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一期 自英法联军至中日之战(1862—1894)

书名:
中国教育史
作者:
陈青之
本章字数:
193498
更新时间:
2019-07-04 17:16:11

第四十二章 社会之变迁与新教育之产生

第一节 社会的变迁

一 外因

在光绪元年,因台湾事变,李鸿章上德宗的奏折有这样一段话:

今则东南海疆万余里,各国通商传教,往来自如:麇集京师及各省腹地。阳托和好之名,阴怀吞噬之计,一国生事,诸国构煽;实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械之精,工力百倍: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外患之乘,变幻如此,而我犹以成法制之,譬犹医者疗疾,概投之以古方,诚未见其效也。

这一段话,描写当时门户业已大开,描写西人来中国通商传教已成习惯,描写各省内地均有外人居住,描写帝国主义者武器之厉害,描写他们对中国阴怀侵略的野心;并认定为中国数千年来从未有过的变局;且知道我们仍若拘守成法绝难以应付环境而图自立,可谓绘影绘声了。本期确为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的一个时期;这个变局开端于一千八百四十年的鸦片之役。在这一役以前,西洋也有教士来我内地传教,西洋也有商人来我沿海通商,中西文化也时常交换与沟通,但不能使中国数千年来立国的基础发生影响,不得称做“变局”。由这一役以后,则局势大变了。但仅是鸦片之役,不过为变局的开端,如庭院古树只被微风吹动了几片枝叶一般,尚未摇动其本干。自此以后,接着有英、法联军之役(1858年及1860年),接着有天津教案之起(1870年),接着有伊犁事件之发生(1871年),接着有台湾之变,接着有马江之乱,五十年来,东西帝国主义者接二连三的相逼而来,使中国人受着空前没有的撼动。这种撼动,如同狂风猛雨,四面攻打,把竖立数千年的古树震撼得差不多至于倾斜,于是中国局势从此大变了。第一,为心理上的变动,第二,为物质上的变动。在心理方面,从前以天朝自居的,现在知道海外还有强国,他们的武力实在比较自己厉害;从前以文明自诩的,现在知道列强的科学进步实足惊讶,须当降心相求;从前只知受四邻朝贡的,现在却被敌人攻打了,更当讲求抵御的方法。在物质方面,从前抱守闭关主义的,现在因被迫而开放门户了;从前以农业立国的,现在要讲求商业政策及工业制造了;从前以国内自足经济为生活的,现在要与全世界发生经济关系了。由心理的变动,允许西人来内地通商传教,容纳西洋的科学知识,模仿列强的新式武器,因以促成产业的进步。由物质的变动,商业经济逐渐替代了农业经济,科学制造逐渐战胜了八股词章,昔日荒村野港,今已变为繁盛市场,因以促成思想的发达。因外力的压迫,打动心理,推进物质,而心理与物质又交相影响,于是演成了本期今日之社会,这是一个什么社会?本期社会是由数千年以农业经济为基础的封建社会变成以商业经济为主要的商业资本主义社会,此李氏所以惊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

广东石室天主教堂

二 内因

本期社会之变迁,除了列强以武力及经济的压迫所造成之局势外,还有内因存在。内因有二:一为人口的增加,二为内乱的迭起。满清自康熙大帝建设帝国以来,历雍正到乾隆三朝,一方培养国内的实力,一方向外面发展,经一百余年的休养生息,于是人口一天增加一天。据宣统年间的统计,在康熙五十年,仅有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余万,即有人口一万三千五百四十余万;到了乾隆四十年,则有人口二万五千六百万了,已增加二倍以上;到了道光二十二年,则有四万一千四百余万了,较乾隆四十年差不多又增加二倍(《国风报》第九号《中国人口问题》)。人口这样突飞地增加,于是发生两件事情:或是移殖,或是内乱。东南各省的人民,自明末以来,即有纷纷向海外移殖的事实——大半移殖在南洋群岛。到清朝中叶,因人口的蕃滋,移殖运动更形发达。这个时期,移殖分两条路线:一向东南,仍往南洋群岛;一往东北,迁居于东三省一带。东北一支,从事于荒地的开垦,依然守着昔日农耕生活,于社会之进步毫无助力。东南一支,多半经营商业,又与西洋诸民族日相接触,这一班侨民头脑所含的就不是昔日的思想了。他们拥有巨大的资本,富有经商的能力,直接间接皆可以促成中国内地产业之进步。内乱之起,一方由于人口的过剩,他方也由于政治的腐败。满清帝国因帝王专制太甚,养成官僚阶级两种劣性:一为巽懦,二为贪污。以巽懦为心,则遇事只求敷衍;以贪污为怀,则于民大事剥削。由第一个恶习,演成百般废弛;由第二个恶习,弄得民不聊生;所以自乾隆末年,内乱的种子业已下得很深。加以过剩的人口日受饥荒的压迫,素日不满意于政府的草泽英雄,以饥民为群众,莫不蠢蠢欲动,洪、杨之徒所以于一千八百五十年揭竿而起。洪、杨势力消灭以后,接着有教匪、回匪,扰乱遍十余省,经年不绝。由这些内乱,又产生了两个结果:第一,满清政府的弱点完全暴露,这一班执政的腐朽已无统御全国的能力。第二,讨平洪、杨大乱,固然由于带有宗教性的湘军,而赖西洋新式武器的帮助却也不少,于是国人对于西洋科学进步的认识增加了一种力量。总结起来,内因第一,由人口的过剩,影响物质的变迁;内因第二,因内乱的迭起,影响心理的变迁;物质又与心理互为影响,加以外力的压迫,所以造成中国“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商业资本主义社会。这个社会到第二期更形发达,且同时发生工业资本主义。

太平天国与清军作战图

第二节 新教育之产生

国际情形既然改变了,社会的经济组织既然变迁了,则旧日的生活方式许多也要应时代的需要随着改变。旧日的生活方式既要改变,在旧生活里头所产生的旧教育,到现在当然感觉不适用了。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的按语里面,有这样一段话:

光绪帝像

经义试士始于王安石,而明初定为八股体式。尊其体曰代孔、孟立言,严其格曰清真雅正。禁不得用秦、汉以后之书,不得言秦、汉以后之事;于是士人皆束书不观,争事帖括,至有通籍高第而不知汉祖、唐宗为何物者,更无论地球各国矣。然而此辈循资按格,即可致大位作公卿,老寿者即可为宰相矣,小者亦秉文衡、充山长为长吏矣;以国事民事托于此辈之手,欲其不亡,岂可得乎!况士也者又农工商贾妇孺之所瞻仰而则效者也,士既如是,则举国之民从而化之,民之愚国之弱皆由于此。昔人谓八股之害甚于焚书坑儒,实非过激之言也。(《戊戌政变记》卷一三十九至四十页)

张之洞作《劝学篇》,也有同样的一段话:

科举自明至今,行之已五百余年,文胜而实衰,法久而弊生。主司取便以藏拙,举子因陋以徼幸,遂有三场实止一场之弊。所解者,高头讲章之理,所讲者坊选程、墨之文,于本经之义,先儒之说,概乎未有所知。近今数十年,文体日益佻薄,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俱亡之。今时局日新,而应科举者拘瞀益甚,傲然曰吾所习孔、孟之精理,尧、舜之治法也,遇讲时务经济者尤鄙夷排击之,以自护其短,故人才益乏,无能为国家扶危御侮者。(《劝学外篇·变科举》)

张之洞像

旧时教育以科举为主脑,科举所注重的是八股,此外还当讲求小楷。以八股小楷为学业,以坊选程文为教材,以孔、孟口吻为模仿,以猎取科第为目的——举国读书分子毕生的精力和思想完全消磨在这上面。这样闲暇的空疏的教育,只有在闭关时代农村经济的社会里面才能适用,现在门户大开,万国往来,火车轮船驰驱的迅速摇花了目力,长枪大炮轰击的猛烈震破了耳鼓,哪能容许你静坐书房,再作无病的呻咏,读八股,写小楷,以求封建的科举之虚荣,此旧时教育所以要崩溃了。且中国到了满清末季,旧时教育流弊之极,不仅不适于新的生活,就是在旧社会里亦属无用,其结果,正如梁氏所谓“不知汉祖、唐宗为何物”,张氏所谓“非惟不通古今,不切经济,并所谓时文之法度文笔而俱亡之”。

当时中国人,自经一千八百四十年的鸦片之战,及一千八百六十年的英、法联军之役,虽两次失败,结下许多城下之盟,并未减少几许自大的心理,不过把他们昔日顽固的头脑击开了一些新的感应结子,使他们知道强敌之强,使他们知道敌人新式的枪炮实在较自己旧式的弓箭厉害,应当讲求对付的方策。他们的对策仍不外昔日“以夷制夷”四个字,既采这种对策,势不得不“取人之长,以补我之短”,此李鸿章所谓“我非尽敌之长,不能制敌之命,故居今日而言武备,当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若仅凭血气之勇、粗疏之材,以与强敌从事,恐终难操胜算”(《创设武备学堂折》)。既知道自己的武器之短了,使用旧式武器的技能同时也归无用了,于是联想到训练旧式技能的旧时教育也无法独存于今日。

清王朝总理各国事务衙门

由以上两个原因,一为应付新生活的要求,一为抵御强敌的企图,致使支持千余年来的神圣教育发生动摇,以致于将近崩溃,而新式教育于是应运而诞生。促成新式教育的动机为英、法联军之役,而总理衙门即创设于此役后的第一年,而京师同文馆即创设于此役后的第二年,所以我们写本期的教育史,以英、法联军之役为起点。

第四十三章 萌芽期的新教育之趋势及种类

第一节 概论

新教育之产生,为应付新生活的要求,所以要学习外国语言文字,要学习天文算学。既为抵御强敌的企图,所以要学习轮船枪炮的制造,要学习海陆军的战术,也要学习天文算学。前者可以称做“方言”的教育,后者可以称做“军备”的教育。方言的教育既为应付新生活,其目的可别为三项:第一,要造就翻译人才,以应付中外交涉;有了此项人才,一则可以免敌人之欺蒙,二则可以免通事之操纵。[1]第二,受了方言教育,可以由西洋的语言文字以谙悉其国情,遇有中外交涉时方能收知己知彼之效。[2]第三,既要“尽敌之长以制敌之命”,则必要多读西籍以便尽习西洋科学知识及新式的战斗技术;但原文西籍不能使人人遍读,要期速效,势必提倡译述,此施行方言教育亦可训练译述人才,专事于西籍译述的工作。[3]此三项目的中以第一项造就翻译人才为最初的动机。军备的教育既为抵御强敌,其抵御的计划则分为海陆两方面,当时以海上的防御尤为重要,且为中国昔日素所缺乏的,所以特别注重水师人才的训练及船政的设施。当时国人既趋重翻译兼译述的人才,海陆军的将才,及制船造械的技术,所以“方言”与“军备”两种教育成了本期的教育思潮。——这两种思潮一直到宣统末年,还有很大的势力。

虽然有上海、广东广方言馆的学生,可以升入京师同文馆肄业,仍是昔日国子学与郡县学的办法,实无明显的等级。

由以上所述的趋势,于是产生了两类的新式学堂,及有派员出洋游历和派遣学生留学外国的事情。所谓两类的新式学堂:第一类为学习方言的方言学堂,第二类为学习军备的水陆军学堂。方言学堂,如京师同文馆、上海广方言馆、广州同文馆及湖北自强学堂皆是。军备学堂又分做两种:(1)为训练海军人才的水师学堂,如福建船政学堂、天津水师学堂等;(2)训练陆军人才的,如天津武备学堂、山西武备学堂、湖北武备学堂等。此外广东还有此类的学堂一所,是兼水陆两种并设的,名广东水陆师学堂。以上各种学堂,自同治元年创立的京师同文馆,到光绪二十一年设立的湖北武备学堂,恰有三十五年的历史。在这三十五年中,虽然创立了几所新式学堂,采用了几许新的教材,究竟是零星的创造,枝节的模仿,没有系统的制度,没有完备的等级。我们如要列它们应入何等,只可说是一类不相统属的专门学校,其目的只在造就特殊人才及干部人才,于国民教育毫无关系。这样教育,我们可以叫做新教育的萌芽期,所有学堂,完全是半新半旧的过渡式的学堂。派员出洋游历始于光绪十三年,其考查目的在各国的“地势险要,防守大势,以及远近里数、风俗、政治、水陆炮台,制造厂局,水轮、舟车、水雷、炮弹”,或“一切测量格致之学”。派遣幼童留学外国始于同治十一年,其目的在学习外国的“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两事目的在尽敌水陆军备之长了,归来以制敌之命,仍不外一种军备教育。

第二节 方言教育

一 京师同文馆

清廷以英、法联军两次压迫,逼近京、津、东北,又有俄人乘机南下侵略,感觉外交棘手,遂于咸丰十一年创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由王大臣组织,专门办理外交事务。总理衙门即于成立的次年——同治元年——奏明皇帝,请在北京开设京师同文馆,造就翻译人才,以当交涉之选。开始设立,只有练习英语的英文馆,到第二年扩充门类;又开设法文、俄文两馆,并将乾隆时内阁所开设俄罗斯文馆归并在内,统名京师同文馆。此时完全学习语言文字,到了同治五年,又由总署王大臣奏请添设一算学馆,练习天文、算学。他们说:

此次招考天文算学之议,并非务奇好异,震于西人术数之学也。盖以西人制器之法,无不由度数而生,今中国议欲讲求制造轮船机器诸法,苟不借西士为先导,俾讲明机器之原、制作之本,恐师心自用,枉费钱粮,仍无补于实际,是以臣等衡量再三而有此也。(《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六《变法类、酌议同文馆章程疏》)

由这段话看来,此时同文馆不仅是单纯的造就翻译人才,且涉及军备教育方面了。其内容大要如下:

一)资格。专取正途人员,如举人及恩拔副岁优等贡生,并由此出身之五品以下京外各官,其年在三十岁以内者为合格。如有平日讲求天文、算学,自愿来馆学习,亦可不拘年龄。

北京同文馆遗址

二)学程。内中规定八年的肄业期间,其学程:第一年,认字、写字、浅解辞句、讲解浅书。第二年,讲解浅书,练习句法、翻译条子。第三年,讲演各国地理及史略、翻译选编。第四年,讲求数理启蒙及代数学、翻译公文。第五年,讲求格物几何原本、平三角、弧三角,练习译书。第六年,讲求机器、微分积分、航海测算,练习译书。第七年,讲求化学、天文、测算、万国公法,练习译书。第八年,讲求天文、测算、地理、金石富国策,练习译书。以上各科,以西语为必修科,自始至终,皆当勤习;至于天文、化学、测地诸学,则可分途讲求,其期限以一年或数年不等。

三)考课。考试分月课、季考、岁考三种。月课、季考以二日完毕,岁考以三日完毕,皆有实物赏赐。每届三年,举行大考一次,列入优等者保升官阶,列入次等者记优留馆,列入劣等者除名。

四)假期。馆中教习皆聘外国人充当,凡遇礼拜休业日,即加添汉文功课,或试作论策,或翻译照会,以备他日办公之用。

五)待遇。除膳食、书籍、纸笔等件皆由馆内供给外,每月加给薪水银十两,教试列优等者且有奖赏。

六)寄宿。各员勿论京外,一概留馆住宿,其有应送差使及考试等事,仍准照旧办理。

按由以上所述看来,馆规虽极严格认真,其实全盗虚声,毫无成绩,到后来不过徒有其名了,所以御史陈其璋于光绪二十二年有疏请整顿同文馆的建议。

二 上海广方言馆

此馆设于同治二年,由江苏巡抚李鸿章奏请。李氏奏疏中有这样两句话:“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拟请仿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馆。”可知此馆与京师同文馆的性质和目的是相同的。不久收到清廷的答复,并要广州将军查照办理,于是将军瑞麟即于同治三年开设同文馆于广州了。上海方言馆的目的确重在学外国语言文字,与京师同文馆相同,但内容殊不一样:(1)同文馆资格专选取正途人员,此馆所选系近郡年在十四以下的俊秀儿童;(2)同文馆以西文为主课,只利用礼拜休业日讲授中文,此馆则将经史小学列入正课。此馆章程计分九条:(1)辨志,(2)习经,(3)习史,(4)习小学,(5)课文,(6)习算,(7)考核日记,(8)求实用,(9)学生分上下两班。

广州同文馆设于同治三年,其目的与上两馆不同:它是专为培养八旗子弟翻译人才而设的。学生不过数十人,每十人中以旗籍八人、民籍十人为标准。当初只授英文,兼授浅近的算学,后来添立了东、法、俄三馆,学生名额逐渐增加,到光绪三十一年乃改名译学馆。

三 湖北自强学堂

继上海、广东两处方言馆而起的,有湖北自强学堂。此学堂由湖广总督张之洞于光绪十九年奏请设立于武昌省城,内容较以前各馆均觉完备,我们把它的章程择要写在下面:

一)分斋。此学堂功课分方言、算学、格致、商务四科,每科分斋讲授,共有四斋。但当招生之初,只许方言一斋的学生住堂肄业,其余三斋则依书院旧制,寄宿堂外,不必逐日听讲,只按月来堂考课。其后以教授困难,将算学一科改归两湖书院讲习,格致、商务停办,实际所存的只有方言一斋,故又称做方言学堂。

二)名额。方言一斋教授英、俄、德、法四国的语言文字,谓之四门。每门学生定额三十名,共计一百二十名,分堂授课。

三)资格。以“资性颖悟,身家清白,先通华文,先通儒书,义理明通,志趣端正”者为合格。

四)修业期限。学生以在堂修满五年为毕业,其未毕业以前有借端退学,或改习不正当业务者,追缴其在堂时一切用费。

五)教习。英文、法文两门,因中国传习已久,由国人充当;俄文、德文两门则聘请俄员、德员为教习,并以华员为助教。

六)管理。大致有三:(1)学生必“以华文为根柢,以圣道为准绳”。(2)凡在诵堂时须听教习约束,在斋舍时须听提调的约束。(3)进堂以后,须专心致志,诵习本课,不准在堂兼作时文试帖,不准应各书院课试,不准应岁科小试,但得请假应乡试。

自强学堂遗址

福建船政局遗址

七)待遇。除饭食、书籍、纸笔等均由学堂备办外,每名每月给膏火银五元。

第三节 水师教育

一 福建船政学堂

福建总督左宗棠于同治五年创办福建船政局于马尾时,即于附近附设船政学堂一所,训练水师人才。此学堂初名求是堂艺局,分为二部:一称前堂,一称后堂。前堂以练习造船之术为目的,采用法文教授,又谓之法国学堂。后堂以练习驾驶之术为目的,采用英文教授,又谓之英国学堂。其操程分三类:(1)主科,即练习造船驾驶之术;(2)辅科,即英法语言文字及算法、画法;(3)训练科,凡《圣谕广训》、《孝经》必须诵读,兼习策论,以明义理而正趋向。内中待遇极优,学成以后,即授以水师官职,或派遣出洋学习。此事计划初定,左氏奉命他调,以沈葆桢继任,沈氏亦具新政的热心,故成绩尚佳。此学校即中国海军学校之起源,清末及民国初年海军人才多半由此出身。

二 天津水师学堂

此学堂分驾驶、管轮两科,均用英文教授,兼习操法及读经国文等科。开办于光绪七年,由李鸿章经理,其办法虽与福建艺局大致相同,但只习应用,不习制造,其性质殊不一致。计此学堂之创设,上距福建艺局开办时为十五年,自有此学堂,而海军人才遂渐渐移于北洋了。

三 广东水陆师学堂

距天津水师学堂开办之后六年,广州又有水陆师学堂之产生。此学堂成立于光绪十三年,由两广总督张之洞创办,其办法较以前大有进步。

一)分科。水师分管轮、驾驶两项:管轮堂学习机轮理法制造运用之源;驾驶堂学习天文海道,驾驶攻击之法:一律以英国语文为主。陆师分马、步、枪、炮及营造二项,一律以德国语文为主。

二)分等。张氏仿王安石的三舍法,别学生为三等:一称内学生,挑选通晓外国语文算法之博学馆旧生充当,定额三十名。一称营学生,遴选曾在军营历练、胆气素优之武弁充当,定额二十名。一称外学生,挑选业已读经史、能文章、年在十六以上三十以下之文生充当,定额二十名。

三)学课。除各科主要功课外,每日清晨须读四书五经数刻钟以端其本;每逢礼拜修业的日子,还要读习书史,试以策论,使这一班学生皆通知中国的史事及兵事,以适于应用。

第四节 陆军教育

一 天津武备学堂

李鸿章氏当清末同、光之际,在政治上负全国之重望,在军事上为北洋之重心。他自咸丰年间,因借英、美兵力讨平了太平军,对于西洋新式武器及科学知识之进步已有很深的崇拜;再经几次外交的挫败,更知非模仿西洋不能自立,所以对于军备的讲求,具有极大的抱负。距天津水师学堂五年又在天津开办武备学堂,即其抱负之表示。此学堂的办法一律模效德国陆军学校,所以教师也遴选德国军官充当。学生系由各处的营弁挑选而来,如广东、广西、四川、安徽、直隶各处都有弁兵送来,其标准以精健聪颖、略通文义者为合格。如有文员愿习武事者,一并录取。内中课程,分学科及术科两种:学科则研究西洋行军新法,如后膛各种枪炮,土本营垒行军及布阵分合攻守等知识;术科则赴营实习,演试枪炮阵式及造筑台垒等技能。学到一年以后,发回各营量材叙用;迨第一批毕业,再挑选二批,赓续不断。但此学堂初次所招全系弁目,不能直接听讲,须用翻译转授,这是与水师学堂不同的地方。迨后把修业期间逐渐延长,入学资格也逐渐改良——招选良家年幼子弟。李氏之后,继以袁世凯氏,虽中经庚子拳匪之变,全校被毁,但北洋军阀莫不由此发源,遂以支持清末及民初二三十年的政局,我辈也沾了不少的余润。写在此处,能不发生特别的感想?

李鸿章像

二 湖北武备学堂

张之洞氏在当时也是提倡军备教育最力的一个人,所以在广东创设水陆师学堂,在湖北又设立武备学堂。此学堂开办于光绪二十一年,其课程也是分学科与术科两类:学科谓之讲堂功课,为军械学、算学、测绘、地图学、各国战史、营垒、桥道、制造之法及营阵攻守转运之要;术科谓之操场功课,为枪队、炮队、马队营垒、工程队、行军炮台、行军铁路、行军电线、行军旱雷、演试测量、演习体操等事。教习也是聘请德国军官充当。学生除学习主科外,如逢暇日,则令他们诵读四书,披览读史兵略,以“固中学之根柢,端毕生之趋向”——这是他在广东时所惯用的。学生资格专选“文武举贡生员及文监生,文武候补候选员弁,以及官绅世家子弟,文理明通,身体强健”者入学肄业——这是与天津不同的地方。学生定额一百二十名,入堂以后有月课、季考及年终大考——这又是与他的自强学堂同样的办法。

第五节 留学教育

中国有留学教育,始于曾国藩的幕宾容闳之建议。容氏是一位广东籍的华侨,曾在美国受了七年教育,对于美国情形比较熟悉,具有以美国新教育转移中国旧社会之抱负。回国以后,虽经营商业,然时时不忘建议派遣学生赴美留学的计划。迨同治二年,曾国藩想在上海建设一广大机器厂,召容氏商办,遂乘机提出这个计划,卒被曾氏采纳。当初正式建议时,为同治六年,被清廷批准时为同治九年。曾氏乃派陈兰彬与他为赴美留学生的监督,经营出国事宜,至同治十一年,第一批学生遂乘长风遵海洋而西渡,——是为中国学生留学外国之始。当初规定以一百二十名为定额,分四年派遣,每年派遣三十名;每届学生留学以十五年为限。学生年龄以自十二岁至十六岁为标准,赴美留学目的,以学习“军政、船政、步算、制造诸学”。但学生到了美国。除学习军事科学外,还得兼习中学——课以孝经、小学、五经及国朝律例等书;每逢节日,还要由监督召集学生,宣讲《圣谕广训》;还要望着阙门行拜跪礼;还要瞻拜孔子的神位。学生按年陆续出发,一共出发了三期,共计九十个学生。到光绪二年,守旧党吴子登为监督,以留美学生沾染洋气,不肯向他叩头,他遂造出一些无谓的诽语中伤学生。清廷被他愚弄,乃于光绪七年,把所有的学生通同招回国来了,直到甲午之役才恢复过来,这确是本期留学中的一段趣史。

容闳像

本期留美以外,还有留欧之事。派遣学生赴欧洲留学始于光绪元年,为沈葆桢奏派。沈氏时为闽、浙总督,按照船政学堂定章,派遣福建船政学生数人,前往法国学习船政的。到第二年,李鸿章与沈氏合奏,作为第二次的派遣,才定出章程来。所派学生分两种:一为制造学生,计十四名,外附制造艺徒四名,前往法国学习制造;一为驾驶学生,计十二名,前往英国学习驾驶。两种学生,各以三年为期,期满回国叙用。在欧洲留学的学生,也有监督;课余之暇,也要兼习史鉴等有用之书,这与留美学生须另受本国教育大致相同。不过所派遣的皆系船政学堂的优等学生,在国内于语言文学及基本知识已有要柢者,这是比较初次派往美国进步的一点。同年李氏曾单独派遣武弁卞长胜等七人同赴德国军营学习兵技。到了七年,他又奏派船政学堂分赴美、法等国一次,其办法与同治二年大致相同,其后则应列入第二期,我们此外勿容多述了。

第六节 结论

本期所有新教育的设施,我们已叙述一个大概了,究竟新教育的成绩如何?最好,拿出当时人的批评作论证。郑观应在光绪十八年间,有这样一段文章:

广方言馆、同文馆虽罗致英才,聘请教习,要亦不过只学语言文字,若夫天文、舆地、算学、化学直不过粗习皮毛而已。他如水师武备学堂,仅设于通商口岸,为数无多;且皆未能悉照西洋认真学习,良以上不重之故,下亦不好。世家子弟皆不屑就,恒招募窭人手下及舆台贱役之子弟入充学生。况督理非人,教习充数,专精研习曾无一人,何得有杰出之士,成非常之才耶?(《皇朝经世文三编》卷二西学附注)

李端棻在光绪二十二年,《请推广学校折》也说:

夫二十年来,都中设同文馆,各省立实学馆、广方言馆、水师武备学堂、自强学堂,皆合中外学术相与讲习,所在而有。而臣顾谓教之之道未尽,何也?诸馆皆徒习西语西文,而于治国之道,富强之原,一切要书,多未肄及,其未尽一也。格致制造诸学,非终身执业,聚众讲求,不能致精。今除湖北学堂外,其余诸馆,学业不分斋院,生徒不重专门,其未尽二也。诸学或非试验测绘不能精,或非游历察勘不能确。今之诸馆未备图器,未遣游历,则日求之于故纸堆中,终成空谈,无自致用,其未尽三也。利禄之路,不出斯途,俊慧子弟率从事括帖,以取富贵;及既得科第,遂与学绝,终为弃才。今诸馆所教,率自成童以下,苟逾弱冠,即已通籍;虽或向学,欲从末由,其未尽四也。巨厦非一木所能支,横流非独柱所能砥,天下之大,事变之亟,必求多士,始济艰难。今十八行省只有数馆,每馆生徒只有数十,士之欲学者,或以地僻而不能达,或以额外而不能容;即使在馆学徒一人有一人之用,尚于治天下之才万不足一,况于功课未精,成就无几,其未尽五也。此诸馆所以设立二十余年,而国家不收一奇才异能之用,惟此之故。(《皇朝道同光奏议·变法类学校》)

郑观应像

陈其璋在光绪二十二年《请整顿同文馆疏》中曾说:

计自开馆以来,已历三十余年,问有造诣精纯、洞悉时务、卓为有用之才乎?所请之洋教师果确知其教法精通,名望出众,为西国上等人乎?授受之法固不甚精,而近年情弊之多,尤非初设馆时可比。向章有月考有季考,今则洋教师视为具文。……学生等在馆亦多任意酣嬉,年少气浮,从不潜心学习。间有聪颖异人者,亦只剽窃皮毛,资为谈剧。及至三年大考,则又于洋教习处先行馈赠,故作殷勤,交通名条,希图优等。(同上)

由上三段话看来,本期新教育成绩之良否可想而知。概括起来,其缺点不外:(1)诸生未曾认真学习,所习只是皮毛;(2)教师未能认真教授,所有月课季考等于具文;(3)武备水师学堂没有身家清白的学生,所来入学的全是些无业贱民;(4)学堂开办太少,既不分斋授课,又无充分设备,以资实验。至于成绩不良的原因正如梁启超所谓:

不务其大,不揣其本,即尽其道,所成已无几矣。又其受病之根有三:一曰科举之制不改,就学乏才也;二曰师范学堂不立,教习非人也;三曰专门之业不分,致精无自也。(《时务报》卷五《论学校》一)

其实,根本结核在于旧教育势力过大,为其障碍。吾人试冥目一想当时情形:科举依然举行,八股照旧考试,小楷犹是练习,四书五经、《孝经》及《圣谕广训》犹必日日诵习。在这么大的旧教育势力之下,想施行与它相冲突的新教育,当然没有法子发达。且当时亦无新教育学者为之鼓吹,所提倡新政的不过身经外交之冲的几位封疆大吏,所以开办三十余年,除少数部分外毫无成绩可观。中华民族神经已疲乏了,非再有长枪大炮猛烈的轰击是不会惊醒的,这只有掉目以看第二期。

本章参考书举要

1)《皇朝经世文编》

2)《皇朝道咸同光奏议》

3)《光绪政要》

4)《李文忠公奏议》

5)《张文襄公奏议》

6)《时务报》

7)《西学东渐记》

* * *

[1] 《李文忠公奏议》卷九《请设广方言馆疏》:“伏维中国与洋人交接,必先通其志,达其欲,用知其虚实诚伪,而后有称物平施之效。……中国能通洋语者仅恃通事,凡关局军营交涉事务,无非顾觅通事往来传话,而其人遂为洋务之大害。……京师同文馆之设,实为良法。……臣愚拟请仿照同文馆之例,于上海添设外国语言文字学,选近郡年十四以下资禀颖悟、根性端静之文童,聘四人教习,兼聘内地品学兼优之举贡生员,课以经史文义。……三五年后,有此一种读书明理之人,精通番语,凡通商督抚衙门及海关监督应添设翻译官承办洋务者,即于学馆中遴选承充,庶关税军需可期核实,而无赖通事亦稍敛迹矣。”

[2] 《总理衙门奏议京师同文馆疏》:“伏思欲悉各国情形,必先谙其语言文字,方不受人欺蒙。”

《张文襄公集》卷三十《招考自强学堂学生示》:“自强之道,贵乎周知情伪,取人所长。若非晓洋文,即不能自读西书,必无从会通博采。”

[3] 《李文忠公奏议》卷九《设广方言馆疏》:“通商纲领固在总理衙门,而中外交涉事件,则两口转多,势不能以八旗学生兼顾。惟多途以取之,随地以求之,则习其语言文字者必多,人数既多,人才斯出。彼西人所擅长者推算之学、格物之理、测器尚象之法,无不专精务实,泐有成书,经译者十才一二;必尽阅其未译之书方可探颐索隐,由粗显而入精微。我中华智巧聪明岂出西人之下,果有精熟西文者转相传习,一切轮船火器等技巧,当可由渐通晓,于中国自强之道似有裨助。”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二期 自甲午之役至辛亥革命

第四十四章 外力之压迫与新教育之勃兴

第一节 外力压迫之警醒

“吾国四千余年大梦之唤醒,实自甲午战败割台湾偿二百兆以后始也。我皇上赫然发愤,排群议,冒疑难,以实行变法自强之策,实自失胶州、旅顺、大连湾、威海卫以后始也。”这是梁启超记戊戌政变时开头劈首的两句警语。

崩裂了的中国巨人

八国联军入侵时的漫画。

在同、光之际,李鸿章一班头等疆吏,因多与外国接触,看见他们的坚船利炮,惊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变局”。所以他们一面开方言馆,训练交涉人才,一面创办水师和武备学堂,训练海陆军人才,以为抵制。当是时,帝国主义者虽小试了几次炮轰政策,而中国民族惊为“变局”的却只有这极端少数的几个人,大多数犹是熟睡未醒;这几个人所震惊的也不过看见了外国人的几只坚船,几口利炮,至于外国的政治的进步,和科学的精深,毫未了解;所以那个时期所谓新教育只有方言与武备两件事情。整个民族既未醒来,敌人的炮火稍稍停息以后,应付目前而起的新式教育究竟敌不住千余年来的科举,究竟敌不住五百年来的八股;所以到了末了,连那不备不全的几所方言馆和水陆师学堂也视为具文,而老大狮王依然熟睡不起了。哪知到了一八九四年以后,帝国主义者又卷土重来,不断地环攻。首先发难的为东邻日本,在这两年,为着朝鲜问题,把中国的海陆两军打得大败。依一八九五年的《马关条约》,把朝鲜拉开了,把台湾和澎湖列岛割走了,还要对他们赔款二百兆两,东三省也失去了许多利权。这样一来,才把睡狮惊醒了,一班少年知识分子才觉得不能再酣睡了,必要讲求图存之道了。但是官僚阶级仍是昏迷不悟。再过三年,到了一八九八年,帝国主义者更进一步,对中国实行其瓜分政策。德国租占胶州湾,俄国租占旅顺、大连,法国租占广州湾,英国又割去九龙半岛,沿江沿海一带地方,又被他们一一划着为其势力范围,又订下了种种不平等条约。这样一来,中国简直失了独立国的资格,已成了列强的殖民地,于是比较头脑清醒一点的官僚阶级也被惊醒了。

《时务报》书影

当此之时,全国上下,有一句最流行的口号“变法自强”,大家都以为要图自强非变法不可。在新进知识分子方面,以康有为、梁启超等为领袖;在官僚阶级方面,以张之洞、袁世凯等为领袖。康有为于一八九五年在北京、上海等处组织强学会,梁启超于一八九六年在上海创办《时务报》,一方面鼓吹新思想,一方面介绍新知识。以他洴洴的热血和刀锋动人的笔与舌,果然唤醒了不少的民众,不到一年,继强学会而起的各地学会一时簇起,而变法自强的思想于是弥漫于全国。官僚阶级的领袖张之洞代表官僚阶级的思想,于一八九八年作了一部《劝学篇》刊行于世,其主张虽然与康、梁不同,但变法自强的目的则彼此一样。康、梁等于是趁着机会,更进一步,拿着光绪帝为傀儡,施行他们的变法自强之策,但官僚阶级的顽固党及皇室领袖依然执迷不悟,所以戊戌维新仅昙花一现。再过两年,到了一九○○年,因拳匪之乱,引起排外风潮,于是帝国主义者又大施其环攻政策起来了。这一次帝国主义者实行大联合,占据了京、津,赶走了顽固领袖西太后。结下了世界各国所难忍受的《辛丑条约》,要中国赔款四百五十兆两,并要改组满清政府。这一次,把中国民族压迫的太凶了,把满清帝室骇得亡命了。到了此时虽顽固党也知非变法不可了。从甲午到庚子,七年中受过了三次炮轰,这千年睡狮才完全惊醒,才安心抛开封建时代的生活,才尽量地迎纳资本主义进来,他们都觉得非如此不能生存于今日之世界,于是一切新政、新法、新教育皆从此一一模仿起来。

第二节 新教育之勃兴

一 变法与兴学

刘坤一像

此时全国上下所觉醒的是什么?大家皆知道列强之强,不仅在船坚炮利,制造精奇,其关系实在于他们的法度政治的优良,中国之弱,不仅由于船不坚,炮不利,其关系实在于我们的法度废弛,政治腐败;所以“变法自强”四字在此时成了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既要采取列强新的法度政治,必要有新的人才方能运用。但是现在一般官僚阶级及候补官僚,无一人不是在旧式教育里面培养出来的,他们的精力,在三十岁以前已为八股小楷消磨殆尽,他们除了写小楷、诵八股、应科举以外无他能力,除了谨守成例、趋事长官以外无他本领,今日一旦责此辈以励行新的法度政治,这无异于责令瞎子引路,必不可能。必要有了新的人才,方能运用新的法度政治;必要有了新的教育,方能培养此项人才;又必要有了新政治的企图,方能建设此项教育;所以“变法”与“兴学”在此时成了相连的关系,两样事情是要同时并举的。同治以来,未尝没有兴学,只因政治方面没有新的企图,所以虽有学堂,等于虚设;且从前所办的学堂全是枝枝节节,没有整个的教育计划,没有久远的教育设施,哪能培养真实有用的人才——这种计划与设施尤与法度政治有连带的关系。所以此时勿论新进知识分子或比较头脑清楚的官僚,于陈述变法里面必包含兴学,于讲求兴学时必涉及新政。汪康年在光绪二十二年,发表《中国自强策》,内阁十一部中就有立教部以掌学校之事;康有为在光绪二十四年上《统筹全局》一疏,十二局中就有学校一局;张之洞与刘坤一在光绪二十七年,《筹议变法》三疏,开始即请设立文武学堂;袁世凯在光绪二十七年,《条陈变法》里面也有崇实学一条。像这一类的例子,举不胜举,由此我们就可以想见这一时期的空气了。

二 新教育系统之成立

康有为像

就新教育方面说,本期十六年中,又可分着两个小期:自甲午至庚子的六年为前期,自庚子至辛亥的十年为后期。前期的教育比较第一期稍形进步:已具了正式学校的性质,已有了等级的区分,如天津中西学堂之分二等,南洋公学之分四院,湖南时务学堂之分两类,山东大学之分三斋,皆是第一期所未有的。但这些学堂全由个人提议开办,自成风气,毫无系统,且等级究不完全,亦没有正式的大、中、小学等名目。到了后期,则更其进步了。以等级说,有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以系统说,则由小学上升中学,由中学上升高等,由高等上升大学。以统属说,小学直辖于州县劝学所,中学与高等直辖于直省提学使司,大学直辖于京师学部。这种整个系统的组织,倡议于光绪二十一年,李瑞棻的《请推广学校折》,复议于光绪二十四年康有为的《统筹全局疏》,产生于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的《钦定学堂章程》,完成于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等人的《奏定学堂章程》。自有《奏定学堂章程》以后,本期的新教育可谓有了完全的系统,其后虽略有修改,但大要不出它的范围,就是辛亥革命以后,民国学制系统,亦完全由此损益而成的。

三 旧教育崩溃

此处所谓旧教育,其形式有书院、有儒学、有科举;其内容有八股、有诗赋、有小楷。书院与儒学是读书分子受教的地方,科举是他们出身的门径;八股及诗赋、小楷是他们学习的材料——书院及儒学以这些教育他们,科举以这些考试他们。这一类的旧教育,它们的历史各有长短不同:儒学来自西汉,科举与诗赋来自唐朝,书院来自宋朝,八股来自明朝,小楷来自乾隆以后,而汉、唐取士也往往注重书法。清朝自乾隆以来,是集旧教育之大成的一个时期,也是旧教育之总结束的一个时期。这些旧教育,其形式和内容虽有种种,但势力之大还是科举,其次则为八股,而八股和科举到末了差不多结合为一,所以近人往往以科举和八股来代表旧教育。科举在当初原是替代选举以取士的方法——一种考试制度。其缺点,在正面,不过使士类习为奔竞请谒;在反面,因趋重科举,致使学校教育无形废弛。自与八股结合,则科举变为机械的、空疏的教育,其结果致使士类束书不观,头脑昏聩,养成全国无一实学有用之人了。八股之外再加以小楷,于是科举更为消磨国民精神的利器、杀人的教育;凡趋于这一途的学子,其结果必成为老朽的、机械的、半生不死的人生。诗赋是闲雅的教育,书院是山林的教育,儒学自创始以来就有名无实:这三种虽无大害,但亦只能适存于封建社会时代。现在中国的社会已进到了商业资本主义,加以列强的工业资本的势力猛烈地向内侵略,把中国数千年来的农村经济搅乱得不能自立,昔日封建时代的旧教育,勿论与国民有害与否,早已发生了动摇不复能维持了,到了本期,自然瓜熟蒂落,结果只有抱蔓而归。八股废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诗赋、小楷废于同年六月,——这两种其后虽因戊戌政变逐渐恢复,但庚子以后依然停止了。

《明定国是诏》

光绪帝宣布变法的诏书。

科举的废除,分着三个步骤:一为改良其内容,二为递减其中额,三为完全停止。第一步萌芽于光绪十三年,当时清廷依御史陈秀莹的奏请,于每届乡会试时酌取算学人才若干名——此为变更科举内容的初步,但八股与诗赋、小楷依然如故。自甲午一役以后,一般新进知识分子如康、梁等,对于科举的毛病始施以猛烈的攻击,所攻击的焦点则为以八股取士。自胶澳被占以后,康、梁又上书或面奏,力陈八股之害,于是清廷乃于光绪二十四年五月初二日,毅然下诏废除八股,凡乡会试及生童岁科各试一律改试策论——这是本期变法中的第一快举。同年六月一日,清廷又因张之洞、陈宝箴的建议,凡素来科举所特重的诗、赋、小楷也被取消了。第二步始于庚子之变以后。这一次失败,虽官僚及封疆大吏,也知道科举的积弊太深了,或请改良其内容,或请递减其中额,或请完全停止,屡有奏议。刘坤一与张之洞于光绪二十七年《筹议变法》三疏中,第一疏即有分年递减科举中额,改由学堂的建议。到光绪二十九年,袁世凯与张之洞又有分科递减的奏请,同年上《奏定学堂章程》时亦以递减科举为请,——到此时,科举的权威已扫地无余了。当是时,全国舆论,皆以为阻碍学堂之进行的莫过于科举,科举一日不废除则人人怀着观望的态度,学堂即一日不能进行。到了光绪三十一年,袁世凯、张之洞、赵尔巽一班封疆大吏又联名奏请,清廷看见大势所趋,无法柢柱,遂于这一年八月决然下诏停止。儒学不久已无形取消,书院自光绪二十四年以来逐渐改为学堂,自此年科举明令停止以后,昔日封建时代的教育于是一笔勾销,而新式的学校教育乃勃然而兴起。

本章参考书举要

1)《皇朝道咸同光奏议》

2)《光绪政要》

3)《戊戌政变记》

4)《奏定学堂章程》

5)《时务报》

第四十五章 本期教育思潮与宗旨

第一节 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思潮

时势逼迫至此,不得不变法了。要变法不得不兴学;要兴学不得不接收西方的文化。但中国民族是历史的民族,最富于保守性,且历来以文化自夸的民族,今日因外力的关系,一旦“舍己而芸人”,绝非他们所能甘心。既不能完全舍己而芸人,又不得不舍己以芸人,在此思想冲突之中,于是产生了一种调和思想。调和的结果,就是中西并取:对于西方文化,只可接收其科学,接收其技术,接收其法度;对于己国文化,仍当保守其礼教,保守其伦常,保守其风俗。换一句话说,他们所接收的只是西方物质文明,对于自己的精神生活,大家一致保守,不肯失坠。思想的趋势既然如此,所以在当时演成一句口号:“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本期的教育思潮亦是这八个字。这种思潮,在本期十六年中,勿论新进知识分子或官僚阶级,大体上全是一致的,虽从分析方面看各有主张。我们勿妨引出几位有力者的主张,以资证实。

光绪二十二年,孙家鼐在《议复开办京师大学堂折子》上说:

中国五千年以来,圣神相继,政教昌明,决不能效日本之舍己芸人,尽弃其学而学西法。今中国京师创立大学堂,自应以中学为主,西学为辅;中学为体,西学为用;中学有未备者以西学补之,中学有失传者以西学还之;以中学包罗西学,不能以西学凌驾中学。此是立学宗旨,日后分科设教,及推广各省,一切均应抱定此意,千变万化,语不离宗。(《皇朝道咸同光奏议》卷七《变法类》)

光绪二十四年张之洞所著《劝学篇》内也有这样两段话:

今欲强中国,有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内篇·循序第七》)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应世事,不必尽索之于经文,亦必无悖于经文。(《外篇·会通第十三》)

光绪二十四年清廷所颁“定国是”一诏也有同样的话:

嗣后中外大小臣工,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戊戌政变记》卷一)

光绪二十四年梁启超代拟《京师大学章程》内中也说过:

中国学人之大弊,治中学者则绝口不言西学,治西学者亦绝口不言中学;此两学所以终不能合,徒互相诟病,若水火不相入也。夫中学体也,西学用也,二者相需,缺一不可。体用不备,安能成才。且既不讲义理,绝无根柢,则浮慕西学,必无心得,只增习气。前者各学堂之不能成就人才,其弊皆由于此。(《近代中学教育史料》第一册)

光绪二十九年张百熙等在《奏定学堂章程》原奏上说:

至于立学宗旨,勿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奏定学堂章程》)

张百熙书法扇面

我们由上面几段话看来,可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八个字在当时的势力;由此八个字更可以推知当时新教育的精神了。这种思潮直到民国初年,尚有很大的势力。

第二节 教育宗旨

有了某种教育思潮才能产生某种教育,而教育宗旨又是某种教育产生之后才以文字确定——此是本期新教育的特性。在光绪二十八年以前,本期尚无确定的教育宗旨。到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才以“忠孝”二字为宗旨。在学务纲要上说:

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

此次遵旨修改各学堂章程,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法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

内中所谓“端正趋向”,所谓“礼法”,皆是射着“忠孝”二字说的。就我们前节所引原奏“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一语看来,更知忠孝二字是他们立学的宗旨。

但此种宗旨,在当时只是附带提及,且忠孝二字含义太泛,包括不全,未能尽合于当时的需要。到了光绪三十二年学部正式规定明确的教育宗旨,由政府颁示全国。此时所定的教育宗旨,分二类五条:第一类为“忠君”、“尊孔”二条,第二类为“尚公”、“尚武”、“尚实”三条。前二条,他们以为是:“中国政教之所固有,而亟宜发明以拒异说者”;后三条,他们以为是“中国民质之所最缺,而亟宜针砭以图振起者”。这五条十字的宗旨,仍是“中体西用”的教育思想,不过比较具体罢了。

本章参考书略同前章

第四十六章 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

第一节 概论

清廷关于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原来没有完备的制度。除了中央礼部以外,地方没有管理教育的正式机关。礼部也不是专管教育的,它是掌管五礼的主要机关,对教育方面所负的责任只有科举考试一事。国子监虽为专管全国教育的主要机关,但在礼部隶属之下,所管只有关于国学或乡学一方面的事情,对于科举毫无过问之权。现在学堂一日发达一日,教育的设施比较科举时代烦重多了,从前不完不备的教育行政制度当然不能适用了,此本期所以有新的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

稽考全省生童的提督学政,由京官出使,是一种巡视的体例,并无正式机关之组织。

严修塑像

近代教育家,南开大学的创始人。

本期新教育行政机关之组织,萌芽于光绪二十四年,完成于光绪三十二年。在萌芽之初,中央设管学大臣一员,一方面主持京师大学堂,一方面统辖全国各学堂。这种办法,好似以京师大学为教育部,以管学大臣为大学校长而兼教育部长的一种性质。到了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由鄂督张之洞等人的建议,改管学大臣为总理学务大臣,其大学堂方面另派专员管理;在学务大臣之下,设立六处属官,分掌各项教育事宜。这样办法,好似中央已有了统辖全国教育行政的正式机关,但此仍是临时性质,且地方除了依旧提督学政以外,毫无设施。再过二年,到了光绪三十一年,自科举制度经明令取消以后,由山西学政宗熙的建议,乃取消学务大臣,于京师六部之外另成立学部,设有尚书侍郎等长贰官员,与旧有六部同样组织,于是统辖全国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始产生了。到三十二年,又由直督袁世凯、云南学臣吴鲁等人的建议,将各省提督学政一律裁撤,另设提学使司,专管全省教育事务,于是统辖全省的正式教育行政机关又产生了。同年,由学部侍郎严修的建议,于府厅州县治所设立劝学所,统辖并督率各府厅州县教育之进行,而地方也有正式机关了。自此以后,掌管国家教育的行政机关,依照普通行政区别也分着中央、省会及府厅州县三级,层层相属,统系分明,数千年久不完备的教育行政机关至此才有完备的制度之制定。

