谜罗高原,东连青海、西藏、川边,实为世界最高、最崎岖之处。其北,则自新疆、蒙古,连于两海之间,为一大沙漠。南固山岭重叠,北亦举目荒凉。欧亚二洲之来往,除蛮族侵略外,殆无有焉。非谓竟无,谓其事不关重要耳。自亚入欧,陆道有三:一出西伯利,为北道。一逾葱岭,为中道。一自前后印度沿海行,为南道。北道荒寒,中道险阻,南道则苏彝士地峡为之阻。故中国与大秦之交通,卒始于海也。以兵事言:中国兵力,及于葱岭以外者甚少。元人虽尽臣西亚,兼据欧洲,实仍蛮族侵略性质耳。大食之强,卒不能侵寇中国。西辽既建国。命将伐金。师行万里,无所得。大石曰:“皇天弗顺,命也。”帖木儿之强,元亡于东方,遗民多归之。帖木儿欲大举伐明,中途而卒。即帖木儿不死,亦不易越沙漠而扰北边也。此皆葱岭为东西限界之证。其南海道交通,却较陆地为便。然苏彝士运河未开;加之昔时航海之术,不如今日之精,往来究属不便。故冒险航行者,不过商贾之流。国家使节,必旷世而后一通,而兵事更无论矣。此东西洋之史事,所由以有关系为变,无关系为常邪?史事如此,而人种之分布随之。葱岭以东,以黄人为主。葱岭以西,以白人为主。其东非无白人,其西非无黄人,然较微矣。然关系虽浅,究非绝无。我国盛时,疆理所至,盖亦跨葱岭东西;声威所届尤远。葱岭以东之白人,固多同化于我者;其西之白人,来者亦不少;此史有明文者也。皆泯然无迹矣。故论我国民之血统,与白人混合者,实亦不少也。

见于中国史之白人,当分数派论之:一为汉时西域诸国。西域诸国,种族有三:(一)塞种,(二)氐羌,(三)汉族也。知西域有汉族者?《汉书·西域传》曰:“自且末以往,皆种五谷。土地、草木、畜产、作兵,略与汉同。有异乃记。”然记其异者少,不记者多,则同于汉者甚多。此必非偶然也。塞种,似即Semites,近人译为塞米的,或译为山米。故居伊犁河流域。又有乌孙者,颜师古谓其“青眼赤须,状类猕猴。”洪文卿尝询之俄人。俄人谓此类今德意志人。见《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七上。此亦未必然。然乌孙之为白种,则无疑矣。乌孙与月氏,俱居敦煌。其昆莫难兜靡,为月氏所杀。子猎骄靡,新生。傅父抱之,亡归匈奴。匈奴单于爱养之。冒顿及老上,再击破月氏。月氏击逐塞王,居其地。塞王南君罽宾。克什米尔。猎骄靡长,请于匈奴,再攻月氏,月氏败,西走,臣大夏。大夏者,西史之巴克特利亚(Bactlia)也。乌孙自是居伊犁河域。张骞谓“乌孙居敦煌时故小国,”而《汉书》载其户口胜兵之数,为西域最,盖不去之塞种、月氏,皆为所抚用矣。浑邪王之降,河西地空。张骞欲厚赐乌孙,使还居故地。许妻以公主,为昆弟。时昆莫年老,国分于仲子大禄,嫡孙岑陬,不能专制;又远汉,未知其大小;而臣匈奴久;其大臣又皆不欲,故谢使者。而匈奴闻乌孙通汉,怒,欲击之。乌孙恐,乃使朝,愿得尚主。汉以江都王建女细君妻之。昆莫自以年老,欲使岑陬尚主。主不可,以闻。诏从其俗,主死,复以楚王戊孙解忧妻之。岑陬卒,大禄子翁归靡立。翁归靡卒,岑陬子泥靡立。皆尚楚主。翁归靡时,匈奴欲侵陵乌孙。昆莫及主,俱以为言。宣帝为发五将军击匈奴。校尉常惠,护乌孙兵,自西方入。获畜产甚众。匈奴由此衰耗,泥靡号狂王,与主不相得。公主与汉使谋诛之。不克。其子发兵围公主及汉使。都护救之,乃解。翁归靡胡妇子乌就靡,袭杀狂王,自立。元贵靡者,翁归靡尚楚主时所生子也。汉立元贵靡为大昆弥,乌就靡为小昆弥。时出兵安定其国。元始以后,事迹乃不可知焉。《汉书》谓自“乌孙分立两昆弥后,汉用忧劳无宁岁。”盖乌孙大国,汉欲藉其力以制匈奴,不图转屈中国之力以事之也。

