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猫作家专访 · 第三十二期 】银月光华:从现实到未来,走进《大国重器2智能时代》背后的故事
发布时间:2024-05-30 14:30:56
引言:
在第一届七猫现实题材作者大会的参观上海高新企业环节,银月光华首次近距离接触到机器人和智能产品,这激发了他对智能题材的写作兴趣,同时也为新书《大国重器2智能时代》提供了丰富灵感。
作为上海市作家协会“现实题材重点创作项目”入选作品,银月光华通过大胆想象和慎重书写,平衡现实与想象,确保故事既有科学依据又引人入胜,展现了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深远影响。尽管未来创作中不准备深耕人工智能赛道,他还将继续探讨科技背景下的故事,为读者呈现充满深度与思考的精彩作品。
作者简介:
银月光华,鲁迅文学院第十六期网络文学作家培训班学员,湖南省网络作协会员,沈阳市作协会员,2003年于部队中创作军事小说,开启了近20年的创作生涯。作品风格以现实题材为主,擅长把现实、军事等传统文化和历史元素融入到作品的情节中,充满独特气质。
1. 您创作《大国重器2智能时代》的灵感来源是什么?为什么会对人工智能感兴趣?
在第一届七猫现实题材作者大会上,我的《大国盾构梦》首次获奖,当时七猫组织参观上海的高新企业,在参观过程中我就萌生了写智能题材的想法,那是我第一次近距离接触机器人和其它智能产品,我看得很认真,也留下了一些影像素材。后来上海市作协对网络现实题材出台扶持政策,我报名参加有幸入选,时值临港经验在全国广泛宣传,临港这个题材就在大纲中敲定了,后来自费前往临港参观,对智能未来有了初步浅显的认识。
2. 书中涉及了许多人工智能与机器人技术方面的专业术语,请问您在写作过程中做了哪些功课?
专业术语主要来自于网络、图书馆书籍和纪录片,写本书的时候我已经在写科幻小说《登陆格利泽》了,这本书中的内容就从几个青年的创业转向了对强人工智能的研究,算是给科幻小说留了个尾巴。
3. 在书中的写作过程中您遇到的最大的挑战是什么?是如何克服的?
小说的最大挑战还是故事情节,这本书一开始创作并不顺利,主要原因是缺少生活,但由于有了《大国盾构梦》的创作经验,所以国家的发展环境是一脉相承的,智能觉醒依然以国家发展为主线,这个基调就有了。具体完成还是在出版改稿中,对故事主线进行了重新梳理,砍掉了大量“水”文字,重新组成一个精练的故事。
4. 书中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现实题材重点创作项目(网络文学)”入选作品,本书的故事背景也设定在上海,这其中有一定的相关性吗?
先前提到过,因为有幸入选,所以才给这本书的创业留下了空间,扶持金很丰厚,也给我提供了采风的经费和留足了创作时间,这一点我感谢上海,也想为上海书写一篇文章。
5. 书中的主角江伦是一个复杂的角色,他的性格特点和背景故事是如何构思的呢?
江伦不是个讨喜的人,这一点应该和上一本书的主人公汪承宇类似,现实题材与爽文的最大的区别是,爽文从一开始就在抓爽点,而现实题材的爽点往往是从苦难中来,对读者的体验有些不友好。现实中我们看一个人的时候不应该随便的贴标签,而应该更全面的看待一个人。比如江伦,按照标签式的说法他应该是个技术狂人,谁能想到他心里实则装载了关于人类未来的思考?按照玄幻小说的说法应该是以技术入道了,连主人公本人都没有觉察到这一点。主人公的创作不基于作者的设计,而是基于书中世界的发展而产生的,这样更自然,也更真实。
6. 《大国重器2智能时代》的主角江伦在开篇就与《大国盾构梦》的主角汪承宇共同攻克难关,请问两部作品的联动是您在写作过程中设计的小巧思吗?
不仅是书中和《大国盾构梦》,包括《大国蓝途》和《登陆格利泽》也都有相关联系,书中虚构的东南交通大学是这几本书都存在的交织点,《蓝途》的第一代主人公和第二代主人公都毕业于该所大学,江伦和他的伙伴们儿创立了ASS公司,《登陆格利泽》中ASS公司的研发引起了灾难等等……这个设计是基于写作过程中逐渐成熟的世界观,用起来很顺手。
7. 本书是您出版的第二本实体书,距离第一本《大国盾构梦》不到一年的时间,请问这次出版您有什么新的收获吗?
这次出版给我提出了新的挑战,时间紧、任务急,偏巧我还对原文不满意,于是几乎等于把原文梳理后重写了一遍,除了主线没改之外,几乎所有的文字都变了,所以出版呈现出来的效果和网上的书大相径庭。收获就是本次改稿和AI进行了一个配合,反倒让我更容易的沉浸到书中的内容,技术真的能改变劳动形态,于是我又有了下一本书的创意。
8. 您在书中描绘了未来社会中人工智能与人类共存的场景,您如何看待人工智能对未来社会的影响?您是否担心技术的发展会超出人类的控制?
这里我引用书中末尾的一段话“我有一个梦想,就是让强人工智能引领时代发展,让我的祖国走在时代前沿。什么是强人工智能?这是一个加速与奇点的概念,我们认识强人工智能应该具备一定的初级意识。算法驱动着人工智能进行数据处理和资源分配,强人工智能时代可能产生的一系列社会风险,在强人工智能时代必然要呼唤新的算法规制模式,这是我们正在做的,因此,我把强人工智能定位成生命。”
技术的发展可能让上帝成为真实,但你见过上帝会对生物产生畏惧吗?(呵呵,微笑)
9. 作为一名作家,您在创作过程中如何平衡现实与想象的关系,以确保故事既有科学依据又具有吸引力?
大胆的想,慎重的写,一系列科技题材的书创作下来,自然形成了一套经验,《盾构》偏网文风,《蓝途》过于写实,而改稿后的书中在某种程度上把两者结合了,在结尾又为《登陆格利泽》留下了思考,一本书没能解决的事留给下一本书。
10. 您在创作书中时有没有参考或借鉴其他作家的作品?如果有,能否分享一下具体的影响或启发?
可以说没有,如果一定要说借鉴,那就是早期中国参加机器人世界杯,从弱到强的过程。我们男足没干成的事儿机器人干成了(笑)
11. 您的作品中经常出现对未来技术和社会问题的思考,请问您在未来创作中有计划深耕人工智能赛道吗?
不会深耕了,毕竟我不是科学家、不是思想家,小说家要抓住的是故事后的时代背景和深度的矛盾,小说的主要集中点仍然在人,透过故事去探讨故事后的人,大国重器也好,人工智能也好都只是小说的背景,此类小说的出现与国家的高速发展密不可分,下一部小说中我想体现的不仅是时代强音,也有强音背后的对撞和痛点,谢谢。