第二节 中央教育行政机关

一 学部

学部位在礼部之上,掌管全国各项教育的政令,最高长官为尚书,其次则为左右侍郎,均为政务官。在尚书侍郎之下,设有各项事务官,如左右丞、左右参议、参事官及郎中员外郎等等。部内的组织,分为五司十二科,每司设郎中一人,每科设员外郎一人,分掌本部事务及全国各项教育。此外设有视学官。轮流出京视察各省教育,没有定员。其他编译图书、调查学制以及督理京师学务,皆设有专局,由部派员兼理。礼部所辖的国子监及天文台,亦拨归学部管辖。我们将五司十二科的名目开列于下,便知它们职掌的性质:

1)总务司,内分机要、案牍、审定三科;

2)专门司,内分专门政务、专门庶务二科;

3)普通司,内分师范教育、中等教育、小学教育三科;

4)实业司,内分实业教务、实业庶务二科;

5)会计司,内分度支、建筑二科。

二 视学官

在学部官制初次颁布时,即拟有视学官的名目,到宣统元年始将视学官的章程规定出来。当时分全国为十二视学区域:(1)奉天、吉林、黑龙江三省;(2)直隶、山西二省;(3)山东、河南二省;(4)陕西、四川二省;(5)湖北、湖南二省;(6)江苏、安徽、江西三省;(7)福建、浙江二省;(8)广东、广西二省;(9)贵州、云南二省;(10)甘肃、新疆二省;(11)内外蒙古;(12)青海、西藏。每区派视学官二人,按年分往各区视察,限三年以内视察一周,但在新教育尚未发展的区域如青海、西藏等处,可以暂缓视察。此项视学官不设定员,以部中人员或直辖学堂管理员、教员职份相当者派充。

第三节 地方教育行政机关

一 省教育行政机关

在提督学政裁撤以前,自光绪二十九年至光绪三十一年二三年之间,省会地方有一临时教育行政机关——学务处或学校司,专管本省学堂的建设及进行,隶属于督抚之下。自学政取消改设提学使司以后,前项临时组织即行取消。提学使司设提学使一员,统辖全省学务,位在布政使之次,按察使之前,归督抚节制。该司机关设在省会,内置学务公所,分设总务、专门、普通、实业、会计、图书六课。公所设议长一人,议绅四人,辅佐提学使参划学务,并备督抚咨询。议绅由提学使延访本省学望较崇的绅士充选,议长由督抚咨明学部奏派。各课设课长一人,副课一人,由提学使派充。此外另设省视学六人,承提学使的命令,巡视本省各府厅州县的学务。

天津劝学所

二 府厅州县教育行政机关

此级的教育行政机关取名“劝学所”,但它的历史却有两个时期:一是在地方自治章程颁布以前,为第一期的劝学所;一是在地方自治章程颁布以后,为第二期的劝学所。我们按照时期先后分述于下。

第一个时期,自光绪三十二年至宣统元年,共计四年。劝学所为各厅州县的教育行政机关,它的职权不仅掌管各本厅州县的教育行政,并有诱劝地方人士建立学堂推广教育的责任。每所设总董一人,由县视学兼充,受本地方官的监督。在总董之下,设劝学员若干人,由总董禀请地方官劄派。每厅州县划分若干学区,每学区由总董选择本区品行端正、热心教育的绅衿充任劝学员,负责推行本区的一切学务。

第二个时期,为宣统二年至三年,共计两年。这一期的劝学所有两种变更:一是设立所在的推广,即厅州县之外加了一个府设;二是职权范围的缩小,即将从前独立机关变为地方官辅助的机关。后者变更的原因是:自地方自治章程颁布以后,关于地方学务由地方自治职权办理,劝学所既为政府机关,当然不便管理地方自治的事。所以旧日章程就不适用了。此次新订章程,只规定劝学所为府厅州县教育行政辅助机关,辅佐地方官办理官立学堂及其他教育事业。但对于地方学务并非完全无权过问,当时也有两类的规定:(1)在自治职未成立的地方,对于自治学务,有代其执行之责;(2)在自治职已成立的地方,对于自治学务有赞助监督之权。劝学所的职权既然缩小了,其长官的名称也随着改变——改总董为劝学员长,以劝学员长兼充县视学。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学部官报》

2)《学部奏咨辑要》

3)《奏定学堂章程》

4)《光绪政要》

5)《大清新法令》

第四十七章 学校制度及实施

第一节 概论

新教育之有系统的组织,始于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在管学大臣任内所拟的《钦定学堂章程》。该章程共计六件:(1)京师大学堂章程,(2)考选入学章程,(3)高等学堂章程,(4)中学堂章程,(5)小学堂章程,(6)蒙学堂章程。按照该章程所拟,将整个教育分着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着蒙学堂、寻常小学堂及高等小学堂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着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大学堂及大学院三级。蒙学堂即改良的私塾,规定儿童自五岁入学,至九岁升入寻常初等小学堂,十二岁升入高等小学堂,十五岁升入中等学堂,十九岁升入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二十一岁升入大学堂,再三年可升入大学院。自初入学堂至大学毕业,共计二十年。大学堂三年毕业,内分政、艺二科,大学院属于研究高深学术的机关,学习无有定期。此外还有实业教育,分简易实业、中等实业及高等实业三级;还有师范教育,分师范学堂及师范馆二级。按此项章程虽曾经正式颁布,但未及施行,到第二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以后,遂等于废纸了。

《奏定学堂章程》书影

荣庆诗札

张百熙在管学任内,很能热心尽职。如慎选教习,吸引新进,筹划经费,制定章程,拟在丰台建筑大规模新式大学校舍,种种设施,皆能负一般的时望,而新进的青年亦多趋赴。这样一来,被清廷满、蒙旧人内怀猜忌,乃派守旧党荣庆与张氏共同管学,以分张氏的权势。荣庆以蒙人资格,兼入枢府,权位远出张氏之上,有意更改从前的办法,恰逢张之洞因事入京,清廷乃下令之洞与二管学大臣重拟学堂章程,此《奏定学堂章程》之由来。张之洞夙以提倡新学自负,拜此新命,气焰熏天,乃远采日本学制,近酌钦定旧章,再参以己意,凡历数月,易稿七次而始草就。此项新章,名虽三人共拟,其实由之洞一手包办,内中前后述及教育宗旨的地方,完全是他自己的一副头脑的表现。此项新章的内容,含着复古的性质极其浓厚,但从学制本身上说,确比旧章完备多了;学部成立以后,在枝节方面虽略有修改,而清末新教育制度,莫不以此为标准。

《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于光绪二十九年十一月二十六日,共计十六册,计二十余种。自竖的方面看,整个教育也是分着三段七级:第一段为初等教育,分为蒙养院、初等小学及高等小学三级;第二段为中等教育,只有中学堂一级;第三段为高等教育,分为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分科大学及通儒院三级。除蒙养院半属家庭教育,殊非正式学堂外,儿童自七岁入小学,至三十岁通儒院毕业,合计二十五年。自横的方面看,除直系各学堂外,另有师范教育及实业教育两系。师范教育分初级及优级两等,合计修学八年。实业教育除艺徒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外,分初等实业、中等实业及高等实业三等,合计修学十五年。此外在京师还有译学馆及外省的方言学堂,属于高等教育段,约计修学五年。此外还有进士馆,为新进士学习新知识设立的;有仕学馆,为已仕的官员学习新知识设立的,修业约计十三年,属于高等教育段,以其不是由中小学层累而上升,故不列入学堂系统之内。

现在为清醒眉目起见,除将《奏定学堂章程》所定各级各种学堂提要分节叙述于下以外,更将此次学制系统图附载于后。

第二节 直系教育

一 绪言

第十三图 癸卯学制系统图

光绪二十九年)

自蒙养院至通儒院,共有三段七级的学堂,是正轨的,是直线的,我们假名之曰“直系教育”。在光绪二十四年五月二十二日,有这样一道谕旨:“将各府厅州县现有之大小书院,一律改为兼习中学西学之学校,至于学校等级,自应以省会之大书院为高等学,郡城之书院为中等学,州县之书院为小学。”此次章程规定直系各学堂设立的原则,即按照这道谕旨的标准。至于大学与通儒院合设一处,在京师;蒙养院系半家庭教育的性质,当以普及为宜,不限定区域。除初等小学及通儒院外,一律须令学生贴补学费,但纳费多少视各地学堂情形酌量办理。兹将各级学堂及两院的教育宗旨、入学资格及年龄、课程及修业年限,并将中、小学堂的课程表分段叙述于下:

清末广州的蒙养院

二 蒙养院

此院规定儿童受教育的最初一步,其宗旨“在于以蒙养院辅助家庭教育,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儿童入院年龄,以三岁至七岁为度,每日授课不得过四点钟。蒙养院即外国所谓幼稚园,以女子师范毕业生为保姆。但中国此时既不宜设女学,所以蒙养院只好暂时附设在育婴堂及敬节堂内。凡各省府厅州县以及巨大市镇,如有此项善举者,每堂均须附设蒙养院一所,即于该堂内的乳媪及嫠妇作为保姆。此项保姆,未必即有保育教养婴儿的知识,先由官厅派员讲授保育教导之事,或发给女教科书及家庭教育书,令她们自相传习。一年以后,学习有成绩者,发给保姆凭单,勿论在此堂内附设的蒙养院或私人家庭内,皆可以执行保姆的业务。该章程又规定:在蒙养院未及遍设以前,家庭教育最为重要,所谓“蒙养家教合一”。家庭教育的责任,全在女子,此时中国,既不宜设立女学堂,唯有刊布女教科书,令她们在家庭自相传习。家中女子如不识字时,则由她的丈夫为之讲说。讲习以后,有子女者,可以自教其子女,则家家皆有一蒙养院了。此项女教科书,为《孝经》、《四书》、《列女传》、《女诫》、《女训》及《教女遗规》等等。至于婴儿应读何书、如何教法,未曾明白规定。

北宋《孝经》图卷

三 初等小学堂

儿童受教育的第二步为初等小学堂,凡国民年龄在七岁以上者皆可入学。此级学堂,以“启其人生应有之知识,立其明伦理、爱国家之根基,并调护儿童身体令其发育”为宗旨。其中又分为两类:一为完全科,一为简易科。完全科五年毕业;其必修学科有八: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字,四、算术,五、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体操。此外视地方情形,尚可加授图画、手工一科或二科,列为随意科。简易科也是五年毕业,其科目有五:一、修身、读经合为一科,二、中国文字科,三、历史、地理、格致合为一科,四、算术,五、体操。以《孝经》、《四书》、《礼记节本》为完全科必读之经书,第一年每日约读四十字,第二年每日约读六十字,第三、第四两年每日约读一百字,第五年每日约读一百二十字,总共五年应读十万零一千八百字。至于时间的分配,每星期读经六点钟、挑背及讲解六点钟,合计十二点钟。另有温经的课程,每日半点钟,在自习室内举行,不列讲堂功课之内。高等小学亦同。以古诗歌代音乐科,“须择古歌谣及古人五言绝句之理正词婉能感发人者”令儿童讽诵,作为音乐教材。

第十三表 《奏定学堂章程》初等小学堂必修科课程表

此项学堂之设立,以府、厅、州、县之各城镇为原则。在创办之初,至少大县城内必设三所,各县著名大镇必设一所,名曰“官小学堂”。至于私人集资建立,由个人者曰私小学堂,由团体者曰公小学堂。官设小学堂永不令学生贴补学费,虽未实行强迫教育,亦寓有义务教育的意义了。学级编制分三种:凡儿童的工夫深浅同等,能编为一班者,称单级小学堂;凡儿童的工夫不等,须编为二级以上者,称多级小学堂;在一日内,分儿童为两起授课者,称半日小学堂。

四 高等小学堂

高等小学为儿童受教育的第三步,以“培养国民之善性,扩充国民之知识,壮强国民之气体”为宗旨。照章以在初等小学堂毕业升入者为合格,但开办之初,凡十五岁以下,略能读经而性质尚敏之儿童,亦有投考的资格。学习年数以四年为限。学科凡九: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算术,五、中国历史,六、地理,七、格致,八、图画,九、体操。此外视地方情形,可加授手工、商业、农业等科目为随意科。修身教材以《四书》为主,经学教材以《诗经》、《易经》及《仪礼》的《丧服经传》为必读之书。凡儿童读经,每日约读一百二十字,每年应读二万八千八百字。总计四年应读十一万五千二百字。仍以古诗歌代替音乐科,不过诗歌字句可选读较长的——五七言均可。

第十四表 《奏定学堂章程》高等小学堂必修科课程表

此项学堂的设立,以州县为原则,但巨大村镇,能筹款多设更佳。儿童在此项学堂毕业,已可取得出身的资格,故入学肄业时须令贴补学费。

五 中学堂

儿童由高等小学升入中学,已到教育的第二阶段了。此项学堂,以“施较深之普通教育,俾毕业后不仕者从事于各项实业,进取者升入高等专门学堂,均有根柢”为宗旨。学程以五年毕业,其学科凡有十二;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外国语,五、历史,六、地理,七、算学,八、博物,九、物理及化学,十、法制及理财,十一、图画,十二、体操。修身教材,摘讲陈宏谋《五种遗规》:一、《养正遗规》,二、《训俗遗规》,三、《教女遗规》,四、《从政遗规》,五、《在官法戒录》;经学教材,以《诗经》、《易经》及《仪礼》之一篇(《丧服经传》)为必读之书。音乐仍以古诗歌替代。

此项学堂,以府立为原则,如各州县皆能设立一所更善。每堂学生名额以四百人以下三百人以上为合格,但于经费充裕学舍宏敞者可增至六百人。

六 高等学堂

高等学堂以“教大学预备科”为宗旨,每日功课六点钟,三年毕业。其学科分为三类:以预备升入经学科、政法科、文学科及商科等大学者为第一类;以预备升入格致科、工科、农科等大学者为第二类;以预备升入医科大学者为第三类。第一类的学科凡有十目: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意,三、中国文学,四、外国语,五、历史,六、地理,七、辨学,八、法学,九、理财学,十、体操。第二类的学科,凡有十一目: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意,三、中国文学,四、外国语,五、算学,六、物理,七、化学,八、地质,九、矿物,十、图画,十一、体操。第三类的学科,凡有十一目: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义,三、中国文学,四、外国语,五、拉丁语,六、算学,七、物理,八、化学,九、动物,十、植物,十一、体操。到了第三年,另外设有选科及随意科,凡三类学生皆可加习。

第十五表 《奏定学堂章程》中学堂必修科课程表

此项学堂以各省城设立一所为原则,由中学堂毕业生升入。升入以后,修满三年,考试及格即可升入分科大学。但此时学堂初办,尚无合格人才升入大学肄业,所以在京师大学内先设预备科,与各省高等学堂同一性质。

七 大学堂

由高等学堂或大学预备科毕业了,再进一步,则为大学堂。大学堂以“谨遵谕旨,端正趋向,造就通材”为宗旨,内中分立八科,又称分科大学堂。学堂设立在京师者须八科全备,设立在外省者不必全备,但至少须置三科,方许设立。各分科大学修业年限,除政治科及医科中的医学门各须四年外,其余各科各门均以三年为限。兹将八科各门的学科分列于下:

一)经学科大学。此科大学分十一门,理学一并附在里面。一、《周易》学门,二、《尚书》学门,三、《毛诗》学门,四、《春秋》、《左传》学门,五、《春秋三传》学门,六、《周礼》学门,七、《仪礼》学门,八、《礼记》学门,九、《论语》学门,十、《孟子》学门,十一、理学门。以上各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二)政治科大学。此科大学,只分二门:一、政治门,二、法律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三)文学科大学。此科大学,共分九门:一、中国史学门,二、万国史学门,三、中外地理学门,四、中国文学门,五、英国文学门,六、法国文学门,七、俄国文学门,八、德国文学门,九、日本文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北洋大学堂毕业文凭

四)医科大学。此科大学只分二门:一、医学门,二、药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此项医学与近日医科大学专攻西医者不同,凡内科、外科、妇科、儿科皆参考中国至精的医书,方能适合本国人的体质及生活,其余各科当择译外国善本教授。

五)格致科大学。此科分六门:一、算学门,二、星学门,三、物理学门,四、化学门,五、动植物学门,六、地质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六)农科大学。此科分四门:一、农学门,二、农艺化学门,三、林学门,四、兽医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凡农学各门,皆以实验为主,故讲堂功课较他科为少。

七)工科大学。此科分九门:一、土木工学门,二、机器工学门,三、造船学门,四、造兵器学门,五、电气工学门,六、建筑学门,七、应用化学门,八、火药学门,九、采矿及冶金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八)商科大学。此科分三门:一、银行及保险学门,二、贸易及贩运学门,三、关税学门。由学生各自专习一门。

以上各科大学中,每门课程又分三类——主课、辅助课及随意科。每门以本门研究法为主课,以与此门相关之学为辅助课。例如经学科的《周易》学门,主课为“周易研究法”,辅助课为“《尔雅》学”,“《说文》学”一类的材料。随意科则不拘科门,性质极其宽泛。各科学生到毕业时,均须自著论说一篇,与毕业课艺,一律缮呈学堂当局,作为毕业成绩的参考。但工科大学学生除呈验毕业课艺及自著论说外,还要制一计划图稿。

八 通儒院

最高学府为通儒院,须有分科大学毕业的资格,或学力与此相等者,方能升入肄业。此院不单独设立,即设立在京师大学堂内,其宗旨与大学堂相同。学生入院,只在斋舍研究,随时向教员请业问难,没有讲堂功课。但每到年终,须呈验平日所研究的情形及成绩于分科大学监督,以备考核。规定研究期限为五年,其毕业程度以“能发明新理,著有成绩,能制造新器,足资利用”为标准。院内不收学费,如有学生为研究学术,必须亲至某地方考察时,经大学会议议决,尚可酌量支给旅费。

第三节 师范教育

一 绪言

中国近代之有师范教育,始于南洋公学。该学创办于光绪二十三年,四院中首先设立师范一院,即近代师范教育的开始;但此不过为局部的设施。在这几年,梁启超在上海刊行《时务报》。亦极力鼓吹师范教育,但尚未经政府采纳。直到光绪二十八年,张百熙的《钦定学堂章程》,始正式规定师范教育系统,但不过附设于直系各学堂内,尚未成为独立的组织。至本章程,才把师范教育划开,使自成系统,独立起来。独立的师范教育,分优、初两级:优级略高于高等学堂,初级略高于普通中学堂。每级内部各分设数种学堂,比较普通高等、中等学堂的办法复杂,此次章程,要以此处为较完善。初级师范除私立,优级师范除加习科外,一律不收学费。毕业以后,各有效力于教育的义务,其服务年限与地点各不一致。兹将各级的宗旨、入学的资格、各科课程、修业期限及毕业后之义务,逐一分述于下。

二 初级师范学堂

福建师范学堂旧址

此为师范教育的第一级,招收高等小学堂毕业生来堂肄业,以“派充高等小学堂、初等小学堂两项教员者入焉;以习普通学外,兼讲明教授管理之法”为宗旨。但在小学尚未发达以前,暂时可就现有之贡廪增附生及文理优长之监生内考取。此项学堂为小学教育普及的基础,须限定每州县必设一所,但开办之初,可先就省城地方暂设一所。省城师范学堂应设两种:一为完全科,五年毕业;一为简易科,一年毕业。前者入学年龄,以十八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为合格,后者以二十五岁以上、三十岁以下者为合格。州县师范学堂除完全科外,宜急设十个月的师范传习所。此项传习所,招收专教私塾的生童,以省城之初级师范学堂及简易科毕业生成绩较优者为教员,分往传习,毕业后可充小学副教员。初级师范完全科设立在省城者,师范生以三百人为足额;设立在各州县者以一百五十人为足额。完全科的学科共有十二目:一、修身,二、读经讲经,三、中国文学,四、教育学,五、历史,六、地理,七、算学,八、博物,九、物理及化学,十、习字,十一、图画,十二、体操。此外可视地方情形尚可加授外国语,农业、商业、手工之一科目或数科目。以古诗歌替代音乐,与普通中学相同。凡师范生毕业后皆有充当小学教员的义务。(1)服务的地点:如在省城学堂毕业者应有从事本省各州县小学堂教员之义务;如在州县学堂毕业者,应有从事本州县各小学堂教员之义务。(2)服务的年限:如师范生由官费毕业者,本科生六年,简易科生三年;由私费毕业者,本科生三年,简易科生二年。

除上所设外,在师范学堂内,并应添预备科及小学教员讲习科:前者为考入完全科而普通学力未足者,补习之用;后者为由传习所毕业已出为小学堂教员而自觉学力缺乏者,及向充蒙馆塾师而并未学过普通学亦未至传习所受过教法者补习之用。此外凡初级师范学堂,皆可设置旁听席,以便乡间老生寒儒来堂观听,得着普通教育知识及教法大要,即可便易多开小学。此外每一学堂,必有附设小学堂一所,以供师范生实地练习。凡师范生不纳学费。

三 优级师范学堂

此为师范教育的第二级,以造就“初级师范学堂及中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入学资格分两种:(1)以初级师范学堂毕业及普通中学堂毕业生为原则;(2)在开办之初,可暂收本省之举贡生员之中学确有根柢,年在十岁以上、二十五岁以下者为例外。此种学堂,京师及各省城宜各设一所,学生名额暂定最少二百四十人。其学科分为三节:一、公共科,为初入学时学习的课程;二、分类科,为入学第二年后学习的课程;三、为加习科,为分类科课程毕业后加习的课程。前二节,学生必须学习;后一节加习与否,可听其自便。公共科及分类科学生在学费用,均以官费支给。

公共科的学科凡八:一、人伦道德,二、群经源流,三、中国文学,四、东语,五、英语,六、辨学,七、算学,八、体操。以上各科,如系第一项资格的学生,限以一年毕业;如系第二项资格的学生,限以三年毕业。

晚清“两江师范学堂”校牌

分类科的学科分为四类:第一类以中国文学、外国语为主,第二类以历史、地理为主,第三类以算学、物理、化学为主,第四类以植物、动物、矿物、生理为主。第一类学科凡十三科: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义,三、中国文学,四、历史,五、教育学,六、心理学,七、周、秦诸子,八、英语,九、德语,十、辨学,十一、生物学,十二、生理学,十三、体操。此外,还有二随意科:一、法制,二、理财。第二类学科凡十二科: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义,三、中国文学,四、教育学,五、心理学,六、地理,七、历史,八、法制,九、理财,十、英语,十一、生物学,十二、体操。此外还设有德语一随意科。第三类学科凡十二科: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义,三、中国文学,四、教育学,五、心理学,六、算学,七、物理学,八、化学,九、英语,十、图画,十一、手工,十二、体操。此外还设有随意科二:一、德语,二、生物学。第四类学科凡十四科:一、人伦道德,二、经学大义,三、中国文学,四、教育学,五、心理学,六、植物学,七、动物学,八、生理学,九、矿物学,十、地学,十一、农学,十二、英语,十三、图画,十四、体操。此外还有随意科目二:一、化学,二、德语。以上各类的课程,每类限三年毕业。

加习科的学科凡十科:一、人伦道德,二、教育学,三、教育制度,四、教育机关,五、美学,六、实验心理学,七、学校卫生,八、专科教育,九、儿童研究,十、教育演习。以上各科,限以一年毕业。

除以上三节外,还有专科及选科等名目,但课程此时尚未规定。凡优级师范学堂,必有附属学堂两种:一为附属中学,一为附属小学,以供优级生实地练习。凡分类科毕业生,均有效力本省及全国教育职业的义务,其义务年限暂定六年;义务期满,准升入大学堂肄业。

第四节 实业教育

一 绪言

实业教育在光绪二十八年《钦定学堂章程》内已自成系统,到了本章程则规定更较详备。本章程分实业教育为三类:一为正式实业学堂,一为补习实业学堂,一为实业师范。第一类又分初、中、高三等,每等各分数科。第二类又分普通补习及艺徒二种。除艺徒学堂免收学费及实业教员养成所由官厅供给一切费用外,其余各实业学徒皆须贴补学费。兹将各种实业学堂的宗旨、入学资格及年龄、课程、修业年限及毕业各项,逐一叙述于下。

二 初等实业学堂

此项学堂分设三种:一为初等农业学堂,二为初等商业学堂,三为初等商船学堂;皆等于高等小学堂的程度。招收年在十三岁以上之初等小学堂毕业生。初等农业以“教授农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使毕业后实能从事简易农业”为宗旨。课程分普通科及实习科两类,通限以三年毕业。普通科课程凡有五科:一、修身,二、中国文理,三、算术,四、格致,五、体操。实习科课程凡有四科:一、农业,二、蚕业,三、林业,四、兽医。初等商业,以“教授商业最浅近之知识、技能,使毕业后实能从事于简易商业”为宗旨。三年毕业,不分科。初等商船,以“教授商船最浅近之知识、技术,使毕业后实能从事于商船之简易职务”为宗旨。课程分航海、机轮二科,限以二年毕业。

以上三种学堂,现时以附设于中等各实业学堂及普通中小学堂内,不必单设。

三 中等实业学堂

此项学堂分设四种:一为中等农业学堂,二为中等工业学堂,三为中等商业学堂,四为中等商船学堂。皆等于普通中学堂的程度,皆有本科生及预科生两种。本科生三年毕业,招收年在十五岁以上已修毕高等小学堂之四年课程者;预科生二年毕业,招收年在十三岁以上已修毕初等小学堂之五年课程者。中等农业学堂,以“授农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农业”为宗旨。其预科课程之科目有八:一、修身,二、中国文学,三、算术,四、地理,五、历史,六、格致,七、图画,八、体操。此外,并可加设外国语。其本科课程之科目有五:一、农业科,二、蚕业科,三、林业科,四、兽医科,五、水产科。但本科可酌量地方情形,节缩至二年以内或展长至五年以内。中等工业学堂,以“授工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工业”为宗旨。本科课程分为十科:一、土木科,二、金工科,三、造船科,四、电气科,五、木工科,六、矿业科,七、染织科,八、窑业科,九、漆工科,十、图稿绘画科。中等商业学堂,以“授商业所必需之知识、艺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商业”为宗旨。预科、本科皆不分科。中等商船学堂,以“授驾运商船之知识、技能,使将来实能从事商船”为宗旨。本科课程分为二科:一、航海科,二、机轮科。

除以上四种外,在中等各实业学堂内,酌设别科、选科及专攻科三种。别科即简易科的性质,以简易教法讲授该实业必需之知识。选科不分种别,可就各实业中之一事项或数事项增置若干科目,使生徒选习。专攻科即精习课程,为已毕业于本实业学堂尚欲专攻一科目或数科目之学生学习之用。

四 高等实业学堂

此项学堂分设四种:一为高等农业学堂,二为高等工业学堂,三为高等商业学堂,四为高等商船学堂;皆等于普通高等学堂的程度,招收年在十八岁以上、二十二岁以下之普通中学的毕业生。高等农业学堂以“授高等农业学艺,使将来能经理公私农务产业,并可充各农业学堂之教员、管理员”为宗旨。课程分预科及本科,前者一年毕业,后者三年毕业。本科课程又分四科:一、农学科,二、兽医学科,三、森林学科,四、土木工学科。高等工业学堂,以“授高等工业之学理技术,使将来可经理公私工业事务,及各局厂工师,并可充各工业学堂之管理员、教员”为宗旨。课程亦分预科及本科,前者一年毕业,后者三年毕业。本科课程又分十三科:一、应用化学科,二、染色科,三、机织科,四、建筑科,五、窑业科,六、机器科,七、电气科,八、电气化学科,九、土木科,十、矿业科,十一、造船科,十二、漆工科,十三、图稿绘画科。高等商业学堂,以“施高等商业教育,使通知本国、外国之商情、商事,及开于商业之学术、法律,将来可经理公私商业及会计,并可充各商业学堂之管理员、教员”为宗旨。课程亦设预科及本科,前者一年毕业,后者三年毕业,皆不分科。高等商船学堂以“授高等航船机关之学术技能,使可充高等管驾船舶之管理员,并可充各商船学堂之管理员、教员”为宗旨。课程不设预科,只有本科。本科又分航海及机轮二科,前者五年半毕业,后者五年毕业。

邮船部高等实业学堂旧址

除以上四种外,在各学堂内,可附设专攻科,为毕业生尚欲精究之用。

五 实业补习普通学堂

此项学堂,近于中学堂的程度,以“简易教法,授实业所必需之知识、技能,并补习小学普通教育”为宗旨。招收已经从事各种实业及打算从事各种实业之儿童入堂肄业,但其学力须具有初等小学堂以上之程度方能合格。课程分普通科及实习科两类,实业科又分农业、工业、商业及水产四科,统限以三年毕业。此项学堂不必单独设立,可附设中小学堂或各种实业学堂之内。

六 艺徒学堂

此项学堂,近于高等小学堂之程度,以“授平等程度之工业技术,使成为善良之工匠”为宗旨。招收十二岁以上、略知书算之幼童来学肄业,他们的资格不限于已否在初等小学堂毕业者。内中普通课程凡八科目:一、修身,二、中国文理,三、算学,四、几何,五、物理,六、化学,七、图画,八、体操。但以上八科中,除一、二两科必修外,其余可听生徒自由选习。毕业无定期,以六个月以上、四年以下为限。此项学生多半已有本业,只欲以其余暇来堂补习应用之知识、技能为目的。学堂为图他们便利起见,授课时间应略有变通:或于夜晚,或于放假日,或择雪期、农隙等闲暇时节举行。

七 实业教员讲习所

此项讲习所,以“教成各级实业学堂及实业补习普通学堂艺徒学堂之教员”为宗旨。招收中学堂或初级师范学堂的毕业生来所肄业,修学的期限各科不一。内中分三部,一、农业教员讲习所,二年毕业;二、商业教员讲习所,二年毕业;三、工业教员讲习所,完全科三年毕业,简易科二年毕业。凡讲习所的学生,在学一切费用均由官厅供给,毕业后须服务六年。

第五节 学堂行政组织及教职员

一 绪言

在学制系统未成立以前,各学堂行政组织无一定章程。从一般习惯看,大概一个学堂的行政首领叫做监督,监督之下有总教习,总教习之下有分教习。监督概由现任或候补官员兼领,只负建设筹款及一切重大计划的责任。总教习的职权极大,凡订定课程、聘请教习、取录学生及内部一切办法,皆由他主持。在新教育第一期,各学堂总教习,多聘西人充当;迨后添设华员一名,于是一个学堂就有两总教习了。

自新学制成立系统以后,所有各级各种学堂的行政及管教员,才有完备的组织及统一的名称。监督逐渐脱离职官专管学堂,教习逐渐由华员替代。内中行政组织的区别,只以等级为标准了,不以种类为标准,大概高等学堂以上,为一等组织,规模宏大;自中等学堂以下为二等组织,规模狭小。但学堂行政首领自中等学堂以上,统称监督;自中等学堂以下,统称堂长。至于蒙养院及艺徒学堂,均非单独设立,组织更其简单,我们可以从略少叙。

二 一等组织

此项组织,又分大学堂与高等学堂两类。大学堂设总监督一人;总管全堂各分科大学事务,统率全学人员。分科大学每科设监督一人,受总监督的节制,掌本科之教务、庶务、斋务一切事宜。每分科,在监督之下,设立三部:一为教务,设教务提调一人,其下设正教员、副教员若干人;二为庶务,设庶务提调一人,其下设文案官、会计官、杂务官等人;三为斋务,设斋务提调一人,其下设监学官、检查官、卫生官等人。此外天文台、植物园、动物园、演习林、医院及图书馆各机关,均设经理官一人。全学设一会议所,议决大学一切重要事务。各分科设一教员监学会议所,议决关于各本科一切重要事务。

山东高等学堂毕业执照

高等学堂设监督一人,统辖各员,主持全学教育事务。监督之下分三部:一、关于教务者,设教务长一人,其下设有正教员、副教员、掌书官若干人;二、关于庶务者设有庶务长一人,其下设有文案官、审计官、杂务官若干人;三、关于斋务者,设斋务长一人,其下设有监学官、检查官等人。优级师范学堂及高等实业学堂的行政组织,完全与此相同,不过优级师范添设了附设中小学堂的办事官,是其特异。

三 二等组织

此项组织分中等学堂与小学堂两类。中等学堂设监督一人,统辖全学员、董司事、人役,主持一切教育事宜。监督以下不分部,只设教员若干人,分教各种科学,此外设有掌书、文案、会计、庶务等员。如备有学生斋舍的学堂,另设监学二员,以教员兼充。初级师范学堂,除添附属小学办事官一人外,其余全同。

小学堂设堂长一人,主管全校教育,督率堂内教员及董事、司事。堂长之下,设有正副教员,或专科正教员若干人。但如学堂狭小、学生名额在六十以下者,教员即由堂长兼充。

四 师资

新教育初行,除监督外,自总教习以下,概用洋员,所有教育业务,差不多全在外人手中。庚子以来,新式人才逐渐产生,于是渐由洋员移归于华员。据《奏定学堂章程》,所规定各级学堂的教员标准为:(1)大学堂分科正、副教员,暂时除延访有各科学程相当之华员,其余均聘请外国教师充选。(2)高等学堂的正教员与大学堂相同,其副教员则以华员充当。(3)优级师范学堂的正副教员的资格完全与高等学堂相同。(4)普通中学及初级师范学堂的正副教员,暂时只可择游学外国毕业、曾考究教育法理者充任,或择学科程度相当之华员充当亦可,不必限于师范毕业生。(5)高等小学堂的正副教员,暂时以简易师范生充选;初等小学堂的正副教员,暂时以师范传习生充选。(6)实业学堂的正副教员,各按等级与相当之普通学堂资格相同。

第六节 管理考试及奖励

一 管理

本章程除学务纲要里面涉及关于管理学生的事务外,并订有各学堂管理通则八章,我们摘出五个要点来说说。第一,关于品行的考核,第二,关于皇帝的爱戴,第三,关于礼节的遵守,第四,关于行为的防闲,第五,关于制服的规定。关于第一点,凡学堂考核学生的成绩,必另立品行一门,用积分法与学业成绩一并计算。考核品行的方法,分言语、容止、行礼、做事、交际、出游六项,随时随处皆按照这六项考核。在讲堂内,由教员考核;在斋舍,由监学及检查官考核。关于第二点,在讲堂及礼堂内,悬挂《圣谕广训》,平日勿论教员及学生务必一律遵奉。每逢朔日,由监督教员传集学生至礼堂行礼如仪以后,须敬谨宣读《圣谕广训》一道。凡有庆节,在举行礼节以后,如有宴会还由各教员或学生恭致祝词,宣讲“尊崇孔教,爱戴大清国之义”。关于第三点,每逢朔日、元旦日、庆祝日、纪念日及开学、散学等日,必举行相当礼仪:对万岁牌或至圣先师牌位,一律举行三跪九叩礼;学生对教职员举行三揖礼。除此以外,在平时,学生对教员或长官亦须举行一揖礼或拜跪礼。关于第四点,对于学生的行为设有种种禁例:(1)不准预闻不干己事;(2)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本学堂事务;(3)不准离经叛道,妄发狂言怪论,以及著书妄谈,刊布报章;(4)不准充报馆主笔及访事人;(5)不准私自购阅稗官小说,谬报逆书;(6)不准联盟纠众,立会演说,及潜附他人党会。关于第五点。凡学生一律着制服。制服分帽子、衣服、鞋子、衣带及被褥等等,皆有定式,一律由学堂制备发给,以归划一。

《圣谕广训》书影

以上五点中尤以第二、第四两点为最严重。由第二点看来,简直是一种宗教式的训练,《圣谕广训》等于耶稣教的《圣经》了。由第四点看来,又是一种愚民式的教育,不准干预政治与联盟立会,这无异暗示当时革命党的势力业已潜滋暗长,青年学生最易受其鼓动,所以特别严防。其实,这种办法毫无用处,后来推翻满清政府的多半就是此时所极力防范的青年学生。

二 考试

凡学堂考试共分五种:一、临时考试,二、学期考试,三、年终考试,四、毕业考试,五、升学考试。临时考试,或一月一次,或间月一次,由各教员自行酌定。学期考试每半年一次,由本学堂监督或堂长会同各教员于暑假前执行。年终考试,一年一次,由本学堂监督或堂长会同各教员于年假前执行。年终考试后,计算全年各门分数,及格者准其升级,不及格者留级。毕业考试又分两项办法:在中学堂以下,由所在地方官会同本学堂监督或堂长及各教员于毕业时期举行;高等学堂以上,则由政府另派大臣来堂监考。如高等学堂毕业,则奏请皇帝简放总裁会同督抚学政详加考试;如大学堂分科大学毕业,则奏请皇帝简放总裁会同学务大臣详加考试——此即仿照科举乡会试的办法。升学考试,如小学升中学,先由本中学堂初试,再经学政复试,以定去留;如中学升高等学,除本高等学堂初试后,须经督抚会同学政复试,以定去留。至于高等学堂与大学的毕业考试,非常慎重,已寓升学考试之意,故由高等升大学,由大事升通儒院,反较平常。

三 各学堂计分法

凡各种考试,皆以百分计算,即各门平均分数,以一百分为极则。此项平均分数分着五等:凡满八十分以上者为“最优等”,满六十分以上者为“优等”,满四十分以上者为“中等”,四十分至二十分者为“下等”,在二十分以下者为“最下等”。前四等皆谓之及格,最下等不及格。凡计算平均分数法,除临时考试外,皆以平日品行分数列入学科,合并计算。譬如学科有十三门,则加入品行分数为十四门,将所得各门分数相加,以十四除之,满平均分数。凡平时考试,取得最优等、优等者,则依名次,升讲堂座位;中等列其后;下等降座位,更列其后。凡年终考试,取得最优等及优等者,则升级;中等、下等则留级;最下等减品行分数十分之一,若三次最下等者则令其出学。凡毕业考试取得最优等、优等及中等者照章分别给奖,考列下等者留堂补习一年再行考试,分别按等办理。第二次若仍列下等者给以修业凭照令其出学。考列最下等者给以修业凭照,令其出学。

四 奖励

奖励学堂毕业生的出身,始于光绪二十七年政务处与礼部的会议学堂出身一疏,到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遂将所有各级各种学堂毕业,奖励办法正式规定了。除初等小学堂应属于义务教育不给换外,自高等小学堂以至通儒院,一律给予出身奖励。奖励的办法分二种:(1)自高等学堂学生以上,于毕业考试手续完毕后,即可给予奖励;(2)自中学堂学生以下,须经升学考试升入官设之上级学堂后方可给予奖励。奖励出身分四等:凡在大学堂及通儒院毕业者,应奖给进士;凡在高等学堂及与此程度相当之学堂毕业者,均应奖给举人;凡在中学堂及与此程度相等之学堂毕业已升入上级学堂者,均应奖给优拔等贡生;凡在高等小学堂及与此程度相等之学堂毕业已升入官设之上级学堂者,均应给奖廪增附生。被给奖之考试分数,分最优等、优等、中等、下等、最下等五个等级,须考列前三等者方有奖励,考列后二等者无奖。如学生在师范学堂毕业者,给奖时加上“师范科”三字,如“师范科举人”、“师范科拔贡”之类。除奖励外,还定有种种官衔,也是按照各学堂的等级来分等,就是师范学堂及实业学堂的毕业生同样,加以某种官衔。此项奖励的实行,始于奖励出洋游学日本的官员及学生,到后来,勿论国内、国外、东洋、西洋,凡高等小学以上的学堂毕业后,经过合格考试,莫不奖给出身;于是一批旧的进士、举、贡生员未了,又年年增加了无数的新的进士、举、贡生员,说来真是趣话。

《奏定学堂章程》书影

第七节 结论

此项新章,开卷有《学务纲要》一册,对于整个教育,逐一提要说明,并补足各项章程所未备的很多,令人读了便可以知道一个大概。我们综合全部章程,更将其要点摘出八条,归为四类,写在下面:第一类,封建思想极其浓厚;第二类,科举遗毒依然保存;第三类,民族意识渐渐表现;第四类,提倡君权,抑制民权。关于第一类共计三点:(1)经学钟点规定特多。除大学堂专设经学科及高等学堂和优级师范学堂设有经学大义及群经源流外,中、小学堂所占授课时间尤为特别。中学堂及初级师范学堂每周授课三十六小时即有读经讲经九小时,已占全课程四分之一;高等小学堂每周授课三十六小时,即有读经讲经十二小时,更占全课程三分之一;初等小学堂每周授课三十小时,即有读经讲经十二小时,且占全课程五分之二——真可以惊人了。(2)只有男性片面的教育。关于女子的教育,通章没有规定地位,只在蒙养院的蒙养家教合一章,里面规定“以家庭教育包括女学”一句话,女子只能在家庭受教育,勿庸特设学校,若正式设立女学,恐沾染西方的习气,有伤风化。(3)中学以下始准私人设立学堂,高等学堂以上须完全由官立以示郑重。一方面提倡新教育,一方面又限制设立,种种矛盾,皆由封建思想太深的原故。关于第二类为学堂毕业奖励。一方面废止科举,一方面又把科举的办法和荣名搬到学堂里面来,可以想见科举遗毒之深入人心。关于第三类共计两点:(1)小学堂学习本国语言文字为主,勿庸兼习洋语。《学务纲要》上说:“初等高等小学堂以养成国民忠国家、重圣教之心为主,各科学均以汉文讲授,一概勿庸另习洋文,以免抛荒中学根柢”,此民族教育之一。(2)各学堂皆须练习官话。所习官话以《圣谕广训》一书为标准,意在统一全国语言,使感情由此融洽,此民族教育之二。关于第四类,如禁止私立学堂习政治、法律及兵操,禁止学生干预国政,皆是抑制民权主义的教育;又如每逢节日宣读《圣谕广训》,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及以忠孝二字为敷教之本,皆是提倡君权主义的教育。

本章参考书举要

1)《钦定学堂章程》

2)《奏定学堂章程》

第四十八章 学部成立后学堂教育之推进

第一节 概论

学部设立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距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整够两年。当《奏定学堂章程》颁布以后,国家教育制度虽然规模大备,其实尚未见诸实行。自学部成立以来,负专责的有了人,于是全国教育渐呈活气,进步大有一日千里之势;自此以后,也可以当着另一个时期。计自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至宣统三年九月,在此六年中,学部所办的成绩却也不少。我们此处仅就关于学校教育范围以内举其重要者,汇为四点:(1)对于女子教育之正式规定,(2)对于小学教育之极力提倡,(3)对于师范教育之比较注意,(4)对于本国学堂之设法推广。关于第一点,如光绪三十三年之制定女子小学堂及女子师范学堂章程,于是女子教育在学制上始有地位。关于第二点,如光绪三十四年之特许小学堂招生时资格从宽;宣统元年颁布《简易识字学塾章程》,编定国民必读课本,规定小学堂教员之检定和优待办法;宣统元、二两年之两次改良小学堂章程;宣统三年之规定小学经费章程,这一切皆比较从前进步些。关于第三点,如光绪三十一年广东教忠学堂改为初级师范学堂之类;光绪三十二年之通行各省尽力推广师范生名额,并要撙节游学经费以全力办理师范学堂;宣统二、三两年之两次变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光绪三十二年及宣统二年之两次变通优级师范学堂章程,皆是比较以前切实些。关于第四点,如光绪三十二年,屡次咨行各省将军督抚,对于以后学生出洋游学,务必严加限制,以便节省游学经费尽力移办国内学堂的种种办法,亦有价值。此外,如光绪三十二年教育宗旨之重定,同年,法政学堂脱离大学堂而独立,光绪三十四年京师优级师范学堂脱离京师大学堂而独立,宣统元年京师大学堂筹办分科大学,宣统二年拟定试办义务教育章程:皆是学部成立以后之进步的表现。不过此时却有一个开倒车的倾向,即宣统二年,在各种学堂之外,另成立了一个存古学堂系统。其意或在特别造就一班保存国学的人才出来了,借以挽救狂澜;哪知不到两年,清廷推翻,而此项所以保存国学的学堂也随着云亡了。

清宣统年间的高等巡警学堂

第二节 女子教育与简易学塾

一 女子小学教育之正式规定

京师女子师范学堂旧址

现已改为鲁迅中学。

女子小学堂以“养成女子之德操,与必需之知识、技能,并留意使身体发育”为宗旨。内分高、初两等,分设、并设均可,并设者取名女子两等小学堂。女子初等小学入学年龄以七岁至十岁为合格,高等小学入学年龄以十一岁至十四岁为合格。初等小学的课程凡五科:一、修身,二、国文,三、算术,四、女红,五、体操。此外以音乐、图画为随意科,可酌量加入。高等小学的课程凡九科:一、修身,二、国文,三、算术,四、中国历史,五、地理,六、格致,七、图画,八、女红,九、体操。此外,以音乐为随意科,可以酌量加入。两等小学修业年限均定为四年,但每周授课时间,初等以二十四点至二十八点为限,高等二十八点至三十点为限。两学堂的级数各以六学级为限,并设者以十二级为限,每学级的名额不得超过六十人。以上皆系本科,除本科以外,可依地方情形,设半日班及补习科。

女子小学堂的行政组织及管教员,均与男子学堂大致相同。但有两点可注意:(1)须与男子小学堂分别设立,不得混合;(2)凡堂长、教习均须以女子充当,不过可设置男子经理一人,管理学堂一切规划、措置及公文书件收支等项,并学堂外一切交涉事务。此外关于训育方面与男子不同者,另有三点:(1)不许远悖“中国懿媺之礼教”,不许沾染“末俗放纵之僻习”;(2)禁止缠足的恶习;(3)女子性质及将来之生计皆与男子殊异,所施教育务须各有分别。

二 女子师范教育之初步成立

此时所颁布的女子师范学堂的章程,只有初级一种,以“养成女子小学堂教习,并讲习保育幼儿方法,期于裨补家计,有益家庭教育”为宗旨。学生入学的资格规定如下:(1)须毕业女子高等小学堂第四年功课者;(2)须年在十五岁以上者;(3)须身家清白,品行端淑,身体健全,且有切实公正绅民及家族为之保证者。课程凡十三科:一、修身,二、教育,三、国文,四、历史,五、地理,六、算术,七、格致,八、图画,九、家事,十、裁缝,十一、手艺,十二、音乐,十三、体操,但音乐可作为随意科。每周定为三十四点钟,以四年毕业。每班学生以四十人为限,每学堂不得过二百人。以上为师范本科,除本科外,可酌设预备科,收纳在女子高等小学堂二年级以上、年在十三岁以上有志入师范之女生。凡师范科当设附属女子小学堂及蒙养院一所,以便师范生实地练习。内中教习可聘外国女子充当,但本国教习是否禁止男子充当没有明文规定。此项学生不收学费,学生毕业后须服务三年,即在毕业后三年期内有充当女子学堂教习或蒙养院保姆之义务。

关于训育方面之要点:(1)使将来能适合于女子学堂教习及蒙养院保姆之用;(2)务时勉以“贞静、顺良、慈淑、端俭”诸美德,使将来成为贤妻良母;(3)务期遵守中国向来的礼教和懿媺的风俗,凡关于一切放纵自由之僻说——男女平等、自由结婚或为政治上之集会演说等事,务须严切屏除;(4)务须注意于身体的强健,不许缠足,对于已缠足的女子尤须劝令逐渐解放。

清末民初女子学堂毕业证

三 简易识字学塾章程之颁布

此项学塾,具有下列几种性质:(1)是半日学校,(2)是义务学校,(3)是平民补习学校,(4)又是一种私塾的改良学所。其意在普及教育于民间,使无力读书的贫寒子弟或年长失学的民众,得到一个求学的机会。设立的地方分两种:一附设于官立、公立、私立各学堂内,一租借祠庙及各项公所另行开办。课程分三科:一、简易识字课本,二、国民必读课本,三、浅易算术——珠算或笔算。此外还有体操为随意科。授课时间,每日以二时至三时为限,或于上半日,或于下半日,或于放假期内举行。毕业期限分两种:一、为幼年贫寒子弟,以三年为原则;二、为年长失学的民众,自一年至三年,长短听便。此项学塾一律不收学费,学生毕业以后,有志升学者得升入初等四年级。

第三节 中小学与师范教育

一 小学教育之变更

小学教育自学部成立以来,变更了两次:一在宣统元年三月,一在宣统二年十二月。前者只变更了初等小学堂的章程,后者把两等全变更了。变更的原因很多,而以旧章所规定的科目太多,读经时间太重,不合于儿童教育,所以两次所变更的都以课程为主要。我们按照时间的先后叙述于下:

第一次将初等小学分为二科三类:一为完全科,照旧五年毕业;二为四年毕业的简易科及三年毕业的简易科。完全科的课程分为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算术、乐歌及体操六科;仍以手工、乐歌为随意科;其原有之历史、地理、格致三科,则编入文学读本内教授。关于读经一科有三种变更:(1)教材略为缩减,只授《孝经》、《论语》及《礼记节本》三种;(2)时间略为减少,前两年不读经,到后三年每周读经十二小时;(3)教法原只有讲解、诵习两项,现在改为讲解、背诵、回读、默写四项。关于国文一科,钟点较以前加增数倍,第一年级每周授课十八小时,第二年级每周授课二十四小时,第三、四、五年级每周授课皆十二小时。至于全课程,每周授课时间亦略有变更:第一年仍为三十小时,自第二年至第五年,肯定为三十六小时。暑期日,以半日温习旧课,以半日休息。简易科的课程,以修身读经、中国文学及算术三科为必修科,仍以国文钟点占最多;其体操一科,如学堂设在城镇者也列为必修科,设在乡村者暂作随意科;原来的手工、图画二随意科仍旧。此项课程,勿论三年毕业或四年毕业,皆可适用,不过授课时,把教材略有伸缩。至授课时刻及放假日期,与完全科一样。

此项新章颁行一年,又觉有些不便,乃于宣统二年又变更一次。将三类的初等小学并为一类,一律定为四年毕业,从前所有简易科名目一律取消。课程以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术、体操五种为必修科,以图画、手工、乐歌三科为随意科。读经讲经钟点较前更少,前两年无有;第三年读《孝经》、《论语》五小时,第四年读《论语》,也是五小时。至授课时间:第一、第二两年,每日四小时,每周二十四小时;第三、第四两年,每日五小时,每周三十小时。

高等小学的课程亦酌加修改:以修身、读经讲经、国文、算学、历史、地理、格致、图画、体操九科为必修科;以手工、乐歌、农业、商业四科为随意科。关于读经一科,教材及钟点较以前略为减少,第一年读《大学》、《中庸》、《孟子》三经,第二年读《孟子》、《诗经》二经,第三年读《诗经》、《礼记节本》二经,第四年读《礼记节本》一经。前三年,每周读经十一小时,第四年,减为十小时。其余,没有什么变更。按以上两次所变更的要点有:(1)初等小学的年限缩短;(2)必修课程的名目削减;(3)读经一科大为减少,图文的钟点加多;(4)增加了乐歌一科。除第一点外,皆比较以前进步。

二 中学堂之分文实两科

清末宣统学部书局印花

宣统元年修改小学堂章程时,中学堂章程也随着修改。修改中学堂的原奏有这样几句话:“臣等公同商酌,筹度再三,远稽湖学良规,近采德国成法,揆诸学堂之情形,实以文、实两科为便。盖与其于升学之时多所迁就,何如于入学之始早为区分,与其蹈爱博不专之讥,何如收用志不纷之效。”此时学部当局的意见,以为大学堂及高等学堂既已分科,中学不分,将来难于升学;且中学生年龄已长,兴趣与志愿各不相同,原定中学课程过于繁重,易蹈博而不精之病,所以仿照德国中学的办法,分为文、实两科。课程仍照原章十二门分门教授,不过按照文、实的性质,各分主课与通习二类。文科以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五科为主课,以修身、算学、博物、理化、法制、理财、图画、体操八科为通习。实科以外国语、算学、物理、化学、博物五科为主课,以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历史、地理、图画、手工、法制、理财、体操十课为通习。主课各门授课时刻较多,通习各门较少,学生初入学时即行分科学习,皆以五年毕业。到宣统三年,又将文、实两科的课程改订了一番,把读经的钟点减少,把外国语的钟点加多,但每周授课仍旧三十六小时。

三 师范教育之变更

“方今振兴教育,以小学堂为基础,而教育亟宜养成,故师范尤要”,这是学部在光绪三十二年三月,通行各省将军督抚,请推广师范生名额一电中开首一句话,也就是变更师范教育组织的原因。

一)关于初级师范的变更。自是年通行各省,要他们在省城师范学堂内,至少迅设一年卒业的初级简易科,以应急需;以后,到宣统二年,因完全科有了陆续毕业的学生,乃将简易科停办。到宣统三年,因增加初级小学,或半日小学师资,又添设了两类的小学教员养成所:一为临时小学教员养成所,一为单级教员养成所。前者以一年以上、二年以下为毕业期,后者又分甲乙两种——甲种一学期毕业,乙种两学期毕业。

二)关于优级师范学堂之变更。在《奏定学堂章程》内,原有优级师范设立选科的名目,不过办法未曾规定。自光绪三十二年三月,学部通行各省推广师范学生名额一电中,乃将选科办法说及了一个大概。选科分为四类:一、历史地理,二、理化,三、博物,四、算学。每类学生定额五十名,皆以二年毕业,以“养成府立师范学堂中学堂教习”为宗旨。到本年六月,遂正式拟定了选科章程:(1)优级师范学堂选科之设,以“养成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之教员”为宗旨;(2)每省设学堂一所,学生名额最少须满二百人;(3)学生入学资格以曾由师范简易科毕业,或在中学堂修业有二年以上资格者为合格;(4)课目分本科及预科:预科一年毕业,本科二年毕业。到宣统二年,因教育发达以后,选科毕业不能胜任中学教员,又通行各省,除边远省份外,一律俟现时各学堂选科生毕业后,专办完全科。

此外,在光绪三十二年,还有一种组织。在师范学堂内,添设五个月毕业的体操专习科,以“养成小学体操教员”为宗旨。课程分体操、游戏、教育生理及教授法等科。学生定额一百人。

第四节 高等教育

一 法政学堂之分设

《奏定学堂章程》,在大学堂内,有政治一科;其外有进士馆,没有法政专设学堂的名目。自光绪三十二年,学部因给事中陈桂庆的建议,遂有正式的法政学堂的组织。首先设立的为京师法政学堂,即以进士馆的馆舍为堂舍。在开办之初,课程分为二类四种。第一类为正式的,分预科及本科二种;第二类为临时的,分别科及讲习科二种。正式的法政学堂略高于高等学堂的程度,预科两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招收预科生以中学堂毕业生为合格,两年毕业以后升入本科,本科课程又分法律、政治二门。别科一项,略带速成性质,专为各部院候补候选人员及举贡生监年岁较长者设立的,限以三年毕业,不设预科。讲习科一项,则程度更低,专为各部被裁人员及新任职员设立的,学科及修业年数皆不限定。前三种,皆须经过考试始能取得入学的资格,后一种,只由各衙门咨送,不必经过考试。当是时,因立宪的呼声日迫,急需此项人才,学部于是通行各省一律添设法政学堂,到宣统二年又奏准私人设立。自此以后,法政学堂遍于全国,完全与大学堂脱离而独立了。

北洋法政学堂

二 存古学堂之另一系统

存古学堂之创设,始于光绪三十一年,鄂督张之洞。张氏本是以“斯文”为己任的一个人,眼见西洋文化有逐渐打倒东洋文化的危险,遂在武昌城内创设存古学堂,以保国粹而挽狂澜。当初所立课程,分经学、史学、词章及博览四门,到光绪三十三年,详定章程,把博览一门取消,只存三门。迨后江苏巡抚陈启奏乃在江苏应声而起了,到了光绪三十四年,掌山西道监察御史李浚再进一步,建议清廷,请饬各省一律仿照鄂省开设存古学堂一所。学部即行采纳,于分年筹备折内,拟定自宣统二年起,通行各省,一律开设;所以到了那一年,四川总督赵尔巽就在四川遵办,而存古学堂遂在各学堂系统之外另成一个系统了。到了宣统三年,学部又把张氏所定的章程修订了一番,我们摘录其要点如下:(1)宗旨及设立:存古学堂以“养成初级师范学堂、中学堂及与此同等学堂之经学、国文、中国历史教员”为宗旨,并以预储升入经学科大学之选。每省以设立一所为限。(2)编制及修业年限:存古学堂分设中等科及高等科,前者五年毕业,后者三年毕业。(3)学年入学资格:中等科以高等小学堂四年毕业生为原则;以读完五经、文笔通适之高才生为例外,但旧日之贡生生员中文优长者,经考试取中后亦可插入三年级;高等科以举人之中文优长兼习普通学者为合格。(4)名额:每级至少须满六十人,否则应从缓设。(5)课程:分经学、史学及词章三门,各门勿论中等或高等,均分主课、辅助课及通习课三类。经学门以经学为主课,以史学、词章为辅助课,以算学、舆地、外国史、博物、理化、体操、农业大要、工业大要、商业为通习课,但在高等科,于通习课中则减去农、工、商等大要的科目。史学门以史学为主课,以经学、词章为辅助课,其通习课与经学门全同。词章门以词章为主课,以经学、史学为辅助课,其通习课除减去理科一类科目外,与前两门全同。

筹设存古学堂奏折

三 京师大学堂之完成

京师设立大学堂,倡议于光绪二十一年,至二十四年始正式成立。当时由军机处及总理衙门拟具章程八十余条,派孙家鼐为管理大臣,极力筹备。孙氏即借景山下马神庙四公主府为基址,派张元济为总办,美人丁韪良为总教习,并将原章稍稍改变。戊戌政变,西太后把所有新政一律取消,只留大学堂一所未曾废止,但不到二年庚子祸作,大学堂遂无形停办了二年。辛丑以后,清廷旧党皆已稍稍觉悟,兴学之声浪又高潮起来了,遂派张百熙为管理大臣去接办。张氏很具了一番兴学的热心,一面辞去丁韪良,另聘吴汝纶为总教习;一面筹建广大的校址。首先成立大学预备科及速成科:前者分政、艺二科,后者分仕学、师范两馆。并草拟全学章程六件,于光绪二十八年奏准通行,即一般所称的《钦定学堂章程》。到光绪二十九年,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改管理大臣为学务大臣,以孙家鼐充当,另派张亭嘉为大学堂总监督,而京师大学至此始成独立机关。但进仕及师范两馆,先后分开为法政学堂及优级师范学堂,所存者只一预科。到了宣统元年,筹办分科大学,设经科、法科、文科、格致科、农科、工科、商科共七科;各科除经科由各省保送举贡考入外,一律以预科及译学馆毕业生升入。至二年,才正式开学,有学生四百余人,筹备十五年以来之京师大学堂自此始具世界各大学之雏形。

京师大学堂匾

第五节 结论

在写完学校教育以后,我们得了五点结论:关于好的方面共计两点,关于坏的方面共计三点。

关于好的方面者:第一就是新教育在本期有长足的发展,学堂与学生数字迅速增加。本期新教育虽自甲午乙未以来已有时代先觉者大声疾呼,虽在戊戌年间已由政府发号施令,但政府有整个的计划及督促各省实地施行,要从辛丑议和以后。自辛丑至辛亥,十年之内,所有各种学堂、各项教育,均能逐一依次举办。依照学部历次统计,作概要的计算,学校数已达到五万二千五百余所,学生数已达到一百五十六万五千余名。这种迅速的发展,不仅前期没有,就是到了后期也难与比较。第二就是中国教育自数千年来到本期才有完备的制度。关于这一点,又分着两项说:一为教育行政机关的组织,我们已在前章说过了;二为学校制度的组织。在教育程度幼稚的时代,一个民族的学校教育只有大学、小学二级,没有中学的名目。且他们所注重的多半只有大学一级,所谓大学也只是成年人的教育。到了本期,凡初、中、高三个阶段的学校完全具备,且每段在纵的方面又分数等,在横的方面又分数种,而联结起来又完成一整个系统。所以除了特殊的教育又特别专门研究以外,本期的学校制度大体上总算是比较完备。

当时虽有国学、乡学之别,此不过学生资格及教材不同的关系,并非等级的区分。

关于坏的方面者:第一,本期新教育,完全为模仿的,没有一点创造精神;一部学制,除了极少欧、美化以外,所模仿的差不多完全是日本式的,——也可以说本期新教育就是日本式的教育。光绪二十八年的《钦定学堂章程》,整个从日本学制里头抄来。光绪二十九年的《奏定学堂章程》,除了张之洞附加了自己的几分经古教育以外,也是完全照抄的。以该章程内容看来,各级各种教育,规模宏大,不仅当时国家没有那大力量,就是民国以来也没有到此程度。学部成立以后,虽已感觉前项章程,不合于社会情形及国民生计,屡有修改,而整个制度依然如旧。一般留学毕业生,受了资本主义的数年教育,茹古不化,回到国来,又以他们个人所受教的来施教于国人,更使教育与实际生活格格不入,而学校与社会判若鸿沟。第二,本期表面上虽号称新教育,而骨子里面仍是旧教育的势力来支配。此项旧教育势力别为两类:一为科举,二为礼教。本期教育始于一八九五年,到了一九○五年才以明令正式取消科举;科举虽然取消了,而学堂的毕业考试莫不仿照科举形式,毕业奖励又皆给以科举出身。这种学堂科举化的办法,不仅为官僚阶级的主张,就是知识分子亦多表赞同,科举在当时势力之大可以推想而知。礼教包含经学及其他一切复古思想。在《奏定学堂章程》内,经学课程所占时间最多,执政者皆认为最主要的课程,学部成立以后,虽屡经削减,所占时间仍居重要地位。除了经学以外,所谓“修身”,所谓“人伦道德”,莫非维持礼教讲论复古的思想的表现。自光绪三十二年,张之洞在湖北创立存古学堂以来,一倡百和,到了宣统年间,在学制方面完成一个独立的系统——这一点尤其是复古主义之最露骨的地方。第三,关于女子教育之偏视。在光绪三十三年以前,女子教育在学制上简直没有地位。《奏定学堂章程》包括女子教育于家庭教育之中,且说“中外习俗不同,此时未便设立女学”。到光绪三十三年,学部始正式规定女子教育章程,但只有女子师范及小学两项,而中学及大学尚没有地位。且屡次通令各方,预杜所谓“弊端”,不许她们参加运动,不许她们登台演唱,不许她们排队游行,好像这种种行动都足以惹起弊端似的。总之,本期的女子教育,尚未脱离闺秀教育,还是极端的贤妻良母主义。

《钦定小学堂章程》书影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学部官报》

2)《学部奏咨辑要》

3)《光绪政要》

4)《教育杂志》

5)《国风报》

第四十九章 留学教育

第一节 游学与游历

游学教育,在前期只是萌芽,到了本期,则骤然走到最高潮的阶段;所以除了“变法兴学”以外,游学一事,也是本期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封疆大吏,如张之洞、袁世凯、王之春等人,知识分子如康有为、梁启超、张謇等人,部院大臣如张百熙辈,或对清廷陈上章奏,或对社会发表时论,个个莫不以留学的利益来鼓吹来号召。这些人中,尤以张之洞说得最痛快。他说:

出洋一年,胜于读西书五年,此赵营平百闻不如一见之说也。入外国学堂一年,胜于中国学堂三年,此孟子置之庄岳之说也。(《劝学篇·游学第二》)

学堂固宜速设矣,然非多设不足济用。欲多设有二难:经费巨,一也;教员少,二也。求师之难,尤甚于筹费。天下州县皆立学堂,数必逾万,无论大学、小学断无许多之师,是则唯有赴外国游学之一法。(《变法自强第一疏》)

但首先提倡的还是一般新进知识分子。他们自甲午一役以后,深深感觉中国非变法不足以图强,非兴学不足以变法。但骤言兴学,完全聘用外人,既非善策,而中国怎能降下如许新知识人才,于是又感觉到非广派青年学生出洋游学不足以兴学。新进知识分子提倡于先,封疆大吏继起于后,一倡百和,风气喧腾于全国上下,于是大家都感觉游学为当今第一要政。但派遣游学有三层限制:第一,出洋游学,必先习外国语言文字为研究学问的工具,年事已长的人,口舌已强,学习极感困难,非派遣青年学生不可;第二,国家一旦变法,一切新政新教,所需人才不下数万,目前万难筹得如此巨款,培养数万游学人才;第三,即或有力能够筹出如此巨款,赀送青年学生出洋游学,也必待三年或五载方能收其成效。现在列强四面环攻,日益加紧,变法兴学迫在眉睫,怎能安然坐待三五年了再图振兴,所以于提倡游学之外更当提倡游历,而游历一事,尤为目前救济急需之图。游历与游学不同之点如下:(1)游学是长期的永久的性质,游历是短期的暂时的性质;(2)游学所派遣的概属于青年子弟或学生,游历所派遣的或为亲贵,或为职官;(3)游学以正式研究各种科学为目的,游历的目的则只在考察各国的政治法度,以便期月回国了立行新政之急需。既有此项急需,所以本期在学部成立以前提倡游历的空气非常高涨。但自学部成立以后,只有游学一事,继长增高,而游历遂不为要图了。

张謇像

本期所谓留学教育,是指着游学一事说的。游学又分着两个阶段:在学部未成立以前,公费自费,漫无限制,文科理科,毫无标准,出洋游学的人数虽多,概系省自为政,人自为法,可以说是没有系统的时代。自学部成立以后,才规定了出洋留学的资格,规定了公费的标准,颁布了管理的章程,限制了学习的范围——勿论出游东西各国,而政府才有统一的办法。兹将各种办法择要分节叙述于下。

第二节 资格与学科

一 资格

当时风气初开,锢蔽的人们仍以远涉重洋为畏途,所以政府为鼓励此项人才起见,只要有志远游,不限资格,一律可以赀送,并可鼓励有钱的人自备资斧出洋游学。迨后风气渐开,不仅毫无危险,并且由此可以获求荣利,找得出路,于是自备资斧出洋游学的就纷纷多起来了。这一项人在国内更没有一定的资格。且因是时国内学堂初开,尚没有正式学堂毕业的人才,严限资格,也是势所不能。出洋游学既不限资格,只要稍有知识或是举贡生员,稍经考选,便可获得公费派遣,否则只要家产充裕也可以自备资斧。此种人在国内既无普通学识,且多不习外国语言文字,出国之后,还须补习语言,先学普通知识,再进正式学堂,于国家于个人皆不经济,所以自端方、戴鸿慈等大臣游历回国以后,即有游学限制资格的建议。[1]学部根据他们的建议,才于光绪三十二年二月,通行各省将军督抚,以后选送学生出洋游学必须限定资格。此次所定的资格,分长期、短期两项:(1)关于长期游学者,除学习浅近工艺仅须预备语言、于学科勿庸求备外,凡入高等以上学校及各专门学校者,必具有中学堂以上的毕业程度,且通习所游之国的语言,方为合格;(2)关于短期者,除游历官绅,此少宽限制外,凡习速成科者,勿论政法或师范,必须中学与中文俱优,年在二十五岁以上,于学界、政界实有经验者,方为合格。除以上所规定外,一律不得以公费选派。到本年六月,学部又通行各省,将短期一项一律停派,勿论官费、自费皆不得赀送,由此以后,出洋的资格限定较严,非具有中学堂以上的毕业资格,不能随便出洋学习了。(《学部官报》第二期)

二 学科

前期派遣生徒游学,所学科目,除武备——制造驾驶及军备——外,则为语言文字,这与国内的军备和方言两种教育遥相应和。到了本期,政府才注意实业的研究,乃于光绪二十五年,由总理衙门拟定出洋学生肄业实学的章程。所谓“实学”,即农、工、商等科的专门学业,即讲求富强的根本学业。但事实却不然。本期游学教育,虽东西各国皆有学生,要以前往日本的居最多数。其原因有三:一、因日本路近费省,容易前往;二、因日本与中国同文,容易学习;三、因日本国内的风俗习惯与我大致相同。于生活上极感方便。有此三种原因,所以提倡者以日本为先,自动者亦以日本为多,而中土人士乃纷纷东渡了。这一班东渡的人士,志在贩取舶来品回国出售,借获大利,所以大多数是学习速成科,其次则为普通学。[2]速成科不外法政与师范两门,只要一年半毕业了,就可以回国取得差事,不仅于所谓“实业”无关,且在一年半之内除补习语言所费时间外,实在所得能有几何;所以到了学部成立以后又有学科的限制。学部于光绪三十四年所定学科的标准,以农、工、医及格致四科为限,勿论东西各国,凡出洋学生能按照此四科正式入高等以上学校者,方能给予官费。但此项标准定于光绪三十四年,不过是一个大体的规定,其实学生在各国所学科目实较此四科为多。例如在日本则以学习师范、法政及警务为多;同年在美国又定以十分之八习农、工、商、矿等科,以十分之二习法政、理财诸学,未能一律。

清代留学幼童

1872年,清政府首次选派三十名学童赴美留学。

第三节 管理与奖励

一 管理

政府对生徒有统一的管理章程,始于光绪三十二年。在这一年以前,全是省自为政,某省派了若干学生在某国游学,即派一专员前往该国照料监察,谓之“游学监督”。本期以游学日本的人数最多,程度极不整齐,而内容又甚复杂,所以对日本游学管理比较欧、美注意。在光绪二十八年,即由外务部派汪大燮为日本游学总监督,这是政府统一管理的办法,但尚没有一定的章程。到了光绪三十二年,始由学部拟定管理日本游学章程,于驻日公署设游学监督处,以出使日本大臣为总监督,另派专员为副监督。到光绪三十四年,又以使臣外交烦重,乃将前项章程修改。修改的章程,乃取消总副监督的名目,减轻出使大臣的责任,其监督处仍设于公署内,另派专员为游学生监督,全权办理游学事宜,不过受使臣的节制罢了。关于欧洲方面,在光绪三十三年,曾由学部派蒯光典为游学监督,全权办理全欧游学事宜,不受使臣的节制。到了宣统二年,蒯氏辞职回国,学部遂仿照游学日本的成例,拟定管理欧洲游学生监督处章程一份,其内容与光绪三十四年修改的章程大致相同。至于美国,因本期游学的人数不多,没有如日本、欧洲那种详细的管理章程,只令出使大臣照料而已。管理的内容,大概分学生成绩的高下、功课的勤惰、品行的优劣三项。关于学生之入学毕业或转学、退学皆有考察的责任;住居、饮食或疾病、死亡皆有照料的责任。至于学费的数目及给领或补剥,也有详细的规定。(均见《学部官报》)

二 奖励

游学生在外国学校毕业了也有科名的奖励,与在国内学堂毕业者意义相同。此种奖励章程,颁布于光绪三十二年,由学部拟定。同年,鄂督张之洞也拟了一份鼓励游学生毕业章程,曾经政府颁布施行,但只限于游日本一国。两项章程的内容,不大相同,依学部的规定,凡在东西各国正式高等以上学堂毕业,回国后须受政府的一番考试。考试列入最优等的给予进士出身,列入优等及中等者给与举人出身。凡给予出身者,并加上某科字样,如文科毕业者则称文科进士、文科举人;如法科毕业者则称法科进士、法科举人;其余依此类推。当时社会所呼“洋进士”、“洋举人”就是从此来的,现今外交界的名流如王宠惠、颜惠庆一干人等,在当时都戴过了洋进士的冠带的。

大清外务部电报封

第四节 结论

镑,英国、埃及、爱尔兰等国的本位货币。

佛郎,即法郎。

本期的留学教育,以日本为最盛,据学部于光绪三十二年的概算,留日学生计有一万二三千人。但在同年,根据各校的统计,约有六千余名;又据《日本学制五十年史》上所述,游日学生亦以本年为最多,其数实超过七千人,则学部所述不免有些夸张。其次则为欧洲,以英、德、法、比、俄五国较多;再次为美国,但皆没有确实的统计。关于留学经费,各国殊不一致。在日本留学的经费分三等:以在官立大学校肄业者为第一等,每人每年学费日金五百元;以在官立高等专门学校肄业或在官立大学只习选科者为第二等,每人每年日金四百五十元;以在私立高等以上学校或习普通学科者为第三等,每人每年日金四百元。在欧洲游学的,经费分五国:一、英国,每人每年一百九十二镑;二、法国,每人每年四千八百佛郎;三、德国,每人每年三千八百四十马克;四、俄国,每人每年一千六百二十卢布;五、比国其数与法国同。在美国游学,每人每年规定学费美金九百六十元。但欧、美六国所定数目,系按照在专门以上学校做标准,若尚在学习预备科而未入正式班者,则以此数的五分之四发给。我们对于游学的人数没有确实的统计,对于当时各国的币制没有精确的比较,姑且一律以概数平均作一假定如下:在日本留学的,每年平均五千人,共需学费日金二十三万五千元,合华币亦二十三万五千元;在欧洲留学的每年平均五百人,共需学费九十六万佛郎、三十八万四千马克、十一万二千卢布、一万九千二百镑,合华币一百零七万五千余元;在美国留学,每年平均三百人,共需美金二十八万八千元,合华币五十七万六千元。东西共计,每年平均需用学费一百八十八万六千余元,加上日本游学监督处经费每年二万六千六百六十元,欧洲游学监督处经费每年五万二千八百元,总计每年共耗国库一百九十六万三千余元,其余川资及临时费用尚不在内。再以十倍之,则本期十年之内,所耗国帑共有一千九百六十三万余元。以此巨大款项,应当培养出整千整万的有用人才,回国了把中国改造一番。但我们略一考查其实际情形,则知事实与期望往往相反。学部在光绪三十二年十月拟定管理日本游学章程有这样一段话:

戴鸿慈、端方1906年在美国考察宪政

游学日本各生以无人稽查之故,所入之校视如传舍;认定学科,意为迁移;甚或但往应考,而平日潜行回国,借抄讲义,而本人并不上堂。(《学部官报》第八期)

端方、戴鸿慈在同年十二月更有一段痛心话:

我国游学之弊害,盖不胜言矣!普通之未解,国文之未谙,外国语言文字之不习;官费者既以请托得资,自费者遑复检查合格,既无矜慎选材之意矣。游而不学,辍业而嬉者姑具勿论。其或心艳虚名,身循故事,喜民校之规则纵弛,阅数月而辄得证书,借以标榜为名,侈谈学务;陋者不察,辄相引重。又或去来飘忽,作辍靡常,毕业者仅计年期,后至者又循故辙。其最高者,稍涉语文,躐跻大学。选科虽复无定,得证仍自有期。夫以卒业得证之要事,而仅凭外交手段之抑扬。监督既拥虚名,而不能实施其干涉;学部又未定规则,而无由实验其课程。进其人而试之,既无当其所学;循旧例而用之,亦不见其所长,将以兴实学、得真才必无幸矣。宜其流弊日深,不得其益,徒得其害也。(《条陈学务折》)

平日在学的情形既不良如此,自然难得有好的成绩。低者意在取得洋进士举人,可以高其门第;高则或剽窃西学一二皮毛,以夸示于国人;再较优一点的,则将资本主义的制度或教育,整个搬来硬用于社会的组织不同的中国,此端、戴二氏所以有“不得其益,徒得其害”之叹。

本章参考书举要

1)《道咸同光奏议》

2)《光绪政要》

3)《学部官报》

4)《新教育》

5)《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一册《游学》(舒新城)

* * *

[1] 《道咸同光奏议·端方戴鸿慈条陈学务折》:“拟请饬下学部,严定章程。以后各省选派学生,以普通卒业、国文完美、兼通外国语文者为主,不及格者勿得滥派,以杜情面请求之事。其自费者亦一律考验合格方予给咨。其无咨者虽毕业不得有录用任事之权利。”

[2] 《大清宣统法令》第十五册补遗《白本官立高等学堂收容中国学生名额及各省按年份认经费章程》:“比年以来,臣等详查在日留学人数虽已逾万,而习速成科者居百分之六十,习普通科者居百分之三十,中途退学辗转无成者居百分之五、六,入高等及高等专门者居百分之三、四,入大学者仅百分之一而已。”

第五十章 本期教育家及其学说

第一节 概论

本期的政治主张,有三派:一为民主共和派,二为君主立宪派,其他则力主维持旧制——君主专制。本期的教育主张有二派:君主立宪派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君主专制派仍持人才教育主义。至民主共和派,在政论方面虽为最急进,可是在教育方面的表现很少,所有言论亦无关于教育,所以本期只得从略。主张人才教育主义的,有张百熙、张之洞、吴汝纶一班人,我们以张之洞为代表。提倡国民教育主义的,有康有为、梁启超、汤觉顿一班人,我们以梁启超为代表。

中国历来的学者全是提倡贤人政治,把国家政权交给少数贤明的士大夫,使无知无识的愚民安居乐业,就可以致天下于太平,所以那时的教育只注意少数优秀分子。张氏虽以提倡新学自命,但以所受旧式教育过深,仍未丝毫脱离封建时代的头脑;且业已身居高位,为本身利害计,也不得不讲贤人政治,不得不力持人才教育主义。梁氏的政论虽不及民主共和派的急进,但他所受的旧教育比较尚浅;生在海滨,又尝亡命海外,受了新潮流的影响不少;且以一介书生,在现时政府之下亦没有取得相当的政治地位,自然容易接受潮流,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张氏因主张人才教育主义,所以力主干涉,反对女学,取缔报馆。梁氏因提倡国民教育主义,可以力尚自由,力倡女学,主张广开报馆,多设学会。张氏因主张人才教育主义,所以对于高等教育的设施,特别重视。梁氏因提倡国民教育主义,所以对于初等教育的教法,特别重视。至若对于当时“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教育思潮,张、梁二氏的态度,差不多是完全一致的。

第二节 张之洞(1837—1909)

一 略传

张氏字香涛,生于清道光十七年,是直隶南皮县的人。十六岁颁乡荐,二十七岁成进士。这个时候,正当清代考证学鼎盛以后,今文学新起的时期,而张氏所学不与他们尽同。张氏富于强记能力,好为博览,喜为词章,所学兼采汉、宋,对于宋、明理学特别提倡,而所最不同意的则为公羊学。这个时候,正当清廷势力陵夷,列强相继压迫的时期,张氏为人有大略,为学以通经致用为主,对于当时政治及国际情形尤喜留心研究。在他成进士的第五年,被派充浙江乡试的副考官,接手授湖北学政。同治十六年,又被派充四川乡试的主考官,接手授四川学政。由光绪元年至七年,在京任司业侍讲及阁学等职务。自光绪七年以后,他的地位陡增,专任封疆大吏了二十余年。这二十余年中,计任山西巡抚三年,两广总督六年,两江总督前后二年,其余皆在湖广总督任内。他调任湖广总督,始于光绪十五年、终于三十三年,除中间临时两调两江外,前后约计十七年,为清代总督中在一地方任期最久的一个人。张氏好功名,喜作为,对于提倡教育,培埴人才尤具热心。每到一处,必有所建设,所建设的关于教育事业尤多;当时居高位而讲新学者咸推张氏为第一人,而张氏亦以通新学自命。自光绪三十三年以后,被召入京,供职中枢,兼管学部,此时所谓位极人臣,而张氏年已七十一岁了。三年之后死于京师任所,享有七十三岁的高寿。晚年自号抱冰老人,湖北人士在武昌蛇山下为他筑抱冰堂一所,至今尚有纪念的。

张之洞像

二 教育生活

张氏虽不是一个纯粹教育家,而对于教育方面的建设却较多于其他事业。综计他自成了进士以后的生活,可以分着四期:第一期为学政时代,第二期为司业侍讲时代,第三期为总督时代,第四期为学部尚书时代。除了第三期,其余三期所任的全是教育职务;第三期虽非教育职务,而对于教育方面的设施,却比较其他各期的成绩为大,所以我们说他全在教育里面过生活亦不为过。

在学政时代,为三十二岁至三十八岁,共计两任。第一次任湖北学政,开经心书院于武昌;第二次任四川学政,开尊经书院于成都。是时四川的士习很坏,专尚浮谫,不知讲求实学,平日只以时文帖括猎取科名为事。张氏到任,即以教育的力量竭力矫正。他的工作除开书院以直接教育优秀人才外,还有三点:(1)建尊经阁,广置书籍;(2)开印刷局,刊行经史诸书;(3)他自己又著有《輶轩语》及《书目答问》,指示学者以读书的门径。四川的士习由他矫正了不少,颇有昔日文翁治蜀的遗风。

两湖书院旧址

在总督时代,为四十五岁至七十岁,共计三次。第一次在广东约计六年。关于文化教育,设有广雅书院;关于军事教育,创有水陆师学堂。第二次在湖北,前后约计十七年。此十七年中建设特多,也可以分着两期:自光绪十五年至二十二年为前期,自光绪二十四年至三十三年为后期。在前期所建设的,多无系统,如两湖书院、自强学堂及武备学堂等类。到了后期,则进步多了,所开设的各项学堂皆是有系统的:直系方面,有小学、中学及高等学堂;旁系方面,有两级师范学堂及两种实业学堂。此外对于改革教育的建议也很多,如发表教育思想的《劝学篇》,是在此时——光绪二十四年——出版的;有名的《变法三疏》,是在此时——光绪二十七年——与刘坤一会奏的;开新教育完备制度之祖师的《钦定学堂章程》,是在此时——光绪二十九年——与张百熙等人编订的;含着复古运动的存古学堂,也是在此时之末——光绪三十三年——创立的。第三次在江苏,前后约计二年,也开设有武备、农、工、商、铁路、方言及军医等学堂。当是时,虽变法兴学的空气腾播于朝野上下,但各省多未举行,所举行的也不完备。张氏在湖北十余年,不惜财力,竭力经营,所有教育设施皆开各省风气之先,各省讲求新教育的莫不来湖北取法。湖北不仅省内教育较各省为发达,即留学教育也超过各省数倍。当时留洋学生以往日本为最多,据光绪三十二年的统计,留日学生全国各省共计五千四百余名,湖北所派学生即有一千三百六十余名,占了四分之一。所以湖北在当时有先进省之称。张氏不仅举办教育事业,且能亲身讲学,对于培埴人才、奖掖后进,尤具热忱,以硕学而居高位,在职又久,所以当时湖北知识分子莫不受着他的熏陶。湖北新教育较各省发达之早,由于张氏;湖北人士存古思想之深,亦由于张氏,张氏在湖北近代教育史上总算是最有关系的一个人物。

张之洞书法斗方

在司业侍讲时代,为三十九岁至四十五岁,以无实权,故对于教育没有成绩。在学部尚书时代,为七十岁以后。此时总揽中央教育大权,除颁发命令督责各省推行新教育外,关于教育官制,所制定的也很多。最有关系的,如颁布教育宗旨,及正式规定女子教育的地位,也是这个时代的美举。但张氏此时以年老气衰,遇事多有敷衍,其积极的精神已大不如前了。

三 教育思想

张氏虽以提倡新学自命,我们解剖他的头脑,却是旧时代的人物。此处所谓旧时代即指封建时代说的。封建时代的特点在有很深的阶级思想;此项思想所包含的,不外三纲五常之说。所谓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我们可以归纳为君权、男权两类。所谓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在人类社会中相处的一般道德。合三纲五常之说叫做“礼教”——即儒家的伦理主义。张氏既是旧时代的人物,所以对于礼教绝对拥护。在拥护礼教的原则之下,于是有三种主张:提高君权,而抑制民权;重视男权,而轻视女权;特尊儒经,而攻击异说。

张氏提高君权、重视男权,在《劝学篇》里有一段话:

《劝学篇》书影

五伦之要,百行之原,相传数千年,更无异议;圣人所以为圣人,中国所以为中国,实在于此。故知君臣之纲,则民权之说不可行也;知父子之纲则父子同罪,免丧废祀之说不可行也;知夫妇之纲,则男女平权之说不可行也。……诚以天秩民彝,中外大同,人君非此不能立国,人师非此不能立教。乃贵洋贱华之徒,于泰西政治、学术风俗之善者,懵然不知,知亦不学;犹援其稗政弊俗,欲尽弃吾教吾政以从之,饮食、服玩、闺门、习尚,无一不摹仿西人,西人每讥笑之。甚至中土文学聚会之事,亦以七日礼拜之期为节目。近日微闻海滨洋界,有公然创废三纲之议者,其意欲举世放恣黩乱而后快,怵心骇耳,无过于斯。中无此政,西无此教,所谓非驴非马,吾恐地球万国,将众恶而共弃之也。(《内篇·明纲第三》)

张氏特尊儒经,也在《劝学篇》里有一段话:

盖圣人之道,大而能博,因材因时,言非一端,而要归于中正;故九流之精皆圣学之所有也,九流之病皆圣学之所黜也。……大抵诸家纰缪易见,学者或爱其文采,或节取一义,苟非天资乖险,鲜有事事则效,实见施行者。独老子见道颇深,功用较博,而开后世君臣苟安误国之风,致陋儒空疏废学之弊,启猾吏巧士挟诈营私软媚无耻之习,其害亦为最巨。……故学老子者病痿痹,学余子者病发狂。董子曰:“正朝夕者视北辰,正嫌疑者视圣人。”若不折中于圣经,是朝夕不辨而冥行不休,坠入于泥,亦必死矣。(《内篇·宗经第五》)

因为要提高君权,自然抑制民权,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专制主义。所以当他编定学堂章程时,一方规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学务纲要》),及“教习学生一律遵奉《圣谕广训》”(《各学堂管理通则》)。一方又规定“各学堂学生不准干预国家政治,及本学堂事务,妄上条陈”(《各学堂管理通则》),及“私设学堂,不准讲习政治法律专科,以防空谈妄论之流弊”(《学务纲要》)。因为要重视男权,自然要轻视女权,于是在教育方面演成偏重主义。所以当他编定学堂章程时,不规定女子有教育的地位。并且说:“中西礼俗不同,不便设立女学。”(《学务纲要》)到后来,虽勉应社会的需要,设立女子小学及女子师范学堂,而对于女子的行动却严定种种限制——不准男女同校,不准女子排队游行及登台演说,不准男教员充当女学堂教习。因为特尊儒教,所以在学堂章程里特别规定各级学堂以很多读经的钟点。并且说:

外国学堂有宗教一门。中国之经书,即是中国之宗教。若学堂不读经书,则是尧、舜、禹、汤、文、武、周公、孔子之道,所为三纲五常者尽行废绝,中国必不能立国矣。学失其本则无学,政失其本则无政;其本既失,则爱国爱类之心亦随之改易矣,安有富强之望乎。故无论学生将来所执何业,在学堂时经书必宜诵读讲解。(《学务纲要》)

张之洞故居

光绪时代,是旧思想将见崩溃,新思想已经萌芽的一个时代。在这种潮流之下,若是对于旧思想仍然绝对的拥护,而对于新思想一概置之不理,必不适合于潮流;于是当时社会上产生了一种流行的口号——“中学为主,西学为辅”。或“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张氏本以维新人物自命,虽头脑顽固,也不能不迎合潮流。他说:

中学为内学,西学为外学;中学治身心,西学治世变;不必尽索之于经文,而必无悖于经义。如其心圣人之心,行圣人之行,以孝弟忠信为德,以尊主庇民为政,虽朝运汽机,夕驰铁路,无害为圣人之徒也。如其昏愦无志,空言无用,孤陋不通,傲狠不改,坐使国家颠,圣教灭绝,则虽帝佗其冠,神禫其辞,手注疏而口性理。天下万世皆将怨之,言之曰,此尧、舜、孔、孟之罪人而已矣。(《劝学外篇·会通》)

以忠孝为敷教之本,以礼义为训俗之方,以练习艺能为致用治生之具。(《学务纲要》)

大指皆以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免迂陋无用之讥,亦杜离经畔道之弊。(《奏议》四十七《两湖经心两书院改照学堂办法片》)

以上三段话,皆是张氏“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主张。所谓中学,包含三纲五常之说;所谓西学,指着法制技艺而言。以中学治身心,而以西学应世变,谓之中西会通;虽中西会通,仍以中学为教民化俗的主体,为吾人思想的中心,是有轻重先后的。若中西平列,或西重于中,则失了“中学为主,西学为辅”的意义,也是张氏所反对的。所以他又说:

今欲强中国,存中学,则不得不讲西学。然不先以中学固其根柢,端其识趣,则强者为乱首,弱者为人奴,其祸更烈于不通西学者矣。……今日学者必先通经,以明我中国先圣先师立教之旨;考史以识我中国历代之治乱、九州之风土;涉猎子集,以通我中国之学术文章;然后择西学之可以补吾阙者,西政之可以起吾疾者取之,斯有其利而无其害。(《劝学篇·循序》)

至于立学宗旨,无论何等学堂,均以忠孝为本,以中国经史之学为基;俾学生心术壹归于纯正,而后以西学沦其知识,练其艺能,务期他日成材,各适实用,以仰副国家造就通才,慎防流弊之意。(《重订学堂章程折》)

时代的思潮是一天一天的向前进,而张氏的头脑早已固定。到了光绪末年,张氏年纪已老,已有不克与时代相追逐的气力了,于是昔日迎合潮流者此时渐与潮流发生冲突;武昌蛇山下之存古学堂,就是张氏与时代潮流翻脸的确实表现。在他创立存古学堂的奏折上有一段表示其愤忾的话:

伏读历年屡次兴学谕旨,惟以端正趋向为教育之源。一则曰敦崇正学,造就通才;再则曰庠序学校,皆以明伦。圣训煌煌,无非以崇正黜邪为宗,以喜新忘本为戒。夫明伦以忠孝为归,正学以圣经贤传为本,崇正学,明人伦,舍此奚由。乃近来学堂新进之士,蔑先正而喜新奇,谋功利而忘道谊,种种怪风恶俗,令人不忍睹闻。至有议请废罢四书、五经者,有中、小学堂并无读经讲经功课者,甚至有师范学堂改订章程声明不列读经专科者。人心如是,习尚如是,循是以往,各项学堂经学一科虽列其目,亦止视为具文,有名无实。至于论说文章,寻常简牍,类皆捐弃雅致,专用新词。驯致宋、明以来之传记词章皆不能解,何论三代。此如籍谈自忘其祖,司城自贱其宗。正学既衰、人伦亦废,为国家计则必有乱臣贼子之祸,为世道计则不啻有洪水猛兽之忧,此微臣区区保存国粹之苦心,或于世教不无裨益。

张氏的思想既是这样,他的教育主张自然是“人才主义”的教育,与旧时代无异,所以在《学务纲要》里开宗明义第一句,就规定“京外大小文武各学堂,均应钦遵谕旨,以端正趋向,造就通才为宗旨”。所谓“通才”有二种意义:一是培养经国济民的人才;二是培养中西兼通的人才。此项人才平日应受的教育有二:一要新旧兼学,二要政艺兼学。如四书五经、中国史事、政书地图之类,谓之旧学;西政、西艺、西史谓之新学。如学校地理、度支赋税、武备律例、劝工通商,谓之西政;算绘矿医、声光化电,谓之西艺。新旧各学不可偏废,政艺两途随个性而为区别。学成之后,为国家的领袖人才,足以经国济民,方为有用的教育。这就是张氏的教育宗旨。

第三节 梁启超(1873—1928)

一 略传

梁启超像

梁氏字卓如,自号任公,学者称任公先生。生于清同治十二年,死于民国十七年,只活了五十六岁。他是广东新会人,十余岁游康有为之门,曾与康氏作今文学运动。是时康氏以公羊学号召生徒,提倡所谓孔子的大同主义,对于伦理思想及政治制度,很想别有所创造,门人受他这种学说的鼓动不在少数。他的高足弟子,则梁启超与陈千秋齐名,陈氏所学尤精,可惜不幸早死,后来帮助康氏维新运动的,所以独有梁氏了。在戊戌政变之前,梁氏曾与康氏在上海组织强学会,开办《时务报》。这个时候,梁氏年仅二十三岁,善于文词。其所作文,另出一种体式,浅近流畅,气充辞沛,而议论又极新颖,具有煽动人心之极大魔力,凡当时青年思想莫不受其影响,论文字鼓吹之力,当时要以梁氏为首功。维新运动失败以后,梁氏出亡日本,益作文字的宣传,先创办《清议报》及《新民丛报》,唤醒民众发表政见较前尤力。直到辛亥革命,梁氏方始回国,袁世凯往北京组织政府时,他曾做了一任财政总长。民国五年参与过讨袁之役,在政治方面颇具功绩。民国八年,出游欧洲,参观战迹及大战后世界之趋势。返国以后,思想又为之一变。自此以后,梁氏乃抛开政治生活,专门从事于著述与讲学者七八年。长期讲授的地方,为南开与清华两大学,其余则为公开讲演,无有定期。每到一处,听众满座至不能容,可以想见其魔力。梁氏的学问博而杂,不限一家,凡政治、经济、历史、哲学无不窥阅,晚年尤喜研究历史与佛学。平日尝以提倡东方文化自任,晚年此志益坚,钻研益力,仅活了五十六岁而死,是他所未及料的。他的思想随时变迁,故没有一贯的主张,但无论如何变迁,其为旧时代的学者,是无法否认的。他的思想在民国以前与在民国时代歧异很大,本期是在民国以前的一期,故本章只叙他在民国以前的思想;他之对于教育的贡献,其影响于教育思想的亦以本期为最大。

《新民丛报》书影

二 国民教育主义

本期是科举与学校两种制度的交替时期,梁氏在上海开办《时务报》时,极力反对科举制度,提倡学校教育。在他所作《变法通议》一文里,对于整个教育,并提出一个很有系统的意见。内中分政、教、艺三纲,分学堂、科举、师范、专门、幼学、女学、藏书、纂书、译书、文字、藏器、报馆、学会、教会、游历、义塾、训废疾、训罪人十八目。教育业务虽分有十八目,而一切皆归本于学校教育,所谓“亡而存之,废而举之,愚而智之,弱而强之,条理万端,皆归于学校”,——此梁氏提倡学校教育之理由。他的学校教育主张,除女学外,大致与张氏所论相同,但他的教育主义则与张氏完全两样。张氏是提倡人才教育主义的,梁氏则为国民教育主义者;中国人之注意到国民教育,且极力提倡者,要以梁氏为最早的一人。

梁氏的国民教育之意义有二:一是要使全国之民皆受教育,二是训练全国之民皆有国家思想。中国历来多是贤人政治,在此种政治之下的教育。全是人才主义的教育。只要造就些优秀人才帮助皇帝以抚治人民,就行了,至于一般民众有知识与否可以不必过问。梁氏以为现在世界进步,与昔日绝对不同,列强已发达到了民族帝国主义的阶段,着着向我进逼。非全国上下群策群力不足以谋抵抗。要使全国上下共谋抵抗,须人人有抵抗的知识与技能方能办到,所以现在教育方针应当改变,改昔日人才主义的教育为国民教育主义,由国家力量使教育普及到所有民众。

中国现在之所以积弱屡受列强压迫的,不仅教育之不普及,更由于中国人没有国家思想。中国人所以没有国家思想,一方由于地理环境之养成,一方也由于历来教育之错误。他说:

昔者吾中国有部民而无国民;非不能为国民也,势使然也。吾国夙巍然屹立于大东,环列皆小蛮夷,与他方大国,未一交通,故我民常视其国为天下。耳目所接触,脑筋所濡染,圣哲所训示,祖宗所遗传,皆使之有可以为一个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家人之资格,有可以为一乡一族人之资格,有可以为天下人之资格,而独无可以为一国国民之资格。(《饮冰室文集·新民说》)

数千年来的教育,只是遗传的、文雅的、利禄的,不仅没有国家思想,且没有确定的宗旨。即近今创办新教育已三十年,其课程虽政艺兼设,而思想之不进步如故,问办教育者以宗旨,亦不过人云亦云而已。教育宗旨既未改变,纵使教育普及,所授与的智能仍是升官发财的智能,所培养出来的人才仍是部民的人才,这种教育再办三五十年亦无救于今日之中国。要救今日之中国,务须改变教育宗旨,培养一班新国民——所谓“新民”。新民是对旧式时代的人民而言,他们的精神是进取的,他们的思想是自由的,他们的行动是独立的,他们的团体生活是有组织的,他们的道德是公德重于私德的,他们是极富于国家观念,爱国家重于爱家族的,且对于世界民族而能表现一种特别性质的。以此标准规定国家教育宗旨,以此宗旨对于全国人民施行一致的教育,使全国之民成一特色而富有国家观念的民族,此梁氏之所谓新民,此梁氏之所谓国民教育。[1]施行国民教育的模范国家,在古代有雅典与斯巴达,在近代有英吉利。梁氏以为中国今日之教育宜采取英国式的,因为英国是兼雅典、斯巴达两国的优点而全有的。[2]

三 儿童教育

梁氏在光绪二十二三年之间,所发表关于儿童教育的意见,在当时可算很有价值的文字。内中首先举出西人教儿童方法的良善,以反证中国学究误人子弟的罪恶。他说:

西人之为教也,先识字、次辨训、次造句、次成文、不躐等也。识字之始,必从眼前名物指点,不好难也。必教以天文地理浅识,如演戏法,童子所乐知也。必教以古今杂事,如说鼓词,童子所乐闻也。必教以数国语言,童子舌本未强,易于学也。必教以算法,百业所必用也。多为歌谣,易于上口也。多为俗语,易于索解也。必习音乐,使无厌苦,且和其血气也。必习体操,强其筋骨,且使人人可为兵也。日授学不过三时,使无太劳致畏难也。不妄施扑教,使无伤脑,且养其廉耻也。(《时务报·论学校五》)

这种适合儿童心理的教法,何等活泼,所以造就的国民,皆为活泼进取的国民。我们反观中国蒙童教师——学究——所施行的教法怎样?