乌孙而外,大宛亦为大国。近人云:“古时希腊之民,移殖里海之北者,彼国称为耶而宛,lonian,即Yavanas之转音。即中国所谓大宛。葡萄、苜蓿,亦希腊语之译音云。”BotrusMedike张骞之使月氏,为匈奴所得。后亡走大宛。大宛为发译传道,抵康居。康居传致大月氏。时大月氏得沃土,志安乐,无报胡心。而骞在大夏时,见邛竹杖,蜀布。问“安得此?”大夏国人曰:“吾贾人往市之身毒。”骞以为“大夏去汉万二千里,居西南。今身毒居大夏东南数千里,有蜀物,其去蜀不远矣。”欲由蜀通大夏,不达,而汉由此开西南夷。参看《濮族》篇。是时由川滇通藏印之道,未必遂开。邛竹杖蜀布,疑仍由粤浮海道至印度也。其后汉求天马于大宛,不得。使李广利征之,不利。汉再发大兵征之,卒破其国。此役汉所失极多,然西域诸国,自此震惧,多遣使贡献,使子弟入侍焉。

塞王之为月氏所破也,《汉书》曰:“塞种分散,往往为数国。疏勒以西,休循,捐毒之属,皆故塞种也。”又乌弋山离,“其草木、畜产、五谷、果菜、食饮、宫室、市列、钱货、兵器、金珠之属,皆与罽宾同。”难兜,“亦种五谷、葡萄诸果,与诸国同属罽宾。”盖亦皆塞种矣?西域之绝也,莎车王贤,称霸诸国。妫塞王杀贤使者,贤击灭之,而立其臣。妫塞王,盖塞种之王妫水者也。《穆天子传》,于一切器物,必著之曰:“西膜之所谓某某。”西膜,盖山米异译也。《穆天子传》,盖西域既通之伪书?以考周时事,殊不足用。然实可考汉时事。《传》述西膜之盛如此,正可见汉时塞种之盛也。疏勒,今新疆疏勒县。捐毒,在疏勒之西。南与葱岭属。西上葱岭,则休循也。乌弋山离。在今阿富汗境。难兜,在今巴达克山西境。

诸国中月氏本东方民族。然西徙后,其民实多大夏之遗。故《汉书》谓其“土地,风气,物类所有,与安息同。”《北史·康国传》:“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安息者,西史之泊提亚(Partnia)也。《汉书》谓其“土地,风气,物类所有,民俗,与乌弋、罽宾同。”于大宛,则云“与大月氏、安息同。”于康居,则云“与大月氏同俗。”参互观之,而诸国之为白种,可无疑矣。乌孙状貌,确为白种,而《汉书》谓其“与匈奴同俗”者,以白种诸国,均事农商,乌孙独事游牧,故云。非谓其与匈奴同种也。《汉书》又总序之云:“自宛以西,至安息,虽颇异言,然大同,自相晓知也。其人皆深目高鼻,多须髯。善市贾,争分铢之利。贵女子。女子所言,丈夫乃决正。”可以知其种族矣。