今之教者毁齿执业,鞭笞觵挞,或破头颅,或溃血流,饥不得食,寒不得息。国家立法,七年曰悼,罪且减等。何物小子,受此苦刑!是故中国之人,有二大危:男女罹毒,俱在髫年,女者缠足,毁其肢体;男者扑头,伤其脑气。导之不以道,抚之不以术。地非理室,日闻榜掠。教匪宗风,但凭棒喝。遂使视黉舍如豚笠之苦,对师长若狱吏之尊。

这种教法,再不彻的改革,不仅足以亡国,且足以亡种族。若要救亡,若要保国强种,“非尽取天下之学究而再教之不可,非尽取天下蒙学之书而再编之不可”。于是梁氏提出一个意见:一、为规定儿童应读的书籍,二、为规定教授儿童应取的方法。关于儿童应读的书籍凡分七类:(1)识字书,(2)文法书,(3)歌诀书,(4)问答书,(5)说部书,(6)门径书,(7)名物书。每类皆附论以各种教法,而以一二两类所论为最善。例如教授儿童识字,先调查社会所通行的文字,约计二千多字;然后分为形、声、意三类,以此为标准分别授与初识字的儿童。如第一类字以声为主者,必先令学字母而后拼音;第二类字以形为主者,必先令学独体而后合体。以此施教,不出一月,凡应用的二千多字皆能使他们认识。例如教授缀法,由教者先口授俚语,令儿童以文言答出,有辞不达意的,即为削改。所授的内容,先取粗切的事物,渐进于浅近的议论。所授的字数,初授一句,渐至三四句以至十句;两月之后乃至三十句以上,即可成为小篇文章了。梁氏并拟了一张教学功课表,凡儿童初入学时,即教以识字,俟中西有用之字皆认识了,然后按照此表施行。此表专为八岁以上十二岁以下的儿童读书用的,若能照此教学,到了十二岁以上,则可升中学、大学了。这张功课表我们不妨抄录于下,也可以知道他所论教法的一个大概。

梁启超书法对联

1)每日八下钟上学,师徒合诵赞扬孔教歌一遍,然后肄业。

2)八下钟受歌诀书,日尽一课,每课以诵二十遍为率。

3)九下钟受问答书,日尽一课,不必成诵,师为解其义,明日按所问而使学童答之,答竟则授以下课。

4)十下钟,刚日受算学,柔日受图学。

5)十一下钟受文法,师以俚语述意,令学童以文言答之,每日五句渐加至十句。

6)十二下钟散学。

7)一下钟复集,习体操,略依幼学操身之法,或一月或两月尽一课,由师指导,操毕听其玩耍不禁。

8)二下钟受西文,依西人教学童之书,日尽一课。

9)三下钟受书法,中文、西文各半下钟,每日各二十字,渐加至各百字。

10)四下钟受说部书,师为解说,不限多少。

11)五下钟散学,师徒合诵爱国歌一遍,然后各归。

12)每十一休沐。

四 女子教育

《饮冰室全集》书影

在光绪二十九年,张之洞改定学堂章程,谓中西礼俗不同,未便设立女学以前,梁氏在上海早已鼓吹女子应受教育。他所持的理由有四:(1)中国四万万人,女子居其半。女子没有知识,不能自立,全须待养于男子,男子终岁勤劳,所有收入尚不足以赡养他的妻子,以致男女皆困。人人因累于妻子而受困苦,此中国所以无人不忧贫。此就生产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2)中国之大,人数万万,户数千万,寻求良好和睦的家庭,万不得一,其不和不睦的原因,多起于姑嫜姒娣之间。这一班女子,并非生性低劣,实由她们尽日牢守在极小的家庭圈限中,既不受教育,而耳目从未与社会接触,所以养成一种狭隘的器度。此就改良家庭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3)女子性情温柔,与儿童相近,且善体儿童的心理,善会他们的意趣,而儿童之爱母亦较甚于爱父,故西人小学教育多由女子担任。中国儿童,在家庭既无母教,入学校又无女教师,所以多不如西方儿童的幸福。此就家庭教育与儿童幸福方面说,女子应受教育。(4)女子受了教育,不仅使她们善教儿童,并要使她们善育儿童——育养健强的儿童。西人讲求种族学者必以胎教为第一义,中国古人也有主张胎教的。现今前识之士,莫不以“保国保种保教”三者相呼号,求达此目的,非提倡女学、讲求胎教不可。此就强国保种方面说,女子也应受教育。且女子智力并不劣于男子,假能使她们从事于学,必有“男子所不能穷之理,而妇人穷之;男子所不能创之法,而妇人创之”。我们要提倡女子教育,务必广兴女学;要广兴女学,务必破除“女子不出外”的信条。倘此信条不破除,则女学必不发达,纵令给女子以相当的教育,其见闻仍不出闺阁之外,虽有异质,亦属无用。但同时他所草拟女学堂章程,对于男女的界限、内外的分别,限制极严,虽适应环境,亦可以推见梁氏当时的思想之程度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张文襄公全集》

2)《饮冰室文集》

3)《劝学篇》

4)《时务报》

5)《新民业报》

* * *

[1] 《饮冰室文集·学术类下·论教育当定宗旨》:“教育之意义,在养成一种特色之国民,使结团体以自立竞存于列国之间,不徒为一人之才与智云也。”

[2] 同上书:“盎格鲁撒逊种者,今日地球上最荣誉之民族也。其教育之宗旨在养成活泼进步之国民,故贵自由,重独立,熏陶高尚之德性,锻炼强武之体魄,盖兼雅典、斯巴达之长而有之焉。”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三期 自民国建元至欧战告终(1912—1918)

第五十一章 民国成立后七年内之教育背景与教育

第一节 辛亥革命与教育

一 光荣的革命

满清末年,兴学的动机完全出于被动。在人民方面,因列强之层层的压迫,年年的环攻,感觉非变法兴学不足以挽救祖国的危亡。在政府方面,因潮流所趋,民智日开,感觉非变法兴学不足以挡塞人民的耳目而维持其统治阶级的地位。但政府与人民此时被动的动机虽相同,急于兴学的感觉虽也相同,而两方的利害关系则彼此不同,因为两方的利害关系不同,所以政府与人民反因兴学而破裂。政府为维持其自身的利益计,所以一方面广兴学堂,一方面又极力杜绝新思想,不准学生干预国政,不准学生立会演说,不准学生订阅不利于政府的报章。可是青年学生两条腿子一踏进了学堂门,他们的头脑马上发生了变化,最爱干预国政,最爱立会演说,最爱阅读带有刺激性的文字。政府的防范愈密,而学生的反动愈大,尤其是出洋留学生,两脚一履新土,他们的心目中就不知有满清政府了。当此之时,领导青年思想的有两派:一为康、梁派,一为同盟会。自甲午以后,康、梁的言论思想对于青年学生影响极大,凡在三十岁以下的读书分子差不多没有一人不受他们的撼动;但自庚子以后,同盟会的言论思想在国内渐渐发生力量了。前者的主张,只在政治的改革——由君主专制改为君主立宪;后者的主张,则要革命——一方面铲除专制政体,他方面还要推倒满清统治阶级,且想对于现社会的经济组织谋一突飞的改造。以满清统治者的腐败,及其历来设施之不能满足人民的需求,更加以下级民众所遭受贪官污吏及种种虐政的痛苦,则后者的主张更为新进青年所欢迎;欢迎这种思想发而为行动的,则以留日学生为最踊跃。自由、平等的思想一天一天由西风吹进海内来,民族主义的意识一天一天在各人的脑袋中澎湃起来,到了一九一一年,时机已大成熟,所以武昌义旗一举,全国响应,而满清政府如同摧枯拉腐般的倒塌了。这一次革命,其价值不仅在打倒了三百年的满清政府,实在还推翻了数千年的君主专制政体,而建设民主共和的新国家。自此以后,树立五色国旗,凡五族人民皆能享受同等的权利,去掉了贵族统治阶级,打破了三纲五伦的旧礼教,立下了自由、平等的政治原则。

同盟会会议

二 革命后的教育

自民军革命获了胜利,国人的精神为之一壮。自共和政体树了模型,国人的耳目为之一新。在此五色旗帜之下的人民,所有言论与态度由是大为改变了。他们觉得:共和国家以人民为主体,凡属国民皆有参与国事的义务。国家的政体改变,国人的言论与态度改变,由是革命以后的教育也随着改变了。第一,是人民对于教育态度的改变。在满清专制时代,教育是官治主义的,人民不过拱手受命,依法照办;到了民国,则变为民治主义的了,大家莫不很热心地讨论参加、建议和改良。第二,是教育思想的改变。从前以忠君尊孔为教育宗旨,现在以公民道德为主要了;从前学校教育尚不脱科举的习气,现在取消了科举的奖励,废止了读经的科目,才是真正的新式教育了。第三,是教育政策的改变。专制时代以政府为中心,所有教育,不是愚民政策即是柔民政策,不是笼络主义即是驾驭主义;到现在共和时代以人民为中心,所有教育,在培养国民基础,训练国家有用人才,树立共和政治的真精神。当此之时,树立民国教育的新基础,足以称为教育界的元勋者,当推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氏。蔡氏登台之后,即办了两件有关系的事情:一为发表民国教育意见,一为招集中央教育会议。前者,虽属于他个人的教育主张,但民国时代的教育界莫不受这种主张的影响——如公民道德教育、军国民教育及实利教育,在当时即被采纳;美感教育及世界观教育到民国八年以后确已大受其影响。后者,凡民国成立以来,所有教育宗旨、制度及一切革新,莫不由此次会议产生,其关系更大。蔡氏的思想比较前进,他以为民国的教育应与专制时代不同。在他所招集的中央教育会议席上,曾发表下面一段话:

武昌起义

宣统三年(1911)爆发了武昌起义。图为被革命军攻克的武昌湖广总督署。

民国教育与君主时代之教育,其不同之点何在?君主时代之教育方针,不从受教者本体上着想,用一个人主义或用一部分人主义,利用一种方法,驱使受教者迁就他之主义。民国教育方针,应从受教者本体着想,有如何能力,方能尽如何责任;受如何教育,方能具如何能力。从前瑞士教育家沛斯泰洛齐有言:“昔之教育,使儿童受教于成人;今之教育,乃使成人受教于儿童。”何谓成人受教于儿童?谓成人不敢自存成见,立于儿童之地位而体验之,以定教育之方法。民国之教育亦然。(《教育杂志》第四卷第六号)

以人民为主体的教育,在当时业已采用;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当时一般人尚未十分了解,一直到五四运动以后,才演为一时代的思潮。

第二节 复古运动与教育

一 不断的复古运动

但我们不可过于乐观,老实说,辛亥革命,中国只挂上了一块“共和”二字的招牌。中国社会,自海通以来,虽然踏进了商业资本主义,虽然沿海一带也有工业资本的萌芽,但因腹地太广,交通不发达,农村生活尚占百分之八十以上。农村经济既未根本动摇,依附农村经济所产生的半封建时代的一切形态——风俗、制度及伦理观念等等,犹是根深蒂固。民国成立之初,为革命的空气所弥漫,为革命的炮声所震动,社会耳目好像焕然一新。民主政治的声浪,自由、平等的学说,一时喧腾起来,好似中国民族从此换了新生命。哪知一切半封建时代的旧势力,依然潜伏在农村旧社会里面,观看风色,候着机会,好图恢复。袁世凯就是这个时期的总代表,蔡元培说他是代表中国的“官僚”、“学究”及“方士”三种社会,(见《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我以为在封建时代所有社会上的一切旧势力都被他代表了。

袁世凯像

当孙中山在南京组织新式政府之时,当清廷下诏退位之后,袁氏在华北拥有重兵,顾盼自雄,国人为求和平统一起见,所以把国家大权拱手让渡给他。袁氏自取得政权以后,即在北京组织政府,向着旧社会方面迈进,于是树植私党,压制民权,颁下尊孔读经的命令,制定祀天祭地的典礼,所有昔日的一切风俗、习惯、制度逐一恢复原状。这个时候,中华民国所存留的,只有一方五色国旗,及两字共和招牌。民党方面,看出了袁氏的企图,乃于民国二年,兴起二次革命,不幸势力不敌,革命失败,而国会从此被解散了。自二次革命失败以后,袁氏的地位日益巩固,一班代表封建思想的知识分子,贪图富贵的官僚阶级,及神话时代的方士阴阳之流,群相蚁聚于袁氏旗帜之下,倒转车轮,尽力向后驰驶,遂于民国四年的末了,取消共和招牌,改民国为帝国,拥袁氏为皇帝。这是第一次的复古运动。当民国五年,梁启超、蔡锷等人从云南兴起义师,把袁氏打倒以后,再挂上共和招牌,民主政治好似进了一步。其实,袁氏虽倒,而他所代表的势力并未丝毫动摇,所以不久又有康有为、张勋等人乘着机会,扶起宣统废帝,图谋复辟,这是第二次的复古运动。但满清帝室久已失了人心,这次运动,较第一次的势力薄弱,所以不到一月就被段祺瑞举兵打倒了。段氏打倒复辟运动之后,政府实权遂落在他的手中,他乃继袁氏而为北洋军阀领袖,种种设施皆向独裁方面迈进,而武人专政比较从前更形露骨,于是旧日势力又逐渐弥漫起来。段氏虽不敢明目张胆称帝僭号,但思想腐败,行为专断,为旧势力之强有力的拱卫者,较前人简直看不出两样,所以在当时有袁氏复活的谈资,这可以说是第三次的复古运动。民党方面,孙中山等不满意段氏之所为,乃号召一班旧国会议员,在广州兴起护法军,组织军政府以与北京政府对抗。自此以后,十多年来,南北分裂,内战屡起,政治既无统一的机会,所有社会事业完全归于停顿。

二 复古时期的教育

本期七年中,共有三次复古运动,每复古一次,即引起内战一次,甚至于多次。因屡次的内战,政治无法进行,所以教育事业也常呈停止的状态,我们若拿本期与前期比较,则教育进步的速度,民国初年尚不及前清末年之大。每复古一次,关于“读经”与“尊孔”两个问题即重提一次,而主张读经之意,为的是要尊孔,所以这两个问题实是一个。关于读经一事,袁世凯主张最力。在民国三年,他所特定的《教育纲要》中,以读经应列入中小学课程里面,反复致意,果然到民国四年修改中小学校法令时,就把读经一科目恢复了。除他以外,一班顽固书生及一部分国会议员,附和袁氏,也时时为应声虫之鸣。他们还要奖励“忠孝节义”,规定这四个字为国民教育之方针。[1]关于尊孔一事,则更普遍了。除了袁世凯、康有为等人主张最坚定以外,汤化龙是主张的,梁启超是主张的,蓝公武一干人也是主张的,差不多除了少数头脑较新的学者外,没有一人不是同样主张。我们试举蓝公武一段话作为尊孔论者的代表:

故愿救今日之社会,则不可不求所以制裁人心之权威。吾党遍求之于中国六千年文明之中,而得不可动之权威有二:一曰天道,二曰孔子。……(蓝氏在民国四年《辟近日复古之谬》一文其思想突变与此文判若两人,但此文确足以代表此时一般尊孔者之心理)孔子我民族之至圣也:孔子以前之文化至孔子而大成,孔子以后之文化至孔子而肇始。我民族六千年之文化实赖孔子以有今日,微孔子则我民族特有之礼教,早绝灭于二千年前矣。盖孔子为我民族文化之代表,思想之中心;孔子存则文化存思想存,孔子亡则文化亡思想亡,其与我民族之关系夫岂教学之隆污而已哉。(《庸言》第五号《中国道德之权威》)

尊孔的结果:一则以孔教列入宪法定为国教,二则恢复学校祀孔的典礼,三则设立孔教会以广宣传。第一项目的虽未完全达到,第二项目的在民国初年早已实行——学校祀孔典礼自民国成立以来并没有被废除;至于孔教会自此以后则已遍于国中了。

汤化龙主持制定的湖北革命军政府内部组织条例

关于普通思想方面,论其进步,在民国初年不过昙花一现,自二年以后则渐渐向后移转。这个时候,一般人的脑袋中,除了君臣一伦用不着外,并没有什么解放的影子,犹在旧日的习俗之下过那呆板的日子。学校的科名奖励虽然取消了,而士大夫身份犹为一般读书分子所向慕。“士为四民之首”的一句古调,所有在学学生及由学校出身的人们,且日日在高唱着。一般学生进了小学为的要升中学;进了中学,为的要升大学;进了大学,为的有官做:因为入学读书之目的在于猎取官僚的资格,与科举时代没有两样。他们平日在学校里,只为读书,不会做事;只会呼仆使婢,不肯亲身下驾服役。学校教育是造就士族阶级的——官僚候补者,凡学生、教职员、政府官僚及社会上一般人民全是这样看着。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教育杂志》

2)《庸言》

3)《新青年》

4)《国风报》

* * *

[1] 《大中华》第一卷第一期《辟近日复古之谬》:“比者国内复古之声大盛。皇皇策令,无非维系礼教。济济多士,尽属老成硕望。政府既倡之于上,社会复应之于下,孔教会遂遍国中,而参政院亦有奖励忠孝节义之建议,将使新造之邦复见先代之治。”

第五十二章 教育思潮与宗旨

一 教育宗旨与思潮之关系

在本期七八年内,教育总长的人物更换五六次,而对于教育抱有主张的,只有三人:一为蔡元培,二为汤化龙,三为范源濂。蔡氏是浙江人,为一位教育哲学家,在他初次就职时所发表他的教育主张,内中包括五种教育主义:军国民教育、实利教育、公民道德教育、美感教育及世界观教育。前三种是当时教育界上一般人所要求的,后二种才是他本人的主张。[1]汤氏是湖北人,为一位政治家,可是对于教育有极坚实的主张,在民国三、四年间,上对大总统,下对各省教育行政机关及学校,屡次表示他的“国民教育”意见。范氏是湖南人,为一位教育实行家,干练有才略,历任教育总长,极力提倡“军国民教育”主义。

蔡元培像

本期教育思想有三个潮流:一为军国民教育,二为国民教育,三为实用主义教育。由第一种教育,派生而为勤劳主义;由第二种教育,派生而为公民教育;由第三种教育,派生而为职业教育:凡此三种,皆可称为本期的三大思潮。这三大教育思潮,虽起伏前后不一,但每一主义之发生,全国上下莫不群相注意,发而为议论,施之于运动。范源濂氏可为军国民教育思潮的代表,汤化龙氏可为国民教育思潮的代表;各有时代为之背景。至于蔡元培氏,他的思想超出时代以上,在当时虽提倡美感与世界观的教育,而附和者无人,所以这两种主义不能认为当时的教育思潮。

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时的庆祝券

本期教育宗旨规定了二次:第一次在民国元年九月,第二次在民国四年二月。民国元年所定的教育宗旨,为“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教育军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二十九个字。这二十九个字的宗旨,是教育部采纳中央教育会议的议决案,由部令颁布的,内中包含蔡氏初次发表五种教育意见中的四种。此四种教育主义:所谓“道德教育”,即后来公民教育所由产生;所谓“实利教育”,即后实用主义所由产生;所谓“军国民教育”,正是当时的思潮。迨后来,袁世凯征服民党以后,乃于民国四年,自定一种宗旨,以大总统的命令颁布下来。这一次的教育宗旨,共有“爱国”、“尚武”、“崇实”、“法孔孟”、“重自治”、“戒贪争”、“戒躁进”七条一十八个字。这个宗旨,第一条与当时的国民教育思潮相应和,第二条与当时的军国民教育思潮相应和,第四条是他的复古主义之表现,第六、第七两条是他对反对党有所为而发表的,只有第五条自治稍含有几分法治的意思。但这一次所颁布的教育宗旨,到民国五年,随袁氏一齐送终了,于是元年的宗旨自五年以后依然恢复。教育宗旨,多半为官定的,有一部分代表时代的思潮,有一部分简直不合于时代,论其效力远不及教育思潮,我们在下面所以只就本期的三大思潮说说。

二 军国民教育

此项教育思潮共有两起:第一起在宣统末年民国初年之间,第二起在民国四、五年之间。在前期的后半期,军国民教育的呼声极高,一直到本期初年势犹未衰,故本期第一起的教育思潮是赓续着前期的,却不是创始的。代表这一起思想的为各省教育总会,蔡氏以潮流所趋,难于抹煞,故于发表意见时承认此种主张,于规定教育宗旨时采纳此种主张。到民国四年,欧战激烈的炮火之声兴奋了国人的血液,“二十一条”之骤然提出惊醒了国人的睡梦,大家皆觉得非尚武不足以立国,非图强不足以雪耻。于是在政府方面袁氏颁下尚武的教育宗旨;在社会方面,全国教育联合会议决军国教育实施方案,而第二起的思潮发生了。全国教育联合会的议决方案共分两项:第一项关于教授者有九条,第二项关于训练者有十二条,我们写在下面供作参考。

辛亥革命中的学生军

一)关于教授者:(1)小学校学生宜注重作战之游戏。(2)各学校应添授中国旧有武技。(3)各学校教科书宜揭举古今尚武之人物及关于国耻之事项,特别指示提醒之。(4)各学校乐歌宜选雄武之词曲,以激励其志气。(5)师范学校及各中等学校之体操学科时间内,宜于最后学年加授军事学大要。(6)中等学校以上之兵式枪操最后学年,宜实行射击。(7)中等以上学校体操应取严格锻炼主义。(8)各科教授材料与军国民主义有关者,应随时联络,以输入勇武之精神。(9)遇有特别材料与本主义有重大之关系者,得特设时间讲授之。

二)关于训练者:(1)小学校学生宜养成军国民之性资,及军人之志趣。(2)中等以上学校学生宜具有充当兵役之能力。(3)各学校须注意学生体格检查。(4)高等小学以上学生应一律穿制服。(5)中等以上各学校管理参用军用规则。(6)各学校应养成勤劳之习惯。(7)各学校应规定礼仪作法之形式,以严正为准,教员学生一律遵守,养成雄健齐整之校风。(8)各学校应养成粗衣淡食之习惯,施行忍耐寒暑之操作,并奖励海水浴或冷水浴。(9)各学校宜特设体育会。(10)各学校宜由教职员率同学生励行各种运动游技。(11)各学校应搜集或制作国耻纪念物特表示之,以促警醒。(12)各学校应表彰历代武士之遗像,随时讲述其功绩。

这一起由四年到五年,全国人民均有这种呼声。范氏再登上教育总长交椅上,更极力提倡。他的办法,与全国教育联合会所议决的大致相同。在这个时候,有提倡勤劳主义的,有提倡少年义勇团的,名目不一,都是应运这种潮流而起的种种运动。但自六年以后,此种思潮渐渐向下低落;到了民国七年,欧战告终,大家都自欺欺人地说:“公理战胜了强权!”于是军国民主义,就用不着了。

三 国民教育

在民国三、四年之间,又起了一种教育思潮,叫做“国民教育”主义。这个时候,大总统是袁世凯,教育总长是汤化龙,他们二人对于此主义均极力提倡,民众方面在《教育杂志》上也常常发表国民教育的意见,但三方面的意见各不相同。在民众方面,我们援引贾丰臻的一段话作为代表。他说:

国民教育者,十九世纪以来最流行之名词也,有国家必有国民,有国民必有教育,国民既尽人皆受教育。则断不能举国皆为官吏、皆为圣贤、皆为英雄,故断之曰国民教育。盖国民教育者,如饥之于菽粟,寒之于布帛,而不可一日离,故其间有至不可少之条件焉:(1)国民教育乃义务教育,谓国民之受教育如纳税、当兵之不得免除者也。(2)国民教育为儿童将来生活计,而授以必需之知识技能也。(3)国民教育乃国家教育人民,与家庭教育子女无异:家庭纵贫苦,子弟不可不读书;国家虽困穷,人民岂可不入学乎。(《教育杂志》第七卷第四号)

护国战争中的反袁漫画

我们如果以贾君这篇文章可以代表民众方面的意见时,则民众所谓“国民教育”,并没有特别的意义,只是给一般儿童以生活上必需之知识技能——即给他们以最低的相当的生活权能——的一种教育。这种教育,凡属国民,皆有享受的权利,故谓之国民教育。自家庭方面看,父母必须令他们的儿童往受这种教育,故又谓之“强迫教育”。自国家方面看,政府必须给所有国民的儿童以充分受这种教育的机会,故又谓之“义务教育”。但袁氏的意见却与这不大相同。他说:

凡一国之盛衰强弱,视民德、民智、民力之进退为衡;而欲此三者程度日增,必注重于国民教育。本大总统既以兴学为立国要图。今兵氛渐消,邦基粗定,提倡斯旨,岂容踌躇。矩矱本诸先民,智慧求诸世界,使中国民族为大仁、大智、大勇之国民;则必于忠、孝、节、义植其基;于智慧技能求其阙;尚武以备军人资格;务实以儆末俗虚浮;矢其忠诚,以爱国为前提;苦其心志,以猎官为大戒;厚于责己,耻不若人;严则如将领之部其弁兵,亲则如父兄之爱其子弟,此本大总统对于学校之精神教育,——尤竞竞于变化气质,而后种种学业乃有所施也。(《教育公报》第八册《大总统申令》)

立定一个模型以陶铸全国之民,使全国人民陶铸得如此模型一般样,此即袁氏所谓国民教育。这种模型要具有大仁、大智、大勇的资格;这种资格以“忠孝节义”四字为基础,即以此四字为模型的特性。[2]又须有智慧以谋生,能忠心以爱国,能实事求是而不虚浮,其纪律严明身体强勇之处,如同军人一般。以具备这种资格之民才是理想的国民,施行这种教育时谓之国民教育。至于汤氏所谓国民教育则又不相同。他说:

新式中学堂的军训

凡一国之成立,能维持永久而无失者,必其国民有特殊之风俗、历史、地理为造成其特性之主因。涵孕濡育,笃生圣哲,发挥此特性以立人伦之极者,是谓国民模范人物。被之谓道德,施之于庠序,保存光大此特性,并不戾乎世界人类之公性者,是谓国民教育。国民教育以国民道德为本根;国民道德之渊源肇于国民特性,而集其成于出类拔萃之模范人物也。……我国立国数千年,其间几经动摇簸荡,而此泱泱雄大之国民性卒能卓然不可磨灭,历史已有明证。惟求之历史人物,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足以赅我国民性之全表示于世界各国,而为我国教育上之模范者,莫大于孔子。……本总长深维国民教育与国民特性之关系,不能不以数千年所奉为人伦师表者,鸩道德之准绳。(《教育公报》第一册《饬京内外各学校中小学修身及国文教科书采取经训以孔子之言为指归文》)

窃谓今后生存之计,惟有以全国一致之决心,养成全体国民之品性,与其生活能力,以从事于世界之竞争,庶几国民得以保持其生存,而国家有巩固健全之望,——此其事必自国民教育始。国民教育者,对于全体国民为之修养其品性,发展其生活能力,以适应夫世界竞争之趋势者也。(《教育公报》第二年第四期《呈拟订国民学校令呈请核定公布文》)

汤氏的意见:一方面发扬国民固有的特性,光大起来,以夸耀于世界;一方面培养他们的生活能力,强固起来,使能适应于世界竞争之趋势,以巩固其国家,施行这种教育才是国民教育。中国的国民性“泱泱雄大”,以道德为本根,以孔子为模范。不以道德为本根,则国民无特性之价值;不以孔子为模范,则国民无中心之信仰。所以国民教育,必以道德为训练、以孔子为标准,然后国民才有根基,才有表率,才能团结成为一特殊的国民,以与世界各民族共存共荣。

与汤氏主张相同的,在民国四年还有一位署名凤兮者,他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国民教育的意见:

汤化龙像

苟欲救亡,舍养成立国之实力无他道;而欲养成立国之实力,更非施行国民教育不为功。

夫战争制胜之国,莫不具有下列二因:(1)国民有伟大之人才,(2)国民公共之爱国心发达。斯二者又莫不与国民教育有密切之关系。盖无善良之社会则不能陶铸伟大之人才,而造成善良社会者,国民教育也。无常识之人民,断不能发生爱国之思想,而养成人民之常识者,国民教育也。(第一卷第七期《今后国民教育之研究》)

此位极力鼓吹其主张以后,并提出两项办法:第一,在消极方面要力求排除关于国民教育之障碍物;第二,在积极方面要力谋国民教育之实行。关于第一项者:一、要国民教育不可视为官吏之预备,二、要不可以文学为唯一目的,三、要不可取放任主义,四、要于国民学校外不可特设预备学校,五、要小学校取消读经。关于第二项者:一、要恢复地方自治机关以利进行,二、要设立地方独立教育行政专官以专责成。这与汤氏的主张,不谋而合。

我们由上种种看来,民众方面所谓国民教育,只是义务教育、人生教育;袁、汤二氏的主张皆有训练主义,而袁氏的尤为严格。以袁氏的主张,一变就是军国民主义,所以他提倡尚武。以汤氏的主张,一变就是国家主义,所以他又说:

征之者何?国民之爱国心是也。赴之者何?国民之自觉力是也。所以征之赴之者何?国民适用此爱国心自觉力,而淬其品性,砥其才智能力,尽瘁于社会事业,以祈贯达夫吾人所信仰之国家主义,而为多数学福之先券者是也。(《教育公报》第二册《为欧洲战事训饬各学校文》)

梁启勋在《大中华杂志》上发表《个人主义与国家主义》一文时,更把国民教育渗入到国家主义的神髓里面了,他说:

保护税则与生计独立,乃国家主义之政策也。此外,有一从精神以启发国家主义者,则国民教育是也。……国民教育直接所发生之结果,即全国人民皆有服兵役之义务是也。……推国家主义之精神,则父母不得有其子,妻妾不得有其夫。国家之特设教育,所以造就国民也;父兄之所诏勉,勉其为国民也。盖国家既为世界之个人,则个人自为国家之骨骸矣。(《大中华》第一卷第三期)

到民国五年,“公民教育”一名词,声浪极高,差不多成了一时的教育思潮。这种教育,就是汤氏国民教育主义的派生,我们引当时教育言论者朱元善的一段话为代表,就可以看得出来。他说:

所谓公民教育者非他,乃确认个人为组织国家之分子,而借教育训练之力以完成其堪任公民之资格而已。换言之,即在唤起国家观念,以矫正其淡冷国事之弊,使之对于国家有献身奉公之精神,对于一己有自营自主之能力,此公民教育之义务也。……如何而拥护此国体?如何而完成此政体?使之名符其实且避免一切险象,以奠国基于磐石之安,实不能不惟公民是赖,然则公民教育之尤切于我国,益可知矣。(《教育杂志》第八卷第四号《今后之教育方针》)

黄炎培像

自公民教育思潮喧腾以后,把从前各学校的修身科目逐渐打倒,一律代之以“公民学”的科目。自八九年以后,全国各学校的功课表上简直寻不出“修身”二字的影儿,也可以想见这个思潮的力量之不弱了。

四 实用主义的教育

实用主义的教育,倡导于黄炎培,附和于庄俞,在民国二三年间已演为思潮,至六年以后此项思潮业已成熟,遂将实用主义一变而为职业教育。中国自甲午战败,倡兴学堂以来,到民国初年已有二十年的历史。在满清君主时代,所有学堂教育,固然未能脱离科举习气,就是辛亥革命以后,表面上虽号称民国,改建共和,而一般人们犹保留着半封建的头脑,所以他们仍是以学校为士大夫阶级的养成所。学校既未脱离旧日的习气,所有教授、管理、训练,只是态度的、身份的、文雅的、虚夸的,无一事切于实际生活。但由学校出身的数目比较由科举出身的数目,其倍数逐年加多,国家哪能容纳如此巨大数量的士族阶级皆给以官做。且社会的经济力量,商业资本已压倒了一切,由学校出身的士族阶级,纵还有“士为四民之首”的一个观念,可是再不能拿他作口号施行从前身份的权威。社会一天一天的演进,而学校教育犹是因袭不变,于是学校与社会相隔日远,学校教育尽归无用,一般由学校培养出来的青年不仅没有谋生的技能,且反失了谋生的能力。其结果皆变成新式流氓。这种教育越发达,势必致使国家愈穷,社会愈乱,推究其毛病,只是“虚而不实”四字的教育误尽了一切。这种毛病,在黄氏以前已有人看到了,在民国元年蔡元培发表教育意见时,有这样一段话:

实利主义之教育,以人民生计为普通教育之中坚。其主张最力者,至于普通学术悉寓于树艺、烹饪、裁缝及金、木、土工之中,此其说创于美洲,而近亦盛行于欧洲。我国地实不发,实业界之组织尚稚,人民失业者至多,而国甚贫,实利主义之教育固亦当务为急者也。(《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新教育意见》)

蔡氏感觉“人民失业至多而国甚贫”,所以把实利主义定在教育宗旨里面。但蔡氏只看见“人民失业至多而国甚贫”,所以须要开发实业以图救济,却未曾看到一般教育的根本毛病,亦未曾说出实用主义,当时亦未能演为思潮。到民国二年,黄氏的眼力却进了一步。他说:

教育者,教之育之使备人生处世不可少之件而已。人不能舍此家庭,绝此社会也,则亦教之育之俾处家庭间、社会间,于己具有自立之能力,于人能为适宜之应付而已。析言之,即所谓德育者宜归于实践;所谓体育者求便于运用,而所谓智育者,其初步一遵小学校令之规定,授以生活上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而已。乃观今之学子,往往受学校教育之岁月愈深,其厌苦家庭、鄙薄社会之思想愈烈,扦格之情状亦愈著。而其在家庭社会间,所谓道德、身体、技能、知识,所得于学校教育堪以实地运用处,亦殊碌碌无以自见。即以知识论,惯作论说文字,而于通常之存问书函意或弗能达也;能举拿破仑、华盛顿之名,而亲友间之互相称谓弗能笔诸书也;习算术及诸等矣,权度在前弗能用也,习理科略知植物科名矣,而庭除之草不辨其为何草也,家具之材不辨其为何木也:此共著之现状,固职教育者所莫能为讳者。然则所学果何所用?而所谓生活必需者,或在彼不在此耶。(《教育杂志》第五卷第五号《学校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权》)

《教育杂志》书影

黄氏认从前的教育为“虚名的教育”、“玩物的教育”、“平面的教育”,所以提倡实用主义,一反从前不切实用的毛病,此种教育,在使学校的教材、训练及一切教育皆切于实际生活,使学生出了学校能够直接谋生活。自黄、庄二氏大声一提倡,全国教育界观念为之一变,大家也摇声应和,而“实用主义”四字遂成为最时髦的名词了。勿论各学校办理的实际情形如何,而对外必标榜实用主义;勿论各书店所编的教科书内容如何,而题端必曰实用主义;所以袁世凯在民国三年特定教育纲要时,也说“教育宗旨,注重道德、实利、尚武,并运之以实用”。此项思潮到民国六年以后,愈唱愈高,黄氏等更进一步改“实用主义”的口号为“职业教育”的口号,由“理论”的变为“实行”的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大中华》

2)《教育杂志》

3)《教育公报》

4)《近代中国教育思想史》(舒新城)

* * *

[1] 《教育杂志》第三年第十一期:“满清时代有所谓钦定教育宗旨者,曰忠君、曰尊孔、曰尚公、曰尚武、曰尚实。忠君与共和政体不合,尊孔与信教自由相违,可以不论。尚武即军国民主义也,尚实即实利主义也,尚即吾所谓公民道德,其范围或不免广狭之异,而要为同意。惟世界观及美育则为彼所不道,而鄙人尤所注重,故特疏通而证明之,以质于当代教育家。”

[2] 《教育公报》第七册《大总统申令》:“以忠孝节义四者为中华民族立国之精神。”

第五十三章 本期教育制度

第一节 教育行政组织

一 中央教育机关

革命军在南京组织临时政府时,即改从前的学部为教育部。自南北统一,中央政府仍都于北京,教育部亦由南方迁到北方了。第一任教育总长即蔡元培,当草创之初,组织尚未完备。后来经几次修改,到民国三年七月,汤化龙为教育总长时,始将完备的官制公布出来。由此次公布的官制,教育部直隶于大总统,其职权在管理教育学艺及历象等事务,置总长一人为政务官,置次长一人为事务官。内中组织,分一厅三司。厅名总务厅,掌管关于统计、会计、文牍、庶务及图书编审等事务。三司一为普通教育司,掌管关于小学、中学、师范实业、盲哑残废学校及关于地方学务机关等事务;二为专门教育司,掌管关于大学,专门学校、历象、留学及各种学术团体等事务;三为社会教育司,掌管关于图书馆、博物院、动植园、美术馆、体育游戏场、感化院及他一切社会教育事务。每司置司长一人,总务厅不设专官。此外,置有参事三人,拟订本部的法律命令;置有视学十六人,视察全国学务。(见民国八年《教育法规汇编·官制类》)

西南联大旧址

二 省会教育机关

民国成立,各省提学使司改为教育司,总管全省教育事务。自民国二年实行军民分治以后,把教育司隶属于行政公署,已失了独立的地位;到民国三年,又将各省教育司取消,仅在巡按使公署政务厅下设一教育科,其地位更不足重轻了。但自民国四年以来,各省地方教育逐渐发达,教育界感觉教育行政机关有专设的必要,汤化龙亦有意采纳此项建议,但不为袁氏通过,未曾办到。到了民国六年,在徐世昌时代,始恢复教育独立机关,正式设立教育厅,公布暂行条例及组织大纲。由以上两项的规定,教育厅直隶于教育部,设厅长一人,执行全省教育行政事务。内中组织,分为三科,每科置科长一人:第一科,掌管收发文牍,整理案卷,编制统计,及综核会计、庶务等事务;第二科,主管普通教育及社会教育;第三科,主管专门教育及外国留学事项。此外,置有视学四人至六人,掌管视察全省教育事宜。(见同书《官制类》)

三 县治教育机关

自民国成立以后,把从前所有府、厅、州、县等名目一律取消,只留“县”一名目,为地方行政单位。县之教育机关,在民国初年,依照前清末年的旧制、除少数县份保留劝学所外,所有地方教育差不多全划归自治机关管辖。即设有劝学所的,其范围极狭。自民国三年,袁政府取消地方自治,渐觉地方有完全添设教育机关的必要;到民国四年遂将昔日劝学所一律恢复了。此项机关,隶属于县公署,设所长一人,劝学员二人至四人,辅佐县知事办理全县教育行政事宜。但此时教育普及的呼声渐高,故于同年七月又由教育部颁布地方学事通则,组织地方学务委员会,办理自治各区学务,而学务委员会与劝学所又成了并立的形式。

第二节 学校系统

民国成立,蔡元培为教育部长时,召集各省教育界人物,在北京开中央教育会议,规定了一个学制系统,附有九条说明,曾于元年九月颁布,谓之壬子学制。迨后,由元年至二年,陆续颁布各种学校令,与前项系统各有出入,综合起来又成一个系统,谓之壬子癸丑学制。这个学制,可算本期的中心学制,并且一直行到十年以后,其后虽小学校于民国四年经一次改造,大学于民国六年经一次修正,但于壬子癸丑学制的根本上无有什么影响。

北京蔡元培故居

壬子学制以七岁入小学,到二十四岁大学毕业,整个教育年限共计十八年,较癸卯学制减少了二年。下面取消了蒙养院,上面取消了通儒院,中间高等学堂一级也取消了,加上了专门学校与大学平行。我们可以把这七条说明抄录在下:

1)“小学校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毕业后得入高等小学校或实业学校。”

2)“高等小学校三年毕业,毕业后得入中学校或师范学校或实业学校(小学校及高等小学校设补习科,均二年毕业)。”

3)“中学校四年毕业,毕业后得入大学或专门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

4)“大学本科三年或四年毕业,预科三年。”

5)“师范学校本科四年毕业,预科一年。高等师范学校本科三年毕业,预科一年。”

6)“实业学校分甲乙二种,各三年毕业。”

7)“专门学校本科三年或四年毕业,预科一年。”

蒙养园,即蒙养院。中国自1903年起称幼儿教育机关为蒙养院。1912年改称蒙养园。1922年改称幼稚院。现在称为幼儿园。

壬子癸丑学制,整个教育期仍是十八年,共分三段四级。一为初等教育段,分初等小学校、高等小学校二级,共计七年;二为中等教育段,只有一级,四年或五年;三为高等教育段,亦只一级,内分预科、本科,共计六年或七年。此外,在下面有蒙养园,在上面有大学院,不计年限。我们再从横的方面看,也是分着三系:一为直系各学校,由小学而中学,由中学而大学或专门学校;二为师范教育,分师范学校及高等师范学校二级,所居地位为中、高二段;三为实业学校,分甲、乙二种所居地位为初、中二段。此外还有补习科、专修科及小学教员养成所,皆是此三系中的各种特别或附设的教科,谓之旁支。我们以此为标准,分节叙述于下,至于民国四年的小学教育之变更及其他复古的规定,当另节述之。

第十四图 壬子丑癸学制系统图

民国元年至二年)

第三节 直系教育

一 小学校

据民国元年九月公布的《小学校令》,分总纲、设置、教科及编制、经费及就学等章,我们提要写在下面。(1)小学校以“留意儿童身心之发育,培养国民道德之基础,并授以生活所必需之知识技能”为宗旨。(2)小学校分初、高两等:初等小学校由城、镇、乡设立,高等小学校由县设立。(3)修业期限,初等小学定为四年,高等小学定为三年。(4)初等小学之教科目凡七门,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此外女子加课缝纫。高等小学之教科目凡十门,为:修身、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此外,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缝纫。但高等小学视地方情形,得改农业为商业,或加设英语。(5)小学校里面得添设补习科。(6)儿童以满六周岁的次日至满十四岁止,凡八年为学龄期,凡达到了学龄期的儿童应送入初等小学校受教育。——这一条规定已带了强迫教育的性质。(见《教育杂志》四卷第八期)

二 中学校

《中学校令》也是元年九月颁布的,内中的要点:(1)中学校以“完足普通教育造成健全国民”为宗旨。(2)中学校以省立为原则,县立为例外,由省设立者称省立中学,经费由省款支给;由县设立者称县立中学,经费由县款支给。专教女子的中学称女子中学校。(3)中学修业年限定为四年。(4)中学校的学科目,为:修身、国文、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乐歌及体操十五门。女子中学,加课家事、园艺、缝纫,但园艺可以从缺。(5)第一年每周授课三十二小时,第二年授课三十三小时,第三、第四两年各授课三十四小时。(6)中学校入学资格,须在高等小学校毕业及与有同等学力者。

三 大学

民国元年十月颁布了一道《大学令》,到民国六年又修改了一次,这两种制度在本期皆有试行的,所以教育部法规里面将这两道功令一并存留。我们按照颁布的先后,分别摘要出来。

甲)元年的大学令。(1)大学以“教授高深学术,养成硕学闳材,应国家需要”为宗旨。(2)大学分为文、理、法、商、医、农、工七科。设立时以文、理二科为主:须使文、理二科并设,或文科兼法、商二科,或理科兼医、农、工三科中的二科或一科者,方得名为大学。(3)大学设预科及本科:预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中学校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本科学生入学资格以在大学预科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4)预科修业三年;本科按各科的性质,三年或四年不等。(5)大学为研究高深学术起见,除预科及本科外,另设大学院。大学院学生以在大学本科毕业者为合格,修学不定年限。(6)大学本科生毕业了,得称学士。大学院生在院研究有特别成绩时,经大学评议会或教授会认可,得遵照学位令授以学位。(7)大学设校长一人及各科学长一人;师资分教授、助教授及讲师三种。(8)大学各科设有讲座,以教授担任,但是教授不足时,助教或讲师亦可担任。(9)大学里面设有评议会,以各科学长及各科教授组织之,评议大学内一切重大问题,这与癸卯学制的大学会议性质相近,即后来教授管校的起源。

民国时期的毕业证

乙)六年的大学令。(1)宗旨相同。(2)所分七科与前全同,但设立的限制比较活动,只要办有二科以上者皆可称大学,如仅设一科则称为某科大学。(3)大学设预科及本科,其入学资格亦同。(4)修业年限缩短了一年,本科为四年,预科只二年。(5)大学院也不定年限,但不设讲座,只聘有导师,分条研究,定期讲演讨论。(6)、(7)(8)、(9)四条全同。

丙)二年的大学规程。以上所述,只为功令,在民国二年一月,又颁布了一个《大学规程》,把所有各科分门及科目规定得很详细。例如文科分为哲学、文学、历史学、地理学四门;理科分为数学、星学、理论物理学、实验物理学、化学、动物学、植物学、地质学、矿物学九门;法科分为法律学、政治学、经济学三门;商科分为银行学、保险学、外国贸易学、领事学、税关仓库学、交通学六门;医科分为医学、药学二门;农科分为农学、农艺化学、林学、兽医学四门;工科分为土木工学、机械工学、船用机关学、造船学、造兵学、电气工学、建筑学、应用化学、火药学、采矿学、冶金学十一门。

丁)大学区域。本期七年,对于大学区域划分数次,但皆因政局常常变动,掌管人员不能久于其位,所以只有计划而未曾施行。在民国三年五月,袁世凯制定《教育纲要》时,拟分全国为四个大学区域,尚未曾划定。此时任教育总长的是汤化龙,汤氏自己乃划分为六个大学区:(1)北京,(2)南京,(3)广州,(4)济南,(5)成都,(6)福州。在民国五年,张一麟为教育总长时,也曾于二月照汤氏的计划提及过,亦未实行。到了本年七月,范源濂继任总长,又分全国为七大学区:第一区为直隶、山东、河南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北京;第二区为江苏、安徽、江西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南京;第三区为山西、陕西、甘肃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太原;第四区为湖北、湖南、四川三省,分科大学设在武昌;第五区为浙江、福建、广东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广东;第六区为云南、贵州、广西三省,分科大学设在云南;第七区为东三省,分科大学设在奉天或吉林。

浙江公立医药专门学校

20世纪20年代)

四 专门学校

在壬寅、癸卯两学制里面,高等教育段,有高等学堂一级,在大学之下,与大学预备科的性质完全相同。到了本期,即将这一级学校取消了,由法政学堂的推广,变生而为许多专门学校。此项专门学校,其修业期限只少大校两年,入学资格与大学相同,其性质差不多与大学相同。据民国元年十月由教育部所颁《专门学校令》,内中要点如下:(1)专门学校以“教授高等学术,养成专门人才”为宗旨。(2)专门学校之种类为:法政、医学、药学、农业、工业、商业、美术、音乐、商船及外国语等专门学校。(3)入学资格须在中学毕业或经试验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4)专门学校得设预科及研究科。(5)又据各称专门学校的规程,其修业年限,概为四年——本科三年,预科一年。研究科全规定为一年以上。

第四节 师范教育

一 师范教育之变迁

民国成立以后,关于教育,变迁很大。(1)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现在改为高等师范学校;初级师范学堂改为师范学校;临时及单级两种小学教员养成所改为小学教员讲习所,到民国四年十一月因初等小学改为国民学校,又把它改为师范讲习所:这是名称的变迁。(2)从前的优级师范学堂以省立为原则,现在的高等师范学校改为国立;初级师范学堂从前以府立为原则,现在的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到民国四年又取消简易科:这是设置的变迁。(3)高等师范学校内,将从前的公共科改为预科,分类科改为本科,加习科改为研究科;师范学校将从前的完全科改为第一部,简易科改为第二部,完全科中又添设预科的名目:这是编制的变迁。设置既然变迁,则经费的拨给已随着变迁了。其余细目上的变迁,我们在下面随时附述。