汉通西域,始武帝时。至王莽而绝。后汉时,班超定之。超还,任尚代为都护。以峻急,失诸胡心。西域复叛。永建中,超子勇复平之。然乌孙及葱岭以西遂绝。故其兴亡多不可考。大宛,《魏书》称为者舌,特以地望言之,其种族犹是与否,不可知也。乌孙:魏时犹通使。《魏书》云:“其国数为蠕蠕所侵,南徙葱岭山中。”自隋以后,遂无闻焉。元时有钦察者,亦曰乞卜察兀。地在乌拉岭西,里海黑海以北。俄书称其地曰波罗物次,称其种人曰波罗物齐。他国皆称之曰奇卜察克。拉施特,阿卜而戛锡云;突厥族派凡五,一为奇卜察克;与蒙古同属乌古斯汗之后。乌古斯汗与亦脱巴阿部战败,退至两河间。未言何河。有陈亡将弁妇,怀孕临蓐;军中仓卒无产所,就空树中生子。乌古斯汗收育之,名以奇卜察克,义谓空树。越十七年,乌古斯战胜亦脱巴阿人,遂降其部。未几复叛,乃令奇卜察克往牙爱克河今乌拉河。镇抚之。因以名部。西人涉猎中国史者,谓乌孙西徙葱岭后,杳不知其所之。唐初突厥所属之可萨部,即在奇卜察克之地。西书称曰哈萨儿。唐中叶后,又有他部,自东而西,哈萨儿部,被逼西徙。旧时牧地,悉属别姓。此部族即是乌孙。俄人称波罗佛次,佛次当即乌斯转音。今俄南境帖尼驳河,古名乌苏河;其入海之地,名乌速立姆那;犹言乌孙海湾。当由乌孙居此,故有此称也。然所谓乌古斯汗者,中西古籍,咸无可征。故近世西人,多解为荒野平地之民;谓语出波斯,俄之波罗物次亦同解云。以上据《元史译文证补》予案蒙古为鞑靼、沙陀之混种,沙陀为西突厥别部,俱已见前。哲别速不台之西征,其诱钦察,实有“我等同类”之说,又《元史·土土哈传》:谓“其先本武平北折连川按荅罕山部族。自曲出徙居西北玉里伯里山,因以为氏。号其国曰钦察。曲出生唆末纳,唆末纳生亦纳思,世为钦察国主。”则钦察与蒙古,同出突厥,说非无因。岂乌孙为柔然所逼,后又隶属突厥欤?

皙族之又一支为坚昆。唐时称黠戛斯;或曰居勿,曰结骨,曰纥骨,曰纥扢斯;皆一音之异译也。《汉书·匈奴传》,称其“东去单于庭七千里,南去东师五千里,”盖在今唐努乌梁海境。略当车师正北。《唐书》云:“地当伊吾之西,焉耆西北,白山之旁。”又云:“直回纥西北三千里。南依贪漫山。”又云:“阿热驻牙青山。青山之东,有水曰剑河。偶艇以度。水悉东北流,经其国,合而北,入于海。”又曰:“徙牙牢山之南,牢山,亦曰睹满;距回鹘旧牙,度马行十五日。”案贪漫赌满,同音异译,皆即今之唐努山。剑河,即《元史》之谦河,今叶尼塞上源之华克穆河也。详见《元史译文证补》卷二十六。黠戛斯人种甚杂。《唐书》称“其人皆长大,赤发,皙面,绿瞳;”此本为白种之征。又云:“其种杂丁令,其文字语言,与回鹘同;”又列结骨为铁勒十五部之一;则与丁令相杂矣。丁令久属匈奴;匈奴封李陵为右贤王,盖即王其部落,故其人至唐时,尚自以为陵后。《唐书》称其“以黑发为不祥。黑瞳者,必曰陵苗裔也。”“景龙中,献方物。中宗引使者劳之曰:而国与我同宗,非它藩比。既破回鹘,得太和公主,自以李陵后,与唐同宗,遣使者达干,奉主来归。会昌中,诏阿热著宗正属籍。”其果为陵后与否不可知?而其人自谓陵后,则不虚矣。今俄人称哈萨克曰乞儿吉思,谓语出回纥;乞儿义为四十,吉思义为女;古时匈奴以汉地四十女嫁夫居此,故蒙是称。亦其与汉族相杂之一旁征也。