二 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令》颁布于民国元年九月,内中包括男女师范学校及男女高等师范学校种种纲要。同年十二月,颁布《师范学校规程》,此项规程到民国五年一月又修正了一番,成为本期办理师范学校的标准。我们将一切要点条举在下面:(1)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为目的,女子师范学校以“造就小学校教员及蒙养园保姆”为目的。(2)教养师范生的要旨:第一,要“谨于摄生,勤于体育”,以培养健全的身体;第二,要“富于美感,勇于德行”,作为性情的陶冶与意志的锻炼;第三,要使“明建国之本原,践国民之职分”,养成爱国家、尊宪法之教员;第四,要使“尊品格而重自治,爱人道而尚大公”,以养成独立博爱之教员;第五,要使“明现今之大势,察社会之情状,实事求是”,以培养趋重实际之教员;第六,要使“究心哲理,而具高尚之志趣”,以培养其世界观与人生观;第七,要使他们“悟施教之方”;第八,所有教材“要切于学生将来之实用”;第九,要养成他们的“自动之能力”。(3)编制分本科、预科,本科又分第一部与第二部。预科一年毕业;本科第一部四年毕业,第二部一年毕业。(4)预科的学科目为:修身、读经(按读经一科系民国元年袁氏特加,五年的规程已将读经取消矣)、国文、习字、外国语、数学、图画、乐歌、体操;女子师范学校加课缝纫。(5)本科第一部之学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习字、外国语、历史、地理、数学、博物、物理、化学、法制、经济、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但农业视地方情形得改授商业。女子师范学校,则加课家事、园艺、缝纫等科;但园艺亦可从缺。(6)本科第二部之学科目为:修身、读经、教育、国文、数学、博物、物理、化学、图画、手工、农业、乐歌、体操。女子改农业为缝纫。(7)入学资格:第一部预科以高等小学毕业生为原则,或年在十四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者;本科以预科毕业生升入为原则,或年在十五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者。第二部,以中学校毕业生为原则,或年在十七岁以上与有同等学力者。(8)学生待遇分公费生、半公费生及自费生三种,而以公费生为原则;公费生不仅免纳学费,且由本学校供给膳宿等费。(9)学生毕业后,有在本省充当小学校教职之义务,其义务年限不等。如系男子,第一部本科公费生须服务七年,半费生五年,自费生三年,第二部生二年。如系女子,第一部本科公费生五年,半费生四年,其余与男子同。(10)师范学校应设附属小学校,女子师范除小学校外,还须设附属蒙养园。

整队出发

民国初期,湖南第一师范学校大力推行新式教育。图为该校学生正整队出发,进行校外活动。

此外,在师范学校内,得附设各种讲习科。(1)副教员讲习科,(2)正教员讲习科,(3)蒙养园保姆讲习科。第一种,以养成小学副教员为目的,其入学资格须有高等小学校毕业之程度,讲习年限为一年以上。第二种,以养成小学校正教员为目的,其入学资格以有国民学校许可状或与有同等学力者,讲习年限为二年以上。第三种,另行规定。按此项讲习科皆附设于师范学校内,如有单独设立的则称某种讲习所。

三 高等师范学校

此项学校的功令颁布于元年九月,规程颁布于二年二月,内中要点如下:(1)高等师范学校以“造就中学校师范学校教员”为目的。(2)内中分预科、本科及研究科:预科一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研究科一年或二年毕业。(3)预科的科目为:伦理学、心理学、教育学、英语、体操。(4)本科又分国文部、英语部、历史地理部、数学物理部、物理化学部、博物部六部。国文部的教科目为: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英语部的教科目为:英语及英语学、国文及国文学、历史、哲学、美学、言语学。史地部的教科目为:历史、地理、法制、经济、国文考古学、人类学。数理部的教科目为: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理化部的教科目为:物理学、化学、数学、天文学、气象学、图画、手工。博物部的教科目为:植物学、动物学、生理及卫生学、矿物及地质学、农学、化学、图画。以上各部可加授世界语、德语及乐歌为随意科,英语部可加授法语。(5)研究科的科目此时尚未规定,只说“就本科各部选择二三科目研究之”。(6)预科生入学资格以中学校毕业生为原则,本科生由预科毕业生升入,研究科生由本科毕业生升入。(7)此外,除本科外,得设专修科,修业年限定为二年至三年,其入学资格与预科相同。(8)毕生待遇分公费生及自费生二种,而以公费生为原则;公费生除免纳学费外,并由本学校供给膳费及杂费。(9)服务年限亦随待遇而不同:本科公费生须服务六年,专修科公费生须服务四年;所有自费生均视公费生减半。(10)高等师范学校,须设附属小学校及中学校,女子高等师范学校除小学校、中学校外还须设附属蒙养园。

高等师范学区,本期亦经数次划分。在民国二年六月,范源濂教育总长任内,曾拟划分全国为六大区域,而更以各附近省份的师范教育行政合并办理。哪六区呢?(1)直隶区域,以察哈尔、热河、山东、山西、河南等省附入;(2)东三省区域,以蒙古东部附入;(3)湖北区域,以湖南、江西等省附入;(4)四川区域,以陕西、甘肃、云南等省附入;(5)广东区域,以广西、福建、贵州等省附入;(6)江苏区域,以浙江、安徽等省附入。此外,蒙古、西藏、青海等地,另行组织;至新疆一省则另划一区。后来中国六所国立高等师范即由此计划产生;民国三年五月,袁氏所订教育纲要中的六大高等师范区与此全同;民国四年二月,汤化龙在教育总长任内,所计划六大区域亦与此全同。(以上均见民国八年《教育法规汇编普通教育类》)

第五节 实业教育

一 绪言

本期的实业教育对于前期也有很多变迁。从等级方面看,只有甲乙两种,甲种实业等于普通中学程度,乙种实业等于高等小学程度,比较前期减少一级。从种类方面看,除了农业、工业、商业及商船四种实业学校外,还订有实业补习学校;此与前期大致一样。不过与前期较相差异的有两点:(1)关于初等实业一级,较前期加多商船一种;(2)前期另有实业教员讲习所,本期的壬子、癸丑制把它取消,到民国四年,又将此项学校恢复,取名实业教员养成所。修业年限,前期三等合计十一年至十二年半;本期两种合计六年,差不多减少了一半。本期除正系外,凡农、工、商各项学校,皆得另设别科及专修科,前者以二年为限,后者以一年为限,皆未说明附设于甲种学校,或乙种学校,想两种学校均得单独设立。再分叙于下。

二 乙种实业学校

照民国二年八月的《实业学校令》上说,实业学校以“教授农、工、商业必需之知识技能”为目的,不过“甲种实业学校,施完全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学校施简易之普通实业教育”。乙种实业以县立为原则,但城、镇、乡及私人亦可设立。此项学校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各以三年毕业。乙种农业学校又分为农学科、蚕学科、水产科等科;工业学校,又分为金工科、木工科、藤竹工科、染织科、窑业科、漆工科等科;商业学校,不分科;商船学校又分航海科及机关科。农业学校之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博物、理化大意、体操、实习,并得酌加地理、历史、经济、图画等科目;工业学校之通习科目除加经济、图画及外国语外,余与农业学校全同;商业学校之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地理、簿记、商事要项、体操,并得酌加他科;商船学校之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体操,并得酌加他科。其余所有各项学校之分科的科目太多,不必备录。其入学资格,须年在十二岁以上有初等小学校毕业之学力者为合。

南通纺织专门学校旧址

这是我国第一所纺织专门学校,创建于1912年。

三 甲种实业学校

此项学校以省立为原则,亦分农业、工业、商业、商船四种。每种皆有预科及本科:预科一年毕业,本科三年毕业。预科入学资格须年在十四岁以上、具有高等小学毕业之程度者为合;本科学生由预科升入。预科不分科,到本科则又分作数科。农业学校预科的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理科、图画、体操;工业学校预科的科目除加授外国语外,其余全与农业学校同;商业学校除酌加地理、历史外,其余与工业学校全同;商船学校预科的科目,亦与工业学校大致相同。甲种农业学校本科之学科,又分为农学科、森林学科、兽医学科、蚕学科、水产学科;其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理科、图画、体操,并得酌加历史、地理、外国语、唱歌等科目。甲种工业本科之学科又分为金工科、木工科、电气科、染织科、应用化学科、窑业科、矿业科、漆工科、图案绘画科;其通习之学科与农业相同。甲种商业本科不分科,其学习科目为:修身、国文、数学、外国语、地理、历史、理科、法制、经济、簿记、商品、商事要项、商业实践、体操,并得酌加他科目。甲种商船本科所分与乙种全同,其通习之科目又与农工业学校相同。

四 实业补习学校

此项学校与乙种实业学校的性质相等,但有时可教授与甲种实业学校的程度相等之学科。其目的为“已有职业或志愿从事实业者,授以应用之知识技能,并使补习普通学科”而设。此项学校亦包括农、工、商业等种类,内中学科为农业一类者称农业补习学校,为工业一类者称工业补习学校,其余照此类推。学科目分通习及别习两种:通习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别习科目即关于各本校之实业科目,入学资格须年在十二岁以上有初等小学毕业之学力者为合。此项学校得附设于小学校实业学校或其他学校之内,不必单设。

五 实业教员养成所

此项养成所以“造就甲种实业学校教员”为宗旨,分农业教员养成所及工业教员养成所二种。修业年限定为四年,所有学科目得参照农、工两种专门学校规程办理,但须酌加教育学、教授法等科目。学生入学资格以中等学校毕业生或与有同等学力者为合。学生在学不纳学费,所以毕业后须在本省服务三年。此项养成所,勿庸单设应附设于性质相当之专门学校以内,基经费由省款支给。(以上均见《教育法规汇编·普通教育类》)

第六节结论

前清末年,留学教育以日本为最发达。这一班留日学生,学习速成科的占百分之六十;所谓速成科,不外法政与师范两种。习法政速成科的学生,以孙中山在日本的倡导,许多加入政治活动,在辛亥革命时,他们参加革命运动的人数极众。习师范速成科的学生,他们得投机之先,陆续回到国内兴办教育。既有这两种情形,所以在民国初年,政府方面多为日本留学生的势力,而本期教育界也被日本留学生所占有。当民国元年,第一任教育总长蔡元培,对于教育颇具改革的热心,本想采用欧、美制度,但附和的人很少,经几次会议的结果,还是趋重于日本学制。所以从学制方面看,本期的教育仍是日本式的,因袭前期的。其所与前期不同的,不过改学部为教育部,改学堂为学校,改监督堂长为校长,改两级师范学堂为高等师范,及师范学校改初、中、高三等实业学堂为甲、乙两种;改一年两学期为三学期,缩短了些修业年限,减少了些读经钟点,扩充了些女子教育罢了。此项教育制度,除了小学一部分自民国四年特有变更外,一直施行到民国十年;自十一年学制系统改革案公布以后,此制才被废除。但我们原以教育思潮为标准,所以关于本期的时间划分只到民国七年欧战告终为止。自欧战终止以后,中国教育思潮因全世界的人类思想急骤改变而改变,此时制度固然存在,但因思想的簸荡业已发生动摇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教育法规汇编》

2)《教育杂志》

3)《教育公报》

4)《最近三十年之中国教育》(商务印书馆)

5)《近代中国教育史料》第二册

第五十四章 小学教育之改制

一 绪言

自壬子、癸丑学制颁布以后,施行了三年,到了民国四年小学教育忽有一种变更。这个时候,正是袁世凯炙手可热之秋,他想把他的封建思想以教育方法建筑起来。在民国三年五月,由他自己特定了一个《教育纲要》,内中分总纲、教育要言、教科书、建设及学位奖励五项,包含着复古的思想非常浓厚,如尊尚孔、孟,崇习陆、王,恢复从前各级学校读经科目及单设经学院,不一而足。这个纲要,关于小学教育改单轨制为双轨制。此项学制分小学为两种,一种学校为一般儿童只获得求生的普通知识技能而设,另一种学校为预备有力升学的儿童而设。前者带有平民教育的性质,谓之国民学校,后者带有贵族教育的性质,谓之预备学校。此项纲要由国务院颁发到教育部,教育部长汤氏即遵照他的意旨,且参以己意拟出三道法令:一为《国民学校令》,二为《高等小学校令》,三为《预备学校令》。前两道令颁布于民国四年七月,即为平民受教育的学校;后一道颁布于四年十一月,即为贵族受教育的学校。预备学校分前后两期:前期修业四年,后期修业三年,合计七年,其期限恰与国民学校及高等小学校合计之年限相等。但此项学校不及施行,到民国五年十月,与教育纲要一并取消了。至于国民学校与高等小学校所规定确较民国元年规定的完备许多,自此以后,全国小学即以它为标准,且以它取名了。我们勿妨简略地写几条在下面。(见《教育公报》第一年第九期至第二年第九期)

二 国民学校

此项学校以“施行国家根本教育,以注意儿童身心之发育,以施适当之陶冶,并授以国民道德之基础,及国民生活所必需之普通知识技能”为本旨。由自治区设立,其校数以足容本区学龄儿童为准,经费即由各该自治区筹给。自治区区董有管理全区学务之权,但设立时及内中办理或有变迁须呈报县知事,经其认可。儿童自满六岁之翌日至满十三岁止,凡七年为学龄。凡达到了学龄的儿童,他们的父母或其监护入皆有使他们就学之义务;否则不达到学龄的儿童不得令入国民学校。教科目为:修身、国文、算术、手工、图画、唱歌、体操;女子加课缝纫。勿论男女,均以四年毕业。在国民学校内,准男女同校,但男女同级受课只限于第一、第二两年级。此项学校得设补习科及附设蒙养园。此外,在施行细则里头,关于教授训练,规定的极其详细,颇有教育的价值,但带着极浓厚的国家主义思想,或者是汤氏自己的主张。兹将其授课时间表列于下(见下页)。

三 高等小学校

民初某小学学生的体育课

此项学校以“增进国民学校之学业,完成初等普通之教育”为宗旨。以县立为原则,但自治区力能设立者亦得设立。教科目为:修身、读经、国文、算术、本国历史、地理、理科、手工、图画、唱歌、体操;男子加课农业,女子加课家事;一律以三年毕业。入学儿童以曾经在国民学校毕业或与有同等学力者为合格。此项学校亦得设立补习科。此外,在施行细则上,关于教授训练各方面,所拟亦极详细,以其过多,只得从略。(见《教育法规汇编·普通教育类》)

第十六表 民四国民学校授课时间及教材大要表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教育法规汇编》

2)《教育杂志》

3)《教育公报》

第五十五章 本期教育之实际情形

第一节 各种学校之概况

一 数量之统计

在前清时代,只限中等以下的学堂得由私人设立,凡高等以上的学堂,全归官厅办理。革命以后,把办学的权限开放了,除高等师范学校一种以外,一律允许私人开办。国人只骛高远与虚名,全不讲求实用,设学的权限既开放了,所以一般人纷纷起来开办大学。在民国元、二两年间,私立的大学及专门学校,一时蜂起,到处林立,而私立中小学反觉大为沉寂。革命之后,大家莫不爱谈政治,组织政党,研究政治学理,于是法政人才最感需要,所以此时私立学校中,尤以法政专门为最多,据当时的统计,陆续到部禀请立案的不下六十余处。但此种风气,到民国四、五年以后,渐渐沉下去了。我们算到民国五年为止,国立大学只有北京大学一所,省立大学不过有北洋大学及山西大学两所;国立专门学校北京只有四所,各省公立的不过二十二所;至于私立大学,在北京只存四所,在武昌只有中华大学一所。

据教育部民国五年的统计——四年度的统计,全国中学共有四百零三所;内中省立的占十分之五,县立的占十分之四,私立的占十分之一。省立中学以直隶、河南两省为最多,东三省及云、贵两省较少。县立中学以湖南一省为最多,私立中学以京师及江、浙两省为最多。全国中学学生共计五万九千八百三十五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一倍,四年中的毕业生共计一万二千七百八十三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三倍;经费数共计三百六十二万三千四百七十元。但以上所列,多半属于男子的学校,至于为女子设立的只有京师及苏、闽、鄂、黑等省,以与男子中学比较,殊不可以道里计。全国小学校以四川一省为最多,其次为直隶、湖北、山东等省,以新疆、绥远二省为最少。合计高、初两等男女学校,为一○六六五五所,较宣统三年约增二倍。至于小学男女儿童数为三四四三六八三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三倍。

据同年的统计,全国师范学校,除北京师范及北京女子师范为教育部直隶二校外,各省报部立案的约计一百四十一所。内中以江苏、奉天两省为多,其次为浙江、湖南、四川、广东、云南,再次为直隶、山东、河南、山西、安徽、湖北、吉林等省,以黑龙江、陕西、福建、甘肃、广西、贵州等省为少,而新疆一省尚未设立。现有学校以江苏、奉天、湖南等省为最多,四川为最少。合计在学学生数为二一一三七名,加上直隶二校二六○名,共有二一五九七名,较宣统三年约增二倍;毕业生数为三四八五名,较增四倍。高等师范学校自元年改为国立以后,较前清末年,数目大为减少。当初计划拟分全国为六区,每区设立高师一所;只以经费困难之故,在民国五年以前只成立北京、武昌两所,在五年以后又成立南京一所;至于省立所存留的,尚有直隶、四川、山东、湖南、广东、河南、江西共七所。不过自省立各校渐渐停办之后,由教育部所计划的国立数校乃依次开办。

民国成立以来,以实业学校最无起色,比较前清末年是一种退步。我们专就本期说吧,据同年的统计,校数以河南、山东等省为多,成绩以江苏、浙江等省为优。至于实业学校的种类,以农业居多数,工业较少,商业更少,商船学校则更不多见。我们总计起来,据教育部四年度的统计,全国学校共有一二九七三九所,共有学生四,二九四三五一名,经费支出三七四○六二一二元。

二 学校内部之虚伪

本期各学校所设科目虽多,但没有一科切于实用的;教材的内容既肤浅,教材的编制又机械;国文选的是古文,一切科学教本完全采取极死板的文言。中小学多有读经一科,即无读经,而修身一科不外宋儒所辑的儒家格言。论到程度,中、小学尚勉强敷衍,而大学及专门学校极不整齐,尤以私立专门学校为尤坏;真有如张东荪所谓“中学等于小学,高等复等于中学,而大学专门更等于高等,于是全国之学校无程度之差别,仅名目之异同而已”(《庸言》第二十三号)。张氏又说:“今之中、小学校,在学及卒业者,语其积极之恶德如奢侈、冶游、滋闹;语其消极之恶德,如不健全之思想,不充分之知识。国家内多一此种之人,则社会上多一废物,吾常谓中国全国之学校皆为废物之制造厂。”(同上书)这虽是语带感情,不免言之过激,但此时教育之不切实用,是无可否认的;著者的中学生生活就在此时期经过,回想那时的教育,犹有余酸。不过此时还有一种现象:中等学校以上的功课,英文钟点格外居多,在一个星期的自习时间,至少有五分之三用在英文一科上;其余各科,上课时则把书本打开,退课后就束之高阁,等到临考的时候,才用心温习一遍。盲目的模仿,不管有用与无用,只问别国设立与不设立;本期比较前期是没有什么进步的。著者在当时,也是撑着舌头随人之后,日日读英文,到今日仍觉无一实用,固然不能以一概全,但也可以推知当时学校学风趋势之一斑。

民国时期童蒙教材

三 教授法之进步

但本期有一显著的进步,即小学教授法之改良。前期的教育,虽然改成了讲堂制,但教授方法多半采用注入式,教师在讲台上口讲指画,学生在座位上抄写静听;国文及读经等科,有时还须背诵,革命以后,方法才逐步改良。在民国元、二年间,始由注入式改为启发式,这个时候,以能采用海尔巴特的五段教授法者为最时髦。三、四年以后,一般人觉得五段教授法太呆板了,于是有自学辅导法和分团教授法的运动;到民国五年,又有自动主义、自治主义、自习主义等名目,与上项运动其实是一个途径。这种运动,所历时间较久,自设计教学法由美国搬进中国来以后,才渐渐消沉下去。设计教学法,萌芽于民国六、七年之间,到九、十两年间,风行一时,比较趋新一点的小学校,莫不试行此法,装潢门面;自民国十一年以后,虽后进的道尔顿制钻进了中、小学里面来,而此法的势力尚未十分衰退。

还有一点,我们应当补叙在这里。在前段,我们不是说本期的教科书编制和内容均不合用吗?可是本期各学校完全采用有系统的教科,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在科举时代,原没有教科书的名目,他们所选为教材的不过几本成书。成人读四书五经,儿童读《三字经》、《百家姓》,习举子业者则呻咏高头讲章。前清末年,虽将书院一律改为学堂,除少数教员自编讲义及间或有几本头绪不清的新式教科书外,多半还是采用的成书。到了本期,则不同了,除了大学讲义与成书兼用外,各级学校,各种学科,莫不采用较有系统的教科书,这种教科书,或由书店代编,或由教育者自编,或由教育部专编。

四 女子教育之依旧

前期由政府设立的正式女子学校,只有小学及初级师范两种,本期所扩充的也不过两种:一为女子中学,一为女子职业学校。女子职业学校即等于男子的甲、乙两种实业学校,至于专门以上的女子学校,本期尚未设立。女子在学人数与男子比较相差很大,据教育部四年度的统计:初小女生占初小男女生总数百分之四点四弱;高小女生占男女总数百分之四点四强;设有女子中学的地方,只有京师及苏、闽、鄂、黑等省;女子职业学校更属寥寥无几。到民国七年度的统计,初小女生的百分比与前相等;高小女生的百分比为百分之五点五四,仅较四年度稍增了百分之一点一;其他各种学校尚没有确数的统计可资比较。中国女子教育多发轫于外国人所办的教会学校,故教会各种女校较政府公立或国人私立的均早。本期公立的虽无大学,但由教会设立的已有三所——一为北京协和女子大学又名燕京女子大学,二为南京金陵女子大学,三为福州华南女子大学,自家的教育由外人先我而倡办,这也是吾人之一种羞耻。至于女子教育宗旨,仍未脱贤妻良母主义,我们读当时《教育杂志》,观一般人所呼号的,就可以证明其对于女子教育之观念。例如在民国七年八月,有自署天民所作《今后女子教育之方针》一文中,有这样两句话:“女子不必使其离失家庭而徒务高尚之教育,应使其人人以良妻贤母自期,同时对于社会国家尽其重大之任务,则女子唯一之天职于是乎在。”(《教育杂志》第十卷第八号)汤化龙在民国四年一月,关于整理教育方案三十则,第二十三则里面说:“女子注重师范及职业,并保持严肃之风纪。今且勿骛高远之谈,标示育成良妻贤母主义。”(《教育公报》第八册)范源濂在民国五年十月教育总长任内,于整肃风化一端,对于女子的禁令有下数条:(1)不准剪发,(2)不准缠足,(3)不准无故请假,(4)通学者不得过十四岁,(5)不准自由结婚。我们观(1)、(4)、(5)各条,可以想见范氏之思想,也可以想见当时一般人对于女子教育之观念。由以上看来,女子教育,本期实无进步,不过依旧罢了。

金陵女子大学校门

1918年)

第二节 义务教育与国语运动

一 义务教育

中国之有义务教育的计划,实自本期开始。在前期《奏定学堂章程》内的初等小学章程,曾稍一提及过:“东西各国儿童有不就学者,即罚其父母,或任保护之亲族人。此时初办,固遽难一概执法以绳,而地方官绅及各乡村绅耆,要当认定此旨。”(《计年就学章》第三节)但此不过看见东西各国有义务教育的办法,只引用来以便提倡小学。到宣统三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议,有“实行义务教育之预备方法”一案;而学部改订筹备教育事宜清单,亦明定于宣统三年拟订试办义务章程,宣统四年推广义务教育。这也不过腾诸口说,并未施行,且亦没有详细的计划。民国元年七月,蔡元培召集之中央教育会议,才将义务教育明白规定,并于同年九月以部令正式公布了。文中这样说:

儿童自满六岁之翌日起,至满十四岁止,凡八年为学龄儿童保护者,自儿童就学之始期,至于终期,负有使之就学之义务。(《小学教育令》第五章第二十九条)

在同年同月,部令公布之学校系统内,对于义务教育规定得更明显:“小学校四年毕业,为义务教育。”但此不过规定了儿童就学的年龄及义务教育的年限,至于详细计划,要到民国四年以后才有。民国四年一月,袁世凯以大总统的名义颁布之《教育纲要》,在总纲里面,有“施行义务教育,宜规定分期筹备办法,务使期成功,以谋教育之普及”一句话。并由国务卿以公函转达教育部;嘱部遵令办理。此时教育总长汤化龙氏遂拟定义务教育施行程序三十一条,分两期办理。自本章程颁布之日起至本年十二月止,为第一期。此期拟办事项,凡分二类:一为颁布各项规程,——规定义务教育之要则,为办学的准绳;二为调查各地教育现状——察核义务教育最近之状况,为整顿之根据。自五年一月至十二月为第二期。此期拟办事项,约分地方及中央两部:关于地方的,为师资的培养、经费的筹集、学校的推广;关于中央的,为核定各地陈报之办法,通筹全国义务教育之程限。自教育部此项计划公布以后,于是各省有规定计划的,有由计划而试办的,其中以山西一省进行最力。山西省的义务教育计划,自民国七年始,分四年逐渐推广,到民国十年,全省各村镇的义务教育一律办理完竣。到民国八年,教育部乃采仿山西省的办法,规定令行各省分期筹办。共分七期如下:

黎锦熙像

1)民国十年,省城及通商口岸办理完竣;

2)民国十一年,县城及繁镇办理完竣;

3)民国十二年,五百户以上之乡镇办理完竣;

4)民国十三年,三百户以上之市乡办理完竣;

5)民国十四、十五两年,二百户以上之市乡办理完竣;

6)民国十六年,一百户以上之村庄办理完竣;

7)民国十七年,不及百户之村庄办理完竣。

此项计划虽然规定,但因政治不统一,内战时常发生,在事实上皆未能如期举行。且各省情形不同,虽有试办,也先后不齐。自本期以后,内战更多,民国二十年以来,不仅不识字儿童占百分之八十,即义务教育也没有人鼓吹了。按本期专门研究义务教育的为袁希涛,袁氏是江苏宝山县的人,在民国七、八年曾当过教育次长,现已死了。其次为陈宝泉,陈氏天津人,较袁氏肤浅。

二 国语运动

国语运动,在民国以前十多年已经发生,至民国九年以后才告成功。黎锦熙把这个运动分着四个时期,各有运动的中心。第一期在前清光绪二十四年上下的十年间,为“切音”运动时期,以卢戆为代表。第二期在光绪三十四年上下的十年间,为“简字”运动时期,以王照、劳乃宣为代表。第三期在民国七年上下的十年间,为“注音字母与新文学”联合运动时期,可以说以吴敬恒、王璞及胡适等人为代表。第四期在民国十七年上下的十年间,为“国语罗马字及注音符号”推进运动时期,可以说以钱玄同及黎锦熙为代表。此项运动,初由“切音”运动变而为“简字”运动,后来又变而为“注音字母”运动,本期就是注音字母运动的时期。此项运动的目的,当初只在求达“言文一致”,后来变做“国语统一”,最后则变成语言文字的革命,在在与教育的普及发生最大关系;本期的目的还只在求“国语统一”,所以称做国语运动。

黎锦熙手迹

“国语统一”的运动,在前清末年已开了端倪:一是学部奏改筹备事宜清单,规定自宣统三年起逐年筹备国语统一事宜;二是各省教育总会联合会,议决有统一国语方法一案;三是中央教育会议也议决了统一国语办法的方案。此时以王、劳两氏竭力运动的结果,造成许多空气,引起社会及政府的注意,其势不小,但不久因辛亥革命而暂归于停顿。民国成立以后,旧事重提,蔡元培在元年中央教育会议席上,以教育总长的资格对众演说时,曾提及国语统一的问题,于是大会里面就有采用注音字母的议决案。该案议决由部召集各省于音韵之学素有研究及通欧文两种以上的人才公同制定字母,以谋国语统一进行之初步。迨后,教育部依照议决案召集各省代表组织“读音统一会”,以吴氏为会长。此会成立于民国二年二月,虽会长屡次更易,但已制成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字形由章炳麟创的例——为统一国语的最初标准。不过此项字母虽被议决制定,却未曾正式颁布,又因政局不定,运动往往归于停顿。直到民国四年,代理会长王璞呈请在京开办国语传习所,招生传习,但力量只限于北京一隅。再过一年,到了民国五年,由国语运动者在北京组织国语研究会,于是国语运动又勃兴起来了。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受了此项运动的感动,于六年在杭州开第三届大会时,遂议决“请教育部速定国语标准,并设法将注音字母推行各省区,以为将来小学国文科改国语之预备”。而江苏省教育会也议决一个“各学校用国语教授案”,不待教育部的命令随即实行了。加以自七年以来,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潮如狂风怒涛,更使国语运动加增了不少的力量。教育部看着大势所趋,再不能坐视不理,于是办下两件事情:(1)在七年六月召集全国高等师范学校校长来京会议,议决高师附设国语讲习科,专教注音字母及国语,(2)在同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正式公布注音字母。我们把当时公布的三十九个字母抄在下面:

声母二十四

巜(见一)古外切,与浍同,今读若格,发音务促,下同。

ㄎ(溪一)苦浩切,气欲舒出有所碍也,读若克。

ㄤ(疑)五忽切,兀高而上平也,读若愕。

ㄐ(见二)居尤切,延蔓也,读若基。

ㄑ(溪二)本姑泫切,今苦泫切,古畎字读若欺。

ㄏ(娘)鱼俭切,因崖为屋也,读若腻。

ㄉ(端)者劳切,即刀字,读若德。

ㄊ(透)他骨切,义同突,读若特。

ㄋ(泥)奴亥切,即乃字,读若纳。

ㄅ(帮)布交切,义同包,读若薄。

ㄆ(滂)普木切,小击也,读若泼。

ㄇ(明)莫狄切,覆也,读若墨。

ㄈ(敷)府良切,受物之器。读若弗。

微)无贩切,同万,读若物。

ㄗ(精)子结切,古节字读若资。

ㄘ(清)亲吉切,即七字,读若疵。

民国语注意符号汉语拼音对照表

ㄙ(心)相资切,古私字,读私。

ㄓ(照)真而切,即之字,读之。

彳(穿)丑亦切,小步,读苦痴。

ㄕ(审)式之切,读尸。

ㄏ(晓一)呼吁切,山侧之可居者,读若黑。

ㄒ(晓二)胡雅切,古下字,读若希。

ㄌ(来)休直切,即读若勒。

ㄖ(日)人质切,读若入。

介母三

一 于悉切,数之始也,读若衣。

ㄨ 疑古切,古五字,读若乌。

ㄩ 丘鱼切,饭器也,读若迂。

韵母十二

ㄚ 于加切,物之歧头,读若阿。

ㄛ 阿本字,读若疴。

ㄝ 羊者切,即也字,读若也。

ㄟ 余支切,流也,读若危。

ㄞ 古亥字,读若哀。

ㄠ 于尧切,小也,读若傲,平声。

ㄡ 于救切,读若讴。

ㄢ 乎感切,嘾也,读若安。

ㄤ 乌光切,跛曲胫也,读若昂。

ㄣ 古隐字,读若恩。

ㄥ 古肱字,读若哼。

ㄦ而邻切,同人,读若儿。

以上三十九个字母,各分五声:阴平无号,阳平以ˇ为符号,上声以为符号,去声以ˋ为符号,入声以’为符号。自公布以后,国语运动算解决了第一步,全国小学莫不以它为教授,借它拼音汉字,但国文改为国语还在九年以后。此项字母读写的次序,在民国八年由教育部又重行排列过一次。其次序如下:

ㄅㄆㄇㄈ ㄉㄊㄋㄌ ㄍㄎ兀ㄏ ㄓㄔㄕㄖ ㄗㄘㄙ一ㄨㄩ

ㄚㄛㄝ ㄞ ㄠㄡ ㄢㄟㄤㄥ ㄦ

ㄛ母之音应读为O,但当时有些人读为V的。国语研究者如汪怡、钱玄同、黎锦熙等,以为一字两读,殊欠统一,而代表V音诸字却不可无;于是他们把ㄛ字头上加上一点,变为ㄛ字,读若V,以原来的ㄛ字读若O,自此注音字母变成四十个字了。这是民国九年加上去的。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庸言》

2)《教育杂志》

3)《新教育》

4)《最近三十年之中国教育》

5)《教育公报》

6)《中国教育统计》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四期 自五四运动至三一八惨案(1919—1926)

第五十六章 一九一九年之解放运动

第一节 何谓解放运动

一 运动之意义及历程

民国八年(1919)的“五四”运动,本是一种学生爱国运动,可是在此地我们要叫做它是“解放运动”。什么是解放运动?凡思想的解放、态度的变更及人生的再造,此种种运动打成一片的运动,就叫做解放运动。中国的解放运动,从浅义方面说,是一种于一八六○年的英、法联军以后,倡导于一八九四年的中、日战争以后,到一九一一年的辛亥革命始收功效——这不过是政治上的解放。从深义方面说,中国的解放运动,不过萌芽于一九一五年(民国四年),倡导于一九一七年,到一九一九年而爆发,到一九二一年而成熟。这一次运动,才把中国人的思想大大地解放了,自一九一五年,到一九二三年的七八年之间,谓之解放运动时期。在此七八年的一个短时期中,而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之际为最高潮,且此项运动确由“五四”运动的力量大促其成功,而“五四”运动恰当着此项解放运动时期的中间时期,所以我们以一九一九年的“五四”运动,作为思想解放运动的代表。

甲午战争以后,虽经康、梁等人大声疾呼,唤醒了不少的民众,但他们的口号不过“变法兴学”,于中国传统的伦理思想,并未提及。辛亥革命以后,虽改君主为民主,把三纲五伦,弄得残缺不全,但不全者只是政治法律的关系,除君臣一伦失了效力外,其余的是丝毫没有动摇。所以自辛亥革命以来,全国只悬了一方五色国旗,社会仍然保持着半封建时代的状态,人民仍然固守着半封建时代的思想。对于旧伦理思想,首先发难的是陈独秀,应声而起的有胡适、钱玄同一班人。陈氏以青年为宣传思想的对象,所以他的宣传品即取名《新青年》。他的工作,第一步训练青年以毁墙撤壁的胆量;第二步宣布墙壁的罪状,示以必须撤毁的理由;第三步则率同青年拿着武器对圈着他们使他们生活不舒服的墙壁实行撤毁。所以他说:

人民英雄纪念碑“五四”运动浮雕

儒者三纲之说,为吾国伦理政治之大原,共贯同条,莫可偏废。三纲之根本意义,阶级制度是也。所谓名教,所谓礼教,皆以拥护此别尊卑明贵贱制度者也。近世西洋之道德政治乃以自由平等独立之说为大原,与阶级制度极端相反,此东西文明之一大分水岭也。自西洋文明输入吾国,最初促吾人之觉悟者为学术,相形见绌,举国所知矣。其次为政治,年来政象所证明已有不克守缺抱残之势。继今以后,国人所怀疑莫决者,当为伦理问题。此而不觉悟,则前之所谓觉悟者,非彻的之觉悟,盖犹在惝恍迷离之境也。(《新青年》第一卷第六号《吾人最后之觉悟》)

孔子生长封建时代,所提倡之道德,封建时代之道德也;所垂示之礼教即生活状态,封建时代之礼教,封建时代之生活状态也;所主张之政治,封建时代之政治也。封建时代之道德礼教生活政治所心营目注,其范围不越少数君主贵族之权利与名誉,于多数国民之幸福无与焉。(《新青年》第二卷第四号《孔L子之道与现今生活》)

这腐旧思想布满中国,所以我们要诚心巩固共和国体,非将这班反对共和的伦理文学等等旧思想,完全洗得干干净净不可。(《新青年》第三卷第三号《旧思想与国体问题》)

“五四”运动时期的主要进步报刊

这个时候,经陈氏几次大炮开放以后,接手胡适起来作文学革命的运动,接手钱玄同等人起来为国语的宣传。这种种运动结合起来,演成整个的思想革命——解放运动。学说思想传播的力量大于飓风,果然煽动了不少的青年学生,但社会的一般民众尚未撼动。到了一九一九年的五月,经北京学生一番惊人的群众运动,有似炸弹一击,把将要倒坏的藩篱炸得粉碎,而中国民族的思想才得着真正的解放。自此以后,他们的态度完全改变了,对于旧的一切都要追问一个理由了。这种解放的思想、活跃的人生,完全自“五四”运动以后才能普及,“五四”以后的思想,与“五四”以前绝对两样,所以我们直接称“五四”运动为解放运动。

二 运动之原因及目的

此次解放运动,虽由于二三先觉之士提倡之功,但亦有内外两种原因。内在的原因,由于现行的政治失了人民的信仰,外来的原因由于时代潮流的簸荡,中国自一八六○年被英、法联军战败以后,以为非模仿西艺不足以图强;乃逐一模仿了,而国弱如故。自一八九四年被日本战败以后,以为非变法兴学不足以图强;乃逐一变法兴学了,而国弱如故。自一九○○年被八国联军战败以后,以为非革命不足以图强;乃共和政治的招牌挂上了四五年,仍然受帝国主义的压迫。及至一九一七年,俄国革命,一九一八年,德、奥战败。俄国革命推倒了专制魔王,建设劳农政府,给中国青年以不少的刺激。德、奥战败,大家以为公理战胜了强权,和平的声浪更给中国民众以极大的欢呼。由后者,知道国人从前提倡的军国民主义无用了,以后应当讲求和平,提倡平民主义。由前者,知道中国辛亥革命,是法国式的革命,太不彻底,与俄国十一月的革命比较,不觉相形见绌。青年学生,已不满意于现在的状态,欧战以后,更给不满意的程度以强力;再加二三学者乘时大声一呼,于是众山响应,而解放运动爆发了。至于运动的目的,在铲除封建社会,建设民主社会——政府要民主的,伦理要民主的,教育要民主的,及一切制度和思想皆要建筑在民主的基础之上。换一句话,此次解放运动就是民主运动。

“五四”时期纪念章

第二节 解放运动与教育

一 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之风行

在“五四”运动以前,国人对于教育的态度,只是国家的、强武的。在“五四”运动以后,国人对于教育的态度,一变而世界的、和平的了。此时世界的潮流趋向于民主的,即是平民主义的,所以教育也归到平民主义。中国平民主义的教育思想,固然自“五四”运动以后大为风行,但在“五四”运动以前已有人提倡。提倡较早的还是陈独秀,其次则为蒋梦麟。陈氏说:

吾国今日之教育方针,将何所取法乎?盖教育之道无他,乃以发展人间身心之所长,而去其短,长与短即适与不适也。以吾昏惰积弱之民,谋教育之方针,计惟去短择长,弃不适以求其适。易词言之,即补偏救弊,以求适世界之生存而已。外览列强之大势,内鉴国势之要求,今日教学相期者,第一当了解人生之真象,第二当了解国家之意义,第三当了解个人与社会经济之关系,第四当了解未来责任之艰巨。准此以定今日教育之方针。依此方针,说其义如下:(1)现实主义,……(2)唯民主义,……(3)职业主义,……(4)兽性主义。……(《新青年》第一卷第二号《今日之教育方针》)

陈独秀像

陈氏不是教育专家,当在没有蒋氏说得光鲜,但他发表这一段话的时候正是民国四年,欧洲大战方酣,我们国家尚在高唱军国民教育呢。蒋氏说:

欲得永久之和平,必以平民主义为基础。……欲图永久之和平,必先解决教育之根本问题。……此次世界大战之结果,平民主义已占胜势,世界潮流且日趋于平民主义。平民主义愈发达,则其和平之基础愈巩固。故欲言和平之教育,当先言平民主义之教育,欲言平民主义之教育,当自养成活泼之个人始。(《教育杂志》第十一卷第一号《和平与教育》)

当此之时,俄国业已革命,欧战业已停止,正是和平空气弥漫天空的时候,正是平民主义高唱入云的时候。中国方面,经蒋梦麟等人一提倡,接手“五四”运动发生了,接手杜威博士东来了。“五四”运动是击开平民之花的锤子,杜威博士是饱含平民主义的使者,万弩一齐放射,所以此时中国平民主义的教育之思潮也跟着世界的潮流风行于全国了,虽乡村小学也标榜“德谟克拉西”几个字,装潢门面。

什么是平民主义的教育?我们只有请本主义的专家杜威博士来解,比较妥当些。杜威说:

什么叫做平民主义的教育呢?就是我们须把教育为全体人民作想,为组织社会的各分子作想,使能成便利平民的教育,不成为少数贵族阶级或者有特殊势力的人的教育。

我们实施平民教育的宗旨,是要个人受着切己的教育。实施平民教育的方法,是要使学校生活真正是社会生活。这样看来,人民求学的主旨,就是求生活的道理,这是真正的目的。至于文字等原不过用作工具,我们把它当作机械看罢了。(均见《杜威五大讲演》)

约翰·杜威像

平民主义的社会是要使各个人居于平等的地位,而参与有利于社会的事体,并且使社会自身有与其他团体自由交际的充分机会。像这样的社会,必须有一种特别的教育,使各个人对于社会的关系与管理,有直接的兴趣,并且养成各个人有贡献于社会幸福的习惯。(《平民主义与教育——教育上平民主义的观念》)

由此看来,平民主义的教育,是反特殊阶级的教育,反训练主义的教育,是要使教育平民化,使教育方法也平民化,并要以此教育培养富有平民主义精神的公民。此种思想提倡以后,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研究科特出一种《平民教育》刊物,助其声势。不久,由该校学生创办类似补习的一种学校,取名“平民学校”,意在实施平民教育,其实已失平民主义的意义了。此地一倡,各处响应,凡中等以上的学校,莫不附设了平民学校,由是平民学校之名风行一时。

二 自动主义与自治主义

随平民主义的呼声而起的,有自动主义与自治主义。以儿童为中心,所有学校的课程及操作,全由儿童自发活动,教师只处于辅导的地位。由儿童自发活动,可以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可以开发他们的自我表现,可以增高他们的学习兴趣。这种主义应用到教法上的,有设计教学法及道尔顿制实验室。自动主义包含学校的整个活动,自治主义则专就管理方面说的。旧式的管理法,不承认学生有自治能力,由学校定出了许多条规,令他们一一遵守,学生的行为完全是被动的、受拘束的。现在不仅培养学生的自治能力,并且承认他们有这种能力,把学校一切规则及团体生活中应守的秩序,交给他们自己遵守、自己约束,教师不过从旁指导其进行及矫正其错误。提倡这种主义,可以提高他们的责任心,可以培养他们法治的精神,可以增加师生间的感情。这种主义应用到学校生活上的,有学生自治会及各种合作社的组织。自“五四”运动以后,这两个主义也是风行一时,办学校者以此提倡,当学生者以此要求。但提倡过度,或仿行失当,自动变为乱动,自治变为放任,且进而干涉学校行政——这种情形亦屡见不一。

三 国语运动之成功

在民国六年至十二年的六年当中,为国语运动最高潮的时期,亦即为此项运动之成功的时期。本期成功之点有二:一是中、小学的“国文”科目一律改为“国语”科目;二是全国各种社会里面的文学,一律由“文言”改用“语体”,除了少数的衙门公文。国语运动,自民国六年追溯到发生之初,至少有二十年来的历史。在二十年中,所有进行全是迂缓的、曲折的,在社会上所起的反应是很微弱的,但至民国六年以后则突飞猛进,数年之间,披靡全社会,差不多有使河山顿改颜色的情况。我们推究此中的原因,不外两点:(1)受了平民主义教育思潮的影响,(2)受了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平民主义的教育含义很广,但为一般人所最先了解的一点,即在打破从前特殊阶级的教育而使教育平民化。这个意思是在整个民族之内,所有平民皆应受教育,于是教育由特殊的要求变而为普及的要求了。教育既要求普及,所谓“引车卖浆之徒”,“瓮牖绳枢之子”,也得要进学堂,读教科书。到了此时,从前与说话不一致的“国文”,自然不能适用,此所以有“国文”改为“国语”的成功。新文化运动含义也极广,我们从广义方面说,就是“思想解放”;从狭义方面说,则以“文学革命”为主干。文学革命应推功于陈独秀、胡适二人。陈氏的《文学革命论》上说:“推倒雕琢的阿谀的贵族文学,建设平易的抒情的国民文学,推倒陈腐的铺张的古典文学,建设新鲜的立诚的写实文学,推倒迂涩的艰深的山林文学,建设明了的通俗的社会文学。”(《独秀文存》)胡氏的《文学革命运动》里面说:“若要造国语,须先造国语的文学,有了国语的文学,自然有国语。……真正有功效有势力的国语教科书便是国语的文学,便是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国语的小说诗文戏本通行之日,便是中国国语成立之时。……中国将来新文学用的白话,就是将来中国的标准国语。造将来白话文学的人,就是制定标准国语文学的人。”(《胡适文存》)陈氏所论只在一般的文学之革命,而胡氏所论则已涉及学校里面的国语教科书了。但胡氏所论只在文学革命——变文体为语体,而陈氏所论则连思想解放一起包括了。文学革命固然直接地革除旧式的陈腐文体,而思想解放则更根本地推翻一切旧习惯,此两种运动皆足以达到我们上面所说的第二点的成功,也就是达到国语运动的成功。关于第二点的成功,属于广义的教育,姑且从略,我们把关于狭义的教育——第二点的成功——说明本期的经过。

《文学革命论》书影

在国语运动的组织方面,民国元年至五年,有读音统一会,产生了三十九个注音字母。民国五年至十二年,有国际研究会,产生了文学革命,公布了注音字母。民国八年至十二年,改中、小学国文科为国语科,成功了新文学运动。此外全国教育会、研究会,不时与它们遥相应和。在公布注音字母以前的经过,我们在前期已说明过了,改国文为国语,则由于八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及国语统一筹备会的建议。民国九年一月,教育部采纳了他们的建议,遂训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先将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训令如下:

案据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呈送该会议决推行国语以期言文一致案,请予采择施行;又据国语统一筹备会,函请将小学国文科改采国语,迅予议行,各等因到部。查吾国以文言纷歧,影响所及,学校教育因感受进步迟滞之痛苦,即人事社会亦欠具统一精神之利器。若不急使言文一致,欲图文化之发展,其道无由。本部年来对于筹备统一国语一事,既积极进行;现在全国教育界舆论趋向,又咸以国民学校国文科宜改授国语为言。体察情形,提倡国语教育,实难再缓。兹定自本年秋季起,凡国民学校一、二年级,先改国文为语体文,以期收言文一致之效。合亟令行该署转令遵照可也。(《教育公报》第七年第二期)

这种训令虽只限于小学一、二年级,但却是一种创举,值得我们大书特书。在民国以前,所有学校正式的教材,大半是四书五经。民国纪元以来,自大体上说,学校虽废止了读经的课程,但所有教科书仍旧一律用的死板的文言。民国六、七年以来,因新文学的运动,教育界上的人们于是有改学校国文为国语的要求,但非正式的。此项训令于九年一月公布以后,学校教科之采用国语遂成为法令了。教育部并于同年同月把《国民学校令》及《国民学校施行细贝》已修正了。修正的细则第四条上说:

国语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德智,首宜教授注音字母,正其发音;次授以简单语词、语句之读法、书法、作法;渐授以篇章之构成,并采用表演、问答、谈话、辩论诸法,使练习语言。

读本宜取普通语体文,避用土语,并注重语法之程序。其材料,择其适应儿童心理并生活上所必需者用之。(同上)

同年四月,教育部又颁布一道训令,凡国民学校各年级,截至民国十一年止,凡旧日用文言所编的教科书——国文、修身、唱歌等等,一律废止;即至十一年以后,凡国民小学各种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民国十二年,全国教育会联合会所组织之课程标准委员会,起草中、小学课程纲要,关于国语的要点,据黎锦熙说:

1)小学及初中、高中,一律定名为“国语科”。

2)小学读本,取材以“儿童文学”为主。

3)初中读本,第一年语体约占四分之三,第二年四分之二,第三年四分之一。

4)高中“目的”之第三项为“继续发展语体文的技术”。(《最近三十五年之国语运动》)

自此以后,凡中、小学的国文科皆由国语科替代了,其他各科也逐渐改用语体文了,专门以上的学校的讲义,也有许多采用语体文的。这一个时期,当教育总长的为张一麐、傅增湘等人,他们都很热心提倡国语,所以本期的国语运动,教育部是与社会一致的,这也是成功迅速的一个小原因。

四 男女同学之普及

为女子正式设立学校始于前清光绪三十三年,当时由学部规定只有女子小学及女子师范两种,但绝对禁止男女同校,男女同学之允许始于民国元年,但只限于初等小学,高等小学以上照旧分别设立。民国四年,袁世凯所颁布的《国民学校令》,男女同学虽继承元年的规定,但另有一种限制:在一、二年级准许男女同级授课,自三年级以上只准同校不准同级。自“五四”运动以来,思想大为解放,社会习惯差不多完全改观,男女社交公开皆认为正当的要求,于是“男女同学”一个问题成为青年所最热望解决的问题。男子所住的大学首先开放女禁的为北京大学,时为民国八年,但只许女生旁听,尚未准入本科及预科,而女生肯往旁听的人数也很少。到第二年,广东一省才实行开放女禁,所有男子所住的大学皆兼收女生。至十年以后,北京各国立大学一律兼收女生,于是风气大开,全国无论各种大学皆允许男女同学了,民国元年至八年所开放的只限于初等小学,民国八年至十五年所开放的为专门大学,而高等小学也同时开放了,但中等学校仍旧分别设立。部章对于中等学校到此时虽尚未允许男女同学,但至“五四”运动以后,北京各大学附设的平民学校却是男女兼收;自十年以后,比较新进的私立中学也男女兼收了,如北京群化中学且实行男女同班。社会的进步往往先于政府,于此可见,但这也只限于少数地方的少数学校。自小学以至大学,所有全国各级各种学校,一律打破男女的界限者,则自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成功以后——才算真正的普及。

北京大学原址

红楼)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新青年》

2)《新潮》

3)《新教育》

4)《教育杂志》

5)《教育公报》

6)《杜威五大讲演》

7)《平民与教育》

8)《胡适文存》、《独秀文存》

第五十七章 教学法之进步

一 设计教学法

设计法英语叫做project method,是一种有理智的、有目的的活动方法,应用于教育方面始于一九一六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师范学院。发启的人我们可以引克伯屈(W.H.Kilpatrijck)教授为代表。美国在教育方面试行不到两年就传入中国来了,于是在民国九、十两年间风行一时,一方固然证明中国教育在方法上有长足的进步,其他方面也可以表现中国人专骛新奇、崇拜美风的心理。此项方法应用于教育方面所包含的意义是什么?北京师范大学教授李建勋解释的尚好:

克伯屈,即基尔帕特里克(1871-1965),美国教育家,被视为革新教育之父。1909年为哥伦比亚大学师范学院教授。

设计法之目的在使儿童于学校内所授之“书”、“读”、“算”等科目外,增以关于普通事物之知识;关于公共生活上之社会理想及技能;关于个人或社会成功利益上之一定态度。达此目的之要件:一曰儿童之自然行动,二曰兴趣及成功,三曰引起兴趣、指导动作之先生。运用此三者之程序,有目的、计划、实行、判断四阶段。所谓设计法者,大体如是而已。简言之,设计法者,即有目的的学习之大单元也。自此法出后,教授上起一大革命:向之以教科为本位,强儿童以必习者,今改为以儿童为本位,化教科为动作矣;向之以编制三段、五段之教案,界入预算之材料为正规者,今改为以配置适当环境,唤起欲得反应为能事矣;向之认教师之机能为教授者,今主识教师之机能为指导矣。(《设计教学法辑要本序》)

此种教学法是用在小学的一种教法的改良,它的特点,在打破从前的学科制,代以与儿童生活有关的问题或事体为组织教材的中心,此项教材凡关于学校的教科及其他社会生活上的知识和技能,全能包括在内,融和为学习的大单元。每举行一设计时,皆有预定的目的,及一定的计划。此项目的与计划,或由儿童自拟,或由儿童与教师合拟,但总以儿童为活动的中心,出于他们的自发活动。它的原则,即本着杜威所说“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两句话。依着问题或事体的性质,可别设计为数类。由克伯屈的分法有四:第一类以包含着一个观察与一种计划为目的的设计,如造一只船,写一封信,演一出戏之类;第二类以享受某种美的经验为目的的设计,如听一个故事,或一种音乐,与欣赏一幅画图之类;第三类以训练智慧上的能力去解决某种问题为目的的设计,如寻出露水是否由天空落下来的之类;第四类以使知识或技能达到某种程度为目的的设计,如写希望达到书法尺度的第十四级之类。又有按照人类的天性分类的,如筋肉的设计,理智的设计,及感情或技术的设计等等,所分人各不同,殊无多大关系。中国最先试行的,始于南京、苏州、南通一带,而以南高附小俞子夷提倡最有力,在他所著《一个小学十年努力记》可以看出。

舒新城像

二 道尔顿实验室制

美国新教学法,继设计法而输入中国的有道尔顿实验室制,英文叫做The Dolton Laboratory Plan,简称道尔顿制,即由美国的道尔顿中学校而得名的。创始者为柏克赫司忒女士(Miss Porkhurst),试行时在一九二○年,至一九二二年即输入到中国来了。中国最先仿行的为吴淞中国公学中学部,主持最力者为舒新城,他并著有《道尔顿制概观念》及《道尔顿制讨论集》及在《教育杂志》上常常发表宣传的文字,不到一二年,此制也传遍全国了,高仁山于民国十四年在北京私立之艺文中学校,即专为试行此项教学法的。

设计教学法以在小学施行为合宜,道尔顿制以在中学施行为合宜,但后者传到中国以后,一班追逐时髦的教育家也在小学里面施行起来了。设计教学法的特点在打破学科制,而时间不大限制;道尔顿制的特点在打破终点制,而学科须截然分清。道制的原则,据创始者说有三点:一是“自由”,二是“协调”,三是“知而后行”。他的办法如下:(1)凡可以施行此制的学科,每科应开一作业室,或称实验室,所有开于该科的参考书籍及图表应充分陈储在该室内;(2)每科设一专科教员,专任各该科的指导员;(3)在每学期开学之前,由各科指导员各将本科必须学的教材编成半年的或全年的计划,依学月及学周列为表解,张挂在各本科作业室内,名曰某科作业表,由学生按月按周自行学习;(4)除上作业表外,还有学生用的、指导员用的及学校教务方面用的表格很多;(5)学生自由入作业室分段研究,做成记录,交给指导员修改,评定成绩;(6)指导员于必要时随时召集学生讲演或讨论;(7)其他语言科及技能科须要按时讲授者,还依终点旧制。这是道尔顿制的大概办法。

道尔顿像

道尔顿制,美国柏克赫斯特于1920年在马萨诸塞州道尔顿中学所创行的一种教学制度。它强调独立工作能力的培养。旧中国少数中小学也试行过道尔顿制。

此制的精神,在打破旧式的终点制,令学生自定预算,自由学习与研究,教师只从旁面负指导的责任。它的优点,可以培养儿童自动研究的精神,自定预算的能力,及给予自由学习的机会,并能免除排列课表的麻烦。它的缺点,于懒惰学生容易养成儿童敷衍塞责、贪求速效的恶习;于勤敏学生终日在作业室翻阅书籍,容易养成专在书本讨生活的书呆子,于人生实际生活反多隔阂。这种教学法,与中国昔日书院制限相近似,并没有特别的新奇,不过有一整个的计划,较书院制稍稍科学一点了。

三 教育之科学的研究

张子高在南京高等师范学校教育研究会,讲演近五十年来中国之科学教育分着四个时期:第一期自同治初年至光绪二十年,为制造的科学教育;第二期自光绪二十一年至三十年,为书院的科学教育;第三期自光绪三十一年至民国初年,为课本的科学教育;自民国八年以后,总算真正的科学教育时期,称之第四期(见《科学教育发达略史》附录)。著者的意见,中国自有新教育设施以来,科学教育只可分着两阶段:自“五四”运动以前,只有课本的科学教育;至“五四”运动以后,才有真正的科学教育。所谓真正的科学教育,消极方面,在打破从前以自然学科为科学及社会学科为非科学的观念;积极方面,在以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的精神,以训练一班富有科学头脑的人才,并使所有教育完全科学化。提倡此种科学教育的,以任鸿隽为最早,任氏在民国三年《科学月刊》上即发表了《科学与教育》一篇文字,末尾有一段话:

任鸿隽信札

要之科学之于教育上之重要,不在于物质上之知识,而在其研究事物上之方法;尤不在研究事物之方法,而在其所与心能之训练。科学方法者,首分别事类,次乃辨明其关系,以发现其通律。习于是者,其心尝注重事实,执因求果,而不为感情所蔽、私见所移,所谓科学的心能者此之谓也。此等心能,凡从事三数年自然物理科学之研究,能知科学之真精神,而不徒事记忆模仿者,皆能习得之。此心能求学,而学术乃有进步之望;以此心能处世,而社会乃立稳固之基,此岂不胜于物质知识万万也。吾甚望言教育者加之意也!(第一卷第十二期)。

这一段话,在提倡科学方法,训练科学精神,自此时至“五四”运动以前,应和此种理论而作同样的提倡的也很多,但为国人旧习所范围,所生效力很少。自“五四”运动以后,国人思想解放,尽量的接收西洋文化,于是真正的科学教育时期到了。

真正的科学教育到本期才发生,本期也只可以说是科学教育的萌芽时期。此种萌芽时期的工作可分着两方面:(1)以纯粹科学的方法研究教育;(2)专门着手于自然科学的研究。第一方面,包括儿童心理和教育心理的研究,及教育统计和各种测量的制造和应用。此项研究,以南北两高等师范为中心,在南高方面,有俞子夷、廖世承、陈鹤琴等人,在北高方面有张耀翔、刘廷芳等人。他们从事于心理和测验的研究,始于民国七、八年间,中国之有正式的科学研究恐怕只在此时开始了。到十二年,美国教育测量专家麦柯尔(W.A.McCall)教授来华,专门从事于测量的制造,于是更引起国人很浓厚的兴趣。麦氏本由中华教育改进社聘请东来,到中国以后,曾走过内地各重要城市,最后还是以南京及北京为研究的中心。他的工作:第一步拟了一道教育测验的计划;第二步组织两班研究生,招收各大学高级学生训练测验的人才;第三步则实行编造各种测验量表及应用方法。麦氏在华仅及两年,以有教育界热心的帮助与合作,于是成就了五十多种测验,有名的TBCF制也是在此时创作成功的。凡测验必须应用统计,于是统计的工作也连带研究起来了。在此时,测验与统计,国人从事的极一时之狂热,陆志伟所订正的《皮奈西门智力量表》,俞、应、刘、陈诸人所编造的中、小学各种测验,莫不完成于此时,交由商务印书馆代印代售,以备全国各级大小学校采用,不过这种热度到十五年以后就消沉下去了。

孟禄著作中译本书影

关于第二方面的工作,发生于民国十年。当是时,美国教授孟禄(Paul Monroe)博士来华调查教育,观察中国从前所谓“科学教育”的错误,在与国人讨论集中,有许多的建议——多半关于自然学科方面,于是理科的设施又引起教育界的注意了。孟氏并介绍美国科学专家推士(Tuiss)东来,帮助中国发展自然科学。推氏于民国十一年到中国,两年之内,足迹走遍十省,经过二十四城市,二百四十八校,演讲二百七十六次,除组织科学研究会外,并拟了一道《考查及改进中国自然科教学之计划》一书,国人给予热烈的反应虽不及麦柯尔,而中国对于自然科学之有系统与组织的研究可算从此发展的。中华文化基金会,以美国退还的庚子赔款,在七年之内,每年提出十五万元,设立物理、化学、动物学、植物学、教育心理学五种学科的讲座,分配于北京、南京、武昌、成都、广东、奉天各国立大学——这是推士来华对于自然科学具体的设施之一种。此外,如中国地质调查社、生物研究所及各省的科学实验馆,皆在此时先后成立,至今尚有不断的工作,较第一方面传得觉能耐久一点。

本章参考书举要

1)《设计教学法辑要》

2)《道尔顿制讨论集》

3)《科学杂志》

4)《教育杂志》

5)《孟禄博士中国教育讨论集》

6)《中华教育界》

7)《教育丛著》

第五十八章 教育制度之改造

第一节 概论

蔡元培塑像

教育思想改变了,教育方法也改变了,从前呆板的教育制度受了连带的影响,当然无法永存。中国自施行新教育以来,大半采取的日本学制;但此项学制之不能满足中国人的要求,自辛亥革命以来就有人提议改革。最初提议改革的为蔡元培,蔡氏在民国元年中央临时教育会议席上发表了酌采欧、美学制的意见,只因当时留日派的学生过多,没有通过。民国四年,袁世凯制定《教育纲要》,指定将现行学制变通一部分,中学为文、实两科,后来因他倒得太快,也没有实行。但同年四月,湖南省教育会已有提议改革学校系统的方案。迨后,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及中华教育改进社,每届年会,均有改革学校系统的议案。民国十年,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开第七次会议于广东,提出改革学校系统方案的计有广东、黑龙江等十省。讨论的结果,以广东省教育会的提案为根据,提交下届会议复议。下届会议即第七次联合会议,规定于十年十月在济南举行。教育部观察大势所趋,学制改革殊觉刻不容缓,乃乘济南会议之前,于十一年九月自动地召集各省教育界的人物来京讨论学制改革问题,谓之“学制会议”。此项学制会议,亦以广东省的提案为根据,稍加改变。到后来,教育部遂归纳教育部及济南两方面所议决的方案,斟酌损益做成新方案,呈请大总统以明令公布。公布学校系统改革令在十一年十一月一日,但在此令公布之前,有些省份对于新学制已自动地改行了。

此次新学制比较从前不同的,不妨预先提出来。第一,小学教育缩短了一年——七年改为六年,从前国民及高等等名目一律取消,只称高级、初级,合办者称完全小学校。第二,中学的变更最大:一方面加长了修业年限——四年改为六年;一方面把它分为两级——初级与高级;又一方面中学采用选科制。第三,师范教育的变更亦大:从前五年的师范学校改为六年,或单办后期三年的师范,或于高级中学设师范科;把从前高等师范程度提高,改称师范大学。第四,从前实业学校一个系统取消了,以职业学校替代,内中也分高级、初级。第五,大学校没有什么变更,修业还是以四年至六年为限,不过取消预科制了。我们统计起来,直系各学校,自小学入学之日起到大学毕业为止,共计受得十六年或十八年的教育,比较壬子癸丑学制不相上下。此外,从前的蒙养园现在改名幼稚园。关于教育行政制度机关的变更,只改县级劝学所为县教育局,另设特别市教育局,其余一律照旧。省区方面,在十一年的学制会议,本已议决于省教育厅之下设立参议会,协议地方教育事宜,但只有议案,并未施行。

第二节 学校系统

一 标准

此处所谓标准,即从前的教育宗旨。民国元年所颁布的教育宗旨,内有军国民教育一条,自平民主义的思潮风行以来,全国教育界已认为不合潮流。首先提议变更教育宗旨的,为中华教育改进社,他们于民国七年建议为“养成健全人格,发挥共和精神”十二个字。到八年四月,教育调查会蔡元培、范源濂等,关于教育宗旨研究案,亦采上面十六字为宗旨,并加以六条说明。他们的说明是:

所谓健全人格者,当具下列条件:(1)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役社会国家之本。(2)人生所必需之知识技能。(3)强健活泼之体格。(4)优美和乐之感情。

所谓共和精神者:(1)发挥平民主义,俾人人知民治为立国根本。(2)养成公民自治习惯,俾人人能负国家社会之责任。

过了一个月,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第五次会议,提议请教育部索性把宗旨废掉,以“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二语定为国家教育本义,即以本义代宗旨,但均没有采纳施行。此次学制系统改革令,于是规定了教育标准七条,我们写在下面:

1)适应社会进化之需要。

2)发挥平民教育精神。

3)谋个性之发展。

4)注意国民经济力。

5)注意生活教育。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多留各地方伸缩余地。

二 系统图及说明

这一次的改革学制,取名壬戌学制。除标准七条外,还有系统图一幅,说明二十九条。说明共分四节: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及附则。内中纲要已在前节概论里面提出来了,现在只抄录前三节二十七条的原文在下面,一看便可以了然,其余还有注意之点附述在最后。

一)初等教育:

1)小学校修业年限六年。

2)小学校得分初、高两级,前四年为初级,得单设之。

3)义务教育年限暂以四年为准,各地方至适当时期得延长之。义务教育入学年龄,各省区得依地方情形自定之。

4)小学课程,得于较高年级斟酌地方情形,增置职业准备之教育。

5)初级小学修了后,得予以相当年期之补习教育。

6)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

7)对于年长失学者宜设补习学校。

二)中等教育:

8)中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三年,高级三年。但依设科性质,得定为初级四年,高级二年,或初级二年,高级四年。

9)初级中学得单设之。

第十五图 壬戌学制系统图

民国十一年)

10)高级中学应与初级中学并设,但有特别情形时得单设之。

11)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设各种职业科。

12)高级中学分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单设一科,或兼设数科。

13)中等教育得用选科制。

14)各地方得设中等程度之补习学校,或补习科,其补习之种类及年限,视地方情形定之。

15)职业学校之期限及程度,得酌量各地方实际需要情形定之。

16)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酌设职业教育员养成科。

17)师范学校修业年限六年。

18)师范学校得单设后二年或后三年,收受初级中学毕业生。

19)师范学校后三年,得酌行分组选修制。

20)为补充初级小学教员之不足,得酌设相当年期之师范学校,或师范讲习科。

三)高等教育:

21)大学设数科,或一科均可,其单设一科者称某科大学校。

22)大学校修业年限四年至六年,各科得按其性质之繁简,于此限度内斟酌定之。医科大学校、法科大学校修业年限至少五年,师范大学校修业年限四年。

23)大学校用选科制。

24)因学科及地方特别情形,得设专门学校,高级中学毕业生入之,修业年限三年以上,年限与大学同者待遇亦同。

25)大学校及专门学校得附设专修科,修业年限不定,凡志愿修习某种学术或职业,而有相当程度者入之。

26)为补充初级中学之不足,得设二年之师范专修科,附设于大学校教育科或师范大学校,亦得设于师范学校或高级中学,收受师范学校及高级中学生毕业。

27)大学院为大学毕业及具有同等程度者研究之所,年限无定。

由此制看来,师范教育有六种:一是完全六年的师范学校,二是后期三年的师范学校,三是高中师范科,四是师范专修科,五是师范讲习科,六是师范大学。前五种全属初级性质,后一种是高级性质。此项说明,另有五个附注,由附注一、小学可以展长一年;由附注二、从前乙种实业改为初级职业学校;由附注三、从前甲种实业改为高级职业学校。合说明与附注看来,职业教育共有五种:一是初级中学职业科,二是高级中学职业科,三是职业学科,四是大学职业专修科,五是小学的职业预科。补习教育有二种:一是小学的补习学校,二是中学的补习学校或补习科。此外还有附则二条,第一条是要“注重天才教育”,第二条是要“注意残废教育”。对于前者,应变通修学年限及课程;对于后者,应开设特殊学校,如盲哑学校之类。

第三节 中小学课程标准

一 绪言

此次课程标准,不是官定的,是由人民公同拟制的。在民国十一年十月济南第八次全国省教育会联合会议席上,议决了一个议案;组织新学制课程标准起草委员会。当场选举了袁希涛等五人为委员,自同年十二月至十二年四月,开了三次会议,起草了二种课程纲要:一是小学的,二是初级中学的。关于高级中学及师范、职业等学校的课程纲要,则另请专家起草,到六月于是完全刊布,即本期改革学制的课程标准。关于大学及专门学校的课程,则由各该校自定。此项课程标准,小学与初中尚觉简单,高中师范及职业等校因分科太繁,我们只能以最简的方法叙述几点。

二 小学课程标准

小学课程分为国语、算术、卫生、公民、历史、地理、自然、园艺、工用园艺、形象园艺、音乐、体育十一科目。但小学前四年——初级小学,将卫生、公民、历史、地理四科合为社会,故只有八科目。小学校授课以分数计;初级前二年每周至少授课一○八○分钟,后二年每周授课一二六○分钟。高级每周至少授课一四四○分钟。各科约定百分比如第十七表。乡村小学各科目有不能独设时,得酌量合并,但国语、算术二科之授课分数不得再减。

三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

初级中学课程,分为社会科、言文科、算学科、自然科、艺术科、体育科六学科。社会科包含公民、历史、地理三目;言文科包含国语、外国语二目;艺术科包含图画、手工、音乐三目;体育科包含生理卫生及体育二目。初级中学授课以学分计,每半年每周上课一小时为一学分,但如图画、手工、音乐、体操运动及理化生物之实验,无须课外预备者,应酌量折算。以修满一百八十学分为毕业,除必修科一百六十四学分外,所余学分得选他种科目或补习必修科目。

第十七表 新学制小学课程标准表

第十八表 新学制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表

四 高级中学课程标准

高级中学依改革令,分为普通、农、工、商、师范、家事等科。此数科分着两类:第一类以升学为主要目的者称普通科,第二类以职业为主要目的者,则分为师范科、商业科、工业科、农业科及家事科等科。第一类又分着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及社会科学,约等于从前的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约等于从前的实科。各科各组的课程又分着三部分:一为公共必修科目;二为分科专修科目;三为纯粹选修科目。各科课程以学分计算,总计以一百五十学分为毕业。普通科两组的课程标准,如第十八、第十九两表,可无庸说明。其他职业各科的课程,除公共必修科与普通科相同外,所有分科专修科目,及纯粹选修科目,由各校照实际情形自定。

五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第十九表 新学制高级中学普通科第一组课程简表

师范教育除高级外,具有五种形式,在前节已说明过了。现在只就后期师范学校及高中师范科的课程制一总表,因这两种师范的课程是相同的,其余三种只得从略了。关于公共必修科目,共计六十八学分,较高中普通科另外增加了音乐四学分,但亦视各校情形,得略为伸缩。关于必修科的,共计四十八学分,也有伸缩的余地。关于选修科目,又分着三组:第一组注重文言文及社会科学,所谓“文科”;第二组注重数学及自然科学,所谓“理科”;第三组注重艺术体育,所谓“艺术科”。以上三组,不必全设,但看各地方情形也可以另设他组,如职业教员组、幼稚园教员组之类。关于教育选修科目,凡以上各组均须选修,至少选修八学分。至于纯粹选修科目,则由各校自定,学分多少亦无限制。但毕业总学分至少与高中普通科相等。

第二十表 新学制高中普通科第二组课程简表

民国期间的美术学校学生

第四节 县市教育行政机关

一 县教育行政机关

民国十一年教育部所召集的学制会议,关于县教育行政机关,有改劝学所为教育局一案,到十二年三月继将县教育局规程公布出来。共计十五条,我们摘录其要点写在下面。(一)县教育局以局长一人、视学及事务员若干人组织之。(二)局长由县知事推荐呈请省教育厅长选任,商承知事主持全县教育行政事宜,并督促属于该县之市乡教育事务。(三)县教育局长之资格:(1)毕业于大学教育科、师范大学校或高等师范学校者;(2)毕业于师范学校,并曾任教育职务三年以上者;(3)毕业于专门以上学校,并曾任教育职务二年以上者;(4)曾任中等学校校长,或小学校校长,三年以上者;(5)曾任教育行政职务五年以上,著有成绩者。(四)县教育局设立董事会,董事定额为五人,但得增加到七人至九人。此项董事须对于教育有关系之人方可合格。(五)董事会的职权:(1)审议县教育之方针及计划,(2)筹划县教育经费及保管县教育财产,(3)审核县教育的预算及决算,(4)议决局长交议事件,(5)提议关于县教育事项。(六)全县市乡,应由县教育局划为若干学区,每区设教育委员一人,受局长指挥,办理本学区教育事务。由以上看来,教育局的权限较劝学所的重大许多,而局长的地位,亦较所长提高多了。

二 特别市教育行政机关

特别市教育行政机关也是与县教育局同时议决,同日颁布,取名特别市教育局。局的权限及组织,及局长的地位,与县没有什么差异。

第二十一表 新学制后期师范课程标准表

续表

续表

本章参考书举要

1)《新教育》

2)《教育公报》

3)《教育丛著》

4)《新学制课程标准》

第五十九章 三种教育之运动

第一节 职业教育的运动

职业教育的运动是由实用主义的教育转变过来的,此项运动发生于前期,到本期已届成熟了。运动的创始人为黄炎培。黄氏改实用主义的口号为职业教育的口号之理由如下:

中华职业教育社,旧中国的教育团体。1917年成立于上海。曾先后开办中华职业学校、中华工商专科学校、中华职业补习学校等。

一般社会生计之恐慌为一刺激,百业之不改良为又一刺激,各种学校毕业生失业者之无算为又一大刺激;凡此皆实用主义提倡之根源也。顾就抽象言,则教育不实用之害中之;而就具体言,则职业教育之缺乏,为其直接感受痛苦处。而一般社会,于其病害之总因不易觉悟,而竟心怵夫直接感受痛苦之所在,于是语以抽象的实用主义教育,不若语以具体的职业教育之惊心动目,而职业教育之声喧腾众口矣。……盖职业教育犹是实用教育也。……吾人所主张一方提倡职业教育俾于生活上速立补习之计划,一方犹当尽力改良普通教科使归实用,庶其有济。(《教育杂志》第九卷第一号《实用主义产生之第三年》)

黄氏以为职业教育犹是实用主义的教育,同一为社会所需要,不过前者较为具体,提出这个口号来,容易打动人,容易引起社会的注意。其实这种教育,一方固由于国内社会的需要,他方也由于欧美职业教育思潮的激荡,先经一二人的提倡,再经少数人的响应,遂造成了一种空气。

职业教育运动的中心——也可以说是运动的始基——为中华职业教育社。该社成立于民国六年四月,当初设在北京,后来移在上海。发启人为黄炎培、郭秉文、范源濂等人,当时并发表了一道宣言。宣言的大义分三点:第一点,指摘现在的教育空疏无用,不仅普通学校不切实用,即号称带有专科性质的实业学校同一不切实用;第二点,为说明救济目前教育之主旨——办理职业教育的主旨;第三点,为施行职业教育的方法。我们将该宣言的大义,节录数段如下:

今吾中国至重要至困难问题,尚有过于生活者乎?兴学二十余年,全国学校亦既有十万八千余所,何以教育较盛之区,饿莩载途如故,匪盗充斥如故?……何以国中自小学以至大学学生之毕业于学校,而失业于社会者比比?

试观夫实业学校、专门学校,有以毕业于纺织专科,而为普通小学校图画教员者矣,有以毕业于农业专科而为普通行政机关助理员者矣。……所用非其所学,滔滔皆是。虽然,此犹足以糊其口耳,其十之六七,乃并一啖饭地而不得。实业学校者且然,其他则又何说?然而教育幸而未发达、未普及耳,苟一旦普及,几何不尽驱国人为高等游民以坐待淘汰于天演耶?

求根本上解决生计问题,厥惟教育。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决无能解决生计问题之希望;曰吾中国现时之教育不惟不能解决生计问题,且将重予关于解决生计问题之莫大障碍。

上海黄炎培故居

同人于此,既不胜其殷忧大惧,研究复研究,假立救济之主旨三端。曰推广职业教育,曰改良职业教育,曰改良普通教育,为适于职业之准备。(《教育与职业》第一期)

中华职业教育社的社务分着三类:第一类关于研究与宣传方面,为调查、研究、劝导、讲演及出版种种;第二类关于实施方面,为试办学校及博物院;第三类关于介绍方面,设立职业介绍部。由第一类,出版了一种《教育与职业》的杂志,为宣传的喉舌。由第二类,创办了一所中华职业学校,为试验的中心。这样一来,社会上的人士都注意起来了,于是全国教育会联合会在同年第三届大会,也把职业教育列为议案,通过职业教育进行计划五项:一、为调查及研究,二、为培养师资,三、为实施职业补习教育,四、为促进女子职业学校,五、为小学校注重实用。自此以后,凡该会屡届大会,莫不以职业教育列为议案。到民国十年,在广东开第七届大会,竟将职业教育列入正式学制系统里面,以替代从前有名无实的实业学校。十一年九月,教育部所召集的学制会议,及十月教育会联合会在济南第八届大会,莫不采纳广东议案,详加讨论,完全决定取消实业学校以职业学校替代,并扩充其范围与性质。此项议决案到同年十一月一日,遂正式公布了,而职业教育的运动可算大告成功。

民国期间的护士毕业证

继中华职业教育社而产生的,有全国职业学校联合会,由甲乙种实业学校、男女职业学校、补习学校、中小学职业学校及其他职业教育机关组合而成,也是促进职业教育的一种企图。此会成立于民国十年,每年有会议,每次会议皆有促进职业教育的计划。由此会又产生全国职业学校出品展览会,十一年二月展览于上海,参加的有八省,五十校;十二年八月展览于北京,参加的有九省,五十八机关;十三年五月展览于武汉,参加的有十一省区,一百五十八机关,可知一年比一年推广。至于职业学校及机关的发达,更其迅速。据民国七年度教育部的调查,全国职业男校,只有五百三十一所;到十一年据中华职业教育社的调查,全国职业学校,共计八百四十二所,四年之内增加了一倍半以上;到十五年五月,该社调查,凡职业学校、职业机关及各种职业教育,全国共计一千五百一十八所,四年之内,差不多又增加了二倍。本期教育史只到民国十五年为止,而职业教育亦以十五年为最发达。自十六年以后,正值革命期间,全国教育多受军事影响,没有统计可言;至二十年而教育部发表的职业学校,全国仅一百四十九所,可谓一落千丈了。

关于职业教育的意义和目的,由运动的人逐年变更,愈变而范围愈推广,而性质愈抽象。我们读《中华职业教育社宣言》,他们当初提倡职业教育的动机为由学校毕业的学生失业太多,其目的只在于“谋生”二字——补救失业的危险。到七年,该社又宣布职业教育的三大目的:一、为个人谋生之准备,二、为个人服务社会之准备,三、为国家及世界增进生产力之准备。同时黄氏又规定职业教育的定义如下:

用教育方法,使人人获得生活的供给和乐趣,同时尽其对群之义务,名曰职业教育。(《实施职业教育要览》)

十一年,周恩润在《职业教育研究》一书中,下一定义:

职业教育乃准备能操一技之长,从事有益社会之生产事业,借求适当之生活。其大目的,在培养智力、意志、感情各方面,而为完全有用之人物。(《教育杂志》第十七卷第一号)

由此看来,七年的解释较六年为广泛、为抽象,十一年的解释较七年更广泛、更抽象了。到十二年以后,更将职业教育及目的简括为两句话:“使无业者有业,使有业者乐业”,较前又进了一步。但职业教育自十五年以来,从表面看,好似着着成功,但内容腐败,办法机械,已为文雅的中国人所鄙视;加以此时正当革命高潮时期,青年学子多加入政治工作,于机械的职业教育更不肯理会,所以自是年以后,职业教育的思潮,差不多已到过去时期了。黄氏目睹这种衰颓现象,有意重振旗鼓,挽回颓势,于是又标榜“大职业教育主义”,可以想见其运动的苦心。他说:

积极说来,办职业教育的,须同时和一切教育界、职业界努力沟通和联络;提倡职业教育的同时,也须分一部分精神参加社会运动。消极说来,就算没有訑訑的声音颜色,只把界限画出来,此为职业教育,彼为非职业教育,已经不行哩。换一句话,内部工作的努力不用说了,对外还须有最大的热诚参与一切,有最大的度量容纳一切。……这样职业教育方针称它什么呢?大胆地称它“大职业教育主义”。(《教育与职业》)

陶知行(1891-1946),中国近代教育家。原名行知,后改知行。曾留学美国,从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学习。曾创办育才学校、社会大学。著作有《中国教育改造》、《行知书信》等。

第二节 平民教育的运动

在本期的前数年,教育上之平民主义的思潮,高唱入云,凡大中小学、城市乡村,莫不标榜这个口号,以求避免“为时代的落伍者”的讽刺,我们在前章已经说明过了。所谓平民主义的教育就是德谟克拉西化的教育,是根据现代平民主义的政治而来的,后因国人趋向时髦,于是由平民主义派生风行一时的平民学校。此项平民学校,多由中等以上各校的学生创办,附属于其本校之内,召集附近无力入正式学校的民众——无论男女老幼——来校读书识字,不收他们的学费,并供给以相当的笔墨纸张。这种学校,多半属于补习教育的性质,已失平民主义之真髓了,但不久又产生一种平民教育的运动。此项教育的运动,其性质与平民学校尚相近似,但于实施方面两不相干,至若规律以平民主义则更不类了。“平民主义”是一种教育思潮,“平民学校”是零星的补习教育,而“平民教育”则含有规划、有组织的运动,运动者有无政治作用我们不敢臆断,但在当时确具有一种力量是无可否认的。

什么是平民教育?据创始者晏阳初说:“平民教育的目的是教人做人。做什么人?做整个的人:第一要有知识力,第二要有生产力,第三要有公共心。”(《教育杂志》第十九卷第六号《平民教育概论》)以这几句话来解释他们的“平民教育”,当然不得要领。这与“非平民教育”有何区别?又据运动中心人物陶知行说:“中国现在所推行的平民教育是一个平民读书运动”(《中华教育界》第十四卷第四期《平民教育概论》),这一句话切实多了。我以为他们的平民教育,少半是读书运动,多半只是认字运动,因为他们主要的教材,只是一本《千字课》。

晏阳初像

此项教育运动,据汤茂如说,可以分着三个时期。第一、自民国七年至十一年,为运动的胎胚时代;第二、自十一年至十四年,为运动的提倡时代;第三、自十四年以后,为运动的研究实验时代。运动的创始人是晏阳初,发祥地在法之巴黎。当初晏氏在法国留学,见着数十万华工在外没有知识之痛苦,因设法为华工施行补习教育。此项补习教育,不过以最简便的方法,授以极浅近而合于应用的文字,并随时讲以卫生及公民所必需的知识,颇见成效。晏氏于民国九年回国,正值国内高倡平民主义及竞办平民学校的时候,于是在国内开始为有组织的运动,标榜平民教育。最初在上海试办,渐渐推行到长沙、烟台、杭州、嘉兴等处。到民国十二年六月,熊希龄的夫人朱其慧、东南大学教授陶知行等人加入了这个运动,由他们发起在南京设立平民教育促进会。数月以后,武汉也成立平民教育促进会,于是各省区闻风兴起,而“平民教育”四字遂轰传全国了。在同年八月,他们乘着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北京清华学校开年会的时候,就便邀集各省代表开第一次平民教育大会,议决在北京设立平民教育促进会总会。当场推出总会省区董事四十人,组织董事会,由董事会选举驻京执行董事九人,以朱其慧为董事长,晏阳初为总干事。总会的会务分总务、城市、乡村及华侨四部。除总务总管一切会务外,其余三部专办教育事务,即城市平民教育、乡村平民教育及华侨平民教育。据他们的报告,平民教育已推行到二十省区,总会的普通平民教育出版物已有三十多种——这种运动的进展可算很迅速的。但自革命军打倒军阀以后,此项运动遂归停顿。

据陶知行的报告,他们施行平民教育,采取三种形式。第一为平民学校。这个是采用的班次制度,与普通学校无大区别。大班一二百人以上,用幻灯教授;小班三四十人以上,用挂图、挂课教授。第二是平民读书处。这是为不能按照钟点上学的一种变通办法,以一家一店或一机关为单位,请家里、店里或机关里识字的人教不识字的人。教的人是内里的,学的人是内里的,由自家人教自家人,不拘时间,不往外走,比较第一种办法方便多了。第三是平民问字处。第二种办法虽极活动,不能每家每店皆能举办,因为那种办法,至少有一人识字才能办通,倘遇有家中或店中无一识字的人,那就穷了。平民问字处是补救以上两种办法之不及的,设立在有人教字的店铺里、家庭里或机关里,以备任何人随时来问《千字课》的字。比如摆摊子的人,摆在哪个平民问字处的门口,就可乘空向他们请教;车夫停在哪个平民问字处的门口,也可以乘无人坐车的时候,学几个字。

陶行知像

第三节 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

职业教育、平民教育及国家主义教育,可谓本期三大教育的运动。第一种运动以实用主义的思想为基础,第二种运动以平民主义的思想为基础,第三种运动以国家主义的思想为基础。但前两种运动,只是单纯教育事业的运动;第三种则合有很浓厚的政治作用,到后来竟演成了政治团体。前两种运动虽各有思想作基础,而运动者均以实施业务为主体;第三种运动则有坚强的主义,宣传主义为运动的工作。故国家主义教育的运动,在本期,是教育的又是政治的,是一种运动又是一种思潮,此项运动是借此项思潮为先锋、为主动的。

在前期教育思潮里面,我们曾经说过:“由汤氏之国民教育一变而为国家主义教育”,故本期国家主义教育,虽不完全是国民教育的后身,而以“爱国思想”为主脑,则两者是一致的。与国民教育思想相随而生的,有军国民教育,替代国民教育及军国民教育的思想而起的则有平民主义的教育,而国家主义教育又是替代平民主义教育而起的一种思潮。此种思潮,发生于民国十二年,到十四、十五两年为最盛,到十六年而暂告停息,故在本期只有五年的历史。发生的原因有二:一为平民主义思潮过度的反动,二为帝国主义者压迫的激动。平民主义以自由平等为原则,其教育以在此原则之下发展个性为要点。一方发展个性,一方还要培养共性——养成适于团体生活的习惯,不过不得因团体而钳制个性或牺牲个己的利益罢了。但中国此项教育主义一提倡,只注意在个性的发展,而不顾及共性的培养,于是一般青年专以放纵利己为自我表现之口实,不遵守纪律,不服从团体;甚至高倡世界主义,对于维持国家的信条也不肯遵守。流弊所及,只知有个己,不知有他人,所以民国成立十多年以来愈演愈不统一,为矫正流弊,于是国家主义者乘时而起。当欧战初停的一二年,世界尚有几分和平空气。时机和缓以后,帝国主义者的面目又露出来了,仍旧以强权为公理,以压迫弱小民族为惯用的手段。中国名义上虽为战胜之国,而被列强的压迫和侵略依然如故,其例不胜枚举。这个时候,中国民族主义的意识突然勃兴起来,大家觉得非团结国家力量,不足以抵抗强权,非提倡尚武精神,不足以自卫,国家主义者于是起而作国家主义的教育之宣传了。

20世纪初的中国留学生

提倡国家主义教育的多半是受了欧美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的留学生,他们全是信仰国家主义者。国家主义基于爱国观念,以国家为中心,以拥护国家独立自强为最高信条,他们反对个人主义、家族主义及世界主义,因为这些主义均足以分化国家主义的力量的。为建设国家主义,所以要提倡国家主义的教育,后者是前者的工具,为前者而产生的。什么是国家主义的教育呢?据李璜说:

我们中国人也正离开家的生活而初入国的生活的时候,我们正大光明地说,当把国民的精神生活系在国家上面。换言之,就是正该当讲国家主义的教育。(《中华教育界》十三卷三期《国民教育与道德》)

国民教育的目的,无非是“诱发后人,光大先业”八个大字。(同书十三卷四期)

我们为何而主张国家主义的教育?其理由至为明了而且简单:(1)对外为抵抗文化的侵略政策。因之国家主义的教育在提起国家对外独立的精神。……(2)对内为唤起全国国民的团结与活动,以共同担负今日之大患,而筹谋来日的大业。因之国家主义的教育是为中国国民在各个人的私利之上指出全民族公私之所在。质言之,是要为今日之中国人建议一个道德上的新信仰。(同书十三卷九号《再谈国家主义的教育》)

陈启天在《国家主义教育要义》一篇文章上,提出积极要求者四端,及消极反对者三事。积极要求的第一端是:

明定国家教育宗旨。国家教育宗旨在凝成国民意识,发扬本国文化,以促进国家的统一和独立。(《中华教育界》十五卷《国家主义教育研究号》)

我们把他们的意思解释如下:国家主义的教育在唤起国民对于祖国的意识——培养爱国思想。以国民的爱国思想为基点,树立民族伟大的精神,发扬本国固有的文化,以建设强大的国家。——对内统一,对外独立。为达到此项目的起见,所有教育应当属于国家的,教育政策由国家规定,教育主权由国家享有,教育事业由国家主办。教育既一切均属于国家的,所以他们反对教会教育,反对殖民教育,反对私人营利的教育,凡不在国家主管之下的及不合于国家主义的教育,应当一律收归国家办理。民国十四年的收回教育权运动,参与者虽不限于国家主义信徒,而以他们运动最力,因为这也是他们的教育政策之一。“外抗强权,内除国贼”,为国家主义者常喊的口号,他们为实行此种口号起见,所以特别提倡军事教育,使学生军队化,训练强勇的青年,以建设强有力的国家,称雄于世界。本期军事教育运动,因“五卅”惨案成为全国一致的呼声,而国家主义者利用时机特别喊得起劲,这也是他们的教育政策之一。

国民革命军战士

国家主义的教育,除个人鼓吹外,团体方面,有国家教育协会、中华教育改进社及全国教育联合会等等。第一种团体为专门宣传国家主义教育的机关;第二种团体在开年会时曾有人提议请教育部依据国家主义定教育宗旨;第三种团体也有人主张以“养成健全人格,发扬共和精神,葆有独立国性,演进民族文化”为教育宗旨,立言虽较融混,也是赞成此项主义的。此项教育的运动在十四五年虽风靡全国,但至民国十六年,国民革命军征服旧式军阀以后,严厉制止国家主义的宣传,而此项运动于是偃旗息鼓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职业与教育》

2)《教育杂志》

3)《中华教育界》

4)《国家主义的教育》

5)《国家与教育》

第六十章 结论

本期教育完全是美国式的教育:凡关于教育制度、教学方法、教育思潮以及垄断教育权的教育人物,没有一处不是美国式的。故本期教育与前期显然不同之点,由美国式的替代了日本式的,或由全资本主义化的替代了半资本主义化的。

在前期,留日学生归国的很多,他们对于辛亥革命不无劳绩,因政治势力的优越遂掌握了教育全权,自小学以至大学,所有重要教职差不多全被他们把持,而以教育部为总机关。到了本期,留美学生归国日多了,他们所学似较进步,乘着时代趋势的机会,不知不觉所有教育权就很快地移转到他们手中了。还有从前留日学生为预防落伍起见,特别跑到欧美游历一趟,受点西洋的洗礼了回来再争教席的也很多。

民国时期的留日学生

关于教育制度方面,有壬戌学制。此学制的系统及教育标准,无一不是美国化,改造者所认为最得意的一部分如中学三三制,完全是从美国抄来的。关于教学法方面,国人所最热心仿效的,有设计教学法及道尔顿实验室制。前者创于美人克伯屈教授,在民国十五年曾聘他来华讲演了的;后者创于美人伯克赫斯特女士,在民国十四年也聘请她来华讲演了的。关于科学的研究,在民国十一年,有推士来华指导,遂成立各种自然科学研究的团体;在十二年有麦柯尔来华指导,遂制成各种测验量表。这两人也是美国教育专家。本期的教育思潮则以平民主义为代表,而美人杜威博士更被中国人尊重。杜威自民国八年五月抵上海,在中国过了二年零两个月的生活,走遍十一行省,讲演稿多至十几种,对于教育革新的言论,给中国人士以强烈的兴奋。在本期七八年中,“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两句口号,简直成了全国教育界上的家常便饭。由此看来,本期的教育,完全美国化了,其中杜威学说的影响最大。

胡适像

杜威的平民主义教育思想是以美国的民主政治为背景。这种政治以“机会均等,自由竞争”为原则,是资本主义的政治原则。此项原则,应用到教育方面,则有个性发展、自由活动等主义产生。中国民族,素来只有个性而无群性,个人的生活除对国家尽纳税一种义务外,是极其自由的。只是束缚于旧礼教范围之内,相习日久,自然养成一种呆板的不自然的态度。自平民主义的思想传入国内以来,加以国内一二先觉之士大声疾呼地一提倡,对于数千年支配民族习惯的旧礼教施以猛烈的攻击;于是一班青年如抉开了藩笼一般,不觉大为活跃起来,尽量向个性方面发展,自由方面活动。个性发展到了极点,更无团体协作的精神;自由活动到了极点,更无遵守纪律的习惯。于是自“五四”运动以后,全国学校,风潮屡起,没有一年不发生,而以民国十一年为最烈。学潮之起,有为内政的,有为外交的,性质种种不一,但为反对学校当局,反对考试的常居多数。每一学潮之起,少则半月,多则数月才告平息,往往以罢课作武器,于是罢课视为常事。

“三一八”示威群众与军警相峙

本期学潮之中,除了学生罢课以外,教员罢教之事也屡不一见。年来以内战迭起,政局变动无常,国家收入尽为军费之用,致教育经费一欠再欠,几至于不能维持生活。学校教职员为生计所迫,或另有作用,于是以罢教为索薪的武器,罢教也视为常事了。本期罢教的运动,萌芽于民国八年的末月,到十年、十一年两年运动最烈。此项运动起于北京,波及于全国。到十三年以后,教育经费愈陷困窘,一般教职员且更以怠工为手段,于是全国学校皆陷于不生不死的状态之中。刘薰宇于民国十六年一月,在《教育杂志》上,论“中国教育的危机”,有一段话形容得很好:

现在中国的学校,只是好像几个逃荒的难民,住在一所墙壁破漏的房子中间一样。外面是谁也可以甩一块瓦或伸支手进去的,里面是谁也预备着各走生路,不过暂时蹲在一处。(第十九卷第一号)

学生罢课,教职员罢工,自“五四”以后,简直是年年皆有,省省不虚。政局愈弄愈坏,教育经费愈欠愈多,教育界愈过愈穷,全国教育差不多到了破产的境地,公然到最后降下了一道催命符。这道催命符,就是民国十五年的“三一八”惨案。

中国自“五四”运动以来,城市方面遂发生两种相冲突的思想:当初新旧文学之争,后来演成左倾与复古之争。在“五四”运动的前后,陈、胡诸人提倡文学革命,主张以白话文代替文言文,一班青年莫不感受影响。自此以后,新文学运动与思想革命及教育的平民主义等等运动打成一片。在十一年以前,因此项运动的气焰万丈,全国差不多披风而靡。但自十二年以后,新文学革命虽告成功,而平民主义的弱点日益暴露,于是代表半封建思想的国家主义派应运而生;在十三、十四两年中间,因国家屡受帝国主义压迫的反应,而国家主义思想在教育界上简直有夺取平民主义而代之的趋势。但是国内政治日坏,帝国主义的压迫愈烈,不久之间,新旧两种思想各图发展,于是冲突愈不可避免。代表新的平民主义,一部分渐渐走向“左”倾的社会主义的路线上了;代表旧的国家主义,一部分渐渐走向复古的路线上了。这个时候,北京政府段祺瑞以奉系军阀被推为执政,教育当局提倡古典文学,主张恢复读经,禁止学校教科书采用国语,干涉学生爱国运动,反对教育界上的种种革新运动。一手捧经,一手执刀,打算与方兴未艾的社会主义思想相周旋,这个冲突一定是不可避免。民国十五年三月十八日遂发生执政府流血大惨案,青年学生以及民众被执政府的卫队枪杀了三十余人,受伤加倍。政府自己枪杀学生如此之多,总算是空前未有,不久,政府无形瓦解,本期的教育也由此告一结束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甲寅杂志》

2)《东方杂志》

3)当时京津各种新闻

4)其他同前

第六编 初期资本主义时代的教育 第五期 自国民政府建都南京至现今(1927—1934)