坚昆自汉至隋,无所表见。唐时,为突厥所羁制。突厥以女妻其酋豪。后又隶薛延陀。以颉利发一人监焉。贞观时,其酋长三人:曰讫悉辈,曰居沙波,曰阿米辈,共治其国。二十一年,闻铁勒入臣,即遣使献方物。其酋俟利发失缽屈阿栈,身入朝。唐书云:其君名阿热,遂姓阿热氏。阿栈,似即阿热异译。以其地为坚昆府,隶燕然都护。乾元中,为回纥所破。自是不能通中国。回纥授其阿热官毗伽顿颉斤。回纥稍衰,阿热即自称可汗。回纥遣宰相伐之,不胜。拏斗二十年不解。而其将句录莫贺作难,导阿热,阿热遂得破杀回纥可汗。然未尝徙居其地,故其后事迹不可知。元时谓之吉利吉思,亦作乞儿吉速。地在也儿的石河,今额尔齐斯河也。又有乃蛮者,亦作乃满,又作乃马。其部长曰亦难赤可汗。生二子:长曰太赤不哈,是为塔阳可汗。次曰古出古敦,是为不亦鲁黑汗。兄弟交恶,分国而治。塔阳居金山之阳,忽里牙速兀札八儿二水间,南近沙漠。不亦鲁黑居兀鲁黑塔黑之地,北近金山。忽里牙速兀,即今乌里雅苏台河;札八儿,今匝盆河也。兀鲁黑塔黑未详。然云北近金山,则亦当在今科布多、乌梁海境。《元史·地理志》:谓乃蛮本居吉利吉思之地;而当时漠北诸族,惟乃蛮奉也里可温教,最为洁清;可知其为黠戛斯之后矣。清世亦称哈萨克。分三部:左曰鄂尔图玉斯,行国。中曰齐齐玉斯,西曰乌拉玉斯,皆居国。地界乌梁海、塔城、伊犁之间。西人仍称之为吉利吉思。左部曰大吉利吉思,中部曰中吉利吉思,西部曰小吉利吉思。乾隆时尝内附,授所部以王公台吉等爵;定三年一贡,岁一互市于乌鲁木齐。道光时,乃折而入于俄罗斯焉。

印度种族,尽人知之,无待赘述。然吐蕃王室,系出印度,则知者较寡矣。《唐书》云:“吐蕃,本西羌属,居析支水西。祖曰鹘提勃悉野,健武多智,稍并诸羌,据其地。蕃发声近,故其子孙曰吐蕃,而姓勃窣野氏,或曰:南凉秃发利鹿孤之后,二子:曰樊尼,曰搙檀。搙檀嗣,为乞伏炽磐所灭。樊尼挈残部臣沮渠蒙逊。以为临松太守。蒙逊灭,樊尼率兵西济河,逾积石,遂抚有群羌云。”此二说求之藏人所自述,羌无左证。且其地仅在河源积石一带,距吐蕃赞普所居之逻婆川,今拉萨。尚千里也。盖中国前此,兵威所加,使译所及,传闻所得,极于河源内外。自此以往,实非所知。鹘提勃悉野及秃发樊尼,固实有其人,其兼并群羌,亦必实有其事。然与吐蕃实风马牛不相及。特当时所知羌中故实,以此为最远,故遂从而附会之耳。

考西藏人之史,自当以藏人所自述者为据。惜藏人史籍,译成华文者,仅《蒙古源流考》之前半耳。今姑据以为证。《源流考》云:“巴特沙拉国乌迪雅纳汗生一子,善占之必喇满占之,曰:此子克父,必杀之。而锋刃利器,皆不能伤。乃贮以铜匣,弃之恒河中。外沙里城附近种地老人收养之。长,告以前事。此子遂向东边雪山而去。至雅尔隆赞唐所有之四户塔前,众共尊为汗。时岁次戊申、戊子后千八百二十一年也。是为尼雅特赞博汗。胜四方部落,为八十八万土伯特国王。尼雅特赞博汗生穆特赞博汗,穆特赞博汗生定持赞博汗,定持赞博汗生索特赞博汗,索特赞博汗生墨尔特赞博汗,墨尔特赞博汗生达克特赞博汗,达克特赞博汗生色哩特赞博汗,色哩特赞博汗生智固木赞博汗,为奸臣隆纳木所弑。后文又云:“尼雅特赞博汗之七世孙色尔特赞博汗,为其臣隆纳木所弑。”其长子置特,逃往宁博地方。次子博啰咱,逃往包地方。三子布尔特齐诺,逃往恭布地方。隆纳木据汗位一载,旧日数大臣诛之,迎立博啰咱。是为布迪恭嘉勒汗。布迪恭嘉勒汗生噜勒噶凌,噜勒噶凌生库噜木凌,库噜木凌生实勒玛凌,是称六贤汗。似夺二汗之名。实勒玛凌生德噜开木松,德噜开木松生迪斯巴勒。迪斯巴勒生迪米雅,迪米雅生萨喇特纳穆,萨喇特纳穆生苏斡,苏斡生萨琳嘉勒灿,萨琳嘉勒灿生洞哩洞剪,此为衍庆七汗,洞哩洞剪生都克迪都克灿,都克迪都克灿生持托克哲赞,持托克哲赞生拉托哩年赞,拉托哩年赞生持年松赞,持年松赞生达克哩年资克,达克哩年资克生纳木哩苏隆赞,是为妙音七汗。亦仅六汗。纳木哩苏隆赞生名哩勒丹苏隆赞,名哩勒丹苏隆赞,以丁丑年生,实戊子后二千七百五十年。年十三岁,己丑,即汗位,”案名哩勒丹苏隆赞,即《唐书》之弃宗弄赞。其即位之年己丑,为唐太宗贞观三年。其生年丁丑,为隋炀帝大业十三年。是岁为戊子后二千七百五十年,则上溯尼雅特赞博汗始王土伯特之戊申,为戊子后千八百二十一年者,实为周赧王二年矣。《源流考》之年代,固全不足据;然其事实,则考之他书,多有证验,固不能尽指为虚诬也。布尔特齐诺,即元秘史之孛儿帖赤那,乃蒙古奇渥温氏之祖。此人之年代,似不能在弃宗弄赞以前,此亦《源流考》年代不足据之一证也。

《唐书》述弃宗弄赞世系云:“其后有君长曰瘕悉董摩。董摩生陀土度,陀土生揭利瑟若,揭利生勃弄若,勃弄生讵素若,讵素生论赞素,论赞生弃宗弄赞。亦名弃苏农,亦号弗夜氏。”此说与前两说绝不相蒙,可见前两说之无据矣。此所述,盖真吐蕃赞普世系。德宗时,赞普乞力赞,姓户卢提氏,亦不姓勃窣野氏也。弃宗弄赞,以贞观八年,遣使来朝。求婚,不许。使者归,妄谓吐谷浑间之。弃宗弄赞怒,发兵攻吐谷浑。吐谷浑不能抗,走青海之阴。遂破党项、白兰、勒兵二十万,入寇松州。今四川松潘县。侯君集击破之,乃去。旋使来谢罪,固请婚。以宗女文成公主妻之。自此事中国甚谨。永徽初,卒。无子,立其孙。《源流考》曰:“赞普年八十二卒。长子莽苏陇前卒。次子恭苏陇立,年十四。幼不事政。宰相禄东赞专其国。禄东赞卒,子钦陵,居中用事;赞婆、悉多干、勃论,皆专方面兵。而赞婆专东境几三十年,大为边患。仪凤四年,赞普死,子器弩悉弄立。《源流考》:“恭苏陇卒,遗腹子对苏陇生,即嗣位。”观《唐书》长欲得国之言,可知其即位时年尚幼。既长,欲自得国,杀钦陵。南方属帐多叛。赞普自讨,卒于军。子叶隶缩赞立,始七岁。《源流考》:对苏陇之后,为哩勒丹租克丹汗。即位时二岁。吐蕃当高宗时,尽破诸羌,又取四镇。龟兹、于阗、疏勒、碎叶。玄宗时,西突厥十姓可汗请居碎叶,乃以焉耆备四镇。碎叶川,今吹河也。破茂州西之安戎城。疆域抵西洱河,武后时,王孝杰复四镇。钦陵寇临洮,又不胜。钦陵死,乃请和。中宗以雍王守礼女金城公主妻弃隶缩赞。吐蕃请河西九曲地,为公主汤沐邑。许之。且许筑桥河上,以通往来。由是河、洮之间,被寇无宁岁。玄宗立,乃复之。安禄山反,河西、陇右,尽为吐蕃所陷。代宗时,至入长安,立广武王承宏为帝焉。时则畿辅岁见侵掠。德宗立,乃请和。已而请助讨朱泚。约事平,畀以泾、灵等四州。吐蕃兵疫作,辄引去。其后顾求地。德宗赐以帛万匹。吐蕃怒,遂为寇。久之,其赞普达磨,《源流考》之达尔玛。嗜酒,好猎,喜内,凶愎少恩,稍衰。武宗会昌二年,卒。无子,以妃綝氏兄子嗣。方三岁。别将尚恐热,杀宰相,自为之。以兵攻鄯州节度使尚婢婢。鄯州,今甘肃西宁县。尚婢婢来降。唐乘之,复河湟。时宣宗世也。自是之后,吐蕃衰,其事多不可见。