第六十一章 国民革命与教育

一 国民革命之时代的要求

中国自辛亥革命以来,表面上虽推倒了数千年的帝王专制,改建五族共和的民主国家,虽列强因中国民族日见觉醒抛弃了昔日瓜分的计图,但从实际上观察,中国是一年不如一年。第一,帝国主义者以不平等条约为护符,侵夺中国种种权利,更以庞大的资本投资于中国内地,过剩的商品充斥于中国市场,于是中国在国际地位上成了次殖民地。第二,辛亥革命名义上虽推倒了帝王专制,实质上即代之以北洋军阀,作威作福,比较昔日专制帝王更其厉害。自北洋军阀内部分裂,继起的军阀,有时彼此声援,有时互相砍杀,演成长期内乱,愈久而愈无法统一。第三,大多数民众,极受内外的侵凌压迫,与经济的榨取剥削,不仅民权无法伸张,即生计也完全破产。于是“小企业家渐趋破产,小手工业者渐致失业,沦为流氓,为兵匪,农民无力以营本业,至以其土地廉价售人”(《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于是流落转死者相继。

辛亥革命纪念碑

孙中山像

由此看来,自辛亥革命以来十多年中,中国情况不仅毫无进步,且有江河日下之势,由“军阀之专横,列强之侵蚀,日益加厉,令中国深入半殖民地之泥犁地狱”。中国人民在此水深火热之中,莫不渴望着得一良策以求自救。这个时候,我们要挽救中国的危亡,只有实行国民革命,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中国国民党即本此要求而产生。

中国国民党以国民革命为手段,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为目的,他们所奉行的三民主义,即实现此目的的主义,——民族主义所以求国际上之自由平等,民权主义所以求政治上之自由平等,民生主义所以求经济上之自由平等。他们在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所宣布的政纲,即所以实行他们的主义的。消极方面,对外打倒一切帝国主义者,对内铲除封建余孽的军阀及土豪劣绅,及资本主义的走狗买办阶级。积极方面,对外取消一切不平等条约,重订双方平等互尊主权之条约;对内建设代表民意的国民政府,扶植农工,提倡自治,努力发展一切生产,以解决全国民众的衣、食、住、行一切重要问题。这种政策,深合于当时的国情,确为当时全国民众所迫切要求者;所以他们自十三年一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发出以后,全国欢呼,莫不渴望着国民革命军早日北伐,青年志士莫不踊跃加入国民党,参加国民革命运动。国民虽革命的怒潮既已奔腾滂沛,以此去打倒军阀,真如摧枯拉朽,所以自十三年国民革命军誓师北伐,至十五年已戡定长江流域,至十七年即已统一全中国。

二 国民革命之世界革命性

今日世界是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对立的时代,是帝国主义与平民主义对立的时代。中国国民党之国民革命的使命,是求中国之自由平等,以促进世界大同。这种世界革命性的国民革命,是国民党总理孙中山先生提倡的,其言要略如下:

中国古来常讲济弱扶倾,在中国从前强大之时,安南、缅甸、高丽、暹罗那些小国,还能够保持独立。所以中国如果再行强盛,不但要恢复自己民族的地位,还要对于世界,济弱扶倾,才尽我们民族的天职。(节录《民族主义》第六讲)

中山先生将中国民族消极的精神,改变为积极的精神,因之农、工、商大为奋起,同党军合作。自民国十三年至十七年的五年中为国民革命军最盛的时期,为中国国民党的黄金时代,亦为中国革命历史上最光荣的一页。为斯虽只五年,但给予中国民族以极深的印象,对于中国民族遗传的思想起了不少的变化。

三 国民革命军最盛时期对于教育观念之改造

孙中山与国民党改组会议代表合影

辛亥革命是政治思想的改造,“五四”运动是学术思想的改造,此次国民革命是社会思想的改造。在辛亥革命的时期中,政治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袁氏的军国民主义及汤氏的国民教育主义之产生。在“五四”运动的时期中,学术思想改造,所以在教育方面,有留美派的平民主义的教育之产生。至若打破阶级思想,教育为一般民众的利益打算,朝着社会革命的前面走的,只有国民革命产生的教育思潮。辛亥革命的前后,所有教育政策及方法,尚在完全支配行动的进行中;“五四”运动以后,虽然已经注意到科学教育,提倡学校社会化和教育生活化,但因国家根本政策及社会根本思想未曾变更,更仍不脱离支配行动的教育。至于国民革命是立在民众的基址之上为民众的利益而革命的,国民党的民生主义及孙中山的实业计划,均着眼在以科学方法为社会经济的改造,所以国民政府的教育政策,已改变从前的支配行动而进行生产行动的教育了。在“五四”运动以前,中国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孔子学说的支配;由孔子学说所生的教育思想,总不脱离封建主义。在“五四”运动以后,中国民族的思想差不多完全受欧美学说的支配——尤以美人杜威学说为中心;由杜威学说所产生的教育思想,总不脱离资本主义。但勿论为封建主义和资本主义,所有教育思想和言论,全是立在支配阶级说话的,所有教育主张差不多完全与其政府的教育政策一致的;而受教育的人们——勿论儿童和成人,都在他们的思想言论的笼罩之中。但自“五四”运动以来,已渐渐有人觉悟,自十三年中国国民党改组以来,以其革命主义随其革命军向全国宣传,教育界才有一大改造。教育政策和方法是改支配行动的为生产行动的;教育思想是改变资本主义为社会主义的;所有教育实施莫不趋重在社会化、民众化。

本章参考书举要

1)《中山全书》

2)《中国国民党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3)《三民主义的连环性》

4)《新生命杂志》

第六十二章 中国国民党之教育宗旨及教育政策

一 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

孙中山说:

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因三民主义,系促进中国之国际地位平等、政治地位平等、经济地位平等,使中国永久适存于世界,所以说三民主义就是救国主义。(《民族主义》第一讲)

胡汉民更推广些说:

“三民主义”,小而言之是救国主义,大而言之实是大同主义。由顶点直贯到的的中心,是生存的要求;沿着生存的要求这一个中心的便是人的努力;而其努力的阶级,起点是博爱,过程是救国,终点是世界大同。我们要晓得三民主义的连环性,其总作用正是引导人们沿着进化定律而努力,由博爱起,经过国家的阶段,而终的于世界大同。(《三民主义的连环性》第四○页)

我们由这几段简单话看来,三民主义就是革命主义,又是救世主义,又是社会主义。中国国民党负着革命的使命,所以以孙中山所倡导之三民主义为信仰的中心。教育就是完成革命,灌输和推行主义的工具,所以他们规定以三民主义为其教育宗旨。

三民主义的教育,在十五年国民政府成立教育行政委员会时,已有人注意,不过初称党化教育。[1]到十七年五月,由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议决,始将“党化”二字改称“三民主义”。同时并由大会议决采取三民主义为教育宗旨。该项原文备载于大会的宣言里头:

恢复民族精神,发挥固有文化,提高国民道德,锻炼国民体格,普及科学知识,培养艺术兴趣,以实现民族主义。

民国时期小学用的三民主义课本

灌输政治知识,养成运用四权之能力;阐明自由界限,养成服从法律之习惯;宣扬平等精神,增进服务社会之道德;训练组织能力,增进团体协作之精神;以实现民权主义。

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能,推广科举之应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实现民生主义。

提倡国际正义,涵养人类同情,期由民族自决,进于世界大同。(《全国教育会议报告》,十七年五月)

此项议案议决于十七年五月。到八月曾由大学院呈请中央政治会议通过,到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重行规定。原文是:

中华民国之教育,根据三民主义,以充实人民生活,扶植社会生存,发展国民生计,延续民族生命为目的,务期民族独立,民权普遍,民生发展,以促进世界大同。(《教育公报》第一卷第五期)

此项宗旨,由国民政府于同年四月二十六日正式公布,定为本期的教育宗旨,二十一年四全代会且申述一道,丝毫未改,至今全国奉为典章。至于国民政府公布的令文,庄严威重,使此项宗旨增加几分强力,我们勿妨抄在下面,以作参考:

按奉:中国国民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确定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饬即照办。等因。查此项决议案,关系以党建国、以党治国之根本大计,至为宏巨。兹将原案公布,著行政院令饬教育部,转饬遵照,切实施行,务期启迪全民,实现三民主义。此令!

二 党化的教育政策

中国国民党的教育政策,规定在它的教育宗旨之前,最早为民国十三年一月,到十七年五月又规定一次,十八年一月又规定一次,二十年五月又规定一次。十三年一月,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对内政策十五条,内中有两条是关于教育政策的。条文为: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会场

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于1924年1月20-30日在广州召开,是对国民党进行全面改组、实现国共合作的会议。大会通过了《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等议案。

十二)于法律上、经济上、教育上、社会上确认男女平等之原则,助进女权之发展。

十三)励行普及教育,以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整理学制系统,增加教育经费,并保障其独立。(《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十七年五月,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共分十组,第一组为三民主义教育组,第二组为教育行政组,差不多全是关于教育政策的议案。关于第一组的第一个议决案为“三民主义实施方案的原则案”,共计十五条:

1)发扬民族精神;(2)提倡国民道德;(3)注重国民体魄锻炼;(4)提倡科学的精神,推广科学的应用;(5)实施义务教育;(6)男女教育机会均等;(7)注重满、蒙、回、藏、苗、瑶等教育的发展;(8)注重华侨教育的发展;(9)阐发自由界限,养成服从法律的习惯;(10)灌输政治知识,养成使用政权的能力;(11)培养组织能力,养成团体协作的精神;(12)推广职业教育;(13)注重农业教育;(14)注重生产消费及其他合作的训练;(15)提倡合于人民正轨的生活,培植努力公共生产的精神。(《全国教育会议录》,十七年五月)

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第十一次会议,关于教育的议决案,除上述教育宗旨外,还有教育实施方针八条:

一)各级学校三民主义之教育,应与全国课程及课外作业相连贯;以史地教科阐明民族真谛;以集合生活训练民权主义之运用;以各种之生产劳动的实习培养实行民生主义之基础;务使知识道德融会贯通于三民主义之下,以收笃信力行之效。

二)普通教育,须根据总理遗教,陶融儿童及青年忠孝、仁爱、信义、和平之国民道德,并养成国民之生活技能,增进国民生产之能力为主要目的。

三)社会教育必须使人民具备近代都市及农村生活之常识,家庭经济改善之技能,公民自治必备之资格,保护公共事业及森林园地之习惯,养成恤贫防火互助之美德。

四)大学及专门教育,必须注重实用科学,充实科学内容,养成专门知识技能,并切实陶融为国家社会服务之健全品格。

五)师范教育为实现三民主义的国民教育之本源,必须以最适宜之科学教育及最严格之身心训练,养成一般国民道德上、学术上最健全之师资为主要之任务,于可能范围内使其独立设置,并尽量发展乡村师范教育。

六)男女教育机会平等,女子教育并须注重陶冶健全之德性,保持母性之特质,并建设良好之家庭生活及社会生活。

七)各级学校及社会教育,应一体注重发展国民之体育,中等学校及大学专门须受相当之军事训练。发展体育之目的,固在增进民族之体力,尤须以锻炼强健之精神,养成规律之习惯,为主要任务。

八)农业推广,须由农业教育机关积极设施,凡农业生产方法之改进,农民技能之增高,农村组织与农民生活之改善,农业科学知识之普及,以及农民生产消费合作之促进,须以全力推行。(《教育公报》第一卷第五期)

二十年五月,国民会议通过之约法,有关于国民教育一章,共计五十二条,除第四十七条以“三民主义为中华民国教育之根本原则”属于宗旨外,其余全属于教育政策。我们择要写在下面:

南京中山陵祭堂

第四十八条 男女教育之机会一律平等。

第四十九条 全国公私立之教育机关一律受国家之监督,并负推行国家所定教育政策之义务。

第五十条 已达学龄之儿童应一律受义务教育。

第五十一条 未受义务教育之人,一律受成年补习教育。

第五十二条 中央及地方宽筹教育上必需之经费,其依法独立之经费,并予以保障。(见《教育益闻录》第二卷第二册)

同年国民政府第一五七次中常会通过之三民主义实施原则,共计八章。第一章为初等教育,第二章为中等教育,第三章为高等教育,第四章为师范教育,第五章为社会教育,第六章为蒙藏教育,第七章为华侨教育,第八章为留学教育。每章分目标及实施纲要两节,实施纲要又分课程、训育及设备三段,每段分若干条,完全为党化的教育政策,比较三全大会所通过之“实施方针”尤为详尽细密。

以上所录,均系整个政策的记载,还有大学院及教育部时代随时制定的军事教育职业教育、国语教育及华侨教育等计划,不能备述。此外还有个人关于教育计划的建议,如许崇清在十五年八月所拟《教育方针草案》,十六年五月张乃燕所拟《革新教育十大原则》,同年六月韦悫也拟了十二个教育方针,但这只是些个人的意见,我们也不必赘述了。

由以上种种看来,我们可以得一结论。中国国民党的教育政策是多方注重的:从纵的方面看,自幼稚园以至大学各阶段有各阶段的特性,全须按照其特性尽量发展;从横的方面看,凡普通教育、师范教育、职业教育以及其他特殊情形如蒙藏教育、苗瑶教育、华侨教育等等,莫不按照其需要尽量施行;再从学科的内容上看,除普通教科外,注意于军事的训练、团体生活的训练及生产劳动教育的培养,更注意于生产教育及科学教育。国民教育以儿童为本位,力求普及,依照目前的国民经济程度,暂定为四年的义务教育,对于义务教育的推行尤为注意。男女教育机会均等,而“对于女子教育尤须确认培养博大慈祥之健全的母性”(《第二届中央执行委员会第四次全体会议全会宣言》关于教育的建设者)。从教会及外国人手中收回教育权,使教育脱离宗教而独立化,脱离外人而国家化。以上所有教育设施,皆统一于三民主义的教育宗旨之下;其政策的原则,力矫从前的放任主义,而代之以干涉主义。[2]所谓干涉主义,即国家教育政策一切由国家规定,凡在本国领土之内的教育,一律须受国家的监督,遵守国家所定教育宗旨与方针切实办理。对于学生尤须有严格的训练,以培养思想统一、体魄健全、富有群性及生产技能的国民。——此即所谓党化教育。

本章参考书举要

1)《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2)《大学院公报》

3)《教育部公报》

4)《全国教育会报告》

5)《教育益闻录》

* * *

[1] 韦悫:《国民政府教育方针草案》:“现在最多人讨论的是党化教育问题,但可惜还有许多人不明白党化教育的意义。……我们所谓党化教育,是在国民党指导之下,把教育变成革命化和民众化。换句话说,我们的教育方针,要建筑在国民党的根本政策上,国民党的根本政策是三民主义、建国方略、建国大纲和历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和议决案,我们的教育方针应该根据这几种材料而定,这是党化教育的具体意义。”

[2] 《三全会政治报告·中国国民党与教育》:“大会于此以为本党今后必须确定整个教育政策方针,其根本原则必须以造成三民主义为中心。……如欲期此成功之增加,则必矫正从前教育上放任主义之失,而代之以国家教育政策。”

第六十三章 国民政府之教育制度

第一节 概论

本期的教育制度,应分着两个时代:第一为大学院时代,自民国十六年七月至十七年十月,只有一年又三个月;第二为教育部时代,自十七年十一月至现今,约计五年。在大学院时代,政治为军政时期,教育为革命教育,一切具有革新的精神。在教育部时代,政治已入训政时期,而教育的革新精神已入休止状态,大概说来,一切都恢复旧样了。在大学院时代,为期虽只有一年零三个月,而关于本期的一切教育制度,大体均由此时规划出来。院长为蔡元培氏,蔡氏在十七年二三两月,曾拟订了大学规程、私立学校条例、中小学暂行条例及华侨小学条例与华侨视学条例种种。在同年五月,召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关于党化教育的实施,学校系统,起草中小学课程标准,皆有决议;后来十八年及二十一年两次所颁布的中小学课程标准,皆根据此次会议的成案起草的。尤其特异的,为教育行政制度的革新:一是中央由大学院管理全国教育及学术,一是地方试行大学区制。但此制试行不到两年,因反对人众多,遂随蔡氏而俱倒了。第一任教育部长为蒋梦麟氏,蒋氏曾在十八年四月,奉中央命令,召集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此次会议的性质,“不是广泛的方针和原则,而是分期分项的实施方案”(《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大会宣言》),于第一次会议所决定的各种方针和原则,毫无变更。

本期为党化的教育时代,除各级学校课程加授党义外,其学校系统与前期无大差异。自纵的方面说,自六岁入小学至二十二或二十四岁大学毕业,整个教育时期,约计十八年。在小学以下有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的儿童;在大学以上有研究院,收受大学毕业生之有专门研究者:年限皆不规定。自横的方面说,在中等教育段,有普通中学,有师范,有职业,有农、工、商等科,及其各项补习学校;在高等教育段,有大学,有独立学院,及各种专科学校。此外:有华侨学校及蒙藏学校,皆属于中小学性质;有劳动学校,内分高等、中等两部;有中央研究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机关。关于民众教育方面,有补习学校,有由平民学校改称之民众学校,有各种劳工学校;此等学校的设立,不必由教育机关,或由交通部,或由农商部,或由地方工厂商会等处直接办理。

南京国民政府

第二节 教育行政制度之一度改造

一 大学院

国民政府在广州时代,关于中央教育行政机关有教育行政委员会的组织;它的职权,在“掌管中央教育机关并指导监督地方教育行政”。内中设委员三人为干部;干部之下,设行政事务厅,依干部会议的议决,处理本委员会所管事务。至十六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由委员蔡元培提议,取消教育行政委员会,在中央成立大学院,同时由中央政治会议通过以蔡氏为院长。蔡氏组织大学院的意旨,在他的《大学院公报·发刊词》里面可以看出:由这一段话看来,以大学院为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最高的机关,是侧重在研究方面,不但是办理教育行政就算完事。简单说,即以学术化代从前的官僚化。所以自大学院始成立时,即进行下之三点:(1)实行科学的研究与普及科学的方法,(2)养成劳动的习惯,(3)提倡艺术的兴趣。在大学院直接之下,设立中央研究院,以实现第一点,设立劳动大学以实现第二点,设立音乐院以实现第三点。

十余年来,教育部处北京腐败空气之中,受其他各部之熏染,长部者又时有不知学术教育为何物而专务营私植党之人;声应气求,积渐腐化;遂使教育部名词与腐败官僚亦为密切之联想,此国民政府所以舍教育部之名而以大学院名管理学术及教育之机关也。(《大学院公报》第一年第一期)

大学院的性质即侧重在研究方面,所以它的内部组织也与从前教育部不同。据国民政府于十六年七月公布的《中华民国大学院组织法》,共计十一条,其要点是:(1)“以大学院为全国最高学术教育机关,承国民政府之命,管理全国学术及教育事宜,不是隶属于国民政府的,所以直称中华民国大学院”。(2)本院设院长一人,总理全院事务,并为国民政府委员。(3)本院设大学委员会,议决全国学术上一切重要问题,“此委员会以各国立大学校长、本院教育行政处主任及本院所推举的专门学者五人至七人组织之,而以院长为委员长”。(4)在院长之下,设立二处:一为秘书处,置秘书长一人、秘书若干人,办理本院事务;二为教育行政处,置主任一人、处员若干人,处理各大学区在相关联及不属于各大学区的教育行政事宜。(5)在教育行政处之下,又设六组:一为学校教育组,二为社会教育组,三为法令统计组,四为图书馆组,五为国际出版品交换组,六为书报编审组。以上五点,尤以第三点为大学院的特色,组织大学委员会,即是实现研究精神的。但此项组织法,自初次公布以后,屡有修改。第一次修改在十七年一月,即增设了副院长一人,及加入了教育行政处条例的各条;其余没有变更。第二次修改在同年四月,这一次修改变更可大了,其重要的有二点:第一点为大学院的地位的低降,即由与国民政府平列的机关改为直隶于国民政府的机关;第二点为内部的改组,即由二处改为五处:一为秘书处,二为高等教育处,三为普通教育处,四为社会教育处,五为文化事业处。到同年六月,又修改一次,但变更很小。不过由屡次的修改看来,大学院已有站立不稳的趋势,所以蔡氏于同年十月辞职,大学院即随着取消,到十一月以后改称教育部。教育部的组织一仍前期的旧样,我们毋庸再写。

二 大学区

蔡氏既以学术化代官僚化,在中央组织大学院,所以在地方也试行大学区制。大学区制模仿于法国学制,以一省为单位,每省设立国立大学一所,以所在省名为各大学的名称,总理本区内一切学术教育事项。试行了大学区制的省份,即取消教育厅,从前教育厅一切职权完全移归该省国立大学办理,内中组织,据十六年六月国民政府公布的《大学区组织条例》,共计九条,我们也可以略举几个要点出来:(1)依全国现有的省份及特别区,定为若干大学区;每大学区设校长一人,总理区内一切学术与教育行政事项。(2)在校长之下,设立下列各机关:一为评议会,为本区立法机关;二为秘书处,辅助校长办理本区行政上一切事务;三为研究院,为本大学研究专门学术的最高机关;四为高等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本部各学院及区内其他大学专门学校及留学事项;五为普通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区内公立中小学校及监督私立中小学教育事业;六为扩充教育部,设部长一人,管理区内劳农学院及关于社会教育之一切事项。以上六个机关,以第一及第三为新制的特色,即实现研究精神之意,为从前教育厅制所没有的。第六扩充教育部比较从前社会教育科的范围广大,也是新制的一点特色。此制试行的,只有浙江、江苏及河北三省,其余各省仍旧为教育厅制。新制初行始于十六年七月,蔡氏打算逐渐推广,哪知将近一年而江苏教育界乃群起反对。他们反对的理由:(1)大学教育之畸形发展,(2)经济分配之不均,(3)偏重学术,忽视教育,(4)行政效率减低,(5)易为少数分子操纵。总之大学区制,不唯不能使政治学术化,反使教育官僚化。他们根据这些理由,呈请政府取消试验。十八年,北平教育界及学生,也群起反对。政府看见反对的人太多,遂于十八年八九月间,明令停止试验,仍复教育厅旧制。自此,蔡氏的满腹志愿仅作昙花一现了。

第十六图 大学区组织图

第三节 学校系统

一 原则

本期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讨论议案共分十二组,第二组为教育行政组。在本组内的第七条,有学校系统一案,案中又分甲乙两项,甲项为原则,乙项为组织系统,统名《中华民国学校系统》。本期所谓“原则”,即前期所谓“标准”,初次议决只有六条,后来大学院增加了一条,合为七条,与前期的标准大旨相同。我们把大学院修正了的原文写在下面:

1)根据本国实情。

2)适应民主需要。

3)增进教育效率。

4)提高学科标准。

5)谋个性之发展。

6)使教育易于普及。

7)留地方绅缩之可能。

二 系统图及说明

本期学校系统说明里面,分初、中、高三段共计二十二条。此二十二条说明,即本期教育界上的根本大法,后来公布的一切组织法法规及课程标准,莫不依据此项说明产生出来,不过办法颇有出入。我们勿妨先将说明的原文抄在下面了,再加以补充。其说明如下:

甲初等教育:

1)小学修业年限六年。

2)小学校分初高两级:前四年为初级,得单设之。

3)小学课程于较高等级,斟酌地方情形,增设职业学科。

4)幼稚园收受六岁以下之儿童。

5)初级小学修业期满后,得设相当年期之补习教育。

乙中等教育:

6)中学校修业年限六年,分为初高两级:初级三年,高级三年。但依设科性质,得定为初级四年,高级二年。

7)初级中学得单设之。

8)高级中学应与初级中学并设,但有特别情形时得单设之。

9)初级中学施行普通教育,但得视地方需要,兼施除师范科外之各种职业科。

10)高级中学得分普通科及农、工、商、家事、师范等职业科;但得酌量地方情形,得单设普通科;农、工、商、师范等科得单独设立为高级职业中学校。修业年限以三年为原则。

11)除师范外,得设相当初中程度之职业学校、初级职业中学校,以收受高级小学毕业生,修学以三年为原则。

12)初级中学自第三年起,得酌行选科制。

13)各地方应设中等程度之补习学校(或称民众学校)。

14)为推广职业教育计,得于相当学校内,附设职业师资科。

15)高中师范科成师范学校,收受三年制初中毕业生者,修业年限三年;收受四年制初中毕业生者,修业年限二年。

16)为补充乡村小学校教育之不足,得设乡村师范学校,收受初级中学毕业生,或相当学校肄业生之有教育经验,且对于乡村教育具有改革之志愿者,修业年限暂定一年以上。如收受小学毕业生,则修业年限至少两年。

国立东南大学附属中学

1923-1927年)

丙高等教育:

17)大学得分设文、理、法、医、工、农学院。

18)大学修业年限:文、理、农各四年,法、工各五年,医七年。

19)大学得附设各种专修科。

20)研究院限为大学毕业生而设,年限无定。

21)专门学校得就工业、农业、商业、美术、音乐等分别设立。

22)专门学校招收高级中学或同等学校之毕业生。专门学校修业年限三年,经大学院之许可,得延长或缩减之。

第十七图 戊辰学制系统图

民国十七年)

由以上看来,初等教育与前期大致相同。中等教育除师范与职业外,关于普通初高两级也与前期没有出入。师范教育与前期不同的有三点:一是废止六年制,二是取消师范专修科及讲习科的名目,三是添设乡村师范教育。本期所规定的因有三种:一为高中师范科,二为师范学校,三为乡村师范学校。一二两种,如收受三年制的初中毕业生修业,以三年为限;收受四年制的初中毕业生,修业以二年为限。第三种如收受初中毕业生,修业年限暂定为一年以上;如收受小学毕业生,则修业至少两年,而入学年龄须在十六岁以上。职业教育与前期不同的,就是脱离了普通中学而独立成为系统,内中分初级职业学校及高级职业学校两种,其入学资格与普通中学同。除以上两种正式职业学校外,凡初级中学得附设各种职业科,高级中学得分设各种职业科。此外还可于小学内,增设职业学科,还可于相当学校内附设职业师资科。关于高等教育,分大学校及专门学校两级,修业年限与前期无大出入。所不同的有两点,即:(1)大学取消单科制而为多院制,(2)师范大学没有单独规定它的地位,只混在大学组织里面就是了。我们把系统图列在右边。

第四节 各项学校令及其规程

一 绪言

本期的学制系统虽在大学院时代早已成立,但该项系统只是一个大纲,一切详细组织尚未制定。到民国二十年,朱家骅为教育部长时,对于部务的整顿,及全国教育的计划,很肯努力,于是在二十二年,制定了小学法及小学规程,中学法及中学规程,师范学校法及师范学校规程,职业学校法及职业学校规程各一份。此项法令与规程,虽根据戊辰学制,变更的地方也颇不少,而所变更的较前确系完善,对于小学尤为切实,可算是制度上的一点进步。现在全国中初两级的各项学校,莫不奉它为典章,我们可以择要补叙几点出来。

二 小学校

朱家骅像

据《小学规程》所载,小学分着三种:一为完全小学,二为简易小学,三为短期小学。完全小学分初、高两级,以六年为修业期限,初级小学也可以单独设立。此项小学以六足岁的儿童为入学年龄,但亦可展缓至九足岁,其课程载在部颁小学课程标准内,留在下面另述。简易小学为推行义务教育的一种变通办法。教育部为推行义务教育,曾于民国二十一年制定了第一期实施义务教育办法大纲,规定以民国二十一年八月起至二十四年七月止,为实施义务教育第一期。在此期内,全国各县市及行政区、特别区,应指定城市及乡村各设一区或数区,为义务教育实验区,实施义务教育。在义务教育实验区内,所办之小学取名义务教育实验区小学校,经费以就地筹措为原则。此项小学编制,又分三项:(1)全日制,招收学龄儿童,多级或单级教学;(2)半日制,招收学龄儿童,上下午分级教学;(3)分班补习制,招收不能入一二两项之儿童,每两小时分班教学。前两项定四年毕业,后一项至少须修满二千八百小时,作为修业终了。此项小学课程,应以部定小学课程标准为标准,但视地方情形可减少国画、音乐、劳作等学习时间,仅授算术、常识、国语、体育等科。此项课程称为简易课程,故又名此项小学为简易小学。

简易小学,其课程虽比较简单,所教的仍为学龄儿童。短期小学则为救济年长失学的儿童而设的,可以说短期小学又为促进义务教育的一种变通办法。教育部为促进义务教育,在同年,又制定了《短期义务教育实施办法大纲》。规定短期义务教育之实施,以乡镇坊公所为主体,省市行政区特别区及县市区为试验与示范起见,应指定相当地点设短期义务教育实验区,尽先办理短期义务教育。办理此项教育之小学,称短期小学,或短期小学班。其经费也以就地筹措为原则。凡年满十足岁至十六足岁之年长失学儿童,均应入短期小学班,但不得收取学费。此项小学,采用分班教学制(上午、下午、夜间),每日授课二小时,修业年限一年。以识字为目的,其课程设国语一科,并注重注音符号。课程的内容,包含史地、公民、算术、自然等常识。

三 中学校

中学规程,与戊辰学制所定大致相同。所不同的,约计二点:(1)取消了四二制,此后完全采用三三制;(2)取消了选科制,勿论初高两级,所有课程一律作为必修科。并且规定了早操,规定了自修时间,规定了以男女分校或分班为原则。在学年龄,初级中学以自十二足岁至十五足岁为标准,高级中学以自十五足岁至十八足岁为标准。

四 师范学校

师范教育,据师范学校法或其规程所载,分着四种:一为师范学校,二为幼稚师范科,三为特别师范科,四为简易师范学校或简易师范科。第一种专收女生的称女子师范学校,如以养成乡村小学师资为主旨的,称乡村师范学校,均以三年为修业年限。第二种修业年限三年或四年,第三种修业年限一年,第四种年限不定。其课程除第一种已见于师范学校课程标准外,其余尚未制定出来,不过一律取消选科,与中学校相同。毕业生服务年限,照他们在校时修业年限加倍计算,服务未满限期不得升学或从事教育以外之职业。设置规定分设于城市乡村,而以多设在乡村为宜,并为推广师范教育计,得划全省为若干师范区,每一区得设男女师范学校各一所。

岭南大学军训

五 职业学校

此项学校,分初高两级,初级职业学校,以收受小学毕业生为原则,修业年限一年至三年;高级职业学校,以收受初中毕业生为原则,修业年限三年。前者以县立、市立为原则,后者以省立或特别市立为原则,但社团或工厂、商店、农场等职业机关,或私人,按照规程均可设立。设置科目,以就某业中之一科单独设立为原则,以兼设同一业之数科或合设数业为例外。除此以外视地方需要,得于职业学校内附设职业补习班,或职业补习学校。其他与戊辰学制尽同,不必重述。

第五节 各级学校课程标准

一 绪言

本期的课程标准编订了两次:一为民国十八年八月公布的,名《中小学课程暂行标准》;一为二十一年十月公布的,名《中小学课程标准》。前者为试行的课程标准,由十八年八月到二十年六月为试验研究时期。自二十年六月,教育部收集各省区试验的结果,另聘专家加以修正和审核,到二十一年十月,才完全告竣,作为本期的正式课程标准。本期与前期最大不同的有两点:一是增加了党义课程,且将党义融和于各科教材里面;二是另编了一部幼稚园课程,为自有新学制以来所没有的。正式标准与暂行标准最大不同的,有三点:(1)在小学方面,增加了公民训练标准;(2)在中学方面,取消了学分制,改为钟点制;(3)在中小学方面,取消了党义科目,只将党义教材充分融化于社会及自然各科之中。在各科内容方面,后者较前者更为充实,且多趋向于实际教学,扫除从前一切架空蹈虚的毛病,这也是试验研究之后的一番进步。现在我们只将正式的标准择要写在下面,至于暂行的标准有效期间业已过去,可以从略。

二 幼稚园课程标准

本标准分“幼稚教育总目标”、“课程范围”及“教育方法要点”三项。第一项的目标有下之四点:

1)增进幼稚儿童身心的健康;

2)力谋幼稚儿童应有的快乐和幸福;

3)培养人生基本的优良习惯(包括身体行为等各方面的习惯);

4)协助家庭教养幼稚儿童,并谋家庭教育的改进。

第二项的课程范围分七目:(1)音乐,(2)故事和儿歌,(3)游戏,(4)社会和自然,(5)工作,(6)静息,(7)餐点。每一科目分“目标”、“内容大纲”及“最低限度”三项。每项又分着数条目。第三项的教法要点,系根据儿童兴趣和需要,做成作业的中心,把各科教材打成一片,以设计教学法引起儿童的活动;从活动中施以个性的发展、群性的培养,并养成民族的观念;教师处于指导者、保育者和最后评判者的地位。

三 小学课程标准

此项标准,也分着“小学教育总目标”、“作业范围”及“教学通则”三项。第一项的总目为:“小学应根据三民主义,遵照中华民国教育宗旨及其实施方针,发展儿童身心、培养国民道德基础及生活所必需的基本知识和技能,以养成知礼、知义、爱国、爱群的国民”。其分目有八:

1)培养儿童健康的体格;

2)陶冶儿童良好的品性;

3)发展儿童审美的兴趣;

4)增进儿童生活的知能;

5)训练儿童劳动的习惯;

第二十二表 戊辰学制小学科目及每周教学时间总表

6)启发儿童科学的思想;

7)培养儿童互助团结的精神;

8)赞成儿童爱国爱群的观念。

作业范围,分公民训练、卫生、体育、国语、社会、自然、算术、劳作、美术及音乐十目。每目每周教学时间,以分数计算。总计低年级自一一七○至一二六○分;中年级自一三八○至一四四○分;高年级约为一五六○分。

内中的说明有四点:(1)公民训练和别种科目不同,重在平时的个别训练。(2)各科目得依各地方情形酌量分合:如社会、自然及卫生三科,在初级小学得令并为常识一科;又如劳作科的农事、工艺作业,可单设一种,即以所设的一种命名某某科;又如美术、劳作二科,在低年级得令并为工作科。(3)总时间为适中学数,得依各地方情形,每周增多或减少九十分钟。(4)时间支配,以三十分一节为基本,视科目教材的性质分别延长到四十五分或六十分。

其余各种集团活动,每周所需时间也有一个规定,如下表:

第二十三表 戊辰学制小学各科集团活动每周时间分配表

学生课余参加劳动

20世纪30年代)

四 初级中学课程标准

初中课程分第一、第二两类。第一类之教学科目为:公民、国文、英语、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卫生、劳作、图画及音乐十五科,这是为一般情形而设立的。至于需要蒙、回、藏语或第二外国语之特殊地方,则酌减劳作、图画及音乐三科钟点,每周加授蒙、回、藏语或第二外国语三小时。倘遇特别困难时,得酌减英语每周一小时或二小时。此次既改学分制为钟点制,所以在校自习时间也列为正课,勿论住校学生或通勤学生均须一律参加。学生成绩分学业、操行及体育三项。考查学业成绩的方法,分日常考查、临时试验、学期考试及毕业考试四种。凡升级或毕业,皆以各项成绩及格为标准。

五 高级中学普通科课程标准

高级中学的课程,也分第一、第二两类。第一类之教学科目为:公民、国文、英语、中外历史、中外地理、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学、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伦理、图画及音乐十五科。若遇有特殊地方,需要蒙、回、藏语或第二外国语者,则减去伦理、图画、音乐等科目,以所余时间加授蒙、回、藏语或第二外国语。考查成绩方法及毕业标准,与初中完全相同。至于初高两级中学之一般目的,依照中学规程所规定者如下:

中学为严格训练青年心身,培养健全国民之场所,依照中学法第一条之规定,以实施下列各项之训练:(1)锻炼强健体格,(2)陶融公民道德,(3)培养民族文化,(4)充实生活智能,(5)培养科学基础,(6)养成劳动习惯,(7)启发艺术兴趣。

第二十四表 戊辰学制初中课程表(第一部)

六 师范学校课程标准

师范学校为严格训练青年身心,养成小学健全师资的场所,依照师范学校规程第二条的规定,以实行以下各项训练:(1)锻炼强健身体,(2)陶融道德品格,(3)培养民族文化,(4)充实科学智能,(5)养成勤劳习惯,(6)启发研究儿童教育之兴趣,(7)培养终身服务教育之精神。关于普通师范之教学科目为:公民、国文、历史、地理、算术、物理、化学、生物、体育、卫生、军事训练(女生习军事看护)、劳作、美术、音乐、伦理学、教育概论、教育心理、教育测验及统计、小学教材及教学法及小学行政实习等科。其他关于乡村师范及幼稚师范等课程,则另有规定。

第二十五表 戊辰学制高中普通科课程表

七 职业学校课程标准

职业学校为实施生产教育之场所,训练的目标如下六条:(1)锻炼强健体格,(2)陶融公民道德,(3)养成劳动习惯,(4)充实职业技能,(5)增进职业道德,(6)启发创业精神。其课程分初级、高级两种。初级职业学校暂分为下列各科:(1)关于农业者如普通农作(稻、棉、麦作等)、蚕业、森林、畜牧、养植、园艺等;(2)关于工业者,如藤竹木工、板金工、电镀、简易机械、电机、电料装置及修理、钟表修理、汽车修理、摄影、印刷、制图、染织、丝织、棉织、毛织、陶瓷、简易化学工业等;(3)关于商业者,如普通商业簿记、会计、速记、打字、广告等;(4)关于家事者,如烹饪、洗濯、造花、缝纫、刺绣、理发、育婴、佣工等;(5)关于其他职业者,视地方需要酌量设立。高级职业学校分为下列各科:(1)关于农业者,如农业、森林、蚕桑、畜牧、水畜、园艺等;(2)关于工业者,如机械、电机、应用化学、染织、丝织、棉织、毛织、土木建筑、测量等;(3)关于商业者,如银行簿记、会计、速记、保险、汇兑;(4)关于家事者,如缝纫、刺绣、看护、助产等;(5)于其他职业者,视地方需要,酌量设立。凡职业学校,每周教学四十至四十八小时,以职业学科占百分之三十,普通学科占百分之二十,实习占百分之五十为原则。

第六节 毕业会考及成绩核算法

一 毕业会考

教育官厅对学校举行毕业会考,是本期近来的一种特殊制度。此制创行于民国十九年湖北教育厅,二十一年以后乃通行于全国各省。教育部初次颁布了一份《中小学学生毕业会考暂行规程》,凡已届毕业的中小学学生,须一律参加会考。二十二年九月,教育部又将此项暂行规程修正,名叫《中学学生毕业会考规程》。按照此项修正的规程,把小学会考一项取消,只留中学一项。凡公私立中学学生必须参加毕业会考,但须在本校毕业试验及格之后,方有参加的资格。会考的科目,初中与高中略有不同。凡初级中学,抽试公民、国文、算术、理化(物理化学)、生物(动物植物)、史地(历史地理)及外国语七科。凡高级中学,抽试公民、国文、算学、物理、化学、生物学、历史、地理及外国语九科(按民国二十二年部令抽考科目又有变更)。会考的成绩有二科或一科不及格者,准其参加下届各该科会考,及格后方得毕业。如有三科以上不及格者,应令留级。毕业会考应行补考的学生,如愿升学者,可准其先行升学,作为试读生,非俟参加下届补考及格后,不得作为正式学生。

二 成绩考查法

据各项规程的规定,凡中学校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学校考查学生的成绩,分:(1)日常考查,(2)临时试验,(3)学期考试,及(4)毕业考试四种。第一种,包括口头问答、学习练习、实验实习、读书报告、作文测验、调查采集报告、其他工作报告及劳动作业九项。第二种,由担任各科教员随时于教学时间内举行,每学期至少举行二次以上,普通叫做月考。第三种于每届学期终,各科教学完毕时举行,所考范围以本学期所教学者为限。第四种于规定学年修满后举行,所考范围以本校所定全部课程为限。

民国中山大学毕业证书

三 成绩计算法

学校对学生成绩的计算法,分:(1)平时成绩,(2)学期成绩,(3)学年成绩,及(4)毕业成绩四种,各科日常考查成绩与临时测验成绩相合,叫做各科平时成绩;日常考查成绩在平时成绩内占三分之二,临时试验成绩占三分之一。各科平时成绩与学期考试成绩相合,叫做各科学期成绩;平时成绩在学期成绩内占五分之三,学期考试成绩占五分之二。学生各科学期成绩的平均数,作为该生的学期成绩;每学生一二两学期的平均数,作为该生的学年成绩。每学生各学年成绩的平均数,与其毕业考试成绩相合,叫做毕业成绩;各学年成绩的平均数在毕业成绩内占五分之三,毕业考试成绩占五分之二。除以上四种成绩外,由官厅举行毕业会考的成绩,与学校毕业成绩相合,叫做毕业会考成绩;学校各科毕业成绩在毕业会考成绩内占十分之四,会考各科成绩占十分之六。以上各项成绩,均以百分法计算,并规定以六十分为及格标准。

本章参考书举要

1)《国民政府教育法规》

2)《大学院公报》

3)《教育部公报》

4)《全国教育会议录》

5)《教育杂志》

6)《教育益闻录》

7)《中小学课程标准》

8)《最近三十年之中国教育》

9)《湖北地方教育现行法令辑要》

第六十四章 现今教育之趋势

第一节 生产教育

民国十一年公布之新学制标准第五条有“注意生活教育”一语,即我国生产教育之萌芽。

生产教育的意义,发生于前期,本期初年才有人正式提倡,到近二三年来已演为很高的思潮了。这种教育,近年所以演为思潮的,其背景不外“政治”、“社会”、“国际”及“教育本身”四种。

本期政治以孙中山的三民主义为政纲,三民主义以民生为中心,可以说本期政治是应以民生为中心的。政治既以民生为中心,教育亦当以民生为中心,而生产教育一项自必为政府所注意。本期最初提倡生产教育的为许崇清。许氏在民国十五年国民政府教育行政委员兼广东教育厅长任内,拟了一道教育方针草案,内中有这样几段话:

中国从来的教育,只是关于支配行动的教育;关于生产行动的教育在中国是从来所无的。

许崇清像

中国今后社会发达必然的唯一可能的进路,我们今后应该致力革命的一般政策,既是如此;则中国今后的教育政策,当然亦应该与这个革命的一般政策相并动,然后使所施的教育才能成为确有实效的教育。而且今后的教育政策所指导的方向,亦只有与这个革命的一般政策所进取的方向相一致;然后所设施的教育才能尽致发挥它固有的价值,教育的发达才能预期。

吾人所谓知识,即是使环境顺应于吾人的要求;又使吾人的欲望或目的顺应于环境,因而构造吾人的心的倾向。知识不是只限于吾人所能意识的而止,却是当吾人解释当面的事实及现象的时候,吾人有意运用心的倾向所构成。吾人所谓道德,亦不过是在人我相交处一个社会的关系里面,体察疑问中的一切条件,人我间一切要求,又发现于意识内一切价值,而后真正把捉着的一个状态。

从这些根本事实来制定教育的原理,学校教育当与社会生活的活动和事务相结合;不独是材料的内容要与社会环境相联络,并其方法的内容亦须与社会生活相一致。

我们一面依照这个教育原理,一面因应前述革命的一般政策来拟定今后的教育方针。当面第一个紧急问题,应该就是产业教育问题。(《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二卷第三期)

许氏认中国历代的教育皆是支配行动的,今后当改变方针竭力从事于生产行动的教育;这一篇议论,对于国人历来教育观念的革命,确是很有价值的。生产教育自经许氏这样一提倡,国民政府于是深切注意。大学院院长蔡元培在十七年五月,召集第一次全国教育会议时,即有“养成劳动习惯,增高生产技能,推广科学之应用,提倡经济利益之调和,以实现民生主义”的教育宗旨之规定。十八年一月,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开第十一次会议时,接手又有“以各种之生产劳动的实习,培养实行民生主义之基础”的实施方针之决议。十九年四月,教育部长蒋梦麟召集第二次全国教育会议,所通过之改进全国教育方案,又有“在各级各类的教育内,都应注重科学实验,培养生产能力,养成职业技能”的规定。二十年六月,行政院公布国民会议议决的教育设施趋向案内,也是以生产教育为言;且规定社会教育应以增加生产为主要目标。国民政府因要实行其民生主义,屡次会议皆以生产教育为提倡,自然能够引起国人的注意。

中国目前社会最感恐慌的,莫过于“贫”。贫的来源有二:一方由于政治不上轨道,致产业无从发达;一方由于外货充斥,利权日益外溢。这种现象,一天厉害一天,由是农村破坏,百业凋零,失业者的数目日增,整个社会皆陷于极穷困的境地。救贫的根本办法,只有努力从各方面发达自己的产业,挽回已失的利权。要达到这个目的,除政治力量外,则应当依靠教育力量,此生产教育所以在近年最感迫切。在政府方面,提倡生产教育的,有许崇清、陈果夫、程天放等人;在社会方面,提倡这种教育的,有陶知行、罗廷光、舒新城,曹等人。曹氏说:

陶行知塑像

《中华教育界》,教育月刊。上海中华书局创办于1912年1月。1950年12月停刊。内容包括教育理论和实际经验、教育参考资料、补充教材、教育文艺作品等。

以四万万人口的国家,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人,日日在啼饥号寒,是何等的危险!任何事没有比足衣足食的需要更迫切的了。解免这种危险,适应这种需要,只有增加生产之一法。中国是小农国家还停滞在小手工业时代。……我们唯一的方法,只有利用农产品,去换必要的工业品,渐求入超的减少,以至于出入相抵——这是工业国家必经的途径。所幸中国农业还是利用人力和畜力的农业,还未用着机器力量。同时荒地尚多,地力未尽,生产增加不是不可能的。教育和政治的力量,如集中于此点,速效可期,危亡可免。(《中华教育界》第十卷第三期《从群众潜隐的形态中寻我中国教育之出路》)

陶氏说:

新近依日本估计,中国每人均摊财富,只有一○一元日金。没有开发的宝藏,当然还是无法运用,所以不算在内。同时日本每人均摊财富为一七三一元,比中国人大十七倍多。美国每人均摊财富为六六○七元,比中国人大六十五倍多。俄国虽穷,还在中国之上,每人均摊七五六元,差不多比中国人大七倍。所以中华民族的第二条出路,是创造“富的社会”;中国教育的第二条出路,是“教人创造富的社会”。……在创造富的社会中,教育之任务如下:

1)教人创造富的社会,便是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便是引导人民在合理的工业上寻出路。

2)教人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便是教人创造合理的机器文明,合理的机器文明,便是要人做机器的主人,不做机器的奴隶。

3)科学是工业文明的母亲,我们要创造合理的工业文明,必须注重有驾驭自然力的科学。

4)农业对于富力之增加,有两种方式:一是使全中国无荒废之地;二是把科学应用到农业上来,使地尽其利。最后等到工业吸收了一大部分之农人,即可使农业变成工业的农业。

5)教后起青年运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袖手来去做旧文明的安享者。

6)教人同时打破“贫而乐”、“不劳而获”及“劳而不获”的人生观,这三种人生观都是造富的心理上的最大障碍。

7)教人重订人生价值标准。农业社会与向工业文明之前进社会是不同的:纯粹的农业社会的一切是静止的;向工业文明前进的农业社会是变动的。我们要有动的道德、动的思想、动的法律、动的教育、动的人生观。(《中华教育界》第十九卷第三期《中华民族之出路与中国教育出路》)

《中华教育界》杂志书影

罗氏著《教育与经济》一文,对中国今后教育应有的改革,分着五点,而以注重生产教育列为第一。他说:

开宗明义,当然以注重生产教育为最重要。拿了生产教育去代替旧式的消费教育,切切实实的讲究生产,讲究生产的增加。因为中国系以农立国,当然应以农业生产为主,工业为辅。努力于发展固有的农业,辅以近世工业,近世生产新法,借机械以增加生产能量,以求抵抗国际资本主义的侵略,而谋自给自救——此为最低限度之要求。(《新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三期)

中国历来所办抄袭的教育,不合于自己社会的需要,致无救于社会的贫穷,国人虽感觉其错误,而印象尚不深切。国人感受已往教育的错误之刺激最深的,莫如学校毕业生之无出路。十余年前,只有中学毕业生得不着出路,到现在大学毕业生亦无出路可找,甚至于出外留学归国的学生之失业的亦逐日加多。从前只有普通学校的毕业生没有职业可寻,现在连职业学校的学生出了学校亦得不着职业,且他们也不能从事职业。全国学校年年不断的招生,不断的毕业,而社会上失业的数目于是不断的增加。社会上失业者不断的增加,而国家从未想一救济的办法,于是强者为盗匪,弱者为流氓,此社会问题所以日趋险恶。这个时候,国人才知道已往教育之失当,才知提倡生产教育之刻不容缓了。程天放在他所著《改革中国学校刍议》一文中,有一段话说得很痛切:

程天放手迹

生产落后,经济枯竭,是中国最大的危险。现在中国人衣、食、住、行的需要,都要仰给于舶来品。……照此下去,人家不必调一兵,不必发一炮,我们也非日趋灭亡不可。尤其危险的,是过去的教育,不但不能增加人民的生产力,反而减少人民生产能力。本来是个农家子弟,假如他不受教育,长大后还可以做一个胼手胝足的农夫,一受教育便再也不肯下田耕种。本来是一个工人子弟,假如他不受教育,长大后还可以做一个刻苦耐劳的工人,一受教育,便再也不肯动手作工。这种现象,到处皆是。所以大学毕业、中学毕业甚至小学毕业的学生,大多数都成为安坐而食的不生产分子。大家都往政界、教育界挤,挤不进去就失业。所以学校毕业生一年多一年,失业的人也就一年多一年,社会上不安定的状态也就一年甚于一年。这种教育,非促成亡国不可。我们现在必须以教育的力量挽回这个颓风,以教育力量增加人民的生产能力。原来能生产的,受教育后,生产能力更强。原来不能生产的,受教育后,也成为生产分子。这是中国目前第二个大需要,也是教育第二个目标。(《中华教育界》第二十卷第五期)

胡葆良在二十年暑假讲习会中,也有同样的感觉:

《中华教育界》目录页

吾人之日用品,凡为生活之所需要者,什九皆仰给于舶来品,此我国致穷之原因,夫人人而知。挽救之法,除增加大量生产以外,更无再好办法,此生产教育所以有特殊之需要也。就教育的立场而言,过去之教育,凡人之子女一经学校毕业,即成为双料少爷小姐,而鄙视一切劳动,以生产为贱业,以消费为尊荣。此种态度之养成,于个人于社会均有莫大之不利。我国生产之落后,经济之破产,内乱丛生,外患日迫,教育亦应负其责焉。今后对于教育的设施,当看清此弊而竭力矫正之,此为生产教育特殊之背景也。(《中华教育界》第二十卷第七期《生产教育讨论》)

整个社会的贫乏,学校毕业生失业的数目日益加增,加以苏俄的劳动教育政策之对照,及政府不时的提倡,所以“生产教育”的呼声弥漫于全国了。大家皆认为这种教育为中国教育唯一的出路,也是中华民族的出路。

何谓生产教育?依当今国人一般的解释,李权时分直接、间接二类,程其保分广义、狭义二说,[1]究不如胡葆良所说较为精当。胡氏说:

生产教育之意义,即运用教育方法,以养成儿童劳动的精神,启发创造的思想,培养儿童生产的兴趣,及尊敬劳作的态度,以达到生产的目的,而满足生活的需要是也。(《生产教育讨论》)

生产教育不是撇开现有学校教育而另成一种教育,是寓生产之意于所有学校教育之中。主要的在平日培养儿童以生产的兴趣,创造的思想,及尊敬劳作的态度。此即陶氏所谓“教后起青年运用双手与大脑去做新文明的创造者,不教他们袖起手来去做旧文明的安享者”。至于实施的方法,主张各有不同,有主张改变昔日教育观念及教授方法的,[2]有主张课程改组的,[3]有主张对于现在学制根本改革的。[4]

第二节 乡村教育

中国人注意乡村教育,始于民国十二三年,当时有余家菊、傅保琛、喻谟烈等人。余氏不过在杂志上粗有论文发表,尚谈不上研究,用力在这上面研究的则为傅、喻二氏。喻氏在民国十四年,编了一本《乡村教育》,除说明乡村教育之意义与目的外,对于乡村生活的改良颇有陈述。同年中华教育改进社在山西开年会时,且正式提义添设乡村教育组,以便推行乡村教育。傅氏除在北京师范大学担任乡村教育教授外,逐年在杂志上继续发表的文字,较喻氏更多,但他们这些人,此时所用力的不过纸上谈兵,未尝在实际上作乡村教育的工作;且所研究的多不脱离教育范围,而当时对于这种教育的空气甚为淡薄。

自民国十六年以后,国人对于乡村教育的空气渐渐浓厚起来了,始由研究的工作而进于运动的工作,代表人物,南方有陶知行,北方有梁漱溟。陶、梁二氏虽同样注意于乡村教育,同为乡村教育运动的领袖,但他们的出发点则两不相同。“陶氏以教育为基点,故首先注意于乡村学校之改革,逐渐及于乡农乡政。梁氏则以改革中国问题为研究的对象,于发现乡村问题之重要后而注意于乡农教育。在陶氏理论上,改造乡村学校是方法,改造乡村生活是目的。在梁氏则办乡农学校,改进乡村,均是解决中国整个问题之手段。”(《新中华杂志》第一卷第一期)舒新城这一段分析,尚属恰当,我以为:且不仅出发点不同,两人的精神与态度也不一致。陶氏是注重科学的,其所创作多带西方的色彩;梁氏是研究哲学的,其所表现多含东方的精神。因为如此,所以中国乡村教育运动的理论和方式,形成了两个系统——前者以改造乡村生活为目的,后者以建设乡村社会为目的。

陶氏的乡村教育运动,以南京晓庄师范学校为根据。该校以“教学做合一”为教育的原理,以“深入民间与农民一齐生活”为理想的教育。内中组织及各种创办事业,可分着三部:一、属于师范教育部,有小学师范院,幼稚师范院;二、属于小学教育部,有中心小学、中心幼稚园;三、属于社会教育部,有实验民众学校、晓庄乡村医院、农艺陈列所、中心木匠店、中心茶园、晓庄商店。其他还有民众教育研究所、乡村业讯及乡村教育先锋团,关于研究与运动的种种组织。这些组织,其目的皆是以教育改良乡村生活,以学校领导乡村社会,最后学校与社会合而为一。这种教育,不仅负改良与指导社会的责任,即于一扫从前文雅的书本教育之陋习,也算值得注意的,关于他们的优点,杨效春有几句赞美的话:

晓庄学校旧影

无论怎样,她(晓庄学校)在中国乡村教育史中毕竟是掀起巨大的波涛。她以万物为导师,宇宙为教室,生活为课程。她要打消教育与生活的分离,荡平学校与社会的围墙,破除教师与学生的界限。她的主张已经激动了全国各地从事乡村教育者的心弦,勿论他们是赞成或是反对。(《中华教育界》第二十卷第五期)

梁氏于民国十七年,在河南辉县百泉村办了一所河南村治学院,试验他的以教育建设乡村社会的理想,试行不久就被解散。解散以后,河南村治学院的化身乃脱胎于山东邹平县,换名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这个研究院,由山东省立,院址设在邹平,以邹平、菏泽两县为实验县区。此院的基本构造,分着两部:一为乡村建设研究部,一为乡村服务人员训练部。研究部的用意有两点:一是普泛地研究乡村建设运动及其理论;二是具体地或分类地研究本省各地方的乡村建设方案。训练部的用意,就在养成到乡村去实行建设工作的人才,故平日训练的要点有三:一为实际服务之精神陶冶,二为认识了解各种实际问题之知识上的开益,三为应付各种实际问题之技能上的指授。研究部的学生,年龄较大,稍具自由研究的性资,以二年为修业期。训练部的学生,年龄较小,以一年为修业期,完全采的军事训练。除以上基本构造外,另有二种重要的设施:一为农场,二为乡农学校。农场的试验,有植棉、植桑、养蚕、养蜂、畜鸡、畜猪、凿井、开泉等工作。乡农学校又可以说是一种民众学校,专在教授当地失学的男女老少,以日用生活的常识和技能。它的教育活动,分着六项:一为精神教育活动,如精神陶冶、戒烟会及风俗改良会等;二为语文教育活动,如识字班、阅报处及演讲会等;三为生计教育活动,如农业推广、合作事业及造林、凿井等;四为公民教育活动,如史地教育、时事报告、国庆或国耻纪念及家庭改良设计等;五为健康教育活动等,如国术、军事训练、清洁运动及放足运动等;六为休闲教育活动,如明月会、谈心会及新年同乐会等。其后,菏泽县分为督察区公署管辖,他们遂完全以邹平为实验区,以邹平县的县长为实验县区的主任,秉承正副院长办理邹平全县乡村的一切建设。此院完全以建设理想的乡村为目的,故他们——办理者——所做的工作,全是建设工作,即以教育为建设。我们把此院设立的旨趣抄录一段在下面,便可以知道他们所具的意义了,他们说:

梁漱溟与张澜

今日的问题,正为数十年来都在“乡村破坏”一大方向之下:要解决这问题,惟有扭转这方向而从事乡村建设——挽回民族生命的危机要在于此。只有乡村安定,乃可以安辑流亡;只有乡村产业兴起,乃可以广收过剩的劳力;只有农产增加,乃可以增进国富;只有乡村自治当真树立,中国政治才算有基础;只有乡村一般的文化提高,才算中国社会有进步。总之,只有乡村有办法,中国才算有办法,无论在经济上、在政治上、在教育上都是如此。(本院设立旨趣)

除陶、梁二氏外,施于实际工作的,还有晏阳初氏。晏氏本是在北京创办平民教育的主要分子,从十八年起,始把城市的工作移到乡村,以河北省的定县为实施的基础。自平民教育促进会搬到定县后,从前在北京办理平民教育的主要人员一律来到定县,从事于实际工作,把内部的组织逐渐扩大与改变;于是由平民教育一变而为乡村教育了。晏氏等在定县实验数年之后,颇有成绩,引起了社会及政府的注意,二十二年河北省政府依据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决议案,以定县适合实验区之条件,因即选定为河北省县政建设实验区。同年,乃在定县成立河北省县政建设研究院,以定县为实验县,以晏氏为院长。此院的组织,分调查、研究、实验、训练四部,定县的县长即以实验部的主任兼充,受院长的指挥。凡研究院的工作人员多半是平民教育促进会的人员,两种组织实际上已打成一气了。他的目的,介于陶、梁二氏之间,而大体与梁氏相同,定县的规模之大也与邹平相等。他们的办法是:应用三种方式,实施四大教育,完成六大建设,实现三民主义。所谓三种方式,即学校式、社会式、家庭式。所谓四大教育,即文艺教育、生计教育、卫生教育、公民教育。所谓六大建设,即政治建设、教育建设、经济建设、自卫建设、卫生建设、礼俗建设。以文艺教育救愚,以生计教育救穷,以卫生教育救弱,以公民教育救私,一切设施皆鉴于中国民族性的缺点及社会的毛病,而加以改革与建设的。后来者居上,他们的成绩已驾晓庄与邹平之上了。

喻谟烈于民国十七年曾在湖北倡议开办乡村师范学校,对于乡村教育不无相当影响。

自民国十六年,晓庄学校成立,在中国乡村教育史上可算开了一个新纪元。其后,因政治关系,办了三年,到十九年四月就被解散。但晓庄学校虽被解散,而陶氏“教学做合一”的主张已引起了国内教育家的注意,跟着晓庄学校的办法而继起的乡村师范学校,在江浙各省已数见不鲜了——现在全国各省莫不有乡村师范学校的设立。民国二十一年,陶氏又在上海大场创办山海工学团,是继晓庄的精神而来的。内中的办法是把学校、工场和社会三种打成一片,即实施“教育即生活”并以教育去改良生活的办法。山东邹平村建设研究院开办于民国二十年三月,因省立的关系,经费充足,规模比较庞大,成绩亦大有可观,又以梁氏富于哲学思想,不断的研究,到最近比较从前已改变不少了。他们以“改进社会,促成自治”八字为口号,以“教养卫合一”为方法,以建设人类理想的社会为目标,其基本组织则以一乡一村为单位,故于二十二年七月即改乡农学校为乡学村学。乡学村学的精神即从蓝田吕氏乡约而来,富于东方伦理的精神,于新教育里面不免含有不少复古的意味。

现在全国经济枯竭,农村破产,为复兴农村计,益感乡村教育的必要。中国虽开放港口,设置商场,创办各种机器工业,已有了数十年,而农民还占全国人口百分之八十,国家经济仍以农业为基本。唯有复兴农村才可以复兴民族,故为复兴民族计,更感乡村教育的迫切。所以近年以来,乡村教育运动的高潮,与生产教育到了同一程度;这种教育运动不仅以改良乡村生活及建设乡村社会为目的,到近年且负了复兴民族的使命。在政府方面,行政院长汪精卫氏于二十二年四月,特别组织了复兴农村委员会,计划复兴农村的方法。该委员会分技术、经济及组织三组。组织组中又分设自治、教育、卫生及自卫四小组。在教育小组中,规定两个原则:一关于国民教育,应适合于农村环境之便利:二关于民众教育,应注重乡村生活之需要。其他三小组,在梁、晏二氏的主张中,都可以包括在乡村教育里面。教育部除把乡村教育规定在学校系统里面以外,并于二十二年九月,通令各省教育厅改进与发展乡村教育,也是以建设及复兴农村为论点,我们勿妨写在下面,以见其梗概。该通令:

查年来我国农村衰落,谋救国者莫不以复兴农村为当前之急务,惟欲农村复兴,除经济之建设外,乡村教育亦应急起直追,从事改进与发展。(《湖北教育月刊》创刊号)

因为要提倡生产教育,所以在中等段特别注重职业教育,在高等教育段专门趋重于理、医、工、农等科。因为要提倡乡村教育,所以特别注重师范教育及义务教育。此外,因生产教育而产生的,有劳动教育;因乡村教育而产生的,有民众教育。民众教育的要求,在近年也成了很高的思潮——政府与社会两方面皆有此项要求。政府方面,因孙中山以“唤起民众”为革命策略,所以对于民众运动提倡最早;要提倡民众运动,必当提倡民众教育。关于民众教育的办法,主要分着两项:一为民众学校,二为民众教育馆。民众学校的办法,教育部于民国二十一年一月公布了一个大纲,同年九月修正一次。据修正大纲,凡在十六岁以上五十岁以下之男女失学者,均应入民众学校。现在各省开办民众学校及民众教育馆的很多,而以江苏、浙江等省提纲尤力。至于它的意义,据江苏民众教育学院主持人高践四说:

民众教育之目的,在造成健全公民,改进整个的社会,并充实个人的生活。……民众教育的对象,偏重成人,凡成年的男女民众,不论贩夫走卒,显宦豪商,都是民众教育的对象。至于民众教育的项目,可分为健康、公民、生计、文字、家事、艺术等六项。这六项教育须相辅而行,并且实施的人应该因人、因事、因时、因地,就民众生活的需要点出发,因势利导,渐谋改进整个的社会,及充实各个生活的目的。(《最近三十五年中国之教育》)

由高氏这一段话看来,民众教育不仅是由乡村教育而产生,且能包括乡村教育,但“民众教育”一词,是中国社会特有的名称,我以为不过是从前的补习教育之推广,原无特别意义。

第三节 结论

中国之有新教育,始于前清同治元年的京师同文馆,自同治元年到现在历时六十多年,虽教育的制度、宗旨及方法屡经变更,总不切合于中国的社会需要。教育制度多半从资本主义的国家抄袭得来的,教育方针总不脱离昔日的人才主义;平日所注意的在城市里面,所陶冶的全是文雅生活,所以新教育创办了六十多年仍无补于中国之贫弱。近年以来,内因整个社会的贫乏与残破,外因帝国主义者的压迫与侵略,感觉民族前途的危险,国人始忧然大悟从前教育的错误。为矫正从前的错误,及挽救目前的危机,只有把教育普及到乡村里面,把教育当着发展产业的工具,使全民皆能受相当的教育,使受教育的人们皆能从事生产事业,则中国民族才有复兴的希望,此生产教育与乡村教育所以在近年成为全国上下一致的呼声。这两个呼声,总算国人对于教育的认识之一进步。

本期教育分着两个时代:自十五年到十七年为大学院时代,自十八年至现在为教育部时代。在大学院时代,是中国国民党的黄金时代,一般党员确能本着孙中山的遗志,本着中国国民党的革命主义,努力从事于革命工作与建设事业。影响所及,国人的精神为之一振,教育思想也为之一变。这个时候,社会上的一切皆有改进的可能,在教育的思想改造方面也留下了很深的印痕。十八年以后,国民党人因北伐成功,事事趋于稳定,国人从前兴奋的精神,慢慢地弛缓下来,教育界上前进的思想遂不如从前踊跃了。不久而学校的国语渐趋于文言,外国语渐重于本国语,即学校读经也公然有人主张,凡昔日所排除的,不知不觉在社会上在教育界逐渐恢复起来了。初年为厉行党化政策,凡中小学校一律课授党义,《三民主义》、《建国大纲》、《建国方略》及《民权初步》,皆为党义课程中必读的书。此外如胡汉民著的《三民主义连环性》、戴季陶著的《青年之路》及周佛海著的《三民主义理论之体系》,凡足以羽翼三民主义的作品,皆定为学生的课外参考书。除党义课程以外,凡学校各项功课,皆须与党义相联络,即是以党义为经,以其他各项功课为纬,组织成为一整个系统的党化课程。除课程教育以外,凡学生的训练,及党义教师的聘请,皆须受本地党部干涉与检定。当时党权高于一切,而党员也能奋发淬厉,全国人的思想差不多渐被统一于一党主义之下,其他各家学说自不容易起来相与抗衡。但是不久,这许多异种学说由社会的潜伏中,不觉出现于教育界上来了。“左”倾的有共产主义,右倾的有国家主义,最近法西斯的运动也有一部分势力。政府的教育宗旨犹依三民主义,而在学校课程方面,自二十一年以后,则放弃其昔日主张了。

北伐成功退伍纪念章

本章参考书举要

1)《中华教育界》

2)《时事月报》

3)《新中华》

4)《最近三十五年中国之教育》

5)《教育公报》

* * *

[1] 《中华教育界》十九卷三期《中国国民经济与教育》:“所谓生产者,断不是仅指能够养成生产力的教育,如各种专业教育、艺徒教育和自然科学教育而言,举凡间接地可以养成生产力的教育,如各种普通教育、社会教育和高等文化教育或社会科学教育,也统统应该包括在内的。”

《湖北教育月刊》创刊号《湖北教育界今后应有的努力》:“生产教育有两种涵义:狭义地说当然指养成学生生产品物之能力而言,就广义的说,则指为造就学生为社会效劳的能力。”

[2] 《中华教育界》第二十卷第七期《生产教育讨论》:“实施生产教育须注意于儿童有正当的学习,……所谓正当学习者,包括兴趣、思想、态度三者而言之。”

[3] 《中华基督教教育季刊》第二卷第三期《教育方针草案》:“这个学校的社会化,当然要将现行学校组织及教育的实际大加变更。至少要将现在的小学校和中学校加以适当的改造,在小学六年间至少亦要采用类似实际活动的设备和方法,以教授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普通科学。在中学校则从第一年起,六年间依产业教育的见地,逐渐分化其课程。课程分化的程度,一视地方生产事业情形而定,更由援用类似实际活动的设备和方法渐进,而与地方实际事业相联络,以半日从事实际工作,半日研究其所学工作的理论,总求在这样的学校毕业后,人人都成一个具有实用常识,而且兼备科学知识的生产者。”

[4] 按程天放《改革中国学校教育刍议》一文中,立教育之目标五,分学校之系统四,第一是国民教育,第二是生产教育,第三是师范教育,第四是人才教育,此四系合成为整个教育系统。

第六十五章 中国教育今后之出路

第一节 中国现在之国情

现在的中国,与欧美诸强的国情不同,与苏俄也不相同。

欧美列强的社会,已发展到极端高度的工业资本主义的阶级,它们的国民经济是以工业为主体。中国除了几个大都市稍具工业资本形式外,全国社会尚停滞在农业时代之中,我们的国民经济是以农业为主体。苏俄的国民主要经济虽与中国相同,而民族独立,国家强大,能够自由自主地谋社会的发展与民族的生存。中国民族受东西帝国主义者的压迫,国民经济受东西资本家的吸取,政治受东西列强的支配,种种不得自由发展,其名虽为独立的国家,其实已沦于次殖民地的境地。

欧美列强以产业的进步,社会上虽形成劳资两对立的阶级,而一般国民的富力较我甚高,国家经济也较我雄厚,俄国自革命以来,农民的生活逐渐改善;近又以五年计划成功,国家富力陡增数倍,差不多渐与欧美先进诸国在海外争逐市场。反看中国怎样?都市经济,在外国资本家的势力支配之下,无以自主;农村经济,受外国资本家的不断榨取,日濒于枯竭。因此,农村破产,百业凋零,全国民众除了少数军阀及在外人卵翼下的资本家外,莫不陷于非常贫穷的状态。乡村的贫农及都市的小手工业者,甚至于终年作苦,亦难以维持其最低生活的,到处皆是。

法国在十八世纪,农民呻吟在国君僧侣与地主压力之下,其痛苦与中古时代的农奴所受的一样;所以当一七八九年的大革命,能以自由平等的口号获得成功。俄国在一九一七年以前,是一个极端专制非常腐败的国家,农民受沙皇贵族僧侣及大地主的横压与榨取,其痛苦更甚于十八世纪的法国农民,所以他们革命的成功,也是得力于自由平等的呼声。中国数千年以来,在承平时代,全国农民除纳税以外,与国家不发生关系;除了抗税或其他不法行为外,日日生活于不识不知之中,一辈子受不到政府的干涉。这种农民生活,比较十八世纪的法国农民及俄国大革命前的俄国农民,自由多了。自由的日子过惯了,只有个性而无群性,只顾自己不顾别人;由是,在个人则放荡而不守秩序,在民族则涣散而不知团结。国人这种不好的习性,自民国成立以来,未曾改变。现在先进各国的国民,对于守秩序、重纪律、团结奋发的精神,训练有素,已成习惯,而我国人依然放纵、散漫、怠惰,而不知振作与团结。

饱受奴役和压迫的法国农民

法国大革命时期的漫画。

意大利在大战后,所以能够一跃而为头等国家的,因为他们的国民追慕昔日罗马的雄风,加强了其民族自信力之故。德国在大战后,受凡尔赛条约的束缚,几难以自存;而国人能自信日耳曼民族为世界优秀的民族,忍苦奋斗,到现在已渐脱离那种束缚,而跻国家于国际平等地位。俄国在革命之后,以最大之努力,打破帝国主义者的包围政策,不久即取得他们的承认,此种成功多半也是得力于民族主义。中国民族,不仅懒散、放纵、没有团体生活的习惯,且将原有之民族自信力也把它丧失完了。在鸦片之役以前,民族过于自大。在庚子之乱以前,此种自信力尚保存一二。但自经庚子一役,受了八国联军的联合压迫,国人创巨痛深,深觉事事我不如人,于是民族自信力一落千丈;自此以后。国人由傲外变做惧外,由惧外变做媚外,甚至于要将中国民族历史所遗留于世界人类的一切有价值的文化完全毁弃了以从事于外人。古人说:“哀莫大于心死”,此种民族自信力之丧失,不仅为我民族前途的危险,且予全人类以不幸的缺陷。

总计起来,中国的现状,可得五点:(1)国家在国际地位不平等,已陷于次殖民地的境地;(2)民族受东西帝国主义者的多方压迫,不得自由发展,民族自信力且因此而丧失;(3)国民习性过于放纵、懒散,没有团结奋发的精神;(4)社会不进步,至今犹停滞在农村经济时代;(5)农村破产,百业凋零,致使政府与人民两患贫乏。救(1)、(2)两种毛病,须切实恢复民族的自信力。救(3)种毛病,须对于整个民族施行严格的训练,使一般纪律化,救(4)、(5)两种毛病,须以最大之努力,用科学的方法发展全国的产业,且务使全国民众皆变做生产者。孙中山的民族主义是救(1)、(2)两种毛病的,民权主义是救(3)种毛病的,民生主义是救(4)、(5)两种毛病的。三民主义是社会主义的实行,即是世界主义的第一步。实行此种主义的先决条件,在于提倡民族自信力。我们应竭力反对狭隘的国家主义,我们应朝着世界主义的目的迈步前进;但内量国情,外察大势,非提倡民族自信力无从着手。在提倡民族自信力的战线之上,我们还要铲除封建主义的余痕,防止资本主义的发生,革掉放纵、懒散、漫无纪律的习惯,使全民族皆变做有纪律的奋发的生产的劳动者,求达此目的,一方靠政治的力量,一方还要靠教育的力量。

第二节 已往教育之错误

中国自创行新教育以来,到现在已有六十多年了,教育宗旨与制度虽屡经变更——始而袭取日本,继而袭取美国,有时还取德、法——但对于社会产业的发展,及民族习惯的改革,毫无辅助。中国国民党自民国十四五年以来以革命力量发展的迅速,对于社会思想的解放,曾经发生很大的影响,国民政府也规定以三民主义的理想为教育宗旨,但此种改造的声浪不久也渐归于沉寂了。民国十七年的《戊辰学制》,对于职业与师范教育虽略有变更,而整个学制系统,仍不脱离美国式的制度。近五年以来,国人对于教育的认识始渐进步,于是提倡乡村教育,提倡生产教育,一倡百和,演为风气。应此风气而产生的,有乡村师范学校及职业学校,这两种学校也逐渐推行于各省,但其成效仍等于零。推究此中原因,我们分着三点来说:

一)国人心理的错误 试任意找一在学儿童,问他为什么进学校?他一定回答:“为求资格。”试任意找一将要毕业的儿童,问他毕业后之志趣如何?他一定回答:“志在升学。”进小学,求得一个小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力能升学,则必升入中学。进中学,求得一个中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力能升学,则必升入大学。进大学,求得一个大学生毕业资格;毕了业如有力量出洋留学时,还想在海外镀金一次,以为宗族交游光宠。这种心理,不仅普通学校,就是不得已而住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还是为求资格;如有机会时,其志仍在升学。学生以升学求资格为目的,父兄以此相期许,国家以此为奖励,社会以此相看待:由是“升学主义”与“资格主义”成为国人一般的心理,成为学校内普遍的要求。这种心理,唯封建时代的社会才能产生,以封建时代的心理应用在现代学校教育,这是国人对于教育最大的错误。由此错误心理所产生的流弊,计有五点:(1)学生为求资格,平日就不肯埋头研究,讲求实用,志在升学,则目空一切,好高骛远,毕业后对于生产事业不屑屈为。(2)各教员为应付学生心理,平日只希望学生不捣乱,亦不责以实学;一旦在校肄业期满,未有不设法让他们毕业的。办理职业学校或师范学校的人们,不问学校本身宗旨何在,但为应付学生这种心理,也必多添普通科目,让他们毕业后有充分升学的机会。(3)教育界人士或政客们,利用青年的虚荣心理,你也开一大学,我也设一学院,为青年制造不兑现的大学毕业文凭,青年公然趋之若鹜,而自己则名利兼收,于是中国现在大学数目之多,占了世界第一位。(4)官厅考查学校成绩,不问学生实际学业如何,身心的发展和修养如何,毕业后有无生产的能力和兴趣,只以毕业生能否升学为标准——即以学生升学数目之多少评定该校成绩之优劣。由是,举国相率而为伪,没有一人讲求实用的。(5)社会人士每以科举时代看待秀才的眼光来看待现在的青年学生,对学生讲话,开口说“将来主人”,闭口说“国家栋梁”。学生中了夸大狂,横视一切,此日在校时便以将来的主人翁或国家栋梁自许了。自欺欺人,自误误人,是再毒害没有的。

20世纪30年代的中国留学生

二)教育政策的错误 教育政策分着两方面:一关于宗旨的;二关于管理的。中国在封建时代,学校与科举完全是培养治术人才的教育机关与方法。辛亥革命以后,科举制度虽然废除,而科举的遗毒尚未完全洗涤干净。现今举世皆已达于工业资本主义的阶段,且有推行社会主义的,而中国仍旧施行封建时代的教育政策,凡能进学校的都是优越阶级,在学校毕业以后就是士族——将来国家的栋梁。统计全国学校,文科大学多于理科大学者十倍,普通中学多于职业学校者数十倍,至于小学完全属于文雅教育,不待说了。我们以湖北一省为例:公私立大学合计五所,五所所办的皆是文科。省立中等学校不下二十余所,而职业学校仅有两所;其他私立中学全属普通文科更难以比较了。这种教育,违反时代的需要,毋乃太远!政府以培养治术人才为宗旨,虽日日口倡生产教育,有何用处,此所以学校愈多愈无救中国之贫穷,适以增加无业游民的数目,此社会产业所以无法进步。近年政府虽通令在高等教育段须多办理科,在中等教育段须推广职业教育,但以整个政策与制度未变,仍是徒托空言。

世界大战,帝国主义时代发生的世界规模的国家集团之间的战争。战争范围涉及众多的国家和地区。

关于管理方面:有取放任主义的,有取干涉主义的,何者适宜,以各国当时的需要来规定。中国在民八以前,对于学生的管理,向取干涉主义;自杜威学说输入以来,完全采取放任主义。在久受国内政治压迫的国家,对于国民教育暂时采取放任主义,当做一种解放运动,极有效力,如法国大革命之后,卢梭的自然主义所以恰合需要。或因国民于纪律的训练及群性的陶冶业已成熟,他们所需要的只是个性的发展,放任主义也合需要,此杜威学说在世界大战后的美国提倡,非常适当。但法国久已采取干涉主义,美国近亦渐趋于干涉了。俄国国民在革命以前,所受国内政治的压迫最苦,共产党以提倡自由自动为煽惑之工具,大奏成效;但自革命成功以后,对于全国学生为有主义的训练,仍不放弃干涉主义。中国以漫无纪律过于放纵自由的国民,再投以杜威极端的个性主义之说,直如孟子所谓“如水益深,如火益热”了。所以自“五四”以来,学潮屡起,训练全废,学生变作丘九,学校等于瓦岗,教育之意义于是全失。此种学生,在学校既不肯从事学业,在社会哪肯从事生产;在学校既无训练,在社会哪有遵守秩序、服从团体的习惯,但由学校毕业的仍是批批不绝,此教育效率所以日益减低,此社会秩序所以日益纠纷。近年以来,国人已渐知放任的错误,政府已有整顿学风严加训练的训令,但积重难返,不从教育政策上根本改变,终无效果。关于管理方面,除了学生管理外,还有学校管理亦极重要。学校管理就是教育统制政策,对于全国各种学校要有整个计划与适当的设置,及对于厉行国家教育宗旨要有极严重的监督。中国自施行新教育以来,只有光绪二十九年《奏定学堂章程》,颇具教育编制的性质,至辛亥革命以后则完全放任了。到现在,国家需要什么人才,关于某种人才需要多少,及全国各学校是否遵守厉行国家教育宗旨,政府全不理会,亦不知道。只见教会学校仍然遍立于国中,大学多于过江之鲫,私立尤多,十分之九属于文科,而内容腐败,学程虚设,更不堪问。内政、铁道两部所办的学校,自成系统,教育部亦无法过问。因政治不统一致使教育凌乱,因教育凌乱反足以影响于将来政治的破裂,这是教育政策上最大的错误。

三)教育制度的错误 十七年的戊辰学制是因袭十一年的壬戌学制而来的,壬戌学制是抄袭美国的。美国是世界最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它们的教育政策自然是以培养工业技术人才为宗旨,它们的教育制度自然切合于这种社会的需要。以最发达的工业资本主义国家的教育制度,搬来施行在农村社会的中国,不仅不合脾胃,且有药不对症的危险。且资本主义在现在已到了末路,美国尽量表现资本主义色彩的教育制度渐不合时宜,而我犹照样抄袭,未免过于盲目,且与孙中山的三民主义的理想社会太背谬了。我们批评壬戌、戊辰两学制与中国社会及世界潮流不相宜的,计有七点:(1)初等教育虽属单轨,而中等教育则分普通、师范及职业三系,且把普通中学列为直系,师范与职业列做旁系。这是封建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混合制,非驴非马;如此制而有力量,势必制造矛盾的社会。(2)此制在初级中学,差不多完全属于普通科;在高级中学,虽规定有农、工、商、农事及师范等科,而仍以普通科所占分量多,所居地位重。再照现有学校而论,各省除省会里面的中学分设有农、工、商等科外,所有四乡的中学差不多十分之九属于普通科。普通科中学是升学预备的教育,是培养治术人才的教育;即属于农、工、商的高中,仍为升入专门大学的预备科。以中国现在教育之不普及,而十分之九专在培养治术人才,对于技术的教育列在最次要,试问社会产业怎样会发展?国家贫穷问题到何时才能解决?(3)美国以国民富力甚高,教育普及,义务教育已由七年延长到九年;因为义务教育延长,故将旧日八四制改为六三三制。此制小学教育者虽只六年,而义务教育既然延长,初中三年在事实上所处的就是初等教育地位,是初等教育不啻九年了。且他们由小学毕业了差不多均能升入中学,即小学年限缩短,也与儿童受教育的机会没有妨害。中国国民经济力一般皆穷,由小学升中学的不到二十分之一,壬戌、戊辰两学制把小学教育七年改为六年,是无形中把一般儿童受教育的机会剥夺了一年。且此制规定满十二岁的儿童,即可毕业小学而升入中学。中学与小学性质绝然不同,照中国社会程度而论,一般儿童在十二岁时孩气未脱,骤然升入中学,于身心两方均不相宜。(4)六年的中等教育,虽分初高两级,其实等于不分。初级中学三年的课程,为公民、国语、英语、算学、历史、地理、物理、化学、动物、植物、体育、卫生、劳作、图画及音乐十五科,是照美国抄来的,把人生的知识件件列入,而无一实用。且英语每周规定五小时,强人人以必学,尤背实际需要,徒足以消耗儿童有用之时光。三年期满之后,不仅无一职业技能,且习气养坏,连原有之生产习惯亦被失掉,除了升入高中以外绝无出路。高级中学既以普通科为多,而普通科的课程差不多与初中的完全相同,不仅无一实用,且各科教材尽采圆周式,教育既感重复,学者尤不经济。三年期满之后,除了升入大学外,仍无办法。教育期限规定六年,既为一般国民子弟感觉过长,即勉强修满六年,而所学无一实用,此三三制之在中国为最大的损失。(5)职业学校因属培养技术人才的,应有相当的实用。但现在各省只是都市方面设立一二年,百分之八十的农村社会无一职业学校,已经是缓急倒置。且内中课程有两种毛病:一则科目繁多,如机械、电气之类多属工业国家的教材,不合农村社会,于中国目前很少实用;二则办学者随意加增普通科目,对于技术教育仍缺乏充实的训练,毕业后仍无用处。(6)高等教育段,分大学、专门学校及研究院三种,既重复而又矛盾。按大学一种,在中国古代为培养高等治术人才的机关,在欧洲中古时代虽为研究学术的团体,其后也成为封建贵族子弟的学位制造所了。大学即为封建时代的遗迹,自不容存在于二十世纪的社会,且在高等教育段里面,既规定有专门学校和研究院,大学更等于骈枝。(7)整个学制系统,虽分初、中、高三段,每段并没有显然的意义,而大学与中学二名词在现在亦觉没有独立存在的价值。且在整个学制系统里面所规定的,全属于儿童青年正常的教育,对于失学成年人的教育没有正式地位,只在中等教育段内附载有民众学校一条,不仅所用“民众”二字不大妥当,而地位狭小,尤不合于中国现时社会的急切需要。其他关于中、小学内部的组织,形同衙门,不合之处更多。

清华园

第三节 今后教育之出路

我们要解决中国目前的问题,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而以教育为政治的最大助力时,对于已往教育的错误,务必根本改造。已往教育错误最深的,莫如国人对于教育的心理。但心理的改造过于空洞,我们应当先从教育政策改造起,再改造教育制度,迨这两点改造过来了,而心理也必随着改造。

一)教育政策。关于教育政策的改造,应分宗旨与管理两方面:

1)在民国十八年四月,政府已颁布了一道教育宗旨,此处我们所谓宗旨,是偏重教育方针说的,与政府所颁的宗旨是一贯的。决定教育方针,应先决定教育立场;我们既以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为目的,则国家教育方针应以这个社会为立场。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是融合人类为一个生产阶级的大同社会,绝不容许有优越阶级来剥削民众,决不容许有权力阶级来压迫民众。如果以这个社会为立场,那么我们今后的教育方针:在消极方面,务必涤清封建主义的血痕,铲除资本主义的外皮;在积极方面,应以全力培养技术的劳动者,使人人皆有生产的能力和兴趣。换一句话,即革除从前治术人才主义的教育,厉行技术劳动主义的教育。

孙中山“三民主义”手稿

2)教育方针确定了,为厉行新的方针起见,则应当改造国家对于教育管理的态度。我们的态度:务必改变从前的放任主义而为干涉主义;即一方对于全国教育施行统制政策,一方对于各级学生施行严格训练。在统制政策之下,凡全国学校,除了军事学校外,一律由教育部直接管辖。管辖统一,然后由部统筹全局,根据既定方针,按照社会需要,来规定学校的数目、种类及地点。对于普通劳动技术的教育,以全力设法普及;对于专门劳动技术的教育,看需要何种人才则培养何种人才,需要多少人才则培养多少人才。凡教会学校,一律取消;凡私立学校,严加淘汰;凡不合于教育方针及社会需要的现有的各种学校,尤须归并或取缔。再由部颁考核条例,勿论公私立学校,一律严行考核,每年至少举行二次,如发现有违反政府所颁的教育宗旨和方针,或奉行不力者,立即予以严重处罚。另外由部组织教育委员会,以教育界的忠实党员充当委员,凡学校的教材、电影的影片、剧园的剧本及民众的读物,一律由该会审查或编制,颁布全国通行。凡毕业学生,一律举行会考;会考的方法要完善,制度要统一,施行时要重视、要严格。非有特殊需要,不宜派遣学生出洋留学;因现代海外列强的教育全是拥护资本主义的教育,受了这种教育的留学生,对于中国现代社会是毫无用处的。对于学生的训练,凡各级学生,一律采取严格主义。其思想,以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为鹄的。其修养,以诚实、公正、弘毅、勇敢、平等、敏捷、整洁、勤劳、互助等德目为标准。其方法,凡民族基本教育,一律施行童子军教练;凡劳动职业教育,一律施行军事教练。使他们习劳习苦,习于团体生活,养成服务精神,尤须遵守纪律,服从劝诫;把全国学生,皆可训练成为:惯于团体生活的民族,勤于服务的劳工,勇敢的战士,富于同情心的人类。照此办法,教师与学生都是工人,学校校工的数目大可减少,至多每校雇用三五人就够了。

二)教育制度。教育政策既定,再来改造现有的教育制度。下面的一个学制系统图,是依据我们的政策草拟的,暂时取名改造学制图。中国现时的教育,一方要建设理想的社会,一方还要补救目前的缺点,故本图暂分做两系,以甲乙粗线为界。在甲乙粗线之左,为正常教育;预备一般儿童依次入学而设的;在粗线之右,为特殊教育,预备年长失学或不能依照常轨的人们求学而设的。就是正常教育第一段,取名“民族基本教育”,也带了几分特殊性质;因为要解决中国目前的困难,以达到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非先提倡民族自信力不可,故在小学教育里面特别注意于民族意识的培养。这种培养是暂时的,假使中国民族取得独立与自由,而世界人类化除了民族畛域的成见,在小学教育里面,应当特重人类共性的培养,我们到那时即可取名“人类教育”。我们先将正常教育逐一说明了,再说明特殊教育。

第十八图 改造学制图

正常教育共分三段五级。第一段民族基本教育,分幼稚园与小学两级。幼稚园收受三岁至六岁的儿童,约计三年。小学又分高初两级:初级四年,高级三年,合计七年,称完全小学。内中课程,注重公民的培养、民族的自觉及劳动的习练。从前闲雅式的及资本式的课程一律取消,按照本目标重行改编。第二段劳动职业教育分初高两级。在初级里面,大致分三种学校:一为初级师范学校,二为农村劳工学校,三为都市劳工学校。第一种收受完全小学毕业生,课程分公民、民族、体育及教育四类,修业五年,以训练健全的小学师资为目的,不过设在都市的与乡村的所用教材应有区别。第二、第三两种,为培养普通职业技能的教育,即真正劳工知识的教育,设立在都市的称都市劳工学校,设立在乡村的称乡村劳工学校。课程分公共科、分修科及选科三种:公共科的分量占百分之二十;分修科占百分之七十;选科占百分之十,只于最后一年添设。分修科与选修科均重在实习,实习时间应占全课中五分之二。公共科只设公民、常识、国语及算术二科。分修科在都市学校,设银行、商业、邮务、机器、工艺、小手工业及关于都市生活的一切知识;在乡村学校,设农作、园圃、蚕桑、牲畜、渔业、纺织及关于乡村生活的一切知识。选修科按照特殊需要,或加增其分修科的分量,或提高其人生的知识领域,但不得超过比例数。以军事训练代体育,每周至少三小时。外国语言科设在分修科内,只准在都市劳工学校内自第三年起支配二小时至三小时,乡村绝对不准添设。这两种学校一律收受完全小学毕业生,修业四年期满,获得普通的职业技术,即为有训练的劳动者。毕业后万一感觉知识不够时,仍可随时实习。在第二段的高级里面,大致分着两种:一为高级师范学校,二为各种专门学校。高级师范入学的资格有三:一为初级师范毕业生,修业四年,毕业后以充当初级师范学校的教师为原则;二为劳工学校的毕业生,修业五年,毕业后以充当劳工学校及初级师范的教师为原则;三为专门学校的毕业生,修业一年,毕业后以充当劳工学校的教师为原则。各种专门学校分科设立,或一校分设数科;其科别为农科、工科、医科、艺术科及社会科等类。此种学校,以培养高等职业或专门技能及劳工方面的各种指导人员为目的,收受劳工学校毕业生,修业四年。其课程、学理与实习并重。第三段学术教育,称研究院,为专门研究学术的机关,为训练社会上领袖人物的场所。自然科学如天文、地理、心理、生物及物理、化学;社会科学如哲学、历史、教育、党义及政治经济,全是该院所有的任务。入院的资格,以高级师范及专门学校的毕业者为原则;但如有特别才能或学力的人,即仅有初级职业教育的资格,亦可破格录取。内中课程多关于高深学理或特殊问题,故无一定修业期限。以上各级教育,自六岁入小学,到二十一或二十二岁修完高级职业教育,合计十五年至十六年。

特殊教育分着四级,但不是连贯的;第一级为自十三岁以下的贫苦小儿而设的,称做简易小学,课程以识字及辅助家庭原有职业知识为目的,修业自一年至三年。第二级为自十三岁以上至十八岁以下的各业失学儿童而设的,称做某某业儿童补习学校。内中课程,各就他们的原有职业为区别大致,与劳工学校相似。修业年限不定,最多三年、最少一年。第二级为自十八岁以上的失学成人而设的,称做某某业成人补习学校。内中课程与第二级大致相同,修业也不拘一定年限,第四级为自由讲坛,私人组合的性质。地方的学者,在工作的余暇,设坛讲学借以供献于社会。凡社会上未曾取得正常学校的资格而有研究的兴趣或时间时,可报名加入听讲,即高级劳动职业毕业生或研究院的学生,也可参加,相互为学术的探讨。在第二与第三级的中间,另设有社会教育性质的四种机关:(1)民众教育馆,(2)民众体育场,(3)民众影戏院,(4)民众俱乐部。此四种机关,在都市内可以全设,在乡村内只设(1)、(2)及(4)三种就行了。

天津工人工余补习学校开学式

1921年9月)

三)教育区划及设立。全国应分为多少学区及各级学校由何种机关设立,也是统制教育政策所必要规定的。(1)小学校以市县立为原则:在大都会,由市立;在小都会及乡村,由县立。各都会及村镇应立几所及应设几班,以所在地儿童数目为比例。只设初级班者称初级小学,高初全设者称完全小学;现在所有“实验”及“中心”等无聊名称,一律取消。在统制教育政策之下,凡到了学龄的儿童自应送入小学受教育,且应以最短的时间设法普及,从前资本主义国家所用“义务教育”等名称,亦应取消,至如何普及,属于政治方面的计划,留待另述。(2)劳工学校,属于都市的以市立为原则,属于乡村的以县立为原则。都市劳工学校,以都市人口数目的多少,规定所数及班级数;乡村劳工学校,应尽量扩充,平均至少每县设立二所。现有普通中学及职业学校等名称,一律取消。初级师范学校,以省立为原则,每省至少设立五所,除省会只设一所外,其余均应设在四乡。(3)专门学校以省及特别市立为原则,应设几所何科,以各省市社会实际需要为标准。(4)高级师范学校及研究院,完全由国立。照中国现在情形,全国应划分为五个高级师范区:第一区南京、第二区北平、第三区汉口、第四区广州、第五区西安,将来东北失地收回,沈阳可再划一区。研究院现时暂设三所:南京一所、北平一所及广州一所。现时所有“大学”及“学院”等名称,一律取消。关于特殊教育一类:凡简易小学,以县立为原则;凡各业补习学校如在乡村,以县立为原则,在都会以省立为原则。再各业补习学校,如设在工厂或铁道旁者,则责成工厂或铁路局设立,由省市教育机关监督。招生次数的标准也应规定:凡小学校、劳工学校,及各种实习学校每年招生二次;凡各级师范学校、专门学校及研究院,每年招生一次;凡幼稚园及自由讲坛,随时招收,不受限制。

第四节 结论

中国目前所患最大的毛病,我们归纳起来:莫过于贫、弱、私三字。中国已往教育的错误,我们归纳起来:不外内封建主义,而外资本主义,即治术的、文雅的、放任的三点。救贫应当设法为富,而教育偏重治术人才的培养,则更贫了。救弱应当设法为强,而教育专尚文雅,则更弱了。救私应当设法为群性的训练,而教育偏采放任主义,则更私更散了。以这种错误的教育,无补于中国目前的毛病,且适足以促成其危亡,差不多已为全国人所公认,近年国人提倡职业教育、乡村教育、生产教育,都是想补救已往的错误;甚至近日提倡新生活教育,也是应需要而起的。但这所提倡的只是枝节,所改革的只是片段,在当初或有少许的成效,迨事过境迁,声浪消沉,必仍返于旧路。由这种种看来,要诊治中国目前的毛病,应当统观全局,促根本上改造。我们的目的不但诊治目前的毛病而已,同时还当以教育的力量建设三民主义理想的社会。奖励民族教育,所以提起民族自信力,团结奋发,置中国于国际平等地位,而弱的毛病自然去了。注重劳动职业教育,所以培养劳动习惯和生产技能,则全国产业即可为有计划的发展,而贫的毛病自然去了。对学生采取严格训练主义,谋群性的发展,为纪律的生活,使散漫的变为有组织的,自私的变为爱群的,而私的毛病自然没有了。同时还要铲除封建的资格主义,洗涤资本的升学主义,改变国人对于教育一切错误观念。要使农家子弟进了学校更会种田,工人子弟进了学校更会作工,渔家子弟进了学校更会捞鱼。更要打破优越阶级享乐的心理,铲除特权阶级支配的欲望,消灭一切虚玄神鬼的学说,以科学方法促进产业,使全社会皆变做平等的民族,生产的劳动者,富于同情的人类。要达到这种目的,尤在实行教育统制;一方使全国教育为有计划的设施,一方使教育进行发生力量。但教育不过为国家政治工作之一种,教育本身原无力量的,要行教育统制必先行政治统制,迨政治有权威,而教育自可推行无阻了。

本书上卷初完成于民国十五年年底,至十九年八月着手起草中下两卷,并重编上卷,合成全书三卷,以参考书籍缺乏,及无定居生活,迟至今日始告完竣,历时约计十年。

著者志

民国二十三年七月三十日

已经读完最后一章啦!

全书完

90%的人强烈推荐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本丛书以全新视角围绕马克思主义研究进行阐述,《当代马克思主义研究》丛书共5本,由北京师范大学杨耕教授担任丛书总主编。本书《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从宏观维度及学术理论上再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前沿观点及热点问题,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凸显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境遇,为重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开启了广阔的空间,是融资料性、学术性、前沿性和权威性为一体的系列丛书,对于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重要意义,展示了我国学者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方面达到的学术水平,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和新成果。
已完结,累计32万字 | 最近更新:后记

《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出版说明

书名: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作者:
杨耕
本章字数:
200

为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和优秀人才的示范带动作用,促进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繁荣发展,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领导小组决定自2010年始,设立《国家哲学社会科学成果文库》,每年评审一次。入选成果经过了同行专家严格评审,代表当前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前沿水平,体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学术创造力,按照“统一标识、统一封面、统一版式、统一标准”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

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

2011年3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