吐蕃盛时,疆域殊广。西藏僧人谓卫地在喜马拉雅山之南,已见前篇。今案吐蕃赞普治逻娑川,即今拉萨,其地已在西藏南境。而《唐书》谓器弩悉弄以讨南方之叛卒于军,其所谓南方,必在印度无疑矣。高宗时,吐蕃既破吐谷浑、党项、白兰,又取安戎城,破诸羌羁縻州十有八;其疆域抵西洱河,实包今西康及云南、四川之鄙。王孝杰复四镇,玄宗时,吐蕃欲假道勃律以取之。勃律者,《魏书》之波路,《西域记》作缽露罗,在迦湿弥罗之北,迦湿弥罗今克什米尔。今印度之本治城也。武后时,吐蕃求与中国分十姓可汗地。西突厥地。参看第四篇。《唐书·大食传》:谓“贞元中与吐蕃相攻。吐蕃岁西师,故鲜盗边。”可见其在西域之威矣。然达磨以后,一蹶不振,何哉?阿利安人之入西藏,本以文明人入野蛮人之地。以开明之长,御朴鲁悍强之众,故其兴也勃焉。然政府之措施,虽云如意,社会之程度,未必遂高,故贤君良相不作,遂泯焉无闻也。

西藏今日,最高之权,操于达赖、班禅之手。然其事不自今始。元时宣政院,固已僧俗并用矣。吐蕃赞普之统绪,绝于何时,殊不可考。以予度之:吐蕃王室,本以客族,驾居诸部落之上;固有诸部落,未必遂亡;一旦王室解纽,则仍各自独立矣。此等部落:或则酋长侫佛,以君主变为教主。或且舍位出家,及身纵仍绾政权,而黄教教律,不许取妻,其位遂不得不传诸徒众。又或僧人为众推戴,司其治理。如是,则达赖、班禅,以教中之首长,起而统驭之,甚易矣。此西藏政权之所由递嬗与?

又今之俄罗斯,其名早见《唐书》,此事措意者亦寡。案俄罗斯,《元史》作阿罗思,亦作斡罗思;《秘史》作斡鲁速。据西史所载,此种人当唐季,居今彼得格勒之南,莫斯科之北;北邻瑞典、那威。国人有柳利哥者,兄弟三人,夙号雄武;侵陵他族,收抚种人,立为部落。柳利哥故居地,有遏而罗斯之名,遂以名部。西人云,遏而罗斯为橹声。古时瑞那国人,专事钞掠,驾舟四出。柳利哥亦盗魁,故其居地有是称。其说牵强附会已极。案《唐书》:“駮马,或曰弊刺,曰遏罗支。直突厥之北,距京师一万四千里。马色皆駮,因以名国云。北极于海。虽畜马而不乘,资潼以食。好与结骨战。人貌多似结骨,而语不相通。”駮马,盖他部落称之;遏罗支则其人自号。《唐书》所载,正西史所谓柳利哥故居之地也。

以上所述白种,虽与中国关系较疏,然其与中国人相混合者,实亦不少。冉闵之诛胡羯也,史称“高鼻多须,或致滥死。”夏氏曾佑因疑匈奴之形状,为高鼻多须。非也。匈奴自是黄人。所谓高鼻多须,乃西域之白种人,随匈奴入中国者耳。《北史·粟特传》:“其国商人,先多诣凉土贩货。魏克姑臧,悉见虏。”此其商人之混杂中国人中者也。此外佛教、火教等,传教之徒,遂留中国者,当亦不少。

此诸白种,风俗亦各不同。然大率承袭欧洲之文明。亦颇能传之中国。以生业言:则汉时西域,氐羌为行国,而塞种为居国。《汉书》述罽宾等之俗。谓其“能艺五谷、葡萄诸果,粪治园田。雕文刻镂。织罽,刺文绣。治宫室。有市列,以金银为钱。”据近今治植物学者言,则中国植物,传自西域者实不少云。汉武帝征和中,桑弘羊与丞相御史奏言:“屯田轮台以东,其旁国少锥刀,贵黄金采缯,可以易谷食。”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都护郭舜钦上言:“康居骄黠,讫不肯拜使者。都护吏至其国,坐之乌孙诸使下。王及贵人先饮食已,乃饮啖都护吏。故为无所省,以夸旁国。以此度之,何故遣子入侍?其欲贾市,为好辞之诈也。”罽宾杀汉使,遣使谢罪。杜钦谓“无亲属贵人贡献,皆行贾贱人,欲通货市买,以献为名。”又述道路之险,谓“历大头痛小头痛之山,赤土身热之阪,令人身热无色,头痛呕吐,驴畜尽然。又有三池盘石。阪道陿者,尺六七寸;长者径三十里。临峥嵘不测之深。行者骑步相持,绳索相引,二千余里,乃到县度。畜队未半阬谷,尽縻碎。人堕,势不得相收视。险阻危害,不可胜言。”而贾市之徒,能数岁而一至,亦可谓难矣。此等固皆为利,然文明之传播,实利赖之。《北史·大月氏传》:“太武时,其国人商贩京师,自云能铸石为五色琉璃。于是采矿山,于京师铸之。既成,光泽乃美于西方来者。乃诏为行殿,容百余人。光色映彻。观者见之,莫不惊骇。自此国中琉璃遂贱,人不复珍之。”此等事当尚不少,此特其一端也。

中国文化,亦当有传播西域者。惜乎不可尽考。《汉书》云:“自宛以西,不知铸铁器。及汉使,亡卒降,乃教铸作它兵器。”即此一端,有关系可谓绝大。桑弘羊谓轮台以东,椎力可易谷食,则重铁器者,正不独自宛以西。然此非必不知铸作,但苦无铁,或铸作不便耳。然其与汉,初不甚亲。《汉书》云:“自乌孙以西,至安息,近匈奴。匈奴尝困月氏,故匈奴使持单于一信到国,国传食,不敢留苦。及至汉使,非出币物不得食,不市畜不得骑。所以然者,以远汉;而汉多财物,故必市,乃得所欲”云。

汉时西域白人,盖皆希腊殖民之裔,故其俗颇文明。至其近于游牧者则不然。《唐书·黠戛斯传》:“昏嫁纳羊马以聘,富者或百千计。法最严,临陈桡,奉使不称,妄议国,若盗者,皆断首。子为盗,以首著父颈,非死不脱。”皆北狄野蛮之俗也。又曰:“丧不剺面,三环尸哭,乃火之,收其骨,岁然后墓。”此盖出于教律,非其故俗也。

吐蕃虽来自印度,亦杂羌俗为多。其刑:虽小罪,必抉目,或刖劓。以皮为鞭抶之,从喜怒,无常算。其狱,窟地深数丈,内囚于中,二三岁乃出。《源流考》谓名哩勒丹苏隆赞始定刑法,盖多仍羌俗。贵壮贱弱。母拜子,子倨父。出入,前少而后老。重兵死,以累世战没为甲门。败懦者,垂狐尾于首,示辱,不得列于人。其居父母丧,断发,黛面,黑衣,既葬而去。其葬,为冢,暨涂之。其君臣,自为友,五六人曰共命。君死,皆自杀以殉。所服玩乘马皆瘗。起大屋冢颠,树众木,为祠所。钦陵之自杀,左右死者百余。祠羱羝为大神。赞普与其臣,岁一小盟。用羊犬猴为牲。三岁一大盟,夜肴诸坛,有人马牛驴为牲。凡牲,必折足裂肠,陈于前。使巫告神曰:“渝盟者,有如牲。”盖多羌俗,而用人及猴为牲,则似又藏族之俗也。其生业:能植小麦,青稞麦,荞麦,豆。然究以游牧为主。逐水草,无常所。衣率毡韦。赞普联毳帐以居,号大拂庐,容数百人。部人处小拂庐云。

吐蕃兵力之强,盖由所用之众故勇悍,而又以严法驭之也。《唐书》称其“兵法严而师无馈粮,以卤获为资。每战,前队尽死,后队乃继。其举兵,以七寸金箭为契。百里一驿。有急,驿人臆前加银鹘。甚急,鹘益多。告寇举烽。其传骑曰飞鸟使。”可见其戒备之夙,节制之严矣。其铠胄,“衣之周身,窍两目,劲弓利刃,不能甚伤。”其胜兵数十万。尤能收用客族。沙陀,南诏之服,皆以其人为前锋。初盗塞,畏春夏疾疫,尝以盛秋。德宗时,得唐俘,厚给资产,而质其孥,虽盛夏,亦入边矣。

西藏今日之文明,可谓为佛教之文明。首以佛教入西藏者,则文成公主也。《唐书》云:弃宗弄赞既尚主,为主筑一城,以夸后世。遂立宫室以居。国俗赭面,公主恶之。赞普为下令国中禁之。自褫毡罽,被纨绡,为华风。其慕效中国盖甚切。然吐蕃去印度近,其人又本自印度来,故其文化,究以传诸印度者为多。唐时吐蕃常遣人入国学习诗书,又请儒者典章疏;弃隶缩赞使来请《五经》,皆见于《唐书》。然其文字卒仿效印度;其所信佛教,亦以来自印度者为盛,即所谓喇嘛教也。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宋氏三姐妹

历史上,女人留名多是因为两种原因:有才或有貌。 有才的女子:譬如班婕妤、李清照、张爱玲等,为其出众的才华掩盖,少有人去评价她们的相貌。 有貌的女子:譬如玉环飞燕、西施昭君等,人们常为其倾国的美貌所遮蔽,也鲜有关于她们才智方面的传言。 但历史唯独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这三朵姐妹花特别偏爱:从她们的情感绯闻,到她们的事业轨迹;从她们的身世背景,到她们的人生归宿;从她们的穿衣打扮,到她们的爱恨纠葛,登满了民国各家的花边小报,被人们口耳相传。
已完结,累计15万字 | 最近更新:宋美龄 ——宋家王朝的最后见证人

自序

书名:
宋氏三姐妹
作者:
陈达萌
本章字数:
662

历史上,女人留名多是因为两种原因:有才或有貌。有才的女子,譬如班婕妤、李清照、张爱玲等,为其出众的才华掩盖,少有人去评价她们的相貌。有貌的女子,譬如玉环飞燕、西施昭君等,人们常为其倾国的美貌所遮蔽,也鲜有关于她们才智方面的传言。

但历史唯独对宋霭龄、宋庆龄、宋美龄这三朵姐妹花特别偏爱,她们虽然不是明星,但围绕她们的传闻太多太多。从她们的情感绯闻,到她们的事业轨迹;从她们的身世背景,到她们的人生归宿;从她们的穿衣打扮,到她们的爱恨纠葛,登满了民国各家的花边小报,被人们口耳相传。笔者在搜集她们的资料时,常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之感:民国如果卸下被时间装饰的大浓妆,用今天的眼光来看,原来是这个样子的——

宋霭龄其实不是傻大姐而是真正的女王,她信奉的就是每时每刻都要掌控局面,她赚钱的本领足以秒杀如今号称“股神”、“新贵”的投资家。

宋庆龄是个气质堪比林徽因的姑娘,她做萝莉好多年直到遇上了孙中山才暗许芳心,私奔异国裸婚;她也是个最叛逆的宋家人,独自选择了一条艰辛孤独而又伟大的道路。

宋美龄小时候是个被宠坏的阳光胖女孩,她一直到30岁才迎来情感的春天把自己嫁掉;她中年时终于在好莱坞进行了一次激情演讲,圆了自己的明星梦。而这个照片中的淑女其实从小就喜欢中性打扮,最后还认了一个假小子做干女儿。

研究越深,宋家三姐妹就似乎变得更加神秘,也更加精彩。她们幸运地积累了优秀的先天基因和充裕的后天环境,成为一个家族的代表,也成为一个时代的代表,更成为面向世界的中国女性的代表。这其中各种精彩的小段子,都在本书里,等待翻阅。

祝大家阅读愉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